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大乘妙法莲华经----净界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45】远离颠倒妄想,你至少要跟过去切割

所以,怎么走出过去呢?难道我也没办法了?它就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啊,是的!没有人要你去处理它,但是你做一件事情就好,做一件事情:把它归零。

就是咱们惹不起,但是你不要住在上面,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回光返照。你就观察,我有这个想法,为什么我会特别喜欢这个东西、喜欢这个人,落入一种感情上的爱憎取舍呢?你就观想,我们一般正常情况遇到这种情绪啊,我们去随顺它的,但是这个时候你要拒绝它,你要回过来,我们以前是顺着它的方向走,这个时候你要问它说,你从什么方向来?

我今生的思想是受前生影响,因为前生的经验给我一些今生的思想。好,那前生怎么来?前生从前生而来。你不断的往前推,推到最后,啪!觅之了不可得。原来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只要你知道它不是你原来的东西,你就有救了。

就是说你只要知道镜子上面的灰尘,它不是镜子本来的东西,那你的人生就有希望,你就摆脱过去了。

摆脱过去不是要你消灭过去啊,咱们可没那个本事啊,该打妄想还打妄想,但是你不要住在上面就好,这是很关键的哦!

我们从今以后要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必须把过去的众生法界归零,否则你跳不进去的,你会格格不入的。

禅宗的二祖,我们看禅宗的公案就知道了。

慧可大师亲近初祖,他只讲一句话:弟子心不安。我也是很认真的做事修,拜忏也拜,念佛也念,持咒也持,但是我怎么弄不过这些妄想?

这个妄想势力太大了。

当然了,你站在妄想的对立面,那你糟糕了,你要时时勤佛试,那你糟糕了!

所以你想想看,如果你不修理观,你用事修跟它对治,我们一天有几个小时,二十四个小时,对不对?你知道你打妄想花多少时间吗?花二十个小时,做梦都打妄想!

你知道你进佛堂多久吗?两个小时!

你今天如果是用佛号跟妄想,说我跟你拼了,结果你变成黄花岗七十三烈士,你怎么是它的对手呢?
诸位,我们今生不是从零开始,你等于是跟你无量的业力挑战嘛;无量劫来的妄想,你用佛号跟它对治,你叫作不自量力,那怎么办呢?诸位!我们换一个战场,我们不能在因缘所生的一念心识去跟妄想对治,你不是它的对手,因为这个妄想是它的活动范围。

你把它拉到我们本具的一念心性,就是我们本来就具足,我们长时间忽略了它,让它睡着了,你只要唤醒,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我们把所有的妄想拉到一念心性,这个时候,本来清净的意思就是说,它不是修来的,既然它本来清净,当然它就不可能被污染。因为你说我们为什么福报会失掉,因为你福报是因缘所生法,你跟因缘借来的,那当然有借有还嘛,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嘛。

但是清净心可不是因缘生的,那叫众生本具,诸佛所证。

所以,我们要处理我们无量劫所留下的颠倒妄想这些垃圾,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心带回家,把心归零。

那么当我们住在一念心性的时候,妄想叫作如梦如幻,这个时候再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它有没有?有!但是你只要无住,它对你不受干扰,你只要不随妄转,这就有救了,你就可以重新开始了,开始给它创造莲花。

所以,一个人要创造莲花之前,请你走出过去,就是你至少要跟过去切割,我改变不了我的过去,我也消灭不了我的过去,但是我必须要远离我的过去,叫作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就是远离、无住,就可以了,这是第一件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46】我们现在要把一念心识转为一念心性

你看古时候有一个猎人,他去山上,抓到一只老鹰,很小,他养的时候,他把这个老鹰跟鸡一起养,为了方便嘛。后来这个老鹰长大以后,这个猎人要它飞行,它飞不起来,他想说老鹰你应该飞的起来呀,但是它跟鸡在一起,它已经被鸡同化了,熏习,不思议熏不思议变,它就认为它就是一只鸡。后来猎人当然很失望,我花那么多精神体力栽培你,你也干不出什么实事,就把这个老鹰拿到悬崖边自由落地,放生。

这个老鹰从空掉下来的时候,它的本能发作了,它的翅膀是很强壮的,它展开它的翅膀,在快要落地的时候开始飞翔,飞起来了。

老鹰也是这样!它没有失去它的本来面目嘛,它本来是有强壮的翅膀可以飞行的,那它为什么不可以呢?轮回的后遗症,生命的经验,因为它长时间跟鸡在一起。

诸位,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其实我们的心本来清净,现在为什么惹那么多尘埃呢?因为我们经历太多的生命经验,弄得我们现在像《楞严经》说的,叫作迷己为物,认物为己,就是被物化了。

我们本来是一个清净、没有形象的水,但是经过轮回久了以后,我们这个水变成有个性了,有个人的个性了,有想法有爱憎取舍。就是这个水,你把它倒到方形的杯子,它变成方形;你把它倒到圆形的杯子,它变成圆形;所以我们现在这个心态,如果不归零,那根本没办法修行。把杯子的水全部倒掉,恢复它的本来没有形状的水。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要把一念心识转成一念心性,就是把心带回家,这是第一件事情,达妄本空,要这样子才能把过去的这些颠倒妄想放下。

那么观照一念心性当体即空,就拉到了生命清净的原始点。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47】要成就佛陀的功德,先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第二个是重点了: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这是假观。这个假观其实是法华三昧的关键,前面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是个权方便。

诸位,观心,前面安心是权方便,观心是关键,这个就是《法华经》怎么样启动佛陀的法界,怎么样在污泥当中去启动一朵莲花。往下看,观照十如是,我们看第一段:

2.观心——观照十如是
(1)心即实相,初观为因,观成为果,以观心故,恶觉不起,心数尘劳,若同若异,皆被化而转,是为观心。 
 
那么前面是安心,先把心安住,安住以后开始观照了,观照的目的就是启动佛法界。我们看天台智者大师怎么说:心即实相。我们一念心性当体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就是中道实相。

所以中道实相不要去求,本来就是中道实相。他说我为什么不是中道实相呢?因为你这样是打妄想,你现在是一念心识嘛。如果你把它回到原始点的时候,我们一念心性本来就是真空妙有的嘛。

前面讲真空,那怎么样启动妙有呢?修即假,初观为因,观成为果。所以你如是观的时候,已经成就成佛的因;观成以后就是成佛的法身功德。

所以因为观照一念心当体即空、即假、即中,有两个好处:恶觉不起,对烦恼产生调伏;第二个又产生好的引导,心数尘劳,种种心识的活动,或者一个,或者多个,都能够转烦恼成菩提,是为观心。

诸位,观心是成佛的捷径。改造生命从行为上改造,那叫作引路;先从思想上去改造是捷径。

就是说我们要成就佛陀的功德,第一件事情先把自己的思想,把它改造成佛陀的思想,就是先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48】十如是是整个方便品的核心思想
那么佛的知见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往下看,就是十如是,这个《法华经》的十如是是整个方便品的关键、核心思想,十法界十如是。
好,我们把他念一遍:
(2)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
《法华经》说我们在观心的时候有十个重点:
第一个观察它的相状。这个相状就是表现在外的,叫作相状。那么天台智者大师把它分成四块,把十法界分成四块:
第一个、三恶道的相状,苦恼相。
第二个、三善道的相状,是安乐相。
第三个、二乘的相状,是涅槃寂静相。
第四个、佛菩萨的法界叫作悲智双运相。
四种相状,你可以对照附表第三面,十界差别。
    (图片无法复制)
相状是表现于外,那么什么是性呢?隐藏在内叫作性。这个性就是思想,有四种思想:三恶道叫增上恶念;三善道是增上善念;那么二乘叫出离心;佛菩萨是菩提心;这四种相状就配四种性。

那么什么是体呢?相跟性合起来就是一个五蕴的自体。如果三恶道,那就是一个摧折身心的五蕴,摧折就是很痛苦了,刀山油锅了;那么如果是三善道就是升出色心,就是安乐的身心;那么二乘人的身心世界呢,叫作素法身。素,就是空空荡荡很寂静,但是什么都没有,没有庄严,素法身;那么佛陀的法身叫无极妙法身,一念的清净心,无量的功德庄严,就是妙法身。

那么这个相、性、体就有这个力,力就是有它潜在的功能,它还没有表现出来叫作力,表现出来叫作作,遇到因缘以后它这种善恶的功能显现出来,种种身口意的造作叫作作,潜在的种子叫作力。

那么造作以后就成就一个因种,这个因种可能是三恶道的因种,也可能是三善道的因种,也可能是一个二乘的因种,也可能是佛菩萨的因种。那么这个种子遇到种种环境熏习的增长,就有种助缘,最后变成果跟报。

这个果是偏重思想,叫作等流果。所以你看一个人如果是烦恼很重,某种程度你过去生刚从三恶道出来;有些人比较善良,就是从三善道出来;你一个人喜欢寂静,你过去生就算没有出家,你应该修过出离法;你看有些人一出生他的菩提心就很强,他前生受过菩萨戒,听过《法华经》。

所以他有这个等流的果,等流的习气。

第二个他有这个报,果报的受用,他有快乐、痛苦,果报的受用。

最后是本末究竟。这个本,就是最初的相;末就是最后的报,是平等的安住一念心。

诸位,这个是《法华经》特别的地方。我们一般因果的修证是向外,从因缘所生法去修因证果,那个是远路,《法华经》不是。

注意,一个人改变因果的捷径,是从内心改变。

我们要怎么样启动佛法界的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缘果报就可以了。当然关键在相状,因为如是性,心是不可琢磨的,我们现在是借相修心,我们要借悲智相应的相状来启发我们的菩提心;我们通过涅槃寂静的相状启发我们的出离心。你看《法华经》到最后,你说我从哪里去找悲智双运的,我看每一个人都不是悲智双运的,你在凡夫法界很难找到佛法界的相状。

所以我们读了大乘经典以后,就是借佛菩萨的这种功德相来启动我们的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缘果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49】心性自清净,诸法唯一心

好,那这个观念我们再把它强调一下。我们看讲义的附表一、本经的正修,一心三观。开显佛慧,就是一心三观的智慧。那么一心三观的智慧有三段,我们先看第一段、总标法义,为什么要一心三观呢?先看第一个:

附表一、本经正修:一心三观
  (一)总标法义
  慧思禅师云:心性自清净,诸法唯一心。此心即众生,此心菩萨佛。生死亦是心,涅槃亦是心。一心而作二,二还无二相。
                                —《大乘止观法门》—

那么慧思禅师说,心性自清净,诸法唯一心。我们要修行,我们前面说过,要把因果的法则拉到一念心性,这才是捷径,不能从因缘所生法去修因证果,那这样子就糟糕了。

那么心性有本体跟作用,本体是当体即空就是本来清净,但是当我们起作用的时候就落入十法界十如是,就有很多的理俱事造十法界。那么当它起作用的时候呢,此心即众生,此心佛菩萨。当我们迷惑的时候,我们违背我们的清净本性,背觉合尘。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启动的是众生法界的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

如果我们回光返照,我们一念心本自清净,本自具足,回光返照的时候,叫作背尘合觉,那我们启动的是佛菩萨的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

所以生死是它,涅槃也是它!

所以一心因为迷悟的因缘而开出了染净的因果,但是当它会归到本体的时候,还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本自具足。

也就是说,心性是最公平的,你怎么操作它,它就现什么给你受用;当我们离心性越远的时候,就是你这个人离家出走越远,你就越堕落了。

所以佛法看一个人的好坏,不是说你一个人修多少善业,那是一个初学者;真正入大乘法门的人,他只要问你一句话,看你讲话,看你讲的话离心性有多远。古人讲:道一句!如果你是心外求法,那你这个人有福报也没什么用,都是魔业。

这个福报为什么没有用呢?福报会让你放逸而已,因为你一个迷惑的人福报越大越危险,福报不见得是好事,看你怎么用!用的好,你借假修真,用福报力来成就功德;用的不好,你用福报迷失自己,那你造的业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一个人的成败,从观心的角度,就是你离心性有多近,而这个乞丐他离他的家有多近,他的观照力有多强,就看得出这个人成佛的时间还有多久,所以,观心是关键!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50】什么叫缘修、真修呢?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
(二)别明修法
  一、缘修
  智者大师云:隔真妄,破九界,显佛界,为缘修。

智者大师把修行分成两段:一个是缘修。就是如果你不走《法华经》,那只能在因缘所生法,就是根、尘、识的因缘去修,那么这样子就产生隔真妄,就产生对立了,真妄是对立的,但是你很努力的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用次第十二因缘、六度,破九界然后开显佛界,这个叫缘修。

缘修我们再往下看下一段:

在生灭因缘中对治根尘识——生灭对治法则。

所以当我们不走心性这条路来改变自己,当我们选择从根尘识的碰撞,从因缘上来对治,那你的人生变成对立的,你只能偏空,要么偏有,因为你没有理观的心性来整合,那你就不是一佛乘,你落入了三乘的对立法门,叫作缘修,你就走上了远路。

《法华经》的修学,叫真修。好,请合掌:

二、真修
智者大师云:融真妄,绝破显之意,为真修。

一个有智慧的人会找到成佛的捷径,不管你过去烦恼有多重,也不管你过去业障有多深,关键是你要先会归到你的一念心性,因为它没有烦恼,也没有业力,也没有老病死,先把它找出来;找出来以后再来破妄显真,把所有的修行拉到一念心性来是最有利的,因为它是不生灭心,它永远不会离开你,就是说它不会被烦恼破坏。

诸位,如果你今天不拉到一念心性来,你看很多人,他越修烦恼越重,这就是压抑嘛。烦恼你压的过它?所以有些人你看他是用强压的方式,强压的作用力会等于反作用力,所以弄到最后他烦恼就爆发出来了。你在心性里面修,就没有这回事情,它本来就没有烦恼,它本来就没有业力,它本来就没有生死,你拉到心性是一个最有力的位置,叫作真修。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51】《法华经》的妙法只有一句话:善知识,莫向外求!

我们的修学,再往下看:

心识(生灭因缘)心性(不生灭心性)
1、即空
照了心性不变之体,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离相清净。
2、即假
照了心性,随缘之用,理具事造,随缘显现——借相修心。
3、即中
体用同时,空有无碍——中道实相。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内观,养成内观的习惯。所以整个《法华经》的妙法只有一句话就讲完了:善知识,莫向外求!

如果你现在还要选择离家出走,那你这个《法华经》跟你就没有缘了,那你只能修方便门,那你只能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那你的成佛之道充满了坎坷,也充满了障碍,因为你选择这条路就不对。

所以修行第一件事情,养成内观,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不管别人是对是错,我也不管这件事情合不合理,就是观照我自己,这件事对我有什么意义?我是不是能够利用这个能量来启动我的佛法界?

所以成败得失就在这一个关键而已,人生的开关。你向外,那就是缘修,就那叫现前一念心识,那你就活在根尘识的因缘,那你就活在业力、烦恼,那你就走不出过去了。

所以内观,就是先把心识转成心性,然后再起观,怎么观呢?即空,照了心性的本体,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它这个清净,关键在于本然,它是本来就清净,所以它才能够不受染污。所以我们通过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我们就离开过去无量劫来生命轮回所留下的这些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乱七八糟的相,全部放下,就把心回到原始点,这是空观,安住力。  

那么假观呢,照了心性,随缘之用,理具事造,两重三千,随缘显现——借相修心。

这个理具,就是我们一念心性虽然清净,但是它法而具足十法界的功能,叫作理具。那么事造呢,就是我们透过修行,或者染净的造作,把这个理具的法界把它显出来,叫作事造。

比方说我们现在,事造法界是一个人,我们人是显现出来,但是我们虽然是一个人,但是我们生命当中呢,其他的佛菩萨法界也是存在的,它是隐藏而已。就是它有十道门,我们今生只开了一道门,打开人法界,所以这个事造。

那么理具事造,同居一念,看你怎么样的启动它,它就不断的显现叫借相修心。

所以,我们要多借佛菩萨的相状,来启动我们的佛法界,这个就是假观。

那么中观就是体用同时,空有无二,进入中道的平衡实相。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52】整个一心三观有三个重点

所以说整个一心三观有三个重点:第一个,内观,就是安住清净心。从今天开始,不管发生什么事,莫向外求!

你向外求,你就落入无量的生死茫茫的业力大海,落入因缘所生法,那谁也救不了你了。如果你现在什么事还都要找出一个为什么,还要讲出一个理由,那你就完蛋了。修行一旦内观以后,人生没有理由,就是一个历练,没什么理由。我的人生是假借这种人生的因缘来启发我自性的功德,借假修真。

所以第一个,养成内观的思想。就是遇到事情,把这个能量,把它变成开显自性的力量,不管是顺逆。

第一个内观,第二个离相,就是空观。我们遇到事情的刺激,第一念一定有情绪,我告诉你处理情绪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处理,就是本来就没有,我现在有,那只是暂时的,那只是生命的一个假相而已,我不理你,我不跟你互动,相信佛菩萨,它自己会消失;你跟它互动,那你就牵动很多过去的因缘,那就没完没了了。

因缘,我们现在没办法断它,但是起码让它沉淀,就是不要再相续了。

所以当你的心跟人事接触的时候第一个情绪,它一定会把过去的因缘现出来,你跳进去,那人生就没完没了了,那你跟它的因缘就错综复杂了。你要处理因缘你就回不来了,你知道吧!那这个账就不好算了。你有这个情绪,一定有过去的业力,你要跟他没有这个业力,我讲实在话,他讲什么话你也不会快乐也不会痛苦,诸法因缘生,你跟他没有因缘,你怎么会快乐呢?如果说:哎!奇怪,我跟他讲话我就会不高兴,这个过去有业力,你懂吗?你说:哎!我不高兴!我要去处理它,那你们两个就没完没了了!

所以我们相信佛菩萨,不要处理是最好的处理,放下它,因为它是暂时的,这是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它是个生灭心嘛,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是一个生灭的假相,如此而已。

内观,离相,第三个就是关键的,借相。我们不能只是消极的破妄,不是走出过去,要开创未来。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53】整个修假观只有两件事情:赞叹跟呵责!

开创未来怎么开创呢?我们来看第三个。

诸位,我们看到这个十界差别,这个地方是整个十法界启动佛菩萨功德的关键。

诸位,我们看到这个十界,这个智者大师分成三块:三恶道、三善道、二乘界和佛菩萨,请大家用笔把它分成三块:三恶道画起来,这是一块;三善道跟二乘界画起来,写一个权法,权就是方便的权法;佛菩萨法界画起来写一个实法,真实的实。

好,我告诉大家怎么操作。

这个操作只有两个:一个叫作呵责,一个叫作赞叹,就是这两个就够了,叫作借相。

就是说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发起了一种身心的苦恼,带动了烦恼,那表示你已经落入了三恶道的因缘果报当中,这个你应该呵责自己,呵责自己!

注意啊!内观哦,具足内观!

就是说我们以前起烦恼的时候,我们会去外面找答案,这个方向错了,弄到最后就是辗转相续。现在改一改方式,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要管这个事情是怎么回事,如果它会让你痛苦,让你起烦恼,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呵责它,用不净、苦、无常、无我四个字去呵责它,四个法门去呵责它,观想三恶道的这种苦恼相,烦恼性,乃至于各种各样的相、性、因缘果报,它是不净的,是苦的,是无常的,是无我的,去呵责它。

如果你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或者诵经的时候,出现了佛菩萨的悲智双运,无上菩提心,无极妙法身,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赞叹它,赞美它。那如果出现三善道、二乘界呢,也可以赞美,但是这种赞美是一种方便善巧,你知道它是方便,可以小小的赞美,不能够像对佛菩萨那么用力的赞美,可以小小的赞美,因为我们也需要把它当做过渡,因为我们也要一个台阶嘛,就是一刀千纸。就算我们直趣佛法界,但是不可避免我们的过程,也是要经过安乐道、解脱道,就像蕅益大师说的圆教的修学,虽然直趣佛法界,譬如一刀千纸,立立分明嘛。这个刀一千张纸切下去,很快,但是一千张纸在断的时候,也是历历分明嘛,对不对?

所以我们在成佛过程当中也要经过安乐,经过解脱,所以三善道跟二乘界也不能否定,只是我们把这两个因缘拉到一念心性。

所以整个修假观只有两件事情:赞叹跟呵责!

诸位,你只要做这两件事情,你的生命开始变化,而且是从根本上变化。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54】一昧的赞叹一昧的呵责,其实都不中道!

我发觉啊,这个东西方的文化不太一样。我这几年去美国,我发现美国人的教育,他比较喜欢用赞叹。你看,他:爸爸,我要打篮球。打篮球好啊,你打篮球会像麦克乔森。这个儿子打了几天篮球,说:爸爸我不打篮球了,我要踢足球。踢足球好呀,踢足球会让你变成贝克汉姆,他就什么都赞叹你。

你看美国那个国中生,他礼拜六礼拜天他没有在家里读书了,就去踢足球,他父母亲就拿个小板凳,拿一杯水,父母亲就跟在他旁边,在旁边做啦啦队,这小孩子就踢来踢去、踢来踢去,父母亲就:啊!然后鼓掌,说:踢的好!踢的好!其实我在旁边看他儿子,踢了半天,一脚都没有踢进去,他的父母亲高兴的像什么一样,然后过去跟他击掌,他们就是赞叹的教育。

所以你看美国人他们,当然这个东西好坏很难讲,他们就是很有自信,很有开创性。但是美国人也不好教育,因为他不断的赞叹他,他很有自信,所以你要改变一个美国人的思想,很难,非常难。当然,美国人你跟他讲什么,他会很礼貌性的点点头,但是他不见得同意。我一开始不知道,我说他们都相信,其实不是啊,他是礼貌性的点点头了,他尊重你有说话的权利了,但是他不见得会改变。

亚洲人刚好相反,亚洲人:我要去打篮球。打什么篮球?就这么点出息,读书不读书!所以我们亚洲人教育喜欢用呵责的方式,当然它的好处就是比较谦卑,比较保守,但是缺乏自信、缺乏开创。

你看美国的小孩子,他没什么本事,但他很有自信。当然从佛法的角度,完全赞叹完全呵责都不中道。佛法的意思,应该这两个法门都要操作,当它出现什么法,出现三恶道法界,你就该呵责嘛;出现佛菩萨的法界,你就应该赞叹嘛;一昧的赞叹一昧的呵责,其实都不中道!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55】你只要改变方向,那人生就很有意义了!

所以整个《法华经》的成佛之道,注意!找到我们凡夫最有力的位置。就是说,我们现在是非常不利,说实在的,我们无量劫来轮回到现在,我们有无量无边的生死业力等着我们,我们心中有无量无边的烦恼,有无量无边的老病死等着我们,但是只要我们做一件事情,把心归零,这个事情就变的好办了,拉到一念心性。

那怎么归零呢?就是内观,就是从今以后把精神体力放到内心的经营,不要去管外境,你什么事情都要找个对错,你人生就糟糕了!你什么事情都是到底谁对谁错,那完蛋了!那你等于是跟过去感应道交了。

其实我讲实在话,如果把无量的生命打开来,人生其实很公平!你只要相信公平就好了,那我就当它过去了。

所以你看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你看这两个人,把精神体力放在不同的地方。

众生是把精神放在结果。你会快乐跟痛苦,这一定是结果吗?事出必有因。那我应该在结果上怎么样,那你应该在结果上怎么样,你欠我的还是我欠你的,完了!凡夫把生命放在外在的因缘,完蛋了,今生毁了!

菩萨相信人生难得,结果不重要,在过程,我用什么心态来面对这个人生。不管人生阿赖耶识释放快乐、痛苦,这个我管不了,我也做不了主,但是我管好我的心,你有本事释放业力,你放马过来,反正我都有办法把这个正负的能量转成我的菩提的种子,我只要做两件事:呵责、赞叹就好!

所以你只要改变方向,那人生就很有意义了!

本来你想,我今生就是业障生死凡夫,把它受了就完了,其实不是啊,今生很有意义啊!它可以启动你的佛菩萨法界,你也可以利用你的人生因缘,消灭你的三恶道法界,整个破妄显真,就在你的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当中完全改变了。你要做三件事情:内观,离相,借相三件事情,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56】《法华经》论心不论境

我们看第三的方便品,第十六面:
(3)方便品长行略说此法,后开示悟入广说此法,火宅譬喻此法,信解领解此法,长者付子此法,药草述成此法,化城引入此法。如是等种种,祇名十如权实法耳。
                               —《妙玄节要》—-

整个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三观,整个《法华经》前半段十四品开显佛慧,都在讲这些东西而已,内观,离相,借相。方便品三周说法,略说此法,后面的开示悟入广说此法,这是方便品;到了譬喻品,三界火宅也是譬喻之法;信解品,四大弟子领解此法,长者富才也是付与一心三观之法;药草喻品,弟子们自己叙述自己所领解的法,也是领解此法;化城喻品,也是通过化城引入一心三观之法。所以如是等种种的名言开示,整个《法华经》的前面十四品,只是说明十法界十如是,如何诠释,怎么样呵责怎么样赞叹,怎么样破妄显真,把它拉到一念心性,如此而已;妙音妙果,不离一心,如此而已。

我们看成佛之道的捷径,《华严经》当然是法身菩萨,是吧,《华严经》是属于事修的中道实相,它是把整个把身口意现出中道实相,那叫一个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我们事修没办法,我们的事修还是落入权法,我们的事修还是人天法界,甚至于顶多二乘法界,但是我们多一个理观,所以《法华经》是理观的中道思想。

就是我做不出佛菩萨的功德,但是我已经在成就佛陀的种子,我透过一心三观,透过即空即假即中,呵责赞叹,我已经怎么样?我已经进入佛陀的家族,变成佛陀的儿子,我只要不放弃努力,我一定可以成佛,所以这个地方关键就在这里。

就是说你如果是法身菩萨,那你就不要学《法华经》了,你直接学《华严经》了,你直接从事修表现出即空即假即中。但是我们现在做不了,我们现在事相要么落有,要么落空,但没关系,《法华经》论心不论境,你做的好不好,不重要,重点是你的心态要操作好,它是一个理观的中道思想。

所以《法华经》是偏重理观的,论心不论境。

所以学完《法华经》,你说你看他也还是在念佛拜佛,你可不要小看他,他的拜佛念佛,心中可有一朵莲花了,那不一样!他已经走向成佛之道了,什么时候出现,你等着看好了,不会白费的。

所以我们等于是安住、调伏、引导,就是一心三观,当然最后《法华经》它的后半段,开显佛的功德是要发起菩提愿的,这一点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

好,今天先上到这。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57】初学佛法,每一个人都是从因缘上去修证的

第七卷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七面,我们看第三科、发心——发起菩提愿。

本经的修学重点,主要就是我们训练一种内观的智慧。内观的智慧有三个重点:安住清净心,观照十如是,最后的收尾就是发起菩提愿,这一点我们简单的说明一下:

我们学佛以后,我们的修学有三个重点可以修学:第一个是因缘,第二个是空性,第三个就是真如,这三个重点。

我们初学佛法,每一个人都是从因缘上去修证的,基本上没什么例外。

我们刚开始修学,就是面对这些因缘所生法,那么修学的重点只有一个,叫作深信业果,断恶修善。所以我们刚开始在因缘里面修的时候啊,我们的思考就是业力的思考,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我们不喜欢痛苦,我们喜欢快乐,所以我们就怎么样?想办法减少我们生命的罪业,想办法增加我们的善业。

那么这样子的一个修学,过程没什么问题,但是深信业果,断恶修善,等到结果出现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

你看一个人在断恶修善的时候,他的心是惭愧的,谦卑的,但是等他来生快乐出现的时候,他就忘了他自己是谁了。

人一快乐的时候就开始放逸了,他的惭愧心就消失了,他已经忘记他前生那种谦卑惭愧的心态。那么这个时候,一个人的惭愧心消失以后呢,取而代之的就是他想要去主宰这个快乐,因为人生的快乐没有一个人会满足的,因为它是一个无底洞。

他不是追求快乐而已,他还要主宰这个快乐,让它永恒存在,让它能够满足他的心愿。不幸的是,这刚好跟因缘法是违背的,因为因缘所生法,它不是你说了算。

就是首先你要知道这个快乐是怎么来的,如果这个快乐是你创造出来的,那当然它就听你的。这个快乐是由业力创造出来的,所以这个快乐存不存在,它往哪里走,是业力说了算,可不是你说了算。

当我们一个人有快乐的时候,有福报现前的时候,他觉得他可以主宰。我要去买一个电视我就可以买电视,我要去买一个房子就可以买一个房子,他在某种因缘是得到自在力的,所以他会产生错觉,他会以为他能够主宰人生。那是因为你福报还在,你福报享尽了以后你试试看!你善业力花完了的时候,你一杯水都喝不下去。

当然一般人在福报现前的时候,他哪里知道那么多呢。所以我们就在这个因缘所生法里面一次又一次的谦卑的、惭愧的造善,然后放逸的享受快乐。所以人生就是活在这种轮回,你福报享尽的时候,你又回到你过去的谦卑了;那么你开始造善的时候,得到快乐的时候,你又忘了你是谁。

所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天上、三恶道轮回,不断的变化。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58】当我们不再追求三界的快乐,那你就可以跟三界说再见了

享受快乐的思想是没错,但是关键我们想要去主宰快乐,这个地方出了问题。佛陀看我们这样子不是办法了,老是讲这个人天乘法也不是办法,他要么享受快乐,要么享受刀山油锅,佛陀说那这样子好了,我告诉你们一个更好的法门: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干脆你把快乐放弃好了。

他这个意思,你没有资格享受快乐!因为你享受快乐的时候,你会放逸;圣人受用快乐的时候,他是自在的。

所以凡夫追求快乐是有问题的!快乐本身没有错,因为它本身是善业所招感的,它哪里有错呢?它就是一个因缘所生法,哪有错呢?但是我们承受不起,我们会想要去主宰它。所以佛陀说,好啊,既然你有这种攀缘心,那你先把快乐放弃吧。

先怎么样呢?先修无常观。

快乐的本质是会变化的,这件事情对我们打击就很大了。我们对所有快乐的基本要求就是它必须要稳定。我想没有一个人得到快乐愿意失去的,要么你就不要给我,给我以后你就不要抢走,不要破坏它。
但是不幸的是,所有的快乐都是可破坏的。

那既然我们的心态没有准备好这种得失的冲击,那干脆佛陀要我们先放弃快乐,追求寂静。

佛陀思维,他说有一个更好的法门,观察它无常、无我,而趋向于涅槃寂静。

哦,这个更美妙了!我们从一种离苦得乐的心态,提升到追求寂静,恭喜你!你已经超越三界的轮回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当我们不再追求三界的快乐,那你就可以跟三界说再见了,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牵动你了。

也就是说我们会从一种安乐的概念,而提升到一种追求寂静的概念,从有相的因缘修学而提升到无相的空性的安住。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59】内观你的真如,启动你内心的自性功德力

我们大概凡夫的修学啊,没有遇到《法华经》之前,大概只有两种修学的重点:要么在因缘上追求快乐,要么在空性上追求寂静。这两个都不是佛陀的本意。

佛陀的功德哪里是追求快乐,哪里是追求寂静这种小境界而已!

那佛陀你为什么告诉我们这些呢?

因为佛陀是逗会他意。你就喜欢这种,你就好这一口,佛陀就先满足你的需求。其实追求快乐,追求寂静,都不是佛陀内心的世界,佛陀是恒顺众生说的法。

等到你从追求快乐,到追求寂静,到一个程度,佛陀开始讲他内心的世界。

那么佛陀你老人家到底是怎么想的?你对这个人生是怎么想的?我们开始进入佛陀的法界,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是进入法华的思想。

按照佛陀的意思,外来的东西都不圆满,只能当一种过渡。

就是说,你去追求一种快乐,是你求来的,有问题!你去追求一种寂静,这个寂静也是你求来的,不圆满!因为你追求寂静,时间长了,不乐修善,忘失大悲。因为空性和有相的因缘是对立的,所以佛陀要我们内观真如。

就是说如果你要知道佛陀是什么世界,请你把心调整一百八十度,从一种外缘的修学而提升到内观的修学,开始内观你的真如,启动你内心的自性功德力。

那么启动自性功德力,当然就是观一念心性当体即空。

我们一个人开始内观以后,你就知道什么叫作怕:哎哟!我的心中有这么多垃圾,这么多妄想!

一个不静坐观照内心的人啊,他老是向外攀缘,他不知道他心中有多少垃圾。

就是无量劫来,每一次的受生,我们因为追求这个快乐的影像,已经是本来无一物,是到处惹尘埃!每一生,都惹很多的尘埃,时至今日,已经尘埃满满,看不到镜子了。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佛陀说你不要处理它,你也没办法处理,你呢,先把灰尘放掉,就是你不要去管灰尘,你只要做到不随妄转就好了,做到无住就好,就是把心先拉到你生命的原始点。

就是说你现在这个镜子,已经看不到镜子了,也没关系,但是你要忆念那个镜子,你不要管灰尘。就是你当初是怎么来的,你从什么地方来,开始找到生命的原始点。

所以结论: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你如果观到这个时候,你会心生大欢喜!

原来无量劫的生死轮回,并没有真正的改变你,当然你一定要跟着它走,那是你自己愿意被改变。原来无量劫来,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虽然我们经历了无量劫的生死轮回,我们的生命经验累积很多的妄想,这些都没有真实的染污我们的本体,这是我们值得庆幸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60】当你放弃人生的时候,你开始在掌控人生了

所以第一个空观,就是把心拉到生命的原始点,观到一念心性的本体,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请注意,这个清净的前面为什么加一个本自?就是这个清净不是你修来的!如果这个清净是你修来的,那对不起,凡夫没有份,那就是《华严经》的清净了。

那为什么这个清净,我们有份呢?

因为它是,这一段很重要,这种清净叫作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这个法门就是有很大优势了,这个清净不是谁给我们的,是每一个众生都有的,只是我们忘失了,现在把它找回来。

就是说我现在没有本事达到《华严经》的清净心,那是修来的清净心,但是我可以找到我本具的清净心总可以吧。你说我是一个乞丐,我没有一个本事去创造一个新的家庭,但是我可以回我自己的家总可以吧,我当初可不是一个乞丐啊。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开始从向外攀缘,攀缘快乐,追求寂静,这个都是方便门,你真正的要进入佛的法界,你应该去启动你内在的东西:第一个启动你空性的清净心;第二个假观。

假观在本经是很特别的,观十法界,十如是。当然我们的目标是锁定佛法界的十如是,我们不断的告诉自己,我只要有美好的佛陀的相状,我就可以启动佛陀的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我们不断的通过诵经,通过思维,通过忆念佛的功德呢,我们告诉自己,我是佛陀的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这个时候,透过你观照十如是,它的结果就变成只有一个,你一定会发起菩提愿,你就会有一种成佛的冲动。

所以这第三个发起菩提愿是前面观照十如是来的,而观照十如是又是以安住清净心做基础,你没有安住,你带妄修真,你带着妄想去修十如是,你也修不来。

所以这三个是息息相关的。

诸位!当你想要学《法华经》的时候,你就要有心理准备了,表示你很认真的开始要进入你的内心世界了。如果你还想要去追求外在的世界,那你还没有资格学《法华经》,对不起!你可能去找前面的阿含、方等、般若,修修人天乘,修修二乘的涅槃寂静。

就是说,你一旦学《法华经》,那就是说,我的生命,跟外境暂时,至少是暂时先跟外境离相。每一个人都是要先离一切相,才能办法即一切法。

所以当你学《法华经》以后,你一开始就是进入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你要跟因缘法,暂时的说再见了。

那等到你《法华经》修好以后,你再重新面对因缘,那就不一样了,那你叫作一朵莲花,你用你内在的功德去带动外在的因缘,那么你的人生叫作历事练心,顺逆皆方便,那没有什么快乐可言了,快乐痛苦对你来说,根本不算个事。

我们凡夫太注重一时的感受,其实你把目标放远一点,你的人生短短几十年,你是假借人生的顺境逆境来启发你内心的功德嘛,或者启发你往生的功德嘛。

所以你把《法华经》学完以后,你暂时先放弃外在的因缘,等你《法华经》学完以后,再来观世间,就像佛陀说的,犹如梦中事,人生如梦如幻,那个时候你就是主动式的人生了。你没有学《法华经》,你的人生是被动的,你的人生一句话就讲完了,叫作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业力要你快乐,你一定会快乐;业力要你痛苦,你也只好痛苦,你完全被动的,因为你去追求它嘛,那你只好被它带走了。

诸位!当你放弃人生的时候,你开始在掌控人生了,就是你说了算,我要把今生把它往哪一个方向引导,那你只要透过即空、即假、即中,那你今生就是趋向你的目标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而今生就很有意义了,不管它给你痛苦、给你快乐,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整个顺逆的因缘,会激发你趋向你来生的目标了。

所以《法华经》的思想,就是透过内观,而发起愿力。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61】你的空观是从内心启动的,你一定会发菩提心

好,我们看透过本经的内观以后,他发的愿是怎么发的?这有两个重点,我们先看第一个,我们先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3.发心—发起菩提愿

(1)坐法空座,着忍辱衣,入慈悲室。

本经的修学,观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个内观有三个阶段:第一个当然是即空,安住我空、法空的真如理。

注意!这个空性我再讲一次:

这个空性有两种,一种是向外追求而来的,比方说二乘的涅槃。二乘人,他这个空不是心性的空,他是思维无常、无我,所以把三界的快乐放弃以后,出现一种涅槃寂静的假象。这个假象,《楞严经》把阿罗汉判作五阴魔境,就是这样子。

所以他这个是个魔境,从真如本性来看,心外求法,皆是魔境,不管你是什么二乘的功德不功德,只要你不是从心性安立的,都是魔境。

所以这个空性,他是从内观所启动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着忍辱衣。你可能内观以后开始修假观,就开始历事练心,安忍顺逆的境界。

一个人从内观开始向外历练的时候,顺逆都要安忍,对这种快乐痛苦的感受,你这种感受,要内收。
所以一个人啊,他内观以后,再向外历练的时候啊,这个感受要收起来,这个感受是最坏事的。因为感受,你太重视快乐痛苦,它会刺激你的想象,它会误导你,因为这个感受是前生业力牵动的,你太在乎感受,你就被过去的业力牵着走了。

所以他这个着忍辱衣,就是你把六根这个感受要收起来,最后入慈悲室,发大悲心。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他这个大悲心,是自然而发,这个地方是自然而发。我们前面说过,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这个解脱道是很关键的。凡夫的差别是从有相的去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得到的快乐,那有差别;因为布施成就富贵嘛,持戒是尊贵身,忍辱是庄严,有为的差别我们不谈,我们谈圣人的差别。

《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个地方注意了。就是说你当初从三界的快乐你是怎么解脱出来的,也就是说你这个空性的智慧是怎么修的,会影响到你后面的走向。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空性是怎么修的很关键!

如果你这个空,比如说阿罗汉的空,阿罗汉的空等于是心外求法,他离开了一念心性修无常无我,然后创造了一个涅槃寂静的假相,他自己的心就住在这个假相,这种空啊,你就很难发起菩提心了。

如果你这个空是从内观而来的,你观照你一念心性很多妄想,但是把这个妄想,它只是一个表层,你在往内观进去,回到生命的原始点的时候,发觉一念心性本来清净,这种空你自然会发菩提心!

所以诸位,你这个空性有没有修错,你很简单的判断,就是你现在遇到烦恼,遇到障碍,你开始修空观,修空观很快就会把你从缘起法带走,回到一种无相的境界,你至少会跟有为法切割,这个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你这个空观越修越久,你发觉出现两件事情:

第一个,不乐修善!你对有为善法,不感兴趣了!

第二个,忘失大悲!你看到众生在痛苦当中你没感觉了!

我要提醒你,你要注意了,你这个空观有问题了!

就是说你这个解脱道跟菩提道未来很难衔接了,你走上一种解脱道的分岔的道路去了,这个是很重要的指标。

就是说,三乘共坐解脱船,空观的智慧是每一个人要修的,但是你是怎么进入空性的,他的方法很重要,如果你是操作无常无我进去的,你以后要出来就很难,而且你未来要衔接也有困难。

如果你的空观,你是内观而成就的,你的空观是从内心启动的,你这个空观修进去,你一定会发菩提心,一定会!自然!恭喜你!你走上了一佛乘!

所以诸位,安乐道到解脱道,问题不大,障碍也不多,但是从解脱道到菩提道,请大家注意,这一块是非常关键,因为影响到你未来成佛的速度了,这个地方的歧路最多了。就是说你是怎么样在有为诸法得到快乐痛苦的时候,你是怎么把空性现出来的?

如果你今天是心外求法创造一个空性,这个空性现在会给你安乐,未来会变成障碍。

所以这个地方为什么《法华经》要事先学!

你说:哎,成佛的法华,没事,你说我先安乐道,解脱道,有相的因果,无相的空性,修完了,再学《法华经》,晚了!太晚了!你沾满了满身的法执,你听《法华经》你也听不进去了!要不为什么佛陀说法的时候,五千比丘、比丘尼退席呢,法执太重了,来不及了!

诸位,你从现在开始,先把空观修好!

什么是空观?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内在的清净心,而不是一种空性的相状。

就是你这个空观未来要跟假观跟菩提心要衔接的上,这个关键在这里。

所以他能够不走上偏差的道路,他一开始从解脱道的时候,就把你引导走上正途。

所以你这个修空观,然后产生一种忍辱,自然生起大悲心。

那么这个还是前半段的迹门,约迹门,开权显实。

那么一心三观,后面呢,他这个修三观忆念佛陀的功德,那就不是大悲心了,那叫菩提愿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62】学完《法华经》,你很自然的发起菩提心

我们看下一段:
  (2)诸佛护念,植众德本,入正定聚,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前面的做法是着忍辱衣,入慈悲室,这个是法师品,是迹门的法师品,这里是本门的普贤菩萨劝发品,最后一品。

就是说你如法的修学,内观的智慧,安住清净心,观照十如是,最后,发起菩提愿,那么,这个地方有四种功德:

第一个,得到诸佛护念。这个诸佛为什么护念你呢?蕅益大师解释,因为你跟佛陀走到了同一个家里面,就是得到同体法性的加持。

诸位,你学《法华经》以后,会有什么差别,你知道吗?当然你可能往生,那更好!即便你不修净土,即便你不往生,你未来会生长在佛陀的世界。这个后面会讲,因为你提早进入佛陀的知见。

也就是说,你做为一个乞丐,你不是赶快去赚钱,而是先回家,你等于是直接进入佛陀家的真实佛子。

就是说你修《法华经》,乃至一念的信解,佛陀赞叹: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你是佛陀真实的儿子啊!我们现在是佛陀的儿子,但是现在是在外面流浪的儿子,没有回家的儿子。你学完《法华经》以后,你是一个回家的儿子,所以他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那么生生世世有佛陀摄受的因缘。

第二个,植众德本,你能够历事练心,通过假观,能够积集广大的资粮。

第三个,入正定聚,你能够观照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有这种智慧的善根。

前面的植众德本偏重在福德力,这个入正定聚表示善根力。最关键的就是下面这句话:发救一切众生之心。你很自然的发起菩提心,很自然的。

我说实在的,诸位,你现在听《法华经》,如果你把《法华经》听完以后,经过四年听完以后,我建议你做一件事情,你再去受一次菩萨戒,你会发觉,你发的愿,跟你之前什么都不知道发的愿,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得到菩萨的戒体也不一样。你以前只是叫作善念,众生无边誓愿度,反正师父叫我发,我就发;你学完《法华经》,你那个时候所发的愿,是从内心的观照而发动出来的,那是坚定而圆满的力量。





补充内容 (2019-8-30 22:20):
补缺63
【63】《法华经》的修学有三个阶段:安住、观照、发愿
《六祖坛经》里面有一个公案说,说是南岳怀让禅师去参访六祖大师,怀让禅师其实那个时候学过唯识、中观的大乘的思想,但是他觉得有一点不究竟,他就去参访六祖大师。高手见面,废话不多,直接导入核心思想。六祖大师只问他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一个人有没有在修法华内观的思想,这句话一问就知道。他答不出来,答不出来,表示他没有在内观嘛,他的心还是在修法。
我今天修个楞严咒,明天修个什么布施、持戒,你的心都是向外追求一个法的力量来摄受你。所以你一听到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就答不出来了。
答不出来,当然怀让禅师是很谦卑的,他就留到六祖大师的座下,跟他学了三年。学了三年他就悟道,开悟了。开悟以后六祖大师又问,你从什么地方来?他回答说:说是一物即不中。一念心性是离缘说相,它没办法形容。你说它是空,也不对,因为它离相,你说它是空,它还有一个空的相状。它叫作清净,清净严格来说,它不是染污,也不是清净,它是离相。
你说虚空是什么相状?虚空是没有相状的。你不能说虚空是清净相,清净相那就是染污相的对立面了,它就落入对立了,虚空只能说它离一切相。
离一切相这个时候,已经悟到了本体,这个时候,六祖大师继续问,还有修证否?这个关键了!
就是说你那个清净心是可以修证的吗?是跟因缘所生法是有互动的吗?怀让禅师说: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虽然是清净,离一切相,但是它怎么样?即一切法,这个关键了。
诸位,我们刚开始内观的时候是莫向外求,内观真如,启动我们内心的即空即假即中,清净心,菩提愿,但是这个菩提愿到最后是怎么样?它可以跟外境互动,它一定能够把你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它一定可以把你拉到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
还有修证否?修证即不无,就是有修证。
所以《法华经》空观的特色,它可以跟因缘互动。也就是说,你修《法华经》,你就是把解脱道跟菩提道一次性修了,你不修《法华经》,你肯定在解脱道休息很久嘛,是吧?从假入空,最后再从空出假,再发菩提心,要三阶段修学。
但是你修了《法华经》以后啊,你那个空性的智慧,它好就好在哪里呢?它能够跟外境产生互动,它那个空啊,不会因为你在面对人事的因缘的时候产生破坏,这个就是《法华经》的思想。因为它是本来的东西,它不是你透过修行,去捏造一个相状,然后你住在这个相状,那这个是一个方便门。
所以《法华经》它是从内观到外转:以观心故,恶觉不起,心数尘劳,若同若异,皆被化而转,是为观心。
就是说,当我们开始先内观去启动清净心菩提愿以后,开始去转化外在的因缘。
整个《法华经》就是说,你修空观的时候不怕,你不会偏空,因为你最后的空观,一定会让你发起菩提愿,因为它是向内安住的。
好,我们整个《法华经》的修学,就是三个阶段:安住、观照、发愿,这三个是一体的,同时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64】为什么佛陀的功德能够输送给你呢?

我们看第二个,净土门。

那前面三阶段的修学,是讲到圣道,一种成佛之道,我们现在讲净土门。就是说我们现在学《法华经》以后,对我们念佛、往生到底有什么帮助?我们来看看《法华经》跟持名念佛的一种相互结合的好处在哪里。

先看第一个、坚固信愿。对我们往生的信心跟愿力坚固不可破坏。这个地方有三段,我们先看第一段:

1.坚固信愿

(1)心性本具
  总明

当知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
好,这个地方很重要,你要注意听了,为什么念佛跟《法华经》有关系,这个地方第一句话很重要。
首先我们要知道,阿弥陀佛的名号的功德为什么对我们有加持力呢?如果你念一个阿罗汉,比如你念目犍连尊者,你念这个名号,对你没有什么加持力。那么我们为什么念其它的名号没有加持力,而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有加持力呢?那当然诸法因缘生嘛。就是这个名号是怎么来的,你看到它是怎么来的,你就知道它最后结果是怎么去的。因为这个阿弥陀佛的功德的名号,无量光无量寿,它一开始,皆本众生建立。

佛陀发的四十八愿,每一个愿可不是为自己而发的,他是为众生而发的。那么发了愿以后,把这四十八种功德力,放到一句佛号上。

诸位,佛陀的功德,为什么能够跟众生分享,你说阿罗汉的涅槃,你说某某阿罗汉,我就去你的涅槃里面跟你挤一挤,你的那个涅槃寂静,我跟你一起受用,不可以!阿罗汉可没有这种他受用的功德,他这个房子,他一个人刚好而已。

那么为什么佛陀的大般涅槃能够跟众生分享,为什么?因为他因地发的愿,他在修的时候,他是为众生而修的,这个缘起就不一样。

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名号为什么对我们有加持力,因为他发的愿就是皆本众生建立,这个因地很重要。他一开始就不是说,我修的五劫的思维,经过无量劫的修学,我可是为了自受用,佛陀可不是这个意思。每一个愿每一个名号,佛陀的名号都是为众生而发的,这是第一个,它是怎么来的。

第二个,他为我们众生而发。我们众生凭什么能够受用?他是佛法界,我们是众生法界,即便佛陀把手伸下来,我们凭什么跟他感应?下面这句话很重要了: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

因为众生法界跟佛法界从因缘的角度来说是不一样的,从因缘的角度。因缘的角度,当然我们是每天起烦恼,我们叫作惑业苦;佛陀是法身、般若、解脱,那是从因缘的角度。

如果我们把因缘拨开来,把这些因缘都摄用归体。就是佛陀请你归零,你回到你的生命的原始点,我们也回到我们生命的原始点,就是把众生法界跟佛法界从因缘所生法拉到原始点的时候,太好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是站在同一平等的一念清净心的法界里面。这个就是为什么佛陀的功德可以让我们受用,因为我们跟佛陀有一个互通的管道。

这样听懂吗?听懂以后我们就知道,这个佛号为什么操作起来,每一个人的受用都不一样。你说:诶!你念一句佛号,他也念一句佛号,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加持不一样呢?因为加持力是有管道的。阿弥陀佛把他的功德送给你,你把管道切掉了,你可不要说佛陀不加持你。

就是说,诸位!谁离一念心性越亲近,谁就得到更多的功德。就是说,你不要怪你爸爸没有给你钱,你一天到晚离家出走,你就分不到财产,这样懂吗?

你爸爸很有钱呢,但是你要待在家里面呀,这很关键啊。

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功德,确实是他受用,但是你要转他成自的时候,你要有管道。

就是为什么佛陀的功德能够输送给你呢?其实佛陀是很想把功德输送给你,但是请你把输送的管道的门打开来,你老是把这个门关起来,你可别怪佛陀不把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送给你,因为心佛平等,所以才有办法使令我们持名念佛的人把佛陀的光明和寿命转成我们受用,这句话是很重要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9 08: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