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第十六套—【五十阴魔】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41 佛为什么这样讲:依法不依人?


在座诸位!什么叫做依法不依人?


因为人他都会有缺点,平常除了佛以外,是绝对的完美的、圆融的、圆满的大圣人之外,


除了佛以外,就算菩萨、这些阿罗汉、凡夫、初果、二果、三果,都一定会有缺点的。


所以,佛为什么说:依智不依识,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为什么这样讲?


佛为什么这样讲:依法不依人?因为除了佛是绝对的圣人,清净心的知见,


所有的凡夫没有断生灭、微细的无明的时候,他在说法当中,会有夹带个人的看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42 最难的就是那个根深柢固的,他的上人给他错误的讯息、给他错误的知见


到目前为止,师父从大一接触到佛法,到现在四十年,


我认为,最难的就是那个根深柢固的,他的上人给他错误的讯息、给他错误的知见。


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个法师在讲经说法的时候,说现在的出家人,修行比不上在家,在大庭广众的讲经说法当中,这样批评出家人给在家居士听。


好!你想想看,这个后遗症有多大?你知道吗?


老法师,你有没有跟这些法师,持戒清净的、结夏安居的、在山顶上日中一食的,你有没有看到那些出家人?


我看过,那是冰天雪地的,日中一食,饭菜都冷了,他一样节省,一点都不浪费,行般舟三昧,我说:法师!佩服!佩服!


你有跟他住过吗?要不然你怎么知道出家众修行比不上在家?


这一句话的后遗症有多严重,你知道吗?


这一句话的后遗症是:这些徒弟后来看到出家人绝对不顶礼,瞧不起出家人,开始毁谤一切出家众:


我们师父讲的,现在的末法时期,在家就好了,现在出家人哪有修行?谁讲的?我师父讲的啊!这些在家居士也开始跟着他师父毁谤,这叫始作俑者。


如果说今天我们出家众有少数的不守戒律的、行为离谱的,这个我们不敢讲没有,搞花样的、不遵守佛的正法的,我们不能说没有,但是,这个毕竟是少数的。


真正的像台湾省你看到的,都是结夏安居,都是精进着佛道,


极少数的人有违背了佛陀的这些戒律,当然不能说没有,一定有的,三教九流,一定都有存在一些,


这一期的米收起来,一定有几颗坏的;这一期的水果一收起来,一定有被鸟吃过的烂的水果,这个没办法的事情。


来出家的素质良莠不齐,如何说百分之百的大家都是高水平、高学历、高素质、高的修养的?没办法的。


这个就是邪见一贯进去,这个箭一射进去,一辈子拔不出来,拿到其他法师的光盘就丢掉,拿到其他法师的书一定不会看的。


诸位!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依法不依人,就是说:不管哪一个法师讲的法,只要符合佛陀的正知正见、正慧、正定、正戒、正思惟,他都是我们的老师,这个就是正知正见,依法不依人重要的观念。


因此,法师们你将来要讲经说法,你要冷静,我这一句话讲出去的,会不会有很大的后遗症?


有一句话很重要的,这一句话你讲出去有后遗症的,伤害佛、伤害法、伤害其他的法师、伤害其他的道场、宗派,法师!这一句打死不能讲的。


你要讲经说法,你要为了整个佛教,佛法僧是纲领。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43 你要讲经说法,你要为了整个佛教,佛法僧是纲领


法师们你将来要讲经说法,你要冷静,我这一句话讲出去的,会不会有很大的后遗症?


有一句话很重要的,这一句话你讲出去有后遗症的,伤害佛、伤害法、伤害其他的法师、伤害其他的道场、宗派,法师!这一句打死不能讲的。


你要讲经说法,你要为了整个佛教,佛法僧是纲领。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44 在大庭广众里面,批判出家人给在家居士听,这个方法错误,这个后遗症是非常严重的


在座诸位!比丘是七众之首,一个比丘讲法,一直赞叹居士,批判出家人,也许你是慈悲心,说:我想救救出家人。


但是方法不对,在大庭广众里面,批判出家人给在家居士听,这个方法错误,这个后遗症是非常严重的。


身为出家人,所有的经典;成观法师后面也有写,所有的经典都是赞叹出家,而你反过来却赞叹在家。


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你今天既然这么赞叹在家,为什么不还俗,袈裟脱下来?你为什么不脱下袈裟?脱下袈裟,


用在家居士来赞叹在家不是更得体吗?何以披着袈裟,大肆的毁谤出家人,来赞叹在家居士?


我不是说在家居士不要赞叹,在家居士也应当赞叹,


我们要赞叹佛、赞叹法、要赞叹僧,在家居士也要赞叹。对不对?


佛教的兴盛是这样子的,正知正见,佛教是这样搞的。


所以,我看到这一句:怎奈邪见深入,亦难救矣,


所以他教出来的学生从头到尾都是排斥出家人,也不会来道场,三两个、十几个、二十个自己搞,绝对不会亲近出家众的,


到现在为止,我没有看过他教出来的徒弟向出家人顶礼,没有的。


这个就是在这个末法时期,一种感慨、一种感触,佛教是咱们出家、在家一起打拼的,谁都有这个责任。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45 [色阴魔相.色阴未破之相]。色阴未开,心光未发,故凡见处,惟是无边幽暗,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庚二 详分五阴魔相(分五)辛初 色阴魔相  (至五)识阴魔相(辛初分三) 壬初 具示始终 二 中间十境  三 结害嘱护(壬初分二) 癸初 始修未破区宇 二 终破显露妄源 今初】


经文20:【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


说:阿难!你应当知道,你坐这个道场,销落诸念,销落诸念就是反闻照性,诸念就是寂静之念,销落诸念就是让心寂静,销落诸念就是反闻照性。


其念若尽,这个妄想若尽了,则诸离念,一切精明,所以佛陀说: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是什么意思?


所以,这个离念就是离念相,这个无相的东西,因为你有相,你就有妄,所以,离念其实就是离相,相引发的念,其实离念就等同离相,离相就是离念。


因为你着相就有念,那么现在离相就离念,着相就有着念,离念就是离相。


一切精明,精明就是保持一种觉悟的心,叫做精明。


动静不移,动跟静都不会影响到你,忆忘如一。


【此通明色阴,始终之境也。上来所明,诸魔来扰,均由于定,而成就破乱,由汝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故嘱阿难,汝当以智知。


汝坐道场者:修道之场,有事有理:】有“事道场”,也有“理道场”。


【一、理事双修之道场。即七卷中,严结坛场,三七日后,克期取证,即于此处,修三摩地,乃至端坐安居,经一百日,不起于坐,名为坐道场。】


【二、惟理道场。不结坛仪,不拘身坐,但取前详释,闻中境界,以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四威仪之内,专注反闻,为坐道场。】


【销落诸念者:即专注反闻照性,疑情不散,亡其所缘尘象,而诸念自然销落,不必更用别种工夫,此正耳根圆通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也。


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者:若工夫深造,其妄念自然销尽;即前所入既寂也。


其念既尽,则诸离念,本具根性,即时显现,一切时,一切处,精而不杂,明而不昧。《正脉》云:正是念头入手之意,非发光之谓也。


又销念】把妄念消除了,当然就是寂静之处了,【即寂寂,精明即惺惺,】惺惺就是保持觉悟的意思,叫做惺惺。


【注闻本不注境,】专注于反闻闻自性之心,本来就不是注于心外之境,不注境就是不专注于心外之境,就是专注于反闻闻自性的本心,“本”就是本心。


所以,注闻本,不注境,专注于反闻闻自性这一颗心,本来就不必去注意到这些心外之境。


【故境之动静;安能移之?闻性无干意识,】诸位!意识是生灭,闻性是不生灭的,


所以,你只要分别、只要动念,统统叫做意识。粗的动念叫做粗糙意识,细的动念叫做微细意识。


【故识之忆忘,安能变之,且识忽起,而为忆也,】就是我们的识心分别突然起来,就变成一种记忆。


【如影现镜中,曾不障于镜;识忽灭,而为忘也,如影灭镜内,而镜体如故,此正禅家打成一片时节矣!即前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也。


《指掌疏》云:动静不移,指耳根闻性;忆忘如一,指意根知性。】


意根知性,就是意根中的知性,了知之性叫做知性,“知”就是了知,“性”就是之性,指:意根中了知之性。【六根举二,余可例知也。】


经文21:【当住此处,入三摩地,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这个是告诉我们,色阴被局限的范围。


解释一下:当我们住在此处,是什么此处呢?就是住于根性之处,这个时候当我们住于根性之处的时候,正在修行要下功夫的时候,怎么样?


三昧现前,名叫做三摩地,入三摩地就是三昧现前,入三摩地。如明目人,就是眼睛看得很清楚;


但是,处于大幽暗,因为还没有完全破这个色阴十种境界,所以,处于大幽暗,有眼睛却看不出去,就像一个有眼睛的人,当中暗室、大幽暗的室里面。


底下就是解释,底下加二个字:虽六精之性妙净明心。“精性妙净”加几个字,这一句才看得来。


叫做虽然六精之性,妙净明心,“心未发光”前加一个:但,但这个心,“未”的前面加一个:尚,但是心尚未发光,这个心还没发光,功夫还不到家。


此则名为色阴区宇,“区”就是局限于一个范围,叫做区,就像屋子里面。


所以拘束在、局限在一个范围,叫做区宇。简单讲就是被色阴所覆盖的四个角落,叫做宇,房子的四个角落叫做宇。


整段贯串起来就是:当一个人寂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修寂修照,住于根性的时候,正在用功,入于三昧的时候,就像一个眼睛很明亮的人,但是却处于大幽暗之处。


虽然六精之性很妙明,也很明心;但是因为功夫不够,心尚未发光,这个时候,被困在色阴十种境界里面,拘束在这个色阴的区域里面,叫做区宇,被色阴拘束。


看底下,【行人惺寂双流,当住心于根性之处,由上工夫入手,故此三昧现前,名为入三摩地,即耳门圆照三昧,是也。


如明目人下,状其在定境界,然则定力未深,理境乍入,】“乍”就是刚刚。【犹为色阴所覆,故如明目人,处大幽暗之室。


虽然六精之性,妙净明心,本来周遍法界;无奈色阴未开,心光未发,故凡见处,惟是无边幽暗,】因为还透不出这个色阴十种境界。【绝无光明。


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谓此根性,】虽然修反闻闻自性,入于三摩地,但是因为境界不够,突不破这个色法,色、受、想、行、识的色法,


所以,谓此根性,被这个色阴十种境界所包围,(【尚被色阴所拘局】)所拘——局限于、包围住,被包围住,区宇,(【曰区,】)


【尚被色阴之所盖覆曰宇,区】是指【小屋也,】宇,这是指屋的四个角落,【宇屋之四垂也。】“垂”就是四个角落。【此乃色阴未破之相。初始修未破区宇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46 销落诸念就是反闻照性


经文:【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


说:阿难!你应当知道,你坐这个道场,销落诸念,销落诸念就是反闻照性,诸念就是寂静之念,销落诸念就是让心寂静,销落诸念就是反闻照性。


其念若尽,这个妄想若尽了,则诸离念,一切精明,所以佛陀说: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是什么意思?


所以,这个离念就是离念相,这个无相的东西,因为你有相,你就有妄,所以,离念其实就是离相,相引发的念,其实离念就等同离相,离相就是离念。


因为你着相就有念,那么现在离相就离念,着相就有着念,离念就是离相。


一切精明,精明就是保持一种觉悟的心,叫做精明。
动静不移,动跟静都不会影响到你,忆忘如一。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47 修道之场,有事有理


【汝坐道场者:修道之场,有事有理:】有“事道场”,也有“理道场”。


【一、理事双修之道场。即七卷中,严结坛场,三七日后,克期取证,即于此处,修三摩地,乃至端坐安居,经一百日,不起于坐,名为坐道场。】


在座诸位!台湾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当他在4月15到7月15,流通处几乎看不到出家人,全部都结夏安居,我非常的安慰。


因为我这几十年来,一直呼吁出家众要半月半月诵戒;出家众要男众、女众分开;


出家众每年一定要结夏安居,不要做孤魂野鬼,到处游荡。


出家要像一个出家,不要说我今天来要求说,大家要像个证阿罗汉果,我们不敢要求这样子,你今天出家,至少要做像一个出家人的样子,做个样子出来。


那么出家就是半月半月诵戒了,每年要结夏安居了,对不对?


所以在台湾省,你看,4月15到7月15,这个是流通处的淡季,没什么生意,为什么?因为所有的出家众,都在结夏安居,


这个真的是可喜可贺,这个正法慢慢慢慢的......与佛的当时在世的这个生活的方式接近了。


所以在台湾现在目前你看到的,结夏安居期间,你几乎看不到出家人,非常的好,非常的好!


【二、惟理道场。不结坛仪,不拘身坐,但取前详释,闻中境界,以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四威仪之内,专注反闻,为坐道场。】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48 专注反闻照性,诸念自然销落,不必更用别种工夫


经文:【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


【销落诸念者:即专注反闻照性,疑情不散,亡其所缘尘象,而诸念自然销落,不必更用别种工夫,此正耳根圆通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也。


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者:若工夫深造,其妄念自然销尽;即前所入既寂也。


其念既尽,则诸离念,本具根性,即时显现,一切时,一切处,精而不杂,明而不昧。


《正脉》云:正是念头入手之意,非发光之谓也。


又销念】把妄念消除了,当然就是寂静之处了,【即寂寂,


精明即惺惺,】惺惺就是保持觉悟的意思,叫做惺惺。


【注闻本不注境,】专注于反闻闻自性之心,本来就不是注于心外之境,不注境就是不专注于心外之境,就是专注于反闻闻自性的本心,“本”就是本心。


所以,注闻本,不注境,专注于反闻闻自性这一颗心,本来就不必去注意到这些心外之境。


【故境之动静;安能移之?闻性无干意识,】诸位!意识是生灭,闻性是不生灭的,所以,你只要分别、只要动念,统统叫做意识。粗的动念叫做粗糙意识,细的动念叫做微细意识。


【故识之忆忘,安能变之,且识忽起,而为忆也,】就是我们的识心分别突然起来,就变成一种记忆。


【如影现镜中,曾不障于镜;识忽灭,而为忘也,如影灭镜内,而镜体如故,此正禅家打成一片时节矣!即前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也。


《指掌疏》云:动静不移,指耳根闻性;忆忘如一,指意根知性。】


意根知性,就是意根中的知性,了知之性叫做知性,“知”就是了知,“性”就是之性,指:意根中了知之性。【六根举二,余可例知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49 [色阴尽]。当这个色阴尽的时候,完全透明,色阴拘束不了你


【癸初 始修未破区宇 二 终破显露妄源】


经文20:【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


经文21:【当住此处,入三摩地,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这个是告诉我们,色阴被局限的范围。


【癸二  终破显露妄源】如果破了,就会显露种种的妄源。


经文22:【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解释一下:举一个例子,现在如果最后破了色阴,简单讲:刚开始是被色阴所拘束,最后如果你有这个能耐,讲到破了十重关卡,那么色阴破了;


所以前面这一段是讲色阴的开始,现在这一段是讲破了色阴,中间(过程)还没讲。


若目明朗,就是如果你的眼睛非常的明亮朗然,这个时候十方洞开,功夫到家了,怎么样?无复幽黯,你看到的已经不是暗的了,名色阴尽,


这个色阴绑不住你这个反闻闻自性的根性的显露的光明了,无复幽暗了,名色阴尽。


当这个色阴尽的时候,完全透明,色阴拘束不了你,是人则能超越劫浊,五浊里面的劫浊。


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诸位!坚固妄想就是前面所讲的化迷不息,就是辗转变化,没办法停止。


就是所有的众生,存在这个世间,都是这四个字,一切的毛病,存在这四个字,


就是:不但是妄想,而且是“坚固妄想”,是难以突破的习气,难以突破的妄想,


难以割舍、放下的亲情,难以割舍、放下的五欲六尘,难以割舍的这个色身,放不下这个假相,叫做坚固妄想。


换另外一个角度说,要修行没那么容易,要断妄想、习气、无明,没那么容易,要放下没那么容易。


为什么?因为坚固妄想。注意那个“坚固”,坚固妄想就是:你要放下、打破那个妄想难如登天的意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无量劫来,这种坚持自己的知见,碰到了,只会攻击别人、排斥别人,这个也是妄想。


所以,很多人修学佛道,修到最后变成外道,容不下一粒沙,容不下别人一点意见,也容不下其他有的法师不同,也容不下其他的宗派。


如果这佛弟子大家都这样教,那么这佛教叫做战国时代。


八大宗派就说:你研究我的就好了,其他的宗派统统烧掉。净土法门的就:你研究我的经教就好了,其他的统统烧掉。就差不多这个意思了,佛教就变成进入战国时代了。


可是,佛教却是二个重点,佛教是讲无诤的,佛教是讲和谐的,佛教是讲无相的,


当你要找别人辩论的时候,你就是想要赢,想要赢就是有高有下,有高有下,就不是《金刚经》讲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金刚经》讲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指什么?是指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性,我们的心性是无相的。所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因此,佛性是尊重的,佛性是包容的,佛性是良知良能,佛性是无诤的,佛性是和谐的,佛性是没有能所的,


开采这个,运用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你不愧是一个正统的佛弟子。


如果你修学佛道当中,好的没学、包容没有学,却学会了攻击别人、伤害别人,那么这个不是好现象,


学会了排斥别人,唯我独尊:除了这个以外,其他统统不可以看!那个叫做唯我独尊,佛没有这样教你的。


看底下,【若使定力功深,发本明耀,前之黑暗,悉化光明,


若目之明白朗照,内彻五脏百骸,外彻山河大地,】


五脏百骸是什么?就是相,五脏百骸就是色阴区宇,山河大地就是色阴,因为这是色法嘛!


【虽未能圆鉴大千,而眼前十方,所有之处,莫不洞达开通,】


洞达开通什么意思?完全了悟缘起无自性,了解相不可得,空无自性,不可得。是不是?


洞达开通,“洞开”就是透视,就像眼睛,X光一照,全世界都透视,透明体的,就是他有智慧,能透视一切相都是虚妄的,莫不洞达开通,【悉皆无碍,


无复再有幽隐黑暗,妙净之相,自此则精性心光遍圆,故名为色阴尽也。】


【如人身穿五重衣服,今初脱最上一重也。


五阴生从识起,】(五阴从)色、受、想、行、识的识生起,【灭从色除,】灭就从最初的色来灭,


【如人穿衣一般,先穿里衣,】识阴,第一层;行,再穿一层;再来是想;再来是受;再来是色。那么要脱衣服的话,就是色阴先脱。所以,【识阴乃至色阴,从细向粗;


今破除则从粗向细,】从粗向细,先色阴,诸位!这个有什么重点?你体会得出来吗?


为什么先破,今破除则从粗向细?这一句话的含义、重点在于:修行是点滴的功夫,没有办法一蹴即成。


师父啊!有什么捷径吗?没有捷径,按部就班来,好好的听经、好好的闻法、好好的观照。


有一天,咔嚓!大彻悟了,生死了了;有一天,虔诚心念佛,念佛三昧了,感得佛菩萨加被了,嗯!生死有希望了。


所以从粗向细,就是修行必须按部就班来,没有捷径。【先色阴,乃至识阴,如脱衣相似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50 所有众生一切的毛病,就是“坚固妄想”


若目明朗,就是如果你的眼睛非常的明亮朗然,这个时候十方洞开,功夫到家了,怎么样?


无复幽黯,你看到的已经不是暗的了,名色阴尽,


这个色阴绑不住你这个反闻闻自性的根性的显露的光明了,无复幽暗了,名色阴尽。


当这个色阴尽的时候,完全透明,色阴拘束不了你,是人则能超越劫浊,五浊里面的劫浊。


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诸位!坚固妄想就是前面所讲的化迷不息,就是辗转变化,没办法停止。


就是所有的众生,存在这个世间,都是这四个字,一切的毛病,存在这四个字,就是:不但是妄想,而且是“坚固妄想”,


是难以突破的习气,难以突破的妄想,难以割舍、放下的亲情,难以割舍、放下的五欲六尘,难以割舍的这个色身,放不下这个假相,叫做坚固妄想。


换另外一个角度说,要修行没那么容易,要断妄想、习气、无明,没那么容易,要放下没那么容易。


为什么?因为坚固妄想。注意那个“坚固”,坚固妄想就是:你要放下、打破那个妄想难如登天的意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无量劫来,这种坚持自己的知见,碰到了,只会攻击别人、排斥别人,这个也是妄想。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51 佛性是尊重、包容的,是无诤、和谐没有能所的


坚固妄想就是:你要放下、打破那个妄想难如登天的意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无量劫来,这种坚持自己的知见,碰到了,只会攻击别人、排斥别人,这个也是妄想。


所以,很多人修学佛道,修到最后变成外道,容不下一粒沙,容不下别人一点意见,也容不下其他有的法师不同,也容不下其他的宗派。


如果这佛弟子大家都这样教,那么这佛教叫做战国时代。


八大宗派就说:你研究我的就好了,其他的宗派统统烧掉。


净土法门的就:你研究我的经教就好了,其他的统统烧掉。就差不多这个意思了,佛教就变成进入战国时代了。


可是,佛教却是二个重点,佛教是讲无诤的,佛教是讲和谐的,佛教是讲无相的,


当你要找别人辩论的时候,你就是想要赢,想要赢就是有高有下,有高有下,就不是《金刚经》讲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金刚经》讲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指什么?是指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性,我们的心性是无相的。所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因此,佛性是尊重的,佛性是包容的,佛性是良知良能,佛性是无诤的,佛性是和谐的,佛性是没有能所的,


开采这个,运用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你不愧是一个正统的佛弟子。


如果你修学佛道当中,好的没学、包容没有学,却学会了攻击别人、伤害别人,那么这个不是好现象,


学会了排斥别人,唯我独尊:除了这个以外,其他统统不可以看!那个叫做唯我独尊,佛没有这样教你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52 他有智慧,能透视一切相都是虚妄的,莫不洞达开通


经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若使定力功深,发本明耀,前之黑暗,悉化光明,


若目之明白朗照,内彻五脏百骸,外彻山河大地,】


五脏百骸是什么?就是相,五脏百骸就是色阴区宇,山河大地就是色阴,因为这是色法嘛!


【虽未能圆鉴大千,而眼前十方,所有之处,莫不洞达开通,】


洞达开通什么意思?完全了悟缘起无自性,了解相不可得,空无自性,不可得。是不是?


洞达开通,“洞开”就是透视,就像眼睛,X光一照,全世界都透视,透明体的,就是他有智慧,能透视一切相都是虚妄的,莫不洞达开通,【悉皆无碍,


无复再有幽隐黑暗,妙净之相,自此则精性心光遍圆,故名为色阴尽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53 识阴乃至色阴,从细向粗;今破除则从粗向细


经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如人身穿五重衣服,今初脱最上一重也。


五阴生从识起,】(五阴从)色、受、想、行、识的识生起,【灭从色除,】灭就从最初的色来灭,


【如人穿衣一般,先穿里衣,】识阴,第一层;行,再穿一层;再来是想;再来是受;再来是色。


那么要脱衣服的话,就是色阴先脱。所以,【识阴乃至色阴,从细向粗;


今破除则从粗向细,】从粗向细,先色阴,


诸位!这个有什么重点?你体会得出来吗?为什么先破,今破除则从粗向细?


这一句话的含义、重点在于:修行是点滴的功夫,没有办法一蹴即成。


师父啊!有什么捷径吗?没有捷径,按部就班来,好好的听经、好好的闻法、好好的观照。


有一天,咔嚓!大彻悟了,生死了了;有一天,虔诚心念佛,念佛三昧了,感得佛菩萨加被了,嗯!生死有希望了。


所以从粗向细,就是修行必须按部就班来,没有捷径。【先色阴,乃至识阴,如脱衣相似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54 谓色阴尽,岂坏色成空,哪里是一定要坏灭这个色相才成空?


经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正脉》问:诸色尚见,何以言尽?】色法不是还存在吗?为什么叫做尽呢?


人家这个“尽”是透视相不可得,内心无所住着,这个时候叫做透得过色,是这个意思。简单讲:色就是凡所有相了。


【答:圆融中道,岂尽色成空耶?】诸位!这个“尽”不是尽,这个尽就是除去,


所谓的佛法是讲圆融、是讲中道的,哪里是务必要把色法干掉、除掉才成空?中间加一个“才”,才成为空。


佛法的空不是这个意思,佛法的空不是除掉色相才成为空,佛讲的这个空义是:即色就是空;


我相,我相空;人相,人相空;山河大地,相当体就是空,不必把它除掉。岂尽色才成空?为什么一定要除去这个色法才成为空呢?


【但尽色阴,】诸位!不盖覆本心而已,(【不盖覆而已。】)


注意听!这句话很重要!但尽,“尽”是什么意思?但不着于色相,完全不着于相,但尽色阴之外相,


就是你只要放下,了悟凡所有相都是空无自性,都如梦幻泡影,一切有为法,假相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但尽一切假相,色相、色阴就尽。


“不盖覆”后面加二个字:“本心”而已,不盖覆本心。


这一句话贯串起来的意思就是:你只要透视相空无自性,不可得,而不被色相所染污、所转,这个时候就是不盖覆本心,色阴就是尽的意思。


【良由真心,元能随缘现色,而色不异心,本自明彻,如珠有光,还照珠体,但缘无始,迷己为物,】


因为无始劫以来,迷己为物,把自己看作一种东西,其实是空无自性。【遍成障隔,】这个就是障碍跟隔阂。


【又认物为己,】我们误认这个、错认这个四大——地、水、火、风,所构成的这个因缘生的色身、这个假相、这个肉体,每天都讲:我我我......这个色身,每天都误认为有一个“我”。所以,认物为己,


【而聚见于眼,】把这个功能、能够看得到的功能,(认为)都在眼睛里面。


因为眼见一切相,则迷一切假相,色阴区怎么样拼都拼不过去。


喔!现在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座山碎为微尘,也不可得;一座建筑物碎为微尘,也不可得;一棵树碎为微尘,也不可得;


我们这个色身送进火葬场,烧出来的剩下这些骨灰,也是不可得。


这样子有了透视的能力以后,就不会沉沦、沉迷在黑暗。


如果我们聚见于眼,每天攀缘外境,就会怎么样?失去我们的本心。


【是以永沉黑暗,尽失其遍界之明,】本来我们有周遍法界的妙明,现在我们看不到了,只看眼睛这个小世界,只看眼睛这个假相,就是突不破那个烦恼。


【岂惟不知本明,兼亦不觉现暗,】也不了解本来妙明,兼也不觉得现在是现的愚痴的暗,不觉现暗就是你现在就是痴迷的昏暗。


【今缘奢摩他中,开示四科七大,元一藏心,】本来就是一个真如,不生不灭的一藏心。


【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彼时有学,】有学之位,那个时候是有学之位。【尚属比量而知,】比量而知就是推测,我们现在讲:用逻辑来推测。


诸位!证悟佛是现量境界,不是比量境界,你一定要了解。佛是现量境界,万法唯心现量,就是佛的境界。这些有学之位,尚属于比量而知,比量就是推测。


【方以觉得现暗,未能现量而见,】佛就是现量而见。


【岂即亲证本明,到此蹑解成行,】到这个时候,“蹑解”就是依解,解如目,行如足。


【入三摩地,于幽暗中,忍住一番,功夫到日,忍尔色阴云开,亲证本明,】


为什么要忍住一番呢?就是不夸张、不浮华、不虚妄,直心是道场。


所以这个忍住一番就是要熬,就像煎药一样,要熬一阵子,忍住一番,就是要等待功夫成熟了,所以忍住一番,功夫到家了。忍而色阴云开,亲证本明。


【一切坚顽,暗昧根尘,皆如琉璃,】在座诸位!我们一刚开始,这一颗心,还没有学佛,就是坚固、冥顽不灵的妄想;


现在学佛,一天过一天,一年又过一年,重复的熏习......我们现在什么事情都可以看得很开;什么事情都可以看得很淡;什么事情都可以不计较,因为内心的光明一直显现......


这个暗昧的根尘就慢慢变得有透视性,有光度了,以前透不出这个假相,现在这个假相,心中像琉璃一样,


【内外莹彻,且不聚见于眼,】不只是说你眼睛看到的这个假相,其实是我们的心眼。


眼睛看目前的假相,可是心眼、智慧的心眼没有开。


诸位!我们的心、智慧的心一开,【而心体周遍,】没有所谓的远,也没有所谓的近,(【无复远近,】)


因为十方三世,全在一念,成住坏空,尽在一时,因为没有什么远跟近了。【皆如目前,是谓色阴尽,


岂坏色成空,】哪里是一定要坏灭这个色相才成空?【可比其万一哉!】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55 佛法的空不是除掉色相才成为空


佛法的空不是除掉色相才成为空,


佛讲的这个空义是:即色就是空;


我相,我相空;人相,人相空;


山河大地,相当体就是空,不必把它除掉。


岂尽色才成空?


为什么一定要除去这个色法才成为空呢?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56 但尽一切假相,色相、色阴就尽


【但尽色阴,】诸位!不盖覆本心而已,(【不盖覆而已。】)


注意听!这句话很重要!


但尽,“尽”是什么意思?但不着于色相,完全不着于相,但尽色阴之外相,


就是你只要放下,了悟凡所有相都是空无自性,


都如梦幻泡影,一切有为法,假相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但尽一切假相,色相、色阴就尽。


“不盖覆”后面加二个字:“本心”而已,不盖覆本心。


这一句话贯串起来的意思就是:你只要透视相空无自性,不可得,


而不被色相所染污、所转,这个时候就是不盖覆本心,色阴就是尽的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57 这样子有了透视的能力以后,就不会沉沦、沉迷在黑暗


【良由真心,元能随缘现色,而色不异心,本自明彻,如珠有光,还照珠体,但缘无始,迷己为物,】


因为无始劫以来,迷己为物,把自己看作一种东西,其实是空无自性。


【遍成障隔,】这个就是障碍跟隔阂。


【又认物为己,】我们误认这个、错认这个四大——地、水、火、风,所构成的这个因缘生的色身、这个假相、这个肉体,


每天都讲:我我我......这个色身,每天都误认为有一个“我”。所以,认物为己,


【而聚见于眼,】把这个功能、能够看得到的功能,(认为)都在眼睛里面。


因为眼见一切相,则迷一切假相,色阴区怎么样拼都拼不过去。


喔!现在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座山碎为微尘,也不可得;


一座建筑物碎为微尘,也不可得;一棵树碎为微尘,也不可得;


我们这个色身送进火葬场,烧出来的剩下这些骨灰,也是不可得。


这样子有了透视的能力以后,就不会沉沦、沉迷在黑暗。


如果我们聚见于眼,每天攀缘外境,就会怎么样?失去我们的本心。


【是以永沉黑暗,尽失其遍界之明,】本来我们有周遍法界的妙明,现在我们看不到了,只看眼睛这个小世界,只看眼睛这个假相,就是突不破那个烦恼。


【岂惟不知本明,兼亦不觉现暗,】也不了解本来妙明,兼也不觉得现在是现的愚痴的暗,不觉现暗就是你现在就是痴迷的昏暗。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58 诸位!我们智慧的心一开,心体周遍,无复远近,皆如目前


【今缘奢摩他中,开示四科七大,元一藏心,】本来就是一个真如,不生不灭的一藏心。


【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彼时有学,】有学之位,那个时候是有学之位。


【尚属比量而知,】比量而知就是推测,我们现在讲:用逻辑来推测。


诸位!证悟佛是现量境界,不是比量境界,你一定要了解。佛是现量境界,万法唯心现量,就是佛的境界。


这些有学之位,尚属于比量而知,比量就是推测。【方以觉得现暗,未能现量而见,】佛就是现量而见。


【岂即亲证本明,到此蹑解成行,】到这个时候,“蹑解”就是依解,解如目,行如足。


【入三摩地,于幽暗中,忍住一番,功夫到日,忍尔色阴云开,亲证本明,】


为什么要忍住一番呢?就是不夸张、不浮华、不虚妄,直心是道场。


所以这个忍住一番就是要熬,就像煎药一样,要熬一阵子,忍住一番,就是要等待功夫成熟了,所以忍住一番,功夫到家了。忍而色阴云开,亲证本明。


【一切坚顽,暗昧根尘,皆如琉璃,】


在座诸位!我们一刚开始,这一颗心,还没有学佛,就是坚固、冥顽不灵的妄想;


现在学佛,一天过一天,一年又过一年,重复的熏习......


我们现在什么事情都可以看得很开;什么事情都可以看得很淡;


什么事情都可以不计较,因为内心的光明一直显现......


这个暗昧的根尘就慢慢变得有透视性,有光度了,以前透不出这个假相,现在这个假相,心中像琉璃一样,


【内外莹彻,且不聚见于眼,】不只是说你眼睛看到的这个假相,其实是我们的心眼。


眼睛看目前的假相,可是心眼、智慧的心眼没有开。


诸位!我们的心、智慧的心一开,【而心体周遍,】没有所谓的远,也没有所谓的近,(【无复远近,】)


因为十方三世,全在一念,成住坏空,尽在一时,因为没有什么远跟近了。


【皆如目前,是谓色阴尽,岂坏色成空,】


哪里是一定要坏灭这个色相才成空?【可比其万一哉!】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59 色阴既尽,是人即能超越劫浊


经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然色阴既尽,是人即能超越劫浊。《指掌疏》云:此经劫浊,以空见相织为体。】


诸位!“空”就是虚空,“见”就是知见,虚空是没有颜色的,那么我们能见的见分一定要见,所以这个虚空跟能见的见分,相织为体,这个前面讲过了,就妄见有虚空了。


【如前劫浊文云:汝见虚空,空见不分,】就是虚空跟能见的见分搞不清楚、分不清楚了,


你看虚空,哪里是能见的见分?哪里是所见的虚空?你分得清楚吗?当然分不清楚啊,空、见当然不能分。


【相织妄成,名为劫浊。】劫浊,有一句重要叫做浑沌,叫做综合体,叫做劫浊。


这个劫浊就是不是见浊,这个劫浊,就是五浊尚在浑沌当中,没分清楚的,这个时候叫做劫浊。


【是知上之如明目人,处大幽暗,不知是何境界,正是劫浊之相。


今以定力转深,并空亦亡,见无所织,故能超越。


超越之后,回观色阴之所由生,即是空见不分之际,坚执欲见,】


能见分一定要见嘛,在晚上作梦也想见,所以,识就变化相给你看。


用这个梦境(的例子)你就知道,识心就是一定能所,会变现能所就是识。


识者能变也,唯识学第一句话:识者能变也,什么叫做识?识就是能变,能变,后面补上:能变能所,能变成能所就是识心。


识者能变也,嗯!唯识学里面第一句话。


坚执欲见,因为这个能见的见分坚持要看,当然就会有相分显现了。


【遂致结暗,以成色相。】暗处透不过去的,就变成色相。


简单讲:这个色相本来就空无自性了,如果你智慧够,就能透视这个色相也不叫做真正的色相,因为这个色相是无明(之)暗处所现。


那么我们无明都破了,像佛的话,哪里是暗处啊?


唯是一心,唯是光明,暗处也是光明处,色相(对行者而言)就没有任何的障碍了。


【故云:坚固妄想,以为其本。前云:化迷不息,】没有办法停止。【有世界生;化迷不息,正坚固妄想也。初具示始终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60 你坚固妄想,一直拼命的执着,没有用


前云:化迷不息,】没有办法停止。【有世界生;化迷不息,正坚固妄想也。初具示始终竟。】


什么叫化迷不息?化迷就是辗转变化那个变化,因为辗转变化而迷惑颠倒,从来不止息。


在座诸位!哪一个世间人——(指)没学佛的,能够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所有没听过佛法的人、没熏习过佛教正念、正知正见的人,都是用什么?


都是用坚固妄想,看什么就执着什么,叫做坚固妄想,他从来不晓得这个世间会变化的。


所以说:我们这个色身,你坚固妄想,一直拼命的执着,临命终,你必须把生命交出来。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你今天你执着你的房地产,没有用,这就是你的坚固妄想,


你一直执着这个房地产,有什么用?因为带不走。


你执着你现在台币或者人民币或者美金,是没有错,没有钱很辛苦,


有钱,你钱够用了,你钱这么多也花不完,你每天就是坚固妄想,你把钱当作生命,那个钱带得走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4 14: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