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3-12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19 本尊不是你的我的,那个是法的,你所修的那个法的主尊叫做本尊。这个法是首楞严法,那它的本尊就是大佛顶尊。楞严经的本尊三昧就是首楞严三昧。

我们继续讲《首楞严经》。接着我们看第14页,绪论的最后一段。

「又,首楞严三昧」,以密教来说就是这部经《楞严经》里面的本尊三昧,楞严经的本尊三昧就是首楞严三昧。

什么叫本尊?我这样讲的虽然不是密教,可是楞严经里面显密都有,所以给你们讲一下让你们了解,不会被学一点点密法的人唬得一楞一楞。

还有藏密里面有讲你的本尊是什么?或者我的本尊是哪一尊,这都是愚痴。

什么叫本尊?不懂本尊的意思,本尊不是你的、我的本尊,是这一个法门的本尊。

这个法是首楞严法,那它的本尊就是大佛顶尊。

譬如说《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个法本尊是谁?就是观世音菩萨,

所以你说观世音是我的本尊这个是很愚痴的说法。

还有所谓的上师跟你讲我宿世的本尊、我的本尊是哪一尊,没有这回事,因为这本尊不是你的我的,那个是法的,你所修的那个法的主尊叫做本尊。

你要骗当然要骗不懂的,现在让你懂了就不会被骗了。

本尊就象我们小学有级任老师,类似这样子了。上学有很多老师但只有一个级任老师。

你学一个法门有很多尊,但是有一个是本尊就这样子,也可以名为本尊。

我修这一法门我的本尊是什么,但你不修就不能说你的本尊。你说你的本尊也是方便说,其实不能这样说。

本尊是属于那个法门的,只要修那个法门的人本尊就是那一尊,不是你的我的,本尊不卖身。

如果感恩节廉价拍卖那你就可以买回去,那就变成你的本尊,但是从来没有卖你也没有买得,所以不是你的本尊。

所以以后听到说我的本尊是秽迹金刚,那你就觉得很好笑,偷笑就好,不要真的笑出来。

   20 顺便跟你讲大佛顶尊是哪一尊?就是毗卢遮那佛,所以大佛顶尊的手印跟毗卢遮那佛的手印是一样的,就是大日如来的手印。

顺便跟你讲大佛顶尊是哪一尊?就是毗卢遮那佛,

所以大佛顶尊的手印跟毗卢遮那佛的手印是一样的,就是大日如来的手印。

所以这个显教几乎被尊为最高的法门,在密教中偷偷的、暗中其实也是最高的,因为它是大日如来法之一。

大佛顶尊是一尊,然后他还有十个佛顶,依密教来讲有十个佛顶尊:

光聚佛顶、发生佛顶、白伞盖佛顶、胜佛顶、除障佛顶、黄色佛顶、最胜佛顶、无边佛顶,总共十佛顶。

我天天都有修大佛顶法,包括这十尊,另外还有一尊尊胜佛顶,

尊胜佛顶神咒尊胜咒是真言宗三大真言之一,以后你们如果乖的话可以传给你们。有多乖?要很乖。

 楼主| 发表于 2020-3-12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21 三昧是定慧等持,睡觉跟定慧等持有什么关系?太远了。

[三、三昧总持论]

[1.三昧总持略论]

我最早知道三昧这个词,是国文课本有一篇文章,那是文言文我们那时是要背的。你不晓得有没有碰到,我这个年龄比较大一点。

那有一课,题目忘掉了,其中提到,一开始就说:「某平生于寝寐时得自三昧」,那么有没有念过?

某就是我了,也就是说他在睡觉这件事情很有心得,心得从三昧中来。

这是我初二国文的一篇。后来读高中常常看报章杂志常常讲「深知各中三昧」。

当时我不知课文怎么解释,我一看就记住了。我都是在初中看到三昧、涅槃就都记住了,这都是宿业吧。

我不知道国文课本怎么解释,也忘掉了老师怎么解释。事实上这两个都是错的。这个都用词不当。

三昧是定慧等持,睡觉跟定慧等持有什么关系?太远了。

知道里面很详细的内容叫「深知各中三昧」,胡说八道。

这古代读书人为了要炫学,表示自己很有学问懂得佛法,所以搞一些佛法东西,事实上都牛头不对马嘴。

就很像现在人说,现在很流行,大家都搞不清楚了,「平常心」,我以平常心来看待这件事情,议员也这么说,影星也这么说,很多人都在说,平常心看待这件事情。

什么叫平常心?这个来源是哪里?马祖禅师讲平常心即是道,所以这个平常心不是普普通通的心叫平常心。

平者平等,常者不变,平等不变的心叫平常心。

有几个人有这个平常心,我看没有几个,因为大家的心都很平常。

顺便提到三昧,一讲到佛法就牛头不对马嘴。

像我上次讲的《西游记》,我们以前没有学佛,讲到佛就讲如来佛,这如来佛根本就是错的。

可是写到书上,而且不但如来佛,那个佛的名字就是如来佛,就像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他的名字嘛,这尊佛的名字叫如来,就如来佛。

所以吴承恩写那个小说他根本不懂佛法乱写。你若讲佛如来就对了,如来佛是错的,想要卖卖错了。

   22 何谓三昧?三昧梵文为(Samadhi),正翻为三摩地或三摩提。

[何谓三昧?三昧梵文为(Samadhi),正翻为三摩地或三摩提。

言「三昧」者,为一音之转,]事实[是为讹音。]是翻错了。哪有个昧字,三摩是可以,三昧很奇怪。

因为前代祖师已经这样翻译,大家就以讹传讹就变成正统。

[三摩地意为:定慧等持,因此三昧不只是「定」,而]且一定要[是有「定」有「慧」,且定慧需均等。

以定多即偏于沉寂,慧]观如果比较[多即易失于掉举,]有掉举之过。

什么叫掉举就是兴奋,心里面兴奋;你观多了心里面兴奋就抬起来了,掉就是吊在半空中,

解释吊儿郎当那个吊,如心中十五个水桶七上八下,掉桶那个掉。想到掉举时就想那十五个水桶,[故定慧需均等。

又,三摩地之成分即是奢摩他及毗婆舍那;奢摩他是止,止即是定;毗婆舍那即是观,观即慧。

是故欲成就三昧,需先修奢摩他(止),得止后再修毗婆舍那(观),

止观皆成就后,止观双运,维持定慧均等,即是三摩地。兹表示如下:]

三摩地        奢摩他(Śamatha),止
        毗婆舍那(Vipaśyanā),观

   23 佛的正法止观里面其实就是只有观,以观达到止的目的。但是也是方便称之为止,因为达到止的目的这样就好了。

关于止跟观我上次那个小止观里面有一点发挥,现在不要把它扯到哪里去,这里就好,你就可以参考我讲小止观哪里,也就是说实在没有止,止只是一个结果。

实在止是观,以观得止,也没有真正去止。

所谓的止就止息妄想、止息乱心、止息妄念,这就是你的乱心,里面有很多「毛毛虫」、「蛔虫」,

你在止的时候真的修行你有没有去止那个乱心?

乱心太多了,你没办法止,外道就真的去止。

佛就很聪明他就不要直接去止它,因为止不胜止。

佛的方法就是另辟战场,不跟你去针锋相对。

另辟战场就设一个境,心缘于那个境,整个摄心专注在那个境上,那些烦恼妄想都不理它,摄心于境,渐渐那些烦恼就止息了。

而你摄心于境,那是观那个境,譬如观出入息,或是做不净观,也就是观不净。

渐渐种种烦恼就止息下来,把它称为止息,

但是实在只有观的动作而没有止的动作,但是把它称为止的结果,亦名为止。

这就是佛的大雄大力、大慈悲。

但是这个止观也是印度外道婆罗门教就有的东西,佛也用它们的语词,但是方法、内容完全不一样,是旧瓶装新酒。

佛的正法止观里面其实就是只有观,以观达到止的目的。但是也是方便称之为止,因为达到止的目的这样就好了。

   24 什么是止呢?止就是制、伏、息、止。这个硬功夫还是要做的,想要修禅定的话平常就要先做这些功夫。

什么是止呢?止就是制、伏、息、止。

制就是控制住,事实上这是你平常做的功夫,而不是在修定时做的功夫。

制就是你自心要稍微节制一下不要让它野了,制了以后就等于把它抓住,给它一个局限,不要太放逸。

然后伏再把它降伏其心,让烦恼不要一直漫无边际的滋长。

伏了以后就息,止息下来,就把它按住以后,它起不来就息了。

息久了以后最后就静止了。

这个硬功夫还是要做的,想要修禅定的话平常就要先做这些功夫。

你的心完全不能控制、完全不能把握,乱纷纷的你就修禅定那没办法,

要先制伏息止,然后再修奢摩他观,也就是说以观来达到奢摩他的目的。

    25 一切的佛的禅定法门都是观。奢摩他观修成就就得止息这个乱心,止息乱心以后心澄明再进修毗婆舍那。

因为一切的佛的禅定法门都是观。奢摩他观修成就就得止息这个乱心,止息乱心以后心澄明再进修毗婆舍那。

毗婆舍那是用什么观?是用心眼观,主要是观心、观法。

观心当然是观自心,观法就是观佛所说的法,以及一切法。

因为心澄明的关系所以就能照见自心,以及照了诸法跟佛法的性相,所以观就是观照、照了、照见。

    26 你在观心的时候就要观五位百法里面的心心所,全都要理解。

总而言之你在观心的时候就要观五位百法里面的心心所,全都要理解。

五位百法,观就观心所有法,观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这下面五十一个心所有法。

乃至于观色法,内色、外色。

当然也可以观心不相应行法,这个观就变成想了,思维这个心不相应行法的意义。

乃至于可以观无为法,有六种无为,可以去静坐思维。

    27 静坐思维是什么?得定以后在定中思维这些佛法,你若在定中思维这些佛法就开大智慧。

静坐思维是什么?得定以后在定中思维这些佛法,你若在定中思维这些佛法就开大智慧。

你所思维的这些佛法都打进去了八识田心里面,不是意识表面上的东西,

就真正的把佛智种到心田里面去。

如果你没有得定你的意识是浮动的,你所看的、所读的、所听的全都在意识的波浪上面。

你看经、读经很高兴那全都是意识的,所以你的意识得法喜充满,法喜充满完了就完了。因为什么?你心不定。

那个法的智慧以及那个法喜心下不去,它只是在你心海的意识波浪上浮动而已,这就是以乱心修法、学法的问题。

我这么讲你不是很清楚,有哪一个法可以少的、可以节俭的、经济一点的,所以性宗、相宗都要,你少一点你就少懂一点。

    合 掌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第六集结束

 楼主| 发表于 2020-3-15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07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1 本尊就是那一个法最主要的主尊就称为本尊。本尊可以很多本尊,因为是那个法的本尊,而不说那一个人的本尊

上次最后讲到本尊三昧,今天再稍微补充一下。

本尊就是那一个法最主要的主尊就称为本尊。如果是英文的话就把它翻成Home Saint,

本尊可以很多本尊,因为是那个法的本尊,而不说那一个人的本尊,

你如果修那个法,那个法的本尊也可以称为你的本尊这样子。

所以你如果修多少法就有多少尊本尊,可是你如果一个法都没有修的话那没有本尊,除了你自己「本尊」以外就没有本尊了。

    2 每一个人的根本本尊有两个,第一个是你的本心、本性,叫内本尊,这是最根本的。还一个外本尊就是毗卢遮那佛。

每一个人的根本本尊有两个,第一个是你的本心、本性,叫内本尊,这是最根本的,这是依照《密藏记》里面所说的。

《密藏记》就是空海大师到中国长安求法的时候他的师父,中国的慧国阿阇梨跟他讲密法,然后他所做的密法的笔记,回国整理出来就变成《密藏记》,是一本非常重要的真言宗的经典。

《密藏记》里面讲:我们的真如本心、本性就是我们的本尊。这个又跟显教不思议法是真如本性的部分接起来。

还一个外本尊就是毗卢遮那佛,这个也是跟显教最高的法也是接起来,因为我们修显教修到后来要成就毗卢法身。

毗卢遮那佛就是法身佛,密教的本尊就是毗卢遮那佛,称为大日如来。

为什么称为大日如来?因为毗卢遮那梵文的意思就是日光遍照,就是大日。

所以大家共同的外本尊就是毗卢遮那佛也就是大日如来。

    3 一切修真言乃至于显教也是一样,要转外本尊大日如来转为内本尊。转大日如来入于自心之中成为本心本性,与本心本性合一,称为自成本尊。

一切修真言乃至于显教也是一样,要转外本尊大日如来转为内本尊,就是相反。

跟什么相反?跟上一次我讲小止观讲《楞伽经》里面讲说:佛说如来藏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所以众生身中都有如来藏。

这个就是入生死门,本来如来藏也是不受生死的,但是因为这样一转就虚受生死。注意这个虚字,实无生死而现生死叫虚受生死。

现在你修佛法不管是显教、密教,都是要把如来藏或毗卢法身再反方向转回去。

就是把外本尊转进去你的自身中,转进去你的自身中就转八识为识智,也是一样一转,可是转的性质不一样。

转外本尊为内本尊,转进来以后观本尊在心中,开始比较小,后来可以越观越大,然后跟我们自身完全一致,这密教就把它称为自成本尊。

转大日如来入于自心之中成为本心本性,与本心本性合一,称为自成本尊。

在显教里面就说全体毗卢法身,整个体都是毗卢法身;

密教虽然讲自成本尊,其实又跟显教的那个词不一样,但意思是一样。

显教讲说自作佛、即心是佛、即身是佛,这都是一样的意思。

密教讲即身成佛其实也是一样的意思。

身有两个,一个是肉身,一个是八识身,因为这个身字也是如来密意。

因为在唯识学里面身字是多数的意思,而不一定是身体的身;而是只要多数的东西就叫身。

譬如五蕴身,那个身不一定是讲身体,而是讲众多的五蕴叫五蕴身。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是十六观经里面讲的,都跟自成本尊是一样的东西,

所以你会了这一个,就必然会那一个,只不过自成本尊比较更进一步一点。

    4 即心是佛的时候你只是在心上而已,心是佛,可是如果以次第来讲,比较最究竟是身心都成佛。

即心是佛的时候你只是在心上而已,心是佛,可是如果以次第来讲,比较最究竟是身心都成佛。

佛成佛的时候不是只有心成佛,身也成佛,不只是一身成佛,他一身还可以化无量身。

乃至很多修行者他身体都可以变成舍利,舍利的意思就是他已经把烦恼身转成清净身。

那个清净身就是不动、不坏、不烂的,我们的烦恼身是会坏、会烂的,

但是清净身是不坏、不烂的,所以他死掉以后就变成全身舍利。

你如果去烧有很多舍利这个已经很难得了,但是更难得的是全身整个就是舍利,象六祖大师全身整个是舍利。

释迦牟尼佛当然全身都是舍利,他很慈悲,他就自碎身骨变成小小小小的舍利。

这舍利干什么?这舍利为后人做个榜样、做个见证,要让大家能够看到如来的遗骨有如见如来本身一样。起思慕之心、起慕道之心。

当然你去拜舍利会得到一些福,可是修行主要还不是这个。

那个福只是权法的,可是实在的它要提醒我们,这个只是我们修行要这样子,转染为净。

转染为净以后那个净法就变成清净不动、不坏。

如果舍利所昭示的要有慈悲心,对一切众生有情都有慈悲心,甚至于乃至碎身舍利,利益无量众生,尽未来劫。

    5 即心是佛跟即身成佛一样不一样?如果我们要稍微分一点次第上的高低,可以说即身成佛比即心成佛还要稍微高一点。因为心成就以后最后还要转前五识。

即心是佛跟即身成佛一样不一样?

事实上意思是差不多一样的,只不过你如果要了解其中的差别必须要懂得唯识学。怎么说呢?

成所作智是转前五识,禅宗六祖大师讲:五八六七果因转,什么意思呢?就是五八果上转,六七因中转,

可是这个次第又是怎么样?六七先转,因中转,修因的时候转,

修的时候先修第六识妄想、分别,修了以后离妄想。

然后接着修第七识离我执,就得人空,人空就解脱了。

五八果上转反而是八识先转,第八识转了以后成大圆境智,最后果上转前五识,为什么?

因为第八识是心,心转了以后带动色身也转了。

色身转了眼耳鼻舌身,这色身的五根、五识一转可以利益无量有情。

因为你要利益有情的时候,一定是要用有色的、色法,无色的没办法利益有情。

讲经就是要用语言、文字、音声,你用嘴巴讲这个身根、舌根,都要用到五根。

转法轮利益众生、度众生要用五根、五识。

所以最后最后成就的时候成所作智。

所作是什么?所作是指度众生,一切度众生的作业都成就叫成所作。

如果我们要稍微分一点次第上的高低,可以说即身成佛比即心成佛还要稍微高一点。因为心成就以后最后还要转前五识。

当然如果你心已经成佛了,接着当然身也能成佛,只不过还有个次第。

而且不是心成佛了以后,自然就身成佛,不是这样子,还是要修的。

要不然我们光修六识清净以后其它都清净,不是这样子,

还是每一个都要修,只不过你一个已经成就下面就比较容易成就,如是而已。

我们学习《楞严经》,因为这里面要讲明心见性,这些东西也都要知道,不知道你不能知道的很彻底、清楚。

 楼主| 发表于 2020-3-15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6 讲到奢摩他就是止,制、伏、息、止。那么观呢?

接着我们讲三昧总持论。讲到奢摩他就是止,制、伏、息、止。

那么观呢?因为止了以后,心寂静、寂止了以后就很明亮,

这个明亮的心、明净的心体就能够照见诸法,

不但照见诸法、也照见自心、而且照见一切的诸法实相。

因为照见诸法实相以后,对于一切的妄想、妄念、杂念就都能够观智的力量把它照破。

这就讲到《心经》里面: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见是怎么照见?

我曾经比喻说我们的心就好像防空洞一样,防空洞里面通常都是黑暗、潮湿的,而且还有很多的动物,青蛙、蜘蛛,什么都有,

你如果拿一只手电筒进去一照那些所有的动物都会跑掉了;一照见我就看到了,看到了过阵子它就渐渐跑掉了。

所以照见五蕴皆空,用这样的比喻,就好象你的般若智慧照见你的心体以后,照到你的心体一观,看到很多烦恼,但你让它等一下下那些烦恼相就没了,心就空了。

这是指什么叫照见,是用心眼、智眼照而不是用肉眼。

    7「总持」者,梵文为陀罗尼(Dharani),总摄忆持一切法义之意;]或者也可以说你可以用一法而总括摄持一切法。

[其次,「总持」者,梵文为陀罗尼(Dharani),总摄忆持一切法义之意;]或者也可以说你可以用一法而总括摄持一切法。

这个好像就是你把一样修行的东西变成专修,用那个专修的项目设法去想到跟其它的一切法的关系,然后都把它连络起来、包括进去。

譬如你在持戒的时候,不要光是持戒,你就可以用戒甚至涵盖整个戒定慧,以持戒而修一切法叫戒总持。

你修定也是这样,在修定的时候以定来总摄一切法,把所有一切法都涵盖进来叫定总持。

你修慧的时候,这个慧当然要出世间慧,以慧而涵盖一切叫慧总持。

譬如持戒怎么能涵盖定慧呢?怎么涵盖法?因为你持戒,定是不乱,因为持戒也要摄心清净,心不乱就是定,所以以戒摄定。

以戒摄慧呢?因为你持戒不造恶业,也就是不造虚妄业,不造愚痴、害人、自害害他的业,那就是有智慧,所以就以戒摄慧。

以戒这一法来总摄定慧,乃至于三十七道品都可以摄,这叫戒总持。

所以会修行的人应该这样子,你修行一法的时候可以所有的法都修到,就看你的心量,以及你的知解的广狭。

如果你根器很小不能涵盖那么多,那就简简单单,我持戒就乖乖的好了。

可是持戒不只是乖乖的,还要有定力,有定力所以你能持戒不会犯戒、破戒,有定力你就挺得住,种种境界现前你就不会坏戒。你的戒体坚固那就是定。

智慧呢?你可以分辨一切的善恶事、清净染污事,舍染污事而行清净事,舍恶事而行善事,这就是能够抉择,抉择名慧。

你要是学《唯识学》,什么叫抉择?抉择名慧。有抉择力称为有慧。

什么叫抉择?也就是你会分辨是非善恶,而且选择那个其中的善法而为之,舍恶法而不为这个叫抉择、抉择力,有抉择者名为有慧。所以持戒也可以修慧,

事实上是如果以大乘来讲,五度如盲,般若为导,你修任何一个法门,都要有些智慧,不一定要大彻大悟的智慧,但也要有基本的智慧。要能够选择、抉择,

否则就盲修瞎炼,你那个戒可能变成盲戒、顽戒,是很精进、用功,可是很顽固、固执、硬梆梆的。

走路也是跟机器人一样,自以为说我很有威仪,人家说很威风,那你走路一定没有风的。

以戒可以总持一切法,以定更加可以总持一切法,你要避掉一切散乱、邪恶、贪染等等,贪嗔痴慢疑,散乱、放逸、懈怠、不正知都要能够舍掉,所以那就是戒了。

然后你能够知道抉择什么事会有助于得定,或是有害于得定的,那就是抉择、那就是慧了。

你的目的是维持你定、维持你修三摩地,你能够抉择一切法,有益于它的你就做,有害于它的你就不做,这就是以定入慧。

所以这个定法也可以总摄戒法跟慧法(戒学跟慧学)。好,这是总持的另外一个意思。

    8 一般讲[有四种总持:法总持、义总持、咒总持、忍总持。

一般讲[有四种总持:法总持、义总持、咒总持、忍总持。此为出于《瑜伽师地论》:]

[一、法总持——谓菩萨得念慧力,持所闻的法,经无量时,永不会忘失,是名法总持(法陀罗尼)。]这总持当然是一种成就的结果。

[二、义总持——谓诸菩萨持所闻无量义趣,]无量的道理,[经无量时,永远不忘失,是名义总持(义陀罗尼),]而且可以解无量的义。

[三、咒总持——咒即咒愿;谓诸菩萨获得如是总持,令其咒愿悉皆神验,能除一切众生种种灾患,是名咒总持(咒陀罗尼)。]

[四、忍总持——忍即安忍;]安忍就是忍可,[谓诸菩萨成就坚固之行,于所闻法,得成于忍,是名忍总持(忍陀罗尼)。]一切的法都能够成就,而且坚固不动叫忍总持。

   9  [又,「法陀罗尼」(法总持)即是以一法总摄一切法;]这是我刚刚所说的总持的另一个意义。

[又,「法陀罗尼」(法总持)即是以一法总摄一切法;]这是我刚刚所说的总持的另一个意义。

[「义陀罗尼」即是以一义总摄一切义;

「咒陀罗尼」即是以一咒而总摄一切真言陀罗尼;

「忍陀罗尼」即是以忍]这个法[而总摄一切法。]

    10 「三昧总持」者,即是以三昧而总摄一切法门,令一切法尽在其中。[为何三昧可统摄一切法?三昧即是一切佛法的精髓」。

[而「三昧总持」者,即是以三昧而总摄一切法门,令一切法尽在其中,]都在里面。

[为何三昧可统摄一切法?欲回答此问题,首先须知三昧有何重要性:「三昧即是一切佛法的精髓」。]

这个可以说是公开的秘密,也是我学佛一二十年所得到的,我把它称为独得之密。

当然也有别人也看到,但是没有把它讲的这么明白,

因为佛法的精髓是什么?可以说很多很多,但我发现就是三昧。

当然这个不能信口胡言,下面有种种的说明。

 楼主| 发表于 2020-3-15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11 「一切佛菩萨修行最高的成就,都是以三昧来代表。」

[「一切佛菩萨修行最高的成就,都是以三昧来代表。」]

你如果知道我刚才所讲的秘密,也就是三昧是佛法的精髓,最重要的东西,

那你学佛的总方向就不会错、不会差、不会误入岐途、

也不会修一些不相干的事情、或相似的佛法而枉费心情、浪费很多时间、绕很多路。

佛法最重要、核心部分就是三昧。为什么呢?下面这段解释为什么。

   12  [任何法门,修证成就时,也都以三昧来表示。[因此可知,三昧是一切修行最高成就的精华。]

[任何法门,修证成就时,也都以三昧来表示。

例如,修《法华》法门,成就时即入「法华三昧」;]如果你入了法华三昧也就是说你法华法门成就。

譬如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以上,他们也都是修法华,法华三昧有所成就。

当然你如果对《法华经》有所领悟、有所体会,那也都是成就,

不过正牌、正点的《法华经》成就那就是入法华三昧、得法华三昧。

其它的成就也就是比较小规模的,成就法华法门成就的正体。

[修《华严》法门,成就时即入「法界三昧」;]如果法界三昧没有成就,那就还没有真正成就。

[修净土法门,成就时即入「念佛三昧」;]如果修净土法门没有得念佛三昧,那都还没有真正成就。

现代人就是退一步、一百步、一万步讲说往生净土就是成就。

那也算是成就,但是不是正体的、正牌的成就,

真正的成就是念佛三昧,而且你如果得念佛三昧那绝对往生,没有不往生的。

如果还没有得念佛三昧,那个往生都还没有确定,没有把握,而且你得念佛三昧,一定是欲知时至的。

所以,真正你要求念佛成就那就必须要得念佛三昧,以这个为目标。

你不要把目标摆在往生净土,把目标摆在成就念佛三昧,那就必定往生。

如果说念佛要求生净土,又散心念佛,平常就多多跟人家结缘,到处去助念,希望你快死的时候也都跟那些同修道友都约好,你们一定要来跟我助念,那个都没有把握的。

而且要靠别人实在是很靠不住,你平常多多散乱、多多造业,最后要靠师兄、师姐要来给你助念往生,实在是欠债很多,一下恐怕也还不清。

[习禅成就时,即入「真如三昧」,或「一行三昧」;修唯识法门,成就时即入「唯心识定」;唯心识三昧。

修密法,成就时即入当法]的,那一个法[之「本尊三昧」,]如果你是修准提法那就是准提三昧。

[如不动明王三昧、准提三昧等,]修毗卢遮那佛法就是大日如来三昧等;

[修《楞严》法门,成就时即入「首楞严三昧」;]

你如果修楞严法门就懂得一些经里的意思,那个不能称为成就,那个只是信解而已,更何况只是念经又不太懂意思,那连信解都没有。

你说我是很信但我都不太了解,那你如果还没有解的话不能算真信,

你如果还没解的话你信的是什么你知道吗?不知道嘛,一定要先解才有正信,

如果没有解而信就是糊信,跟浆糊一样的信。

有人讲人家笨就说:脑筋跟浆糊一样的,还有说脑筋跟豆花一样的,因为脑髓有点像豆花嘛。

[一切等觉菩萨,于等觉后心,皆入「金刚三昧」(金刚喻定),]

事实上金刚喻定其实就是首楞严三昧,只是不同的名词。

因为首楞严是究竟坚固的意思,究竟坚固就如同金刚,所以叫金刚三昧。

密教说金刚三昧就是显教的金刚喻定,一样的意思。

以金刚喻定力[而断最后一分无明,]喻就是比喻,比喻如金刚这样坚固不坏的定叫金刚喻定,

金刚喻定力断最后一分无明以后,就[成就佛道。]为什么?

因为最后一分无明是最难断的,一定要用金刚喻定来断。

[连所谓「最不着相」的《大般若经》,佛要讲此经前,也先入「等持王妙三摩地」,]三摩地就三昧,[然后于三昧中,全身放光,]放完光再开始讲经。

[因此可知,三昧是一切修行最高成就的精华。]

最高成就而且是精华,因为最高成就有很多,但是那个精华就三昧,三昧包含所有的最高成就。

    13 三摩地是涵盖一切的修行。所以应该是从初发心开始就开始追求这个东西,严格来讲理想的话应该发心学佛以后就是一心乞求三摩地。

一切修行是指佛、菩萨、三乘、贤乘,以及佛弟子,贤圣弟子修行的成就的精华就是三昧。

它经过种种信解、修证、最后入三摩地,以三摩地就涵容一切法。

摄心在定在三摩地里面乃至于可以示现种种神通,都是因为三昧、三摩地。

顺便讲一下,甚至于佛加持众生也是用三摩地、三昧力加持,

乃至于佛讲经也都是以三昧力所持而讲经,佛涅槃也是三摩地,

可知三摩地是涵盖一切的修行。

所以应该是从初发心开始就开始追求这个东西,严格来讲理想的话应该发心学佛以后就是一心乞求三摩地。

经过对经典的信解、修以后入三摩地,然后在三摩地里面体现三昧,以三昧力摄受所有的经教,成就无漏体跟无漏智。

以定力来修这些佛慧,成就无漏的智慧,斩断一切生死缠绕,这是理想。

理想就是一切跟修行没有相关的东西都应该要舍掉,那些都是污杂的东西。

不过佛法就是越到末法修行就离这个三摩地越远,所有的修行、所有的法跟这个三昧就越来越没有关系。

大家就离得远远的,做一些跟三昧毫无关系,乃至于跟佛法也只是有一点点关系而已,而不是很有关系的东西。

只跟佛法一点点关系那跟三昧绝对是很远的,所以就远离正修行,这是很可悲的。

    14 不过也要知道,要能修三昧要有很大的福报、很大的根器。

不过也要知道,要能修三昧要有很大的福报、很大的根器。

很大的福报不用说,很大的根器就是你必须要通达如来的教法,以及所有的禅定智慧的法门才不会走错,才不会有种种的障难,或是非人所起的障难。非人就是鬼神。

 楼主| 发表于 2020-3-15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15 三昧有狭义及广义两种意义。

[又,三昧有狭义及广义两种意义。狭义即如上所说之定慧等持,]就是三昧。

[广义的三昧,即是正定;]只要是正定就叫三昧,三昧的三就是正的意思。

[正定者即佛所教之定,]正定就是佛教的禅定法门。[相对于邪定。

所以,一般也常以三昧或三摩地,作为「定」或「正定」的代名词。]

   16 如来禅、大乘禅、小乘禅、外道禅、凡夫禅,总共有五种叫五味禅

关于三昧跟禅定以及五味禅,我有一本《禅之甘露》,中文版的。里面有讲五味禅,你们可以看一看,参考一下。

《禅之甘露》第四章里面讲:如来禅、大乘禅、小乘禅、外道禅、凡夫禅,总共有五种叫五味禅,为什么?

因为有五种味道不一样所以叫五味禅,当然如来禅是最好吃。

   17 你为什么要修这部经?研究这部经就是因为你要修楞严定

顺便这么说一下,你为什么要修这部经?

研究这部经就是因为你要修楞严定;

你如果发心要修楞严定、想要修楞严定、或是发心想要知道,然后接着发心修的话,这就是你研读这部经典的目的。

当然你也可以直说我想知道一下看一看也可以。就好象你去逛商店,有的人真的「血拼」,有的人看一看橱窗就好了,

有的人看很多东西就很高兴,虽然逛很久,脚很痛,东西也都没买。

希望你看这部《楞严经》能真正的「血拼」一下,多少也买一点东西回去。

不过这个店都是名牌,满贵的,要有本钱才买得起。

 楼主| 发表于 2020-3-15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18 [2.定的重要性][(1)定为三学之关键]。有定的话,持戒容易坚固,不容易破戒。智慧呢?如果你有定力的话,你的智慧也很坚固

[2.定的重要性]

[(1)定为三学之关键]

[三学为「戒定慧」三无漏学。戒定慧三学彼此之关系如何?

如右图所示:]三个圈圈互相有交集,中间是定,定是体,戒跟慧是用,有体有用。

至于相呢?都有,因为定虽然是体,但它也会现出定相,慧也有慧相,戒也有戒相(持戒有持戒相,破戒有破戒相)。

定的相反就散乱,散乱有散乱相;慧有智慧之相,慧的相反是愚痴,愚痴人有愚痴相,呆人有呆相。

这个不是调侃,呆人的呆相就常常把嘴巴张开,常常把嘴巴张开来讲话这也是呆相,

多话必呆,多言者无智,有智慧者必寡言,但是不能无言。

常常修禁语是佛的方便,你若说因为你爱讲话叫你禁话。如果你不爱讲话不是没话多话的话那也不用禁语。

我们这个末法时期就是没有办法,八关斋戒就是一定要禁语。

事实上禁语不是佛法,佛法是讲说你不讲废话、不绮语、不妄语。

无事圣默然,语则说佛法,常常维持像圣人一样不讲话,讲话就讲佛经。

在家人没有办法,人家会说你,而且你在家人如果不跟人家打招呼聊天,你这个人装派头、摆架子。

因为那个定是定体,定在中间,戒跟慧在两边,所以是戒跟慧的关键、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智度论》里面讲:有定的话,持戒容易坚固,因为有定心所持、定力所持,所以不容易破戒。所以,境界来了你可以挺得住,

智慧呢?如果你有定力的话,你的智慧也很坚固,不会只是浮面的,

你今天看经看的很好,等一下把经关上小孩子一哭你就没了。为什么?因为没有定力。

或者一出门、或接个电话就完了,或是一去上班也完了,那就是因为没有定力持你那个慧。

第七集结束

 楼主| 发表于 2020-3-19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08

    1 戒慧都须以定为体,于此定体中,摄持戒慧,令不散失,而能于一切境,有所作用。

好!我们刚刚讲。刚刚讲戒定慧是以定体为最关键,我这里画的是三个圈,戒跟慧跟定有交集,我这里有另外一个图做个参考。也就是以定体涵容戒慧两学。

那以上这个图是[这表示戒定慧三者是个连锁关系,而以定居中,为关键作用,若「定」这一环没有了,这连锁即断,戒与慧即散失。

因此「戒、慧」与「定」都须有「交集」。

事实上是,戒慧都须以定为体,于此定体中,摄持戒慧,令不散失,而能于一切境,有所作用。

凡夫持戒、修慧之所以不容易成就,皆因其心不定;

心不定,即是散乱,故其一切所修,皆与乱心相应,因此不能持久,

是故浮浮沉沉、生生灭灭,乍起乍落、时好时坏。]

    2 修行人修行佛法如果没有定的话,那么他的戒跟慧都很浮散,很容易破灭、坏掉。

[《大智度论》中云:若人修行,无有禅定,如人持火炬,面对大风,火光即摇曳不定,不能远照,乃至为风所灭;

若菩萨修行,而有禅定,如人持火炬,入于暗室中,即火光稳定、通明,照了一室。

菩萨修行亦如是,若有禅定,其心光稳定、通明,照破一心无始劫来无明愚闇,乃至其光照彻三千大千世界,利乐无量有情,亦复如是。]

同样的意思,同样的作用。

所以就知道这个定非常重要,总而言之一句话,修行人修行佛法如果没有定的话,那么他的戒跟慧都很浮散,很容易破灭、坏掉。

    3 甚至于如果修三昧得定的话,不但那个佛定本身不容易坏,得定以后依唯识学就有一个定共戒。

甚至于如果修三昧得定的话,不但那个佛定本身不容易坏,得定以后依唯识学就有一个定共戒。

得定以后就有一个红利,额外的获得会有一个定共戒,也就是得定的人会成就一种戒体,这个戒体叫定共戒。

本来你受持佛戒以后就有一个戒体。譬如你受五戒就五戒的戒体,受比丘戒就比丘戒的戒体,受菩萨戒就有菩萨戒的戒体。

但是你如果除了受了佛戒又修定,得定以后,自身中就会产生一个戒体,那个戒体叫定共戒。

所有修定的人都共通的意思,共通会有这样的戒体,而让你防非止恶,定体所持、定力所持你不会犯戒;能够防止错误的事情、以及恶事你去造作。

用现在的话你很容易懂,有这个定体在里面就好像有抗体,所有不好的事情就象非跟恶的事情你就不会去造。

为什么不会造?因为你不会喜欢。你不会去跟它接触,不接触当然就不会造,

因为你心里面有一个抗体,对这种东西你就很敏锐可以觉知。

因此也不会糊里糊涂跟别人造恶、或是被人引诱、诳骗去造恶都不会,因为你有这个定共戒的抗体在。你看修定就很好。

   4 什么时候会产生定共戒?你一得初禅禅定就得了,初禅就是定了,那时候就有定共戒。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里五位百法表。什么时候会产生定共戒?你一得初禅禅定就得了,初禅就是定了,那时候就有定共戒。

得了初禅的人会有什么现象?看心所有法,五、随烦恼二十者。

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

这几个都淡泊了,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就是很稀薄,得了禅定的人这种心所就不容易起现行。

忿就是大怒,恨就是心里偷偷恨某人,覆偷偷做坏事不敢让人知道,

恼就恼害众生的心,嫉妒,悭就很吝啬,诳就欺诳的心要骗人,谄,谄媚;爱巴结有钱人、巴结任何能得到利益的人。

害就是杀的意思,想要害众生、杀众生,这样的心得定以后都不会犯。

这些本来是个人的事情,但是会影响到别人,除了害跟五戒有关系,其它犯这些都没犯戒。

你若受五戒的话,忿、恨、悭、嫉、恼、害、除了害以外,谄、诳、憍,憍就是骄慢、傲慢,

所以你就可以印证自己跟别人。尤其是别人说他得定你就可以印证一下看看他有没有这些毛病,有这些毛病很明显就表示他没得定。

虽然他好象可以坐得很久,但是也没得定,因为得定了这些毛病就没了,至少很少很少,不会很强烈那么容易被别人发现。

当然下面的散乱跟昏沉那些一定是没有了,因为得定了就不会有这些东西。

得定的人还有一个睡眠就很少,因为入禅定以后所谓的不倒单,不用睡而且在禅定中也不用吃,所以就是禅悦为食。这些都是验证的方式。

   5 修定就是有种种的殊胜的好处,很多众生种种的染污、杂染都去掉。

修定就是有种种的殊胜的好处,很多众生种种的染污、杂染都去掉。

当然首先禅定是微调,你还没有修禅定之前那个粗的你要先调掉,粗的那个选波器,大的要先调好接着再微调,

譬如它的波长是多少,125.3.4.5,你要先调到125,在685那里根本不行嘛,你要从685那里调到125,

那这个685调到125是什么?那就是先持戒,还有修基本的智慧,把邪知见都去掉,这是大的调。

调到125的时候,然后再来调125.01或者125.1,0.2这个就是修禅定、微调,调到微调调好了就得定了,也就是说更清净了。

大的调粗的杂染,小的微调调细的杂染,细的杂染一去掉以后心就得定。

 楼主| 发表于 2020-3-19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6 [(2)心若有定,即入正定聚,得出欲界,乃至色界、无色界。]

[(2)心若有定,即入正定聚,得出欲界,乃至色界、无色界。]

「心若有定」定就是初禅、二禅、三禅,这个就都是禅定,就入正定聚。

不管你入了什么禅定,只要入了初禅就已经出了欲界,

我们不是说学佛法是要出三界,三界怎么出?你只要一得定就出一界,出了欲界,所以叫离欲得初禅。

这也可以反过来初禅就一定离欲了,可以离欲你也可以修初禅,修了初禅那就确定离欲界。

你先离五欲,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先离了,离了意思就是不要那么贪,

因为不贪的关系心就比较不外缘,对名利财色就不缘,心就寂止。

基本的寂止出了色,先离五欲,然后修禅定,得定以后就离欲界。

这个离欲不是离五欲,是离欲界,离了欲界得了禅定,如果你来世不想再继续修行,就可以升到初禅天。

初禅天有多高你知道吗?初禅天就超过六欲天,道教所拜的玉皇大帝都在你下面,他都要来拜你,玉皇大帝、乃至六欲天、兜率天也都在下面,它已经入禅天了,所以六欲天都超过了。

    7 看三界六道二十八天的表。让你看那个表,就是让你知道什么叫出欲界,乃至于到达色界或无色界。

看三界六道二十八天的表,看下册的2595页,三界六道表。

六道: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

六欲天、欲界天六层:第一层,四天王天;第二层,忉利天;第三层,夜摩天;

第四层,兜率天;第五层,化乐天;第六层,他化自在天。

所谓的玉皇大帝在哪里?大概是四天王天那里,最下面一层的。

接着色界天:1.初禅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2.二禅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3.三禅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4.四禅天:福生天、福寿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这个叫五净聚天或五不还天,四禅天这个就是色界天,

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这几个天都叫做色界天,然后接上去是四空天。

你如果得了禅定马上就从人道跳到梵众天,初禅天,最起码就越过了四天王忉利天,忉利天就是帝释天,释提桓因,夜摩天,兜率天,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也在这里都超过了。

这就是为什么魔一定要坏你,一下就不是三级跳、是六级跳,一下就六级跳,就跳到梵众天去了。

得了禅定就出了欲界,包括这些天界,六欲天都超过了。

我们说什么七仙女,那个也是欲界天的,道教所拜的都是欲界天的。

你就知道这个禅天在整个众生界的阶位是很高的。

每一禅或每一个众生的境界你就可以看到,除了依福报来讲以外,主要还是依定力来分。

你心越定表示心越清净,心越清净业就清净,业越清净升的越高,是这样的结果,所以你享受的天报也就越高、越长。

心若得定就入正定聚,得出欲界。

让你看那个表,就是让你知道什么叫出欲界,乃至于到达色界或无色界。

 楼主| 发表于 2020-3-19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8 [一切众生有三种聚:]一、不定聚,二、邪定聚,三、正定聚

[一切众生有三种聚:]

[一、不定聚——此为凡夫,其心散乱不定故。]

[二、邪定聚——此为外道,以外道人依于邪知见、邪慧而入定,名得邪定,是为邪定聚。

如婆罗门教入于「梵我合一」之三摩地;

道家修习「与万化冥合」;]这个很类似,[道教乩童与神灵合一、神灵附体;

耶教修习「与主合一」之圣餐礼(Holy Communion)等。]尤其是天主教他们还吃耶稣的肉、喝耶稣的血,喝酒说那个是耶稣的血,怎么会这样子?

譬如说我们为了要跟释迦牟尼佛合为一体吃佛的肉、喝佛的血,你敢不敢?吓死人了。所以这个很野蛮,他们把它当成圣礼。

这种宗教也信真是很奇怪,信了以后彼此之间同一个教,只是一些些微的教义上的不同就打了几百年,譬如百年战争、玫瑰战争、三十年战争。

然后新旧教的不同也打,象英格兰跟爱尔兰就打了几百年,就是为了一个是新教、一个是旧教,打的你死我活,打了几百年不知道死了多少人。就为了他们崇拜他们主的方式不一样、对象也有一点点不一样。

我一直搞不清楚,恐怕要请教天主教徒,可是我问他们,美国的教徒他们讲不清楚。

我说:本来是拜耶稣,为什么变成拜玛利亚?我觉得很奇怪。

譬如我们中国拜孔子,那有没有拜孔妈?没有拜孔妈,真很奇怪。

我们崇拜释迦牟尼佛并没有崇拜佛母,尊敬她了,但是并不当作崇拜的对象。

[凡此皆有一共同点,即皆计执心外有法、心外有道,]所以称为外道,因为见心外有道,所以称为外道。

[而妄欲与心外之道合一,故名外道;以此邪知见而得定者,名为邪定。]以邪道而修定的话还是会得定的,但是是邪定。

[三、正定聚——即是如来正教中,三乘贤圣依于正法所入之定。]

这个外道除了邪定外还有着这个外相以及着身相。

接着要注意,我昨天才听说,有一个显教的法师本来是拜地藏菩萨的,念《地藏经》的,也弘《地藏经》的,

可是花莲有一位依止我的出家法师就跟我讲,那位法师,他现在也在修、教人阳神出壳、阴神出壳,说是破瓦法。

阳神出壳、阴神出壳是道教。

至于破瓦法是藏密喇嘛教的,严格说来跟佛法不是有什么直接的关联,也就是说不是我们佛法的内容。

破瓦法就是说修成就的时候就拿一根蓍草从头顶就会开,顶门上插进去就开顶说开悟了。

可是佛法里面实在是没有这个东西,而且你头顶开了草插进去又怎么样?不要把脑筋插坏就好了。

说一插进去就一定能够往生或怎么样,能不能往生是心、开悟也是心,跟草插进脑壳里面没什么直接关系。

这些都是心外之法,头是身体没错可是心外,那根草也是心外,以那根草入于头说跟开悟有关系这是跟佛语不是很相应,不是很一致,希望大家知道一下。

佛最高的法直指人心,乃至于不管是习禅修密都是在心地上用功,如果离于此心习禅修密持咒打坐,一切皆是虚妄。

如果习禅修密打坐一切都是在心上用功,那就是如来的心地法门,那就是内教,否则离于此心就是外道。

因为我们修首楞严大定,不管你修不修那你要懂得,既然要解这一部经就是要懂得,懂了就不会走错路。

 楼主| 发表于 2020-3-19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9 [(3)定中有一切],[定体能含藏摄持一切功德,令不散失。

[(3)定中有一切]

得定以后就有定体,[定体能含藏摄持一切功德,令不散失。

以有体,故有用,]有定体所以有定之用;[因而得实现一切世出世间事业。

于三昧之中,从因到果,从体到用,一切功德定体皆能摄持、长养、成就。]

    10 既然讲定体我们就讲戒体,什么叫戒体?

既然讲定体我们就讲戒体,什么叫戒体?懂唯识才能懂,我们持戒的人就讲戒体,但是你若不懂唯识,实在不能懂什么叫戒体。

再看《百法名门论》五位百法,第三个色法十一:

眼、耳、鼻、舌、身,这个是五种内色;

色、声、香、味、触,这个主要是外色,但也可以是内色,内外通的;

另外讲前面是五根,下面是五尘十个,再加上法处所摄色,

什么叫法处所摄色?简单讲就是显教常常讲法尘。唯识学里面称法处所摄色。

要了解戒体就必须要懂这个,戒体就是法处所摄色。

这种色不是像内色、外色,内五根、外五尘的色。它是无见有对,这个法处所摄色是无见有对。

这个《瑜伽师地论》一开始就讲这个了,所以你如果唯识学没有很好的基础,你看《瑜伽师地论》一愣一愣的,而且你也不容易看懂,光是这个无见有对就把你搞糊涂了。也没有很好的解释,你很难找到很好的解释帮助你。

无见就是看不见;有对就是有抵触,有抵触的东西叫做有对,或者叫做有质碍,有质碍的东西叫做有对。

什么叫质碍?就是有形质,会跟其它的东西相碍,不能相入、互相通过。

譬如两个有形的东西,一碰的时候不能相入,碰在一起叫对,它会跟别的东西对在一起的时候叫相处,但不能透过去,叫有质碍,也叫有对,两个东西不能互相透过去,这叫有对。

唯识学在中国其实也是断了很久,真正能够懂得也不是很多,这个我也是搞了好久才搞懂,怎么搞我也不晓得,反正就是懂了。

什么是戒体?戒体就是像这样的东西,你看不到、摸不着、可是他是有东西,有体有形质,可不是肉眼看得到的。

有点像天人的色体一样。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它是有,它是一样物质。

这是唯识学所说的,这也是小乘的毘婆沙论,它是所有法相的总集,集大成《大毘婆沙论》所说的,

这也是一百卷,玄奘大师翻译,实在很少人真正去看这部书,太大部头,《瑜伽师地论》也是一百卷。

所以这个法处所摄色就是所谓的法尘。法尘怎么来?依意识取前五识所留下的影像,谢灭的影像执着它所成就的叫法尘。

但是第六意识所执着的法尘是念念生灭的,戒体不同于第六意识所执着的法尘,原因在于它不是念念生灭的。它如果成就了以后就在你的心里不会灭掉。

戒体怎么成就?就是有具足合格的法师传戒,你再依戒法传戒,在佛前三说就得戒体,以信解心。

要信要解才得戒体,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受了戒以后很容易犯戒、破戒,有人受了戒就不容易犯戒、破戒,它真的有防非止过的作用,就是因为它信而且解。

以信解心、信解力在佛前三羯摩、四羯摩(讲三次),佛的力量就自然让你得到那个戒体。

你的信解力越高你的戒体就越坚固、越殊胜,现在是为了讲定体所以讲戒体。

戒体是这样,

    11 定体也是一样,它也是有质对的,但是凡夫肉眼看不到。

定体也是属于一种法处所摄色,它是一种色法,但它看不到是有对有质碍,表示它是有一样东西,是有东西的。因为以物理学来讲它是有质的,

戒体是法处所摄色,是有质的,因为有质所以才有对。

定体也是一样,它也是有质对的,但是凡夫肉眼看不到。

所谓的看不到是凡夫肉眼看不到,佛菩萨可以看到。

    12 你有没有受过戒,有没有戒体,凡夫肉眼看不到,佛菩萨可以看到。

你有没有受过戒,有没有戒体,他看得到,正遍知觉哪有看不到的。

你有就一定看得到,没有当然看不到。

佛菩萨跟你讲:你没有戒体。有啊,我有受戒,而且还受了增上戒,可是我看不到,看不到你就是没有。

什么叫增上戒?增上戒就是末法时期流行的,受了戒以后觉得自己持的不好再去受一次,美名之为增上戒,

事实上你如果持的不好,犯戒乃至于破戒应该要先修忏悔,

但是比丘尼是没有办法舍戒再重受,比丘可以舍戒再重受,就得全新的戒体从头来过;

比丘尼不行,比丘尼一舍戒就完了,比丘尼只能受一次戒。

偏偏就很多比丘尼去受所谓的增上戒,我们这个包装不好破了也不把它扯掉,然后再贴包一层。

现在末法时期就是很多这样白忙一阵,如果说增上戒不能不太适合,应该说是增胖戒,因为包装越来越多了,胖起来了。

我这样讲的原因是让大家知道末法时期有很多虚妄的东西,但是众生都不了解就胡搞,实在不好,不如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3-19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13 [从因位上说,定即不乱、不染、不迷、觉知、坚定、精进、勇猛、不放逸、不懈怠、不散乱、不失念。]

[从因位上说,定即不乱、不染、不迷、觉知、坚定、精进、勇猛、不放逸、不懈怠、不散乱、不失念。]

定你在修因上还没有得定之前就要先修这个东西,努力要不乱、不染、不受外境所染,不迷于外境、不迷于五欲六尘,

觉知就不忘失,觉知内外的一切,坚定,坚固稳定。

精进这个词翻得很好,但是你要把它分开看,精跟进是不一样的,精就是很纯粹不杂,纯而不杂叫精,努力向前叫进,这是分开讲的。

精进就是习禅人说用功,但是奉劝你们绝对不要讲我在用功时候怎么样,为什么?

去年有几个居士去参了好多地方,然后来跟我讲就是说,我在用功的时候怎么样...,然后我用功的时候做这个做那个,

不能这样讲,你知道为什么?臭屁,只有禅师可以说他用功,我都不敢说我用功。

用功是一个很专门的词,是很努力的摄心不乱,而且觉知,这种境界叫做用功。

不是说很努力的拜佛、念经那个叫做用功,而是特指坐禅,坐禅的时候很精进、摄心不乱、觉知这个叫做用功。

没听过?当然没听过,教外别传,经在教内也传,所以让你也知道。

初学佛或是学一点点佛的人很容易讲错话、乱讲,稍微学一点佛,如果有什么很舒服他就说:我好自在、好轻安,

轻安是得定的境界,得定都不见得还有轻安,得定以后很好的禅定境界身心轻安,那才是轻安。

为什么?因为烦恼止息,身清净,好象洗过澡一样好舒服,那种很安适,那叫轻安,所以不要随便讲你很轻安。

你讲轻安就是含摄你已经得定了,而且是很好的禅定境界。

自在更不能讲了,自在是有十种自在,包括受生自在、生死自在那种自在,有十种自在,不能随便乱讲。

当然恐怕你听都没听过不能讲「我用功的时候」,这个不能讲。只有几乎是得道的禅师才能这么讲,

所以说我都不敢讲。为什么?因为我们一般人都很散乱用什么功?

你要心都常摄心、摄念在定然后才谈上得用功,要不然是有用无功。

接着勇猛,这个是密教特别喜欢的,显教也有勇猛,

但显教的勇猛不太看重,但密教非常看重,因为密教修金刚法,所有佛菩萨都金刚,金刚最重要的两个特性就是勇猛、坚固,这个就是金刚心。

勇而且猛,勇是无惧、没有畏惧;猛就是很强烈、很快的、疾速的。

佛说法有四无所谓,为什么无所谓,于世间无所求,说正法无所谓,说断烦恼法无所谓,

说正法无所谓就是说,不畏惧一切外道,乃至于人家会毁谤他,讲法就不会有所顾忌。

要做的好像面面俱到,大家都很喜欢你,结果所说的法就偏离正法,你不能把真正的正法讲出来,因为你有所顾忌。

顾忌很多的族群,很多信仰,很多做法的人,你都想不得罪他们,真正的实相、真相就不敢讲,如何破惑、如何断恶呢?就不能断了,

所以佛菩萨修行勇猛精进,你要真的要修禅定也一定要勇猛、精进。

不放逸,放跟逸也是可以分开看,先放才逸,逸就逃逸、跑掉了。你们看这里,放逸是什么?本来是这样子,收摄,这样叫放,那你一放松了他就跑掉了。

这个如何理解?很容易理解,你有没有放过风筝,放风筝你一放如果没的拉好的话,风筝会乱转,所以经常拉,这里拉一拉,哪里拉一拉,可是又不能拉的太大力,太大力就断掉了。

那我们小时候放风筝就说:风筝断了线,财产去一半。我这小学三年级放了一个很伟大的风筝,我偷了我妈的一个线轱辘,然后我就跑到学校去放,放...放到跑那去你知道吗?

我家在那个国都戏院哪里,很明显的跑到万华哪里去了,好远,整个轱辘都放光了,我就好高兴,从来没有放这么远的,因为常常放一点点,它就...很快掉下来,然后你要重新放,

结果那次放了以后,好高兴,准备收回来,可是放的很远,它很重,那个车线不像一般的线,比较细,我稍微一拉,断掉了...。

我那个是毕生难忘的,绝大的成功也是绝大的失败。不过,虽然是这样子的,我就从哪个就体验到,从哪个放风筝的体验,后来修行就用上了,你调心的时候就好像放风筝,要拉要调,但又不能调的过多,调的过多就断掉。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人,他在佛底下出家,他很用功的打坐,可是他修的很不好,很焦急,火就上来气都不顺。他还没出家之前是一个弹琴的琴师。

佛就到他的僚房去跟他开示:你好像不太快乐,他说是,我的修行不太顺利。

世尊就告诉他说,听说你以前会弹琴,他说我是琴师,琴师你要弹琴之前你要先调弦,调弦也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太松弹出来没声音,太紧的话即使调的好当时不断,但是后来用力弹就断了,

修行亦复如是,如调琴,调心如调琴,不能太紧、不能太松。太松懈怠,太紧就会紧张也不容易成就。

亦如放风筝,要拉但不能太用力。要放,可是不能把整个轱辘都放掉。放三分之一可以,这样在控制的范围,然后损失也没有那么多,下次还有的放。因为偷了一个轱辘,下次我妈知道也偷不到了。

除了调以外,放逸就是这样子,风筝一放出去断掉就是逸了,所以先放而逸。心也是一样,你不抓住它的话,它就跑掉。

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面讲:要善观自心、善调自己。善调自心就有如放牛一样,牛仔放牛,牧牛的孩子,你那个牛一定要拴住,不能放任它去,那它就跑掉了。所以一定要把它拴在树下,它就沿着树吃草不会跑掉。

这个心亦复如是,调心如牧牛。比喻非常好,你给它一个空间,但也不是把它拴死,它可以自由在范围内活动,可它不会乱掉。

此心亦如是,因为习气还没有定,它还是会跑,可是不要跑太远,跑到你看不到抓不住,通常不只是抓不住而且还看不到,这个心都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听经一听就听到高雄去了,心到高雄自己都不知道。给它一个空间让它稍微习惯一下,渐渐...才把绳子缩短。

修定实在是不容易的,心不放逸、不懈怠、不松懈、不懒散。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里面讲:调心、摄心就好像绕毛线团,好不容易绕一团如果不小心掉下去整个都散掉。

要时时都不放逸、不懈怠,一懈怠就放掉就没了。

不散乱,散跟乱也不一样,先散了才乱,散就散开,乱就乱成一团。

不失念,失念就是忘了正念,失去正念。常要住于正念,方法就是摄心加觉知,才叫不失念。你光是摄心还不一定是正念,正念就是修学所缘的境,念念不失。

    第八集结束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09

    1 你得道了就不会犯,没得道之前犯了不怕犯,佛制就是这样,只怕你不发露忏悔、改过,犯了覆藏不让人知道,然后继续再犯。

我刚刚讲增上戒事实上应该是这样,如果觉得自己持戒不清净,如法做的方式应该是忏悔、改过,忏悔、改已过就复得清净。

本来佛制里面就是比丘、比丘尼应该在僧团里面做羯磨忏悔,长老大德决定说你应该如何忏悔,

你照长老大德的教诫依法去修忏悔,修完以后跟长老大德报告就复得清净。

这是佛制的僧团的作用,让大家互相砥砺、互相规过劝善,因此而得身口清净。

身口清净故就是戒清净,得进修心,身与心,身与意,进修意的清净以及庄严,得定得智慧。意清净庄严就是智慧庄严,如法做应该是这样,

当然没有得道之前没有人敢说,也不可能这个戒是清净的,是绝对不可能的。

你得道了就不会犯,没得道之前犯了不怕犯,佛制就是这样,只怕你不发露忏悔、改过,犯了覆藏不让人知道,然后继续再犯。一而再,再而三,

所以半月半月诵戒就是这意思,诵戒的时候可以互相规过劝善,乃至于发露忏悔,一条一条的互相检讨。

你如果自己没有那个智慧,或是种种因缘没说,长老大德以慈悲故可以举过。

举过以后就要在僧中忏,所以所谓的忏就是僧中忏,对着人忏。

对着佛很容易,因为佛不讲话,而且你知道佛很慈悲所以也不会失面子。

佛知道我们都很差,那你也知道他绝对不会骂你。所以佛所说的忏,是僧前忏或是僧中忏。

如果是在家众是在僧前忏,也就是说你犯了戒要跟你的戒师去忏悔。不是在你家的佛堂忏,忏了半天他老人家好像都说OK、没问题。所以要在师前忏、僧前忏。

如果是出家众要在僧中忏,集僧做羯磨再开始诵戒、发露。一再的互相砥砺、一条一条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不断的改进,所以不是你受戒你就完美无缺。

在家出家戒都一样,经过不断的犯过、改过,这中间你只要不破戒都没有出局。

在古代的僧团里面,同样的戒你不可能犯很多很多次,应该会有警戒。戒有警戒的意思,

   2 得到戒体就要保护它不要让戒体受损。从受戒以后所有的动作应该都是为了要护持戒体。好像保护你一个很宝贝的价值连城的宝珠一样。

戒律的意思就是你怎么样得戒体?信解+发心受持。

一定要信而且解,要信这个戒是解脱的要道。

而且解得这些戒律的意思,开遮持犯都了解再发心受持。

发心受持以后,再加上佛前如法羯磨,也就是有合格的戒师,要如数(譬如三师七证)、如数如法做仪式叫羯磨。做三羯磨已就得戒体。

得到戒体以后什么?一般都讲持戒,事实上应该叫护戒体、或受持戒体。

得到戒体就要保护它不要让戒体受损。

从受戒以后所有的动作应该都是为了要护持戒体。好像保护你一个很宝贝的价值连城的宝珠一样。

你心里面有一个心珠,有一个戒珠,好好保护。你保护周全就是持戒清净。

但是有时候戒珠上有一些沾染就发露忏悔除垢,就这样。

你不能一直期望它永远不受染、不受垢,不太可能,那有染没有关系,有染就擦掉就对了。不是有染之后再给它涂一层漆,就看不到了。

所以不是再受一次增上戒,那个增上戒就有增没有上。就好像你家是糊壁纸的,壁纸脏了、旧了,你要换壁纸,不是年复一年,每一年都贴一层上去。

我们遍照寺不是有个小屋嘛,那个小屋我整修的时候发现它那个夹板,总共有五层。

他常常整修,旧了、烂了也不拿掉就一层一层贴上去。

里面都有不同样的那个电线,因为它每一层它都有插座,那新的那个包工就以,既然那个夹板没有拆掉,旧电线也拆不掉,所以有很多层夹板,也有很多个电线的插座。

受增上戒也是这样,你要整修的话,旧的夹板要去掉再订新的。

照实讲实在不用受增上戒,忏悔、改过就好像是新的一样,这是正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3 什么叫正念?念佛、念法、念僧这叫正念,其它的念全都不是正念。临终的时候念佛也好,能够自己念佛、念法、念僧都叫正念,除此以外都不是正念。

刚刚讲到20页的中间。不散乱、不失念必须要,

不失念就是净土宗通常讲说不失正念,连往生时不失正念,这个好难。

平常不修正念的话,你如果平常在念佛的时候也是散心念、胡念,平常就没有正念,那你能够期望你往生的时候有正念?

要往生的时候四大分离犹如穿心刺痛,很痛苦的,不太可能不失正念。

什么叫正念?念佛、念法、念僧这叫正念,其它的念全都不是正念。

临终的时候念佛也好,能够自己念佛、念法、念僧都叫正念,除此以外都不是正念。

你看这多简单的东西,一天到晚在喊你就不知道失什么正念,失去念佛的念、失去念法的念、失去念僧的念叫失正念。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4 你要成就禅定,烦恼六、随烦恼二十全都不能有。最好是都没有,不能完全都清净,但要很稀薄,否则你一做下去就会有障难。

[必须念念不断维持在清净、明觉、不动的境界中,才能不失定。]

所以你要成就禅定。

我们再看《百法明门论》,五位百法,心所有法的第四项,烦恼六:贪、嗔、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二十: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

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你要修禅定全都不能有,最好是都没有。也不能完全都清净,但要很稀薄,否则你一做下去就会有障难。

    5 还有一点要注意一下,你要修禅定一定要把世间的事情都搞定、摆平。

还有一点要注意一下,你要修禅定一定要把世间的事情都搞定、摆平。

1.你心里面不能有记挂,

2.心里不能有亏良心的事情。有亏良心的事情你一坐就来找你了。

乃至于你有害过人、有得罪过人,那个都要搞定。

那个人如果已经死了,那你就麻烦了。

如果没死你要去跟他讲和、道歉、欠钱要还,不能说修功德回向给他就行。令人伤心、乃至于令人受害都要弥补。

不是说在木雕、泥塑的佛前忏悔就清净,或者是去拜拜梁皇宝忏那你就忏悔了。

NO,忏悔是实际的是对人。佛法是真正的人本,是人对人的。

你不要在人前犯的,然后去找佛忏悔这没用。忏悔是承认错误要改过。

可是对于受你的害,因你而得损失、伤害的人你要去弥补要去纠正,讲过的妄语要去订正。如果最后最后实在没有办法,那只好在佛前忏。

如果借了人家钱,可是那人已经死掉。死掉没有关系,还人家儿子也行。

如果也不认识他儿子,他移民走了,完了就供养三宝吧,只好这样。但那是间接的,效果不大,也会有用。

所以佛法是一定要很实际的,不能打马虎眼,这样是自诳诳他以为自己忏悔了,然后去拜拜梁皇,以为说每年都有拜忏。

有拜了,但不见得有忏,这个忏是身心都要去做的。

改过、向善这叫忏,没有改过、向善不名为忏。那只是一个形式,自己觉得很舒服,法喜充满如是而已。充满一天大概这样子。

    6 要得定必须要所有的恶事全都不能做,所有的善事都要努力去做。

「必须念念不断维持在清净、明觉、不动的境界中,才能不失定。」

要得定必须要所有的恶事全都不能做,所有的善事都要努力去做。累积所有的福德、功能才有那个资格修定。为什么?

因为你一修定、得定就超过所有欲界天人,说生天受福,超过很多很多了。不是有很大福德的人如何能修定而得定。

所以天龙鬼神,乃至小神小鬼看到你,根本福德不足,要修什么定?就捉弄你一下,踹你一脚。

   7 从果位上说,三摩地即某尊佛、或某尊菩萨、或某法门的成果之精髓

[从果位上说,三摩地即某尊佛、或某尊菩萨、或某法门的成果之精髓,如前说。

譬如,首楞严法门成就,]它的精髄[即入首楞严三昧;]

入首楞严三昧就有首楞严定、也有首楞严慧,因为三昧是定慧。

首楞严慧是什么?楞严法门里面所涉及到的智慧你都有了。

所以不只是得定,得定不见得是楞严定,这些所有的智慧你都具足,这才叫首楞严定。

同样的[法华法门成就,即入法华三昧;]入法华三昧就一定有法华定、法华慧,不只是定而已,还要有慧。

法华慧就是法华经所牵涉到的、所涵盖的智慧你都有。三昧不只是定而已,还要有慧。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8 不动明王本来是密法,但现在藏密很流行,很畅销,我也稍微讲一点点正统的密法,让你们知所分别,也比较不会走错路。

[不动明王法成就,即入不动明王]本尊[三昧。]然后就有不动明王的定跟慧。

不动明王本来是密法,但现在藏密很流行,很畅销,我也稍微讲一点点正统的密法,让你们知所分别,也比较不会走错路。

不动明王就是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的化身,而且是密教金刚明王的主尊。

最基础的它统领四大明王,其实一切明王都是由他统领的,他近身随侍的就是有四大明王。

明王就是金刚。那为什么要讲金刚呢?因为众生的根器有种种,

有的众生好,有的众生根器不好;有的众生心善,有的众生心恶。

对于好根器的众生佛就讲正法轮,现正法轮身讲正法。

密教讲三种身:自性轮、正法轮、教令轮。

简单讲佛有两种身,自受用身和他受用身。

自受用身就是自性轮身,相当于显教的法身,是自受用。

他受用身分两种,一种是正法轮身,对大根器、好根器众生讲正法轮身。现相好、庄严讲正法轮,教化众生。

碰到恶心刚强难调的众生就现教令轮身,指调伏众生。

正法轮身教化众生,这个教令轮身调伏刚强难调的众生。

同样自性轮、正法轮、教令轮这个也可以指自己内心内修。

自心常常自持本心本性,令清净平等。

正法轮身常常内自转正法轮,受持一切正法。

自心如果有恶心、恶念起来的时候起教令轮降伏、调伏,如是降伏其心,这个就是自心自现教令轮心调伏自心。

而真正的真言的正法轮是先调伏自己,再调伏他人。

不能说不调自己而调他人,就变成外道,往外嘛。

佛法是内道,先自己调伏以后得到利益,调伏恶心、烦恼,达到没有恶心、烦恼,令清净得利益,

得利益以后令他人亦得利益。如果他人有恶心、有难调之心就调伏他。

所以佛十号里有一个调御师,那个就是这个意思。

调御大调御,能调无不调,一切刚强众生都能调。本来你是一条大蟒蛇,打得你变一条蚯蚓。

教令轮身是这个意思,内治教令亦教令他,内治调伏亦调伏他,所以就清净圆满。

现在爱的教育都不行,孩子都一塌糊涂,不能打也不能骂。

不动明王就是毗卢遮那佛所现的教令轮身,碰到恶人他就现暴恶相,然后调伏他。

甚至于在显教里面佛也曾经显过暴恶相。

佛经里讲曾经有一个大力鬼,长的很高大、力气也大,到处吃人、畜生。

佛为了要调伏他,令他舍弃杀生。因为他那个样子很大很恐怖,

佛有一天就在旷野现一尊非常高大的巨人,丑陋的不得了,比那个鬼还要丑陋。

结果他现在那鬼前面的时候,那大力鬼吓一跳,这么丑陋。一吓就软,以佛力的关系他就跪下来,

然后佛就跟他说法:你样子这么丑陋,这么大的形象就吃人,我想要把你吃掉。

他就说请不要把我吃掉,我现在开始好好做鬼。

佛说:你答应不再吃人,你想不想皈依佛。他说:想想。

佛就马上转成本身,变成佛像。我现在授给你三皈依,从此你持不杀生戒。然后他就不能再吃众生了。

一看是世尊就说:世尊我答应你,可是启禀世尊,我不吃众生会饿死,怎么办?

佛就说:你放心从此刻开始只要有佛出家弟子的地方每天都有很多人施食给你,你就不会饿到,如是教敕。

这就是我们那个《旷野鬼神咒》,就是以这个大鬼,因为在旷野中产生的,所以出家人一定天天都要施食就是这样子。

施食固然是慈悲,也是听佛的教令,护持佛法,让自己免饿、消灾。

因为施食鬼神也不会白吃你的,那些大鬼神、大鬼王吃了你的当然就来护持你。

因为你给他饭吃,你就是老板,这很简单的嘛。就好像领人家薪水一样的嘛,所以一定要施食。

刚刚讲不动明王的教令轮身,所以刚刚讲说释迦牟尼佛也现教令轮身。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9 一切修行能不能成就,完全靠三昧

[(4)定是因位行人的「工具」,果位贤圣的成果;

一切修行能不能成就,完全靠三昧;

三昧是成就的关键。]

    10 你如果真正要习定的,最好是单身,要不然就是有那么大的福报你的配偶跟你配合。

现在讲正定相,你得到正定以后有什么样的相显现出来?

也就是说如何判定你有没有入正定,你入定是入定,但是不是正定。

一、离欲得初禅得正定,得到初禅应该就是离欲,尤其是离淫欲。

所以在家众修学禅定有不方便。为什么?我现在给你讲你不要害怕。

你天天打坐每天至少一小时或两小时,渐渐你的淫欲、欲望会淡泊,渐渐的不喜欢。为什么?

因为打坐的关系身体的四大重新排列组合,你就会身心都比较清净。对于那种腥臊就不喜欢,就不想做爱了。然后就会影响夫妻生活,这还算好的。

不好的就是说如果你一边习禅、修定,一边行淫会出现魔相,这是不好的。这就是很无可奈何。

你如果真正要习定的,最好是单身,要不然就是有那么大的福报你的配偶跟你配合。

一定不是勉强的,勉强到后来也是会爆开的。忍受的那个是忍不了的,这是人生理的自然需要。

所以你如果是有家庭的人就要注意。你可以打坐,但是不要太久。

也不要一心想要得定,得定了很好,也很糟糕。因为最重要的就是不想要行淫,自然就不喜欢。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11 有些外道就说没关系,我吃它的时候就给它念咒,同时又度了他。好啊,那我哪天咬你一口也度你,我也会念很多咒。

就好像你学佛学一阵子以后,你自然就不想吃荤的,你真正的学正法。

如果你学外道法,或是佛法中的外道,那当然就不影响了。你再修的怎么久也是一样牛排、蒙古烤肉。

但你如果真正是修学佛正法自然就不喜欢,一点都不用勉强,就不喜欢吃荤的。

更何况我们大乘说要度众生。你喊着度众生又要吃众生的肉,这个理上不合。慈悲心我的直言就是很假、虚伪,喊着度众生吃众生肉。

有些外道就说没关系,我吃它的时候就给它念咒,同时又度了他。

好啊,那我哪天咬你一口也度你,我也会念很多咒。

你看哪个众生愿意被吃、被念咒、被度?最好是被度而不要被吃。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12 欲界贪染里面有名、有利,但色是最强的,色的力量最强。因为一切众生的性命都是淫欲中来。

不动明王三昧,三昧是成就的关键,离欲得初禅。

你在修行禅定之前如果你是结婚的人,如果有配偶而没有妨碍的话,

就必须要寡欲、少欲,心比较清净,打坐就比较容易入定。

入定了以后接着你一定就会离欲,不会想要再行房。因为你得定了,离欲界的贪染。

欲界贪染里面有名、有利,但色是最强的,色的力量最强。因为一切众生的性命都是淫欲中来。

《圆觉经》讲: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证性命。所以淫欲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除了身体以外也是众生最贪爱的一样东西就是淫欲。乃至于众生为了淫欲而会不舍生命。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13 这个淫欲就特别难断的原因,就是因为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全都放进去。

我们从物理和心理来看,淫欲是一切欲望里面最复杂、而且最刺激的一样东西。

譬如说你吃东西只有香跟舌,舌根舌识分别好吃不好吃。听音乐只有耳跟心,声尘和意识。

但是淫欲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俱全,所以它力量最大。

而且在淫欲的时候意识是最活动的,有时候还要靠想像力。

顺便讲一个,你们不要介意,有的人结婚久了,老夫老妻然后做了没什么意思,就要靠一些辅助教材,看A片或是看这个图画,增进那个欲望,互相观摩,这样才做得来。我讲这个是指在行淫的时候意识是很重要的。

这也是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性变态,要做种种奇怪东西的事情,那都是因为意识的做怪。种种不正常性行为都是因为意识的作怪。

平常我们吃东西或是听音乐没有那么复杂。而且吃东西、听音乐也没有什么让你搞怪的。

你要不然就吃,要不然就不吃,那么要不然觉得好吃、要不然觉得不好吃,不好吃你就不要吃,只是这样子。

可是淫欲又很奇怪,淫欲又扯到一个什么人道、责任,如果对方要的话法律规定你如果常常拒绝可以离婚,所以就变成一个义务。所以是义务又要把它搞得有趣,所以要靠辅助教材,这意思就进来了,搞了很多花样。

所以,这个淫欲就特别难断的原因,就是因为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全都放进去。

我之所以讲的这么清楚、这么露骨是要让你们完全了解这是什么玩意儿,没有别的意思,不要见怪。因为就是要了解嘛,这个也没有什么。

像这种我以前研究心理学的时候,自己看,看过很多这种金赛博士的书。还有什么性与人的反应,研究性的各方面的问题。还有......这也是研究性方面的一部很大的书,有关现代性心理以及治疗方面的书。你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回去查,查完就算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9-30 10: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