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无相念佛

[实修记录] 佛弟子[无相念佛]个人实修成长记录--念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6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开始不定期转帖《念佛三昧修学次第》有缘人会看到!
“《念佛三昧修学次第》

  
  自序

  念佛三昧行门繁多,每一行门之各种层次及过程变化亦非末学管窥所能具知。第以末法时代求实相之大心念佛人甚多,每患不得入处,故以《念佛三昧修学次第》为书名,用招大心念佛人之注目,庶能贡献一己微薄之浅见,藉收抛砖引璞成玉之目的;乃不顾毁誉,以“萧平实”为笔名,藉诸同修之福德与辛劳,将念佛三昧修学次第之讲述录音整理成文,编定篇章节目,付梓出版,赠与有缘。用报四恩三有,是为本书之缘起。

  战祸连年之后,承平四十余年,台湾民众胼手胝足、筚路蓝缕,发展经济。富裕闲暇之余,开始有文化活动,追求心灵生活。若有菩萨未离隔阴之迷而再来人间,不能满足于世间文化活动,必向哲学、宗教、佛学……等领域探索,追寻宇宙之实相、生命之本源。

  而哲学不能补思惟之弊,科学不能济物化之失,神学不免三界轮回,佛学不免意识流转,禅学不免空谈之讥。唯有禅法(佛之正法,有别禅学。)能救诸弊。然禅法入门不易;尤其清朝以降,禅子定力大多不足,故难修证。祖师不得已乃倡看话头功夫,以救时弊而免空谈。多少禅子为看话头功夫之难修而退缩,故不敢求明心见性;不免生死流转、解脱无期;乃转修念佛法门,求生极乐净土,冀免轮回。

  聚居台湾岛上之众多佛子,十余年来慈济众生,蔚成风气。然广植福德而缺慧业,不免偏于人天善法。复有一种佛子以数息打坐等定福修法误为修慧之法,不知此等皆是人天有为福善。若闻“念佛三昧”一词,便以为是净土门之修法;殊不知念佛三昧即是禅、即是净、即是密。普偏存在于诸宗派之中,非独禅宗有之。然末学于此书中不欲说禅,乃纯依净土行者修学念佛法门之立场而说念佛;涵盖范围亦较《无相念佛》一书为广,俾诸已发大心之念佛人得循序渐进而入实相。求生极乐者亦能提升莲品,则所愿足矣。

  若有学佛人阅读本书后起欢喜心或烦恼心而为文褒奖或毁骂,末学悉皆默然领纳,不予置评。所以者何?一则余年有限,而修学目标犹未达成,仍须努力。二则在家之人不受利养不求名闻故,不需为维护名声利养而辩护对错,毁誉由他便好。三则诸多同修仍需关照,实无闲暇为文论辩。四则实际理地,无有骂者受者,在此众生与共之大梦中,一切随缘,岂不妙哉!

  书末附录有二:其一是就由念佛入实相,亲见自性弥陀者中,选取过程不同而具代表性之见道报告三则,以供体究念佛者参考。此三则念佛心得报告系初见道时所写,已非凡夫外道境界,更何况距今已年余或二年余,与彼三人今日状况已不可同日而语。古德所谓“悟后起修,日进千里。”读者万勿以二年前所写见道报告内容来衡量此三人今日境界,否则便有过失。附录之二为末学对当代佛子修道次第之建议表,并陈一切佛子参考。若万中有一,得能相应,亦是佛门美事,末学预为随喜焉。

  本书承蒙林璧媛、陈敏彦、李文凤、张果咏、游素香、陈秋美、高慈雯、高碧霞、黄郁棻、蔡嫦娥、林彩红、张哲聪、许果川、陈瑞维、杨果欣、李艾华、林慧约、苏士媛、刘近山、陈辉煌、李训仁、龚韵秋居士等(依整理录音带次序)拨冗整理录音带文稿,许大至、刘近山居士校对,张果圜居士二校,及诸同修聚资印赠有缘,共成梦幻佛事,末学谨在此众生与共之梦中,申致梦幻中无上的敬意。是为序。

 
  中华民国83年12月25日

  ******

  第一篇 第一章 持名念佛法门

  第一章:持名念佛法门

  正修行的部份,分为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系念思惟念佛、因地无相念佛、体究念佛、果地无相念佛、实相念佛及后续的修行等九章来加以说明。

  持名念佛是“以持念佛的名号,来忆念佛菩萨”的修行方法。这是世尊大慈大悲,特别为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性而宣说的一种方便法门。在佛法即将灭尽时,世尊以祂的佛力加持,让此法门在世间多留一百年。虽然是方便法门,若肯下工夫去修,所登之境界也不比其它解脱法门差。因为解脱法门要修定、慧,而未法时代不容易修。若能老实持念佛名,真心相信并迥向发愿求生极乐,临命终时,弥陀世尊一定来接引。

  到了极乐世界,就相似于解脱境界了。因为在那里已经免除生死轮回的苦难,所以叫横超三界。也借著弥陀世尊和两大菩萨的愿力,和他们各种应化身的度化,可以很稳定的修行,直到究竟解脱。

  《莲宗宝鉴》卷六里有一段话:“盖一切人力量有大小,机智有浅深,所以行业不等。上上根智人,直下自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是弥陀,此则是如来无住无依最上乘境界,万中无一也。其未能顿悟之人,须是谛信净土,一心念佛,渐次修进,仗阿弥陀佛愿力摄持,自己一念真实下工,万无一失也。”这是说一切佛子因根性不同,有的人信力强,有的人信力弱;有的人愿力强,有的人愿力弱;有的人定力强,有的人定力弱,故说力量有大小。

  机智有浅深是指各人聪明解慧有所不同,因此所行、所修的各种净业也不同。有功夫和知见的人,根性特别猛利,直下自悟。他不靠善知识,自己就能开悟,明白那个是自己的本心,并看见自己的本性,这就是亲见自性弥陀。这个心和弥陀的心没有差别,就是如来无所住、不需要依靠任何境界的最上乘的境界。但是这种人,一万个人中找不到一个,因为自修自悟很困难,有善知识指导,要悟比较容易;但有时找不到真善知识反而被误,所以说这样的人是万中无一。

  而未能顿悟之人,就应真实相信有净土,一心不乱、心无旁骛地念佛。事情忙完了想到的就是念佛,一起床想到的也是念佛,如果所作的事是不需用脑筋的单纯工作,便应一边作、心里也一边念佛,把念佛当作最重要的事,这叫一心念佛。但一心念佛要渐次修进,一步一步往上求进,不能老是停在持名上。并仗著弥陀世尊的愿力,来摄取加持;经由能念与所念两方面的配合,则一人念佛一人去;一万个人念佛一万个人去,所以说万修万人去,是万无一失,和万中无一相反。而其中有句“渐次修进”,表示持名念佛的工夫有浅有深;我们把它分为四个层次来说明。

  第一节:随缘念佛

  念佛人刚开始学念佛法门,他对于真实的佛法、了义的佛法,并无真实的了解,所以还没有正信,对世间的五欲之乐仍很贪著。所谓五欲是色、声、香、味、触,或财、色、名、食、睡。因贪著五欲所以也会爱恋眷属、财物、虚名、权力;于是随顺世俗的法,和世俗人一样在五欲中打转,故不能专心念佛。

  每周一次的共修念佛,他是随兴参加,看到今天下雨就不去了;下周风大也不去;再下一周说:“太阳太大了,也不去。”终于有一天,不冷也不热,决定念佛去,这是随兴而念。平常持名念佛也是如此:晚上没睡好,没精神,不念了;被上司责骂,也没心情念佛;当他走在路上,往往看看橱窗、看看周遭,看看人。碰巧经过香铺,正播放著佛号,才想到要念佛;心里才跟著念了几句,突然看到一只狗走过来,就被它所转、又忘了。一颗心像孙悟空一样,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

  这种人并没有想求生极乐,只是听人说念佛可以平安,能保佑我不出车祸、没有横难,是为这些而念。因根性、志愿不定,所以念佛也时常换方法;从持名、观像、观想、心念心听,不断地换,每个方法都浅尝即止,故一无所成。”
南无阿弥陀佛!以拜佛善心佛德回向一切修行人早证菩提!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3-7-16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感恩师兄法布施!

点评

南无阿弥陀佛!也感恩师兄!阿弥陀佛!愿我们修行都精进有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17 11:37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心念心听

  持名念佛到后来会进入心念心听阶段。因为此时他开始了解为何要念佛,知道念佛可以求生极乐,可以获得解脱、身无横难、心灵平安、生起定力等好处。我自己刚学佛时,参加一家寺院的念佛会,可是每周念佛共修时都痛哭流涕,一条手帕都不够用。后来怀疑为何要念佛?问了个学禅的法师,他不喜欢念佛,对我例嘴一笑、走了,让我莫明其妙。后来找了念佛法门的书来读,才知道是为了求生极乐世界;心想他不错,有个地方可去,心就笃定下来,也发愿往生极乐。当时也不知净土三经是什么?问了人,才知是《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才知道念佛不只是四个字、六个字这么简单。读了净土三经,知道弥陀世尊的功德广大无边,其悲愿大得不得了,真是大慈大悲!任何众生都愿意照顾、摄取,信心就更坚强,更欢喜极乐世界依正二报之庄严,非去不可。

  所谓依正二报的庄严,是指极乐世界的环境没有苦、不需大小便利、没有大寒大热,要什么温度有什么温度,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吃了就自然化去,不用洗碗,也不必种菜、煮菜、生火,一念之间就有了。色身和天身一样,无生老病死。天人还有五衰,极乐世界不但没有,且永远不死,直到离开为止。因此身心欢喜,发愿往生,一心持无量寿佛名号,从此每周念佛共修风雨无阻。拜佛时真心赞叹阿弥陀佛,祂是唯一的皈依。但是唱忏悔偈时,又想:自己去得了吗?为何都没见过阿弥陀佛?苦得不得了!所以一条手帕是不够用的,这是一种善根的现象,表示和弥陀世尊有缘。

  也因为知道想求往生之前,须把业障随缘、随分、随力消掉一些,所以此时会真心忏悔发愿,迥向往生极乐。每天心里默念佛号,会听自己心里念佛号的声音,即是心念心听。持名念佛有个妙处,即以佛号消除妄想、消灭烦恼,灭除过去生无量无数的罪业。因佛号不断,所以想佛的念不会断,因此在第八识里不断地种下净业的种子。

  还有个好处,是持念无量寿佛的名号,十方一切诸佛都会护念,本师释迦如来更是慈悲护念。以前曾有人记载一则故事,说有个念佛人,他一念佛号就放光,恶鬼找他麻烦时因为受不了他念佛放光,就跑了。恶鬼远离,学佛障碍会减少,修行会比较容易,要亲见实相也容易。

  若念佛精进,可以借著心念心听,念到一心不乱,必能成就有相的念佛三昧。在梦中,一样念著佛号,醒来第一个听到的声音,也是心中的佛号,耳朵彷佛时时刻刻听到佛号,像录音带不停地循环播放。到了命终舍报时,佛号还是不断,定能往生极乐。平时法喜充满,不会与人吵闹,言语动静很安详,心里安定,知道自己一心不乱,必可往生极乐。在《阿弥陀经》中说:“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就是此状况。

  第三节︰心念心忆

  念佛人心念心听之后,若善根深厚,可能在某个因缘时节,会检讨,会注意自己心念心听时,有没有忆佛、想佛?详细观察后,发觉心念心听时,忆佛的念并非很清晰,而比较偏于定。这表示他的功夫很好,心很细腻,才能观察出来。当他打坐心念心听时,往往会入定;虽然口中仍在唱著佛号,但心已入定了。

  当他观察分明后,确定没错了,从此会特别注意佛号不断时,忆佛的念在不在?修到最后就完全是心念心忆,他不再入定了。在行往坐卧中,借著心中不断的佛号,维持心中忆佛的念不断。这功夫就比较深了,一般持名念佛的人能分别、观察到此地步的人较少。若能每天在行往坐卧中不断心中的佛号,并且忆佛的念也随著佛号不中断,就可以准备修学一行三昧了。”
南无阿弥陀佛!
回向众生及佛道!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18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第四节︰一行三昧(念佛三昧)

  《大宝积经》卷116有一段说:“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差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人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说的是修一行三昧先要有心念心听、心念心忆的功夫,此法门很殊胜,可以让我们从有相直接进入实相。但也要具备二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心念心听、心念心忆的功夫。本周先解释这一段。第二个条件,也是修一行三昧的大前提,留到下周再说明。

  这段经文说明:若想进入一行三昧,应当在空闲处,不受打扰的地方,把一切妄想杂乱的心舍掉,此时不观想佛的相貌,而把心放在称念佛的名号上。若是称念弥陀世尊,就面向西方;若称念药师如来,则面向东方。随佛方所端身正向,不能躺著或翘起二郎腿坐著。若站著要站好合掌,坐著则坐好合掌。

  对所念的佛要心念心忆,念念相续不断绝,而能于这一念中见到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为何能于一念中见到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因为念一佛的功德无量无边,与十方世界无量诸佛的功德没有差别。这不思议的佛法里,完全相等没有分别,只是一个如。完全一样,是最正觉,而在这当中具备无量功德和辩才。为什么?因为悟了之后,说有说无都对。没悟的人说性有相空,他说性空相有;没悟的人说性空相有,他说性有相空,这是无量辩才。无量功德是因为得到解脱的自受用,和因为亲证解脱而得的解脱知见所生的广度众生的他受用功德。

  我们上周说一行三昧成就的时候,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接下来说“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入一行三昧的人,他完全如实的了知:犹如恒河沙数那么多佛的法界,他们都是无差别相,完全相同。为什么知道他们的无差别相呢?那就是说:真如体性,完全一样,不管是一只蚂蚁,或者一只大象乃至大如鲸鱼。不管是地狱众生、鬼道众生乃至只有七天寿命的中阴众生,一直上至大菩萨、诸佛,其法界完全相同,都是这个真如。此处说“尽如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我们甚至可以说:“尽知恒沙十法界无差别相。”所谓十法界是指六道众生的法界以及声闻、缘觉、菩萨和佛的法界,同样是这个真如佛性,称为一相无相。

  一行三昧的这种修法,是大心菩萨所修,虽然名为系心一佛,专称名字,但这样修一行三昧的念佛人,不一定求生极乐世界。所以一行三昧的修法,在我们这个婆婆世界,既适合念无量寿佛,也适合念释迦牟尼佛,因为这是要明自真心,见自本性的修法;也就是念佛人所讲的,要明“自性弥陀”,要见“自性弥陀”。

  这一行三昧,很多善知识讲过,但在讲的时候,有的人忽略了一行三昧这一段的前一段话;这也是我们念佛人常常忽略的一段,而这一段正巧是修学一行三昧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即是我们上周所说,欲修此三昧必备的第二个条件。知道这个前提,念佛人普偏存在的一种错误的知见,才能扭转过来,才不致误会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的前一段经文这么讲:“云何名一行三昧?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者,当先闻般若波罗密,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那就是说,法界只有一相。十方诸佛法界,乃至十方的十法界,全部都一样,只有一相。我们的心安住在十法界的这一相,系缘于这一相,这叫一行三昧。法界只有一相,就是真如。但是: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要进入一行三昧、亲证真如一相的话,应当要先阅读或听闻而了解般若波罗密,然后要如说修学。

  所谓“般若波罗密”我们翻译成中国话叫做:“智慧到彼岸”,也就是大般若经所讲的意旨,必须先明白。大般若经的经文很长,像这样大本的大藏经这么厚,有四巨册共六百卷。所以想入一行三昧,不光是前面所谓的“系心一佛,不取相貌,专称名字”而已。当我们随佛方所,“专称名字,于一佛念念相续”的这个功夫在修习之前,要先听闻了解般若波罗密;也就是说:体究念佛之前,先要了解什么是智慧到彼岸。那就是要我们先去了解什么是第一义,什么是了义。所以谈一行三昧之前,这个大前提不能漏掉;如果漏掉的话,一天到晚嘴里喃喃有词地念“阿弥陀佛”,念到驴年也不悟。

  所以在念佛号之前先要明白:如果只是求生西方极乐,并且不求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也不是修一行三昧,那就不相干。如果是要修一行三昧,就应当先了解般若波罗密是什么,这样才能体究念佛,才可能修一行三昧。先听闻、阅读般若波罗密之后,再依照《般若波罗密经》所说的去修、去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所以,所谓一行三昧不光只是随佛方所,专称名字而已。这是少数善知识忽略的地方。我们学念佛的人,既然要修这个法门就不应当忽略这个大前提,因为世尊讲,要先闻般若波罗密并且如说修学之后才能入一行三昧,才有可能亲见自性弥陀。亲见自性弥陀之后才能够“即是念中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前后对照之下,如何修一行三昧就很明白了。

  我们上周也曾提到过:“在念佛的这一个念里面,可以见到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这是什么意思呢?我曾经问过一个人,他自称修学净土,深入经藏。我说:“那我请问你:净土法门的一行三昧讲‘即是念中见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请问:‘未来诸佛还没有成佛,您如何见?’”他答不上来。我曾经跟人讲:“这个见未来诸佛,悟了的人就见了。”譬如说:在我们这些同修之中,就有许多人已经见到无量无数未来诸佛,这不是大妄语,而是真实的见。未来诸佛、现在诸佛、过去诸佛都是这个真如佛性。只要你见性了,你就能看见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性,这便是见到未来一切诸佛。当我们见到一只蚯蚓

  爬出了地洞,在地上爬来爬去,你说:“啊!我看到了未来佛。”看到了许多人,你说:“啊!我看到了许多未来佛。”未来的佛也是这个真如体性,过去的佛,现在十方正在说法度众的佛,都是这个真如体性。

  世尊在开示一行三昧之前,指出修学的前提“当先闻般若波罗密,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可见得,要入一行三昧,必须先了解什么是了义。了义讲的就是真如佛性。明了真如佛性之后,在“端身正向,系心一佛,持佛名号”时,突然返观,一念相应,便觉真如,得见佛性。方知真如佛性时时都在持佛名号之中显现。见了真如佛性之后,就能“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就是说:如十法界、如十方诸佛法界;他永不退失,永不坏灭,他不能用意识思议,他没有任何的障碍,他没有一切的相。这就是实相。

  实相不仅只是无相而已;实相是无相也是有相;有相与无相是不二的,这才是实相。如果只是落在空里面,见空而不见有;空与有不能是一的话,空与有是分别对立的话,那是在一边;既然是在一边就不是实相。如果在有相之中,不能见实相,那就是有碍;则此人所谓的实相无相,一定是错会了,不是真正的无相。至于“实相”我们到实相念佛里面再来说,这里就不再重复。(第一章完)

无相念佛(723641266) 现在我们一起做诸回向: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
以此拜佛的善心佛德回向众生及佛道!
 楼主| 发表于 2013-7-19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第一篇 第二章 念佛法门之殊胜

  第一节:念佛法门容易修学

  接著,我们讲念佛法门之所以很殊胜,还有其它原因:念佛法门的第一个殊胜,是它容易学。不管是八十好几九十好几的老公公老婆婆可以学,二岁孩儿也可以学。嘴裹喃喃有词念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谁都会。如果有一点音乐细胞,教他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个大家都会嘛二三岁孩子也会啊!另外,念佛不拘处所;打坐呢,要清静的地方,要没有声音,没有人干扰。(其实那是初学打坐的人,真正会坐的人是没有妨碍的)。

  话说回来,念佛随处可念;吃饭的时候可以心里面默念,去共修的时候放开喉咙唱,一样念。然后呢?坐在车上心里面默念,人家也不知道,所以念佛法门也是一种密行。但是某些人有个忌讳,说“房间里面不应该念佛,尤其有家室的人”。这个想法不对,照样可以念。又有人说:“蹲马桶时不许念”,这也不对,照样可以念,在心里面默念就可以。所以,不管什么处所都可以念。如果会念的话,到了地狱去照念不误,这一念,马上就离开地狱啦。会念的人时时刻刻念,因为念佛实在太好了。

  谈到修学念佛法门时,人们往往这样讲:“唉呀,不行啦,我那么忙,怎么跟你去念佛?”念佛与忙不忙没有关系。有人说:“我一天要做很多工作,没时间念佛。”其实没关系,一面做一面念也可以嘛!至于清闲的人,更好念佛了。

  还有人说:“我太笨了,不会念佛啦。”这话也有问题,问他说:“你会不会讲话?”“会啊!”“那你会不会讲阿弥陀佛?”“会啊!阿弥陀佛!”“那你就是会念佛了。”“我还是不会念啊。”奇怪了,怎么不会念呢?嘴里都已经念出来了,还说他不会念,就有这样的人。那我们告诉他说:“你只要把‘阿弥陀佛’四个字一直讲下去,讲的时候你心里面一直想著祂,那就是念佛嘛。”“喔!那我会了,那很简单嘛!”“对嘛!很简单。”

  只有一种人不会念---特别聪明的人不会念。因为他认为这是那些愚痴的老婆婆和不认识字的老公公念的。结果是谁聪明呢,我不知道。

  此外,念佛不分贵贱;国王宰官、公司董事长、大慈善家…统统可以念佛。至于贩夫走卒乃至挑粪的呢?专门为人洗厕所的人,捡破烂的人也可以念佛。所以念佛法门可以说非常殊胜。因为它简单易学,四字洪名,六字洪名,最长的例如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九个字也很简单嘛,所以念佛法门第一个殊胜就是容易学,容易入门。

  第二节: 三根普被

  第二个殊胜就是三根普被:参禅的功夫一般人学不来,下根人学不来,中根人也学不来。要上根人或者上上根人才学得来。但是念佛法门随便那一根都可以,下根人来学持名念佛,中根人来学观想念佛,学无相念佛,上根人来学体究念佛。上上根人来,不必讲什么体究念佛。一喝、一棒、一戳,乃至丢个东西给他,他就会实相念佛了。所以不管你是那一种根性都可以学念佛。只要你肯学,念佛法门里面,都有东西满足你的需要。

  此外,念佛这个法门,声闻人也可以学,声闻跟在应身佛身边转来转去,离不开佛,所以常有念佛心,他也可以学。将来,他终究有一天要和缘觉一样回小向大,还是要学念佛法门,终究要修菩萨行,所以他也可以念佛。菩萨根性的人更可以学念佛,因为菩萨不是开悟就不念佛了,乃至一直到十地,还是念佛。因为一切佛法里面的解脱法门最后都不离念佛法门,一切法门都含摄在念佛法门之内。那么等觉呢,也是修学念佛法门,是广义的念佛。因为等觉不是究竟觉,仍然不离念佛心,所以说念佛法门三根普被。

  第三节 现世得利

  第三个殊胜是修学念佛法门,现世可以得利。有个人常常失眠,他当医生,我告诉他:“你只要持佛名号就好,当你睡觉的时候,心里面就念佛号。”他照我说的,每天一上床,就心里默念佛号,念到后来,在什么时候睡著了?不知道!总之好好睡了一觉。因为他的生意好得不得了,人累了,精神太疲劳,变成亢奋的状态,就没有办法睡觉。

  我们上次禅三也是一样,有的人参啊参啊,那个疑情把整个身心内外绕住了,放不下来啦!躺上床了,睡不著觉。可是又想,明天早上没精神参禅怎么办?念头一转:我就忆佛好了,不管疑情,把它丢开了。忆佛,无相念佛,一下子睡著了。念佛对治失眠很有用。

  还有,念佛可以净化我们的三业---身三业,口四业、意三业。身三业是说杀害众生、窃盗众生的财富或名利、还有是邪淫。念佛可以除这三业、净化这三业。总不会一面念佛一面想著:“我这朋友的太太不错喔,可以勾引勾引。”不会这样想。为什么?因为念佛的时候,只要这个念头一出现,就会想:“唉呀!惭愧死了。”所以就不犯邪淫业。还有一业:杀生,念佛时不会想到杀生,一定不会做,所以可以净身三业。

  那么口四业呢?绮语、妄语、两舌、还有一个叫恶口,也不会做。心里面念佛时不会破口大骂。如果习性很严重,骂出口了,第二句还没骂出时会想:“不对啊!?我在念佛,怎么骂人了?”渐渐的会改变。也不会讲绮语了,讲绮语不庄严嘛!讲黄色笑话更不庄严。也不会骗人家了,因为心里面又在念佛,又来骗人家,就会想:“我对不起阿弥陀佛,我对不起释迦牟尼佛。”所以不骗人,也不会去搬弄是非。那么口四业就净化了。

  最后就是意三业:不贪;不会贪钱财珠宝啦,因心里面想的是佛。想到我怎么去跟人家挖宝来,或者偷人家的财宝,心里面不会生贪念,因为这样就不是念佛人了。而且心里面的瞋恚心也会开始转轻了,不会像以前动不动就生气。经过几次的生气,然后又检讨:“唉!我怎么又生气啦,唉呀!我在念佛呢,对不起啦,阿弥陀佛,抱歉抱歉,忏悔忏悔。”所以瞋恚心慢慢会转变。

  然后无明开始会转轻。无明是什么?就是愚痴。一天到晚想著财色名食睡,念佛之后,心开始清净,慢慢地有些佛法知见;知道财色名食睡,到头一场空。也慢慢地会知道:念佛绝对不仅是持佛名号,绝对不仅仅是求生西方而已,从此以后智慧开始会出现。先是闻慧,然后有思惟慧,然后修慧。一直到最后,到了果地无相念佛,我们称之为证慧。就是说意根这个一念无明会转为智慧,无始无明也会转为智慧。那么身口意三业清净了,要生极乐世界就容易了。如果心不清净,十万亿佛土非常遥远。如果心地清净、口业清净,还有身行清净,那么西方不远,就在眼前,一念就到了。所以我们说求生极乐世界,修净业三福容易往生。

  念佛还有一个很殊胜的现世得利的法,那就是说:做了五逆重罪,也能凭借过去生所种善因,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开示念佛的缘而生极乐世界。五逆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五逆重罪,做了这五逆重罪,无间地狱有份啦。杀父杀母要判刑。一般人认为我被判了无期徒刑或三十年有期徒刑。服完刑期出来了,就没事了。不是这样的,那是人间的果报;接下来还有另外一种世间的果报,叫做“性罪”。国法治罪以后还有性罪要受报。杀父杀母要下地狱,这种人要求生西方净土是没希望了。但是释迦世尊很慈悲,告诉我们还有一个希望,那也是阿弥陀佛太慈悲啦。虽然是五逆重罪,只要临命终的时候,因为过去生种过善因,今生能遇到善知识教他忏悔念佛,还是可以下品往生极乐世界,这也是现世得利。

  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如果是念阿弥陀佛的话,一定可以往生。只要有信心,只要有愿力发愿往生;只要真的去念,一定可以去,没有一个人不能去。五逆重罪尚且能去,何况是我们不造重恶,在世的时候又布施行善念佛,所以一定可以去。

  此外,念佛的人容易除慢,念佛的人,心比较淳厚,所以能够把慢心消除掉。而且念佛常常要拜佛,一面拜佛一面唱忏悔偈,每天忏悔。我们常发现很多念佛人,一面拜佛一面掉眼泪,慢心在念佛拜佛中不停地消除掉。念佛也会使人开始远离恶缘,不遭横难,学佛的障碍会开始减少,这是念佛的第三个好处---现世得利。

第四节:果报殊胜

  念佛有第四个殊胜的地方---念佛果胜。它的果报很殊胜。一般人念佛大概是念阿弥陀佛多,念释迦牟尼佛少。(做个民意调查,请问:念释迦牟尼佛的人有几位?请举手。有六位;我们这边还真不少,连我七个。根性不错。)念释迦牟尼佛的人大概信心比较够一点,也是跟过去生的愿有关系,一般人大多是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的人一定可以往生;一往生就离开轮回了。只要一到极乐世界就离开轮回了,这是第一个殊胜的果报。

  另外我们说念佛可以了生死,是第二个果报殊胜。因为修念佛法门的人容易进入实相。参禅要悟很难,所以末法时代有一些大法师常常讲:末法时代要开悟很难。都叫人家不要求悟,只要努力修行就好。但是经由念佛法门的帮助,要见性---也就是要到实相念佛的境界很容易。如果到了实相念佛的境界,就是说分段生死已经开始快要断尽了,一步一步迈向断除分段生死的阶段。分段生死断了以后,那是菩萨四果了。接下去要断变易生死,还是要念佛,所以说念佛的果报很殊胜。

  另外我们说:念佛俱足三无漏学。首先讲戒学:我们念佛念到事一心的时候,譬如说有相的念佛三昧,不管是持名的念佛三昧或者是观想的念佛三昧,或者说无相的,例如无相念佛还没悟之前,还没有见自性弥陀之前,这还是属于‘事一心’。不管是有相念佛或无相念佛,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做事相上的戒,也叫做‘定共戒’。虽然还没有到初禅,已经跟定共戒相应。这是戒,叫做戒学。

  如果已经修到‘理一心’的话,它是属于‘性戒’,不是‘相戒’。一般人受戒时必有戒相受持,如:不可以杀生,不可以邪淫,不可以窃盗,不可妄语,不可喝酒;有“戒相”。理一心里面我们称之为“性戒”,叫做‘道共戒’,也就是说已经亲见自性弥陀了,这叫理一心。理一心的时候自然不犯戒。如果他说别人的是非,那一定不是说是非,而是基于义理的辨正,叫做摧邪显正。怕假知识误导众生,所以要导正众生。他不犯恶口或者两舌的戒,因为在性上无戒可犯,这叫理一心,这个是道共戒。事一心里面不犯戒是相戒,这个是性戒,不相同。这个叫戒学,在念佛法门里面俱足了。

  第二个我们说定学。念佛念到事一心的时候,譬如说持名、观想、无相念佛,这三种三昧成功的时候,就是定。在动中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叫做定力。这个是定学。一般人总以为学定就是要两腿盘起来,收下巴、眼睛闭起来或者开三分眼,有模有样坐在蒲团上。那不一定是修定喔!如果心里面妄想一大堆,那叫做放逸。看来有定,实际上没有定。真正会修定的人在动中修。念佛在动中修,所以有相的念佛三昧也好、无相的念佛三昧也好,只要修成了,时时刻刻、动中静中,都是在一心的状态,这叫做定学。但是,这还是事上的定。

  如果已经到了实相念佛的地步,时时刻刻观照自性弥陀,时时刻刻看自己与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性在显现,不思世间的杂事。如果有所思惟,是为众生;如果有所思惟,是为思惟佛法,这个我们称之为理一心,不念世间法。理一心就是定。以上是说明念佛可以让我们俱足事一心和理一心的定学。

  慧学就是说:我们经由念佛的事一心的功夫,可以知道从念佛的法门,而得到戒学和定学的那些过程和功德受用,这是属于事相上的、世间的慧。如果到了实相念佛的地步,证知到空性,也知道什么是不空。空与不空、空与假、有与无,了然分明。这个智慧已经出现了,就知道空有是不二,这个便是实相,是第一义,这是出世间的慧。念佛可以俱足事上与理上的慧。所以,念佛可以俱足三无漏学---事上的三无漏学俱足,理上的三无漏学也俱足。这也是念佛的果报的殊胜。以上,念佛的殊胜大略说完了,我们来讲求生诸佛净土应当具备的三种资粮,称之为信愿行。(第二章完)

  ******
南无阿弥陀佛!
以此拜佛之善心佛德回向众生及佛道!共成无上菩提!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篇 第三章 求生诸佛净土之三资粮 信愿行

  第一节:三资粮之一:信

  首先讲“信”:欲求生诸佛净土,或者要修念佛法门,首先要有个信,没有信,不可能修学念佛法门。信是愿与行的基础。信是信什么?信是相信释迦世尊四智圆明,告诉我们这些念佛法门必定真实。念佛法门不可思不可议,太深奥、太微妙了。但是却很容易入门,所以它最契合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器。因此,无量无数诸佛,赞叹世尊能够在这个五浊恶世里面,宣说这种不可思议的法门。要修念佛法门,首先要相信:世尊讲的法一定是真实的。

  第二,我们要信:确实有个极乐净土。有的人不相信有极乐净土,所以他不念阿弥陀佛。那么信有极乐净土,要怎样才能往生呢?还要相信极乐世界真的是殊胜、清净、庄严。真的很容易就可以往生。因为弥陀的愿太大了,太慈悲了。相信这一点以外还要相信什么呢?相信弥陀世尊的寿命是没有限量的。如果不相信祂寿命无量的人会说:“唉!我还要活三十年吧,三十年后我死了,弥陀世尊也不住世了,我还去做什么呢?”就不发愿往生了。所以必须相信弥陀世尊的寿命是无量的,叫做无量寿佛。弥陀世尊成佛以来,已经十劫了,将来还要住世无量无数劫,才会入灭,所以叫无量寿佛。

  另外我们要相信弥陀有四十八个大愿,相信了弥陀四十八大愿的话,才能够接受有九品往生。不相信四十八大愿,就不会相信九品往生。如果相信九品往生,就知道弥陀世尊摄取一切众生,只要众生有信、有愿、有行、愿意去,祂一定会接引;就会相信:“念阿弥陀佛,必定可以生极乐世界。”在大宝积经里面,世尊这样开示:“他方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彼国者,随愿皆生,得不退转。”所以只要是念弥陀世尊,一定可以去。

  还有,要信十方虚空,有无量无数的佛世界、佛净土。在别的宗教里面说:我们这个世界是宇宙的中心。但是佛经里面不这样讲,佛经说我们这个世界只是宇宙里面的一个小世界而已。光是我们这个银河系的世界就数不清了。我们这个银河系的太阳有多少?有二千亿颗,是大约,确实的数目可算不清楚。我们这个太阳是最小的一颗。我们这个银河系的全部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所化度的世界。但是呢?宇宙之中还有更多的银河系,数不完。为什么?因为大智度论里面说:“十方虚空无有穷尽,世界国土不可限量。”

  虚空是无穷无尽的,如果说虚空有边的话,那么我们要问:“从这里出发到我们这个虚空的边以后,请问虚空这个边的外面是什么?还是虚空吗?如果说外面那个虚空也有边的话,再到那个边,那个边的外面又是什么?是无穷尽的。那么,虚空既然无穷无尽,当然世界国土就不可限量,既然世界国土不可限量,怎么能说只有我们这个世界有佛呢?当然十方世界有无量无数佛。那么十方世界既然有无量无数佛,我们当然也可以求生诸佛的净土嘛。所以,释迦世尊跟我们讲八十八佛,讲贤劫千佛,讲过去庄严劫千佛,还有未来星宿劫千佛。这还是比较近的时间。远的呢,数不尽,讲不完。所以,十方虚空无量无数的佛土里面,佛号相同的也很多。因为佛大多了,名号免不了会有重复,那么,既然说十方虚空,无量世界有无数的佛,我们当然也可以求生其它诸佛的净土。所以,求生净土的念佛,不单只是念阿弥陀佛,却以念阿弥陀佛为代表。以上是说,要信阿弥陀佛寿命无量,十方虚空有无量无数诸佛及佛净土,摄尽各种不同根性的众生。

  信---不但是学佛的基础,也是一切善行的根本。人们必须相信行善之后,在未来世将可得福报,或可升天才会行善。如果缺乏信的基础,人们便很难自动去行善了,念佛也是一样要有净信做为基础。

  信可分为“迷信”、“仰信”、“解信”、“证信”。一般人为求人天福报,末去探究菩萨与一般神明之区别;一见到寺庙,不管那儿供的是神、是菩萨或是佛,见了就拜,这就是“迷信”。之后偶而接触到正信佛教,听闻些佛法,了解佛菩萨大慈大悲护佑众生之心愿外,深一层里更蕴藏有东西,渐渐概略性的了解了佛法,由内心激起一股崇仰之念谓之“仰信”。有了仰信就会自动去亲近佛法,进而由读诵一些经典和听闻佛法,而认识佛教的根本教理。譬如因缘果报、真如佛性。也知道念佛法门不只是持名念佛,尚有观想、观像、系念思维、无相、体究、实相等念佛方法。并确信这种法门能帮助众生到达解脱的境界,这就是“解信”。进入解信阶段后,就会老实的一步一步修行上来,有一天到达果地无相念佛境界,知道什么是自性弥陀,并且亲证和感觉到祂的存在,接著又看到了佛性,此时称之为“证信”。

  佛法的修行过程,如果没有“信”的支持,一般人不可能舍弃世间的享乐,不可能使用许多时间,声嘶力竭称念佛号,或忍受盘腿的痛苦在那儿与妄心挣扎---打坐参禅。华严经上说十信是成佛的开始,就是在具足了信---十信圆满入了初住位后,从此就可开始按部就班的修上来,直到成佛。所以说“信是百行之宗”。各种法门之内容、方法和深浅,或许稍有差异,然这八万四千修行法门缺少了信,修行都不可能有所成就的。

  法华经以“正信为入道之门”,而正信在大乘佛法而言,不是从断烦恼入手,也不是从修定入手,而是从明心见性入手。念佛也是一样,在《无相念佛》书内也介绍过,一切佛法的修行法门,莫非念佛法门;因为不管是在迷信、仰信、解信或证信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离佛心,不离念佛心。一切众生心是佛心,一直到证信入了初住位,乃至见性入了十住位,甚至其后的修行,一直到十地等觉都不离成佛之心与念佛之心。“因为念念是成佛,念念是度众生,念念不离十方诸佛”这个心称为念佛心。对一位立志成佛之修行人而言,这念佛心,一直到成佛为止,不曾离开过我们。所以说一切法门都属于念佛法门所涵盖的范围。

  《莲宗宝鉴》云:“若一信不慢,信念佛门中有微妙法”,因为信(相信念佛法门有无上甚深微妙法)的具足而不轻慢念佛法门。不轻慢念佛法门的缘故,能得到很大的利益。虽然开始只是持名念佛,因信心具足,老实念佛,得以层层升进,不停转进,终究到达实相念佛阶段。另外在五根里,以信根为第一根,五力亦以信力为第一力,《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能长养诸善根、信能超出众魔路、信能得入三摩地、信能成就佛菩提”,由此可体会从学佛开始一直到最后成佛为止,莫不是信的力量支持著我们继续勇猛精进。倘若有一个人修到了七信、八信、乃至十信未圆满,有天丧失了“信”,这个人就不会再继续修行了。那么信要到何时才算初步成就而不退失?要到十信位满足,进入初住位。能到达初住位信就不再退失了。(修到第七住是位不退,再修上去还有行不退、念不退)。在求生诸佛净土之前,如果不先建立信心,就不可能发愿求生;不发愿求生,就不可能修行念佛。所以信、愿、行三资粮中,信是最重要的部份,是愿与行的基础。"
我们一起来做诸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即以拜佛的善心佛道回向众生即佛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7-23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
第二节 三资粮之二:愿
  愿:有邪愿、恶愿、许愿、善愿以及正愿。

  一、邪愿:有人心术不正,发愿奉祀鬼神,冀愿鬼神帮助他消除冤家债主,或让特定的人生病,或受他控制。甚至偷剪他人头发指甲,画符做法,无非希望控制他人的行为,或以邪术缠身以产生不好的现象,达到他不良的企图,这种与鬼神交易的行为所发的愿谓之“邪愿”。

  二、恶愿:如果有人奉祀鬼神的目的,在咒愿某人出车祸、家财散尽,或是眷属分离,乃至求神处罚一切异教徒全部死光,发这种愿谓之“恶愿”。

  三、许愿:有人祭祀三牲五牲纸钱,供奉鬼神、礼拜鬼神,希望保佑儿子今年考上台大,或希望末来不久能发大财,如果鬼神能满他的愿,就要为鬼神翻修庙宇、装贴金身等类。不伤害第三人,只求自己色身眷属平安或求名求利求权势而与鬼神交易所发的愿谓之“许愿”。愿望达成后,依照许愿时的承诺去完成对于鬼神或正神应履行的事务,称为还愿。

  四、善愿:初机学佛人,满怀慈悲,希望一切佛子修行顺利,没有遮障,或希望一切众生平安,眷属和乐,财物丰饶。祈求世尊能满他的愿,这类的愿谓之“善愿”。

  五、正愿:信、愿、行中之愿,称为正愿,正愿又可分为小愿与大愿。

  1、小愿:念佛人相信有诸佛净土,或极乐净土,发愿往生,“愿我此身平安无灾无难,舍报之后往生极乐世界。”或发愿往生其它诸佛之净土以享受各种快乐。这种为自己发的愿叫小愿。能不能去?可以去!只要条件能符合所发愿往生那个世界的佛的别愿就可以去。或有人不求生诸佛净土,但发愿修行佛法能离苦得乐(如离八苦或三苦)这也是为自己而发的,亦属小愿,称之为声闻行者。或“愿我现在开始念佛不久能让我感应见到弥陀世尊,或释迦世尊”或“愿我速登不退”或所求标准较高,如“愿我能解脱生死,永不轮回”;虽敢开口要求解脱生死,但仍与前述各愿一样均为自己而求,故均属小愿。

  2、大愿:菩萨行者所发的愿,均属大愿,如“愿今生得遇真善知识,能助我进入实相念佛的境界”,因求明心见性是菩萨行者的事行,既已明心见性,就能生生世世不离三界而自度度他,故称为大愿;或有人求愿今生念佛,能上品上生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以后能很快就得到三明六通,早早回来娑婆世界,来帮助一切众生同样可以得到解脱,这也是大愿。不只为自己去极乐世界,也是为了众生而去,故称大愿。还有一种人,他不求生诸佛净土,他认为释迦世尊的秽土也是净土,要在这里修行,并发愿早日达到实相念佛,成就三明六通,或四禅、四无量心,可生生世世在此世间承担如来家业,帮助一切众生成就唯心净土,这也是大愿。如果有一天升进到此地步,他又发愿:“愿我以念佛心,证入五蕴空的境界(从色蕴空一直到识蕴空。不是见空,而是证空),在未来生度无量无数的众生,同入菩萨道”,这愿更大了。

  对念佛人而言,发愿要切实际,不要发做不到的愿。初机念佛人,应从小愿开始,如“愿我得生极乐世界,受诸快乐,将来愿意回来这里帮助众生,教他们念佛,也去极乐世界受诸快乐”。发愿应与修行次第步步配合提升,有一天从有相入无相念佛时,信心又大了一点,敢再发大一点的愿,如:“愿我此生可到实相念佛境界”,真的到了实相念佛的境界又敢再发更大的愿了。因此发愿要切实际,不可打高空。修学佛法本来就是很实际的事,如果发愿讲得天花乱坠,或长篇大论,而脚步却一步也跨不出去,这样一点儿也没用。所以衡量自己可能到达的程度去发愿,然后努力去实现。这就是第二资粮。
我们一起做诸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以拜佛的善心果报回向众生及佛道!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7-24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第一篇 第三章 求生诸佛净土之三资粮 第三节 第一目

  第三节 三资粮之三:行

  第一目 事行之一:三福净业

  信、愿、行如鼎三足,这里所指的行系专指念佛人之身行、口行、和意行。而行又可分为事行和理行。事行可分成二个部份,第一个部份是三福净业或净业三福。第二个部份是要有功夫。《观无量寿佛经》说:三福净业是三世诸佛净业的正因。三世诸佛之所以成佛,不能离开三福净业;往生极乐世界,要求品位高升也不能离开三福净业。而功夫系指定力。经由定力的助益,可以让我们发起智慧,可以究竟涅乐。成佛不但要有慧力,也要有定力。有慧无定不能成佛。所以定力是成佛的舟乘、船筏或是车子。

  三福净业的第一部份包括:要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一、孝养父母:有人说学佛念佛最基本的部份是布施,而内心又盘算著钱赚不多,如何布施?有些人以克扣父母亲之零用钱或家里菜钱来布施。当然,如果父母发心自愿同意或家人同意将节省下来的钱用来布施,这是可以的。若非双亲或家人心甘情愿而克扣他们的钱财去布施,称之为假名布施,非真实布施。真实布施应是自己付出较多之劳力或心力,把多赚的钱用来布施;或由减少享乐所节省的钱提出布施,方是真布施。又譬如父母要去散心,由于一周才得有一天不须上班,要求你陪伴同往,而你却以寺院或萧老师有课为理由婉拒,这是不对的;因为孝养父母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如果不能孝养父母,不能善待父母,常常对年老的父母冷言冷语或恶口辱骂,而说要学佛,那是假的。因为“学做人尚且做不好,要如何学佛?”所以应该孝养父母,行有余力(暇)再来护持道场,这才是修行佛法者应有的知见。

  二、奉侍师长:师长包括师父、老师、长辈。古时候特别重视奉侍师长。例如儒家就要求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即法天、法地、皇帝、双尊亲,以及老师。试想如果一个人对师长不恭敬、不承侍,则对所教的学问,一定听不进去,或半信半疑。即使依照所教的法门去修,也是七折八扣,修行一定修不好。可见奉侍师长的重要。但是奉侍师长也不能迷信,假如老师说“从十楼跳下去,一定可解脱”这话当然不能听。所以师长所讲授的,自己要有智慧去衡量,不能全盘接受。对的去做,不对的丢到一边,要有世间的判断智慧。儒家就有一则父母提杖体罚的故事:“大杖则避,小杖则受”,因为父母一时气愤,以大杖打来,如果不躲避,可能打伤或打死我们,事后将引起父母的伤心,所以要避。又像央掘摩罗,他的外道老师要报复他,怂恿他杀人:“如果将所杀一千人的手指头串成指蔓挂在身上,就可解脱。”他真的照做并且杀了九百九十九人,幸好遇到世尊得度,悟后并说“我从本以来,实在没有杀过人”,而成了阿罗汉,否则下地狱一定有他的份。所以奉侍师长也要有智慧。

  三、慈心不杀:大家知道华西街有当众杀蛇的,广东省以前有人生吃猴脑,这些事情实在太残忍了。学佛人应当尽量不要杀害众生。但也要有智慧,譬如桌面上有蚂蚁,因认为不能杀生,所以就不敢去擦洗。其实所谓慈心不杀,是要我们不可存著杀害它的心。又如在路上有人在打架,其中一人是你的怨家,虽然你未出手打人,但却在心里呐喊著:“打死他!打死他!”,那就是存著“杀心”。动起“杀的心”比起你亲自动手还严重。所以日常生活中与傍生众生生活在一起,要随时注意心念与行为。假如有只狗在路上睡觉,你故意踢它一脚,那也是有伤害他的心,是不对的。

  厨房里如果不小心滴了一滴甜的东西,蚂蚁来了,你要如何处理?先敲敲桌面警告它,或吹口气将它吹开,聪明的就会走了,还有赶了好多次都赶不走的,你就擦掉它,因为你并不想杀它。所以最重要的是注意心地,不要自己死守在不杀二字里面,不知变通。最好的办法是保持环境的清洁干净,或事前喷点杀虫剂,警告它,使它不敢接近,千万不要等它集结一大堆后,再以杀虫剂杀它,那就错了。所以慈心不杀,以此原则去做,就容易多了,不要整天过著很烦恼,不知如何是好的生活,那就不是学佛---愈学愈痛苦,愈烦恼,愈束缚。

  四、修十善业。所谓十善业是身三业、意三业、口四业。身三业包括杀、盗、淫三种恶业。杀害众生,主要是指杀人。盗主要是指窃盗他人大笔钱财。而淫是专指出家,在家人是指邪淫(邪淫系指非人、非时、非处行淫)。

  口四业指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有人或许会抗议:“动辄得咎,如何学佛?”譬如在卖东西,顾客说“你老是卖得比别人贵,这种货色,人家才卖十五元,你却卖十六元”你顺口回答“这怎么可能?进价成本就十四元五角(其实只十元)。”那生意岂非无法做下去?真有那么困难吗?只要不说进货成本不就结了吗?你也可换句话说:“没那么便宜,我赚不了多少钱,进货成本你自己想想也应该知道。”这就不妄语了。不妄语最主要的是指大妄语,自己没有悟而说自己悟,或故意暗示开悟的样子,让人误以为是初地圣人或几果等等,这是大妄语。又如:自己末悟而印证别人开悟,也是大妄语。

  两舌:当然没有人两条舌头,而系指东家长,西家短的挑拨是非。而另一种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通常是骂人。但这不一定是坏事,一切大菩萨真的是如此,见仙说仙话,见畜生讲畜生话,这是菩萨的功夫。

  绮语:是指讲话不正经,如果幽默还好,就怕尽讲些带颜色的话,或和小男生、小女生来开玩笑,(如黄色笑话),或拿人家神圣的东西开玩笑,这叫绮语。

  另外就是不恶口讲话。不要一天到晚大呼小叫、不耐烦,动不动就骂人,这叫恶口。动不动说人家的坏话或当面责罚人家。而恶口不一定要大声喔!有的人说好听点是修养好,说难听点是城府深、讲话尖酸刻薄,但是声音不大;讲起话来,慢条斯理。譬如:“你什么都好,你比较行啦!我们因能力差什么都不行啦,就请多多原谅”,尖酸刻薄、酸溜溜的,这也叫恶口,所以恶口不一定是大声谩骂。以上是口的四种恶业。

  意有三业,心里贪财物、贪名声、贪权势、贪淫欲、甚至贪睡觉等都是贪。明明睡八个钟头够了,却偏要睡十个钟头,十个钟头刚睡起来不久,又去睡一下,这也是贪。贪主要是淫欲。十方世界的三界众生都是这样,通常要修到三果才能远离,那是断五下分结以后的事了。

  第二个意业我们称为瞋恚,动不动就发怒。我们刚刚讲过,有的人发怒,拍桌子摔东西,乃至拿刀子杀人。有的人发怒时皮笑肉不笑,不动声色,你根本不知道他在生气;怒在心里,而且恨得很深,发起瞋恨心,暗地里算计。瞋恚心最不好,经里有说:“瞋火能烧功德林”。功德林是一棵棵种植,好不容易种成一片树林叫功德林。但瞋火一发,全部烧光了。还有,瞋心会断念佛人与众生的法缘,是大乘行者修行上的大忌,其罪甚大,还过于贪欲之罪。

  瞋恨之后还有一个称之为无明---不明白实相。无明有很多层次,浅深不同,约略而言,有三种,一般多指见惑、思惑。至于尘沙惑要到佛地才断尽。这里讲的无明叫愚痴,“要得善果,应当行善”、“要得解脱,应当修行”、“要想开悟,应当参禅”、“要想入实相念佛,应当体究念佛”。也就是说,在世出世间法上多种修行方法,如何去辨别他,要有智慧。不能一天到晚坐在那边数呼吸,要求开悟。或一天到晚坐在那边念佛号,不去参究什么是佛,不去参究什么是自性弥陀,而要入实相念佛,这是不可能的;一天到晚大吃大喝说“要开悟、要解脱”,不可能的,这叫愚痴。

  有人希望得长寿,求神并杀十只大猪公,这样能否长寿?不行!为什么?求长寿是吉利的事情,不应以杀害众生生命的凶事来求,求长寿更应保护众生才对么!有的人生了儿子,希望他长命百岁,永无病痛,却以杀害鸡鸭牛羊作牲礼以求神,并席开百桌大吃大喝。杀害无量无数众生生命,以办凶事方式来讨吉利,那真是颠倒了,所以叫愚痴。

  以上十种恶业反过来叫十善业。不恶口就是善业,讲正经话、讲佛法、劝人护生行善、劝人修行解脱,这是不绮语外更进而正语。修十善业、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不但念佛人要奉行,参禅人也要做到。如果不这样,自己会被性障障住,永不见性。在《六祖坛经》里,六祖说道:“心中若无不善,西方去此非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求生难到”。虽是禅门的经论,却与念佛门相应。

    
我们一起做诸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以拜佛的善心果报回向众生及佛道!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7-24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第一篇 第三章 求生诸佛净土之三资粮 第三节 第一目

  第三节 三资粮之三:行

  第一目 事行之一:三福净业

  信、愿、行如鼎三足,这里所指的行系专指念佛人之身行、口行、和意行。而行又可分为事行和理行。事行可分成二个部份,第一个部份是三福净业或净业三福。第二个部份是要有功夫。《观无量寿佛经》说:三福净业是三世诸佛净业的正因。三世诸佛之所以成佛,不能离开三福净业;往生极乐世界,要求品位高升也不能离开三福净业。而功夫系指定力。经由定力的助益,可以让我们发起智慧,可以究竟涅乐。成佛不但要有慧力,也要有定力。有慧无定不能成佛。所以定力是成佛的舟乘、船筏或是车子。

  三福净业的第一部份包括:要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一、孝养父母:有人说学佛念佛最基本的部份是布施,而内心又盘算著钱赚不多,如何布施?有些人以克扣父母亲之零用钱或家里菜钱来布施。当然,如果父母发心自愿同意或家人同意将节省下来的钱用来布施,这是可以的。若非双亲或家人心甘情愿而克扣他们的钱财去布施,称之为假名布施,非真实布施。真实布施应是自己付出较多之劳力或心力,把多赚的钱用来布施;或由减少享乐所节省的钱提出布施,方是真布施。又譬如父母要去散心,由于一周才得有一天不须上班,要求你陪伴同往,而你却以寺院或萧老师有课为理由婉拒,这是不对的;因为孝养父母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如果不能孝养父母,不能善待父母,常常对年老的父母冷言冷语或恶口辱骂,而说要学佛,那是假的。因为“学做人尚且做不好,要如何学佛?”所以应该孝养父母,行有余力(暇)再来护持道场,这才是修行佛法者应有的知见。

  二、奉侍师长:师长包括师父、老师、长辈。古时候特别重视奉侍师长。例如儒家就要求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即法天、法地、皇帝、双尊亲,以及老师。试想如果一个人对师长不恭敬、不承侍,则对所教的学问,一定听不进去,或半信半疑。即使依照所教的法门去修,也是七折八扣,修行一定修不好。可见奉侍师长的重要。但是奉侍师长也不能迷信,假如老师说“从十楼跳下去,一定可解脱”这话当然不能听。所以师长所讲授的,自己要有智慧去衡量,不能全盘接受。对的去做,不对的丢到一边,要有世间的判断智慧。儒家就有一则父母提杖体罚的故事:“大杖则避,小杖则受”,因为父母一时气愤,以大杖打来,如果不躲避,可能打伤或打死我们,事后将引起父母的伤心,所以要避。又像央掘摩罗,他的外道老师要报复他,怂恿他杀人:“如果将所杀一千人的手指头串成指蔓挂在身上,就可解脱。”他真的照做并且杀了九百九十九人,幸好遇到世尊得度,悟后并说“我从本以来,实在没有杀过人”,而成了阿罗汉,否则下地狱一定有他的份。所以奉侍师长也要有智慧。

  三、慈心不杀:大家知道华西街有当众杀蛇的,广东省以前有人生吃猴脑,这些事情实在太残忍了。学佛人应当尽量不要杀害众生。但也要有智慧,譬如桌面上有蚂蚁,因认为不能杀生,所以就不敢去擦洗。其实所谓慈心不杀,是要我们不可存著杀害它的心。又如在路上有人在打架,其中一人是你的怨家,虽然你未出手打人,但却在心里呐喊著:“打死他!打死他!”,那就是存著“杀心”。动起“杀的心”比起你亲自动手还严重。所以日常生活中与傍生众生生活在一起,要随时注意心念与行为。假如有只狗在路上睡觉,你故意踢它一脚,那也是有伤害他的心,是不对的。

  厨房里如果不小心滴了一滴甜的东西,蚂蚁来了,你要如何处理?先敲敲桌面警告它,或吹口气将它吹开,聪明的就会走了,还有赶了好多次都赶不走的,你就擦掉它,因为你并不想杀它。所以最重要的是注意心地,不要自己死守在不杀二字里面,不知变通。最好的办法是保持环境的清洁干净,或事前喷点杀虫剂,警告它,使它不敢接近,千万不要等它集结一大堆后,再以杀虫剂杀它,那就错了。所以慈心不杀,以此原则去做,就容易多了,不要整天过著很烦恼,不知如何是好的生活,那就不是学佛---愈学愈痛苦,愈烦恼,愈束缚。

  四、修十善业。所谓十善业是身三业、意三业、口四业。身三业包括杀、盗、淫三种恶业。杀害众生,主要是指杀人。盗主要是指窃盗他人大笔钱财。而淫是专指出家,在家人是指邪淫(邪淫系指非人、非时、非处行淫)。

  口四业指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有人或许会抗议:“动辄得咎,如何学佛?”譬如在卖东西,顾客说“你老是卖得比别人贵,这种货色,人家才卖十五元,你却卖十六元”你顺口回答“这怎么可能?进价成本就十四元五角(其实只十元)。”那生意岂非无法做下去?真有那么困难吗?只要不说进货成本不就结了吗?你也可换句话说:“没那么便宜,我赚不了多少钱,进货成本你自己想想也应该知道。”这就不妄语了。不妄语最主要的是指大妄语,自己没有悟而说自己悟,或故意暗示开悟的样子,让人误以为是初地圣人或几果等等,这是大妄语。又如:自己末悟而印证别人开悟,也是大妄语。

  两舌:当然没有人两条舌头,而系指东家长,西家短的挑拨是非。而另一种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通常是骂人。但这不一定是坏事,一切大菩萨真的是如此,见仙说仙话,见畜生讲畜生话,这是菩萨的功夫。

  绮语:是指讲话不正经,如果幽默还好,就怕尽讲些带颜色的话,或和小男生、小女生来开玩笑,(如黄色笑话),或拿人家神圣的东西开玩笑,这叫绮语。

  另外就是不恶口讲话。不要一天到晚大呼小叫、不耐烦,动不动就骂人,这叫恶口。动不动说人家的坏话或当面责罚人家。而恶口不一定要大声喔!有的人说好听点是修养好,说难听点是城府深、讲话尖酸刻薄,但是声音不大;讲起话来,慢条斯理。譬如:“你什么都好,你比较行啦!我们因能力差什么都不行啦,就请多多原谅”,尖酸刻薄、酸溜溜的,这也叫恶口,所以恶口不一定是大声谩骂。以上是口的四种恶业。

  意有三业,心里贪财物、贪名声、贪权势、贪淫欲、甚至贪睡觉等都是贪。明明睡八个钟头够了,却偏要睡十个钟头,十个钟头刚睡起来不久,又去睡一下,这也是贪。贪主要是淫欲。十方世界的三界众生都是这样,通常要修到三果才能远离,那是断五下分结以后的事了。

  第二个意业我们称为瞋恚,动不动就发怒。我们刚刚讲过,有的人发怒,拍桌子摔东西,乃至拿刀子杀人。有的人发怒时皮笑肉不笑,不动声色,你根本不知道他在生气;怒在心里,而且恨得很深,发起瞋恨心,暗地里算计。瞋恚心最不好,经里有说:“瞋火能烧功德林”。功德林是一棵棵种植,好不容易种成一片树林叫功德林。但瞋火一发,全部烧光了。还有,瞋心会断念佛人与众生的法缘,是大乘行者修行上的大忌,其罪甚大,还过于贪欲之罪。

  瞋恨之后还有一个称之为无明---不明白实相。无明有很多层次,浅深不同,约略而言,有三种,一般多指见惑、思惑。至于尘沙惑要到佛地才断尽。这里讲的无明叫愚痴,“要得善果,应当行善”、“要得解脱,应当修行”、“要想开悟,应当参禅”、“要想入实相念佛,应当体究念佛”。也就是说,在世出世间法上多种修行方法,如何去辨别他,要有智慧。不能一天到晚坐在那边数呼吸,要求开悟。或一天到晚坐在那边念佛号,不去参究什么是佛,不去参究什么是自性弥陀,而要入实相念佛,这是不可能的;一天到晚大吃大喝说“要开悟、要解脱”,不可能的,这叫愚痴。

  有人希望得长寿,求神并杀十只大猪公,这样能否长寿?不行!为什么?求长寿是吉利的事情,不应以杀害众生生命的凶事来求,求长寿更应保护众生才对么!有的人生了儿子,希望他长命百岁,永无病痛,却以杀害鸡鸭牛羊作牲礼以求神,并席开百桌大吃大喝。杀害无量无数众生生命,以办凶事方式来讨吉利,那真是颠倒了,所以叫愚痴。

  以上十种恶业反过来叫十善业。不恶口就是善业,讲正经话、讲佛法、劝人护生行善、劝人修行解脱,这是不绮语外更进而正语。修十善业、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不但念佛人要奉行,参禅人也要做到。如果不这样,自己会被性障障住,永不见性。在《六祖坛经》里,六祖说道:“心中若无不善,西方去此非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求生难到”。虽是禅门的经论,却与念佛门相应。

我们一起做诸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7-25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三福净业第二部份:“受持三皈,俱足众戒,不犯威仪”。

  1、受持三皈:三皈依之前应先了解何谓三宝?三宝有何功德?三宝就是佛宝、法宝、僧宝。经上说三宝功德,有一首偈:“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僧,功德难思议”,这就是三宝功德。薄伽梵就是佛,不光这里有释迦世尊,也不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于十方无尽虚空的无量世界中有无量诸佛。修多罗是指佛法:佛所说的佛法、有修有证的菩萨或有修有证的缘觉声闻所说的佛法。所谓:“初中后善,甚深了义”。我们常提到四悉檀就是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和第一义悉檀,那就包含世出世间的一切法,从世间法一直到出世间究竟解脱的法都圆满包括在内,故说圆满修多罗。至于大乘菩萨僧,我们留待下面再讲解。

  所谓三宝,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叫同体三宝或叫自性三宝。同体三宝系指真如之理,就是说每一个有情众生的根本佛心,一切众生的本心,这叫真如。真如是一切有情众生之最初,也是最后的一个皈依处,最究竟的皈依处。成佛就是要到这个地步来。真如本身不可说、不可现、不可示、不可形容。但他能出现于众生的眼前,众生修学实相念佛而得开悟,即能眼见各种真如的性用,称之为自性开解。所以真如是自性三宝的佛宝。

  真如佛性显现之后,看见这个自性真正不虚,真实不误,并显现各种作用。佛性显现之后,自然不造各种恶业,在这里面能生各种法则,示现各种世出世间法,我们称之为自性法宝。接下来因自性清净的缘故,所以动无违诤,名为僧宝。真如佛性显现之后,这真如佛性不会起执著去跟一切有情众生起争执或诤论,这叫僧宝---自性僧宝。

  第二层次我们称之为出世三宝。佛宝是什么?报身佛、应身佛、化身佛。应化身随类示现,众生有需要,他就示现。地上菩萨有需求,他就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大庄严相的报身佛。菩萨四果、声闻四果有需要他就示现应化身。(法身是自性佛宝,如如不动而不可见)。畜生道有需要,他就示现为畜生模样和他们见面。乃至恶鬼道、天道、地狱道都有可能。这不是以物质世间的形象出现,而是以化身、报身的形象出现,这叫出世佛宝。

  出世法宝是指四谛缘生、六度诠旨。四谛是指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谛即真实的义理。真理谓之“谛”。所以苦、苦集、苦灭、苦灭道,为佛陀所说的四种真实之道理,谓之“四谛”。这是佛子们都知道的佛法,不必解释。

  缘生是指十二因缘以及因缘生、因缘灭。十二因缘从无明开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因取所以有“后有”;有“后有”就有生;有生便有老病死忧悲苦恼。这十二因缘,环环相扣;形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绵绵不断。十二个环扣在一起,亦形成过去的念,现在的念与未来的念。念念相续不断,因此而有众生的轮迥。

  另外,学佛必须了解:因果不离因缘,所谓“缘起缘灭”。学佛如与一般人所说:“如是因,如是果”相同者,称为佛门外道。“如是因,如是果”是对没有修行的一切众生而言。佛子们应当了解因果之中,不离一切的缘。因缘果报之中有善因、恶因,有善缘、恶缘及善果与恶果六种状况,每一种又因为其因和缘、善与恶之大小程度千差万别之不同,而引发了各种无法逆料的不同果报。所以说:因缘果报不可思、不可议,惟佛与佛乃能究竟了知。此即为因缘法。

  所以一般人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佛门内却不如此说。因为过去生之因与缘有所不同,而果就不可思议。因缘有差别而产生不同的果报。《大宝积经》有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在所造的业尚未消亡的状况下,因缘际会时,必定要受报。但假如其业原为恶因,如开车不慎撞死人而不逃避;赔偿其眷属外,并与其结法缘,为他助念与超渡,使他因而往生西方。亡者到了西方,满心欢喜而到达不退位之后,必心存感恩而欲报恩。结果是恶业净缘而成就了净果。所以说:因为缘的不同而造成果的变化,即是缘生之法。

  一切世间之各种法、相、事、物都是因缘生灭。众生业力所感之因,加上众缘和合之缘而成就今天的世界。当缘散坏时,一切的现象随即变化。因此,因果不离因缘。缘起缘灭;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凡事皆不离缘起之法,故谓缘生。

  六度诠旨:是指菩萨修行六度,与四谛缘生不同;四谛是声闻法,而缘生为缘觉法。六度诠旨是菩萨法门。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布施有财布施、无畏布施与法布施;财施是赈济贫穷以及助成一切的善业。无畏布施是施予众生安稳、没有恐怖。譬如刚下过雨,路上有一只蚯蚓爬到路边,我们发起侧隐之心,将其捉回草丛即是。又如帮助老人、残障者过马路等。而法施为佛法之布施;把我们所学的佛法告知有缘者,使其同蒙法利。布施为菩萨修行之第一度,亦为最重要之一部份,一个人想要求得禅定、智慧的功德,如果过去生没有做好布施,今生就会有许多的障碍。

  布施之外,尚须持戒。分别受持各种不同的戒,因个人的因缘而有不同。如环境不许可,可先持受五戒之少分戒或多分戒;待因缘成熟时,再持满分戒。五戒具足受后,可再受菩萨戒。但在受菩萨戒之前必须取得父母与配偶之同意,才能避免受戒后产生“重戒不犯,轻戒不断”的情况。

  菩萨戒在见道以前必须取相受。取相受者若想不犯戒比较困难,必须非常谨慎、非常清净,才勉强守得住。菩萨戒的意旨在于摄心,声闻戒则主要在于戒止身口之恶业,即使心动了,只要身口不做,就不算犯戒。而菩萨戒只要有犯戒之念即为犯戒,所以要受持以前,须先将戒条了解清楚。一旦持戒后就须坚持到底。持戒而犯,不愿意舍戒者,最多不过下地狱受苦,受苦之后不久究竟解脱,亦比凡人众生好得太多。如果已见道者,可以在佛像前自誓受戒,不但今生受持,也尽未来际受持。

  总之持戒的目的在于使我们身心清净,不犯威仪,让我们勤学菩萨五明之学。让我们能够起心动念饶益众生。

  持戒后须修忍辱行,忍辱有生忍与法忍,生忍即对于一切众生合理的要求能够接受;对不合理的要求也不生气,尽力去办到。一般人能够任劳但不能任怨,生忍学不来。念佛人既修大乘佛法,就应当学。所谓法忍:譬如一个人学会了一个好的法门而告诉众生,但不为众生接受。便知众生因缘未到,而不生气,能自得法乐。有缘者即详尽传授之。又如修习佛法,不畏惧深妙的法门,而能坚忍不辍的深入修习。所谓无生法忍,一切亲见佛性者皆已分证无生。因见性者最多不过一来,明心者最多不过七来,即究竟解脱。欲修无生法忍,须先从事上修生忍。法忍即是不害怕一切深奥的法门,如实修证之后能安忍于无生之法中。已得无生忍之后,能忍受众生的怀疑与诽谤。能忍辱者才能精进修学无生法忍,否则没有多久的时间即会退失。

  精进者,时时刻刻不离佛法,尤其须有长远心。有长远心者才是真精进的人;因其能忍,乃至一生精进学佛,都无所证,亦不退失。能够精进者,烦恼渐渐减少,定力开始显现。经过布施除贪,持戒而心不躁动,忍辱而能够精进,加上修学禅定的法门,而产生禅定的功夫。

  禅定不外修止与修观、止观双运等。有了基本的禅定功夫,智慧才得以显现,没有禅定的功夫而讲修学智慧,皆意识思惟枝节,非真实智慧根本。菩萨六度所说的智慧,是指真心本性,即中国禅宗所谓之“禅”,禅是智慧,是般若而非禅定,以上所说即是六度。

  六度所显扬的,所解释的宗旨都能明白清楚,称为“六度诠旨”。前面所谓之“四谛缘生”是声闻法与缘觉法,“六度诠旨”是菩萨法,这些法若能实证,便得解脱,所以称为出世法宝。

  出世僧宝为四向五果之菩萨及十地菩萨,称为大乘菩萨僧。四向为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五果是指初果须陀洹到四果阿罗汉和缘觉(即辟支佛),十地菩萨是指别教初地至十地的菩萨。四向四果之中有出家、有在家者。声闻初果到四果大多现出家相,菩萨初果到四果大多现在家相。缘觉、辟支佛只有出家相而无在家相者,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多现在家相。此四向五果及十地菩萨不论是现出家或在家相,皆为出世僧宝,名为大乘菩萨僧。

  续说世间住持三宝:所谓世间住持佛宝;凡是泥塑、木雕的佛像,以黄金珍宝璎珞等种种庄严,用做我们修行的工具,称为世间住持佛宝。黄卷赤轴,三藏十二部经典称为世间住持法宝。剃发著染衣,离世俗的家,住进佛寺者,即为世间住持僧宝。若有人于世间住持三宝起烦恼者,亦可将出世三宝与自性三宝做为究竟皈依。不可因为对世间住持三宝起烦恼而离开佛法。

  其实以上三种三宝皆可由自性三宝所含摄,世间住持三宝乃至出世间三宝都由自性三宝(理体三宝)所含摄,故自性三宝方是最究竟的皈依处。此外皈依自性三宝,非仅指自己之自性三宝,尚有普遍存在于宇宙之中无量无边自性三宝,应该等同皈依。宇宙中所有一切有情生命之本体皆相同,因此能生同体大悲。

  以三宝为依归之后,才可能念佛;不依归于三宝,不可能念佛。对佛不了解、不信任,无法念佛。对于佛所讲的法不了解,不能生起解信,念佛就不会恳切。对于世间住持僧宝与出世僧宝不能够产生信仰、信赖,就不会接受这二种僧宝所弘传的念佛法门,就不会去念佛。所以要修持念佛法门,乃至仅仅为求生极乐世界,皆必须先受持三皈五戒。受持三皈,须先了解何谓三宝,然后皈依三宝,最后才能俱足众戒。

  2、俱足众戒:对在家人而言,是指五戒及菩萨戒。

  五戒之重要,是因为它是一切戒之基础,所谓五戒为不杀、不盗、不淫(在家为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前面四种称之为性戒,后一种称为遮戒。性戒与我们之本性相关,遮戒为遮止我们不去犯戒。酒能乱性,酒戒仅有佛教才有,是为了防止我们不犯其它之重戒。五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与五常相关,五常是人间的根本,所谓仁、义、礼、智、信。不杀生是仁、不窃盗是义、不邪淫为守礼、不妄语是可信者,饮酒者满口酒话,人多不信,常常败事,故不饮酒的人是智者。---


我们一起做诸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13-7-26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五戒俱足,可保人身。五戒若犯,人身不保。要想学佛,必须生生世世保住人身,故五戒为一切佛子所必须受持。对于念佛人尤其重要,必须保住人身做为修行的工具才好修行。在其它五道很难念佛,人间好念佛。人的基本条件具足了,才有可能修行佛法,才能够顺利往生极乐;乃至于在此世间证得圣位之前,更须先要具足做人的条件,所谓人成而后成圣。

  此外,见道之人因已有道共戒,故以三聚净戒尽未来际受菩萨戒即可。若有佛子不离四念处而修五停心观,得证初禅以上的境界者,虽有定共戒,受菩萨戒时,仍然必须取相受。有道共戒者可以称为具足众戒。如仅求生极乐者,若有定共戒,亦可算是具足众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为出家戒,在佛世可不须取相受。佛陀当年制戒是因事渐制。佛入灭之后,一切的出家戒必须取相而受。

  佛入灭前,曾告诫弟子们,重戒要持,小小戒可舍。小小戒之弃舍,系因各地方人情、义理、法律之不同,导致事实上不可能受持而不得不舍戒。所以佛说:“我所未制戒,他方认为应行者,不得不行。我所己制戒,他方认为不应行者,即不应行。”这就是重戒不能舍,小戒则应视当时当地情况、因缘不同而作判断。例如戒杀生,杀人是犯重戒,杀畜生是犯轻戒,其余四戒,准此可解。又例如菩萨戒中有一戒为“窃盗僧只物”;优婆塞戒经中有“窃盗招提僧物”,所谓“僧只物”“招提僧物”为出家人的东西,或佛寺之物;就菩萨戒而言,窃盗佛教四方常住共有之物或盗取四方行脚僧宝之物为重罪,此戒不能舍。若某地认为此戒应当要舍,我们也当明舍暗持。若某地认为某些轻戒为干犯国家法律、违背善良风俗,若不舍弃,将立即为害佛教之存在与佛法之弘扬,这就应当要舍了。所以具足众戒应当要有轻重戒的判断、与视当时状况能否受持而衡量它,不要被戒的表相及戒条所束缚。持戒的目的在于清净身、口、意而达到解脱,如果被戒束缚,身心不能清净,就表示我们持戒有问题,观念不正确。以上是说佛戒的受持应当尽量圆满,名为具足众戒。

  3、不犯威仪---学佛的人要很注意威仪,在办公室应避免打情骂俏,插科打诨亦应看轻重。幽默即可,勿流于鄙俗。服装要整齐,不可仅著内衣裤站在门外与人聊天;也不可整日烟不离口、或喝得醉醺醺地还劝人念佛,如此,别人会认为他在说酒话,一定不愿和他念佛,所以威仪非常重要。

  学佛人五戒中有一个遮戒---不饮酒戒。若为保养色身,方便修行,必须喝药酒是可以,但必须在定时、限量、限次数的条件下喝。不可借口治病,就一日三瓶而不知节制。喝药酒时要仰头往口中一倒就下肚,不要起心动念品尝味道,这样才叫服药酒。

  学了念佛就不要再饮酒划拳、打牌、下棋、抽烟,因这些与念佛不相干。尤其是赌博,呼三吆六,遭致倾家荡产身败名裂,而且心在贪念上更与念佛不相应。学佛后不要进出声色场所,在那种地方,会使我们受他人影晌,道念消逝,导致生生世世轮回。对好朋友、或配偶、或子女,为表示亲热而在路上攀肩搭背行走也应避免。但有的状况要随缘,如果配偶不是念佛人,出门喜欢和自己牵手,就不要故意甩掉,导致家庭不和睦,那就过当了。

  有些较调皮的人,看到流浪狗躺在路旁睡觉,忽起恶作剧心态,一脚踢去,痛得狗哀哀嚎叫,马上逃离,这是虐待众生。念佛人应该长养慈悲心;此举虽无杀害之心,但亦不应有恶作剧心态。这种心态可能影晌来生,造成修学佛法上的一种逆缘,也是个人威仪上的伤害。

  三福净业的第三部份为:“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一、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对一般人而言,皈依三宝,在佛前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发菩提心。第二个层次的发菩提心是:真正的发成佛的心,而成佛是从明心见性开始,所以发求悟的心,就是发菩提心。第三个层次:是愿明心见性,并开始去修行、去体究念佛直到明了真心,见了佛性,这叫亲见自性弥陀,这才是真发菩提心。

  发过第一个层次菩提心,就开始学念佛,念佛除了可以求生极乐世界外,也可求莲品高升;不要满足于下品往生,而要求上品往生。兹引述《华严经》卷十四记载:“无量无数劫,菩提心难得,若能一心求,究竟无上道。设于念念中,供养无数佛,不知是方便,彼犹非供养。若闻如是法,诸佛从此生,无量劫受苦,决定求菩提。”

  这是说明欲求菩提心现前,非常之难。要经无数劫,无三心二意、不散乱心、真发一心去求,最后一定可以究竟无上道。所谓“无上道”即“菩提”。“菩提”---这个不是东西的东西,又称之为“真如”、“智慧”。从初发心到究竟成佛都是同一个“真如”,它不变异、不生灭、不来去,所以说它是究竟的。世出世间一切圣者之所求所证,无非是这个“自性弥陀”,所以之为“无上道”。

  若有人修观想,修到念念相续,且每一个念中都可供养无量无数十方诸佛,尽管有如此功德、如此功夫,但若不知这样修行仍只是一种方便,则如此供养就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果我们听闻有菩提心可求、有礼究念佛的方法,可以让我们获得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究竟的菩提心。我们知道此法可以出生十方三世无量诸佛,一切佛都从此法而生。我们如果能听闻此法,即使无量数劫受尽很多辛苦折磨,我们还是要求此菩提。

  菩提既然如此好,什么叫“菩提”呢?《大宝积经》卷第廿七有段解释为:“觉无我、无有众生、无命、无人,丈夫体性是名菩提”,就字面上解释,是觉悟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也没有众生存在,也没有生命,也没有人,这个称之为丈夫体性,这就叫“菩提”。一般人听了会骇怕,本来活得好好地,学佛也学得快快乐乐地,现在要发菩提心,证菩提,结果这个菩提居然没有我,那么是谁来修菩提?没有众生,我又去度什么众生?命也没有,人也没有,一切都空,那该修什么?何不拿刀抹脖子解决算了!

  实际上,真实的意思是:“菩提”我们称为“觉”,觉的本体,称为“真如”,又称“自性弥陀”,这“自性弥陀”、“真如”、“菩提”或“涅槃”,它没有形象、色彩、味道,犹如虚空,却非虚空;虽然毕竟空,却非如虚空一无所有,这才是真实的有。因它不来不去、不生不灭、永远不能毁坏;因它无形无相,众生不知,以为会说话、能思惟的才是我,而落入“常见”,以为死了是身体死了,来生换个身体再来,无非搬个家而已,但这个是“神识”。人死了,神识也跟著消灭,另外还有个真如在,因误会不知,以能知能觉的生灭心当做永不生灭的心,而变成“常见”。唯物论的人则说,人死后什么都没了,就如刀子和锋利一样:刀之所以锋利是因刀子存在;刀子坏了,锋利就不存在了;所以误以为色身死了,人心就也坏了、没了,这叫“断见”。

  事实上并非如此,因真如无形无相,所以生命不是真实的我,而是一个假相,既然生命是假的,当证入真如时,这真如本身那有个人在?所以说无命、无人。证到这个境界称为“大丈夫体性”。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驯,远之则怨。”这只是指一般女子。但佛法中所说的丈夫,则不是自表相上看。表相上的男人中有很多是女人,女人中则有很多是男人。例如:有人现男人相,但心中歪歪曲曲不干脆,这就是男人女人;有人现女人相,但心很直爽干脆,这叫女人男人。而“丈夫体性”是说没有世间纠葛,证得真如,亲见自性弥陀,永离男女二相,能够开始断除世间烦恼,这就叫“丈夫体性”。所以悟道的人都是丈夫体性;悟了的人虽然色身是女人,我们也称之为丈夫,所以我们不称之为师姐,而叫师兄,原因在此。

  “菩提”又可简称为“觉”,这个“觉”从“真如”而来,“真如”就是一切有情众生最开始的根本,也是最后的皈依处。它从来没有变异,自无量无数生之前,到无量无数生之后,始终都是这个“菩提”。我们发心要成就这个境界,要证入这个境界,就称之为“发菩提心”。

  生命根源的实相就是“菩提”,“觉”就是“菩提”,所以《大宝积经》又说:“如实觉知如是诸法,是名菩提。”我们从以上解释中就知道,“发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要求见“自性弥陀”。

  二、深信因果---因缘果报错综复杂,我们凡夫不能思、不能议,即使是十地菩萨也不能完全了知,所以佛说:“因缘果报不可思、不可议,惟佛与佛乃能究竟。”因果虽然错综复杂,然仍应相信。若不信因果就不会去念佛,相信因果同时,也就相信念佛的因、可以成就往生极乐世界的果;相信念佛的因、可以成就证得菩提的果;相信念佛的因、可以成就往生十方诸佛净土的果。

  凡夫的因果叫“如是因,如是果。”没有修行的人,在前世杀了人,也许那一生被国法制裁,并下了地狱,辗转到饿鬼道、畜生道,又回来当人。现在遇到怨家,照样要受一刀抵一命,这叫“如是因如是果”。因为没有加上修行的缘,所以就“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到了就一定受报。

  大智度论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那就是说,业是可能被消灭的。不管我们过去生造了多少业,后来听闻佛法,一念向善,开始修福弥补,并远离恶缘,造作许多善缘。就算在修行过程中有很多恶缘,也要甘心承担,并把所修一切福德、一切功德迥向给怨亲债主,呼吁他们与我们一起修学佛法,迈向解脱大道,这就是我们在改变因果。因为如此,再加上很多的善缘,果报就会改变,所以,对于精进的念佛人而言,“如是因”,所产生的就不是“如是果”。因有不同的缘加入后,使果报变化万端,难以具说。所以念佛不应消极。透过念佛法门,再修十善业,把福德迥向、念佛功德迥向,怨亲债主多多少少会受我们影响;我们过去生所造的恶因种子也开始变化。如果我们加上许多善缘、净缘,这个果可能变成净果、善果,而不是恶果。

  修学念佛法门要相信因果,相信我们念佛修善可以改变过去所造恶因即将形成的业报,相信我们修学念佛法门必定可以如愿往生极乐、或诸佛净土、或亲见自性弥陀或能得到上品上生。另外,我们也要相信:修学解脱之道,必定不离因果。可能有人认为,既然究竟解脱不必受报,就是远离因果了,事实并不见得。因究竟解脱后迟早要迥小向大,修菩萨行,修菩萨行即有五阴;如果恶因没有转变,终究要受报,所以还是不离因果。今天之所以究竟解脱,是因为过去生所种的善因、净因,加上今生和过去生修学佛法的各种缘,所以今天能成就解脱的果报,还是在因果法则中,所以应当要深信因果。

  
我们一起做诸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7-27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三、读诵大乘---大乘佛法中无论念佛法门或参禅,一切法门都有个共同点---一定不离菩萨道,最后终究要成佛。读诵大乘之“读”,是阅读并了解大乘经典。“诵”是课诵,一方面藉由课诵增加定力;一方面藉课诵产生智慧。读诵大乘,就是要念佛人知道大乘佛法的根本义理。求生极乐世界是大乘经典所说的法,不相信大乘经典所说的法,就不可能修学念佛法门,所以读诵大乘是修学念佛法门的要件。

  近代有人说:“大乘非佛说,应把大乘经典全部推翻掉。”我们则不以为然。禅宗说的是亲证真如佛性,真如佛性只有在大乘佛教才有,如果大乘非佛说,那么禅宗应丢入茅厕了;古来证得真如佛性的那么多祖师,现代证得真如佛性的那么多菩萨,也都该丢入茅厕淹死了,真如佛性是大乘经所说的,大乘经既非佛说,那么真如佛性也全是假的。若是假的,为何又有那么多人证得?所以大家要小心求证,莫人云亦云,造下诽谤大乘佛法,断佛种性的极深极重罪业,舍报入于地狱,求出无期。

  念佛法门是简单易入的法门,尤其是求生极乐世界,万修万人去;若不相信大乘经典,就不会相信念佛法门。因为它是大乘经典所讲的,所以求生极乐也好;求生诸佛净土也好;乃至求见自性弥陀,摄取唯心净土也好,都必须要相信大乘经典;相信后要读它、课诵它,了解它的意旨。读诵大乘经典后,我们相信能得生极乐世界,因为经典中说:忆佛念佛必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弥陀经、无量寿经里都说,极乐世界永远没有死亡,到了那边最后毕竟成佛。

  读诵大乘经典的第二个意思,是让我们了解什么是第一义圣谛。大乘经典最主要的意旨在讲真如佛性。它讲的是了义、究竟的、真实义理,故叫“第一义”、“了义”。因为了义,所以一定见性;因见性,所以将来必定成佛,这才能和弥陀世尊的本愿相应。弥陀世尊第四十七愿:“我做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皈依精进,即得至不退转地,不得是愿,终不作佛。”第卅三愿:“我做佛时,凡生我刹者,一生遂补佛处。”因此既然要念弥陀世尊,既然求生极乐世界,就必然要读诵大乘了义经典。法华经说:“唯一佛乘,无二无三。”为了方便,才和众生说有三乘佛法---讲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但最后究竟只有一法,就是成佛之法。成佛的法是以求证真如佛性为根本。

  我们读诵了义经、大乘经之后,知道有真如佛性,知道修学一切解脱的法门,最后要走向菩萨道,到最后终究成佛。所以一切法门,不论声闻、缘觉、菩萨法,都可以归纳为念佛法门。虽然那只是成佛过程中的一小部份,最后仍要凭借著以往所修的声闻、缘觉、菩萨的各种法门而成就无上佛道,所以一切法门无非是念佛法门。而读诵大乘可以让我们了解这个究竟真实的义理,所以修学念佛法门应当读诵大乘经典。

  四、劝进行者---这个世间称为五浊恶世,人命短促,应当怜悯世人。故念佛人应当不光只为自己一个人修行,也要互相劝进、精进念佛。这个世间不清净、不美好、很恶劣、逆境很多;但正因逆境很多,因此在此修行功德大、进步快,所以念佛人应互相劝进努力修行。

  常有道场举办佛一、佛三,乃至佛七,在这些时间内皆是念佛。念佛应按经典如法修持;大阿弥陀经卷下开示念佛:要“绝虑去忧……断除爱欲,斋戒清净,志心忆念彼佛,持诵名号,欲生其刹,止一昼夜,不断绝者,命终亦得往生。”这就是说,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时,必须一心一意想念弥陀世尊,随名号不断想念祂,把心里的忧愁思虑全都除掉,在念佛的整整一天、三天,乃至七天中,断除淫欲,不要爱恋亲情。这几天中斋戒清净、不骂人、不妄语、不挑拨是非、不杀害众生、不窃盗钱财、不饮酒。如果身体状况良好,在这精进念佛时间中,能持八关斋戒就更好。如此去念,心中清净、全心全意想念弥陀世尊,让名号不断、想念不断,在每一句佛的想念里面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意愿:而且除了饮食、大小便利外,不洗澡、不睡觉地念佛,满足一昼夜乃至七昼夜,这才是如法精进的佛一、佛三,乃至佛七。

  大家在这期间互相劝进、互相勉励;若精神支持不住,最少也要念佛一昼夜,命终之后,一定可以往生极乐,实在没有比这个更便宜的事了。其它时间若能在心中默念就更好,若不依赖名号就能忆佛,那又更好。念佛的功夫层次差别非常多,而且境界高低差别很大,所以大家应互相劝进,让念佛境界层层转进、次第提升。


我们一起做诸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7-29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第三节 三资粮之三:行

  第二目:事行之二:功夫

  继续上周讲信愿行三资粮---事行的第二部份---功夫。台湾推广念佛法门很久了,有很多人修念佛法门。大家所理解的念佛法门是指持名;也就是在心里或嘴里念佛号或者大菩萨的圣号,同时心里面想佛菩萨。但是念佛已经念了十几年,甚至长达廿几年,到今天问他一句:“你念无量寿佛要求生极乐世界,有没有把握啊?”这一问,你看我,我看你,叫做“个个有希望,人人没把握”。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是功夫不够,真正精进的持名念佛人,有的信心百倍;因为他念到心里面时时刻刻都有佛号在。这叫持名念佛三昧。睡觉的时候在梦中,佛号也不断;醒来第一个声音就是心里面的佛号。

  但是,这样的人并不多见。因为没有功夫,所以心里面很傍徨。上周四,我到石牌的一个道场去,我在说明无相念佛法门的时候,有个人眼泪一直掉。为什么掉眼泪?我是心知肚明。结束后,特地找她来问,果然不错;因为学佛很辛苦,始终不得力,越学越傍徨。学佛目的在求取解脱,可是越学烦恼越多;解脱越来越不可能。为什么会这样?那就是逛了很多道场,见了很多善知识,可是学到后来,没有遇到一种法门能让她使得上力,因此心里面很苦恼。听到我们讲无相念佛这么好,心里又想:“我那一天才学得会?我真的能学会吗?”学佛真苦也!所以眼泪直掉。

  那就是说,一般人学佛不得力,是因为没有功夫;而功夫要能学得成,必须要遇到善知识给我们指导,使我们的功夫能够得力,能够层层上升,次第前进。

  念佛讲功夫,参禅也讲功夫,止观也讲功天,观行也讲功夫;功夫是什么?功夫就是定力。有人一听说:“念佛也要修定”,就害怕退缩了。有善知识也讲:“念佛要修什么定?念佛就念佛嘛。”但是念佛念那么久,始终不得力,就是功夫缺乏。功夫缺乏的原因在那里?在于知见不够。我们常常说:“念佛要有方便善巧,才能得力。”有的人听了就说:“这个那里是念佛!”他不相信就走掉了,因此就失去了修学的因缘。有信心的人留下来,按部就班就修上去了。本来只想学会无相念佛就好了,却想不到居然能亲见自性弥陀,真是喜出望外。

  我们说功夫就是定力。念佛要得力,必须要定力。经由相信念佛法门,以及发愿修持念佛法门而起的信力和愿力来系念思维和修持,会产生定力;会修的人从持名念佛里面也会产生定力。一般人修学念佛法门,是持名念佛,所以我们就从持名念佛来作个简单的说明。

  念佛的功夫,持名是入手的方便。持名的法门是针对末法时代---尤其是佛法即将失传,即将消灭的最后一百年的众生而说的。因此主要是以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和弥陀世尊的广大愿力来做为念佛法门的主干。因此讲持佛名号和系念思维。

  既然由持名做方便来入手、来修学念佛法门的人是最多,那我们就用持名的方法来说明;刚开始有相的念佛---持佛名号,嘴唱耳听、心念心听、是两个层次。刚开始参加共修,一面嘴唱,一面练耳听,练习久了之后佛号不容易断。但是佛号虽在,仍会打妄想,同时并进。这时就要转进,叫做“心念心听”,善知识告诉我们:“心里面念佛号的时候,心里面也要去听心中念佛号的声音”。

  如此专注于佛号上,心不会去打妄想。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如果善知识关心他的从学者,就会教导大家改为心念心忆。心念心听时有佛号在,心也在注意佛号,可是不一定在想佛。心念心忆是有佛号在,心里面也在想佛;借著每一句佛号来提醒我们正在想佛,这才叫念佛。所以严格来说,心念心听不是念佛,是在注意佛号的声音。当佛号在心里面不断重复时,我们想佛的忆念也应当因为佛号不断而忆念不断。练习纯熟以后,还要转进,要开始练习著详细观察心念心忆的时候,忆佛的念是怎么一个状况。观察到很清楚的时候,就把念佛号的那个念---也就是把佛号的声音舍掉,只剩下忆佛,想佛。忆佛想佛才是真念佛啊!此时忆佛不必透过佛号,也不必透过形像,我们把这个境界施设一个名称,叫它做无相念佛。

  这无相念佛虽然无相,却不是真实无相;因为还有个意---在思念、在想念的心相。如何才是真实的无相念佛呢?那就要透过体究念佛的阶段才能到达。要到这个阶段很不容易;因为一般的人,尤其是持名念佛的人,比较安分守己,没野心;但是相对的,根器也就比较小,往往把自己压得很低。听到无相念佛法门,就说:“我是什么人?我那有可能修这个法门?那是大菩萨的念佛法!”这就是说,心性比较脆弱、懦弱。

  有的人,心性虽然很强,但是不在发大心上面去坚强,而在执著我见上坚强,听到无相念佛法门就讲:“没有这念佛法门啦!骗人的啦!这一定不是念佛法。”一脚就踢开,两掌就往外推啦。那就是知见不够。知见够的人,听到无相念佛法就会喜欢,很快就相应了。知见够的人他心里面会想:“我试试看,大不了三个月、半年受你骗,如果试过了,真的不行,是骗人的,那时候再离开也还来得及嘛。”所以如果有人听了就不信,也不肯练习,这就表示他跟这法门无缘。有缘的人就会试著修修看,等到无相念佛学会时,就会信心百倍。因为功夫有了,就知往生极乐一定没问题了;所以他就想:“讲这个法门的人,真的没骗人。我应当要再深入探究”。

  现在既然修到这地步了,接下去究竟要如何进修?接著他会去寻找善知识的著作;像莲池大师就曾谈到如何体究念佛?净土祖师也有讲到很深入的地方,尤其晚期的著作,虽然份量不多,但是讲得很深入。念佛人到这地步就知道要体究念佛了,然后就开始涉猎一些体究念佛的知见,知见有了,可以凭借无相念佛的功夫开始去体究。

  体究过了一段时间,终于弄明白了,“原来这就是自性弥陀”,但是不能见到佛性,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果地无相念佛。三结断的缘故叫做果地无相念佛。因到此地步,信心更坚强,就想如何可以见实相?实相是有可见的,虽然说实相无相,但实相又无不相,一切相又莫非实相。然后又开始体究。辛苦地体究很久之后,终于见到佛性,称之为亲见自性弥陀,这时才叫实相念佛。这才是真正的念佛三昧。

  但是这样的修行过程,必须要有方便善巧使定力迅速增强。如何把平常念佛想佛的那个念分析出来,移到日常生活中来。因为要分析它!静中比较容易,所以坐下来念。心念心忆分析很清楚之后,把佛号舍掉,心里面只有忆佛的念,然后把它移到走路之中、吃饭之中、做事情之中来;这是一种方法。但是我们讲无相念佛法门这个功夫呢?还有另外一个方法---从拜佛里面去增强它,效果特别的迅速。这个方法留到后面,谈到无相念佛的阶段再说明。

  在这个部份我们要说的是;功夫是应当先有信力,然后产生愿力,有信力与愿力,才可能有功夫,因为没有信和愿的力量就不可能付诸于实行,去锻炼念佛的功夫;所以要学念佛功夫之前,先要有信,然后发愿;我信这个法门,不管是信“心念心忆”的法门或信“无相念佛,体究念佛、实相念佛”的法门,或信有极乐世界,信有弥陀世尊的慈悲大愿。一定要先有个信,信了之后发个愿:“我将来愿意到极乐净土去,我愿意修学到这个次第”。这样的愿发起之后,才会产生动力。

  凡事都有动机,如果没有动机,不可能产生力量;所以先由动机产生力量,有了力量才能修学念佛法门,才会全神投入。因此信、愿和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有信有愿有行,力量才会强。但有信有愿而没有行,或行不得力的话,信力也会衰弱,愿力也会跟著衰弱,三者互相影响。一般念佛人的信力和愿力比较微弱,就是功夫修行不得力。所以,愿意抱著试试看的心理去修的话也不错,因为姑且一试之后,功夫上手了,信就强了,愿力也跟著强了。

  至于人们常常说的:“愿力不敌业力”,这句话其实有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此。我们要先探究:“业力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业力虽然不是东西,但影晌我们非常的大。业---一般人都想得很神秘复杂,但它一点也不神秘,一点也不复杂。简单的说---习性、惯性,就是业。

  我们过去生贪惯了,生气惯了,无明笼罩惯了,所以这一生也是一样照那个习惯去做。如果我们今生听闻正法,精进修行;刚开始心里面会产生冲突,一方面会觉得:“喔!这香肠好好吃也!这腊肉好香哦!”可是一方面想:“要慈心不杀,要修十善业;我还一天到晚要吃众生肉,不是间接杀害众生吗?”起冲突了,心里面好痛苦喔!那就是说,要舍口腹之欲,跟要修念佛法门之间冲突了。然后经过很久的挣扎、进进退退,终于有一天下定决心从此不吃它,从此精进。那就是说,经过这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贪口腹之欲的惯性,渐渐被消除掉了,这就是业的改变。

  一个人惯常于打打杀杀的江湖行,喜欢动不动就瞄你一眼。你如果回瞄他一眼,他就将你“白的进、红的出”。这种人长命的少,因为习性一直不改的话,被杀的机会一直在增加。因为过去生大多是这样,所以怨家债主很多,总是会相遇的。今天决定要改邪归正,弃恶迁善。可是那一些怨家一天到晚来骚扰,忍不下时,两方就打上了,杀上了,这习性很难改。你要饶他,他不饶你,所以江湖行,要退出来很难。能够退出来的人,真正值得佩服,因为这种习性根深柢固,深不可拔。这个习性就叫业力。

  所以“业”,有的很难转,有的很容易转,所以说,有定业有不定业,又有共业不共业;定业之中又有不定业,不定业里面往往转变又成为定业。在千变万化之中,就要靠我们自己坚定心志,想办法去把这习惯改变过来。当一个人改过迁善之后,下定决心远离一切恶缘;改名换姓,到很远的地方去了,谁也不认识他,过新的生活。但是要过新生活之前,自己的习惯要改,习惯如果不改,这个业还是在。习惯改了,业就从定业成为不定业,从共业转成不共业。这个时候我们说,他的业消除了或减轻了。

  念佛人也是一样,要想让信和愿能够不被业所影响,要靠功夫;功夫修学成功的时候,心里面很笃定的知道走对了路。从此就会觉得世间的那一些跟解脱往生不相干的东西,其实不重要。因此贪恋那些事情的心,开始降下来、开始淡化。淡化之后愿力就不受业力所转,可以照自己所发的愿,一直前进。然后信就越来越强,所以增强信力和增强愿力,要靠功夫;但要修学功夫,却须要升起信力和愿力,此三者互相影响,使得我们念佛层次的升降受到影响。

  所以我们说信愿行的这个“行”很重要,若能依我们所说的知见和方法去行,就能够产生功夫,所以能够转变业力。因此,听了之后要去做;听了不做,那叫学问,叫做常识。听了之后去研究今天讲什么?上周讲什么?以前讲什么?加以分析,然后弄出一门学问来,叫做世间学问,跟解脱不相干,跟往生极乐也不相干。听了之后要思维、要系念,然后付诸于实行,这样功夫才能成就,念佛的目的才能达成;所以行门的功夫非常重要。

  但是有的人福报不够,无法修行,因此前面所说的三福净业和功夫的行,两者要并进,不可光要修功夫的行,前面的三福净业不修,那就“不行”;不肯修三福净业,福报不够,就无法修深妙的念佛法门。有的人过去生修了很多福报,今生不修福还可以,但有的人过去生从未修福,今生也不肯修福,只想修功夫,就会出问题。不修没事,一修怨亲债主通通来了,精神就开始恍惚,最后就错乱。这个人是福报不够,福德做得不够。所以事行的二个部份:三福净业跟功夫,要齐头并进,不能忽略。

我们一起做诸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第三节 三资粮之三:行

  第三目:理行之一:植众德本、广结善缘、修除高慢

  理行就是体究念佛,体究念佛除前面讲的事行之外还须要准备别的资粮。这一些资粮,分成三点来说明:第一:是过去生已经修行了许多善根福德;那就是已经植众德本,广结善缘。此外还要修除高慢。

  植众德本,就好像在栽种功德树一样,一棵一棵去栽种。就是前面讲的三福净业,一样一样去做,一生又一生去做。不好的远离它,好的就去做。因为植众德本所以能同时广结善缘。广结善缘从过去生就结,今生还需要结。有的人很清楚的知道:“要找一个殊胜的法门很不容易。”实际上有位同修,台湾东西南北大道场都跑遍了,还是学不到他想要的东西。就想:大概真的善知识不求名闻,都躲起来了。他就开始往深山里面到处去找,凡是看到山上有寺院,有出家人就去请求开示。虚过了七八年,仍旧找不到使他得力的修行法门。所以他走过很多道场,山顶上,深山里的,他也知道。后来又找到我们这里来,在上次禅三见性了。那么他为什么能找上来?因为广结善缘,所以人家告诉他“有这个法门,你去试试看。”他因广结善缘而得大利,所以广结善缘很重要。

  如果广结恶缘,到处看不起人,高慢到什么地方都觉得我最好,“你们学那个算什么!”到处要跟人家辩论,要降服别人。如此就没有人会告诉他了。这种慢人,跟他介绍好的法门,他一定不相信,所以人家若有好的因缘也不会跟他讲,那他永远就停在那个层次。所以第三部份讲“修除高慢”。慢心最难除。慢不只是高慢,还有卑劣慢。当一个人很自卑时,也会表现出傲慢;因自卑,怕人瞧不起,就摆出高傲的样子。让人家误以为他可能很富有、或可能很有权势、或可能很有地位。这是因为心里面自卑,所以产生了卑劣慢。

  有的是高慢: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或觉得自己很有钱(其实不过几佰万、一两仟万就觉得不得了了)。有的人学佛两三年,就说:“佛法我都知道了啦!”真的吗?再学上五六年就知道“唉啊!佛法学不完也!”这叫高慢。在《莲宗宝鉴》卷六里面说:“念佛一门,意含无尽,是故祖师立教,利钝兼收,有实有权有深有浅有顿有渐皆可修持。上根者参究坐禅,中根者观想持念、六时修礼、日夜专精。(下根者)下至十念成功,各有行相次第阶梯。”

  聪明伶俐的学佛人,听到念佛法门就说:“唉呀,念佛有什么好念的,四字洪名,六字洪名,谁不会?”瞧不起念佛法门,那是他误会了。真知道念佛法门的人不这样想;上根的人来,有适合他的念佛法,下根的人来,也有适合他的念佛法;念佛门所包含的修行法门非常广泛。净土宗的祖师建立这个教门,利钝兼收。利根的人来,我有利根的法给你,钝根的人来,我有比较浅的法给你。要追求实相的人来,我有实相念佛法给你,要追求权巧方便的人来,我这里也有权巧方便;你要追求什么样的法,给你什么样的法。你说“我跟器不好,要浅一点的”,也有浅一点的法。你说“那些渐修的法我不要,我要顿悟”,也可以,念佛门也有顿悟之法。你说“顿悟是上上根人,我不行”,那好,你就渐修,也有渐修的法门。上根人修十六观,从观想而入理。中根人叫你心念心听,心念心忆,也可以。乃至下根人,说我没时间念佛,(其实是骗人,作个借口。)也好,你没时间念,一天念十个呼吸---每天望空而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个呼吸看能念几句;念五句算五句,念十句算十句,一个呼吸念完,第二个呼吸再念,总共十个呼吸就好,这总有时间吧!不好推辞了,这就是十念法门。每个呼吸念佛号的时候就去想佛,十口气念完了,不念了,不想了,也没问题,临命终时也让你往生,这是下根人。

  所以,要什么法门,有什么法门。因此,不应该有高傲的心,傲慢的心;不能轻视念佛法门,不能轻视念佛人。也不能轻视别的念佛人,说“我念佛念得最好,你们太差了。”这样的话,人家若有好的法门,就不会和我们讲。所以修除高慢才能广结善缘,广结善缘才好植众德本,这是第一个资粮。


我们一起做诸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第四目:理行之二:建立定慧知见

  理行的第二个资粮,就是“今生要有定慧知见。”定力慧力是累生累劫去修行累积上来的。定根慧根,每个人都有,多与少的差别而已。但是,知见,今生要去修学。知见,分两个部份,第一个部份要有定的知见。第二个部份要有第一义的知见。

  定的知见如果缺乏,就不知道要转折;不知道转折,定力就不能升起。譬如我们讲持名,心念心听,心念心忆,然后转为忆佛---无相念佛。定的知见如果不够,他就会排斥:“没有佛号怎么算念佛?不观佛的形像怎么算念佛?”他不知道持佛名号的目的,除了往生之外,同时也在训练定力,齐头并进。如果本身当了师父,当了老师,没有这个知见的话,就劝人不要学无相念佛,不要修念佛三昧,就会障住了很多人。这就是缺乏定的知见,不知道“念佛必须要随同定力去提升他的层次”。经由定的知见来指导,便知道在那个地方应该转换另一个方法。

  譬如一条道路,遇到墙壁,他就转弯了。我们不应愚痴地把胸膛贴著墙壁,两脚一直推。走不过去的!一定要转弯。持名到了心念心听的阶段,要想再突破,一定要转为心念心忆。它有一个次第。如果心念心听一直修下去,最后会变成入定。结果,心里面没有在想佛,入定去了,所以一定要转。

  入了那个定好不好?有人也许讲:“不是说要修定力吗?现在能入定,不是更好?”不对!因为那个定派不上用场,入定了就无所觉知,佛来感应,你也不知道。定力跟定境不同,我们要的是定力,不是要入定境。有定力的时候,动中照样在定的状态,对外境能够觉知,而一样有定的作用,这叫定力。有这个定力的时候,临命终时凭借这个定力,佛来的时候清清楚楚,心不散乱,轻轻松松,就往生了。如果是往心念心听的方向一直深入,结果入了定,变成一念不生;佛来接引的时候,你入定了,没感觉到佛来了,结果,佛一看到你入定、不想去,就走了。等你出定的时候,已经往生到他化自在天去了。天福享尽,可就倒霉了。所以我们要定力,不要定境,不要定相。

  这个时候我们说心念心听的功夫已成熟了,要转为心念心忆,忆佛忆到净念很强而不会忘失,这时定力升起来了,若没有定的知见就会烦恼。因为忆佛的念很强,想定下来,可是心里面佛号一直不断,觉得吵死了,就会很讨厌。如果功夫真的好,佛号自然而然起不来,而心里仍然一直在想佛。这时心里会想:“糟糕,善知识讲过,佛号不能断。现在佛号起不来,怎么办?”心中起冲突,越来越紧张,然后就弄出毛病来。

  有定的知见,就知道这个时候是功夫好,定力现前了,佛号应当舍掉。为什么?四字洪名---阿弥陀佛,一个字是一个妄念,一个声音是一个妄念,(忆佛的念叫净念),四个字就是四个妄念。心念心忆是一个忆佛的净念伴随著四个佛号的妄念不停的在转。若想提升念佛的层次,应当舍掉佛号。专心想佛就对了。所以修学功夫要定的知见,理行也要定的知见,理行就是体究念佛,如果没有定的知见,会在相上去寻觅,会在相上去执著,舍不掉一切的相---佛相、名号的相(声相)。教里面有各种教相,人有出家相、在家相、声闻相、菩萨相。在一切相上执著的时候,定力便不易成就,这就表示理行的资粮不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状态?因为定的知见不足。

  念佛要的是净念,叫做净念相继。净念相继必须维持一念相续而不断,如果断了,立刻再提起来。断了再提,叫净念断续。然后因为有定的知见,知道一切的相要去除掉,只剩下一个忆佛的念连续不断,功夫便成就了,称之为净念相继。体究之前,必需要有这些定的知见---不离定力而去寻找、体究。没有定力而要寻找自性弥陀,非常非常困难,因为会以妄为真。有了定的知见,知道转折,知道要提升,然后功夫有了,凭借这个功夫来体究念佛,才能够真实的亲见自性弥陀,不会落入意识思惟的妄觉里面去。

我们一起做诸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8-1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第五目:理行之三:深解第一义。

  理行的第三个资粮---第一义的知见。那就要去阅读了义的经典。要体究念佛,先要知道个大概。什么叫自性弥陀?如果不了解什么叫自性弥陀,就会著相,在相里面要找自性弥陀,找不到。因为自性弥陀叫做真如佛性,真如佛性虽然不离一切相,但是一切相不是真如佛性,无相而不离相,是空而又是有;空即是有,有即是空。不见之前空是空,有是有;不见的人,空不是那个真如的空,叫做顽空。所以要先知解第一义。

  什么是第一义?也就是了义。说的是空性,但不是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顽空。是指一切有情众生生命的本源、根源,我们称之为真如、真心、自性弥陀、菩提、涅槃、佛性、如来藏……许多名称,这些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

  一般人听到第一义的知见会害怕,当他看到《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到最后连一法也无,心中起了烦恼,认为修行修到后来什么都没有,还修什么?若能深入这方面的知见,且不害怕的人,表示他过去生种下很多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与了义的法门有缘。

  一般念佛人有个错误的观念,以为往生极乐世界,就不用修行了。到那边花开见佛,悟无生忍,就结束了。不是这样的,花开见佛时为何能悟无生忍呢?是因为弥陀世尊和两大菩萨向我们开示什么是真心,开示第一义的意旨。我们了解了,才能悟无生忍,悟了后还有许多要学的。

  要往生极乐国土,有时需要第一义的知见,有时不需要;端视求生极乐的众生,所求品位是高是低而有差别。想求上品中生的人要体究,体究之前要先思惟第一义,并深入了解。想求上品上生,就要亲见自性弥陀,想亲见自性弥陀;就要体究念佛;就是体究“如何是无量寿佛?”或体究“念佛是谁?”体究念佛即是念佛门的理行。而体究要有第一义的知见,所以当我们要体究念佛时,必须先阅读了义的经典,知道经典中是如何解释真如佛性,读了不害怕,并乐于体究。除此之外,还要知道体究的方向和方法。具备第一义的知见,才能开始理行的修持,理行就是禅门所说的参禅,即是净土宗之“参禅念佛三昧究竟法门”,一般称为体究念佛。若能悟明心性、亲见自性弥陀,以此功德,十方诸佛净土随愿往生。至于体究,我们将于第二篇第六章中加以说明。

  在念佛方面要补充说明:所谓念佛有广义、狭义的念佛。狭义的念佛是专指持名、观想、忆佛。广义的念佛,就说之不尽了。譬如说体究念佛也是念佛;以“念佛心”修各种禅定、布施修福、修无量百千三昧等,可以说不离念佛之心、忆佛之心,以佛为中心而修学各种法门,都是广义的念佛。

  若是读过《莲宗宝鉴》,就知道其中所列的念佛法门就有十余种之多,而藏经里提到的更多。因此念佛不该定义在持名上,应该说念佛有很多法门。我们也说过:“一切修学解脱道的法门,乃至佛门中一切修行方法,皆是念佛法门,而且必然在某些层次当中,定与慧相应。”其实彼此是互通互摄的,不能各持一门,而排斥其它法门。(第一篇完)

我们一起做诸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8-3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第二篇 第一章 持名念佛法门

  第一章:持名念佛法门

  正修行的部份,分为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系念思惟念佛、因地无相念佛、体究念佛、果地无相念佛、实相念佛及后续的修行等九章来加以说明。

  持名念佛是“以持念佛的名号,来忆念佛菩萨”的修行方法。这是世尊大慈大悲,特别为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性而宣说的一种方便法门。在佛法即将灭尽时,世尊以祂的佛力加持,让此法门在世间多留一百年。虽然是方便法门,若肯下工夫去修,所登之境界也不比其它解脱法门差。因为解脱法门要修定、慧,而未法时代不容易修。若能老实持念佛名,真心相信并迥向发愿求生极乐,临命终时,弥陀世尊一定来接引。

  到了极乐世界,就相似于解脱境界了。因为在那里已经免除生死轮回的苦难,所以叫横超三界。也借著弥陀世尊和两大菩萨的愿力,和他们各种应化身的度化,可以很稳定的修行,直到究竟解脱。

  《莲宗宝鉴》卷六里有一段话:“盖一切人力量有大小,机智有浅深,所以行业不等。上上根智人,直下自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是弥陀,此则是如来无住无依最上乘境界,万中无一也。其未能顿悟之人,须是谛信净土,一心念佛,渐次修进,仗阿弥陀佛愿力摄持,自己一念真实下工,万无一失也。”这是说一切佛子因根性不同,有的人信力强,有的人信力弱;有的人愿力强,有的人愿力弱;有的人定力强,有的人定力弱,故说力量有大小。

  机智有浅深是指各人聪明解慧有所不同,因此所行、所修的各种净业也不同。有功夫和知见的人,根性特别猛利,直下自悟。他不靠善知识,自己就能开悟,明白那个是自己的本心,并看见自己的本性,这就是亲见自性弥陀。这个心和弥陀的心没有差别,就是如来无所住、不需要依靠任何境界的最上乘的境界。但是这种人,一万个人中找不到一个,因为自修自悟很困难,有善知识指导,要悟比较容易;但有时找不到真善知识反而被误,所以说这样的人是万中无一。

  而未能顿悟之人,就应真实相信有净土,一心不乱、心无旁骛地念佛。事情忙完了想到的就是念佛,一起床想到的也是念佛,如果所作的事是不需用脑筋的单纯工作,便应一边作、心里也一边念佛,把念佛当作最重要的事,这叫一心念佛。但一心念佛要渐次修进,一步一步往上求进,不能老是停在持名上。并仗著弥陀世尊的愿力,来摄取加持;经由能念与所念两方面的配合,则一人念佛一人去;一万个人念佛一万个人去,所以说万修万人去,是万无一失,和万中无一相反。而其中有句“渐次修进”,表示持名念佛的工夫有浅有深;我们把它分为四个层次来说明。

  第一节:随缘念佛

  念佛人刚开始学念佛法门,他对于真实的佛法、了义的佛法,并无真实的了解,所以还没有正信,对世间的五欲之乐仍很贪著。所谓五欲是色、声、香、味、触,或财、色、名、食、睡。因贪著五欲所以也会爱恋眷属、财物、虚名、权力;于是随顺世俗的法,和世俗人一样在五欲中打转,故不能专心念佛。

  每周一次的共修念佛,他是随兴参加,看到今天下雨就不去了;下周风大也不去;再下一周说:“太阳太大了,也不去。”终于有一天,不冷也不热,决定念佛去,这是随兴而念。平常持名念佛也是如此:晚上没睡好,没精神,不念了;被上司责骂,也没心情念佛;当他走在路上,往往看看橱窗、看看周遭,看看人。碰巧经过香铺,正播放著佛号,才想到要念佛;心里才跟著念了几句,突然看到一只狗走过来,就被它所转、又忘了。一颗心像孙悟空一样,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

  这种人并没有想求生极乐,只是听人说念佛可以平安,能保佑我不出车祸、没有横难,是为这些而念。因根性、志愿不定,所以念佛也时常换方法;从持名、观像、观想、心念心听,不断地换,每个方法都浅尝即止,故一无所成。


我们一起做诸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8-5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第二节︰心念心听

  持名念佛到后来会进入心念心听阶段。因为此时他开始了解为何要念佛,知道念佛可以求生极乐,可以获得解脱、身无横难、心灵平安、生起定力等好处。我自己刚学佛时,参加一家寺院的念佛会,可是每周念佛共修时都痛哭流涕,一条手帕都不够用。后来怀疑为何要念佛?问了个学禅的法师,他不喜欢念佛,对我例嘴一笑、走了,让我莫明其妙。后来找了念佛法门的书来读,才知道是为了求生极乐世界;心想他不错,有个地方可去,心就笃定下来,也发愿往生极乐。当时也不知净土三经是什么?问了人,才知是《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才知道念佛不只是四个字、六个字这么简单。读了净土三经,知道弥陀世尊的功德广大无边,其悲愿大得不得了,真是大慈大悲!任何众生都愿意照顾、摄取,信心就更坚强,更欢喜极乐世界依正二报之庄严,非去不可。

  所谓依正二报的庄严,是指极乐世界的环境没有苦、不需大小便利、没有大寒大热,要什么温度有什么温度,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吃了就自然化去,不用洗碗,也不必种菜、煮菜、生火,一念之间就有了。色身和天身一样,无生老病死。天人还有五衰,极乐世界不但没有,且永远不死,直到离开为止。因此身心欢喜,发愿往生,一心持无量寿佛名号,从此每周念佛共修风雨无阻。拜佛时真心赞叹阿弥陀佛,祂是唯一的皈依。但是唱忏悔偈时,又想:自己去得了吗?为何都没见过阿弥陀佛?苦得不得了!所以一条手帕是不够用的,这是一种善根的现象,表示和弥陀世尊有缘。

  也因为知道想求往生之前,须把业障随缘、随分、随力消掉一些,所以此时会真心忏悔发愿,迥向往生极乐。每天心里默念佛号,会听自己心里念佛号的声音,即是心念心听。持名念佛有个妙处,即以佛号消除妄想、消灭烦恼,灭除过去生无量无数的罪业。因佛号不断,所以想佛的念不会断,因此在第八识里不断地种下净业的种子。

  还有个好处,是持念无量寿佛的名号,十方一切诸佛都会护念,本师释迦如来更是慈悲护念。以前曾有人记载一则故事,说有个念佛人,他一念佛号就放光,恶鬼找他麻烦时因为受不了他念佛放光,就跑了。恶鬼远离,学佛障碍会减少,修行会比较容易,要亲见实相也容易。

  若念佛精进,可以借著心念心听,念到一心不乱,必能成就有相的念佛三昧。在梦中,一样念著佛号,醒来第一个听到的声音,也是心中的佛号,耳朵彷佛时时刻刻听到佛号,像录音带不停地循环播放。到了命终舍报时,佛号还是不断,定能往生极乐。平时法喜充满,不会与人吵闹,言语动静很安详,心里安定,知道自己一心不乱,必可往生极乐。在《阿弥陀经》中说:“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就是此状况。


我们一起做诸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 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第三节︰心念心忆

  念佛人心念心听之后,若善根深厚,可能在某个因缘时节,会检讨,会注意自己心念心听时,有没有忆佛、想佛?详细观察后,发觉心念心听时,忆佛的念并非很清晰,而比较偏于定。这表示他的功夫很好,心很细腻,才能观察出来。当他打坐心念心听时,往往会入定;虽然口中仍在唱著佛号,但心已入定了。

  当他观察分明后,确定没错了,从此会特别注意佛号不断时,忆佛的念在不在?修到最后就完全是心念心忆,他不再入定了。在行往坐卧中,借著心中不断的佛号,维持心中忆佛的念不断。这功夫就比较深了,一般持名念佛的人能分别、观察到此地步的人较少。若能每天在行往坐卧中不断心中的佛号,并且忆佛的念也随著佛号不中断,就可以准备修学一行三昧了。


我们一起做诸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09: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