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大乘妙法莲华经----净界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65】离开一念的心性,你很难去开显阿弥陀佛的功德

好,我们接着往下看:

别明
  明光义
复次,由无量光义,故众生生极乐,即生十方;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
明寿义
由无量寿义,故极乐人民即是一生补处,皆定此生成佛,不至异生。

当我们得到弥陀的摄受以后,有两个好处了。就是当我们安住一念心性,然后带动一句佛号,这个时候呢,我们有两个好处:因为阿弥陀佛名号是这个无量光义,所以它显现出来的是一种空间的无量,所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神足通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见阿弥陀佛又可以同时见他方十万亿佛,能够自度又能够到他方普度一切。为什么?就是为什么当我们打开一念心性的时候,我们忆念佛号的时候,我们得到名号功德的加持。为什么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能够空间无障碍,因为阿弥陀佛的名号本来就有无量光义嘛。阿弥陀佛已经把这个空间无障碍的功德已经修了很久了,他放在这个佛号,我们是得到他的加持嘛。

第二个加持力来自寿命的无量。前面是空间,这里是讲时间的无障碍。所以极乐世界的人民当下就是一生补处,因为他寿命太久了。就是你不管怎么懈怠,你在这一期生命,足够你修到等觉菩萨,你决定到此生即得成佛,至少到等觉菩萨,而没有经过死亡的阶段。

所以当我们打开一念心性,接受无量光无量寿的时候,我们的未来有两种功德:一个叫无量光,一个叫无量寿。

看结劝,这句话很重要,这是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的核心思想,请看:
结劝
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阿弥陀经要解》—

这句话为什么让弥陀要解让印光大师赞叹:纵令古佛再来,重注此经,亦不高出与此矣。因为蕅益大师强调这个概念。说:诸位!离开一念的心性,你很难去开显阿弥陀佛的功德,而离开阿弥陀佛的功德,我们也很难彻证本具的一念心性,愿深思之,愿深思之!就是你要好好的想一想,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这到底存在什么微妙的关系呀?

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到底什么关系?

它们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我们净土宗有一个很大的盲点,我们没有一个人重视能念的心,你去问净土宗的人,你去问十个,九个会回答,我不管心性怎么样,反正阿弥陀佛你一定要救拔我!不管我起颠倒,不管我怎么回事。

所以我们净土宗把佛陀定位作什么?他是有主宰性的,那你就跟上帝的思想一样了,上帝他不管你怎么回事,他一定可以救拔你,那你这个净土宗的思想,是违背佛教的诸法因缘生的。

诸位,诸法因缘生,是通十法界的,凡夫法界诸法因缘生,佛菩萨法界诸法因缘生,没有例外啊!这是佛教的基本概念。所以你这种的净土思想是有问题的,那这样子,佛陀是无条件的救拔你,不需要条件,那这个佛陀不需要因缘就可以救拔你,那你怎么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人念佛,临终没有往生呢?佛陀他有本事,你起颠倒了,没事,佛陀进入你的心中,把你的颠倒化解掉,照样把你带走,有这回事吗?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66】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当中提起佛号,这句佛号就是坚固的

你看我们以前在读佛学院的时候,我们的老法师很喜欢讲一个公案,诸位可能已经听说过,不过再复习一次,也无所谓。

就是上海有这个林居士,说林居士以前是做买卖的,做买卖的时候,后来因为年纪大了,就不做了,就把这个钱盖了一个念佛堂,叫作怡园,带大家一起共修,他自己也参加共修。

后来晚年以后,他就生病了,生病以后,他就知道他的时间不多了,他说我就不要治了,请大家来帮我助念吧。大家因为他提供念佛堂,就结了善缘,很多人就来帮他助念。

你看众生的心力不可思议,众生创造佛号,因为他本身也有念佛,就带动他心中的佛号,所以他的心就跟佛号产生一定的互动,心力带动佛力,佛力加持心力,他已经进入一种良善的心力佛力的一种循环,所以他脸色是安静的,是安详的,感觉他的心是跟佛号是相应的。

但是发生了一件事,就是他有娶两个老婆嘛,他跟他小老婆是有点感情的。小老婆一来,就开始哭啊、闹啊。她说啊:你不能死啊,你一死,我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呀?这句话一讲,就触动他的感情了,触动他感情以后,后来就往生了,就变成一只小狗,就跑到香港去了。后来托梦给他儿子,他儿子就去香港把这只小狗找回来,就送到倓虚老和尚的道场去放生。

诸位我们看这个林居士,他临终的时候有两个阶段:他前半段佛号是念的不错的,说实在的。如果他的小老婆不出来搅局的话,合理的推论,他是可以往生的。但是按照印光大师的说法,你不能怪别人,你只怪你功夫不够,谁叫你只有事修,没有理观呢!

就是说,谁叫你的正念如此的脆弱呢?你不能够假设你临命终的时候没有人干扰你呀,这样子是不可以的!因缘所生法,是错综复杂的,你不知道你的过去跟谁结了多少善缘、恶缘。我觉得林居士他犯了一个毛病,我觉得他对阿弥陀佛是有皈依的心,但是他没有理观的智慧。也就是说,他的正念是向外追求而来的。

诸位!你不管什么东西了,你的功德你的正念,是向外追求而来的,你就没有主动权了,就像经典说的,你是借来的。你每一次的修行,都是在没有人干扰你的情况之下建立正念,你就是到了佛堂,把冷气打开,把电话关掉,然后建立你的佛号,可以理解!但是你没有理观的智慧呀,你这个正念是非常的脆弱,稍微一点风吹草动,就被破坏了。

如果你多了《法华经》的思想,你一开始就不要从因缘上建立内观,启动你一念心性,安住清净心,发起菩提愿,一心皈依阿弥陀佛。你如果是从内观建立起的正念,它是不容易破坏的,因为它跟因缘是没有关系的。

所以为什么蕅益大师说,佛号跟心性有关系,如果你对心性是完全陌生的,也就是说你从来都没有启动你的自性功德力,你只是靠一种皈依的念头来带动佛号,那你最好保佑你自己临终不要有障碍,你完全没有理观,完全是事修,那你就好好的忏悔业障,广修福德,然后求阿弥陀佛,让你临终千万不要有障碍出现,因为我经不起考验。

你经不起考验,那又能怎么样呢,你完全是事修嘛。

所以我们建立一种坚固不可破坏的正念,就是说离开了一念心性,你很难去感受到弥陀的功德,而离开了阿弥陀佛的功德,你也很难去成就自性的功德,这两个是互动的。

如果你现在提起佛号,还是向外攀缘的,我去追求一句佛号的功德来救拔我,你的佛号是非常脆弱的;你如果这个佛号是透过内观以后,发自内心,把佛号拉到你的一念心性,站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当中提起佛号,你这句佛号就是坚固的,谁来破坏你都没有关系。

所以你今天学《法华经》,跟没有学《法华经》,第一个,坚固跟非坚固,当然还有后面的,圆满非圆满,下面再说,先休息十分钟。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67】《法华经》内观的智慧跟净土宗的持名的相互关系
  第八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九面,我们看第二段,随缘显现。

  我们这一大科,讲到《法华经》内观的智慧跟净土宗的持名,它之间的一种相互的关系。

  我想净土宗在整个大乘里面是很特别的,它的特别在哪里呢?印光大师说,它是他力门,果地教。在因地上,它有他力,就是佛力的摄受;在果地上,它是现成的。也就是说我们到了极乐世界以后,我们所受用的一切的色、声、香、味、触,这些五尘的境界,七宝池、八功德水、宫殿、楼阁、宝树,没有一个是我们修来的,没有一个,如果以因果的思想来说,没有一个是你修来的。

  那我们没有修,怎么就有了呢?

  因为感应道交而来的。

  所以我们净土宗的功德,是透过一种同体的心性和弥陀的本愿摄受,然后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是感应而来的,这是很特别的。

  那么这感应道交就变成净土宗的核心思想,因为你所有的东西,都是透过感应而来的。所以我们对感应道交这件事情都有所了解了。

那么基本上感应道交有两块:一个叫作平时的感应道交;一个叫临终的感应道交,这两块。
平时的感应道交,每一个人都有这么一些宗教体验,遇到痛苦了,这些痛苦超越你的范围能力了,所以你祈求佛菩萨的加被,你靠一个信仰一个叫皈依,我业障深重,求出无门,弥陀功德庄严,一定可以救拔我,你靠的一念的信仰,然后忆念一句的圣号,他很快就会有感应了,就迈过去了。因为他处理的问题不大,它并没有对我们的生命产生根本性的改变,轮回照旧,只是处理生命的一个小障碍而已了,道路还是照走,把这个小石头搬开而已。

所以平时的感应道交,你看净土宗的感应故事,它可以列出十本还不止,多了去了。但是,这种离苦得乐式的念佛不难,因为他只要有信心就好;但是往生式的念佛,就不容易了,就是念佛能够让你跨越三界的业力,而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那对不起,这就不是靠信心而已了,没有这么简单。为什么呢?因为这件事情的出现,是在临命终的时候,稍微有一点佛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临命终跟平时那是不同的概念的。临命终的时候是干什么?临命终就是除夕夜,算账了,腊月三十算总账,不是算你今生哦,无量劫的账,咱们一起算。

所以阿赖耶识的可怕就是你平常不知道它的存在,你平常就是第六意识的思想攀缘六尘,什么事都没有。第八识最坏了,坏就坏在它只有在临命终的时候才出现,它只有在两个时候出现:去后来先做主公,临终的时候出现,投胎的时候的出现,投胎以后,它就消失了。

  所以很多人忽略阿赖耶识的可怕,就是它主导你的业力。你说这个人念的好好的,临命终起颠倒了,最后阿赖耶识出来了嘛。阿赖耶识不跟你客气的,它会现很多的中阴身来引导你,它不跟你开玩笑的。它如果要把你引导到三恶道去,它不会现三恶道的相状,它不会那么的傻,它会现出你喜欢的境界,让你自己投进去。所以我们每一个人投胎,都是我们自己投进去的,爱取,你觉得这个东西很不错,投下去,结果是三恶道,这个就是阿赖耶识可怕的地方。

所以这个时候,临终的正念就很复杂了,因为你不是面对第六意识的妄想而已了,那你这个叫内忧外患了。你内有第六意识在打妄想,外有第八识的生死业力。那么这个时候,你如果修过《法华经》的内观的思想,这个帮助就很大的,养兵千日,用在一朝了。

一个内观的人,他对外境的感受,比较淡泊,他也不容易受任何外在影像的牵动。就是你经常内观的人,你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向内安住的,就是你本具的东西。所以你从一念心性来看,这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的,不容易像一般人能够弄假成真,我们是借假修真,我们是借,而不住;凡夫是住在上面,那就完了,被它牵动了。

  所以,如果我们经过《法华经》思想的人,第一个,你容易保持正念;第二个,你的正念不容易受到破坏,就算有人来刺激你,你也不容易受到伤害,就这么一个差别。

  那如果你一个人没有经过法华内观的训练,你的修行,完全是外缘,是向外攀缘的:诶!我攀缘的可是佛法界!当然,你攀缘佛法界,好过你攀缘众生法界,是的,但是你这个心态有问题了,你是向外求来的。向外求来的东西呀,它很容易被破坏,因为你落入诸法因缘生,就变成诸法因缘灭,你没有办法超越因缘。

  所以,诸位!你现在是时候检讨你的佛号,你的佛号是怎么建立的。你完全是向外攀缘建立的,我要提醒你,你平常可能还没有问题,临命终的时候,你可能会过不了关。因为你是向外攀缘而来的,心外求法,你就很容易受到外在的干扰,因为你跟它是同一类的,你是从那边拿过来的,你的法跟它的法,性质是相同的。

  如果你的佛号,是由内而生的,是称性而起的,你一开始的因地就跟这个外缘就没有关系了,两个是不同道路的,一个是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建立起来的,一个是外在的因缘建立起来的,这个怎么会一样呢?

  所以你的佛号如果是由内而生的,是透过你的观想,十法界十如是,只是你把佛法界改成净土的法界,因为有极乐世界的相状,带动你自性本具的功德,恭喜你!你的佛号不容易被破坏。

所以说,法华的内观,会让你的佛号超越因缘,就这一句话了。它能够离一切相而又即一切法,它虽然在成长的过程,它假借因缘让你成长,它是假借因缘又超越因缘,它厉害在这里呢!因为它是从内而生,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68】极乐世界的殊胜难思议,它能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

  我们看第二段,蕅祖的开示,随缘显现,请合掌:
(2)随缘显现
  约佛释
  明上住处、生处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

蕅益大师在解释《阿弥陀经》的弥陀要解里面,他主要就讲两件事情而已,他讲来讲去就讲两件事:第一个、极乐世界是怎么来的?阿弥陀佛因地是怎么来的?第二个、他怎么就能够让你受用,就是怎么转他成自。

他就讲两件事:第一个佛力,第二个心力。

就是说极乐世界是怎么创造的,这很重要;第二个,他创造以后,他怎么就能够让你受用呢?就讲这两件事。

我们先看第一件事,极乐世界是怎么来的?

从佛陀的本愿功德来说,前面的住处,就是宫殿、楼阁、宝树,这些住处的庄严;或者是生处,七宝池、八功德水、莲花;这些种种的庄严,都是阿弥陀佛因地的时候发了广大的四十八愿,然后用长远劫的六度的修学,有愿有行,这种称性的功德所成就的,所以能够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

极乐世界为什么能够让我们受用呢?因为佛陀因地的时候,他把众生考虑下去了。你看,十方三世佛都有净土吧,但是你也去不了啊,你听过哪一个佛说,我的净土,你往生的时候,我来带你走的,没有嘛。你看药师佛,他临终有来接你吗?没有嘛。你有本事你自己过来,那就不简单了,那阿罗汉都去不了啦。

印光大师说,要是阿弥陀佛没有发临终接引的十八愿,那不要说凡夫,十万忆佛土,连目键连尊者都去不了,那是法身菩萨才能够去的。

所以为什么极乐世界它能够得到三世诸佛赞叹呢?因为它普遍性,它摄受凡夫嘛。

你现在看哪一个净土有摄受凡夫的!都是你有本事你自己过来,我不障碍你。只有一尊佛陀是你来的时候,我亲自临终把你接走。所以极乐世界的殊胜难思议,它能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

那当然这个地方来说,佛陀已经作为一个佛陀,我们看这一段经文,他已经尽了全部的最大努力了。就是哪一尊佛陀再发愿,也不过如此啦。他能够把所有的众生,乃至于五逆十恶,只要你临终能够一念的回光返照,都有希望。

好,这样讲的话,佛陀的愿望是成立的,那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69】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看第二段:
约生释
  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

前面我们说过,极乐世界是怎么来的?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创造出来的,而且他这个大愿大行是把这个苦恼的凡夫考虑进去,他不是只是考虑法身菩萨而已。

那对于我们众生,我们怎么就能够去把他转他成自呢?因为佛陀以大愿做我们的多善根,以大行做我们的多福德,说是往生要多善根多福德嘛,那么这件事情阿弥陀佛都准备好了,然后呢,然后把它放在一句佛号上,那么我们以信愿的心去启动佛号,就能够转他成自,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而这个功德是怎么样?是现成的,不是你现在才成就的,是早就成就了,我们只是把它感应出来,非今非当,也不是现在成就,也不是当来成就。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弥陀发愿成就,我们呢,信愿持名,把它感应出来。

好,我们看总结。那么这样子到底是怎么成就,看第三段:

  约不二释
  此则以阿弥陀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阿弥陀经要解》—-

你看你读《阿弥陀经》,它有四段: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有没有?有这一段吧?好,有四段。他讲到依报庄严,有四段。

那么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呢?蕅益大师分两块:

第一个,阿弥陀佛是怎么成就如是功德庄严的,我们前面说过,大愿大行;第二个,众生是怎么成就,这个是我们关心的。

我们看看众生是怎么成就的。

所以总结,以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当作一种增上本质,就是增上缘来带动众生自性本具的种种庄严,所以,是全佛即生。

在因地上,我们是一念心性的启动,所谓站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角度去接受,所以果地才能够全他即自,才能够转他成自,这就是所谓的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句话诸位消息读出来没有,因为全佛即生,所以才有办法全他即自。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70】八功德水是怎么来的?

我们看有一个公案:说东晋,有一个刘成芝居士,这个居士,他本来是做官的,后来学净土宗以后,他觉得做官没意思了,就到庐山东林寺跟慧远大师学净土。那个时候其实东林寺很多人是持名跟观想兼修的,外念佛号内修止观的。那么他是修莲花观的,修莲花观其实不少,因为我们第一个到极乐世界受生的是莲花嘛。

他修莲花观,当然莲花不能单独存在嘛,他一定要七宝池八功德水,结果他有一天在佛堂的时候啊,他念佛修莲花观的时候,突然间他在佛堂里面,八功德水现前,他说:哎呀,八功德水现前,然后空中还说,你可以拿这个八功德水过来尝一尝。他还真拿出来尝一尝,特别的甘美。他就知道他净业成就了,结果没有多久就真的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了。

现在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就好,这个问题你要答对了,那就恭喜你,你已经上路了,表示你《法华经》的思想直接建立起来了;如果你还没有答对,你还有进步空间。

我问一个问题就好:这八功德水是怎么来的?请你告诉我。

你说:哎,阿弥陀佛加持的,你还有进步空间,因为你还是心外求法。标准答案是:因为你自性本具,阿弥陀佛只是一个增上缘。你讲这个回答,表示你已经启动内观了。

就是说,为什么他有八功德水呢?弥陀本愿摄受!我不能说你错,但是从你这句话,我看不到你有启动自性功德力。所以,合理的推论,你心是向外攀缘的,那么你这个佛号就危险了。

我们看蕅益大师怎么回答,怎么就有八功德水呢?因为阿弥陀佛的种种庄严当作增上缘带动自性本具的庄严,所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这就是所谓的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功德就是这样成立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蕅益大师的念佛,处处有内观的力量在里面。

所以他提出三力,三力不可思议:佛力,弥陀本愿功德力;法力,本愿功德力、四十八愿太大了,临命终你不可能忆念四十八愿吧,谁忆念得住呢。好,把它浓缩成一句佛号,法力不可思议,一句弥陀念诵听,创造一个音声,再把它听回来,下手易,成就高。

一般人解释就解释到这儿了,因为你念佛才往生,就是你这个净土宗是不及格的。

还有一个叫自信功德力,你临终要处在内观的状态,你才会往生的。理由在哪里?请看下一段,你就知道你没有内观的后果多严重。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71】当你的心准备好了,阿弥陀佛自然能够跟我们感应道交

圆满佛号,我们看:
(二)圆满佛号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
就是说,如果你不内观,你向外攀缘,好了,你又要讲因缘所生法,我就跟你讲因缘所生法。如果你不内观,那我问你,你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差十万忆佛土,你怎么去呢?你告诉我,你怎么去的?

所以你不内观,你就障碍重重啊!时间有障碍,空间有障碍,法界也有障碍,你一个生死凡夫,你凭什么受用佛的法界?如果你从因缘所生法来看啊,那问题重重,你很难建立信心。

我随便问了一个问题,你的信心就动摇了。第一个:你的距离怎么处理;第二个:你的法界,你是一个业障生死凡夫,弥陀是功德庄严,你怎么就能够受用他的功德,请你告诉我,你怎么去,你怎么受用?
所以你要向外攀缘,我不相信你会建立信心的,除非你自欺欺人哪,是吧?

你想过这个问题没有,如果你向外攀缘的时候,你想想你这个信心怎么建立起来?

哎!我什么都不想。你什么都不想,你总疑信啊,是吧?你没有办法断疑生信嘛,你只是逃避问题嘛。

但是你内观的时候,那问题就很简单了,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嘛,我们是一家人,是吧?

所以你看蕅益大师回答,他是从内观的角度回答,他是从《法华经》的内观思想来回答。我们看,就是十万亿佛土,这么远,怎么去?十万亿佛土是你从向外攀缘的角度去讲十万亿佛土,从我们内观的角度,没有这种十万亿这种概念啊,没有十万、二十万的概念。
请看蕅益大师的回答:

答: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
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阿弥陀经要解》—

为什么这个人他在这么多的生死业力没有处理之下能够带业往生呢?他的理由只有两个:

第一个,十万亿佛土因为从一念心性的角度,它是没有离开我们一念心性,它是我们心性本具的,所以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内观真如,他是一种安住的状态,他启动了自性功德力。

第二个,我们也不要执理废事,内观真如,还得要怎么样,外顺弥陀。他理观还得事修,他又能够一方面内观真如,安住一念心性,他又启动了佛号的音声,又仗自心之佛号。所以他是把心力跟佛力的结合,这种情况就好像一个明亮的镜子,这个镜子当然它是寂净的,就像一个人内观真如,启动一念心性一样的清楚。

那么你又带动了佛号,又忆念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那么他自然能够照了十层的山水楼阁,而且这个是怎么样,层数婉然,没有远近的差别,在空间上没有远近;在时间上呢,一照俱了,没有前后。

所以说你如果把所有净土宗的修学都拉到一念心性,那叫作超越时空或者说超越因缘所生法,就是这样完成的。

从这个譬喻我们看合法。

所以临命终的时候,当你内观真如,外顺弥陀的时候,那极乐国土: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依报的世界,极乐国土现前;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正报的佛陀现前;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前,也是成就;临命终时候心不颠倒,也成就。这个就是所谓的海印三昧大圆镜智。当你的心像平静的大海,当你的心像一个圆满的镜子,所有的功德他就能够坚固的显现出来。当你的心准备好了,阿弥陀佛他自然能够跟我们感应道交。所以你不要管阿弥陀佛来不来,你只要求自己准备好没有。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72】往事不堪回首,这句话你要永远记住!

我们看这个内观的思想。

诸位,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会不会往生啊?如果大家佛号都念得差不多了,我们假设每一个人对阿弥陀佛的皈依,对净土的好乐是相同的,那成败就在你内心的心理素质了。心理素质,临命终有一句话很重要,诸位,请你记住:

往事不堪回首!这句话你要永远记住!

我们每一次的失败,就是失败在这个字上。第八识,这个坏东西啊,它有无量的业力,它很想让你去启动它;但是第八识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它不能主动的去引导你,因为它是总指挥,它要诱惑你,就是说它自己不能启动开关。

如果第八识这个东西啊,它能够启动开关,那完蛋了,那没有什么带业往生这件事情,那你把业消完了再走。就是第八识再强大,它有一个问题,它不能主动的去把你带走,它只能够变现一个假相来引诱你,让你自己去启动这个开关。

诸位,其实临终主动权还是在我们身上,我们有无量无边的业力,但是这个业力是一个业种子,你可千万不要把业种子变成业力,你可千万不要这样做。

那关键在哪里呢?

关键就是这句话:往事不堪回首。

诸位,临命终的时候,你第八识不管丢什么影像,记住一句话,不要处理是最好的处理!这句话你们听懂了吗?你说:哎!我先处理完再走,你只要跑到这个妄想,你就回不来了,你懂吗?我们以前就是想要去处理,结果就继续轮回了,不要处理是最好的处理。

所以我们很反对一个临命终人,子女在她面前讲一些感性的话,他说:妈妈啊!你呀,太辛苦一辈子啊,我们感激你呀!你觉得这样子你对她有好处吗?你觉得呢?你是想害她,你知道吗?明明是往事不堪回首,结果你把她带到往事去了,那她怎么往生呢?除非她是法身菩萨。

所以为什么临命终的时候,亲人都把他拉开,因为这个触景生情呀。

诸位,一个人到晚年的时候,有两个指标可以看得出你会往生:第一个:都摄六根;第二个:净念相续。你对往生的业力有多强,但是这还不是重点,你对娑婆世界的心,你那个收心是不是收起来,这是资本。很多人忽略了都摄六根这四个字、这个观念。他说我佛号念得挺好的,你佛号念得再好,你也经不起一念的失去正念的,你知道吧。

往生,什么叫往生?其实叫带业往生,你要把业带走啊,你可别刺激它,你懂吗?

所以一个人,如果你看到这个人,其实你临命终,你不要说临命终了,一个人到六十岁,你跟他讲几句话,你就知道他会不会往生了,你相信吗?我跟他讲几句话,就知道。这个人的心还在攀缘,他的六根没有收起来,我跟你讲,你不会往生啊,你的心都没收,你的业力都没有收,那你怎么往生呢!你的生死业力这么强,你虽然有往生的业力,对不起,生死业力是熟境界。

所以我只要看你晚年你的心有没有收起来,这个六根有没有往内收,你是不是启动内观的智慧,我就知道你会不会往生,你知道吗?

一个往生的人啊,他不一定要躲到深山去,他不必了,躲到深山打妄想也没有用啊。你的六根往内收,你的心已经没有住在外境了,恭喜你!你的业已经沉淀了,你知道吗?你的生命当中是愿力强过业力!所以很多人他不知道你的心理的素质是影响往生,他以为只有佛号,蕅益大师讲得很清楚了,我们再把这句话再把它复习一下,这句话强调一下,你看这个,看第十九页,这句话很重要:

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你没有建立一种内观心性的平台,阿弥陀佛救你非常困难的,问题是你根本就没办法救啊,你在因缘所生法里面,离家出走,阿弥陀佛怎么救你呢?

就是说你没有证得真如,你至少是顺从真如啊,你六根是往内收的。

所以说,我们学了《法华经》以后,我们开始内观以后,不但是开展了成佛之道,其实也打开了往生之道,只要跟佛陀有关系的,你都打开,不管是你自心的佛,不管是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这个极乐世界的佛,所有的佛陀只有一个平台,叫作一念心性,你把这个平台展开以后,你就可以迎接弥陀的到来,就这么简单。

那你说《法华经》跟净土宗有没有关系?当然有关系,它提供了一个往生的捷径嘛,它让你的佛号更加坚固更加圆满,而不受伤害,是这个概念。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73】学习佛陀的智慧叫作迹门,学习佛陀的功德叫作本门

好,那么我们这个修行宗旨讲完了,我们开始正式进入经文了,请看第五大科,讲义第二十二页,随文释义。

那么随文释义,我们先把这个大科说明一下:

这个大科啊,我们简单讲一下。我们这次《法华经》的大科,我们没有根据智者大师的大科,我们根据蕅益大师的大科,他比较简要一点。

蕅益大师的大科当然分得很细,我们在小科细的地方呢,有做一些开合,把那个细的部分,往上的作一个整合,但是大方向是根据蕅益大师的。

那么蕅益大师是把本经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个,通叙迹本二门。整个本经就是讲迹门,本门。那么通叙迹本二门就是讲这个,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说的这个六种成就,通叙就叫正信序,这是第一段。

第二个,别说迹本二门,就是从别续乃至于正宗分,都叫别说迹本二门。

那么其实本经的正宗就是两块:一个约迹门开权显实,一个约本门开近显远。

本经的核心思想,当然就是内观了,内观真如。

内观真如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开显佛慧;第二个,弘赞佛德。一个是佛的智慧,一个是赞叹佛陀的功德。

那么佛陀的智慧是从哪里去开显呢?当然从迹门嘛,从佛陀的应化身嘛。就是你怎么知道佛陀的智慧呢?当然是从丈六比丘相嘛,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年,权法实法去开显嘛。你说:哎!法身。法身会说法吗?就算会说法,我们也听不懂嘛,是吧?

我们所有的智慧是从释迦牟尼佛的应化身所留下来的经典学习嘛。所以从佛陀的智慧角度,当然从迹门下手;那么要了解佛陀的功德,你就不能看丈六比丘相,那就太狭隘了。哎!释迦牟尼佛也可以显神通,那是小境界。你看过法身功德没有,那叫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一一微尘,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那才是一个佛陀的功德啊。

所以,诸位,学习佛陀的智慧叫作迹门,就是佛陀一期的应化;学习佛陀的功德叫作本门,就是从法身去学习佛陀的功德。这两块就是正宗分。

最后,我们看流通。那么流通分呢,当然流通迹本二门,就是从《法华经》的二十一品到二十八品。那么正宗分呢,是从第二品到第二十品,二十品就是这个常不轻菩萨品。那么流通分呢,就是二十一品如来神力品到二十八品普贤菩萨劝发品,蕅益大师分成序正流通这三块。


发表于 2019-6-7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74】我们把什么叫序品,来做一个简单的解释
好,我们先看第一个序品。请大家打开附表二,就是补充讲表第四面,我们把这个序品,就是什么叫序品,做一个简单的解释。

我们在进入序品之前,我们解释它的品目。好,补充讲表第四面,附表二,我们先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附表二、序品释义
  (一)解释品目:序者,其义有三:
  一、次序——如是等五事冠于经首。
  二、由序——放光六瑞,起发之端。
  三、叙述——问答释疑,正说弄引。
—《法华会义》— 
 
这个序品,这个序啊,有三层意思:

第一个次序。它是表达一种先后的次序,就是如是我闻等,这种五事放在前面,它是一个前面的一种序述,来起信于后人。就是这个序,有一种先后次序的意思。

第二个由序。这个由就是原因,本经是怎么说呢?事出必有因,佛陀说法一定有原因的,因为放光现瑞,现出六种瑞相,当作本经发起的原因,就是发起的原因。

第三个叙述。这叙述就是大纲说明。我们从这个问答事宜,从弥勒菩萨请问,文殊菩萨回答,他们一问一答之间,你大概可以看得出来本经的一些核心思想,当作一个弄引,当作一个前导。

所以这个序品有三层意思,第一个它是整部经的第一个次序;第二个它是本经发起的原因;第三个它把本经的核心思想做一个大纲的叙述,所以叫作序。

好,这就是序的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74】我们把什么叫序品,来做一个简单的解释
好,我们先看第一个序品。请大家打开附表二,就是补充讲表第四面,我们把这个序品,就是什么叫序品,做一个简单的解释。

我们在进入序品之前,我们解释它的品目。好,补充讲表第四面,附表二,我们先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附表二、序品释义
  (一)解释品目:序者,其义有三:
  一、次序——如是等五事冠于经首。
  二、由序——放光六瑞,起发之端。
  三、叙述——问答释疑,正说弄引。
—《法华会义》— 
 
这个序品,这个序啊,有三层意思:

第一个次序。它是表达一种先后的次序,就是如是我闻等,这种五事放在前面,它是一个前面的一种序述,来起信于后人。就是这个序,有一种先后次序的意思。

第二个由序。这个由就是原因,本经是怎么说呢?事出必有因,佛陀说法一定有原因的,因为放光现瑞,现出六种瑞相,当作本经发起的原因,就是发起的原因。

第三个叙述。这叙述就是大纲说明。我们从这个问答事宜,从弥勒菩萨请问,文殊菩萨回答,他们一问一答之间,你大概可以看得出来本经的一些核心思想,当作一个弄引,当作一个前导。

所以这个序品有三层意思,第一个它是整部经的第一个次序;第二个它是本经发起的原因;第三个它把本经的核心思想做一个大纲的叙述,所以叫作序。

好,这就是序的意思。



补充内容 (2019-8-30 22:18):
补缺75
【75】修行内观的智慧一定是先空再入假
  我们看这个序品有什么样的核心思想呢?看第二个:
  (二)经文要义
一、文中佛先入三昧后放光现瑞,表显此心须先定而后有慧也!
二、于放光现瑞中,白毫光,表一心中道妙智;光中所现事相,表示十法界相用,彼此互含互具。意在显此实心境,乃诸佛所证,众生本具,欲令众生现证也!
  三、弥勒发问,文殊引答,即显一心真如,虽众生本具,然非大智莫知莫见。是故世尊慈悲出定,假言说方便,以启发之。
好,整个序品其实有三个重点,蕅益大师说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文中佛陀是先入三昧,无量义处三昧,然后在三昧当中放光而现出种种瑞相,表示修行内观的智慧一定是先空再入假,先即空,要安定,入空三昧,然后再生起假观,一定要先离相清净,然后才借相修行,因为你不离相,你带的妄相来修真,你所有的东西都带妄。
就是诸位,你开始内观以后,你对你过去无始劫来,不管生活经验,不管透过教育,所有的思想先全盘否定,这些都不能用。你说,哎,都是错吗?这不是对错的问题,这里面有我法二执。就是它本身,它形成的过程有问题,这不是对错的问题,它叫有漏,它是有漏。
所以一个人要先全盘的否定自己,你才有办法重新开始,你不归零,你《法华经》就修不起来。就是你从现在开始,你对你过去有打妄想所累积的思考,全盘否定。就是佛陀为什么先入三昧再放光的意思。
第二个,放光以后,他启动一念心性以后,他就现出假观了,有十法界的因缘果报,有佛菩萨的功德,有众生法界的惑业苦,而且是互含互摄。佛法界有众生法界的功能,众生法界有佛法界的功能,互含互摄,关键在迷悟的差别。所以他的目的干什么呢,就是一心真如,是诸佛所证,众生本具,我们要赶快把它启动起来。
看第三,弥勒发问,文殊回答。表示一心真如,虽然众生本具,但是没有大智慧的佛陀来启动,我们也不能够成就,所以要假借言说相来启动。你说,哎,我一念信心本具,那我就等着他来救我就好了,对不起!它现在在昏睡状态,请你把它叫醒。就是,你不观它,它就没有。
你说那我到底有没有自性功德力?答案是很难讲。你要不观它,对你就是没有。
就是说我们是一个乞丐,但是我们又同时是大富长者的儿子,那你说我们到底有没有钱呢?你要没有回家,你就是个乞丐;你要回家,你就不是乞丐,这样懂吗?
所以众生本具,可不是说现成的啊,你要去启动它,你要内观,就像禅宗说的:主人翁啊,你要醒一醒啊!
就是说它虽然本具,但是它有迷悟的不同,你一迷,一念迷那就离家出走,那就生死浩然,那有跟没有是差不多,那等于没有了。
一念的回光返照,那就是轮回顿息。虽然本具,但是要理观去启动,就是整段经文有三个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76】序品的一个品目的解释跟大纲说明

好,我们看他的大纲,请合掌:

  (三)大纲说明
  一、通叙迹本二门
二、别说迹本二门
1.约迹门开权显实
  (1)众集叙(2)现瑞叙 (3)疑念叙 (4)发问叙 (5)答问叙
  2.约本门开近显远
                               —糅合《法华会义》—

那么,他的整个大纲呢,就是这样来的。第一个,我们先看序,通序,六种成就如是我闻等等。第二个,就进入正宗了,别说迹本二门。别说迹本二门又分成迹门,约佛陀一期的应化,来学佛的智慧;约佛陀本门法身的功德,从法身来看功德。

那么,我们这个序品呢,有五个主题:

第一个,众集,就是大众集合。这个大众集合,其实他一开始不是听《法华经》的。大众是怎么集合的?其实是听《无量义经》的。那么听完以后,大众本来是要散开的,但是佛陀没有下座,反而入定而现瑞,所以弟子们就不敢走,就是看后面肯定是有事情。

所以他这个大众的集合本来是听《无量义经》的,就众集。然后佛陀以后入定现出瑞相,然后启动大家的疑惑,那么大家就请弥勒菩萨来发问,最后请文殊菩萨来回答,那么一问一答就构成了整部经的序品,就是这个概念。

他有五个主题,众集、现瑞、疑念、发问、答问,这五个主题,蕅益大师分的这五块主题。

好,那这个就是序品的一个品目的解释跟大纲说明,那么我们下堂课呢,就正式进入经文,先讲到序。

好,今天先上到这儿。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77】原来我们不能主宰人生!
第九卷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二面,我们看第五大科,随文释义。

我们前面的四科讲到教起因缘、解释经题、经文纲要跟修学宗旨,其实这四科是进入本经之前的一种基本认识。这以下我们就正式的随顺经文来解释,就是进入《法华经》的本文。

那么《法华经》的本文,蕅益大师分成三大科:通叙迹本二门、别说迹本二门跟流通迹本二门,这个我们上次说过了,我们直接看甲一的通叙迹本二门。

这个通叙指的是本科在整个经文当中的一个定位。就是说本科是整个序分里面的通叙,通叙就是通于一切经典的,我们一般说的六种成就,交代一下听法的实处,乃至于与会大众等等,来启信于后世,这个叫作通叙。

那么迹本二门呢,是本经的主要内涵,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叫迹本二门:

本经的特色,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慈悲,等于是为凡夫开启了一个成佛的捷径。理论上凡夫是没有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按照大乘的规矩,是要初地以上,才有办法启动成佛之道。那么慈悲的佛陀看到我们凡夫,你没有成佛之道,那你整个时间就是在有相跟空性的对立当中分别,所以佛陀他开出了一个让我们凡夫,我们除了追求安乐道、解脱道以外,我们是不是也能够同时启动菩提道?可以的!

那么释迦牟尼佛在本经当中,他开出两个门道,一个叫作迹门,一个是本门。迹门就是学习佛陀的智慧,本门就是赞叹佛陀的功德。

就是佛陀在成佛当中开出两个门道。当然我们前面十四品讲的是迹门,就是你要开启佛陀的功德,首先你要学习佛陀的智慧。

那么佛陀的智慧在本经当中,他是分成两块的:一个是权法,一个是实法;一个是方便门,一个是真实相。

其实成佛之道,是一个真实法门,它是内观的,它是内观真如,观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启动自性功德。如果是圣人,他不需要方便门,他只要直接契入真实道,契入一心三观。

但是我们凡夫你要他内观,他有困难了,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无量劫以来在三界里面打滚这么久,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遗症,我们有障碍,我们不是不想回家,我们是回不了家。所以佛陀必须要处理这个问题,佛陀必须要为众生破障,否则我们没办法回家的。

那么,我们无量劫来从一念清净堕入轮回以后,我们的内心有两种障碍:第一个叫作攀缘心;第二个叫作爱取心。

什么叫攀缘心呢?就是我们的生命,每一次在得到一个果报的时候,我们会一厢情愿的认为,生命是可以得到一点东西的,我们很努力的去经营我们的生命,为什么?因为我们希望生命有个结果,好歹有个结果,不管是财富,不管是名声,不管是感情,我努力了一辈子,我好歹有个结果,这是我们第一个概念,有所得。

那么这种想要追求结果的心呢,我们就把心放出去了,就开始追求了,后来就产生贪爱了。你想追求结果,你势必会启动你的贪爱,你会对某一种人事特别爱着,当然这个是多生的累积了,会产生爱取。

所以,为了追求结果,而产生攀缘;为了攀缘,最后的结果就是产生爱取,最后就是再也回不去了,就离这个家越来越远了。

所以你要我们这种一天到晚在三界里面打滚的人直接内观真如,的确是有困难,当然佛陀也知道这个问题,所以佛陀在讲迹门的时候,是开显佛慧,佛陀并不是理想化的要我们直接内观真如,不是!佛陀先施设方便。

佛陀开了两贴药,一个呢,当然是先治病了,修行跟治病是一个道理,重者先治,他先对治爱取。

对治爱取呢,佛陀开了一贴药叫作无常观,就是你要观察你所贪爱的财、色、名,这些所有的你贪爱的境界啊,它是无常变化的,它可不是稳定的,它是一个动态的。那么这表示什么?这表示我们会受到伤害,因为这个严重违背我们的期待,我们期待是要稳定的。所有无常故苦,从痛苦当中我们知道:哦,原来我们不能主宰人生。

如果你可以主宰人生,你怎么会给自己创造痛苦呢?可见人生我们说了不算,是业力说了算。所以从无常而推论到人生是痛苦,从痛苦当中我们知道原来我们没有主宰权,那么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最后无我故空,证得我空。

所以无常观呢主要是对治我们第一个障碍,叫作爱取。那么我们对三界的贪爱就慢慢的淡薄了,反正三界的快乐就这么回事,譬如刀上的蜂蜜,你想吃蜂蜜,你就要付出代价,因为那个蜂蜜的后面是一把刀。所以三界的快乐,所有的快乐都要付出代价,没有例外,你要享受快乐,你就准备付出代价,就这么回事。

那么既然我们不想受到更多的痛苦,所以我们只好放弃快乐,这个就是生命的抉择,我们开始追求寂静,这是第一个,观照。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78】为什么生命是无所得?

**第二个就更深了,就是你生命是无所得,我们从一句话就可以看出来。


**为什么生命是无所得?佛陀说: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我们要了解生命,佛陀说你要先看它的源头,它从什么地方来?


**我们看这句话: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原来生命是从因缘而来,这个答案就出来了。


**诸位,从我们一念心性来看人生啊,人生没有开始,就是无生。为什么生呢?那是因缘生嘛;灭,也是因缘灭嘛,从一念心性的角度跟我没有关系嘛。但是因为我们自己是弄假成真,我们一味的追求因缘,就把人生当做真实的生,真实的灭。



**其实佛陀说,生,是因缘在生;灭也是因缘在灭,理论上跟我们一念心性是没有关系的。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人生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小孩出生了,福报很大,是怎么回事呢?他跟因缘借来的。


就是说你一开始你生命的色身,你的环境,你的事业,你的眷属,所有的一切只有一句话就讲完了: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所以,刚开始就是跟因缘借来的,你所有的一切,根尘识都是借来的;等到死亡以后呢,再还回去。

所以我们每一期的生命就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把因缘借过来,好好开始受用;受用完了呢,再还给因缘,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那么这一借一还,本来是很正常的,人生本来就是业力的释放,本来是很单纯的业力释放,但是因为我们攀缘以后,就变成很复杂了。


所以佛陀必须让我们看请zhen相,就是为什么无所得呢?因为你一开始就是借来的,所以人生只是一种假相,因缘和合,啪!出现一个假相,那么业力释放完,这个假象就自然消失掉了。


你说你经过二三十年后,你得到另外一个果报了,你现在是某甲,你来生变成某乙,你说前生我某甲的色受想行识,我的六根六尘六识跑哪去了?没了,完全消失了,觅之了不可得了!因为你一开始就是借来的。

所以为什么佛陀说它是虚妄,不是说它不存在,而是它只是一种暂时的存在,但是我们凡夫自作多情,把它弄假成真。

所以佛陀必须要讲无常观跟因缘观,来调伏我们三界的爱取跟攀缘。

也不是我们说观了无常观因缘观就能够放下,也不是,至少比较淡薄。一个人只要你内心过的去,你能够跟自己沟通,做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所以,理论的基础不表示我们马上做到,但是你只要理论通得过去,你再勉强你自己去做这件事情,就相对容易。如果你自己的理论都通不过去,那你这种修行也不会持久,因为你根本没办法说服你自己,就是你只是一种勉强的事修。

所以,佛陀要把这个一天到晚在外面攀缘的乞丐带回家,他会告诉你,你在外面流浪啊,你的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得到,然后呢,你自己弄的伤痕累累。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79】我们是时候该看清楚生命的真相

佛陀在经典里面讲一个譬喻说,他说有一个做生意的人,做生意的过程当中有人跟他借了半个铜钱。借了一段时间以后,做生意的人想说我要把这个钱要回来。过了段时间他就准备去找这个某甲,准备把这个钱要回来。那么这个某甲住的地方前面有条河,所以这个生意人只好找了一个船夫把他载过去,就花了两个铜钱。结果去找某甲的时候,刚好这个人不在,不在就落空了,只好又找船夫,把他载回去,又花了两个铜钱。所以他去找这个人花了四个铜钱,这个人本来借他多少?借他半个铜钱。结果他半个铜钱不但没有找到,他这个一来一回花了四个铜钱。

这个做生意的人是谁呢?

就是我们凡夫,我们就是这样弄的。

我们每一次临终的时候啊,我们心中有遗憾的,我们总是觉得人生亏欠我。你说哪一个人死的时候是心甘情愿的,说:哎,刚好,我应该走了!没有!

那么你心中有所遗憾,糟了!你会在来生里面寻求弥补。

其实人生本来就不公平,因为你这个业力本来就不是算今生的,他多生多劫算的。但是我们从今生来看呐,我们总是觉得人生有所亏欠,我这么努力,我怎么活这么短!好,你觉得人生亏欠了你,所以怎么办呢,那你就再来一次呗,再来一次的后果,结果你损失更多。你本来是要回半个铜钱,结果损失四钱。
这就是说我们是时候该看清楚生命的真相。

就是说在三界里面轮回,其实我们什么都没有得到,除了生老病死的折磨以外,什么都没有得到。什么都没有得到应该怎么办呢?该回家了,其实我们家有很多东西。

所以开始内观真如,启动我们的真实智慧,一心三观来启动我们的自性功德力。

所以整个《法华经》的十四品,从方便品一直到安乐行品,佛陀讲的就是这个观念,权法妙,实法妙。怎么利用方便法门,调伏我们对三界的爱取;怎么用真实法门启动我们真实的功德,就形成一种内外兼修的莲花式的修学。

外有莲花就是权法,我们修习各式各样的方便门,来庄严生命;第二个,我们启动内心的功德,就是莲子。所以这个就是我们一般说的迹门。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80】为什么所有的经典要安立如是我闻呢?

好,我们看迹本二门,先解释这个权实二法,我们看通叙的第一科,闻法时处,请合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那么这个讲经之前先介绍说法的时处,时间、处所。

这个地方有五种的成就:第一个如是,这叫信成就。

如是是经文的法体,它指的是整部经文,因为它恒常不变,所以叫作如;因为它真实不虚,所以叫是。

就是这以下的经文呢,是真实的,是不会改变的,是过去如此,是权法妙,实法妙,过去如此;现在如此,你这个法,你经过无量劫你再来学习《法华经》,它的道理也是这个概念,权法妙,实法妙,它不会改变的,这就是如是。

那么这样的一个真理,是怎么来的呢?我闻。

这个是闻成就,就是阿难尊者了。阿难尊者说,这以下的经文的道理不是我有办法去觉悟的,是我听闻而来,所以这个表示一种传承,是阿难尊者亲自听佛宣说而得来的,这个叫闻成就。

一时,这个是时成就。为什么叫一时呢?因为六道众生的时间各有各的相状。你看,四天王一昼夜,人间五十年;四天王天的人,他过两天,我们一般的人就往生了。所以这个时间怎么算呢?因为与会大众有天人、有龙王、有鬼道、有阿修罗,所以这个时间没有标准时间了,所以佛陀说一时,就是机感相应的时间。

佛,这个是说法主。是谁说的呢?是释迦牟尼佛宣说的。

我们看处所,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这个是古印度王舍城西边的一座山,我们一般说灵鹫山,那么《无量寿经》《法华经》都在此开讲,就是灵鹫山。

那么这段经文当然跟经文的内涵没有直接关系了,结集经典的人先列说佛陀当时说法的一些情况。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一般研究这五种成就,当然最关键的就是前面那四个字:如是我闻。这可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经典哦,诸位,三世一切诸佛的经典,它的经首都是安如是我闻,因为经典的流通都是佛陀灭度以后才开始启动的。

那么为什么所有的经典要安立如是我闻呢?

古德的解释,这有两层意思:第一个,尊佛遗训。佛临灭度的时候,弟子当然哭成一团。那么弟子们就说阿难尊者,你这个时候不是哭的时候啊,你是佛陀的侍者,你赶紧问佛陀四件事啊,其中一件事就是说佛陀灭度以后,一切经典应该如何安立,才能够起信于后世。

佛陀说你结集经典以后前面加一个如是我闻,就是这个经典是我听闻而来的,就能够得到后世的肯定跟接受,这个是佛陀的临终的一个遗训,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破除疑惑。因为佛灭度以后,大乘经典的结集,是阿难尊者升座,把一生当中听闻的法把它说出来。阿难尊者有两种功德,第一个身相庄严,类似佛陀,不完全类似。佛陀有三十二相,阿难尊者也有三十二相,当然,佛陀三十二相里面,每一相有八十种好,这个阿难尊者就没有了。但是八十种好相凡夫也看不出来,阿罗汉也看不出来,只有圣位的菩萨才看得出来八十种好。

所以第一个他身相如佛,第二个他多闻第一,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阿难尊者是过目不忘。所以他一升座以后,把这个《法华经》一念出来以后,诸大阿罗汉产生三大疑惑:

第一个,世尊再生,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再出生,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他方佛来,是不是有其他方佛来到这个地方来为我们重新结集经典呢?

第三个阿难成佛,是不是阿难尊者成佛了,要不然他怎么能一字不漏把佛陀的经典背出来,身相又跟佛陀长的一样呢?

那么这三种疑惑呢,世尊再生、他方佛来、阿难成佛,这三种疑惑,阿难尊者说出如是我闻,这三种疑惑就破了,这是我听闻而来的,可不是我自己觉悟的,我只是把它记下来而已。

这个地方等于是先介绍与会的时间处所。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81】法华与会众: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我们再看第二段,乙二、闻持之伴。
那么听闻受持本经的这些眷属,就是我们说的与会大众。与会大众里面分两科:丙一、广列大众;丙二、总结众集,我们先看广列大众。广列大众里面有三段,声闻众、菩萨众跟杂众,先看丁一的声闻众,请合掌:

丙一、广列大众(分三)

丁一、声闻众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㝹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复有学、无学二千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这个声闻众,古德是先把他分成两块,第一个是比丘众,第二个是比丘尼众。那么比丘众又分成众所知识跟少知少识这两种。比丘尼众又分成尊众诸尼跟内眷诸尼,先看比丘众。

比丘众,众所知识里面讲到皆是阿罗汉,阿罗汉当然有三种功德:无生、杀贼、应供,这以下会说明。

诸漏已尽,是指杀贼。 阿罗汉的修行,他的智慧,主要的切入点就是无常。他不管观什么,都是无常。三界的痛苦,无常;三界的快乐,也是无常。所以他把无常来遍观一切法,他得到一个结论:三界没有任何价值,就是不可爱乐。因为你从无常的观点来看一切法的时候,你比方说,诸位,你看天空的彩云很漂亮,对不对?但是一般人对彩云只会欣赏不会执著,因为他知道它是暂时的。所以常态的存在对我们是很重要的,我们追求一种东西必须要稳定、常态,但是,可惜的是,诸行无常。所以他这个无常一观下去以后,就断了三界的见思惑了,诸漏已尽,他能够调伏他的爱取。

逮得己利。那么他放弃了三界的果报,他修无常观,他可以是遵照佛陀的意思去修的,他一定是有所报偿,他得到了什么?他得到了涅槃寂静乐。他逮,就是他成就了一种自受用的涅槃寂静乐的功德。这个是指的是应供。

第三个,无生:尽诸有结,心得自在。那么他的我空智慧呢,能够消灭有,就是三界未来的生死的果报,不受后有,他已经没有这个有。就是这个阿罗汉死了以后,他就不再投胎了,他没有这个有这一块了,他没有这个果报了。第二个他也消除了三界的业力,爱取的烦恼就是业力,所以他消灭了来生的果报跟今生的业力。

也就是说,对阿罗汉来说,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他只剩下一件事情,就是今生的果报还在,当然他不能自杀。所以阿罗汉在经典上说,他就像一个转动的轮盘,那个转动的手,我们一般都是用手去摇它嘛,那个转动的手已经没有了,他这个轮盘已经不再相续了,就是阿罗汉今天去托钵,托完钵以后就吃饭,吃完饭以后他要没事干,他就入定,入定他不能超过七天了,阿罗汉入定一超过七天,他身体就坏掉了,所以他必须在七天之内赶快出来,再去托钵,维持身体的相续。得到阿罗汉以后,正常的阿罗汉,除非这个阿罗汉很特别了,他有那个大悲心,过去有大乘的善根;正常的阿罗汉,他就等待一件事情,我什么时候入涅槃,我什么时候放弃这个臭皮囊。所以这个阿罗汉怎么样,他的人生就只剩下这一期的果报,就是这一期的果报,最后一次了,我在三界就这最后这几年了,就是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当然阿罗汉的色身是不得自在的,所以阿罗汉叫无生,他还有一次死亡,所以他今生的果报还是要受的。比方说舍利弗尊者,他有头痛的问题。舍利弗尊者有一次生病头痛的很厉害,佛陀讲经的时候,他就没有办法去了。佛陀讲到一半的时候,他希望舍利弗尊者现前,他就叫弟子们把舍利弗尊者抬到讲经的现场,用担架抬过来。

所以阿罗汉的色身业力是不得自在的,但是对阿罗汉来说,他受这个果报跟没有受一样,因为他有这个无生,他对这个色身已经不执著了,不执著就是说他没有什么痛苦的问题了。

所以这个阿罗汉有三种功能:诸漏已尽,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这以下列出二十一个尊者,这二十一个尊者他共同的特色是什么呢?我们看经文,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我们前面说过,阿罗汉的生命只剩下这一期的果报,后面没了。那么这一期果报怎么应用呢?有两种情况。所以阿罗汉分成两种,一种蕅益大师把他判作众所知识,另外一个是少知少识。

比方说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他们成就阿罗汉以后,他们也不是一天到晚等着入涅槃,他们也不是这样干的,他是怎么样呢?四处游化,代佛转轮,弘范三界。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各领五百个弟子,到处宣扬佛法,当然讲的是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

那么就是说呢,有一群阿罗汉是名声普闻,受到人间的尊重,因为他到处游化嘛。所以这些人是代佛说法,弘范三界,为人间所尊重的,这是一群阿罗汉。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82】法华与会众: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另外呢,再往下看:复有学、无学二千人。这就是蕅益大师说的,少知少识。也就是说这些人证得阿罗汉以后,他也不想跟外面接触,

他这一天就是时间到了,早上拿着钵去托钵,托完钵以后回来,把脚洗一洗,就入定了。入定以后,大概两天三天他就出定,再去托钵,托完钵以后就入定,整天就做这种事,那干什么呢?就等待死亡的到来,这个就是少知少识。就是他重视个人进修,安住阿兰若,修这个三三昧,修空、无相、无愿三三昧。

这种阿罗汉呢,有两千人来到现场。

那前面的阿罗汉指的是比丘阿罗汉,这以下是比丘尼阿罗汉,就是女众。

女众里面呢,本经列出两种,一种是大威德,比方说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跟她的眷属六千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大家应该有所认识,因为她是佛陀的姨母。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他的生母就往生了,往生到忉利天了。那么释迦牟尼佛这个太子是由姨母把他养大的,所以他跟他的姨母关系很密切了,等于是他的养母了。

那么佛陀成道以后呢,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就出家了,所以她叫大爱道比丘尼。出家以后,没有多久,就证得阿罗汉果了,是整个比丘尼僧众里面第一个出家的,所以她的戒腊最高了。尔后的尼众出家,都是以大爱道比丘尼做和尚尼,所以他把她列出来,这是大德尼众。

第二个我们看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跟她的眷属,这个是佛陀的内眷,就是佛陀俗家的妻子。那么佛陀出家以后,耶输陀罗也随佛出家,也证得阿罗汉果,这个就是《悲华经》上说的,这个耶输陀罗,是生生世世跟释迦太子是结为夫妻的。

那么,第一个,与会大众,就是声闻众,诸位阿罗汉、大德。阿罗汉的智慧,古德用一句话来形容,阿罗汉他修无常观,他得到什么智慧?四个字:我空法有。

阿罗汉没有本事把外境空掉,他没那个本事,因为他修无常嘛;但是我不可得,就是他把我、那个主宰的我,他拿掉了,就是青山依旧在,但是那个我已经没有了,我不主宰了,我空法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7 02: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