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第5套—【破妄显真·十番显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3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把第八意识少量的妄除掉,就是见精,不需要疑惑,就是!第八意识直下无妄,就是真心。

    446 佛在心中。所以,真正修行人是:任何一种状态,任何一种时空,统统在修行。

歇即是菩提,放下,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

不是说我今天来到大殿早课、晚课,在家居士在家做一个钟头、二个钟头的念佛持咒,就代表你出去可以跟人家大声的对骂。知道吧!

真正的修行人是在大殿佛堂修行;去菜市场买菜也是修行;与人相处,也是修行,很多不知道,道场在心,不在固定的相状。

如果你今天说:我来拜佛!好!没错。在这里大殿拜佛,那你出去呢?那你出去,佛在哪里?

你要在这里才有佛,在这里大殿,佛才来接引,那你如果死在外面呢?谁来接引你?

佛在心中。所以,真正修行人是:任何一种状态,任何一种时空,统统在修行。

对人有礼貌,就是一种修行;口不出恶言,就是一种修行;

到菜市场买菜,你看到千差万别的人模人样,那个就在警惕,这个就是在修行;

你在你的公司行号看到众生相,这个就是在修行。要切记!

说:佛在心中,听起来很简单。

   447 修行可不是那么简单!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都不一定搞得通!

真正修行人是:任何一种状态,任何一种时空,统统在修行。

对人有礼貌,就是一种修行;口不出恶言,就是一种修行;到菜市场买菜,你看到千差万别的人模人样,那个就在警惕,这个就是在修行;你在你的公司行号看到众生相,这个就是在修行。

要切记!说:佛在心中,听起来很简单。

有一个女居士,来到这里,有一点狂妄。来这个大殿,我就跟女居士说:居士,居士!你去拜佛。

这个女居士她懂一点皮毛,她就说:佛在心中。我就问她:心在哪里?

所以,半桶子(半吊子)的,她就不懂得佛法,听到人家讲:佛在心中,人家继续再问,她就回答不出来了!

有一个女居士,挂一条念珠,我看她佛法也不是懂很多。来到这里:师父!你们有没有《金刚经》?我说:有啊!

我说:居士,你平常做什么?她说:(台语)阮(我)是修道人,阮(我)都诵《金刚经》。

然后,我就问她说:你是修道人,道在何处?哑口无言,stop!她就两个眼睛这样(发直),还自己挂一条念珠。

我一直叮咛说,印光大师讲:在家居士不要戴一条念珠,你老是讲不听。戴念珠表僧相啊!她也不懂,也没有人劝她,她就认为:诵诵经,这就是道,叫做修行!她不懂佛法,所以,没办法了!

因此我们要了解,修行可不是那么简单!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都不一定搞得通!

所以,做人要谦虚一点,尤其是咱们修行人,更应当谦冲自牧,人家就说:哎呀,某某法师,你很有修行。

我们应当这样回答:哎呀,惭愧!说:你今年贵庚?六十。说:你出家几年?出家人要这样回答:虚度四十。虚度就是:我空白的过了四十年,这听起来,对方也很舒服。

不过你讲这句话,不是为了别人的赞叹而讲的。不能套用这种模式,变成喜欢别人再赞叹你一遍,这样子又是荣誉心、名利心在作崇。是由你肺腑之言,真的要谦虚,是这样子的,不是希望别人再赞叹一下。

   448 如来藏性如如不动,不随种种的外在缘起假相而影响

[备彰八相皆还]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士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标号一;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标号二;

户牖之隙,则复见通,标号三;墙宇之间,则复观壅,标号四;

分别之处,则复见缘,标号五;顽虚之中,遍是空性,标号六;

郁士孛之象,则纡昏尘,标号七;澄霁敛氛,又观清净,标号八。

在[一]写明,这一段是讲明;第二段是讲[暗];第三段是讲[通];第四段是讲[塞];第五段是讲[异],不同叫做异;第六段是讲[同];第七段是讲[浊];第八段是讲[清];

一跟二一对,叫做明、暗一对;三跟四是一对,叫做通、塞一对;五跟六,异跟同是一对;七跟八,浊跟清是一对。

我们慢慢简单解释,消文释义一下。阿难!此大讲堂,这个大讲堂是比喻妙明圆心,不动不变的本体,就是如来藏性的意思。这个如来藏性,随着因缘,它会显现不同的假相。好!这个大讲堂就是比喻如来藏性。

师父来解释一下: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

这个大讲堂,窗户、门一打开,哇!内外通达,东方的太阳升起来,是指白天;日轮升起来,则全部的讲堂,皆有明曜,讲堂不变,就是变成很亮了!

中夜黑月,云雾晦瞑,中夜就是半夜,就是我们讲的子丑寅卯那个子,子夜。

印度分白月跟黑月,白月就是有光的月亮,那么,黑月的话就是完全看不到月亮。因为这个云雾聚集在一起,它掩蔽了这个虚空,晦暝,云跟雾一团结,月亮看不到了,则复现昏暗之象。

昏是暗的开始,我们讲:黄昏,黄昏,就是接近什么?接近暗夜,黄昏嘛是不是?昏者暗之始,暗者昏之极。

所以,第一个跟第二个,叫做明、暗一对,一对一对的来讨论。

第三段叫做户牖之隙,则复见通,[隙]就是空隙;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壅]就是塞。意思就是:门跟窗户一打开,你就看到通,里跟外没有阻碍,通。

可是,这个围墙,墙宇之间,也就是四围叫做墙,四边把它围起来这个叫做墙,这大家都知道,城墙,城墙,四面都是墙,是吧!

那么,四边的屋檐叫做宇,房屋的顶外向外延伸的部分,我们知道屋檐是滴水的地方。下雨的时候,就会沿着屋檐滴下来,所以,这个四檐就是四边的屋檐,叫做宇。

这个时候,围墙一围起来,内外就彼此不通了;内外彼此不通,它就会壅塞、阻塞。记住!回归到前面:通、塞一对,前面是大讲堂,大讲堂不变。也就是一下明,一下又暗,你一下光明,一下又看到暗。一下又通,一下又塞。

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诸位,这个第六句把它调换,[顽虚]要调到[空性]底下,这一句应该是:空性之中,遍是顽虚。分别之处,则复见缘。

分别,能见的这个分别,这是山,这是石头。分别,眼前所分别之境。譬如说:山、地、林、泉等等,则复见缘,这个[见缘]中间加几个字更清楚,见什么呢?见[外在之尘]缘,这样加四个字,你就看得懂了。

眼睛分别之处,能见到种种的山、林、地、泉,[泉]就是水泉,外在的尘缘。

诸位!这个就是差别相了,差别叫做异,前面刚刚我们所讲的,叫做异相。

那么,有相同之相,相同之相当然就是虚空了,所以叫做空性之中,遍是顽虚,顽虚就是没有生命的,意思就是:没有智慧的。顽虚就是说:它就是我们看的虚空,顽虚就是虚空。

这个[空性]不是指缘起性空那个空性,是说:虚空没有差别之相,所以,空性就是同,共同性叫做空性。

所以,虚空有共同的性,不是像山、地、林、泉,它有差别,虚空是同一相,虚空是同相,山、地、林、泉是差别相,这二句在讲差别相还有同相,差别相就是异相。

可是,你看了异相、同相,大讲堂一样,大讲堂就是如如不动啊!

第七叫做郁士孛之象,则纡昏尘,这个是浊,这个刚好颠倒过来。这一句是:昏尘之象,则纡郁士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什么叫做[郁]?就是地气屯积;什么叫做[士孛]?就是更大,飞沙走石,灰沙飞扬叫做士孛。这个郁,第一个[郁]字是气,屯积这些气。这个[纡]是环绕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昏]当然就是昏暗、昏沉,种种的灰尘,为什么有这些浊相呢?这些昏暗的灰尘现象是怎么来的呢?则纡郁士孛,是来自于地气的屯积,就这么样,灰沙飞扬。

意思就是说:这一些昏暗现象,是这些地气屯积,还有飞沙走石,围绕的种种现象。地气屯积围绕起来;还有灰沙飞扬把它围绕起来,这个[纡]就是围绕,就会变成昏暗。

所以,昏暗的现象,就是浊象,就是地气的屯积和灰沙飞扬。澄霁敛氛,又观清净,澄霁本来的意思叫做雨后天晴。下雨以后天气放晴,把所有的灰尘都收敛了,叫做敛氛。万里苍苍,一色清净,所以,又观清净之相,是这个意思。

八句就是:明、暗;通、塞;异、同;浊、清,它在强调什么?强调如来藏性不变,但是可以随种种的因缘显现明相,

大讲堂不变,可以显现明相;可以显现暗相;可以显现通相;可以显现塞相;可以显现异相;可以显现同相;可以显现浊相;可以显现清相,这些八相虽然不同;但是,没有妨碍大讲堂。

所以,佛在说法的时候,是用种种的善巧比喻,让我们理解如来藏性如如不动,不随种种的外在缘起假相而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3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449 千差万别之相,这八相就是等同千罗万象,都不影响如如不动的如来藏性

[备彰八相皆还]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士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注解,[此欲示无还之见,先列可还之相。佛意非有可还之相,莫显无还之见],生灭是对不生灭讲的;不生灭是对生灭讲的,所以,要先了解来去之相,而后显不来去之相。

[故先列可还,共有八相四对:明、暗;通、塞;同、异;清、浊也。各有体相,如日轮是体,明曜是相],日轮是太阳,体为主。日轮有这个主体性,当然就有光明之相,明曜之相。[乃至澄霁是体,清净是相],有体有相。[其中惟六七体相颠倒,观还处自知]。

标号一、[大讲堂户牖洞然大开,内外通达,东方日轮升天,则全讲堂,皆有明曜之相];这很容易了解。

底下二、[中夜即子夜,黑月谓一月之中,有分白月、黑月],我们中国的一个月是印度的二个月,印度是分白月跟黑月,以见到月亮跟没见到月亮。

所以,就是半月半月诵戒,这比丘戒里面都很清楚,现在是白月,或者是黑月,尤其出家人特别的清楚,半月半月诵戒,有白月、黑月。

[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因云雾晦冥(掩蔽于空),则复现昏暗之相。昏者暗之始,暗者昏之极。此明、暗一对]。这文字都很简单。

底下三、[户牖空隙之处,则见通相];

第四、[墙宇之间,四围曰墙,四檐曰宇,内外彼此不通,则复观壅塞之相;此通、塞一对]。这个也简单。

底下,五、[分别之处],分别之处是什么?就是:[指眼前所分别之境],境处。[处即境也,如山、地、林、泉等处]。

标号六、[则复见缘:缘即尘缘差别,如山是高,地是平,林是密,泉是流,彼此之相不一,则复见差别之相;顽虚之中,遍是空性,应是空性之中,遍是顽虚,空性广大,同是冥顽无知,故曰遍是顽虚之相;此同、异一对]。

底下第七、[郁士孛之象,则纡昏尘,应是昏尘之象,则纡郁士孛,象即境象;纡环绕也;地气屯聚曰郁;灰沙飞扬曰士孛。昏尘境象,则纡绕郁士孛之相];

最后一个,八、[澄霁敛收也氛]:[敛]就是收。[雨后天晴为澄霁,所有尘氛,悉皆收敛,万里苍苍,一色清净,故又观清净之相;此清、浊一对也]。

总共四对八相。明、暗;通、塞;同、异;清、浊。意思就是:这八相不影响大讲堂,大讲堂它一直存在。千差万别之相,这八相就是等同千罗万象,都不影响如如不动的如来藏性。

四对八相表一切法,[此八相,皆为见精所对之境,下明各有所还,对显见精无还]。

意思就是:相有来有去,而我们的见精是没有来跟去的。它因为是主人,所以不必还给谁。自性本自具足,所以,不必明来还明,暗来还暗,不必还了!

所以,[离尘别有全性],离开外尘它有自体性,[全性]就是可以作得了主,就是如来藏性。[异前缘心],不同于前面的意识攀缘心,意识攀缘心是离尘无自体性的。离尘别有全性,这句话画双红线,这个就是真心。

[离尘无体也。此大讲堂,喻妙明元心,不动不变之体,为大总相法门;八相,喻心体随缘,现一切别相]。[别相]就是差别之相。

[总言之,随迷、悟二缘,而现染、净诸相]。迷了不污染,悟了就清净。

[明喻智慧,善能照了;暗喻无明,昏于长夜;通喻六根通达,触处洞然;

壅喻二执障蔽],就是我法二执,我执、法执。[头头是碍];只要你有执着,它就一定会有障碍,头头是碍。修行,它的重点你抓到,就不是很困难,就是无所住,着就不通,着就碍。

[差别之缘,喻善恶;顽虚之状,喻无记;郁士孛喻昏迷之性;清净喻澄湛之心;

正显种种幻化],种种的幻化,这四个字很重要。[皆生当人妙明元心],就是种种的幻化,其实无关于我们的心性的。

所以,六祖讲的:万法无有真,离假一切真。一语就道破修行的重点,你不能离相,你百千万劫不可能入道。你看到什么着什么,看到什么不舒服;看那个也不顺,看这个也不顺。

这些种种的幻化,都在我们的如来藏性里面显现。记得!你只要在缘起的、如幻的这个境界当中,不要被迷失,不要攀缘,无所住,菩提之道自现现前。

[此心不拒诸相发挥],相种种的发挥,统统是缘起,缘起性空,就是不可得。[能为诸相所依,若讲堂然],就像讲堂一样。[人人皆有此大讲堂,试深思之]!大讲堂就是如如不动的心性,每一个人都具足。

    450 生命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学佛、修行

[离尘别有全性],离开外尘它有自体性,[全性]就是可以作得了主,就是如来藏性。

[异前缘心],不同于前面的意识攀缘心,意识攀缘心是离尘无自体性的。

离尘别有全性,这句话画双红线,这个就是真心。好!如果用贴切,怎么样来认识这一颗真心呢?

如果有一个人,不管他是贫富、有钱没钱,包括一切家庭所发生的种种的现象,他都能够如如不动,不动于相。它知道这个都是幻。

爸爸死了,全世界所有的爸爸都会死啊!你的爱人,突然有一天死了,修行人都很清楚,这一天是一定会来到的,只是你有没有提早做准备而已?

有一个爸爸他就这样子了,载了儿子、女儿,出去发生车祸,爸爸死,女儿也死,剩下他儿子。他太太看到这副景象,哭得死去活来!

我看这新闻报导,她说:怎么会这样子?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当场就昏厥了,哭到不行,没办法再哭了,有眼泪掉到没有眼泪了。

就是说:只要是凡夫俗子,你不修学佛道,心里完全对这个生离死别没有做心理准备,突然来的时候,受不了、发狂!

而佛陀告诉我们:无常就住在隔壁,随时会来我家敲门,真的啊!

你下课出去,交通还要小心喔,下一堂课,明天你能不能来听经闻法,还是个问题。

因为那个无常,它是随时随地,什么时候发生,你不知道的。所以,我就比较少出去了,这样我就比较不会发生意外,明天继续讲课了。

真的就是这样子,一刹那之间,这个人死掉了,那个人去助念了,就在刹那之间啊!

再过几天,那个人肝癌死了,再过几天,那个医生检查,说生命剩下二个月,哇!大家在上课……还不到一年,这个空位少了,那个空位少了,当然,不是少了就全部都死掉了,不是这个意思,是很有可能。

在此真的,生灭无常的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可靠的,也没有一样东西叫做永恒的。

想在这个生灭无常的世间,抓到永恒的快乐,那个叫做痴人作梦,根本就是水中捞月,根本不可能!

所以,生命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学佛、修行。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451 佛陀告诉我们:无常就住在隔壁,随时会来我家敲门

如果有一个人,不管他是贫富、有钱没钱,包括一切家庭所发生的种种的现象,他都能够如如不动,不动于相。它知道这个都是幻。

爸爸死了,全世界所有的爸爸都会死啊!你的爱人,突然有一天死了,修行人都很清楚,这一天是一定会来到的,只是你有没有提早做准备而已?

有一个爸爸他就这样子了,载了儿子、女儿,出去发生车祸,爸爸死,女儿也死,剩下他儿子。他太太看到这副景象,哭得死去活来!

我看这新闻报导,她说:怎么会这样子?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当场就昏厥了,哭到不行,没办法再哭了,有眼泪掉到没有眼泪了。

就是说:只要是凡夫俗子,你不修学佛道,心里完全对这个生离死别没有做心理准备,突然来的时候,受不了、发狂!

而佛陀告诉我们:无常就住在隔壁,随时会来我家敲门,真的啊!

   452 你不能离相,你百千万劫不可能入道

种种的幻化,其实无关于我们的心性的。

所以,六祖讲的:万法无有真,离假一切真。

一语就道破修行的重点,你不能离相,你百千万劫不可能入道。

你看到什么着什么,看到什么不舒服;看那个也不顺,看这个也不顺。

这些种种的幻化,都在我们的如来藏性里面显现。

记得!你只要在缘起的、如幻的这个境界当中,不要被迷失,不要攀缘,无所住,菩提之道自现现前。

   453 以心印心,绝对不是用任何文字、语言、笔墨所能注疏的、所及的

[昔报慈文遂禅师,尝究《首楞严》],[尝究]就是曾经,为了究穷《楞严经》的思想,叫做尝究首楞严。

过去报慈文遂禅师,曾经为了探究首楞严思想,《首楞严经》。

[谒],就是参访,拜访。[谒于法眼]禅师,法眼禅师是大悟的。

[述己所业],这个[业]当作修行。说:你是如何的修习正道,怎么修行呢?他就自己讲了,描述一下自己怎么修行,[深符经旨]。

法眼禅就说了,[眼曰:《楞严》岂不是有八还义?]八还。

文遂禅师说:[遂曰:是],是啊。因为那个时候还没开悟。

[眼曰:明还甚么?]意思就是:这个光明是来自于哪里?[还]就是有来去,明是来自于哪里呢?是什么呢?有明相是因何而来?

[遂曰:明还日轮。]有光明现前是因为有太阳,叫做明还日轮。所以,把这个光明还给太阳的时候,回归到太阳的时候,这个就没光明了,只要太阳收回这个光明,光明就没了。

[眼又曰:日还甚么?]就一直问下去了。

[遂懵然无对],这个懵然无对就是不明事理,无知的样子。就是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自此服膺请益]。从此以后就拜法眼禅师,在旁边服侍,很难得碰到一个悟道的了。

[是可知主中主,故非注疏所及]。主中主叫做以心印心,绝对不是用任何文字、语言、笔墨所能注疏的、所及的。

意思就是:大悟的人只能以心传心,用语言、文字是不得已的,真的是没有办法,因为他体悟那个大悟的境界不出来,只好用语言、文字方便说。

可是众生又卡在语言、文字观念里面,死在那个语言、文字里面,又跳脱不出来。

这个主中主是什么?是临济义玄禅师所创的,叫做四宾之义。主就是主人。什么主人?什么是宾?宾就是客。我们前面讲的:是客人就有来去,主人是不动的。

宾主之一,临济义玄禅师所创的四宾主之一。[宾]是指学人、是指徒弟,正要向师父学习,[主]指师父、师家。

什么是主中主呢?就是师家、师父接引他的徒弟、学人的时候,立于其本分的立场,站在他的本分的立场,展开独立、活泼、不挽常格的方法。因为一落入语言、文字,他就会有一个格局束缚,就是意识型态。

无论他怎么走,无论他怎么讲,只要学经教,他就是很容易落入那个格、常格,就是意识心;用意识心要去推测佛陀的境界,不可能!可是,没有语言、文字,就没有善巧方便、就更难了。

诸位!在座有几个是六祖那一种根性的?没有了!现在是什么时代了。

反过来,如果师父一心一意想接这个徒弟,就是学人;但是,不善于破除学人的执着,以令其返回本分的立场,这个叫做主中宾。

主中宾就是师父教导徒弟方法不对,不能叫他自己回光返照,不能叫他见自性才是你真正所拥有的,师父只是增上缘。

师父不会教化,不能让徒弟回归到他的立场来讲法,叫做主中宾。

就像佛陀在这个《大般涅槃经》里面讲,说:讲经说法的人,或者是一个上师;或者是我们讲的活佛;或者是禅师;或者是叫做转大法轮的法师,一定要了解佛陀这个比喻。

佛陀比喻:一个小孩子在吃奶的时候,这个母亲一定要知道这个小孩子、小宝宝、小baby,他到底要喝多少份量的奶?喝一点,他可以吸收。

如果这个母亲他不懂,为了孩子快快长大,白天也灌、晚上也灌、半夜也灌牛奶,这个孩子不但不能吸收、消化,同时会吐出来,呕吐吐出来。

师父在教化众生,要针对根器,同时要适可而止,如果讲的法很深、很艰涩,同时又不会讲解,它就会变成说:我要你好。

就一直灌这个牛奶……灌到这个小朋友呕吐、拉肚子,送医院急诊。本来喂奶是一件好事,但是,不懂得掌控时节、因缘,也不了解小孩子、小baby的这个食量是多是少,就是这样子。

一个讲经说法的人,一个站在台上的人,一定要领会佛陀的这个心法。大悟,他才办法万法皆通,随手拈来,都是自己家里的本性的东西。

如果没有见性,他说法就会变成:讲到这一边,就失去那一边;讲到那一边,就失去这一边。

有一个学中观的来拜访师父,说:师父!听说你大悟!我说:不敢,那是你恭维!我没什么修行,很平凡!

我说:那你修什么宗的?她说:我学中观。

我说:那中观是什么?他说:中观就是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增不减。喔!八不中观,中道的思想。

他问说:请问师父!那您认为中观是什么?我说:一观也没有,叫做中观,哪来的观呢?有观就有能所,见就是性,无性不能见,诸法当体即空,能观什么?止无可止,你要止到什么时候?你要观到什么时候?

所谓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增不减,那是方便说,万境本一如,何来增减相呢?何来住不住呢?性相本一如,何来来去、生灭、增减的东西?什么是中观?一观也没有,叫做中观。

他好象突然大悟:哇!这是我听过最震撼的答案!好吧!你慢慢来,年轻人不简单,能够朝向菩提之道,师父也赞叹你!他就非常高兴,适得其所。

所以,这个主中宾就是说:师父不懂得教化徒弟,就一直讲…

就像有一个师父,在打佛七,有一个大学生走过去,他就这样子,他说:你进来念佛啊!那大学生说:我为什么要念佛?说:要往生极乐世界啊!说:极乐世界谁看到?

一个弘法的人,你要让知识份子服了你,绝对没有办法,你要叫他说:你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你要去极乐世界,他就会心服口服的啊,这个知识份子、大学生是很刁钻的,很不容易降伏的!

所以,在佛教界里面,各种法师都需要啊!每一个法师,在某一个时间、空间都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佛教不是否定对方,变成肯定自己的力量;佛教是尊重对方,同时解脱自己,叫做佛教,我们不能弄错方向。

所以,我们一再的教育这些法师和护法居士大德:佛教是咱们自己的,佛教超越一切种族对立;超越一切政治立场;超越国界的,

佛教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为什么佛教徒不团结、不合作,可以随便的毁谤、批评一个法师,这个是谁教的?佛有这样教导吗?没有啊。你修各守各派,佛都赞叹的,修我们自己的行。知道吧。

好!底下我们讲主中主,这个曹洞宗所立的四宾主之一,[主]就是正体,指正、体、理,正就是对偏讲的;体是对用讲的;理就是对事相讲的。

所以,这个主中主是说理之本体并非直接显现于日常之事相上。意思是说:心法是没有办法表达的,完全超越一切表相的意思。

所以,前面的主中宾是说:师父不懂得教导徒弟,单刀直入,讲到心法,叫他回光返照,你就是佛!不懂!叫做主中宾。

这个主中主就很厉害,不借一切表相,不离一切表相,单刀直入叫你见性,叫你今生今世就得以成就!

   454 师父在教化众生,要针对根器,同时要适可而止

如果师父一心一意想接这个徒弟,就是学人;但是,不善于破除学人的执着,以令其返回本分的立场,这个叫做主中宾。

主中宾就是师父教导徒弟方法不对,不能叫他自己回光返照,不能叫他见自性才是你真正所拥有的,师父只是增上缘。

师父不会教化,不能让徒弟回归到他的立场来讲法,叫做主中宾。

就像佛陀在这个《大般涅槃经》里面讲,说:讲经说法的人,或者是一个上师;或者是我们讲的活佛;或者是禅师;或者是叫做转大法轮的法师,一定要了解佛陀这个比喻。

佛陀比喻:一个小孩子在吃奶的时候,这个母亲一定要知道这个小孩子、小宝宝、小baby,他到底要喝多少份量的奶?喝一点,他可以吸收。

如果这个母亲他不懂,为了孩子快快长大,白天也灌、晚上也灌、半夜也灌牛奶,这个孩子不但不能吸收、消化,同时会吐出来,呕吐吐出来。

师父在教化众生,要针对根器,同时要适可而止,如果讲的法很深、很艰涩,同时又不会讲解,它就会变成说:我要你好。

就一直灌这个牛奶……灌到这个小朋友呕吐、拉肚子,送医院急诊。本来喂奶是一件好事,但是,不懂得掌控时节、因缘,也不了解小孩子、小baby的这个食量是多是少,就是这样子。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455 一个讲经说法的人,一个站在台上的人,一定要领会佛陀的这个心法

一个讲经说法的人,一个站在台上的人,一定要领会佛陀的这个心法。大悟,他才办法万法皆通,随手拈来,都是自己家里的本性的东西。

如果没有见性,他说法就会变成:讲到这一边,就失去那一边;讲到那一边,就失去这一边。

有一个学中观的来拜访师父,说:师父!听说你大悟!我说:不敢,那是你恭维!我没什么修行,很平凡!

我说:那你修什么宗的?她说:我学中观。

我说:那中观是什么?他说:中观就是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增不减。喔!八不中观,中道的思想。

他问说:请问师父!那您认为中观是什么?我说:一观也没有,叫做中观,哪来的观呢?有观就有能所,见就是性,无性不能见,诸法当体即空,能观什么?止无可止,你要止到什么时候?你要观到什么时候?

所谓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增不减,那是方便说,万境本一如,何来增减相呢?何来住不住呢?性相本一如,何来来去、生灭、增减的东西?什么是中观?一观也没有,叫做中观。

他好象突然大悟:哇!这是我听过最震撼的答案!好吧!你慢慢来,年轻人不简单,能够朝向菩提之道,师父也赞叹你!他就非常高兴,适得其所。

    456 在佛教界里面,各种法师都需要啊!

有一个师父,在打佛七,有一个大学生走过去,他就这样子,

他说:你进来念佛啊!

那大学生说:我为什么要念佛?

说:要往生极乐世界啊!

说:极乐世界谁看到?

一个弘法的人,你要让知识份子服了你,绝对没有办法,

你要叫他说:你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你要去极乐世界,他就会心服口服的啊,

这个知识份子、大学生是很刁钻的,很不容易降伏的!

所以,在佛教界里面,各种法师都需要啊!

每一个法师,在某一个时间、空间都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457 佛教是尊重对方,同时解脱自己,叫做佛教,我们不能弄错方向

佛教不是否定对方,变成肯定自己的力量;

佛教是尊重对方,同时解脱自己,叫做佛教,我们不能弄错方向。

所以,我们一再的教育这些法师和护法居士大德:

佛教是咱们自己的,佛教超越一切种族对立;超越一切政治立场;超越国界的,

佛教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为什么佛教徒不团结、不合作,可以随便的毁谤、批评一个法师,这个是谁教的?佛有这样教导吗?没有啊。

你修各守各派,佛都赞叹的,修我们自己的行。知道吧。

   458 八大宗派都不能离开佛的心,那你说:哪一宗比较殊胜?

有一个法师来到我这,讲来讲去,他就说:哪一宗最殊胜,某一宗最殊胜。

我就跟他讲:净土宗念佛,可以离开佛的心吗?不行!

禅宗参禅,可以离开佛的心吗?也不行!

天台宗的三止三观,可以离开佛的心吗?也不行!

《华严经》的一真法界、海印三昧,可以离开佛的心吗?不行!啊?

唯识学、相宗、性宗、八大宗派能离开佛的心吗?不行!

八大宗派都不能离开佛的心,那你说:哪一宗比较殊胜?哪一宗可以不必回归到佛性?哪一宗可以不回归到佛的心,可以修行呢?

净土宗:若一日乃至七日,对不对?一心不乱,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怎么解?

一心不乱这怎么解?一心不乱就是佛的心,这个能离开佛性吗?

我们不要误认为心外有法,心外是绝对没有法的。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佛已经讲得很清楚了: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诸位!佛可以离开你的心性上去抓吗?去追吗?不可以的!

所以,修行一定要在心性上下功夫!

心性上下功夫还有很重要的意义,就是降伏自我。

   459 没有见性的人,就是跳不出语言、文字的范畴

[端师子颂曰:八还之教垂来久,自古宗师各分剖,直饶还得不还时,也是虾跳不出斗]。

解释一下:八还之教垂来久,八还就是前面讲的,八还之教意思就是:佛陀的教法、教义,来到咱们中国已经很久了,已经教化我们很久了。

自古宗师各分剖,各分剖就是用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用意识心来分别,或者用语言、文字,各个来剖析这八还之教。

自古宗师各分剖,用各人的见解,来分剖八还之教,就是佛的教化。

直饶还得不还时,[直饶]就是就算是;[还得]就是一直谈到;不还时,就算你一直谈论,谈到无还时,意思就是:让你用语言、文字一直在讨论,讨论到什么?[无还]就是指不生灭。

这一句话就是:不是以心印心,就是用语言、文字要一直剖析那个八还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这个佛陀的寂灭涅槃的教法。

就算你用生灭的语言、文字一直去讨论到说这个叫做无还处,也是虾跳不出斗,

意思就是:没有见性的人,就是跳不出语言、文字的范畴,[斗]是指语言、文字跟意识型态。

就是没有开悟的大彻大悟的人,无论用什么语言、文字去强调佛陀的那一颗心,你就是摸不着门,抓不到重点,你也不知道,因为他没有内证的功夫,是指没有证量。

    460 一直退回去你就知道,什么是诸法从毕竟无,变为毕竟有

[备彰八相皆还]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士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

[能见是一,所见不一之相],能见就是每一个人的见性;所见就是千差万别。

[咸在一见之中,故曰咸看此诸变化相]。咸看意思是你要用平等心去看看,同时看。

[相以变化称者],为什么相是以变化称?因为它是生灭、是无常;它是缘起、是缘灭。

[自无而有],释迦牟尼佛讲了一句话,是特别特别的重要!什么特别重要?诸法从毕竟无,变为毕竟有。

就是说:我们用现在的语言,随师父的语言,一直退回去你就知道,什么是诸法从毕竟无,变为毕竟有。

我们现在是一个人;我们退回十年前、二十年前,再退回去父母还没出生我们之前。

好!再退回到一百年、一万年、一亿年;再退回四十六亿年,往前,没有地球的。四十六亿年前,没有地球的。

这个地球是太阳系爆炸散开来,星球再不断的撞击在一起……因为引力的关系。那么,其它的地方就射向月球。

你看月球的表面为什么坑坑洞洞?就是几十亿年前,它这个陨星一直撞。

地球也是这样,一直撞击,熔岩一直加大,撞进来的时候高温,地球就加大。

地球不是本来有的,是太阳系初构成,本来是碎片,碎片撞击在一起,因为旋转的力量,再经过四十六亿年的风化、切割越来越大,变成椭圆形,变成今天地球的风貌,

我们还以为真的有山、有水、有树林,不知道这是从物质的世界演变地、水、火、风,四大融合再继续演变,到今天变成这样子地球的面貌。

我们还一直误认为,这个地球是真实性的,叫做自无而有。

而我们人类也不过是百年,就是刹那之间,他就会消失。

众生就是:本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一切相;现在缘起,就变成什么相都有。

[谓之变,虽有若无,谓之化,显其不实也。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以上八相,各有所因,本因何处而来,还之何处]。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461 把这个种种的八相,回归到它本来的位置,见精无所还

[备彰八相皆还]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士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

[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

佛陀在解释无还的道理。说:是什么本因呢?本因就是原因,来自于何处。

阿难!这种种的变化就以明相来讲,明相是来自于太阳,所以回归,把它归还太阳。所以,无日不明,没有太阳就没有明相了。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把它归还。

[上科云:诸相各有本因;此科征释本因,谓明相当还日轮,以日是明相本因,以是之故,还之于日]。因为日就是明相的本因。

[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士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暗还黑月,为什么会暗?因为黑月,没有光线。通是因窗户和门;壅是因为墙壁、四周围;

[缘]就是能见的见缘,见缘还分别心,[缘]上面加一个字:[见]缘还归于分别心;分别就加一个[心],这个意思就更清楚。

顽虚还空,为什么有顽虚?是因为虚空的同相。

郁士孛还尘,[郁]就是气屯积;[士孛]就是灰沙飞扬。就是因为还尘。因为有尘,所以有郁士孛;因为有郁士孛,所以有尘,还归于尘。清明还霁,雨过天晴就是霁。

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此中顽虚还空,郁士孛还尘],郁士孛就是现象,尘就是体。[足证前之体相颠倒,其余例上可知。

以此八相类推,则诸世间,一切眼家所对之色尘,皆有可还,不出斯类。三备彰八相皆还竟]。

把这个种种的八相,回归到它本来的位置,见精无所还。

[独显见性无还]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这一段对初学佛法来讲,完全是无字天书,根本就完全听不懂,非常困难!根本就不了解尘自生灭,自性本空的道理,因为他实在没有办法理解跟体会是什么。

说: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八种就是八种之相,但是,同时见精明性当欲谁还?被你看到的八种之相,同时有存在能见的见精明性,这个见精明性,是欲还哪里呢?

意思是说:你看到了这八种相的见精明性,要还谁呢?为什么?见精明性,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

把笔放下来,注意听:这句弄清楚,后面就方便了。现在文殊讲堂有电灯,开着灯光,对不对?对!看得到明相、看得到师父、看得到佛像。

现在眼睛不必闭起来,如果我们把电灯全部关掉,你看到什么?看到暗。

如果说:我们这个见精明性,是因为明亮而存在,那么现在亮的时候有见精明性,那灯光关掉以后,见精明性就会随明跑掉,对不对?因为见精明性如果是因为明而有,就会受到明影响。

我们清净自性,如果受到光线影响,就变成光线有,才会明心见性嘛;可是,明心见性无关于光线、黑暗。

所以,光线亮的时候,我们明心见性,见性一样在作用;当电灯全部关掉时候,你见性见到什么?见到暗,明跟暗都没有关碍我们的清净自性。

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还于明就是跟明跑掉了,

用现在的语言就是说:如果说我们的见精明性是来自于明亮,那么,明亮没有了,跟明跑掉了,暗的时候来,就看不到暗。

说: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所以,明心见性无关于明暗,如果这个见精明性是跟明跑掉了,暗来,你看不到。

所以,我们电灯开,看到亮;电灯关掉,我们也一样可以见到暗。如果见精明性跑掉了,暗来,你怎么会看得到暗?

所以,清净自性无关于明暗,明心见性、见精明性也无关于明跟暗。所以,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精、见无差别。[见]就是见性,我们的见性根本就没有差别。

因此我们不要在假相里面,分来去、生灭、增减、分大分小、青黄赤白,见性没有这个东西。

[此正显见性无还,乃为真主人。谓汝能见八种之相,此见之精,即是妙明真性,无来无去,不生不灭,当欲从谁以俱还乎?

谁字,即八相中随举哪一相。何以故起,是征释。设若见精还于明相,已随明相而去,则不明时,应无复见暗?

汝今不然,虽明去暗来,通去塞来,异灭同生],[异]就是异相,异相灭了,则同相生,要不然这异灭同生,谁看得懂呢?异相灭了,则同相随之而生。[浊灭清生],浊相灭了,清相就产生。

[所见之相,任从种种,千差万别,而能见之性,湛然盈满,如明镜当台,有物斯鉴,明来见明,乃至清来见清,昭然不昧],就是明显的样子,很明显的,见性不因为明暗。

[凝然不动],这凝然不动就是心如如不动,心神专注的样子叫做凝然。

所以,你修行一定要抓住重点,就是放下、无所住,无关于假相,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就是告诉你: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所以,这个见性,就无关于任何的大小、长短、方圆、色泽,完全无关!也无关于来去、生灭、增减,完全无关!也无关于明暗、通塞、统统无关!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要进入佛的菩提里面,就必须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叫做进入[无差无别,无往无还。本科独显见性无还竟。并前二如来力为破显竟]。

    462 不要在假相里面,分来去、生灭、增减、分大分小、青黄赤白,见性没有这个东西

明心见性无关于明暗,如果这个见精明性是跟明跑掉了,暗来,你看不到。

所以,我们电灯开,看到亮;电灯关掉,我们也一样可以见到暗。

如果见精明性跑掉了,暗来,你怎么会看得到暗?

所以,清净自性无关于明暗,明心见性、见精明性也无关于明跟暗。

所以,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精、见无差别。[见]就是见性,我们的见性根本就没有差别。

因此我们不要在假相里面,分来去、生灭、增减、分大分小、青黄赤白,见性没有这个东西。

   463 这个见性,就无关于任何的大小、长短、方圆、色泽,完全无关!

你修行一定要抓住重点,就是放下、无所住,

无关于假相,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就是告诉你: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所以,这个见性,就无关于任何的大小、长短、方圆、色泽,完全无关!

也无关于来去、生灭、增减,完全无关!

也无关于明暗、通塞、统统无关!

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要进入佛的菩提里面,就必须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叫做进入无差无别,无往无还。

    464 你要直下承担,见就是性,你只要不动到多余的执着和分别

[备彰八相皆还]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士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

[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士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独显见性无还]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承前判决取舍]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种种可以归还的,来去的,自然不是你的清净自性。

不汝还者,非汝而谁?不汝就是不由,由不得你,汝还,可以还的,[还]就是归还,不由汝可以归还的,非汝而谁?

如果加三个字:非汝[之真性],而这个谁不是谁,要不然那是什么?就是你的真性啊!

这句话是说:缘起的假相,是有来去、生灭、增减,[还]就是来跟去。说:这些假相都可以还,自然非汝,当然无关于你的见性,就是:不是你的真心了。所以,缘起的假相,自然不是你的见性、真心;

但是,那个没有来去、生灭,那不是你的真心,又是谁呢?又是什么?

意思就是叫你:你要直下承担,见就是性,你只要不动到多余的执着和分别。

[首句,近指八相,远指六识。八相从缘而有,还之于缘,缘有则有,缘无则无;

六识因尘而有,还之于尘,尘生则生,尘灭则灭,皆有可还,自然非汝常住不迁之真性]。

这句话的总结就是:只要假相能引起你的烦恼的,那个就是意识心,不是真心。

只要缘起的假相,内心引起你的不满、嫉妒、贪、瞋、痴,统统落入生灭意识心,因为它是离尘无自体性的。

我们意识放下,坚持如如不动,不迁的真性就显现了,就在当下!

[汝当决定弃舍],就是充舍意识心,[而不须执吝矣],千万不可以执着这个意识心而不放。

[云何汝先说,现以(用也)缘心],你现在用攀缘心来听法,又看到三十二相,[允所瞻仰],[允]就是实实在在。

你为什么用攀缘心,攀缘说法之尘相?又看到三十二相?这实在是你所瞻仰的,[而犹恋恋不舍],那个意识型态呢?

今不生不灭的见精明性,[今此见精明性,明来见明,暗来见暗,不由汝以可还者,自然属汝自己,非汝之真性,而是谁耶]?要不然那是谁?这个就是你的真性啊!就是直下承担的意思。[汝当决定认取,而不可犹豫也]。

[云何汝先言,未敢认为本元心地,而起爱妄疑真之心],爱这个妄想意识心,而怀疑这一颗真心呢?

叫做爱妄疑真,你还念念不舍你的妄想意识心,还怀疑你这一颗就是你的真心呢?[今闻如是破显,其疑根当可自拔矣。三承前判决取舍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465 学佛的人有几件事情,几种情形要下决定心的

学佛的人有几件事情,几种情形要下决定心的,

一、你要决定深信因果;

二、要决定放下意识型态,善恶事非对错,统统无关于我们的生死。

第三、要决定用清净心,用涅槃的妙心修行。

如果你下了这三种决定,

一、凡所做事情不可违背因果,我告诉你:一辈子都幸福、快乐!

第二、决定放弃所有的生灭意识型态,学习如如不动;

如果你不学习如如不动,不是学佛,而是学魔啊!

要不然最多只学二乘人,意识心不动,就像鱼被冷冻起来,这鱼被冷冻的时候,它游得比较慢,一点点,没有什么活力;

但是,他没有断烦恼啊,有一天果报尽了以后,烦恼又起来!

就像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他就这样子了,意识暂时定一下,定在那边;可是,他不是用本性的定,用意识心的定;

意识心的定一定起来,就像把鱼稍微冷冻一下,这个鱼变成没什么活力了,定在那边。

等到这个冷冻的力量没有了,定力消失了,烦恼又起来,又起现行。所以,外道叫做不究竟,你怎么修都不能成佛!

所以,恭喜诸位!今天能够坐在台下听楞严大法,决定成佛!

    466 我们意识放下,坚持如如不动,不迁的真性就显现了,就在当下!

只要假相能引起你的烦恼的,那个就是意识心,不是真心。

只要缘起的假相,内心引起你的不满、嫉妒、贪、瞋、痴,统统落入生灭意识心,因为它是离尘无自体性的。

我们意识放下,坚持如如不动,不迁的真性就显现了,就在当下!

   467 我们现在这颗心,本妙明净,本来是清净的,只是不会用,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独显见性无还]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承前判决取舍]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结叹自述沦溺]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沦,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解释一下:则知你这一颗心,我们现在这颗心,本妙明净,本来是清净的,只是不会用,

被这个假相、烦恼缠得团团转,从生到死,从来一句佛法都没听过!

一个人的一辈子生命当中,一句佛法都没有听过,这是生命中最大的不幸,就是没有听过佛法的人!

汝自迷闷,丧本受沦,[本]底下加二个字:真心;[沦]就是沉沦,丧失本有的真心,而受这个沉沦。

于[烦恼]生死中,常被[无明妄心]漂溺,[漂溺]就是漂流、沉溺,就是沉没。

我们说一个人溺水而死;我们溺在无明的妄心,而法身慧命被无明妄心沉溺而死亡。

所以,我们虽然有无上的菩提真心,用不出来,没碰到大善知识,自己也没骨气,那个亲因缘始终无法显现。

是故如来,名可怜愍!这一句话是佛陀很重要的启示!

佛陀最多最多就是同情众生,永远不会伤害众生,这一句有很深的含义。

佛陀最多的心态,就是同情、宽恕、理解、谅解对方,绝不用仇恨面对众生,都是用同情、宽恕。

   468 你有权力做佛了,为什么要放弃?

[独显见性无还]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承前判决取舍]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结叹自述沦溺]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沦,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则知二字,承上无还而言,则知汝之见性真心,虽随缘而恒不变。

本字贯下妙明净,此三义本来现具根中,即生灭门中之本觉心]。我们前面讲的,此三义本来现具根中,也就是生灭门中之本觉心。

[众生日用,不离这个,不为诸相所迁,非同缘心之离尘无体],不是像意识攀缘心,离尘无自体性,完全因境而有。

[故曰:本妙;不为诸相所蔽,非同缘心之昏扰为性,故曰:本明;不为诸相所染,非同缘心之分别爱著,故曰:本净]。

这个本妙、本明、本净,为什么要那个[本]字?本字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来面目,

意思就是:你有权力做佛了,为什么要放弃?你有权力解脱,你本妙、本明、本净,清净自性跑到哪儿去了?为什么用不出来呢?因为被意识心掩盖。

一件事情不愉快,今天不愉快、十天不愉快、十年还是不愉快;有的兄弟姐妹一语不合,一辈子都不愉快,有这么严重吗?佛法把它缩短成刹那之间。

人与人之间,不愉快的事情常常有。记得!用最快的速度,处理你的烦恼和不愉快,你不愧是佛陀的弟子!

如果这个不愉快,让它延长一天,你就多一天的无知;你让它多延长在刻,就是多无知一刻,那一年、十年就更不用讲了。有的人到死了,仍然醒不过来。

[迷闷者:执恡缘心,无智自解],[执恡]就是不舍。没有智慧自解,无法自己解。

[具足本末不觉],本来也不觉,末也是不觉。[由是丧失本妙明净之觉心,此非失似失也。法身流转于五道,枉受沦溺]。

[枉]就是我们轮回得很冤枉,我们人生痛苦得很冤枉。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不了解生命,生命对我们来讲是一种惩罚,所以,我们活在冤枉当中,枉受沦溺,

[于生死苦海之中,常被漂流沉溺,如怀珠乞丐,珠本不失,枉受贫穷,为可怜愍者]。每一个人本身都有一颗摩尼宝珠。

[此科以见性无还而论,无往无还,挺物表而常住],[挺]就是超越、超出,超出一切。

什么叫做物?就是缘起假相。超出一切缘起的表相、假相,[物表]就是假相,超出一切缘起的假相而常住,就是真心。

真心是超越一切缘起缘灭的假相,而永恒存在的,亘古以来,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的。

[亦四义中常义]。四义就是寂、常、妙、明,[五显见无还竟]。

    469 往生是现在的事情,不是临命终。

真正一个修行人,真正一个念佛的人,是懂得心净则国土净的道理。

修净土,好!诸位!净土法门以何为因?你想要往生极乐世界清净国土,今天讲得这么清楚,心净则国土净;

不能说,你念南无阿弥陀佛,想要求生极乐世界,你的心怎么样?

在大殿念南无阿弥陀佛,出来大殿跟人家吵架,要弄清楚呢!

极乐世界要往生,你要有清净心的因,所以,你要念念提升正念,叫做往生极乐世界。

往生极乐世界不是只有在大殿念南无阿弥陀佛,出去可以随便乱来呢,就可以起贪瞋痴,这个就是没有讲到重点。

一般弘扬净土的就说:你要念佛,念佛,阿弥陀佛自然就会来接你!没错!但是,这一句不够圆满!

你要念佛,但是要念念提升自己的正念,不要被烦恼所缠住,这个叫做真正的叫人家念佛。

这一句出来以后,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心性;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没有烦恼;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本妙;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本明;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本净。

弘扬净土的,我也看过很多人写注解,他就是少了这一股力量,他只讲:你要好好念佛,再来,再来就等阿弥陀佛接引你啊;

碰到一点小事耿耿于怀,晚上痛苦到睡不着,也不处理。

你想想看,你现在活着,念南无阿弥陀佛,你一点小事,晚上都睡不着,你临命终,怎么办?

你现在活着,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都不能控制你的本来的面目,让它出现,你如何在临命终作得了主?

绝对没有办法,很难!我告诉你:很难!所以,往生是现在的事情,不是临命终。

哪得说就期待明天、期待未来、期待临命终那一刻,而不处理现在。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弄清楚方向再修行!

   470 生命中最大的不幸,就是没有听过佛法的人!

我们现在这颗心,本妙明净,本来是清净的,只是不会用,

被这个假相、烦恼缠得团团转,从生到死,从来一句佛法都没听过!

一个人的一辈子生命当中,一句佛法都没有听过,这是生命中最大的不幸,就是没有听过佛法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471 佛陀最多最多就是同情众生,永远不会伤害众生

我们说一个人溺水而死;我们溺在无明的妄心,而法身慧命被无明妄心沉溺而死亡。

所以,我们虽然有无上的菩提真心,用不出来,没碰到大善知识,自己也没骨气,那个亲因缘始终无法显现。

是故如来,名可怜愍!这一句话是佛陀很重要的启示!

佛陀最多最多就是同情众生,永远不会伤害众生,这一句有很深的含义。

佛陀最多的心态,就是同情、宽恕、理解、谅解对方,绝不用仇恨面对众生,都是用同情、宽恕。

   472 记得!用最快的速度,处理你的烦恼和不愉快,你不愧是佛陀的弟子!

[众生日用,不离这个,不为诸相所迁,非同缘心之离尘无体],不是像意识攀缘心,离尘无自体性,完全因境而有。[故曰:本妙;

不为诸相所蔽,非同缘心之昏扰为性,故曰:本明;不为诸相所染,非同缘心之分别爱著,故曰:本净]。

这个本妙、本明、本净,为什么要那个[本]字?本字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来面目,

意思就是:你有权力做佛了,为什么要放弃?你有权力解脱,你本妙、本明、本净,清净自性跑到哪儿去了?为什么用不出来呢?因为被意识心掩盖。

一件事情不愉快,今天不愉快、十天不愉快、十年还是不愉快;有的兄弟姐妹一语不合,一辈子都不愉快,有这么严重吗?佛法把它缩短成刹那之间。

人与人之间,不愉快的事情常常有。记得!用最快的速度,处理你的烦恼和不愉快,你不愧是佛陀的弟子!

如果这个不愉快,让它延长一天,你就多一天的无知;你让它多延长在刻,就是多无知一刻,那一年、十年就更不用讲了。有的人到死了,仍然醒不过来。

    473 跟师父念,十番显见

跟师父念,十番显见:

显见是心,显见不动,显见不灭,显见不失,显见无还,显见不杂,显见无碍,显见不分,显见超情,显见离见。

   474 十番显见的第六番--显见不杂

物象是被见的,见性是能见的,而阿难分不清楚。所以,在本科,此科,为什么叫显见不杂呢?就是物是物,见性是见性,不可以混杂,所以,这一科叫做显这个见性是不杂的,叫做显见不杂。

[卯六,显见不杂(分二) 辰初 阿难以物见混杂疑自性 二 如来以物见分明显自性]

[今初 阿难以物见混杂疑自性][阿难言:我虽识此见识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阿难说:我虽然了解这个见性是没有来去的;但是,怎么样才能知道,那就是我的真如本性呢?

[辰二 如来以物见分明显自性(分四) 巳初 标定能所 二 就中拣择 三 物见分明 四 责疑自性]

[今初 标定能所]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汝今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阿摩罗果]。

接下来就更大了,范围更广大了,经文,[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可是,我们众生看的就只看眼前,分寸就是只看眼前一点点。

经文,[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阿难!你跟我去观看四天王所住的宫殿,中间遍览水、陆地、空,虽然有种种昏明、昏暗,种种形像,怎么样?无非是前尘,分别留碍。

就是都是假相,在让你执着,来障碍你的如来藏性,叫做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没有一样都不是缘起的假相。

而我们对缘起的假相,空无自性的假相,执以为实,这个就是众生痛苦的致命伤,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一切众生都是这样子的。

[巳二 就中拣择] [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现在你应当在这个地方,就在这个地方,分别什么是你的自性?什么是外在的物象?今汝将吾,现前所见的一切,要你自己智慧来选择能见与所见,好好的仔细分别,谁是我能见之能体?谁为我所见之物象?这一定要分能所分得很清楚,不可以混乱!

[巳三 物见分明 (分四)] 物见分明就是能、所,物、见,[物]是指物相;[见]是见相,是很清楚分开的,一个是所,一个是能,物是所见,见性是能见,这个能所一定要分清楚。所以,一定要在能见的见性下功夫修行。

[午初 正明物不是见 二 正明见不是物 三 反辨见不是物 四 反辨物不是见]

[今初]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好好的观,怎么样?咸物非汝,都是物相啊,不是你的见性。

[午二 正明见不是物]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这一段特别的重要,佛一语就跟你道破,你的见性在哪里,要从这个地方下手。

阿难!是诸近远,无论是近处,无论是远处。诸有物性,物性就是无情物,这些无情物,山川、草木、鸟语、风动、人畜,统统是物,

诸有无情性,虽复差别,虽然有山川、林地等等不同的假相。但是,却是同汝见精,却是你同一个见性所看到的东西。

意思是:差别的万法假相,不离现前平等的见性,你只要平等心看,就是如来藏性,同汝见精,都是你的见精,清净所瞩。

则诸物类,自有差别,外在的外尘,这些物类,它们自己有种种的不同;但是,见性无殊,我们的清净自性,并没有什么差别。

所以,直下无心便是道,就是用清净心,但莫于相上住着即得,所以,见好心如如不动,见性就现前;见坏,不起分别,知道是坏。但是,不受影像,如如不动见性就显现。

所以,稳住自己,它是见性的第一种功夫,如果你不能了解说,千差万别的假相,原来都是我同一个见性所看到的,但莫于假相起大小、长短、方圆、善恶、事非来分别。

禅宗讲: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他就是讲这个见性,你只要用本性,二六时中都在作用。

诸位!看到什么,见如同不见,闻如同不闻,见、闻、觉、知,即是如来藏性所显的见精明体,寂妙真常。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这个平等的见精,寂、常、妙、明就是你的见性;而众生他就是因为不会用,所以就会被卡死了!

[午三 反辨见不是物]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佛陀是什么意思呢?这见性本来是无形的,我们的眼睛见性,涅槃妙心、智慧心本来是无形相的,佛陀说:把它当作这是物,见性把它当作你可以看得到的,若见是物,物就有大小、长短、方圆,那么,你就可以看得到。

譬如说:我眼睛的见性,旁边放一个毛巾,这毛巾是有形相、有色彩,对不对?如果我的见把它变作是物,那你当然一下就可以看到我的见嘛,你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嘛!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他这个意思是说:这个是物,(法师举起一个毛巾),我这个眼睛,见性投射过来,看到这个东西;你的见性也投射到这个地方,我的见性也看过来;

那么,因为见性变成了物,我的见性投射到这个地方,你是不是可以看到我的见性?是的!没有错嘛,这投射过来嘛!是不是?

那么,现在佛陀说:我不见的时候就是把眼睛闭起来,或者把这个视线收回来,我现在不见了,佛陀说:那你为什么看不到我不见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为什么看不到?可见见不是物。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就算你有能力看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很清楚的,那不是物,因为你能见到我不见,不见就是非物。所以,就算你有能力见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很清楚的,那个绝对非物。

如果没有这个能力,见到我不见时候;你没有这个能力,当然见不到,因为见性是非物,所以,自然非物,云何哪里不是你的真性?这句话反过来讲,既然是非物,当然就是见性了。无形无相的见性,就是真性。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午四 反辨物不是见]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安立]就是建立。这里就是:见性是见性,物相是物相。

先解释一下:又则,现在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是什么意思?刚刚前面讲的,若见是物,对不对?当我见物的时候,诸位!若见是物,物就变成也是见。

见跟物,假设说是能所不分的话,如果我见到是这个毛巾,毛巾是见,它也可以看到什么?我看到它,它也可以看到我啊;可是,事实不然,见性是见性。我能看到它,它看不到我,能够被我所看嘛。所以,见性跟物相是很清楚的、是不杂的。

现在说:如果见是物的话,我看到这个见,它一定也可以看到我啊!所以说: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物也会看到你。体性纷杂,能见所见体性纷杂,一目了然,能见所见变成了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什么是有情世间?什么是器世间?有情世间是能见,器世间是被我们所见。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分清楚了,混乱了。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所以,见不是物,还是强调这个。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阿难!如果我见我佛陀的时候,是汝非我,就是必定是你的见性,而不是我之见。

你阿难看到佛陀,是你的见不是我的见,很清楚的,见性就是如此的周遍,为什么不敢直下承担?非汝而谁?

那个就是你的真心,见一切相,见性周遍,但莫于相上住着。不起颠倒见,不着,清净自性自然显现。非汝而谁?那个若不是你的真心,那个如果不是你的真性,是你的见性,那个又是谁呢?就是你的啊,你为什么不敢直下承担呢?

[巳四 责疑自性]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为什么你还自己怀疑,你这一颗真如的本性,还自己怀疑呢?就是此性本来是本有的家珍,汝就是你阿难却不敢认为就是真实,叫做性汝非真。

此性本来就是你的家珍,性汝就是:此性本来就是你的家珍,而不真,反而不敢认为那个是真的,而反过来却不敢认为那个就是你的真心。

取我求实,而来求取佛陀,而[取我]中间加一个:言,语言,就是说法了,而取我佛陀、世尊再继续言说,来求实、证实,这是不是我的真性?

性汝不真,取我求实就是说:这个妙性本来就是我的家珍,每一个都具足,而你阿难反过来,却不敢认为那个是真实的,又来求我佛陀来言教,求我来证实,为什么多此一举呢?为什么不敢直下承担呢?就是这个意思。

[此承上物、见分明不杂]。见性跟物相是不杂的。[见性是在汝,而不属于物,云何汝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者:此性本来是汝,本有家珍,反不敢认以为真,而取我言,以求证实。汝问云何得知是我真性?故我责汝,云何自疑汝之真性也。

此科以见性非物而论,不杂不乱,超象外以孤标],超出一切假相、表相,而单独,[孤标]就是单独存在,见性就是独立存在。

[是四义中明义]。四义就是妙、明、寂、常,这四个字里面,妙义、明义、寂义、常义,妙、明、寂、常,四义当中的[明]字。[六显见非物竟]。

    475 我虽识此见识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阿难以物见混杂疑自性]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识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阿难说:我虽然了解这个见性是没有来去的;但是,怎么样才能知道,那就是我的真如本性呢?

[阿难虽最见精无还,而领之未的,]这个[的]就是不敢肯定。[故言]所以说:[我虽识此见性无还,是虽知见性,不与诸相以俱还]。

诸位,这个相,它有来去、生灭、增减、大小、青黄赤白、明暗、通塞、浊清等等;但是,我们的见性没有相,涅槃的妙心是无相的般若智慧。所以,不与诸相以俱还,

[云何分辨,可以得知是我真性,而不属于物也?物就是物象]。我的真性就是能缘的真心,虽说能缘,其实是无所缘,是方便说,它是属于精神层面的解脱,叫做真性。而不属于物,[物]就是指物象,缘起如幻的假相。

[观虽识二字,阿难以见性,昭昭灵灵,盈满目前,]盈满就是充满,悟了,见就是性。[物、见混杂,]物是所缘,见是能缘,阿难分不清楚。[仍是有疑莫决,不敢认见为心,所以佛即以物、见分明乃显自性也。]

意思是:物是物,见性是见性,很清楚的分开。[初阿难以物、见混杂疑自性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476 佛欲显物、见不杂,此先列能见,有声闻见

[标定能所]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汝今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阿摩罗果]。

这一段是说,佛对阿难说:我今问汝,你现在还没有得到漏尽清净,没有得到无漏清净,借重于佛的神通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

而阿那律这证阿罗汉果的,见阎浮提,[阎浮提]的上面加二个字:万亿。见万亿阎浮提,因为阎浮提有无量无边,那么,这个见万亿阎浮提,就是指娑婆世界,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所教化的。

如观掌中,阿摩罗果,这个阿摩罗果类似胡桃,它的味道是甜甜的,又酸酸的,可以食用,亦可为药用。

说:[上科,当机疑物、见混杂,]这个[物]是指物象;[见]是指见性。物象是被见的,见性是能见的,而阿难分不清楚。

所以,在本科,此科,为什么叫显见不杂呢?就是物是物,见性是见性,不可以混杂,所以,这一科叫做显这个见性是不杂的,叫做显见不杂。

[此科]就是这一段。[佛欲显物、见不杂,][物]就是物象;[见]就是见性,不杂乱,

所以[故先须列出,如何是能见之性,如何是所见之物,]要先分清楚。[然后就中拣择,自然见是见,物是物,分明不杂。

此先列能见,有声闻见、菩萨见、佛见、凡夫见,]

所以[故呼当机而告之曰:吾今问汝,]说你现今未得四果无漏,清净慧眼,[乃承佛神力加被,乃能见于初禅,得无遮障留碍,

[阿那律是佛堂弟,因听法之时,常好睡眠,被佛诃云: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遂生惭愧,发大精进,七日不寐,失其双目]。眼睛失明了,[佛愍而教之,授以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遂得半头天眼]。

[而证圆通,自述我不因眼],而能[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掌果就是掌中的庵摩罗果,就是把一颗水果拿在掌中,看得很清楚!

[《维摩诘经》阿那律答严净梵王亦云: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今言阎浮提者,以大千世界,有万亿阎浮提,举别显总也。

故《华严》云:一切阎浮提,皆言佛在中者是矣]。一切阎浮提的国度,都认为释迦牟尼佛在为他说法。所以,《华严经》的思想是无量世界的。

《阿含经》的思想是在佛当时在世的,范围就比较少;而《华严经》的思想,它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的,包括天中,世尊都在说法。

[有云:此阎浮提三字。与下科此见周圆。遍娑婆国三字对换]。因为娑婆国土范围很大,有百亿的阎浮提,他认为这个[阎浮提]跟[娑婆国]要对调,则两者都不会产生错误。[则两皆不讹。此应见娑婆国,下科居日月宫,应只见阎浮提,此理不错]。

不过圆瑛法师也有不同的看法,也很谦虚。[据愚见不必更换],根据我的看法不必换,[两处但加字可也,此加万亿,或一切二字,于阎浮提之上,下科娑婆国下,加一四天下,南阎浮提即可]。师父已经替大家都加好了,刚刚有叫你加[万亿],是有原因的。

[庵摩罗果,桃柰相似],[柰nai]就是我们所讲的苹果,桃子和苹果相似,[生熟难分],生跟熟很难分辨。[此方所无,故不翻]。

因此我们常常在经典看到:庵摩罗果,掌中庵摩罗果,就是指这个。也就是这个是印度的水果,咱们中国没有,所以不翻译。[上二是声闻见]。

    477 一切功德是从喜悦心当中而获得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汝今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阿摩罗果]。

而阿那律,具足云阿那律陀,《弥陀经》说:阿少免 nou楼陀、]中国话叫做无贫,[此云无贫,]不贫穷。[亦云不灭。

因过去以稗饭,]稗饭就是我们所讲的稀饭,是一种似稻的禾本科的草本植物,也就是类似我们今天所讲的稀饭。

[施供辟支佛,]辟支佛翻译成中文叫做因缘觉,也就是修十二因缘而有所成就的,断见思习气的。断见断惑是阿罗汉;断见思习,[习]就是习气,是辟支佛。

[所以受福不灭,于九十一劫中,天上人间不受贫穷果报。

过去劫中为农夫,远种山田,无暇回家吃饭,带饭而食。

山中有一道人修行巳证辟支佛果,七日下山化缘一次,是年饥荒,米粮昂贵,一日下山募化,连化七家,竟无一家施供],因为是饥荒,所以,[空钵而回。

该农夫见而问之曰‘大师今日乞食得否]?’有没有得到饮食呢?[答曰:‘无人布施’。

农夫闻言],非常难过,[心中动念:此大师七日化一次,每次化七家,无论多少,下七],就是再接下来就是七天后了,如果不给他一点饮食,供养他一些饮食,再来就是要等七天后,他再来化缘,[再化,

今空钵而回,岂不是要饿七日?自愧无可供养,乃以所带稗饭一包,布施供养,

辟支佛接而受之,乃为咒愿曰: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

这四句里面,第三句最重要:若为乐布施,意思就是说:你发的是一个欢喜的心在布施,你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并没有任何人勉强你,而你知道有布施才会有所收获,才会有所福报。

所以,一切功德是从喜悦心当中而获得。

[愿毕而去,十分感激!后农夫持刀割草,草中跳出一兔,其色纯黄,遂跳至农夫背上,伏而不动。

农夫惊怪,奔回急唤其妻捉之,乃一金兔,自此无贫],他这样子没有讲得很清楚,自此无贫之果报,达到[九十一劫]。你怎么会一只金兔,这样没有贫穷九十一劫呢?不是这个意思。

这金兔是今生今世得到的果报,这样子布施一餐,在饥荒的时候给辟支佛,竟然果报达到九十一劫没有贫穷![受福不灭],

师父一直说:你一个修行人,第一个,一定要深信因果;一个修行人不相信因果,那就没办法修行了。什么事都敢做,也不怕果报。所以,这个受福不灭,就证明因果是非常清楚存在的。[故以名焉,此过去因缘也]。

    478 这个睡觉很容易让我们提不起劲,没办法修行

[阿那律是佛堂弟,因听法之时,常好睡眠,被佛诃云: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一听法的时候就睡……不是像我们,我带眼镜才看得到大家。因为那一天去民生医院检查眼睛,他说我的视力剩下零点三,近视又散光,所以,没有戴眼镜,除了熟人在前面晃动还认得出来,不然就看不清楚。

在座诸位,我看大家都很用功,偶尔有的人一直[点头](打瞌睡),都没有抬头。我就知道他白天上班很累,我都还没讲,他就一直对……还对得很久。

然后大家都哄堂大笑的时候,他起来就傻笑:呵~~~~因为他也不晓得旁边在笑什么,不笑又不好意思,这种勉强又尴尬之下,就勉为其难的笑。

修行,这个睡觉要稍微减少一下,记得!超过五十岁的人,你的睡眠时间超过六个钟头就太长!

以前一个高僧,他一天只有睡二个钟头。他发心用这个刺血,刺血写《华严经》,一天睡二个钟头。

这个睡觉很容易让我们提不起劲,没办法修行。

螺蛳蚌蛤类,这个都是软体动物,它的硬壳上有纹,种类很多,就是河蚬之类的。台湾在海边插蚵架,就是也是这一类的。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所以,经典有说:宁可下地狱,闻佛名字;也不愿意上天堂,不闻诸佛名,这个在经典里讲这句话,是的确如此!

我们佛弟子,还听到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字、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你去跟美国人讲:American 什么叫做观世音菩萨呢?佛菩萨的名字,他一句都没听过;谁是地藏王菩萨?他哪认识阿弥陀佛?

所以,生长在咱们中国大陆和台湾,是相当有福报的,有佛菩萨的名字。像我们文殊讲堂,每年都要拜三千佛名,三千佛名经。

[遂生惭愧,发大精进,七日不寐,失其双目]。眼睛失明了,[佛愍而教之,授以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遂得半头天眼]。

什么叫做半头天眼?就是这里(法师在巅顶百会画圆)。就是这个地方,整个当作眼睛。他看东西不需要靠眼睛的,就是靠这个头顶,叫做半头天眼。

[而证圆通,自述我不因眼],而能[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掌果就是掌中的庵摩罗果,就是把一颗水果拿在掌中,看得很清楚!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479 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可是,我们众生看的就只看眼前,分寸就是只看眼前一点点

[标定能所]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汝今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阿摩罗果]。

接下来就更大了,范围更广大了,经文,[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这个文字非常简单,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可是,我们众生看的就只看眼前,分寸就是只看眼前一点点。

[前二句菩萨见,中四句佛见]。前面二句就是:诸菩萨等,见百千界,这个是菩萨的见;中间这四句: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这是佛见;[后二句凡夫见],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百千界者:初地菩萨见百界二地见千界]。这什么意思呢?初地菩萨有能力,看到一百倍的三千大千世界,这个[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

二地菩萨见千界,一千个三千大千世界,神通力就更广了![乃至十地见无量世界。

十方如来,见无限量,故曰:‘一穷尽微尘’,喻其多不可数也。国土皆称清净者:佛眼等观,见秽同净,无所不瞻,即佛见周圆也。以上圣见,下为凡见]。

[众生洞视,不过分寸:作三意释之]:一、对胜显劣,二、收尽含生,三、障碍失用,

[一、对胜显劣:谓众生洞明之见],来跟佛、圣人比较一下,[较之佛圣],他能看到的范围就这么一点点,[不过分寸而已;

二、收尽含生]:[含生]就是一切众生;[收尽]就是包括。[谓蜎yuan蝡ruan之属,见量狭窄,极其洞视(明见也),不过分寸之地];这个蜎,第一种解释是蚊的幼虫;第二种解释是:动物屈曲蠕动的样子。蝡,就是虫类微动的样子。所以,蜎蝡之属,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昆虫之类的。

见量更狭窄,就是果报。极其洞视,就算它使尽一切,它这个见的能力不过分寸之地,只看到前面一点点,像一只蚯蚓、蚊子,在这里的解释是这个含义。

[三、障碍失用:谓隔纸不见,此不过分也],就浊隔着一张纸,一般凡夫就看不到,这个不会超过一公分。[隔板不见,此不过寸也]。一分、一寸就是表示一点点障碍,我们眼睛就看不透。[过作通过解,与上二不同,

此中能见之文,具足十界五眼,凡夫肉眼,阿那律天眼]。十界,十方法界,也可以讲十法界。这五眼:肉眼、天眼、声闻、菩萨、佛眼。凡夫肉眼,阿那律天眼,[阿难仗承佛力慧眼,菩萨法眼,如来佛眼]。

[五眼颂云:天眼通非碍],天人可以看得更远,他没有障碍。而我们的[肉眼碍非通],凡夫的肉眼只有障碍,他没办法像天眼这样通达。

[法眼唯观俗],如果你要认识这个正法,缘起的法,就要观俗谛,[俗]就是缘起。[慧眼了知空],就是性空,看到诸法毕竟空,就是[真谛]。

法眼唯观俗谛,就是法眼是观种种差别相,缘起如幻;而慧眼是了知空,也就是真谛。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异]就是万法差别,千差万别的万法叫做异。能照千差万别的万法,但是,体却是相同,叫做体还同。

就是照了千差万别的万法,但是,如来藏性的体性还是平等一相。[同是如来藏,清净本然平等一相。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

   480 都是假相,在让你执着,来障碍你的如来藏性

[标定能所]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汝今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阿摩罗果]。

接下来就更大了,范围更广大了,经文,[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阿难!你跟我去观看四天王所住的宫殿,中间遍览水、陆地、空,虽然有种种昏明、昏暗,种种形像,怎么样?无非是前尘,分别留碍。

就是都是假相,在让你执着,来障碍你的如来藏性,叫做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没有一样都不是缘起的假相。

而我们对缘起的假相,空无自性的假相,执以为实,这个就是众生痛苦的致命伤,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一切众生都是这样子的。

所以,每一种梦想都有黑暗的一面;每一种幻想,都必须经过残酷的觉醒,就是这个道理。

生命只有一种工作要做,就是提早觉悟,提早觉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还是要赶快修行!

[此列所见,独约当机,现量所亲见之境。谓言以上圣凡诸见,姑勿论耳],就不要谈,暂且不要去论断。

[就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在须弥山腰,离地四万二千由旬]。

有的人看到这个就问说:师父!佛为什么要这样讲呢?注解为什么要这样讲呢?我说:记得!佛当时在世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叫做卫星;也没有什么整个地球的地理来定位,给它名相、外词。

我们今天看的这个世界地图,还有地球仪,是因为人类发展到了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世纪,科学更发达了,天文更发达了。所以,用这个人造卫星一照,就很清楚了!

有的人还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弄卫星,卫星什么意思?解释一下,就把你们当作小学生了。为什么要常常讲卫星呢?地球是圆的,一边是美国,一边是台湾。

如果信号这样直接从美国发到台湾,有高山、水,没有办法穿透!也没有办法穿透这个地心,所以,在一定的高度发射这个卫星,这个电波一上去,就下来。

我们现在的卫星就是这个,这个波先送到天上去,再送下来。它就不会有高山、大海的阻隔,就是这个意思。

常常讲到:法界卫星、佛界卫星,那是什么意思呢?卫星就是要去买人家的频道。知道吗?所以,我们这个节目,在中国大陆、新加坡、印尼都看得到,法界还有佛卫。印尼的法师就说:喔!现在的电视,看到师父的节目,看得非常清楚!

什么叫卫星?就是把信号送到天空上去,那就没有障碍了,然后再射下来。那不管你距离几千公里、几万公里,都没关系!如果你有高山的障碍,影像就不会清楚,卫星现在是非常方便。

佛当时在世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了解,不是象我们现在的地图,所以,佛就当机者所能了解的,他就讲当时的地理位置。

譬如:须弥山在哪里,佛教到现在都在诤论,我就跟他讲:须弥山指的就是喜马拉雅山,印度当时在喜马拉雅山的南边嘛。

世尊怎么会讲一个凡夫看不到的地方,来讲经说法呢。须弥山高的嘛,绕这个日月,在佛经讲是日月,一边日,一边月亮,须弥山在中间高高的。

是就人类那个时候,所能理解天文地理来讲的,佛早就知道,只要定位,它是相对的,相对的衬托东边、南边、西边、北边的,它是相对性的东西,只是互相定位,方便说出来的位置。

因此,看到这个:观四天王所住宫殿,在须弥山腰,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喜马拉雅山。如果要这样讲的话,就会变成说,佛陀所讲的跟现在很难配合。说:喜马拉雅山的山腰,哪里有四天王所住的宫殿?

诸位!这个四天王所住的宫殿,不是肉眼看得到的。人死了以后,要转生成天界的时候,是清净四大转换的,他不是这个肉身,要弄得很清楚!

四天王,忉利天,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是释提桓因,就是玉皇大帝。如果我们死了有福报,要转成玉皇大帝,那个时候的色身,跟我们现在色身也不一样。那个时候是微细的四大所构成的,

我告诉你:天人的体重不到我们一件衣服、薄纱的重量,都没有!身高几百丈,不是像我们人这么一点点,我也是超过五尺,五尺二寸半。

所以,在这个地方,很多人会弄不清楚,四天王所住的宫殿在须弥山腰,这须弥山又叫做喜马拉雅山,可是我们肉眼看不到。

再来,离地四万二千由旬,看起来又是很纳闷。我们说:一由旬四十里,印度当时候所用的由旬,又跟我们现在的公里又不一样。当时地理尺寸,要完全配合现在的尺寸size来讲,非常困难!所以,佛陀当时在世,就大家所能理解的,方便的讲,只能这样子。我们也方便看一下就行,不必太执着于文字。

[东方持国天王,居黄金埵];[埵]就是地。[南方增长天王,居琉璃埵;西方广目天王,居白银埵;北方多闻天王,居水晶埵,而齐日月]。就是跟日月平。这佛当时候方便说啦!

[中间遍览者:忉利天之下,大地之上,周遍历览,有情之类,有水居、陆处、空行诸众生,无情之处,有山、河、大地、虚空、诸境界,

虽有晦昧而昏暗者,晴霁而明朗者,种种形像,差殊不一,无非眼前尘境,所分别之相,种种滞留隔碍也。初标定能所竟]。

要你体悟就是说: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种种的形象,都会让你执着。

为什么分别留碍呢?无非前尘,分别留碍,前尘就是这些外在的尘境,只是缘起、生灭无常、不实在的,而它却会让你起分别心、执着,变成一种隔阂。你所分别的种种相,就会变成种种的执着和分别,而它不是实在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481 生命只有一种工作要做,就是提早觉悟

没有一样都不是缘起的假相。而我们对缘起的假相,空无自性的假相,执以为实,这个就是众生痛苦的致命伤,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一切众生都是这样子的。

所以,每一种梦想都有黑暗的一面;每一种幻想,都必须经过残酷的觉醒,就是这个道理。

生命只有一种工作要做,就是提早觉悟,提早觉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还是要赶快修行!

   482 天人的体重不到我们一件衣服、薄纱的重量,都没有!

观四天王所住宫殿,在须弥山腰,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喜马拉雅山。

如果要这样讲的话,就会变成说,佛陀所讲的跟现在很难配合。说:喜马拉雅山的山腰,哪里有四天王所住的宫殿?

诸位!这个四天王所住的宫殿,不是肉眼看得到的。

人死了以后,要转生成天界的时候,是清净四大转换的,他不是这个肉身,要弄得很清楚!

四天王,忉利天,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是释提桓因,就是玉皇大帝。

如果我们死了有福报,要转成玉皇大帝,那个时候的色身,跟我们现在色身也不一样。

那个时候是微细的四大所构成的,

我告诉你:天人的体重不到我们一件衣服、薄纱的重量,都没有!

身高几百丈,不是像我们人这么一点点,我也是超过五尺,五尺二寸半。

所以,在这个地方,很多人会弄不清楚,四天王所住的宫殿在须弥山腰,这须弥山又叫做喜马拉雅山,可是我们肉眼看不到。

   483 你能够在这个能见的见性跟所见的物象分得很清楚,那么,就能够体悟真心是什么

[标定能所]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汝今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阿摩罗果]。

接下来就更大了,范围更广大了,经文,[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就中拣择] [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在这里就是要做一下笔记了,否则看不懂。汝应于此,你现在应当好好的观照一下。

[分别]底下加三个字:什么是,分别什么是[自],就是见性;[他]就是物象,

这句话的意思:汝应于此分别,什么是见性?什么是我们能缘的见性?什么是被我们所缘的物象,要先分清楚能跟所,才不会混乱![自]就是自己的见性,[他]就是物象。

今吾将汝,现在我,[我]就是佛陀。[将汝]下加四个字:现前所见;现在将汝现前所见,所见就是种种的前尘,怎么样?择于见中,就是:要汝自己选择;要你用智慧冷静一下自己选择。

择于见,这个[见]很重要,这个见包括:何者是能见?何者是所见?这个[见]包括能所二个角度。这个[见]变成有能所。

整句的意思就是说:今吾将汝,择于见中,我现在把你现前所见到的,你要冷静,自己用智慧决择,何者是能见?何者是所见?

要仔细分别清楚,谁是我体?谁为物象?谁是我[能见之见]体?谁为[我所见之]物象?这样就非常清楚了,我所见之物象。

现在你应当在这个地方,就在这个地方,分别什么是你的自性?什么是外在的物象?今汝将吾,现前所见的一切,要你自己智慧来选择能见与所见,好好的仔细分别,谁是我能见之能体?谁为我所见之物象?这一定要分能所分得很清楚,不可以混乱!

[物见本来不杂],何者是物,何者为见?本来就不可以混乱,这样才有办法建立有情世界和器世间。

[阿难先疑混杂,故佛欲令自己拣择,自验自知,自可不疑。应字平声,谓汝当于此能见所见之中,分别谁自谁他,自即见性,他指物象。

吾今将汝择于见中四句,吾是佛自称,将汝将字,文意稍难领会;今不作别解,谓现今吾将汝现前所见,要汝自己拣择,于能见所见之中,仔细分别,谁是我能见之见体?谁为我所见之物象]?

就是能见的见体跟所见的物象,一定要分清楚,叫做[令能所分明不混]。

所以,这一段叫显见不杂,这一段在解释这个,能见跟所见是不同的。[自然得知汝之真性矣。二就中拣择竟]。你能够在这个能见的见性跟所见的物象分得很清楚,那么,就能够体悟真心是什么。

   484 一定要在能见的见性下功夫修行

[物见分明],物见分明就是能、所,

物、见,[物]是指物相;[见]是见相,是很清楚分开的,

一个是所,一个是能,物是所见,见性是能见,

这个能所一定要分清楚。

所以,一定要在能见的见性下功夫修行。

    485 你好好的周遍谛观,全部都是物象,不是你的见性

[正明物不是见]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师父解释一下:阿难![极]就是极尽你的能力,极汝见源,见源是见性的能力。

穷尽你的见性的能力,从日月宫,看看喔,注意看!是物非汝之见性;[非汝]就不是你的见性,非汝[见性]加二个字更清楚!这是物相,非汝之见性。

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谛观]就好好的观察。虽种种光,有明相,亦物非汝,也是物相,非汝见性。

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芥]就是菜,草菜人畜,好好的观,怎么样?咸物非汝,都是物相啊,不是你的见性。

[上文佛令自拣物见],好好的自己选择,[物]就是所见之物性,[见]就是见性,这个物跟见中间加个顿点才比较清楚,否则会二个字一起念,弄错了!

[惜阿难无此智力],没有这个智慧力,[不能辨别分明,故佛此下,更以四番,展转发明也。此正明物不是见。

极者尽也,见源即见性,如云尽汝见性能力,从日月宫,此最上所见是物],这个是最上面看下来的全部都是物。[而非汝见性也;

又至七金山,此山围绕须弥山之外,一重香水海,一重金山,共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诸位,看看就行,[其体皆金],这个[金]就是坚固的。

[一、双持,二、持轴,三、担木,四、善见,五、马耳,六、象鼻,七、鱼觜]。这个[觜]跟嘴是一样的。

你好好的[周遍谛观者]:用你的眼睛,[用目循历,谛实观察,虽有种种光明,亦是物而非汝见性也。

渐渐更观,自高而卑],[卑]就是近,[自近而远,乃见云之腾],[腾]就是涌起来,[鸟之飞,风之动,尘之起],这一些,[此皆空中所有];

现在讲地,[以至地上、树木也,山川也,草芥(菜类)也,人畜也,亦咸是物,而非汝见性也]。全部都是物象,不是你的见性,[初正明物不是见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486 这一段特别的重要,佛一语就跟你道破,你的见性在哪里

[正明物不是见]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正明见不是物]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这一段特别的重要,佛一语就跟你道破,你的见性在哪里,要从这个地方下手。

阿难!是诸近远,无论是近处,无论是远处。诸有物性,物性就是无情物,这些无情物,山川、草木、鸟语、风动、人畜,统统是物,诸有无情性,虽复差别,虽然有山川、林地等等不同的假相。但是,却是同汝见精,却是你同一个见性所看到的东西。

意思是:差别的万法假相,不离现前平等的见性,你只要平等心看,就是如来藏性,同汝见精,都是你的见精,清净所瞩。

则诸物类,自有差别,外在的外尘,这些物类,它们自己有种种的不同;但是,见性无殊,我们的清净自性,并没有什么差别。

所以,直下无心便是道,就是用清净心,但莫于相上住着即得,所以,见好心如如不动,见性就现前;见坏,不起分别,知道是坏。但是,不受影像,如如不动见性就显现。

所以,稳住自己,它是见性的第一种功夫,

如果你不能了解说,千差万别的假相,原来都是我同一个见性所看到的,但莫于假相起大小、长短、方圆、善恶、事非来分别。

所以,禅宗讲: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他就是讲这个见性,你只要用本性,二六时中都在作用。

诸位!看到什么,见如同不见,闻如同不闻,见、闻、觉、知,即是如来藏性所显的见精明体,寂妙真常。

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这个平等的见精,寂、常、妙、明就是你的见性;而众生他就是因为不会用,所以就会被卡死了!

[此正明见不是物],见不是物,已经很清楚了。[上明诸物非见]。种种的物相不是我们的见性。

[见性已经择出,阿难不解,故此承上重示云],再一次的开示说:

[阿难是汝所见,若近若远,若高若低,若大若小],不管任何的近远、高低、大小,[所有物性(物是无情性),虽复种种状态,差别殊异,列在目前,同是汝之见精],都是你的见精所影现出来的,[一道清净],但莫住着,[不起分别,圆明照了],

诸位!修行你找到关键,就找到了开关,这个就是开关。我们进去一间黑暗的房屋里面,首先找到的是什么?就是房屋的开关。

诸位!你想开智慧吗?很简单!所见一切一道清净,但莫住着,不起分别,圆明照了,[瞩见也]。瞩就是见,看得到。

[则诸物类:指所见一切物类,自有千差万别,而汝见性毕竟无殊。此精妙明者:即此见精,本妙本明;与物不杂故妙]。

所以,诸位!本段叫做见性不杂,就是在强调这个,物跟见性是不可混乱的。

[遍见诸物故明],为什么?见性哪一种都看得到。

[即此妙明真心,诚汝自己见性];佛一语就道破了,这个如如不动的见,就是我们的见性。

[物见分明,云何于诸物中,而不能拣择耶]?何者是见性?何者是物呢?

[此正酬上文,云何得知]怎么能够得知,[是我真性之问也]。因为阿难分不清楚,什么是物相?什么是真性?[二正明见不是物竟]。见性不是物相,能、所清清楚楚!

   487 差别的万法假相,不离现前平等的见性,你只要平等心看,就是如来藏性

差别的万法假相,不离现前平等的见性,你只要平等心看,就是如来藏性,同汝见精,都是你的见精,清净所瞩。

则诸物类,自有差别,外在的外尘,这些物类,它们自己有种种的不同;但是,见性无殊,我们的清净自性,并没有什么差别。

所以,直下无心便是道,就是用清净心,但莫于相上住着即得,所以,见好心如如不动,见性就现前;见坏,不起分别,知道是坏。但是,不受影像,如如不动见性就显现。

所以,稳住自己,它是见性的第一种功夫,

如果你不能了解说,千差万别的假相,原来都是我同一个见性所看到的,但莫于假相起大小、长短、方圆、善恶、事非来分别。

所以,禅宗讲: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他就是讲这个见性,你只要用本性,二六时中都在作用。

诸位!看到什么,见如同不见,闻如同不闻,见、闻、觉、知,即是如来藏性所显的见精明体,寂妙真常。

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这个平等的见精,寂、常、妙、明就是你的见性;而众生他就是因为不会用,所以就会被卡死了!

    488 你想开智慧吗?很简单!所见一切一道清净,但莫住着,不起分别,圆明照了

[阿难是汝所见,若近若远,若高若低,若大若小],不管任何的近远、高低、大小,

[所有物性(物是无情性),虽复种种状态,差别殊异,

列在目前,同是汝之见精],都是你的见精所影现出来的,[一道清净],

但莫住着,[不起分别,圆明照了],

诸位!修行你找到关键,就找到了开关,这个就是开关。

我们进去一间黑暗的房屋里面,首先找到的是什么?就是房屋的开关。

诸位!你想开智慧吗?很简单!所见一切一道清净,但莫住着,不起分别,圆明照了。

   489 如果把见性当作是物相,会演化种种的错误的这个理论出来

[正明物不是见]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正明见不是物]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底下这段就很难,[反辨见不是物]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这一名句假设的意思,如果把见性当作是物相;见性本来是能缘,物相本来是被见性所缘,现在假设见就是物,把见性当作是物相,这个假设如果成立,暂时、姑且,会演化种种的错误的这个理论出来。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物就是有长短、方圆,那如果把见性是物相,有长短、方圆的物相,当然你就一定可以看得到我的见性。因为它是有大小、长短、方圆。

佛陀是什么意思呢?这见性本来是无形的,我们的眼睛见性,涅槃妙心、智慧心本来是无形相的,

佛陀说:把它当作这是物,见性把它当作你可以看得到的,若见是物,物就有大小、长短、方圆,那么,你就可以看得到。

譬如说:我眼睛的见性,旁边放一个毛巾,这毛巾是有形相、有色彩,对不对?如果我的见把它变作是物,那你当然一下就可以看到我的见嘛,你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嘛!

佛陀的意思是说:我眼睛的见性,等同有形相的物相,假设这个成立的话,你看过来,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

因为你看过来看到毛巾嘛,假设我的眼睛见性就等同这个毛巾,你看过来就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嘛!知道这个意思吧!

大家一直点头,不是打瞌睡,很好!只是不晓得点头是点真的还是假的?很厉害,我很安慰,教到这一班,很好!

如果这个见性是物相,那你看过来就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我这个比喻,你应该听得很清楚。

[此数节文,承上反辨,见不是物]。反过来告诉你,先讲见是物这个假设如果是成立的话;现在理论推测出来是行不通的。

佛陀姑且让它先成立,然后告诉你:到最后演变出来,见不是物。若见是物,姑且让它成立,所以,此数节文,承上反辨,反过来,说见不是物。

这一段的意思:先假设见是物,到最后推断出来的理论,见不是物。见是见,物相是物,很清楚!

[上科已将物、见分析明白,物有差别,见性无殊,则见当然不是物]。

反过来辩证云,[反辨云:若汝执言,见即是物],佛陀说:好吧!就让你假设,让你成立吧,姑且让你成立吧!

[即当有相],见就是物,见性是无形相的,现在见性把它当作是物相,就当有相。[见若有相],如果我们的见性有相,则你一眼看过来我的见性,当然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啊!因为见性变成有相了。

若见亦当有相,[则汝见有相,我见亦当有相,则汝亦可见吾之见],你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毕竟作何形相]?我们知道见性没形相嘛,所以,这个见是物是不能成立的。

我们现在为了讨论姑且让它成立,最后佛陀告诉阿难,这个是不成立的。

[试问我见之相,同于何物]?我的见性,它的相状是跟什么相同呢?我的见性,[为方圆耶?为大小耶?]这样看会看不懂,试问我见之相,我的见性之相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我的见性,是方形的见性,是圆形的见性,是大的见性,是小的见性呢?他就是问你这个,因为有物相就可以讨论,对不对?有物相,它就有长短、方圆、大小。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490 眼睛投射出去的时候,你看到我的见;眼睛视线收回来的时候,你却看不到,那表示见不是物

[正明物不是见]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正明见不是物]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反辨见不是物]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文言文难,又很难理解。好解释一下:若同见者,如果同时见到彼此之见,因为前面是把见当作是物,名为见吾,因为同见一物,所以,物名见吾之见。名为见吾之见,看到我的见。

意思是说:如果同见一物,二个见性都投射在一物上,那么见性变成物,就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当我收敛起这个见性,收视不见的时候,收敛起来,为什么你见不到我不见之处呢?这样还是弄不清楚,怎么看也看不懂。

他这个意思是说:这个是物,(法师举起一个毛巾),我这个眼睛,见性投射过来,看到这个东西;你的见性也投射到这个地方,我的见性也看过来;那么,因为见性变成了物,我的见性投射到这个地方,你是不是可以看到我的见性?是的!没有错嘛,这投射过来嘛!是不是?

那么,现在佛陀说:我不见的时候就是把眼睛闭起来,或者把这个视线收回来,我现在不见了,佛陀说:那你为什么看不到我不见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为什么看不到?可见见不是物。

再讲一遍:如果,若同见者,名为见吾之见。假设说同时见到一个物相,我的见射投射在这里,你的见性也投射在这里。名为,你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叫做名为见吾之见。

我们的见性都投射到一个物体,你当然也可以看得到我的见性,因为见性假设说是物相。

譬如说:我的见性看过去的东西,假设说会染黄色,我的见性投射过去,染成黄色了,因为见性是物的话,那你投射过来,有没有看到黄色,那一定看得到嘛,是不是?但可惜见性不是物。

所以,当我们眼睛一闭起来,把视线收回来的时候,佛陀问说:那你为什么看不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我把眼睛闭起来,我视线收回来的时候。我这样见性在发挥,我眼睛不看的时候,现在不再看,你为什么看不到我不看的这个时候的见性?这样听得懂吗?大家都点头,那很好。

若同见者,如果同时见到彼此之间,名为见吾之见,因为大家同投射在一个物。当我不见的时候,我把视线收回来的时候,无见无不见之处就是你为何见不到,我把视线收回来那个不见的时候,那时候的见性?

因为如果见是物,你才看得到,对不对?见不是物,当然我收回来,你也看不到啊!

这一句话在证明什么?这一句话在证明见不是物,整句的意思就是这样子。眼睛投射出去的时候,你看到我的见;眼睛视线收回来的时候,你却看不到,那表示见不是物,慢慢理解一下。

[前二句防谬,下三句难破。若谓汝我同见万物之时,我见在于物上],投射出去见性在物上显现,

[汝见此物时],那应当看到我的见性,[即名为见吾之见者];

因为我的见性投射过去,你的见性也投射过来,而见性又是物,当然我看得到的时候,投射过去,你一定看得到我的见。

[下即难其当见不见],当见到不见的时候,[则吾收视不见物时],把视线收回来,不见物的时候,[汝亦当见吾不见之处],为什么?因为见是物,才有这种可能。见是物,你才可以见到我不见之处,可见见不是物。

[现今吾不见物时],就是我把视线收回来,我不看这个物的时候,我没有把见性投射出去,把这个见性收回来。[汝何以不能见吾不见之体],你为什么没有办法看到,我那个无形无相的见性之体?你为什么看不到?很清楚的,见不是物。

[在于何处]?为什么不能见到我不见时候的体性在于何处?[既不能见吾不见之处,而说能见吾见物之见者],而说能够见到我看物的见,[亦不足信也]。

因为我见到物投射出去的见,是无形相的见性,不是物性,物性才能见。而说能见吾见物之见者,而说能见到我见物时那个见性,那绝对不足采信。

[譬如我手取物之时,伸在物上,为汝所见,吾不取物时,手在何处,汝亦应见]。这是用手,有形相的,来比喻说眼是无形相的。

   491 既是非物,当然是能见的见性,就是真性啊

[正明物不是见]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正明见不是物]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反辨见不是物]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底下就更难了,[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A段: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B段: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这要一段一段来讨论才有办法。

这一段是假设说,前面已经告诉你: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无见之处?现在这一段也是证明见不是物。

A段: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就算说假设你有能力,若见就是若能见到我不见的地方,刚刚讲:不见、把视线收回来的时候,那个见性你根本看不到。

好!现在反过来说,就算你有能力,若见不见,假设说,你能见到我不见的地方,不见时的见性。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自然]就是很清楚分明;非彼不见之相,非彼所不见之物相,就是非物。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若见不见,自然非物,就是这个意思,它只是文言文的修饰语,使语言、文字更美,没有重复。文言文的美,就是语言、文字上没有重复。

这一段是在强调,自然非彼不见之相,非彼不见之相就是非物。好,我们慢慢来解释。

A:若能见到我不见时那个见性,当然它不是物相了,所以说:非彼,绝对不是所不见的时候的物相,不见之物相,就是不见它不是物相。所以,非彼不见之物相,就是非彼所不见的物相,简单讲就是非物了。不见的时候,那个绝对不是物,它是见性,就是这个意思。

A段,若能见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很清楚的,那个不是物,那是见性,所以,非彼不见之相,绝对不是所不见的物相,不见时候它不是物相,就是这个意思。

B段: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前面说,假设说就算你有这个能力,能看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很清楚的,那个见性一定不是物相。

如果没有这个能力,见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你没有这个能力啊。自然非物,当然不是物相,因为是见性嘛!云何非汝[真性]?

所以,这很清楚的,见不是物,云何非汝的真性?哪里不是你的真性呢?你要直下承担啊。因为既是非物,当然是能见的见性,就是真性啊。

好,我解释一下,这个都是一连串的假设,经文,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如果把见性当作是物相,物相就有大小、长短、方圆,物是被见,现在假设说变成能见。

所以,若把见性当作是物相,那么,你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意思就是说:可是,见性不是物相,答案就是这个。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如果同时把见性投射在一种物相,因为见性已经变成物相。

所以,投射过去,我看得到,投射到这个物相,你看过来,也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

所以,若同见到彼此的见性,我看得到你的见性,你也看得到我,同见一物的时候,见性交叉,名为见吾之见性,假设说这样子成立。

当我不见物的时候,你为何不能见到,我不见时候的那个见性?所以,若见是物是不对的。

再接下来,分二段。经文,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就算你有能力看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很清楚的,那不是物,因为你能见到我不见,不见就是非物。

所以,就算你有能力见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很清楚的,那个绝对非物。

B、如果没有这个能力,见到我不见时候;你没有这个能力,当然见不到,因为见性是非物,所以,自然非物,云何哪里不是你的真性?

这句话反过来讲,既然是非物,当然就是见性了。无形无相的见性,就是真性。

师父一直重复讲:没有见性,或者基础性不够,要听《楞严经》,说句实在话,简直是不太可能听得懂,我已经尽力了!

[此蹑前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蹑]就是依着,这个依据前面为何不见我不见时候的地方,[防阿难谬答能见,故分开若见若不见两途]。所以,上面标若见就是A;若不见就是B,标两个角度。

[俱反证见性非物],这一段统统在反过来证明,见性绝对不是物相,这一段在讲见性不杂。

[上二句,谓若能见我收视不见之处,自然是我能不见之见体],这个就是我不见时候的那个见性。[自然非彼所不见之物相]。当然不是你看不到的那个物相,因为那个属于见性,它不是物相。

[自然二字,即分明义;非彼不见之相六字,即非物二字]。就是等同[非物]了。[此句与第四句,自然非物四字同,乃译者润文之巧耳]。他这一润文,我们都被搞糊涂了;但是,我是没有糊涂,是你听起来很吃力,师父一点都没有糊涂。

[此文欲求义理明白,须知彼字即指物言],彼字就是指物。[当与我字对看,再用能所二字对释,我见为能见,彼物为所见,例如眼根见物,是我能见之见体],见根见物,当然是我能见的见体显露出来的见性,[非彼所见之物相]。能、所非常清楚的。

[今不见物,照上例云:自然是我能不见之见体]。自然是我能不见时的见体,因为不是物嘛![自然非彼所不见之物相(此句即自然,非物四字)。不必过于搜索]。

连这个圆瑛法师也告诉你;不必一直在文字上打转,这打转就愈来愈听就愈不懂,只要二个字:非物,就OK了!就更清楚,不要再转下去,再转下去,晚上会睡不着。[愈晦本意],愈来就把本意愈搞愈不清楚了。

[下二句,若不见吾不见之地,则吾之见,自然非物]。因为你看不到啊!你看不到,因为是非物;如果是物,你当然看得到。

[何以故?若是物,收视不见时],若[见]是物,把这个能见的见性,变成所见的物相,若见是物,物就是有大小、长短、方圆。

那么,当我收视的时候,[必有所在之处,当然令汝可见],因为不见之物收回来,它是有东西的。若见是物,收视回来,必有所在之处,当然令汝可见。

[既不能见,当然非物。吾之见既非是物,汝之见亦应非物,故末句结曰:云何非汝真性?此云何非汝句,即答阿难前言,云何得知,是我真性相对。三反辨见不是物竟]。反过来,见性是见性,不是物相,能、所特别的清楚,不容混淆。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492 反辨物不是见。

[正明物不是见]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正明见不是物]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反辨见不是物]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反辨物不是见]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安立]就是建立。这里就是:见性是见性,物相是物相。

先解释一下:又则,现在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是什么意思?

刚刚前面讲的,若见是物,对不对?当我见物的时候,诸位!若见是物,物就变成也是见。

见跟物,假设说是能所不分的话,如果我见到是这个毛巾,毛巾是见,它也可以看到什么?我看到它,它也可以看到我啊;

可是,事实不然,见性是见性。我能看到它,它看不到我,能够被我所看嘛。所以,见性跟物相是很清楚的、是不杂的。

现在说:如果见是物的话,我看到这个见,它一定也可以看到我啊!

所以说: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物也会看到你。体性纷杂,能见所见体性纷杂,一目了然,能见所见变成了体性纷杂。

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什么是有情世间?什么是器世间?有情世间是能见,器世间是被我们所见。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分清楚了,混乱了。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所以,见不是物,还是强调这个。

[此反辨物不是见。当承上云:见若是物者,物亦当是见,则汝现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而物亦当见汝矣。

体性纷杂者:则无情之物体,与有情之见性,纷然杂乱,而不可辨也。

果然如是,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众生,有情之界,不成安立矣!何以故]?为什么?[物亦能见,物亦属有情,则有情]、[无情杂乱,故不成安立]。安立就是无法建立,何者是有情世间?何者是无情世间?

[又有一解:则汝与我有情世间,并诸器世间,则不成安立矣。何以故?物亦能见,就无有无情之器世间],因为物也能够见嘛,所以,器世间不存在,因为器世间事实上是被我们所见。[即坏器世间相,何成安立]。怎么能够建立器世间呢?

    493 这个妙性本来就是我的家珍,每一个都具足,为什么不敢直下承担呢?

[正明物不是见]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正明见不是物]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反辨见不是物]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反辨物不是见]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阿难!如果我见我佛陀的时候,是汝非我,就是必定是你的见性,而不是我之见。

你阿难看到佛陀,是你的见不是我的见,很清楚的,见性就是如此的周遍,为什么不敢直下承担?非汝而谁?

那个就是你的真心,见一切相,见性周遍,但莫于相上住着。不起颠倒见,不着,清净自性自然显现。

非汝而谁?那个若不是你的真心,那个如果不是你的真性,是你的见性,那个又是谁呢?就是你的啊,你为什么不敢直下承担呢?

[此转正意。言若汝见物见我之时,一定是汝见而非我见,汝我有情之与有情,尚不混滥],我们有情的你、我、他,还是很清楚的,[岂有情之与无情,而至杂乱耶]?

所以,[见性周遍者:谓汝现前,观四天王宫,以及水陆空行,皆属汝之见性周遍,此见总不属于物,亦不属于我,非汝真性,而是谁耶?物]、[见分明,本不混杂,为何不敢认取?四辩见不是物竟。并上巳三物见分明竟]。

[责疑自性]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为什么你还自己怀疑,你这一颗真如的本性,还自己怀疑呢?就是此性本来是本有的家珍,汝就是你阿难却不敢认为就是真实,叫做性汝非真。

此性本来就是你的家珍,性汝就是:此性本来就是你的家珍,而不真,反而不敢认为那个是真的,而反过来却不敢认为那个就是你的真心。

取我求实,而来求取佛陀,而[取我]中间加一个:言,语言,就是说法了,而取我佛陀、世尊再继续言说,来求实、证实,这是不是我的真性?

性汝不真,取我求实就是说:这个妙性本来就是我的家珍,每一个都具足,而你阿难反过来,却不敢认为那个是真实的,又来求我佛陀来言教,求我来证实,为什么多此一举呢?为什么不敢直下承担呢?就是这个意思。

[此承上物、见分明不杂]。见性跟物相是不杂的。[见性是在汝,而不属于物,云何汝自疑汝之真性。

性汝不真者:此性本来是汝,本有家珍,反不敢认以为真,而取我言,以求证实。汝问云何得知是我真性?故我责汝,云何自疑汝之真性也。

此科以见性非物而论,不杂不乱,超象外以孤标],超出一切假相、表相,而单独,[孤标]就是单独存在,见性就是独立存在。

[是四义中明义]。四义就是妙、明、寂、常,这四个字里面,妙义、明义、寂义、常义,妙、明、寂、常,四义当中的[明]字。[六显见非物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494 十番显见的第七番--显见无碍

[卯七 显见无碍 (分二) 辰初 阿难因尘疑碍 二 如来显性无碍] 无碍就是没有障碍,这个见性就是障碍。

[今初 阿难因尘疑碍]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

阿难对佛说:如果这个见性,加四个字:本来周遍,必我非余,就是我的真心,不是其他的东西。非余物就是说:若此见性,本来周遍,必我,一定是我的真心,而不是其他的物。

[此科因当机闻说见性周遍一语,遂生疑惑,以为真性,既是周遍,应当一定周遍,自应无碍,何乃动被物碍]?为什么一动便被物所障碍呢?

[故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见性下,当加本来周遍意,与下文语脉,方可连续。谓若此见性,本来周遍,必定是我真性,而非余物,则应当一定无碍,今何不然]?为什么现在没办法无碍呢?所以,这一段世尊要显见无碍。

[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

[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

他就开始怀疑了,说:世尊,此见如是,它的体性本来就是周遍,一界就是平等,法界都可以,无量三千大千世界都可以看得到;咦?现在在室内,为什么这么一点点呢?唯在一室,

我们的见性,本来是可以见到整个宇宙,为什么我们现在只有见到这个教室,这么小?一下子阿难就怀疑忽大,见性忽大忽然小,所以,这一段是显见无碍。

[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说:为复,这个见性,是把大的见性,缩为小的见性?或者是当墙显前的时候,把它见性夹断?好会讲话!唯当墙宇,夹令断见,夹令就是把这个见性夹断了,分里面的见性、外面的见性。是不是围墙把我们的见性夹断了呢?

我今不知斯义所在,就忽大忽小,碰到墙壁,好象被剪断,看不出去。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辰二 如来显性无碍 (分五) 巳初 明不定由尘 二 教忘尘自遍 三 以反显难谬 四 出成碍之由 五 教转物自在]
[今初 明不定由尘]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佛对阿难这么说:一切世间,只要是缘起的,不管是大的相;或者是小的缘起的相;或者是分内、分外,这一切凡所有相的大小、内外,包括诸虚空,诸所事业,这种种的现象、情形,各属前尘,全部都是虚妄的,不是实在的东西。

前尘,都有因为我们着相,于内分大、分小、分内、分外,这个一切世间林林总总就会起争执,就会障碍我们的见性。

所以,不应说言,你不应当说:我们能见的见性,这个见性舒缩。

[舒]就是伸展开来,把它展开来,也就是拉长距离的意思。[缩]把它缩小,凡所有相,有分大小、内外,一切世间;

但是,我们的见性并没有这一些,你只要于相上不住着,如如不动。所有外界的境界,各属前尘,无关于见性。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

譬如方形的器皿当中,中间你可以看到方形的虚空,我现在问你:你这个四方形式器具当中,所见到的四方形的虚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这四方形的虚空,是固定呢?还是不固定。佛要阿难自己审定。

[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

如果说空已经被你的方形的器具定位了,说:这个虚空是方形的,那么,再安下一个圆形的器皿,这虚空应该不会变成圆形的,因为虚空已经被你的四方形所定位了。如果这个虚空被方形的器皿所定位,说它一定是方形的,那么,别安圆器,空应不圆?

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如果这个方形的并有固定,好!放这个方形的器皿,如果没有固定的方形,则,如果不一定的形状,则在方器当中,就见不到方形的空。

[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你所说的,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见性突然变大?斯义就是:一下见性变大;一下子见性变小;一下好象缩小;一下子又好象被夹断,不知道斯义就是:一下子变大、变小、变缩小、或者是被夹断,不知道斯义所在。

义性如是,大小之义,见性为何有大小之义,就是如此。义性如是就是:我们一下大、一下小,就是这个道理,义性如是。

见性其实没有大小,而是因为众生的执着,是因为缘起的假相把它隔开来,隔成大、小等等。

所以,义性如是,云何为在?云何为有定,有一定的形状。云何为在?哪里有一定的形状在呢?就像虚空,虚空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啊。

[巳二 教亡尘自遍] 只要你放下外在不实在的虚妄的假相,你的见性就会周遍。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阿难!如果你想要欲令进入没有所谓的方形,也没有所谓的圆形,意思就是:你想要进入见性的功夫,你想要进入佛陀的菩提究竟的涅槃,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样子。

阿难,若复有人想要欲入无方圆,但除器方,[但]就是只要,只要把这个方形的或者是圆形的除掉,让这个虚空之体性显露,你会发现,空体无方,虚空并没有被固定。

所以,空体就是空之体,虚空之体性并没有被固定。你不需要除去虚空中之方圆,方相所在,方相就是指方和圆,方相之所在。因为虚空本非方、非圆,不必除去虚空,虚空本来就无相,本来就无碍的。

我们的见性也是一样,但懂得无心是道,直下无心便是道,就不需要除去外在的大小、方圆。

[巳三 以反难显谬]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佛陀:就像你阿难所问的,见性一下大、小;一下圆、方,假设说,你不了解,所以告诉你,就你的观点来找出你的问题。所以,这一段叫做反难显谬,显示阿难的观念是错误的。

如果像你这么样问我佛陀,说:入室之时,缩见令小,就是当你来到这个室内,会发现缩这个见性令小,假设你这样的角度来论断。

佛反问,那么,我们抬头仰观日时,我们抬头看这个太阳的时候,难道你也拉长了你的见性?这个[挽],见性拉长。难道你同时拉长你的见性,齐于日面?到达太阳的表面,难道是这样子吗?

佛陀的意思就是说:见性并不是因为你进入室内变小;也不会说跑到室外看到太阳,见性就变得大了,无关于大、小、远、近的,在小见小,在远见远,在近见近,在大见大,大、小、长、远,无关见性的。

[巳四 出成碍之由]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迷己为物,对自己不了解。我们真心被迷惑了,无明业力转换出来的这个色身当中,把它变成一种假相,一种执着的、分内、外的一个对象。而不知道此身是生灭、无常、必坏之相,不知道这个色身是缘起、缘灭的、是强幻的。

迷已为物,把自己的真心变作了万物,叫做迷已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我们迷失了真心,这一颗无所住的真心如如不动,我们现在被物所转,

所转用我们现在的名词就是:全部都受到影响了,没有一时一刻不在重复的执着、分别、痛苦,想要解脱这个痛苦,又找不到方向;想要修行又碰不到明师;想要解脱,又没有碰到正法,这个就是福报跟因缘不够。

所以,学佛就是彻底的认识自己,我们失去这个本性,被这个外境影响,故于中,在这个真心当中,变成妄动,里面观大观小。

[巳五 教转物自在]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这一句可是修行的关键!诸位!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这句话,很多人会误解。就说:能够把它转动!不是这个意思,你只要保持如如不动,不受假相的影响就转动。所以,转物变成心性,是这个意思,不是要去转外面的境界,那坏了!那就变成外道了!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有很深的含义!万物不需要去转,万物,你只要把它转入你的心性,记得这样转,不要往外转,要往内转。

就是:一片森林是我们的心性,看虚空当中的星球、月亮,也是我们心性所影现出来的。

科学家,当然让我们了解宇宙的深奥,但是,到最后就会变成数目字,星球的长短、大小、方圆,其实都是心性的东西。

说:地球离月亮三十八万公里,我们地球到太阳,光来跑的话,八分三十六秒,光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地球的七点五倍,地球的一周差不多十万公里。三十万公里乘以八分三十六秒(五百一十六秒),太阳距离我们地球。

现在科学家是这样子,没有错。给我们有一个距离的观念,但是,在佛的心性来讲,那个只是一个数目字,那个距离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数目字,在心性当中,只是一个符号,三十万公里是一个符号,一百万公里、二千万公里,还是符号,都是符号。

所以,完全都是我们的心性,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如果你能够把假相转入都是你的唯心现量,不受影响,喔!原来都是你的心,那么,这个就是佛。这一句话什么意思?就是没有内跟外。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身心圆明,不动道场]。

[此明体自在,属理事无碍法界]。这《华严》的思想,四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众生迷时,妄认四大为自身相],诸位!没有一个人不错认为这个缘起的四大是自我;认识这个四大是假我,还要放得下它,这可不是这么容易,因为那个惯性意识太强。

[则被四大留碍而不圆;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什么叫缘影?就是六尘投射出来的假相,我们认为:那个就是我的心啊!自心相,其实这个就是妄识的意思,妄识为主人。

四大假我,把它误认为真我,不知道这个色身会烂、会死、会长虫、会变成一堆骨灰,不知道。妄认执着、分别的意识心,这个就是自己的心啊!

[则被六尘障蔽而不明;即是认物为己。又妄认诸法,心外实有,即是迷己为物],为什么迷已为物?因为定位一个:这个叫做[我]!这内;妄认诸法是心外是实有,分一个内跟一个外嘛,就分内外。

[所以动被物碍],你只要动念,就被外物所障碍。被物相、假相所障碍。

[今既转物,则身为法性身,圆照周遍,心为妙明心,灵明洞彻,万物身心,本来一体,即所谓澈法底源,无动无坏,身心即是法界,不动之道场矣]。

记得!对众生要慈悲一点,就是对自己很好,善待众生,就等同善待自己。

[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此明用自在,属事事无碍法界,十玄门中],我们在《华严经》有讲过。[广狭自在无碍门也]。我们准备把它整理出来。

[亦即第四卷,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之义相。毛端即一毛头上,属正报之最小者;国土即佛刹大千世界,属依报之最大者;毛端含国土,即以正摄依];因为毛端是正报,国土是依报。即以正摄依,[正]就是正报,摄这个依报。

[国土在毛端,即以依入正],以依报入于正报。[毛端看国,而国不小,即小中现大也;国外观毛],就是国土外来观小的毛,[而毛不大,即大中现小也]。

他用一个比喻,很容易了解,[如一尺之镜],只有一尺的镜子,[而现千里之境,境在镜而不小],[境]就是外境,那么广大的外境在小小的镜子里面,所以,外境在镜子里面没有小;小小的镜子含有广大的外境,

[镜含境而有余,依正相涉,不相妨碍,小大相容,无不自在,即广狭自在无碍玄门也]。

[前文故于是中,观大观小,乃是正报被依报所碍,见性被境界所迁。此则非独不碍不迁,且能相即相入,而成无障碍之妙用矣]!佛有,我们众生没办法!

[又较前亡尘境界,更是甚深,彼但圆照法界,而得理事无碍,此则大用自在,而得事事无碍],事事无碍法界。所以,这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不管你在哪里念,哪里就会感应。

[见性之妙,无以加矣!此科以见性无碍而论,观大观小,转物自在无碍,是四义中妙义,又兼具如来藏,不动周圆二义。七显见无碍竟]。愈来就愈圆满了。

   495 日宫虽火摩尼宝所成,其清凉与月宫同

[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

云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此殿乃殊胜藏宝所成,故称胜藏宝殿。

阿难随佛至彼,故与如来,同观日月宫,此宫亦在须弥山半,与天王宫殿齐,随至二宫,故曰居日月宫。

灌顶云:‘日宫纵广五十一由旬,火摩尼宝所成;月宫四十九由旬,水摩尼宝所成,皆天人充满。

日宫虽火摩尼宝所成,其清凉与月宫同,但光胜下注耳],[注]就是流动。[犹如火镜],但是,[体质不热,光注成烧。’

《起世经》云:‘日月宫运行无滞,为五风所持],五种风:

[一、持风令不坠]。不坠就是不会坠落,就是不会相撞。

[二、住风令安住],[安住]就是固定在这个位置。

[三、随顺风令顺行],随顺风能够让我们运转、转动,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讲到天体的运行是引力、重力、拉力,这一些天体的运行,都没有讨论这个,所以都是用风来表示。

[四、摄风令缓急];[摄]摄持;[急]就是控制,有一种风,能够让它慢下来,[缓]就是慢;有时候快。

[五、将行风]就是起风时候,[令得中’也]。[中]就是人类所能承受的,叫做中;人类所不能承受的,就变成飓风了。

    496 所有外界的境界,各属前尘,无关于见性

[明不定由尘]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佛对阿难这么说:一切世间,只要是缘起的,不管是大的相;或者是小的缘起的相;或者是分内、分外,这一切凡所有相的大小、内外,包括诸虚空,诸所事业,这种种的现象、情形,各属前尘,全部都是虚妄的,不是实在的东西。

前尘,都有因为我们着相,于内分大、分小、分内、分外,这个一切世间林林总总就会起争执,就会障碍我们的见性。

所以,不应说言,你不应当说:我们能见的见性,这个见性舒缩。[舒]就是伸展开来,把它展开来,也就是拉长距离的意思。[缩]把它缩小,凡所有相,有分大小、内外,一切世间;

但是,我们的见性并没有这一些,你只要于相上不住着,如如不动。

所有外界的境界,各属前尘,无关于见性。

   497 这些外面的对凡夫来讲的假相,就会障碍了这些凡夫

[明不定由尘]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以下如来,显性无碍,此总示大略。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凡所有事相业用,该上下方圆等类],[该]就是包括,包括定位在上或者是下;或者是形状的,方跟圆形的等类,[皆属前尘而有留碍],[皆]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没有一种相,它不是缘起生灭、无常的假相,皆属于前尘而有留碍,就是说:这些外面的对凡夫来讲的假相,就会障碍了这些凡夫。

所以,凡夫会争得头破血流、不可开交,就是不知道生死无常、缘起缘灭的道理。

[非关见性也]。如果你懂得这个见性,不生不灭的见性,那么,你便抓到了修行的根本。

[不应说言,见有舒缩者]:你可以讲外面的假相有大小、内外;但不能说:我们的见性是展开,或者是缩小,不应当这样子。

那么,这个另一个角度讲:我们的见性并没有拉长,也没有缩小,并没有这样子。

[舒缩意该断续],这个伸展开来的舒,还有缩小,[意]就是:当然它的意思是包括断,就是被夹断;[续]就是连接、继续下去。所以,该断、续,这个意思更清楚。

[应知见性不变,不因境碍,而有缩有断。又见性随缘,在大见大,处小见小],

很明显的就是:见性其实不受外尘的干扰;我们之所以受外尘的干扰,是因为我们有强大的执着、强大的分别、强大的颠倒的力量,太强了!

如果我们这些执着、分别、妄想、颠倒,都没有的时候,如如不动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见性并没有大跟小啊,是因为我们妄想、颠倒、执着、着想,立大小、内外。[亦非尘之所能碍也]。

只要你认识了这颗心,彻底的了解能见的心,只要无所住,能这么样做,而且他懂得坚持,开始分分秒秒如如不动,不取于相,这些外在的存在的,有等同于无。

修行无关外在,但是,对凡夫来讲:没有外在却很难去配合内在,毕竟凡夫功夫、能力都不够,所以,修行,它需要慢慢一步一步来;但是,需要抓到了根本,就是明心见性。

[而众生妄见],这妄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执着,分大分小、分内分外,所以,他的烦恼、痛苦就不会断掉,

这个妄见,它就是知见立知,真如自性本来就无见,头上不安头,般若智慧从开始到现在,亘古以来都存在,涅槃的妙心,从来没有减、没有增;没有大、没有小,

可是我们不懂,我们在相上强加大小、来去、增减,所以,我们不得不辛苦的过日子。

[大小之迁],[迁]就是生灭流动,看大的时候,譬如:钱多我们就很高兴,或者房屋很大,就很高兴。

如果小的话就起烦恼,圣人不会这样,要是圣人的心境,你一个蒲团,家里俭朴,他一样心安理得的过一辈子。

[别有元由],是不是有什么原因?[下科自明]。下面那科讲得很清楚。

   498 懂得这个不生不灭的见性,你便抓到了修行的根本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没有一种相,它不是缘起生灭、无常的假相,皆属于前尘而有留碍,

就是说:这些外面的对凡夫来讲的假相,就会障碍了这些凡夫。

所以,凡夫会争得头破血流、不可开交,就是不知道生死无常、缘起缘灭的道理。

[非关见性也]。如果你懂得这个见性,不生不灭的见性,那么,你便抓到了修行的根本。

   499 修行无关外在,但对凡夫来讲,需要慢慢一步一步来

见性其实不受外尘的干扰;

我们之所以受外尘的干扰,是因为我们有强大的执着、强大的分别、强大的颠倒的力量,太强了!

如果我们这些执着、分别、妄想、颠倒,都没有的时候,如如不动的时候,

我们会发现,见性并没有大跟小啊,是因为我们妄想、颠倒、执着、着想,立大小、内外。[亦非尘之所能碍也]。

只要你认识了这颗心,彻底的了解能见的心,只要无所住,能这么样做,而且他懂得坚持,开始分分秒秒如如不动,不取于相,这些外在的存在的,有等同于无。

修行无关外在,但是,对凡夫来讲:没有外在却很难去配合内在,毕竟凡夫功夫、能力都不够,所以,修行,它需要慢慢一步一步来;

但是,需要抓到了根本,就是明心见性。

   500 我们在相上强加大小、来去、增减,所以,我们不得不辛苦的过日子

[而众生妄见],这妄见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执着,分大分小、分内分外,所以,他的烦恼、痛苦就不会断掉,

这个妄见,它就是知见立知,真如自性本来就无见,头上不安头,

般若智慧从开始到现在,亘古以来都存在,涅槃的妙心,从来没有减、没有增;没有大、没有小,

可是我们不懂,我们在相上强加大小、来去、增减,所以,我们不得不辛苦的过日子。

[大小之迁],[迁]就是生灭流动,看大的时候,譬如:钱多我们就很高兴,或者房屋很大,就很高兴。


如果小的话就起烦恼,圣人不会这样,要是圣人的心境,你一个蒲团,家里俭朴,他一样心安理得的过一辈子。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501 外在的尘境无关于见性

[明不定由尘]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

佛陀要用比喻,要阿难自己审定、理解。譬如方器,就是方形之器,那是正,四方形的意思。譬如:在四方形的器具中空,中见方空,中间你会看到方形的虚空。

吾复问汝,我现在问你:佛陀就问阿难了,此方形器具当中,你所见到的四方形的这个虚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这个四方形的虚空,是一定是四方形的吗?还是不一定是四方形的。这个就是世尊要阿难自己审定。

再讲一遍:譬如方形的器皿当中,中间你可以看到方形的虚空,我现在问你:你这个四方形式器具当中,所见到的四方形的虚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这四方形的虚空,是固定呢?还是不固定。佛要阿难自己审定。

[此以喻明尘],就是来用这个比喻,说明外在的尘境无关于见性。

[大小不定],因为这个外在的世界不是大就是小,[全由于尘],都是一个外在的尘。

[但得亡尘],这个[亡]不是说消灭它,但得亡尘,也就是了解这个尘自生灭,自性本来就空,你只要了解这个万境,懂得放下它。[自然无碍。

今以见性譬虚空],用这个见性来譬如虚空。[尘相譬器皿,尘相有大小内外,而见性无舒缩断续],完全没有的,

因为这一段是在讲我们的见性无碍的,也没有展开来;也没有缩小;也没有把它夹断;也没有接续。

[其犹器有方圆],这个器皿有方、有圆。但是,我们这个虚空是没有一定的相。

[空无定相。先举方器,中见方空,分开定方与不定方两义]。两个角度来讨论。

   502 我们的见性并没有增减;而分大、分小、分长、长方形的、分圆形的,其实都是外在的六尘

[明不定由尘]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

[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

先解释一下:如果说空已经被你的方形的器具定位了,说:这个虚空是方形的,那么,再安下一个圆形的器皿,这虚空应该不会变成圆形的,因为虚空已经被你的四方形所定位了。

如果这个虚空被方形的器皿所定位,说它一定是方形的,那么,别安圆器,空应不圆?

好!把笔记下来,看我这里,这个是方形的,他这个意思是说:这个是方形的虚空,外面是器皿,里面是空的。

如果说:这个虚空被器皿所固定,它变成一个方形的。我们在方形的中间,再加一个圆形的,就是比方形的还小;方形的大,在中间加一个圆形的,这样观想。

如果方形的虚空已经被固定了,我们再放进去一个圆形,就应怎么样?空应不圆,这个虚空不一定是圆的,应该不会变圆的。

反过来讲,就是虚空没有被固定变成方形的,所以,圆形的器皿放下去的时候,它才会变成圆的。

听《楞严经》,他思惟的理念要非常强,反应要非常的快,才有办法,否则你根本就转不过来。

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如果这个方形的没有固定,好!放这个方形的器皿,如果没有固定的方形,则,如果不一定的形状,则在方器当中,就见不到方形的空。

这段意思是讲:说不定的形状也是不对,器皿方形的,就见到方空。讲定也不对,如果定的器皿,见到的这个虚空,就是一定是长方形的话,安圆形就不会变圆。

换句话说:定,一定形状是不对的;不一定的形状也是不对的。

再讲一遍:如果一定说是方形的虚空,虚空是方形的,中间再加上一个圆形的器皿, 空应不圆,虚空被固定了。

若不定者,则在方器中,应无方空。如果这个是不一定的形状,在方器当中应该没有方空,也就是说:它的形状不一定,为什么会有跑出一个方形的虚空呢?因为不定形故。所以,不一定,虚空并没有一定什么形状。

这个虚空,在这里是表示我们的如来藏性,方、圆都是尘,比喻都是外在的。

[此明二义皆非。若言定方者,易以圆器],[易]就是改变。[空应不圆],如果你把这个虚空固定变成方形的,那么,改变一个圆形的器具放进去,这个虚空应该不会被你变圆,因为它已经是四方开了。

[既随圆现圆],那就表示[是不定方];说不定方也不对,如果不定方的话,那么,放长形的就会变成圆形的;放圆形的就变成长方形的,也不对。

这就表示讲不定形若言不定者,则在方器中,应无方空之相状也是不对;讲一定的形状还是不对。

[今既器方而方,是又定方矣]。若言不定者,则在方器中,应无方空之相,现在空上器皿是方形的,而这个方形就是因为器皿的关系,好象又被固定了,所以,是又定方矣。[两应字,皆读平声]。

所以,这一段在强调什么?虚空本无相,所以,说一定的方、一定的形状,不对;说不定,也不对。

因为它随相而有方形跟圆形的,而虚空本身并没有增减,这虚空是比喻我们的见性并没有增减;而分大、分小、分长、长方形的、分圆形的,其实都是外在的六尘。

   503见性其实没有大小,而是因为众生的执着,是因为缘起的假相把它隔开来,隔成大、小等等

[明不定由尘]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

[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

[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你所说的,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见性突然变大?斯义就是:一下见性变大;一下子见性变小;一下好象缩小;一下子又好象被夹断,不知道斯义就是:一下子变大、变小、变缩小、或者是被夹断,不知道斯义所在。

义性如是,大小之义,见性为何有大小之义,就是如此。义性如是就是:我们一下大、一下小,就是这个道理,义性如是。

见性其实没有大小,而是因为众生的执着,是因为缘起的假相把它隔开来,隔成大、小等等。

所以,义性如是,云何为在?云何为有定,有一定的形状。云何为在?哪里有一定的形状在呢?就像虚空,虚空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啊。

[汝先言,不知大、小、缩、断之义所在,而见性大小之义,与定不定之性,如虚空者是也]。

虚空本来就没有什么增减,就像我们的见性,并没有增减,[虚空随器而现方]、注意这个[器]在心法表示分别心,随你的这一颗执着和分别心,它就会变大、变小、变圆、变扁的。

因此万法唯心现量就是这个道理。虚空本来就没有,我们的见性本来就没有这个东西。

所以,修行,它的根本大法就是明心见性,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就是这个道理。

虚空随这个器皿,而现方形、圆形之相,[云何为有定在耶?初不定由尘竟]。怎么一定是方形或圆形,没有的!

   504 这虚空是比喻我们的见性并没有增减

虚空本无相,

所以,说一定的方、一定的形状,不对;说不定,也不对。

因为它随相而有方形跟圆形的,而虚空本身并没有增减,

这虚空是比喻我们的见性并没有增减,

而分大、分小、分长、长方形的、分圆形的,其实都是外在的六尘。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505 只要你放下外在不实在的虚妄的假相,你的见性就会周遍。

[教亡尘自遍][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阿难!如果你想要欲令进入没有所谓的方形,也没有所谓的圆形,

意思就是:你想要进入见性的功夫,你想要进入佛陀的菩提究竟的涅槃,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样子。

阿难,若复有人想要欲入无方圆,但除器方,[但]就是只要,只要把这个方形的或者是圆形的除掉,让这个虚空之体性显露,你会发现,空体无方,虚空并没有被固定。

所以,空体就是空之体,虚空之体性并没有被固定。所以,不应说言,更除虚空,你更不应该说要把虚空除掉,[除]就是除去虚空。

所以,虚空本来就没有方跟圆,所以,更除虚空,就是更除去虚空里面的什么方形、圆形的,虚空里面本来就没有方形和圆形的,方形、圆形是因为器皿所造成的,虚空本来就没有这些方、圆,你为什么要除去虚空里面的方跟圆呢?

你不需要除去虚空中之方圆,方相所在,方相就是指方和圆,方相之所在。

因为虚空本非方、非圆,不必除去虚空,虚空本来就无相,本来就无碍的。

我们的见性也是一样,但懂得无心是道,直下无心便是道,就不需要除去外在的大小、方圆。

所以,见性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很多了,你看到任何一种假相,你都了解那是虚妄的不实在的,但是,我们又必须过现实的生活,也不能讲得太理想主义。

所以,当我们在面对这个现实的生命当中,你会有种种的挫折、逆境、痛苦、病苦、没有钱、被人家谩骂、扭曲、毁谤,这种种的挫折;

乃至于你也会活在一种很有钱、地位很高、学历很高这些种种,但这些都是缘起的假相。

见性,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生命的底层,智如涌泉,我们有这个智慧的深泉,只要你肯开采出来,就在当下,放下意识型态;放下种种的语言、文字,进佛陀的无诤的世界。

所以,《六祖坛经》里面,为什么讲那一句话呢?说:若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若见他人过,自非却是左。

如果一个真正修行人,了解万法唯心现量,了解万法唯心所造。

那么,若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就一定不去看人家的过失;若见他人过,如果发现众生有过失了,你动个念头去非,自非却是左,[自非]自己动个念头,去毁谤别人;[左]就是不对,自非却是左,左就是:这样子你也不对。这样你就不了解尘自生灭,自性不动的道理。

为什么我叫你们八大宗派都一律尊重,每一个道场、每一个法师,都有他的风格,因为时空、背景不同,经典的依据、修行的法门、方法都不一样,我们明心见性的时候,这个不关我们的事情。

为什么如此一再的强调?就是要开发我们的见性。等我们开发出来了,我们会发现,我们现在就是极乐世界,什么都能忍受;什么都能看得很开;什么都进入无诤的状态,彻底的解脱。

因此,佛经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很难;但是,一句话就可以搞定!你想要脱离苦海吗?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这句话。

你能够彻底的看破这个色身五蕴皆空,那么,所有的痛苦都可以超越,就是不要把它定位说:这个是我的、我所拥有的,你会争就是因为有一个[我]嘛!

[此辗转解释,见性无碍。故谓阿难,汝今欲令虚空之入],想要进入[无有方、圆之相,但除器之方、圆,空体本无一定方、圆,不应说言:除器之方、圆外,更除虚空方、圆相之所在也]。

你只要放下外面的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见性自然显现,放下外尘,见性自然显现。

更不应该讲说:我要除去见性里面的什么假相,没有相可得啊!

要除去心中的假相,那叫做头上安头了,自性本来就空啊。

如果你了幻即离,佛法,一句就可以搞定它!

了幻即离,这个《圆觉经》讲的,如果你能够了这个种种的幻化的,直下无心,[离]就是放下,那么,你就进入菩提之道。

[法合欲令见性无大、小之相,但除尘(界空色尘之相)之大、小,见性本无一定大、小,不应说言;除尘之外,更除见性大、小相之所在也]。

[界]就是分清楚,但除尘,尘,那么就职界,分清楚什么是空,什么是色尘之相之大小,见性本来就没有一定大小,不应说言,除尘之外,更除见性的大、小之所在,那是不对的!

你把见性除掉,你怎么修行?所以,修行他搞错方向,他会拼了老命往外一直奔驰,设定一个极乐世界,好象离我们很遥远,然后一直设定一个目标,拼了老命要去追求极乐世界,

也不懂得说我这一句佛号,就在心性当中显现,不知道这个道理,即心就是佛,即心就是净土的道理。

你要牢牢记住!心外无净土,心外无佛,心性以外没有佛的;心性以外也没有极乐世界的。所以,念念要从心起,要记住这个。

[大、小由尘,但得亡尘,而大、小之相自泯]。这个亡尘就是:你只要肯放得下假相,用大家听得懂的名词就是这样。

你只要肯放得下这个缘生缘灭、无常假相,那就没障碍了!

而大、小之相自泯,[泯]就是灭,就没有了。[则见性廓周法界矣!二教亡尘自遍竟]。

你只要放下缘起缘灭的生灭无常的假相,我们的见性,它就会周遍,没有缺陷的。

   506 懂得无心是道,直下无心便是道,就不需要除去外在的大小、方圆

虚空本来就没有方跟圆,所以,更除虚空,就是更除去虚空里面的什么方形、圆形的,

虚空里面本来就没有方形和圆形的,方形、圆形是因为器皿所造成的,虚空本来就没有这些方、圆,你为什么要除去虚空里面的方跟圆呢?

你不需要除去虚空中之方圆,方相所在,方相就是指方和圆,方相之所在。

因为虚空本非方、非圆,不必除去虚空,虚空本来就无相,本来就无碍的。

我们的见性也是一样,但懂得无心是道,直下无心便是道,就不需要除去外在的大小、方圆。

所以,见性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很多了,你看到任何一种假相,你都了解那是虚妄的不实在的。

    507 见性有什么好处呢?你看到任何一种假相,你都了解那是虚妄的不实在的

见性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很多了,你看到任何一种假相,你都了解那是虚妄的不实在的,

但是,我们又必须过现实的生活,也不能讲得太理想主义。

所以,当我们在面对这个现实的生命当中,你会有种种的挫折、逆境、痛苦、病苦、没有钱、被人家谩骂、扭曲、毁谤,这种种的挫折;

乃至于你也会活在一种很有钱、地位很高、学历很高这些种种,但这些都是缘起的假相。

   508 进佛陀的无诤的世界,彻底的解脱

见性,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生命的底层,智如涌泉,

我们有这个智慧的深泉,只要你肯开采出来,就在当下,

放下意识型态,放下种种的语言、文字,进佛陀的无诤的世界。

所以,《六祖坛经》里面,为什么讲那一句话呢?说:

若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若见他人过,自非却是左。

如果一个真正修行人,了解万法唯心现量,了解万法唯心所造。

那么,若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就一定不去看人家的过失;若见他人过,

如果发现众生有过失了,你动个念头去非,自非却是左,

[自非]自己动个念头,去毁谤别人;[左]就是不对,自非却是左,左就是:这样子你也不对。

这样你就不了解尘自生灭,自性不动的道理。

为什么我叫你们八大宗派都一律尊重,每一个道场、每一个法师,都有他的风格,

因为时空、背景不同,经典的依据、修行的法门、方法都不一样,我们明心见性的时候,这个不关我们的事情。

为什么如此一再的强调?就是要开发我们的见性。

等我们开发出来了,我们会发现,我们现在就是极乐世界,什么都能忍受;什么都能看得很开;什么都进入无诤的状态,彻底的解脱。

    509 你想要脱离苦海吗?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佛经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很难,但是,一句话就可以搞定!

你想要脱离苦海吗?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这句话。

你能够彻底的看破这个色身五蕴皆空,

那么,所有的痛苦都可以超越,

就是不要把它定位说:

这个是我的、我所拥有的,你会争就是因为有一个[我]嘛!

    510 佛法,一句就可以搞定它!了幻即离

[见性无碍。故谓阿难,汝今欲令虚空之入],

想要进入[无有方、圆之相,但除器之方、圆,

空体本无一定方、圆,不应说言:除器之方、圆外,更除虚空方、圆相之所在也]。

你只要放下外面的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见性自然显现,放下外尘,见性自然显现。

更不应该讲说:我要除去见性里面的什么假相,没有相可得啊!

要除去心中的假相,那叫做头上安头了,自性本来就空啊。

如果你了幻即离,佛法,一句就可以搞定它!了幻即离,

这个《圆觉经》讲的,如果你能够了这个种种的幻化的,

直下无心,[离]就是放下,那么,你就进入菩提之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511 心性以外没有佛的;心性以外也没有极乐世界的

[欲令见性无大、小之相,但除尘(界空色尘之相)之大、小,见性本无一定大、小,

不应说言;除尘之外,更除见性大、小相之所在也]。

[界]就是分清楚,但除尘,尘,那么就职界,分清楚什么是空,什么是色尘之相之大小,见性本来就没有一定大小,

不应说言,除尘之外,更除见性的大、小之所在,那是不对的!

你把见性除掉,你怎么修行?

所以,修行他搞错方向,他会拼了老命往外一直奔驰,设定一个极乐世界,好象离我们很遥远,然后一直设定一个目标,拼了老命要去追求极乐世界,

也不懂得说我这一句佛号,就在心性当中显现,不知道这个道理,即心就是佛,即心就是净土的道理。

你要牢牢记住!心外无净土,心外无佛,心性以外没有佛的;心性以外也没有极乐世界的。

所以,念念要从心起,要记住这个。

    512 你只要放下缘起缘灭的生灭无常的假相,我们的见性,它就会周遍,没有缺陷的

[大、小由尘,但得亡尘,而大、小之相自泯]。

这个亡尘就是:你只要肯放得下假相,用大家听得懂的名词就是这样。

你只要肯放得下这个缘生缘灭、无常假相,那就没障碍了!

而大、小之相自泯,[泯]就是灭,就没有了。[则见性廓周法界矣!]。

你只要放下缘起缘灭的生灭无常的假相,我们的见性,它就会周遍,没有缺陷的。

   513 相有分内外,见性没有分里面跟外面

[以反难显谬][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佛陀:就像你阿难所问的,见性一下大、小;一下圆、方,假设说,你不了解,所以告诉你,就你的观点来找出你的问题。

所以,这一段叫做反难显谬,显示阿难的观念是错误的。

如果像你这么样问我佛陀,说:入室之时,缩见令小,就是当你来到这个室内,会发现缩这个见性令小,假设你这样的角度来论断。

佛反问,那么,我们抬头仰观日时,我们抬头看这个太阳的时候,难道你也拉长了你的见性?

这个[挽],见性拉长。难道你同时拉长你的见性,齐于日面?到达太阳的表面,难道是这样子吗?

佛陀的意思就是说:见性并不是因为你进入室内变小;也不会说跑到室外看到太阳,见性就变得大了,

无关于大、小、远、近的,在小见小,在远见远,在近见近,在大见大,大、小、长、远,无关见性的。

若筑墙宇,好!如果说:筑这个墙宇,能夹见断,见性让它断掉,穿为小窦,宁无续迹?

你看看我们左边是公园,我们这一堵墙壁,在没有建文殊讲堂的时候,这里面跟外面的虚空是平等的,是的!

现在把这个筑一道墙,把文殊讲堂跟公园隔开来了。

阿难的意思就是说:这一道墙把我们的见性夹断了,我们的见性变成一段在里面的见性,一段在外面的见性。

佛陀说:好,你这样子的怀疑,筑一道墙,让它分里面的见性还有外面的见性。

穿为小窦,窦就是说:我们把这个墙壁挖一个孔,宁无续迹?怎么找不到见性接续的地方呢?

如果有分内跟外,打一个洞,我们打一个洞的时候,墙壁挖一个洞,你有没有看到痕迹?墙壁有啊,墙壁可以看到痕迹。见性有没有痕迹?没有啊!见性当然没有痕迹!

讲堂有的人摇头,有的人点头。这里这是一张纸,分你那边,还有我这边。如果是有形状的东西,它可以看到接续的地方。

把这张纸中间挖个洞,好!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卫生纸挖洞地方,外面接里面的痕迹啊?很清楚的,纸张分内跟外,这里有痕迹,这里没有痕迹,你怎么知道破一个洞?

怎么一直摇头?这里没有一个痕迹,你怎么知道破一个洞?这有痕迹嘛,相有痕迹。

现在,我们的见性有没有分里面跟外面?没有啊!

就是说:这一张纸遮起来,我们有分外面、里面;如果假设这个见性被夹断的时候,分外面里面,那么,现在打一个洞,你看看这个见性应该有痕迹吧?

意思就是:见性没有分里面跟外面,相有分内外,有种种的痕迹,见性没有啊,要不然你怎么找到见性的痕迹,说你的见性痕迹在哪里,你怎么找得到?是义不然,佛陀说:这个道理是讲不通,不是这样子的。

再解释一下:若如汝问,就像你阿难问我佛陀的,进入这个小小的室内的时候,缩小了你的见性,让它为小。

我们假设你这样的问,这样的观念,就以你的观念来讨论,那么,出到门外去看太阳,难道你也拉长了你的见性,达到太阳的表面?

如果筑这个墙,把它围这个墙壁起来,能说夹断了我们的见性,能说我们的见性,一半在里面,一半在外面,如果挖一个洞,就能够看到见性的痕迹?

事实不然,我们见不到见性的痕迹。[窦]就是小孔、孔穴;宁无就是:怎么会没有接续之痕迹呢?是义不然,这当然是不对的,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此之反难,要当机自审,以显其谬。若如汝先所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则汝仰观日时],跑到外面去看太阳,[岂能挽引长也],就是拉长,难道你拉长你的见性与太阳等齐?

[见齐于日之面前耶?此乃令审,观日非舒],观看这个太阳的时候,我们这个见性并没有特别的拉长,[舒]就是展开来,拉长。

[自知入室非缩矣]。就了解,我们进入室内,我们的见性并没有缩小。

[若筑墙宇,能夹汝见令断],变成一段的见性断在室内;一段的见性断在墙壁的那一边,表示被截成两段了。

那么,截成两段的时候,[则将墙宇穿为小窦(孔穴也)时],怎么样?[宁无接续之迹耶]?怎么会没有接续的痕迹呢?[此亦令审穿无续迹],[续迹]就是接续的痕迹。

譬如说:我这两只手,二食指相接,你会看到接缝,它中间的痕迹。

[自知夹无断痕矣]。所以,这一段是审穿无续迹,自知夹无断痕。

[而疑缩疑断],疑就是疑这个见性被缩小了;或者是怀疑这个见性被夹断了。[俱非正义]。都不是正确的。

[故斥之曰:‘是义不然’]。所以,佛陀反过来问阿难,告诉他观念是错的。叫做[三以反难显谬竟]。

   514 大、小、长、远,无关见性的

见性并不是因为你进入室内变小,

也不会说跑到室外看到太阳,见性就变得大了,

无关于大、小、远、近的。

在小见小,在远见远,在近见近,在大见大,

大、小、长、远,无关见性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515 我们失去这个本性,被这个外境影响,故于中,在这个真心当中,变成妄动,里面观大观小

[出成碍之由]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迷己为物,对自己不了解。

我们真心被迷惑了,无明业力转换出来的这个色身当中,把它变成一种假相,一种执着的、分内、外的一个对象。

而不知道此身是生灭、无常、必坏之相,不知道这个色身是缘起、缘灭的、是强幻的。

迷已为物,把自己的真心变作了万物,叫做迷已为物。

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我们迷失了真心,这一颗无所住的真心如如不动,

我们现在被物所转,所转用我们现在的名词就是:全部都受到影响了,没有一时一刻不在重复的执着、分别、痛苦,

想要解脱这个痛苦,又找不到方向;想要修行又碰不到明师;想要解脱,又没有碰到正法,这个就是福报跟因缘不够。

所以,学佛就是彻底的认识自己,我们失去这个本性,被这个外境影响,故于中,在这个真心当中,变成妄动,里面观大观小。

[此出成碍之由,由于法执]。因为我们这个色身叫做我执;离开我们这个色身,外边统统叫做法执,根、尘、识十八界所建立的,统统叫做法执。

[众生法执未亡,执心外有法],不知道万法乃是心性所影现出来的。

[动成有碍,法执一亡,自可同佛作用,惟妙觉明,圆融照了,无有少法可得,夫复何碍?

一切众生,总该]包括凡夫、外道、权位菩萨、小乘等等,[凡、外、权、小而言,夫见本不可碍,而物亦不能碍,

而凡、外、权、小,毕竟成碍者,皆从无始无明住地而来,迷己真心,而为万物,不了万物皆己,遂失本来一体之真心,而执心外有实法。

迷字即是法执,乃为成碍之由,不达万法唯心,遂有心、物之分,非惟物不随心转],不但这个万物不能随心而转,[而心反被物碍矣]。就看什么着什么,

[故于是中,即是于一体之中],就是在这个真心一体当中,[观大观小,逐境迁移],心情每天都受影响。

[动被物碍]。[动]就是只要妄念一起来,就被物所障碍。

[又不仅观小,是为物转,即观大亦然。以界相尚在,尘相未亡,总成有碍]。

其实要亡这个尘相,你只要无心,照见五蕴皆空,从内观,所以,佛法叫做内观法。

[须知物本是心,迷之为物,则能碍心,亦如冰原是水,结之成冰,则能碍水;果能返迷,自可转物矣]!

这个要返迷,不认识自己,就没有办法,不认识、透视自己,太不了解自己,就会形成障碍。

[转物者,即转万物为自己,如融冰为水,水自不至碍水也。四出成碍之由竟]。

只要把冰融成水,水自然不障碍水。

记得!你把万物看作是自己,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心显现,万法都是我们的心性所影现出来的,你会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

你会珍惜一草一木,因为那一草一木都是你的心所影现出来的;你会珍惜现在每一种对你有帮助的,你会很感恩!

你也会感恩那一些对不起你的人,因为他让我们成长;你也会感谢到那一些极恶劣的众生,因为他让你见识到可恶的一面,他就是一面镜子。

当悟道的人,会把大地转换成感恩的时候,你便懂得菩提之道,全在心性里面,完全不离当下。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这个道理,你动什么念头,就会得什么结果。因此,一个人能够掌控自己,就是真正修行人。

这个转物并不是把这个物相转过来,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这一句最主要是对凡夫来对衬说法,我不是要把山河大地转过来,不是这个意思。

转物的意思是:你只要不受假相的影响,从此以后,不再住着,也就是转万物为自己[的心性],这三个字加下去,才知道原来万法都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

也就是转万物为自己的心性,如融冰为水,水自不至碍水也。

所以,万法融入你的心性,你就不会有任何的障碍;起烦恼,也是我们的心自已烦恼,分内、外才起烦恼。

    516 记得!你把万物看作是自己,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心显现

[转物者,即转万物为自己,如融冰为水,水自不至碍水也。]。只要把冰融成水,水自然不障碍水。

记得!你把万物看作是自己,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心显现,

万法都是我们的心性所影现出来的,你会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

你会珍惜一草一木,因为那一草一木都是你的心所影现出来的;

你会珍惜现在每一种对你有帮助的,你会很感恩!

你也会感恩那一些对不起你的人,因为他让我们成长;

你也会感谢到那一些极恶劣的众生,因为他让你见识到可恶的一面,他就是一面镜子。

当悟道的人,会把大地转换成感恩的时候,你便懂得菩提之道,全在心性里面,完全不离当下。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这个道理,你动什么念头,就会得什么结果。

因此,一个人能够掌控自己,就是真正修行人。

    517 万法融入你的心性,你就不会有任何的障碍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这一句最主要是对凡夫来对衬说法,我不是要把山河大地转过来,不是这个意思。

转物的意思是:你只要不受假相的影响,从此以后,不再住着,也就是转万物为自己[的心性],

这三个字加下去,才知道原来万法都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

也就是转万物为自己的心性,如融冰为水,水自不至碍水也。

所以,万法融入你的心性,你就不会有任何的障碍;

起烦恼,也是我们的心自已烦恼,分内、外才起烦恼。

    518 万物不需要去转,万物,你只要把它转入你的心性

[教转物自在][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这一句可是修行的关键!诸位!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这句话,很多人会误解。

就说:能够把它转动!不是这个意思,你只要保持如如不动,不受假相的影响就转动。

所以,转物变成心性,是这个意思,不是要去转外面的境界,那坏了!那就变成外道了!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有很深的含义!万物不需要去转,万物,你只要把它转入你的心性,记得这样转,不要往外转,要往内转。

就是:一片森林是我们的心性,看虚空当中的星球、月亮,也是我们心性所影现出来的。

科学家,当然让我们了解宇宙的深奥,但是,到最后就会变成数目字,星球的长短、大小、方圆,其实都是心性的东西。

说:地球离月亮三十八万公里,我们地球到太阳,光来跑的话,八分三十六秒,光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地球的七点五倍,地球的一周差不多十万公里。

三十万公里乘以八分三十六秒(五百一十六秒),太阳距离我们地球。现在科学家是这样子,没有错。给我们有一个距离的观念,

但是,在佛的心性来讲,那个只是一个数目字,那个距离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数目字,在心性当中,只是一个符号,三十万公里是一个符号,一百万公里、二千万公里,还是符号,都是符号。

所以,完全都是我们的心性,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如果你能够把假相转入都是你的唯心现量,不受影响,

喔!原来都是你的心,那么,这个就是佛。这一句话什么意思?就是没有内跟外。

    519 [转物之功,须凭妙智],绝对要有妙智慧

[教转物自在][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转物之功,须凭妙智],绝对要有妙智慧,

[悟圆理,破法执,悟明心外无法,法法唯心,转万物为自己,则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皆吾一体,此由事法界]的角度来说,[而悟入理法界也],理法界就是无生。

[继起]一切法无生,圆满[圆修],就是圆心性而修,圆满心性的修法,叫做圆修。无一法不会归到自己圆满的心性。

所以,[亡尘入性],放下这个外尘,[以性融尘,则同如来。

以妙明不生不灭之自性,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理不碍事,事不碍理,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就是理,无理就是事相;一就是平等不分别,无量就是分别、差别。

所以,无量的差别相就是平等相,一个平等的相,就是无量差别相。[而证入理事无碍法界也。

则同如来者,法身如来也。法身以理为身,圆融无碍,随举一法,体即法身。

由理事无碍,然后身界无分],身是内、是小;界就是外,是大。那么,内外、小大,内身的小,外界的大,根本就没有分别,因为同一个心性。

[尘毛相即],[尘]是指刹尘,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叫做尘。这个[尘]不是指颗粒微尘,这个[尘]是指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无尽的世界叫做尘,也就是大了。

[毛]就是小,大跟小相即,互相摄入,有的讲:无尽的虚空摄在一毛;一毛能融摄无尽的虚空,无尽的世界。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而证入事事无碍法界,即同如来],无一种事相可以障碍他,这个事事无碍法界,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其实都是同一个心性、如来藏性。

这一句话意思也可以讲:少许一点点的般若智慧,就是全体的如来藏性,就是包括三无量三千大千世界,这一颗颗粒微尘的道理,跟无量三千大千世界的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证入事事无碍法界,即同如来,[称性作用,一切自在矣]!所以,学佛就是学自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5 14: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