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大乘妙法莲华经----净界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182】怎么样才是真正在心性上修,而不是在心识上修?

空观是基本功,这是第一个,我们再看第二个,第二第三其实道理一样,我们都把它念一遍吧:

  2.怎么样才是真正在心性上修,而不是在心识上修?

  3.空观与假观两种观法应如何交互并用?

一心三观它的核心思想,当然你要能够先空观,先回归到一念心性,所以在心性上修跟心识上修,最大的差别就是空观。你的心离相就是心性,你的心带有妄想就是心识,简单就是这样子。

你看祖师大德,他在考验你的时候,那种禅宗的大德一见面的时候,他用话刺激你,他从刺激你当中,他就知道你这个心中有没有影像,一逼就知道了。

所以一个人心中,他是离相的人,他一刺激的时候,他的内心表现出来是不一样的,是如的境界;那么心中带有妄想的人,他一刺激的时候,他就波动。

所以禅宗为什么它能够以心印心,那个名言,他一看就知道你心中有没有带妄想,一看就知道了。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中有相状在里面,你的心不单纯。所以心性是离相,心识就是带相,简单就是这样子。

  所以你离相没有干净,你十如是的效果就大打折扣,那叫带妄修真,带有妄想去修十如是,那就不太好了,这个杂质太多了,这个黄金的纯度不够了。

所以第三个问题,空观跟假观的观法,应该如何的运用?我个人觉得,当然也看人了,有一种人他妄想打的很厉害,这种人只要转过来也是利根人;有些人不打妄想,但是他死气沉沉,他整天心就是昏寐,年纪大比较会这样,他也不打妄想,他妄想比较微细,但是他整天昏昏沉沉。妄想打的多的人,空观比例要高了。

如果说我这个人也不打妄想,我也不忆佛念佛,我的心什么都没有,那就修假观了,假观的比例要高,这个听懂吗?

所以因病与药,没有标准答案。你修行你要先了解你自己,你对你什么都不知道,你要怎么修法呢?现在的善知识又没有他心通,我们只能把法药给你,你自己怎么调配,你要先了解你自己。

如果我这段时候妄想打的特别多,我就先修空观,先把这个垃圾先清一清,把相状理一理。我这段时间很沉闷,也没有打妄想,但是也没有目标,缺乏目标的引导,修假观,把佛的功德带动一下。真不行,把经典拿出来颂一颂,借假修真,借文字相来带动我的自性,托彼依正显我自性。所以空观跟假观的调配,因人而异,因不同的时间点而异。

  好,一心三观大概到此。有没有问题?这个多是属于静中修。

目前都是要在佛堂先做好功课了,你不能一开始就是说我等遇到事情再修,来不及了,知道吧!你没那个功力,平常先把马步蹲好。好请说。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183】我这样念佛就是在心性上修行吗?

  学员:师父慈悲!弟子在念佛的时候,我这么想,我在念佛就是心识在修行。(师父:你说什么)我知道我在念佛就是心识在修行。如果我在念佛的时候,我就是在听我的声音,佛号的声音,那是不是就是在心性上修?不是心识?没有分别,听的很清楚。

  师父:念佛的时候,你是佛号现前,对不对?(学员:对)你是住在佛号,对不对?(学员:对)那你在念佛的时候,你有没有打妄想?一定夹杂妄想,或多或少。有没有妄想?不可能没有打妄想,你又没有得到三昧,对不对?那你一定有妄想,那你念佛夹带妄想,那你是怎么处理这些妄想?是用佛号取代?

  学员:不是,师父我的意思是,我念佛的时候,因为我们知道,我心就是佛,佛就是我的心,所以我就知道我在念佛我就不要做任何事情,我就听南无阿弥陀佛,一念接一念,没有任何妄想,没有人我,这样是在心性上修吗?

  师父:你一个妄想都没有,是吗?

  学员:是。

  师父:不太可能。

  学员:但是没有三昧,短暂的。

师父:请坐请坐,可能一分钟了。当然你没有妄想,我们没有办法判断是离相还是住相,没办法判断,妄想出来的时候才能知道。你念佛号没有妄想,那是暂时的风平浪静,还是你已经有了对治力,这不一样哦。你有观照力现前,那你如果没有妄想,可能老参会暂时没有妄想,或者没有表层触动妄想,其实微细的妄想有了。

你没有妄想,那我没办法判断你是心性还是心识,没有办法判断。因为心识也可能是你有执著,但是你把所有的执著的力量把它投到佛号去了,那还是心识。因为心性,你的心不能动,你可以操作佛号,你可以听到声音,但是你不能住在相状,包括凡夫的相状包括佛的相状,都不能住,问题不是那个相状,问题是仁者心动。

有一句话请大家记住: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方动乌云遮。六根的动没有任何理由。

我再说一次:你说我拜佛,我对佛像执著,对不起!六根方动乌云遮,就是心识。你念头动,没有任何理由,不管你是对谁动,对佛法界动也是执著,因为对佛法界动,你的心性就失掉了,那你的修行就只有一道力量,来自于佛陀的加持力,这个我们后面会说。
如果你心不动,你两种力量:能念的心在加持你,所念的佛在加持你。那你如果用执著的心来念佛,你把所有的心放置在这个佛号上面,执著,有所得,也可以,那你的生命只有一种力量在加持你,就是外在的力量,但是你的心是脆弱的,因为你的心态没改变,今天你会执著佛号,临命终的时候,你就有可能会执著三界的因缘,道理是一样的,这样听懂吗?

我再讲一次,你放纵你的心去执著佛号,你养成习惯以后,问题不是执著佛号,问题是你那个能执著的心。你今天会执著佛号,你放纵它,临命终的时候它就可能会执著三界里面美妙的因缘,问题在这。这样你们听懂吗?

  所以要回光返照,真正的离相我再讲一次,离开十法界一切的相状,那会说,那我后半段要借相,是的,站在离相的角度来修相,他本来就应该这样子的。

  学员:师父慈悲,我想请问一下,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就是尽量让自己听到自己的佛号的声音,这样对吗?

  师父:是是,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学员:那这样子算不算执著那个佛号?

  师父:那执不执著看你,我怎么知道你会不会执著,是吧?

  学员:就是听着那个佛号,尽量不要让自己起妄想?

师父:佛陀让你听声音,他可没让人执著,对不对?这个问题我们第三个跟净土结合再说。

学员:感恩师父慈悲!

师父: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好了,再来看后面的二跟三。

 楼主| 发表于 2019-8-7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184】当我们修了一心三观后,应如何面对因缘所生法?

第二十卷

好,我们接着看第二个问题。

我们前面讲到,在佛堂,在寂静处,建立一心三观操作的一个方法,来栽培我们菩提的善根。我们看第二题:

  2.当我们修了一心三观后,应如何面对因缘所生法?

  大乘佛法的修学,所有的大乘,它都不否定生命的因缘,不否定,但是要面对。如果你修了一心三观以后,就开始排斥生命的因缘,那你可能有问题了。问题出在哪里呢?你的空观有问题,可能你在消除相状的时候,你不是用离相的方式,可能你动用了太多无常无我的空观。当然无常无我也是可以用,但是也是偶尔针对一种特别强烈的执著的相状,那是不得已的,治乱世用重典。

对治法门不能用得太多。就是说,诶,我修一心三观以后,我看到所有的因缘我都排斥了,我们合理地怀疑你那个空观,你那个断灭的空观修得太多了。你经常不是用离相,你经常是灭相。所以你的结果推断出过程出了状况。

所以正常人修了一心三观以后,他是要面对人生的,找到自己的定位,你要借假修真嘛。我是一个母亲,我是一个先生,我是一个什么人,你有你的位置。那么这个时候,怎么面对日常生活?还是两句话:空观,假观。

我们日常生活是这样的,不是所有的相状我们都会执著,那你就太累了,这种人也是有的,这种人很容易自讨苦吃的,什么事情都放不下,这种人也是有的。

正常人一天下来,会启动你内心波动的相状不多。有些你看着就过去了,它来去不会在你心中留下痕迹的。那这种空观的启动,日常生活的历练,一般我们一个外凡位的菩萨刚开始修行,我们只能够被动地启动,就是培养第二念的正念。

也就是说,我们一般都是被妄想执著刺激了才启动的,很少人说二六时中保持一心三观,你没那个本事了,初地之前都没那个本事了,不要说你,五品观行位都没那个本事了,外凡位都没那个本事。

所以我们在佛堂里面修一心三观干什么呢?把它放着,等到遇境逢缘刺激你的时候,大凡你心中产生很大的情绪,比方说,你特别高兴;比方说,你特别忧愁;你心中一定有相状在里面,否则你心中不可能产生这种变化的。

那佛法的意思不是调整情绪,把那个相状拿掉,恢复本来面目。

所以我们日常生活的空观跟假观,都是培养第二念,第一念落入相状,因缘,正常,生死凡夫,谁没有感情呢?对不对!第一念不怪你,但是你启动以后,真能破妄。你告诉你:我本来没有这个东西。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个相状是过去的因缘所生的,跟我的心性没关系。记住,灰尘归灰尘,镜子归镜子,刚开始把它弄清楚;相状归相状,心性归心性,不要搞得不清不楚。

我们现在是心跟相状弄得不清不楚的。空观就是把它弄清楚,什么是因缘所生法,什么是你本俱的心性,刚开始先把它弄清楚,当然我们不可能经常弄清楚,但至少在你起烦恼的时候,把它弄清楚。

  所以刚开始,我们在日常生活的历练,就是培养第二念的反制力量,第一念我没有办法,第一念,业力的冲击,我看到这个人我就起烦恼,正常,业力的牵动嘛。但是你起烦恼的以后你怎么办?启动你过去佛堂的善根,告诉你自己,这个人,我的心性本来没有,那是因缘所生的,因缘牵动的,因缘跟我没有关系。刚开始你不能够去涉入因缘,刚开始是要守住心性,安住心性,然后修假观。

这个因缘,对我往生,对我成佛,有何意义呢?那么把这个相状先离开它,再把它借过来。正常情况,什么相状对你都有意义了,知道吗?我们一般人就落入情绪,什么对你都是伤害,仁者心动,顺逆皆伤害;你这个人离开相状以后啊,每一个相状对你都有意义,就可以把它再借过来。这种伤害告诉我,生死轮回不能再混下去了。

就是说,这件事情你把它转成你前进的力量。所以假观就是借相,这个相状它出现了,不管快乐痛苦,对我往生之道对我的成佛之道有什么帮助,再把它借过来。如果你没有本事借,起码离开也可以,我就修空观也可以,我就不借了,也可以。

那么也就是说若日常生活,还是你平常的节奏,只是在佛堂是在你的规划当中,日常生活只是遇境逢缘,遇到刺激的时候再启动,因为你没有那个本事经常保持一心三观的举动,咱们没有那个本事。所以我们现在要求怎样,第二念的正念,其实你第二念正念成功,你临终的时候就比较有把握了。

你临终的时候妄想一刺激你,你启动,就是养成遇到妄想刺激的时候,就启动正念,养成这种的习惯。其实先启动观照,再启动佛号才对。那如果说,我直接提佛号,那叫事修,那你就不是它的对手了。

就是你今天不把妄想拉到心性来,你直接在因缘上跟它对撞,那你就很不利了。

所以当我们遇到过去的业缘在刺激我们的时候,先把心带回家,再来处理,先调整心态再来提佛号。



 楼主| 发表于 2019-8-7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184】当我们修了一心三观后,应如何面对因缘所生法?

第二十卷

好,我们接着看第二个问题。

我们前面讲到,在佛堂,在寂静处,建立一心三观操作的一个方法,来栽培我们菩提的善根。我们看第二题:

  2.当我们修了一心三观后,应如何面对因缘所生法?

  大乘佛法的修学,所有的大乘,它都不否定生命的因缘,不否定,但是要面对。如果你修了一心三观以后,就开始排斥生命的因缘,那你可能有问题了。问题出在哪里呢?你的空观有问题,可能你在消除相状的时候,你不是用离相的方式,可能你动用了太多无常无我的空观。当然无常无我也是可以用,但是也是偶尔针对一种特别强烈的执著的相状,那是不得已的,治乱世用重典。

对治法门不能用得太多。就是说,诶,我修一心三观以后,我看到所有的因缘我都排斥了,我们合理地怀疑你那个空观,你那个断灭的空观修得太多了。你经常不是用离相,你经常是灭相。所以你的结果推断出过程出了状况。

所以正常人修了一心三观以后,他是要面对人生的,找到自己的定位,你要借假修真嘛。我是一个母亲,我是一个先生,我是一个什么人,你有你的位置。那么这个时候,怎么面对日常生活?还是两句话:空观,假观。

我们日常生活是这样的,不是所有的相状我们都会执著,那你就太累了,这种人也是有的,这种人很容易自讨苦吃的,什么事情都放不下,这种人也是有的。

正常人一天下来,会启动你内心波动的相状不多。有些你看着就过去了,它来去不会在你心中留下痕迹的。那这种空观的启动,日常生活的历练,一般我们一个外凡位的菩萨刚开始修行,我们只能够被动地启动,就是培养第二念的正念。

也就是说,我们一般都是被妄想执著刺激了才启动的,很少人说二六时中保持一心三观,你没那个本事了,初地之前都没那个本事了,不要说你,五品观行位都没那个本事了,外凡位都没那个本事。

所以我们在佛堂里面修一心三观干什么呢?把它放着,等到遇境逢缘刺激你的时候,大凡你心中产生很大的情绪,比方说,你特别高兴;比方说,你特别忧愁;你心中一定有相状在里面,否则你心中不可能产生这种变化的。

那佛法的意思不是调整情绪,把那个相状拿掉,恢复本来面目。

所以我们日常生活的空观跟假观,都是培养第二念,第一念落入相状,因缘,正常,生死凡夫,谁没有感情呢?对不对!第一念不怪你,但是你启动以后,真能破妄。你告诉你:我本来没有这个东西。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个相状是过去的因缘所生的,跟我的心性没关系。记住,灰尘归灰尘,镜子归镜子,刚开始把它弄清楚;相状归相状,心性归心性,不要搞得不清不楚。

我们现在是心跟相状弄得不清不楚的。空观就是把它弄清楚,什么是因缘所生法,什么是你本俱的心性,刚开始先把它弄清楚,当然我们不可能经常弄清楚,但至少在你起烦恼的时候,把它弄清楚。

  所以刚开始,我们在日常生活的历练,就是培养第二念的反制力量,第一念我没有办法,第一念,业力的冲击,我看到这个人我就起烦恼,正常,业力的牵动嘛。但是你起烦恼的以后你怎么办?启动你过去佛堂的善根,告诉你自己,这个人,我的心性本来没有,那是因缘所生的,因缘牵动的,因缘跟我没有关系。刚开始你不能够去涉入因缘,刚开始是要守住心性,安住心性,然后修假观。

这个因缘,对我往生,对我成佛,有何意义呢?那么把这个相状先离开它,再把它借过来。正常情况,什么相状对你都有意义了,知道吗?我们一般人就落入情绪,什么对你都是伤害,仁者心动,顺逆皆伤害;你这个人离开相状以后啊,每一个相状对你都有意义,就可以把它再借过来。这种伤害告诉我,生死轮回不能再混下去了。

就是说,这件事情你把它转成你前进的力量。所以假观就是借相,这个相状它出现了,不管快乐痛苦,对我往生之道对我的成佛之道有什么帮助,再把它借过来。如果你没有本事借,起码离开也可以,我就修空观也可以,我就不借了,也可以。

那么也就是说若日常生活,还是你平常的节奏,只是在佛堂是在你的规划当中,日常生活只是遇境逢缘,遇到刺激的时候再启动,因为你没有那个本事经常保持一心三观的举动,咱们没有那个本事。所以我们现在要求怎样,第二念的正念,其实你第二念正念成功,你临终的时候就比较有把握了。

你临终的时候妄想一刺激你,你启动,就是养成遇到妄想刺激的时候,就启动正念,养成这种的习惯。其实先启动观照,再启动佛号才对。那如果说,我直接提佛号,那叫事修,那你就不是它的对手了。

就是你今天不把妄想拉到心性来,你直接在因缘上跟它对撞,那你就很不利了。

所以当我们遇到过去的业缘在刺激我们的时候,先把心带回家,再来处理,先调整心态再来提佛号。



 楼主| 发表于 2019-8-7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185】假观跟向外攀缘有什么差别呢?

  问:那么第二个,假观的修行就是因缘所生法,那么假观跟向外攀缘有什么差别呢?

答:不一样。诸位!假观的相状,我们借的那个相状,是在我们的规划当中。

比方说我们到净土去,我要借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的相状,这个第三题目会讲到,我们借的相状,日常生活基本上是没有的。比方说成佛的相状,比方说往生的相状。所以假观的相状是在规划未来,但是日常生活的相状,基本上都跟你的过去有关系,就是还债嘛,生死业缘,这两个相状就是此相为彼相嘛,有的相状你弄的不好你会堕落的了。所以假观的相状是我们要规划的相状,日常生活的相状是不确定的,这是生死业缘,这样懂吗?

好,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

你的历练,反正日常生活还是先修理观。我再提醒大家一件事情,遇到事情不是马上念佛马上持咒,这是不对的!先修理观再事修,先把你的观行提起来,再提佛号。先把心态把它厘清了,因为你一旦产生攀缘心,跟外面的相状一执著,你提佛号你就很难修了。你要从本来清净,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处理事情,站在一种自性功德力的基础之下来面对烦恼面对敌人。你今天不把它拉到一念心性,直接跟它对撞,那你就不容易了,因为它是无始劫来熏习所成,你的佛号是偶尔修学的,如果完全从事修的角度,从因缘的角度,它是熟境界,你是生境界,你不是它的对手。如果你今天不靠你自性功德力来帮助你,你就在因缘上跟它对撞,我跟你保证你不是它对手。咱们在三界轮回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个妄想跟着你那么久,你说消灭它就消灭它啊?是吧?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论因缘它比你资深了。

所以我们不能在因缘上修学,这个地方对我们太不利了,先调整心态,拉到心性,谁都不是你的对手。这个就是自性功德力的好处,先把自性功德力现出来,再来处理问题。

所以我们遇到事情以后,先讲一句话: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句话讲完以后,你跟相状就先脱离,脱离以后,再来面对它,再提佛号,那叫称性起修。

好,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9-8-7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186】修空观会不会丧失我们的明了性?

  问:师父慈悲!弟子觉得假观的操作是比较微细一点,这个部分想再跟师父再厘清一下。师父,第一个问题有提到,就是说假观的基础,安住在于先有空观,(师父:先有空观,再有假观)我就是举一个例子,请教一下师父,这样的理解是不是正确的?就是说我们面对相状的时候,我们在做假观的时候,其实我们的脑袋里面是在起名言种子,(师父:安立名言)其实这种安立名言的方式跟我们一般凡夫在生活中里面脑袋思考的这种模式是很像的。

  师父:名言是佛陀菩萨的,这种名言会让你产生智慧的,那是佛陀的名言、祖师的名言,假观的名言不是一般的名言,那是会增上的。

  问:前面是有个空观的基础,这个名言是不是不能跳过空观那段(师父:对,不能跳过空观),我会有个明了性在那边思维道理。如果我在思维道理的过程里,我有一点丧失了那个觉知那个明了性,好像隔一段时间,突然发现我刚才在思维那个名言的时候,好像丧失了明了性。

师父:明了性不会丧失的,如果丧失了,你也不会思考了,你不会丧失明了性的。阿罗汉就是没有明了性,阿罗汉就是空、无相、无愿,阿罗汉整天也不起烦恼,也不发愿什么,求生什么,他什么都没有,那就是丧失明了性。我们凡夫是不会丧失明了性的,是不可能的,你也没那个本事,丧失也要点功力啊,我们是不可能丧失明了性的。我们是明了性跟妄想打成一片,那个明了性就是妄想的明了性。我们凡夫一般不用担心会丧失明了性,一般老参比较有可能. 老参空观修得太厉害,尤其空观修无常断灭的人,明了性会破坏。你一个初学者不要担心丧失明了性,担心有没有离相,这个比较重要。





补充内容 (2019-8-30 22:21):
补缺187
【187】如何修不净、苦、无常、无我?
  问:请问师父,怎样操作才能灭相而不是离相?
师父:怎样操作灭相?灭相就是说,这个人是你的儿子或者你女儿,他跟你业缘太深了,你怎么离都没办法离。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他就是深深的烙在我心中,挥之不去。我没办法离,我可以把所有的东西都离开,我儿子我离不开。好,那就要治乱世用重典,佛法也有权法,观察它是无常、无我的,它是痛苦的,它是不能掌控的,你只能用一种断灭式的法来面对这个影像。但是我提醒一下,这个偶一为之就好,这个影像灭了以后,你要不断地呵责它,你用不净、苦、无常、无我,你把所有的不好的名言都加在这个影像上,它的确就会消失掉。四个,不净、苦、无常、无我,特别是痛苦。
你要知道,我们的心性有一种情况,我们喜欢快乐。我们一般为什么会喜欢跟影像互动呢?我们认为它会给我们快乐,一厢情愿。佛陀说:不对!那是不净的、苦的、无常的、无我的,那我们凡夫会弄假成真,我们会把人生的影像当作常乐我净。
你通过不净、苦、无常、无我,你去观察某一个你特别喜欢的影像,这个影像你观久了以后,你看到它会害怕、厌恶,甚至逃避,没关系,偶一为之可以。你通过这种四念处的呵责,这个影像会慢慢地慢慢地在你的心中远离,但是这样子,只能够偶一为之,这个会伤害菩提心的,弄多了会伤害菩提心的。这样你们听懂了吧?
但是你没办法,你治乱世用重典。针对某个人某一件事情,你真的离不开这个影像,那你只好把四念处搬出来,对治止观。我再强调,偶一为之,这个不是常法,因为你这个法操作多了会伤害菩提心的,有后遗症,但是你用得刚好,是可以。
 楼主| 发表于 2019-8-7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188】我这样念佛是灭相还是离相?

  学员问:师父,我在念佛的时候,我是在念佛,但是会有一个人的影像一直跑出来。我就刻意地离这个相,然后专注在佛号上,请问我这个是灭相还是离相,请师父慈悲开示?

  师父:你用什么方法?

  弟子答:用念佛。就是把心专注在佛号上。

师父:念佛的话,也不是离相,也不是灭相,叫作取代。就是说,我没办法离开它,但是我转移我的注意力,这样懂吗?转移注意力,就是你心中没有离相的功能,但是你转移注意力。

但这样有一个问题,因为你的心态没有成就一种离相的功德。你只是转移注意,到临命终的时候,你的第六意识进入昏昧状态,你已经没有办法转移注意力了。因为你平常第六意识很清楚,你还可以转移注意力,你懂吗?转念念佛,但是你的内心对相状没有脱离的功能,没有观照的功能。平常,可以!但是你这样修下去啊,临命终不妙,因为临命终你已经没有选择,你第六意识已经暗盹了,你已经没有办法转移注意力了,你只能够什么都接受,那个时候就是考验的时候到来。

因为你临命终你会看到你从小到大所有的相状,而你第六意识又处在一个昏昧的状态,那就靠你平常的善根力了。那如果你平常你的心没有离相的那种观照,你只是转移注意力,那你的心中的强力胶还是很强,那你临终就会附上很多影像,结果就是强者先牵,看谁势力大,那生命就不确定了。也可能会往生,如果你佛号势力大,强者先牵,你念佛的势力还是超过对它的攀缘,你还是可以往生。但是你的人生变成充满不确定,因为你对影像没有抗拒力。你平常只是转移,那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那你就要保佑你临命终的时候,愿我临终无障碍,就很重要。

  你净土的问题到下面再问好不好?

我们现在就是说一心三观走出人身怎么办?还是那个操作,只是被动配合。

 楼主| 发表于 2019-8-7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189】菩萨成佛的因缘,这是要自己创造还是等侍?

我们看下一个问题,看第三个等觉菩萨。

3.等觉菩萨和佛陀的差别只是差一个成佛的因缘,这是要自己创造,还是等侍?

师父:因缘所生法没有等待的,那是凡夫才在等待,都是要去创造。不过呢,诸位,我们的成佛之道,前半段的因缘跟后半段的因缘不太一样。前半段的因缘我们一般是偏重在上求佛道,所以我们在相状造作的因缘的时候呀,比较以佛道以净土为操作的对象。就是我们一开始会跟佛结缘,就是从凡夫到初地,你的所观境只能够是佛陀,只能够进阿弥陀佛的净土,众生的相状要远离,刚开始是这样子,没办法,因为众生相对你来说是熟境界呀。

到了初地以后就不一样了,生命改变了,从上求佛道为主轴的空假中三观会转成以下化众生为主轴,理论上,也是要看个性,有些人到初地就开始把众生的相状放进来,但是有些人要到达八地,不动地这比较安全。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如果是智增上菩萨,他会让自己从初地进步到八地,但是八地一定要从空出假,一定要的。他也自己会从空出假,因为他自己的空观修得差不多了。

那么初地也好,八地也好,他的相状就是借众,开始大悲了,他不再是以佛的相状为所缘境,不再以西方的净土为所缘境,因为他假观站稳了,他开始跟众生结缘,为他未来的成佛布局。

所以假观空观都一样,离相。当然初地菩萨他面对众生,他也是离相,但是他离相以后的借相,多份部分借众生的相,而凡夫借的相,初学者不能借众生相,因为众生相会让你产生感情。

所以我们在前半段的时候空假中三观,是以佛法界为所观境,后半段以众生法界为所观境,不一样。因为你在开始庄严你的净土,你要开始成熟众生,庄严净土,你开始要为你未来的果体布局了,你不能只是自己成就菩提善根,然后呢,然后你那国土都没有众生,那也不行啊!你要来到世间也好,你要创造一个国土也好,你总要有建树吧?你不能说我在这边成佛,结果没有人跟你出家,那你这不是很奇怪吗?那你就没有资格现佛身,你只能够继续的示现菩萨身,你做众生的母亲,做他的爸爸,普门示现跟他结缘,结到你的缘差不多了,这回该你了,该你坐中间了,你就变成佛身,其他的佛陀如果因缘不具足,就做你的弟子,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因为这一期的应化是你表现的时候了。

你这个应化身度化完了,有缘众生度化完了,对不起,你又开始示现菩萨身,要创造另外一个因缘,所以应化身是怎么样呢?累积了很多生很多世,才有一次成佛的机会呀。这个机会把你过去所结的缘全部用光了,有些人正法时代该得度,有些是像法时代,像我们跟释迦牟尼佛结的是末法时代,好歹还有法,是吧?

那么这次的应化身等到你把过去行菩萨道所有的人缘都用完了,凡可度的皆已经得度了,没有度的也栽培得度因缘了,怎么办呢?那你就老老实实示现菩萨身,继续积功累德,做某一个人的儿子,做某一个人的母亲,广结善缘。广结善缘到一定程度,你的因缘差不多了,你又示现佛身,把你过去所结的缘,正法像法末法给度了,这样子。

所以应化身不容易,应化身就是你要跟众生互动,法身没跟众生互动。所以我们在凡夫位,跟众生就叫作随缘,修行尽份,度众随缘,事实上就是这样子,从凡夫到初地是偏重上求佛道,当然也有例外,有些人大悲心特别重的也是有例外。

那正常是这样,初地到八地以后才是偏重下化众生,这个地方的假观不一样,一个是以佛法界为所观境,一个是以众生法界为所观境。这个就是我们面对的因缘,就这样子。

 楼主| 发表于 2019-8-7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190】如何将一心三观跟往生净土相结合?

有没有问题?来看第三个问题,大家最喜欢的,《法华经》跟净土的关系。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三.有关法华经的修学与净土法门的关系

1.如何将一心三观跟往生净土相结合?

2.当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受用种种依正庄严时,是我们的心性理具的,还是阿弥陀佛无量劫来积功累德所成?

这个一心三观跟往生净土的关系,我们解释一下:

净土法门有两个重点:一个叫作念佛,一个叫作往生。讲一句白话,就是怎么样建立佛号?第二个怎么样引导佛号,把这个佛号怎么样导归净土?

当然我们一开始先建立佛号就靠信心,我一开始观照我业障深重,阿弥陀佛的佛号万德庄严,那怎么办呢?我业障深重没事,我通身靠倒,我把我的身口意靠在这个佛号上,当然,那谁是阿弥陀佛呢?当然是音声啊,你自己创造一个音声,一句弥陀念诵听,创造音声,再听回去,那你就是把心靠在佛陀上面。
那么这样子我们说你已经会念佛了,你心中已经出现了一道阿弥陀佛的功德。

那么要做的第二件事情是什么呢?想办法把这个佛号导归净土,因为这个佛号本身没有方向,就是净土宗最核心的思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净土,是心是净土。就是你的心态往哪里走,佛号就跟着你走,大意是这样,是心作娑婆,是心是娑婆。

那么我们一般人,无量劫来,时至今日,如果你没有调整好你的心态,诸位你猜猜看?你的心会往哪里走?如果说我学佛以后都没有看经典,我就念佛,这个佛号、这个资粮先拿开,如果你学佛以后什么经都没有学,你心态都没有调整,你认为你这个心会往哪里走?你认为?会往娑婆世界走还是会往净土走?
一定往娑婆世界走,因为你熟境界嘛,除非你乘愿再来。

所以很多人会怎么样,只会念佛不会往生啊,简单讲就是这样,因为他没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嘛。诸位,厌离娑婆,心求极乐是要调整心态的,你什么都不调整,你就是贪恋娑婆,你什么都没有做,那你就是跟过去生一样嘛,这个水流它无量劫来是往娑婆世界跑啊,你什么都没做,那它继续往娑婆世界跑嘛,诸法因缘生就是这样嘛。

所以我们必须通过一心三观来改变它,只是,差别在哪里呢?我们看假观,我们看十如是。

十如是从净土宗的角度,我们要创造对净土的因缘,就是我们来生,这个心要往净土跑,第一个相状,我们前面讲到成佛是把本经的所谓的经文智慧相佛陀的功德相放到这个相,那么这段的相状单单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相,相状是这样,但是日常生活当中没有啊,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经》种种净土的经论,想办法找到你相应的依报,比方说大地庄严,宝树庄严,楼阁庄严,把它放在心中;功德呢,有安乐的功德,解脱的功德。你把这些相状、功德相放在心中,再不断的熏习,不思议心不思议变,让你这个内在的相变成信,成就信解,随喜发愿,产生信心,这个功德,我一定可以做到,而且我一定要往生,这个时候产生了极乐世界的往生的善根的体,产生感应道交的功能,产生感应的作用,最后产生往生的正因,再配合佛号的助缘,变成极乐世界的果跟报,最后不离开一念心性,方法一样,把这个所缘的相状改成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7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191】往生靠的是智慧,智慧靠的是对经典的学习

诸位,正常人只有念佛是不会往生的,你会说,我虽然没有了解这个经典,但是我人生吃很多苦,我有没有可能从人生经验的痛苦来激发我往生的力量呢?

不够!因为你今天所尝到的痛苦不是透过理观,而是从人生经验,你只知道人道的痛苦,你知道诸天的痛苦吗?你知道三昧那种四禅天的痛苦吗?你不知道。所以,你透过人生经验的痛苦,那是苦谛的一小部分,所以你厌离的娑婆不全面,你可能厌离一些给你痛苦经验的娑婆,绝大部分的娑婆世界你是没办法厌离的。

诸位,什么叫厌离娑婆?不是厌离人道啊,是厌离三界,哪是厌离人道呢,哪是那么简单呢?诸天你没有去过,就算你去过,你也忘掉了。所以你千万不能靠人生经验去厌离娑婆,因为它不全面。你今生就在人道里面活动,你凭什么厌离诸天呢?所以不能靠人生经验啊。

但是你经常修观,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诸行无常是指三界都是不安稳的,你可以全面的厌离。所以理观的好处是放诸四海皆准,生命的经验是片段的,你心中只要厌离不完全,就有漏洞,你的佛号有可能引导你往生到你没有厌离的那一块去了,这就是净土宗很大的漏洞。

就是他完全不修理观,他对娑婆世界的痛苦完全来自于人生经验。如果这样子可以行的话,那佛陀就不要讲其它经典了,就念一句佛号就好了,那你只会念佛但是你不一定会往生啊。当然有例外了,这个人过去世的善根力太强,就像六祖大师一样,他今生没有修,但是这种是千年冰山的雪莲,善根太强,稍微听到一点东西,他把过去的善根起动起来,他可以全方位的厌离娑婆,他能够闻一知百,他看到人生的痛苦,他就能够由此类推出三界的痛苦,我要提醒你这种人是少数啊,有办法由此类推的人是少数啊。

所以我经常这样讲,不要把自己观想成六祖大师啊,中国佛教两千年才出一个六祖大师,绝大多部分人都是通过闻思修,修起来的,谁是六祖大师啊,你那么幸运啊。

就是说,你要务实的面对自己啊,你有这个问题,你有这个漏洞,你就要调整。

从十二因缘的角度,我们今天是因为有业力,无明缘行,然后造业,然后有爱取,我们对三界有爱取,又有业力,内因外缘和合,就得这个果报。所以你要不调整,你的心态就是十二因缘嘛,没有改变嘛,你只是多一句佛号。就是说,你的心态还是贪念娑婆,只是在贪念娑婆的心中多了一点佛号,还有你个人的几十年的人生经验,你觉得这样的资粮力能够往生吗?不全面呢?

  所以这个理观的好处在哪里呢?理观修成以后,放诸四海皆准,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因为理观是超越因缘所生法,所以他能够符合所有的因缘所生法,这跟你日常生活的体验不一样。

就是说我们一般人有念佛的善根,他有信仰,但是他不一定有智慧能够观照到娑婆世界的痛苦该远离,尤其是极乐世界,很多人念佛到现在,你说极乐世界的功德,你讲三个给我听听看,他讲不出来,非常危险。

我们不可能往生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这不合理的。你说我对极乐世界一无所知,我很想往生,你怎么可能呢?我们今天没有相状的带动,你今天想要移民到美国或者加拿大,你对它一无所知,你很想去,那叫迷信。

你这个往生的心,没有相状来带动,成佛都要有相状啊,往生没有相状,你怎么往生啊,你往生去哪?所以很容易往生到诸天去啊!因为诸天的快乐跟极乐世界的快乐很接近,非常接近,它也是宫殿啊,宝物啊,很接近,只是它是有漏,极乐世界是无漏。

一般人如果不从经典你很难分辨出来,所以我们就很容易错认消息。你内心有差错啊,就落入因缘所生法,差之毫厘就失之千里了,因为你临命终不知道出现的第一个相状是什么相状。

你看古代有些法师,他临终的时候第一个相状是诸天的相状先现前,他能够勇敢的拒绝啊,极乐世界才现前,所以修理观的人他就知道怎么样去做正确的判断。

也就是说,念佛靠的是信仰,往生靠的是智慧,智慧靠的是对经典的学习,谦卑的向佛陀学习。不要相信你的人生经验,你的人生经验可以用,那佛陀就不要出世了。向佛陀留下的文字学习,通过文字般若然后产生观照般若,最后悟入实相的真理,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楼主| 发表于 2019-8-7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192】一心三观和净土宗的临终正念有何关联?

  好,最后一个:

  3.一心三观和净土宗的临终正念有何关联?

临终的正念,它比较复杂,我们前面讲到是平常,临终的时候因为它是阿赖耶识现前。我们平常面对的是一般的烦恼,临命终的时候,多了一个生死业力——阿赖耶识,所以临命终的复杂度要比平常更复杂。这个时候,我们的安住力就很重要,其实临终成败就在安住,就是无始的业缘现前的时候,菩萨因何应住?

你说我住在佛号上,有可能,我同意。但是这种事修的人,你佛号的安住力很强,而且你的烦恼也很淡薄,生死业缘也很淡薄,就是我没有理观。其实蕅益大师也同意,就是一个人完全事修,他所谓没有理观只是没有空观,他对极乐世界的功德,娑婆世界的过失,他也是清楚的,他往生的力量很强,但是他没有办法离相。

所以临终的时候,所有相状现前的时候,他完全靠他强大的皈依,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他还是可以过关的。

但是,你的障碍不能太大,那个暴风圈不能太大。事修的人,他平常的忏悔发愿的功力,他的事修功要做很多。因为他的心很脆弱,他没有抗拒力,所以他对愿我临终无障碍的要求就比一般人高,因为他没有抵抗力,他只能要求事情少上点,但是谁知道呢?临终会发生什么事,谁知道呢?但是往生的可能性是有的,蕅益大师是同意,事持。不知是心做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专心念佛,求生净土,也是可以往生的。

但是如果你有理观是最好,你平常养成理观,很自然见相离相,你对相状会自然保持距离,相状对你的伤害会降到最低。所以你这个人,就算你第一念落入了妄想,但是你那个善根一旦启动,有人临终给你开示,那是提醒你,只要你启动佛堂的理观,那个光明一出现就完全反转了。养兵千日,用在一朝,佛堂里面点点滴滴的空假中三观,临终就会帮助你,在无量的暴风雨当中,形成一个保护伞,把你送到净土去,是这样子的。

那你说我没有修离相的功力,我平常都是遇到相状转念念佛,所以你心态没有变,你完全靠皈依的心,安住佛号,那你要保佑你临终的时候障碍不能太大,就这样。

总之你临终要保持正念,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有本事说我不用理观,靠佛号,也可以!那你内有理观,外有佛号,那就是更好,反正往生的要求标准就是,请你临终保持心不贪念、意不颠倒、正念分明,这个是标准,你用什么方法达到,就各凭本事,就这样子。

 楼主| 发表于 2019-8-7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193】你认为相状是主动伤害你,还是你去攀缘它?

  好,有没有什么问题?净土宗。

  学员:弟子还是绕在离相这个方面。离相是我们的心面对我们喜欢的、讨厌的,我们的心不会有波动,这样是吗?请师父慈悲开示。

  师父:你的问题我没有清楚。

  学员:离相是不是我们面对外境讨厌的、喜欢的,我们的心不会有波动,不会有起心动念?

师父:好。我们的心啊,本来是没有波动的,你认为你的心本来就有波动的,请举手。不可能吧,一定是有相状进来才有波动的。那么相状为什么波动啊,你一定是住在上面。

就是说,相状本来跟你没有关系的。现在我们要弄清楚一点,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诸位:你认为相状是主动伤害你,还是你去攀缘它,你认为?现在是我抓住斧子还是斧子抓住我?我抓住斧子,对不对?我是能,斧子是所,所以我放下斧子是可能,对不对?如果斧子抓住我,那么主动权不在我身上;如果斧子抓住我,那么放下斧子我就是说了不算了,对不对?现在就看到谁主动,对不对?

好,我们假设,过去的相状可以主动攻击我们,那没有一个人可以学佛,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往生,我们是所,相状是能,这样懂吗?它老人家是主动,我是被动,那完了,那我们永远是凡夫了,一辈子就是凡夫了,成佛对我们来说是不可能了,你懂吗?

好在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相状归相状,心性归心性,而是我们去攀缘它,这个地方重点是在这里了,是我们去主动攀缘相状,所以主动权在谁?在我们,这样你们听懂吗?

就是说,做不做,是你可以决定的!当然你要修啊,你不修,你还是被动啊,你信吗?虽然你是主动,你不修,你还是控制不了你的习气啊。理论上你是可以控制,你是不想控制而已了,这样懂吗?那这一点就有希望了,这样修行就有希望了。

如果说,我不管怎么修,都摆脱不了过去的影像,何其自性本自不清净,那完了,那你还修什么呢?那就宿命了,是吧。

诸位,你要不断的告诉你一个观念,你的心境是没有相状的,相状是你自己去招惹它的,所以你可以放下,你有主动权。你这种观念你不能等到临终再来学习啊,平常就要把它搞清楚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8-7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194】日常生活中的障碍,你都要把它当作是你临终的模拟考

我觉得一个人到了五十五岁,你日常生活就是一个战场,知道吗?最晚到六十岁,你每场战争都要成功。日常生活你遇到事情,你痛苦了,快乐了,你绝对不能放过,这是你的模拟考。

就是说,如果现在这一关迈不过去,你临终就迈不过去了。

你年轻的时候,说反正没事了,我可以打妄想,我去餐厅吃一餐,我们平常都是去转移目标,你不想去面对它,可以,你还年轻嘛,你还有大把时间,对不对?

我要提醒六十岁以上的老菩萨,你日常生活中所有的障碍,你都要把它当作你临终的模拟考,因为你没有时间再逃避它,你要试着面对它,然后走过它,调伏它,因为你现在的成功就是为临终的成功做布局。如果你平常都走不过去,你认为你临终能够走的过去吗?

所以到六十岁的时候,每一个人生的经验对你都很重要,因为它是你日常生活的考验啊,因为你时间不多了。年轻人说,没事,我有大把的青春;我起痛苦了,我也不需要离相,我去吃喝一顿,那也就算了,是吧?但是你到了六十岁啊,你的真本事要拿出来了,因为考试快到了。

  所以我们理观事修,佛号是没有方向性的,你的心往哪里走,佛号就跟着你往哪里走,就是这样子的。

  还有没有问题?楼上的有问题吗?

其实它是这样,佛法的修学,你要由内而外,由心力来带动法力,而不是由法力来带动心力,这样就很薄弱了。当然说,你佛号念久了,你也会产生善根,我相信,但是你从因缘外心进来,那你就落入权教法门。

有人说,没事。当然很多善知识就是只管念佛,这个是权法,我们同意了。念佛就好,这句话我也经常讲,反正好过你打妄想。但是我希望净土宗的善知识,临终前一定要开权显实了,就是念佛是方便了,你要创造一个往生的心态,这才是根本哪。你看《法华经》就知道了嘛,莲华世界,由理观带动事修,由内而外,你建立一个成佛的心态,这样来修一切法门,都是成佛的资粮,这是修行的捷径呐。

所以从《法华经》的思想就是说,你要先建立一个往生的心去念佛才会往生,你要建立一个成佛的心去修六度,你才可以直趣佛道,这是成佛跟往生的捷径。

如果你不从内心的十法界空假中三观产生捷径,你说没事,我不断的念佛忆佛熏习,也会改变心态,我相信,法力不可思议,但是你这样是渐教法门,那速度很慢,反正两个方法。

就是说,你是完全以法门来修学,还是以心力跟法力的修学,这个就产生不同的结果了。

好,我们今天的问题就回答到这。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楼主| 发表于 2019-8-8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194】日常生活中的障碍,你都要把它当作是你临终的模拟考

我觉得一个人到了五十五岁,你日常生活就是一个战场,知道吗?最晚到六十岁,你每场战争都要成功。日常生活你遇到事情,你痛苦了,快乐了,你绝对不能放过,这是你的模拟考。

就是说,如果现在这一关迈不过去,你临终就迈不过去了。

你年轻的时候,说反正没事了,我可以打妄想,我去餐厅吃一餐,我们平常都是去转移目标,你不想去面对它,可以,你还年轻嘛,你还有大把时间,对不对?

我要提醒六十岁以上的老菩萨,你日常生活中所有的障碍,你都要把它当作你临终的模拟考,因为你没有时间再逃避它,你要试着面对它,然后走过它,调伏它,因为你现在的成功就是为临终的成功做布局。如果你平常都走不过去,你认为你临终能够走的过去吗?

所以到六十岁的时候,每一个人生的经验对你都很重要,因为它是你日常生活的考验啊,因为你时间不多了。年轻人说,没事,我有大把的青春;我起痛苦了,我也不需要离相,我去吃喝一顿,那也就算了,是吧?但是你到了六十岁啊,你的真本事要拿出来了,因为考试快到了。

  所以我们理观事修,佛号是没有方向性的,你的心往哪里走,佛号就跟着你往哪里走,就是这样子的。

  还有没有问题?楼上的有问题吗?

其实它是这样,佛法的修学,你要由内而外,由心力来带动法力,而不是由法力来带动心力,这样就很薄弱了。当然说,你佛号念久了,你也会产生善根,我相信,但是你从因缘外心进来,那你就落入权教法门。

有人说,没事。当然很多善知识就是只管念佛,这个是权法,我们同意了。念佛就好,这句话我也经常讲,反正好过你打妄想。但是我希望净土宗的善知识,临终前一定要开权显实了,就是念佛是方便了,你要创造一个往生的心态,这才是根本哪。你看《法华经》就知道了嘛,莲华世界,由理观带动事修,由内而外,你建立一个成佛的心态,这样来修一切法门,都是成佛的资粮,这是修行的捷径呐。

所以从《法华经》的思想就是说,你要先建立一个往生的心去念佛才会往生,你要建立一个成佛的心去修六度,你才可以直趣佛道,这是成佛跟往生的捷径。

如果你不从内心的十法界空假中三观产生捷径,你说没事,我不断的念佛忆佛熏习,也会改变心态,我相信,法力不可思议,但是你这样是渐教法门,那速度很慢,反正两个方法。

就是说,你是完全以法门来修学,还是以心力跟法力的修学,这个就产生不同的结果了。

好,我们今天的问题就回答到这。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楼主| 发表于 2019-8-8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195】法力不可思议,其实你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

第二十一卷

《妙法莲花经》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六面,我们看丙二的正说段。那么这一科是属于迹门的正宗分,约迹门开权显实的一个正说段。那么这以下从方便品到授学无学人记品,共有八品,等于是正式的开权显实,会三归一。那么我们在正式讲经文之前,必须把佛陀的权法跟佛陀的实法,做一个说明,才有办法开权显实。
首先我们在观察序品两件事情:

第一个,就是佛陀在序品当中的放光现瑞,这第一个观察点。

第二个,就是后面的问答事宜。

首先我们看佛陀在序品当中的放光现瑞。
佛陀在本经一开始是没有说话的,但是他做了一个动作,他入了三昧以后,他现出了一道光明,然后从光明当中现出十法界的因缘果报。

也就是说,这当中有两件事,一是一道光明,然后就是因缘所生的十法界的因果。那么这两件事情,等于是说出了整个佛法的全貌。佛陀讲经四十九年,就是一道光明加因缘所生法两件事情。

这两件事情,我们看,有两个角度可以契入,我们从后面的问答事宜可以看得出来,弥勒菩萨代表众生法界,文殊菩萨代表佛法界。今天,我们用众生的知见,用众生的角度来看这个瑞相,你看弥勒菩萨的这个提问,他完全扣着这个因缘所生法,他讲到凡夫的生死业报处,凡夫怎么回事呢?凡夫就是业力,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造善的人得快乐果报,造恶的人得痛苦果报,这就是凡夫,所以凡夫的生命离不开两个字叫作业力。

那么二乘人呢,二乘人当然是涅槃寂静嘛,他修四谛十二因缘,他找到休息处了。

菩萨呢?菩萨很忙,广修六度,成就种种的功德。

这些都是佛陀说的,所以从凡夫的角度我们认为佛陀讲了很多修行的法门,这也是事实。但是我们看文殊菩萨的回答,文殊菩萨的回答其实他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他把弥勒菩萨所说的因缘所生法重复了一次,他说弥勒菩萨你说的都对,的确凡夫就是造业,得果报;二乘人得到涅槃寂静;菩萨成就六度的功德,这个我完全同意,但是他后来又补充了一句话,叫作斯由佛光照,这就是我们忽略的地方。

就是当我们没有学《法华经》之前,我们修学佛法就陷入了因缘的造作,忽略了回光返照因缘背后的那一道光明,而本经正是要把那道光明表现出来的时候了。也就是说我们以前所修的法,只能叫作方便法门,由不同的方便法门,经过因缘的修正,而得到相应的果位,这个就是《法华经》以前的修学。念佛就往生,造五戒十善就升天,行六度就成就六度的功德,但是我们忽略了,就是说这些功德是依附在什么身上,就是我们少了一个根本,就是在一切的生灭因缘当中,虽然找到了暂时的安住,但是没有找到一个永久的安住,这个就是问题了。

就是我们过去没有学《法华经》之前,少了一块。就是一个乞丐虽然他透过因缘的造作,他变成有钱了,生活改善了,但是他还是没回家。

所以佛陀的放光现瑞似乎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就是我们没有学《法华经》之前,就少了那么一块,就少了那一道光明,那么这一道光明对我们影响很大,少了这一道光明,我们修行就永远进进退退,就是活在生灭的因缘当中,就是一个没有家的孩子。我们总是觉得弟子心不安,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附。当然我们相信法力不可思议,我们相信依照佛陀的造作,我们会增上,我们顶多就是增上,但是我们谈不上安住,这就是问题了。

所以,本经必须把因缘的修学的法门,所谓的权法跟一念心性的实法要结合在一起。当我们的因缘修学的权法跟实法结合在一起,那叫作一个称性起修,那就是所谓的一佛乘。

所以本经的特色就是说,佛陀没有否定我们过去的因缘的造作,你过去干嘛还干嘛。他说我以前是念佛的,我学《法华经》以后呢?你照样念佛,但是你多一个内观真如,外顺弥陀,你所有的佛号因为有那一道光明的加持,这个佛号变成不可思议:一方面坚固,一方面圆满,你的佛号不可破坏。

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说,本经开始,佛陀要慢慢的把过去所没有讲的那一道光明帮我们慢慢补上去。就是说修行不能只是一昧的事修,要开始启动内心的光明,就是要有理观呐,就是莲花式的修学。你不能只是把这朵花照顾好,你还得要有莲子,要有不生灭的自性功德来支持你。

所以我们以前强调法力不可思议,但是我们要告诉你,其实你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这是我们内心的光明,被我们忽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8-8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196】方便这两个字,如何解释呢(一)

好,那从现在开始有八品,佛陀要告诉我们世间上有两种力量,一个是法力,一个是心力。那么这个就是所谓的正说段。

我们看附表第四的方便品,附表第四就是附表第八面,就是先把方便品的大意做一个说明。
首先我们解释方便这两个字,这个品目,请合掌:

附表四、方便品释义
  (一)解释品目
  一、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有方圆,用有差会。三权是矩是方。一实是规是圆。若智诣于矩,则善用偏法,逗会众生。若智诣于规,则善用圆法,逗会众生。
  二、方便者,门也。门为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权略,皆为真实作门。
  三、方者秘也,便者妙也。于昔成秘,今开成妙。妙达于方,即是真秘。点内衣里无价宝珠。与王顶惟有一珠,无二无别。
                                     —《法华会义》—

这个方便品先解释什么叫方便。

蕅益大师说这个方便有三层意思:第一个呢,方,是一个法,佛陀所施受的法门,这个叫作方。什么叫便呢?就是这个法所产生的妙用。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法门有方圆,这个方是指的是过去那个角,一个桌子有四个角,其中一个角就是方;那么圆当然是圆满了,这个方只是其中某一个角。那么因为法门有偏差跟圆满的差别,所以它产生的作用就有差别的不同,你今天用什么方法,就有圆满跟不圆满的结果。

那么这个意思呢,就是三乘的法门是矩,是规矩的矩。这个矩是测量方正的仪器,这个仪器能够测量你这个桌子的四个角是不是方正,它是方便。那么一佛乘,称性起修,是规是圆,这个规是画圆的工具,它是一个圆满。

所以说当我们的智慧是不圆满的,是一个距,那佛陀只能用三乘的法门来教导我们;那我们过去栽培的善根是听过《法华经》的,是圆满的善根,佛陀就用一佛乘的法门来直接逗会众生。

那么这个地方按蕅祖的意思,这个方便的解释,不是本经的意思。因为这个意思就很明显嘛,各走各的路嘛,就是权法走权法的,圆教走圆教的,我们看不出权法跟实法之间有交集。

所以这个方便的解释,可以用在其它地方,但是不是用在《法华经》。《法华经》必须要把权法实法要作一个会通,那么这个地方的权法实法各走各的,不是这层意思。

看第二个,方便者,门也。门为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权略,皆为真实作门。就是说三乘的方便它不是真实,一开始是不一样的,三乘呢成就声闻、圆觉、菩萨各自的果位,一佛乘呢是直趣佛果,一开始是不一样的,但是慢慢地慢慢地会走在一起。一开始不一样,但是我这个门会慢慢地通达到真实,这个也不是《法华经》的意思,就是刚开始不同,最后会通,也不是这个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9-8-8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197】方便这两个字,如何解释呢(二)

《法华经》的意思,就是一开始就相同,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所以它这个方便的意思就是蕅益大师说的第三种,方,是一个秘密义;便,是有微妙的深义。什么意思呢?

于昔成秘,今开成妙。这句话解释一下:

过去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现在打开以后变成妙法。

就是说佛陀叫你好好的布施持戒,这是一个法门,布施是一个法门,持戒也是一个法门,那就我们认知来说,佛陀要我们布施嘛,不就是一种行为的规范吗?就是要我们去做一种持戒的行为,但是你错了!

佛陀的意思,是当我们布施持戒的时候,我们心态会改变,这才是佛陀真实的意思。我们会从一种颠倒妄想,透过布施持戒的造作,会慢慢地从颠倒妄想,慢慢慢慢地回归到一念心性,但是佛陀没有说。

所以,以前对我们来说是方便门,那其实佛陀说:日用而不知。其实你过去修方便门就是真实,只是你不知道,就好像说佛陀放光现瑞。

诸位,你别忘了,每一个法界后面都有同一道光明,佛陀虽然没讲,但是每一个修行都是在开显自性的功德,这个才是本经的意思。

就是说,佛陀本来施设一个方便,假设这个方便是一个房子,但这里面有一个门是关起来的,这个门关起来是怎么回事?大家也不知道,大家只是来到这个房子里面受用,其实那个关起来的门打开是通往佛道的,但是在我们一般的认知说,布施持戒不就是人天果报吗?其实不对!它是让我们亲近佛道,它是让我们开显心性的。

所以,于昔成秘,今开成妙。佛陀过去没有说,但是这个方便已经有真实的功能。所以佛陀现在把话讲白了以后,那就是妙法了。只要你能够明白所有的法门都是在开显自性的功德,那你知道这个就是妙法了,所以妙达一方。

所以妙法能够会通方便,那么方便就是真实,即是真妙,这个才是真实的方便。也就是说,一个生死凡夫很穷,它只要把衣服里面的那个无价珍宝拿出来,就跟转轮圣王头顶的珍宝是一模一样的。

那么就是说佛陀过去开出了三乘法门,虽然没有讲心性,但是诸位,大家都没有走错路,大家表面上叫作依法修学,各得其所,你修你的,他修他的。声闻人成就涅槃,菩萨成就功德,表面上是这样,其实从佛陀的眼光,每一个人都是趋向光明,每一个人都是成佛之道,只是佛陀安立的不同过程,如此而已。

所以这个意思就是方便,你要不知道那这就是方便,你知道以后那它就是真实。就是当你把光明放进去所有都是真实,你把光明拿掉那就是方便,就是这个概念。

 楼主| 发表于 2019-8-8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198】经文要义:开权显实,会三归一

那我们先把这个方便这两个字的意思说明以后,我们来看第二的经文要义:

(二)

经文要义:此品是迹门之正宗。所谓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昔修三乘之因,今证一乘之果。前序品中,佛以一光东照,显发令见,但唯上上根人,能当下领会。而一般凡夫二乘,尚不得悟入。因此释尊才以语言善巧说之。如序品云: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诸人今当知,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

那么我们看本经的方便品,这个是迹门正宗,迹门它的开权显实有三周说法,这是第一周,法说一周。它的重点在哪里?就是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把三乘的方便只要讲清楚说明白,它就是一佛乘。

就是说,当你在修布施的时候、持戒的时候、念佛的时候,只要你相信一件事,不但所念的佛不可思议,其实你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诶!你就是真实了。

那么这个时候,你所修的念佛法门那就不仅仅是往生之道了,那同时也是成佛之道。

就是说,你照样念佛,但是这句佛号跟以前的佛号不一样了。

你没学《法华经》之前,这句佛号只能带你到净土,学完《法华经》以后,你把《法华经》的自性功德力放进去来念佛,这句佛号变成往生之道也是成佛之道,这就是所谓的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把所有的差别法门会归到一佛乘的成佛之道。

也就是说,昔修三乘之因,今证一乘之果。过去没有学《法华经》之前,我们在三乘的因缘里面修因证果,今天佛陀把话挑明了以后,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成佛的过程,都是成就圆满的佛果。

那么就是说在前面的序品当中,佛陀一光东照,来显现这个权实二法,那一道光明,那一念不可思议的心性是真实法,光明所现的十法界因缘果报相状是一个方便法门。但是这样的相状佛陀要不说明白呢,只有上上根人能当下领悟。

你看弥勒菩萨他也示现凡夫,他也没能把那道光明讲出来,何况是一般凡夫二乘根本不可能悟入。因此释迦牟尼佛必须要出定,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开权显实的道理。

譬如序品的最后说明,文殊菩萨说: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呢,就是过去两万尊日月灯明佛也是放光现瑞,正如本瑞,正如释迦牟尼佛也是放光现瑞,这个是佛陀的一个显现实相的一个方便法门。佛陀今放光明,主要开显一心的妙法。所以诸三乘人今天应该了知,佛即将开显妙法。那么这个妙法干什么呢?充足求道者。

为什么要满足三乘的修学者呢?因为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

为什么三乘人有疑悔?我们说明一下:

三乘人本来都是凡夫,都很苦恼,佛陀知道这件事情,讲高深的道理没有用,先解决生死痛苦的问题。

佛陀就洒出了三乘法门,那么作为一个乞丐,看到了有面包有很多吃的东西,先吃饱再说。所以三乘人在修习三乘法门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有疑惑的,都赞叹法力不可思议。的确,伟大的佛陀,你告诉我的四谛十二因缘,告诉我的六度法门,真是好用,我们的确能得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等他们达到一定的果位以后,尤其是阿罗汉,他开始怀疑了,难道修行就只是这样吗?我成就一个阿罗汉,我成就一个涅槃寂静,然后呢?然后就没有了?那么我的生命的目的就这样到底了吗?其实二乘人的疑惑是很多的,当然这也要看善根了。

其实我们看《阿含经》,成就阿罗汉有两种人,有种钝根的,他过去生从来没有欣求大乘佛法,一路开始就走小乘,他确实是志得意满,得少为足,因为小乘还有法执嘛。有一种阿罗汉是很满意的,但是有一种阿罗汉,他过去生曾经有大乘佛法的善根,只是遇到恶因缘,退大取小,比方说舍利弗尊者,他隐隐约约有大乘的善根,但是大乘善根不可破坏,所以他虽然修小乘法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他心里面总是觉得怪怪的,难道这就是我生命的极限了吗?所以舍利弗尊者心中是有很多疑惑的,特别是他在方等会上,跟那些大菩萨接触的时候,他心里面打很多问号,为什么这些菩萨跟着佛陀学法,我也跟着佛陀学法,他们有这么多的神通妙用和广大的功德,为什么我做不到?心中有很多疑悔,难道我欠缺了什么?难道我有什么不足?是不是有人可以告诉我,为什么会这样子?难道我的命就该如此吗?

那么当然,有疑悔就有希望。一个人知道自己不足,那你就有救了,佛陀就有办法帮你解决。

所以,佛陀现在呢,该说真话的时候了: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现在佛陀必须把话讲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该说清楚了。

为什么当初,你跟我讲四谛十二因缘,让我证得阿罗汉果,为什么你跟他讲六度,成就菩萨道,这到底怎么回事?你们这些疑悔,都可以理解,现在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8-8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199】《法华经》的大纲说明

好,我们看第三段的大纲说明:

(三)大纲说明
  一、正说法要
  二、身子领解
  三、如来述成
  四、与之授记
  五、四众欢喜
                            —糅合《法华会义》—
本经大纲基本上我们可以分成五段来认识,第一个佛陀正说法要。佛陀出定以后,讲到三乘一乘的差别。简单地说,过程没有差别,结果是一样,简单地说是这样。所以它权中有实,实中有全。刚开始可能要满足你们的根机,但是等到你们成就圣道以后,你们的根机都处理完以后,佛陀会把你们拉到同一条阵线的,这个就是一开始是开三,最后会一,先把这个道理讲清楚,所以大家都没吃亏。

因为一开始不施设方便,你们就缺乏修学动力,所以佛陀必须怎么样呢?先以欲钩牵,再令入佛智。作为一个凡夫,我要先满足你的需求,等到你达到圣道以后,我再把你们拉到同一条阵线上,这个就是刚开始的为实施权,而现在是开权显实,所以对所有人来说,谁都没有吃亏,而且也必须要这样做。

第二个身子领解,舍利弗听了以后,当然是生大欢喜,原来成佛我也有份。

那么舍利弗尊者是声闻人里面善根最深厚的,因为他老人家过去是有大乘善根的。

那么他老人家开悟以后,他就把自己所觉悟的道理讲出来,佛陀印证:如是如是,你终于不再是一个阿罗汉了,你是走上成佛之道了。那些你的过程,当然你的过程也很重要,所以佛陀也没有否定权法。那么最后佛陀与之授记,因为他已经光明出现,佛种已成,就给他授记,最后四众欢喜。大家一看,阿罗汉原来也可以成佛,所有的与会四众弟子得到很大的鼓励。

那么这个就是所谓的这一品的大纲。



 楼主| 发表于 2019-8-8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佛陀为什么能够成就这么圆满的智慧呢(一)

好,我们看经文。

经文当中,丙二的正说段,前面是一个细说段,迹门的序分,这是迹门的正宗。迹门正宗有两段,先看第一段,丁一的略开三显一以动执生疑,先简单的开三乘之方便,显一佛乘之真实,来动摇二乘人偏空的法执,而生起心中的疑惑。

他必须有疑惑,他才会有反省,他才会求进步,所以,佛陀先激发他的疑惑。那么怎么个激发法呢?有两段,先看第一段的略开显,佛陀的简略开显。那么简略开显又分成两段,第一个叹佛二智,这个地方又分两段,先看第一段的长行。长行当中又分两段,先看第一的寄言叹二智,用语言文字来赞叹佛陀的智慧。那么佛陀的智慧呢,又分两段,看诸佛的智慧,再看释迦牟尼佛的智慧,请合掌:

先看诸佛智慧,请合掌:

丙二、正说段(分二:自方便品至授学无学人记品)
丁一、略开三显一以动执生疑(分二)
戊一、略开显(分二)
己一、叹佛二智(分二)
庚一、长行(分二)
辛一、寄言叹二智(分二)
壬一、明诸佛权实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我们把这个经文做一个简单的消释:

尔时,就是文殊菩萨跟弥勒菩萨这么问答释疑以后,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从无量义处三昧就出定,这个地方是从定而起,按照蕅益大师说,他做了两件事情:一个观理,一个观机;善观十方诸佛之理,第二个下观众生差别的根机。

观理又观机以后,他就讲话了,他就告诉舍利弗一件事,他说舍利弗,你知道吗?十方诸佛的智慧是甚深无量的。

这个地方的智慧甚深无量是表示佛陀的实智,真实的智慧,就是我们因地叫作清净心,在果地上叫作一心真如,就是实智。智者大师说实智不圆,佛道不成,这是成佛的根本因素,就是实智。

佛陀不但只有实智还有方便的权智,起智慧门就是方便的权智,方便权智是干什么呢?以权智为门而入实智道中,以方便门来悟入真实的道中。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虽然我们的目标是开显一念心性,这叫实智,但是你没有因缘的修证也不行。虽然我们一念心性本来具足往生的功德,但是你整天在那等,等了半天极乐世界也不会出现,你还是要通过拜忏、念佛、发愿。

所以,方便门这个因缘的修证是帮助我们开显真实智慧的一个过程,所以佛陀这两个都掌控了,佛陀有真实的智慧,知道一心真如本来具足无量功德,又能够知道用什么方便门能打开真实的功德,而这些智慧门也是广大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了知的。

为什么说佛陀的实智跟权智,二乘人不能了知呢?看一下讲说理由:因为佛陀曾经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他先了解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的道理,然后广修无量法门,开显自性功德;另一方面勇猛精进名称普闻,这以下讲下化众生,佛陀以一念心性的道理,下化众生,广学六度历事练心,所以名称普闻。

那么佛陀为什么能够成就这么圆满的智慧呢?他就是能够先掌握那一道光明,然后再从光明当中完成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种种因缘的造作,所以才成就甚深未曾有法,而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这段经文,蕅益大师说,它要讲两件事情,佛出定以后,所谓强调两件事情:第一个赞叹佛智,第二个动执生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30 14: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