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58
成观法师讲解

第一处阿难的宗因都有,然后喻是没有,然后如来破斥的时候就有宗因喻,都有,而且还有一个合。

第二处

阿难论证        如来破斥
宗        因        喻        宗        因        喻
心在身外(计外道)        因缺。(唯闻佛破斥心在身内,故依逻辑推论:「非内必外」。然此不得为因明之正因。故因缺。)        ▲如灯在室外,不能照到室内,但能照室外。
→[法合]∴心在身外,故不能见内,但能见外。        心非在身外        ▲心在身外则:(1)身心分离;(2)身心不能相知。        (1)一人食,众不能饱→[法合]∴身心并不分离。(2)眼见如来手,心即知是手,→[法合][合]身心非不相知,[结]心在身外不成。

然后,第二处的时候,阿难的「宗:心在身外」,因缺了,但是他有喻,最后有法合。然后如来破斥的「宗:心非在身外」,然后有「因」,有「喻」。

第三处
阿难论证        如来破斥
宗        因        喻        宗        因        喻
心潜在根内(此为身内或中间的变体)(自心妄想计)        缺。(亦是因身内身外皆不成,故依逻辑推理,再加想像,而立是宗。)        喻如戴眼镜(以眼喻心,以眼镜喻眼)故能明见外境没有障碍。[合]∴能见外,不能见内脏,(潜在根内故,如眼躲在眼镜后。)                 ▲就喻而破。若如戴眼镜:(1)戴眼镜者能自见其眼镜。[合]应能自见眼[结]然不能自见眼∴「法喻不齐」(法跟比喻不适当,所以不能当证明)(2)[纵]就是让步,若能自见眼→ 眼成外境,失去能见之功 [合]然眼实不失去能见之功[结]法喻不齐。         

第三处,阿难是宗因喻都有,如来就只有因,因里面有合、结,「结」里面有写一个「法喻不齐」,就说他的法跟比喻不适当,所以不能当作证明。这就是简单地讲一讲,因为如果要详细讲的话,一来很花时间,二来我们这里不是要学因明学,所以有的人听了不是很顺。看245页,如来破斥哪里,有一个「纵」,接着有一个「结:法喻不齐」。大致是这样子,每一处都把它分析一下,宗因喻。

第四处
阿难论证        如来破斥
宗        因        喻        宗        因        喻
心能内外对(自妄想计)。        ▲众生有七窍、有五脏[推论]⑴开眼见明→外对见境。⑵闭眼见暗→内对见自内身                          A﹒若闭眼见暗为内对见自内身:(1)暗境若在「眼前」,与眼相对,则暗境不是内身(2)[纵]若暗境是内身→则暗室皆成你腑脏。[结]闭眼见暗时,①所见暗境不是内脏②不是内对而见(眼不能内对而见)B﹒开眼见明:(1)若开眼不能内对而见(而独许闭眼能内对)[结]眼既不能内对而见,则不论开眼闭眼应皆然。(2)[纵]若开眼能内对而见,→则应能自见己面。[结]然实不能自见己面,故「内对」不成。(3)[纵]若能自见己面→则心应在虚空中。[结]然心实非在虚空中,故「内对」不成。(4)[纵]心若真的在虚空中→则眼虽有见,而身并不能知(以身心相离故。)[结]然眼见时、身非不知(故知身心并非相离——心非在虚空中:「心在虚空中」不成)(5)[纵]若暂许你说「心与眼各有一觉体」→则便成「一身之中有两心体(觉知之体)」:一身既有二心体,则成佛时,一人应成两佛。[结]然实一人不能成两佛;一身不成二佛。故「心眼各有一觉」宗不成。         
第四处,阿难有宗因,如来的因就讲的很多。

第五处
阿难论证        如来破斥
宗        因        喻        宗        因        喻
心随和合而有(不解藏教通教妄计)        ▲「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则随有。                          [以心有体,心无体来分破和合而生]。如来破斥:A﹒若心无体 ⑴则非从和合而有,故「无所合」[结]「心无体而可从和合而生」宗不得立。 ⑵[纵]若心无体而可从和合而生→十九界因七尘合而生[结]是义不然:∴「心无体而可从和合而生」宗不得立。B﹒若心有体:a1此体为由内而出→应能见身内,然不能见身内∴此体非由内出  [结]「此心有体」宗不得立。A2此体从外入→应能见己面。然不能见己面∴此体非由外入[结]「此心有体」宗不得立。b1此心为一体→捏一肢,四肢皆应觉,然实不然,∴此身非一体。[结]「此心有体」宗不得立。b2此心为多体→则一人成多人,何体为你? ∴法即混乱。事实非然,∴此心非多体。[结]「此心有体」宗不得立。c1此心体遍身→则与「一体」同:捏一肢,四肢皆觉,而实不然,∴此心体非遍身[结]「此心有体」宗不得立。c2此心体不遍身(只在局部)→同时摸头与足,头若有觉,足应无知。而实不然。∴此心体非不遍身 [结]1﹒「此心有体」宗不得立。2﹒「此心有体而可从和合生」宗不成。[总结]心有体、心无体,皆不得随法和合而有。∴「随所合处,心则随有」宗不得立。         

第五处,阿难论证,宗因有,喻就没有了,如来用因来破,因讲了很多种,有体、无体、多体等等。看249页。

第六处
阿难论证        如来破斥
宗        因        喻        宗        因        喻
心在中间(妄引佛实相语,加逻辑推论妄计)        甲、⑴[引佛语]「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⑵[推论] a.心若在身内,却对身内一无所知;故心不在身内。b.心若在身外,则身心变成不相知;故心不在身外。 c.不在内、不在外→当在中间。乙、 ⑴阿难引佛语:「眼色为缘,生于眼识」⑵[推论]心生于根尘相接之中                          甲、A.此「中间」为在你身上(身上有两种) ⑴在边(皮肤上)→表皮非中间[结]心非在边。⑵在身中→则与「在身内」同:应能见内身[结]心非在身中。[分结]⑴此中间非在你身上;⑵「心在中间」宗不得立 B.此「中间」在身外某处a.无所表(不能以方位来表示)→则与「无处所」同[结]⑴此中间无所表不成;⑵此心非在无所表的身外某处b.有所表→则方位不定(依立场而有各种不同标示)[例]表为中,东看成西,南看成北  [结]⑴此中间在身外不成;⑵此心非在有所表的身外某处  [分结]⑴此中间非在你身外某处;⑵「心在中间」宗不得立。乙、A.若此心为兼二(兼根尘二者之性)→一切外物与心体(物与心)、有知与无知、有情与无情都将变成相杂乱、相敌对,而不和合 [结]⑴然而心不能于「不和合」中生;⑵「此心兼二」(兼有根尘二性)不成。B.若此心不兼二→⑴则此心非如根之有知,又非如尘之无知—既非有知,又非无知,则此心即成无有体性;⑵然而世间万物无有一物是无有体性者[结]⑴此心体非离于「根之有知」与「尘之无知」之性;⑵ 「此心不兼二」不成[分结]「心生于根尘相接之中」宗不成。[总结]「心在中间」宗不得成立。         

第六处,阿难的「宗」是「心在中间」,「因」,「引佛语: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推论,a.心若在身内,却对身内一无所知;故心不在身内。」

如来破斥,分作「中间」,这中间又分作,在边或是在身中。

阿难论证的第二种「因,b.心若在身外,则身心变成不相知;故心不在身外。c.不在内、不在外→当在中间。」

如来破斥呢?这个中间不是在你的身上,那心在中间这个宗不得成立,此「中间」在身外某处,无所表;有所表,不管有所表,无所表,结论就是身在中间是不成的。因为这个心非在有所表,在身外的某处,所以结论,这中间不是在你身外的某处,因此说心在中间这个宗不能够成立。

然后看第六处,阿难的宗没有说,因就引佛语:「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推论」心生于根尘相接之中。然后如来破斥,这个心是兼二还是不兼二,结论就是,这个心体非离于「根之有知」与「尘之无知」之性;「此心不兼二」不成。第六处的总结,如来破斥的因没有,「心在中间」宗不得成立。

第七处
阿难论证        如来破斥
宗        因        喻        宗        因        喻
心无所在。        阿难引佛语自证其理。佛昔曾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一切无著,名之为心。」                          以此心为A.有体相B.无体相破。A.若此心无体相→则心同龟毛兔角,有名无实,实无一物。 a﹒既是「无物」 [结]则不得说「一切无着」。以心既「无物」,即无自体可着于任何它物,若再言它的性质是「无着」,不但是「赘言」(Redundancy),而且于理不通。b﹒若有个能「不着一切处」者[结]则不可说此心无体——你既说「不著一切处」,则证明你所说的心是有个「自体」,如是即与「是心无体」相冲突。[分结]若此心无体相,则「心无所在、一切无着」宗不成。(以「无体相」即「无物」;既是「无物」即没有「着」或「不着」的性质,因此也就没有论辩它是「有所着」或「无所着」的必要。)B﹒若此心有体相→⑴既有体相,一定有处所⑵既有处所,则定非无所着[分结]若此心有体相,则「心无所在、一切无着」宗不成。[总结]不论心「有体相」、或「无体相」,「心无所在,一切无着」宗皆不得成立。         

第七处,阿难的宗是「心无所在」,因是引佛语,「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一切无著,名之为心。」

如来破斥就心是有体相还是无体相来破,如果这个心是无体相,则有a﹒既是「无物」。b﹒若有个能「不着一切处」者,结论就是说,这个心无体,不着一切处,证明你所说的心是有个「自体」,如是即与「是心无体」相冲突。所以结论就是说,若此心无体相,则「心无所在、一切无着」宗不成。

B﹒若此心有体相→⑴既有体相,一定有处所⑵既有处所,则定非无所着。「分结」,若此心有体相,则「心无所在、一切无着」宗不成。「总结」不论心「有体相」、或「无体相」,「心无所在,一切无着」宗皆不得成立。

这就是七处征心的宗因喻,有兴趣的人可以深入去研究,这是我的创建,有史以来第一次把七处征心分成三支比量,因为我看你们兴趣不是很浓厚,所以我就很快讲过去。看254页,

[符号说明]∴所以。[合]法合。[结]结论。[纵]表让步(姑且许你、或假定你如是说)。→则,或推论、以此推知。[例]举例。[分结]小结论。[总结]总结论。

[「纵」:原义:「纵」者,放、放任、纵使。此「纵」亦是「欲擒故纵」之用意。古注家称「牒破」,]如果你看古代的注文「牒破」,你就跌破眼镜了;因为什么叫「牒破」,真的搞不懂。「牒破」就是「纵」的意思。[即是防止你这么狡辩,先把你说破:先把你可能想到或想说的反驳之处,全部提出、攻破,全面围剿,让你走投无路,俯首纳降。这也是一种「先发制人」(Pre-emptive)的辩证策略。]

布什说要打伊拉克,乃至打阿富汗也是。为什么要去打他?要防止他们来打我,他没打我我先打他。为什么?我想他会打我,所以我先打他,就把世界搞得一塌糊涂。

[如来常用此法破斥他人。]如来的说法或是教化众生的时候,自有他心通,他知道你要讲什么话,所以你还没讲他先把你讲出来,你就没得讲。

[又,关于宗、因、喻三支比量,欲深入探讨者,请见《因明入正理论义贯》(释成观法师撰注)。]

「七处征心」到此暂时结束,我们现在来看「七处征心」的目的是什么?表面上看来是要找那个心,「七处征心」的目的就是藉着征心而「七处破妄」的工作。

再由「七处破妄」而破一切言思,事实上不是为了要破妄,破妄还是一个手段而已,目的是为了要破一切言思。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破一切言思还是一个手段,既然言思破了,为什么要破言思?因为言思有时而穷。它有穷尽的,也就是它的作用是有一个限度,有很多地方我们的言语跟思惟是到不了的,譬如说一切的最深无上的理,以及心性都是言思所不及,乃至一切贤圣的境界,都是言思所不及。凡夫没有那种言语可以真正完完全全描摩出他们的境界。因此就要破言思,就是破凡夫对语言跟思惟的迷信,迷信言思是万能的,

事实上以佛菩萨来讲,言思的功能是很有限制的,破了言思就令人能够入于离言不思议的境界。为什么?这就显示从因开始,如来要突显的这个心是不可思议的,不止是佛的心不可思议,连众生心也是不可思议,所以你不要用思议心去思议这个心。

你如果当下离言,当下不思议,就能够所谓的契会或契入那个不思议的心的境界。当下离言思入不思议境界,就契会心的不思议境界,就已经进了那个因。

所谓的如来的密因是如来藏心,但如来藏心跟众生的心是同一个,你还没有契入佛心之前,要先契入自己的本心,这个本心就是成佛的本因。众生的本心里面就含着如来的本觉,只是还没证得,你若开始这样觉悟了以后,就叫「始觉本心」,就是所谓的初见性。

如果能够离言不思议,那就能离一切的烦恼,一切计着习气,这个到处征心去找那个心就是计着,遍计,到处去计着。

如果能够离计着习气,就入于无分别智,因此就能体入一向平等性的大圆镜智,都摄一切无所着之智。如果能离言不思议,则离一切言说、计着烦恼习气,「言说计着」是一种烦恼习气,因此就能够入无分别智。因为不计着了,就不分别了嘛。

无分别是一种智慧,这个无分别不是不了解、不了知,而是清清楚楚,但就是不贪着,叫做无分别智,因此就起平等性智。入无分别智,起平等性智。

这个就是如来这样一步一步的,有计划的摄引。这「七处征心」不只是为了玩论辩的游戏,目的是为了破斥一切虚妄的妄想计着。

刚刚在讲,这个心到底在哪里?佛的意思是这个心是不可思议、是不思议的,你如果要把它局限在哪里,它就在哪里;你如果把它脱掉一切的束缚,它就变成正遍知觉。目的就在这里,就是让你解脱,解脱掉心的所有的束缚,那它就自在无碍,正遍知觉。这个我《义贯》也没注出来,一讲就讲出来了,我也要记笔记。

下面讲第六节阿难再度请法,但在讲这个之前,刚刚有人对华严对四十二字观门有问题,因为我三月份要传这个法门,所以简单讲一下什么叫华严四十二字观门。你如果有华严四十二字观门,我最近编的,因为得了贤首宗跟慈恩宗的法脉以后,我就编了这一本,为了广传华严法门。

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善财童子就到了善知众艺童子就是菩萨那里,就跟他讲四十二字门。善知众艺就回答善财童子的问题,善财童子说:圣者,我已先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不知菩萨应该怎么样学菩萨行,如何修菩萨道。我听说您圣者善能教诲,希望你为我解说怎么样修行。

善知众艺童子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得到菩萨解脱这个法门,因此名善知众艺。而且我得到这个法门,我常常持这个解脱根本之字门。

这总共有四十二个,后面我列了一个四十二字门表,这四十二字就是:a ra pa c(zh)a na ,这五个就是文殊五字真言,所以华严四十二字门简单一句话讲就是华严四十二字真言,观音也有六字真言,文殊有五字真言,那华严有四十二字真言。华严四十二字真言就是成佛的法门。

第一个a字是代表一切法本不生,为什么?因为a是一切众生最先会发的第一个音,孩子呀呀学语,一开始就是讲a,所以它是第一个音,代表一切法的本初。

可是以智慧观了,这a字本不生,就是一切法本不生。不生就是不灭,不生不灭就是这个法门,所以你如果常持这个真言,就能够体入一切法本不生不灭,得不生不灭之体,那就是金刚不坏之体。

不生就是无生,所以就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意思我们都知道,但是你如何进入那个境界,那是完全两回事,因为那也不是有一个地方你进得去,是看不见,是无相的。

无相、很深的道理、很深的智慧、很高的境界,所以一定要乘佛力、法力;佛的威神、法的威力,转你的心性,你才能进去、体入那个境界。

你若体入无生法忍,那就是无生大菩萨,怎么样能够进去?就常持四十二字真言法门,就容易进入。为什么?因为华严经是一切经王,而且华严经的教主是毗卢遮那佛,就是法身佛,所以华严经是法身佛的境界,而四十二字门是八十华严,整部华严经精华的精华,最精粹的,然后把它撮成四十二字,代表了一切最甚深的道理,最甚深的法门。

这个法门你除了念真言以外,如果你会梵文可以去观那个梵文,而且还观那个意思。譬如你念a字的时候就观,观就是思惟一切法本不生;ra字就思惟一切法离尘垢,关于这些我等灌顶法会再详细解释。因为这样的思惟你就容易体入那个境界。

华严四十二字门主要就是持这四十二字真言,令你入无量般若波罗蜜的境界。称a字时,这个称就是念,念a字的时候,由于菩萨威德力,就能够悟入无差别境界般若波罗蜜门,悟一切法本不生。称ra字时就入无边际差别般若波罗蜜门,悟一切法离尘垢。

这个详细我们灌顶的时候再讲,这样了解吧,这个里面就是有无量的如来的威德、威神在里面。你如果学了这个法门,每天念若干遍,少则三遍,多则五遍、七遍、十四遍都可以,每天都念,尽形寿,这样没有很大的负担,而且又受用无穷。可以疾趋佛道,又省时间又省钱,非常好。

[第六节 阿难再度请法]

[经文]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毘罗咒,为彼所转,溺于婬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这个时候阿难就在大众之中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因为印度的袈裟是两边披着,为了表示恭敬,就会把右边的袈裟放下来,就变成我们现在这样斜斜的。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跟佛说:「我是如来最小之弟」就是堂弟。佛的父亲净饭王总共有四个兄弟,生了八个孩子,释迦牟尼佛总共有七个堂兄弟。

「蒙佛慈爱」摄受,虽然现在出家,但是还是仗势着憍怜。「怜」是怜爱的意思。楚楚可怜,那个「怜」是爱的意思,可爱。你看看,他刚刚辩不过人,现在就撒娇,要动之以情。

「所以多闻,」我虽然多闻,可见阿难现在年纪还很轻。但是因为不勤修定,所以就未得无漏,「无漏」有三种:欲漏、有漏、无明漏。「漏」就是烦恼。欲漏就是欲界的烦恼,有漏就是色界的烦恼,无明漏是无色界的烦恼。为什么称为「漏」?因为我们众生心有很多缺陷,佛的甘露法乳放进去就会漏掉,所以叫「漏」。你看念经念念就会忘掉。

「不能折伏娑毘罗咒,」所以不能折服他们的先梵天咒,「为彼所转,」为那个咒所转动,「溺于婬舍。」沈溺在婬舍(婬家)里面,

「当由不知真际所诣。」这一定是由于不了知真如实际所在之处,不知道真如实际是在哪个地方、范围有多大。

「唯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这个「路」的是方法。奢摩他是「止」的意思,「止」就是止息烦恼。我们在讲《小止观》中「止观」的「止」,也是止息烦恼的意思。「奢摩他」也可以拿来当作「定」的通称,因为它是「止」,烦恼一止,心就定了,所以「奢摩他」是定。

「令诸阐提」而且令一阐提,一阐提读作「Icchantika」,我们中文省略了很多字,一不是一个两个的意思,是音译。梵文的「I」,是印欧语系「NO」的意思。「Icchantika」的意思是「信不具」,不具足信根。「信不具」就是没有信心,什么信心?就是不信三宝,不信佛法,没有信根的人。

「隳弥戾车。」「隳」是毁坏、破坏,「弥戾车」就是恶知见,喜欢垢秽的人叫「弥戾车」。

阿难希望佛陀开示我们「奢摩他」,令对三宝、佛法僧三宝没有信心的一阐提人,能够破坏一阐提人的恶知见。这样说完就五体投地,又称为「五轮着地」。

「即诸大众,倾渴翘伫,」倾心地渴望翘首等待、期待,听闻佛的开示及训诲。这里就是阿难请求开示真正实修的法门,也就是行门。

[注释]

[「偏袒右肩」:在印度,出家众平常袈裟为覆双肩,礼佛时,为表示敬意,露出右肩,以右方为大,故裸露右肩表示极其赤诚恭敬。]

[「右膝着地」:印度之敬礼法。据《释门皈敬仪》卷下载,此礼又称为互跪,或胡跪,为有所启请,或悔过授受之仪,且云:「僧是丈夫,刚干事立,故制互跪。尼是女弱,翘苦易劳,故令长跪。」]男众出家众,因为是男的,身体比较强,所以就制胡跪,就跪一脚,右膝着地;女众常跪就两只脚,这是在印度的礼仪。[故在西域请法时或忏悔时为男众胡跪,女众长跪。但在中土,除了真言宗某些仪轨外,一般全是长跪为多。]

[「如来最小之弟」:佛父有四兄弟,四王共有八子,阿难是八个堂兄弟中年龄最小的。]佛父就是净饭王,不是双修法的佛父、佛母。

[「蒙佛慈爱」:指佛摄受他出家。]

[「犹恃憍怜」:「恃」,依靠,倚。「憍」,同「骄」,恣也,矜也,在此为宠之义。「怜」,爱也。此言,靠着佛对我的宠爱。(故有恃无恐。)]所以他就不是很努力了。

[「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三圣学(三无漏学)为闻、思、修。阿难在修行上,只止于多闻,]闻思修三慧里面他只修闻慧,[未能再进一步,而求得无漏道果。]「思慧」不要误解,这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想一想的思,这是静坐思惟,也就是在定中修叫「思」,修慧更要在定中修。只有闻慧不一在定中,平常听经、闻法、增长佛理上的智慧叫「闻慧」。

[「为彼所转」:「转」,动也,影响、左右也。因阿难未得无漏道果,故道共戒未成,定力不足,故能为邪咒之力所转动。]

戒,有「定共戒」跟「道共戒」。「定共戒」就是你如果得定,因为定力所持,会产生一种戒的力量,自然就令你持戒清净;这种戒行清净的境界,是由定力产生的。为什么叫「共」?所有得定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戒体,这等于是戒体的增上,你已经得戒的人进修定;得定以后,那个戒体就非常坚固,不会破坏,而且很清净。

「道共戒」就是转有漏的戒体变成无漏戒,有漏的戒体就变成无漏的,这个戒就永远不会破坏,是由得道这个道力所产生的。所有得道的人从初果到四果,或是菩萨的种种果证,都会产生这种戒体,令你原来所摄受的戒体增上,变成无漏的法身。

这个真的就是法身,五分法身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那个戒法身已经成就,不会破坏了,就成就这个法身,得道了。

如果已经得定或是得道,得定当然也大概可以抵挡外道的先梵天神咒,得道更加没问题,因为没有修定,没有得道无漏道果,所以被先梵天神咒所转。

[「溺于婬舍」:「溺」,沈溺、汩没。因为邪咒咒力所摄,所以昏昏沈沈,全身与心皆无力,犹如人溺于水中,无力抵挡流水之力。阿难于婬舍中,无力自恃,故称为「溺」。又,溺水者将死,而僧人溺于婬舍,法身慧命将尽,故亦称为「溺」。]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7-8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59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今天天气比较冷,所以我戴着帽子,请大家端身正坐,专心听讲,不做旁的事。阿难再度请法请佛世尊开示奢摩他路,怎么样修行,他发心要修定,这就是阿难正式要实修了。

[「当由不知真际所诣」:「真际」,真如实际之理地,也就是真心。「诣」,往,至。此言,定当是由于不知真心何往(不知真心到哪里去了,以迷失真心故不知其所至之处)才会如此。]

迷失,真心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事实上是不知道自己跑到哪里去了,正好反过来了;因为自己心迷了,所以离开了本心。妄心往外跑就迷失了,反而找不到回去的路,所以忘失了本心,「不知真际所诣」,不知道本心跑到哪里去,这是迷中的人讲的话。

事实上是不知道自己这颗心到处乱跑,现在找不到本心,却说不知道本心跑到哪里去,倒过来讲,这是颠倒,因为迷没有开悟,所以讲颠倒话。

[阿难之意为,若知道真心到哪里去了,(知道真心在哪里),便知怎么修,也才能把握住它。]

[「奢摩他路」:「奢摩他」,止也,定也。即阿难在前面所请的三种定名中的第一个。]一切修定都是以奢摩他为第一个,你如果看到奢摩他的拉丁拼音Śamatha,「Ś」是发「sh」的音,「th」的「h」不发音。「奢摩他」就是止观的「止」,止息妄心,妄心一止就定下来;因为妄心,就是散乱心,止息散乱。[「路」,道,法门。]

[「阐提」:梵文「一阐提」(Iccantika),信不具,]也就是不具信,[亦即没有信根之人,佛在《涅槃经》中称一阐提人为断善根种性;以此类人不信三宝、不信正理,故不能修行善法,因此一切善根皆断,]

这是很可怕的一个名称,这个人善根完全没有,都断了,指所有不信三宝的人都是一阐提人;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僧的人,全都是一阐提人。包括一般世间人,如果不信三宝的,以及外道,[如此种性之人,名为断善根种性。]

为什么这么说?佛讲这个并不是有歧视的味道,而是指出事实。为什么怎么说呢?因为以真理来讲,不信三宝的人他所造的善,如果他有造善的话,那个善不是真正的善,都是世间无常败坏,跟能够断烦恼得菩提的善不相干,没有直接的关系。

佛法的善,通常它的究竟来讲,是依于无我而来的,但一切世间外道的善,都是依于我而来的。因为依于无我而来,所以它究竟的果一定是引领造这种善的人达到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有两个:第一个,就是二乘、小乘,他所达到的也是无我,但那个是比较不究竟,他那个无我,就是已经不会去凌犯他人,已经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伤害别人这种无我。

接着,有菩萨的无我,不仅是不会因为我伤害别人,甚至不顾自己我的利益而去利益他人,所以就真正的大无我。

刚刚那种无我,只是不会去惹别人、伤害别人的无我,不会因为我自己的我膨胀而去侵犯他人,那是比较没有那么究竟。但是他是消极的方面,已经到达可以自己没有烦恼,因为他没有想要害人的想法、害人之思。

佛法就是这么了不起,伟大!你照着佛法修行,渐渐就会走向无我,不会以自我为中心伤害他人,因为不会伤害他人,所以自己的烦恼就越来越少,最后就断烦恼。为什么?因为一切烦恼的根本就是我相的显现,如果无我相,就没烦恼,烦恼就断了。

无我相,就是我相断;我相断,即烦恼断。世间跟外道人不管他在造什么善,他都还是依于自己的我来造的,以佛法来讲都不能称为真正的善;既然所造的不是什么善,就没有善根,所以他的善根就断。

简单一句话:什么是善?无我即善。什么是不善?有我即不善。学佛人一天到晚喊断烦恼,除了知道烦恼是贪瞋痴之外,但它的根本就是我相。所以断我相,就是断烦恼;你不断我相,光断贪瞋痴,你还是断不了,因为我相是无明本。

[「隳弥戾车」:「隳」,坏,破坏,摧毁。「弥戾车」,梵文Mleccha,义为垢浊种,下贱种,恶知见,以此类人于印度生于边地(北方或西方),全不信佛法。

阿难之意为,若佛速开示我等奢摩他大定之路,不但我等得成定力,甚至可以制伏魔外,而令不信三宝之人,摧毁其恶知见,建立其正知见。]

这就是所谓度化外道。度化外道要有能力,自己要有定力、要有道力,这个道力的根本最主体就是定力,它的因先有戒力,再修定力。

[「五体投地」:又称五轮投地或五轮着地,此为敬礼中之最上者。《阿含经》云:「二肘、二膝、顶名轮也。」]

[「倾渴翘伫」:「倾」,倾心,全心全意。「渴」,渴望,渴仰,非常希望,非常期待之义。「翘」,举也,亦即翘企,举踵企望,就是直立、脚根抬起,颠(踮)着脚尖,向前方、远方企盼地望着。「伫」,等待。此言,与会大众都倾心渴望、翘企地等待如来开示。]

[「钦闻示诲」:「钦」,敬。]非常恭敬,叫「钦敬」。「钦」,本来的意思是「大」或「上」的意思,有一个「钦差大臣」,「钦」就是指「上」,「上差」,「上」是指皇上。[很恭敬地要听如来的开示教诲。]

[义贯]本节从略。

[诠论]

[阿难于七处全都被破之后,现在已无计可施,于是再度请法。因为是要请法,所以必须如法如仪、起立顶礼,长跪承听,这不但表示尊重如来,最主要还是表示尊重法,及为庄严法故。]

一切请法,如果向师父或法师请法,都应该是要这样的,要顶礼,然后跪着听,而且法师或师父一定要坐着。你如果原来坐着,就要站起来,顶礼长跪听,不能在那边坐着,还翘二郎腿。

请法有两种:解门或行门。请解门,就是你有佛理上或佛经上的字句、义理不懂,请示请教,这是关于解门。行门,就是关于诵经、仪轨、法门怎么修这些有所不懂的请示,乃至打坐、修定、礼佛、念佛怎么念等等这些都是行门。

还有请法的时候,如果师父坐着,你不能站着比师父高,然后你问,就变成师父要抬着头看你,这样不行。

[(近世由于电话方便,许多人不懂事,请教法师佛法时,不但不亲自去,顶礼如仪长跪承听——还用打电话问哩!实在太过「方便」了,也太随便了些。如此不尊重法,如何能增长智慧!?)]

[阿难此次请法,一开始时是说:「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这段用意是什么?即是西方辩论术所说的:诉诸感情(resorting to emotion),

中国的文章学中论说文之作法也说:论辩之法有两种:一者说之以理,二者动之以情。因为阿难在这之前,已词穷理尽,因此在说理这条路上已行不通了,于是转而欲动之以情;不但诉诸情感,而且还诉诸怜悯呢!

诸位如果问说:出家人怎么可以在论辩中诉诸感情呢?诸位须知,阿难在此时仍未得道,故还是凡夫之身,所以凡夫的习气还在,即如前面论辩中,亦一直使用世俗的逻辑推理之法,来谈论佛法,也是这个凡夫习气的原因。

如果您问:因阿难仍未证道,是凡夫身,所以论辩之中使用「诉诸感情」的方式,但佛是无上正等正觉,凡夫习气已断,为何佛在七处征心一开始时也是用类似的方法?世尊说:「汝我同气,情均天伦……。」这又是为什么?

答:这不是因为世尊爱诉诸感情的关系,而是因为对象的关系:由于当机的阿难仍未证道,犹有凡夫习气,而凡夫人最重的还是感情,尤其是亲情(所以凡夫众生称为有情),因为凡夫情重、智昏,所以不容易晓之以理,]

情重就必然智昏,一般凡夫人就容易意乱情迷,这个词恐怕也有点佛法的因缘,意乱所以情就迷了,这个成语蛮不错的。你就知道,一般年轻男女谈恋爱的一定是情迷,情迷就表示他心地一定是乱的。谈恋爱不一定是年轻的,主要是年轻的比较多。

因为情重智昏,所以不容易晓之以理,[若动之以情,则比较容易引他说出真话(那是为说出真正出家的动机),所以那不是如来贪爱,而是一时权便诱导,令发直心之言,以便知病源所在,应病与药。]

[经文]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这个时候世尊就从他的面门(就是脸上)放种种光,这是佛在这部经里面第二次放光,面门是表能见者。因为面上有眼睛,所以表示能见者。

光表示内心里面有般若心光,外面就放身光,如来的光主要是由让我们看到他外面的光,而想到他内心里面的智慧。所以你不要只是看到如来的光就到此为止。他的光是果,因是心内有般若,有般若心光,身体才能放身光,放光的意思是这样。

放光算是一种示现。为什么要放光?因为要让我们知道佛心中有智光,可这个智光我们众生看不到,菩萨可以看到;众生知道如来心中有光,但是众生看不到,于是佛把这个光放出来,所以表现连外面都可以放出来,心中就更加有光了。为了要让众生知道如来心中有光,所以放身光。众生不要只看到身光而执着身光,最重要的还是要推到源本,知道佛有心光。

 楼主| 发表于 2020-7-8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般若心光是因,本修因,因为修因有般若、有心光,得果的时候身能放光。般若心光是理,身光是事,已经到达完全通达,所以心中产生光、有光,事上也能放光,理事就一致圆融,这个光有这样的意思。

你不要看种种经典只看到如来放光,好像在变把戏,事实上他有他的意思:如来身都放光,心就更加有光。心中有光是什么?心光是里面的烦恼都没有了,都是智慧、德性,智德都充满,所以变成光。

末法时期很多人都说他已经成佛、开悟,或者是活佛等等,那你就何不放个光看看,从你的顶上放个光也好,眉间放个光、或面门放个光,放个光看看,要能照彻三千大千世界算数的,接触到的众生烦恼都消灭,你放放看,看看行不行,如果有的话,我们就承认你真的是开悟、成佛了,否则就不要这样讲,这样讲是犯大妄语。

「其光晃耀,如百千日」,佛的光好像百千日那么亮,但是他那个光是不会伤害人的。我们如果看太阳,你只能看一眼;多看的话,眼睛会坏掉。但佛日不会伤人眼,而且佛日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冷光灯,不会灼热;要不然,你看看不得了,太阳光几千万度,百千日是几百个几千个太阳的光度、热度,旁边的人马上就融化掉了。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六种震动:动、起、涌、震、吼、击,普佛世界就是所有的佛世界,普遍的都起这六种震动,表示六种妄识将震破了,背尘合觉的意思,这也算是一种代表的意思。经中表示阿难或众生的六种妄识由于佛的开示,震动了,很快要破了。

六种震动经上常有,但要知道,这是凡夫不会发觉,也不知道有六种震动,只有开悟的圣人才会觉知。因为佛不要惊动众生,只有圣贤,还有鬼神有通的才会觉知,凡夫就不知不觉。

就好像我讲天体的运行,它不是静止的,都不断的自转、公转,而且速度都大不得了,一秒钟几千里、几万里在运行,可是我们众生有没有感觉?你有没有觉得地球在运转?没有。所以你就可以想象,这个地球是这么大,你就好像一只蚂蚁爬在大皮球上,它没有感觉。

众生业力很奇怪,地球自转,我们头朝下的时候也没有觉得整个颠倒,快掉下去也不会。你看,有些动物爬到天花板上也不会感觉它是掉在上面,就好像地球转到下面去的时候,我们都没有感觉,很有意思。

代表连天体的运行凡夫都完全没有知觉,所以佛菩萨令大地震动,凡夫也没有感觉,要有神通的贤圣、鬼神才能觉知。

「如是十方微尘国土」,微尘数的诸佛国土,这国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一时开现」。在同一时间就现出来,当场的人都可以看得到,

「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令八识变成一相,成一个「圆成实性」,表示这个意思。「诸世界合成一界」就是这个意思,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皆住在他本来的国土,皆住本国表示不动法界,「而合掌承听」,表示妙契真常。他住在本国,并没有到我们这个娑婆国土来,表示住于不动法界而妙契真常。

现在有个问题,刚刚讲六种震动,我讲经常常要用现在人能够懂的观念,让你了解佛法不是乱说的,而是意义的,你就不会起怀疑:六种震动不是很不得了吗?事实上是这样。

「令诸世界合成一界」,我也用现在你听得懂的来跟你解释,你说这个世界能够合成一界吗?这好像有点神话,我跟你讲由于众生业力所感,我们的内部是由于六根所局限,外面由六尘所隔障,中间被六识所禁锢。

众生的世界是内外都有层层的隔障,内部被六根局限,外面被六尘隔障,中间被六识所禁锢,关起来,因而就分疆划界,因此十方国土就很辽远而且悬殊,此界他方彼此就不能相见,也不能相知,因为有这样种种的隔障,有根、尘、识的隔障,

现在由于仗佛的威神之力,就破识的比量跟非量,显出根的现量,因此就泯相归性,「泯」就把所有的相都泯绝了,归于真如本性,一切就都变成本性中事,因此就能见之如掌中果。

 楼主| 发表于 2020-7-8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60
成观法师讲解

    我们继续上节所讲的,上节说一切众生界由于业力所感六根、六尘、六识隔障、禁锢,因此分疆划界,所以十方国土就变成很辽远悬殊,此界他方就不能相知相见。

现在因为仗佛的威神之力,就破了识的比量跟非量,所以显示出根的现量,泯相归性,一切都成本性中事,复归为本性中事,因为十方国土都是我们一心所成的,现在因为佛的威神之力加持就一切相都泯灭而归于一性,所以就能一切都化成本性中事,我们就能见之如掌中果,因此无边刹土就毫不隔碍融合为一。

这就是成一真法界,我们因为得见此一真法界,这就叫「入法界」。

其实依理而言,这一切世界本来是一体的,但众生依于妄识分别自他而起我、我所的计着,因此有一个我的无明之壳,将这个我就层层裹住,保护自己,成了自我防卫的体系,坚不可破。

众生因为自己妄识分别,分别自他,因此产生一个无明之壳把这个我包裹起来,这个无明之壳就变成一个自我防卫体,是很坚硬的,这个我在里面出不去,别人也攻不进来。

自身、他身是这样,自身他身有一个防卫体,自家他家又有一个更大的防卫体,都是我相的防卫体;自国、他国也是一样,好像铜墙铁壁一样,把「我」字给锁住。

这个墙说是无明之壳,也可以说是众生自心的铁围山,令山外的光明就不能进去,山内无始以来就是一片黑闇,铁围山里面就是一片黑闇,众生无始以来就是一直在这个自心的铁围山里面的黑闇之中摸索前进,颠颠坡坡,跌跌撞撞,常常弄得鼻青脸肿,体无完肤。

因为妄形妄造,糊里糊涂的受种种大苦而毫不自知:为什么自己要这么做,以及为什么会要受这么大的苦。

大约三十年前闭关,有一天我就坐在佛前盘腿,我就思惟:世尊,众生为什么这么苦?不过,世尊没有回答我。我那时候就觉得很苦,但问世尊,世尊也没有回答,后来就渐渐知道了。

这一切的无明生死流转,都是拜自心的铁围山分隔内外所成的黑闇世界,如果一念觉了、觉知、悟了,这个觉了的心光、法光,就会化作一个强力的火,像我们焊接的氢氧焰,就可以把铁围山的大锁融掉,所以铁围山门就会打开了;

铁围山门一打开,佛日照耀,铁围山里面的「真我」顿然就得到解放、解脱,置于佛的法海之中,能够遨游自在,而且能够亲见法王。

这是说「诸世界合成一界」,为什么能够合成一界?因为没有妄识分隔,所以这个诸世界就合成一界,这一界就是「一真法界」,没有区隔;

我们众生就有种种的区隔,不要说他方世界,即使就在目前自他之间都有很大的分隔。乃至于夫妇虽然亲爱,但同床异梦的也很多,你想你的、我想我的,你有零用金、我有我的私房钱,光是一张床上就不能合成一界,更何况是别的地方?这就是有分别心,即使是夫妇也分别彼此。这诸世界就不能合成一界,即使如来威神之力也没办法。

你如果是真学佛人的话,首先要先不做分别心,夫妇就不要分彼此,乃至于做子女的就不要跟父母分彼此,这很难,但是要做。为什么要分彼此?保护我!这有个专线,保护我专线。每一个人都是为了要保护自己,所以要跟别人分清楚。

这个佛法不是用嘴巴讲的,你要先做出来,要实际去做,那你说很困难;当然很困难,这个我哪那么容易破?这个铁围山哪那么容易销掉?所以不要太过保护自己,这是消除我相的第一步。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因为合成一界,其他国土诸大菩萨跟我们娑婆界就变成很近,他们就不用过来听,在他家就可以听。如果十方世界合成一界,我们这里可以看到阿閦鞞佛、阿弥陀佛,那还有什么往生不往生,我们都是同一界的,我们都是一家人。

[注释]

[「从其面门放种种光」:佛在开示大法之前,常先放光。佛光代表佛的智慧光明,佛的智慧光明可照破世间众生的无明,令得开悟。故佛放光,代表将破众生无明。这是佛第二次放光。

第一次是在本经一开始,佛于祇桓精舍中,从无见顶相(佛顶)上放光。佛顶放光,表示其法至高无上,最有威力,为破邪外,并开示如来最为无上秘密法门,故从佛顶放光。

现在从面门放光,面门代表生佛共见,不像佛顶,任何人,乃至十地大菩萨亦不得见佛顶,故称无见顶;以面门为生佛共见,故代表佛将开示心、佛、众生三平等之法门,亦即一切众生共具之清净本明之体。]

[「晃耀」:「晃」,光明貌。「耀」,照耀。]

[「如百千日」:据看过佛光的人(如佛之舍利放光)说,佛光虽亮(能照黑夜犹如白天),但并不刺眼。(笔者昔在闭关时亦有幸见过一次。)佛光如百千日,表示自性光明无量,佛智亦复无量。]

[「普佛世界」:「普」,普遍。普遍的十方佛世界,非局限于某一方之佛世界,表佛力无量。]

[「六种震动」:动、起、涌、震、吼、击。《大般若经》卷一:]我为什么引《大般若经》?因为讲「般若」是最不着相的,但是《大般若经》也是这样子,「般若」都是「性」上的东西。[「尔时世尊在师子座,入师子游戏三昧,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世界国土六种震动: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地皆柔软,令众生和悦。」]

这是什么意思?这是显示如来的威神、如来的神通无量无边,甚至连三千大千的国土大地都能够这样震动,三千大千世界有一百亿个星球,都能让他们动来动去,跟乒乓球一样,那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到的?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上次讲《小止观》的时候,众生得到一点点修行、一点点境界就觉得不得了,乃至外道感得神灵附体就觉得不得了,那有什么不得了,你看我们佛世尊把这三千大千世界当乒乓球来看,让它们跳来跳去都没什么,一放光就照彻三千大千世界,这个光很强,令人很舒服,又不会刺眼,也不会太烫,你看多好。

这个佛的境界就这么的不可思议,一切世间的这种境界都没有什么好谈的,因此不要生什么贪爱,我就这么说,佛起这么大的神通威力,他也不贪什么神通。

他就是为了证明给你看,因为我开了大智慧,我就可以这样玩;这样玩只是很好玩,但我也不贪这个游戏,只是为了让你知道佛的威神的利害,求智慧得菩提之后,能产生这样的力用。而能产生这样力用,自身不贪爱,甚至就是由于不贪爱,才能产生这样的力用。我刚才说佛菩萨这样玩是对的,游戏神通,神通对我们很不得了,但对他来讲如游戏一样,很轻松、很容易,这就游戏。

[又,「普佛世界」代表众生自身当体;「六种震动」代表六识妄心将破。]

[「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微尘国土」,「国土」与佛土或佛世界同。]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国土即无量之佛土。此于事相上说,即是十方无量的如微尘之佛土,皆一时开显出来,令众生皆得见。]

生在佛世太好了!你不要说看到十方世界佛土,佛对着你一讲经,就开悟了,也不要像我们修了半天,修对修错还不知道,更何况还说开悟。甚至那些善来比丘都不用剃发、也不用买钵,善来比丘就须发自落,袈裟着身,当下就成比丘了,也不要经过三坛大戒就已经得戒,就已经是比丘了,太好了。

看到这种经文,很令人感动,其他都不说,这个确实都是真的,因为有好多善来比丘。你看,生在佛世,能够亲自见佛,太好的事情。

[于性上言,即「十方微尘国土」乃自心自性,以自心自性含藏无量妙宝,即十方佛土亦含藏在此本性之中,故称之为「如来藏」。]我们本性称为「如来藏」,一切无量妙宝都含藏在里面。

[「一时」,顿也。一时开现,表由于佛之开示及威神加持,众生佛性得以顿时开现,]「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就代表众生的佛性一时开现。

[此表本经之无上顿法,故说:「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这句话实在是很棒![是故能令未悟者「不历僧祇获法身」。]

[「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于相上言,真的是佛以威神之力,令诸佛世界都合成一世界,表十方法界为「一真法界」。

于性上言,「佛之威神」指众生本有智光。「诸世界」,指众生由自心妄想,将自本心种种分别区隔,因而化一精明为六和合,于是内外隔碍不通;今以佛开示,悟自性本有威神,而将自心区隔之世界,全部打通,故至圆通,而]自心[还成一真。]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此义有三:一、从相上言,即如经文所述,十方世界诸大菩萨,不离本国,不起于座,合掌听释尊说法。

二、从性上言,「其世界」,即自心本性,「诸大菩萨」,即诸识,「皆住本国」,表诸识不动不起,而「合掌承听」,即以清净本心,恭持如来妙法。

三、从密教言,(此深密义也),「其世界」,指(自心中)大曼荼罗。「诸大菩萨」即此曼荼罗中之诸圣也。「皆住本国」,]诸尊[即皆住于本尊三昧耶。「合掌承听」,无言受教护持也。]懂吗?不懂。

「其世界」,自心是一个大曼荼罗,曼荼罗就是诸圣会集之处,曼荼罗的原意是供坛或坛,坛是设供,供佛菩萨。除了供品以外,还放佛菩萨像的坛,叫曼荼罗,这是原意;最原本的意思是放供品的地方,只放供品,接着因为要供佛菩萨或要供哪一尊,除了供品外,在供品前面也放上你要供的那尊或诸尊的相,所以这个供坛就转成、变成代表所供的诸尊以及供物;

引申义是诸圣会集的意思,因为你供诸佛菩萨、供诸尊,诸尊就会来坛上受供,所以引申说那个坛就是诸圣会集的地方,就不再指供物或所供的诸尊相,诸贤圣在那里会集的地方,我们中文叫坛,梵文叫曼荼罗。

把诸尊会集的地方,所会集的诸尊都画出来,譬如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诸天,贤圣来的时候不会只有一个,他的眷属都来,华严三乘、声闻、缘觉、诸天鬼神、金刚护法都把它画起来,叫大曼荼罗。

本来是指诸圣会集之处,最后就是指诸尊的意思,那个地方的诸尊,就叫曼荼罗;诸尊在那里有一定的位置、次序,譬如华严三乘,一定是释迦牟尼佛在中间,然后文殊、普贤等等,这样都画出来,那就变成一个曼荼罗。

这个世界就是指自心中的一个大曼荼罗,曼荼罗有很多种,大曼荼罗是把诸尊的形象画出来,佛像、菩萨像画出来,这叫大曼荼罗;还有三昧耶曼荼罗是画法器的等等,总共有大曼荼罗(画诸尊的形象)、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和羯磨曼荼罗,这四种曼荼罗。

这个世界就是代表自心的大曼荼罗,因为我们自心就有一尊佛,佛一定有伴侣、眷属。那个佛是谁?就是本识,第八识,就是心,诸菩萨就是心所有法,所以这个就心、心所的整个那些都是曼荼罗里的贤圣。为什么?

把心、心所法当体就以性来看,它是清净无染的,犹如贤圣一样,这就是密教甚深的意思,跟性宗是相通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7-8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你要学密教,就必须性宗要通,刚才讲心、心所法,就相宗也要通,这样你才能通达,所以空海大师虽然是传密教,但是他说真言宗弟子也应该要研习般若跟法相,般若是代表性,法相就代表相,性跟相两宗都要学,才能真正把密教学通。

自心有一个大曼荼罗。在内,如果是凡夫,就显出心、心所法;如果是圣贤,就显出有佛菩萨在里面,这就叫大曼荼罗,于外所现就是诸世界,就是自心曼荼罗所现。

诸大菩萨就是曼荼罗诸圣,住在本国,住在本国的这些诸尊贤圣都住在他的本尊三昧耶里面,「三昧耶」就是本誓愿力;本誓愿力,不外乎自度度他。「合掌承听」就是无言护教、无言受教。

[义贯]本节从略。

[第七节 世出世间二种根本]

[经文]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佛告阿难说:一切众生从无始劫前以来,为什么叫「无始」呢?这个「无始」实非无始,这也是一个假说,佛是站在众生的角度来说的,因为对于佛菩萨来讲并不是无始,是有一个「始」,但那个「始」太久远,用文字来讲,因为众生智慧没有了知信解,没有办法理解,所以把它称为「无始」,表示很久远的意思。

「种种颠倒」,因为迷真执妄,在自心中就生出种种颠倒妄想,所以起惑造业、受苦。「颠倒」就是「起惑」,起颠倒心。

「业种自然」,造业熏成业种,因此就法尔自然,一定会受苦,「法尔如是」,「法」就是这样子,「尔」就是如是,「如是」就是如是因、如是果。由于业熏成种,因此就法尔自然,如是因,如是果,感得生死果报。

种种颠倒妄想是因,业就是造业,颠倒就是起惑;就自然感果,有这样的因,自然就感得那样果。

「如恶叉聚」,「恶叉聚」是印度的一种水果,我们中国没有,这种果是一蒂三果,「一蒂」就代表无明,由于一个无明;「三果」就是起惑、造业、受报。表示起惑、造业、受报都是在一起,一体难分。起惑一定造业,造业一定受报,就好像三胞胎,所以一定是在一起的,犹如恶叉聚果。

诸修行人,甚至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由于没有体会真心,而不以真心为本修因,反而以生灭心当作本修因,不能成就佛的无上菩提,佛的无上觉道之果。

「乃至别成声闻、缘觉」,不但不能成就佛的无上菩提,乃至于偏离了佛乘而成就了声闻、缘觉,停滞在化城里面,因为他的修因不对,本来是学佛乘的,结果变成学二乘的,「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甚至走到邪道里面去成为外道,最后就生为诸天,误成为魔王跟魔的眷属,所以,这个学佛很困难。如果你不是守着很纯净的路很容易学偏,就不容易得到所谓的正果。

「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因为不知道修行的根本,就错修或乱修,不知根本所以乱修,我们世俗有讲不知者不过,可是佛法不是这样,佛法是不知即是过;因为不知所以才会犯过,最明白的是众生因为无明所以造业,不因为你无明造业,那因为不知,所以就不受果报?不会。

不要说佛法,就好像世间法一样,有一个人如果犯了什么法被警察抓了,你跟法官讲我不知道有这么一条法律这样行不行?不行,没用嘛。虽然法律很复杂,这样是没有办法解释当作理由说你犯错而能无过是不可以的。乃至我们开车的时候,如果你没注意红绿灯,闯红灯你跟警察讲我没看到红灯,这样也是不行,没有看到那个有红灯,还是一样要开罚单,所以不知者无过这是错的。

第一因为不知方成过,你不知所以才会造过;第二个不知本身就是过,为什么?因为不知就是无明,无明本身就是一个不好的事,因为众生不知所以犯过,佛法是智性的宗教,要令众生都能觉知、了知,乃至于悟知,所以是智性的宗教。

这智性相对于感性,其它外道都是感性,我们佛法不是用感性的,外道都是感性,台湾话就是用感情的,因为它不用智慧,以前的人用智慧。以前的人错解佛法是迷信不对,外道才是迷信,佛法是悟信不是迷信。

你如果有研究西洋文学或是西洋哲学,基督教特别推荐的就是耶稣的热情,指他被钉在十字架上,他们认为他是为众生而死,为了要救众生而死;事实上他是被他的徒弟出卖,他的死亡是因为政治事件,不是宗教事件。

所以他们是着重他的热情,但是我们佛法是不看重那个,觉得那个热情是不好的,菩萨是大有情,但不讲热情,佛法是讲智性的,是知性的不是感性,外道是感性的,这就是为什么外道容易很激进的原因,为什么?因为他们是用感情在信他们的宗教,他们不是用智慧在信,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宗教是不允许你去问问题,也不希望你去多了解。

因为所有圣经里面的境界,耶经里面的境界,他们都说是神说的话,而神的境界才能了解,我们人是不能去了解,所以你也不要多去探讨也不要多有问题。不发问的,你不可以问问题的,不像我们佛法你什么问题都可以,他们是不行的。

比如你问问看,比如说为什么上帝要创造伊甸园?神父或牧师会跟你讲,这个神的意旨,这个我们不知道。那为什么要创造一个亚当?创造一个亚当,为什么还要造一个夏娃,让她来惹祸?如果不是夏娃的话,蛇就不会引诱她咬苹果。既然苹果不能吃的话,为什么上帝造棵苹果树在那边?好吧,你造苹果树可以,但你不要让它结果。你那苹果树是没有苹果的苹果树,这样可以吧。那蛇再神通广大,因为没有苹果,夏娃也不能去吃呀!人就不会堕落。

如果你问神父说:上帝若是全知全能,他应该知道他所造的人不是那么完美,意志还是很薄弱的,还是很受诱惑的,你就不要害他,明明知道苹果树是吃不得的,偏偏又造个苹果树,让它结果,还让撒旦化成蛇进去。

如果你是全知全能,应该把撒旦杀死,但又杀不死;杀不死也没关系,然后又让他混进你的伊甸园,陷害你的杰作,让它骗亚当、夏娃吃苹果,这不是陷他们于不义吗?

这些问题你都不能问;如果在中古时期,你这样问,你没有信心,就要把你烧死。因为你是异端邪说,是撒旦的化身,烧掉。

所以他们的宗教是unqusetioning,他们耶和华讲的话是unequitable,是绝对不能问的。

那你看看我们的佛,小阿难还跟世尊斗嘴,辩了半天,如果佛说:你不要辩了,迷就迷,你不要辩了那么多,还讲歪理十八条,你不要讲。佛可以这么讲,如果这样子,阿难还是不能悟。

佛法是什么?是启发式的,启发他开悟;外道就是强迫式的、教条式的,你就要这样子,

所以基督教说「信耶稣就得永生,不信上帝就下地狱」。如果佛法照这样子的话,那不信,不是都完了?

这就是为什么耶教跟回教就互相打,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自认他们所信的是「唯一的真理」,他们所信的神是「唯一的真神」,这奇怪的是,他们的神是同一个,所以搞不清楚。

因为他们是用感情来信他的宗教,用感情来护他自己的宗教,所以一切不信的人都该杀,跟我们佛法差太远了!

我们佛教是知性的、理性的。反过来说,西方的宗教都是非理性的,因为他们是非知性的。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古时期宗教统治以后,到了文艺复兴的时候,叫「理性主义」,就是反宗教的非理性,反他们基督教的非理性,非理性的基督教统治了西洋两千年,他们那个时候要反了。

我们看经文,因为不懂二种根本就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这又是佛的一个妙喻,「蒸沙成饭,纵经尘劫终不能得。」我加一句:「纵经尘劫只名热沙。」

我为什么常讲外道的事情?突显我们佛法的殊胜,真正的佛弟子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跟信心的,就不要讲:「诶呀,只要一切教人做好事的都是好的。」就不要这样讲,那个就是愚痴,没有搞清楚佛法的精神跟殊胜,外道根本就没得比,所以我们佛法称「无比法」,叫「阿毘达摩」。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7-11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61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今天因为到树林福慧寺去跟钦因长老拜寿,所以时间晚了一点。有人就说:「报告阿闍黎,我们今天讲播的时间晚了。」我说:「有什么关系?我们又不是电视台。只差一两分钟,有什么不得了?对不对?」

[注释]

[「无始来」:无量世、无量劫以来。以其劫数无量,时间邈远,]时间很远,[非凡夫俗智所能理会,]凡夫俗人的智慧没有办法知道时间有多长,[亦非菩萨、声闻、缘觉所能完全了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以其初始如是幽隐难了,故方便谓之无始。]

事实上我说这个「无始」并不是真的「无始」,它还是有个「始」,只不过这个开始是在太久太久远以前,无量无量劫以前,佛菩萨为了方便的说,免得他一讲有一个开头的地方,你就会追问开头在哪里;可是跟你讲,你又不能理解。用台湾话的谚语说:「汝要比给你看,手也没那么长。」方便说「无始」,究竟而言并不是真正是「无始」,只是我们的智慧没有办法了知,所以称为「无始」。

我翻译佛经的时候,看到这个「无始」,很是折腾了一段时间,后来发现原来英文也有一个类似的词「from time immemorial」(无法记忆的时间)。「memorial」是记忆的意思;「immemorial」是无法记忆的时间,表示很久很久以前,跟佛经讲的「无始」类似。

[「种种颠倒」:所言「颠倒」,一般有两种:]

[一、凡夫四倒——凡夫有四种颠倒:于世间不坚法中,]指会败坏的法,「不坚固」就是会败坏,[无常计常、]本来是无常的,他却计常的,认为是有常的,常就是恒常。无常的事情,他计是恒常的。

这样讲很抽象,像印度人计梵天是恒常的,可梵天是天道,天道的众生会不会恒常,是不是永恒的?不是。他只是寿命比较长,他还是会有寿尽的一天,所以「计梵天为恒常,是永恒的生命」这个是颠倒。

以梵天来讲,像基督教的耶和华也是一样,耶和华其实是什么?耶和华,依据现在学者研究的结果是犹太(以色列)西奈半岛西奈山的山神。

就好像日本人他们信的日照大帝,他们认为是一切万物的造物主,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个造物主,日照大神是他们的造物主,而且是永恒的,所有的造物主都是永恒的,事实上都不是永恒的,无常的。日本本土有神道教,神道教的教主就是日照大神。

就好像我们中国道教的祖宗是老子,后来传传传,变成是西王母,不晓得为什么变成是西王母?而且是男的变成女的。

他们认为那些当然都是永恒的长寿仙。事实上以凡夫跟外道人来看,他们的神仙或神或仙的寿都很长,凡夫没有办法了知,没有办法真正知道,所以就认为是永恒的,所以是恒常的。

你若依《楞严经》就知道有一趣是仙趣。我们平常讲六趣,《楞严经》讲有七趣,就是增加了仙趣,仙趣跟天道差不多,有寿命的。

可是你看道教都没有讲到仙人如果要死掉的时候怎么样,仙寿尽,都没有讲这个。但以佛法来讲,佛的知见如正遍知觉,无所不知,所以就可以看得到一切人、一切世间、一切神、天、乃至于诸天魔王,他们的寿命,佛都知道,而且都是一定要有一个尽期的。

天人要灭亡的时候有天人五衰;同样的,仙人也是会死亡的。耶和华如果是山神,他当然也是会死亡。只不过基督教是经过耶稣,尤其是罗马把基督教设成国教,所以普遍成为西方的信仰。

基督教的前身就是犹太教,犹太教本来是犹太的民族宗教。就好像我们道教一样,只有中国人信。日本的神道教,印第安人他们每一个族都有一个神,属于他们的民族宗教,但是我们的佛法就不跟他们一样。

他们都是用宗教来巩固他们的民族,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要存活,必须要团结。怎么团结?一般人很不容易团结,就藉由神道的力量来团结人心,大家共同的信仰,在一个共同的神的下面大家一起来努力,也因为这样产生了很多纷争,不同的宗教就打起来了。

凡夫四倒,「无常计常」的「常」,是指这种「常」。基督教跟婆罗门教一样,他们计灵魂是永恒的、是常的。婆罗门教还好,他有三世,有过去、现在、未来,灵魂就好像众生的生命一样。

基督教只有二世,现在世跟未来世,没有过去世,这个逻辑就很说不通。但是他们的宗教是不准问问题的,不准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神造论。一切都是神造的,在神创造之前是没有东西的,也没有众生,也没有灵魂,一直到神造了才有,所以没有过去世。所以他们的理论就很不周严、很不圆满,

所以他们只有现在世,一切众生都没有过去,只有现在跟未来。现在因为背着亚当、夏娃的原罪,受这个原罪的苦,回头讲就很好笑,就因为咬了一口苹果,那就是原罪;因为你们的祖先咬了一口苹果,所以就受苦。

现在是受苦,那来世是什么?来世就是要看上帝高兴还是不高兴,如果上帝对你的恩典,那你就上天堂;如果觉得你不好的话,那你就下地狱,不是上天堂就是下地狱,会不会再来生人呢?没有这么说,因为他们没有轮回转生的理论,所以你是不会再来做人的,要不然上天堂,要不然下地狱,这道理很说不通嘛!

灵魂因为是神创造的,等于是神有著作权,任何人都不能把它改变,你这灵魂造出来就是这样子,永远是这样,不能改变,不能变好,也不能变坏。

我们佛法就不一样,一个人出世以后,你亲近善知识就学好,亲近恶知识、恶友就学坏,坏的环境就造恶事,所以你会增上,也会堕落,因此你会变好,也会变坏。

但是基督教里面,灵魂是永远一样的,所以灵魂是永常、恒常的,这说不通。

种种缘由,我在高中看的时候,就所谓的追求真理,也参加过附中团契——基督教的聚会,都是附中的学生,有一个弟兄在那里领导,我在那里唱了不少圣歌。甚至于,诶呀,阿弥陀佛!我以前在教书的时候,就模仿那个师大的英文老师(她是修女),她上完课,就教我们唱一首圣歌,就发一本圣歌集,都蛮好听的,所以我教书的时候都留三、五分钟,让他们都唱一首英文歌,不过常常都是所谓的圣歌。唉!希望我的那些学生都把这些歌忘掉啦!这样我就无罪了。

基督教他们计灵魂是有常的,这个真主是常的,然后真主所造的人也是有常的,所以他们认为灵魂不但不灭,而且永远不会改变,所以这是错误的。

[无乐计乐、]这个更容易,实在没有什么快乐,但是我们凡夫都觉得很快乐,凡夫在色声香味触法都当作是快乐,乃至于以杀为乐,以盗为乐。你看,暴力电影一定要杀得血淋淋、杀得狠狠的才看得够劲。

以盗为乐,以前有个影片叫《妙贼》,因为他偷的很妙,大家都看的很愉快,说他的盗术高明。乃至跑进大英博物馆,巴黎的罗浮宫去偷东西,避过重重警戒,把几千万、几百万的东西偷出来等等,我们看了觉得很好,那就是他是以盗为乐,我们是见盗而心随喜。

史提夫˙麦昆(Steve McQueen)主演过《恶魔岛》(PAPILLON)、《第三集中营》(The great escape),骑着600㏄的机车,史提夫˙麦昆演那个诈赌,诈赌本来是不好的,所以是非乐计乐。

杀盗婬,这个就比较复杂。妄语,这妄语可多了,不只是讲话骗人,只要所有的不实语都是妄语。什么是不实语呢?小说家写的小说,不实的、虚构的,那也是属于妄语,可是我们都看得很快乐,我们都是随喜赞叹;他越是创造力高明,我们越觉得快乐。乃至罗曼蒂克、冒险都是造出来的,虚构的,我们都看得很高兴,那你看武侠小说都是虚构的,我们就无乐计乐。

[无我计我、]本来我们众生是无我的,但计有我;[不净计净,故成四倒。]无常、无乐、无我、不净而计有常、有乐、有我、清净,[此四倒为意业,亦即妄惑,为凡夫生死流转(分段生死),长劫不能得脱之本因。]凡夫就包括外道,我们凡夫人有四种颠倒。

[二、二乘四倒——二乘于真如所现一切究竟不生灭之坚法中,]真常的法中,[常计无常、乐计无乐、我计无我、净计不净,]「常、乐、我、净」是真如的境界,他把它计为无常、无乐、无我、不净,[故成二乘四倒,以是四倒,令其妄起欣厌、]「欣」就是喜欢,「厌」就是不喜欢,[欣涅槃寂静之乐,而厌生死,]二乘人就没有办法,

[故不起大愿度脱众生,但自度脱,以求自了,以是颠倒,令其不得究竟,不乐求无上菩提,是故虽入于有余依涅槃,然其阿赖耶仍受微细之生死(变易生死)。]

佛菩萨是无余依涅槃。因为二乘人还依于那种涅槃乐,所以叫「有余依」。[在本经此文中之颠倒,则指九界众生不了真心,迷真逐妄,故成颠倒妄惑。]

[「业种自然」:「业」,造业。「种」,熏成种子。「自然」,为自然而遭受果报,有「法尔如是」之义。]「尔」就是如此,「法」就是这样就有这样的作用。[前面的「颠倒」属起惑,这里的「业种」属造业,「自然」为受果报:起惑、造业、受果报(惑、业、苦三者)即是一切众生轮回的根本型态(Pattern)。]就是起惑、造业、受苦,一直永远这样不断的循环。

[「如恶叉聚」:恶叉,梵文(akṣa),义为綖(yán延)贯珠,金刚子。为印度一种树名,亦其果实之名。此种树所结果实,皆三粒同一蒂,故称恶叉聚,]每一只上面有三颗果子,中间有个蒂。

[佛法中用以譬喻惑、业、苦三者间之互相关连。如《成唯识论》卷二:「一切有情无始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恶叉聚之果实呈紫色,印度人多用来染色或榨油,其果核可作念珠之用。]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前面是指一般凡夫之颠倒。凡夫起惑、造业,而受种种苦报,因果不断,固然可怜,而诸修行人,纵使有心修行,如果不了本心,而以生灭为本修因,而欲求佛乘之不生不灭无上菩提果,是不可得的,这便是修行人的颠倒。以如是颠倒而修行,不得所愿,亦是十分可愍。]

[「乃至别成声闻、缘觉」:「乃至」,甚至。「别」者,即非通途,而有岔道之义。此谓,有些修行人,虽有心求无上菩提,但以不了常住真心,以致错乱修习,因此不但不能成就无上菩提,甚至还走出佛乘之坦途,入于岔道,而成二乘(声闻、缘觉)。

《大般若经》的魔事品中说:退堕二乘是菩萨魔事。]什么是菩萨魔事?就是退堕二乘,因为你本来是修行菩萨法,结果你退下来学二乘法,追求二乘的境界以为究竟,就是菩萨魔事。

这顺便提到,我所知道的,在民国以前的汉传佛教一千多年,多半都不鼓励看《阿含经》,甚至把《阿含经》锁在经藏里面。为什么?因为你如果没有悟到大乘里面的境界而去看《阿含经》,你就会先入为主,变成学二乘。

但是自从民国初年以来,就因为在某方面的学术发达,开了很多佛学院,研究经典,所以研究《阿含经》的人就很多,乃至于提倡《阿含经》的修法,现在很多很多。

当然,你如果已经通达大乘,再来学二乘、小乘没关系,问题是你大乘没有学好,就去学小乘,常常进去出不来了,变成小乘人,会这个样子,别成声闻、缘觉,就成为大乘修行人的魔事。

 楼主| 发表于 2020-7-11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以故?因为菩萨堕为二乘,不能成就佛道,诸魔欢喜。]你不能成佛道,魔大欢喜;你如果要成佛道,依佛经讲,魔宫震裂。为什么?因为你如果成佛的话,度很多众生,就削减了魔的威势,他的势力范围就缩小了;本来是他所管的众生就被抢去了,所以他的威势就变小。

[「及成外道」:]这更糟糕,你学大乘变成声闻、缘觉也就罢了,但学佛法变成学外道了,这不是很冤枉吗?!

[修行人志求无上菩提,而以本修因虚妄故,不能成就菩提。反面堕为二乘,已经够惨的了;但还有更糟的:不但迷失本性,更且于心外见法,而修行外道法。

这就是《楞伽经》中所说的「学佛法成外道」及「佛法中外道」,]

这外道有很多,总共有四种:(1)真外道,他就是外道,基督教、天主教,摆明是跟佛道完全没有关系,完全不一样。

(2)附佛法外道,譬如说,它自称是佛教,可事实上它不是,他甚至也不是外道,他根本没有什么道,打坐练拳,搞不清楚它什么东西,根本不是什么道。我们姑且说他们是附佛外道,因为他们自称是佛道,而且还说他们是究竟的,他们弟子还不准拜三宝,不准设佛堂,不准看佛经,这很奇怪!可是他说保证你一世能够成阿罗汉,可阿罗汉是佛法;你不准拜三宝,如何能成阿罗汉?你不修苦集灭道四圣谛,如何能成阿罗汉?一边听音乐、一边打拳就能成阿罗汉?这是很奇怪的事!

(3)学佛法成外道,本来学得好好的,不知道怎么搞的,学到后来变成外道了。还有这样事情?有的是!

(4)佛法中外道,也就是说他本是外道,但他又用佛法包装,让你认不出真假,这种是最可怕的!譬如有一些密教就是这样,佛法中的外道,他骨子里是外道,里子是外道,面子是佛道,所以一般人都搞不清楚。

所以学佛很困难,你稍微走错一点点就错了,更何况还有很多「相似佛法」,末法时期不一而足,所以学佛也变成很危险的一条路,一走错一步路,你没得到利益,先受苦报。

[这种魔事末法时期特别多,近日尤盛,许多人竞相与外道打交道,互相交流、互学所长,邪正不分,]自以为是心量广大,[越迷越远矣。]本来佛道就佛道,外道就外道,你去弄你的外道,我们河水不犯井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大家都相安无事。

如果一定要说什么交流,到后来就面目全非,我们的内道也没有,他们的外道也没有,大家就都胡说八道!

我的主张就很简单,你就纯净。你如果是纯外道,然后很虔诚,我也尊重你;可是你搞七黏八的,我觉得很不好。

怎样纯呢?你学什么像什么,你学禅就像个学禅,你学净土就像个净土,然后各个通达,不要学得半斤八两的,什么都不像,那就不好;即使在佛道里面也是这样子,你要学得像个样,

更何况佛道又去跟外道搅混,整个法就杂乱了。那个不是「博达」,那是杂乱,那也不是心量广大,那是好事攀缘。

[「诸天」:即欲界六天、色界诸禅天、无色界诸空天。此诸天,除净居天外,皆是凡夫所住;众生之不发菩提心者,修福布施,命终承其所修福,得生六欲天;

又,若不发菩提心而修凡夫禅,得四禅定,命终即生于色界四禅天;若不发菩提心而修四空定,命终即生无色界四空天。

这些去处,对凡夫来讲是很好的,因为皆是善道;但对原本志求佛道的修行人来讲,那就很糟糕,因为天福弥久,一来耽误了进趋无上菩提之路,二来天福受尽,便会堕落受苦。尤其是第一种,虽然发心学佛,若只知修福,而堕至三乘之外,成为凡夫之人天乘,尤为可怜。]

人天乘还好,如果只求人间福报的这种就更糟糕了,你可以看到普天之下太多了,学佛就只是修些福,交钱布施求福,就当作是学佛的全部了。佛讲经四十九年跟他都没有相关,

所以你看看,我这样讲不太好听,那佛太可怜了。如果大家都这样子,他老人家辛苦讲经四十九年,我们现在都不要,我们就是好像互助会一样,每个月缴缴钱、修修福,这样就是学佛,这样佛就太可怜,我们就太辜负佛辛苦,讲了这么多无上甚深微妙的法,可以度一切苦厄,那跟我们不会有关系。

[犹如五祖大师对门人说:「汝等终日只求福田,]只知道修福,[不求出离生死苦海,]只想修福,不想出离生死,这样就迷于自性;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你若迷于你的自性,不想要恢复你的本性,再见你的自性;这样的迷,你的福修的再多,有什么用,怎么能救你呢?救不了。福能不能度生死?不能。福是有漏的,一定要无漏的智慧才能度。

[但佛门中这类人,近年来愈来愈普遍了,乃至已蔚为风气,]已经变成风气了,而且[竟然成为当今佛教之主流;]所谓的「人间佛教」,大家都在搞人间的事情,佛间的事情就没人搞了。[佛子其觳觫(hú sù害怕得发抖的样子)乎?]大概不会了。

[「魔王、及魔眷属」:「魔」,梵文「魔罗」(mara),义为夺命、障碍、扰乱、破坏、杀者。]「魔」这个字是梁武帝发明的,这个字发明得很好,让人看了很害怕。事实上魔是天子,他长得很漂亮,是大帅哥,不是妖魔鬼怪青面獠牙才叫魔,魔天子、魔女都很漂亮,魔天就是大帅哥了,魔女就是辣妹。

魔主要是夺你的慧命,障碍你的修行。我们世间人最好的事情就是修行,当然升官发财也是好事,但那都是生死轮回的事,修行是出生死轮回、证菩提的事情,这种好事魔就一定要障碍你。障人好事的人就叫作魔,障人修行的、扰乱修行的、破坏修行的就是魔。

杀者就是杀你的善根,让你的信根、定根、精进根都杀掉。如果要杀最基本最快的就是信根,信根一断,其他都断。如果你的信根已经很坚固动不得你的时候,就杀你的精进根,让你起种种烦恼,不能精进,你就又败下来了。

你如果精进还是很勇猛不为所动,他就用种种方便来扰乱你的定力、定根。如果定根也是很深厚不能动,就坏你的慧根,一步一步上去。

最烂的人,初发心人,他就只要坏你的信根,一下就把你搞定,搞到又回到他们魔界里来。[有四种魔:]

 楼主| 发表于 2020-7-11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62
成观法师讲解

    [有四种魔:烦恼魔、五阴魔、天魔、死魔。此中,死魔为能夺众生身命者,故为夺命及杀者。]夺命就是夺法身慧命,杀害你一切修行的事业。[其他三者,皆能破坏修行,夺众生之慧命,故亦是夺命者。

又,「魔王」有两种,一是欲界天的大自在天王,一是色界天的摩酰首罗天王。]欲界有魔王,色界也有魔王。事实上这个世间法就是这样,相辅相成,或是相反相成。欲界天的天主,他一方面是魔王,一方面又是佛法的大护法;色界天的摩酰首罗天王也是一样,一方面是魔王破坏人修行,一方面又是佛法的大护法。

什么大护法?你的修行很好,很有定力等等,他就更加护持你,帮助你成就,所以他是大护法。最主要就是他护佛出世,佛若出世,他就来护持佛的道场转法轮。当然可以知道,他除了是来听经闻法以外,恐怕是来维持秩序。因为他是天王,所以没有人敢捣蛋。这是真的,所以佛讲法时不用结界,天王都来了就没有人能够搞乱、捣蛋。

魔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魔王破坏人修行表面上看是不好的,但是事实上他就正好是以破坏人修行的这个业,来护持佛法,筛选,不让破铜烂铁过关,你乱七八糟的人,你也说是修行菩提,他就把你刷掉,就这样。

魔就是帮助佛把关,选佛。就好像主考官一定是很凶的,你就不能随便作弊,你作弊的把戏他都知道。他就令佛法清净。

[若修行人,修习禅定及福业,然以其心恶,或不由正道,命终即堕为魔王;若其福业小者,不能成魔王,便成为魔之眷属。

又,如来在世时,听从或护持修行邪道魔业者,身坏命终,亦依本业而堕为魔眷属。]

这样讲到魔,我现在举《楞严经》里面讲的,因为《楞严经》是最究竟的,所以讲出究竟的实相:「佛界如,魔界如,一如无二如。」这是究竟之相,

所以修行人碰到魔事,由于知道这个的关系,也不用太害怕,因为一切都是真如所现,佛界是真如所现,魔界也是真如所现,这个真如是只有一个,不是有两个。不是佛界一种真如,魔界是另外一种真如,不是,是同样一种真如。

你若修行碰到魔事,不用那么害怕,那是魔来考,只是你没考过被敲了一棒这样子而已。

可是你不要说「那魔事没有关系」,会有关系的,有时候是身体不好,有时候就神经颠倒,你看会不会有关系?到那时候自己不认得自己,你看有没有关系?那就太有关系了。

所以,知道魔事是这个样子,还是远离魔事的好。你不要说「没关系,多来多来」,那就很容易了。做大坏事的,将来就成魔王,或是魔眷属,或是小魔、小鬼。

[「二种根本」:为世间众生轮回之根本,及出世间一切众生本具之成佛根本(亦即如来藏性)。]两种根本一种是世间根本,一种是出世间根本,简单一句就是这样。世间根本就是轮回本,出世间根本就是成佛本。

[「错乱修习」:错修、乱修。]错修乱修,现代人大概都不太需要担忧这个。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现在都不修了,所以也没什么错修、乱修!怎么搞的,看看经就好了,能看看经就已经不错了,连经也不看了,对不对?稍微烧烧香、拜拜佛、念念佛,这样就算修行了,也谈不上什么错修、乱修,反而这种人会越来越少,因为大家都不修了嘛!

[由于自不能知二种根本,又不能亲近善知识,或为恶知识所误,]你要晓得,错修,真正起正修才叫修,你若光是在研究、文字知解、讨论、发表论文,这些都不叫修,修就一定要闻思修,一定要打坐。如果你坐在椅子上,讨论研究,找资料,那个还没修,那个只是在充实一些资粮,在收集一些资粮。那个了不起就是知见不正而已,没有什么错修、乱修,因为根本还没开始起修,怎么修?又不能亲近善知识,或为恶知识所误,

[因此错修二乘,乃至乱修外道、人天道、魔道,种种盲修瞎炼,皆以无知故。]

乃至于我上次在《小止观》的课上讲「禅门三住」,几个西洋人开悟的例子,那就是错修、乱修,他真正的去修了,但是乱修。现代的人光是文字知解都还不算修,还远得很。

「乃至乱修外道、人天道、魔道,种种盲修瞎炼,」修什么内丹功、外丹功、精气神、天人合一,那都是修外道了,乃至于修种种魔道。

听说前一阵子有很多连出家人都「养小鬼」等,养小鬼就是养婴灵。因为我们现代人堕胎的很多,所以有很多所谓的婴灵,他就用那种外道法,把婴灵摄住,譬如刻一个他的牌位,用一些什么血把婴灵给摄住,供养他东西,喂他东西吃,那就叫「养婴灵」、「养小鬼」。

因为他很小,但他虽然是婴灵、很小很小,照佛法里面讲,事实上也是这样子,一般成人的鬼魂只有差不多正常的三分之一,像个小孩子,所以成人的鬼灵也只有差不多一尺多、两尺左右,那婴灵就更小了,

你不要看他小,因为他是鬼魂,所以他有鬼通。虽然他很小,但他有鬼通,也可以办很多我们阳间人办不到的事情,所以他把他摄受来给他东西吃,祭拜他,这个叫「养婴灵」,然后再用符咒派他去办事。

乃至于拿他当情报员,帮他收集资讯,他不会上网,会上网就更好了。不过他所收集的资讯网路上是没有的,是过去、未来的资讯,某人将来怎么样,过去会怎么样,他会来报告他的主人,所以他主人就可以因此而赚钱,讲不好听就是敛财。乃至于也可以告诉他有什么药方可以治病,这样就可以赚更多的钱,可是有时候也会不准,这叫「养小鬼」。

佛道中人、外道中人都有做这种事情,这叫「错乱修行」。他以为他也在修道,如果不敛财,他以为真的是在帮助人,求取合理的利润,以道教来讲,他们认为这个叫帮助人「度世」。

这种跟道教「神灵附体」不太一样,他是掌控一些小鬼。因为这种事当然是违反佛道,也是违反天道,这跟阎罗王抢生意,所以到后来也都结果不太好,因为婴灵是属于阎罗王的治下,他把他绑架叫他去做事,违反天道,所以结果也都是不好的。

你不要说养小鬼不好,即使是道教的一些乩童,他都要发一些毒誓,结果也都不是很好。为什么?他会所谓的泄露天机这一类,这个都不管他,我们佛法都不会去搞这一些东西,所以我们OK。所以你若碰到一些好灵的,最好小心一点,恐怕搞的就是这个灵了。

[「犹如煮沙欲成嘉馔」:比喻不可能之事,以「因」不对,则「果」必不能成。佛经中这么妙的譬喻,吾人遍览世界各国一切文学、哲学,皆无出其右者;]

英国的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德国的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意大利的大师,西班牙的萨维德拉(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所有的文学都没有这么棒的比喻。

「犹如煮沙欲成嘉馔」,而且很幽默。[乃知佛智之不可思议。]

[「尘劫」:如尘沙一般多的劫数,无量劫之义。]

[义贯]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迷真执妄,于自心中生「种种颠倒」妄想,如是起惑、造「业」,于八识中熏成「种」子,因此法尔「自然」而感生死之果报,

此惑业苦三者]在一起[「如恶叉聚」之果实一蒂三果,互不相离。]有起惑必定造业,有造业必定受苦,就这样三个一定是在一起的,

[不仅凡夫由于自心颠倒而流转生死,甚至「诸修行人」,虽本欲求佛道,由于不会本心,而以生灭心为本修因,故「不能得成无上菩提」,

有的「乃至」偏离佛乘,修行「别」乘堕「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乃至有乐行世法,堕于人天乘,]这个现在是最多了,学佛法,讲的是佛法,做的是世间法,求的是世间福,不求智慧,不求出离,不求菩提,[成为「诸天」,或更有修行邪道成就而成「魔王,及魔」之「眷属」。

凡此,「皆由」于「不知二种根本」,而「错乱修习」,如是修行,不论再怎么努力,仍「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如「尘」沙「劫」数的时间,「终不能得」成菩提。]

[诠论]

[发心修行当然很好,]可是这个有个计较,[但发心要正;]不只是发心就好,发心不正没用;不但没用,有时候反而糟糕。发心要正、要对,而且要好、要高,而且要大。

你发一个小小的心,也叫发心。[以「因」正,「果」才能正。]因大,果才能大。

但一般人都发一个小小的心,就算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总算有发心嘛!譬如说:「这次师父要建寺,我发心两百。」那个也是发心。

[但如果不会本心,而只依生灭心去修,纵经尘劫也是徒劳;不但徒劳,还会走入小路(二乘)、邪路(外道)、岔路(诸天)、恶路(魔王及魔眷属),都不自知,]

糟就糟在这不自知,每个人都认为自己都很明白,麻烦就在这里。众生犯错都多半不知道自己犯错,[都还以为自己是在佛道、菩萨道上!]而且自以为精进。

[际此末法,佛在此之开示,不正说中了现在的世象?]现在的现象,佛都说中了。

[现在整个世界及佛教界越来越乱,百家争鸣,各出新招,]每一招都很炫、很受欢迎,[很少愿意坚持如来所说的「原版」的佛教,多有所创作或「修正」,或增或损,以「符合时代的要求」(然却可放弃菩提的要求),]说:「时代的要求比较重要,菩提的要求没有关系,我们随顺一点。」

[因此,学佛法成二乘道、成外道、成人天道、成魔道,比比皆是。尤其是成二乘道及人天道者,特别多,俨然已成为当今佛教之「显学」:]就是主流之学

[此中修佛法成二乘道者,例如不宣扬大乘,却大倡阿含及四念处等小乘法,]以此为绝活,[且]把这些小乘法[视为「根本」,乃至贬抑大乘修法,

如是之人,若是出家众,则罪过大矣,何则?一者背负佛恩,二者背负众生恩。

背负佛恩者,如来种种苦口,无非是要众生发无上菩提心,入一佛乘,企求佛道;而彼等乃违背佛之大悲深心,自背大乘,教人背舍大乘,求于自了,断灭佛种,岂非大过?

又,若出家人,在此大乘的国度,]这是我个人特别深切的体会。你作为一个大乘国度的出家人,为大乘的僧众,[为大乘僧吃大乘信徒的饭(受大乘信徒的信施),却提倡小乘,岂非有负众生?]这不太合吧!我是深深以为这样,更何况佛种种苦口都是最后要引众生入大乘,那你怎么走倒退路呢?那是一种颠倒。

[其次,近来佛教界提倡及力行人天乘的更多,几乎举目皆是,寺院道场大多受到波及,也都或多或少跟进(随喜)——因为大家都这样作嘛!不这么作就落伍了,]跟不上时代了,[就会被淘汰了!

照这样下去,也许不久,佛教界将有一片「新气象」,那时,只讲经律论、求戒定慧的大乘八宗「老货色」,将被日新月异的「新产品」所全盘取代了。]「视占率」全部失去了。现在已经失去很多了。在货币里说,劣币取代良币。佛法里也是这样,现在「良币」已经越来越少。

佛的正法都是甚深微妙的,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我想想也是很感慨,不能勉强。这么甚深微妙,然后要很净很净的心来听,还可以听得懂;如果心稍微乱一点,不要说听不懂,根本不想听,是不是?听也听不进去。这个世间又这么乱,心里面也乱,就乱成一团,这么清净微妙的法根本很难进去,这末世的众生就是这么可怜。

 楼主| 发表于 2020-7-11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现在就看得比较开一点,不是那么烦恼:好吧,各度有缘,我也没办法勉强别人怎么样,有缘的就来一起共论佛义,如六祖大师所说的「相应」,不相应的没有办法。

我们的佛教就没有办法用摩门教的那一套。知道摩门教吧?他是用拉的,骑个脚踏车两人一组,然后就到你家。我们佛法没有办法这样子。甚深微妙,一定要你自己发自内心,心里面相应才有用的。

[经文]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这个经文是越来越精彩了。这个房融这个大宰相,把这个文言,可是很有味道。

「云何二种?」什么是一般修行人所不知道的二种根本?一般修行人都不知道,这「二种」是指二种根本。

「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世间凡夫的生死轮转根本,简单一句就是凡本,凡夫之本。「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这就是圣人的根本(圣本、真本、出世间本、解脱本)了。

不只是学佛,我觉这是一个人的个性,你要学就好好学,就精纯地学,全心全意地去学,不要搞得搞七黏八的,弄得非驴非马的这样子,学得什么都不是,要就要很精确、很努力地把它学好。更何况无上甚深的佛法,即使你很精确,很努力、很用功的去学,都不见得学得好,更何况你又用杂染或混杂的心去学!

「一者、无始生死根本」,无始的凡夫生死的根本,「则汝今者」,你现在目前,「与诸众生」,你跟所有的众生都一样,「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以攀缘心(妄心)而为自己的自性,这个「缘」就是缘虑心,就是第六识心。

第六识是会攀缘,而且我们为什么起忧虑?都是第六识。缘虑心当作你的自性,妄认第六识心当作你的真心,这就是生死根本;也就是错认本心的意思。

所以「凡本」是什么?错认本心,把第六意识心当作你的本心;既然是本心,当然就认为它是好的。

我们西洋心理学里面所研究的心理,就都是第六识,第七识有没有研究?全都没有。一直到十九世纪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研究精神分析学,才说「下意识」或「潜意识」,但也是一团模糊,只是给它一个大名词,说「下意识」就完了,至于它怎么样动作、怎么形象,都不知道,他没有那个智慧,看不到的。

但即使光是这样子,弗洛伊德他的智慧已经是很不得了,以西洋人来讲,他能够发现而且肯定有这么一回事。你要知道,西洋两千年的历史,从来没有承认说除了我们表面的这个思惟以外,还有一个内心世界,听懂我意思吗?

他们的文化很奇怪,你必须知道,才能了解现代世界;因为现代世界还是以西洋世界的文化为主体,但你不要被迷。他们的文化、西洋的文明是徘徊在理性跟非理性之间的交战,在十六世纪以前,也就是所谓的中古世纪——黑闇时代,那时候是非理性时代,完全是宗教把持一切。

他们的宗教是非理性的,不准思惟,跟很多那些集权的国家是一样,你不要思想;你一思想就是就糟糕的。中古世纪,教会代替你的思想,你不可以思想,你一思想就是异端邪说,那把你绑在十字架上烧掉,烧死几十万人;就是因为你有思想,就是你对上帝有所意见、有所疑问,那就是异端邪说,马上就被烧掉了,也不用怎么样审判。他们的宗教审判庭,两个审判的人讲好,就烧掉了。

所以那时候完全是非理性的,一直到十五世纪的时候,启蒙运动开始了;十六世纪,理性主义,就变成反过来了,所以变成反对宗教的非理性,然后带动了宗教革命。这叫过犹不及。

以前是完全是非理性的、盲目宗教的狂热,那时候死了很多人,比后来耶回两教打仗死得还多得多了,都是基督教自己打自己,就因礼拜的方式不太一样,就打起来了。以上帝之名,出兵之前,牧师或神父都祝祷一番,说神站在我这边,一定要把敌军打倒,所以这些完全是非理性的。

到后来改革以后,就变成理性了,但只看到理性的那一面而已,完全否定非理性的那一面。

这跟唯识、心理学都有关系。前六识是理性的,是你可以控制、可以思惟,所谓理性主义是指前六识。第七识是指「下意识」或「潜意识」,这个是非理性的,你理性控制不了,你的思惟管不到的地方。在传统的基督教里面不是完全不管这一块,而是完全不可以管(第七识)这一块,是禁止管这一块的。

譬如以医生来讲,如果病人有哪些现象,如果是理性意识层面的就可以,如果是意识层面以下的就不可touch(触碰)。为什么?因为他们认为这是灵魂,灵魂是上帝管,你不能碰。

如果有发疯的人,他们认为他灵魂有问题,撒旦跑进去,撒旦跑进去那怎么样?要把它打出来,所以他们对付精神病就是打。我们中国也有说疯子怕打,但是我们没有真正这样执行,可以他们真的是这样子,把所有的精神病患人都拷起来,如果作怪的时候就打。为什么?因为他们认为是撒旦在里面作怪,所以要把撒旦打出去。

一直到弗洛伊德的出现,才说非理性的部分是「潜意识」,不是什么撒旦,就用association(自由联想)来把它导引舒发出来,找他的病因,然后舒解掉,这就是精神治疗学、精神分析学。

西洋先是非理性的,后来变理性的,可是因为传统的关系,又比较忽视潜意识的东西,所以他们不能深入,只有佛法才能这样子。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无始以来出世间的菩提涅槃,本元清净之体,这个就是圣本。一种是凡夫的根本,一种是圣人的根本,一般人就不能了解。

什么是圣本?「则汝今者,识精元明」,你现在的识就是第八识精,「精」就是「精纯、精明、精华」,还没有染污之前的第八识。

一般所讲的第八识是染净和合、真妄和合,而这个识精(第八识)是还没有变成染净和合的时候,妄性很少很少的时候,所以这叫「第八识精」。它还是pure(纯净的),本元清明的,所以叫作「元明」。

我们讲过这个「和合」,依究竟来讲,这个「和合」只是有假相,假名为「和合」,事实上染净是从来没有和合有过。为什么?如果和合的话,就好像化合作用一样,永远也变不回去了。你的八识心如果真的是染净和合的话,永远也没有办法把染的部分抽掉,变成清净的本体,对不对?所以那个「染净和合」的「和合」是假相,不是真正的;

如果说以层次来讲,那是权教,权教所说就是第八识是染净和合;但以实教来讲的话,从来也没有合过,否则众生永远堕于轮回生死,永远没有办法证菩提,那第八识也绝不能变成大圆镜智。所以,权教讲染净和合,而实不和合,相有和合,性非有和合。

你的「识精元明」,「元」就是本来,「明」就是明净之体。你的第八识的精纯之体本来是明净的,「能生诸缘」,「诸缘」就是七转识,因为前七识都有攀缘的功能,所以称为七缘识,或称为「七转识」也可以。

你那第八识精明体能够生起七转识,「缘所遗者」,第八识能起前七识(七转识),这个七转识因为能够有攀缘的能力,但这七缘识本来是从第八识生起的;生起了以后,第七识就忘掉自己是由第八识生的(忘掉他老爹),就是这句话「缘所遗者」。

「缘」是诸缘识,这个诸缘识从第八识生起,生起以后就遗忘了它的本生之体。什么意思?遗忘了第八识体,也就是遗忘本心。

「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第八识是能够生起前七识,生起前七识以后,却被前七识遗忘。就好像父母生了孩子,孩子把他父母忘掉完全一样的。第八识生前七识,七转识生起来以后迷失本心,就忘掉能生它的本元——第八识。譬如父母生了儿子,儿子就忘掉父母。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由于诸众生遗忘此本自、本具妙明之心,就是第八识;「虽终日行而不自觉」,虽染终日依之而行、持之而行,一天到晚(整天)都在用它,而都没有觉得它存在,都不觉知。

我们众生虽然表面上是在用前六识,但前六识是依于第八识来的,所以第八识一天到晚都在用——本心,可是都没有觉得;能觉知第六识就已经很不错了,能觉知而且念念自觉自见的六识心就成为禅师了,那觉知第八识就是大菩萨了。

所以你都不觉知自己的第八识,因此就「枉入诸趣」。终日在用,而不觉知,不知道、不觉知自己的本心,所以冤枉入诸趣。

什么冤枉呢?我们本来应该是可以趣入无上菩提的,但是因为遗忘本心,不但不能进趋无上菩提、正遍知觉,反而堕入六道,因此佛菩萨就是路见不平为我们申冤的人,是我们的「包青天」,平反我们三界的冤狱;没有「包青天」的话,这个冤狱是永远不会完的。

本来有智慧成为一切智智,却变成愚痴闇顿,呆呆的,诸事不知,诸理不明,所以就很冤。佛菩萨就是来正拔我们的冤狱。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7-13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63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各位端身正坐,专心听讲,不要作旁的事。顺便讲一下,大家都放年假,所以我也放年假,因为过年大家都忙着吃喝玩乐,就给大家都休息休息,所以我也跟着托你们的福休息。从2月2号到2月8号,9号开始再恢复讲经。

[经文]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云何二种?」什么是二种根本?这里就是说,一般修行人所不知不觉的二种根本是什么?阿难,第一种是「无始生死根本」,世间凡夫的无始生死根本,这就是凡本,也就是凡夫堕于三界六道轮回的根本,也就是为什么凡夫会堕于三界轮回,这个根本的症结在哪里?

「则汝今者,与诸众生,」那就是你现今跟一切的众生,「用攀缘心」,「用」就是「以」或「认」,「认」就是错认。错认攀缘的第六识心「为自性者」,把这个会攀缘的第六识心当作是你的自性,也就是以妄心为真心,那就是「认妄为真」。

举个例子来讲,譬如有的青少年交了朋友,那个朋友是要好的哥们、知已,他认为是好朋友;可是以家长的立场来看,他所交的好朋友,那都不是好朋友,可是他却认他是好朋友,就是有一些好玩、好打架、乃至于抽烟、喝酒、吃安非他命,这些朋友他们混在一起,觉得很快乐,就认为是好朋友,就跟这些恶友胡作非为,但他很快乐。

同样的,我们众生认这个胡作非为的第六识心当作是我们真心,就比好朋友还要更糟,认为它是真心,乃至于是自己的本心,因此就迷惘了。

我再解释「攀缘」这两个字,「攀」,顾名思义,手伸出去抓,叫「攀」。你们到动物园去看长臂猿,它很会攀,而且它的动作很快,攀得很快;我们这个六识心,也跟长臂猿的手一样,攀得很快,而且一抓就很牢。它就一抓,然后整只猴子就荡过去了。

它一抓住就很牢,跟我们第六识心一样,看到可以攀,马上就抓住,抓住就不放了,非常牢固,整个人就荡过去了,乃至整个心体的运作就靠着那个攀缘、就靠着那个着力点,就可以运作。

所以我们的心像长臂猿的手一样,利于攀缘。也像蝙蝠侠(Batman),他比长臂猿更厉害,手上好像有吸盘一样,可以在摩天大楼外的玻璃墙壁上爬行;我们第六识心的攀缘心跟蝙蝠侠的两只手、两只脚一样,附着有力!一攀上就不会掉了,所以我们的第六识心不管是攀到六尘的什么东西,一攀一定就搞定,就攀住了,这就是攀。

缘呢?你看过蜗牛没有?现在很少,以前很多,蜗牛有触角,我们第六意识心的缘,跟蜗牛的触角一样;也像蜥蜴的舌头一样,一下子就出去,动作很快的。

第六识心看到有可以缘的,马上就出去,而且一下就抓住了。譬如前面有一只蚊子,马上就抓住,不管它有没有在飞。我们的攀缘心,就像这些动物昆虫一样,反应很快的。

这些攀缘都是往外攀缘,所以往外攀缘的心,我们把它当作是我们的本心、自性,那就大错了。佛就在经里讲认贼作子、认贼作父,认贼作子比认贼作父更糟。为什么?因为众生都爱儿子,但爱父亲的就很少;如果认为是儿子的话,那就很疼惜。

认贼作子就:「噢,爸爸哄。」那就更糟了,所以认贼作子以后,就让这个贼予取予求,他要求什么就都给了,反正老爸会拼,就都给了。所以那个贼子就在我们的第六识心里面得自在,它要什么就有什么,它要什么就给什么。往下第二个: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第二种根本是什么?「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前面那个是生死根本,这个是菩提根本。我们要学佛成菩提,首先不能就成菩提,首先要把生死这件事情先搞定,你要先离生死,不离生死而求菩提,这是不可能的。

「离生死」是消极的,「求菩提」是积极的,但是离生死有必要的条件就是:你要知道什么是生死根本;你要断轮回,你要知道什么是轮回根本,那就是六识攀缘心,是轮回的根本,要先断轮回才能了生死。

但是,因为不知道轮回的根本,也就是不知道这六识攀缘心就是轮回的根本,因此就不管怎么修,还是堕轮回,因为你没找到根本症结的原因,你没有办法给它解套,所以必须要先了解生死根本。但一般修行人大部分都没有办法理解这个是生死根本。

我现在这样讲你很明白,讲到后来你就知道,很多修行都是所谓的错乱修习。那都是依六识心去修的,都错了,消极的你要先出轮回生死。出轮回生死就是转染,转染了之后,再去以清净心求菩提,

可是你要求菩提,又不知道菩提的根本是什么,那怎么求?就没办法求了。所以除了知道生死轮回根本以外,还要知道菩提根本,

菩提根本是什么?就是下面所说,无始出世间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这个根本是什么呢?「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这个就是指什么是菩提根本。

「则汝今者,」今者就是现前,你现前的识,是第八识,「精」是精纯,无染、未染,我们《楞严经》里面常常讲到这个「精」,第八识是无染的精纯的体。

「未染」就是还没有染之前,也就是还没有堕生死之前的那个时候是未染。

这讲到唯识学的根本道理,由于一念无明妄动,转第八识为染净和合;一念妄动而转第八识为染净和合,所以第八识变成染净和合体,这个是权教所说。

权教所说第八识为染净和合,现在这部经是实教,实教怎么说?实教就是究竟不生不灭,一念无明妄动,那个「无明妄动」也是不生不灭,所以根本就没有所谓无明妄动;可是因为因缘和合,妄现无明妄动之相,就产生虚妄的染净和合相,

可是这个虚妄的染净和合相究竟不和合,所以也没有所谓的染净和合相,结语就是说:第八识精从本以来都是清净的,这是圣智所见。这是最究竟的,所以是实教,实教就是究竟的极理,最高的道理。

这个跟权教的染净和合有什么差别?差别非常大。①因为你在修证的过程,心态、方法完全不一样,因为是染净和合,所以就肯定里面是有染,权教里面一定要断染、灭染,但那个染实在没有断,也没有灭。如果以实教来讲,不是断灭,而是转,因为你再怎么灭都灭不完、再怎么断都断不完,你不可能断得清清净净、干干净净,那不可能,这理上来讲是这样。

②如果以究竟来讲,它的染相本来是虚妄,本来不实,你为什么在不实虚妄法中要去断它,就好像你看到有虚空华,然后你要把那个虚空华给除掉,除不掉,虚空华是翳眼所见,不能除虚空华,而是转翳眼;如果眼睛没有翳病,自然虚空华就没有了,所以是这样。

权教因为众生的智慧不一样,诸法的设立还是依于众生智慧的层次设立,所以如来不能一上来就说一切法皆真,那都不要修了,可是不修不行,不修还是就是烦恼、生死、造恶、贪染,所以「相」上还是要做!

「相」上为什么要做?随顺法性!法性是什么?因缘性;因缘性是什么?因缘幻生。它幻生,你还要让它幻灭,所以幻生幻灭都还是有的,那你就要幻修。这就是什么?见到幻生,我幻修,修如幻法,断如幻烦恼,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如幻三昧」。

可是你要真的要看到诸法如幻,那诸法如幻根据什么来?你不是跟着喊「如幻」就如幻了。

根据本自清净而来,本无生灭,本是一相,这个道理都是通的,都是讲的一个境界,不同的角度来讲的。

随顺法性,不落断灭;你一落断灭,说就不用修了。圣人当然没问题,可是凡夫不用修就死了,堕于生死、贪染,所以轮回还是一样的如幻而现,烦恼来的时候你还是苦得要死,所以这个不能光是用嘴巴讲的,如幻的定慧也都是要修的。

一切法皆悉如幻,连定慧也都是如幻的,禅定也是因缘所生,三昧也是因缘所生,乃至如来的一切智也都是因缘所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缘所生。什么因缘?正因缘所生,而不是邪因缘。

这个「识精」本来是精纯的,但是众生因为没那个智眼看到它究竟的精纯,所以如来方便依相而说它染净和合,叫你断染证净,那你就去拼,拼到后来,如来就一转说:其实也没有什么染净,可是那时候你就入那个境界。

如果佛一开始讲的话,你就说:「那没有染净,我就不要修了。」原来是明净之体,本来是明净之体,「能生诸缘」,这个「诸缘」就是诸缘识,

我现在考考你?我们有八识,这八识里面的哪些识是会攀缘的?第八识也会攀缘吗?第八识不会,前七识会攀缘,对不对?所以这个「诸缘」就是七识就对了。七识因为会攀缘,在这里把它称为「缘识」,

从上面一句讲:「识精元明」,这个第八识精本来是元明的,但是它虽然是本明,可是它能生起诸缘识。这句话就是六祖大师讲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能生万法。」

所以「识精元明」是本自清净,「能生诸缘」是能生万法。

「能生万法」第一步所生的就生出「七缘识」,第八识会生起前七识,前七识会内、外攀缘,所以称为「缘识」。

第八识生起前七识以后,前七识会反过来攀缘第八识,缘为我;可是它所攀缘的不是清净的本心,而是相上所生的所谓的「染净和合的第八识心」。因此第七识所攀缘的第八识不是第八识精的清净体,而是攀缘那个染净和合的体,反而纯净的本体就遗失了;因为攀缘这个染净和合的,所以就遗失了这个本明之体。

如果准确的说,应该是纯净的第八识的体在最底下,第七识攀缘它的时候是缘不到底下那个纯净的体;因为缘不到那个纯净的本体,就好像遗失了本明的本体,就称为所谓的「妄失本心」,以禅宗的话来讲「妄失本心」。

这里那个「缘所遗者」,这个「缘」还是上面的缘识,缘识所遗忘者,也就是第八识本来清净体,然后生出前七识,前七识再来攀缘它的时候却没有办法攀缘到它根本的本体,而遗失了这个清净本体,它就变成被七缘识所遗忘,这个「遗」就是所遗忘,就好像被抛弃了一样。

举个例子,老爸生了儿子,儿子虽然攀缘用它的资财,可是却不理老爸,忘了老爸的恩,就是「缘所遗者」。它变成被它所生出来的东西抛弃了,遗忘了,所以就「忘失本心」。

这个本明之体就是一切菩提涅槃的根本,但是众生都不知不解,因为不知道这个是菩提涅槃的根本,所以你再怎么修,都是所修的跟这个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就没办法成就菩提涅槃。前面因为不知道生死轮回根本,所以再怎么修都没有办法断轮回,意思是这样。

 楼主| 发表于 2020-7-13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由诸众生,遗此本明」,由于众生都遗忘这个本自妙明之心(或妙明之体),「虽终日行,而不自觉」,虽终日依之而行,因为我们众生有一个神识——第八识,我们一切所作所为最终究就是依第八识,每天都要用到它。每天都要用到它,都要依之而行,可是都没有感觉,因为不知。

所以这个第八识还要是很有善根因缘,学了大乘佛法,而且是大根器人才听得到这个「第八识」的名字。小乘人还听不到这个名字,

所以在《楞伽经》还有《解深密经》里面佛都说:「阿陀那识甚深细,我于凡愚不开演。」「阿陀那识」就是第八识,「凡」就是凡夫,「愚」就是二乘,因为没有大乘、佛的智慧,所以称为「愚」。于凡、愚都不开演,「凡」还包括外道,所以第八识是一切一般的众生都不知道,更加不会觉得;

因为这样子,所以就「枉入诸趣」。虽终日行而不知觉,我们中国古书有句话:「行焉不著,习焉不察。」因为你天天做,「著」就是明显,就不觉得很明显,「习焉不察。」因为你很习惯,所以就不会去觉察它。

举一个例子,我们当然都是有眼睛、嘴巴,有心肝脾肺,但你有什么时候觉得你有个心、肺、胃,或是觉得你有眼睛,没有!你就是看就是了。你虽然看,你在用眼睛看,可你不觉得有个眼睛;你在吃饭消化,可你不觉得有个胃。除非怎么样?除非你有胃病、你眼睛痛,那时候觉得有眼睛。你天天吃饭也用牙齿,那你也不觉得你有牙齿,一直到你牙齿痛的时候。这就是「终日行而不自觉」。

譬如吃饭、穿衣,行住坐卧,大小便,你天天做,你有觉知吗?饭来了你就吃,没有觉得自己在吃饭,没有说:「知道我在吃饭。」有知有觉的,「我现在拿起筷子,扒一口饭,我现在正在扒饭。」有没有这样子?没有,这样太浪费时间。扒饭进去以后,你自然就嚼了,就吞进去,你没有想说:「我现在正在嚼饭,嚼碎了把它吞进去。」这就是「终日行而不自觉」。

乃至于你早晨起来,睡眼惺忪地跑到洗手间去洗脸漱口,你有没有想:「我现在正在洗脸。」没有嘛!你根本一连串动作,自己都没有感觉,乃至所有的日常生活动作都是一样,「习焉而不查」。大小便都不用说,你都不用想。

所以跟我们第八识一样,我们天天都要用,但都没有觉察。譬如结婚的人,太太天天洗衣、煮饭、整理房子,都没有觉得,一直到有一天吵架,太太跑回娘家了,才想到说「有太太真好」,都把一切不管是事情或是人视为当然。

不只是说太太,老公也是一样,老公在时出去打拼赚钱都很自然,应该是这样;一直到有一天,不管是婚变、老公跑掉、死掉,才发现有老公真好;有老公在时不会想到,「习焉不察」。

我们众生对第八识也是一样,「终日行而不自觉」,因为不自觉的关系,所以「枉入诸趣」。「诸趣」就是六道,六道为什么称为「趣」?它的意思是「趣向」。

众生就有众生性,众生性就有一个性向,这个性向就是趣于染,它就总是想要往那边跑,就好像酒鬼总是要往有酒的地方去,就趣向(inclination)。

众生因为业力的关系,就会牵引它,它就会拼命往六道的那个地方去跑,所以叫「六趣」。众生就有这样的性质,由业力所牵,趣向于六道,所以叫「趣」。

「枉」就是冤枉。为什么说众生入六道轮回是冤枉?因为众生都是有本觉,本自清净的,可是却入了六道去受苦;他本来不应该受苦的,现在却因为没有搞清楚就误入了六道,在六道轮回里面受苦,因此就是冤枉的。

他本来是不需要这样的,因为我们众生是因为冤枉受苦,佛菩萨就路见不平,为我们来伸冤,平反我们三界的冤狱。

我们在三界的冤狱里面,所以我们必须有一个「包青天」来给我们平反,佛菩萨就是我们的「包青天」,把我们这个冤枉,我们能够得申。

为什么冤枉?因为我们清净本体,应该能够证一切智,可是却变成愚痴暗钝,诸事不知,诸理不明,因此就糊涂妄为乱搞,到处为自己为他人惹麻烦,生烦恼,但仍然不自知,不知道。

你可以去观察,惹人家生气的人多半都不知道自己惹人家生气,而且你跟他讲:「你令我生烦恼、生气。」他说:「这个没什么,生什么气?」表现好像说那你没有修养。这就是不自知,不自知自己受苦还好,多半都令人受苦,令人受苦也都不知道。

本来众生都是具足清净的福德,却因为乱造诸业,变成贫穷孤陋,三餐不济,无立锥之地。

本来是自由自在可以去来无碍的,却因为乱造诸业,所以被囚禁在三界的牢狱里面,受尽无量的苦恼、责罚,求出无期,你看这不是很冤枉吗?

所以佛菩萨说好听的,就是我们的救星,来为我们申冤的,让我们赶快刑期期满出狱,但这个必须我们真正认识自己本自清净的本心、根本。

可是知道清净本心,还要知道它相反的——生死的根本,也都要知道,才能够做得到。

[注释]

[「无始生死根本」:「根本」,所依之义。无始劫来,遭受无量生死的根本所依,那就是六识妄心,以此妄心种种颠倒,故受轮转。]

[「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不只是阿难你,而且是一切众生都是一样,把攀缘心当作是你的自性。[「则」,即,那就是。「今者」,现前,目前。「与诸众生」,不但是你,所有的众生都是这样。「用」,以,认,当。]把它当作自性。

[「攀缘心」,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于外攀缘前五识所得五尘落谢之影子,于内攀缘第七末那识,]下一节再来解释「攀缘前五识落谢影子」,我在《百法明门论》里讲过,等一下来讲一讲。[故称第六意识为攀缘心。

「自性」,真心,本性。此言,什么是无始生死的根本呢?那就是现前你与一般众生,错把第六意识攀缘心当作是自己的真心本性。]这个就是生死根本,所以不是错用心,而是错认心,错认心是生死根本。讲了是明白了,但是没有实际的例子,还是很难真正用上,下面我会讲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7-13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64
成观法师讲解

    刚刚讲到,攀缘心就是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于外(在外面)是攀缘前五识所得的五尘落谢的影子。

眼根,外面有一朵花或是一棵树什么都好,根、尘相接,摄受外尘就回来,摄进来以后就变成眼识,就分辨这是什么东西,一朵花;就在它分辨出外面是一朵花的时候,几乎是同时,下一刹那而已,一个弹指就是一刹那,就生出第六识。

第六识称为「同时意识」或「五俱意识」,因为是跟前五识俱起;可虽然「俱起」,但不是真正「同时」。

虽然第六意识在这种情景下也称为「同时意识」或「五俱意识」,就是跟前五识俱起,但事实上仔细分析,它还是有一刹那的差别。

因为你必须要先攀缘,摄取外尘以后,再生起第六意识;在生起第六意识,再进一步的分别,所以这个第六意识称为「五俱意识」。

然后第六意识生起以后,眼根摄受外尘,再起第六意识,进一步去归纳分析这个外尘是什么东西,也就是所谓的分别、了别,再去了别这个东西是什么东西。

本来说是花,粗浅的,这个是五识所分别;五识所分别是没有价值判断的,它只是当体说这是花,但第六意识再进一步分别,它是五色花,乃至于这个花很旧了,或是很漂亮,变成有价值判断。

所有的价值判断,很旧或是很新,漂亮或不漂亮,因为漂亮不漂亮、好看不好看,就有喜欢不喜欢,这种情绪产生,这都是由第六意识了别所生。

前五根,眼根代表,眼根摄受外尘变成眼识,眼识这里就是有个投影,第六意识再去攀缘这个投影,再进一步分析、判别,

眼根所摄受、得到的是这个外尘本身吗?不是,只是个影子、影像而已,它所摄受回来只是个影像。

眼睛看见一朵花,不能把花都放进去,所以只是得到这一朵花的影像,这个影像等眼根摄受变成眼识以后,通常也存一刹那,不会很久,所以这个影像因为一刹那的关系,接着就会慢慢淡掉,就叫落谢。

因为这个影像会落谢的,所以叫作落谢的影像,所以是外尘的落谢影像,而第六意识去攀缘的,也不是这个外尘当体或本身,而已经是第二手资料,人家用过的二手货,是眼识而且已经快消灭,人家都不要了,六识再捡来用,所以这里说攀缘五识所得的五尘落谢的影子,或落谢的影像。

从这个我们得到消息就是:众生的一切爱恨喜乐悲苦都是由第六意识攀缘这些种种的影子产生的,所以我们就是为了这些影子而起忧悲苦恼喜乐等等,你说众生可怜不可怜,只是为了影子而得到一切的苦乐忧悲,因此你若了解这个,对修行就很有帮助。

顺便讲,你若要懂得《楞严经》,就非得要懂相宗、唯识学,否则你不能真正完全懂经文,这样分析起来很有意思、很清楚,所以六识虚妄就是这样子。

因为这本身就是个影子,就已经是虚妄,因为不是真体,只是一个影子而已,六识又来攀缘这个影子,已经是虚妄的东西,再产生种种的爱憎,不是妄上加妄吗?非常非常的虚妄。

再进一步讲,一切的见闻觉知都是影像,而我们众生就为了这些见闻觉知而悲喜爱憎。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菩提」,]Bodhi,这个「h」是不发音的[觉,觉性。「涅槃」,不生灭;]不生不灭的境界叫「涅槃」,或只是单纯讲不生;「不生」就是烦恼不生,也就是在这种境界里面没有烦恼,不生。

[涅槃有两种:有余依涅槃(即二乘之涅槃)及无余依涅槃(即佛之涅槃)。

「无始菩提涅槃」,无始以来,其性本自菩提、本自涅槃。「元」,同原,原来,原本。「元清净体」,本来清净之体。此言,从无始以来,本自菩提、本自涅槃,原来清净之体,亦即佛性本体。

言「原来清净之体」者,为指在此体中,究竟清净,纵然已经随着众生经过无央数劫之生死,然其本体究竟清净,一毫不染,不但毫无染污之相,连菩提涅槃之相亦无,故究竟清净,故称「元清净体」,以其如是究竟清净,故是究竟之菩提(明觉)、涅槃(究竟不生不灭)。

又,「生死根本」与此「元清净体」皆称「无始」,是由于众生「相」有生死,而「性」实不生死,]但我们众生都是见相不了性,只看到相,所以着相主要是着生死相,着有生有死;因为着有生有死,所以就贪生怕死。只有证入无生法忍的人,见实无生死,所以他不贪生、也不怕死;贪生就一定怕死,怕死就贪生,这个就是众生性,众生贪生怕死,可就偏偏造生死业。[故其清净乃无始以来本然。

又,以众生有生死相,故亦有菩提相、涅槃相,然以究竟实法而言,即此生死相,并菩提相,皆是究竟一相、一性,如真金与矿中之金,非有二性。]所以已经炼出来的金子,它的金性跟金矿中的金子金性是一样的。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今者」,当前,当下。「识」,第八识,亦即阿赖耶识。]也就是藏识。[「精」,精明体。「识精」,第八识之精明体。

「元明」,本明。你现今当下的第八识的精明之体,本来明净。若依唯识法相,则第八阿赖耶识为「真妄相合」,以第八识体本真,由于受无始一念无明所熏,即当下不思议转成染污之相,而得「阿赖耶」之名

(原本未受熏转之前,只称第八识——第八识为中性之名,而没有阿赖耶之名),阿赖耶有受染污义,]

如果称第八识就表示是中性的,并没有说是染污;你若讲阿赖耶识,就表示它是染污的。这不一样。

[自此,其体虽真,然其相是妄,故称之为真妄和合,有如铜上长铜绿。]铜若表面氧化会长铜绿,可是铜绿不会使铜变质。虽然它没有把铜的本质改变,但还是会影响它的导电。如果是铜镜的话,还是影响能不能照得清楚,会影响它的用;体没有变,相有改变,所以用也就受影响。

不要说「都没有关系」,还是有关系。铜长了铜绿,铜的本体不变,但它的相也就长的不一样,所以它的用途功用也受了影响,不管是照明、导电也好都受影响,除非你要恢复它本来的功用,还是要把铜绿去掉。

譬如矿石中的金子,那个金性本体没有改变,可是它的相不一样,因为它杂在石头里面,用途当然也不一样,你不能拿来当金子用,不能做金饰,还是要炼,把杂质炼光,才能炼成整个都是纯金;

所以体、相、用,本体永远是清净,因为相上有别,所以其用亦差。本体都是佛,也没有什么众生、六道、圣凡,本体都一样,但是所现的相不一样,佛有佛相、凡夫有凡夫相、众生有众生相,外道有外道相,所以它起不同的功用。

我们的功用就是受苦,这是我们最大的功能。这个不是不得已,是非这样不可,因为这部经是性相在一起,听我讲了以后就性相圆融,你非圆融不可,不圆融就讲不通。

[此为依唯识而言;然唯识虽为大乘,但仍是权教,]这是不可讳言的。虽然我是慈恩宗的传人,但是讲这部经的时候,只好这么照实讲,慈恩宗就是唯识宗。

[若以实教言之,则阿赖耶当体清净,]它本身就是清净,但是那个必须要有如来的佛眼、菩萨的法眼才看得到,我们众生的肉眼里面还有青光眼、近视眼、白内胀,所以看不到众生的清净本体,不要说看众生,看自己都看不到,看得到就只是一陀黑黑的业障,这样而已。

阿赖耶当体就清净,[实无妄相可得,更无真妄和合之事,以八识、赖耶,全是如来藏清净本体之用,故称「识精元明」,]这个「识」就是第八识,它的「精」是精纯元明,就肯定它究竟的本相是清净的,究竟清净,但是你必须要修到清净,证到清净,才能究竟;证到究竟清净的地步,你才能真正的识精元明。

[此为如来了义之教,]「了义」就是究竟的意思,「了」就是完全通达,「义」就是义理,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真理。

完全通而且达到真理,叫作「了义」。这个通达,要通呢,当然是直了、直达,所以达摩祖师是直指人心,不是远指人心、歪指人心,一定是直指。你要达一定要直指,所以心就要直。这跟前面讲,佛叫阿难一定要直心回答一样,要通达,一定要直心,一定要直。

这是如来的了义之教,[再无权教之依相分别,而直指当体,是故本经之经题为「如来密因……修多罗了义经」,]是了义的,让你进入究竟的道理的经,[学人至此,须顿舍一切教下之思议,乃能顿契佛心宗门之奥旨。]

[「能生诸缘」:「诸缘」,诸缘识,即七转识(前七识)。]这个「转」就是生起的意思。这个「转」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正的,一个是反的;

反的就是转生,就是七转识,及众生一切心念的生起都是「转生」,所以这个都是生死门;「转灭」就是逆生死门、还灭门,「转灭」像转染为净,转识为智,乃至《地藏经》里面「转经」,都是第二个「转」。

因为前七识是从第八识转生的,而且这个「转」还有「辗转」的意思,因为先生起第七识,然后再生起第六识,然后再生起前五识,所以叫「辗转」、「七转识」,就是前面七个辗转生起之识。

[第八识受熏转为阿赖耶后,即称为「自证分」,此自证分便立即生起「见分」与「相分」。见分即「能见分」,相分即「所见分」,亦即能缘与所缘。

能缘即前七识,而所缘即六尘,是故能缘与所缘皆是阿赖耶自所变现,故实唯有识,而无外尘,故此教法名为「唯识」,而示「万法唯识」之义。

故依唯识学,即万法唯有识,且确定内识的确是有,并非没有——所以才叫「唯识」。

相对的,外尘为虚妄幻假,以唯识所现故。然依如来最究竟了义之教如本经者,则唯一真,更无一法可厌可忻(xīn喜悦,快乐)、可取可舍。]无有一法可得。

现在解释一下「见分、相分、自证分」,我们以念佛来讲,一般现在讲念佛都是口念耳闻,你一天念一万声、十万声应该就会发觉想说:「谁在念?」有没有想过?就是禅宗跟净土宗结合起来的产物「念佛是谁」?

从念佛里面来参禅,禅净并修,因为净土宗太昌盛,禅宗的祖师到后来也就随顺众生的业因缘,就创了这个参禅的方式,

「念佛是谁?」你本来念是口念、耳闻,这可以摄心,可是口念、耳闻跟心没关系,与心无摄。现在就要唤起你反求自心,由念佛而求自心;因为求自心,才能明自心、了自心,这个才是真正入真修行路;要不然你念半天,跟你的心没有关系,我们学佛不是要练嘴巴、耳朵的,是要练心的,所以「念佛是谁」。

念佛,口念耳闻是「所念」,我们就这个「所念」来求「能念」,「念佛是谁」是找能念者,你参参「能念者」。

你从《楞严经》就知道:能念者是心,不是嘴巴。因为众生根钝,他只能用嘴巴念、耳朵听,不知道真正能念的不是嘴巴,而是心;甚至没有嘴巴也能心念,而且不只是心念的念头而已,还有声音的,那就叫「心声」。

所以心很厉害,它不只是有心,甚至色、声、香、味、触、法都能够制造,它是一个生产线,不只是一条,好多条。

所以你从「所念」而追「能念」,追「能念」就是念佛是谁,后来有点明了:「噢,能念者是心,不是这个嘴巴,但是也不妨还是嘴巴念;不管是嘴巴念、心念也好,总是心在念。」

 楼主| 发表于 2020-7-13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你如果了心以后,知道真正「能念者」是心,不妨就心和口两个配合来修;心是意业、口是语业,意业、语业合起来念佛,这样子的功效更大,你不要说:「我已经体会能念的是心,以后我用心念就好。」这样就是偷懒。

「了性不绝相」。知道能念的是心,现在厉害的来了。什么厉害?「知」能念的是心。因为参的结果知道「能念者是心」,这「知」就是觉,能够觉知「能念者是心」,

下一个谁觉此觉?或是谁知此知?口念、耳闻,这是「所念」,因为这念出佛号,这是「所念」的佛号。由「所念」而追求「能念」,能念者就知道是心,现在就知道「能念者」是心,可是谁知此知,谁觉此觉,于是就在往后面、更加根本、更加往内去推求。

这是什么?「所念」是相分,「能念」就是见分,谁觉此觉?能够觉知此觉,或者说能觉此觉者,这个叫作「自证分」。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能觉此觉的那个是「自证分」,唯识祖师又在更推,「自证分」还有能够觉知这个自证分的,叫「证自证分」。

「自证分」就犹如第八识精本体,「证自证分」就犹如真如本体(如来藏)。

「证自证分」,它是最后的本体。这个本来在唯识学是很深很难懂,我这么一讲就不是太难,可就便宜了你们。

你看,由相宗把性宗的东西也都配合起来,就性相圆融;念佛,那净土也进去,念佛是相分,能念佛的是见分,能够觉知「我在念佛」的就是自证分。

这个心理游戏很好玩的,你在念佛的时候就一边念、一边观,非常好玩。我念佛的时候是这个样子念,阿弥陀佛...而且很快的念就没有杂念,去观那个能念、所念,以及能念的后面的本体,非常有趣,这就是如来教我们不用花钱的游戏。

佛菩萨就是以此自乐,就是「自受法乐」,而且不用花钱,也没有什么道具,所有的材料全都在自心,当然可能又加上下巴、嘴巴、牙齿、舌头,这也不花钱,你们都喜欢不花钱东西,这就是不花钱又很乐的事情。

就是性相「大车拼」(大拼一阵),性相就拼在一起。光是一个法门,我觉得好像画画,就是用个颜色,比较不好玩;很多教法融在一起,就很好玩,就是这样玩法。

而佛的所有的法是显密性相都有,我把它称为「心意综合体」,不是卓别林的无声而且黑白电影,那不太好看。

而且我跟你讲,我这样玩,是从初发心就开始这样玩,玩了二十几年,满好玩,过年给你们一点礼物,你们去玩一玩,不要玩扑克牌。

[「缘所遗者」:「缘」,即诸缘识,亦即前七识。「遗」,遗失,遗忘,遗落,迷失。

七转识本是从阿赖耶体所转生出来的,但七识生起后,便好像遗忘了阿赖耶那个母体一样,便就几乎各自独立,独当一面,各司其所攀缘集取之业,]

比如眼根就攀缘色尘、耳根就攀缘声尘等等,眼、耳、鼻、舌、身各有所司,各忙各的;本来生出来的那个老妈是一个,生出来的孩子就各忙各的,几乎不相来往,也不会过年拜拜年。

[可说念念忙碌得不遑(huáng闲暇)后顾;就有如孩子长大了,离家去各自创业,各奔前程,因此便忘了本家的爹娘一样。

前七识就是这样,无始来便一直奔奔竞竞,缘取前尘,而忘失本心本识,所以在此经文说第八识是「七缘识」所遗忘者。]老爹就被抛弃,在台湾可以告他,抛弃父母可以告的。

[「遗此本明」:遗忘此自本有之妙明体。]

[「虽终日行,而不自觉」:「终日」,整天。「行」,用。虽然整天没有一刻不用它,但却一直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

例如整天每一刻都在用眼、耳、鼻等,但从来也没有觉得我有一双眼、一个鼻子、两只耳朵。]尤其是耳朵,因为看不到,更加不知道有两只耳朵。

讲到这个耳朵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长成这个样子,而且也没有什么作用,没有它,还是照样听,这个当然就是美容作用。声音是没有受到方向的影响,它的功德最大,1200,前后、左右、上下都可以听到,耳朵就白长。

[几乎没有人在听的时候,同时觉得「我有一副耳朵,而且我正在用它!」]除非这个人神经病了。[五官如是;至于心、肺、胃、肠等,乃至牙齿、舌头等;平常几乎没有人有觉知说:「我有个心,而且我正在用它」,除非他心脏有问题。]装了一个心率调整器。

[众生连自己所拥有、且一直在用,一刻都少不得的眼耳鼻、四肢等,都不知不觉,更何况心肺等内脏,更不用说六识、七识、八识了!全都是打从出娘胎开始,即终日用而从不自觉知。]

[「枉入诸趣」:因不自觉本具之妙明,所以不知自珍自贵,]因为自己的本心是妙明、清净的,因为不知道,所以不会宝贵它。[而自染污,妄造众业,因此很冤枉地入了六道,累世奔波受苦——结果都是白苦的!]

我们众生就是糊里糊涂的来,糊里糊涂的活着,糊里糊涂的死掉,死掉前一刻还不知道要死掉,多半是这样,说:「好了,没事了,你们都回去吧!」回去后他就死掉。

[就像有人没事一时兴起,从台北到高雄玩,到了高雄,竟丢了荷包中的五千元,身上顿成一文不名,而事实上他是把钱塞在一件大衣的闇袋里,自己忘了,遍寻不着,以为丢了;

又无亲朋在彼,]不过现在倒不用走路回来,有一个好方法:你只要有带身份证到警察局去借钱,应该会借你。[只好走路回台北,一路餐风饮露,露宿田野,又饿又累,]这太笨了。

还有一个方法:也不用到警察局,你只要叫一辆计程车,就可以直接从高雄开往台北就行了。

在我七岁的时候,正好也是过年的时候,过年都有人舞狮头、狮阵,小时候我比较喜欢热闹,有一次就跟着这个狮阵后面跑,我家是住在和平路西段古平区,跟着过了中心桥,到了新庄,那时候我当然不知道那地方叫新庄,那怎么回来呢?我就叫了一辆三轮车,车夫问我说:「你要到哪里?」我说:「牯岭街尾。」他就把我拖到牯岭街尾。到了以后,我妈付钱嘛!所以我没有走失,也是蛮好玩的。

[受尽折磨,好不辛苦。好不容易到了台北,回到家脱衣服要洗澡时,才发现:「诺!这不是那五千块现大洋吗!」您说这人不是白白受了好多辛苦,好冤枉、好不值得是不是?

众生忘了自心中本具之宝,流浪六趣,冤枉受尽无量劫贫穷奔波之苦,亦复如是。]

我这里写的是模仿《法华经》里面的「浪子怀金」,自己身上本来有金,却不知道,所以不会用。众生本来有清净的本心、本觉、本性,但是因为不知道,所以不能起用,所以就白受苦了。

[义贯]

[(佛言:)「云何二种」根本?「阿难,一者,无始生死」之「根本」,此「则」是「汝今者」(当下)「与诸众生」皆「用」第六意识「攀缘心」妄认「为」你们自己的自心「自性者」,这就是生死的根本。]错认本心,因为错认本心,所以就错乱修行。

[「二者」、为「无始」世来本自「菩提」、本自「涅槃」,本「元清净」之「体」。此体为何?「则」是「汝今者」(当前)之第八「识」之「精」,「元」本「明」净,此识精明之体,且「能生」起「诸缘」识(前七识),然后即为此七能「缘」之识「所遗」忘「者」。

「由」于「诸众生,遗」忘「此本」具之妙「明」之体,故「虽终日」依之而「行」于一切,「而不自觉」自己拥有这么一个妙明之体,因此于无量世中「枉入诸趣」受生死苦。]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7-16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65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今天继续讲《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上册。我们过去这几天是放年假,事实上这是随顺众生,因为佛陀教育基金会放年假,我们跟着也放。

事实上我这二十多年出家没有放过年假,第一次,还有因为出家人已经离俗,应该是离俗,过年是习俗,也是俗。所以出家人不应该跟着过年,围炉也是在家人的事情,围什么炉,我们也没炉可以围。

我顺便讲一个道理,这跟《楞严经》有关系,讲到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但是事实上依《金刚经》上一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不只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乃至于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未来不可得,时间不可得,心更加一样是不可得。

什么叫现在、过去、未来?是时间。时间是怎么样形成的?时间是由太阳光形成的,太阳光照射在我们地球上,我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候,我们把它定位为24小时。

所以用科学的话来讲,时间是从空间来。为什么?太阳光一照射,假设照射为地球的某一个地方,地方就是空间,转后自转一周,那也是空间。空间,就是地点的意思。所以太阳光照射这样自转一周,我们就把它假定为一天24小时,就合了唯识学所说的「假名」,因为是假设的、虚设的,所以根本也没有什么时间。

如果说会有那么一天,得末劫的时候,太阳就七个日出现,那你看要依哪一个太阳,永远都是白天!不只是将来,甚至我在美国读研究所,有一个同学是从芬兰来的,芬兰的北方就是北极,北极有半年没有白天与黑夜,半年全部白天,半年全部黑夜。

我说:「你们怎么定时间?」就靠闹钟这样,所以不是看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办法。那个时间空间是假设的,即使是地球上也有太阳不准度的问题,那个时间是虚设的;

二十四小时是虚设的,一个月当然也是虚设的,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这些都是虚设,所以过年当然是虚设。为什么一过年就欢天喜地?

小孩子是有道理的,因为可以领红包、压岁钱,可以买玩具,吃很多好东西,但是大人就辛苦了,所以台湾话说:「小孩欢喜过年,大人忧愁没钱。」

这个年,乃至一切习俗,出家人都不应该随俗,随俗就变成俗了,随俗太多就变成还俗了。什么叫出家?离俗修道称为出家。你若不离俗而修道,那不算修什么道,那个变成交叉道(十字路口)。为什么要整个交叉道?因为俗跟僧交叉了,所以交叉道。

我这就在破年世俗的迷信,迷信年怎么样,乃至于平常说「新的一年重新开始」,从来也没有什么重新开始,你一开始就是重新开始,不一定要等到过年,或你预设哪一天,从生日那天、从八月一日我重新来过。为什么?因为时间之流永续不断,所以也没有什么过去、没有什么现在、没有什么未来。

如果站在佛法来讲,假设一条直线是时间之流(过去→现在→未来),左边为过去,中间一点叫现在,右边为未来,可依佛法来讲,这个都虚妄不实。

如果在现在的左边叫过去,现在的右边叫未来,可是你如果是站在过去的某一点的话,那过去那点就变成现在,右边的都是未来;或你站在未来边的某一点,左边的都是过去,所以现在、过去、未来是没有一定,看你站在哪一个观点。

英文文法里有一句:历史性的现在。也就是写历史的人为了要令他文笔很生动,那些过去式、完成式都用现代式来写,譬如查理王去游乐等等,都用现在式来写,那个用这个来看就很有意思。你站在他当场临场感,过去也变成现在,

所以这个所谓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个假想,假想也就是幻想,所以它本身深具浪漫的味道,因为想象的东西就是很浪漫,我们在把时间的浪漫再加上更进一步的浪漫说,「我从明天开始、重新开始。」这个想法就属于浪漫,浪漫的结果都不如古典好。

因为你很浪漫只是一时的兴发而起,「哇,我明天要开始。」到第二天就完了,「好吧,后天开始。」当时是喊一喊很浪漫,浪漫主义者就是这样很容易发起,但也很容易泄气,泄掉;

做事情倒是古典主义都比较实在,很实在、很确实、也不冲动,浪漫主义很容易冲动,不过我们凡夫都倾向比较浪漫,因为浪漫比较容易走极端、走两端,比较有刺激、精彩;相对于浪漫,古典就比较平实,看起来也没有什么花哨,也就不是很好玩。

这个等于是自己骗自己,「我从明天重新开始」,这是骗人的。

当然你也可以真正开始,不过也不要寄望明天太多,最好是从今天开始。从今天开始是古典主义,从明天开始是浪漫主义。

因为从明天开始,所以今天还可以再去疯最后一次;今天晚上疯一次,明天早晨起不来,所以也没有后天。经过一个月以后,才想到说「我实在是应该开始了」,于是又再来一次,为了要庆祝这个发心,「好,值得庆祝」,再去疯一天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又不行了,所以一直有得庆祝。

有些喝酒的人,只要想要喝酒就有理由喝酒,什么理由都没有的时候就说高兴的时候可以喝酒,难过的时候可以喝酒,无聊的时候也可以喝酒,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就假装说「庆祝你生日快乐」,可是他实在不是今日生日,假设是好了,就干一杯。

学佛人要破种种的愚迷之见。对不起,这个又犯大不韪,很煞风景,幸好是在过完年讲的,不过还有一个小过年;过一次年不够,还要过一个小年,所以众生就是贪爱。贪爱什么?贪爱放逸的时刻。过年就是最放逸的时候,欢乐就是放逸。依于一个假设的妄想,然后就做出种种欢乐的合理化借口。

你要真正学佛,要依于佛法,破除不只说是修行上,这实生活上的这些知见都要了知,破除以后自身不贪着、自心不贪着,但是能够随顺世间、随顺众生,所以我们也围炉,「所谓围炉者,非围炉,是名围炉」,所以我根本没把它当成什么围炉不围炉,不过是找个借口吃好吃的东西就是了,这倒是真的。徒弟们可以多烧几道好菜给我吃,他们当然也吃,其实他们吃的才多了。

你就必须要这样,这个难。你要破除它,但是又不废除它,破除而不废除,这叫不坏相。能破除是智慧,不坏相是慈悲。

过年就过年,事实上我心里早就没有过年的想法,尤其是出家以后,更尤其是在美国更加没有这种感觉。时间也是一样,要想办法破除。

你若想到美丽的过去(Good old days),过去都是好的事情,但是过去美好的时光。到了我这个年纪,通常都应该要谈过去美好的时光,人生已经到了往下坡走的时候,这个时候虽然脚力不太好,但是跑的很快。

所以你即使是在实生活中,把要用佛法破除整个俗知俗见,把它转过来;能够破除俗知俗见,不依于俗知俗见而起爱见、喜悲,这样懂吗?

因为依于俗知俗见而起爱见、喜悲,你看碰到过年大家都很欢乐,那就是由于爱见、喜悲。世俗人除了吃好吃的、穿好衣服,还要拜年。佛教界也有团拜,我从来也不去团拜,这个团拜大家一起拜的团团转,那个没有意义。

不过人家喜欢团拜,就让他去团,我是不做这个事。我觉得那个是依于世俗的东西,出家人要远离世俗。

《楞伽经》里讲,远离世俗的一切习俗、节庆、乃至婚丧,都要远离。不是哪一个死了,就赶快去送花圈、挽联,那个都不应该去送,跟俗人一样,所以这些都不应该做。

我跟你讲,讲来讲去,到是好像讲经比较容易,但是这些事实上要在日常生活当中让它合于道理这个难;你经律都可以讲,但你世俗、世间的事情能够跟佛法配合,这个难!这个就真正的功夫、真正的修行,道理谁都会讲,问题是事情做出来怎么样!你要合于佛的理,这才有意思、这才对!我就顺便,由于过年的关系所以讲这些。继续看271页。

[诠论]

[在此,佛即点出了两种根本;简言之,即凡、圣二种根本。]凡夫之所以为凡夫,他是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凡本;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称为圣人,他是依于一种根本,就是圣人的根本,圣本。这就是推求凡因跟圣因,称为两种根本,

[然此二种根本皆是一心所成,]不管是凡夫、圣人,他的本因都是一心所成的,[一心所有,亦即,这两种根本,一切众生皆是自无始来即已有之,]这一切众生其实也包括佛菩萨,都是这一心成就的。这个因不管是凡夫或是圣人,那个因一切众生本自都有。[只是依与不依,随与不随而已。]譬如你是依凡,还是依圣?你若依凡因就成凡夫,依圣因就成圣人;随,你是随凡还是随圣。

[这二种根本,既然都是一心,则相互之关系为何,一为心之体,一为心之相;其体本净,]这个「体」就是圣体,众生都有圣体,但是[其相非实,]显出来的六道众生,乃至九法界的众生,它的相都不是实在的。

圣人之体一切众生都有,[但是依缘幻现;]那个体虽然是本来清净的圣人之体,乃至于一切智智之体,是都有的,可是因为没有因缘,所以现不出来。

有凡夫的因缘,就现出凡夫的相;如果有圣人的因缘,他就随圣人之体,这因就现出来了。

[譬如以真金打造婬女相,或为牛、马、猪、狗相、乃至男女交媾或男根女根相,以及以真金打造诸佛菩萨、罗汉相;不论其相如何,其体皆是真金,一相无二,]

我们用金贴或做成佛像就很庄严,讲到男女相或男女根相,在那个情趣店有很多阳具,这很恶心,现代时代变成这个样子,以前根本不会这样。那个真的很多人买吗?显然是有,那个店才有。现代人就是以肉麻当有趣,把染污、婬秽当好玩。

你如果用金子打成佛像,就让你生起敬爱感、尊敬的感觉。如果做成一只猪,你就不会有任何感觉,只是普通;可是如果刻成男女交媾的形相,如果心颠倒的人就很喜欢这个,如果是一般人就觉得很恶心。

但是不管它是什么像,令你起什么感觉,是崇敬、还是恶心、或是颠倒妄想的感觉,但是那个金子还是一样的金子,金子本身没有过错,金子本身是中庸的、中性的。

所以你不要以为相没有关系,相很有关系,即使它的本体、本质是真金,可是它所做出来的相不一样,结果就影响它那种可爱感(可爱、可乐的感觉)就不一样。

「性」固然要好、「相」也要好,「性」「相」不能偏,你说「我只要有性就行」、或「只要有相就行」,不行;「只要有性或相没有关系」,这是错误,「性」跟「相」都要有,而且「性」跟「相」都要好。

「性」是越纯越好,「相」也是越庄严越好,凡本就像相,圣本就像真金的本体。不论其相如何,其体皆是真金,一相无二,[然以金匠手艺、熔铸、打造等因缘,而有如是相现,或染或净。金体虽一,打造成净相,即有净用,见之令人起清净心,乃至恭敬心、信心等;]

 楼主| 发表于 2020-7-16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两年前,看到一个报导说,台湾中南部不晓得哪一个地方,有一个人很喜欢马桶,收集很多马桶,有一块地在他房子后面是一个山,他就点缀了多很马桶,称为马桶山。这个人连房子内外都是马桶,连至于吃饭的碗也做成马桶的样子,这个人将来要堕粪屎地狱,天天好像在吃粪一样,这是颠倒心。

可是因为这样子,海傍有逐臭之夫,很多人去参观他的马桶山,一条路上去,两边都是马桶,各种造型。这种人心颠倒染污到搞不清楚什么是清净的东西。

「打造成净相,即有净用,见之令人起清净心,乃至恭敬心、信心等;」[若打造成染相,即有染用,见之即不思议令人起染污心、贪爱心、烦恼心。以法之体、相、用,法尔如是故。]

有如是相,就有如是用,有净相就有净用,有染相就有染用。

现在是比较不那么明白,但还是有。譬如学生就穿学生服,有学生相;警察就穿警察衣服,可如果他不穿警察服时,一下看不出来是警察;军人就有军服,现军人相;

同样的,出家人就穿出家服,所以出家人随时随地,二十四小时都应该要穿出家服,乃至于依律学里面,三衣不离身。也就是说三衣、乃至于五衣、七衣、九衣,都要装在你的僧袋里面,随时带着走,叫三衣不离身。

所以出家人就不能因为天气热就穿一个汗衫在寺门口纳凉,因为很多年前我到南部去的时候,就看到一个老和尚这样子,拿一个扇子在摇,坐在藤椅纳凉,看起来很怪。

近日就有一个说从喜马拉雅山来的,叫出家众不要执着穿出家服,结果很多比丘、比丘尼都听他的话,在大殿里面穿T恤打坐,有的信徒进去一看:「师父,怎么这样子呢?」奇怪。

众生颠倒,出家人就不像个出家的样子,出家人不是像个出家样,你出家人要是个出家样,不能只是像,像已经够差。

你现在不但不像,虽然你剃了头,但你穿着汗衫,人家还以为你是被「管训」回来的。「管训」,大陆的听众可能听不懂,就是流氓、坏人,被抓去关起来,犯人就要剃光头。

[众生亦如是,同是一如来藏清净本性,若依其相(六识攀缘心),则自己将自己纯金之心打造成凡夫相,]本来这个心是999纯金,但你要把它打造成凡夫相,就不值钱了。

[故此六识攀缘心,即是一切众生成凡之根本。]这句话可以把它画起来。众生为什么变成凡夫?因为依于六识攀缘,才会变成凡夫。

[若依其性(本清净体),则是自己将自己纯金之心打造成贤圣,]内外就一致了。

你要把自己打造成凡夫还是贤圣都由你,都是同一块金。讲得不好听,作贱成自己,把自己打造成凡夫,乃至打造成猪、狗、酒徒、杀盗婬妄的人,打造成以杀为业、以盗为业的人、以婬为业的人(婬女)都可以,乃至于pimp拉皮条的,瘪三。在我们台湾叫车夫,用机车载上班的女的到宾馆去,所以也叫「车夫」。

你这一块纯金的心应该很有价值,你要怎么打造,打造成凡夫,成贤圣,打造成六道,乃至打造成三恶道都是靠你自己,都是由你自己。由你自己的意思,就是由不得佛菩萨。

你不要自己拼命把自己打造成一只狗,然后希望佛菩萨把你变成佛,那是不可能。你要自己发心,努力打造它,打造自己光明、高贵的前景,这讲的很现代。

[故此清净本体,即是一切众生致圣之根本。然须知成凡、或致圣皆是一心之用——若了相,即得离凡;]

这个了除了理解以外,还有「离除」的意思。譬如男女有不伦的事情,不伦的事情了了,这个就是了。所以了相除了理解以外,还有离除;不只是离除,还断除,断除了一切虚妄相,就能够离凡。因为你如果断除了虚妄相的贪爱执着,甚至于连圣人相都不会贪着,更加不会把自己打造成六道,所以了相就能离凡。

回头讲,你如果入道;或者我们用现代话说,你如果很上道的话,你就不会贪爱世俗一切事情,欢乐、节庆,因为这些都是很俗的。

我在高中有一个老师很有学问,他那时候还教三民主义,这是考试必考的,他学文学、哲学都很好,常写文章,而且自视甚高。

我们那时高中生校庆的时候,学艺组长带头都布置教室,写一些文章、画一些画,做些壁报,把教室前面、后面都装点得漂漂亮亮的,还弄一些同学的作品,有诗、散文,画画等等,教室也要重新油漆、粉刷,把一些壁报纸贴上去,很玄这样子。

我们做好以后,程敬甫(他教师大附中,同时也教辅仁大学)老师一进来,我们要起立敬礼:「老师好。」我们坐下以后,老师手背在后面,看看教室四周,就说:「嗯,俗气、俗气!」很有意思。为什么这样子?加深你的印象。

我们非常避讳俗气的人,一定要出俗,甚至要超俗,即使是学生、普通的人都不要俗气,更何况你出家人还俗气?

我说的重点在这里,学佛的人也不要俗气,学佛要有什么气?志气,第二个才会有佛气;没有志气,就不会有佛气。学佛就要超凡入圣,哪能俗气呢?绝对不要俗气。


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做俗气的事情、说一些俗气的话、讲一些俗气的事情,你如何不俗?你整个脸都写着,而且浮出来:「我很俗气。」我讲这个,虽然好像以开玩笑的口吻讲,但这是很重要的心态、观念、知见。

若了相,即得离凡;[若见性,即得致圣。]我们学佛,这两句就是代表了:「了相」、「见性」,一定要先「了相」才能「见性」。

我们平常讲「明心见性」,不要讲「明心」,就讲「了相」;「明心」包含在「了相」里面,因为明心是心相,这个「了相」是包含一切相,不止是心相,内外一切相都叫「相」,所以你要先「了相」。

这「了相」还有破除,这个「破」字是看破,不要被它迷蒙,为相所蒙蔽,但是众生都是为相所蒙蔽,众生都是贪有执着相,所以佛在《金刚经》里讲:「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因为一切相都是一合相,相都是和合的,一定很多缘凑在一起而成的相,贪着相的人就是贪《金刚经》所说的一合相,众缘和合的假相,叫一合相,这个一合相不是一,而是和合起来整体的相。

就好像你画一张画,那画里面有山有水,各种颜色,最后很多的笔划、颜色、形态合在一起的总相是一张画,那个种种因缘所成的相叫一合相。

你看到它是一整体。为什么一整体?因为画家画成以后,它是绝对不赞成你只买画作的某一部分(你认为画得最好的那一部分),把画切开来,他说:「我这画是一整体,怎么可以只卖一个角?」「没关系,我多算你点钱,可不可以?」「不可以。」

众生贪着一合相,认为是不可破坏的,这一合相是非常严重的一件事情,就好像你整个身体一样。

[然离凡、致圣皆须于此一心之体、相(二种根本),有知有见,若无知无见,即不得修学之根本;]

 楼主| 发表于 2020-7-16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66
成观法师讲解

    我刚刚讲的不要俗气,做人不要俗气,乃至于出家、学佛更不要俗气。

这个就是再更进一步讲,学佛或佛法要溶在生活里面,你不能把佛法区隔开或架空,也就是你进了佛堂念经的时候就有佛法,出了佛堂就功课完毕;或者是到道场去参加法会就有佛法,出了道场的门就还俗了。

你进了道场的门就好像到了忉利天宫一样,出了道场就好像回到凡间、人间来了,那个就不行。

所以这个佛法你必须要跟人生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我们不是讲佛法是实践的吗?怎么实践?就是要这样实践。

除了很多道理必须要去做的,布施、忍辱,这些都要去做,我刚刚讲那些是一般人不太注意到,但这些却非常重要,陆陆续续的会讲到一些。

一般人学了佛不知道怎么样去用它,所以也没有听到人家讲,这就是我的独得之密,跟大家分享,要这样真实修行,那个佛法才有用(useful),而不是没用(useless)。

因为我观察大部分学佛的人,他那个佛法都没什么用,就只有进佛堂念一念,觉得还不错那种感觉,要不然碰到事情的时候,求佛菩萨那时候用,只是这样而已。那个用是什么?利用佛菩萨这样子而已,除此以外,这个佛法就没有什么用。

如果念经呢?念经也是为了要利用佛菩萨的一个工具,等于是佛菩萨是个高官,你要去高官官说的时候,你用什么办首礼,念一部经吧,这个就是去跟佛菩萨求,官说的时候一个办首礼,如是而已,念完经了,如果渡过难关了,也就没事了。

佛法学了以后,就是要用上,可是问题麻烦就是不知道怎么用。我们渐渐讲,有时候碰的时候讲一讲,这个就是我宝贵的意见,你们参考参考。

[然离凡、致圣皆须于此一心之体、相(二种根本),有知有见,若无知无见,即不得修学之根本;]你再怎么修你抓不到那个本、抓不到那个根,就变成你就绕在外面,在门外绕,不得其门而入。

[若不得修学之根本,]就是迷于根本,[则是盲修瞎炼,不知在修什么,亦不知为何而修,故堕于凡、]凡夫[外、]外道[权、]权教[小、]小乘[邪魔恶道,]旁门左道[因此,明确觉了、知见此二根本,实是一切修行中,最重要最重要者。]

因为这个根本,固然是你的本修因,也是你最后的目的。套一个很俗套的,我们小学三年级写作文,说:如果没有根本,就好像船没有舵一样,飘游在大海里面。

[简言之,若不了知此二种根本,走错了路都不知道。佛子其致意焉。]你如何来测知自己走对路、走错路,就要看凡本、圣本。如果你走路依凡本而修的话,凡本是六识妄心,依六识妄心去修的话,你就走入凡夫的路,这凡夫就包括外道、小乘;如果圣本的话,就入菩萨道、入佛道,这样判知。

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知道凡本就是六识心,所以你若依六识心的话,那绝对是错的,这样讲很抽象。

什么是依六识心而修?它不是平白无故就成六识心,六识怎么来的?六识是依六根去攀缘六尘,对不对?一切只要依于色、声、香、味、触、法,这些都是六识心,都是依六识心在修。色、声、香、味、触、法都不应依它而修,更何况依财、色、名、食、睡,乃至求财、求利、求名。

我最近收到收到一个道场寄给我E-mail,说有那个大黑天财神法,叫我去参加他们的法会。你看,过年嘛,大家恭喜发财,这就很俗气。

众生最喜欢的就是发财,「俗人求财,雅士求名」,比较粗俗的人都求财,很高雅的人求名,不是很贪财,当然还是贪,没有一心只要发财,但对他来讲成名更重要,成今世名,成后世名;

你不要以为成后世名没有什么野心,那个野心才大。要「虎死留皮,人死留名」,要留芳万世那种人,那种野心才是大,那才是大野心家,而且是很虚妄的野心。为什么?因为那个你也不能去安泰保险,把这个名永远留下去。

因为连孔子都有吃蹩的时候,孔子现在不是很吃蹩吗?而且孔子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很吃蹩了,他只是死后才扬眉吐气的,那个对他来讲已经没有什么功用了,这个不实用。留个名干什么,

老子还是比较聪明一点,名字跟身体没有关系,「名与身敦亲?」不如把自己养的白白胖胖的,这样子更受用,老子是这么讲的,他注重养生。庄子有《养生主》这一篇,所以我们中国的养生都是从道家来的,这个求名对他们来讲是很不实用,不可靠。

什么叫名?名是依靠别人的两张嘴唇皮,人家说你好,你就好;人家心里不爽就说你坏,你名就完了。所以这个名是依于别人的好恶而生,很不准。孔子尤其是到了***时代就最蹩了,「批孔扬秦」,连孔子都吃蹩,孔子这样的圣名,留芳百世,到孔德成有没有百世不晓得,还要去查一查,更何况万世留芳,那没有了,很少听到有万世留芳的人。

「俗人求财,雅士求名」,这么说来的话,名利都很俗,所以以佛法来看,雅士也是俗人。道家之流说不求名,他真的不求名吗?实际他是求「不求名的名」,所以更厉害。这个人是个隐者,有隐者之名,哇,他不求名不好名,这个「不好名的名」,大家更尊重他,这就是道家以退为进,高竿!我们中国文化就是这样,就有儒家、道家,一个进一个退,就搞得天下就很热闹。

[因此,明确觉了、知见此二根本,实是一切修行中,最重要最重要者。简言之,若不了知此二种根本,走错了路都不知道。佛子其致意焉。]你要找了一个定点,你才知道到底有没有错,对不对?找一个定点,才把中心点定下来。你那个两个根本找到了,就说「凡应离,圣应正」,所以找到圣的根本就是你要追求的境界,因此就立志去追求。

[第八节 第二度征心]

[经文]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

先看到这里,佛说:阿难,你如今欲知奢摩他路,你现在想要知道修定之路,第一个最重要的根本、关卡就是奢摩他,也就是得「止」,止息一心妄心妄想。

奢摩他(Śamāta)的意思止息一切妄心妄想,才能够入真;入真以后,才能够依这个奢摩他路出生死,所以这个奢摩他路是圣路,这一条路通到圣人的境界,是出生死的境界。

因为你想要出三界的生死,所以我现在再问你一次。马上如来就举起他的金色臂,屈五轮指,五轮指就是五指的意思,就是千辐轮。

我们都有手纹,每一只手指只有一个指纹,但如来那个手掌跟手指都有一千个螺纹,很密很漂亮。我们都没有轮,后来都是破的,还有个开口;我们如果有轮的话就是破轮,有人指纹是歪歪的就歪轮。

「屈五轮指」就是把五个手指一屈,屈了以后变成拳,屈指成拳,所以屈五轮指而成拳相的意思,就告诉阿难:「你现在看到没有?」阿难说:「看到啦!」佛问:「你看到什么呢?」

阿难说:我看到如来您把手臂举起来,屈指为光明拳,成为光明拳。事实上如来全身都会发光,佛的拳也会发光,称为光明拳。「耀我心目。」因为如来的拳会发光、发亮,很亮,所以照耀我的心目。

[经文]

【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佛说:「将」就是「用」。「谁」就是「什么」。「你用什么来见?」阿难说:我跟大众都是共同,「将」就是「用」。用眼睛来看。你现在回答我说,佛屈指为光明拳,光明拳照耀你的心目。

那我现在问你了,「汝目可见」,你的眼睛既然自己就可以见到东西,那么「以何为心当我拳耀?」你的眼睛既然自己就就可以看,那你把心当作什么?你就用不着习了嘛,因为眼见,所以心就没用了。我的拳怎么能够照耀你的心呢?因为你的心,跟你的眼没有连线,好像你的电脑一样,没有连线,所以你眼睛看到是眼睛看到,心跟眼睛没有相关,怎么能够说眼睛被我的光明拳照耀?也照耀到你的心,中间没有连线,怎么照耀到你的心?

[经文]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这是第二度征心,佛如来您现在是第二度的征问、征求这个心的所在,那我就用我的心来推求、穷究。你看,他答的应该是很好,因为你问我的心在哪里,我就用我的心来推求、寻逐,来寻这个心到底在哪里,「即能推者」。

这个很厉害,推就是推断、推论。这个能推断、推论的东西我就把当作是心,当作是我的心了。这本来应该是很对,以世俗来讲,这也是很高了。

可是依佛法来讲,为什么错?你这个推,是缘尘思辨;你攀缘那个尘,然后来思辨,所以这个是错的。

佛说:「这个能推者,不是你的心。」推什么?推是推论,推论就是思惟、思想,他把推论思想的心,当作是他的真心,可是这还是六识心。我这样讲,你都听得懂;可是我如果不讲,你还是不懂。

[注释]

[「屈五轮指」:如来的手指,每一只都有千辐轮相,五指皆各有千辐轮,故称五轮指,]不只是如来的手有千辐轮,脚也有,脚底;我们脚底没有,只有厚厚的皮和鸡眼。[「屈五轮指」即捏指成拳。]

[「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此即言如来之拳有光芒,或如来拳放光。又以密教而言,如来拳或金刚拳菩萨]有一尊菩萨是金刚界里面,叫金刚拳菩萨。他[为主调伏或成就,]金刚拳是北方不空成就佛的一个菩萨,掖护押拳的菩萨,他是主调伏或成就。

[在此则为如来将调伏阿难随妄之心之义,]阿难就是随着妄心跑,佛要调伏他,所以就举拳,不是没有因缘的,这是一种代表意思。[否则如来举掌也就可以了,]举拳,开个玩笑就是要敲你的头,揍你。揍就是调伏。[否则如来举掌也就可以了,以拳在此有此特殊意义,故举拳。]

[「汝将谁见」:「将」,用,以。「谁」,何者,何。你用什么来看?]

[「我与大众同将眼见」:]他自己说自己就好了,为什么总找大家都扯进去,他每次都这样。他就是这样子,要死,不只是死贫道,道友也一同死;佛如果骂他的话,连大家都骂在一起。他可能想:这样子,佛可能有顾忌,他搞错了。

[这里阿难还是用「以凡例凡」的方式论证,亦可说是「以众例寡」、「以全体证部分」,]这个都跟逻辑有关系,不只是我一个,我一个是个例、个案,大家都一样,大家都用眼睛来看,你看对不对?好像打拳、卖膏药一样,你们说对不对?

[众所同然;彼意以为:大家都这样嘛,所以我也一样,]所以我也没有特别错,[同用眼来看,以凡情而看,此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无庸置疑。]没问题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7-16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你的眼既自可见物,则你是以何者为心,]你是用什么来作为你的心,你的心是怎么[来对我的拳呢?]你的眼睛既然是可以看,到这已经就可以结案了,眼睛看到就完了,心根本收不到我光明拳的资讯,所以你说用你的心目当我拳耀,依讲法你的眼有当,你的心当不了。因为没有那么回路、电路、线路,因为那要有内部的连线;这个内部没有连线,这个主机跟那个主机是分开的。

[亦即,你把你的心拿去作什么用去了?]你是用眼睛来看的,你的心几乎是没有用。你在看东西的时候是用眼睛,用不到心;你听的时候是用耳朵,也用不到心;眼耳鼻舌身一些感观都用不到心,你的心拿去什么用?你拿这个心做什么用?都闲置了。[或,拿去放在何处了?]把你的心放到哪里去?你找不到。

[「而我以心推穷寻逐」:「推」,推断,推论,推演,推衍。]阿难在这里又在卖弄他因明学的知识。这个「推」就是推论(infer)。大家都知道逻辑,理则学。

什么叫逻辑?逻辑的根本中心意思叫「推论」,所以一切推论的方式、理论、方法,这一套学问叫逻辑。由因至果,由果至因;由因推果,由果推因;乃至由假设推真理,这都是逻辑的意思,所以它是一种推论,也就是依照一个方式、程序来推论、思惟、判断这个事情能不能作,这个道理能不能成立的一种思惟方式,叫逻辑,简单讲就是推论。

推理也是这个意思,推理小说也是从逻辑来的,他不是说像浪漫小说这样,忽然从空掉下来,或一见钟情,那也没什么道理。它一定有道理的,这个道理叫推理。

逻辑叫论理学,论是推论,理是道理,一切的乃至于辩论术、乃至讲学的方式,西洋人所谓追求真理的工具就是这个。

以佛法来讲,这可以是个工具,但不一定是真的。我为什么讲这个?因为这里面阿难的理解就是因明学的方式,他把这个当成是真的。

一切的真理,顺便讲到西洋科学、哲学,一切真理的依据就是论理学,你一定要能够依这一套思惟方式,能够讲得出道理来,这跟中国的不太一样,中国要讲道理就说自从三皇五帝来怎么样,就OK了,但西洋人不管你是三皇五帝,越是老越是没用;他们就是喜欢新奇,喜欢创造,你那些什么盘古开天都没用,他们不稀罕那个东西,那些老家伙不喜欢。

我们中国人以前古代讲学问、写作,就说「直追诗骚,直追李杜」,那个对英国人、洋人来讲都没有价值,「李杜」有一个就好,你如果很像「李杜」就表示是模仿,没有价值,没有创造性,这个东西方的观念不同。

这也跟他们逻辑有关系,他们就是要推,推是动态的。我们东方文化是比较静态的,尤其是中国文化,越是L.K.K.(老枯枯),越古老越有价值。

推就是推理、推演、推断、推求,[而我就用我的心到处去找,去推求。]西洋文化及世俗的文化都一样,就是往外推求,只有佛法是往内推求,[「逐」,追逐,奔驰。]

讲到推求、往外驰逐,这个也是佛法的精要,一切真正的佛法都是往内推求,一切的外道法、世俗法都是往外追求、往外驰逐的,方向完全相反。佛法是自内证,外道凡夫要追求真理,真理都是在外面,到外面去找,这叫追求。

我以前讲过,我在读初二时候,有一个国文老师,易国建老师,其实初二的小孩子十四岁,懂什么?他常常讲好像不是讲给我们听,讲给自己听。因为国文课里面有涉及到讲佛法,他讲:「佛法是往内推求,儒家是往外追逐的。」我一听:「哇,好!」可是什么好,我也不晓得,从来也没忘掉过,同班同学听有没有人记住不晓得,但我就记住了。

后来等到我学佛的时候就有用,那时候我实在是不懂什么意思,因为那个很抽象,证明那是宿昔的习气,碰到了就知道,就好像见了亲生爹娘,不用验证,要验证就麻烦,很难证明。现在有DNA可以证明,如果你回去问你老爹:「爸爸,我是不是真的是你的儿子?」他马上就气死,迷嘛,连自己的亲生爹娘都不认识,这个比喻不认知本心。

[「即能推者,我将为心」:就是这个能推论的,我就把它当作是我的心。]这本来在世俗法来讲是对的。

[「咄」:「咄」,喝斥声。佛见阿难仍然如是坚固执着凡夫思量之情,不肯舍弃,故施之以棒喝,俾令觉醒。]「咄」,是很威严,用白话来讲恐怕是「哎呀」,大概这样子。

[「此非汝心」:这不是你的真心,只是你的心影!推断思量者,在唯识百法中称为「思心所」,是心所有法之一,心所有法之义就是这个「心所」,是属于心王(心体)的作用,故即如心影,犹如树之影,]虽然有树的形相,但[并非树本身,然见树影即知有树;]

心影也一样,看到心影就知道有心,看到[心所也是一样,「心所」非「心」,]只是心的影子,[然见「心所」,即知有「心」。]看到心所就知道有心。

[义贯]

[「阿难,汝今」即「欲知」到无上菩提的「奢摩他路」,且「愿出」三界「生死」,故我「今复问汝」一个问题。

这样说完之后,「即时如来举」起他紫磨「金色」的手「臂」,并「屈」其「五」只(只)千辐「轮」的手「指」,而成为拳相,而「语阿难言:汝今」看「见不」?

「阿难言」:我看「见」了。

「佛言:汝何所见」?(你看见了什么?)

「阿难言:我」看「见如来举」起手「臂」后「屈指」而成「为光明」闪耀之「拳」,其光照「耀」着「我」的「心」与「目」。

「佛言:汝将谁见」?(那么你是用什么来看的呢?)

「阿难言:我与」在此会中所有的「大众」都是「同将眼」来「见」。

「佛告阿难:汝今」回「答」了「我」说:「如来屈指」成「为光明拳」照「耀汝」之「心目」;这么说来,「汝目」即自「可见」物,则汝「以何为心,当我拳耀」?(正当你看着我的光明拳显耀之时,你把你的心拿去作什么用去了?)]因为你只用眼睛看,那你心藏哪里去了?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问我「心」之「所在,而我以心」]为什么用「以心」?他要强调他有心,他不能忍受他没有心,所以他必须要有心。

他就以心[各处「推」求「穷」尽四方「寻」觅奔「逐」的结果,发现「即」此「能推」穷寻逐「者,我将」之认「为」是我的「心」。]

这就跟小学课本「怎么少了一头牛」的意思是一样,我本来是用我的心到处去找我的心,找的结果,我的心就是少了一头牛那头牛。

[「佛言:咄!阿难,此」能推者,并「非汝」之真「心」。]

[诠论]

[这是第二度征心,为如来欲验阿难在七处破妄之后,有没有任何省悟,亦即:「成果检验」。但阿难还是执迷不悟,他还是说:「我与大众,同将眼见」,]所以没有很大的进步。[实是坚固执着,

然欲破此迷执,实非易事,因为这是凡夫最根本的计着之一:把眼当作是能见者,]同样的把耳当作能听者,把鼻当作能齅者,把舌当作能尝者,

[不知能见者是心,而不是眼;]能闻者不是耳,而是心。[眼只是一个通道而已,如照相机最外面的镜片而已;真正能摄影的,是后面的软片,]软片通过照门,咔嚓一下,让光进来,所以前面的都是配件而已,[并非镜片。

然凡夫之人但见表相,执以为实;是故「眼为能见」,凡夫皆视为当然,无可置疑;而此实是凡情所计,其实不然。此其一。]

[其次,凡夫之人又有另外一个更严重的计着,即阿难所显露的:「即能推者,我将为心」。前面第一个计着(计眼为能见),那是一般凡夫皆所共计;现在这第二个计着,则是比较「有思想」、有学问的人的计着,能作这样的言说之人,世俗称之为思想家或哲学家。]因为他不只是有一套观念,还有一套理论,这叫思想家。

[阿难所说的「即能推者,我将为心」,这个说法,正好与法国启蒙运动时的先驱哲学家笛卡尔(Rene Descartes 1596~1650)所说一致;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原文为拉丁文:]那个时候是中古时期,罗马帝国统治关系,原文为拉丁文[Cognito,ergo sum.英译:I think,therefore I am.)]「Cognito」就是英文的「I think」,「ergo」就是英文的「therefore」,「sum」就是英文的「I am」,就不需要「I」了。

「我思故我在」,对西洋哲学来讲,尤其是中古时候,这个是很重要。我们先看下面,回头在看这句话。[这是笛卡尔哲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也是其巨着「方法论(Discourse on Method)」的主旨,其义为:由于我在思考,所以可证明我是存在的。]你怎么知道你是活的,你怎么知道自己存在?我们二十世纪初期不是有存在主义吗?跟这个也有关系。你怎么知道你是活人?或者你是活着,因为你在思考;反过来讲,你什么都不想,没有感觉的话,那就跟死人一样。

[因此,「我在思考」这个事实,是「我存在」的一个明证。]我在思考,所以我是活的;不只是说「我能吃饭、我能睡觉、我能上大号,吃喝拉撒,叫作活着」,这样不叫活着。以他们这个讲法,你要能够思考,才称为是在活着;

[换言之,我若不思考,或我不觉得我在思考,则我等于没有活着一样,因为那样等于只有一具躯壳在活着:只有躯壳存在的生命,不能说是真正的存在;唯独我有思考、有思想的时候,才表示我的存在。

因此,对笛卡尔来说,「能思考」是灵魂的意义,以动物没有灵魂(这是传统基督教的教义),]说因为上帝创造动物是给人吃的,他创造的东西没有灵魂,我们才能吃,有灵魂就不能吃,有灵魂就跟人是平等的,不能吃;西洋人不会主张人吃人,因为他们说动物没有灵魂,所以能吃。[所以他们不能思考。]这个当然是错的!

我先讲,「我思故我在」,这个已经在为宗教革命埋下伏笔,因为西洋的宗教都以神为主位,你活着没活着,不是你决定的,是神决定的。因为上帝已经把你创造出来,所以你就是活着,你也不要想你有没有活着,但是现在西洋有一点觉醒,觉得这个好像我一切都是神所主宰,我主宰什么?没有。这个就是西洋的个人主义开始发皇、产生,西洋的个人主义最顶端的就是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开始着重个人的价值。

它的根据就是从十六世纪的时候笛卡尔那些人的思想开始反基督教的传统,也渐渐的背离了人的意志的问题。

基督教的传统是人不需要有意志,也不可以有意志,因为一切的意志都是神的旨意,只有神才能够有意志,人不可以有意志;人也是神创造出来,你能不能得救,那也是神的恩宠,非关你个人的修行怎么样。这就很违背道理,可是他们就是这样相信。

[这是西洋唯心论的说法。但它有别于其他的唯心论,在于它基本上是一种反动:它质疑十六世纪以前的传统「经院哲学」,说一切都是神的意旨,或神的恩典(God’s Graces),]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7-19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67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上次讲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个就跟阿难所说的有点平衡的,换成阿难的话就是:「我推故我在。」因为我能推论,不过阿难这个「我推」比「我思」更厉害,因为你思,不一定怎么思,没有一定的方向;推的话,就有一个逻辑思考在里面,我能有条理的逻辑思惟,表示「我能存在」,作这个「能够推理的这个体」就是「我体」,这是很现代的。

你要了解「我思故我在」重要性在哪里,也就是西方人在中古时期称为黑闇时期。

简单看一下西方的文化发展,最古以前是希伯莱,犹太主要产生的就是宗教,在伯利恒那里是一个嗜战之地、是平原,所以历代中东很乱,没有什么天险,像中国有很多天险,希腊也有很多天险、英国也有,但中东没有,整个都是平原,所以就嗜战之地。历代就有很多异族的人侵入,当地人就被奴役,包括希伯莱人。

其实犹太人建国没多久,两千多年之前,它建国才几百年,像大卫王等等,那就是短暂而已,其他都是沦为别人的殖民,被人家统治,所以他们历代都是当奴隶。

后来整个犹太民族被移到埃及,因为那时埃及帝国起来,统治了非洲跟亚洲中东这部分,埃及的法老王就把希伯莱人全部都移到埃及去当奴隶,建立金字塔。接着才由《出埃及记》的摩西领导他们逃出埃及,然后回到他们原来的地方,寻找他们的乐园。

事实上整个犹太民族很惨,又要逃回来,所以他们这个民族真的是很苦,怎么样这个民族能够不散掉、存活下来,没有被别人同化掉、消失了?原因就是他们很坚持自己民族的宗教、文化,以宗教为主,它有别于其他各国的宗教,由这个犹太教维系整个民族的情感,他们的语言也包含在这个宗教里面。

但是这个宗教后来杀了耶稣,他们回去了,后来演化到中东那个地方,变成罗马帝国的一省,所以他们也是罗马帝国的殖民地一样,可是那个犹太人一直想要革命,要把罗马人赶出去,自己做主,结果都没有办法。

你要晓得在宗教史上,犹太人他们要找所谓的救世主,那个救世主不是一个宗教的救世主,而是一个政治的救世主,他们在期待一个能够领导他们起来反抗暴政的,结果他们好不容易盼到一个耶稣,耶稣有号召能力,他们闇中就希望他起来领导革命,可是耶稣拒绝,因为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是有点像甘地一样,想要和平的手段。

但是犹太人已经没办法忍受,而且看到耶稣有那个能力纠合大众,可是他又拒绝革命,于是他们就很火大,就把他出卖了。

当局的人就好像任何集权的国家一样,只要有影响力的人,那个人就会有危险,更何况他们这样一泄露消息,去偷报,最后的晚餐。

因为罗马人要找耶稣看在哪里,要把他抓去,结果他的徒弟之一——犹大,就去卖情报,赚了一袋的金子,把他老师耶稣的行藏透露了,然后罗马人就把耶稣抓了。

这就等于是犹太人杀了耶稣,所以后世所有基督教的人都痛恨犹太人。虽然耶稣被罗马总督Pirate给杀了,

但耶稣会被杀实际上是自取的,等于他是要当殉道者一样,就在审判他的时候,罗马总督Pirate就问他:「听说你是上帝的儿子,是不是?」你知道在《圣经》里耶稣怎样回答?说:「那是你说的。」他就没有否认,也没有肯定;他的意思是说:「你说我是,那我就是。」可是你审查所有新约、旧约,都没有讲耶稣是上帝的儿子,经文里面全都没有,提到耶稣的时候,他自称:「Son of Man.」(人之子)。

以前有个陆桥写过一部叫《人子》。如果你看詹姆斯皇版古典的《圣经》,他那个「Son of Man.」还用红字写,所以耶稣从来没有说:「Son of God.」(上帝之子)这个就很暧昧,甚至变成象征,但就不是直言不讳,在我们看就是在玩文字游戏,可能也因为时代的关系,你讲「Son of God.」正好逮去杀头了。

罗马总督Pirate就问他:「听说你是上帝的儿子,是不是?」耶稣说:「那是你说的。」罗马总督又问:「听说你是犹太之王,是吗?」耶稣就没有说话,也没有否认。如果这两个问题他都否认的话,依照罗马的法令,

我们现代世界之所以有这些宪法、法令、依法治国,都是罗马的遗产。罗马善于治法,所以他们可以统治这么复杂欧洲,虽然不是很大,比中国大陆还小一些,但是好多的国家、好多种族,而且都是很强悍的,他统治了超过两千年没事,因为它是依法治国。他的法真是很公平、宽大,对各个民族的宗教、文化、信仰都没有动,你们可以去信仰。

一直到罗马中期以后,查理曼大帝颁布「基督教为罗马的国教」,所有的人民都要信这个教,那个时候是黑闇时代开始。以罗马清明而严格的法令,结合希伯莱基督教严厉的教条,变成中古时期黑闇时代就这样产生。

那时候人民很苦很苦,苦到在外有专制的政府,往内有专制的教会,而教会的力量高于政府。因为他们的王都是要罗马教宗加冕的,如果没有罗马教宗加冕的话,那个王就不算,这就是后来基督教教义引发的,说:「耶稣是天上的王,他到地上来也是领上帝之旨,要来统治这个世间。」

所以他们的宗教跟世间政治是合在一起的,那个罗马教皇他也是有领土,甚至有议会、有军队,等于跟西藏很像,是政教合一的。

因为他透过罗马帝国,正巧罗马帝国是意大利产生的,帝国的首都在意大利的罗马,罗马教廷也在那个地方,但是是梵蒂冈,是另外一区,同样的,它是超国际的,所以罗马教皇不但有信徒遍布全欧洲,而且有领土,帝王也要同意他派出去的教主、主教等等都有教区,他们可以收税,到现在还是这样。

所有旧教的基督教徒,所谓天主教。其实「天主教」这个词的翻译是错误的,乱翻,这应该不对,因为那个英文「Catholic」不是天主的意思,而是普遍的意思,是普遍教了,所以翻译的名字都不对。所有的天主教徒要纳两种税:一个是纳给国王,一个是纳给教廷(就是当地的教会);就是每个人收入的百分之十,到现在还是一样,要交这个税。

最重要的就是因为教会权利很大,而且教会的法超过了国王的法,因为他认为是上天派来的、是耶稣敕命的,事实上耶稣并没有这样敕命,因为他自己也不想做王,那是后来演变的,所以中古时期除了帝王的专制以外,还有教会的专制。

教会的专制,比帝王的专制还要可怕,他有宗教法廷,你只要思想问题,也就是宗教方面有一点点偏差,就马上宗教审判,很快就审判完了,然后堆一堆火把人烧掉。

不要说有思想偏差,你言论偏差了,写作偏差了,文字狱很多,乃至于像我们中国也有,造一个人形,诅咒人,那个算是巫术,巫术也算是撒旦的化身,要烧掉,男的女的都一样,就绑起来烧掉,一烧就是几千几万这样烧,

那时候人很苦,社会不进步,教廷一直教大家期待未来世,今世不用太在乎,工业、商业、文化也都没有什么进步,一切都是黑闇的,所以叫黑闇时代。

一直到了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什么叫文艺复兴运动?罗马帝国是结合希伯莱基督教与希腊、罗马的政治、艺术、文化变成它的,然后又发明一套法典,公布于世界,所以罗马是接受了希伯莱跟希腊的遗产。

但是它后来变得很专制,教廷有很多腐败的地方,就是乱收钱,乃至于发赦罪券。每个人都有犯错,天主教不是有告解吗?去忏悔。以前去忏悔是收钱的,忏悔可以,如果没有赦罪,那罪还是在,光是忏悔没用。

你那个罪有多大呢?是由教士决定的,教士决定你的罪多大,你就要买多少钱的赦罪券,所以非买不可;如果你不买的话,你就一直有罪,将来你要死的时候,教士不能给你做仪式,那你就一定铁定下地狱。

基督教徒很在乎死的时候一定要有神父给他们告解、忏悔、念一念拉丁文那些词句,然后就赦罪了,那他就可以安心回到主的怀抱去了。

因为卖赦罪券,所以很腐败、很跋扈,都要收钱,都要听他的,如果稍微有一点点思想自由,就烧掉。乃至于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发明天文望远镜,证明地球绕太阳,而不是基督教经典所说的太阳绕地球,这个不行,这跟神所说的相抵触,烧掉!一个大科学家就这样被烧掉了。

整个中古黑闇时代,都是非常恐怖时代,尤其最恐怖的是西班牙的宗教审判庭,那最残忍了。

因为人们这么苦闷,到十四世纪以后,突然有人发现了,罗马帝国都是以希伯莱为主,希腊的东西都几乎忘掉了,希腊是比较人文、人本、崇尚自由,当然也有地理的关系,因为希腊的山河都很破碎,小小的地方有很多很多岛屿,都成帮的,所以当然要自由了,交通不便嘛!

可是他们的文艺发达,在十四世纪的时候,就开始文艺复兴,大家都开始研究西腊文化,发现西腊文化是非常的自由、奔放、阳光,而不像希伯莱那种宗教一直很沈闷、很闇郁,所以就很向往希腊的艺术、雕刻、文学等等,就叫作文艺复兴,

借着文艺复兴而复兴西腊的文化、文艺而复兴希腊的精神,希腊的自由民主精神,来对抗希伯莱宗教、罗马教廷的专制、独裁,那时候人没有一点思想自由。

所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达十六、十七世纪的时候,文艺复兴已经过去了。

希腊宗教是他们原本的希腊神话那种宗教,那些神都是很不神的神,根本就像个人,谈恋爱、打仗、嫉妒、强奸、诱拐少女等等这些乱七八糟的,所以他们是很自由、很奔放,然后大家就学这个,藉着这个来对抗教廷以及当时的政治压迫,

虽然希腊人跟历代都有奴隶,但他们也有自由公民,而且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有议会了,有议会就有选举、发言权,所以不是国王一个人说了算,由此就追求自由民主的一种方式。

所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他带动了思想革命跟宗教革命。因为依基督教及教廷而言,就要像亚当、夏娃一样,你不用思惟,上帝都给你安排好了,你就乖乖的就好了,不要听坏人的话,不要听蛇或者撒旦的话,上帝就会疼爱你,让你不会饥渴,虽然光着屁股。

笛卡尔在那种时代是一个很先进的思想者,他要打破宗教以及政治控制人心、控制人的思想,不准你思想,不准你有其他不同的想法,这种控制,所以他创造了这句话出来,乃至于整本书都发挥「我思故我在」。

因为在基督教的集权的控制下,你不能有别的思惟,所以你整个思想全都要符合教廷所规定的,你在你的思想里面不只是上帝的奴仆而已,你根本就是「鸭蛋」,zero,以现代人来看的话,在那个时代个人完全没有价值、没有自由、没有我的自由自主;如果有,就是纳税、打宗教战国王战,打仗的时候去当兵。

他就为了追求人的尊严,所以提出「我思故我在」。如果我不思的话,就变成这个集体里面一个小沙粒,根本完全没有价值,就看别人怎么样操纵。

 楼主| 发表于 2020-7-19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思故我在」这句话等于是说:「我要思想,这才是我;不让我思想,我等于是不存在,等于死人。」我不思故我不在,我不思故我是一具尸体,行尸走肉,

就这样带动了哲学、宗教的革命,打败教廷,尤其是马丁˙路德起来,把拉丁文的《圣经》翻译为德语,为什么这样重要呢?他们把基督教,一千多年阅读《圣经》只是教士神职人员的专利,普罗大众就只能听而已,一般的大众也不懂拉丁文,即使给他看,他也看不懂,因为他们念的、唱诵的、搞仪式都是用拉丁文,不准一般的大众看《圣经》,他们只能完全听教士讲了,这就等于是中古时期基督教的愚民政策。

马丁˙路德因为反对赦罪券、反对教庭的堕落,他就要让基督教的道理大家都懂得,所以翻译成德文,开始了第一炮的宗教革命;因为他翻译成德文以后,马上就被教廷excommunicate(逐出教门)。这个逐出教门是很可怕的,任何人都不能跟他讲话,也不能接近他,可是因为他是很有名的学者,就带动了很多人反抗教廷的统治,于是就变成所谓的新教、新教徒,

从马丁˙路德开始,到英国的亨利八世也是,不过他的动机不一样,他是要离婚。基督教不但要控制你的荷包,他还控制你的一切生死,乃至于结婚也是要教会注册同意才有效。那国王的婚姻呢,那是教廷教宗同意的;如果没有通过教宗同意而娶妻,那不算,没有效。所以他的国王做得很龌龊,只是把皇后休掉都不行,

因此亨利八世就跟教宗决裂,不承认教宗统治人间的国土,说:「耶稣没有授权给教宗,没有让你统领这个世界。」相反的,我们地上的国王都是上帝所允许的。

所以「君权神授」也是那时候,从亨利八世到路易十四,都是「君权神授」,都是专制的。「因为君权是神授的,所以我不需要你来管我的事情,甚至于我们国土的宗教也应该由我来管。」所以英国国教会变成他自己当教宗,国王兼教宗,管理英国的国教,他们的祈祷书,都是他们英国人自己编的。

因为这样变成新教,就跟旧教天主教打过不休,杀了不少人。英国国教派,跟爱尔兰的旧教派天主教打个不休;不只是英国,欧洲的也是一样,打来打去。第一个是权威的承认不一样,一个是承认教皇是权威,另一个就是否定他,因为太腐败了,我们自己来,这样子。

笛卡尔出来的时候,当时全欧洲还是教皇统领之下,都是还很不自由的,所以他就开始发起个人的自由,所以「我思故我在」是追求个人的自由,跟二十世纪初期的「存在主义」又相关。为什么?

因为罗马时代是大一统的帝国,而且他们的宗教也是大一统的,个人完全没有价值,所以十九世纪的心理学把那种情形叫作「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大家虽有共识而没有自觉,你说他有感觉,可以他又没有个人的感觉;你说他没有感觉,可是他又有大家共同的感觉。

举一个例子来讲,你有没有看过鸟飞?一群鸟飞的时候,飞完停下来的时候,忽然又全部飞起来,那种以心理学来讲就是「全体无意识」。不知道它们有什么方法能够通信那么快?忽然就好像大家都约好了,讯息传播得很快,忽然大家都飞起来;也不是有猎人或者其他动物来,就好像取得共识就飞起来,有时候才共同在空中转一圈才飞走,当它们下来的时候也是一起都下来了。

不只是鸟,鱼也是一样,鱼群忽来忽去,行动一致,互不相撞;如果我们人的话,一定会相撞。乃至于牛群、马群、蚂蚁群、蜜蜂群也一样,都是行动一致的,这就是「集体无意识」。

以我们佛法来讲,这就是「共业」,共业的业力,让其不期然就做这些事情。「集体无意识」的名,也取得蛮好的。

再以佛法的方式来看,有觉知就好像是无明力的推动,并没有真正个人的自觉,每一只鸟都是这样子。乃至人群也是一样,在集权专制的社会里面,全体人民都是「集体无意识」,大家都好像机器人一样,个人完全没有价值。

如果鸟群在飞的时候,其中有一只鸟掉下来(不管是被打下来还是体力不支),那群鸟继续飞,完全没有个人价值。

所以笛卡尔就生在那种世界,他心里就很苦闷,事实上大家都觉得苦闷,只是没有带头,那么他首先提出了「我思故我在,还给我思想自由,不要把我当作是一具尸体。我如果没思想,你替我思想,我等于没有活着一样。」是这样子。

你看我们阿难很现代,很前卫;不过,以佛来看,这还是不对的,不够格。但西洋来看那是很advance guard(前卫的)。「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 sum.)是中古世纪的一个晴天霹雳,但是他做得很漂亮,因此他没有被烧掉。

我为什么知道这个拉丁文?因为我在美国读研究所的时候,读过两年的拉丁文,而且一直在看的那个字典里面也有拉丁文,所以学的不错。

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读过两年的拉丁文、两年德文、两年的法文,法文在台湾的时候就读过两年,印象比较深,德文就差不多忘了;法文还记得一些。

我们学佛,你如果本来就懂一些事情,学来就更有味道。你看,阿难所讲的话,被佛讲得一文不值!

可是在西洋历史上,「我思故我在」这句话是惊天动地的,带领了几千、几万有识之士革命,争取自由、民主、个人尊严。

争取个人、独立、自由,跟佛法有关系——解脱。解脱的相反是什么?解脱的相反就是束缚、或是奴役。你要求佛法,必须是自由的;你若没有自由,就很难追求真正佛法的解脱。这个自由不只是内在的,外在的也要配合;外在不自由,内在很难解脱,这是相对相应的。

话说回来,这都是「共业」。如果大家共业都是这样,你偶尔一两个人有别的想法也没什么用。你看我们中国几千多年也是这样子,三千多年都是「集体无意识」,大家都是混混沌沌地过。

丘吉尔在写《英国史》里面,英格兰国王约翰(John,1166~1216)被贵族们逼着签了一个大宪章,就开始议会制度,然后从1215年开始订立大宪章(Magna Carta)。英文翻译为「The Great Charter」。「Magna」这个词,跟梵文「Mahā」(摩诃)的音类似,因为都是印欧语系,同样是「大」的意思。

从1215年,那时是宋朝(公元960~1279年)末年的时候,英国他们就开始有议会制度了。国王被逼立了宪章,大宪章的作用是限制国王的威权。然后到1649年,查理一世(Charles I)因为要专权、专制,他们的议会不允许他,所以把他抓起来送上断头台砍掉,所以英国人确实很厉害的。追求个人的自由民主尊严,不让一个人说了算,

所以查理二世(Charles II)在1679年就公布了人身保护令(Habeas corpus)。查理二世的时候,正好是康熙(1662~1722年)的时候,当时康熙还没有当权。

人身保护令是什么东西呢?所有的人不论贵贱,如果他没有真正的犯罪事实的话,不能随便被逮捕,不能随便被拘禁,乃至于不能随便被处罚;如果有犯罪事实,还要经过审判以后,才能够拘禁超过三天以上。前一阵子我们台湾还没有能这样子。所有的人们都是统治者的,要杀要刮都由他了,但是英国人在十七世纪就已经很民主了,所以很文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9-30 12: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