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大乘妙法莲华经----净界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8-8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佛陀为什么能够成就这么圆满的智慧呢(二)

我们先看赞叹佛智:

佛陀一出定以后,二话不说,赞叹自己的智慧,这个是很特别的。佛陀一般的说法,很少讲自己怎么样,一般说,你发生事了,你今天遇到了痛苦,你这个坎过不去了,你不想在娑婆世界呆了,佛陀讲《观经》,你应该修极乐世界,你往生极乐世界,你就远离了娑婆世界的痛苦。

所以佛陀在过去经典里面很少谈他自己过去怎么回事,完全是应机说法,就是众生怎么样,佛陀就解决问题。

但是本经不一样,本经佛陀从三昧一出来,二话不说,我已经不再讲你们怎么样,关键是我是怎么样,佛陀把自己的智慧现出来,这是第一点。

更特别的地方,他把他自己的智慧说出来以后,他还指名道姓的面对舍利弗尊者,他说,这个东西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那么这件事情又更奇怪了,佛陀开显智慧,把二乘人当做当机众,强调二乘人所不能知,蕅益大师就说了,二乘人对佛陀的智慧,他的不理解其实有三段因缘,错失了机会:

第一段因缘就是在华严时的时候,佛陀顿说大法。声闻人,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当时是如聋如哑,蕅益大师讲了四个字,他们的心态如聋如哑,茫然不知。这一点不能怪声闻人,因为他们那个时候还是凡夫,因为他们那个时候还是一个生死凡夫,刚刚从外道转为佛弟子,佛陀演这么一出华严时,佛陀跟十地菩萨讲到十地功德,对他们来说,当然是境界太高了,所以二乘人第一个错过佛陀的智慧是在第一个时段,叫华严时。

错过以后,佛陀就把报身收起来,现出丈六的比丘相,开始陪着二乘凡夫开始成长,讲四谛十二因缘,讲苦集灭道,二乘人当然就如法修学各得其所,所成就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那么成就四果以后,当然二乘人的心态就是觉得所做皆办,不受后有。

佛陀在《阿含经》面对声闻人讲这句话,佛陀也默然同意,佛陀并没有表示意见,说是对的,你们的确是大事已办,至少在我开显的这个法门当中,这个四谛法被你修到底了。

那么二乘人他第一次错过佛陀的智慧,是在华严时,在凡夫,这不能怪他;那么他后面两次的错过,都已经成就圣道了。

先看第二次,第二次是方等时,其实这些人都是大阿罗汉了,而且充满了自信。那么方等时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佛陀其实没有亲自出手,佛陀请维摩诘居士跟文殊菩萨的对话讲到不二法门,从诸大菩萨之间的对话跟神通当中,二乘人的心情是有点受到打击了,因为他自己觉得是耻小慕大,自悲败种,他们知道自己有所不如。但是他们那个时候的心态是怎么回事呢?保任草庵。

我虽然是阿罗汉,后面的经文说,我虽然盖的是一个茅棚,我没有真正的回家,但好歹能够遮风避雨,至少我远离了生死轮回的折磨。所以他觉得说,我就是这一个命。

他是无法了知,前面是茫然不知,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意思,二乘人在方等时,他是有一点想要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的,这些菩萨是怎么修的,怎么就能够这么厉害,我们也跟佛陀在一起,我们怎么就差那么多呢,他是想要知道怎么回事。

但是方等会上并没有把二乘人当做当机众。你打开《维摩诘经》,维摩诘居士跟文殊菩萨对话,根本不把二乘人当一回事,根本没有讲到下手处,说,你要怎么调整。所以二乘人根本无从问起,不知道问谁,就一直当旁观。

所以二乘人在方等会上是想要了知,但是无从了知,这是第二个错过佛陀智慧。

第三个智慧是在般若时。般若时佛陀也没有亲自出手,佛陀找了一个须菩提尊者叫作转教菩萨,佛陀跟须菩提尊者说,你去跟菩萨论谈空性的道理,大乘的缘起性空跟小乘的灭色取空怎么样融会贯通。

须菩提尊者得到佛陀的加持,大谈小乘大乘的空性,这些二乘人也在场,他们的心态是无心吸取,他虽然懂道理,但是他想,算了,得少为足了,我们就这命,算了。

所以二乘人从凡夫位的如聋如哑,到方等会上的保任草庵,到最后在般若会上无心吸取,已经不想了知了,这些都不能怪声闻人,因为前面三个时段,佛陀虽然隐隐约约的想要开显佛陀的智慧,都没有把二乘当做当机众,所以他就错过了了知的机会。

但现在不一样,现在的情况是,佛陀是秀出他的智慧不可思议以后,他就指名道姓的告诉舍利弗尊者,我这种智慧不是你可以了知的,就摆明了,这以下是为声闻人做准备的,准备把声闻人当当机众了。

那么这段的经文等于是一方面赞叹佛智,一方面动执生疑,敲打一下声闻人,让你知道,今天你是有进步空间的。

蕅益大师说,佛陀为什么不直接开权显实,要动执生疑呢?他说,二乘人执重疑深,法执特别重,疑根也深,你直接讲一心三观的思想,他没办法接受的,所以佛陀先敲打他一下,要告诉你说我有的东西,其实你是没有的,这件事情你应该知道的。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202】佛陀以三乘的方便来引导众生,令离诸着

  第二十二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六面,我们看壬二的明释迦权实。

在法华会之前,二乘人的修学叫作依法修学各得其所,他们都是在各自的法门当中修学,比方修四谛、十二因缘、或者菩萨的六度,都得到各自的功德,以为这样子就大事已办了。

但是到《法华经》的时候,佛陀二话不说,他不再讲你们的问题了,他把自己的智慧现出来。

蕅益大师说:这段经文不但是告诉二乘人,他后面的重颂有说到,包括权教的菩萨,包括凡夫,只要没有入初地之前,佛陀就是把他当当机众。就是说诸位,你们要知道,佛陀的智慧是有二套智慧,一个是因缘的修证,一个是心性的安住。而你们三乘人只做了一件事情,叫作因缘的修证,已经忽略了心性的安住,就好像我们看到了佛陀的瑞相,没有看到那一道光明,这隐隐约约是佛陀要开显那一道光明。

好,我们看这个光明是怎么回事?佛陀当初为什么没有说,我们看下一段明释迦权实,请合掌:

壬二、明释迦权实

舍利弗!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那么,佛陀讲完十方诸佛的智慧是如此,他也讲讲自己成佛以后是怎么度化众生的。他说:舍利弗,我从成佛以来,我怎么度化众生呢?我是用种种的因缘,观察众生的根机,而施设三乘的法门,这个就是种种因缘,也用种种简单的事物来比喻道理,比方说梦幻泡影等等这种譬喻来广演言教,来广泛的用言词来说明这个三乘的道理。

总而言之,佛陀以三乘的方便来引导众生,令离诸着。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如来有种种的方便知见。如来的知见这个地方是指实智——佛陀安住一念心性。方便知见指的是种种的三乘因缘的修正,方便知见就是权智。佛陀实智权智都具足。因此,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这个无量就是指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无碍呢,佛陀的四无碍辩才;力无所畏是佛陀的广大智慧,能够无所畏惧;乃至四禅八定,种种的解脱三昧;在三昧当中,生起种种的波罗蜜,所谓的不起灭定而现威仪。这个就是解脱三昧,都能够深入无边,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就是说佛陀为什么能够广设方便呢?因为佛陀曾经亲近十方诸佛,而且也曾经经历过很多的众生,所以,他能够广设方便,他有这样一个因缘的经历。

那么这个地方的经文,古德的解释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无数方便;第二个是令离诸著。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203】所有的修行以佛陀来看,叫作令离诸着

首先,我们看佛陀度化众生的方便,天亲菩萨讲到,佛陀度化众生有四种方便:

第一是往成就。佛陀他在大般涅槃当中是没有办法度众生的,佛陀必须有大悲的愿力,从空出假,来到凡夫的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就是他要往生,随愿往生。

第二个教化成就。佛陀必须要用种种的随类化身,应该现什么身,他也要考虑身相的问题。

第三个就是说成就。他要根据众生的根机来说三乘乃至一乘的法门,最后功德毕竟成就,使令众生依法修学,而成就相应的功德。

那么,这个地方就是佛陀的方便了,他就是有四种方便,依据天亲菩萨的解释,这句话重点在令离诸着。令离诸着这四个字,其实跟我们一般的凡夫的理解有所不同,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佛陀在这个地方已经不考虑凡夫的需求,也不考虑凡夫的知见,我们可以看得到佛陀在本经的说话是单刀直入,不再遮遮掩掩的了。

我们以前的理解是这样,比方说,我们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一个善业的造作,所以,我们升天了。为什么升天了呢?是因为我们修五戒十善,因为造五戒十善的业因,这种善因,成就人天安乐的果报,是一个因果的问题。

怎么就令离诸着呢?其实佛陀不是这样看的。诸位,我们看看佛陀是怎么看的五乘法门?我们把蕅益大师的思想解释一遍,他说佛陀讲五戒十善的目的,是让他远离三恶道的执著。那么这种五戒十善对一念心性产生一种因缘的欣喜,它自然出现一种人天果报。因为你不再执著杀盗淫妄,就是心性它就是这样,你放弃了A,它就给你B;你放弃了B,它就给你C,就是这样子。好,你放弃得越多,你就得到了越多。

所以从佛陀的知见来看这个五乘,他是说,因为你修五戒十善,所以,你远离了三恶道的执著。所以,出现人天果报;因为你修四谛十二因缘,你远离了三界果报的执著,所以,你才出现涅槃寂静;因为你修菩提心六度法门,所以你远离对涅槃的执著,你才出现菩萨的功德。这个是佛陀的看法,叫作令离诸着。对我们凡夫来说,不是呀,我们叫作修因证果,你一个权教的菩萨说,我今天修布施,我可不是白布施的,我是要成就布施波罗蜜的功德;我持戒是要成就持戒波罗蜜的功德。我们凡夫是一种有所得的因缘造作。

但是,从佛陀的眼光看我们,他是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看我们。其实,你人天果报,你本来就具足了,我是用布施持戒的方法,把它启发出来而已;涅槃寂静的功德,你本来也具足了,但是,佛陀必须要四谛十二因缘的观察,才把它显现出来;西方极乐世界的功德也具足了,但是必须要用信愿持名的方法,把它启发出来。这说明了佛陀为什么能够有这种方便力,因为他曾亲近十方诸佛,他也过去勇猛精进广度十方众生。他一方面广修这些法门,又把这些法门套在众生里面,他累积了广大的智慧跟经验。他知道该怎么做来启发众生的自性功德力,叫作令离诸着。

所以,我们从此看得到,佛看事情,所谓的佛的知见,跟凡夫的知见的确有落差。就我们来说,我们叫修因证果。对佛陀来说,因为放弃了下面的东西,真如就报答你,给你上面的东西。你放弃了娑婆世界,真如就给你极乐世界,就这么回事。

所有的修行以佛陀来看,叫作令离诸着,蕅益大师整段的经文就是这样解释的,这个是从佛陀的眼光来看我们的修证。这个地方隐隐约约也看得出,有点不一样的情况出现,佛陀看样子是要讲真话了,他不再站在众生的角度来看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4】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好,我们来往下看,请看辛二的绝言叹二智,请看经文:

辛二、绝言叹二智(分二)
壬一、举绝叹之由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这下面解释前面那句话,就是为什么我们修了这么多法门,只有一个目的,叫作令离诸着呢?他说:舍利弗,因为佛陀能够有种种的分别,他能够分别众生什么样的根机,应该修什么样的法门来巧说这些三乘的方便。

言辞柔软,这个地方指的是佛陀应机说法,佛陀也不强求,恒顺众生,要言辞柔软。

悦可众心,那么佛陀说法是依因缘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那么,佛陀这么多的善巧方便,是因为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陀在一念的心性当中全部俱足成就。说到重点了,就是说佛陀所有的方便都来自于一念心性的成就,方便有多门,其实是归元无二路。

我以前在读佛学院的时候,我其实也发现过这个问题。我在读佛学院的时候,一开始做老法师的侍者,我亲近过五个老法师。我们当然平常听老师上课,下了课当然有时候也跟老师请教问题,喝茶请教问题等等。私底下有互动。当然我做侍者,我跟老法师的互动还比较多的。那么,我发现一个问题,当我跟某一个老师请教问题的时候,这一个老师就是讲的持戒,赞叹持戒法门,不可思议,整个修行就靠着持戒为根本。

那么,我再亲近另一个法师的时候,那个老人家喜欢修止观,喜欢参禅的,他就用止观的法门,他认为止观是第一妙法,用止观来引导我。那么,另一个法师是学教的,他就把整个天台的教观讲得非常玄妙。那么,我们一个初学的,当然是学习所有老法师的优点。但是学完以后,我们会想一个问题,就是说持戒、止观、教理,到底哪一个比较重要。我想每一个初学者,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因为佛教很多元化,到底佛陀讲这么多法门,我应该怎么做?一开始我们在法门当中产生疑惑,因为太多门了,不知道进哪一个门。

后来,我慢慢学经典,看了蕅祖的开示,我终于找到答案,原来我们不应该注意法门,重点在目标。你要用目标来引导法门,叫作称性起修。就是说所有的法门的重点就是在启发清净心与菩提愿,你怎么样能做到这一点,什么法门对你来说就是妙法。如果你今天不知道这个道理,你执著那个法门,你只是想要透过这个法门来修因证果,就失去了佛陀的本意。就是方便固然有多门,但请你记住一件事情,佛陀的目标只有一个,开显你自性的功德,启发你的菩提愿,就这件事情。

所以,我们可以从目标来检验我们的因地对不对。就是说你今天的法门越修越执著,结果你自己把自己绑住了,那你就不是佛陀的意思。佛陀前面讲得很清楚,我们再把佛陀这句话看一下,佛陀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干什么呢?令离诸着。结果你自己从法门当中,把自己绑住,那你这个就违背佛陀的意思了,就与佛陀背道而驰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就是说佛陀所有的言词都是一念心性具足,所以发动出来。就是整个方便有多门,但是它的方向是很清楚的,就是清净心与菩提愿。一体启用,从一念心的角度而开出无量的法门,众生从无量的法门回到清净心,就是一个这样的过程。

好,你现在把这个道理弄清楚以后,佛陀可以开出真实相了,佛陀开始讲真实相了。

那么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佛陀讲了两件事,一个权法,一个实法。权法就是因缘果报的修证,实法就是一念心性的安住。这两个怎么融通呢?就是下面的重点,也是本经的重点。

有人说,方便品是整个《法华经》前半段开权显实的核心,那么,这段经文是整个方便品的核心,也就是说,你把这段经文弄清楚了,半部的《法华经》,什么叫开权显实,你了解了。

开权显实就是你怎么把因缘修证的权法跟一念心性的安住,把它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你怎么把佛陀所现的瑞相跟那一道光明圆满的结合在一起。怎么结合?这以下经文要说明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205】为什么这个十如是是诸法实相呢?

我们看经文,请合掌:

壬二、正绝言赞叹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好,这段经文我们先做理论的论述,再做实际的操作。

止:佛陀就止住舍利弗说,不须复说。我知道你现在有很多的疑惑要讲,你先不要讲,我先告诉你权法跟实法的关系。

那么,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难解之法,佛陀的这种权实二法的操作,是怎么回事呢?是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就是当我们把因缘的修证与一心的安住合起来,这个就是诸法的真实相,这个就是圆满的相状,就是圆满的功德。

那么,什么叫诸法实相呢?诸法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乃至于如是本末究竟等。

前面的如是相到如是报,不离开一念心性,妙因妙果不离一念心性。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个十如是是诸法实相呢?

天台的慧思禅师,他有三转读法,第一个我们看如是相这三个字,他是把他念成是相如,把如拉到后面,这个道理也是通的,是性如,乃至于是报如。这个是发明一心三观的空观的意思。就是发明清净不变之体,这个就是实法。一切法是如,这是第一个概念,这是空观,这是所谓的实法,清净心。

那么,如果你把它解释成如是相,那就是一心三观的假观,显出因缘果报的差别相状,这就是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因缘果报。

第三读法是相如是,一切法如是,那表示中观,清净心不碍因缘果报,因缘果报也不碍清净心,两个同时存在不互相妨碍。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这是相如是。

所以,慧思禅师说,这一段经文有三种读法。如果你是事相如,把一切法回归到如,那么当然就是空观;把一切法会归到相性体力作的差别,那就是假观的因缘修证;你把那两个空假合起来就是中观。这个是理论的解释。





补充内容 (2019-8-14 20:47):
【206】我们慢慢的先训练自己,见相离相,见相离相

那么实际操作我们解释一下:

这个诸法实相很好用了,就是说你操作这个呢,你会很快的让你能够破妄显真。就是说诸位,回家的路是不一样的,真的是有快慢的,没有快慢的话,我们就不需要判教了。《法华经》凭什么判做圆教,就是你用它的方法就达到了效果,你一天超过别人一劫,日劫相倍,它的方法叫作妙。

就是说你不用《法华经》,你慢慢耗也是可以,但是你这个法门就像你坐在一个鹿车,鹿子推的车子,跟大白牛车当然进度不一样。那么我们今天把这个诸法实相的操作把它会归到净土,净土宗的心性,一念心性三观,第一个当然就是空观。空观的意思就是离相清净,当然这个重点在离相,因为你这个相状是怎么样离开的很重要。你要离开不对会错损你的一个菩提的妙,后面的假观就有障碍。

所以我们在修空观一定要注意,空掉烦恼妄想,但是保留菩提的作用。所以他这个离相,古德解释,他多两个字叫作见相离相,这很重要,我解释一下:

比方说在虚空当中我们的一念心性就像镜子一样,在大地有一个镜子。那么镜子这有两个动作:第一个见相,我们要把我们所经历的相状,比方说他是一个喜欢钱财的人,我们就必须把财富在空性里面现出来,因缘和合,虚妄有生。那么这个财富在一念的心性当中,一念心性就像镜子一样现出来以后,然后你就观想它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它是本来没有的,那么这个时候离相,先把相状现出来,然后脱离相状,相状从空性而来,你就观想它回到虚空而去,这是财富的相状。

当然你也可以说我对某一个眷属特别执著,好,你把眷属的相状现出来,见相,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然后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因为本来是清净的,本来就是没有的,是因缘和合的,所以他的当体即空,就离相。

如果你年纪很大,还要多一个,你把你的色身也现出来,我的五蕴身心世界,不管是男众相还是女众相,也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的假相,最后脱离,离相。你能够这样子从相状现出来,脱离,现出来脱离,你的心训练出来一天只要十五分钟,不可思议!

就是说我们必须为临命终培养一种免疫的功能,我们不知道临命终会发生什么相状,没有人会知道,但是肯定会有事情,临命终绝对不平静,没有一个人是平静的,因为临命终叫作算总账。

那么临终的正念有一个前提,你不能起贪念颠倒,所以你这个相状一过来的时候,你的离相的功力就很重要,就安住力。

所以你今天能不能往生,就看你心中面对相状那种脱离的功夫,就是第一个,相是如,是安住一念清净心,安住。

我再讲一次,诸位,安住是要用智慧去观照的,如果念佛人我要提醒大家,如果你现在对相状是用佛号来抗拒它,说:诶!我打妄想我转念念佛,你是用事修,你是用时时勤拂拭,你平常可能还可以。因为你平常体力旺盛,事情也没有那么复杂,所以你不要把平时的正念把它比况成临终的正念。平时的状况是在你的操控当中,你可是在一种冷气的佛堂,没有人干扰你,所以你用佛号压住所有的妄想,你今天用这个方法,到临终你就完蛋了,你就惨了。

第一个你的心性羸弱了,你的第六意识心力羸弱了,而你的妄想又复杂了,敌人变强,你的能力变弱,如果你是靠禅定的止的力量来面对妄想,你就行不通,这个坎你就迈不过去,等到你那个时候就知道来不及了。

但是诸位知道理观它是不受影响,他不会因为身体虚弱也不会因为妄想多,因为理观的智慧不容易被破坏。所以你最好检查一下你是怎么离相的,如果你现在的离相还是用取代式的,那你就危险了,我先提醒你,你可不要到临终再后悔。

按照《法华经》的意思就是正念真如,你忆念它本来清净,所以人生无所得,而智慧的获取是不可破坏的,所以第一个我们现在整个操作,整个诸法实相先回归到一念心性,这是很关键的,就是所有的因缘修真,请你将心性归一,请所有的相状都离开,因为你不能带有任何的执著。

就是说我们成佛要找到成佛的正因,我们必须要拉到跟佛陀同一个平台,这样子你进步才会快。

所以我们慢慢的先训练自己,见相离相,见相离相。

补充内容 (2019-8-14 20:48):
【207】我们现在栽培往生的力量,必须要不可破坏

那么第二个就是假观的如是相如是性,就是借相修心了。当然从大乘佛法它的借的相,可能借佛道的相跟借众生的相,但是从凡夫的角度我们建议你不要借众生的相,因为借众生的相生起大悲,你可能会动感情,所以我们一般从初地之前的菩萨都是借上求佛道的相状,尤其是净土宗,我们净土宗借的相状有两个:

一个是依报的相状,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就是大地宝树楼阁,黄金为地,水晶等等,宝树楼阁还有莲花池水,当然你说这样太复杂,那你很简单,你就观想莲花也可以。你观想极乐世界你第一个去的地方叫作莲花受身,你莲花观成,照样往生,说极乐世界有莲花放大光明。

那么第二个正报,正报就是功德相。前面那是庄严相,这个是功德相。观想极乐世界,那你就得到一个果报体,远离恶道,这个远离恶道对你很重要,远离痛苦。第二个身心安乐,衣食自然,具足五通,寿命久远,最后一个最重要,见佛闻法。诸位,你观想极乐世界借那个相状的时候,不能把见佛闻法忘掉,那你老是离苦得乐跟诸天没有差别,一定要把极乐世界的功德里面放一尊佛陀下去,还有诸大菩萨,不共于诸天。

那么你这样子的相状不断,就是当我们的心离相清净以后,把极乐世界的功德相状放进来,然后呢,然后产生信解法义,告诉你自己这是自性本具,我一定可以往生,而且我一定要往生,这个就是假观。不要小看这种相状的熏习,因为你在熏习的时候成就一个往生的因种。而你这个因种跟一般的不一样,跟打妄想不一样,因为你先离相以后再栽培下去的,就像这个天台宗说的,他说三兽过河,他说我们平常在修假观的时候,看兔子也过河了,马也过河了,大象也过河了,但是你看兔子跟马都没有踩在地上,只有大象整个脚踩在实际理地。

就是说虽然我们平常散乱心的时候也可以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但是你把心归零离相以后,你这个时候相状的熏习,就像是大象的脚,直接踩在地上,整个栽培在你的一念清净心中,那是很深的。
就是说,诸位,我们现在栽培往生的力量,必须要不可破坏,因为临命终的问题很复杂,你那个地基要直接打在实际理地,不能打在那种流动性的生灭因缘。

也就是说,整个诸法实相的操作就是说,离相清净然后借相修行,当然你离相清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破坏你心性的妙用,因为你还得要借回来。

为什么佛陀可以成佛?因为他掌握着诸法实相的修习。他知道怎么样的相是如,性是如,他先回到一念的清净心,离相的清净,最后再产生相状的活动,如是相,如是性,如是因缘果报,最后把这两个平衡。实法妙,安住一念心性;权法妙,因缘的操作;这两个合起来叫作诸法实相。

这样子讲,我们从诸法实相来看阿罗汉,阿罗汉其实没有错,至少他也是有借相的,他借苦集灭道的相,他只是缺乏了一个安住一念心性嘛,他把这个妙法补上去就好了。

他的意思就是说,诸位声闻人你不用紧张,你们并没有走错路,这个只是五百由旬跟三百由旬的差别而已,你只要补上一个妙法就好。就好像说我们今天要从高雄到台北,你到了台中,你没有走错路呀,你只是不圆满,可没有人说你走错路呀,你只要把后面那一段补上去就好了。所以他后面的意思就是说,如是相性体力作,这种因缘果报的相状,重点来了,在最后那一段,如是本末究竟等,你只要把前面所有相的因缘果报拉到一念心性,来启发你自性的功德,你只要告诉你自己,莫向外求,极乐世界是你自性的,你不用管阿弥陀佛什么时候来,你也不用管极乐世界离你有多远,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安住了没有,重点是你是不是有欣求,是不是发愿,是不是有佛号。

就是说,往生是你自己的事,跟阿弥陀佛有没有来没关系,他只是一个助缘。阿弥陀佛他发了愿,他肯定来的嘛。

  临命终人你只要把你的事情做好了,佛陀就会准备好,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你临终的时候一天到晚注意佛陀来了没有,你没有安住一念心性,你反而自乱阵脚,那这个因缘的操作就整个乱套了。这个地方就是说,诸法实相,完全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这个就是诸法实相。

你今天照这个方法修下去,你的因缘是直接栽在一念心性,而不是栽在一念心识,一念心识是生灭性,你是种在不生灭心,那就不可破坏了,这个善根就强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206】我们慢慢的先训练自己,见相离相,见相离相

那么实际操作我们解释一下:

这个诸法实相很好用了,就是说你操作这个呢,你会很快的让你能够破妄显真。就是说诸位,回家的路是不一样的,真的是有快慢的,没有快慢的话,我们就不需要判教了。《法华经》凭什么判做圆教,就是你用它的方法就达到了效果,你一天超过别人一劫,日劫相倍,它的方法叫作妙。

就是说你不用《法华经》,你慢慢耗也是可以,但是你这个法门就像你坐在一个鹿车,鹿子推的车子,跟大白牛车当然进度不一样。那么我们今天把这个诸法实相的操作把它会归到净土,净土宗的心性,一念心性三观,第一个当然就是空观。空观的意思就是离相清净,当然这个重点在离相,因为你这个相状是怎么样离开的很重要。你要离开不对会错损你的一个菩提的妙,后面的假观就有障碍。

所以我们在修空观一定要注意,空掉烦恼妄想,但是保留菩提的作用。所以他这个离相,古德解释,他多两个字叫作见相离相,这很重要,我解释一下:

比方说在虚空当中我们的一念心性就像镜子一样,在大地有一个镜子。那么镜子这有两个动作:第一个见相,我们要把我们所经历的相状,比方说他是一个喜欢钱财的人,我们就必须把财富在空性里面现出来,因缘和合,虚妄有生。那么这个财富在一念的心性当中,一念心性就像镜子一样现出来以后,然后你就观想它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它是本来没有的,那么这个时候离相,先把相状现出来,然后脱离相状,相状从空性而来,你就观想它回到虚空而去,这是财富的相状。

当然你也可以说我对某一个眷属特别执著,好,你把眷属的相状现出来,见相,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然后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因为本来是清净的,本来就是没有的,是因缘和合的,所以他的当体即空,就离相。

如果你年纪很大,还要多一个,你把你的色身也现出来,我的五蕴身心世界,不管是男众相还是女众相,也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的假相,最后脱离,离相。你能够这样子从相状现出来,脱离,现出来脱离,你的心训练出来一天只要十五分钟,不可思议!

就是说我们必须为临命终培养一种免疫的功能,我们不知道临命终会发生什么相状,没有人会知道,但是肯定会有事情,临命终绝对不平静,没有一个人是平静的,因为临命终叫作算总账。

那么临终的正念有一个前提,你不能起贪念颠倒,所以你这个相状一过来的时候,你的离相的功力就很重要,就安住力。

所以你今天能不能往生,就看你心中面对相状那种脱离的功夫,就是第一个,相是如,是安住一念清净心,安住。

我再讲一次,诸位,安住是要用智慧去观照的,如果念佛人我要提醒大家,如果你现在对相状是用佛号来抗拒它,说:诶!我打妄想我转念念佛,你是用事修,你是用时时勤拂拭,你平常可能还可以。因为你平常体力旺盛,事情也没有那么复杂,所以你不要把平时的正念把它比况成临终的正念。平时的状况是在你的操控当中,你可是在一种冷气的佛堂,没有人干扰你,所以你用佛号压住所有的妄想,你今天用这个方法,到临终你就完蛋了,你就惨了。

第一个你的心性羸弱了,你的第六意识心力羸弱了,而你的妄想又复杂了,敌人变强,你的能力变弱,如果你是靠禅定的止的力量来面对妄想,你就行不通,这个坎你就迈不过去,等到你那个时候就知道来不及了。

但是诸位知道理观它是不受影响,他不会因为身体虚弱也不会因为妄想多,因为理观的智慧不容易被破坏。所以你最好检查一下你是怎么离相的,如果你现在的离相还是用取代式的,那你就危险了,我先提醒你,你可不要到临终再后悔。

按照《法华经》的意思就是正念真如,你忆念它本来清净,所以人生无所得,而智慧的获取是不可破坏的,所以第一个我们现在整个操作,整个诸法实相先回归到一念心性,这是很关键的,就是所有的因缘修真,请你将心性归一,请所有的相状都离开,因为你不能带有任何的执著。

就是说我们成佛要找到成佛的正因,我们必须要拉到跟佛陀同一个平台,这样子你进步才会快。

所以我们慢慢的先训练自己,见相离相,见相离相。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208】佛陀是安住清净心、发起菩提愿、借相修心,方成佛的

我们看庚二的重颂,前面是一个长行,佛陀等于简略的说出佛陀的智慧,然后他是怎么成就的,因为他修的一心三观,最后用重颂来加以说明,重颂当中分两段,第一个颂寄言叹二智,我们看经文:

庚二、重颂(分二)
辛一、颂寄言叹二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 诸天及世人 一切众生类 无能知佛者
佛力无所畏 解脱诸三昧 及佛诸余法 无能测量者
本从无数佛 具足行诸道 甚深微妙法 难见难可了
于无量亿劫 行此诸道已 道场得成果 我已悉知见

我们看颂寄言叹二智。蕅益大师的意思,寄言是偏重在方便因缘的修证,绝言偏重在真实的一心的安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他说,世尊所成就的甚深广大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一切诸天世人乃至一切九界众生,是不能真正理解的,这个地方是赞叹佛陀的真实智慧,就是安住一念心性。所以为什么他可以成佛,因为他所有的事情都是站在离相的清净心基础之上,所以他能够成就佛陀的十力四无所畏,乃至种种的解脱三昧,乃至种种的诸余法,包括三身四智,种种无量陀罗尼门,都能够在一念的心性当中,透过十法界十如是的操作而成就种种因缘的果报,这是赞叹佛陀的权实二智。

  权实二智是怎么来的呢?本从无数佛。在因地的时候亲近十方诸佛,先明白了这个权实二法的道理,这种甚深微妙的道理,然后经过无量劫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这种历练,最后在菩提道上成果,最后圆满具足。

  所以佛陀等于是把前面说的内涵,因为安住清净心,因为发起菩提愿,然后借相修心,所以才成佛。
有人问蕅益大师,说大师,你老人家开悟,他二十五岁就开悟了,他自己都承认了。那开悟了以后,你老人家是怎么想的?就是开悟以后你知道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你怎么想的?蕅益大师讲了四个字,叫作自然修福。你想不到吧!

他不是说你本来具足你应该等着,不是!一个开悟的人他叫一个主动积极,他知道本自具足,但是要假借因缘来开显。所以天台宗叫作信具缘成。一念心性本来具足,但是要靠因缘来成就。

那有人说,那我开悟以后,我怎么就不想自然修福呢?有人说,我什么都不想做,那表示你没有真开悟,你可能有点偏空了。

就是说,你那个开悟不是诸法实相的开悟,这个地方是这样判断。

一个人回到一念清净心的时候,你知道你有自家珍宝的时候,你会主动积极的想尽一切的因缘把它开显出来,这个是真的开悟。

所以佛陀为什么他能够成就甚深微妙法,成就一念的心性以后,他是什么样的力量,你看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这一念清净心是觅之了不可得,但是他又能够用无量劫的时间来称性起修,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来把这个功德开显出来,这个是真正的开悟。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209】这个诸法实相,除了佛陀以外,没有人会知道

好,我们再讲一段,辛二的颂绝言叹二智,看壬一的颂释止叹意,看经文:
辛二、颂绝言叹二智(分三)
壬一、颂释止叹意
如是大果报 种种性相义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如是大果报,这是佛陀的广大的果跟报,这就是如是果,如是报。果就是菩提,报就是大般涅槃。那它是怎么来的?是由如是相如是性的因缘造作,所显现出来的,我跟十方诸佛才能够真正的亲自证得。

这段经文其实某种程度比较偏重在佛陀的假观,因缘的修证。佛陀明白一念心性以后,他所经历的因缘有两大段:第一个他亲近无量诸佛,第二个接近广大的众生,所以他才累积了这种假观的力量。

我们举一个例子,这个假观其实很难的。过去我们讲过一个净土宗的往生的例子,叫刘成之,他跟慧远大师是同一个时段的,他修莲花观,他就照着《观经》里面,极乐世界,七宝池,当然那个七宝池是流动的,中间有一个如意珠,然后流出水,然后莲花在里面流动,他一方面念佛一方面观想。

结果有一天,突然间,在佛堂里面出现真正的八功德水、莲花,他还可以把这个水舀起来吃,当然是他的净业成就了。现在问题来了,刘成之他怎么知道怎么去观想的?就是,你怎么知道你不是胡思乱想,这个相状是谁给你的?只有佛陀知道,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所以说这个相状是不能够随便修的。

  你怎么就知道布施能够成就富贵呢?你怎么知道布施的相状在你的心中不断运转、运转,你来生就有福报呢?你怎么知道的呢?佛陀说的!你怎么知道持戒的相状在心中不断的熏习,你来生就能够成就尊贵生呢?你怎么就知道这句佛号,一句弥陀念颂听,你就能够跟阿弥陀感应道交呢?佛陀说的!

  为什么?佛陀这么聪明,因为佛陀他可不是只有安住一念心性。我们看看讲义第四十六面,看后半段,他说,佛陀怎么能够实现这个圆满的诸法实相呢?因为佛陀发明心性以后,他老人家的不可思议有两件事,亲近百千万亿无量诸佛尽学诸佛无量道法,把佛陀的法门全部学会了,更不可思议的是下面那一句话,他能够以大悲心来到众生法界,勇猛精进广度众生,积集他的经验,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那可不是像阿罗汉只是一条路,苦集灭道一条路走到黑就算了。佛陀是了解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他才有资格广摄方便。这个意思也是赞叹佛陀的权智不可思议。

  我们现在慢慢看就知道,从佛陀描述他老人自己的成长过程,我们大概也看得出来佛法修学是这么回事。

  简单的说,理观的时候是超越因缘,离相清净本来具足,什么叫具足,就不是因缘所生法。我们在内观的时候是超越因缘,但是在事修的时候要假借因缘,所以这个因缘所生法,你执著不得,但你也放弃不得;你放弃了,你就失去了相状的心性,你就失去了开显的这种过程。所以这样的一个事情,佛陀没有出世,就没有一个人知道。你知道什么叫超越因缘,要面对因缘,你知道这么妙的道理吗?你会知道吗?没有人会知道。

  我们一般人在没有看《法华经》之前,就是,佛陀你老人家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你说我业障重,我就拜忏;你说没有福报,我就修福;谁知道佛陀是假借这样的法门来开显自性的功德,没有人会知道的,托彼依正显我自性,佛陀不说,谁知道呢?

  所以,什么是妙法?有两件事情:理观、事修。先理观,安住一念清净心性,先把心性显出来,你今天要熏习心性,而不是熏习心识,你先把心性现前。我的心性本来没有这些影相,然后把影相借出来,我必须假借它来开显我自性的功德,我必须要假借佛号、假借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的欣求来开显我极乐世界的功德。

  就是说内观真如,外顺弥陀,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灭恶生善,来往生净土,这个就是诸法实相,这个就是一佛乘的法门,这个是快速成就的法门。这个法门可是佛陀费了很多很多的精神体力而获得的,他也是长期的亲近诸佛,长期的下化众生,才能够证得诸法实相。而这个诸法实相,除了佛陀以外,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没有人会知道的,如果不讲《法华经》,也没有人知道。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

这个方便品,诸位回去要想一想,因为他会颠覆你过去的学佛的概念,因为我们过去所接受的信息都是佛陀的方便说,佛陀并没有把真实相显出来。到了《法华经》佛陀已经把方便打开了,该怎么样,佛陀就怎么说了,佛陀不再遮遮掩掩了,所以我们对过去的思考,我们要试着把我们过去的知见慢慢放下,接受佛陀的知见,是这个概念。

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楼主| 发表于 2019-8-11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210】修行的成败不在法门的高下,而是你的知见

第二十三卷

  《妙法莲华经》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八面,我们看壬二的正颂绝言叹,这一科是说明约迹门,开权显实。

  佛陀在序品的时候,事实上是不发一语,没有说任何一句话,佛陀只是做了一个动作,就是放光现瑞,就引起了弥勒菩萨跟文殊菩萨之间的对话,对话的结果其实也没有把本经的内涵说清楚讲明白,只是知道说佛陀将说妙法,而这个妙法可以断除所有修行人心中的疑惑,以及补足过去修行人功德的不足,断除疑惑,圆满功德,就是预告这部经的两大功能。

  佛陀在序品没有说一句话,那什么时候开始说话呢?到了方便品,这个时候世尊从三昧中安祥而起。佛陀从方便品开始的时候,佛陀讲了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对后面整个经文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
第一点,佛陀赞叹佛智。佛陀就把自己的智慧毫无保留的讲出来了,佛陀自受用的根本真实的智慧甚深微妙,不可思议,佛陀的方便智慧所成就的功德,十力四无所谓,种种解脱三昧也不可思议。
佛陀讲完这个智慧和功德以后,就告诉舍利弗,这些都是你们过去所不知道、所没有的。当然,这件事就引起了声闻人的震惊,因为佛陀从来没有指名道姓面对声闻人讲出他自己的内心世界。

那么他的目的在哪里呢?

就是动执深疑,让声闻人包括三乘人知道修行有所不足,有所疑惑,那么请佛开示。

所以第一件事情佛陀把自己的智慧跟功德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

  第二个,佛陀讲到自己的内心是怎么成就的呢?佛陀讲到自己因地的根本,就是证得实相,这个是关键。佛陀你老人家怎么能够成就这么甚深的智慧,怎么能够成就这么广大的功德呢?因为佛陀证得了诸法实相。所以整个后面的核心思想就是修行的成败不在法门的高下,而是你的知见。就是你用什么观念来修行,就决定了你未来格局的大小,决定了你未来的功德是不是圆满。所以后面就谈到所谓的众生知见佛知见的差别。
我们先谈谈三乘人的知见。
刚开始这些声闻缘觉菩萨没有看《法华经》之前,他们是怎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修行的呢?古德解释说,过去的三乘人在没有读《法华经》之前,是秉持因缘的教法,诸法因缘生,从凡夫的角度,凡夫是创造杂染的因缘,所以流转生死,佛陀反其道而行,讲到还灭门,佛陀创造了清净的因缘。

比方说,佛陀要我们修四谛法门,成就涅槃的功德;比方说我们修十二因缘,成就辟支佛果;我们修六度的因缘,而成就菩萨的功德。所以在三乘人的观念里面,一切法都是我创造了一个清净的因缘,我才有三乘的果位。

当然从因缘的教法,这样是合理的,一切法是因缘创造出来的,非常公平,你造什么因缘就得什么果报。但是到了本经,佛陀要改变这个思考了,也就是说因缘法是有所不足的,佛陀必须要把它补足了,因为前面是方便嘛。

因缘法的教法它有两个缺点:

第一个,你从因缘的观念去修行,当然可以修因证果,但是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心不安稳,因为因缘本身也是一种心外求法,虽然这个法是一种清净的庄严的法,但是,从本质上来看,也是一种向外攀缘。只是你攀缘的是一个好东西,如此而已,但是攀缘的本质没变,这就是为什么二乘人他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没什么问题,等到成就果位以后,不同的人不同的果位聚集在一起,互相比较的时候,他们心中就有疑惑了,肯定他们心中不安稳,虽然成就圣道还是不安稳,不安稳就产生疑惑了。所以说以因缘所生法的观念来修学,第一个问题出来了,就是弟子心不安,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他这个因缘所生法是向外攀缘的,他会产生法执,因为他从因缘的生灭变化当中,他本身不安稳,他就会对这个他所生的功德生究竟想。比方阿罗汉,他好不容易成就涅槃,他就把全心全意的心就住在涅槃,然后就不想进步了。包括菩萨也是这样,菩萨如果是秉持因缘的教法成就布施的功德,成就持戒的功德,他就被这种功德给绑住了,就产生法执了。

诸位,法执一生,一个人就不得自在了,你只能够解脱。你看《华严经》里面,佛陀的功德能够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能够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这个就是佛陀对一切法不产生执著,所以我执易断法执难除。

所以这个时候佛陀必须要处理法执的问题了,不但是不安稳而且法执坚固。法执要除,首先请你改变你的观念。佛陀的意思就是说,一切法不是因缘生,一切法是我们的一念心性现出来的。就是要把因缘所生法,要改成万法唯识一心,这是根本思想的改变。就是你现在不能用这种知见来修行,因为你用这种知见来修行,三乘人已经到顶了,已经没办法进步了,所有因缘的修学,你们都已经到了极限了,佛陀必须要处理这个了。

就是说怎么样能够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把这些三乘人修到一个程度,再把他会归到佛道来,而不是各走各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8-11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211】我们今天要消灭的是法执,不是消灭法

把因缘观变成真如观,它的核心思想就是你要做两种观照:

从凡夫开始你要观照你这一念心,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是第一个。就是所有的妄想都是后来有的,就是把心拉到我们的原始点。

第二个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它虽然离相清净,不可思议的是,这一念清净心具足无量无边的性功德。

所以,当我们所有的事修,加上这种内心的理观,也就是说,你的布施成就未来快乐的果报,不是因缘给你的,不是你造作的布施的因缘给你的,是你的心给你的。托彼依正,显我自性,我透过布施法的所谓的事造法界去启发内在的理具法界,我这一念心本来具足布施的功德,我只是假借布施的法门把我自性的功德开显出来。

所以他是完全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广学一切法门,这样子才能快速成佛。所以成佛已经不是技术面的问题,而是心态的问题了。从本经的意思,就是你不改变你的心态,你就没办法跳脱你过去的小框框。你自己修你的四谛法门,你修习苦集灭道虽然把你从生死的此岸把你带到涅槃的彼岸,但是你也被苦集灭道给限制住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初带你离开生死的是四谛法门,现在把你框住的也正是四谛法门。也就说我们现在开始要解开三乘人自我设限的这些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的执著,解开之道,就是法法会归心性,这才有办法解开。

从这个地方我们知道一个观念,法没有错。诸位,我们今天要消灭的是法执,不是消灭法,但去其执,不去其法。你说,那这样子,我四谛不修了,六度也不修了,你错了,佛陀可没让你去消除法,这些法可是无上甚深微妙法,你不能落入执著。

所以我再讲一次,本经所要消灭的是执著,法执,而不是消灭法。就是说,当我们多了一套程序,内观真如安住一念心性本自具足本自清净以后,所修的法门都是成佛之道,都是一佛乘的法门,我们只要做一件事情,从今以后改变你对人生的观念,诸法不是因缘生,诸法是万法唯识一心,你只要改变这个观念就可以了。

改变二乘人的观念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他长时间的修四谛十二因缘这个观念、法执,佛陀想要把它拔除,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我们看后面二乘人跟佛陀的互动可以看得出来,拔除法执不容易。



 楼主| 发表于 2019-8-11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212】真如本性它是一种内观的,不能外求的

  我们看壬二,佛陀把前面的长行文的赞叹佛智,所谓的开显实相,这个观念呢,佛陀做了一个重颂一个总结,我们先看经文:

  壬二、正颂绝言叹
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生类 无有能得解
除诸菩萨众 信力坚固者 诸佛弟子众 曾供养诸佛
一切漏已尽 住是最后身 如是诸人等 其力所不堪
假使满世间 皆如舍利弗 尽思共度量 不能测佛智
正使满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余诸弟子 亦满十方刹
尽思共度量 亦复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无漏最后身
亦满十方界 其数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于亿无量劫
欲思佛实智 莫能知少分 新发意菩萨 供养无数佛
了达诸义趣 又能善说法 如稻麻竹苇 充满十方刹
一心以妙智 于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不退诸菩萨 其数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 亦复不能知

这以下把佛陀智慧的内涵表达出来,是法不可示。佛陀自证的法门,佛陀为什么有这么广大的功德,有这么甚深的智慧呢?核心思想只有这个,就是佛陀安住诸法实相,就是佛陀在因地的时候正念真如,一方面观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一方面观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一方面离相清净,一方面具足无量的性功德,等待我们去修一切法来开发。

这种一心真如的法门是不能用任何相状去表达的,因为它超越因缘所生法,你用因缘去修证,这个东西你修不来的,因为它是众生本具的,它可不是你修来的。所以它不能用因缘的相状来表达,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也不能用言词说清楚讲明白的,我们讲万法唯识一心,摄用归体叫万法一心,一体起用叫一心万法,这也是方便,这个是很难用言词去讲清楚的。其他的众生,就是初地以前的所有的三乘人都没办法了知的,因为三乘人过去都秉持因缘所生法。

诸位,一心真如可不是你修来的,我们只是透过佛陀的开示,我们发现了这件事情,就好像说,你们家的土地里面藏有珍宝,这可不是你赚来的,你是有高人指导,哦,你知道,原来你的土地有这么多珍宝。好像说你是个乞丐,你的爸爸是大富长者,这个是你出生的背景,这也不是你修来的。

就是说诸位,修行不是什么东西都靠你去修。靠你自己去修,你修到什么时候?你自己有一种力量,你不把它启发出来,你老是向外追求,你修到什么时候?

所以佛陀意思就是说,你们今天如果不改变观念,你老是要向外追求因缘所生法,追求四谛十二因缘六度,那你永远不知道佛陀是怎么回事了,你们只有三乘果位可以得到,也就是说你的生命只得到解脱,谈不上成佛。当然有例外,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真如的功德不是修来的,那么我们凡夫该怎么办呢?就是养性,只有一条路。你会说,我一天到晚打妄想的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我怎么证得呢?你先相信这件事情,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你先对佛陀有信心,佛陀这么说,你先相信。只要你不从信心下手的,其他的三乘弟子,即便你曾经供养诸佛,而且你断除了三界的见思烦恼,而且你是成就了有余依涅槃,你今生是最后一次生命,从解脱道来说,你的修行已经到顶了,你今生是最后一次了,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

所以这个真如本性不是说你修行高,你就知道,不是这样的,它是一种内观的,不能外求的。

所以这个第一段佛陀是讲到妙法不思议,这种真如的功德,只有一条路,研究经典生起信仰,然后慢慢的慢慢的从这个地方去思维。

 楼主| 发表于 2019-8-11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213】理观的智慧不能靠修行的经验得知的

那么妙法不思议,我们看看三乘人对这个一心真如的法门是什么情况,先看声闻人:假使满世间,都像舍利弗,舍利弗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声闻人智慧第一的。即便他是智慧第一,以他的智慧力也不能究竟知道佛陀的一心真如是怎么回事,即使是满十方的人都像舍利弗尊者,还有其他的诸大弟子,比例说目犍连尊者须菩提尊者,也是满十方刹,那么用他们的智慧也是不了知的。

佛陀意思就是说,声闻人,你整天修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你永远不会知道佛陀是怎么回事的。这个已经超越你这个法门的范围了,不是说你就整天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就能开这个智慧,没这回事,这种智慧只有一个方法,靠佛陀这个清净的传承,叫作诸佛之所护念,就是佛陀代代相传,十方诸佛护念,这是第一个。

  我们看辟支佛。声闻人修四谛不能了解,辟支佛修十二因缘稍微高明一点,他们了解吗?舍利弗他的解脱道是观十二因缘,慢慢的慢慢的,无明灭则行灭,断爱取,他也是修到顶了,他也是无漏最后生了,这些人也是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之多,而且一心一意用他十二因缘的功力,经过无量劫的时间来思维佛陀一心真如的智慧,莫能知少分。所以你用法门的修证,也不能了解佛陀什么叫一心真如的妙法,这个可不是修来的。

  看看菩萨能不能了解一点,新发意的菩萨,就是外凡资粮位的菩萨,他每天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供养无数的诸佛,而且通达了大乘的空性,又能够善说妙法,又能够修行六度,来自利利他,数量有多少呢?如稻麻竹苇之多,充满十方刹中。这些外凡的菩萨一心以他空性的智慧,在恒河沙劫的时间来思量佛陀的智慧,也是不能了知的。

乃至不退诸菩萨,不退诸菩萨是指内凡加行位,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他们已经断了见思,成就位不退行不退。

那么这么多的不退转菩萨,其数如恒河沙之多,也是一心一意的去思维,也是不能了解一心真如的智慧。

这是说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佛法是两条路的,事修是一条路,理观是一条路。你不能说,你好好拜佛念佛你就开智慧,没这回事情!不要说你开不了智慧,阿罗汉都开不了智慧,辟支佛也开不了智慧,因为他是两条线嘛,事修跟理观。

就是说我们看佛陀放光献瑞,光明是光明,相状是相状,你今天没有佛陀智慧的引导,你永远不知道你后面有那一道光明,没有人会知道,不要说我们不知道,阿罗汉都不知道,内凡位的菩萨加行位的菩萨都不知道,因为它是两条路。

也就是说这个理观的智慧不能靠修行的经验得知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8-11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214】理观跟事修的差别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个典故

  我们看一个唐朝的雪峰禅师的开悟的过程,就知道理观跟事修的差别。

雪峰禅师在唐朝很有名,他是十七岁出家,出家以后就学了点教理,二十岁以后就受戒,受完戒以后,禅宗嘛就是要参禅,参访善知识,因为禅宗它不从教理悟入,它是以心印心,它是用开悟的心,祖师的心,来引导你,以心印心就是用心来引导你就对了,不管他用什么方法。

他第一个要参访的是洞山良价禅师,他也很有名。那个时候,因为年轻嘛,就被派到厨房去煮饭了。他有一天煮饭的时候,洞山禅师刚好从旁边经过,就点他一下。他说你在煮饭的时候,你在洗米的时候,你是淘米去沙,还是淘沙去米?你是把米留下来,还是把沙留下来?

雪峰禅师也不简单,他说,米沙一起去,米沙统统淘掉。其实对了一半,当然洞山禅师知道只对了一半,继续问:米沙一起去,大众吃什么呢?他回答不出来了。

我们从这个地方来推论他的心态,雪峰禅师知道空,但是不知道不空。就是说,他只是知道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他离相,但是他不知道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这个佛法很妙,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少一个另外一个就没有用了,你要么两个具足,你要么两个都没有。
所以你开悟,你要么没悟,要么一百分,开悟的东西没有五十分的了,五十分就是没有开悟了,九十分也没有开悟了。他跟我们学教理不一样,这种悟,要么就全面悟到,这两个同时都存在,你要么就是没开悟。
所以他这个时候,他能够把米沙一起去,但是他不能显,但是他没办法承担,他应该说,米沙一起去,那这个大众师应该怎么办呢?大众是米沙一起吃,那就过了。

因为禅宗是听你的意思,他听你的心,就是说你破妄以后,有没有显真?结果他没显真,可惜了,那就是一般的空性了。一般的空性他破妄以后,他没办法显真的。

但是你内观的人,他一破妄他一定会显真的。所以洞山禅师说,那你的因缘不在我这了,我点拔你,你没有开悟,那你也不要浪费你的时间了,建议他到德山祖师那里。

德山祖师有一个规矩,一进禅堂,他禅堂里面也没有摆佛像,摆了两句话:问其有过,不问有乖。就是,你问我问题你就有问题了,就是你不能够问,但是你不问也是不行,问也不对不问也不对。内行人就知道,仁者心动嘛。

后来他就跟着大众跑到禅堂参禅,参了几年以后,雪峰禅师想,这样参下去也不是办法,就鼓足了勇气去问这个德山禅师,他私下问德山禅师,从上中乘,学人还有份也未?禅宗的这种内观智慧,到底我有没有希望?我到底是不是这种根机?要不是这种根机的话,你要早点告诉我,我好修其它法门。

德山禅师听他一讲完,二话不说,一棒就打下去,德山棒,他的家风。说,我叫你打妄想。这一打下去,还真有效果,他的悟处就有点心得了,知道莫向外求了,但是他心中还有点疑情,最后一点点疑情。

那么这一棒打下去,看禅宗那个书的公案,他突然间全身冒汗,他是有点悟处了,那个光明快要出现了。后来有一天他就跟他的大师兄,岩头禅师,德山祖师的一个大徒弟,岩头禅师是开悟的,他们两个人下山,一起办一件事,办完以后要回山的时候,遇到了大雪,这个雪下的很大,就没办法,就在山下随便找了一个小酒店就住下来,这一住住了七天,没办法走,雪老是不停。

他们两个在一个小房间里面,岩头禅师到了天黑就倒头睡觉,雪峰禅师到了晚上不敢睡觉,就挺着腰在那打坐,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到了第六天,最后一天晚上,岩头禅师就看不下去了,说:你晚上老也不睡,你在干嘛呢?雪峰禅师说:我在参禅呢。岩头禅师说:你为什么总是坐在那参禅呢?雪峰禅师说:我心不稳,它日终为它所累。说我的心找不到安住处,我害怕我这个不安稳的心,来生会被它所拖累,落入生死业报当中,我一定要在我死亡之前,把这件事搞明白。

岩头禅师说:你为什么不稳呢,因何不稳?雪峰禅师就把自己的经历说出来了,说我一开始参访这个洞山禅师,洞山禅师教我淘米的方法,遇到了德山禅师吃了一棒,经过种种的修学,我一直找不到悟处。岩头禅师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观念,跟本经有点相似,他说:从法门入者,不是家珍;从心胸出者,盖天盖地。我们解释一下:

雪峰禅师的问题就是太执著那个法门过程,把自己给绑住了。就是说每一个禅宗都有它的法门,不管是打你骂你也好,它只是一个方便门,那个不是重点,它的重点要你回光返照。他打你也好,他骂你也好,他的重点不是要打你,重点也不是要骂你,重点也不是要你去淘米,看你能不能够借事修心,能够回光返照,你的心是谁在淘米?是谁在打坐?打坐者谁?淘米者谁?你要把你那个本来面目找出来。那么你今天呢,你去心外求法,你去注意那个淘米的行为,你去注意那个打坐的行为,你去注意那个棒子是怎么打你的,所以你呢,就落入了法门的执著了,这个是你的一个盲点了。

雪峰禅师听到这样一句话以后,恍然大悟,跪下来跟岩头禅师顶礼,从今以后变成大善知识,就是同样一件事情你是怎么契入的。

所以智者大师他说,四谛法门通四教,谁说苦集灭道是通阿罗汉的,如果你能够法法销归心性,你能够言教无作四谛,你就直契佛道,法门只是你本身的需求,你有这个烦恼你就可以修四谛法门,你没有这个烦恼,你就不需要修。

所以我们以前会从因缘法门的修证而会归到其实生命是一种自性功德的开显,这个就是妙法。

那么也就是说呢,如果我们今天不从心性去观照来带动所有的修学,你就是做了无量劫的修行,你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你也离佛陀的智慧跟功德,那就差太远,这关键就在这里。

 楼主| 发表于 2019-8-11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215】这个妙法谁能够了知呢?

好,我们看下一页。那么前面讲到三乘的修行者,是不能了知的,那么这个妙法谁能够了知呢?我们看佛陀的总结,看经文:

  壬三、追颂绝言叹
又告舍利弗 无漏不思议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这个无上甚深微妙法,只有一个人究竟了知,就是佛陀跟十方诸佛。所以佛陀告诉舍利弗说: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

那么甚深微妙法指的是实智,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就是本自具足的那一念万法唯是一心的那种智慧。

唯我知是相。当我们一心体用的时候,我们一心能够开出万法,佛陀为什么能够广设方便,佛陀为什么能够对声闻人讲四谛,对缘觉人讲十二因缘,对菩萨讲六度,因为佛陀证得了这一心的观念。所以他能够一方面从自受用,能够所谓的即权而实,万法唯是一心;又能够即实而权,而一心开出万法。不是我释迦牟尼佛如此,十方诸佛都是如此,所以成佛的正因就出现了。就是他证得了一心真如,所以他能够开合自在。

这个是说明的成败不在法门的操作,而是你内心是不是能够真实的觉悟,那种一心真如的妙法的观念。

好,那么佛陀讲到这儿呢,是把佛陀的智慧讲完了,那佛陀的目的是哪里呢?佛陀为什么把佛陀这个一心真如的智慧开出来呢?当然是己二的动执生疑,摇动三乘人对法门的执著,而使令他们生起疑惑,那么进而来向佛陀请求开示。

 楼主| 发表于 2019-8-11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216】不开权显实,三乘的果位就没办法收尾了

我们看庚一的明诸佛显实,看经文:

  己二、动执生疑(分二)
庚一、明诸佛显实
舍利弗当知 诸佛语无异
于佛所说法 当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后 要当说真实

那么这个地方讲出两件事情:第一个,舍利弗,你应该知道,诸佛语无异。今天不但我是如此,就是十方诸佛,教化众生的原则是相同的。那么也就是说,所有的佛陀一出来,一定是两段式的教学,一定是先施设方便,最后再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十方诸佛都是这样子做的。

因此事到如今,你们要做的就是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这第一个,劝信;第二个显实,为什么要相信呢?因为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这句话在《法华经》相当有名,就是佛陀开演因缘所生法以后,他总要会归到一心真如,佛陀不能一直讲因缘所生法,这个是没办法收尾的。

那么讲完因缘所生法一段时间以后,众生修学各有成果以后,佛陀一定要把这些因缘的法会归到一念心性,这才圆满。

有人说修行依法不依人,这个观念也不见得对。

有些法门是一种思议境,比方说因缘果报,你造善得安乐果报,造罪得痛苦果报,这个可以理解,你可以判断这个法对不对。

诸行无常无我,你从日常生活也知道生命是变化的,是不可掌控的。

但是你如果说我们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这种不思议境,你怎么依法呢?你只能依人。

所以佛陀告诉舍利弗说,你现在要放弃你过去的思维,不能用法的思维,用法的思维,你后面我的话就听不进去了。

佛陀的意思就是说,你先放下你过去的成见,你先对我有信心,我才有办法改变你,我才有办法拔除你无始的法执。

就是说,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你必须对佛陀有信心,这第一个。

第二个,为什么我要讲真实语呢?因为三乘的法门如果从因缘一直修下去,他就没有会归处了,他没有办法收尾了。

你说:诶!你修四谛十二因缘,证得阿罗汉果,然后呢?然后没了,那走不下去了,事实上就走不下去了。

我们看天台宗给阿罗汉什么名词?叫无学位。他没有办法的,他的这条路到底的,你除非换跑道。就是这个高速公路走到这边,他的道路没了,无学位了。

那么这样子怎么办呢?那佛陀必须怎么样呢?要当说真实。必须开出一条路给他,要衔接这条路。

这就是佛陀为什么要开权显实,因为不得已。不开权显实,三乘的果位就没办法收尾了。

就是说佛陀,三世诸佛都是这样子做的,都是先开方便门,最后一定要做一个动作,示真实相,一定要把它会归到一心真如,这个是三世诸佛都是这样子做的,这第一个。

 楼主| 发表于 2019-8-11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217】释迦牟尼佛是如何施设方便的呢?

那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是怎么开方便的。看庚二的明释迦开三,看经文:

庚二、明释迦开三
告诸声闻众 及求缘觉乘
我令脱苦缚 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众生处处着 引之令得出

前面是讲显实,这个地方是讲施设方便。

佛告诸位声闻众及缘觉众,及诸位权教的菩萨,他说我过去使令三乘的法门干什么呢?让你们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而成就涅槃的安乐,这个就是我先用方便力来开示三乘的教法。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众生处处的执著,引之令得出。这个就是佛陀为什么不一开始把话讲清楚说明白。

就是说现在我们到法华会上觉得很奇怪,一心真如,有那么难吗?佛陀一开始把话讲清楚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分两段来引导呢?这个地方讲出一个重点,因为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这句话是佛陀为什么要两段式教学的主要原因。

佛陀是不得已,因为我们众生长时间在三界轮回,我们已经习惯了在因缘里面去追求,我们的所有的执著都是从日常生活得来的,你看为什么众生处处着。

你看比方说有一个人,他饥饿了很久,他突然吃了面包,他就对面包产生了坚固的执著,他说:哎呀!这个面包真是好东西!

这个有道理吗?没有道理!执著哪有道理呢。

处处就是说,为什么叫无明呢?就是这种执著是没有任何理由的,他完全是凭他自己的感受,加上他自己的妄想合起来。

所以众生他的执著是没有章法的,处处执著。那么这种执著发生的处所在哪里?正是因缘所生法,就是这是我们熟悉的画面。

今天,如果佛陀出世了,如果你是佛陀,你看众生都在因缘里面执著,你敢讲出一个非因缘所生法的一心真如吗?我相信你也不敢,因为距离太遥远。

所以佛陀必须把这个真相收起来。

好,你们不就是喜欢在因缘里面执著嘛,从哪里跌倒咱们就从哪里站起来,佛陀就跟你讲因缘所生法。

他说你们不用改变观念,你希望在因缘里面追求,我因缘里面照样有好东西给你。你既然要执著,你就执著四谛十二因缘,你可以从因缘里面创造涅槃的快乐。

因缘所生法有杂染的因缘,有清净的因缘,当然一开始是先有痛苦的因缘、快乐的因缘,你应该放弃痛苦追求安乐,那快乐里面有过失,佛陀再区分有杂染的因缘,有清净的因缘。哦,凡夫一看,这么简单,反正这都是我的熟境界,我无量劫来就在因缘里面打滚,你告诉我不用离开因缘所生法,那好极了,我做得到。

所以三乘人就在因缘里面从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的修学当中都离开生死了,那你佛陀怎么办呢?

就是说你与其执著一个痛苦的东西,你倒不如执著它一个功德的东西、涅槃的东西,佛陀是不得已的。

我如果说,当然诸位都学佛很久,如果你一初学我跟你讲说,其实你布施布到最后,那个功德是你自己显现出来的,你会布施吗?你就不布施了,什么东西都会归到一念心性,他心中没有一个目标。

就是说我们凡夫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让我追求,因为为什么,因为我们习惯这样子了。

这个是轮回养成的习惯,没有对错。就是他已经习惯有个东西,我现在告诉你说你往生极乐世界,你念佛,其实极乐世界也是你,阿弥陀佛只是一个助缘,以弥陀为增上缘启发你自性的功德,你那个往生的意愿就降低很多了,凡夫的善根力一定要靠有一个明确的东西来引导你,就是引之令得出。

佛陀意思就是说,反正我先给你拉开三界再说,后半段我再来处理,佛陀有本事处理后半段的。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佛陀教育众生是两段,第一个想尽任何的办法,先满足你的愿望,总之先把你从三界拉出来,即便是这个方法有一点不圆满,也没关系,好过你再轮回,佛陀只能这样子干了。

所以为什么施以三乘教呢?因为众生就在因缘里面执著,所以我不得不以其人之道反施其人,我就在因缘里面创造一种功德相来引导你,让你从这种杂染的执著变成清净的执著,那出来以后虽然你的修行带有法执,但是后续佛陀有办法处理的。

我们先上到这儿,休息十分钟。
 楼主| 发表于 2019-8-12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218】这个时候这些声闻人的疑惑在哪里呢?

  第二十四卷
  请大家打开讲议第四十九面,请看戊二的腾疑请。

  前面的经文佛陀讲出了这种一心真如的甚深微妙法,来告诉这些三乘的修行者,说其实不管你们怎么修,有个东西你们是修不来的,就是预告这个三乘人,你不能对你所修的法门生究竟想,尤其是阿罗汉。阿罗汉里面几乎所有的诸大弟子,年纪都到晚年了,跟佛陀差不多,其实佛陀也即将入涅槃。其实阿罗汉也是等着最后一刻,都想入涅槃,他觉得他大事已办。但是佛陀这么一说,他说,你们还有很多东西是不知道的,这个时候阿罗汉对涅槃的执著产生了动摇,就是先动执,动执以后目的就是在这一段,让阿罗汉生起疑问,生起疑问才能够向佛陀请法,佛陀才能够给他开示。

透过前面佛陀摇动执著以后,对阿罗汉果然产生了效果。这个地方有两段,我们先看经家叙疑,这个经家就是结集经典的人来说明当时大众心中的疑情,看经文:

  戊二、腾疑请(分二)
己一、经家叙疑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佛陀讲完前面的这种甚深微妙法以后,我们看看这些诸大阿罗汉、诸大弟子们内心是什么反应的,这是结集经典的人把它做了一个说明。

尔时,就在佛陀赞叹佛陀甚深微妙智慧以后,这些声闻阿罗汉,比方说,阿若乔陈如等千二百人,这些都是佛陀的长随众,以及发起声闻、辟支佛心的,发出离心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夷、优婆塞,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念想,是怎么想的呢?他说如今的世尊跟以前真的不一样了。他以前是赞叹我们修四谛十二因缘是多么的殊胜无比,现在换了一个口气了,他说,何故世尊,你如此的去慎重的赞叹这些三乘的法门只是一时的方便,而一再的强调说佛陀你所成就的一心的妙法是多么的甚深难解,是多么的殊胜,这个是实智的殊胜;再讲权智,以及你一心真如里面所开出的这些方便法门,它的真实意涵意趣难知,佛陀的意思就是说,难道我讲四谛只是为了让你们成就阿罗汉吗?难道我讲十二因缘只是让你们成就辟支佛吗?真的是这样子吗?这个时候佛陀开始口气转换了,就是说,真正的意涵不是你们知道的。

也就是说,佛陀施设这些教法的意涵不是一切的声闻辟支佛乃至于所谓初地前的菩萨所能够知道的。

这段经文到这里,都是当时结集经文的弟子把佛陀所说的话,做一个反应,这以下才是他自己的疑问。其实佛陀所说的解脱的功德,依止空性的智慧趋向涅槃这是唯一的解脱之道,而这个解脱之道我们都已经成就了。换句话说,佛陀你说的涅槃我们都已经成就了,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不足的呢?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其实这些声闻人的疑惑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质疑所得。从佛陀赞叹甚深微妙法以后,声闻人觉得说我证得的涅槃真的只是一时的方便吗?这是第一个质疑所得,怀疑自己所证得的涅槃是不是不圆满,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疑佛智慧。就是佛陀为什么能够有如此甚深微妙的智慧?换句话说,声闻人以前的智慧是认为佛陀也证得这个涅槃,我也证得这个涅槃,是没有差别,所谓的同证无差,只是余习不同尔。只是说佛陀的智慧高一点,我们声闻人如烧木成炭,佛陀没有习气,断烦恼一样,只是习气不同。这个是以前声闻人在《阿含经》里面所得的消息。

就是说三乘共乘解脱床,从解脱的角度应该是没有差别的。就是说为什么大家都成就涅槃,你也成就涅槃,我也成就涅槃,所谓的一解脱义,从这个声闻人提出说解脱只有一个,他们的表态就是说,佛陀其实你成就的涅槃跟我成就的涅槃都是成就的,那你为什么说你涅槃以后还有甚深微妙法,这个甚深微妙法是怎么来的?他产生疑惑了,当然有疑惑,佛陀就必须要开示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8-12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219】世尊为什么赞叹微妙法也赞叹方便法门?

  我们看己二的当机请决。有疑惑还不够,他必须要请求佛陀来开示、来断除疑情。这个地方有三次的乞请,佛陀两次的遮止,我们看初请,初请当中分为两段,我们先看长行。前面的疑惑只是内心的疑惑,舍利弗把这个疑惑把它表达出来,从文字表达出来,我们看经文:

  己二、当机请决(分五)
庚一、初请(分二)
辛一、长行(分二)
壬一、陈疑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舍利弗作为整个声闻弟子的智慧第一,他就必须要代表大家来请佛陀开示,舍利弗知道四众弟子心中的疑惑,而自己也不能够决断,就来白告佛陀说:世尊,到底是什么因缘你老人家现在要赞叹诸佛的第一方便?三乘法门的目的意趣难知啊,佛陀施设方便不是我们这些三乘人能够知道的,而且佛陀所成就的甚深微妙法也不是我们可以知道的,他提出了两点,实法跟权法都是不同的,这是第一个。那么提出疑问以后,就是正式的祈请佛陀开示。

  看壬二的陈请,看经文:
  壬二、陈请
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惟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这个疑惑从何而来呢?它的关键字就在这一段了,因为我们一路走来,跟着佛陀学习所有的四谛法门,可以说是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佛陀从来没有讲到,你老人家有甚深微妙法是我们不知道的,也从来没有说四谛十二因缘成就涅槃只是个方便,你老人家这两件事都没说,所以当然四众就有疑惑,唯愿世尊能够把这件事为我们讲清楚,世尊为什么赞叹微妙法也赞叹方便法门?

我们说明一下,声闻人的心态我们必须要把他的过程解释一下,他为什么有这个心态?

佛陀很多弟子都是外道,不管是苦行外道,不管是什么外道,来到佛陀的僧团以后,其实佛陀跟长随众的互动是很多的,不像大菩萨,大菩萨是偶尔讲大乘经,这些大菩萨才过来,讲完以后,就回去了,各回其所。声闻人可以说经常跟佛陀行住坐卧,托钵吃饭,都是在一起的。

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作为一个应化身是怎么教化弟子的?他讲四谛是怎么讲的?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讲的?他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集我已断;此是道汝应修,此是道我已修;乃至于,此是灭汝应证,此是灭我已证。从这句话可以看得出来,佛陀可以说是完全投入的跟声闻人在一起,就是说不但你这样做,我也这样做,不但你这样修,我也这样修,不但你这样证,我也这样证,就难怪声闻人会产生这么大的疑惑。就是说,你老人以前的口气和表现跟我们一模一样,说佛陀你也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佛陀以过来人的态度手把手的把这些声闻人从初果到二果到四果,一路的带上来,所以阿含时的时候,佛陀没有任何的刺激他们,完全是鼓励赞叹,你们做的太好了,就是这个样子做的,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

现在口气完全变了,说四谛法门是一时的方便,我的智慧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当然对声闻人的冲击是很大的,我从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但也的确是这样。

蕅益大师说,声闻人心中知道自己有所不足,其实他们是知道的,蕅益大师说有三段的因缘,他就知道了:

第一段在华严时,他还是凡夫,在华严会上,佛陀跟十地菩萨的互动,显现诸佛菩萨的功德,二乘在座、凡夫在座,如聋如哑,茫然不知。

第二段的因缘,这些声闻人已经成就阿罗汉了,就方等时,佛陀要他们去跟维摩诘居士问候,维摩诘居士跟文殊菩萨大谈不二法门,其实就已经把一心真如的中道实相开显出来了,这种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尤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空有无碍的思想已经现出来了。按照蕅益大师的说法,阿罗汉那个时候他是想保任草庵,他很想知道,但是他无从了知,因为他不是当机众,他等于是旁观者,所以这个时候声闻人是无从了知,所以他自己就自悲败种,有自卑感。

到了般若会上,佛陀要须菩提转教菩萨,他们也知道,但是他们这个时候也无所需求,就是算了吧,我年纪也大了,就不想进步了。

就是说中道实相的甚深微妙法,其实声闻人不是不知,关键是什么?关键是他们从来没有听佛陀亲口跟他们讲过,我从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是的,佛陀没有把他们当当机众,现在指名道姓的跟他们说,这些事是你们不知道的。佛陀这样做,就是佛陀必须要处理当初的方便,要把方便门打开了。

这就是为什么声闻人心中有疑惑,是因为佛陀过去讲的话跟现在讲的话的确有落差。

 楼主| 发表于 2019-8-12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220】修相同的法门,因地不一样,最后结果也不一样

好,我们看重颂。重颂当中,颂疑二智,前面是先赞叹佛陀的智慧不可思议,佛陀的功德也不可思议,佛陀的方便也不可思议。我们先看舍利弗尊者是怎么样宣说他的疑情,看经文:

  辛二、重颂(分五)
壬一、颂疑二智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 久乃说是法
自说得如是 力无畏三昧
禅定解脱等 不可思议法
道场所得法 无能发问者
我意难可测 亦无能问者
无问而自说 称叹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 诸佛之所得

这以下就是舍利弗尊者代表大众来提出他的疑情。他就讲一个偈颂,他说:慧日大圣尊。心中具足太阳般智慧的佛陀,你老人家到了晚年,就是成道四十几年以后,把我们都已经带到阿罗汉以后,才开始开显如此甚深微妙的法门。你老人家是怎么开示的呢?你老人家说,你成就的十力四无所畏及种种的解脱三昧等等,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所成就,在哪里成就的呢?在道场所得法,是在菩提道场所成就。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按照声闻人的角度就是说,世尊你老人家成道以后,我们一路陪在旁边,也就是将近四十几年,你怎么就能够成就这么广大的甚深微妙的法门?这到底是为什么?

无能发问者,我意难可测,亦无能问者。就是说,即便我贵为声闻人智慧第一,我都不能够去推测了知,甚至于不知从何问起,因此佛陀就无问而自说,说什么呢?一方面赞叹所行道,一方面赞叹佛陀安住诸法实相的一心真如,而成就甚深微妙法;一方面赞叹诸佛依止甚深微妙法所成就的广大的功德。

我们看声闻人这段的重颂,舍利弗尊者他现在已经明白一件事情了,佛陀的功德跟他的功德是不一样的,两个涅槃是不一样的,其实他这个推测是对的。

佛法的涅槃的确是不同。小乘的涅槃,如果刚开始你不是安住一念心性,你完全从因缘上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个涅槃叫作偏空涅槃,这个叫素法身,他没有任何的功德庄严,因为他只是从因缘的修证,他只是破妄而没有开显自性的功德。

那么,另外一种涅槃是你能够安住一念心性,知道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那么透过四谛来回归心性,那么你所成就的涅槃,叫作大般涅槃,叫作妙法身。

当我们成就寂静安稳的时候,同时会产生自性功德的加持力,会有十力四无所畏禅定解脱种种不可思议的妙法。这个地方其实佛陀是要告诉他们说,不同的因地虽然操作相同的法门,最后得到不同的结果,的确舍利弗尊者他已经感觉的到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8-12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221】大众都合掌以恭敬心,希望能够听闻这个甚深微妙法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的颂三乘四众疑,看经文:

  壬二、颂三乘四众疑
无漏诸罗汉 及求涅槃者
今皆堕疑网 佛何故说是
其求缘觉者 比丘比丘尼
诸天龙鬼神 及乾闼婆等
相视怀犹豫 瞻仰两足尊
是事为云何 愿佛为解说

这当中疑惑的人包括谁呢?包括已经证得无漏的诸罗汉,就是修四谛法门的阿罗汉;以及及求涅槃者,及三乘的有学人。如今就坠落疑网当中,疑问佛陀为什么会赞叹这种甚深的微妙法,以及他所成就的功德。包括其求缘觉者,包括修十二因缘的这些所谓的缘觉乘人,乃至于诸位比丘比丘尼、诸天龙神、乾闼婆等,这些四众弟子等都互相的来观察,而犹豫不决。一方面瞻仰佛陀两足尊,一方面心生疑惑,是事为云何?唯愿佛陀能够解说清楚。

这几段说完以后,我们再来总结,总之就是腾出疑情。我们看舍利弗的疑情,看下一段:

  壬三、颂自疑
于诸声闻众 佛说我第一
我今自于智 疑惑不能了
为是究竟法 为是所行道

前面是讲三乘跟四众的疑惑,这以下讲舍利弗的疑惑。

那么在诸多声闻当中,我是智慧第一的,以我的智慧来观察也是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当初佛陀陪着我们修四谛,佛陀亲口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苦我已知,佛陀跟我们一路走来,佛陀所做的任何动作,我们一个动作都没有缺乏,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结果的差别,其实我舍利弗我也想不清楚,到底三乘的果位究竟是不圆满,还是所行道不圆满?

舍利弗就讲的很清楚了,到底因地的四谛的法门,我们是少修了什么?为什么在果地上会有这么多差别?因地是如何的不足而造成果地上的不圆满,这地方是舍利弗提出的疑情,这讲的更清楚。

  我们看下一段:
  壬四、颂佛子疑
佛口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愿出微妙音 时为如实说

  我们都是经过佛陀教导四谛法门所成就的佛子,现在都合掌的一心瞻仰等待,希望佛陀能够出微妙音,来及时的回答,到底我们在修四谛十二因缘的过程有什么样的问题,而造成这个结果有所不足,希望佛陀能够开示。

  看最后的总明同疑致请:
  壬五、总明同疑致请
诸天龙神等 其数如恒沙
求佛诸菩萨 大数有八万
又诸万亿国 转轮圣王至
合掌以敬心 欲闻具足道

  与会的不但有圣人,还有六道凡夫,比方说诸天龙神,有恒河沙这么多,一心一意的追求佛道的凡位的菩萨,大数有八万,也包括有万亿国的转轮圣王,都来到法会上,大众都合掌以恭敬心,也是希望能够听闻这个甚深的微妙法。

这个佛陀到目前只讲了一句话,就是甚深微妙法,你们所不知道,就讲出这个名词。但是什么是甚深微妙法,大家就乱猜。

我们看舍利弗,这也不能怪舍利弗,因为舍利弗一路走来都是在因缘上修证,就是在因缘当中,日常生活,行住坐卧,去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因缘的东西就两件事,就是修因证果。要么因地上有问题,要么果地上有问题。他怎么想都不知道是心态有问题,他绝对想不出来。说,哦,你原来少了一份你的自性功德力,少了这一块,你少了那个能念的心不可思议,不是所念的法有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看舍利弗提出的疑情跟佛陀的答案的确有很大的落差。也就是说,佛陀所说的甚深微妙法不是修来的,也就是说舍利弗你的修因证果一点都没有差错,错不在这,而是你少了一个动作,你少了一种内观真如,你没有把你自性功德力放进这个法门,就是你少了一个能念的心不可思议。你一路走来,你只是强调所修的法不可思议。

但是舍利弗他的疑情还是从法门的修证上来怀疑,是不是我因地做错了什么?我的果地怎么有这么大落差?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是究竟的果报不圆满,还是我的因地有所不足,所以舍利弗的确是对这个甚深微妙法,的确是不知道,他还是在修因证果上去怀疑。

其实这个不是因果的问题,这个是心性开显的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7 06: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