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118
成观法师讲解

我秀给你们几本书看,这是我说的那个阿加莎玛丽克莱丽莎克里丝蒂(Agatha Mary Clarissa Christie)写的书《Taken at the Flood》,她是二十世纪初的侦探小说家,跟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差不多;有所差别的就是:福尔摩斯是写短篇小说,她是写长篇小说,而且写了很多很多,情节都很复杂,因为是长篇嘛!我之所以看这个,是因为在旧书摊看到三毛(陈懋平)介绍的,她很推介这位作家,所以我就买了一本中译本的,后来在美国找到几本英文的。福尔摩斯写的是文学作品,文笔很好,从里面学了很多。Agatha Christie文笔也是非常好,她是英国人。

顺便讲一下,美国作家常常文笔都很烂!即使是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索尔贝娄(Saul Bellow),那些文笔实在很烂!如果说英国文学所写的是大学生作品的话,美国人写的大概就是初中生、小学生的。但是美国国势强,所以得诺贝尔奖(The Nobel Prize),实际上是超烂!《Taken at the Flood》就是我说的那个女主角碰到一个坏蛋,然后觉得很刺激,就喜欢上他。我看到一半,三八嘛,不想看!

这本就是维多丽亚荷特(Victoria Holt)写的《THE QUEENS CONFESSION》,讲路易十六(Louis XVI)的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a Antonia Josefa Johanna von Habsburg-Lothringen)。路易十六就是法国大革命被送上断头台的,他的皇后也被送上断头台。同样的,我差不多都看完了。书上说那时国家那么乱,因为在革命嘛!结果她碰到一个公爵,就跟他谈恋爱。这皇后怎么这样子呢?一天到晚只会开舞会跳舞,所以搞得一塌糊涂!然后又有情人,觉得很刺激、很兴奋,这也是三八皇后,不看了!国家都快亡了,快被送上断头台了,她还搞这个!

这本就是《Ayodhya and the future India》,就是讲印度的清真寺被拆掉那件事情。我看了一下,才了解印度人实在可怜,一千年为人家的亡国奴。

中国是很特殊的,虽然两次亡国,但是我们都反过来把它吃掉!怎么样吃掉它呢?我们令它腐化,所谓的汉化、融合,他们就变得跟我们一样烂!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清朝前面几个皇帝都是超有为的、超精明的,治理国家治理的很好,中国历代很少连续这么多英明的皇帝,只有清朝是这样子。以品质来讲,清朝的皇帝远远胜过中国历代的皇帝,一直到清朝末年的时候,尤其是慈禧太后出现了,那时候才开始腐败!而且清朝二百七十六年间才十个皇帝,所以他们在位的时间都很长,这表示天下比较容易太平。明朝没有比清朝长,皇帝的数目多清朝一倍,二十几个。那时喊反清复明,其实没有什么好复的,因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残忍的一个朝代。

这是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的大作《英国史》,我学佛以前看了两次。他写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他当宰相开销很大,收入太少,没有钱,所以他就写书,传说他的稿费是一个字一英镑,确实他的文笔是非常好!我看了两次,学到了很多东西。

第三次再看的时候,学佛以后看,就看得很累。为什么?以文学来讲,他写得非常好,我从来没看过这么好的!他描写几百年来的每一场战争就好像三国演义一样,哪一个将军带多少兵去哪里打仗,跟写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样,很精彩!可是后来看这些就觉得很没意思,因为他都是为了表现他们大英帝国多么了不起、多么伟大,提倡帝国主义、赞叹帝国主义,侵略印度、把印度吞掉了,南非战争,屠杀土著,他都讲了很多借口、理由,为他们大英帝国辩驳,因此我看得很累,真的没有意思。就好像日本人提到侵略中国的时候,就有种种的借口,还改写历史,那就很讨厌!所以后来就不想看。丘吉尔是政治家写的历史,不说他了。

《历史的研究》(《A STUDY OF HISTORY》)是阿诺尔得约瑟汤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写的经典之作,学者写的历史。我以前崇仰他的大名,很专心地看,但看了以后觉得不胜可观,他讲历史哲学原理,当然也叙述一些历史的东西,从远古开始讲起。因为他完全站在西方人的立场来看待历史,对于东方人的历史等于是一笔抹杀,以歧视的眼光来讲。历史重要的是什么?历史重要的是要客观、中立,写出来才能够令人信服。不是讲你的主见,讲主见的话,你去写小说就算了嘛!历史绝对不能这样写的。他还是历史哲学家,简直有违史家的原则。我看了就不快乐,那就不要看了,管他多么伟大,因此搞了半天没书看。

至于苏格拉底(Σωκρτης)、柏拉图(Πλτων)、亚里士多德(Αριστοτλης)、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等等,都丢下去吧!看了都没有纯净的感受,都是很杂乱、很自我。

我这是反显说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你看我们佛法,光是念就觉得很舒服,然后去思维它的意思就觉得很清净、很快乐。

[注释]

[「诸善男子」:这是包括了与会的四众,而以「善男子」为代表。]这包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乃至于诸菩萨都在内。

[「色、心、诸缘」:「色」,为色法,有十一种。「心」,即心法,亦即八识心王,有八个。「诸缘」,]就是包括一切缘,[指心的生起所必需的四缘:亲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又名次第缘)、所缘缘。]色、心、诸缘,合在一起就是一切法了。

[「心所使」:亦即心所有法,共有五十一个,其中包括遍行心所(五个)、别境心所(五个)、善心所(十一个)、根本烦恼心所(六个)、随烦恼心所(二十个)、不定心所(四个)。这五十一个心所法,因是受心王所驱使者,所以称为「心所使」。]它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心驱使它这样做。

[「诸所缘法」:指「心不相应行法」,共有二十四个,这二十四法不属于色、心二法,且为与「心法、心所有法、以及色法」不相应之有为法的聚集(分位假立)。

依小乘「说一切有部」的说法则为:在色法、心法及心所有法之外,另有与心不相应之「实法」,]所以,依「说一切有部」心不相应行法是实法,也就说它有实体,它的体是有为,

但是依大乘来讲,心不相应行法不是实法,[其体系有为法,又为五蕴中之「行蕴」所摄,故称心不相应行法。]

「心不相应法」是属于「行蕴」的法。我曾经说过,大家从初发心就会背《心经》,「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行蕴」就包括「相应行」和「不相应行」。你要懂得什么是不相应行,才能够真正懂得《心经》所说的「受想行识」那个「行」。

[经部及唯识等则主张心不相应行法乃于色心之分位所假立者,]怎么一个法是假立呢?我举一个例子。譬如常说地球有东经、西经、北纬、南纬、赤道,那个是假立的,不是真正有这个东西,那都是人为假设的、虚设的,为了方便指出那个地点。

不单单经纬是假立的,乃至于东海、南海、北海、太平洋等等,这些都是假立的。太平洋知道它是太平洋吗?东海知道它是东海吗?南海知道它是南海吗?那都是我们给它的名字。方便我们自己,

所以我们人类很伟大就是这样子,到处给人家取名字。有的人就更糟糕了,就给人取绰号。小学的时候,我们的级任老师就常常给同学们取绰号,所取的绰号当然是很难听的,都不是好听的,譬如「原始人」、「台湾土豹子」,实在是甚为稀有。尤其是拿不出补习费补习的,他就给你取一个很难听的绰号。

心不相应法[并非实法,非有实体。]依照大乘来讲,「心不相应法」不是实法。虽然没有实体,但是几个法凑在一起会有作用,所以就给它一个名字。在唯识学常常讲这是哪一个法的一分,跟哪一个法合在一起,就把它称为什么法。

[这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为: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能够合在一起,而且不会打架,这样的情况,我们就称A、B、C三法的「和合性」,指出它们和合的一种状态,但是实在并没有一个法叫做「和合性」;只是这三个法碰在一起而没有互相排斥,而能够融合在一起,这种状态,我们把它称为「和合性」,所以这个「和合性」是假设的,并没有一个法实在叫做「和合性」。

其他也都是这样子,譬如说以老来讲,我老了嘛!这个老是什么?老是一个心不相应行法,有一样东西叫做「老」吗?实在是没有。这些都是一种状态,一个东西或一个众生经过一段时间生存以后,他有败坏、退化的状况,把这种状况称为「老」,但是并没有一样东西叫做「老」。

譬如我这个身体,有哪一个法叫做「老」?没有。只是看我现在的状态比以前胖,体力比较差,免疫力比较差,容易生病,这样子的状态叫做「老」。

「老」只是跟下一步有关系,也就是快死了,接近死亡了。这种状态,跟生命旺盛期已经远了,走入棺材路那个情况叫做「老」,但是没有真的一个「体」叫做「老」。说:「什么是老?你拿给我看。」没有一样独立的东西。独立的、你能拿出来的,这叫「体」。没有那样的「体」可以拿得出来,所以它是虚设的,它只是描摹一种状态。

乃至于说「美丽」,有一样东西叫「漂亮」吗?没有。譬如一个女孩子很漂亮,那只是一种状态,只是她的身材、眼耳鼻,五官配合在一起,让人看得很舒服,甚至对人有吸引力,那种状态叫做「美丽」,但没有一样东西叫做「美丽」。

譬如把鼻子独立出来,光是一个鼻子怎么叫做「美丽」?如果说鼻子独立出来也很美,那是你觉得它很美,鼻子不知道它自己很美呀!鼻子也没有什么美不美。

还有一种情况,譬如把五官分开来看很平常,可是凑在脸上,一看就觉得很漂亮,眼睛也不是凤眼,鼻子也不是很挺,嘴巴也不是很漂亮,可是凑在一起就很漂亮。

这些都是假设的东西,是一种知见的东西。对男人来讲,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对女人来讲,就是情人眼里出潘安。他是大文豪,赋写得很好。所以这个是不实法。

[「唯心所现」:以上所举之心法、色法、心所有法、及心不相应行法,即是有为法,亦即唯识五位百法中的前四位,此百法即代表一切法,此一切法,皆是真心所现之法。]都是真如本心所现的法。

你如果悟到「唯心所现」,《楞伽经》讲的「自心现量」,那就体会到佛法的本体,那叫做「根本悟」。

[「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妙明」,指真心于凡位时,虽在暗而常明,]在众生迷的时候,真如本心还是光明的,只是没有办法显现出来,被烦恼盖住了,[故称妙明。

「真」,真实不妄。「精」,纯一无杂,《圆觉经》所谓:「无坏无杂」,全体皆真,故称「真精」。

「妙明」与「真精」都是形容词,形容下面的「妙心」。「妙心」,此真心因能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不可思议,故称为「妙心」。]一切有为法随缘一定要变,可是真心是随缘不变。真心随缘而现诸法,而本体不变不动;虽然不变,但也能随缘。因此它不是死的,是活的。遇到好的缘就现善法,遇到染缘就现染法,但是本体究竟清净不动。因能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所以称为「妙心」。

[「认悟中迷」:自错认而妄取常觉心性中的一点迷情。]不过这一点迷情是随人而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义贯]

[佛言:「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法、「心」法、亲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所缘缘等「诸缘」、以「及」五十一「心所使」法,二十四个「诸所缘法」(心不相应行法)等诸有为法,乃至无量一切世出世间诸法,皆非他物,「唯」是汝自「心所现」之法。

是故「汝」现前之「身」及「汝」之识「心」,亦「皆是」虽在暗而常明之「妙明、真」实不妄、「精」纯不杂的「妙心中所」化「现」之「物」。

然而「云何汝等」却「遗失本」体自「妙」不依他法,]这个本妙心是不用依靠他法的,[「圆」照微「妙明」彻之「心」,如摩尼「宝」光「明」微「妙」之「性」,而错「认」妄取本「悟」心性「中」之一点「迷」情?]就是舍觉取迷。

[诠论]

[此段经文中之「本妙」,即指本性之解脱德;「圆妙明心」为本性之般若德;「实明妙性」为法身德;故此心即三德秘藏。]解脱德、般若德、法身德这三德。

[又,若了达一切法唯心所现,则得于身、心、世界皆不取不着,即等虚空、遍法界去,受用等佛,]跟佛受用平等,[是名为「正遍知」;

反之,若于此等唯心所现诸法,妄生计着执取,自缠缠他,即成「性颠倒」。]

一个「性颠倒」,一个「正遍知」,其差别就是「着」与「不着」。下面一句是很不好懂。

[经文]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这一段就是佛法里面的「形上学」,「形上学」里面的「本体论」。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众生是怎么样来的?解释这个问题。「本体论」一切物质的本体、众生的本体是怎么来的?

「晦昧为空,」「晦昧」这是指「无明」。众生以无明晦昧的力量,就转真如本明的真空,成为无明冥顽之空,「晦昧为空」是那个「空」是冥顽之空(顽空),

「空晦暗中,」接着更与冥顽之空(顽空)的晦暗之中,晦就是不明,不明的暗中,「结暗为色。」「暗」是暗境。

然后「色杂妄想,」结暗境就变成色体,然后「色杂妄想,」结暗境以后,「色」就是「四大」,结暗境以后,四大的色就杂着心的妄想,「色」、「心」就和合了,就是妄色加妄心,「想相为身。」妄想心就取妄色之相就变成自身了、变成五蕴身。

这个我画图,画图你就很容易懂。前面比较难懂,首先第一个圈代表「本性」,「晦昧为空,」忽然起一念无明,「晦昧」就是一念无明,起一念无明就是「晦暗」的,这个晦暗马上就产生作用,把整个本性覆盖起来。

本性本来是清净的真空,覆盖起来就变成实在的、石头一样,就变成顽空。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众生是什么时候变成顽固呢?就是这个时候就变成顽固的;因为自心被昏暗所盖住了,所以变成很顽固,说也说不动,想这样就这样子,讲的好听就是「意志坚强」。在台北开车一定要「意志坚强」,否则转弯的时候就转不过去,你要过街也过不去。因为心里面有顽空,大家都这样子,你不这样子也不能顽了。

「晦昧为空,」因为生了一个无明,一念心动无明,转本性如来藏性为阿赖耶的顽空,这个是如来藏性,转成顽空就变成阿赖耶了。

「空晦暗中,」接着第二步,「结暗为色」,结这个暗境,把外面你觉得外面有个暗境,为什么是暗境呢?因为这个阿赖耶识是灰暗的,所以跟光明不相应了,所以跟暗的东西相应,怎么样?喜欢,不要理由,没有理由。

为什么众生喜欢杀盗婬?因为暗。为什么喜欢暗?自心黑暗,与暗相应。

暗境本来是空体,只是暗一点的,但是就会转化变成色;阿赖耶识再结暗境,就变成色了,就是转成有四大了,「结暗为色」,有四大出现。

本来是真如本心的话,如来藏性也没有色,也没有心,就是一片清净光明。起一念无明,还没有「色、心」的东西,就一片顽空,最元始的老顽固就出现了。顽固之色再结暗境,就变成四大之色。

「色杂妄想,」这个色再杂自心里面的妄想,「想相为身。」妄想心再取妄色,和合成为五蕴身,「想相为身」那个身就变成五蕴身,由四大变成五蕴了,因为四大加上心就变成五蕴。四大是色,五蕴里面有心,所以这个身是五蕴身。

「聚缘内摇,趣外奔逸,」「缘」是「能缘」,「能缘」就是五识,五识是往外缘的。

前五识能缘,它的那个能缘的气分,什么叫气分呢?五识虽然它没有往外缘的时候,但是它也不是死的;虽然它在里面,但一直想要动,在冒泡泡,所以有那个想要外缘的气分。

举一个例子,坐就坐不住,就想要一直就起来,那个就是能缘的气分,它有那个气势、那种氛围,分就是氛围。有那种就可以让你看得出来它有那个样子。一个人坐在那里坐不住的样子看不出来吗?那就是氛围嘛!坐在那边很稳定就没什么问题,可是很稳定睡着了也不对呀!

五识能缘的气分会聚合在一起,所谓同气相吸,聚合在一起内摇,聚合在一起干嘛?几个坏蛋聚在一起就是想要作乱,所以就摇动了;虽然还没有往外攀缘,但是里面躁动不安,所以「聚缘内摇」。前五识不是静止的,它是动的,「聚缘内摇」,心里面晃动不定,

「趣外奔逸,」这个是指五俱意识,也就是前五识,往外缘取五尘,向外跑个不停,奔逸不止。

这是温泉,温泉水虽然没有流出去,但是有那种热腾腾的气分,它在还没有往外缘的时候,「聚缘内摇,」接着就出去了,「趣外奔逸,」缘取六尘、五尘,

「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昏」就是昏暗。搞得昏天黑地,往外攀缘摄取回来,昏昏扰扰,来来去去。因为有攀缘、有摄取、有得到、有觉知,我们认为是我们的心性。

上次我们讲到所谓的经验论,就说对外界的刺激,令心产生作用,才称为是真的,那就是取心的昏扰扰相当作是真正的心。这就是取外相,所以是外道。经验论、实证论都是这样子的情况。乃至于顺世外道都是取自心取外缘的昏扰扰相当作是自心的本性。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这个昏扰扰的相你当作是你自心本性,然后你认为是自心本性就迷这个是自心本性,因为这个自性本性在里面摄取以后,摄取到里面,所以你就决定说这个心是在自己的身里面,这个心就迷惑了,而且就决定说这个心是在身里面,所以心就被身所拘囿,就被它监禁了。「心在身内」就是七处征心的第一处。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而不知我们这个色身乃至于外从这个山河、虚空、大地都是我们这个妙明的真心所现出来的东西,所以这一切色身、山河大地、虚空都是我们自心所现。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百千大海有很多大海,你不去认大海,反而是「弃之,」把它抛弃了,「唯认一浮沤体,」而只去认一个「浮沤体」,「浮沤体」就是海中的一个水泡,「目为全潮,」而把小水泡当作是所有的海水,「穷尽瀛渤。」包括一切的大海、小河、海湾。瀛就是大海,渤就是海湾。

这譬喻什么呢?「澄清百千大海」,比喻等虚空、遍法界的清净法身。「弃之」,你不要它,反而,去认一浮沤体,「浮沤体」是什么?比喻六识四大之身。

对于等虚空、遍法界的清净法身来讲,我们的六识四大之身就好像水泡一样。你不认遍法界身,却去认如浮沤体的四大之身,而且把这个四大之身当作所有的法的全部了,所以这个就颠倒了。

「瀛」就是大海。譬如说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叫做「瀛」。「渤」就是小海或是海湾。譬如东海、南海、渤海、黄海、日本海、波罗的海、黑海等等,这些小的叫做「渤」。

我们众生就是只取小小的一点,大的都不要了。为什么讲水泡?水泡是无常的,不坚固的。而清净法身是常的,而且是坚固的,却不要,而去爱无常迅速败坏的四大之身,把它当作全部的最重要的事情。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9-30 10: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