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71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20-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7-3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破一切言思还是一个手段,既然言思破了,为什么要破言思?因为言思有时而穷。它有穷尽的,也就是它的作用是有一个限度,有很多地方我们的言语跟思惟是到不了的,譬如说一切的最深无上的理,以及心性都是言思所不及,乃至一切贤圣的境界,都是言思所不及。凡夫没有那种言语可以真正完完全全描摩出他们的境界。因此就要破言思,就是破凡夫对语言跟思惟的迷信,迷信言思是万能的,
事实上以佛菩萨来讲,言思的功能是很有限制的,破了言思就令人能够入于离言不思议的境界。为什么?这就显示从因开始,如来要突显的这个心是不可思议的,不止是佛的心不可思议,连众生心也是不可思议,所以你不要用思议心去思议这个心。
你如果当下离言,当下不思议,就能够所谓的契会或契入那个不思议的心的境界。当下离言思入不思议境界,就契会心的不思议境界,就已经进了那个因。
所谓的如来的密因是如来藏心,但如来藏心跟众生的心是同一个,你还没有契入佛心之前,要先契入自己的本心,这个本心就是成佛的本因。众生的本心里面就含着如来的本觉,只是还没证得,你若开始这样觉悟了以后,就叫「始觉本心」,就是所谓的初见性。
如果能够离言不思议,那就能离一切的烦恼,一切计着习气,这个到处征心去找那个心就是计着,遍计,到处去计着。
如果能够离计着习气,就入于无分别智,因此就能体入一向平等性的大圆镜智,都摄一切无所着之智。如果能离言不思议,则离一切言说、计着烦恼习气,「言说计着」是一种烦恼习气,因此就能够入无分别智。因为不计着了,就不分别了嘛。
无分别是一种智慧,这个无分别不是不了解、不了知,而是清清楚楚,但就是不贪着,叫做无分别智,因此就起平等性智。入无分别智,起平等性智。
这个就是如来这样一步一步的,有计划的摄引。这「七处征心」不只是为了玩论辩的游戏,目的是为了破斥一切虚妄的妄想计着。
刚刚在讲,这个心到底在哪里?佛的意思是这个心是不可思议、是不思议的,你如果要把它局限在哪里,它就在哪里;你如果把它脱掉一切的束缚,它就变成正遍知觉。目的就在这里,就是让你解脱,解脱掉心的所有的束缚,那它就自在无碍,正遍知觉。这个我《义贯》也没注出来,一讲就讲出来了,我也要记笔记。
下面讲第六节阿难再度请法,但在讲这个之前,刚刚有人对华严对四十二字观门有问题,因为我三月份要传这个法门,所以简单讲一下什么叫华严四十二字观门。你如果有华严四十二字观门,我最近编的,因为得了贤首宗跟慈恩宗的法脉以后,我就编了这一本,为了广传华严法门。
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善财童子就到了善知众艺童子就是菩萨那里,就跟他讲四十二字门。善知众艺就回答善财童子的问题,善财童子说:圣者,我已先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不知菩萨应该怎么样学菩萨行,如何修菩萨道。我听说您圣者善能教诲,希望你为我解说怎么样修行。
善知众艺童子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得到菩萨解脱这个法门,因此名善知众艺。而且我得到这个法门,我常常持这个解脱根本之字门。
这总共有四十二个,后面我列了一个四十二字门表,这四十二字就是:a ra pa c(zh)a na ,这五个就是文殊五字真言,所以华严四十二字门简单一句话讲就是华严四十二字真言,观音也有六字真言,文殊有五字真言,那华严有四十二字真言。华严四十二字真言就是成佛的法门。
第一个a字是代表一切法本不生,为什么?因为a是一切众生最先会发的第一个音,孩子呀呀学语,一开始就是讲a,所以它是第一个音,代表一切法的本初。
可是以智慧观了,这a字本不生,就是一切法本不生。不生就是不灭,不生不灭就是这个法门,所以你如果常持这个真言,就能够体入一切法本不生不灭,得不生不灭之体,那就是金刚不坏之体。
不生就是无生,所以就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意思我们都知道,但是你如何进入那个境界,那是完全两回事,因为那也不是有一个地方你进得去,是看不见,是无相的。
无相、很深的道理、很深的智慧、很高的境界,所以一定要乘佛力、法力;佛的威神、法的威力,转你的心性,你才能进去、体入那个境界。
你若体入无生法忍,那就是无生大菩萨,怎么样能够进去?就常持四十二字真言法门,就容易进入。为什么?因为华严经是一切经王,而且华严经的教主是毗卢遮那佛,就是法身佛,所以华严经是法身佛的境界,而四十二字门是八十华严,整部华严经精华的精华,最精粹的,然后把它撮成四十二字,代表了一切最甚深的道理,最甚深的法门。
这个法门你除了念真言以外,如果你会梵文可以去观那个梵文,而且还观那个意思。譬如你念a字的时候就观,观就是思惟一切法本不生;ra字就思惟一切法离尘垢,关于这些我等灌顶法会再详细解释。因为这样的思惟你就容易体入那个境界。
华严四十二字门主要就是持这四十二字真言,令你入无量般若波罗蜜的境界。称a字时,这个称就是念,念a字的时候,由于菩萨威德力,就能够悟入无差别境界般若波罗蜜门,悟一切法本不生。称ra字时就入无边际差别般若波罗蜜门,悟一切法离尘垢。
这个详细我们灌顶的时候再讲,这样了解吧,这个里面就是有无量的如来的威德、威神在里面。你如果学了这个法门,每天念若干遍,少则三遍,多则五遍、七遍、十四遍都可以,每天都念,尽形寿,这样没有很大的负担,而且又受用无穷。可以疾趋佛道,又省时间又省钱,非常好。
[第六节 阿难再度请法]
[经文]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毘罗咒,为彼所转,溺于婬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这个时候阿难就在大众之中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因为印度的袈裟是两边披着,为了表示恭敬,就会把右边的袈裟放下来,就变成我们现在这样斜斜的。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跟佛说:「我是如来最小之弟」就是堂弟。佛的父亲净饭王总共有四个兄弟,生了八个孩子,释迦牟尼佛总共有七个堂兄弟。
「蒙佛慈爱」摄受,虽然现在出家,但是还是仗势着憍怜。「怜」是怜爱的意思。楚楚可怜,那个「怜」是爱的意思,可爱。你看看,他刚刚辩不过人,现在就撒娇,要动之以情。
「所以多闻,」我虽然多闻,可见阿难现在年纪还很轻。但是因为不勤修定,所以就未得无漏,「无漏」有三种:欲漏、有漏、无明漏。「漏」就是烦恼。欲漏就是欲界的烦恼,有漏就是色界的烦恼,无明漏是无色界的烦恼。为什么称为「漏」?因为我们众生心有很多缺陷,佛的甘露法乳放进去就会漏掉,所以叫「漏」。你看念经念念就会忘掉。
「不能折伏娑毘罗咒,」所以不能折服他们的先梵天咒,「为彼所转,」为那个咒所转动,「溺于婬舍。」沈溺在婬舍(婬家)里面,
「当由不知真际所诣。」这一定是由于不了知真如实际所在之处,不知道真如实际是在哪个地方、范围有多大。
「唯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这个「路」的是方法。奢摩他是「止」的意思,「止」就是止息烦恼。我们在讲《小止观》中「止观」的「止」,也是止息烦恼的意思。「奢摩他」也可以拿来当作「定」的通称,因为它是「止」,烦恼一止,心就定了,所以「奢摩他」是定。
「令诸阐提」而且令一阐提,一阐提读作「Icchantika」,我们中文省略了很多字,一不是一个两个的意思,是音译。梵文的「I」,是印欧语系「NO」的意思。「Icchantika」的意思是「信不具」,不具足信根。「信不具」就是没有信心,什么信心?就是不信三宝,不信佛法,没有信根的人。
「隳弥戾车。」「隳」是毁坏、破坏,「弥戾车」就是恶知见,喜欢垢秽的人叫「弥戾车」。
阿难希望佛陀开示我们「奢摩他」,令对三宝、佛法僧三宝没有信心的一阐提人,能够破坏一阐提人的恶知见。这样说完就五体投地,又称为「五轮着地」。
「即诸大众,倾渴翘伫,」倾心地渴望翘首等待、期待,听闻佛的开示及训诲。这里就是阿难请求开示真正实修的法门,也就是行门。
[注释]
[「偏袒右肩」:在印度,出家众平常袈裟为覆双肩,礼佛时,为表示敬意,露出右肩,以右方为大,故裸露右肩表示极其赤诚恭敬。]
[「右膝着地」:印度之敬礼法。据《释门皈敬仪》卷下载,此礼又称为互跪,或胡跪,为有所启请,或悔过授受之仪,且云:「僧是丈夫,刚干事立,故制互跪。尼是女弱,翘苦易劳,故令长跪。」]男众出家众,因为是男的,身体比较强,所以就制胡跪,就跪一脚,右膝着地;女众常跪就两只脚,这是在印度的礼仪。[故在西域请法时或忏悔时为男众胡跪,女众长跪。但在中土,除了真言宗某些仪轨外,一般全是长跪为多。]
[「如来最小之弟」:佛父有四兄弟,四王共有八子,阿难是八个堂兄弟中年龄最小的。]佛父就是净饭王,不是双修法的佛父、佛母。
[「蒙佛慈爱」:指佛摄受他出家。]
[「犹恃憍怜」:「恃」,依靠,倚。「憍」,同「骄」,恣也,矜也,在此为宠之义。「怜」,爱也。此言,靠着佛对我的宠爱。(故有恃无恐。)]所以他就不是很努力了。
[「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三圣学(三无漏学)为闻、思、修。阿难在修行上,只止于多闻,]闻思修三慧里面他只修闻慧,[未能再进一步,而求得无漏道果。]「思慧」不要误解,这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想一想的思,这是静坐思惟,也就是在定中修叫「思」,修慧更要在定中修。只有闻慧不一在定中,平常听经、闻法、增长佛理上的智慧叫「闻慧」。
[「为彼所转」:「转」,动也,影响、左右也。因阿难未得无漏道果,故道共戒未成,定力不足,故能为邪咒之力所转动。]
戒,有「定共戒」跟「道共戒」。「定共戒」就是你如果得定,因为定力所持,会产生一种戒的力量,自然就令你持戒清净;这种戒行清净的境界,是由定力产生的。为什么叫「共」?所有得定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戒体,这等于是戒体的增上,你已经得戒的人进修定;得定以后,那个戒体就非常坚固,不会破坏,而且很清净。
「道共戒」就是转有漏的戒体变成无漏戒,有漏的戒体就变成无漏的,这个戒就永远不会破坏,是由得道这个道力所产生的。所有得道的人从初果到四果,或是菩萨的种种果证,都会产生这种戒体,令你原来所摄受的戒体增上,变成无漏的法身。
这个真的就是法身,五分法身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那个戒法身已经成就,不会破坏了,就成就这个法身,得道了。
如果已经得定或是得道,得定当然也大概可以抵挡外道的先梵天神咒,得道更加没问题,因为没有修定,没有得道无漏道果,所以被先梵天神咒所转。
[「溺于婬舍」:「溺」,沈溺、汩没。因为邪咒咒力所摄,所以昏昏沈沈,全身与心皆无力,犹如人溺于水中,无力抵挡流水之力。阿难于婬舍中,无力自恃,故称为「溺」。又,溺水者将死,而僧人溺于婬舍,法身慧命将尽,故亦称为「溺」。]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