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71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20-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6-18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众生不见身中」,这个是「反证」,反过来,我们写八股文里面的「启承转合」吗?这个就是转,转就是举反证,本来是举A,现在是举负A,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够见到自己身内的五脏六腑而独能见到自己身体外面的原因呢?这是「法合」,也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就好像,如果那个灯是在室外,它只能照室外,如果一个人,这个灯是在这个人的外面,所以这个灯不能照里面。
所以为什么眼睛不能看到五脏六腑呢?那是因为那个眼睛不在身内,现在他就顺佛前面所破斥的,心不在身内而在身外,所以可以看到外面,
「是义必明」,这个道理一定是很清楚的,「将无所惑」,「将」有两种意思,一种是「确定」的意思,一种是「应该」的意思,所以不是非常的确定,有点点确定,但有30%没有确定,这样子就将的意思,不会有什么疑惑的吧!
「同佛了义」,这个同就是合于佛的了义之说,我这样的说法是合于佛的了义之说的,往自己脸上贴金。「得无妄耶?」您看,没错吧!后来他还是谦虚,因为已经被打了一次,所以不敢很确定,所以您看,没错吧!
[注释]
[「稽(qí)首」:为九拜中的至敬之礼,为头至地之礼,略同于佛教之顶礼,故借用以为顶礼之义。]我们佛法里面也常常是借用儒家或道家的原来的词语,我翻译的时候,有时候没办法,也用基督教的话,让他们容易懂。[九拜出于《周礼》,兹条释于后:]
[一、稽首——为九拜中最敬之拜;拜时头至地,多时方起(稽首是稽留之义)。此为臣拜君之礼。]「稽」就是「稽留」,就是停一下下。最大的礼就是「稽首」,就是跪下来,双手伏在地上,额头碰地。
[二、顿首——为九拜中次重之礼;拜时亦头至地,但头一触地即举起,故称为「顿」(顿者顿时也),俗称叩头者即此礼也。]
[三、空首——跪而拜,头只至于手,头不触地。]
[四、振动——鞠躬加拱手,即所谓「打躬作揖」。]弯腰,手拼命的抖动。
[五、吉拜——丧礼中,服齐衰者(孝服的一种),向宾客礼拜时,拜而后稽颡(sǎng额)(额至地),以其拜与顿首相近,故称为吉拜。]
[六、凶拜——丧礼中,稽颡而后拜,是服三年丧服者之礼。]
[七、奇拜——单腿跪拜。]
[八、襃(bāo褒)拜——「褒」是其俗字,「襃」是正字。褒者报也,褒拜即报拜,再拜,亦是持节而拜。]武士或军士持枪拜。
[九、肃拜——跪而身直立不动,只举手下手。]这是儒家的九拜,我们佛法只用了一个类近的「稽首」,我们有翻掌,他们没翻掌。
[「然于室中」:「然」,同「燃」。]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义」,道理。「明」,明白,明显,明确。「将」,当。此言,这道理是很明确的,应当没什么可疑惑的了。]
[「同佛了义」:「了」,通达,究竟。「了义」,通达究竟的道理。]佛的法有两种,「了义法」和「不了义法」,「了义法」就是完全通达,「不了义」就不是最究竟的。「了义」就是最透彻、最高、最完全、最圆满无上的法。「不了义」也就是说它还没到顶,有上,相对于「了义」的无上,「未圆」就是相对于了义的圆满,「不了义」就是只有一部分,片面的这样子的法。[承上句,阿难言:我这看法,是与佛的了义之说相同的。]
[「得无妄耶」:「得」,能。「妄」,错误。能没有错吗?]也就是说,我这样的说法,是不是不错?
[义贯]
[于是,「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一「闻如来如是」微妙「法音」,即「悟知我」的「心实」在是「居」于「身外」的。
「所以者何?譬如」一盏「灯光」若其灯为「然于室中」,则「是灯必」定「能先照」亮「室内」,次「从其室」之「门」,然「后及」于外面的「庭际」——这就是为什么「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见」自「身中」的腑脏,而「独」能「见身外」事物的原因:因为他们的心在身外呀!这正「亦如」同「灯光」若「居在室外」,那光一定「不能照」到「室」内,是一样的道理。
「是义」理「必」然是很「明」确的,「将无所」疑「惑」(没有什么可以疑惑的了。)我这样的见解,应是「同」于「佛」之「了义」之说的——这样说没错吧?(「得无妄耶?」)]
[诠论]
[在此,阿难首先说他「悟知我心实居身外」。这里他所说的「悟」,当然不是真悟,而只当「了解」的意思用。
(这也是初发心学佛的人,常常容易犯的毛病:「以解作悟」:当他说:「我悟了法华经的那句话」时,事实上他只是「看懂了」那句话文字上的意义。)]
他就把「解」说成是「悟」。到底什么是「悟」,恐怕不是很知道,对于「悟」的境界,恐怕不是很了解。[所以,此处阿难真正的意思是说:「哦!我了解了!我知道了。」
但他这知道,事实上也只是一种「推测」,佛法上称为虚妄分别;]「虚妄分别」的专有名词又称「计」。
我现在讲这个东西给你们听好像很容易、很轻松,我光是翻译这个「计」是什么意思,花了很多心思,因为实在查不到,任何字典或任何经书、解释的书都没有。大家注经的人都你「计」、我也「计」,「计」到半天都不知道是什么。
「计」就是计较、算计、筹算,可是这个「计」必须要知道,因为唯识学里面有一个「遍计所执性」。[因为这是又一次的虚妄分别,]第一次分别叫「计」,「计」的结果没有成功失败了,然后再一次「计」,[所以称为「转计」。前面是计(虚妄分别)「心在身内」不成,这次便转计「心在身外」。]
[读者看经文及注解的书、或科判,看到这里说阿难「转计」,便以为阿难见风驶舵,看到此路不通,便走他道。不是这样的,阿难不是这么差劲。在此传统的科文虽说「阿难转计」,而其实阿难是「重新推断」,]此路不通,另起炉灶。我以前踢足球有一个口诀,带球进攻,此路不通,不进则退,打进攻不进就退出来;打篮球大概也是这样,攻不进去就传出来。「重新推断」,[「重新推理」。
阿难在此所犯的,只不过是:他依世俗或凡夫的思考与推理]的模式[来看待这件事;因为是依于世俗的思考与推理,来处理这个甚深的问题,于是就变成了「妄想分别」,或「分别计着」。]
「计」含三个意思:(1)deliberation(计);(2)association(遍);精神分析学里面讲的「联想」,想了一件事情,就牵连一大堆;(3)adherence(执),执着,「deliberation+association+adherence」,这三个合在一起的意思,才表示一个「计」。
[凡夫或世俗的思考,通常是二分法(Dichotomy)的;不是对,就是错;不是「是」,就是「非」;尤其是西洋形式逻辑,硬梆梆的,]不是yes、就是no,[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阿难在此所用的,就是这样的「逻辑推理」:既然不在内,那一定是在外——错不了的!(经文「将无疑惑」就是这个语气。)就是运用这样的逻辑推理方式,
怪不得阿难一听佛破斥他的「心在身内说」,马上就说:我一听如来这样的法音,就「悟」到了我的心其实是在我的身外——原来如此!我懂了。
这就是世俗二分法思惟之过。]这种「二分法」思惟对于众生来讲就好像脊椎反应一样,很快马上就转了。
[二分法,在佛法中称为「二法」,]两种选项:「是」跟「非」。相对于二法,佛法是不二法门,「不二」就是没有妄想、虚妄分别的,叫「不二」。
[二法也就是依于自心妄想分别,而勉强将世间一切法都弄成是「对立」之法,对立就是敌对,世人将世间法判为一组一组的敌对之法,如阴阳、水火、是非、黑白等等,]不但创造出这些概念,[并想象他们互相在争斗,]事实上是众生心自己在斗争,
[乃至唯物辩证的「正、反、合」(Thesis、Antithesis、Synthesis)等,]「syn-」字头就是「same」的意思,把它综合在一起,[都是类似的相生相克、互相斗争、互相并吞的理论。]
所以众生好斗,一辈子都在斗,人与人斗,家与家斗,国与国斗,讲好听的就是说有竞争才有进步,事实上是有竞争才有痛苦。
[这些种种二法的理论,都是源于众生自心中「有诤」,]这个「诤」,在唯识学或法相学里面称为「烦恼」,「烦恼」的别名就是「诤」。一切的斗争起于言语。因为有言语的斗争,才有肢体的斗争。一有斗争的话,有争端就有苦恼。[故与诤法相应,故好争、好斗、好辩,在一切处争强斗胜,]在《金刚经》里面讲,须菩提得「无诤三昧」,「无诤」就是没有烦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