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大乘妙法莲华经----净界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162】修学《法华经》会影响到你未来成佛速度的快慢


第十八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二面,我们看癸二的颂他土六瑞同。


我们作为一个生死凡夫,我们修学佛法,可以把它切成两块,这两块的分界线呢,就是《法华经》。只要你没有学《法华经》,那你就是属于佛法的前半段,不管你多么的精进,你就是前半段,前半段的修学只有一句话就说完了,就是因缘上的修学。

因缘上的修学当然有三种情况:


第一个追求生命的快乐。透过五戒十善,追求生命的快乐,这个快乐是怎么来呢?当然是因缘所生法,那这叫人天乘。


第二种呢,追求涅槃寂静。涅槃寂静也是修来的,那是一种还灭的清净的因缘。你不修四谛十二因缘,你会出现涅槃寂静吗?不可能嘛。所以,就修四谛十二因缘,追求涅槃寂静。


第三种人,是成就功德庄严,修六度,追求六度的功德。


所以在学《法华经》之前,我们的修行,全部是因缘所生法。



就是只有一朵美丽的花,但是我们看不到花里面有莲子,这是可惜的地方,里面是空的。


也就是说,我们从因缘所生的五乘当中,我们看不到他的成佛的善根,看不到,只是看到众生各取所需。


直到《法华经》开始说了以后,原来我们是可以同样一件事情,同时有因缘上的资粮力,也同时可以从心性的观照,产生善根力,是可以同时的。


所以《法华经》对凡夫来说是一个很关键的指标。


就是说,你这一朵漂亮的花打开以后,里面有没有因地的种子,有没有一个成佛的种子,一开就知道了,空的。那你叫作积集资粮,你跟成佛之道,还没有直接的关系,你对成佛来说,你能够做的只有一种,我们叫作回向,我们没办法趋入佛道。


就是说我布施持戒的方向,本来是人天乘,我透过回向,把它回向到佛道去,这个就间接了。


所以,《法华经》之前的成佛之道,只能靠回向,回向无上道,因为我本身不是佛道。


但是,你修《法华经》以后,你不必回向,那叫一个即众生心,投大觉海,直接契入佛道,不需要回向,他的方向就是佛道,当下就是佛道。


就是说,你没有修《法华经》,你修什么就像什么,他跟佛陀没有连接,所以你跟佛陀完全没有关系,你就是九法界的众生。那么你学完《法华经》以后,你多了一道关系,什么关系呢?我们变成佛陀的儿子,就这么一个关系,身在佛家,咱们跟佛陀是一家人,佛陀的心中有一颗大颗的莲子,我们的心中有一颗小小的莲子,大小不同,那是等待时间的栽培,但是本质一样。


所以《法华经》是一个关键的指标,就是会影响到你的未来,它不会影响到你的解脱道,但是它一定会影响到你成佛速度的快慢。


诸位,你未来是不是会遇到佛陀,你未来是不是能够快速成佛,那跟《法华经》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如果你今天的眼光放远一点的话,那《法华经》就很重要。


当然,你今天如果说先把生死解决,那你暂时可以不用修学《法华经》。就是说《法华经》是一个长远的布局,可能对你的现在的影响不会很大,但是对你未来的因素,至关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163】光明中所现的十法界因果的相状也相同

那么也就是说,这以下的他土六瑞同,就是佛陀没有讲《法华经》之前,那么众生是怎么修行的?我们来看看。

前面是说明此土六瑞,是说明那一道光明是相同的,出现光明的因缘相同,以下说明光明中所现的十法界因果的相状也相同。

我们看癸二的诵他土六瑞同,看经文:

癸二、颂他土六瑞同
此光照东方 万八千佛土 示一切众生 生死业报处
有见诸佛土 以众宝庄严 琉璃玻璃色 斯由佛光照
及见诸天人 龙神夜叉众 乾闼紧那罗 各供养其佛
又见诸如来 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 端严甚微妙
如净琉璃中 内现真金像 世尊在大众 敷演深法义
一一诸佛土 声闻众无数 因佛光所照 悉见彼大众
或有诸比丘 在于山林中 精进持净戒 犹如护明珠
又见诸菩萨 行施忍辱等 其数如恒沙 斯由佛光照
又见诸菩萨 深入诸禅定 身心寂不动 以求无上道
又见诸菩萨 知法寂灭相 各于其国土 说法求佛道

先看第一段,此光照东方。就是光明往东方照,为什么往东方照呢?因为东方是所有方向的开始,就是这一道光明是十法界的开始。怎么会有众生呢?就是众生一念心性迷惑以后才有众生,没有那一念心性迷惑,哪有众生呢?那么这是整个十法界的迷悟而产生这个十法界的差别,所以那一念心性是生命的原始点,叫东方。

那么照万八千佛土,显示什么呢?显示一切凡夫众生生死业报处。那一道光明我们看到的第一个相状,我们看到的相状是生死业力凡夫。这个地方很明确的,就是凡夫呢,凡夫的因缘造作他是靠着业力来修学的,当然这是两种情况:

第一个,我来的时候很痛苦,我从罪业而来,但是我今生很争气,我努力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我往善业而去,好!不错,你来的时候是罪业,走的时候是善业,你这个人增上,是增上生。

第二种人就很糟糕了,他来的时候是善业而来,他今生活的很快乐,把福报花完了以后,啥事也没干,可能造了很多罪业,结果呢,善业而来是罪业而去,这个人叫作堕落。

总而言之,一个人没有学佛之前,就是业力,你怎么来、怎么去,把你来的地方的业力跟你走的时候的业力,两个比较看看,你今生是进步,还是退步,凡夫就是这样看,没有学佛就这么回事,就是生死业报处。

那么这是第一个相状,我们再看光明第二个相状:有见诸佛土,以众宝庄严,琉璃玻璃色,斯由佛光照。

第二个看到依报的国土出现了,这个是清净的国土,诸佛的清净国土。诸佛国土当中,有众宝的庄严,这庄严当中有青色的琉璃,有透明的水晶色等等,这都是由光明所照射。看这个意思,释迦牟尼佛并没有把清净的国土发挥出来,他只是讲到有这么一个清净的国土,然后,然后就没了,佛陀并不是想发明这种清净国土,佛陀更多的是想要说明五浊恶世的修学情况,所以清净的国土就讲这么一段就没有了。先讲六道凡夫,讲清净国土,再看这个污秽国土所发生的事情,后面的全部是污秽国土。

及见诸天人,龙神夜叉众,乾闼紧那罗,各供养其佛。

在五浊恶世虽然是众生有业力,但是你可别忘了,众生无量无边的业力当中,他可是过去有各式各样的善根,这个善根就招感佛陀的出世,这个天人、龙、神、八部鬼神等等,来供养佛陀,表示佛陀出世了。

佛陀出世以后,做什么事呢?当然是说法: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佛陀在说法之前,一定要示现成道,这个自然不是说自然外道。

其实,修行他也是要靠因缘,就是按照蕅益大师说法,方便道叫作加功用行,你在趋向成佛之道,要修习六度法门,当然,主要是止观,禅定智慧,这个就是要因缘。但是,你真正成佛的时候,不是因缘,这个成佛很奇怪。你成佛以后,那个功德是你自己的,自性显出来的,叫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所以这个成佛很微妙哦!

你在努力过程当中是靠因缘来修行,但是你真正成佛以后,你所有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全部是你自己的东西,因缘只是把它开启出来而已,他只是借假修真。就好像说,《金刚经》不是有一句话吗,因缘跟心性有什么关系呢?他说,你现在去彼岸嘛,你现在在此岸,要到彼岸去要坐船,船当然跟彼岸没有关系,但是你没有坐船,你到不了彼岸,但是你到了彼岸以后,你这个船就不需要了,这个你们听懂吗?

就是说你修的布施是一个因缘,但是你成功把布施波罗蜜真如三昧出现的时候,跟因缘没关系。就是说我们成长过程需要船,但是到彼岸的时候,到了彼岸,彼岸本来就在了,你只是透过船到达而已,这个叫自然成佛道。

就是说成佛以后所有的功德全部是自性的开显,那么成佛以后有三身: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这个是功德报身,无量功德无量相好。

如净琉璃中,琉璃是透明的,无形无相,这个表示法身,法身是一个理体,无形无相。内现真金像,这个是应化身,那么从琉璃当中呢,随众生的因缘,现出一个身相,众生的生命是八十岁,佛陀示现也要差不多八十岁;众生的身高是多高,佛陀差不多也要那么高;他必须要随顺因缘来显现。

那么这个时候佛陀出示以后说的第一件事情,叫作世尊在大众, 敷演深法义,说《华严经》,直接说圆顿法门,那么开导根熟菩萨,成就法身的功德,成就十地的功德。

这个地方就是说明佛陀说的第一个法,第二个,佛陀开始教授三乘的弟子,先看二乘: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在每一个佛陀教化的国土呢,有很多人是发出离心的。

声闻众,他的核心思想就是苦谛,因为他不断的观无常,所以他的结论是三界是痛苦的,是要消灭的。

那在佛光的照射之下呢,悉见彼大众。声闻人就广修四谛十二因缘,趣向涅槃。

或有诸比丘,在于山林中,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不但修四谛十二因缘,还严持净戒,这个是声闻众。

再看菩萨众:又见诸菩萨。菩萨的心,声闻是从苦谛契入,菩萨是从道谛契入。菩萨说三界没有什么痛不痛苦,三界是能让我积功德的,我就是要借三界的因缘,来成就六度的功德,他从道谛实修,怎么办呢?是修布施、持戒、忍辱,利用生命在的时候,赶快积功累德。

那么这些人有多少呢?其数如恒沙,斯由佛光照。都是由光明所照射。

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修四禅八定,那么收摄身心,寂然不动,以求无上道。这个菩萨不但是散乱心修行福德资粮,也开始收心,为修学禅、智慧做准备。

又见诸菩萨,知法寂灭相。这个大乘的智慧,跟小乘的智慧不一样。小乘的智慧,是无常无我,大乘的智慧是法本无生,一切法本来是缘起性空,它没有自性的,一切法本来就是寂灭。

各于其国土,说法求佛道。一方面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一方面以菩提心,演说佛法,来教化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164】这个就是《法华经》的核心思想

我们看文殊菩萨,在解释他土六瑞,跟弥勒菩萨发问的时候是不太一样。你看弥勒菩萨,他在问的时候,我们回顾一下,他很少提到那一道光明,他就扣着因缘所生法,有众生法界,有声闻法界,有菩萨法界,菩萨法界他还开的很多了,广修六度。但是你看文殊菩萨回答的时候,他善知佛意,他讲一讲,讲一讲,最后总结:斯由佛光照。他刻意的把这些因缘法跟心性结合在一起。

也就是说,当然,诸位,我们现在看这段经文,这个他土六瑞,他第一个核心思想,当然是从凡夫说起,《法华经》当然是摄受凡夫嘛,要是法身菩萨直接学《华严经》就好了。

就是说凡夫,他有他的现实面,要注意。怎么叫现实面呢?就是处理生死业力的问题了,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就是说,修行有理想面,有务实面。务实面就是怎么样解决业力的问题,因为你轮回不解决,这个对成佛之道很关键,你轮回没有解决,你的生命就充满了不确定,那你不知道你的来生要去哪里,你的生命完全不能规划,就是你的生命完全不在你掌握当中,这个问题就困难了,弄的不好要堕三恶道,所以解决业力是一个关键。

那么佛陀也知道众生的问题,还不是马上开显心性,所以佛陀为施实权。

好,就是咱们第一件事情先解决业力。解决业力有三种方向:第一个,叫作消灭业力,二乘人,我要把业力消了、灭了,进入涅槃,这是第一个,消除业力。

菩萨法界呢,他比较积极,你把业力消了干什么?业力有错吗?没错!生命有错吗?没错!生命有它不幸的悲剧的一面,可它也有积极的一面,你没有生命,你怎么修布施、持戒,你怎么积功累德呢?所以他重点不在消除业力,在于转变业力。所以菩萨在看业力,他看到积极的一面。

你说人生痛苦,那你换个角度,人生也充满了希望,你没有人生你怎么修六波罗蜜呢?你没有因缘所生法你怎么积功累德呢?所以菩萨对人生是比较积极的,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二乘人对人生是比较悲观的。

那么净土宗对业力是怎么看的?净土宗是把业力沉淀,把它带走,我没办法把你消灭,但是我也没有本事把你转变,但是我可以把你带走,就是让业力沉淀下来。

那么总而言之,所有的凡夫不管你修什么法门,第一个就是处理你业力的问题。

佛陀知道,这个现实面不能改变,也不能违背,所以佛陀只能够为实施权。

就是一开始我们的心中是看到业力,第一件事情看到业力,不管你是想把它消灭,想把它转变,想把它带走,都没关系,但是你学了《法华经》以后,你不是看到业力,你还看到后面那一道光明,就这样子。

所以,当你看到《法华经》以后,你一下把它带走,你净土宗还是把它带业往生,但是你在带业的时候,多了那道光明,你的修行就不一样了,你的灭恶生善都有所不同。

我们就讲净土宗好了,其它宗派我们就不提了,咱们就讲临命终吧。

临命终的时候,每一个人业力都会现前,没有例外,因为你有第八识呗,第八识不会放过你的。第八识它的可怕在于来无影,去无踪,它平常不出现。

所以你看我们很多人,佛号平常念的挺好的,因为第八识平时没有出现;是人临命终时,糟了,和平时不一样了,第八识现在其前,第八识跟你算账了,它把你从小到大所有事都现给你看,咋们账一笔一笔算。那么这个时候,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你是住在什么角度来处理,你一开始就是向外攀缘就完了。所以临终最怕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最怕仁者心动,起攀缘心。

所以菩萨的安住,如果你今天安住,你修一心三观的人,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你只要知道一心三观里面的空观,何其自心,本自清净,这些影像对你的干扰就降到最低了,这第一个灭恶。

第二个生善,你要知道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你要知道阿弥陀佛跟你并不是那么的遥远。

诸位,修假观的人,他知道整个十法界就在我一心操作,什么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跟我根本没有关系。

诸位你要不学《法华经》呀,你很难把自己的因缘跟佛的法界因缘把它放在一起,你只能够说,哦,佛陀是万德庄严,我是业障深重,我皈依你。那么这样的皈依当然不错,但是你跟佛陀的距离如此遥远,你怎么相信,你怎么告诉你自己去相信,你可以往生呢?因为你今天,你的生命跟佛陀找不到一个相通的平台,找不到共同处。

那如果你学《法华经》,哦,众生法界后面有一道光明,佛法界后面有一道光明,这两道光明是一个光明,诶!咱们跟佛陀之间有交集了。

所以我们一旦回光返照的时候,我们很能够相信,自性功德是可以往生的,就是说佛法界是如,众生法界也是如,一如无二如。

所以说,整个修行从因缘里面有各式各样的不同,但是它的重点来了,来自同一道光明,请你记住,这个就是《法华经》的核心思想。

那么从这个地方我们看文殊菩萨的回答,似乎他知道这件事,所以你看他讲很多事情,他都讲斯由佛光照,就是不同的修学,但是同一道光明,这个是他土六瑞。

文殊菩萨的回答,诸位你慢慢的品尝,你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文殊菩萨在因缘所生法跟一念心性之间找到共通的相同处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165】日月灯明佛为什么赞叹妙光菩萨是奉持法藏呢?

我们看壬二的颂疑念同,看经文:

壬二、颂疑念同
尔时四部众 见日月灯佛 现大神通力 其心皆欢喜
各各自相问 是事何因缘

这个时候四众弟子,看到佛陀放光现瑞以后,这个尔时是指前面的日月灯明佛了。见日月灯明佛,现大神通力,在禅定中白豪放光现瑞呀,他出现了两种心情,第一个其心大欢喜。

这个欢喜,他觉得是佛陀即将有功德来加被所有人,而且是个个有份,人人皆有,所以他这个欢喜是充满期待的。
第二个也产生了疑惑,各各自相问,这是什么因缘?为什么在这么多差别的因缘的修学当中,怎么就有那一道共同的光明呢?这个光明是怎么回事?就是产生了疑惑,我们看下面。

那么前面是文殊菩萨引用相同点来证明释迦牟尼佛跟二万尊佛是有共同点的,那么这以下,从前面的共同点,文殊菩萨要合理推论释迦牟尼佛未来会发生什么事,以下是一种合理的推论。

那么这个地方呢,颂曾见事与今当同。就是未来应当也要相同。既然过去相同,现在相同,未来也要相同。这个地方看壬一的颂因人说法同,看经文:

辛三、颂曾见事与今当同(分五)
壬一、颂因人说法同
天人所奉尊 适从三昧起 赞妙光菩萨 汝为世间眼
一切所归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说法 唯汝能证知
世尊既赞叹 令妙光欢喜 说是法华经

这个地方说明日月灯明佛就在放光现瑞以后,那么天人所尊奉的世尊,就从无量义处三昧出来,出来以后,佛陀先做一件事,赞叹妙光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前身,他说你可以做世间的智慧眼,可以做众生的大善知识,也可以做一切众生所皈依信仰的善知识,为什么呢?因为你奉持法藏。

为什么你奉持法藏呢?因为我所说的法,我以下所说的法呢,唯汝能证知。我未来将说一个中道的实相法门,这个只有你能如实证知。所以世尊一方面赞叹,让妙光法师产生强大的信心跟欢喜呀,一方面就说了《法华经》。

那当然这一段跟我们看方便品也是不太一样,我们看佛陀出定以后并没有赞叹舍利弗尊者,他直接就说法,因为日月灯明佛说法的对象是妙光菩萨,是一个大菩萨;那么本经的说法对象是舍利弗,是一个声闻人。

那么这个地方就是说妙光菩萨的特别,他是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的当机众,也是未来流通的一个当机众,不但是听法的当机众,也是流通的当机众,但是本经的声闻人没有一个人是流通的。就是佛陀讲《法华经》以后,问你们谁愿意去流通呢?声闻人没有一个人出声,所以才有从地涌出大地菩萨出来承当,过去释迦牟尼佛教化《法华经》的那些法身菩萨。因为声闻人还有习气嘛,但没关系,总而言之佛陀是即将说《法华经》的,只是说法的对象一个是妙光菩萨,一个是舍利弗尊者,这两个不太一样。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把奉持法藏他做了一个说明:他说日月灯明佛怎么就赞叹妙光菩萨是奉持法藏呢?这个法藏按蕅益大师的解释,就是他看到了佛法的全貌了。

诸位,你要没有学《法华经》呐,不管你学佛多久,你千万不要说你看到了佛法的全貌,千万不要这样讲。你看到佛法的一部分,我看到了佛法有五乘法门,三皈五戒,四谛十二因缘,六度,那叫作一部分,你一旦没有进入一念心性,你看到的佛法就是一部分,所以说我们一般的修学呀叫作片断式的。但是你如果站在一念心性,那就是一个整体式的,整体性的修学!

这个地方就是说明佛陀出世说法的第一个因缘,就是为妙光菩萨说法。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166】时空的转变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业力的转变

我们看第二个说法的时候发生什么事?看第二个:

壬二、颂时节同
满六十小劫 不起于此座 所说上妙法
是妙光法师 悉皆能受持

《法华经》讲了多久呢?日月灯明佛讲了六十小劫,佛陀跟大众都不起于座,所说殊胜微妙的法门,大家听了都能受持不失。

诸位,日月灯明佛的人寿是八万四千岁,那么他老人家讲《法华经》讲了多久?讲了六十劫,可见这个时间有了一点开合的问题了,因为他的寿命只有八万四千岁。

所以就是说大家进入《法华经》真如三昧的时候,时间上产生了一种时空的转换。众生从一个时空换到另外一个时空,一个高阶的时空。那这个当然是《法华经》的思想。

这个是这样,诸法无性,境随心转。所以一个人你档次越低的时候,烦恼越重,你觉得时间过得越慢,他这个时空也是有差别的。

就是你档次越低的时候,它的时空相就变得越慢。你看四天王,他的一天我们就过了五十年,你听《法华经》听六十小劫就像吃一顿饭的时间。所以我们看得出来这些人听《法华经》,一旦进入《法华经》的意境以后,他的时空产生了转变。这个时空的转变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业力的转变。

所以你不学《法华经》,你很难做到时空的转变,因为时空就是因缘所生法。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167】什么叫无量劫?

诸位,我们过去讲过很多次了,你千万不要一天到晚观想自己业障深重,因为你到最后结果果然业障深重。反正你有两个态度,第一个你就执著业力,站在业力的角度你就很难处理事情了。

如果你是安住心性,你从心性的角度来看业力,你就好处理了,带业往生绝对做的到,换个角度。你直接跟业力对冲那你就伤痕累累了。

所以一个没有理观的人其实是很吃亏的,你知道吗?

没有理观那你就各凭本事嘛!诸位你想想看没有理观会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吗?我们无量劫来,生生世世累积很多业力,你想要用短短的几十年把它给带走,我们无量劫来每一生每一世都在玻璃上面弄了很多灰尘,如果你站在灰尘的角度你就很难去处理灰尘了,只有站在镜子的角度才能够处理灰尘。

你说什么叫作无量劫?你说净土宗带业往生,无量劫造了这么些业,你怎么带业往生?你首先道一句,什么叫无量劫?从一念心性的角度,十世古今不离当念,无量劫就是当下,蕅益大师说,当下的一念就是无量的念。什么叫无量劫?你告诉我什么叫无量劫?

当然,你要弄假成真,你要把它当做无量劫,对你来说还的真是无量劫。

所以简单一句话,诸法无性,境随心转。

诸位,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很多生命,的确从因缘所生法有很多业力,这个就不提了,关键是你怎么看待它。你要把它当真,那业力也跟你当真,就是这样子。你要当真,那大家就都来当真,那你就时时勤拂拭了。

所以这个修行的确是有快慢的,就是你怎么看待业力,业力就怎么看待你,就是这样子。

所以我们今天如果能够安住在一念心性,很多事情就好处理了。就是,你不能只是注意那个因缘所修的法,也请你注意一下后面那一道光明,就是这个概念。

所以大家在修《法华经》的时候,六十小劫,他就像一顿饭的时间,时空从业力的思考、业感缘起转入了真如的缘起,那时空相就不一样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168】为什么日月灯明佛讲完《法华经》就要进入涅槃?
我们看壬三、颂唱灭同,看经文:

壬三、颂唱灭同
佛说是法华 令众欢喜已 寻即于是日 告于天人众
诸法实相义 已为汝等说 我今于中夜 当入于涅槃
汝一心精进 当离于放逸 诸佛甚难值 亿劫时一遇
世尊诸子等 闻佛入涅槃 各各怀悲恼 佛灭一何速
圣主法之王 安慰无量众 我若灭度时 汝等勿忧怖

前面是说明说《法华经》的一个过程,他只是讲一句话,六十小劫不起于座,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大家内心的状态已经不是一般的状态。

《法华经》讲完以后,发生什么事呢?

佛说《法华经》以后大众当然是法喜充满了,那么佛陀就宣布,我将在今天的中夜进入涅槃,为什么我要进入涅槃?因为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全方位的佛法都说了。

佛陀先讲因缘的修证,最后讲心性的观照,对于理观事修,佛陀我该说的都说了,我也没有什么话可以讲了,所以我已经是大事已办了,做为佛陀,他认为他责任已了,所以他安心的进入涅槃。

但是佛陀入涅槃之前,他也提出了一个警告,他说,汝一心精进,当远离放逸,为什么呢?诸佛甚难值,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个是在生命当中唯一的希望。

一个人了解道理以后,剩下的就是修行了,要信解行证。当然你如果没有了解道理,其实你没有资格谈修行,说实在的,你叫作结缘。但是你要是真的了解道理了,那你剩下的就是精进,收摄身心了,因为你已经上路了,一个人上了高速公路剩下的就是前进了,但是你还没有上高速公路之前,你还是要把这个道路找清楚。

世尊诸子等,日月灯明佛的弟子们听到佛陀要涅槃以后,当然心中都感到非常的悲恼了。佛灭一何速,佛陀怎么会这么快就走了!

圣主法之王,日月灯明佛当然就安慰了,说,我灭度的时候,汝等勿忧怖,佛陀还有一些事情要宣布。

这个是这样,我们没有一个人真实的去亲近佛陀了,我们现在叫作住持三宝,我们现在叫作亲近佛像,因为佛陀跟我们互动嘛,佛像你只能礼拜,他没办法跟你互动。

但是我们看佛在世的时候,佛陀跟弟子们的互动很频繁,所以当佛陀要入灭的时候,对弟子们的打击很重,非常沉重,因为长时间跟佛陀在一起,尤其是声闻弟子,佛陀走到哪弟子跟到哪,突然间这种广大的依靠即将入灭,这个打击是非常大了,因为大家生活在一起久了。

佛陀灭度以后,心情有两种:一个是凡夫的心情,一个是圣人的心情,还是不太一样。

同样在一起那么久,凡夫的心情叫作各各怀悲恼,凡夫的心情是不安的,恐惧的,怎么办?佛陀灭度了,我道业未成,所以他内心有一种悲恼跟恐惧。

圣人不一样,圣人心中有圣道,所以他只是感觉到佛灭一何速,他只是感到些微的遗憾,佛陀怎么就走了呢?怎么速度这么快呢?他只是有一些遗憾。那众生就是刺激很大,众生各各怀悲恼。

所以两种心态,一种是遗憾,一种是怖畏。不管是遗憾也好,怖畏也好,佛陀必须要出面安慰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169】成佛有两个条件:福慧要具足,因缘要成熟

看壬四的颂授记同:
壬四、颂授记同
是德藏菩萨 于无漏实相 心已得通达
其次当作佛 号曰为净身 亦度无量众 
 
佛陀必须要指定所谓的接班人,这个德藏菩萨他已经听了《法华经》,对于中道实相,因缘所生法的修证,心性的观照,理观事修完全通达,他已经掌握佛法的全貌,所以,其次当作佛,我灭度以后,他当来做佛,号曰净身如来,他也能度无量众。

  这个授记是比较特别的。诸位,我们一般的授记,授成佛记,佛陀要么时间拉的很长,经过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要么佛陀不谈时间,但是这个地方是一生补处,叫作授补处佛记,这个时间不但讲出来,是讲下一尊佛,那时间就很短。

这个成佛,我们简单说一下:

按智者大师的说法,成佛有两种,一个成法身佛,一个成应身佛。

这个法身佛很简单,初地就有了。成法身佛因为他没有直接面对众生,他只是个人的修证,所以他只要智慧到那里,他就有初地,他就有法身佛。但是要成就应化身的佛他就很困难的,他有两个条件,第一个你福慧要具足,第二个你要因缘成熟,这就难了。

你过去生所结的众生的缘,刚好他们的善根都要成熟了,所以我们经常说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就是有十个等觉菩萨,每一个人的善根都具足了,文殊普贤观音地藏都具足了,这个时代的众生刚好需要一尊佛陀,众生善根成熟了,谁下去扮演佛角色,那就看谁跟这些众生因缘比较深了。

以末法时代,我们合理的推论,现在众生对领导者的要求,可能就是比较属于那种悲增上的,比较有亲合力,比较接地气,比较能够干实事的。如果我们合理的推论,现在诸大菩萨,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比较适合,适合示现佛身。那么其他菩萨呢示现做佛的弟子,叫作一佛出世,千佛护持。

就是说成佛不但是福德智慧具足,还要因缘成熟,否则你不能现佛身,你只能现弟子相。等到你这个佛教化以后,你灭度了以后,再换另外一尊佛。

这个地方就是强调,其次当作佛,号曰为净身,亦度无量众,他有他的因缘力。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170】利根人信解以后,马上如实的修行,快速成佛

好,我们看佛灭度以后,颂灭后通经同的情况。前面讲到佛陀的灭度跟授记,听完《法华经》,我们看下面这段经文:

壬五、颂灭后通经同
佛此夜灭度 如薪尽火灭 分布诸舍利 而起无量塔
比丘比丘尼 其数如恒沙 倍复加精进 以求无上道
是妙光法师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劫中 广宣法华经
是诸八王子 妙光所开化 坚固无上道 当见无数佛
供养诸佛已 随顺行大道 相继得成佛 转次而授记
最后天中天 号曰燃灯佛 诸仙之导师 度脱无量众
是妙光法师 时有一弟子 心常怀懈怠 贪著于名利
求名利无厌 多游族姓家 弃舍所习诵 废忘不通利
以是因缘故 号之为求名 亦行众善业 得见无数佛
供养于诸佛 随顺行大道 具六波罗蜜 今见释师子
其后当作佛 号名曰弥勒 广度诸众生 其数无有量
彼佛灭度后 懈怠者汝是 妙光法师者 今则我身是

这个地方说明佛陀说法灭度以后,弟子们所发生的情况。

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就在佛灭度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家居士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
佛陀灭度以后有两个重要的工作,第一个舍利子的供养,一个是经典的结集,当然就是各有各的责任了。就是赶快把佛陀的舍利子盖成塔庙,虽然佛陀的功德不在,但是起码把佛陀的相状留下来,让后世弟子能够结缘。

那么第二个就是比丘比丘尼,其数如恒沙。在佛陀灭度以后,得到很大的警策,激发他的精进,一方面弟子们结集经典,供养舍利,一方面大家得到的警策,刺激警策,各具精进,这是佛陀灭度以后一般的修行。

这以下就特别的提出两段的因缘,就是听了《法华经》以后,一个有善根的人,跟有烦恼的情况,他产生的生命的变化。先看有善根而没有烦恼的人。

是妙光法师,奉持佛法藏。他能够掌握佛法的全貌,对于理观事修完全了解,在八十小劫当中,广宣《法华经》。他度化了八王子,都是妙光法师所开化,听了《法华经》以后,当然是坚固了无上的菩提心,而且也能够招感佛陀的教化,在佛陀的教化当中,一方面供养佛陀,修习福德资粮,一方面蒙佛陀的教化随顺行大道,就相继得成佛,次第辗转的授记。

八王子当中最后一尊佛叫燃灯佛,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古代的修行人,不管是声闻菩萨,都叫诸仙,印度的一个通称,他是所有修行人的一个导师,他也能够广度无量众。

这是利根人,他信解以后,马上如实的修行,快速成佛。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一些烦恼比较重业障比较深,但是他也听《法华经》了,我们看看发生什么事。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171】虽然你有烦恼,只要你不坠恶道,你就会不断的增上

是妙光法师有一个弟子,心常怀懈怠,他可能事情很多了,他干什么呢?他贪着于名利。他得到《法华经》,知道凡事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面对业力来面对烦恼来面对生死,但是我们不能否定人都是有烦恼的因缘,所以他也贪名贪利,而且是无有厌足。因为贪名贪利,就经常跟那些贵族往来,就把时间给浪费了,就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这个理观的智慧,就修一修,然后到处跑一跑,再修一修,就是有间断。

以是因缘故,号之为求名。但是,这个地方讲到一个重点,亦行众善业,得见无数佛。

诸位,你得到《法华经》以后,你千万要注意一件事情,想办法不要让自己堕三恶道,因为堕三恶道虽然不会破坏你的善根,但是你的善根它没有办法增长,因为三恶道的心暗钝。

所以你看虽然弥勒菩萨求名求利,但是他是有理性的,他没有坏四根本重戒,他保住人身了。他虽然说有烦恼,贪名贪利,但是他所有的贪名贪利是在一种不杀盗淫妄的基础之下贪名贪利,所以他得到人身后,他的善根力就能够得见无数佛,那么得到佛陀的摄授,佛陀有无量方便力,他本身也有真如的善根力,这个时候他又供养诸佛,又随顺行大道,就慢慢的具足波罗密,那么到了现在遇到了释迦牟尼佛,在释迦牟尼佛结束以后,他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他未来也会广度诸众生,而且其数无有量。

这就说明,虽然你有烦恼,只要你不坠恶道,你就会不断的增上。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结汇古今。彼佛灭度后,在日月灯明佛灭度以后,懈怠者汝是,就是说你信解的这个一心三观的思想,但是你没有辗转的相续,到外面跑一跑,做一做,可是你还是成就等觉菩萨的。

妙光法师者,今则我身是。因为我不断的相续,我也变成等觉菩萨了,这个就是妙法的厉害在这里。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172】《法华经》是可以把所有的法门全部衔接起来的

看最后的己二的颂分明判答,最后的总结,看经文:

己二、颂分明判答
我见灯明佛 本光瑞如此 以是知今佛 欲说法华经
今相如本瑞 是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助发实相义
诸人今当知 合掌一心待 佛当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
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当为除断 令尽无有余

我见灯明佛,这以下是整个文殊菩萨引用自己过去的一个因缘,他做的一个总结。

我见到日月灯明佛,本光瑞如此。过去的白毫光所现的瑞相跟今生释迦牟尼佛放光现瑞是一样的,所以我合理的推论,佛陀将说《妙法莲华经》,为什么呢?因为佛佛道同,前面有太多的相同,所以我们合理的推论未来也会有同样的情况出现。

第二个,为什么在序品放光呢?今相如本瑞。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光明跟过去日月灯明佛的光明是一样的,这是佛陀教化众生的方便。

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佛陀没有讲《法华经》之前,先把这个相状现出来,让大家产生疑惑。就是说,修行嘛,不就是依法修学吗,各得其所,怎么就在依法修学当中,后面出现同一道光明呢?这个是在讲真实义。

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佛陀会把前面没有公开的真相,佛陀会在《法华经》里一次性的讲清楚说明白,什么叫作真正的修行,会讲清楚的。

对于三乘人来说,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

三乘人是这样子,一开始修行的时候,谁都没有疑惑,都信心满满,你看二乘人修行信心满满。声闻人成就阿罗汉的时候,一开始成就阿罗汉的时候他怎么说:我身已尽,梵行已净,所做皆办,不受后有。充满自信,我的法全部修完了。菩萨也是,菩萨也是信心满满。

但是,还有一个奇怪现象,每一个人修到一个程度以后会有一个共同疑惑,为什么你跟我不一样,尤其是声闻人。声闻人跟声闻人在一起,他什么事也没有。但是,声闻人有时候在听经的时候,他看看文殊菩萨看看普贤菩萨,后面的经文会说,他心里就不平衡:我等同入法性,我修空性,你也修空性,怎么我变成涅槃寂静,你变成功德庄严,怎么回事?同样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化,为什么产生不同的结果?阿罗汉心中其实是有所悔恨的,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是不是我缺少了什么?为什么我就只能够这个样子,而文殊菩萨就可以那个样子,他的确是有疑悔的。

但是佛陀告诉他说,你放心,你也有份,因为你当初的个性就一定要成就涅槃,我先满足你。

所以为实施权,但是你不要忘了那句话,权不离实。其实你在成佛之道也没走偏,你只是两段式,你前半段也没有失掉,不是说你要重新开始,没有,你只要把后面接上去就好。

所以《法华经》是可以把所有的法门全部接上去的,所以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所有三乘人的疑惑,《法华经》会公开答案的,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三乘的差别?这些三乘的差别怎么收尾?他们都是依止佛陀修学,成就的,佛陀你要怎么样收尾,就靠《法华经》了,佛陀要讲真话了,就是后面方便品,佛陀要开始出来说明了。

我们在修《法华经》之前,当然是很痛苦了,因为业力的逼迫,从因缘上去修学。有些人修六度法门,有些人修藏传佛教,有些人修净土法门,那没有关系,尊重个人的因缘,我们一开始会有各人的因缘力,有些人就很自然的遇到小乘法,有些人遇到菩萨法,有些人就因为过去的因缘就很容易遇到净土法门,这都没有多大关系,尊重个别的因缘。

但是你看到《法华经》以后,你会回归到你的心性来看事情。我们刚开始修行叫作无差成差,你跟我不一样,你结果跟我结果不一样,我们看到每一个人都各有各的差别。学《法华经》以后,差即无差。

所以学《法华经》的人绝对不会批评别人,因为它只是暂时的假相,它现在如此不表示未来如此,叫方便有多门。

《法华经》就是说你怎么样在一念心性的理观跟因缘的事修找到平衡点,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

为什么要事修?我们要务实要面对我们的问题,我们的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我们啥事都不要干,不是这样子啊!我们有如梦如幻的烦恼,如梦如幻的轮回要处理呀。

所以《法华经》看待生命它是两个看法,从务实面来说我的确业障深重,好好修行,但是从理想面来说,我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这两个没有冲突。

所以从后面的方便品,我们慢慢去了解。总之,就是内观真如,外修法门。心性跟因缘怎么去抓平衡点,就是诸位的修行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173】找工作很重要,但是先回家更重要!

这样讲好了,我们是一个乞丐,当然我们先找一口饭吃吧,这是现实的东西,先脱离乞丐的痛苦,然后找工作了,赚钱了,解决自己的温饱,但是你也不能一辈子在流浪,你永远没有家也不是个事,是吧?
找工作很重要,但是回家也很重要,是不是这个意思?!

你老也不回家,你在外面流浪,你说我在外面做一辈子快乐的乞丐,不可以这个样子。

因缘所生法修到一个程度,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你不能一直在因缘所生法里面打转,这没有一个头。

就是说,做为一个乞丐找工作很重要,回家也很重要,最好先回家再找工作,知道为什么吗?诸位,你想想看。你没有回家去找工作,你是替别人在打工,叫心外求法;你回家以后工作,你是老板,你是替自己打工,你认为这两个一样?一个是称性起修,那是自家功德;那你依法修学,那是向外,这你们听懂吗?做为一个乞丐最好的选择是先回家再找工作,就圆满了。

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处理生死的问题,不要站在因缘所生法来处理,站在因缘所生法你就很难处理了,因为你落入了因缘所生法,那你就落入了阿赖耶识了;你今天回到心性,那叫真如三昧。

所以说理观跟事修的平衡点,这个师父不能告诉你怎么做,反正我只能告诉你,工作很重要,回家更重要,那你们自己去判断。

  佛陀讲完三乘的因缘以后,佛陀该说真相了,佛陀把这些众生差别的因缘开始要做一个全盘的整理跟会归。作为一个序品,佛陀放光献瑞所代表的义涵就到此结束。

  我们下一堂课要针对前面所说的内涵做一个问题的回答,请大家把课本跟附表讲义带过来,可能会有用到课本的地方。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向下文长,付再来日。回向。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174】我们如何去内观真如呢?(一)

第十九卷
《妙法莲华经》课程研讨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这堂课,是2017年《妙法莲华经》第一次的问题研讨。我们从我们现场的学生跟网络班的学员,总共汇总了三个大题目,那每一道题目又有三个小题目,那么待会儿师父会针对每一个题目先做一个简略的说明,先把它整个的表面的文字的意思先做一个说明,然后诸位可以针对这个问题,你可以提出更深入的问题来讨论,大家等于是一种互动,我们希望是一种互动式的。好,我们就开始。

那么先看第一道题目,我们先把他念一遍:

1.本经的修学强调莲花式修学,即由理观带动事修,由内而外,其中理观即一心三观。

好,那么这个题目有很多的问,就是这个理观的问题。

本经的特点当然就是我们修学妙法。就是说我今天去布施,我去持戒,我怎么知道我这个布施持戒的行为是属于《法华经》的妙法呢?那么关键就是你能不能生起理观。

也就是说《法华经》的修学往往是双向的,内观真如,外修法门。外修法门这个我们就不提了,你前面所学的,念佛、持咒、六度法门,这个都是照你以前的节奏去修,那么多一个内观真如。

那么内观真如是怎么观法,这是关键了。

就是我们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用什么心态,那我们看第一道题目就是在问这个问题了。

(1)实际操作方法如何?
那么内观真如,当然我们活在妄想了。那么这个观照的意思就是把我们的心,其实观照,按照天台智者大师的意思,就是把它调整,把妄想的心把它调整到佛心。就是把众生心透过一个观照把它调整为佛陀的心态。当然跟佛不一样了,至少是什么呢?顺从佛性,或者是名字位的佛性。

那么第一个,我们可以先把过去的讲义再复习一下,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五面。

那么内观真如,外修法门,这个内观真如,怎么样能够内观呢?

第一件事情,安住清净心,就是空观,观照一念心性,当体即空。

诸位,我们在修行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当体即空,这个空观的修学只有四个字的秘诀,叫作离相清净,这句话你要记住,你临命终能够记住这句话,你就有救了。

我说离相,什么叫离相?什么叫清净?我们的内心要离开什么相呢?

就是我们过去的人生的经验,各式各样的人世的因缘所留下的影像,这个影像不包括你在佛法所学的道理,这个道理可以不用离开。

就是说,离相离什么相呢?离人世间生死业缘的相状,这些都要离。

那么清净就是安住一念的清净心,那么这个地方的关键在哪里呢?在离,离开这个字!
我们解释一下:
本来无一物,但是我们是到处惹尘埃。就是说我们现在人生的各式各样的经验,留下的是什么呢?就是留下很多影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些影像对我们会产生牵动。

那么这个影像,当然我们一般人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执取,取相然后去分别它,那么就落入了生死业力的恶性循环当中,过去留下影像,现在去攀缘这个影像,然后又去造业,然后又留下影像,这人生就没完没了了,凡夫就是取相分别。

那么二乘人呢,叫作灭相取空。二乘人把这个相状全部给灭了,这就有问题了。

诸位,这个相状是依附在谁身上?是依附在你的心身上,你把相状灭了,你把你的明了性也灭了,那叫作断灭。那么你这样的话没有错,你没有烦恼,但是你把菩提的本性也灭了。你不能够说你身体里面有细菌,你把所有好细菌坏细菌全部灭干净,这个也太偏激了。

所以从佛法的角度,凡夫是一个极端,追求影像,二乘人也是一个极端,对所有影像把它灭了,不能这样。

大乘佛法是离开,离开它,但是你不要灭它。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175】我们如何去内观真如呢?(二)

那么这个离开的意思就是说,把我们的心回归到我们生命的原始点。就是说,按禅宗的说法就是说,诸位你还记得吗?你父母未生之前,你是什么面目?就是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当然,我们都忘掉了,我们现在被相状搞得乱七八槽,我们现在是忘知来时路。但是我们必须要回归到我们生命的原始点,就是把这念心拉到我们还没有轮回之前的那个清净本性,目的就是这样,那方法就是离相。

为什么相状只要离开呢?因为相状跟我们的心性没有真正的结合在一起。

比方说我们看镜子,我们一般人照镜子,没有人看到镜子,是吧?都看到自己的影像,是吧?你整理你的头发、整理你的眼镜,是吧?那但是我们去注意影像不表示镜子不在,对不对?但是我们忽略了镜子的存在,这个就是最大的问题,我们只在乎影像。

就像《楞严经》上说的,我们追求心中的妄想,就像我们追求大海的水泡,但是忽略了大海;就像一个镜子,我们只注意镜子的影像,而忽略了镜子。

所以现在的意思就是说,把影像放下,不是把它灭掉,你别管它,不迷不取不动,你把我们的心回归到那个最原始的镜子,这个是整个修行的基本功。

那怎么去体会呢?《楞严经》佛陀用一种方式来让我们回光返照,找到我们的原始的面貌,就是回归本来面目。

好,我们现在大家先把眼睛闭起来,我们从钟声创造影像然后你看你的心怎么活动,你就知道什么是取相什么是离相。

好,我们先来请维那师你敲一下磬:

叮...... ...... ......
好,诸位,我们一个明了的心性当中,刚刚听到了声音,有没有听到声音?有,是吧?你心有动吗?

我问你,你的心是注意声音,还是注意声音背后那个明了性。

如果你的心是住在声音,那你的心会波动,因为声音是会生、住、异、灭,它的声音是慢慢的大声,它是波浪型的,它是由小到大,然后再由大到小。如果你发觉你的心在动,表示你的心一定有所住,你的心没有安住,这样懂吗?你的心住在影像,你叫作心随境转。所以你从本经的意思你是处在不安住的状态。

那么如果你今天你看到影像,它起来,变大,然后慢慢的消失,你的心是不动的,恭喜你,你的心是安住的,就这样子而已,叫作离相清净。

来,我们再一次,你再敲一声:

叮...... ...... ......
好,诸位,这个是可以做到的。也就是说见相离相他不是一个理论,就是说其实影像跟心性没有真正的结合,如果真正的结合,那我们就不能离开它,那就谁都不能成佛了。

那我们一念心性经过无量的生死经验,那谁都不能恢复本来面目了。还好,我们一念心性它那个清净,它本身从来就没有跟任何影像接触,那说为什么没有影像,我怎么一天到晚心有千千结呢?那是你自找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176】我们如何去内观真如呢?(三)

就是说理论上人生不会伤害你,人生只会给我们两件事情:一个叫作快乐,一个叫作痛苦。人生本来很简单,只有两件事。如果是善业生起的影像,你看到你欢喜的人,你会快乐;如果是罪业生起来,你看到你不喜欢的人事你会痛苦。人生本来应该只有痛苦、快乐,就这么单纯,过了就没有。但是我们凡夫都是把影像抓过来打妄想然后执著,那人生就不是快乐跟痛苦了,那就有很多的爱憎取舍各种情绪出现。

就是说诸位,首先我们今天修行要了解一件事情,什么事情是因缘应该接受的,什么事情是我们自找的,这个你要弄清楚。

就是说我们修行空观不能否定因果,快乐痛苦那是因缘果报,这个事情我们要坦然接受,但是我们接受快乐痛苦的时候,请大家不要加油添醋,把人生搞得越来越复杂。

就是快乐就是快乐,我就认了;痛苦就是痛苦,就认了,这个是人生的原来相貌。人生本来就两件事:快乐、痛苦,然后过了就没了。但是我们凡夫的心,它有个问题,它会把快乐影像拿过来,然后安立名言,这个快乐不错哦,然后就开始变成辗转相续;我们会把痛苦的影像拿过来,然后也是加油添醋,对它产生仇恨,然后,然后就从此以后就回不去了,就这样的。

现在佛陀出世了,怎么办?很简单,不管你过去心中有什么样的影像,不管你哪些事情你走不过去的,现在都先不要处理,因为你没办法处理,你越处理越糟糕。

你现在这个心态不对,你现在的心态就像强力胶,看到什么就住上去。你根本没办法处理,你要有办法处理,佛陀就不要出世了。
就是说先别处理,那么怎么办呢?

把心带回家,把心回归到那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那个原始的风貌,那个明了的心性,先把它回归到这个地方,这个是第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是非常关键的。

你这个事情,一念心性当体即空没有做好,你《法华经》的即假就别修了,你没有办法修了,你没办法走出过去的影像,我们就没有资格谈开创未来,你根本没有资格,你这边被过去的生死的影像弄得乱七八糟,你还有资格谈论未来吗?你的未来就一句话就说完了: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就是你的未来。

所以我们空观的意思就是透过回光返照找到生命的原始点,把这个影像先把它放下,不管你过去做得怎么样,不管谁对你怎么样,先把它放下,放下以后回到生命的原始点,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177】什么是十如是呢(一)

好,其实这个还没有谈到《法华经》了,这个充其量是《法华经》的道前基础,这样应该属于《楞严经》,就是首楞严王三昧了,其实它的意思就是把心带回家,这样子,其实《法华经》是讲假观的关键。《法华经》的思想,它不是恢复本来面目而已,那也就是消极的,它的重点是要栽培一种成佛的善根,就是把那个莲子创造出来。

《法华经》的思想在哪一个呢?在第二个,我们来看第二个,观照十如是,《法华经》的正式的内涵在这里。

那么十如是从本经的修学,我们来看第一个,首先我们解释什么叫十如是?

《法华经》把生命的缘起的规律分成了四个阶段,就是一个人为什么堕落到三恶道去,它是有规律的,就是有它的因缘的轨则。一个人为什么能够往生呢,它也是有规律的。人生是有章法的,不是像外道说的,人生只是一个偶然,不是,人生是有它的因缘的。
那么是什么样的规律创造人生的因缘呢?

有十种规律,而第一个规律叫作相。诸位我们一念清净心本来是没有相状,没有相状它是不能活动的,就回归到心性的本体,所以你的心要造作,要依体起用,一定要有相状来带动。那么其它九法界相状我们就不说了,从《法华经》的角度我们要先有一个相状来带动我们的菩提善根,就是本经所说的两个相状,一个是智慧相,一个是功德相,这都是佛陀,不是凡夫哦,是佛陀的智慧德相。

智慧相的经文在哪里呢?从迹门的十四品,序品到安乐行品,从佛陀的语言文字展现佛陀的智慧相,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所观境就是本门,从第十五品从地涌出品到普贤菩萨劝发品,就是显发佛陀的法身的功德。

那么我们这些相干什么呢?就是产生内在的思想,这个性就是思想,这很重要。

从《法华经》的这两个相状,智慧相功德相,我们不断的解义读诵,让内心产生两种的思想:第一个叫作成就信解。诶!佛陀说的智慧功德是我内心本具的,我相信!当然这个相信不是嘴巴了,你真正透过闻经达理,断疑生信,你把道理弄通了。

第二个随喜发愿。我不但相信我自性本具这个功德智慧相状,我呢,随喜赞叹而且发愿成就,这很重要,我一定要把它成就,我作为一个乞丐,我爸爸是大富长者,我一定要回家的。

那么你今天透过这种《法华经》的文字相的熏修而创造了一个内在的信解和发愿,然后,我们就产生一个自体了,一个菩提善根的自体。善根的自体会转成潜在的功能,遇境逢缘,不管你念佛持咒,它会产生一种菩提的作用,成就一个成佛的正因,再加上你平常的事修的福德资粮作助缘,你当下有菩提果、涅槃果,最后不离开一念心性,本末究竟等。

诸位,按照《法华经》的思想,我们在学《法华经》,我们已经有莲子了,虽然这个莲子很小,因为你从这个相状进去,当然前提是你对这个相状你要信解,要随喜发愿。

当然这样子你说我还是凡夫,是的,这个菩提涅槃的果叫作名字位的菩提,名字位的涅槃,它是透过文字创造出来的,天台六即佛嘛,第一个名字位,名字位、观行位,但是你不要忘了,名字位的佛果它的本质还是佛果,所以六而常即,即而常六,它的本质还是佛的功德。就是说莲子虽小,毕竟是莲子。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178】什么是十如是呢(二)

所以当然这个十如是,有两个观察点,第一个我们观察我们现在的十如是,你可以了解你过去是怎么来的。

我怎么知道我前面的生命到底都做了些什么?
很简单,你看你心中出现什么影像,都是些什么影像,这些影像你是什么心态,然后形成你的五蕴,你现在的五蕴身心世界,然后它产生的因缘果报。你现在的相状是你很多很多你的前身创造出来的,当然过去的过去了,现在的重点是什么?你怎么规划你的未来。
佛陀讲《法华经》就是干什么呢?佛陀的境界叫作不思议境,你今天要不学《法华经》,你整天在那里想也想不出来的。佛陀是什么境界,佛陀的相状是什么相状你告诉我,哦!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他是什么相状,没人知道。

就是两个相状嘛:一个智慧相,一个功德相,所有的相状就这两个。所以佛陀的善巧,讲《法华经》呢,前面十四品,开显佛慧,后面十四品,弘赞佛德,干嘛呢?就是让你去闻思,熏习,让你产生信解。当然你要有善根,你没有善根就没有信解,那《法华经》就不一定能够产生莲子。

我们产生信解,产生随顺发愿,后面就自然了,你已经走入成佛之道。虽然走得很慢,但是你这条道路跟佛陀是一条道路,关键在这里,要做一佛乘。佛陀走在前面,我们走在后面;我们走得很慢,但是我们已经走上高速公路,关键在这里。

更重要的是,这个善根不可破坏。

即便我们不幸堕落到三恶道去,它顶多只是善根暂停,等到你哪一天得到人身,你只要稍微听到一点佛法,马上重新启动,它的厉害在这里,叫金刚不坏。蕅益大师说的如食少金刚,毕竟不消。你把钻石吃到肚子里面去,你就一辈子钻石还是钻石,我们的胃里面的胃液没办法去消化它。

诸位,你听《法华经》就是这种概念,你听一堂课,文字般若的熏习,产生观照般若,那个莲子的善根就加强一分,那个莲子就慢慢扩大,慢慢扩大。

那么这个就是说,当然我们现在每一个人有现在的十如是,这个十如是就是我们要离开的,就是用空观把过去引来熏习的十如是先放下,断相继;另一个呢,创造一个未来的十如是,就是成佛的十如是,我们的生命从今天开始改变,从现在开始改变。

所以这个佛法的意思,改变不是叫你去布施、持戒,那是外在的因缘,改变是一种内在的观照。

就是说我们今天每个人都有佛陀的功德,叫作理具十法界,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具足佛法界,关键是我们把这个门打不开,佛陀有帮我们把门打开,就是通过这种文字般若的熏修,你就顺着佛陀文字的节奏,他怎么说,你就怎么样思考,随文入观,最后我们自性的佛法界门就打开了。佛陀就是有这个本事,广开方便门,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那么打开以后,就好办了,因为打开以后它会辗转相续。

我们事修的观照会带动理具的自性功德,自性功德又会加持你创造一个新的循环。你平常也经常打妄想,没关系,那么你开始修《法华经》以后,你的心开始打开两个门,一个凡夫法界的门,当然我们十法界还在转,而我们佛法界的门也打开了,也在转,别怕!因为真能破妄,佛陀的意思就在这里!

你只要加强真实的功德,就像我们净土宗最喜欢讲清水珠,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真正念佛人,咱们不怕妄想。入水一寸,水清一尺,就是这个道理嘛。真实的功德不怕你妄想,就怕你真实的善根不够,《法华经》就是这种概念。

所以这个假观就是透过一种佛陀所教化的文字,如是相,如是性,产生如是体,然后他产生一种真如内心的如是体、力、作、因缘果报,这个时候,我们一念心性里面那个佛法界的功德门慢慢打开了,打开以后,你再继续修,它那个理具事造会产生互动,辗转相续。恭喜你,在成佛之道,你叫作上路了,你的生命已经开始创造莲子了。当然很小了,但是他也是莲子,是这个概念。

当然有前提,前提是你前面的空观要修得好,你那个离相的功夫越深,你佛法界带动的效果就越大。如果你空观只是消除了百分之三十、五十的相状,那你还有过去很多相状插进来,那会干扰到你佛法界的十如是了,所以这个假观跟空观有关系了。

就像我们学武功一样,你跟师父学武功,师父是不会先教你招数的,先蹲马步嘛!你马步没有蹲好,你自己就站不稳,你这个叫花拳绣腿。假观是武功的招教,空观是那个马步,你好歹把自己身体站稳了,别跌倒了,所以这个空观影响假观。

所以这个先离相清净,最后再借相修心。诸位,借什么相?不是说:哎呀,日常生活就是修行,你没那本事,那么是后半段,初学者的相状就是向佛陀借相状,透过文字的熏习,随文入观,产生一个佛的智慧相,功德相。所以初学者不能离开经典,等到你慢慢熟悉了,从内观变成外化,你就有资格说一切都是佛法。

但是初学者你千万别这样,初学者就是佛陀经典的文字就是我的闻思,我就老老实实的听闻、思维、读诵,这个就是空假中三观。
就是空观离相清净,走出过去的影像。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179】离相清净 走出过去 借相修心 开创未来

诸位,我再提醒大家,不要挑战你的过去,你没办法处理的,很多人的人生就是想要处理过去的影像,你处理以后你就回不来了。你说我用佛号去压它,很多念佛人他不修理观,打妄想就用佛号压它,你用佛号压妄想就是跟它互动嘛,它要的就是你跟它互动嘛,不管你是喜欢它讨厌它,你一跟它互动就没完没了,我跟保证你不是它的对手,你信不信?

我们念佛一天念两个小时,连睡觉加起来,我们打了二十二小时的妄想,我们竟然想用两小时的佛号去跟妄想对抗,你真是不知道怕,是吧。

所以你不修理观的人,事修的人,完蛋了,绝对完蛋了!如果你今天不从自性功德的开显,你完全从因缘上的事修,我们处在劣势,你不是它对手。

诸位你想想看,你无量劫的妄想,打了那么久了,你现在要把它拔除,你说拔除就拔除,那这样子什么叫因缘所生法呢?那个因缘的力量还在不在呢?那个因缘你不断的薰修,那个力量你说不要就不要啊。

所以佛陀很厉害,佛陀说,不要处理,这个镜子太多灰尘了,咱不擦灰尘,你安住在镜子就好了,这是佛陀高明的地方。

那个空观妙在离那个字,离相清净,你把那个离字参透了,你就知道怎么样去面对你的过去了。面对过去是比较消极的,那怎么开创未来呢?

人生总有个目标去引导吧,哦,成佛,把佛陀的相状拿过来,启动十如是。从现在开始酝酿成佛之道,先从内善根,真正会修行的人是由内而外的,不会修行的人是从外而内的。我没有布施的善根,我先从布施的行为,慢慢慢慢的,布施心修久了,我自然有善根了,钝根人,由外而内是最慢的。利根人是建立布施的善根再去行布施的因缘,叫作理观带动事修。

所以整个一心三观,就是离相清净,走出过去,借相修心,开创未来,两句话就说完了。

本经的妙法就是这样修,就是建立心中的理观。
好,有没有问题?可以开始提问。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180】如何让我们把安住一念心性慢慢运用到生活当中去?

  学员:师父慈悲,师父刚才做了个练习,就是以敲磬的方式来体验下,来说明面对因缘所生法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来安住。可是弟子自己的经验,在一般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习气就是很容易跟这个相状粘在一起去,(师父:互动),习气是这样,(师父:一天到晚没事干),对,历缘对境的时候,如果要马上能够像刚才师父带领的这种练习的方式安住,是相当的不容易,这边请师父再引导一下,就是说,我们每天在做早晚课的时候,有什么样的练习,具体的练习方式能够让我们深化这个概念,然后可以慢慢慢慢运用到生活中。

  师父:这问题不错,请坐。

我们刚刚讲到这些观念,都是静中修了。一开始我们栽培一个菩提善根,你不能把这个幼苗就直接丢到暴风雨了,你要在温室中栽培。所以我们刚开始栽培善根的时候,就是刚开始在试着离相的时候,要找到本来面目的时候,请大家先走进佛堂,打开冷气,关掉手机,你可以先拜拜佛,念念佛,持一下咒,把心先静一静,然后再思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就是说,因为我们从来没回过家,刚开始有点困难,但是你要强迫你自己,你老也不回家,你就没希望了。所以刚开始,我们只能在一种非常安稳的环境下回家。一开始不要像小孩子一样,我不入虎山焉得虎子,结果就完蛋了,知道吧!刚开始先在安祥寂静中修学,这是第一个。

你只要有过几次体验,曾经回过家,不管你这个家是不是回到位,你只要回过百分之五十,就不简单。那么你这样子的一个功力,你这个一心三观有一个问题,就是你很难相续,那就要配合一些念佛持咒来辅助,所以理观跟事修是相辅相成的。

比方说我们观一下,到位了,但是相续也太难,不是你这样子,开悟的人也是这个样子,开悟了为什么躲在深山,像六祖大师,他在五祖的时候就开悟了,他讲出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有五种何其,他开悟了,在山中躲了十六年,长养圣胎。那我们现在没有时间长养圣胎,那怎么办呢?只有配合念佛持咒,就是观一下,然后提起佛号;然后再观一下,再提起佛号,安住佛号。
虽然佛号不是家,但至少会帮助你一下。就是用佛号的相状来取代所有的相状,好歹佛号的相状要好过你打妄想的相状,是吧?

所以他这个事情是这样,他观一观,事修;事修一下,观一观,所以他是要配合的。那当然我还要强调,刚开始先在寂静处把心中的观照力培养起来。当然我们打开佛堂,可能又要开始仁者心动,我跟你讲,很正常,就是这样子,修行都是进三步退两步,你失败了,在佛前忏悔,弟子这次没有做好,我在佛前忏悔,我发愿,我下次一定要进步,下次再历练,就有进步了。

我以前生气生了五分钟,现在生气变成四分钟,这就是有进步,给自己一个鼓励,是吧?修行本来就是这样子嘛,理可顿悟,事要渐修,谁一开始就到位了,是吧?但是关键在哪里呢?关键在你要掌握一个正确的方法,你开始怎么样?慢慢进步,好过你方法不对,你毫无希望,这样懂吗?

千万不要说你在那儿坐五分钟,你要马上怎么样,没那么简单,但是你已经把你佛陀功德的那一扇门打开了,恭喜你,你有资格叫作真是佛子,你已经走在佛的道路上。当然这个道路还有很多路要走,但是起码你已经上路了,剩下就是什么?就是决不放弃了,点点滴滴决不放弃。
所以一个人道理懂了以后,就是剩时间的问题了。但是你懂道理以后你掌握方法以后,那生命对你就有意义了,你就会慢慢慢慢的进步了。如果你这个道理你不知道,那我认为你的生命从成佛之道意义不大,就是在过日子,就是把今生的业消完,福报大的,就把福享尽,就这样子。你罪业深的,就把罪业消了而已,就这样子,你今生该怎么来就怎么来,该怎么走就怎么走,就是这样子。

  你这道门开了以后,不是能马上改变自己,但是你不要放弃,反正我就是慢慢的进步,我走三步退两步,我明天再走三步退两步,只有一个原则,所以《法华经》学完以后,最后只有一句话,就是想办法让你保持进步,就这样子而已,剩下就这样子。

  好,还没有没问题,所以不要要求自己一次到位,成佛之道没有一次到位的,至少我们开始走了,至少我们走对了路了,先认清路头,好过你什么都不知道,还在妄想里面打转,那你这个人生就空过了。

好,还有没有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181】我们可以自己在家练习把心带回家吗 ?

  学员:阿弥陀佛!先感恩师父刚带领我们有一个实际的操作,弟子受益非常多,也了解到《楞严经》中提到耳根是圆通的本根,因为透过师父带领,弟子感觉到有一种心的交聚原本是在身上,可是师父带领我们去领悟到那个背后那个,能够听到声音和听到没有声音的那个明了性,因此弟子的问题是说,刚刚师父带领我们的,是不是可以平常自己在佛堂的时候,也做一个这样的练习,让它能够串习,让我们可以去体会到师父带领我们领悟的这个明了的心性。

师父:可以,请坐。这个空观是基本功,空观就是把心带回家,当然六个门都可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但是声音最好了。佛陀是说透过声音,声音出现、声音消失,你看到它的起伏,而你能够保持不迷不取不动,表示你已经开始脱离相状。但是他这个离相一定要知道相状,就是你不能把相状灭掉,他要见相离相。当然不一定是声音,比如你看到一个佛像,我看到佛像,我心中会出现一个佛的影像,但是我看到他的时候也是不迷不取不动,也可以回家,但是声音是最容易的,六根门头都可以,重点是往回走,你不能跟着六尘的节奏走。

我们现在问题在哪里?叫作心随境转,过去的业力创造了六尘,然后我们就多事,就跟它互动,互动以后又造了一个新的业力,来生的时候,又把这个新的业力现出来,我们又跟它互动,然后从此就没完没了了,叫作轮回,就像轮子一样不断的转。

我们现在要逆向操作,叫作逆流造性,回光反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7 04: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