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大乘妙法莲华经----净界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3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123】你要好好的学教理,搞清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好,我们看忍辱波罗蜜:

癸三、问忍
或见菩萨 而作比丘 独处闲静 乐诵经典

菩萨透过布施创造福报,透过持戒好好的善加克制自己的欲望,接下来就是要保持自己的功德让它不退失,怎么保持我们看:

或见菩萨,或者在光明当中见到一种菩萨而作比丘,这当然是以比丘为代表,这个蕅益大师说,其实是通于四众了,菩萨是通于四众,只是比丘比较尊贵,以他做代表,你要是在家居士,也是这个道理。
那么他是怎么修忍辱呢?独处闲静,乐诵经典。

这个忍辱有两个重点:

一个叫生忍。就是菩萨你经常要远离馈闹,在一种安定的环境当中来修学,这个是众生法忍。众生法忍就是对于恶劣的因缘,比方说你要闲居静处,你要忍受这个色身的饥寒或者是内心的躁动、内心的寂寞等等。这种对内外安静的环境的安忍、随顺,这叫生忍,独处闲静。

第二个更重要,就是法忍,乐诵经典。那么诵经为什么要忍呢?这个忍就是安忍随顺。就是说大乘佛法跟声闻法最大的不同,它是一个不思议境。你说你业障深重,你好好的念这句佛号,临终的时候但凭六字出乾坤,就离开三界了,这件事情不可思议。不可思议那怎么办呢?我们只能选择相信。

就是对于甚深不可思议的法门,你要先相信。

佛法是这样,佛法跟世间法是相反的,世间法是先怀疑再找答案,佛法你一怀疑你就永远找不到答案,永远没有答案,佛法第一个叫作信解行证。
这个忍就是说,对于甚深法我这个道理我不懂,但是我选择相信佛陀,这个就是法忍。

那么生忍、法忍,还有个无生法忍,是特别对空性,对我空法空的真理,安住随顺,就是无生法忍,这个是初地以上境界了,我们凡夫只有两种,叫作生忍跟法忍。

这个忍,其实忍辱它不是一个什么法门,它是一种个性,忍辱跟精进,这两个都是一种性格。忏公师父说,这个修行的成败,跟个性有关系。他讲的就是忍辱跟精进。一般来说,比较有道心的人,出世心比较强的人,个性都比较刚强。那么这个时候如果你个性调不过来,你的成就就不大了。

就是一个菩萨的个性,要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就是忍力中有行力,行力中有忍力。

那么初学者,我觉得忍力很重要,因为一个初发心的在家居士,或者初发心的出家众,我会告诉你,你的成败,前面五年大概决定!为什么呢?我的时间还很长,我那么年轻!这跟年不年轻没有关系,这叫作先入为主。

你五年当中你什么都不学,你也不想去学教理,就整天做慈善事业,你这一辈子就走上这条路了!
你说,晚年再来学,你不可能学,你养成习惯了!

出家众更明显,我个人带过佛学院,我带过一两百个出家师父,你大概看他前五年的表现。所以你这五年,一定要忍得下来。

其实学佛是这样,菩萨道也是这样,它是三阶段:前面这一段要好好静下来,你千万不要学佛以后就开始做有的没的,你先搞清楚什么是佛法的道理,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做什么事有个分寸,然后前半段是先自修,然后才行菩萨道,最后才是收尾,又回到静修。

如果你学佛以后,你教理什么都不学,你就在日常生活里面做义工,你这辈子就这样子了,为什么?因为定型了!

这个人,他走这个路,他今天走一次,你看这个草,走久了以后,他这个草丛,他走出一条道路。就是说你看有些人不学教理,他自己也会搞出一套道理出来。所以这个疑思不可怕,但是你长时间疑思会变成邪见,因为你有样学样,没有样你就自己乱想,你就想出一套道理出来,那么这个道理,往往是似是而非。

诸位,如果道理你想得出来,那佛陀干嘛要出世,是吧?你想想看!

你自己从生活当中能够体验道理,佛陀就不需要出世了,佛陀不需要出世了。

所以我们看佛陀讲忍力,说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初心菩萨就这八个字:就独处闲静,乐诵经典。你一个初心菩萨,你什么都不知道,你好好的学教理,搞清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是功德什么是过失,你不要一辈子创造了功德也创造很多过失,到了晚年再来后悔,来不及了!你一开始就要把这条道路怎么走搞清楚,这个就是忍力,这个大概五年是关键。

 楼主| 发表于 2019-6-13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124】你要创造一种相续的修行,三十年如一日!

好,我们看问进:
癸四、问进
又见菩萨 勇猛精进 入于深山 思惟佛道

我们前面说过,菩萨的个性,一方面人调柔善顺,一方面要勇猛精进,我们看行力是怎么回事?
又见菩萨,弥勒菩萨说了,我又在光明当中见到某一类的菩萨,他勇猛精进。这个精呢,就是专一,在某一个时间内锁定一个专一的法门,或者念佛或者持咒或者拜忏。

那么第二个是进,他是辗转相续不间断,专一相续。

那么他是怎么样专一相续呢?入于深山,远离窥闹,息诸缘务,到这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干什么呢?思维佛道。什么是大乘的中道实相,什么是父母未生之前我们本来面目,他当然这个思维也包括学习了,学习思维,思维学习。

这个精进,当然有两个内涵:第一个专一,第二个相续。我个人觉得,相续更重要,关键是相续。
我自己在佛学院做教务主任的时候,我很怕一种人,说主任,我三年之内我都不下山,这种人我很怕;说主任,我一天拜一千拜,这种人我更怕;因为这种人过不了多久就离开了,因为这种偏激式的修行,他没有办法持久。

所以你看看你身边的人,看看吧,你去看看,你周遭环境去看看,只要在修行的跑道上一开始跑得很快的,到最后这个人,跑道上找不到这个人,找不到了,反而那些慢慢跑的还在。其实我最喜欢听一句话说我一天拜两百拜,我就起大欢喜!你去注意看吧,凡是一开始起跑点跑得很快的,到最后这个跑道找不到人了,没了。

所以忏空师父说,修行是点点滴滴的功夫,所以这个老人家真的是姜是老的辣,有经验了。如果我告诉大家一件事情,修行是马拉松赛跑,它不是短跑,跑得快没有用,看谁跑得长才算。

所以你一定要一个合理的定课,我们很怕初学者就开始冲,乱冲,你知道吧!因为你修行遇到了挫折,当你退转以后,你心中会产生一道很深的阴影,你对你自己的自信深受打击,而这种打击你除非修空观修得很深,否则很难磨平,你很难磨平。而且你太过激进,很可能你急于速成,在小止观说,你很可能会感应,会心外求法,追求感应神通,很可能着魔,因为你太快。

所以我们很怕一个人说:我闭关三个月,我一定要成就念佛三昧,这个很危险!因为你急于速成,很容易着魔。修行,我讲实在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把结果放掉,老老实实该干嘛干嘛,时间到了去拜佛,时间到了去打坐,时间到了去看经典,就是点点滴滴,你有成就,你自己会有感觉的。它这个是几十年,三、四十年这样子干下去的,可不是三年两年。

所以这个地方精进,就是你要创造一种相续的修行。

诸位,你一天只拜一个八十八佛,没有关系,你拜三十年,不可思议。你说我一天只念一千声佛号,你念三十年也不可思议,为什么?因为它辗转相续,这个就是修行!滴水长流者能穿石,你看过哪一个暴风雨把石头穿破,没有!暴风雨只会把石头带走了,会把石头穿破的只有一种叫作小水滴了。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他这个忍力跟行力,虽然不是特殊的法门,但是你的忍力跟行力的性格养成,影响你一生的成败,基本上初学者把核心放在忍力。老参,老参没有什么忍不忍,老参他事情看多了,他就是没有动力了,悠悠泛泛,老参要把重心放在行力,这两个地方。

总之忍力跟行力,都很重要。

那么其实前面的四度,都是道前基础。修布施成就福德;修持戒,佛陀划出一条红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你踩到这个红线就是生死业缘。那么这个忍力行力就是菩萨的一个个性的刚柔并济;那么禅定跟智慧就是整个菩萨道成就无上菩提的正修了。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楼主| 发表于 2019-6-14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125】你的心要有一定的禅定寂静的力量,你才能够修智慧

第十四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二面,我们看癸五的问禅。

这一科是说明他土六瑞,就是佛陀从白毫光里面所现出的这些佛陀对菩萨的教化。就是说一个方等、般若的菩萨,他没有成就《法华经》所谓的一心三观之前,他是怎么样行菩萨道的呢?他是先成就功德庄严,然后,再把它回向佛道。

功德庄严有六种功德庄严,我们先来看第五种的功德庄严,叫作禅定,禅定的目的就是收摄我们的身心。

我们看菩萨是怎么收摄身心的,我们看经文,请合掌:

癸五、问禅
又见离欲 常处空闲 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
又见菩萨 安禅合掌 以千万偈 赞诸法-王

首先我们讲到菩萨透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个菩萨是有点水平,福德、禅定、个性也调得差不多了。那么为什么要收摄身心呢?古德讲一个譬喻,说我们到了一个黑暗的房间,这个房间的墙壁有很多的图样,你要看清楚图样,必须有蜡烛的光明,这个蜡烛的光明就是智慧,透过智慧,你才能看到诸法实相。否则,你就是颠倒妄想,一个人心中如果没有光明,那就是妄想。

但是这个光明要能够看得到图样,它有个条件,你必须有一个屏风,把这些干扰的风把它挡住。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创造一个稳定性的光明,而不是闪烁的光明。

什么叫稳定性的光明?

就是说,你的心要有一定的禅定的寂静的力量,你才能够修智慧。你一天到晚,心里面到处流动,你这辈子就没有智慧可言。所以,这个禅定是智慧的基础。

我们看菩萨怎么修禅定:

又见离欲,这个菩萨远离心中的五欲,也是要常处空闲,你这个禅定,初学者要闲居静处,你不能有吵杂之地,而必须要息诸缘务,不能有太多事情,干什么呢?深修禅定。透过一种专注相续的力量才能够成就禅定,这个禅定指的是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禅定以后有什么样的功德呢?成就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跟神足通,这个是世间禅定。如果这个禅定,再加上我空的智慧那就变成灭尽定,那这五通当中,就多一通,叫漏尽通,那就是出世间的禅定。

这段经文古德判作包括世间禅定,也包括出世间的禅定,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又见菩萨。他这个禅定是怎么回事呢?安禅合掌。注意!这个禅定它没有说又见离欲,它也没有说常处空闲,它直接讲安禅合掌。

所以这个禅定是一种智慧的观照,产生的一种寂静。这种智慧的观照叫作空性的智慧,它观一切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它空掉心中的妄想执取。空掉心中的妄想执取,它在一种无住的情况之下,然后生起内心的妙用,以千万种偈诵来赞叹佛陀的功德,来随喜佛陀的功德。所以,它这个地方是在应无所住的情况而生其心。

也就是说身心的收摄,经文里面有两个方法:

一个叫作走禅定的路线,这个叫作心一境性,内心安住在一个单一的所缘境性,叫心一境性,他必须要息诸缘务,闲居空处,专一相续,创造寂静,这是第一个,从禅定的方式来收摄其身心。

第二个是从智慧的方式,他观一切法空的时候,把内心的相状远离了、清净了,然后再修智慧。

一般来说,我们一个菩萨来收摄身心,这两个都很重要。你一方面要透过专注,一方面要透过空观。比如说念佛,你念佛当然透过专注嘛。但是,如果你佛号念得很顺,你心中没有太多妄想就过去了,就只管念佛。

但是,你有时候念佛的时候,他就是有一个固定的妄想,一而再、再而三的干扰你,这个妄想过不去。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些空观来做些辅助了,来观照你本来就没有这个妄想。

就是你必须跟这个妄想先松脱,先观察空性的智慧,把你的心跟妄想松脱。你不修空观,你跟妄想就纠缠不清;纠缠不清,你用佛号压它没有用的。

所以,我们一般来说,专注的禅定跟空性的智慧是交互作用,但是有一个地方例外,临命终的时候例外。

临命终的时候,你不能用禅定的方式来收摄身心,没办法。因为临命终你不可能息诸缘务,也不可能闲居静处,你不可能创造一个安稳的环境,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临命终都是在一种噪动的环境。

所以,你没有习惯用空观,到临命终的时候,你出现很多的妄想,这一生的经历,从小到大,所有经历的事情一出现,这些经历,你要注意那是你自己亲身走过的经历,你一定会百感交集,因为你自己走过的。你如果看到别人,你可能还没有感觉。你自己从小走过的境,你一定会触景生情。如果你没有空观的智慧,那你就仁者心动,你的心就噪动不安,这个佛号就念不起来了。

所以,临命终时,空性智慧的禅定、空性智慧的寂静就很重要。就是说,它速度快,它能够在很快的时间让你跟妄想松脱,那禅定是透过专注相续调服妄想,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然这个也很重要,平常的功夫啊。但是,临终的时候,你已经重点不是调服它了,叫作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觉照什么呢?觉照空性,你的心跟空性一相应,妄想就可以脱落了。这两个收摄身心,诸位,你这两个都要学,一个是平常的,对佛号的专注相续,一个是临命终所用得到。

你的一句佛号现前的时候,你的空性的智慧也要现前,来保护你的佛号,来扫除一切的障碍,这个就是有空性智慧创造的寂静,这两个都是为后面的智慧做一个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19-6-14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126】你修学进步的快慢,主要看智慧的浅深

我们看菩萨的智慧是怎么修的。

前面的禅定是收摄身心,后面的智慧就是正确的观察,我们看经文:

癸六、问慧
复见菩萨 智深志固 能问诸佛 闻悉受持
又见佛子 定慧具足 以无量喻 为众讲法
欣乐说法 化诸菩萨 破魔兵众 而击法鼓

好,我们看这个智慧。这个智慧分成两段,一个是自利的智慧,一个是化他的智慧,我们看自利。
菩萨自己是怎么样去学习智慧呢?

菩萨智深志固。智深就是智慧了,他有空正见,又有菩提心。这两个基础之下,他做了两件事:第一个,能问诸佛。他能够请佛说法,好乐听闻佛法;第二个闻悉受持。他听闻佛法后,能够信解受持。
这是第一个,能够他自受用,能够听闻、受持。

那么,我们看化他的智慧:又见佛子定慧具足。这个佛子他本身的寂静的力量,观照的力量已经有一点儿水平了,他开始为众生说法。怎么说呢?用无量的譬喻来演说佛法。

佛教的道理有的很深妙,因为很多都超越因缘所生法,那么,怎么办呢?你必须要用一种浅显的事项来比况深妙的道理。

比方说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跟我们五蕴身心有什么样的关系?非一又不非,非一非非一,也没人能听得懂。你就说:真如本性是个大海,我们的生命就是大海上面的小水泡。你说它相同也可以,因为水泡它是浮在大海的水泡,你说它是一个东西也对,你说它是两个东西也对,因为水泡会破,是生灭的因缘,你今生的生命可是暂时的,但是大海还是大海。

所以,我们就知道,我们今生的小生命,叫作个体生命,那么,真如本性是一个广大的整体生命,我们作为一个小水泡的目的,就是想办法把自己的小水泡把它回归大海。我们透过这个浅显的譬喻,就可以把很多生妙的道理,就讲清楚。

所以说,这菩萨的善巧,要善说譬喻,弘宣正法,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破除邪见。菩萨好乐说法,为了化导诸菩萨,破魔兵众而击法鼓,破除邪知邪见,建立正确的法幢,就是破邪显正。

这个菩萨的智慧很重要,其实六度中前面五度的功德只是一个基础,你这个菩萨进步的快慢,就完全看智慧了。

你看有些人,本来烦恼很重,业障也很重,但一学佛以后,不得了,三年之内刮目相看,换了一个人。有些人,学了一辈子佛法,你看他,没什么改变,除了一点信心在支持他以外,他的身口意没什么改变,关键在哪里?就是你喜不喜欢听经,就在这里!你闭着眼睛,你不会进步的。

所以,如果你今天没有对生命看透,你不可能放下,你不可能的。放下是跟智慧有关系的,不是说你要放下就放下,不是这样子的。也不是说我放不下,我去拜一千拜佛,我就放下了,不是这个样子。你一天拜一千拜,你还是不会放下的,这跟事修没有关系的。你要把娑婆世界放下只有一种情况,到底什么是娑婆世界,它的真相如何?你看到真相,你自己会放下,这个东西,你不能勉强。

好,既然智慧影响到我们一个人的进步,破除烦恼,消除生死业力,临终的正念,都跟智慧有关系,那怎么样成就智慧,佛陀提出两点:好乐听法。

诸位,你真的要把听经纳入你的功课里面,真的!你千万不要每天只是做功课:拜拜佛,念念佛,今天功课就做完了,你的智慧都没有在进步啊。所以,你永远停留在凡夫的知见,你什么事情,还是用你的凡夫知见来看这些,你怎么进步呢?你人生就颠倒妄想,多一个资粮。

所以,第一件事情,好乐听闻佛法;第二个,要如理思维。你要把佛法消化成你心中的一种观照,就是靠思维。佛陀为什么讲这些道理,讲这些道理,如果把它套在我们身心世界,是怎么回事,先把道理搞清楚,然后把它放到我们五蕴身心来,操作起来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个就是要靠思维。

听佛法就像牛去吃草,思维就像牛的咀嚼,你看牛没事就跑到树下嘴巴就动来动去,就是在咀嚼,把这个草转成营养,才有办法消化。所以,闻思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你为人说法。

两件事情,破邪显正。但咱们这是要善巧,但我个人觉得,以自己的经验,你不能把重点放在破邪。就是你把道理讲清楚了,让他自己判断,因为其实破邪没什么用。因为宗教的东西,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你试试看,诸位,你跟你同参道友辩论,你觉得哪一次有结果?有没有结果?他相信就相信了,所以,你这个破邪,只能兼带。否则,就引起教内的很多的诤讼,而且,达不到效果。

所以,我个人是觉得以显正来破邪,你把道理讲清楚。除非有一种例外,这种邪见已经非常严重变成主流,而且影响到这个法门的修学了。

比方说净土宗,你把净土宗的佛七把它带到一种追求感应神通,我们念佛的目的,就是要看到佛陀,这就很严重了。念佛是一心不乱,感应道交是自然形成的,一开始就要见佛陀,这种念佛,你会出事的。而这种思想已经严重影响到整个净土法门,且乌烟瘴气了,那菩萨必须要出来讲真话了,感应道交不是这样子的,感应道交是众生心垢尽,然后菩萨影现中。没有一个人是直接强求的,没有一个人是心外求法的。

就是什么叫感应道交?你把你自己准备好了,佛陀自然会现前,你不必多心。你把感应道交变成追求感应神通,那我们作为菩萨,我们不讲话不行了,这是已经成主流了。

如果这个邪见不是主流,你讲也没用,你把正确方法讲清楚就好。所以,我认为显正比破邪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9-6-14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127】又见菩萨 处林放光 济地狱苦 令入佛道

我们看壬三的杂问。

这个杂问呢,前面的六度是次第,是针对一个初心菩萨,他修学必须要透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有一定的次第。这以下是针对久修菩萨,久修菩萨就没有什么次第了,他可能到一定程度以后,他会专攻一个法门,可能专攻禅定、专攻智慧、专攻持戒等等。我们来看久修菩萨修六度是怎么回事?看经文:

壬三、杂问(分七)
癸一、问禅
又见菩萨 寂然宴默 天龙恭敬 不以为喜
又见菩萨 处林放光 济地狱苦 令入佛道

这里的禅定与前面的禅定不一样,前面的禅定是针对初心菩萨的收摄身心,你这个菩萨你不能一天到晚整天忙,你要有一段时间修习禅定、修习智慧,把身心收摄一下。那么,这个地方是久修菩萨,这个禅定它一带动的时候,它是有功德的,这个功德,这里面讲到慈悲喜舍的功德。

我们看:又见菩萨寂然宴默。他在一种寂静的心中,这个宴是安祥的静坐,他入了一个寂静的心中,这种菩萨一入禅定的时候,与外道入禅定不一样,菩萨是有大福德,他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大福德,他的心一静下来的时候,这个天龙鬼神他是知道的,他对他恭敬礼拜,甚至于供养,但是菩萨对这种境界不以为喜,他不生欢喜,保持平常心。这个禅定跟舍心,慈悲喜舍的舍心相应。

又见菩萨处林放光。他在入禅定的时候放大光明,显神通了,那么干什么呢?拔济地狱众生的痛苦,使令他们能栽培善根,令入佛道。

那么这个地方,他是禅定跟慈悲相应,就是慈悲喜舍的悲。那么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为什么这个菩萨要强调光明呢?因为有些众生他有障碍,他必须要用光明来破除这个障碍,说是遇光安乐,触者受益。这有些人啊,其实佛陀说法也经常放光明,他有障碍,用光明是最快的,直接破除障碍。

那么这种禅定,带有功德的禅定,我们一般的说法就不叫禅定,叫作三昧。就是他那个心一寂静以后,他会出现很多功德,慈悲、喜舍,各式各样的作用,我们一般这种叫三昧。

 楼主| 发表于 2019-6-14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128】又见佛子 未尝睡眠 经行林中 勤求佛道

我们看精进:
癸二、问进
又见佛子 未尝睡眠 经行林中 勤求佛道

我们前面的精进,是一个初心菩萨,强调一种点点滴滴的定课;那么这个老参呢,他为了要突破,他有一些固定的加行。

又见佛子,他在某一个时间呢,他必须要有一种加行,怎么回事呢?未尝睡眠。比如说般舟三昧,常行三昧,九十天当中不坐不卧,在山林中经行,勤求佛道。

他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呢?他不是修无益的苦行,他是为了以这种功德来回向无上的菩提。

我们一般的精进,我们前面说过,他必须在一种稳定的环境,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心、调息,正常。但是一年当中,偶尔的一二次参加个佛三、佛七,做一个激发,做一个突破,这个是有需要的,这个是老参。

我们说初学者,需要的是安稳的力量,你要耐得住寂寞;老参呢,他要有一种冲力,老参没有动力了,他要一点冲力。那么有时候啊,做一个冲劲他会有所突破的,这是精进。



 楼主| 发表于 2019-6-14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129】又见具戒 威仪无缺 净如宝珠 以求佛道

我们看老参菩萨的持戒:

癸三、问戒
又见具戒 威仪无缺 净如宝珠 以求佛道

那么这个持戒呢,又见具戒,这个具戒不是出家的具足戒,蕅益大师说这个是圆满的菩萨戒法,他从一个初心的自力的自受用的戒,变成一种他受用的戒。

那么这个菩萨戒法的受持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威仪无缺,对前面的十波罗夷的重罪,要严格持守,就算有违犯马上忏悔。

第二个,对于其它的微细戒,要敬如宝珠。其它的戒呀,护持如宝珠一样,为什么呢?以求佛道。

古德说前面的持戒,是舍国出家,是难舍能舍,对初学来说强调舍,透过舍心来成就持戒。这个地方是戒足圆满,是难持能持,重点在持守。菩萨戒的确不好持啊,因为菩萨戒他的缘境不是誓断一切恶呀,他还誓修一切善,还誓度一切众生。菩萨戒等于是用佛陀的标准来要求我们凡位菩萨。所以蕅益大师说,菩萨戒法,唯佛一人持净戒,其余皆是破戒者。那怎么办呢?

他是这样,我们持菩萨戒呀,是两种心态:

第一个是十重戒,这个是要严格持守的。那么其它的四十八轻戒呀,其实很多很多是做不到的,很多很多做不到,特别是誓度一切众生,还有誓修一切善,这个很多做不到。那么我们的态度就是增上惭愧,增上惭愧就是我做不到,但是我尽心尽力去做,这第一个。

第二个,我不断的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虽不能,心向往之!所以,菩萨戒的微细戒是论心不论境,你看菩萨戒很多戒法就是,尤其是很高标准的。佛陀说,如果你菩萨已经尽力在做了,你的烦恼一时调整不过来,是菩萨是不犯戒的,因为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你已经在改变当中了,这个是不犯的。

所以,威仪无缺是要严格持守,对于轻戒的话,它偏重在你的心态,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尽心尽力,决不放弃。

其实菩萨戒最怕的就是说我做不到,就完蛋了。

诸位,你讲出你做不到这一句话,那比什么轻罪都还严重,因为菩萨戒最怕你划地自限。你应该说,我慢慢做,因为我慢慢做,表示我在随顺;我做不到,表示你放弃了。菩萨戒最可怕就是你放弃努力了,这最可怕。如果你现在对哪一个戒法说我做不到,那我要提醒你,这个菩萨戒你要重受啊!你的戒体一定有点问题了。

就是说他这个菩萨戒的敬如宝珠啊,就是说我尽心尽力,我决不放弃,我做多少算多少,这种概念,这个是菩萨戒的一种精神。



 楼主| 发表于 2019-6-14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130】又见佛子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恶骂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我们看癸四的忍辱,我们看老参怎么修忍辱:
癸四、问忍
又见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恶骂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前面的忍辱,偏重在个人的自修,这个地方的忍辱,偏重在对外的弘化,就比较复杂了。

我们看:菩萨从一种自利转为利他的时候,他的所缘境不一样,又见佛子住忍辱力,他有一种忍辱的功德,他是怎么回事呢?增上慢人,恶骂捶打。其实会对菩萨产生障碍的,一般还不是恶人,就是增上慢,未得谓得,少得谓多得。就是这种人他本身没有真实功德,但是他自认为有真实功德,就是我慢,自以为是的这些人,他本身没有什么真实实利,但他自以为自己了不起。

那这种人就是在菩萨的弘化过程,就很容易说三道四,恶骂捶打,以种种粗恶的言辞来谩骂菩萨,或者以种种的手段来捶打菩萨,那么菩萨应该怎么样?安忍不动。以这种安忍的功德来追求佛道。

古德说,前面的忍辱呢,偏重在自修的过程,在调伏内心,内在的妄想。这个地方的忍辱呢,是对外弘化,令言不动。

这个忍辱会更难,因为他来自外在的刺激,这个当然很重要。

这个对外的弘化,我觉得有两个重点,这个忍辱是有一些基础的:第一个,包容。我们一个菩萨要忍辱,你要把标准定出来,我们对自己的标准要高标准,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待春风。我们要用满意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是你对别人,千万不要让别人对你满意,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人让你满意,你只要可以接受就好。

所以我们对别人是划底线,你不要踩到我的底线就可以了,因为你没有包容,就谈不上忍辱。就是说,你把标准定得很高,你很难忍辱,而很多弘化事业他是要很多人合作的,你把标准定那么高,你什么事也办不成。

所以,忍辱的前提,就是你要学习包容,就是面对自己定一个高标准;面对别人,你只要把底线划准,就是我做人处事有一定底线,你只要不要踩我的底线,我就可以接受,这是第一个包容。

第二个,忏公师父说的学吃亏。我们当然喜欢占便宜,我们希望我们付出少而收获多嘛,每个人都是这样,但是其实这样子对自己是不利的思想,我们要让自己觉得说我付出的多,但是我受益少,你知道为什么吗?你不学吃亏,你是得到福报的受用。

诸位,当一个人学吃亏以后,你知道有一个人会回报你,那个人是谁,你知道吗?

真如本性呐!
就是我们说的: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原来退后是向前。

这后面那句话太重要了,你一个人知道退后,你看插秧,插秧是怎么插的,你知道吗?是往后插的,是退后。其实菩萨道就是你在不断的让步当中,增加你的功德力。

其实我讲实在话,你什么都讲道理,你就别干菩萨道了;什么都讲道理,很多不合理的。当然,你可以用很多佛法来安住,消业障或者说是增加我的忍辱波罗蜜。

总之,整个忍辱波罗蜜跟你的包容心,跟你学吃亏的心态有关系,你能够有包容跟学吃亏,其实忍辱就不难了,再加上一点智慧观照,反正这个就是我一个历练的对象。

 楼主| 发表于 2019-6-14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131】一心除乱 摄念山林 亿千万岁 以求佛道

我们看癸五的更问禅:

  癸五、更问禅
又见菩萨 离诸戏笑 及痴眷属 亲近智者
一心除乱 摄念山林 亿千万岁 以求佛道

这个禅定指的是老参菩萨最后晚年的收心。

又见菩萨,离诸嬉笑。净土宗人到了晚年的时候要做三件事:

第一个,离开一切的游戏。会让自己散乱放逸的境界都要放弃。

第二个,愚痴的眷属。这个人的思想就是追求五欲快乐的,你不能跟他在一起了,因为两个人不同见不同行。

第三个,亲近智者。亲近有智慧的善知识的同参道友,干什么呢?一心除乱,摄念山林,好好的专注在你心中所修的法门,安住在寂静的处所,亿千万岁,以求佛道。

所以我们讲菩萨道是三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安忍的学习;第二个是以菩提心来历练,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最后一段,也是会归到收尾,生命的收尾。

那么这段对净土宗更重要,最后的五年,你收心收得好不好,就直接影响到你往生的正念。



 楼主| 发表于 2019-6-14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132】如是等施 种种微妙 欢喜无厌 求无上道

我们看癸六的问施:

  癸六、问施
或见菩萨 肴膳饮食 百种汤药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价值千万 或无价衣 施佛及僧
千万亿种 栴檀宝舍 众妙卧具 施佛及僧
清净园林 华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种种微妙 欢喜无厌 求无上道  

前面的布施是面对一般的凡夫众生,这边的布施是菩萨去供养三宝,供养三宝就比较讲究了,我们看他布施的情况,先看所施的物品,再看能施的心态。

所施的物品有四段:或见菩萨,肴膳饮食,这个肴膳就是煮过的熟食;或者以种种的汤药,医药,医疗用品来施佛及僧,来供养三宝;或者以贵重的衣服,价值千万或者以难得稀有的衣物,来供佛及僧;或者以千万亿种的旃檀宝舍,珍贵的旃檀木或者七宝所做的房舍,种种美好的卧具施佛及僧;或者以清净的园林,这当中有很多茂盛的花果,或者有很多流泉浴池来施佛及僧,四种所缘境。

那么他布施的心态呢?如是等施,种种殊胜微妙的资具,他内心是欢喜而且是无厌,来求无上道。

那么这个地方的重点为什么菩萨要供养三宝呢?你看我们初一、十五要上供,就是跟三宝结缘,因为你未来善根的启发,你要靠三宝,因为你一个凡位的菩萨,我们经过流转以后,我们基本上是有隔阴之迷的,必须有三宝的住世,才能把你过去的善根启动起来,让你能够相续。如果你不跟三宝结缘,那就没有东西可以启发你了,你的善根就没有办法启发。

所以这个三宝的要求,在古德的解释里面,对三宝的布施,他强调一种增上意乐,这个地方有六种法:

第一个是广大。就是所缘境广大,比方说,我们讲到肴膳饮食、衣服、卧具、房舍等等,有广大的所缘境。
第二个,善好。美妙的殊胜的资具。
第三个,欢喜。
第四个,无愿。心中没有愿足,永远觉得不够。
第五个,念恩。你要心存感恩。
第六个,清净。不求回报,安住菩提心。

当然你不求回报,真如就会回报你了,就这个概念。一个人无所得,其实你会得到更多东西,这个是对三宝的布施。

 楼主| 发表于 2019-6-14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133】又见佛子 心无所着 以此妙慧 求无上道

我们再往下看,最后的智慧,这是最后的会归了,请合掌:

  癸七、问慧
或有菩萨 说寂灭法 种种教诏 无数众生
或见菩萨 观诸法性 无有二相 犹如虚空
又见佛子 心无所着 以此妙慧 求无上道

古德说,这段经文是前面的十五个问的最后的总结,就是菩萨做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成就三种智慧:一个是后得智,一个是根本智,一个是加行智。

第一个,后得智,就是菩萨的善巧。或有菩萨说寂灭法,我们对已经善根成熟的菩萨,就不是叫他修人天乘,造善成就安乐果报而已,要跟他讲说出世的解脱之法。那么出世的解脱之法怎么去宣说呢?种种方便的教诲来度化广大的众生。

说寂灭法有两种寂灭法,我们前面有说过,一个人放不下,有两种情况。放不下子女、放不下家庭,结果,他往生产生障碍,那怎么办呢?你面对这样的众生你怎么办呢?

如果他放不下,这当中有严重的贪爱,那你要下重药,要讲无常,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就是带有苦谛的空性,就是灭色取空,断灭性的空,因为这个人他有贪爱嘛,所以你要用苦谛来对治他。

那么,有些人放不下,他只是来自于责任感,他其实对子女没有贪爱,只是责任感而已。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直接讲缘起性空,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人生就是因缘的开合,你其实得不到什么东西,人生只有过程,没有结果。

所以他这种执著是来自于贪爱还是来自责任感,你先判断,所谓种种教诏,你要通过判断,然后再给他讲寂灭法,这第一个。

那么,我们度化众生,回到佛堂,我们怎么办呢?

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

我们自己修止观的时候,是观诸法性,无有二相。这个法性就是二空真如,其实我们自己要在空性跟缘起当中要抓到一个平衡点,性空不碍缘起,缘起不碍性空,他是没有对立的。就像虚空他本身没有相状,但它能够包容一切的相状。菩萨对于真空跟妙有要想办法抓到平衡点,这是你的根本智。

第三个加行智:又见佛子,心无所著,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那么,我们走出佛堂,面对六度万行的时候就是无所得。

我们前面说过,你说前位的菩萨真的没有所得吗?未必。他是对人天果报无所得,对涅槃无所得,我今发心不为人天福报,二乘涅槃,唯一对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是有所得。此时他有所得是追求佛道,所以我们也是认为他是无所得,至少,他不求人天果报,不求涅槃。

也就是说,前面的权教菩萨是放弃了因缘果报的回馈,我布施,我不求因缘回馈我;我持戒,我也不求因缘给我珍贵的果报;我呢,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以此妙慧,求无上道,他是用功德来转换无上菩提,是这个概念。

这个地方,他整个菩萨道的修学到最后收尾到三种智慧:后得智、根本智跟加行智。

你看那个菩萨是这样子,他一开始是开出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一个一个慢慢学。他六度走过以后,你看那个菩萨越晚年,他的心是往内收,收到最后,他得到什么?得到一念的智慧,就这样子。一开始,一心万行;你看一个人到晚年的时候,他的心越来越单纯,万行一心,收回到智慧的观照。

 楼主| 发表于 2019-6-14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134】文殊师利 诸佛子等 为供舍利 严饰塔庙

我们看最后的辛六、问他土供养舍利:

  辛六、问他土供养舍利
文殊师利 又有菩萨 佛灭度后 供养舍利
又见佛子 造诸塔庙 无数恒沙 严饰国界
宝塔高妙 五千由旬 纵广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庙 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 宝铃和鸣
诸天龙神 人及非人 香华伎乐 常以供养
文殊师利 诸佛子等 为供舍利 严饰塔庙
国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树王 其华开敷  

前面的六度是佛在世的时候,他怎么样去教导初心菩萨修六度,还有老参菩萨修六度。现在是讲说,那佛灭度以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看:

文殊师利,又有菩萨,佛灭度后,供养舍利。

菩萨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就是令三宝久住。当然佛陀不在,就把佛陀的舍利子拿出来用塔庙来供养。那么,怎么来供养呢?

又见佛子,造诸塔庙,无数恒沙,严饰国界。

就盖出一些塔庙,把佛陀的舍利子放在塔庙里面,干什么呢?庄严国界。这是古德说的,用塔庙的庄严来庄严这个国界。

那塔庙是多大呢?宝塔高妙,五千由旬,纵广正等,二千由旬。

这个很重要!诸位,所有的塔庙乃至于你的佛堂设计,一定要注意左右的平衡。你左边放一盏灯,请你右边也一定要放一盏灯,它是纵广正等,否则,你就不好了。作为一个寺庙,你左青龙,右白虎不一样大,这个注重就不平安了。你这个佛堂设计,小至佛堂设计,大至一个道场,左右的平衡是很重要。

一一塔庙,各千幢幡。每一个塔庙,有百千种的幢跟幡,还有很多的珠宝编制成的宝缦来装饰;塔庙周围有宝铃,挂很多宝铃,微风一吹动,很多和雅的音声。这个时候就会招感佛教的天龙八部,诸类鬼神,人非人等,就来供养佛陀,香花伎乐来供养佛陀。

所以他这个地方,就是你供养塔庙,第一个,你让你的国界庄严。第二个,你招感很多龙天护法,或者你家里面供养佛堂,你有龙天护法来供养,你也能够风调雨顺,家宅平安。就这两种功德。

我们看总结:

文殊师利,诸佛子等,为供舍利,严饰塔庙。

使令这个国界就很自然的殊特庄严,如天树王,其花开敷。这个天树王就是指的忉利天有一种树,叫波利质多罗树,这个花一开的时候,整个忉利天就非常美妙。就比喻说,我们今天供养佛陀的舍利、供养佛陀佛像,会让你整个家庭乃至整个国界庄严、美妙等等。

*注:波利质多罗树是天树王,长在忉利天上,《别译杂阿含经》第六十六说:一切树中波利质多罗为第一;《华严经》说:譬如波利质多罗树,其皮香气,阎浮提中若婆师迦、若薝卜迦、若苏摩呢?如是等华所有香气皆不能及。据说它的主干高一百由旬,树冠直径五十由旬,树荫东西南北各覆盖五十由旬,佛经常在树下给众天说法。

 楼主| 发表于 2019-6-14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135】没有文字般若,你不可能生起观照般若

佛陀灭度以后,其实是有两件事是要做的,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灭度的时候,第一个就是经典的结集,第二个是舍利子的供养。

佛陀灭度前,佛陀的两大弟子,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都往生了,排第三号的迦叶尊者,他老人家喜欢修苦行,在坟墓、山野,所以僧团赶快派人把他请回来,说佛陀灭度了,你赶快回来主持大局。

迦叶尊者一回来以后,他讲一件事情,他请求所有阿罗汉不要灭度,因为佛陀灭度对阿罗汉打击很大,他顿失依护,阿罗汉有很多之所以延续生命,就是因为有佛陀在,就像佛陀说的,阿罗汉是把自己当做一只小象依护大象,大象不在了,阿罗汉认为我住世无益了,很多阿罗汉选择要入灭。迦舍尊者就召开羯磨法说,请诸位阿罗汉慈悲,暂时不要灭度,我们有重要的事要做,要结集经典。所以就有小乘的结集,以迦叶尊者、阿难尊者为主;还有大乘的结集,文殊菩萨的结集,这第一个。

第二个是舍利子的供养,迦叶尊者当时的指示是把舍利子的供养,交给居士,由国王大臣、龙王去负责,这件事我们出家众别管,我们的重点是经典的结集。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要形成一个住持三宝。

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说,有一个将军,他去莲池大师的云栖寺拜佛,这个将军是有大威德,带着几个侍从官,到了大殿的时候,他不拜佛。

这个将军是学过禅宗的,莲池大师说你为什么不拜佛?他说这是一个石头做的像,我们学佛,要紧的是内心的觉悟。

莲池大师马上呵责他,他说,你没有外相,哪有觉悟呢?

诸位,可能我们现在学佛很久,请你回忆一下,你当初是怎么学佛的?绝大部分都是唱唱炉香赞,或者看到寺庙,看到佛像。诸位,没有相状,没有文字,你没有透过经典的文字,没有佛像的庄严,没有文字般若,你不可能生起观照般若;没有观照般若就没有实相般若。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佛陀灭度以后必须要创造一个假象来启发后人,就是这个意思了,就是盖塔庙、结集经典、让三宝流通后世。

也就是说,末法时代,没有佛陀,没有圣人,诸位,末法时代,我们觉得很悲哀,但是你别忘了,末法好歹有个法。你连末法都没有,你就黑暗时代了。哪一天这个世界上看不到佛像,看不到经典,那你就知道怕了!

那末法时代,没有三宝的功德,只有三宝的相状,好过你连三宝的相状都没有。

你说佛陀不能说法,就一个佛像,好过你连佛像都没有!

因为众生可以通过佛像来启发你的善根,这个动作是很重要的!

佛灭度以后的结集经典,创造塔庙,让三宝住世。

 楼主| 发表于 2019-6-14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136】光明跟无量的法门这有什么关系?

这个地方都是讲到权位菩萨的修学,就是佛陀在没有讲《法华经》之前,佛陀施设方便,佛陀用六度的功德来引导菩萨。就是说,《法华经》当然就是单纯了,《法华经》是先入一念心性,先入那道光明,从光明里面来修六度。但是,如果是权教的菩萨,他一时半刻进不了光明,因为他没有学《法华经》,那没关系,你先到功德去,透过功德再回向光明,两阶段。所以佛陀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

所以这个地方是说明什么事?为了真实而施设方便,所以这个方便是没有离开真实。

佛陀在度化这些权教菩萨的时候,没有摆明了说,其实是要把他带到光明,佛陀说我给你创造功德,其实他们是趋向光明,就是即权而实,即实而权,权实不二。

也就是说佛陀没有摆明要让你会归心性,说我创造功德,其实是让你会归心性,这里面听懂了吗?是这个意思,权也不离开实。只是到了《法华经》,佛陀讲得更直白,所有的涅槃寂静、所有的功德,都是一时的方便,你就是要安住一念心性,称性起修,这个叫作直趣佛道。

就像净土宗一样,修什么法门都赶不上持名,因为它是直接的,即众生心,投大觉海。

净土宗的持名就很像大乘佛法的《法华经》一样,你透过回向,间接了嘛。如果你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修所有法门,都是功德庄严。

当然,佛陀没有讲《法华经》之前,那也只能这样子,透过六度的功德来安抚菩萨,然后再把这个功德回向无上菩提。

所以我们慢慢体会两件事情,光明跟无量的法门这有什么关系?

真实法跟方便法,光明创造法门,法门引导我们趋向光明,所以你只要把一念心性跟万法的关系厘清:一心而创造万法,干什么?万法还是会归一心。

如果你还有点觉悟的话,你应该听到这,就应该知道,虽然佛陀还在入定,你应该也听出一点消息了,是吧?

佛陀为什么施设涅槃寂静,他的目的是要你回到佛道的,佛陀可没有说让你得到涅槃,佛陀是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佛陀也不是要菩萨成就布施的功德,那是因为我告诉你会归一念心性,你没办法接受,那我先施设有个功德让你住。

所以我们要知道,放光现瑞,光明是根本;瑞相这些一切佛法的施设,其实就是要我们趋向光明。

当然,这个时候佛陀都还没有出定,到这里都是弥勒菩萨请问,他所看到的事情,我们也看得出来,弥勒菩萨真的是演什么像什么,他真的把自己观想成权教菩萨,他所问的都不是问光明是怎么回事,他到目前为止所问的都是光明所现的这些三乘的修学。但是以下的文殊菩萨的回答,就真的讲到光明了,他是扣着光明回答的,我们下一次就可以知道了。

好,我们今天上到这。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楼主| 发表于 2019-6-14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137】我们迷失了真如本性,取而代之变成颠倒妄想

第十五卷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六面,我们看己二的颂请答。

这一科是《法华经》二十八品当中的第一品,就是序品。序品的主要核心思想就是佛陀的放光现瑞。佛陀在白毫当中放出一道的光明,然后,再从光明当中现出十法界的染净的因果的相貌。

也就是说,它整个思想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光明;第二个是相貌。光明所代表的是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相貌就是因缘所生法,有凡夫的杂染缘起,有圣人的清净缘起,染净的各式各样的缘起。

那么我们在这个地方,首先要认清一个观念,就是说这道光明,就是所谓的一念心性,跟这些差别的相状,所谓的因缘所生法,他们两个到底是什么关系?你把这个关系弄清楚了,你就知道弥勒菩萨跟文殊菩萨之间回答的核心思想在哪里。

光明跟相状的关系,它有两个不同的角度:

从佛陀的角度,佛陀的心是向内安住,所以,他是住在一念心性。那么,佛陀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看这些缘起的因缘果报,他认为这件事情是一码事,本来是一个东西,体用的关系。也就是说,当我们回光返照一念心性,当体即空即假即中的时候,当体即空就是一念心性,当体即假就是十法界十如是。所以,我们如果是从内观的角度,光明就一定含摄相状,相状也不离开光明。这是第一个角度。

第二个角度,如果我们今天向外攀缘,我们站在因缘所生法来看光明,那么这样子来看,就是两码事,光明跟相状就没有关系,就是凡夫的迷真取妄。

就是我们堕落到因缘所生法以后,我们迷失了我们的真如本性,取而代之变成什么呢?变成颠倒妄想。我们凡夫在娑婆世界里面流转以后,我们的清净的本性失掉以后,我们的心中变成全部是妄想。

那么从妄想的角度,虽然我们也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等等,但是,我们看真如本性是佛陀专有的,我可不敢承担我有佛性,我可不敢说我跟佛陀是站在同一个平台。从我们凡夫打妄想的角度,我们看佛陀呢,那叫一个万德庄严,我们叫作业障深重。所以,我们对佛陀只能报以一种皈依的心、赞叹的心,我们觉得佛陀离我们非常遥远,这是我们的角度。

那么,佛陀看我们的角度就不一样了,佛陀看我们像一家人,这个思想就有偏差了。也就是说:一个是佛陀的知见,一个是凡夫的知见,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佛陀就看得出来这件事情该解决。

那么佛陀就必须要出世说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佛陀的意思就是说,怎么样把凡夫的知见把它转成佛陀的知见,佛陀出世就是为这件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9-6-14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138】怎么样转凡夫知见成佛知见呢?

那么,我们从本经来看,佛陀采取的办法,怎么样转凡夫知见成佛知见呢?我们从相状来看:

第一个出现六道轮回。为什么佛陀会出世?因为有众生,众生的痛苦跟善根。佛陀出世以后,第一个先讲《华严经》,当然都是根熟菩萨,所以,佛陀稍微带动一下,直接讲十波罗蜜,就直接把他们从假入空,或者摄用归体,就把这些大地菩萨、法身菩萨就直接带入到这道光明去了,这个很简单,一次到位。

佛陀度完法身菩萨以后,佛陀就开始面对凡夫众生了,佛陀就把这千丈的报身收起来,现出丈六的比丘相,陪着我们成长,所谓的八相成道。

八相成道的时候,其实佛陀一开始成道的时候,我们看《法华经》的意思,佛陀也想要比照圣人的方式,把我们一次性从六道轮回直接拉到光明,后来,佛陀发现做不到。因为我们凡夫有个问题,我们落入轮回以后,迷真取妄以后开始打妄想,妄想这一打不得了,打了多久?打了无量劫。每一个生命,做蚂蚁的时候也打妄想,做人的时候也打妄想,做天人的时候也打妄想,那么,日积月累的妄想,七打八打,他也打出一个心得出来,什么心得呢?我们的心中总觉得应该得到一点东西,有所得,就是有一种欲望的追求是我们整个生命的动力。他不能像佛陀说的无所求,我的真如本来就具足的。那么,凡夫在轮回当中,他已经养成了一种有所得的习气,这件事情佛陀必须要务实的面对,这是无法改变的。

佛陀看这个意思,一次性把我们直接带到一念心性的光明,所谓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有困难,所以佛陀施设方便,佛陀讲一个空性的道理,咱们现在先不着急无所得,先得到一点东西,就是把凡夫先拉到空性,再从空性拉到心性,佛陀安立了一个空性的过渡,就是所谓的破障。

那么这个空性就有两种差别了:一个是小乘的空,一个是大乘的空。

小乘的空是无常,你思维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故空,趋向涅槃寂静,你也得到了。我们放弃了三界的果报,换取了涅槃寂静,值得,还是有所得,阿罗汉满意了。

那么菩萨他是有大悲心、菩提心,他不甘愿只是活在涅槃寂静,他观一切法空的时候是因缘性空,所以,他广修六度,因为他看到缘起性空,他也同时看到性空缘起,所以,他就广修六度,成就功德庄严。所以,菩萨也满意了,放弃了三界的果报,成就了六度的功德,双方都满意。

当然佛陀的底线就是说你只要愿意离开三界,咱们什么都好商量。所以,空性是佛陀的底线。

就是说,佛陀一开始并未把我们拉到佛陀的境界,就是你先离开三界,其它的我们再来处理。所以,佛陀就说出了涅槃寂静的功德,说出了六度的功德,来引诱三乘人成就三乘的果位。

当然这个地方,其实佛陀并没有把事情做完,因为佛陀只是把众生法界带到空性的法界。但是,我们看本经,他这个时候,从弥勒菩萨的描述当中,佛陀讲了三乘法以后就入灭了。那么,这个地方就产生了一个疑情,就是说,佛陀出世以后,佛陀对圣人的度化圆满了,把圣人带到成佛境界了。但是,佛陀对凡夫的度化不圆满,少了一个空格。就是这些人到了三乘的果位以后,成就涅槃寂静,成就功德庄严,然后呢?然后佛陀就灭度了,那这些人怎么办呢?

就是说,那这样讲,难道凡夫就没有成佛之道吗?难道我们只有解脱道,就没有成佛之道吗?就产生了一个疑情,有疑情就有希望,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所以佛陀故意现出这个相状时,又少了一个空格,就是这些三乘人到了三乘的果位以后,后续该怎么办?当然,就是由《法华经》来填补了。

当然,作为一个序品,不能把话讲得太直白,就留下了这个疑情,让弥勒菩萨跟文殊菩萨对着这段的空白加以对话,带动佛陀出定的说法。

所以,他这个前面的整段文,就是在说明佛陀来到众生法界,是怎么样为实施权的,到了最后应该怎么收尾,这个权法施设出去了,应该怎么收尾,当然,就是等待佛陀出定来收尾。

那么,在整个过程当中,就看到弥勒菩萨的请问。



 楼主| 发表于 2019-6-14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138】怎么样转凡夫知见成佛知见呢?

那么,我们从本经来看,佛陀采取的办法,怎么样转凡夫知见成佛知见呢?我们从相状来看:

第一个出现六道轮回。为什么佛陀会出世?因为有众生,众生的痛苦跟善根。佛陀出世以后,第一个先讲《华严经》,当然都是根熟菩萨,所以,佛陀稍微带动一下,直接讲十波罗蜜,就直接把他们从假入空,或者摄用归体,就把这些大地菩萨、法身菩萨就直接带入到这道光明去了,这个很简单,一次到位。

佛陀度完法身菩萨以后,佛陀就开始面对凡夫众生了,佛陀就把这千丈的报身收起来,现出丈六的比丘相,陪着我们成长,所谓的八相成道。

八相成道的时候,其实佛陀一开始成道的时候,我们看《法华经》的意思,佛陀也想要比照圣人的方式,把我们一次性从六道轮回直接拉到光明,后来,佛陀发现做不到。因为我们凡夫有个问题,我们落入轮回以后,迷真取妄以后开始打妄想,妄想这一打不得了,打了多久?打了无量劫。每一个生命,做蚂蚁的时候也打妄想,做人的时候也打妄想,做天人的时候也打妄想,那么,日积月累的妄想,七打八打,他也打出一个心得出来,什么心得呢?我们的心中总觉得应该得到一点东西,有所得,就是有一种欲望的追求是我们整个生命的动力。他不能像佛陀说的无所求,我的真如本来就具足的。那么,凡夫在轮回当中,他已经养成了一种有所得的习气,这件事情佛陀必须要务实的面对,这是无法改变的。

佛陀看这个意思,一次性把我们直接带到一念心性的光明,所谓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有困难,所以佛陀施设方便,佛陀讲一个空性的道理,咱们现在先不着急无所得,先得到一点东西,就是把凡夫先拉到空性,再从空性拉到心性,佛陀安立了一个空性的过渡,就是所谓的破障。

那么这个空性就有两种差别了:一个是小乘的空,一个是大乘的空。

小乘的空是无常,你思维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故空,趋向涅槃寂静,你也得到了。我们放弃了三界的果报,换取了涅槃寂静,值得,还是有所得,阿罗汉满意了。

那么菩萨他是有大悲心、菩提心,他不甘愿只是活在涅槃寂静,他观一切法空的时候是因缘性空,所以,他广修六度,因为他看到缘起性空,他也同时看到性空缘起,所以,他就广修六度,成就功德庄严。所以,菩萨也满意了,放弃了三界的果报,成就了六度的功德,双方都满意。

当然佛陀的底线就是说你只要愿意离开三界,咱们什么都好商量。所以,空性是佛陀的底线。

就是说,佛陀一开始并未把我们拉到佛陀的境界,就是你先离开三界,其它的我们再来处理。所以,佛陀就说出了涅槃寂静的功德,说出了六度的功德,来引诱三乘人成就三乘的果位。

当然这个地方,其实佛陀并没有把事情做完,因为佛陀只是把众生法界带到空性的法界。但是,我们看本经,他这个时候,从弥勒菩萨的描述当中,佛陀讲了三乘法以后就入灭了。那么,这个地方就产生了一个疑情,就是说,佛陀出世以后,佛陀对圣人的度化圆满了,把圣人带到成佛境界了。但是,佛陀对凡夫的度化不圆满,少了一个空格。就是这些人到了三乘的果位以后,成就涅槃寂静,成就功德庄严,然后呢?然后佛陀就灭度了,那这些人怎么办呢?

就是说,那这样讲,难道凡夫就没有成佛之道吗?难道我们只有解脱道,就没有成佛之道吗?就产生了一个疑情,有疑情就有希望,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所以佛陀故意现出这个相状时,又少了一个空格,就是这些三乘人到了三乘的果位以后,后续该怎么办?当然,就是由《法华经》来填补了。

当然,作为一个序品,不能把话讲得太直白,就留下了这个疑情,让弥勒菩萨跟文殊菩萨对着这段的空白加以对话,带动佛陀出定的说法。

所以,他这个前面的整段文,就是在说明佛陀来到众生法界,是怎么样为实施权的,到了最后应该怎么收尾,这个权法施设出去了,应该怎么收尾,当然,就是等待佛陀出定来收尾。

那么,在整个过程当中,就看到弥勒菩萨的请问。


 楼主| 发表于 2019-6-14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139】光明跟十法界的瑞相同时出现,的确是得未曾有

那我们看己二,弥勒菩萨把前面的问,做一个总结。颂请答,就是这个重颂,弥勒菩萨恭请文殊菩萨来回答这以下的问题。这个地方有两个问题:第一个,举疑述请。弥勒菩萨提出他自己心中的疑惑来请文殊菩萨来回答,我们看经文:

己二、颂请答(分二)
庚一、举疑述请
佛放一光 我及众会 见此国界 种种殊妙
诸佛神力 智慧稀有 放一净光 照无量国
我等见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愿决众疑
那么这个地方有三段,第一段就是先讲到此土的瑞相。

佛陀先说法,说法以后入定,入定以后从白毫当中放了一道清净的光明,那么这道光明呢,我弥勒菩萨跟与会大众都亲眼见到这个光明在娑婆世界现前。在此国界,这个国界就是娑婆世界。那么,这个光明出现的时候,连带着有六种殊胜的境界,哪六种呢?佛陀先说法、入定、雨花、地动、众喜、放光,这个跟光明有关系的,这是第一个此土六瑞。

我们再看第二个,他土的瑞相。这个光明,此乃诸佛神通之力及智慧的功德力,所产生的稀有难得之相,而仅此一道光明,同时,在光明之中,也出现了十法界的种种因缘果报染净的相状。其实,这不是一道光明而已,它还出现了十法界的因缘果报的相状,就是他土的瑞相。

他土就是指光明里面的相状,它不是娑婆世界的,这是光明里面的相状。

我等见此,我就是弥陀菩萨跟与会大众见到的光明,也见到了瑞相,这件事情对我们来说是得未曾有。我们亲近释迦牟尼佛,从他成道以后到现在,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这种情况,所以,恭请佛子文殊来慈悲为我们决断疑惑。

这个地方,我们看弥勒菩萨到现在提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弥勒菩萨是大悲,他代表的是凡夫的心态,或者说三乘人的心态。

三乘人在看到光明跟瑞相的时候,他是用二分法,光明归光明,瑞相归瑞相。也就是说,三乘的修学并没有从一念心性启动,而是直接从因缘所生法。你是修四谛十二因缘的,所以,你就成就二乘的果位;你修六度的,你成就菩萨的功德。

所以,我们以前在学《法华经》之前,我们对于功德的论断,完全从他所修的法门。你念佛所以你往生,那这样子的一个思想是有偏差的,其实法门只是一个工具。诸位,谁去操作这个法门,念佛是谁?布施是谁?持戒是谁?当然是你那一念心嘛。

但是,我们没有学《法华经》之前,我们不知道这件事情,我们以为说这个整个修行,完全是法门塑造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认为这个十法界的相状与那一道光明是没关系的,那弥勒菩萨他一直把光明跟相状是切割的。

但是,我们看文殊菩萨的回答就巧妙了,他的回答是把它合起来回答,因为文殊菩萨代佛来回答,他代表的是佛法界,弥勒菩萨所代表的是众生法界,当然这个地方这段经文可以看出,他把此土的光明跟他土的瑞相是切割来的。

这段经文最关键的是四个字——得未曾有,我们解释一下:

这个的确是得未曾有。我们从佛陀所有的经典来看,佛陀有时候单方面的出现光明,比方说《楞严经》。佛陀讲楞严咒的时候,他不是直接从嘴巴讲,他是从佛顶放光,光明当中出现一尊佛像,从头顶的佛像然后现出神咒,所以,佛陀是出现光明。但是,他这个光明里面只有佛法界,没有众生法界,所以,这是第一个,只出现光明跟佛法界。出现众生法界的维摩诘居士,佛陀也是出现很多十法界的相状,但是没有光明。所以,我们看佛陀的很多经典里面,几乎没有说同时有光明,又同时有十法界,在这个之前,佛陀没有现出这样的相状出来,那么,这个就是得未曾有。

的确弥勒菩萨没说错,这个相状,光明跟十法界的瑞相同时出现的确是得未曾有,所以,弥勒菩萨才产生疑惑,是怎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到底佛陀是想要去表达什么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9-6-14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140】佛在定中,大众期待,也就引出文殊菩萨来回答

我们看第二个,这也是弥勒菩萨来化解文殊菩萨心中的挂碍。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请合掌:
庚二、释四伏难

四众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佛子时答 决疑令喜 何所饶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场 所得妙法 为欲说此 为当授记
示诸佛土 众宝严净 及见诸佛 此非小缘
文殊当知 四众龙神 瞻察仁者 为说何等

那么,其实弥勒菩萨在前面的一科举疑述请的时候,他觉得说,我看到了光明,也看到了瑞相,大家都看到了,这是怎么回事,得未曾有。其实文殊菩萨在旁边,他保持默然,并没有回答。当然弥勒菩萨也知道,文殊菩萨心中有挂碍,为什么呢?因为这道光明,这个瑞相那可不是一般人能现出来的,今天你要是哪一个法身菩萨,现这道光明,现这个瑞相,我相信文殊菩萨立马回答,那关键是什么呢?关键这个是佛陀现出的光明,现出的瑞相,文殊菩萨不敢回答。

那么他不敢回答呢?蕅益大师说,他心中有三种挂碍:

第一个稀奇,这个事情太过稀有,难得!不要说弥勒菩萨没有见过,文殊菩萨也很少见过,所以这件事情太稀奇了。

第二个,文殊菩萨他有所畏怯,因为这是佛的境界,他不好随便的去表达意见,以免有僭越之嫌,因为这是佛法界,文殊菩萨虽然过去也是古佛再来,但是他今生的示现的定位毕竟是等觉菩萨,他对佛陀所现的相状,他不好表达意见,他心中有畏怯。

第三个表示谦卑。就算佛陀入定不好回答,但是在座很多等觉菩萨,弥勒菩萨,在座很多大菩萨,不是我一个文殊菩萨,凭什么我一定要回答,所以他有一种谦卑。

所以蕅益大师说,文殊菩萨有三种心情:第一个稀奇;第二个畏怯;第三个谦卑。所以弥勒菩萨在问的时候,文殊菩萨并没有回答,所以弥勒菩萨必须要化解文殊菩萨心中的挂碍,他提出了四点的说明,来化解文殊菩萨的挂碍。

第一个他说明这是大众的期待,这可不是我的意见,我代表大众。他说,因为四众的弟子大家都以欢喜期待的心情,来瞻仰仁者文殊跟我弥勒,来说明世尊为什么放这道光明,以及这些相状。就是说我请你回答,可不是我个人的想法,是大众的心情,大众的期待,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佛子时答,决疑令喜。那么这些弟子们希望这件事情不要等到佛陀出定,希望文殊菩萨能够马上及时的回答,为什么呢?来觉断我们心中的疑惑,令我们产生欢喜,为什么?因为何所饶益,演斯光明。世尊到底是因为什么广大利益的因缘,来放此光明。因为为什么大家知道这是大功德呢?我们前面说过,佛陀放光的时候,他是带动的雨花、地动、众喜,就是大地雨天曼陀罗花的时候,大地震动的时候,大家的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欢喜,这个就是种功德相,那么这种功德相,大家不想等待了,大家不想等佛陀出定了,希望文殊菩萨慈悲,马上回答,这是第二个,大众希望能够及时断疑。

第三个呢,是说明弥勒菩萨自身的疑惑。难道是佛陀安住在菩提道场当中,他老人家自己所成就的中道妙法,要显示这个中道妙法,或者是要为弟子授记。其实弥勒菩萨这两个都猜对了,佛陀要开启他自己的佛知见了,佛陀要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说完之后,他要为诸弟子授成佛之记了,因为佛陀准备要往生了,这件事不能拖了。

那么弥勒菩萨也是略知一、二,但是呢,他犹豫不决,因为这个事情他只是猜测,他讲出第三个,不是我不回答,也不是在座的等觉菩萨不回答,因为大家都尚有疑惑。

第四个,就说明这个因缘重大。说是示诸佛土,众宝严净。就是在光明当中显示的诸佛国土,是非常的清净庄严,而且见到诸佛的说法,这对众生来说,可不是小因缘,就是这个《法华经》的宣说,它悠关众生的成佛之道。

如果《法华经》不讲,那我们这辈子跟成佛之道就完全没有结缘了,就像一般的花,空花无果。我们念佛就只能够念佛了,我们往生也就只能够往生了,我们没有办法就是说我们同时念佛往生的当下,我们又栽培了未来成佛的善根,不可能!我们做什么就是单向,完全从因缘所生法论断,你布施,人天果报;你修四谛十二因缘,二乘涅槃。所以,《法华经》可不是小因缘,它等于是把这个方便门打开,它一方面到达方便门,又把方便门打开,它是直通真实相。所以这件事情我虽然犹豫不决,但我不敢随便回答,因为因缘重大。

那么因为这四种因缘,大众的期待,第二个及时的断疑,还有弥勒菩萨自身的犹豫,最后因缘重大,所以弥勒菩萨总结:文殊菩萨当知,四众弟子们都一心一意的仰望仁者文殊菩萨,要及时的赶快的回答大家的疑惑。那么也就是说弥勒菩萨必须要消除文殊菩萨心中的挂碍。

我想我们从这四种疑惑,其实文殊菩萨能够勇于去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主要的还是两个重点:第一个就是佛陀在定中不能够回答,这是个事实,谁都不敢去干扰佛陀;第二个是大众的期待,大家有这种需求,希望文殊菩萨出来主持;是这个说明。一方面是佛在定中,一个是大众的期待,也就引起了文殊菩萨后面以下的回答。

 楼主| 发表于 2019-6-14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141】修了《法华经》以后,我们所修的一切善法是广大殊胜

我们看,这是序品的最后一科,答问叙。

文殊菩萨在这个种种因缘具足之下呢,就是佛陀在定中,而大家很希望文殊菩萨出来回答的因缘以下呢,他也就当仁不让出来回答了。他回答里面分两科:先看长行;再看重诵。

长行里面分成四段,先看第一个,己一、惟忖答,看经文:

丁五、答问叙(分二)
戊一、长行(分四)
己一、惟忖答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那么文殊菩萨的回答有三个部分:第一个是简单的用义理回答;第二个简单的用事相来回答;第三个是广泛的回答。我们先看第一个、惟忖答,他先简要的如理思维,他把自己修行的过程从理论上去推论,这个光明跟瑞相是怎么回事?我们看: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他就告诉弥勒菩萨及诸善男子,他说,你们要我回答,我先提出我个人的修学的经验来回答,我如理的思维,今天佛陀应该是要演说大法。那么,古德解释说,你怎么知道佛陀要说法呢?古德说,佛陀出世只做两件事:要么显神通,要么说法。显神通只是一个方便,说法是根本。

所以,佛陀显完神通他一定要说法的,所以文殊菩萨合理的推论,佛陀要演说大法。

那么这个大法,蕅益大师说是说法瑞,此土六瑞的第一个,说法瑞;第二个,雨大法雨,这个大法雨要普润一切的草木,就是我们讲三乘的善根,一切的众生他的菩提种子即将成熟,这个是配雨花瑞;吹大法螺,这个法螺声音围绕,令众欢喜,所以它有一种众喜瑞;击大法鼓,这个鼓,它的声音振动,就像地动瑞,要破除众生的无明烦恼;最后的演大法义,就是放光瑞,成就广大的自性的功德。

那么就是说,佛陀即将演说大法,而使令众生从内心当中灭恶生善,成就自性的功德。这个地方最关键的当然就是一个大字,他每一个修行都有一个大字,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凡夫的修行,都是一个小,因为我们是用有所得的妄想来修布施、来修持戒、来念佛,所以我们的心是活在一种有所得的妄想。那么现在佛陀的意思就是说要发明一念心性,就是所谓称性起修,就是把我们拉到一念心性来修行。

比方说,你安住一念心性来布施,这叫大布施;你安住一念心性来持戒,叫大持戒;你安住一念心性来念佛,叫大念佛;称性起修。也就说,从菩萨道的角度,我们过去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是从因缘上来修证,我们看到了众生的苦恼,我们想度化;法门修学,乃至于因缘的佛道可成。

但是你如果把这四个:众生、法门、烦恼跟佛道拉到一念心性,那就不一样了,那叫: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那就叫一个大字了,这个大就是广大殊胜。

就是为什么我们修了《法华经》以后,我们所修的一切善法,是广大殊胜,因为你的心量不一样了。

我们以前布施,我们所想到的是一个来生的果报,我通过这个布施,我创造一个快乐的果报,我来生可以受用。所以我们以前是站在一个小水泡的思想来布施,所以他的果报,只能出现在小水泡,因为我们布施的时候,我们的所缘境,你的内心的小圈圈,就是一个个人果报的受用。

所以他因地是这样的思考,你最后的果报也只能在小水泡出现,就是人天的果报,你还能怎么样?

但如果我们今天的布施,我不求人天福报,不求涅槃,我只求一件事情,我要开显自性的功德,那不得了了,我布施的目的是要开显我自性的功德,那么这个因地是一个什么因地,这个因地的种子是种在一个实际理地,一个广大的大地,广大的真如本性,所以他最后的开花结果,一定是在真如本性。

所以他这个地方就是说为什么加个大字,因为前面的修学,因缘所生法,叫一心而缘生万法,是在万法中修学,而《法华经》是万法会归一心,那么这一念心性是最为广大的,是这个意思。

所以他这个因地大,果地也大。也就是说佛陀的大法即将出现,众生的广大功德也即将成就。
这是一个简略的回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 17: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