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上面这段经文,我们可证知如下诸事:]

[(1)地藏菩萨也修习、入住首楞严三昧。因地藏菩萨是十地菩萨,故这与《首楞严三昧经》中所说「唯有住在十地菩萨,乃能得是首楞严三昧」相合。]

我们在《地藏经》就说地藏菩萨是十地菩萨,而《首楞严经》讲,只有十地菩萨能得「首楞严三昧」。而在《地藏十轮经》里面讲地藏菩萨入「首楞严三昧」,这都相合。

[(2)以地藏菩萨已能住于首楞严三昧,而《地藏十轮经》中又说地藏菩萨能入「殑伽河沙等诸定」,]就是很多很多定,[这又与《首楞严三昧经》所说相合,因为在该经中佛说:「随有菩萨行首楞严三昧,一切三昧皆悉随从。」]因为地藏菩萨已经得到「首楞严三昧」,所以他能起无量的「三昧」,「殑伽沙」就是无量的「三昧」,这又相合了。

[(3)地藏菩萨自入于定,以胜定力利益教化安乐一切众生。不但地藏菩萨如是,]地藏菩萨怎么样度众生、教化众生,是以「首楞严三昧」的定力。

[其实一切佛菩萨亦皆如是。]如果佛菩萨没有定力而要教化众生是不可能的,讲又讲不听,教又教不会,那就得气死。

有悲心是有悲心,但要有定力。在家众生都不是省油的灯,其实是很耗油的。虽然耗油,不过没有关系,俗家姓「游」,我有很多的油。

定力或「首楞严三昧」是什么?是佛菩萨度众生的本钱。你要有本钱,才能度众生。你不要说:「我修大乘,我要度众生。」你怎么度?碰到几个比较铁齿的,就晕倒了,怎么度?

[例如世尊要讲《法华经》,即入定放光,作种种吉祥神变;讲《大般若经》前也是一样,入定放光。讲《准提神咒经》,即入七俱胝(zhi)准提三昧。讲本经时也有数度放光。

为什么要入定才讲经说法、或利益安乐众生呢?因为讲经说法、济度众生不是凡夫能作的事,只有圣人有此德能;而圣人之智德,全在「三昧」(定慧等持)中体现出来。]

有「三昧」才能把他的智慧以三昧力流露出来,没有三昧力你如何流露?根本没有智慧,流露出来都是乱七八糟的事情。

[因此,这也证明了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所说:「一切神通解脱,皆在禅定中发。」]神通解脱、自己解脱、解脱众生都是在禅定中发。

[由以上所引诸经论中,可见首楞严三昧法门,确定是最高、最上、最甚深微妙的法门,连密教(真言宗)的传持第八代祖师,日本弘法(空海)大师,亦大为赞叹、宣扬,而特著有「大佛顶经开题」一文传世,本书中亦加引录。

又,于密教中则通称此法门为「大佛顶法」,]密教不称此经为《首楞严经》,而是称[此经为《大佛顶经》,而称楞严咒为「大佛顶咒」。]曼荼罗刚讲过中间那一尊就叫做「大佛顶」。下面这个就好玩了。

[七、释疑]

[问:请问师父,您所说的似乎与六祖大师所说的不同;]这是好多年前我在佛陀教育基金会的时候有人问的,我就把他收进来了。[因为六祖大师说: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还有几分钟?时间到?你又没说,好,入定放光到此为止。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22
成观法师讲解

    我现在恐怕要重复一下,上次讲到树林福慧寺钦因长老要传给我华严宗的法脉,就是慈恩宗,钦因长老的师父是慧三老和尚,北京广善寺的住持,政府撤台之前北京广善寺,就是华严宗的祖庭(就是原来祖师住的地方)。

慧三老和尚是第四十代,到台湾来就开创了树林福慧寺。慧三老和尚很注重修行,我这次去问钦因老和尚,因为他们好像谈到《梁皇忏》,我说:「慧三老和尚在的时后,有没有做过《梁皇宝忏》?」说:「从来没有。」也没有什么打《水陆》。还有钦因长老因为二月三号是生日,也不过生日,弟子知道去顶礼一下,也不说是拜寿。

慧三老和尚当然是很有修行,是从大陆撤台的三大师之一。慧三老和尚、道源长老,还有一个基隆十方大觉寺灵源长老,是台湾初期的三大师。

慧老他传戒、修秽迹金刚法,几乎是硕果仅存的唐密,大概就剩下秽迹金刚法跟准提法,不过也都是很简单的,没有什么仪规,就是一个咒、一个印,很简单的仪规。他们最近有编了一个仪规,我觉得已经有点点跟原来不太一样,我还是喜欢原来,原本原味,很朴实。

慧三老和尚平常就是自修秽迹金刚法,诵《普贤行愿品》,讲经说法跟传戒,其它的事情都没做什么。

他因为有修行,古人如果有道行的都是坐化,慧老就是立化。大殿上做早课还是晚课,就靠着墙壁上就走了,无疾而终。

他的出殡规定在清晨,好像是四点钟的样子,令大家不能去送他,只有少数人知道去,完全不注重虚华的场面,真正是有修行。「生死哀荣」这一套根本就不看重,不要。

我这次有幸钦因老和尚要传给我华严宗、慈恩宗的法脉,我觉得很好。这个法脉一接的话,我就是三个宗派的传人,真言宗、华严宗、慈恩宗。尤其我又注解了好几本唯识学的,所以很适合。

我现在又译《华严经》,再加上唯识学的注解,唯识学的注解不只是这些,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都要继续做,时间非常的紧凑。

我跟福慧寺非常有缘,上上下下每一个人都很有缘,他们都很喜欢我,我也很喜欢他们,而且好像就是一见如故,很有意思。

那里有一个体青师,第二次见到我,我跟你讲,讲了差不多两个钟头都有,真是祖宗三代都讲了。从慧三老和尚、敬德法师、钦因老和尚三代都讲了。

还有体慧法师也是跟我第一次见面,就在那讲了三个多钟头,没有停,然后说:「我跟你很有缘。」跟别人就比较没有话讲,跟我就很有话讲。

现在讲到一个重要法上的事情,我整个学密的因缘就在福慧寺。因为我要为人家做事情,要办事,所以我就开始想要求密法,可也不知道到哪去求。有一天我到佛陀教育基金会就看到墙上贴了一张海报,说「佛像展览」,最主要的有尊佛像,就是秽迹金刚(我那时候也不知道这尊佛像是秽迹金刚),当然也展览很多。

后来我寻电话就找去,有一个台湾喇嘛(那时候台湾喇嘛很少),他有一个佛堂有很多佛像,其中最庄严的就是秽迹金刚,相当大尊,跟我们差不多。

我知道这个法是专门破妖魔鬼怪的,破邪的,我就问:「如果要修这个法,要到哪里去?」他的人也不错,说:「我是会,因为你是出家人,不方便教你。我介绍你个地方,就是在树林福慧寺。」

「树林福慧寺的电话多少?」「我不知道,你可以打电话给《慈云杂志》的岳琮辉居士。」后来我就打电话去,岳居士就告诉我那里的电话,我就打去福慧寺,正好是敬德法师接的。

我说:「我是显明老和尚的弟子,我想学秽迹金刚法。」她说:「你来好了,我传给你。」我就准备鲜花、水果去供佛,在传的时候,她就说:「我是代慧三老和尚传给你。」所以我等于从慧三老和尚手里接的法。

传了以后,他还带我到祖庭、祖师堂,还有慧三老和尚的墓去礼拜,他讲的话,跟那天体慧法师一样的话:「老和尚,现在成观法师来接您的法了。」

因为敬德法师是女众,她辈份比较大,她先跟老和尚出家,接着钦因长老才出家,钦因长老按次序来讲出家比较晚。

敬德法师在家的时候就人脉很好、很能干,就帮慧三老和尚找那块地、募捐、盖寺,大部分都是她出的力。福慧寺盖好以后,她也继续营运。

老和尚在的时候我不知道;老和尚圆寂以后,她们每一年都办结夏安居,听说她办结夏安居很严格、很凶,大家都很怕她,但很喜欢去那里,因为严格。她办义诊,也有发奖学金。

在传给我秽迹金刚法的时候,她说:「我答应你的那天早上,约好的那天早上你要来之前,我袈裟要晾干,不晓得怎么搞得,被风吹落地上弄脏了。我想这是大法师要来学这个法,要度很多人。」这个什么意思?袈裟掉下去弄脏了,秽迹嘛!

秽迹金刚的因缘,是如来灭度的时候,护法就招集所有的天人都要去礼拜世尊,结果大自在天他就不听命,释迦牟尼佛就化成秽迹金刚去降伏大自在天。

大自在天他不去,所有的金刚明王抓他都抓不得,因为他化成一大片的秽物、粪便,所以金刚护法、金刚菩萨都不得近,因为秽物。秽迹金刚就把所有的秽物全都吃掉,噉秽,噉尽。秽物等于是他的保护,这些保护被吃掉以后,他就破功了,

秽迹金刚就像降三世明王踏着天王、天后的样子,就踏在大自在天就脖子上,一踏就把他踏死掉了;踏死掉以后,接着又幽幽行转,他就皈依佛,礼拜世尊。踏死掉,就是降伏他的慢心。

据密教来讲,就是大日如来的暴怒身是不动明王,释迦牟尼佛的暴怒身就是秽迹金刚。

这个秽迹金刚法和福慧寺对我很重要,我第一个接的密法就是秽迹金刚法,敬德法师嘱我要修四十万遍。我接了以后,要把它修完。后来我到平东找个地方想要闭关修,又碰到不动寺,又到文利法师那里去修不动法,兼修不动法。后来又到千华寺闭关三个月,修这两个法。这两个法没有修满,后来又回到美国克利夫兰闭关八个月,把四十万遍圆满。

秽迹金刚法学的人很多,但真正修的人就不是很多,能够修满的人就更少。你知道为什么?你一直修,因为他很暴怒,不像不动明王。不动明王虽然暴怒,但还是蛮可爱的样子。所以修修修,火气会大起来,脾气会变不好,常常会想要骂人,所以没有办法修下去。

但是我就不一样,我越修没有脾气变不好,越修就越清凉,很舒服。关键就在他越是暴怒就越是慈悲,他的暴怒就是他的慈悲,你要体会这个才能够修。

不过话说回来,瞋心大的人不能修这个法,一定要本具很大的慈悲心,慈悲心大的才能够修,否则真的脾气就会很暴躁,所以修不下来。不过一般人都是瞋心很大,贪心也大。

我修了这个等于我第一尊本尊就是秽迹金刚,我到克里夫兰把它修圆满,后来辗转又学了准提法,在南京东路那边学了整套的四度加行,东密。接着到日本去把东密再重新学过一次。

在日本高野山求学的时候就业障现前,忽然气喘,很苦。坐也不是、躺也不是。那时候我怎么度过?尤其是在灌顶之前气喘的厉害。我就一直念秽迹金刚咒,求秽迹金刚加持,好不容易度过了。所以我能够顺利的拿到高野山的阿闍黎位,还是秽迹金刚的力量让我能够度过。因为很苦,必须要能够有强大的力量才能度过去。

我那时候讲了一篇《乘着本尊的翅膀》,因为我以前喜欢音乐,巴托尔迪为海涅所写的诗《乘着歌声的翅膀》而谱了曲,这首曲很好听。

秽迹金刚和福慧寺跟我很有缘,非常有缘。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七、释疑]

[1.六祖与禅定]

这是我上一次在佛陀教育基金会讲《楞严经》的时候,于是就有人来问这个问题,用纸条写的,说[问:「请问师父,您所说的似乎与六祖大师所说的不同;因为六祖大师说: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事实上这有很多学佛的人,尤其是很习禅的人误解了经义,这是很普遍的,以为学禅宗就不需要打坐、修禅定,尤其是你看到后来六祖的弟子玄策到处去破斥别人说入定,所以让人误解以为六祖是不讲禅定,不提倡大家习禅定。

[答:「当然,你如果是六祖所说的上上根器之人,直下能够见性,那你也就不用再去「论」禅定解脱了。]注意这是「论」,不是「修」。

[但,你是已能见性的上上根人吗?此其一。]因为上上根人已经有禅定,所以不用再去详细分析、讨论禅定解脱。

[其二,看经须懂得佛菩萨说法所对的根机,即所谓「当机」,以及说法者的「真实义」。

六祖所说的「不论禅定解脱」,是指凡外、小乘的「四禅、八定、八解脱」,]所以那个「禅、定、解脱」是分开的,「禅」是指四禅,「定」是八定,「解脱」是指八解脱。

这个「八解脱」也是顺着得到四禅八定以后,再修八种禅定,叫「八解脱」。

[也就是小乘定与凡夫定,而不是不要菩萨定、佛定。]所以六祖所说的「禅、定、解脱」,是小乘定跟凡夫定。[因为凡小之定是沈空滞寂,躭(躭dān:同「耽」)于空寂之受的,而大乘佛定、菩萨定即非如是;佛菩萨并非无定,佛菩萨的定,只有更深更广更微妙,但其定力都是用来广利一切众生的,而非为已求,故是不同。]

[其三,我现在问你:六祖的心是散乱的,还是有定的?——当然是有定的(如果没有禅定,怎能称为禅宗祖师?)]六祖大师一定是有定的,他的心当然不是散乱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问:六祖打不打坐?乃至达摩祖师打不打坐?]可是达摩祖师也不谈「禅、定、解脱」,他就唯论「见性」,但那个是超过了。

唯论「见性」,因为小乘跟凡夫人就执着那个禅定,一直在那个上面,「禅、定、解脱」本来只是一个手段,结果凡夫小乘人就把手段当目的,所以达摩祖师就不谈凡夫、小乘人所执着的东西,直接就直指心源,但不是说你就不需要有「定」了。

如果没有「定」,坐在洞里九年,你怎么坐得下来?你不要说九年,连九个小时都坐不了。那不可能,苦死了,不要说什么,光是想睡或肚子饿就不行了。所以达摩祖师当然是「禅乐为食」,这绝对没有疑问,一定是这样。

可是达摩祖师也不讲「禅、定、解脱」,因为讲「禅、定、解脱」道就是小乘人,想用禅定力压伏六识而得解脱,可是那只是压伏,六识只是不起现行,那不是究竟。究竟的话一定要「明心见性」,真正的得究竟解脱。

[若六祖不打坐,为何为「道明」开示时,盘坐石上?]如果六祖大师不打坐的话,他怎么会盘坐在石上?坐在石头上,石头上到现在还有六祖大师还有袈裟的印子。[(据云其石上至今犹有六祖衣印。)」]可见,六祖是打坐的。

[再问:六祖开示不开示禅定三昧法门?——当然开示。试举《六祖坛经》中所说如下:]

[1.《妙行禅定品第五》:「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着心(如凡夫),亦不着净(如二乘),]元不着心(如凡夫),]元不着心是凡夫着心,元不着心二乘着净。[亦不是不动(如外道)。」]外道求不动。这种坐禅是最难的。

[故知六祖在此是以很简单的言词,看来似乎没有高深道理的「白话」,在总破一切凡夫禅、外道禅与二乘禅,以确立大乘无上禅。

所以要看懂六祖意之所指的「着心」、「着净」、与「不动」,不是那么简单,须得通达一切大小乘法教,乃至《楞严》、《楞伽》等甚深法门,才能真正懂得;否则光看表面文字,依文解义,很容易错解祖师之意,反成疑谤法门。]

这个六祖大师所说的坐禅或禅定等于是「无所着」,「无所着」的禅定,这更难。

[2.又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些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自性本来不生不灭叫「不动」,就称为「禅」。

[其义是说,禅者不只在坐中「心念不起,自性不动」,而是于一切时,四威仪中,都要如是,才能称为是「坐禅」之人——

而我们末世]末法时期[凡夫,一般连盘起腿都不能摄心,一直在打妄想,更何况能在行住坐卧中都能「心念不起,自性不动」?

这等于是小学生连算术都没学好,就说他能学微积分一样!]六祖大师的那个禅定,远远就超过了小乘跟外道以及凡夫的禅定境界。

[3.又云:「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心即不乱;本性(本来是)自净自定,只为(凡夫人)见境、思境即乱。若(能)见诸境(而)心不乱者,(才)是真定也。」

这就是大乘定的精义:不能像二乘人,离群索居心才不乱,要在境界中也不心乱,才是功夫!但你如果在境界中,却生贪爱、取着,那不是「大乘」,而是「愚夫」了。]

没有到那个境界,就想要在境界中想要试试你能不能不乱,那是虚妄的事。[因为你于外不能「离相」;什么是「离相」?指离对诸相的贪着。]不是真正离那个「相」,而是离于对它的贪着。

[「相」是什么?五欲六尘相(财色名食睡相、色声香味触法相)、名利相、权位相、男女相、苦乐相、众生相、国土山川相、有情无情相,乃至法相非法相等]所以离五欲六尘相这一切都是「相」,所以「离一切相」,是很困难的事。

[——若能离对这一切相的贪着,才能称为「外离相」。]你看看我们众生贪着的是什么?其实都是贪着「相」,眼所见、耳所闻、鼻所闻等等这一切的「相」,乃至于心所想这些「相」。一切色相、声相、法相都能离开,叫「外离相」。

所以你看这个「离相」是多么的难、多么深,六祖大师就是提倡、讲这个的。

[又,再以《金刚经》之经文言:「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所以六祖所说的「外离相为禅」的禅,是佛禅、无上禅——你若能如是,即许你「不论」凡小禅定解脱(因为你已毕业了),而直依于本性、如来密因,直修大乘无上禅首楞严大定,福慧双严!]

[4.《忏悔品第六》云:「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二、定香,即覩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这也说明六祖还是讲禅定,只不过境界不一样。

[5.《机缘品第七》偈云:「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那伽定」就是「佛定」,注解里面说「那伽」nāgá原意是「龙」的意思,龙或是象的不动之定。

[最后一句之义:即使处在内自身心、外之境界,种种生死来去不断之中,也永远住于那伽定之中。「那伽定」,佛定,如龙象不动之定。]

「五八六七果因转」指前五识、第八识果上转,第六、第七识是因上转。也就是在修因第六、第七识,在因地就转了。转识为智,第八识果上转,在果地上转。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这两个都在因地上要先转。

因为第六意识是胡思乱想,妄想分别;你若不先转,修行就没有根。基本上来讲,众生之所以会转落生死都是由于第六、第七识,这个要先转,转了以后,转凡夫身为圣贤身。

第六、七要先转,妄想分别跟我执要先转掉。因上转了妄想分别的第六、第七的末那识为「妙观察」跟「平等性」,那时候才能够进一步转第五、第八识。

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光是从唯识学前五识「成所作智」,你就知道佛法深奥。

你要成就众生、或是成就自己都要靠眼、耳、鼻、舌、身,这五识、五根。因为你要度众生必须要具体的东西,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一定是用清净五尘、妙五尘来度众生。

这个转是转本来是染尘转成清净的尘,染识转成清净的智,染识转成清净智以后,一转一用,就变成清净的五尘,可以度众生。

所以要度众生,还是要有具体的东西,不是抽象的东西。不能用抽象的、不能教人家用想象的,你一定有实在的东西给人家看、给人家听。

譬如如来说法很具体,说法是要用语言、音声。这个就是从前五识来的,前五识跟前五根、五尘都是相关的。度众生要用五尘五识。八识是自度。转八识是自度,转前五识是度他。转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时候是自度,自身得度;转前五识的时候,可度众生。

前五识没有度,光是转第八识,不究竟。而最困难的其实是转前五识,为什么?自度比较容易,度他的时候比较复杂。明心见性、光明自心比较容易,可是要明他心就难了。三明六通能够明他心就比较难。一定要达到能够度众生的地步,整个佛道才究竟的。福慧双圆,「慧」主要就是自度,「福」就是度众生。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虽然说是五八六七,有因有果在转,但这个都只是名言在转,

所以「若于转处不留情」,就是不贪爱,如果你有转而不生贪爱。贪爱以后就会生慢心,平等性智就破坏了,平等大悲也没了。因为大悲必须要平等,不平等就不能称为大悲。转处就是在转的时候能转、所转叫转处,能转的心跟所转的法都不留情,都没有留下贪爱。

「繁兴永处那伽定」繁兴就是一切法很兴盛的生生灭灭,看见一切众生、一切世界生生灭灭,乃至于自己生出很多的法来度众生,这个法也是生生灭灭,内外一切都不动,永处那伽定,以不动而起一切动法来度众生,自心不动。你看佛度很多众生以后很高兴,然后就哈哈大笑,有没有这样子?

[6.《付嘱品第十》中云:「汝等若欲成就(一切)种智(亦即佛智),须达一相三昧(与)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比较讲的多,像《起信论》也讲「一行三昧」、《法华经》也讲「一行三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心就是净土。

[若人具(此)二(种)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三昧),亦复如是。」《大乘起信论》说:一行三昧就是真如三昧。]

[由以上所引《坛经》经文,可知六祖大师并非「不说」(「不论」)禅定,而只是:他所说的禅定,并非一般的禅定,不是凡外权小的「有所着、贪求小境、小果」的小定,而是诸佛如来的究竟大定,惟求作佛、成就种智的「一行三昧」、「真如三昧」。]

[因此,并非我与祖师所说不同,而是恐怕你并没真解得六祖之意,]我一开始就在那讲禅定三昧,他就举六祖大师讲说:「明明六祖大师不讲禅定三昧,你为什么讲禅定三昧?」

可是这个也很好笑,因为这个禅定三昧也不是我说的,是如来说的。六祖大师也并不是没有。他只是从里面断章取义,没有看整个。即使看整个,也没看懂。恐怕你并没真解得六祖之意。

[或者是如一般末法时期众生一样,想拿着断章取义、一知半解的六祖之「羽毛」,当作你「不须要修定」的「令箭」。]所以拿「羽毛当令箭」。说:「不用修禅定。」「谁说的?」「六祖大师说的。」可六祖大师没有这样说![为什么?

因为修定太苦、太难了!]需要的条件太多了,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能够做到,要很有善根,福慧都具足。我们在讲天台《小止观》就讲到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2.判经真伪]

这也是在佛教基金会有人写纸条来问的。

[问:「请师父慈悲开示:有人说《楞严经》是一部伪经,为什么?又,讨论《首楞严经》真伪之辨的文章或论文,可参看那些刊物或书籍?」]这个人头脑坏掉了。学佛除了要有智慧,还要有点脑筋、还要有点脑子,整个头脑里面都是豆花,那麻烦了。

[答:「首先,为何近代有人说《首楞严经》是一部伪经?因为这是一部专门破魔的大宝典,令修行人得以辨魔、远离魔事,修行没有障难。

而末法时期魔强法弱,故魔力令愚痴邪妄之人,谤此法门,令人不信,]因为不信,所以[即无所依怙(怙hù:凭恃);]没有依靠了;[此法门即被谤、被毁,

众生不信此正法,魔于是得肆无忌惮,放心大胆地大造魔业,大成魔事,于焉一切修行人不能出于魔掌,]永久[堕于三途,遑论]更何况[明心见性、修行菩提;

故可知毁谤此经,即是毁去末法时期修行正法之人最大的靠山,窃取一切正修之士的护身符、以及破除魔事的无上法宝。

因此,毁谤此经之事实即末法一大魔事之肇端——魔尚未被破,已然先发制人,「抢先出招」了。

恶心、邪心之人为魔所用,而发如是破法邪言,而一般大众,愚昧无知,不知轻重,也盲然随之应合。]

讲到这里,我的《地藏法门系列》最后有一篇,说有人打电话来,叫我们不要出英译《地藏经》。因为有一个佛学院,那里都是「大德高僧」研究出《地藏经》是伪经,所以他好心告诉我们不要出《地藏经》。

可是《地藏经》是一切菩萨道的根本。菩萨道是四大菩萨:地藏、观音、文殊、普贤。地藏法门如果没有成立的话,其它都不能成立。

我现在告诉你们,你合掌听:地藏菩萨一尊菩萨就包含了后面三尊菩萨(观音、文殊、普贤),以究竟的来看,地藏就包括了观音、文殊、普贤。为什么?因为它是因、是菩萨的因、菩萨的种,菩萨的种就包含菩萨的果,普贤就是果。

如果没有地藏因,就没有观世音;因为没有大愿,就没有大悲。而且地藏菩萨发大愿就是因为悲心,所以他包含大悲。然后地藏菩萨发的大愿是什么?是久远劫,久远劫的愿就是普贤的大愿,普贤的十大愿就是尽未来际劫。

所以地藏菩萨一法门就含藏了四大菩萨法门。因为他是菩萨种,所以就含藏一切。

你如果种把它弄掉了,那就没种了,没有菩萨种了,如何有菩萨呢?也就是说,地藏菩萨的精神等于是大乘菩萨道的精粹。「in a nutshell」(无所不包、具体而微。)

地藏法门跟地藏精神就是一切菩萨道的根本。如果破地藏法门的话,就是破一切菩萨法、破一切菩萨种,很严重。

如果破《楞严经》是什么?就是破一切佛道。破《地藏经》,就是破一切菩萨道。破《楞严经》就是破一切佛道。

《地藏经》是菩萨道的根本代表,《楞严经》是佛道最高的代表,而且是护一切佛法的代表,等于对佛法总护持就是《楞严经》。不但护持一切佛法,也护持一切众生,护持一切众生法身慧命。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23
成观法师讲解

    我们继续讲,54页。在讲之前,我再补充一下刚才讲的「秽迹金刚法」。大自在天化成秽物围在他四周,秽物什么意思?秽物就是邪心、恶心。

密法里面,常常都是一种象征的意思,当然它也可以具象,主要是表面上背后那个意思。

这个秽迹金刚噉秽就是把秽物全部吃掉,就破除它的恶心跟邪心。它就已经差不多破功了,然后就踏死。踏死以后,后来再复苏,幽幽醒转,就是「致之死地而后生」。以禅宗来讲:「打得烦恼死,许你法身活。」把你的烦恼打死以后,法身才活起来。

大自在天秽物被除掉,命也被除掉以后,才醒过来、活起来,而且发菩提心。那个时候,因为烦恼尽、恶心去除了,才真正发菩提心。

如果破地藏菩萨法,那就是破一切菩萨种、破一切菩萨道;破「首楞严法」就是破一切佛道,所以这是很严重的一件事。

一切恶心、邪心之人为魔所用,而发如是破法邪言。一般大众愚痴无知、不知轻重也茫然随之应和。

破地藏菩萨法的人,那个居士打电话来说他们都是「高僧大德」,太可怜了。

[其次,《首楞严经》是一部破魔大全的宝典,是诸魔的克星,有人说它是末法时期的一面「照妖镜」;]「照妖镜」就是让一切妖魔鬼怪现出原形;[一切佛法修行人,欲免于魔事,必须参究《楞严经》。]

可是你放眼看去,现在修行很多人有很多障难,他所起的现象,《楞严经》都讲得很清楚。甚至有些,他自己都讲《楞严经》,可是他犯的毛病,也都是《楞严经》里面讲的,这是很可怜的事。

[又,末法时期,法欲灭时,这部《首楞严经》最先灭;因为《楞严经》一灭,诸魔横行,即无人能制,一切邪魔外道、邪师邪说便能肆无忌惮,横行无阻。

如今末法已五百年,经法将灭时,即有邪心人,为魔所用,因而自疑经谤法,且令人疑经谤法;众生疑经谤法既久,共业既成,经法即灭,这世间便再也找不到这部经书了——法如是故,众生业报如是故:因为众生共谤如是经法,便再也无福见闻、领受如是正法。

话说,近世最先起来宣导疑谤《首楞严经》的,是民国初年几个白衣,后来亦时有所闻;]那几位白衣都是学唯识的、讲唯识的,所谓的高级知识份子,领导者还曾经当过中国驻法国大使。

那天体慧法师来看我,就一直赞叹我注解唯识学的东西说:「唯识学真的是很深很难。」是没错,唯识学是很深、很难,

而且要懂得唯识学,要有很多条件:第一,国文当然要好;第二,佛学显教的基础,根底要很强;第三,要有科学头脑;第四,要有逻辑头脑;第五,要有哲学头脑。这就变成有三个「脑」;佛学头脑当然一定要有,那就有四个「脑」了,所以就很难。我的体验是这样。

玄奘大师去西天取经么,取什么经?主要都是唯识的,他翻译《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不得了。你看玄奘大师的生平,他在中国唐朝的时候出家以后,就常常去学唯识的东西,《摄大乘论》那些唯识学的东西,看了令人很感慨。

唐朝初年,那时候法还没有完全都到中国,当时的人很多道场都在讲这些深的经论。他刚刚出家就已经学了很多,到处去听。反观我们现在,有哪几个地方在讲什么?很少。讲这些唯识深的东西,很少。

他听了以后,就觉得有一些翻译也不够好,讲的时候也不能很圆融,有一些令人起疑缺憾,他就要去西天求真本、善本,求个究竟。

他到西天去的时候,也是唯识学、法相宗在印度最昌盛的时候,唯识学的鼻祖当然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讲的《楞伽经》、还有《解深密经》这是最根本的,但是集大成的弥勒菩萨的《瑜珈师地论》,可以说是一切大乘佛法的集大全一样。

虽然这样子,但我的经验是,可能我比较不一样,特殊一点。因为你学唯识学、学法相,唯识法相学到由法相然后进入唯识,法相跟唯识不一样;你要说一样也可以,大体而言。

但是由种种法相进入唯识,识就是心,就是唯心,最后还是讲真如本心。这个我在讲《大乘百法明门论》里面有讲过,还有《唯识三十颂》里面也讲了,它确实是这样子。

所以以科学方法来讲,它等于是一种归纳法,收集所有的证据以后,种种的法相归到真如本性,所以最后讲「六无为」,最后一个就是「真如无为」;种种五位百法、种种相最后归到「真如无为」,就是「真如本性」。

我学的是正好相反,我是先学禅,闭关的时候,我也没学什么唯识,就是把五位百法抄个表,天天看,有一天就看懂了:「噢,原来唯识是这样子。」后来我研究唯识就是自己看,也就有我那个根本的体会;就是看,都可以懂,不足为难。

我的经验就是说「我是由性而相」,哲学所谓的演绎法,从本源出去;归纳法是溯流而上,演绎法是顺流而下,我是顺流而下就很顺,没什么问题。再深再深的也没什么问题,

当然我可能以前准备功夫够了,我大学时候自己学「理则学」,读了好几本书,如何秀煌的《0与1之间》、殷海光的《逻辑新引》等逻辑学,还有西洋的符号逻辑(每本中的习题,每一题都做,做了以后还对对后面的答案),那个都是一种准备功夫。

那个准备功夫学逻辑学也不是因为要学佛法,而是以西洋的哲学体系来讲,必须要懂的逻辑,以前我想当哲学家,这一定要懂,我就自己这样研究。没想到都用上了,因为讲到唯识学的论,一定要有理则学,一定要有因明;

可是因明跟理则学不太一样,不只是不太一样,其实很不一样。其中的差别,如果以后有机会,我讲因明学好了。

不过这个因明学,对你们来讲不是很好玩,对我来讲很好玩;如果你没有逻辑头脑的话,那就很痛苦、很辛苦。

我就具备了这些因缘,因为就已经到了桃花园以后,「柳暗花明又一村」,出来以后就顺流而下,也就很顺。

到后来我研究唯识学「六经十一论」都没什么问题,因为本源那本性,你把握住,又知道唯识学的根本,那就OK了。

我讲这个原因就是说,民国初年那些白衣虽然研究唯识学,因为唯识学是很科学的,而他们很厌弃中国腐败和旧文化,可是发现佛法里面有很科学的东西,他们就很兴奋、很冲动,就大肆提倡这个东西。

因为唯识学表面上看起来就跟禅宗、性宗很不一样,不会看的人说很抵触,所以他就用唯识要来破斥性宗,用相宗来破性宗;

可是用相宗破了性宗以后,他自己也没有真正的受持相宗的东西,他其实也没有真正懂得什么是相宗,因为相宗最后还是归于性宗。

它是逆流而上归纳,寻取那个根源。如来讲的法就是这样子,如果是某一宗的话,那宗的法就会讲的很详尽,会旁射到别的宗,可是都是点到为止。所以讲唯识的时候会讲到真如本性的东西,但最后讲到真如本性的时候,几乎就是点到为止,没有大肆发挥。

如果佛讲性宗的话,也会提到唯识,刚刚六祖大师讲「五八六七果因转」,这些也是都是唯识法相的东西,但也都点到为止,性宗的东西就大肆发挥。

所以法相的东西的时候也是他法相的东西大肆发挥,然后提到性的时候就虽然归到那个本源了,可是就点到为止。

譬如说在以净土宗来讲,净土宗也不是不讲禅,也讲禅,可大部分是讲净土,提到禅也都是点到为止,譬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心是佛」,这些在《十六观经》里面的句子,点到为止。

可是那个是很重要的点,等于是一个伏笔,以备将来学净土的人可以上学性宗的东西、禅宗的东西。

一切法都是有互相包含的,但重点就不一样,是本宗的话,本宗就发挥很多;旁宗的话,就点到为止;一切法都是这样子。

再譬如说《般若心经》、《法华经》都是显教的,可最后就讲了一个真言咒,最后一个真言做结,什么意思?

合掌听:什么是密法?密法,不是说让你息增怀诛、消灾解厄,要是你入如来不可思议秘密境界,所以《般若心经》讲那么深的般若道理,最后归结一个密咒,就是等于指向一切的法最后就是要入如来的秘密境界,这个密法是这个意思。

《法华经》也是这样子、《大般若经》也是有咒,都是这个意思。

如果依我的看法,实在也没有「显、密、性、相」的分别,一切都是溶在一起,你要分别,勉强分别,因为没有办法全部都收,所以至少勉强把它区分开来。

譬如学问本来应该都是一体的,在西洋称为「liberal education」(文科教育、普通教育),什么都要学,没有分什么科目。就像我们中国应该是全才的,德、育、体全都要,到后来才分的。

佛法也是一样,本来是一体的,因为你没有那个根器全部都学,只好分教分宗。

如果你有能力的话,应该是多学;如果是求菩提道,一定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不会只因为一个法门成佛,你要通达无量的法门,因为你必须要度尽无量众生以成佛道。

不是阿罗汉可以成佛道,可以自度就成佛道,不行的;要成佛道,必须要福慧双圆。

讲到民国初年那些白衣,开始质疑经典的真伪,也是这群白衣开始的。到现在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增多了,他们就用考据,我把它称为「pseudoscience」(假科学);用假科学的考据学来考据佛法,来判别这部经是真的、假的,因此就造了无量的大罪;令众生起疑、起谤也造罪,就不修行了。

所以那一派学唯识的人到今都还有传承,传承他们的。因为他们对所有的法门都不信了,他们也不念佛、也不拜佛、当然也不诵经了,他们就看一看唯识学的东西,就这样子。

甚至有一个年纪很大的法师,他在美国的时候跟我说:「只有唯识学才是真正的佛法。」这个话是很奇怪的事!

因为唯识学是相宗,我们知道佛讲的是「性、相、显、密」都有,不是说只有唯识学才是真正的佛法,这个根本就是不正确的。

讲的严重点,已经就是谤法了,谤一切不是唯识学的法;乃至于「大乘非佛说」也是这一派人提出来的,因为不信真正的佛法,然后毁谤很多佛法,到后来他们这一派还有一个标志就是提倡《阿含》,提倡小乘,因为谤「大乘非佛说」,所以就提倡小乘。

可是你说他是不是真的信小乘,也不是,就很奇怪!他们就是以相宗来打击性宗,以小乘来打击大乘,

最后就觉得:中国人如果不信大乘,你能干什么?如果你是中南半岛的人,说你修小乘,这没问题。可是我们中国是大乘的国家,那个小乘是做不来的。要做的话可以,玩一玩可以,没有说真正能够修小乘。

如果真正修小乘,小乘也有它严格的一面,他又做不来,到最后只好搞「人间佛教」,人间佛教就这样诞生的,因为已经对真正的佛法没有信心了,才搞「人间佛法」,所以「人间佛教」是这样产生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那个时候开始发端,一直到后来演变,变成佛法跟世间法纠缠不清了,不是佛法进入世间法,而是佛法被世间法并吞了,转化了,佛法就大规模的俗化,变成世俗的东西。

已经不是以佛法来论佛法,而是以世间的角度来看佛法、来论佛法,已经不能说是学佛法,所以很多的就不用学了。

你看讲「人间佛教」的,「三只榨菜、香菜就泡一锅汤了」,就称这锅汤为菩萨道。

[话说,近世最先起来宣导疑谤《首楞严经》的,是民国初年几个白衣,后来亦时有所闻;

乃至近年来,有人在注解《楞严经》时,也自己主动提到,说:「有人说《首楞严经》是伪经。」但作者]这个人很有名的,我不要讲是谁。[只提这么一笔就罢了,并未加以任何的评论或驳斥,是故徒启读者之疑窦,]

有人说《楞严经》是伪经,但你又没有解释到底这句话是对的还是错的,也没有讲;你这样一提,不是等于是赞成吗?

[且又象是在「默认」或默许其说,于是更令读者心中狐疑不决,因而于此上妙法门即有障难:]看到这句话心里有这样疑问的人[不能解,更不能悟入,遑论悟而后修。

因此鄙人希望末世一切讲经注经者,若遇有人谤经毁法,应善为众生释疑、破疑、解惑,普令众生于如来正法起正信、正解、正修行。]

这是讲经的目的,但要令众生信这个法,[这是讲解正法者的职责,这也才达到讲经的目的;否则讲经何为?]

我在注经的时候,时时刻刻都是怀着这个目的,时时刻刻都会想到:「这句经文众生能不能了解?了解以后我还要让他信这句经文。」

不仅让他信,我还要想说:这句经文应该要怎么修,如果知道的,我就要写出来,跟修行直接结合起来有关系,不是光讲高深的道理就完了。

光是讲高深的道理、经文的意思,你讲完了,他也不信、也不理解,那当然也不能修,你讲了半天干什么?

[前述「首楞严三昧法门的殊胜处」中所引之诸经论,便可用来作为「以经证经」的最佳例证(亦即,用其他佛所说经典的圣言,来证明本经与他经所说无异),故知《首楞严经》不但是一部佛口亲说的真经,而且是一部极为完备,圆满殊胜之经。

隋代天台智者大师,即已闻说西天有此殊胜经法,便期盼此经赶快传来中土;其期盼之切,乃至造了一座「拜经台」,天天都亲自去西向拜经,盼其早来。然而尽智者大师一生,竟无缘亲见此经;]

这部经是唐朝的时候传进中国来的。智者大师是隋朝的人。[因为印度的国王,深以此经为国宝,不听]「不听」就是「不准许」的意思。[其外传他国;

后经般剌密谛法师千方百计,在唐时偷渡传来,汉土众生才有缘得闻如是妙法。]

般剌密谛法师用丝帛写《楞严经》(字体写得很小很小),然后割开手胳,藏在皮肤里面。

起先他带了两次,出关的时候都被查出来,那就不准他出关;第三次,他就花很多时间,写小小的字,把经藏在皮肤里带出来。

我们看这部经看的很容易,对不对?但是是法师这样带出来的。

[不过此宝典最后之所以得以传来中土,可能智者大师拜经的诚心也是一个增上缘。]到底智者大师还是大师嘛,所以他的诚心可以感天动地。

[东晋的高僧法显(公元三四○——四二○年顷),]法显大师是最早期到印度去求法的。到印度去求法的高僧很多,不是只有一两个,好几百人。

[于其所着《佛国记》(或称《高僧法显传》)中云:「佛昔于此说《首楞严》,]他到了一个地方,说:释迦佛曾经在这个地方讲《楞严经》,[法显生不值佛,]我没有福报,碰不到佛在这边讲法,[但见遗迹处所而已,]只是看到佛讲经的处所而已,[即于石窟前诵《首楞严》,停止一宿。」]他就在石洞前面诵首楞严经,并且住了一个晚上。

[由此可见古人于佛、于法的信心之一斑,近世人根钝,且不知惜福,不知经法之可贵,真是「得了便宜又卖乖」;乃至依于世见、慢心,轻法慢教,疑谤正法,谓非真经,或曰非是佛说。

试想:如是清净、胜妙法门,一字一句,读之都令人遍心清凉]乃至于遍身清凉[——如是智慧、妙法,除了佛的一切智外,还有谁能说得出?]

你如果对佛法有所怀疑的时候,你既然学佛有诵经、有看经,应该有这样的经验:你看这个法真的是很妙,你看了以后全身都很清净、很清凉,相对于世间法、外道法,看了就会觉得很污染,不是很快乐、很痛快,但是佛法就是这样。

外道法乃至于像耶稣经,看了你也不会很快乐,那里面都是很dogmata(教条式的),没有什么道理,唯一的道理就是:「你要信耶稣得永生,不信耶稣下地狱。」那有什么道理?没道理,光是信而已。

如果光是信的话,佛法才开始而已,信才开始修。他们说:「信就OK了。」但是有没有OK?好像没有,

因为在美国有老美来拜访,带了一些人来见我、来参访,我说:「信了以后有没有OK?」他们说:「没有OK,常常很不OK。」为什么?

因为基督教认为上帝是全知全能,可是911时候,他跑哪里去了?没有保护而且把人给抛弃了,所以老美心里就想:「911,Where were you?」911被轰掉「双子塔」的时候,上帝你到哪里去了?

而且那些人都是无辜的人,上帝如果全知全能,你如何能够允许无辜的人白白死掉,让它发生?所以不是全知全能。

我看过英文的《圣经》,有一些地方我看的还不错,但因为站在不赞叹外道的角度,所以我不讲。为什么?因为有的人起邪见,变成泛佛教论、泛菩萨论,说:「其实耶稣也是菩萨、孔子也是菩萨。」

都是菩萨了,那你就学耶稣、孔子就好了,为什么还学佛教?不需要嘛!因为都是菩萨嘛!

实际上菩萨不是那么容易做的,菩萨要六度、四摄,六度里面戒定慧;

光是戒,孔子、耶稣就没达到,因为要不杀生、不饮酒,既然是菩萨就不食众生肉,可是孔子喜欢吃牛肉干,《论语》里面:「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是最早开补习班的班主。「束脩」是什么?牛肉干,而且是一长条,所以叫「束」。

因为《论语》上这句话,他是说:「你要来跟我学,要交学费;如果没有学费,你带一包牛肉干来也行。」「束脩」是一束,但老人家说「以上」,一束也行,一束以上就更好了。「你如果带一束牛肉干来,我就不会不教你的。」

因为《论语》上这句话,「束脩」的意思就是学费的意思,当作学费。当然是真的,我怎么能乱讲。学过《论语》、四书,你就知道。后来的四书都有删减的。

四书里面还有孔子还规定,他是很正板,「席不正不坐」,要坐的那个位置,一定要弄的平平正正的,才坐上去;乃至于吃的肉,一定要切的方方正正的,有一个size(尺寸)大小的,要不就不吃。这样好累噢,做饭菜的人。

当然他也喝酒,耶稣也喝酒,耶稣也吃肉,所以都是「菩萨」,不要那么泛佛教论!

有一个夏均缮居士一到我们达拉斯佛学社,一坐好就说:「你们都是菩萨,你们都是菩萨……」那个嘴巴,吃了两罐蜂蜜才开始讲话,甜得很!可是他这么一讲以后,我们全体的人都很高兴。

民初那一派学唯识的,「说佛的一切智,是把佛陀神格化。」就这一句话就把佛果功德谤尽了,也就是他们把佛还原成俗人。说:「佛经里面所讲的那些佛的超人的智慧、能力都是后人把他神格化。」这样子的谤佛!

所以我就很反对说「佛陀教育」,教育什么?就把佛跟孔子平等看待,佛是什么?「教育家。」那就跟孔子一样。所以你讲「佛陀教化」不错,讲「佛陀教育」就变成俗人了,就不是出世间的圣人,被降格成世间的凡夫。

[又,佛弟子不同于世间儒者或学问家,佛弟子或菩萨,若有所说、有所作,绝不会、也不须妄语假托是佛所说,因为他们不须像孔子有「托古改制」的需要;他们没有什么「制」可以改、或须要改;]

孔子每一讲,就讲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中国一贯的道统,说他们都是圣人。

我上次讲的顾颉刚考证孔子托古改制,其实那些话都是孔子自己说,假装有时候是文王说、有时候是周公说禹、汤等等这些圣人,其实都是孔子自己说的。

因为中国人比较崇拜古人,贵古贱今,顾颉刚说:「他就首先把这些古人尊为圣人,然后再说一些东西、一些话,说是这些圣人说的,不是我说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我都没有创作什么,我所说的只是传述古圣人所教而已,他的意思就是说:「这些都是古圣人所说,所以是可信的。」

顾颉刚是民国初年的大学者,他就考据出来说:「这些都是孔子托古改制。」他有一本书《孔子改制考》。

什么叫「改制」?本来有一些制度传统是这样,他想提出另外一种讲法,而说:「这些是古圣人所说的,我们应该改过来。」事实上新的想法不是古人的,而是孔子的,这是顾颉刚所说的。

文章,天下一大抄。所谓「文抄公」,你抄我的,我抄你的,这是很坏的事情。

可是孔子这种托古改制,正好相反,本来不是古人说的,他却说是古人说的。用英文讲就是「put the words into their mouths.」(把这些话装在古人的嘴巴上。)如果用另外角度讲,等于是说孔子「栽赃」了。不是古人说的话,他说是古人说的话。

我为什么讲这个?因为跟谤经谤法有关系,顾颉刚就因为这样,就谤了很多的儒书、儒经,《孔子改制考》是第一部,接着就有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于是就考据出来:儒家的经典里面很多经都是伪经。

至于伪经,像老子,后来他们考据说:「其实根本没有老子这个人。」如果根本没有这个人,哪有着老子这部《道德经》?乃至很多经典,都说是伪经。

还有很有意思,差不多相似,英国最近也有人考据出来说:「根本没有威廉˙莎士比亚这个人。」哇,这就完了,就好像说:「中国没有杜甫这个人。」其实不管杜甫有没有这个人,他的诗是那么好,他是实在的。

莎士比亚没有这个人,其实是马洛写的,马洛写了一部戏叫《浮士德博士悲剧》(《The Tragical History of Doctor Faustus》),把灵魂出卖给魔鬼,这是基督教的故事。

如果在佛教,灵魂是不能卖的,不值钱,灵魂最后是要给阎罗王拿去的。所以这个不能卖的,没有人敢买这个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外都有这样的东西。我讲这个原因就是,很多人看书不看书,然后就去搞东搞西。你能证明没有莎士比亚这个人,他所有戏剧、诗都是马洛写的,那又怎么样?他的诗好就是好。

甚至说,老子没有这个人,没有人姓老,那又怎么样?《道德经》事实以世间来看也是不错的一部书,那你去谤这些东西干什么?很没有意思的事。我讲托古改制,下面你们才会懂。

因为佛教的菩萨、祖师没有什么制可以改。「制」就是制度,孔子见到春秋战国那个时候,有一些制度很不好,他提倡要改革。改革怎么改?因为人微言轻,你若说:「是我孔丘讲的,我提倡这样改。」那一定行不通!

因为他已经周游列国,想要找个家都没找到,他去求职都没找到,最后只好回到鲁国代职中,只能「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这样子,然后「开补习班,收牛肉干」过活。

李敖写了一本书叫《孔子离婚》,孔子休妻,说他太太犯了「七出之条」。「七出之条」就是,如果女人犯了七件事情之一,男人就可以把她休掉,赶出去,赶回娘家去。

孔太太不晓得犯哪一条,孔子就把她休了,可是他老人家是讲「齐家、治国、平天下」,好像「家也没齐」这样子。

这个就是世间法跟佛法不一样。世间那些哲学家和有智慧人讲的,就都是让人家去做的,让别人做,他自己好像不需要那样做。

法国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他因为很浪漫,有很多情人、很多情妇,生了五、六个孩子,全都送到孤儿院去、托儿所,可是他写了一本近代最伟大教育学的书,叫做《爱弥儿:论教育》(《émile:ou De l'éducation》),被誉为西方教育学的鼻祖。你看,好不好笑!

而且他生那么孩子,他都没结婚。他生了孩子都送去孤儿院,他老人家自己却写了一本儿童教育学的书,而且这部书真的在教育学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这些都是教别人去做,自己不用去做的,这就是世间的哲学家。

[诸菩萨、祖师大德,皆是承佛之教,弘传如来正法,]譬如他们做了什么文章或论典,[其所作也都名正言顺的称为「论」,]也不用挂别人的名,不用假别人的名号。

譬如说提婆菩萨着的、龙树菩萨着的也是论,不用假装说「这部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不需要这样。

弥勒菩萨说的、无着菩萨说的、世亲菩萨说的也都是论,也都是三藏经典,也都算是圣典,所以他们没有必要假装是别人做的。这个只有在儒家里面会这样。

[而为三藏之一,与佛所说的经藏一样受到尊重,]所以论藏一样受到尊重。[受历代弘传;]

其实在历代古时候,他们传法的时候,有的是尊经,有的是尊论。譬如华严宗就是以《华严经》为准,天台宗是以《法华经》为准,但是俱舍宗是以《俱舍论》为主,以论也可以成为一宗,还有一个地论宗是以十地经论为主的,还有成实宗是以《成实论》为主的,所以论一样可以变成一宗最主要的内涵。

有什么必要还去「托古改制」,不需要假装说这部是谁作的。

甚至在古代,有的修行人重视论比重视经更重要,譬如西天就有以《大毗婆沙论》为主,玄奘大师所翻译的200卷的《大毗婆沙论》,他们研究以那个为主。

《大毗婆沙论》就是小乘的相宗,就是大乘相宗的源头,大乘唯识学也是从小乘的相宗有关系;你只要知道那个根本,还要进去研究小乘相宗的东西。只不过它比较层次没有那么高,但根本在那里。

顺便讲,这是一般研究唯识都应该知道:你要真正把唯识学学会,除了学大乘唯识诸经论以外,还有两个必须要学:因明学、《俱舍论》,《俱舍论》是从小乘过渡到大乘的论典,它是以小乘的形态,只是一个包装,是世亲菩萨对那个时代有所忌讳,所以表面上用小乘来包装,其实内容是大乘的精神。假装是小乘,但内容是大乘,来破斥小乘。

所以这尊菩萨很厉害,他是百部论主。世亲菩萨本来是学小乘的,弘扬小乘,破斥大乘。

他的哥哥无着菩萨就度他,他就后悔了,因为讲了很多毁谤大乘,所以要割舌头。

无着菩萨讲:「何必割舌头呢?你现在就用那个舌头来弘扬大乘就好了嘛!」所以他就写了一百部的大乘论来弥补他的过错。

乃至于等于他「倒戈」,但他在小乘的国家,曾经有人就想要杀他,因为他讲法讲的太好了,他又改成弘扬大乘,所以都很恨他。《俱舍论》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产生的。

[因此这些如来的贤圣弟子实在没有必要这样犯戒,欺诳如来及众生,而「伪造经典」]如果是他自己造的,就明白提出来说:「这是我造的论。」乃至于造个偈子,好多偈子串在一起也是。

玄奘大师的《八识规矩颂》,那也是传世之作,所以也不用假装说:「这个是世亲的。」不需要这样。

[——再想:若菩萨或祖师大德,已修到了能造出如是上妙经典、能开悟度化无量众生的境界,他还会去造这样的欺诳之业吗?]还会讲话骗人吗?不会的,也不需要这样做。

更何况古代你造出一个论来,除了有名以外,实在也不能赚到什么钱,不像现在可以卖好多钱。但那时候都是手抄本,哪有什么钱可以赚?[他心中还会有如是欺诳的杂染心吗?连一般受五戒的居士都不会轻易妄语,]这是我所知道的。但现在受五戒的居士怎么样,我就不太清楚了。

[更何况有如是智慧与修行境界的菩萨或祖师大德,会去犯这最基本的戒律?

再说,如果菩萨已达到能宣说如是清净上妙之法的境界,他一定不会犯戒、伪造佛经,一定会按照正途而「造论」,]很坦然、明白的说:「我在造论。」

[且于其论中推仰如来,]你看论开始的时候,都是礼敬三宝的,礼敬诸佛的偈子。龙树菩萨、无着菩萨、世亲菩萨,任何菩萨都是这样子,不是说菩萨会造论就是很伟大了,不会,开始还要皈敬如来,表示不忘三宝。他造这个论也是承三宝的威力。

不像现在有些狂人,稍微有一点点什么就认为他已经很不得了,乃至于说他自己已经达到什么果、成佛、开悟、变成活佛什么的,

古代人都不会这样,都会[推尊如来修多罗教,宣扬如来修多罗之教旨,(这是一般论藏的通途),而不会「假装」自己是佛,而「假藉佛的名义」来说他自己的法,这种事,菩萨是干不出来的。]

[再者,我已如是称扬赞叹此首楞严法门,亦引诸经论加以称扬——我讲这么好的经给你听,你却来问我此经是真是假?!若是伪经,我干嘛费这么大工夫为你讲?]所以这个人头脑坏掉了。

[身为佛弟子,深受佛恩,不知宝爱佛经之可贵,]其实不光我费很大工夫讲,你也费很大工夫来听,那你为什么费这么大工夫来听一部伪经?这不是很奇怪吗?[却听从恶知识来疑它、谤它,辜负如来。

譬如有人被父母养育成人,一朝忽听恶人造谣,说他父亲不是他的亲生父,于是起疑,乃至不信亲父,甚而忘恩绝义,听信恶人谤法者亦如是,若因此疑而不信正法,忘佛深恩,即断绝善根,成一阐提人。]

[经中说:佛初成道时,魔王波旬即来见佛,劝请如来速入涅槃。他说:世尊所作已办,已证一切法无生,可以]安心的[速入涅槃。]魔王说:「因为一切法无生,所以众生生死也没有什么关系,究竟无生嘛!」

你看,就是这样,歪理十八条,就拿着这种最高的法,然后就这样乱搞乱搞。现在的一些臭屁的人都是这样,学了一点法,拿了最高的法当作挡箭牌。

[佛对波旬说:我诸弟子尚未成就,我不宜入涅槃。]

[波旬说:那么待世尊弟子皆成就时,应即入涅槃。]

[佛默然应承。]「默然」就是答应了,法如是故。

[于是魔王波旬]听了已后,就[欢喜踊跃。]讲到「欢喜踊跃」,我翻译佛经,这「欢喜踊跃」你怎么翻?翻译佛经不是只是那些名相来翻,像这些简简单单的东西就很难翻,譬如说「happy and jumping」;我经过很多次的说辩,最后达到这个词「caper exultanty」。「caper」就是跳跃的,「exultanty」就是狂喜、欢欣鼓舞。

我跟你讲我翻译的辛勤,我开始翻译成「to exult caperingly/leapingly」,后来感觉这样翻也是有点不舒服,后来就翻为「to caper exultanty」,这就蛮不错了,英文有点底子的人就能看得出来。西方人就是西方人,你看老美一高兴就跳起来,当然现在我们老中也跟着跳了,可是跳起来很不像。印度人是胡人,就跟西方人都一样,经典人也有这样子,显然他们也这样子做。像我们这辈的,你高兴这样跳,有病吗?

[波旬又对释尊说:世尊,世尊灭度后,于末法时期中,我将化为比丘僧,于世尊佛法中出家,披佛袈裟,诵佛经典,而破坏佛法。]就这样子,这都实现了,所谓「高僧大德」在谤《地藏经》、谤《楞严经》,破坏佛法。

[于是世尊落泪。]我为什么要注这个经?第一个是要让大家懂得佛法,让大家看得懂佛经;还一个很重要,这一切的行为,不管是注经、译经,都是护法,护持正法。所以这个话我就必须要说,而且把它说得很明白,没有一点点暧昧。

[最后我再说一句话:若连信根都没有,如何堪受如是「如来密因、诸菩萨万行」的大法?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或有善根,闻即信受;或有障重,久化方归。」]「久化不归」,不是「方归」,而是「不归」。

[愿您坚信,佛不妄语,菩萨不妄语;佛语谛实,决定不虚。]如果佛还妄语的话,还犯了五戒。你们犯戒,可以找师父忏悔;如果佛犯戒,找谁忏悔?佛是不会犯戒的,因为佛已经清净了,跟犯戒、毁戒的行为是不相应的。

今天讲到这里,下一次我们就正式开始讲《楞严经》的经文,很exciting(振奋)。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24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今天是个大好日子,一月最后一天,外面阳光普照,我一上来就看见两片火红的花,很吉祥的样子,正好今天来的人也比往常多。

正巧我要讲一个比丘尼修行的事迹。在讲这个之前,你们刚刚背日语的《心经》,背诵一切东西什么叫做会背?你会念出声音背诵还不算会,一定要不出声音在心里把它默背出来这才叫会背。比如象大悲咒种种你在心里面不出声音可以把它背出来,这才算数。

前天有位比丘尼从中南部打电话找我要请教一个问题,其实好几个问题,有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关于真言咒语的事情,她说她正在闭关,闭关分几个阶段,2月1号就开始另一个阶段,现在有时间想要理清,

我没接电话就问她看是什么咒,看有没有学过藏密或正在修藏密,昨天她回复没有修学藏密,她的咒是因为在持《大佛顶首楞严咒》满5000遍,还是8000遍。

她是想要完成她出家十多年的愿望,譬如念《地藏经》要念多少遍,首楞严咒要念8000遍,还有别的事。

她在念楞严咒,有一个好朋友推荐还有一个大白伞盖佛母咒威力比较大,这位比丘尼就于此有点疑惑。因为她知道密咒必须要有传承、灌顶,不敢随便持。

她那个朋友说她一定要持这个咒,最近打了好几次电话给她,她就很为难,她想一想,她由于种种因缘,因为看过《首楞严经义贯》认为我对这方面是内行,所以问我的意见应该要怎么样。

她跟我讲大白伞盖佛母神咒,她对照大藏经里面就差不多等于首楞严咒(五会神咒)的第四会,内容就只有一点点出入,就问我既然这样是不是要持或是怎么样。她说咒比较雷同,有必要持这个咒吗?

后来我跟她讲:其实这《大佛顶首楞严神咒》是不空三藏所翻译的经题,这个咒上面的题目就是大白伞盖,它本身就是大白伞盖,所以它本身咒就是大白伞盖。

大白伞盖意思白就是纯真无杂,纯白、洁净、清净的意思,伞盖就是护卫一切众生。因为众生会受种种的烦恼,乃至凡外邪小、种种妖魔鬼怪的袭击、攻击,那个伞盖就把你盖住了、保护伞,把你所有的危险白伞盖,破魔,护卫众生以除掉一切邪外魔道的攻击。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古代那个士兵拿的那个盾牌,防卫的意思,

如果依这个意思来讲,第一点也就是你持了首楞严神咒就没有需要另外再持大白伞盖佛母的神咒;

第二点依真言密教来讲大佛顶法总共有八大佛顶。解也很重要,因为解可以规范、指导行的正确或不正确。

干脆我就稍微通透一点好了,总共八大佛顶:光聚佛顶、发生佛顶、白伞盖佛顶、胜佛顶、除障佛顶、黄色佛顶、最胜佛顶、无边佛顶,加中间的大佛顶就九个,再加个办事佛顶总共就十佛顶。办事佛顶是协调这一切佛事。

曼怛罗总共有三层,最内层是佛顶,外层是菩萨,再外层是八大明王——八大佛顶、八大菩萨、八大明王,这个是威力最强的密法之一。

八大佛顶里面已经有白伞盖,而整个曼怛罗叫大白伞盖,等于是有两个重复了,你再舍这个法再去念白伞盖佛母没有这个必要。

她当时也没听懂,但是得到我的认可说这个是重复的,没有必要。当然你如果有那个根器、那个因缘多学一个法也没有什么关系、也好,如果你时间有限、种种因缘所限,因为要灌顶才能学,所以你在闭关中也不可能学那东西。

我就跟她讲不需要,现在拿几张经就自学的话,反而不如法;不如不要学。密咒你念一两次没关系,如果没有灌顶过你念会觉得很不安,我就跟她这样讲,她觉得这样对。

她谈谈就说的别的事,她闭关是一段一段的,现在是50几岁,我曾经跟你们讲自己修行的境界不能随便跟人家讲,不要到处去宣扬。

这位比丘尼修行的事迹一她不是我的弟子;第二个,我也不讲她是什么人,只是给我们做一个借鉴,而且是非常好的借鉴。

她讲到她现在这个阶段是先念楞严咒,几月就闭般舟三昧关,般舟的意思是一切佛立三昧,成就的时候是很多佛都站在你面前,现前。

这个是果,因是什么?这个般舟三昧怎么修?常立常行不坐不卧,而且通常是修90天。除了吃饭跟上洗手间,现在洗手间都是坐的没办法就得坐下来,平常就是站着、经行,一边念佛一边绕佛,就这样子,摄心绕佛。

因为不卧不坐,所以就没有躺下来睡觉,如果睡觉就站着稍微打个盹,详细我不讲,因为这也是别人在修的法门,我是知道但不泄露详情,免得一些狂妄的人就效法、出了毛病就麻烦了。

修90天不坐不卧,这很可怕,因为你都没有坐、卧,都是站着、走着,所以到后来脚会肿起来、甚至于脚会烂掉。

她说她们师兄弟知道所有修般舟三昧,修到末期脚都烂掉。象妙林老和尚也是烂掉,过一阵子就要修般舟三昧;在家的时候她是护持妙林老和尚的护法,知道妙林老和尚从膝盖以下腿都好像钢铁一样,硬梆梆黑色的。

碰巧我曾经去看一位推拿师,她曾经去妙林老和尚帮她推拿,所以我知道有这么回事,还不只是这样,这是她个人的情况,她说般舟三昧修到中期的时候,因为她每年都要修一次。

我很幸运,因为我有闭关的经验,也广阅经典,所以我知道种种的现象。

她请教我她全身的毛细孔就好像起一个一个沙子,会跳出来,过几天以后就开始烂了,现在是全身都烂,头也跳出沙子就开始烂。还有那个沙子跳出来以后有时候还从毛细孔里开始流脓。

护关的人就问她:师父你这样痛不痛,她说不觉得痛。但至少我觉得不会舒服,她说出关以后过阵子就好了,她问我是什么现象,我现在不跟你们讲是好是坏,但我跟她讲了。

我根据经典上所说的,我自己有其它的不一样的经验,我跟她讲了这个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虽然不认识的人,但也不要这样宣扬,你在那房间可以看到有的人以及她的学生修行的境界都写出来,合盘托出,老师就回答等等,那个不适合。如果不是自己的弟子也不具名,讲一个经验让大家学习是可以的。

还有广钦老和尚也是念佛,他是坐着。这位比丘尼把她师父传的般舟三昧有时候就把广钦老和尚的念佛法合在一起,广钦老和尚的念佛法是很用力的,然后她昏沉的时候就用力走、用力踏、用力念,可以驱掉睡眠盖。

我现在跟你们讲,我听了以后对我冲击很大,我觉我们学佛太舒服了,你看人家是这样子修行的,我们这个修行,温室里面又加上冷暖气,一切具足,舒舒服服的,八小时睡眠,种种需求。

睡少一点就好像很冤枉,哪天一定要想个办法把补它回来,否则太吃亏了,可是人家90天不睡觉,你9天你都办不到,1天都办不到,1天没睡饱就好像你好可怜。

因为今天要讲大佛顶首楞严经,首楞严三昧,先从明心见性开始讲三昧,你看一点点苦都受不了,你看看她。

她说她每次闭般舟关的时候都要先写遗嘱,都不知道这次能不能活着走出关门,因为她没睡觉,经行跌跌撞撞,常常撞的头破血流。她师弟因为闭般舟关忽然就睡着了,一倒下去可能是往后仰头碰上地就死掉往生了。

我说你害怕不害怕?她说妙林老和尚说:战士是死在战场,我们念佛的人要死在念佛堂。你看她们真的就是把生死置之度外来修行,我们这个对比,稍微有点点苦就很受不了、委屈了。

如果说又想要修所谓的修定、修三昧,腿稍微痛就受不了,人家腿都烂掉了,还是照样在修。

象广钦老和尚、妙林长老,她和她师父,她师父虽然有几十个弟子,但都不准她们修,没传给她们,这个法不是任何人可以修的。

我跟你们讲并不是鼓励你们去修这个法,要修的话必须要找到人教你这个法,不是随便可以修的,是非常高难度、高危险度。

末法时期很多非法说法,现在的在家人比出家人修的好,我跟你讲如果以这个比丘尼这样的修行,乃至于广钦老和尚、妙林老和尚,这样的修行,我跟你讲大概是只有出家人能这样做,你在家人这样做完了,为什么?

你老公舍不得、你老婆舍不得、你儿子舍不得,你修这么一次以后就不让你再修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你在家很难发这样的心,有这样的因缘,真正就是把生命都舍掉了,如果是以法说法的话,象这些高难度的修行必须要出家才能修,一切都放下了。真正所谓舍身命财,就不是用讲的。

故事说完了,对你们相当有冲击吧,稍微用功一点不要认为你很用功,差得远呢。

所以我觉得有时候跟外界有一点点接触也是好的,了解、知道一下外面还是有正修行的人,如佛所说持戒修福还是有真正努力在修行的人。

我最后就勉励大家,包括我自己,我们有这样好的因缘,能够深入经藏、深入佛无上教理,知解以后要努力的去修行,这样才不辜负我们好的因缘。

修行有万端,每个人因缘不一样,不一定都是要怎么样,不是绝对要怎么样,很多种法门都可以通到佛道,大家只要一心的勤精进、不要自满、不要懈怠,我相信这个故事你把它记起来,应该对你的懈怠会有一点点激励的作用,不要少睡一点就很委屈。

这个故事对我们特别有激励作用是什么?因为她不是什么所谓高僧大德,高僧大德天生是大修行人,我们模仿不来也不会觉得心不安,而她就是年纪还比我小,比你们差不多大一点,而且是没有名气的比丘尼,我直言等于是一个很普通的尼师。人家都可以这样子,我们自己就觉得更加的冲击会大。

这事让我有一个感觉,我一向没有这个问题,有些人有男女之别,对比丘就很恭敬,对比丘尼、女众就比较有轻心,你看看这是女中豪杰、大丈夫,真正是大丈夫,你如果是丈夫你是小丈夫。所以很了不起,堪做我们的模范。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开始正式讲楞严经义贯,从63页开始讲。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义贯]

[卷一]

[第一篇  方便示导令悟本体]

[第一章  了妄识真、明心见性]

[第一节  经题、译者]

[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我们看注释,我就照注释讲下去。

[注释]

[「大佛顶」:「大」为形容词,修饰「佛顶」,用以]用来[表示如来所证之功德。

如何才能真正称作「大」呢?若真正大者,则必须是所谓「无量无边,无有方所,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着一切处,于三界乃至十法界中,不着一切法;廓然如虚空,故能容受一切而无挂碍,亦不嗔恼,亦不生心忍受;]

「无量无边,无有方所」「方」是方位,譬如东、西、南、北;「所」是地点。

「大」,没有方位、没有地点,什么东西是「大」?是无量无边,没有边际,而且没有一定特定的一个地方及方位;如果有一个特定的地方就固定住了,固定就不大了。

「不在内,不在外」「不在内」,不在任何一物、一个东西之内,不包含在任何一个东西之内。假如我们说一个东西很大(阿闍黎画一个红色的圆圈来表示),这个东西在其他东西的里面(阿闍黎画一个蓝色方框A来表示),那就一定不是很大;它可以很大,但至少比这个东西(蓝色方框A)小,因为它在一个东西(蓝色方框A)之内,所以「不在内」是这个意思。

「不在内」是不在任何一样东西之内。如果在任何一样东西之内,就必定比那东西小。用数学表示,在任何一物之内,就是小于那一物(在A之内就小于A;「不在内」,所以就不会小于A)。

「不在外」,你如果说:「我在外可以吧?」在外也不行!如果你在外的话,就不包含;如果有一样东西,你不包含的话,你就不够大,所以不能在A内、也不能在A外;在A内就比A小,所以不够大,不能真正称为「大」。我都没想到禅语可以这样解释的。

「不在两间」,「两间」就是两者之间(in between),不能在A之内,也不能在B之内(阿闍黎画一个绿色方框B),当然也不能在A跟B之间;在A跟B之间,当然也不包含A跟B,所以也不够大。

一个大的东西,也不能在内、不能在外、也不能在两间(两者之间)。

「不着一切处」,无所着、等正觉,「不着一切处」,这是非常重要的!「着」就是定于一处,定于一个地方;原来意思就是粘在那上面,已经固定在一个地方,叫作「着」。不固定在任何一个地方,叫作「不着」。

「一切处」其实就是任何一个地方,不着任何一处。如果你固定着于任何一处,显然就不是很大,你已经被那一处给绑住了,如何够大?不能怎么大了。

要真正的称为「大」,就是不着任何一个地方,不固定在任何一个地方,所以这个「大」是智慧大、慈悲大。

智慧大,你绝对不能执着任何一个地方、单一的一个地方。慈悲大,也不能对某一些人、某些特定的人慈悲;如果你只对特定人慈悲,那你慈悲就绝对不可能广大。

现在描摹什么叫「大」?「大」是一种境界,在描摹「大」的境界。「于三界乃至十法界中,不着一切法」,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十法界」就是六凡、四圣。六凡:地狱、恶鬼、畜生、天、人、阿修罗,六种凡夫的法界、境界。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种圣人。所以六种凡夫跟四种圣人的境界合在一起,叫作「十法界」。

「不着一切法」,「着」是「属于」或「归属」。你不归属任何一个境界;在三界六道、十法界(六凡、四圣)里面,真正的「大」就不应该归属任何一个境界。你如果归属任何境界,就被那个境界范畴住、局限住。

「廓然如虚空」,「廓」相当于「阔」。「虚空」是很开阔的、没有边畔,没有边界,就是很大,

所以「故能容受一切而无罣(罣guà:牵挂)碍,亦不瞋恼,亦不生心忍受;」没有生出这样忍受的心,不会作意忍受:「我在忍受。」

佛菩萨的慈悲[广如大地,]像大地一样能[负载一切,]地藏菩萨的「地」也是一样,能负载、负荷一切众生,叫作「地」。负载一切,[离一切相,]「相」是形相,「离一切形相」就是不贪着任何形相。

[无有方圆大小、]「无有」是「超过」的意思,「方圆」是形状,超过形状、大小是体积、面积,超过一切方圆大小。超过[青黄赤白]的颜色。

所谓「大」就是超过了形状、体积、面积、颜色。「超过」就是不受局限。什么叫「大」?大的东西就不受形状、体积、面积、颜色的局限,这种叫作「大」。

这样讲还是很抽象,就是佛菩萨的慈悲及智慧不受形状、体积的局限。

「形状」,譬如佛菩萨对于众生的形相(不管是人、鬼、畜生、天等),都没有影响,都是平等大悲。

「体积」,大如天人,小如蚂蚁。对体积没有限制,只要是一切众生,佛菩萨都一体同悲(同样的等悲),都不受这样的限制。

智慧也是一样,不管时间、地点多么辽阔、辽远,他的智慧都能到达,这样叫作「智慧广大」,「大」是这个意思。

总而言之,「大」是没有任何的限制就对了,超越了一切。

[前后三际断」,]「三际」就是三世(现在、过去、未来),前后「去、来、今」三世都对他没有影响,所以就中断了。

佛菩萨的智慧慈悲广大,也不受三世的影响,三世也没有办法限制他,这样叫作「大」。

[具如是之德,]具有这样的德行就称为「大」。

[以西洋哲学的术语来说,即是:「具有这样的属性(Attributes)」,才能称作真正是「大」。

那么,什么东西才具有如是之德?除了真如本性外,无有一法,得配如是之德。而如来即是亲证了真如本性,故得以「大」来形容如来之性德。]

光是要说这个「大」是怎么大法,说好大好大,还是没有办法了解,要把它详细描摩一下。

[「佛顶」:梵文为「乌瑟腻沙」,又称「无见顶相」,此为佛三十二相之一。其相为:顶上有肉,高起如髻,故又称「顶上肉髻」。]那不只是骨头,整块是个肉。

[此肉髻之顶是一切人、天、菩萨都见不到的,所以称为「无见顶相」,]「无见」就是「看不见」。

甚至不只是一般菩萨看不到,连十地菩萨也看不到佛的「无见顶相」。

当佛去波诺奈国去游化的时候,有一尊东方印持菩萨去护持佛法,他就好奇心起,也是有点调皮,就想要去看佛的「无见顶相」,就到佛的上面去看,结果佛的顶就一直往上,他就看不到;

他也一直往上,一直到欲界天、忉利天、梵天、色究竟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恒河沙数佛国,结果到了很高很高,想俯视看佛顶长成什么样子,佛顶也上升到那么高,硬是不让他看到,他就看不到,最后放弃了,说:「唉,看不到。」

所以真的是「无见顶」!菩萨以神通力想要看,飞上去都看不到,这尊菩萨也真的够调皮。

佛三十二相的「无见顶相」是怎样修来的呢?[此是如来无量世修忍辱及谦下于人、礼敬三宝及善知识,故得如是之相;以谦下一切,故顶高起,为人所不能见。

此无见顶相是佛三十二相中,最明显,也是最殊胜的一个,以其居于顶上之故。]也就说这个法也就是最殊胜的,佛顶法。

我刚刚讲的八大佛顶就称为佛顶部族。这个佛顶已经变成一个种族,部族了,这个大佛顶法在一切佛法中是最高、最上、最殊胜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25
成观法师讲解

在继续讲课前我还是讲那位比丘尼,人家这样子修行,把生死都撇开,每次闭关就写遗书,我们稍微有点苦就要放松。

我们继续看,「无见顶相」就是佛三十二相里面最殊胜的。

[又,「大」是如来所证的如如之理,]很多人学了佛,念了一点《金刚经》,动不动就说「如如不动」,他就动了!我为什么这样调侃?

什么叫「如如不动」?「如如」是内法如、外法如,内法外法皆如。「如」就是「真如」,「真如」的意思就是平等不动。

证到内法是「如」,内法是我们自身自心的五蕴身心,心、心所有法,叫「内法」;证到心、心所有法都是「如」,叫「内法如」。

看到外一切山河大地、乃至一切众生六凡四圣,全都是「真如」,那就是「外法如」。

内法、外法全都是一真如就叫「如如」,所以[不生不灭;

而「佛顶」则是如来依本愿力,起于大悲,累世为度生而勤苦修行,所得之胜妙果报,乃最极清净之善法,超过一切人天、二乘、菩萨,故人天、三乘贤圣皆不能得见。]

「佛顶相」是如来所自证最秘奥的地方,以大慈大悲力所化成具体的相。[这是所谓的「不能得见」,不仅是指不能看见如来有相之顶,]如来的顶不只是物质的这个肉髻顶,是一切世间贤圣都看不到,不只是物质的东西。

物质的东西只是指向一个道理,说大家看不到这个「无见顶」背后的道理,有一个深密秘奥的意义在里面,是一切世间天人等等所不能见。

但现出来那个物质、色体的东西,固然是你不能肉眼见、乃至不能用天眼见,而他所代表的法,乃至于一切菩萨、圣人不能用慧眼来见,

最高、最大的菩萨要看如来的顶,以他的慧眼也看不到;慧眼都看不到,更何况天眼?

更重要的是,那个最深奥的理、境界,这个「无见顶」背后所包含的道理跟境界,是无见、不可见,这才是深密的意思。

这个如来的顶,可以是有相的顶,也可以是无相的顶;无相的顶,这才是深密的意思。

[其深密之义则是:见不到如来的最高境界,因为这最高境界是如来自证,其深秘奥。]

如来的顶是怎么出现的?是他累劫修行,修行境界是在心里面,八识乃至五蕴身心里面,最后成道的时候,以大悲力就发起「无见顶」,令众生能看得到有这样的东西,这是如来最高境界的代表。

这个境界,你只能从下面看,不能从上面看,否则你看不到。这个有色的东西是代表里面无色、不可见的境界。

如来要让我们看的不是外面的「无见顶」,是这里面的「无见顶」,这跟《金刚经》里面,佛问须菩提:「可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三十二相最高的相就是「无见顶相」。

须菩提说:「不也,世尊!」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三十二相」是指有相的「相」,有相的「相」是为了导引众生入无相的智慧、无相的理,

但是那个有相的「相」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从有相的修行入到无相的体悟、智慧,然后才发起的,以智慧力跟慈悲力发起的,令众生有一个实在的东西可以看得到。

佛的境界太高了,本身就已经很高了,更何况他那个理又是抽象的、不可见的,如何让众生说如来的法确实是不可思议,确实甚深秘奥,于是佛就示现出「无见顶」,这无见顶是一切世间圣人都没有这样的胜相。

说:「孔老夫子不是有一个吗?」他那个是头发,他是用头发弄成一个髻嘛!如来的是剃了光头,耸起来的肉髻,也不是骨头。不管东方、西方所有所谓的「圣人」都没有这个殊胜的相。

那天我们买了一些果叫「释迦」,我们佛弟子不应该说要吃「释迦」。就好像基督徒喝基督的血、吃基督的肉一样很可怕,那个称为圣餐;吃耶稣的肉、喝他的血,叫作圣餐,很恐怖!我们也不应该吃「释迦」,我建议叫「佛顶果」,下次让教育部改一下。

这种水果一般叫「释迦」,我在这里呼吁大家不要把它称为「释迦」,应该称为「佛顶果」。

佛顶之所以见不到原因是,见不到如来的最高境界,因为这是如来所自证甚深秘奥。

[而这部经所呈现的境界、力用与法门,正是从这至高、最极秘奥的大佛顶上所出生的,因此此经的法门也是至高、奥妙的。]正好是从这至高、最极秘奥的大佛顶上所出生的、生出来的,

你看经里面,你都知道「佛顶放光,光中化佛、宣说神呪」,所以这个法是佛顶所出生的法,最殊胜了,因此此经的法门也是至高、奥妙的。

[(附及,「大佛顶」三字,如前所说,「大」是修饰「佛顶」,「佛顶」两字是在一块儿的,应作一气读,因此句读是「大、佛顶」,而不是「大佛、顶」——这样读就变成好像是在讲一尊「大佛」的头「顶」了!)]

[「如来」:梵文为「多陀伽他」(Tathāgata)。]中国早期翻译为「多陀伽他」,后来就翻译成「如来」的意思。如果直接用「多陀伽他」音译的话,佛教在中国就不会那么昌盛了。[义为:乘真如之道而来。]来实无来。

[「如」,为真如、不动、平等、不生不灭之义;此是佛所证之极理,]最高、最究竟的理,[因此即是佛智的最高代表。

佛既证真如、平等、不动、究竟解脱的智慧,已体诸法皆如]「体」就也包括「悟、入、合」,你的心跟真如合在一起不可分叫「体」,禅宗里面的「体」也是这个意思;比较方便的讲法是,合为一体的体。

真如是最高、最究竟的,五位百法最后是「六无为」,「六无为」最后是「真如无为」,所以「真如无为」是一切无为法里面最高的。

什么是「无为」?没有烦恼、没有生死,叫「无为」。烦恼跟生死是一样的意思,生死跟生灭,也就是轮回等,这些都叫作「为」;在「六无为」之前所有的法,即使是清净法,也是有为法。

无为法最高的是「真如无为」,那就是佛菩萨所修证的、体证的,其他的凡夫、外道所修的无为都不是「真如无为」。

[(《金刚经》云:「如来者,诸法如义。」),]「者」是表示要解释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的意思是……」。

「如来者」就是「如来的意思是什么?」「诸法如」就是所有的法皆是「如」,「义」就是「意思」或「道理」。

所谓「如来」的意思,就是一切法都是真如这样的道理;也就是说,所谓「如来」这个词的意思,这样的人是已经体悟一切法都是真如的道理,这样的人就称为「如来」。

这是《金刚经》里,佛自己解释「如来」的意思,

「如来」不只自己本身是真如,而且体证一切法都是真如,就一切平等。[本不生灭;

然见众生以不悟此法,]因为没有悟到这个法,[而妄造诸业,枉受无量六道生死之苦,于是依本住法,]

「本住法」是《楞伽经》上讲的话,就是如来从本以来就住在这个法上,等于是从初发心开始就住在这个法上,这个法就叫「他的本住法」。

[起于大悲,]举个例子来讲,弥勒菩萨叫「慈氏」,因为初发心就不吃众生肉,就吃素,也就是他特别慈悲。

虽然他后来教授唯识学,但自己修的是「慈心定」,这个「慈心定」或「慈悲」就是弥勒菩萨的本住法,乃至于他也因为他修的法而得名为「慈氏」,因为他慈悲。

依本住法[起于大悲,]由于大悲的关系,[「不来而来」度化众生;]什么叫「不来而来」?「不来」就是没有来,「而来」就是而现有来。

实在没来而现有来,这个不是很奇怪吗?不会。这就像池中月,池中有月的时候,可是月亮没有跑到池水里面,月亮实在没有来入于水,而水中因为天上有月的因缘而现有月。

不只是这样,月圆之夜,你放一盆水在地上,水是静止的,就可以看到一盆水里有一个月亮的影子,可是月亮有没有跑到盆子里面?没有,这就表示「不来而来」。

月亮实不来入于盆,而盆自现有月,因为盆水清净没有扰动。盆水就指众生的心水,众生的心水清净的时候就能够在心中现出如来的相,所以你观如来相能观得成功就是因为你心清净、平静。这是如来以本愿力不来而来,度化众生。

[如是,度尽无量众生已,不见有一众生实灭度,]「不见」就是「不认为」,不认为真的有任何一个众生是他度的,也就是不居功。

[亦不见自己在度众生,]不只是度完以后不觉得自己有度,乃至于正在度的时候也不觉得自己在度。

譬如学开车,刚开车觉得有在开车,等开车开熟了就不觉得有在开车;如果开车从头到尾都觉得有在开车,那就没有上轨道,那坐你的车就很危险,真正会开车的就不觉得自己在开车。

同样的,真正在度众生的人就不觉得自己在度众生。用开车作比喻就点勉强,不过大概是这意思。

[亦不作是念:我在度众生,彼为我所度。]如果佛认为我们都是他度的,那我们都要变成他所拥有的,他就变成基督教的耶和华一样,我们都属于他的,要永远做他忠实的奴仆,而以此为荣,一天到晚喊:「主啊、主啊!」这样子。

[如是,如来虽来度众生,然亦「来而无来」。]虽然现有来,而实在并没有来。

[如是,「无来而来」、]实在没有来,因为本尊不动,住于本处,法界宫中而以神力化现有来。

[「来而无来」,]虽现有来,而本尊实在无来去,来而无来,[故称「如来」。

因此,「如」是大智,「来」是大悲,悲智双运,即是「如来」。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无来而来」主要是就众生而说的,即是大悲示现。「来而无来」是就佛本身而言的。

再者,「来」,具体而言,即是来此世间示现成佛,乃至从「兜率天」下,入、住、出母胎,以及出家、修行、成道、转法轮、入涅槃等「八相成道」,皆是如来所现的「来」之相。]

「如来」的「来」就是慈悲,来教化度脱众生。

我在初发心的时候就发现这个问题,大家初发心的时候一天到晚喊着「要成佛、成佛」,喊一两年就没有再听到有人喊「要成佛」,可能是发现这个太严重、太难了,不能再喊了,所以就不再喊了。

初发心的人在喊「成佛」,为什么要成佛?我在美国,有一个从大陆去美国留学拿到学位的知识分子,知识是很高的,问我:「成佛以后干什么?」佛成佛是为谁成佛?为众生而成佛。是为他自己成佛吗?不是。乃至于佛修佛道,也是为众生修佛道,不是像我们说:「这世界好苦,要赶快要度脱、解脱、了生脱死。」不是这样子。

这就是佛跟我们一般人不同的地方,他不是为自己,打从初发心就不是为自己。从初发心,出四城门,见众生老病死,无常觉得生死苦,他要为众生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不是他自己有这个问题要为自己解脱,而是要为众生解决,这就是最大的差别。

当然我们众生因为经历了老病苦等等想要求解脱,也已经不错了,问题是经历了这些生老病死也都不觉得,也不想求解脱,觉得满好的。

我上次不是讲什么叫「娑婆」吗?「娑婆」就是「堪忍」,就是能够忍受的意思。

事实上这是一种反讽,就好像一群swine(猪)在猪圈里面,一大堆猪食吃得乱七八糟,又大便、又小便,然后在里面又玩得很好、打滚,牠会觉得很难过吗?牠不会,而会觉得很好玩。那么脏、那么臭,牠堪忍。众生在娑婆界也是这样,堪忍里面的污臭杂染。

佛看到众生受苦,众生自己都不觉得,就很能够忍耐。

佛成道是八相成道。有的人学了一点般若或《金刚经》,就说:「别那么着相嘛!」我告诉你,一切都是「相」,连佛成道也是「相」,成道也要八相成道。

什么「相」?入胎相、住胎相、出母胎相、出家相、修行相、成道相、转法轮相、入涅槃相。

众生有众生相,圣人有圣人相,声闻有声闻相、菩萨有菩萨相、在家有在家相、出家有出家相、受乐有受乐相、受苦有受苦相,

我们学佛要「离苦得乐」,对不对?苦是什么?苦是苦相,乐是乐相,一切都是「相」。

如果讲「性」呢?讲「性」,什么「相」都没有,一切性都是清净平等,这就更不用讲了。

什么叫「度脱」?度脱一切相,譬如说度脱苦相。

这一切全都是法相,你度脱法相已,入于法性。从今以后再也不要说不着「相」;你不着「相」,就成佛了。

在唯识学里面讲:「度脱一切法相已,入于法性,得法性生身。」我们常讲得「法身」,「法身」的专业说法是「法性生身」,还是有一个身,

关于「性」、「相」应该要「了相达性」。这有一个次第,也等于是一个方法,「相」等于是个手段,藉着「相」入于「性」;如果不藉「相」而入「性」,没有入处,没办法入。

譬如你要入于「性」,其他都不谈,你要靠这些经文、道理、修行的方法,这些全都是「相」;依这些「法相」修行,由「法相」入于「性」。

连佛成道都要八相成道,你我算什么?!你马上就能够离一切「相」,那你就根本不用看佛经、也不用修行了!

[「密因」:「密」,是秘密。「因」,是本修因,]秘密之因。你在开始修的时候,那个最初的修因就是「本修因」。

从无始劫来,跟你最有缘的、最相应的,你修的最多的,那个就「本修因」。

譬如我们刚讲那个比丘尼,虽然也念楞严呪、发心念《地藏经》,可是她最喜欢、最相应的还是念佛,那个念佛法门就是她的「本修因」。

你想要知道你最相应的是什么东西,就是你做起来最喜欢的那个法门。其他如果即使讲的道理再好、再高妙,可是你听来、你做来就没有那么欢喜,那就不是你的「本修因」;你最欢喜的那个法门,就是你的「本修因」。

我举个不是太好例子,不过没有再好的例子了,就像男女,一个男生看女孩子,不管她再漂亮、有贤德、再有智慧,可是他看到她的时候不起欢喜心,彼此之间没有缘,缘就少。

可是另外一个女孩子看起来很平常,可是他看起来就觉得她很好、很漂亮,别人不见得认同,他就很喜欢,不管别人觉得她有多大的缺点,他还是喜欢她,没办法。那就是无始劫来的缘。

同样的,法门也是一样。那个法门再高或再低都不管,你修来不欢喜,那就不是你的「本修因」;你要真正最先有一个成就点,应该要找出你的「本修因」,再旁摄其他的,为发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故,再修学别的。可你要先找出自己的主修,那就是你的「本修因」。

但是也不要因为你的「本修因」,就只是抓住那个法门,然后就排斥其他的法门,这样就变成跟基督、天主教一样,同门相残。

上礼拜我去旧书摊买了一本《伊丽莎白女王传》,讲到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那时候,苏格兰新教、旧教杀的你死我活,

在她之前有一个皇后玛丽一世(Mary I),被世人称为「bloody Mary」(血腥玛丽)。

因为亨利八世(Henry VIII)跟罗马教廷分割了,他退出罗马天主教,那时候也正是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起来的时候,他是新教宗教改革的发起人。

玛丽皇后喜欢旧教。我们中国翻译的不对,什么天主教、基督教,应该是新教、旧教。

而且那时候也正好是西班牙有「宗教审判庭」(inquisition),这不是审判你是回教、基督教、孔教,而是只要信新教的,有一点点蛛丝马迹就把你抓起来拷打,也不一定打,还会把你绑在一张刑床,可以把人拉长的。

「你有没有参加邪教?」不承认就屈打成招,承认就放下来,绑在柱子上烧掉,烧了好几十万、几百万的人,好惨啊!

这是他们自己内教,不是回教什么巫师,而是旧教烧新教,新教没有烧旧教,新教是主张宗教自由的。

罗马天主教到后来就搞这个,等于对抗反革命份子,革命派的、新教的要消除掉。

「密因」:「密」,是秘密。「因」,是本修因,[亦即因地修行之根本。所谓「因地」有三种意义:]

[一、通称尚在菩萨位时的修行,都叫「因地」,]菩萨是成佛的因,所以菩萨位就叫「因地」。[成佛时就称已达到「果地」;

因此,「因地」(菩萨位)是相对于「果地」(佛位、佛果菩提)而言的,因为菩萨从初发心到十地,都是成佛之因,故是「佛地」之因,故称「因地」。

(附及,此处的「地」,是境界的意思。)]不是真正有一块地、农地,而是指一种境界。

[二、「因地」,亦可指初发心,因为菩萨最初发菩提心,即是成佛之因。]初发心,就称为「因地」;初发心时候的境界,叫作「因地」。

[三、「因地」亦可指菩萨初见道时,因为严格而言,菩萨在见道位(亦即禅宗所谓的初见性)之前,一切所修尚无有归趋,亦没有依据,亦很容易退心。但在见自本性后,即使只是刹那之顷,也都从此不再迷失,走冤枉路。]「冤枉路」就是你修的都是白修的,浪费了。

昨天那位比丘尼问我:「师父!见性的时候,自己知道吗?」我说:「应该知道。因为自己见道,那就一定知道。」

她说:「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见道,那是不是没有见性?」我说:「大概是这样子。」

她说:「为什么?」我说:「见性,就好像你见到你亲娘一样。你见到你亲娘,你会认识吧?!如果见到亲娘都不认识,那不更迷吗?如果你见到你的本性,就一定认识本来面目。」

最近不是有部《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吗?看到后来真的没有意思,乱七八糟的,看不下去,那个是小说,不是真的东西。

我现在讲本性,你见性的时候,你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应该认识。

在《大般涅槃经》里面讲,即使是「十住菩萨,见不了了」;「见」是见了,但不是很清楚。

所以我就开个玩笑说,「见不了了」就好像看蒙娜丽莎(Mona Lisa)一样,据小说说,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对画有那种特别的处理技巧,就好像有点朦胧,似笑非笑,你不能看得很真切。

[此处的「如来密因」(「如来」秘「密」的本修「因」)就是指的这个——见自本性——而言。

这个见本性的修因之所以称为「秘密」,有几层意义:]「本性」的「密因」,秘密的「修因」,

「修因」应该是很简单明了,基础嘛!为什么称为「秘密」?有三个意思:

[1.「密」是如来自行境界,]为什么是「秘密之因」?就是如来自行境界,名之为「密」。

如来自己修的那个境界是很秘密的,因为这不是一般人的「密因」,而是「如来密因」,本来的「本修因」,所以这个就很秘密了。

佛为什么能成佛?就是因为他有一个密诀,这「密因」就等于是密诀;他开始修的时候有个密诀,所以才能成佛。

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能够找到这个密诀,照这个密诀去修,就能成佛。为什么其他人不能成佛?因为没找到密诀。

这部经在开示什么?开示如来修行的密诀,「密因」就是「密诀」。

一开始时候的密诀,因为是如来自己修行的境界,所以[九界不能得知,]九法界的众生都没有办法确确实实地知道,一切天、人、菩萨等不能了知,

如《法华经》所说的[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故称为「密」。]其他人都不能知,所以就是秘密了。即使说给你听,恐怕你也听不懂,所以说是「密」。

[2.是「不共」之义,]不跟其他人一样,[此修因,由于不与人、天、外道、二乘、乃至权教菩萨共,]「共」是共同、共享、同享、分享;

[只有一乘实教,决定成佛的大道心菩萨方才能得闻如来如是开示,而悟入,]

这样子的境界[(小根小机之人则不能得闻,以不具大心、不具深弘誓愿,闻则生悔,乃至因疑法、忌法而生谤,反招大祸),]

所以根机不熟的人,佛就不对他们开示这样的法门。[因此这实是成佛的「密诀」,而这密诀是如来所自行、自证的,故称「如来密因」。]如来自己修行的密决而能成佛的因。

[3.「密」,有宝的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26
成观法师讲解

[3.「密」,有宝的意思,因为是如来自己修行成佛的密诀,所以很宝贵;因为很宝贵,所以把它珍藏起来,不轻易示人,故称为「密」。]只有给大心的菩萨看,

[譬如有人有一无价之宝,他就会把它珍藏起来,作为传家宝,不随便拿给人家看,只让他的继承人知道,旁人皆不知不见。

如来亦如是:本妙觉心,从本以来,清净本明,所谓「本觉」(《圆觉经》称为「净圆觉」,《六祖坛经》称之为「本性」),]在《大般涅槃经》里称为「佛性」。

[这是如来的至宝,是不随便给人看的(所谓「我于凡愚不开演」),]《解深密经》[只给他的继承人(发大菩提心的佛子)看,以便绍隆佛种、继佛职志。]或是继佛职事[以上为释「密因」之「密」字。]大佛顶如来密因,现在解释这个密因。

[「修证」:「修证」是承上面「密因」而来的。有了「密因」,修行的密诀,就依之而「修」。]修了以后就能证了,

[从见道那一刻起,即矢志守着它,一刻也不愿离开它,不忍离开它,弘忍大师所谓「但信真谛,守自本心」,

又说:「若解此义,但于行知法要:守心第一。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见五祖大师《最上乘论》)。]

这个讲的都是道理,可是这个道理很好;你若不知道,可能做错事情都不知道。

我们现在还是讲那位比丘尼的事,她说她就修修修,有时候就灵魂出窍。

我说:「你出窍到哪里?」她说:「去玩。」

我说:「到哪里去玩?」她说:「跟你讲,你不要讲出去。」她的意思是说「不要跟她师父讲」之类。

我说:「好。」她说:「譬如我有时候到九华山去、有时候到我师父家(在大陆福州),有时候到忉利天宫去了……」

你听了这个觉得怎么样?我跟你讲:「危险」。

光是用「守心第一」、「守心不二」弘忍大师这个,因为她出去,就变成不是佛道,这就是外道阳神出窍、阴神出窍,这不是佛道。

佛道就是要守心明觉,所以这个神识是不能出去的,要一直守着让他清明,也不能好玩。

然后她说有时候出去好像三、四个小时,护关的人一直叫她,她也叫不醒,说:「师父,你怎么睡那么沈?」她就靠在那里,可她觉得只是一刹那而已。

这是一种境界,但你执着、贪着就变成魔境,在五十重阴魔里面有嘛。你看,修行很可怕!

我跟她讲:「以后不要再贪玩出去,要守住。」外道就喜欢玩这个阳神、阴神出窍等等,对佛法来讲都是不对的。

「守心」是最难的、而且是最重要的,不要让心识往外驰逐。乃至于说不要阳神出窍、阴神出窍,

乃至于不要说「忘我」,修修修,修到突然好像自己不见了,那个都不对,那个也是一种幻境。

「忘我」或是「我」不见了。我现在问你:「我不见了,谁知道我不见?」「我」知道我不见。「我」知道我不见,那「我」就没有不见,听懂吗?

乃至「忘我」也是一样,譬如达于庄子忘我之境,谁忘我?「我」忘我嘛!「我」忘我,「我」就还是在,还是没忘,那只是言说戏论。

外道搞了半天,把一般不修行的人搞得迷迷糊糊的,然后觉得:「哇,这么高,忘我之境!」事实上以佛法来看,那都不值三个钱。你看,佛的法利害吧!

但你要晓得庄子、老子的「忘我之境」是我们中国一千多年来被当作最高的境界,「忘我之境」与「万化冥合」,但以佛法来看,他们这些都是错的。

我还跟她讲:「你不要再出去了,有一天你出去就回不来了,进不来了。」为什么?因为有一个很好的「房子」在那边,有人就进来住了。如果有人进来住,你就进不来了。

即使让你回来,但是你就有个「室友」天天跟你讲话,唱歌给你听,让你做这个、做那个,那你就完了,那就最轻的毛病就是得了所谓的幻听;严重的话就要受他驱使,做种种不可思议的坏事。

[这个「守心不二、不忘、不退、不失、不没」,就是所谓的「菩提心坚固」,或「道心坚固」;因为「菩提」是「觉」的意思,所以「菩提心」即是「觉心」;]有觉知的心就叫作「菩提心」,所以明觉之心就是「菩提心」,当然要完全明了了。

[若能如此守心不二、不忘、不失、不退、不没,当然就可说是「觉心坚固」,如此「觉心坚固」,其心自然清净、明了、不动、不散、不乱、不杂、不坏、恶念不起、烦恼不生,如此,其心自然有「道」,故称「道心坚固」]

坚固到什么程度呢?[(亦即达摩祖师所说的「心如墙壁」)。]心就不会动了,很坚固。

[这样就是修行,也是最高的修行,因为是依着「如来密因」而修,故是无上。

「证」是证明、或悟入的意思。]「修」容易了解,但一般就比较不了解「证」是什么意思。

[譬如世间学、数学、逻辑、或物理、化学等,有一命题或假设:「设A大于B,小于C,若X等O时,则……」等等,让你去解一个程序,你解完后,发现假设与结果相符,你最后便说:「原式得证。」

佛法中的修证也是一样:佛提出种种修行的方法与果地的境界(这就是假设命题),你依着去「修」(这就是解题),最后发现你所得到的答案,与佛所说的一致(这就是「原式得证」)。

「原式得证」时,表示你解题的方法没有错,且在解题的过程中,没有犯什么严重的过错(也就是你「修对了」),因此你也能亲自「证明」]亲证[如来所说的境界,

《阿含经》所谓「自作证」,]苦、集、灭、道的道理,[大乘所谓「亲证」,]如来的至理,[即亲身经历的意思,《楞伽经》所谓「入如来地」;入如来地也就是「证」菩提。]

[「了义」:「了」,是完全、圆满、究竟、通达之义。「义」,是道理之义。「了义」即是指佛在本经所阐发的道理是究竟、圆满、通达第一义谛理的。

以佛所示之教有两大类:第一、不了义法,亦即是所谓的「权法」。所谓「权法」]权变之法[是佛为了摄受、教化、调伏、长养、成就根机未熟众生,而由其大悲心中所流露出来的甘露法乳,令一切有情闻后,易得信受奉行,普得增长善根,

故不了义教亦即为「方便教化门」,或「方便接引门」,禅门所谓「教下」者,即是指此。]跟「教下」相对的就是所谓的「宗门」。佛的教化,第一种是不了义法是权法,

[第二、了义法,亦即所谓「实法」,这是佛为成就根熟众生,]根机已经熟了的众生[而自其萨婆若海]「萨婆若」(Sarvana)是一切智,也有地方翻成「萨云若」,好像翻译得不对,事实上也没有不对,「萨云若」比较相近梵音,反而是「萨婆若」有点远。

佛从他一切智海[所流出之自证境界之法,此法为「直指人心」、直示离言法性,无上甚深,]因为一切的法性都是离一切文字言说,超过一切文字言说,就像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但不是老子那种方法。

[故是诸佛及实教大菩萨之境界,非凡外权小]凡夫、外道、权教菩萨、小乘[之机]根机[所能趣]趋近而[入。

本经所宣示的,即是此无上甚深微妙第一义谛(了义)之理与事。]

[「诸菩萨」:「菩萨」,梵文为(Bodhisattva)之音译,全称应为「菩提萨埵」,汉译省称为「菩萨」。]大家都以为「菩萨」是我们中国人的东西,尤其是观世音菩萨,当然是我们中国的,不知道那个是已经被省略掉好多东西而变成「菩萨」。

那我翻译成英文的时候,都也不再用「菩提萨埵」,直接用「pusa」,这样子简单明了,因为好长;如果再加上菩萨的名号,那更长了。譬如「观世音菩萨」,我就把它翻译成「观音菩萨」;要不然,「观世音」的梵文读作「Avalokiteśvara」(阿缚卢枳低湿伐罗),「观世音菩萨」梵音是AvalokiteśvarāBodhisattva。如果「观世音菩萨」要全翻的话,就是「阿缚卢枳低湿伐罗菩提萨埵」,这样佛法能兴盛起来吗?!

[「菩提(Bodhi)」,梵文义为「觉」(enlighten)、或「觉悟」。「萨埵」,梵文为(Sattva),义为「有情」。「菩提萨埵」合称,有三种意义:]

[一、「正在求觉之有情」,又称「大道心有情」;]

[二、「已经觉了之有情」,亦即菩萨已非迷位凡夫,而是已有证悟,位列贤圣(贤圣皆是已觉了之人,非是迷惑之凡夫);]

[三、「求自觉、觉他之有情」,]令他人觉了的有情,[菩萨为求自度、度他,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求开悟,亦令他开悟)之有情,亦即所谓「上求下化」(上求菩提一切智,下化六道诸众生。)]

「菩萨」又翻作「大道心有情」,也就是发大道心的有情。这里的「道」就是指「菩提」了。

[以此三义,故这种有情得称为「菩提萨埵」。]我们翻译成中文「菩提萨埵」就变成很庄严、有大菩萨的味道。

[「诸菩萨」:依本经而言,菩萨为求无上菩提,须历经六十位修证,也就是六十个阶段或证悟的境界。此六十位是:三渐次位、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位、十地、等觉、妙觉。

(《华严经》与《菩萨璎珞经》则明五十二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此中「十信」为]内[凡位;住、行、向为「三贤位」;十地为「十圣位」;]所以「十地」就是圣人。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有一个居士,现在听说还盖了一座寺,他的信徒、弟子,他说都是「开悟」,当然他的书都是卖的,你可以买到。然后他常常寄东西、寄他的书给我,想要「度」我。因为他看我「很可怜」,所以他「很慈悲要度我」,乃至于他的学生(为什么称为「学生」?因为他是居士),常常写信给我,扬扬洒洒一大篇,都是讲《心经系列》这本书。其他的都没有,可能其他的还都看不太懂。指出我里面的「错误」;

但有一次还很令人发指,他把我《心经系列》撕下一页来,写上一大篇信,三张,附上他撕下那一页,把里面他认为错误的画起来,这样来「教化」我。

这个人不能称为居士,因为居士一定要三皈五戒,归依三宝,可见他并没有皈依三宝,因为他认为自己很宝。

现在末法时期多了一宝叫「居士宝」,他们真的这么讲:「居士宝也授人皈依,因为也是一宝,去皈依他,也可以给你举行皈依式。」

这个人什么人都骂,从古骂到今。不管是古德也好,现在的也好,而且他都专门骂有名的。

他的学生说:「请问师尊,你为什么不骂其他的人,都骂这些人?」他说:「其他人不值得我骂!我要骂,一定要骂有名的,没有名的不需要骂,骂了等于抬举他!」

我就想到,你如果看武侠小说就知道,初出道的人就找了一本武林秘藉躲起来学,学好了以后,要行走江湖的时候一定要挑战高手,几个重要高手全部挑战成功,他就变成武林第一,或是天下武功第一。

这个人说他的学生全都是在「十地」里面,「初地」以上,有的是修「如幻观」、「水月观」、「净化观」等等,真可怜!这个都是大妄语!因为「十地」都是圣位,他们非圣而自称圣。

有一次,他书里面写:「我们台湾目前已经开悟的人总共36个人,而这36个人都在我们道场之中。」

[《大智度论》所明者,为从十住开始,共四十二位。)]也就是《大智度论》里面没有谈「十信」,所以菩萨正位以《大智度论》来讲是42位。

[因为菩萨的修证有种种差等,故称为「诸菩萨」,]「如来密因诸菩萨万行」,「诸菩萨」就是一切菩萨,所有的阶位的菩萨,诸菩萨他们所修的万行,需要依六度而修万行,自利利他的万行圆满之后,才能够成菩提。

修行菩提不是修哪一个就能成菩提,或是光坐在树下就可以成菩提。如果光坐在树下就可以成菩提,阿罗汉就可以成菩提了,可见不是!你要成菩提,必须福、慧都圆满,福就是利益、度化众生。

好像读博士学位,通常是一边读学位、一边当指导教授的助教,有时候为指导教授代代课,改改考卷;如果是理科,代实验。

你这样子一边自修、一边教他,就能觉行圆满,然后才成菩提。[义即:各种阶位之菩萨。]

[「万行」:菩萨须依六度而修万行,]自化化他、[自利利他之万行圆满后,方成菩提。

又此「万行」如观音之三十二应;地藏之冥阳两度、出入地狱、天上、人间;普贤之十无尽愿等,皆是菩萨之万行。乃至药师如来因中之十二大愿、弥陀之四十八愿,亦是其于菩萨位时之万行。]因为万行圆满,所以能够成菩提。

[「首楞严」:又译为「首楞伽摩」。佛在《大般涅槃经》中解释「首楞严」为:「一切事究竟、坚固」。

「一切事」,]一切修断、自利、化他的事,[简言之即自利化他二事,亦即福德、智慧二事,或自受用、他受用(法身与应化身);

详言之即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又称为「三十七助道品」,因为它可以帮助你成佛道,总共有三十七个。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三十七道品」全都是在禅定中修,从「四念处」开始,「四念处」是修禅定的,「四正勤」、「四神足」更加是,称为「四如意足」,因为能够令你的修行很如意。

[以及六波罗蜜、四摄、四无量心、]这也是禅定中的法,

四种无量的禅定[四禅八定、灭受想定、三明六通、]这是禅定所生、[十力、]如来的神通力总共有十种、[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这些都是跟禅定、佛力有关系。

这一切的功德,[悉皆成就、坚固、不动不坏、称为「首楞严」。

若以本经而言,则为依于如来秘密之本修因(真如本性、或如来藏性)而起修,]这部经所谓的密诀就是「真如本性」,首先要让我们见到这个「真如本性」,依这个「真如本性」起修。

[历六十阶,证二十五圆通,而契入如来觉性大海,坚固不动、不生不灭,从而从体起用,]从「真如本体」而起应用(apply)。这个「体」是「真如本体」;「用」是应用、发生作用,先得到「本体」再发生作用。

从「体」,先得到「本体」,譬如买车;「起用」,譬如开车,没有车怎么开车?先设法买个车,然后才能开车。有「体」才能有「用」,有车才能开车。

你不要小看这个,看了很多公案什么的,用了很多词,可是到处都找不到这种解释。我这样一解释,你就很清楚。

还有一个「全体起用」,「全」(vt.)是把「本体」弄完全,完全悟入那个「本体」。

[称为「首楞严三昧」。「三昧」者,定慧等持,定以自持,慧以化他。是故此三昧境界,即是佛之境界,此定即是佛定。]

什么是「首楞严定」?就是「佛定」。为什么?这个定本来是佛所修得的「定」,一般而言是十地菩萨才能够入这个「定」,因为这个「定」只有佛跟十地菩萨才能入。

[佛自住于此三昧,用以自利、化他也。换言之,佛菩萨之一切度生事业,皆是在三昧中行,非于散乱中行(——散乱何能度生耶?!)

如《准提陀罗尼经》中,释迦牟尼世尊为「愍念未来薄福恶业众生,即入准提三摩地(准提三昧)」,而说出「过去七俱胝]七亿[佛所说陀罗尼」。

又如《地藏十轮经》述地藏菩萨每于晨朝,入于首楞伽摩三昧(即首楞严三昧)、加持众生。

故知佛菩萨之定,非沈空味着之小定,乃自利化他、一体成就之大定。]

[经:]「经」是中文,儒家就有这个字,经典。[梵文修多罗,]类似我们中文的经(scripture,圣典)[有二义:]

[一、「贯串」之义,佛以名身、句身、文身,亦即种种语词善说,而将其所开示之教法贯串起来,]把一切的教法、教理都贯串起来,[令不散失,亦令受者易持,如线串珠,则易执持而不散失。

再者,佛所开示之八万四千法门有如一大串摩尼宝珠所成之璎珞(项鍊)——其中每一颗珠皆各代表一大法门——而此等诸宝珠则是由一条线贯穿于各珠之中心,故不散失,而得成一整体;

此贯穿各珠中心之线,即是三世之佛心:]念珠108颗虽然是可以代表108法门,也可以代表108烦恼,108法门破108烦恼。

[由诸佛一贯之大悲一切智心中,流露出无量妙门,度脱众生。

故此诸妙门,既由诸佛一切智大悲心中出,即不得离于此心,若离此心,]佛心,[法即散失、堕落;

故一切法恒须以佛心为本、为依,方能持之不堕;行者如是持,方冀]才有希望[有朝一日得其「心要」入佛本心,更而得其全体之珠,而非但以得一珠二珠]一法门、二法门[为已足。此为「修多罗」深秘之义。]

[二、修多罗是「契合」、「契入」之义。]又翻作「契经」。[这是指佛一切所说,不但契理,而且契机。]「契」是「契合」、「合在一起」的意思。

我在讲《六祖坛经》的时候讲到,我们古代签合约,就把它撕开,两人各拿一半,将来合在一起的时候来兑现。合在一起叫「契」,所以合约叫「契约」,意思就是这样。「契」就是「合」的意思。

契理、契机,就是合于道理、合于根机。[「契理」即是如理而说,指佛之所说,未有一法而违于理,皆与道理相合,]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有道理、合于道理的,绝对没有非理的,[不作妄说,故经中言:「如来是如语者、是实语者、是不妄语者。」

然而,如理如实之语,则未必能令听者信解、受用。故佛语除契理外,还具「契机」的特色。

「契机」的「机」字,有根机、时机、与机缘三义。亦即佛所开示之法,不但契合真理,且契合当时听者的根器(根机),并能配合当时的因缘(时机、机缘)。

详言之,佛对上根且机缘成熟之人,即开示无上直指之法;对中下根人、或因缘未熟之人,即为说种种接引之法,以次第成熟之。

若对下根人说无上法,即不相应,而不能信解、奉行;反之,若上根人为说下根法,亦不相应,不能得益。]甚至还觉得佛瞧不起我,给我讲这么差的法,

[是故佛语一方面谛实、契理、顺理,一方面又能随众生之根、性、欲]根机、性情、欲望[而达契机、随机;因而佛语于人、于法,皆能两全、圆满。]

[复及,末法时期谈佛法者,常太侧重所谓「契机」与「随机」,而几乎忽略了契理,因此常衍成「于理不合」,或「于理无据」之现象,

如是即导致「不如法说法」,甚或为了一时「契机」或迎合时尚,而「非法说法」(不合佛法的言说,而说是佛法)、「法说非法」(明明是佛法的,却说不是佛法——此即是谤法),而名之为「方便」,或「方便说法」。

凡此种种即有哗众取宠之嫌,实不了「契机」与「方便」之真义。

所谓「方便」,梵文为「沤和俱舍罗」,译为「方便胜智」,或「方便善巧」,简言之即是「方法」或「巧妙的方法」之意,乃八地菩萨方能现出之大智慧。]

「十度」有一个波罗蜜叫「方便波罗蜜」。我们一般讲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再加上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檀、戒、忍、进、禅、慧、方、愿、力、智」。像《华严经》,比较大的经典都是用「十度」,大菩萨修的。

[故知「方便」绝非「随便」。]有人讲「方便妄语」,这是乱讲,妄语决不能变成方便,「方便」是一个大智慧,有一个善巧的智慧,而且是如法的,绝对不是犯戒的。

我们说「开个方便」,什么开个方便?你也不是大菩萨,你开什么方便?!大家都胡搞!

[义贯]

[此经为开示自如来的「大佛顶」(无见顶)相上所现出之「如来」秘「密」、依于「因」地本心「修证」、而达到之「了义」境界,及如来教敕六十阶位「诸菩萨」,依此因地而起自利利他之「万行」,悉皆达于究竟坚固「首楞严」之契「经」。]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5-24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27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今天开始首楞严经之前先讲一句话,什么是菩萨修行?就是修自度到一个程度,现在流行讲一定的程度,这个一定也没有讲在哪个地方,所以就是不定。
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某一个程度的时候就开始度他,自度度他同时进行。

而在度他的这个过程中也就同时在自度,那个是一个高阶层的自度。

《金刚经》所说:以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度一切众生,那就在度他的同时在度自己的习气,菩萨的习气怎么消的?就在度他的时候消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阿罗汉不能断习气的原因,因为他不度众生,所以他就没有那个机会,那个因缘可以断习气。

因为习气是一个极其微细的我相,不是用法或法相可以灭习气,只有在度众生的时候,那时候才能渐渐消除那个极微细的我相。

譬如一个泡菜罐子里装了泡菜,要把泡菜拿出来容易,可是罐子洗洗,你闻那个气味还有;你要去掉泡菜的味道就难,那个味道就是习气。

无始业习不思议熏习令罐子有那个味道,所以要去掉那个泡菜的味道要很久很久,比拿泡菜出来要久得多了。那个泡菜三把两把就拿完了,可是那个你再怎么清洗都还是在,要很久时间,而且要有方便。

同样菩萨要断习气、去掉习气也是这样。换句话说成佛不是可以自度就能够成佛,是能够自度以后,待得已利以后还要利益无量众生,以福慧双圆坐菩提树,八相成道得成菩提。

这个要搞清楚,不是一个人关在自己家里,或是坐在树下、坐在山洞里,初发心就这样做就可以成佛,不行。

最好的情况真的就是一切的福跟智慧都已经相当充满了以后,你这样独修可以断烦恼,但是不能成菩提。

这是我今天想到要讲的,因为在准备楞严经的时候,看到富楼那是说法第一就想到这件事情,不要说讲经说法,你自己看经都可以得到很不可思议的法喜跟法乐,讲经也是很奇怪,就是懂了经以后为他人说所得的功德利益就是很不可思议。

[经文]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注释]

[「唐」:中国唐朝,其时约在唐中宗神龙年间(公元七○五~七〇六)。]

[「中天竺」:]印度的中部。[「天竺」是古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区,共有七十余小国。]印度自古就是很不统一,只有少少的时候比较统一一点,大部分都是四分五裂。

[「沙门」:梵文(Śramaṇa),义为勤息,即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息灭贪瞋痴三毒之人。]勤策,策利修行。

[「般剌密谛」:这是译主的梵名,]「译主」就是翻译这部经的人,[中文义为「极量」或「极恭」,

又,此《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来是藏在龙宫;龙胜菩萨(亦即龙树菩萨之异名)至龙宫说法,见龙藏中有此经,拜阅之下,叹为稀有,便将全经默诵下来,以利益阎浮提众生;

出龙宫后,便将此经诵出,记录下来,呈给王家,]国王,[王家也把它视为稀有之法宝,珍藏在国库中,并且禁止]任何人[传到外国。

虽然此经尚未传到中土,]中国,[但其威名早已为大家所知:曾有一位梵僧,]在隋朝的时候就[见智者大师所立之三观,而告诉智者大师,说与他们国中的《楞严经》之意旨相符合;

于是智者大师便设了一个拜经台,西向拜经,但拜了十八年,终未得见《楞严经》(到现在,天台山的拜经台还在)。]

[话说本经译主般剌密谛,依于愿力,要利益中土之人,第一次身上藏着《楞严经》东来之时,被守边界的官吏查获,而不许他出境,这反而更激发了他弘法之愿,更加坚定,并且更加精进。

他并想到了一个方法,可以将此经携带出境而不被发觉;他用极细的白绢书写此经,然后剖开自己的肩膊,将经文缝藏在其中,等疮口平复之后,再申请出国,海关搜查无疑,才得航海东来。]

那时候,从印度到中国有的走陆路、有的走水路。[大师于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历七○五年)到达广州,那时正好首相房融被贬在广州,]

古代做官很可怜,常常升升降降,别人一句话跟皇帝老子讲,一高兴就给你升官,一不高兴就把你贬掉、乃至于杀掉,都只是在一眨眼之间而已。

[房融便请大师住在制止寺,于是剖膊出经,译成汉音,译事完毕,便速回本国,]照那个音译出来,譬如像大悲呪「南无喝囉怛那哆囉夜耶」一样,只是用中文写梵音的字。

[以解除边吏所受之难;由于译主藏经出国,国王因此罪责守边之官吏查缉不严,因此大师译经完成之后,便速即回国,愿以自身承当所有罪责。

大师如此冒险艰苦,乃至不惜身命荣辱,正是所谓重法轻身,所成功德,不可思议;我国之众生,均霑(霑zhān:沾)其法施之益。]

[「译」:般剌密谛法师所译的,不是将原文译成汉文,而是将梵音的经文,用汉字拼出来,也就是所谓的「音译」,]而不是「义译」。

翻译有两种,一种是「音译」,一种是「义译」。般剌密谛翻译的是「音译」。[例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一语,就是梵文的汉字之「音译」,若是「义译」,则为「大智度」或「大智慧到彼岸」。

因此,《楞严经》虽经般剌密谛大师翻成汉字,但因只是译其音,所以中土之人没学过梵文的,还是看不懂,故须再加以「义译」。]

[经文]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注释]

[「乌苌国」:在北天竺,]印度的北部,[即阿育王的园苑所在,《玄奘传》称之为乌仗那。]

[「弥伽释迦」:义为能降伏。]

[「译语」:即将梵音翻成中文。]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真正的翻译了,就是把般剌密谛法师原来翻成中文的梵音翻成真正的汉语,真正的汉译。

[经文]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注释]

[「罗浮山」:在广东省广州东方博罗县西北之罗浮山脉中,长二八〇余公里,高峰四百余座,为岭南名胜,寺院、道观颇多;

其中之宝积寺、龙华寺、资福寺、东林寺、南楼寺等五寺,已于明洪武二十五年(一三九二年)并入延庆寺(见明代陈琏撰《罗浮志》)]

[「怀迪」:唐代僧,循州(广东惠阳)人,初住罗浮山南楼寺,博通内外典籍,]「内典」就是佛典,「外典」就是世俗的像儒家、道家典籍。[并就梵僧学梵文。]跟西域来的梵僧学梵文。

[神龙二年(七〇六)菩提流志译《宝积经》时,奉诏入经证译,后于广州府与一梵僧(盖即弥伽释迦)共译出《大佛顶首楞严经》十卷。]这是般剌密谛已经回印度以后的事情。

[「证译」:亦即证义,为译场上担任证明梵文文义之职称。据《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载,古时译场,除译主之外,另设有八项职称,各司一项职事,「证义」即其中之一。

任此职者,坐于译主之左,于译主宣读梵文之前,与译主共同评量该梵文文句之义;又于汉译之后,核对原梵文之义,而判定该译语是否得当。此即是证译师的职事。]

讲到古代的译场,古代通常翻译一部经都不是几个人,而是很多人,规模最大可以说是鸠摩罗什的逍遥园,上上下下全寺总共3000多人。

这些人员有译主、笔授、度语、证译(义)、润文、勘定、监译、写经(翻译完以后要抄写,要写漂亮一点)、护庭、装潢(就是装订,把经书装订起来)、其他还有梵呗、诠注、檀越等等。

「译主」就是最主要的那个人,通常是懂得梵文、中文,但是通常是梵文比较好,中文比较差一点,但是他是主要要翻译的人。

「笔授」就是授受译主讲梵文应该翻成什么,然后把它写下来。「度语」就是顺一顺,顺成更好的中文。

「证译」,必须要对梵文很通达,中文差一点,顺好以后,可以看这个翻译是不是正确,跟原文对照有没有错。「勘定」,证译师证译以后,勘定师再把它比对一次,这个人应该是中文、梵文一样好。

「润文」就是一个文学大师了,就把文字写的很通畅、漂亮。「写经」,基本上翻译工作完成,译完了要抄写,书法很棒的,要写漂亮一点,然后要照着手抄版去字刻版,印出来。

「监译」,护卫,沿着译场有很多守卫守,不让一般人来打扰。「护庭」,就是军队,在外面守卫。「装潢」,就是把经书装订起来,呈给皇上去了。

玄奘大师在贞观3年出去印度留学17年,贞观19年回到中国来,唐太宗很高兴迎接他。玄奘大师很了不起,就跟唐太宗讲:「请皇帝赐给我一个地方,我要去翻译,那个地方要很安静。」就选在嵩山少林寺,距离长安很远,

唐太宗就说:「嵩山少林寺太远,大师出国的第二年,我就为你盖了一庙崇福寺,虽然小,但是很安静。」

玄奘大师就摈弃了自古以来从鸠摩罗什大译场的规格,变成很精致、很小的译场,人员不多,去掉很多的冗员。

因为这是一个很有面子的事情,很多人都愿意插一脚。玄奘大师就是要做事情,所以不愿意有杂人。

乃至于「护庭」是他开始的,请唐太宗赐给他守卫队,因为说我从西天回来,很多人都想要来看热闹、想来看我,怕被打扰,所以就派守卫站岗巡逻。

他的译经是译讲并行,自古以来翻译大师都是译讲并行,早上翻译、下午讲经,下午公开的讲经会,把译场门打开,任何人都可以去听。

而且那时候不只是听,还可以问问题、还可以质疑的,那时候真是很了不起,很多人都懂梵文。他读一段以后,解释一下,就问大家懂不懂?有没有问题?有问题就当场提、当场答。

有的人就说:「大师!您刚才翻译的那句,我觉得有问题……」还可以互相辩驳的。佛法是非常的开通。玄奘大师翻译很多唯识的东西,也是一边翻译、一边讲,他翻译完了也就昌盛起来。他把《大般若经》翻译完了,般若经也昌盛起来了。

一边译、一边讲,译到哪里就讲到哪里,而且是当天的、新出炉还热热的。那时候佛法很昌盛的原因就是这样,不论士、农、工、商,任何人都可以进去听。译经的时候就不准人进去打扰,所以非常好。

我看玄奘大师的传记,他就每天为自己定功课,功课就是每天要翻译的,前天晚上就定好。定好了以后,如果当天没有译完,他就开夜车,加功,一定要把它译完,而且还要把第二天要译的部分先准备好,然后才睡觉。

一直通常都到初夜分,中夜分休息一下(两、三个小时),后夜分就起来做早课的念诵,就是因为他这么精勤,所以才能翻译这么多部经典出来,一千多部。

 楼主| 发表于 2020-5-24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看译场的人士这么多,当然不包括打扫、准备斋饭的。现在我为大家翻译,我就一个人搞定了,「译主」、「笔授」、「度语」、「证译」(义)、「润文」、「勘定」,「写经」是电脑,「护庭」是由三位护法做。

你看《高僧传》还分很多类别,「译经」、「义解」、「习禅」、「修福」等等,每部《高僧传》都是以「译经」类的高僧是排第一位的,因为要有经典才能弘扬佛法。译经完了,就是「义解」类的高僧,通常就是注解经书的,因为你要懂得经书才懂得修行,先解如来义,然后才能修行。

接着是「习禅」,「习禅」是很重要,但那个主要是自度,「译经」跟「义解」都是利益众生的,长远的贡献比较大,「习禅」能够利益的,主要的还是现前众。给后代就是一种模范、启发

譬如六祖大师,如果他只有自己证道的话,那是一回事,可是如果他没有讲《六祖坛经》,我们都没有办法受他的益,顶多是崇慕他的人格、他的修行而已。

[经文]

【菩萨戒弟子 前正议大夫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清河房融 笔受】

[注释]

[「菩萨戒」:为大乘之戒法,依《梵网菩萨戒》则有十重、四十八轻。菩萨戒通在家、出家。]在家、出家都可以受菩萨戒。

[《梵网经》云:「欲受国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

因为《梵网经》里面要求多半是出家的规格,就提倡在家众就不受梵网菩萨戒,就受其他的菩萨戒,不过从经文上可以看出,在家也可以受梵网菩萨戒,国王、百官当然是在家人。

[房融遵受佛戒,故称为菩萨戒弟子。

又,菩萨戒一般汉传所用的戒本,大致有三种:]

[一、《梵网经》菩萨戒:如前所说,含十重、四十八轻,此戒本虽通在家、出家,然而一般都是用在出家戒场上。]

[二、「瑜伽菩萨戒」:含四重、四十三轻戒,出自弥勒菩萨所说《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菩萨地」。]

[三、「优婆塞菩萨戒」:含六重、二十八轻戒,出《优婆塞戒经》]目前在家众很多都是取这个本子。

[(然而依本经,则欲受戒者,须依止比丘僧,于六个月中净四威仪,此师僧于六个月中观察许可后,方令于二十僧]「二十僧」就是三师七证,总共二十位出家众[中受此六重二十八轻菩萨律仪;故若欲依此经而传授菩萨戒,恐非易事,]

但是如果依照《优婆塞戒经》的话,完完全全遵照它的规定的话,是「十师」,不是「二十师」,所以想要依这部经传授菩萨戒,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因此智旭(蕅益)法师在《优婆塞戒经笺要》中说:此经中既无开缘,]它就是规定了「二十师」,而没有说在别的情况下可以少一点,[所以最好授与「通途(之)五戒、并梵网、地持等戒耳」。)]

不过,一般也就把它忽略掉了,直接照一般的「十师」去传菩萨戒。

我不知道现在外面怎么样,据经典讲,菩萨戒不管哪一个戒,至少都要「十师」,《优婆塞戒经》说「二十师」就更不了得了。

如果少于「十师」就不是很适当,你们要去受戒的时候就要去注意一下,因为得不得戒是你自己的事情,得不得戒非常重要。

得戒的话,你不会很容易犯戒,得戒有防非止过的作用,自然戒体会有作用起来,碰到境界的时候你就会想:「我是菩萨戒子,我不能犯这个戒。」那就是防非止过。

如果你没有得到戒体,碰到境界,你就忘掉自己是菩萨戒弟子,就犯了。

如果真得到戒体的话,即使小小事情,你都会无形之中就会升起那样觉知、警觉。

这当然是可以证验的,你一生当中一定可以知道。譬如我以前还没出家的时候,受了五戒,我就常常会提醒自己有些事情不能做,五戒的弟子不能犯这个、犯那个。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比较不能知道,但这也是确定的,菩萨戒一受永受,一受了以后,你就永远有这个菩萨戒。

可是有个前提,你要先得戒体。若没有得戒体,就永远也没有菩萨戒。

好像你到网路上去买一个东西,结果买回来一个烂东西,就等于没有,那种情形。或以前用邮购,结果买回来的是烂东西,有买等于没买。

同样的,你如果受菩萨戒,那个戒场不如法的话,你那个戒体并没有得到。虽然经过相当的程序,可是没有真正得到戒体,那就很伤脑筋。

今生你没有防非止过作用,你持起来就很吃力,而且非常容易犯戒,乃至于破戒。

等于你往生以后,因为你从来也没有得到戒,所以来世也没有能够受到菩萨戒的利益。

如果有菩萨戒,你来世不可思议就跟佛、法、僧能够亲近,能够修行大乘、菩萨道,自然而然就修菩萨道,也不会误撞跑到声闻乘里面去修。或是起一念:「我想要修声闻乘、赶快自求解脱。」

不会!在你八识田心里面自然就有种子,那个戒体就种在你的八识里面,永远不会磨灭。

所以你要去受戒的时候,提醒你好好注意一下。万一你以前已经受过,后来你发现种种不是很适当、不是很如法,可以再重受,这个没问题。

但是,你不能破了以前受的戒,破了不能再去受,再受也不会得戒。我们现在看沙弥律里面有讲到,即使你受五戒破戒,再受任何戒,都不得戒。你若破了戒,一定要忏悔,忏悔清净再受,不能重受或再受。

[除此三种以外,又有「地持菩萨戒」;其实这与前述第二项「瑜伽菩萨戒」同是出于《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品」,两者内容大致相同,故可视为「瑜伽菩萨戒」的别本。]

[「前正议大夫」:「前」,先之义,曾任]以前曾经担任过[的意思。「正议」,即正谏。]这个官在古代是最危险的,这个是谏谁?谏皇帝老子的。如果你觉得他做错了,就去谏他;运气好的话,皇帝老子心地很宽广的,就容纳你,笑一笑就算了,当然不会听你的。

为什么还有这个官?古代就有,而且要做做样子。通常皇帝不但不听,而且记下来,哪天找个借口把你杀掉,最轻就是贬掉。

古代文人实在很可怜,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谈笑间,你的头就落地。什么谈笑间?皇帝老子跟太监谈笑间,或是跟妃子谈笑间,那个官就死掉了。

[正议大夫,]差不多等于御史,[如同现在的监察委员。]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名,为从唐朝开始设立的宰相的称号。]各个朝代宰相的官名都不一样。「平章事」就是宰相,所以他是兼左右相,官位很大。

[唐朝的宰相有三:1.中书令(掌「中书省」),2.侍中(掌「门下省」),3.尚书令(掌「尚书省」)。

基本上,中书省]有点像现在的国会,[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有点像审计部,[尚书省]有点像行政院[负责执行(因此尚书省就有如现在的行政院之各部会)。

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则是于「三相」]三个首相[之外,皇帝再派一个更亲信的官,]而且常常是宦官,因为皇帝最亲近的就是宦官。

因为皇帝在禁宫里没有亲近玩伴,只有陪他的小太监,所以皇帝长大以后,小太监也当官了。那小太监就是皇帝的哥们,他们很亲近,所以历代就有什么宦官专权,这个实在是没办法,因为要有宦官。皇帝想要很多的女人,但又不想戴绿帽,所以只好这样子了。

皇帝再派一个更亲信的官,[去与「三相」共议政事。]其实就是去当他们的老板了,去监督他们,他们做错什么,就回去跟皇帝老子报告,或是让这个人不爽,你明天就丢官了。

[「同」,协同。「平」,平议(评议)。「章」,彰显。「事」,政事。]协同一起平议政事的官,叫「平彰事」。

[亦即,在此位者,其职掌为协同(帮助)中书省及门下省的宰相一起办事,以使政事更加彰显(有绩效)。其实等于是督责中书及门下二省的上司。这是原本的意义。

后来演变成:若在相位的头衔上没有加「平章事」三字,就等于有名无权的闲缺,尤以宋朝为然。

故知本经之「笔授」者]把《楞严经》译文润色,顺一顺修饰一下,这个职责

。[房融乃是当朝的宰相。]不过他是被贬下来。古代当官升迁是很平常的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中国诗词这么发达的原因。被贬官了,远离家乡,而且钱也少了,妻子儿女也都在原来地方,跟你去恐怕赚的又不够吃,所以常常就是单身赴任。

好像日本会社常常调差,公司一说调差,你马上就要走了,也不跟你说多少时间准备,大概就是三两天准备行李。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诗词为什么会这么发达原因,人就是郁闷。

让我想到王守仁被贬到贵州农场,贵州真的是蛮荒之地,现在也不是很富。所以他写了一篇《瘗旅文》,他在那边是当个农场的主人,

先是手下报告一个读书人带着妻儿五个人往农场这边来,他听了就很感慨;第二天他仆人报告说已经变成四个人;过两天四个人就成三个人,一直到过了不到一个礼拜的时候就只剩下一个人,坐在路边哭,那是一个仆人,被贬的官已经死掉了,因为贵州有瘴气,过几天那个人也死了。

王守仁心里就很难过,埋葬了死去了几个人,写了一篇祭文,很动人。说: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遇兮莫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你干嘛只是为了要吃一顿饭跑到这里来,带来妻儿都死在这里,我们都是中土人,现在变成外乡鬼,我可怜你把你埋葬。

我看自古能够一辈子当官没被皇帝老子杀掉的也不太多,那一辈子幻海浮沉,太多了,你看国文课本作者简介里面就是一下升、一下贬,一辈子贬十次、八次不算什么,而且通常不是因为考绩不好,恐怕都是因为考绩太好。

[「清河」:河北省清河县,在巨鹿县东,为房融之故里。]黄帝和蚩尤打伏在涿鹿,蚩尤是勇猛善战,会发黑烟,所以黄帝发明了指南针,因此才没有被打败。话说指南针到后来孔明的时候再装上轮子就变成孔明车,孔明七擒孟获。

 楼主| 发表于 2020-5-24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28
成观法师讲解

    王守仁《瘗旅文》瘗yì:埋葬的意思,「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吏目就是芝麻小官,薪俸还不到五斗,你如果带领妻女一起耕种也能到五斗,怎么要这么辛苦?

「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

感人就在后面,葬完了就为他写个歌:「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山峰跟天相连,连鸟都飞不过去,「游子怀乡兮,」象我们这样的游子、在外的人就怀念故乡,因为山太多,不知道故乡是在东在西。

「维天则同」可是你不要难过,我们都是在同一个天下,「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虽然是不同的地域,可都在四海之中,

「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所以我们都应该达观随寓,不一定要住在你家里。事实上这是一种更沉痛的感慨,是一种没有眼泪的哭泣,

「魂兮魂兮,无悲以恫。」你这个灵魂不要悲伤而痛哭。这个实在太好了,

又安慰他,「歌以慰之曰: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之人言语不相知兮。

性命不可期,」我们都是离乡背景的,蛮人的地方言语不相通,我们不晓得什么时候会死掉。

「吾苟死于兹兮,率尔子仆,来从予兮。」我如果不幸死了你就带着你的妻儿奴仆来跟着我吧。

「吾与尔遨以嬉兮,骖紫彪而乘文螭兮,」我们都死了就一起遨游嘻戏,一起玩,乘着纸的马、龙,「登望故乡而嘘唏兮,」远远看着故乡。因为游魂回不去的,

「吾苟获生归兮,尔子尔仆,尚尔随兮,无以无侣为悲兮!」反过来我如果没在这边死,将来能够调回去,你也不要难过,又有儿子、奴仆跟着你,不要因为我离开而悲伤。

「道旁之冢累累兮,多中土之流离兮,相与呼啸而徘徊兮。」路旁都有很多坟都是我们中土流离到这边来死掉,你们可以一起相伴,

「餐风饮露,无尔饥兮。」可以喝风、吃露也不会饿,「朝友麋鹿,暮猿与栖兮,」早上相伴麋鹿,晚上猿猴住在一起。

「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所以你就在这安息吧,不要变成厉鬼做乱于这个地方。

已经是明朝,中国千年以来文人的苦痛,好可怜。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诗词为什么会这么发达的原因,人就是郁闷。

有一个厨川白村,日本人说:文艺是苦闷的象征。你看我这样读你们即使没看到文字也是感人至深,所以称这样为性情之作。

但是反观,这应该不是我歧视,反观西洋文学我觉得他们的文学都很假,诗什么的都很假,乃至于小说;小说就是创作都是假的,都不能让你真正的感动,你看莎士比亚好像看歌仔戏或是看京戏,我觉得很假。

象我们中国的诗词都是从灵魂里面掏出来的,那种痛苦,你一看就不能不感动,看《楞严经》不能动情。

[「房融」:其子房琯guǎn,亦曾为宰相,]你看,宰相的儿子还是宰相。这老子在宦海漂泊,儿子也是一样地跟上,永远都不会怕的。[《房融之事略》]「事略」即传记[系出自其子房琯所作之《房融传》。]他儿子给老爸作传。

[「笔授」:亦是译场职司之名,秉笔确定文字,然后下笔。《楞严经正脉》言此为润文之人,]就是都翻译好了,把它顺一顺,把文章弄得漂亮一点,弄成优雅一点。[也就是把译文润饰得更为文雅、畅顺。]

我还是要再说一句,房融学问太好了,润笔润得我们后代人都好苦。本来《楞严经》已经够深的,我们拜他之赐,把它弄的很古雅、文雅,文雅的不得了,所以大家读起来就更辛苦了。如果他弄成鸠摩罗什那样子的话,我们就不会那么辛苦。

不过恐怕这也有因缘,这有一个好处,我想恐怕也是这样:因为这部经讲的道理很深,文字弄得优雅,不容易很快就懂,而且又有很多省略,你就不能一目了然,而且这里面有很多真实实在的东西,所以吸引力就更大了,而且少人懂得,就不会被人家盗法。

讲一个不太适当比喻,不过也挺适当:一个美女不是脱光,而是穿的薄薄的就更吓死人。

有一个好处是确定的,因为这里面讲的是真实境界的东西,一般不是有相当程度的人,自己就不太能看得懂,所以就剔掉很多狂妄自大的人,如果他一看就都会了,就很不得了了,让一些狂妄自大的人不能很容易就学到真实的法。这是唯一的好处,也是最大的好处。

[第二节序分]

这个「序分」一词是我加的,在《楞严经》里面都没有分章节,「序分」就是一开始交待场景。场景就是像拍电影远远的有一群人,然后把镜头从远景聚焦到近景的时候,看到有佛、佛弟子等等,这个就是「序分」。

[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

[注释]

[「如是我闻」:「我」,指阿难尊者,]因为经典结集的时候是阿难尊者诵出来的,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事。

阿难尊者听过佛讲的经,每个字都记得,就可以照原样背出来,其他的阿罗汉也没办法,好厉害!

他不只是一目十行,不用目的,他的记忆力像照相机一样,「photographic memory」,全都记下来,没有一点遗漏。

[此句义为:此经为我亲从佛闻。]「我闻」,不是我造的,也不是传说的,而是我亲耳听如来所说。

[《大般涅槃经》中载:佛临入涅槃前,]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教阿难问佛四件事:]因为阿难是佛的侍者,

[一、佛灭度之后,佛弟子将依谁而住?]整个僧团都是依世尊而住;世尊走了,我们应该要依谁而住?

[二、以何人为师?]世尊在时,世尊是我们的师;世尊走了,以谁来当作我们的师?

[三、于经典结集时,一切经首应安何语?]一切的经一开头的时候应该怎么写?在经首写上什么话?[(亦即:一切经典应如何开始?)]这是最难的,所谓开始最难,不只是开始,等于是立了一个format(格式、形式),每一部经都是这样开始的。一切经开始的格式应该怎么样,变成一切佛经的特色。

[四、恶性比丘应如何处置?]坏比丘不只是说行为坏,而且性坏,常常做坏事也不能改。佛在的时候,还有佛可以制他;佛不在的时候,应该要怎么样处置?

[佛答:一、如来灭度后,佛之弟子应依四念处而住;]「四念处」又称「四念住」,那个本身就表示一切修行人根本就是以四念为住处,就有住处了,所以叫「四念住」。

「四念住」,简言之就是时时修定,在禅定中观「身、受、心、法」,常常观(思惟),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这个为住处,这是一切修行的根本。

[二、以戒为师。]所以佛灭度后,众弟子修定持戒,一切都有了,那就正法常住了。

[以上二者为答自修]之出家众在佛灭度后怎么样[——四念处为定慧等持;「以戒为师」为不舍戒律;]

「四念处」是定,戒律就是戒,前面两个问题就是「戒」跟「定」,这里面因为有「念」,所以也包含「慧」。

[戒律者慈悲也,故不舍戒律即是不舍悲心。是故如来答:佛灭度后,佛弟子应如是自修:自住定慧,不舍悲心(毘尼)。

三、将来结集经典时,一切经首应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某大众俱」。]

「如是我闻」,这有一个主体,表示这个经虽然是我阿难诵出来的,但不是我讲的,而是我依照佛所说的话宣说出来,这个经不是我阿难发明或创造而说的,而是佛亲口说的。这句话非常重要!

「一时」表示时间;「佛在某处」表示地点;「与某某大众聚」表示因缘,四个就表示四样最重要的东西:人、时、地、讲经的因缘。[这是答如何利他。

四、恶性比丘,再三劝诫,怙恶不悛hùèbùquān,]「怙」就是靠,「悛」就是改变;他的恶,如果不改变,劝也劝不听,已经劝三次了[则应默摈bìn之,]有两种:

①[不与共语,]「默」就是大家都不跟他讲话,不跟他打招呼,不跟他沟通,②[亦不共住。

这是答如何令僧团清净和合,这条与自修、化他,及护持正法,令法久住,皆有关系。]

关于「默摈」、「摈出」,佛法跟外教比较,才知道佛法的可贵。

如果你是天主教徒,不符合他们的规定或触犯戒条,不管是教士或是神父、修女、信徒,严重的就开一个主教会议,把你逐出教外(「excommunicate」:

「municate」是沟通,「com」是共同,「communicate」是大家可以沟通,互通讯息;「excommunicate」就是不跟你来往、沟通了,那就是逐出教外)。

逐出教外,不是那么简单的;先是列举种种罪条,当「逐出教外」这句话一讲完,马上就对你一翻诅呪(anathema,curse,damn),「你将来一定堕落地狱(damn),大火焚身,永世不得超生,耶稣来了也不会救你」等等,骂得狗血淋头。

基督教很有意思,基督教禁止人家骂人诅呪:「God damn!」(愿上帝诅呪你!)但他们自己却诅呪人,诅呪得非常凶猛的,用最极端丑恶那种词句来呪骂人,就是「anathema」(被基督教诅呪、驱逐出教)。这是一种。

跟我们佛教里面对比,如果决定你是恶性比丘,好,我们摈弃你就完了,绝对不是把你臭骂一顿。

在中古时期,天主教徒如果被逐出教外,他们有宗教审判庭,最惨的就是烧死,而且是很多人就被烧死。

在审讯的时后再用种种的苦刑、拷打,打得你面目全飞;最苦的还是把你拉长,就是一个刑床(rack)用四个环套住人的手跟脚,然后转动轱辘,把人拉长,说:「你认不认罪?」「不认。」好,再转一圈。你就从五尺三寸,变成五尺五寸,乃至于到五尺八寸,这样子。

东西方的苦刑都各有妙处。像中国古代有一个「蹲笼」,把人放在太阳下的一个笼子里,不能坐、不能躺、不能站,就只能蹲着,蹲几个小时,人就昏过去。

还有一种用木头夹人,如果是女人就夹十个手指;如果是男人就夹脚,用两条棍子夹着小腿前骨。还有一种夹十个手指,如果是男人就夹脚;

还有古代你去告官的时候,没问什么原因就先打屁股,打完屁股都开花了,那个痛疮都要好几个月才会好,他也没错,只是要来申冤就先打。

还有,在古代,你去告官的时候,没问什么原因就先打二十板屁股,打完屁股都开花了,那个痛疮都要好几个月才会好,他也没错,只是要来申冤就先打。

天主教还有一种先绞刑吊死,头先砍掉,然后四马分尸,这很恐怖的!就像黑社会,如果你要违叛本帮就要把你格杀,或者是三刀六眼(在大腿上扎三刀,每刀都要穿透大腿),然后就放你走。因此,我们佛教是最慈悲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5-24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时」:为在某一个时候。佛经之所以不定说为何时,是有深义的。因为佛法是属于一切众生之法,而非专属某一国度、或某一民族;而且佛住世说法时,常于各国游行布教,而各国的纪年与历法亦皆不同,为免诤论,故只标「一时」。]

如果写说阿育王几年几年,有的说「好像不是那一年」,就去考证了,花了好多时间去考证到底是哪一年,就浪费时间跟精力,拿了很多时间,没有去修行,就去搞这个东西。考据时代,在所有的世学里面都很重要。

佛就知道众生有这个毛病,所以就说「一时」就OK了,不用再去找到底这一时是哪一年、哪个月、哪一天。「一时」就是「有一个时候」。

[「佛」:梵音为佛陀,]梵文的拉丁拼写为「buddha」,台语是古代音,可是念成北京话「fótuó」就不对了,完全是两回事。

「buddha」与「bodhi」(菩提)是同一个字源。「bodhi」是「觉悟」的意思,「buddha」就是「觉者」,就是已经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觉悟的人,就称为「佛」。

虽然照梵文翻译「buddha」,可是「佛陀」的音也不是很对嘛,只是很近而已。如果你把「佛陀」翻成台语,就很怪了:「fùduó」。

[意义为觉者,或已开悟之人。而如来之「觉」为「正遍知觉」,即于三世十方,世、出世间,]世间与出世间,[一切因缘业果,如来以佛眼佛智,无不照了,故称正遍知觉,又称「等正觉」。]平等普遍一般的正觉。

[「室罗筏城」:即憍萨罗国人之都城,此国之主为波斯匿王(他是很有名的,也是护持佛法的)。此国在中印度,位于迦毘罗卫国之西北,波罗奈因之北方。此亦即《法显传》所谓之「拘萨罗国」。世尊曾前后于此居止二十五年,经常于此开示佛法。]

[「祇桓精舍」:「精舍」,为精修梵行者所居之舍。]我们中国后来只要稍微学一点佛的人,就把自己住的地方称为精舍,那个可能是有问题。

那个是要修梵行,而且是精修,也就是那里面绝对不能有行婬、婬欲的事情,而且要很精勤的修行,这样人住的地方才称为精舍。

你看,佛所住的地方,才称为精舍。一般人也不行梵行,就把自己住的地方称为精舍,这样就很不适当。

佛法传到中国来以后,就把住的地方都称为「寺」,其实这个「寺」不是印度称佛住的地方,佛住的都是精舍。

因为在汉朝的时候,第一部经传来的时候就住在白马寺。因为白马驮经,那时候有一个好像是宰相的房子,皇帝就赐给僧人住,就把它称为白马寺。

寺本来不是出家人住的地方,而是政府办公、大官住的地方,都是很好、很辉煌的地方。

再更进一步,因为佛是法王,就把佛寺盖成王宫一样,寺院就变成那样子。

到后来,由于时间改变,本来是比较朴实、庄严的佛寺,也都变成雕梁画栋,

唐寺都是朴实的。日本人承袭中国的佛教,遣唐使请去佛寺的式样,请中国人、朝鲜人帮他们建筑,都建成唐寺的,就一直保持这样子。

台湾政府很奇怪,要签定一个寺院是不是能申请寺庙执照,要看你的建筑是不是有佛寺的样子,带雕梁飞檐,孰不知佛寺本来只是精舍,没有一定的样子。

以讹传讹就认为佛寺应该是怎么样子,主要不是佛寺外面的样子,是住在佛寺里面的人什么样,那才重要!就好像看人的头发漂亮不漂亮没有关系,重要的是里面的东西才重要!

[此精舍又称为「祇树给孤独园」。「祇树」,为祇陀太子之树之义,祇陀太子为波斯匿王之太子。「给孤独」,为须达多长者之雅号,因长者常好施一切贫穷、孤苦之人,故时人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须达多长者为建一僧坊,供养释尊及弟子,]

这里有一个因缘,佛要到憍萨罗国讲经,于是先派遣舍利弗到那里去建精舍,当然要去化缘了。

佛到一个地方去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为世尊常随众随行的大阿罗汉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世尊要游方、要到一个国家去讲经的时候,那是一个大工程,所以首先要派总干事舍利弗到那个地方去把僧众要住的地方搞定。

世尊是很慈悲的,他自己是修苦行的,树下一宿,但他成佛以后知道大家不能都这个样子。如果一千二百五十人都住在树下,有一个问题有点冒犯,光是「上大号」都是个问题,因为大家都是在一起,到后来「上大号」在跑好远,这虽然是个玩笑,但也是事实。除非好像童子军自己带一个方便铲挖一个坑,上完「大号」就把它掩盖起来。

佛要去讲经,通常都是舍利弗先去把僧寮先盖好,然后大家才出动。一千二百五十人相当于是一个中等的学校(大一点的学校大概三千多人),这是很不得了的事情。

这一次佛要到室罗筏城去讲经,就先派舍利弗去,所以舍利弗要去建精舍。因为风声已经传出去了,那时候的人很喜欢布施、修行,须达多长者一看修福机会来了,很高兴就自己去找舍利弗,要给世尊建一个精舍。

须达多长者正好他就找到一块地,是祇陀太子的御花园。须达多长者就看中了这个地方,但他没有跟舍利弗讲,然后他就去找祇陀太子,祇陀太子那时候还没有信佛。

然后他就去跟祇陀太子买,碰巧祇陀太子也是信佛了,他也想供养,可是他慢了一步,须达多长者就来找他,跟他讲以后,他就不太高兴,就要抢这个功德,就给他一个难题:「你要买我的地,我可以卖给你,但价钱很贵,你买不起的。」须达多长者说:「没关系,你说吧,我一定努力做到。」

祇陀太子说:「你只要把我这个园子全部布满黄金,用金砖铺满,用这个价钱,你若做得到,我就卖给你;你若做不到,我就不卖了。」

[便依祇陀太子之要求,以黄金布满祇陀花园,而购得此园以建精舍。]须达多长者是很有钱的,就说:「好,我一定做到。」于是他把他的家产全部变卖,都换成黄金,真的把整个园子都全部布满黄金,然后就请祇陀太子来看:「你看,我都铺满黄金了,你买给我吧!」

[祇陀太子言:虽黄金布地,但树所在处,黄金不遍,]祇陀太子一看,园子都布满黄金、不卖不行,于是就说:「好,我如言所说把整个地布满黄金以后卖给你,铺是铺了,但有好多地方你都没有铺到,有树的地方、花的地方你都没有铺到;你若围着树,树根那地方没有铺到,所以没有铺满。」他就说:「不卖。」他想独占功德,于是两人在争论。

须达多长者就很泄气说:「诶,那没办法了,买不成了。」

[园为你所有,但树仍属我所有,我愿以此等树,与你的园,一齐供养如来。因此便称此精舍为「祇树给孤独园」。「桓」者,林也。]

后来祇陀太子就说:「没关系,这样子好了。这个园子算是你买来供养的,树是我捐来供养的,我们合供,所以写供养条的时候就是我们俩的名字。」

「祇树」就是祇陀太子的树,「给孤独园」就是须达多长者所买的花园,名字也合在一起,所以就变成「祇树给孤独园」,祇陀太子就这样名传千古。

[经文]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注释]

[「大比丘」:「比丘」,Bhiksu为佛门出家男众弟子,受持二百五十戒,称为比丘。]「比丘尼」(Bhiksuni)受持三百四十八戒的,就是比丘尼。[又,比丘之原义有四:]

[一、怖魔:]其实应该反过来,魔怖,诸魔恐惧,不是他吓魔,是魔自己吓。[由于佛弟子执持如来清净戒法,当得出离三界尘染,故魔]自生[大怖畏。]因为魔统属的众生又少了,这个就说魔国的众生又少了。

[二、乞士:比丘僧,须离诸世间一切名、利、作业,不与俗人争名、争利、争位,]离一切诤,[故乞食以自活。]

这个乞食修行的方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早在唐朝百丈禅师就建立丛林,自耕自食,这跟道家一样,没有办法。

像我们现在讲戒律里面,广化老法师也讲这个是行不通的。《小止观》也讲,没办法行的通,必须要有一部分能力,不能完全靠在家人的布施这样子。

[又此乞食有两种:1.向众生乞饭食(段食),维持色身,以修梵行;2.向佛乞法食,以长养法身慧命。

又,佛制比丘乞食以自活命(是为比丘之「正命」]八正道的正命[——不以世间之行业而自活命),除了有如上的二义:]为什么佛制要乞食呢?

[1.离俗——不为世俗行业;]也就是你出家不能再上班。

我在美国时候,美国有一个自称比丘尼的人,在日本佛教里面出家,她说出家,但也没剃头。她有先生,她还上班,但说她是比丘尼,令我很伤脑筋。我不知道该把她当出家看待、还是在家看待?看待有什么差别?有差别。因为她对真言法有兴趣,就要求我教她「四度加行」,可她不是真正的出家,我就没有教她。

[2.无争——不与俗争]不与世间人争[名、利、权、位,迥然超出世间;

此外,尚有如下之义:3.寡欲知足——比丘乞食而活,不但能食物上少欲知足,因不作世间行业,故没有收入,因此其他衣、住、行等等也都必须寡欲知足;

4.修行忍辱——众生根器不一,有的众生有善根,知道恭敬布施修行人,有的众生根器下劣,不但不知布施修福,反而毁谤、辱骂、讥笑,]乞食的出家人[故比丘乞食实为常行忍辱,成就忍辱行之要道;]

我不知道你们住的地方怎么样,我小时候是住在古庭区,那是一条小小的巷子,四、五十年前,那时候大家经济都不好,有时候就会有出家人来托钵化缘;如果碰到有出家人托钵,就好像空袭警报一样,一呼百应,所有人都去把门关起来。

现在来看还是不可思议,但是那个时候是这个样子,托钵很难托到饮食。这就说明中国人、台湾人也都一样,不好布施,当然也有他们的苦处。

现在开店的人,有一次我到兴隆路的一个钟表店去换电池,对世俗人,我都没有以出家人或者法师自居。我要换电池,就问他多少钱,他说:「不用了。」他不是佛弟子,也没说:「我供养。」我就不好意思,就回去了。

后来我就拿了两本比较简单的书,就拿去给他,好像是《心经系列》一类的。他看了以后就好紧张,我也搞不清楚他为什么紧张。他说:「不用、不用。」好像我要给他什么大礼物一样。他就急急的冲进去,过一阵子他很快回来了,好像拿二百块给我,我说:「干什么?」他说:「这是你书的钱。」我说:「送给你的。」他不知道怎么说,反正就是他以为我要用那个书跟他化缘。

后来我才知道,很多化缘的,就拿一个钵,带了一些小玩意,到每个商店就给他这个东西,用那个东西化缘。商家因为拿了你的东西,又不能不给钱,通常是他不需要的东西。他以为是我拿那两本书当作化缘的借口,我就没接钱,书放在那里就走了,那时候我心里就很难过。

后来还有一次,我们要去看冷气机,要换冷气机,我就去shopping比较,也是在新台路上,我一进去,那老板、老板娘的脸色很难看,看到我,他就挥手让我不要进来。

 楼主| 发表于 2020-5-24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29
成观法师讲解

    还没讲之前,给你们提神一下,我给你讲有关咒诅的事情。小时候有一个女人,白内障已经差不多失明了,很会骂人、很会咒诅人,女人骂起人来很恐怖、很厉害的,所谓泼妇骂街,这是一绝。还有一绝,她老公死掉以后,她那种哭也是一绝,边说边哭。

刚才圆慧代明肃来问了一个问题,令我好生为难:「可不可以请楞严法?」这个楞严法以密教来讲是「大佛顶法」,但是那是一个很大的仪规,这是适合出家,而且是「四度加行」完了以后才可以学。

因为里面有超过二十个手印,就「八大佛顶」再加上中央那尊「大佛顶」就九个,还有「办事佛顶」、还有「炽胜光佛顶」、八大菩萨、八大明王,都各有手印、各有咒,每一个都不一样。里面还有很多其他东西,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

我是说或许可以传「大佛顶心咒」,不过还在考虑中,可我这样想:如果要传心咒,我是在考虑而已,没答应。传心咒是要结手印,那手印跟大日如来一样,跟毗卢遮那佛的一样。如果要传这个,那我可能就先传「大日如来法」,传「大日如来手印」,因为一样的,接着再传「大佛顶心咒」一样。

不过我还在考虑,那个条件不会很少,可能五戒都要受,地藏法门、地藏密法、千佛法门都要圆满,而且还要常常护持道场,不能只是有事才来,没事就不来这样子。

虽然不一定要变成我的常随众,你们要是常随,我也很累,但要常常护持道场。护持什么?我现在让你知道,法护持最重要,什么是法护持?常常来听经闻法,这是最好的护持,你的布施供养是其次,法供养最,事实上我在乎的是这个,佛所在乎的也是这个。

你听经闻法就能增长闻慧,乃至于进修修慧,闻思修,那个是重要的。不是说请了一个法,然后就自己在自己家里修,必须要常常来听闻佛法,而且我这个讲佛法,我可以相当确定,应该是绝对对你有益处的。你自己在家里看DVD等等那个恐怕都还有一点点差距。

[4.修行忍辱——众生根器不一,有的众生有善根,知道恭敬布施修行人,有的众生根器下劣,不但不知布施修福,反而毁谤、辱骂、讥笑,故比丘乞食实为常行忍辱,成就忍辱行之要道;]

刚刚讲到去看冷气机,我一进去那老板、老板娘脸色很难看,他们想出家人不可能来买冷气的,我那时候没有觉知,都不知道,我就指着冷气就说:请问这个多少钱。

他们一听马上就好像放下一块大石头,脸色就笑容可掬,不过我后来知道他们开店的人被化缘的人搞的也是很头痛。还有他来化缘如果一直站着不走你也不能赶他,只能应付给一点,伤脑筋。

[5.去我慢——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依世俗人之见解,最为可耻之事不过向人乞讨,]当乞丐也变成一个行业的话,那是最低贱的行业,[向人伸手,「有伤自尊心」,所以世人非不得以,绝不出此;

而修行人为成就法身故,乞食而活,正好于此调伏无始以来之我慢习气,破除我慢;]

[6.修行无我——佛之「无我智」非但言说,是要从实际的定慧观行以及四威仪中去作的;

承上所说,比丘于乞食中,破除我慢,我慢既破,无始以来之我执、我见、我爱等「我相」,亦皆随而易破,我相破已,即是「无我」;若得「无我」,即是「无我智」现前。

是故《金刚经》中,佛虽开示「无我、无相」之法,然亦从佛示现自持衣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为始,正显体现「无我」第一义空理之本,乃自乞食始。]

我们用白话来讲,我们在经中常看到佛入什么城乞食,你觉得这容易吗?这很不容易。

你这样想,佛原来是什么?他是太子!如果他没有出家,就是国王,以一国之尊,他已经成佛。成佛以后,他已经超越这个世间,根本就不用取段食。如果愿意的话,天人的供养多的是,他也都不要。而且他就自己披着衣拿着钵,去乞食,也没有穿鞋子这样走去。你看看,这就很不简单。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他叫所有的弟子也要去乞食,而且那些阿罗汉要去乞食的时候不能用神足通、不能用飞行的,脚一定要踏在地上,不能离地而行。他们可以这样子,佛还特地这样规定。为什么?

因为不要惊骇世俗,也不要现众异相让世人惊怪。还有一点,因为你现这样神通,世人惊怪以外,有些外道嫉妒就会毁谤你,说你妖邪惑众,所以有种种的顾忌。

所以佛禁止弟子现神通的原因是这样,还有怕误导,因为这神通就炫人耳目,众生都贪爱这些东西,结果都不去修学佛道,就贪爱这些外道境界。你如果没有佛道基础,外道也有神通,变成一种误导。主要是要令心跟业能够清净,结果求神通就变成修行外道。

神通是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副产品,不是正的产品,所以佛不要弟子误导众生,就修错了。

佛能够自己这样做,成佛了还是这样做,就很不容易。乃至于佛在经中,像《金刚经》自己敷座,自己拿蒲团自己铺好自己坐。佛到了晚年七十几岁以后,才收一个侍者,之前都不愿意收侍者,一切都是自己来,很了不起。

[又,大乘佛教中,出家众虽未日日托钵行乞,]我们汉传佛教没有天天去托钵,[然种种「化缘」,及不作俗业,依信施活命,乃至寺中点灯、打斋等以维持寺院开支,]也接受在家众的供养,这些[其实质上皆与依靠信施之「乞食」无异。]

我这样讲的原因是,曾经有一位法师说:「我从来不化缘。」就好像很自豪。可是他有给人家点灯,他有做法事,那个就是一种化缘,只要是以种种不同的方式接受人家的供养,那都算是化缘。

所以出家众不应该说不化缘,自立更生,以此为豪是错的,跟佛的立教相违背。

乃至于出家众为了要维持生活,自力更生做鞋子、蜡烛、手工艺、在家里开家庭工业等等,做肥皂都有,那个是不对的。

更多的,现在好像越来越多,出家人学医术、推拿、中医,这个都是违背佛教,都是邪命。医、卜,也不能算命,不管你收不收钱,都是违背佛所教。

你说你不收钱,中国人都是这样,他会包一个红包,那就变成收钱了。虽然你没有定一个价位,人家会不好意思。你偶尔做一做,可能不会有什么红包。但是你如果常常在做,那是少不得会有红包。

事实上也不管红包不红包,反正你研究那个东西就不对,而且用那个东西所谓的利益众生就错了。你应该用法来利益众生,而不是用医、算、卜这些东西。

最近出去几趟,知道一些出家众学中医,我就觉得很难过。

[今处末法,有出家众自言不靠他人布施,而作种种行业(或工或商,]做工,商就是从事商业[或兼工商贩卖),自食其力,实乃不解佛「比丘乞食」之深重义理。]

[三、破恶:比丘以修习戒定慧,故能破]除[贪瞋痴慢等恶法。]

[四、不生:「不生」有二义:(1)烦恼不生——以比丘修习三圣学,四圣谛,故烦恼不生。此不生为制伏、止息烦恼,令暂不生(不起现行),非毕竟断,名为不生;]不是真正断掉,而是暂时没有起来;由于修行的力量,所以烦恼暂时不生起。[此当前三果位。]小乘三果,前三果都没有完全断烦恼。

[(2)不再来三界中受生——这是指已证四果阿罗汉道的圣僧,因为他们已达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证到阿罗汉,知道他已经不再于三界中轮转了,他就会讲出这句话来,这是很不可思议的。

这四句话的意思,[此中「我生已尽」,]我的生死已经完了,我现在这个身体,[指我这是最后身;]父母所胎生的一个身体,是最后的一个身;

[「梵行已立」,指一切圣道清净之法(梵行)我皆已成就]一切修行都已经确立了[——「圣道已修」;

「所作已办」,指一切烦恼我皆断尽;]该断的烦恼都断了叫做「所作已办」。

[「不受后有」,指不再来三界中受生(受「后有」之身),]

我们死掉以后得到的叫「中阴身」,在死之前叫「前阴身」,死掉叫「中阴身」,七七日后投胎得到那个身叫「后阴身」。「中阴」又叫「中有」,「后有」就是「后阴身」的「有」。

「不受后有」,也就是再也没有「后有身」,不再受胞胎之生。阿罗汉如果还有什么身的话,就是化生,因为不是变成都没有了。[因为「烦恼已断」,故不再受三界之烦恼]苦[身。]

一、二十年前,有一个讲禅的团体,那人起先说证到斯陀含,过几年就说到须陀洹,我知道他自说是到了阿那含(三果),后来有没有变成阿罗汉不晓得。

不过他还没有那阿那含之前,就已经授记他的学生说:「你是初果、你是二果、你是几果……」最后他虽然没有说他是证阿罗汉,但他说已经是出三界。

我们常说出三界,可笑的是阿罗汉从来没有讲过他出三界,而且佛斥阿罗汉不能说出三界。阿罗汉如果说他出三界,就犯了戒。

有一次,舍利弗可能是一个很庄严的人,可能是示现,常常有人毁谤他,到佛前去告状,阿罗汉不能说出三界,也不能说:「我已经断了烦恼。」

有一次,就有一个人跑到佛前去告状:「舍利弗说他已经出三界、断烦恼了。」佛紧急就叫阿难击铅锤召僧众,就说:「舍利弗,有人说你已经断了烦恼,出了三界有这回事吗?」他说:「世尊,我没有这样说。」

「那你是说了什么?」他说:「世尊,我只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其实这四句合起来就是我已经断烦恼、出三界,但就是不能这样讲这样子的话。舍利弗被毁谤的事,真的都很好笑。

释迦佛有一个独子叫罗睺罗,小时候就出家,出家以后,佛没有直接就收他,是叫他拜舍利弗为师,依我们中国来讲,释迦佛应该是罗睺罗的师公,结果小罗睺罗就跟他师父舍利弗进进出出,乞食也一起,应供也一起。

过了一阵子,世尊就看到罗睺罗越来越瘦,碰巧他们去应供回来,有人来跟世尊说:「世尊,舍利弗都没有把东西给罗睺罗吃,吃东西只自己吃,那个是属于不净食。」

后来世尊就在集会的时候问舍利弗:「你出去应供受不净食?」舍利弗一听,也没问什么,而且他吃进去至少是一个多小时之前的事情。如果是我们,已经都消化掉了。

他就用神通力把刚吃的东西全部吐出来,表示他不受不净食。吐完以后,佛就讲因缘,就告诉舍利弗:「你有一个小沙弥,你要照顾他。你是大比丘,人家都供养你,都不会去注意小沙弥,好吃的都给你吃了,他就没得吃,就越来越瘦,而且不像在佛寺,你应供以后回来还可以吃,寺里没有东西了,就饿肚子。」

舍利弗很硬,一听人家告他受不净食就都吐出来。舍利弗生生世世尊贵的种姓,傲慢心、瞋恨心也很强,所以到现在成了阿罗汉那个慢心、瞋心的习气还在,所以受不了世尊一句话,就把它都吐光了。

讲故事还是很好,比不要睡觉要好;我一讲故事,大家眼睛都睁大了。

[以上「怖魔、乞食、破恶、不生」,为比丘之四种意义。]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看,要作为比丘,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或德行,比丘应该怖魔、乞士(不求世间的美好)、破恶、追求烦恼不生的境界。

[因此经文中「大比丘」实系特指已证得阿罗汉道的比丘僧。]这很不得了,非常不得了。

我们比较,孔子被称为中国的圣人,他的弟子72贤,72个而已;佛有1250个,而且是已经证阿罗汉道的,证其他果报比较小的还没算,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都不算。

 楼主| 发表于 2020-5-24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再比较耶稣,他有12个弟子,连12个弟子都搞不定,结果还被弟子给出卖了,实在是很没面子,而且因此被出卖死掉了。

耶和华也很奇怪,很没道理,有事没事创造一个亚当,创造一个人以后,再创造十分之一个人夏娃。为什么夏娃是十分之一人?因为是亚当一根肋骨造成的,说十分之一也说多了,因为只有一点点。

结果这两个又这么白痴,在伊甸园里面就光会晒太阳,没穿衣服也不知道,当然不会懂得相亲相爱的动作。

还有耶和华要打撒旦又打不死,还让撒旦化成蛇去引诱夏娃,引诱夏娃没关系,耶和华实在没道理,他又做出苹果树在伊甸园里,苹果树生出苹果又不准人家吃,吃了又犯了「原罪」,「原罪」就是因为咬了一口苹果。如果咬了一口苹果就是犯了重罪的话,那美国人天天都在犯罪,因为美国苹果很多。

还有很笑话的事,两个虽然都是白痴,但夏娃比较聪明,因为撒旦化成的蛇知道:如果他去引诱亚当的话,这个呆子一定不会懂,他一定不成就。可能他也无父无母,可能还不会讲话,可是蛇用手比的、打手语的,夏娃看得懂,夏娃一看是要摘苹果咬一口,就照做了。可是它如果做同样动作给亚当看,亚当一定不懂,都傻愣愣的。因此人类就堕落了,逐出伊甸园。

开个玩笑,被逐出伊甸园可能上帝说造了这么好的环境、漂亮的花园,太美妙、太好了,他后悔了,想要自己住,可是想不到借口,于是就搞条蛇、弄棵树,让它们咬苹果。我想到那个苹果一人咬一口,我猜那剩下的苹果是夏娃吃掉了,因为夏娃点子比较多。

这就是为什么无论东方、西方,男人都会欺压女人,因为他怀恨当初苹果都被你吃掉,心里不甘,一直都是男尊女卑,讨回公道。这讲得比李敖的还精彩。

这上帝也真是没道理,他打撒旦打不死,人类又被他害堕落了,他又来救人类,可是他又不自己来救,又派他独子来救,那个独子没救成,自己还死掉了,所以上帝不是全知全能,是无知无能。

结果他独子救人不成,自己死掉说:「好,再来一次。」(Second Coming)耶稣已经走了,有一天会回来,第一次没救成还要再来一次。

这像我们以前玩象棋,被人将军,说:「不算不算,重来。」那个上帝派他儿子救人就这样:第一次没救成,「不算不算,重来一次。」

这样的宗教也可以信?骗人。为什么骗人呢?基督教以前都称天主教,天主教在马丁路德革新之前,他们教堂里面念的都是拉丁文。

一般人都不懂拉丁文,德国人、法国人一般人都不懂,因为那个是古文,他们唱颂、念、讲解都是拉丁文,只有天主教神父、修女有权可以看拉丁文的经典。

马丁˙路德把它翻成德文,第一个现代文,那是在十六世纪的时候。翻成德文,一般人就看得懂了。因为翻成德文了,法文、英文也都出来了,大家就看得懂《圣经》讲些什么东西,就不是教士的专利品。因为以前只是教士才看拉丁文的经典,所以一般人都不懂《圣经》里面讲些什么东西,所以就随它说,这就是一种愚民政策。

马丁˙路德把它翻译成德文,让大家都懂,所以他也被逐出教会。

因为翻成现代文以后,各国文字都出来,就引起宗教改革,也引起思想改革,文艺复兴也是从宗教改革开始。

你就知道,这样一比较,我们佛法真是太伟大、太了不起了。佛就唯恐众生不知、不解。

天主教就唯恐众生知、解,乃至于从最早的亚当为什么犯罪?夏娃为什么犯罪?因为他们知解。知解什么?知解自己光屁股,没穿衣服,这第一个智慧,第一个知道羞耻,知道自身是什么样的状况。

佛就是唯恐我们不知道,外道就是唯恐众生知道,乃至孔子都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就变成被后代帝王当成愚民政策的借口。

孔子的分别心是很大的,「由」就是「照着做」的意思。「对于人民,发布一道命令,叫他照着做就对了,不要多啰嗦讲什么道理,因为讲道理他也听不懂的!」所以他就把人民看扁了,「不可使知之」,跟他讲讲不通的。

佛就正好相反,一切众生就应该让他知、让他解、让他开悟,而且他毕生的努力、教化就是朝着这个目标,确确实实就是这样,他不怕你知解,也不怕你变成圣人,变成跟他一样成佛,不怕你就成佛。

你如果在基督教,你说你将来要跟上帝一样,那你就死了。如果在古代,就被烧死了。你看看,佛法的伟大!

一切帝王也是一样,唯恐人民有知识,尤其是专制帝王,尽量让人民愚痴,让人民不能思惟、分辨,他好控制。你看,佛真的是很伟大,怕我们不知、怕我们愚痴。

[「众」:梵文为「僧伽」,译为和合,故得称「和合众」。僧众以和合,故得共住、共修。]

[「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释尊的常随圣众,「俱」,在一起之义。]

[经文]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毘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注释]

[「无漏」:「漏」,即是烦恼之异名。]「烦恼」又称为「漏」。为什么烦恼称为漏呢?这是从「法」上来说,因为我们心里面如果有烦恼,那我们摄受了佛法的智慧存不住的。

俗语说:「存不住钱,手合不起来会漏财。」因为有漏洞,所以会漏,佛法的法财装到你心里面放不住,会跑掉。

因为你心里有烦恼,就好像器皿有漏洞一样。心器可以装如来法,这个心器变成法器,堪装如来的法,叫「法器」。如果你心器有漏洞,如来法装进去就漏掉,到后来就漏光。

心器除了不能有漏洞之外,还要干净。如果不干净,如来甘露装进去变成毒水。

「无漏」就是没有漏洞,所有装进去的如来法都存在那里,称为「无漏」。大阿罗汉都没有烦恼的漏洞。「无漏」就是没有烦恼。

[三界有三种漏:欲漏、有漏、无明漏。]欲界的烦恼,称为「欲漏」;色界称为「有漏」;无色界的烦恼称为「无明漏」。

[圣人已破婬、怒、痴诸烦恼,]也就是贪、瞋、痴,以婬为首,所以这些烦恼都已经破了,[故达于无漏(无烦恼)之境界。]也就是没有烦恼的境界。

[「阿罗汉」:梵文Arhat,又译为「阿罗诃」,其义为:1.无生——阿罗汉烦恼已不再生起,故称无生。

2.又,阿罗汉此身是最后身,更不再来三界受生,故称无生。

3.杀贼——阿罗汉具足戒定慧,]能断一切烦恼,[能杀烦恼贼。

4.应供——阿罗汉成就涅槃圣道,为世间]三界一切人天都要供养,是[第一福田,

佛说「若人供养阿罗汉,得福无量」,]修大福德,得作出世正因,[是故一切世间之众生,为令自身速离贫苦厄难,速得福智资粮,应当供养阿罗汉,故称应供。]这个「应供」跟佛的「应供」是同样的意思。

[「佛子住持」:「佛子」为佛之真子,]就是菩萨,[以能绍继佛志,拔济众生,故称佛子。

又《法华经》说菩萨是「从佛口出,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堪绍佛种」。]

「从佛口出」,不要认为说菩萨真的是从佛的嘴巴吐出来,佛吐出来的是法,菩萨是佛所说出来的法生出来的意思,不要依文解义。

[「住持」有二义:1.「住」法王家,「持」秘密藏(即首楞严之密法);2.「住」首楞严三昧,「持」如实修证。]

「住持」,后来就变化成当佛寺的主人叫「住持」。原来是指「法」上的,而不是住在一起庙里面。

[「善超诸有」:「超」是超越。「有」具有二义:]

[一、「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亦即是三界,以三界皆是「有法」,有因有果、有生有死,]乃至于有苦有烦恼,所以称为有,[而非涅槃之无生,故三界又称为「三有」;

又,三有亦即是三界之生死:「欲有」即欲界之生死;「色有」即色界之生死;「无色有」即无色界之生死;以三界皆有生死、有烦恼、有苦,故称为三有。]

[二、「二十五有」——二十五有为从三界开出(「开出」之义为:再进一步详细分类,亦即「广说」):]

[(1)欲界有「十四有」——四恶趣(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生)、四大洲(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六欲天(①四天王天、②忉利天、③焰摩天、④兜率天、⑤化乐天、⑥他化自在天)。]包括天上天下都有了。

[(2)色界有「七有」——四禅天、大梵天、净居天、无想天。]

[(3)无色界有「四有」——即四空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以上十四加七加四,合共二十五,故称「二十五有」。

又所谓「二十五有」,亦即在三界中共有二十五种果报之义,众生于三界中无始生死往来,不离此二十五处。]二十五种果报,也可以说二十五个地方。

[此言:这些大比丘众,都能以如来之妙善方便法门,超越三界诸有生死之苦果。]

讲这部经不好讲,因为太严肃;太严肃的话,你们常常就去见周公,跟周公讨论《首楞严经》。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5-26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30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能于国土成就威仪」:「国土」,即佛土,亦即佛所化之土,或称一佛世界,即三千大千世界。]

什么是「三千大千世界」?我们这个太阳系,一千个太阳系,也就是一千个太阳,一千个太阳那个整个系统,包括地球、水星、火星、木星、金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整个合在一起算是一个太阳系。

就一个太阳为中心,它的周围多围绕的这星球叫太阳系。

一千个太阳系就称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太阳系就等于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等于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等于一个大千世界,这是天文数字的天文数字。

小千、中千、大千有三个千就把它称为三千,然后重复为一个大千世界,就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这整个叫一个佛世界,一个佛土,一尊佛所化的土。

「化」有两个意思,一是教化,佛所教化的整个世界的领域有这么大,三千大千世界。

二、化以密教的意义来讲,显教是这样讲是「变化」的意思。譬如阿弥陀佛的化土也是三千大千世界。

像我们刚刚传的药师佛,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他的世界也是三千大千世界,反正一个佛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10亿个太阳系那么大的世界叫三千大千世界。

这就是一个佛所主化的领域。一个佛所主化的有十亿个太阳系,

总共有几个佛世界?有无量无边的佛世界,佛世界是无量无边的,整个宇宙是无量无边的,跟基督教所说的就差太多了。

基督教世界就光是一个太阳系,而且认为地球是这个太阳系的中心,太阳是绕地球,这正好是错的。大家都知道了,现在科学也研究出来,有天文望远镜的关系知道世界很大、很大,但那个很大跟佛法来讲又不能比,又太小了。

依天文学来讲整个cosmos(宇宙),第一个就是太阳系,有很多太阳系组成银河,很多银河组成岛宇宙,很多岛宇宙组成一个星云,很多星云构成一个宇宙,很多是多少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字。不过这已经比基督教进步太多,但跟佛法没得比。

一佛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那三千大千世界不是只有三千,是有三种千的意思。

[「威仪」,即行住坐卧四威仪,「成就威仪」,亦即是成就戒法庄严之义。]

「威仪」,通常是从「戒法」里面产生的。持戒的人因为有「戒体」,因为「戒体」而有「戒相」,因为「戒相」而有「戒行」,依相而行,戒里面所规定的种种相起「戒行」,而成就「戒德」。「戒德」是在内的,接着成就「戒威」,不怒而威,没有生气,但很威严。

「戒体→戒相→戒行→戒德→戒威仪」,这种程序就叫作「威仪」,这都是从「戒品」而来、从「持戒」而来的。

修禅定会不会有威仪?也会有,但得修成就才行,修成才有威仪。我讲过,得到禅定,就得到「定共戒」。你没有刻意去持戒,但因为修定的关系,心清净不乱,自然就产生一种威仪。

心清净不乱,你就不会犯戒,不是用身口以及意识去约束你的行为令不犯戒,等于是反过来,成就「定品」,成就禅定。因为禅定摄心不乱以后,自然就不喜欢去做犯戒、破戒的事情,那些事是染污的。

持戒以后,心清净,跟染污行以及染污境不相应,而且会觉得烦恼。所有的一切杂跟染的事情、杂染的境界都不相应,自然就不喜欢。

好像你吃素久了,就不喜欢烤肉的味道,但你不吃素的时候,闻到烤肉是香的。吃长素以后,闻到烤肉是臭的。这是很奇怪的。

相同的,得了定的人,对于五欲都觉得不乐,都不会喜欢。甚至所有的修行也都是一样,学佛以后,种种世间的快乐都觉得是一种颠倒,都觉得不是快乐。自然不觉得快乐,不喜欢自然就不做,而不是勉强不做,

这个是从「摄心为定」来的这种「戒品」,所以叫「定共戒」。你得到禅定以后,心里自然会产生一种戒法,令你自然不会去犯戒,而且是所有得到定的人都有这样「戒品」。

但这种「定共戒」不一定受戒不受戒,譬如在家众,没有受比丘戒,但是因为你入了禅定就自然离欲,不用去勉强就自然离欲,你对色声香味触都不喜欢。以前是很贪着,现在就不相应了。

另外,跟「定共戒」类似的「道共戒」,「道共戒」是证道,「定共戒」是得定以后就得到那种戒,「道共戒」是证道,譬如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菩萨诸地,自然就会产生一种「道共戒」。

这个「戒品」的层次又更高,又更加清净,完完全全叫作「无功用行」。你不用「作意」去约束自己,自然就依着戒律而行,而且不觉得困难、难过。

孔子所说的:「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那个「耳顺」,跟佛法的「耳顺」又不一样。「六十而耳顺」,听人家讲话,不会不顺耳。

如果以佛法来讲,对音声得到「忍」,音声忍,人家讲什么难听话,乃至咒骂、挖苦都不会难过。

[此言:这些大比丘,都能于佛化之国土,具足戒品,]若没有得定,没有得道的人,以信心跟愿力去持戒,就比较辛苦。

因为信心、愿力强的关系,而且又有「戒体」,所以也可以持得清净,信心、愿力、毅力。

如果得定,乃至得道更不用说,你的「戒品」一定是清净成就。「品」就是「品目」、「类别」。「戒」有很多类别、很多项目,不管是大大小小,你都可以具足,可以持的很好,叫「具足戒品」。

这些大比丘成就威仪,也就是成就戒法庄严的意思。

这里是说这些大比丘都能在佛化的国土,他们都能够具足所有的戒品,[一切时中成就四威仪。]

「四威仪」,行、住、坐、卧。大比丘走路有走路的样子、坐有坐相、立有立相,住就是站着不动,坐就是坐着了,都有一个威仪在,自然而然是这样子。

相对于在家人,平常在公司或职场也是很正经的,回家就瘫了,沙发一躺,两只脚就翘在茶几上,大概都是这样子。出家人就不能这样做。

[「从佛转轮」:随从佛世尊转正法轮,度化有情。「轮」有七义:

一、摧辗:]「辗」就是辗压[能摧辗烦恼故;]把烦恼压碎,也就是破坏、破除烦恼。这是它根本的意思,但是比较消极的。

[二、运载:]是比较积极的,[能载众生至彼岸故;]度众生到彼岸的意思;「轮」就是代表车。

[三、圆满:]因为轮一定是圆的,代表[佛之法门初善、中善、后亦善,故究竟圆满,譬之如轮;

四、无量无尽:佛之法门无量无边,譬如轮之转动,无有始终可得;]你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永远一直在转,叫「无边无量」。

[五、一切通达:佛之法门,譬如轮之有辐、有辏、诸辐通达于四方,而无障碍;]轮子中间的轴叫「辏」,外面一根一根的车条叫「辐」,中间空的叫「毂」,第五个意思是辐有很多可以通达到很多地方,代表佛的法门可以通达无量。虽然通达无量,可是它是从中心出发的,万法归一回到中心点。

[六、万法归一:佛之法门无量,譬如轮之众辐,然众辐亦皆归于一辏,如众海水,等同一味,谓菩提味、涅槃味;

七、万法中空:佛之法门力用虽无量,]它有力量,而且有作用,是无量的,[譬如众辐,然辐之用系于一毂gǔ,以毂中空,]插个轴就可以转了。[故有轮之用;如来法亦如是,诸法体空,无相,故成法之无尽力用,得度众生出于有为。]

[「妙堪遗嘱」:「妙」,智慧殊妙。]「妙」,传统注经解释都是「空而不空,有而非有」,我就不去抄那个,这讲了等于没讲。因为「空而不空,有而非有」,所以很妙。

[「堪」,能。「遗嘱」,佛临涅槃前,所咐嘱弟子度化有情之遗志。此言,这些大比丘,]很多不是实法阿罗汉,而是权阿罗汉,[都证入了胜妙之智慧,而堪能绍继如来度化一切有情之咐嘱。]

[「严净毘尼」:「严」,庄严。「净」,清净、净持。]令所持的毘尼(戒律)庄严而清净。[「毘尼」,梵文「毘奈耶(Vināya)」、或「毘尼耶」之省言,戒律之总称。]

戒律还有「尸罗」,「尸罗」是「清净」的意思。

还有「波罗提木叉」,是指一条一条的,「别解脱」,你持哪一条一条的戒条,是个别的,叫「波罗提木叉」,读作「Praktimokso」,所以也叫「别解脱」;因为你持一条戒,就有一个解脱。

「毘奈耶」就总称,以英文文法来讲叫「集合名词」;「波罗提木叉」就是「戒」的别称,以英文文法来讲叫「普通名词」了。

「尸罗」(Śila)也是「戒」,但它算是总称的,「尸罗」是「清凉」的意思,持戒能够清净,能够令五欲之火熄灭,所以心清净。

「毘奈耶」是佛的律法最庄严的一个讲法。如果用英文翻译「毘奈耶」,就是「buddha′s law」(佛的律法)。

如果你跟老美讲「buddha′s law」,他就很清楚了;如果你跟老中讲「buddha′s law」,就搞不清楚了。因为老美比较注重法律,有守法的概念。中国人有不守法的观念,你跟他人讲「毘奈耶」就是「Law」,他从来搞不清楚。

去过美国的人就知道,如果有人对你说什么什么,你说:「This is law.」噢,就很倏然起敬,这样子。这是法律,那就没有人再跟你辩白什么了。不管是员警讲的,或是你老板讲的,或是店员讲的,说:「我不能跟你降价了,This is law.」那就没得谈了,那你只好乖乖的付那么多钱。

但是老中就不会这样,法外施恩,就硬拗了。说:「法律是人编的嘛,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这就是中国人。

[此言:这些大比丘僧,于敬持如来律法方面,都能清净、庄严。

戒品清净即不破戒、不漏戒、不缺戒、不污戒。]「破」,就整个都完了,叫「破戒」。

譬如说「戒体」是一个汽球,佛说弟子持戒要不破、不漏、不穿孔。好像一个汽球,不能用针扎,一扎就没了。好像「戒体」,你受了五戒,破了一戒,其他都没了。因为好像汽球一样是整体的,

「戒体」是整体的,不能说你破了一戒还有四戒的「戒体」,「戒体」是一个,「one and only」(唯一的)。「戒」,大的不破,小的不漏,也不缺,不能缺少。

少做一点功夫,这个中国人最会,抓法律漏洞。很可惜,佛的法比世间国家法律还要利害,真的是法网恢恢。

「不污戒」,污戒就染污它。[以戒品清净,故得四威仪妙相庄严。]

你看《楞严经》一开始的时候,这几个句子一看,真的是很棒!宰相房融把它顺了一下,写的这么漂亮的文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9-30 10: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