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1072|回复: 912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第十六套—【五十阴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5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1 讲五阴魔就是色受想行识讲五十种阴魔,就是指每一个区宇有十种阴魔

    1350页,《楞严经讲义》,第一个大标题非常重要:

    辨五魔,这个五魔就是色、受、想、行、识,

    再细分就是五十种阴魔。

    所以讲五阴魔就是色受想行识;

    讲五十种阴魔,就是指每一个区宇有十种阴魔。
   
    所以,辨五魔令识以护堕落。

 楼主| 发表于 2020-1-9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2 《楞严经》最大的特色,就是五十种阴魔,五十种层次,一步一步的经过了过滤以后,到最后成就了无上菩提

    在座诸位,任何一部经典都有相通之处,

    譬如说:讲空,它就通大小乘,大乘讲空,小乘还是讲空。

    讲无相,小乘讲无相,大乘也是讲无相。

    讲无愿,无愿就是无求,小乘讲的、大乘讲的,还是一样。

    讲缘起性空,大乘也讲缘起性空。讲三法印,大小乘都讲三法印。

    讲一实相印,那么就是大乘比较特色,八大宗派,一实相印都有互相的牵连,每一本经典都有这样子,一实相印的互相一个理论。

    现在这一本《楞严经》的里面的五十种阴魔,大藏经打开,没有任何一部经典讲五十种阴魔,完全没有相通之处。

    也就是说:这五十种阴魔,是末法的重要的一面镜子,

    当你贯通了五十种阴魔,你认识了它,你就不会对这个末法的稀奇古怪,被搞得昏头转向,莫衷一是,

    到底是谁是谁非,这个镜子一照就非常清楚!

    所以,《楞严经》最大的特色,应该讲它的卖点;我们说那个观光区都有一个卖点,

    《楞严经》最大的特色、卖点,就是五十种阴魔,

    五十种层次,一步一步的经过了过滤以后,到最后成就了无上菩提。

    简单讲:就必需经过这五十种关卡,同时去认识它,不被迷惑。

    因此这一本经,可以说,三藏十二部经典里面,没有一本经,五十种阴魔它是相通的,没有,统统没有。

    所以,这五十种阴魔,对末法时期的修行人尤其重要,尤其是我们今天。
 楼主| 发表于 2020-1-9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3 你看了五十种阴魔以后,那一种正知、正见、正法,佛的知见一奠定,你绝对不会被蛊惑,也绝对不会对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感觉好奇、影响你的心,依然平淡如水
那么你认识它五十种阴魔以后,
如果你有这种境界,你也不会被迷惑;
别人有这个境界,你也不会被迷惑。
譬如说:你走出去讲堂,如果有一个修行人、一个比丘,
假设说从虚空当中,东边到西边,西边到东边,
这世间人看:哇!很惊讶了,怎么有这种比丘有这种功夫呢?
但是在《楞严经》看,没有什么。
譬如说:你在家里讲话......你们姊妹在讲话,
突然第二天师父告诉你说:你们姊妹在家,某月某日在家讲的内容是什么......
哇!那姊妹吓一跳:我们这个上人有他心通怎么样子,我们师父是佛了!
这个《楞严经》五十种阴魔一对照,没有什么,这只是短暂的而已。
所以,你看了五十种阴魔以后,那一种正知、正见、正法,佛的知见一奠定,
你绝对不会被蛊惑,也绝对不会对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感觉好奇、影响你的心,依然平淡如水。
    所以五十种阴魔是本经的特色、大的卖点,可以单独的出一套。

 楼主| 发表于 2020-1-9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4 [无问自说五阴魔境]。除了无问佛自说以外,没有一个人有这个能力可以问五十种阴魔。所以,这五十种阴魔唯佛能知、唯佛能了


    【丁二  辨五魔令识以护堕落 (分二) 戊初  无问自说五阴魔境  二  因请重明五阴生灭(戊初分三) 己初 普告魔境当识 二 会众顶礼钦承 三 正以详陈魔事 (己初分三) 庚初 最后真慈不尽 二 详标微细魔事 三 敕令谛听许说 今初】

    经文1:【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


    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我今已说,真修行法。】

    这一段把它贯串一下。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就是讲到一个段落了,准备要离座了、离席了。

    于师子......师子,我们通常称为无畏,无畏师,无畏师,无畏的一个座位叫做师子。师子床,这个师子床就是师子床上了,师子床的上面,当然这是表法的。

    “揽”就是把手按在,按在哪里呢?七宝几,这个“几”就是小凳子,简单讲:七宝几——镶有七宝的小凳子,做什么呢?就是讲经桌。

    回紫金山,我们通常把佛陀的这个三十二相称为紫金山,这个紫金山比喻佛陀的色身,三十二相,回其如紫金山之三十二相身。再来又回来,本来将罢法座,又回来。

    凭,“凭”就是又再来,凭倚,这个“倚”就是靠着,就是又再坐下来,本来将罢法座,现在又坐下来,要讲五十种阴魔。

    这一段不是一般人能够问的,除了无问佛自说以外,没有一个人有这个能力可以问五十种阴魔。

    简单讲:无问自说,这个意义重大,就像《弥陀经》一样,《弥陀经》也是无问自说;这个五十种阴魔,是没有一个弟子有能力问的。所以,这五十种阴魔唯佛能知、唯佛能了。

    所以说: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三果以下,初果、二果、三果称为有学;缘觉,修十二因缘;声闻,修四谛的。

    这些所谓小乘的人,今日回心,趣大菩提,大菩提就是究竟佛道,无上的妙觉。

    我今已经说法,真修行法——奢摩他讲过了、三摩讲过了、禅那也讲过了,这些菩萨的阶位也讲过了,十习因、六交报也讲过了,统统讲过了。我今已说,真修行法,都告诉大家了。

    那么整段我再贯穿一遍:

    那个时候,佛陀本来要离开了法座,因此又在无畏的师子床上,手就按在讲经桌子的七宝几,回转过来他如紫金山的色身,三十二相,再一次来,又靠着椅子坐下来。

    普告大众及阿难言:你们三果以下的有学,修十二因缘的缘觉乘,修四谛法的声闻乘,今天难能可贵,大家都能回心趣向大菩提,无上妙觉,如来赞叹,而且我也已经说了真实的修行方法。整段贯串起来就是这个意思。

    看注解:

    【此无问自说之文,】无问自说就是弟子没有能力问,不是不想问,是没有这个能力,根本就不了解五十种阴魔,从哪儿问起呢?

    【以阿难但知请定,而定中所发微细魔事,非己智力,所能发问。佛知欲修楞严大定,魔军必来阻挠,若不辨明,五阴魔境令识,以保护正修,免致堕落。

    故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床以师子名者,表其无畏也,几以七宝称者,视其贵重也。


    回紫金山者:如来丈六金躯,圆光遍照,犹如金山。


    再来凭倚者:即最后真慈不尽,不待请而自说也。于是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此乃经家叙述也。】

    【汝等有学,缘觉声闻者:乃曲为有学,是以特举耳。】把它举出来。

    【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者:此叙过去,虽发回小向大之心,舍小乘法,趣大菩提,无上觉道,可谓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矣。】

    诸位,这一段有典故的,语出于《诗经.小雅.伐木》,这个乔木本来就是一种枝干高大的树木。

    本来是指说:这个黄莺由这个幽深的山谷移出来,然后迁居在高大的乔木上。


    后来有人搬家,或者是庆贺人家迁升、迁居,或者是升官,都会说......我们说:乔迁之喜,有没有?就是出自这个。这个“乔”是指乔木,乔迁之喜。


    所以,就是只要你有换地方,或者是升官了,都会用到这个。

    所以说这个黄莺由幽深的山谷移出,乔居在高大的乔木上,后来用以庆贺人的迁居或者是升官,这个语出《诗经.小雅.伐木》。

    【我今已说,真修行法者:吾现今已为汝演说,真实修行之法,即反闻工夫,】反闻闻自性的功夫。

    闻性具足了圆满、通达,还有常,(【闻性具足圆、通、常】)【三真实故。


    依此而修,决定不谬,但其中未说魔事,不得不详为辨明令识也。】


    这个“识”就是一定要彻底的了解,免得着魔。

 楼主| 发表于 2020-1-9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5 微细的魔事,只要魔境一现前,你都搞不清楚,就很容易跟着魔境走


【庚二  详标微细魔事】

经文2:【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

解释一下:

你现在还没有办法认识修奢摩他,就是要修本性的本定,就是自性的本定,本性的自定,本性具足的这个三昧,叫做修奢摩他。所以,奢摩他叫做自性本定。

毗婆舍那,翻译成中文叫做观照。也没办法微密的观照,毗婆舍那,我们称为止观、观照。

所以,微细的魔事,只要魔境一现前,你都搞不清楚,汝不能识,没办法认识,就很容易跟着魔境走。

洗心非正,“洗”就是洗除,“心”就是心垢,“非”就是非有,“正”就是正见。

简单讲:洗除心垢就变成非有正见,如果不认识魔境,就必落于邪见。

所以这中间加几个字就更清楚,洗心非正,落于邪见,这个“正”的底下就加几个字就更清楚:若不识魔境,必落于邪见,那么整段就会一气呵成。

那么整段师父再贯串一遍,说:汝阿难到今天为止,仍然这些有学都没办法认识修本性自定的奢摩他,还有微密观照的毗婆舍那,因为不认识,所以就会有微细的魔事、魔境一直现前,以你们的功夫、境界完全不能认识它,

所以,也没办法洗除心垢,就变成没有......“非”就是非有,“正”就是正见,就非有正见,就不具足有佛的正见了。中间就加进去:若不识魔境,必落于邪见,那么整句就很清楚了。

接下来,【问尚不知,】连问都没办法问了,【何况能识?但恐汝等,犹未能识。

修习楞严大定,乃双举性修二定合称;奢摩他,即自性本定;毗婆舍那,即微密观照而修;而此性修定中,有种种微细魔事,】

什么叫做微细?二个字,重点在哪里?重点在难以觉察,叫做微细。就是很难去发现它,叫做微细魔事。要是粗糙,一下就看得出来了;可是这个微细,一般人没注意,就会掉进去魔事、魔境。

【若不预知,】如果不预先告知大家,【其何能避?】又怎么能够避开来呢?

【设或魔境,倏尔现前,】突然跑出了这些修行的微细魔事,突然现前,【汝不能识,难免以邪为正,将妄作真也。

洗心非正,落于邪见者:谓修定原为以定水,洗除心垢,若魔境不识,纵欲洗心,亦不得其正矣;不得其正,则必落于邪见,如下之五阴魔境,总由认邪为正,皆邪见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1-9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6 这些五十种阴魔、天魔、鬼神、魑魅,其实是贼,跟本性无关,结果你把这一些有害的当作是可爱的来看待,那么你就着魔了。


经文3:【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

底下总说,五十种阴魔会发现几个大纲,这些大纲是什么呢?

阴魔就是你自己五阴所显现的、所产生的。

魔境,简单讲:第一个叫做内魔,就是五阴所产生的内魔,这个不是外魔。或汝阴魔,就是你自己五阴所显现的境界,而不认识它,指的是内魔,不是外魔。

接下来就是指外,或者是复,或复天魔所作,或者是外来的力量,因为修到了一阵子,内外有一点功夫了,这个天魔不让你成道,来找你麻烦,或者是天魔附身所作,而你不觉察,还以为自己成就无上之道,菩提之大道。

或着鬼神之境,或者是跟鬼神的行径一模一样,好像类似鬼来附身,哇!能够讲经说法,说得头头是道,第一义谛、成佛啦,统统能讲,结果是鬼神来附身。

或者是遭魑魅,魑魅就是精怪所捉弄了,这些精灵怪诞,外来的这些魑魅,精怪所捉弄。

然修行人如果心中不明白,那么怎么样?就是认识究竟是谁呢?造成这样的境界?

如果你不明了说,到底你不明识这个究竟是谁,而造成今天的境界,你不了解,便会认为、认贼为子。

什么叫认贼为子?就是把有害的当作可爱的人。这个观念很重要的,把有害的人当作是可爱的人。

这些五十种阴魔、天魔、鬼神、魑魅,这些其实是贼,跟本性无关,结果你把这一些有害的当作是可爱的来看待,那么你就着魔了。

整句师父再贯串一下,魔的产生,有时候,或者是你自己内在的五阴魔所产生的,它不是外魔。

或者是由外来的天魔所作;或者是着鬼神之境;或者着魑魅精怪所弄,

但是修行人心中不明识,究竟到底是谁造成了这种境界,便会认贼为子,把有害的当作是可爱的人,整句的意思就是这样子。

【前则总标,此则详标一切魔境。或汝阴魔者:有通有别,通则五十种境界,皆名阴魔,并依五阴起故;别则色阴十种,但是初心自现,当无外魔。故云或汝阴魔也。

受阴十种,已召外魔入心,而魔未现身也。想阴十种,方有天魔,及鬼神魑魅。

此上二阴,皆由稍失正念,】只要着相,注意!稍失,只要你着相,那么就失去了正念。

【引起外魔;故云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也。设使诸魔现起时,而心中若不明了辨识,或自认为圣,】我的境界跟佛一样了。

【未得谓得;】还没有得到圣果,究竟菩提,就妄言说:我已经证到了圣果,究竟菩提。因为分不清楚,境界好像愈修愈高了,自我感觉良好了,就说:我已经证什么什么果了。

【或认魔为圣,身命供养;皆是认贼为子,则丧法财,伤慧命,可不危哉!】

认贼为子,现在也是了,如果你跟错了上人,那个上人到处讲神通、感应,而且都是鬼通,你还认为他是佛,那么你就会倾心,全力以赴的去供养他了,

然后赞叹你的上人说:我这个上人有超过一般人的,他有什么大神通、他心通,


然后夸大其词,就否定其他的比丘、比丘尼、一切修行人,就只有赞叹我心目中的这个上人,其他的都完全不看在眼里!

 楼主| 发表于 2020-1-9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7 平常不多听经闻法,把四禅当作是四果阿罗汉,结果弄错了。谓佛妄说罗汉不受后有,因此谤佛,堕阿鼻狱


经文4:【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

这个我们讲了好几次了,直接了当解释一下: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把第四禅天,初禅、二禅、三禅,到初禅说:我证初果。到二禅说:我证二果。到三禅说:我证三果。到四禅说:我证四果。

无闻,就是没有闻慧的比丘,平常不多听经闻法,也不了解真正的境界是什么,叫做无闻慧的比丘。就妄言说,把四禅当作是四果阿罗汉,结果弄错了。

天报已毕,这个时候生灭的无常衰相现前,因为不是无漏慧,是有漏,四禅是有漏,不是无漏的阿罗汉道,人空智。

所以这个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说:你看,我亲身经验的,我证了四果阿罗汉还会退转,佛根本就是骗人的!因此就谤佛、谤法、谤僧,就谤阿罗汉。他说:没有真实的阿罗汉,阿罗汉也会退转!

身遭后有,这个谤法的重罪,你是没办法承担的,堕阿鼻狱。

【又复明行识二阴。行阴所发,十种心魔;识阴所发,十种见魔;皆无外境,但是于自心中,妄生邪见,得少为足;】

行阴所发的是十种阴魔,识阴所发的,也是内心自己的知见——见魔。

【且更自言,满足菩提,不免轮坠。如第四禅,无闻比丘等:举一为例,以发明之。如无闻比丘,但修无想】定【,不务多闻;】不听经、不闻法,走错路都不知道。

【报得四禅,便自妄言,已证小圣,阿罗汉果。天报已毕,想心复起,衰相现前;

不知自己本未证果,反起谤辞,】辞就是种种言说,不当的言论。反而起毁谤的种种言说、不当的言论。

【言我今已证阿罗汉果,身遭后有,谓佛妄说罗汉不受后有。因此谤佛,堕阿鼻狱。其害若此,可不畏哉!】

【《智度论》云:有一比丘,师心自修,】依照自己私自修行。

师心自修就是说:依照自己的感觉修,就从来不听经、不闻法,认为自己对的就修,就是这个意思。

简单讲:就是自己画地自限,闭门造车,从来就不听经、不闻法,也不打开自己的视野,心中也不想对外去求求正法,所以叫做师心自修,叫做【无广闻慧,】没有广大的听经闻法的智慧,怎么样?【不识诸禅,】不了解三昧,真正的三昧。

不识【三界地位,修得初禅,统谓初果;乃至四禅,便谓四果。

命欲尽时,见中阴相,】产生中阴相,就是生灭相,【便生邪见,】涅槃本来就没有生灭法了,为什么我见到中阴相呢?

【谤无涅槃,】佛骗我们的。【罗汉有生。】有生的意思:又复有生,又复,就接着还是有生了,并没有全部是寂灭,又产生了一个生,有生就一定有灭。【以是因缘,即堕泥犁狱中。】泥犁就是地狱。

【盖经论一事,而详略异耳。二详标微细魔事竟。】详就是有的讲得比较详细,有的讲得比较简单,所以这个是出自《大智度论》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9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8 [敕令谛听许说]。谛听就是说:麻烦你听经的时候不要打妄想


【庚三  敕令谛听许说】

经文5:【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

佛陀为什么要叫他加一个“仔细分别”呢?为什么还要加一个“谛听”?

谛听就是说:麻烦你听经的时候不要打妄想。

有的人很会玩,心里面就跑出去玩,他就:咦?喔!原来我还在文殊讲堂,眼睛看着《楞严》,但是那个心就不晓得跑到哪里去了。

眼睛还看着《楞严》喔,常常会发生这种神游,像出游,神识出游,常常会有这种事情。

【《正脉》云:不但分别,而更许仔细者:一以魔相,幽微难见;】这个还不是粗鲁的凡夫可以了解的。

【一以魔害,酷烈难堪;】为什么魔害酷烈难堪?“堪”就是承受。这个统统是引导你下地狱的,

诸位!这个就是引导你下地狱的,你的法身慧命碰到了这个魔,那么叫做泡汤了,枉费你在修行了。

【故劳真慈如此也。初普告魔境当识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1-9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9 [会众顶礼钦承]。印光大师说的那一句话,一辈子你都要背起来:佛法从恭敬心得,佛法从恭敬心受益,佛法从恭敬心了悟,唯恭敬心是真正的佛弟子


【己二  会众顶礼钦承】

经文6:【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慈诲就是大慈悲心的教诲。

【定中魔事,非如来智力,安能分别?】如果没有佛来告诉我们,我们现在哪一个有能力去分别,说这个是魔境呢?是不是?

【今蒙真慈,许以仔细分别,故阿难悚然起立,】这个念悚sǒng,突然就起立了。怀着一颗虔诚的心,

【并其合会同有学者,咸生欢喜之心,至诚顶礼,谢前许说,俯伏谛听慈诲,亦足见敬佛尊法之至意也。】

印光大师说的那一句话,一辈子你都要背起来:佛法从恭敬心得,佛法从恭敬心受益,佛法从恭敬心了悟,唯恭敬心是真正的佛弟子。

这个佛法不用恭敬心、虔诚心,用玩世不恭的心态来学佛,这个人无量劫都不会成道。

所以佛在世,这些弟子要求佛法、佛陀开示,都一定绕佛三匝,长跪,这样子佛才为他们说法。

所以,在座诸位法师,如果你将来有因缘讲经说法,记得师父的话,一定要庄严的场面,要有威仪的场面,

不要大家一边好像在吃饭,一边又像菜市场,然后有的坐、有的站,好像在听经,又好像没有在听经,

诸位!那一种场面,只能算是一个结结缘,最好还是不要说,不适合讲经说法。

所以师父去大学上课,我一定这样交代他们:诸位!我的课你们可以不用听,没有缘;但是,如果你坐下来的,一定要遵守我的规则。

同时我看了一本心理学,说:一个演讲家,要懂得那个场合跟气氛,就是一定要把所有的人,

譬如说这里有一千个人,那边坐一堆、那边坐一堆,一定要把他们规定全部都集中到前面来,后面统统不可以坐人,如果人很少的时候,这样演讲的人就可以集中火力,去看他们的脸跟反应。喔,所以演讲须知,演讲一定要知道的一个原则。

再来,灯光一定要亮;再来,麦克风一定要详细、一定要清晰,不要讲到一半,叽......

就像我到纽约,老和尚很慈悲,到了叫我去观音庙、观音寺里面去开示,那一些信徒也很乐意,然后他们就说:希望师父能够开示一下。我说:好好好!那是加州还是哪里。

结果那个麦克风可能太久没用了,一讲的时候,咚!叽......一直叫,这个时候的法师还要面带笑容,不可以受到麦克风的影响。对不对?

你那个时候如果作情绪的变化,法师的这个形象庄严就破功:这麦克风在搞什么!还没讲就先失败了,法师的庄严威仪、微笑就是在说法。

你看,麦克风杂音那么大,我都没生气,哼哼哼!(师笑)你还要用笑脸去面对这个麦克风。

我讲了二个钟头的时候,那支麦克风叫了一小时又二十分钟,真的!一点都不夸张,真的一点都不夸张,因为是临时的,我们也不能有什么反应。对不对?就是这样子。

所以你要敬佛、要尊法,尤其会说法的法师,要了解那个气氛。

所以有一次,这个警察叫我去演讲,这个好,上千的警察。那么因为这个署长交代下来了,要去教化警察了,

好了!那就教化警察也没有关系,还不是警官喔,龟山那个警官学校师父去演讲过,哇!那个素质是真的很高!警官学校比警察还难考多了,警官学校都一定要大概要国立大学的程度,那个出来都是警官。

师父去桃园龟山,你们知道吗?那个都是警官大学上课,哇!那个素质真的是高,没有话讲的,大家一坐起来,立正,我就:放轻松......去警察开示,是警察学校已经毕业了,在社会服务的那种警察。

结果,我能理解,我去上课的时候,全部都是警察,底下有多少人、多少警察。

结果因为他们执勤,可能抓坏人很辛苦,又是用在中午的时间,又是接近中午吃饱饭后的那个时间,来请师父演讲。

你知道吗?那些警察一坐下来(师拟打瞌睡状),警察也是人啊,他的色身也不是机器,不是像我当法师的,可以睡饱养足精神再来讲,他们不能这样,他们要去执勤啊!

结果一看,统统在休息睡觉,有的坐在我最前面的不好意思睡觉,坐在后面的就比较山高皇帝远了,师父距离我那么远,那些后面的警察就......(师拟睡着状)

所以我就说:这一场演讲真的是失败,失败。因为我也能理解,警察为这个社会的付出,我也能理解为维持这个社会的秩序,交通啊、种种的这个,警察事情也多,师父能理解,所以我不怪他们。

所以我就说:嗯!这个以后警察要来邀请我演讲,还是稍微注意一下。所以前镇分局的局长,来了:慧律法师!您全国的知名度是这样子的,请慧律法师来我们前镇分局来演讲,讲给那些警察听。

以前有答应过一次,效果不错,后来我去警察学校上过课以后就......不要啦,因为你们警察都很忙,我们不好意思啦,我想警察程度很好啊!所以第二次就没有再答应了。

所以这个敬佛、敬法、敬僧,如果我看了那个气氛不对,就不知道该怎么讲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10 [先明本觉同佛]。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的妙明之心,觉圆的心体,本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癸初 先明本觉同佛 二 次示妄生空界 三  比况空界微茫 四 归元必坏空界 今初】

经文7:【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解释一下:

说: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诸位,有漏世界就是指依报,十二类生,

前面讲的,就是报身,卵生、湿生、胎生、化生、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若有色、若无色、若非有色、若非无色等等,这十二类生,这个是正报。

本觉的妙明之心,觉圆的心体,本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中间加一个“本”字,或者是本来,就是觉圆心体,然后接下去二个字,做一下笔记:本来。那么就很清楚,本来与十方佛无二无别,这样语气就贯串起来了。

【佛见阿难,及诸大众,敬佛尊法之至意。遂告之曰:汝等当起慧照观察,了知有漏世界,依报也;十二类生,正报也;

远由惑现,近由业招,】从远因来讲是由惑,惑就是业因。近由业招,业招就是业果。【故曰有漏,拣非无漏无为也。

盖吾人自具如来藏性,乃本来自觉,即妙而明,即明而妙,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在座诸位,这八个字是善巧方便说,这八个字并不符合佛义,我已经讲过、解释过好几次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就把它是当作大乘的一个方便用语,但是,不符合佛义。

【觉性圆满,遍在诸佛心中,为生佛共依心体;故与十方,一切诸佛,无二无别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11 [次示妄生空界]。这个世界从哪里来?从微细的妄想,接下来都是由粗糙的妄想、业力的感召变化,就辗转变化,终归的答案都是因为妄生,都是因为虚妄痴迷所产生的


【癸二  次示妄生空界】

经文8:【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这一段对初学佛法来讲很难,应该讲完全看不懂,应该讲也完全听不懂它在讲什么东东。这一段稍微放慢脚步,解释一下:

说:由汝妄想,因为你的妄想,无量劫来这些微细的妄想,迷理是什么意思?”、“理”就是理体,迷的底下要加三个字,才懂得意思:迷“本有之”理体,这样你才看得懂。迷理是什么呢?迷本有之理体。

喔!这个就是问题的所在,不了解我们本有的理体,本觉、本妙、本圆、本明,不知道。迷于本圆之理体为咎,为咎就是无明就因此产生,这个“咎”就是问题的存在。

接下来八个字的意思是说:因为你无始劫来的种种生相无明的种种的妄想,迷了本有的理体,这个所有的过错统统问题出在这个地方。

接下来叫做痴爱发生,“痴”就是无明,爱,注意!这个“爱”含有坚固的念头,就是“爱”后面加一个:念,更清楚,爱就是念,这个爱念非常的强烈,爱念发生,痴爱发生。

简单讲:痴就是因为无明的迷惑,“痴”的底下再加二个字:更起,更起种种的爱念,“爱”后面要加一个念头,

更起爱念发生,发生了什么?后面加四个字:阿赖耶识,发生了阿赖耶识,产生了,我们方便说:生灭跟不生灭和合。发生,发生什么?发生了“阿赖耶识”。

接下来,生发遍迷,生是指无明所生的业识,很微细的,无明所生的业识就一定要到最后的金刚地,十地才能断的。

这个“发”是什么意思?发就是发能见的见分,生是指无明所生的业识,接下来又发生了能见的见分遍迷,迷什么?迷于外欲有所见。所发生的顽空的相分,所以有所见的相分,空性就产生了。

故有空性,诸位,把笔拿起来,一定要做笔记,这个你自己看绝对看不懂的。

故有空,这个“空”的上面要加一个:虚,虚空。性就是虚空之性,这是指顽虚,说:迷妄有虚空,就产生了冥顽的、没有智慧的虚空,故有虚空之性。

所以这个空性,你按照经典来讲,还以为是智慧的空性,就错,完全错,而且是错得离谱!所以这个空性是指虚空之性。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说:生发遍迷,故有空性,生就是无明所产生的业识,更启发了能见的见分,这能见的见分欲有所见,而发生了顽空的相分,所以所见的相分,空性、虚空就产生了,所以,故有虚空之性,因为见分欲见,见分妄动欲见,所以就有虚空之性、顽空让你见,迷妄就产生了虚空。

接下去,化迷不息,诸位,这样看不懂的,中间要加三个字,化迷的意思:辗转变化,化就是辗转又变化,叫做化。辗转变化,然后呢?迷不息就是痴迷相续,无法停止,不息就是没办法停止。所以,化迷不息的意思是:辗转变化,然后痴迷相续不息,没办法停止。中间再加二个字:因而,接着有世界产生,有这个色相的世界产生。

则此十方,微尘国土,微尘就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叫做微尘国土。

则此十方的无量三千大千世界的国土,非无漏者,因为都是业力来的,都是无明引力引出来的,当然就不是无漏的清净的国土了,这是有漏的六道轮回,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注意听!什么叫做迷呢?迷于本觉的真心叫做迷,顽就是顽因而起,就是我们那个内在里面的痴迷顽劣,没办法觉悟叫做顽,顽劣。皆是迷顽,统统是迷于本觉真心,所以顽劣不醒。

接下来,因而起妄想,中间加“之所”安立,妄想安立就是妄想之所安立。

这一段不好理解,也不好讲,所以我叫你们加的字,如果你们不加,这一段,那初学佛法更不用讲,老参的也不一定看得懂。

我把整句这样贯串起来,如果你将来想要讲经的话,那么就要特别注意。或者是你要自习,听完经以后,回去自己要自习,要再看清楚,那么就一定要做一下笔记。

诸位,懂得做笔记的人,它就会强化你的印象,他的觉性就会很容易的启动。所以,人不能懒惰的。有一种人程度是很好的,都从来不做笔记的。

我再把它解释一遍:由汝妄想,正因为你无量劫来,那些微细的一念不觉的妄想,迷本有之理体为咎,这个问题,“咎”就是过失、过错。

因为迷本有之理体,由这个因为这样的过错、过失,所以,痴爱发生,因为无明的迷惑,更起爱念坚固的执着,所以产生了微细的阿赖耶识。

生发遍迷故有空性,这个生,这个无明所生的业识,启动了能见的见分,这能见的见分,对外欲有所见,而发生了顽空的相分,故有所见的相分空性产生,所以,故有虚空之性。

接下来,辗转变化,痴迷相续不息,因而有世界产生。那么十方无量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国土,并不是无漏清净的国土,都是因为迷于本觉的真心,顽劣的愚痴,因而起妄想之所安立。

所以,这个世界从哪里来?从微细的妄想,接下来都是由粗糙的妄想、业力的感召变化,就辗转变化,终归的答案都是因为妄生,都是因为虚妄痴迷所产生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12 所有的东西统统是妄,妄想,坚固妄想,而安立出来的假相,答案就是这样。所以,佛告诉我们: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就是这个道理


经文8:【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注解:

【由汝无始妄想,迷本有之真理,以为过咎,此即无始无明。

而无明妄想,各有本末;根本无明之性属痴,根本妄想之性属动,】属于动的。【二者同时,故同称无始。下乃详释。

《指掌疏》云:痴即无明,以不如实知,】不如实,什么叫做不如实?不如实知就是:不知道一切法皆如,叫做以不如实知。

因为没有空性的知,因为没有毕竟空寂的知,“知”就是了悟。

以不如实,这个如实就是真如的实际,以不如实,没有办法了悟了真如实际,诸法毕竟空寂。以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即名为痴。

不觉心起动也,】从来没有去觉悟到他的微细的动念。【而有其念,即名为爱;

如前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这八个字我们讲了无数次了。你一定要把本性必明,头上安头,安插一个明,那么是多余的,因为本性本觉本明。

你现在必明,本性本觉,必明就是一定要加一个明,那么就是头上安头,这个就是妄为明觉了。

【盖即指欲明觉体之念,为爱也。】爱就是念,爱念。

【由爱故真妄和合,变起赖耶本识,名曰发生;

所谓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所以,在座诸位,什么是业?诸位,妄动就是业、妄念就是业。

所以在座的很多居士就说:唉呀!师父,我业障很重,怎么个消业啊?念什么佛好?

不,那就是因为你的妄念太多,妄动的执着太多,你就卡到了业。

如果有一天,你就像佛陀一样,无所住、无所执着,再微细的妄念统统了悟了,那么业性本空,业就不存在了。

所以很多居士来就告诉师父说:师父!我的业障很重!那我就问他:你的业障有几公斤呢?

有一个女居士来,说:师父!我业障真的很重,麻烦您帮我消一下,消消灾。

我说:行!

我就伸手,她说:师父!您做什么?

你把业障拿出来,我把你消一消啊!

她说:我业障拿不出来。

业障就是你的妄念,业障就是你的执着,业障就是你不可改变的习气,业障就是你不认命,

业障就是你没智慧,业障就是你天天都产生分别心,业障就是你百般计较叫做业障,

业障就是你不能离一切相,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就是业障。

所以,业障者,来自一颗无明的心,这样就很清楚了,业性本空,没有智慧,你就业障时时刻刻都会产生,你怎么消也消不完。

所以为什么师父劝大家,一定要好好的听经闻法呢?喔!了解了这一层,原来业障是起于那一颗无明的心。

接下来,【如前云: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是乃以立所为发生也。】立所就是立一个能所,有所就一定有能。

【生发者:谓依前所生业识,】诸位!为什么称为业又识呢?这个名相取得太了不起了!

识者执着也;识者分别也;识者痴迷也;识者了别也。

这个识,执着的识就变成业,分别的识就变成业,微细的动念,妄、妄念就变成业。

你看,这个业识实在是......这个名词讲得实在是太好了!

所以,有业,他就一定有识,有识,他就一定有业,业识,业识。这真的是太好了!

【发起能见见分,所谓依动故能见;】这个“动”要前面加一个“妄”字,依妄动故能见。

在座诸位!我们现在没有大彻大悟的人,也没有圣者了,不是圣者;我现在告诉你:我们这个识,二六时中都是能所,在座诸位,识就是能变,识它就是会变化能所。

好!接下来你要注意听,识的功能叫做变,会变化出能所就是识,叫做识变,要注意听!

白天的时候,诸位!眼睛、眼识能不能攀缘外在的色尘?能!耳朵的耳识,能不能攀缘外在的声尘?能!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识攀缘法尘,对不对?对,没有错!

在座诸位!晚上睡觉的时候,眼睛有没有在看?没有!耳朵有没有在注意听?也没有!鼻子有没有注意去嗅?没有!嘴巴有没有在吃东西?没有!身体也没有去接触任何东西?有躺着床铺上,也没有啊。

请问:晚上为什么会作梦?这里非常重要,没学过唯识学的:晚上为什么会作梦?

很简单,识者变现能所。知道吗?识就是能变现能所叫做识。

在座诸位!你们有没有作过梦?没有作过梦的请举手,当然是不可能啦,大家都作过梦。

为什么你会有梦?因为只要你的识没有灭,没有开采成识性、不生不灭的识性,不管你白天晚上,那个识没有灭,就是能所一定不断,

晚上你有没有作梦?有。那么你作梦的时候,也没有感觉到是真的?完全是真的嘛!对不对?

晚上作梦,谁知道你在作梦是假的?师父,我知道,晚上作梦是假的。那时候就是醒过来了。

这样你就知道了,识者变也,你这一点,学唯识的人,就一定要弄清楚,三界唯心所造,就是三界唯识所变,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山河大地,统统是唯心唯识所变现出来的,没有实体可得。

所以,你要学唯识,这一点:变就是能所不断,无论是白天、无论是晚上,就是没办法休息。这样听懂了吗?所以,白天忙理想,晚上睡觉忙梦想,坐着发呆忙妄想,为什么?妄想很多,我有时候也会这样,自己开开玩笑。

接下来,所谓依动故能见;【如前云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是乃以妄能为生发也。

遍迷者:谓由能见,故于前本觉真心,全成晦昧,不见真觉,唯见顽虚,是曰故有空性;如前偈云,迷妄有虚空是也。】

【化迷不息者:以见对空,转觉】就是转觉性为【迷闷,复起化迷之心,遂于空中,见有色相,是曰有世界生;

如前云,依空立世界是也。此空此界,且约细相中国土言之;不言众生,以动魔之由,唯在国土振裂,无关众生故。亦不言粗相者,以粗相业招,属别业境,迷事妄想所致。细相惑现,属同分境,迷理无明所致。】这个文字都简单。

【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十方,指同分境;】诸位!同分境就是共业所感。

我们今天来到这个地球,地球就是我们的同分境,月亮,月亮就是我们的同分境,众生都看得到。

看起来,每一个人活在这个地球,是大家各人遭受各人的因缘果报;但是,有共同分,就是大家统统同在一个地球。

【微尘,喻数目之多,拣非无漏,乃明有漏;如前同分妄见文云:娑婆世界,并及十方,诸有漏国,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虚妄病缘。】

注意!所有的问题出在于虚妄病缘,不了解万法都是虚妄不实的缘起,不了解诸法都是性空,所以虚妄的病缘。

【故云:皆是迷顽,妄想安立。】这个“顽”,含有顽劣、坚固的执着的意思,都是痴迷、顽劣、坚固执着,而妄想就安立了。

【迷是迷真,顽是起妄,谓由遍迷,遂有顽空;如上云,生发遍迷,故有空性,谓由化迷,遂有世界,如云: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世界,无非妄想安立也,明矣。】

所以,所有的东西统统是妄,妄想,坚固妄想,而安立出来的假相,答案就是这样。

所以,佛告诉我们: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就是这个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13 什么是业?妄动就是业、妄念就是业。所以,业障者,来自一颗无明的心


    【由爱故真妄和合,变起赖耶本识,名曰发生;所谓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

    所以,在座诸位,什么是业?诸位,妄动就是业、妄念就是业。

    所以在座的很多居士就说:唉呀!师父,我业障很重,怎么个消业啊?念什么佛好?

   不,那就是因为你的妄念太多,妄动的执着太多,你就卡到了业。

   如果有一天,你就像佛陀一样,无所住、无所执着,再微细的妄念统统了悟了,那么业性本空,业就不存在了。

   所以很多居士来就告诉师父说:师父!我的业障很重!


   那我就问他:你的业障有几公斤呢?

   有一个女居士来,说:师父!我业障真的很重,麻烦您帮我消一下,消消灾。

   我说:行!

   我就伸手,她说:师父!您做什么?

   你把业障拿出来,我把你消一消啊!

   她说:我业障拿不出来。

   业障就是你的妄念,业障就是你的执着,业障就是你不可改变的习气,

   业障就是你不认命,业障就是你没智慧,业障就是你天天都产生分别心,

   业障就是你百般计较叫做业障,


   业障就是你不能离一切相,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就是业障。

   所以,业障者,来自一颗无明的心,这样就很清楚了,


   业性本空,没有智慧,你就业障时时刻刻都会产生,你怎么消也消不完。

   所以为什么师父劝大家,一定要好好的听经闻法呢?


   喔!了解了这一层,原来业障是起于那一颗无明的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14 为什么你会有梦?因为只要你的识没有灭,没有开采成识性、不生不灭的识性,不管你白天晚上,那个识没有灭,就是能所一定不断


【如前云: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是乃以立所为发生也。】立所就是立一个能所,有所就一定有能。

【生发者:谓依前所生业识,】诸位!为什么称为业又识呢?这个名相取得太了不起了!

识者执着也;识者分别也;识者痴迷也;识者了别也。

这个识,执着的识就变成业,分别的识就变成业,微细的动念,妄、妄念就变成业。

你看,这个业识实在是......这个名词讲得实在是太好了!

所以,有业,他就一定有识,有识,他就一定有业,业识,业识。这真的是太好了!

【发起能见见分,所谓依动故能见;】这个“动”要前面加一个“妄”字,依妄动故能见。

在座诸位!我们现在没有大彻大悟的人,也没有圣者了,不是圣者;我现在告诉你:我们这个识,二六时中都是能所,在座诸位,识就是能变,识它就是会变化能所。

好!接下来你要注意听,识的功能叫做变,会变化出能所就是识,叫做识变,要注意听!

白天的时候,诸位!眼睛、眼识能不能攀缘外在的色尘?能!耳朵的耳识,能不能攀缘外在的声尘?能!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识攀缘法尘,对不对?对,没有错!

在座诸位!晚上睡觉的时候,眼睛有没有在看?没有!耳朵有没有在注意听?也没有!鼻子有没有注意去嗅?没有!嘴巴有没有在吃东西?没有!身体也没有去接触任何东西?有躺着床铺上,也没有啊。

请问:晚上为什么会作梦?这里非常重要,没学过唯识学的:晚上为什么会作梦?

很简单,识者变现能所。知道吗?识就是能变现能所叫做识。

在座诸位!你们有没有作过梦?没有作过梦的请举手,当然是不可能啦,大家都作过梦。

为什么你会有梦?因为只要你的识没有灭,没有开采成识性、不生不灭的识性,不管你白天晚上,那个识没有灭,就是能所一定不断,

晚上你有没有作梦?有。那么你作梦的时候,也没有感觉到是真的?完全是真的嘛!对不对?

晚上作梦,谁知道你在作梦是假的?师父,我知道,晚上作梦是假的。那时候就是醒过来了。

这样你就知道了,识者变也,你这一点,学唯识的人,就一定要弄清楚,三界唯心所造,就是三界唯识所变,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山河大地,统统是唯心唯识所变现出来的,没有实体可得。

所以,你要学唯识,这一点:变就是能所不断,无论是白天、无论是晚上,就是没办法休息。这样听懂了吗?


所以,白天忙理想,晚上睡觉忙梦想,坐着发呆忙妄想,为什么?


妄想很多,我有时候也会这样,自己开开玩笑。

接下来,所谓依动故能见;【如前云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是乃以妄能为生发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15 [比况空界微茫]。当知我们这个无形的虚空,其实是你心目中所显现出来的,就像那一片的云摆放在虚空当中,何况这些有形相的世界,又在虚空当中,它本来就是虚幻的、不实在的


【癸三  比况空界微茫】


经文9:【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当知这个无形相的虚空,也是你如来藏性里面的一部分。就像什么呢?如同本性上有了那么一点点的云,这一点点的云怎么样?放在太清里,太清就是天际,我们太空的意思。


如果你不了解,就像一片云放在虚空中,云就是比喻无量的国土,无量的国土还在虚空当中。这个“如片云点太清里”,就像一片云点缀在这个虚空当中。


意思就是:有形的无量三千世界,其实都是我们的本性。


所以说:况诸世界,况诸有形相的世界,又在虚空里面之中。


意思就是:它是虚幻之意,不可言就知道,不必说就知道。


整句的意思就是说:当知我们这个无形的虚空,其实是你心目中所显现出来的,就像那一片的云摆放在虚空当中,何况这些有形相的世界,又在虚空当中,它本来就是虚幻的、不实在的。


【世间之大,莫大于虚空,然而虚空,犹未足为大,当知无边不动虚空,生汝本觉真心之内,】


所以虚空还是本觉真心显现出来的。


在座诸位!师父已经讲了:当你大悟的时候,虚空变成法身,就是你大悟的时候,你的法身显现的时候,没有虚空这个名词,


因为所有的虚空,都变成本觉本明的法身慧命了,


法身慧命哪有虚空这个名相呢?连五蕴身都不可得,连地球无量三千大千世界的相都不可得。


所以,开悟的人,转这个虚空为法身;迷惑的人,转法身变成虚空,迷惑的人,有虚空、又有五浊恶世、又有三界,什么都有。


所以,在这里要弄清楚:开悟的人,转虚空为法身;迷惑的人,转法身为虚空,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生汝本觉真心之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太清,即指天际,据儒典以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故以太清称之。】简单讲就是虚空。


【片云,指一片浮云,至虚至微,点在太清里,岂能久存耶?


此以太清喻真心,以片云喻虚空,其渺小易坏;


况诸世界,又在虚空之中,其虚幻之义,不益可见乎?】


“益”就是更加,不是更加可以容易了解吗?连这些虚空还在你的心性当中,诸法都是虚幻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16 开悟的人,转虚空为法身;迷惑的人,转法身为虚空


在座诸位!师父已经讲了:


当你大悟的时候,虚空变成法身,


就是你大悟的时候,你的法身显现的时候,没有虚空这个名词,


因为所有的虚空,都变成本觉本明的法身慧命了,


法身慧命哪有虚空这个名相呢?


连五蕴身都不可得,连地球无量三千大千世界的相都不可得。


所以,开悟的人,转这个虚空为法身;


迷惑的人,转法身变成虚空,


迷惑的人,有虚空、又有五浊恶世、又有三界,什么都有。


所以,在这里要弄清楚:


开悟的人,转虚空为法身;迷惑的人,转法身为虚空,就是这个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17 [归元必坏空界]。如果你一个人发真归元,就是开悟见性了,把你那个真心回复本妙本圆了,那么这十方虚空一下子全被破坏了


    【癸四 归元必坏空界】经文10:【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如果你一个人发真归元,就是开悟见性了,把你那个真心回复本妙本圆了,那么这十方虚空一下子全被破坏了,

   就是转虚空为法身了,不生不灭的法身,不再是由色跟空所陪衬的心外所影现出来的。

   云何空中,所有的国土,而不振裂?因为你不再有虚空还有色相了,因为所有的色相都是法身,所有的虚空也是法身,所有的虚空完全振裂。

   所以,在佛经里面讲:虚空是可以破坏的,可以振裂的。

   那个“振裂”其实就是转念的意思,转烦恼成菩提,转识成智,是这个意思,不是真的把虚空去破坏。

   【设使汝等,能有一人,心光内照,发明本有真心,返本归元,归元则无迷,无迷则此十方晦昧,】晦昧就是暗、暗淡,光线暗叫做晦昧。

   【所成之顽空,】虚空是顽空,因为没智慧。【皆悉销灭,】现在转烦恼成菩提了,转虚空为法身了,这些顽空都不存在了,皆悉销灭,【而殒亡矣!】虚空不存在了,

   【以虚空原因】都是因为【迷妄而有,】虚空因为迷才有,现在开大智慧了,当然虚空就不存在了。

   【如前云生发遍迷,故有空性,】诸位!这个空性是虚空之性,不是当体即空那个空性,千万不能误会,二个字完全相同,意义迥然不同。所以是虚空之性,并非当体即空那个空性。

   若【无迷故无妄空,】所以,如果不迷惑,当然就没有所谓虚妄的虚空。

   【此真显妄破,】真心显而妄迷就破。【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也。云何顽空之中,所有结暗为色之国土,】“而”就是怎么,【而能保全,】怎么能够保全?怎么【不形振裂耶?】“形”就是成为,怎么不成为振裂呢?能够把它破坏、振裂。

   【问: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现在十方诸佛,成道已久,何以仍见虚空?

   答:此虚空,是未归元之众生所见,非关诸佛之事。譬如眼中有翳,】譬如说眼中有病,【夜见灯光,】这个灯光旁边会产生种种的五层色影,

   【别有五色圆影,】这个五色圆影,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在眼睛有毛病的人,就有五色的圆影;在眼睛没有毛病,就是如果是诸佛来看,眼睛没毛病的人,就没有这个五色圆影。

   诸位!圆影就是指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凡所有相统统叫做圆影。诸位!山河大地就是圆影,花草树木就是圆影。

   今天如果我们用凡夫的痴迷的无明来看,那么就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山河大地、鸟兽虫鱼,每一相都存在,有五色圆影,重重、所有的相统统显现。

   但是如果我们用正智来观察,了解凡所有相,当体即空,那么如果佛来看,就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山河大地、无鸟兽虫鱼,无有外太空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没有三界,统统没有啊!

   五色圆影,正智看、眼睛没毛病看,就只有看到灯光,没有旁边的五色圆影。

   【诸佛翳病已除,全空全真,唯见一真法界也。】一真法界就是绝对,离一切相。【初推真妄生灭相关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18 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现在十方诸佛,成道已久,为何仍见虚空?
【问: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现在十方诸佛,成道已久,何以仍见虚空?
  答:此虚空,是未归元之众生所见,非关诸佛之事。
  譬如眼中有翳,】譬如说眼中有病,【夜见灯光,】这个灯光旁边会产生种种的五层色影,【别有五色圆影,】
  这个五色圆影,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在眼睛有毛病的人,就有五色的圆影;
  在眼睛没有毛病,就是如果是诸佛来看,眼睛没毛病的人,就没有这个五色圆影。
  诸位!圆影就是指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凡所有相统统叫做圆影。诸位!山河大地就是圆影,花草树木就是圆影。
  今天如果我们用凡夫的痴迷的无明来看,那么就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山河大地、鸟兽虫鱼,每一相都存在,有五色圆影,重重、所有的相统统显现。
  但是如果我们用正智来观察,了解凡所有相,当体即空,
  那么如果佛来看,就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山河大地、无鸟兽虫鱼,无有外太空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没有三界,统统没有啊!
  五色圆影,正智看、眼睛没毛病看,就只有看到灯光,没有旁边的五色圆影。
  【诸佛翳病已除,全空全真,唯见一真法界也。】一真法界就是绝对,离一切相。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19 [诸圣心精通吻]。即反闻工夫,时时无间,行、住、坐、卧,亡尘照理,住此理中,不昏不散;能与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同脗合


   【壬二 示大定致魔之相 (分二) 癸初 诸圣心精通吻 二 诸魔佥来恼乱 今初】

   经文11:【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脗,当处湛然。】

   说:汝辈,就是你们大家,修习禅定,三昧、楞严三昧。

   饰三摩地,“饰”就是“严饰”,三摩地就是要好好的回光返照,反流照性,入三摩地,是这个意思。

   严饰就是好好修行、好好观照、好好回光返照,反流照性,照入到不生不灭的三摩地,

   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脗,

   大家如果都开悟,进入佛的三昧力,反流照性,入三摩地,这个时候怎么样?心精通脗,“脗”就是吻合,

   这些无漏的心都吻合佛的心,吻合不生不灭的照性,能照之性。当处湛然,当处就是不离。

   所以,在座诸位,成道的人、大悟见性的人,没有成、住、坏、空,成不可得,住不可得,坏不可得,空亦不可得。

   成道的人,没有十方,也没有三世,所以,尽在一时,尽在一处,

   为什么尽在一时?因为没有过去、现在、未来。

   为什么叫做尽在一处?十方三世,尽在一处,因为本性遍虚空界尽法界,处处是,

   所以叫做当处,当处的意思就是不离本处,即得菩提;

   不离本处,就是里面没有成住坏空,里面没有十方、也没有三世,尽在一时,尽在一处。

   尽在什么处?尽在不生灭的涅槃妙心处,涅槃妙心没有时空,涅槃妙心,尽是一时。

   所以,我们经典讲的:一时佛在哪里哪里,那个“一时”,讲到究竟处,那个“一时”就是本性。

   经典里面不是在讲吗?一时佛在哪里哪里,什么舍卫国,在事相来讲,是说印度的历时,计算时间的,跟我们中国不一样。

   所以我们讲:一时佛在什么什么地方,与诸大比丘什么什么地方。

   但是,从这个理上来讲,那个“一时”就是本性之处,究竟没有十方、没有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东南西北、没有成住坏空,统统尽在一时,究竟之处就是这么说。当处叫做当处湛然。

   【汝等修习禅定,要严饰三摩地者:即反闻工夫,时时无间,行、住、坐、卧,亡尘照理,住此理中,不昏不散;

   能与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同脗合。

   《正脉》云:圣凡元一法界,】圣凡元一法界,这个法界代表什么?

   诸位!前面加四个字就更清楚:圣凡原一个“不生不灭”法界,那么就更清楚了。

   共一个不生不灭的法界,法界性就是我们的佛性,佛性就是众生性,究竟平等,是故法界性就是众生性,众生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法界性。

   所以所有的修行,统统要开采法界平等之性,就是我们的心性。

   所以,【特凡迷驰扰,】特别是凡夫的这一颗心,迷就是往外驰,扰就是内扰,因为心奔外而驰,而扰,一直困惑。

   在座诸位!用一句最贴切的话就是:你今天为什么活得这么不快乐?就是你每天都在追求外在的境界,而从来没有去观照内在的起心动念的痛苦的根源。

   痛苦的根源来自一颗没有智慧的心,这颗没有智慧的心时时刻刻妄执,时时刻刻妄分别,时时刻刻妄动。

   所以,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没有金钱,很辛苦;但是没有智慧,是生命当中最可怜的人。

   人之所以痛苦,既然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那么我们今天要怎么样能够快乐?

   很简单,放弃,把追求五欲六尘的这个心,反过来要追求佛陀无上的真理。

   要冷静一下,你们的头脑也不比师父好,是不是?你们的学历也没有比师父高,论聪明,也不比师父聪明,能干,也不一定超过师父,那人家为什么要出家?简单!因为这里能够让我得到生命当中真正的安稳、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快乐。

   所以,师父都是用一句话,就是:佛法是可以用生命去付出的,这一句就是我学佛四十年来的感想,佛法是绝对可以用生命去跟它赌的。

   你不要把生命放在赌场;你不要把生命放在吃喝玩乐;你也不要把生命放在唱歌、跳舞,

   你不要把生命放在追求五欲六尘,诸位!那个是生灭法的东西,

   “天是棺材盖,地是棺材底,”天就像棺材盖,地就像棺材底,“无论闯哪里,”不管你怎么搞,“总在棺材里”,你就一定会躺下去棺材,这个世间没有一种东西是实在的。

   所以,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就是因为我们不懂得真正的幸福、快乐的渊源,是来自一颗智慧的心。

   诸位!我们的心没有安详、没有智慧,幸福无从建立,我们的内心二六时中从来不知足。

   在座诸位!不知足的人生,你怎么会得到快乐?知足要建立在智慧,能够看破,看破就知足,

   认命就超越了算命。如果你不认命,你就跟命运抗拒,你跟命运争吵,你得到什么?

   你今天所碰到的老公,那个环境就是这样子,你一直跟命运争吵,能解决事情吗?

   又没办法解决事情,直下无心便是道,就认命、就接受,不抗拒,日子就好过了,智慧就现前了。

   接下来,《正脉》云:圣凡元一个法界,特别是凡夫,心迷外驰扰内,【别成邪聚,不隔而隔。】

   本性本来不隔,现在迷了就变成隔了,圣人跟凡夫本来同一个觉性,本妙本明的一个觉性;现在圣人是圣人了,凡夫是凡夫了,现在不一样了。

   【今一旦悟后归元,】所有的众生进入了修行状态,回到跟佛的心性一样,【故不离当处,】所以,没有离开当处。

   【一念不生,与诸圣心泯同一际,湛然虚明,无别无二。】

   在座诸位!佛离二边,佛离生,佛离无生,佛性离生,佛性离无生。

   现在为什么讲一念不生?在座诸位!这一念不生是指当体即空,是在强调体性本空,诸法空无自性,他问题是在强调这个。

   所以,如果真正的悟道的人,后面就会补上一句:一念不生,但是,大智慧生,此时此刻,大智慧生。

   一念如果不生,就是一念无明不生,这后面加“无明”,一念无明不生,后面就补上那一句:大智慧生。

   就是你内心里面没有无明、没有烦恼、没有妄动,那么大智慧就生。

   所以,一念不生,是十方三世诸佛所共宣说的。一念不生是三世诸佛所共宣说的;但是它的含义还更深,更推进一点。

   所以,佛性离生离无生,你不能说:一念无生,不晓得后面接下来补上那一句:一念无生,但是,大智慧生。如果没有补上那一句,那么佛法就不够圆满了。

   佛性离二边,佛性离常离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佛性非生非无生;佛性非有非无;佛性非能非所;佛性非常非断;佛性非迷非悟;佛性是绝对,没有这个东西可以讨论。

   佛性非生死,佛性非涅槃;佛性非外道,佛性非佛道;佛性非众生,佛性非诸佛,

   佛性里面,没有众生跟佛这个东西,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存在就是绝对,绝对就是觉性,无众生可度,也无佛可成,无三界可入,也无三界可出,有出有入,就是代谢之词、就是生灭。知道吗?

   所以不能把佛解作:佛入涅槃,解读成佛已经死了,称为涅槃。

   佛若有死,在《楞伽经》里面讲:佛若有死即有生,大慧,不应作如是解读,不应当如此的看待佛的这个涅槃妙心,涅槃妙心是不生是不灭的,是不生,没有生死,也不能说佛得涅槃。

   所以诸佛菩萨,十方诸佛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从来没有一尊佛叫做入涅槃的,入涅槃就没有了,有入,那就当然有出了。是不是?

   十方诸佛无有佛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没有一尊佛是入涅槃的,无有涅槃佛,没有一尊佛是存在于涅槃的境界当中的,没有的,都会大大的起用的。

   所以,佛性非有为非无为,若说佛性有为,那么就错了,佛性就变成生灭了。

   如果佛性是无为,无为怎么起作用呢?是不是?为了破除有为,所以告诉你佛性是无为,如果着一个佛性无为,那就变成一个外道了。

   佛性无为就是常,常跟无常是对立的东西。

   所以,佛教的究竟义、善巧方便义你要了解,佛性的究竟义,你也要了解。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20 成道的人、大悟见性的人,没有十方,也没有三世,所以,尽在一时,尽在一处


   在座诸位,成道的人、大悟见性的人,没有成、住、坏、空,成不可得,住不可得,坏不可得,空亦不可得。

   成道的人,没有十方,也没有三世,所以,尽在一时,尽在一处,

   为什么尽在一时?因为没有过去、现在、未来。

   为什么叫做尽在一处?十方三世,尽在一处,因为本性遍虚空界尽法界,处处是,

   所以叫做当处,当处的意思就是不离本处,即得菩提;

   不离本处,就是里面没有成住坏空,里面没有十方、也没有三世,尽在一时,尽在一处。

   尽在什么处?尽在不生灭的涅槃妙心处,涅槃妙心没有时空,涅槃妙心,尽是一时。

   所以,我们经典讲的:一时佛在哪里哪里,那个“一时”,讲到究竟处,那个“一时”就是本性。

   经典里面不是在讲吗?一时佛在哪里哪里,什么舍卫国,在事相来讲,是说印度的历时,计算时间的,跟我们中国不一样。

   所以我们讲:一时佛在什么什么地方,与诸大比丘什么什么地方。

但是,从这个理上来讲,那个“一时”就是本性之处,究竟没有十方、没有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东南西北、没有成住坏空,统统尽在一时,究竟之处就是这么说。当处叫做当处湛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9-30 18: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