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5-9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要跟我学佛,就要先学「人不要主观」,我可以说,我已经很少主观了。因为我很少主观,所以我也不能让你主观。你主观,主观你的,但是你的主观不要压到我,那我们就相安无事。「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到了桃花园的境界。

我们那个时代比较提倡儒家,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课本选的多半都是儒家,比较有道家倾向的都没有收。陶渊明的《桃花园记》他是有那个道家的倾向,《桃花园记》世外桃源,所以要出世、离世的,当时的政府就不鼓励这个东西,所以就不收。

我们初二的时候,我们那个国文老师暑期补习,选了很多课外读物要我们背,所以这一篇我也会背。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不过想到这个,老师在讲这一篇的时候,我在讲话,老师就跑到我面前,拿书打我的头。

我还有一次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回头跟同学讲话,那个老师很慈,老师拿竹杆轻轻打我一下,我就大叫一声,因为打到麻筋,那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那个老师刚师范学校毕业二年,第二年教书,她也吓得花容失色。

[▲唯有修定,才能真正离染、离苦,得正法乐住,]「正法乐住」这个是经上讲禅定时候的一个词语,「正法乐」是指禅定乐。因为你在禅定中观想、冥想一切如来正理得到快乐,那种快乐叫「法乐」。

这「法乐」不是你去参加《梁皇忏》、拜《水陆》得到很快乐,不是那种。是自己在静坐中冥想佛理,得到很庄严的法乐,因为是正法叫「正法乐」。

「住」是什么?「住」就是不动,就在「正法乐」的境界中不动摇,叫「住」。

「正法乐住」就是大菩萨的境界,因为得「正法乐住」,所以[得自受用法身,]学佛,我们不要说证到什么东西,我们只要得到这个「法乐」就可以。为什么?只要有法乐,那你离菩提就不会太远。

孔老夫子有说「知之者」、「好知者」、「乐知者」。「知之者」没什么,知道而已,不见得有什么味道。「好知者」,尝出味道来了。「乐知者」,深得其乐,深得其法味。乐知你这一行,你乐于做哪一件事情,你那件不可能不变成专业的境界。

我以前教英文的时候,我是以自己的经验,我教学生不「甩」校长,因为校长只注重成绩,我要教给学生让对英文产生兴趣。如果引出他们对英文的兴趣,我即使只教他一年,他会一辈子都喜欢读英文。喜欢读英文就不怕英文不好,英文就一定会好。

我现在讲经干什么?我要讲得让你觉得佛法很有意思,很有兴趣。我不要讲得让你觉得这么高深、望之不可及。我要让你觉得很有兴趣、很亲切、很近。这样就不怕你不看它,即使我讲到一半翘翘了,你还会继续看,一边看一边想:成观师父以前怎么讲,一边看一边想到他的笑容,越来越简单。

我以前在家的时候很迷胡适,学佛以后我就常常骂胡适,因为他是实证论的、断灭空的、谤三宝的。

不过他讲了一个我觉得很好,我们中国人读书讲究「苦读」,修行就讲究「苦修」,但是胡适之写了一篇《读书的乐趣》,有没有看过?如果没有胡适文丛里面有这一篇,或是胡适文选里面有这一篇,我以前造了很多的业,就是买了很多本的胡适文选送人家当生日礼物。

我们都是提倡苦读,他是提倡读书的乐趣:在读书里面,求取乐趣,得到知识,我觉得这样比较好。

不过话说回来,读书还是要用功,一本书摊开来,就从头读到尾,至少这样的毅力要有。

读书虽然为了乐趣,但有些不只是乐趣,尤其是世俗的书里面不可能都是有趣,有时候都是讲了许多废话,即使是所谓高深的哲学也是废话一大堆。

读书开始大家都很努力,开始很容易,开始大家都很有兴趣,就好像初一读英文ABC,大家都100分,等到初二就不一样了,有的人二、三十分的。

学佛也一样,第一年初发心,大家都很有进步、很勇猛、很精进,学的很多,起先是用快跑的。第二年开始不是慢跑,而是常常就原地踏步了,甚至就不动了。等到第三年还能够有进步的人很少了。第三年就已经自认是老兵,事实上是老油条,榨了三年油就变成油条了,自称老大了。

要是学佛二十年,不得了,开口闭口「我学佛二十年怎么样怎么样」。学佛二十年,好像通常也没怎么样。可是会讲说我学佛二十年了,也可以断定通常也没有怎么样了,因为他是以时间争取空间。

所以学佛不是以长短来看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是越学越久就越好。学佛越久就变成老油条、老L.K.K.B,都没有活力。

学佛就是要求「正法乐住」。你学佛要用种种的方法让你的学佛有意思,有趣,不要苦修。苦修,修到后来还是很苦,很「庄严」,都皱个眉头,人家看到你就害怕。以种种的方便,只要不越轨、不要乱搞太多的花样,令法很有趣。

譬如以念佛来讲,我自己创了一套有音阶的念佛,很庄严,很有趣,越念越有意思,口也不干、喉咙也不痛,很舒服。就好像在唱歌,可是它又不是真的唱歌,也不会散乱,只会增进专注,非常专注,就是超专注。卖点关子,现在不讲给你听。种种的方便令自己的修行有乐趣。

在密教里面讲:「曼荼罗诸尊自受法乐。」这跟「自受用身」是一样的。显教经典里也讲:「菩萨以法自娱。」世间人、乃至于六欲天、第四天、欲界天的天人都是以五欲为娱乐、为快乐,第四天释提桓因以五欲而自娱。

菩萨以法自娱,为什么「以法自娱」?这不容易,那个法本来是很严肃、庄严,你一定是很通达,深入其中,得其法味,法对你来讲,好像游戏一样,很好玩,所以叫「娱乐」。

可对你们来讲,这个法一点都不好玩。你打篮球如果觉得打篮球很好玩,那你一定打得很好,球已经能够控得很好,你要拍高拍低,怎么拍、怎么传、怎么投你都很顺,那个球已经几乎跟你一体,否则那个球你要它左它跑右,你要它右它跑左,那你怎么会快乐呢?一定是玩的不是很好玩,所以你能够控球,而且那个球几乎跟你一体,那个球玩起来就很好玩。

篮球还不说,足球更是了,用脚来控球,你能控得很顺,要它怎么走就怎么走,这就很难。平时怎么练球?在烈日当空之下,脚带着球沿跑道绕几圈。师大附中校园有很多树,带球绕树,左三圈右三圈,全部左三圈右三圈这排绕完了,再绕S形,然后再过来再绕绕。跟疯子一样,很好玩的。

那这个完了以后,然后太阳那么大,拿了个球对墙壁踢,弹过来踢。当然在里面有很多花样,踢了先用脚把它接起来,踢回去,或者是不接起来。有时候用左脚踢,用右脚接。有时候用右脚踢了,踢高起来,反弹,用倒钩的回去,所以自得其乐。别人看着,就会觉得这样辛苦在干什么?这就犹如菩萨以法自娱一样。

我在屏东试教的时候,有一天我跟几个老师在住的地方前面的空地上打羽毛球,午后了,屏东太阳很毒很热,对面有个老太太坐在她家的骑楼下面,说:「老师啊,那么热,来这边乘凉。」她一直劝我们不要那么辛苦,可我们觉得很好玩才会在这边打。

这就像「菩萨以法自娱」。这个「以法自娱」是「自受用」,他人不能理解。外人看来,觉得:「怎么那么辛苦?」太阳那么大,然后带着一个球,跑操场,可是那个是重要的基本训练。

我要说的就是:你要让这件事情很快乐,你才能做的久,而且做的好。你老是往苦修那边去想,你想到苦修,还没修,额头就皱起来,就修的很勉强,永远没有办法离苦得乐。我们要乐修的,一开始就乐,越修越乐。一开始就苦,苦不会转成乐,越修越苦。

[自受无上法乐,]有人问:「请问师父,一切都修完了,成佛以后做什么?」这问题是很好笑,其实一点也不好笑,因为我们都没有成佛,不知道成佛他们干什么,会不会很无聊?

成佛以后,当然第一个「度众生」,第二个「自住法乐」。自己在禅定种种法乐庄严之中,又频频度众生。

你放心,佛不会很无聊。[自住清净平等界域,自证金刚不动法身。]开个玩笑,你看佛坐在那边不动,会不会很无聊?

[▲唯有修定,才能站在另一个level(层次)上看世间,以超出故,]你只有修定,才能超出世间法。你没有修定,你不管修什么,都还在世间中。

但你是不是一定要得定才能超出世间?没有,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你只要发心修定,一心求定的时候,你那时候就已经超出了。

发心就已经超出,当然那个发心不是忽然一念、想一想而已,而是真正做了,那个时候你那个心态就已经离世间。

发心是很利害的一件事情。譬如说我在家修梵行,事实上我没修梵行,我就是做梵行,要修的话就有点辛苦。我只是发心而已,我一发心就做到了,做到了就继续做,而且也没有觉得怎么样。

讲到有修有证,那个中间就有点勤苦。一发心就做到了,吃素一发心就做到。发心之前有没有挣扎,决定考量要不要断荤食,好挣扎、好痛苦。如果跟家里人、朋友聚会怎么办?他们吃荤我吃素怎么办呢?好辛苦,所以我说:「好吧,我吃三天素,吃早素。」渐渐每天早素,再几天素几天素,渐渐增进,好苦。一发心吃素就吃素了。

然后皈依,要不要皈依?皈依以后变成佛弟子会不会被佛法绑住了?这样很辛苦,要考虑。这个师父我能不能皈依他?怎么样怎么样?像林海峰一样,要长考。绞尽脑汁、打破头,最后决定皈依,「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

好,皈依了。经过若干日以后,师父说:「皈依以后还要受戒。」哇,又开始挣扎,世界大战。一定要搞清楚,受戒以后能不能吃荤?种种的不方便,我老公会不会有讲话?我老婆会不会有讲话?哇,好辛苦,最后好不容易搞定,好,受一戒。所以这样修行就很苦,挣扎。

 楼主| 发表于 2020-5-9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讲到出家,那更不得了了,天都要塌下来,9.22地震了。寻寻觅觅、东跑西奔、全国道场都跑尽了,结果两三年、五年过去,到处参访,结果发现没有地方我可以出家。现在讲一个好笑的,你如果真的决定要结婚了,好歹先结了再说。

我初发心学佛的时候,看到佛说:「你要为佛弟子,如法要先受三皈,再受五戒。」我住在达拉斯,那个时候知道在休斯敦有个佛光寺,就去敬海法师那边皈依了,也没有想到说:「这个师父是不是值得我崇拜的?这师父是不是够格我可以拜他为师?」没有想这个,你就是皈依,然后为佛弟子。

譬如你住在南方奥,那里就有个南方奥国中,如果要上学,家附近只有这个学校,那有什么选择,那你就上好了,难道一定要说:「这个南方奥国中太差了,我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可是你又没有那个金钱或是因缘方便可以到比较好的学校去,那怎么办?那就不要上了,所以不是这样子,即使再差的国中还是国中。

为佛弟子就应该受持五戒,当然每个人不一样,我一受戒当然就是五戒,不是说因为去拜什么《梁皇忏》、《水忏》什么的,然后顺便就皈依、顺便接着受五戒,回家一看五戒:「什么?不杀生,做不到,被骗了。」乃至还有三皈五戒、菩萨戒一起都受了,这叫「佛法三合一」,等到受完戒回来一看:「哇,都不行,被骗了。」

我完全不是这样,我皈依、受戒乃至出家都清清楚楚知道是什么。因为我在家的时候就讲了八个月《六祖坛经》,因为佛学社很乱,然后闭关三年三个月出来,就讲《楞严经》,那时候也注完《楞伽经义贯》(38岁开始注,39岁注完),这中间还浪费不少时间发露、忏悔。又讲了八个月的《楞严经》,然后出家。

出家的时候把所有的家财、不动产全捐给佛光寺。他来了两辆四十尺的货车,所有的家具、冰箱、割草机全运走,房子卖掉。

那时候经济不是太好,我们前后都有人在卖房子,好几个房子都没有卖出去。有个青年因为要迁到休斯敦,他卖房子也差不多卖了两个月,后来就委托他人卖。我是自己写个广告牌「屋主自售」,房子三天就卖掉了,而且还赚钱,别人卖还亏钱卖。那个青年就说:「你把房子卖掉了?」我说:「卖掉了。」他说:「你很恶心。」

卖掉以后,就剩下一辆车,我就开着那辆车,欢欢喜喜出家去。一路旅游,从德州到密西西比,到各处的景点都游一游、玩一玩,然后入加拿大看一看尼加拉瀑布,在加拿大境内住了一夜,然后下来到纽约州出家。

所以不要把出家当作是哭哭泣泣、可怜,割舍亲爱,好难过。这法本来是很好的,都给你们糟蹋。我们学佛是要以佛法令自己欢喜,他人看着欢喜,觉得:「佛法这么好,你学佛这么欢喜、这么快乐。」他也想学佛。

如果看你学佛学的愁云惨雾的,他才不要学,太苦了,所以你一定要这样努力。

这还有什么重要性?我说令他人欢喜、令自己欢喜,诸佛欢喜。为什么?那就是一切,「心喜则定」。因为心欢喜的关系,

你心在欢喜的时候,以唯识学心心所有法来讲,它是有一个次序的,有「等无间缘」。「等无间缘」,就是一个缘、一个心所有法生起以后,它会灭去;灭去以后,会有另外一个心所法起来。所以甲心所法跟乙心所法之间是没有空隙的,但是不会重迭,以唯识学来看两个心所不会同时生起,尤其是不同性质的。

譬如苦与乐,你不会同时觉得很苦、又同时觉得很乐。不会同时觉得很欢喜、可是又很烦恼,不会。你可以前念欢喜、后念烦恼,因为是无常生灭的。但是不可能欢喜跟烦恼同时产生。这中间一定有一个间隔,这个空上间隔叫做「等无间缘」。

因为「等无间缘」的关系,所以心欢喜的当下以等无间缘的关系,你这个当下不会有烦恼。因为心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苦,心是平静的,就容易得定。

其实它本身就很接近定的境界,初禅是「离生喜乐地」,现在喜心已经有了,你要再驱策一下,令入「离生喜乐地」就很近了。可是你的心中一片慌乱、一片烦恼,你跟喜乐是很远的。

为什么要入初禅?是为了要得到那个喜乐,住于喜乐之地,为什么要达到喜乐之地?因为要离苦;入初禅是为了要离欲界的苦、欲界的烦恼。

如果你心中有喜的话,你心中当下没有烦恼,跟初禅相应,所以容易得定。

记住,学佛尽量的令自己欢喜。如果法实在很难、很枯燥,要自己想办法把它转成活泼、可爱、有意思,你不要硬头皮去苦修,修到后来是越修越苦。世间烦恼还没有解决,又增加学佛学不通的苦,那实在是太苦了。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5-9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15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继续上次所讲的,上次讲到29页第第二个▲,「自受无上法乐」,如果以密教来讲有「曼荼罗」,在密教经典里讲就是曼荼罗诸尊,在曼荼罗里面与自内眷属自受法乐。

这个「内眷属」有两个意思:(1)曼荼罗里面那个眷属,就是陪侍的那些,譬如不动明王另外有四大明王、八大童子、十二天等等就是自内眷属。

(2)最究竟意义的「内眷属」就是指自己的心性,心、心所有法,因为他已经成为圣人,心、心所有法都是清净的,心、心所有法再修种种微妙的圣善之法,所以就「自受法乐」。

「自住清净平等界域、自证金刚不动法身」,所以修定最后得「三摩地」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如经中所说的「如来所行境界」。

「如来所行境界」就是「自受法乐」,相对于一切众生都是在受苦。如来清净法身,乃至于三身具足,都不断的是在受乐,跟我们正好相反。

究竟而言,他在入于深层禅乐、入于法乐的同时,就不起于坐,就分身、化身到十方世界去广利众生,就增加他的法乐庄严。这是如来的境界,我们只是能够信解、观想,那就是「比量」而知如来境界。

「唯有修定才能站在另一个层次看这个世间」,为什么?因为修定是相对于一般世俗人所做的任何事情。

你如果真正要超出这个世间的一切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这些境界,唯有修定。

光是发心要修定,马上就超出,因为为了要离欲,离于这个娑婆界的五欲界,所以你要修定,你发心的当下就知道。

修定,不是我没事就盘起腿来叫修定,你要先发心离于欲界的缠缚而修禅定。离于欲界的缠缚,合在一起讲,就叫离系,离欲界系。

「系」有三种:「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首先要离欲界系,这个离欲界系,又说回来,就是一种发心,你自己要先发心:「我要离欲界系。」然后才开始修禅定,要离欲、离染清净。

如果以菩萨道来说的话,那就所谓的大誓庄严。为什么叫大誓庄严呢?因为见自身及一切众生都苦,「苦」从哪里来?「苦」从「欲」而来,受「欲」缠缚,受「欲」所扰,永远不得清净。

为了要令自身及他身都能够清净,入于法乐,所以发大誓愿,愿意离欲界一切系缚修禅定。

你要离于欲界的系缚,不是言说、不是「比量」的。我在讲离「欲」,你可以听得懂、知解、信受,可是做不到。对不对?信受、知解,那是「比量」的,唯有修禅定,把「比量」的知解转成「现量」的证悟。如果是得定,也叫「正禅定」。

得定,也算是佛法里面的一种证,正式的讲法是证初禅。证了初禅,你就已经离欲界。你如果不再自找麻烦堕落的话,从今开始生生世世不再入欲界,就离欲了。直接讲,就不再受母胎、入胎而生死。

色界是化生的,跟阿弥陀佛世界莲花化生一样,禅天的天人是化生的。你此生如果得了初禅,将来没有发心要到阿弥陀佛世界、或兜率净土、或哪个净土,就发心到禅天里面去,也可以。

你此身报终的时候,马上中阴身一刹那间就在色界天化生,不经胎报。因为没有欲,就没有男女交媾,就没有受胎,所以是化生,就很快乐,就永远离于欲界的苦恼。

你就知道修定是多么的重要,是真正在修行、真正在做了,而不只是说一说而已。

我曾经讲过,你如果学佛法而没有真正去修禅定的话,你只是在跟佛、法、僧三宝结缘,增点善根,来世再来。可是来世再来,你能不能碰到正法,那就很拼了。你来世再来,也许我就不来了。那时候我的VCD、DVD还在不在我不晓得。

你来世再来,还到不到这里来,我就不知道。因为你在我面前都是很好、很乖,可你背地里都做什么坏事我不知道,那时候不会再来,这不用说了。

等到你再来时候,也许你到十三层、十四层去流转回来以后,这里也许已经正法灭尽,你就听不到佛法,《楞严经义贯》也找不到了。

「才能站在另外一个层次看世间,以超出故」。因为你是修比较高层次的东西,所以你就超出世间的这个层次。也就是你退一步看,所以看的比较清楚。[才能跟这世间有点距离(detach),才能超越(transcend),抽离(disinterested)。]

讲到「抽离」,这个跟我曾经讲过《圆觉经》的「离」有关系。我讲《楞严经》、《小止观》都是大放送,现在讲这个最甚深的,最秘密的,这是也是我闭关的心得。

什么是「抽离」呢?有很多层次「抽离」——身心分离,首先我们认为身跟心是密切结合在一起不可能分的,但是以观想可以分,不一定要证到什么才能分,用观想的当下就可以分。

譬如你现在盘腿,开始盘的时候不会痛,到后来总会痛,到时候你去看那个痛在哪里?腿痛,可事实上腿不会痛,因为腿是地水火风构成的,是物质的,所以不应该是腿痛,是心痛!这个要参,跟《楞严经》有关系的。

可是讲心痛也不对,因为盘的是腿不是心,盘的是腿嘛,那为什么心会痛?这又说不过去了,就不对了。所以是因为盘的关系,久了血气不通,以中医来讲「不通则痛」。痛的时候,如果没有神经是不会痛的,神经是由心来管的。

腿在麻麻或痛的时候,用观的,你的心去执取那个腿,去抓它,把那个痛抓到心里面来,所以就痛了。

因为执取,所以是这样子,「取」则「有」,因「取」而「有」。本来痛是在腿上,变成在心上。

可是你自己没有去观想、分析的话,它是搞在一起的,你搞不清楚是腿痛还是心痛,你就是觉得腿痛,事实上心的作用。

你这个时候心做放下,放下心不要抓。光心不抓也不行,身也不抓,整个都放轻松,不用力。

痛的时候就紧张,整个往上,尤其是打双盘。

①从两眉心开始,因为痛的时候要皱眉头。

②然后眉梢要放下。尤其是大双盘的时候。

③脸部肌肉放松,尤其是女众这个是美容术,你常常做这个动作没有皱纹、也不用按摩,而且气色会好。为什么?因为你放松血气会通,整个脸色会好起来。

④肩膀放松。⑤手放松,尤其是手放松,因为你痛的时候会抬肩,一直举起来。好像猫准备战斗,你越是这样就越痛,因为执取。

⑥整个放下来,手搁在腿上不要动。⑦膝盖也放松。⑧脚整个都放松,都不要去抓它、取它、得它。

你会发现气就通了,就不痛了,不但不痛,坐了就会有乐趣。越是放下,它就越通。你放多,它通多;你放少,它通少。越紧张就很痛很痛。

这个就是「抽离」,把你的心从腿上痛受抽离。如果抽出来以后,还是有痛的感觉,你就很客观的用心眼看着它,它就不会那么痛,就没那么痛。

这个功夫很重要,你回去一定要做。为什么?这个帮助:①你将来生病很痛的时候;②帮助你将来要死掉、临终很痛的时候,你就能够真正做到临终内心不乱,摄心念佛。

我到钱医师那里治疗颈椎,他就说:「师父,你叫出来。」他怕把我弄的忽然休克。因为很痛,别人都不能忍受,我都能忍受。他是用指关节按揉,不管他再怎么揉,我都不动声色。

还有一个牙医,好像屠夫一样,给我做完说:「师父,你忍耐力很厉害,多半人没有办法忍受。」后来我才发现说,他那个根本弄错了,不能那样子,牙齿不能这样做的。

这就说明我为什么能够忍受,他们都不知道我是从静坐中来的,得自三昧。你有静坐、修禅定的经验,你心中所能忍受的倍于常人。这就是所谓的超越、抽离,你自己都能够把自己从那个感受、痛受抽离。人与人之间、人际关系都你也可以抽离,相同意思,更容易了。

抽离就观世间、观世间,你就不会involved(卷入、涉入),你就可以从现前的人际的境界里面抽离,因为你在自心里面就已经做了这个功夫。

经中常常讲「菩萨难忍能忍」,怎么能忍?就是这个功夫,静坐里面修抽离的功夫,乃至于将来你临终最后一刻的时候,神识一定要走开。你平常就修身心分离,那你会走的很潇洒,就不会有什么大的障碍。

[▲唯有修定,才是真正「发心修行」,真正「开始修行」。(在此之前,都是准备工作。)]或是结缘动作而已。[因此唯有修定,才能成为真实修行之人。]

你没有修定,都还不能说真正修行人。你没有修定,都是预科。即使说你受了五戒、八戒、十戒、乃至于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但是你没有修定,你还是预科班、预修班,还没有步入佛法的正科班。

因为这一切,前面这些都是不能令你得到真正的、真实的转变跟受用,你的实际人生、实际身心、你的业力没有真正转变,就这么厉害。如果有少少的,不能算是很严重、很重大的改变,不太会有。熏习熏习、种种善根,如是而已。

这个还是说你是很认真的诵经、礼佛、念经、念咒、念佛,很用功的做,还只是预备工作、结缘而已。更何况所做的跟这些都没有关系的话,那就更不用说了,那就连预科都还没进去。

不要把学佛看作太容易。譬如说你学唯识,然后唯识搞得很通,但是没有去修禅定,那个都是知识而已,那都是佛法的资讯。你收集了很多佛法的资讯,如是而已。

你看《大般若经》学般若,然后也没有修定的话,那也是资讯。你如果习禅,参了很多禅的公案,但是没有去静坐,一样都是资讯。

乃至于你修密教,你会念很多咒、持很多咒、会很多仪规,乃至于你得了阿闍黎位,可是你没有修过禅定,还是资讯。

那些东西都还是资讯而已,那些资讯都是外在的,都还没有纳入你的心,你的心一定要能够摄受这些法。

可是你的心如何能够摄受这些法呢?你的心散乱,没有办法真正纳这些法。

你一定要经过以禅定水来洗自心尘垢,洗光了以后,才能纳如来的法于心,然后转这个身心,现前的杂染身心变成清净的法身,这个程序是这样。

这个「三昧」就是不能少,一点都不能讲价,这个「三昧」要修就是需要硬功夫、硬碰硬的。

第一持戒就是要清净,就是要离染。身语清净以后,开始修心清净。怎么清净?用禅定水洗,此外没有别的水可以洗。

禅定水能洗自心垢,这是《大智度论》里面讲的。洗完以后,自心清净,堪摄受一切佛的妙法。摄受以后,这些妙法就在你的身心里面起作用。

所以没有修定,所修的一切都还是在门外,不只门外,恐怕更远都可能,因为你如果还没找到门的话。

 楼主| 发表于 2020-5-9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定是为了修道,为了法身——不是为了肉身、治病、健身、强身、长寿、休闲、「充电」,也不是练气功、吐纳、觉受、]有些不是正法的密教,就是讲要得「觉受」,这个「觉受」是错的,因为「觉受」是虚妄的。

《楞严经》以及所有的禅经里面讲:在静坐的时候,一切的眼所见、耳所闻、心所觉,全都是虚妄,不能执取,一执取就变成魔事。

修禅定,甚至于光是念经,不能为了「觉受」。这个「觉受」是由五蕴身心所起的虚妄的「觉受」,

但是有一种「觉」是需要求取的——「明觉」。你要求自心的「明觉」,你念经、念咒念得「明觉」,这样是好的,但是不能求灵验。尤其是念咒,绝对不要求灵验。但是很多人念咒为了求灵验,那就变成外道,那就不是佛的正法。

说:「我不求灵验,它会不会灵验?」这就是奇怪!不求灵验,所以它很灵验;你求灵验,它就不太灵验。偶尔碰到灵验,你就觉得很不得了,接着就有点着魔了。

修佛法也不是为了[修精气神、]这是道家的,[气脉明点]这个是另外一派密教的修法。这个「气」跟「精气神」是一样的,「脉」就是中脉,「明点」就是精子。佛法不练精子的,道家也有它们「固精」,那个都是外道,佛法不讲这个东西。

佛法就是一心要把这个心治好,一切都是对治这个心。如果要照顾这个身的话,就是怕身有妨心的修行,而去照顾这个身,不是为了身而身,是为了心而身。不要搞错,不要迷糊了,把岔道的东西变成目标,那就走错路了。

譬如我现在讲《小止观》,接着讲「调息」,那个「调息」不是像道家的「吐纳」,也不是像外道的「练气」。「调息」就是自然呼吸,调息调得细细密密的,然后很清楚,而不是练深呼吸、不是练气。[等等世俗或外道贪着身相之行。]

一切外道跟世间的修行禅定,最主要的就是贪着身相,着身相修行。乃至于说要成就什么「虹光身」,那个都是错的,佛法没有那个东西。佛法只有要成就「心地光明」,心地发光整个就发光,没有要成就什么身。如果有的话,就成就清净法身、圆满报身。

[▲修定是佛法的实修、总体修,凡圣之所由判,超凡入圣之契机,是由修道、证道的根本与究竟之体现。]

我们讲真修实证,其实就在修「三昧」、修禅定。当然持戒也算真修,可是要实证的话,那就一定要修「三昧」、修禅定。

「总体修」你要修「三昧」的话,要所有的知识、所有的能力,要全部合在一起去努力才能达到,这是总体的,不是片面的,不是一部分的。

「凡圣之所由判」,凡夫跟圣人怎么分别?最基本的凡夫是散乱的,圣贤是在禅定中,心清净而不乱,所以「三昧」就判出凡夫跟圣贤。

「超凡入圣之契机」超凡入圣就必须要靠禅定的功夫,禅定是超凡入圣的契机。

[▲唯有修定,才能把握修行的真实目标,修行才有目的,有方法,一切所修才有实现的可能。]

一切佛法的成就、修行的次第、好的成就,大部分来讲就是要:信、解、行、悟、证。「行」,包含一般的行。如果要真正「悟」跟「证」,深悟就必须要入禅定。

严格来讲,要正式起行的话,就要修「定」。「信、解」不一定要修「定」,但「行」应该要修「定」,才能真正的大彻大悟。

「悟」是大悟,不是小小的悟。小小的悟,每个人因缘不一样,也许不需要修禅定也行。即使不修禅定,他至少心不是散乱的。所以不修禅定而能够有悟,那个是宿习所修。你如果不修禅定,通常应该心是散乱的,但不修禅定而能心不散乱,应该是宿习所修,所以才能够没有修禅定也能够悟到佛法。要达到究竟、达到证悟,一定要靠禅定力、三昧力。

[▲若不修定,谈什么戒定慧?]我们常常讲学佛法是什么?就是修「戒、定、慧」。你若不修「定」,单是持「戒」持的好,也没有「定」。没有「定」,也没有真正的「慧」。

没有「定」的「慧」是浮泛的,是依于第六识念念生灭,言说、信解而已,所以时好时坏。[(「定」不是光用谈就有的。)

若不修定,即]戒、定、慧[三学缺一学。]缺了定学。

[若不修定,谈什么禅?]习禅一定要有「定」才行。没有「定」,你心散乱,所谈的禅就变成「文字禅」,就跟实际理谛不相应。[(便成有禅而无定。)

若不修定,谈什么本尊三昧?(即但有本尊,而无三昧)]你若学密的话,一天到晚讲「本尊三昧」,若不修定的话,那都骗人的,这样懂吗?

我就在这里讲,很多喜欢密法的人不喜欢学显教,甚至瞧不起显教。可是你看看,你若不学显教的东西,根本的基础根本没有。你一直持咒,那跟婆罗门持咒有什么相异?就变成外道了。你也不懂得道理,也没有定力,所修皆是虚妄。

我就最不喜欢只是对密法有兴趣而对显教一点兴趣都没有、甚至瞧不起显教的人。我觉得这种人没有出息,学无根本,好高骛远,所修不会有什么成就,分别心大,分别这个法、那个法。就好像偏食的孩子一样,都是营养不良。

有的习禅的,也只是参不下功夫去修禅定,都变成文字言说,变成狂禅。如果不修禅定、不习禅定法门、不习显教的教理而只去修密的话,就变成「妄密」或是「浮密」。因为浮,只是喜欢念咒,不喜欢学经教,所以虚浮,叫「浮密」。

[▲诸佛菩萨如是修,我亦如是修;]这一句话我觉得我写的太好了,你就把这个当作座佑铭。我现在翻译《华严经》,《华严经》里的菩萨跟菩萨对答都称佛子。你如果是佛子的话,就应该是:「诸佛菩萨如是修,我亦如是修。」

佛子,就是你要成为诸佛之子,绍继佛种。不是学一点点东西,然后就很满意了,到处去吹牛,自以为很了不起。

[三乘贤圣如是修,我亦如是修。此是「必修」、必作,而非「选修」,]就是指禅定。禅定一定都是要修的,不管是大乘、小乘、密乘全都是要修的,并不是选修,而是必须要做的,不是[可作可不作。

因此须「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这是孔子说的话。比较大根器的是「安而行之仁也,利而行之智也,勉强而行之勇也」。

「利而行之」是因为有利,所以他去做。「勉强而行之」,很勇猛,能排出一切万难勉强而行之。

「安而行之」是这种困难的事对他来讲没什么,他很「安而行之」,不需要怎么努力,他就可以做了,这是大根器的人,一般人很难这样子。

如果有智慧的人就「利而行之」,看到禅定法门很有利,所以就去做了。一般人比较差一点,通常要「勉强而行之」,因为这是很辛苦的事,修行是没有轻松的。

[即使不能很快成就,也要如实如法去作,不能连作都不作,连发心都不发心。]而且甚至不鼓励别人做,乃至于阻碍别人做,看到别人做还笑他,那更糟糕!应该大家互相鼓励、勉励去做,正法就会昌盛。

现在佛法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大家多半都在做跟佛法没有很大关系的事情,而自称佛法、而自称大乘、而自称菩萨道,那就完蛋了。现在法越来越稀薄了,原因就是这样子。

你如果要修禅定的话,当然要透过这一番经教的理解,然后再去修。你所修的,就好像是浓缩的,浓缩果汁一小杯能泡一壶。

所以我现在提倡跟你们讲的这个法门,是佛教里面最精纯、最精粹的东西、最顶尖的东西,你要很有福报才能听到、才能够发心,发心以后努力去做。

不管你在家、出家,即使少修,即使你能够这样努力去做,只做一天,你这辈子就没有白活。不但说是发心,而且去作,甚至你说:「其实不要这么辛苦,不要这么修。」不要讲这些借口。说:「还有很多事情都可以做。」没有。很多事情都可以做没有错,但不是菩提道的直达车。

这个是直达车没有停的,而且就买一张票就到了,只不过这个票满贵的就是了。这个票,要你相当有信解以及福慧善根的资粮。

你要修这个真的是这不是钱,它需要很多、要求很高,但是你总要去做。你做了,这辈子就没有白活。

音乐界有一个天才叫萧邦,他是波兰人,波兰是世界上最苦的一个民族,人又少,外面都是强国,所以很苦。历代都一直受人侵略、受人统治。有俄罗斯、有日尔曼德国、法兰西都是很强的,所以波兰人很苦。

萧邦除了是音乐家以外,当然也很爱国,讲了一句话:「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伏尔泰还有一句话:「生命的索价很高,但是多少总要买一点。」萧邦也讲过类似这样的话。

我说:「禅定的索价很高,但是多少总要买一点。」尤其到了过年办年货的时候,多少买一点,当这个团圆饭吃,很不错的。

[譬如持戒,即使不能作到完全清净,还是必须持、努力持。]上次讲到一个法师给一个在家弟子传戒,问他的弟子:「不杀生,优婆塞、优婆夷尽形寿能持否?」他说:「尽量持。」我刚刚讲日语课诵班、真言宗课诵班,我说:「你能不能来?」他说:「我尽量来。」有互相辉映之趣。

[修定亦如是,即使尚未能亲证诸禅三昧,也要发心努力去修;]

顺便讲到,修「定」所需要的条件实在太多,第一个,身心要无病,身要没有病、腿、腰没有病,各方面都没有病,而且还要运动。

打坐必须要运动。这就是为什么达摩相传说传了少林拳,为什么要传少林拳?

因为动静相辅,你坐了很久血气能够通就好,血气如果不通,经过运动以后血气通了,带动让你打坐的时候血气比较容易通、比较不痛。必须要正常运动,不要练乱七八糟的东西,不要练气功。

[如是久久行之,至少能令心水沉淀、狂心休歇,]我们心是很混乱、动荡的水,你把它沉淀、澄净下来,狂心就能够停下来,你的身语意休歇了以后,[心得澄明,]就能够[与智慧等无量功德相应,所修易得成就。]

「心水沉淀」,简言之一句话就是禅定法门的精要。它的道理在哪里?就是这个。我们这颗心就好像一个池溏,你一天到晚带着这个心池到处跑,它就一直荡漾,水都不停一直波动。心水不停的波动,那就是散乱。

发表于 2020-5-9 21:2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5-11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16

    [▲何谓末法?]经上讲,法有正法、像法、末法。那什么是正法、像法、末法?正者证也。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正者证也。也就是说,在佛法的第一个千年有很多人修行,很多人证道。很多人证道,才称为正法。在正法时期,有经教、有修行,有教、有修、有证,所以是正法。

这个正法,不是指「法」而言,是指「人」而言。譬如《楞严经》也是正法,可是没有人证到,还不能称为正法。

有教、有修、有证、有果,证不一定有果,譬如你证三昧、证初禅、二禅,它不是真正的果。真正的果就是十地、小乘的诸果、圆觉乘、无上菩提果,这是果。「证」是很多层次,「果」也有很多种果。

正法时期,是有经教,经教还在,虽然如来已经涅槃,经教还在;有修,佛弟子、尤其是出家弟子一直在传持这个教法,依这个教而正修行;修行以后有证到种种的境界,乃至于得果。「教、行、证、果」都有,这个时期称为正法时期。

像法时期就是有教、有修、少证、少果。经教还在,修行正法的人还是有,但是证道的人很少,得果的就更少,这个时期叫做像法。为什么像?因为相像,跟正法时期很相像,但是已经有一点点偏离、变质了,但大部分都还是好的、都还是正的,这个时候叫像法。这个像法时期,相当于我们中国唐朝时期、宋朝时期,那时候都还是像法。

末法时期呢?「末」就是「没」的意思,沉没、汩没。好像法沉到水里面去了,这个法已经没了。教法已经都很多都不见、消失了。虽然有经教,但是也不知道怎么修,可以说传承都已经差不多断了。有书、有文字,但是不知道怎么做。

这个传持的佛法还是要人。因为你即使书有、解释的有,可是修行不是这样死板的。这里面有很多的秘诀、很多起承转合的地方,没办法写进去的。不是说不写,而是根本没办法写进去。那就一定要亲承师教才能够得到。

你看,这个就很便宜嘛!他们不用来听课,看了DVD就都可以知道了。但是知道以后,可以去做,也是善哉;如果照做了,而又得到好的结果,又加一个善哉,所以就是善哉善哉。

起先是证果没有了,有教有修,修行人也少了。接着末法时期修行人也没有,有教无修,名为末法。有教的意思就是,经教还在,现在《大藏经》还在。但是到末法的末期的时候连经教都没了。然后佛弟子、出家人只有剃头、披袈裟,也不持戒。

因为我们现在末法才几百年,末法的第一个千年,总共有一万年。所以末法时期情况就是:有教、无修,没有什么修行的人,很少,真正在修行的很少,都在做跟修行没有直接关系的,这真是很悲哀。

我跟你讲,我在注解这样的书,在提倡这样的经教、这样的修行,我觉得,好像是不可能的任务。我深深的觉得是这样子。为什么?时代不许可、环境不许可、众生不许可,所以很悲哀。

但是,虽然我不太喜欢孔子,但也引用他的话:「知其不可而为之」。能够有一个人听得进去,我就赚到了。如果都没有人听进去,不会吧,这么多人跑来听,所以我今天赚了很多。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我讲的是很深、很难解,也很难行的东西,但众生自有那种向菩提的心,即使末法时期还是有很多众生想要修正法、求菩提,只不过是找不到门径。

可喜、可慰的,是自从《楞严经义贯》出来以后,尤其是有一位大法师大力的提倡,功德无量,这个是很困难,我不要讲他的法号。这很困难,因为这要很大的肚量,而且以法为重,才做得到。

自从《楞严经义贯》出来以后,到处都有在研读或修行《楞严经》的,研讨、研读、讲解,台湾、大陆都很多。虽然我们台湾也是很乱,看来还是有希望。

总而言之,这个事情是要有耐力、有恒心、也不能取巧,需要一些时间,透过这本书,乃至于我的DVD、VCD,希望把这个法能够再弘扬起来,能够让在末法时期的众生也能够回到正法的正途去,每一个人自己能够的在自己的本位上好好努力,照正法去修。

确实这个法是很深、很难、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但你只要一踏入这个领域,那就已经就是不一样的。

例如你是北一女的学生,即使是最后一名,也已经不错了,跟外面的那些什么学校比起来还是不错。那为什么不讲建中呢,因为我是附中毕业,不喜欢建中。不过这里也有北二女的,心理就不服了,

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你如果肯发心,然后努力的在正法里面去琢磨、研求,再差也不会差哪里去。更何况你这一发心,要舍弃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才能进得来。

我们都知道正法、像法、末法。[「末」者,没也,沈没之谓也,亦即正法沈沦,一切法门皆没灭。

又,末法即是:]在这个时期的众生[在法上,这也可不作,那也可不作;]这也可以不必做,那也可以不用做,很多东西好像都不需要做,[结果是没有什么正法是必须作、必须修的(因此一切正法皆悉汩没)。

反之,其它与修行不相干的、攀缘贪爱世间的「拟佛法」(Quasi-Buddhism)、「半佛法」(Semi-Buddhism)、「次佛法」(Sub-Buddhism)、「相似佛法」(Seeming-Buddhism),都变成可作,]大家都公认可以做,而且做了很辉煌腾达,信徒很多很多,乃至是国际性的,可是那个东西真正跟佛法是不相干的东西。[大为昌盛。]

什么是「拟佛法」?「拟」就是「比拟」、「类似」,就是「很像」的意思。「相似佛法」就是似是而非,因为很相似,所以不是,你懂吗?怎么相似?因为不是,所以相似。譬如说你很像我女儿,那你一定不是我女儿。很像佛法,显然就不是佛法,所以才说很像佛法,那是「相似佛法」。

现代遍满了种种的「相似佛法」,看起来很像,几可乱真,但事实上不是。如果你不是行家,一定会被骗。你必须要是行家。

[诸如「边缘佛法」(如经忏佛事等),]「边缘」就是跟佛法有一点点相关,在它的边上。

事实上我必须要好好讲一个这个地方,怕人误解。

经忏佛事可不可以做?答案是可以做,但出家人不能把它当作专业来做,不能一天到晚只搞这个事情,然后为了求生计出家做这个事情,变成出家的另外一个专业,是吃饭的「家伙」,这样不行。

什么时候可以做经忏佛事呢?如果道场的信徒,或是很发心的弟子,他家里有事,就可以帮他做,那个没有过错。但不是一天到晚接电话出去做这个事情,一天到晚奔波做这个事情,就没有修行了。

为什么道场的信徒或护持的弟子、他们的事情可以做呢?如果他们的事情你都不做,那叫谁做?更何况人有生有死,人死了,再怎么样也要有一个仪式。你若不帮他做,他去找别人、或是找道教的人做,那不是更糟糕?所以这个还是要做,只是做多做少、把它看做什么样的重要性。

再继续讲,由于这个经忏佛事,令末法的佛法背了一个大黑锅。这个我必须要讲,因为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与佛教史,跟中国历史有关系。

佛教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很衰败、衰微,原因主要有两个:唐朝唐武宗毁佛,各宗就不振。乃至于很多宗派差不多就灭掉了,像咱们真言宗、法相宗就没有了,根本就没有人去研究。

律宗的那些经教论典也都不见,一直到民国初年弘一大师留学日本,所以从日本请回来。我们中国所遗失的、在兵火中烧掉的,日本都保存好好的。所以日本这一点对佛教是有很大的功德。这也就难怪他们一直国势很强盛,即使自作孽搞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侵略,但他们也很快就恢复。

虽然佛法是从中国过去,但他们日本比我们中国更信解佛法。他们历代国王、王后、太子出家的很多,尤其是在真言宗出家的很多。

反观我们中国当皇帝都来不及,哪有要出家的。除了顺治皇帝因为董鄂妃(董小宛)出家以外,其他就没有了。大家都是争死争活就为了争个帝位,还有想要出家的?这个事情只有在印度跟日本有,中国是没有的。

等到宋朝时候,佛法就很少了,就越来越少。再加一个历史因缘,中国人多,常常兵荒马乱、饥荒,有很多人生了孩子就没人养,有很多从小出家当小沙弥,父母把他送庙里,庙里师父也没有办法真正怎么样教育他,顶多就教识字、会念经,这样就很了不起了。为什么?因为历代那个时候是要相当有点钱的人才读私塾,求学,接着就要去考科举,升官发财。穷苦人家一辈子就要做工人、农人。

所以寺庙里面很多穷苦的人幼小出家,没有什么学问,你看佛法这么深,真的要读很多书才有办法。你看那些大师本身都是读书人、学者,你如果不是的话,那就很难。出家以后,能做什么事情?能做的事情太少。

小庙也没有田可以租给人家,也没有什么人供养,所以只好去做经忏佛事。为什么?要活下去,要吃饭。而且这个铁定是有得做的,因为大家都需要,乃至于要消灾都是经忏所包在内。

因为这样历史的因缘下来,所以经忏佛事在佛教里面变成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尤其是梁武帝请人做了《梁皇宝忏》,然后又做了《水陆仪轨》,那就更加令出家众可以做大佛事。《梁皇宝忏》一拜就七天,《水陆大忏》又是要好多天,那个都是很大的佛事。换句话讲就是,很多人要去诵经,收入很多。

中国人很奇怪,虽然梁武帝学佛学得不好,但是因为他是皇帝,所以大家都迷信这个东西,皇帝做得没什么问题,大家就都很崇拜《梁皇宝忏》,就觉得超渡、息灾有功德,想到佛教就想到拜忏,变成这个样子。

真正在搞经教,乃至于修行的,就越来越少。有的就在深山里面自己自修的,但依着这时代的演变真正修行的人就越来越少,

尤其像禅宗传到后来,你看现在有临济宗第几代、曹洞宗第几代,但那个就好像天台宗一样就传一个法卷名份上,真正那个正法眼藏也不知道在哪里失落了,那个应该是很久以前的事情,现在就是保持一个余绪,说还有那样一个传统在。各宗各派几乎都是这样,只是保留一个余绪。

讲到经忏佛事,因为中国佛教跟印度佛教不一样。因为印度人尊重修行人,所以出家人可以不用耕种、生产,大家就很崇敬、布施给他们,所以他们就不用去做任何事业、职业。

但佛教到中国来,这套行不通。为什么?因为中国是儒家的地方,儒家是不认同有谁是能够不耕种不工作而有饭吃,他们是瞧不起的。

远在唐朝的时候,已经由百丈禅师定了丛林清规,在山里面自己自耕自食,你非得这样不可。百丈禅师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要确定这样的传统,每个人都要作,所以僧众大家一起有饭吃,不用靠别人。因为有饭吃,不用靠别人,虽然很辛苦,但可以继续修行,也不用去作经忏佛事。

但是这是大丛林,人多,大家一起耕种,有饭吃。可是小庙只有两三个人或一两个,你怎么耕种?你种一片田,你能种吗?不能种啊!种几个番薯大概还可以,所以只能靠经忏佛事。

中型的庙呢?也是没有办法,尤其是都市里面,那就要靠香油,但房子会坏掉,佛殿也会坏掉,很多东西会坏掉,需要很多钱来修,尤其是碰到天灾人祸的时候要修,怎么修?没办法,最辛苦的就去募化。

 楼主| 发表于 2020-5-11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简单的,我现在讲得很剖白,整个摊开来讲,那就必需要集资,集资最好就是拜一个水陆,打一场水陆,至少盖一半佛殿或者差不多都有了,所以是这个因素。

有没有办法不这样?没有办法。因为中国佛教是没有人管。日本是天皇、政府都管。他们传统就是远在平安朝的时候,五、六世纪,在我们中国隋朝,日本有一个圣德太子,当时是宰相,他立了一个宪法,第一条:立佛教为日本国教,里面包括朝臣要受三皈五戒。像中南半岛很多国家佛教都是国教,政府有在照顾、有在管。

我们佛教在中国历代都要跟道教斗法,有时候斗赢、有时候斗输,斗输就糟糕。若是斗输了,皇帝就比较偏颇。

因为中国佛教没有人管,你就等于是自生自灭。皇帝有时候是为了要修福,就召集一些人修修大藏经。

唐朝时候还有很多经可以译,到宋朝就没有几乎什么经可以译。宋朝完了以后,元朝,元朝是外族,它是反汉传佛教,他们拜喇嘛教,就压抑汉传佛教。

等到元朝完了就到明朝,明朝因为是驱除鞑虏。明朝就正好相反,就怕喇嘛教的余威还在,明太祖就明文规定禁密教,因为怕外族的势力还在。所指的密教是指喇嘛教,因为那个时候正统的密教已经到日本去,中国早就没了。就在唐武宗毁佛就没了。所谓唐密只剩下一点点余绪,几个咒、几个手印,没有仪轨,这样而已,从唐朝末年就这样了。

虽然宋朝有一个法师叫天息灾,他从波斯过来翻译一些密教经典,但也不太起色。因为宋朝的天子也不怎么尊崇佛法,比较尊崇儒教。历代的中国读书人,得意的时候是儒家,失意的时候是佛家,就是因为这个历史的因缘。

到元朝,汉传佛教就更加没落,就更加没人管。明朝的时候,虽然明太祖打压喇嘛教,可是他也不提倡佛教。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曾经在落泊的时候剃头为和尚,所以他就很忌讳人家讲「和尚」这两个字,所以他也就排斥佛教。很奇怪,他这个人就是忘本,他没想到说,他落泊的时候是佛教养活了他。明朝的时候就是这样子,佛教也不兴盛。

等到清朝,又是外族,他又是尊崇喇嘛教。因为他是边疆,东北跟蒙古是有接壤,很接近。慈禧太后不是叫「老佛爷」吗?「老佛爷」是喇嘛教的老佛爷,我们汉传佛教没有佛爷。

清朝雍正皇帝盖了一个雍和宫,雍和宫是做什么的?喇嘛教的道场——喇嘛宫。清朝把喇嘛教当作内庭的禁脔,只有清廷的王宫大臣可以学喇嘛,因为他们都认为密教有威力、有力量,害怕汉人学,不准汉人学喇嘛教,所以喇嘛教只在内庭传,他的总部就是雍和宫,当作内庭的「禁脔」。「禁脔」,就是这块肉,只有我可以吃,别人不可以吃,他专用的,所以叫「禁脔」。

到清朝的时候,因为外族统治的关系,汉传佛教又更加衰微,更加没人管,尤其到清朝末年,人民都穷苦,外患一大堆,所以出家众无以为生,多数是做经忏佛事,更加多了。

现在问题来了,等到新的一派起来革命了,新的一派都是知识分子,都是反传统的。一反传统,就连佛教也跟着倒霉,因为他们认为佛教也算腐败的旧文化,都要打倒。

那些提倡革命的,多半都是留学生,以孙文为首,而且这些人都是基督教徒,那些革命党没有一个是佛教徒。因为佛教徒不会革命。因为他们都是基督教徒,所以就要打倒佛教,这样子。

然后他们也看到:清朝腐败,人民也是很糟糕,佛教都是在搞经忏佛事。

然后太虚法师他们,乃至于太虚法师的弟子印顺法师,他们就说佛教一百多年来都在做鬼的信仰。因为要超渡这些,一天到晚都是在做鬼的事情。所以他们新的一派就说:我们要革命。政治革命,宗教也要革命,所以太虚法师提出说要革这个佛教的命,要革教理、教制、教产。譬如佛教有些道理佛讲的不符合时代的要革新。

教制,事实上中国佛教根本没有教制,除了唐朝有国家管、有提倡以外,就没有了,所以就随你去了,自生自灭。

太虚法师说要改变佛教的教制,设立一套制度。教产,佛教大部分都没有人管,偶尔有一些国王(皇帝)有信仰,想要修福,就赐给佛寺一批土地,像五台山、峨嵋山等,那个寺庙的周边都属于寺庙的土地。依照佛制那个土地是可以租给人的,取租粮,僧众可以过活,是如法的。

他们新派的人就说,教产太多了,所以僧众腐败,要把教产全部没收,收归国有,改寺庙为学校、医院,太虚大师亲自还去亲见孙大总统提出他的改革方案,不晓得孙大总统有没有接受;好像没有。

后来太虚法师快死掉时候说:「我一生提倡的佛教三大革命失败了。」(嗯,很好。)这就是历史的渊源。

你看看各个宗教的信徒,他们生死,尤其是死的时候,他们一定要有他们自己宗教的一套仪式,乃令不管是生者还是亡者都得到心安。亡者知道会用他所信的宗教仪式来做,他就很安心。所以这个是不能没有的,不管你是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犹太教都是一样,所以这个是不能没有的,完全一竿子打尽这是不行的。

但是就是因缘是这样。因为金钱是一个诱惑力很大的东西,而且好像也不嫌多,是这个原因。所以令旁观有的人就很不爽,眼红吧,所以要种种改革,

我说一句公平的话:这个经忏佛事不能没有,也不能专做,但是也不能为了搞钱而做,让别人有借口。

所以他们提倡「人生佛教」,搞到后来变成「人间佛教」,因为它有别于鬼的佛教。这个「人间佛教」就呱呱落地,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了。

经忏佛事是不能不做,但不要做那么大型。大型其实不如法,因为是一个在家人梁武帝叫人写的。什么经忏可以做呢?我觉得是跟佛法有关系,而且不是以金钱为导向的,这个可以做。

譬如《药师忏》,你如果拜《药师忏》要赚大钱是很难,那这个就可以拜。《大悲忏》,要赚大钱也是很难,而且也很辛苦;其它的《地藏忏》、《金光明忏》这些也都可以。

忏是怎么来的?首先最早的就是梁武帝的《梁皇宝忏》,接着就是天台宗的四明尊者,他称为百部忏祖。他写了相传有一百部的忏仪,所以就令忏法、拜忏在中国大为昌行。

我想可能这样,这是我的推想的,这是「为长者讳」,为他避讳,为他解说:因为天台宗是提倡要修「法华三昧」(法华定),可能四明尊者修法华定修了以后觉得很不容易,有很多障碍、障难、有业障,所以要忏悔,他就写了忏仪,让大家拜忏。

可是那个拜忏是用来修行的,不是拿来赚钱的。拜忏以后,业障清了,容易入定。他本意是这样。恐怕是他写得太多了,大家都在拜忏,搞的变成拜忏变成佛法的主流一样,有这样的留弊。

可是要晓得四明尊者的用意并不是写出这些教你要去搞钱,不是这样,也不是说让你这样子变得有饭吃、有衣穿,不是这样。出家人本来就是要依靠在家白衣的布施,而不是要任何方式的生计,所以任何方式的生计都是不对的。

乃至于我们末法时期更加糟糕的,有些出家众就自食其力,就做手工业,做鞋子、蜡烛、肥皂,那个在家也能做,你为什么要披着袈裟来做肥皂?不需要这样子。

我是深深相信,而且是佛制的。你出家众好好的修行,龙天一定护念你、诸佛菩萨一定会护念你,你绝对不会饿到的,就怕你信不过,就一定要自己搞饭吃,然后就很累了。乃至于要凭自食其力搞道场就很累了。

这个道场不是一个人的、也不是几个众生的,而是龙天护法、诸佛菩萨的道场。那个道场成就以后,是要弘宣佛法的,是跟整个众生界都有关系的,所以不是一个人意志可以成就的。

你一个人意志可以成就没错,甚至有的人就托钵,用托到钱就搞个道场。有的人就搞经忏,搞了十几二十年就盖了一栋大庙,这也有,可是那样就失去它的本意。

不过话说回来,人生最苦的事情是什么?最苦的事情不是生病、也不是没钱、也不是任何的方面失意什么的,最苦的事情是无聊。无聊就是没事做,所以一定要有事做。没事一定要找事情做。在家、出家都一样,所以每个人就在自己的范围之内尽量找事情做。

像有的出家人他已经有庙了,可他也不讲经说法,那怎么办?就拼命的修庙。就好像有些学校,校门常常在修、常常在改,因为有预算,不用不行。

我看到有一个道场的一个法师就这样子,他就拼命整修他的道场,他年纪很大了,可是一直在忙。不忙不行,不忙人会发霉。

人生最苦的就是无聊,要令它有聊,一定要找些事。你出家,再没有本事,也要找一些你能做的事。

可是如果你的庙里已经什么都有了,有住、有吃、有穿、有信徒,都没事怎么办?那就想个办法办办事。现在最容易办的就是经忏佛事。这算内幕了!

你不需要会,只要提供一个地方,然后联络人,譬如要办《梁皇忏》,如果这个地方太小就租个场地,然后就联络一些这些专业的,他们就来了;看要聘几个出家众或在家众,戴着帽子,那就办起来了。

当然事先都要讲好多少钱,可这事先都有行情的,人不用伤脑筋,然后就办了。办完了就分钱,就这样子,所以你不需要会,而且除了有进帐以外,还会让你很忙碌,忙碌的结果就是不会无聊。

经忏佛事是这样的一个因由,我们把它叫「边缘佛法」,因为不管怎么样还是要念经、念咒,不管怎么样还是跟佛法有关系,所以还是「边缘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5-11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外缘佛法」(Peripheral Buddhism)]「边缘佛法」跟「外缘佛法」是不一样的。往外攀缘,以外为缘,叫做「外缘」。[(如社福、医疗、相卜、教育、政治、商业、企业等),]这些都是攀缘外在的境界,所以叫做「外缘佛法」。在佛法的圆周外面有一点接触。

这些可以做吗?你想做就去做吧,只好这样。你如果出了家以后,知见又没有那么清楚,又不能找到在佛法里面能够相应、自己愿意努力去做的事情,那就做一点事情,要不然一直窝着不动的话,对身体不太好,搞到后来变燥郁症。

其实我刚前面讲的那些,你看这里就应该知道,其实这个跟佛法的距离很远很远。

我讲这个,就跟丹麦有个作家易卜生写的一本书叫《Henrik Ibsen People’s Enemy》(《国民公敌》),《论语》说:「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幸好佛教不是这样暴力。因为我是很深很深的感慨,所以写出来,

我也需要讲一讲,我们中国人就是这样,大家喜欢做好人,也都所谓的不得罪别人。但这个现象我不讲,那就真的没人讲了。有位法师讲到这个问题,录影带在电视上放了,第二天就很多个单位打电话去「关心」了,所以很难。

[「相似佛法」(Quasi-Buddhism)或「界外佛法」(External Budhism)]这个「界外佛法」跟佛法没关系,佛法之外。

界外佛法是根本没有交集,只是用佛法的名作文章,作种种产品,可以出版、可以有名、可以有版税、有收入、可以当学者、教授、可以讲课。[(如历史考据、学术研究、诗词书画等)。]

这个不是现在这样子,即使在唐朝就有诗僧、有画僧、有书僧。诗僧,以作诗出名的出家人,中国、日本都有,而且声名卓著。画僧,画画的很好。书僧,写字、书法很好,常常给人写横批、字条什么的,这就是「界外佛法」。

譬如十年前,还有一个据说很有名的韩国禅师,杂志上介绍的,那个禅师,他的专长就是做泡菜,韩国泡菜本来就是很有名的,这个做泡菜的禅师是专门做泡菜的,做得一手好泡菜。他的禅应该叫「泡菜禅」,做的泡菜用来卖的,很畅销,大家都喜欢吃,因为师父做的,「加持过的」。

你看看,末法时期什么都有,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各行各业,佛教内也是很多的「专长」。

[凡此皆与世间名利直接或间接挂钩,不离世间贪爱,都是生死业,而自美名之为「大乘」、为「菩萨道」、混淆正法,]

主要它是会[败坏佛法,误导众生,]这些都让众生不知道什么是修行,如六祖大师讲的「自迷犹可,还误他人」,自己迷了也就算了,你还误了他人。

这不是「误人子弟」,而是误人弟子,这是很糟糕的事。[所谓「一盲引众盲,相继入火坑。」

修正定者,于此等境缘皆应远离。]这些境界都要远离。

末法时期众生,不是说现在,我看章回小说,那些作者也不太懂得佛法,对佛法比较稍微有点概念,比较尊敬佛法一点的,一讲到佛法就是说他家有人死了,为了作功德,拜个《梁皇忏》什么的。

还有现在比较糟糕的,很多人就把参加那些经忏佛事当作是修行了。譬如哪里在拜《水陆》,他交了钱去跟着拜,就表示他在修行,就认为那样子叫修行。哪里拜《水忏》他就去。

关于《水忏》,它不是梁武帝作的,它依据一个传说,所以是与经无据,经典没有这东西。

那你说:「我去拜也很灵。」很灵没错,乩童给人治病也很灵、道教也很灵,所以不是以灵不灵来说的,...有时候也很灵。

众生就是知见整个都混淆了,都不知道什么叫修行,就以为这样叫修行。乃至于说「这样修行很好」,发心大修行,所以一看到哪里有拜忏的就一定要去,那就很忙,当然要花很多钱就是了。尤其当什么忏主,一百万、二百万。

唉!因缘如此,所以只能感慨了。现在这么乱,有幸你们能够有这样的因缘来听我讲这样的法,希望你能够好好的爱惜、好好地珍重、依教奉行、努力地去做,不管做多做少,都是功德无量。功德都是你自己得的,我不会跟你要。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5-11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17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现在这个世间越来越乱,资讯越发达,世间越乱,很多事情真是无可奈何,所以反求诸己,我所能做的自己把他做好,把应该要说的法说了,应该要传的法传了,到时候时间到了我就死翘翘,然后走了就算了。

如果来世也许不知道到哪去,或者你们到大日天宫去找我好了,我是想去中台八叶院(不是中泰禅师那个「中泰」),胎藏界中间的那个院叫「中台八叶院」,总共有九尊佛,中间一尊是大日如来。31页。

[▲正、像、末差别:]正法、像法、末法有什么差别呢?表解如下:

[正法——有信解,有禅定三昧,有智慧解脱。]就是有正解,有修、有证,那个是正法,这是正法时期。

[像法——有信解,少禅定三昧。]像法时期的众生还是有信解,但是真实修行的人就比较少,得禅定三昧的、成就三昧的人就比较少。

[末法——连信解亦少,]能信能解的人也都很少了,[甚或全无。]乃至于都没有什么信。

[其中或「有信无解」(如有些不看经论之人),]他信佛,但是不看经论,所以他对佛法都不理解、不了解,这叫「有信无解」。所以只能说是信佛这样子而已,乘着往昔的一些业力有一些信佛,但对于法却茫然不知这叫做有信无解。

[或「有解无信」]这个就很奇怪,但确实是这样。不过这个解就不能当作是正解了,他是有些解,但是因为无信。

譬如说[(如有些学唯识]我就特别提出学唯识学的,因为当今学唯识的就常常有这个毛病。学唯识的人认为自己是高级知识分子,自己就懂得很多,可以研究很高深的道理,却不怎么信。

蒙佛菩萨慈悲,让我把唯识学搞得稍微有点懂,所以我就知道。学唯识,即使你学会了,是很了不起,但也不应该对佛菩萨不信。那根本就没了,信是根本。

[或习文字禅之人)。]还有一些虽然不是学唯识的搞学问的,但是参禅的变成文字禅的人,对佛法僧三宝也不是很信,常常就想说不要着相。这里也不要、那里也不要,乃至于也不烧香,甚至所有的供养都不做了,这样的道场也有,这就违于经教。

虽然现在提倡所谓的环保,我们道场的香也少烧一点,没有烧那么多,譬如最主要像我们的大环香,以前二十四小时都烧,后来就说比较不那么卫生,因为通风不良,我们这里只有一边通风,所以就把大环香取消了,但是我们其它的还是如法的每尊菩萨前面都有香炉,依法供养。

虽然东西的房子佛像熏得比较黑,因为经教这样教,有佛菩萨的地方一定要烧香,尤其是讲经的地方讲经的时候一定要烧香,这样佛菩萨护法会来受供,乃至于护念。

如果不烧香讲经说法,第一个容易受魔扰,第二个容易讲错,讲错了自己都不知道,法就是这样不可思议。

佛法就是跟世间法完全不一样,不是像你讲国文,或是讲物理,你看懂就行了,乃至于世间上的演讲。这个佛法就是不可思议。

你如果不如法的话,曾经讲过经的人应该知道,应该会有过这样类似的经验。坐在那边忽然好像都空白了,忽然好像不知道要讲什么,或者上一段跟下一段会有断层,那就很恐怖,接下去要讲什么都不知道。佛法就是这样。

世间法没有问题,世间法只要把稿子准备好应该就没什么问题了。

对佛法,说不着相因此就不烧香,这个不对!经中讲「香是佛使」,佛派出来的、也是他接受了香的供养就帮众生去请佛。

你光烧香,十万亿佛土就可以闻到,这个香不可能这么厉害。那个是什么?我们显教唱「炉香赞」,那个就是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帮你把这个香带给佛,「佛使」就是香云盖菩萨,是菩萨管的,他帮你把这个讯息带去佛那里。

虽然有很多知识,但佛法很多地方是超过一般的眼耳鼻舌身的知识,超过世间,你实在是没办法、实在无可奈何,你必须要这个样子。

也就是说,在佛法中,你不能有一点点的「我执」、「我见」。你就要顺佛教,顺佛所说,就不会吃亏、不会错。如果一起「我见」,那就必然有错。现在的众生就是「我见」太多,乃至因依于「我见」、「我执」而起傲慢,就「我慢」,那就更糟了。

顺便讲到,实用的佛法,虽然我们研究这么深的道理,即使你住在家里,现在的房子多半都是公寓,很多是很密闭的,除非你把窗户打开。

但还是要如《地藏经》所说的供养佛像,少香少花还是要供养,不要都不要,要比较环保一点,你就少香少花,没有什么不可以,不是为了节省。

由于环境的关系,或是家里跟你相处的人认为会把家具熏坏了这种考量也可以,但还是要做一点,少做一些没有关系,但不要都不做;都不做,反而说烧香的人执着或着相。

如果讲到执着,我讲给你听:一切众生乃至法界都是「相」,「相」有种种别,「性」没有差别。

众生沦落生死,因为什么而沦落生死?因为「相」。因为贪相、瞋相、嫉妒相、杀盗婬妄种种恶相,而堕入恶道,或种种恶果报。

这个诸佛如来成佛八相成道,成道还是要相的,成道一定还是要从兜率天下,降生母胎,入胎、住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这八相成道这是一定都有的。即使是佛也是要用「相」来度众生。

众生为什么受苦?是「相」上受苦,「性」上并不苦,「性」本清净,要搞清楚。

「性」的话,佛与众生平等,相上不平等。「相」上就有种种的差异。乃至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相上不平等。声闻、缘觉、菩萨、佛不平等,十法界不平等。

但是如果以「性」来讲,全都平等。如果说「性」上平等,那你就不要修。不要修,将来等着去受苦好了。因为「性」上平等,所以我杀生,乃至偷盗、邪婬都没有关系,那好吧,那你去做。不要说等将来受苦,当世你心里面就不舒服了。

我们举一个例子,你去邪婬,你良心就过不去,对不起你老公或老婆,那你心里会舒服吗?当下就受报,不要说将来。

「相」上,虽然以《金刚经》讲相是虚妄的,但是这虚妄的法是依于真如本性因缘而现,所以还是有。

如果你要免掉苦难、痛苦的话,这个「相」要跟「性」合为一,变成清净的,这样叫「解脱」。

这样也称为没有解脱的解脱,因为本来没有解脱,本来性是清净,可是那个高的道理也不要讲太多,了解就好,要不然讲的都是吹牛的。

不要看到人家持戒清净、勇猛精进、供养什么,就说那么着相,以后不要讲人着相,没有人能够不着相,连佛也不能够没有相。

佛成佛要有「相」,度众生要有「相」。戒有戒相,定有定相,智慧有慧相。愚痴有愚痴相,生死有生死相。涅槃有涅槃相,菩提有菩提相。

这法就是这样,你稍微差一点,就差很多。众生就是虽然读甚深的道理,但是这个脑筋转不过来,转不过来就掉下去。

[或「无信无解」(如把佛法当「哲学」或「学术」来研究或考据的人),]这种人就是无信无解。

有一套什么一百部佛法的论文,奉劝你们不要看。上次我讲高中生写论文,他就是参考梁漱溟写的文章说:「佛哪有讲这么多经,大部分经都是假的。」造这种无量的罪业。这都是世间的学者所误,但也不能全怪他,他自己也是没有善根。因为同样一本书,跟他合作写论文的那个孩子,他就不会去看那种,他就写玄奘法师怎么样求学,那就很好。

[若连信解都不具,更遑(遑huáng:古同「惶」,恐惧。)论蹑解起行(由解起修)。]「蹑」就是「跟着」的意思。你得到「解」了以后,紧跟着就开始「行」。我上初中、高中的学校的功课都没有很认真,都读课外书,所以多知道了一些不是课本里面的东西。

「遑论」就是不用论,更不用说「蹑解起行」。因为连「信、解」都没有,还怎么样「蹑解起行」,还怎么「由解起修」?

[是故一切尽成相似佛法,]所以他所做的一切都变成「相似佛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什么叫「相似佛法」?既然说「相似」,也就是「不是」。很像,就不是那个。譬如你很像我老公,那一定不是我老公。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世间的哲学全都是「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也就是世间的哲学都是讲的、都是谈论的、都是辩论的、都是辩说的、但是不能做的,因为做了一定做不通。

不要说别人做不通,连发明那套哲学的人自己也做不通,他自己也没做就是了。

譬如说我们举一个最有名的康德哲学,他有做什么?没有。康德(Immanuel Kant)最重要的理论就是「先验哲学」(A Priori),「验」是经验,就是在经验之前就已经存在叫「先验」。

要懂得「先验」,就必须要先懂得休谟的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经验主义的理论是这样,我不是在说他对,

他说:「我们人天生下来整个心里面、整个脑筋里面一片都是洁白的,犹如白板一样,后天种种的不一样都是由于后天的文化、学习才开始在白板上映入一些影像。」

后天的文化、学习等等,这些就叫「经验」。由经验而摄受到变成一些心里面内心构成的成分,

所以洛克(John Locke)和休谟(David Hume),他们叫「经验主义」,就是指这个,这个是很实际的。

德国的康德,他的理论是说「不是经验主义」,你看哲学家每一家讲的都不一样,互相都不一样。「这个经验,其实是先天就有的」,这个「先」是「先天」,天生就已经有了,而且所有的人的反应、学习等等,那也都是超经验论;也就是说,不是可以让你用实际去规划、测量,因为都是先天,所以他有一点点神秘主义再加上浪漫主义。可是洛克就认为完全是经验的。

我以前看哲学的时候,整套哲学看完,这个也对、那个也对,都对;可是就不知道哪一个好。学了佛法以后,他们里面什么毛病都知道。

康德哲学,康德是十九世纪的人,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整合西洋两千年的哲学,等于中国儒家朱熹一样,哲学的集大成。至于洛克他们等于是在康德哲学以后的反动,一个对传统哲学的反动。

康德哲学说一切都是先验的,但是这个就有违于一些正理,因为有些东西确实是后天学习的。如果以佛法来讲,先天的是有,就是阿赖耶识(八识心)里面的业习,这个是先验的。他称为先验。

可是以佛法来讲,实在也不是先验。因为在这个习气成立的时候,也是经验,只不过你是用断代来看;从现在来看,它好像是先验,从天上掉下来。

那你要晓得西洋两千年,尤其是基督教进来以后,他们的哲学家、数学家,他们打破头,想要创造一套理论,最后的结果都是干什么?都是证明上帝的存在。

他们先验哲学推推到最极端以后,那个先验根本不能够再琢磨了,那为什么还有会这样的经验呢?那个就是因为上帝所做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5-11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看,他们就是外道种性,他们就是没有办法,乃至于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发明微积分,干嘛?那个也是要证明上帝存在,所有的数学也是为了要证明上帝存在。

数学公式是这么样的纯粹、是这么样的离于一切世间的功利,完全能够掌控,你只要公式运用对,就可以掌控,用这个来演算整个天体也很合,当然也有一些例外。

后来一想:「怎么能够这样?啊,这一定也是神的旨意。」就这样子。到后来,数学也是为了证明「神是存在的,神是在主导」。

我这样顺便讲一下就是让你知道,西洋哲学跟科学,它原来可笑的地方在这里,到后来就搞不清楚,搞不清楚的地方就归结于上帝。

但是人的理智一定是有一个限度,到达那个限度以后,他没办法讲,就说是神或上帝。

就好像有一些外道有得到天眼通,但是外道最高的能看到八万劫,八万劫以外它看到就有如道家所说的混沌一片。

那时候,因跟果、天跟地,一切都混沌一片,他看不清的时候,道家把它称为「混沌」,还是很老实;

印度的外道就把它称为「空」,那个「空」也就是一切万物的元始,他看到的尽头就是一切万物的元始,也就是梵天所在,又搞上了,

所以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上死角在那里,永远就是放不开。譬如中国人搞到后来就一定要搞到风水、命算上去,不管是什么祸福就一定要搞那上去,搞到中华民族最原始的《易经》八卦、或是「太极」上去。

一切世间哲学、学问,尤其是跟天地、跟人性有关系的,多半都是这样,「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我从懂事以来,我就一直在追求学问,也所谓的追求学问、探求真理,看了一些书,但是也都没有办法解决,那个时候也都把佛法当哲学看。因为当哲学看,所以也看不出所以然,一定要离于哲学来看佛法,不能把佛法归到哲学去,用哲学把它规范起来,那就看不通了。

后来因缘成熟了,所以我就看通了、看懂了。也因为这样「众里寻它千百度」,所以蓦然回首。那也因为这样,我对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特别有感受。一切的世间哲学、外道跟佛相比,都没有他的指甲垢一点点。

[然若大心人,自有信解,如法正修诸禅三昧,求无上智慧解脱,不论其身处何时代,]

如果具有大心的人,对于三藏、三宝(经律论三藏,佛法僧三宝),自己就有信解,天生就有信解,实际上这是累劫所修。因为这个信解一定是累劫所修,这一世有点来不及。

譬如你信佛法,你老公、儿子、或你老爸信一贯道或信道教,你能拿他如何?没办法,那个是每一个人的业力不一样,不能强求。

所以我一向都不强,乃至于我自己亲生的同胞兄弟姐妹,如果他信佛,我就跟他近;如果不信佛的,那大家缘就到此为止。因为我不在世间缘中,你们知道我的人,就应该知道。

我有好些兄弟姐妹亲戚,跟我相应的,我们就继续有来往;不相应的就到此为止,也不顾惜这个,因为时间有限。

如果自己有信解以后,还要如法正修诸禅三昧,注意这个「如法」很重要,不要自己搞怪,自己搞便巧,因为这个法它就是这样子,你就要依照这个游戏规则来。要不然你就不要玩,你玩就照游戏规则,才有得玩。

「修诸禅三昧,求无上智慧解脱」,如果这样子,不管这个人是在哪一个时代,应该也[皆是自住于正法时期。]

所以这个正法、像法、末法不是以时间而论,而是以众生心而论;如果那一个众生心中有正知见、正法、信解,那他心中就有正法。

即使他处在佛世,如果他心生邪见,对佛法没有信解,那他也是处在末法。道理是这样子,

所以《金刚经》里面讲,须菩提开悟了,就涕泪悲泣,对世尊讲说:「世尊!你讲这个法这么深,我现在在佛前听了,能够信解。」

他那时候就发慈悲心为众生问:「可是将来末法时期后五百岁,(就讲到我们现在),后五百岁的时候那时候没众生有佛了,还有人能够对这部《金刚经》有信解吗?」

佛怎么回答?「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也有众生持戒、修福,于此经得信解。此人不只是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也就是说,这个人已经不只是在一个佛或两个佛的时代种过善根,而是无量诸佛时代种过善根,所以他善根已经很坚强,无论生在哪一个时代,还是能够信受这个甚深难解的《金刚经》。

所以你不要说末法时期就没有人能够信解正法,修行正法,有,只是不多而已。

佛讲这句话,就是对于我们一个很有鼓励性,等于就是诸葛亮写《出师表》说「不要妄自菲薄」。

我顺便也劝慰诸位:我们能够在末法这个信仰、知见纷乱的时代,能够有因缘还能够听到这么正、这么好的正法,应该不要妄自菲薄,知道自己已经累劫种了很多善根,才能够有这种因缘,而且还要更进一步利用这个因缘努力、如法的往上修,如实的去修,不是只是听到懂了知道以后、跟人家臭屁去。就像有点钱,钱放不住,就一定要花掉。

有很多人知道一些佛法,然后跟人家臭屁,那样就不好。我以前在师大附中读书,有很多学生爱好读书,也很聪明,但读书都是有目的,不是像我这样笨笨的想要自己所谓的充实自己。他们学了以后干什么?跟女孩子去臭屁、去吹,表示他很有学问。我一向都不是这样,我就是要充实自己。

最典型的,我一个同学办了一个踏青社,踏青社就是郊游的,没事的时候,星期日就约北一女、北二女的女学生一起去郊游叫踏青,然后去吹牛,他又很会吹,他有一个技术,他就把世界名著的序文,看一看就可以了,就大致知道那个意思。因为女孩子多半都是忙着读功课,课外书比较读的很少。像他那样的,我就觉得很好笑,不过他确实很吃香。

[是故所谓「正、像、末」,]所谓的正法、修法、末法,[并非指时间差别,而是指修行方法及内容不同。]你处在任何时代,你所修的如果是正法,那对你来讲,正法就存在。你如果处在正法时期,你所修行的都跟正法是不一样的,那你所修的不是正法。

[若自修行正法,即是如来正法常住;]你如果自己修行的是正法,对你来讲,就是如来的正法常住,客观来讲也是。[若不如是,即正法沈沦,转成末法。]

[▲若不修定,作一些错事、坏事也觉无所谓,乃至一辈子悠悠忽忽,浑浑噩噩,天天混日子,在五欲六尘中打滚,当时都不觉知有何不妥。]

只不过糊里糊涂的过一辈子,糊里糊涂的死掉,一般人都是这样子,要死掉还不知道自己要死掉。

讲起来就是悲哀了,像我母亲感冒,其实就是寿命到了,然后就感冒送到医院,住在医院里面,给她也不算急救,医生给她打些针,她就觉得好多了,脸色也很好,事实上那就是所谓的回光返照。

她跟大家说:「我没事啦!你们都回去吧,明天早上还要上班。」就留一个人看着,过了一个多钟头,她就过世了。她要过世还不知道自己要死了。

一般人就是这样,糊里糊涂来转一遭,糊里糊涂的死掉,人生实在是很可悲的一件事。

我妈妈还算好,她也没有做什么恶事,没有受什么折磨,也没有拖,就走得很安祥。有的前世、今世做了很多恶事,结果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那就很惨。

[若修定者,]你要修正定的话,你[即使]你心里面或是生活圈里面有[一点点杂染、愦闹,一丝丝放逸、懈怠,或与人有忤、]跟他人过不去、[有诤,]跟别人有诤论,[都会马上觉知有妨害心定,当下都不能忍受。]

在唯识学,「诤」就是烦恼,烦恼的异名。《俱舍论》里面讲,「诤」就是「烦恼」的异名。

《金刚经》里面有讲,须菩提得「无诤三昧」。为什么?没有烦恼。为什么没有烦恼?因为他不跟人家诤。

这个「诤」不一定是「言」字旁,「言」字旁会更好,因为一般的「诤」通常都是言语的,争利、争财、争权等等,那就更激烈了,但言语上的「诤」,口头上的诤更多,更方便的令人起烦恼。

所以佛法里面才把有「言」字旁的「诤」当作烦恼,这又讲到佛法跟世间法的不一样。

世间法里有句话讲「真理愈辩愈明」,错了,真理愈辩愈黑。这不会明的,一辩的时候,不要说到后来都是变成意气用事,都是为了要把对方驳倒,而且你看辩论的原理是什么?

辩论的原理就是:你有你一方的主张,我有我一方的主张,我们俩个主张一定是不能共通,一样的。因明学讲,这两个前提一定不能一样,一样就不用辩了,一样的话两个人就抱一抱,都是第一名。一定要不一样。

既然不一样,那一定立场不一样,不管那个命题是你自己选的,还是裁判选的,总之你就一定站在不同的立场,因为立场不同,所见一定不同,一定要把对方打倒。

所以辩论场就有一点像罗马的竞技场,一定要打到一个死掉了才行,一定要有一个输赢,绝对要有一个输赢;如果没有输赢,就先和了,约日再战,但是不可能,一定要有一个输赢。

就像拳击场,你没有击倒,但是因为揍对方揍的比较多,所以得分胜。辩论场也是一样,虽然你没有把他理论击倒,但是你的辩论技巧,你的台风、你的措辞、你的引句比他优胜,裁判判你赢了。

所以,真理愈辩愈明?不会,真理愈辩愈迷糊,真理不是用辩辩来的。

这个世间法里面没有这样解,佛法里面没有这样解,只是我看了佛经就知道是这个样子,所以就看到很世间的荒谬。

世间是很荒谬的,把假的东西当作是真的,乃至于你看看,这是很严重的事情,不要听我讲很轻松。这是从希腊时代就开始,也就是他们所谓的民主政治,依于辩论。我们中国就没有这一套。

像亚里斯多德、苏格拉底他们在教学生的时候辩论学是很重要的学问,辩论学包括修辞学、理则学,因为你辩论的时候要有修辞,要讲的动听,所以要学文学、学诗,文词要通达。要学理则学,也就是逻辑学,思想要澄明,立论要正确,言词滔滔,这样把人辩倒。还要训练讲话,嘴巴的嘴型,声调等等都要很行。

在希腊、罗马的时代,你如果要出人头地,一定要辩才很强,辩才好的话,你在社会上就一定得到很好的地位。

不像我们中国科举会写文章、写诗、写词,乃至于要讨个老婆都要会写对联,很可笑的事情。写了好的对联就说是才子,实在是很荒谬的事。

可是希腊、罗马又搞另一套荒谬,可能还没有中国这套荒谬就是了。就是要会辩。

古希腊一位哲学家狄摩西尼(Δημοσθένης),有先天的障碍,他有口疾,即使你再有好的文思、好的才能你表示不出来,讲不出来。所以他就嘴里含石头,起先在河边,然后对着海演讲,要讲的跟一般人讲的一样,舌头不能打转。

 楼主| 发表于 2020-5-11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放一个,后来放两、三个,放得嘴巴里都是石头,然后还能讲得很流利,在河边试好了,又去海边。海边不一样,海浪声音很大,他的声音要胜过海浪。因为那时候没有麦克风,他又更高一层的训练,让滔滔雄辩声音超过海浪。后来,因此就进入国会当执政等等。

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有关系,现在的民主政治全部都是依靠这一套。还有律师,只要你讲的听起来有理你就赢了,胜诉,可以赚大钱,而且还可以开脱很多的罪人。律师当完了,就当国会议员等等一直上去,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不管怎么说都是你对,百姓一听都很高兴,然后选你当总统。

世间法就是这样,很虚假的东西,但是弄的就好像很真,大家把它当作是最伟大、最了不起的事情。

你看中国古代文人写诗、填词,光是《桃花扇》,那些艳事、风流事情,都是因为写诗、填词来的。

《西厢记》那类的事情,就是小姐不小心掉了一个丝帕,小生捡到就填了个诗在上面,然后丫环拿到丝帕给小姐,小姐一看是个才子,即使没看到人,也就开始相思了。整个中国文化就是这样,很离奇。

[▲总而言之,为佛弟子,不论僧俗,皆须「戒定慧」三学俱修,]

实在是很难,光是持戒持得好就已经很难了,又要修定、又要修慧,实在是很难。但是要成无上佛道,没人说是很简单的事,那一定是很难的。

[不能选修其中一、二。末法时期,常是于三学中「三缺一」,或「三缺二」,乃至「三缺三」。]现在多半是三缺三比较多,所以这盘麻将就打不成。

[三缺三者,以种种借口,不持净戒,不修正定,不习正慧,但仍自称「我学佛」、「我修大乘」、「我学菩萨道」

——若非修习三学,学佛所为何事?]我这是跟《正气歌》那句话相辉映:「读圣贤书所为何事?」我们这个是真正的圣贤书。

[▲定是什么?定即「心一境性」,]「心一境性」,就是种种戒经以及《大智度论》里面讲「定」,「禅波罗蜜品」的时候,释「禅波罗蜜品」就讲到。

我解释「心一境性」,我们的心假设一个圆圈,在中间选择一个境(中间一个小小的圆圈)把心收摄在一个点上。

譬如说我们选择一个「不净观」,然后来收摄。你一直在整天、好多天都一直摄心不乱在那个点上,全心全意就是在那个点上,只是一点而已;那就是「心一境」了,

那时候还没有到达「心一境性」,而只是说心已经专注了;心专注以后,就变成这样,你心中所想的那唯一一个念头,会扩充到遍布你整个的心,整个的心就变成那个「一境」,你那个时候心性,整个心的性就是那「一境」,这个时候叫「心一境性」。

譬如现在讲净土,说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它什么意思我不晓得。

如果要来解释你比较容易懂,所谓「功夫成片」的意思就是这个。也就是你整个心全都打成一片,只有那一个「境」是你整个心所缘的范围。你的心整个内容就没有别的。

什么叫内容?你又要懂得唯识了,就是整个心的心、心所法,所有的心王、心所,全都是共通的只缘那个境,所以叫「心一境性」。就没有别的念头起来,一切等于都是统一的。

这个「心一境性」跟「心专注」是不一样的,「心专注」只是专注而已,「心一境性」就是扩散出去,整个笼罩了。

「心一境性」,换一句话讲,就是得定,因为「一境性」了,就稳定不会动,所以心就得定了。

[摄心专注不散、不乱、不外驰,持心不惛、不掉、不忱、不放逸、不懈怠、不失念,念念明觉,念念摄心——]这样叫做「定」。

[这些都必须要作,才配能得上称「真修行人」!否则,修行所为何事?]要不然修什么?最后起行修就是修这个,修自己的心。

「心一境性」又有一个意思,因为这一点是什么?这一点就是所缘的境,这一点也可以说是你所学的慧学最精粹的佛理纳注于心,一直琢磨思维,令它不散失,乃至于让这个道理扩充到整个心,叫「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不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只是不动而已,不是这样子。

[▲何为修定?修定是「玩真的」,是真枪实弹与烦恼障、业障、魔障来真的;是修行的压轴大戏;不是玩票、跑龙套、「插花」(点缀)。一切修行有成无成,全在此一举。]

[▲众生为何不能修定?]指末法时期的众生多半没有办法修定,为什么?[因为修定的条件太多、太高。其条件如:]

[1.身——须得暇满之身,]「暇」就是有闲暇、空暇。换句话讲,就是衣食无虑;你不愁吃饭穿衣,不用为生活而奔忙到根本没有时间修,有一些余暇。「满」是圆满,也就是指[六根具全,]少一个也不好做,多了也不好做。譬如你若腿受伤就不行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5-11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18

因为这个在我来看这个是世间历史上这是很重要的事情,康德(Immanuel Kant)哲学,德国大哲学家,他是西洋两千年哲学的集大成。

但是他后来有那个「先验哲学」,他是跟叔本华一样,他们那个时候在十九世纪初期,他们开始在看东方哲学,跟那个佛教的东西,所以受佛教的影响。

所以他有先验哲学的idea(思想),因为在西洋哲学里面,西洋哲学、神学都没有这个东西,所以他有先天的idea(思想)。

洛克(John Locke)和休谟(David Hume)他有什么重要性?这个(洛克)是十九世纪初期,这个(休谟)是十九世纪末期,也就是英国在那个时候,大英帝国已经成立,就是世界性的帝国,工业革命早就开始,配合着这种近代的哲学思考,又更加推动了工业革命。

因为他注重经验,实际的,有经验论再一推就变成实证论,促进了整个时代所谓的现代化。

先从思想上改变,因为以前的基督教是比较保守的东西,从他们这样一推动,到后来就有达尔文,也是受他们的影响。他们是前驱,他在哲学上先推动,达尔文是生物学的,所以生物学就跟上。

洛克算是经济学也跟上,休谟是哲学,达尔文是生物学,洛克经济学再跟上,整个结为一体。所以大英帝国越来越强大。就走经验论这种实在的的东西。

我们虽然学佛,还是要了解一下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时代为什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就是这样子变过来的。这个也很令人料想不到。

从中古时期到文艺复兴,他们所要发明的那些知识,乃至于数学,他的用心就是为了要证明神的存在。他的用心、目的就已经设定,所以当然会得证,一定要得证。

你知道为什么?不是丢脸会死掉,他们都是天主教国家,天主教有一个叫「驱逐出教」「excommunicate」。

天主教是很可怕的,现在没有那么嚣张,因为天主教随着罗马帝国的败下来,英国起来,他们早就过期了,可是他们以前是很嚣张的。

excommunicate是天主教的一个名词,帮你隔绝开来。用***的话就是划清界限。

如果你犯了天主教的教条,他就把你驱逐出教,所以这个应该就翻成「驱逐出教」。驱逐出教以后,谁都不能理他,不能跟他讲话。因为那个时候是罗马教徒、天主教廷统治的,所以天网恢恢你跑不掉,很惨!

而且驱逐出教的时候,不只是驱逐出教而已,一般办一个仪式,你站在前面,由主教、教廷通过,宣读将你驱逐出教。驱逐出教宣布完了以后,马上一顿咒骂,骂得狗血淋头,用最难听的话咒诅你,永劫不得超生,好恐怖!

所以我刚刚讲那些数学家、哲学家,像康德他们,最后也是要讲神是存在,说不存在,那你就完了。

康德(Immanuel Kant)在柯尼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Königsberg)任教,那些哲学家都是在大学里当教授,你如果不承认上帝存在,你的教职就没了。

举个例子,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就被人家驱逐出去,

尼采本来也是教大学的,曾在巴塞尔大学(University of Basel)任教,他写了一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本写给所有人及不写给任何人的书》,很厚的一本哲学着作,用文学的笔调写出来,听说文学的诗性很好。

他里面就说:有一个圣者,是修行人,从山上下来,逢人就说:「你知不知道上帝已经死掉了。」他就是要宣传这个message(信息)。他就在书上这样写,那时在十九世纪,是非常非常大胆的,所以很快他就被革职了。

尼采真的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是很有学问,可能是业障的关系吧,写的东西都很偏激、很激进。如果你写得很中肯,依佛法来讲都不对的,更何况你写的俗人看着都不对。

他书里那个查拉图斯特拉修行者在没下山之前对着太阳说:「太阳啊,你这样的光、这样的热,你这么伟大,可是没有你照耀的人的话,你的光荣跟伟大在哪里?」

我没有学佛是没有关系,一学佛以后,这个是不对嘛,有好几个不对!第一个,你这个是往外攀缘,求取名利。

第二个,太阳,如果以佛法来讲,太阳也没有说它很伟大,是你自己说它很伟大。太阳照耀人们,也不是为了表示它很伟大。你因为说如果人们不被太阳照耀,那太阳就变成不伟大,这个理则学不通。

再说,人们一定是需要太阳的,你放心。不管怎么样,即使晚上没有太阳,等白天太阳再出来,不管再怎么样痛恨太阳,它还是要出来照,这根本就不对嘛,所以于理于事都不对。

可是他用那种诗性的言语写出来很有魔力那种感觉,一听起来很有persuasive(说服性)。

不过,它里面讲了一个走钢索的故事,走钢索的人,我觉得那个倒是不错。

这个西洋哲学开始有一点点质变,就都是受了东方哲学的影响,也就是因为西洋殖民主义打到东方来,所以他们就间接接收到了。

尼采、康德、叔本华,他们都受了东方哲学的影响,乃至于美国也有一派叫「transcendentalism」(超越主义),例如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等也是受东方哲学的影响,所以才改变了。

我们刚刚不是讲中国会写对联的就是才子吗?我初中有个老师说:「儒家就是往外追求,佛家是往内推求。」

那个老师说:有个人写了一个对联的半句:「玉体横陈陈其美。」结果没有人对得上。我那时候15岁,一直都没忘掉这事,都想要对它,我不晓得为什么我非要对它,可能我往昔也曾经当过酸秀才。后来我学了佛以后,把它对上了:「铁口直断段祺瑞。」接着看33页。

修定的条件,第一个,身暇满,六根具全,[无病无痛。]这实在是很难,全身都没有什么病痛,腿、脚、膝、腰、背都不能有什么病痛。

[2.心]

[a、聪明利根,]你要问说:「我笨笨的能不能打坐?」可以还是可以的。因为打坐后来要修慧观,能观的就比较少了。

[能阅经藏、能解经义。]这是以心来讲,当然也要有文化,要读书识字。这个佛法太困难,读书识字又不能变成学究,变成世智辩聪,所以很难。

[b、三障微小:①报障无,]报障不能有报障,譬如说缺手缺腿等等。

[②业障少,]什么叫业障?报障,主要指过去世,现世受报。业障,通常指现世,你现世所造的业还在造,那就成障。譬如你现世常常讲谎话,那就是业障。

(1)今世的身口意三业造恶很少,就不为障。

(2)不以非法的事业当作职业,或是不用非法的事当作职业,譬如不开钓鱼场、不杀生、不开荤食的餐馆、不开酒店、不只是菜刀,乃至于所有的杀生的工具,或者是武器,卖刀、卖枪。

讲到卖刀,我讲个很好笑的事。我当兵的时候曾经被派到金门去,金门那个时候还有在打空炮弹。他们打过来,我们打过去,里面都没有炸弹。

打过来居民都捡过来作菜刀,那时候已经到了不是和解的和解,你打135,我打246。打了以后,捡去做菜刀,而且炮弹的钢是最好的钢。

那时候当兵的去那边都少不了回去两种东西一定要带:金门高梁(酒)、菜刀。

我那时候因为还没有学佛,也是跟大家买了一大堆高梁(酒)回去送给师长。我那时候本来也想要买菜刀,后来不知道怎么搞的就没买。我心里想:「这菜刀可以用一辈子,很好。」

我跟你讲,刀是不能买来送人的,买来送人,一刀两断。东方西方都有这样子的迷信,不管是不是迷信,大家都这样。

如果人家送你刀的话,通常你都要给点钱至少。你有没有看西部片,都带折迭的弹簧小刀,如果谁给他一把的话,他就给他25cents(硬币)。

我那时候幸好没买,买了以后会怎么样,我也不晓得,不过最好是不要买。我倒真正是有这样的经验,道场的弟子好心他买了一些针,缝衣服的,买了各种长度,偷偷的放到常住,

这个弟子在美国,他是很好的弟子,可是我也不知道他买了针放到常住的箱子里面,接着一两个礼拜他就常常讲话话里带刺令我很受不了,后来才发现说他偷偷放了一大堆针在常住箱子里面,发现就赶快叫他带回去,

只要是利器就不要互相相送,自己买了就好。水果刀、叉子,这个佛法里面是没说,虽然是迷信,还是小小的迷信,不怎么影响。

接着「不以非法的事业为业」,譬如说不以杀、盗、婬、妄语、饮酒、或供人饮酒为职业。

妄语就很难了,妄语最容易犯的就是从政、律师、文学家、业务员、做生意,这些都不行。业务员一定要吹嘘你那个产品多好,这很难。如果你多做这个事情,不要说受戒,就是你在修行就会不可思议就有障难,尤其你做业绩太好的时候。

[③烦恼障淡薄]刚刚讲到文学家,真正学佛以后,尤其是西洋文学,那个小说全都是虚构的,都是假的,所以简直都在打妄语。

西洋文学就是这样子,跟我们中国不一样,中国是尊重传统,虽然他的作品是要有自己独立的个性,但是我们都讲「直追李杜」,或是如韩愈、苏东坡,或是文似双苏。

但西洋完全没有这套,如果说很像莎士比亚,那你这个作品一点价值都没有了。因为我们只要一个莎士比亚就好,不需要两个,也不需要一个很像莎士比亚的,一定要跟莎士比亚很有不同,写出你的个性。

所以他们的作品都是所谓的creativity(创造性),一定要有originality(原创性),这样才能在西洋的文学里面有立足之地。

我们的文化,西化了以后,写作的时候都讲创作,创作班,创作的写作,你的写作一定是要创作性的,不能摹仿任何人。换句话说,都是虚构的。

我尤其是学佛学了十年以后,觉得西洋文学都是在打妄语,有些还是不错,不过它的主体就是以妄语为主。很糟糕。

中国文学又如何?中国文学有另外一套问题,就是追古、崇古、托古,假托是古人所说的,这个问题很大。

我们中国文学的主流都是政治的衍生物。中国历代正统的文学都是史学,《尚书》就是史学,写三皇五帝那些圣人们怎么样言说,怎么统治天下。

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各国都有史家,史家就是讲的比较单纯一点就是御用文人。皇帝、国王派一个会写书的人来写这个国家的历史,除了春秋各国的小史以外,还有正史,比如汉朝的《前汉书》、《后汉书》,乃至于司马迁的《史记》,这些都是历史。但是中国人就把这些历史一向都当作最高的文学。

《史记》以后又有《二十四史》,这些最正统的文学的内涵讲的都是政治,讲皇家的事情,简单一句话,就是歌功颂德。讲当朝皇帝多么伟大、圣明,我们政治多么好,多清明,就这样。

把一些皇帝不喜欢的,尽量骂得一塌糊涂,皇帝喜欢的,就讲得很好很好,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学。

 楼主| 发表于 2020-5-11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学就是实际的、不是讲谎话的,是没有讲谎话里面的谎话,因为他是歌功颂德,所以把皇家的丑闻都不提,除非是野史,野史才讲。可是野史也没有人管,看的再怎么多,也不能做官。

你要当读书人,要写策论。历代科举里面除了写诗,还要写一篇文章叫策论,要怎么样的管理天下、经营这个国家,叫「策论」。

那个都必须要有所本,要依于什么东西,你常常要引经据典,策论都是要依照这些东西。最高的就是引《尚书》、《战国策》这些正史,可是这些正史多半都是歌功颂德,尤其是《尚书》,一开始就肯定三皇五帝是圣人。

所以孔子承其这套,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惯道统。蒋介石也是这样唱下来,那么我们那时候也是这样子,作文也是这样一写上去:「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惯道统」,那篇文章都80分以上。

世间文学就是这样,西洋文学是虚妄的,中国文学是讲实际的东西,但是这实际里面有更大的虚妄在里面。做什么事?愚民。

比较上来讲,我们以前都喊西洋人叫「西洋番」、「红毛番」,但事实上这「番人」至古以来就比我们有道理,而且有礼貌,在我所看的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没有礼貌的民族。没礼貌到什么程度?连打招呼的语词都没有。

譬如说我们这个「早安」也是西化后才有的,以前都是问:「吃了没?」也没有「晚安」,什么都没有。

学佛要了解世间法,了解世间法比较以后,就更加知道佛法可贵。

[③烦恼障淡薄]烦恼障就是三毒、五毒;三毒贪瞋痴,五毒是贪瞋痴慢嫉。烦恼障不能说没有,就很淡薄。

烦恼障包括什么?包括[(「种子」与「现行」俱淡)。]「种子」就是心里面原来具有的,「现行」就是现在在现前的情景之下因缘和合而产生的。

除了障碍少之外,你要修禅定,还要有福报。什么福报?身是当然健全、聪慧;眷属合乐,出家就常住和谐;生计上吃饭穿衣无虑;居住环境安宁;教育程度要尚可,当然是越多越好。

[3.能发菩提心。]这个很重要,修禅定才知道有一个最终的理想。

[4.具闻思修——解了全盘佛理(含显密性相)、]都要能够大致懂了,[深入禅理、禅事,解无上法。]

依修禅定来讲,你至少要具备的知识:《金刚经》、《圆觉经》、《楞严经》、《大乘起信论》、《大智度论》、天台《小止观》、天台《六妙法门》,我这里讲的是最起码的,不是说只要这些就够了。当然譬如《六祖坛经》也应该要的,

我之所以举出这几部的原因,「理」上跟「事」上把这几部弄得通达一点以后,修习禅定大致没有什么问题,也不会起什么错误。

[▲偈云:]这是我自己写的。

[出离欲界,弃绝杂染,专注不散,不动明觉,真修实证,三昧总持。]

你要修禅定,第一个,心里面就要弃绝欲界种种的贪染,因为「离欲得初禅」。

你发心离欲跟净法相应,得了初禅以后,就正式离欲了,弃绝杂染。

我现在再提醒一次,因为你如果要打坐,就不可思议。

(1)最好要吃素;若是男众,就少吃蛋。知道为什么?精子会太多,你就会有问题。晚上会做噩梦、桃花梦,那其实是一种陷井,尤其是你在努力静修的时候。

你如果是单身的话就好。如果你是有家庭的话,就要考虑不能太用功。因为你太用功,然后很如法,你很快就会对欲望就减少,就不想要了。

你问说:「师父,我已经打坐很久,可还是一样。」那就是你没有坐对,心里面没有发心。

如果你有老婆或老公的话,你还要应付,那倒无妨。麻烦的就是,你已经有了境界,心里面已经开始离欲,对那件事不喜欢了,可对方还有这样的需要,那就麻烦。

如果那样怎么办?我只能这样讲:以慈悲故,满足他的需要,但也不能表示出很勉强。很勉强,对方就会觉得所谓的很受伤。

这是很实际的事情,一般的师父不会讲到这些。因为我也是从居士出身,了解这方面的事情。

你如果很有福报会怎么样?夫妻两个人都一起精进佛法,同心一起同修,约定两个人都行梵行,那样就最理想,

不过那个是不能勉强,这个也不能勉强别人,也不能提出来,尤其是他对佛教是有信仰,虽然没你那么精进,不管你的对方是男的还是女的,没有你那么精进,你一提出来「我们行梵行」,通常他也不太敢讲说「不要」。可是他心里面会郁闷,久了会爆出家庭问题。

我是这样想,我这门学佛是很特殊的,有多少因缘修多少法,不要勉强。你如果今世没有好的因缘有同修跟你修清净梵行、清净法,那你就稍微妥协一点,也是慈愍故。

还有一点,你不要以此为借口:「好,那就不修清净的。」如果可以就尽量,不可以就不要。因为什么?我的信念是,佛法是解决问题的,不是制造问题的,乃至世间一切学问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是制造问题,那个学问不用学。

佛法是为了要解决生死大事,解决生死大事的没有解决,反而制造了很多生死问题,生活的困惑,那不需要,因为你是在家人,要以这个为本位。

如果你是出家人当然要梵行,否则又要跟有一派学双修,又可以学佛道,又可以爽歪歪,那不是多好?

所以学佛很认真、很严格,又不能非常死脑筋,稍稍有一点变巧。可是那个变巧,我告诉你,不要自己乱变。你如果要变之前最好来问问我,看看这样可不可以。

 楼主| 发表于 2020-5-11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19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R W Emerson),跟梭罗同时,所以我老人家这些世学渐渐远离了,忘掉你们要帮助我一下,那这个其实跟我们现在也有一些关系,因为美国他们有一派人当时很注重东方哲学,也取法于我们东方哲学。

于今现在由于911以后,让美国人的自大都打垮了,开始反思。所以很多人就回到东方来,要寻求这到底怎么回事。

你看看,西方最大的强国跟回教打的一塌糊涂。世界上三个最大宗教,佛教、耶教、回教,结果耶教跟回教打的你死我活,可是他们就觉得奇怪,我们佛教怎么不会自己打自己,也不跟别人打,所以他们要寻求答案。

他们现在非常厌弃战争,因为老美打一个小国家,死那么多人,也没有结果,所以心里很灰心,尤其经济又不好,同时打两个战争,每天都花几亿的美金,很受不了,经济都已经「崩盘」了。

我们遍照寺现在常常接到很多老美打电话要来学佛法,原因就是这样子,他们对他们基督教已经起了很大的质疑:「这样的宗教,还有什么价值?」因为一直都是让大家打仗受苦,为了宗教的理由而打仗。

这种对东方的思维哲学理念能够起敬仰的爱默生和几个德国的哲学家是先驱,尤其是叔本华,他吸收很多东方的道理在里面。

继续讲「出离欲界」,我现在讲的都是很pivotal(关键),以前都不讲的,就是准备有朝一日,你们真正可以好好实修的时候都知道,不会到时候很苦,我是这样苦过来的。

我刚开始闭关的时候,一切都很好,可是发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性的问题。因为那时候年纪轻轻的30几岁,年青力壮的,我身体又很好,虽然已经还没有闭关之前,就行梵差不多两年了。

可是,没有闭关之前就在外面上课、读书、打工、写论文,精力耗掉很多。闭关以后,整个生活圈就在那个房间里面,怎么办?

于是就发生事情了,是不会想,可是晚上做梦就梦到有性交的事情,不是看到人家性交,而是看到有女性现前,自己跟她做那件事情,而且射精。

这以佛法来讲,是很令人难过的事情。若以道家来讲,那就完了,就破功了,因为他们要保精固元。道家是修精气神,乃至于有一派修气脉明点,那就完了。

我闭关的前期,就有夏居士引导我。可是我真正碰到问题的时候,他又不见了。怎么办?那时候他在美国,我打电话跟他讲,他问:「碰到这种情况几次?」我说:「大概三、四次。」他说:「那个女的是不是同一个人。」我说:「不是。」反正他也没有给我什么解决的方法,我还是自己一个人去奋斗。

我就想到张澄基,他跟沈家桢是很要好的朋友,他是学喇嘛教的,年轻的时候到西藏跟西康那里学藏密,而且会藏文。

但他并没有受高等教育,后来移民到美国,后来我碰到他太太,他太太是北平师范毕业当老师的。他太太护持他,他在美国因为要谋生计,又没有能力,就很努力的写书,主要是翻译,翻译藏文的东西,翻成英文,而他的英文不好,因为他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他太太帮他改英文稿子,就拿给滨州大学,滨州大学看了,觉得很好,就帮他出版,后来就让他在那边有一个教职。

他最早期翻《密勒日巴传》、《密勒日巴歌集》,接着又翻了一系列了藏密白教的东西。

因为他走的路线就是藏密的,他在《佛学今诠》里面自己写的,写到他曾经闭关,发生一件事情,就是很大问题,也就是性欲的问题。

他不只是说会夜梦,而是说常常梦遗,不一定要梦到女人,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比梦到女人更糟糕,这变成是一种生理病了,不只是心理的,又在闭关中,他怎么解决呢?

闭关,依喇嘛教来讲,是有上师当他指导,可是他上师对他也没有能够讲出来怎么样做。所以他就自己摸索,他就写经过,首先实在没有办法了,这样泄下去可能就完了,于是就自出心裁,就拿条绳子把「老二」给绑起来。这是确确实实你去看《佛学今诠》,他上面写的。

可是后来发现绑了是有用,可是绑了太紧睡不着,如果绑太松又没有用,后来就只好放弃。接着他怎么解决,我就不知道,好像就没有再怎么解决。

那是我在闭关之前看的书,我知道这件事情,我想你即使试验无效,我不可能跟你一样做,所以我怎么做你怎么吗?

我第一个,忏悔,我这个忏悔不是拜佛,就是心里忏悔,自己觉得很难过,忏悔我无始以来因为贪爱色欲,所以感得今生修行的时候会有这样的障碍。然后这样一念之间,忏悔心一生起以后,第二天就没问题了。

还要配合实际的问题:(1)因为在闭关中没有什么活动,我后来是学了太极拳,这是我在家时闭关中学的。你要闭关,必须要有一套运动的方法,而且要能够消耗体能的。

瑜珈术是拉筋而已,没用,拜佛可以,可是恐怕要拜很多、很多,运动的形式也不是很均衡,所以最好是打拳,再加上一些暖身运动,柔软操、仰卧起坐,那如果年轻的话,再加上俯地挺身,这样子配合,每天都做,那你的精力就不会过剩。

(2)不能吃荤,也不能吃蛋,吃荤、吃蛋,蛋白质太多,你精子当然就多。你永远没有办法排解。

还有,我一想到忏悔,以后如果一碰到这个问题,一醒来发现湿湿的,就马上忏悔,不需要起床,马上当下忏悔,自然就越来越少,到后来就没问题。

所以这个忏悔法门是最重要的,而且这个忏悔不是给别人看的,你说我拜《千佛》、拜几万、拜几十万拜,那有效、有用,但是你真正的自己内心觉得sorry(对不起),自己觉得惭愧,觉得惭愧而忏悔,这样就很有效。

觉得惭愧以后,再配合拜佛,当然就更好了。如果没有觉得惭愧,只是拜佛,效果不大,很小。

惭愧而且要改过,懂吗?你不要说:「我闭关的时候,就惭愧忏悔,把这个度过了,出了关以后,就逍遥自在了。」那个不行,你骗得了自己,骗不了佛,这是非常内幕的讯息。

现在我跟你讲,这个是男生的,男生是这样子,我一直都不知道,现在更加不想知道。在家的时候我就不知道,因为男生会有这样的需求、冲动、欲望,会有那样的现象。

但是女生怎么样,你们自己知道你们参考、琢磨去看应该怎么样对治。女生到底要怎么样我不晓得,女生如果有欲望起来是什么样的现象我并不了解,现在也不敢、不想了解。

这样讲了,你知道,因为人是欲界中人,会有欲望的,你要知道怎么样对治,我这样讲了以后,你可以去请教一些尼师,出家师父,她们对欲望,尤其有净修经验的人应该知道,你去请教她。

「出离欲界,弃绝杂染」,杂乱的东西都要尽量排开,我老人家现在比较好命一点,因为有三个笨徒弟,他们都可以接电话,我就不用接电话,闲杂人等我都不见,就可以能够比较离杂染一点,

否则三不五时就有一些大居士要来参学、参访,实在是很累,讲的一些都是很伟大的事情。说:「师父!我在用功的时候,怎么怎么样……」我一听,哇,你用功的时候?

我跟你讲,你不要听「用功」这两个字很简单,这是大禅师能讲的话,我都不敢讲,所以不要讲「用功的时候怎么样」。

用功的时候,都是指打坐、精修禅定、摄心不乱,叫「用功」,所以我都不敢讲「用功的时候」。这种人我听着了我就很累,虽然没有说睡着了,但是就很累。

你看公案里面问禅师:「请问禅师,你如何用功?」就指这个,你在禅定中怎么样用功夫,你那个禅关怎么做、摄心怎么做,这叫「用功」。那就是有一个前提,你已经摄心不乱了,

而你讲你在用功的时候,一边在台湾做生意,常常跑到大陆去办市场的事情,「那你在用功的时候」,了不起。这种人我不敢多谈。

现在的人常常就是言大而夸,这种夸大、言大而夸的人我觉得没有必要跟他多接触,对他没有什么意思。他来供养一下,供养红包,然后跟师父谈一谈,回去又有跟人家讲了。

他来参访我的时候,就说:「我到哪里哪里去参访的时候,那老和尚怎么说怎么说……」等于是给我炫宝,这种跑来跑去的人,心又不定,我不用花那个时间。

还有不定期说来就来,要见师父,要谈一谈他的心得什么的,我现在就弃绝杂染。

这也要因缘,前几年,我没有几个笨徒弟的时候,我想要这样都不行,我不能一直不接电话。而且不只是这样,台湾人他要来不一定要打电话的,直接就跑来了,我已经被他抓到了,能跟他不讲话吗?

所以我现在就不用了,现在就是躲在后面,前面三个笨徒弟就跟他们兜,我现在就清净许多,很好。

「专注不散,不动明觉」,你如果杂染,很难专注。我们这几个笨徒弟,他们就当我的「炮灰」,也等于是他们修福。不过这个「炮灰」是值得,应该要当的;如果是我去当「炮灰」,怎么办?那我死了,你们都死了。

「真修实证,三昧总持」,我跟你们讲,真正要修行,你就要有魄力,我这个性,从小就这样。我以前开通宵就是通宵,学佛的时候说怎么样就怎么样,说闭关就闭关。

讲到闭关,我们中国佛教演变到这样的地步,闭关还有一个仪式,一个大法师主持送他入关,入关以后上锁,居士们供养一把金锁、两把金锁、三把金锁扣起来,然后那个师父后来受不了,从窗户逃出去。这是常有的事。

那个金锁就是把你封起来,等你出关以后,那个金锁都是闭关师父的,那是纯金的。那个就是还没有到终点已经发奖品,有的人就弃金锁而跑,闭关哪能这样子?

[何谓「不动」?谓不动贪念、不动瞋念、不动妄想!]不是说身体都不动。

话说回来,你打坐的时候,自己要求自己成就一个不动德。什么叫「不动德」?全都坐好了,坐在那里就不要动,不要左脚动一下、右脚动一下、屁股摇一摇,动来动去的,

乃至于你自己约定在家时间:「我要坐一小时。」那就一小时,不要自己中间找到借口就起来了;如果两小时就两小时。

如果你只坐过一小时,从来没有坐过两小时,就不要跟自己预约要坐两小时,那就恐怕坐不到。

因为坐一小时跟坐两小时是很不一样的,所以你最好是渐进,一小时增加十分二十分,乃至于给自己松动一点,至少坐一小时,能多坐就多坐,这样就更好,这样也可以,但至少要坐到一小时,譬如说了。又说回来了,真的,你有家庭的人,打坐不要太用功。

[何谓「离杂染」?谓其心从杂染中抽离而不动,名为离杂染。]所以不是说完完全全离那个环境,否则就变成二乘的「远离行」。因为不可能,你一定要在一个环境,而这环境不可能都没有杂染,所以是自己有那个心要维持自心的清净,不受杂染。

 楼主| 发表于 2020-5-11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4.三昧总持具体作法]

[欲证三昧,须发长远心,修习真不动行。]因为这个三昧,不是一下子可以证到的,要长久的努力。

[何谓真不动行?谓常自以种种方便摄心不乱,行住坐卧不动贪、瞋、妄想等念,常乐坐禅;]

我有这个经验,有时候,你受了烦恼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排解,乃至于你想要看电视,或做什么事想发泄,也都没办法的时候,你可以试一试打坐,

有时候心烦恼的时候很烦,一坐就好,不要想说:「我这么烦,那坐下去会有用吗?」这是很不可思议的,常常是有用的。

你很烦的时候,然后你坐下去,渐渐摄心,烦恼就不见了。你既然学佛,乃至于出家,有这个因缘知道怎么样静坐,就应该好好的利用这个resources(资源)。

[久修此行,令心水沈静、澄清,三昧总持即现前证得,得现量智,此是不动行之总相。]

我刚刚说三个徒弟帮我挡,当「炮灰」,其实是这么讲比较好,他们就是在护我的法,这样子很庄严,以这样的护法因缘,功德无量,将来一定会成菩提,是真的。当然是护持我的法,要不然你看看,我如果一直跟这些闲杂人等周旋,那时间都浪费了,他们也没得到什么好处。

[又,以一正念摄一切念,伏一切邪念、止一切妄念、此即奢摩他之不动。

然非修令心「无念」,以无念不可修,]为什么?「无念」是果,修是因,果已经是果了没有办法修,是由修因到果,所以「无念不可修」,

「无念」是一个已经成果的境界,要从有念去修,有什么念?有正念、有专念,修到没有杂念、没有散念、没有乱念,那种境界,叫做「无念」,而不是真正没有念头。没有念头就变成木头了,

所以「无念」是一种抽象的讲法,并不是真正的「无念」。这就是佛法困难的地方,就好像所谓的「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意思一样。

顺便再讲一个,一般没有注意,等于是一种误解的,你们所谓说「修菩提」。事实上「菩提」是不能修的,「菩提」是果,是正等正觉的一个状态,叫做「菩提」。

所以二乘的《大毗婆沙》或是唯识学都讲「修菩提分」。「菩提分」就是要达到菩提的那些法,具体而言就是「三十七道助菩提分」(帮助你成就菩提的那些法门)。

为什么叫「分」?因为那个好像说一个portion(部分)、一个portion,而不是有一个法可以整个涵盖所有菩提,不是只要那一个法就让你成就菩提。

而是它等于是把它分开来,你修这一方面的、有这一方面的功德,成就菩提正果的某一方面功德,所以叫「菩提分」。

这个「分」不是分开的意思,而是区别它的「性」、「相」跟「功用」,这个法对菩提所造成的「性」、「相」方面的「功用」。

那个讲修菩提,是方便说而已,事实上是「修菩提分」。

同样的,「无念」也是不能修的,「无念」已经是果了,你怎么修?「无念」只能达到不能修。

[以众生不可能无念;有心必有念。且诸佛亦不住无念,亦不断念,诸佛但念念正念,念念无染无邪、无妄无杂、无乱无失,念念纯一真实,犹如真金,犹如金刚,具足无量功德,如是即是诸佛如来藏心。]

「如来藏心」不是里面空空的什么都没有,那样的话就呆呆的,但是佛是具足无量的功德、福德。因为具足无量的福德,里面含藏了很多的东西,所以才叫「如来藏」,那是一大宝藏。

[是故修三昧者,应先于诸佛毘尼(戒学)、三摩地(定学),以及般若等(慧学)三无漏学,具足闻慧、信受、思维、通达了知,得殊胜解,正信坚定,]

你们看经的时候有说得「胜解」。这个「胜解」是一个专有名词,就好像说「自在」是个专有名词,而不是普通的名词。

你也不要乱讲说「我得胜解」,因为「胜解」是得「定」,而且深入佛理,已经差不多悟了,就是悟了某一些佛理的境界,叫「胜解」;

再更具体一点来讲,以《阿毘达磨》来讲,已经有神通了,叫做「胜解」。你看,你随便讲你得「胜解」,犯了罪都不知道,悟了得神通,深入佛法的真理,叫「胜解」。

正信坚定,[不为一切邪伪愚妄所惑乱,具如是资粮,然后正式起「正修行」。]如是资粮是指法上的,

至于物质上的,譬如我们讲《小止观》有「闲居静处」,最好有一栋独立的房子,很清净,什么东西都有,有人能够供应你两餐、或是三餐,

你要真正好好修行实在不容易,我是说你就在你自己家里,跟你的太太、或者先生、孩子都住在一个公寓,然后就开始修行,最好是一栋独立的,旁人打扰不到的,最后好好的设立一个佛堂,清净庄严。

不一定要花很多钱,但是就必须要稍微有一点正式。因为你既然要专修,不要去特利屋去买两块板子一订就变成佛案了,太粗了点,最好稍微好看一点。

什么佛灯、香炉、花瓶,这些都要有,如法供养、如法修行,绝对不要说「我不着相」,你不着相就不要着闭关相、就不要着修定相,那就不要修了。

[正修三昧时,可选择一性习相近之法门,或禅、或净、或密等皆可;以「一正念到底」为主,]这之前,你必须要把一般通教的道理都懂,不要到处都是一知半解,到时候到处会有障难,会很苦。[以其他相近之法门为辅。]有主有辅。

[此一念者,或念佛、或持咒、或作禅观、密宗观想、净土观等。以如是正念为手段,而修于正定,即是以一念法门「总一切法,持于一心」,名之为「理事具足三昧总持法门」之具体作法。]

[5.修三昧莫退心]你在修三昧的时候,不要退心。

[行者修]行[三昧时,若碰到世法或出世法有所不顺、挫折、或打扰,乃至横逆、恼乱,或于法上值遇困难、障碍时,切莫起退切之意。

在这种时候,有些人]碰到困难的时候,[就会以]《金刚经》的[「无所得」之理来宽慰自己,]这「无所得」是很好,可是也是很好一个舒困的方式,但是不能用太多。就好像你身体是热燥的时候,你吃一些凉性的,就比较不会火气大,可是吃太多会拉稀,所以不能吃太多。

你不能一直都「无所得」、一直「无所得」,到后来你就会有点断灭,那就不想修了,所以这个心念是很有意思的。这个是佛法的一个关要!

佛讲「空」跟「有」这两个道理,「空」是清净法,「有」是庄严法,我讲禅定,不是讲「止观」吗?「止观」就是为了达到「三昧」,「三昧」就是「止」跟「观」,「止」跟「观」就一直在折冲,一直在做微调、在旋变。

你若「止」太多的时候,要赶快「观」;「观」太多的时候,要赶快「止」。一直在微调,它才渐渐的平稳。跟这个相类似的,这不一定要禅坐中,而是你日常生活中,你有时候很精进,然后挫折了;挫折了以后,你就用「无所得」的道理来安慰自己,

但安慰自己安慰太过时候,又「无所得」就不想动了,那时候要用庄严法往那边去。

你要以愿力、庄严、成就那方面东西,乃至于利益众生、度众生「有」的这方面东西,然后趋策自己再精进。

如果你精进再碰到问题,因为法很深,所行的又很大,所以不是一下可以做到,常常会有挫折。

挫折的时候,自己常常要舒压,舒解压力,就是用般若法门「无得所」、「空」、「无所求」这些东西来舒压,也就是说:「我为什么现在要闭关或是要修定?其实本来是无所求的,所以就不用那么紧张啦!」就会比较舒压一点,就这样子做是念,这样思维,自己这样宽慰自己,也就是用二祖大师那个自己安自己的心。

你那个压力比较舒减了以后,这样会懈怠下来,就赶快发起自己本来的愿力,以自己的本愿再来驱策自己。比如自利利他、自庄严、他庄严这种愿力,驱策自己再继续努力。

一直要这样子,这可以说是一辈子都要做的事情,不是说做一次就完了。就好像你修「止观」,不是说一「止」到底、一「观」到底,没有这样子的。

「空」跟「有」也是要相辅相承,有时要「空」、有时要「有」,一直这样,就在这样折冲之中,一直往菩提道前进。

不能一直「有」到底,一直「有」到底就会很狂热,然后心火上升,种种病就出来,乃至于血压高等等,精神很紧张。当然你很精进努力是很好,但太紧张、绷得太紧也不行。

我今天刚刚给你讲的这个,这是最深的,我心里面的秘密,我觉这个是最宝贵的,今天讲的这个,这是我修行短短20几年,也是这样淘练出来,这没人教。自己淘练出来,觉得要这样对付,这样对付以自心,对付自己的前境(目前所碰到的环境)。

这么说来,这一部《首楞严经义贯讲解》DVD是非看不可,不是光看《首楞严经义贯》这本书就行。

接着看36页第三行,以「无所得」来宽慰自己,[进而用来逃避当前的困境;如是逃避已,便觉得如释重负一般,]譬如说:「诶,无所得嘛!」

[然而却中止修行,废本所修。]荒废你本来所修的。「本」就本来。本来所修的,不一定是什么,但还是以禅坐为主,只是法门不同。

[须知,这便是所谓的「退心」、]麻烦就是,你自己退心的时候,你都不知道自己退心,只是觉得自己懒懒的,懒懒的时候就是退心、懈怠。懈怠到很懈怠的时候,那就是退心了,懈怠再起也起不来的时候就是退心了,那就是[放弃、向困难投降,亦即是懈怠、放逸之征(征)。

因此,这可说是「未战先降」,]还没有打仗就先投降了;[并非真的「看得开」,]到后来觉得自己很看得开、很潇洒的样子,[亦非「一切放下」之真义。

这实是前进受挫时,心里暗中为自己开脱的自慰之词,即是合理化的借口——]这个「无所得」、「无所求」可以是一个治疗自己的心态过于趋进的时候的一道药,而且这道药是非常需要的,一定需要的,你不能一直很狂热、一直很精进。

注意:我不是劝你不要精进,事实上你们多半都是精进不够,都太自在了。

[心行微妙,能自诳惑,慎之慎之(不要被自己的妄心骗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5-11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本经修断之次第]

[本经修断]这部《首楞严经》所谈的修断、断惑[之次第分两大阶段:]

[(一)说咒之前(指佛重说神咒)——破「分别我执」、「分别法执」,亦即是「破妄」,破思议法,破六识所摄虚妄,而得明心,了妄达真,属见道位,得「比量智」。]

[(二)说咒之后——持咒修定,破「俱生我执」、「俱生法执」、破七八(即第七、第八识)二识所摄之妄,得分分见本性,]就一分一分的见到本性,[属修道位,]分证法身,[得「现量智」。]

[五、劝发菩提心]

这个「菩提心」就跟刚刚「修菩提」有关系,究竟的,尤其是真言密教里面来讲这个「菩提心」是不能修的,「菩提心」只能发。

「菩提心」有两种:一种是「因位的菩提心」,一种是「果位的菩提心」。「因位的菩提心」,就是菩提种。「果位的菩提心」就是从种一直经过发芽、开花、结果,那个果位的菩提心,全心都是菩提,这个叫做「菩提心」。

这个黑的圈圈表示众生心,你下了一个菩提种在里面,这个菩提种一下称为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有没有菩提?没有菩提,只有种子,还要灌溉、施肥等等,这个菩提就发芽、抽枝、菩提干、菩提花、菩提叶、菩提果,最后成菩提果,全心都是菩提的时候,就叫做「菩提心」。

这个根本也没菩提,也称为菩提心,名之为菩提心而已,事实上它根本还没有菩提。真正的菩提心,是已经成就菩提了,叫「菩提心」,因为全心都是菩提。光是这个,你就没有地方可以看得到。

所谓因位的发菩提心就是初发、事实上应该说是想要求菩提的愿心,叫做「菩提心」,是种愿心、愿力,但还没有真正拥有菩提,没有得菩提,没有拥有菩提,只有菩提种子。

果位就是由于因位发了菩提心、下了菩提种,开始经营、开始耕耘,经过五十二位、六十位修证,最后菩提全发了,全心都是菩提,叫做「菩提心」。所以严格而言,所谓的「发菩提心」,是指发菩提的愿心。

[1.为何应发菩提心?]

[为何应发菩提心?依三决定义,]这个也是我自己勉励自己的,因为佛道甚深、甚难、常常会退;要退的时候,你要自己告诉自己:「我为什么要求菩提?」因为求菩提很苦,种种障难很苦。

退的时候,你就马上觉知,跟自己讲:「我为什么要求菩提,为什么要这么辛苦闭关呢?」我跟你讲个老实话,不只说是闭关,譬如以出家来讲,有很多人出家是随业出家(随业力而出家),所以出家以后,他搞不清楚状况。

我们不要讲出家,我们讲受戒。受戒很方便,到处在办传戒,很多人也没有皈依过,也没有受五戒,一去就三合一(皈依、五戒、菩萨戒三合一),全都做了,那时候也搞不清楚状况,回来一看:「哇!都不能做,应该不能吃荤,都不能煮荤给我外孙吃,怎么办?上当了。」很多人就这样子,没有什么舍戒,反正就犯戒了。那时候就会想:「我本来好好的,为什么要去受戒?」

很多人出家随业出家,因为是随业,业力所驱,情识比人强,所以自己还没搞清楚状况,忽然有朝一日醒过来发现「我出家了」,有时候在想:「我为什么要出家呢?」就想不透。

同样的,闭关的时候也会这样,本来在世间生活好好的、工作好好的,搞了半天把工作辞掉,然后就闭关,闭关以后,有些人就很苦恼:「我为什么要闭关,闭关是干什么?我要求什么?」

人就是这样子,所以这个时候我就给你这三贴药,你就可以把对自己目的的怀疑给去掉。你看,我写这个书很实在,几乎到处都是我自己精神、奋斗历程,不过「革命尚未成功」。

你跟自己讲,佛法是善的、佛法是好的,而且佛法是最好的,这是决定的。[佛弟子应发菩提心:]

[(1)佛法是善,是为至善(Buddhism is good,is the highest good)——]佛法是至善,是最好的,[这是决定的。]

[(2)诸佛有一切智——这是决定的。]

[(3)佛法真能度众生——这是决定的。]

所以我出家很好,我一出家很有福报,我应该好好把握、好好修行;我现在闭关修行佛法,也是很有福报、很好,所以我现在再自我建立。

你看,这个我把它称为楞严实用佛法,究竟坚固。因为我们自心真的有种种的病,不知道它会生什么病,可是很多病不是群医束手,根本没有医生。

我现在预先给你开了一些药,就像我们小时候,许多人家里都会挂个药包;不过我虽然这样说,我们家以前太穷了,连那个药包也没有,只有隔壁有,有时候痛得不得了,就向隔壁借一包。

[以众生愚妄,]愚痴虚妄,[自堕十二类生、生死流转,而唯佛有一切智,能度众生,是故,一切佛子,当信心决定、愿心决定、决定菩提,而发无上菩提之心,承佛威神,自度度他;]

我虽然不是很喜欢儒家,但儒家有时候讲的话还不错,在《中庸》里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你取的榜样是上成的、上等的,那你所成就顶多是中间的;那你学中间的,你顶多是得到下面的。

我举个例子来讲,你学儒家,你学的是孔子,你永远不能达到孔子这个层次,你一定是比他低一格,永远是这样。你学老子也是一样。

那你学佛,你所学的是无上菩提,今生大概很难说就达到无上菩提,但既然「取法乎上」至少会把格调提高,也不会太庸俗,也不会太差劲,因为你的取法是无上菩提。

如果说以中间的为目标,那一定达不了更高的。譬如你只想读高中,以高中为目的,那你就不太可能超过高中或是读大学,那都是要发心的,即使世间法也是这样子。

[度脱无量众生已,具足无量功德,得成佛道。]

[2.何为发菩提心之相?]

大家都在讲发菩提心,如果你问一个已经学了十几二十年的你发了菩提心没有,他一定跟你讲他发了,绝对不会说他没发。

可是这个要验证,你验证你自己发菩提心是什么样子,发菩提心容易说不容易做。

就好像智者大师讲止观是容易说不容易做一样,到底发菩提心应该是什么样子,这叫发菩提心之相。这个我们下一次再讲。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5-11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20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今天要讲《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之前,有一件事情跟大家报告一下:上个礼拜,有一位体慧法师,我有一个依止的出家弟子在花莲认识他,就是因为体慧法师在花莲打佛七,我那弟子为父母安怨亲债主牌位。

我那个弟子叫法喜师,体慧法师就问:「法喜师,你师父是谁?」法喜师就说:「是成观大和尚。」碰巧体慧法师是慧律法师南菩陀佛学院的同学,出家三十几年,他到处带佛七,主七。

他跟慧律法师很要好,他跟慧律法师都相当地敬重我,就说:「你可不可以跟你师父讲,我要去拜访他。」法喜师就打电话给我,我就说可以,就安排在上礼拜,体慧法师就来。

谈到后来,体慧法师是台北树林县福慧寺慧三老和尚弟子——钦因老和尚的徒弟,而且我是在20多年前有去学秽迹金刚法,敬德法师代慧三老和尚传给我,所以我是得了慧三老和尚的秽迹金刚法,后来我闭关修满40万遍。这个因缘就很特殊。

还有,我的剃度恩师显明老和尚是体慧法师读佛学院时候的老师,所以就很有缘。讲到他就很赞佩我的译经,他非常赞叹,说这个很稀有,后来我说:「我正在翻《华严经》,翻到十地品。」

其实我知道慧三老和尚有接一个法脉,他是华严宗的传人。就好像你们师公显明老和尚是天台宗的传人,慧三老和尚是北京广善寺真正的、正牌的贤首宗的传人,也就是华严宗的第四十代传人。因此钦因老和尚也接了这个法。

体慧法师就很高兴说:「我给你介绍我师父,请他把华严宗的法脉传给你好不好?」我说:「好啊、好啊,当然好啊!」我们都很高兴,他说华严宗的法卷里面还包括了慈恩宗(就是唯识宗),所以这个法卷就是两个宗派。如果我接这个法的话,就是两个宗派的传人;加上真言宗,就是三个宗派的传人。

他当天晚上就打电话给钦因法师,钦因法师早就知道我,还常常来请经给他弟子看,他自己恐怕也看,还有DVD等等,而且常常助印我们的经书,我要出的书,他常常助印。他那天晚上打电话去,老法师就答应了。

第二天我们去,见了面,钦因老和尚看了我就很高兴,就已经决定在五月初把这个法脉传给我。所以五月初就有传法的大事,本人是真言宗的阿闍黎,到五月的时候就会是贤首宗跟慈恩宗的传人,让你们大家知道一下。

为了回报这个,我准备传法完了,接法卷以后,我接着就传「华严四十二字门」,这是密法,但也是华严宗的法,这是不空三藏传的。

我要传给你们的是正派真言宗梵音的,不是「华严字母」,而是「华严四十二字门」。

我准备发邀请函,普告「武林同道」,来了「群英会」,希望大家不要忘掉这个事情。大家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打扫、整理、布置。有这个好消息抢先报,在《慈云杂志》上登广告(登在封底,登两个月),这个消息报告到此为止。

我们继续看《楞严经义贯》。本来「四十二字门」是准备在翻译《华严经》整个杀青了、准备要出版以后再来举办,但是因为有这个因缘,所以就提前了。

「华严四十二字门」又有一个什么意义?因为我是接华严宗的法,又是真言宗的阿闍黎,所以两个就结合了,正好碰在一起,这个是最殊胜的因缘。

[2.何为发菩提心之相?]

[何为「发菩提心之相」?]什么是「发菩提心之相」?为什么要写这个?因为我们学佛的人,一天到晚就听到说发菩提心,好像就耳熟能详,而且每个人都喊着发菩提心,好像自己都已经发菩提心,说:「我已经发菩提心了。」

可是这「菩提心」真的这么好发吗?我们要看验证什么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有什么样的现象,有什么样的相现出来,这是可以证验的,不是光是含含糊糊的说「我已经发菩提心」这样就发了。

[亦即,菩提心发起之后,是什么情况?这也可用来验证一个人是否已经真正发起菩提心。

学佛人中,人人皆谓:「我已发菩提心」,或自以为已发,但不知菩提心发起之后,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

并非已受三归五戒、乃至菩萨戒、]常常亲近道场,供养三宝,[读读经]或者读了很多的经[、念念佛]或者念了很多的佛[、打打坐]或者偶尔打坐,或者常常打坐,都没有关系[,就是已发菩提心;]说自己要发心,并不是这样子的,那不是指这个。

[亦非发心出家、剃头、受大戒、披袈裟,]那就是「发菩提心」了吗?[早晚两堂功课、诵经、礼佛、习禅、学教等,就是已发菩提心]吗?不一定。也许已经发了,但不一定就是。[(当然,这些事都应作,就看你以何心态去作而已。)]

[已发菩提心之相为:]下面这一段无论在家、出家,[不论在家出家,一心一意,为了法,为了菩提,能舍一切,舍身、命、财,]能舍世间一切名利权位、眷属恩爱,身命财是内舍,[舍世间一切名利权位、眷属恩爱]这是外舍,内外都能舍了,

[勇猛精进,]以平等心,不是不平等心,以[等心修学一切如来正法;然一切所修皆不为已:]都不是为了自己,利益自己,[不为自己求得少法,但为法故,]只是为了法,[为众生故,不计一切,无有厌悔,]乃至于[尽未来际。]

这个就是发菩提心,你去证验一下你自己发了没有,你要修学一切,但不是为了自己又不贪着一切,这就很难了。修学一切反而容易,但不贪着它就很难。

[阿难赞佛偈]楞严经里赞佛偈,[中所谓:「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这就是一种发菩提心相,也就是阿难在听佛的开示以后开悟了,开悟以后发菩提心,

也可以这么说,不是明心见性吗,如果是发菩提心的人不一定见性,但一定明心;心已经不那么无明,如果心是无明不可能发菩提心。一定要心明了才能发菩提心。

[屈原《楚辞》中所谓:「惟予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未悔。」]为了佛法、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一切所做都不为太多,都没在厌悔。

这一段就给你讲的很明白,因为在经中有很多讨论菩提心的,象文殊菩萨说发菩提心经,还有很多谈菩提心的,非常多。你自己当然也常常听到菩提心,但什么是菩提心?这样就是菩提心,

可是这菩提心当然是我前面所说的发菩提心有两种:一个是下了菩提种,但心还不是菩提;另外一种菩提心就是已经开悟证了,整个心都是菩提,这是发菩提心,整个心、果已经都发起来了,全心皆是菩提叫菩提心。

我们初发心一点点菩提种,事实上不能说菩提心,而是求菩提的愿心而已,并不是菩提心,但也名之为菩提心,因为它是菩提的因,它是在因位上。

如果说以究竟来讲,因为你已经发了菩提,事实上不是下了种,是已经发了菩提芽,已经发了芽就不怕你不会成就,最怕就是第一步你有没有下种发芽。

下种已经够难,但还要让它发芽就更难。下了种会不会一定就发芽?不一定,那个种如果因缘不好它会死掉,或是下在都是石头的地方、下在没有太阳的地方、下在水里面、没有埋在土里暴露在外面风一吹死掉,有种子不一定能够有生命,但是种一发芽就能够有生命,所谓的发菩提心是已经有菩提芽。

[又所谓「发菩提心」之「发」者,谓于先所种之「菩提种」,]先就是先前,先前所种的菩提种[以土壤、阳光、空气、水份、肥料、除虫、除草等因缘,令种子发芽、生根、乃至抽枝、生叶、开花等,是为「发」之意。]

这个都是比喻,「菩提种」就是你因心里面放种子。土壤就是你所住的依报、你的环境,你的环境是有利于菩提发展的就是好的土壤。然后又有水土阳光等助缘,这些都是依报因缘。

肥料就等于能够接触到佛法。除虫就是能够接触善知识,教你怎么持戒,去掉坏事,不造恶。除草一样的意思,持戒断恶。

有这些因缘,种子就发芽、生根、抽枝、生叶等等。

发芽之前必须要播种,先有种子;但有种子不一定发芽,什么是播种呢?[若听经闻法,而起真信解,乃至胜解,]殊胜的解,那个通常都是已经明心,心已经明得到胜解,乃至于得到禅定,起了神通,叫「胜解」。[因而受三皈、五戒等,乃至出家,是为「下菩提种」;

然此种子仍未萌芽,须待土壤、阳光等增上缘,其芽才能萌发、出生。是故只有种子,尚未发芽、生根,还不能算是一颗有生机的植物。因此,其菩提心仍未具足发起。]

如果只是开始接触佛法,对佛法、对修行有兴趣,不能说是「发菩提心」;有一点点在进行中,但是还有一断很长的距离。

什么是「发菩提心」?简而言之一句话:「devoted」(全心全意的),「committed」(尽心尽力的)。「I commit myself single mindedly to Buddhaya.」我将自己奉献出来,一心献身于佛法,这叫「一心皈命」。如果你真的一心皈命于佛法,可以说你发了「菩提心」;如果我半心半意的话,那就发半个「菩提心」。

[又,所谓「土壤、阳光」等者,即是亲近三宝、善知识、善友、善缘、以敬信心,如法修习五善根(信、进、念、定、慧),]

亲近善知识很好,但同时你要远离恶知识。你光是亲近善知识,但是恶知识、恶友也舍不得离,这就不行。

[远离恶见、恶行、恶知识、恶友、恶缘,]你都不肯离,离不开舍不得,那就还没有真正发菩提心。

你发了菩提心以后,心已经相当清净,你就应该会受不了恶见、受不了自己、他人的恶行,也受不了恶知识所有的恶知见,乃至于恶友、恶缘,你都不能忍受,[即是「除虫除草」。]

既然不能忍受恶见、恶行,你一定会持戒,是真正的持戒,不是只是受戒,而是真正以戒为自己行为的标准。

[如果因缘成熟,菩提心芽乃得发起,]要这样子等到因缘成熟,菩提心芽就会发起来,才能发起来.[乃至菩提根、菩提枝、菩提叶、菩提花、菩提果,亦次第随之而生。

此「菩提芽」,即外凡位(五停心观位);「菩提根」即内凡位(十信位);「菩提枝、菩提叶」即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菩提花」为十地。]十地大菩萨,菩提开花了。[「菩提果」即等觉、妙觉],菩提结果了[以及佛果菩提,]都是菩提果。等觉、妙觉已经与佛差不多了,[以等妙如佛故,为菩提果位。]

[以上为劝发菩提心竟。]这个「发菩提心」不是嘴巴喊一喊,这是看得出来的,你有没有发,照这个标准去看,不要胡喊胡喊.「发菩提心」也不是摇旗呐喊的事情,是给自己知道。如果有人没有「发菩提心」,这么吹牛,你也看得出来。

但是他吹牛,你也不需要去把它捅破,个人自己修自己的。当然唯一的好处,你不会受骗。有的人吹大牛,吹他修的多好多好,想要赶快做别人的师父,开口就是要教人家什么东西,跟人家说教。但是他是不是连「菩提心」也没有发,你都不知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5-11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但依这个标准,你就看得很清楚,所以我们说这部《楞严经》是末法时代的照妖镜,光是「发菩提心相」,你就可以照到很多的妖魔鬼怪,「蜘蛛精」、「琵琶精」都可以照出来,一一都露出原形。

有的嘴巴讲的很好听,做的是另外一回事,但做的你可以分辨出来,可以明眼人一看就看出来,问题是大家都不明。就是禅师说的「抛家散走」。

[六、首楞严三昧法门的殊胜处]

这部经,我前面说一切的佛法,它的精要就是讲「三昧」。这部经讲什么?最简单,这部经全都是在讲「首楞严三昧」。它的精要、核心,既然是讲「首楞严三昧」,它的殊胜处在哪里?

[首楞严三昧法门殊胜无比,因为首楞严三昧即是「佛定」,唯有十地以上菩萨才能真正成就;十地以下菩萨即使修习,也只能得其少分。]不能够全部证到,更何况是我们!

我们是可以修了,不要说证到,只要碰到一点点,那就已经受用无穷了。

这样不是说要让你们discourage(气馁),而是跟你们讲,因为这么殊胜,你只要沾到一点点,那就不得了了。

就好像以前两蒋时代,不要说认识蒋经国,只要认识他家守卫的,那就不得了,能够通「神」了。

同样的,「首楞严三昧」即使你不能证到,你碰到一点点、接触一点点,那就很不错了。[兹举诸经论,以资证明。]

[(1)佛学辞典上云:首楞严三昧,即坚固摄持诸法之三昧,为百八三昧之一,]一百零八种三昧其中的一种。

[乃诸佛及第十地菩萨所得之禅定。]是佛跟十地菩萨,象地藏王菩萨所起的禅定,不是象我们一般人能够起这样的禅定,我们可以修,修是没有人能阻止,但要得到是另外一回事。

[又作首楞严三摩地、首楞伽摩三摩地,首楞严定。意译为:健相三昧、健行定、勇健定、勇伏定、大根本定。]

「健」就是勇猛、精勤,「健相」就是很勇猛精进起这样的相,叫「健相三昧」;「伏」就是伏烦恼;「大根本定」就是一切的「定」的根本,而且是最大的根本。

[《大智度论》卷四十七云:「首楞严三昧者,秦言健相。]「秦」就是中国话,中国话说是「健相」,因为「首楞严」、「三昧」都是梵语。[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

复次,菩萨得是三昧,]如果菩萨得到这个「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者,]都没有能破坏他的。[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将,所往至处,无不降伏。」]

这个就是破一切魔最重要的一个「三昧」。「魔」,换句话就是「障碍」的意思,除障。

[(2)《首楞严三昧经》卷上载:首楞严三昧非初地乃至九地之菩萨所能得,]甚至已经入了初地到第九地的菩萨都没有办法真正得「首楞严三昧」,[唯有十地菩萨能得此三昧。]这就讲得很清楚,就很确定了。

[所谓首楞严三昧,即修治心犹如虚空、观察现在众生之诸心、分别众生诸根之利钝、决定了知众生之因果等共一百项。]这叫「首楞严三昧」它发起的相。

所谓「首楞严三昧」是什么?它让行者能够修治他的心,另他的心好像虚空一样,让你不着一切处。

佛是什么?无所着等正觉。你修「首楞严三昧」,就能令你达到「无所着」的地步,那就是佛的境界,所以它称为「佛定」的原因就在这里。

不但能够修治自心,也令你以三昧力能够观察到现在众生各种心;乃至于可以知道众生根器利、钝,而且也方便引导众生,令他能够在法上得利益;能够了知众生所造的业,「因」跟「果」都决定知道,是确定的。

让你能够产生这样的能力,这就是「首楞严三昧」的利用,共有一百项,这是举其中几项。

[是故,此三昧]不以[并非仅以一事、一缘、或一义可知便可了知,]

这「首楞严三昧」虽然是很简单一个词,很短的一个词,但并不是用一件事情、一个缘、或一个意思、一个理就能完全了知。

[因为一切禅定解脱三昧、神通如意无碍智慧,皆摄在首楞严中,譬如陂泉江河诸流皆入大海。]一切的泉池江河都流到大海里面,一切的东西、一切的善财都归入「首楞严三昧」,

[故菩萨所有禅定皆在首楞严三昧,乃至所有三昧门、禅定门、辩才门、解脱门、陀罗尼门、神通门、明解脱门等诸法门,悉皆摄在]包含在[首楞严三昧。]

[此首楞严三昧有五种名:]

[一、首楞严三昧。]

[二、般若波罗蜜。]

[三、金刚三昧。]密教里面通常都讲「金刚三昧」,显教就讲「金刚喻定」,这两个都是「首楞严三昧」的别名。也就是「首楞严三昧」是它的正名,

就好像我们中国人有名、有别号、有字。譬如我在家的名叫游建泰,这也是我读书时注册用的,所以称为学名。父母给你所起的最庄严、正式的名字,也就是你身份证上的名字。但是你不一定叫身份证上的名字,可能你家里的小名叫小呆,但你的朋友叫你阿东,那就是别名,或是号。

同样的,「首楞严三昧」就是学名,在密教里面的别名就是「金刚三昧」;在显教里面的别名就叫「金刚喻定」,但在一般显教里面通常称为「金刚喻定」。

一般人都知道「金刚喻定」,但不知道「金刚喻定」原来就是「首楞严三昧」。

就好像一般人讲陆放翁,但不知道陆放翁就是陆游,陆游是他的本名,放翁是他的别号。就好像大家都知道苏东坡,但苏东坡的本名是苏轼。不过,有一个你可能不知道,我也想不起来——郑板桥,就是郑燮。

[(十地等觉菩萨入「金刚喻定」,及密教所言「金刚三昧」,即是首楞严三昧。)]

[四、师子吼三昧。]

[五、佛性。]为什么「佛性」也是?因为你得了「首楞严三昧」就得了「佛定」;得了「佛定」,就证了「佛性」,所以又称为「佛性」。

[又,南传本《涅槃经》卷二十五亦谓:佛性即首楞严三昧。]

[(3)《成唯识论》]玄奘大师跟窥基大师他们把《唯识三十论》(因为只有颂而没有长行)依十大论师论文的意思杂揉起来,翻成中文,变成中国的《成唯识论》,中国很国家主义,讲到文化是很爱国(打仗的时候就不一定),还是以国货为主,《成唯识论》是我们的国货,历代都是依这个本子为主。

《成唯识论》并不是玄奘大师的著作,应该是他把它揉和编辑起来,这里面还是十大论师的论文。[卷九云:「定学有四:]

[一、大乘光明定:谓此能发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此」就是指这个「定」,这个定是能够发出照了,一照让你能够完全理解透彻了大乘的理、教、行、果、自光明。(理光明、教光明、行光明、果光明、自光明)这个不好读,它是这个意思,《成唯识论》并不好读。

[二、集福王定:谓此自在集无边福,如王势力,无等双故。]「首楞严定」能够令行者自在的修集无边的福,就好像国王有势力,他的势力是没有跟他一样的,唯一的;他的势力是唯一,国王在全国里面他的势力最大。

同样的,「首楞严三昧」在所有的「三昧」里面它的力量最大,就好像国王一样,因为「佛定」嘛!若修定有菩萨定、声闻定,这个是「佛定」,所以它势力最大。

[三、贤守定:谓此能守世出世间贤善法故。]《成唯识论》解释说:也就是说这个「定」,能令行者守住、保持住世间跟出世间一切的贤法跟善法。一切好的法,你得到了,就不会失去。你得了这个「定」以后,你就有能力把它保持住。

就好像你会赚钱,可是你很能花钱,有什么用。要会赚钱,还要会存钱。我有一句话说:「钱不是赚来的,全是存来的。」有很多人很会赚钱,但是赚五毛花一块,永远钱也不够用。

这个「首楞严三昧」就是让你能够守得住,让你能够把持得住你原来已经修到的功德,这叫「贤首定」。贤首菩萨就是华严菩萨,所以「华严宗」又称为「贤首宗」。

[四、健行定:]「健」就是「勤行」、「精行」的意思。「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那个健。这个就是最标准的「首楞严定」的定义。

什么叫「健行定」?[谓佛菩萨大健有情之所行故。」]「大健有情」就是大勤勇有情。「勤勇」就是精勤勇猛。这个「定」是佛跟菩萨等最精进的、最勇猛的有情所行的「定」,一般的人没有办法这么精进勇猛。[此处所言「健行定」即是「首楞严三昧」一词的意译。

由以上所引诸经所说可知,此首楞严三昧系性相二宗之所共说,]

我们常常学佛的人从历代以来,学性宗的就排斥相宗,学相宗的就排斥性宗的,两个是兄弟,但一天到晚就吵架。

我引这个,就是让你知道:性宗跟相宗都是讲「首楞严三昧」是最高的。

前面都是讲性宗的,《成唯识论》是相宗的,相宗也是肯定,肯定的说「首楞严三昧」是最高的「定」,不是只有禅宗、或是学性宗的才学「首楞严三昧」,连法相宗、唯识宗最高的也是「首楞严三昧」,这是确定之论。

所以你可以学这部经,要以此而觉得很自豪,[且系最高最上之定,毫无疑问。]不能傲慢,但自己欢喜,我能够学最高的经,不管显教、密教、性宗、相宗都确定它是最高的法门。

顺便讲到,这只有真言宗阿闍黎可以讲,在显教里面称「首楞严法」,在密教里面称「大佛顶法」,有「十大佛顶」,有一尊大佛顶尊的手印跟大日如来一样的。大日如来的手印,有因缘你上去研定看看就知道,但不要乱比。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21
成观法师讲解

    刚刚讲密教里面称「首楞严法」为「大佛顶法」,跟你们介绍一下「大佛顶法」在密法里面,曼荼罗里面有「八大佛顶」:

「光聚佛顶」、「发生佛顶」、「白伞盖佛顶」、「除障佛顶」、「黄色佛顶」、「最胜佛顶」、「无边佛顶」,

这八大佛顶就在曼荼罗的八个方位: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中间就是「大佛顶」,再加上一个「办事佛顶」,这样就十大佛顶。

「大佛顶」是大日如来(就是毘卢遮那佛),所以这个「大佛顶法」就是毘卢遮那佛的法,就是法身佛的境界,「首楞严三昧」就是法身佛的境界。

还有一个「办事佛顶」就是作一切业的。当然还有一个「尊胜佛顶」,真言宗的尊胜佛顶神咒。

「佛顶」就是无见顶——乌瑟腻沙(Uśniśa)。顺便让你们知道一下:我天天都修「大佛顶法」,先修「不动明王法」,然后再修「大佛顶法」,然后再修「五大虚空藏法」;因为要译《华严经》,也修「四十二字门」。

[(4)复引《首楞严三昧经》,以证知首楞严三昧的境界与功德威力:]

[尔时佛告坚意菩萨:「首楞严三昧,非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菩萨之所能得,]这佛很特地的把这些地都提出来,非常确定,[唯有住在十地菩萨,乃能得是首楞严三昧。]

你看看,我等何德何能能够学「首楞严三昧」,知道一下佛及大菩萨的境界。

[何等是首楞严三昧?]

[谓修治心犹如虚空(1)观察现在众生诸心(2)分别众生诸根利钝(3)决定了知众生因果(4)(中略)于宿命智得无所碍(10)天眼无障

(11)得漏尽智非时不证(12)(中略)得入一切菩萨密法(68)常放光照无余世界(69)(中略)自然而得无生法忍(74)(中略)闻无量法具足能持(84)求一切法心无厌足

(85)(中略)百千密迹金刚力士常随护侍(89)(中略)示现入胎出生(97)出家成就佛道(98)转于法轮(99)入大灭度而不永灭(100)]「大灭」就是大涅槃,简单讲一下。

「首楞严三昧」的功能总共有一百条,在《首楞严三昧经》里面写了一百条,我没有引这么多,引一些重要的。

十地菩萨得了「首楞严三昧」以后,能够令十地菩萨修治他的心,令心像虚空一样。如果心像虚空一样,会怎么样?无所着。这还很抽象,就不会受伤。因为心如虚空,所以你再怎么打他、杀他他都不受伤,心如虚空。

你再回想到《金刚经》里面说:我五百世做忍辱仙人,歌利王节节割解,心不生瞋,何以能如是。那时候他已经心如虚空,所以一切法都不着,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不能着在他心上,这样会通了吧。

听《首楞严经》又更懂了《金刚经》,其实《金刚经》的道理有的讲的很深,但字句讲的太少,所以你就是念念,可是不深入的话,你真的还是不会懂。

有的人说光是念就可以解得佛法,那是不可能的事,念是有福德,不会有功德。

有福不会产生智慧,因为什么?六祖大师说:「空诵但循声,语义作仇家。」念念很好,增长很多的福,得福甚多,因为实在没有什么福,但是也因此而佛说得福甚多。

什么叫没有什么福?那个福不是永住的,是生灭的,是人天幻化的,不是实福。如果以净土来说,不是实报土,而是化土。

念经、念咒,你所得到的福,就好像幻化一样。幻化有没有?有。幻化的福德,幻人消受,所以视身如幻、视心如幻、消受如幻福德。但是要起智慧,还是要去修的。

「空诵但循声,语义作仇家。」你光诵而不求其义,所以就不了解如来真实义。你不解义的话,如何能够真修呢?因此把道理当仇家。仇家就是不相应了,不和合。你跟佛的道理不相应、不和合,仇人怎么会相应呢?仇人是冲突的嘛!

所以你要真正懂得道理,还是要求解的,依解起行。诵经是属于行门。行门,理想依次第来讲,应该是解了以后,再去行。这样子的话,你就真正能够得到法身的益处,能够真正转变你的业力,灭你的烦恼。

可是你若光诵的话,不能灭烦恼、不能增智慧、不能转业力,可以增福。因为自诵的时候,承经的声音,你自己受到益处,看不到的众生也都受到益处,只是这样子而已。

但是真正的开智慧是不行的,还是要去求解,但要解如来真实义谈何容易?是很困难的,是要有宿慧。没有宿慧怎么办呢?就亲近善知识,所以我这辈子就被你们不小心碰到了。

「修自心如虚空」,这是「首楞严三昧」令十地菩萨达到这个地步,心已经如虚空了,第一个不会受伤,

第二个禅宗里面常讲「等虚空,遍法界」去,心如虚空就「等虚空,遍法界」,就成就遍法界大身。禅师说:「何不等虚空遍法界去!」哇,这讲了是很容易。

第二个功用,「观察现在众生诸心」,这就令十地菩萨能够观察现在众生所有的心,这就他心通,就是「首楞严三昧」能够令十地菩萨成就究竟的他心通。

「分别众生诸根利钝」,「五分法身」是什么?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分别众生诸根利钝」就是「解脱知见」,也就是知道众生什么样是利根、什么样是钝根。利根的人就跟他讲利根的法,钝根的人讲钝根的法,都令他得解脱,得到这样的知见,叫「解脱知见」,

所以能度众生,这个是十地菩萨的威德,他的威德从哪里来?从「首楞严三昧」。

「决定了知众生因果」,这个都是度众生的。「于宿命智得无所碍」,就是宿命无碍。宿命,不止是过去,而是三世都了解。

「天眼无碍」,「天眼」是看到,「宿命」是了知;「宿命」是知,天眼是见。这不一样,「宿命」就是知道你过去生怎么样怎么样,但是没有影像,那只是一看就知道你过去世曾经做好人、做坏人,做过几世好人、做过几世坏人、做过些什么坏事等等,这个是「宿命智」,可是再用「天眼」一看,就看到那个时候你长什么样子,另外一世胖胖的,这叫「天眼」。

「宿命」只是知道,但没有看到影像,反过来「天眼」是看到了,不能够知道。那个「宿命」知道你过去叫什么名字,活多久。「天眼」是看到那个影像,乃至于从你出生到死掉,但不知道你活多久,等于是默片。

「宿命」就是加上字幕、旁白,这两个要配合。然后再加上「他心通」,以「天眼通」看到你那时候那样,就知道你当时结婚的时候心里面在想什么,原来结婚的时候心里面还想以前的老相好。默片里面又有透视,知道你心里面想什么。乃至于有一生出家了,出家糊里糊涂,呆呆的,也不知道为什么出家,一看就知道心里面的情况。

接着得「漏尽智」,非时不证,「漏尽」就是能够证到「无漏智」,而且知道众生什么时候会证到「无漏智」。「时」是时机,知道什么时间、什么时机这个人可以证「无漏智」;什么时候不能证「无漏智」,叫「非时」。

得证一切菩萨的密法,十地菩萨得「首楞严三昧」的话,一切菩萨的密法他都能够进去,常放光照无余世界,都能放光。

你看,十地菩萨要入「首楞严定」才能这样,不是十地菩萨就能这样,还要修「首楞严定」,而且入「首楞严定」,才能做这个事。

「自然而得无生法忍」,「忍」是一种智慧,但是这个智慧不是佛智,是菩萨的智慧,佛智就是智,菩萨是得忍。这个忍已经是除了佛以外所能得到最高的智慧,虽然声闻也有「八忍八智」,得「八忍八智」十六心就证须陀洹果,不过这个忍现在所讲的是菩萨的,不是声闻的。

什么叫忍?忍可于心而不动,这是一种智慧;看到一切法,知道那些法相,看一切法相而忍可于心。

「忍可」,用英文解释比较容易:OK Yes。比如看到生老病死,于生老病死忍可OK,生老病死;乃至于证道,虽然有生老病死,但实在没有生、没有老、没有病、没有死,OK,住于这样子的智慧而不动摇,叫做「忍可」。

「忍」有三种:「生忍」、「法忍」、「无生法忍」。「生忍」就是「众生忍」、「众生缘忍」。众生什么情况?众生是有烦恼的、生死的、杂染的,也就是众生所产生的烦恼,乃至于生死、杂染,你都忍可于心,忍可于心就不取、不舍、不爱、不憎。

如果取的话,就不能忍可,取了你就被他影响、被他并吞了;见而不取,但也不能舍,一舍就不是菩萨,就变成二乘了,变成二乘就厌离了。为什么要厌离?就是不能忍了,说:「这个娑婆苦、人生苦,我要赶快往生西方。」那就是不能忍,不能忍就不是菩萨行。

菩萨行不贪爱、不憎恶世间染法而忍于中道,于中道而忍,这个叫「无住之住」。又回到《金刚经》,所以才能够「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叫「生忍」。

「众生缘忍」,众生有种种的缘,什么缘?生死缘、烦恼缘。对众生的生死缘、烦恼缘,你不贪爱、也不憎恨、也不厌恶,这样子。

在学佛之前,你会贪爱世俗的一切众生的现象。学了佛以后,你会反过来厌离,就讨厌。讨厌,你就会想要逃避,那就变成二乘行,自求清净。

唯有菩萨能够从贪爱这一边走到初发心学佛厌恶杂染,最后还要再摆回来。本来是负的贪爱、缘取。学佛清净法以后,就讨厌,不喜欢那个染污的境界,一直走到二乘就是很厌离世间,想要求解脱。如果你一直往这边走的话,就变成二乘根器、二乘种性。还要摆回来佛的中道,就是菩萨道,不爱、不憎,不偏不离,中道,这个是最难。

你要不就贪爱、要不憎恶,不爱不憎非常的难,所以能够行菩萨道。

这跟心如虚空也都是有关系,智慧要开,心无所着,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能够忍受一切众生的染污,叫做「生忍」。

我们人最难忍受别人什么?最难忍受别人的愚痴,自己愚痴没有关系,再愚痴也没有关系,可是看到别人愚痴就很难忍受。先生要教老婆什么东西,或是老婆要教先生什么东西,那一定都教不好,乃至于要教她开车也是一样,更不要说教什么东西。

所以不能忍,不能忍受别人的愚痴,看到别人有所不当的地方,自己觉得不当的地方,就不能忍:「怎么那么贪心?怎么嫉妒心这么重?」就是不能忍。

当然自己就没有关系,很容易原谅自己,对自己「心包太虚」。所有太虚里面的染污,我都可以包进来,也不觉得怎么样,但是对别人一点点染污就受不了。

这就叫「生忍」。这样修的同时,不但修了智慧,而且有慈悲。可是我跟你讲,因为有慈悲,所以长智慧。因为有智慧,所以悲心无量,悲心才能变成大悲。

起先你的善根里面是有一点点慈悲,那个慈悲是有限度的,心有开一点点缝,偶尔让一个人、两个人进来,这叫「慈悲」。但是你智慧一开采慈悲了以后,很多人都能够进来,你都能容受,这叫「大悲」。

「慈悲」是有限度,「大悲」是无量的。怎么样转慈悲为大悲?那就是智慧。智慧能转,因为智慧破我相、执着,所以转慈悲变成无我的大悲。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相」执着,因为有「我」,那个悲心很狭窄,只能容纳一两个人可以,一两个人就是我最喜欢的人。

忍众生的一切染污行、不如法行、愚痴行、贪行、瞋行,都能够忍受,乃至于忍受众生的生死烦恼。这是一种智慧,这个「忍」是不会改变的,忍可而不动。如果会动、会变的话,那就不叫「忍」了。

举一个例子,你坐在那里,腿痛能不能忍?那就看你会不会动,你若动来动去,那就不能忍,就是因为不能忍,所以才动。用身的动来比喻心的动,心如果不能忍的时候,它就动,就心动;身不能忍,就身动。

「法忍」更进一步,「法」就是指地水火风、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叫「法」,忍可这一切法的种种变化而不动,乃至于种种的因果法而不动。

这就是比较抽象,先修「生忍」,再修「法忍」。先得「生忍」,再得「法忍」。「生忍」是很具体的,「法忍」就比较抽象一点的,高级一点的智慧,见一切法心不动,叫「法忍」。见一切法的起灭、来去、生灭而不动,叫「法忍」。

得到「法忍」以后,再进一步修,以智慧观察,看一切法虽然有生灭、来去、变动,但是就了知究竟没有生灭、没有来去、没有变动而心忍可不动,叫「无生法忍」。

对一切法不生不灭这个道理忍可于心,称为「无生法忍」,这个就是大菩萨的果位。

如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后也是得「无生法忍」。到西方世界不是马上花开见佛,要看你坐的莲花大小,莲花要大的,就很快就开了,花开见佛。

上品上生是一去,大莲花就是开的,不用「蒸」。上品中生的就要「蒸」一些,不过火候很快。下品下生的就要「蒸」很久。

花开见佛不是悟「无生」,花开见佛听闻佛法,听闻佛法,然后才悟「无生」,所以往生净土还是要悟「无生忍」,在悟「无生忍」之前,先得百法明门;我们已经讲过《百法明门论》,所以你们已经有一点点本钱,可以到西方去投资。

去阿弥陀佛那里不要忘了:「报告世尊!我在娑婆界已经听过百法明门。」他说:「好,那你这个学分可以少修两个;比娑婆修十个学分抵我们净土两个学分。」这个虽然是开玩笑,但是也是真的,所谓宿习所修、宿习的因缘,你以前有这个因缘,那是一切所修,功不唐捐。

「生忍」,看见众生有生有死,有烦恼。接着到「法忍」,就去理解一切烦恼因缘等等,但还是有的境界。等到「无生法忍」,这一切都是不生不灭,本来清净、本自清净,看到一切法的真实本性。

前面所现的都是「相」,这就「见性」了。以密教来讲,「阿」字本不生,一切法本不生。你只要得了「首楞严三昧」,就自然得「无生法忍」,

「闻无量法具足能持」;这就更好,听到所有的法都能够持。「求一切法心无厌足」,心量大开、胃口大开,求一切法都没有满足的。

「百千密迹金刚力士常随护侍」,「密迹金刚」就是「金刚」,称为「密迹」,就是因为他来去无踪,没有人能够看到。

「示现入胎出生、出家成就佛道、转法轮、入涅槃而不永灭」,这等于是快成佛,因为十地菩萨。这就是「首楞严三昧」对十地菩萨的功能。

[经上又云:]

[「坚意,首楞严三昧如是无量悉能示佛一切神力,无量众生皆得饶益。坚意,首楞严三昧不以一事、一缘、一义可知,]你要了解「首楞严三昧」不是只有一件事情、也不是只有一个因缘、也不是只有一个道理就可以了解整个「首楞严三昧」的全面,

[一切禅定解脱三昧,神通如意无碍智慧,皆摄在首楞严中。]这是佛语了。一切的禅定、解脱三昧,「禅定」就是四禅八定,「解脱」就是八解脱,其实也是禅定,就是另外一种境界,这以后再说。「三昧」,神通四如意足,四无碍智慧,一切的功德都是含摄在「首楞严三昧」之中。

[譬如陂]就是池塘[泉江河诸流皆入大海;如是,菩萨所有禅定,皆在首楞严三昧。]都含在里面,都不出于「首楞严三昧」的范围。「首楞严三昧」就像大海一样,所有的水它都吸收、都包含。

[譬如转轮圣王有大勇将,诸四种兵皆悉随从。]就好像一个大国王有一个大将,大将统率四种兵都跟着。「首楞严三昧」也是一样,所有的「三昧」都跟随「首楞严三昧」。

[坚意,如是,]「如是」就是「同样」的意思。[所有三昧门、禅定门、辩才门、解脱门、陀罗尼门、神通门、明解脱门,是诸法门悉皆摄在首楞严三昧,随有菩萨行首楞严三昧,一切三昧皆悉随从。]

「行」就是在运用,只要有菩萨在运用「首楞严三昧」的时候,其它的一切「三昧」都跟着。

「首楞严三昧」一发动的时候,不是只有「首楞严三昧」,而是所有的「三昧」都跟随着,从后、从旁帮助它,[是故此三昧名为首楞严。」]

[佛告坚意:「菩萨住首楞严三昧,不行求财而以布施,]菩萨如果住在「首楞严三昧」的时候,不必要去求财,他就自然就会有钱可以布施,

[大千世界及诸大海、天宫、人间,所有宝物、饮食、衣服、象马车乘,如是等物自在施与;]所有的东西他都能得到,而且自在的施与给别人。

[此皆是本功德所致,]「本」就是本法,本法的功德所致,[况以神力随意所作,]本法就有这样的功德。「随意」就是「作意」。更何况你如果有意的去做,也就是去想要得到这些东西,那更不用说了,

[是名菩萨住首楞严三昧檀波罗蜜本事果报。」]也就是住在「首楞严三昧」里面而去行「檀波罗蜜」,或者就是以「首楞严三昧」行「檀波罗蜜」。

[(此即谓:菩萨若住于首楞严三昧,若想行布施,虽然不去求财物,也不用神通力变化,但一切财物都能自然获得、而自在施与)。]

[经中又云:]

[「若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闻首楞严三昧义趣,信解不疑,当知是人于佛道不复退转;何况信已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如说修行。」]

这段对我们很重要,因为我们可以修「首楞严三昧」,但我们不可能真正得到「首楞严三昧」。可是没有关系,不要气馁。

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想要求佛道者,闻首楞严三昧义趣,义就是道理,趣就是目标、结果;趣就是到达、往的意思,信解不疑,你信而且理解、而且不怀疑,一定要信解不疑才行,光是信不行,还要不疑,就有功德,解功德就更大。

当知是人于佛道不复退转。于菩提不退转,你看多好。一直都是在菩提上,不退转很不容易,能够不退转继续再修就会进步,会退转就不行了,进一步退三步,

你就信解这个法门,一点都不怀疑,你就可以得到不退转,就在佛菩提道上面不会退转。更何况你信以后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如说修行。跟别人说,包括劝别人也诵首楞严咒、修首楞严法门、如说修行就更好了。

[可见首楞严法门不但对大菩萨有大利益,连一般佛弟子,亦能令得「菩提心不退」的大利。至于其他利益,则在本经第七卷中,如来于重说咒后,有极详尽的开示,请参阅。]

[(5)《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一,]地藏有三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十轮经》、《占察业报经》。《占察业报经》的下卷是实法,究竟的法。至于「占察」,我想不需要去修那个,因为那个必须要闭关才能做。

如果心不清净、环境不清净,占察也不会准,而且要很用功,很难!

还有这个也是佛的慈悲方便,因为众生就是喜欢算命,用一个让你好像在算命一样就很喜欢。

《占察业报经》,上卷是权法,下卷是实法,研读那个实法,功德利益就很大。

[佛向「好疑问菩萨」解答及说明「地藏菩萨」的功德威力,佛云:]

[「若闻如来为汝广说如是大士]就是指地藏菩萨[功德善根,一切世间天人大众,皆生迷闷,或不信受。」]佛说:你如果听到佛跟你讲这个地藏菩萨的功德善根有多么大,所有的人都迷闷,都晕倒了,也没办法信受,太不可思议了。

[时好疑问]这尊菩萨叫好疑问,[复重请言:「唯愿如来哀愍为说。」]请佛世尊慈悲、悲悯我们,跟我们讲吧!

[佛言:「谛听,]应当好好地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略说少分;]你好好听着,我就跟你讲一点点,若讲多了,你就晕倒了,讲一点点就不得了了、就受不了了。

[如是大士成就无量不可思议殊胜功德,已能安住首楞严伽摩胜三摩地(即首楞严三昧),善能悟入如来境界,已得最胜无生法忍,于诸佛法已得自在,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即佛位),]

就好像天下武功第一的人,修最高的功夫,睡冰床、火床,你受得了吗?受不了。佛的座就是那样子,你坐可能跌下来;不要说佛的座,我的座你来坐坐看,讲经说法的法师所坐的座是师子座,你不能随便的坐。

「以能堪忍一切智位」所能证得的一切道理跟境界。[已能超度一切智海,]无量无边,

[已能安住师子奋迅幢三摩地]「师子奋迅」就是狮子准备要抓野兽之前的动作。你如果看到一头狮子对你这样子的话,那就吓得腿都软了,跑不动了,所有动物都这样。[(此为佛所得定之一),

善能登上一切智山,已能摧伏外道邪论,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国土,悉皆止住(谓住于胜定)。」(中略)]这就是佛说地藏菩萨所证到的功德。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增上观胜幢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深呵厌自恶业过,咸善护持十善业道生天要路。]由此定力而能够做这些事。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具足慈悲声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发起慈心、悲心、无怨害心、普平等心、更相利益安乐之心。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引集诸福德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离诸斗诤、疾疫、饥馑、非时风雨,苦涩辛酸、诸恶色触,悉皆销灭」。(中略)]

[「以要言之,此善男子于一一日每晨朝时,为欲成熟有情故,入殑伽(殑qíng伽:梵文印度恒河的音译)河沙等诸定;从定起已,遍于十方诸佛国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随其所应,利益安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8 14: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