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无相念佛

[实修记录] 佛弟子[无相念佛]个人实修成长记录--念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9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第八目:体究念佛期间要保持充足睡眠

  因为白天在体究的时候,耗用很大的能量,所以很容易疲倦,因此到了晚上更要注意睡眠。如果晚上睡眠不足,白天就会精神不够,就没有办法集中心力来体究,就会昏沉、散乱;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疑情,就渐渐消失了,无法体究下去,只好又回到看“念佛是谁”的话头上。所以晚上一定要睡眠充足,精神好,白天才好体究。

  有的大德要求在禅七的第四天或第五天以后不许睡觉,要跟白天一样去参禅,去体究念佛,那就错了。晚上不睡觉,而连接下去体究,那是指疑情已经很强,躺在床上也无法睡觉的人;因为疑情盘据在心中,身体想睡,可是眼睛闭不起来,心中放不下这个疑情,这样的人才可以熬夜继续体究,而不是刻意不睡觉去体究的。

  在禅三之中,所有学员在晚上,被我这个老狐狸把他们的疑情提升到极点后赶他们去睡觉,进了寮房,躺在床上,眼睛望著天花板睡不著觉。他们有些人只好偷爬起来经行或听声音去体究。躺在床上的人,照样是望著天花板,睡不著觉,这个是疑情很强了,心心念念牵挂著:“自性弥陀到底是什么东西?”放不下来,没有心情睡觉,在自然的状态下可以继续体究。

  如果这种疑情没有提升到极点的话,昏沉、散乱、想睡觉时就应放开心胸,好好的睡一觉,然后白天才有精神再努力体究;因为“自性弥陀”,这是很微细的一种“境界”,不但要有定力,还要心很细腻;心要细腻,就必须精神充沛才好体究。所以要定力充足、体力充沛才好体究,因此平常自己体究时,晚上必须好好睡觉;不要在想参又想睡觉的状况下,脚踏两条船,到最后还是没有收获。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1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第九目:忽略现实的状况

  体究念佛的过程中,如果时间很长久,疑情很强,会产生忽略现实的状态,不必害怕这个状态。这就是禅门所说“见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这就是说,走路要到某一个目的地,把疑情提起来的时候,直接的反应还存在,车子来了还知道要闪避,但疑情始终没有丢掉,如此住在疑情之中一直走下去,走到了目的地,忘了停下来,还一直走下去,这叫做忽略现实。

  不必担心会发生意外,因为我在这种忽略现实的状态整整一年半,没有出过车祸,也没撞上过人,也没有被车子撞过,这就是佛菩萨冥冥之中的加持,而我们本身也会有那种直接的反应:有车来就让开。利根的人就这个时候容易参,会参的人就在这个时候参。

  而这种现象不是刻意去学习、去模仿得来的,有的人在禅三禅七里,他知道有这种境界,然后就去学人家,这个不对喔!在这种境界里,如果他在打坐体究念佛时,进入这个状态,那您把手在他眼前挥动,他看不见;虽然他眼睛是张开的,但是他已忘了眨眼了。所以有一次我在一个道场里打坐参究时,进入了这种状况,有几位经行的人就好奇的偷偷观察我,说我眼睛整整半个钟头没有闭眼,忘了眨眼了。必须是退出这个状态的时候,才知道刚才进入那个状态去了;离开忽略现实状态时才知道眼睛需要眨眼,但是已经闭不下来,因为张眼半个钟头,眼睛已经干掉了,只好拉拉眼皮,有眼泪出来了,才能眨眼,这个是坐中忽略现实---见山不是山。

  我们上周谈到体究念佛第九则有关坐中“忽略现实”的现象,本周续谈动中忽略现实的现象。体究念佛的人,体究如何是真如佛性?如何是自性弥陀?到了一个疑情很集中的状态的时候,就产生了忽略现实的现象。所以在参究的时候,走过了家门而不自知;在打坐的时候参究,参到忘了眨眼睛也不知道。当我们到了这个层次的时候,疑情已经非常的强烈,所以往往夜间躺上床应该休息了,却因为疑情很强,眼睛跟本闭不起来,强闭了眼睛,还是睡不著,始终被疑情笼罩住了。我们称之为忽略现实的现象。

  在这个现象里面,并不会有危险。但原则上,不主张在我们执行具有危险性或有关别人权益业务的时候去体究,所以在这个时候,最好只要去看个“念佛是谁?”的话头就可以了。

  这个现象并不是不好的现象,而是一种因缘开始成熟的现象。有的人知见不够,便产生害怕的情结,这不必害怕!有的人可能会问:“体究念佛一定会经过这个阶段吗?”答案是:“不一定!”如果是长时间的体究,可能会进入这个现象。但有一种念佛人可能是过去生的因缘不相同,修习了许多善根福德因缘,而且也深入了义经典去探索,所以今生念佛,直接从念佛圆通进入,因此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像这样的念佛人,大部份没有经过忽略现实的阶段,少数人有体验过这个阶段,但是时间很短促,多则半天一天,短则一秒两秒而已。所以这一种状态不一定非要经过,这一种忽略现实的现象也并不可怕,而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有人也许认为经过这个现象大辛苦了,所以不愿意经历这个过程,希望经由善知识的帮忙,不体验这个阶段,而直接亲见自性弥陀。但是我们要说一句话:没有经由善知识的帮忙,而经过很久的时间在“见山不是山”的阶段自己去摸索体验的人,这一段时间的辛苦,并不会白费,所谓功不唐捐。因为经过这个阶段而修上来的人,将来度人的时候,善巧方便比较多,因为他很了解这里面的各种状况;而且他的定力也会比较好,所以将来亲见自性弥陀后,除了自受用功德外,他受用功德会比依赖善知识而见自性弥陀的人要好很多,所以能利益更多的念佛人。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第十目:应当要先发大愿心和长远心

  见自性弥陀是菩萨所修、菩萨所行的道业。固然,在这个法门里面自己也受益,但主要还是在为广大的念佛人的利益而来修这个法门。见自性弥陀,就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这个是菩萨所修、所行、所证,而不是声闻人所修、所行、所证。

  《菩萨优婆塞戒经》说:“菩萨于大悲中生”。所以菩萨想要以未来的无量生,来度化无量的众生,乃至成佛。是故,想要亲证菩萨所修所证的境界,就应当要发菩萨大愿。菩萨的大愿:首先要发愿,愿亲见自住弥陀,得上品上生,立刻回入娑婆乃至其它一切苦难世界、五浊恶世之中,去度一切有缘的佛子,这是第一个愿。然后要再发四个大愿,这菩萨四个大愿又称诸佛通愿,十方三世诸佛莫不曾在菩萨因地发这个愿,这称作四宏誓愿:“愿度一切众生、愿断一切烦恼、愿修一切法门、愿成究竟佛道。”有了这五个大愿,体究念佛就容易相应。

  第二个心叫作长远心。有许多人体究念佛,但是中途而废的人更多。体究念佛,就是禅门所讲的参禅,在体究的过程里面,我们无法确定那一天、那一个时辰能够亲见自性弥陀。在体究的过程之中,心里面很傍徨,因为没有把握。已经亲见的人,常常告诉我们,要亲见自性弥陀,可能是下一秒钟、也可能是下一个钟头、也可能是明天、也可能是明年、也可能是来生。时节因缘不能逆料,所以没有善知识帮忙的时候,希望很小,有善知识帮忙就容易。但即使有善知识帮忙,还是有不少人参过半个月、两个月,就跟善知识抱怨:“我举白旗了!放弃了!”为什么?因为不能预料。

  如果说是爬楼梯,即使说有一百层之高,我们爬到第一层,知道还有九十九层;爬到第五十层呢!知道还有五十层。知道进度在那里,终究会到。但是!体究念佛就好像在一个黑暗的山洞裹划船,究竟我有没有前进?不知道!距离目标还有多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撞到最前端的那个墙壁,可以靠岸呢?不知道!也许下一秒,也许是来生。所以心里面很傍徨、很苦闷,这是正常的。

  而现代的人,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那就是一种功利的思想,说难听一点,叫作“方便面”的心态。希望我来跟著某一个人学念佛,一定可以得实相念佛境界;我来跟著某一个善知识,一定有把握半年、一年、二年可以悟明心性,可以亲见自性弥陀,不肯像古时候的人,把十年、廿年当作应该付出的时间心力的代价,那这样的人呢!参一天,休息三天;体究一个礼拜呢!休息三个月。要到何时才能亲见自性弥陀呢?所以说,要有精进心与长远心。

  有长远心的人,最后必定可以亲证。往往有人在体究的时候,心灰意懒,因为两三年下来,没有所证。当他决定放弃了,把腿放掉了,两手抱著膝盖、在那边想,又好像不甘心放弃,因为参了那么久,放弃了真可惜。可是又没有把握,又想放弃。正在这个时候,往往一个因缘到来,他就悟入了。哦!就看见了自性弥陀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所以,在闽南语有一句话:“钱是长命的人所有”。所以,一定要坚持到最后那一刻,不到两腿一伸、眼睛一闭的时候,绝不放弃。

  我们甚至要说:即使到眼睛闭了、呼吸断了、两腿一伸时也绝不放弃。因为那个时候,就正是体究念佛的最好时候,正是体证自性弥陀的最佳良机。所以,长远心是必须要坚持到底,即使是一口气出不来的时候,我们仍然有机会体证;而且,那个机会是最好的机会。虽然那个时候我们体证了自性弥陀,眷属都不知道,那没关系嘛!我能上品上生就好了。所以,必须要发长远心,因为,时节因缘不可逆料的缘故。

  以上总共说十则体究念佛要注意的知见,但是体究念佛的过程里面,其实有更多的细腻的知见要知道,不过我们不在这里说,把它留到《禅---悟前与悟后》里而再去讲,因为再要讲这些东西的话,将来这一本《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的文稿整理出来,大概要厚达两英寸,所以这里不说,只作简单的概略性介绍。(第六章完)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20 第二篇 第七章 果地无相念佛(念佛三昧)

  第一节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 必定心开

  接著我们进入正修行的第七个单元,谈一谈果地无相念佛。

  我们前面讲过,无相念佛还是在因地之中念佛,施设一个名称叫无相念佛。现在这一个阶段讲的无相念佛,是已经明白什么是自性弥陀,但是仍然还不能够眼见,所以称为果地无相念佛。这个阶段的念佛,也可以称作真实念佛,虽然还在空的一边,但是已经真实了知真如,所以能够称为果地无相念佛。

  一个念佛人,他进入到体究念佛的阶段以后,一心一意来体究“念佛是谁?”,或者体究“如何是归命无量寿佛?”,这样用思惟观的功夫,不停的在观照、思惟;一天、二天、一月、二月、乃至十年、廿年,等到他因缘成熟时,在一切活动之中,或者撞著、踢著、冷著、热著,乃至呢!有人耳朵痒著的时候,或是说他是在静中思惟观的时候,突然一念相应,“总之是要一念相应”;无论动中与静中,当他一念相应的时候,他完全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个时候,他的疑情疑念豁然消失掉了,然后觉明现前,极为清明,他就能够去体验那个我们肉眼不可见的真心,以心眼来见到那个不可见的真心,称之为真如、称之为自性弥陀,然后呢!恍然得知,原来这个心就是我!可笑的是自己无量劫以来,一直都被妄知妄觉妄心所欺骗,所以在三界六道里面轮转生死、受苦无量。现在开始,终于一步一步地斩断了生死之流,无始无明从此打破。这个境界、这个现象,我们称之为明白亲证自性弥陀,也就是禅宗讲的开悟,就是明心。

  然后住在这个境界里面,短则一、二十分钟,长则一、二个小时去体验它,觉得好新鲜哦!以前居然都不知不觉,就把它给忽略掉了;原来它从来不曾离开过我们,晚上睡觉,我们每个人都抱著它睡觉;早上起床,它跟我们一起起床,这么亲密的关系啊!居然把它忽略了,都没有注意到它。

  然后呢!体验过一段时间,转过一个方向来思惟:我的本来面目就是这个,而一切有情众生的本来面目也是这个。然后呢!就观察到这个真如、这个自性弥陀,从来就不生不灭,从来没有任何的变化,它从来就没有来来去去,它一向就没有生没有死。有生有死是我们这个妄知妄觉、这个色身,而自性弥陀从来没有生死,所以它寿命无量。我们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一个大劫又一个大劫不停的延续,可是这个真如---自性弥陀从来没有生灭,从来没有出生嘛!所以从来没有死亡。它的寿命无量无边,过去无量无边,将来也是无量无边。而这个自性弥陀才是一切有情众生最后的归依处,也是最初的归依处。到这个时候就真实的、完全的知道,什么叫作归命无量寿佛,原来归命无量寿佛就是归命自己这个真如、这个自性弥陀嘛!

  那么体究念佛的人,如果在这个娑婆世界体究很久,而仍然不能亲见自性弥陀,不能悟明真心的话,在往生极乐国后,见佛闻法,得到无量寿佛的开示以后,一样可以悟入、一样可以亲见,可以得无生法忍,到那个时候,也一样可以了知无量寿佛为什么叫作无量寿佛的原因。只是啊!没有悟之前往生,需要一段时间在花苞之中消除性障、增强定力,才能够到这个境界。

  念佛人体究念佛到这个地步,就知道归命无量寿佛的真实义理,就是归命自性无量寿佛;因为一切有情生命,莫不是由这个永无生死的自性无量寿佛而出生。到这个时候就知道,诸佛法身就是这个自性弥陀,若无此自性弥陀,便无十方三世诸佛,亦无十方三世一切有情。我人忆佛念佛,今日得证自性弥陀,因此确知大势至菩萨即是空性,即是智慧。

  大势至菩萨又叫作无边光菩萨,他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讲的就是体究念佛所修学的过程和所护的境界。所以,他摄受念佛人归于净土,就包括了极乐净土,也包括了惟心净土在内。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第二节 断三缚结、入圣道流

  念佛人到了这个境界,就已经了知真如和妄心的差别,他可以随时随地清晰的照见真如,然后他就以这个真心来念佛;念佛的时候是念佛的真心,不是念佛的名号、不是念佛的形象。以我真心念佛真心;这个时候,能念与所念都是这个真心;不离这个真心,而念诸佛的真心。就以这个真心来看待色身、来看待妄心、来看待时间、来看待一切空间、一切的事、一切的物,都会跟无常、苦、空、无我相应,因为照见真如、真心、自性弥陀,它的真实、不变异、恒常不变,所以相对照之下,色身变得很虚幻,妄心、妄知、妄觉更虚幻。一般众生以为世界是永恒的,一个大劫虽然非常久远,但是从这个永无生死的自性弥陀来观照的时候,这个世界仍然是非常的虚幻、非常的短暂、非常的不实在,因为它终究会坏灭。因此呢!色身的真实感、识心的真实感、时间与空间的真实感都消失掉了。所以他得到了解脱之乐,从此不以五阴为我,从此观见世界的虚幻。

  所以,以真心的这个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来观照一切色身、观照一切形象、观照佛号、观照音声、观照世界,就明白这一切都是假有,是因缘生,将来必定也会因缘坏、因缘灭。然后以这个见地来观照念佛的这个形象、佛号的文字和声音、一切诸佛的形相,都只是一种施设,知道这是人为的一种施设,那么心里面就得到一种解脱、一种自在。因为他证得真如的空性,明白一切皆是施设的缘故,便能依次断除身见(我见)、疑见、禁取见等三缚结,而进入圣道之流。

  一般凡夫众生、有情众生都认为真实有一个我,从这个我出发,所以执著于五阴的世间和广五阴的世间。但是念佛人亲证真如之后,我们称之为亲证菩提。亲证菩提的时候,他以真如为我,从此不以五阴为我,而真如是一个空性。所以五阴的这个“我”的见解断除了,“以思惟心当作是我,以能听能知的心为我”的这个邪见断除了,以色身为我的邪见断除了,这叫作断我见或断身见。因为我见断的原故,所以疑见就断了,知道世间六十二种外道的那一些见解,都是人为的一种施设,不是真实的道理,所以疑见断了。疑见断除的缘故,接著,因人为施设而制定的各种戒禁取见也就消除掉了。戒禁取见断除了,便不取相持戒,而以道共戒为戒。

  那么这三缚结断了,我们说这个念佛人就是出家人了,从此他念佛的时候,就远离一切的相;念佛的时候,真实无相。因为断三缚结、得初果解脱的缘故,所以称这个阶段的无相念佛,叫作果地无相念佛,也称之为真实念佛。这个境界相当于禅宗的开悟、明心。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5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21 第二篇 第八章 实相念佛(念佛三昧)第1~2节

  第一节 欲入实相念佛的体究方向

  现在我们要进入正修行第八个单元---实相念佛。

  念佛人进入果地无相念佛阶段,很清楚的明白真如之后,每天晚上跟自性弥陀一起睡觉,每天旱晨跟自性弥陀一同起床,他证了真心、真如、自性弥陀这个空性的真实存在,可是啊!他还没有亲见佛性。因此,如果知见不够,就会停顿在这个阶段,执著于这个空性里面,那么他就会偏于空而没有办法进入实相,这个阶段还不是保任的时候。如果知见够,就知道应当再继续体究,求见佛性,如果有真善知识,就会跟他指导应该再继续体究。

  体究的方法呢!跟前面讲的大略相同。因为这个阶段已经有前面那一段体究的经验了,所以这次驾轻就熟,要见佛性就很快。体究的时候,应当以思惟观的功夫去审究“如何是佛性?”如果自己的福德因缘和功夫具备,那么遇到真善知识的话,一言便了;如果这善知识已经明讲了而我们还不能见,就表示自己的福德因缘和功夫还不够,应当要同时再修集各种福德资粮和念佛定的功夫。而在体究的这个过程里面呢,方向有一点差别,这个阶段的体究,要往动态之中去体会,这个时候要避免打坐,避免静中的参究,尽量在活动之中、散步之中、打球之中、郊游之中、从风吹树梢里面、人来人往里面、从狗吠猫叫里面、乃至猫咬狗、狗追逐猫也好,一切动态之中去体究。体究之时不可完全外放,一面向外直观,同时将心内照,方容易相应。此阶段必须无相念佛功夫很强方得相应。

  黄龙禅师讲过一句话非常的好,叫作“生缘处处”,这一个阶段的体究,真的是生缘处处。每一个动的境界里面,都有帮我们亲见佛性的因缘。所以,如果佛子没有得善知识的指戳而见性的话,那么应当在此一切的活动之中去观察。如果善知识跟我们说破而仍然不能见的话,那就是我们功夫不够,应立即开始每天锻炼无相念佛功夫后再体究,然后在审察之中,触因遇缘,因缘成熟了,突然一念相应,这个时候就可以从一切的色、声、香、味、触乃至法之中,亲见自己的佛性;一旦亲见自己的佛性,就同时可以看见一切众生的佛性。

  这个见性是以眼见为凭,若不是眼见分明,就不是亲见佛性,就不叫亲见自性弥陀。一旦亲见了,方知佛法大意就在一切六尘之中。众生若觉,何物不说解脱法?何处不说解脱法?那一条路不是解脱之路呢!然后从眼见佛性的这个境界,深入去观察思惟,便见那个不生不灭的真如虽然空无形相,却能够在一切四大五阴、六根六尘之中自在运作,并且经由佛性,在一切的相上示现。这就是念佛圆通章里面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念佛圆通章讲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指的就是见这个不可见的法身佛,而不是指感应所见的那个形象的佛。而这个体究的过程叫作“不暇方便、自得心开”,这种境界就叫作“香光庄严”。

  佛子因为这个缘故,就由空转入有。果地无相念佛明白真如,真如是空;佛性在一切相显现,一切相是有。然后继续去观察,发觉原来空能生一切的有,而这个有也终不离真如的空,所以他就住于空与有这两边,却又不被空与有两边所束缚,而能离于空与有的两边,自在的运作空与有的各种功德受用,这个便是性相不二、行于中道,而没有中道可行。所以这个实相念佛的人呢,这个时候虽然看见世间有凡夫、有圣贤,可是他也照见凡夫与圣贤都是施设,因为自性弥陀、真心本性、真如佛性,无凡无圣、无取无舍、不来不去,但是却能够在一切的表相上面,随顺于一切的有情众生,示现来去、示现取舍、示现凡圣。

  实相念佛人住在这个境界里面,就叫作超凡越圣,而不住于凡夫和圣人的境界之中。从此,体和用非常清楚的分开,体是真如、用是佛性,真心是体、性用是它的作用。然后由于体用分明,所以能够以各种方便善巧来帮助真正要学佛法的人,那么这个境界就是实相的境界。这个境界又称作念佛三昧。所以在前面观想念佛的第九观里面,我们说:悟明真如眼见佛性,称之为念佛三昧。也就是说念佛三昧就是实相念佛。

  念佛人到了这个地步,就能够真实的了知净土宗的祖师们说:“一句佛号概括事理”;天台宗的祖师说:“理事不二”;禅宗的祖师说:“大地无非清净身、溪声即是广长舌”;密宗的祖师说:“声字实相”;法相唯识宗的祖师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一些道理,实相念佛人都已经能够知道了,从此以后不论是念十方佛或是念一尊佛,不论是有相的持名念佛、观想念佛、或者是无相念佛,都称之为实相念佛。念佛人到了这个境界以后呢!他来重新阅读念佛圆通章的时候,他的所知所见又是另一番境界,和以前不相同了!

  念佛人到这个境界,他重新来阅读念佛圆通章所知的见解、见地如何?我们留到下一周再来说明,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阿弥陀佛!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8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二节 实相念佛人对于念佛圆道章的见地

  佛子进入实相念佛的境界以后,再重新来阅读念佛圆通章的原典,就会了解到楞严经是理、事、权、实,圆满分明,更能够判别念佛圆通法门不是持名念佛的法门,而是无相念佛的法门,叫做忆念念佛、忆想念佛。现在我们就以念佛圆通章所属经典的全名(经名),配合这一部经的大意来说明,就能够很容易了解亲证实相念佛境界的人的一些见地。

  念佛圆通法门,源出于密教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现在先就经名分析如下:

  一、“大”:一切有情众生的心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就是大。因为过去无量无边,未来无量无边;而现在的心性也是无量无边,所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叫做大。

  二、“佛”:佛是真如显现出来的灵明觉了;所以佛就是报身、应身、化身。真如并不是佛,只为了方便说法,施设一个名称叫“法身佛”,这个才是真实的佛。但对于一般的众生而言,所说的佛就是“报身佛”,就是“应化身佛”。

  三、“顶”:顶是说当体不可得。如果可得,就必定可见,所以十方三世诸佛三十二大人相里面,有一种相叫做不见顶相。为什么不见顶呢?因为当体不可得的缘故。真如之中无有顶,亦无有相,没有东西南北,也没有处所,如何说他有一个顶呢?所以当体不可得就叫顶。“大佛顶”指的就是真如,“大佛顶心”指的就是本来面目,又叫做本地风光,又叫做菩提涅槃。他无形无相,他不可见。因为真如是世间与出世间的最高无上,所以叫做大佛顶。因此,大佛顶就是指真如。

  四、“如来”:楞严经所讲的如来有三种,第一种如来为:“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这个就是法身如来,就是真如。第二种如来为:“明极即如来”,也就是如来的报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灵明觉了至于究竟,这个是报身如来。(灵明觉了的心是一心三身的报身,不是法身、不是真心。)第三种如来为:“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这就是应化身的如来。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加毗罗卫国释种皇宫里面出生为悉达多太子,然后入相成道转法轮,这个就是如来应世。为应世间众生因缘的成熟而降临世间,自觉圆满而又能够觉悟有情众生,这叫应身如来,是楞严经里面所讲的第三种如来。我们平常感应或梦中感应所见的如来是化身如来。

  五、“密因”:密因有两个解释,第一种解释:楞严经里面讲“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这里指的因地心,就是真如、真心。如果以有生灭的、能觉的这个心,做为真如的话,这个心不可能成为将来果地、佛地的因地心。因此,经上讲,“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指的就是这个因地发心不真实,以生灭的、能知能觉的这个心,要想发心成佛。因为发心时的这个心不真实,所以要成就果地无上正等正觉,就很迂曲,要不停的轮回多生多世,不停的再去探索。我们必须以无生灭性的真如做为因地心,来圆成果地的修证。因为这个因地心,是外道、凡夫所不能知,所以叫做密因。密因的第二种解释:佛子开悟心性,亲见自性弥陀之后,要再假藉四禅八定、首楞严定等等无量百千三昧,做为事修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以四禅八定里面所生的各种神通、境界和乐受做为目的,这一种知见和修学四禅八定、首楞严定、无量百千三昧的修证境界,是基于真如为根本而修,这个也是凡夫外道所不能知,所以叫做密因。

  六、“了义”:所谓了义,楞严经说:“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因此一个人修得念佛三昧,亲见自性弥陀的时候,应当很详细的去加以审查、观察,我现在所谓亲见自性弥陀的这一个真如,跟我以后究竟成佛时的那个心,是不是同一个?如果不同,那就不是了义。如果我现在亲见自性弥陀所护的这个真心,和以后究竟成佛的那个真心,是同一个,这就是了义。既然这一部经所讲的,是了义的法,因此念佛圆通的修行法门,必然是了义之法。所以我们可以用持名念佛做为方便,来接引佛子进入这个法门,但不可以把念佛圆通解释为持名念佛的法门,因为念佛圆通法门是了义法门,而不是方便法门。

  七、“诸菩萨”:诸菩萨是指一切已经觉悟了,而来自度度他的有情众生。所以楞严经所讲的诸菩萨,是指已经亲见自性弥陀的人,乃至亲见自性弥陀的其它五道的众生。

  八、“万行”:所谓万行,是借著事修来圆成果地觉--无上正等正觉。楞严经里面说:“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那就是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你现在已经得到初果了,已经断了世间三缚结的见惑,但是仍然不知道六根之中,累积著过去无量生以来的各种虚妄的习性,这些习性,要从事修上来断,才能够到达果地的无上正等正觉。事修指的就是四禅八定、首楞严定等等无量百千三昧。

  楞严经一开始是讲修证二十五种圆通法门所应该知道的关于真如佛性的知见,然后再由二十五位菩萨说明他们各自证得圆通境界的二十五种法门,这个就是“理则顿悟,乘悟并销”,接下来就讲事修的各种三摩地,包括四禅八定以及证入五蕴空的境界在内,这个就是“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在事修方面,就讲“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开示这些原则之后,就开始讲:戒杀、戒盗、戒淫(在家戒邪淫)以及戒大妄语,这叫四种清净明诲。然后告诉我们修行的三种渐次的阶段:第一要断五辛,不要吃五辛。第二要受净戒,渐渐断除杀、盗、淫、妄的心,不是断除杀、盗、淫、妄的行;这四种心如果能断,行就能断,就能够修学正定。第三要能够摄心旋元入三摩地。以上这一些全部都属于事修,这一些事修就叫做菩萨万行。所以依照楞严经的经旨,若还没有开悟而修集福德资粮,不能够称为菩萨万行。必须已经悟明心性,亲见自性弥陀之后再来修各种的事修,才叫做菩萨万行。

  楞严经接著又依照菩萨悟后所修的各种三摩地的由浅而深的境界,来说明修证的五十五个位阶,直到五阴销尽,究竟成佛,这个叫做果地修证。因为三摩地的深浅,而说明欲界定、未到定、四禅八定。因为四禅八定,而观、炼、熏、修无量百千三昧,并说明五蕴的区宇以及证得五蕴空的各种相貌,一直到识蕴空尽,那就具足了无量百千三昧和法界的一切智,这就是首楞严三昧,这就是妙觉。所以我们从经题和经文的内容,就知道念佛圆通是以自性弥陀为宗、以大乘修证为教、以圆通实相为体、以离爱得脱为用、以无相念佛为法、以人法为名,所以叫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念佛圆通章全文虽然只有二百二十四个字,但他是净土法门的心要。佛子们学念佛法门而到达实相念佛的境界,就是无生法忍、就是念佛圆通,叫做不暇方便自得心开。因为念佛圆通法门是了义的法门,不是持名方便的法门,所以修学念佛法门得到念佛三昧,入了实相的境界之后,再来看楞严经的全名,就可以贯通整部楞严经。另外从念佛圆通章的这个章名,也可以贯通念佛圆通章的意旨。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22 第二篇 第八章 实相念佛(念佛三昧)第3节

  第三节 实相念佛人所得功德正受(见地正受,定正受,解脱正受)

  第三节 实相念佛人所得功德正受

  以上是说明实相念佛人对于念佛圆通章的见地,接下来我们说实相念佛人的功德,我们把他分成三个部分:见地正受、定正受、解脱正受。见地是慧的正受;定的正受就是他所住的境界;解脱的正受是解脱的功德。

  第一目 见地正受

  见地的正受,我们要引用《大宝积经》卷二十一:“已离身见,是则名为,被大甲胄,乘于大乘。于彼际门则无所执。过三际已,以安乐乘,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说实相念佛的人,他已经离开了身见,不以色身为我,不以五蕴为我,离开五蕴身,这就比如他身上已经穿著大甲胄,也就是他不被一切魔、外道来坏他的见地。因为真如佛性了了分明,不是声闻法、不是缘觉法,因此说他所坐的,叫做白牛大车,不是羊车、鹿车。他将来能够接引很多的众生,叫做乘于大乘。这个人于一切法的本际,没有任何的执著,因为他已经见到一切法的本际是空性,所以没有执著。因为证得真如佛性的缘故,所以已经过了断见与常见的境界,所以他以安乐的大乘法而趣向无上正等正觉的大道。

  声闻乘因一切五欲的烦恼,而生起苦恼,生起害怕的心。缘觉乘以世间无常,世界无常,五蕴无常,而畏惧留存于世间。但是实相念佛的人,以真如佛性是常、乐、我、净,不是声闻的苦、空、无常、无我,所以他虽然见到世间是苦、无常、无我,但是也同时体认到世间是可乐,世间是可住的。为度一切众生的缘故,能够不离一切的烦恼,和一切的众生共住,而无所畏惧;能够陪同一切有情众生,在世间的生死海里面浮浮沉沉,头出头没,而没有畏惧,这个就叫做以安乐乘而度一切有情众生,和他一齐走上无上正等正觉的道路。

  实相念佛人所护的实相,就是《华严经》(四十华严)所讲的:“佛身非我所,世界亦如是;说心非我所,觉无我菩提;导师无来去,亦复无所住;法身无处所,充满十方界:彼无心意识,亦无起心想;法身非变化,亦非非变化,诸法无变化,示现有变化”,这就是真如的境界,就是自性弥陀的境界,就是实相念佛人的境界。大意是说,示现在人间的这个应身佛不是真实的我、不是真如,世界也是一样。心意识不是一切有情众生的最终归依处,真如才是最终的归依处。觉悟了以后,就知道世间其实没有一个我存在,也没有所谓的菩提,只有一个空性。菩提、涅槃与空性、真如,都只是一种施设的名称。导师就是真如,真如这个本体没有来没有去,也没有一个住处。法身没有个处所,他遍满于十方世界。法身没有所谓的心、意或神识,也不起一个心,说我能生这个心,说我能灭这个心。法身他不是变化的,他是永恒唯一不变的,但是他能够示现出各种的变化,这是实相念佛人所证得的真如的境界。

  第二个见地正受:因为亲见自性弥陀的原故,所以知道什么是第一义。所谓第一义就是“诸法如”的意思。诸法如如不动,无来无去,不生不灭,这叫做第一义。到这个时候来讲一切了义的经典,他很清楚的知道这一些经典所讲的,都是我自己内心里面的事情。如果有机会为有缘人讲了义、实义,他有时候讲性空相有,有时候又讲性有相空,虽然颠三倒四翻来覆去随意而说,但是他所说的,都是从自心里面流露而出,完全符合了义的经典所讲的意旨。他不是依经解经,也不是依文解义,而只是把他心中所知道的、所亲证的境界,来说明而已。如果这个人过去已经读了许多大乘了义的经典,那么他不需要多久时间,就可以禅、净俱通,也可以宗说皆通。因此,他所说法不是依经解经,也不是依文解义,佛门里面有一句话说:“依文解义三世佛怨,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因为已经亲见自性弥陀,入了实相念佛的境界,得到念佛三昧了,所以他说的一切法,符合了义的经典。他不依文解义,这是第二个见地功德。

  第三个见地正受,就是他真实见道的缘故,所以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惟之后,他能够知道接下去修道的路要怎么走。虽然已经知道了所谓的菩提涅槃、真如实性、真如实相等一切的道法都是施设,但是为了究竟解脱和度众生的缘故,修学三界之中的一切禅定、三昧、神通、福德,而不因此起烦恼。

  第四个见地正受,就是他离开了一切的相;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和寿者相,也没有男女相;看待一切有情众生,平等平等。他了解,所谓的没有事相,所谓的没有男女相、没有天神相与我相等,指的是在理上看一切皆无相。但是证得理上没有各种的相之后,再回头看世间一切,又不妨有男女相,又不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不妨有我相、天神相、畜生相,不妨有出家相、在家相,没有妨碍。

  第五个见地正受,是说这一个实相念佛的人,对于禅宗里面,祖师所讲的各种开示语录和各种淆讹的公案,他不会的很少,除了禅门里面祖师关的公案以外,他全部都知道了。因此,虽然他是从念佛法门而进入实相念佛的境界,他也能够教别人怎么样修禅,他也能够当禅师。所以自古以来,凡是得到念佛三昧的净土宗的祖师,同时都是禅师,譬如永明延寿禅师、莲池大师、还有长芦宗赜(慈觉大师),他们都是既教念佛法门,也教禅的法门,因为到了这个地步,禅净是相通的,已经没有禅与净的分别了,这是关于见地的正受。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二目 定正受

  接下来我们说定的正受,一个念佛人既然亲见自性弥陀,必然有定的正受

  ,如果没有正受,就是解悟,不是亲见自性弥陀,而是以断灭心的妄觉、妄知,当做自性弥陀。亲见自性弥陀的时候,必定会有觉明现前的现象。觉明现前之后,他能够以这种大智慧的力量,住于一切法而不断灭一切法、不破坏一切法;能够以善巧方便来摄取止观的法门,也能够修习无相的各种法门,而得无相的修证,这个就叫做诸佛授法光明。因为这个缘故,性障也除了,初禅不久就现前了,这叫定的正受,所以我们现在有许多位的初禅人,原因就在这里。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1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三目 解脱正受

  第三个功德是解脱的正受,解脱的正受大略把他分为六种来讲:

  第一种解脱的正受是慈悲心。因为自己已经亲证空性了,回头来看看一切的有情众生,还在生死海里轮回,还不能觉悟,所以他生起了慈悲心。古德常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所以得到念佛三昧之后,他能够同感一切有情的喜乐,能够悲怜一切有情的痛苦。所以有一个现象是,当他看到别人很欢喜在玩乐的时候,尤其是看到小孩子在嬉戏游乐的时后,他心里面没来由的跟著他们欢喜;当他看到有人痛苦的时候,他心里面没来由的会去悲怜他,去怜悯他;当他看到一切佛子学佛法而不得力的时候,他心里面就起一种悲愍的心态,而想要去帮助他,这个叫做慈悲心,不修而得。

  第二种解脱的正受叫做无私心。无私心是因为见到一切都是空,没有一个我可以得到任何的法。无私心是因为悲愍众生的缘故。人之所以会有私心,就是因为觉得有一个“我”能够有所得,例如有人送来一杯水,喝了这一杯水解口渴,“我”得到解除口渴的法。又如有人送给“我”一本书,是精装的,好漂亮哦,这是因为“我”觉得有一个“我”获得了这一本精美的书,所以生起喜乐。因为有一个“我”得到这一本书,就怕别人偷走,所以产生私心,现在既然没有一个“我”而无所得,既然无所得,谁要,就送给他,不必偷了,所以他除掉了私心。因为毕竟无所得的缘故,一切空的缘故,悲愍众生的缘故,因为没有私心的缘故,所以有人要偷他的东西,他也不担心,得到解脱的受用。

  第三种解脱的正受,是他没有慢心和瞋心,而不会在心里而生起烦恼。瞋心和慢心是因为有一个“我”在,瞋是因为慢心而生,因为慢,所以觉得别人应该听我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我”的学生、“我”的徒弟,每一个人都应该来跟“我”学。有人不来跟我学,我就起瞋心,说这个人不明道理,居然不认识我这个善知识。那是因为这一种慢心分别而生起瞋心。可是,一个人刚修证到果地无相念佛的时候,虽然没有这种大慢心,但是还会有轻微的慢心,深沉的慢心。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我们上周谈到一个果地无相念佛的人,他虽然没有大慢心,可是仍旧有轻微的深沉慢心。这种慢心以实相念佛的人而言,两年到四年之间就可以非常淡薄。如果仍然有很强烈的私心、慢心或者瞋心,那就不是真的亲见自性弥陀,也不是实相念佛的境界;他是以妄心,定心作为自性弥陀。因为真见的人已经失去了身心的真实感,“我”的真实感消失掉,所以两年到四年之间,慢心、瞋心、私心都会变得很淡薄。

  第四个解脱正受要解释的是:有少数人初见自性弥陀后,反而有贪、瞋转盛的现象,跟一般贪、瞋转为淡薄不相同,这是因为知见不同所致,但都没错。有的人见佛性以后明了真如,然后他就可以随意的发脾气、随意的喜乐、随意的赞叹,都是任性而为,但是不犯道共戒。有的时候,他的想法很奇怪,譬如走过华西街,他的朋友可能说这老板好残忍哦!当街杀蛇,看蛇这样扭过来扭过去把皮剥掉,活活的剥皮好残忍。可是他说“你认为有人杀它,我认为它根本就没有被杀掉嘛”。踩死了一只蚂蚁,他说它根本没死。有没有错呢?没有错。事实上,一般人看到的是蛇、蚂蚁的五阴的生死,他则是从真如佛性来看那条蛇,那只蚂蚁,所以没有死。死了换一个五阴还是照样在世间,所以有时候他的观念看法对一般人而言,真有些奇怪。但是,你跟他说:“那你去杀掉那只蛇好了”,他说:“我何必杀?我杀了它,它也没死,杀了等于没杀。”所以这不叫残忍,而是因为从见地而生的一种跟世俗人迥异的观念。他不被世俗的观念所束缚,当遇到逆缘时,譬如说,遇到一个人不可度,只有当众跟他大声斥责才能度,他就索性当众大发脾气,不但是大发脾气而且是从深心里面直接就发出来,一发就不可收拾,所以瞋心很重;可是一转身,他又心平气和,一点脾气也没有了。

  有些初见道者说:“贪欲是道嘛!瞋恚也是道嘛!所以在贪欲之中既然是道,那不乐就白不乐了。”好吃就吃,男女欲也是一样,为什么?他在这里面也看到真如佛性的运用自如而不受染污,所以贪欲也是道啊!反正又不影响真如佛性,所以初期可能会有贪欲转盛的现象。这种人经典上也有记载。但是在悟后的保任过程和修道过程中,他会一步一步去思惟、去观察,要实证涅槃的时候,道路该怎么走?修行的方法是应该用什么方法?然后他就会渐渐的理出一条头绪,开始走向实证涅槃的究竟境界,那就是说要增强他的功夫,即是定力。

  要修定就必须除掉烦恼。贪欲、瞋恚、愚痴都是烦恼,所以到最后这两种人必定都会贪瞋痴转为淡薄,但是在转为淡薄之前,那段过程里面有起伏的差别不同,所以有时贪瞋非常强,有时候又淡薄得几乎就像是已经不食人间烟火了,但是到最后都会很淡薄。

  第五个解脱正受是:当他亲见自性弥陀之后,他自己知道必定可以得到上品上生,乃至终究可以获得究竟解脱的果报,但是必须他已经开始深入教门,从经典所讲的各个层面去深入阅读,以他自己亲证的现量来加以印证。如果这个时候他读《观无量寿佛经》,读到第十四观,他就知道必定可以上品上生。如果他读到修证方面的解说经典,他就知道自己现在的解脱境界是在那一个层次里面,从而了解将来必定可以究竟解脱,所以能够安心而自在的于世间生死之中自度度他。

  第六个解脱正受是:这个人到了实相念佛之后,他真实的了解功德与福德的不同。一般人说“功德无量”是在什么时候用呢?在有人劝了一大笔款项来布施、来盖寺庙,就说这位师兄师姊您是“功德无量”,然后这位劝募巨款或者捐出巨款的人,就在心里面沾沾自喜:我捐这一大笔款项大有功德,欢喜了。嘴巴里客气的说:“那里那里,不算什么啦!”心里面却想“我来生有大福报了,我有大功德了。”这不叫功德,这叫福德。

  功德不是虚幻的东西,功德是自己真实的获得受用。我们前面讲的五种解脱正受叫功德:断结叫功德;心能安定而能自在这叫功德;逆境出现的时候,心不为所动而能自在,离开了一般人因为贪、瞋、无明而生的痛苦,很自在的生活叫功德。是亲自获得受用,而不是虚幻的、期之于来生的,所以他已经了解了功德。

  福德是五阴所受的依报或者正报叫做福德,譬如行善者来生得欲界天身,享欲界天的天福,这叫福德;布施者来生得布施的果报,所以富有资财、眷属

  和乐,这叫福德。功德是指出离三界方面的、解脱方面的受用。那么因为有见地、有定的正受、有解脱的正受的缘故,所以对于功德与福德的不同,他是已知已见。(第八章完)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23 第二篇 第九章 后续之修行

  第一节 求生极乐的实相念佛人应随力修定

  接下来我们谈后续的修行,这是正修行的第九个单元。

  如果已经到实相念佛境界的人,他志在求生极乐世界,而无广度众生之大愿的话,他这一生在往生之前也应当要随缘来度人,因为见实相的人,必定永远不离菩萨大道的缘故。虽然发心比较广大、悲愿比较大的人会发愿留在娑婆世界,继续自度度他,但是不能因此就批评求生极乐的人;因为他已经见实相了,去了那边定慧增上以后,仍然还是会度众生,可能到别的世界,也可能回到这个世界来度人,所以同样都是修菩萨行。因为明真如见佛性,就必定不会离开菩萨道,因为不是声闻法,不是缘觉法的缘故。

  这个人见实相之后,他会依道共戒而住,然后仍旧依照果地无相念佛的方法专念无量寿佛,回向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在舍报前一周必定会获得弥陀世尊预先安慰告示;一周之后舍报,坐金刚台、上品上生。

  如果是精进的实相念佛人,在往生极乐之前,除了随缘度人以外,应当要加修观想念佛的法门,或者修学禅定的功夫,一者可以避免佛菩萨加持等候接引的辛苦,二者自己往生极乐以后的果报也可以增上。虽然同样是上品上生,有人得四地,有人得五地,有人得七地,果位不同,这其间的差别就在于禅定的功夫差别不同,以及体悟深浅不同而有差别。

  谈到这里就有人说四禅是小乘人修的声闻法,念佛人修的是大乘法,不适合修四禅的功夫,所以不必要修。我们的说明是:如果仅仅是求生极乐世界的话,可以暂时不须修,但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了以后,仍然须要再修,而且不仅四禅,要修的更多了。已经得到实相念佛境界的人是大跟器,所以在往生之前,应当要随缘修学禅定或者观想念佛。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二节 有大心的实相念佛人应修各种禅定三昧

  如果实相念佛人发了大愿,想要效法大势至菩萨常常在这个世间度念佛人归于净土的话,那就应当在度众之前再深入思惟,当四大五阴色受想行识报坏的时候,我应当如何舍离这个色身呢?我又应当如何能够正知入胎、正知住胎、正知出胎呢?这样思惟过后,就知道应当要修四禅的功夫,应当要继续修学五神通,第六个漏尽通就是证得实相念佛的境界了。然后还要再思惟要如何来断五下分结,以便永断后有的种子而不取涅槃。还要思惟,要怎么样来真实的广度一切念佛人,于深入的广泛的思惟过后,便知道应当要继续深修广义的念佛法门,要深修唯心净土的法门,然后就依过去所修的念佛定来修四禅,以果地无相念佛法一样可以修到四禅。或者改弦易辙,以止观的法门来修四禅、四空定,那就能够自住唯心净土而又不舍念佛,这叫念佛心。因为深修四禅八定、观想念佛、观炼熏修各种三昧的缘故,获得这些三昧的功德力,而能够深入无漏智,发起解脱的力量,因此能够发起菩萨大悲,修四无量心。修六神通而没有想要去获取欲界天、色界天的天主的福报。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二节 有大心的实相念佛人应修各种禅定三昧

  如果实相念佛人发了大愿,想要效法大势至菩萨常常在这个世间度念佛人归于净土的话,那就应当在度众之前再深入思惟,当四大五阴色受想行识报坏的时候,我应当如何舍离这个色身呢?我又应当如何能够正知入胎、正知住胎、正知出胎呢?这样思惟过后,就知道应当要修四禅的功夫,应当要继续修学五神通,第六个漏尽通就是证得实相念佛的境界了。然后还要再思惟要如何来断五下分结,以便永断后有的种子而不取涅槃。还要思惟,要怎么样来真实的广度一切念佛人,于深入的广泛的思惟过后,便知道应当要继续深修广义的念佛法门,要深修唯心净土的法门,然后就依过去所修的念佛定来修四禅,以果地无相念佛法一样可以修到四禅。或者改弦易辙,以止观的法门来修四禅、四空定,那就能够自住唯心净土而又不舍念佛,这叫念佛心。因为深修四禅八定、观想念佛、观炼熏修各种三昧的缘故,获得这些三昧的功德力,而能够深入无漏智,发起解脱的力量,因此能够发起菩萨大悲,修四无量心。修六神通而没有想要去获取欲界天、色界天的天主的福报。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三节 理事相融的菩萨万行

  如果能够修学到无量百千三昧成就的话,我们说这个人就是具足了自性大势至菩萨的功德,他的真如本身就是自性大势至菩萨,然后以这个功德在未来的无量生之中,不舍众生拔苦与乐,视一切众生犹如亲子而无所求,修集无量的福德来庄严自己,因为无量生之后修集了无量福德和无量三昧以及具足了自性大势至菩萨的功德,那就是自性观世音菩萨,那么我们说后续的修行,到这个地步就具足了自性西方三圣的功德、福德了。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必定有三圣,三圣次第成佛,永无断绝,就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自性无量寿佛就是一切菩萨出生解脱功德以及修集世间福德的本体。自性无量寿佛不受束缚,所以也没有所谓的解脱;因为本来无生,所以也没有消灭,而能出生智慧,自己获得究竟的唯心净土。所以《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中说:“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无量寿佛的本体,能够出生大智慧、大威势、大神力、大慈悲…千变万化、十方示现,所以在相上示现有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做为胁侍,因此持念无量寿佛就是具足了持念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了。

  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持念大势至菩萨就是具足持念文殊师利、普贤菩萨,为什么这样说呢?文殊师利菩萨就是大智慧,因为大智慧的缘故,所以能够展现大威势,有大威势的缘故,所以能够具足普贤菩萨的无量愿行,故《华严经》卷六说:“文殊师利无量劫修诸法门,究竟普贤菩萨所行,满足无量亿那由他菩萨愿行,常为无量亿那由他诸佛之母,又为无量亿那由他诸菩萨师。”请注意这一段,文殊师利菩萨无量劫修各种法门,能够究竟普贤菩萨的一切愿行;不但这样,而且满足了无量亿那由他菩萨的各种愿行。文殊师利菩萨随时随地,没有一个处所,遍满十方世界,常常都是无量无数诸佛之母,无量无数诸佛是从文殊师利菩萨而生,所以文殊师利菩萨就是大智慧。又说,无量无数菩萨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所以他就是大智慧,也就是说一切诸佛由大智慧而生,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以大智慧为师。

  那么我们回头来说,大势至菩萨之所以名为“大势至”是因为他具足了大智慧的缘故。观经里面说:“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从这段我们就知道大势至菩萨就是因为大智慧的缘故,能够以无量无边的智慧光普照一切众生,使这些众生永离三恶道,得到了大智慧的力量,所以叫做大势至菩萨,叫做无边光菩萨。从这里就了解大势至菩萨他就是大智慧,所以持念大势至菩萨,就具足了持念文殊、普贤菩萨的功德。

  以具足大势至菩萨的大智慧和究竟解脱功德的缘故,能够发起大慈大悲之心,依大智慧成就百千三昧,而于十方世界现无量身相,超大威势,行地藏王菩萨无量千亿的大愿,这就是自性观世音菩萨了,所以持念观世音菩萨就具足了持念大势至及地藏王菩萨的功德。以大悲心而观照众生心中一切悲苦音声施与救济,所以名为观世音。

  所以我们这样就知道,自性无量寿佛为体而生自受用功德,这就是自性大势至菩萨,因自受用功德而能出生他受用功德,具足了无量福德庄严,就是自性观世音菩萨。必须自受用功德圆满,才能圆满他受用功德,所以观世音菩萨于极乐世界成佛在大势至菩萨之前,就是这个意思。这也就是大乘经典里面处处说到:“欲度他者先自度”的道理。

  所以综合上面的观点我们就知道:持念西方三圣之一就具足了持念西方三圣的全体,因为有礼、有智慧、有福德庄严,所以念一佛就是念十方佛,念无量寿佛就具足了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因为十方一切诸佛,都从这个自性无量寿佛而出生的缘故。因此十方无量数佛,同声赞叹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因为十方一切佛的一切智慧、一切功德、一切福德皆由自性无量寿佛出生;所以《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四,世尊叫阿难陀尊者“当日没处,头面著地,称言‘南无无量清净平等觉’就是这个意思”。叫阿难陀尊者归命无量寿佛要说:“归命无量清净平等觉”,那就是指的真如,就是自性无量寿佛。

  有人读经不了解这个道理,所以就问:《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四里面记载“佛言:从我国当有七百二十亿阿惟越致菩萨皆当往生无量清净佛国,都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诸菩萨个个如是,皆当往生无量清净佛国。”他认为阿惟越致有许多是一生补处菩萨,最后身菩萨即将成佛,舍报以后应当是往生于兜率陀天,不久就降生在人间,八相成道,怎么还会是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呢?经里面讲的是不是错了呢?我们的说明是:一生补处菩萨生兜率天的时候,他具足了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一切功德和智慧,这个时候他以自性无量寿佛为依归,这就是往生无量清净佛国了。所以有的祖师讲:“生则必定生,去则实不去。”知道了这个道理,就知道极乐世界为什么永不消灭,极乐世界为什么是一切佛国之中最殊胜的道理。

  《华严经》中善财菩萨五十三参所修即是普贤行,细说欲成佛道者必须事上之禅定三昧神通威势、六度四摄众生等福德,及理上道种智、一切种智、十法界一切智智等功德满足,方名具足普贤行;具足普贤行方成一生补处菩萨,方得成佛。故四十华严于最后普贤行愿品,将无尽普贤行归结为十大愿王以为总持。并将五十三参所修之普贤无尽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成就佛道。

  一切满足普贤行之事理圆满一生补处菩萨所居境界即是实报庄严土,即是极乐世界。此极乐世界遍满十方虚空,即是四十华严弥勒菩萨之“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即是六十华严“严净藏大楼观”,即是八十华严“毗卢遮那庄严藏广大楼阁”,即是极乐世界。故文殊、普贤、弥勒不但住此娑婆世界,亦住于极乐世界。修学普贤十大愿王者往生极乐,面见无量寿佛时不但得见观自在菩萨,亦得同时面见文殊、普贤、弥勒菩萨在彼极乐世界;普贤十大愿王最后导归极乐即是此意。

  综合上面实相念佛人的见地与正受之后,就知道亲证实相念佛的境界以后,应当要修大威势、大光明,那就须要具足禅定、解脱、解脱知见之后再修四无量心、三明六通、无量百千三昧,于未来的无量无数劫之中,行无尽的菩萨六度,来修集无量的功德与福德,理事圆融,那就具足了西方三圣的体与用,这个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修所行所证。所以事上有释迦牟尼佛,有西方三圣;在理上,释迦牟尼佛就是西方三圣。以上所讲的都是广义的念佛行门,而终极的究竟的修证,那就是唯心净土,所谓常寂光净土。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五十四课  (已到实相念佛境界人的)后续之修行(三)

上节课我们学到:

持念西方三圣之一就具足了持念西方三圣的全体,因为有体、有智慧、有福德庄严,所以念一佛就是念十方佛,念无量寿佛就具足了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因为十方一切诸佛,都从这个自性无量寿佛而出生的缘故。 因此十方无量数佛,同声赞叹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因为十方一切佛的一切智慧、一切功德、一切福德皆由自性无量寿佛出生; 所以《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四,世尊叫阿难陀尊者“当日没处,为无量清净佛作礼。以头面着地言‘南无无量清净平等觉’”就是这个意思。叫阿难陀尊者归命无量寿佛要说“归命无量清净平等觉”,那就是指的真如,就是自性无量寿佛。

有人读经不了解这个道理,所以就问:《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四里面记载“佛言:从我国当有七百二十亿阿惟越致菩萨皆往生无量清净佛国,……都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诸菩萨辈各各如是,皆当往生无量清净佛国。” 他认为阿惟越致有许多是一生补处菩萨,最后身菩萨即将成佛,舍报以后应当是往生于兜率陀天,不久就降生在人间,八相成道,怎么还会是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呢?经里面讲的是不是错了呢? 我们的说明是:一生补处菩萨生兜率天的时候,祂具足了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一切功德和智慧,这个时候祂以自性无量寿佛为依归,这就是往生无量清净佛国了。 所以有的祖师讲:“生则必定生,去则实不去。”知道了这个道理,就知道极乐世界为什么永不消灭,极乐世界为什么是一切佛国之中最殊胜的道理。

《华严经》中善财菩萨五十三参所修即是普贤行,细说欲成佛道者必须事上之禅定三昧神通威势、六度四摄众生等福德,及理上道种智、一切种智、十法界一切智智等功德满足,方名具足普贤行;具足普贤行方成一生补处菩萨,方得成佛。 故四十华严于最后普贤行愿品,将无尽普贤行归结为十大愿王以为总持。并将五十三参所修之普贤无尽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成就佛道。

一切满足普贤行之事理圆满一生补处菩萨所居境界即是实报庄严土,即是极乐世界。此极乐世界遍满十方虚空,即是四十华严弥勒菩萨之“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即是六十华严“严净藏大楼观”,即是八十华严“毗卢遮那庄严藏广大楼阁”,即是极乐世界。 故文殊、普贤、弥勒不但住此娑婆世界,亦住于极乐世界。修学普贤十大愿王者往生极乐,面见无量寿佛时不但得见观自在菩萨,亦得同时面见文殊、普贤、弥勒菩萨在彼极乐世界;普贤十大愿王最后导归极乐即是此意。

综合上面实相念佛人的见地与正受之后,就知道亲证实相念佛的境界以后,应当要修大威势、大光明,那就须要具足禅定、解脱、解脱知见之后再修四无量心、三明六通、无量百千三昧,于未来的无量无数劫之中,行无尽的菩萨六度,来修集无量的功德与福德,理事圆融,那就具足了西方三圣的体与用,这个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修所行所证。 所以事上有释迦牟尼佛,有西方三圣;在理上,释迦牟尼佛就是西方三圣。以上所讲的都是广义的念佛行门,而终极的究竟的修证,那就是唯心净土,所谓常寂光净土。

第四节 体究念佛修证之三等人
体究念佛修证有三等人:

(1)上等人亲见自性弥陀的时候,实相念佛的境界与功德,一时俱现。

(2)中等人亲见自性弥陀以后的一段时间,因为深入体会、深入思惟或者善知识的开示而能够得见实相。有的人虽然亲见自性弥陀,但是不明真如,没有注意到自己落在有的一边,如果他能阅读了义经典就会注意到另一边的空,也就是本体的方面。 因为见自性弥陀就是见佛性,佛性是性用、是有,自性弥陀的本体是空,所以中等人过一段时间深入思惟之后,或者当时有善知识开示的话,那么见到佛性的有,也能真实明白真如的空,这样才算具足了实相。

(3)下等人,他亲见自性弥陀之后没有遇到善知识的开示,也不能真正明白佛性的本体是什么,那么这个人或者是业障深重,或者是情执深重,应当在佛前开口至诚忏悔,还要修学三福净业。 因为在这种状态里面,对于真如的空、体会不够或者误会了,则时间、空间以及五阴的真实感还会继续的存在,就没有解脱功德受用。 若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那就应当检讨自己所见的一定不是自性弥陀,而是以妄心、定心做为真如,以妄觉做为真觉,那就应当去寻觅真善知识,殷勤虔诚奉侍修学。

第二篇正修行——念佛三昧之入门与修证就谈到这里,下周我们要进入另一个大单元——辨疑。也就是解释关于我们前面所讲的修学次第中有人可能会产生的一些疑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五十五课  辨疑问答二十一则(一)
先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内容:

综合实相念佛人的见地与正受之后,就知道亲证实相念佛的境界以后,应当要修大威势、大光明,那就须要具足禅定、解脱、解脱知见之后再修四无量心、三明六通、无量百千三昧,于未来的无量无数劫之中,行无尽的菩萨六度,来修集无量的功德与福德,理事圆融,那就具足了西方三圣的体与用,这个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修所行所证。所以事上有释迦牟尼佛,有西方三圣;在理上,释迦牟尼佛就是西方三圣。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辨疑问答二十一则。在这部分,将针对学佛人或者念佛人的一些错误的观念知见,提出说明。此外,有些念佛人在念佛过程中,或者转折升进的过程里面所产生的许多种的疑问,也要加以说明。
第三篇:辨疑问答二十一则
辨疑第一 前论体究念佛中所说疑似禅法,非是净土之法。

辨:修学佛法应知法之次第与转折,运用善巧方便而升进,则得法迅速。中国禅宗之禅,不是禅定;而是般若,是智慧。它存在于一切解脱道之修行法门中,存在于某些解脱法门之末段。禅宗固然有禅,天台宗、法相唯识宗、密宗、净土宗莫不有禅,非是禅宗之专利也。

为求见道故修禅,修禅前必须先修定力,定力主要是净念相继,一念相续,动静皆如是。非指静中打坐一念不生也。 近代人参禅之被印证为悟者,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以一念不生之定心为真心,以此妄心为真心,故不得解脱功德受用。 便向人妄言:“佛法不过如此。”从此成大我慢;或弃佛法如敝屣,不肯再探究。此皆因缺乏定力——动中功夫所致也。 故真见自性弥陀者,称为见道——知修道之路,不随未见道者浅见而行。若不明续修之道,即非亲见自性弥陀。

修学佛法之前,应先了解该法门之内容和修学次第。如实知已,便知何处应如何转折;于每一转折处,运用善巧方便,而非横冲直撞。便能见法得法,迅速进入实相。而修学之过程,便是从有相到无相,由无相入实相。 解脱道之修学,入手法门虽有种种不同,而修学者若有因缘修到此一阶段而参究第一义者,该阶段之参究,本质莫非是禅;不论任何宗派,到此完全相同。所以“禅”存在于各种修行法门过程之中途或最后阶段。而各宗派修行之最后所得便是净土。 修学过程中所得无量百千三昧之功德受用以及因此而知之各种法界差别智及究竟解脱功德受用及所证唯心净土唯己能知,便是密。 因智慧现前、消除性障而深入四禅八定,证得楞严定而究竟五蕴空,因此如实了知三界五阴之一切见分相分,即是法相唯识。 修学过程则不离止观,因止观则有诸种境界,为辨修证境界,故有天台教义。从不同观点来看佛法,便有不同的相貌,不同的入手方法,不同的宗派。故《楞严经》曰:“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

念佛法门亦如是,应当从有相之持名入手,以减少烦恼,增强定力。持名功夫纯熟,不应停留,即应探究如何升进,何处转折。若具知见,便知舍除声相、名相、形相,运用善巧方便,自有相转入无相念佛。无相念佛功夫纯熟后,应探究第一义;已解知第一义后即应体究,体究即是禅法。 若了知自性弥陀,即是禅之明心(开悟)。若再深入体究,而亲见自性弥陀,即是见实相之即相离相、无相无不相,便是实相念佛,即是禅宗之见佛性。凡此体究过程即是禅,此境界之解脱及自受用功德便是密。

修学佛法最怕执着所学初入门之法,不知转折(以方便为究竟),不肯升进。 不唯念佛门如此,其它宗派亦复如此。若不具知见,则不敢运用善巧方便从有相入无相。不知藉无相境界以求实相,则佛法难成。 除非大利根人能从有相径入实相,例如,世尊昔为大精进菩萨时由观像念佛径入实相念佛;根器如我人等,仍宜知所转折。是故,体究念佛之法即是禅法,而一切解脱修行法门,皆是广义念佛法门。本来相通,不须各以禅、净之主观立场,互相排斥。当知排斥而不肯深入了解转进,即是障道因缘,是无福慧之人,念佛人万勿轻忽。

辨疑第二 无相忆念拜佛时,有些人身体会定住不能动,怎么办?

辨:修学无相忆念拜佛的法门,增强定力非常迅速。有些人在短短三、四周内就进入澄澄湛湛的境界,享受心灵上前所未有的美妙觉受。打坐时进入此状态即会入定;无相忆念拜佛时进入此状态即会起乐着之心而定住不动,以便享受它 。此时只要有旁人指点,或自己明白这个道理,提示自己不要享受澄澄湛湛的定味,应该回到修学定力的无相忆念拜佛法门,便立刻可以回复动作。

出现这种状况时,是一种可喜的现象,表示此人定力已经很强,一拜大约要七、八分钟。当他在无相忆念拜佛时,会感觉到整个身心都已经溶入忆佛的念中,有此境界的人一看便知。 进入此种状态的要领是:无相忆念拜佛时应将忆佛之念往内收——收进脑子里。礼佛时速度需极缓慢,仔细观察忆佛之念有无忘失。心地及身体都必须很轻松、很柔和地进行无相忆念拜佛,日久功深,自然成就。

辨疑第三 有人说:“不持佛名号即非念佛,必不能往生极乐净土。”

辨:持佛名号是为末法时代众生之得度而施设,尤其是对法灭尽之最后一百年的众生而施设。念佛法门极多,譬如观像、观想、思惟、忆念、体究、无相、实相等皆是。层次差别不同,念佛则无不同。

又:持名可以念佛,但不一定是念佛。譬如持名时心不想佛,而是无记或是妄想俗事。又如《观经》下品下生:“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皈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若依此而言,即知持名之本身不是念佛,只是忆佛念佛之工具而已,而念佛之工具(法门)亦不仅持名一门。 当知持名念佛是为没有定力者所施设的入门方便;功夫提升、层次升进,必渐离持名而心念心听、心念心忆、不念而忆(无相念佛),终至见自性弥陀而入实相念佛境界。岂有功夫不佳、层次低者能往生,而功夫好、层次高者、真念佛反而不能往生极乐之道理?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五十六课  辨疑问答二十一则(二)

昨天,我们学习了三个辨疑问答,先回顾一下:

解脱道之修学,入手法门虽有种种不同,而修学者若有因缘修到此一阶段而参究第一义者,该阶段之参究,本质莫非是禅;不论任何宗派,到此完全相同。所以“禅”存在于各种修行法门过程之中途或最后阶段。而各宗派修行之最后所得便是净土。 修学过程中所得无量百千三昧之功德受用以及因此而知之各种法界差别智及究竟解脱功德受用及所证唯心净土唯己能知,便是密。 因智慧现前、消除性障而深入四禅八定,证得楞严定而究竟五蕴空,因此如实了知三界五阴之一切见分相分,即是法相唯识。 修学过程则不离止观,因止观则有诸种境界,为辨修证境界,故有天台教义。

修学无相忆念拜佛的法门,增强定力非常迅速。有些人在短短三、四周内就进入澄澄湛湛的境界,进入此种状态的要领是:无相忆念拜佛时应将忆佛之念往内收——收进脑子里。礼佛时速度需极缓慢,仔细观察忆佛之念有无忘失。心地及身体都必须很轻松、很柔和地进行无相忆念拜佛,日久功深,自然成就。

好,接下来我们共修今天的内容:

辨疑第四 体究念佛者必遭魔考?

辨:修净业者托佛愿力,诸佛护念,魔不敢犯。《阿弥陀经》云:“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 又《大宝积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不动如来功德法门,善能受持读诵通利,愿生彼剎者,乃至命终,不动如来常为护念,不使诸魔及魔眷属退转其心……乃至无上菩提,无有退转之怖。亦无水火刀杖恶兽毒虫之所损害,亦不为人非人等之所怖畏。”所以体究念佛不会有魔考。

如果有人喜欢追求三界中的“有”法,譬如神通、定的境界等,而离开体究念佛之方法、以致落入定境中,欢喜追求定中的境界而不知其虚妄,则是自招魔业,喜乐魔业,不能怪佛不护念。若不离体究念佛之法,不妄求神通境界,必无魔事。故体究念佛不遭魔事。

辨疑第五 有人问:体究念佛,若不见性就不能往生极乐世界?

关于这个疑问,在《楞严经》中世尊说:“临命终时……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从这一段话,我们就知道,在生前修福修慧,虽然没有开悟,但是因为这些福慧的力量和愿意往生某一佛净土的愿力,所以在命终之后,亦得心开,可以明真心、可以见自性弥陀,如此就可以随愿往生所愿意往生的佛土,所以只要有往生的愿,配合在世时修福和体究念佛的慧的力量,命终以后,不但可以往生,而且可以明心见性。 我们以前也曾经跟大家报告过,参禅的人如果知见足够,当他临命终之后,没有人助念也没关系,没有善知识开示也没关系。因为在参究的时候,参不出来的那个真如佛性,在临命终的时候,可以开悟。为什么呢? 那就是说,我们在没有死亡之前,真如被五阴所遮盖,所以体会不到、找不到真如,死亡之后,五阴散坏、四大分离,然后中阴还没出生之前那个空档,就是真如。

话说回来,我们因为平时有体究的关系,要找寻自性弥陀,所以我们对于第一义的知见,已经有很深入的了解,到临命终的时候,五阴(包括物质的色身及妄心:所谓受想行识)幻灭而中阴身未生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真如了,这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其实也可以改为参“死后是个什么?”“死后的面目是什么?” 那么因为有这个过程,知道妄心、妄识、色身不是我,所以在那个时候,当下就明白:原来这个就是真实的我。所以体究念佛,在世不悟,临命终的时候,如果这个疑情念(体究的念)还在的话,必定也会开悟,可以知道什么是自性弥陀。 在那个时候如果有净愿的话,一定可以往生净土,因为《楞严经》这一段讲的“纯想即飞”嘛!临命终的时候,如果是纯情,那就下堕了!纯情就是世间的情爱,执着子女、配偶、父母、世间的财富名位,这都是情,纯情的时候必定下堕。 如果临命终的时候,还是那个体究的念,我们称之为纯想,这个时候呢!就算不悟(可是不悟也真难呢!因为这个时候必定悟嘛!),就算不悟的话,也必会往生天上,因为纯想的心是轻清的,不是沉浊的,必定往天上飞嘛! 在往天上飞的这个心,如果兼有在世修“福”及体究念佛的“慧”,并且有一个愿说:“我要往生极乐世界。”那么到那个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开悟,见到自性弥陀 。那时见十方佛,不是见到十方诸佛的色相,而是看到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性,一切有情众生、十方的有情众生全部都是佛,都是这个真如体性。 那么我们说净土三经里面讲,造恶业的人尚且能够以称佛名号十句就可以往生,而体究念佛的人具备了善根和定根的福德以及体究念佛的慧业和往生的愿,怎么可能不往生极乐世界呢!所以一定可以往生极乐。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1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五十七课  辨疑问答二十一则(三)

我们先回顾一下 上节课的内容:

修净业者托佛愿力,诸佛护念,魔不敢犯。所以体究念佛不会有魔考。如果有人喜欢追求三界中的“有”法,譬如神通、定的境界等,而离开体究念佛之方法、以致落入定境中,欢喜追求定中的境界而不知其虚妄,则是自招魔业,喜乐魔业,不能怪佛不护念。

参禅的人如果知见足够,当他临命终之后,没有人助念也没关系,没有善知识开示也没关系。因为在参究的时候,参不出来的那个真如佛性,在临命终的时候,可以开悟。为什么呢? 那就是说,我们在没有死亡之前,真如被五阴所遮盖,所以体会不到、找不到真如,死亡之后,五阴散坏、四大分离,然后中阴还没出生之前那个空档,就是真如。

如果临命终的时候,还是那个体究的念,我们称之为纯想,这个时候呢!就算不悟(可是不悟也真难呢!因为这个时候必定悟嘛!),就算不悟的话,也必会往生天上,因为纯想的心是轻清的,不是沉浊的,必定往天上飞嘛! 在往天上飞的这个心,如果兼有在世修“福”及体究念佛的“慧”,并且有一个愿说:“我要往生极乐世界。”那么到那个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开悟,见到自性弥。

净土三经里面讲,造恶业的人尚且能够以称佛名号十句就可以往生,而体究念佛的人具备了善根和定根的福德以及体究念佛的慧业和往生的愿,怎么可能不往生极乐世界呢!所以一定可以往生极乐。

下面我们共修今天的内容:

辨疑第六 有人说:无相念佛及实相念佛不是持名,不是观想念佛,所以不能往生极乐世界。

辨:我们在前面讲过,名号不是佛,音声、形相不是佛,所以真实念佛是果地无相念佛或实相念佛。《佛藏经》里面说:“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贪味为识。无形无色、无缘无性,是名念佛。是故当知无有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 从这里就可知道,如果以物质的色身、形相来念佛,那就错了,因为凡是执着于色相、执着于这个色相和声音的韵味,而去贪着的话,那个是“识”而不是真如;“识”不是佛,“真如”才是佛。 那什么是念佛呢?说无形无色、无缘无性、那才叫作念佛,所以没有分别,没有取也没有舍,才是真念佛。

因地无相念佛还有一个念佛的意念,还是有取,有取就不是真实念佛,果地无相念佛没有取,因为没有念佛的意念,没有形相的意思,所以叫作念佛;因此,凡是有取有舍,有所分别,那就不是念佛。 我们说回来,实相念佛时,它没有取舍,果地无相念佛也没有取舍,它也没有分别,所以这个才是真的念佛。 持名的时候——取名号,观想念佛的时候——取色相,这个叫作有取,因地无相念佛时——舍名号、色相,这叫有舍,有取有舍,就不是念佛,所以我们讲因地无相念佛是一个施设,果地无相念佛和实相念佛,才是真念佛。

从《佛藏经》这段经文可以获得印证。形相不是佛,形相是佛为了让众生知道佛在护念他、摄受他,所以示现一个形相给他看;所以《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三云:“无量清净佛则自化作形相,令其人目自见之。”所以从这一段就知道:形相不是“佛”。 《观经》虽然叫众生观想佛的形相,可是在第八观里面却讲:“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所以如果形相是佛的话,佛就有来去、有生灭,有来去生灭那就不能进入一切众生心想之中了, 所以观想所得形相,是我们身心努力观想的定力和佛心的加持所成的,而佛心没有形相、没有方所;佛就是福慧具足的真心、真如,所以第八观又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所以真实念佛是果地无相念佛和实相念佛,怎么可能说:方便念佛能够往生,而真实念佛的人反而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道理呢?

又《莲宗宝鉴》卷五云:“净念相继,自性弥陀现前,此感彼应,临命终时,安得不见佛而往生净土乎?”这也说得很清楚了!实相念佛、果地无相念佛,必得感应,必定见佛而往生净土。

还有,莲池大师说:“念佛人见性,正上品上生事!”这个见性的念佛人不须要别人帮他助念,自然可以得到上品上生,因为已经见真心本性,而且愿意往生彼国,佛心定会感应的缘故, 例如《佛说观无量寿经》所载上品中生云:“……(于)方等经典,善解意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便可得上品中生。更何况是亲见自性弥陀而不得往生呢! 譬如说:能够跑步的人他一定能够走路,能够走路的人他必定能够站立,怎么可以说:一个能够站立的人笑一个会跑步的人不能够站立的这个道理呢!弥陀世尊非常慈悲,施设了三辈九品,摄尽了一切根性的有情佛子,不可能摄受了持名观想的人,反而排拒无相念佛、实相念佛的人,这个道理非常的浅显易懂。


辨疑第七 有人说:实相念佛及果地无相念佛的人,所证的是唯心净土,所以不能往生极乐世界。

辨:我们说十方诸佛世界,全部都有四种净土,除了凡圣同居土以外,其它三种,所谓: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都是唯心所成的净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净土,也是秽土,但是仍然也有其它三种净土。 而极乐世界如同种种光明华庄严世界,它也如同众妙光明灯世界,它是纯一清净世界,所以它的四种净土全部都是唯心所成的净土,哪里说执着清净、污秽,执着有与无的凡夫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而已经证得清净真如佛性、远离净秽、有无的无相念佛人和实相念佛人,反而不能往生的道理呢? 既然是纯一清净的世界,已经证得纯一清净真如体性的人最能相应了,怎么可能不能往生呢!所以这个道理很清楚了,不必再作其它的解释了。

辨疑第八 有人讲:参加念佛共修,每次都是痛哭流涕,这样的人是罪业深重,不可念佛。

辨:在《佛说大阿弥陀经》卷下,闻法因缘分第五十五里面说:“佛言:世间人民前世为善,乃得闻阿弥陀佛名号、功德。若慈心喜悦,志意清净,毛发耸然,泪即出者,皆前世尝行佛道,或他方佛所,尝为菩萨固非凡人。” 我念此段即已毛发耸然。我已好几年念佛不会掉眼泪了啦!老实向诸位报告,公元一九八四年、八五年初始学佛的时候,我每次去跟人家参加念佛共修,一条手帕都不够用,都要带两条去,后来干脆带毛巾,每次都是痛哭流涕。那么从这段经文我们就知道,若“毛发耸然泪即出者”,这个就是前世已经修学过佛道、行过菩萨道的人,或者在他方世界已经学过菩萨行的人,当过菩萨,不是凡人,所以一听到弥陀名号就不由自己的掉眼泪,毛发耸然,非常的感动。 所以我们说,这种人心智清净纯一,这种人是直心的人,远离谄曲之心,这种人修行精进,往往因为念佛的缘故,遇到善知识;或者他自己可以不依靠别人而明见佛性,可以很快的开发智慧,能够定慧等持。我们这里的同修,大多是这样的人,佛语不虚,我们从这里可以获得证明。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2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五十八课  辨疑问答二十一则(四)

我们先回顾一下 上节课的内容:

《佛藏经》里面说:“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贪味为识。无形无色、无缘无性,是名念佛。是故当知无有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三云:“无量清净佛则自化作形相,令其人目自见之。”所以从这一段就知道:形相不是“佛”。

《观经》虽然叫众生观想佛的形相,可是在第八观里面却讲:“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所以如果形相是佛的话,佛就有来去、有生灭,有来去生灭那就不能进入一切众生心想之中了。 佛就是福慧具足的真心、真如,所以第八观又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真实念佛是果地无相念佛和实相念佛,怎么可能说:方便念佛能够往生,而真实念佛的人反而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道理呢?

在《佛说大阿弥陀经》卷下,闻法因缘分第五十五里面说:“佛言:世间人民前世为善,乃得闻阿弥陀佛名号、功德。若慈心喜悦,志意清净,毛发耸然,泪即出者,皆前世尝行佛道,或他方佛所,尝为菩萨固非凡人。” 这种人修行精进,往往因为念佛的缘故,遇到善知识;或者他自己可以不依靠别人而明见佛性,可以很快的开发智慧,能够定慧等持。

接下来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

辨疑第九 有人问:《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我们念佛,如果感应的时候,应该要怎么办?

辨:这有很多人问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是体究念佛的人想要见自性弥陀的时候,应当要具备的一个知见。因为,自性弥陀就是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的真如、真心,无形无相,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两句之后呢,接着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这个如来是什么? 是见到佛的法身,不是应身、化身、报身, 如果不体究念佛而只是求愿往生的话,那么感应非常非常的好,见到光、见到佛、见到莲花的时候,应当要顶礼,要称念“归命无量寿佛”,或者“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坚定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志愿,之后,我们应当继续念佛、布施、孝养父母、供养三宝。

如果是体究念佛的时候,我跟大家保证,百分之百,弥陀世尊不会示现,诸大菩萨也不会示现,如果示现的话,那一定是魔,诸位大可一拳就打过去。 因为体究念佛,重要的是:要我们自参、自悟、自承当。所以佛与诸大菩萨一定不会示现。禅宗里面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体究念佛时,有佛的形相,菩萨的形相示现,都是魔所作,不是真的佛菩萨。到目前为止,还没听说过我们几个共修场所体究念佛的人遇到有佛菩萨或魔示现,所以不必担心,可以吃一颗定心丸。 如果讲参禅或体究念佛有佛菩萨出现,那一定是这个参禅或体究念佛的人落入定境去了。他已经离开了体究的方法或者禅法,落入定境才会有这种现象。 那就是说他本身的知见、功夫不够才会有,只要有看话头的功夫,有无相念佛的功夫,并且跟我们共修,知道体究参禅的方法和知见之后,必定不会有佛菩萨出现,所以诸位可以放心去体究。

辨疑第十 有人说:体究念佛应该是有学问的聪明人才可以啦!如果不识字的话,或者只有国小学毕业,也能体究吗?又,我们上了年纪的人,也能够体究吗?

辨:所谓体究念佛,就是参禅,参禅不一定要聪明人。体究念佛之前需要先了解第一义,第一义甚深难解,所以没有学问的人、不识字的、学历低的人应当要求善知识开示,闻法之后用意思惟,如理作意思惟,思惟之后就可以凭藉定力开始体究。 如果不是聪明人,听闻开示之后,而仍然不能了解,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说的人他还没有证悟,所以他讲的时候不恳切不亲切。第二是听闻的人本身世间的聪明智慧不够,所以听了开示之后,仍然不能了解。 这个时候,他就只有从增强定力方面来下手,等到他的定力具备了以后,再来听闻善知识开示第一义,他就很容易的可以了解了。 了解了第一义以后,凭藉定力就可以用思惟观来体究,可以避免因体究而致散乱、失掉了定的境界和功夫,就有亲见自性弥陀的可能。 但是学识不够的人,世间的聪明智慧不够的人,应当要亲近善知识才容易体究、才容易亲见自性弥陀;自己体究,要见自性弥陀,难如登天,但是并不是不可能。 反过来说,有学问的聪明人要见自性弥陀,比没有学问、不聪明的人,要见自性弥陀更难,因为,自己靠着聪明伶俐,就不肯学功夫、不肯增强功夫;功夫不够或没有功夫,一定会在意识思惟、枝节葛藤上打转,转来转去,看来是得便宜,反而是失了便宜,所以更不容易见自性弥陀。 所以体究念佛不一定是有学问的聪明人,也不一定是年轻人,因为,悟与不悟,完全在于个人的因缘、福报、善根、慧根和定根的关系,不在年岁与学问上。


辨疑第十一 有人问:我发大愿欲度此界、他界众生,也可以求生极乐国吗?

辨:我们说:可以。从事相上来讲,《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下云:“彼佛剎中……若有菩萨,以宿愿故入生死界,作狮子吼,利益有情,我(指释迦佛)令随意而作佛事。” 这是说已经往生到极乐世界去的人,那边如果有哪一位菩萨,他因为过去生常常发愿要入生死界,去作狮子吼(也就是跟人家讲真如佛性)来利益有情众生的话,但是他又怕离开极乐世界后无法回去, 那么,有这样大愿的人,虽然在极乐世界之中,释迦佛可以让他随意到十方世界,讲这些真如佛性,利益有情,作这些佛事而能够随意的来来去去不离极乐世界,这是释迦佛的愿。

从理上来讲,一切菩萨都必定会往生极乐国,凡是具足了西方三圣的福德和功德,到了一生补处之位,这就是往生极乐国嘛!那么这样的一生补处菩萨,住于极乐世界而能度无量无数的众生,这个意思就是说:生则必定生,去则实不去 。已经体证了真如佛性之后,这个境界的本身也就是极乐世界的一种啦!本身在极乐世界中,您说舍命时我要往生极乐世界,一定往生,但是这个极乐世界遍布于十方三世之中,所以,去了没有呢?还是没有去。 往生是往生啦!其实还是不离当下。所以——发了大愿要度这里的众生、要度十方世界的众生,一样可以求生极乐世界啊!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五十九课  辨疑问答二十一则(五)

辨疑第十二 有人问:往生极乐世界就是解脱吗?

辨:往生极乐世界不等于解脱。譬如,往生之后还有业在(不是仅仅善业、净业、慧业,还有恶业,有业障),这个时候到了那里,要在莲胎中安住,短则一两个时辰,半天、一天,长则七天乃至一个小劫,这个时候有解脱吗?没有 。 在莲胎之中,不能自己作主。虽然莲胎之中犹如忉利天的宫殿那么殊胜,但是毕竟还是有一个局限,所以不算解脱,心地还不能解脱“三界有”的束缚,所以不算解脱。必须要到花开见佛,闻佛说法后悟入无生法忍,那时才是解脱。 而且在极乐国得解脱的人,也有不同的层次,从声闻初果一直到等觉位的菩萨,差异很大,所以,这里面所谓的解脱有所分别,不是究竟的解脱。 但是到最后必定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性障的消除,听闻弥陀世尊、观音势至菩萨的说法而最后必定可以到达等觉位,而究竟解脱,只是这其间的时间差异很大而已。 又譬如说在那里悟得无生法忍之后,仍然须修学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因缘法等等,尤其是四禅八定、观炼熏修等更加的重要,因为想要求得无量百千三昧的缘故。


辨疑第十三 往生极乐世界以后,得到解脱的果报,有快、有慢、有迟、有疾,如何能速得解脱?

辨:第一种,我们说凡是想要往生极乐国的人,如法修学念佛法门,永不改变,但有些人到后来突然怀疑、不信,也不念佛了,临命终时,弥陀世尊也为他示现身相或者莲花,这样的人也可以往生。 但是因为信不具足的缘故,所以会出生于边城之中;在边城之中,犹如忉利天一样的享乐,但五百年之中不见佛、不闻法、不见僧,也不能离开这个边城,所以叫胎生。这样的人要求解脱,时间就要很久。

第二种,如果在今生作了许多的恶事、恶业,但是在过去生有大因缘,所以临命终的时候,得到善知识跟他开示说法,教他念佛,他也可以往生,譬如,下品下生要在极乐世界的七宝池莲花里面,住十二个大劫之久,极乐世界的十二个大劫,真的是好久、好久。 这么久以后才能花开,开花之后还不能见佛,只能见到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的化身为他说法,说实相灭罪之法,然后他才能够发菩提心(还不能悟),所以还没有解脱,还要再精进修行,以后才能够解脱 ,如果是下品上生的人,往生极乐以后,要在莲胎里面四十九天,才能花开,见到两大菩萨跟他讲甚深十二部经,然后可以发起无上道心,而经过十个小劫的修行,才进入初地。极乐世界的十个小劫才进入初地,这个是解脱啦! 可是,一样是要好久!好久!要到等觉,那就不知道要讲多少“好久!好久!”了。

如果是上品下生的话,要在莲花里面一日一夜,花开以后可以见到阿弥陀佛和两大菩萨。但是一日一夜花开之后,并不是马上见,还要再等七天。譬如婴儿,七日之中不见父母面目,只能凭声音去辨别; 就这样,上品下生在莲胎中一日一夜才开花,开花之后要七天才能见佛,见佛时还不分明,还要经过二十一天以后才能了了分别,到这时候见得分明,耳朵才能闻众音声演说的妙法,然后,再过三个小劫才进入初地。 这个比下品下生要快很多了,三个小劫以后进入初地,这可算是解脱了,所以,往生极乐世界应该求中品上生,或者求上品上生。

中品上生的人,往生极乐世界的时候,莲花马上就开,当场就听到很多的声音在跟他赞叹四圣谛,他当下就可以得到声闻的极果(最高的果位),也就是声闻四果——阿罗汉的果位,解脱生死而且具足三明六通。 那么上品上生的人呢!他不必住莲胎里面,他是坐金刚台去的,如弹指顷就到极乐世界,当下就见阿弥陀佛和诸大菩萨,当时就听闻光明宝林演说妙法,当下就悟了“无生法忍”,位在初地以上, 所以上品上生跟中品、下品比,中间的差异非常之大,所以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得到解脱的果报要怎么样才能快?最快的就是要在这个世间求上品上生往生, 而求上品上生的往生要具备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明心见性,要亲见自性弥陀;往生极乐时一剎那就到,到了那里闻佛说法立刻就成为初地以上的菩萨,差异真的是天壤之别。

若求上品上生,必须要在这个世间先见第一义、先得实相念佛的境界,而如果在这里加修四禅或者观禅、炼禅、熏禅、修禅,乃至四空定的话,往生之后的上品上生人,可得四地、五地、六地,乃至七地的菩萨。要修到等觉,比起一般人,那就非常的迅速了。

此外,实相念佛的本身和果地无相念佛的本身,就是解脱,因为已经断三缚结的缘故,所以在《阿含经》、《大智度论》、《阿毗昙》里面说:“极尽七有,天上人间往返,究尽苦边。” 那就是说,我们还没往生之前,就已经先得到解脱的功德受用了,而一个想要追求解脱果报的人,应当要先摒除求有的心,不应该以求有的心——也就是求极乐世界的享乐、果报的心态来求生极乐世界,这样品位才能高升。 而想要离开求有之心,应当要先练习无相念佛的法门,然后求果地无相念佛,乃至求实相念佛。为什么呢?因为求解脱,就不能够去执着三界里面的有(三界里面的福德果报), 所以,《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下说:“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供养三宝,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 所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求的是解脱、出离三界,不再轮回,但是,佛叫我们要种善根福德,可是我们种善根福德的时候,不应当取相分别,不应当情执深重; 譬如这个法师我很喜欢他,我专门供养他,别的法师来找我,一毛不拔,那就错了——这叫情执深重; 取相分别呢?这个法师是大博士,我去赞助,这个法师只有小学毕业,我才不要供养他——这叫取相分别。 有这种取相分别、情执深重的人,要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虽然作了很大的善根、福德,种了很大的福田,结果还是不能离开轮回,不得解脱。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09: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