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第5套—【破妄显真·十番显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205 这个盲人前面一片黑暗,而见性哪里有一点缺失呢?

经文46:[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经文47:[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惟见黑暗,更无他瞩。]

所以者何?为什么呢?你试试看,[于途]就是在半路,你试试看:在半路拦截一个盲人。

盲人通常有导盲犬,盲人询问那个眼睛瞎掉的人,你眼睛眼前看到什么?

那个盲人、这一些盲人,一定这样回答:我今眼前见,[黑暗]前加[一片]的话。[惟],就是独独。我现在在我眼睛前面的,惟独独只见到一片的是黑暗。更无他瞩,[瞩]就是看。

[此令其询验],[询]就是查问。[重征所以无眼有见者,何也?汝若不信,试于途中,询问盲人,自可验知;以无眼有见,非盲人无以证也。

汝何所见?是告以询问之词。彼诸盲人,必来对答于汝:我今眼前,惟(独也)见黑暗],惟独独看到一片黑暗,

[除暗之外,更无他物可瞩。瞩即看也,此则揣其答词]。[揣]就是衡量、猜度,这个是衡量他的回答。

经文48:[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因此,以这个道理:有眼睛的人,见性起作用,可以看到光明;就是眼睛瞎掉的人也可以看,这个见性不坏,他见到一片黑暗,

以此这个道理,前尘自暗,[前尘]就是说:这个盲人前面一片黑暗。见何亏损,[见]就是见性。[何]就是哪里有。[亏]就是缺失。

以这个道理,见性无关于眼根,就算没有眼睛的人,看到前面一片的前尘,那只是前尘自暗,而我们的见性,哪里有一点缺失呢?

[前尘指眼前尘境。依本经眼根所对,有明、暗二尘。

以是义观者:以盲人瞩暗],是见到暗[之义,观察起来,眼前尘境,自有一分暗尘,盲人既能瞩暗]就是看到暗,[则能见体性,有何亏损]?他一样能见啊!

[所以汝言相类],用如来的手握成拳,比类你的眼根的见性,你说是相同,没有手,则没有拳;没有眼根,则没有见,你认为相同。[我谓不然者],我认为不是这样子,[此也]就是这个道理。

[此佛就无位真人赤肉团上],[无位]就是没有名字了,无法安任何的名字了。

无位真人,也可以说没有阶位,它就是绝对,没有任何的名相,没有任何的指陈;可是,它能大用。

[指出一只金刚正眼,正所谓无明窟里,有个大光明藏也]。这个大光明藏如何能够显呢?

记得!歇即显,你想要开采我们本性的光明吗?充满智慧吗?记得!放下就见到光明。

[上无眼有见,显能见之性,不假眼缘,是脱根也]。上面所说的,无眼也是有见,显示能见的见性,是不必假借眼根这个缘的。

[下瞩暗成见,显能见之性,不假明缘,是脱尘也。而能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根]就是六根;[尘]就是六尘。

原来我们这个光明的自性,无关于六根,也无关于六尘,它是清净、独立存在的,谁会用它,谁就是佛;不会用它,就是凡夫。

[岂同妄心离尘无体者乎]?哪里跟一般的妄心,离开这个六尘就没有体性呢?

妄心就是意识分别心,意识分别心就是:五欲六尘起来,贪瞋痴就显现;五欲六尘没有了,贪瞋痴又不见了,由尘引出这个意识心,这个意识心就刹那生刹那灭,它不是常住的光明体;常住的光明体性,不受尘和影响。

所以[而能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岂同妄心离尘无体者乎]

这个妄心离开了外面的六境,它就没有体性,这没有体性就是没有永恒性,没有永恒性,刹那不住的意思,不是我们的清净心,清净心永远存在啊?!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206 这个妄心没有体性,刹那不住,我们的清净心永远存在啊

我们这个光明的自性,无关于六根,也无关于六尘,它是清净、独立存在的,

谁会用它,谁就是佛;不会用它,就是凡夫。

[岂同妄心离尘无体者乎]?哪里跟一般的妄心,离开这个六尘就没有体性呢?

妄心就是意识分别心,意识分别心就是:五欲六尘起来,贪瞋痴就显现;五欲六尘没有了,贪瞋痴又不见了,

由尘引出这个意识心,这个意识心就刹那生刹那灭,它不是常住的光明体;常住的光明体性,不受尘和影响。

所以[而能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岂同妄心离尘无体者乎]

这个妄心离开了外面的六境,它就没有体性,这没有体性就是没有永恒性,没有永恒性,刹那不住的意思,不是我们的清净心,清净心永远存在啊?!

    207 眼痛跟见性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妄心离开了外面的六境,它就没有体性,这没有体性就是没有永恒性,没有永恒性,刹那不住的意思,不是我们的清净心,清净心永远存在啊?

[昔相国崔公群,见如会禅师问曰:师以何得]?师父!您是用什么方法,得到成就菩提之道呢?

[会曰]如会禅师回答说:[以见性得],因为我明心见性,明本心,见本性,所以今天得道。

[会方病眼],如会禅师有一天眼睛痛。

[崔讥曰],[讥]就是讽刺他:[既云见性,其奈眼何]?这一句话是反讽的意思:喔!明心见性的人也会眼睛痛,对眼睛痛莫可奈何!

就讥笑他了,说:既然你是一个见性的人,那么,为什么对眼睛痛却莫可奈何呢?

[会曰:见性非眼,眼病何害]?我们天然的如来藏性,这个见性,它根本不是肉眼,眼病何害?

眼睛痛,哪里有妨害见性呢?害就是影响。何害就是何妨害见性,这样就看得懂了。

眼睛痛,眼病何妨害到我们了见性呢?意思就反过来说:见性跟眼睛痛有什么关系啊?眼睛痛,也根本就不会影响到明心见性的。

[崔稽首谢之]。[谢之]就是谢罪,啊!真是罪过啊,罪过。哎呀!谤到圣人了。

所以,这个圣人的心境就是说:什么是圣呢?你跟他相处的时候,感觉他跟平凡人一样;

但是,等到你要跟他探讨内心的深处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是万丈深渊,深不可测,退回来的时候又觉得说:他很平凡;

当你亲近他,愈接近他的时候,会发现,他离我们好遥远喔,你始终猜不透见性的人心在想什么,他那个境界,是进入不可思议的境界了,就是圣人了。

所以,圣人,凡夫来看,他就是一个平凡人啊,吃饭、穿衣、上厕所,跟我们一样;

可是,悟道的人看,就知道这个人不简单,一样是开悟的人,跟开大悟的人看:这个人是悟道的人!

平凡的人看:咦?我看也没有什么呢!他还是一样,吃饭、穿衣、说说笑笑,也没什么两样啊!

但是,等到你要跟他探讨这个心法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望尘莫及,他统统通,你完全不通,你够不着,你触碰不到他的心灵深处,他像万丈的深渊,没有办法去探讨,叫做深不可测。所以,这个崔稽首谢之,知道说错了,谢罪的意思。

[后法眼禅师别云],别云有如此这么一段说了:[是相公眼,岂以会之所答,犹涉教意乎?]

相公眼就是崔公,就是刚刚所讲的崔公群所说的眼病,岂以会之所答,哪里是如会禅师之所答的见性呢?

意思是说:崔公群所说的眼病,哪里是如会禅师所答的见性之问题呢?

只要一提到问,犹涉教意乎?还是涉及到语言、文字上的教化了。

如果说:不涉及到教化,说:师父,师父!您不是大彻大悟吗?师父:嗯!

那您今天眼睛痛,明心见性的人眼睛痛,您也是莫可奈何啊!

他的上人如果很高超的话,就拿一块东西,从他头啪!打下去,什么都不能讲,

意思就是:眼痛跟见性有什么关系呢?连这一句都不能讲,敲一下,他说:喔!师父!您怎么打我?他也摸不着门。

   208 [正所谓:青山常不动,白云任去来],我们的见性就是如如不动

经文49:[阿难言:诸盲眼前,惟睹黑暗,云何成见]?

阿难到现在仍然不悟,阿难说:那一些盲人眼前看到的,只看到一片黑暗啊,怎么可以说他见到呢?

有眼睛,大家公认可以看到东西;在阿难的角度讲,就一般众生的角度讲:啊?盲人云何成见呢?

[当机不达,瞩暗成见之义。反难云:诸盲眼前,一无所见,惟独睹见黑暗之境,云何成见?良以众生迷己为物,认见属眼,但知眼见,不知性明]。

[良以]就是因为。因为众生已经迷己为物了,把自己迷惑,认为这个色身就是一团肉、一团物质,认为这个无形的见性,是属于肉眼的眼根;

见是心法啊;眼根是肉眼,是色法。但知眼见,不知性明,只知道我们这个肉眼可以看,而不知道肉眼的背后是存在的见性的。

[又世人不但无眼,即谓无见,乃至无明]。[无明]不是指没有智慧,而是指没有光线。

所以,师父说:不是佛教内行的人,打开这一本,不管怎么看,都会看不懂。他认为[无明]就是没有智慧。错了!在这里,那[明]是指光线。[无明]就是没有光线的时候,亦谓无见。

[故此上科示内不依根,此科示外不循尘]。[不依根]就是不管眼睛、有没有眼根,无性无缺,外不循尘,[尘]就是明跟暗。[较上随尘生灭之识心,其真妄何难立判也]?

经文50:[佛告阿难:诸盲无眼,惟睹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师父先解释一下,佛对阿难这么说:这一些没有没有眼睛的盲人,在眼前看到了一片黑暗;

换另外一种角度,有眼睛,眼睛好好的人,也把他处于暗室,灯全部都关掉,没有日光、没有月光、没有灯光,处于暗室,进入黑牢、黑暗、暗室,

两种黑,有别无别?有没有差别?是有差别呢?还是无差别?

意思就是说:盲人眼前看到的黑暗,跟有眼睛的人进入暗室,也看到那一片暗,是有差别呢?还是没有差别?

[上科阿难意以见明为见],就是有光线的时候才容许有见,[人所共许]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观念,

[睹暗成见]看到黑暗,也可以看、也可以见,[世间相违]。一般人、世间人打死不相信。

[故诤以唯睹黑暗],所以就会有诤论了:以只有看到黑暗,[云何成见?

此科佛立例令审,无眼见黑],没有眼睛,见眼前一片黑暗,[有眼处暗],有眼的人若处于暗处、暗中,[约根有异],[有异]就是不同。

一个是眼根是好的,一个是没有眼根。就根来讲是不同,一个是好的眼睛,一个是坏的眼睛。[论境实同],[境]就是统统是暗,论境实同:两个统统是暗境,[故问有别无别,令其自审]。

经文51:[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较量,曾无有异]。

阿难自己回答:没什么差别啊!眼瞎了,看到前面一片黑暗,跟有眼睛的人进入黑暗处,二边的暗统统是一样啊!

[机则曰:如是世尊,此暗中人,有眼见暗,与彼群盲,无眼见暗,二者所见黑暗,比较筹量,曾无有异。

既知所见,二黑无异,当知能见,二见亦同。汝谓无眼见暗,为无见]?你认为没有眼睛看到暗,这人叫做无见,[岂此有眼见暗,亦无见耶]?难道这个有眼睛的人看到暗,也说无见吗?

[以是义观],以这个道理来观察、观照,来了解,[无有明相,亦复有见]。就算没有光线,[有见]就是见性还是存在,[显彼见性历然,自有离尘之体]。

所以,世尊讲: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相,明、暗属相。[全不系尘而为有无],全不系就是完全无关于外在的尘为有为无,

[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明暗相倾]。[倾]就是倾夺。[相倾]就是互相夺。明来夺暗,暗就被夺了;暗来就夺明,明就被夺了。所以叫做相倾,[见无所碍],这个见性就没有任何的障碍。

[正所谓:青山常不动,白云任去来],我们的见性就是如如不动。动叫做妄。所以,禅宗里面讲:动念即乖。

因此你懂得无为法的人,看到什么事情都会解脱,因为生灭变化到最后,它就是不可得,就是什么都化作空,不可得,万法皆是败坏之相。

因此,修行就是开采自己的佛性,而佛性从理解到实证,中间就是靠听经闻法,般若智慧启发,靠善知识的指引,才有办法的!

    209 动叫做妄。所以,禅宗里面讲:动念即乖

[正所谓:青山常不动,白云任去来],我们的见性就是如如不动。

动叫做妄。所以,禅宗里面讲:动念即乖。

因此你懂得无为法的人,看到什么事情都会解脱,

因为生灭变化到最后,它就是不可得,就是什么都化作空,不可得,万法皆是败坏之相。

因此,修行就是开采自己的佛性,

而佛性从理解到实证,中间就是靠听经闻法,般若智慧启发,靠善知识的指引,才有办法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210 我们的眼根只是肉眼,真正能看的是后面那一颗心

[辰五 辨定眼见是心 分二 巳初 例明眼见之谬 二 结申心见正义]

[今初 例明眼见之谬]经文52: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

这文言文看不来,师父先解释一遍,说阿难:那一些没有眼睛的盲人,看到了前面一片都是漆黑,

如果有那个医术高明的人,把他的眼睛治好了,恢复正常的眼根,叫做忽得眼光,

突然他的眼睛治愈了、痊愈了,突然眼睛亮起来,看得到了。还于前尘,像明眼人一样能见到前面的外境,见种种色,名眼见者。

在你阿难的角度说:那个叫做眼睛真的看到。就是一个盲人把眼睛治好,眼根恢复正常,你认为这个叫做眼见的话;

彼暗中人,那么,眼睛明亮的人,处在暗处的时候,全见前黑,前面也是一片漆黑,忽获灯光。

眼睛亮的人处于暗处,全部都暗;当他把灯光一开的时候,亦于前尘。也看到了前面,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这个时候应该叫做灯光看到啊,因为灯出现才见到嘛?这是佛反过来。

[此下辨明,见乃是心,此心离缘独立,不藉根],不借内六根,[不托尘],也不依托外面六尘。

佛陀的伟大就是在这个地方:明心见性。

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伟大;美国发射太空船到月球去,阿姆斯壮(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说:我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看起来都很伟大。

深海有人去探讨;外太空发射太空船;人体有医学去探讨,

唯独独没有人明心见性,去找到每一个人究竟存在的如如不动的心性;唯有佛陀发现,只有佛陀发现。所以,佛陀是圣人中的圣人,

你一般科学知识,它都是往外,科学很好,帮助我们理解整个宇宙,物理、化学都很好,帮助我们增加我们的知识;唯独独佛性没有人发现,惟有佛陀。

不借根,也不托尘。[本科先例明眼见之谬]。先例就是来告诉你这个,先说明眼见的错误。

[上六句,就阿难意按定;下六句,例破其谬。以无眼得眼而后见,既名眼见者]。

一个眼睛坏掉被医生医好了,突然眼根恢复了,你认为这个叫做眼见的话。

[则无灯得灯而后见,应名灯见也],那么一个正常人,在黑暗处把灯一亮,那应该名为灯见啊!

[盖灯不名见,人所共知;眼不名见,人所共迷]。真的看不是眼睛,是后面那一颗心;后面那一颗心有更深的一层,不是意识心,是见性在看、心性在看,而一般众生不能理解,所以,我们随时随地都在执着,情绪随时随地都在起伏,叫做妄想颠倒。

佛陀说:如果一切众生,远离了颠倒妄想的这些执着,也跟佛一样了]。

[故用灯反难],来反问,[令知眼见之谬],令知眼见是错误的。

经文53:[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姑且退一步说:灯见者,如果灯见,名为灯见。前面说: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

退一步说:假设你这个灯见能成立,若灯见者可以成立的话,灯能有见,自不名灯。

灯既然能自己变成有见,当然就不叫做灯了,这就变成有情了,灯能自己自见;

又则灯观,那么,又则灯自己能见,[观]就是能见,何关汝事?又关你什么事情呢?

这一句意思就是说:若灯见者,灯自己有见,当然就不叫做灯,因为灯是被见的嘛!又则灯观,如果灯自己能见,那么,也不关你的事情啊,因为它灯自己能见。

[若谓是灯见者,灯是无情,而能有见,自不名为灯,既名为灯,自无能见之功。

又则灯纵能观见,自是灯观,何关于汝之事?则灯不名见也明矣]。[明矣]就是非常明显。[眼不名见,例此可知]。

可是,一般人都迷惑了,以为眼能见,不知道后面是心性在见。[初例明眼见之谬竟]。

[巳二 结申心见正义]

经文54:[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所以,你应当知道:灯只能显色,就是灯只能帮助显色,不能变成能见。如是见者,是眼非灯,能看到的是眼睛,绝对不是灯,这一层道理你懂。

所以,这里标号成A段;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所以,这里分两段。

再解释一遍:A、是故当知,所以,你应当知道,外面的灯,只能帮助你显出这种种的色相,而如是见者,而能看到的是眼睛看到,约不是外面的灯,这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更深一层的,B:如果你在[是眼非灯]后加:[同样的道理]五个字,这样更清楚了。

同样的道理,眼是能显色,眼睛只是帮助显色的,真正的看的是什么?如是所见之性,是心非眼,是后面那一颗心在作用,不是那个眼根的肉眼在看。

这样前面让你知道,粗糙的例子让你理解,后面就更微细地推进一步,更微细的让你去觉察到说:喔!眼根也是能显色,真正的见后面的见性,是心在看,不是眼。

所以,你没听说过吗?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是不是?我们读过这个古书,都是这样子,还要有心呢!所以,重点是心。

[是辗转成谬之故,当知自有正义可申。此正明见性是心非眼,非但不藉明尘,兼亦离彼肉眼,故以灯为能例,眼为所例,有眼得灯,此但借灯以显色]。

这个大家都知道,[如是见者],如是能见者,加一个[能]字更清楚,如是能见的话,[是眼而非灯]。

是眼睛而不是外面的灯,就一般[此事人所共知],就你大家能理解的,继续推论、继续深入地去理解。

[以此例明,无眼得眼],没有眼睛,突然得到了眼睛,恢复正常,[亦但借眼以显色],只是借着眼睛来显这个色。

[如是见者,是心而非眼],更推论真正的见,是后面那个心,不是那个肉眼。

[此事人所不觉],这个事情,一般人是不能理解的,一般人理解是:有眼睛、有灯光、有境界就能看,一般人理解到这个程度;

而佛陀教我们:要更深一层的,我们的眼根只是肉眼,真正能看的是后面那一颗心,佛陀要我们理解更深一层的道理。

[如来如是显发,可谓婆心特切,闻者急宜省悟,认取见性为心矣]。见性为心,就是见性才是真正的我们的心。

因此,我们要用不生不灭的清净心修行,用无所住的心来修行,每一个人本具的。

所以,让我们的清净心发挥,一直发挥作用,你只要记得:

歇即是菩提,天大地大的事都没事,天大的事情都没事,就是大彻大悟的人!

[观佛前呵],观佛前面呵叱[妄识非心,此显见性是心],那个见性才是我们的心,前后照应,即所以应阿难真心之求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211 佛陀的伟大就是在这个地方:明心见性

佛陀的伟大就是在这个地方:明心见性。

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伟大;美国发射太空船到月球去,阿姆斯壮(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

说:我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看起来都很伟大。

深海有人去探讨;外太空发射太空船;人体有医学去探讨,

唯独独没有人明心见性,去找到每一个人究竟存在的如如不动的心性;唯有佛陀发现,只有佛陀发现。

所以,佛陀是圣人中的圣人,

你一般科学知识,它都是往外,科学很好,帮助我们理解整个宇宙,物理、化学都很好,帮助我们增加我们的知识;唯独独佛性没有人发现,惟有佛陀。

    212 让我们的清净心发挥,一直发挥作用

一般人理解是:有眼睛、有灯光、有境界就能看,一般人理解到这个程度;

而佛陀教我们:要更深一层的,我们的眼根只是肉眼,真正能看的是后面那一颗心,佛陀要我们理解更深一层的道理。

[如来如是显发,可谓婆心特切,闻者急宜省悟,认取见性为心矣]。见性为心,就是见性才是真正的我们的心。

因此,我们要用不生不灭的清净心修行,用无所住的心来修行,每一个人本具的。

所以,让我们的清净心发挥,一直发挥作用,

你只要记得:歇即是菩提,天大地大的事都没事,天大的事情都没事,就是大彻大悟的人!

    213 见僧剔灯,就是熄灭的时候,正要拿走那个灯,[始彻证],一下子突然大悟

[昔枯木祖元禅师],过去有一个叫做枯木祖元禅师,[依大慧于云门庵,夜坐次],就是半夜起来。

以前出家人不像现在出家人这么好命,我们现在出家人,一个人一个房间,有的人两个,不一定,讲堂大部分老参都是一个人一个房间。

以前有时候古丛林不是的,木板钉一钉是整排的,睡觉的时候是整排的,一个一个躺着;起来的时候也是一个一个;到禅堂坐禅的时候,也是有次第的,这样坐整排。

所以,夜坐次就是半夜起来,大家坐着,很有次第性,也就是排好的意思,很有次第的坐着,要准备去禅堂了。

[见僧剔灯],这个[剔]本来是剃头的意思,就是除去头发叫做剔,在这里当作熄灭,或者是拿走。说:看到一个出家人。

以前不是这种灯,是油灯,油灯要用盖子盖一下,油灯就熄灭了。当然也有人用吹的:呼!吹熄了!

以前哪有电灯啊?都是油灯,同时挂在墙壁的;拜科学发达之赐,现在的人好命了,现在的灯光多亮啊!

又有麦克风,讲经说法又可以录音、又可以录影。多好啊!所以,我们感谢科学家的发明。

见僧剔灯,就是熄灭的时候,正要拿走那个灯,[始彻证],一下子突然大悟。

[有偈曰],有这个偈颂这么说:[剔起灯来是火,历劫无明照破,归堂撞见圣僧,几乎当面蹉过!不蹉过,是甚么?十五年前奇特,依旧只是这个]。

诸位!这个叫一般人来看,没有人看得懂,这一段看得懂的人举手,是不是?没有人看得懂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师父解释一下:剔起灯来是火,就是说当他熄灭,要拿起那个灯的那一刹那,是火。

这个[火]就是明心见性,见心中大智慧如火,就是开悟的意思。

正当熄灭灯,要拿走的时候,突然才见到了真火,就是真心。

历劫无明照破,有了般若智慧,本具的不生不灭的见性、涅槃妙心,历劫无明照破,喔!原来万法本如来藏。

归堂撞见圣僧,回到禅堂的时候,看到了圣僧,就是刚刚要剔灯的那个出家人,几乎当面蹉过。

蹉过就是差一点就错过了!假设说:这蹉过本来就是白白浪费的意思!

如果说换一个角度,不蹉过是什么?如果没有当面蹉过,是甚么,那又是什么状况呢?

十五年前奇特,十五年前想要有一个好奇,因为不悟嘛,想要见性这种好奇心,十五年前奇特,有这个好奇心,想要明心见性。今天明心见性以后,怎么样?依旧只是这个。

[只是这个]后面加四个字你就更清楚了:[没有新旧],没有新,也没有旧,依旧只是这个,没有新,没有旧。

就是每一个人都存在一个历劫来存在的这个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不缺一丝一毫,所以,依旧只是这个。

十五年前很好奇,想要明心见性;现在大彻大悟以后,发现依旧跟十五年前这个一样啊,也没有什么新,没有什么旧,以前十五年前就存在。

[慧以偈赠曰],慧就是大慧禅师。大慧禅师用这个偈颂送他:

[万仞崖头解放身,起来依旧却惺惺,饥餐渴饮浑无事,那论昔人非昔人]。

这个万仞,周朝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叫做万仞崖头,就是万丈深渊的悬崖边。

解放身就是纵身一跃,这什么意思?万仞崖头是指表法的,就是最难放下的时候,

众生总会留一点点执着,为自己着想,心也是,不管怎么样,他都会留一手。

面包师父留一手;中药的医师留一手;毛笔的老师留一手,什么事情第一个顾虑到,一定会留一点点当作将来的资粮,就是以[我]为考量。

所以,那个万仞崖头是指什么?是指最难放下的那个时候,解放身,那个时候纵身一跃,就是难舍能舍一样通身放下,就在那个时候,纵身一跃,跳!

一般人不敢,一般人叫他万缘放下,他那个命根不断,命根就是第八意识的微细执着,是很难要众生一跃的,在最难关的那一刹那,他一样能够看得破,叫做万仞崖头解放身。

起来依旧却惺惺,起来就是当他放下的时候,并不会因为放下而失去什么,放下的同时依然更为聪慧、更机灵,那个时候,放下就是全部都是用智慧的时候了。意思就是放下不但不会让我们失去什么。[却]还是还。[惺惺]就是更聪慧机灵。

这一句话什么意思?当他万法彻底通身放下的时候,会发现这个时候却依旧、依然更聪慧、更机灵,就是明心见性了。

饥餐渴饮浑无事,肚子饿了就去吃饭;口渴了就去喝水,[浑]就是全然,完全没事!

所以,大彻大悟就是没事;凡夫就是每一天、每一个时刻统统是有事!

那论昔人非昔人,他已经入于无我了、究竟平等了,昔人就是过去的明心见性,或者是不是过去的明心见性的那个人呢?哪里是论什么是过去的人,或者是不是过去的人?

意思就是:明心见性以后没有这个,完全无我,完全都是如来藏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没有分过去、现在、未来。

[夫剔灯何与本分事]?[夫]就是语助词。[剔灯],当他熄灯,要拿走这个灯的时候,[本分事]:就是明心见性。

当他熄灯,要拿走这个灯的时候,跟我们内心里面这个明心见性,完全本来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是两码事。就是那个熄灯跟明心见性有啥关系呢?本来就没有关系?

but但是,根器利的人,[乃即悟去],就见性。乃即悟去上面就是:若根器利者,就悟了!

我们啊,不要说熄灯啦、盖灯,就是把讲堂的灯统统拿铁锤全部都打破了,也不知道,浪费钱又白忙一场!是不是?

如果打个灯能够让你开悟的话,那没问题了?是不是?看到灯泡砰!只会说:师父!我去找师父来修!

不能体悟:灯自生灭,自性不动;尘自生灭,自性不动,体悟不出来。

   214 现在大彻大悟以后,发现依旧跟十五年前这个一样啊

见僧剔灯,就是熄灭的时候,正要拿走那个灯,[始彻证],一下子突然大悟。

[有偈曰],有这个偈颂这么说:[剔起灯来是火,历劫无明照破,归堂撞见圣僧,几乎当面蹉过!不蹉过,是甚么?十五年前奇特,依旧只是这个]。

诸位!这个叫一般人来看,没有人看得懂,这一段看得懂的人举手,是不是?没有人看得懂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师父解释一下:剔起灯来是火,就是说当他熄灭,要拿起那个灯的那一刹那,是火。

这个[火]就是明心见性,见心中大智慧如火,就是开悟的意思。

正当熄灭灯,要拿走的时候,突然才见到了真火,就是真心。

历劫无明照破,有了般若智慧,本具的不生不灭的见性、涅槃妙心,历劫无明照破,喔!原来万法本如来藏。

归堂撞见圣僧,回到禅堂的时候,看到了圣僧,就是刚刚要剔灯的那个出家人,几乎当面蹉过。

蹉过就是差一点就错过了!假设说:这蹉过本来就是白白浪费的意思!

如果说换一个角度,不蹉过是什么?如果没有当面蹉过,是甚么,那又是什么状况呢?

十五年前奇特,十五年前想要有一个好奇,因为不悟嘛,想要见性这种好奇心,十五年前奇特,有这个好奇心,想要明心见性。今天明心见性以后,怎么样?依旧只是这个。

[只是这个]后面加四个字你就更清楚了:[没有新旧],没有新,也没有旧,依旧只是这个,没有新,没有旧。

就是每一个人都存在一个历劫来存在的这个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不缺一丝一毫,所以,依旧只是这个。

十五年前很好奇,想要明心见性;现在大彻大悟以后,发现依旧跟十五年前这个一样啊,也没有什么新,没有什么旧,以前十五年前就存在。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215 放下不但不会让我们失去什么,更聪慧、更机灵,就是明心见性了

[慧以偈赠曰],慧就是大慧禅师。

[万仞崖头解放身,起来依旧却惺惺,饥餐渴饮浑无事,那论昔人非昔人]。

这个万仞,周朝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叫做万仞崖头,就是万丈深渊的悬崖边。

解放身就是纵身一跃,这什么意思?万仞崖头是指表法的,就是最难放下的时候,众生总会留一点点执着,为自己着想,心也是,不管怎么样,他都会留一手。

面包师父留一手;中药的医师留一手;毛笔的老师留一手,什么事情第一个顾虑到,一定会留一点点当作将来的资粮,就是以[我]为考量。

所以,那个万仞崖头是指什么?是指最难放下的那个时候,解放身,那个时候纵身一跃,就是难舍能舍一样通身放下,就在那个时候,纵身一跃,跳!

一般人不敢,一般人叫他万缘放下,他那个命根不断,命根就是第八意识的微细执着,是很难要众生一跃的,在最难关的那一刹那,他一样能够看得破,叫做万仞崖头解放身。

起来依旧却惺惺,起来就是当他放下的时候,并不会因为放下而失去什么,放下的同时依然更为聪慧、更机灵,那个时候,放下就是全部都是用智慧的时候了。

意思就是放下不但不会让我们失去什么。[却]还是还。[惺惺]就是更聪慧机灵。

这一句话什么意思?当他万法彻底通身放下的时候,会发现这个时候却依旧、依然更聪慧、更机灵,就是明心见性了。

饥餐渴饮浑无事,肚子饿了就去吃饭;口渴了就去喝水,[浑]就是全然,完全没事!

所以,大彻大悟就是没事;凡夫就是每一天、每一个时刻统统是有事!

那论昔人非昔人,他已经入于无我了、究竟平等了,昔人就是过去的明心见性,或者是不是过去的明心见性的那个人呢?哪里是论什么是过去的人,或者是不是过去的人?

意思就是:明心见性以后没有这个,完全无我,完全都是如来藏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没有分过去、现在、未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216 十番显见的第二番:显见不动

[卯二 显见不动 分四 辰初 叙众望示  二 辨定客尘 三 正显不动 四 普责迷认]

[今初 叙众望示]经文55:[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辰二 辨定客尘 分二 巳初如来询究原悟 二 陈那详答佛印]

[今初 如来询究原悟]经文56:[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佛问汝等当时,闻说客、尘二字,因何开悟?今成圣果?故问因何开悟,欲今详叙客、尘、主、空],

什么是客?什么是尘?什么是主?什么是空,要分清楚。

诸位!这里总归一句话,注意听!客、尘就是生灭;主、空就是不生不灭,就是这么简单,放下生灭就是不生不灭。诸位,法不必找,放下就是。

[巳二 陈那详答佛印]经文57:[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悟到了生灭,放下,同时就是不生灭。

经文58:[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

若实主人,自无攸往,[攸]就是所往。若实主人是指我们的心性;不遑安住是指生灭的意识心,自无攸往,实是主人是指如如不动的心性。

意思是说:如果是生灭的意识执着心,应当放;如果是主人,你应当知道,那个是如如不动的见性,是作得了主,是主,你就要往这边走;是客,就放下,舍妄求真,就是这个道理。

经文59:[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注意听!如是思惟就是如是正观,这个很重要的!

如是这样正确的观照,很正确的知见,如是正观,不住名客,不住就是刹那生灭的东西,如同来我们心性作客的,千万不要去执着这种东西,不要去妄动,因为它是无住的。

住就是永远存在了!我们这个般若智慧一直存在,明心见性,明本心、见本性,那个如来藏性是我们的主人,住名主人。

以不住者,名为客,不住,因为它住不下来,刹那生灭的意识、执着和分别心,就是客。

如果你动念,动到了执着念,这就变成客为主了,把这个意识心变成你的主人;如果你动分别的念,也就变成易客为主了,就把这个不重要的,变成你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了。

为什么要念念消归自性,归无所得?为什么要这样一直重复的讲?念念消归自性,归无所得,为什么一直讲自性?因为那个才是主啊,成佛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才能成佛。

经文60:[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

这个很清楚的在告诉你:如如不动的心性,就像虚空一样的,从来不生、从来不减;从来不来、从来不去;来去、生灭、增减,都不可得。

所以,这一段你只要好好的体悟,就能了解,摇动的东西,意思就是:只要是生灭的东西,都不值得取。不管你现在拥有多少的房地产;不管你拥有多少的金钱,都是过目云烟,暂时为我们所用的。

经文61:[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所以,只要是生来相就是如此,它就是会摇动的;只要是意识心,它就是摇动的。

因此修学佛道,刚开始稍微克制一下那个情绪,慢慢进入三昧,正定、正念,然后,二六时中更精进。

[如是思惟,乃以见道之智,观察思惟:澄然寂静,名之为空;飞扬摇动,名之为尘。是我当时开悟,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经文62:[佛言:如是]。这个就佛印证了。

所以,很多人有没有开悟,为什么要找见性的人印证呢?因为这样才不会偏离修行的主题。

我们修行的主题是心性,如如不动的心性,如果不能体悟到,拿出这个重要的明心见性的功夫,心外一直求法,那么,跟佛道一点都不相应。

所以,求印证是很重要的!佛言:如是。答对了!

[辰三 正显不动 分二  巳初 对外境显不动  二 对内身显不动]

[今初  对外境显不动]经文63:[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经文64:[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
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佛告阿难,你看到我的手众中开合,是我的手有开有合?这是比喻外尘,有开有合;

为复汝的见性,是有开有合呢?其实见性根本就没有开,从来没有开,哪里有合?从来没有合,也不必开。

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就是说:世尊的手自己开自己合,我见如来的手自开合。

你看!开、合,而你的见性,你的心呢?根本就没有开跟合,你只是妄动,如果产生了执着,就变成妄动;

如果不执着,这个心性就是智慧心,让它开,自然开;让它合,自然合,心性怎么样?不动,叫做无所住,你就抓到修行的重点。

开、合,就表示一切天地万法统统是生灭,有开、有合,只要有生、有灭,不有一件东西是永恒的,只有这一件如如不动的心性是永恒的。

所以,我们要坚持什么?坚持如如不动,三昧一直现前。所以,这个三昧它是需要培养的,譬如说:你以前执着一百件事情,每事必烦恼,现在少了五十件,你进步了!

经文65:[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现在阿难真的开悟了,真的见性了,有一点点讯息了。佛言:是谁在动?是谁在静呢?阿难现在对心性有所体悟了,

阿难说:佛手不住,不住就是生灭,就在动态中。佛的手一直在动,一开一合……叫做佛手不住,就是佛的手在动态中,不住就是不停。佛的手一直在生灭的意思,佛的手一直动不停。

而我的见性,连静态都没有,谁为无住?无住就是不停,就是动。

阿难说: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我这个见性本来就存在,连静相都没有,哪来的动?

因为动是对静讲的,静是对动讲的,诸位!动、静本来就是生灭的东西。无住就是动,就是不停的动。这个无住不是无所住那个无住,完全不是的,这个无住是动的意思。

经文66:[佛言:如是]。嗯!答的好!正确。

[巳二 对内身显不动] 经文67:[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

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经文68:[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止]就是静,我连静相都没有,谁在动?因为我们的清净自性,是远离动相、动跟静的,远离一切相的,是寂灭的。

经文69:[佛言:如是]。答对了。

[眼中见性,湛然圆满,超然独立,不特与外境无干,而与内身亦不相干。

又非但无有动相,并静相亦不可得,诚所谓这个见性,内脱根身,外遗世界,身、境两不相干,动、静二皆不属]。

其实这二个关键在哪里?关键在无所住。身、境两不相干,关键在无住;动、静二皆不属,就是无住,根、尘统统离。

[若能亲见根中,不动摇之定体,即是奢摩他,微密观照,最初方便也。故佛复印可曰:‘如是’。三正显不动竟]。

[辰四 普责迷认 (分三)  巳初 取昔所悟客尘]  经文70:[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

[不独头之摇动是尘,凡一切动相,皆属尘义。又不独佛手开、合不住是客,凡一切不住,皆属客义],不住就是生灭,一时一刻也停不下来,

所以,不住就是缘起假相,生灭的意思,凡一切都是生灭,皆属于客意。

[二 令观现前主空]经文71:[汝观阿难,头自摇动,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师父先解释一下:说,你看这个阿难,头自己在那边摇动;可是,见性并没有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舒]就是伸开来,[卷]就是卷回来。

[巳三 怪责自取流转]经文72:[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

云何就是责怪,你以这个动为身、为境,动就是生灭了。

把这个生灭当作自己的身,把这个生灭的外境,当作是以为实在的外境,却拼了老命一直执着。

所以,从始及终,从始到最后,都是念念生灭。所以,这个天地之下,就没有一物可以值得你执着。

经文73:[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你看!自取流转,没有人让你痛苦,是我们让自己痛苦。我们让自己掉进去生灭无常、假相当中,痛苦,而没有办法脱离。

所以,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认外物是自己的,认这个四大为自己的色身,认为外境是自己所拥有的,生灭执着不断,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此科以见性,离身、离境,凝然本不动摇,四义],叫做妙、明、寂、常[中是寂常义],[二显见不动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217 阿难稍有解悟,才开始感觉过去以往是错的

经文54:[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经文55:[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伫]就是等待佛陀的慈悲教诲。此文乃结前起后,上四句是结前,下四句是起后。是言,即是心非眼,这四个字要一起念。是心不是眼。

[默然乃静默无语,稍有解悟,始觉向日之非],[向]就是过去。才开始感觉过去以往是错的。

[《正脉》云:一者:一向但知,有眼方为有见,无眼即为无见;今验盲人睹暗,始知无眼亦有见,而此见与眼,殊不相干]。

[一向]就是以前,只知道有眼睛才有见,无眼即为无见;现在检验这个盲人睹前面的一片黑暗,才知道没有眼睛也可以见,只是见暗而已,而此见与眼睛完全不相干。

[二者:一向但知,见明方可成见,见暗不得成见]。一向只知道,见明才可以成见,见暗是不允许成见的。

[今例有眼暗中,所见之暗,同于无眼,日中所见之暗无异],把笔拿起来,为个分两段,文言文看起来很艰涩!

下文这样分:A:今例有眼暗中,所见之暗;B:同于无眼,日中所见之暗无异。这样看才看得懂。

今例有眼,就是正常的眼睛,暗中,加二个字:但是在,但是在暗、黑暗中,所见之暗,今例有眼睛,但是在黑暗中所见之暗。

B:同于没有眼睛,日中就是有光线,白天的时候有光线所见到的暗,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你没有眼睛,就算白天,你也看到是一片暗的,始知见暗之时,诚亦是见仍然是见。

[三者:一向但知]一向只知道,[见惟是眼,不名为心;今观有眼得灯,无眼得眼,但皆显色,始知见乃是心。而此见精,离彼肉眼,别有自体,诚异前心离尘无体矣]。

说:今观,现在了解了,当有眼睛,得到了外面的灯;无眼睛,得到了眼睛的时候,眼根的作用只是来显色的,眼根的存在只是来显色的,始知这个见是心,能见到的其实是心,不是那个肉眼,意思跟肉眼没关系,肉眼只是显色而已。

而此见精,离彼肉眼,别有自体,你看!这一句就是重点。

所以我们知道,见一切相,起心动念就错,因为见性是独立,离于根跟尘的,你根尘一合,动念就是错。

因为根缘尘,起心动念是无自体性的;而见性不是这样子,它是离有自体性的。

诚异前心离尘无体矣,诚实在是,实在是不同于前面的妄心、意识心,这个心就是意识心。

它是离尘无体性的,意识心就是离开六尘活不下去,意识心离开六尘没办法自活,就是鱼离开水没办法活。

一个真心,真心是离尘有体性的,无关于尘的;是这样子的!

[默然之中,反复研味此意而已。心未开悟者:不是完全未悟,但未大开悟耳。

前已觉缘心不寂不常]。缘心就是攀缘心、意识心。意识心是刹那生刹那灭、刹那执着、刹那分别,让人痛苦不堪,不但不能寂静,也不能永恒,而众生把它误为是寂静、是永恒的,一切众生都是靠这个。

[非妙非明,故别求寂常妙明之心;

今佛示我此见为心,灵光独耀],你只要了解,明心见性的人,不受六根、六尘的影响,他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已具妙明之义,未审此心,亦具寂常义否]?前面讲的四义:寂、常、妙、明。

[此正结前,下乃起后。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冀者望也,如来法音,皆从大慈悲心中流出,故曰慈音。宣示即希望宣扬指示,见性是心之心]。

见性是心的心,[亦具寂常妙明诸义否?佛则应其所请,下九番显见]。九番,轮番上阵,就是九次。[以及四科皆显诸义:第二显见不动,是寂、常二义]。

寂、常、妙、明,所以,这十番显见离不开四义,就是寂、常、妙、明。

所以,[第二显见不动,是寂、常二义。第三显见不灭;第四显见不失;第五显见无还;皆属常义],寂、常、妙、明的常义。

[第六显见不杂;第七显见无碍;第八显见不分;皆妙明义],寂、常、妙、明的妙、明义。

[第九显见超情;乃属妙义],情就是可以思议的;超情,就是不可思议的,真心是超越一切思惟的模式的。所以,显见超情就是进入不可思议,叫做妙。

[第十显见离见],第一个[见]是真见,显真见是离于妄见的,这个真见是离于妄见的,叫做显见离见。当他显出真见的时候,是离于种种妄见的。乃是属于是寂、常、妙、明里面的常跟妙二义。

[四科之前,佛示诸法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于此四义],四义:寂、常、妙、明,[加周圆一义],[周]就是遍,遍周、周遍的意思。[圆]就是圆满。周圆就是周遍圆满。

意思就是:一切法皆寂、切法皆妙、一切法皆常、一切法皆明,周遍圆满。

[显见之中,如不失、无还、不杂、无碍、不分诸科,皆含有周圆],周圆就是周遍圆满之义。

[此心即是如来藏心,岂同缘心],中间加一个[之]。哪里跟那个攀缘的意识心,是[生灭、昏扰]、让人动念,起无明起烦恼的,而且会[动摇、随尘有无耶]?尘有,缘心的生灭心就有;尘无,生灭心即灭,落入微细的一种执着,潜藏在内心里面变成种子。

所以,随尘有无,意识心就是随尘有无,随尘有无就是无体性、无自体性。所以,注意!重点在妄心是离尘无自体性;真心离尘有体,重点在这个地方。

离外尘无自体性,就是意识心,我们众生都是用这个,从出生到死亡,每天都在色声香味触法里面打转,没有一时一刻停下来,而用的都是意识心。

圣人用的就是真如心,佛陀用的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妙心,无关于根——六根;无关于尘,他体悟了,体悟了什么?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

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就是没有色、受、想、行、识,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都是空,不可得,就是心境不二,事理不二,因跟果也是不二。所以,悟到不二法门,就明心见性![初叙众望示竟]。

    218 能见到的其实是心,不是那个肉眼,肉眼只是显色而已

现在了解了,当有眼睛,得到了外面的灯;无眼睛,得到了眼睛的时候,眼根的作用只是来显色的,

眼根的存在只是来显色的,始知这个见是心,能见到的其实是心,不是那个肉眼,意思跟肉眼没关系,肉眼只是显色而已。

而此见精,离彼肉眼,别有自体,你看!这一句就是重点。

所以我们知道,见一切相,起心动念就错,因为见性是独立,离于根跟尘的,你根尘一合,动念就是错。

因为根缘尘,起心动念是无自体性的;而见性不是这样子,它是离有自体性的。

诚异前心离尘无体矣,诚实在是,实在是不同于前面的妄心、意识心,这个心就是意识心。

它是离尘无体性的,意识心就是离开六尘活不下去,意识心离开六尘没办法自活,就是鱼离开水没办法活。

一个真心,真心是离尘有体性的,无关于尘的;是这样子的!

   219 这十番显见离不开四义,就是寂、常、妙、明

[前已觉缘心不寂不常]。缘心就是攀缘心、意识心。

意识心是刹那生刹那灭、刹那执着、刹那分别,让人痛苦不堪,

不但不能寂静,也不能永恒,而众生把它误为是寂静、是永恒的,一切众生都是靠这个。

[非妙非明,故别求寂常妙明之心;今佛示我此见为心,灵光独耀],

你只要了解,明心见性的人,不受六根、六尘的影响,他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已具妙明之义,未审此心,亦具寂常义否]?前面讲的四义:寂、常、妙、明。

[此正结前,下乃起后。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冀者望也,如来法音,皆从大慈悲心中流出,故曰慈音。

宣示即希望宣扬指示,见性是心之心]。见性是心的心,[亦具寂常妙明诸义否?

佛则应其所请,下九番显见]。九番,轮番上阵,就是九次。

[以及四科皆显诸义:第二显见不动,是寂、常二义]。寂、常、妙、明,所以,这十番显见离不开四义,就是寂、常、妙、明。

所以,[第二显见不动,是寂、常二义。第三显见不灭;第四显见不失;第五显见无还;皆属常义],寂、常、妙、明的常义。

[第六显见不杂;第七显见无碍;第八显见不分;皆妙明义],寂、常、妙、明的妙、明义。

[第九显见超情;乃属妙义],情就是可以思议的;超情,就是不可思议的,真心是超越一切思惟的模式的。所以,显见超情就是进入不可思议,叫做妙。

[第十显见离见],第一个[见]是真见,显真见是离于妄见的,这个真见是离于妄见的,叫做显见离见。当他显出真见的时候,是离于种种妄见的。乃是属于是寂、常、妙、明里面的常跟妙二义。

   220 不受六根、六尘的影响,他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前已觉缘心不寂不常]。缘心就是攀缘心、意识心。

意识心是刹那生刹那灭、刹那执着、刹那分别,让人痛苦不堪,

不但不能寂静,也不能永恒,而众生把它误为是寂静、是永恒的,一切众生都是靠这个。

[非妙非明,故别求寂常妙明之心;今佛示我此见为心,灵光独耀],

你只要了解,明心见性的人,不受六根、六尘的影响,他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221 妄心是离尘无自体性,真心离尘有体

尘有,缘心的生灭心就有;尘无,生灭心即灭,落入微细的一种执着,潜藏在内心里面变成种子。

所以,随尘有无,意识心就是随尘有无,随尘有无就是无体性、无自体性。

所以,注意!重点在妄心是离尘无自体性;真心离尘有体,重点在这个地方。

离外尘无自体性,就是意识心,我们众生都是用这个,从出生到死亡,每天都在色声香味触法里面打转,没有一时一刻停下来,而用的都是意识心。

圣人用的就是真如心,佛陀用的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妙心,无关于根——六根;无关于尘,

他体悟了,体悟了什么?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

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就是没有色、受、想、行、识,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都是空,不可得,

就是心境不二,事理不二,因跟果也是不二。所以,悟到不二法门,就明心见性!

   222 清净自性是我们的主人,常恒亘古不变的存在的般若智慧一直存在

经文56:[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这一段,[此佛询究原悟。欲借昔之客、尘,显今身境]。

这个客是对主讲的,这个尘是对空讲的。

这个客就是所谓的客人,来作客的,客人来作客,作客完了以后就走了,也就是来来去去。

譬如说:我们到饭店去住一个晚上,第二天我们就要离开;那么饭店的主人一样在那个地方。

我们的讲堂常住众是主;来这边挂单的法师,作个客,一天、两天的挂单就走了,这个叫做客。

这个意思就是说:清净自性是我们的主人,常恒亘古不变的存在的般若智慧一直存在。

关于意识心所引起的烦恼,是无所住的,是生灭的、是无常的、是无自性的,就像来我们的清净自性作个客一样。

我们现在弄不清楚,以客为主人,把意识心当作是我们能作主的,结果我们活得很辛苦!

那么,这个尘是对虚空讲的,譬如说:早上起来打扫的时候,我们打开窗户,让阳光射进来,我们一边扫地的时候,会发现很多的灰尘。

所以,虚空永远不变。这些灰尘虽然遍满了整个虚空,可是,不影响虚空。所以,这个空也是如如不动;尘,它也是变成生灭的。

这个都在比喻什么?客人和主人的关系,就是清净自性跟意识型态的关系,哪一个是主人?哪一个是客人?你要分清楚;

哪一个是如如不动的心性,如虚空?哪一个是烦恼的意识心如尘?

这两个字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客是粗境的烦恼,尘是微细的烦恼;客是指见惑,尘是指思惑,所以,有更进一层的含义。

欲借昔之客、尘烦恼,这个是显示生灭无常的东西,显示无自性的烦恼、意识心。显见身、境。

[昔之主空,显今见性],昔之主,刚刚所讲的,[主]就是主人,它是对客人来说的,客人来作客,当然很快化就会离开。

我们的意识心就是停顿一下,譬如说:我们起个贪瞋痴,或起一个善念,做做善事,执着一下,又消失了;起个贪念、动个瞋恨心,动一下,又消失了。

所以,客是不能久住的,不是像如如不动的清净自性。

那么,空是对尘讲的;这个主针对的是属于身,比较容易看得到主跟客的关系,你像色身来比喻,让你容易了解。

空跟尘是对心的比喻,这个就更深一层的。注意这个[空]字,这个[空]字是指虚空,不是指空性的意思,在这里要特别地注意。

显今之见性,以前的客、尘,来显示现在的身体的处境;过去的主跟空,来显示现在如如不动的见性。

    223 佛为什么手柔软呢?因为佛无量劫来,这个手修了无量的善事,心有无量的慈悲

经文56:[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尔时世尊,即望慈音宣示之时。佛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舒者伸也,

佛前以手],佛在前面用手[擎拳]开[示阿难,现则伸手开拳,要引阿难大众,见性现前。

兜罗绵柔软,佛手似之]。命相学有的人讲,当然这是命相啦!

说手比较柔软的人,命就比较好一点,大家是这样讲,这当然是参考啦!

命相学也说:大拇指举起来的时候,这一块肉的饱合状态,这一块饱饱的,饱合状态的、有柔软性的,这个人是福报很大,福报很大了!当然,撞到肿起来那不算。

有的人就是很薄,当然,这是命相学啦,这只是随手谈一谈而已,大家不必太执着这种东西。

佛无量劫来,为什么手柔软呢?因为佛无量劫来,这个手修了无量的善事,心有无量的慈悲,

所以,师父还是一再地强调说:我们要以佛为模范,要柔软心、慈悲心,我们的两手是用来造善的,不是要做恶的。

[佛五轮指端,皆有缦网之相,且有金光,故曰:网相光手。

诲敕阿难及诸大众者:乃诲以见性不动,如主],就象主人如如不动,不变,不是像客人来来去去。

[如空],不动,不像这个灰尘滚滚飞扬。[敕令勿更错认,客尘动摇之身境]。

诸位!这个客跟尘主要的在强调什么?后面那二个字要画线,[动摇]的意思。

意思就是说:凡是这个缘起生灭的动摇之相,都不足取,都不值得你执着。

换句话说:如果你体会到这一点,就用无为法修行,无为法就是见一切相总是幻,身心如如不动。

   224 无为法就是见一切相总是幻,身心如如不动

凡是这个缘起生灭的动摇之相,

都不足取,都不值得你执着。

换句话说:

如果你体会到这一点,就用无为法修行,

无为法就是见一切相总是幻,身心如如不动。

   225 佛在雪山,苦行六年之后,诣菩提场,腊月八夕],十二月初八的早上,[睹星出现,忽然大悟,得成无上佛道

经文56:[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我初成道,于鹿园中者:佛在雪山,苦行六年之后,

诣菩提场,腊月八夕],十二月初八的早上,[睹星出现,忽然大悟,得成无上佛道。

即以自所证之道,转无上根本法轮,说《华严》圆满修多罗教],

修多罗,翻译成中文叫做经,有贯、摄、常、法的四种含义。

我们说弥陀修多罗,就是《弥陀经》;华严修多罗,就是指《华严经》;法华修多罗,那就是说《法华经》。

[小机在座,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

小机是指根器比较差的,小根器的,虽然也参加华严会上,就是眼睛这样看,看不到圆满的报身卢舍那;

有耳不闻圆顿教,虽然有耳朵,但是,不懂圆顿大教。

所以,不得已前面加一个佛字就更清楚,佛[不得已依本起末],依这个根本的大教,就是依究竟一实相寂灭的华严思想。

没办法,只好起末,就讲一些众生比较懂的,[末]就是简单的,大家比较容易体悟的。

因此,[不动寂场,而游鹿苑],不动寂场是指如来心性,世尊证得了一乘大寂灭的涅槃道场,

所以,走到哪里,他都是如如不动,而以如如不动的心性,游鹿野苑,就是鹿苑。

[为五比丘说法。鹿园即鹿苑,在波罗柰国境,为古帝王苑囿],[囿]就是养禽兽的地方。[又为帝王养鹿之园]。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226 畜生中是有菩萨的

经文56:[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鹿园即鹿苑,在波罗柰国境,为古帝王苑囿],[囿]就是养禽兽的地方。[又为帝王养鹿之园。

其因缘:昔有国王游猎,无数兵士,各持利器,作一猎围,围内众生,必难幸免。

时有二群鹿,各五百只,其鹿王:一释迦过去示生畜类,行菩萨道;一为提婆达多。

时释迦鹿王,与达多鹿王言:今国王围猎,我等以及一切禽兽,身命难保。

我与汝当向王请愿,救彼身命,汝我二群轮流,每日进贡一鹿,请王解围。

达多鹿王从其意,遂至王所,士兵见欲杀之],看了准备杀它。

[鹿王能作人语云],在经典讲,人寿有四万岁、六万岁的时候,畜生可以讲话,不是像现在人寿百岁,畜生没办法跟人沟通,也很难!

就算现在科学很发达,说这些畜生有时候,也有表达种种的语言,但是,人类要好好去体会,叫做动物行为学。

鹿王能作人语言:[勿杀我。我与王请愿。鹿能人语,人皆奇之!又云请愿更奇。

乃报告于王,有鹿能作人语,与王请愿。王闻亦奇之],这国王听到也是很稀奇,就允许它进来,[即许入。

行礼讫,跪奏云:大王今日游猎,小鹿大胆启奏,求王下令解围,我等当每日进贡一鹿,王可日食鲜味,终身食之不尽;

若尽行围猎,众鹿必死,王食不及],就是没有办法继续吃到新鲜的肉,所以,这个叫做不及。[以后无鹿可食。’

王因奇其事,遂允解围。一日轮达多鹿群进贡,派一母鹿,身怀有孕,再二日即产。

乃求王先派他鹿,待子生后,再往进贡。王怒不许,曰:‘汝欲后死,谁愿先死耶?’

该母鹿即到释迦鹿王处,哀求为派一鹿,代其今日进贡,俟子生后],[俟]就是等待,等待生了孩子以后,[即往进贡,可以保全其子。

释迦鹿王,心中一想:若派其他,殊难开口,若不设法,又负所求,乃令母鹿,在此群中,自往代之]。

所以,到国王那个地方,[至国王所,王问:子来何为?][子]就是你,你来做什么呢?

回答说,[曰:进贡与王充膳。]这个[膳]就是饮食的东西,左边也可以把它改成饮食的食这个部首,一个食一个善也可以。

[王曰:难道汝二群之鹿,皆食尽耶,要轮汝自己进贡?

对曰:二群之鹿,只有增加,王日食一鹿,统计所生,一日不只一鹿]。一只不止生一鹿,何况王每天只吃一只。

[曰:何为子来耶?][子]就是你,那你为什么来呢?[乃告以母鹿请愿之事,不得不以身代之。

王为感悟,畜生中是有菩萨。

乃说偈曰:汝是鹿头人],表示你是畜生中的人的心。[我是人头鹿],我虽然是一个人,但是,心像畜生一样。我们讲的:人面兽心。

[我从今日后,不食众生肉。遂将群鹿养于苑囿,禁人加害,故称鹿苑。此处乃钟灵之地,多有仙人在此修行得道,又名仙苑]。

   227 他是证果的罗汉,为了救族群,可以牺牲自己

经文56:[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者:五比丘,佛初出家时,净饭王遣五位大臣,往劝太子回宫]。

父亲这一方面有三个人跟着去,[父族三人:一、阿鞞],中国话叫做马胜,[此云马胜;二、跋提,此云小贤;

三、拘利],中国话没有翻译,[华言未详;有云即摩诃男]。这个摩诃男经典是有记载的,也是证果的阿罗汉。

这个摩诃男还有一个故事,说当敌人杀进来的时候,这个摩诃男就请求那个军队的领导,说希望跟他约好。

说:如果我潜入水中,等我浮起来的时候,你再杀我的族人,我们希望能够有这样的请求。

教官就说:好了,既然这样讲,就让你潜下这个水池里面,等你起来的时候,我再开始杀。最多几秒钟、几分钟你一定要起来!

所以,这个摩诃男就潜入水中,因为他的头发很长,他就把这个头发,绑在这个石头上,让他不会浮起来。

这个族群,释迦族群统统跑光了,奇怪!这个尸体怎么没有浮起来呢?

后来叫人潜水下去看,这个摩诃男死在水中,把头发绑在石头上。

这个记载,多少有一点文字上的出入,这个是指摩诃男,他是证果的罗汉,为了救族群,可以牺牲自己,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228 太子乃曰:不成佛道,不回本国

经文56:[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者:五比丘,佛初出家时,净饭王遣五位大臣,往劝太子回宫]。

父亲这一方面有三个人跟着去,[父族三人:一、阿鞞],中国话叫做马胜,[此云马胜;二、跋提,此云小贤;三、拘利],中国话没有翻译,[华言未详;有云即摩诃男]。

[母族二人:一、阿若多,此云解本际,又云最初解;二、十力迦叶,此云饮光。

寻到太子,劝请回宫,太子乃曰:不成佛道,不回本国。]

诸位!如果在这里要准备出家的人,就要发这种愿:不见性、不成就道业,不离开讲堂。他这样才有办法住下来。

说:滚动的石头不长青苔。我们常常要参这个善知识,道场跑来跑去,那个是很难成就的!

所以,如果有了好的善知识、好的道场,发心准备出家的,何况三位都是大学毕业的,要把心定下来。

[不成佛道,不回本国。五人因太子不回,不得回朝复命,乃随从太子游方五载,而至雪山,同修苦行六年。

三人不堪苦行者,乃往鹿园,别修异道;后二人见太子受牧女乳糜之供],这个[糜]就是粥。[亦复舍去,而至鹿园。

佛演《大华严》,虽称本怀,不契时机],所以,不对机就是多余的。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事,亦欲开方便门,说小乘法,乃思:谁应先度?

悲二仙之已逝];这二个仙人,他是在王舍城附近的二位著名的宗教导师,教导人们修习禅定的方法,他们一个叫做阿罗逻,一个叫做郁陀迦。这二个仙人已经不在了。

[喜五人之犹在,乃至鹿园,为五比丘等,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

为什么讲十二行呢?因为四谛讲三次,诸位翻开《表解》二八页,三转四谛法轮,三转四谛,三乘以四就是十二。

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四谛,简单解释一下,我们在《大专佛学十四讲表》已经讲得非常清楚。

   229 滚动的石头不长青苔

[寻到太子,劝请回宫,太子乃曰:不成佛道,不回本国。]

诸位!如果在这里要准备出家的人,就要发这种愿:

不见性、不成就道业,不离开讲堂。他这样才有办法住下来。

说:滚动的石头不长青苔。我们常常要参这个善知识,道场跑来跑去,那个是很难成就的!

所以,如果有了好的善知识、好的道场,发心准备出家的,何况三位都是大学毕业的,要把心定下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230 四谛就是四种真理

四谛就是四种真理,

此是苦谛,苦,这个世间实实在在是苦的,你不要一直不觉悟,这个世间无乐可言,因为是刹那、是生灭、是无常、是缘起。

所以,这个世间真是苦,不但是身苦,还有心灵的烦恼的苦。所以叫做苦谛。

二、此是集,就是集谛,集谛的意思就是集合一切烦恼,就会感应种种的痛苦,业感就会缘起。

所以,此是苦,就是世间的果;此是集,这是世间的因,[集]就是集一切的烦恼,简单讲:集一切见思二惑等等烦恼,贪瞋痴慢疑等等。

再来,此是灭,这是灭谛,我们身心皆苦;有一个快乐的涅槃,

所以,这个[灭]是灭苦的意思,意思是说:一个人证悟了涅槃的妙心,则能离一切苦。所以,[灭]就是灭苦,也就是涅槃义。

此是道,是指八正道,还有三十七道品,[道]就是路,就是可以通,可以通往涅槃之道,所以,此是道。

意思是说:你修八正道、修三十七道品,可以通往涅槃,可以度脱生死,此是道。此是灭,是出世的果;此是道,是出世的因。

好了,有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就变成世间果,此是苦;世间的因,此是集;出世的果,能得涅槃,此是灭;出世的因,此是道,修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就可以了生死、离苦得乐。

底下:示相转,对上根人讲的;劝修转,对中根人讲的;作证转,对下根器的人讲的。

示相转是啥意思呢?上根的人一听到此是苦,就知道苦有逼迫性,所以,不会象世间人这样子。

此是集——有招感性,你只要对这个财色名食睡死执不放,你就有召感痛苦的。而世间人不一样,世间人不知道这一层道理,这个有召感性、有逼迫性,所以,乐此不疲。

道——可修性,意思就是说:上根器的人,跟他开示了这个苦、集、灭、道,他就能够知道要修行。

对上根器的人来讲,这是示相,只要稍微点一下,就醒过来。就像一只好马,看到主人拿起这个皮鞭,这一匹马就跑得很快;

根器利的人也是一样,一听到了正法,他一辈子决定不放弃三宝,决定不放弃善知识,一定要好好修行。示相转。

再来,有一种人叫做中根器的,中根器的叫做劝修转,佛陀对这个中根器的,就跟人家讲说:哎呀!世间是苦的,汝应知!

世间这个苦从哪里来?集合贪瞋痴来的,汝应断;有涅槃是可以证的,可以证悟的,所以,汝应证;有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你应该好好修行,说:汝应修,这是对中根器的。

底下是对下根器的,根器很差的,说:此是苦,我已知,作证转就是佛陀的意思,佛陀自己,这个[我]是指佛陀。

佛陀告诉他:你要相信我释迦牟尼,世间身心皆是苦,因为是刹那生灭无常法,所以,你不可能拥有任何东西,你也带不走任何东西,这个的的确确是苦的,说:我已知。

此是集,我已断,所有的贪心、瞋恨心、嫉妒、愤怒,佛陀全部都断,包括微细的无明,我已断。

此是灭,我已证,释迦牟尼佛做榜样给我们看,他已经证得了佛果,的确是可以证得佛果的。

此是道,我已修,你看,我就是这样修学佛道的,是不是?这个叫做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

此是灭——可证性,就浊涅槃是可以证入的、证悟的。

    231 你只要对这个财色名食睡死执不放,你就有召感痛苦的

四谛就是四种真理(苦集灭道)。

底下:示相转,对上根人讲的;劝修转,对中根人讲的;作证转,对下根器的人讲的。

示相转是啥意思呢?上根的人一听到此是苦,就知道苦有逼迫性,所以,不会象世间人这样子。

此是集——有招感性,你只要对这个财色名食睡死执不放,你就有召感痛苦的。

而世间人不一样,世间人不知道这一层道理,有一个老板,他讨了个老婆,

可是,这个老婆又肥又胖又丑,但是,他是靠他老婆起家的,我们讲的被招赘,入赘的。

什么事都作不了主,可是,他又喜欢拈花惹草,他在公司里面,又喜欢了一个秘书。

这个老板娘虽然又肥又胖又丑,但是,人家家里很有钱,就派她的妹妹去监督,他就很气愤了,这是一部电影,老板就很气愤了!

然后,他要交的这个秘书,每次他这老婆都会出现,他就很讨厌这个老婆,可是又没办法离开这个老婆。

后来有一次,他老婆生日的时候,他因为交不到这个秘书,又怕被人家抢走,又讨厌这个老婆,又肥又丑,然后又没办法离开她,他没钱,他靠他老婆的。

生日的时候,蛋糕上面插了几根蜡烛,就端出来了,在这个花园里面举办生日派对,他就出来唱生日快乐歌,

他怎么唱呢?猪~~~你生日快乐!然后这蛋糕拿到他老婆前面,

他老婆一巴掌刮下去说:你这个音不会唱正一点吗?第一个字骂他老婆,那个[祝]把它念成[猪]。

众生他不知道,这个有召感性、有逼迫性,所以,乐此不疲。

道——可修性,意思就是说:上根器的人,跟他开示了这个苦、集、灭、道,他就能够知道要修行。

此是灭——可证性,就浊涅槃是可以证入的、证悟的。

   232 诸位,法不必找,放下就是

经文56:[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乃至鹿园,为五比丘等,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四谛就是四种真理(苦集灭道)。

底下:示相转,对上根人讲的;劝修转,对中根人讲的;作证转,对下根器的人讲的。

翻回《讲义》,[一、示相转;二、劝修转;三、作证转。

示集谛之相,即见、思烦恼],[集]顾名思义就是集合;苦从哪里来?就是集合烦恼来的啊,不停的执着来的啊,见思烦恼。

[见惑粗如客],如客是什么意思?容易觉察的意思。

[思惑细如尘],这个很难觉察,就像灰尘,有时候眼睛不睁大一点,看不到。[此在鹿园,所说客、尘之义。

及汝四众言一句,当指《阿含》会上四众。佛对之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即不能成就,无上正觉菩提之道。及阿罗汉者(解见在前),其故何也?

皆由客、尘烦恼所误。客、尘喻粗、细烦恼:我执分别,行相不停如客];来作客的一定要走,

换句话说:对境界上的执着,其实也带不走,也没有一样东西你可以带着走。

[我执俱生,行相微细如尘]。俱生就是先天带来的,俱生就是无量劫来存在的,诸位!难就是难在这个地方,困难就是难在降伏那个微细的习气。

你可以宽恕人家,这个你做得到的;但是,要叫你改变你的个性,这个很难!

碰到什么事情,金钱的纠纷,你会当作说:唉!就算我前世欠他的,你绝对看得开,稍微有一点功夫的佛弟子,都没问题。

但是,要碰到跟自己意见、看法不同的,这个时候习气就会上来。因此这个先天性的我执,任运而生,二六时中,修行困难就困难在那一刹那。

[我执即天台宗,所谓见、思二惑。客、尘为三乘人通惑,大、小共断],大乘、小乘共断,

[不断罗汉尚不能成],不断就是不断见、思二惑,罗汉尚不能成,[况无上菩提乎]?连二乘人都够不上。

[故曰:皆由所误。当时所说客、尘,乃喻集谛烦恼,反显主、空,乃喻灭谛耳]。

灭谛就是涅槃,苦、集、灭、道。什么叫灭谛呢?就是灭苦而成道,叫做涅槃,叫做灭谛。这个灭是灭什么?灭三界之苦。

[今但取能比之喻,不取所喻之法,以客、尘二皆属动,而喻身境,及缘身境之心;以主、空二皆不动]。

主人住在屋子里面当然不必动,客人来,住了就走了,他要动的;虚空是不动的,灰尘是动的。所以,以主人跟虚空来比喻二皆不动。[俱喻见性耳],还是要见性,都是在比喻见性。

[佛问汝等当时,闻说客、尘二字,因何开悟?今成圣果?故问因何开悟,欲今详叙客、尘、主、空],什么是客?什么是尘?什么是主?什么是空,要分清楚。

诸位!这里总归一句话,注意听!客、尘就是生灭;主、空就是不生不灭,就是这么简单,放下生灭就是不生不灭。诸位,法不必找,放下就是。

    233 如果你的烦恼时间愈来愈短,那么你的修行就是正确

[我执俱生,行相微细如尘]。俱生就是先天带来的,俱生就是无量劫来存在的,

诸位!难就是难在这个地方,困难就是难在降伏那个微细的习气。

你可以宽恕人家,这个你做得到的;但是,要叫你改变你的个性,这个很难!

碰到什么事情,金钱的纠纷,你会当作说:唉!就算我前世欠他的,你绝对看得开,稍微有一点功夫的佛弟子,都没问题。

但是,要碰到跟自己意见、看法不同的,这个时候习气就会上来。

因此这个先天性的我执,任运而生,二六时中,修行困难就困难在那一刹那。

有个具体的办法,如果你的烦恼时间愈来愈短,那么你的修行就是正确,你把这个情绪的变化缩短到当下。

譬如说:以前烦恼三个月,再来是一天,再来是一个小时,再来,一动念,马上放、舍,着这个没意义,好!就回归当下了。

在你们内心里面,你会发现,原谅有宽恕的一面;原谅人家,有光明的心性存在,放下,生命的品质会更好,你会开始享受你生命的泉源,就是般若的智慧。

你不再像世间一样,同流合污,起贪瞋痴,以为执着叫做快乐。慢慢的领悟到世尊的真理、所讲的正法。

没有一分、没有一秒,包括我们晚上在作梦的时候,也会梦到佛菩萨、也会梦到我们没有瞋恨心、也会梦到我们与人和平的相处。

所以,念佛的人用梦境来检视自己,如果我们在梦境里面,仍然严重的起贪瞋痴,那么我们往生便会有困难。因为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加上痛苦,是作不了主的。

简单讲:我们现在的情绪作不了主,临命终就会很危险!

要作得了主,也不是很困难,不思善、不思恶,你只要放下跟我生死没有关系的,这些不必要的客尘烦恼,每天只管自己,扫自己的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你尽管扫自己门前的雪,尽管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掌握了这个方向以后,其他的跟自己生死没有关系的,就是统统放下。

然后,守住一个大原则,物我是一如的,[物]就是指外境,[我]是指心性,外境跟心性,其实本来是同一个起源的,一个如来藏的,这样慢慢来,一步一步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234 我们现在的情绪作不了主,临命终就会很危险!

念佛的人用梦境来检视自己,如果我们在梦境里面,仍然严重的起贪瞋痴,那么我们往生便会有困难。因为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加上痛苦,是作不了主的。

简单讲:我们现在的情绪作不了主,临命终就会很危险!

要作得了主,也不是很困难,不思善、不思恶,你只要放下跟我生死没有关系的,这些不必要的客尘烦恼,每天只管自己,扫自己的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你尽管扫自己门前的雪,尽管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掌握了这个方向以后,其他的跟自己生死没有关系的,就是统统放下。

然后,守住一个大原则,物我是一如的,[物]就是指外境,[我]是指心性,外境跟心性,其实本来是同一个起源的,一个如来藏的,这样慢慢来,一步一步来。

    235 你尽管扫自己门前的雪,尽管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

我们现在的情绪作不了主,临命终就会很危险!

要作得了主,也不是很困难,不思善、不思恶,你只要放下跟我生死没有关系的,这些不必要的客尘烦恼,每天只管自己,扫自己的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你尽管扫自己门前的雪,尽管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掌握了这个方向以后,其他的跟自己生死没有关系的,就是统统放下。

然后,守住一个大原则,物我是一如的,[物]就是指外境,[我]是指心性,外境跟心性,其实本来是同一个起源的,一个如来藏的,这样慢慢来,一步一步来。

   236 诸位!放下万缘,你的方法就对了!

常常讲说:为什么修行不得力?因为方法错误。这个方法对跟方法错,有差多少?那是非常严重的!

修行的方法错误,我现在举一个例子,告诉你说方法错跟方法对,会有什么差别?

在北爱尔兰有一个农夫,他是牧羊,靠这个羊群来过活,羊毛、卖羊肉,还有这个羊乳。

少许的耕作加上这个羊,靠这个羊的经济作物来过日子。

可是,他有一个困扰,就是这个山区里面很多的野狼,找不到食物就来偷袭他的羊群,他有时候第二天看,这个羊,这里死一只,那里死一只。

肉没有全部吃完,咬死以后没有吃,有的吃一半、有的吃剩一只脚的。

这个农夫、牧羊人没办法了,这么大一座山怎么办呢?

他就去贷款,把他整座山都围铁丝网,围铁丝网以后,狼还是没有东西吃,在山上找不到;

铁丝网已经很低了,狼很聪明,挖这个地洞,就钻进去,狼群一只一只一直进去,就咬死了一堆,吃完了从那个洞,回到原位。

农夫没办法,就带着猎枪,二十四个小时守着,他很累,狼也很累。结果看到这个狼群来,他就开枪,就打,一个晚上有时候打死四、五只。他就用很愤怒的眼光,把狼当作是仇敌,因为它咬死很多的羊。

这个狼群有时候敢靠近,有时候不敢靠近,狼要吃一只羊很累;主人为了防止这个狼群,很累!

十几年来他损失的羊、他投注的经费,身心俱疲,还是没有办法防止这个狼群的攻击。

后来他去请求一个义大利的,专门叫做生物、动物行为学家,专门研究动物的行为的,那个人是专门跟狼群生活的。

把野外小只的狼抓回来,慢慢的养,他要观察狼的行为,这狼的行为里面,它有阶级的,这个狼群里面的首领要先吃的。

再来,经过打斗以后,变成狼群的群王,这个动物行为学家跟它们生活在一起。

再来就研究狼的嘷叫声代表什么,他就开始一直研究,十六年,专门研究狼群的攻击行为,它的行动。

后来这个爱尔兰去请这个义大利的专家,去请示他,这个义大利的专家还是没有办法,

后来两个人一起去请示一个美国黄石公园野狼专家,请示以后,专家告诉他:狼群它是有习性的、有地盘性的。

你只要在这一群狼来,你放另外一群狼群的嘷叫声,叫做宣示地盘,用这种方式,它就不敢入侵。

动物的行为它有地盘性、有区域性,它的地盘性很坚强,同时它也不敢随便的去入侵其它狼群的地盘。

农夫就录了好几群狼叫的声音,拿这个录音带回去以后,就这个扩音器不定时的播放,把它扩到整个山区。

经过几年,他这样一放以后,方法对了,中奖!从此以后,没有一只狼来咬他的羊群。

方法错的时候,羊被咬死,狼群被打死,花费了多少铁丝网的钱,他就是搞不定它!

方法对的时候,一毛钱都不要花,就是买个扩音器播放,从此以后,狼知道那个区域是属于另外一个狼群的,统统不敢来。

我现在回归到说:修行也是这样子的,你掌握了对的方向,方法对的、正确,了悟诸法毕竟空,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知道万法空相,就慢慢练习放下……这个就是方法对!

如果你一直拜山、一直念佛,而不懂得放下,一念提起阿弥陀佛,那就会变成一边念佛,一边执着娑婆世界的是非;一边念佛,一边着相,着这个缘起缘灭的假相。

那么,就是说:虽然你很用功,可是,被牵制住,这个叫做方法错误。

见性就是:生擒活捉不费吹灰之力,就像这个生物、动物学家一样,他叫他回去只放一下录音带就好,你也不必带枪,也不必围篱笆,他就方法对啊!诸位!放下万缘,你的方法就对了!

   237 修行的方法一定要对,弄错了你会百千万劫

师父常常讲放下,有一个居士来问:

师父,您常常讲放下,放下,我心里也常常告诉自己:放下,放下啊,可是,它就是放不下呢!

我说:那个放下是打从彻悟的心,了悟能缘的意识心空、所缘的境界空,是这样子的无所在、无所不在的那种放下的心,

不是告诉自己:我要放下,这个还是加一个[我要放下],这个不是真正的功夫。

真正的功夫是了悟一切法无生,如如不动,见一切法如幻,心悟无生,如如不动,是这样子的放下。

我已经举例子给你听了,也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告诉你,修行的方法一定要对,弄错了你会百千万劫。

    238 为什么称为法性长老呢?因为他悟到法性不动

经文57:[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说:那个时候,憍陈那起立白佛,对佛这么说:我今是法性长老。

为什么称为法性长老呢?因为他悟到法性不动,叫做法性长老。

这个法性,诸位要认识一下,法性长老,证阿罗汉果,叫做法性长老,同时叫做福慧上座。

所以,在这里要很清楚的,也就是说:如果是证阿罗汉果的,是排前面的。

譬如说:先出家的在前座,后出家在后座,但是,如果他证阿罗汉果,世尊会请他到前面来,到前面坐,不必排在人家后面,

证阿罗汉果,可以不必依照戒腊来的,是这样子叫做福慧上座的,可是,他有功夫了。

诸位!跟着佛出家以后,如果他只有沙弥,证阿罗汉果,可以不必受比丘戒,就是比丘。

这个证阿罗汉果是不容易的,到目前为止,难啊!连证三果阿罗汉都很难了。

泰国那个是专修毗婆舍那的,叫做内观法的,无常观、数息观、不净观。

听他们泰国来讲的,泰国目前有二、三个证三果阿罗汉的,当然这是他们传过来的讯息了。

泰国有多少个比丘,几万,三果还不是阿罗汉果,三果而已,找不到二、三个。

所以,这个时代不念佛怎么行?不好好修净土法门哪行呢?是不是?还是要认真修行。

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悟到了生灭,放下,同时就是不生灭。

[此憍陈那自陈得悟。他经有云憍陈如,即阿若多之姓也。此云火器,以先世],[先世]就是祖先,[事]就是事奉,[火]就是拜火教。[命族故]。命族就是这样命名的。

整句的意思就是:他们的祖先因为是事奉拜火教,而命名叫做火器,所以叫做阿若多。

[我今长老者],因为碰到佛了,要不然,也没有办法成就了。

[因佛在鹿园说法,阿若多最初称解,成阿罗汉,为法性长老。

独得解名者:阿若多,此云解本际,名也。因悟客、尘二字之理,得成圣果,此从集谛入也]。

憍陈那在佛弟子当中,叫做见解第一;舍利弗叫做智慧第一;目犍连叫做神通第一,他叫做见解第一。

   239 这个时代不念佛怎么行?不好好修净土法门哪行呢?

诸位!跟着佛出家以后,如果他只有沙弥,证阿罗汉果,可以不必受比丘戒,就是比丘。

这个证阿罗汉果是不容易的,到目前为止,难啊!连证三果阿罗汉都很难了。

泰国那个是专修毗婆舍那的,叫做内观法的,无常观、数息观、不净观。

听他们泰国来讲的,泰国目前有二、三个证三果阿罗汉的,当然这是他们传过来的讯息了。

泰国有多少个比丘,几万,三果还不是阿罗汉果,三果而已,找不到二、三个。

所以,这个时代不念佛怎么行?不好好修净土法门哪行呢?是不是?还是要认真修行。

   240 是客,就放下,舍妄求真,就是这个道理

经文57:[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经文58:[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

这比喻的非常好!说:世尊!譬如说:行客,行客就是动态的,来来去去的这些行客。

投寄在旅亭,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旅社。有的或宿、或者是吃、或者是过一宿,

吃完了,食事毕,怎么样?[俶装]就是整装,继续前途,继续前进了。

不遑安住,[遑]就是来不及,就是无暇的意思,因为他是来作客的,一下子又走了。

若实主人,自无攸往,[攸]就是所往。若实主人是指我们的心性;不遑安住是指生灭的意识心,自无攸往,实是主人是指如如不动的心性。

意思是说:如果是生灭的意识执着心,应当放;如果是主人,你应当知道,那个是如如不动的见性,是作得了主,是主,你就要往这边走;是客,就放下,舍妄求真,就是这个道理。

[此述所解,先解客字,次解尘字。佛以客、尘喻集谛烦恼,即见、思二惑;

见惑缘境分别,背觉合尘,粗动不定,譬如行客,投寄旅亭,久缘如宿,暂缘如食,而或之云者,久暂不定也。

此境分别已定,复缘他境,舍此趣彼,如客之宿][宿]就是过一夜、[食既毕;俶者整也,遑者暇也;即整顿行装,转向前途而去,不暇安心居住也。

若实在主人,喻小乘偏真法性;自无所往,喻法性常住不动]。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241 刹那生灭的东西,如同来我们心性作客的

经文59:[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注意听!如是思惟就是如是正观,这个很重要的!

如是这样正确的观照,很正确的知见,如是正观,不住名客,

不住就是刹那生灭的东西,如同来我们心性作客的,千万不要去执着这种东西,不要去妄动,因为它是无住的。

住就是永远存在了!我们这个般若智慧一直存在,明心见性,明本心、见本性,那个如来藏性是我们的主人,住名主人。

以不住者,名为客,不住,因为它住不下来,刹那生灭的意识、执着和分别心,就是客。

如果你动念,动到了执着念,这就变成客为主了,把这个意识心变成你的主人;

如果你动分别的念,也就变成易客为主了,就把这个不重要的,变成你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了。

为什么要念念消归自性,归无所得?为什么要这样一直重复的讲?念念消归自性,归无所得,为什么一直讲自性?

因为那个才是主啊,成佛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才能成佛。

[如是指上文,譬如行客,投寄旅亭等。如是思维,以见惑分别不住名客,以法性常住名主,是我当时开悟,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242 如如不动的心性,就像虚空一样的,从来不生、从来不减;从来不来、从来不去;来去、生灭、增减,都不可得

经文60:[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

[此解尘字。以思惑任运],任运的意思就是:二六时中都跟在旁边,任运的意思就是那个习气——贪、瞋、痴、慢、疑,那个习气随时随地,什么时候要爆发不知道,很难控制的!

[摇动如尘。尘须有日光,照之可见,故曰,又如新霁,清阳升天]。

什么是新霁呢?就是[久雨初晴],雨下了很久了,这个天突然出太阳,这个就是[曰新霁,清阳者,早晨之日也。

日从云中而出,喻已断见惑,得见道之智日,升于性天,其智微劣,于法性理,亦惟少分相应]。

法性理是什么意思?就是诸法毕竟空的无生理,意思就是说:法性本空这个道理,简单讲就是所谓的无为法,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所以,法性毕竟空的无生之理,有少分相应,[故以光入隙中喻之]。

光射进这个门隙当中一个缝,[隙者,门壁缝障],就是物体裂开来了,

[若无日光,不了尘相,譬喻若无见道之智,不见思惑,若断见惑,有了智光,能觉思惑,于偏空法性理中,微细起灭如尘]。

为什么讲偏空呢?偏空的意思就是悟了不究竟,二乘人只断我空,这个叫做偏空,还有微细如尘。

[而法性不动如空,故喻如日光,发明空中尘相。尘之体质是摇动,虚空乃寂然不动,相形而显也]。

这个很清楚的在告诉你:如如不动的心性,就像虚空一样的,从来不生、从来不减;从来不来、从来不去;来去、生灭、增减,都不可得。

所以,这一段你只要好好的体悟,就能了解,摇动的东西,意思就是:只要是生灭的东西,都不值得取。
不管你现在拥有多少的房地产;不管你拥有多少的金钱,都是过目云烟,暂时为我们所用的。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所以,只要是生来相就是如此,它就是会摇动的;只要是意识心,它就是摇动的。

因此修学佛道,刚开始稍微克制一下那个情绪,慢慢进入三昧,正定、正念,然后,二六时中更精进。

[如是思惟,乃以见道之智,观察思惟:澄然寂静,名之为空;飞扬摇动,名之为尘。是我当时开悟,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243 只要是生灭的东西,都不值得取

只要是生灭的东西,都不值得取。

不管你现在拥有多少的房地产;

不管你拥有多少的金钱,

都是过目云烟,暂时为我们所用的。

   244 为什么要念念消归自性,归无所得?

我们这个般若智慧一直存在,明心见性,明本心、见本性,那个如来藏性是我们的主人,住名主人。

以不住者,名为客,不住,因为它住不下来,刹那生灭的意识、执着和分别心,就是客。

如果你动念,动到了执着念,这就变成客为主了,把这个意识心变成你的主人;

如果你动分别的念,也就变成易客为主了,就把这个不重要的,变成你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了。

为什么要念念消归自性,归无所得?为什么要这样一直重复的讲?念念消归自性,归无所得,为什么一直讲自性?

因为那个才是主啊,成佛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才能成佛。

   245 大悟人的心境,他是连一点点的动念都不行

经文57:[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经文58:[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

经文59:[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经文60:[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

经文61:[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底下,举一个公案,[赵州]禅师,有一天在扫地[一日扫地次],

有一个出家人,[有僧问云:和尚是大善知识,为甚么扫地?]

意思就是说:你是一个开悟的圣人,是大善知识,为什么也在扫地呢?

[州曰:尘从外来。]

那么这个出家人,因为他没开悟,就问了,

[僧曰:既是清净伽蓝,为甚么有尘?

州曰:又一点也。]

意思就是:大悟人的心境,他是连一点点的动念都不行。连讨论都不行,语言、文字、观念统统不行!叫做动念即乖。

所以,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如果我们不能体悟,这个当下当体即空、寂灭相,任你百千劫追求佛道,犹是外道,误认为心外有佛故。

诸位!心外无佛的,佛在心性当中的。

[赵州眼光,烁破四天下,辨客、尘义,析入秋毫]。

烁破叫做消融的意思,或者是火光闪动叫做烁,我们说:闪烁、闪烁,这个烁破也可以说是照破。

四天下,以前人讲的东、南、西、北。辨客、尘义,析入秋毫,

你看,这个赵州和尚是大悟的人,连一点点都不行!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246 求印证是很重要的!

经文62:[佛言:如是]。这个就佛印证了。

所以,很多人有没有开悟,为什么要找见性的人印证呢?因为这样才不会偏离修行的主题。

我们修行的主题是心性,如如不动的心性,

如果不能体悟到,拿出这个重要的明心见性的功夫,心外一直求法,那么,跟佛道一点都不相应。

所以,求印证是很重要的!

佛言:如是。答对了![此佛印可其说]。

   247 陈那分析,正合佛意,故印可之曰:如是

经文57:[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经文58:[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

经文59:[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经文60:[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

经文61:[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经文62:[佛言:如是]。这个就佛印证了。佛言:如是。答对了!

[此佛印可其说。佛意只要陈那说出客、尘,主、空,谁动、谁静,令阿难闻已生信,识得眼中见性不动,身境与能缘识心,摇动而已]。

诸位!这一段就是修行的关键!识得眼中见性不动,身境与能缘识心,摇动而已。

这个色身,就是四大——地、水、火、风所构成的;这个意识心,接近神经系统的,一直在感受,一直在领受,一直在分别,一直在执着,到死没办法割舍。

师父已经讲过,说:只要一个人一辈子没有听到正法,这个人没有任何机会解脱,一个都没有。

[陈那分析,正合佛意,故印可之曰:如是。

更有二义当知:一、此客尘之喻,有通、有别。

别者,如陈那]憍陈那[所析,以见惑分别不住],[不住]就是不停。[取喻如客,去之犹易,

以思惑任运摇动,取喻如尘,拂之实难]。思惑就难了!任意摇动,就是我们卡在那种个性、习气,是很困难的!

因此我们要了解,修行的容易处跟困难处在哪里?修行的容易处,就是你只要见性,它就很容易,见一切相总是如;

你只要不见性就很困难,因为用什么心统统不对,有心也是妄,无心也不对;那大悟,有心也对,无心也对。

[通者,实则烦恼、所知二障,分别、俱生二惑],分别就是后天性,俱生就是先天性,二惑。

[随境生灭,非真常性,皆为客义;以此二障二惑,而能染污妙明,扰乱性空,皆为尘义]。

尤其是现在这一代的人,要修行就更难!为什么更难呢?因为五欲六尘太多,

现在小孩子,网路可以玩整天,可以玩到中风,真的!电脑可以玩整天的,

所以,现在的人说要讲修行,玩那个电脑可以玩整天,玩那个网路可以玩整天;

泡网咖可以泡三天三夜;逛那个名牌,从早上逛到人家店面关门;

电视一看,整天整夜,不是象师父看大藏经这样整天整夜,电视一打开就一直看。

尤其现在的外境,电视报导的,才小六的小朋友看网路,他妈妈说:噢,我这二个弟弟好用功,他看什么?看那个色情的!

他打开那个网路,什么相片统统有,你看,现在这个孩子怎么修行啊,他妈妈以为他很用功。白天看、晚上看。

我们生长在这个时代,要听闻正法已经很难,要再真正的深入那个三昧正定,就更难,因为三昧正定是能往涅槃的桥梁,

诸位!没有定,是没有办法进入涅槃的,用现在一句话来讲就是:除非你完全放弃情绪化的东西,否则你不可能进入涅槃、佛陀的妙心,是绝对不可能的!

佛没有情绪作用,哪管你有钱、没有钱,男的、女的,他都一律平等的,他心坚固,如如不动,这样才有办法成就佛道。你以为佛道是一种游戏吗?语言文字吗?

   248 修行的容易处跟困难处在哪里?

修行的容易处跟困难处在哪里?修行的容易处,就是你只要见性,它就很容易,见一切相总是如;

你只要不见性就很困难,因为用什么心统统不对,有心也是妄,无心也不对;那大悟,有心也对,无心也对。

迷了的众生,有心不对,无心也不对,为什么?迷惑的众生,有心,他认为这个意识心就是有心,无心就是什么都不要想,这个就是外道啊!

悟道不一样,讲有心也对,无心也对,讲无心就是如如的本体;讲有心,有心就是般若智慧心,这是大悟的人。他用清净心能够展现出来的。

你讲无心对,他还是如如不动的心性;讲有心也对,他是涅槃的妙心,涅槃妙心能起作用,怎么不能动呢?动者就是不动。

所以,这个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悟跟不悟,悟跟迷之间。所以悟者刹那间,迷者尘点劫,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

我们一心念佛,总不能不了解佛的心性是什么,修学佛道变成外道,

那你要修学佛道变成佛道,应当什么?应当要明心见性,佛道是内观的,佛性不离心,念佛也不能离开心。

念佛以后,烦恼越来越少,你念对了佛;念佛以后,烦恼愈来愈多、愈看众生的缺点、是非愈来愈多,对不对?耳根子软,自己心定不下来,

本来《楞严经》听得好好,好好,常常来,常常来,一下子是非、恩怨一来、烦恼一来,不来了,谁吃亏啊?所以,那个愿力是很重要的。

如果一碰到善知识,碰到正法,或者碰到正知正见,我们要强化自己的信心,不是只有师父而已。

要强化信心告诉自己,百千万劫难遭遇,泰山压顶,我都来听,下冰雹,我打昏了也要来,没话讲,这样的愿力,你已经成功一半了!

这二个钟头演讲,不要说全部都听得懂,来这里听一个比喻、一句的名言、一个观念,一改变以后:哇!原来如此!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堂课会大彻悟啊!

摸索、摸索……突然这个比喻,啪!哇!原来如此啊,我就是佛!就打开你的心扉了。喔!万法不离自性,万法唯心现量。

以前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怎么念怎么不懂,现在可知道了;

以前念佛没啥味道;现在一念佛,那个味道如甘露,那味道念得出来,因为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你的心性了。

    249 你不知道哪一堂课会大彻悟啊!

你要修学佛道,应当什么?应当要明心见性,佛道是内观的,佛性不离心,念佛也不能离开心。

念佛以后,烦恼越来越少,你念对了佛;

念佛以后,烦恼愈来愈多、愈看众生的缺点、是非愈来愈多,对不对?

耳根子软,自己心定不下来,本来《楞严经》听得好好,好好,常常来,常常来,

一下子是非、恩怨一来、烦恼一来,不来了,谁吃亏啊?所以,那个愿力是很重要的。

如果一碰到善知识,碰到正法,或者碰到正知正见,我们要强化自己的信心,不是只有师父而已。

要强化信心告诉自己,百千万劫难遭遇,泰山压顶,我都来听,下冰雹,我打昏了也要来,没话讲,这样的愿力,你已经成功一半了!

这二个钟头演讲,不要说全部都听得懂,来这里听一个比喻、一句的名言、一个观念,一改变以后:哇!原来如此!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堂课会大彻悟啊!

摸索、摸索……突然这个比喻,啪!哇!原来如此啊,我就是佛!就打开你的心扉了。喔!万法不离自性,万法唯心现量。

   250 现在这一代的人,要修行就更难!为什么更难呢?因为五欲六尘太多

现在这一代的人,要修行就更难!为什么更难呢?因为五欲六尘太多,

现在小孩子,网路可以玩整天,可以玩到中风,真的!电脑可以玩整天的,

所以,现在的人说要讲修行,玩那个电脑可以玩整天,玩那个网路可以玩整天;

泡网咖可以泡三天三夜;逛那个名牌,从早上逛到人家店面关门;

电视一看,整天整夜,不是象师父看大藏经这样整天整夜,电视一打开就一直看。

尤其现在的外境,电视报导的,才小六的小朋友看网路,他妈妈说:噢,我这二个弟弟好用功,他看什么?看那个色情的!

他打开那个网路,什么相片统统有,你看,现在这个孩子怎么修行啊,他妈妈以为他很用功。白天看、晚上看。

我们生长在这个时代,要听闻正法已经很难,要再真正的深入那个三昧正定,就更难,因为三昧正定是能往涅槃的桥梁,

诸位!没有定,是没有办法进入涅槃的,用现在一句话来讲就是:除非你完全放弃情绪化的东西,否则你不可能进入涅槃、佛陀的妙心,是绝对不可能的!

佛没有情绪作用,哪管你有钱、没有钱,男的、女的,他都一律平等的,他心坚固,如如不动,这样才有办法成就佛道。你以为佛道是一种游戏吗?语言文字吗?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251 诸位!没有定,是没有办法进入涅槃的

我们生长在这个时代,要听闻正法已经很难,要再真正的深入那个三昧正定,就更难,

因为三昧正定是能往涅槃的桥梁,

诸位!没有定,是没有办法进入涅槃的,

用现在一句话来讲就是:除非你完全放弃情绪化的东西,否则你不可能进入涅槃、佛陀的妙心,是绝对不可能的!

佛没有情绪作用,哪管你有钱、没有钱,男的、女的,他都一律平等的,

他心坚固,如如不动,这样才有办法成就佛道。

你以为佛道是一种游戏吗?语言文字吗?

    252 了生死跟耍嘴皮是不一样的,见性是真枪实弹的东西啊!

诸位!没有定,是没有办法进入涅槃的,用现在一句话来讲就是:除非你完全放弃情绪化的东西,否则你不可能进入涅槃、佛陀的妙心,是绝对不可能的!

佛没有情绪作用,哪管你有钱、没有钱,男的、女的,他都一律平等的,他心坚固,如如不动,这样才有办法成就佛道。

你以为佛道是一种游戏吗?语言文字吗?

有一个居士来,我问他说:居士,你修哪一宗?他说:我修禅!

我说:大居士,禅是什么意思?他说:禅?禅是无所在,无所不在。

我说:就拿你最后一句:无所不在,你指出来给我看看,指出来啊!

我跟那个居士讲:了生死跟耍嘴皮是不一样的,见性是真枪实弹的东西啊!回去好好念佛!

他说:师父,那无所不在是什么意思?我说:无所不在就是性一切心,一切般若智慧,皆来自于真如自性。他恍然大悟:喔!顶礼师父,感谢恩师开示!

是嘛!修行人嘛要老老实实的,不是嘴巴说一套,做一套,说说,也不知道佛的意思是什么。

禅无所在,无所不在,小学一年级也会念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谁不会念?

因此,修行是真实性的东西,不是搞一搞名相,耍耍嘴皮,让人家恭维你,说:哎呀!你很有功夫!有道无道,自己知道。真的!

所以,不能有那种荣誉心作崇:我要让人家错认为我开悟,我要让人家误认为我是真的有功夫,这一念就不行!

悟道的人,你管他别人认不认识;你管别人知不知道,你就活在佛的心性当中,与佛一鼻子孔出气,你需要人家来认同吗?需要人家来知道你吗?要大肆宣扬吗?

这个都是矫揉造作,错误,荣誉心在作崇。怀着这个心就不懂佛的心,直心是道场啊!

因此我们要诚恳的面对自己,没有悟,他就是没有悟;

就悟了,你也要默然,知道就好,不要到处宣扬,也不必到处夸大自己,我们就是这样平实、平凡、平淡自己,

生死是自己事,临命终,这些荣耀用不着的,要记得师父的话!

    253 手自开合,而你的见性,你的心呢?根本就没有开跟合

[辰三 正显不动 分二 巳初 对外境显不动 二 对内身显不动]

[今初  对内身显不动] 经文63:[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就是这样子,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法师举手张开握拳)就是这样子。屈已复开,开已又屈(握拳后再张开手,张开手后再握拳)。

底下,[此佛以手为阿难之外境,以显见性之不动。因上文陈那分析客、尘,主、空,则动、静分明,要阿难即生灭之客、尘,荐取不动主、空之见性耳]。

这个[荐]就是直接、直取的意思,荐取就是一点都不弯曲,单刀直入,见性!荐取不动主、空之见性,

[故于众中,屈曲五轮指(又成拳相)],把这五个指头变成一个拳相。

[屈已复开],又开,[开已又屈,以表外境不住]。

佛善于说法,用手来比喻生灭。[引起阿难见性现前,令注意也。

故问阿难:汝今何见?在佛之意,还是要阿难,向能见处亲见天然不动之本体,

而阿难乃据事直答: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手掌中有千辐轮相,故称轮掌]。

经文64:[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来!把笔放下来,看这里。你眼睛看到师父的手,对不对?注意听!见性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我先握紧拳头,

诸位你的心有没有握紧拳头?(法师握紧拳头,举给众看)。有没有?没有,你心一样如如不动在那边嘛,很清楚的看到手指头这样。

好!师父的手再伸开来,你有没有拉开你的心,再继续看到这个掌?(法师将握拳手伸开)不需要啊,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啊!

好!再压下来,你的心有没有被师父伸开的手掌变成拳头而变小呢?(法师变张开的手掌为拳)没有;我伸开来有没有变大(拳张开)?也没有,

缩、伸,缩、伸……其实尘自生灭,自性不动。知道吧?两眼无神,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这一段再讲一遍:佛告阿难,你看到我的手众中开合,是我的手有开有合?这是比喻外尘,有开有合;为复汝的见性,是有开有合呢?

其实见性根本就没有开,从来没有开,哪里有合?从来没有合,也不必开。

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就是说:世尊的手自己开自己合,我见如来的手自开合。

你看!开、合,而你的见性,你的心呢?根本就没有开跟合,

你只是妄动,如果产生了执着,就变成妄动;

如果不执着,这个心性就是智慧心,让它开,自然开;让它合,自然合,心性怎么样?不动,叫做无所住,你就抓到修行的重点。

开、合,就表示一切天地万法统统是生灭,有开、有合,只要有生、有灭,不有一件东西是永恒的,只有这一件如如不动的心性是永恒的。

所以,我们要坚持什么?坚持如如不动,三昧一直现前。

   254 这个三昧它是需要培养的

一切天地万法统统是生灭,有开、有合,只要有生、有灭,不有一件东西是永恒的,只有这一件如如不动的心性是永恒的。

所以,这个三昧它是需要培养的,譬如说:你以前执着一百件事情,每事必烦恼,现在少了五十件,你进步了!

再来,五十件烦恼的事情,再浓缩变成五件,你又进步了,五件事情让你挂碍。

到最后剩下一件,到最后说,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百,都是数目、都是观念,它根本就不存在的,

你悟了!尘自生灭,自性不动。

   255 我们的如来藏性是没有数量,不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可以推论得出来的

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百,都是数目、都是观念,它根本就不存在的,你悟了!尘自生灭,自性不动。

在《维摩诘经》里面,讲了很重要的一句话:已过量,超数量,

也就是说我们的如来藏性是没有数量,不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可以推论得出来的,叫做已过量,

超数量,超越一切任何的数量,因为你有假相就会有数量,你对假相说:这是一、是二、这三、这四。

这如果是性空的话,空性的东西,这一,这是因为你缘起产生错觉,说这个是一。

如果这个(法师举起抚尺)磨成粉末状,那可以变成多少灰啊?千千万万的灰尘啊,对不对?一吹,哇!都是木屑的灰。

这个一二三四是从观念来的,叫做已过量,超数量。

诸位!要进入佛的领域里面,不能执着世间任何的——你身上有多少的财产、有多少的荣耀,因为没有这个东西。

所以,大悟有什么好处?你一百亿、一千亿,大悟的人无妨,他可以救众生啊,像师父这样,我可以救众生啊!

没有钱就安分守已,好好的修行;有钱就大用现有,利益众生,

一百亿跟一百块,对大悟的人的心境,完全都是一样,一百亿是空,当然一百块也是空,那是观念啊!

说:哎呀!师父,没有钱日子怎么过?你答对了!就是要观对这个现实。

说:师父,我为了这个三餐,也不得不去赚钱!对!你答对了,这就是业。

你要生存,当然要赚钱!你坐在那边,钱就天上自己掉下来喔?NO!还是得去赚钱啊!

但是,要记住,不要被钱赚走了倒是真的。你可以赚钱,但是不要被钱赚走,你能体会师父这一句话意思吗?

你可以赚钱,你可以作主导,钱赚不走你,就是表示你见性。

钱赚不走什么意思?有钱、没钱,你的心都是这样子,不要让钱把你的青春赚走了、你的清净心赚走了、喜舍心赚走了,

为了这个一点点钱,跟人家百般计较,亲朋好友反目成仇,怒目相视,何苦呢?何必这样子呢?

所以,大悟有什么好处?大悟,好处后面二个字:多多,大彻大悟,好处多多。什么都看得开,天塌下来都是OK!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256 要进入佛的领域里面,不能执着世间任何的东西

诸位!要进入佛的领域里面,不能执着世间任何的——你身上有多少的财产、有多少的荣耀,因为没有这个东西。

所以,大悟有什么好处?你一百亿、一千亿,大悟的人无妨,他可以救众生啊,像师父这样,我可以救众生啊!

没有钱就安分守已,好好的修行;有钱就大用现有,利益众生,

一百亿跟一百块,对大悟的人的心境,完全都是一样,一百亿是空,当然一百块也是空,那是观念啊!

   257 你可以赚钱,但是不要被钱赚走

一百亿跟一百块,对大悟的人的心境,完全都是一样,一百亿是空,当然一百块也是空,那是观念啊!

说:哎呀!师父,没有钱日子怎么过?你答对了!就是要观对这个现实。

说:师父,我为了这个三餐,也不得不去赚钱!对!你答对了,这就是业。

你要生存,当然要赚钱!你坐在那边,钱就天上自己掉下来喔?NO!还是得去赚钱啊!

但是,要记住,不要被钱赚走了倒是真的。你可以赚钱,但是不要被钱赚走,你能体会师父这一句话意思吗?

你可以赚钱,你可以作主导,钱赚不走你,就是表示你见性。

钱赚不走什么意思?有钱、没钱,你的心都是这样子,不要让钱把你的青春赚走了、你的清净心赚走了、喜舍心赚走了,

为了这个一点点钱,跟人家百般计较,亲朋好友反目成仇,怒目相视,何苦呢?何必这样子呢?

所以,大悟有什么好处?大悟,好处后面二个字:多多,大彻大悟,好处多多。什么都看得开,天塌下来都是OK!

    258 大悟有什么好处?天塌下来都是OK!

大悟有什么好处?

大悟,好处后面二个字:多多,

大彻大悟,好处多多。

什么都看得开,天塌下来都是OK!

   259 赞叹对我、毁谤对我,有什么关系?那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

人家说:啊,师父,有一个人在赞叹您!

我说:喔,又有一个人懂得做功德了。

说:师父,那个人在批评你,

喔!又多一个人替我消灾了。

赞叹对我、毁谤对我,有什么关系?那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

日子,如果你能够像师父这样的体悟,OK!

什么境界来,都是空的东西,尘自生灭,自性不动。

    260 大悟有什么好处?幸福不必向人乞讨

大悟有什么好处?幸福不必向人乞讨,这一句话可是关键喔!

幸福从智慧生,从自性清净般若智慧生,不必向人乞讨:

你给我幸福。不需要!为什么?你有智慧。

所以,没有智慧比乞丐更可怜,乞丐只是没有钱,

那一些有钱人贪婪不止,那个比乞丐更可怜。他每天都要向人乞讨金钱,很辛苦!

所以,明心见性,什么都作得了主。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261 那一些有钱人贪婪不止,那个比乞丐更可怜

幸福从智慧生,从自性清净般若智慧生,不必向人乞讨:

你给我幸福。不需要!为什么?你有智慧。

所以,没有智慧比乞丐更可怜,乞丐只是没有钱,

那一些有钱人贪婪不止,那个比乞丐更可怜。

他每天都要向人乞讨金钱,很辛苦!

    262 万法本自生灭,不关清净自性

[对内身显不动] 经文63:[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佛告阿难者,因其不悟,故呼而告之曰。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合耶?为是汝见,有开合耶?

此佛更向亲切处提醒,要阿难于外境与见性,主、客之义,定要分清]。

什么是生灭?什么是不生灭?诸位!外境是生灭,见性是不生不灭的,你要用真心修行。

所以,师父一直告诉大家:开悟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因为你见到不生不灭的时候,万事OK了!活着,所有的意义统统显现出来,做什么,什么都成就。

经文64:[阿难言:世尊宝掌,在大众中,有开有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

手自开合就是尘自生灭啊,非我见性,跟本性没有关系。

诸位!如果你也能体悟,手自开合,注意!这一句话就是:万法本自生灭,不关清净自性。

如果你能体悟这一句话,单刀直入放下,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通!

[有开有合。此因如来提醒之后,始觉佛手,开合如客,见性不动如主]。

开合如客,见性不动如主,这个要画双红线,这几个字好好的体会。

    263 见到不生不灭的时候,万事OK了!

什么是生灭?什么是不生灭?

诸位!外境是生灭,见性是不生不灭的,你要用真心修行。

所以,师父一直告诉大家:开悟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因为你见到不生不灭的时候,万事OK了!活着,所有的意义统统显现出来,做什么,什么都成就。

   264 如果你能体悟这一句话,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通!

注意!这一句话就是:万法本自生灭,不关清净自性。

如果你能体悟这一句话,单刀直入放下,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通!

    265 佛手开合不住,动也,而我见性,本来不动

[对内身显不动]经文63: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经文64:[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经文65:[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现在阿难真的开悟了,真的见性了,有一点点讯息了。

佛言:是谁在动?是谁在静呢?阿难现在对心性有所体悟了,

阿难说:佛手不住,不住就是生灭,就在动态中。佛的手一直在动,一开一合……叫做佛手不住,就是佛的手在动态中,不住就是不停。佛的手一直在生灭的意思,佛的手一直动不停。

而我的见性,连静态都没有,谁为无住?无住就是不停,就是动。

阿难说: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我这个见性本来就存在,连静相都没有,哪来的动?

因为动是对静讲的,静是对动讲的,诸位!动、静本来就是生灭的东西。

无住就是动,就是不停的动。这个无住不是无所住那个无住,完全不是的,这个无住是动的意思。

[此佛见阿难所答,依稀似是,但未便儱侗放过],[儱侗]就是模糊不清,混同无分别。[还须切实勘验始得。

故即问云:谁动?谁静?要知动、静,较前开、合,更深一层。

以开、合易辨,动、静难明,故问令答,且看当机,脚跟是否点地。

阿难见佛手开、合之时,佛手在阿难见性之中,不住如客,而阿难见性,无有开合如主,此动、静分明,阿难已经领悟,

故承问谁动谁静,应声答云:佛手开合不住,动也,而我见性,本来不动。但用况显之词,初学稍觉难解]。

我告诉你最简单的办法,只要你受到假相的影响,动到执着、分别的念头,就是没有见性,简单讲,单刀直入就是这样。

只要你动到一点点的心,受到外境的干扰、影响,你的心起烦恼跟执着、分别,就是没有见性,就是不懂得清净自性是什么。

[尚无有静者:非言见性不静也,盖静必因动而显,先曾动过,后乃不动],先动后静,[方可说静;

见性从本以来],那个[从本以来]四个字是很重要的,从本以来就是无始劫以来。[不曾动过,未动不须说静,

故曰尚无有静相可得,谁为无住,犹言何处有动耶?

无住二字即动也,正显即性,非惟离动,而且动、静双离,诚天然自性之本定,非由制伏摄念而成]。

诸位,不是刻意加一层力道,说:我要克制、我要忍耐,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是体悟到一切缘起性空,缘生就是无生,不需要制伏,心性本来就是不动,非由制伏摄念而成。

诸位!制伏摄念而成有什么坏处?因为就是能所不断故,制伏摄念而成的功夫,叫做能所不断故,能所不断就不是本性。

[凡欲求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定],菩提之定就是妙性天然之定。[决当以此见性,为因地心。佛但先显,不与明言,且待请修时,再与指出,必以根性为因心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266 动到执着、分别的念头,就是没有见性

我告诉你最简单的办法,

只要你受到假相的影响,

动到执着、分别的念头,就是没有见性,

简单讲,单刀直入就是这样。

只要你动到一点点的心,受到外境的干扰、影响,

你的心起烦恼跟执着、分别,就是没有见性,

就是不懂得清净自性是什么。

   267 心性本来就是不动,非由制伏摄念而成

[天然自性之本定,非由制伏摄念而成]。

诸位,不是刻意加一层力道,说:我要克制、我要忍耐,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是体悟到一切缘起性空,缘生就是无生,不需要制伏,

心性本来就是不动,非由制伏摄念而成。

诸位!制伏摄念而成有什么坏处?因为就是能所不断故,

制伏摄念而成的功夫,叫做能所不断故,能所不断就不是本性。

    268 一切万事万境,任其起灭纷飞,皆与见性无干

经文64:[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经文65:[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经文66:[佛言:如是]。嗯!答的好!正确。

[阿难此时见解,陡然与前不同],[陡然]就是突然,突然与前面不同。

[已亲领见性不动之义,所分外境为动,见性不动,其理不谬,故佛印可之曰:如是。

当知此中,以一佛手,为一切外境之例,既佛手开、合,与见性无干,则凡一切万事万境,任其起灭纷飞,皆与见性无干矣]。

禅宗有一句话,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但无心于万物,只要你对万物不执着,何妨万物常围绕呢?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就是这样子了,

色声香味触法,其实就是你如来藏性所显现的境界,只是你多一层妄执而已,见不到我们的主人,

老是受影响,不肯牺牲,不肯无我,什么都强占出头、占便宜,烦恼心一起来,就攻击、伤害,其实跟我们见性是无关的。

所以,我们给人金钱的时候,更应当给人尊严。譬如说:我是老板,我把所有一切工作人员当作是来帮助,而且他们都是了不起的菩萨,来帮助这个常住的,我不会说把他们当作:你就是我们这里员工!

[员工]只是个名词,他们可以自己作得了主,某些事情跟师父打个招呼。所以,在我这里做事,真的是很好,我非常的尊重每一个工作人员。

来到这里听经闻法的,这一些佛弟子们,师父都把他当作是佛子一样看待。

为什么?是师父心性当中,所影现出来的一切众生,跟师父是一体的,任何一个众生,我都不忍心去伤害他的。

我们做法师的,修养要到顶点,明明知道这个徒弟在说谎,都要装作不知道。

说:师父!那您不是姑息养奸吗?不!他有他的时间跟空间的难处,我能理解跟体会他的苦衷,我不会去戳破他,打妄语,他有他的立场。是的,佛弟子应当要自我的清醒了。

[若人于动中,睹此不动之性,常恒不昧],一般的人,若人于动中,能够睹此不动之性,能够了悟如如不动的心性,常恒不昧,这个不昧就是功夫,就是培养,不要让它睡着了。

你记得,二六时中,时时刻刻如如不动,分分秒秒如如不动,从这个如如不动当中会产生什么?产生慈悲喜舍,喜悦的心就出来了,因为他的心不会伤人了。

   269 色声香味触法,其实就是你如来藏性所显现的境界

[凡一切万事万境,任其起灭纷飞,皆与见性无干矣]。

禅宗有一句话,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但无心于万物,只要你对万物不执着,何妨万物常围绕呢?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就是这样子了,

色声香味触法,其实就是你如来藏性所显现的境界,

只是你多一层妄执而已,见不到我们的主人,

老是受影响,不肯牺牲,不肯无我,什么都强占出头、占便宜,

烦恼心一起来,就攻击、伤害,其实跟我们见性是无关的。

   270 任何一个众生,跟师父是一体的,我都不忍心去伤害他

色声香味触法,其实就是你如来藏性所显现的境界,只是你多一层妄执而已,见不到我们的主人,

老是受影响,不肯牺牲,不肯无我,什么都强占出头、占便宜,烦恼心一起来,就攻击、伤害,其实跟我们见性是无关的。

所以,我们给人金钱的时候,更应当给人尊严。

譬如说:我是老板,我把所有一切工作人员当作是来帮助,而且他们都是了不起的菩萨,来帮助这个常住的,

我不会说把他们当作:你就是我们这里员工!

[员工]只是个名词,他们可以自己作得了主,某些事情跟师父打个招呼。

所以,在我这里做事,真的是很好,我非常的尊重每一个工作人员。

来到这里听经闻法的,这一些佛弟子们,师父都把他当作是佛子一样看待。

为什么?是师父心性当中,所影现出来的一切众生,跟师父是一体的,任何一个众生,我都不忍心去伤害他的。

我们做法师的,修养要到顶点,明明知道这个徒弟在说谎,都要装作不知道。

说:师父!那您不是姑息养奸吗?

不!他有他的时间跟空间的难处,我能理解跟体会他的苦衷,我不会去戳破他,打妄语,他有他的立场。

是的,佛弟子应当要自我的清醒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271 我们给人金钱的时候,更应当给人尊严

我们给人金钱的时候,更应当给人尊严。

譬如说:我是老板,我把所有一切工作人员当作是来帮助,而且他们都是了不起的菩萨,来帮助这个常住的,

我不会说把他们当作:你就是我们这里员工!

[员工]只是个名词,他们可以自己作得了主,某些事情跟师父打个招呼。

所以,在我这里做事,真的是很好,我非常的尊重每一个工作人员。

来到这里听经闻法的,这一些佛弟子们,师父都把他当作是佛子一样看待。

为什么?是师父心性当中,所影现出来的一切众生,跟师父是一体的,任何一个众生,我都不忍心去伤害他的。

    272 喜悦是生命的本质,我们的生命是喜悦的,不是苦恼的

[若人于动中,睹此不动之性,常恒不昧],

一般的人,若人于动中,能够睹此不动之性,能够了悟如如不动的心性,常恒不昧,

这个不昧就是功夫,就是培养,不要让它睡着了。

你记得,二六时中,时时刻刻如如不动,分分秒秒如如不动,

从这个如如不动当中会产生什么?产生慈悲喜舍,喜悦的心就出来了,因为他的心不会伤人了。

有一居士来,不管他用什么心,也是好事,我也随喜。

他看到师父就说:哇!师父你好久没看到,你的面相愈来愈光泽了、愈来愈好看了。

嗯,那是因为你的心像佛,所以看到我好看,我也是随喜了,

我就半开玩笑跟他讲了:我的心就像佛了,我的心二六时中都是慈悲喜舍了。

所以,我的心像佛,面相慢慢就会像佛了;你也可以啊,不止是我,面随心转。

所以,释迦牟尼佛他就是什么?他就是化妆师,他化妆你的心,

把你那些贪瞋痴丢掉,存在一颗慈悲喜舍的心,什么统统懂得喜悦;什么统统懂得感恩,

不要一股脑子里面,把所有全世界的人,都当作敌人,什么人都跟他过意不去,完全都卡死在这个观念里面,不可以的!

喜悦是生命的本质,我们的生命是喜悦的,不是苦恼的。

    273 释迦牟尼佛他就是什么?他就是化妆师,他化妆你的心

我的心像佛,面相慢慢就会像佛了;你也可以啊,不止是我,面随心转。

所以,释迦牟尼佛他就是什么?他就是化妆师,他化妆你的心,

把你那些贪瞋痴丢掉,存在一颗慈悲喜舍的心,什么统统懂得喜悦;什么统统懂得感恩,

不要一股脑子里面,把所有全世界的人,都当作敌人,什么人都跟他过意不去,完全都卡死在这个观念里面,不可以的!

    274 从这个如如不动当中会产生什么?

你记得,二六时中,

时时刻刻如如不动,分分秒秒如如不动,

从这个如如不动当中会产生什么?

产生慈悲喜舍,喜悦的心就出来了,因为他的心不会伤人了。

   275 宗门竖一只大拇指、伸拳,统统是依靠如来舒拳屈指之意

经文64:[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经文65:[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此文双兼直、曲二指],[直指]就是单刀直入,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意思。[曲]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方便,让你悟入自性。所以,直、曲。

[如果如来但屈指开、合,不形审问,阿难即礼拜默领,不分动、静,何异教外别传之旨]?

这个直、曲,也可以当作是指头伸直,或者是指头弯曲成拳;当然这个是相,我们讲的是性。

所以,[直]是单刀直入叫你见性,[曲]是透过语言、文字教化你。

如果如来但屈指开、合,不形审问,阿难即礼拜默领,不分动、静,何异教外别传之旨?

那么这里,直、曲也可以说:当作是指头方便来解释。

[因有问有答,故曰双兼直、曲二指]。[曲]就是方便,用方便让你悟入自性;[直]就是让你单刀直入见性;[曲]就是方便说。

[而宗门竖指]竖一只大拇指、[伸拳,发明于人者],启发心性于人,叫做发明于心,[发]就是启发;[明]就是心性。

启发心性于人,[多本如来舒拳屈指之意],[本]就是依、依靠,多,统统是依靠如来舒拳屈指之意。[令人自见自悟也]。

[昔俱胝和尚]俱胝禅师,[初住庵时,有一尼名实际]比丘尼,[到庵直入],就一直冲进去,脚步没停。

[更不下笠]斗笠,连戴在身上的那个斗笠都没拿下来。

[持锡绕禅床三匝云:道得即下笠。]说得相应,道得就是:你只要说出来,道出你心中的境界。

道得即下笠就是:能讲到相应,我就把这个斗笠拿下来。

[如是三问],道得即下笠。[俱胝无对],因为他没开悟。

[尼便去。俱胝曰:天势稍晚,且留一宿xiu。尼云:道得即宿su]。道得即宿就是住下来,你说得上,我就住一宿。

[胝又无对,尼便行],就走了。

[胝叹曰]感叹的说:[我虽具丈夫之形,而无丈夫之气!遂发愤要明此事,拟弃庵往诸方参学],要去往诸方参学。

以前有一个居士来,也是要学这样子,他就是要学这个,他看了这一段公案。

他碰到师父,他要学这个,我说:中午吃饭啊!他说:道得即吃!我说:过来,过来!啪!装什么装神弄鬼,搞什么东东,吃饭去!他吓一跳,跑开了!

有的人不明禅意,有一个比丘,我就很赞叹了,几年前有一个比丘来我的客厅,

他说:师父,什么叫做缘起如幻?什么是佛法?我说:我不懂。他说:慧律法师,佛法你会吗?我说:我不会。

他说:哎呀,我问了很多人,他都回答得不好,我想来这里了解一下。

他走出那个客厅大门的时候,我说:法师!鼓一下,(师父举手拍掌)。就这样,这个掌鼓了很大,他:喔!拜一拜,他也拜一拜。

知道吧,缘起如幻就是如此,声音无自性,万法皆如是,缘起即现,缘灭即散,空无自性,就是缘起如幻。

[其夜山神告曰:不须离此,明日有肉身菩萨至,为和尚说法。次日天龙禅师到庵,胝乃迎礼,具陈前事,龙要胝作尼问]。

这个天龙禅师就说:你装作那个比丘尼,来问我这个问题。

[胝曰:道得即下笠!天龙竖一指,俱胝忽然大悟。

后来道风大振,凡有所问,只竖一指,至临终谓众曰:吾得天龙一指禅,直至于今用不尽。要会么?]

要会么?就是要不要体会一下呢?[竖起指头便脱去],生死自在,竖起指头便脱去,

[倘向指头上会],如果你在指头上会,不知道这个指头是指尘、外境,生灭,动性的,心性不动;往指头里面找,徜向,假如一个人不懂得禅,向指头里面去体会,[则千错万错!

若能了知竖指属动,见性不动,则可亲见主人翁矣!]。

其实这个一指还有其它的含义,重点是什么?重点就是绝对,心境一如。知道吧!

心是绝对,境其实是绝对,一粒沙是空,是绝对,万法、无量恒河沙的世界,还是一样,还是空,

一粒沙是绝对,一棵树是绝对,一座山是绝对,绝对的空。

一颗星球是绝对的空,无量尘沙世界,都是佛陀所讲的毕竟空,若见诸相非相,就是空,无相不空,指头、大拇指就是绝对,心性绝对,大拇指就是绝对。

没有任何语言、没有任何文字,它就是存在,不需要言语,这个指头就是这样子,道得即下笠,忽然大悟!

以后每一个居士来这里摺纸的时候、工作的时候清厕所,我看到居士就(法师伸拇指)……他就:喔,师父!您中午吃一碗喔?他就会这样讲。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276 我连静相都没有,谁在动?因为我们的清净自性,是远离动相、动跟静的,远离一切相的,是寂灭的。

[巳二 对内身显不动]经文67: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

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上科对外境,而分动、静尚疏;此科就内身],来检视一下。[而分动、静则亲],你亲身体验。

[以内身亲为自体,其兴见性,动、静难分。佛要令阿难,更于自身中,亲见不动之体,

故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令其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令其回首左盼。

故问阿难:汝头今日因何摇动?要阿难说出,观光动头],看到佛现之光,动了这个头。[方可辨于见性之动、静耳]。

经文68:[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止]就是静,我连静相都没有,谁在动?因为我们的清净自性,是远离动相、动跟静的,远离一切相的,是寂灭的。

[上科阿难于外境见性,所分动、静,已蒙印可;此科佛欲就内身勘验头、见,谁动、谁静,看阿难能否于摇动身中,亲见不动真体。

正脉云:世人认见是眼],世间人总是把看到的东西认为是眼睛在作用。[故头摇眼转,宛似见性亦动],好象见性在动。

[今阿难因佛上文说破,见不属眼],它是独立存在的。[已觉此见,离眼独立,湛然满前,自试头之摇,何干于见?

是以直答: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静也],无有止就是静了,[谁为摇动。即所谓而我见性,尚且无有静相可得,如何更有摇动]?

[头之与见,同在阿难当人分上,今于自身上,能分动、静,自然较胜从前认眼为见多矣!

阿难此时,能于摇动身境之中,分出不动之见性,由闻上科,彼无眼者,非见全无,又既能瞩暗,见何亏损]?见何所亏?[已领见性脱根脱尘,离缘独立。

又闻陈那解说,客、尘,主、空之义,复明常住不动之义,故一经如来勘验,能于动摇身境之中,说出不动之见性。

细究阿难,此时解悟,虽经如来印可,实属从外入者,不是从内发出,佛但以所答不谬而许之。

何以见得,阿难不是从内发出?观下科意请如来,显出身、心二者之中,发明何为虚妄生灭无常性,何为真实不生灭常住性,便知]。

所以,阿难在这个地方,稍稍有点悟,还不是大彻大悟。

[宗家多向根身,接引学人。昔无业禅师,初见马祖,问曰:三乘文学,粗穷其旨],粗穷其旨就是:大概了解它的宗旨。

[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这句意思是说:三乘,小乘、中乘、大乘,不是最上乘喔,最上乘就是即心即佛了。

三乘文学,就是三乘,小乘、中乘、大乘,所记载的文字,粗穷其旨。

穷就是:我大概了解它的宗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

[祖曰:只未了的心即是],就是你所未的心当下空,就是[更无别物。]

这个无业禅师说[业曰:如何是祖师西来,密传心印?

祖曰:大德正闹在,且去别时来。]上面几个问题其实都是多余的,自性本来就空。大德!你继续问就继续闹。

所以,大德正闹在,你继续问就继续闹,即心就是佛,没有东西可以问,没有东西可以答,你继续问就是继续闹。

且去元时来,先离开一下,下次再来。[业才出,祖召云:大德!业回首,祖曰:是甚么?业便领悟],喔,原来如此。

见性无可说、无可答,所有的问都是多余的,所有的答也都是多余的。

[乃礼拜。祖曰:‘这钝汉,礼拜作么?][这钝汉]意思就是说:有一点点责备的意思,悟即是,这个[钝汉]就是莽汉、莽撞的意思,这个钝汉礼拜做什么呢?

悟就是即心即佛了,礼拜做什么?就是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呢?

[又五泄灵默禅师,远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如果你讲相应,我就住;不契合,我就离开。

[石头据坐不答,泄便行]五泄禅师便行,就走了。

[头随后召云]石头禅师随后召云说:[阇黎!]现在我们所讲的阿阇黎,就是我们的亲教师,或者是教授师,就是阿阇黎。

[泄回首,头曰:从生至死,祗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么?]

我先从事相来解释,打从你出生,一直到你死亡,都不离这个自性,只是这个,这个回头转脑是多余的。

这个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从分别心死的那一刻,就是自性显现的时候,从分别心的生,一直到分别的死,就是见性。

从分别心生一直到分别死的见性,只是这个就是见性,如来藏性,每一个都具足,回头转脑做什么?

[泄于言下大悟,乃拗折拄杖],这个[拗]就是用手把东西折断,[拄]就是支撑着东西以借力。拄仗,就是把这拐仗折断。[而栖止焉]。

古人没有碰到大善知识则已;碰到大善知识,一辈子都不会离开的。

不是像现在的人,现在的人,你要劝他来听经闻法都很困难。

你告诉他:你要好好的安住,他还是住不下来;不要说碰到善知识要住,就是拜他住,他也不要。

跟以前人的求道,是完全差距很大的!以前一碰到大善知识,一辈子都不离开的。

[且道无业、五泄二人,回头转脑,便尔悟去],这个功夫,[较阿难相去几何]?

经文69:[佛言:如是]。答对了。

[眼中见性,湛然圆满,超然独立,不特与外境无干,而与内身亦不相干。

又非但无有动相,并静相亦不可得,诚所谓这个见性,内脱根身,外遗世界,身、境两不相干,动、静二皆不属]。

其实这二个关键在哪里?关键在无所住。身、境两不相干,关键在无住;动、静二皆不属,就是无住,根、尘统统离。

[若能亲见根中,不动摇之定体,即是奢摩他,微密观照,最初方便也。故佛复印可曰:‘如是’。三正显不动竟]。

   277 见性无可说、无可答,所有的问都是多余的,所有的答也都是多余的

[宗家多向根身,接引学人。昔无业禅师,初见马祖,问曰:三乘文学,粗穷其旨],粗穷其旨就是:大概了解它的宗旨。

[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这句意思是说:三乘,小乘、中乘、大乘,不是最上乘喔,最上乘就是即心即佛了。

三乘文学,就是三乘,小乘、中乘、大乘,所记载的文字,粗穷其旨。

穷就是:我大概了解它的宗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

[祖曰:只未了的心即是],就是你所未的心当下空,就是[更无别物。]

这个无业禅师说[业曰:如何是祖师西来,密传心印?

祖曰:大德正闹在,且去别时来。]上面几个问题其实都是多余的,自性本来就空。大德!你继续问就继续闹。

所以,大德正闹在,你继续问就继续闹,即心就是佛,没有东西可以问,没有东西可以答,你继续问就是继续闹。

且去元时来,先离开一下,下次再来。[业才出,祖召云:大德!业回首,祖曰:是甚么?业便领悟],喔,原来如此。

见性无可说、无可答,所有的问都是多余的,所有的答也都是多余的。

[乃礼拜。祖曰:‘这钝汉,礼拜作么?][这钝汉]意思就是说:有一点点责备的意思,悟即是,这个[钝汉]就是莽汉、莽撞的意思,这个钝汉礼拜做什么呢?

悟就是即心即佛了,礼拜做什么?就是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呢?

    278 如来藏性,每一个都具足,回头转脑做什么?

[又五泄灵默禅师,远谒石头,

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

如果你讲相应,我就住;不契合,我就离开。

[石头据坐不答,泄便行]五泄禅师便行,就走了。

[头随后召云]石头禅师随后召云说:[阇黎!]

现在我们所讲的阿阇黎,就是我们的亲教师,或者是教授师,就是阿阇黎。

[泄回首,

头曰:从生至死,祗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么?]

我先从事相来解释,打从你出生,一直到你死亡,都不离这个自性,只是这个,这个回头转脑是多余的。

这个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从分别心死的那一刻,就是自性显现的时候,从分别心的生,一直到分别的死,就是见性。

从分别心生一直到分别死的见性,只是这个就是见性,如来藏性,每一个都具足,回头转脑做什么?

[泄于言下大悟,乃拗折拄杖],这个[拗]就是用手把东西折断,[拄]就是支撑着东西以借力。拄仗,就是把这拐仗折断。[而栖止焉]。

   279 以前一碰到大善知识,一辈子都不离开的

古人没有碰到大善知识则已;

碰到大善知识,一辈子都不会离开的。

不是像现在的人,现在的人,你要劝他来听经闻法都很困难。

你告诉他:你要好好的安住,他还是住不下来;不要说碰到善知识要住,就是拜他住,他也不要。

跟以前人的求道,是完全差距很大的!以前一碰到大善知识,一辈子都不离开的。

   280 这个见性,内脱根身,外遗世界,身、境两不相干,动、静二皆不属

[眼中见性,湛然圆满,超然独立,

不特与外境无干,而与内身亦不相干。

又非但无有动相,并静相亦不可得,

诚所谓这个见性,内脱根身,外遗世界,身、境两不相干,动、静二皆不属]。

其实这二个关键在哪里?关键在无所住。

身、境两不相干,关键在无住;动、静二皆不属,就是无住,根、尘统统离。

[若能亲见根中,不动摇之定体,即是奢摩他,微密观照,最初方便也。故佛复印可曰:‘如是’。]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281 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辰四 普责迷认 (分三) 巳初 取昔所悟客尘] 经文70:[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

[如来普告,意在令众咸知,客、尘、主、空之义。

若复众生一句,上下当补足其意,于后四句,方易领会。

乃曰:汝等已明客、尘之义者,则不必说;若复有众生,未解客、尘之义者,即当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

不独头之摇动是尘,凡一切动相,皆属尘义。又不独佛手开、合不住是客,凡一切不住,皆属客义],

不住就是生灭,一时一刻也停不下来,所以,不住就是缘起假相,生灭的意思,凡一切都是生灭,皆属于客意。[初取昔所悟客尘竟]。

[二 令观现前主空]经文71:[汝观阿难,头自摇动,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师父先解释一下:说,你看这个阿难,头自己在那边摇动;可是,见性并没有动。

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舒]就是伸开来,[卷]就是卷回来。

[此令众转观,恐其未解,常住不动,主、空之义者,故令就阿难身境验之。

乃曰:汝等倘未解主、空之义,但观察阿难,头自摇动、尘也;见无所动,空也;

又汝观我,手自开合,客也;阿难见无舒卷],怎么样?[主也。

而客、尘;主、空之义,岂不历历分明;若悟主、空,自不被客、尘烦恼所误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六根、六尘皆是生灭,你只要不要住着。[二令观现前主空竟]。

[巳三 怪责自取流转] 经文72:[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

云何就是责怪,你以这个动为身、为境,动就是生灭了。

把这个生灭当作自己的身,把这个生灭的外境,当作是以为实在的外境,却拼了老命一直执着。

所以,从始及终,从始到最后,都是念念生灭。所以,这个天地之下,就没有一物可以值得你执着。

[云何是责、怪之词。承上客、尘,主、空之义,明如指掌],[明]就是清楚,清楚就象见到自己的指掌;

[应当舍客、尘、动摇之身境,而取主、空不动之见性。

云何汝等,仍以动者为实身,以动者为实境,犹故不舍客尘之身境,而取主、空之见性,反乃从始洎终,于身妄执为实我,于境妄执为我所]。

诸位!这二个要画双红线,为什么要多加一个[妄]?就是活在虚妄的世界,不知道,醒不过来!于身妄执为实我,

修行你要抓到根本吗?方法要对吗?所以,要放下这个四大的假我。

于境妄执为我所,你现在所有的财色名食睡,房地产、什么老公、老婆,诸位!没有一样不是妄,于境妄执为我所,[此属我执;

又执身境,心外实有,不了万法唯心,此属法执。

念念随我、法二执以生灭,岂不自误哉?念念即意识妄心;始、终二字,远则无始为始,今世为终;近则生为始,而死为终,二皆可通]。

经文73:[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你看!自取流转,没有人让你痛苦,是我们让自己痛苦。我们让自己掉进去生灭无常、假相当中,痛苦,而没有办法脱离。

所以,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认外物是自己的,认这个四大为自己的色身,认为外境是自己所拥有的,生灭执着不断,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承上既已认妄,则必遗真。故曰遗失真性。颠倒者:认妄遗真,而真妄颠倒,此属惑;行事者:依颠倒之惑,而于妄身、妄境,妄生取舍,此属业]。

你看!统统加一个[妄],妄身、妄境,妄生取舍,都是妄。此属于业,业也是妄。

[既经依惑起业,而于本具寂常之性,妙明真心,竟失其真,反认内四大妄身为我,外四大妄境为我所,是所谓认物为已,随身口意,造种种业。

轮回是中:即舍身受身,于妄身妄境之中,妄生缠缚],我捆住你,你捆住我,互相捆来捆去,爱他要让他解脱,不要让他束缚。

[不得解脱,受生死苦。此依惑造业,依业受报,自作自受,实非天造地设,亦非人与],也不是上天给你的,也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怎么样?自己得来,自己造的业,自己所受的果报。

[故曰:自取流转。流是迁流,转是轮转,生死死生,循环不失,亦寓],[寓]就是含有深的意思,[深警之意]。

[此科以见性,离身、离境,凝然本不动摇,四义],叫做妙、明、寂、常[中是寂常义],[二显见不动竟]。

希望大家都能够明心见性,怀着佛陀的慈悲喜舍心,能够享受生命,下课。

    282 六根、六尘皆是生灭,你只要不要住着

经文71:[汝观阿难,头自摇动,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师父先解释一下:说,你看这个阿难,头自己在那边摇动;可是,见性并没有动。

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舒]就是伸开来,[卷]就是卷回来。

[此令众转观,恐其未解,常住不动,主、空之义者,故令就阿难身境验之。

乃曰:汝等倘未解主、空之义,但观察阿难,头自摇动、尘也;见无所动,空也;

又汝观我,手自开合,客也;阿难见无舒卷],怎么样?[主也。

而客、尘;主、空之义,岂不历历分明;若悟主、空,自不被客、尘烦恼所误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六根、六尘皆是生灭,你只要不要住着。

   283 天地之下,就没有一物可以值得你执着

经文72:[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

云何就是责怪,你以这个动为身、为境,动就是生灭了。

把这个生灭当作自己的身,把这个生灭的外境,

当作是以为实在的外境,却拼了老命一直执着。

所以,从始及终,从始到最后,都是念念生灭。

所以,这个天地之下,就没有一物可以值得你执着。

    284 活在虚妄的世界,不知道,醒不过来!

[于身妄执为实我,于境妄执为我所]。

诸位!这二个要画双红线,为什么要多加一个[妄]?

就是活在虚妄的世界,不知道,醒不过来!

于身妄执为实我,修行你要抓到根本吗?方法要对吗?所以,要放下这个四大的假我。

于境妄执为我所,你现在所有的财色名食睡,房地产、什么老公、老婆,诸位!没有一样不是妄。

   285 没有人让你痛苦,是我们让自己痛苦

经文73:[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你看!自取流转,没有人让你痛苦,是我们让自己痛苦。

我们让自己掉进去生灭无常、假相当中,痛苦,而没有办法脱离。

所以,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

认外物是自己的,认这个四大为自己的色身,认为外境是自己所拥有的,

生灭执着不断,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5 12: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