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无相念佛

[实修记录] 佛弟子[无相念佛]个人实修成长记录--念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请大家放大屏幕阅读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十二课  第三集 色蕴与识蕴(3)

【上节课,我们学习到:……所以我们如果要断我见的话,当然就一定要对五阴要有所了解,才能够在断我见的方面切入。】

接下来,这个五项的内涵我们刚才是举例略说,接下来我们再进一步看看每一个阴里面的内涵。

当然我们首先要看到色阴,因为色阴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很直接的能够察觉到的,因为我刚才就讲色阴最简单的界定,就是跟我们的身体相关;

因为每一个人从小到大,对这个身体可以说再熟悉不过,所以我们要从色阴开始看起。

(2)

那么色阴呢,我们刚才概括的说就是跟身体所相关的一切,我想大家在听到这样讲的时候,应该很容易理解:我们的骨骼、内脏这些事情,当然是属于色阴的一部分;

如果谈到我们的血液,或者是在我们身体里面流动的这些水分来讲,这些东西当然我们也可以很轻易的理解到说,它必然是属于色阴的一部分,因为它都跟我们的色身,跟我们的身体有关系。

(3)

可是大家比较容易忽略的色阴的部分还有什么东西呢?我们说我们的身体呢,除了说我们现在感受到的手足四肢、心臓的跳动,还有我们的这个内臓等等、骨骼等等之外,其实别忘了,我们也都需要能量来运作——身体会需要这些能量让我们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能够运作。

所以其实跟身体相关的这些温暖能量的部分,也都是属于色阴。

(4)

除了这个之外呢,还有一个大家或许会比较常忽略的,我们说呼吸;我们都会把呼吸,当作一个很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呼吸的本身是跟我们的身体的存续是息息相关的,呼吸这件事情,基本上也是由我们的色身,来作出有这样的动作。

所以严格说来,当我们说色阴的时候,除了说我们身体所有的这些部分之外,其实也包含了呼吸,也包含了所谓的这个我们说身体的暖,也就是能量的部分。

(5)

  这个部分我们说到色阴(色阴这个部分),一般人因为这个,大家都知道说:人终必有一死;

这个一死必然的结果,那很自然会让我们觉得说,目前的色身我们都常常会觉得说它好像就是一个臭皮囊,然后我们也许百年之后臭皮囊丢了,然后又怎么样去投胎等等,这个是我们常常在外面听到的说法。

(6)

所以关于我们的色身,相信是很少人会直接的把我们目前感受到的手足头这些色身当作是什么,就是永恒存在的东西。

不说别的,光说每一个人会老的事实,这个应该就不能够予以否认,然后因为这个不能否认老的事实,所以很自然的应该就没有人会把这个色身认为它是永恒不变化的。

(7)

但是问题是说,因为大家不十分明了色阴的内涵,所以有时候也会看到有一些的修行人把所谓的能量当作是一个永恒追求的目标,

其实能量的本身——根据 佛的开示——它是属于火的部分,火的部分就是四大,跟四大相关一律都是色阴所含摄的范围。

所以不管是怎么样打坐所感受到的能量,乃至于说有一些打坐的境界说有看到这个——比方说中脉里面有一些能量的光点的流动等等,关于这些个境界,全部都是色阴的境界。

(8)

  那么色阴的境界呢,我们讲色阴就表示说:这些你所面对的状况其实都是虚妄、不实在的;并且我们也说它是色“蕴”,因为它都是积聚而成的,都是积聚而成,它并不是一个实体的存在。

所以从这方面,各位都不难想象到说为什么《金刚经》会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个“相”这个字呢,已经把我们刚才讲的色阴的所有的状况都已经包含进去了,换句话说,我们所感受到的任何的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

如果我们有信受《金刚经》这句话的话,我们应该也都不难理解关于色阴的虚妄不实。

(9)


阿弥陀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请继续关注下一节的精彩内容。

思考:

1、色阴有哪些呢?

2、为什么说能量的本身也是色阴所含摄的范围?

3、为什么说色阴虚妄?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Afak3BNUdzA.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3-12-12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随喜赞叹师兄法布施!

点评

南无阿弥陀佛!感恩师兄鼓励激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3 09:5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3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如不动122 发表于 2013-12-12 21:07
南无阿弥陀佛!随喜赞叹师兄法布施!

南无阿弥陀佛!感恩师兄鼓励激励!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3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十三课   第三集 色蕴与识蕴(4)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色阴部分,接下来五阴里面的色阴之外,接下来还有四个阴,我们先看看“识阴”。

那先看这个识阴的原因呢,最主要是因为“识”呢这个分别的作用是所有运作的基础,所有心理作用的基础,从识阴里面才能够衍生出有受阴,有想阴,有行阴;

并且由识阴的这个原因,也使得我们在色身的方面会有所演进、有所变化,所以我们常常说会有所谓的四识住的原因。

(2)

那么我们说从 佛的开示里面,我们看看什么叫识阴呢。

佛说:“所谓识,识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为识也!”(《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八)。

这个很清楚就表示,识就是分辨的意思。

(3)

那么 佛进一步又说, 佛云:“彼云何名为识阴?所谓眼、耳、鼻、口、身、意,此名识阴。”(《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八)。

也就是说 佛告诉我们说,“识”是一个分辨的作用,“识阴”的这个本身的内部这个细项又可以分成:眼、耳、鼻、口、身、意这些项目,这个叫识阴,这是 佛开示的识阴的定义。

(4)

从这些里面呢,我们约略可以看到:

“眼”指的就是我们对于眼前所看到的境界的分辨,包含是色彩明暗等等;

“耳”就是我们对眼前的声音作的分辨,包含声音的大小高低;

“鼻”呢就表示着我们对眼前的这个鼻子所闻到的什么味道的分辨;

“舌”呢就表示我们舌头尝到的各式各样味道的分辨,像这个酸甜苦辣咸淡等等;

(5)

“身”呢身就是表示我们身体的触觉所有的这个分辨,包含软硬、包含滑涩,包含粗细、冷热等等。

这些我们从眼、耳、鼻、舌、身这个,就是相应于我们从五官的境界,面对这个五官的境界的时候,我们对这个境界的第一手的了别,就是我们所谓的五识——五个识就是:眼、耳、鼻、舌、身。

(6)


阿弥陀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请继续关注下一节的精彩内容。

思考:

1、什么叫识阴呢?

2、五识指的是哪五识?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Afak3BNUdzA.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4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十四课    第三集 色蕴与识蕴(5)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五识,五个识之外呢,另外一个叫做“意识”。意识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说意识基本上就是针对我们刚才所了别;第一个了别的五识所了别的境界呢,再进一步的细分别,就开始是意识作用的范围。

比方说色来讲,比方说眼前的境界就眼识看到了,也许就看到了明暗跟颜色,但是如果说这个时候,意识再加以细细的分别的话,我们就可以分辨出说,眼前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形状——它是不是一个正三角形,还是圆形;

(2)

并且我们从眼睛加上……眼睛看的这个境界再加上意识去分别之后,我们还能够精细分辨到说,我们所看到的眼前的这个人,他的表情到底是如何、他的神态是如何、他的气质好不好;

这个看起来,虽然都是从眼睛而来,眼睛接触到眼前的境界而来的分辨,实际上这里面的细分辨全部都是“意识”在作分辨。


同样的对声音来讲,我们如果进一步要去分辨说:我们现在听到的声音好听?不好听?唱歌的时候有没有走音?那么现在正在举办的这个乐音里面到底是有哪些乐器构成的?像这一些听觉的细相分别,全部都是意识的分别。

(3)

这个里面呢,各位还可以从把这个香、味、触每一个五识的所分辨的境界细细分辨,请您可以在自己家里面自己去观行、去思考一下,您就知道说所谓的意识相应于五识的细分别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

我们更要进一步讲说,不仅是与五识相应的细分别,甚至跟五识相应的所有的经历,包含说:我们现在面对的境界是不是跟以前我们所经历的境界近似?或者是现在这个境界,到底我们在什么时候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

这些也都是意识的作用。

(4)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呢,我们就知道说:识阴的本身就是一个分别的作用;
相对于外面的境界来讲,它可以分辨,它可以分别成:

眼,眼睛相关的分别;
耳,耳朵听的这个相关的分别;

鼻是鼻子去闻的时候相关的分别;
舌,舌就是舌头尝东西、尝味道的时候相关的分别;

最后一个是身,身就是我们触觉相关的分别;

(5)

并且在这个五项的,眼、耳、鼻、舌、身这个五项分别,分别的这些后头所有的细分别,也全部都是意识在进行。

所以识阴的内涵, 佛告诉我们说识阴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个识阴,六识的这个识阴呢,祂的内涵就是如同我们刚才前面所讲的。

(6)

这一些当我们要去作观行,我们想办法要观破识阴的这个虚妄性、观破祂的因缘性的时候,你自然要从我们刚才讲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个范围去一一好好去体会、去观行,

看看这个识到底祂为什么是虚妄而不实的?

到底祂又为什么是积聚法是缘所成法,并不是一个实然本住的这个状态?

当你能够看到这个识阴的种种状况之后,能够分辨识阴的种种虚妄性之后,自然而然你就不会执著在识阴的境界里面。

(7)

我们刚刚讲说,断我见就是要从五阴下手,如果各位能够优先去看五阴的虚妄性,观破识阴的这个部分的话,那么在五阴的这个观行上面,可以说就进一大步了。

我们今天就先上到这里。

阿弥陀佛!

(8)

思考:

1、意识是什么呢?

2、祂的作用范围或者说意识相应于五识的细分别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

3、识阴的本身就是一个分别的作用,它可以分别哪些内容?

4、你怎么样就不会执著在识阴的境界里面?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Afak3BNUdzA.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6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第十五课   第四集 受想行蕴(1)

叶正纬老师 主讲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上一次的讲次里面,我们跟大家分析的色蕴跟识蕴的部分。接下来在今天的时间里面,我们要继续跟大家解说:

五阴里面的剩下来的三个阴,就是受阴、想阴跟行阴。

  我们先来看看“受阴”。“受”从它的字面的意思来讲,指的就是领纳,我去领纳现前的境界,带给我的一些感受。

这些感受会有哪些感受呢?基本上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类型的感受,也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1)

我们先说“乐受”。“乐受”就是说:我们面对目前的境界的时候,这个境界我们觉得说我们喜欢这个境界,在我们心里面产生了愉悦的感受,我们喜爱它,这个就是乐受。

比方说,各位现在坐在电视机前面,在听正觉同修会现在所播的节目,这里面就隐含着您希望能够在这个听闻这个节目的时候,能够从里面学到了真正的佛法的道理,能够从中间开启了佛菩提道的智慧的钥匙;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您的心必然对于我们所谓的“大乘见道”、所谓的“开悟明心”乃至于“成佛之道”这些事情,都有心有所向往、心有所喜乐,所以想要来听闻,希望听闻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所以这一些的这个感受,我们都可以把它归纳成“乐受”。

(2)

再来还有所谓的“苦受”。“苦受”我们可以简单的来说,就是你不喜欢的境界让你产生了嫌恶、排斥的这些境界。

比方说,如果说您今天看了在这个电视新闻媒体上面,看了某一些新闻的时候,也许因为这个新闻的本身报导的都是社会的负面的现象,让您在吃完饭刚接触到这个新闻的时候,就觉得非常的不舒服,您直觉就觉得说刚吃完饭要接触这些的事情,我们说实在是情何以堪,所以你就会直觉的把它给转台不看;

像这样子的一个状况是很直接的您不喜欢这个境界,这是一个苦受。

(3)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苦受,其实还有很多。比方说,我们都知道说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当然生病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经验,所以病这件事情当然带给我们的都是苦受。

甚至我们可以说,再看看每一个人这个身体,从这个二三十岁壮年之后就逐渐走下坡了,那么在逐渐衰老的过程中,越到后来你会越来越觉得说这个衰老真是难以承受,

以前可以做的许多的事情,现在都没办法做了,体力也没有办法负荷,并且动不动就这里酸痛、那里酸痛,这里毛病、那里毛病,所以这些都是由于衰老所带给我们的苦受。这些是所谓的苦受。

(4)

除了苦受跟乐受之外,还有所谓的这个“不苦不乐受”,或者另外一个方式讲就是所谓的“舍受”,通常指的就是,我们一般来讲我们没有特别喜欢也没有特别排斥的状况。

在修行上来讲,有一些定中的状况,其实也就是相应的所谓的舍受。

就是当在定中觉到这些喜乐的一面,喜欢禅悦的觉受,之后呢又自己又觉得说:禅悦的觉受也不应该久久的沉溺、不应该执著,所以应该把眼前的禅悦的境界,把它给舍弃了再往前进一步,那个也可以把它叫做舍受的一部分。

(5)

所以受的本身呢我们可以说,总结来讲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粗略所能感受到的基本上就是苦受、乐受还有不苦不乐受三样。

这个三样的受呢,其实请各位自己去想一想看,这个受的这些心理作用,它有什么样的状况呢?

我们可以说当我们正在乐受的时候,原则上就没有苦受;或者当我们在苦受的时候,原则上是没有乐受,跟更没有所谓的不苦不乐受的;也就是说这个受的范围按照我们刚才这样的分类来讲,其实在每一个时刻,其实都会只有一种受的现行。

(6)

或许电视机前面有一些修行比较得力的、心思比较细腻的观众们,或许会说:“难道就一定是这三个不能够同时出现吗?好像有一些状况,也是三个同时出现?”

我们要跟大家说的是:尽管您的心思再怎么细腻,当您的心思细到剎那剎那间的时候,这个觉受必然也都是只有一种受的心行会现行;

如果有机会您在自己把您的心思定下来往内观的时候,应该就可以察觉到这里面微细的受的分别。

(7)

这个受的本身既然有这三类,并且三类的本身又不能够同时现行,那就有一个有趣的推理我们可以知道,也就是说:受的本身,它是会有所改变、有所交替的。

比方说,乐受本身也许享乐久了之后就变成苦受;

又比方说呢不苦不乐受待久的时候,失去两个觉受,久而久之又觉得说需要这个苦,又需要这个乐的觉受,那么心里有所希冀,这个时候又开始有一些个苦的觉受出来。

(8)

所以这一些个心行呢表示受的本身,其实它并不是恒常的存在;当这个乐的受存在的时候,就没有其他两个受,当苦受存在的时候,也没有其他两个受。

也就是受的心行,它是这个改变中现起的一个暂时的状态而已,这个就是我们对于受的跟大家解释的地方。

(9)

当然就是说,这个是直接的先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感受到的“受”来解说,但是实际上受呢可以指的有更细的受。

比方说,我们说在唯识的这个五遍行的心所法里面,那这个五遍行是:触、作意、受、想、思。

五遍行指的就是在每一个心识的运作里面,都一定有这个五个心的作用在。

(10)

既然每一个这个心的现行都有这个作用在的话,表示说五遍行指的是非常非常微细的状况。

所以当我们提说“受”这个字,我们说五遍行里面的触、作意、受、想、思,虽然这个里面也有所谓的“受”的字眼,可是在五遍行里面的“受”,实际上指的是非常微细的“境界受”;

那么那个境界受,可能就要等我们修行得力之后,才能够细观里面的境界受的内涵。这是先跟大家说有关受蕴的部分。

(11)


阿弥陀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请继续关注下一节的精彩内容。

思考:

1、什么叫受?受有几种?

2、请举例说明什么叫乐受、苦受和舍受。

3、受的这些心理作用,它有什么样的状况呢?

4、五遍行里面的“受”,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LXLf7sU6V1g.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十六课   第四集 受想行蕴(2)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受蕴”,接下来我们要继续跟大家看是“想蕴”的部分,同样的我们也从日常生活中,先带着大家来看看,跟我们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想蕴的现行状况是如何。

我们要先说的是,一般大家所熟知的“想”都是跟语言文字相应的“想”,这个想是比较粗糙的想,通常指的范围。

(2)

比方说,我们也许肚子饿了,我们说我们想吃饭,“想”吃饭;或者是说,我们吃完饭的时候,我们想要散散步,因为肚子太饱了,想起来走一走、散散步,这个是“想”;

或者是说,我们想到哪里去游玩,这个也都是“想”。

那么这一些个“想”,它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它跟我们的语言文字是相应的,跟我们语言文字是相应的。这类型的东西,我们都把它叫做粗想。

(3)

那么再来更细一点的“想”,我们把它叫做“心取相”的作用。

也就是基本上就是,当我们的这个身体的五官,再加上我们最早在这一个系列的讲次刚开始的时候跟大家讲的意根,加起来总共有六个根,

当六根去攀缘这个六个境的时候、(六境的时候、)六尘的时候,心会因为攀缘的作用,会摄取这个相而现起心相。

(4)

由这个现起的心相,接下来就开始有逐渐演变的心行,包含说我们会因为这样的心相开始建构起概念;不只是更因为这个概念,开始建立起种种语言文字相应的名号、跟(更)甚至是到后面的抽象的理念;

比方说,我们到后面会认知到所谓的山河、男女,比方美丑、善恶等等,这一些东西它的根源都在于说,我们的心在面对之前的境界的时候,我们起了取相的作用,并且让这个相在我们心里面流注、建构、生起。

所以这个是我们讲的想比较细的部分。

(5)

当然跟前面的受一样,那想有没有更细的部分?也有,因为我们刚才说五遍行,我们说五遍行的内涵是:触、作意、受、想、思;各位可以看到“想”在五遍行里面也有,不过这个五遍行的这个想就非常非常的微细。

(6)

总而言之就是想呢,最起码我们最粗劣的,我们可以跟生活上许多许多“想”这个字的用法都连在一起,像我们刚才举的想吃饭、想去哪里等等。

那么这一些的想,其实各位平常在日常生活上,应该就可以体会到这些想其实是念念变异的。

(7)

比方说,我们刚才说想吃饭这件事情,很显然地当我们肚子饿的时候,我们会很想吃饭,可是当我们吃饭吃饭饱了之后,我们是不是就不想了呢?

所以对于吃饭这件事情的“想”来说,它的存在的范围,其实也不过是就我们刚开始肚子饿的时候,甚至是我们开始吃饭的前半段的时间,后面当我们饱足的时候,我们就不想再吃了。

所以从这样子的一个例子,各位可以细细去观行说,“想”这件事情,我们说日常生活的粗想这些事情,它是如何的变化。

(8)

从这里呢其实各位就可以推知,可以知道、领略说:“想”这件事情,它的确是充满了无常,它都不能维持很久的。

如果您再继续用功精进,让心思再细腻一点的话,您将可以看到我们想的意念,心取相然后运作的这些作用,可以说真的是念念变异;

佛经上有说:好像猿猴,从一个树上跳到另外一个树上,这样子来比喻。

(9)

我们在这个细相的想方面的运行也确实是如此,如果从那个方面呢,如果您能够觉察、能够体会到这样子状况的话,相信您对于“想”呢,“想”这个阴的无常性会有很深刻的体会。

如果您如果对于这个里面的无常性有深刻体会的话,必然就不需要对“想”这件事情太加以执著了。这个是想的部分。

(10)


阿弥陀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请继续关注下一节的精彩内容。

思考:

1、什么是想?

2、想比较细的部分是什么?

3、“想”这件事情,我们说日常生活的粗想这些事情,它是如何的变化的?

4、怎么样就对“想”这件事情不太加以执著了?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LXLf7sU6V1g.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请大家放大屏幕阅读

第十七课   第四集 受想行蕴(3)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想阴,那么五阴呢,除了我们前面讲的受想以及色跟识之外,那剩下的一个叫做“行阴”。

“行阴”我们前面也约略有提到,就是可以对应到我们的身、口、意行:

“身”,当然身行的部分,就是指我们的身体各项的动作,包含了我们的行住坐卧,只要我们身体有所动作,都叫做身行的一部分。

(1)

那么口行呢,口行呢就是我们说话,当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先有意念,然后这个意念成形了,决定了然后再透过控制肌肉跟这个吐气,然后就开始能够说出话来,这个就是所谓的口行。

身行口行之外,接下来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所谓的意行;意行表示,所表达是一个意念的,意念的行进。

(2)

那其实我们在这个心识在运作的时候,很多时候心识的运作就如同,(我们打个比方说),就如同好像我们在看一个瀑布的水流一样,这个水流在流的时候,这个水流里面的每一个水的分子、每一个水的粒子呢,都随着这个广大的水流拚命的往下奔流;

我们看瀑布的时候,会觉察到说因为水的这个粒子之间相接在一起流动之后形成一个瀑布的这个感觉,整个的这个感觉同样的,我们的意呢——意行呢,其实它也是如此,

但如果我们的心思够细的话,我们会看到说,我们的这个意念其实在剎那剎那之间有很多的这个念头,都是像刚才瀑布这样这个一路的这样流经过去,因为这样辗转的流经过去,所以我们把它叫做这个叫做意行——意的行经过程。

(3)

那么从这里来看,关于行阴的部分的话,我们应该也(能够)很容易能够体会到说行阴是多么的无常。

比方说,我们说身行跟口行来讲,当然我们不管是我们的行住坐卧,或是说我们开口说话,当我们完成一个行为的时候,自然而然这个相应的行就在那个点上就结束了,所以身行跟口行它的无常性应该是很容易去观察的。

(4)

那么意行的这个无常性,意行的无常性——关于意的本身的无常性,我们可以说可以回归到最直接最前面,我们跟大家说“意识在人间的话,有五种状况会断灭”这个情况去观察、去体会。

比方说在我们睡熟了之后,意识不现起,那么那个时候,意识就没有所谓的这个变迁的过程,没有所谓的行进的过程,那个时候意识就没有所谓的行;所以从这个方面,可以从意识方面的暂断现象去观察到说意行的本身的无常性。

(5)

再回过头来讲“行”的本身,其实也有更细的行,像我们刚才讲意念有如瀑布那样子,那个就是比较细部的、细致的这个意行。

然而像“身行”有没有像比较细的身行呢?

其实也有比较细的身行,我们刚才讲的行住坐卧是一种很粗劣的身行,可是我们身体的运行,比方说我们的呼吸,这个也是一个很微细、很微细的身行

这个呼吸本身,当然就我们现在一般的日常经验来讲,我们会觉得说:这个呼吸这个现象其实一直都在,只要我们是活着的话,这个呼吸是一直都在,这个身行一直都持续着,怎么会有呼吸有暂断的现象?

(6)

其实不然!因为这个在禅定的境界来讲,如果是到了四禅的境界的时候,就已经是息脉俱断——息脉的息脉俱断的息这个字讲的就是我们的气息、我们的呼吸。

换句话说,在这个四禅的境界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没有呼吸了,不需要呼吸去维持这个生命,所以连呼吸这样微细的身行其实本身也是短暂无常的。

(7)

从这里就相信各位菩萨就比较容易去观行,说行到底是怎么样的虚妄不实;以至于说,我们不需要去执著行的种种。

包含说,我们不需要去执著身体应该要怎么样的让它这个永远保持年轻健康,因为我们都知道说,八九十年乃至于百年之后,这个身体终归是灰飞烟灭。

所以像这样子的观行,就可以让我们对行阴的本身有更深的体悟跟了解。

(8)

除了这个上面以上讲的,约略我们就已经从色、识、受、想、行这五项东西跟大家介绍了五阴的内涵。

这个五阴的内涵呢,希望大家在听到这些内涵的时候,要能够先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上,先仔细去观行;

比方说您要先去观行“想”,这个想阴这件事情,那想到底在日常生活中它是怎么作用?它是怎么生起?然后它又是怎么灭尽的?

那这些把这些过程呢,每一个时刻都去体会的话,自然而然能够对想阴的内涵有很深的体悟,并且能够真的能够体会到它的无常性跟虚妄性。

同样的对于其他的每一个阴,也都要作这样的观行。

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我们所谓的修行精进,也就是说我们要能够断烦恼、断三缚结、断我见的话,就是要在这些地方要下手、着力要用功的地方。

(9)

我们上次也跟大家提到,当我们在讲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阴的时候,我们也跟大家提到说,为什么一开始就先说色蕴跟识蕴?

因为受、想、行三个蕴是基于色蕴跟识蕴的运作而来。

色蕴的内涵呢大家比较容易掌握,可是识蕴呢就是里面非常关键的,这个刚好就是我们从这个系列的讲次,一开始就跟大家说“意识是特别重要”的这个道理是一致的。

所以关于识蕴的部分呢,我们一定要好好的精进用功,把它了解的很清楚。

(10)

那这个部分,我们在今天的讲次里面,最后再跟大家提醒识蕴。

我们说识阴的本身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项对于境界的了别、境界的分别。

这些分别呢,我们会在下一次讲次里面再跟大家谈识蕴的时候,继续依照刚才我们讲的眼、耳、鼻、舌、身、意,继续去跟大家分辨清楚,并且我们要从另外一个方面,从四圣谛的苦、集、灭、道,四个方面来跟大家讲识蕴是要如何观行。

  所以今天请大家先记住识蕴的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的分类状况,详细的部分我们留到下一次再说。今天就先上到这里。

  阿弥陀佛!

(11)

思考:

1、从哪方面入手就比较容易去观行身口意到底是怎么样的虚妄不实;以至于说,我们不需要去执著行的种种?

2、想阴这件事情,那想到底在日常生活中它是怎么作用?它是怎么生起?然后它又是怎么灭尽的?

3、要能够断烦恼、断三缚结、断我见的话,就是要在哪些地方要下手?着力要用功的地方在哪里?。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LXLf7sU6V1g.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请大家放大屏幕阅读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十八课   第五集 识蕴之苦集灭道(一)(1)

叶正纬老师 主讲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这个讲次里面,我们要带大家更进一步来看识蕴,并且我们希望说,在了解识蕴的内涵之后,更能够有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方法,来看看到底这个识阴应该要怎么观行。

(2)

因为识阴的内容很重要,所以我们还是要跟大家复习一下。

识阴的部分我们上次说:识阴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个六项的内容。

前五识的部分:眼、耳、鼻、舌、身的部分呢,眼的部分就是相应于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包含色彩、明暗等等的境界;

(3)

这个耳就相应于我们现前的这个声音的境界,包含声音大小、高低;

鼻子是去分辨之前的味道,是香的或是臭的;

舌识最主要是要分辨我们舌头所尝到的酸甜、苦辣、咸淡等等;

身呢,触的部分是要去分辨我们所触到的东西的软硬、粗细、冷热等等,这个就是我们说的前五识。

(4)

那前五识呢,各位可以看看前五识:

比方说眼识好了,眼识祂要能够生起要能够作用的话:首先我们的面前就一定要有境界——我们要看什么东西,那个东西当然一定要在眼前,要看得到、没有阻隔能够看得到,这个才能够构成见到眼前这个东西的条件;

所以我们说眼识要生起的话,当然第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说你的这个尘、我们说境界——简单来讲就是所谓的色尘——一定要具备,中间不能有阻隔;你有阻隔了,你见不到这个色尘就不能说见。

(5)

第二个条件就是,你的眼根必须要完好无缺;如果说你的眼根有所缺憾的话,你极有可能就看不到眼前的我们所关注的东西了。

所以说关于眼识的生起来讲,眼根跟色尘是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但是光有眼根跟色尘的话,其实还不能够成就看的条件,因为眼根跟色尘还必须要有触——两者要相触,这就是我刚才讲的就是说不能够整个阻隔了,所以要有相触,眼根跟色尘相触了之后,才能够相应的眼识生起。

这个就是我们谈眼识的生起跟现行。

(6)

眼识是这样子的状况,当然耳识、鼻识、舌识跟身识,每一个都是这样。

比方说身识来讲,就一定要有我们的这个身根,也就是我们的这个身体的触觉器官要能够完好无缺,然后再加上说眼前有要触的这个境界——有触尘在,这两个接触之后,你才能够分辨说:它到底是软还是硬等等。

所以说五识的境界里面,可以说,我们把它简略来说,就是根跟尘两个相触,两者相触之后,就会产生了识,这个是所谓的五识的状况。(未完待续)

(7)

阿弥陀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请继续关注下一节的精彩内容。

思考:

根据本节内容,请简略来说前五识升起的条件有哪些?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iBWUno84kj8.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0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请大家放大屏幕阅读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十九课   第五集 识蕴之苦集灭道(一)(2)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五识的内容,接下来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

跟五识比较特别不一样的,是所谓的意识。

我们前面讲过说,前五识都是分别对于色、声、香、味、触这个五种的尘、五种的境界“各别去了别”。

也就是说,眼识不会去了别声尘,同样的声识也不会去了别色尘,因为五识各自有清楚的职掌。

(2)

但是五识在这个第一剎那完成了别之后,进来对于这个五尘的更细的分别,就开始是意识作用的范围了。

所以我们前面跟大家提说“意识的分辨”:比方说就色尘的这个分辨来讲,意识就会开始分辨:

眼前的这个人到底气质、长相好不好,或者说他现在脸上的表情是不是代表了他正在生气,或者很快乐等等,这个就是意识对于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境界的一个分辨。

(3)

同样的,在声音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要分辨说一个人唱歌的时候有没有走音的话,这个状况很显然是对于单纯的声音的进一步的分别,这个自然是属于意识的境界;

如果我们除了说走音之外,我们还要更进一步要去分辨出这个人唱歌的音质好不好听的话,当然这个更是意识的范围。

所以色、声、香、味、触这个五个尘的更一步的分别,那就是意识的作用范围了。

(4)

实际上这个五尘进到我们(就是从外面进到我们)的心里面去之后,形成了所谓的法尘的这个境界之后,在法尘境界里面,同样也是由意识去分辨的。

关于法尘由于时间所限,我们就不在这里细说,如果各位菩萨有兴趣的话,可以参加我们的禅净班,我们在里面再来详细的解说法尘。

(5)

我们再看看前面五识,很显然祂都是根、尘两者相触之后产生的识,意识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我们说:意识就是意根的分别——所以这个表示说,意识要生起的话,首先就必须要有一个意根在,当意根接触了这些的境界,接触了法尘之后,意根要去分辨法尘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会现起了意识。

所以从意识的眼光来说、意识的角度来说,同样祂的生起跟现行,也都是根和尘两者相触之后会生起。

(6)

所以我们可以说整个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管哪一个识,祂的生起的状况,都一定有三项必要的条件:也就是根、尘和触这三个必要的条件。

这三个是最基础最基础的分类,其他当然像有一些的经论里面,把生起的条件又把它划成更微细,细分成更多的细项;不过不管怎么细分,它的大的区分里面仍然就是落在根、尘、触这三者。

这是有关我们跟大家复习的关于识蕴的部分。(未完待续)

(7)

阿弥陀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请继续关注下一节的精彩内容。

思考:

1、意识的作用范围有哪些?

2、意识生起的条件有哪些?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iBWUno84kj8.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1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二十课   第五集 识蕴之苦集灭道(一)(3)

请大家放大屏幕阅读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六识的范围及生起的条件,接下来我们要再看看这些的六识,我们说:祂的共通性是什么呢?我们刚才已经跟大家解说了:

第一个非常明显的共通性就是:这些的识都是由三个法,也就是根、尘、触而生起的,所以这是第一个共通性。

第二个共通性就是说呢:这每一个识的生起都有祂的针对性的作用;比方说五尘,五尘的分辨就各自由五识去分辨;

意识呢,意识原则上是会分辨全部的五尘,不过就是说在五尘刚现行之后,进到我们的心识内部运作的时候,其实里面都是法尘,所以意识其实很重要很重要的范围是在分辨法尘。

(2)

再来第三个祂们这个六识的共通性是说:这六个识既然都必须要仰赖我们的六个根,也就是代表着我们的这个色身——也就是色蕴所摄属的五个色根(眼、耳、鼻、舌、身五个色根),一定要不坏,这个五个色根如果坏了,我们接触不到外尘的时候,这个时候所有的识的作用都没办法生起,所以必须要五色根。

(3)

然后再来就是说,还有一个特别的特性要跟大家说就是:

这些个识我们刚才说意识,很清楚就是由于有意根然后去了别法尘生起意识,但是其实祂的实际的状况是,连前面的五个识(眼识、耳识,鼻、舌、身识这五个识),其实祂的背后也都是意根在主宰,因为意根才引起了这些相应的五个识。

所以如果我们把祂们真的把祂划归分类来讲,也就是说这六个识其实都需要意根的作用,才能够出生和存在。这些就是这六个识祂的共通性。

(4)

从上面的解说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共通性明白的表示说:识蕴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几项的内涵,其实祂都不是一个(本身都不是一个)纯然的实体,不是一个恒存的实体;

因为每一个识都必须,至少都必须要根尘触而生起,根尘触如果任何一个状况、条件不具足的话,这个识就不能生起了。

所以说就这一点来看的话,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说六个识叫做“识蕴”,因为蕴呢,我们一开始就是说“蕴”就是蕴集、积聚的意思;

正因为说:这些识的生起本身就是需要这些条件积聚在一起才能够现行,所以当然祂们都是划归在识蕴的范围。

(5)

唯一一个大家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所谓的意根。

意根我们可以说,意根呢,意根其实在四阿含的经典里面是隐说,真正对于意根的解释都是在大乘经典里面——特别是在唯识学、唯识的经典里面。

那么意根的本身,一般的人来讲我们说(包含外道,包含诸天的天主天神),其实他们都没有办法直接去证悟到意根的这个状况的,并且他们也没有办法去灭除;

除非是经过 佛的开导之后才有办法,不然的话他们是没有办法去灭除这个意根的。

(6)

意根呢,其实只有在我们说解脱的极果阿罗汉入了无余涅槃之后,才有办法把意根给灭了。所以从这里来看,祂不是外道的这些修行人能够灭除的。

并且意根呢,祂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特性是意根跟我们的意识不一样:意识在人间里面可以说有五个状况祂会断灭的,但是意根就不一样了,

意根是常在的,意根祂不会随着意识的断灭而断灭,相反的祂是时时都在的,只有在无余涅槃的时候,意根才会整个灭掉。

(7)

再来就是说,我们说:识蕴、整个识蕴的内涵、这个六个识的生起来讲,都需要意根当作一个俱有依,当作一个凭借;

如果意根没有这个心行、意根没有要现起、意根不想去了知的话,那么也不会有相应的这些六识的生起;

所以从这一些种种的这个道理来看的话,我们说意根不在识蕴里面,意根应该在十二处里面的一处,而不是在识蕴里面,所以这一点要跟大家先澄清。

(8)

那么当然就是说大家在看大乘法的时候,有时候会看一些大乘法的经论的时候,说到识蕴也顺便说到意根,我们要跟大家强调:那个是基于大乘法的方便说——它是为了要显示,为了要凸显意根也是一个可灭的法;

因为在无余涅槃位的时候意根就已经灭尽了,只剩下我们的如来藏本心存在,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意根是可灭的,所以有一部分的大乘的说法会把意根,把祂放在识蕴里面。

当然我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就是说:实际上从祂的识的整个生起、现行的整个的道理来看的话,意根不应该划归在识蕴里面。

(9)

阿弥陀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请继续关注下一节的精彩内容。

思考:

1、六识的共通性是什么呢?

2、这些共通性表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3、本节所说意根的特性是什么?

4、为什么说意根不划归在识蕴里面?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iBWUno84kj8.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3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请大家放大屏幕阅读

第二十一课   第五集 识蕴之苦集灭道(一)(4)

上一节我们了解了六识的祂的共通性以及意根的一些知见,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了知这个识阴的这个状况之后,我们要再一次的跟大家说,所有的五阴里面最关键的就是“识阴”,所以我们在书里面有一句这个脚注写得非常好:

也就是了知“识阴”的虚妄是修道的关键。

这个有两个层面来看:第一个层面就是,我们一直在讲因为识阴是五阴里面最难断、最关键,并且最微细的;

再来就是说,识阴虽然说是我们在断三缚结的时候,首要面对需要去破除的一个阴,但是识阴却也是我们在不论是这个解脱道或是佛菩提道上面,修行上面所需要依恃的一个重要的心行,这个我们后面会再看。

(1)


接下来我们继续看到识蕴的部分。我们刚才讲识蕴是一个这个蕴集、积聚,祂是缘所生法。

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所有的例子,都是围绕在各位菩萨在日常生活中所能够知觉感受到、能够体会到的部分来说,其实这个识蕴的部分是一切的有情皆是如此。

(3)

比方说我们举例来说,比方说我们看看:在色界,色界跟无色界的识蕴又是如何呢?

我们说我们整个的世界来讲是分成三界:有欲界、色界跟无色界。

在色界来讲,色界的天身是由色界的微细物质加上禅定力的功德才能够生起、才能够维系、才能够存活的;

这也就表示说,色界的识蕴祂要能够生起的话,一定先要有色界的色蕴存在生起,(生起存在,)才能够有这个识蕴现起。

(4)

所以从这个道理来看,我们应该就很简单的能够了解到说:为什么色界的识蕴也是一样是一个蕴呢?

那是因为祂本质上就需要色界天身的存在(当然这个除了这个色界天身的存在之外),还需要禅定的禅定力的功德……所以说即便是色界的天身,祂也是一样:是由这个几个法的的蕴积而来,祂不是一个自己恒存的一个实在。

(5)

色界的这个识蕴是这样,如果我们说无色界的识蕴,又是如何呢?我们说无色界的识蕴的话:到了无色界之后原则上就是没有——连我们刚才在色界看到的微细物质也没有。

无色界的识蕴呢,必须要按照四空定的定力、禅悦为食以维持他的生命;但是同样的,(正因为我们讲到说)需要四空定的禅定的定力,来维系无色界的生命的存在,所以说这个表示说需要禅定;

讲到禅定的话,当然就一定需要有意识的定力,加上还有必须要有意根触定境的法尘;所以说连无色界的识蕴本身也是因缘和合、众缘蕴积才形成的。

所以说这个就是说,不管是这个三界任何一个状况,识蕴本身都是缘所生法、因缘和合而成的。

(6)

既然如此的话,我们就可以回头来看,之前曾跟各位菩萨分享的、佛告诉我们:“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 ”(《杂阿含经》卷九)

从我们刚才跟大家讲连色界、无色界的识蕴也是如此,各位现在应该可以更加的了解为什么 佛说“诸所有意识皆意、法因缘生故”;

因为一切都是意根,一切的最基础都一定要有意根跟法尘的因缘才能够生起。

(7)

所以这个当然也包含,如果说现在大家在外面听到,有一些人说到他证悟的是所谓的“细意识”,另外有一些人更是说他所证悟到的是“极细意识”,说这些“细的意识或是极为微细的意识,能够怎么样的超越生死,祂是一种开悟”的话,对于这种说法的话,各位菩萨就应该要打上问号了,

(8)

因为我们(刚才除了跟大家详细解说)一路以来除了跟大家详细解说意识的这些作用之外,如果您听到了、有提到了所谓的要“横贯三世的开悟的这个境界”的话,您就要详细去检视:

到底他所说的东西是不是落在识蕴的范围、识阴的范围?是不是意识的变相呢?
那像细意识、极细意识的话,您就要看看这个名词的这个背后的涵义,是不是也有我们之前讲的意识的种种功能在里面?

如果有的话,这个表示说,这些东西都不是我们真正应该开悟所悟到的本心。

(9)

除了这个之外呢,我们接下来还要跟大家讲的就是识阴,我们说我们要从苦、集、灭、道这些方式来观行识蕴。

怎么样去看“识阴的苦”?

(10 )

其实各位从刚才我们一路讲说:识蕴本身的是因缘性;也就是说众缘——它适合的缘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就能够现起识蕴;

然而“众缘”若有这些因缘不具足、消散的时候,识蕴就灭去了,从这一点来看的话,您应该可以马上联想到:

当识阴存在的现行的境界里面,各种识阴所分别、所领受到的状况,其实都充满了“无常的苦”,都充满了我们所谓的“行苦”在里面。

(11)

它们都是无常变迁的,哪怕你是再在怎么样喜乐的觉受,那么都会因为因缘不具足了,这个喜乐的觉受都消失了,后来又变成了苦受,所以这些觉受的本身呢,都是落入了我们所谓的无常苦、行苦的范围。

从这一点,您应该就可以去观行识阴:为什么识阴的种种皆是苦?那要做这样的观行的话,就真的需要您在平常的修行体验当中,细心、静心下来好好的去思惟、去观察、去领会了。

今天我们就先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12)

思考:

1、修道的关键是什么?

2、为什么说,三界任何一个状况,识蕴本身都是缘所生法、因缘和合而成的?

3、为什么说“细的意识或是极为微细的意识,能够怎么样的超越生死,祂是一种开悟”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4、怎么样去看“识阴的苦”?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iBWUno84kj8.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5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二十二课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六集 识蕴之苦集灭道(二)(1)

叶正纬老师 主讲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上一次的课程里面,我们有约略跟大家提:我们要用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方式来观行识阴。

我们也说到说:当这个识阴存在的时候,一定会接触到外面的境界,领受外面的境界产生了种种的这个觉受,那识阴存在跟这个六尘在互动的过程中的觉受、有一些觉受当然就是直接是苦的;

可是呢即便不是苦的那些受,本身也因为识阴本身它的性质会有具足了无常、具足了行苦。这个就是我们所说到的:识阴的这个苦的这个观行。

(1)

接下来在这个集次里面,我们要跟大家讲解的就是识阴它是如何的苦集?又如何苦灭?那么苦灭之道又是如何?

首先我们来看看识阴的苦集。

我们说最粗浅最粗浅的识阴苦集:也就是说苦集这件事情讲的就是(我们即便,就是说):我们在我们的心行之中去执著、去爱乐某一些的事情——那就好像是说我们不断的在搜集这些种子,以至于说产生了苦,这些就是所谓的苦集。

(2)

从这个烦恼的这个状况来讲,最粗浅的识阴的苦集是什么样的状况呢?不外乎就是对于世间、世间的:比方说财产、比方说这个名声、比方说世间的眷属等等、像这个财、色、名、食、睡等种种的状况,我们如果去执著、去爱乐以至说于我们没有办法去舍弃它的话,这个其实就是造就了识阴的苦集。

为什么说呢?因为这一些的状况其实正是烦恼的来源!

(3)

当我们的识阴在面对这些境界——比方说面对财产的境界,然后我们的识阴去分辨:这个财产,到底这个数量是多么的庞大?然后它可以帮助我们去做多少娱乐的事情?等等。

那当我们去爱乐这些状况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开始会)去牢牢的执著着这个眼前的所谓的财产的境界,久而久之这些财产的境界甚至就会变成我们当下第一念头,就会开始执著起这个财产。

而因为这些执著正是苦恼的来源,所以识阴呢,也就因此把这些苦恼的来源牢牢的搜集在心田里面,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最粗浅的世间的苦集。

(4)

那由于这个世间的苦集呢,各位从刚才的这个分析上可以知道说,这些都是相对于我们周遭事物的执著:

比方说财产,那就是相对于“我”来说,我们会看到:什么财产;

比方说名声来讲也是一样,相对于我们来讲,别人对我们加诸的什么名声。

像这些可以说都是跟“我”相应的这些执著,所以我们有时候也把它叫做“我所”的执著——我所有的执著叫我所执著。

这些是最粗浅的识阴苦集。

(5)

当然跟这个相较,我们刚才举出了像财产、名声、眷属这个都是很直接的。

当然也有一些人,我们说他看起来比较不着重在这种看起来表相上的身外之物——他表相上的身外之物不执著,可是他可能会执著所谓的我们说各种的感觉啊:

比方说我们说气氛

——居家应该有什么样的气氛,那么要睡觉的时候,这个卧房的布置该有什么样的气氛;

用餐的时候,应该讲究怎么样的气氛;

说话的时候,又应该讲究什么样的气氛;

跟人相处的时候,又应该要怎么样把握什么样的气氛……

(6)

总之就是说,他们对于我们刚才举的:财产这些看起来是非常具象的这些事情比较不执著,可是这些人却相对来讲对我们刚才举的气氛的这些例子非常的重视;

当然这里面也包含说有一些人对于很多的事情都有独到的这个爱乐,比方说我们在插花的时候,我们要插出来的花有什么样的神韵,有些人就非常非常的爱乐、非常的对于这里面的境界非常的执著;

这些的事情,其实它的本质也是一样也是识阴的苦集。

(7)

怎么说呢?我们说这些像刚才举例的气氛或是神韵啊,这些感觉层次的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它似乎没有办法具体的(使人)把人拖向苦的那一边,可是实际上我们常常看到这类型的例子:

比方说有一些人,也许刚好是嗔的心比较浓厚,因为什么因缘嗔心浓厚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他平常是一个很重视这样气氛的人,也许在某一个当下他就是会因为气氛的不对,然后跟他的心行相应,起了恶心然后造作了恶业。

这个其实在我们在很多的社会的新闻上面,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状况。所以我们探究它的实质的话,其实这一种关于气氛、神韵、感觉这种执著,也都是烦恼的来源,也都应该要划归在所谓的识阴苦集的部分。

(8)

  这个道理其实就是(因为说)因为虽然说我们所在乎的东西,不是一个像财产那样具体的实物,可是同样的、它同样的也是在识阴的分别、识阴的执著上面去熏习、去用心,当然这个就会障碍,让我们在烦恼上面久久不能解脱。(未完待续)

(9)

    阿弥陀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请继续关注下一节的精彩内容。

思考:

1、识阴它是如何的苦集?

2、请举出日常生活中一些是最粗浅的识阴苦集。

3、除了常见的“我所”的苦集之外,还有哪些现象也属于识阴的苦集?

4、为什么我们会在烦恼上面久久不能解脱?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GN0rPS99ne4.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二十三课   第六集 识蕴之苦集灭道(二)(2)

【上节课我们学习到......虽然说我们所在乎的东西,不是一个像财产那样具体的实物,可是同样的、它同样的也是在识阴的分别、识阴的执著上面去熏习、去用心,当然这个就会障碍,让我们在烦恼上面久久不能解脱。所以我们如果说,仔细的来看看刚才我们讲的两种苦集的过程的话,我们可以把苦集的过程再把它更细、进一步的分辨。】

(1)

首先,要识阴要形成苦集的话,首先它一定要好好的去分辨、去品味识阴相应的境界相;

比方说我们要执著名声的话,我们一定会事先会知道这个名声到底带给我们自己什么样的乐受,这个就是去分辨、去品味相应名声的境界所带给我们的境界。

所以第一个点是,我们必须会去分辨、品味境界相。

(2)

第二个呢,第二个过程就是透过这样的分辨、品味之后,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爱乐执著。

也就是说,我们很清楚这个眼前的境界之后,我们继续去强调、去加强在这个境界上面的爱乐跟执著,这是苦集的第二个层次。

(3)

第三个层次呢,就是由于我们也分辨境界,然后也对这个境界产生了相应的爱乐跟执著了,由于这样的熏习、长久熏习的结果,反而会让我们开始去觉得说:

识阴是如何的可爱。

也就是说:我们开始会由这样的熏习过程,我们开始会往内、开始去执著识阴所有的功能;比方说,我们会执著识阴可以让我们去领受所有令我们感动的事情;

(4)

我们开始会去执著有想阴存在,因为有想阴存在,所以我们可以去想很多很多、作很多很多的白日梦,让我们自己很高兴,然后我们可以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这是想阴;

同样的在这个受阴跟想阴熏习不断的过程中,我们同样的也在执著了行阴的部分,因为行阴的部分,光是这意行的部分就已经包含了前面的受阴跟想阴的部分。

(5)

所以从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一开始从这个“我所”的贪爱,一路到对于识阴的功能本身的贪爱,这个过程中反复熏习的结果,会让我们会觉得眼前的境界是如此的真实、如此值得可爱、如此值得爱乐,连我们自己本身——我们的色身——可以提供我们各式各样的觉受的凭借,我们当然也爱恋我们的色身。

(6)

那我们的心里的本身呢?我们的受、想、行阴呢?识阴呢?每一个阴都带给我们在这个世间上面许多许多值得留恋、值得激赏的这个种种的体会。

因此一般的凡夫俗子会因为这样的熏习,会觉得说:世间是多么的真实!感受是多么的真实!身体又是多么的真实!当然更别谈说在领受、感受这一切的那个我!

因此而言,会对于周围的我所,乃至于我的本身,都觉得非常非常的真实啊!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一般人在透过苦集的这样的程序,会反复不断的在三界中轮回。

(7)

我相信在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朋友们,应该是福德都很好,所以你也许不觉得说苦集的过程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可是(如果说从)我们如果说把这个道理细细的想过,或者从佛菩萨的眼光来看的时候,当你看清楚三界轮回的实相的时候,您应该就能够体会、能够知道:为什么苦集会是造就一切的苦?

(8)

因为所有搜集的这些个熏习的种子——包含说我们刚才说对于我所的一切的爱乐、执著;包含说对于我们自己色身的执著;包含说对于这个“我”的种种的爱乐、执著,这些呢,都会透过熏习的关系,让我们牢牢的执著这一切的事情。

以至于说当我们从这一生要到下一生,或者从下一生到又下一生的这个过程当中呢,使得我们会依照着我们爱乐的习气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下去,所以这也就是造就了我们在三界轮回中一直反复轮转生死。

(9)

有些人这一世福德好的,生活过得很好,可是呢过了几辈子福德好的生活之后,也许就要下堕到恶道去沦落、去受苦了;

那么现在在受苦的那些人,也许当他受的苦这个报受尽之后,也许他又有机会到人间,甚至有机会到天上去享受天上的胜妙的果报。

所以整个三界的轮回呢,其实就是在大家对于苦集的过程完全不知,把一切都执著为实的这些无明的影响之下,让我们顺着、顺着原来的因缘一路的在三界里面浮浮沉沉。

这个呢,当大家把这些道理想想之后,你就应该会感受到:苦集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一个程序。(未完待续)

(10)

阿弥陀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请继续关注下一节的精彩内容。

思考:

1、苦集的详细过程有哪些?

2、我们为什么会对于周围的我所,乃至于我的本身,都觉得非常非常的真实啊?

3、为什么苦集会是造就一切的苦?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GN0rPS99ne4.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二十三课   第六集 识蕴之苦集灭道(二)(2)

【上节课我们学习到......虽然说我们所在乎的东西,不是一个像财产那样具体的实物,可是同样的、它同样的也是在识阴的分别、识阴的执著上面去熏习、去用心,当然这个就会障碍,让我们在烦恼上面久久不能解脱。所以我们如果说,仔细的来看看刚才我们讲的两种苦集的过程的话,我们可以把苦集的过程再把它更细、进一步的分辨。】

(1)

首先,要识阴要形成苦集的话,首先它一定要好好的去分辨、去品味识阴相应的境界相;

比方说我们要执著名声的话,我们一定会事先会知道这个名声到底带给我们自己什么样的乐受,这个就是去分辨、去品味相应名声的境界所带给我们的境界。

所以第一个点是,我们必须会去分辨、品味境界相。

(2)

第二个呢,第二个过程就是透过这样的分辨、品味之后,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爱乐执著。

也就是说,我们很清楚这个眼前的境界之后,我们继续去强调、去加强在这个境界上面的爱乐跟执著,这是苦集的第二个层次。

(3)

第三个层次呢,就是由于我们也分辨境界,然后也对这个境界产生了相应的爱乐跟执著了,由于这样的熏习、长久熏习的结果,反而会让我们开始去觉得说:

识阴是如何的可爱。

也就是说:我们开始会由这样的熏习过程,我们开始会往内、开始去执著识阴所有的功能;比方说,我们会执著识阴可以让我们去领受所有令我们感动的事情;

(4)

我们开始会去执著有想阴存在,因为有想阴存在,所以我们可以去想很多很多、作很多很多的白日梦,让我们自己很高兴,然后我们可以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这是想阴;

同样的在这个受阴跟想阴熏习不断的过程中,我们同样的也在执著了行阴的部分,因为行阴的部分,光是这意行的部分就已经包含了前面的受阴跟想阴的部分。

(5)

所以从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一开始从这个“我所”的贪爱,一路到对于识阴的功能本身的贪爱,这个过程中反复熏习的结果,会让我们会觉得眼前的境界是如此的真实、如此值得可爱、如此值得爱乐,连我们自己本身——我们的色身——可以提供我们各式各样的觉受的凭借,我们当然也爱恋我们的色身。

(6)

那我们的心里的本身呢?我们的受、想、行阴呢?识阴呢?每一个阴都带给我们在这个世间上面许多许多值得留恋、值得激赏的这个种种的体会。

因此一般的凡夫俗子会因为这样的熏习,会觉得说:世间是多么的真实!感受是多么的真实!身体又是多么的真实!当然更别谈说在领受、感受这一切的那个我!

因此而言,会对于周围的我所,乃至于我的本身,都觉得非常非常的真实啊!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一般人在透过苦集的这样的程序,会反复不断的在三界中轮回。

(7)

我相信在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朋友们,应该是福德都很好,所以你也许不觉得说苦集的过程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可是(如果说从)我们如果说把这个道理细细的想过,或者从佛菩萨的眼光来看的时候,当你看清楚三界轮回的实相的时候,您应该就能够体会、能够知道:为什么苦集会是造就一切的苦?

(8)

因为所有搜集的这些个熏习的种子——包含说我们刚才说对于我所的一切的爱乐、执著;包含说对于我们自己色身的执著;包含说对于这个“我”的种种的爱乐、执著,这些呢,都会透过熏习的关系,让我们牢牢的执著这一切的事情。

以至于说当我们从这一生要到下一生,或者从下一生到又下一生的这个过程当中呢,使得我们会依照着我们爱乐的习气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下去,所以这也就是造就了我们在三界轮回中一直反复轮转生死。

(9)

有些人这一世福德好的,生活过得很好,可是呢过了几辈子福德好的生活之后,也许就要下堕到恶道去沦落、去受苦了;

那么现在在受苦的那些人,也许当他受的苦这个报受尽之后,也许他又有机会到人间,甚至有机会到天上去享受天上的胜妙的果报。

所以整个三界的轮回呢,其实就是在大家对于苦集的过程完全不知,把一切都执著为实的这些无明的影响之下,让我们顺着、顺着原来的因缘一路的在三界里面浮浮沉沉。

这个呢,当大家把这些道理想想之后,你就应该会感受到:苦集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一个程序。(未完待续)

(10)

阿弥陀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请继续关注下一节的精彩内容。

思考:

1、苦集的详细过程有哪些?

2、我们为什么会对于周围的我所,乃至于我的本身,都觉得非常非常的真实啊?

3、为什么苦集会是造就一切的苦?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GN0rPS99ne4.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7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二十四课    第六集 识蕴之苦集灭道(二)(3)

【上节课我们学习到:……整个三界的轮回呢,其实就是在大家对于苦集的过程完全不知,把一切都执著为实的这些无明的影响之下,让我们顺着、顺着原来的因缘一路的在三界里面浮浮沉沉。

这个呢,当大家把这些道理想想之后,你就应该会感受到:苦集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一个程序。】

再来就是说,我们也要跟大家讲苦集的过程、不断的熏习的结果,也会使得我们讲的五阴的境界越来越广大,我们讲越来越坚实。

这个其实也是在《阿含经》里面 佛所开示的“四识住”的境况,因为由于识阴的种种的执著,使得说其他的阴也相对来讲也是得到增长,然后由其他的阴反复增长,再熏习回来又使得识阴本身又是增长广大,这样反复的熏习。

(2)

这个是我们刚才说(至少我们说)在世间人能够想象到、能够理解到的苦集的过程。

可是呢修行人就好很多吗?那倒未必见得!

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常见外道,或者是甚至在佛门里面有一些走错路的、抱持着常见的这个修行人,虽然说这些人一心想要求解脱,可是往往对于自己受制于识阴的情况毫无警觉;

这个也就是说,对于刚才我们讲的苦集——识阴苦集——的状况不能够如实的了知。

(3)

当然这些状况,这些之所以不能如实了知的原因呢,当然有一部分是由于我慢,他不能够就着 佛陀开示的内涵仔细思惟;

那另外一部分,当然也是由于他的这个老师教错了方向……

不管是哪一个原因,这些人其实我们如果从这个苦集的现象来看,然后把苦集的现象跟他一心想要解除烦恼、修学解脱的这个心行,把它放在一起来衡量的话,那么这些人其实比凡夫俗子更为可悲

——因为一心想要求道,可是却越走越远。

(4)

接下来我们讲,我们刚才讲是苦集,接下来讲“苦灭”。什么是识阴的苦灭的境界呢?

其实这个识阴的存在,只要识阴的存在就一定伴随着识阴的各种的功能,这个也就是我们所认知到、所能接触到识阴的状况就是如此。

既然如此的话,我们刚讲说识阴的功能的存在,就是让我们在面对这个这些境界的时候,会产生这个苦集的这个状况,所以说,如何去灭除识阴的苦呢?如何不要再集呢?

(5)

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识阴的功能就是如此,所以要灭除识阴的苦,直接的就是要灭除识阴的功能,也就是要灭除识阴自己,只要不要再有识阴出现在三界之中的话,根本都已经拔除了,自然而然就不会再有识阴的苦,也不会再有识阴的苦集了。

这个识阴整个灭除的状况就是无余涅槃的状况,也就是阿罗汉入的涅槃,叫做无余涅槃。

(6)

更进一步跟大家说,(我们提到)如果我们提到解脱的极果,那就必然是所谓的无余涅槃。

在无余涅槃的境界里面,那是没有一法存在,蕴、处、界都已经没有办法现行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全部都不存在,这个才叫做无余涅槃。

(7)

在无余涅槃里面,只剩下一个我们讲的本心还独自存在;

因为本心在无余涅槃位存在的时候,祂不会接触到任何的——不会去这个接触、不会去分辨任何的六尘,自然而然也不会去现起相应于六尘而来的分别的六识,所以一切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切的三界心行都不会再现起,这个才是所谓的无余涅槃的境界。

这就是苦灭。

(8)

阿弥陀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请继续关注下一节的精彩内容。

思考:

什么是识阴的苦灭的境界呢?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GN0rPS99ne4.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8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二十五课    第六集 识蕴之苦集灭道(二)(4)

【上节课我们学习到:......在无余涅槃的境界里面,那是没有一法存在,蕴、处、界都已经没有办法现行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全部都不存在,这个才叫做无余涅槃。

在无余涅槃里面,只剩下一个我们讲的本心还独自存在;

因为本心在无余涅槃位存在的时候,祂不会接触到任何的——不会去这个接触、不会去分辨任何的六尘,自然而然也不会去现起相应于六尘而来的分别的六识,所以一切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切的三界心行都不会再现起,这个才是所谓的无余涅槃的境界。

这就是苦灭。】

(2)

我们如果要问说:这个苦灭,要如何能达到这个境界呢?

首先来讲,说来很简单,可是说来也很难。您必须要先信受所谓的无余涅槃的状况——无余涅槃有这个境界。

这个也就是说,您先要信受只要把所有的一切的心行:意根、法尘、意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有的这些全部都灭尽了,就不会有自我的存在,就离开生死轮回了。

(3)

但是把这些灭尽之后,是不是就变成一片虚无呢?那一片虚无的话,岂不是可怕极了吗?

把所有的一切都灭尽了,实际上不然,因为当我们把蕴、处、界一切都灭尽的时候,剩下的就是我们的本心如来藏独存。

可是信受这个道理,要能够信受这个道理,真的是非常的难的。

(4)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金刚经》里面 佛有跟我们开示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

从这个经句面我们就可以看到,就是说我们刚才一路跟各位菩萨讲解了所谓的苦灭的状况,如果您在听受了这些讲解之后,也愿意发心来开悟、来寻求开悟明心,证悟了能够在无余涅槃位独自存在的如来藏的话,那么您真是已经在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5)

最后,我们简单来谈到苦灭之道,四圣谛的最后一个,苦集灭道就是苦灭之道。

当然我们讲的苦灭之道的基础,第一个,一定您要先相信 佛说的无余涅槃的境界,先相信说这个无余涅槃位中本心仍然常存,仍然恒常存在。

(6)

并且呢在这个前提之下,您还要什么?还要知“识如真”,也就是知道确实去了知识阴的所有的一切,因为这个就是:为什么许多的修行人穷尽一生的修行,不能够开悟明心?

最症结的道理就在于:没有好好的按照 佛的开示,去看看、去了解识阴的真实的状况;并且在识阴的状况里面(又以我们一再跟大家提醒的,在这个状况里面),又以意识可以说是识阴里面最难最难对付的一项。

(7)

那解脱道的修行者呢,其实就必须要了知:包含这个意识在内所有的这些识的这个虚妄性,同时也必须要了解跟识相关的根、尘的所有的这个虚妄性;

当这些虚妄性都看了,都清楚都了解了,都一一观行了它的虚妄性之后,您才能够谈到说要能够断我见,要能够断我执。

这个只有灭去这一切执著之后,并且在舍报之后,愿意把这一切都灭尽了,剩下本心独存,那个时候才能叫做“我生已尽、梵行已立”的阿罗汉的境界。

(8)

总而言之就是,“识阴”真正是修行的关键!我们一定要了解识阴,并且所有之后的修行也都是:

因为我们起心作意想要求得真正的解脱才去修行,所以修行的这个关键(整个的关键呢),其实就是识阴,并且修行的关键就是在意识。

希望这几个讲次的讲解,能够让大家确实了解。

下一个讲次,将继续由本会的郭老师为大家讲解如何修证解脱道。

阿弥陀佛!

(9)

思考:

1、如何能达到苦灭的这个境界呢?

2、请简单谈一下苦灭之道。

3、本章所说的修行的关键是什么?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GN0rPS99ne4.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0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二十六课   第七集 四不坏信(一)(1)

郭正益老师 主讲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如何来修证解脱道”。

解脱道是许多的有情在痛苦中所产生的念头,希望能够依凭着智慧的教导,然后有智慧的人来开导他,然后离开这个痛苦,所以一切的众生都是以苦为师的。

然而这世间却有许多人并不清楚真正的解脱是什么,他也不知道解脱最后的终点是什么。我们今天就根据佛法——佛陀的教诲,来告诉大家真正的解脱是什么。

(1)

首先呢有两种有情:第一种有情,他希望能够在解脱的过程中,能够了解这世间所有的智慧,知道这法界真实的实相、奥秘到底是什么。他不希望一切的道理他最后都不清不楚,然后得到解脱。

第二种有情他不太一样,他只关心自己的问题,他对于这世间到底发生什么,这世间应该怎么去解决这些什么,他没有兴趣,他只希望“如果我来生不用再受到痛苦,那这个道、这个理是我要追寻的。”

因此最后就产生一个叫涅槃观——涅槃的观念、涅槃的观行、涅槃的修证,就从这里出来了。

比如说,在远古以前,很早以前印度就有人希望能够修证涅槃,修证涅槃的意思是说:离开这个轮回的痛苦,而永远没有杂染,而永远不会在轮回里面再出现。

(2)

因此就有这两种有情,他们都想要求证涅槃,然而最后我们在佛法里面终于告诉我们:实际上这两种有情终究要走向一个大乘的佛道里面,这才是真正的解脱法。

什么叫真正的解脱法?就是说你不只要了解法界的真实的所有的奥秘,而且呢你要救护一切的有情都能往这样真正的解脱道走,因此真正的解脱道是成佛,并不是成就二乘法。

但今天我们在说的时候,为了要摄受声闻、缘觉这样的二乘人。因为他们心志很小,他们就是之前的第二种人:

(3)

他们只希望解决掉自己的困扰,他们对于“这世间到底会怎么样?这世界会不会毁灭?这世界会不会出生?这世界有没有地狱?有没有种种种?”

他们一开始都是没有兴趣;而且不只没有兴趣而已,他连“自己的父母、子女到底以后会如何?以后会怎么样生死流转?”他是漠不在意的,也就是说他只关心他自己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称为他是一个自了汉——自己好就好——他对于世间不闻不睬,对这个器世间,我们这生存的空间以及有情的世间他都不在意;因此这样只顾自己的,我们就称为小乘,在佛法中称为叫做二乘人。

(4)

第一种人他想要知道法界的奥秘,他也想要能够证解解脱,可是他少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没有想要让所有的有情都能够离开这个痛楚,这就是我们说的没有发菩提心。

这发菩提心实际上在《阿含经》也有提到,并不是说只有大乘法有提到而已,只是《阿含经》里面只是稍微略提而已,也就是说证明说,今日集结的《阿含经》已经有提到菩提心,而且是在小乘经典《杂阿含经》里面;

(5)

就代表 如来呢有时常勉励这些二乘人,不要一直停留在解决自己身心的烦恼,这样是不究竟的;因此发菩提心就是要回到一佛乘。

只有佛才是真正通往究竟的解脱道,所以真解脱者一切都解脱——无缚无脱,能够将所有的障碍都去除了,烦恼障以及所知障两者都不再存在,不复为这个有情所障碍的,这个我们就称为真正的解脱道的完成。

所以佛道是无上道,(也代表说)也就是真正的解脱道。

(6)

我们再来看,如果是对于佛菩提道的开展的话,要含摄这解脱道,那二乘人所认为的 佛陀所施设的方便的解脱道,到底是什么呢?

因此就出现了两种涅槃。也就是这两种涅槃就是要根据二乘人他们的心智、他们的心行、他们的器量来施设的,这两种涅槃叫做:

有余依涅槃,另外一个叫做无余依涅槃。(未完待续)

(7)

阿弥陀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请继续关注下一节的精彩内容。

思考:

1、解脱道是怎么样产生的?

2、有几种人想修证涅槃?什么才是真正的解脱法?

3、二乘人有什么特点?

4、为什么说只有佛道是无上道,也就是真正的解脱道?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780Q3Cw2ljg.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请大家放大屏幕阅读

第二十七课   第七集 四不坏信(一)(2)

上节课我们学习到有关涅槃的知见,什么叫做有余依涅槃呢?你可能会说:“我根本就不需要知道这个涅槃,我只要能够解脱就好了。”

这样讲法是不对的!

因为所有的知见都是要让你趋向于这个涅槃、所有的知见都是要让你清净、所有的知见都是要让你证解所有的奥秘,不管你是局部的还是全面的,就证明一点:

你没有办法不知道佛法所要让你抵达的终点!

(1)

那因此问题就来了:那到底为什么现代人、许多的人他也出家,他为什么没有办法证得这些沙门果?不能证得涅槃呢?

因为他们对于涅槃的真正道理并不清楚。

(2)

小乘法是施设的,那你说:“为什么你要说它是施设的?”

这道理很简单,因为如果真正有一个实相,真正有一个清净法完全是无垢无净,不说它清净也不说它染着,这样的实际法那应该只有一个,不应该有两个,

而 佛陀既然一口气就施设了两个,就代表这个涅槃不是真正的实相心、不是真正的实相,而它是这个实相所显示的状况、所显示的境界。

(3)

因此南传这些大师们,他们很努力的想要证入涅槃,可是他们对于他们所修持的小乘法是完全错解的。

比如说你用许多的经典——《阿含经》来说明,那也根据上面来做各种修炼,可是你呢最基本的知见是错误的,所以 佛告诉我们说这些都是外道,不管你怎么修行,在五现涅槃里面、在你施设的涅槃里面都是外道。

(4)

在佛世之前呢许多人都自称他是阿罗汉,他为什么敢自称他是阿罗汉?因为他从境界法中得到了非常殊胜——不管是光、或影、或心灵、或是身心的舒泰,他觉得很自在、他觉得无缚无忧,

他觉得说“不管怎么样,别人没有办法证得这殊胜境界,你怎么可以说我这个不是涅槃呢?”结果到了 佛面前, 佛都全部打翻掉,说全部都没有证得阿罗汉,全部都没有涅槃,乃至于连最基本的沙门果,就是出家人果都没有。

(5)

那我们这里也顺便要再说一下,涅槃对于大乘法来说到底是什么呢?就是刚才所说的,即使是说大乘法也有两个涅槃,合起来有四个涅槃。

这样大小乘这四个涅槃中呢,还是要显示真正的如来藏心,这个就是实相心,就是法界唯一的实相;

祂能出生所有的一切法,一切你所知道的世间的法,乃至还有你未知的一切的世间的法;

(6)

因为你现在在欲界,你不知道色界天到底发生什么事情,可是还是一样可以从如来藏心来出生;

所以一切不是祂直接就是祂间接、辗转最后出生的。

这个就是我们要追求的真正涅槃的实际,而不是涅槃的境界、现象,因为只有一个实相,你要依一个实相来说四种涅槃,而不是说依据四个涅槃来说四种实相。

所以这是一开头我们必须要在解脱道之前先做一个前言,先让大家来了解的。

(7)

南传的大师他们第一个误认最严重的就是相信说:他可以用这个他的意识心去证二乘的涅槃。

因为他不学大乘法,他对这大乘法没有兴趣,他不只是没有兴趣,甚至他认为他跟它是他可以择取的、或是他可以选取的、或是他不认为 佛有说这个法,这问题就很大了!

因为在佛世的二乘人,不会有人这么大胆来称说的。

那也就是说,他们已错认这些事情以后,他们对于四不坏信是不具足的,因为不相信 佛、不相信法,那这样就会造成一件事情——他们就不会相信 佛在《阿含经》所谆谆教诲开示的法。

(8)

那 佛在《阿含经》里面所开示的是什么?

就是说你的意识心是不可能,不可能怎样呢?不可能去触证这个涅槃的,为什么?因为你根本没有熏习过大乘法、你根本不清楚。

所以 佛没有说得这么明白,但是 佛已经说得很清楚,说:你只能够趣入涅槃。

当那些阿罗汉他们自知自作证,等于是几乎是到 佛前来拍胸脯来说“我已经自知自作证,可以不受后有”的时候,是代表他们已经很清楚他们不再收集、也不再蕴集,也不再起各种收集未来生的种种的想。

(9)

比如说他们了解了“苦”以后,已经“断集”——“集”就是集合那个集,“集”它可以集未来有的种子

——因为他们已经没有“爱”,对一切的法没有爱,然后你对一切法没有爱,就会使得他们不想要“取”这个法——你看到有的东西好漂亮,那你就想动手去拿它,这就叫“取”啦;

那这个取就会导致后来的“有”,三界“有”不管是哪一个有。然后如果是说——按照大师们所说法——就没有办法相信真正的“如来大师”所说法。

(10)

阿弥陀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请继续关注下一节的精彩内容。

思考:

1、为什么说小乘法是施设的?

2、涅槃对于大乘法来说到底是什么呢?

3、南传的大师他们第一个误认最严重是什么?

4、对于他们的误解,佛在《阿含经》里面所开示的是什么?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780Q3Cw2ljg.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4-1-2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二十八课   第七集 四不坏信(一)(4)

上节课,我们学习到:……如果是说——按照大师们所说法——就没有办法相信真正的“如来大师”所说法。

什么是“如来大师”?就是世间唯一的大师,能够传述真正大师所说的法的话,那叫做法师。

比如说:我们今天来看看世间的出家众,许多人对于这个道理并不究竟知,他们东怀疑、西怀疑就觉得说 佛应该没有怎样,佛应该没有……等,他们不相信 佛是无上的。

(2)

什么叫“无上”呢?“无上”叫做一切究竟了知,一切究竟了知所以叫做“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有这个正觉就代表说,佛一切的所知、应知,全部都已经了解,不复呢因为有一个法或是一个细微的不清楚而构成成佛的障碍——所以这叫所知障。

(3)

因此 佛在《阿含经》不断的说:是证得一切种智、一切智智。

种的意思是说,类似世间的种子,种子它可以发芽成就果实,成就最后就是佛果,然后乃至于成就了一切世间利益的事情——利益人天——这些事情也是果,就是可以利益众生,就会回到“一佛乘”。

“一佛乘”就是告诉我们,要救护所有一切的有情往这个佛菩提道来走。

所以透过我们这样对 佛的称谓、称号的名字,你这样少许也可以知道:你没有办法不信佛!因为当你不信佛的时候,你不可能成就声闻的初果!

(4)
  
声闻初果在梵语又叫须陀洹果,须陀洹果是至少(最少最少)不说断三缚结,你一定要先具备四不坏信:要相信佛、相信法、相信僧、相信戒。

当然并不一定是要出家人才能证得初果的,假如说你具备四不坏信,然后断除掉三缚结,这样你也是成就初果的人。

所以在佛世中,有相当相当多的在家人,他们都成就初果。

(5)

而 佛说沙门果就是初果,还有二果、三果、四果,也就是说这些沙门果,不论在家出家都是可以证得,没有说要分作“你是在家众,然后你穿着白衣,这样你就没办法证得这一个沙门果。”

不对!沙门果是一切众生都可以证得,乃至于你不是人——乃至于天人,只要你愿意往这个佛菩提道走,或是乃至于你愿意照着狭隘的二乘解脱道这样来行走,还是可以证得的。

(6)

那如果说是“三缚结”:它细说来有“我见”,它的我见就是代表说你对于自己的“身见”——就是“取五蕴为身”这个见解;

那另外一个就是“戒禁取见”,戒禁取见就是代表你有些不如理作意,认为你应该按照这个戒来施行,认为你应该照这个戒来遵守;

再来就是“疑见”,疑见就是怀疑,怀疑佛、怀疑法、怀疑僧,乃至于怀疑 佛的种种施设的戒,实际上广义上来说,这也甚至都可以把戒禁取见,还有我见、身见都包含。(未完待续)

(7)

阿弥陀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请继续关注下一节的精彩内容。

思考:

1、什么叫“无上”呢?

2、“你是在家众,然后你穿着白衣,这样你就没办法证得这一个沙门果。”这种说法对吗?

3、“三缚结”指的是什么?四不坏信是什么?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780Q3Cw2ljg.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0: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