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相念佛 于 2013-12-6 14:16 编辑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请大家放大屏幕阅读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九课 第二集 意识的性质(5) 【上节课我们学习到:《维摩诘所说经》里面讲的“诸入不会、不合”,这个就刚刚好跟我们刚才讲的意识的性质恰巧形成强烈的对比,所以这个就是告诉大家要证悟本心的话呢,绝对不能够落入意识的分别境界。】
那再接下来,本心呢我们也一再的强调证悟的本心——这个本心的特质,祂是恒不变异、恒不断灭的。 光是就这个恒不断灭这个立场来看,就已经跟意识有很大的不一样。 (2) 因为正如我们前面所讲的,意识甚至在我们每天晚上睡着了、睡得很熟了没有梦的时候就已经断灭了,那这样子断灭、常常会断灭的状况,怎么能够跟我们的本心——永远永远没有一个剎那断灭的这个情况来相比呢? 所以在这里先告诉大家:本心的特质跟这个意识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不要把意识的境界误以为是开悟的本心的境界。
(3)
当然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去检视一下,因为我们刚才说本心的境界跟意识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从这里,各位菩萨也可以试着去判断,如果我们在一些地方听到了一些修行人号称已经开悟的话,那么我们不妨也用刚才的方式来检验看看,看看他开悟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心。 (4) 比方说,如果我们听到别人说他开悟了,他悟到的是:“在六尘之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但是又可以作主又不执著的心。” 当我们听到这样的话语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心里面要立刻来生起一个判断,也就是说:他虽然说对眼前的境界不执著,可是他同样也说他所证悟的那个心呢,对眼前的境界可以说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那么请问大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的不就刚好是意识的分别作用吗? 因为我们刚才已经一再告诉大家:分辨眼前的境界就是意识在作用,所以这个状况下的话,我们要打上一个问号,那么他悟的极有可能就是意识而已。
(5)
或者有人告诉我们说:“只要我们看着眼前的这个境界,但是我们不要去分别眼前所看到的是张三或者李四,我们只要看而不去分别,这一个就是我们的本心作用。”
如果各位菩萨听到这样说的话,不妨再仔细思惟看看:虽然在这样的说法里面,他说到了“不要去分别你看到的是张三还是李四”,可是各位菩萨,他虽然不去分别张三李四,可是当他眼睛在看到前面的境界的时候,请问他有没有看到呢? (6) 他必然是有看到才能够告诉我们说“不去分辨是张三还是李四”,那么既然他有看到的话,不就正是意识的分别作用在作用着吗?所以像这样的状况,我们应该就可以去把他打上问号说:他所开悟的极有可能也不过是什么?意识的状况而已。
(7) 那么实际上,还有一些人会把我们之前跟大家说的定、定中的境界把它当成这个所谓开悟的本心。 那当然我们前面讲说:在无想定跟灭尽定两种定之下会没有意识现行,其他的定里面都有意识的现行; 这里我们就用《楞严经》里面的一句话来帮大家下一个脚注,《楞严经》说:“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楞严经》卷一) 那么这个经文就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哪怕我们在打坐中是怎么样的内守幽闲、怎么样殊胜的定境……那不管是怎么样幽闲的定境,它毕竟都是法尘分别影事,它毕竟都是意识的境界。
(8)
所以从这些方面,相信各位就可以来判断意识的变相有很多很多种;但是如果各位依照上面我们说的方式来判断的话,您应该就比较不容易受邪见所影响。
今天我们就先上到这里。
阿弥陀佛!
(8)
思考: 1、本心的特质是什么? 2、“在六尘之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但是又可以作主又不执著的心。”这是真心吗?为什么? 3、有人告诉我们说:“只要我们看着眼前的这个境界,但是我们不要去分别眼前所看到的是张三或者李四,我们只要看而不去分别,这一个就是我们的本心作用。”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4、《楞严经》说:“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