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当我们修了一心三观后,应如何面对因缘所生法?
第二十卷
好,我们接着看第二个问题。
我们前面讲到,在佛堂,在寂静处,建立一心三观操作的一个方法,来栽培我们菩提的善根。我们看第二题:
2.当我们修了一心三观后,应如何面对因缘所生法?
大乘佛法的修学,所有的大乘,它都不否定生命的因缘,不否定,但是要面对。如果你修了一心三观以后,就开始排斥生命的因缘,那你可能有问题了。问题出在哪里呢?你的空观有问题,可能你在消除相状的时候,你不是用离相的方式,可能你动用了太多无常无我的空观。当然无常无我也是可以用,但是也是偶尔针对一种特别强烈的执著的相状,那是不得已的,治乱世用重典。
对治法门不能用得太多。就是说,诶,我修一心三观以后,我看到所有的因缘我都排斥了,我们合理地怀疑你那个空观,你那个断灭的空观修得太多了。你经常不是用离相,你经常是灭相。所以你的结果推断出过程出了状况。
所以正常人修了一心三观以后,他是要面对人生的,找到自己的定位,你要借假修真嘛。我是一个母亲,我是一个先生,我是一个什么人,你有你的位置。那么这个时候,怎么面对日常生活?还是两句话:空观,假观。
我们日常生活是这样的,不是所有的相状我们都会执著,那你就太累了,这种人也是有的,这种人很容易自讨苦吃的,什么事情都放不下,这种人也是有的。
正常人一天下来,会启动你内心波动的相状不多。有些你看着就过去了,它来去不会在你心中留下痕迹的。那这种空观的启动,日常生活的历练,一般我们一个外凡位的菩萨刚开始修行,我们只能够被动地启动,就是培养第二念的正念。
也就是说,我们一般都是被妄想执著刺激了才启动的,很少人说二六时中保持一心三观,你没那个本事了,初地之前都没那个本事了,不要说你,五品观行位都没那个本事了,外凡位都没那个本事。
所以我们在佛堂里面修一心三观干什么呢?把它放着,等到遇境逢缘刺激你的时候,大凡你心中产生很大的情绪,比方说,你特别高兴;比方说,你特别忧愁;你心中一定有相状在里面,否则你心中不可能产生这种变化的。
那佛法的意思不是调整情绪,把那个相状拿掉,恢复本来面目。
所以我们日常生活的空观跟假观,都是培养第二念,第一念落入相状,因缘,正常,生死凡夫,谁没有感情呢?对不对!第一念不怪你,但是你启动以后,真能破妄。你告诉你:我本来没有这个东西。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个相状是过去的因缘所生的,跟我的心性没关系。记住,灰尘归灰尘,镜子归镜子,刚开始把它弄清楚;相状归相状,心性归心性,不要搞得不清不楚。
我们现在是心跟相状弄得不清不楚的。空观就是把它弄清楚,什么是因缘所生法,什么是你本俱的心性,刚开始先把它弄清楚,当然我们不可能经常弄清楚,但至少在你起烦恼的时候,把它弄清楚。
所以刚开始,我们在日常生活的历练,就是培养第二念的反制力量,第一念我没有办法,第一念,业力的冲击,我看到这个人我就起烦恼,正常,业力的牵动嘛。但是你起烦恼的以后你怎么办?启动你过去佛堂的善根,告诉你自己,这个人,我的心性本来没有,那是因缘所生的,因缘牵动的,因缘跟我没有关系。刚开始你不能够去涉入因缘,刚开始是要守住心性,安住心性,然后修假观。
这个因缘,对我往生,对我成佛,有何意义呢?那么把这个相状先离开它,再把它借过来。正常情况,什么相状对你都有意义了,知道吗?我们一般人就落入情绪,什么对你都是伤害,仁者心动,顺逆皆伤害;你这个人离开相状以后啊,每一个相状对你都有意义,就可以把它再借过来。这种伤害告诉我,生死轮回不能再混下去了。
就是说,这件事情你把它转成你前进的力量。所以假观就是借相,这个相状它出现了,不管快乐痛苦,对我往生之道对我的成佛之道有什么帮助,再把它借过来。如果你没有本事借,起码离开也可以,我就修空观也可以,我就不借了,也可以。
那么也就是说若日常生活,还是你平常的节奏,只是在佛堂是在你的规划当中,日常生活只是遇境逢缘,遇到刺激的时候再启动,因为你没有那个本事经常保持一心三观的举动,咱们没有那个本事。所以我们现在要求怎样,第二念的正念,其实你第二念正念成功,你临终的时候就比较有把握了。
你临终的时候妄想一刺激你,你启动,就是养成遇到妄想刺激的时候,就启动正念,养成这种的习惯。其实先启动观照,再启动佛号才对。那如果说,我直接提佛号,那叫事修,那你就不是它的对手了。
就是你今天不把妄想拉到心性来,你直接在因缘上跟它对撞,那你就很不利了。
所以当我们遇到过去的业缘在刺激我们的时候,先把心带回家,再来处理,先调整心态再来提佛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