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无相念佛

[实修记录] 佛弟子[无相念佛]个人实修成长记录--念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17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

感恩师兄!南无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9-17 10:34
 楼主| 发表于 2013-9-17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18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第二节 奉献给修学无相念佛者一系列的善巧方便行门

第一目 无相忆念拜佛之方法

在这里提出一系列的善巧方便来帮助念佛人学习无相念佛的功夫,修学之前首先要明白为什么念佛要无相?

第一:持名念佛时,心念时断时续,有时忆念,有时则虽然佛号在心中,其实并未忆佛,有此缺点。语言、文字、声音不是佛,所以不必执着语言、文字、声音。

第二:观想念佛法门,从灭罪修定的立场来说是非常好。如果很想求证自性弥陀,观想念佛比较不容易相应,要修到第九观完成,才能亲见自性弥陀。像是代表佛,并不是真正的佛,有时观想时想佛的念反而被忽略,所以想学无相念佛时要把观想念佛舍掉。想学观想念佛,就不要学无相念佛,否则将事倍功半。

第三:观想念佛是用心观想出一尊佛的形像来代表佛,是自心所成的佛,也不是真正的佛。真实的佛是法身、没有形像;如报身佛的形像进入念佛人的心想之中,也不是真实的。这时应当去体会自性弥陀,知道报身庄严入于心中并不是真实的佛,而起个疑念,开始了体究念佛的过程。我们知道佛的实际没有形像、身根、相貌、处所、方向,佛的本际即是真心、真如,念佛如能不以相念佛,就应尽量不以相念佛。若欲藉观想念佛法门修定,则另当别论。

跟据《大阿弥陀经》卷上及《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卷中说:「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这段经文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无量寿佛来时不是从某个地方来,去的时候也没有去到某个地方去,没有生灭,不是过去、现在、未来,仅仅是为了实现因地所发的大愿来度众生,所以在西方世界现出报身形像。由此可见,净土经典亦说到理---般若的部份,根性好的人由这段就知道,念佛的人应当要层层升进、次第前进,不应老是停留在初入手的方便法门之中。

有人也许会抗议说:「祖师们不是讲『一句佛号概括事理』?为什么教我们不要停留在持名里面?」我们应当知道什么是事与理?事即事修,指的是念佛的各种方便权巧法门;理即般若。般若即是智慧,般若智慧也就是自性弥陀,即禅门讲的真如佛性,本地风光、菩提涅盘。祖师所说「一句佛号概括事理」,我们能否跟着讲「一句佛号概括事理」?所以是否只要一句佛号就好呢?如果明自真心、见自本性,亲见了自住弥陀,就可以这么讲;若未见自性弥陀,事上还没有精通,理上也没有通,怎么可以跟别人讲「一句佛号概括事理」呢?所以当一个人亲见自性弥陀之后,理---般若通了,发觉原来在持诵佛名时和果地无相念佛、实相念佛一样,均不离真如,此时就可和别人讲「一句佛号概括事理」,如若不然,还是应当依照各种方便权巧,从有相入无相,从无相而入真实之理的次第前进。

无相念佛法门如敲门砖;譬如要进入广阔的殿堂,用手搥痛了,里面的人还听不到,所以捡一块砖头来敲门,声音大,里面的人就听见了来开门,门开了就可把敲门砖去掉。同样道理,我们想要求见自性弥陀,上品上生,可将无相念佛法门当作敲门砖,方便应用。

话说回来,这个法门的珍贵受用,远远超过金银珠宝之上,应当修学这个法门。当我们亲见自性弥陀之后,回过头来观察此法门,悟后起修时仍有许多人要应用到它,非常地殊胜。我们为了帮助广大的念佛人,所以施设了十个次第的方便善巧,便很容易来修学这个法门。学这个法门之前先要了解念佛如何能达到无相?我们以拜佛作为方便:心里面想佛,不用语言、文字、声音、形像来拜佛,拜时看住想佛的那一念,提起想佛的那个念,而不要让佛号、形像在心里出现,这叫做无相忆念拜佛。

这样讲,若体会不出来的话,换个方式来说:如儿子远离至国外留学,妈妈想念儿子从小就未曾离开身边,如今到遥远陌生的地方,不知是否平安!刚开始一周、二周心里很难过,常想念儿子,有时痛哭流涕。想念儿子的时候,有时会出现儿子的面貌,但是大部份时间,尤其是白天多是没有面貌的。就算是专心想的时候,相貌也会慢慢地淡化,最后不见了。虽然相貌不见了,心里还是在想念他,这个念是想儿子的念。我们学念佛的人,去揣摩这种心的状态,把想儿子的念转变为想佛,用想特定一尊佛的念来代替想儿子的念,此即是忆佛、念佛。

如果这样还体会不来,我们可以回想一种体验:有时候想起某位朋友,但是他的面貌、名字一时想不起来,可是心里很清楚知道是在想谁;把这种没有面貌名字的想念转变为想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光如来…等,特定的一尊佛。对象换成佛,就成为无相念佛,就是忆佛,但是要把这个「念」移到行往坐卧中来练习,不太容易,会有不清晰、常常丢掉忘失的现象,所以要用拜佛的方式来提这个念。

首先,要选择一尊自己喜欢、相应的佛或者大菩萨,做为礼拜的对象,一开始拜就不要有声音、名字,也不观想其形像,就只有「想祂的一个念头」,以想佛的念头来拜佛。刚开始拜佛时,想佛的念只持续一秒、二秒或五秒钟,之后就不见了。没有关系,拜到地上两掌一翻再起来的时候,这个动作很自然会提醒我们「忆佛的念怎么不见了?」又重新把它提起来,这样一拜之中有两次会帮助我们提起此念。刚开始时,拜佛速度不要太慢,四十五秒很适合。若拜太慢,如五分钟一拜,而忆佛之念只有开始拜的一、二秒钟,其余的四分五十八秒都浪费了,所以四十五秒一拜即可。如拜了一两周以后,忆佛之念只能维持一秒二秒或三秒,表示功夫没有进步,可将每一拜分为几个段落,如弯腰下去是一个段落,此时观照忆佛的念在不在,不在时再提起来。额头鼻子贴到地面时,观照忆佛的念在不在,不在的话再提起来。翻掌时再观照…。如此分段,时时观照,将此念提起;一拜之中若有十次摄提的话,每次忆佛二秒,则一拜四十五秒之中有二十秒在忆佛。愈提忆佛的念愈长,这是一种方便善巧。如果忆佛的念一直都不会去掉,就可以把每拜的时间延长。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9-21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第二目:每日晨昏精进拜佛

  拜佛非常重要,学无相拜佛法门须早晚拜佛,早上至少二十分钟,晚上至少二十分钟,礼拜时间能够加多些更好。如练习得很纯熟,每拜可延长到三分钟、五分钟,有人功夫好,一拜可到十分钟、十二分钟,而忆佛的念始终不曾断掉。如每拜的时间已经延到很长,上班族早上赶上班就没法拜佛,可将早上的时间挪到晚上合并为四十分钟或一个小时专心拜佛,这时只能专拜一尊佛,不能拜两尊、三尊,或早上拜一尊晚上拜另一尊。

  如果拜到忆佛的念不会去掉,就不要再用刚才讲的分段提念的方法,而专注于忆佛之念上面。每天拜佛时心里想的只是照顾想佛的念头,不让它消失,此即无相忆念拜佛。如果还不清楚无相忆念拜佛,请报名参加禅净双修班,到正觉同修会来共修,会里的老师将为您介绍许多种如何无相忆念拜佛的方法,可选择其中某一种方法加以体会。这种无相忆念拜佛的心地功夫如果没有一开始就思惟清楚的话,再怎么努力拜佛,这门功夫都不容易成就,所以初入门的这个阶段非常重要。

  此阶段练习,一不小心,心里就会出现佛的形像、佛号或产生妄想,稍不注意,心就随妄想连续下去;直到因某动作完成,将进入下个动作时,才会发觉心被妄想牵著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不须烦恼。只须精进地加以练习,时间久了,功夫就会愈来愈好。这阶段拜佛时,不可闭起眼睛,因闭眼时妄想非常多,无法克服,张眼时容易忆念,容易下功夫。等过一段时间,佛号形像不会出现,表示这个阶段已经完成了,可进到第三个阶段。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9-22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第三目:闭眼无相忆念拜佛

  第三阶段:继续练习下去,忆佛的念比以前更清晰,妄想也不会出现,而发觉有比较细微的妄想,譬如弯腰拜佛,脸将临地面之际,地上若有毛发、灰尘、棉絮时,眼睛会去看它,这就是一个妄想,每一拜都会去瞄它一下,这种习气是有情众生无量劫来所养成的习惯,很难断除。这种妄想较轻微,但是很坚固,无法去对治它,所以要进入第二个阶段,将眼睛闭起来不让它看。闭眼拜佛,一开始会出现一种状况,妄想又多起来;第一阶段张眼拜佛,眼睛有所攀缘,粗的妄想不容易起来,闭眼拜佛时会出现一些妄想,会产生一些不同的状况:通常我们主张把忆佛的念收到脑子里面,这样能迅速增强忆佛的功夫。但是有少数人在这时眼睛起了作意而不自觉地用力,时间久了,眼睛产生酸痛。这时可以把忆佛的念放在胸腔、心头:若将忆佛的念放在心头而觉得闷,呼吸不过来,可以反过来,将忆佛的念放在脑子里面。往内收是增强忆佛净念的要领。每天这样礼佛,忆佛的念会愈来愈清晰。

  有人闭目礼佛时,会有头晕现象,探究其原因不外几种:肥胖的人拜佛时头比身体低,形成充血的现象而头胀头晕,这时可用垫子将头面顶礼处的地面垫高,头面顶礼处比地面高约十公分或十五公分即可,头面顶礼时,亦需双脚翻掌,臀部可以降低,此病即除。有人对方向有执著,礼拜起来后张眼发现方向变了而生头晕,要将方向感的执著去除。拜佛不一定要正对著佛菩萨圣像,即使拜到后来背对著佛菩萨也没关系,因佛菩萨是法性之身,没有一定处所,只要心相应即可。有时拜佛,臀部太高,使头部充血。这是所穿长裤太紧,应该改为宽松有弹性的长裤,亦可穿吊带裤(但不可穿短裙短裤),让身体蹲低,可以改善头部充血现象。这些细节,要自己去观察改善。

  第四目:避免控制呼吸

  无相闭目忆念拜佛一段时间之后,忆佛的念就会非常的清晰,平常四威仪之中要常常把忆佛的念提起来。这阶段有些人会产生控制呼吸的现象,严重者还会呕吐。拜佛时若六根一齐攀缘就不会控制呼吸;闭眼后眼睛不能攀缘,耳鼻舌身亦不攀缘,意根只攀缘忆佛的念,觉得单调没有意思,会另外再去攀缘身根一直在动的呼吸。此时喉咙起作意,使它保持在不太紧亦不太松的状态,使气息出入的量固定。刚开始没有注意到这种现象,后来注意到了,觉得喉咙内好像有些纤维在里面而不舒服。若不明白此原因而再精进拜佛,控制的情形会愈来愈严重,最后会有呕吐现象。这时要暂时中止忆佛,去活动一下,把心散掉,如一开始就发觉这种现象,马上注意,使喉咙不起作意,即可避免此种情形发生。此是极少数人才有的现象,一二百人中不过一人而已,学者不需耽忧。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9-23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第五目:无相忆念拜佛之净念相继

  我们继续谈无相念佛,上周我们讲究第四个次第,而第五个次第是我们在无相忆念拜佛时,可以一念相续,在拜佛时不会去攀缘色、声、香、味、触及一切的法。此时,拜佛来忆念一尊佛或菩萨,心里头没有名相、声相戒形像,而想佛忆佛之念非常清晰。到这个时候,想佛拜佛之速度已经非常的慢了,大概慢到了三---五分钟一拜。拜佛时会觉得很轻松、很愉快:虽然是大热天,也会觉得清凉自在。不需要像以前一样,拜佛时很紧张。也不需要用什么精神,忆佛的念自然而然存在心中。拜佛不再是苦差事,而是一种享受,身心已经完全融入忆佛的那个“念”里面去。这时候已完全了解“一念不生”和“一念相续”其间的差别。我们常常强调一念相续,因为一念不生不易见到自性弥陀,一念相续才容易见到自性弥陀。而无相忆念拜佛正是一念相续的工夫。到了此时,第五个次第即告完成。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9-24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第二节 奉献给修学无相念佛者一系列的善巧方便行门

  第六目:张眼无相忆念拜佛

  第五个次第修成以后,功夫已经够了,我们可以睁开眼睛来无相忆念拜佛。在第二个阶段为对治眼根之攀缘,故请各位闭上眼睛拜佛,因为那个时候,尚无法对抗心的攀缘,现在工夫已经很好了,所以回来面对以前所不能面对的状况故睁开眼睛拜佛。闭起眼睛时心里容易攀缘一切法,妄想较多,拜到这个时候,心里的妄想对治了,可是眼根之攀缘尚未对治,所以用张眼的方式忆念拜佛。刚开始张眼忆念拜佛,还是很容易攀缘一切的色相。因为功夫已经有一些成绩,过一段时间,慢慢还是可以克服。所以要不停的锻炼,不停的拜佛。这个时候拜佛,眼睛视线的焦点不能停在事相上,拜佛时,眼睛虽然看到一些事相、形像,但是“心往内收”,收到脑子里面来,不停练习之后,短则两三天,长可能一、二周,可以到达眼睛虽然看到色相,心不去攀缘它,不会妨害到心中忆佛之净念,这样第六个次第就算完成。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9-25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第七目:四威仪中净念相继

  第七次第,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无相念佛。如果没有学习过持名念佛法门的人,在学习无相念佛后,应配合平常行、住、坐、卧之时持名念佛到第六个次第完成后,即改为一切时中无相念佛,在任何时、地,都要把拜佛时的忆佛的念提起来。如果是持名念佛已经很久的人,开始学习这个法门后,在平常就要把忆佛的念提起来,然后,不停的去练习。但是会发现忆佛的念,常常会丢掉,请不要灰心,这是正常的现象,经不停的练习观察,忆佛之念丢掉即马上找回来。直到很纯熟的时候,忆佛的念就不会丢掉了。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这个境界,将眼、耳、鼻、舌、身、意都回归到意根来,这就是“都摄六根”。此时不想任何杂念,只有一个忆佛的念,这叫“净念相继”。如果这个念时断时续,叫净念断续。如果是净念相续,要训练到这个念时时都在。到达这个地步,第七个次第就完成了。第七个次第完成,可得到一种功德,即念佛圆通法门中说:“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那么此际,时时刻刻在忆佛想佛,佛也时时刻刻在摄念我们;这样的念佛人,今生会念佛,来生也会念佛,所以始终不离于佛法以及念佛法门。因此,到未来生,听到“念佛”两个字,眼泪即开始掉下来,毛骨悚然,莫名其妙的觉得心里有酸酸的感觉,鸡皮疙瘩的觉受遍满,眼眶就湿润了,这就是说:第七个层次成就以后,会跟念佛法门很相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9-28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第八目:礼拜多尊佛菩萨

  第八个次第---礼拜多尊佛菩萨,前面七个次第不论礼拜或忆念,多是专拜或专念一尊佛或一尊大菩萨。第八个次第刚开始是早上拜佛或忆佛只限一尊佛,到了晚上,即礼拜三尊到六尊佛;选择佛菩萨的数目不得少于三尊,少于三尊,则此种功夫不易成就。多于六尊,则容易流于散乱。所以,不得少于三尊,不得多于六尊,而且只限晚上拜多尊佛,其它时间只限礼拜或专念一尊佛菩萨。

  我们礼拜多尊佛菩萨之前应先选择与自己有缘的佛菩萨;以佛在前,菩萨在后,顺序排列;选择佛时,以释迦世尊为先,然后依照自己选择的佛排列下去,菩萨则选择一尊最相契的在前,其它排列在后,总共不超过六尊,即按此顺序于晚上礼拜。每一尊不得多于三拜也不得少于三拜。多于三拜,则“分别”之功夫,不易锻炼。少于三拜,则功夫受到影响,不容易增强;在拜时,每三拜之前,每三拜之后,不得起念头说:下一拜是那一尊佛或下一拜是那一尊菩萨;或起念头说:这一尊佛或菩萨拜完了;在礼拜时要清楚知道礼拜(忆念)的那一尊佛菩萨是第几拜,但不可出现是第几拜之语言文字,也不能出现第几拜的念的前头,即念头都不许有,但却清楚知道是第几拜。这个目的在训练我们思惟观的功夫,因为以后体究念佛或参禅需要这个功夫。若不透过这样的观练,功夫不易成就,故透过这种方法作为一种善巧方便。如果这个阶段做不来,表示功夫做得不够,需回到第七个次第把功夫增强,然后再回到这个次第!如果这样练习一段时间以后,知道拜那一尊佛菩萨是第几拜而声音文字皆不会出现,则可以将早上也改为这样拜佛,而平常仍然是专念一尊佛菩萨,不要忆念多尊佛菩萨,否则将影响定力的增长。此阶段拜佛以四十五秒一拜为宜。

  这个阶段完成,已具备参禅与礼究念佛的功夫。禅门里面讲参话头,念佛人到这时候已经能参话头,已经能够看见话的前头,故无门之门已在眼前。到这个时候,念佛人什么时候要亲见自性弥陀,只待时节因缘。自己不必管时节因缘,只顾去体究,因缘时节到来即可亲见。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3-9-28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师兄大毅力啊随喜赞叹

点评

也恭祝师兄福慧增上,道业早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9-30 09:05
 楼主| 发表于 2013-9-30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流往 发表于 2013-9-28 13:00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师兄大毅力啊随喜赞叹

也恭祝师兄福慧增上,道业早成!
 楼主| 发表于 2013-9-30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宇 发表于 2013-9-29 10:48
请常念 南无阿弥陀佛 功德无量   请常念  南无阿弥陀佛  功德无量
请常念 南无阿弥陀佛 功德无量   请常 ...

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无相念南无阿弥陀佛!
敬祝道业精进有成!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9-30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第九目:四威仪中净念相继

  第九个次第--要练习到一切时中能无相念佛而不忘失;一切时中无相念佛,很多人可以作到,但容易断掉。练习到不会断掉,那就要靠每天早晚殷勤礼拜忆念,这个时候又要回到专念一尊佛及早晚闭眼专拜一尊佛。然后可以练习到一切的时段之中,忆佛之念如同泉涌,好像忆佛的念把我们的整个身心都包住了一样,身心内外都是忆佛的念;做一切事情的时候,忆佛的念始终不会断绝,一直都是很自然的存在。说它有又好像没有,说它没有又确实有,一切时中忆佛之念都存在,淡淡的,但都在,心里觉得好欢喜。只有到了晚上睡觉时,睡著了而不知在念佛,但是在浅睡时梦里面,梦及一切事时,忆念还是在。然后进入深睡时,不知在念佛,但到天亮时一觉醒来,第一个念就是忆佛的念,此时第九个次第即已完成。

  完成这个阶段的功夫,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相应功德,即“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那就是说,佛子若忆念佛时,佛好像母亲一样,(非密教所谓之佛母),佛忆念众生,就好像母亲在忆念儿子一样,这个时候,母亲与儿子一生又一生互相忆念,总是不会互相违背,不会相离很远。所以“有缘必定相聚”即此理,因为在我们的种识里,自然就有忆佛的倾向在,那种习性在,所以未来生中听闻“念佛”两字即好欢喜,就喜欢念佛,因为过去生已经有这个功夫与境界存在,此即第九个次第自然会有的功德。

  所以有人听到“无相念佛”四个字即欢喜得不得了,然后,在不到几周的时间即可修学完成,忆佛之念源源不断,此即表示过去生已学习无相念佛法门;过去生没有“无相念佛”这个名词,但是已忆佛忆到无相忆念的阶段,故看到“无相”两字,即起欢喜心,这个是第九个次第完成具有之功德,然后进入第十个次第。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0-8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第十目:动静兼修

  第十个次第---动静兼修,在前面六、七次第时,听到人家念佛号、唱佛号时,可能会生起一个烦恼,觉得心里面忆佛的念受到干扰;现在心里面功夫很好,不怕干扰,但是这个功夫偏在动中修,现在要回到静中修,回到持名念佛法门中来锻炼;要在平常一面无相念佛,一面参加念佛会之共修。一般念佛会没有无相念佛之共修,无相念佛没有声音、没有语言,所以不好共修,偏向于自修。共修是有人来指导如何学习这个法门,修的时候还是自修。

  我们现在第九个次第完成,去参加念佛会之共修,大众唱赞佛偈时,心中在忆佛。我们跟大家唱佛号、念佛,心里面照样观照忆佛的那个念清晰不清晰。刚开始会感觉到忆佛的念受到声音的干扰,一、二十分钟后,就发现忆佛的念,不受声音的干扰,照样可以清晰分明。

  另一方面要在每天拨出廿分钟、四十分钟或一个钟头来静坐,静坐时不一定要盘腿,靠在椅背上坐也可以。坐的时候要无相念佛,念佛时去观照忆佛的念是否清晰?有没有跑掉?通常动中修来的功夫,静中容易跑掉;很多人静坐时,无相念佛之“念”不见了,这个时候要用静中方式来锻炼。练到静中也可以不断,动中也可以不断,忆佛的念会愈来愈细;忆佛念转细后,如果有人要进入念佛定里面去,那么即需把忆佛念转淡,愈来愈清淡,即进入忆佛的定中去了;欲进入忆佛定中,必须靠打坐,在动中比较难。以上是无相念佛的十个修学次第,功夫到此已经成就。

  这样继续不断的静中也练习、动中也练习,忆佛的功夫很好,而本身性障很细微的话,即可发得念佛初禅---念佛善根发,受初禅身触之乐,随时随地都可以进入念佛初禅境界里面。

  修学无相念佛法门,很重要的一个行门,即无相忆念拜佛;若只靠平常去提忆佛的念,功夫不容易强,功夫不容易成熟。我们鼓励大家以“无相忆念拜佛”的方式来锻炼,那么无相念佛的功夫便可以迅速增强。(第五章完)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1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17 第二篇 第六章 体究念佛 第1~2节

  第一节 无相念佛法门、体究念佛的关系

  体究念佛是每一位想要求得实相念佛的人迟早要走的路,实相念佛是每一位发大心的念佛人应当求得的境界。一般说来,要往生极乐世界的目的有两种,一者在求实相,二者在求无量百千三昧。实相就是无漏的智慧;无量百千三昧属于事修。究竟成佛从明实相开始,经过事修的长远过程,和得到究竟解脱而成佛度众生的目的。如果念佛人能在这个世界就修成实相念佛的境界,往生后即可得到上品上生的品位。其它品位往生的人,到了极乐世界花开闻法之后,所获得的境界就和这个上品上生的人所证得境界和功德不可相提并论。故一切发大心的念佛人,应当体究念佛。体究念佛可分成三个部份来说。

  第一个部份:无相念佛的功夫修成以后,如果继续深入,可进入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忆佛心谢,平常的妄念非常非常少,在此状态如果去打坐即很容易入定。这个定叫未到地定,忆佛的念不在了,也没有妄想杂念,进入这种定里,在定中无觉无知,不是念佛所求境界。所以忆佛心谢者打坐入这种定,跟“无记”相同,如果有这种状态出现,应当远离。

  第二种状态也是忆佛心谢。忆佛的念已经不在了,成为没有妄想的状态。在打坐时非常的清明,在定中听闻一切声音,心中如如不动,一般叫这个为:“一念不生”,但在这个一念不生中,有一个清净之念,叫做“无念之念”,所以严格说来也属于一念相续,因为很清明的缘故。

  第三种状态称为忆佛定,忆佛的念没有相貌和状态,却如泉涌一般,相继不绝,动静不失,即是忆佛定的境界。虽然没有定的状态,但不论在动中或静中,忆佛的念始终不断,这叫做忆佛定。

  第一种状态的人,虽练习忆佛念佛的工夫,但没有很认真的练习,不很纯熟,只是用来增强观心的法门,平常还是以“无念观心”为主,以忆佛作为一种辅助的法门,所以功夫偏于“一念不生”的境界,平素一入定,即暗无觉知,不能体究念佛。虽然有人用它来体究念佛,但体究念佛时不能“与定相应”;一旦与定相应时,就入“一念不生”暗无觉知的境界中,所以在动中没有与定的力量相应,这样的人,难见自性弥陀,应该改修“忆佛定”。这样的人要提防入定,因为尝过入定的滋味以后,就会喜欢入定。入定不是念佛人或修忆佛定的人或体究念佛的人所需要的境界。

  第二个状态的人,因为有“无念之念”,勉强可以体究念佛;第三个状态的人,因为忆佛的净念,属于一念相续,应该改为体究念佛,不要再磋跎宝贵的生命了。

  第二节 体究念佛前应具备第一义知见

  第二个部份是体究念佛前应具备第一义的知见--

  所谓体究念佛,说穿了即是参禅,话头虽然不同,但本质却是一样,有人体究念佛始终不能成就,原因有二:

  一、没有忆佛的工夫,没有一念相续、净念相继的工夫。

  二、知见不够,不知道自性弥陀究竟是指什么?一直在相上转,以为见自性弥陀,是见一个有形有像的阿弥陀佛,其实是错了,所谓“自性弥陀”就是指真如佛性,所以在体究念佛前应该研究根本的教典,知道五蕴空、世界空、五蕴无常、世界无常、五蕴无我、世界无我、不可久住,那么有人就产生怀疑说:我们是大乘佛法,为什么还要讲南传佛法?应该知道,南传根本佛法是大乘佛法的基础,离开根本佛法要修大乘佛法,就像没有地基要盖一楼,没有一楼,要盖二楼一样,所以经中说:“亦不可与声闻而相违背”,就是这个道理。既然要去体究真如佛性,就应先了解色、受、想、行、识为什么空?为什么是虚幻?了解之后再来体究如何才是永恒的、究竟不灭的、真实的我?因此,先要研读根本的教典,了解五蕴和世界虚幻无常的道理,了解以后,再来研读大乘了义经典,譬如《大般若经》。如果《大般若经》600卷没时间读,可读《金刚经、心经》以及《维摩诘居士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阿含部里面的《央掘摩罗经》,也是了义的经典,《心经》和《金刚经》一样,也是出自于《大般若经》,还有《大般涅槃经》、《法华经》等等,然后要深入思惟它所讲的意思和道理,思惟透彻后再来体究念佛。

  体究的过程之中,应该舍离一切的外缘。念佛到这个地步,有的人信心不足,就不敢体究。大多数的人,念佛到这个地步,信心十足,但是有时候会受到不相应善知识的影响而犹豫不定。所以要强调:念佛不能亲见自性弥陀的话,至少也要修到这个层次。因为到了这个层次以后就能深解第一义谛而不畏惧,如果肯发菩萨大心及四弘誓愿而真实的来体究念佛,虽然不见自性弥陀,也可以获得上品中生。

  在观经里面讲,深解第一义经典而不畏惧,可以得上品中生,但是必需要发菩萨的大愿,那就是诸佛的通愿,也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有了这个一念相续的功夫、发了菩萨大愿并且深解第一义而不畏惧,这样的人求愿往生极乐世界可得上品中生。到了极乐世界之后,他所证得的境界是初地乃至三地,非常殊胜;所以一切念佛人应当求这个境界;如果信心足够,应当深入体究,切莫踌躇不前,应一路勇猛精进才是。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2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相念佛 于 2013-10-14 15:12 编辑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18 第二篇 第六章 体究念佛 第三节1~6目

  第三节 体究念佛的方法和应有之知见

  第一目:体究念佛的方法--思惟观

  礼究的人,要向自己心中去体会,深究“念佛者是谁”?或者去探究,如何是“归命无量寿佛”?如何是“南无阿弥陀佛”?在体究时,要避免使用语言、文学和形像。如果没有这个功夫,还要用语言、文字来自问自答的话,那就表示:这个体究念佛的人,功夫不够、定力不足,还不能够体究念佛;体究念佛时要用“观照”的方法,心里面有一个怀疑,在怀疑色、受、想、行、识不是我,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我,那么究竟那个是我?

  所谓“自性弥陀”,当然不是指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而是指我们本身之“不生不灭”的这个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也是佛,可是那个才是我的自性佛呢?在这样探究的过程当中,不可以使用语言文字,因为使用语言文字的话,便会落人意识思惟,意识思惟将溶入“解悟”,解悟就不是“体验”。参究念佛,“体验”非常的重要,经过体验得来的才会真实,因此,不应当用语言文字在那边思惟;也不可以向色身,思惟心或意识上去探求,那是虚幻的;因为这一生过完了,它们统统不存在了。我们要探究的是永不生灭的“真如佛性”,而它没有形像、没有声音和语言文字,远离一切相,这时,如果没有功夫,就会落在语言文字里,我们必须从“一念不生”之中去探求,我们讲:练习功夫要一念相续,一念相续完成后,接下来参究时,要去观照:一念不生时,没有语言、文字、形像、符号,那么那个是我呢?在这样探究时,怀疑的念始终围绕著我们,这个就是“一念相续”,一念相续时,称为“疑情相续不断”,然后去探究它。探究时,就是从一念不生之时运用思惟观的方法来体究,但在思惟观的方法之中没有语言、文字、声音,所以往往有许多人就误会了,误以为在体究的那个当下里面是一念不生的。其实是应该从一念不生里去探究哪个是真如?哪个是自性弥陀?但是,在这里特别要提醒大家:“一念不生时之灵明觉了的那个心,不是真如,不是自性弥陀”。

  而有的人听到开示“要在一念不生之中去探究”,所以自己就在那边保持一念不生的状态,那就成为一个无事人。这不是真的无事人;真的无事人,是参学事毕;他这个叫“落在无事甲”里面,好像一个甲壳,躲在里面,什么事情都没有一样,如此就永远不能够亲见自性弥陀。因此,虽然说思惟观里没有语言、文字、形象、符号、声音,但是必须具有思惟的作用在探究。

  如果没有功夫,做不到思惟观的话,而在心中默念“念佛是谁”,或把弥陀圣号拆开来,每念一个字,便问一声“谁”?这个不叫体究念佛,功夫不够的缘故。也有人用语言文字来思惟、来解析,这个叫研究思想,而不是体究念佛。用这些方法来体究念佛,就算是有所得,也多是落在妄心妄识里以意识空心为真如,没有办法得到体悟的正受。

  体悟的正受很重要,意识思惟得的人没有正受,必须是亲自体验过一回才会有正受。所谓正受就是真正的、真实的功德受用,真正体悟得自性弥陀的人,必然会有真实的功德受用,叫做正受。这就必须要有功夫、叫做定力。有人就说:“心中自念自问‘念佛是谁?’也是可以体究念佛啊!何必一定要学念佛定、学无相念佛呢?”我们且引述《大般涅槃经》卷十三所载,世尊的开示:“夫正定者,真实是道,非不正定而是道也。若入禅定乃能思惟五阴生灭,非不入定能思惟也。”这一段就是说,一般人误会经典里所说思惟的意旨,以为思惟就是用语言文字在分析,有条有理的整理。

  经中讲的思惟有的是这样,但是举凡体究念佛或是参禅所说的思惟是指在定中的思惟。以一种心识散乱状态下所分析思惟来的东西,无法得到体验和正受,所以世尊开示我们:正定才是真实的道,邪定就落于一念不生里去追求各种境界。正定指的是定力,不是进入定境去享受定境里的各种觉受,因此讲不正定就不是道。要进入正定才能真实思惟五阴是如何生、如何住、如何变化、如何消灭。这不是不入定的人能思惟的,所以必须要有功夫才能够体究念佛。自问自答、语言文字不离心中,就表示功夫不够,就不是体究。功夫够的人虽然用语言文字,他还是体究。

  在思惟观中虽然没有语言文字形象的运作,但并不是一念不生,而是具有思惟分别的作用,具有探究的作用在里面:所以不能够误会为一念不生,而在一念不生之际等待自性弥陀现前。我们在体究过程里,也不可以离开体究的思惟观,而去思惟悟后的境界。如果在那儿思惟猜测悟后的境界,那就离开了体究的方法,如此就没有办法亲见自性弥陀。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4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第二目:随时随地体究

  体究念佛者,如有善知识帮忙举办精进共修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就只能靠自己体究。即使有善知识帮忙而举办精进共修;也不应当一心等待善知识的精进共修,而必须在平常就自己去体究。因为如果平常没有先去体究的话,到精进共修时,往往凝聚的力量不够,或是体究方向错了。所以精进共修时间结束了,结果还是凡夫一个,不容易契入。等到我们抓到方法找对方向之后,正要进入时,精进共修期间已经结束,只好等待下回机会。

  所以既然有了思惟观的功夫就应该随时随地去体究。平常的体究,虽然能够亲见自性弥陀的机会是微乎其微,但这些体究过程的付出,一定是功不唐捐。如果平常就随时把握时间去体究,到了精进共修期间,就很容易迅速的体验到自性弥陀,容易亲见。

  也不可以期望把家庭丢开,或把事业辞掉而隐居到深山里去体究,那也错了。因为体究念佛正好相反,偏偏就是在红尘滚滚之中容易体究,俗话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所以真正会体究念佛之人,必不离一切境缘来体究。

  另外我们平常在体究的过程中,有时候被体究的疑情笼罩,反应变得比平常迟钝,所以应当注意安全,开车时或做危险工作时不要体究,只要看“念佛是谁”的话头就好了。如是从事单纯的、反复的、没有危险性的工作,就可以体究;譬如在家中擦地板,洗衣等单纯的工作。如果是上班时,只要看住“话头”就好了,不要起疑情体究。否则,在处理公事恐会出差错,所以此时不应体究,只要看“念佛是谁”就好。欲知话头,请阅《无相念佛》一书。

  如果有真的善知识在主持精进共修时,就应当去参加。但要先观察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善知识,也要观察自己的因缘是不是应当去参加精进共修,然后再去参加。至于什么是真正善知识,留到第四篇“肺腑之言”之中再来说。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5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第三目:应远离贪欲

  体究念佛的目的是要明白自性弥陀的本体---真如,要亲见自性弥陀的性用---佛性;而自性弥陀的本身是一个空性,一种真实存在的空性。五欲的贪著,“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这些都是不离五阴的三界中的有,它与空不相应;所以执著五欲的人,要悟道很困难。因此对五欲的贪著要远离,才可以让我们在体究的时候不会遭遇到关于五欲的妄想来干扰。

  要避免体究时不受五欲的妄想干扰,就必须在平常先把贪求的心摆下来。因为心中一有贪求,在打坐或一切境缘上礼究时,这种妄想就会接二连三的出现,所以五欲的贪求心必须要舍离。为了帮助我们舍离这种贪求的心态,我们建议要修学忆佛定的功夫---无相念佛的功夫。可以帮助我们远离五欲的贪著,这是定的正受所必然引生的现象。

  第四目:应远离慢心

  慢心是因为分别心而有,慢心以参禅人比较多,念佛人比较少,但不是没有。有少数人在心里暗中起一个分别人我的心---心里面恐怕别人会胜过自己。一个人如果心中有这种心态的时候,往往就会有大力鬼神乘机进入这个人心中来,然后祂会使这个人自以为已经开悟,接下来开始显现五通,借著五通来达成满足高傲的心态;和借著五通来满足指使人、使别人认为他高人一等的心态。这种人到最后必定会被鬼神利用,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色身。刚开始是和鬼神共享一个色身,到后来自己不能做主,被鬼神控制了。时间久了以后,就开始神智错乱,语无伦次,眼神呆滞。到最后,鬼神离去以后,它就什么都没有了,终于成为一个精神病患。

  像这一类的少数人必须特别谨慎,随时检点这种高傲慢人诤胜的心态,要把它排除掉,常常心中存著谦和恭敬的心态。自性弥陀是真实的空性,慢心是有个“我”在作祟,“我”是有为有作的,这种心态和真空不相应,所以应当赶快远离。

  慢心的出生还有一种状态,是它执著于福报。有一种人,因为修福而产生慢心。在《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下有一段说:“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供养三宝,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譬如:有的人到道场去,赞助一百万,赞助一千万,然后心中常常记住这件事情;就希望每次去时,法师都要奉茶。不但要奉茶还要奉好茶。去了就希望法师请他坐,不但请坐,还要请上坐。这就是执著布施的福德,心中就取相分别,执著于这种人我之间的分别,心想:“你这个道场是靠我来护持也!所以你对我要尊重一点儿。”这个就是情执深重,这种取相分别的人想要求出离三界、远离轮回终究还是不可得呀!这个就是他心中起了慢心。

  另外有一种人聪明伶俐,读了经典以后,以他的意识思惟而了解,就认为自己是开悟了,认为自己是亲见自性弥陀,然后就去找善知识印证,如果是冬瓜善知识,就说“恭喜你”。“以后怎么办呢?”就说“保任就好了。”如果是真善知识,说“你这个不是。”然后你听到“这个不是”,你就认为这位善知识强移换人,明明我这个“是”,你说“不是”,然后就离开这位善知识。善知识没有误他,是他自己耽误自己啦,如此之人因为慢,而大失法益,这种人非常多。

  有个人去参访善知识,善知识跟他说你跟我的学生学就好了,他心中想:“我跟你的学生学,那不差上一辈了吗?”而不愿意学,认为“我这种料子必须直接跟你谈,你的学生不够看”,结果就不学了。曾经有个人,本来要介绍这个人来见我,可是感觉到这个人有慢心,就打消了引见的念头。因为有慢心的人,我不会见,我也会跟他说:“你去跟我的同修学”。所以他就不敢跟他介绍,结果这个人出家去了。这就是因为慢而大失法益。这种慢心从何而来?从聪明伶俐来。

  所以慢心障道非常严重,我常常跟同修们说:“瞋恚障碍初禅,不障碍见道;慢心不但障碍初禅,也障碍见道。”所以“慢”这个东西必须赶快把它遣除掉,不要留存它。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第五目:勿希求神通或感应

  凡是希求神通或感应的人,他很容易遭到鬼神跟他作祟。我们念佛的人应当要知道神通或感应都是三界之中的有为法,是因为五蕴而有。“体究念佛的人”偶然会有佛菩萨现相来感应,但大部分都是鬼神化现佛菩萨的身相。所以体究念佛时不应当存心想要有佛菩萨来感应,因为感应是色界的法,是欲界的法,它跟空不相应。但也不必听到如此说,就害怕。因为体究念佛时如果不落入定境、而是在体究念佛的法门里用功的话,一定不会有佛菩萨示现来感应,有佛菩萨示现感应,大部分是鬼神所做。

  有这种情形的人非常非常少,所以诸位不必畏惧。万一遇见了,只要在心中用语言、文字念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智慧到彼岸。”或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如此念个二、三遍那个现象就会消失了。心中默念的时候不可害怕,害怕就表示自己并未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如此,念再多遍也没用。

  如果心中有个正念在体究,不希求感应或神通而努力来体究的话,一定不会有这些事情发生。万一真有这种现象出现,那我们就知道:一定是离开体究念佛的方法,而落入定境了;此时发觉了,就要赶快回到体究的方法上,然后那个现象就会消失了。

  第六目:勿希望佛菩萨现身助悟

  体究念佛主要还是在自己体究,自己体究出来之后自己去肯定它、承担它。万一不小心落入一念不生之中,而有期待佛菩萨帮助开悟的心态,鬼神就会以佛菩萨的形像来为我们说法。如果在那种状况下无法排遣鬼神的话,就由它去说:我们心中应该用第一义或三法印、四依的原则或用《心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所说的来跟它相应对,只要发觉它一说错,你就责备它:“你这鬼神也来说佛法,你跟本不懂佛法。”它就会消失。

  有时候鬼神说法和佛法很类似,不小心去观察就会被它误导。有时它说的法好像对,但其实不对,或者前面说的对,到最后它弄错了,那我们要把它所说的全部丢掉。

  什么是第一义?就是《心经、金刚经、维摩诘经、圆觉经、大般涅槃经、法华经》所说的即为第一义。如果它所说的与经典不相符,那就是魔、鬼神。什么是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什么是四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把握这些原则就能够判断示现佛菩萨者究竟是鬼神还是佛菩萨;在此要奉劝诸位,一百个之中有九十九个是鬼神。因为佛菩萨很清楚的知道:“体究念佛主要是自己体究、自己肯定以及自己承当。”所以在体究念佛时,佛菩萨是绝对不会示现的,因此我们心中不可期待世尊、大菩萨示现,帮助我们开悟。虽然我们心中没有期待,但佛菩萨会很自然的在冥冥之中来加持我们,如果我们去期待就错了,就已经失去体究的正念了。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19 第二篇 第六章 体究念佛 第三节7~10目

  第七目:体究过程中容易饿、容易疲倦、心情烦闷是正常的现象

  无相念佛和体究念佛不相同,无相念佛轻轻松松,忆佛的念就能存在,心中很欢喜,不必用精神:但是在体究念佛时,住在思惟观之中,时时刻刻在体究,在做直观审察,在做没有语言文字的思惟。所以在此时耗用的能量很大,很容易疲倦,也很容易饥饿,所以要注意饮食能量的摄取。

  在体究的过程之中,虽说要亲见自性弥陀,只是一个因缘时节而已。可是往往今天体究得出一个答案很欢喜,到了下午这个答案好像变得有点疑问,到了晚上就把它推翻了,原来这个不是。又重新开始体究,如此体究了二至五天乃至一星期,觉得应该是这个答案了,但是到了隔天又推翻了。就这样接二连三的体究下去,所得的答案都不是,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真的亲见自性弥陀呢?

  好像是马上就可以亲见了,但又好像遥遥无期,也许是下一秒钟,也许是明天或下个月、乃至明年、十年或者是来生、皆没有把握。心中是渺渺茫茫,所以愈体究,到后来心情就愈烦闷,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这个事情挂在心中犹如一颗石头压在心上,始终放不下来;要见,好像就差这么一点点,可是偏偏就是见不到,心情很烦闷,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只要把定了一个意志;“不把它体究出来,绝对不放弃!这样不停的体究下去,终究有一夫会让我体究出来;什么时候能体究清楚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够体究出来,只要我不放弃,就一定有机会。”这样打定主意去体究,时间久了以后,心情烦闷的状态就会消失。

  刚开始对于思惟观的运作不顺畅,所以更耗用很大的能量去把握住这个状况,时间久了以后渐渐也就适应了,因此,容易饿、疲倦、心情烦闷,这是体究念佛的前一个月,长的话不超过两个月的现象,时间久了这些状况就会消失了;有些人体究念佛的过程很短,可能只有半天、一天乃至两天,这个叫做“不假方便,自得心开”,那就没有这种现象了,因他是以一种很轻松很平和的状态在体究,且时间很短就过去了。但这种现象是因为过去生种下很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而得,不是人人皆能如此。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05: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