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大乘妙法莲华经----净界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9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26】佛陀的智慧,叫作安住心性,历事练心
第四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面。  
本经的内容,主要讲到一佛乘的因地,跟一佛乘的果地。当然从下手的修行,我们要重视因地,我们对果地只是一种随喜赞叹好乐。

因地,就是说,我们现在作为一个生死业障凡夫,我们第一件事情,赶快调整心态,养成佛陀思考的智慧。佛陀遇到事情,他老人家是怎么想的,就是你必须要以佛心为己心,就是我现在成就不了佛陀的功德,但是我先成就佛陀的知见。

就是说我们在这之前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般人如果学佛以后,你就拜忏,然后做做义工,就是你学佛以后你完全没有经过教理的训练,你完全靠过去的善根,产生信仰,那你的知见只有一个,叫作离苦得乐!

诸位,追求安乐此心同。所以你的档次也就跟一般人也没有差太多了,一般人是离苦得乐,你没有学佛之前也是离苦得乐,只是你把离苦得乐的心态,拉到佛法里面来,然后你有因缘修学广大的资粮,但是可惜的是你的知见,档次不高,所以你也就变成人天果报,如此而已。

然后慢慢你就看经典,你就发觉世间的快乐有问题,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它不安稳。诸位,这个是一个很严重的伤害!所有的快乐,一定要安稳。

我们凡夫是这样,要么你就不要给我,你说我这个人过的平淡的生活也就习惯了,世界上最大的悲哀是,先给你快乐,再把它夺回来,这是全世界最大的悲哀,得而复失。

但是所有的快乐都是这样子,所以你不要羡慕有钱人,有钱人最痛苦的地方是在临命终,一般人死也就死了,今生也就这样了,算了;但福报大的人死亡那是不得了的,可怕!因为他心中对他所有的东西都心有所住,他的心已经放在他所有的资产上,他收不回来了。而临命终那个业力的风要破坏他所有资产的时候,叫生龟脱壳,他怎么能够保持正念呢?他没有办法保持正念的,他已经收不回来了。

所以你要知道,离苦得乐的概念是不对的!那怎么办呢?追求寂静!痛苦我不要,快乐我也不敢要,保持寂静这就不错了,你的心已经开始从安乐道走向了解脱道。

但是保持寂静,也不圆满,那么真正佛陀的智慧,叫作安住心性,历事练心。就是说人生你追求它当然是伤痕累累,你逃避它也非常可惜,因为它是一个很好的增上的资粮。这个污泥,如果你善加利用,它可是一个养分!

所以人生,我是要来享受人生,把那个享受转成历练,你整个人生就是一盘活棋。就是我人生不是来受用的!为什么要都摄六根,《楞严经》为什么要把那个感受收起来,因为你感受收起来,你的智慧观照就现前。你经常用感受,对你是非常不吉祥的,你就被那个因缘法牵着走,你一个人太重视你的快乐痛苦的感受,其实这个是一时的,但是如果你很重视的话,那你就被业力牵着走了。

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会从离苦得乐,到追求寂静到最后开始生起清净心、菩提愿,人生就是一个愿力的实践,如此而已。好坏对我来说都没关系,我都有办法把它变成成佛的资粮。那当然你要有这种观念你就要提升你的智慧水平,这不是与生俱来的,这必须要学习。

佛陀的智慧没有人与生俱来的,我们只有众生的知见。我们的人生的经验只告诉我们一个观念,我们要追求快乐,人生只得到这个概念,连追求涅槃寂静的概念都没有。

所以,从本经当中告诉我们,要快速成佛,先提升你的智慧水平。

 楼主| 发表于 2019-5-29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27】你现在所做的决定会影响到你的未来

**

**我们看蕅益大师对这种佛陀的智慧和佛陀的功德的一种总结,有三段,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

**是以荡化城之执教,废草庵之滞情;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与记别。

**  又发众圣之权巧,显本地之幽微,故增道损生,位邻大觉。

**  一期化导,事理俱圆,莲华之譬,意在斯矣!

**                                      ——《妙玄节要》

**

**是以荡化城之执教,废草庵之滞情。荡,就是消除化城。有些人你叫他直接进入宝所,这个珍宝的房子有问题,佛陀就变化一个房子,就是空性,当然这个有所得不是凡夫的我执,是法执,比较微细的这种教法,方便教法。

**

**废除草庵,消除偏空涅槃的这种执著;打开方便之权门,显现真实的功德。

**

**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就是所有的修行,只要你会启动莲花,启动一念心性,都是成佛之道。所以你只要有这种观念,佛陀就会为上中下根、为你授记成佛。

**

**一个人从离苦得乐到空性,其实不难,稍微有点善根也知道快乐是有问题的,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因为你自己就算没有感受,你看老一代的你也知道,这个快乐会失掉。但是从寂静要出来,有些人有困难,当然就跟你怎么进去的有关系,就是你怎么进空观的。

**

**所以佛法的因地很重要,因地心影响你的果地觉。你说我进空观是修无常,你要做到会比较困难,因为无常的空带有一点情绪化,就是我恨透你了,娑婆世界我再也不回来了!他带有点断灭,因为无常故苦,就是说他悟入空之前,带有苦谛的思考。

**

**这个苦谛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他今生的痛苦经验太多,所以他对痛苦的感受太深,这是第一个。

**

**第二个他所接受的教育,他可能《阿含经》读的太深入,对无常苦无我,思考很深,所以他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这种印象深刻以后,你要让《法华经》把他带出来很难。所以佛陀讲经的时候,五千比丘、比丘尼退席,根本不想听了,他接触空观以后,佛陀要把他从空观里面拉出来,拉不出来。

**

**诸位,贵为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陀,都没有办法把他们从空观拉出来,要等待下一尊佛陀了。

**就是说你这个空观要把你从空性拉出来,当然你修《般若经》,你修空观就是人生没有什么痛不痛苦,因为它因缘生,它没有自性,所以我就可以放下,所以这种人的空观他容易出来。

**

**那么总而言之,如果你不从空观出来,人生对你来说,那叫一个寂静,你就谈不上菩提这两个字了,那你的人生只有破妄,就没有显真这一块了。

**

**所以,《法华经》的目的就是要把一个人从空性带出来。就是说,你的法门都不要改变,你该干嘛,还干嘛;你念佛,你不一定要执著只是净土,你可以为你成佛而念佛;你为了无上菩提而念佛,你往生照样得到,但是你未来的路一帆风顺。

**

**诸位,你最好知道一件事情,你现在所做的决定会影响到你的未来。如果你现在只想到往生,所有的佛号的设定只想到往生,好!这个佛号把你送到净土去,然后呢,所有佛号的功能全部消失掉了,因为你刚开始的心和佛号接触的时候,你就是这样设定的。虽然他是无量光、无量寿,但是对你来说,是有量光、有量寿,法性量等虚空,众生发心自小。你一开始的设定,你就不是为了无上菩提来念佛的,你为了你个人的往生。

**

**所以,当你往生了以后,你看到别人他那个佛号对他的加持力还在,他从初地到十地,如此的顺畅;而你到了极乐世界以后,那就糟糕了,因为你所有的因地的修学,全部没有了,因为你的目标已经达成了,你变成要重新开始了,所有东西要全部重新开始了。

**

**我再提醒大家一件事情,注意你的因地,我们现在经常很后悔,早知道我前生就怎么样,千金难买早知道了!就是说我们看到别人怎么样,你从现在开始还来得及了,调整你的因地。

**

**你现在因地圆满了以后,你未来的路就能够很快的快速成长,所谓的大白牛车。

**

**所以就是说,《法华经》就是把你从空性里面,从空出假把你拉出来,因地,增加你的智慧,在果地呢,又发众圣之权巧,显本地之幽微,故增道损生,位邻大觉。

**

**  在果地上讲到大家对佛道的羡慕,讲到三世诸佛的权巧方便,所谓的八相成道,示现生老病死等等,把这个权巧方便收起来,开显佛陀无量功德、无量庄严的法报二身,使令我们对佛道更加的好乐,能够增道损生,增加我们的功德,减损我们生死轮回的业力,位邻大觉,位临成佛。佛陀一方面讲智慧来引导我们,一方面讲功德来引导我们。

**

**  一期化导,事理俱圆,莲华之譬,意在斯矣!

**                                        ——《妙玄节要》

**

**释迦牟尼佛的一个总结。所以,三世诸佛出世一定要讲《法华经》,否则他前面的方便门没办法收尾。

**

**就是说为什么佛陀在这个过程当中会讲那些经,他一定要以《法华经》来收尾,他如果不以《法华经》作为收尾,那就像本经说的佛陀落入悭贪,佛陀没有把最好的东西给众生,而且没有把前面所开的方便门,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办法做一个交代,所以一期的化导一定要会入法华,这个时候理观事修要圆满,所以莲花的譬喻道理就在这里。

**

**就是说所有的修行都是一定有莲花跟莲子,理观事修,这样才圆满。


 楼主| 发表于 2019-5-29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28】学《法华经》的人,最好先有空观的基础

**

**我个人学《法华经》有一段因缘,跟大家分享一下:

**

**我读佛学院的时候,其实我喜欢的是唯识学,其实我那个时候有听《法华经》,但是我最喜欢唯识。

**唯识的好处就是它解释因果很清楚,说我今生没有造这个罪,为什么得这个果报,因为仓库里面有。所以唯识的因果思想,它建立一个阿赖耶识的概念,你今生不是承担你今生的因果,你要承担你无量过去的因果,这个就是唯识学。

**

**你看唯识学修的观照是什么?修无分别智。就是我看到因缘果报,我没有意见,我不能动名言,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当然唯识学也有缺点,唯识学你学完以后你觉得内心很沉重,你背负无量的过去,就是这个生命的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你要概括全受你过去的因缘,因为你一个都跑不掉,都在阿赖耶识保存着。

**

**后来我学了《楞严经》,心生大欢喜,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没什么过不过去的。

**

**《楞严经》说,你不要想这么多,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当下就是清净。所以《楞严经》讲当下,它不跟你谈过去,你把握每一个当下,你只要把生命当做每一个当下,都把握好,人生没有什么过不过去,也没有什么现在未来,就是要有一个片段才有过去现在未来,每一个生命都是当下、当下、当下,就够了,我觉得这个思考很好,找到人生的出路。

**

**所以诸位你如果学唯识学觉得很沉重,你可以看看《楞严经》,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然《楞严经》会让你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业力,本来没有生死,你这个时候就安定下来了,这个时候内心会有一种安稳寂静的力量出现。当然如果你没有看所有的教理,还好我那个时候学院读过《法华经》。

**

**其实这里是一个很容易堕入的陷阱,如果你没有大乘善根,十个有八个跑不出来。如果你一天到晚读《楞严经》或者读《金刚经》以后,知道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时候啊,你什么事都不想做了,就是印光大师说了,好事不如无事,安住孤独,享受寂静。当然这个时候你会想,成佛只是追求寂静吗?因为我在学院读过《法华经》,知道这样不对,但是又很难抗拒那种寂静的诱惑,因为你一坐下来,《楞严经》一现前,那就是当下寂静。

**

**当然我们知道这个有两种过失了,菩萨好乐寂静,忘失大悲,不乐修善,对资粮力不想修,对大悲心会减损,不至于说断菩提心,但是大悲会比较羸弱。

**

**后来我就强迫自己诵《法华经》,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的时候,看到药王菩萨为了求《法华经》的中道实相,为法灭身,把自己燃烧,非常感动。那个时候才从寂静里面跑出来,回到中道的菩提上。

**

**所以我个人觉得,从有相的追求快乐,要到寂静,不难,对我来说,不难!但是从寂静,要重新出发,到菩提这一块,真的不容易,因为你寂静的时候你至少说我能够善加保护自己。

**

**如果你把《楞严经》的寂静再配合佛号的信愿持名,其实往生是够了,当然这样的资粮功德,未来的善根是有问题的,你的眼光没有非常远的时候,就这样挺好的。

**

**那么也就是说,我还是那句话,注意我们的因地,与其我们无量劫来羡慕别人,不如我们现在把它做好,因为这是一个圆满的成佛之道。诸位,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一定要成佛,这条路迟早要走,既然迟早要走,你晚走不如早走。

**

**就是说你追求寂静,最后还是要回到这条道路上,因为没有第二条路,成佛之道只有《法华经》这条路而已,没有其它路了。你说我到净土去,阿弥陀佛照样和你说《法华经》,你跑不掉的。所以《法华经》这条路一心三观,莲花的思想,你迟早要建立的,现在不学,你到极乐世界,你还得要学。

**

**所以我们的学佛一开始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就是从断恶修善开始,追求安乐,最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开始修学空观,安住寂静。但是见山不是山,要回到见山是山,我跟大家讲非常不容易,从空出假非常不容易,所以还好佛陀说了《法华经》,他就从各种文字相来引导你。那么如果这个时候你经过了空性的寂静,见山不是山,再回到《法华经》,这个时候力量就坚固了。

**

**所以学《法华经》的人,最好先有空观的基础,会比较好。你如果说一开始从人天乘直接学《法华经》,当然,每个人善根不一样,一般人会看不出来《法华经》好在哪里,你看不出来。你说我以前在修人天乘就是这样子啊。

**

**但是如果你修过空观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寂静,那个时候以空性为住,跑不出来的时候,《法华经》对你是最好的妙药,它会让你对于排斥因缘所生法,而把它转成一种历练,就是这个时候为什么《法华经》能够荡化城之执教,废草庵之滞情;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就是这个概念。



**


 楼主| 发表于 2019-5-29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29】佛法妙,是讲到佛法界的微妙不可思议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

**那么整部经题就是妙法跟莲花,那么妙法跟莲花的修学,天台智者大师是分成三块来说明,我们先看第一个:

**

**  三、结示

**  1.妙法

**  (1)佛法妙

**经云:是法甚深妙,难见难可了,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又云:及佛诸余法,亦无能测者。故佛法妙也。

**

**那么佛法妙,是讲到佛法界的微妙不可思议。在本经里面不可思议有两个:

**

**一个是从佛陀的智慧,是法甚深妙,就是前面十七品里有一段经文说,佛陀的智慧那一念心性,那即空、即假、即中那种中道的思想现前的时候,是难见难可了,就是整个九法界的众生用自己的智慧去思考,都很难知道佛陀的智慧是怎么回事,就是下位不知上位。

**

**所以佛陀说,你把文殊普贤,你把所有的等觉菩萨的智慧全部加起来,去思考佛陀的智慧,你不知道佛陀的智慧是怎么回事,这是讲佛陀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

**

**第二个,佛陀的功德,及佛诸余法,佛陀所成就种种波罗蜜的功德也是甚深广大,不可思议。

**

**你看神通就好了,阿罗汉显神通,你看那个佛陀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为了害佛,把那个大象给灌醉,灌醉以后,让那个醉象往僧团冲过来。佛陀带着诸大弟子去托钵的时候,阿罗汉就用神通飞到虚空,自我保护,因为阿罗汉他的心中只有一个概念,他没有菩提心,就是说涅槃寂静,我就是保护我的寂静。所以他一旦受到伤害的时候,他的内心世界,道就现出来了;佛陀的心不是寂静叫作菩提,他不是考虑自己,他悲悯这个大象即将造罪,所以佛陀用慈心三昧现出来的时候,就把大象给调伏了,现出五个狮子,把大象调伏。

**

**诸位,同样是一个神通,所以这个法门不能论高下。就是说同样是神通,阿罗汉的心态是追求寂静,他的神通就是自我保护;佛陀的心是菩提,所以他的神通能够转一切众生的烦恼而趋向为菩提。所以这个地方是赞叹佛陀的智慧和功德。


 楼主| 发表于 2019-5-29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30】我们一方面是业障深重,一方面众生法妙

**我们看众生法界的妙:

**

**  (2)众生法妙

**  经云: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若众生无佛知见,何所论开?当知佛之知见,蕴在众生。故众生法妙。

**

**我们众生法界从因缘所生法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当然是不妙了。

**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因缘所生法所谓轮回的后遗症把它拨开来,那佛陀就是说他可以使令我们开示悟入佛的知见。那么也就是说,佛陀为什么能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呢?表示我们有那个知见。

**

**诸位,佛陀不可能把一个东西送给你,佛陀只有引导你去找到本来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

**所以,佛陀的知见,佛陀的智慧是在所有的污泥当中,所有的烦恼障、业障、报障当中有佛陀的知见。一念心性,他让我们凡夫最感动的只有一句话,一句话就够了,叫作: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这句话对我们太重要了!

**

**就是说从因缘的角度,我们看佛陀甚深广大,我们是如此的业障深重,弥陀是万德庄严,从因缘法,佛法界降到凡夫法界降了四个法界,但是如果把佛陀拉到一念心性,把凡夫拉到一念心性,那是一切法如。

**

**所以我们只能够回到一念心性,才能够和佛陀是平等的。就是一念心性它不受轮回因缘所生法的影响,这个对我们很重要。叫作在凡不减,你一天到晚打妄想,它也没有减少;在圣,佛陀有无量的功德,他也没有增加一点,处生死而不染,居涅槃而不净,这个地方就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

**如果你这种能量你不用,你一定要在因缘所生法上去下功夫,那你就不知道要修到什么时候了。就是说在我们种种的烦恼障、业障、报障当中,其实有一种很大的力量,它没有失掉的,如果你善加应用,善加启动的话,那就是两种力量了:外有法力,内有心力。如果你把这种力量放弃了,那对你来说,这种法就不妙了,那你人生只有一个定位,叫作业障深重,就讲完了。

**

**所以我们一方面是业障深重,但是我们又众生法妙,这是第二个。




 楼主| 发表于 2019-5-29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31】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故心法妙也
第三个我们看心法妙:

  (3)心法妙

  经云:修摄其心,观一切法不动不退。净名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华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故心法妙也。
                                     ——《法华经纶贯》

我们一念心也是分成两块,如果说透过轮回的熏习,那这个心就不妙了,这叫打妄想,是有所得的攀缘心;但是如果你把这个心,这个表层的妄想的心,收摄一下,这个收摄当然不是禅定,重要是观照,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一心三观,这个时候你就能观一切法不动不退,你所修的功德就不容易退转。

净名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所有的功德,这样讲好了,我们这一念心为什么叫不二法门?生死轮回是它创造出来的,菩提功德也是它创造出来的,所以你成佛以后,叫作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即使你成佛以后,所有的东西都不是法门给你,也不是佛陀给你的,他们只是找到你去引导你,把你自己的功德去引导起来而已。

诸位,你心里面没有的东西你不会出现,不管现在不管未来。你说我今天堕落到轮回是他害的,不对!他只是个助缘,你一定有自己的内因,你一定自己有攀缘心有烦恼。
所以,烦恼是我们的心创造出来的;诸佛解脱,也是我们一念心性本自具足,所创造出来的。所以结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一念心性的角度,佛陀众生是平等的。

那么智者大师讲这三个概念是干什么?诸位,作为一个知见好了,佛法界,众生法界和心法界,后面都有一个什么?都有一个妙字,有没有?这个就是生命的希望出现了。

当我们从众生法界要到佛法界的时候,你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个你走因缘所生法这条路,我不走《法华经》,我先从断恶修善,我修空观,发菩提心,我走其它的经典,就是从因缘的,完全从法力,我不启动我内心的自性功德力,我把这个妙拿掉,从众生法界到佛法界,那就修道多辛苦了,你很多的问题要面对了。

那如果说我们今天,把众生法界和佛法界找到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就是心法妙,一念心性,那么这个时候就是成佛的捷径出现了。

所以善用这个妙字,因为它把众生法界和佛法界搭了一个很关键的平台。

也就是说佛法界有它的因缘所生法,跟一念心性,当然佛陀的因缘所生法是非常殊胜的了,因为他是修六波罗蜜得道的。

所以佛法界是一念的清净心跟万德庄严的结合,叫作佛法界;众生法界呢,是惑业苦和一念心性的结合;心法界是无量无边的妄想跟一念心性的结合。所以你如果说撇开了一念心性,把一念心性拿掉,完全从因缘所生法,那你就很难修行了,那你就要从惑业苦到功德庄严,那这个过程就很复杂了。

所以本经的目的,天台宗的意思就是说,先把因缘所生法放下,佛法界我们不看,先看佛陀的妙智,是一念心性;众生法界惑业苦,咱们也先不看,先看一念心性;我们众生的一念心,妄想你先把它拨开来,先看一念心性,那么这个时候,就是平等不二了,这两个就打通了,叫作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么这个时候,修行就简单多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5-29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32】学《法华经》你能够超越因缘所生法,从自性里面去开显功德

**

**好,我们看后面蕅益大师的总结:

**  此经明九种相性皆入即空即假即中,汝实我子,我实汝父,一色一味,纯是佛法,更无余法,故知佛界最为无上。复次余经,所明九相性不得入佛相性即空即假即中者,此经皆开方便,普令得入。又按其相性即是即空即假即中,不论引入。是故如来殷勤称叹此《法华经》最为无上,意在此也。

**  佛法界→心法→众生法界→心法→佛法界

**                                        ——《妙玄节要》

**

**本经的特点就是在说明九法界的相性。这个相性简单的讲就是因缘所生法,众生法界的因缘所生法当然重点在惑业苦了,只是它的轻重不同。

**

**那么它的重点就是整个众生法界的因缘所生法,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看,它当体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思想,跟佛陀是没有差别的。所以我们如果说从众生法界里面找到那个妙字,那么后果就是汝实我子,我实汝父,那我们跟佛陀是一家人,只是佛陀走在前面,佛陀是父亲,我们是儿子,我们只要不放弃努力,我们迟早可以继承佛陀的家业。

**

**那么以一念心性的角度,一色一味都是佛法,这个叫顺逆皆方便,那其它就没有什么方便法门了,那一切法都是真实的,一切法都是开显自性功德的因缘了。

**

**所以,我们学习《法华经》就是撇开因缘法,从心性来修,这是捷径。如果你放弃了心性,从因缘所生法去修,那你就糟糕了,那就不是《法华经》,那就非常复杂了。

**

**就是说从因缘里面拨开来,从众生法界找到心性,然后呢,此通佛道。复次余经,就是其它的阿含、方等、般若,说明九法界的因缘法是不能够直接趋入中道实相的,本经可以把它开方便门,普令得入。

**

**就是说不管你现在修什么法门,你是持戒念佛也好,你是修空观也好,你只要跟《法华经》结合,《法华经》就能够把所有的法后面加一个妙。你本来是持名,加上《法华经》,那就叫作持名妙法;如果你是布施,你加上《法华经》,叫作布施妙法。它能够超越因缘所生法,从自性里面去开显功德。

**

**所以它就是不论引入,它不是次第方便的引入,而是当下的契入,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不断的在后面赞叹《法华经》最为殊胜,就是我所有的法,最为殊胜。对凡夫来说,反正我上不了《华严经》,那你从《法华经》,就是初地以下的菩萨 ,一定要修《法华经》,你才会功德圆满。

**

**那么这个概念我们看,我们把这个画成三个图,佛法界、众生法界跟心法界,我们现在是众生法界,众生法界按照唯识的说法,我们就是根尘识,六根依我们的果报体去攀缘六尘,碰撞以后产生六种的心识。所以,从因缘所生法,我们没办法突破我们自己业力的小水泡。

**

**如果你今天走的是因缘所生法,那真的是这样,那真的是业障深重,求出无门,那这句话是说的一点都没错,因为你的六根攀缘六尘,这个六尘是怎么来的,六根就是业力所变现,六尘也是业力所变现,根尘碰撞,产生你的妄想。那你的人生,其实从因缘所生法,人生真的是无解,这个只有求生净土一条路而已,人生无解。因为业力去引导妄想,妄想又攀缘业力,你这个人生就会辗转相续,怎么会有解呢?

**

**但是诸位,如果我们今天不要走因缘所生法这条路,走另外一条路,就是心法妙,众生法妙,把我们众生本来具足的一念心性找出来,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那么这个时候透过一念心性的功德,安住一念心性。

**

**当然,严格来说,你如果学《法华经》之前你学一点空观的智慧或者学过《楞严经》会更好,它会把众生法界,先离一切相,让你的心先从因缘所生法拨开来,先回到空性,或者回到一念的清净心,从众生法界先拉到一念心性的妙;然后呢,《法华经》就开始启动自性的功德。《楞严经》跟《金刚经》是破妄,《法华经》是显真,他透过一心三观,观十法界十如是,从心法里面趋向佛法界,这个是成佛的捷径!

**

**就是从心性来带动缘起法,这个叫作称性起修。

**

**我们凡夫是在因缘所生法里面活动,弄得自己伤痕累累,人生无解;然后你修空观,我跟因缘所生法隔离,完全落入空性,跟因缘法隔离了,坠堕一边就偏空了。心性不是,心性的好处,它本身能够超越因缘,它又能够跟因缘互动,就好像莲花,它没有离开污泥,但是它又能够吸收污泥的养分,变成它的成长。



**


 楼主| 发表于 2019-5-29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33】你只有超越因缘你才能够转变因缘!

**

**所以《法华经》有句话,后面会说到,我先把它讲一遍,它说:

**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

**就是说作为佛陀是福慧两足尊,他的智慧是看到一切法。常,常就是心性;他又能够知道无性,又看到缘起;佛陀能够同时看到一切法妙的心性,又看到染净的因缘所生法,那么他提出一个概念就是说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就是心性它是不生灭的,但是本具的心性要靠因缘来激发它,所以理观一定要事修来激发它。

**

**所以诸位,学《法华经》,他能够不执著因缘,但是他又能够勇敢的面对因缘。

**佛陀面对事情是三个态度:

**

**第一个,发自内心。他所有因缘都是先回到那一念心性。

**第二个,借助因缘。他要假借因缘来修。

**第三个,超越因缘。

**发自内心,借助因缘,超越因缘,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

**这个是说一个灭恶生善的过程。释迦牟尼佛有一生因为罪业的因缘,堕落到火车地狱。这个地狱就是有两个人去同时拉一个火车,火烧的,很热又很重。释迦牟尼佛比较强壮,另外一个拉车的人比较羸弱,拉不动,那一天拉不动。那个牛头狱卒,那个长的像牛头的狱卒看到那个人拉车拉不动,就拿铁棒去打这个人,打得整个皮肤都流血。释迦牟尼佛就把他扶起来,就劝那个牛头狱卒说,你别打他,他身体羸弱,他也不是故意的,他慢慢拉呗。牛头狱卒说你多管闲事,就过去把释迦牟尼佛的头就打破了,最后释迦牟尼佛就死掉了。

**

**他本来要在这个火车地狱要待多久呢?要待一百劫的时间,因为一念的慈悲心发动出来,所以这个地狱的罪就灭掉了,就升到忉利天去了。

**

**这个是《大方便佛报恩经》里面讲的公案。现在我要问一个问题:称性起修,如果你今天不走心性这条路,你从因缘所生法发的菩提心,这个菩提心从因缘所生法,观众生苦,是向外攀缘。诸位,如果你的菩提心,不是称性而起的,不是超越因缘,你看到了这个旁边的人值得怜悯,你也一定看到牛头狱卒拿着刀子嘛,对不对?你觉得你会多管闲事吗?我看你未必会。

**

**所以菩提心有两种,凡是因缘所生的菩提心那是脆弱的,所以佛陀说有的菩提心是脆弱的,容易退转。像蕅益大师说的,你一开始护持三宝,因为看到三宝庄严,你哪一天看到三宝当中有哪一个宝不庄严了,你就不护持三宝了。

**

**所以你的菩提心一开始是怎么来的很重要,你这个法是怎么来的会影响他的结果。

**

**所以你为什么学佛?我看到出家众很庄严,那如果哪一天你看到出家众不庄严怎么办?

**

**凡是从因缘所生法所得来的东西都是很脆弱的,今天释迦牟尼佛堕落到地狱,他为什么有这个善根,看到狱卒明明拿着刀杖,他都能够仗义执言,我们合理的推论他过去学过《法华经》,他的善根是超越因缘的,就是我做我该做的事情!

**

**你只有超越因缘你才能够转变因缘!

**

**诸位,所以《楞严经》说不为物转才能转物,如果你不学《法华经》,你也可以发菩提心,你也可以生起慈悲心,但是你所有的东西都被因缘所生法框在那里,你是一个小水泡,你很难自我突破的,因为你只能用众生的思想、众生的行为去行菩萨道,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你就做不出来,因为你一开始在成长你的善根的过程,你完全是从外面借来的,外面借来的东西是脆弱的。

**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从众生法界不能直接契入佛法界,就是要经过这个过程,叫作心法界,要先回到心性,这是一个成佛的捷径,就是用心性来带动因缘法,而不是直接跳进因缘里面!

**

**如果我们今天不把心性的功德启动,直接跳入因缘所生法,那就糟糕了,那这个佛法就很难修学了,就很难进步了!你背负了这么多的业力,你累积了这么多的颠倒妄想,你今天不走心性这条路,那怎么走呢?你告诉我你怎么走呢?

**

**所以智者大师就是佛法妙、众生法妙、心法妙,先建立心法妙的平台,那这个时候就是一个成佛的捷径,就是大白牛车。

**

**就是不管你过去烦恼有多深,业障有多重,你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它会产生最快的反转,这个就是妙法。

**

**今天这个观念很重要,我们的方法是下一堂课才说明,下一堂课请大家把补充讲表带过来,我们讲到修行的方法是怎么样启动真如本性,今天只是讲到真如本性它的功德妙用。


 楼主| 发表于 2019-5-29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34】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观察我们的人生

就是说我们对自己要了解,今天你要学佛,你要先了解你自己吧,你的优点在哪里,你的缺点在哪里,不能说这样一天过一天,是吧?

我们对自己,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观察,一个是从因缘所生法去观察,一个是从心性去观察。

我们从因缘所生法的角度去观察,那就没话说,那就是业障深重,求出无门。现在学佛其实有点晚了,因为业力已经弄的很多,烦恼、妄想都很重,但是我们还有一个本来具足的东西,就是现前一念心性,如果你会把它启动起来,那局势就不一样了,那就是佛陀是我的父亲,我是佛陀的儿子!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也可以说我是一个乞丐,也可以!人生,你的快乐是别人施舍给你的,难道不是吗?你告诉我,你现在所有的快乐,哪一个不是因缘所生法给你的?你过去有善业你才快乐的,否则你怎么会有快乐呢?

所以,也可以说我们是一个乞丐,所有的东西,都是因缘施舍给我们的,我们才能够活到现在。但是你别忘记你还有一个身份,你曾经是大富长者的儿子,这个父子关系是不会改变的,不会因为你离家出走而改变。父子叫作天伦,如果我们今天能够善用我跟大富长者的父子关系,那就不一样了!当然这个关系你完全不看,你说我作为一个乞丐,你去工作,去赚到像大富长者一样的财富,那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所以诸位,你要记住你具足两种身份。你还记得吗,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我从轮回而来,对,也是!因缘所生法,我们直接从轮回而来。还有一个,你从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而来,你这个身份你别忘了,我们是两种身份,这两种身份都对我们很重要,一个理观一个事修。

好,大家好好的体会一下。

我们今天先上到这,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35】前面的权法把它整合起来,叫作一佛乘
第五卷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我们看第三大科,经文纲要。

古德对本经在整个修学当中的定位,讲一句话说是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所以我们本经的修学就是引导所有的菩萨能够直接的趋向佛道。

当然,在大乘的经论当中,我们要趋向佛道,很重要的因地,就是我们必须要跟中道实相相应!

因为佛道的庄严是真空妙有,果地是真空妙有,那么你的因地一定是跟真空妙有相应。

那么真空妙有这四个字有两种情况可以修学:

一个叫作圣位的菩萨。如果你是一个初地以上的菩萨,你证得破无明证法身,所以你是很自然的能够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所以如果你是法身菩萨,你就不需要学《法华经》,你就直攻《华严经》。在事修上开始修波罗蜜;那么次第的,从初地到二地,从二地到十地,就是蕅益大师说的: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

所以圣位的菩萨,中道实相对于他们来说是很自然的。

但是对于我们凡位的菩萨,中道实相就很困难,因为我们的心是有所得,我们有所住;我们修一个法门,我们可不是无住的时候生心,我们是有住生心。

比方说我们顺境的时候,我们会喜欢因缘所生法,因为你这个因缘法你得自在,你善业起现行的时候,你会落入因缘果报的法则,我要弘扬佛法,续佛慧命,你很多理想抱负的。我们在顺境的时候我们堕入有相这一块,但是人世间不是永远顺境的,因为你的业不是一天到晚造善,你还得造恶嘛。

所以当我们罪业起现行逆境的时候,身体有病痛或者人事不顺的时候,开始就把心收起来了,这是因缘所生法,这不是我们凡夫可以惹的,就开始修空观了,观察这一切法本来是没有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就把心收回来,安住一念的空性。

那么这个时候,就会暂时跟因缘法做切割,这个可以理解。凡夫有很多是超越我们的范围,当然有些人念佛也是可以。

总而言之,不管你安住佛号还是安住空性,我们面对因缘所生法,的确是有很多是超越我们能力范围的一些事情,我们只能够祈求加被。

所以我们凡夫的内心活动只有两种情况:要么顺境堕入有相行;要么遇到逆境就把自己关起来,安住孤独,享受寂静,就安住空性。我们凡夫没有中道这两个字,没有!

你说你有没有办法面对一切有情!面对逆境的时候,不迷不取不动,没办法!

所以我们凡夫的困难只能够怎么样呢?我们在成佛之道只能是忏悔业障,积集资粮,透过一种回向的方式。那么这样子佛道对我们就相当的遥远了,我们没办法进入成佛的核心,只是在外围修资粮,然后透过回向,那这样子佛道对我们来说,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走上一个缘起的远路了。

还好,佛陀说了《法华经》!

就是我们对因缘法不能真空妙有,我们要么空,要么有。在空、有中游动的时候,《法华经》告诉我们,你喜欢空也好,喜欢有也好,照做!多一道程序,修学理观。

透过《法华经》的理观,透过这种理观的真实法门,它能够把前面的权法把它整合起来,叫作一佛乘。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36】只要把妙法放进去,不管修什么法门它就是一个成佛之道!

**

**我们凡夫的个性,的确是不太一样。

**

**有些人是悲增上菩萨,他喜欢和众生接触的。所以他觉得行菩萨道,什么叫道场?工作就是道场,这种人也是有,他喜欢以福德资粮为他的主修;有些人喜欢修空性,什么是道场?佛堂才是道场!他在佛堂里面安住一切法空,他觉得这个就是我的道场!都没关系,请你加一个《法华经》的妙法进去。

**

**当我们把妙法放入心中以后,你修的所有的法门,全部把你引导到菩提道上,《法华经》就是有这个本事。

**

**你修的是人天乘,你修的是二乘的空性,你修的是菩萨道,都没关系。也就是说,你如果没有学《法华经》,成佛之道可能是三阶段:

**

**我们一般可能就是先修人天乘,然后在人天果报里面享受一下,享受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后来就觉得不对了,有过失!开始发菩提心,修空性,从安乐道到解脱道,最后再慢慢慢慢到菩萨道。

**

**所以我们一般人来说,你不学《法华经》,成佛之道对你来说是三个阶段。你学《法华经》呢,是一次到位,就是去做一件事情就好了。

**

**你现在可以同时修快乐道、安乐道;你也可以同时修往生之道;你也可以同时修成佛之道。

**

**所以,《法华经》提供的是一种有效率的修学,你一点时间都不会浪费。

**

**你说我现在要拼往生啊,没错!还不耽误你往生!

**

**你佛号照念,你往生的资粮照修,这是你修了《法华经》以后,你到了极乐世界,你跟一般人不一样,你跟没有学《法华经》的人完全不一样。

**

**你到了极乐世界以后,你才知道《法华经》的殊胜,你现在还不知道什么叫《法华经》?等到你开始到了后半段的时候,这个《法华经》它的真实在后半段,一般你只要从安乐道到解脱道以后,那《法华经》就分高下了。

**

**但是诸位,你不能等到那个时候再来想到修《法华经》,来不及了!所有的修学都是要从因地栽培。我们如果说今年不播种,我们明年就没有稻米可以吃的。

**

**就是说我们花同样的时间,花同样的精神体力,念一句佛号,它可以创造你三种功德。你透过《法华经》,这个佛号会让你得到安乐,会让你往生,又会带你成佛,这个就是妙法,完全不障碍你任何的方便法门。

**

**所以我们不管修什么法门只要把妙法放进去,它就是一个成佛之道!

**

**所以我们今天开始正式讲到妙法的修学,这个妙法应该怎么启动。

**

**那么我们下一个主题,那个修学方法就会讲到。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37】因地修学,果地就启动


我们先看第三个,经文纲要。


前面是解释经题,把什么是妙法,什么是莲花的关系,说的很清楚了。我们来看看本经的一个结构,本经是怎么诠释妙法的,我们先看第一段,请合掌:


(三)经文纲要

  一、总标

  经文二十八品,智者大师分为三分;初品为序。方便品讫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宗。从偈后尽经凡十一品半名流通。


所有《法华经》的注解最圆满的就是智者大师了,《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他老人家把《法华经》分作三大科:


第一个序品,就是序分,初品就是序分。


从方便品到第十七品的分别功德品的第十九行的偈颂为止,总共有十五品半,这是本经的正宗。


从这个偈颂之后,到二十八品,凡十一品半,名流通分。


先把《法华经》切成三块,但这样子是一个初略的分判,这不是智者大师的本意,其实智者大师的本意,我们后面采用的是后面的这一段,是详细的分判,前面这个是初略的分判。


那么什么是详细的分判呢?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说明,请合掌:


  又一时分为二,从序至安乐行十四品约迹开权显实;从涌出讫经十四品约本开近显远。

天台智者大师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判教判的好!他先把《法华经》切成两块,从哪里开始切起呢?从如是我闻,一时,就是在那个当下;那么这个一时呢,天台智者大师就是当下的一念,把它切成两块:一个是修一佛乘之因,就是所谓的佛陀的智慧;第二个是修一佛乘之果,佛陀的法身功德。


那么他为什么在一时的时候切成两块呢?因为《法华经》的特点叫作因果同时。


诸位,你现在修《法华经》,你可能没什么感觉,可能你到了极乐世界才感觉到:哦,还好我当初在做人的时候,修了这部经,我跟其他的同辈进步很快, 其实不是!你现在的因地,已经开始酝酿。


为什么《法华经》叫作莲花,莲花它是在含苞待放的时候,它就有莲子;但是呢,看不到,它必须花开莲现。花开莲现就是它含苞待放的时候,它莲子就存在了。


也就是说,莲花的特色,花果同时。那么本经也是这样,本经就是前面十四品从初品到安乐行品,是修成佛的因地,修一心三观;后面的从地涌出品到普贤菩萨劝发品,叫作一佛乘之果,一心三德。


诸位,当你在修一心三观启动的时候,你的生命产生了变化。我们的生命本来是烦恼障、业障、报障,但是,开始修的时候,生命开始反转,他有一种力量,把烦恼障、业障、报障慢慢把你带到法身般若解脱。


也就是说,因地修学,果地就启动。


所以智者大师认为说,前半段的一佛乘之因跟后半段的一佛乘之果,这两个科判是同时启动的,所以他就在一时的时候,就分成两大部分。


前面是约迹门开权显实,约着佛陀一代时教里面所说的法来讲到佛法的真实意,开三乘的方便显一佛乘的真实,从这个初品到安乐行品;从第十五品从地涌出品到后面是约本门来开近显远,约佛陀的法身,来展现佛陀的法身的功德,所以他这个因地跟果地是同时的,所以他这个切成两块。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38】妙因妙果不离一心

我们再看详细的区分,他除了两块,他这个前面有序正流通,后面也有序正流通。好,我们往下看:

  本迹各序正流通:初品为序,方便讫授学无学人记品为正;法师讫安乐行为流通。
  涌出讫弥勒已问斯事,佛今答之,半品为序,从佛告阿逸多下,讫分别功德品偈为正,此后尽经为流通。
                                       ——《法华经纶贯》

那么,智者大师是把本经二十八品先切成两块,从初品到十四品,是约迹门,开权显实;十五品到二十八品,约本门,开近显远。那么这两个又各有序正流通,比方说前半的迹门,迹门当中呢,从方便品到第九品的授学无学人记品,这个是正宗,这个迹门正宗;第十品的法师品到安乐行品,这个是迹门流通。

那么,我们看本门,从这个法身的功德来说呢,从第十五品从地涌出品到弥勒菩萨的问斯事已,这个偈颂,佛今答之,共半品为序。那么从佛告阿逸多以下,到十七品的分别功德品,这个是正宗,那么后面的其它的到二十八品都是流通分。

所以说,我们可以看的出来,佛陀在引导我们凡夫,我们凡夫是一种摇摆的,一下子空,一下子有,那么佛陀用两件事情来引导我们:

第一个,佛陀的智慧,那么我们先说佛陀的智慧。就是说,我们现在呢,没有佛陀的功德,但是先养成佛陀的思考模式。就是说,咱们现在什么波罗蜜都做不来,但是现在你把第一件事情,先把自己投身在佛陀的家族,就是成就佛种,如果你不这样做,等到你变成二乘种性,要再会归,就完了,因为你已经变成定性声闻,成佛之道在凡夫位是很关键的,因为你入了圣位,那就很难改变你,那没办法改变,因为你这个定性以后,您这个法执就很重了。

就是说诸位,凡夫是一个最苦恼的地方,但是从成佛之道,也是最关键的时候,因为你今天所采取的方法,会影响到后面整个四圣法界的快慢。

我们不希望说我们为了成就一个空性的功德,而留下后遗症。

就是我要从A到C,当然,我们也是要从A先到B再到C,但是我从A到B的时候,不能产生障碍,不能障碍我从B到C,不能障碍我后半段。如果你不学《法华经》,你从解脱道到菩提道,一定会产生障碍,因为你没有那个智慧入佛的知见,你只能选边站,要么有,要么空。

诸位,从空性要出来,我跟你讲实在话,一个人从有入空是很容易,因为有相的因缘果报,你稍微有点智慧,也知道人间的快乐有很多问题,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你不要学太多经典,你就一般的常识来看人世间,人世间的快乐,带来的后遗症,太大了!

所以从有入空其实不难,但是从空到中道,这就非常困难!因为一个人入空以后,那叫一个涅槃寂静乐,但是他永远失去诸佛的功德庄严,就像本经的舍利弗一样,他刚开始在方便品的时候,他也是向佛陀质疑:我等同入法性,就是说为什么佛陀你讲空性的时候我在场,文殊菩萨、弥勒菩萨、普贤菩萨都在场,所谓的三乘共坐解脱床,我证得了空性,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能够一天到晚在山上,观一切法苦、空、无常、无我,只能够涅槃寂静,为什么我证得空性我只得到寂静,为什么文殊菩萨证得空性,他能够月映千江,百界做佛。

舍利弗在本经里面向佛陀质疑,意思就是说佛陀你老人家是不是不公平。佛陀说这个不能怪我,同样的空性,人家有多修一个妙法。譬如大雨,普降大地,你一个小草吸的水是少,一颗大树吸的水是多,这不能怪大雨不公平呀。我也是同样讲因缘所生,我说即是空嘛,为什么文殊菩萨听到这句话它能够真空妙有,我们听到就看到空而已,因为少了一道妙法这个程序。

所以诸位,为了以后我们的菩提道,我们必须要先打预防针。就是说,就是说在这整个《法华经》里面呢,蕅益大师的结论就是,妙因妙果不离一心,我们要把所有的因果把它拉到一念心性来修学,这就对了,这一念心性就是妙法。

你的往生之道怎么修,不是从因缘上修,从因缘上修,那你的生命就很多片段了;在一念心性提起佛号,在一念心性往生,在一念心性修六波罗蜜。

所以他为什么要一时分成两块,这个一时就是一念心性,就是说我们同时在一念心性修一心三观,同时在一念心性成就一心三德,这个就是整个《法华经》为什么要分两块,就是一个强调妙因,成佛之因;一个是妙果。妙因妙果会归到不离一心,这个是整个本经的科判。

智者大师的科判,到现在将近二千年的判教,没有人能够改这个科判,就是从一心开出二门,一个是一佛乘之因,一个是一佛乘之果。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39】凡是不可思议的法门,一般都是佛陀无问之说

好,我们看它的各别说明。

本经第一品当然是序品,序品有通序和别序。通序就是正信序,就是讲到六种成就,讲到佛陀说法的时间、处所、与会大众等等,来起信后世。

那么别序就是关键了,发起序,就是本经是怎么发起的。

本经的发起很特别,本经的序品它有个主题叫作放光现瑞,其实本经也可以说是无问之说了。诸位,凡是不可思议的法门,就是你修的法门用力很少,效果很大,大到你没办法想象,一般都是佛陀无问之说。

比方说净土,净土法门也是啊,你一个业障凡夫,佛陀是万德庄严,这两个距离这么远,靠一句佛号,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不可思议!我们靠这句佛号,能够受用弥陀的功德,所以这个法门没有人可以问的!净土妙门不可思议,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所以只能佛陀无问之说!

本经也是一样,《法华经》也是无问之说,佛陀讲完《无量义经》以后,老人家本来讲完经是要散会的,但老人家不走,不走以后呢还入定,入的无量义处三昧。弟子们一看,佛陀没有走,肯定有事情,大家都不敢走。这个时候佛陀从白豪放光,现出十法界的众生法界、佛法界的因缘果报,大家就开始很奇怪了,佛陀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就请弥勒菩萨去问,本来要问佛陀的,佛陀又在入定又不好干扰,就问文殊菩萨,两个就对话了,就带动了本经的序分。

其实本经的发起序,佛陀没有说话,但是佛陀做了一个动作,叫作放光现瑞,现出种种瑞相,那么这样子就带动了本经的发起序了。那么当然弥勒菩萨跟文殊菩萨两个互动以后,最后还是要佛陀亲自说,佛陀出定以后就讲方便品。

方便品以后就是有三周说法,面对三种根机,第一个是法说一周,就是方便品。法说一周就是说直接用法的本体来表达妙法,表达一心三观,这个时候利根得悟,只有舍利弗开悟,佛陀为他授记,这个就讲到一心三观。

这个地方就等于是方便品跟譬喻品的前半段。从三、四、五、六这四品:譬喻品、信解品、药草喻品、授记品,这是譬说一周,佛陀用种种的譬喻,用简单的譬喻,来开显这种玄妙的一心三观。

那么这个时候有四大弟子:迦叶尊者、目犍连尊者、须菩提尊者、迦延尊者,四大弟子开悟。那么,这是中根得悟。

我们看下根,下根有第七的化城喻品、五百弟子授记品跟授学无学人记品,那么佛陀发觉讲道理,有些人是听不进去的,佛陀只能够讲感情,晓之以理,不通呢,就动之以情。

那么讲感情当然就要讲因缘所生法了,讲是讲到一些超越因缘的东西,钝根人你没办法感动他的心,佛陀讲说啊,我讲的法你不要不相信,过去我在大通智胜佛的时候我就带你们学过《法华经》了,你们都忘掉了,佛陀就把过去的情况讲出来,来启发大家的忆念,最后,下根也开悟了。

所以佛陀在宣扬妙法的时候有三阶段,第一个讲法说,第二个讲譬喻,第三个诉说因缘。

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听《法华经》哪,诸位,如果你听的没有感觉,那我就不知道怎么样;如果你稍有感觉,你就不是这一生才听的,绝对不是!你今生叫作复习,你把他重新的就像印刷一下,再次复习。

那么释迦牟尼佛也是对下根人说,你这个你过去跟着我在大通智胜佛的时候就学过了,就讲因缘说。

那么到此等于说是整个迹门的正宗,三周说法就结束了,后面的法师品、见宝塔品、提婆达多品、劝持品、安乐行品就是流通,说明受持、弘扬本经的功德,到此整个开显佛陀的智慧圆满!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41】修行没有那么复杂,三乘的果位其实就是成佛之道

**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总结,先看第一段:

**

**  三、结示

**  1.此经始从序品讫安乐行品,破废方便,开显真实佛之知见,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文义虽广,撮其枢要,为成弟子实因,因正果傍,故于前段明迹因迹果也。

**

**蕅益大师在这个整个科判讲完以后,他老人家总结说,此经从序品到第十四品安乐行品,就是前半段佛陀破废方便。

**

**佛陀在讲《法华经》之前,佛陀并没有讲一心三观的妙法,佛陀是讲三乘的教法,讲到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就说你们就用凡夫的知见去修就好,你用凡夫的知见修四谛、十二因缘,就能够成就空性;你用凡夫的知见修六波罗蜜,你慢慢慢慢就能走上菩萨道;佛陀叫作方便说,佛陀说你不一定要跟我同一个家人啊,你住在房子外也没有关系,你是一个乞丐也没关系,你不想回家也没事,但是你就做三件事,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你就会进步,这个是方便法门。

**

**其实,你要快速,作为一个乞丐,你不是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啊,你要先回家,你要先站在佛陀的诸佛所证、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我们下一堂课会说到,回家再来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才是对的。

**

**当然佛陀在讲《法华经》之前是为实施权,开方便门,到了法华会上,就是破废方便,开显真实中道的实相,一心三观的思想。也就是说呢,佛陀讲到跟弟子之间的实因实果,那么跟施门的前因前果。佛陀一开始是讲前因前果,就是说你一个凡夫,业障很重,没关系,你修四谛、十二因缘,成就涅槃,了生脱死;你修六波罗蜜可以成就功德庄严;佛陀先为实施权,就是前因前果;到了法华会上,讲实因实果。

**就是说其实修行没有那么多的复杂,三乘的果位其实就是成佛之道!

**

**那么,佛陀在成佛之道的过程当中呢,设立了三个休息站,如此而已,都是一条路。不是说你修二乘往左边走,你修大乘往右边走,不是的!佛陀成佛之道是一条线的,只是三百由旬、五百由旬。

**

**就是说,你就算走错了,其实也没白费,但是要把你拉出来,是有困难,如此而已。

**

**所以前面是讲前因前果,为实施权;最后是讲实因实果,讲一佛乘的思想。

**

**所以整个前面的十四品,文义虽然广泛,讲到三周说法,撮其枢要,其实就是成就成佛的正因,建立一心三观的思想,开始悟入佛的知见,先把因地拉正了,因正果傍,故于前段明迹因迹果也。

**

**因是主要,当然他也讲到佛陀的果地功德,但是他是兼带的,所以前段呢,是即因即果约着迹门,来谈这个佛陀的智慧,这个前半段他是这样子,他主要是成就因地。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回上面漏掉的一节)
(漏掉一节补回)

【40】修学一心三观结果就是普门示现,而不是只有偏空涅槃

那么中道实相不能只靠智慧,还要靠功德来鼓励你,还要修事相的功德,所以佛陀开始把他的功德显出来。但是佛陀当然不会无缘无故自己去显功德,佛陀就叫他的弟子,从地涌出。

其实佛陀讲完安乐行品的时候,该讲的道理讲完了,但是佛陀要鼓励大家修佛陀的智慧,说你们修福慧有什么好处呢?这个时候忽然从大地里面涌出无量功德庄严的大菩萨,这些阿罗汉一看吓到了,不可思议!因为阿罗汉虽然他的功德不大,诸位要知道,佛法的功德叫作佛佛道同,你只要证入圣道,你对高阶的功德,你会知道它是真实的,是不颠倒的,只是我做不到而已。如果你会对初地菩萨质疑,那表示你没有入圣位,只要你入圣位,你看到高阶的功德,你一定会认同。

所以虽然阿罗汉没有证得法身的功德,但是他知道这个功德跟他是一条线的,所以他欣求好乐,会说:啊!你们是怎么来的?这些法身菩萨说我们都是释迦牟尼佛教化的。

舍利弗尊者一想,怎么可能!释迦牟尼佛今生就跟着我们同一个时代,他老人家就是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陪着我们四十年跟着我们一样,人生八十岁,怎么可能度化你们这些大菩萨呢?

佛陀就讲如来寿量品,就跟弟子说,你看到我的身体那是我的一小部分而已,我真实的身体那叫一个法身常住,这个时候开显佛陀无量功德的法报二身,所谓的开迹显本。

那么这个时候,佛陀要我们开始分别这个法身的功德,而且重要在随喜功德品。就是说,诸位!我们修中道实相,除了智慧以外,我们的愿力很重要,要发愿!不是说:哎!我有智慧就好,不可以!当然你修小乘法就不需要发愿,因为小乘法观一切法空,空无相无愿。大乘佛法的特别就是他的愿力和智慧是不可以切割的,中道实相一定要发菩提愿,菩提愿也一定要中道实相。

当我们走向大乘佛法的时候,观照力跟誓愿力他就没办法切割了,菩提心跟正知见这个没办法切割,少了一个,另外一个就没有意义了,另外一个也就不圆满了。

那怎么办呢,我们做不到怎么办呢?佛陀告诉我们,一念的随喜。

所以这个第十八品很重要,就是说我们应该用什么心态来看佛陀的功德呢?就是说前面的十四品讲到佛陀的智慧一心三观,我们还勉强可以操作,但是佛陀讲到普门示现,他后面引用很多菩萨:什么妙音菩萨的功德、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妙庄严王本事品、普贤菩萨劝发品,我们凡夫看的是目瞪口呆,那我们能做什么事呢?我们可以做一件事情,一念的随喜,随喜赞叹!所以后面的就是强调随喜功德品。

那么这个时候,从从地涌出的后半段到如来寿量到分别功德,乃至于随喜,到二十品,这个就是本门的流通分。最后二十一品就是迹门本门的共同的流通分,迹本二门流通:如来神力品、嘱累品,佛陀就引用菩萨的功德,当然我们最喜欢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陀罗尼品、妙庄严王本事品、普贤菩萨劝发品,佛陀就请各位菩萨的功德出来显现,来印证修学一心三观有这么多好处,结果就是普门示现,而不是只有偏空涅槃。

当然他的正宗主要有两块了:一个是三周说法,就是佛陀透过三阶段的说法来开显佛陀的智慧;那么后半段当然就讲到菩萨的功德、法身的功德,那我们信解随喜。

那么这个就是整个本经的结构。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41】修行没有那么复杂,三乘的果位其实就是成佛之道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总结,先看第一段:

  三、结示
  1.此经始从序品讫安乐行品,破废方便,开显真实佛之知见,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文义虽广,撮其枢要,为成弟子实因,因正果傍,故于前段明迹因迹果也。

蕅益大师在这个整个科判讲完以后,他老人家总结说,此经从序品到第十四品安乐行品,就是前半段佛陀破废方便。

佛陀在讲《法华经》之前,佛陀并没有讲一心三观的妙法,佛陀是讲三乘的教法,讲到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就说你们就用凡夫的知见去修就好,你用凡夫的知见修四谛、十二因缘,就能够成就空性;你用凡夫的知见修六波罗蜜,你慢慢慢慢就能走上菩萨道;佛陀叫作方便说,佛陀说你不一定要跟我同一个家人啊,你住在房子外也没有关系,你是一个乞丐也没关系,你不想回家也没事,但是你就做三件事,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你就会进步,这个是方便法门。

其实,你要快速,作为一个乞丐,你不是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啊,你要先回家,你要先站在佛陀的诸佛所证、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我们下一堂课会说到,回家再来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才是对的。

当然佛陀在讲《法华经》之前是为实施权,开方便门,到了法华会上,就是破废方便,开显真实中道的实相,一心三观的思想。也就是说呢,佛陀讲到跟弟子之间的实因实果,那么跟施门的前因前果。佛陀一开始是讲前因前果,就是说你一个凡夫,业障很重,没关系,你修四谛、十二因缘,成就涅槃,了生脱死;你修六波罗蜜可以成就功德庄严;佛陀先为实施权,就是前因前果;到了法华会上,讲实因实果。
就是说其实修行没有那么多的复杂,三乘的果位其实就是成佛之道!

那么,佛陀在成佛之道的过程当中呢,设立了三个休息站,如此而已,都是一条路。不是说你修二乘往左边走,你修大乘往右边走,不是的!佛陀成佛之道是一条线的,只是三百由旬、五百由旬。

就是说,你就算走错了,其实也没白费,但是要把你拉出来,是有困难,如此而已。

所以前面是讲前因前果,为实施权;最后是讲实因实果,讲一佛乘的思想。

所以整个前面的十四品,文义虽然广泛,讲到三周说法,撮其枢要,其实就是成就成佛的正因,建立一心三观的思想,开始悟入佛的知见,先把因地拉正了,因正果傍,故于前段明迹因迹果也。

因是主要,当然他也讲到佛陀的果地功德,但是他是兼带的,所以前段呢,是即因即果约着迹门,来谈这个佛陀的智慧,这个前半段他是这样子,他主要是成就因地。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42】佛陀真正的目的是显成佛的实果

  我们看下一段:
2.从涌出品讫劝发品,发迹显本,废方便之近寿,明长远之实果。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而显师之实果,果正因傍,故于后段明本因本果也。
                               —《妙玄节要》—

从第十五品从地涌出品,当然法身菩萨一出现以后,这个时候佛陀要显他的功德了:你看我,你们以为我像你们大阿罗汉呀,准备入涅槃啊,那可不是!佛陀把他的长远成就的法报二身现出来,到最后的普贤菩萨劝发品,叫作发迹显本,把一期的应化身这个面貌打开,显出法身的功德,废方便之近寿,废除所谓的近寿,就是示现生老病死,八十岁寿命的丈六的比丘相,开显常住久远的法身的功德。

所以这一段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就是说,佛陀是一开始先讲前因前果,佛陀一开始先从本垂迹。就是说佛陀要陪伴我们成长,他老人家如果现出法身,那这两个身份就落差太大了,所以佛陀必须要怎么样呢?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他满足众生的因缘,所以就现出丈六比丘相。一开始就是现出前因前果,为实施权,就是从本垂迹,最后重点就是成就我们的实因实果,就是开迹显本,那真正的目的是显成佛的实果。

所以,后半段是果正因傍,讲到果地的功德,因地是兼带的,这就是所谓的本因本果,讲到这个法身的功德,这个讲到约佛陀的法身,开显佛陀的功德。

那么就是说,我们学完《法华经》以后,我们会知道两件事情:

第一个什么是佛陀。我们以前学佛法,那叫一个瞎子摸象,莲池大师说不学《法华经》之前,叫作瞎子摸象。就是说:哎!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佛陀?各说各的。读《阿含经》的,说佛陀怎么样;学《般若经》的,就说佛陀就是无相;反正你读以前经典,你找十个人来说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佛陀的功德,十个人讲十个,全部是片段的认知。

你看瞎子摸象,他摸到头,哦,大象是圆的;摸到脚,大象是直的。你学《法华经》以后,全面的看到佛陀的智慧跟佛陀的功德。

第一件事情,了解什么是佛陀,什么是佛陀的智慧。

第二个,它跟你有什么关系?你怎么踏出第一步?

所以整部《法华经》就做两件事情,你可以全面的了解,什么是佛法?它有权实二法。什么是佛陀的功德?迹本二门。当然更重要的就是你怎么做到?就算我现在不能完全做到,我怎么去踏出第一步,我怎么去随顺悟入,就是我心里面都是污泥,没关系,我现在先种一朵小莲花。佛陀如果是莲子,花落莲成,至少我现在开始栽培莲花。

所以说我们学《法华经》,就是真实的全面的了解佛法跟佛陀的功德,第三个我们开始踏上第一步,整部经的结构就是这样子。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下一堂课是关键,修学宗旨,就是怎么样成就妙法,怎么样成就心中的莲花?

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43】学《法华经》可以一次到位,快速成就

第六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五面,我们看四、修学宗旨。

当我们踏入了佛门,开始学佛以后,我们未来的生命要处理三个问题,第一个就是苦乐的问题,这个也就是我们凡夫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我怎么能够让我自己离苦得乐。

当然佛法的意思就是两件事: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一方面对自己过去的过失,产生追悔呵责;一方面对于未来,我们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等善业的修学,来积集资粮。所以我们学佛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离苦得乐,就是藏传佛教说的下士道,当然这个要花很多时间。

  那么离苦得乐以后第二个就是解决空有的问题。我想我们慢慢追求快乐以后,我们发觉,三界的快乐是有问题的: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非实安乐住……

  就是我们这个快乐,是在什么环境享受快乐呢?

  第一个,夹杂烦恼。因为这个追求快乐你有得失心,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所以你得快乐的时候你也不安稳,你一天到晚,要么就是怖畏,得到的时候你也没快乐,害怕失去,失去的时候你也不甘心。
  所以我们这个快乐是夹杂烦恼业力跟老病死的折磨,后来我们想一想,不划算,快乐太少,痛苦太多,这个三界的快乐,不值得留念,所以真正的快乐一定要把生死给结束掉。

就是只要我们还在三界一天,没有真正的快乐,只要轮回没有结束,我们就没有资格谈快乐。

所以我们就开始从假入空,这个时候我们好乐空性,在空性里面: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们起大欢喜心。后来我们开始修正我们的思想,原来追求快乐的思想是不对的,人生要追求寂静才对,因为追求快乐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思想你不改变,那后面就有很多三恶道的过失在等你。

所以我们从追求快乐的思想把它提升:哦,我们应该追求寂静,好乐空性,追求寂静。那么追求寂静以后,当然寂静很舒服了,虽然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我们一个人是这样,快乐不着急,离开痛苦是急迫的,人就是这样。空性虽然照见五蕴皆空,不见得会产生快乐庄严,但是起码度一切苦厄。

空性的特点是,它会让你离开痛苦,但是离开痛苦对我们来说就很不错了。

但是,你寂静一段时间以后,你看大乘的经典,你看到佛陀的功德,你想想说:哎呦!我们不能就是追求寂静啊,我们应该有更高的理想!所以开始就是所谓的菩提问题,无上菩提,就是说竟然我可以做的更好。

追求快乐,安住寂静,第三个成就菩提。本来这是要三阶段完成,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不要说三大阿僧祇劫,正常你要花无量阿僧祇劫,慢慢的走,因为你是进进退退。

但是你学《法华经》,可以一次到位,快速成就,叫作大白牛车。

所以古人说,成佛的法华,你说难道我不学《法华经》,难不成我就不成佛了吗?你还是可以成佛,但是你走的是弯路,你没有找到捷径。

就像念佛一样,你说我观想、观像,也可以往生,也是可以;但是持名一法,直接稳当嘛,你只要创造一个音声,一句弥陀念诵听,你创造一个音声,再把它听回去,你就能够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下手易,成就高,你何乐而不为呢?持名就是捷径嘛!

诸位,如果持名是跟弥陀感应道交,它是提供一个捷径,那《法华经》就是成佛的捷径,它也可以说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只不过持名是他力摄受,《法华经》是自力成就,我们只要透过一种正确的操作,其实成佛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困难,只是我们以前,摸不到正确的方法,这个地方就是瞎子摸象,到处乱找。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44】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当体即空

那么成佛之道应该是怎么样找出捷径呢?请看以下的说明:

第一个我们先谈从自力的角度找到圣道,修行的捷径,先看圣道门,再看净土门。
              
圣道门第一个是安心,安住清净心,这个是《法华经》第一个思想: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当体即空。
那么这个空,为什么要修空?第二个要空掉什么?这个我们要注意一下,我们先往下看。

我们凡夫没有修《法华经》之前,叫作根尘识,就是我们的思想活动是怎么来的呢?

第一个,我们的果报体。一个人是一个男人,是一个女人,或者是一个畜生的六根,当然这个根一定要是人道,最好!我们必须有一个人道的六根。

第二个,接触六尘。这个尘就是业力,业力变现的,可能是顺境、逆境,不管。那么根尘碰撞产生心识的活动。所以,诸位,我们现在的心叫什么?叫作现前一念心识,不是心性。那么现前一念心识可不可用呢?不能用!这里面太多垃圾。

我们从本来一念清净的心,不小心落入轮回,生生世世在六道里面打滚以后,留下很多的人生经验,这个人生经验,如果你不学佛,你不离开三界,这些人生经验对你,它也不会障碍你;如果你修的是安乐道,它也不会障碍你;你还可以打打妄想,回忆一下过去美好的事情。但是不要说成佛了,你要往生都有问题了!

就是说我们每一次的人生经验,这个识啊,这个识是跟外境互动而产生的。那么跟外境互动产生就产生了感受,就跟感受有关系了,根尘接触就有一个感受。特别是那种你小时候或者成长过程给你很快乐的感受,或者是给你非常痛苦的感受,那个感受很强烈的,这个要注意,因为这种感受会刺激你的想象。

我们一般人不快乐不痛苦,我们一般人就是活在受,就是直接的接触,感受、感受,我们一般的不会带动我们的想象的妄想。但是这个感受很强烈,或者你受到很大的屈辱,或者你曾经得到很多甜蜜的快乐。比方说你很久没有吃饭,突然间吃到一碗面条,哇!你就觉得这个面条太好吃了。那么这个时候面条的影像,就会落入到你的心中,因为感受产生想象,最后产生执取,我们的心就住在这个影像上。就好像一个光明的镜子,沾上很多灰尘,这个灰尘就是我们生生世世流转,在极度快乐、极度痛苦的感受当中产生的那些影像。

当然你说求安乐道,这些影像,你就是要断恶修善,也没有关系;但是当我们要求成佛之道的时候,这些影像就会误导我们,因为它有爱憎取舍,就是智者大师说的:心不平等,要落入一种不平等的情况,我们对某一种东西也特别的好乐,而这种好乐是非理性的。

就是说,你为什么喜欢吃面条呢?没有理由。这是我的人生经验,这个个性是没有理由的。这个人他喜欢拜佛,他喜欢持咒,没有理由,因为他过去人生当中曾经因为拜佛,得到很好的加持,所以他今生看到拜佛就很高兴,因为他过去曾经对拜佛有很美好的印象。

所以这种没有理由的,只是个人情绪的东西,都要去清掉。如果你今天不清除生命的垃圾,你后面就没办法修下去,那你就是一种意识分别心,那你这就是一种颠倒妄想,佛法讲颠倒妄想,就是讲这个。

你看有些人他和他的儿子因缘很奇怪,他儿子也不孝顺,整天骂他,但是他儿子跟他要钱,他还是乖乖把钱掏给他,这个就是现前的一念心识,夹带着无量的妄想,夹带着无量的业力。所以我们背负着无量的过去,我们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开创未来。

一个人不修一念心性当体即空,你就背负着无量过去,你就永远活在过去的等流性,你人生的格局已经固定了,你就是一个被过去的业力跟妄想所束缚的小水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8 00: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