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9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68
成观法师讲解

    [「我思故我在」(原文为拉丁文:Cognito,ergo sum.英译:I think,therefore I am.)这是笛卡尔哲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也是其巨著「方法论(Discourse on Method)」的主旨,其义为:由于我在思考,所以可证明我是存在的。

因此,「我在思考」这个事实,是「我存在」的一个明证。换言之,我若不思考,或我不觉得我在思考,则我等于没有活着一样,]这跟禅师讲的「觉了」相关。「那样等于一具躯壳在活着。」

以前有一个话头,禅师叫我们参:「拖死尸的是谁?」什么意思?我们这个身体其实是一个死尸;如果你没有觉知、觉了的话,等于是一个死尸,是一个无情物,四大所成,令这个死尸拖着跑、让它动,那个是谁?也就是令他能够拖着跑,等于还是行尸走肉,尸能够变成行尸,是谁的作用?这个是谁?就好像「念佛是谁」,那是从语业来看;「拖死尸的是谁」,这是从身业来看。

我如果觉得我不在思考,因为我没有活着一样,[因为那样等于只有一具躯壳在活着:只有躯壳存在的生命,不能说是真正的存在;唯独我有思考、有思想的时候,才表示我的存在。

因此,对笛卡尔来说,「能思考」是灵魂的意义,以动物没有灵魂(这是传统基督教的教义),所以他们不能思考。]基督教来看动物是没有灵魂的,现在人来看是不对的,但那时候是相信这样子,因为他们《圣经》是这样写的。因为动物没有灵魂,所以他们可以吃得很安心;

反过来说,我们佛弟子不能吃动物,因为我们相信所有的众生都有佛性,你吃一个动物,就吃掉一个佛性,那你看这一辈子吃几个佛性进去,所以佛弟子不应该吃众生肉,因为众生皆有佛性。

[这是西洋唯心论的说法。但它有别于其他的唯心论,在于它基本上是一种反动:它质疑十六世纪以前的传统「经院哲学」,说一切都是神的意旨,或神的恩典(God’s Graces),人能不能得救赎或下地狱,乃至宇宙万物之或生或灭,皆是神的意旨,因此,人是没有自由意志的;]

等到新教起来,新教解释,每一派又不一样,有的说「还是有一点意志」;有的和旧教一样,像卡尔文教派绝对否定个人意志,一切都是神的旨意、神的恩典。你只要依照基督教的圣经去做就好了,其他你都不要去想,因为你想也是白想,也不用选择什么;反正教你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就对了,那你就得救了。但是其他的教派就不一样,有的认为自由意志多一点或者少一点,总之有点差别就对了。

其实讲来讲去,基督教这个东西,它的道理本身就是一个很矛盾的东西,不能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他那个道理就很奇怪,也不是公的,也不是婆的,它那个就没什么道理。真的没有什么道理!为什么上帝要创造人?创造人又不造好一点,造得那么差?等等这些都是说不通,而且只是一个神话。

[因此人只要靠神的意旨便可,人自己甚至可以不用思考;更有进者,人若想要有自由意志的话,那是违背神的意旨的。]顺便讲到,你们知道我们佛教反对堕胎,基督教、天主教也反对堕胎,可是他们的反对跟我们的反对不一样,我们反对堕胎是因为慈悲。他们反对是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神造的,人没有自由可以决定说「让他死」或「让自己死」的权利;你如果这样抉择的话,就冲撞了神的旨意,所以你要堕胎,既然胎有生命,就是神给生命,所以你不能冒犯神的旨意而把他堕掉,是这个原因。

你要以为「他们跟我们很同步」,想法不一样,出发点完全不一样,他们是维护《圣经》所说的那种没什么道理的道理。

[而笛卡尔由于受文艺复兴运动的洗礼,甚为怀疑这种说法,他觉得人应「有思想」,他主张人是有自由意志的,而这自由意志就从人自己「有思想」或「能思想」体现出来;依其意,人唯有自己能思考,才表示自己真正活着,]所以他这个算是很进步、很前卫了。

不要说他们基督徒,即使我们佛教徒你看有几个能达到这个地步呢?念佛是念佛,看经是看经,也是糊里糊涂,一天有几分钟、几秒钟是觉知、自觉的?

《楞伽经》的话:「觉自心现量。」这个「觉」要「觉自心现量」,觉得:你当下的心在制造什么样东西?「觉自心现量,离心、意、意识,得自觉圣智。」这是《楞伽经》上,佛所开示的菩萨修行三个最重要的目的,也是方法,这很妙。「觉自心现量,离心、意、意识,得自觉圣智。」

只有自己能思考,才表示自己真正活着,[这个自我思考的自由意志,即是生命存在的全部意义,不是任何人可以取代,也不是任何威权或体制可以抑制、箝制或控制。由于这个理论,因此笛卡尔成为开启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先河之一。]

什么叫「启蒙」?「蒙」就是童蒙,就是小孩子懵懵懂懂的,好像有一个盖头把他盖住,叫「童蒙」。小孩子不懂事,现在让他懂事,所以叫启蒙。把他那个懵懵懂懂的的盖子掀开来,从睡着了到醒来了,所以叫「启蒙」。

[(附及,由于启蒙运动的影响,后来才带动了欧洲全面性一连串惊天动地的大变革:宗教革命、政治革命、浪漫主义运动、产业革命,因而造成了近代世界。)]近代世界唯一最好的,就是人活得有尊严、有价值,不会随便被践踏。

不过,所谓的科学,却是另外一件事情,人也不见得过得好一点,把地球都污染了。

欧洲的经济制度,我看了丘吉尔的《英国史》才知道。十六世纪,英国为了去反路易十四(Louis XIV),也就到欧洲去打仗,可是国王又没有钱,国王的钱必须通过国会拨发才有钱。如果是中国的帝皇,钱都是他的;「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滨,莫非皇城。」全都是他的,他要怎么用就怎么用,谁管得着?

但是英国的国王做得很瘪,他必须要议会同意。那时候就有会阁党和拓磊党,会阁党是搞工商业的,就想到了可以摆脱议会箝制的方法,所以不需要全部都跟议会要钱,他们就创造了英国银行,银行给国王信用,然后贷款给他,让他买兵器,发给军人粮饷,让他们打仗。

所以「信用」及「银行」是从那时候开始的,一直维系到现在,所以现在有许多人有卡债,很有意思。国王没有钱也可以打仗,就跟银行举债。现在人也一样,买房子没有钱,跟银行贷款,就可以买房子,乃至买汽车等等都可以贷款。

[现在来看笛卡尔这句话与阿难所说的话,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谬误所在。阿难所说的「推」(推理、推论、推测),就是唯识百法里的「思」,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思」,也正是同一个东西。

这个「思」,就是「思心所」,是属于六类「心所有法」里的第一类「遍行心所」中的一个。(遍行心所共有五个:触、受、想、思、作意。)

什么是「心所有法」呢?唯识学把「心」分为两大类:心法和心所有法。心法或称「心王」即是八种识,为心之体;而心所有法即心之用(作用),因为这些作用(共五十一种)是「属于」心的,所以称之为心所有法。

因此可知「思」只是心的一个作用,它不是心体本身,故不可把「用」当作「体」;所以「思」不是心体]「思心所」不是心体,这很重要。

[——因此,此「能思者」非心,它是第六意识的作用之一。]它不是心的本体。[若把第六意识的「作用」当作是心的「本体」,那就大错了,]

「思心所」只是心五十一个作用的一个,怎么能够把五十一的一个部分当作全体?「思心所」五十一个心所之一,而且只是一个作用而已,所以不能把这一个心所取代,不能说是心体本身。

举例来讲,电脑有软体、硬体,软体是很多程序,里面的word、excel是其中的一个,word只是电脑的功能之一,不能说是整个电脑;同样的,「思心所」也是我们心体的作用之一,word只是电脑的功能之一,不能说是整个电脑;

所以说「思心所」就是心体,这是错的,因为它只是心的作用之一而已。如果把第六意识的「作用」当作是心的「本体」,那就大错了,[如同把「树影」当作是「树」本身一样。所以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凡情所计者,与实际相距,不可以道里计。

当知,「思心所」乃第六意识缘六尘而起的作用,故此思心所,《圆觉经》中称之为「六尘缘影」(攀缘六尘的影子);然而凡情颠倒,以「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如你看到一样东西,摄受它的影像到心里,心里本来没有摄受东西的时候,没有东西;你摄受东西以后,它就有那个东西的影像。

因为心里有这个影像,你就反而把这个影像当作你的心。这个严格说来是一种颠倒,因为那个是外来的影像,不是你自心心体本身。外来外物的影像,投影在你的心波上。你如果把外来投影的影像,当做你的心体,那就颠倒。因为众生不了解,所以产生种种颠倒。

怪不得以李白这样横溢的天才,也到水里去捞月,这样也是死得很浪漫。浪漫也是一种情怀,所以不是一种智慧。虽然说起来很美,一个诗仙在月夜下看着池塘,然后跳下去捞月,可是那样死法不是很美,因为喝了一肚子水。

就好像古人画农家乐,画农家种田,景致很优美,有竹林、稻田,农夫、村姑带斗笠做农务,觉得很优美。什么优美?好累的。那个拔草插秧都是超累人的。你如果拿过锄头就知道,世界上最辛苦的就是拿锄头,非常累人的。你知道为什么?因为我在遍照寺常常在拿,整地很累的。动作是不高不低,而且继续不断用同样的动作,这特别累人,所以一点都不美。尤其是收了工后,腰酸背疼更不美了。

[把六识缘六尘所起的思心所相,当作是自己的真心(以影为树)!又,阿难在此所说的「推穷寻逐」,正好合着《楞伽经》及唯识学的三性之一的「遍计所执性」。]众生于一切万物起「依他起」,「依他起」了以后,然后再起「遍计所执性」。

[经文]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越来越进入正题了。阿难本来是跪着的,现在很害怕,就离座站起来合掌跟佛说:「此非我心,」此就是能推者,这个能推者既然不是我的心,「当名何等?!」那应该叫作什么呢?因为他已经早就确定说那个能推、能思惟的就是我的心。

佛就告诉阿难:「此是前尘」这个其实是前尘,「前」就现前,现前的尘境在自心中所投射的「虚妄相想」,虚妄影像所引的分别心想,所以那个能推的,不是你的心,而是虚妄的影像投射在你心里面,然后再更进一步引起你心中产生分别的心相,所以等于是什么?妄上加妄,虚妄影像投进去,然后你妄认,接着你再进一步去推,去种种推求,种种遍计,所以就变成妄上加妄。

「惑汝真性」这样就惑乱你的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贼就是六贼,六识之贼,「失汝元常,」失就是迷失,迷失你本元真常的心性。因为认贼为子,所以迷失你本元心性,「故受轮转。」所以你才受轮回流转。

这个「认贼为子」跟「认贼为父」哪一个比较严重?「认贼为子」比较严重,因为父亲的地位跟儿子的地位没得比,儿子比较重要。你对儿子会百依百顺;对父亲他讲一百句,你顺一句就不错了。为什么?长大了嘛。如果是儿子,就疼得要命,他说什么就算什么,只要儿子欢喜就好,老爸没有什么意见,一定是这样。所以「认贼为子」事态更严重。为什么?因为儿子可爱、疼嘛,老爸L.K.K.一点都不可爱。

 楼主| 发表于 2020-7-19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

[「矍然」:「矍」,音jué(绝),惊动的样子。]惊悚的样子。[又,「矍」与「瞿」(音渠)二字在此意义相同,故「矍然」与「瞿然」可通用。]

[「避座」:与避席同,离座而起之义。]

[「此是前尘虚妄相想」:「前尘」,现前的尘境。「想」,分别之心想。此言,这其实全是现前的尘境,在你的心中所投射的虚妄相之影子,而引起的种种分别心想。]

[「惑汝真性」:「惑」,使迷惑,惑乱。惑乱了你的真心本性。]

[「认贼作子」:「贼」,六贼,即六识。以六识能欺诳、劫夺自心法财,故有如贼人。]贼不但会偷人家的,而且也会骗人,[而凡夫不知情,多误认此六贼为自己的真子,十分宝爱。

「子」者,乃真正由己所出,形同己有,且珍视异常,所谓心肝宝贝之义,什么都随他,什么都听他,十分疼惜,万分怜爱,即使整个家产被他荡尽了,也舍不得斥责。]舍不得骂他一两句,都是这样,是不是?搞了一大堆卡债,也是照样为他付了,舍不得让他被抓关起来。

[凡夫之视六识妄心,便即如是,什么都由他,任它]自在,六识在我们心中是得自在的,那个「自在」不是「观自在」,是不观自在。任它[十方三际攀缘征逐,累积尘垢,]搞得乱七八糟,[耗尽本心清净本明,自心非但不喝责、制止,]六识,[令不放逸,还样样随它,事事依它,念念由它,于是此贼子终于把老子给卖了,典当质押出去(——「二胎」、「三胎」、乃至无数「胎」),尽是高利贷;

于是乎本心累劫以来,债台高筑,卖身于五欲、六尘、六根、六识之中,遂]因此[堕为根尘识及五欲之奴仆,为彼终日驱使,然]但是[以财源耗尽,赎身无门,解脱无日矣;]就没有办法解脱了。

[如是之殃,皆是由于「没认清人」,妄认、妄信六贼,妄依、妄随六贼之咎,是故生死灾难永无尽期矣。]众生的生死苦难从哪来?从六识攀缘六尘、贪爱六尘里来。

[「失汝元常」:「失」,迷失、忘失、失去。「元」,本。「常」,常住,指真心。此言,因此失去了你本来常住之真心。此是依相而言,若从性上说,则本自不失,]元常本来真常的性是本自不失的,[而于相上,却「非失而失」,]

就好像你有一张支票50万,因为你很珍惜啊,你忘了夹在哪本书里,妄了在哪一本书里面,这张支票有没有?有。可是你能用吗?不能用,因为找不到。更何况有些人把钱塞到书衣(书底夹层)里面,因为很宝贵,怕被人家找到了,结果你就忘掉是放在书衣里面。那怎么办?所以就「非失而失」,差不多是这样。

你有一个很宝贵的东西,但是完全都忘掉了,「非失而失」,[犹如「怀金不知」,]《法华经》所说的,[以不自觉知故,不能得其受用,故如同失去;]如同没有一样,[然虽不得受用、如同失去,金体实犹常在,]金子还是存在的,[随衣而行。「衣」者,五蕴身也。]

[义贯]

[「阿难矍然」(惊惧),「避座」(起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如果不是我的心,当称为什么呢?

[佛告阿难:「此」乃「是」现「前」的「尘」境,于心海中所投射的「虚妄」影「相」而引起之分别心「想」,而「惑」乱「汝」之「真」心本「性」;

然而之所以会有此惑乱之因,完全是「由」于「汝」自「无始」来「至于今生」,生生世世皆是妄「认」六识之「贼为」骨肉真「子」,]去疼爱它,[更进而妄随之起惑造业,因而迷「失汝」之本「元常」住之性,「故」于六道「受轮」回辗「转」不息。]

[诠论]

[在此段中一开始,佛就教我们如何找心了:]「七处征心」不是找心吗?在这一段里,佛就教我们如何找了,[「此是前尘虚妄相想。」要找真心之前,先要能辨认妄心,别认错了,]

阿难在前面就一直找,找错心,所以佛教我们别认错了;如果[认错了,就会成了宗门所谓「错用心」,因而「认贼为子」。

此中经文是说「认贼为子」,而不说「认贼作父」,为什么?因为世间之为孝子者很稀有,但为人父母者爱护自己的子女的,却比比皆是,很少有例外,

所以「认贼为子」表示:一、对此六贼无条件的爱;二、视此六识为「我所有」(如父之拥有子一样);三、因认贼作子,反而对真的儿子(真心)毫不顾视;四、因妄认贼人为子,结果这贼子便成了「败家子」,荡尽老父所有家财(善根法财),而不惭不愧、不厌不悔。]如果老爸哪天中了乐透,发一笔横财,他照样把它败光。

[其次,经文说「失汝元常」(本元常住真心),此元常之心,从相上看,「不失而失」(虽没真的失去,但却显出有如失去的样子);若依性而言,则「失而不失」(依凡夫肉眼浅智而言,表面上看是失去了,但事实上还在,并未曾失去,只是不自觉知而迷失而已)。

此即如《楞伽经》所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

这段真的很棒,文章的气势有点像孟子,很有气魄!如来藏本来是自性清净的,但它一转三十二相就变模糊了,转进去众生身中,得六道身,自性清净的如来藏身就藏在那里面,现不出来,所以叫「如来藏」。

「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这里面讲出最甚深的道理,而且牵涉到一个信解。你若如是信解,就是真正信解大乘、信解一佛乘。

「而阴界入垢衣所缠,」五阴、十八界、十二入这个垢衣,把真金缠住了;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就好像一个油腻腻的脏衣服,包着一个如来藏。因此就有贪欲、瞋恚、愚痴,不实妄想这些尘劳染污了,在染污它的表面、表相,这个道理是一切诸佛之所演说。

「一切诸佛之所演说。」这个究竟的大道理。这个不是一佛二佛,而是一切诸佛都是在说这个道理。什么道理?一切众生自身之中都有最宝贵的东西——如来藏在里面。

《涅槃经》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在《楞严经》跟《楞伽经》都讲「如来藏」。为什么称为「如来藏」?因为一切如来的功德庄严宝藏全都在那里,称为如来藏。一切众生因为有这样如来宝藏在自身之中,只是被垢衣所缠,所以不能显现,因此说「众生都能成佛」,所以就不能轻视任何一个人,也不能随便抛弃任何一个众生,菩萨不舍众生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每一个众生都有机会成佛,因为他的如来藏在里面。

依佛所见是见到众生的如来藏心,而不是见到他的表相,见到他的六道影像;我们众生因为没有佛智、佛眼,看的全是表相,所以就见相、取相、着相,种种分别、贪爱,就是这样差别。

诸佛菩萨为什么那么慈悲、有恒心、有毅力,一再度我们这些刚强众生?我们一再地不听话。因为他确定我们每一个人身中都有如来藏,所以他不是看我们的表面。

[这也与《法华经•信解品第四》中所言之浪子怀珠的譬喻故事,意义完全相同:本性犹「怀中珠」,虽本自有之,亦未曾失去;然以不自觉知,故如同没有,不得受用,因而沦落十方受苦。若不悟者,永无「复珠」、出苦之期。]

这一部经的重要性,就在「如来藏」三个字,最重要的就是这个。

[经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阿难就跟佛讲:世尊,我是佛所宠爱的堂弟。他又在撒娇了,「心爱佛故,」喜爱佛的相好的缘故,「令我出家;」因此使我发心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我这颗心何独只是想要供养如来您一个人而已,

「乃至遍历恒沙国土,」乃至我还想要遍历如恒河沙这么多的诸佛国土,去承事供养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这个都是菩萨道的想法,所以他只是示现是声闻,事实上是菩萨。「皆用此心;」都是需要用这个心。

「纵令谤法,」纵令因为毁谤佛法而永远退堕善根,「亦因此心。」也是要用这个心。因为我用这个心去谤法,所以才会退善根;如果没有用心去谤法,也不算过错,一定要有起谤法的心才结罪,所以证明不管我是做多好的事情,或是做多坏的事情,乃至于谤法、退善根,也都是因为这个心。

「若此发明」我这个能推、能修、能谤的如来竟然开示阐明说不是真心,而是虚妄相想,这样子的话,我就变成没有心的人;我如果是没有心的人,那就跟土木瓦石没有心一样啦,因为我一切能供养诸佛、难行能行,乃至一切谤法、造诸恶、退善根也都是心,怎么说不是心呢?「离此觉知更无所有。」我如果实在是离开这个能觉能知的心,我就一无所有了,我就没有心了。

「云何如来说此非心?」为什么佛说我这个不是我的心呢?「我实惊怖!」这样的话,落断灭了,没有心。「兼此大众无不疑惑。」大家都很疑惑。你看,他又把大家搞进来,又把别人拖下水了。阿难是第一个群众运动家。你如果要骂的话,佛就把大家都骂进去了,拖人下海。

「惟垂大悲,开示未悟。」希望佛您大慈悲,开示我等未悟之人。

你看看「我实惊怖」,佛法实在是很厉害的,因为你一向信念是这样子,说「我东想西想的心就是我的心」,佛说「那不是你的心」,佛法厉害是什么?一开示那个真实的情况,就马上让众生昏倒!

就好像佛跟笛卡尔,他说:「我思故我在。」佛说:「你思你不在,你思非你在!」佛法是非常震撼!众生一听到实际的道理以后,就drop dead(倒毙了),马上死掉!阿难只不过讲了几句话,笛卡尔还写了一本书,佛如果否定他,他不当场死掉吗?当场就撞墙了。

[注释]

[「我心何独供养如来」:「独」,只,仅。我的心哪里只是想要供养如来您一人而已。]

[「遍历恒沙国土」:「历」,亲往,亲身到。]「历」,原来就是经历的意思。亲自到恒河沙所的国土去。「国土」就是一个佛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你看有多少?菩萨发心,他要亲历恒沙国土去供养如来,亲近善知识。有人发心只要到阿弥陀那里去,就差很多。

[「善知识」:善知识有很多层次,最下乃至虽只有一知一识,而能导引众生入善法者,皆称为善知识;其上者,或通达一经、一论之法,而能以之示导众生入菩提道者,得名众生之善知识;其再上者,通达一宗之法,能为诸众生开演,令入菩提者,名为众生之善知识;其最上者,为万法尽通,达第一谛,自能行,亦能教他,示教利喜,令入无上菩提道;如是之士,具如来最正知见,为人天眼目,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是为众生之大善知识。]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7-23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69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此」,此心,即我当前这个能推、能爱、能修、能谤、能造善造恶之心。「发明」,开发阐明,]不是「发明家」那个「发明」,而是[指如来在前一节中之开示。]「发明」,「发」是打开,「明」是看到。[此言,如果我这个能推、能爱、能勇猛修行、能造善造恶之心,如来竟然开发阐明说不是我的心的话。]

[「我乃无心」:我就变成跟没有心一样。]「乃」,用文言虚字的解释,就是「竟然」的意思。我竟然就变成没有心一样。单字解释可以,放在句子里讲白话文的话,就不太能够顺。

[「离此觉知,更无所有」:「离」,除了。除了这个能觉知之心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什么可以说是我的心了。]其他别的什么东西,不管它怎么样,都不能说是我的心,因为这个能知能觉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能知能觉的。[阿难在此所说之觉知,非真觉真知,实是六识取着、了别前尘之知。]

[「我实惊怖」:小乘之人但知六识心,依之而建立四谛八道染净一切法,]我们大乘讲八识;小乘只讲六识,甚至不讲第七识,没有第七识,因为第七识已经跟第八识很接近了,比较深。依西洋心理学讲是潜意识或下意识,小乘只讲到第六识。[而不知真如之法,

今遽闻破斥,]阿难因为是小乘人,他忽然听到破斥第六识心,[即顿失所据,]因为小乘人的心体就是六识。你破斥六识的话,就等于跟他讲没有心了;而且说六识虚妄,他也不能接受六识是虚妄的。虚妄的话,就是没有一样,那不昏倒了吗?阿难就是昏倒了。

为什么佛讲了小乘以后,又破斥小乘是浅根浅智,不是没有道理,不是随便讲的。小根浅智,为什么说是根器小,主要是什么小?其实什么都小。第一,他的悲心小,因为他不发大心度众生;第二,他的信心也小,他不能信甚深广大法,因为悲心小、信心小,所以他的智慧也小,所以小乘一切都要依于有相,第六识所现的一切心相乃至一切法相,

从小乘的种种经论,乃至《大毗婆沙论》(小乘学法相学的总要、总集);它的地位类似大乘的《瑜伽师地论》一样,它是整个唯识学的总要。里面所讲的都是有的,乃至戒律也讲说「一切有部」,《四分律》比丘戒、比丘尼戒都是讲有的,戒律、戒体一定要有,没有就不用持了;还有,苦一定是有的、涅槃一定是有的,所以要度苦入涅槃,这个就是小乘所信、所知、所求、所证,听懂吗?

你若把大乘弄进去,他整个就垮了,苦是什么?苦是空,苦是自心所现。涅槃呢?「无有佛涅槃,无有涅槃佛,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四二心俱离」,那不又垮了吗?没有涅槃,那他干什么?他就失业了,不知道做什么。他已经出家了,出家就变成他的行业,出家就是为了要求涅槃,修四圣谛求涅槃。你跟他讲涅槃也是幻化的,你说叫他做什么?他没事干,就变成游民了。

所以,他智慧就是比较小,并不是说大乘人谤小乘人,不是这个意思,是真的是小。广大深甚法,一听就惊怖昏倒了,他说,我实惊怖,真的是惊。

所以小乘人就「不知真如之法」,现在「遽」,就是突然听到破斥,就「顿失所据」,他本来依据的就失去了。

我体会讲给你们参考:佛法里面有一样,我觉得是最不慈悲的,就是破斥别人的法。破别人的法,然后他就死掉了,他就倒毙了,不知道怎么修。

所以,碰到学净土的,你就不要破斥他学净土的法;碰到学唯识的,就不要破斥他唯识的法,除非你破斥他而能够引发他更增上,这是可以;

但是一切如来所建立合法的法,你还是尽量不要破斥,而且我相信一般人没有那样大威德破斥别人的法,然后令他更增上,大概没有,都是依于我见、我执而破别人的法。

同样的,碰到学禅的,也不要破斥他的禅法;碰到学密的,你也不要破斥他的密法,那只会互相就不欢喜,而且令对方很惶恐,令对方于法门起疑。

可是你要晓得,一切众生都是有根器,也有往昔修习的业力、业习,所以他喜欢的法门,就是他宿习所修。什么叫夙习?就是往昔的意思,那什么是宿习?就是现在年轻人最喜欢讲的话:「我喜欢。」

「我喜欢」就是宿习,不管你喜欢什么就是你宿习的业因缘,喜欢东西、喜欢人、喜欢法,这个喜欢已经变成业习力,已经没有办法解释了。美国人说「喜欢没有理由」,人家喜欢巧克力,你不能说为什么喜欢巧克力?就是喜欢。喜欢玫瑰,你不能说为什么喜欢玫瑰而不喜欢菊花;

「喜欢没有理由」,喜欢吃甜的,跟喜欢吃咸的也一样,没有理由。当然你也可以解释说,因为他生理的关系,所以喜欢,可那也是强做解人,

你说你为什么喜欢那个女孩子不喜欢这个,那也是一样,这个女孩子比较漂亮你为什么不喜欢,怎么喜欢那个比较不漂亮的?又凶巴巴的,他就是喜欢她凶巴巴的,你看怎么办?他就不喜欢温柔体贴的,人就是这样。

[进退失所,莫知所之,]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故心生惊怖。]

[《金刚经》云:「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乐小法」就是小乘法,喜欢小乘法的人,因为着我见、人见、众生见。

什么叫「我见」?用在这个地方,譬如小乘法见有苦,那就是有「我见」;「人见」就是人身很苦,就是「人见」;「众生见」就是扩大了;「寿者见」就是人生受苦,轮回不断;虽然寿命有一定的时间,但是轮转不息,一期一期的报都没有断,所以就是「寿者见」。

着我见、人见、众生见而都计执是实有,对于这部《金刚经》就不能听受读诵。

《金刚经》是《大般若经》的一分,「能断金刚分」,它的主体就是「金刚般若」,就是一切如来法的精华,也是根本;所以不管一切显教、密教,都是以这个为根本,你要学、要修、要证,都要依这个金刚般若波罗蜜为本来修,最后也是证入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得到一切智慧的本体,再由此开发最后达成一切智智,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任何修学,不管你学哪一宗,都必须一定要以这个为根本;你如果不通《金刚经》,其他都很难听懂。注解《金刚经》的很多,我曾经也讲过,我准备将来再讲一次,当然等更加圆熟,不照一般的窠臼,到时候你会看了,觉得很好。

我在美国现在讲《金刚经》双语的,每次讲的时候都发现有新的东西,有新的消息从外太空来告诉大家。为什么从从外太空来?因为是佛力加持,我觉得忽然可以这样讲,很好,大家一听就懂,本来很困惑的,似懂非懂,我那样一讲大家忽然就很懂,经过那样讲以后,大家就觉得很懂了;但不晓得真懂还是假懂,还是假懂,不过有「顽石点头」这样子,但不是眼睛闭起来的;因为有人听经时候,也是眼睛闭起来点头。

[又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即是此义。]这个翻译的人是鸠摩罗什。「不惊」、「不怖」、「不畏」意思是一样,其实不一样,「惊」就忽然间把你吓一跳,「惊」(surprise),你忽然听到这么深的经就吓一跳,跟你平常所想的完全不一样,佛祖所讲的跟你的理念不合,一下反应不过来就惊到了。

第一步是惊那一刹那,接触到忽然好像人家晚上走路后面有人拍你肩膀你会惊一下,吓一跳,你回一看,是一个牛头马面,那就很「怖」,这是第二刹那。怖了以后就很镇恐,真的是牛头马面就畏缩了,哇,吓死了,「畏」就有缩的意思,你看这样研究佛法多有趣。(「惊」(surprise);「怖」(rellify);「畏」(flinch)。)

如果有人听到这部《金刚经》这样甚深的道理,而不会吓一跳,不会恐怖,也不会畏缩,当知这个人很甚深稀有。这个要排除掉听了这个道理不懂,当然就不怕了。

[「兼此大众无不疑惑」:「兼」,再加上。「此大众」,指在会的二乘行人。]阿难在这里有两个意思,一来把别人也拖下海,二来说他慈悲代言,他自命为代言,可是不知道须菩提跟舍利弗同意不同意。

[义贯]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是「佛」所「宠」爱的堂「弟」,我当初就是因为这颗「心爱佛」的缘「故」,才「令我」想要随佛「出家」,

而「我」这颗「心何独」只想「供养」承事「如来」您一人而已,我的心「乃至」想要「遍历」如「恒」河「沙」数之诸佛「国土」,]三千大千世界,[以亲「承事」奉「诸佛」如来,以「及」诸「善知识」,]知道道路、路途的人,[甚至「发」起「大勇猛」大精进,而遍修「行诸一切难行」之「法事」,

这一切,从我初发心,乃至修一切善法及至成道,所有修行,「皆」须「用」到「此心」才行。]因为有心,才能修。

[今且不说修善,甚或造恶,「纵令」我会因造「谤法」之]恶[行,而「永」远「退」失「善根」,成一阐提、]没有善根的人,[断灭善根种性等,如是极大恶事,「亦」是「因」有「此心」才能造。

「若此」能推、能爱、能发心、能想修行、能造善、造恶之心,如来竟然开「发」阐「明」是虚妄相想,而「不是」真「心者,我乃」成「无心」之人,而「同诸土木」,而实在是若「离」了「此」能「觉」能「知」之心,「更」一「无所有」可当我的心;「云何如来」竟然「说此非」我之「心?

我实」在感觉非常「惊怖!兼此」与会之「大众」皆「无不疑惑。]对如来您所说的道理无不疑惑。阿难是将己忖人,把人家也说进去了,无不疑惑是都疑惑了,事实上应该不是都疑惑。

[惟」愿如来「垂」施「大悲,开」发「示」导我等「未悟」之人。]请佛慈悲开示。

 楼主| 发表于 2020-7-23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诠论]

[阿难在此又是以诉诸感情为武器开始。又其论辩之举证,为从初发心,乃至成佛,都引证了:若非有心,即不能为善,]如果没有心就不能做善事,做善事就是要依于心。[乃至造极重之恶,亦须有此心。]这个心即是可以造善,也可以造恶,要造善造恶都要靠这颗心。

[在此,阿难说:「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这是什么境界!这就是普贤菩萨的境界嘛!他又说:「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这岂不是菩萨摩诃萨之所行?

是故阿难实是大乘种子,而其所现声闻乘人者,依《楞伽经》而言,非「实法声闻」,乃「权声闻」,]权且示现的意思。因为往昔的愿力再来护持释迦牟尼佛的法,也跟释迦牟尼佛一起来学,而且修证,护持他的法。

参加释迦牟尼佛法会的,从菩萨、声闻、缘觉种种众生,人非人等,虽然说是去听法学习的,但同时也是在护持释迦牟尼佛的法,这样懂吗?因为释迦牟尼佛讲经的时候,如果没有人听的话,那怎么办?那释迦牟尼佛马上就入涅槃,因为过去也有佛,没有可度的众生,没有度众生的因缘就涅槃,佛也有这样的情况。所以你们来听经闻法,直言不要介意,就是来护持我的法;

当然这个法是我所弘宣的法,当然这个法是佛菩萨的法,简单讲就是来护持我的法,你来听经闻法,一方面你是来学习,第二方面你就是来护持的。这个护持不一定你一定要点香油、打斋供众,那个是财布施、财护持,来参与法会的这个护持才更重要。为什么?「一切供养,法供养最」,而你来听经闻法就是法供养,

所以你不要以为你到我这边请各种法,然后回去家里自己修,这样就OK了,这样不太OK,变成No K,因为K不到。

我不是传光明真言、还有给你们金刚沙吗?就有弟子要去为他父亲撒金刚沙,他父亲过世。就有他的同修就碰到种种障难,这对弟子是很发心、很护持,已经皈依跟我学法已经十几年,快二十年了,不能说不护持,种种功德也都修,出钱的部分从不落后的,但比较少在法会出现,有时候是非常少,有时候是极少,看到他甚难稀有,难得值遇,如优钵昙华,有时候一年只看到一次。

他要去为他父亲加持就起了障难,甚至得了恐怖的梦,后来得恶梦了,那个女弟子我就叫她不要做了,男众还好,因为比较直接,所以好一点。

所以你如果来听经闻法,求了法以后,每次来听经闻法,每一次来好像佛祖安金箔,一层一层贴在你身上,你每次都有熏习,都得到加持力,我教你困难的东西,你就挺得住,你有佛菩萨的直接加持力,直接说阿闍黎的护念,关怀,只要我关怀你,你就大概就OK,我如果不关怀你,恐怕你常常就No K,就K不到了。

你要晓得,你来听经闻法很重要,不要说学了法在家里修,在家修,变成No Good。

[故阿难实为大菩萨之大权示现,由此可知。]讲一个阿难是大菩萨的事情给你听。玄奘法师讲的《大唐西域记》,这部书在世界历史上,尤其是对于西域文化这个人种、风情、宗教、社会学,都是很重要的文献,世界公认的。

他讲到了某个地方,有一个人就碰到一位僧人,有一个僧人已经年纪很大,在念一句偈子:「若人生百岁,不见水鹩鹤,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结果他念出来,阿难化现另外一位僧人,佛灭三百多年,怎么会这个样子。就纠正他:「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能了之。」

原来那位僧人说:「你胡说,我师父教我就是这样子。」阿难听了就说:「怎么搞的,才三百多年,他把句子颠倒,意思都颠倒,不太对。」那是佛灭三百多年,那时候阿难没有涅槃,还住世教化众生。我讲的不太好,你自己去看《大唐西域记》就因为很感叹、很感动,阿难实在是大菩萨。

还有,世尊把正法眼藏传给迦叶尊者是第一代祖师,第二代祖师就是阿难,正法眼藏的传人当然是菩萨,迦叶尊者也没涅槃,同样的,那些都是权声闻。


 楼主| 发表于 2020-7-23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70
成观法师讲解

    继续讲,我还是做一下广告,三月十三号在华藏园区做灌顶法会传华严四十二字观门,这个四十二字观门是华严宗最高的法门,一切经王,一真法界法门里面最高的法门,你看厉害吧!也是真言密宗最高的法门,这两个加起来,显宗、密宗,所以显密圆通成佛无上大法。

我一向不是说低调,是无调,现在变成要高调,因为这是真实,我就不要那么炫耀,所以我在海报里面就不这样写,可是这样想起应该这样写,因为时代不一样。

现在人都是吃很咸的,以前人说谢谢,多谢谢,感谢,现在不行,感谢、多谢不够,口味太轻了,一定要感恩,做了一点小事都要感恩,而且不只讲一次感恩,感恩感恩哪。华藏园区有一只狗他们把它取做感恩。

我们继续讲,你来参加这个学法灌顶法会,我会尽量,因为这是一切显宗、密宗最无上甚深微妙的法,但是我会尽量把你教你,如果你学不会不要钱,学不会也不要钱,因为本来就没有收钱,所以你学不会不要来找我。

但是,我跟你讲,我的经历是这样,我所传的法不管认识字、不认识字,不管是博士、硕士,都学会,这是本人的一点点小本领,那是什么本领?那就是耐心。

[复次,阿难说:「离此觉知,更无所有」,阿难不知彼所觉知者,皆是尘影,]他说:「如果离开这个能觉知的心,那我就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这么说?

你要晓得,阿难是出家人,他已经证得初果了,出家人而且已经证得初果了,显然他已经对这个尘世间不贪爱了,对不对?一定是,才能证得初果。但是因缘还没成熟,他还不能往上;

怎么样能证初果?当然是他的心清净,证得心种种现象。现在跟他讲,因为小乘人要修四谛观行,七周减缘,三十二周减行。如果他能证到初果的心是一无所有,这很恐怖,你知道吗?你如果没有证到果还没关系,没心正好;可是他已经证到初果,他是用那个心去证的,用那个心去观四谛观证得初果的。经过外凡五位、内凡五位、到四谛义法证须陀洹,这个都没有,所以他就很惶恐。我就什么都没有,

因为我已经舍弃世间,小乘人他虽然舍弃世间,但是他的心不能舍,心舍了不知道是什么状况,你可以想象吗?不能想象。你舍了,身外、心外都舍了,只剩下此身、此心;好,此身也可以舍,可是这个此心不能舍,这一舍,尤其印度教原来是外道,相信灵魂;灵魂都要舍掉,那是怎么回事?就很恐怖。

佛就方便,你不用舍心或印度教所信的灵魂,你就转入涅槃,可是涅槃就是第八识入涅槃,所以他还是有个依靠,还是有个目的,有个地方可以去,不会就化为虚空,死掉就没了,这是最恐怖的事。

[而能觉知者,即是随尘影现之六识心,此六识心亦因尘影而有,]不是因「尘」而有,而是因「尘影」而有。

我们众生所贪爱的,所谓的色、声、香、味、触、法,实在不是色、声、香、味、触,而是色影、声影、香影、味影、触影、法影,都是影像,而不是六尘的本体,是不是?

譬如这个钵,你贪爱这个东西,你摄受只是摄它的影子而已,你把东西装进去还得了?不可能摄受进去,只是一个影子。

你要晓得,这个就是节骨眼,你要懂得唯识学的话,你要摄受这个尘影,虽然是尘影,可是你把它当作是真的,把它当作是真的有消受,有受用。如果没有受用,那我们台湾人看到美色为什么会说「眼睛吃冰淇淋」?这个词什么意思不太懂,且不管它。

这就是执这个色影为实,眼根摄受色尘,转为眼识,然后前五识跟第六意识就执这个影尘为实,接着就受用了。所以就去受用那个尘影,既然你所摄受的影子,你把它当作是实物,把这个影子当作实物来看待,接着就来消受这个实物,受用就是消受。

这就永远的入了生死长流,就在这里,这个是颠倒;将影子当实物,然后颠倒再颠倒,就回不去了,所以就消受那个尘影,但是他消受尘影的时候,觉得「实在是受用彼色」,在受用那个色尘的本身。

可是那个色尘,你实在没有摄受进来,它是在外面。以此而言,就知道这一切色受、受用,全都是虚妄。如果能了知这个,皆是虚妄,当处就解脱。

[尘有则有,尘无则无,故《楞伽经》说此为「依他起性」,]「他」就是别的,依别的法、依外尘而起的性;

[依他起性者,全无自体性,其性乃依他而得;]你这种色受、受用都是「依他起」,不是自心所有,自心本来没有这些影像,依外面的色尘而起,所以叫「依他起」。

[易言之,]换言之,[以是「他」性,故无「自」性;]譬如这个色尘的影子,是依外在的实物而来的,所以这个色尘的影子不是在你心中没有原因就忽然产生,而是外在有一个实物,然后你去攀缘、摄取他物,而起这样子的性,所以叫「依他起性」;

一种是依外在实物起性,一种是依色尘影子所起的性,受用又依尘影起性,所以是两层了,这就很有意思。当然要听我这样讲才有意思,要不然你光自己看就一头雾水。

[以无自性,故实无所有,依他缘幻化而已;]依别的东西的缘而幻化,「幻化」就是如幻而化出来、变幻出来。

[是故禅宗二祖大师「觅心了不可得」;]你真的去找它的时候,却找不到,因为它心相就没有了,这是很奇怪的。因为他是修行人,他的心,相对性的平静,所以他往内观的时候,找不到幻相。

顺便讲一下,因为讲「弟子心不安」,心不安就是心还含有微细的动相,所以他心不能完完全全寂止安定,完全平静,所以心不安。这个相对于大寂灭,他还没有到达寂灭现前的那个心境,心还有微细的窜动之相,以修行人讲,那个就足够令他觉得不安。

我们不会,我们那个「不安」就人都要跳起来才会不安,就像到外去溜一溜、跑一跑、疯一疯那种不安。心不安会令人肢体上造成那种行动,

但是二祖大师的「不安」不是这种「不安」,只是微细的喘相,就是达摩祖师所讲的微细的喘相那种不安,也就是《楞伽经》所说的「流注生灭」,不是「相生灭」,「相生灭」是表相的,比较大的;「流注生灭」是底层的,缓缓细流。

[又二祖不安之心者,并非其本心(本心无有不安者),]本心永远是寂止的,它本体是不生不灭的。[而是此缘尘而动之六识心,以缘尘而动,故不安;然以是依他起性,故「了不可得」。]因为是「依他起性」,所以你要去看它的时候,它反而不见。

[若实照见依他无性、无实、了不可得,则破妄识矣。]如果你实在能够照见,「依他起性」实在是无性。什么意思?因为是依照别人得到的性,你从别人那里得到的性,这个性是不是你的性?不是。就好像你借款,那不是你的钱。依别人得到的性,就不是你自己的性,所以就「无自性」。「依他起」,所以是无性,这个所现的相是无实,不实在,因此就了不可得,就能够破除妄识。

[然阿难在此仍执此妄识为有实体,乃至更执此体为其本心,今被破斥,是故惶惑(疑惑畏惧)之至。]

[第九节  真心有体]

这一节是非常重要的。

[经文]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这个简单一句话讲,有的人学了般若,就说一切性空,我无心,那个都误会这个意思。你看这个是究竟、了义的法。如果说无心,那个是指六识妄心,但是真心还是有体的,这样懂吗?他还是有个本体,这是大乘最高的法义。如果这个真心无体,真如本心如果没有一个真如本体的话,那怎么成佛?成佛是要靠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有一个体的,真如本性就是这里所说的真心,真心是有体的。

讲「无体」是指妄心,所以六识妄心是没有体的,因为它是虚妄的、生灭的,但真心是不生不灭的。

还有这个要知道,所谓「了义」跟「不了义」,「了义」是心是有本体的,有时候佛也常常讲是「识心无体」,但这个是对浅根的人说的,浅根小智的人因为他执着妄相为心,而且认为是实有,为了要破斥权教,所以说「心无体」。实教又回来了心有体,可是这个心有体不是妄心之体。

大致划一下是这样:心体就好像一个核心一样,心体的外表就罩着一层心相,心相固然是外物投射在自心里面所显的相,同时也是自心启用的相。这个心相也包括用,是心的相跟用,从外而入的时候是心相,从内而出的时候是指心用,所以这个心相通常都是由外摄受尘影而成,变成一个心相。

心相之所以能够成为心相,是因为心体有用,以心体之用摄受外相成为心相,就罩在本心的外层,没有真正大智慧的人照不透,所以就看不透里面,所以就认为这个心相就是我的心。我这个idea也是忽然从外太空来的,这样你就对心体、心相就很了解,我也很powering。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解释「无生法忍」,因为我们生到阿弥陀佛国就花开见佛悟无生;「悟无生」,全名就叫「无生法忍」,简单讲叫「无生忍」,最简单讲叫「无生」。

什么叫「无生」?「无生」就是不生,「不生」就是不生不灭。什么叫「不生」?用简单的话,很简单但是也很难,这一句话也是外太空来的,全没那回事,叫「无生」;

你看到一切全没那回事,看到有,实在是没有,「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全没那回事就是「见诸相非相」。我这是很简单的话,讲出《金刚经》最深的道理,这如果不是外太空,还能从哪里来?为什么说外太空?因为我也从来没这样想过。

但是你看「无生——全没那回事——见诸非相」,这样你懂得上面的词,也懂得下面的经文。「若见诸相非相」,就种种相实在不是真正的相,实在都不是相。那就开个小玩笑,就好像「白马非马论」一样,人都不是人,是名为人;心皆非心,是名为心。世俗人、世间人说是心,如来也说是心,所以是名为心,而以实际(真如本际)而言这些都非心。全没那回事,什么东西?

不只是心,身也是一样,此身非身,权且名为身,乃至于三界六道全都是一样,只有如空中花所现的相,水中月的相一样,但有幻相而无实体。

所以空中华实在无生,虽然无生,可你如果眼睛有毛病,就看到空中有华了,可是那个华不在空中,也不在你眼中,怎么会有华?还是有华,医生检查也检查不出来,医生一看:没有花,是你自己眼花。

所以诸相非相,虽然诸相非相,以众生心颠倒故、愚痴故,所以见有相而且认为是实,所以这些诸相实在都没有生起,全没那回事,可是我们都认为那是真的,就这样。

所有的一切烦恼也是这样,烦恼本不生,众生虚妄颠倒变成有,你要跟他讲没有还不行,为什么?因为实在很苦,苦还是有。

譬如为爱所苦,这很苦,可是为爱所苦,有很多种爱,爱人、爱钞票、爱权爱位,那个还不苦;爱又得不到,最苦了。所求不得苦,爱那个人又得不到,爱钱又得不到钱,爱想要升官发财又得不到,那就苦了,那些都有没有?有,你跟他讲无生,他不相信,确实是有。

 楼主| 发表于 2020-7-23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无生?无生是佛所证的最高的智慧,见到一切表相都是虚假,实在没有,而一切依他起性自心妄现,所以叫无生。无生就是不生,不生就不灭,不生不灭一切法本来是寂静的,因为心颠倒就起了种种的相。

无生是一种道理,也是一种实相,这个道理不是我们白话讲的道理的道理,而是道的理,说是道也可以,理也可以,合在一起也是一样,也就是最高的理,这个理能够让你证道,成道,叫作道理。

这个实相就是实际的相,而不是虚妄的相。无生,实在是一切法实在的的本相,不是我们翳眼所见的一切妄相,所以叫「实相」。

以上是解释「无生」,无生是一个道理,如果用这个道理来修,或是来教人,或自己修就变成一个法,所以叫「无生法」,这个法的意思是一个法门,是无生法门。

依无生法门这个法来修你可以入无生的道理,入无生之道,那就是菩提道,就是涅槃道。

因为这个无生法太深、而且太跟一般世俗凡人所见大相不同,因此一般人如果没有那个智慧,听了就很难忍受。你跟他讲譬如学银行、会计、保险,你跟他讲金钱是空,很难忍受。因为这个法很难忍受,而你却能够忍受,能够忍得住,能够忍受的住,就叫得无生法忍。

这个忍的意思就是忍受、忍可,这个受是接受的意思。你能够忍下来而且接受这个道理,你知见无生法能够忍而且接受它,叫无生法忍。

这个忍也叫忍可,忍受是比较消极一点,忍可是比较积极。什么叫忍受?因为你忍了而且接受,所以是消极的;忍可,是忍受了,而且认可。这个可就是OK,所以是比较积极一点,就是所谓的忍可于心。这个是完全信解摄受的境界,对无生法这个法是忍可于心,而且摄受,它叫作忍。

忍还有第三个意思,更重要:不动。你能忍就不会动,这个不动有两个意思,一个就是跟刚刚讲《金刚经》不惊、不怖、不畏,惊怖畏都是动,你如果信解知见了无生法,而不惊、不怖、不畏,其心不动。什么不动?住于此法,其心不动。你摄受以后,住在无生法里面不动摇,那个叫作忍。

所以经里常常讲说修行什么法,得成于忍,你证入一个道理以后,或是悟知一个道理以后,入于此法,心住于这个法里面而不动,叫得成于忍。这个忍的最高意义就是住于此法,其心不动。

刚刚那个忍受、忍可还是初步的,第一步忍受、第二步忍可、第三步就是住于其中而不动,那就真正的深忍。深忍,很深的忍,

所以忍在法相学,或是二乘所修的法里面,这个忍是一种智,它就是一种智慧,也就是不是智慧的代名词,它是智慧的一种。

但如果要区分的话,这个智慧又更高,就好像我们讲智慧,这个智跟慧是有差别的。如果你要真正细分别的话,佛的智慧叫智,菩萨的智慧叫慧,然后菩萨慧以及二乘的慧里面有忍,还没有到达慧跟智之前有个忍。

所以无生法忍是到无生智之前的一个前哨,所以小乘修行有八忍八智,在做四谛三十二观行的时候,八忍、八智、十六心,修成以后,就次第的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所以忍是一种智。这是依权教、通教来讲。

如果依圆教,就是比较圆满的教法,这个忍又不是指比较浅显的智慧,而是甚深的智慧,像《仁王般若波罗蜜多经》里面讲五忍:伏忍、信忍、顺忍、寂灭忍、无生忍。

伏忍,就是得到忍伏一切烦恼,这个大菩萨的果位。信忍,就是因为伏了烦恼以后,心清净的关系,就信普贤所信的三世十方,极微尘刹,无量诸佛,无量诸菩萨这个信,无量诸法都完全信了。因为信了,所以顺诸佛法,而信解,而修行,而成就。

因为顺诸佛法修行,就达到一切大寂灭,就是大般涅槃。大般涅槃以后是涅槃性,达到最高无生,无生法忍,无生而能处处现身,处处现生。就好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一样,这是五忍。

忍还有一种三忍,那个是大菩萨的修行,我们只能体会,只能稍微领会。三忍:生忍、法忍、无生法忍。生忍,众生忍,众生有种种愚痴、贪爱、嫉妒,乃至于谄狂骄、傲慢等等,你看到别人这样子都很难忍,都很讨厌,可是要忍下来。

当然反过来,自己贪瞋痴、贪瞋嫉,种种的垢染,自己就很能忍,别人的话就很难忍,只要看到别人有一点点过错就很难忍,能够忍众生的一切过错、愚痴、贪爱、嫉妒,叫生忍,或众生忍,众生圆忍。

众生忍已经修了以后就可以断我相,因为就不再计着众生,对众生的分别断,自己的分别我执断。

法忍就进一步忍一切法,不管是大乘、小乘、二乘,乃至于见外道人也不生瞋,经里面有一句话说:不憎恶人。这个很难,我到现在还常常在努力中,这比得禅定还要难。

恶人就是可恶,但是要不憎恶人,你看这个慈悲心多广大。为什么不憎恶人?因为恶人除了生忍以外还有法忍,譬如外道,忍受他的种种法。

这个法忍还有一个,见一切法没有起灭,见苦集灭道,乃至十二因缘,实无起灭得成于忍,一切都是清净,所以叫法忍。

你如果觉得他是世间的法是垢染的,乃至二乘的法是低劣的,那你就不能忍了,对不对?可是你要能忍。为什么?尤其你是在家菩萨的话,你要度化众生要跟众生接触,你如果觉得众生很污浊,你如何能跟他接触?所以你就是证到生忍跟法忍,所以你能够忍受众生的污浊之法,乃至忍受众生的外道法,不分别他的染净,这叫法忍。

无生法忍刚刚讲过。生忍、法忍、无生法忍。生忍又叫众生缘忍,法忍又叫谛察法忍,无生法忍又叫安受苦忍。很苦,你没有办法解决,一定要忍受,叫安受苦忍。

什么叫谛察法忍?刚才讲,种种法以真实智慧去观察那个法,看它的生住异灭,去了知一切的生住异灭都是虚妄,因此能够忍受它生住异灭的假相,叫谛察法忍。

你如果不观察,就认为一切都是实在的;你用智慧去观察,怎么样用智慧去观察?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那么照见诸法生住异灭都是幻化、虚妄,所以能够忍受、接受它。好,我看到你的真相了,我抓住你的狐狸尾巴,我姑且让你再继续幻化,但是我不跟你计较。

这个都是外太空来的,所以菩萨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心胸、心怀,接受一切法,度化一切众生而不觉得累、不觉得讨厌?我早就累死了,众生这么顽固、刚强难调,为什么?菩萨就住于诸忍中,这个忍就是我五百世做忍辱仙人,仙人是修行人的意思。

忍辱不是真正污辱的意思,当然也有,因为一切最难忍的就是污辱,这是很奇怪的,所以就把忍辱当作是这个法,最高的。事实上梵文的chantika(阐提)是忍的意思,而没有辱在里面。所以我们说忍辱,事实上以梵文来讲,只是一个忍字,忍法,并没有辱。只是因为我们中文是两个字成词,翻译成这样,但是也不无道理就是了。

这个忍、忍智、忍慧、忍可于心,都是接受了、忍可了,OK了,你自己心里面说接受了,这OK很重要,而不是咬牙切齿,「好!我忍了,我认栽!」不是这样的。

心里面看透它的本相,真正诚心诚意接受这个法,而不排斥。

这就是菩萨为什么能够度众生的原因,要不然他看到我们每个人这个死相,讨厌都讨厌死了,都这么污浊,他看到我们这样,这么多死相,忍可于心,OK,就知道你这个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我权且接受、接收了,我就慢慢把你降伏、调伏其心,收伏我们这些妖精。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7-25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71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重法故请端身正坐,专心听讲,不做旁的事。

[「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此」,此心,]此就是当下,[即我当前这个能推、能爱、能修、能谤、能造善造恶之心。「发明」,开发阐明,指如来在前一节中之开示。此言,如果我这个能推、能爱、能勇猛修行、能造善造恶之心,如来竟然开发阐明说不是我的心的话。]

[「我乃无心」:我就变成跟没有心一样。]

[「离此觉知,更无所有」:「离」,除了。除了这个能觉知之心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什么可以说是我的心了。阿难在此所说之觉知,非真觉真知,实是六识取着、了别前尘之知。]

[「我实惊怖」:小乘之人但知六识心,依之而建立四谛八道染净一切法,而不知真如之法,真如就是一切法本自清净这个法,今遽闻破斥,即顿失所据,进退失所,莫知所之,]不知道到哪里去,[故心生惊怖。

《金刚经》云:「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乐小法者就是他对法的认知是很狭窄的、狭小的,所以是小法;他就着我见,以我见这个范畴来认知,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就对金刚经就不能听受、读诵,为什么?因为金刚经是要超过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已经超过他认知的范围,超过他能摄受的范围,这个范围太广大,他承受不了。

[又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即是此义。]如果有人听到这部经,不惊不怖不畏,我举个例子,譬如有人一心求涅槃的,你跟他讲一切无涅槃,他不是就晕倒了?楞伽经就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那佛都无涅槃了,阿罗汉有涅槃吗?更加就没有了。

一切无涅槃,一切指贤圣,一切贤圣都没有涅槃;无有涅槃佛,已经涅槃的,没有已经涅槃的佛;无有佛涅槃,将要涅槃,还没入涅槃,将要入涅槃的,也没有这样的佛,所以没有佛将要入涅槃,也没有佛已经入涅槃。

所以小乘兢兢业业就是为了要求涅槃,你跟他讲无涅槃,他当下就晕倒了。乃至于生死、染净都是一样,如果是着生死的,你说不生不灭,他就不能信受。而且像小乘人之所以这样精进的修道,就要离染苦,杂染之苦,你跟他讲一切不垢不净,他也要晕倒。

这个都是大乘法,小乘就是一定是二分法,有垢有净、有生有死、有烦恼有涅槃,他一定要离染得净,离生死得涅槃,离世间得出世间,一定要有离,有得,都是把它当作有实体的,具体的,一定有。

还有菩提一定要得菩提、证菩提,可是金刚经上讲:如来于无上菩提无有少法可得,不是小乘死掉,大乘也死掉。无有少法可得,那我在干什么?这么努力的修行干什么?到后来什么也没有,无上甚深,众生一定要有所得,为什么?无始无明贪爱,俱生无明,这个贪爱是俱生的,无始以来都是这样,这个不只是凡夫,圣人也是这样,一直到成佛的时候才完全断尽,成佛之前都是有所得,都是要证要得,乃至五十二阶位到等觉、妙觉,都是有地位,有所证取,种种境界,一直到成佛以后才完全断尽。

因为有有所得的心,所以没有得到的时候不是很难过,就是很害怕。我以前开示的时候讲金刚经、心经也有讲,为什么能够无所得?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对不对?那个都是因为无所得,

为什么能够无所得?就是不贪。如果依究竟大乘法,是不一定要断尽才不贪,你一心知解、体入的时候,然后发心,发心不得就不得,如果偶尔再起无明的时候,你这样天天生活,有时候头就晕了,因为种种烦恼,为什么?

因为你如果心不是很清净、很定的时候,这个无所得的智慧不会现前,这个一定是跟清净心,是很清净的清净的,不是一点点清净而已;是很清净的清净心相应,

如果你那个清净心没有现前的时候,马上就混淆了,马上就好像喝了酒一样,心水混浊的时候就跟无明相应,无明相应的时候就会想要有所得,一想要有所得马上烦恼、忧恼、痛苦。

要看你想要有所得的贪心的大小,看层次,越是想要有所得,贪心越大;反过来说也可以,因为无明心大就油然而起贪心就想要有所得,通常有所得心一起来就会烦恼起来。

因为有所得故无明烦恼的关系,听了这部经就会惊怖,如果听闻这部而不惊不怖不畏,这个人是很希有的。

这样分解就很了解了,以前看金刚经这句话,不怎么样,因为你没有真正了解经义的关系。

惊是惊吓,怖是恐怖,畏是畏缩,听闻的第一刹那是惊吓,冷不防吓一跳;第二刹那再想一下好恐怖;第三刹那再想恐怖的就缩起来,缩成一团;不惊不怖不畏。阿难说我实惊怖,他的反应刚好跟金刚经里面的相反,这就是以经证经,这经是通的。

[「兼此大众无不疑惑」:「兼」,再加上。「此大众」,指在会的二乘行人。]他又把大家都拉进去,他自己是这样,以为别人也都这样,以已度人,想当然而已。贫道死了,道友也要一起死。

[义贯]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是「佛」所「宠」爱的堂「弟」,我当初就是因为这颗「心爱佛」的缘「故」,才「令我」想要随佛「出家」,

而「我」这颗「心何独」只想「供养」承事「如来」您一人而已,我的心「乃至」想要「遍历」如「恒」河「沙」数之诸佛「国土」,以亲「承事」奉「诸佛」如来,以「及」诸「善知识」,甚至「发」起「大勇猛」大精进,而遍修「行诸一切难行」之「法事」,这一切,从我初发心,乃至修一切善法及至成道,所有修行,「皆」须「用」到「此心」才行。

今且不说修善,甚或造恶,「纵令」我会因造「谤法」之行,而「永」远「退」失「善根」,成一阐提、断灭善根种性等,如是极大恶事,「亦」是「因」有「此心」才能造。

「若此」能推、能爱、能发心、能想修行、能造善、造恶之心,如来竟然开「发」阐「明」是虚妄相想,而「不是」真「心者,我乃」成「无心」之人,而「同诸土木」,而实在是若「离」了「此」能「觉」能「知」之心,「更」一「无所有」可当我的心;「云何如来」竟然「说此非」我之「心?

我实」在感觉非常「惊怖!]因为心不见了,这不是很恐怖的一件事?[兼此」与会之「大众」皆「无不疑惑。惟」愿如来「垂」施「大悲,开」发「示」导我等「未悟」之人。]

[诠论]

[阿难在此又是以诉诸感情为武器开始。又其论辩之举证,为从初发心,乃至成佛,都引证了;]含摄了一切修行的,范围很广,[若非有心,即不能为善,乃至造极重之恶,亦须有此心。

在此,阿难说:「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这是什么境界!这就是普贤菩萨的境界嘛!]他只是示现是小乘人,无意中就透露出菩萨的心肠在里面,就漏馅了。[他又说:「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这岂不是菩萨摩诃萨之所行?]难行能行,

[是故阿难实是大乘种子,而其所现声闻乘人者,依《楞伽经》而言,非「实法声闻」,乃「权声闻」,]声闻有两种即实法声闻,实法声闻就是真正的声闻,他心里是声闻,他的愿力也是声闻,他的所修所证都是声闻。权声闻就是外面修的是声闻法,现声闻相,可内心是菩萨的发心,[故阿难实为大菩萨之大权示现,由此可知。]

[复次,阿难说:「离此觉知,更无所有」,阿难不知彼所觉知者,皆是尘影,而能觉知者,即是随尘影现之六识心,此六识心亦因尘影而有,尘有则有,尘无则无,故《楞伽经》说此为「依他起性」,

依他起性者,]我们心中的六尘缘影是依外尘而起,都叫依他起;依他起性者,[全无自体性,其性乃依他而得;易言之,以是「他」性,故无「自」性;以无自性,故实无所有,依他缘幻化而已。

是故禅宗二祖大师「觅心了不可得」;]因为这个心相是依他幻现,如果没有外缘的话,这表示我的心(法师举一拳),因为有外缘,根尘相接就在表面上现种种相,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外缘、外尘,心不外缘,这个心是光溜溜的,是不染一尘的,好像是无相一样。

事实上它是有体,它的体不是肉眼可见,所以它看起来是无所有,如果它不起作用的话,但有境缘来的时候它一定会起作用,有作用就有种种相,但这种种相不一定都是坏的。

这一个新的观点,我们一直都说这心相是不好的,主要是看你怎么对待它,你是不是了知,你若了知就无妨,你若不了知的话就被它迷了。

行禅者观心就是除了观心相以外,心相就是跟外尘相接的时候起来的那一些影像,除了观心相以外还要观心相下面的本体,那才是主要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7-25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二祖不安之心者,]这又新发明,[并非其本心(本心无有不安者),]本心本然没有不安,会摇动不安的都不是本心,那都是六尘缘影,看到六尘在动乱,迷藏了本心所以是不安,本心是没有不安的。[而是此缘尘而动之六识心,以缘尘而动,故不安;然以是依他起性,故「了不可得」。若实照见依他无性、无实、了不可得,则破妄识矣。

然阿难在此仍执此妄识为有实体,乃至更执此体为其本心,今被破斥,是故惶惑之至。]

[第九节  真心有体]

[经文]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这一节是很重要的,你要知道佛说法有次第的,对浅根的人就说浅的法,说比较表相、表面的法;对大根的人就说深的法,就说底层去了。

一开始佛讲经的时候,众生着染,贪着染法,世间的一切五欲六尘,因此佛就说净法来破染法;

众生破了染法入了净法以后又着净法。众生着净法,佛再说不染不净,因此就破净分别;净分别就是取着净法,这个净法的分别心也破了,就入无分别。

入无分别智就入了平等性智,最后目的在这里,这就是一层一层的,好像剥掉,剥什么东西。

对于初机、浅根的人佛就说心无体,当然这个心无体是指心相没有体,但还没有讲到心性,等到真正见到心相是无体、是虚妄的时候,表面一层去掉,就看到里面的心体,看到心体的时候就说此心真心有体。

先灭妄心无体,再显露真心有体,你不能直接马上讲心有体,这样会搞混,以为佛是说六识缘尘之心是真体,就会妄取,要一步一步的破,然后立,这样。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为了要令大家心入无生法忍。上次讲忍就是智,上次讲三忍、五忍,再复习一次,三忍有三种: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生忍就是众生忍,忍众生的种种污垢、种种杂染、忍他的贪嗔痴、嫉妒等等,乃至于忍众生的种种恼害,这是对待众生,这是具体的。

法忍就是抽象的,等生忍修过以后,成就了再修法忍,这个法忍是抽象的,生忍当然是修一切法都不生不灭,以这个原则来修;一切法都是因缘幻化而生,没有自体性,所以才能忍,都是虚妄的,所以忍受众生。

法忍就不忍受一个一个真正的人,或是众生,而是忍受譬如苦、乐,乃至于种种烦恼、随烦恼本身,这都是抽象的,譬如忍受贪嗔痴,苦集灭道,都能忍受;如果染法能够忍受,净法也能够忍受。染法能够忍受所以能够度脱,净法能够忍受所以能够修行,你不能忍受你就受不了,于法上能够忍受叫法忍。

无生法忍,这个是看一切法都有生有灭而忍它,再更进一步再观一切法都没有生灭而能够忍,没有生灭还是看到它有生灭相,而能忍这样情况,忍很冲突的一个情况,实际上来讲它是没有生灭,可是表面上它却现出种种的生灭以及现象,而能令人染着、烦恼,乃至于流浪生死,但这一切其实都不生不灭,得这样的忍、智慧而能够忍可得叫做无生法忍,这是大菩萨的果位。

三忍:众生缘忍跟生忍是一样,名词不一样;谛察法忍跟法忍一样,因为察法忍所以能够安受苦忍,虽然受苦但苦法不生,所以能安受苦忍。

这五忍是仁王般若波罗蜜经里面讲的:伏忍、信忍、顺忍、寂灭忍、无生忍,这个都是大菩萨的果位,这个无生忍通常在菩萨修行里面已经是非常高的。

你要知道金刚经里面讲:我五百世做忍辱仙人,忍辱仙人是什么?就是修忍行,也就是修无生法忍行,你不要把它看得太简单,这是修行最高的智慧。

就好像庄子里面讲庖丁解牛,他所说的一个寓言,庖是指厨师,丁是男人,这庖丁好像变成一个人名字,其实不是,说有一个大厨师有一把刀很利,听说那把刀已经用了三十几年,没有磨过也没有钝过。听过他一刀就把整头都分解开,皮归皮,肉归肉,骨头归骨头,但他那个刀就从来也没有用力砍一下。

庄子就去见他,然后问他你怎么能够做到?他那把刀几乎从来不磨,他就回答说:我以无间入于有间,是故游刃有余。什么意思?他那把刀几乎是说等于是没有实体的东西,但是这个牛的骨头跟骨头中间、肌肉跟骨头中间、韧带跟肌肉中间都有缝隙,我就用无形的刀进去它有形中间所以就游刃有余,就把它分解了,这个也是游刃有余典故的来源。

这个无生法忍,世尊不是被歌利王截截割截,那个无生法忍等于是游刃有余的倒过来,也就是他的身体好像是一个幻区。这个很难解释,六祖大师有人被雇了要去杀他,那人挥刀如影三次,差不多是这样。

世尊在被人截截肢解的时候,好像也是挥刀如影这样,所以他没有感受到痛苦,如果会痛的话,当然是说他的忍力已经到这个地步,是因为已经到这个地步不会感受痛苦所以才心不生嗔,如果会痛一定心会生嗔。

所以你如果经历烦恼痛苦的时候,你不觉得烦恼痛苦,所以你就不难过。譬如你如果丢掉五十万的话,你不觉得很痛所以你就不会觉得很难过,但你如果觉得很痛那就一定会难过,同样的意思。

世尊并不是痛,是因为不痛所以心不生嗔,经文没有那样讲,我是偷偷跟你们讲,为什么?因为他心里证入无生法忍,所以忍辱仙人,他不是那时候忍,是已经证悟无生法忍。


 楼主| 发表于 2020-7-25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72
成观法师讲解

刚刚讲无生法忍,它是证悟一切法不生不灭,得成于忍就称为无生法忍。因为一切法不生不灭,不见有少法生灭,会于本心的不生不灭,因此就能够成就一切事究竟坚固,达于首楞严,不生不灭。

所以不生不灭就到首楞严的道路,因为不生不灭才能究竟坚固,有生灭就不坚固,有生灭就是不坚法,不生不灭才是究竟坚固,所以才能不动,所谓不动是什么?不动就是不生不灭,顺便透露一下,那个不动明王的不动就是不生不灭。

世尊开示阿难及大众要令他们入无生不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这个师子座是一个象征,因为佛坐在讲座上,坐师子吼。

为什么师子吼?因为佛所说的法是大法,声音很大,象征象师子一样,狮子一吼,所有的百兽都吓坏了,腿都软,要跑也没力气,等着狮子去抓。同样佛一说法,他那个法的震折力很大象师子一样,百兽之王一吼,一切的邪魔外道全部都震折了、降伏了,所以叫师子吼。

有意思的是老虎跟狮子是可以相比并的,它们抓动物的方式完全不一样,老虎称为大猫,所以它抓动物之前也都是在草丛里面,跟猫一样,到了草丛的尽头,已经不能再躲了、再假装了,然后就忽然就冲出去,动物就措手不及,跑也跑不过它,就被逮住了。

狮子就不一样,老虎的狩猎是很有技巧、有谋略的,偷偷摸摸的,有一点诈,兵不厌诈。但是狮子就不一样,狮子要看到有动物在那边,它就吼一声,动物就吓破胆了,它就冲过去就逮住了,也不是拼命的冲。经里面讲只要被狮子相中的动物是绝对跑不掉的,老虎跑的快,也有谋略可是常常饿肚子。

「于师子座摩阿难顶,」摩顶是安慰他惊怖,收惊,给他收惊,因为他听了如来的无上甚深法吓坏了,就安慰安慰,免惊。

「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诸法所生就是从诸法生出来的东西,这个都是唯心所现;

「一切因果」指凡圣正报的因果、「世界」是依报、依报的世界,最大的世界就是佛世界,这个世界是指三千大千世界,最小的到「微尘」,都是「因心成体。」都是因为这个真如本心而成其体性,

也就是不管是依报还是正报,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不管是凡夫还是圣人,所有的一切因果所成的,全都是心所造成的,全都是因为有心,所以才有体。

譬如圣人得一切智,那一切智在哪里?在心体上。众生造了业到了六道,譬如到了畜生道,畜生道的八识心也是在心里面,那个业也是在心里面,所以因心成体。

「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这是指山河大地,一切世界中的山河大地等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甚至于象草木树叶、丝缕,「诘其根元,」诘就是究诘,就追问,追问它的根源「咸有体性,」都有体性,都有所依的心为它的体性。

「纵令虚空,亦有名貌,」这句话很有意思,我们说虚空是空的,但虚空有没有名?有名,空就是它的名。如果说虚空就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那就错了,因为至少它有个名,如果真的什么都没有,就连名都没有,那就完全什么都没有。

我们从逻辑学来看,什么叫名?因明学来看名是为了指称,为什么要一个名字?譬如某甲叫阿猫,因为要指称出来阿猫或阿花,这就指称。譬如这是花,花是一个名字,为了指出来而且称呼它,以后讲到花就知道指这种东西,所以名是为了指称用。

虚空就是那个东西给它一个名字,一定有一个东西,所以有名一定有物,虚空是不是一个物,虚空虽然是没有东西,可是眼睛可以看得到吧,看到空空如也的东西,就叫虚空。所以虚空虽然没有一个可触摸的实体,但是它是眼可以见的,

瑜伽师地论一开始就叙述色法、心法,色法里面十一种,又分有色无色,这种虚空是属于有见无对的色法,有见就是你可以看得见,无对就是没有质碍,无质碍的叫无对。跟我们的心是一样的,它是无对的,跟我们的心所法是一样,你用心眼可以看得到,但它是无对的,没有质碍。

「纵令虚空,亦有名貌,」这个名就是刚才讲的名,貌就是有见无对的相貌,不可触摸,不可取的这种貌,貌就是形相。

「何况清净、妙净明心,」何况是本自清净、妙净、妙明的心;「性一切心,」这个不是中文,这个是梵文,这个性是及物动词,令一切有性的意思。令...有性,赋予...有性,赋予一切有性的心,所以性一切是形容心,性一切之心,这个如果不学英文实在没办法懂,因这是西方语言。更何况能赋予一切法有性的心,「而自无体,」自己怎么会没有体呢?

因为一切法是由于心而有体,而这个心因为能够赋予一切法有个体性,自己怎么会没有体性,所以自己一定有体性。如果它自己没有体性,那么它所赋予他人的也是不会有体性的,既然它能赋予它物有体性,自己也是一定有体性的,是这样的反证,结论是故当知此心有体。

这个是大乘佛法里面第一个重要的原理,大乘最高深的佛法里面,真心有体。

大乘一切菩萨,乃至于佛,要知、要见、要证、要入的都是真心之体,这个真心之体就是佛性,就是真如本体,你入了真如本体就成佛了,这是一等重要的。

你要入真如本体之前,你要先知道这个真心是有体,有体才能进得去,没体的话你进去干什么?进去空空如也,那你还不能成佛。

你要进入本体之后证得如来藏,证得如来藏就是有东西,不是空空如也的,为什么?具一切如来性德。什么叫真如本心?具一切如来性德,如来证入了如来性德的如来藏,所以成为佛如来了,是不是一等重要的?这个虽然是才开始而已,就已经揭示了最重要的原则、原理。

在第九节真心有体上面可以画三个星星,特别重要,回去要睡觉之前先念三遍再睡,开大智慧。

[注释]

[「无生法忍」:「忍」,忍可于心而不动。此忍是一种极高之智慧成就之相。小乘修四谛之三十二缘观,成就八忍八智(八忍:苦法忍、苦类忍、集法忍、集类忍、灭法忍、灭类忍、道法忍、道类忍;八智:苦法智、苦类智、集法智、集类智、灭法智、灭类智、道法智、道类智)。]合在一起称为十六心。

[大乘则有两种三忍:一、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二、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又有五忍: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及十忍:音声忍、顺忍、无生忍、如幻忍、如焰忍、如梦忍、如响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大方广佛华严经》)。]

虽然有这么多种忍,其实意思都是差不多的。[此中之无生法忍,为以智证知一切法皆悉不生不灭,而于十法界中如实知见三界内之六凡法界、及三界外之四圣法界,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有少法灭,其一一法,皆当体如如,无有少法可得,]

《金刚经》讲「如如不动」,第一个「如」是内法如,第二个是外法如,所以称为「如如」。

什么是「如」?第一个意思是平等,第二个意思是一相;因为平等,所以一相。一相,所以无二,无二法门都是指这个。

什么是「当体法如」?因为一切法都是真如所现,当体都是如。就好像水中的有波浪、有泡沫,水中的波浪是生灭的,可它的成份水,波的本体是水;泡沫更加是生灭的,可它成为泡沫的体也是水。表示生灭就是因缘所起的幻相,是有种种相,

但是它的本体都是真如,所以才说无有少法可得。因为什么?都是真如本体,如来体入真如本体,见一切法都跟他的真如本体是一样的,所以无有少法可得,这是一点。

另外一点,譬如以功德来讲,一切功德本自具足,没有所谓真正的得到,不是本来没有而现在有,不是本无今有,本无今有就是得,就像本来没钱我去打工赚钱,现在赚到了钱,得了嘛,有所得,政府就要扣你所得税;因为无所得所以也没有人能扣你所得税。修行很好,即使得了无上菩提也是免税的。

[如是如实知见,而得成于忍,于是法中安忍不动,称为悟入无生法忍。]悟入无生法忍是什么?自心所证一切是无有生灭,可以放眼看去,表面上都有生灭,可是实在是无生灭,「性」跟「相」好像有点冲突。但「相」是幻相,「性」是真的,住于这个真相而不动,而能够忍受这个幻化,叫作「无生法忍」。

忍受这个幻化实在是没有的,看还是有,但实在是没有,能够忍受这个,所以不动;不动当下就离苦了,不动就无苦。

菩萨的解脱就是不解而解,无脱而脱;因为本不生灭故,所以这是究竟的了脱。

如果有生有死,有解有脱的话,那永远脱不完,即使你入了涅槃还是没脱,为什么?因为你没脱那个涅槃,还是有余依涅槃,还是有变异生死。所以那个生死,二死未断,分段生死跟变异生死,他是了脱了分段生死没错,但变异生死还是没有脱。

顺便讲到,现在人常常喊了生脱死,那事实上不是究竟的法,这个是比较高的究竟的法、了义的法,是不解而解,无脱而脱。《圆觉经》讲:是故菩萨修行不为法缚,不求法脱;不受法缚,所以究竟见了无缚无脱。

当然这种境界是菩萨修行的境界,一般人还是有缚有脱,还是求解脱。

佛的法就是这样,一层一层脱,脱到后来没得脱,脱光了,所以无缚无脱;如果已经脱光了,你还脱就连皮也扒下来了。

「如是如实知见,而得成于忍,于是法中安忍不动,称为悟入无生法忍。」

[「师子座」:「师子」,即狮子。]「师」与「狮」是同音通假。[这是如来说法之座,此座并非画或雕刻了狮子之像,也不是以一头真的狮子为座,而是譬喻之词,比喻如来说法无所畏,且如来所说法,一切邪魔外道皆悉恐惧慑伏,犹如狮子,为百兽之王,狮子一吼,百兽镇恐惊伏,吓得脚都软了,无法动弹。]同样的,佛一说法,一切邪魔外道,全都吓得不能再发声了,都臣伏了,心悦诚服。

[「摩阿难顶」:如来摩顶有三义:一、授记;二、安慰;三、加持。在此属于后二义。]是安慰他、加持他,[因为阿难闻妄识非心,以为自己变成无心之人,吓坏了,所以如来摩顶安慰他。

又,本经亦属密部所摄,]在大藏经里面归为密部,这个《楞严经》是属于杂密,不是纯密。[故亦有加持之义。]

密教讲「加持」,显教讲「加被」。加持是把你持起来,佛力加持挺你,加被是盖下来,意思差不多,会有这样差别。我喜欢加持,这样会越抬越高,除非如来手抬很高,气功吸上来,慢慢往上吸,这样也不错,加被就是被下来。

「加持」有两个意思,「加」是如来加,「持」是行者持,所以如来加我以善法,行者持之于心,叫「加持」。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刚刚我所说的,如来又加又持。这个「持」,譬如由佛力所持,由咒力所持,往上抬护住这个「持」。

 楼主| 发表于 2020-7-25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诸法之所以生起者,为唯一真心之所现,非有别物。]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一切凡圣正报之因与果,依报之大如一佛世界,小如一微尘,皆是因此真如本心,而得成其体性。]

[「草叶缕结」:「缕」,丝、线。「结」,草木成实(所结果实)。此谓:即使一草、一叶、一丝、一小果实。]

[「诘其根元」:「诘」,究,深究,推究。「元」,源。推究其根源。]

[「咸」:皆。]

[「纵令虚空,亦有名貌」:「名貌」,名称及相貌。]

[「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性一切心」,「性」字在此为]及物[动词,义为赋与体性;此言,能令一切法得其体性的心。

全句之义为:更何况本自清净、妙净妙明之心,能赋与一切法以体性之真心,自己本身会没有体性吗?简言之,此真心既能赋与他物体性,自己怎会没有体性?]所以一定有体性。

[义贯]

[「尔时世尊」即将「开示阿难及诸」与会「大众,欲令」其「心」皆悟「入无生法忍」。

于是世尊便「于师子座」上「摩阿难」之「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一切「诸法」之「所」从「生」者,乃由「唯心所现」,依心而起:「一切」凡圣正报之染净「因果」,以及依报,其大者如一佛「世界」、小如一「微尘」,皆是「因」此真如本「心」而得「成」其「体」性,

「阿难,若诸世界」中「一切所有」山河大地等无情器世间,「其中乃至」一「草」一「叶」一「缕」一「结」等森罗之万象,究「诘其根元,咸」各「有体性,纵令虚空」,即使空无,「亦有」其「名」称相「貌」,

更「何况」本自「清净、妙净」妙「明」之「心」,能将体「性」赋与「一切」万物之「心」,反「而自」身会「无体」性?]

[诠论]

[这一段经文显示「真心有体」,非常重要,尤其是它也廓清了一般很普遍的误解:以为心既无形无相,便是什么都没有。]

心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的话,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你们有没有看过莎士比亚的《李尔王》(King Lear)?有一天,李尔王想把自己的国土分给自己的三个女儿,他最喜欢第三个小女儿,他最疼爱的。他先问两个已经结婚的女儿:「你认为寡人怎么样?你有什么跟我说的吗?」大女儿跟二女儿都称赞,奉迎拍马。最后问自己最疼爱的女儿(老幺),也希望得到很高的赞扬,因为这个是她最疼的,更应该赞扬父亲才对。

小女儿很直,我觉得有点笨,她说:「Nothing.」(什么都没有。)因为她看不惯两个姐姐吹拍,她知道她们的心不是很向着她父亲。她父亲就讲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就闇合的佛法,意思不一样:「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既然是没有东西,它就不会生出任何东西。你既然对我的称赞是「什么都没有」,我也不会给你任何的东西,分割国土的时候就一点财产也没有给这个女儿,老糊涂了。

如果自心无体的话,因无体,果一定无体;因心,它赋给其他的东西有某种体性。如果这个心本身是无体性的话,它所赋予的当然也是无体性。这是我用「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套用一下。因为心是无相,大家都这么说,

事实上心是无相吗?就看你讲什么心!心所有法是有相的,不是无相;八识心也都是有相的,只有真如本心是无相的。但真如本心是无相,能生一切相,一切相心、心所有法全都由它而生。

心既然无形无相,便什么都没有,那就错了。从《楞严经》、唯识学来看,心不是无相,妄心不是无相,真心不是无体。妄心有相,但是无真体;真心无相,但是有真体。

我们为什么会生死痛苦?都是因为这个相,我们都是在相上受苦,因为我们见相、贪相、着相,所以相上受苦;我们如果能够离相、不着相、不贪相,就不受苦了。

可是我们见相、贪相、着相,但都不知道自己是在见相、贪相、着相,我们见相不见性。所以我们心中只有相,只有一切相,依着这些相而转。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7-27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73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诠论]

[这一段经文显示「真心有体」,非常重要,尤其是它也廓清了一般很普遍的误解:以为心既无形无相,便是什么都没有。]因为一般我们显教里面、通教里面讲心是无相的,但说心是无形无相,很多人就误解以为是什么都没有,但这个是错误的。

这个真心有体是非常的重要。为什么?因为它是一切佛究竟了义的核心,就好像原子的原子核一样。是一佛乘的根本,因为真心有体,真心就是真如本心,它是有体的,所以它是一佛乘的根本。

因为有真如本体,才能成就一佛乘,成就无上佛乘,也是一切菩萨成佛之所依,佛佛相承,师师相授的正法眼藏,也是人天眼目,众生的慧命,所以不是什么都没有,心体是一定有的;

如果没有心体,就这么说谁能成佛?第二个阿罗汉怎么入涅槃?当然是以心体入涅槃。乃至于你得种种禅定三昧,依什么得禅定三昧,当然是依这个心体,所以真心是一定有体的。

讲心无形的时候,以前所说的,这是佛的教法的阶段性。为什么讲心是无形的?因为要破斥众生迷惑,认为心是有形的,执心为有,就贪着这个心,因此就没有办法解脱,所以先说无或是空破有,然后说空破有,接着再说空亦空,再破这个空;空破了以后,返本还源变成一切皆有,这是最后的,因为清净以后,才讲一切皆有、一切皆真。一开始讲一切皆是虚妄,然后虚妄都去掉以后,最后再返为一切皆真,变成一真法界。

回头讲,我说:境本无差,依分别有。境本来没有什么空有的问题,也没有善恶的问题,外境本来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没有善恶染净等等,它本身是中性的,但是因为众生的种种分别而有赋予(attribute to)这个外境种种的性质,这个性质不是外物本身具有、本来具有的,而我们依我们的分别或是妄想,而加之于(impose on)它的,可以说我们赋予某样东西,某种性质,那个性质是我们给它,不是本来就有。「加之于」就很明显,我们强加给它。

一切物本来是那样子的存在,你不管是空也好、有也好、染也好、净也好,它就是存在,但是因为我们种种的虚妄分别贪着,分别的原因就是为了贪着,分别以后开始贪着,本来是有贪爱,但是因为贪爱而起分别,分别以后再起贪着,更进一步。

佛为了要破贪爱、分别、取着,这三个这种心理过程,解放这三种心,所以讲「空」,然后讲空亦空,就是「空空」;最后讲空空,接着就「不空」。

佛也懂代数,负负得正;「有→空→空空→不空」,为了破「有」讲「空」,讲「空」以后,众生又贪着「空」,「有」破了就贪着「空」,就讲「空空」,空亦空,连这个「空」也不贪。最后就可以讲真实实相,就是「不空」,这个「不空」也不等于「有」;讲「有」,就会有令人贪着的问题存在。

譬如这个是众生颠倒认一切为实在,佛说一切皆是虚妄;虚妄亦复虚妄,所以连那个虚妄也不贪着了;因为你讲了虚妄以后,他就会贪着「一切法皆是虚妄」这个概念。然后妄妄就得不妄,所以就一切皆真。

佛的法是这样,一层一层的破,一层一层的剥。剥到后来就什么都没得剥了,剥什么?剥众生一切的妄想,众生的妄想是很多层次的。这个讲来容易,但都是很高的。

那我就讲了,空这个法是对治法门,为什么是对治法门?最简单的一句话《大般若经》里面讲空有「十八空」,这「十八空」里面最后空就是「第一义谛空」;

如果这个是真的法的话,究竟的法,不是对治的法,就是只有一个,所谓「不二法门」。譬如「真如」,真如就真如,没有说多少个真如,它就是究竟的。

但是「空」有很多种,为什么它那么多种?就好像药一样,「空」是一贴药,但是因为病的不同,所以里面的成份有加有减,有种种的分别,治种种的「有」病,贪着「有」的病,所以才有十八种空。

既然有多种,那就不是一种,不是「无二」(就是「有二」),「有二」就不是究竟,「有二」很多,那个就不是究竟是对治的。

佛讲我们众生心都是虚妄,讲到最后大乘心就变成真心。你看,有一点点矛盾或迷惑,不会,这是层次的问题。

[如来在破斥六识虚妄后,于此开示:「真心是有体的。」很多禅和子,见诸佛祖师开示说:「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无有方圆,青黄赤白」等,便以为心是「无体」的——对浅智之人,以无智眼,不得亲见自心之「本体」,故如来一时之权教曰:「是心无相」。]这个心是无相的。般若经讲「入无相门」,你也先必须入无相门,破一切有相的贪着,先得解脱再说。


[然以本经实法了义之教而言,此心虽「无一般之形相」,然非都无体性;若全无体性者,则便成什么都没有,此心岂不断灭?]不要等将来再断灭,当下就断灭,因为什么都没有。如果这个心什么都没有,它如何运作?它一定有功用,有「体、相、用」,有「体」才能够有「用」,所以确定它是有体的。

[所以末法时期,不解「真心有体」,而参惮、]宗门[习教]教下[者,往往有堕入断灭之倾向,以执断灭故,便空喊「什么都空」,因此「什么都无所谓」,因此他便「随缘度日」,什么都不爱作,或侈谈「以尘劳为佛事」,而大搞世间法,日日往外驰求,于五欲六尘、世间名利事业中讨活计,妄称大乘,于是落入无因果邪见之行,因此坏法、自坏、坏他。]

末法时期,佛法之所以大量的俗化,而堕为各种「相似佛法」,就是因为佛弟子对于如来的正法没有信心,没有了解。

什么是如来的正法?简单可以分两种:第一种是解脱法,第二个是菩提法,这是如来正法。如来正法,简单撮要讲就这两种;除了这两种以外,那就不是如来的正法。

什么是解脱法?换句话讲二乘法门,二乘法是为了求解脱的,所以要解脱生死轮回,所以是解脱法。菩提法是大乘法,为了要求菩提成佛的,所以这可以说是小乘法和大乘法。小乘法、大乘法,因为太笼统,所以不是很明了。

小乘法的目的是什么?求解脱。大乘法的目的是什么?求菩提。除了求解脱跟求菩提的法以外,其他都不是佛的正法。

佛讲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令众生根器小的得解脱,根器大的得菩提成佛,能够度无量众生;就是这两个目的而已,此外都不是佛真正的目的。

因为末法时期的弟子对佛的正法不了解,也就没有信心。对甚深微妙法就更加不知不解了,可是你要晓得,解脱法跟菩提法都是甚深微妙、很深的,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乃至小乘的也是一样。

譬如四谛、八道,四谛观、八缘三十二行,这是很深的东西;修四念处的别相观、总相观,入四谛义,这都很深,现在人一来心不那么清净,二来智慧也比较差,所以根本没办法学这些东西,所以不了解,不知道它的好处,大乘的更加也不知道,都知道它一些皮毛。所以对于甚深微妙法的智慧不知不解,才会造成,令一些浅智之人大肆宣扬「相似佛法」,因此就让佛法俗化了,这就是原因。

所以众生如果能够知解如来的甚深智慧微妙法门,便会对只求世间福报的「相似佛法」弃如敝履,绝对不会再去贪爱、追求这种世俗、世业,而与大乘相混滥,所以这个「真心有体」是非常的甚深微妙,象这种深法让众生多多接触、多多理解,这个种种末法的乱相、「相似佛法」所造成的破坏佛法、坏法的灾害,就会减到最低了。

[是故须知:「诸法如幻,真心不幻」,]这句话记起来,「诸法如幻,真心不幻」,这个也跟唯识有关系,因为一切都是心识之所变现,变现就是幻。

[又,「六识虚妄,真心不妄」,]其实六识不一定是虚妄,他如果做虚妄分别的时候是虚妄,做善分别的时候就不虚妄,是不是?因为第六意识可以做善恶的种种分别。[若得如是信解受持,乃得入于如来无上正真之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7-27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节  妄识无体]

这一段很深,对于修禅观很重要!你要真的懂了这一段,你必须要有一点点禅坐的体验。

[经文]

【「若汝执悋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若汝执悋」,这个「执」是坚执,「悋」就是悋惜,就是「不舍」的意思。你如果坚执悋惜不舍,你坚持说能够分别的能觉能观之心。「分别」是依于六识的分别,「觉观」是禅学也是法相学的一个专有名词,「觉观」是旧译,在玄奘大师翻译之前,全翻译成「觉观」,等玄奘大师翻译的时候翻成「寻伺」,佛学名词又有一套叫新译的名词,后来的唯识学都把「觉观」翻成「寻伺」,「寻伺」就比较好解,「觉观」就比较笼统一点。什么叫作「寻」?用「寻」字比较容易了解,新的翻译比较好。「寻」就是寻寻觅觅,去找寻。你在静坐的时候,坐在那边,这颗心攀缘,然后到处去找,到处驰荡、驰骋的性叫作「寻」。在《成唯识论》里面讲「寻」的作用就是「令心不安住」。因为你静坐要令心安静下来,但「寻心所有法」就驱使这个心跑来跑去,躁动不定,去找东西,就好像凡夫寻找刺激、寻找快乐。修行人因为习气的关系,虽然人坐在那里,但是心还是在找,真正在找什么,他自己也搞不清楚,那个心就是跑来跑去,名之为「寻」。这是指静坐的时候的境界,坐在那边心静下来,静下来以后还没得定之前,它还有动向,还没完完全全静止,心还是会跑,跑了干什么?去找东西,「寻」;换句话讲,还会攀缘。「寻」就是攀缘。缘什么?不一定,缘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种种的法。如果以禅宗的话来讲,就是打妄想,还是会打妄想,但那妄想不是很严重,不是乱七八糟,不是很乱散乱的境界。心已经初定,还没有正式得定,还会起一些动相,还会打妄想、攀缘。那你再继续修,不管你修止观法门或种种法门,再让心更加静下来以后,这个往外攀缘的心比较收摄,可是这个心还不是没有完全静下来,它虽然没有往外跑,但它在做一个动作,就变成伺察,守株待兔,它坐在那边等;它在等,就好像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伺察,等待有什么事情发生。「伺」,等待。虽然没有跑出去找,但是在守株待兔。「寻」,主动去追求,惭惭静下来以后,没有主动追求;现在被动的、消极的坐在树下等「兔子」,「兔子」来了就抓,没来就算了,但是那个眼睛是滴溜溜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等待「兔子」来临。那个心还是在动,微细的在动,就是「伺」。「寻」,这是心粗动,所谓的粗已经不是我们散乱那种粗,比较稍微细致一点的粗。心粗动相名「寻」,心细动相名为「伺」。我们那种「散乱」叫什么?野马奔腾的心相。你如果坚持的不舍,依第六意识所起的分别而起的「寻伺」,这个「寻伺」的作用,「觉观」就是「寻伺」的作用所了之性,所了别觉知的性。什么性?根、尘和合之性。你如果执着悋惜不舍这个能够分别、能觉能观、有寻有伺之心,所能了知根尘和合的性,「必为心者」,一定(必定)是你的心的话。所以这个已经不是在讲平常生活,而是在讲坐禅、静坐、修行的时候,这就是你在静坐观心的时候,你还是坚执说,你坐在那边,你的心不管是粗动、细动,粗动、细动是因为有缘尘,攀缘尘相,攀缘尘相就会了知那个尘相的性质;了知那个尘相的性质以后,你认为那就是你的心性的话。


 楼主| 发表于 2020-7-27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74
成观法师讲解

    散乱心是波浪形的,这样还不够;「寻」差不多是波动,「伺」的波动就小,「定」就是一点点波,定也不是都没有动,没有动就死掉了。再讲这一句话,你如果坚执悋惜不舍,你依于六识,你的心起一个「觉」或是「观」,也就是「寻」或「伺」,然后缘取尘境;缘取尘境以后,你赋予它一个「性」,就是你分别赋予它一个「性」,但你却把它认为是你所了知性;因为那个物体的「性」,不是它本来有的,所以是你给它的。我们所谓的「性」是什么?就是性质,或是功能、价值,这三个都有。我们把一样东西,我们认知它的性质,事实上不是这样,不是我们认知它的性质,那个性质好像它本来有的,不是。而我们攫取、分别、然后赋予它性质,然后再说它有这样的性质,所以这是一个「栽脏」的动作。它本来没有这个性质,我们给它一个性质以后,然后又说「这是它本来的性质」,这是「栽脏」的;是自己分别以后,栽脏给它,说它有这样的「性」。这个也是「外太空」来的资讯。「所了知性」,你看你的「分别觉观所了知性」,本来是了知这个「性」是外物之性,可是我们众生心颠倒,本来是外面的,反过来认为说:「这是我的心性,我心里面起这样的性质。」执外性以为自性,所以「了知性必为心者」。这个「性」就是根尘和合的性,是你的心性的话,你觉得我为什么能够分别了知外物之性,那就是因为我的心,我的心能够起这样的作用;你如果认为那就是你的心的话,佛就说:「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你这个心,应该能够离开一切,应该能够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而别有全性,而别有独立完全自性。意思是什么?你的心如果有自性的话,佛说你如果这个心能够分别外物的性——色、香、味、触等等,你这个心确实能够分别,不应该说只有在有外物、你在分别外物的时候,那个心才有用,才有性质、才有作用,而是应该没有外物在外面互相作用的时候,你这个心也是会有作用的,它有保持它作用的自性。意思就是,我们这个心是根尘和合,会产生心识相状,那个是根尘和合之性,所以那个是因缘和合的性,不是心本来的自性;如果心是本来自性的话,应该是离于因缘和合、根尘和合应该有它的自性,这样懂吧!

举一个例子,假如一个人有爱心的话,不一定说他有一个能爱的对象,他真正产生对他的爱意,表达他的爱心,这个才说他真正有爱心,这个爱并不一定说是男女的爱。而是他即使没有对象的时候,他心里面也是充满着慈爱。如果必须要有一个对象,才能说他是有爱心的人,这个爱心就不是真正的爱心,这是依于对象所起的分别的心。佛的意思就是这样。所以,你那个心的自性如果是本来就有自性,不一定要有外尘,你跟它交接的时候产生作用、分别觉观那个时候才说「我有心」,而且甚至于你如果真正能够观心,能够觉知你自心的话,不应该是跟外物根尘并接产生作用才觉知自己有心、才觉知自己的心,而是即使它静静的时候,你也能够觉知它的自性,这个才是真正你的心。如果必须依靠外物产生,那只是一种作用而已;你的心的作用,而不是心的本体。你是要觉知你的心的本体的性质,而不是要觉知心跟外物交接产生作用的那个作用,那个称为你的心的用。现在你要知道你心的体,而不是要觉知你心的用,因为用有千般,而且有实有虚,有实在的、有虚妄的,但它的本体一定是真,所以你要觉知它的本体,而不是要觉知它的作用。所以应该离诸一切色、香、味、触,「别」就是「独立」,它有一个独立完全的自性,这样是你的心性。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如汝今者」,就好像你当前(现在)你在听我说法,「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这个是因为能听的心,此能听之心,则因所听的声而有分别之性。佛就把这个道理说绝了,不是你去听人家唱歌或是什么,而你即使听我说法、听佛说法,这还是因为外尘的声音而产生分别的作用,更何况是听世间的一切音声等等,所以连这个都是因为外尘所产生的作用,还不是本心本体,你所见到的这个能够听闻的,还是外尘的关系;即使那个外尘是佛的音声,也还是外尘,而不是你的本体。外尘就是佛音,你听了佛音而产生分别,这样也是因为对外尘的分别作用,所以是「心用」而不是「心体」。「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纵使你灭掉前五识的见、闻、觉、知,见是眼,闻是耳,觉是鼻、舌、身,所以是前五识。知是意识、意根,意识以及它的「同时意识」,「内守幽闲」。非常寂静的境界叫「幽闲」。「幽」就是幽静,「闲」就是闲暇,闲暇就无事,无事就是没有尘影生起,没有扰攘的事情。这就是一个很深的禅坐的境界,所以必须有这样的体验和知识才能了解。这是小乘的修法,小乘人或是甚至有些外道也是这样,就是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把它压服了;压服了以后,然后「内守幽闲」,心里面守着一片幽闲;因为压服了以后,就不再起现行的功用;不再起现行了,所以心中就很闲暇,不忙碌了。「幽」就是幽静、幽深、闲暇那种境界,这就是「小乘沈空」的境界。「小乘沈空」就是在那个「定」中一片空寂的境界,沈在里面,守着那一片沈寂幽闲的心境。纵使你可以用你的定力而压服一切前五识的见闻觉、以及第六意识的知,跟它的「同时意识」,而令心就不太有大的动向而内守幽闲,不缘外五尘境界。「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即使是这样,这种境界仍然是「法尘分别影事」,意识或是「定中独头」对法尘所作的分别尘影之事。你修习禅定,心已经寂止下来,前五根五识对于色声香味触的五尘已经不攀缘了,所以这个尘的缘就断掉了,你这个心就寂止了;寂止以后,就没有攀缘的动作,所以心寂止以后,就没有前尘;但是这个时候,意识还是在动作的,意识就会起法尘。这个时候,你认为你的这个眼耳鼻舌身对于五尘,这些都已经过去了,都没有了,一切都很寂静了。佛说:「这种寂静的状态,还是意识所起的法尘分别影事。」虽然是静,但静也是一种动,静是没有动作的动,很厉害,佛法是这样讲的。无声也是一种声,无声之声,所以无声不是就完全没有声,而是无声之声,所以无尘还是尘,无尘是没有五尘,但是有法尘;你认为五尘不动了,事实上是法尘在动。你是在用意识分别心,去分别前五尘没有动;因为你看它没有动,那是一种影事,没有动的影事,厉害。这个就是「定中独头意识」去分别心中一片寂静之相认为它是寂静,事实上它不是真正的寂静,它还是一种分别,只是这种分别比较微细,凡夫不了,以为它就是静,事实上没有静。话说回来了,二乘人认为得涅槃;以佛来看,他所谓的涅槃非涅槃。自己以为是涅槃,因为见一切都寂灭,这个一切寂灭非寂灭。如果这样说,如果一切真的都寂灭了,那么他就连寂灭的想法也不会有了,这才是真正的寂灭。如果你觉得「我寂灭、我涅槃」,那就不是真正的、完完全全的涅槃,所以叫「有余依涅槃」,你还有涅槃这一念,还有涅槃这个想,还有涅槃这个受,你受涅槃;还有涅槃这个入,你入涅槃,所以没有真正入涅槃;寂灭也是一样。再往前推,比较低层次的,你觉得你心很平静、很静,一切都很寂止、幽闲,认为前五识都不现形了,不动了,事实上你认为是完全的寂静了,可是那个还是你的法尘的分别影事,「独头意识」的法尘,不是「现行意识」,是「定中独头意识」。我们平常生活是「现行意识」或是「五俱意识」,对现前的五尘起作用,那个时候要分别,还需要意识,这个意识叫「五俱意识」;跟前五识俱起的意识,叫「五俱意识」,也叫「现行意识」。如果你前五识都不动了,还是有分别的作用,那个分别作用就是法尘的分别作用,是「定中独头意识」所起的作用。什么叫「定中独头」?定中因为前五识不起现行,意识因为独立作业。怎么独立作业?自己制造现前境界,然后再自己攀缘,自己再分别它。自己制造,自己发售,内销的,自己是厂商,也是客户;自己制造,卖给自己,这叫「独头意识作用」,而且它一切都自己包办了。纵使你在定中你的前五识见闻觉知,乃至第六意识都不起现行了,你的心很安静,你认为你看到自己自心的本体,因为一切虚妄的外相都寂灭了,所以你以为你就回到你自心的本体,看到自心的本体。佛说事实上不对,你还没看到你自心本体,你那个时候你第六意识,你的「独头意识」还制造很多的法尘让自己来消受,所以你看到的还不是自心的本体,还是自心的「独头意识」所起的作用,分别自己制造的一些尘埃,六尘的那个作用。所以还是看到自心的妄相,不是真相本体,还是妄相,所以叫「分别影事」。为什么是影事?因为它不是实在的,好像影子一样。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这里就讲得清楚了,「我非敕汝执为非心」,「敕」就是强迫、命令、教敕,我并不是强迫要求你一定要执你刚才所讲的缘尘分别之心不是你的心,因为你看到的,其实是看到你心的妄相,不是妄心,是不一样;事实上是没有妄心的,妄心是简单、方便说,是心的妄相,你所看到的是心的妄相,是因为缘尘而分别的作用,妄相。我也不是强迫你一定要说那个不是你的心,你如果一定要执着那个就是你的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我们退一步讲,但是你在心中好好微细揣摩、推敲一下(不过你如果在你的心中微细的去揣摩、推敲,揣摩下面这件事),「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如果你这个心是离开现前的六尘,离于前尘(就是前五尘),还能够有能分别之体性,「即真汝心」,那就是你的真心。心向外物攀缘(reach out),一定要回来,缘了为什么?缘了为了取,缘取,回馈(feed back),其实这个就是心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interreaction),事实上说是相互作用,还是方便说;其实都是心自己一厢情愿,缘→取,说心被物污染都没有那回事,是自己染污自己的心。这个相互的作用,事实上是单一的作用,一厢情愿作用,我们方便说是相互作用。心因为攀取外物的关系,所以产生了一些分别的作用,这样就有分别作用。佛就是说,那个分别作用不是你的心性,也不是你心的性质或是真正的东西,它只是心的功能而已,不是本体,你要追寻的不是这个东西(心的作用),而是本体。什么是本体?要独立,不受任何外物的影响,或是影响任何外物;这样情况下,那是你的本心,你的真心。

【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反过来说,假如你这个心,因为这样与外物交接的关系,所以你看到它的作用功能,因此你看到说是你的心,事实上是你的心能,而不是你的心体。反过来说,如果你这个心在没有外物交接的情况下,你所看到的就没有自体,就什么都没有,空空荡荡的,那个是怎么回事?不是说你这个心真正没有自体,而是因为你没有看到它的作用,所以你认为它没有体性。你所看到还是表面上,你看到有相互交接作用的时候,你认为有体;你看到因为没有前尘存在的关系,没有交接作用,所以你就认为你的心无体。你的心如果是离外尘而这个心就无体的话,这个还是表示你的那个前尘的分别影事;也就是现在没有影事可以分别,然后你看到没有体。

 楼主| 发表于 2020-7-27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尘」就尘影,「尘影」是不能够常住不变的。「若变灭时,」这个心所托的尘影若变灭时,这个心就变成龟毛兔角一样,子虚乌有的意思。这个外尘不是常住不变的,现在外尘现前你就有作用,外尘如果已灭掉了以后,这个心就没有作用,你就认为这个心好像什么都没有,像龟毛兔角一样,子虚乌有的意思,没有东西一样。如果是真的这样子的话,有外境就有心,没有外境就没有心,可是外境会灭,外境灭了你的心也灭了。「则汝法身同于断灭。」这样的话,你的法身(你的真心)就会随着外尘而断灭。「同于」就是跟着的意思,跟着断灭。如果是这样的话,「其谁修证无生法忍」?谁能修证无生法忍、无上菩提?所以不应当说心是依靠尘的生灭而有无。如果没有外尘,你就没有心了,必须要依外尘而存在;没有外尘,你的心就不存在了,那怎么样修证无生法忍?为什么?无生法忍是见一切法无生,不但是尘无生,一切心相也是无生的,那么谁来修证这个无生法忍,因为无心怎么修证?意思是这样。「龟毛兔角」,就表示没那么回事。「子虚乌有」的典故,司马相如是汉朝的大赋家,他写了一首《子虚赋》,其实是是讲道理、讲预言的。这里说,有一位很有道德的人叫「子虚」,还有一个叫「乌有」,后人叫「子虚乌有」。有关「龟毛兔角」,在《楞伽经》里面讲的有一点点不一样,有一点辩证,说龟无毛,既然龟无毛还讲龟毛,多此一举的意思。兔无角而言兔无角,所以也是多此一举;既然龟无毛就不要再讲龟无毛,既然知道兔无角就不要再讲兔无角了,更何况再讲龟毛、兔角?就是妄上加妄。龟毛就是讲妄上加妄,不只是妄而已;兔无角,兔本来就无角,你为什么要想到兔无角,还要把它讲出来,所以是妄上加妄,然后还想兔角,就再加妄,就三层的妄。

[注释]

[「执恡」:「恡」,同悋,悋惜,不肯舍之义。]我们说一个人很吝啬,就是有东西不肯给人家,给人家就是舍,不肯舍就是悋。

[「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分别」,即六识之作用。「觉」,粗心之缘虑,]攀缘跟思虑,攀缘是往外,思虑是在内,所以是两件事。所以佛法很微妙,微妙得了不得,要有相当的智慧,才能看这部经。这很无可奈何,就是因为没有智慧,想要求智慧;可是没有智慧,连这部经也看不懂,那不是完蛋了,死定了。粗心的缘虑[称为觉。「观」,细心之静住,称为观。]坐在那边两个眼睛看,讲个笑话「双眼亮晶晶,身体病得不得了」,观就是这意思。[「觉观」,又译为「寻伺」。]玄奘大师译为「寻伺」以后,后来人都管它叫「寻伺」。[觉与观换言之,即是心之粗与细的动相(行相)。「所了知性」,所能了别觉知之性。此句言,彼由六识之分别而起之觉观,所能了别觉知之性。]

[「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离」,即于根境不和合时,亦即六尘不现前之时。「色香味触」,以此四尘代表六尘,声尘与法尘亦包括在其中。「事业」,业即作业、造作之义。诸尘之事业即为诸尘于心中投射其影像,令心攀缘、执取、分别见闻觉知、而起爱憎等等,皆称为此心依于诸尘所造作之事业。「全性」,独立完全之自性。此句义言,如果此心是真心的话,则此心应该即使在不依六尘造诸见闻觉知分别爱憎等事业的时候,依然有自己独立完全的自性,而不是说一定要有六尘现前,它才能显现其自性,若无六尘现前,它便没有自性可得,这样一来,它的自性就完全在于六尘,依六尘的有无而存殁,因此,它的自性便根本就是依尘而起的依他起性,且既是依尘而有无,它的自性也变成是尘性,而非自心本具、昂然独立之性。]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灭」,离灭(由远离而息灭),或压伏。「见闻觉知」,指前五识及第六识之同时意识,简言之,即一般之前六识:「见」指眼识,「闻」指耳、鼻二识,「觉」,指身识,「知」,指舌、意二识。「幽闲」,寂静之相。此言,纵使你因离去或压伏了六尘于心所起的六识见、闻、觉、知等作用,令不起现行,而达到一种寂静的境界,于是你便在自心中守着这一片寂静之境,而以为你是守着自心的法性。]

[「犹为法尘分别影事」:「犹」,仍然。「影事」,尘影之事。承前,这种寂静之境,仍然不是你的真心之本相,仍然是定中之第六意识依于寂静的法尘,所作的分别之尘影之事。]依于寂静的法尘,这个是重要的。寂静的法尘,你可以这样看,看电影一直都有影像、有声音,它若忽然都没有动,寂静了,什么形相都没有的时候,那个时候是不是也是一个画面?对,就是这个意思。你「内守幽闲」寂静之相,也是内心的一个心相;那个心相当然是自心分别所起,所以还是一种分别,是你自心分别的东西,而不是你的心性。你把你所作的分别而得到那个结果,强迫中奖,当作是心本身的性,不是,还是你分别的性。[因为依佛法,寂静也是一种尘,称为「静尘」:有声音的尘叫声尘,而与之相反,无声音的也是一种尘,叫静尘。又,静尘不只是指没有「音声相」,乃至没有「动相」的也叫静尘。]有声音叫「声尘」,没有声音是静的,是「静尘」;没有声音叫「静尘」。动的时候叫「动尘」,不动的时候叫「静尘」,所以静有两个意思,声音跟动作。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8-1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75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顺便跟你们讲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我今天准备整个这一段的解说,我讲了你不要笑,我自己都很感动。感动什么?奇怪这谁注的,这么详细。这真是佛力加持,他怎么会想到这些?不可思议,而这种感动我常常有,我准备的时候常常,这个法师太令人感动了,想这个样子的时候,都觉得那个注经的法师不是我,搞不好快精神分裂了。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敕」就教敕。什么叫「教敕」?这个「敕」,原来叫皇上的圣旨。因为佛是法王,等于王一样,所以他所说的话就是「教敕」。「教敕」,只要是国王下的命令,你不能不听,所以就强迫、强制(coerce)的意思,就强制你一定要这样做。我们法令上有一个强制执行法,那个就是法庭下令,非得这样做,叫强制执行法。这里就是说,[我并不是要强迫、命令你一定要坚执这不是你的心。]我不是要强制你、命令你一定要把你那个心、一定要说你所执的不是真的你的心。意思就是,我要讲道理给你听,让你了解了以后,你自动说:「啊,这不是我的心。」而不是我命令你:「阿难,那个不是你的心。」所以你不应该那样想,不是这样子,而是「我开示那个道理给你听」,以下就是开示。佛就是讲道理,佛有戒律,戒律里面也有道理,戒律里面道理都说得少,要自己去体会,一般都不讲;戒律就是应这么做,不应这么做,就这样子没有道理,道理就是不应做的都是恶,所以应该断。戒律里面道理都说的少,要自己去体会,一般都不讲,戒律就是应这么做,不应这么做,就这样子没有道理,道理就是不应做的都是恶,所以应该断。事情很多,道理很简单,为什么?因为这个是善,而且是威仪,所以应该这么做,道理很少。但是其实戒律里面也有很多微细的道理,只是一般都不去体会,也不去说它,不过我常常都有特别的体会,希望以后有机会注戒律,因为懂那个道理持起来就比较容易,持起来比较心甘情愿。教敕就命令,就外加的,持起来就比较辛苦,没有定力的人就很容易犯,犯就是犯一些小的毛病,大过不犯,小过就不断,因为没有懂得那个道理的关系,懂得道理你心甘情愿就很容易把它持清净,所以理解、理知在佛法里面非常重要,我讲过,我们佛法是知性的(cogitative、cogitation),而不是感性的(affective、affection)。从学术上来看,一切的学问学术分作知性跟感性。最明显的分别,所有科学的东西:物理、化学、生物、乃至于电脑,都是知性的,也就是跟感情没有关系。像文学、艺术、音乐、宗教,以大区分来讲这些都是感性的;哲学就跨两地,涵盖就两个都有。哲学家没有办法撇掉个人的感情色彩来讲他的哲学,他的哲学道理都含着他个人的感情的色彩。东西方哲学家都是一样。感情是可以传染的,我有什么感情传达给你,就染你传染,这跟传染病的意思类似,譬如打哈欠也传染,一个人在讲经会上打哈欠,大家都跟着打。所以感性是可以传染,但知性是不能传染的,知性是可以传授,所以我们佛法是重知性而不是重感性。为什么?众生不得解脱都是因为感情,都是感情多,理智少,没有什么智慧。顺便讲一个笑话,我以前很要好一个青梅竹马的朋友,他自已自称说:「我感情非常丰富。」可是因为我是他的老朋友,我知道这个人是很冷、很自私,这样的一个人。可是他却认为他自己感情丰富,后来学佛以后,确定众生都是感情丰富的,没有感情少的,差别在哪里?就是会不会表达而已,表达的多少而已。为什么?因为众生这个心整个都是情,相对的意思是什么?多情无智,或是无知,所以众生都是为情所牵,为情所恼,为情所扰,为情所缠,智慧都被感情蒙蔽了,所以众生尽其一辈子几十年都是在用感情生活,很少用理智生活,很少很少;如果有一点点理智,那个都是自我中心的理智,那个还是感情。第七识它的自我中心,那些「我、爱、见、慢」,那个把它综合讲起来就是一个「情」字,「情执」。它的特色就是「情」。那个「情」不是对别人的情,是对自己的情,深爱自己。所以看一切事情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英文说「站在自己的鞋子里面看事情」,所以永远看到只是自己的我相,只是自己的利益。

我们说超越,现在人说跳脱,要跳脱到这个感性或自我,自我的迷执就是感性。说穿了,什么音乐、艺术、文学?就是那个作家、作曲家、音乐家自我迷执的呈现!对不起,面前如果有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多包涵!如果你呈现得很好,就是很好的作品。如果把它写的很凄惨,或是缠绵悱恻,感人甚深,绕梁三日,迎怀不去,荡气回肠,这个都是文学、音乐、艺术的境界,这个都是用他自己的感情来感染你;用种种他的方便,文学家就是用文字,音乐家就是用音符跟乐器,雕刻家就是用素材跟刻刀,艺术家就是用画笔跟纸,试图用他的色声香味触,弄成一个作品,影响你的感情;如果他能影响你的感情,打动你的心扉,那就是成功的作品。这就是所谓的美学(aesthetics),美学不只是讲美,所有的文学、艺术、音乐、雕刻、绘画,这些全都是美学所涵盖、处理的范围,美学是哲学的一部分;说穿了就一句话,作家说:「我要影响你,我要感染你。」那就看他的手段了。

我们佛法不是用感染的,不是用这样打动你的感情,不是诉诸感情,而是诉诸理智;因为众生之所以轮回生死不得解脱,都是因为感情。可是很抱歉,这个感情主体不是对别人,是对自己,是爱自己;所以第七识的我执中心,第一个就是「我爱」,「我爱」产生「我贪」、「我见」、「我慢」,是「爱自己」为第一优先,为绝对优先,然后再扩充到旁边的,相关的,那个就是从「我」拓宽以后变成「我所」,「我所」是什么?自我的延伸、扩充、膨胀的影像。众生第一个先爱我自己,第二个爱我所,我的家庭、先生、儿子,这个我的,只要是我的,我的房子、我的爱车,当然也可以把刚才的改一改,我的爱妻、我的爱夫、我的爱子,都是我的。可是你不要太高兴,他如果说「你是我的爱妻」,你不要太高兴,那是因为是「我的」的关系,所以「我爱你」,他所爱的还是自己。你那个妻这个体是附属于我,所以我顺便也爱一爱,不是真正爱你,事实上他是自己爱自已的延伸、扩充、膨胀的影像,自我影像的。我这样讲了,你们回去不要闹离婚,说:「老公,原来你不是真正爱我,是爱你自己。」可是这个实相是这样子,所以先生爱太太是爱自己的影像;如果这个影像越接近自己的形象,他就越爱。为什么?我们把它说成情投意合,志趣相投,美妙的词句,给它合理化,乃至说「另外一个自我」,英文也说「我的另一半」,意思是这样,所以真正爱的是爱自我。你不要说「我们夫妇很美满」,那个都是昏了头,都以为「他在爱我」,不是,而是他在爱自我的影像;如果「另外一个自我」不是很想象,甚至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他就觉得我们志趣不相合,乃至于严重的就要分开,就是这样。因为追求到了,看到后来认识了以后,跟我的影像拿来镜子一对不一样。由于误会而结合,由于了解而分手,那全都是愚痴,因为普天之下几十亿人没有任何一个是复制的,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不一样的部分是或多或少。两个人要在一起生活,不只是夫妇,都要谋求一个兼容的,否则这个电脑就会当机,就看你那个程序怎么写;写的好,错误就比较少。小吵一次,写的不好,五天一大吵,第七天就当机,当机送修,就是说「老婆回娘家了」。那时候才体会,有一台电脑虽然很烂,但还是好,就可以写一篇文章「当老婆回家时」,才觉得老婆还是不错;老公愤而出走时也是一样,觉得有个老公还是不错。

「我非敕汝」,我不是非要强迫你这样,而是要把道理说给你知道,让你理解认知,然后很欢悦的接受这个道理;你欢悦的明白接受这个道理,你就容易做到。这个是离于情的,离情的,不是无情。因为众生一大业力还是在「情」中,所以众生称为有情,菩萨也不是无情,菩萨是离情,离于什么?离于私情。菩萨离于私情,可以为一切众而生悲心,所以称为「大有情」,这个就不是私情。现在接着就是佛的宣说正法。
[「微细揣摩」:「微细」,详细。]细微。[「揣摩」,斟酌思虑。即是要阿难自己好好地]仔细地[想一想下面这两件事:]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此心若离开现前的六尘,]若离于前尘的交互作用或互动[而仍有「能分别」的体性,那就许你说那是你的真心;亦即,此心不须依附六尘而存在:]不须依尘而存,[能不依附他人,其「自性」才是真的,]心识,外物,中间是交互的作用,你的心跟外物来电,所以产生作用;有感这样。佛的意思就是说,你的心如果离于这个外物跟它的作用,心跟物中间所产生的作用,把这一块全都去掉以后,它还是显出它的作用,那个就真的是你的心,是真心。你还是可以觉得它会有作用,这个是真心。[才是茕然(qióng rán,孤单貌)独立。用这句话就可以检验判别所证者究竟是不是「真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8-1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如果离开这个你就感觉心是无体,没有一个心存在那种感觉,那样的话变成说这个心识就不是真正你的心,而是因为跟外境有交互作用,产生因缘和合的一种作用,作用完了这个也没了,没感觉,没有体了,空荡荡,这个也不是你的心,这个是虚妄和合产生的作用。我有一个比喻不是很好,可是很恰当,假如一个老婆她老公在的时候很爱他,可是老公一死她就把他忘掉了,这个爱是真的假的?假的。老公在的时候有外物在,我就多爱你,老公一死,马上就去交男朋友,那个爱就是依于前尘分别影事,这个爱体是虚妄,是没有的。庄子有一个寓言:搧坟,就是有一对夫妇非常相爱,互相就约了我爱你一辈子,永远,一定是这样讲的。有一天她先生跟她讲我现在快死了,我不求你我死了你不再嫁,我希望我死了以后那个坟的泥土干了以后你再嫁,这样我会比较心安一点。他太太说当然,我不会再嫁的,不管你坟干不干,果不其然她先生死了,以前是土葬,有坟,光是土堆,那个坟土不能踩实,但又怕狗、狼去扒,所以都在上面浇水让它凝住。她葬完先生就哭哭渧渧回去,结果没过几天有人来求婚,她也太寂寞了,她想有一点我丈夫的坟还没干,我不能现在去结婚,于是她就三更半夜拿扇子搧坟,让土赶快干。庄子也是深知人情世故,也是讽刺世间感情的不可靠,感情一来是因缘和合,二来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要有缘,感情是非常的不可靠。同样的,男众听众你也不要去跟你太太约坟没有干,现在是用水泥,你太太给你弄快干水泥,半天就干了。

此心若离开现前的六尘,而仍有「能分别」的体性,那就许你说那是你的真心;亦即,此心不须依附六尘而存在:这句话画起来,不需要依尘而存的那就是真心,能不依附他人,其「自性」才是真的,如果能够不依附他人,自性才是真的。如果能够不依附他人,那个自性才是真的。我举个例子,你就能了解。如果不用贷款,而你仍然有钱,那你是真正有钱;你钱如果是贷款来的,或是借来的,不是你的,那就不是真正有钱。

现在全世界的经济制度都是信用制度,从个人、乃至于公司、国家,它的财富都是借来的,国有国债、有赤字。现在借贷的人「寅吃卯粮」,还没拿到的钱,就已经先用光了,所以每一个都是「空心老倌」,看起来都很有钱,都是虚胖。我们这个制度是从十七、十八世纪,十六世纪大航海时代,从西班牙、葡萄牙航海开始就有简单的信用制度。譬如哥伦布航海,我们只在课本上看航海,事实上那资本很大,要很多条大船,里面所有的食粮、人员也都要钱雇的。哥仑布也是伊利莎白女王供应的,女王为了让他去航海用了很多钱,而且一去不知几年,因为还没有人做过,等于那种投资是无底洞,怎么办?就设立一个信用基金,有些有钱人就投资,就从那时候开始,等于是女王出面借钱成立那支航海队。因为航海发现了很多陆地,侵略很多土著,攫取很多殖民地的财富回来,于是赚钱了,所以西班牙最先开始到处设殖民地,压榨当地的地方,开采,乃至贩卖奴隶,从非洲把人抓去开矿,都不是种植,是开矿。种植也有,种植可可、茶、棉花、烟叶这种高经济产物,所以就得了钱了,赚了钱,投资者就收红利,越来越大,然后就设立西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就是这样子来的。后来英国加入的时候也是一样,尤其是英国跟法国打仗的时候,国王没有钱,就先设立一个国家银行,国家银行发行债券,就有钱打仗,把对方打垮以后,就要求赔款,占有当地的农作物、矿产等等这些东西,霸占当地的市场,资本主义开始就是这样起来的。信用制度是从这开始,告诉你一个前景,然后让人家投资,这就等于一种信用。真正把它具体化集大成的是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听过没有?如果没有他,没有你们这一行。他是一个大经济家,就写了这一本书,就建议英国国王设立这样制度,也就是中央银行,发信用债券等等,开拓海外,乃至后来有这个资本,成立舰队到全世界去,占领了印度,就是日不落国,就完全靠这一套经济制度。以英国人来看好像很好,对后世及全世界来讲太大太大。

我们中国历代也有很多征伐,汉武帝打匈奴、乃至于打韩国、朝鲜,征南方。秦始皇打东西南北,一直打到越南,把越南都收为一个省份,那都是要钱的,可是就是你那些武器要钱,人丁也要钱,要吃,要有军需补给,事实上那时候兵都是没有薪水。西洋人就不一样,从十六、十七世纪,每一个兵都有薪水的,再加上军需补给需要很多钱。我们中国打仗的时候,都是皇帝一句话说了算,钱怎么来?就加重税收,所以人民很苦。本来西方也是加重税收,争取军费,可是打得太久了,譬如三十年战争,你不能三十年这么高的税,所以就想出这一套,就解套了,所有他就有钱,等于是贷款了,等于是国债,打了胜仗就用敌人的钱来还这些钱。这套制度从十八世纪一直这样下来,到现在就影响我们的生活,这套制度就不断鼓励消费,追求多欲、借贷,不断地开发,过度开发,开发发展,最后就全部透支,透支地球、透支自然、透支人力、透支人文,搞得全球的人一辈子都凄凄惶惶的,不可终日。因为鼓励消费,所以人人都追求多欲,以多欲为贵,不但是商人,乃至政府也是鼓励大家多消费;多消费,钱就动起来了,就所谓的经济就景气了,事实上就一直在消耗,欲望越来越扩充,搞到后来凄凄惶惶,不可终日。就如章回小说讲的「急急如丧家之犬,惶惶如落网之鱼」,人逃难的时候是这样子的,现在的人几乎天天在逃难,东奔西跑的,不可终日。这就是西方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带给全世界人民的高档的礼物,每个人活得跟一条狗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20-8-1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76
成观法师讲解

    西方文化就把全世界带进一个死胡同,这个死胡同从哪里开始?从西方殖民帝国开始,从大航海时代开始,占有以及侵略、剥削全世界的资源,鼓励消费,一直都不断的开始破坏全世界的生态,到现在为止,现在死胡同已经回不去了。你那原子能不用也不行了,所以我们就赶快去阿弥陀佛那里,那里大概没有原子能。

「若离分别性」,若你此心的这个分别性,于离尘之后便无体可得,那你这个就是前尘的分别影事,所以那时候你所看到的、你所观到的那个心,不是你的心体,而是前尘的分别影事,是暂时性的,因缘和合的作用。[如果这个「能分别」(能了别)的性,一旦离了六尘,就没有自体性可得——尘起则有,尘灭则无——那么你那「能了别」的性则(系)依于前尘所作的「分别尘影」之事,]「影事」有两个意思,「影」第一个是当名词,第二个是当形容词。「影事」,若当名词,就影子的事情;如果是当形容词的话,这个影子就表示是假的事情,因为如影一样,没有实体;影是没有实体的。所以,当名词的时候它是影子,当形容词的时候是虚假,虚幻无体的,这两个都可以通。所以「分别尘影」之事,[并非常住真心。用这句话就能判别什么是「妄心」。]如果是前尘分别影事,就表示这个心是妄心。

[「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一切六尘非常住,一切尘性都不是常住的,「若变灭时」,变就是变异,灭就是坏灭。一切万物要灭去之前,它的性质一定要改变,所以开始改变的时候,就开始要灭亡了。先改变、变异、变坏,坏了以后,最后就是灭亡,[「变灭」,]一切的六尘不是常住,是无常的,一定要变灭,六尘变灭的时候都已经没有了,外尘的现象已经没有了,你的心由于是跟这个外尘的交互作用而起作用,那个是妄心,妄心跟着也就灭了。换句话直接讲「诸识」,前六识因为有外尘的交接而起前六识,等到它的任务达成了,就是已经攀缘外尘,产生作用,分别了知了以后,然后六识就谢去了。你如果只认这个依因缘而起的六识,说是心的话,六识灭掉了,那心不就没有吗?你如果认这个一时的心识是心的话,你的心体没有,就变成龟毛兔角一样。龟毛兔角什么意思?意思就是有名无实,但有虚名,都无实体,龟毛只是一个虚名,并没有这样东西,所以没有实体;兔角也是一样。龟毛兔角,就是只有虚名,没有实体。如果以唯识来讲,龟毛兔角是代表「依他+遍计」,「依他」就「依他起性」,再加「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先见龟无毛,然后再讲,那是不是也有时候龟有毛?那就是遍计的作用。遍计是什么?普遍计着妄想分别的意思,胡思乱想,想东想西,想遍一切,叫「遍计」。见龟无毛,想会不会有时候龟有毛,那就产生「龟毛」这个词,也产生「龟毛」这个名相、名词。「兔角」也是一样,见兔无角,而想会不会有时候兔也会有角呢?于是就想兔角。所以这种人莫明其妙,可是人都这样莫明其妙,「依他遍计」,「兔角」这个词就产生了。「变灭」[就是四相(生、住、异、灭)中的异相与灭相;因为一切法要灭时,须先有变化或改变,然后才坏散、灭去。此言,六尘及其尘影并非常住不变的,如果这六尘变异、坏灭的时候,则依此六尘而生的]六[识心,就会跟着灭去,那么这个心不就变成跟龟毛兔角一样有名无实、子虚乌有了吗?]但是,佛在这里没讲,结论就是说,尘灭的时候,心没有跟着灭,只是六识灭了,本识还是不灭。所以你所看到的那个识心不是真的你的心,而是所谓的妄心,依尘而起的心称为识心,这个识心不会常住,尘灭的时候,它也灭了。为什么尘会灭?你看到一个东西,根尘相接,摄受它的影像进去,这个影像进去以后,影像它是有一定的生存的时间,其实很短,这是眼识进去。眼识,其实是生了以后,很快就去灭去,但它将要灭未灭之前,前六识马上接棒,马上把这个案子接下来,继续办。那就是继续进一步的研发、分别、计着、了知、判别等等,这个是前五识上游的,把素材的影像输入进去以后,第六识就接着开始承办这个案子,继续把它弄得完美。分别、了知、判辨以后,任务完成,它也就好,案子结束,它就下来了。案子它是一件一件接的,六识是这样。如果还没有新的案子进来,它就暂时休息,这样很清楚吧。

[「则汝法身同于断灭」:承前,既然你的心已随同前尘一起灭去,那么你的法身不就形同断灭了吗?因为既没有「心体」,何来「法身」?]心一定有要体,既然称法身,那它就是有体,所以学般若的人不要一竿子打到底,说:「一切都是空。」没有!如来法身不空,你的法身不空,当然我也不赞成你说空,我的法身还是有体。所以如来藏体成就如来,一定是有的;戒也有戒体,一定是有的;如果没有戒体,何来持戒?所谓持戒不是持一条一条的戒,而是持戒体、戒身,那个体是在你自心中,那是受戒,做四羯磨以后,不可思议就产生了。怎么样不可思议?就像男女一见钟情,不可思议就蒙生爱意,既然产生爱,爱不到就比死还难过。

[「其谁修证无生法忍」:承前,]没有心体,你如何修证无生法忍?所以有些初学者,学了一点点东西就讲说「我无心」,既然你无心的话,你这一句「我无心」这句话怎么出来的?这一定是从心中来的,要不是空穴来风?是从树上吹一阵风,让你嘴巴讲「我无心」?所以,学佛可以,但要越学越有智慧,不要滥用名词,显得自己很了不起,不要耍名相。我要讲名相的话,我平常、从初发心,非不得已我都不讲,讲的话就要给他讲个透彻,不要搞半吊子,似懂非懂一样;自己似懂非懂,就乱耍一阵。[又,既然心已随尘而灭,法身也断灭了;既无心体亦无法身,]无心的话,[那么谁来修证无生法忍,乃至成就佛道、菩萨道、罗汉道?]无心的话,把上面总括一次,即无心体,谁得解脱?谁证菩提?得当然能得,证当然能证。

[义贯]

[(佛告阿难:)「若汝」坚「执恡(悋)」惜不舍那取尘「分别」而起的粗心之「觉」与细心之「观所」能「了」别觉「知」之「性」,坚持说此「必为」汝「心者」,则「此心即应离」于依「诸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等「诸尘」而造作的见闻觉知、分别爱憎等种种「事业」(意业),而「别有」独立完「全」之自「性」才对。「如汝今者」正在「承听我」说「法,此则因」所听到的「声」音「而有分别」之性。离尘毕竟无体,「纵」使你止「灭」了「一切」前六识的「见、闻、觉、知」之作用,不令现行,并以定中独头意识于「内」心中「守」着「幽闲」寂静之境,那片寂静之境,仍然不是你本心的真相,「犹为」意识对「法尘」所作的「分别」尘「影」之「事」,故岂可认之为真?「我」并「非」强「敕」令「汝」一定要「执」此缘尘分别之相「为非心,但汝」现「于」自「心」中,稍作「微细」之「揣摩」斟酌:此心「若离」于现「前」六「尘」而仍能「有分别」之体「性,即」可说「真」正是「汝心」,而非依他起性;]的缘尘作用,[然而,「若」此能「分别」之「性离」于被分别之六「尘」,则「无」自「体」可得,「斯则」为依于现「前」六「尘」所作之「分别」尘「影」之「事」,非是常住真心。]要特别注意,现在主要是要找那个真心,依于真心才能修行,才能正行。[然而六「尘」并「非常住」不变的,此被攀缘分别的六尘「若变」异坏「灭时」,则「此心」即与之俱灭,如是此心岂非变成如「同龟毛兔角」,子虚乌有,并无实体?这么一来,「则汝」之「法身」即「同于断」尽坏「灭」,如是,既无心体,又无法身,「其谁」来「修证无生法忍」,]乃至于一切三乘贤圣的境界地位,[而入不生不灭之三乘佛道?]显教的权教从小乘一路走来,到《楞严经》的时候做了一个大革命,把很多前面所讲的,各个层次修行人的境界,乃至于所证得的境界,可以说是都推翻了。因为要推翻那些东西,才能够更往前。就好像你从初禅到二禅的时候,如何能够进二禅,你推翻初禅,不再贪爱住着,觉得这个境界太差、太粗,再勇猛、再精进,然后再往上,二禅进三禅,三禅进四禅,乃至于从四禅进入空定,也都是这个样子,一层层的。先入于下地,下地住了一阵子以后,先从欲界进入下地,就初禅,一入了以后就很高兴,离生喜乐地,因为离于欲界的生死,所以离生喜乐。在入了比欲界比较清净的初禅之地一阵子以后,就觉得这个初禅地也是不够精细,就差了,就忻慕上地就二禅,就舍初禅而入二禅,都是这样子;上面一层是好的,进去以后,就住一阵子,应该是已经通达那一地了;通达那一地,再过一阵子,就觉得境界没那么高就粗了,就舍此地而入上面一地,这样子。菩萨五十二阶位也是这样;小乘四双八辈也是这样,一定要对本地通达了以后觉得粗了,而要求更细微比较高深的地。你如果贪爱不舍,觉得这个地很好,你就永远不离这个地;相同的,你如果觉得欲界很好,你永远也不能够入色界,永远也是个大凡夫。

 楼主| 发表于 2020-8-1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诠论]

[这一节就是教我们如何观我们的「自心相」,]也就是观心法门。不是要学怎么观心吗?这就是佛在教我们怎么观心。[亦即是坐禅的「观心法门」之一。在学如何观真心本性以前,先要能观察及判别妄心,妄心就是六识心。而这第六意识有点复杂,它大类可分为两种:]

[一、五俱意识,二、独头意识。]第六识叫意识,第六意识有两大类。「五俱意识」看那个表,「五」就是前五识,跟前五识俱起,所以叫「五俱意识」。这个是依主伴来说,依主伴而言:如果第六意识是跟前五识一起起来,叫「五俱意识」。而这个「五俱意识」又有两种:「同时意识」和「明了意识」。「同时意识」,以时间而言,它是跟前五识同时起来,这个叫「同时意识」。如果是依作用而言,它是在表明了别前境,这个时候叫「明了意识」。依它不同的情景,而有不同的名字。这是一般的意识,一般的意识都是跟着前五识在一起的。接着比较麻烦,而且是佛法对全人类学术做一个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就是「独头意识」,西洋心理学还没有这个玩意,差得远!我为什么敢这么讲,因为我研究过,所以「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光是这个第六意识就打遍天下无敌手。「独头意识」,为什么叫「独头」?有一个词叫despot(独夫),就是独裁者,他一个人说了算。despotion,独裁专政制度。这个「独头意识」,换句话,以公司来讲,一人公司,就是「独头意识」。有的公司只有一个人,从董事长一直到工友都是一个人,也没有秘书,秘书也是他自己,自己接电话,自己扫地,「独头意识」就是这样,one-man company(一人公司),所有公司的业务就是他一个人搞定,现在这种公司满多的,尤其是有电脑以后,很多是这样子的。好像我们买影印机的公司就是这种公司。我为什么知道?每次打电话都是他接,他即使在外面,也是他接。他把电话转到他手机上,为什么?公司没有别的人,送货也是他、维修也是他,卖机器也是他,所以他也是送货员、也是维修员。

[兹列表于右:]

         ┌五俱意识(同时意识、明了意识)
    第六意识 ┤        ┌散位独头
         └独头意识╋狂乱独头
                   ├梦中独头               
                   └定中独头

这独头意识又有四种:一、散位独头。我以前在看《楞严经》的时候,我的印象只有圆瑛法师讲到「独头意识」,可是看得我一愣一愣的,看不懂!我现在讲到让你懂。「散位独头」,「散位」是什么?「散位」是相对于定位,也就是散乱位,就是一切普通的凡夫都是散乱心,散乱心的众生的那种情况的「独头意识」叫「散位独头」;「散位」就是凡夫,「定位」就是贤圣,在凡夫位上他散乱心中的独头意识叫作「散位独头」。这「散位独头」就是平时平常人在生活的时候,所产生的第六意识独头的作用。这很有意思,本来第六意识应该是跟前五识联手作业的,公司本来是六人公司,结果凡夫在平常生活的时候,有时候那个第六意识他想把其他的股东都拍掉,自己主宰一切事情,就变成散位的独头意识。也不开董事会一个人就搞了,一个人就把很多案子办了,「散位独头」。举一个例子,最明显的就是做白日梦的时候,就发呆的时候,前五识不现形;他在做白日梦的时候,你跟他讲什么,他都没听到,旁边什么音乐,什么人来来往往,他都没听到,也没看到,他就活在他自心的境界里面,他自心第六意识这个董事长,他就造出所有的境界出来,色声香味触法也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也都有,就沈浸在自我内心,是由第六意识所化出来的境界里面,对于眼前视而无睹,闻而不听,那个叫「散位独头」。做白日梦,打妄想,乃至于神情恍惚。譬如有人听经,眼睛瞪得老大,他又没有真的看到师父,好像很专心的样子,可是耳朵也没听到,他在想他自己的事情,想他老公、老婆、六合彩,好像很专注。英文有一个词:「stare into the air」(瞪入空中),碰巧《楞严经》也有一个:「瞪懵」,那个就是做白日梦,白日梦有比较文雅的说法,叫「神驰」;比较普通的说法:「心不在焉」。这个「焉」什么意思?心不在此,心不在这个地方,它跑到欧洲去或跑到哪里,人在这里,心不在焉,这个时候,都是进入「散位独头」领域里面,把所有的五识门关闭,把的所有的窗帘拉下来,里面产生自心电影院,开始看电影。

第二种是「狂乱独头」。你如果了解「散位独头」,就容易了解「狂乱独头」,也就是人狂乱,精神病,发疯了。疯子主要的特征是什么?他活在自心的领域里面,他跟外界偶尔有点接触,但自心以第六意识就活在那个境界里面,前五识都不太用了,这个就变成业习力,因为他眼睛也没有盲,还是可以看到东西,可是你说他真正看到有没有怎么看得很清楚,乃至于会看走眼,看错了;他可以用第六意识把它变化,变成别的东西。然后就会骂人,会骂那些他所看到的东西等等,所以就第六意识。听的也是一样,由于第六意识产生的声音,他以为是外来的声音,乃至于会跟那个声音吵架,那都是「狂乱独头」。活在自心的第六意识的领域里面,因为第六意识可以依靠外缘,也可以不需要,原料、素材也不一定需要外来的供应,事实上前五识供应的原料也不是原来的东西,也是影像而已,所以第六意识常常说既然这样我们自己也会制造,何必要进口,原产地也有,这叫「狂乱独头」。「狂乱独头」就更加厉害,因为「散位独头」只是发呆一阵子就过去了,但是「狂乱独头」长时间会住在境界里面,有时候疯病没那么严重的时候,他也会出来,离开「狂乱独头」。

第三种就是「梦中独头」,在梦里面,因为你睡着了,前五识都不现行了,第六识还在运作,第六识很努力,不停的在劳作,不停地劳作,它也不会累。我们睡觉,它就演电影给我们看,有时候演的不很精彩,这就「梦中独头」。介于「散位独头」跟「狂乱独头」中间,有一种病叫「呓语」,本来说梦话叫「呓语」,但是有一种病,它在白天也会说梦话,不是梦话就是喃喃自语。我以前在美国留学打工的时候,有一个人常常走来走去,不知道讲什么话,他从我旁边走过,我以为他在跟我讲话,我问:「What do you say?」(你讲什么?)他说:「I'm just thinking loud.」(没有,我只是大声的想而已。)事实上也有道理,因为你想的时候有心声,他只是把那声音就真的讲出来。这个在戏剧里面就称为「独语」,也就是嘴巴念念有词,可是偶尔这样没关系,但是如果做太多了,就变成是一种病。如果是太多太多又很乱,就变成胡言乱语一样,病就重了。这个病的产生是什么?跟前面的「散位独头」是一样的,自心世界,住在自心世界,自我封闭。这种独语病就是活在自已的自心世界中,自我封闭,台湾语「碎碎念」。它的根源就是自我封闭,怎么样治这个病?第一个觉知,第二个打开心屝,第三个与外境界接触,倾诉心声(share),第四个修习摄心,这种病是没有药可以医的,药医不了。如果以西方语言来讲,这种「精神官能症」,来源就是因为自我封闭,自我封闭的原因就是没有知心的人,没有你能跟他谈一谈,所以他一切都封闭起来。压抑久了以后,就产生这样的作用;压抑久了,也不能不吐,可是吐有没有对象?所以就自己碎碎念,再严重就变成疯。所以先觉知,觉知自己在做独语,就好像喝酒一样,有几个朋友或是两个人喝酒还是可以的,但是常常自己独饮就会有问题,一样的。你讲话是为了要给别人听到或了解你讲话,你没有对象,那讲什么?那个就有病了,所以要觉知自己在讲。第二个要打开心屝,这通常刚刚讲的,因为没有对象,没人了解,所有就压抑。这个时候,你自己要寻求。我从小,我的哥哥们都大我十几岁,跟我比较近的,就是现在的真谛师,就常常跟我打架,所以我也不能跟他谈什么,所以我在家里没有兄弟之情,碰巧我那些哥哥们都自己顾自己的,讲不好听就自私,也不顾弟弟妹妹,自己搞自己的。我就很缺手足之情,我就去找替代品,寻找友情,所以我就把我心里面的情感寄托在朋友上,这个有时候要因缘,有时候要自己主动积极的依着因缘去追求,你能够放得下跟别人讲;如果你不跟别人讲,谁也不能够了解你的心。我说打开心扉,就是这意思;打开心扉,迎接朋友。你如果没有办法从父母、从兄弟得到这种感情的依赖的话,乃至于有亲情的滋润,缺这一块,那你就要从朋友里面找这样的替代,这样你才能够平衡,否则精神不平衡就有种种现象产生。现在更多了,乃至于燥郁症、忧郁症什么,这些都是因为外在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乃至于受到很大的压力,不知道怎么疏解,这个疏解要自己主动疏解。为什么?因为身体是你的,心是你的,你要自己维护它、保持它,令它健全,你靠医生没用的,尤其现在医生给你吃那些药,越吃越糟,西医。这种精神上的问题,中医也没办法医的,这是什么?这是生活形式、生活形态产生的问题,人际关系所产生的问题,医生如何能医;医生能医的只是生理的,脏腑的问题可以。所有的精神问题都是人际问题,你要自己去调试、要去决择、要去追求,就这样。孟子所谓的「自求多福」,福要自求的,不会天上掉下来。当然还有一个方法,你若求朋友、求友情求不到,你把你的感情寄托在佛法上、佛菩萨上,你很容易得到平衡、得到疏解。在人世上有很多不如意、很多挫折的事情,你挫折了以后,除非你已经超凡入圣了,你总是想要一吐为快。还有一个方法写日记,我就写了很多日记,很多糟不能吐,一吐出来恐怕污染环境,所以我都写在日记上,心里有什么不平,乃至于以前讲要跟人家见噍的,当然不是很粗的,我就在日记上发泄,那样也能平衡一些,总要自己想办法平复自心,安自己的心。讲到安自心,我们这个佛法,法门是无量,但是其中一个总说就是「安心」,佛菩萨出生于世,安众生的心,安所以乐,先安后乐。这个「安」就是让他不烦恼,不痛苦就是「安」,有烦恼、有痛苦就是不安,所以这个「安心」不是你所说的「安心」。没有烦恼、痛苦称为「安」,佛菩萨出世利益、安乐一切众生那个「安」,「安」了以后乐,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这是佛菩萨出兴于世的目的。我们学佛也是为了要利益安乐自他,先利益就安了,利益怎么利益,讲到佛法种种道理好处,你得到利益了,受用了;受用到很大很大的时候就安了,烦恼少了、痛苦少了,心就安住下来了,进入如来的法乐境界,这个安乐。这个乐是法乐,不是叫你跳舞,不是这个乐。这个利益安乐,佛菩萨的工作,但这个也是我们自己要做的,我们要跟他配合的,我们自己要做利益安乐之事;自己得到利益安乐以后,进一步依你自己的经验,去利益安乐其他众生,这就是整个佛法最简单扼要的解释。你要对外面不要太有恐惧感或是排斥感,打开你的心跟外界接触。然后找个对象倾吐你的心声,泄了你的感情;如果找不到的话,那就在佛法中寻求安住,那其实更快乐,因为还是凡夫嘛!心散乱,才会有散位独头,乃至狂乱独头这些问题产生。你看,这个「独头意识」,它可以做好事,但是多半都不太好,所以我们自心最好还是不要有一个独裁者在里面,国家也是不要有独裁者,这样人民安乐。你这个自心不依「独头意识」的话,你自心安乐,我们就讲到这里。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8-3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77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段「独头意识」,可以说是我的独得之密。为什么?为什么我能够知道这个?这个可能是我特别幸运,具体说可以分三点:①我的发心。我初发心就有这样的认知,而且我发这样的愿;认知如来的全体佛法就是显密性相,而且我也发愿要学所有的显密性相的一切法,弘扬显密性相一切法,由于这样的发心,也可能是这样,令我掌握了唯识的源头跟主体。②我掌握了唯识的源头主体。我年轻的时候闭关,面对五位百法,忽然就悟了它唯识学的根本道理,就从那个中间就发演出来,等于是顺流而下,而不是逆流而上去学。我先掌握了源头,这样流下来,这就是为什么我学的时候都没有什么障碍,就好像六祖大师说:「若得见性者,一切所修皆得成就。」所以我就是掌握了唯识性;掌握了唯识性,你再学唯识相就容易了,其中也许有一些比较难懂的相一时没有很清楚,没有完全明了,但是过一下下,自然就都很清楚。③可能我修学真正的密法,得如来不思议三密加持。为什么我能够了解这些东西?你要晓得,这个唯识学跟我们密法一样,是断了一千两百年。为什么?从唐武宗,会昌法难,会昌是他的名号,那时候是公元841年,从那个时候开始到现在,有1200多年了,差不多了,从那时候中国佛教从极盛而衰,马上就衰下来,唐武宗毁佛,再经过100年又碰到五代十国周世宗柴荣又再毁一次,才100年之间而已,两次就重创,五代十国也算是唐朝的部分。到了宋朝的时候,在中国来讲,已经是佛法的余絮,所以就惨得不得了,不仅是密教整个亡了,连唯识学也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几乎很少人去谈论、去研究,为什么?所有的经典没有了,都被毁光了,幸好有请到日本去,日本帮我们保存的好好的,不只是真言宗我们感谢日本人,其他的各宗也是一样,唯识宗、乃至于律宗,南山三大部等等种种的律学,弘一大师之所以能够再研究律学,就是因为他留学日本,留学日本他是学艺术的。出家以后,经由他日本人的关系,帮他搜罗律学的东西,再运回来,他才开始编辑校对,所以才有南山三大部《行事钞》、《羯磨疏》等等,他都在做一些眉批、注解,所以惨得要命。唯识学从唐武宗以后,就没有人再谈起了,宋、元几乎没有人谈唯识学,一直到明末才有蕅益大师研究,蕅益大师很了不起,因为没有文献的情况下,那时候明朝就是跟日本正在打仗,倭寇,跟日本在争朝鲜,两国是交战国,不可能去跟他们请什么东西;而且中国老大的很,不可能跟他低头,请他们把经典给我们,不可能的事。所以蕅益大师很了不起,他注解了《相宗八要》,厚厚的一本,但是等于是从唐武宗毁佛后一千年跨时代的一个着作。也因为这样子,《楞严经》虽然是我们汉传大乘佛教里面这么重要的经典,它里面应该是显密性相圆融,但是谈到密法的部分根本不要说,因为早就断了,所以历代牵涉到《楞严经》里面密法的那都是跳过去,都没有处理。碰到唯识的部分也都讲得不清不楚的,近代有圆瑛老法师,他有处理过,但可惜就是因为这个学问已经断绝了,我把它称为学问。所以你看唐玄奘大师很可怜,他取经就是为了要取唯识学,结果过不了唐朝就被毁掉了,所以后代的人很难窥得唯识学的全貌,有的常常就是变成一偏之见。刚刚讲的圆瑛老法师注唯识学的时候常常有些miss,有一些不是对头的。这个我们是依法说法,虽然圆瑛老法师是很用功、很令人尊敬的。圆瑛老法师的《楞严经讲义》是他参琢了历代的作品,自己把它归罗起来也相当好,但里面总是有一些不是很圆满的地方,尤其是唯识学的部分,密法就不用说了。

各位注意听!这个「独头意识」确是意识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为什么?我们分析这个第六意识,意识它的作用有:「常境」、「特别境」。「常境」就是一般我们日常生活,通凡圣,凡夫跟圣人都一样,在正常的境界下,它是「五俱意识」跟前五识一起作用。「特别境」的时候就是「独头意识」,真正显出意识大功能的,就是这个「特别境」——「独头意识」。为什么?凡夫修行,或是生病,都是因为「独头意识」;「独头意识」起意,「独头意识」作怪。圣贤断惑证真,都是因为「独头意识」。譬如凡夫在修行的时候散乱,然后最后到达能够得定的时候,就入于「独头意识」。怎么散乱?就是有「六尘圆影」,有五识在搅和,所以心不得平静;如果五识停了,心就定了。如何令五识能够平息?也就是所谓的修「止」。谁在修?第六意识缘一个境,把前五识全都平息,第六意识就专注了,然后就得「定」了;凡夫修行得「定」是因为第六意识,入于没有受前五识羁绊的「独头意识」,开始在「独头意识」很自在、自由、清净的情况下去「作观」,你那个「作观」不是用平常的第六意识,「定」中的第六意识就是「独头」。那生病的时候,也是因为「独头意识」;生病的人不管是精神病或是种种「精神官能症」等等,全都是因为第六意识排除掉前五识的羁绊,然后自己躲在自心的境界里面,躲在自心的世界里面,因此就起种种所谓的幻相、毛病,都是因为平常第六意识把自己禁锢起来,或者说绝缘,跟他的好朋友——前五识绝缘,深裹在自己的境界里面,不顾前五识。偶尔有的话,就是偶尔有点沟通,所以就变成病态了,不是前五识在病,而是第六意识在病。心生病了,是谁的病?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在病。如果意识有跟前五识交通、沟通、起作用,那他就是正常的第六意识,这个人就是正常的,他的心是所谓的健康正常的;他之所以病了,就是因为第六识拒绝跟前五识沟通,没有交通。以上的特别境就是凡夫的。

贤圣就是得「定」了,得「定」了原理是一样,第六意识由于专注一缘的关系,所以摒除一切外缘,所以前五识不起现行。这个时候,不是第六意识——「独头意识」自己逃避,把自己禁锢起来,而是前五识根本就不作用,所以第六意识就得「定」了,没有烦扰;如果离前五识越远,它的定就愈深,愈专注,它的定就愈深。这就可知道:「独头意识」是一切众生生活乃至于修行的关要;你没有「独头意识」的作用的话,你就没有办法所谓的断惑、证真,也没有办法「起观」。因为如果你一直跟前五识交通的话,那就是杂染,都是外缘干扰,所以你心就不能得「定」。你看,这个东西,你到哪里看都看不到,我为什么知道?我觉得,我虽然之前理解到相当的程度,但是能够这么透彻,就是「三密不思议加持」。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什么解释的?没有了,因为这实在是不可思议,我也没有故意去想,事实上是我在沐浴的时候,更深一步把它想透了,你不要笑。你要悟解任何一个道理,你都不能预期,它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你想要有意要去悟解,那是不可能的;你想要解可以,悟是绝对不可能的。像这些道理,当然我也没有去看开山祖师,像慈恩大师他们的解释怎么样,我没有看,但至少从公元841年以来就没有人再研讨唯识学,所以宋、元到明末,差不多一千年,历代的《楞严》注者也没有人阐发这个「独头意识」,但这个「独头意识」却是理解这个第六意识的关要,而第六意识却是什么?却是一切众生的「烦恼、生死、菩提、涅槃」的关要、关键(Key point),其实一切「烦恼、生死、菩提、涅槃」全都是第六意识造的。造业是哪一个?就是第六意识,虽然第七识有在旁边也是为虎作伥,令我们更加堕落,但是打头阵的是第六意识——它是总经理,第七识是副董,第八识是董事长,董事长是不管事的,它是静态的,事实上它只是一个储藏室、档案室而已,资料库,它有自动编码、自动整理的机制,资料进来,它就自动整理;是我们一切业的宝库、库存,但它没有直接作用,偶尔宝库里面,宝会不小心露出来,因为宝太多。第七意识就闇中操纵,它不是真正实际的自己去作业,它没有伸出一只手在操纵什么,它都是用遥控的,真正作业的是第六意识。前五识只是收集而已,它也没有造什么业,前五识是现量境界,比量、非量是第六意识。

我们现在继续讲「梦中独头」,上次讲过「散位独头」跟「狂乱独头」,但不管什么「独头」,都是我们所谓的自心的内在世界,「独头意识」就是自心内在世界。你当作参考,但这也是很重要的参考,一比较你就知道佛教的了不起、伟大!西洋虽然科技进步,但是心理学是到十九世纪才开始,奥地利的医生弗洛伊德开始深入所谓的精神分析,才发现有所谓的意识是理性的;也就是你可以经由你自己的理性的思惟,而去控制你的意识。你想要想什么,它就想什么。但是弗洛伊德发现除了西洋几千年的历史都确定、肯定,说人是理性的动物,但是经过了十三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十五十六世纪的启蒙运动、十七世纪的宗教革命、十八十九世纪的政治革命,接着一直到十九世纪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连串的革命一直到弗洛伊德,西洋人对他们的文化资产都已经大搬家了,所以他就发现除了他们一向肯定的理性以外,还有一种叫意识底层的,没有为西洋人所发现的「下意识」跟「潜意识」,「下意识」是意识的下面一层,「潜意识」又在「下意识」的底层,这些东西都是你用思想管控不到的,他把它称为思想的领域,这在西洋人来讲是一个伟大的发现。但是我跟你讲我们佛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讲过了,而且讲得非常详细。弗洛伊德讲「下意识」、「潜意识」也没有个名字,只有沿用「意识」而已,「下意识」跟「潜意识」合起来是「末那识」;还有一个「阿赖耶识」,他根本想都想不到。为什么讲这个?就是要比较东西文化,以及佛教。还有再讲到西洋两千年的历史就是因为他们这样的思想,所以决定主宰了他们很多的祸福。什么呢?还是从上帝开始说起,因为人是上帝造的,上帝是有理性的,所以人是有理性的,他们这么确定。所以否定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梦境还有一切「下意识」,乃至于疯狂的人是非理性的,他们都不认可,不承认有这样的事情;只要一碰到非理性,他们都说这是撒旦所作。他们对梦境从来是不处理的。如果人发疯了,他们说是撒旦的境界,所以他们历代一千多年,只要人发疯,尤其发作的时候都抓起来拷打。为什么拷打?因为要把撒旦打出他的身体。这个也是后来,即使他们已经得到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洗礼,但还是改不了他们的习性,碰到后代十九世纪末业,发明了电,他们就对于精神病不再用打的,不用皮鞭打,而是用电击,电击等于是一种结合;一方面他们脱不了撒旦附身把撒旦拖出去,一方面因为电的关系,令病患人就会麻痹,就不能发作,所以他们采用这样的方式。但是每一次电击,脑细胞不知道死多少,那是不能恢复的,所以越电就越疯。事实上疯不是因为脑细胞怎么样,可是脑细胞冤枉,就这样被杀掉。你知道西洋文化是这样,如果你发炎的话,西医一概是用抗生素把发炎的东西杀掉,所以就很多副作用。我们中医就不太一样,发炎就用宣泄的方式、调和的方式,把它调和掉。他们的文化就是这样,很侵略性、很刚性,对付人体也是这样。所以这样一比较,你就知道东西文化的究竟跟不究竟的地方,我们不要说好不好,究竟跟不究竟,他们就是很浮浅,只看表面!为了讲「梦中独头」,所以讲这些东西。因为处理梦境是弗洛伊德首先在西洋几千年历史第一个提出来,而且当作临床实验跟治疗的一个方式,不过弗洛伊德提出来以后,当时普遍西洋的医学界都不认同他这个作法,因为违反他们的传统。就好像到现在,草药在西医,尤其是西洋,还是不被认可是法定的药,还是当作食物来处理。


 楼主| 发表于 2020-8-3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依佛法来讲,什么是「梦中独头」?「梦中独头」,就是人在睡梦的时候,因前五识暂不起现行,因为他睡着了,所以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不现行,这个现有两个意思:①现在,也就是当下它没有在运作,行就是运作。②出现的意思,前五识就不出现了。因为什么?因为他睡着了。人睡着了,前五识也就跟着睡着了,不再做事了,只有第六意识还在作,还在造业,或是运作。这个第六意识依常境是不能独立运作,必须要由前五识帮助,前五识收集外来的资料、资讯,第六意识得到前五识落谢的影像,再去进行它的工作。可现在前五识睡着不再出现、不再起现行了,第六意识如何再继续运作?它有办法,用这两个方式:①缘记忆。它缘过去前五识落谢的影像,储存在第六意识里面,再把它调出来;把旧档案调出来,再来用,但是缘记忆,档案调出来也不是全用。因为人睡着的时候,虽然第六意识还在运作,可是它的功能就比较闇劣,所调出来的资料不是很清晰,劣就是它的功能不是很敏锐、灵敏,所以你就知道梦境常常是不连串的、不连贯的、片段的、或是破碎的、零碎的。原因就是第六意识在睡梦中是闇劣的,所以它摘取以前的记忆的影像的时候不能完全,这是一种。它摘取以前的记忆再来复现,就变成我们的梦。②还有另外一种,有时候它就不缘取以前的记忆,自己创造,也许依于以前的记忆加以变造,有时候把形象改变,变出来像毕加索的画画一样;变出来,你就认不清楚哪一个是头,哪一个是尾。有时候它是形象改变,有时候是前后倒置,有时候时间、空间弄乱了,很像抽象画,立体派、野兽派都有了。随着第六意识创造的时候,立体很立体,野兽的很野兽,抽象的时候很抽象,你都搞不清楚,所以你还找人家解梦。它有时候是将记忆片段复现、有时候变造重组。③除了它自己创造以外,还有接受来自第七、或第八识的业习力,你做梦的时候业习力涌上来。为什么?这又探讨了,这也是外太空来的。为什么做梦的时候第七识、第八识的东西会涌上来?因为这个时候心特别平静,依弗洛伊德所说的,所谓的理性的前置很少,没有理性的控制,第七识、第八识就比较自由的这样浮上来;而且第七、八识浮上来的,通常是违规的东西。违什么?违反道德、伦理的事情。一切的坏事,白天因为理性的思惟,不敢想,也不敢做;到了晚上,因为实在是很想做,白天不敢做,于是就在梦里面做出来了。比如你想要偷人家某一样东西,你很喜欢想要偷过来,但你白天不敢做,晚上就实现了。乃至于你想要打某人,但你又比较弱小,打不过,于是晚上化现比较大,就把他打一顿。或是杀人,等等种种恶事,就梦里面实现。当然这是你欺负别人的事情,但你在梦中常常被追逐、追杀,那是往昔的业力很深刻,重大的创伤,多半是前世的,然后因为创伤太强烈了,所以累世都忘不了,就再复现。譬如你前世曾经在开车的时候,车子撞山失火,你活活被烧死,这种梦境你常常会在你的梦境里复现。或前世曾经被人追杀很恐怖,常常生生世世也都会再表演一次。当然还有种种境界,我们用佛法解释,当然不是像用抽签来解释,关于解梦我们下一节再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9-30 12: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