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无相念佛

[实修记录] 佛弟子[无相念佛]个人实修成长记录--念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四十八课   第十三集 成佛之道简介(上)(1)

白正伟法师 主讲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讲的题目就是这个“成佛之道”。

  可是什么是“成佛之道”呢?“成佛之道”这个议题非常非常的大,也就是说整个修学佛法,从一个凡夫到成佛这整个过程,我们每个菩萨要所经历、所修证、所能够了知、所断除的一些种种的法道,这就是成佛之道。

(1)

既然提到成佛之道,那就有一些不是成佛之道,等于说在现在市面上很多很多修行的团体,很多很多打着佛教的名义,或者不是佛教的名义,种种的一些,这些通通叫做“成佛之道”。

可是实际上,是不是成佛之道呢?这个当中里面的正确的内涵、正确的修道次第是哪些?名义是否符合?

也就是说,它的名字虽然叫做“佛教”,可是实际上是不是佛教呢?它的名字虽然说叫做“成佛之道”,可是实际上修行的内容是不是成佛之道?所以正确与否,误会不会误会,这个当中是非常重要。

(2)

可是这个名义是否符合,它当中我们要了解哪里,我们可以从很多地方去检查。

我们可以从所说的内涵以及所讲述的道次第,是否符合“三量”的标准,举例来讲,看是否符合 佛陀“至教量”“圣教量”的说法,是否符合“现量”实证的内容,也是否符合“比量”逻辑推论的这个道理。所以必须要符合“三量”。

我们相信每个人都不愿意被人家误导,可是众生被误导的情形还是非常非常的多。

所以说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要往成佛之道迈进的过程当中,我们都不希望被误导。因此说,检查每一个法的内涵和道次第是否符合 佛陀“圣教量”及“三量”的内涵是很重要的。

(3)

我们来看看,在我们说有哪些不是成佛之道呢?举例来讲,有的人他是以世间人天乘或者外道的修法,来当作成佛之道,这我们来说叫做“世间道”。

这个世间道的内涵有哪些呢?基本上我们分为三点来说:

第一点,有的人是把世间人天乘的善业善道来行善当作是成佛之道,而且说把这个当作“究竟的成佛之道”;可是实际上成佛之道当中的内涵,是包涵了十善业道,可是并不能说十善业道就是成佛之道。

(4)

举例来讲,有的人他一天到晚去布施行善或者是慈济众生,每天帮众生的病苦,照顾或救济危难,这是在佛法当中是属于人天乘的善法,这个是属于善道,可是它不是究竟的成佛之道,成佛之道不是只有这些而已。

这是第一种:以世间道的善道当作成佛之道;其实它的内涵不能代表全部的成佛之道,如果把这个当作成佛之道,那就是误会了。

(5)

第二点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非恶不善道”。什么叫做非恶不善道呢?它基本上就是把一些无记法来修行,当作是修学佛法,当作是参禅,或者当作是成佛之道。

举例来讲,譬如来讲有的人说:以插花这个花道就代表说这就是佛法,这就是成佛之道。

其实他错了!它不是恶法所以说“非恶”,可是对于成佛的这过程来讲,它并不是所要修所要证的,所以它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它顶多是世间法而已,世间的无记法。

有的人同样的把花道、茶道或者书画道——写书法、画国画,乃至于有的厨艺道,以这种当作是修学佛法,那就是误会了。所以这也是摄属于“世间道”来说。

(6)

另外一种就是外道的所谓的“恶不善法”、“恶不善道”,基本上是把恶法,把不善的法当作是佛法,假藉佛法的名号。

譬如说,有的人说“这个是佛法啊”,可是实际上怎么会是佛法?譬如外道以邪淫的双身法当作“佛法”,这个其实是恶不善道。

为什么叫做“恶不善道”?因为它趋于三恶道,它不是下堕地狱、畜生,不然就是饿鬼。

(7)

那也有的把气功的这些假法,譬如说练气功,练什么某某功某某功来说“这个就是佛法”,说这是佛法的内涵,其实它的内容是错的,根本不是。

甚至这些气功有的跟鬼神打交道,这就跟饿鬼道的众生去相应哪,而去干预因果、去制煞,或排解运势种种,这个会下堕于饿鬼,甚至有的造恶业下堕到畜生,这是属于恶不善道。

(8)

也有的教派说利用什么诛杀法,用养小鬼或者弄一个祭坛,来用诛杀敌人的方法、诛杀对手的方法,这种也是恶不善道。

或者有的呢,我们平常看到譬如杀猪宰羊、比赛杀猪公,用这个在寺庙当中祭祀,其实这也是恶不善道。这些通通都不是成佛之道,同样它也不是佛法。

(9)

还有一种是属于佛法当中的内容,可是局限呢把它当作成佛之道,那就是说“把二乘的解脱道来当作就是成佛之道”。可是二乘的解脱道是含摄在成佛之道里面,事实上,它不能全部代表——全部的成佛之道。

有的人——举例来讲,他专门修二乘解脱道,他以为说,二乘解脱道只要断了我见、我执,解脱三界入无余涅槃,这就是成佛之道。其实错了,其实这应该讲叫做“罗汉道”。

(10)

为什么呢?因为它是成就阿罗汉的果德,成就声闻道;乃至透过因缘观成就缘觉辟支佛的这一个果证。这个其实是二乘的解脱道,它不是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含摄这当中的法,所以把四圣谛、八正道这个修法当作是全部的成佛之道,那就是误会。


或者把因缘观的内容当作是成佛之道,以为可以断我见、断我执,出离三界而证得声闻的十智种种,就把它当作成佛之道,其实是把成佛之道局限了。这只是声闻道或者缘觉道,只是二乘的解脱道,只是成佛之道当中的局部内涵。

(11)

更有的更把它误会了,以“六识论”的观点来讲“缘起性空”、“一切法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这其实是“断灭见”的外道。

他把误会的二乘解脱道当作是成佛之道,那更是冤枉了。

所以说,我们对于这个内涵是要了解,对于它修道的次第也是要了解,才不会被误导,也不会被自己的邪见,或者邪师邪教导的误导。(未完待续)

(12)

思考:

1、什么叫“三量”?

2、上文中提到哪些不是成佛之道却被误认为是佛道呢?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B-TqaMbe418.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相念佛 于 2014-1-27 19:09 编辑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四十九课   第十三集 成佛之道简介(上)(2)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到:有人以“六识论”的观点来讲“缘起性空”、“一切法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这其实是“断灭见”的外道。他把误会的二乘解脱道当作是成佛之道,那更是冤枉了。

所以说,我们对于这个内涵是要了解,对于它修道的次第也是要了解,才不会被误导,也不会被自己的邪见,或者邪师邪教导的误导。】

(2)

那好了,讲到这里,我们提到一些不是成佛之道,那真正的成佛之道是什么?

真正的成佛之道是大乘的佛菩提道。而大乘的佛菩提道它其实是含摄二乘的解脱道,也含摄了人天乘的善法。

所以整个成佛之道是一个完整而不是支离破碎,不能拿人天乘或者二乘解脱道的部分来当作整个成佛之道。

整个成佛之道是大乘佛菩提道,含摄二乘的解脱道,乃是福德和智慧具足圆满的。

(3)

也就是说,我们要从除了二乘解脱道的断我见开始,而且最主要的核心议题是什么?

就是大乘的佛菩提道要能够实证法界实相心,能够明心见性;乃至在明心见性以后,透过三贤位的相见道位,能够修集让见道圆满进入初地;乃至成就道种智,最后成佛成就一切种智。

所以说,整个成佛之道从这个角度的观点来看,只有大乘佛菩提道才是成佛之道。

因为大乘菩提道双具两个主要道,而且能够圆满。也就是说,大乘的佛菩提道能够成就大菩提,而且也成就二乘的解脱道的二乘菩提。所以说成佛之道的概要是这样。

(4)

那好,我们来讲一下佛菩提道它整个修学的次第。大乘的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是以大乘别教五十二位阶的六种菩萨性的进程,来做整个修证的这个部分。

佛菩提道修学次第,佛在经典里面有透过经典的说明——很多大乘的经典说明,讲到这个佛菩提道的修学次第。依据两个主要道而铺陈出来的,所以我们下面有写一个“二道并修,以外无别佛法”。也就是说,大家依据这个来做一个检查,能够了知自己修证的方向和修证的次第内涵是否正确。

  所以说,这因为是佛菩提和解脱道这二道并修以外别无佛法,不能说我修一个什么“插花法”,或者修一个什么“双身法”,乃至修一个什么摆一个祭坛说什么“火供”、“烟供”,种种这些都是外于这些“二主要道”,其实那根本就不是佛法。

(5)

我们根据这大乘别教五十二位阶的这六种菩萨性的进程,我们来一一看。

这第一种是什么?就是“十信位的凡夫性”,也就是说众生在凡夫异生的这个位阶的时候,他要修十信圆满。

十信圆满,有的菩萨,他从初发心开始修十信圆满,有的一劫乃至有的到十千大劫,也就是一万大劫,才能够把十信的凡夫性修圆满。

(6)

那十信的凡夫性能够跨越这个凡夫性的标的内涵是什么呢?

透过这个修证,第一个位阶的这个次第修证,在这十信位的圆满来说,当他十信位圆满的时候,他是信受于因果的——至少初步的信受因果,他是信受八识论;

他绝不会落入断灭论的,例如“六论识”的断灭论或者常见的外道当中,乃至种种的一些的杂七杂八的外道,他不会,他只是说他是信受于因果,他是信受于八识论。

(7)

如果是这样的人,他其实就是十信位圆满。而且他也对三宝起信,他信受于佛、信受于法、信受于僧,乃至成就“四不坏净”、“四不坏信”——就是说不仅是归依于佛、归依于法、归依于僧,也归依佛的圣戒。

那有人说“我学佛啊”甚至“我明心见性”,他居然不归依三宝,不归依最简单的三归依戒的话,乃至受持五戒种种,那表示说,他的十信位的凡夫性——还没有具足成就能够跨越凡夫性,进入到真正菩萨的修行。这是第一个位阶。

(8)

第二个位阶是什么呢?就是“十住的习种性”。

十住的“习种性”,而有的时候又叫做“十发趣”、“十发趣性”。那这十发趣呢基本上我们讲“习种性”,就是说在习种性的这个部分总共十个位阶。

十个位阶从初住位到六住位来说,这个是在外门的六度万行,我们这里就是到六住加行熏习般若中观的知见,他满心的时候能够断我见。

所以说这个十住位的习种性的菩萨,为什么叫做“习种性”?因为他:第一、习气性障还非常非常的重,这是第一种“习”,所以叫做“习种性”;

第二个也就是说,他要“熏习”很多很多的法,在这个位阶他得要努力的熏习种种佛法的知见还有修行的内涵道次第,他要能够听闻信解。

(9)

这时候,当他初住布施、二住持戒乃至到六住熏习——进入加行位熏习般若中观知见的时候,当他满心断我见的时候,证得“四加行”断我见的时候,七住位的时候当他一念相应的时候,明心不退而能够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这个法界实相心的时候,他就进入到内门来修六度万行。

所以说,在这之前就叫做“资粮位”,在六住位的时候就叫“加行位”,在这之后就叫做“见道位”,也就是说,内门的六度万行和外门的六度万行在这个分界点。
所以说“明心证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里程碑。

(10)

那另外呢,在证得法界实相心明心以后就是七住不退——“位不退”的位阶,然后继续在悟后修习,转依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这个体性,那来慢慢修习到十住位能够眼见佛性,证得“世界身心如幻观”。

这一个就是“十住位的习种性”的“十发趣”所要修证的大概的简单的内涵。

(11)

思考:

1、真正的成佛之道是什么?

2、那十信的凡夫性能够跨越这个凡夫性的标的内涵是什么呢?

3、十住位的习种性的菩萨,为什么叫做“习种性”?

4、“十住位的习种性”的“十发趣”所要修证的大概的简单的内涵是什么?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B-TqaMbe418.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五十课   第十三集 成佛之道简介(上)(3)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到:……在证得法界实相心明心以后就是七住不退——“位不退”的位阶,然后继续在悟后修习,转依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这个体性,那来慢慢修习到十住位能够眼见佛性,证得“世界身心如幻观”。

这一个就是“十住位的习种性”的“十发趣”所要修证的大概的简单的内涵。】

(2)

那接下去,十住位圆满了以后,我们就要进入到“十行位的性种性”的菩萨。性种性的菩萨,为什么叫“性种性”呢?

因为他在十住位的七住能够证得法界实相心,十住能够眼见佛性证得世界身心如幻观的时候,当他十住圆满的时候,进入十行位“性种性”的时候,他已经发起了少分的菩提性;

可是发起了菩提性以后,他得要长养菩提性,所以长养菩提性,甚至行菩萨行,这时候所以我们讲,十行位的菩萨又叫做“十长养”的菩萨——“十长养”就是长养圣胎、长养菩萨性。

(3)

在这个位阶,讲“性种性”菩萨就是两个部分。

第一个,他要转依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转依如来藏的真实性,转依如来藏的直心性,转依如来藏的不造作性,转依如来藏的无污染性,转依如来藏种种无边的中道体性、涅槃体性,还转依如来藏这些清净的体性,这是第一个十行位的菩萨要转依的心性。

(4)

第二个,得要发起菩萨性、发起菩提性。

如来藏也有无漏的这些功德,然后要依止于如来藏这些功德而发起菩萨性、长养圣胎,在这个位阶能够努力的除伏异生性和凡夫性,能够努力的行菩萨道,在这里这十种行来长养菩萨性,行菩萨行,所以十行位也叫“十行”,就是行菩萨行。

在十行位圆满的时候,就是证得蕴处界、七转识“犹如阳焰”的现观,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位阶。

(5)

下一个位阶就进入到“十回向位的道种性”菩萨。十回向位的道种性菩萨,有的时候我们又叫做“十金刚”。

这个金刚性也就是说,当你十行位性种性的菩萨性圆满了,你的清净性圆满了,你的异生性伏除大部分了,凡夫性伏除了甚多,尤其有些利根的人在十行位就可能能够发起了初禅,性障永伏如阿罗汉,有的可能还没有,那就得在十回向位道种性的菩萨。

(6)

那为什么叫“道种性”?也就是说,要实践修道性的种性,实践修道性的功能差别,要犹如金刚一样,为了护持佛法、救护众生,在佛菩提道及解脱道上面,来成就十回向位的道种性;

你心心念念就是回向佛道的成就,心心念念回向救护众生,心心念念回向护持正法,心心念念回向整个佛法的常恒永续的能够让众生都有因缘能够修学,这就是十回向位的道种性菩萨。

(7)

所以,十回向位道种性菩萨,他所要作的部分就是要能够破邪显正,能够救护众生能够回向于正道,救护众生远离邪见,远离邪教导的教导。

所以说,在十回向位努力的护持正法,努力的救护众生,这是在成佛之道三贤位当中的最后的一个阶位,能够在十回向位能够让道种性圆满。

当十回向位在道种性的这个修证能够圆满的时候,你在十回向位满心,就证得了菩萨道“犹如梦境”观的这个现观,证得这个如梦观的时候,那就十回向圆满。

(8)

在十回向圆满的时候,这时候你有很多的果德可以检查。

举例来讲,你在十回向圆满的时候,你准备要进入初地的时候,你必须要“性障永伏如阿罗汉”,也就是说性障要永伏。这是要断除大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而不是二乘的异生性而已。

一般在七住位断我见的时候,你就已经断除二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可是因为大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非常的广而且深入,所以说要从七住位乃至到了十回向位圆满的这个阶段,都是在断除大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

(9)

这样因为你断除了大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以后,你性障永伏如阿罗汉,这时候同时你也证得了初禅,你离开欲界生,你已经证得了色界定而发起了基本禅定,有的发起初禅、二禅、三禅乃至到了四禅。

所以说,这个是说在十回向圆满的时候,你要进入初地,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性障永伏如阿罗汉”。

(10)

第二个条件,你得要在三贤位的时候能够修集广大的福德,尤其是在三贤位的十住位、十行位,乃至最重要的是要在十回向位,能够破邪显正,能够修集“入地应有的广大福德”。

  可是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先大概介绍到这里,只介绍第二点“入地应有的广大福德”,我们接下来要在下一节课来继续讲这个内容。

  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11)

思考:

1、性种性的菩萨,为什么叫“性种性”呢?

2、十回向位道种性的菩萨,为什么叫“道种性”?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B-TqaMbe418.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相念佛 于 2014-1-29 14:45 编辑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 五十一 课  第十四集 成佛之道简介(下)(1)

  白正伟法师 主讲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三乘菩提系列正知见》的部分,我们再继续来说明。

  上一节课我们讲完了“成佛之道”的三贤位的部分,在三贤位满心的时候,也就是说十回向位满心的时候证得“犹如梦境”的现观——菩萨道“如梦观”。

这时候要进入初地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我们上节课有提到,第一个“要性障永伏如阿罗汉”,已经断除了大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而离欲发起了初禅乃至到四禅,要性障永伏如阿罗汉,他的性障已经永伏了,如同阿罗汉一样。

(2)

第二个部分就是“要入地应该有的广大福德”。

这就是说在十回向位乃至更早之前的菩萨道的过程当中,能够努力的护持正法、破邪显正,能够救护众生远离邪见、远离邪教导,

这一个部分能够搜集广大的福德,当然还加上“财施、法施、无畏施”这三施并行,而且尤其是以法布施,尤其是救护众生、护持正法、破邪显正所能够搜集的福德是最大的。

这个当然要以智慧为先导来做这个前提,不要“以为”自己在护持正法、破邪显正,其实是自己弄错了。所以这个部分要以智慧为先导,这是入地前第二个重要的条件。

(3)

第三个条件是什么?就是他必须要熏习一切种智的知见能够具足,具足熏习一切种智知见。因为初地应该有的一分的道种智,他要能够成就,应该有的一分的无生法忍要能够成就。

那这个内容有哪些呢?譬如说他要具足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还有两种无我等等的,种种能够成就百法明门的熏习,能够在入地之前,他必须要有这个条件,能够熏习一切种智的该有的知见。

因为入地就可以知道十地的每一地的境界相,能够乃至知道整个成佛进入修道位,所以在入地之前,必须在十回向位满心就熏习这个部分。这就是说在成佛之道三贤位的道次第当中,所需要修证的这个内涵。

(4)

再来,还要“在佛前勇发十无尽愿、发起增上意乐”。

等于说,你具足了这些条件以后,你必须在佛前能够依据《华严经》所抄录下来的这个十无尽愿,在佛前勇敢的发起这个十无尽愿,到成佛此愿都不舍这十无尽愿,无尽期的能够利益众生永无止境,发起这个增上意乐。

因为发起这个增上意乐,又配合其他条件就进入到初地。

(5)

初地就属于我们下一个位阶,就是“十地的圣种性”菩萨。

十地的圣种性菩萨祂是属于大乘,这个部分在初地来讲,祂是见道通达位能够进入到修道位,也从修道位开始,这是初地菩萨。

十地的圣种性菩萨在初地来说,祂就是见道通达位,可是见道通达位,因为祂性障永伏如阿罗汉,其实祂已经可以取证慧解脱,但是祂不取证,

祂故意起了一分思惑——其实祂见惑、思惑已经可以断除,可是当祂要断除思惑的同时,祂故意起了一分思惑而生生世世留惑润生,不入无余涅槃,因为要利益众生,因为要成就佛道。

(6)

这是在初地所必须要做的一个动作:能够故意留一分思惑而生生世世行菩萨道利益众生。

而祂可以取证慧解脱果而不取证,因为祂是大悲愿的缘故,祂已经可以断除了分段生死,其实来说,应该来讲祂的分段生死其实是可以已断,但是因为这个悲愿,故意留惑润生而生生世世在人间、在三界中能够行菩萨道。

这时候祂不仅已经烦恼障的这个现行可以断除,只是因为留惑润生而故意留一分,而且祂也开始断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

(7)

这个是声闻缘觉所不能断的,可是初地菩萨已经开始渐渐断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并且祂也开始断除所知障所摄无始无明的无量上烦恼,祂开始这样断除,这是在修道位初地菩萨开始就能够做这个部分。

所以初地菩萨祂在这时候,祂已经不是只有内门的六度万行,祂是“内门的十度万行”。

(8)

在初地菩萨来说,祂主修“布施波罗蜜多”,而且是以法布施为主。

所谓的“法施”,也就是说要无倒说法,要称理说法,并且你所说的要教修学处,要教导众生能够修学佛菩提道及解脱道的所有内涵,这样才是法施。

不是说你说法就是一定法施,如果你说法有颠倒,那不是法布施,那是误导众生!

(9)

说法没有颠倒于法界实相,与至教量无有颠倒,那就是法施;而且与法界实相的真实理能够相称,也是称理说法;而且你所说的法,能够教导众生在诸菩萨学处能够用功。

所以初地菩萨以法布施为主,而且这时候祂已经通达了百法明门。通达了百法明门以后,在满心位的时候,就证得“犹如镜像”的现观,这是初地菩萨在成佛之道的十地的初地菩萨、修道位的初地菩萨,所要修证的一个内容,简略的介绍。

(10)

思考:

1、入地前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2、在初地所必须要做的一个动作是什么?

3、在初地菩萨来说,祂主修什么?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YJ-H-CzIPEA.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4-1-29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随喜赞叹!

点评

南无阿弥陀佛!感恩师兄鼓励!也随喜赞叹师兄念佛精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31 18:42
 楼主| 发表于 2014-1-31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如不动122 发表于 2014-1-29 21:44
阿弥陀佛!随喜赞叹!

南无阿弥陀佛!感恩师兄鼓励!也随喜赞叹师兄念佛精进!
 楼主| 发表于 2014-2-3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祝福马年所有同修都能听闻正法 信受正法 新年共修开始了 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第五十二 课  第十四集 成佛之道简介(下)(2)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到:……初地菩萨以法布施为主,而且这时候祂已经通达了百法明门。通达了百法明门以后,在满心位的时候,就证得“犹如镜像”的现观,这是初地菩萨在成佛之道的十地的初地菩萨、修道位的初地菩萨,所要修证的一个内容,简略的介绍。】

(1)

接下来就进入到二地。因为初地菩萨又多证得了一分道种智无生法忍而进入了二地,二地主修“持戒波罗蜜多”以及一切种智的进修。

能够在无生法忍的这个智慧上面更努力,而且祂这一地来主修持戒,在这一地主修持戒的时候,在二地满心位的时候,就成就了“犹如光影”的现观,祂的戒行自然清净,乃是真的“持戒菩萨”!

所以说,在二地满心之前的菩萨,都叫做“学戒”;真正二地满心以后,才是真持戒的菩萨。

(2)

所以二地满心成就二地无生法忍道种智以及千法明门,更能断除更深细的一分的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所知障的一分无始无明的上烦恼,这是二地菩萨证得“犹如光影”的现观以及二地无生法忍道种智。

因为这样证得了二地无生法忍道种智,成就了二地满心位的无生法忍以后,又依于这个道种智,又可以进入到三地,在三地能够修学佛法。

(3)

在三地来说,三地菩萨祂主修“忍波罗蜜多”以及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成就俱解脱果而不取证。

我们知道,初地菩萨祂已经可以成就慧解脱果而不取证;到了三地满心的时候,其实祂已经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按照次第来讲,祂应该已经修学四无量心、四禅八定、五神通;

因为祂已经四禅八定具足,四无量心也具足圆满,祂其实已经成为俱解脱的大阿罗汉的这个果证,可是俱解脱大阿罗汉果证——祂不取证这个俱解脱。

(4)

为什么?因为要利益无边的众生,因为有无量无边世界的众生需要我们来摄受利益,让他们迈入成佛之道,所以这个三地满心的菩萨一样继续留惑润生,能够继续的生生世世行菩萨道,发起了一分的“无漏妙定意生身”。

在满心位的时候,成就三地的无生法忍以及“犹如谷响”的现观,并且发起了“无漏妙定意生身”,已经远离胎昧了。因为发起这意生身,远离胎昧,所以就可以利益众生无量无边,十方世界来利益众生。

(5)

再来,因为三地满心所证得的一分道种智,又进入到四地,主修“精进波罗蜜多”。

四地菩萨主修精进波罗蜜多以及一切种智,祂就能够于此土以及他方世界能够广度有缘而无有疲倦,非常精进的努力度化众生;

而且这时候祂也进修一切种智,能够成就四地所应该要有的无生法忍道种智。因为熏修一切种智,在满心位成就的时候,证得“如水中月”的现观,这是四地菩萨所修的内涵次第。

(6)

接下去,依据四地菩萨的无生法忍道种智能够进入到五地。五地菩萨主修“禅定波罗蜜多”以及一切种智的熏修,在这时候,祂开始要断除下乘的涅槃贪。

因为二乘人对于涅槃有贪着,心心念念想入涅槃,就会障碍了菩萨性的发起以及功德的利益众生,所以说,五地菩萨在这时候,祂要去断除这个下乘的涅槃贪,在这方面努力的修行,而且主修禅定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

祂在满心位的时候,成就了“变化所成”的现观。这是五地菩萨所应该修行的内涵以及次第的内容。

(7)

依据五地菩萨所证得的道种智进入到六地,六地主修“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说,依道种智现观十二因缘的一一有支以及意生身、化身通通都是自心真如所变化,变化所现,乃是非有似有,成就了细相观,不由加行自然而然能够证得灭尽定,成俱解脱大阿罗汉,成就俱解脱的大乘无学的果德。

(8)

因为祂能够这样的证得灭尽定的这个部分,证得“非有似有”的这个现观,依据六地无生法忍道种智,又进入到七地主修一切种智以及“方便波罗蜜多”。

由于这里证得了这个,由于再重观十二有支中之流转门以及还灭门的一一的细相,成就了方便善巧,能够念念随入灭尽定,也就是说念念证入灭尽定。

祂在满心位的时候,证得了“如揵闼婆城”的现观。

七地满心的时候已经断除了故意保留最后一分的思惑,这时候祂的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同时已经断尽,这时候诸佛现身加持,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而得以入八地心,进入到“大般若波罗蜜多”的位阶,就进入八地入地心。

(9)

八地菩萨就主修“愿波罗蜜多”以及一切种智,到了满心位的时候,“纯无相观”任运恒起,所以祂能够于相于土自在变现。在满心位的时候证得了“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因为这样的成就了八地的道种智能够进入到九地。

  九地又主修“力般若波罗蜜多”以及一切种智,成就“四无碍辩”,也就是“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修七辩而得辩才无碍。满心位证得“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这时候进入十地。

(10)

十地主修一切种智,也就是“智波罗蜜多”。在满心位的时候起“大法智云”,现起了大法智云所含藏的种种功德,成为“受职菩萨”,诸佛如来灌顶悉皆成就,能够进入到“等觉位”。

所以说,接下去就要进入到“等觉性”的菩萨,等觉性的菩萨就是等觉位菩萨。

(11)

这时候,等觉位菩萨继续修一切种智的微细法要,能够圆满等觉地的无生法忍,并且祂于百劫修相好,百劫中修集极为广大的福德,以之圆满三十二大人相以及无量的随形好,

“无一时非舍身时,无一处非舍命处”,如是百劫来修集这些广大的福德来为了佛教的正法永续,为了众生的法身慧命来作一切的布施,不管是内财、外财,于内财、外财一切皆无吝惜,这样广大的布施。

这样百劫修相好修集圆满以后,就进入“妙觉位”成最后身菩萨。

(12)

思考:

菩萨从二地到等觉位菩萨各主修什么,证得什么?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YJ-H-CzIPEA.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祝福马年所有同修都能听闻正法 信受正法 早证菩提 成就佛道 新年共修第二天开始了 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五十三课  第十四集 成佛之道简介(下)(3)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到:……等觉位菩萨继续修一切种智的微细法要,能够圆满等觉地的无生法忍,并且祂于百劫修相好,百劫中修集极为广大的福德,以之圆满三十二大人相以及无量的随形好,

“无一时非舍身时,无一处非舍命处”,如是百劫来修集这些广大的福德来为了佛教的正法永续,为了众生的法身慧命来作一切的布施,不管是内财、外财,于内财、外财一切皆无吝惜,这样广大的布施。

这样百劫修相好修集圆满以后,就进入“妙觉位”成最后身菩萨。】

(1)

进入“妙觉性”的时候就是妙觉位。成就妙觉性的这个妙觉菩萨,乃是菩萨地的究竟圆满位,就是接下来祂就是要成为当来下生成佛的妙觉菩萨。

祂这时候住在兜率陀天,观察世间的时节因缘是否成熟,观察众生的根器是否成熟,在这方面努力来安排这些因缘,成就诸佛菩萨广大神通,安排众生以及自己成佛的因缘。

当因缘成熟的时候,降神母胎,能够示现受生于人间。

(2)

这时候,祂已经断尽了烦恼障一切的习气种子,并且也断尽了所知障的一切随眠,永断变易生死的无明。

在初地菩萨就已经可以断除了分段生死,可是到了佛地之前的这个妙觉位、妙觉菩萨时候,已经开始准备要断除变异生死的无明,而成就“大般涅槃”。

妙觉菩萨最后在人间示现成佛的时候,断除了变异生死,成就了大般涅槃、四智圆明;在人间舍寿后,祂的报身常住于色究竟天宫,能够利乐十方地上菩萨;

并且佛菩萨成就的这个妙觉位成佛的这个究竟佛,祂以无量的化身利乐无边的有情永无尽期,成就究竟的佛道、成究竟位,这时候进入成就了“圆满波罗蜜多”。

(3)

所以说,我们讲了这个“五十二个位阶”的整个菩萨道,到最后妙觉位以后下生成佛,整个成佛之道主要乃是以证得法界实相心如来藏为首要目标,以这个基础来修学佛法;如果离开了这个基础而说它是成佛之道,那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从这个基本的知见内涵来了解,就是说,要成就成佛之道,必须以八识论的这个法界实相心的实证为基础,如果离开了这个基础,是不可能成就成佛之道,当然它本身也不是成佛之道。

如果它只是解脱道断我见、我执出离三界,它顶多是叫罗汉道,不能叫做成佛之道。

(4)

成佛之道必须以实证法界实相心如来藏为首要的基础,所以必须要明心见性,乃至最后成就一切种智。

所以,法界实相心其实祂就是万法的根源,一切万法都依于法界实相心而有;而且祂也是一切因果的所依,所有的因果律则昭昭不爽,都是依据于法界实相心而能够成就的。

所以说,佛菩提道它是含摄解脱道,以及佛菩提内涵它具足了一切智以及一切种智,所以说佛菩提道实际成就,要能够有这里相关的这些智慧。

(5)

那“一切智”是什么?就是解脱道的十智,譬如说: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这属于解脱道的部分,这个解脱道的十智成就一切智。

可是这只是解脱道的部分,那菩萨的一切智又超胜于二乘人的十智、解脱道十智,而且菩萨还有最后成就了成佛之道,还有一切种智的成就。

也就是说,一切种智的成就,从实证了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以后,他因为实证法界实相心,他能够转依于法界实相心,能够因为实证法界实相心,而得到了总相智——般若的总相智;

(6)

得到般若的总相智以后,转依如来藏的清净体性而行菩萨道,继续的熏习实证,完成相见道位应有的别相智;

在进入初地的时候,因为见道位圆满,般若中观的总相智、别相智能够具足圆满成就而进入初地,有一分的无生法忍道种智,这时候就成就了一分的道种智;

因为他熏修了一切种智,在初地圆满一分道种智,二地也圆满一分道种智,乃至一直到最后成佛,成就一切种智。

这就是说,也就是说,不仅有一切智,而且也要一切种智的成就,这是成佛之道所必须要成就该有的智慧。

(7)

所以,成佛之道必须要圆满什么?

第一要圆满福德,等于说在资粮的修集、障难的排除,不管是在财施、法施、无畏施,不管是内财、外财、护持正法、利乐有情、摄受佛土种种的资粮,这些福德该有的修集,这是成佛之道必须圆满。有人说“我只修智慧就好,不用修集福德”,这就是错误的。

另外,还要成佛之道必须圆满什么?必须圆满无量的三昧,不仅是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灭尽定以及无量无边智慧三昧,就像《般若经》、《华严经》及所有三乘经典里面所说的,不管是解脱的三昧,或是佛菩提智慧的三昧,种种无边的三昧,这无量三昧也是成佛之道所必须要圆满的。

(8)

再来,成佛之道所必须要圆满什么?必须要圆满四种圆寂。也就是说要证得四种涅槃,不是只证得其中一种、两种,乃至根本没有证——譬如外道五现见涅槃,根本没有证得涅槃。

可是成佛之道必须要圆满四种圆寂,要证得四种涅槃。也就是说,他要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证得“有余依涅槃”,也就是二乘所断,虽然他还有微苦所依,没有舍寿入无余依涅槃;

第三个他就要证得“无余依涅槃”,就是如来藏独住的境界;还有成佛,佛地所有的“无住处涅槃”——佛地的断除二种生死、不住生死不入涅槃、无垢识的境界。还要成就一切种智,不管总相智、别相智、种智,能够成就四智的圆明圆满。

(9)

所以说成佛之道的内涵非常非常的广、深,这是我们简单的作这个介绍。欢迎大家能够参加我们同修会开的免费课程来圆满,来学习。

阿弥陀佛!

(10)

思考:

1、整个成佛之道主要以什么为首要目标?

2、“一切智”是什么?

3、成佛之道所必须要圆满什么?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YJ-H-CzIPEA.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4-2-5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祝福马年所有同修都能听闻正法 信受正法 早证菩提 成就佛道 新年共修第三天开始了 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五十四课   第十五集 佛法中之两大甘露法门(上)(1)

张正圜老师 主讲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很高兴能够在《学佛正知见系列讲座》中,再次和大家见面。

这个单元,我们要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佛法中的两大“甘露法门”,也就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

想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探究佛法的两个主要道之间的差别,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建立起正确的佛法修证知见。

(2)

首先,我们来说说什么叫做“佛法”。有人说“佛法就是在讲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性空、三十七道品等诸法,这就是佛法”。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佛法不只是这一些而已,佛法可以依觉悟内涵的不同,分为“三乘菩提”,也就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和佛菩提。

而这其中声闻菩提与缘觉菩提,是专门教导众生如何断除烦恼,而得以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这是属于解脱道的修行;

而佛菩提则是法界实相根源的证知,也就是众生生命的实相——真如与佛性的亲证,以及亲证之后所产生的智慧,这种证知法界实相而生起法界实相智慧的方法,就是佛菩提道。

(3)

在简单说过佛法的意涵以后,我们再来说说:什么叫做“甘露”呢?所谓“甘露”,我们把它分成“世间甘露、邪教甘露、佛法甘露”等三种。

“世间的甘露”有两种:第一种是人间的甘露,第二种是欲界天的甘露。人间的甘露:主要是以食物和草药炼制而成,这种炼制的甘露通常是可以吃的食物,再加上一些牛奶、羊奶,和加上一些磨成粉末的草药共同炼制而成。

在某些宗教里面,这一种甘露有时还会加上一些不可思议的东西。诸位菩萨,您一定想象不到是加了什么东西吧?告诉大家:是加了“大香”与“小香”。

然而,什么叫做“大香”呢?什么叫做“小香”呢?大香与小香就是他们“上师”的大便与小便。诸位一定是想象不到吧!所以这才叫做“不可思议”啊!

(4)

另外一种世间甘露就是欲界天的甘露。欲界天的甘露是欲界天人的日常食物,这没什么稀奇的地方,就好比我们人间的牛奶炼制而成生酥、熟酥,再炼制成醍醐一样,如果说醍醐是人间的至味,那么甘露就是欲界天人饮食中最好的食物了。

甘露虽然很美味,但是如果我们拿欲界天的甘露,来请色界天的天人吃,他们则绝对不肯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色界天人的天身是靠禅定之乐来长养的,所以说他们不吃欲界的食物。

色界天人为什么不吃欲界的甘露浆呢?因为那个层次很低,如果他们还贪图欲界天的甘露饮食,那么他们就会退回到欲界天的境界,沦堕于欲界天中了,无法超越欲界六天的境界,当然也就无法安住在色界天的天中了。

(5)

各位菩萨,以上所说的是“世间甘露”的大致情形。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不管是人间的甘露也好,或是欲界天的甘露,基本上都是欲界中的有漏有为法,这和佛法的修证是完全没有关系。

即使有人宣称他能够作法求得甘露,可以帮助学佛人在佛法上的证量,因此就蛊惑初机学人,前往修学求甘露法,甚至于是服食甘露;

然而事实上,甘露也只是欲界天的日常饮食而已,纵使能够天天的服用,对于佛法的修证,仍旧是没有丝毫的帮助。

(6)

在说过世间的甘露以后,接下来我们来说说“邪教的甘露”。这邪教的甘露也是很不可思议的,因为一般人绝对想象不到会有这种甘露。

在某些宗教里面,有所谓的“秘密灌顶”,这种秘密灌顶他是不肯随便传的,如果你想要修秘密灌顶,那么你必须要先供养“上师”,供养到他心满意足、满心欢喜了,他才会把这个秘密灌顶传给你。

所以,有很多人学习很多年以后,仍然没有听说过秘密灌顶这样的双身修法。他们宣称这种修法可以使人“即身成佛”。

基本上,某些宗教的这种“无上瑜伽秘密灌顶”的“即身成佛”修法,完全是一种邪见妄想,它和佛法的修证没有关系,所以我们称它叫做“邪教甘露”。

(7)

各位菩萨,以上所说的是人间甘露、欲界天甘露以及邪教的甘露,其实都与佛法的修证完全无关。接下来我们要来说说“佛教中的甘露法门”。

它不是物质的甘露,而是修行可以出离三界,以及可以使我们成佛的方法。

在佛法当中,并不是祈求佛菩萨赐降给我们某一种东西,再由这些有形的东西可以证得某些境界,或者由这些物质来加持我们在佛法上可以有所修证;

而是借着佛菩萨的教导,使我们能够了解佛法修证的方法,然后付诸于实修,因此而可以证得解脱道与佛菩提道,这与有为有漏的欲界天甘露都没有关系。

(8)

佛菩提道和解脱道,为什么称为“甘露法门”呢?这是借着譬喻来说明这两大法门的殊胜。

譬如说甘露琼浆是欲界天中最好的食物,佛菩提道与解脱道则是三界中最最殊胜的修行法门,也是佛法中最最殊胜的修行法门,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也是无上的大法,所以借着“甘露”的名称来显示它的殊胜。

因此在佛教当中,说“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是佛法中的两大甘露法门”,这两个法门可以让人断除分段生死而出离三界轮回,也可以让人成就究竟的佛果,所以就称为“两大甘露法门”。(未完待续)

(9)

思考:

1、什么叫做“佛法”?

2、什么叫做“甘露”呢?

3、“甘露”和佛法的修证有关系吗?

4、佛菩提道和解脱道,为什么称为“甘露法门”呢?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bozXaJ3wSYE.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4-2-6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祝福马年所有同修都能听闻正法 信受正法 早证菩提 成就佛道 新年共修第四天开始了 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五十五课   第十五集 佛法中之两大甘露法门(上)(2)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到:……在佛教当中,说“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是佛法中的两大甘露法门”,这两个法门可以让人断除分段生死而出离三界轮回,也可以让人成就究竟的佛果,所以就称为“两大甘露法门”。】

(2)

各位菩萨,三世诸佛出于人间所说的一切法,无非就是要让我们能够证得解脱道与佛菩提道。

那什么是“解脱道”呢?所谓解脱道就是教导众生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

而什么叫做“佛菩提道”呢?所谓佛菩提道就是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的证知。而法界实相就是指我们各个有情都有的真如与佛性。

(3)

假使我们只修学解脱道的话,顶多只能出离三界的生死,而不能成佛。所以阿罗汉并不能称为佛,这是因为不回心的阿罗汉们,他们是不知、也不证佛菩提智的缘故。

必须要解脱道修证完成以后,再加修佛菩提道,当这两个佛法的主要道都具足圆满了,才能成就究竟的佛果。

由于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具足圆满,可以使人成就究竟的佛道,所以我们才会说这两大法门是“佛法中的两大甘露法门”。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法门,都是要让人在这两个主要道之中来修证。一切的佛法也都函盖在这两大主要道之中,所以说这两大法门是佛法中的甘露法门。

(4)

各位菩萨,在介绍过“佛法”和“甘露”的意涵以后,我们接着来说说什么叫做“菩提”。

“菩提”这个名词,这些年来十分的流行,彷佛加了“菩提”以后,任何事情都会变得非常的有品味、有禅味,因此就有所谓的比如说“清凉菩提”、“拈花菩提”、“星月菩提”,甚至于说叫做“环保菩提”、“健康菩提”、“医疗菩提”等等,都应运而生。

然而,真正的所谓的“菩提”,其实是指觉悟的意思。

(5)

《金刚经》中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意思是说,众生由于根器、福德、智慧、因缘的不同,因此所相应的修行方法也就各不相同,当然所觉悟的内涵也就不同了。

由于所觉悟的内涵各不相同,因此就有了三乘的差别。

譬如 世尊在《法华经》中,就用了“羊车”、“鹿车”和“大白牛车”来比喻三乘菩提的差别,也就是以羊车比喻为声闻菩提,鹿车比喻为缘觉菩提,而大白牛车则比喻为佛菩提。

(6)

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完全是在讲解脱道,也就是教导众生如何把三界的贪着给修除掉,然后可以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之苦;

而佛菩提则是教导众生如何去亲证生命的实相,也就是亲证第八识如来藏,然后以亲证如来藏为基础循序渐进,次第迈向究竟的成佛之道。

(7)

在简单介绍过佛法中的这两大甘露法门以后,为了帮助大家能够进一步的了解这两大甘露法门,也就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之间的差别”,因此我们把它分成五个部分,来为诸位菩萨作详细的介绍:

第一个部分是:“所得果证高低不同”。所谓“佛菩提”又称为“大乘菩提”,或者“大菩提”。我们如果以 世尊在《法华经》中的譬喻为例,就知道说 世尊用“大白牛车”来比喻大乘菩提。

而菩萨修学这个大乘菩提,可以到达究竟成佛的果位,因此大乘菩提也就称为佛菩提。

意思是说,由于成佛的时劫非常的久远,所以菩萨在这长劫的修行过程当中自度度他,行菩萨道,可以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由于这大白牛车可以运载广大的众生,因此也称为“大乘菩提”。

(8)

而这大乘菩提所修、所行、所证的内涵是至高无上、究竟无比的胜妙,它不共二乘定性无学,所以也称为“大菩提”。

然而这大乘菩提所修证的内涵,包括了解脱和佛菩提的智慧,因此二乘菩提其实是含摄在佛菩提道当中;二乘菩提只是佛菩提修证的一个局部内涵,如果我们只修学二乘菩提,顶多只能使人成为阿罗汉,而无法使人成佛。

(9)

假使有人要问说:“为什么二乘定性无学所证的菩提,只能使人成就阿罗汉、辟支佛果,而无法使人成佛呢?”那是因为二乘菩提所觉悟的智慧,只能出离三界分段生死的解脱果,而不能使人成就究竟的佛道,因此说二乘菩提不能称为“佛菩提”。

以上所介绍的是从“所得果证之高低”来说这三乘菩提的差异。也就是说,佛菩提可以使人到达究竟成佛的果位,而二乘菩提则只能使人成就阿罗汉、辟支佛果,只能出离三界的分段生死,而无法使人成佛。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说明,佛菩提道与解脱道的第二个差别。(未完待续)

(10)

思考:

1、什么是“解脱道”呢?

2、什么叫做“佛菩提道”呢?

3、什么叫做“菩提”?

4、从“所得果证高低不同”上看,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之间有什么差别?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bozXaJ3wSYE.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4-2-7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祝福马年所有同修都能听闻正法 信受正法 早证菩提 成就佛道 新年共修第五天开始了 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五十六课   第十五集 佛法中之两大甘露法门(上)(3)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到:……从“所得果证之高低”来说这三乘菩提的差异。也就是说,佛菩提可以使人到达究竟成佛的果位,而二乘菩提则只能使人成就阿罗汉、辟支佛果,只能出离三界的分段生死,而无法使人成佛。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说明,佛菩提道与解脱道的第二个差别。】

(2)

第二个差别是:“所度众生多寡不同”。各位菩萨,我们知道,二乘定性无学如果舍寿的时候,就一定会入无余涅槃;

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俱灭,尽未来际永远不再受生于三界之中,也就是说永远就会消失在三界之中了,因此二乘定性无学只能在舍寿前随缘度众而已。

(3)

而他们所度的众生也只能证得二乘菩提,而这些所度的弟子在未来舍寿时,同样是会入无余涅槃,不能像菩萨一样尽未来际度化众生成佛;所以说二乘定性无学所能度众生出离三界者,数量十分的有限。

如果从这个角度我们就知道,由于二乘定性无学所能度化的众生非常的有限,因此说二乘菩提不能称为“大乘菩提”。

(4)

而大乘菩萨则不同于二乘声闻行者,大乘菩萨在证悟之后,不论他是否已经证得有余涅槃,他一定会发起菩萨的大悲愿来,发愿生生世世常住世间,自度度他永无穷尽。

由于这样的悲心,所以菩萨永远不入无余涅槃,因此在成佛的三大无量数劫过程当中,可以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就如同《法华经》中的大白牛车一样,因此才会说这个佛菩提,又可以称为“大乘菩提”。

(5)

大乘菩萨在证悟生命实相以后,以亲证实相心如来藏为基础,必须历经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菩萨五十二阶位的修证过程。

也就是,必须历经无量无数劫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勤苦修行之后,具足了般若总相智、般若别相智以及一切种智以后,然后加修无量福德,等到福德和智慧都具足圆满了,才能成就究竟的佛道。

所以说,一切菩萨在成佛以后,应身虽然示现有灭度而入无余涅槃,但是祂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的庄严报身却永不入灭,永远在十方世界为诸地菩萨宣说一切种智,尽未来际永无穷尽,所能度的众生无量无边不可计数。

(6)

各位菩萨,从以上的说明,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三乘菩提所能度化的众生数量,显然有很大的差别。

二乘菩提行者仅能在舍寿前随缘度化少数有缘的众生成就声闻菩提,而不能尽未来际度化众生;而菩萨则可以尽未来际度化众生,乃至于成佛以后亦复如是,永不入无余涅槃。

(7)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二乘菩提和大乘菩提,这两者所能度化的众生数量实在是天壤之别啊。

各位菩萨,假使我们以恒河中的一粒沙来比喻二乘菩提所能度化的众生数量,而大乘菩萨所能度化的众生就好像是无量无数恒河中的所有沙了。

各位菩萨,经过这样的比对,您是不是对佛菩提道与解脱道所能度化的众生数量,有了比较鲜明的印象呢?

(8)

在说过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所度众生多寡不同”之后,接下来,我们要从第三个部分,也就是“所证智慧深浅不同”的角度来说明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差别。

佛菩提道所修证的智慧,包括“一切智”与“一切种智”两大类。

一切智有十智,也就是“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和无生智。”

这十智都是属于解脱的智慧,也就是三乘无学都有,通教三乘有学、无学依这十智建立果位,来显示三乘解脱果的修证位次。

(9)

各位菩萨,因为时间的关系,有关“一切种智”的部分,我们就在下一集中为各位说明。

非常谢谢您的收看!

阿弥陀佛!

(10)

思考:

二乘菩提和大乘菩提,所能度化的众生数量有天壤之别,为什么?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bozXaJ3wSYE.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4-2-8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祝福马年所有同修都能听闻正法 信受正法 早证菩提 成就佛道 新年共修第六天开始了 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五十五课   第十六集 佛法中之两大甘露法门(下)(1)

张正圜老师 主讲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在上一集中,我们说到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第二个不同的部分,也就是说“智慧浅深不同”。

我们说过了有关解脱的智慧,也就是一切智的十智具足,就是解脱的极果,而解脱道是三乘的共道,也就是三乘菩提都要求证解脱果。

今天,我们要接着说明有关佛菩提的另一种智慧,那是属于一切种智的部分。

(2)

什么叫做“一切种智”呢?所谓一切种智就是指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界的智慧。

也就是说,从触证如来藏为基础,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修学,然后历经三贤位的般若总相智和别相智,以及初地开始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也就是八识心王一切种子智慧:百法——唯识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乃至千万法明门等。

一切种的智慧进修圆满了,就可以断尽变易生死而成就佛道。

(3)

成佛以后由于所有的种子已经究竟清净、究竟圆满了,所以就名为“一切种智具足圆满”;而初地乃至于等觉位的菩萨,由于一切种智还没有具足圆满,所以称为“道种智”。

在道种智位的菩萨只有下品、中品的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

而佛地则是由于一切种智具足了,所以具足了上品的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以及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四智圆满,成究竟佛道。当一切种智具足圆满的时候,就可以成就佛菩提果,也就是可以成就大菩提果。

(4)

这大菩提果的修证,只有大乘别教才有,不共二乘定性行者。大乘菩萨除了依前面所说通教的解脱果的修证位次,分为四向、四果之外,另外可以依佛菩提果的修证,别于通教之外,而建立菩萨五十二阶位、六种菩萨性的修证。

  六种菩萨性

  十 信→凡夫性  
十 住→习种性
  十 行→性种性  

十回向→道种性 
十 地→圣种性   
等 觉  等觉性
妙 觉  妙觉性

(5)

也就是十信位的凡夫性、十住位的习种性、十行位的性种性、十回向位的道种性、十地的圣种性以及等觉性与妙觉性,总共六种菩萨性的修证过程。

这样的菩萨道修证位次,乃是依佛菩提果,也就是依增上慧学的修证次第而来建立,它是不共二乘的,所以才称之为“别教”。

(6)

各位菩萨,我们知道,佛法长久以来普遍受到很大的误解。

譬如有许多的人,他们以为只要不断的行善布施,不断地去慈济众生、利乐有情,甚至于办学校,或者是举办各种的学术研究和讨论,乃至于也有人认为修学种种神通有为诸法等等,都是“在作佛法的修行”;

甚至于也有许多人会误以为,要修学禅定只要打坐、不停的打坐,这样就可以获得解脱,可以出离三界的生死。

(7)

但是事实上,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的解脱道,都是由于声闻的菩提慧、缘觉的菩提慧,在断尽我见和我执以后,才能因此而出离三界,并不是由于禅定功夫而可以出离三界。

也就是说,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都是要靠智慧来断除烦恼,由于烦恼断尽了,才能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而不是因为打坐修定,把烦恼给暂时降伏了,可以说是已经得解脱了。

(8)

况且,二乘人即使修得可以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了,但是他们却仍然不晓得佛菩提是什么,仍然不晓得大乘菩提所证的法界实相,也就是不晓得真如与佛性是什么,而菩萨们却一样可以证得声闻、缘觉菩提的解脱道而出离三界。

所以说,解脱道是三乘的共道,而佛菩提则是不共二乘,是大乘菩萨所独有的修行法门。

佛菩提果所修证的,全部都是属于有情自身的八识心王、五十一个心所法以及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六个无为法等。

(9)

在这些法当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

这个阿赖耶识又称为“如来藏”,由于祂含藏着未来可以使我们成就究竟佛道的功能,所以就叫做“如来藏”。

所谓“功能”又名为“界”,也称为“种子”。也就是说,这个第八识心体祂含藏着未来可以使我们成佛的种子,所以才称为“如来藏”。

怪不得有些祖师才会说“如来藏中藏如来”,指的正是这个意思。(未完待续)

(10)

思考:

1、什么叫做“一切种智”呢?

2、六种菩萨性的修证指的是哪六种?做善事、打坐可以出离三界吗?

3、二乘人凭借什么出三界的?

4、佛菩提果所修证的内容是什么?其中最根本的是什么?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c2wZyhhqxIk.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课序如有出入,请参看内容顺序为准!谢谢!造成不变敬请谅解!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祝福马年所有同修都能听闻正法 信受正法 早证菩提 成就佛道 新年共修第七天开始了 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第五十六课   第十六集 佛法中之两大甘露法门(下)(2)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到:在这些法当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又称为“如来藏”,由于祂含藏着未来可以使我们成就究竟佛道的功能,所以就叫做“如来藏”。

所谓“功能”又名为“界”,也称为“种子”。也就是说,这个第八识心体祂含藏着未来可以使我们成佛的种子,所以才称为“如来藏”。怪不得有些祖师才会说“如来藏中藏如来”,指的正是这个意思。】

(1)

各位菩萨,以上所介绍的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两者所证智慧差别之不同。

也就是说,声闻缘觉所证的解脱智慧,唯能使人断尽分段生死,解脱于三界生死轮回之苦,而无法使人成佛;而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证,则不唯可以证得解脱,如果循序渐进的修行,也可以使人到达究竟成佛的果位。

两者所得智慧之深浅,相差何止千倍万倍!

(2)

所以说,在解脱上的修证,即使成为阿罗汉了仍然无法成佛,因为还有佛菩提广大胜妙的法义,是阿罗汉所不知也不证者,因此说“阿罗汉不是佛”。

但是,佛却也是阿罗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佛除了福慧具足,一切种智究竟圆满之外,佛对于解脱道的修证,也是究竟的断尽烦恼无余,甚至于佛还可以断尽阿罗汉所无法断尽的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所以说“佛也是阿罗汉”。

(3)

 有了以上的知见,各位菩萨就能渐渐的具备择法的能力,不会随便相信别人说“谁是阿罗汉,谁也是阿罗汉”了,也不会错以为阿罗汉就等同于佛,这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别,都可以具足了知。

因此,这些学法的无明遮障当然也就可以渐渐的消除,可以开始渐次地迈向正确的“成佛之道”修证之路。

(4)

各位菩萨,接下来我们继续介绍这两大甘露法门,第四个部分的差别,也就是“所修行门内涵的不同”。

声闻菩提的修行,是佛弟子们随从 佛陀闻法,而知道四圣谛、八正道的道理,然后能够现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苦、空、无常、无我,因而断尽我见与我执,而得以出离三界的分段生死。

(5)

而缘觉菩提则是从缘起性空、十因缘、十二因缘的现观,而断除对三界法的贪爱,因此而断尽我见、我执,而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

由以上声闻菩提、缘觉菩提的简单说明,我们就可以知道:二乘菩提所观行的对象,乃是诸法无我。

也就是都是在三界世俗法的蕴处界诸法当中,去现观这当中并没有常住不坏的我存在,因此而证得“人无我”的现观。

(6)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二乘菩提所观察的对象都是有为生灭的蕴处界诸法,而不能及于法界实相心的第八识,也不知道这蕴处界诸法都是从第八阿赖耶识所出生的道理。

所以说,二乘菩提的行门都是属于“世俗谛”所含摄。

(7)

各位菩萨,我们来看看这些蕴处界诸法,它们全部都是属于三界中的有为法,也都是世俗法,都是缘起性空之法,在这些世俗法当中,绝对没有真实的我可得,所以说都是无常、苦、空、无我。

二乘行者由于这样的观行,所以成就了人无我的现观。但是因为不能亲证常住不灭而且极寂静的真如我,所以仅能名为“证得生空真如”,而不能名为“已证法空真如”。

这个蕴处界无我的正义,乃是世间道理极成,所以名之为“谛”。而二乘菩提,则是合蕴处界的“世俗性”与这个“道理极成真谛”,所以就称之为“世俗谛”。

(8)

相较于世俗谛的二乘法,而大乘法的修行内容,则是属于“胜义谛”。然而什么叫做“胜义谛”呢?

意思是说,大乘法的见道,不只是能够现观蕴处界的无常、苦、空、无我而已,更需要进一步去现观世俗谛当中,万法缘起缘灭之因的如来藏,这个如来藏是世俗谛的真正根源,也是万法生起的根本。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胜义谛的如来藏,就没有世俗谛可说,所以说世俗谛是以胜义谛为体。

(9)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世俗谛所观行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以及依附于蕴处界才有的世俗谛,譬如说四圣谛、八正道、缘起性空、十因缘、十二因缘等法,都是从第八识如来藏中生起。

如果没有如来藏作为缘起法之体,就没有蕴处界等法的现行;如果没有蕴处界等法,也就没有世俗谛所摄的二乘菩提等万法缘灭的正理了。

所以说,世俗谛是依于蕴处界而有,蕴处界则是依于如来藏而有。因此说:一切法即是如来藏,如来藏即是一切法。

(10)

譬如禅门中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世俗谛的二乘菩提,是以大乘的胜义谛为理体,离开胜义谛如来藏,也就没有蕴处界可得,何况是能修证解脱果呢?

所以说,世俗谛以胜义谛为体,二乘菩提仍须依于如来藏,才有解脱道之可修可证。(未完待续)

(11)

思考:

1、“阿罗汉不是佛”,但是,佛却也是阿罗汉,这是为什么呢?

2、大乘和二乘所修行门内涵有何不同?

3、为什么说二乘菩提的行门都是属于“世俗谛”所含摄?

4、什么叫做“胜义谛”呢?

5、为什么说世俗谛是以胜义谛为体?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c2wZyhhqxIk.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课序如有出入,请参看内容顺序为准!谢谢!造成不变敬请谅解!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4-2-10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祝福马年所有同修都能听闻正法 信受正法 早证菩提 成就佛道 新年共修第八天开始了 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2,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五十七课   第十六集 佛法中之两大甘露法门(下)(3)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到:……世俗谛的二乘菩提,是以大乘的胜义谛为理体,离开胜义谛如来藏,也就没有蕴处界可得,何况是能修证解脱果呢?

所以说,世俗谛以胜义谛为体,二乘菩提仍须依于如来藏,才有解脱道之可修可证。】

(1)

各位菩萨,以上所说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所修行门内涵不同”之处。也就是说,声闻缘觉的二乘菩提,是以现观蕴处界无我,现观缘起性空,因而断除我见与我执,而得以出离三界之分段生死。

由于所观行的对象都是属于三界世俗法的蕴处界等法,所以二乘菩提就称为“世俗谛”。

而大乘菩提的修证,则是从亲证第八识如来藏开始,亲证万法都是从第八识如来藏中出生,如果没有如来藏出生了蕴处界,那么就没有世间万法的出生,当然也就没有世间万法以及众生我可得了。

(2)

因此说,如来藏是万法的根源,如来藏也是一切法界的实相,如来藏是一切世间出世间道理之最究竟义,所以称之为“胜义谛”。

而二乘菩提的世俗谛,则必须依于大乘胜义谛为理体才能够出生,所以说,二乘菩提摄归佛菩提,二乘菩提仅是佛菩提修证的局部内涵而已。

一切佛子对于这一些都应该要如实的了知,才不会误以为修证解脱道就是在修学成佛之道,也才不会误以为断尽分段生死了就可以成佛,而误以为阿罗汉的证量等同于佛。

(3)

各位菩萨,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佛法的修证歧路很多,能够如实的了知这两大甘露法门实际的修证内涵,对修行者而言是何等的重要!

希望诸位菩萨:尽未来际都能不被错误的知见所扰乱,并且能够生生世世亲近、追随真正的善知识,永不为邪见所转,永不为邪师所惑。

  各位菩萨,在说明过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所修行门内涵不同”之后,接下来,我们要从第五个部分“所修行门道次第不同”的角度来介绍这两大甘露法门不同的修证次第。

(4)

一切有情众生如果想要成就佛道,就必须实证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而不是像某些宗教中所以为的,可以在修学“观想成佛之法”以后,就可以成就佛道。

这是为什么呢?意思是说,观想所成的成佛之道纯粹是自己的“内相分境界”,与成佛之道完全无关。

譬如说,解脱道的修证,在于断尽我见和我执等烦恼,才可以取证解脱果。

(5)

而佛菩提道的修证,则是要在亲证第八识如来藏以后,发起般若总相智;再由般若总相智为基础,继续进修般若别相智;由于通达般若别相智的缘故,就可以继续进修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还没有具足圆满之前,也就是诸地菩萨的般若智慧,就称为“道种智”;如果一切种智圆满具足了,就可以成就究竟的佛道。这样依次第进修而能够三身具足的圆满法道,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

(6)

而声闻禅的修证,是由现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虚妄入手,也就是从蕴处界的空相观行来着手,由此而可以分证声闻的初果、二果,乃至断尽我见、我执成为四果而入无余涅槃。

大乘通教菩萨也有初果到四果的分证,别教菩萨则是用参禅的方法找到第八识如来藏,是从触证如来藏着手,再以证得如来藏空性的体性来反观自他有情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虚妄。

(7)

也就是说,在找到如来藏之后,来反观如来藏所出生的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都是虚妄不实,由此而断我见与我执,而证得声闻教或通教的初果到四果的解脱圣果。

从以上说明我们就可以知道,声闻、缘觉和菩萨,都同样要断除我见和我执,都同样要修学解脱道,因此说解脱道是三乘与共,三乘都必须修学解脱道。

(8)

各位菩萨,接下来我们再来从“无我观”的角度来看看大乘和二乘的修行有什么差别。

大乘的无我观,是以法界实相修证所得的“人无我观”、“法无我观”为基础,再回头来观察我们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无常、无我、缘起性空;

而二乘人只能从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去观察缘起性空与无我,他们无法观察法界实相的无我观,也就无法在蕴处界上面的“法无我观”上作深细的观行。

(9)

所以说,大乘的无我观是具足“人无我”与“法无我”的现观。也就是说,大乘的无我观是兼含世俗谛与法界实相的胜义谛;

而二乘的无我观则是在现象界上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上面作观行,也就是作“人无我”的观行,或者作蕴处界“法无我”粗相的观行,永远都无法触及法界实相心如来藏,也就是永远不能知道第一义谛,所以说永远都只能依世俗谛而作观行。

(10)

  各位菩萨,以上所说的是大乘法与二乘法所作无我观行的差异之处。总合而说,佛法概略的分成解脱道和佛菩提道。希望这一段时间来,您对于我们所宣说的法义,对于三乘的差别能够有所了知。

  非常谢谢大家的收看!我们下次再会。

  阿弥陀佛!

(11)

思考

1、从“所修行门道次第不同”的角度来看两大甘露法门有什么不同的修证次第?

2、某些宗教中说,在修学“观想成佛之法”以后,就可以成就佛道,这个可行吗?为什么?

3、从“无我观”的角度来看大乘和二乘的修行有什么差别?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c2wZyhhqxIk.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功德林如来!南无宝相如来!南无无量精进如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1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祝福马年所有同修都能听闻正法 信受正法 早证菩提 成就佛道 新年共修第九天开始了 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2,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五十八课   第十七集 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一)(1)

张正圜老师 主讲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在前面一个单元中,我们略说了佛法的两大甘露法门,也就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并且从各种不同的层面,来说明佛法中的这两个主要道之间的差别法相。

今天,我们要接续上一个单元的主轴,也就是要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明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的道理所在,并且也要详细的来解说这两个主要道修行的内涵和修学次第,欢迎大家继续收看。

(1)

前面我们说过,二乘法是属于解脱道的修行,也就是经由断除我见和我执以后,烦恼灭尽了而取证解脱果,从此不再受生于三界之中,因此而得以免除生死轮回之苦;

而大乘菩提的修行,则是从亲证第八识入手,然后依次第进修,圆满菩萨五十二阶位的修证过程以后,得以成就究竟的佛道。

然而在这当中,大乘菩萨同样是要断除烦恼障,要修证解脱的法门;而二乘菩提的行者,虽然可以断尽烦恼取证解脱了,但是他们却不知也不证大乘菩萨所亲证的实相心——如来藏,因此而说大乘菩提所修所行函盖解脱道。

也就是说,菩萨在解脱果方面如果无法圆满,当然也就无法成佛了。

(2)

接下来,我们想从两个层面来说明“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的道理所在。第一个层面,是从“佛菩提道之四圣谛函盖解脱道之四圣谛”这样的角度来作说明。

各位菩萨,四圣谛是所有的佛子们所耳熟能详的法道,但是对于四圣谛的实际意涵究竟如何,却不是大家都能如实的了解。

如果分别从二乘法和大乘法的观点来看四圣谛的时候,这其中就会有许多的差别出现。

譬如说,大乘菩萨在为众生宣说四圣谛的时候,不会只从二乘法的角度来宣说四圣谛,他也会依大乘的密意来宣说四圣谛的法要。

(3)

菩萨在二乘法中,除了为众生宣说苦的实质、苦的法相以外,并且还会为众生来剖析苦有八苦、三苦的差别。

所谓八苦,是指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等,而三苦则是指苦苦、行苦、坏苦。

然而,不管是八苦或者三苦,总括就是一个“苦”字,也就是说,都是因为五蕴炽盛的缘故才有众苦的产生。

(4)

菩萨为众生说明了这些苦的道理,再为众生说明:这些苦只是一个结果,而造成苦的原因则是因为集的缘故。

也就是,众生在世间生活,六根触六尘,一切因缘当中不断的攀缘六尘诸法,乃至执著不舍,因此而不断的搜集未来的苦果。

菩萨除了为众生说明造成八苦、三苦的原因以外,同时也会开示众生,如果要断除这种苦集的现象,就必须要经由修行八正道以及三十七助道品等法,才能逐次的断尽烦恼,灭除后有的种子,而可以在舍寿时,不再因业力的牵制而继续受生于三界之中。

(5)

各位菩萨,前面所略说的这一段苦、集、灭、道的道理,是菩萨依二乘法的法道而为众生宣说。

然而菩萨在宣说二乘法的苦、集、灭、道四圣谛以后,又会依大乘法的义理来开示众生,使众生可以从大乘法的角度来更进一步了解四圣谛的究竟道理。

(6)

在大乘法当中不以“苦”为圣谛,这是为什么呢?

譬如说,牛啊、羊啊、人类乃至于地狱的有情,都在受种种的苦,他们也都知道无常、苦、空的道理,照道理说他们也都应该有苦圣谛才对啊?

然而事实不然。这些各类有情虽然都在受苦,也都知道苦,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要如何才能离苦,如何才能断苦,所以说他们都没有苦圣谛。

(7)

甚至于二乘的有学无学,也没有苦圣谛。说到这里您可能心中早已打了一个很大的问号了:“欸?为什么连二乘的有学无学也都没有苦圣谛呢?您是不是讲错了呢?”

这倒不是!这意思是说,这些不回心的阿罗汉,悉皆不知不闻如来秘藏,也就是说,他们都不知道有这个第八识如来藏的存在;

而回小向大的阿罗汉们,虽然听闻过实相心如来藏,但是却不知也不证,或者想要证却不能证,所以说这就是真正的苦啊。

(8)

如果是经过修行以后,能够亲证实相心如来藏,并且能够领受第八识如来藏的种种功德时,就已经是进入了菩萨数之中,就不再只是二乘行者而已了。

菩萨由于亲证实相心如来藏的缘故,所以能够现观蕴处界我都是苦、空、无常、无我的,都是依于自心如来藏为因,才有蕴处界的苦、空、无常与无我;

并且能够现观都是依于自心藏识,才有诸法的缘起与缘灭,也才有所谓的缘起性空可说。

(9)

菩萨能够亲自证实,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实相心乃是二乘苦圣谛以及因缘观的根源;

而二乘定性无学是不知也不证这个实相心如来藏,所以他们才会害怕隔阴之迷而不愿意再受生死;

而菩萨由于证得这个实相心的缘故,所以才能够发起受生愿,愿意生生世世常住世间,自度度他永远不入无余涅槃。

(10)

由以上所说,我们就可以知道:定性二乘无学因为害怕生死苦,所以说他们只有苦,而没有苦圣谛;

而菩萨由于能够现观二乘无学不知不证实相而害怕生死苦的原因,所以菩萨们就能够不害怕生死苦。因此说菩萨不唯有苦,也有苦圣谛。(未完待续)

(11)

思考:

1、为什么说佛菩提道之四圣谛函盖解脱道之四圣谛?

2、在大乘法当中不以“苦”为圣谛,这是为什么呢?

3、什么是真正的苦?

4、为什么说菩萨不唯有苦,也有苦圣谛?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Jv0qtVHNi6U.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功德林如来!南无宝相如来!南无无量精进如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2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祝福马年所有同修都能听闻正法 信受正法 早证菩提 成就佛道 新年共修第十天开始了 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2,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五十九课   第十七集 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一)(2)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到:……定性二乘无学因为害怕生死苦,所以说他们只有苦,而没有苦圣谛;而菩萨由于能够现观二乘无学不知不证实相而害怕生死苦的原因,所以菩萨们就能够不害怕生死苦。因此说菩萨不唯有苦,也有苦圣谛。】

(1)

各位菩萨,以上略说苦圣谛。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说明苦集圣谛。

《佛说决定义经》卷一云:“集谛者,谓贪爱法。由此贪爱,而生耽着,以耽着故,发业润生,招集为因,是名集谛。”(《佛说决定义经》卷一)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一切有情,由于贪爱六尘诸法的缘故,所以对六尘诸法心生耽着;

由于耽着的缘故,所以就不断的造作诸业,招集未来再出生的苦果,这就是集谛的意思。

(2)

二乘定性声闻缘觉只能了知以上所说苦集的道理,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要闻熏般若的真实智慧,因此,如果有因缘听闻菩萨在宣说般若总相智与别相智的时候,往往都会心生烦恼而不愿意听闻,何况是要他们来修学般若智慧呢!

由于这样的缘故,所以说二乘无学在大乘法中有苦集,而没有苦集圣谛。反观菩萨则不然。菩萨不只是了知二乘定性无学的苦集圣谛;也了知二乘人由于被无始无明所遮障的缘故,所以不知也不证生命的实相。

(3)

而菩萨却能够如实的亲证实相心,也就是第八识如来藏,因此而说菩萨在大乘法中是已证苦集,也证苦集圣谛。

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意思是说,菩萨在七住位时开悟明心亲证实相,打破了无始无明,但是由于无始无明还没有究竟的断尽,所以有苦集;

但对于实相心如来藏却是已知已证,并且能够以此为基础,继续深入的去修证如来藏中所含藏的一切法,所以说菩萨也有苦集圣谛。

(4)

各位菩萨,在说过苦圣谛与苦集圣谛之后,我们继续来说明苦灭圣谛。

《大乘义章》卷十八云:“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故,大寂静故,亦名为灭。”(《大乘义章》卷十八)

意思是说:众生经由修行,灭尽了烦恼,断除了意识、意根的执著性,舍寿之后,不必再因业的势力牵制,而在三界六道中继续受生酬偿业果,这个时候十八界都灭尽了,仅剩下如来藏独存的境界,这也就是灭尽一切的涅槃境界。

(5)

以上所说断尽我见、我执而可以证得涅槃的道理,是二乘无学所知所行的境界。

也就是说,定性二乘无学能够了知蕴处界苦集灭除的境界,但是他们却无法了知菩萨所可证得的无始无明随眠灭除的境界,所以说定性二乘无学在大乘法中没有“灭圣谛”。

然而菩萨不只能够了知二乘的灭圣谛,也能够了知无始无明随眠灭尽就可以成佛的道理。所以说菩萨在大乘法中不仅有苦灭,也有苦灭圣谛。

(6)

各位菩萨,前面已经介绍了四圣谛中的苦圣谛、苦集圣谛以及苦灭圣谛。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明苦灭道圣谛。

所谓“苦灭道圣谛”,简称为“道谛”。前面我们说过,苦灭就是一切烦恼断尽,一切苦断尽,舍寿时可以灭尽五阴十八界,不再受生酬偿业果,仅剩下如来藏独存的涅槃境界。

因此说涅槃是果,而“道”则是能通往涅槃之路,行者如果想要实证涅槃,就必须行于此“道”。

(7)

在《阿毘达磨俱舍论》卷二十五,有这样的一段经文说:

【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或复道者,谓求所依,依此寻求涅槃果故。

解脱胜进如何名道?与道类同,转上品故,或前前力至后后故,或能趣入无余依故。道于余处立通行名,以能通达趣涅槃故。】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二十五)

(8)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由于行于此道的缘故,所以能够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这样的正理可以使人到达涅槃解脱的境界,所以称为道谛。

这里所谓的可以趣向涅槃的正道,主要是指八正道而言,也就是所谓的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和正定。

除了八正道之外,佛世尊又开示了三十七助道品的法要,来帮助弟子们修行,如果能够遵循这些法道来努力实践,就可以渐渐的趣向涅槃解脱的境界。

(9)

以上所说是定性二乘无学所能知的蕴处界苦集灭除的法道,虽然如此,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菩萨灭除无始无明尘沙惑的法道,所以说二乘人在大乘法中没有苦灭的道圣谛。

而菩萨不只有能够证知定性二乘的灭苦之道,也能够证知无始无明尘沙惑灭除之道,这都是由于菩萨证得了实相心而有般若智慧的缘故。

所以菩萨也能度化众生同样的证得真实心如来藏,由是而能够发起真实的般若智慧,可以自知未来也必定会成佛,所以菩萨心中就无所怖畏。

菩萨由于能够如实的了知成佛之道的缘故,所以说菩萨在大乘法中,不仅有苦灭之道,也有苦灭道圣谛。

(10)

思考:

1、集谛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二乘无学在大乘法中有苦集,而没有苦集圣谛,而菩萨则不然?

3、何名为灭?

4、为什么说二乘无学在大乘法中没有“灭圣谛”,而菩萨则不然?

5、道义云何?

6、二乘人在大乘法中没有苦灭的道圣谛,而菩萨则不然?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Jv0qtVHNi6U.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功德林如来!南无宝相如来!南无无量精进如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3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祝福马年所有同修都能听闻正法 信受正法 早证菩提 成就佛道  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2,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六十课   第十七集 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一)(3)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到:……菩萨不只有能够证知定性二乘的灭苦之道,也能够证知无始无明尘沙惑灭除之道,这都是由于菩萨证得了实相心而有般若智慧的缘故。

所以菩萨也能度化众生同样的证得真实心如来藏,由是而能够发起真实的般若智慧,可以自知未来也必定会成佛,所以菩萨心中就无所怖畏。菩萨由于能够如实的了知成佛之道的缘故,所以说菩萨在大乘法中,不仅有苦灭之道,也有苦灭道圣谛。】

(1)

各位菩萨,以上所说是从四圣谛的角度,来说“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的道理。

也就是说,定性二乘无学虽然能知、能证声闻法的苦、集、灭、道四圣谛,却只能依现象界而观蕴处界的缘起性空,以及蕴处界的苦、空、无常、无我,也由于不知不证实相心如来藏的缘故,所以他们害怕隔迷之阴,而不愿意再受生死。

(2)

而大乘菩萨则由于亲证了法界的实相,所以不只能够证声闻法的四圣谛,更能以亲证法界实相心为基础,并能够知道无始无明灭除的究竟清净境界,

因此而能够发起菩萨大心来,生生世世陪伴众生,与众生同行共事,一起迈向一切苦真实永灭、究竟成佛的境界。

所以说,大乘菩萨的四圣谛,不仅函盖二乘法的四圣谛,其修证内涵更远远是殊胜于二乘法四圣谛之所修与所证。

(3)

在介绍完“佛菩提道之四圣谛函盖解脱道之四圣谛”以后,接下来,我们再从另一个层面,也就是从“佛菩提道的法无我函盖解脱道的法无我”这样的角度,来为各位说明“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的道理。

(4)

声闻法中所谓的“法无我智”,其实就是指三法印里面所说的“诸法无我”。

声闻乘行者,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观行当中证验了人无我以后,再以蕴处界的人无我为基础,现前观察在蕴处界辗转所生的诸法之中,其实并没有真实不坏的我存在,因此而断尽我见、我执,成为阿罗汉。

这些声闻阿罗汉们不仅有尽智,也有“无生智”,也就是,他们不仅有一切后有永尽的智慧,也能够为众生宣说“诸法无我”的道理,使众生们也能够亲证诸法无我,所以说他们是声闻“法无我智”的说通者。

(5)

但是这些阿罗汉,虽然已是声闻“法无我智”的说通者,却仍然不知道诸法之所以缘起缘灭的根源——也就是实相心如来藏,因此就无法与大乘的般若慧相应。

所以才会使得这些阿罗汉们各各都害怕见到等觉大士的 维摩诘菩萨,这是因为阿罗汉们完全无法与菩萨对话的缘故。

(6)

而缘觉乘的法无我智,也如同声闻乘一样,不离三法印中的“诸法无我”。缘觉乘的行者,以十二因缘来作观行,并且能够深细的证知诸法之中,并没有常恒自在的“我”存在,全部都和蕴处界一样都是缘起缘灭。

这些缘觉乘的行者,在缘起法当中,能够现观“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道理。这里所说的“识”是指第八阿赖耶识,而“名色”则是指意根以及受精卵。也就是说,缘觉乘行者能够了知无明是依于阿赖耶识而住,而至后世,而起现行。

(7)

由于缘觉乘行者的观行十分的深细,所以他们的智慧也不是声闻阿罗汉所能知之。

这样的缘觉辟支佛,虽然能够为人宣说十二因缘的缘起正观,所以说他们是缘觉“法无我智”之说通者,但是由于他们也没有证得实相心,所以对于菩萨所说的中观正理仍然不能证入,仍然无法了知菩萨之所修、所行和所证。

(8)

以上所说的是声闻与缘觉的法无我智。各位菩萨,至于菩萨的“法无我智”是如何呢,我们在下一集中继续为大家说明。

今天非常谢谢大家的收看!下次再会。

阿弥陀佛!

(9)

思考:

1、为什么说大乘菩萨的四圣谛,不仅函盖二乘法的四圣谛,其修证内涵更远远是殊胜于二乘法四圣谛之所修与所证?

2、声闻、缘觉法中所谓的“法无我智”指的是什么?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Jv0qtVHNi6U.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功德林如来!南无宝相如来!南无无量精进如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4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祝福马年所有同修都能听闻正法 信受正法 早证菩提 成就佛道  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2,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六十一课

第十八集 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二)、佛法二主要道之修学内涵和次第(1)

张正圜老师 主讲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在上一集中,我们说到声闻与缘觉的“法无我智”,而今天我们就要来介绍菩萨的“法无我智”。

(1)

菩萨由于亲证实相心的缘故,所以能依自心藏识的亲证而领受祂的种种体性,因此能够证知藏识法性的无我性,证知藏识所生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无我性,

也能证知自心藏识以及蕴处界所共同辗转出生的一切法,都没有常恒不坏的真实我存在。

这样的菩萨“法无我智”,包括了下至初地所证的八识心王的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两种无我所得的道种智,以及上至诸佛的两种究竟转依、四种圆寂、四智圆明的一切种智,都统称为大乘的“法无我智”。

菩萨随着自身所证的“法无我智”,能够为人宣说者,就名之为大乘“法无我智”之说通者,其所说的范围函盖了“诸法无我”二乘的“法无我智”。

(2)

以上所说是从“法无我”的角度,来阐明大乘“法无我智”函盖二乘“法无我智”的道理。

简单的说,二乘的“法无我智”是以三法印的“诸法无我”为观行实证的主轴;

而大乘菩萨的“法无我智”则函盖了初地至佛地的道种智和一切种智,其“法无我智”所实证的内涵之深细和范围之广泛,绝非二乘人仅能出离三界生死的“法无我智”所可以比拟啊!

以上所说是菩萨道——佛菩提道之法无我函盖解脱道之法无我的道理。

(3)

各位菩萨,前面我们说明了“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的道理以后,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来说明佛菩提道与解脱道的修学内涵和次第,希望能从整体的角度,以简洁而明确的意涵,为各位介绍这佛法两个主要道的修学次第和内涵。

  首先我们来介绍解脱道的修行。

什么是解脱道的修行呢?解脱道的意思就是断除我见和我执,也就是在声闻法中初果到四果所断的烦恼。断除了这些烦恼就可以出离三界,永远不必再受生于三界之中,也就是可以解脱于生死轮回,因此称为解脱道。

(4)

解脱道的初果所断的烦恼是三缚结,也就是断我见、疑见、戒禁取见;

二果所断的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的贪着,使得贪嗔痴淡薄,所以称为“薄贪嗔痴”;

三果所断的烦恼为断五下分结,也就是断欲贪、嗔恚、我见、疑见和戒禁取见;

四果所断的烦恼为五上分结,也就是断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和无明。

以上所说的是解脱道的果证,可分为声闻初果到四果。

(5)

各位菩萨,您知道声闻人是怎么修行解脱道的吗?他们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我们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无常,是空;

并且如实的了知这个色身非我、非我所,色身是无常,是空;

也能如实的了知我们这个见闻觉知心——也就是我们的识蕴同样是无常,是空,是变异法;因此,他就可以断了我见。

在断了我见以后,再把对于自我的执著给修除掉,然后他就可以成为阿罗汉了。

(6)

在成为阿罗汉以后,我执断了,三界的贪爱也断了,舍报的时候就不再受生,不再去投胎,因此蕴处界就全部都消失不见了,这就叫做无余依涅槃,简称为无余涅槃,这样就是解脱果修证完成了。

阿罗汉的三界烦恼断尽,舍报的时候可以出离三界,但是在他还没有舍报之前,他也都是随缘随分的去度化众生。

(7)

所以他在入无余涅槃以前,虽然没有烦恼了,但是仍然和我们一样,要受风寒,受热苦、饥饿、痛痒,以及色、受、想、行、识的种种行苦,可是对他而言,这已经不是大苦了,所以名为“微苦所依”。

由于他还有这种微苦所依,所以就叫做“有余依涅槃”。当他舍报时把十八界舍了,这些苦也就舍了,就成为“无余依涅槃”,这就是二乘人所得的解脱。

(8)

而缘觉的解脱果,虽然也是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但是他们是经由缘起性空的现观而证得解脱果,所以不同于声闻。

那什么是缘起性空呢?所谓缘起性空,就是修“十二支缘起法”——所谓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这就是所谓的“此有故彼有”,这也正是众生生死轮回的主要原因啊。

(9)

都是因为有这个无明,所以就有了心行;
有心行所以就必定会有名色,必定会去投胎;
因为投胎受生,名色具足,所以就有了六识;

因为有六识,有名色,所以就会有六入,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
然后就有触……一直到老病死忧悲苦恼。

因为有这个所以有那个,这就是“此有故彼有”。
当他们这样现观以后,最后说“此灭故彼灭”。

(10)

如果我把无明灭了,心的行就不再出现;
心的行灭了就不会再去投胎;

不去投胎名色就灭了,当然也就不会有来世的色身以及六识的出现了;
此灭故彼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这样的道理就叫做“缘起性空”。

这十二有支统统是因缘而有,并不是本来就有,都是由于众缘所成,所以才会有这十二有支的现行,也因此才会有众生的轮回生死。

当他这样如实现观以后,知道缘起性空的真实道理,知道“此灭故彼灭”的道理,因此在舍报以后,他也同声闻人一样入无余涅槃,不再轮转生死,这就是缘觉的解脱道。(未完待续)

(11)

思考:

1、什么是菩萨的“法无我智”?

2、什么是解脱道的修行呢?

3、您知道声闻人是怎么修行解脱道的吗?

4、什么是缘起性空呢?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L8r5715rg34.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功德林如来!南无宝相如来!南无无量精进如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5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祝福马年所有同修都能听闻正法 信受正法 早证菩提 成就佛道  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2,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杂阿含经》卷一: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1)

第六十二课

第十八集 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二)、佛法二主要道之修学内涵和次第(2)

各位菩萨,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声闻、缘觉的解脱道,综合以上所说的声闻乘与缘觉乘这两种修法,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同样都是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上面去修无我的观行,这个无我,是人的无我。

人无我又叫做有情的无我,因此说二乘人所证得的解脱果是人我空,也就是在蕴处界以及它所辗转出生的万法当中,证实并没有常住不坏的我存在,一切无非都是缘起缘灭而已,因此而断尽我见和我执,取证涅槃解脱。

(2)

在介绍完声闻乘与缘觉乘解脱道的修行以后,我们继续来介绍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

佛菩提道所修证的是法界实相的智慧,也就是第二、第三转法轮所说之般若。

般若分为总相智、别相智和种智,般若总相智和别相智,也就是《大小品般若经》以及《金刚经》、《心经》所说的般若;

而种智就是指第三转法轮时期所说的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的智慧,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唯识学。

(3)

大乘菩提的入道,首先必须要先修除对于我所的执著;我所的执著修除以后,必须要进一步的断除我见和三缚结;

然后经由禅宗的法道来修学,求证自心如来藏;在亲证如来藏以后,进一步要求眼见自他一切有情的佛性;在眼见佛性以后,再继续进修一切种智。

这样的菩萨,自己就能够渐次的通达二乘菩提,并且也能修证二乘菩提,同时还能够渐渐的断除我执以及我执的习气种子,这样就可以渐证诸地的无生法忍而渐超诸地,因此而得以渐次成就佛道。

(4)

各位菩萨,基本上大乘佛法的修学都必须以亲证如来藏为最首要,而后才能次第进修乃至究竟圆满,成究竟佛道。

所以说,一切大乘行者假使想要真学菩萨行,想要真修佛道的话,就不能是纯以二乘菩提所证的解脱果为满足,应当要求禅宗的开悟明心,因为唯有证悟如来藏以后,才能进入大乘法中,开始修学真正的佛菩提道。

(5)

然而在开悟明心之前,必须要先随从真善知识修学,次第的具备见道所需的定力、慧力和福德资粮,这样才能次第的修集、次第修证,也才能次第成就佛道。

所以说,禅宗的开悟明心,乃是修学大乘佛法一切宗派行者的首要目标,也是最急切的目标。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除了禅宗的开悟明心——亲证如来藏以外,没有其他任何一种方法,可以使人能够真正的进入佛教的内门当中,来修学佛法。

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我们才会说:“凡事莫如求悟急,凡事莫如见道急。”

(6)

佛菩提道的修证,开始于六度万行的熏习,也就是必须于外门广修六度万行,以修集大乘见道所需的福德资粮;然后再经过四加行的断我见,双证能取所取皆空以后;

才能进一步证得第八识如来藏,也才能明了一切有情本具的实相心,然后才能渐次通达般若总相智;

当般若总相智通达以后,必须继续进修般若别相智,也就是要阅读般若系列的经典,才能渐次通达般若别相智;

(7)

同时必须再进一步来断除异生性,发起金刚心来,永不退转于佛菩提道而继续进修种智,也就是继续进修第三转法轮唯识系列经典,来修证道种智,次第进修十地的十度波罗蜜,然后才能渐次的迈向佛地的境界。

也就是说,佛菩提道的修证,必须以修证第八识为根本,然后次第进修、地地转进,绝对无法躐等躁进而至。(未完待续)

(8)

思考:

1、为什么我们会说:“凡事莫如求悟急,凡事莫如见道急”?

2、如何修证佛菩提道?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L8r5715rg34.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功德林如来!南无宝相如来!南无无量精进如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祝福祈愿所有有情都能听闻正法 信受正法 早证菩提 成就佛道  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共修学佛正知见2,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福慧增长、学法无碍、早证菩提。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有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第六十三课

 第十八集 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二)、佛法二主要道之修学内涵和次第(3)

【上节课我们学习到:……佛菩提道的修证,必须以修证第八识为根本,然后次第进修、地地转进,绝对无法躐等躁进而至。】

各位菩萨,这是一切想要修学大乘佛菩提道的行者,所必须要先建立的正确知见。

各位菩萨,假使您要问:“请问:一个凡夫众生修学佛法,到底要经过多久的时间才能成佛呢?”

我们就大致的情况来说,佛菩提道的修行可分为别教菩萨五十二阶位的修证历程,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总共五十二阶位的修证。

除此以外,我们也可以依唯识五位渐次而修。那什么是“唯识五位”呢?所谓“唯识五位”就是指资粮位、加行位、胜解行位、修道位以及究竟位等五个阶位。

(1)

接下来,我们就来略说一下这“唯识五位”的修行。首先是“资粮位”。行者必须一劫乃至一万大劫修学信心,必须要十信位满足了,才能成为信不退的菩萨,这就是资粮位。

第二是加行位。也就是必须于外门广修六度万行,一直到六住位都是在般若的加行。

所谓加行,也就是为了要求证第八识如来藏,而必须熏修蕴处界空相的现观,以及熏修亲证藏识空性的知见,这都是属于加行位之所修。

在加行位圆满以后,在缘熟时就可以一念相应而破参明心,也就是可以证得般若总相智,这也就是大乘别教的真见道位。

(2)

菩萨将来之所以能够进入初地的极喜地,以及能够继续修学唯识相与唯识行所需的功德,都是建立在这个大乘见道开悟明心的基础上。

在论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说:“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成唯识论述记》)

这意思是说,如果不能证得如来藏,那就不能叫做大乘别教的真见道;

如果不是真见道,那就无法进入别教的通达位,因为能够进入初地入地心的通达位,才是正修佛道的开始。

(3)

第三是“胜解行位”。所谓胜解行位的意思是说,大乘菩萨于亲证如来藏以后,入于大乘真见道位中,获得了般若总相智,这就叫做七住真见道。

这个般若总相智,又称“根本无分别智”。也就是说,往后佛菩提道的进修都必须以亲证如来藏为根本,所以称为“根本无分别智”。

菩萨以这个根本无别智为基础,继续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并且熏习种智,这样就可以渐渐生起后得无分别智。

(4)

这都是属于般若别相智所含摄,能够通达般若别相智了,才能够进入初地的通达位。

所以说,胜解行位是从七住的明心破参真见道位开始,对于佛所说的三乘诸经,不再只是依个人之臆测想象,或者无本而行,而是能够如实的渐起胜解及胜行。

所以七住位到初地之前的十回向位满心,总称为胜解行位。

(5)

第四是“修道位”。修道位是从初地入地心开始,一直到等觉位圆满为止。

所谓修道位是说,菩萨以所证的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如所亲证的正理数数修习,来断除如来藏中所含藏的烦恼障习气种子,以及所知障的无明随眠,转唯识性,所以名为“修道”。

也就是说,修道位中所修的道包括了入因果分、修差别分以及三学分,在这十一个阶位中所修的法道,就是所谓的“唯识行”。

    第五则是“究竟位”。也就是说,菩萨历劫修行,具足果地智与果地断,究竟无余,不仅能够尽未来际度化有情类,也能使有情可以悟入唯识相与唯识性,所以称为究竟位,这也就是唯识果。

(6)

各位菩萨,以上所说是依唯识五位而说成佛之道。从以上的说明我们就可以知道,成佛之道是以亲证阿赖耶识为因,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就是以 这个第八阿赖耶识为中心,而成为一个宝塔似的完整佛法体系。

也就是说,是以阿赖耶识心体为基础而修行,阿赖耶识净除烦恼障的现行,而转变成为异熟识,再进一步净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以及所知障的无始无明,而转变成为无垢识。

(7)

然而,所谓的无垢识即是真如,异熟识也是真如,这底层众生的阿赖耶识也是真如。也就是说,始从凡夫位的第八识,乃至佛地的无垢识,全部都是真如。

而所谓的涅槃是依第八识而有,缘起与性空的佛法也是依第八识而有,所以说,一切佛法都汇归于第八识,此外别无佛法。

(8)

各位菩萨,非常谢谢您这一段时间以来,收看我们所宣说的系列讲座,祝福您从此能够在正法上,不被邪师邪见所惑,从此迈向学佛的胜妙境界!祝福您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9)

思考:

1、一个凡夫众生修学佛法,到底要经过多久的时间才能成佛呢?

2、什么是“唯识五位”呢?其内涵分别是什么?

3、为什么说一切佛法都汇归于第八识,此外别无佛法?

http://www.tudou.com/listplay/usu-sjj0m8Q/L8r5715rg34.html


我们一起回向:
愿消三障多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功德林如来!南无宝相如来!南无无量精进如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0 02: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