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无相念佛

[实修记录] 佛弟子[无相念佛]个人实修成长记录--念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4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六十课  辨疑问答二十一则(五)

上节课,我们共修了“往生极乐世界以后,得到解脱的果报,有快、有慢、有迟、有疾,如何能速得解脱”这个部分。接下来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

辨疑第十四 有人问:极乐世界的胎生,是否都是下品往生的人?

辨:胎生——中品人也有。上品人就没有胎生了,因为他具足信心,而且发起菩萨大心的缘故,所以没有胎生。 在《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有一段记载,它的大意说:有的人生起信心念佛一段时间,后来又不相信。他在相信的那一段时间作了许多布施、种了许多福田,也孝养父母,所以他将来往生是中品往生的人, 可是因为后来怀疑不信,从此不再念佛,因此,在命终的时候,或是命终之前一天的梦境里,阿弥陀佛化作形相给他看,看了后他懂得忏悔,所以重新再相信,如此在命终之后,往生到边城,成为胎生,五百岁之中在宫殿里受各种快乐,但是只见佛光而不见佛,这是中品人。 所以不仅只下品往生的人有胎生,中品人也有胎生;还有一种胎生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大家也应当知道,同样这部经里面记载:“佛言:慈氏,此等众生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妄生分别,深着世乐、人间福报,是故胎生。若有众生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剎,趣佛菩提,是人命终,剎那之间,于佛净土,坐宝莲花,身相具足,何有胎生。”

辨疑第十五 体究念佛而得果地无相念佛,得实相念佛的境界,是何果位?

辨:果地无相念佛,明白真如真心,所以断三缚结〖断我见(身见)结→断疑见结→断戒禁取见结〗之故,为菩萨须陀洹,得初果人之解脱功德受用。实相念佛人见实相(佛性、自性弥陀)故,不久即得薄贪瞋痴,得斯陀含解脱功德受用,为菩萨二果。 因明白真如(或见佛性)之故,非是声闻果。欲知其详,可请阅《不退转法轮经》。

然证果者自知“果是施设”,意在标示修证解脱之境界而已。若执着有一“解脱”,乃被解脱之知见所缚,则非解脱,非证果。故知证果者,无果可证,唯是解脱于三界之功德受用而已。 实相念佛人所具之解脱知见,超过果地无相念佛者,但未如菩萨阿罗汉之具足。就知果实无果,一切证果之人不自说证果,亦不以圣人自居,自性弥陀非凡非圣故。

辨疑第十六 念无量寿佛,求生极乐国者,是否不须复礼释迦牟尼佛?

辨:(1)吾人于此界得闻佛法,皈依三宝,甚至得闻受持微妙念佛法门,皆因释迦牟尼世尊之故。饮水思源,不应忘本,应礼事释迦世尊(每晨至少应三顶礼)。

(2)《大阿弥陀经》卷下,闻法因缘分:“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百岁,众生值遇,无不得度。”此即释迦世尊慈悲,于经道灭时特留此经百岁,众生只要听闻,起念念佛,无不得度,必定往生。又释迦世尊庄严报身,其寿命七百大无量数劫,因此念无量寿佛求生极乐者,仍应顶礼释迦世尊。

(3)《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当斋戒一心清净,昼夜常念,欲往生阿弥陀佛国,十日十夜不断绝,我皆慈哀之,悉令生阿弥陀佛国。”此乃仗释迦佛悲愿佛力,送念佛人至西方。

(4)往生极乐国后,仍当顶礼奉事释迦世尊。如《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下:“复次阿难,彼佛剎中所有现在及未来生一切菩萨摩诃萨,一生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萨以宿愿故,入生死界作狮子吼,利益有情,我令随意而作佛事。” 此乃指愿力较大,较慈悲的念佛人,若心念十方世界苦难众生,希望能不离极乐,而在十方度众生;或得三明六通之后,愿到十方世界为众生说真实了义的佛法,释迦世尊一定遂其所愿。

基于以上四点,念佛人虽求生极乐,仍应每日早晚顶礼释迦牟尼佛。

辨疑第十七 问:“寿未当终,欲即生西,可得乎?”

辨:《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三其大意:一心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不断绝”者,往生有二种:其一为寿终往生,其二为在心所愿往生。其间之差别,乃在于有无精进修持三福净业及厌离娑婆之心。兹分述如下:

(1)寿终往生者:“若无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烧香散华,燃灯悬缯彩,作佛寺起塔,饮食沙门者。当断爱欲,无所贪慕。慈心精进,不当瞋怒,斋戒清净。如是清净者,当一心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国’,昼夜十日不断绝者。寿终则往生无量清净佛国”。

(2)在心所愿而生者:“诸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虽不能大精进禅,持经戒者,大要当作善……(叙三福净业修持等)……不得心中中悔,不得狐疑,……奉持如是,其法不亏失者。在心所愿可得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至要当斋戒一心清净,昼夜常念‘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不断绝,我皆慈愍之,悉令生无量寿清净佛国。” 此是仰仗释迦世尊之力而往生。经中余处皆曰“寿终”往生,唯此说“在心所愿”往生,并前后相互说明之,可证非指命终也。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5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相念佛 于 2013-11-15 09:02 编辑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六十一课 辨疑问答二十一则(五)
我们先回顾一下上节课的部分内容:
证果者自知“果是施设”,意在标示修证解脱之境界而已。若执着有一“解脱”,乃被解脱之知见所缚,则非解脱,非证果。故知证果者,无果可证,唯是解脱于三界之功德受用而已。
接下来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
辨疑第十八 有人说:“不修三福净业,不能往生极乐。”而我无时间、财物修三福净业,我要如何才能往生极乐?
辨:修三福净业是往生净土之助缘资粮,可使莲品高升,得中品生。若发大愿,修禅定,体究念佛,见实相,可得上品下生乃至上品上生。若皆不能,但能相信有极乐净土,发愿往生,每日持念佛名,求生极乐净土,亦得中品或下品生,非不能也。
辨疑第十九 我希望寿终之后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我很贫穷,每天要为生活奔忙才能温饱,无法精进修持念佛功夫,怎么办?
辨:有二法:
(1)《佛说无量寿经》卷下:“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此即十念往生(前段),与一念往生(后段,即中品下生)。
(2)《佛说大阿弥陀经》卷下:“不能作诸功德,不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愿生其剎,命欲终时亦梦见此佛,遂得往生。”另外,修此每日十念法者亦可于四威仪中默持佛号,念念愿生极乐,必可命终往生。
辨疑第二十 有人说:“体究念佛者是自私鬼。”此话对否?
辨:(1)菩萨为能真实利益众生故,为免以盲引盲,不净说法故,远离众生,修学禅定,或体究念佛,或参究佛法,非为一己之私,亦非为逃避法施之责任。故离群独居,精进修行时,心系众生而远离愦闹,不但不是自私鬼,反而应该赞叹他是发大心的菩萨。
(2)经云:“度千人受三皈五戒不如度一人受具足戒;度千人受具足戒不如度一人断三缚结;度千人断三缚结不如度一人发无上菩提心。”所谓“发无上菩提心”即发愿愿见自性弥陀,度无数众生,断一切烦恼,将来成就究竟佛道 。因此菩萨能依此愿修行,体究念佛,断三缚结,功德极大,何以故?菩萨自能断结,便能度人断结,功德之大,非凡夫之所能知。为此之故,岂可毁谤体究念佛者?
辨疑第二十一 念佛人若未修到一心不乱,命终时神魂颠倒,必不能生极乐世界?
辨:非定如此。《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云:“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所谓念佛非仅持念佛名,此经所说为思惟系念。思惟系念指思惟无量寿佛及其名号无量功德及极乐世界之功德庄严;系念系指念念欲生彼国而非佛名。如此念佛一日夜(不睡觉)乃至七日夜一心不乱则易,持名一心不乱则难。 又依此经文可知念佛人念佛虽未能一心不乱,以求愿往生故,弥陀世尊必于念佛人临命终时,与诸无量弟子围绕彼念佛人,并且“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必能往生也。此经乃玄奘大师所译,最为信实,应当信受。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6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六十二课  肺腑之言(一)
第四篇:肺腑之言
第一章 未修证者宜知(针对修念佛法门尚无修证者言)
第一节:莫着名利,实修为要
经云:“凡欲度人者,先须求自度。”《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安)能救诸疾。”《莲宗宝鉴》云:“又《地狱报应经》云:‘自不清净,教人清净,无有是处。’”  《莲宗宝鉴》云:“是故为人师者,有度人之心,无度人之智,何得端然拱手,空腹高心,不肯亲近明师,惟知倨傲,受人礼拜恭敬供养。因贪虚誉,实种祸基。” 又云:“大凡为人之师,欲度弟子,要当观照从上佛祖修行之因地,得道之源流。……一一修持,一一成就。既自利已,然后利人……自见本性弥陀,亦教人见本性弥陀。如此用心,岂不是行菩萨之行也。 师徒弟子各禀正因,同行正道,辗转化度,尽未来际。一切众生,俱悟佛乘,同出生死。其功德力,岂易量哉。以此为人之师,亦何慊焉?其或不然,迷悟两途,正邪异报,可谓‘金毛窟里生狮子,野狐岩下出狐狸’。” 若以修学、教授念佛法门作为谋取名声、世间财物供养、自高慢人心态满足之手段,则执着于名利,是自误也。无修证者应亲近明师,莫贪名闻利养,否则所教出者多为能言善道之徒,不能教导众生真修实证。
第二节︰真善知识,难遇难得
欲求真善知识,应当远离大名声、大事业而求,真善知识本性清净,不喜名声、事业、愦闹故,乐寂静故。我们相信地球上仍有不少修行修证非常深入、高超之真善知识,但却难得相见。世间佛子因缘果报所限之故,能遇具备以下条件之善知识已属不易。

何谓“真善知识”?

(1)亲见自性弥陀,并见实相而不退失者。
(2)具方便善巧能协助念佛人由有相念佛到无相念佛,从体究念佛入实相念佛者。
(3)能建立念佛人之大信心(求见自性弥陀之信心)而不遮障此信心者。
(4)有助人亲见自性弥陀并进入实相念佛境界之意愿者。
(5)能勘验体究念佛人所证境界真伪者。
(6)能劝进善导实相念佛人继续修进而不以导师自居者。

亦有前生已入实相念佛境界,而发愿于此世间自度度人之再来人,虽因隔阴之迷而暂时忘失,但今生必能于佛法中自修自得,亲见自性弥陀,并能自见自肯,辨明实相,自于了义经中自求印证,是无师智也。《楞伽经》云:“自建立自通者,过世间望,彼诸凡愚所不能信。” 一般人则多落于妄心定心,将不离意识思惟之定心当作真心(真如)而以妄觉为真觉。一旦无常来时,妄识消灭,无所依止。若有福慧及求生净土之愿力,命终时如辨疑第五所述往生净土则幸,否则不免迷失也。

第三节:莫着名相,毁谤修证
有极少数人,因世智辩聪,深入研究佛学、禅学,而不肯深入念佛定或根本禅定,以致不得亲证实相念佛境界。常以研究佛学和为人说法为乐。若遇到实相念佛人,不肯置信。便以唯识学之名相考问,若不能答,便谓不是。以佛学名相之思惟所得而轻慢一切人,大失法益。 我等念佛人当知,有念佛人以过去生之大福德,今生得遇真善知识,一二年中即能从有相念佛、无相念佛、体究念佛而入实相念佛,此种人未读佛经,不知名相。往往自住菩萨须陀洹、斯陀含之境界,受诸功德,而不知“须陀洹”、“斯陀含”之名是何物。 若指说了义经典义句,彼则能说,若问其教典名相,彼则不能答,以其通宗而未通教故也,然不得以其不能说而否定之,为彼有见地及诸功德正受也。 若使其深入经典,但二三年而已,则宗、教皆通,成真善知识也。譬如马祖道一禅师座下八十四人坐道场,皆是通宗之人,其能说能教者,唯归宗智常,长沙招贤禅师等三五人而已,但不可因此否定其余不能说、不能教者为未开悟,否则罪过甚大。 因此未修证者须排除世人惯有之“贵远贱近,崇古贬今”的错误观念。此种错误观念,自古已然,于今为烈。尤其是聪明伶俐,慢心深重之人,习性更重,自障修证,无益自他。

第四节︰勿以神通考验修证
有人开示“开悟证果,立即六通具足”,此乃错误观念。所谓神通,有报得,有修得。前者是出生即有神通,或过去生已修学神通,今生礼佛、念佛,证某些境界后,神通境界失而复得;后者乃因先修禅定,有少许境界后专修神通。或并不欲修学神通,但于修禅定之过程中自然出现。 需知此与体究念佛、实相念佛、开悟皆不相干。

故从佛陀时代至今,许多慧解脱之阿罗汉无神通,而一小部分俱解脱之阿罗汉,亦无神通。后者如莲花色比丘尼为定、慧具足之大解脱阿罗汉,但仍因恶人觊觎其美色而将其拘禁,无法脱离。后来乃由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入其禁所,教以神通,后乃得出。 故可知体究念佛或参禅是修慧(般若)而非修定(神通)。悟明心性、证果,与神通毫无关系,佛子切勿以有无神通为准来判断念佛人入实相否。古德说:“智慧度学人,神通度俗人。”俗人者,即欲以神通测度实相念佛人,非修智慧。 此外,五通具足之仙人欲以神通测度实相念佛人之智慧,则穷其通力,亦不能知。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六十三课 肺腑之言(二)
我们先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内容:
有前生已入实相念佛境界,而发愿于此世间自度度人之再来人,虽因隔阴之迷而暂时忘失,但今生必能于佛法中自修自得,亲见自性弥陀,并能自见自肯,辨明实相,自于了义经中自求印证,是无师智也。《楞伽经》云:“自建立自通者,过世间望,彼诸凡愚所不能信。”

有人开示“开悟证果,立即六通具足”,此乃错误观念。所谓神通,有报得,有修得。前者是出生即有神通,或过去生已修学神通,今生礼佛、念佛,证某些境界后,神通境界失而复得;后者乃因先修禅定,有少许境界后专修神通。或并不欲修学神通,但于修禅定之过程中自然出现。需知此与体究念佛、实相念佛、开悟皆不相干。

接下来我们学习今天的课程:第五节:善遮口业,后免障道
佛子若自觉与无相念佛、体究念佛、实相念佛法门无缘,而不愿修学,仍可依有相念佛法门自度度他,或依其原来所修法门修学,等候舍报往生。勿因听此甚深法门而起烦恼,亦勿毁谤。 若阻碍他人修学此微妙念佛法门,则未来生中不免因此而障道,并且此生往生以后之莲品、福慧亦受影响。或未来生中,自怨自叹,而不知障道因缘为此世所种。 佛子当知,菩萨再来,为数甚众,只因隔阴之迷暂时迷失,忽忘实相真实之理。但因不受身见、邪见结所缚,若遇真善知识劝进,不出几年,即可进入实相念佛之境。若不明此理,随意遮障,更云:“末法时代修学实相念佛难以成就或不能成就。”则罪过甚大。

念佛人勿毁谤他宗修行人。需知佛法中一切法门,莫非广义之念佛法门。例如禅宗之禅,即《莲宗宝鉴》所说“参禅念佛三昧究竟法门”,故不应非议。 慈觉宗赜云:“念佛不碍参禅,参禅不碍念佛,法虽二门,理同一致。上智之人,凡所运为,不着二谛。下智之人,各立一边,故不和合,多起纷争。故参禅人破念佛,念佛人破参禅,皆因执实谤权、执权谤实;二皆道果未成,地狱先办。”念佛人可不慎哉? 故知毁谤正法,其罪甚重,慎勿轻为。若具破邪显正之见地,则应勇于任事,为广大学佛人摧邪显正,勿存乡愿心态,将佛法作人情。

念佛人慎勿诽谤修禅人。应知:莲宗(净宗)诸大祖师兼授禅法或见性者非常多。著名者如长芦宗赜禅师(慈觉大师),永明延寿,慈照宗主,云栖株宏禅师(莲池大师),近代如广钦老和尚等。又:在家菩萨因念佛而见性者亦不在少数,故念佛人应谨慎口业,勿毁谤佛法。

近来有傲慢修禅人毁谤无相念佛法门云:“第一义中无一法可得,为何在心中还要生起忆佛想佛之念?” 经云:“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以船为喻:过河需要船,到岸不用舟。但若尚未过河上岸,此船如何能舍?不但不能舍,反而要千辛万苦去造一条船。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是指已证此法。若未证得,则不可舍。 故无相念佛乃是一种功夫,应继续练习,至入实相时再舍,如船筏一般,如此才是正确知见。更何况无相念佛法犹如金玉,悟后以此自修,更觉受用。

复有薄福众生,闻我同修多人修学无相念佛、体究念佛者,或八九月或二三年,便得念佛三昧,心生怀疑,便造口业诽谤。此事古已有之,非独今然。总因善根福德不足所致,是可怜愍者。兹举唐朝怀感大师《释净土群疑论》卷六所载问答,以释群疑:

“问曰:念佛三昧所得境界:或见诸佛菩萨无边圣众,或见诸佛净土种种庄严,既有圣教分明,不敢更生疑惑。 然今时道俗或男或女,生年已来未曾听习,于诸圣教一句不知,复未长时修行佛法。或童男或童女,百事无知,暂入道场至心称佛,即言得见诸佛圣众,事同剧戏,法不应然。宁容念佛三昧,高僧硕学精勤修习犹恐不成,斯辈幼童无智俗士并能获证三昧定耶?将非此法是虚假矣。

释曰:今时道俗咸生此疑,准教验时得何所怪。且如世尊在日及佛灭度后,优婆毱多所度弟子,获得道果无量亿千,或一坐闻经得法眼净,或因剃发圣道现前,或得扫忘帚获阿罗汉果, 或七岁沙弥是俱解脱,或以毱打头证四向果,或避走令听得须陀洹。事同剧戏已超三界,断彼难断见思二惑,证彼难证四沙门果,岂可不信斯教法哉。 皆由宿种解脱分善,过去已曾修习此道,今生暂尔闻法思惟,随遇少缘即能得道……且入佛法种种根机。 如思惟教义假兴问答,解惭顿之玄宗、演半满之真教,即须聪明智慧,词辩纵横,非斯上人难弘妙旨。如也一心不乱直心直行,无多思虑一心念佛,即见世尊,不惜身命。 俗间士女或是幼童,闻善知识教令念佛,即便信受如教专念,不多思惟心易得定。如多想虑,三昧难成。故入道场,名僧大德,广闲经论三昧不成。少解经文速得斯定。自古今大德习禅之侣、欲学定者,皆令莫听。良为思义之徒,心多散乱矣。此何怪也,斯何惑哉。”

观乎上开怀感大师阐释,便知修学念佛三昧者,有迟有疾。皆因前世善根或已曾修习,及以今生专在念佛功夫上用功,而不在广习经论博取名闻上用心,故修学迅速,实有此事。伏维一切佛子深思此理,慎勿诽谤,可免未来生中因此障道是幸。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9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六十四课 已修证者宜知(一)
我们先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内容:
佛子当善遮口业,后免障道,若自觉与无相念佛、体究念佛、实相念佛法门无缘,而不愿修学,仍可依有相念佛法门自度度他,或依其原来所修法门修学,等候舍报往生。勿因听此甚深法门而起烦恼,亦勿毁谤。 若阻碍他人修学此微妙念佛法门,则未来生中不免因此而障道,并且此生往生以后之莲品、福慧亦受影响。或未来生中,自怨自叹,而不知障道因缘为此世所种。

佛子当知,菩萨再来,为数甚众,只因隔阴之迷暂时迷失,忽忘实相真实之理。但因不受身见、邪见结所缚,若遇真善知识劝进,不出几年,即可进入实相念佛之境。若不明此理,随意遮障,更云:“末法时代修学实相念佛难以成就或不能成就。”则罪过甚大。

接下来我们学习今天的课程:第二章 已修证者宜知
第一节 寻善知识,求证真实
肺俯之言第二个部分,系对有修有证的人提出一些我心里面的话:凡体究念佛而亲见自性弥陀或者开悟的人,应当寻觅真善知识为其印证。 末法之时有不少体究念佛的人,以自念自问“念佛是谁?”作为体究念佛的方法;或者参禅的人以数息法、修定法作为禅法。 这些人称之为非因计因,以妄求妄,到后来难免以妄心、意识心作为真心,以妄觉作为真觉,真是可怜悯者。

有人体究念佛或者参禅的时候,能够修到一念不生的境界,接着就以这个一念不生的灵明觉了做为真我,认定这个心是真实心,是真如,宣称已经亲见自性弥陀,或自认已经开悟。 接着就以此境界要求善知识给予印证,而善知识也用这个境界当作真如为他印证,交代他只要保任就好,从此以后师徒之间相安无事,浪掷光阴,徒耗米粮。

有人因此生出大我慢,然后互相标榜,大作广告,广招徒众,都是用这样的法来度人,也用这样的法为人印证,令人觉得可悲可叹。殊不知一念不生之际还是定心,这个定心还有分别、觉观、觉照,故并非离开语言文字等等妄想就是真心。因有分别的缘故,所以就不是自性弥陀。 弥勒菩萨曾经开示:“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这种一念不生时的灵明觉了跟我们无相念佛书中所讲的思惟观类似,但这个还不是真如; 若离开语言文字的灵明觉了就是真如、自性弥陀,那么一切傍生动物之心都已经离开语言文字而照样能够分别,那么它们不是都已经成了圣鸟、圣狗、圣猫了吗? 所以一念不生的灵明觉了是定心,尚属意识范围之内,未到无始无明境界,那不是真如,不是自性弥陀;在一念不生的灵明觉了之中,因为它不是无分别智的缘故,所以仍然能够作分别,有分别故,即非真心(请参阅实相念佛第二节“佛、如来”之解释)。

近来又有大知识开示云:“能听能知的一念心即是真心。”则是以能见闻觉知之心为自性弥陀(真心),此则大错。何以故?有觉观故,有“我”在见闻觉知故,犹在一念无明中故。 《维摩诘经》云:“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能听的一念心不离觉观,有觉观即错。 《维摩诘经》云:“法无有说,离觉观故。”又云:“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有能听、所听,即是有我,即是相对,即非真如,真如绝对待故。 “能听能知的一念心”不离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道不属知与不知”,故“能听能知的一念心”不是真心,不是自性弥陀。

还有,更荒唐的是有人写书,声称心灵无念就是悟,无念一小时以上则为证悟,这是以定为禅,以定心为自性弥陀。 亦有善知识在著作中说:“其实未到定便可以给予我们的人生巨大帮助,所以对于那些经历过这些经验而有明显改变的人,称它为悟是相当正确的。”念佛人应当知道这一些都是定,不是自性弥陀。 所以,因持念佛名而入定的人,在定中对一切外境无所觉知,出定时方才发觉口中还在念佛号,这是未到定,未离无始无明境界,非自性弥陀。在一念不生的定中暗无觉知,而因无心的缘故,无法亲见自性弥陀。 故必须有一念相续的功夫,在定中观慧分明,才有希望明自性弥陀、见自性弥陀。

又譬如日本一位教禅的老师,在他的学生看见“花”的时候,便印证为见性,这也不是见性,不是亲见自性弥陀,而是体究过程中失去疑情,进入定境,心中充满法喜、心花朵朵开的现象,这个和无相念佛时法喜充满一样。 又譬如有人因参禅的知见不具足,非因计因,以定为禅,由定而修定;或看话头而没有疑情,进入初禅善根发的定境后的一段精进修定时间中,突然出现虚空粉碎的觉受,此人因被误导,便向念佛人说:“我已经亲见自性弥陀。”或向参禅人说:“我已经开悟了。”浑然不知这是定心中所生的觉受,仍然在妄心中,在意识的定心里面。 。也有人在虚空粉碎以后,或者没有经过虚空粉碎,而继续修持二禅前的中间定,也就是无觉有观三昧之前,出现了大地落沉的觉受, 在那个状态里面,眼睛好象贴着地面,可是地面又好象落沉下去了,觉得好象有距离又好象没距离,空气也似乎消失了,然后他就以为这个就是证得空性,就是见性。他不知道这个与见性、见自性弥陀不相干,也不是二禅前的中间定,仍属初禅的定境,离二禅还很遥远。

以上所述,都是属于末法时代精进体究念佛的人,或精进参禅的人,所常见的一些大毛病,如果没有遇到真善知识来勘验明白的话,则被知识所误,自以为已经亲见自性弥陀,或自以为开悟,乃至认为自己已经见性进入实相念佛的境界,而生起大我慢。 若无上述各种过失,则必定为亲见自性弥陀。真见则无慢,仅存有一些微细、深沉的慢,所以体究念佛的人在见自性弥陀,或者明真如真心时,应当自行观察,所谓的悟及所谓的“见”之后有没有功德受用?并且要寻觅真善知识来印证。 明白了这些道理,则对于现在随处可以遇见开悟者的怪现象就不足为奇了,也并不值得羡慕,而能够死心塌地的来修学功夫,以这个功夫作为依凭、作为屏障,才能够在一念相应之际,亲见自性弥陀。 如果没有一念相续、净念相继的功夫,那么最多只能够明自性弥陀,而不能亲见自性弥陀。即使我们将亲见自性弥陀的人所悟的境界告诉他,他也不能亲见,得不到功德正受,终究还是无大利益。 所以修学功夫固然重要,而有修有证之后,更须要寻觅真善知识,求取印证,然后自己去确定那个印证是真?是假?是虚?是实?自我检查有无功德受用。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2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六十五课 已修证者宜知(二)
我们先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内容:
一念不生之际还是定心,这个定心还有分别、觉观、觉照,故并非离开语言文字等等妄想就是真心。因有分别的缘故,所以就不是自性弥陀。 弥勒菩萨曾经开示:“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这种一念不生时的灵明觉了跟我们无相念佛书中所讲的思惟观类似,但这个还不是真如; 若离开语言文字的灵明觉了就是真如、自性弥陀,那么一切傍生动物之心都已经离开语言文字而照样能够分别,那么它们不是都已经成了圣鸟、圣狗、圣猫了吗? 所以一念不生的灵明觉了是定心,尚属意识范围之内,未到无始无明境界,那不是真如,不是自性弥陀;在一念不生的灵明觉了之中,因为它不是无分别智的缘故,所以仍然能够作分别,有分别故,即非真心。

近来又有大知识开示云:“能听能知的一念心即是真心。”则是以能见闻觉知之心为自性弥陀(真心),此则大错。何以故?有觉观故,有“我”在见闻觉知故,犹在一念无明中故。 《维摩诘经》云:“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能听的一念心不离觉观,有觉观即错。 《维摩诘经》云:“法无有说,离觉观故。”又云:“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有能听、所听,即是有我,即是相对,即非真如,真如绝对待故。 “能听能知的一念心”不离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道不属知与不知”,故“能听能知的一念心”不是真心,不是自性弥陀。
接下来我们学习今天的课程:第二节 已通宗者,速需通教
实相念佛人既亲见实相,应速深入了义经典,一方面以了义经典自己来印证,一方面从教典中学习各种说法的善巧方便,以便将来接引后学,譬如我们以前讲过的为人、对治、世界悉檀和已经弄通的所谓第一义的悉檀。 若不深入教典,则不知真如虽一,说法无数无量。虽然已经亲证真如、亲证菩提,却无法为人宣说,犹如哑巴吃汤圆,心中有数而说不得。欲度学人,甚难!甚难!  《菩萨优婆塞戒经》中说菩萨实由大悲所生,自受用已,当发起他受用功德,此则应深入诸经,以此宗门之理,通于诸经所说教相,并以此经通于彼经,是为通教,以此境界、方便善巧度学人则易也。

第三节 劝请常住娑婆度众
慈念悲苦众生之实相念佛人,若心性勇猛,宜发大愿,愿生生世世在此世界自修自利利他。因为此地修行迅速,获利很大,利益众生亦必广大也。

(1)《佛说无量寿经》卷下云:“……汝等于是广殖(植)德本,布恩施慧(惠),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故此界精进修行一日夜,胜过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极乐世界无逆缘逆境,皆为大善知识,故修行缓慢,所以如发大心慈念此地悲苦众生,则劝请发愿,于此地生生世世承当如来家业,为众生努力。

(2)既已至实相念佛境界,断三缚结故,据经典云:此人“极尽七有,天上人间往返,必尽苦边”;若生生世世不生天上,又快速数倍也,以自身修行迅速故,众生获益则大。此为针对大心人而言,唯一般根性之念佛人,仍劝请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第四节 劝修禅定,广益佛子
若发愿在此世界自度度他者,则应修学广义之念佛法门。此则应思:“既已见实相,无常来时,如何了此生死?” 思惟透彻,生死已了,复思:“生死虽了,犹须待缘而生死。若缘到时,脱此色身,当如何自主下一期生死?” 思惟至此,便知应以无相念佛法继续进修,使忆佛心深细,深入三摩地,发起各种三昧。 或径向根本四禅而修,修四禅已,复须修持观禅、炼禅、熏禅和修禅,则可谓狮子奋迅三昧等及六通皆已俱足,远离隔阴之迷,能修无量百千三昧,至此则为无功用行,可以生生世世荷担如来家业也。此是菩萨摩诃萨,能广益众多佛子,是一切佛子所应努力以求者也。 又有人谓:“根本四禅为南传佛法,为小乘人所修,如为大乘佛法则可不修。”非也,未见自性弥陀之前,可不必修,一旦亲见,则应当修持; 不但在此世间应当修,往生到极乐世界亦应修;不但要修,而且不止修四禅而已。所修的跟我们这个世间和释迦世尊学的一样,完全相同,无二无别,每一法门都要学尽。 佛子既已达实相念佛的境界,若此生尚有余暇,为广益众生故,则应随缘、随分、随力而修。

第五节 度人说法,须观根器
念佛人既已入实相,不可轻易为他人讲,因讲了也不相信,反招致当事人造口业。故应先观察当事人之根器,能否接受了义之法,亦须观察其知见、功夫够不够,最后还要观察他有否慢心,然后才能为他讲实相念佛境界,再指导其循序渐进,从功夫一步步修上来; 所以不可一开始逢人便说实相念佛如何如何,因一般人认为末法时期要修念佛三昧是不可能的事情,故《华严经》(六十华严)卷四十二云:“诸根未熟者,不为彼人说解脱果,但除爱本。” 意即若彼人各种根器尚未成熟时,不可告之何为解脱果报,仅为其解说如何去除贪爱执着之本源即可;即使对方非常有学问,包括研究佛学、教授佛学的人,或定非常好的人都一样,因其各种根器皆未成熟。 学识好,佛学研究很好的人,易生起大慢心,不肯修学功夫,因此不能够见实相;而定好的人往往被定的境界所迷惑,亦容易生起大慢心,很难为其说实相念佛的境界。 故度人说法时,必须很详细观察一段时间后,才根据他的根器,决定为他说何种法。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六十六课 赞叹、劝修念佛法门
我们先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内容:
慈念悲苦众生之实相念佛人,若心性勇猛,宜发大愿,愿生生世世在此世界自修自利利他。因为此地修行迅速,获利很大,利益众生亦必广大也。《佛说无量寿经》卷下云:“……汝等于是广殖(植)德本,布恩施慧(惠),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故此界精进修行一日夜,胜过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然此为针对大心人而言,唯一般根性之念佛人,仍劝请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念佛人既已入实相,不可轻易为他人讲,因讲了也不相信,反招致当事人造口业。故应先观察当事人之根器,能否接受了义之法,亦须观察其知见、功夫够不够,最后还要观察他有否慢心,然后才能为他讲实相念佛境界,再指导其循序渐进,从功夫一步步修上来。 所以不可一开始逢人便说实相念佛如何如何,因一般人认为末法时期要修念佛三昧是不可能的事情,故《华严经》(六十华严)卷四十二云:“诸根未熟者,不为彼人说解脱果,但除爱本。”

接下来我们学习今天的课程:第三章 赞叹、劝修念佛法门
第一节 赞念佛门有微妙法
八十华严卷六二载:德云比丘为善财童子所说念佛法门计有二十二种之多。这些念佛法门,其法甚深,非我等凡夫所能理解,故他宗行者,不可非议念佛法门,认为此法门浅易,没什么可学的。而净土行者亦不可自限于持名,排斥甚深念佛法门。 应知佛法中一切修行法门莫非念佛法门,兹举《莲宗宝鉴》所述此界佛子常用念佛法门十一种为证:离相念佛三昧无住法门、天台念佛三昧三观法门、空观念佛三昧无念法门、日观念佛三昧专想法门、摄心念佛三昧数息法门、 一相念佛三昧专念法门、六时念佛功德回向法门、忏罪念佛功德系念法门、晨昏念佛功德信愿法门、简径念佛功德十念法门、参禅念佛三昧究竟法门(即禅宗之禅,亦即实相念佛三昧), 以上计十一种,请问佛子们:能够体究其中一种法门而有成就者究竟有多少人?能够听闻此十一种念佛三昧法门的又究竟有多少人?听闻之后能付诸实行的又究竟有多少人?故念佛法门极其微妙、广泛、深入,千万不可随意批评念佛法门。

第二节 念佛当求上品往生
何以故?以念佛一门,甚深极甚深之故,若愿深心修持,必可得上品往生也。故《莲宗宝鉴》卷六云: “念佛一门,其实意含无尽。是故祖师立教,利、钝俱收。有实有权,有深有浅,有顿有渐,皆可修持。上根者参究坐禅,中根者观想持念,六时修礼,日夜专精。下至十念成功。总在一心履践,各有行相次第阶梯,随力行持,皆可进趣。 此之行门,乃成就佛果菩提之道路也。须是自信自行,自修自度。要在立大志、发大愿,自办功夫,努力向前,莫作容易。……决定不在会说会道,广化人缘上。决定不在有传有授,扭捏做作上,决定不在广设道场,多点香蜡上。 盖由着事相而迷昧正理,顺声色而违背真宗,数他宝而自无半钱,货(卖)良药而自疾不救。” 这段话说得很尖锐,但讲的是实情,说的是实话。实因此类人,置念佛门中微妙法不顾,专求表相,追逐教相、法相,良可浩叹。广大念佛人应远离教相、表相、法相,而依照真实的念佛法门深入加以修证。始可避免虚度此生,徒耗米粮。

第三节 十方皆有佛国净土
世尊于华藏世界海中,住于一百佛世界,寿七百阿僧祗劫,亦可求生。此界亦其净土之一,逆增上缘多故,修行迅速,亦可留此。又如妙喜世界不动如来,与念佛人有缘,亦可求生, 不动如来因地发心云:“世尊,我今发此大心,如是回向,乃至未证菩提,若于一一语言,不与念佛及一切智相应,则为欺诳一切诸佛。”(《大宝积经》卷十九)那就是他一直到成佛的这个因地心发起之前,也就是他还没有悟道之前就敢发此大心。 妙喜世界如娑婆世界,而清净无垢,具极乐世界诸种庄严,其修证之迅速则超此世界,经中又云:“此贤劫中有九百九十六佛当出于世,若有菩萨乐见此(诸)如来者,应愿生彼不动佛剎。” 即是若欲生于佛的净土,没有此世间之五浊逆境,得极乐世界殊胜果报而又能修行非常快速,这一切便宜都送给我们,那就是不动如来的妙喜世界。 在那个世界修行,也能够在此世界瞻仰、供养,以及亲随此贤劫尚未出世的九百九十六尊世尊。故发此愿之人应当求生不动如来的妙喜世界。 求生妙喜世界有多种因缘,兹简介其一,因与无相念佛及实相念佛法门相应之故,世尊云:“于佛如来一切智性及法僧名号念住相续者,……于彼佛剎当得受生,何况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善根,回向不动如来应正等觉。” 意即对于诸佛如来一切智性(也就是真如佛性),乃至等而下之,对于佛法或诸菩萨僧的名号能够念住相续,则在不动如来妙喜世界即可往生,只要有信、有愿、有行即可往生,何况已亲见自性弥陀,和智慧到彼岸的相应善根而回向往生,一定能去。念佛人当知十方诸佛净土,摄尽一切众生,故不应自鄙。

第四节 智者大师推介的五方便念佛门
智者大师亦云五方便念佛门:“若论修因之人,不离三贤十圣,若论证果之者,即是诸佛如来。修因之人,系心常思,念十方一切佛;证果之者(佛),又特启此,以为微妙清净第一禅。是知易入而证深,无过念佛。 嗟乎末学之流,轻其易入,失其证深,为见所缚,良可悲矣。 又:诸佛以众生乐称诸佛名生彼国者,则示以称名往生门。众生有乐睹诸佛身,惧障不见者,则示以观相灭罪门。 众生有迷心执境者,则示以诸境唯心门。众生有计实有者,则示以心境俱离门。 众生乐深寂定,趣无生灭者,则示以性起圆通门。大哉世尊,善拔我等,开示一道直至菩提甚深法门——所谓念佛。” 这一段就是要呼吁一切的佛子们,珍重来修学念佛法门。
第五节 赞叹念佛圆通法门
念佛圆通法门可以从初信位一直修学到妙觉位:在《楞严经》中,总共有二十五种圆通法门,第二十四种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开宗明义:“大势至菩萨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从座而起,顶礼佛足……”为什么讲五十二菩萨? 意即从初信位开始,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些菩萨跟大势至菩萨一样,都修学念佛圆通法门, 此法门于性起圆通而入实相念佛的层次以后,仍然可以依照无相忆念的念佛法门,深入楞严大定,一直修到识阴灭尽,而进入等觉位,入等觉位之后,还要十方诸佛来安慰加持,最后进入妙觉位。 从这个观点来看,就知道念佛法门非常殊胜,问题只是我们有没有遇到一个适合的法门而已,所以不禁要说一句:“佛子们!何兴乎来!”

《念佛三昧修学次第》就此圆满。于此讲述圆满之际,以此功德祝愿如后:  

普愿佛子皆能解了一切佛法互通互摄,泯除宗派门户之见,知所转折;不惧深法,层层升进,速得菩提,究竟涅槃。

普愿一切佛子
皈命理、事、释迦牟尼世尊。

普愿一切佛子
皈命理、事、西方三圣。


菩萨戒子:萧平实.
公元1993、12、1 大纲完稿
               公元1994、11、1 讲述圆满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念佛三昧修学次第》上次共修结束。讲了多种念佛法门,主要有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系念思维念佛、无相念佛、体究念佛、实相念佛等,由工具而到标的,层次分明、办法多多,希望我们都能有此法门深入,智慧如海!于此共修结束之际,以此功德祝愿如后:  

普愿佛子皆能解了一切佛法互通互摄,泯除宗派门户之见,知所转折;不惧深法,层层升进,速得菩提,究竟涅槃。

普愿一切佛子
皈命理、事、释迦牟尼世尊。

普愿一切佛子
皈命理、事、西方三圣。
阿弥陀佛,下次共修课目是《学佛正知见2》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相念佛 于 2013-11-27 15:12 编辑

每天早晨喝半杯蜂蜜+甘草水。养胃又去火,还安五脏!方法是取10克甘草用热水泡10-15分钟。把甘草水倒入放有蜂蜜的杯子里,杯内放2小汤匙蜂蜜(数量可调)。这个我试过,还嘛好的!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学佛正知见2

第一课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一集 三缚结、我见及意识 (1)

  叶正纬老师 主讲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在上一梯次的课程里面,我们已经有好多位正觉同修会的亲教师们为大家讲解了《念佛三昧修学次第》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我们在这一个系列(整个学佛正知见系列)里面的第一大部分。现在从这一集开始,我们要开始进入学佛正知见的第二大部分。
  这个第二大部分的一开头,就由我来为大家讲解《观行断三缚结》这一本书。
先跟电视机前的各位菩萨说:这本书算是一个摘要,那它的内容主要是摘自《识蕴真义》以及《阿含正义》这两本书,所以为了要忠实的呈现原书的内容,所以我们在作摘要的时候,都是直接把里面的文字、比较关键的段落直接摘录到这本书里面。
各位菩萨们在看的时候,如果觉得说前后文想要看得更详细,或者是说对于这个全书已经有所掌握、想更进一步知道里面更深的义理的时候,那要请各位菩萨再去请阅《识蕴真义》跟《阿含正义》这两本书。


今天由我来为大家讲解《观行断三缚结》这一本书。

那么首先我们就来看看,那这本书一开始在讲的时候,讲的部分就是关于“观行断三缚结”。

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我们这里特别要说断三缚结这一件事情?其实最主要的是的“断三缚结”真是学佛很重要一件事情。

(2)

怎么说呢?我们如果从解脱道来讲(也就是如果我们从要解脱烦恼这个观念来看的话)那我们应该约略都听过:如果我们要断除烦恼,那么要修、要走的道路就是要走解脱道。

解脱道在佛教里面约略有四种的果位:那是初果、二果、三果跟四果,那么这个四个果位呢分别对应到不同的解脱的内涵,当然最极致的解脱就是所谓的四果阿罗汉的解脱。

然而从这个解脱道的次第,我们可以看到:要证阿罗汉那一定要先证三果,要证三果当然一定要证二果,要证二果当然不能不证初果。

(3)

而什么是初果呢?我们可以说,初果人基本上就已经开始——开始解脱了——我们说了强调是“开始”——开始解脱了这个三界加在他身上的束缚,他开始有机会在几生之内就能够解脱三界的束缚;

也就是说,在解脱烦恼的这个道路上面,他已经走对路了,在这条路上走的时候,不管是走得慢或是走得快,他终必能够解脱三界的烦恼。

那么“三界的烦恼”我们就用绳索加给我们的缚结来比喻,所以我们一般来讲说,不能出脱三界烦恼就是所谓的有缚结在。

(4)

那么初果呢我们怎么说?初果的这个境界呢,我们就可以用简单的话来定义:就是要断三缚结。

如果这个三个三项的缚结断了,那么他就是初果人,从此之后,快的话也许当生就能够证阿罗汉,慢的话也许七生就可以证阿罗汉。

所以对于解脱烦恼这一件事情来讲,“断三缚结”是至为重要的入门的第一步。

(5)

那么如果说,我们刚刚说的是从断除烦恼这件事情来看,如果我们的心量更大一些、我们的这个本性更慈悲一些,我们不仅是要为自己解除烦恼、更希望所有跟我们有缘的众生大家一起来解脱烦恼的话,我们眼光就不会只看到自己的解脱而已,我们就会开始走上所谓的菩萨道——也就是佛菩提道——走向佛菩提道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所谓的要“开悟明心”。

(6)

“开悟明心”的这件事情呢讲起来真是非同小可,因为只有在开悟明心之后,我们才能够真正见识到佛法的大门;只有开悟明心之后,才能够真正开始学习 佛要教给我们的道理。

如果把开悟明心所领会到的诸般智慧的境界,跟这个刚才我们讲解脱道——专修解脱道的这个声闻人他所能够了解的道理——两相比较之下的话,那么这个开悟明心所能够证解的智慧内涵呢,实在是我们可以说:

多倍深广于声闻解脱所能够知道的内涵,可是要开悟明心呢尽管是这么重要,那要开悟明心这件事呢,却不是坐在那里打妄想就可以开悟的。

(7)

实际上开悟明心之前,我们需要做种种的准备工作,让自己的身心状态都已经到了适当的时候,才有那个机缘可以开悟明心,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要断三缚结。

如果三缚结都没有断的话,那么这个人是离开悟明心是遥遥无期。

所以不管是从解脱烦恼,或者要学习佛的智能将来一起广度众生,不管是从哪一个层面来看,我们都可以看到“断三缚结”是一个最为关键的议题,所以(为什么)在今天的讲次里面,首先要跟大家讲如何断三缚结。

(8)

阿弥陀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请继续关注下一节的精彩内容。

思考:

1、为什么我们这里特别要说断三缚结这一件事情?

2、什么是初果呢?

3、佛菩提道最关键的地方是什么?

[img]file:///C:/Users/hp/AppData/Local/Temp/[5UQ[BL(6~BS2JV6W%7DN6[%25S.png[/img]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apw0_BHyfLY.html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二课

第一集 三缚结、我见及意识 (2)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上节课我们学习到:……不管是从解脱烦恼,或者要学习佛的智能将来一起广度众生,不管是从哪一个层面来看,我们都可以看到“断三缚结”是一个最为关键的议题,所以(为什么)在今天的讲次里面,首先要跟大家讲如何断三缚结。】

那么讲到这里呢,我们接下来要跟大家说三缚结的内涵,是什么呢?

我们说三缚结的内涵是有三项:第一项叫做“我见”,或者另外的名称叫做“身我见”;第二项叫做“疑见”;第三项叫做“戒禁取见”。

关于这个我见的内容,我们等一下就为各位分析。

(2)

那“疑见”的部分呢,疑见的这个的内涵,最主要是基于我见来判断:

也就是说,没有疑见的人的话,他在听到某一方的大师在说法,或者他在看到某一些的佛学著作的时候,他都能够从这个著述、或者是讲述里面去分辨:对方到底有没有还存有我见,或者已经断我见了。

如果他能对这些的关键呢能够很清楚的分辨——分辨对方到底有没有断了我见的话,那么这个人就叫做断了疑见。

(3)

那“戒禁取见”呢,最主要是因为说:往往人们都很想要解脱烦恼,可是往往是不如理作意,然后自己妄想了很多很多。

比方古时候,可能有一些的修行人,就是因为有神通的关系,然后(看了)用这个天眼看,结果看了这个水池里面的鱼,死后就生天了;

那因为这样神通能够观见这个事实的原因,所以他就据此推想要生天的话,一定要跟鱼一样泡在水里面,这个就是古时候很出名的“水戒”……

那像这类型的这些禁戒,施设的禁戒呢,它的本质并不是基于真正的解脱之道,这个都是不如理作意的。

(4)

所以如果说一个人对于这些不合理的禁戒,为了追求解脱但是却去施设这些不合理的禁戒,如果他能够判断得很清楚的话,那么我们也说这个人已经断了戒禁取见了。

要作这样子合不合理的判断呢,还是回归到有没有我见的内涵。

所以疑见跟戒禁取见这两个缚结,基本上都要看前面的第一个我见是不是能够顺利断除,所以接下来我们花时间来看看“我见”的内涵。

(5)

“我见”最白话的解释就是:一般的人把(世间)我们在世间生活的时候,所觉知到的我的各式各样的“我”,把这个“我”当成一个具体、真实、恒常的存在,这个就叫做我见。

那如果要细分的话呢,这里面又可以分成两种:一种叫做“断续分别我见”,另外一种叫做“俱生分别我见”。

(6)

这两者呢,前者“继续分别我见”,对应的恰巧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体会到的种种的境界、种种的感受;那么“俱生分别我见”呢讲的是比较细微的,通常我们也有给它另外一个名词叫做“我执”。

所以关于这个部分,我们可以说在您如果是刚入门的初机的修行人的话,对于俱生分别、对于我执来讲,也许这个部分目前可以先暂不急着了解;

因为我执的断除仍然必须要基于我见的断除,所以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我们就先把我们的焦点聚焦在我见上面,也就是断续分别我见。

(7)

那刚才说这个断续分别我见,指的是跟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种种的感受、种种的心行,

如果我们再仔细看下去的话,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跟我们息息相关的心理的作用,其实都是所谓的“意识的作用”。

所以我见呢,我们谈到说我见的内涵的时候,在我见里面最为关键的一项就是所谓的意识。

所以我们接下来,因为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我见,那先了解我见,我们才能够谈到断我见。

(8)


阿弥陀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请继续关注下一节的精彩内容。

思考:

1、怎样才叫断了“疑见”?

2、怎样才叫断了“戒禁取见”?

3、简单来说,什么叫“我见”?

4、简单来说“继续分别我见”指的是什么?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apw0_BHyfLY.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9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请大家放大屏幕阅读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三课    第一集 三缚结、我见及意识 (3)

【上节课我们学习到: ……我们谈到说我见的内涵的时候,在我见里面最为关键的一项就是所谓的意识。所以我们接下来,因为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我见,那先了解我见,我们才能够谈到断我见。】

那么要了解我见,我们刚才也说了我见里面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意识,所以我们接下来看看:“什么是意识?”

当然这个“意识”这个字眼在很多的,特别是哲学、心理的层次里面都有所探讨,那我们这里基于佛教修行的眼光,我们来给各位分析什么是意识。

在我们在讲佛教的修行里面,讲到“识”这个字的时候——意识的“识”这个字的时候——那识的本身就是“分别”的意思。

(2)

所以意识指的是什么呢?意识指的就是意的分别。

所以意识指的呢,里面的内涵有两项:一个就是必然有一个意在里面,第二个必然有一个分别的作用。

那么这个“意”的本身呢,其实指的是我们整个心识运作里面的所谓的有一个“意根的作用”在,这个在稍后我们再来告诉大家“意根”的这些粗略的描述。

(3)

我们在这里先看看意识的“识”这个字,我们刚才讲说识就是表示有分别,所以我们甚至可以给大家下一个非常非常粗浅的定义,什么时候是意识呢?

就是只要你有在分别眼前的境界,那就是意识在作用(我们再说一次)——只要有分别的作用,就是意识在作用,意识在现行。

(4)

所以从这一个观点来看,我们其实可以很容易判断:

其实我们平常所感受到的任何的心理作用,比方说我们感觉什么,我们有什么样的感觉——不管是我们吃饭的、吃的这一顿饭有什么感觉;听到的什么音乐有什么感觉;

或者说我们有什么体会,比方说各位今天坐在电视机前面,听我在这边讲意识的定义的时候,那么你如果听了之后觉得说:“不错!这个正是我平常所学习到的所谓的意识。”

那么在这一时刻,你有所心领神会,这种体会也是意识的作用。所以可以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这些心理作用,几乎都是意识。

(5)

那么也许有些观众会问说:“那潜意识呢?”潜意识基本上是从心理学方面衍生过来的一个名词,指的是潜伏在你平常的感觉之下,不容易察觉的,但是却会影响你决断分别的一种心理作用叫做潜意识。

但是我们其实可以从潜意识所发生作用的这个状况来看,最终祂还是在帮我们在完成分别,在完成这个辨识前面的环境。

(6)

所以潜意识可以说,我们可以说是:介于我们刚才讲意识的起源——意根,跟一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到的感觉、体会……种种的意识之间的一个状况叫做潜意识。

但是这个潜意识呢从祂的分辨来看,我们可以知道说:潜意识必然都还有意识的成分在里面。所以在这里跟大家说,最重要的关键就是所谓的分别。

(7)

阿弥陀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请继续关注下一节的精彩内容。

思考:

1、请举例说明什么是意识?

2、什么是潜意识呢?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apw0_BHyfLY.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0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请大家放大屏幕阅读

第四课   第一集 三缚结、我见及意识 (4)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到:潜意识呢从祂的分辨来看,我们可以知道说:潜意识必然都还有意识的成分在里面。所以在这里跟大家说,最重要的关键就是所谓的分别。】

那么再过来呢,我们还要跟大家说,那刚才是用定性的分析来告诉大家意识的这个简单的判断标准。那另外我们还必须要跟大家说,意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质。

(1)

我们从这个经文上面可以看,这段经文是《杂阿含经》来的,这个经文上说:“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杂阿含经》卷九)

这个经文讲的是什么呢?这个讲的是说:所有一切的意识,都是“意、法因缘”而生。

意是什么呢?“意”指的就是我们刚才有约略说到的意根,关于意根的详细内容,我们会在下面的讲次里面,再来跟大家提到。

那么“法”呢,就是所谓的法尘。

(2)

简单来讲就是说我们的心识在运作的时候,都会先有一个意根在里面运作,当这个意根接触到外在的环境,然后要去分别外在的环境到底是什么的时候,这个时候现起的心识,就是所谓的意识。

比方说,当各位观众在电视机前面正在看我们这个电视节目在播出的时候,那您的眼睛一直在看的时候,您会看得清楚这个荧光幕前,到底哪一个部分是目前正在讲话的人、正在说话的范围,您也看得清楚什么样是背景等等,

换句话说:在您看这个节目的时候,其实您不断在分别眼前的境界,那么这一个分别呢,起源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所谓的意根——意根想要分别——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这个意根呢,心识的作用就会唤起了意识然后去分别眼前的境界,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意法因缘生”。

(3)

这一句经文里面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佛告诉我们的是说“诸所有意识”,佛并没有说哪一种特别的意识才是意法因缘生,佛说的是“诸所有意识,皆意法因缘生”。

所以这点要请大家先记住,因为这一段的经文非常的重要。

(4)

也就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跟大家说的内容就是说:如果要判断意识的话呢,很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祂必然会跟六尘相触而起分别作用;祂必然是意根触到眼前的境界而现起的一个分别的作用。

所以这样子呢,以这样子来去做这个思惟、去判断的时候,您就可以开始自己自行去观行,到底日常生活中意识的范围是有多么多么的广,乃至于说我们从早上起床开始,第一个剎那现起知觉开始,我们的意识就开始在作用了。

(5)

那么这个意识呢一直跟随着我们,哪怕呢跟随着我们早上准备一切,然后接着去上班、上学;或者在这个途中跟任何人聊天、看到什么样的广告牌、坐什么样的车子;乃至于到办公室之后处理任何的公事;

或者下班回家、放学回家,然后仍然记得怎么样能够顺利的走回家,不会忘记、不会迷路……所有的这一切,几乎都是意识在里面作用。

所以意识的作用非常的广大,也可以说是非常的神奇。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一般的人才会牢牢的执著着意识的各种作用。

(6)

当然也有人也会提到说:那如果是我们刚才举的例子都是在日常生活里面意识的作用,那么一般不是也有听说好些个修行人当他们打坐禅定了——入了定境之后,那里面看到的各式各样的觉受,或是感到的各式各样的境界呢,这些境界又如何说起呢?

在今天剩下时间里面,我们没有办法一一跟大家讲禅定的境界的觉受,不过我们呢用一个最直接的提纲挈领方式跟大家说,我们说:凡是有分别的作用就必定是意识。

(7)

那用这个准则,大家可以判断看看在禅定之中,我们讲说禅定境界的时候,如果你不能分辨禅定——现在的禅定是怎么样的境界的话,你如何说出它是什么样的境界呢?

所以关于禅定境界这件事情,只要你知道它是什么境界,只你要你说得出它是什么境界,那必然都是一种分别的作用,那么这里面的觉受也全部都是意识,不超出意识的范围。

所以我们不必为了说有些人讲出说禅定的境界有多么的奥妙而因此而觉得目眩神移,觉得说他的修行的境界是多么的高妙,其实这个禅定的境界呢,十之八九都是所谓的意识的境界。

(8)

那么所以从日常生活中到这个禅定的境界,可以说每一样的事情都跟意识有关系,所以我们在修行里面讲很重要的就是说:你要能够先掌握住意识到底影响我们生活的什么层面?在我们生活层面中如何发挥作用?

了解意识之后,你就能够了解、就能够掌握什么东西叫做“我见”。

(9)

那掌握了这个关键之后,从而你接下来想要断我见的话,也可以根据这些的特质一一去观行,这样断我见就容易断。

如果一旦我见断了,当然接下来的疑见、戒禁取见,我们刚才说,就会好像是这个顺理成章的、自然而然随着我见断的话,也就断了疑见跟断了戒禁取见,很自然的就成就了断三缚结,成就了初果了。

  这个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一集的最后要提醒大家最关键的就是要认识意识,那么下一集,我将为大家再来分辨意识的性质。

  今天就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10)

阿弥陀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请继续关注下一节的精彩内容。

思考:

1、《阿含经》中所说的意识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质是什么?

2、如何理解““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

3、要判断意识的很简单的标准是什么?

4、为什么说禅定的境界呢,十之八九都是所谓的意识的境界?

5、为什么说修行最关键的就是要认识意识?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apw0_BHyfLY.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五课   第二集 意识的性质(1)

叶正纬老师 主讲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在上个讲次里面,我为大家讲解了三缚结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所谓的“我见”,而我见又以“意识”最为重要,如果我们能够认清楚意识的特质的话,那就比较有机会能够把我见断得彻底,所以我们在这个讲次里面要继续来跟大家说“意识的特质”。

(2)

并且在上一集里面我们跟大家说,最为粗略的判断是否为意识的标准,就是要看看:

祂是不是正在对眼前的这些境界呢正在作分别、正在作这个分辨,如果是这样子的情况的话,我们跟大家讲说,这样子的话十之八九就是意识了。

那接下来,我们就针对这一点,今天的讲次里面为大家来讲更深入的意识的特质,希望大家在听了之后,能够对意识有更清楚更直接的掌握,这样子的话以后要断我见,也会更有力道。

(3)

我们接下来看:我们说意识呢,意识的这个性质来讲,祂有一个重要的性质就是“祂一定会跟所谓的五别境心所法相应”。

当然这个所谓的“五别境心所法”的这些字眼,它的真正的整个义理呢是铺陈在唯识学里面,那我们这里藉用唯识学的这些名相概念来为大家解释意识的性质。

我们会用尽量简单的方式来告诉大家,让大家不必再去看唯识学里面深奥的义理。

我们说五别境心所法,指的是哪五个呢?这五个心所法就是:欲、胜解、念、定、慧。

(4)

“欲”,欲望的欲,欲指的是什么呢?

跟我们一般所熟知道的欲这个字的意思呢是很直接相关的,也就是:你想要作什么、你想要完成什么、你想要去哪里……这个是你的欲望;

那凡是跟欲这一点相应的,也就是说你在判断这其中所现起的心行的时候,如果这里面有想要的成分在里面、有欲望的成分在里面,那必然是意识。

(5)

第二个别境心所法叫做“胜解”,胜就是胜利的胜,解是了解的解。

胜解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你对现前、对你目前所面对的境界,非常的清楚不会有怀疑。

比方说:如果说灯光很充足良好,并且我们也都精神良好的话,那么我可以很清楚的告诉你,现在电视机上面上演的节目是什么;

并且我也可以很清楚的告诉你,电视机前面所显示的节目里面,它的背景的颜色是什么,周围有搭配了什么样的这个绘画等等,这个就是所谓的胜解。

(6)

也就是:你对眼前的境界非常的清楚明白没有迟疑,这个叫做胜解。

那凡是胜解的话,胜解也就是,你对眼前的境界非常的肯定、清楚、没有怀疑,那这个境界呢这样子的一个心行,必然是你的心识要对眼前的境界要有极为伶俐、极为彻底的分别,你才能够无所怀疑。

比方说我们刚才举的例子,如果说现在的天光昏暗的话,那么你也许就会怀疑到底眼前看到的是什么颜色,当那个有怀疑那个状况发生的时候就不叫胜解了。

所以我们说:如果是胜解的心行现起的时候,很显然的那表示祂他的分辨的作用非常的彻底、非常的清晰,那么这个必然是意识的心行。

(7)
阿弥陀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下一节我们再一起完成对五别境其他内容的了解。

思考:

1、今天的讲次里面为大家讲的更深入的意识的特质是什么?

2、五别境心所法,指的是哪五个呢?

3、欲指的是什么呢?

4、胜解指的是什么呢?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Moxtbkkve3I.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请大家放大屏幕阅读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六课   第二集 意识的性质(2)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意识五别境中的“欲”、“胜解”,接下来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
  
第三个别境心所法叫做“念”,念头的念。

那这里的念的意思指的是说:我们对于曾经经历过的境界,或是曾经学习过的事情忆念不忘,这个叫做念。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眼前,我们对这个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曾经学习过的事情,起了一个念头忆念住的话,那么这个作用呢基本上也是意识的作用。

(2)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我们(会)之所以会联想、之所以会想起之前做过什么事情、学过什么法的时候,那么你必然也会对于所要联想的对象,有一番这个记忆的了解;

那么当你在回想事情的时候,哪怕你回想的事情不如眼前面对的境界这么样的彻底清楚,但是你毕竟还是在你能力所及的范围都在回想;

所以对于这个境、对于你回想的境界来看,其实你在那一个境界里面已经在回想了;并且在回想的时候你还能够仔细的分辨:

你到底是不是曾经经历过那样的境界;所以这个里面呢,也是一样处处都可以见到分别、分辨的痕迹,所以当然跟“念”心所法相应的也必然是意识。

(3)

第四个别境心所法叫做“定”。那定呢,通常指的是:一般人或许会以为是这个禅定的境界、打坐禅定的境界,但实际上这个定的范围的话会更广一些。

简单来说,如果我们心里面念头不动摇,这个都可以把它划归在定的范围。

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来看,我们如果要让念头,把这个念头定住,让它不要四处纷飞的话,那么各位请想想看,你是不是要对目前这个念头有清晰的了解跟认知,你才能够知道要定住什么样的定境界,或者要定在什么样的状况呢?

所以定的这个别境心所法,要成就这个别境心所法,那一定也是意识在背后扮演了最重要最重要的功用。

(4)

最后一个别境心所法叫做“慧”。

慧呢意思是说:当你面对眼前的境界的时候,你能够用你的这个思惟去推理去抉择,然后你会让这个抉择的分际变得非常的清楚;

也就是说,假如说你眼前面对的境界有不同的选项的话,那么这个慧心所的现起呢,就代表着你能够从里面抉择出最正确的一个选项,所以这个就是慧心所。

(5)

那么从刚才的叙述里面,各位菩萨们应该很容易可以看到,当我们面临抉择的时候,慧心所现行让我们可以作出正确的选择的时候,这个岂不是代表了你能够对于眼前呈给你的选项,作一个通盘的思惟整理,然后作出你的判断吗?

所以,这个里面岂不是处处都是分辨的作用呢?当然这个慧心所本身也是意识的现行。

(6)

所以像这五个别境心所法(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欲、胜解、念、定、慧,这个五个别境心所法)可以说只要跟任何一个相应的话,那必然就是意识,绝对错不了。

这个是用更详细的方式,也就是我们上一集讲的就是用“分别”这两个字,现在在这里更进一步帮大家用五别境心所法的方式,告诉你意识作用的范围、作用的行相。

阿弥陀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请继续关注下一节的精彩内容。

思考:

1、什么叫做“念”?

2、什么叫做叫做“定”?

3、什么叫做“慧”?
  
4、为什么要了解五别境心所法?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Moxtbkkve3I.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七课   第二集 意识的性质(3)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五别境心所法中的念、定、慧,对无别境心所法的了知,可以帮大家用五别境心所法的方式,告诉你意识作用的范围、作用的行相。】

那么再者呢,我们甚至也可以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意识的性质。意识我们可以说,我们在人间的意识,在人间的意识有五个状况意识一定会断灭。

哪五个状况呢?这五个状况就是:

第一个状况,就是当你“睡熟的时候”。
(2)

那么这一点讲起来,也许很多菩萨心里面乍听之下都觉得会有所存疑,因为我们一般的常人来讲,晚上累了去睡觉,然后(睡觉之后)睡觉之前在想什么事情,那睡着之后我们也许没有什么了知,

可是我们都知道,明天早上天亮了我们起床了,那么所有我们在睡觉之前——这个所谓的睡觉之前所能够记起来的事情,等到我们天亮之后,所有的东西都还是一样接得起来。

(3)

所以在我们意识的觉知里面,我们会感觉到睡觉这件事情并不是断了;我们会感觉到说:至少在睡觉之前跟睡觉之后事情都接得起来啊。

比方说:我在睡觉之前告诉自己,明天一大早的话老板要叫我们交什么样的事情、要完成什么样的事情的时候,那等到我睡觉起来的时候,我还是会记得啊,所以我就第一个就把这个事情给完成了。

所以在我们一般的觉知里面,我们从来都不觉得意识有什么样断灭的地方。

(4)

可是各位要认真去想一想、仔细去想一想,当我们睡觉的时候,我们说睡熟了——“眠熟”这个境界,也就是说睡得很深沉很深沉没有作梦的境界,那请问大家:

我们每一个人在醒来之后,或多或少也许都还记得作梦的内涵,但是却从来没有人能够记得当你在不作梦睡着的时候,到底你的意识经历了什么事情?

因为在那段时间里面,我们的意识整个都不现行——完全都不现行——而意识的定义就是要对现前的这个境界作一番分别的。

所以可见:在我们睡着没有梦境的那一段时间里面,的确是没有所谓的意识。

(5)

那么我们平常之所以会觉得说意识没有断,那是因为我们把睡前、睡熟作梦跟睡觉之后的这些个意识的境界,自己把它接起来了,我们却从来没有认真去想过:

其实我们在睡熟那段期间,其实是没有意识的。

因为那个时候你没有任何对眼前的境界去分辨,所以这个状况下意识就是断了;那是一直到说你过了这个睡很熟的状况之后,才又再现起意识。

所以意识在我们身上展现的时候,其实祂是会在那个时间断灭之后又再现起了。

(6)

同样的跟睡熟的状况一样,第二个意识会断灭呢就是所谓的“闷绝的状况”,(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说是“昏迷的状况”。

比方说受了这个外力重伤,比方说头去撞到东西了,然后就是突然间就昏过去了;同样的如果是那种昏迷的状况的话,当然也包含说我们的这个过量:

比方说有很过量的麻醉药施打在身上的时候,那时候发生的状况也是一样,我们都没有办法去分辨眼前的任何境界。

当然在那个状况下,其实意识就是断了,并不是所谓的意识暂时不作用,而是意识就是断了。

(7)

另外第三个意识会断的就是,我们人在死了之后进入“正死位”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意识是断灭的。那关于“正死位”这些事情呢我们在有限的时间,我们就不细讲。

那么另外还有两种的境界是意识会断灭的,就是禅定里面的“无想定”跟“灭尽定”。我们没有时间对于这个定的境界多作阐述,这个我们会留在正觉同修会的禅净班里面再去教授。

(8)

但是我们从这个“定”的这个境界的粗略描述,我们应该可以知道:无想定就是没有任何意识的作用;

那么灭尽定呢,更是把意识的作用给灭了,那才能叫做灭尽定,基本上就是灭尽一切的三界的众生所知道的心行,这个就是灭尽定。

那在这个两种定的这个境界之中呢,是对于外面的这个境的境界、外面的一切境界都是无所觉知的,自然而然的在这两种境界之中,意识也是一样都是断灭的。
(未完待续)

(9)
  

阿弥陀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请继续关注下一节的精彩内容。

思考:

1、我们在人间的意识在哪几种情况下是断灭的?

2、对“无想定”跟“灭尽定”的正确理解是什么?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Moxtbkkve3I.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请大家放大屏幕阅读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八课   第二集 意识的性质(4)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间的意识有五个状况意识一定会断灭的:“睡熟的时候”、“闷绝的状况”、“正死位”、“无想定”以及“灭尽定”接下来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

所以意识有这样一个特性在,也就是说刚才我们讲的:

他在睡得很深很沉无梦的时候——眠熟的时候、或者是闷绝也就是昏迷的时候、或者是正死位、或者是无想定、或者是灭尽定,凡是人间的意识,在这五位都一定会断灭。

(2)

这个其实也可以用来判断:如果说我们在面对某一些人在讲说他的一些的修行状况的时候,那么我们不妨来想想看:

他现在这个修行所得到的这个境界,是不是是一种会断灭的心行呢?如果会断灭的心行的话,那十之八九也都是意识的范围。

所以意识在人间是会断灭的,然而在断灭之后,会因为我们八识心王的运作又再度的现起。

所以一般人会误以为说意识没有断,其实意识常常都会断灭,甚至我们可以说,每天晚上睡熟了就会断灭。

(3)

相对于来讲意识有这些我们刚才讲的——跟五别境心所法相应,以及祂平常就会常常断灭的这个特质来看,我们再来看看,我们谈到本心;

我们谈到了比方说我们谈到了要走佛菩提道、将来要能够成佛这件事情来讲,我们说必须要开悟明心,因为开悟明心才是成佛之道的第一步。

(4)

那我们谈到要开悟明心的时候,明的那个心到底是什么心呢?

一般来讲我们都把祂叫做:明白的是我们的本心——要追求、要证悟我们的本心,那这个本心呢绝不是意识。

绝对不是意识,因为本心的性质跟意识是非常明显的差别。

(5)

比方说我们刚才说意识会分别六尘,会跟五别境心所法相应;可是本心呢是永远都不会——永远都不会去分辨我们目前的境界,永远都不会跟五别境心所法相应的。

这个也就是呼应到我们在《维摩诘所说经》里面看到的:“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维摩诘所说经》卷一)

《维摩诘所说经》里面讲的“诸入不会、不合”,这个就刚刚好跟我们刚才讲的意识的性质恰巧形成强烈的对比,所以这个就是告诉大家要证悟本心的话呢,绝对不能够落入意识的分别境界。

(6)


阿弥陀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请继续关注下一节的精彩内容。

思考:

1、意识的特性之一是什么?我们知道这一点之后,对判断一个人的修行境界有什么帮助?

2、我们谈到要开悟明心的时候,明的那个心到底是什么心呢?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Moxtbkkve3I.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相念佛 于 2013-12-6 14:16 编辑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请大家放大屏幕阅读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九课   第二集 意识的性质(5)
【上节课我们学习到:《维摩诘所说经》里面讲的“诸入不会、不合”,这个就刚刚好跟我们刚才讲的意识的性质恰巧形成强烈的对比,所以这个就是告诉大家要证悟本心的话呢,绝对不能够落入意识的分别境界。】
  
那再接下来,本心呢我们也一再的强调证悟的本心——这个本心的特质,祂是恒不变异、恒不断灭的。
光是就这个恒不断灭这个立场来看,就已经跟意识有很大的不一样。
(2)
因为正如我们前面所讲的,意识甚至在我们每天晚上睡着了、睡得很熟了没有梦的时候就已经断灭了,那这样子断灭、常常会断灭的状况,怎么能够跟我们的本心——永远永远没有一个剎那断灭的这个情况来相比呢?
所以在这里先告诉大家:本心的特质跟这个意识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不要把意识的境界误以为是开悟的本心的境界。
(3)

当然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去检视一下,因为我们刚才说本心的境界跟意识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从这里,各位菩萨也可以试着去判断,如果我们在一些地方听到了一些修行人号称已经开悟的话,那么我们不妨也用刚才的方式来检验看看,看看他开悟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心。
(4)
比方说,如果我们听到别人说他开悟了,他悟到的是:“在六尘之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但是又可以作主又不执著的心。”
当我们听到这样的话语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心里面要立刻来生起一个判断,也就是说:他虽然说对眼前的境界不执著,可是他同样也说他所证悟的那个心呢,对眼前的境界可以说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那么请问大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的不就刚好是意识的分别作用吗?
因为我们刚才已经一再告诉大家:分辨眼前的境界就是意识在作用,所以这个状况下的话,我们要打上一个问号,那么他悟的极有可能就是意识而已。
(5)

或者有人告诉我们说:“只要我们看着眼前的这个境界,但是我们不要去分别眼前所看到的是张三或者李四,我们只要看而不去分别,这一个就是我们的本心作用。”
如果各位菩萨听到这样说的话,不妨再仔细思惟看看:虽然在这样的说法里面,他说到了“不要去分别你看到的是张三还是李四”,可是各位菩萨,他虽然不去分别张三李四,可是当他眼睛在看到前面的境界的时候,请问他有没有看到呢?
(6)
他必然是有看到才能够告诉我们说“不去分辨是张三还是李四”,那么既然他有看到的话,不就正是意识的分别作用在作用着吗?所以像这样的状况,我们应该就可以去把他打上问号说:他所开悟的极有可能也不过是什么?意识的状况而已。
(7)
那么实际上,还有一些人会把我们之前跟大家说的定、定中的境界把它当成这个所谓开悟的本心。
那当然我们前面讲说:在无想定跟灭尽定两种定之下会没有意识现行,其他的定里面都有意识的现行;
这里我们就用《楞严经》里面的一句话来帮大家下一个脚注,《楞严经》说:“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楞严经》卷一)
那么这个经文就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哪怕我们在打坐中是怎么样的内守幽闲、怎么样殊胜的定境……那不管是怎么样幽闲的定境,它毕竟都是法尘分别影事,它毕竟都是意识的境界。
(8)

所以从这些方面,相信各位就可以来判断意识的变相有很多很多种;但是如果各位依照上面我们说的方式来判断的话,您应该就比较不容易受邪见所影响。

今天我们就先上到这里。

阿弥陀佛!

(8)
思考:
1、本心的特质是什么?
2、“在六尘之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但是又可以作主又不执著的心。”这是真心吗?为什么?
3、有人告诉我们说:“只要我们看着眼前的这个境界,但是我们不要去分别眼前所看到的是张三或者李四,我们只要看而不去分别,这一个就是我们的本心作用。”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4、《楞严经》说:“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0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请大家放大屏幕阅读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十课   第三集 色蕴与识蕴(1)   

叶正纬老师 主讲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在上个讲次里面,我们跟大家讲了:关于三缚结关于我见,并且跟大家讲了我见里面最关键的是意识,并且我们也跟大家介绍了几种可以简单判辨、判别是不是意识的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让我们:比方说面对一些修行人在阐述他的境界的时候,我们可以很轻易的用上个讲次所讲的方法呢,我们就可以直接去判断这里面是不是有一些可疑的地方,避免我们一开始就是直直的去信受去了。

(2)

可是谈到光是这个分辨判断还不够,其实我们在修行解脱道或者佛菩提道来讲,我们最终的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在修行的路上前进。

那么要谈到让自己在修行路上前进的时候,就不能够只是分辨其他人说的对与否,我们其实要更掌握住我们自己的心行;

要内观自心——要修我们自己的心行,让我们自己的这个心行修到一个程度让我们真正能够断我见、能够断三缚结,这样子我们才能够说在修行的路上有所前进。

所以底下我将为大家来解说:如果我们要进一步要来观行、要来断三缚结的话,我们可以怎么做?

(3)

首先我们要跟大家介绍的方法,我们说:要断我见的话,就是要把这个世间人一般都觉得说“我”是一个恒常存在的实体,所以断我见的意思就是要破除这样子错误的认知。

问题是说世间人觉得是“我”的东西呢非常非常多,变相非常非常多,所以你如果要一一的去分辨、一一的举证、一一破除的话,那么应该是旷日废时的。

(4)

所以在这方面来讲,佛其实很善巧方便,很慈悲的告诉我们:你如果要观行“我”的种种的话,就应该要从“蕴、处、界”的眼光来观行;

但蕴处界又以这个“蕴”作为一个初入门比较容易掌握的地方,所以我们接下来就来看看这个“蕴”。

“蕴”这个字的意思,在这里面的意思呢指的是:众集积聚的意思,那蕴的这个内涵有五项。

当然另外一个说法,蕴的另外一个说法就叫“阴”,所以当我们说五项蕴的内涵,我们把它叫做“五蕴”的时候,“五蕴”也有另外一个名词,同义的名词叫做“五阴”。

(5)

那它们使用的有一点点小小的差异:

如果我们讲的是“五阴”的话,我们着重的是这五项的内涵遮盖了我们的智慧,让我们没有办法看清实相,这个就好像有一片云遮住了太阳,所以你就是感觉它会有阴天的状况一样,像这样的讲法,我们把它叫做“五阴”,也就是五项会遮盖我们们生起实相智慧的事情叫做作五阴;

(6)

如果我们谈的是“五蕴”呢因为蕴的字的本身,就代表的是积聚的意思,所以说当我们说到“五蕴”的时候,那就是表示这个五项内涵,其实它所呈现给我们的看起来是一个实体,但是它的实质却是一个积聚的缘所生法,它的本身并没有实体存在。

(7)

所以有五蕴跟五阴的一些小小的差别,但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来讲,我们可以暂且先不必详细分辨五蕴跟五阴。

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讲次里面,也许有的时候为了方便起见,我会说它是五蕴,可是在另外一些时候,我会说它是五阴,但我的意思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别。

所以各位可以在这个讲次里面,先把它暂时当作五蕴就跟五阴是一样的。(未完待续)

(9)

阿弥陀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请继续关注下一节的精彩内容。

思考:

1、怎么样我们才能够说在修行的路上有所前进?

2、如果我们要进一步要来观行、要来断三缚结的话,我们可以怎么做?

3、“蕴”指的是什么?蕴和阴的一点点小小的差异是什么?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Afak3BNUdzA.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请大家放大屏幕阅读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十一课   第三集 色蕴与识蕴(2)  

【上节课我,我们学习到:……五蕴跟五阴的一些小小的差别,但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来讲,我们可以暂且先不必详细分辨五蕴跟五阴。

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讲次里面,也许有的时候为了方便起见,我会说它是五蕴,可是在另外一些时候,我会说它是五阴,但我的意思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别。

所以各位可以在这个讲次里面,先把它暂时当作五蕴就跟五阴是一样的。】

(2)

这个五阴是哪五阴呢?这个五阴的内涵就是:色、受、想、行、识五个。

这个色跟这个受想行识,刚好就形成了我们一般所认知到的身体跟心理;也就是色对应到我们的身体,那么受、想、行、识对应到我们的心理作用;

所以各位菩萨,如果觉得这里面比较难记忆的话,可以从这个方面来讲,也就是说我们把色就是对应到身体,然后把我们的心理的作用把它拆成受、想、行、识。

(3)

这个五阴到底是怎么样来函盖所谓的我呢?这个就如同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观众,当您现在正在听我在说话的时候,您正在听的时候,其实您已经有一个具足的我在运作了。

比方说,您坐在电视机前面能够坐着,然后在听我在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您是一定有一个“色”身在支撑着,并且有色身的能量,让你能够不疲惫继续的听闻。

(4)

同时呢,在您听我在说某一些事情的时候,您一定会有一些感受,不管是觉得说我说的很正确,还是说你觉得这一段听不太懂,总而言之,您都会有好些个感受,这个“感受”呢就是我们讲的这个五阴里面的第二个阴。

那么第三个呢,您除了感受之外,您应该是一边听会一边去思惟,去想说“现在这个法到底指的是什么?在我日常生活中,我又怎么去观行呢?我要怎么去应用呢?”

这些您在听闻当中一定会有同样同时的这些心行在现行,这个现行的心行我们把它叫做“想”。

(5)

再来,五阴的第四个叫做“行”阴,行阴的部分呢又可以分成身、口、意的范围;

以您目前坐在电视机前面听闻我在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您在坐着听闻的时候,您的身体仍然按照自然的方式在运行着,所以它有一定的身行在;

并且也许您在听我在说的时候,也许同样的您在电视机前面的话,您有其他朋友的话,也许你在听的时候会彼此交谈讨论一下“到底他说的这个法对不对?”这个时候当你在说法的时候,你就有口行了;

同样的,当您在进行思惟理解的时候,您的这个意念同样也在您的脑海中流动,所以这个时候同样的您也有所谓的行阴在这个里面现行。

(6)

最后一个就是色受想行识,最后一个是“识”阴;识呢就如同我们在前面的讲次讲的“识”这个字,讲的是分别的意思,

所以当您在电视机前面正在观看这个节目的时候,您既然从头到尾一直都在观看,并且您也知道您看的是什么节目,您也知道这里面说的法是正觉同修会谁所传授的法,

这个时候其实分别的作用一直都在进行,所以我们说这个里面同样的,也有识的这个因在里面现行。

(7)

所以从这个简单的分析,我想观众们应该可以约略知道,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你如果仔细去看的话,其实我们都是五阴具足的,我们同样都是色受想行识这个五个阴在一起运作,才成就了所谓我们对平常对于“我”这个字的感觉、理解跟体会。

(8)

所以这个意思就是说,佛为我们开示了五阴的这个法门,意思就是说不管这个“我”到底有什么样的相貌,也不管你今天到底是在什么样的情境,面对什么样的境界,他们全部都可以用五阴的方式来描述这个理念里面的“我”,所以如果我们要破除我见的话,就一定要从五阴下手。

(9)

换句话说,把这个“我”:世间人之所以会把“我”当作是这个恒常存在的实体,然后牢牢执著着不放,它里面的内涵其实也就是把五阴里面的一个阴或者两个阴或是全部的五阴,把它当作一个真实恒常的存在,然后牢牢执著着不放。

所以我们如果要断我见的话,当然就一定要对五阴要有所了解,才能够在断我见的方面切入。

(10)

阿弥陀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请继续关注下一节的精彩内容。

思考:

1、五阴是哪五阴呢?

2、这个五阴到底是怎么样来函盖所谓的我呢?

3、为什么说要破除我见的话,就一定要从五阴下手?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Afak3BNUdzA.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5 16: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