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第十六套—【五十阴魔】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120 当你了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时候,你就不会对这个觉受非常的在意!


学佛,会让我们更理性!


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前瞻,他可以顾后!


比如说,你这样子男女卿卿我我的时候,又这么难的去突破,


冷静想一想,这个是:迷迷糊糊,一直痴迷,愚痴就迷,叫做痴迷,冷静观照一下!


你所执着这个色身到底是什么?会永远存在?不可能!


会不会臭?会!会不会烂?会!会不会长虫?会!会不会流出不净?会!


要不要洗澡?要!要不要洗耐斯澎澎(沐浴乳)?要!头发要不要梳理?要!是不是?统统要啊!死了以后要不要火化?要!


所以,所有的电视上的,包括歌唱,十首歌里面,九首歌都是在感情;


写小说,十本小说里面,七八本,都跟男女的感情束缚都有关系,这是暴力跟男女,这个就是最好的题材,


可是这个在佛法里面,一眼就可以望破了!就可以去突破了!


因此,这个世间当你了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时候,你就不会对这个觉受非常的在意!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121 意见太强烈的人,太多意见的人,简单讲,这个人就没办法离开这个受阴


受阴尽的时候,他的心便能离开他的身体,而且能够回过头来看到自己的面,自己的脸,


得到意生身,来去自由的意生身,去住自由,无复留碍,


这个是能发自在用,名受阴尽,就是打破了受阴,这个人就可以超越了见浊;


见浊就是知见之浊,所有的感受都有种种的看法。


简单讲,太多的意见,叫做见浊,太多的意见,都是由你的感受,去发诸的正面跟反面的觉受,发诸于意见。


所以意见太强烈的人,太多意见的人,简单讲,这个人就没办法离开这个受阴,叫做见浊,也没办法超越这个见浊。


在座诸位!如果你能了解一切的意见,其实也是空无自性,


因此见浊就是:我对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


因为我不落入觉受;我没有苦受;也没有乐受,不忧受、喜受,也没有舍受;


我没有是、也没有非的觉受;我没有好、也没有坏的觉受,


统统没有,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我这个见浊——见浊就是知见之浊——就停止啦,停止了!


所以人家讲:“慧律法师,你对这个有什么看法?”“没看法!”


“慧律法师,你对这个某某道场有什么批评?”“没批评!”


“有什么意见?”“没意见!”


它跟我生死没什么关系。那么就能够超越见浊。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122 众生就是因为突破不了男女感情这个觉受,就跑去自杀


反观其受阴所起之由,受阴怎么来的?都是知道:


全部都是领受前境、前面的境界后,所生的虚明妄想,以为其受阴生起之本,


所以破这个受阴,就是一切法不受!能得受阴,能够破这个受阴,


所以虽然有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之觉受,但是这个受阴的其体,其实是虚妄、不可得的。


这个体看起来好像这个觉受是实实在在的,其实是虚妄的,


众生就是因为突破不了这个觉受,所以,唉呀!男女感情突不破就跑去自杀;是非、好坏、善恶啊,


这个统统是觉受!纯是妄想颠倒所成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123 受阴十种魔境,此第一抑己悲生


【壬二 中间十境(分十) 癸初 抑己悲生 至十著有恣淫 癸初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


经文39:【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


这个就是觉受产生的极端。看看,解释一下: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这个受阴区宇当中,修行一定的定力,当他已经破除了色阴的时候,到受阴继续修这个三昧定,


结果心中得大光明,都是禅三昧的功夫,其心发明,发明什么呢?见诸佛的心如镜现像,不知尚有受阴所覆,未能发自在用。


内抑过分,内抑就是里面,内心里面责,抑就是责,责备自己啊!


说:为什么我不发度众生呢?所有的众生都跟我是一体的。


内抑就是责备的意思,内心开始责备自己,而且责备得......叫做没完没了,责备得太过分了,就是自责心太强的意思啦,叫做过分。


内抑过分,就是太过于责备自己了,我为什么不度众生呢?众生都是我心性的众生。


因此责备了,产生了严重的情绪,于其处,就是只要众生之处,叫做忽于其处,忽然只要有众生的地方,就发无穷的同体大悲。


结果这个悲心无法克制,好像一切都是他的责任,


如是乃至怎么样?观见蚊子、虻,这个虻,有的人念máng,有的念méng,虻就是昆虫的名字,它看起来像苍蝇,但是比苍蝇大,喜欢吸人、畜的血液,常常看到有牛虻,指牛身上的虻,牛虻危害家畜。


犹如赤子,赤子就是小儿子,因为小儿子的色身是赤色的,依据皮肤的颜色来说的。


心生怜愍啊,不觉流泪,好像都是他的深责重任,因此悲心不止,一直流泪,一直流泪,好像一切都是他的责任,没有好好的度众生!


因此就是随着这个爱见魔,怎么样?掉眼泪,就着了这个爱见魔了。


所以啊,在座诸位!我们念佛、念咒,到一个法会受到感动,我们常常会掉眼泪,一次,二次,可以啊!但是如果常常掉眼泪的话,就小心会着这个受阴魔,克制一下!


看底下:【此下别示,受阴十种魔境。此第一抑己悲生,抑责自己,悲愍众生,行人修定,当在色阴已尽,受阴未破之中。


得大光耀者:即指前十方洞开,无复幽暗,虚明体露,故以大光耀称之。


其心发明者:即指见诸佛心,如镜现像,不知尚为受阴所覆,未能发自在用;


谓心既同佛,悟得一切众生,本具光明妙心,枉受沦溺,却乃自责,】为什么【不早发度生之心,故曰内抑;


若一向如此,是为过分。】过分的自己责备自己。


在座诸位!这个也不好,虽然责任在你,没有完成,一直责备自己。


简单讲:就是好像亏欠了别人,亏欠了良心。简单讲,就是一种责任的良心苛责,苛责到受不了了。


【忽于其处,发无穷悲者:谓忽于有众生之处,发同体大悲之心,悲哀不能自己;】无法控制。


【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皆如赤子,】好像就是他的责任,就是我的儿子。


【小儿始生,赤色未退,咸生怜愍之心,不觉流泪,即堕爱见矣!如是展转过甚,未免招致魔附也。】


【子二  指名教悟】


经文40:【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消歇。】


解释一下:


此名功用,就是你确实修禅三昧,有功用之心,你真的是有在下功夫,抑就是责,摧就是会伤害,压抑自己,责备自己,过于越,就是超过本份了,以致成悲,类似着了悲魔。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这不是圣人之证,圣人实证是同体大悲,境界一证永证,


你这个偶尔看到有这样子情绪上的东西,只要觉了,不要着这个悲魔,即不迷,就是渐悟渐止,渐渐悟了就渐渐停止,这个只是短暂的啰!你这个觉受是不对的啰!


还复正念,就是觉了,只要觉了即不迷,渐悟就会渐渐停止,慢慢又会恢复正念,久了这样子的情绪,久自消歇,就没有了!


看注解:【此名有功用心,抑责摧伤,过於越分,以致成悲。


若能速悟,则无过咎,非是圣人,实证同体大悲境界;从此觉了不迷,渐悟渐止,还复正念,久自消歇矣。】


接下来,【子三  示迷必坠】


经文41:【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唉呀!讲得真是好!佛就是佛!讲得真是好!


看一下中间那个字:“失于正受”,就是佛是一切法不受的,没有这种情绪上的,哎呀!一直掉眼泪的,一直哭泣的。


解释一下: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因为你悲,你不止嘛!


就有悲魔来到他的心腑,见人就哭,就悲,啼泣无限,无限就是看到什么就哭,


失于正受,完全不受佛所教导的正觉之受,是邪受,是悲受,是魔受,当从沦坠,这样子继续轮回的。


【若作圣证之解,自谓同佛大悲,自以为是,悲愍不止,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遂失正受,而成邪受,种种颠倒,非惟不能增进,定当从此沦坠矣。初抑己悲生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124 受阴十种魔境,此第二扬己齐佛


【癸二  扬己齐佛(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


哇!这个“生无限勇”,也是情绪的作用。


经文42:【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


解释一下:


阿难!又彼修禅定,禅三昧,禅定的当中,诸善男子,见前面的色阴已经消了,透过了前面色阴的十种境界,受阴也开始明白了,这个时候,胜相现前。


记住!受阴十境是同时的,同时存在的,但是为了解释,所以才说: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其实这个是同时的。


简单讲,就是无关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不必管它次第,每一个觉受都是同时,只是因为这个觉受不一样,发出来的感受也不一样。


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怎么样?就像见到佛心的镜中之像,一向虽闻,心就是佛,尚未亲见,


现在色阴尽了,亲见实见,生感恩的心,感恩的心,叫做感激过分,结果抑制不了,


念头是好的,却克制不了自己,忽于其中,生无限勇,阿勇啊!


心就跑出来了,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我就跟佛一样,其心猛利,志齐顿齐诸佛,谓三大阿僧祇劫,只不过在一念,一念不生,就是如如佛。


好,看一下注解:【此第二扬己齐佛。誉扬自己,】就称誉赞叹自己的境界,【顿齐诸佛,


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阴已消,如脱去第五重衣服。


受阴明白者:露出一种虚明境界,如现出第四重衣服也。


胜相现前者:如见佛心,镜中现像。


感激过分者:谓一向虽闻,心即是佛,尚未亲见,今色阴既尽,亲证实见,故生感激之心,


虽属好念,然而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气,其心猛而且利,其志顿齐诸佛,谓诸佛修成佛位,必经三大阿僧祇劫,我今一念,即能超越,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也。】这个无限勇。




【子二  指名教悟】


经文43:【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消歇。】


佛要好好的告诉大家:有这种功夫,很好!但是这问题出在哪里?


此名功用,这个时候是修禅的三昧的功夫,太用功,志欲,志气,怎么样?


发大愿欲陵跨佛乘,陵就是越过,结果还没办法超越佛乘,就轻率的,过就是自任为,自己自任,自任过分,就是太看重自己的意思,自任过分,然后呢?越,跨越了。


自任过分而且超越了,就是没有那种功夫,结果把自己看得太重了,认为我跟佛一样了。


则悟者无咎,因为依照理来讲的话,你现在不过是受阴十种阴魔的第二种境界啊,在理来讲,你根本就没有成佛。


悟者无咎,非为圣人的证量,一证永证,只是暂时如此啊!


你只要能够了解,说:这不是圣人的证量,只是暂时如此,觉悟了,而不被它所迷惑,久自消歇。


【此名功用太锐,志欲陵跨佛乘,轻率自任,】自任就是太看重自己了,自任有一点类似自负,只有我行,你不行!


自任就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我自己跟佛一样了,【未免过分越理。】就是目前只有受阴十种境,依理来讲,你还没成佛啦!


【若悟尚为受阴所覆,】如果你觉悟了,这个只是受阴的区域所覆,【依旧逆流照性,则无过咎。


非为圣人,实证境界,觉了不迷,渐悟渐止,还复正念,久自消歇矣。】


【子三  示迷必坠】


经文44:【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在座诸位!末法时期,这个最多!一讲起来,统统有自己的一套!没有一个人比他更有修行。


释迦牟尼佛真的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二千五百多年前,他就告诉我们,末法时期会发生什么状况,统统就讲出来了。


这一段看一下,慢慢地看:


若作圣解,如果是把它作为是圣人的证量之解,则有疯狂。狂就是不甩他人啦!


就这个人疯狂,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见人赞叹,我慢无比,


在座诸位!还有的人执笔,批判所有的出家人,要找人辩论,


在座诸位!这个是圣人的作风吗?圣人是无诤,圣心是平等,圣心是谦卑,圣心是包容,找人辩论就有:是法有高下啦,就不是佛的心。


所以既然证得第一义谛的究竟没有能所,这个人的心就有佛的气氛,就有佛的涵养,就有佛的胸量,不会有那种情绪上的东西。


见人自夸,我慢无比,自己赞叹自己啊,否定全世界所有的修行人!


在座诸位!这个是不是被释迦牟尼佛猜中了?


各各自谓得无上正等正觉,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上什么?上不见佛,不看在眼里了!下不见人,就没有一个人比得上他,我一念顿超,没有人比得上我。这个人我慢无比,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看注解:【若使作为圣证之解,则有狂魔,】就知道这个人要抓狂了!


【得其方便,乘间】乘隙,间就是间隙,乘这个空间、空档【而入其心腑,】你那么狂妄嘛!那我来附在你的心腑里面,让你更狂。【摄其神识。


见人则矜夸己德,】就是自赞毁他,统统毁谤别人,赞叹自己是最有修行、最有德性的,你们统统听我的就好!听别人的,统统是杂修,听我的叫做专修!


矜夸己德,【我慢无比,因我起慢,无有比伦,其心乃至,超略三乘贤圣。


上不见佛者:】不见佛,什么意思?(他)连佛都不看在眼里,那还用讲吗?


【纵使成佛,尚要经历三祇,何如我之一念顿超乎?】十方诸佛比不上我啦!


【下不见人者:】所有众生也不过如此嘛!哪有像我这种利根器的?一点都不谦卑。


【下至一切众生,不悟本来是佛,岂能知我所证乎?】


底下的境界,太差了!十方诸佛还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我一念就顿超,所有的众生悟的,都不比我高!哪能够了解我这种证量的功夫境界呢?完了!麻烦大了!


【由此失于正受,】释迦牟尼佛有叫你这样发狂吗?大我慢心吗?


【起诸邪见,】为什么邪见?心着魔当然起邪见啊!


所以,在座诸位,什么是着魔?自己着魔的人,自己不知道自己着魔,完全不知道!起诸邪见啊!【当从沦坠矣。二扬己齐佛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125 记住!受阴十境是同时的,同时存在的


记住!受阴十境是同时的,同时存在的,


但是为了解释,所以才说: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其实这个是同时的。


简单讲,就是无关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不必管它次第,


每一个觉受都是同时,只是因为这个觉受不一样,发出来的感受也不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20-1-30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126 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


经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在座诸位!末法时期,这个最多!一讲起来,统统有自己的一套!没有一个人比他更有修行。


释迦牟尼佛真的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


二千五百多年前,他就告诉我们,末法时期会发生什么状况,统统就讲出来了。


这一段看一下,慢慢地看:


若作圣解,如果是把它作为是圣人的证量之解,则有疯狂。


狂就是不甩他人啦!就这个人疯狂,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见人赞叹,我慢无比,


在座诸位!还有的人执笔,批判所有的出家人,要找人辩论,


在座诸位!这个是圣人的作风吗?圣人是无诤,圣心是平等,圣心是谦卑,圣心是包容,找人辩论就有:是法有高下啦,就不是佛的心。


所以既然证得第一义谛的究竟没有能所,这个人的心就有佛的气氛,就有佛的涵养,就有佛的胸量,不会有那种情绪上的东西。


见人自夸,我慢无比,自己赞叹自己啊,否定全世界所有的修行人!


在座诸位!这个是不是被释迦牟尼佛猜中了?


各各自谓得无上正等正觉,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上什么?上不见佛,不看在眼里了!


下不见人,就没有一个人比得上他,我一念顿超,没有人比得上我。这个人我慢无比,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楼主| 发表于 2020-1-30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127 受阴十种魔境,此第三定偏多忆


    【癸三  定偏多忆(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


经文45:【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


这一段不容易了解,一定要把它好好的解释一下!


又彼定中,修禅定之中的诸善男子,见色阴已经消了,受阴明白,


这个时候前无新证,向前无有新证,就是因为受阴未破,没有新证啊,


到这个区宇,被受阴这个房子关住了,向前无有新证,因为受阴未破,


归,就退回来,失故居,因为色阴已尽,色阴已破,受阴未破,叫做前无新证。


色阴已尽,色阴已破,叫做归失故居。退回来,又失去了故居,就是因为色阴已经破了,没有它居住的地方了。


这个时候怎么样?定强慧弱,定太强,智慧太弱,所以智力就衰微了,因为这是修禅定当中,没智慧力,这个时候麻烦大了!


入中隳地,隳地就是灰色地带,入中隳地,在旁边写四个字:叫做“进退维谷”,进退两难的意思。


入中隳地,入于中间灰色地带,叫做入中隳地。


受阴未破,进不去,向前没有新证;可是退回来,色阴已破,糟糕了!也没有他安住的地方,


这个时候定强慧弱,所以智力衰微,入于怎么样?中间灰色地带,迥无所见,什么都没有,


此时因为没有智慧来相助——中间要加这几个字,要不然你看不懂的,迥无所见,加:此时无智慧相资助。


就是这个时候因为没有智慧来帮忙,所以迥无所见,此时无智慧相资助,


这个时候如果有智慧来相资助的话,就不会发生底下这个问题:


这个心中忽然生大枯渴,完全绝望了,枯渴就是进不去、下不来啊,好像枯木死灰啊!


于一切时,沉忆,就是沉静其心,怎么样?落入中隳之境,灰色地带,不散,叫做沉忆不散,


沉静其心,忆念中隳之境,沉就是沉静其心,忆就是忆念中隳之境,


卡在中间,吐不出来,吞不下去!进不了,也退不了!


将此以为,勤精进相,因为没办法了,进退维谷了!进退两难了!没办法了!


接下来,看注解:【此第三定偏多忆。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阴已消,受阴明白,


前无新证,归失故居者:向前,则受阴未破,无有新证之境;退归,则色阴已尽,而失故居之所。


当此之时,但应定慧等持,方能无失。今则定强慧弱,故曰智力衰微。


入中隳地者:在此色受两楹之中,】楹就是柱子,二根柱子的中间,【进退两难之际,二念俱隳,】两面不是人啊!


受阴也没破,色阴又退不回来,因为已经破了,所以,【进既不能,退亦不得,】就像喉咙哽住一块东西,吐不出来,吞不下去!


【自是迥然一无所见,】没有新证啊!【


由此定心之中,无智慧相资也。所以忽然,生大枯渴,如枯待雨,如渴待水,于一切时,沉静其心,】就用这个方式来修行,


【忆念中隳之境,】进不去,就用这个进不去、退不来的这种心境修行,【时刻不敢散乱;


意谓沉忆之久,必有所得。】认为这个方式是最好的,【遂即以此为勤勇无间,乃是精进之相,】误认为这个是可以破受阴的。(【可破受阴也。】)


【子二  指名教悟】


经文46:【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解释一下:此名修心,因为偏用定力,无慧自失,太偏用于定力了,就没有智慧,观照的智慧不够,自失。


如果你知道说定多慧少,怎么样?悟了就无咎,慢慢调整回来,让它定慧均等。


非为圣证,诸位!再补上八个字:“觉了不迷,久自消歇。”补上这八个字,因为它这个经文漏掉了,“觉了不迷,久自消歇。”


【此名修心,偏用定力,无有智慧相资,自失方便,悟知定强慧弱,故改沉忆枯渴,一旦顿舍沉忆,定慧等持,则无过咎。


非为圣人,实证境界,前后坐断,中亦不立也。文缺觉了不迷,久自消歇两句,】所以刚刚大家都抄进去了。【谅抄写者之漏落也。】已补上去了喔!


【子三  示迷必坠】


经文47:【若作圣解,则众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如果你把这个沉忆这种修持方式,进入灰色的二边地带——进不去,下不来,用这种灰色地带来修行沉忆,


若以沉忆,作为圣证之解,那么种种的众忆魔,就借着乘间,乘着这个间隙入其心腑,中间要加四个字,“拘其神识”,就把他的神识绑起来。


则种种众忆魔,乘空隙入于其心腑,拘其神识,这样子才真正的、意思才完美。


旦夕,早跟晚。撮,就是聚集。他那个心悬在一处,就是悬挂在一处,就是进也不得、退也不得,沉忆不散,


好像心悬挂在一处,失于正受,完全不受如来所教的正受,因为没有慧来帮忙。因此当从沦坠。


那么整句贯穿起来的意思就是说,看经文:如果以沉忆来作为圣证之解,


那么种种的众忆魔,就会乘着空隙来到他的心腑,拘其神识,


早晚都把他的心,撮就是聚集起来,挽,好像有一种东西被手抓住一样,撮心就是把它聚集起来,


然后把它压住,这个心就是不舒服,我们现在所讲的:被压得死死的,气喘不过来!


或者把心把它挽在一起,撮在一起,集在一起,压得他心喘不过气来,心就悬在一处了,进退不得,沉忆不散,心情真是不好受,就失于正受了,当从沦坠。


看注解:【若以沉忆,作为证圣之解,则有忆魔,乘间而入心腑,拘其神识;


故令旦夕撮心,】就是早晚把他的心绑在一起,你的心肝......我的心肝绑在一起......就是撮心,就是把它聚在一起,集合在一起,然后把它挽住了!


【悬在一处者:】所以这个撮就是挽的意思啊!就像有人抓住你的心脏那么的痛苦。


【谓日夜撮取其心,悬挂在一处,即中隳地,沉忆不散,】


就像一个人手拿起来,拿一件东西,挂在这个钩子上,把东西拿起来,挂在墙壁的一个钩子,这个就是撮其心,那颗心把它挂起来就对了!


【失于正受,无慧自济,当从沦坠矣。三定偏多忆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1-30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128 受阴十种魔境,此第四慧偏多狂


【癸四 慧偏多狂(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


经文48:【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


这个也是很麻烦!这个疯狂的觉受,就产生了得少为足,看一下解释:


又彼定中,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了,受阴明白了,这个时候诸善男子,怎么样?色阴消,受阴明白,怎么样?


慧力过定,就是慧的力道超过定的力道,失于猛利,加二个字:“过”猛、“过”利,如果不加,猛利,猛利本来是好的呀,但是它加一个“过”,超过的“过”,


这样语意才知道它在表达什么,就是慧力过定,智慧的力量超过定力,结果失于过猛、过利,


以诸胜性,因为智慧高,定力少,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己的心已经怀疑了,嗯!我是不是卢舍那佛呢?


结果你看!才受阴区,第四个啊!就把自己当作是佛了,还早得很呢!得少为足。


【此第四慧偏多狂。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


慧力过定,失于猛利者:谓慧强定弱,失于过猛过利。


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者:以见心佛一如,自性本来是佛,故曰胜性。


恒作是念,怀于心中,此是过于尊重己灵;】什么叫做过于尊重己灵?太看重于自己啦!


【即古德所谓:太尊贵生也。】意思就是太尊贵之念头应运而生,没有人比我更尊贵了!我就是卢舍那了!


就像井中之蛙啦,不晓得成佛有多么的难!多么的遥远!还离得太遥远了,就自己认为自己是卢舍那佛了!


【自心已疑,是卢舍那者:自己心中,恒常怀疑,己身即是卢舍那,不假修成也。


得少为足者:于五阴中,才透过色阴十境,色消受现,】就是色阴消,受阴现,


诸位!中间不加一个“阴”,还看不懂呢!什么叫做色消受现啊?要不然你跟这个中文系的博士来看看!看他看得懂吗?


色消受现,色阴消,受阴显现。【便以佛自任。讵非得少为足耶?】


【《正脉》问:宗门皆言,】就是禅宗的宗门都这么说:


【本来是佛,不待修证,何不为过?】那么这样子有没有过失?太过于骄傲呢?


因为照禅宗的思想,本来是佛,不待修证,为何这样没有过失呢?这是会不会太过骄傲呢?


【答:祖师为人,】祖师的作法,【惟执修成,】只是一定要执事相,有所修成的,怕理上来讲,【孤负己灵,】这理上来讲是不用修的,


我们理上来讲,我们的己灵是不必修的,本自圆成的,就是说只是那些执事废理的,不了解理性的圆融的人,【故抑扬之耳。】就是向下压抑,所以说:不可以这样子!


扬就是把自己看得太尊贵了,这个就是一定要这样子,把你压一下!


所以整句的意思就是:祖师的作法,只是怕这些执理、执事,有所修持的人,怕孤负了己灵而不修行,


认为我们理上来讲是佛,可是不修行也不行,执理废事也不行;执事废理也不行;


所以必须告诉他,说:你虽然是佛,但是不事修,就不行!


虽然你是事修,你有佛性,你是事修,但是如果你不体悟到本不生灭的圆满的清净自性,那就没目标了!拼了老命要修,要修什么呢?


所以不可以执事废理,不可以执理废事,生大我慢,当然要压一压了!把自己看得太尊贵了。


【然亦有时令人,大死一番,竿头进步,极尽今时,如是一类之语,不可胜纪,何尝偏重己灵,】就是理,【全拨修证哉。】


而全拨、就是拨无修证,怎么可以偏重己灵?偏重,在理上来讲:我就是佛!而全拨无修证的事相呢?是不可以的!


【子二  指名教悟】


经文49:【此名用心,忘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此名用心,忘失恒审,忘掉了恒常的观照,让它定慧均等,溺于,溺于什么知见?


沉溺于自有如来的知见,沉溺于自己认为自己有如来的知见,却不晓得这是魔见,溺于自有如来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此名用心偏僻定力微弱,忘失恒常审察,自己分位。


溺于知见者:一味过信身中,自有如来知见,执性碍修,】执着我圆满的清性,却碍于事相的修行。【故至于此。


若能省悟,色阴才破,受阴方现,如镜现像,不能得用,依旧进修本定,则无过咎,非为圣证。】


【子三  示迷必坠】


经文50:【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你看看,多可怕!若作圣解,尤其现在末法这个时期,得少为足啊!很多人都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有的人自称得第一义谛啦,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设若作为圣证之解,以舍那自任,迷不知返,则有下劣易知足魔,乘间入其心腑,摄其神识。


见人则言,我已得无上菩提,第一义谛之理。失于正受,心随魔变,当从沦坠矣。四慧偏多狂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1-30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129 受阴十种魔境,此第五历险生忧


【癸五  历险生忧(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


经文51:【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所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


喔!这一段太重要了!这一段情绪陷入了完全的低潮,可怕的低潮,一心求死,希望早一点死,很可怕的!这一段。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所证未获,就是受阴显现,但是不能发大自在用,所证还没有、未获大自在用。


故心已亡,故心就是色阴已经破尽了,叫做故心已亡。


历览二际,前面更前一步,受阴还没破,后面呢?怎么样?已经尽了,


历览二际,怎么样?自生艰险,历览前后二际,前际跟后际,二边,


心自生进退维艰,临危险之处,自生艰险,就是进退维艰,进不得,退也没办法,濒临危险之处,


在这个时候心忽然生:糟糕了!那怎么办呢?进不去,退不下来,生无尽忧,怎么办呢?我成佛无望了,


这时候活着一天比活着一百年更痛苦!犹如坐这个铁床。


诸位!这个铁床不是铁做的床喔!铁床是有一百度、几百度的、火红的铁床,这个铁床是指火红的铁床喔!坐下去,屁股烂掉喔!


如饮毒,就像喝了毒药一样,心不欲活,恨不得早死啊!


常求于人:拿刀子来!令害其命,把我砍死算了!我不想活下去了!早取解脱,早死早解脱啊!


完了,一个修行人修到这样子了,就很麻烦了!情绪上变化到,低潮到极点!


【此第五历险生忧。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消受现,


新进未获,故心已亡者:受阴显现,而未能用,故曰新进未获。色阴破尽,至此无余,故曰故心已亡。


历览二际,】前际跟后际。【自生艰险者:谓经历遍览前后二边际相,无所用心,自生怖畏,进退维艰,】前也没办法突破,后面也没办法退,【如临危险之处。


于心忽然,生无尽忧愁。】唉呀!干脆死了算了!


【如坐铁床,如饮毒药者:譬如坐卧铁床,】火红的铁床,【饮食俱各不安。


心不欲活,恨不速死,以至求人害命,】来!拿刀子来!要不然拿绳子来!我感恩你!把我断命吧!【早取解脱也。】


佛在世,就是有这样子的。佛在世,有一群比丘,修到观不净观,修到一个功夫,


唉呀!这个色身太痛苦了,全身都是虫,来吃我们这个身体,


全身都不净,苦、空、无常,这个色身留着只有痛苦,没有好处,


请那个慈悲的比丘,拿刀来,拿刀来!说:你断我命!我这个衣跟钵供养你!


在比丘戒里面有这样,我这个衣跟钵供养你!拿这个刀子杀了这个比丘,啪......啪......一下子砍了几十个人,


他到河边洗这支刀的时候,那个魔王现身:嗯!杀得好!杀得好!嗯!你帮人家解脱,鼓励你。


这个比丘又回来就说:有没有人要供养我衣钵的,我断其命!你若要供养我衣钵,我砍死你!又砍死了几个比丘。


佛就制定了这个不杀戒,知道吧!修行陷入低潮的时候,不知怎么办。


放心,这个时候我带你去韩国走走,看青山绿水,不用烦恼!我带你到木屋,去爬山!有的人修行到一半就掉进去,掉进去。


【子二  指名教悟】经文52:【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什么叫失于方便呢?失于智慧的观照的方便,修行就失于智慧观照的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此名有心修行,恐惧过甚,失于智慧观照之方便。悟知改过忘忧,】千万不要掉进去人生的低潮!【则无过咎,自可复归本修,非为圣证境界。】


在座诸位!如果你有朋友,修行修到一半是这样子,类似得重度忧郁症的时候,一心想去跳河,在座诸位!要拉他一把,一定要帮助朋友,稳住!因为修行有时候会变成这样子的,要去跳楼,赶快拉住!


诸位!看最后:【子三 示迷必坠】


经文53:【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解释一下:


若作圣解,修行修到这样子,则有一分,常忧愁魔,他的心就是不舒服,类似得到重度忧郁症,莫名其妙的忧愁,入其心腑,完全失控!


一心想舍命,诸位!入其心腑,后面那一句更重要:一心想舍命。


严重的时候,因此手执,手就拿着刀,自己割自己的肉,


心欢欣的舍寿,活在这个世间,也不过是四大构成的色身,留它何用呢?


一心想舍命,手执刀子自己割自己的肉,欢喜地要舍寿;或常忧愁,轻微的时候。


前面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这个是严重的时候,


如果是轻度的呢?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


全世界的男人都一样啦,全世界的女人也都是一样,统统一样啦,是不是?


唉呀!这个时候太痛苦了!没有人了解我啦!


不耐见人,就是他就是唱一首歌,全世界的人不会有人了解我......自己内心里面不喜欢见人,这个时候完全是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后面是师父交代的,七个字,一辈子的座右铭,这是师父修行四十年来,七个字,你一定要背下来:


极端人不是佛法!


极端人不是佛法,师父这四十年来体悟了这七个字,你一定要好好的奉为圭臬,任何一个人有极端的情绪,这个都不是佛法。


【设若作圣证之解,以舍命为解脱,魔得其便,】极端之人不是佛法!


设若作圣证之解,以舍命为解脱,魔得其便,【则有一分,常忧愁魔,乘间入其心腑,增其忧愁,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速死,早取解脱。


或有轻微,常怀忧愁,走入山林,深厌世故,】活着没有意义啊!我到没有人的地方嘛,【不耐见人。


失于正受,妄起邪念,当从沦坠。五历险生忧竟。】


记住师父的话:极端人不是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1-30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129 受阴十种魔境,此第五历险生忧


【癸五  历险生忧(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


经文51:【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所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


喔!这一段太重要了!这一段情绪陷入了完全的低潮,可怕的低潮,一心求死,希望早一点死,很可怕的!这一段。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所证未获,就是受阴显现,但是不能发大自在用,所证还没有、未获大自在用。


故心已亡,故心就是色阴已经破尽了,叫做故心已亡。


历览二际,前面更前一步,受阴还没破,后面呢?怎么样?已经尽了,


历览二际,怎么样?自生艰险,历览前后二际,前际跟后际,二边,


心自生进退维艰,临危险之处,自生艰险,就是进退维艰,进不得,退也没办法,濒临危险之处,


在这个时候心忽然生:糟糕了!那怎么办呢?进不去,退不下来,生无尽忧,怎么办呢?我成佛无望了,


这时候活着一天比活着一百年更痛苦!犹如坐这个铁床。


诸位!这个铁床不是铁做的床喔!铁床是有一百度、几百度的、火红的铁床,这个铁床是指火红的铁床喔!坐下去,屁股烂掉喔!


如饮毒,就像喝了毒药一样,心不欲活,恨不得早死啊!


常求于人:拿刀子来!令害其命,把我砍死算了!我不想活下去了!早取解脱,早死早解脱啊!


完了,一个修行人修到这样子了,就很麻烦了!情绪上变化到,低潮到极点!


【此第五历险生忧。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消受现,


新进未获,故心已亡者:受阴显现,而未能用,故曰新进未获。色阴破尽,至此无余,故曰故心已亡。


历览二际,】前际跟后际。【自生艰险者:谓经历遍览前后二边际相,无所用心,自生怖畏,进退维艰,】前也没办法突破,后面也没办法退,【如临危险之处。


于心忽然,生无尽忧愁。】唉呀!干脆死了算了!


【如坐铁床,如饮毒药者:譬如坐卧铁床,】火红的铁床,【饮食俱各不安。


心不欲活,恨不速死,以至求人害命,】来!拿刀子来!要不然拿绳子来!我感恩你!把我断命吧!【早取解脱也。】


佛在世,就是有这样子的。佛在世,有一群比丘,修到观不净观,修到一个功夫,


唉呀!这个色身太痛苦了,全身都是虫,来吃我们这个身体,


全身都不净,苦、空、无常,这个色身留着只有痛苦,没有好处,


请那个慈悲的比丘,拿刀来,拿刀来!说:你断我命!我这个衣跟钵供养你!


在比丘戒里面有这样,我这个衣跟钵供养你!拿这个刀子杀了这个比丘,啪......啪......一下子砍了几十个人,


他到河边洗这支刀的时候,那个魔王现身:嗯!杀得好!杀得好!嗯!你帮人家解脱,鼓励你。


这个比丘又回来就说:有没有人要供养我衣钵的,我断其命!你若要供养我衣钵,我砍死你!又砍死了几个比丘。


佛就制定了这个不杀戒,知道吧!修行陷入低潮的时候,不知怎么办。


放心,这个时候我带你去韩国走走,看青山绿水,不用烦恼!我带你到木屋,去爬山!有的人修行到一半就掉进去,掉进去。


【子二  指名教悟】经文52:【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什么叫失于方便呢?失于智慧的观照的方便,修行就失于智慧观照的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此名有心修行,恐惧过甚,失于智慧观照之方便。悟知改过忘忧,】千万不要掉进去人生的低潮!【则无过咎,自可复归本修,非为圣证境界。】


在座诸位!如果你有朋友,修行修到一半是这样子,类似得重度忧郁症的时候,一心想去跳河,在座诸位!要拉他一把,一定要帮助朋友,稳住!因为修行有时候会变成这样子的,要去跳楼,赶快拉住!


诸位!看最后:【子三 示迷必坠】


经文53:【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解释一下:


若作圣解,修行修到这样子,则有一分,常忧愁魔,他的心就是不舒服,类似得到重度忧郁症,莫名其妙的忧愁,入其心腑,完全失控!


一心想舍命,诸位!入其心腑,后面那一句更重要:一心想舍命。


严重的时候,因此手执,手就拿着刀,自己割自己的肉,


心欢欣的舍寿,活在这个世间,也不过是四大构成的色身,留它何用呢?


一心想舍命,手执刀子自己割自己的肉,欢喜地要舍寿;或常忧愁,轻微的时候。


前面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这个是严重的时候,


如果是轻度的呢?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


全世界的男人都一样啦,全世界的女人也都是一样,统统一样啦,是不是?


唉呀!这个时候太痛苦了!没有人了解我啦!


不耐见人,就是他就是唱一首歌,全世界的人不会有人了解我......自己内心里面不喜欢见人,这个时候完全是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后面是师父交代的,七个字,一辈子的座右铭,这是师父修行四十年来,七个字,你一定要背下来:


极端人不是佛法!


极端人不是佛法,师父这四十年来体悟了这七个字,你一定要好好的奉为圭臬,任何一个人有极端的情绪,这个都不是佛法。


【设若作圣证之解,以舍命为解脱,魔得其便,】极端之人不是佛法!


设若作圣证之解,以舍命为解脱,魔得其便,【则有一分,常忧愁魔,乘间入其心腑,增其忧愁,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速死,早取解脱。


或有轻微,常怀忧愁,走入山林,深厌世故,】活着没有意义啊!我到没有人的地方嘛,【不耐见人。


失于正受,妄起邪念,当从沦坠。五历险生忧竟。】


记住师父的话:极端人不是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1-30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130 极端人不是佛法!


后面是师父交代的,七个字,一辈子的座右铭,


这是师父修行四十年来,七个字,你一定要背下来:


极端人不是佛法!


极端人不是佛法,师父这四十年来体悟了这七个字,你一定要好好的奉为圭臬,


任何一个人有极端的情绪,这个都不是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1-30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131 受阴十种魔境,此第六觉安生喜


【癸六 觉安生喜 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


经文54:【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


这一段又是情绪上的东西、觉受上的东西,无限的喜,不能离开苦乐忧喜舍的这个受。


说: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也就是说:前面的色阴十境突破了,受阴明白,处清净中,也就是处于一尘不染、恒常清净的境界当中。


这个心中安隐以后,觉得这个境界非常好,忽然自有,无限喜生,


这个意思:情绪上的东西,莫名其妙的喜悦,因为有一点禅定了;


但不是佛的大定,产生了无限的喜悦的心,


这个仍然是一种觉受,领纳这个觉受,就很容易着邪,


心中的欢悦,不能自止,为什么心中欢悦呢?喔!认为自己将得到大自在了、大解脱了。


不能自止什么意思?就是控制不住,无法控制,完全落入觉受,无法控制。


【此第六觉安生喜。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无有质碍,】因为突破了这个色法。


【十方洞开,得大光耀,受阴已现,心地虚明,睹见佛心,如镜中像。


处清净中者:一尘不染,恒常清净,处此境界,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没有理由的,因为一直在禅定当中,觉得这种境界太好了。【无限欢喜之心生。


不能自止者:】就是无法控制。为什么不能自止呢?


【将谓得大自在,】我将要得到大自在了,我将得到大解脱了。


【心中欢悦,不能自止。】后面这几个字,就是作修行人的座右铭:【此宗门下之大忌也。】这个要画双红线。


无论什么境界,都不能落入觉受,因为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没有能所,


你生了无限的欢喜心,这个喜还不能去控制它,这就表示你出了问题了。此宗门下之大忌。


所以看这个《楞严经》五十种阴魔,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在你的修学过程当中,出了什么毛病,二千五百年前的释迦牟尼佛,这早就告诉你了,


到这个时候,你必需要警惕你自己,千万不能让那个无限的喜生,心中的欢悦失控。


为何不可以?这是宗门的大忌,大忌就是能所不断。


所以,【祖云:设有悟证,快须吐却,】“吐却”就是除去。


设有悟证,因为禅宗是悟无所得,你只要有所悟、有所证,统统必需吐掉。“吐却”就是完全根除,就是不能着的意思。【即此之谓也。】


任何的境界都着不得,成佛尚不可得,何况有这些无限的喜悦、情绪上的东西。


【子二  指名教悟】


经文55:【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这个时候叫做轻安。


诸位!轻安是什么意思?叫做相似三昧,


在古来对这个轻安的定义不太一样;但是一般人认为这个轻安很容易达到,这个很不容易达到的!


譬如说你洗个澡,念念佛心中充满着喜悦,说:这个是轻安。


这个不是轻安的,这是心中有了依靠,刚好身心调得不错,这跟轻安没有关系的。


这个轻安的定义,有一点范围太大了,“身心得到一些轻安”都是这样。


但是,这个轻安其实不容易,这是必需要有禅三昧的功夫,还没有进入到最后的阶段,一种相似三昧的功夫;


那么我们一般人连相似的三昧都没有,这谈不上什么轻安。


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没有智慧,不能自禁,无法控制,自禁就是无法自己控制自己。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如果你觉悟了这些喜悦只是短暂的,不是一证永证,没有关系,把它平衡一下定慧就好。


非为圣证,一证永证,没关系的,稍微调整回来就可以。


【此名定心成就,暂发轻安,身心快乐,莫可言喻。】


为什么叫做身心快乐,莫可言喻?因为它相似三昧,这不是真正的三昧,可是它相似。


【无有智慧,不能自禁。若能觉悟返悔,则无过咎。非为圣人,实证境界也。】


圣人的实证境界,是没有能所的那一种永恒的喜悦,不会说忽然跑出一种无限的喜悦,不会这样子的。


他那种喜悦,是完全在心性当中显露出来,虽有喜悦,可是他不着,是真正的三昧的喜悦。


【子三  示迷必坠】


经文56:【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这一段就是修行修到后来变神经兮兮的。


解释一下: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怎么样?好喜乐魔,入其心腑,为什么入其心腑?因为有机可乘,


诸位!能所不断,就会让魔有机可乘。


如果你入于绝对的心性,了悟诸法毕竟空寂,这些都是过目的云烟,这个魔就无奈我们何。


入其心腑,因为你有机可乘,怎么样才会让魔有机可乘呢?就是能所不断。


见人则笑,像精神病一样的,逢人就傻笑,也不知道是在笑自己还是笑别人。


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己唱歌,也自己跳舞,因为那种境界实在是太喜悦了,


自己赞叹自己说:我已经得到无碍的解脱了,你们要像我这样子喔!随时载歌载舞来表达自我。


怎么样?失于正受,失于正受就是邪受了,当从沦坠。


看注解:【设若作为圣证之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


乘间】这个“间”就是空隙,乘空隙【而入心腑,】【自谓圣心乐道,应当如是。


见人则笑,恣情纵意,于衢路傍,歌舞自娱,将谓已得自在,无碍解脱。


失于正受,妄起邪念,当从沦坠矣。六觉安生喜竟。】


一切法不受,叫做正受。


现在载歌载舞,还夸大其辞,说:我已经得到无碍解脱了。(这其实是)失于正受了。


所以《楞严经》这个五十种阴魔,它是一种镜子,你出去外面参,走遍了大江南北,你完全不被迷惑,


内心里面非常清楚,这个人是不是有正知、有正见,是不是佛的思想,还是已经偏了,你都非常清楚,


你一定都不会走错路,也不会被他蒙蔽,妖言来迷惑你。

 楼主| 发表于 2020-1-30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132 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宗门下之大忌


【第六觉安生喜。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无有质碍,】因为突破了这个色法。


【十方洞开,得大光耀,受阴已现,心地虚明,睹见佛心,如镜中像。


处清净中者:一尘不染,恒常清净,处此境界,心安隐后,


忽然自有,】没有理由的,因为一直在禅定当中,觉得这种境界太好了。【无限欢喜之心生。


不能自止者:】就是无法控制。为什么不能自止呢?


【将谓得大自在,】我将要得到大自在了,我将得到大解脱了。


【心中欢悦,不能自止。】


后面这几个字,就是作修行人的座右铭:【此宗门下之大忌也。】这个要画双红线。


无论什么境界,都不能落入觉受,因为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没有能所,


你生了无限的欢喜心,这个喜还不能去控制它,这就表示你出了问题了。此宗门下之大忌。


所以看这个《楞严经》五十种阴魔,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在你的修学过程当中,出了什么毛病,二千五百年前的释迦牟尼佛,这早就告诉你了,


到这个时候,你必需要警惕你自己,千万不能让那个无限的喜生,心中的欢悦失控。


为何不可以?这是宗门的大忌,大忌就是能所不断。


所以,【祖云:设有悟证,快须吐却,】“吐却”就是除去。


设有悟证,因为禅宗是悟无所得,你只要有所悟、有所证,统统必需吐掉。


“吐却”就是完全根除,就是不能着的意思。【即此之谓也。】


任何的境界都着不得,成佛尚不可得,何况有这些无限的喜悦、情绪上的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20-1-30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133 诸位!轻安是什么意思?叫做相似三昧


经文:【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这个时候叫做轻安。诸位!轻安是什么意思?叫做相似三昧,在古来对这个轻安的定义不太一样;


但是一般人认为这个轻安很容易达到,这个很不容易达到的!


譬如说你洗个澡,念念佛心中充满着喜悦,说:这个是轻安。这个不是轻安的,这是心中有了依靠,刚好身心调得不错,这跟轻安没有关系的。


这个轻安的定义,有一点范围太大了,“身心得到一些轻安”都是这样。


但是,这个轻安其实不容易,这是必需要有禅三昧的功夫,还没有进入到最后的阶段,一种相似三昧的功夫;


那么我们一般人连相似的三昧都没有,这谈不上什么轻安。


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没有智慧,不能自禁,无法控制,自禁就是无法自己控制自己。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如果你觉悟了这些喜悦只是短暂的,不是一证永证,没有关系,把它平衡一下定慧就好。


非为圣证,一证永证,没关系的,稍微调整回来就可以。


【此名定心成就,暂发轻安,身心快乐,莫可言喻。】


为什么叫做身心快乐,莫可言喻?因为它相似三昧,这不是真正的三昧,可是它相似。


【无有智慧,不能自禁。若能觉悟返悔,则无过咎。非为圣人,实证境界也。】


圣人的实证境界,是没有能所的那一种永恒的喜悦,不会说忽然跑出一种无限的喜悦,不会这样子的。


他那种喜悦,是完全在心性当中显露出来,虽有喜悦,可是他不着,是真正的三昧的喜悦。

 楼主| 发表于 2020-1-30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134 诸位!能所不断,就会让魔有机可乘


诸位!能所不断,就会让魔有机可乘。


如果你入于绝对的心性,了悟诸法毕竟空寂,


这些都是过目的云烟,这个魔就无奈我们何。


入其心腑,因为你有机可乘,


怎么样才会让魔有机可乘呢?就是能所不断。

 楼主| 发表于 2020-1-30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135 《楞严经》这个五十种阴魔,它是一种镜子


《楞严经》这个五十种阴魔,它是一种镜子,


你出去外面参,走遍了大江南北,你完全不被迷惑,内心里面非常清楚,


这个人是不是有正知、有正见,是不是佛的思想,还是已经偏了,你都非常清楚,


你一定都不会走错路,也不会被他蒙蔽,妖言来迷惑你。

 楼主| 发表于 2020-1-30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136 受阴十种魔境,此第七见胜成慢


【癸七 见胜成慢(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


经文57:【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


我告诉诸位:这个就是修行当中最常常看到的,瞧不起别人。


降伏自我很困难,批判、轻视他人很容易,就是心中生大我慢。


这个你可以在一切的修行人当中,隐隐约约的,


从他的语言、从他的写的文章、从他的行为举止,多多少少都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真正悟道的人,这些慢、过慢、慢过慢不会有的。


解释一下: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自己认为已足。


底下那四个字就是要注意看:忽有无端,因为不是证圣果嘛,它就会突然跑出,没有任何的原因,就生大我慢起,


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后面会讲到,后面的注解都有讲,什么是慢,什么是过慢,以及慢过慢,或者是增上慢,或者是卑劣慢,一时俱发。


下面就最严重:心中尚轻十方如来,连十方诸佛都看不在眼里,何况下位声闻、缘觉。


听到人家修小乘:哎呀!修什么小乘的呢?是焦芽败种,这些统统不入道!


他一讲起来,全世界十方诸佛都比不上他,那一些泰国的比丘、缅甸的比丘,过原始佛教的生活,这些小乘思想的,他嗤之以鼻!


看注解:【此第七见胜成慢。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消受现,】色阴消,受阴显现,叫做色消受现。


【以为诸妄已尽,一真已圆,故自谓已足,即自满自高之意,将必以我为胜,故致无端,】无端就是没有任何原因。


简单讲:这个还是建立在无明,无明就是无端,没有任何的原因。无明就是没有任何的原因,就跑出了什么呢?


【忽有大我慢起。】我慢高山就不留德水了,把自己看得很高很高,完全不能领会佛陀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所以佛陀在这个原始的教典里面,这样教育大家:


凡是认为自己比别人高的、比别人强的,在佛教来讲,这个叫做桎梏,桎梏就是束缚的意思,被关在一个牢笼里面。


再讲一遍:佛陀在《阿含经》里面讲了一句很了不起的话,只要你觉得我比别人强、比别人高,就会掉进我慢的桎梏。


桎梏,你听得懂吗?桎梏就是一种束缚,束缚,被困住了。


所以我们修行人就是自我降伏,也不管对方有修没有修,完全不能起高下的心,完全不可以的!


为佛弟子,所以一定要好好的领略佛法的真谛。


因此真正悟道的人,他是不会去排斥任何一个宗派、任何一位法师,或者去排斥任何一间道场的,


因为他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心如宇宙,用宇宙的这一颗心,过活现象界的每一分、每一秒,既然心中无相,岂有高下?当然没有高下,何况会生大我慢?对不对?


忽有大我慢起,【言我慢者,】看:【乃因我起慢,】因为执着有一个“我”,而生起这个傲慢,


【如言我即是佛,我得无上涅槃等,故称为大。】“大”就是没有那个实力,把自己搞了名气很大,自己夸口。


所以我现在还是要警告这些法师,好好的扎实充实自己,千万不要你没有那个实力,却把自己的名气搞了很大,


上台讲不出东西,可是,你名气很大,怎么样?又下不了台,


人家一问,你三不知,人家提的那个问题,都是你自己写的问题,不是人家真正提出来的问题,那你麻烦大了,


你没办法达到这个百问不倒的功夫,你把自己的名气搞了很大,这个是非常伤害你自己的。


你有能力、你有实力,你有这个愿力,那就等待因缘。


所以,这一些法师们今年刚好来这里结夏安居,这个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


你有能力、有实力,你又有愿力,那不怕出名;


但是就怕你没有这个能力,把自己名气搞大了,内心里面莫名其妙的生大我慢:


你看,我披红色祖师衣了,我就是这样,你看,这么多人来恭敬我!你就把自己搞了很大。


懂了一些皮毛,懂了一些,不能说他不懂,刚好半吊子,因为他没大彻大悟,对不对?


刚好半桶(半吊子),那你怎么办呢?自己也没有时间用功,太忙了!是不是?


今天应付这个、明天应付这个,明天这里要开光,后天这里要破土了,或大后天哪里盖什么育幼院、孤儿院,就是忙得昏头转向,就是把自己搞得很忙很忙......


没时间看经典、自参自悟,统统没有,也没时间念佛、持咒,统统没有,但是,名气已经搞得够大了,那你麻烦很大了!是不是?


接下来,【若果有实证,是为有端,】“端”就是依据。如果你有实证的功夫,你明本心,见本性,了悟涅槃妙心,证悟到摩诃般若,那么,这是确实有实证,是为有端,这是有依据的。


【今未证言证,】根本就没有那种功夫,而说自己已经证圣果了,


【是为无端。依此我慢,恃己凌他,高举为性,】这个是《百法明门论》里面的注解,依此我慢,慢就是有高下心。


恃己凌他,依靠自己有一点能力,欺负别人。凌他就是把别人践踏,高举为性,把自己举得很高,


说:我慢高山,不留德水。就是大我慢的人,是一个没有德行的人,


简单讲:会常常瞧不起别人的,不尊重别人的隐私的,常常攻击别人的弱点的,这个也是犯了大忌!高举为性,【以为七慢之总。】


【七慢者:《开蒙》云:单慢、过慢、慢过慢、增】慢【、邪】慢【、我】慢【、卑】慢【也。彼释云:】解释。


(A、)【于劣计己胜,于等计己等,为单慢。】单一个慢字。


解释就是说:程度差的,于劣,程度比自己差的,瞧不起别人,然后认为:我比别人更胜,我程度比他好。己胜就是我程度比他好。


于劣计己胜,就是对于程度差的,对方程度确实不如你,我定调:我比你强!


于等计己等,跟自己能力平等的,就说:我跟你也是一样啊,你没什么了不起啊!


这个叫做于等计己等,对方的程度跟我相等,而计我的程度不输于他。这个也是有一点涵盖一个我慢的这个气分在,为单慢。


B、【于胜计己等,】对于别人的程度比我好,于胜就是别人,别人确实比我殊胜,能力比我强,可是我,“计”就是执着,我却执着于:我跟他一样啊!别人考了八十分,我的程度也跟他一样啊,也是八十分。


或者是【于等计己胜,为过慢。】他跟我其实是能力相同的,我们二个都考八十分,可是,我就认为我比他强!其实二个能力是一样的。


所以,于等计己胜,跟自己平等的能力,却执着、计着自己比他强,这个叫做过慢。


C、【于胜计己胜,】明明别人比我强,可是我却执着说:我比别人强!于胜计己胜,【为慢过慢。】


D、【未得谓得,】并没有证到圣果,未得证圣果,而说:我已经证得了圣果。


【计劣己多,】计于比自己差的,计劣,执着、计算、算计比自己更差的,自己:你看,嗯!我赢得太多了。计劣己多,别人比我差得太遥远了。这个“多”就是差太多了,程度上不能相提并论。


【为增上慢。】诸位!这个增上慢在经典里面讲,还有一个特殊的诠释,就是,就是什么呢?就是错觉,


增上慢并没有犯大妄语戒,就是说他没有证圣果,但是,他自己认为证圣果,是说他不是故意的。


在经典里、戒律里面有一个这样的开缘,就是说:他真的不了解证圣果是什么,而只是一种感觉:我已经证圣果了!


他也没有意思要去欺骗别人,或获得对方的供养,这个时候叫做增上慢,这个时候不犯妄语戒。


就是说把自己看得太高了,而他没有欺诳的心,就是这样子。所以,未得谓得,计劣己多,为增上慢。


再来,E、【自全无德,谓己有德,为邪慢。】“全”就是全然,自己一点德行都没有,每天造杀盗淫、起贪嗔痴,


然后一讲起自己,沾沾自喜,自己是怎么怎么的断贪嗔痴,绝对断了杀盗淫,自己是多么的慈悲、多么的喜舍,救了多少人,


这个就是:自全无德,谓己有德。这个糟糕了,为邪慢。


F、【对多胜者,自甘劣少,不敬不求,为卑劣慢也。】这种人就没有救了,这种人完全没有救。


怎么没个救呢?对多胜者,就是:他赢我太多了,他实在是赢我太多了,对不对?


自甘劣少,自己认为太差了,我自己自甘劣少,自己认为:我也不是输了很多,我知道他程度比我好,可能我没有救了。


自甘劣少,自己甘愿承认了:我自己差、卑劣,我所拥有的太少了,比不上他。


但是呢,可是心中还是有一点骄傲:他是赢我很多啦,但是,我就不恭敬他!


不敬也不求,譬如说佛法上你不懂,你也不求法,也不恭敬对方,怎么样?


为卑劣慢,就是自己很差很差,还生骄傲的心,叫做卑劣慢,这个人没救了!


如果是:我程度比他差,可是,我很恭敬的来求,既能恭敬,又能去求法,可是这样的卑劣就可以弥补;那这个是完全没办法弥补的。


所以,对于多胜者;多胜就是赢他很多,程度超越他很多了,自甘劣少,


这个有二个角度解释:自己认为:我输他实在是不是很多。这个第一种。


自甘劣少就是:我自己甘愿处于差的那个角度,所以,我也不恭敬他、也不求他,我卑劣慢。




 楼主| 发表于 2020-1-30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七慢一时俱发,此比前慧偏多狂更甚;】更可怕!

【彼但谓本来同佛而已,此则更谓超越诸佛。心中尚轻十方一切如来,何况小乘声闻缘觉,此即邪慢。


尚轻如来,不礼佛寺也。】佛算老几呢?是不是?你们这些统统在拜石头、拜这些画画(应指佛像画等——录入者 注),我心就是佛了,我这个活佛你不来拜,你拜那个石头?生大我慢,看到所有的道场,都不进去顶礼,这个是违佛的教诫了。


像我们佛制的菩萨戒里,像师父来讲,我们遵守菩萨戒,先受戒的在前座,后受戒的在后座。


所以师父只要看到比我早出家的,有修没修,师父不在乎、不管他,


那么来:老法师!您出家多久了?您哪一届的?一谈起来,那您的戒腊比我高,我一定跟您下跪顶礼。


所以心立法师只要来到这个讲堂, 我就一定跟他跪着顶礼,没有任何的例外,因为他比我早出家。


那么,他们也很尊敬师父这一辈子小小小小、微不足道(的)对佛教的一个贡献,他们也很尊敬,他们也说:“不跪不跪!”


这样子,立刻就帮师父扶起来,彼此之间都是这样子,很有礼貌的。


所以,你看看,师父不管到哪一个......师父恭敬众生恭敬到什么程度呢?


有一次我从忏公那边出来,那时候还在家居士喔,往日月潭旁边一个小小小小的土地公(庙),我就刚好路过那个地方,


下来,我还跟他合掌,说:土地公!当然不能顶礼啦。说:土地公!对不起!暂时让我休息一下,休息,我不会打扰你太久。


要休息一下还要禀告土地公,跟他问讯,因为他是神,福德正神。真的!


所以,我不管走到哪里,譬如说我到日本去,不管是什么道场,是神啦、是佛啦,我们不跟他顶礼,因为日本那个搞不清楚,我们就合掌,


日本叫做神社啦,或者什么日照宫啦、什么月照宫啦,我们去也是一样,皇帝住的地方,我们就跟它合掌,变成打个招呼,恭敬,


不管我走到哪里,连那个鬼神,我们都是这样尊敬他三分。


所以师父完全没有那个什么我慢、我比你们高、比你们强,没有这样子的。


何况我到任何一个道场,一定会跟寺庙大殿、佛,一定会顶礼的,那是我们的世尊。


【子二  指名教悟】


经文58:【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此则怎么样?见胜,什么叫做见胜?见自己的灵性最尊贵了,起大我慢心:别人都不如我!


叫做见,这个见就是见己灵尊,看到我的灵性最尊贵了,起大我慢:别人都不如我。


所以我比别人强,叫做见胜。无慧自救,都没有观照的智慧。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所以,在座诸位!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就摆平你自己了:看到乞丐,你也不要去看不起他,看到流浪汉,你也不要去看不起他。


所以,我那一天看到有个学生,三个学生,装那个尿、粪便,去泼洒流浪汉,人家流浪汉睡在地上,


喔!我看到那个报导:哇!现在的孩子糟糕了,这谁教出来的孩子?流浪汉他不偷、他也不抢,


他也有人权,他也有尊严,他不杀不盗不淫,他只是流浪而已啊,你怎么会用粪便把它洒在他全身呢?


哇!我看到这个报导,现在的孩子真糟糕,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后来听说这个孩子家庭非常的富裕,疏于教导,真的是不应该!所以,小孩子不懂得佛法。


像我们就走出去,有一些流浪汉怎么样,我们都是点个头,我们也不会去看不起人家。


【此名唯见己灵尊胜,慢气所使,起诸慢心,且无智慧,自救其病。


设若能用慧照观察,观诸法性平等,尚不见有众生可慢,安敢慢诸十方圣贤哉?悟则无咎,非为圣人,实证境界。】


【子三  示迷必坠】


经文59:【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氎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


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这一段很是重要。这个一个观念搞砸了,他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解释一下:若作圣解,如果你把这个当作是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的魔在等着你,因为有空隙,趁隙而入,入其心腑,这个时候,那么就是十方如来都比不上他了。


不礼塔庙,为什么?尚轻十方如来,他怎么会顶礼塔庙呢?


摧毁经像,就告诉这些檀越——檀越就是施主。“檀”就是布施,“越”就是能够超越,檀越的真正的意思就是:布施可以超越贫穷。


所以,这个“檀”是印度语,檀波罗蜜;那么,“越”是中文,这二个字,一个是印度文、梵文,一个是中文,


所以,檀越,檀越,这加起来就是:布施能够超越贫穷,所以后来就把这个施主叫做檀越。


告诉檀越言:此是金铜,你拜的不过是金铜之像,或者是土做的、木雕的。


经典是树叶,因为以前叫做贝叶,用这个贝叶晒干了以后,经过了特殊处理,可以抄这个经典。或者是氎(dié)华树为材料。


怎么样?我们这个肉身才是真正的活佛,你自己不去恭敬,却崇拜土木,却崇拜外面的土木。


你这个肉身才是活佛,你这个肉身就是佛,你自己不恭敬,却崇拜外面木雕、土塑木雕的,你实在是颠倒。


这个信徒因为跟错人了,没什么智慧判断。其深信者也跟从;“从”就是跟从,怎么样?从其毁碎,埋弃地中,这个不得了了!


我在大专佛学讲座的时候,碰到一个困难,问了忏公,我说:师父!我看到那个五逆十恶重罪里面,有一个出佛身血。


因为那个时候刚刚初学佛法,因为不懂,请示:敢问师父!佛现在也不在世,那么,又没有像提婆达多,推下一个大石头,砸到佛的脚趾头,佛已经不在世了,怎么会有出佛身血?还列进、还写出来到今天呢?因为佛不在世,就不可能出佛身血了。


忏公给我的回答,我很惊讶、也很敬佩,他回答得实在是好!说:“佛不在世,只要是佛像,土塑的、木雕的,只要是佛像,末法的众生,发恶心毁坏土塑、木雕的、纸张的,任何的佛像,统统叫做出佛身血!”


哇!吓一跳,吓一跳!这是忏公的回答。所以,我到今天为止,这个佛像怎么样,我们就好好的处理,这个要很小心的处理。


从其毁碎,毁坏、碎裂,然后埋弃于地中,疑误了众生,因为众生见不到佛像,假佛见不到,真佛就更不用讲了。是不是?


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这个是出佛身血,


诸位!这个很严重的,所以,师父告诉大家说:跟错了师父、跟错了上人,这是一件非常悲惨的事情!


师父一直强调这一句话:跟到了一个恶知见、邪见的上人,那你麻烦大了,你怎么死的,怎么跑去地狱的,你都不知道!


为什么?你会跟你师父做啊,你师父怎么做,你就会学着你的上人做。你的上人批评出家人,那你懵懵懂懂的,你也跟着批评,你麻烦大了,你麻烦大了!


【若终执迷,作为圣证之解者,则有一分大我慢魔,乘间】“间”就是空隙。


【而入心腑,摄其神识,恣其所为,不礼塔庙,摧毁经像。


或谓檀越言:佛像是金、铜、土、木,】我们这个【肉身为活佛真常,经典是树叶氎华,自说为向上真宗,】


什么叫做向上?向上就是究竟,用现在的语言讲:自己说:我现在这一颗心,才是究竟的真正的成佛了。


真宗,成佛的关键叫做宗。自说为向上真宗是什么意思?自己说:我们这个色身,才是究竟的成佛的关键。你不恭敬自己这个色身,(【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大言不惭,疑误一切】众生【。


其深信者,从其毁】就是毁破,【碎】就是碎开来,把它碎裂,就像绞碎机一样,绞纸机把它绞碎了,用榔头整个劈开来,把它捣碎。【埋弃地中,】


为什么叫做【造无量罪,】诸位!这个是出佛身血,如果依忏公的解读,这个是出佛身血,


末法时期,凡发恶心、邪见的心,破坏佛像,统统叫做出佛身血,这个没办法忏悔的,出佛身血能忏悔吗?对不对?


【魔教害人,入无间狱。失于正受而起邪受,当从沦坠。】




 楼主| 发表于 2020-1-30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正脉》问:祖师门下,呵佛骂祖,何以异此?】搞混了。


【答:祖师极欲人悟一性平等,心外无佛,剿绝佛见而已,】剿绝就是消灭佛见,因为真正的佛见是无见。【岂真增长高慢,】反失去平等的心性哉?(【反失平等哉?】)


【合辙问:临济不礼祖塔,丹霞之烧木佛,德山说一大藏教,如拭涕帛。】拭涕帛就是就像擦鼻涕的手巾,就像我们讲的卫生纸。就是擦我们鼻涕的手机,意思就是一文不值。


其实这一些(指上述公案)讲的,都是叫你直悟尊贵的心性,并不是说他真的不礼塔庙,真的是用恶心去烧这个木佛,或者是说:这个一大藏经就像擦鼻涕的手巾。


【岩头说祖师言句,是破草鞋,】破草鞋就是一文不值。岩头禅师说:祖师的言句是破草鞋,意思就是:你心中的那个不生不灭的涅槃妙心才值钱。


祖师大德是祖师大德讲的,跟你的心性无关,是叫你回归到清净自性,叫你自参自悟,把最尊贵的心性开采出来。


所以,这里就是说:那么,岩头禅师就说了:祖师的言句是不值钱的破草鞋,这难道【非大我慢乎?】


【答:此为执外求,而不达自心,执言教而不肯进修者,故作峻厉之语,】


峻厉就是峻刻严厉呵叱,就是说自己最尊、最贵的本性还没找着,只是在语言、文字里面打转。


为什么祖师言句不值钱?因为如果你把它当作语言、文字来解读,那就麻烦了,心性没有语言的。


所以,在座诸位!把佛法当作学术来研究,是一件很悲惨的事情,是三世佛冤。


你要把语言、文字,来会归到你的心境的实证的境界,这个就是真正的对。


所以,在座诸位!学者跟祖师不一样的,学者可以说语言、文字通达;但是,生死断不了!


祖师大德不需要像学者这么多的语言、文字,可是,生死是自在的,生死是自在的。


接下来,【而激之,】就是激励。【实一片真慈,谁曰慢心?】怎么可以说祖师是我慢的心?


【若使祖师,真有慢心,】假设说这个祖师真的有傲慢的心。【则亦不免泥犁,】那么,当然也会堕地狱。泥犁就是地狱。【况其他乎?七见胜生慢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9-30 20: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