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真如本性要现前一定要内观
那么佛陀做这个动作,在古德解释说,为什么入定是这么关键,因为它是一个内观的表示,真如本性要现前一定要内观。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唯识、天台跟净土来简单看它的思想,就看得出来。
从唯识的角度,你看唯识,唯识的修学只有一个宗旨,就是消灭阿赖耶识。唯识学认为我们无量劫的轮回,你为什么会轮回呢?因为你有一个大仓库,阿赖耶识把你的业力都收集起来了,它时间到了的时候就把业力释放出来。
所以阿赖耶识有两种功能:第一个,摄持一切的种子;第二个,生起现行,它把业力释放出来。
那么唯识的态度就是说,它已经保存了,那就保存就保存了,你也没办法,但是你想办法不要让它释放,不要让它业力释放,那怎么办呢?
唯识学说,我们业力要释放,它有个条件,就是你第六意识的妄想跟第七意识的执著,你的妄想执著必须跟业力要产生互动,业力刺激你然后你妄想执著,你也要去攀缘它,业力跟妄想执著要打成一片,这个业力才会辗转相续,唯识的概念是这样的。
那么这样讲的话,当然业力我们改变不了它,因为业力它是依他起性,你该受的。
那这样子说,那唯识学怎么办呢?唯识学那有办法,唯识学提出一个法门叫修无分别智。就是说业力释放的时候,你的心不带名言,不能表示意见。就是说不管快乐的果报现前,不管痛苦的果报现前,我没有任何意见,我就认命,这是唯识的概念。
那么这样讲也是类似真如本性的入定,它也是,六根是收摄的。
当然从本经《法华经》的思想,你这样太消极了,你面对业力的时候,你不表达意见,当然业力自然会沉淀,它就怎么样,破和合识,断相续心。这个破和合识,破的是第八识。
所以你看有些人的业力,他那个生死业力很炽盛的,因为你一天到晚跟它互动。你只要跟业力互动,那第八识的转动就很强烈。
你看有些人,他的业力很淡薄,不管快乐痛苦,你的心淡薄,它的业力就淡薄。
那么你修无分别智,当然是减少生死业力的,但是这样很可惜了,《法华经》上面认为说,你应该是历事练心,你要把顺逆的境界把它转入真如本性的历练,他是通过内观,观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透过这种业力的冲击来强化你的清净心、菩提愿,空假中三观,这样讲就更积极了。
我不是不表示意见了,我能够把你的力量用来增长我的清净心菩提愿,所以整个人生就是一场历练。这是第二个概念。
净土宗,我们看净土宗的重点在临终正念,千念万念在临终的正念。临终的正念有两个条件要现前:一个叫作都摄六根,一个叫作净念相续,就是佛号要现前。
第二个,正念要现前,你是一个佛号现前,正念不现前,那也没用。你这个正念要现前,就是你的心是内观的,是内收的。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他的心只要开始活动,这个人就没救了,佛号念得再好也没用。因为他的业力没有沉淀下来,他的业就没办法带。
一个净土宗的人,他临终的时候,他的业力必须在沉淀状态,就是他业力不能活动,业力不能活动的前提是你的心不能动,所以净土宗很关键,你只要是仁者心动,那就完了,那你所有的佛号就是经不起业力的冲击了。
所以这个入定是最关键,就是说真如本性是众生本具,没错,但是对你来说,你要让它现在其前,你的心必须要内收,所以古德说嘛,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方动乌云遮。
所以整个《法华经》的一心三观,他是要以内观,就是说你今天要处理所有的事情,按《法华经》的思想,就是它的妙法的意思就是这样,所有的事情我们不能在因缘所生法里面处理,那没办法处理,那人生就没办法处理了。所有的事情把它拉到一念心性来处理,对我们是最有利的,就是善知识莫向外求!不管你今生发生什么事,你去思考这件事情的时候,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去思考它,这个就是成佛之道,那你要站在一念心性,你必须要一念心性现前,他的做法就是内观。
诸位,我们以前犯什么毛病?我们以前发生事情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向外找答案,结果找来找去,他的答案就是人生无解,因为你要找答案的时候,人生就没有答案了。因为你这个是攀缘心嘛,你启动了第六第七意识,那你跟业力打成一片,这个是整个轮回的大忌,你千万不能跟业力产生互动,这是一个基本思想。
那我们也不能逃避,也不能互动,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内观,就是发生事情,启动你内在的观照,你就有答案了,这个业力就会很快过去了,它不会产生一种相续。
所以这个入定序是在整个妙法现前的这一块,是扮演的关键的角色,这个是妙法,佛陀入定表示妙法即将现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