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第5套—【破妄显真·十番显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841 佛法值得让我们用生命下赌注的

我们一直执取少分的四大妄色,同时把它误认为[我],这个苦就停不下来!

从小到大,我们老师都是教你:将来要当总统、将来要赚很多的钱、搞大企业、将来要做科学家!

都是这样教育的,谁教你将来要解脱啊?没有啊!

所以,只有佛法,能够让我们成究竟解脱,正等正觉,佛法值得让我们用生命下赌注的,而且是非常值得!

    842 他以这样的文字知解,自以为悟了,真是[以解作悟]

第5.叫做显示见性无还。[还]是指来跟去;或者再强化一点观念,就是增跟减。意思就是:我们的本性,并没有所谓来跟去、增或者是减,没有这个东西!

[十番显见5--显见无还][经文1][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

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注释:[叉手]:叫做合掌,或者是金刚合掌,左右手手指交叉。

金刚合掌不能超过第一个指节(指双手手指交叉处)。在第一个指节、第一个指头,要这样轻轻的搁着;叉手,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就是这样子。

每一个道场的礼节都不一样,修密宗的,大家都知道这个金刚合掌;修显教的人就比较不了解。

显教真正的合掌是十个指头要朝天的,叫做标准的。但是,因为这样非常辛苦!所以说:稍微弯曲一点,这戒坛上的戒师就还可以体谅。

以前有一个婆婆来打佛七,她合掌合怎么样?两手合掌放在肚子,然后垂直,这样垂直喔!她还会转弯,身体转动,合掌也左右晃来晃去。

打佛七的时候,叫她们不要讲话,然后,二个婆婆要讲话,她就去把它挂着:禁语,她不晓得那个是不可以讲话的,她挂起来,二个就开始拼命讲(笑),绕到外面开始拼命讲,上面还挂[禁语],没办法!

她又不认识字,她以为挂那个牌子是可以讲话的!因为年岁太大了,要稍微原谅一下,年岁太大了,看不懂中文,人家写[禁语],所以,她们二个讲话,每次都拿那二个牌子挂起来,就开始在水槽边讲起来了,婆婆年岁太大!

讲到这个叉手,合掌,或者是金刚合掌,左右手手指交叉,表示理智不二,生佛不二。又,中土的儒礼之叉手又称为拱手,此处不是拱手。

[现以缘心、允所瞻仰]:[缘心],就是第六识心。[允],就是识,就是信也。[瞻],就是视也。[仰],就是仰慕。

此言,我现在是以能缘的第六识心来听法,此心实在是我一向所瞻仰,瞻依仰慕的。

一切的哲学家、科学家,一切什么专业学家,没有办法离开这六识妄心,都没办法!只有佛法超越;还不是第六意识,超越第七意识的执着,超越第八意识的微细的妄动,都超越!

所以,成就一尊佛,其实是很难,无量无边众生,才能成就最上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佛值得我们赞叹、顶礼、仰慕、效法佛陀的精神。

为什么佛陀值得我们如此的赞叹、顶礼?他就是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这不是世间人有办法做得到的!

[徒获此心]:因为悟得此心纯是仰仗佛之开示以及加持,自己所用之力很少,所以说[徒获]。

[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承上,虽徒然获得此心,但还是不敢贸然地认为这是我的本元心地。阿难至此仍是未悟,还是在执取第六识,以为心性。

义贯:[阿难]由于[承佛]之慈[悲救]拔颠倒之见[深]刻训[诲],[垂]泪哭[泣叉手]合掌[而白佛言:

我虽承佛如是妙音]开示,而[悟]到了本[妙]本[明]之[心,元所圆满](原本就是圆满的)。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就是迈向生命的圆满,因为我们心灵无明、有缺陷。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就是要迈向生命真正的圆满,圆满我们的生命,

所以,我们要学佛;拯救我们的灵魂,解脱我们自己,给自己一个解脱的机会。不学佛,你看要依靠什么过日子呢?

且是不动、不灭、不失之[常住心地。]虽然如此,然[而我]想我之所以能[悟]解[佛现]今[说法]之[音],实在是[现]前[以]我能[缘]虑之[心]去分别,才能闻法领悟,所以这个缘心,[允]诚(就是相信)一直是我[所瞻]依[仰]赖者。

我虽[徒获]悟[此心],仍然[未敢认为]此即是我的[本元心地。]

惟[愿佛哀愍]于我,更[宣示圆]满法[音],以[拔]除[我]之[疑根],令我[归]于[无上道]。

所以,学佛是生生世世的,是久远劫来的,不是今生今世的事情。

诠论:阿难在此虽自说悟了,其实未悟,他只是[听得懂]如来所说语句的意思,但还没能把如来的话,跟他自己的心,连在一起;也就是:佛语是一回事,他的心是另外一回事,这两者之间没有交集。

换句话说,就是:他没有把佛所说的道理应用到他自己身上;更深一层而言:他没有用以佛语之智慧来返观自照,只是理解其文字表面而已;

是故,严格来说,他只是[解],并没有[悟];而且他的[解],也不是[胜解],也不是殊胜的见解,其实很悲哀,他的解,到此为止,还是错解、误解,而非[正解]、[信解]。

而他却以这样的文字知解,自以为悟了,真是[以解作悟]。末法时期这种人非常多,行者宜自深诫之。懂一点皮毛,说他开悟!

又,为什么说阿难此时之解,连[信解]都还够不上呢?因为他还在迷执其第六识心,其原因是他见那六识心有很大的[功用],因而认为他没有它不行,所以还舍不下,是故尚未能确实舍妄就真,当下体取。

   843 一切的哲学家、科学家,没有办法离开这六识妄心,只有佛法超越

[现以缘心、允所瞻仰]:[缘心],就是第六识心。

此言,我现在是以能缘的第六识心来听法,此心实在是我一向所瞻仰,瞻依仰慕的。

一切的哲学家、科学家,一切什么专业学家,没有办法离开这六识妄心,都没办法!

只有佛法超越;还不是第六意识,超越第七意识的执着,超越第八意识的微细的妄动,都超越!

所以,成就一尊佛,其实是很难,无量无边众生,才能成就最上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佛值得我们赞叹、顶礼、仰慕、效法佛陀的精神。

为什么佛陀值得我们如此的赞叹、顶礼?他就是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这不是世间人有办法做得到的!

    844 不学佛,你看要依靠什么过日子呢?

我虽承佛如是妙音]开示,而[悟]到了本[妙]本[明]之[心,元所圆满](原本就是圆满的)。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就是迈向生命的圆满,因为我们心灵无明、有缺陷。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就是要迈向生命真正的圆满,圆满我们的生命,

所以,我们要学佛;拯救我们的灵魂,解脱我们自己,给自己一个解脱的机会。不学佛,你看要依靠什么过日子呢?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845 指出去,就是要叫你看月亮,不是叫你看手指

[十番显见5--显见无还][经文2][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

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惟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岂惟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注释:[尚以缘心听法]:还是用那个生灭的能缘虑的第六识心来听法;

这个第六识心最主要是强调生灭,不是如来藏性,虽分别不作分别想,能自然的妙性天然。

这个第六意识心,它最主要强调,是生灭、执着、分别,最主要是强调这个。

你还是用那个生灭、执着、分别的缘虑心,就是第六意识心来听法,那么,就把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又变成生灭了。

也就是以妄想分别之心来听法;换一个角度说,也就是以自我本位,以自我主观意识来听,来判别所听之法,未能先放弃自我,放弃自己的我见(也就是所谓真正的[挖空心思]),

所以,师父在讲这一部《楞严经》的大前提,都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无论你以前跟哪一个上师、无论你以前跟哪一个法师、无论你以前听过哪一个宗派、无论你以前亲近过任何一个道场,

要听《楞严经》以前,要彻底放下,才能全盘的接受《楞严经》的正确的思想,就是这个道理,就是叫你放下生灭意识心。

不可以存在:以前我那个师父怎么讲、我那个道场不是这么一回事、我另外一个上师是跟我怎么样教化。

这些统统要叫你放下来,避免怎么样?那个卡在某一种知见、角度里面,然后楞严大法进不去,师父的用心就是这个。然后以纯净之心来接受如来的大法。

师父也是用心良苦,就是叫你放下以前所有的知见,全盘的接受楞严大法。

[此法亦缘,非得法性]:若是以缘心来听法,这样所听到的法,也变成所缘虑之境,而有缘虑之气分,不能得其法之不生灭性。因为其来源是缘虑心,所以此法也染上了缘虑性。

现在用一个角度来讲就是:戴着太阳眼镜看世界,就是这样子,我们戴着很深的墨镜,看这个世界都是暗的!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这就是有名的[指月之指],手指着月亮,叫你看月亮,不是看手指。典故的出处。[指],这比喻如来的言教开示。[月],是比喻听法人的本心。

[彼人因指,当应看月]:[因],就是由于,随着、随顺。[当应],就是应当。那个人就应顺着手指所指的方向,而去看月亮。比喻:应顺着如来言教所指的方向,而返求自心,返观自性。

记得!要在心性上下功夫,然后才能够了解语言的空无自性,记得!要这样才抓到根本。在语言上下功夫,这只是一个方便,语言就是要悟,悟到你的心性。

所以,诸位!听完了三藏十二部,不如一个放下的人!为什么?我现在放下,无所求、无所住,他就是佛的心,就是这样。

不管你听多少经典,佛陀统统是要叫你放下,我们现在能够领悟到这一层道理,用最疾速的方法,就是彻底放下,就算其他经典没有听到,你也懂得佛的这一颗心,然后这解慢慢来。

所以,先学习这个放下的功夫,而且放下的功夫要做得彻底,要做得很彻底!

[若复观指,以为月体]:如果那个人还是一直只看着手指,以为那手指就是月亮之体。

[此人岂惟亡失月轮,亦亡其指]:[岂],就是那里。[惟],就是同唯,只是。[亡],就是丧失。

这个人不仅是丧失了月轮而不得见,并且也丧失了手指本身,因为将指作月,把指头当作月亮,这手指已经变成不是手指。

另外义,另义:并且丧失了指这个动作的意义,指出去,就是要叫你看月亮,不是叫你看手指。也就是不解此指之用义。

此比喻:如来一切法教,这一段很是重要,如来一切法教,皆是指向你的本心,

你看!所以,为什么禅宗,大家去那边都是静静的、默默的?有因缘的时候,再帮你点破,因缘要具足,就是心法,佛法就是心法。

皆为示导我们找回自心本性;若不顺着法教而观自心,而只停留在法教上,以为[法教]就是[心],以为法教就是如来最终的意指,此人不但丧失应可寻回的本心,而且也丧失了法教之本意。

[岂惟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这个人不但亡失[指]的用意,而且还不能识别明与暗,其心之暗钝颠倒,可知一斑。

[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这承上,也就是,他把手指当作是有明月之性,然而月亮是发光的,而手指并不发光,所以此人对于[明]与[暗]这两种性质一点都不能了知,连明暗都分不清楚。

比喻:如来之言教只是声尘,并非不生不灭,而自心本性才是有不生灭性(发光),不了此者,即分不清生灭性与不生灭性(暗与明)。

义贯:[佛告阿难:汝等]至今[尚以缘]虑之第六识[心]在[听法],如是则[此]所听到的[法亦]成染有[缘]虑性,缘虑性就是能所不断。而汝等即[非得]其本来清净寂灭不生灭之[法性]。

这正[如]有[人以手指]着[月]亮来[示人](说:你看!月亮在那儿),此时,[彼人]即[因(就是顺着)手[指]所指的方向,[当应看]被指着的[月]。

彼人[若复]只[观]手[指],而[以为]那手指就是[月]之[体],则[此人岂惟亡失]所指的[月轮]而不得见,[亦]且[亡]失[其]手[指]本身。

[何以故?以]手指[所标指]的,并非手指本身,实[为明月]之体[故]。此人[岂惟亡]失[指]示之本义,[亦复不]能[识]别光[明之与]黑[暗。

何以故?即]是他竟[以]手[指]的无明之[体],作[为月明]之[性],因为手指没有光,把手指当作是明月是不对的!一个是暗,一个是明啊!因此是对于[明]与[暗二性],丝毫[无所了故。]

阿难,[汝亦如是],连明跟暗都分不清楚,心与识也分不清楚,我法教中所指的实义,你也不曾顺着所指的方向去看一看。

    846 用第六意识心来听法,就把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又变成生灭了

[尚以缘心听法]:还是用那个生灭的能缘虑的第六识心来听法;

这个第六识心最主要是强调生灭,不是如来藏性,虽分别不作分别想,能自然的妙性天然。

这个第六意识心,它最主要强调,是生灭、执着、分别,最主要是强调这个。

你还是用那个生灭、执着、分别的缘虑心,就是第六意识心来听法,那么,就把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又变成生灭了。

也就是以妄想分别之心来听法;换一个角度说,也就是以自我本位,以自我主观意识来听,来判别所听之法,未能先放弃自我,放弃自己的我见(也就是所谓真正的[挖空心思]),

所以,师父在讲这一部《楞严经》的大前提,都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无论你以前跟哪一个上师、无论你以前跟哪一个法师、无论你以前听过哪一个宗派、无论你以前亲近过任何一个道场,

要听《楞严经》以前,要彻底放下,才能全盘的接受《楞严经》的正确的思想,就是这个道理,就是叫你放下生灭意识心。

不可以存在:以前我那个师父怎么讲、我那个道场不是这么一回事、我另外一个上师是跟我怎么样教化。

这些统统要叫你放下来,避免怎么样?那个卡在某一种知见、角度里面,然后楞严大法进不去,师父的用心就是这个。然后以纯净之心来接受如来的大法。

师父也是用心良苦,就是叫你放下以前所有的知见,全盘的接受楞严大法。

   847 听完了三藏十二部,不如一个放下的人!

记得!要在心性上下功夫,然后才能够了解语言的空无自性,记得!要这样才抓到根本。在语言上下功夫,这只是一个方便,语言就是要悟,悟到你的心性。

所以,诸位!听完了三藏十二部,不如一个放下的人!为什么?我现在放下,无所求、无所住,他就是佛的心,就是这样。

不管你听多少经典,佛陀统统是要叫你放下,我们现在能够领悟到这一层道理,用最疾速的方法,就是彻底放下,就算其他经典没有听到,你也懂得佛的这一颗心,然后这解慢慢来。

所以,先学习这个放下的功夫,而且放下的功夫要做得彻底,要做得很彻底!

    848 如来一切法教,皆是指向你的本心

如来一切法教,这一段很是重要,如来一切法教,皆是指向你的本心,

你看!所以,为什么禅宗,大家去那边都是静静的、默默的?有因缘的时候,再帮你点破,因缘要具足,就是心法,佛法就是心法。

皆为示导我们找回自心本性;若不顺着法教而观自心,而只停留在法教上,以为[法教]就是[心],以为法教就是如来最终的意指,此人不但丧失应可寻回的本心,而且也丧失了法教之本意。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849 连外道那样微细息止的心,都还不是真心本性,都还是第六缘虑之心,则你刚才说你所悟的,怎么可能是[本元心地]呢?

[十番显见5--显见无还][经文3][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惟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注释:[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如果你以能分别我说法的音声之心,当作是你的真心的话。这变成生灭了!

[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这个就是离尘有自体性的意思,离开这个外尘有自体性的。

意思是:不管佛说法、不说法,它都是一直存在。无关于尘,无关于根,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这个心自然应该在即使离开所分别的音声之时,音声显现,它可以作用;音声不显现,它也作得了主,它还是存在,仍自有能分别之体性。

如来藏性为什么有能分别之体性?因为它能作用,要不然怎么起妙用?这一句话就是告诉你:六尘做佛事,就是起妙用,仍然有能分别的体性,就是它能起妙用,在强调这句话。这就是前面所说的[离尘有自体性]。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客],是比喻六识妄心;旅客住宿,暂住便去,比喻六识妄心缘尘而起,尘灭识亦灭,念念不住。这个道理很简单!

[斯则岂惟声分别心]:[斯],就是此,指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岂只限于缘声者而有分别之心是如此,意思是说不是真心,它是离尘无体性的。

妄识是因为声而起的,声起,意识起;声灭,意识心,现前的那个意识心就没有了。无量劫来就是熏习而成的,变成一股习气,变成种子。离尘无自体性。

[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容],就是容貌。甚至连因分别我的容貌(你看到如来三十二相那个庄严)就是你看到的那个心,彼心若离色相,就没有分别之体性,一样,也是一样并非真心,连看到佛三十二相的那个心都不是真心,而是缘尘乃是有的妄心。还是妄心!

所以,为什么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诸位!看到如来三十二相,佛陀告诉我们:你见到的这个相还是假相。

求法者当找真心,不可以用妄心,这个是真正学佛道的人,一定要找到真心,真心就是放下,如如不动那一颗心。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乃至],就是超略香、味、触等诸尘。这就是前面的[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这一句话统归一句话就是说:就算你六根不去攀缘外境,你内心里面留下的那些影像,动念,就是法尘分别影事,意识型态、观念。

就算你眼耳鼻舌身,不必、不要去攀缘外境,留下来的那一些影像,还自己在执着、重叠、重复,能缘、能所还是不断,烦恼还是不能停止。这是外道(或者二乘)境界。

此言,甚至于你即使都离去色、香、味、触,或者是压伏一切见闻觉知,而令一切能分别之性都没有了,而达到一种相当寂静的境界,这个境界好像非色、非空,(既非同色界的四禅定,又非同无色界的四空定)。

因为这个境界虽然很微妙,但很暧昧不定,而且只是定中独头的分别影事,

所以参禅之士到此境界,很难不被它所误:认为自己已到了灭色,或者是灭受想等圣境了,乃至以为自己已达到涅槃,或者是开悟,或者[入法界]、[与万物冥合]、或者是[坐脱身心]等等误认,不一而足,因而反成魔事,如本经五十阴魔章中所详述者。

记得!再大的境界都不能执着,你只要牢牢记住这一句话!再高深的定、再高深的修行,都不能动一个念头说:我很有修行!你这样修就对了,无所住就对。

[拘舍离等昧为冥谛]:[拘舍离],义为牛舍,外道六师之一。

[冥谛],就是冥初主谛。《大智度论》云:[外道通力,能观八万劫,八万刧外,冥然不知];因为八万刧以外,他们就看不清楚了,而只见一片冥然(冥者,暗色,模糊也。)所以称这一片冥然为[冥初],而说这就是天地初造之始。

这有点类似老子的[混沌],儒家《易经》也有类似[混沌初开]的说法,而称之为[无极],彼言[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拘舍离外道亦将此混沌的冥谛称为是天造地设之初(就是冥初)之主谛(主要之理、或者主要之法),这冥初朦朦胧胧的主谛(其实是他自己能力不够,看不清楚,实相并非如此),他们又称之为[世性],而说:世间一切众生,从开天辟地以来,就具有此性,所以此冥蒙之性便是世间之性,所以称为[世性]。

又,更重要的是,他们说,这冥初之主谛(就是世性)就是生出一切众生之本源,一切众生皆从此冥谛生。这个很像儒家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万物];[两仪],就是阴阳。

[各有所还]:[还],就是去,就是灭。去就是对来讲的。诸尘若灭,灭是对生讲的。识心亦皆各灭去;如果是本性,就没有灭了,它一直存在啊!

义贯:佛告阿难:[若]你[以]能[分别我说法音]音声之心,[为汝]之真[心者,]则[此心自应离]其所[分别]的[音]声,而仍自[有]能[分别]之体[性](真心应离尘有自体性);

这[譬如有]旅[客](六识心),[寄宿旅亭](缘尘于心分别),[暂止便去](就是尘灭识亦灭),[终不常住](识非恒常),因为它是生灭。

[而掌亭人](就是常住真心),[都无所去](就是真心是不灭、不动、不失的),如此方得[名为亭主。

此]时的情况[亦如是:若]分别法音者为[真汝心,则]应[无所去],常住不灭,[云何]它却[离]于音[声]即[无]能[分别]之自[性]呢?

[斯]理[则岂惟]是缘[声]尘而有[分别]之[心]为然,就是连能[分别我](如来)的三十二相[容]貌之心,也是因相而有,

只要因相而有的生灭意识心、执着心,就是妄想,并非常住,若彼心[离诸]所分别的[色相],便[无]能[分别]之自体[性]。

就是作不了主,意思就是:被牵着鼻子走了,情绪作不了主,完全被牵着鼻子走,执着无法停止,就是意识心;分别无法停止,就是意识心;情绪无法控制,就是意识心。

[如是]之理[乃至]可运用于修行人,当他们习禅时,即使因离于一切色香味触等六尘,而令一切[分别]之性好像[都无],而达到一种相当寂静的境界,这个境界既[非]如[色]界之四禅定,又[非]如无色界之四[空]定;

而[拘舍离等]外道六师,于此却迷[昧]以[为]真的是世间[冥]初之真[谛],就是从这个开始。更说彼冥谛为能生万法之因;

然而此境界实在是若[离诸法]尘之[缘]即[无]能[分别]之体[性],就是离尘无自体性了。故非一切众生之生因。

如此看来,[则汝]缘尘的分别之诸识[心]之[性],尘若灭的时候,亦皆[各有所还]灭,

这意思是:意识心是借重相所产生的,喜、怒、哀、乐,喜的相还于那个假相,这个喜无自性;

怒,因为这个相而怒,这个怒还于这个假相,那个怒,咦?也空无自性。所以,喜、怒、哀、乐,其实都空无自性。

修学佛道的人,内心充满着法的喜悦,这个喜就是从内心就像涌泉这样涌出来,你就找对了!如此的话,[云何]说它[为]常住不动之[主]?

这一段就是:意识心是客,意识心是来如来藏性作客的,千万不能一直死执不放。

再讲贴切一点的:生灭执着的意识心,是来如来藏性作客的,如来藏性是主人,是没有执着的;生灭意识的分别心,是来如来藏性作客的,它不是主人,不要搞错了!

所以,修学佛道要用平等心、要不颠倒、不起颠倒见,了解说什么是来如来藏性作客的?记得!客生灭无常,停不住的。所说,你要修行,要去发现那个主人,就不受任何的影响。

诠论:阿难由于缘佛声而有分别之心,是为散位的第六同时意识,也就是六识的粗相。

而外道计非空非色的分别心,则是定位的第六意识心(就是定中独头意识),独头就是不假借外境,单独而起的意识心,完全在定;

可是,那个定中独头意识,外道的定中独头意识就像什么?就像那个鱼被冷冻,解冻以后,这一只鱼还是活的;意识心暂时被冷冻,就是类似定中独头意识。外道已经很不简单了,再一放,它又活跃起来!此则为第六识的细相。

此二种六识心虽有粗细之别,然皆同属于[缘心],最重要就是能缘之心,就是能所不断,有能缘之心,就有所缘之境,烦恼不断;烦恼不断就是生死不了。皆是生死之根本。

佛在此特地引外道的细心,以对显(就是衬托)出阿难的粗分别之缘心,意思就是:连外道那样微细息止的心,都还不是真心本性,都还是第六缘虑之心,则你刚才说你所悟的,怎么可能是[本元心地]呢?

    850 只要因相而有的生灭意识心、执着心,就是妄想,并非常住

只要因相而有的生灭意识心、执着心,就是妄想,并非常住,若彼心[离诸]所分别的[色相],便[无]能[分别]之自体[性]。

就是作不了主,意思就是:被牵着鼻子走了,情绪作不了主,完全被牵着鼻子走,执着无法停止,就是意识心;分别无法停止,就是意识心;情绪无法控制,就是意识心。

[如是]之理[乃至]可运用于修行人,当他们习禅时,即使因离于一切色香味触等六尘,而令一切[分别]之性好像[都无],而达到一种相当寂静的境界,这个境界既[非]如[色]界之四禅定,又[非]如无色界之四[空]定;

而[拘舍离等]外道六师,于此却迷[昧]以[为]真的是世间[冥]初之真[谛],就是从这个开始。更说彼冥谛为能生万法之因;

然而此境界实在是若[离诸法]尘之[缘]即[无]能[分别]之体[性],就是离尘无自体性了。故非一切众生之生因。

如此看来,[则汝]缘尘的分别之诸识[心]之[性],尘若灭的时候,亦皆[各有所还]灭,

这意思是:意识心是借重相所产生的,喜、怒、哀、乐,喜的相还于那个假相,这个喜无自性;

怒,因为这个相而怒,这个怒还于这个假相,那个怒,咦?也空无自性。所以,喜、怒、哀、乐,其实都空无自性。

修学佛道的人,内心充满着法的喜悦,这个喜就是从内心就像涌泉这样涌出来,你就找对了!如此的话,[云何]说它[为]常住不动之[主]?

这一段就是:意识心是客,意识心是来如来藏性作客的,千万不能一直死执不放。

再讲贴切一点的:生灭执着的意识心,是来如来藏性作客的,如来藏性是主人,是没有执着的;生灭意识的分别心,是来如来藏性作客的,它不是主人,不要搞错了!

所以,修学佛道要用平等心、要不颠倒、不起颠倒见,了解说什么是来如来藏性作客的?记得!客生灭无常,停不住的。所说,你要修行,要去发现那个主人,就不受任何的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851 己之所见虽然有异,但实际上对于外境(月亮)以及本性之实相,则毫无影响

[十番显见5--显见无还][经文4][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注释:[且汝见我见精明元]:且你现前见我之时,此见就是第八识见精的妙明本元体上所现的。

[此见虽非妙精明心]:此见虽然非纯真本元心地的妙精明心直接所现,也就是说,不是本性的现量境界。诸位!这个现量境界,必须要亲证才有办法。

[唯心]现量境界,也就是一切法不离心性,万法从心性影现出来的,有了证量,他便了解,心体上刹那之间的生灭不可得,生灭直下就是空,就是不生不灭的体性,

证得了这个现量境界以后,所有的法都是妙用,六根、六尘、六识,这个时候的识就是如来藏性,识性不二;无一法不是真如,

真如能依体起用,能摄用归体,能体用一如,也就是除去执着、分别和颠倒见的那个原始状态,无量的慈悲喜舍,无量的清净本然的妙心就会显露,这个叫做现量境界。

那么,现在不是本性的现量境界,因为是从缘外尘的五俱意识分别而来的。

[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正如翳眼所见的第二月,眼睛有毛病,就看到了第二月;就像我们心体起妄,见到了世界就不一样。非是真月的形影,而是翳眼的虚妄之见。

此翳之见虽是[妄见],但其见还是从本有能见之性而来,只不过是此能见之性受了翳眼的遮障、扭曲,故所见变成不完全真实;

虽然见不真实,但是从这个[非真实之见]的事实来看,我们就知道它是[从真实之见而来],因此,此见乃是[妄中有真]。

妄中有真,这一句是很勉强的名词,是为了解说方便,这一句话并不道地,真正究竟处是即妄就是真,要有这种功夫。

为什么即妄就是真?因为妄本身就是空、不可得,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居士来说:师父啊!我对这个佛法觉得太深了、太难了,我真的没有办法!

我就跟他讲:就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这一念就具足有办法,就在这个时刻,看你会不会用?妄中有真。

又,此见虽妄,但不论是真见或者是妄见,两者都是见。[无所还地]:就是无生灭地。

义贯:[阿难言:若我]此缘尘而有的识[心]之[性]皆[各有所还]灭;

[则如来]所[说]的[妙明元心云何]会[无还?]这二者为何会有如此之不同?[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佛告阿难:且汝]现前[见我]之时,此见即是第八识[见精]之妙[明]本[元]体上所现的,为带妄之见。

这个带妄之见能理解吗?这个意思就是:看什么就参杂无量劫来自己的执着、意见,也就是说:

很多意见的人,他的无明就愈强,无量劫来,带妄之见是没办法克制的,看什么,他就能所不断;

看什么,一定会夹杂自己的看法、观念,引起我见、我爱、我慢、我痴,就是看什么着什么、看什么分别什么、看什么就一定加上观念,同时有强大的我见,至死没办法改变的,这个叫做带妄之见,也就是头上安头,真心显露不出来,看什么,总会有自己的意见,就是这样。

意见愈多,这个人的障碍他就会愈大,在这个团体里面,他老是有很多的看法,就没有办法融入这个团体,这个团体,大家都讲好了,经过了专家评估,他的意见就是会特别多!所以,意见特别多,他的烦恼就重。

人之间之所以起冲突,就是带妄之见;夫妻为什么会争吵不休?就是因为带妄之见;好朋友为什么一句话说错了,可以怒目相视,反目成仇?就是带妄之见;兄弟姊妹也是带妄之见;种族跟种族就是带妄之见,是共业之见。

再来,国家与国家战争,它就是带妄之见,这个是很可怕的东西!

看什么总认为我自己是对的,有我自己的高见,这个就是头上安头。

你有看法没关系;但是,回归理性,回归智慧,那么,你的看法就变成好的建议;就算没有办法施展你的看法,你也不会有能所不断的痛苦,因为我已经尽力了就好,所以,这个叫做带妄之见。

而这个带妄之见,有粗还有微细的,包括晚上睡觉,也没办法停止;白天眼睛一睁开、耳朵一听声音、嘴巴一讲话,那就绝对是带妄之见。

世间的伟人,仍然没有办法超脱这个,真的!带妄之见,而且会争论不休,这样你就知道了,这个有多可怕!

[此见虽非]纯真本元心地的[妙精明心]直接所现的,犹[如]捏目所成的翳眼所见的[第二月]一样,[非是]天上的真[月](第一月)的形[影]——所见虽非真,但能见还是从见性而有,

意思就是说:虽然看什么东西,妄见就显现;可是,真心还不能离开这个喔,它是当下空。

空是什么?空掉执着、空掉知见、空掉分别、空掉观念、空掉语言、空掉文字、空掉意识型态,

不是本体也空喔、不是般若的妙智空喔,空是空假相、空语言、空文字、空观念,是除去这个喔,不是连我们的本体也没有喔,要弄清楚这个!

天上的真[月](第一月)的形[影],所见虽非真,但能见还是从见性而有。正如众生迷后所起的见分,虽然不是真见,也是因见性而能有此见。

所以,虽然看的那一念的执着心、观念心,有自己的看法,我执、我见、我慢;要成佛,还不能离开当下呢,就在这个时候!

[汝应]以真实心[谛]实[听]取,我[今当示汝无所还地](就是无生灭之境界)。

诠论:见第二月,问题不是出在[月]上,也不是在[见性]上,而是出在多此一举的[捏目](依于无明虚妄分别),故令自己所见有异。

己之所见虽然有异,但实际上对于外境(月亮)以及本性之实相,则毫无影响。

第一月不会由于你所见之有异而异;你的本性也不会因你的所见之异而异。

意思就是它一直存在,只是你没有去发现它。

所以一切内外法性本无有异,异在哪里?差异就是心,起妄。只是自己妄自起妄,妄受苦恼、生死之殃。此即认妄之过。

我们就是虚妄生、虚妄死、虚妄执着、虚妄苦恼,而受虚妄的过失,本来空的东西;现在为什么会这么辛苦?就是没智慧了!

   852 这个现量境界,必须要亲证才有办法

本性的现量境界。诸位!这个现量境界,必须要亲证才有办法。

[唯心]现量境界,也就是一切法不离心性,万法从心性影现出来的,有了证量,他便了解,心体上刹那之间的生灭不可得,生灭直下就是空,就是不生不灭的体性,

证得了这个现量境界以后,所有的法都是妙用,六根、六尘、六识,这个时候的识就是如来藏性,识性不二;无一法不是真如,

真如能依体起用,能摄用归体,能体用一如,也就是除去执着、分别和颠倒见的那个原始状态,无量的慈悲喜舍,无量的清净本然的妙心就会显露,这个叫做现量境界。

那么,现在不是本性的现量境界,因为是从缘外尘的五俱意识分别而来的。

[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正如翳眼所见的第二月,眼睛有毛病,就看到了第二月;就像我们心体起妄,见到了世界就不一样。非是真月的形影,而是翳眼的虚妄之见。

此翳之见虽是[妄见],但其见还是从本有能见之性而来,只不过是此能见之性受了翳眼的遮障、扭曲,故所见变成不完全真实;

虽然见不真实,但是从这个[非真实之见]的事实来看,我们就知道它是[从真实之见而来],因此,此见乃是[妄中有真]。

妄中有真,这一句是很勉强的名词,是为了解说方便,这一句话并不道地,真正究竟处是即妄就是真,要有这种功夫。

为什么即妄就是真?因为妄本身就是空、不可得,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居士来说:师父啊!我对这个佛法觉得太深了、太难了,我真的没有办法!

我就跟他讲:就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这一念就具足有办法,就在这个时刻,看你会不会用?妄中有真。

又,此见虽妄,但不论是真见或者是妄见,两者都是见。

   853 这个带妄之见,你不知道有多可怕!

这个带妄之见能理解吗?这个意思就是:看什么就参杂无量劫来自己的执着、意见,也就是说:

很多意见的人,他的无明就愈强,无量劫来,带妄之见是没办法克制的,看什么,他就能所不断;

看什么,一定会夹杂自己的看法、观念,引起我见、我爱、我慢、我痴,就是看什么着什么、看什么分别什么、看什么就一定加上观念,

同时有强大的我见,至死没办法改变的,这个叫做带妄之见,也就是头上安头,真心显露不出来,看什么,总会有自己的意见,就是这样。

意见愈多,这个人的障碍他就会愈大,在这个团体里面,他老是有很多的看法,就没有办法融入这个团体,这个团体,大家都讲好了,经过了专家评估,他的意见就是会特别多!所以,意见特别多,他的烦恼就重。

人之间之所以起冲突,就是带妄之见;夫妻为什么会争吵不休?就是因为带妄之见;好朋友为什么一句话说错了,可以怒目相视,反目成仇?就是带妄之见;兄弟姊妹也是带妄之见;种族跟种族就是带妄之见,是共业之见。

再来,国家与国家战争,它就是带妄之见,这个是很可怕的东西!

看什么总认为我自己是对的,有我自己的高见,这个就是头上安头。

你有看法没关系;但是,回归理性,回归智慧,那么,你的看法就变成好的建议;就算没有办法施展你的看法,你也不会有能所不断的痛苦,因为我已经尽力了就好,所以,这个叫做带妄之见。

而这个带妄之见,有粗还有微细的,包括晚上睡觉,也没办法停止;白天眼睛一睁开、耳朵一听声音、嘴巴一讲话,那就绝对是带妄之见。

世间的伟人,仍然没有办法超脱这个,真的!带妄之见,而且会争论不休,这样你就知道了,这个有多可怕!

[此见虽非]纯真本元心地的[妙精明心]直接所现的,犹[如]捏目所成的翳眼所见的[第二月]一样,[非是]天上的真[月](第一月)的形[影]——所见虽非真,但能见还是从见性而有,

意思就是说:虽然看什么东西,妄见就显现;可是,真心还不能离开这个喔,它是当下空。

空是什么?空掉执着、空掉知见、空掉分别、空掉观念、空掉语言、空掉文字、空掉意识型态,

不是本体也空喔、不是般若的妙智空喔,空是空假相、空语言、空文字、空观念,是除去这个喔,不是连我们的本体也没有喔,要弄清楚这个!

天上的真[月](第一月)的形[影],所见虽非真,但能见还是从见性而有。正如众生迷后所起的见分,虽然不是真见,也是因见性而能有此见。

所以,虽然看的那一念的执着心、观念心,有自己的看法,我执、我见、我慢;要成佛,还不能离开当下呢,就在这个时候!

[汝应]以真实心[谛]实[听]取,我[今当示汝无所还地](就是无生灭之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854 本来空的东西,现在为什么会这么辛苦?就是没智慧了

一切内外法性本无有异,异在哪里?差异就是心,起妄。

只是自己妄自起妄,妄受苦恼、生死之殃。此即认妄之过。

我们就是虚妄生、虚妄死、虚妄执着、虚妄苦恼,而受虚妄的过失,

本来空的东西,现在为什么会这么辛苦?就是没智慧了!

   855 论相,它就有来跟去;要论性,就没有来去、生灭、增减

[十番显见5--显见无还][经文5][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

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浡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

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

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浡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诠论:在这一段经文看起来比较复杂,所以先归纳分类简化一下,比较清楚易解。

在此如来提出八相,这个八相就是(八种现象),这八相又分成四对:

一、明暗一对,二、通塞一对,三、同异一对,同异就是(空性与见缘),这个空性不是那个空性,是虚空同相的意思,如果你要深入说:空性究竟不可得,那么,也行!见缘就是差别相;空性就是同相,就是这个意思。四、清浊(清净还有昏尘)。

这八相都是外象,所以皆有来去。[还]就是去。这些相既有来,即现有:[缘聚即来,缘离则还]的现象。

如来欲以这一些粗显有来去的[外相],来反衬出无来去的[心性],也是以[所见]的相有来去,来托显[能见性]之无来去。

所以,你只要牢牢记住,相论来去,性无生灭,论相,它就有来跟去;要论性,就没有来去、生灭、增减,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相空性就显,这个角度,即生灭就是不生不灭。

注释:[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洞],就是通、达。大讲堂坐西朝东,东方为阿閦如来之方,阿閦如来主菩提心,而讲堂开向东方,表如来说法皆欲导众生入菩提心门。此示明相。

记得!开显每一个人内在的智慧,就是真正的在学佛,语言、文字,这只是一个工具而已。

有一个居士不明佛意,来到讲堂,我刚好坐电梯下来,他就问说:师父!如来无所说法。我说:是啰!

师父!您怎么会制造这么多的DVD、VCD?您为什么讲这么多的法呢?

我跟他讲:你什么时候听到我在说法呢?我就去吃饭了。这不明佛意啊!佛无所说。

底下,[中夜黑月,云雾晦暝]:[中夜],就是子夜。[黑月],就是阴历的下半月,上半月称白月。[晦],就是昏。[暝]:就是暗。若是半夜正好是黑月之日,下弦月,月不明亮,或者是又云雾遮障而昏暗不明。此示暗相。

[户牖之隙]:门窗的缝。这个是指通相。[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宇]就是屋顶。[壅],就是塞。处在四面墙以及屋顶之下,则所见的便被壅塞住了。这个就是塞相。

[分别之处,则复见缘]:眼前分别外境之处,如分别山、林、泉、池等,则可见到众缘的差异之相。差异之相就是千差万别,千差万别之相;但是,同一个性。所以,学佛就是把复杂的万有回归到心性。此示异相。

[顽虚之中,遍是空性]:于冥顽的虚空之中,我们可见的则是一片同样的空性。此示同相。

[郁浡之象,则纡昏尘]:[郁”,就是积。[浡],就是尘起貌,就是尘土飞扬之貌。[纡],就是萦环,环绕。此示浊相。

[澄霁敛氛,又观清净]:[澄],就是澄清。[霁],就是雨停止或者是霜雪、云雾等消散。[敛],就是收敛。[氛],就是气氛、尘氛。此谓,大雨过后的澄清,收敛了空中的尘氛,便又令人看到了清净之相。这就是雨后这个尘都落下来,显露出来的清净之相,此示清相。

义贯:[阿难,此大讲堂]之大门[洞]然[开]向[东方],所以:

一、当[日轮升]上[天]际之时,[则]我们可见[有明]亮光[曜]之相(就是明相);

二、到了[中夜]若是下半月的[黑月]之日,月不明亮,又加[云雾]遮隔,天气昏[晦]暗[暝]之时,[则]我们[复]见到[昏暗]之相(就是暗相);

三、在[户牖之]缝[隙]之处,[则]我们[复]可[见通]相(这个是通相);

第四、但在[墙]壁与屋[宇之间],因内外不通,[则]我们[复观]见[壅]塞之相(就是塞相);

第五、放眼往外望去,即能瞩了而[分别]诸外尘[之处],如山河泉林等,[则复]可[见]到种种外[缘]的差异之相,如山高、水低,山很高,水很低,林密,树木很密集,等等,等各皆不同(这个是异相);

第六、然而在冥[顽]的[虚]空[之中],则所见[遍是]一样的[空性](就是同相);

第七、积[郁]的尘[浡]扬起[之象]出现的时候,[则]可见一片[纡]绕[昏]浊的[尘]相(就是浊相);

第八、但当[澄]清的雨[霁](就是停止),收[敛]了空中的尘[氛]之时,则我们[又]可[观]见周遭一片[清净]之相(这个就是清相)。

[阿难,汝]在此[咸]可[看]到[此诸变化]之[相,吾今]即示汝此八相[各还]其[本所]生[因]之[处。云何]为其[本]所生[因?

阿难,此诸变化]之相,[明]相即[还]于[日轮],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光明从太阳借来的,现在把这个光明还给太阳,是这个意思,从哪里借来的,还到哪里啊!随着日轮而去,

[何以故?]若[无日]即[不明],故知[明]相之[因属]于[日](日来了,阳光来了,明相即随之而来),所以,向太阳借来的光,还给太阳,

所以,这个明有来去,[是故]明相[还]随于[日]之去而去。从哪里借来的,归还哪里去,就是有生灭的意思。

同理,[暗]相[还]随于[黑月];暗从黑月借来的,回归黑月,还它。

[通]相[还]随于[户牖,壅]塞之相[还]随于[墙宇],诸[缘]差异之相[还]随于[分别]之六识,[顽虚]之相[还]随于[空,郁浡]昏浊之相仍[还]随于[尘,清明]之相即[还]随于[霁]雨,

[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之相,[不出]于[斯类],因缘生灭,缘聚则生,缘散还灭。

记得!凡事不可勉强,抢夺来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抢夺来的金钱,也不会平安让你花用,

众生如果了解万法唯心,心是最重要,你就不会去偷、不会去盗、也不会去抢。

譬如说:我去抢二千万来,那你坐在路边摊吃一碗面,你都怕!那一种心灵上的惩罚跟恐惧,就超越二千万了!为什么?

警察要抓去啊,持枪抢劫啊!这个要判重刑,甚至判死刑,那那一碗面怎么会吃得心安呢?

我们不如过一个很平淡的日子,经济不怎么好;但是,求一个心安,你在路边摊随便吃一碗面,都很有味道,因为没有人会抓你啊!

心灵解脱,才是生命真正的享受,喝水是甘的,吃饭是甜的,睡觉也不作恶梦,心安理得,出口也不伤人,

内心里面充满着智慧,所有的缘起他都掌握,所有的因缘他都珍惜,也不伤任何一个朋友;

朋友就是财富,什么时候要帮助你不知道,我们这一辈子当中,一定会出困难的,谁会出困难都不知道,就是要靠朋友;

把所有的朋友都得罪了,就等同关闭银行,没有来往。

朋友有时候有通财之义,今天为了一件小事情,这个朋友得罪了;明天为了一点小事,这个朋友得罪了,所有的好朋友统统关闭了,那就等于银行没有来往了!

因此学佛要懂得这一层的道理,就了解,明心见性是很重要的,明本心,见本性,你所作所为、身口意,慢慢的就会迈向圆融、圆满,而不伤害众生。

师父已经讲过:没有明心见性,是很难恒顺众生,也很难随喜功德的,非常困难!自己会跟自己抗拒,哪来的恒顺众生呢?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文6][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沦,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众生是很可怜的!所以,一切众生不是让你来恨的,一切众生是让你来救、是让你来度的,你不要嗔恨众生,要怜愍众生,因为他的名字叫做众生,

众生就是跳脱不出那一种烦恼障、所知障,如果你的好意,没有恰到好处的时空,你不管多大的好意,他都会把你曲解成恶意。

人类因为自尊心太强,人类无始劫以来的无明太重,包蔽了无量亿劫来的恶的习气,还一直把它保护着,不敢面对这种心灵的痛处、污浊。

我们无量劫来,一直保护自己的缺点,看不清楚自己!由于自尊心太强,我执、我见太深,所以,别人的好意、慈悲,他也很容易被扭曲,把对方扭曲。

这个讲话,如果时间、空间不对的时候,你就是个圣人、佛都没有办法,也没有用!

这个缘起法,就是必须加上善巧智慧,这个缘起法就是:你如何来掌控这个时空?我这句话讲出去的时候,适不适合?时间上恰不恰当?

如果不恰当,那就白讲了,没用!我是一片赤诚的心,想要帮助你!他感受不出来。所以,好朋友有时候要互相劝告,要慢慢的等。

问你们一句成语,看你们会不会?一块姜切成四片,是什么成语呢?就是姜姜姜姜!(笑)一块姜,因为每一块都是姜。所以,一块姜如果切成四片,换成一句成语就是:姜姜姜姜!就是这样子。

注释:[汝见八种见精明性]:[见],就是能见。[这八种],上说之明暗等八种相。[明性],本明之性。此言,你能见此八种相的见精本明之性。

[当欲谁还]:[谁],就是八相中的哪一相?

[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若还于明],意思就是说:如果你的[见性]是还之于明相,意思是:见性是因为明相而有,明相来,见性才显,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明相消失了,你的见性就跟着跑了!是与明相俱去。

[不明],即暗。此言,如果你的见性是跟着明相去的话,则当暗相来的时候,因为[能见性]已走了,你便不能再见到暗相了。

然而实非如此:[相]有来去,[能见之性]并不随其来去;如果你这一句体会得出来,你见什么,记得如如不动;你见什么,记得离一切相,你就牢牢记住这一句话,修行要抄捷径的话,这句话单刀直入就一百分,不会走冤枉路!

因为[能见之性]并不随其来去,也就是说:离一切相,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绪,而且勇敢的面对自己的缺点,有缺点改过,有缺点检讨,

你把一切顺逆二境,包括亲朋好友、师长,对我们所讲的再重的话,都观想成是为我们好,那么,你就有健康的心,你拥有这个健康的心灵,你的福报就会愈来愈聚集。

今天如果讲你一句话,你马上就翻脸,我马上就排斥,诸位!你的福报就到此为止了,因为智慧的语言,你听不进去的;良心的建言,你也不受用,所以,你的福报,它就被这个执着卡住,就是把福切割。

所以,有时候我们感觉到受一点委屈,你就是培养很大的福报。

诸位!伤害人的没有福报;被伤害的人有福报,看你能不能忍得下来?为什么?如果你能忍,福报就一直来啊!

我亲近广化律师几年,有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说:忍辱等同福报。

我对广化律师很感恩,亲近他几年,他给我的观念就是这样子,很有忍辱性的人,他的福报就愈来愈大,因为他从来不伤人,缘愈来愈好,他的德行就愈来愈深、愈厚,大海就是能容纳百川,百川它就是一直归来。

一个人他没有德行,大家都会远离他;一个忍辱心很重的人,大家都会来归依他,向心力就会愈来愈强!

所以,世间人来讲:他看起来好像吃亏,结果他种到了福报;这个人欺负人家,好像什么都赢,记得!他是损了很大的福报。

我们有正知正见,因果是这样看的,这样才是正知正见的,不可以随便伤人的!是故方能明来见明,暗来时又见暗。

[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以[见性]并不随[相]而灭,因此虽明暗等八相皆各有种种差别之相,而汝之[见精]却无有差别。

所以,欲入无分别的心性,记得!见就是性,你只要牢记师父这一句话:见一切物,心性就显现,用平等心看,不要受虚妄假相影响,你的慈悲喜舍永远不改变,

无论众生对你怎么样,我们佛菩萨的心一直存在,而且坚持,一直到我们临命终,誓死不改变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永远如此的坚持。

[不汝还者,非汝而谁]:[还],就是去。若不离你而去(还)的,那不是你自己(的见性),那还是什么呢?

义贯:佛言:八相皆各有归属,而[汝]之能[见]此[八种]相之[见精]本[明]之[性],你想[当欲谁还?]应当跟哪一相去呢?当然是回到你自己了!

[何以故?若]汝之见精[还]归[于明]相,[则]当[不明]而暗相来的[时]候,你就[无复]能[见暗]相了,

然而事实不然,明来能见明,暗来你又能见暗,这一句话意思就是:见性无关明暗,单刀直入就是这样,明、暗是尘,见性是本心。

故知见精并不随明暗而来去,所以,这一句话就是禅宗讲的:令心无所增减,是名修行。

诸位!这一句特别重要,令心无所增减,是名修行,这个才是一个真正修行人。也不随明暗而增减;相有来去,性无增损。

因此[虽明暗等]相,皆各有[种种差别]之相,而汝之[见]精却[无]有任何[差别],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亘古常然,无有归属,自作主翁。

[诸可还]灭[者,自然非汝]之真心,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只要有那一些所谓来去、生灭、增减的,当然就不是你的真心了,很清楚的!

而其[不]舍[汝]而[还]灭[者,非汝]自心[而]会是[谁]呢?

因此[则知汝]之真如本[心本妙]、本[明]、本[净];

只是[汝自]生[迷]惑昏[闷]不通,[丧]失[本]心而[受]沉[沦],故[于生死]大海[中常被漂]流沉[溺,是故如来名]为[可怜愍]者。

诠论:[明暗、通塞、同异、清浊]此八相皆是眼所了别之境。所见之境变化无常,生灭不住;而能见之性则湛然常住,物来照物,物去不随。

永嘉禅师参六祖时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生死是很重要的,是无常,很快就来到的!这是见相未了性。

六祖就说了:[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你为什么不体取当下就是空性,一切法本自无生,就没有所谓灭,了无速乎?这样不是更快吗?

了无速乎也可以说:这里面根本没有快慢,为什么你不直接了当的去体悟一切法无生?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快跟慢,这一句话也是这个意思,也可以作如是解。这是教他离相、归性。永嘉于是具威仪而拜。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856 众生如果了解万法唯心,心是最重要,你就不会去偷、不会去盗、也不会去抢。

[诸世间一切所有]之相,[不出]于[斯类],因缘生灭,缘聚则生,缘散还灭。

记得!凡事不可勉强,抢夺来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抢夺来的金钱,也不会平安让你花用,

众生如果了解万法唯心,心是最重要,你就不会去偷、不会去盗、也不会去抢。

譬如说:我去抢二千万来,那你坐在路边摊吃一碗面,你都怕!那一种心灵上的惩罚跟恐惧,就超越二千万了!为什么?

警察要抓去啊,持枪抢劫啊!这个要判重刑,甚至判死刑,那那一碗面怎么会吃得心安呢?

我们不如过一个很平淡的日子,经济不怎么好;但是,求一个心安,你在路边摊随便吃一碗面,都很有味道,因为没有人会抓你啊!

心灵解脱,才是生命真正的享受,喝水是甘的,吃饭是甜的,睡觉也不作恶梦,心安理得,出口也不伤人,

内心里面充满着智慧,所有的缘起他都掌握,所有的因缘他都珍惜,也不伤任何一个朋友;

朋友就是财富,什么时候要帮助你不知道,我们这一辈子当中,一定会出困难的,谁会出困难都不知道,就是要靠朋友;

把所有的朋友都得罪了,就等同关闭银行,没有来往。

朋友有时候有通财之义,今天为了一件小事情,这个朋友得罪了;明天为了一点小事,这个朋友得罪了,所有的好朋友统统关闭了,那就等于银行没有来往了!

因此学佛要懂得这一层的道理,就了解,明心见性是很重要的,明本心,见本性,你所作所为、身口意,慢慢的就会迈向圆融、圆满,而不伤害众生。

师父已经讲过:没有明心见性,是很难恒顺众生,也很难随喜功德的,非常困难!自己会跟自己抗拒,哪来的恒顺众生呢?

    857 一切众生是让你来救、是让你来度的,你不要嗔恨众生,要怜愍众生

众生是很可怜的!所以,一切众生不是让你来恨的,一切众生是让你来救、是让你来度的,你不要嗔恨众生,要怜愍众生,因为他的名字叫做众生,

众生就是跳脱不出那一种烦恼障、所知障,如果你的好意,没有恰到好处的时空,你不管多大的好意,他都会把你曲解成恶意。

人类因为自尊心太强,人类无始劫以来的无明太重,包蔽了无量亿劫来的恶的习气,还一直把它保护着,不敢面对这种心灵的痛处、污浊。

我们无量劫来,一直保护自己的缺点,看不清楚自己!由于自尊心太强,我执、我见太深,所以,别人的好意、慈悲,他也很容易被扭曲,把对方扭曲。

这个讲话,如果时间、空间不对的时候,你就是个圣人、佛都没有办法,也没有用!

这个缘起法,就是必须加上善巧智慧,这个缘起法就是:你如何来掌控这个时空?我这句话讲出去的时候,适不适合?时间上恰不恰当?

如果不恰当,那就白讲了,没用!我是一片赤诚的心,想要帮助你!他感受不出来。所以,好朋友有时候要互相劝告,要慢慢的等。

    858 忍辱等同福报

[相]有来去,[能见之性]并不随其来去;如果你这一句体会得出来,你见什么,记得如如不动;你见什么,记得离一切相,你就牢牢记住这一句话,修行要抄捷径的话,这句话单刀直入就一百分,不会走冤枉路!

因为[能见之性]并不随其来去,也就是说:离一切相,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绪,而且勇敢的面对自己的缺点,有缺点改过,有缺点检讨,

你把一切顺逆二境,包括亲朋好友、师长,对我们所讲的再重的话,都观想成是为我们好,那么,你就有健康的心,你拥有这个健康的心灵,你的福报就会愈来愈聚集。

今天如果讲你一句话,你马上就翻脸,我马上就排斥,诸位!你的福报就到此为止了,因为智慧的语言,你听不进去的;良心的建言,你也不受用,所以,你的福报,它就被这个执着卡住,就是把福切割。

所以,有时候我们感觉到受一点委屈,你就是培养很大的福报。

诸位!伤害人的没有福报;被伤害的人有福报,看你能不能忍得下来?为什么?如果你能忍,福报就一直来啊!

我亲近广化律师几年,有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说:忍辱等同福报。

我对广化律师很感恩,亲近他几年,他给我的观念就是这样子,很有忍辱性的人,他的福报就愈来愈大,因为他从来不伤人,缘愈来愈好,他的德行就愈来愈深、愈厚,大海就是能容纳百川,百川它就是一直归来。

一个人他没有德行,大家都会远离他;一个忍辱心很重的人,大家都会来归依他,向心力就会愈来愈强!

所以,世间人来讲:他看起来好像吃亏,结果他种到了福报;这个人欺负人家,好像什么都赢,记得!他是损了很大的福报。

我们有正知正见,因果是这样看的,这样才是正知正见的,不可以随便伤人的!

   859 见一切物,心性就显现

欲入无分别的心性,记得!见就是性,

你只要牢记师父这一句话:见一切物,心性就显现,

用平等心看,不要受虚妄假相影响,你的慈悲喜舍永远不改变,

无论众生对你怎么样,我们佛菩萨的心一直存在,

而且坚持,一直到我们临命终,誓死不改变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永远如此的坚持。

   860 令心无所增减,是名修行

明来能见明,暗来你又能见暗,这一句话意思就是:见性无关明暗,单刀直入就是这样,明、暗是尘,见性是本心。

故知见精并不随明暗而来去,所以,这一句话就是禅宗讲的:令心无所增减,是名修行。

诸位!这一句特别重要,令心无所增减,是名修行,这个才是一个真正修行人。也不随明暗而增减;相有来去,性无增损。

因此[虽明暗等]相,皆各有[种种差别]之相,而汝之[见]精却[无]有任何[差别],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亘古常然,无有归属,自作主翁。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861 六祖就说了:[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所见之境变化无常,生灭不住;而能见之性则湛然常住,物来照物,物去不随。

永嘉禅师参六祖时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生死是很重要的,是无常,很快就来到的!这是见相未了性。

六祖就说了:[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你为什么不体取当下就是空性,一切法本自无生,就没有所谓灭,了无速乎?这样不是更快吗?

了无速乎也可以说:这里面根本没有快慢,为什么你不直接了当的去体悟一切法无生?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快跟慢,这一句话也是这个意思,也可以作如是解。

这是教他离相、归性。永嘉于是具威仪而拜。

    862 [义贯]十番显见6--显示见性不杂

经文1:[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

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诸位!无非前尘分别留碍,就是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这一句话。

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就是:凡所有相,都不值得你如此的执着,因为它一定会毁灭,迟跟早的事情。

义贯:[阿难言:我虽]已[识]知了[此]能[见]之[性]并[无还]灭,然而[云何]而[得]证[知]那就[是我]的[真]心本[性],而非我所见的物之性呢?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尚[未]断烦恼而[得无漏]之[清净]法身。

诸位!这个有漏无漏,[有漏]就是烦恼,你有烦恼,就没办法入涅槃;无漏就没有烦恼,清净法身,

唯因仰[承佛]之[神力]加持,而得至日月宫、[见于初禅]天之境界,[得无障碍;

而阿那律]则能[见]此佛世界中之百亿个[阎浮提],犹[如观]看他自己手[掌中]的一颗[庵摩罗果]一样清楚。

至于[诸菩萨等],则各能[见]或者是[百]、或者[千]佛世[界];

而[十方如来]之所见,则[穷尽微尘]沙数之[清净]佛[国土],皆[无所不瞩]。

然而一般凡夫[众生]所能[洞视]的距离,若与三乘圣人比起来,则[不过分寸]而已。因为凡夫只看眼前啊!

[阿难,且]就[吾与汝]所[观]的[四天王所住]之[宫殿],以及于其[中间遍览]一切[水]居[陆]栖、[空行]所有众生之正报和依报。

正报就是我们的四大缘起的假相——这个色身;依报就是生长的环境。

诸位!这个正报跟依报,决定在哪里呢?决定在业,这个业有福业、非福业,还有不动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这个我们在唯识学里面都讲了。

诸位!正报、依报,记得!依什么而论?就是依所修的福报来论断。记得!

佛门里面就是修福又修慧,听经闻法,这个就是修慧业,修慧。

正报、依报,这一切一切的情境,[虽有昏]暗或者是[明]晰[种种形像]之差别,但[无非]皆是六识对[前尘]境界所作[分别]而得的[留]滞障[碍]之影像。

诠论:此段大义,简言之,也就是一切圣人所见以及凡夫所见,姑不论其所见多远或者多近,涵盖的境界的大与小,一切[所见]全部都是前[尘的分别留碍],也就是,[所见皆属于尘性],而非见性本身。

经文2:[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同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义贯:佛言:阿难,[汝应于此]中善[分别]何者为你的[自]性(就是能见),何者为[他]物之性(就是所见)。

[今吾将]引导[汝]抉[择于]能[见]以及所见二者之[中],究竟[谁]才[是我]能见之[体?]

修学佛道就是开采本体的,你要让我们的心性之体显露吗?这很简单,如如不动,不取于相,离一切相。

而[谁]乃[为]所见之[物象?阿难,极]尽[汝]能[见]之性之[源],其最上者[从日月]天子之[宫]殿,其体光耀夺目,然此明相实[是]你所见的[物]性,并[非汝]之见性;

其次,[至]于中间的[七金山,同遍谛观]此诸山,[虽]亦有[种种光],然此等明相,[亦]是[物]性,而[非汝]自性之本有智光。

[渐渐]我们[更观]其他一切,如空中的[云]之[腾]涌、[鸟]之[飞]翔,[风]之拂[动],[尘]之扬[起];

以及地上[树木、山川、草芥、人畜]等,此等暗相[咸]是你所见的[物]性,而“非汝”之见性。所以,分一个明、一个暗,就包括一切了。

诠论:这一段是举实例来正面显示[物不是见]。物是被见性所见的,物是被见的,见性是能见的,这要分得很清楚!这一段是见性不杂,要弄得很清楚!前面这一段,物不是见,这是不能混杂的。

经文3:[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义贯:[阿难,是诸]若[近]若[远诸]所[有物性,虽复]有种种之[差殊],然它们[同]是[汝]之[见精]一道[清净]不起分别之圆照[所瞩]之境,

[则诸]所见一切[物类]虽[自有]千[差]万[别],然而汝之能[见]之[性]毕竟[无殊],故知[此]见[精]本[妙]本[明],能照一切殊相,而自一相不变。[诚]然是[汝]之[见性],汝可依此而作抉择。

经文4:[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注释:[若见是物]:你若执言说见性是物,这是假设,在这个角度来谈论、来剖析。如此一来则能见便转成所见了。

[则汝亦可见吾之见]:承上,既然能见之性已变成是物了,那你应该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实则不然。因为你看不到我的见性嘛!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同见],就是你跟我同见一物。当你跟我同样看一件物象的时候。[见吾],就是见吾之见性。

此言,你若说,当你我同见一物的时候,你硬是说,你不但看到了那个物,而且同时也看到我的见性;就是硬要这么说。为什么呢?

因为当我在见那物时,把这个见性投射出去,我的见性与那所见之物已不可分,因为投射在那个物象,就有我的见性嘛!

因此当你见那物的同时,也可以见到我的见性。那一定的嘛!因为你把这见性投射出去,见性是物的话,你一定可以看得到嘛!

我们二个人,你看那个地方,我也看那个地方,二个有见性的交集。我把见性投射过去,你把见性也投射过去,当然你就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嘛!

若见是物,那一定的嘛!我把红色的漆泼过去的话,你一定可以看到红色的漆,投射出去嘛!我们姑且承认这是对的。因此当你见那个物的时候,也见到我的见性。

[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承上,就是我见某物的时候,你既可因为那物而见到我的见性,但当我把视线收回,而不见那物的时候,就处于这种状态,你为什么不能见到我的见性不见一物时所在之处呢?

这样如果你听不懂的话,好!我们把眼睛投射过去,如果见性是物的话,你就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

好!现在吾不见,就是我把眼睛收回来;这样你听不懂,我把眼睛闭起来,把视线收回来嘛,把眼睛闭起来,佛陀就问:吾不见时,当我把视线收回来的时候;为何你见不到我处于不见时候,把视线收回来的那个状态,你为什么看不到我的见性?

就是我把眼睛闭起来,你根本看不到我的见性,你没有这个能力!这样理解就对了!

承上,我见某物时,你既可因为那物而见到我的见性,但是当我把视线收回,而不见那物的时候,你何不能见到我的见性不见一物时所在之处?因为见性既是物,它必须有是体积,有处所,因此不论它是在见物、或不见物时,它都必须有一个所在之处。

好!诸位!这样还听不懂的话,再看一遍,诸位!如果见是物,由这个毛巾来比喻(把毛巾喻为见性),

我现在把这个毛巾投射出去,见性是物的话,(师将手中毛巾伸出)投射出去,诸位!你跟我都可以看到什么?毛巾。对不对?

如果见是物的话,我现在把视线收回来,就是我现在把毛巾收回来(师将毛巾收回),你是不是同样这个时间,还是可以看到我的毛巾?如果见是物的话,是这样啦!

意思就是:翻过来另外一个角度,因为见不是物,所以,收回来的时候,你根本看不到。

见是物就是这样,投射出去,大家都可以看的到(师将手中毛巾伸出),我的见性在那边,你的见性也在那边,那你就可以看到我的见性;

如果见是物,我收回来(师将毛巾收回),当然你也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师手指毛巾)。

无论出去,见是物的话,出去看的到;收回来,你当然也看得到嘛!可是,见性不是物,所以,收回来的时候,你根本看不到我的见性是什么,就这么理解。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不过话说回来,若你真的有那个能力见到我的见性于它不见物的时候所在,就姑且说这样,你有这个能力,那你所看到的,则自然不是它不见物时之[物相],而是我的[能见]的见性,因为此时已无[所见]之物。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把话转成另外一个角度,如果你真的能见到我的见性,在什么状况见到呢?我不见物的时候,你一样能够见到,那你所看到的是什么?

当然不是他不见物时候的物象,而是我的能见的见性,因为那是无形的,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没有所见之物。

所以,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不见的时候,它不是物,所以,当然就不见之相,当然就非彼不见之相,因为它无物。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你若退却而说:你并不能见我所不见之地,就是你没有那个能力。

前面说:就算你有那个能力,见到我不见的时候;现在就是说:如果没有那个能力,见到我不见的时候,自然非物,当然就不是物象。

你若退却而说:你并不能见我所不见之地,则我的见性跟你的见性,自然都不是物。就是不是物象了,它没有体积,不是有体积,有物象长短、方圆,自然非物象,意思:见性是见性,物象是物象,不可混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义贯:退一步说,[若]你执言[见]性的确[是物],有体积、有形状的物,可以认得出来的物,把能见的见性,变成所见的物象,

假设说:这个成立的话,如是则能见已转成所见,[则汝亦可见]到[吾之]能[见]之性,而你实不能见到我的见性,故能见之性并不是物。

你[若]再辩说当你我[同见]一物[者]之时,就在这个时候,即[名为]你[见]到[吾]之见性,

若此为真,把这个当作是真实的,那么当[吾]收回视线而[不见]此物[时],你[何不]能,为什么没有那种能力?[见吾]之见性?[不见]物时所在[之处]?而你实不能见我的见性当它不见物时的所在之处,因此,见实非物。

前面假设说:见若是物;现在证明见不是物。然而再退一步言,你[若]真正能[见]到我的见性当它[不见]物时所在之处,姑且以此为真,则你所见到的,[自然非彼]见性所[不见之]物[相],而是我的见性本身,因为此时已经没有外物掺杂在内,

然而你实在是不能见到我的见性,因为我的见性并不是物,而能为他人所见者——性是能见,非所见。

此时,你[若]退而说你并[不]能[见吾]之见性[不见]物时所在[之地],则我的见性与你的见性,[自然]皆[非]是[物];见性既非是外物,[云何]还说[非]是[汝]之真性呢?意思就是:这个就是你的真性,不必质疑!

经文5:[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注释:[汝既见物,物亦见汝]:因为能见之性既然是[物],反过来,[物]也就是[见]。物也有能见之性。物若有能见之性,则当你见物之时,此物也见了你。

这个时候,有情、无情,见性跟物象完全混乱了,叫做[体性纷杂]:能见跟所见体性纷杂,如是则能见与所见,有情与无情,体与性都纷乱相杂,分不清楚了。

[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如是则你、我、以及世间一切法,都无法安立了,因为搞不清楚到底何体是你,何体是我,何体是外物。

[若汝见时,是汝非我]:当你见物的时候,一定是[你]在见,而非[我]在见。这个见性是不可混杂的。

义贯:佛言:[又,]见性若是物,[则]当[汝]现[今]正[见]某[物之时,汝既见]此[物],同时此[物亦]应能[见汝]才对,因为物具有能见之性,如是则能见与所见其[体]与[性]都会[纷]乱相[杂,则汝与我并诸]有情与无情[世间],皆[不成安立]。

阿难:[若]当[汝]在[见]物之[时],一定[是汝]在见,而绝[非]是[我]在见。

你的[见性]能[周遍]于一切,若见性是物,就一定有体积与质碍,怎么能够周遍一切呢?所以,见不是物,物就会有障碍。

则此见性[非]是[汝]之真性,[而]会是[谁]呢?你[云何自疑]那不是[汝之真性],此[性]本在[汝]而你却[不]敢认为它[真]是你的,反而欲[取我]之言说以[求]证其[实]呢?

诠论:这一段论辨[见性非物]之文,如下:1.若见性是物,则你应能见[吾之见]→(依此类推,反过来说)然你实不能见到[吾之见]我的见性。∴所以,见性不是物。这第一段,若见是物,是不对的,推论到最后,见性不是物。

2.假设你能见[吾之见],则你也应能见[吾之不见]→依此类推,然你实不能见[吾之不见],你根本没有能力,看到我不见之处。∴所以,你能见[吾之见]是不能成立的,你根本没有能力,见到我之见性。所以,你能见到我的见性,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见性非物。

3.再假设你能见[吾之不见],则你所见者便是我的见性,→依此类推,既然是我的[见性],便非外物,∴所以,见性非物。跟前面的假设的:若见是物,推翻了,在这里很斩钉截铁的:见性不是物。

4.若你不能见[吾之不见],则你所不见者更加非物,因若是物,则必能见,因为它有体积、有质碍嘛!→依此类推,以不见故,因为看不到,则必非物。因为你没有能力,见到我之不见,因为不见,不见当然没有质碍,则必非物,∴所以,见性非物。

诸位!现在总观,看这一段,再简单看一下,诠论:这一段论辨[见性非物]之文,如下:

第一个,假设若见性是物,把那个无形相的见性,姑且说它变成有形相的物象,变成见性也可以被看,推论到最后,所以,见性非物。

第二段最后一句:所以,见性非物。第三段,所以,最后一句:见性非物。第四段,所以,见性非物。也就是说:所有的假设,都针对若见性是物来反驳,意思就是:见性是见性,物是物,不可以混杂的!所以,若见性是物,这种假设是不能成立的。

所以,推论到最后:第一段,见性非物;第二种假设,见性非物;第三段,见性非物;第四段,见性非物,很清楚的这个假设:若见是物,是不对的,是不对的!

   863 所有相都不值得你如此的执着,因为它一定会毁灭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诸位!无非前尘分别留碍,就是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这一句话。

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就是:凡所有相,都不值得你如此的执着,因为它一定会毁灭,迟跟早的事情。

[中间遍览水、陆、空行]:[中间]、指大地以上,忉利天以下,此间的水居、陆栖、空中飞行的有情众生,至于无情器界则有山、河、大地,虚空等境界。[昏明]:就是明跟暗。

[无非前尘分别留碍]:这一些有情及无情境界,虽有明暗等差别之相,但无非是六识对现前尘境所作的分别,而得的留滞障碍之相。

诠论:此段大义,简言之,也就是一切圣人所见以及凡夫所见,姑不论其所见多远或者多近,涵盖的境界的大与小,一切[所见]全部都是前[尘的分别留碍],也就是,[所见皆属于尘性],而非见性本身。

   864 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注释:[承佛神力见于初禅]:承佛神力加持,而得见初禅的境界。

[阿那律]:全名应是阿那律陀,是佛陀的堂弟。

在听佛说法时常常好睡眠,因此被佛喝斥云:[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所以,有的人,曾经有人听经听了打磕睡,入这个睡禅三昧定,我就知道:哎呀!这个人白天上班,还赶来!

我看有些人急着去超市找面包,哎呀!都很辛苦,我都很感动!

这就表示,他为了听法可以忍着肚子,饿肚子,简单一个面包裹腹,他这种勇猛的心,师父感受得出来!

如果是已经吃过晚餐,来这边再吃一个面包,也是不错啦!

这个就是说:我看有的人是真的很了不起,为了听法,他有他的坚持,很让人感动!

阿那律因此生惭愧心,起大精进,七日七夜不睡,因而失明。这个就是太精进了!

佛怜愍他,而教他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有的人念:乐yao(第四声)见照明金刚三昧。

而证得天眼智通,为佛弟子中,天眼第一。

   865 与三乘圣人相比,则凡夫众生所能见到的,差不多等于分寸而已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

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

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阿那律所见的为一佛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以前不用天文望远镜的,这个都是很了不起的圣人的,就看!

其中有百亿个阎浮提,此处为举一阎浮提为代表。

《维摩诘经》中阿那律答严净梵王时也说:[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初地菩萨可见百佛世界,二地菩萨可见千佛世界,乃至十地菩萨可见无量佛世界。

佛见则无量。[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一切佛土,以佛观之,无不清净,故说是[清净国土]。

此言十方一切如来,皆可以见尽微尘数的无量佛国净土。

[众生洞视,不过分寸]:如果换作众生来讲的话,就看眼前,分寸就是只看眼前,差不多众生都是这样。

所以,众生洞视,不过分寸,若与三乘圣人相比,则凡夫众生所能见到的,差不多等于分寸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866 四天王所住宫殿,凡夫之人,都看不到这个

[四天王所住宫殿]:[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增长天王、南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此四天王之宫殿,在须弥山腰,离地四万二千由旬。

诸位!这个凡夫之人,都看不到这个,我们去寺庙里面,有四天王殿,就是这个。

我们去韩国看,韩国也是,道场的建立,也类似咱们中国的那种风格,进去也是四天王。朝鲜,它也是这样的建筑。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道场散落在城市,土地有限,而且很贵!所以,没有办法像丛林这样子,一下子就买好几百甲。那些道场没办法,寸土寸金,这个没办法的!

所以,也没办法像丛林这样的建筑,什么殿、什么殿、什么殿,都没有办法,很难!

碍于空间,以前有斋堂、禅堂、念佛堂,有什么四天王殿、大悲殿、华严三圣殿、西方三圣殿、弥勒殿、普贤殿、文殊殿;现在没办法了!

    867 诸位!这个正报跟依报,决定在哪里呢?决定在业

正报就是我们的四大缘起的假相——这个色身;依报就是生长的环境。

诸位!这个正报跟依报,决定在哪里呢?决定在业,这个业有福业、非福业,还有不动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这个我们在唯识学里面都讲了。

福报大的,一出生面相就会庄严,每一个人看到他都欢喜!

福报大的,一出生环境就很好,从小爸爸、妈妈就栽培他,从幼稚园,请家庭教师,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爸爸、妈妈后台都很硬,很有办法!

而福报不够的,一出生,连吃三餐都没办法!我看那个新闻报导的,一对原住民,生孩子生到十个,

生到多伟大?生到卫生局找他,说:为什么你不结扎呢?这个爸爸一个月才赚多少?也没赚多少钱,二、三万。

所以,你想想看,一个爸爸一个月打工,赚台币,就算三万好了,你看,这些孩子要如何去养育和教育喔,三万块喔!

我看每天可能要吃泡面也吃不起。泡面现在很贵啊!一下子发下去,包括他老婆、他自己,是十二个人,刚好一打喔,一次吃就是十二包了,师妈讲的:消耗量也是很大的!

你像这十几个、十个,那你怎么教育呢?那不一样,

人家很有福报的人,就出生在爸爸、妈妈生他一个,爷爷、奶奶也疼他一个,集所有三千宠爱于一身,就是生一个!

他家爸爸、妈妈就很有钱,几亿、几百亿等着他领,他一出世,钱怎么花都花不完,人家为什么那么好命,能投胎到大富大贵人家?我们连门都摸不到!

人家为什么那么大的福报,出生在那种家庭?而我们为什么这么没有福报?

你千万不要说:我了解缘起性空,诸法皆空,福都不修,佛都不念!放生,一点也不随喜,就坐在那边!

佛法不是这样的,所有的小的福,只要有因缘就要去修,因为这个正报、依报要看福业,还有非福业,非福业就是没有福报了。

你看那个,台湾现在经济是有的很好,有的很严重了,新闻报导的,是真的假的我们不知道,有的还要去捡这个馊水,很有钱的很有钱,有的流浪汉。

这个福德、因缘、貌相,一点都不假,这个就是福报的差别。

如果这个人,没有种这个正法的福德因缘,就算他来到讲堂,他也会有强大的力量把他引开来,我不骗你的!

如果种了很强大的正法的福德因缘,我告诉你:你用九只牛来拉,他一样钉住在讲堂,打死他都不会走,他就善根深厚。

因此福跟非福,还有一种叫做不动业,属于禅,禅天,四禅天的,还有四空的叫做不动业,这讲了又比较更深一层了。有善业、恶业、还有无记业。

    868 记得!佛门里面就是修福又修慧

诸位!正报、依报,记得!依什么而论?就是依所修的福报来论断。

记得!佛门里面就是修福又修慧,听经闻法,这个就是修慧业,修慧。

我看讲堂很多的义工来,我都很感动!像有时候,师父到这个地下室的洗手间,男众的洗手间,因为在101室处理事情,到男众的洗手间去方便一下,这个地下室,

我看打扫得非常的干净,哎呀!我去上这个厕所,我就非常感动!

我们的设备,没有办法像五星级的大饭店;但是,这些义工让人非常感动,很干净的!

我有时候用手故意把它擦一下,没有灰尘,我们这讲堂的义工,很感动的!

在地下室一楼、二楼,他们领了这个工作,每个礼拜固定的时间,他们就是来,

记得!你来讲堂,你要记得师父一句话:是为三宝门中修福护持,也是为你自己在修福报,这个观念要很正确,

你来不是替我做的,来是替佛陀做的;为正法做的;是为僧团做的;重要的就是为你的心性而做的,这个观念要弄得很清楚!

所以,诸位!你在那边做的时候,人家有看到没有看到,因为你的心性很清楚,福报就是这样一直种下来,不需要夸张,大家都看不到,你也是这样做。

夸大,反而没有福报,我们积阴德。

   869 这一段告诉我们:见性的不杂,就是:见性是见性,物象是物象,是很清楚的

[(义贯)十番显见6--显见不杂]经文:[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同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

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注释:[分别自他]:[自],就是你自己的自性。[他],就是外物之性。

[今吾将汝择于见中]:[将],就是令,引领也。[择],就是抉择。[见],含摄[能见]以及[所见]。

此言,我现在就要引领你于你的[能见的见性],以及[所见的物性],两者之间,用智慧作一个抉择。

[极汝见源]:[极],就是穷尽。[见源],就是见性。以其为能见之本源,故称之。穷尽你的见性,也就是尽你所能看到的。

[从日月宫]:[日月宫],就是日月二天子的宫殿。这是阿难目前所能看到的最上一层。

[至七金山]:须弥山之外,周围围绕着一重香水海,香水海外为一重金山,这样总共有七重香水海以及七重金山。

这是佛陀当时在描述的天文地理位置,不同于今天。因为这七重山,其体皆金,所以称为七金山。

[虽种种光,亦物非汝]:上面的日月宫当然有光,七金山也有光,但这一些光明体(就是明相),也都是外物之相,而不是你能见之性之相。

能见之性虽有明妙之光,但非此类。所以不要把外物之光,当作是你的本有的智光,莫混为一谈。

所以,你不要爱好虚空当中的光,你要爱好心灵的般若智慧的光,虚空当中的光是假相、是幻相、是不实在的;心灵的智慧光是真实的。

[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现在讲:统统是物象。

在上面两种[明相]比较起来,这些都是[暗相],然而,不但这一切明相非你的见性,连暗相也不是你的见性。所以,莫[认物为作己]!

这一段告诉我们:见性的不杂,就是:见性是见性,物象是物象,是很清楚的!

这一个段落叫做:第六是显见性不杂,不夹杂外相、不夹杂物象的,它是独立存在的,无关于明、无关于暗、无关于眼前所现的一切相。

你眼前现的什么佛像、菩萨像,你千万不要动念,看到知道就好!

诠论:这一段是举实例来正面显示[物不是见]。物是被见性所见的,物是被见的,见性是能见的,这要分得很清楚!

这一段是见性不杂,要弄得很清楚!前面这一段,物不是见,这是不能混杂的。

    870 虚空当中的光是假相、是幻相、是不实在的;心灵的智慧光是真实的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同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

[虽种种光,亦物非汝]:上面的日月宫当然有光,七金山也有光,但这一些光明体(就是明相),也都是外物之相,而不是你能见之性之相。

能见之性虽有明妙之光,但非此类。所以不要把外物之光,当作是你的本有的智光,莫混为一谈。

所以,你不要爱好虚空当中的光,你要爱好心灵的般若智慧的光,虚空当中的光是假相、是幻相、是不实在的;心灵的智慧光是真实的。

见性不杂,不夹杂外相、不夹杂物象的,它是独立存在的,无关于明、无关于暗、无关于眼前所现的一切相。

你眼前现的什么佛像、菩萨像,你千万不要动念,看到知道就好!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876 他的频率跟人间的眼睛的频率不相应,我们的肉眼是看不到。

[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阿难曾乘佛威神之力,而随佛至四天王宫殿,其殿皆是殊胜的宝藏所成,故说是[胜藏宝殿]。

[居日月宫]:阿难后亦随佛到日月二天子之宫殿。

在这个我们要了解,我们的肉眼是看不到的,这个没有神通是没有办法的,他的频率跟人间的眼睛的频率,是不相应的。

所以,看起来,我们眼睛看:咦?就没有什么啊;但是,有神通力的,他就有办法!

所以,我们今天看须弥山,日月绕须弥而转,我们在须弥山看,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喜马拉雅山,

也没看到什么,它就是一座山,一座缘起的、如幻的山而已。因此必须借佛的神通力才有办法。

   877 这个南阎浮提,佛陀当时讲的这个地理位置,是就当时大家所能认识的。

[此见周圆,遍娑婆国]:[此见],我此能见之性。

[娑婆国],指娑婆世界中之南阎浮提。

诸位!南阎浮提,也是一直有争论的,有的讲:南阎浮提就是我们的地球;

有的讲:南阎浮提它不是,就是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它只是一个洲的范围。

所以,这个南阎浮提,佛陀当时候讲的这个地理位置,天文、地理位置,因为就是就当时大家所能认识的。

所以,二千多年那个天文、地理位置,不同于现在的用地球的卫星定位;或者是照相;或者是天文学来讲到,

以前都是以地球为中心。包括那个算命的,什么星座,

如果你相信是什么星座,天蝎座,或者是什么牡羊座,你相信这个星座的命运,你就必须以地球为中心来讨论的。

讨论这个星座,是以地球为中心来讨论的,地球是不动的,而太阳跟月亮是绕着地球转的,几百千年前的天文现象界是这样子,才讨论什么星座什么命运的。

这个依今天的天文学来讲,那个星座是不准的,完全错误的。

但是,大家兴趣就好,你是什么座的啊?我是天蝎座的,就讨论天蝎座怎么样,某一些还有一点准,

你天蝎座的是长得怎么样啊、人好不好看啊、个性怎么样的,某些还讲得满准的!

但是,那个是以地球为中心,去讲、去讨论的。所以,讲什么星座,依今天的科学的角度来讲,是严重错误的!

今天的科学,必须以太阳为中心点来讨论。但是,如果讨论到星座的问题,却以地球为不动的角度在讨论的,

这是根据以前的错误的天文学,反正大家将错就错,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就这样讨论,反正你兴趣就好,我也不反对,反正大家都谈一谈,就这么一回事!

    878 境有变异,而见性随物朗照,无有迁改

能见之性,于境大时即可见大,小时即可见小,清时即可见清,浊时即可见浊。

境有变异,而见性随物朗照,无有迁改。

其实这个都一直在强调什么?这个在强调:见性离相、离根,迥脱根尘,它是一直独立存在的,只是我们不认识它而已。

而佛法还不能用认识的,它还必须用体悟的,它要内证的功夫。

所以,我们那个一动,就是夹着一个妄见,虚妄的那个知见,一闪,它就会跑出来,而且它是无时无刻没有夹带一个我执。

而世间人他这个,说来说去,都是[我]的功德最大,他这个假我,是一直存在在这个世间,那个我相是很难破的!

有个英国的医生,提了一个包包,很紧急的开一部新车,到比较乡下的地方,去看一个小朋友。

这个小朋友病得很严重,躺在那个病床上,他的妈妈在旁边照顾,这个医生就赶到了这个郊区一点的小朋友家看病,

看了以后,就跟他妈妈讲说:我来看你儿子看四次了,所以,这一次要加出差费,要加二十块钱的英镑!

他妈妈就很生气了,说:你怎么可以加二十块钱英镑呢?他说:我来看你儿子,这一次第四次了呢!

他的妈妈就说:不是我儿子把肺结核散播到全校,你哪有今天的轿车可以坐啊?你哪有这么好的房子可以住啊?就是她儿子把肺结核散播到全校,所以,他生意就特别好!反正不管怎么讲那个[我]就一定会存在。

那么,我们现在讨论的就是说:这个见性它没有我执,所以,见性随物朗照,无有迁改。

    879 佛陀本身充满了智慧,还有慈悲;但是,他并不是对天地万物都没反应的

我们这里要里了解的,佛陀本身充满了智慧,还有慈悲;但是,他并不是对天地万物都没反应的,不是这样子的。

他会有反应的,因为众生境界不够的时候,佛陀会有反应的,佛陀也会呵叱人的。

譬如说提婆达多,说:世尊!你年岁已经大了,为什么不把僧团交给我?

世尊就呵叱他,说:我尚且不把僧团交给舍利弗跟目犍连,他们都证四果阿罗汉的!何况交给你这个痴人?就是大愚痴的人。佛陀也会呵叱人的!

所以,要反应给众生知道,并不是说:圣人就呆呆的坐在那边,不一样的!

像古时候咱们中国的祖师,有时候徒弟太不像样,他也会反应的!

因此佛陀虽然有种种的反应;但是,他内心是没有烦恼的。

   880 为什么祖师大德讲:修学佛道,守心第一?

[诸所事业,各属前尘]:这各种所现的事相,如上下方圆,以及业用,例如来去伸缩等,皆属于现前尘境之留碍,跟见性无关。

所以,为什么祖师大德讲:修学佛道,守心第一?守心第一,就是你守住,不让它妄动,也就是不被污染、不受影响,因为跟见性无关。

只要你着相,见性就会妄动,着、住,无明就会现前;放下,不被污染、不受影响,万象就跟见性无关。

修学佛道,守心第一,这是祖师大德告诉我们这么样修行。

真正一个修行人,他就二六时中都是降伏自我的,也就是,诸有所作,皆是有相,托尘依缘聚散而起、而灭;而见性实不起不灭。

记住!托尘依缘聚散而起跟灭,起跟灭就是生灭意识心,叫做离尘无自体性。

而见性实不起不灭,这个在强调什么?就是离尘有自体性,这个才是我们当家作主的,本来的东西,无杂无染——相自生灭。也就是尘自生灭,自性不动。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881 我们见性本来就存在,于大现大,于小现小,于方现方,于圆现圆,无关于这个外在的。

[不应说言见有舒缩]:[舒],伸展。不应说见性有随境而伸展扩大或缩小。

譬如说:我们出去外面,讲堂旁边有个小小的公园,眼睛一望,望到虚空,喔!见性就好像扩展开来。

回到我们文殊讲堂内,咦!我们的见性变成这一点点,好像被夹断一样,怎么这个范围变成小了?

其实不是,见性没有大跟小,于大见大,于小它见小,它本身并没有大变成小,或者小缩成大,见性本来就没有所谓大跟小的,于大现大,于小现小,就是这样子。

因此见性本自并没有大小、长短、方圆,修学佛道就是要开采这个本来的面目。所以,相自生灭。

[舒缩],在此还包括[断续]等相。[断]就是被夹断;[续]就是接续。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譬如说在方形的器皿之中,便见有方形的空间。

[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这是讨论说:是不是一定是方形的?还是不一定是方形的?[一定]含有不可改变之义。

[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如果说那个空间一定是方的话,其实空间没有方跟圆,虚空哪有方跟圆?

我们古时候的人,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认为说地球是方块形的,所以,我们说:到那个地[方],为什么?其实这样讲地[方]是不对的,应当说:到那个地[圆]才对的。

可是,你讲:到那个地圆,人家听不懂啊;你到什么地方去?

所以,古时候人,天文学不发达,所以,把这个地理认为那个是方。

如果说:那个空间一定是方的话,那么我们若在那方形的器皿当中,另外再安放一个圆形的器皿,则此方器中的空间,不应再变成圆的。

譬如说图所示:,这样就看得更清楚了。方器当中见方空。你看这个图片,右边是虚空,左边是虚空,上边二个字叫做[圆器],在中间再安一个圆器,方的里面再安一个圆的;

现在讨论的是虚空,虚空就无关于方形的器皿、还是圆形的器皿。

所以,在这里就是说:如果我们安上一个方的,那么,这个虚空到底是方的?还是不定的?不一定是方的?

所以,看左边的解释,如果不一定是方的,那么,在方器当中,应见不到方形的空间,因为它是不一定嘛,就表示确实它是方的。

[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如果说那方器中的方形空间是不一定的,那么,在方器之中就应当没有确实的方形的空间。

然而现在见到了方器中确实有个决定的方空,所以说[方器中的方空为不定],此论点是不能成立的。说不定,不对的。

[不知斯义所在]:[斯义],这个道理。指为何见性时大时小,有时又好象有舒有缩、或是被夹断的感觉,这道理何在?

(这是因为阿难见相不见性,着外相求。)所以,着相修行百千劫,这是因为阿难见相不见性,这个就是所有修行的关键,

只要你见相引发的意识心,就是离尘无自体性;离尘有自体性的,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所以,你只要见相一直求,就永远没有办法入佛的境界。

[义性如是,云何为在?]:见性之道理乃本性如是:这一句含有:不是我佛陀创造的,

这一句就是告诉你:见性的道理它是大到本来就存在,这是人生、宇宙当中,一直存在的道理,不是释迦牟尼佛创造、新增加的道理,只是众生不悟而已。

所以,见性之道理乃本性如是,这一句话重点在哪里?重点:只是你没有去发现而已,因为你一直着相嘛,一直着相,就永远见不到性了!

如虚空随器而现方圆之相,但虚空本身并未改变,也就是没有舒缩,也没有被方圆之器隔断。虚空比喻作见性,方器圆器比喻所见之相。

[云何为在],云何有[定在]与[定不在]呢?也就是,方空与圆空之相,不能说一定在,或者是一定不在;

若有器之因缘在,则现有方空或者圆空在;在这里特别注意,这一句话的重点:只要你着于假相,就会现方空或者圆空,

意思就是:会争论不断,到底是方的还是圆的?这个在强调这个地方。

只要你着相,心性就没办法显露,一定会再论:这是方的,这是圆的;

你只要有我执、我见,那么,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它就一定不会断,无论你假借任何的理由来烦恼自我,诸位!那个都是相。

所以,佛陀叫做善逝、世间解、调御丈夫,诸位!调御丈夫是什么意思?善于调伏自我,而佛陀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叫做调御丈夫,调御这个六根,三业让它绝对的清净。

诸器若除,方空圆空即不复在,空即不复有方圆之相,然空性不失;空性常在,能随器现方圆,然空实无方圆。

意思就是:我们见性本来就存在,于大现大,于小现小,于方现方,于圆现圆,无关于这个外在的。

这用来比喻:见性自身没有大小,然能逢大见大,逢小见小,意思就是:它也能反应,也能起妙用了。而见性本身并不因所见之境而有改变或者是舒缩,更加不会被夹断。

   882 见性本自并没有大小、长短、方圆,修学佛道就是要开采这个本来的面目。

[不应说言见有舒缩]:[舒],伸展。不应说见性有随境而伸展扩大或缩小。

譬如说:我们出去外面,讲堂旁边有个小小的公园,眼睛一望,望到虚空,喔!见性就好像扩展开来。

回到我们文殊讲堂内,咦!我们的见性变成这一点点,好像被夹断一样,怎么这个范围变成小了?

其实不是,见性没有大跟小,于大见大,于小它见小,它本身并没有大变成小,或者小缩成大,见性本来就没有所谓大跟小的,于大现大,于小现小,就是这样子。

因此见性本自并没有大小、长短、方圆,修学佛道就是要开采这个本来的面目。

所以,相自生灭。

[舒缩],在此还包括[断续]等相。[断]就是被夹断;[续]就是接续。

    883 你很出名,它就一定会有负面的

法无定法,你说一定怎么样,就很难讲的!

你很出名,它就一定会有负面的,就像政治人物也是这样子的,你有正面,它就是一定会有负面的。

如果你很出名,还懂得爱惜自己的羽毛,他的出名不算是不好;

有时候,人家不认识你,反而很好!

有一个旅客坐飞机,到航空公司的服务台去办理,他多问了二句,那个服务台,航空公司的小姐很凶,就劈里啪啦的呵叱他,然后说:你很啰嗦!态度非常恶劣!

这个旅客非常的不满,打电话去给航空公司的总经理,这总经理打电话来试试看,这柜台的小姐电话接起来,讲没有二、三句,态度是真的很恶劣,

他说:刚刚有个旅客投诉你态度很不好!她就解释了一大堆,他就问那个小姐说:你知不知道我是谁啊?

她说:你是谁啊?他说:我是航空公司的总经理啊!那个总经理愈讲愈大声!

那小姐就问他说:那你认不认识我呢?那总经理就说:我不认识!

然后赶快挂掉说:喔!还好你不认识我!认识,马上就要开除了。

所以说:无名小卒也有他的好处,树大它就会招风。

   884 那个荣耀要像沉香一样的,是真正的香。

我们没有出名的人,很想把它搞得很出名,这种名气并不香。

你就修你的德行,守你的忍辱,用佛的慈悲做事情,这香气要沉香,它是散发一种很自然的香。

他的忍辱、慈悲、勤劳,慢慢一个人、二个认同,三个、十个、一百个,有德行的法师,他就会这样子,他不会一直炫耀自己、一直赞叹自己。

有修行的居士也是这样,在一个团体里面,这个有德行的居士,人家一提到他,那就:喔!首屈一指的!

因为他在这个团体已经十年、二十年了,他的忍辱的慈悲,大家有目共睹的。

所以,那个荣耀要像沉香一样的,是真正的香。

如果全世界的荣耀都给你,而你并没有实力,那别人所有的赞叹,都是短暂的假香而已,你不是真正的香。

比丘要变作一个真正的香,你就必须要低调、忍辱,真参实学,不炫耀、不骄傲、不狂妄,

等到我们有能力,我们有实力,我们有德行,他很自然的,他就会一直传开来,一直传开来。

我们不是故意要让人家赞叹的,而是自然的道理。

一颗沉香放在这里,它慢慢的放出,释放这个香,而且是持久、很香;

喷那个香水,一下子,咻咻!一下香一下。

像我要坐电梯的时候,有的信徒可能香水涂得很厚,我进去这个电梯里面,还闻到香水;

等到我吃饱饭再上这个电梯,那个香水的香就没有了!

所以,肤浅、没有实力的那一种香,是很短暂的!

   885 只要你着相,心性就没办法显露,会争论不断

方空与圆空之相,不能说一定在,或者是一定不在;

若有器之因缘在,则现有方空或者圆空在;

在这里特别注意,这一句话的重点:只要你着于假相,就会现方空或者圆空,

意思就是:会争论不断,到底是方的还是圆的?这个在强调这个地方。

只要你着相,心性就没办法显露,一定会再论:这是方的,这是圆的;

你只要有我执、我见,那么,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它就一定不会断,

无论你假借任何的理由来烦恼自我,诸位!那个都是相。

所以,佛陀叫做善逝、世间解、调御丈夫,

诸位!调御丈夫是什么意思?善于调伏自我,而佛陀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叫做调御丈夫,调御这个六根,三业让它绝对的清净。

诸器若除,方空圆空即不复在,空即不复有方圆之相,然空性不失;空性常在,能随器现方圆,然空实无方圆。

意思就是:我们见性本来就存在,于大现大,于小现小,于方现方,于圆现圆,无关于这个外在的。

这用来比喻:见性自身没有大小,然能逢大见大,逢小见小,意思就是:它也能反应,也能起妙用了。

而见性本身并不因所见之境而有改变或者是舒缩,更加不会被夹断。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886 众生的意识心一直想留在这个世间,可我们的躯壳却要面对无常,却作不了主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中,不论[大小内外诸所]现之[事]相,如上下方圆等,或[业]用,如来去明暗等,皆[各属]于现[前尘]境于六识中之留碍。

诸位!这个留碍就是一直执着生命,认为这个是实在相。

因此我们死的时候,为什么有的人眼睛都阖不上来?就认为:我某件事情没有完成,我某件责任没有完成!

其实不管你完成跟不完成,它自性本来就空。

所以,佛告诉我们:所有的众生,这个意识心一直想留在这个世间,一直想要活下来;可是,我们的躯壳却要面对无常,却作不了主,

所以,我们的意识心,会想要执着这个色身活下来;

可是,又无奈无常的现前,因此在我们内心里面,一直产生冲击,一直恐惧面对死亡,自己一直认为:我的责任还没有完成,我某件事情还没有做完!

可是,你有没有体悟到,当你没有来到这个世间的时候,什么事情让你来完成?什么事情让你来开头?有什么事情让你要去完成、去结束?没有啊,妄起妄灭,就是假借有一个开始,有一个结束。

众生也就是这样子,意识心想一直留在这个世间活着;可是,躯壳却不听话,朝向死亡。

每一个人的生死就一直在那边挣扎,想活更久、想活更长、想活得更漂亮、想活得更健康,结果没办法了!

你有没有看到新闻报导?有一个研究所的学生去赶火车,来的时候,他就冲上月台了!

火车还没有停的时候,他就一直急着要上去,结果没有抓稳,摔下来,火车从他的双腿,咻!整个烂掉,一念之差喔,读研究所的!

要急着赶火车,火车都还没有停,刚进站而已,还在行驶前进当中,他就一直要跳上去,因为要赶着那一班车子要去上课,结果没有抓稳,摔下来,那个月台跟火车有一点距离,他的腿摔进去,啪!被辗断了!

就一念之间,他这一辈子,连补都不行,连接也没办法接,你看他怎么办呢?就是一辈子拄二支拐杖,能活下来已经不简单了!所以,有时候一不小心,他就会终身遗憾!

昨天报导的,在医院上班,二个人都四十多岁的清洁工,结果二个人吵架,为了什么?为了蓝绿吵架,

吵起来的时候,结果用什么打死?你知道吗?很夸张,用拖把打死,那个拖把拿起来,活活把对方打死!

诸位!过着愚痴的生活,他就会这样子。

诸位!那开悟有什么好处?开悟的好处三多路后面那个[多],二个多!二个为了蓝绿,这样吵到打死对方,三个字:好好笑!真的!为这个会打死对方?会啊!就是打死对方啊!你简直不敢相信,是的!真的把他打死了!

    887 你只要那四个字记住:[不随于相],你就见道

诸位!这一句话很是重要:性能显相,而不随于相,其用如镜。

你只要那四个字记住:[不随于相],你就见道。

不随于相,也就是说:情绪不随假相起舞。

所以,各人生死个人了,人家不断烦恼,也不关我们的事情,我们只能慈悲、尽力的救他;

但是,你不一定有能力去改变他,不一定的,因为人类的这个执着是根深蒂固的,

众生包藏起来的是无明的,他很怕你用刀子去剖开他的内心,也不敢面对自己的缺点跟问题的,因为众生内心是包着无明。

佛菩萨坦荡荡的,他不怕你开刀的,他的心性里面本自清净的。

所以,无量劫以来,我们因为不敢面对自己的缺点,就继续生死,因为没办法解决问题啊!

如果敢面对自己的问题,他的问题就可以解决。

就佛陀讲的:就像一个脓包,你敢面对它,开刀,脓包就好了!

所以,我们的个性应当开朗,见一切相,就不必有太多的内心的隐微的那种微细的执着,包括这个都不需要,坦荡荡,直率!

那个有时候喜欢把事情讲出来的,反而没事;

那个碰到什么事情,忧郁,因为放在内心里面,也不敢讲,他就累积,将来得心脏病、痛苦、忧郁;

有时候要把事情讲清楚了,这样就好了,昨天过的事情,今天就是一定要放下。

    888 昨天的是非恩怨,早上睡醒,一定要一笔勾销

诸位!昨天的是非恩怨,早上睡醒,一定要一笔勾销,没有这层功夫的,休想进入佛的领域,你要进入佛的领域,休想!never,绝对不可能!

什么是佛?是非恩怨,那是相的东西,讲一讲,凡夫都会有一点情绪,过了,前一秒钟、十分钟,丢掉!

何况第二天才睡醒,不要十分钟就可以处理完的,下一秒钟来,快快乐乐的!

因为我们不是佛,我们今天讲经说法,以佛陀的思想,是要勉励师父自己,同时也给大家鼓励。

我们今天来,是向佛陀学习,向佛陀所讲的正法,来效法、来迈进的。

所以,师父在这里做代表,我们大家互相勉励的,毕竟我们都不是佛,所以,互相勉励。

   889 对相上执着,我们生命的灵魂就被框住了

[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

诸位!这一句话很重要的含义是什么?

你想要见性,但除执着,对相上的执着,就是这一句,就是关键!

你想要入无方圆,只有除去方形的器具,或者是圆形的器具,

不要安上方形,不要安上圆形的,虚空本来就不是方、不是圆;

见性本来就不是方、不是圆,不是大、不是小。

所以,修行重点就是:但莫于相上住着,对相上执着,我们生命的灵魂就被框住了,就被框住了!

如果要令虚空之性还复到本来没有方圆之相,那么只要把方、圆的容器去除掉就行了。

   890 我们不知道,不能理解,也不能体会,放下的日子更快乐,不懂!

[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器方],器之方圆。[方]包括方与圆等。

[空体无方]:虚空之体本来就没有方圆之相。[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不应说:还需要除去虚空中方圆之相原来的所在之处。

这句话的意思,你看不懂吗?好!看这里,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譬如说:这是什么?这是方形的,中间空间是方形的,(师以自己双手比划一方形)

如果有一个器皿是方形的,安在这里,我们这虚空就变成方形的,

那么,这个方形里面,再安一个圆形的;或者是不用,直接安一个圆形的,

你要进入虚空的状态,但除,只要把这个方形的除掉、拿掉,或者是把这个圆形的除掉,

他现在意思就是说:要不要把这个虚空除掉?不需要,虚空本来就存在,虚空本身就不是方形的,也不是圆形的,要不要除去虚空?不需要啊!

你想要进入虚空的状态,但除去方形,还有除去圆形,虚空要不要除?

你想要见性,但除执着、除去分别,但除去对假相上的黏着,自然就见性,它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我们不愿意去面对,

我们认为执着会快乐,因为我们有所依靠,我们不执着,变成没有依靠,

所以,我们不敢过那种日子,我们不晓得放下的日子更好,

我们不知道,不能理解,也不能体会,放下的日子更快乐,不懂!

所以,我们自无量劫来,执着跟分别、依靠,所以,就靠这个快乐,怕失去这个,所以,我们什么都放不下,生命作不了主,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要过现实的生活,又要面对它,又不能执着它,诸位!你看这个修行有多困难?

所以,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面对现实,这个就是佛法,你不能逃避现实,因为你必须活下来。

活下来就必须竞争;竞争就必须斗争;斗争就必须想尽办法干掉对方,真的,不骗你的!

你所要面对的这个世界,负的一面为什么这么龌龊?这么对立?竞争,他就一定要生存!一山容不下二虎,他就这样子。

人类的争论,除非你是修行人,否则他有人的地方,他就一定会有是非,有人的地方,他就一定会有竞争、一定会有斗争,诸位!没办法避免的!

那一种情形可以避免呢?就是修行,除去内心里面的执着。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891 现实社会很残酷,但想解脱,就必须按照佛陀这一套来

我们要过现实的生活,又要面对它,又不能执着它,诸位!你看这个修行有多困难?

所以,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面对现实,这个就是佛法,你不能逃避现实,因为你必须活下来。

活下来就必须竞争;竞争就必须斗争;斗争就必须想尽办法干掉对方,真的,不骗你的!

人类的争论,除非你是修行人,否则他有人的地方,他就一定会有是非,有人的地方,他就一定会有竞争、一定会有斗争,诸位!没办法避免的!

那一种情形可以避免呢?就是修行,除去内心里面的执着。

好!有一个人讲,我满认同的,有一个居士讲:慧律法师!您讲这一套,在世间人来讲,不一定用得到,我说:你讲这一句话答对了!

他说:你们佛教讲的这个慈悲、智慧,在社会,这一套并不一定用得到。你讲对了!

但是,你要成佛,就非得这一套不行!你不想成佛,要变众生,没话讲,那就是拼、就是斗争、就是竞争啊,恶性竞争。

但是,你要成佛,就是一定要歇即是菩提,无诤,不执着、不分别、不起颠倒,唯一的就是这样子而已,没有路可以走,你不想成道,没话讲;

想解脱,就必须按照佛陀这一套来。

所以,在家居士比出家人更难修行,更了不起!

所谓更了不起就是说:因为他要面对逆境,不是说居士超越出家的意思,更了不起就是很不简单!

现在家居士身,要在外边工作,要养活自己,还得要修行,要面对残酷的现实社会。

譬如说:我有一次,我去叫计程车,我也不知道啊,我手一拿起来,前面看到的,他慢慢要接近师父的时候,

突然有一辆车子,从半路杀到我的旁边来,就停了,就是:你要坐车吗?

我手一举,结果本来是靠边边的这一辆车子要来的,结果从路的中间,唰!一个年轻人开车,那时候,你怎么办?

然后那个年轻人就是:师父!给我载啦!因为我今天开到现在,一个客人都没有!后面那个年纪比较大的,就是念[弥陀佛],我可以看得出他在[念佛]啊。

你看,一个计程车而已喔,这世间就是这样,很残酷的,也没办法,生存的法则,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世间,所以,是真的!

有时候用我们佛法这一套,全部要应用在每一种时空、每一种职业,还真的很困难!

    892 什么现在你心中的相,你都能如如不动,那么,就跟佛一样了

经文:[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这一段可是非常重要的!

注释:[一切众生]:包括凡、外、权、小(凡夫、外道、权教菩萨、小乘)。

[迷己为物]:诸位!这个是普天下众生的问题,迷己,把这个四大缘起的假相,或者是山河大地,认为那是实在的,问题就出来了!

[己],己心。[物],外物。因为一切外物皆是自己的心所变现的,实非外法,然众生以无明覆盖,而迷自心所变现之万境为外物,并执此等境界为心外实有,不了唯心所现。

所以,证悟佛果就是内、外平等的,没有内跟没有外,你只要迷己的内心,而认外物为实在的,

如果你迷惑了这个缘起的四大,误认为自己,误认为有一个实在的我相、外在的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假相,那就坏了!

[失于本心]:本来内外一切境界,皆是本识如梦所现,现因计境为心外之物,心外实有,

于是本来是一心,无有内外之如幻万法,就法尔变成有内外之区隔;

内外之区隔一成,于是乎广大无量之本心,便被拘囿(yòu)于渺小、极有限之五蕴身中,因而无碍无量之本心于焉丧失其力用,是故非失似失。

[为物所转]:[转],操纵,影响、驱使。因为迷失了本心,所以便为自心所现的外物操纵,实是喧宾夺主。

[故于是中,观大观小]:[是中],一切自心所现之万物中。

[观大观小],看到有大、有小,亦即分别其大小,乃至高、下、美、丑等,善恶、是非。[大小]为总称一切分别。

此即是言,既然一切法皆是自藏识所现,自己的阿赖耶识所现。即皆是自心中物,还有什么好分别的呢?

愚者更于其中分别大小、美丑、妍媸(chī丑),而生好恶、爱憎,正如经中所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你不被物转,这个就是禅宗讲的:但莫污染,别无圣解。

只要你不被万物所污染,意思就是:什么现在你心中的相,你都能如如不动,若能转物,则同如来,那么,就跟佛一样了。

[转],回转。若能回转一切自心所现之物,还为己体;意思就是:自己心体所影现的。亦即还归其本来面目,亦即见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者,一切万法皆为自心所现,外法实不可得,因为皆是阿赖耶的见相二分所变现故。若能如是回转观照,则其智觉同于如来。

[不动道场]:[不动],即不生不灭。

[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毛端],毛发的尖端,为正报之最小者。

[十方国土],为依报之最大者。菩萨证得圆通自在以后,一切无碍,甚至可以把十方世界的诸佛国土,放在他的一个毛端里面,而不觉得迫促。

诸位!他这个解释是从《华严经》的思想,这是佛的事事无碍法界的功夫;

但是,一般所能理解的,这一毛其实就是一念之间的般若智慧,这样来会通,会通到理,你才有办法去理解。

十方世界的国土,把它放在一毛端,而不觉得迫促,你讲这个,一切众生没有办法理解这个事事无碍法界的。

你只要说:一毛端,无量诸佛国土,在一念的般若智慧里面显现出来,这个可以理解的;华严的事事无碍法界,一般人没办法了解。这表示华严思想[依正无碍]及[广狭无碍]。

[广]就是广大;[狭]就是狭小。因为一切依正、广狭,本即自心所现,今菩萨证此实相,虽说是现大神通,其实只是还它诸法一个本来面目(本性)而已。

   893 要自己生死,你就继续起无明;不生死,无明就放下

佛言:[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即[迷己]心所变现之境,以[为]是心外实有之[物],不了唯心,

所以,不了唯心,你只要了解唯心,注意你的起心动念,

要自己生死,你就继续起无明;不生死,无明就放下。

   894 一切众生都是心影现出来的,所以,要对待一切众生慈悲

佛言:[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即[迷己]心所变现之境,以[为]是心外实有之[物],不了唯心,

所以,不了唯心,你只要了解唯心,注意你的起心动念,要自己生死,你就继续起无明;不生死,无明就放下。

因而[失于本心],进而[为]自心所现[物所转,故于是]本心[中]物,妄自[观大、观小]起妄分别。

一切修行人[若能]回[转]一切自心现[物]还为己体,还为己体就是自他不二的意思,禅无内外,自他不二,就见性了!

一切众生都是心影现出来的,所以,要对待一切众生慈悲,

不是故意要慈悲,而是本体本来就是平等,没有资格妄自尊大,认为自己比别人尊贵,别人就是下贱。

在座诸位!一个真正修行人,看到那个弱势团体、残障的人,要更加的关怀、更加的慈悲,

人家坐轮椅来了,我们要好好的帮助;如果有年纪大了,撑着拐杖来,我们要尽量的帮忙。

所以,对于弱势团体、残障,我们更应该有一分关怀跟慈悲,因为那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

所以,一切修行人[若能]回[转]一切自心现[物]还为己体,见其实相,复其本性,

[则]其智觉便[同]于[如来],如是便速能证得[身心]皆[圆]满光[明],得法性生身,成就自受用身[不动]不坏[道场],自受无量清净法乐;

更能起而作大神变,能[于]自身之[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种种自在无碍神变,利乐有情。

    895 你起这些贪、嗔、痴,其实都是心灵的负担,都是多余的,因为都是你的心

经文:[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诠论:这里两段经文,同是讲一心所现之力用,第一段为讲众生于一心所现,妄起分别之有限力用;

诸位!你只要妄起分别,那么,你的能力就变成有限,束缚在意识的层面,

第二段则讲佛及大菩萨返照万法为己心,返照万法为己心,有什么用?

也就是说:你起贪心是多余的;你起嗔恨心是多余的;你起愚痴心是多余的,因为诸法本来没有,那都是你的心啊,

你起这些贪、嗔、痴,其实都是心灵的负担,都是多余的,因为都是你的心,

没有东西可以贪;没有东西可以嗔;也没有东西可以让你起愚痴啊!而成不思议无量的妙用。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896 待你一口吞尽千江水,我就告诉你什么叫做见性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这便是宗门中所谓的[全体];

所以,有一个没有开悟的人;你看禅宗多伟大!有一个在参学,来问:怎么样能够明心见性?

这大悟的祖师告诉他:待你一口吞尽千江水,我就告诉你什么叫做见性。

一口能吞尽千江水,就表示一念之间具足万法,我就告诉你什么叫做明心见性。

而[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圆土],便是所谓的[起用]。

又,[全体]为成自受用身,[起用]即成他受用身。

   897 [转]字就是修行的关键,你要懂得转识成智,转染污为清净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这便是宗门中所谓的[全体];

又,这里的[转物],更精确来讲,即是唯识所说的[得二转依],

亦即转舍阿赖耶识中的烦恼种子为[大涅槃],转就是转识成智;舍就是舍掉一切烦恼跟所知障。

以及转阿赖耶识中的所知障种子,而得清净[菩提]妙果,是为[二转依果];

简单讲,若得二转依果,即是转第八识的二染污习气种子,而为大涅槃、无上菩提两种妙果——是为[转物]之深义。

[转]字就是修行的关键,你要懂得转识成智,转染污为清净。

所以,印光大师讲:什么是修行?

断习气就算是修行,这个单刀直入就告诉你了,

烦恼的习气愈来愈少;染污的习气愈来愈少;清净的种子愈来愈多,慈悲喜舍的这个心性愈来愈多,

这个就是懂得转了,转烦恼,转所知,变成大涅槃,变成大菩提,这个就是二转依果。

    898 (义贯)十番显见第8--显示见性不分

第8.显示见性不分。这个见性不分,就是能所平等的意思,能见以及所见都是心,它是平等的,我们没有办法从物象当中剖析见性;我们的见性也不能离开物象。

意思就是:能见、所见都是自体分。简单讲:见分跟相分来自于自体分,是平等不二的。

经文1:[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

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这一段是阿难把见性认为是现在前面,反过来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心,就是阿难误认为:见性在眼前,那么,见性在眼前,反过来可以看到我的身心;

那么,佛陀说见性是真,我们身心复是何物?这一段就是阿难对佛没有究竟的理解跟体悟。

义贯:[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定是[我]的本[妙]之[性],而[今]我觉得[此妙性]正[现在我]的眼[前],而与我身分别为二。

变成二个个体了,现在我前的见性是见性;身心是身心,把它分开来二个个体。

若这个现在我身外的[见]性[必]定是[我]的[真]性的话,则[我]现[今]在与佛问答的这个[身心],就反而不是我了;此身心既不是我,[复是何物?]这不是很奇怪吗?(这是第一点令我疑惑的);

然[而]现[今]这[身心]既能[分别]且[有实]体;相反的,[彼]在我面前之[见]性反而并[无]分[别]的能力以[分辨我]此[身]心,所以它好象又不是我的见性,(这是第二点令我疑惑的)。

[若]彼[实]为[我]的真[心]的话,为何反而[令我]现[今]能[见]到它,而它却不能见到我,这岂不是颠倒吗?(这是第三点令我疑惑的)。

又,为何那不能分别且不能见的[见性]是真[实]之[我,而]此能分别之[身]心反成为[非我]?非我就是:不是我。

如是则[何殊](何异)于[如来先]前[所]斥[难]于我之[言:‘物能见我’]。(这是第四点令我困惑的)。

[惟]愿如来[垂]赐[大慈,开]示启[发]我等[未悟]之人。

诠论:阿难由于闻前佛开示[见性有体],于是他在此,便依他的分别心去想象有一个灵明之体,这个就是最严重的,就是把见性观念化,这个是很可怕的!

把见性实体化,把实在的内证功夫,变成一种微细的妄想心,变成一种观念,不是一种实证。

所以,便依他的分别心,去想像一个灵明之体,而这个灵明之体又在他的前面,则在他面前(他不能再想象这灵明之体是在他身中,因他屡次被破斥执心在身内),且他对这灵明之体,不只是想象,更进而似有所见,仿佛确有此物现在其前;

既有此见,阿难便把它当作真是他的见性,而不知实在是自心所幻,犹如阳焰、海市蜃楼、并无实性,然而渴鹿执以为实。

参禅之士,常以业习力故,由自心所幻现,因而若有所见、若有所闻、若有所觉,尽皆如是。

若有此等境界,须知实是自心现幻,莫执以为实,更切忌以为己有所证。就是不能着相,不能着感应,千万不行!此事极关重要。

若能如是觉知、信解,修行即离诸过,离诸过不困难,你只要离一切相,色、声、香、味、触、法,不会出问题的。

复次,阿难虽见自心幻相,但仍不敢遽然完全肯定那就是他的见精,亦即,不敢猝然自以为自己真的[见性]了,真的亲见自己的本性,这是由于他的善根力故,觉得自己仍有疑惑,因此没有造成[未证说证]的大过。

在此他就提出自己的疑惑,求佛决疑。附及,末世禅者,很多象阿难这样见到些许多自心现的境界,便决然肯定,并向他人宣说他已[见性]或[开悟]了。

阿难在此即为末世众生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读者善思念之。诸位!你只要如如不动,一切不着,就没事!你只要记住这一句话:一切不着就没事;着就有事!

经文2:[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且今与汝坐祗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

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着。

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

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义贯:[佛告阿难:今汝所言],你的[见]性正现[在汝]面[前,是义非]是真[实。

若]此见精[实]在[汝]面[前],且[汝实]在可以亲眼[见]到[者,则此见精]必定有个方所,此见精[既有]一定[方]向与[所]在,即[非无]可[指]陈表[示]者。

[且]我[今与汝]皆[坐]于[祗陀林]中,于此可[遍观]树[林]河[渠,及与殿堂],乃至[上至日月,前对恒河]皆可一览无余。

[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便可以[举手]分明地[指陈]出[是]诸[种种]物[相],

如:[阴]凉[者是]树[林,明]亮[者是日],侷(jú)[碍者是]墙[壁],开壑[通]达[者是]虚[空,

如是乃至]花[草树]木及[纤]细之[毫]未,其体之[大小虽]各[殊]别,[但可](只要)[有形]体者,[无不]能一一[指]陈[着]实。

同样的,[若必]定[其见]精显[现在汝]目[前,汝应]能[以手确实指陈]出来,究竟[何者是]你的[见]精?

[阿难,当知]在我们当前的一切物象之中,[若]无形、无体的虚[空是]你的[见]精,虚空[既已成]为你的[见]精了,那么,[何者]还可说[是]虚[空]呢?

我们现前便不应再有虚空了,然而我们现前确实是有虚空存在,因此说这虚空是你的见精,便不能成立。

既然无形无体的虚空不能是你的见精,那么再假设,[若]有形有体的其他任何一[物是]你的[见]精,彼物[既已是]你的[见]精了,则[何者]仍[为]彼[物]?彼物应不再存在了。

(然而我们现见彼物实仍存在,没有变成别的什么东西,因此说某物是你的见精,是不能成立的。)

万一你若说你的见精是深藏在万象或某物之中,那么,[汝]便[可微细]地[披]分[剥]析[万]物之[象],而从其中分[析出]你那[精]纯、光[明]、清[净]、玄[妙]之[见元](见精),来[指陈]以[示]于[我],

正如[同]你能指陈[彼诸物]体一样,清楚[分明]而[无]丝毫疑[惑]之处。

经文3:[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这一段在告诉你:在万象当中,你绝对剖不出见精的,就是离物另外有一个见性。所以,这一段叫做显示见性不分,

物象当下就是见性;见性当下就是物,不离物,也不即物;不是物,但是,不离物。佛言:如是,如是!

义贯:[阿难言:我今于此]大[重阁讲堂,远洎](至)[恒河,上]则能[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手所能[指]得到的[皆是]无情[物],而[无]一样[是]我所说的[见]精[者](指不出来,就是物无见)。

在物体的当下,要剖析出那个见性,叫做即物无见。

[世尊],其次,正[如佛]方才[所说],我可微细披剥万象,把其中的见精分析出来,并指给世尊看,这点我实在做不到,意思是:指不出来。

何[况我]仍是[有漏]的[初学声闻]之人,怎么有这样的神通能耐。

莫说初学声闻,即使是得道的阿罗汉、辟支佛,[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析[出精]纯之[见]性,没办法的!令之[离]于[一切物]而[别有]能见之[自性](离物也找不到见性)。

[佛]印可[言:如是。如是。] 就是(如你所说,即物无见性可得,离物亦无见性可得。)

经文4:[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祗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祗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

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

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佛言:如是,如是。]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义贯:[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一点也不错:[无有见精,离]于[一切物]象而[别](就是另外)[有自性]。

换句话说:(离物无见性);这里就告诉我们:能见、所见是一不是二。

然[则汝所指]之[是]诸[物之中]亦[无是见]性[者],就是(即物也无见性)。

我[今复告汝]:现在[汝与如来]都[坐]在[祗陀林]的讲堂中,你今[更观]此[林苑,乃至]上及[日月],你可看到这[种种]物[象]皆各[殊]别,

而你已说过,此诸物象中[必]定[无]有[见精]可[受汝所指]陈得出来,也就是(物中见性是不可得的);

那么,[汝又]再进一步[发]挥阐[明]一下,[此诸物]象[中],到底[何者非]是你的[见]性?

[阿难言:我实]在已[遍见此祗陀林],但却[不知是]万象之[中,何者]确定[非]我之[见]性。

[何以故]?为什么呢?(这以下是阿难的真[参]了!)

[若树]决定[非]是我的[见]性所及,(树中没有我的见性),那你怎么可以看到树呢?二者既无交集,[云何]我能[见树]?

树里没有见性,你如何看到树呢?(因此说树中决定没有我的见性——物中无见——是不成立的。)

反之,[若树即]是我的[见]性,与我的见性合一、不二,[复云何]具有[树]之形象,而非我身之形相?(因此说树即是我的见性——物中有见——也是不对的。)

[如是乃至,若]虚[空非]我之[见]性所及(虚空中无见),则[云何]我能[见]虚[空]?虚空里面没有见性,你怎么能见到虚空呢?

又[若]虚[空即]是我之[见]性,[复云何]具虚[空]之相,而非我之相?

如果虚空就是我的见性,那我们为什么可以看到虚空?可见虚空不是我们的见性;

虚空当中如果没有我们的见性,那你又如何可以见到虚空?

所以,即也不对,离也不对;离也对,即也对,佛法就是这么不可思议了!

于是[我又]进一步如是[思惟]:于[是]诸[万象中],若[微细]加以开[发]显[明],则[无]一物而[非]我之[见]性[者](万象皆见,能见所见泯同为一。)

诸位!不能被文字所迷惑,这个[一]是绝对,它不是一二三四的一,这里一定要弄清楚!

诸位!佛法讲:已过量超数量,好!诸位!把笔放下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一个观念:

如果,这是泥土,我们把这个泥土切一切,捏一捏,一团、二团、三团,用世间人的观念就是可以数的:一二三四五六七,

我们小时候,在田埂里面挖出来那种泥土,这个就是世间人的观念。

说:一加一等于多少?二。是不是?世间人所共识的,一加一等于二,现在开始来了,这个泥团,和第二个泥团加在一起,搅和在一起,重新雕塑,一加一等于多少?一,一加一等于一。

你告诉世间人,一加一等于一,他会说你是疯子!我告诉你:数目是一种观念。知道吗?一加一加一……加到一百五十团,把所有的泥土统统加在一起,还是什么?那当然是一啊!

一是观念、二是观念、三是观念、四是观念,所有的数目字都是观念。这个泥土的一本身并不可得。

[佛]印证[言:如是,如是]。一切诸法无是见性,无非见性,不可思议。所以,万象皆见,能见所见泯同为一。

现在师父已经讲过这个[一]的观念,一是幻,是没有实体可得,是概念,你要超越它,你要超越这个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观念,那么,所有的观念、语言、数字,都是善巧方便而已。

诠论:在此段中,阿难由于佛之方便示导已渐渐开解了实法;见性非[即物而有],亦非[离物而有]。

因为见性非[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缘起,六根、六尘、六识,统统是缘起,缘起就是如幻。

是故不依于物之[即]、[离]而成[有跟无]。

又,阿难最后所说:[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这已经快接近即妄即真,一真法界的境界。

但阿难于此无上理趣并还没悟了,只是由于佛之加持与引导,而渐起如是胜解。

经文5:[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如来知其魂虑变慴,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义贯:[于是]与会之[大众]中尚[非]证[无学]地的有漏[者,闻佛此言], 即心下,[茫然不知是义]理最[终]之归趣及最初[始]之由来,始终都没有办法理解佛心。

因而[一时]都惊[惶悚]惧,而顿[失其]一向[所]信[守]之理,因为以前都是用意识心,意识心被佛所呵叱,现在进不去也下不来,就哽在那边,不知怎么办。

佛的心性未悟;可是,意识心又被呵叱:妄识非心无处、非真。莫知所从。

[如来知其]神[魂]思[虑]惊[变慴]惧,故[心生怜愍],而[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言:

[诸善男子],佛为已成[无上]道之[法王],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故所作言论皆[是真实语],皆[如]其[所]证之真[如]实理而[说],从[不]欺[诳]、亦[不]虚[妄],

并[非]如外道六师中之[末伽黎]所立之[四种]虚妄议论,谓依彼修即可生于[不死]天,彼所言说实是[矫]诈混[乱]是非之[论议;

汝]等于佛所说须[谛]实[思惟]修行,方[无忝]负如来对你们的[哀]愍以及你们对圣道之仰[慕]之心。

诠论:阿难虽已渐渐领会自己所说的[物象之中无是见性],及[物象之中无非见性],不能离物,但也不是物。然而那多半是如来一步步引导摄化的结果;

所以据实而言,阿难现在只是比较不那么执着,比较不[迷妄],

什么叫迷妄?你只要定位就迷妄;一定怎么样就迷妄;执,这样就是迷妄,我们就是把自己这个四大定位成[我],那么,一切痛苦、执着,统统颠倒了!

且其目前所解、所言,亦有一半是情势所引,故离自悟亲证现量境界,尚有一段距离。

以其顿失一向所守,如人流离失所,无依无靠,故如来安慰他们,且开示他们说如来不妄语,而如来所说的[无是见、无非见],为示诸法之实相,大异于外道之不定论者,切不可混为一谈,

因为如来的[物中无是见],是为了[遣妄](就是破妄执);把执拿掉,清净自性就显。[物中无非见]为遣妄之后之[还真],令皆入一真如实相。

经文6:[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

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尠,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义贯:[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由于[愍诸四众],而[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世尊,此诸大众不]能[悟]知[如来]所开[发]阐[明]的[二种]道理,

即:第八识[精]纯之[见]精(见分)与所见的[色空](相分),以及物象[是]见性或[非是]见性之[义]理。

[世尊,若此]现[前]所[缘]之[色空等]万[象,若是见]性[者],则[应有所指]陈(可以指出来);你不是说:见性就在眼前吗?那指出来给我看看。咦?指不出来!

[若]万象[非见]性[者],则[应无所瞩];如果没有见性,你就看不到东西了,见明是见,见暗也是见啊!

然而现在为何既能见色、又能见空、及见一切万象,

是故[而今]大众[不知是义]理之[所归]趋(不知究竟是什么意思),[故有惊怖]。

此诸法众已[非是畴昔]乐于小法,所以,大乘是究竟的,要成就无上菩提,就必须学习大乘,成佛也是如此。[善根轻]薄[尠]少,现已回小向大,故堪听受大乘无上的妙旨。

小乘跟大乘,诸位!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小乘承认四大的存在,它是最基本的元素;

而大乘说:地、水、火、风仍是唯心现量,仍是心所影现出来的,没有实体的。

第二点:大、小乘最大的差别的分水岭,小乘用意识心修行;而究竟的大乘,他是用不生灭的清净自性修行,出发点是不一样的,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大乘为什么讲:一悟即入如来地?为什么?初发心即成等正觉,又是为什么?就是用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修行,初发心无所得,成就佛道的时候,也是毕竟空、无所得。

所以,初发心即成等正觉;成等正觉不离初发心,因该果海,果彻因缘。

[惟愿如来大慈]开[发]阐[明,此诸]所见之[物象,与此]能见之[见精,元]来[是何物]?令皆解了,而[于其中间]决定悟了,而不再于[无是]见及无[非是]见之间产生不知抉择之迷惑。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文7:[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这一段特别的重要,你要能够体悟,也就能够解脱,佛法不必多,你来听二个钟头的经典,要一段咬(悟)得进去,能契入,就解脱!佛法不需要多,一滴即知大海水之味,少许的佛法能体悟,三藏十二部经典尽通。所以,这一段非常重要!

义贯:[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世界的[如来]以[及]圆顿之[大菩萨,于其] 所自证、[自住]的不共[三摩地](首楞严三昧)之[中],

以定慧智眼如实照见第八识的能[见]之见分[与] 所[见]之[缘](相分)[并]六识[所]起妄[想]之[相],

皆[如]翳眼所见之[虚空华],从[本]以来即“无所有”,唯心妄现,是故万象之中无是见者。

复次,十方如来及诸大菩萨于其自住之三摩地中,又如实照见,

[此]第八识之能[见]之见分[及]所[缘]之相分,内外一切诸法,[元]本即[是菩提]本心之本[妙]、本[净]、本[明]之真如本[体]中所现之物,

既是一体之物,[云何]而[于]其[中有是]见性与[非是]见性之迷惑与戏论呢?

诠论:佛在这里所开示的,真是最甚深无上之法,因为在此所观的,是第八识之见分与相分。

而第八识之相,除了佛及大菩萨入于甚深三摩地才能照见其相外,共他三乘贤圣者皆不堪能。

兹表解第八识之相如图:如来藏心一念不觉-变现阿赖耶识,(就是第八意识)。

第八意识就是自证分,(就是所谓的本体)本体能所不见,就是一念妄动的话,这个妄动能所不断,能就是见分(能见)——就是所谓的七转识;相分(所见)——一切自他依正。

诸位!这个表格看起来很简单,它的关键在哪里?就是在迷跟悟,悟了以后,能见的见分完全清净,第七意识变成平等性智;第六意识变成妙观察智;

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相分了不可得,所见一切皆空,了解缘起无自性,一切自他依正,皆如梦幻泡影。

诸位!往上看,能见的见分化作完全的清净;相分也了解毕竟空,能缘空、见性空,相分亦空,回归回去,如果悟了,自证分这个本体完全清净,完全清净以后,阿赖耶识即化作如来藏性。

所以,这个表格它的关键:迷了就是这个表格,这个表格是指迷的,如来藏心一念迷,就变作阿赖耶识,这第八意识,阿赖耶识就是自体分,就是自证分,自证分就分见分跟相分,见分就是能见,就是七转识;相分就是所见,就是一切自他依正。

如果是大悟,大悟就是回去了,回归到本心,本妙、本净、本明,妙心如来藏性就显露出来。所以,这个表格它的关键,就是迷跟悟的问题。

以此[相]与[性]甚深,故唯诸佛及诸大菩萨所能证知,也难怪阿难及大众皆迷惑不解,乃至惶悚失守。

经文8:[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义贯:佛言:[文殊,吾今问汝],譬[如汝文殊]本是一体;那么,除了你这文殊体外,是否[更有]一个[文殊]名叫[是文殊者]?抑[为]根本[无文殊]这个人?

诠论:[文殊]在此比喻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即是一体,本来就没有是跟非二相。

六祖讲:不思善,不思恶,就包括一切对立了,不落入是,也不落入非,清净心就显。

若于文殊这真体之外,妄见还有一个[是文殊],便是堕[有见];

若说:不但[是文殊]是没有的,即连文殊的真体也是没有的([无文殊]),便是堕于[无见]。

于一文殊之体,而起[是文殊]或[非文殊]之言说戏论,反而不认本真,此乃自起迷惑,于文殊本体之真并无影响。

同样的,菩提妙净明体,唯是一体,更无二法,除此一真本体外,更无[是、或者是非是]。

是故《维摩诘经》言不二法门;不二法门者,当体即是,离一切思议、戏论、虚妄分别。

当体即是是什么意思?就是当处发生,当处寂灭;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当相即道,见处即真;不离本体,即得菩提,就是这个意思,当体即是。

所以,佛法处处相,处处无相;处处生灭,处处不生灭,没有一处不解脱,你只要牢牢记住:诤与道相违。

经文9:[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义贯:文殊答言:[如是,世尊,]除了[我]此[真文殊]之一体外,更[无]另一个文殊称为[是文殊]者;

[何以故?若有]另外一个文殊称为[是]文殊]者,[则]成为有[二文殊;

然我今日] 现前,亦[非无文殊]之真体;故[于]此一文殊真体[中,实无]从说有[是]文殊与[非]文殊 [二相]可得。

故言是文殊,乃虚妄之说;而言非文殊(无文殊),则更是虚妄。

经文10:[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义贯:[佛言:此]能[见]的见精之[妙明]之性,[与]所见之[诸空、尘]等物象,[亦复如是],

无是、无非,但一体真,离言说相(亦即,不可说是见非见,是空非空,是尘非尘),

因为这一切能见与所见,其体原[本是妙明无上菩提]本来清[净圆]满周遍之[真]如本[心],

由最初一念妄动,故转妙明为无明,转明觉为不觉,因而虚[妄]地化[为]所见之[色、空](相分),[及与]能[闻]能[见]之见精(见分)。

譬[如]捏目而见[第二月],然后再来思辨此中[谁为是]真[月?又谁]为[非月?]意思就是:第二月根本不存在!

[文殊],净眼人皆见[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与[非月。

是以汝今]若于[观]察能[见]之性[与]所见之[尘](依他起性)之际,你能好好的观照,作[种种]的阐[发]开[明],用智慧观察观察,你就不会那么执着、那么痛苦。

都只能[名为妄想](遍计所执性——于依他起上起遍计执),

所以,众生没办法摆脱这个,这师父已经讲过了:无论是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学家、音乐学家、雕刻学家、画画、书法,都没有办法摆脱六识妄心,只有佛法有办法!

是故[不能于]其戏论[中]超[出是]与[非是]二法分别的境界。

然而[由]悟了一切能见与所见皆[是真精妙觉明]了之本[性],[故能令汝]超[出]可[指]陈与[非]可[指]陈的依他起及遍计执性,而顿入一真的圆成实性。

一真就是绝对,你只要不落入善恶、是非、对错、好坏的意识型态观念,没事!万法没事。所以,闲人非等闲人,诸法本来就是闲,诸法本来就是空。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899 (义贯)十番显见第8--显示见性不分

第8.显示见性不分。这个见性不分,就是能所平等的意思,能见以及所见都是心,它是平等的,我们没有办法从物象当中剖析见性;我们的见性也不能离开物象。

意思就是:能见、所见都是自体分。简单讲:见分跟相分来自于自体分,是平等不二的。

经文1:[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

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这一段是阿难把见性认为是现在前面,反过来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心,就是阿难误认为:见性在眼前,那么,见性在眼前,反过来可以看到我的身心;

那么,佛陀说见性是真,我们身心复是何物?这一段就是阿难对佛没有究竟的理解跟体悟。

义贯:[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定是[我]的本[妙]之[性],而[今]我觉得[此妙性]正[现在我]的眼[前],而与我身分别为二。

变成二个个体了,现在我前的见性是见性;身心是身心,把它分开来二个个体。

若这个现在我身外的[见]性[必]定是[我]的[真]性的话,则[我]现[今]在与佛问答的这个[身心],就反而不是我了;此身心既不是我,[复是何物?]这不是很奇怪吗?(这是第一点令我疑惑的);

然[而]现[今]这[身心]既能[分别]且[有实]体;相反的,[彼]在我面前之[见]性反而并[无]分[别]的能力以[分辨我]此[身]心,所以它好象又不是我的见性,(这是第二点令我疑惑的)。

[若]彼[实]为[我]的真[心]的话,为何反而[令我]现[今]能[见]到它,而它却不能见到我,这岂不是颠倒吗?(这是第三点令我疑惑的)。

又,为何那不能分别且不能见的[见性]是真[实]之[我,而]此能分别之[身]心反成为[非我]?非我就是:不是我。

如是则[何殊](何异)于[如来先]前[所]斥[难]于我之[言:‘物能见我’]。(这是第四点令我困惑的)。

[惟]愿如来[垂]赐[大慈,开]示启[发]我等[未悟]之人。

诠论:阿难由于闻前佛开示[见性有体],于是他在此,便依他的分别心去想象有一个灵明之体,这个就是最严重的,就是把见性观念化,这个是很可怕的!

把见性实体化,把实在的内证功夫,变成一种微细的妄想心,变成一种观念,不是一种实证。

所以,便依他的分别心,去想像一个灵明之体,而这个灵明之体又在他的前面,则在他面前(他不能再想象这灵明之体是在他身中,因他屡次被破斥执心在身内),且他对这灵明之体,不只是想象,更进而似有所见,仿佛确有此物现在其前;

既有此见,阿难便把它当作真是他的见性,而不知实在是自心所幻,犹如阳焰、海市蜃楼、并无实性,然而渴鹿执以为实。

参禅之士,常以业习力故,由自心所幻现,因而若有所见、若有所闻、若有所觉,尽皆如是。

若有此等境界,须知实是自心现幻,莫执以为实,更切忌以为己有所证。就是不能着相,不能着感应,千万不行!此事极关重要。

若能如是觉知、信解,修行即离诸过,离诸过不困难,你只要离一切相,色、声、香、味、触、法,不会出问题的。

复次,阿难虽见自心幻相,但仍不敢遽然完全肯定那就是他的见精,亦即,不敢猝然自以为自己真的[见性]了,真的亲见自己的本性,这是由于他的善根力故,觉得自己仍有疑惑,因此没有造成[未证说证]的大过。

在此他就提出自己的疑惑,求佛决疑。附及,末世禅者,很多象阿难这样见到些许多自心现的境界,便决然肯定,并向他人宣说他已[见性]或[开悟]了。

阿难在此即为末世众生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读者善思念之。诸位!你只要如如不动,一切不着,就没事!你只要记住这一句话:一切不着就没事;着就有事!

经文2:[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且今与汝坐祗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

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着。

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

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义贯:[佛告阿难:今汝所言],你的[见]性正现[在汝]面[前,是义非]是真[实。

若]此见精[实]在[汝]面[前],且[汝实]在可以亲眼[见]到[者,则此见精]必定有个方所,此见精[既有]一定[方]向与[所]在,即[非无]可[指]陈表[示]者。

[且]我[今与汝]皆[坐]于[祗陀林]中,于此可[遍观]树[林]河[渠,及与殿堂],乃至[上至日月,前对恒河]皆可一览无余。

[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便可以[举手]分明地[指陈]出[是]诸[种种]物[相],

如:[阴]凉[者是]树[林,明]亮[者是日],侷(jú)[碍者是]墙[壁],开壑[通]达[者是]虚[空,

如是乃至]花[草树]木及[纤]细之[毫]未,其体之[大小虽]各[殊]别,[但可](只要)[有形]体者,[无不]能一一[指]陈[着]实。

同样的,[若必]定[其见]精显[现在汝]目[前,汝应]能[以手确实指陈]出来,究竟[何者是]你的[见]精?

[阿难,当知]在我们当前的一切物象之中,[若]无形、无体的虚[空是]你的[见]精,虚空[既已成]为你的[见]精了,那么,[何者]还可说[是]虚[空]呢?

我们现前便不应再有虚空了,然而我们现前确实是有虚空存在,因此说这虚空是你的见精,便不能成立。

既然无形无体的虚空不能是你的见精,那么再假设,[若]有形有体的其他任何一[物是]你的[见]精,彼物[既已是]你的[见]精了,则[何者]仍[为]彼[物]?彼物应不再存在了。

(然而我们现见彼物实仍存在,没有变成别的什么东西,因此说某物是你的见精,是不能成立的。)

万一你若说你的见精是深藏在万象或某物之中,那么,[汝]便[可微细]地[披]分[剥]析[万]物之[象],而从其中分[析出]你那[精]纯、光[明]、清[净]、玄[妙]之[见元](见精),来[指陈]以[示]于[我],

正如[同]你能指陈[彼诸物]体一样,清楚[分明]而[无]丝毫疑[惑]之处。

经文3:[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这一段在告诉你:在万象当中,你绝对剖不出见精的,就是离物另外有一个见性。所以,这一段叫做显示见性不分,

物象当下就是见性;见性当下就是物,不离物,也不即物;不是物,但是,不离物。佛言:如是,如是!

义贯:[阿难言:我今于此]大[重阁讲堂,远洎](至)[恒河,上]则能[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手所能[指]得到的[皆是]无情[物],而[无]一样[是]我所说的[见]精[者](指不出来,就是物无见)。

在物体的当下,要剖析出那个见性,叫做即物无见。

[世尊],其次,正[如佛]方才[所说],我可微细披剥万象,把其中的见精分析出来,并指给世尊看,这点我实在做不到,意思是:指不出来。

何[况我]仍是[有漏]的[初学声闻]之人,怎么有这样的神通能耐。

莫说初学声闻,即使是得道的阿罗汉、辟支佛,[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析[出精]纯之[见]性,没办法的!令之[离]于[一切物]而[别有]能见之[自性](离物也找不到见性)。

[佛]印可[言:如是。如是。] 就是(如你所说,即物无见性可得,离物亦无见性可得。)

经文4:[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祗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祗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

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

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佛言:如是,如是。] 

义贯:[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一点也不错:[无有见精,离]于[一切物]象而[别](就是另外)[有自性]。

换句话说:(离物无见性);这里就告诉我们:能见、所见是一不是二。

然[则汝所指]之[是]诸[物之中]亦[无是见]性[者],就是(即物也无见性)。

我[今复告汝]:现在[汝与如来]都[坐]在[祗陀林]的讲堂中,你今[更观]此[林苑,乃至]上及[日月],你可看到这[种种]物[象]皆各[殊]别,

而你已说过,此诸物象中[必]定[无]有[见精]可[受汝所指]陈得出来,也就是(物中见性是不可得的);

那么,[汝又]再进一步[发]挥阐[明]一下,[此诸物]象[中],到底[何者非]是你的[见]性?

[阿难言:我实]在已[遍见此祗陀林],但却[不知是]万象之[中,何者]确定[非]我之[见]性。

[何以故]?为什么呢?(这以下是阿难的真[参]了!)

[若树]决定[非]是我的[见]性所及,(树中没有我的见性),那你怎么可以看到树呢?二者既无交集,[云何]我能[见树]?

树里没有见性,你如何看到树呢?(因此说树中决定没有我的见性——物中无见——是不成立的。)

反之,[若树即]是我的[见]性,与我的见性合一、不二,[复云何]具有[树]之形象,而非我身之形相?(因此说树即是我的见性——物中有见——也是不对的。)

[如是乃至,若]虚[空非]我之[见]性所及(虚空中无见),则[云何]我能[见]虚[空]?虚空里面没有见性,你怎么能见到虚空呢?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若]虚[空即]是我之[见]性,[复云何]具虚[空]之相,而非我之相?

如果虚空就是我的见性,那我们为什么可以看到虚空?可见虚空不是我们的见性;

虚空当中如果没有我们的见性,那你又如何可以见到虚空?

所以,即也不对,离也不对;离也对,即也对,佛法就是这么不可思议了!

于是[我又]进一步如是[思惟]:于[是]诸[万象中],若[微细]加以开[发]显[明],则[无]一物而[非]我之[见]性[者](万象皆见,能见所见泯同为一。)

诸位!不能被文字所迷惑,这个[一]是绝对,它不是一二三四的一,这里一定要弄清楚!

诸位!佛法讲:已过量超数量,好!诸位!把笔放下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一个观念:

如果,这是泥土,我们把这个泥土切一切,捏一捏,一团、二团、三团,用世间人的观念就是可以数的:一二三四五六七,

我们小时候,在田埂里面挖出来那种泥土,这个就是世间人的观念。

说:一加一等于多少?二。是不是?世间人所共识的,一加一等于二,现在开始来了,这个泥团,和第二个泥团加在一起,搅和在一起,重新雕塑,一加一等于多少?一,一加一等于一。

你告诉世间人,一加一等于一,他会说你是疯子!我告诉你:数目是一种观念。知道吗?一加一加一……加到一百五十团,把所有的泥土统统加在一起,还是什么?那当然是一啊!

一是观念、二是观念、三是观念、四是观念,所有的数目字都是观念。这个泥土的一本身并不可得。

[佛]印证[言:如是,如是]。一切诸法无是见性,无非见性,不可思议。所以,万象皆见,能见所见泯同为一。

现在师父已经讲过这个[一]的观念,一是幻,是没有实体可得,是概念,你要超越它,你要超越这个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观念,那么,所有的观念、语言、数字,都是善巧方便而已。

诠论:在此段中,阿难由于佛之方便示导已渐渐开解了实法;见性非[即物而有],亦非[离物而有]。

因为见性非[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缘起,六根、六尘、六识,统统是缘起,缘起就是如幻。

是故不依于物之[即]、[离]而成[有跟无]。

又,阿难最后所说:[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这已经快接近即妄即真,一真法界的境界。

但阿难于此无上理趣并还没悟了,只是由于佛之加持与引导,而渐起如是胜解。

经文5:[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如来知其魂虑变慴,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义贯:[于是]与会之[大众]中尚[非]证[无学]地的有漏[者,闻佛此言], 即心下,[茫然不知是义]理最[终]之归趣及最初[始]之由来,始终都没有办法理解佛心。

因而[一时]都惊[惶悚]惧,而顿[失其]一向[所]信[守]之理,因为以前都是用意识心,意识心被佛所呵叱,现在进不去也下不来,就哽在那边,不知怎么办。

佛的心性未悟;可是,意识心又被呵叱:妄识非心无处、非真。莫知所从。

[如来知其]神[魂]思[虑]惊[变慴]惧,故[心生怜愍],而[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言:

[诸善男子],佛为已成[无上]道之[法王],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故所作言论皆[是真实语],皆[如]其[所]证之真[如]实理而[说],从[不]欺[诳]、亦[不]虚[妄],

并[非]如外道六师中之[末伽黎]所立之[四种]虚妄议论,谓依彼修即可生于[不死]天,彼所言说实是[矫]诈混[乱]是非之[论议;

汝]等于佛所说须[谛]实[思惟]修行,方[无忝]负如来对你们的[哀]愍以及你们对圣道之仰[慕]之心。

诠论:阿难虽已渐渐领会自己所说的[物象之中无是见性],及[物象之中无非见性],不能离物,但也不是物。然而那多半是如来一步步引导摄化的结果;

所以据实而言,阿难现在只是比较不那么执着,比较不[迷妄],

什么叫迷妄?你只要定位就迷妄;一定怎么样就迷妄;执,这样就是迷妄,我们就是把自己这个四大定位成[我],那么,一切痛苦、执着,统统颠倒了!

且其目前所解、所言,亦有一半是情势所引,故离自悟亲证现量境界,尚有一段距离。

以其顿失一向所守,如人流离失所,无依无靠,故如来安慰他们,且开示他们说如来不妄语,而如来所说的[无是见、无非见],为示诸法之实相,大异于外道之不定论者,切不可混为一谈,

因为如来的[物中无是见],是为了[遣妄](就是破妄执);把执拿掉,清净自性就显。[物中无非见]为遣妄之后之[还真],令皆入一真如实相。

经文6:[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

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尠,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义贯:[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由于[愍诸四众],而[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世尊,此诸大众不]能[悟]知[如来]所开[发]阐[明]的[二种]道理,

即:第八识[精]纯之[见]精(见分)与所见的[色空](相分),以及物象[是]见性或[非是]见性之[义]理。

[世尊,若此]现[前]所[缘]之[色空等]万[象,若是见]性[者],则[应有所指]陈(可以指出来);你不是说:见性就在眼前吗?那指出来给我看看。咦?指不出来!

[若]万象[非见]性[者],则[应无所瞩];如果没有见性,你就看不到东西了,见明是见,见暗也是见啊!

然而现在为何既能见色、又能见空、及见一切万象,

是故[而今]大众[不知是义]理之[所归]趋(不知究竟是什么意思),[故有惊怖]。

此诸法众已[非是畴昔]乐于小法,所以,大乘是究竟的,要成就无上菩提,就必须学习大乘,成佛也是如此。[善根轻]薄[尠]少,现已回小向大,故堪听受大乘无上的妙旨。

小乘跟大乘,诸位!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小乘承认四大的存在,它是最基本的元素;

而大乘说:地、水、火、风仍是唯心现量,仍是心所影现出来的,没有实体的。

第二点:大、小乘最大的差别的分水岭,小乘用意识心修行;而究竟的大乘,他是用不生灭的清净自性修行,出发点是不一样的,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大乘为什么讲:一悟即入如来地?为什么?初发心即成等正觉,又是为什么?就是用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修行,初发心无所得,成就佛道的时候,也是毕竟空、无所得。

所以,初发心即成等正觉;成等正觉不离初发心,因该果海,果彻因缘。

[惟愿如来大慈]开[发]阐[明,此诸]所见之[物象,与此]能见之[见精,元]来[是何物]?令皆解了,而[于其中间]决定悟了,而不再于[无是]见及无[非是]见之间产生不知抉择之迷惑。

经文7:[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这一段特别的重要,你要能够体悟,也就能够解脱,佛法不必多,你来听二个钟头的经典,要一段咬(悟)得进去,能契入,就解脱!佛法不需要多,一滴即知大海水之味,少许的佛法能体悟,三藏十二部经典尽通。所以,这一段非常重要!

义贯:[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世界的[如来]以[及]圆顿之[大菩萨,于其] 所自证、[自住]的不共[三摩地](首楞严三昧)之[中],

以定慧智眼如实照见第八识的能[见]之见分[与] 所[见]之[缘](相分)[并]六识[所]起妄[想]之[相],

皆[如]翳眼所见之[虚空华],从[本]以来即“无所有”,唯心妄现,是故万象之中无是见者。

复次,十方如来及诸大菩萨于其自住之三摩地中,又如实照见,

[此]第八识之能[见]之见分[及]所[缘]之相分,内外一切诸法,[元]本即[是菩提]本心之本[妙]、本[净]、本[明]之真如本[体]中所现之物,

既是一体之物,[云何]而[于]其[中有是]见性与[非是]见性之迷惑与戏论呢?

诠论:佛在这里所开示的,真是最甚深无上之法,因为在此所观的,是第八识之见分与相分。

而第八识之相,除了佛及大菩萨入于甚深三摩地才能照见其相外,共他三乘贤圣者皆不堪能。

兹表解第八识之相如图:如来藏心一念不觉-变现阿赖耶识,(就是第八意识)。

第八意识就是自证分,(就是所谓的本体)本体能所不见,就是一念妄动的话,这个妄动能所不断,能就是见分(能见)——就是所谓的七转识;相分(所见)——一切自他依正。

诸位!这个表格看起来很简单,它的关键在哪里?就是在迷跟悟,悟了以后,能见的见分完全清净,第七意识变成平等性智;第六意识变成妙观察智;

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相分了不可得,所见一切皆空,了解缘起无自性,一切自他依正,皆如梦幻泡影。

诸位!往上看,能见的见分化作完全的清净;相分也了解毕竟空,能缘空、见性空,相分亦空,回归回去,如果悟了,自证分这个本体完全清净,完全清净以后,阿赖耶识即化作如来藏性。

所以,这个表格它的关键:迷了就是这个表格,这个表格是指迷的,如来藏心一念迷,就变作阿赖耶识,这第八意识,阿赖耶识就是自体分,就是自证分,自证分就分见分跟相分,见分就是能见,就是七转识;相分就是所见,就是一切自他依正。

如果是大悟,大悟就是回去了,回归到本心,本妙、本净、本明,妙心如来藏性就显露出来。所以,这个表格它的关键,就是迷跟悟的问题。

以此[相]与[性]甚深,故唯诸佛及诸大菩萨所能证知,也难怪阿难及大众皆迷惑不解,乃至惶悚失守。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文7:[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义贯:佛言:[文殊,吾今问汝],譬[如汝文殊]本是一体;那么,除了你这文殊体外,是否[更有]一个[文殊]名叫[是文殊者]?抑[为]根本[无文殊]这个人?

诠论:[文殊]在此比喻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即是一体,本来就没有是跟非二相。

六祖讲:不思善,不思恶,就包括一切对立了,不落入是,也不落入非,清净心就显。

若于文殊这真体之外,妄见还有一个[是文殊],便是堕[有见];

若说:不但[是文殊]是没有的,即连文殊的真体也是没有的([无文殊]),便是堕于[无见]。

于一文殊之体,而起[是文殊]或[非文殊]之言说戏论,反而不认本真,此乃自起迷惑,于文殊本体之真并无影响。

同样的,菩提妙净明体,唯是一体,更无二法,除此一真本体外,更无[是、或者是非是]。

是故《维摩诘经》言不二法门;不二法门者,当体即是,离一切思议、戏论、虚妄分别。

当体即是是什么意思?就是当处发生,当处寂灭;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当相即道,见处即真;不离本体,即得菩提,就是这个意思,当体即是。

所以,佛法处处相,处处无相;处处生灭,处处不生灭,没有一处不解脱,你只要牢牢记住:诤与道相违。

经文8:[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义贯:文殊答言:[如是,世尊,]除了[我]此[真文殊]之一体外,更[无]另一个文殊称为[是文殊]者;

[何以故?若有]另外一个文殊称为[是]文殊]者,[则]成为有[二文殊;

然我今日] 现前,亦[非无文殊]之真体;故[于]此一文殊真体[中,实无]从说有[是]文殊与[非]文殊 [二相]可得。

故言是文殊,乃虚妄之说;而言非文殊(无文殊),则更是虚妄。

经文9:[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义贯:[佛言:此]能[见]的见精之[妙明]之性,[与]所见之[诸空、尘]等物象,[亦复如是],

无是、无非,但一体真,离言说相(亦即,不可说是见非见,是空非空,是尘非尘),

因为这一切能见与所见,其体原[本是妙明无上菩提]本来清[净圆]满周遍之[真]如本[心],

由最初一念妄动,故转妙明为无明,转明觉为不觉,因而虚[妄]地化[为]所见之[色、空](相分),[及与]能[闻]能[见]之见精(见分)。

譬[如]捏目而见[第二月],然后再来思辨此中[谁为是]真[月?又谁]为[非月?]意思就是:第二月根本不存在!

[文殊],净眼人皆见[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与[非月。

是以汝今]若于[观]察能[见]之性[与]所见之[尘](依他起性)之际,你能好好的观照,作[种种]的阐[发]开[明],用智慧观察观察,你就不会那么执着、那么痛苦。

都只能[名为妄想](遍计所执性——于依他起上起遍计执),

所以,众生没办法摆脱这个,这师父已经讲过了:无论是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学家、音乐学家、雕刻学家、画画、书法,都没有办法摆脱六识妄心,只有佛法有办法!

是故[不能于]其戏论[中]超[出是]与[非是]二法分别的境界。

然而[由]悟了一切能见与所见皆[是真精妙觉明]了之本[性],[故能令汝]超[出]可[指]陈与[非]可[指]陈的依他起及遍计执性,而顿入一真的圆成实性。

一真就是绝对,你只要不落入善恶、是非、对错、好坏的意识型态观念,没事!万法没事。所以,闲人非等闲人,诸法本来就是闲,诸法本来就是空。

   900 见分跟相分来自于自体分,是平等不二的

(义贯)十番显见第8.显示见性不分。
这个见性不分,就是能所平等的意思,

能见以及所见都是心,它是平等的,

我们没有办法从物象当中剖析见性;我们的见性也不能离开物象。

意思就是:能见、所见都是自体分。

简单讲:见分跟相分来自于自体分,是平等不二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7 22: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