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理观跟事修的差别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个典故
我们看一个唐朝的雪峰禅师的开悟的过程,就知道理观跟事修的差别。
雪峰禅师在唐朝很有名,他是十七岁出家,出家以后就学了点教理,二十岁以后就受戒,受完戒以后,禅宗嘛就是要参禅,参访善知识,因为禅宗它不从教理悟入,它是以心印心,它是用开悟的心,祖师的心,来引导你,以心印心就是用心来引导你就对了,不管他用什么方法。
他第一个要参访的是洞山良价禅师,他也很有名。那个时候,因为年轻嘛,就被派到厨房去煮饭了。他有一天煮饭的时候,洞山禅师刚好从旁边经过,就点他一下。他说你在煮饭的时候,你在洗米的时候,你是淘米去沙,还是淘沙去米?你是把米留下来,还是把沙留下来?
雪峰禅师也不简单,他说,米沙一起去,米沙统统淘掉。其实对了一半,当然洞山禅师知道只对了一半,继续问:米沙一起去,大众吃什么呢?他回答不出来了。
我们从这个地方来推论他的心态,雪峰禅师知道空,但是不知道不空。就是说,他只是知道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他离相,但是他不知道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这个佛法很妙,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少一个另外一个就没有用了,你要么两个具足,你要么两个都没有。 所以你开悟,你要么没悟,要么一百分,开悟的东西没有五十分的了,五十分就是没有开悟了,九十分也没有开悟了。他跟我们学教理不一样,这种悟,要么就全面悟到,这两个同时都存在,你要么就是没开悟。 所以他这个时候,他能够把米沙一起去,但是他不能显,但是他没办法承担,他应该说,米沙一起去,那这个大众师应该怎么办呢?大众是米沙一起吃,那就过了。
因为禅宗是听你的意思,他听你的心,就是说你破妄以后,有没有显真?结果他没显真,可惜了,那就是一般的空性了。一般的空性他破妄以后,他没办法显真的。
但是你内观的人,他一破妄他一定会显真的。所以洞山禅师说,那你的因缘不在我这了,我点拔你,你没有开悟,那你也不要浪费你的时间了,建议他到德山祖师那里。
德山祖师有一个规矩,一进禅堂,他禅堂里面也没有摆佛像,摆了两句话:问其有过,不问有乖。就是,你问我问题你就有问题了,就是你不能够问,但是你不问也是不行,问也不对不问也不对。内行人就知道,仁者心动嘛。
后来他就跟着大众跑到禅堂参禅,参了几年以后,雪峰禅师想,这样参下去也不是办法,就鼓足了勇气去问这个德山禅师,他私下问德山禅师,从上中乘,学人还有份也未?禅宗的这种内观智慧,到底我有没有希望?我到底是不是这种根机?要不是这种根机的话,你要早点告诉我,我好修其它法门。
德山禅师听他一讲完,二话不说,一棒就打下去,德山棒,他的家风。说,我叫你打妄想。这一打下去,还真有效果,他的悟处就有点心得了,知道莫向外求了,但是他心中还有点疑情,最后一点点疑情。
那么这一棒打下去,看禅宗那个书的公案,他突然间全身冒汗,他是有点悟处了,那个光明快要出现了。后来有一天他就跟他的大师兄,岩头禅师,德山祖师的一个大徒弟,岩头禅师是开悟的,他们两个人下山,一起办一件事,办完以后要回山的时候,遇到了大雪,这个雪下的很大,就没办法,就在山下随便找了一个小酒店就住下来,这一住住了七天,没办法走,雪老是不停。
他们两个在一个小房间里面,岩头禅师到了天黑就倒头睡觉,雪峰禅师到了晚上不敢睡觉,就挺着腰在那打坐,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到了第六天,最后一天晚上,岩头禅师就看不下去了,说:你晚上老也不睡,你在干嘛呢?雪峰禅师说:我在参禅呢。岩头禅师说:你为什么总是坐在那参禅呢?雪峰禅师说:我心不稳,它日终为它所累。说我的心找不到安住处,我害怕我这个不安稳的心,来生会被它所拖累,落入生死业报当中,我一定要在我死亡之前,把这件事搞明白。
岩头禅师说:你为什么不稳呢,因何不稳?雪峰禅师就把自己的经历说出来了,说我一开始参访这个洞山禅师,洞山禅师教我淘米的方法,遇到了德山禅师吃了一棒,经过种种的修学,我一直找不到悟处。岩头禅师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观念,跟本经有点相似,他说:从法门入者,不是家珍;从心胸出者,盖天盖地。我们解释一下:
雪峰禅师的问题就是太执著那个法门过程,把自己给绑住了。就是说每一个禅宗都有它的法门,不管是打你骂你也好,它只是一个方便门,那个不是重点,它的重点要你回光返照。他打你也好,他骂你也好,他的重点不是要打你,重点也不是要骂你,重点也不是要你去淘米,看你能不能够借事修心,能够回光返照,你的心是谁在淘米?是谁在打坐?打坐者谁?淘米者谁?你要把你那个本来面目找出来。那么你今天呢,你去心外求法,你去注意那个淘米的行为,你去注意那个打坐的行为,你去注意那个棒子是怎么打你的,所以你呢,就落入了法门的执著了,这个是你的一个盲点了。
雪峰禅师听到这样一句话以后,恍然大悟,跪下来跟岩头禅师顶礼,从今以后变成大善知识,就是同样一件事情你是怎么契入的。
所以智者大师他说,四谛法门通四教,谁说苦集灭道是通阿罗汉的,如果你能够法法销归心性,你能够言教无作四谛,你就直契佛道,法门只是你本身的需求,你有这个烦恼你就可以修四谛法门,你没有这个烦恼,你就不需要修。
所以我们以前会从因缘法门的修证而会归到其实生命是一种自性功德的开显,这个就是妙法。
那么也就是说呢,如果我们今天不从心性去观照来带动所有的修学,你就是做了无量劫的修行,你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你也离佛陀的智慧跟功德,那就差太远,这关键就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