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大乘妙法莲华经----净界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83】什么叫作我空法有呢?

举一个例子,什么叫我空法有?

佛在世的时候啊,在摩伽陀国,有一个大富长者,这个长者呢,他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生相庄严,福德具足,而且特别的地方呢,就是这个儿子一出生的时候,他们家的仓库,就出生了一只金象,黄金色的金象,所以,他爸爸就把他取名叫作象护。

那么象护长大了之后呢,那个金象也同步长大,所以他象护到哪里,这个黄金的象就跟着到哪里。更特别的地方呢,是这个金象,他吃东西就跟我们一般吃东西一样,但是他的排泄物呢,全部是黄金。所以这个家有这只象之后,就变得很有钱了。

那么象护小时候,当然他有他的儿童的玩伴嘛,在古代的印度啊,因为他种族的区分是非常的明显,所以这个贵族,都是跟贵族玩在一起的。那小孩子在一起,就炫耀家里面的富贵嘛,有人说我们家有多少珍宝,有人说我们家有什么殊胜的车乘,象护说呢,我一出生的时候就有一只金象跟着我,而且他的排泄物都是黄金。这一听,哇,这个是一个特殊的宝贝啊。

那么当时的玩伴里面呢,阿奢世王他刚好在旁边听到,他那个时候也是小孩子,他就发愿,我以后做国王的时候啊,我一定要把这个金象夺过来。那么果然没多久,阿奢世王长大以后,他是把他父亲给害死了,把频婆娑罗王害死了。害死以后呢,他就是回忆起小时候这件事,他就假借因缘啊,办了一个宴席,把小时候玩伴都请过来,当然象护也过来了,过来以后一番吃吃喝喝以后啊,他跟象护说你一个人回去就好了,你这个象我很喜欢,就留在宫殿吧。

当然这个象护不敢违背了,就一个人回去了。但是这个黄金的象是福德所招感,它可不是能够夺取的,所以象护一回去以后,这个黄金象就从宫殿的地里面消失,就回到家,又同时回到家。

当然象护就知道这件事非常危险,阿奢世王是什么人啊,他是一个虐杀父亲之人啊,所以这件事情肯定是激怒了阿奢世王,所以他没办法,只好出家了。

出家以后,诶,他也证得阿罗汉果。

证得阿罗汉果,他去托钵的时候,这个象就跟在他身边,也没什么事。但托完钵的时候,问题就来了,他一托完钵,回到精舍修止观的时候,很多信徒就跑到精舍,不是来请法,就像我们现在一样,大家开着游览车,就来看这个金象。

那么人多了以后,就嘈杂了嘛,比丘就跟佛陀报告说,我们都没有办法修行了,象护比丘他那个金象大家都来看,吵吵闹闹。佛陀就把象护找来,就明知故问,说你这个金象,是不是惹得大家都不安静啊?象护比丘说,我也没办法了。佛陀说我教你一招,有办法,你把金象找来,象护就把金象找来。佛陀说你就跟他讲一句话:大德汝去,不需用汝!你就讲三遍。所以象护讲三遍以后呢,金象就消失了。

我们从这个地方看得出来,象护在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从他的口中啊,他想要这个金象看得出来,他对这个金象是有所受用的,有所爱取的。那证得阿罗汉以后,他不再受用。所以阿罗汉的特点,我空法有是什么?一切法不受,他不受一切法。那不受一切法,但是他没有办法让他消失掉,他必须要佛陀告诉他善巧。

所以阿罗汉的一生啊,有人问阿罗汉说,那你的一生,你成就阿罗汉以后,你也去托钵,你遇到过去很多的亲朋好友,你也跟大家吃饭,那你是什么心态啊?阿罗汉讲一句话: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

一只鸟,从虚空飞过去,它的确飞过去了,它从虚空飞过去了。的确有一只鸟,从虚空飞过去,但是你看不出它有什么踪迹留下来。所以他的心中啊,不取亦不舍,无喜亦无忧,阿罗汉没有什么快乐这件事情,他也没有痛苦这件事情,他的心中只有一件事情,叫作寂静。他得到好东西他也不快乐,失去什么也不会有什么痛苦,他呢,就是涅槃寂静住,他对人生就是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这一切法不受。但是他呢,没有本事改变外境,他就是把今生给过完,然后准备进入他的涅槃的安乐的处所。

好,就这个概念。那么这个就是声闻众。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84】在所有的经典里面,为什么声闻众会排在菩萨众前面?
第十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三面,我们讲到与会大众。

在结集经典的时候,我们一般的常法,都是把声闻众放在前面,不是本经如此,是所有的经典都如此。

那么蕅益大师他就提出一个疑问,说:为什么声闻众他会排在菩萨众前面呢?按说菩萨的功德是全方位的,他是即空即假即中,他不是只有不受一切法,他能够转变一切法,他不但是消极的不受,他能够主动的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槃,甚至于普门示现。

那么为什么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排在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后面呢?

蕅益大师提出三个理由:

第一个:初识相故。因为这些阿罗汉,咱们先不谈他内心的功德,就论他外在的相状,因为他剃发染衣,他现出的是三世诸佛清净的幢相,就是他的相状跟佛是一个相状,这一点值得尊重。

第二个:常随佛故。这些僧团啊,佛陀到哪里,基本上他们就跟到哪里,经常亲近佛陀,是佛陀的内眷属。所以这一点也值得尊重,常随佛故。

第三个:佛法赖僧传故。从弘护正法,续佛慧命的角度,僧众扮演着不可取代的角色。

我个人觉得啊,从自利的角度,出不出家,我认为问题不大,因为它是心地法门。你如果能够启动一心三观,顺逆皆方便。在哪一个环境,好不好,答案很难讲,看你怎么用。用得好,处处皆是方便;你用得不好,处处皆障碍。

所以从修行的角度,出家在家,差别不大。但是如果说你要走上国际舞台,弘护正法,续佛慧命,现出出家相,这一点是有差别的,他的确容易起信于大众。

所以站在一种弘护正法,续佛慧命的角度,声闻众有他特殊的功能,因为佛法赖僧传故。

所以因为三种理由:初识相故、常随佛故、佛法赖僧传故,这就是为什么阿罗汉、声闻众的功德不大,但是所有的经典他是排在前面,有这三种理由。

好,那么这个先列出与会的声闻众。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85】所有事修都修,那叫作资粮力,还谈不上真实的功德

第二个,我们看与会的菩萨众,这些菩萨都不是小菩萨,都是法身菩萨,好,我们请合掌:

丁二、菩萨众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轮,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跋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好,那么我们前面讲到列席的声闻众,这以下讲菩萨众。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这个菩萨,那可能是有凡夫,有圣人,如果加一个摩诃萨,那肯定是法身菩萨了。有多少呢?八万人。那么这以下八万人,有什么功德呢?

从皆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到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总共有十三句。这十三句等于是赞叹菩萨十三种功德。

那么是哪十三种功德呢?我们看附表第三,就是补充讲表第五面。

那么这十三种功德呢,蕅益大师把它用十地跟等觉菩萨来分判。当然这功德有通有别,应该说初地也具足这十三种功德,但是从多分来说,他有他的初地、二地,有各自的偏重。

我们先看第一个功德,我们把它念一遍:

  附表三、菩萨功德
  (一)明位叹德
  一、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欢喜地
  亲证法性,心生欢喜。不堕二边,顺入中道。

这个菩萨的功德,跟我们讲声闻的功德不太一样。

如果以声望来说,按本经的意思,阿罗汉的功德还是虚妄的,因为他是心外求法。

他是透过佛陀的无常观的引导,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即空,所以消灭了对三界的爱取。然后呢,然后出现一种涅槃寂静的假相,他出现一个假相。

所以后面佛陀说没有真正的涅槃,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所以所有阿罗汉死了以后,没有一个人真正到涅槃去了,所有都往生到佛的世界的方便有余土去了,没有一个人说是死了以后什么偏空涅槃,享受灭无为,没有这回事情。所有阿罗汉死了以后,只有到十方诸佛的佛土,到方便有余土去继续听佛陀讲《法华经》,然后发菩提心,重新启动内心的功德。

所以,按照大乘的角度,阿罗汉的功德还是个假,只有这以下的功德才是真实的。

诸位,什么叫真实的?就是你原来的东西,原来本具的,你本来就有,那么透过外在的修行,把自己的东西开显出来,这个才是你的东西。

如果你是纯粹修来的东西,全部是假的!

一定要是内观,才有真实的。所以你如果没有内观,你这辈子都不做内观,你拜佛持咒,什么都修,所有事修都修,你今生所有的东西全部是在因缘里面创造一个假相而已,那叫作资粮力,还谈不上真实的功德。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86】为什么叫欢喜地呢?

那么菩萨内观修一心三观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简单的说就是一心三观的真如。我们在因地叫作修一心三观,在果地叫作一心真如。他成就一心真如,那么在一心真如的实相里面成就不退转。

那么他的阶位呢,蕅益大师把他判作初地的欢喜地。为什么叫欢喜地呢?因为他真实的亲证平等法性,所以心生大欢喜,这个时候内心啊,不堕空有两边而顺入中道的思想。

我们第一个功德叫作欢喜,为什么欢喜,我们解释一下:

内观法门,就像莲花一样,我们种一朵莲花,没有人一开始看到莲子,你只是看到莲花嘛,在含苞待放的时候。

一开始修习一心三观的人,根本看不到一心三观的功德。他不像修无常观,你修无常观,无我观,你马上看到你的感觉,你的身心有变化。但是这种真如的启动,他是为什么叫作秘密,他是一个隐藏而不见的东西。只有到有一天,突然间,在你一念的相应的打坐中,突然:啪!太阳出来了!花开莲现,原来这个莲花里面有莲子啊,还真有莲子啊!

所以一个人从一心三观,一开始从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在观照的时候,都是仰信,靠着我们对佛陀的信任,启动我们的一心三观。等到真如本性现前的时候,原来佛陀说的话真实不虚啊,原来真有这么一个东西,所以他心生大欢喜,就是这样来的。

一个流浪汉,长时间在外面流浪,回到家以后,原来他真的有一个家。

那么这个时候唯识学给它一个判教,叫遍行真如。就是这个真如,一心真如是怎么真如呢?遍行,普遍,它是一个平等无差别的。

我们凡夫跟圣人最大的问题,就在差别跟没有差别。你看,凡夫啊,那叫诸多差别。你看过哪两个凡夫,一模一样,有没有可能,不可能!就是双胞胎都不会一样。烦恼不一样,各打各的妄想;业力也不一样;果报体也不一样;烦恼障,业障,报障,所以众生法界,那就无量差别。

但是一个人返妄归真以后,开始进入无差别,追求平等性,所以第一个,叫作遍行真如。

那么这个时候他证得的真如就是从差别的这个相状、差别的因缘回到无差别的一心真如,这是第一个,就是不退转。也就是说,他以后只有进步没有退步了啊。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87】为什么叫离垢地呢?

我们看第二个、陀罗尼。
  二、陀罗尼——离垢地
  三业清净,戒度圆满。总一切法,持无量义。

这个陀罗尼,简单的讲,就是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那么它所对应的功德是二地——离垢地。为什么叫离垢呢?因为他的真如,二地的真如一现前的时候啊,身口意任意的亲近,持戒圆满。

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持戒圆满,二地为什么叫持戒圆满?

他消除了故意的犯错,也消除了无意的犯错,他连无意的过失都不会了。比方说他走路,我们有凡夫说,我开车的时候,压死了很多蚂蚁,这个是无意的,这个是不犯戒的。二地菩萨没有这回事情,二地菩萨走路的时候,众生自然闪避,他没有有意跟无意的任何过失,这个人他不会创造过失的。所以他戒度,持戒圆满。

那么他不但圆满,他的内心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我们解释一下:

二地的一心真如,他透过一心三观,成就一心真如,是什么真如,叫作最胜,殊胜的胜,最为殊胜的真如。因为他一念心,不但是平等而已,他那一念心,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善法,而且能够破除一切的恶法,就好像大海,譬如大海不容死尸。你看你在大海里面丢一个尸体,你不管丢到哪里,它最后一定把你飘到岸边,它不会接受死尸的。二地菩萨的内心亦复如是,他的心不可能有过失,他只有摄持善法,他不会摄持恶法。总一切法,就是他持无量的善法,他持不失持戒忍辱一切的善法,所以叫陀罗尼。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88】什么是发光地呢?

  我们看第三,乐说辩才:

  三、乐说辩才——发光地
禅定转深,慧光增长。得大闻持,具四无碍。

菩萨经过一心三观成就一心真如到了三地,他这个真如叫作胜流真如,这个殊胜之流,他入了这个殊胜之流。

也就是说,他心中不但是摄持善法,前面是摄持善法,叫陀罗尼,他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法义,他所有听过的法的义理,他完全不会忘失,所以他成就乐说辩才,叫发光地。

为什么发光呢?因为他禅定转深。

诸位,二地之前,禅定一般不是很高,可能是欲界定,也可能是未到地定,他光会讲;但是一旦入三地,他一定成就四禅,一定的。

就是说他不是智慧而已,如果你禅定不转深,你从二地还上不了三地,他必须要禅定转深,他才能够有摄持无量法义的功能。

那么,这个时候在禅定的加持之下,他一心三观的智慧增长广大,所以成就广大的闻持陀罗尼,他一入耳根永不忘失,而且具足四无碍辩。当然四无碍辩:法无碍是法门通达;义无碍是义理通达;辞无碍,他能用种种的美妙的言词来表达;更重要的是第四个、乐说无碍,大悲心强。他一方面能够善知众生的根机,能够观机逗教;一方面他有大悲心,他能够主动的为人演说,乐说无碍。这个是四无碍里面最关键的乐说无碍。

那么他的功德的成长来自于四个字:禅定转深。

就是说你今天没有禅定,你的心就没有摄持力;没有摄持力,佛陀跟你说很多法义、言辞你也记不住;记不住,你怎么能够说法呢?怎么乐说辩才呢?所以这个就不是智慧的问题了,这个地方是智慧跟禅定的结合了。

这个是乐说辩才。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89】什么是焰慧地、难胜地呢?

  我们看第四、转不退转法-轮:
  四、转不退转法-轮——焰慧地
  慧光如焰,深破迷暗。现身作佛,说法度生。

这个四地,他是真实能够现出佛声出来。那么四地,他的特点,叫作无摄受真如。前面的乐说辩才,是摄持法义,这个地方是他心中不再摄受一切烦恼的现行,所有的烦恼和活动,他不再摄受,就是他对烦恼是完全破坏的。为什么呢?因为慧光如焰,深破迷暗;现身作佛,说法度生。

这个四地的菩萨,他的智慧增长以后,他有两个特点:第一个、他深破迷暗。这个迷暗呢,就是取向无明,他对于无量劫来所累积的人生经验的一种爱取的相状,而且是很深沉的,又特别是俱生的那种相状,是完全破坏了,他不再摄持任何微细的烦恼的现行。

一个人会起烦恼,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中没有一个相状执取,你不会起烦恼的,不可能的,外境只是一个助缘。

那么他本身能够不再摄受烦恼,而且他又能够到没有佛的地方示现八相成道说法,因为他既有智慧又有禅定,然后累积的结果就变成转不退转法-轮,他能够现出佛身来说法。

  第五种,看难胜地:
  五、供养无量百千诸佛——难胜地
  定慧转深,极难超胜。
  以神通力,遍兴供养。

这个难胜地,他这个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他的特点叫作列无别真如,这个列,就是种类。列无别真如就是说其实我们讲一心三观,观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其实一般来说,不是同时操作,他一开始会把重心偏重在即空,就是破妄这一块。那破妄以后,破到这个第五地的时候,他的特点,他已经能够看到生死涅槃等空华,他连那个生死相跟涅槃相也破掉。

破掉以后为什么叫难胜呢?因为他的内心,凡夫二乘很难超胜,他同时用神通力来供养十方诸佛。
为什么叫难胜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圣人,是从凡夫的修行经验修过来的。每一个人回家的路是不一样的,就好像我们一开始,你看我们一开始是从家里面一念不觉出来以后,离家出走的路也不一样,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一个人烦恼不一样。

你看我们一开始是一为无量,从一念真如的平等性,然后变成现在大家各打各的妄想,各有各的业力。那么现在逆向操作,现在无量为一,回家的时候,你回家的路跟他回家的路,也各各不一样。

但是一般来说啊,很少人极少数善根人,一开始就学《法华经》,很少。一开始都是修修无常观,修修空观,然后摸了一段时候以后,才心甘情愿的开始,原来要向内安住,开始启动一心三观。

也就是说一般人都是修过方便门,那么即便他启动一心三观以后,他带有习气,就是怎么样呢?他有爱好寂静的习气。所以菩萨即便从初地到二地,到了这个难胜地,到五地之前,经文上说,他偶尔会怀念那种寂静涅槃的功德。

也就是他的菩提心,虽然他的菩提心理智上告诉他,他要度化众生,但是他内心深处,某种程度对这种寂静的快乐,是有一点放不下的,在五地之前。

但是到了五地以后,他这个问题全部解决了,没有什么寂静不寂静的问题了。什么生死啊,涅槃啊,对这个五地来说啊,那根本就不算个事儿,他已经是很难去超越它了,因为他是超越了二乘的对涅槃的追求。

当然,我们不能够说,五地之前,他就一定会追求涅槃,但是他内心深处啊,对这个涅槃的快乐是没有完全放得下的,但是这个相状,到了五地以后完全破坏了,所以叫极难胜地,他已经是生死涅槃没有差别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90】什么是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

  我们看第六、现前地:

  六、于诸佛所植众德本——现前地
  中道智慧,坚固现前。得实相本,能植众德。

那么六地呢,他这个一心真如是怎么回事呢?唯识学给它一句话叫作无染净真如。

好,前面的真如叫作列无别,就是他不生不灭。五地菩萨呢,他的一心三观,他已经能够破坏了生跟灭的对立。那么这个六地更厉害,他不但是证得不生不灭,他还证得不垢不净。

所以六地菩萨,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染污相,没有什么清净相,所以对他来说顺逆皆方便。如果这个众生必须用染污相来摄受他,他也可以现染污相,所以他这个现前地啊,就是无染净真如。

那么他的智慧呢?中道智慧,坚固现前。特别是空观,这个六地在修空观是一个指标,真正空观成就无相行啊,是在六地。

前面的五地,都还带有点相状,带有一点虚妄相,真正如果说是无相形现前,那是六地。

成就中道的实相本,能植众德。当然,一个人的内心,不断突破以后,他能够做的事情就更大了。你看他突破了生死涅槃,他根本就不在乎什么涅槃了,他就更主动积极的愿意来到人世间度化有缘众生。他突破了垢净的问题,他在变现这个身相的时候,他的考虑就更多元化了,他没有什么染净的考虑了。所以,就是这一个人内心突破的时候啊,他产生的妙用就更大了。

  我们看第七、常为诸佛之所称叹:

  七、常为诸佛之所称叹——远行地
  二智方便,出过一切。广修利益,称会佛心。

这个七地菩萨,为什么叫远行地,因为他是有功用行的最为边缘,他所证得的真如呢,是法无别真如。前面是无染净真如,就是不垢不净,那么这个地方对垢净的执取啊,连微细的执取都没有了,前面是破除初相的执取,这个是破除染净的细相的执取,就是二智方便,空观的智慧,假观的智慧,超越前面,他能够更加广泛的修一切的利他的妙行;而且呢,他所做的一切呢,他能够得到佛陀的肯定,说如是如是,满足佛陀的心意的,就是说他这个善巧方便更加的殊胜。

  好,我们看第八、不动地:
  八、以慈修身——不动地
  二空智慧,任运现前。无缘慈力,普现色身。

这个不动地,这个八地,是个很重要的指标。初地是一个指标,八地是一个指标。

八地的特点叫作无增减真如,这个是很难的了,不增不减,是全世界最难的了。不生不灭还不难,不生不灭,你只要把寂静放掉,就没有什么生灭了;不垢不净就有点不太容易了;到了不增不减,那叫动静一如。

你看我们一般人,你到了佛堂你的心静下来,你的观行你的功德是增长了;你一走出佛堂,跟人家一吵架,你的一心三观就是减弱了,我们凡夫的修学就是增减、增减。

到了八地菩萨,对他来说,没有什么闭关不闭关这件事情,那叫一个动静一如,这是第一个特色。
第二个,他的大悲心特别重,开始启动了。

所以一个人空观越强的时候,其实他的大悲心,他对众生的包容度是更厉害,而且是普现色身,真正启动了普门示现。

所以一个人业空的时候啊,他能够现出的相,那更多元化了,他能够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这个应该做他的眷属、做他的朋友,他能够更加的满足众生的需求,就是这个八地。当然他的所有的功德,来自于他对真如的一种不增减的功德而产生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91】什么是善慧地、法云地、等觉呢?

  我们看第九、善慧地:

  九、善入佛慧——善慧地
  深入实际,妙彻本源。成就方便,善说妙法。

这个九地,指的是智自在所依真如。

其实我们凡夫,空观的智慧,在成佛之道,诸位,我们真正的空观修到八地,其实是已经圆满了。所以我们其实是花了两大阿僧祇劫来修空观,观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你看凡夫到初地,其实大部分也是修空观嘛,修无分别智嘛。因为所有的问题就是你一天到晚打妄想,问题出现了。那么初地到八地,又花了一大阿僧祇劫,那是破俱生的我法二执。

前面凡夫到初地是破分别起的,那么到八地以后,你说干什么呢?这个人完全空观了,你看你已经证得不生也不灭,不垢也不净,不增也不减,这六个法现前,空观及格了,已经完全修完了。所以九地以后,就完全修假观了。

就是你不是修空观,你要开始学无量的三昧,无量的陀罗尼,开始广修方便。

所以善入佛慧,特别是指的佛陀的最难的普门示现、善巧方便这个假观。所以他能够深入实际,他能够深入一心真如的实相里,妙测生命的本元,成就种种的善巧方便,而且更重要的是,善说妙法。就是这个人的智慧变成随心自在,所以他的假观增长。

  我们看十地、法云地:

  十、通达大智——法云地
大法智云,含众德水。一心三智,无能障碍。

这个十地,叫作业自在等所依真如,就是身口意大自在,为什么呢?为什么叫法云地呢?因为他一念的一心真如,就像那个云,含有种种功德的水。

前面的善入佛慧啊,还是在学佛陀的善巧,这个地方是他已经累积无量的功德了。他一念心性,具足无量的波罗蜜,就像云能够含种种的功德水一样。

其实这个时候他的身口意已经是完全自在了,依你何身得度则现何身,基本上到了十地,空观假观,其实跟佛陀是差不了太多了。

我们看最后的等觉菩萨,等觉菩萨就等待成佛的因缘而已了。

  好,看第十一地、等觉:

  十一、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等觉
  智慧内德,到于彼岸。化他恩德,最胜最广。

那么等觉菩萨呢,蕅益大师用三个偈颂来把它做一个总结。

第一个,到于彼岸,这个是他智慧的内德,他能够到达涅槃的彼岸。也就是说他不管是分段生死、变异生死,基本上结束了。这是指的他的内德。

第二个,看到化他的恩德: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这是表示他因缘广大;第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表示他的能力殊胜,所以他的因缘广大、能力殊胜。

那你说这样讲,他又能够了脱所有的分段变异生死,他又能够有这么殊胜广大的功德跟这么多的度化众生的因缘,那他跟佛陀又差在哪里呢?

经典里面讲一个譬喻,说等觉菩萨,他刚好要回家,是一只脚在里面,一只脚在外面,但是他的方向,是回家的路,这叫等觉菩萨。佛陀呢,也是一只脚在里面,一只脚在外面,他是要离开家。佛陀没有什么回家这件事,他只有要度化众生,佛陀没有什么上求佛道,佛陀只有从空出假,度化众生。

那么等觉菩萨呢,他刚好回家的时候,刚好一脚在内一脚在外,所以两个人就这样相错。

也就是说理论上等觉菩萨跟佛陀的功德是一样,就差一个成佛的因缘,等待最后成佛的因缘,是这个概念。

那么这十一种功德呢,就是从一心三观,由浅入深而次地成就,现从成就空观、最后成就假观,最后等待因缘。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92】一心三观,其实是有次第的差别

  好,我们看他的浅深差别:

  (二)浅深差别
  一、初地~六地——有相,有功用。
  二、六地~八地——无相,有功用。
  三、八地~十地——无相,无功用。

这个初地到六地,他的重点都是在修空观,所以他带相观空,当然他这个相可不是一般的凡夫的分别的相状,他这个相状,就像唯识学说的,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绵。他破坏的是一种俱生的微细的执著的相状。

也就是说在六地之前,他是不能离一切相的,他心中还有隐隐约约有一些什么生灭的相状,垢净的相状,增减的相状,他是不能突破的,他还是有一种对立相,他慢慢的突破,而且是有功用,他必须要如理作意,他要如理作意,他的观行就增长,他要不作意,某种程度在动中的时候,他的观行会稍微退失。

一直到八地。到了六地,当然以后就无相了,没有这些俱生的相状,他的空观已经成就。而且更重要是八地,无功用,到了八地之前是有功用。

我们再看八地,八地到十地,他不但离一切相,还是无功用,任运现前。

也就是说其实整个修行就是先求离一切相,再求成就一切的功德法,先求空观的破妄,再修假观的显真。

所以这个一心三观,其实是有次第的一个差别。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93】空观必须外有假相,内有真如,这样才对

好,我们回过头来看讲义二十三面。

那么菩萨这个地方,我们要讲一下,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观念:

诸位:我们是怎么样离家出走的,这个就不提了,谈这个怎么离家出走的,已经没有意义了,现在关键是怎么回家。

诸位,回家的路真的是有差别。你不要以为说你就傻傻的修行,你就会成佛,不是这个概念。尤其是空观这一块,你真的要注意,一个人进入空观以后,你的路就完全不同了,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如果你不小心,你的空观是进入到一种假相的空,就是心外求法的空,那你的路,你这个回家的路,对你来说是非常的遥远。

我们可以看阿罗汉,我们一般说,三乘共坐解脱床,没有人从安乐道直接跳菩提道的,一定要经过解脱道。解脱道是,你是怎么从痛苦解脱的,你用什么方法,决定你未来成佛之道的快慢,非常明显。

你看阿罗汉的空观很简单,他不受一切法。说得很简单,但是这个问题就严重了,你一旦证得阿罗汉,叫定性声闻。诸位,法执是很难断的,因为法执没有对错,它影响到胸量的格局,它没有对错的问题;它不像烦恼,烦恼是很明显,这个就是对就是错;法执你一旦沾上以后,那佛陀拿你都没有办法。

所以诸位,你一定要检查你是怎么修空观的,就是当你的心不安稳的时候,是什么让你安稳下来的,你要检查这个空观。如果这个空观是外空,是外来的一个东西,你进去那个东西,你要小心了!

当然不是不可以,你只能够用而不住,就是你知道这个是暂时借用,我是借假修真,那可以。如果你是全身心的住上去,那你就完了,那你就走上了一个成佛的一个遥远的道路了。

好,我再讲一次,可以借用但是你不能住进去。

所以你看三乘共坐解脱床,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能够寻声救苦,你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马上现身帮你解决问题;你称念阿罗汉,他没有办法,三乘都进入空性了,此空非彼空。

所以为什么我们学《法华经》,我讲实在话,诸位,你成佛之路,你最好一次就把他走正确,一次就走正确,叫一次到位。你不要去沾染了满身的法执,再来回小向大,你很惨的,因为这个法执是没办法,因为你长时间就是依着这个理念让你断烦恼的,现在要你把这个理念要放掉,不容易。

你看佛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五千比丘比丘尼都退席,佛陀拿他也没办法啊,他就喜欢涅槃寂静,你有什么办法。

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进入空性以后,这个是所有的修行最关键时刻。成佛,你一个人成功失败只有一个原则,谁能够掌握,在关键时刻掌握正确的方法,就分出好坏。

就是你们两个同期一起学佛,你已经成佛了,他还在成就阿罗汉,为什么?因为你掌握了关键的时刻,就是这样子而已,这以后就千差万别了。

回家的道路,我再讲一次:

回家的道路不是每一个人都一样,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那不是这个意思。每一个法有高下,那它没有高下,你干嘛判教呢?那就不要判教了嘛。所有的宗派都判教,《华严经》也判教,唯识宗也判教,《法华经》也判教,法门是有高下的了,不是没有高下的。你怎么回家的,你采用什么方法,那马上分出高下,哪有说没有高下呢?

所以空观,必须内空外空,这个空观必须外有假相,内有真如,这样才对。

就是我们一般强调莲花式的修学!

如果你每次出问题,你都创造一个假相,来安抚你自己,比方说:佛号;比方说咒语;比方说你思维无常;或者因缘观,你创造一个假相,把你的生命放到空性里面去;那你跟成佛之道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你还活在生命的因缘假相,你只是用一个假相来破一个假相,你还没有走上成佛之道啊!

你这个莲花里面还找不到莲子。

所以我们必须怎么办呢?就是说同样的精神体力,我们不否定权法,莲花当然需要外面的花嘛,你没有外面的花,你怎么增长里面的莲子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内空外空,外空也是需要暂时安住,内空也是需要。这就是阿罗汉跟菩萨的差别。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94】法会与会众:诸天众

好,我们看下面,丁山的杂众。

前面的声闻菩萨呢,都是佛陀内护的弟子,这以下是外护。那么外护为什么叫杂众呢?因为他们的业力不同,有很多差别的果报。你比如说有天人、有鬼神、有畜生、有阿修罗等等的相貌,各式各样,所以叫杂众。

杂众里面有七科,先看第一科的诸天众,请合掌:

  丁三、杂众(分七)
戊一、诸天众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复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这个诸天呢,其实是分两部分,一个是欲界天,一个是色界天,先看欲界天。

欲界天第一个就是释提桓因。释提桓因因为他过去,领导了三十二位眷属,做了广大的布施,所以他感召了这种忉利天天主的果报。他的天宫,在须弥山的山顶。那么他有多少眷属呢?有两万个的眷属。

复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这些都是释提桓因的辅佐大臣,帮助帝释处理事务的大臣,都是他的辅佐大臣。那么四大天王呢,是帝释的武将,四大武将,他就镇守四方,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来保护这个帝释,这个是四大武将。

我们再看自在天子,这个自在天子是化乐天,这个化乐天,是欲界的第五天,他能够随心所欲,化现快乐的境界来受用。

那么大自在天子是他化自在天,就是欲界的第六天,他能够不用自己变化境界,别人变化的境界呢,他能够把别人的境界转为自己受用。那么这个地方有三万天子聚。

这前面的都是欲界诸天,这以下,就是色界了。色界他不是修五戒十善了,他要加修禅定,这第一个。如果是色界的人民,那就是修四禅;如果要变成天王,除了禅定以外,要加修四无量心,才能变天王。所以这个地方有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注:四无量心,佛教四种广大的利他心。即为令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起的慈、悲、喜、舍四种心,或入慈、悲、喜、舍四种禅观。又称四无量、四等心、四等、四梵住、四梵行、无量心解脱。)

这个诸天众跟佛教的关系比较密切的,有两个值得我们一提:一个是释提桓因,一个是色界的大梵天王。为什么呢?因为佛成道以后,其实佛并没有马上出定,是这两位天王,一个释提桓因,一个大梵天王,请佛陀说法,而且基本上佛陀说法的时候,这两位天王经常列席的,最关键是佛陀最初的转法-轮,是他们两个代表三界来请法的。

这是讲到诸天。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95】法会与会众:龙王众、紧那罗众、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众、人众

  好,我们看第二个、龙王众:
  戊二、龙王众
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这个龙啊,是属于畜生道,但是他是一个有福报的畜生道,是畜生道里面最为殊胜的一个果报。他有三种:空中飞的,地上行的跟海中游的,这三种。当然,福报最大的是空中飞的。

经典上说,这空中飞龙有两种:如果是恶龙,他的脾气比较暴躁的恶龙,他会帮助阿修罗,他会站在阿修罗这一块,他打仗的时候,帮助阿修罗;如果是善龙,他打仗的时候帮助诸天;就是各有各的依靠,善龙依止诸天,恶龙就依止阿修罗,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好,我们看第三个、紧那罗众:

  戊三、紧那罗众
有四紧那罗王:法紧那罗王、妙法紧那罗王、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那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这个紧那罗王,其实他也是畜生道,但是他住在哪里呢?他是住在帝释的天宫,是帝释的法乐神。什么是法乐神呢?帝释如果想听佛法,他也没办法请佛陀说法,他就怎么样?他就请法乐神帮他演奏,演奏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他是用音乐的方式把它演奏出来。那么他身形似人,他的身形看起来跟人一样,但头上有一个角,那就是紧那罗王,但是他的本位是畜生道。

  好。我们看第四个、乾闼婆:
  戊四、乾闼婆众
有四乾闼婆王:乐乾闼婆王、乐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前面的紧那罗是一个畜生道,这个乾闼婆是一个鬼神道,他是帝释的俗乐神。就是帝释想要听世俗的音乐,那他就是去替帝释来演奏世俗的音乐,来娱乐帝释跟诸天。

所以这个帝释的天宫很复杂,他不是天人住,鬼神也住,畜生道也住,那么他们住在一起,但是各有各的受用。紧那罗王是一种畜生的受用;乾闼婆是一个鬼神的受用。就是一家人,有些人是主人,有些人是仆人,同样住在一起,但是各有各的受用,是这么一个情况。

  好,我们看第五、阿修罗:

  戊五、阿修罗众
有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睺阿修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这个阿修罗,也叫非天,他有天人之福,没有天人之德。这个阿修罗跟诸天,是经常打仗的,为什么呢?为什么打仗呢,因为帝释诸天,他有美好的饮食,但是没有美女;阿修罗刚好相反,阿修罗出美女,阿修罗是男众很丑,女众很美,他有美女,但是他缺乏美妙的饮食。所以两个人就是我夺你的美食,你夺我的美女,两个人就这样子互相斗争,而且互有胜负。

那么一般来说,你一个人广修福德,但是嗔心、嫉妒心比较重,就是对立心比较重的,就容易堕阿修罗,是这么一个情况。他有这个天人的福报,但是没有天人的德行。

  我们看第六、迦楼罗:

  戊六、迦楼罗众
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大满迦楼罗王、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迦楼罗就是金翅鸟,他是畜生道,但是他可不是一般的畜生,他两个翅膀展开,有三百三十六万公里。他是吃谁呢,吃这些龙,大小龙。他那个翅膀一扇,就把海水拨开来,龙宫里面的这个龙就现出来,他就一抓,就把龙给吃了,这是迦楼罗。

  我们看第七个、人众:

  戊七、人众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阿奢世王,韦提希夫人的儿子,阿奢世王当然过去是害父了,但是后来他跟佛陀跟文殊菩萨忏悔以后,他就还是来听经,他是有善根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96】福德是安乐之门,智慧是解脱之门

  好,最后我们看丙二的总结众集,把一个前面的杂众做一个总结。

  丙二、总结众集
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他们表现出一种恭敬心,而在旁边静静的坐着,当然是等待佛陀的说法。

那么这个地方的杂众,蕅益大师有一句话说,说为什么天人龙神皆得见佛闻法,而地狱无色界,何义不到?我们看不到地狱的众生,也看不到无色界,又特别是无色界众生,为什么没有现前?

蕅益大师就回答了,说诸道至深沉,由戒至持否;见佛宜否,由乘之急缓。诸位,一个人啊,从差别相到无差别相,无差别细,就是初地之前,你的人生,由两件事情决定:第一个,持戒;第二个,智慧,这两个。

那么持戒呢,就影响到你未来是用什么果报来学佛,就是你的业力,会影响到你。比如说我行菩萨道,那你菩萨道,你是用人的相状,用诸天的相状,用龙王的相状,这跟你的持戒持否有关系。

第二个,你是不是能够见佛闻法,那就跟你的智慧的善根有关系了。

所以这个地方就分出了四种:

戒乘俱急。你也持五戒十善,也听《法华经》,你来生啊,会用尊贵身来继续学佛法。尊贵身是什么意思,人天嘛,有两只脚的,就是尊贵身。

第二个,是戒缓乘急。你持戒有点状况,五戒十善有点毁损,但是你对佛法是非常的有好乐心,你就是后面说的紧那罗王、阿修罗这些,用卑贱身来学佛。

第三种,是戒急乘缓。你看外道,外道有些人的道德标准很高啊,他持戒很精进,但是他不相信佛法,这种人就是他福报很大,但是他跟学佛法也没有因缘。

第四种是最槽糕的,戒乘即缓。他福报也不好,然后也没有因缘能够学佛。

所以我们从杂众里面得到一个很重要的生命的两大指标,福德是安乐之门,智慧是解脱之门。

你的人生活得快不快乐,这跟业力有关。你的人生是什么方向,你是往哪一个方向走,是不是往解脱道、菩提道走,跟你的思想有关系,跟你接受的教育有关系,就是智慧是解脱之门。

人生在成就初地之前,你的人生的曲线,就是业力跟思想这两个体现的、决定的。一个决定你快乐不快乐,一个决定你解脱不解脱,是这种情况。

这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复杂的因缘,有些人来,有些人没有来;有些人是用尊贵身来,有些人是用鬼神道来;就是因为业力跟善根,错综复杂的过程。

好,我们今天上到这儿。

我们把这个通叙交代的这个说法的时间处所跟与会大众都已经讲清楚了。当然这些跟经文都没有直接关系了,只是交代一下当时的一些情况。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儿。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97】为什么佛陀要开权显实呢?

第十一卷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六面,我们看甲二的别说迹本二门。

这一课是别说,就是个别的详细来说明本经的内容。

本经的内容有两部分:一个是迹门,讲的是佛陀的智慧;一个是本门,讲的是佛陀的功德,这两块。

那么在别说当中呢,又分两科,先讲迹门,再讲本门,我们先看第一科,乙一、约迹门,开权显实,我们先谈谈什么是佛陀的智慧。那么这一大科,占了《法华经》的一半,就是十四品。从序品一直到第十四品的安乐行品,都是讲开权显实。那么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我们简单的说一下:

这个权就是佛陀的一时的方便叫作权;这个实呢,就是真实的相状。那么为什么佛陀要开权显实呢?这一点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佛陀出世以后,他说法有两个对象:一个是面对圣人,一个是面对凡夫。佛陀面对圣人的态度,他就直接把真实的义讲出来,他不需保留。

但是佛陀对凡夫说法的时候,这个地方有问题了,他必须怎么样,要两阶段的说法,他不能直接把他的真实东西讲出来。

也就是说佛陀面对凡夫说法跟圣人说法,是不一样的。佛陀对圣人是一阶段式的说法,对凡夫是两阶段式的说法。佛陀一开始要为实施权,先讲一个过渡的方便门,因为凡夫的心态,他长时间在三界里面打滚,他的内心有一个坚固的有所得心,他一定要得到什么东西,他才会学佛。你要想说,你学了半天圆满菩提,归无所得,那大家说,那我不学佛了,我学外道去了。所以佛陀对这一块,他是不能去碰触的,他只能够先恒顺众生,你喜欢有所得,那也没事。

那基本上呢,凡夫学佛,他这个有所得心,有三种情况:

第一个,他追求世间的快乐,这是一种人,这种人的比例还不少,人天乘的。

第二种人,他的善根强,他知道世间的快乐是有过失的,是无常败坏的,你迟早要受伤的,那与其这样,他追求的是出世的涅槃的快乐,他追求是第二种。

第三种人,假如说你追求涅槃快乐,这个太消极了吧,我应该追求佛的功德庄严,第三种。

也就是说,学佛的凡夫里面,有三种人,所以佛陀讲出了五乘的法门。你喜欢追求世间的快乐,佛陀跟你讲五戒十善,说没事,你觉得做人挺好,那就继续做人,你做五戒十善,来生得到人天的快乐果报也不错,你反正善业成就安乐的果报,是吧。所以你做一个人,你想追求安乐的果报,那你就避免罪业的出现。所以佛陀对人天乘的众生,他什么都不讲,讲五戒十善。

对于追求出世涅槃的,佛陀讲四谛十二因缘,开显无常无我的道理。

对于那种志向广大,要追求佛的功德庄严的,佛陀讲六度法门。

那么凡夫的有所得心,他得到满足了以后呢,他就愿意死心踏地的在五乘当中修学。那么各有成就,那这个是佛陀第一阶段,就是为实施权。

也就是说佛陀并没有说出真相,那么在这个方便当中呢,凡夫的认知是:我为什么得到人间的快乐?因为我有布施持戒这个法;我为什么成就涅槃?因为我依止四谛十二因缘的这个法;我为什么成就佛陀的功德庄严呢?因为我修的六度的法。

所以在我们刚开始学佛法的时候,我们认为一切都是法力的摄受,当然法是谁说的,是佛陀说的。那么佛陀灭度以后,这个法是谁弘传的呢?是僧宝弘传。那么他的本意是皈依法,但是因为佛说法,因为僧住持正法,就顺便的皈依三宝。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98】法华会上,佛陀觉得到了该说真相的时候了

但这个地方有个问题了,如果我们详细去观察法力不可思议,这个就是生命的真相吗?诸位,你的人天快乐,真的是布施持戒给你的吗?事情有这么简单吗?那如果布施可以给你快乐,那为什么圣人布施的时候,他成就的是功德庄严,我们凡夫布施的时候,是人天的有漏果报。

所以完全把诸法的因缘,诉诸法力不可思议,这个是不圆满的,当然佛陀掩盖了某些的事实。那么也就是说,先施设方便法门。所以我们在刚开始接触阿含、方等、般若的时候,其实佛陀并没有全部的说出他的真相。就是,反正各取所需,学佛就是这样,佛教是多元化的,他下至人天,中止涅槃,上至菩提,全部都说了,只要你愿意学佛,什么都好,什么都好商量,佛陀一开始是采取包容的态度。但是你学习到一个程度以后,佛陀是觉得是时候该讲真相了。那么佛陀就说,其实让你得到人天快乐的,不是因为你布施持戒;让你成就涅槃的,也不是四谛十二因缘;让你成就功德的,也不是六度;而是你有一念心性,关键来了!佛陀到了法华会上,他觉得到了该说真相的时候了。

其实我们在生命当中,不可能从外面得到任何东西,都是你的真如给你的。那这样讲,为什么我布施持戒的时候,我可以得到人天快乐呢?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无量劫来,有一个东西叫作妙法,就是我们一般说的,诸佛所证,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这个心性是不会失的,你怎么弄,你起再大的烦恼,造再大的业,它不会失掉。它有两个特性:一个叫作清净;一个叫作具足。

那么我们的布施持戒的造作,会产生一个什么?会产生一个十如是,它虽然清净本然,但是是造作布施持戒的时候,它会产生布施持戒的相状,会产生布施持戒的心态,会产生它的自体,会产生它的利作因缘果报。

也就是说当我们造作布施持戒的时候,是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现出快乐的果报让我们受用。

诸位,快乐是你自己给你的,布施持戒只是一个过程。那么这样讲,我们原来知道其实法力不可思议,你说法力不可思议,也对,但是对了一半,更重要的是你的能念的心不可思议。但是我们以前忽略了心力,我们以前就是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其实你看大乘经典,他还要皈依真如,四种皈依。你没有真如本性,你会往生吗?你不会往生的。你如果自性没有具足极乐世界的功德,阿弥陀佛怎么会给你呢?阿弥陀佛只是一个增上缘了。你如果没有具足成佛的菩提的种性,你怎么可能成佛呢?

所以所有的法门只是一个助缘,如果泥土里面没有种子,你再怎么灌溉,他是长不出苹果,长不出葡萄的。

所以到了法华会上,佛陀怎么样,开始开权显实,原来所有的权法,后面都是有一道门,这个门平常是关着的。你布施持戒成就人天果报,但是布施持戒的背后,那一扇门打开的时候,是通往真如本性。因为你有能念的心,你不相信,你拿念佛机,叫它整天念佛,念佛机是不会往生的。你说,念佛机它有创造一个法力不可思议,它有创造音声,但是它缺乏一个明了的心性。

所以为什么你佛号念出来的时候,你自己要听到,因为你要跟心性互动嘛;也就是说你所有的讯息,都要传递到你的内心,去启动十如是,这个生命才会变化的。

所以有人说,口称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你创造佛号,结果你也不把它听回来,所以你这个佛号没有跟你的心性产生一种熏习的效果,就是这个佛号没有往内心,念出去就没了,因为没有把它往内听回来。

所以到了法华会上,佛陀除了法力不可思议,佛陀把他的底牌,一切法的根源,众生本具,诸佛所证一念心性开显出来,其实最不可思议的是我们一念心,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它永远没有背弃我们,只要我们愿意在这个地方播种,去观照,他就会开显出无量的功德庄严。

所以这个地方,佛陀到了法华会上,他应该觉得把方便门打开了,原来所有的法门都是以心为根本,那么开显真实的相状,这是开显妙法的时候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99】佛陀讲了《无量义经》,好像还有些什么东西没讲

  好,我们看讲义,那么这一段是一个序分,就是这个妙法他宣说的一个因缘,说佛陀这个妙法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来宣说的呢?我们看这以下有五段,细说分有五段:众集、现瑞、疑念、发问跟答问。好,我们先看第一个、众集,请合掌:

  丁一、众集叙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这个是第一个,佛陀讲《法华经》的第一个启动因缘。这个地方的因缘,众集有两个主题:就是第一个、众,大众围绕;第二个是供养赞叹。

大众围绕,就是尔时世尊,这个时候,为四众弟子,为出家在家的四众弟子围绕,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这些弟子做的什么事呢?供养恭敬,用种种的香花资具来供养佛陀,而且口中还尊重赞叹,发言称美,赞叹佛陀的功德。

那么这个是序分里面的第一个主题了,就是四众围绕,供养赞叹。这个是这样,四众围绕,当然弟子们经常围绕佛陀,这个是很平常,但是供养赞叹,这件事就不寻常。一般的弟子,尤其这个常随众,不是经常供养赞叹的,肯定是佛陀有说法。也就是说当时的情况,佛陀是讲完了一部《无量义经》,讲完《无量义经》以后,大家四众围绕,供养赞叹。

但是呢,他特别的地方在哪里?大家并没有离开,这个是很特别了。一般所有的经讲完以后,一定是弟子欢喜信受,作礼而去。但是这个时候大家,蕅益大师讲,心犹未尽,心中好像还没有满足,觉得佛陀讲了《无量义经》,好像还有些什么东西没讲,所以他对法呢,有一种新的期待,所以这个时候,就继续的围绕佛陀的身边而且供养赞叹,这是启动本经的第一个因缘。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100】为什么入定是妙法将现的征兆呢?

好,我们看第二个因缘,丁二的现瑞。现瑞当中,既然弟子有这样的一个因缘招感,佛陀就要有所表示了。

那么有所表示,这个现瑞有两大科:一个是此土六瑞,一个是他土六瑞。

这个此土指的是娑婆世界,就是佛陀说法的当时的娑婆世界所现出的六种相状。那么这个他土六瑞指的是什么呢?他土六瑞是指佛陀放光以后,那个光明当中的世界,不是娑婆世界,是佛陀放光现出的世界,那个世界的瑞相,叫作他土六瑞。

我们先看此土六瑞,此土六瑞第一个,说法瑞,请合掌:

  己一、说法瑞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就是说佛陀是先说的大乘经典名《无量义经》,那么这个《无量义经》呢,有两个特点:教菩萨法,佛所护念。那么教菩萨法,指的是教导菩萨的智慧;佛所护念,是指的是佛陀自证的功德。一个是教菩萨的智慧,一个是宣扬佛陀的功德。

那么这个《无量义经》,它的内容,蕅益大师说,它的特色是从一义处出无量义,它从一心真如开显无量的法门,而且得以无量义,那么入一义处,又从无量的法门会归到一心,所以他是一为无量,无量为一。那么这种就是类似《华严经》的事事无碍法门,开显你怎么样修六度,从六度当中怎么样成就这个六波罗蜜的功德,讲这个《无量义经》。

那么这个《无量义经》当然它的特色就是教菩萨法,佛所护念,所以它是属于大乘的圆顿法门,它不摄受二乘人,它只摄受大乘的根熟菩萨,这是第一个说法瑞。

我们看第二个,入定瑞:

  己二、入定瑞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那么此土六瑞,当然很关键的就是这个入定,因为说法,佛陀经常说法,也就没有什么特别,那么在入定这一块呢,古代的大德对这段经文有很多的论述,我们先把它解释再做说明。

佛陀讲完《无量义经》以后,他做了一个动作叫作结跏趺坐,干什么呢?入于无量义处三昧,他的身心世界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这个时候身心不动。

古德解释说,《无量义经》它是从一而发展出无量法门,入于无量义三昧是把无量法门又会归到一心。所以无量义,佛陀说法的时候是叫作一心延伸万法,开说六度的法门;但是入三昧呢,是万法又回到一心。所以这个时候呢,身心是寂静不动的。

那么为什么说佛陀入定是如此的特殊呢?蕅益大师解释说,当然入定对佛陀是很平常,但是说法以后入定,这个此乃奇特,就是这个时机很不寻常。

佛陀一般的情况,说完法以后他是要下座离开的,但是佛陀说完《无量义经》以后,他不但没有离开还入了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那么也就是说,古德讲,妙法将现,这个就是有征兆了。因为后面的瑞相有三种瑞相,雨花、地动跟众喜,以这个曼陀罗花,大地六种震动乃至于这个大众欢喜,都是跟这个入定有关系。

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入定是妙法将现的征兆呢?

一念心性,虽然是众生本具,但是对我们来说,它要能够现前,它是有条件的。我们一般人是有心性但是不现前,就好像说你家有很多珍宝,但是都藏在大地下面,你没有去开挖,所以对你来说就没有。所以我们凡夫这个一念心性的自性功德,对我们来说,有跟没有等于一样,我们等于没有,因为我们没有现前。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101】真如本性要现前一定要内观

那么佛陀做这个动作,在古德解释说,为什么入定是这么关键,因为它是一个内观的表示,真如本性要现前一定要内观。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唯识、天台跟净土来简单看它的思想,就看得出来。

从唯识的角度,你看唯识,唯识的修学只有一个宗旨,就是消灭阿赖耶识。唯识学认为我们无量劫的轮回,你为什么会轮回呢?因为你有一个大仓库,阿赖耶识把你的业力都收集起来了,它时间到了的时候就把业力释放出来。

所以阿赖耶识有两种功能:第一个,摄持一切的种子;第二个,生起现行,它把业力释放出来。

那么唯识的态度就是说,它已经保存了,那就保存就保存了,你也没办法,但是你想办法不要让它释放,不要让它业力释放,那怎么办呢?

唯识学说,我们业力要释放,它有个条件,就是你第六意识的妄想跟第七意识的执著,你的妄想执著必须跟业力要产生互动,业力刺激你然后你妄想执著,你也要去攀缘它,业力跟妄想执著要打成一片,这个业力才会辗转相续,唯识的概念是这样的。

那么这样讲的话,当然业力我们改变不了它,因为业力它是依他起性,你该受的。

那这样子说,那唯识学怎么办呢?唯识学那有办法,唯识学提出一个法门叫修无分别智。就是说业力释放的时候,你的心不带名言,不能表示意见。就是说不管快乐的果报现前,不管痛苦的果报现前,我没有任何意见,我就认命,这是唯识的概念。

那么这样讲也是类似真如本性的入定,它也是,六根是收摄的。

当然从本经《法华经》的思想,你这样太消极了,你面对业力的时候,你不表达意见,当然业力自然会沉淀,它就怎么样,破和合识,断相续心。这个破和合识,破的是第八识。

所以你看有些人的业力,他那个生死业力很炽盛的,因为你一天到晚跟它互动。你只要跟业力互动,那第八识的转动就很强烈。

你看有些人,他的业力很淡薄,不管快乐痛苦,你的心淡薄,它的业力就淡薄。

那么你修无分别智,当然是减少生死业力的,但是这样很可惜了,《法华经》上面认为说,你应该是历事练心,你要把顺逆的境界把它转入真如本性的历练,他是通过内观,观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透过这种业力的冲击来强化你的清净心、菩提愿,空假中三观,这样讲就更积极了。

我不是不表示意见了,我能够把你的力量用来增长我的清净心菩提愿,所以整个人生就是一场历练。这是第二个概念。

净土宗,我们看净土宗的重点在临终正念,千念万念在临终的正念。临终的正念有两个条件要现前:一个叫作都摄六根,一个叫作净念相续,就是佛号要现前。

第二个,正念要现前,你是一个佛号现前,正念不现前,那也没用。你这个正念要现前,就是你的心是内观的,是内收的。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他的心只要开始活动,这个人就没救了,佛号念得再好也没用。因为他的业力没有沉淀下来,他的业就没办法带。

一个净土宗的人,他临终的时候,他的业力必须在沉淀状态,就是他业力不能活动,业力不能活动的前提是你的心不能动,所以净土宗很关键,你只要是仁者心动,那就完了,那你所有的佛号就是经不起业力的冲击了。

所以这个入定是最关键,就是说真如本性是众生本具,没错,但是对你来说,你要让它现在其前,你的心必须要内收,所以古德说嘛,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方动乌云遮。

所以整个《法华经》的一心三观,他是要以内观,就是说你今天要处理所有的事情,按《法华经》的思想,就是它的妙法的意思就是这样,所有的事情我们不能在因缘所生法里面处理,那没办法处理,那人生就没办法处理了。所有的事情把它拉到一念心性来处理,对我们是最有利的,就是善知识莫向外求!不管你今生发生什么事,你去思考这件事情的时候,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去思考它,这个就是成佛之道,那你要站在一念心性,你必须要一念心性现前,他的做法就是内观。

诸位,我们以前犯什么毛病?我们以前发生事情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向外找答案,结果找来找去,他的答案就是人生无解,因为你要找答案的时候,人生就没有答案了。因为你这个是攀缘心嘛,你启动了第六第七意识,那你跟业力打成一片,这个是整个轮回的大忌,你千万不能跟业力产生互动,这是一个基本思想。

那我们也不能逃避,也不能互动,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内观,就是发生事情,启动你内在的观照,你就有答案了,这个业力就会很快过去了,它不会产生一种相续。

所以这个入定序是在整个妙法现前的这一块,是扮演的关键的角色,这个是妙法,佛陀入定表示妙法即将现前。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102】这个时候,天雨四种花表示什么呢?

好,我们看下一科,雨花瑞:

  己三、雨华瑞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那么佛陀入了无量义处三昧,也就是入于一心三昧或者叫真如三昧,把万法会归到一念心性,这个时候身心寂然不动的时候,这个时候天空下了四种花:第一个叫曼陀罗花,曼陀罗花翻成中文叫舒适;摩诃曼陀罗华叫作大舒适,产生广大的舒适;曼殊沙华呢,是柔软的意思;摩诃曼殊沙华是大柔软,广大的柔软。这四种花呢,散在佛上及诸大众。

诸位请看这段经文,散不是只散在佛陀上面哦,一般佛陀说法的时候,我们大众身上是没有花的了,听众是没有花的,但是这个地方很奇怪,佛陀入定以后,这个花呢,散在佛陀的身上,也散在一切众生的身上,这个地方是值得我们注意了。

那么这个花表示什么呢?

古德解释了,花表示成佛的因地,你看我们都是先有花才有果嘛,是吧。那么表示,按照蕅益大师的意思呢,这个是成佛的四种因,表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功德,即将在我们众生开显,因为《法华经》的特色是从理观的佛性来建立成佛之道,它不像《华严经》从事修的功德来建立成佛之道,那凡夫就没有份了。

所以他这个花呢,为什么凡夫能够有份呢?因为他强调因地的佛性,佛性的理观,你只要修一心三观,不管你修得好不好,诶!你的心中就有一个花或者是曼陀罗花或者是曼珠沙华等等,表示你成佛的因地已经开始在累积了。

这是第一个瑞相,就是入定以后有第一个雨花的瑞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30 11: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