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8-17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88
成观法师讲解
    简单解释一下:什么叫「所知障」?让你永远不会忘掉,最主要就是不知因、不知果,不知过去因、不知未来果,不知一切的因果。简单一句话:不知理。这个理是指佛理,因为无明障重,「所知障」就是无明障;无明障重,所以不知因、不知果、也不知理,因为心颠倒故,不知苦乐,所以众生以苦为乐,以乐为苦,颠倒。如果以心理学来讲,以苦为乐、以乐为苦是什么?变态心理。众生心理都变态了。无明是什么?无明是个毒,都被无明毒给毒害;毒害以后,心理变态。乐的,他认为苦;苦的,他认为乐。譬如大家都有经验,以前吃烤肉觉得很香,现在闻烤肉都觉得很臭,这就最具体的。再进一步明白地讲,譬如说俗家人如果是有结婚的,就以性事为乐。出家人呢?这个就是最大的坏事,如果要做的话,就死掉了,不能做,除非你要搞双修,或是3P。「所知障」就是无明障。不是知识太多,而是根本没知识,叫「所知障」。

烦恼障(惑障)、业障、报障又是苦障。「烦恼障」不用讲,就是现在所受的种种烦恼,自心会起种种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忿、恨、覆、恼、嫉、悭、诳、憍、放逸、懈怠、散乱、不正知等这些烦恼、随烦恼。「业障」就是造种种的业,这个通常是指现世的。业障可以是今世跟过去世的,过去世的就是过去曾经造了很多业,今世那个业还会起现行,还会迫使你做很多事情,令你在修道上起障碍,叫「业障」。今世也是一样,很多业习,爱讲谎话,说溜了嘴就讲谎话了,爱做很多不好的事情,这就是「业障」。或者各行各业都有它的障碍,不同的行业有不同行业的障碍,譬如说艺术家、画家,贪爱形、色,音乐家贪爱音声,哲学家贪爱妄想。种种人种种不同的贪爱,对于要修行起种种不同的障碍,要习禅的时候要离色、声、香、味、触;各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障难,那都是由他各人所造不同的业而产生的障碍。「报障」,通常是指现世的报,你过去世的因,现世得的报。这个报最主要就是身心两方面,还有外缘。身跟心,以身来讲,主要就是六根,六根如果是好的,就具足圆满庄严;如果身心具足,就健全,圆满都很好,再进一步庄严,就相好端正,长得漂亮、帅就对了,那算一种报。相反的,同样六根有的不具足,六个零件缺一个都很麻烦,缺手缺脚的,六根不具足;即使具足,又不圆满;圆满了,又不庄严,什么都有,但是不好看。那也是一种身的报,有好有坏。可是不是坏的才有障,好的也会障。譬如女孩子长的太漂亮不能出家,出家也很麻烦。日本有一个妙然比丘尼,她就是长的很漂亮,是一个世家子弟。她们家族被灭衰了以后,她想要出家,有的师父一见就把她赶走,太漂亮,会吸引人,人家看了以后都心慌意乱。有的就让她住一住试试看,一住就完了,很多男生都跑来。讲到男生,我就跟你们讲一个小笑话,我们初二有劳作课,师大附中附近有一个工厂,我们劳作的时候,都在那个工厂里面做。有一个女老师,师大刚毕业一年。我很难形容她,其实如果你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分开来看,不是那么漂亮;可是凑在一起看,哇,看了就会醉掉了!师大附中的学生很皮很皮。每当她在我们隔壁班上课,每次下课的时候学生,都把门窗锁起来,不放她出来,其他班的同学,连高中的都跑来,把那间教室围起来,常常要训导主任要来把她放出来,否则她下堂课没办法上,出不来。人太美有这样的问题,就变障碍了。陈圆圆的悲剧就是因为她长的太美,乃至造成一个国家的兴亡。特洛伊战争就是为了一个海伦嘛!所以儒家就说红颜祸水,「色不迷人人自迷」。妙然比丘尼因为到处都没有人要收她,她最后就拿刀子自己毁容,因此出家,后来也有很高的证解。为什么?看破了。如果她没有毁容就顺利的出家,那个也没有办法有一个好的结果,自己跟寺庙都有很多麻烦,所以报身长的好、长的美不见得就没有障碍。还有一个障难,长的太美,超过一般以上美,女孩子如果长的好看,从小小的就有很多外务,不容易往内,她一定会往外,而且你不往外,反正就有一堆的蜜蜂会来,不要讲苍蝇,蜂涌而至。讲到苍蝇,遍照寺夏天有那种苍蝇,盯人跟蜜蜂一样很痛,只是没毒而已;来的时候,每一只都好像轰炸机一样,炸一下走掉。总而言之,长的美或太美,不见得就对自己是一个好的;长的美好,很容易知道自己长的美,就会修饰自己,会着外相,很容易迷于外面,不追求自心,容易顾镜自怜。心的报障,有的人生来就聪明、利根;有的人生来业报关系就迟钝、愚痴、乃至有种种心理障碍;有的人就耐压耐磨;有的人抗压力就很差,很容易抓狂,很容易崩溃。有的人很容易摄心,有的人就很难,这都是报。如果你的心不管怎么样,你就不容易摄心,容易打妄想、烦恼等等,就变成一种报障。乃至容易崩溃、癫狂,现在有忧郁症、躁郁症,那都是抗压力太小,那都是报障,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另外讲外缘,外面的缘,包括眷属、父母、兄弟、夫妻、师长、同学,这些都是你的缘,人方面的缘。还有你住的地方,你家里是富还是穷、小康等这些缘,是不是有资产,生活优裕、还是困苦,这都是缘,这都是报。如果造成障难,就是报障。不一定很有钱就是好,很可能相反,有钱人不容易修行,苦的人很可能比较知道世间苦,他就容易接受佛理。这就是「三障」,「报障」就是今世受往世所造业的苦的报。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就是烦恼障跟所知障所缠,「良由不知」,「良」就是诚,实在是由于不知道;「寂常心性」,「寂」就是寂静,「常」就是常住,寂静常住的心性就无起灭,起灭就是生灭。因为它没有起灭,所以是寂静的;因为没有生灭,常住的。阿难前面都一直以六识为真心,只悔恨自己到处找不到它确定的所在,现在听到生死妄想非真,如镜中花、水中月一样,妄有幻相,所以才开始责备自己不知真心,而且已「觉知妄识动摇不即,生灭无常」,所以他已经觉知妄识不好、不对。「惟愿如来哀愍穷露」,「穷」就贫穷,「露」就孤露,贫穷是指没有福德智慧庄严,没有福慧可以庄严他的身,所以是穷。「孤露」就无福慧以严身。「露」是无真性之华屋。为什么?因为真性的华屋可以安身立命。你如果没有真性的华屋可以安身立命,你就要露地而宿,就变成街民,流浪汉。开发妙明,「发妙明心」,「发」就是开发,「妙」就是本妙,「明」就是圆明,开发本妙圆明之心,「开我道眼」,让我的道眼能够开起来。这句话看起来很单纯、很简单,但这表明阿难到这里已经知道能见的是属于道眼,而不是凡夫俗眼,不是肉眼。

[注释]

[「二障」:烦恼障与所知障。烦恼障是由我执所起,以诸烦恼能障涅槃,故称烦恼障;又烦恼因能障人天等胜妙之事,故亦称为「事障」。所知障是由法执而起,此法执为执心外实有,不达唯心,以及于所修习,生起法爱,以此能障菩提,故称所知障;又因能障所欲证法空之理,故又称为「理障」。]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良」,诚,实在。「不知」,此不知有二义:一、不觉知,以迷内外,故日用而不能觉知。]「日用」就是天天在用。天天在用都没感觉。怎么回事?举个例子,你家有个老妈,把你一切事情都整理好,但你天天在用这个老妈,你都没感觉有个老妈在,这个还不明显。老公、老婆也是一样,一直等到两个一吵架,他回娘家了你才发现,少了一个老婆,有老婆真好,然后就只好回去下跪。你天天都在用眼睛,你有没有觉得你有一个眼睛?没有,一直到你有一天眼睛痛的时候,才发现你有眼睛。一样鼻子天天也在用,你会觉得你有鼻子,没有。哪天鼻子出问题,你就知道。其他的四支百骇、五脏六腑也都一样,它们正正常常很好,你们互相都忘掉了;一旦有一天你的胃、你的心脏出毛病了,你才发现我有一个心、我有一个胃。这个就「日用而不知」。最主要讲我们心,我们心天天都在用,但我们不觉得有一个心,一直到这个心出问题才发现。[二、未闻知,凡夫若不闻佛开示,即连「常住心性」之名,亦不得知。]这个「知」就是指没有听说,所以不知道。比如我们学佛之前,不知道本性,没有听说过,所以就不知。[「寂常心性」:寂静常住之真心本性。]

[「穷露」:「穷」,贫穷。「露」,无有遮护依靠。]漏天,露地而宿。[众生之「穷」,为无福慧庄严;众生之「露」,为无大涅槃可依止。]

[「发妙明心」:开发本妙元明之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8-17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开我道眼」:眼为能见,佛法中以般若之智为能见,故此「道眼」即是般若智眼,以「五度如盲,般若智导」]这个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就是为了要求智慧。可是一开始,你没有智慧,又不能学,这不是二难式(dilemma,左右为难)吗?二难式,就是你不知道选哪一个;也就是说,我现在给你二条路,一是上吊,二是吃毒药,那等于两个都是难的。「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就是般若,才要学般若波罗蜜;你一开始五度如盲,没有智慧,怎么修?你说你要修施、戒、忍、进、定、慧这六度,因为没有福德智慧,所以要修这智慧,要修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进波罗蜜、定波罗蜜(也就是禅波罗蜜),慧波罗蜜(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可是又说如果没有般若为前导的话,你这所修的都好像盲人骑瞎马,那不是令人两难吗?可是你没有这样一路修下来,你不会得到般若,可是现在又好像盲人骑瞎马,闭起眼睛来修波罗蜜是绝对修不好的,那不是很困难,怎么办?就要善知识指引。善知识就好像你骑在马上,那个马眼睛蒙起来,因为风沙很大,善知识就在前面拉你马的那个人,帮你拉马的人,让你那个马不会乱跑,而且会稳住。所以没有办法。你修行要有善知识的原因是这样子。你说修布施是一定好的!不一定。我举个例子,20年前,有一个在家弟子是常春藤数学博士学位,很聪明吧!当然非常非常聪明。他很精进勇猛修行、很拼,他修布施。有一天,快到Christmas,他到花店看到有人买棵大圣诞树,买家自己的小车放不进去。卖花老板说:「你那个树放不进去,你找一个人帮你载吧!」我那弟子,他有个大车,可以放进去,就自告奋勇帮说:「没关系,我那个车子能放得下。」然后帮他放进去,送到他家去。我那个皈依弟子是佛弟子,帮人家送圣诞树,护持外道,他认为他在做好事,所以修布施要有智慧,不是一切布施都是好的。他还很得意来跟我报告,所以「五度如盲」,修布施要有智慧、要会分辨。什么叫慧?慧者能辨别是非、善恶、染净等一切性相,叫「慧」。没有智慧的人就不别是非。持戒也一样要用智慧来持。譬如现在还有没有不晓得,好像还有,「过午不食」本来是很好的,「八关斋戒」很好,但有一个还是两个道场,他们比「过午不食」或是「日中一食」还要更进一步,他们修「断食」,他们认为这样更精进,断食七天,只能喝水,他们称为「饿七」。这种修法就已经不是佛法,是外道法,印度的外道就有断食。你修瑜珈术也有断食,也是从印度来的,他们瑜珈术修比较上乘的都要断食21天到3个月,看每个人程度而定,把体内坏的杂质排掉。印度教也有,回教也有斋戒期,也就是一段时间不吃东西,喝水,那个都是外道的修法。我们佛教就是很难很可贵,不走偏锋,日常生活,每天都少吃少喝,这更难。外道都只有一段时间,完了以后,就大吃大喝了。最明显的就巴西的嘉年华会(Carnival)、六旬斋(Lent),不是不吃饭,过了晚上就不能吃。天主教跟回教有点相象,好像白天不能吃,到了晚上十二点以后可以吃,跟我们很不一样。天主教因为要持这六旬斋,所以之前就来一次疯狂,就叫嘉年华会。你们知道嘉年华怎么回事?大家全民化妆、当街唱歌、跳舞、喝酒,接着就一对一对的带到偏处去,现在恐怕也不带到偏处,就地解决,都疯狂了。我举这个原因就是一切外道就是走极端,要持戒之前疯狂一下,疯狂完了就持戒。佛法就很难,就走中道。中道就走钢索,不偏不倚。你要走极端很容易,走中道很难;因为你要能平衡、而且长久、而且要很有毅力才行,心不能波动。一切外道法都是大起大落。道教的不食人间烟火,辟谷(辟除五谷),不吃五谷,跟不食人间烟火又不一样。他就是吃水果、药饵,自己练的药去采药。「问师何处去?言师采药去。」他采药,然后炼丹,还有吃云母。云母是一种金属。你看《高僧传》,有一两位高僧是从西域来的,吃什么,你知道吗?吃石头。开始的时候先吃小石头,小石头吃惯了吃中石头,中石头吃惯了吃大石头,这就有点类似外道。道教就是要变化这个体质,从饮食着手。这个理论是对的,但做法就不对。佛法真正就是最理性的、中道、不走偏锋、不走极端;一切外道都是走极端的、波动的。如果没有「五度为盲,般若为导」的话,那就要依真善知识;要不然,那善知识他自己若也瞎了一眼,那就完了,[故般若智有如修道人之眼,亦即所谓「人天眼目」是也。]人天眼目可以带领众生入菩提涅槃。

[义贯]

[「世尊,我等今者」为烦恼及所知「二障所缠」,不得解脱,「良由」于「不知寂」静「常」住之真「心」本「性,惟愿如来」,慈悲「哀愍」我等贫「穷」孤「露」,没有真心本性之庄严华厦可以安身立命,而开「发」我们本「妙」元「明」之「心」,以启「开我」们见「道」之智「眼」。]

[诠论]

[阿难在此以前,虽然责备自己不知自心在何处,但都还一直认六识为心。现在听如来开示说「妄想非真」之后,]一切的妄想都不是真的,都是虚妄的,[才责备自己不知真心。又,阿难现在也已知「认见属眼」,与「认识为心」,同样是错误的,]把「能见」当作是眼睛的作用或范畴,「识」就是指六识或八识当作是心,同样是错的,[故现在求开「道眼」,]因为有道眼,才能够[以辨明奢摩他路,]修行的路,[而照见楞严定体。]楞严定所依的本体。什么叫「楞严定」?这个不太好记,我一讲就容易记起来了。我们那个临斋仪最后结斋的时候,所唱的「当愿众生所作皆办」,「所作皆办」就是「楞严」,这样你就容易记起来;也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修行的事都到达究竟,而且坚固不坏,叫作「楞严」。什么是「究竟」?「究竟」的意思就是彻底完成;一切事彻底完成,而且就不会坏掉,坚固了,这个究竟成就这个事情,不会再改变,这叫「坚固」;这样的情况,一切修行的事情究竟而且坚固,不会再改变,这种状况叫「首楞严」。这样的状况依于什么?依于「首楞严定」,「首楞严定」好像混凝土,把建筑物上所有的钢筋等等就固定住了,这个佛法的华厦就坚固了,叫「首楞严」;让一切具体成就,坚固不坏,首楞严定有这样的作用或是能力,所以「楞严定」在十地菩萨,十地后心的时候又称为「金刚喻定」,「楞严定」也就是「金刚定」。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8-19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89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经文]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即时」,就在这个时候「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这个「卍」字是如来三十二相之一,称为「吉祥海云相」,因为这个「卍」字是如来一切吉祥功德所成的总集,福德总集,自然就有这个「卍」字,所以是吉祥之大就像大海云一样无量无边,而且能够起无量的变化。「涌出宝光」,从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晃昱」是炽盛,「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这个光刹那之间,「一时」就是刹那,刹那之间就遍布了十方微尘刹土世界,佛世界都遍了。「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这个宝光到了十方世界所有的佛刹,而且从如来顶上灌到诸如来的顶上。「旋至阿难及诸大众」。「旋」很快,马上。到了十方世界这么远,很快马上这个光又折回来,照彻阿难及诸大众的顶上。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涌出百宝光」就是放光,从卍字放光,这是一个瑞相。这个瑞相,通常佛要讲大法之前都会先现一个瑞相,瑞相里面最重大的通常是放光。这个放光可以当物质,也可以当精神。物质,就是确实是有光。我们常常看佛经,说佛放光,看久了好像没什么感觉,麻痹了。事实上佛放光是很不得了的事情,对不对?要不然你放放看?我们不但不能发光,也不能反光,即使佛放个光给我们,我们也不能反光,为什么?因为我们这身体污污臭臭的,光一照到我们以后就不见了。佛身也是肉体之身,为什么能够放光?他能够反光就不错了,而且他那放光也不是放一点点光,不是像蜡烛或是火柴那样一点点光,而是什么光?比太阳光还要亮的光,但又不会刺眼,而且也不会很热,算是一种冷光,但又很亮。他的亮不是像我们灯泡那种昏黄的,他是白光,而且那个光比太阳光还要强,可是你可以眼睛直接看,像这个烛光也不怎么亮,没有多少烛,可是你眼睛看久了,眼睛都不舒服,但是佛的光是你可以直接用眼睛看,而且眼睛不会烧坏。你如果闲着没事,看看太阳光,你看个十秒锺,你的眼睛就受不了,但是佛光就不会,就这么奇怪。我有一个经验,这是我一个一点点小的幸运。有一次,我去帮人家做事情回来。这个我曾经讲过,就在我房间的地下就看一溜白光,房间没有窗、也没开灯、天也闇了,可地下为什么有光?就在佛像下面。那我知道:「噢,佛光原来这个样子。」佛的光不但到了诸佛世界,而且还灌如来顶;佛光不但能够普照众生,也可以普照诸佛,很快又回到阿难及大众的地方。放光为了要干什么?就是为了要讲大法,讲大法先一个瑞兆,然后干什么?引起注意,要不然,怕有人睡着了,所以一放光,有的人如果有点快睡着了,人家说:「诶?你赶快看,这是什么!」所以引起注意,这不是开玩笑,真的这样,让大家觉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光?」我讲一个笑话,不管是布袋戏、京戏、歌仔戏,每一次要演戏之前,先要开锣,喧天架响,当当当,干嘛?因为观众在下面聊天、喝茶嗑瓜子都没有注意,然后锣鼓喧天,跳龙套的出来,跑一跑,跳一跳,把你的注意力吸收,吸到舞台上去,然后那时候才开始演戏,开锣了。佛要讲经之前,他有另外一种方法让我们注意,而且觉得希奇,就好像英文讲:「Attention,please.」(大家请注意!)「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什么是「法幢」?「幢」跟「幡」不一样,平面的布条叫「幡」,如果是立体的、圆筒型的就叫「幢」。「幡」通常也都是布的,也有木头做的;「幢」有布的,也有木头的。「幡」跟「幢」都表示跟军队一样,你看古代的军队出巡的时候都有很多幡幢、军旗,好像幡一样,看起来很热闹、很庄严,譬如岳家军写一个「岳」字。佛法就引用这个当作庄严具,也是震魔用的,因为可以震慑魔军。佛的幢叫「佛幢」或「佛幡」,通常写上佛名,一来为了庄严,二来为了提示佛在这个地方。「建大法幢」,「建」就是树立的意思,就好像有军队就有军旗,军旗出现就表示这里有军队聚集,要作战。佛的幡或幢建立起来、坚立就是要降魔,降伏魔军,所以是「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我现在为你建大法幢,就是要破除你的虚妄见,因此就能令你及十方一切众生获得微妙、微密、幽微清净元明的本心(性净明心),因此能得到清净眼。

[注释]

[「从胸卍字」:卍,梵文(Svastika),又作万字、万(繁体)字,卍字;意译为吉祥海云,吉祥喜旋,为佛三十二相之一,也是八十种好之一;此为显现于佛及十地菩萨胸臆等处之德相。]不只是大乘佛经里面讲,小乘的[《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六、《大般若经》卷三八一等均记载佛之胸前、手足、腰间等处有卍字。]近代有人讲一些邪见谤佛,说佛有一些吉祥或德性,他说是「现代人把佛神格化」,讲了令人不相信佛的种种德性,可是那些人就说:「这都是大乘经典才这样,小乘就比较朴实,小乘经里就没有这个东西。」可是那只能骗不看经的人;你看经典人知道大乘小乘都一样,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大乘经典、小乘经典都一样有。怎么样不为恶知识所害?自己要亲自去看经,你不看随他乱讲,他怎么讲就好像怎么对,所以就很可怜。尤其是末法时期,大家忙着世间的事情,佛法就随着因缘去学一学,很少人就深入经藏,因此常常被人误导也不知道,所以我这里就提一下。你看我这里所举的例子,小乘的《长阿含经》、《大本经》、《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大般若经》还有很多经都讲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应该要相信如来确实是有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德行。但是现在的人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来测度佛如来或是菩萨,然后也把佛菩萨的威德都降格,降成跟我们凡夫一样,佛就变成什么?佛就是个教育家,跟孔子一样平等,也没有什么殊胜的能耐,那个都不是正确的知见。如果佛世尊没有什么特殊的能耐的话,那我们学孔子就好了,不需要学佛经,又很辛苦,还有很多字都查不到,何必那么辛苦?可见是错误的。而且你若学了佛,真正进去的话,你真正知道:只有佛世尊的法,几乎是字字都能够让你觉得很清凉,看了就心理很平静,没有什么烦恼。可是你看世间及外道的书,看了到处都是烦恼,而且心不静、不清净,所以佛法就是这样不可思议,佛自己达到那种清净庄严的境地,你看的时候觉得心里感受那种境界;你看了以后,能够体会感受到他那种清净、庄严的境界很殊胜;你看了以后,就觉得非常好。这是别种学术或是学问没有办法有这样子的效果。[于今印度摩罗婆提(Amarāvati)出土之佛足石,亦刻有数个卍字。]

[卍之形,原是古代印度表示吉祥之标志;除印度外,波斯、]现在的伊朗,[希腊、罗马均有此类符号。然其最初来源则为梵文,详如后「诠论」中说。]

[卍之汉译,古来有数说,鸠摩罗什、玄奘等诸师译为「德」字,菩提流支则译为「万」字,表功德圆满,万德具足之意。武则天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始制定此字,读为「万」,]原来这个记号,我们中文是没有的。[而谓其乃「吉祥万德之所集」。]

[又,据《佛光大辞典》称,《华严经》中卍字共有十七处、但以梵文对勘,其原文共有四种:]

[1.Śrivatsa,音译「室利靺(mò)蹉」,义为吉祥臆,]吉祥的胸,[《华严经》卷四十八:「如来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云。」]

[2.Nandyāvarta,音译「难提迦物多」,义为喜旋。《华严经》卷二十七:「其发右旋,光明润泽,卍字严饰。」]

[3.Svastika,]这是最常用的音,[音译「濊(「秽」)佉(「佉」qū:同「祛」)阿悉底迦」;圆瑛法师简称之为「阿悉底迦」意译为有乐。《华严经》卷二十七:「愿一切众生得如卍字发,螺文右旋发。」]

[4、Purṇaghaṭa,音译为「本囊伽(qié)咤」,义为增长。《华严经》卷二十七:

「愿一切众生得轮相指,指节圆满,文相右旋,愿一切众生得如莲华卍字旋指。」]

[《佛光大辞典》虽有如是发现,然一般提到卍字,其原文之读音,皆以第三种Svastika(濊佉阿悉底迦)为主,请参见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2683页)》。]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主要来源都是日本资料,可以说是我们近代重要的第一本佛学词典,它还是要根据日本人所收集的东西。古代的明朝有一本《三藏法数》,那个内容就比较少,而且有很多错误。丁福保里面也有一些错误,尤其是讲到一些佛法的东西,因为原文是日文编的,日文编字典的人大概很多都不是真正修行人,做学问的,把它当学术做,讲到一些名相常常加「传说」,表示不信。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学佛法就是要很仔细、小心,不要人家说什么原原本本就这样相信了,必须要有以正知见为根据。[此证之《韦氏国际大辞典》,]卍字你可以查《Webster International English Dictioncity》(《韦氏国际大辞典》),现在编到第三版,[及《牛津大辞典》亦然。]

[「晃昱(yù)」:此二字都是明、明亮之义。]

[「旋至阿难」:「旋」,还,回。]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很快的意思,很快就再回来。

[「建大法幢」:「建」,立也。]我们中文「建立」合在一起,意思是一样。讲到「法幢」意思是「立」的意思,[「幢」,旌旗的一种。建立大法幢,为建立大佛顶首楞严大法,以其能摧邪显正,树立正因,故喻为法幢,]就好像军队到了要降伏叛乱一样。

[凡外邪小之人见之,靡不屈伏。]

 楼主| 发表于 2020-8-19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义贯]

[「即时如来,从」其「胸」臆上的「卍字,涌出」众「宝」之「光,其光」明「晃昱」炽盛,「有百千色,]十万种色,[十方」如「微尘」数的「普」遍诸「佛世界」于「一时」间都「周遍」,]剎那间周遍,[此光普「遍灌」注于「十方」世界「所有宝刹」中之「诸如来」之「顶」,然后即回「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佛「告阿难言:吾今」即将「为汝建」大佛顶首楞严王之「大法幢;亦」以此法「令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悉能「获」得殊「妙」幽「微」秘「密」本「性」清「净」圆「明」之「心」,而「得清净」无翳之智「眼」。]让你的眼睛就很清净,不会有白内障、沙眼、青光眼、散光、飞蚊症、老花、近视、远视,那眼睛都不清净,智眼一定所见清净。

[诠论]

[在此如来应允阿难要开他的道眼,]因为前面阿难请求开道眼,现在开始开道眼,要开道眼之前首先放一阵「镭射」,这「镭射」不只一种颜色,他有十万种颜色的「镭射光」,那一定很玄的。[亦即如来将开始「显真」。]显示真相。[前面七处为「破妄」,]从现在开始显真,[如今妄既已破,便可开始显真,所以这以下便是所谓的「十番显现」。要显真之前,如来又放光,此为第三度放光。前面两次:佛顶及面门,此时为胸前卍字,各代表不同意义:]

[1.第一度,佛顶放光,为代表全经总的法门,光从佛顶出,显此法之尊贵无上。]最高贵的。我们都讲《楞严经》,日本人都讲《大佛顶经》;这个我们讲「楞严法门」,他们讲「大佛顶法」。反而是日本这样称,名字比较容易懂,即使不懂佛法的人一听,大致有点懂。但是要懂得楞严法,必须要懂得佛法。

[2.第二度从佛面门出,显生佛一如,]为什么?因为「生」就众生,众生与佛都有一张脸,庄严跟不庄严在其次,但都有一张脸。但「无间顶」只有佛才有,那是最殊胜的,但面门就「生佛一如」。佛问:「你的见在哪里?」你看阿难说:「我是用我的眼睛看,你问我眼睛在哪里?不只是我阿难、一切众生、乃至佛如来那么厉害,您的眼睛也在您的脸上,所有的众生的眼睛也是在脸上,所以我的眼睛当然在我的脸上。」所以就生佛一如。[为示此一如之法,故显大神变,令十方世界震动,十方世界合成一界,]这都跟一如有关系,生佛一如,世界也合成一界,[一界者,一真如界也,亦一真法界也。]

[3.第三度,光从胸卍字出,胸即心也,]不是真正的胸,而是实在的心,[卍字万德庄严吉祥之记]标记[也,亦即如来累劫所修福德之征也;]佛如来累劫所修的福德都集在哪里?都集在他的心里面,集在他的心上;从心上,因为这个功力太大,就浮出一个卍字在外面。这虽然好像开玩笑,不是开玩笑,真的。里面有,太强了,就显出来了。你说你修什么法然后成佛了,那你也显一个卍字给我看看!显了还不够,也许你是刺青的,要放光才行,你的刺青能不能放光。[此光,上供养十方世界如来,下庇荫一切众生,普遍布施无遗。]这个胸前的卍字可以发光,到诸佛世界供养如来,回过来再到阿难大众,庇阴一切众生,这都是文义含在里面,自己要去体会。我就怕你体会不出来,所以跟你讲。你说如来好好玩,好像演戏一样,一放光放到十方世界再照回来。

[又,以密教言之:]

[1.第一度放光从佛顶出,表降伏,降伏外道邪呪故;]因为是威力最强,从佛顶最殊胜,用来表示降伏外道,先放天神呪救佛的宝贝弟子,把他救回来。

[2.第二度从面门出,表息灾,震动十方界,令]一切世界[和合一界],如果和合的话,就[无灾故;]为什么有灾难?就是不合。最容易理解,就是你的四大不调和,身体就有灾难。为什么世间有战争,乃至于有烦恼?就是不和合。有烦恼就是:自己的心法跟心所有法不调合、不和合,所以有烦恼。为什么会跟别人吵架、打架、战争?也都是因为不和合。不和合就有一切内外灾难,和合就息一切灾。怎么样能和合?一如之相,都到了一如境地的时候,就都和合了。面门代表「生佛一如」,所以一切和合。不只是众生和合,乃至一切佛世界和合成一界。你看,佛世界这么远的地方能够和合成一界,那就很和,才可能;要不然,又有人说星球会相撞,那就起大灾难。但佛世界这么多,一百亿个太阳系都和在一起,这不得了!我们这个地球,光是外太空来一个小灰尘就把我们撞碎了。历史上就有好几个预言家,但是都讲错了。因为和合一相,表示一如,所以息灾。

[3.第三度从胸卍字出,]吉祥福德[表增益,]因为卍字表示如来的福德,福德是增益的、加分的,「增益」表示是[加持弟子,令得白法故。]「白法」是什么?「白法」就是善法,所有的善法都是清净洁白;尤其是指佛法,佛法清净洁白,没有染污,故称「白法」。所以等于是说:佛如果从胸前卍字发光的时候,就等于是要发「红包」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8-19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90
成观法师讲解
    第一度放光从佛顶出,因为:⒈第一度放光从佛顶出,因为是威力最强,从佛顶最殊胜,用来表示降伏。⒉第二度从面门出,表息灾,因为和合一相表示一如,所以息灾。⒊第三度从胸卍字出,吉祥福德表增益,就是加持的意思。就是密教四大法里面的三个。密教四大法:一、息灾;二、增益;三、敬爱;四、降伏。佛在讲这部经到这里为止,四大法就用了三个。从这里看,怎么能息灾?就是和合。一切灾难都是不和合、不调合而起,内外灾难都是这样子。你看我们末法时期叫作「斗争坚固」。「斗争坚固」什么意思?众生内内外外到处都在斗,很不和平,很多杀法,很不吉祥。息灾就必须要和合,所以我们僧众不是要「六和合」吗?佛说末法时期,众生斗争坚固,斗争而且是很坚固,一定要斗,那个斗争的性很坚强,不容易改。我们东密(或正法密教)里称「息灾、增益、敬爱、降伏」,「降伏」又称为「调伏」。如果还有一个讲五法的话,也有讲五法,五法就再加一个「钩召」,又叫「召请」。做什么用的?因为是「召请」,是请佛、请菩萨的时候的那个法,叫「钩召法」,非常重要。你要把佛请来,才能修到福德。但相对于东密,藏密也有四大法,就有一点点不一样。他们称为「息、增、怀、诛」,这名称看起来就很可怕,「诛」就是杀、诛杀;「息灾」、「增益」这一样,「怀」也跟「敬爱」差不多了,差就差在「诛」。藏密里有密勒日巴,他用下雹法惩罚他的敌人,结果杀了无数的人,还有畜生,很大一片地,畜生牛羊马骆驼,谷物、房子,全都那个包给毁了,那个叫「诛法」,真的诛了,不是我们佛法里面佛说「降伏魔军」的「降伏」;佛降伏魔军,是让他输的心服口服,俯首称臣,皈依三宝。藏密做法不太一样。还有一种「降伏」,就是让你不能得逞,你对我有恶意,破坏我,我就不让人得逞,你要破坏我修定,我就偏偏不让你坏,我还是照样的禅定不动,那你就怎么样?台湾话说:「鼻子一摸就走了。」承认失败,不能得逞就走了;你不能得逞,等于是降伏了,不是把他打了、杀了。藏密的「钩召法」,主要是钩召鬼神或钩召人。譬如阿难为什么到婬女那里去?那个就是梵天神呪的钩召法,钩去了;钩去了以后,被她得逞的话,阿难法身就亡了,那就是外道的钩召法。你想要见你的情人,法师帮你做法,把你情人从很远地钩过来;或是你想要抓鬼,鬼钩过来。东密里面的钩召法都不做这种事。像道教里面不是有乩童、神灵附体吗?那个也要先修外道的钩召法,把鬼神钩来,钩来以后才进去。我们佛法就完全相反,不要跟鬼神打什么交道,不要说钩来,让它进我的身体里面。我根本就不欢迎它来,我修法地方,你不要来。你看,这佛法跟外道就差这么多!眼巴巴的把人家从地狱钩来、从坟墓钩来,干什么?不需要,这样钩来就为他作事等等。佛法不是这样。我们要召请的话,也是召请佛菩萨,鬼神是绝对不召的。

[又,关于卍字之写法,《佛光大辞典》云:「卍字自古即有左右旋之别,于印度教,男性神多用卐表示,女性神多用卍表示,于佛教,现存于鹿野苑之古塔,其上之卍字全为「卍」,该塔系阿育王时代之建筑物,为纪念佛陀昔时于此入定而建者。]我们大乘的佛法,都是用卍的。[在西藏,喇嘛教徒多用卐,苯教徒则用卍。我国历代左右旋混用各半,《慧琳音义》与《高丽大藏经》皆主张卐,《日本大正藏》亦准之而采用卐;然宋、元、明三版藏经均用卍。」]

[《佛光大辞典》接着又载:「卍字产生左右旋之分歧,主要系由于『立场』之差异。]这一讲就麻烦,就看你站在哪里看,这就没准了。[盖经中多处有『右旋』之说,且佛眉间白毫亦右旋宛转;又如礼敬佛菩萨时亦须右绕而行,故『右旋』一词已成定说;惟究竟以『卍』为右旋,抑或以『卐』为右旋,则是争论之关键。若以卍字置于吾人之前,而以吾人之立场观望卍字,右旋则成卐;然若以卍字本身之立场而言,则卍乃符右旋之方向。」(pp.2203~2204)]我们就顺我们大乘汉传传统写是卍,顺时转的。佛事如果写这样一个卐字,你会不会觉得怪怪的?就很怪,是不是?

[美国《韦氏第三版大辞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l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解释卐Swastika或Svastika]这里的「v」是「w」的音。因为梵文是用拉丁文的音,所以拉丁文「v」是念成「u」的音,跟德文一样。[条下云:「此为加上装饰或象征的希腊式之十字,将十字之末端皆延长且弯曲成直角,并皆朝同一旋转之方向,亦即是顺时针之方向。」(1.a symbol ]象征[or ornament]装饰[ in the form of a Greek cross]希腊式十字架的样子[ with the ends of the arms extended at right angles ]臂膀的尾端延长变成一个直角[all in the same rotary direction]同样一个旋转的方向[,…2.a swastika with arms ]臂膀[extended clockwise.]伸长而顺时针。它的意思是说:「十」的尾端转过去,变成卍。[)(《韦氏大辞典》P2307)。又此大辞典,在此字之语源]文字的来源[(Etymology)栏载:(Skt.Svastika,fr.Svasti,welfare]福乐[,fr.Su-,well+asti,being;fr. The belief that it brings good luck.]怎么来的呢?有一个信仰说这个符号能带来好运。[)此义为:此卍字为从梵文而来,梵文原文Svastika是从Svasti(福祉、幸福)而来,而此字则为两个字拼起来的:Su-(好、幸)加上asti(存在),]好好地活着,[且自古素有此信仰,即见此卍字者,皆获吉祥、幸运。]好像我们中国人相信八卦。在家面前都挂八卦,表示吉祥,而且可以避邪,是同样类似的意思。

[又,英国最权威之大辞典,《牛津大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所说大略相似,兹不再引。]

[由此可知,西洋虽亦有卍字,然其来源系从梵文中来,此为定论。不过西洋人却把它当作是十字的一种变形或复杂体来解释;罗马帝国亦以此为十字之代表。]罗马帝国也用过卍字,当作他们的军旗,有时候军旗上都画一个卍字的十字,表示出兵顺利,[但不论如何,此字都保存了其原文具有吉祥、幸运之义。]传说是受了印度的影响,大概大家都崇拜佛陀,反正佛大威神嘛,大家都想拉拉关系,就觉得卍字有威神力,所以罗马军要出征的时候常常就拿这样的旗帜。[又,西洋人对此字之读音为「濊佉悉底迦」,此在古代及现代之西洋人皆然,这正好与中土传统所读的音一样,也就是上引《佛光大辞典》的第三种,而其他三种读音,东西方传统上都没这么读过。]《佛光大辞典》虽然引了这么多种读音,而真正大家都现有读的,就读Svastika,没有其他的读音。

[至于此字之形状,既然⑴鹿野苑的古塔上是卍;⑵宋、元、明的《大藏经》都作卍;则应以卍为正。此外,更重要的是:既然此字应为右旋,亦即「顺时锺」,]我们绕佛塔是顺时锺,所以佛的吉祥号应该是顺时锺,不应该是逆时锺。佛法绕佛、绕塔顺时锺,跟一切天体运行一样,都是顺时锺。地球自转、公转、月球绕地球都是顺时锺,你看这个不是巧合,所以佛法就随顺世间相。可是外道法就偏偏跟你不一样。我问你,你在跑操场是顺时锺、逆时锺?逆时锺,这是外道法。佛法顺时锺,外道法、世间法逆时锺。可是我去跑步我也只好逆时锺,要不然跟人家相撞。乃至我到公园散步也只好逆时锺走,要不然一直跟人家打招面,也容易撞到人,对冲。你看,佛法不可思议吧!佛法是顺嘛,顺着时锺。[则只有卍是正的,其他则为误写,何以故?正如《佛光大辞典》中所说,此字写法之所以分歧之因,为由于立场的不同,看是站在我们观看者的立场,还是卍字的立场——这就对了!须知,在佛像、及佛堂的摆设方向,所称的左与右,都是以佛的右手边为右,不是以我们瞻仰者的右手为右,所以:一、在佛殿上排班时,「男左女右」的左边即是指佛的左手那边,非我们瞻礼者的左边;二、经行佛塔、及佛殿上绕佛时,「右绕」,亦是以佛之右手为右;三、佛的眉间之白毫相为右旋,当然是以佛之右手为右方,]不是以我们右手来看,那佛的不是变成左旋了吗?[循此而绕,当然不是以我们观者的右手为右——别忘了,那白毫相是他的,不是我们的!既是他的,怎会依我们的右方为右?否则我们的方向若改变了,怎么办?]那佛的白毫相也要改变方向绕了。不过开个玩笑,佛说那也没什么,我有神通,转一转就是了;甚至我也有神通,让你再怎么看,我都是顺时锺的。[四、同理,那卍字也是佛身上的吉祥相,不是我们观者的,其左右方向怎能以我们为准!?若佛的吉祥相是以我们的方向为准,便生颠倒!那么为何有那么多人弄错,尤其是西洋人一概弄错,日韩近代亦然,为什么?我想是众生共业不可思议吧!因为西洋人多为外道,外道本自颠倒,所以想学佛法中的东西也学颠倒了]虽然最早的罗马帝国有卍字,但是从印度学来的,但是又学不像,业力如是。因为他们是外教徒[——佛之正法多么宝贵,心不正,怎能学得到?至于日、韩、及喇嘛教等,可能也是如此吧!]卍本来是佛功德的代表,但是你到外国去,千万不要弄好大的卍字,因为很多人是仇视犹太人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8-19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带提到,近代德国希特勒也用此卍字,]这个杀人魔确实这样子。[不过他当然是用错误的那个写法:卐,而且把它倾斜四十五度,且弯出去的那一画较短,变成:]坦克大决战里就有很多这个符号。有人问我希特勒那个字是怎么画的?那个其实很容易啦!你先画一个叉叉,然后在画四小杠,画成一个扭曲的十字。[由于希特勒使用此字为纳粹的标帜,因此近代西洋人几乎无人不会读这个字:Swastika。]希特勒这狂人恐怕自比于佛,所以弄一个这种符号。虽然他自比于佛,但又要跟佛的卍字有一些不一样,所以发明这种符号。这实在是很糟糕,我就说很混蛋。[因此佛教徒若到西洋弘法或建寺院的,最好避免把卍字写在墙上,或做成旗帜,否则极容易引起误会,以为此处是纳粹的信奉者]现在美国还有很多人信仰纳粹的,你知道吗?[或三K党,]他们也用这个标志。因为纳粹有种族歧视的,他们要杀死犹太人,[而遭到反纳粹及犹太人等的暴力破坏。]信仰纳粹的人也是用暴力破坏,反纳粹的人来破坏纳粹,你看好不好笑?反犹太的三K党用这个符号,如果犹太人看到三K党这个符号,也会用暴力来破坏你。世间就是这样。什么叫「恐怖主义」?恐怖主义很恐怖,去打恐怖主义的人比恐怖主义常常更恐怖。因为什么?因为恐怖主义杀人的时候是杀十几、二十人,一两百人,可是遭到报复的时候都是几千个,几万个,所以好恐怖。顺便讲一个小故事,当我在家闭关的时候,当时还没有出家,有一栋房子。起先在公寓,后来搬了三次,因为太吵了。后来买了一栋房子,就觉得这下可好了。因为美国的房子都有庭园设计,我也弄了一些设计。我在前院种了一棵柳树,在柳树下我用石头排成很大的一个卍字,我那时还搞不清楚状况。结果引来邻居的抗议,我们对街那个男人就跑来跟我说,他就有一点点警告、抗议这样子,因为美国人一般也都是善良老百姓,不喜欢暴力集团。他以为我是纳粹或三K党的,所以我在第二天就赶快把那个卍字弄掉了。美国这种三K党或犹太纳粹的这些,英文叫「Hate Group」(仇恨集团)。接着看开始很精彩的了。

[第十二节  十番显示见性——显真(令见真性)]

[1.显示见性是心非眼]

[经文]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先」就是先前。阿难你在前面的时候,回答我说,你见到佛的光明拳。现在佛就问三个问题:第一个「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佛的光明拳的光明是从哪里来的?第二个,「云何成拳?」怎么佛的手会成为拳的呢?第三个「汝将谁见?」「将」就是「用」、「以」,「谁」就是和「什么」的意思。你用什么来看的、用什么来见,前面已经有问过。阿难就回答:「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1.「由佛全体」,「全体」就全身,全身的「阎浮檀金」,因为佛全身都是阎浮檀金色,像阎浮檀金所成一样的,所以他的手也是阎浮檀金色;既然全身都是金,手当然也是金。这个金怎么来?你看阿难常常就会表现他的聪明,佛也没有问他,佛是问光明从哪里来,他就自作聪明说:「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赩」就是大红色,因为佛的金是红金,不是黄金,黄金比较不值钱,越趋向红色的金越宝贵,赤金。佛的全体阎浮檀金,赩色的火焰就好像一座金红色的大宝山一样,「故有光明」;所以佛的拳才会有光明、现出光明,因为全身都是金色的。第一句就是回答拳的光明是从哪里来的。「阎浮檀」梵文叫「Jambu-dvipa」,是因为我们阎浮提有树叫「阎浮提树」,阎浮提树的果汁流到水里就结成阎浮金。「我实眼观」,我实在是用我的眼睛来观见。你看看,他没那么容易改,还是用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因为如来手是千福轮相,总共有五个,所以叫作「五轮」,五个千福轮相的指端。为什么佛有拳?因为屈指握拳,而且给人家看,「故有拳相」。再分析一下,「此拳光明因何所有?」拳的光明表示拳的用;「云何成拳?」成拳表示体;「用」称为起用,在参禅的人来讲,「体」,「全体」,「全」是动词,也就是完成的意思,完成那个体。所以你握拳的时候,就成就拳的「体」,成就「体」以后,就有它的「用」。拳的「用」,这个时候是发光,所以那个叫「启用」,就是发生作用的意思。「故有光明」,「光明」就是所见,他看到拳的用。「我实眼观」,这个是能见,用眼睛来观,能观就是能见。「五轮指端屈握示人」,这是见到拳,所以所见之拳体,所见的拳头的体,上面「故有光明」是所见的拳用。一个是拳体,一个是拳用。

[注释]

[「汝先答我」:「先」,先前,刚才。]

[「阎浮檀金」:主为胜金,]很殊胜的金,因为它不是黄色的,是红色的;也有说紫磨檀金,因为红黄合在一起,有一点紫色的味道,所以叫紫金。金里面最高贵的就是紫金,接着是红金,黄金;黄金是最便宜的。[此金产于须弥山南面之洲,其洲有树名为阎浮檀树,其果汁入于河水,水中沙石皆成金,称阎浮檀金。]

[「赩(xì)」:大红色,亦即佛身金光赤焰闪烁。]

[义贯]

[佛言:「阿难,汝先」前回「答我」说你「见」到如来的「光明拳」。我现在再一次问你几个问题:一、「此拳」之「光明」是「因何所有」(因何而有)的?二、「云何」能「成」此「拳」?]这个拳是怎么成就的?[三、「汝将谁」来「见」?(你用什么来见?)]

[「阿难言:由」于「佛」的「全」身「体」皆如「阎浮檀金」一样,其所放出的光皆赤「赩」闪耀有「如」一座「宝山」,而此全身金身及其金光,乃由「清净」之善法功德「所生」,非是欲爱所生,「故」如来之拳能「有光明」,是故如来拳之光明,为因此而有的;]因为身体就是这种颜色、光色,所以拳就有这样的光色。[「我实」在是以「眼」来「观」见如来的光明拳的;因如来的「五」只千幅「轮」之「指端屈握」以「示人,故有拳相」产生。]

[诠论]

在《楞严经》里面,这里面的问答都是逻辑的、因明的,所以你若对因明,八巧通七窍,一窍不通的话,那你就看的一愣一愣的。我的建议你:如果真正要通达楞严法门,至少可以参考我那本《因明入正理论义贯》,那本书也是花了一些心血写的。

[从这里开始是「十番显现」的第一番:「显见是心非眼」。]「能见」的是心,而不是眼。「显」就是显示。显示这样子的道理的意思。显示什么义理?显示这个「能见」的是心而不是眼。

[佛要建大法幢,开发真心之道眼之前,必须先把一切虚妄之见,作最后的厘清,]也就是破妄,[故有此三问,并以此三问为引子。又,此三问,第一及第二问为问「所见」,第三问为问「能见」。且第二问为问「拳之本体」,第一问为问「拳之用」。]一个是问「体」,一个是问「用」。[而请注意如来问的次序,为先问拳之「用」,再问拳之「体」,最后再问「能见者」。这是有深义的:由「所见」之用,达「所见」之体,再达「能见」者,此即「由末返本,]「溯末归本」,从末逆流而上推到本;也可以说「摄用归体」,由末返本,[回光返照,]不是说要死掉,而是返照自心自性,[返照自身,返见自性」之义,而不可逐色随声,往外奔逸而去。而阿难不体佛意,不知返观自照,且其所答之次第,完全一团混乱,忽内忽外。]逻辑次第很不好。

[经文]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否?」】

佛告诉阿难说:「如来今日实言告汝;」我现在很实在地告诉你、跟你讲,「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要」就是必须的意思。必须用譬喻而能够开悟。《法华经》上也有这一句。为什么要譬喻?因为真理不能用手可以指得到,指月之指,所以要用譬喻。因为你要讲道理,那个道理,台湾话有一句话说:「用手指也没有那么长的手能够指到那个地方。」你没有办法马上用「现量」,你的程度、境界不是现量境界,我用现量境界秀给你看,你也看不到;讲给你听,你也听不懂。所以用比喻、种种譬喻,你才容易了解,才能解,而且容易开悟;真正开悟,就入了现量,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法华经》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佛的境界是「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如来的境界不是二乘、菩萨所能蠡测的,只有佛跟佛之间,因为我们都是哥们,才能够究竟了知。我讲的,我的师兄听得懂,其他人听不懂。佛跟佛之间恐怕也互称师兄吧!除了我们师兄弟、哥们可以懂以外,其他的菩萨、缘觉、乃至凡夫、外道,都不可能懂,因为他不在我们的境界里。我们的境界是什么?我们的境界是现量境界。

一切众生都不是在佛的现量境界,所以佛只能用「比量」的让他了知,但用「比量」能够了知的还算众生里面有智慧的;没有智慧的,你用「比量」,他还是不懂,要相当有智慧的。你就说:「噢,原来这样!」就懂了。当然你要听懂了的时候,也不能睡着了;睡着也听不到了。有智慧的人必须要用「比量」的境界而入于开悟的「现量」境界。

阿难,譬如我的拳,「若无我手」,就不可能成就我的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同样的,你若没有眼睛,你就不能成就你看东西的这个见。因此,我说用你的眼根,「例我拳理」,「例」就是比喻,比较,当作我的拳,这样的道理,「其义均否?」这个道理相不相等?也就是说:我有手,所以有拳;你有眼,所以有见;这两个相对不相对?能不能画等号?「均」是相似,这个道理是不是很类近?

我跟你讲,对不起,阿弥陀佛!世尊在这里耍诈,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阿难说:对了,对了!世尊!既然我没有眼睛,当然不能成就我的见;以我眼根,「例如」就比如,来比如如来的拳,这两件事情是相类似的。你看,掉入陷井了。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被骗了。你说我的拳跟眼这两件事情是相类似的,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闇,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闇,见何亏损?」】

「何以故?」为什么?「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如果有一个人真正完全没手,有人生来就没有手,或手断了,他永远也不会有拳,是不是?但是没有眼睛的人并不是能见之性全都没有了、都看不见,都没有看不见那个东西,但没有眼根的人不见得完全看不见,他还是可以看黑闇。「所以者何?」为什么?「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你试着到路上去问一个瞎子,你问他说:你看到什么吗?「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闇,更无他瞩。」那个盲人就会跟你讲:我现在眼前所看到一片都是黑闇;除了黑闇,其他都没看到,没有看到其他的了,所以他有看到。

「瞩」就是看。他有看到,只是看到黑闇而已。就像我们台湾说:「你有没有听到?」你说:「我听无。」有听但是听无,所以不是没有听到,而是听无。「以是义观」,以这样的道理来看、来观照,「前尘自闇,见何亏损?」你所看的这个前尘是闇的,现前的六尘自己黑闇,但是这个见性并没有亏损,它还是可以看,只是看到前尘是闇。佛的道理是很高级的逻辑,你要把这个搞懂,真的要有逻辑的细胞,要懂得因明。


 楼主| 发表于 2020-8-22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91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告诉阿难:如果你问路上盲人看到什么东西?盲人就会跟你讲:我看到一片黑闇。所以他看到,他不是说:我什么都没看到。他没有这样讲。用这个道理来看,只是前尘就是「所见」,所见的尘相闇,而这个「能见之性」有什么亏损?一般人可能觉得奇怪:盲人的见性为什么没有亏损?如果说「性」的话,是现在、过去、未来三世永远不会变,叫作「性」,会变的就叫「相」。我举个例子,我们大概都知道一个人死掉以后,他今世脚瘸了;他死了,中阴身的时候,脚就不瘸了好了。盲人也是一样,今世盲了,中阴身的时候就不盲了。所以这个盲是他那个器官的作用,在一期受报的时候,受那个盲的报;这个一期完了,因为中阴身是一期跟一期的中间,变成是业力的「三不管地带」,所以前世、后世要受的苦报就不达到中阴身。我们就知道很多记述的笔记、小说等等,人死了以后,中阴身是完好无缺的。以凡夫来讲,他的六根之用是完好无缺的。可见在世的时候,他盲了,不是他的「能见之性」没有了,而是他有所障碍,看到所见的东西变黑闇了。再举一个例子,譬如我们看到的水是水,但饿鬼看到的水是火,水跟火是完全两样的东西,但众生不一样的果报,所看到的就不一样,可见,「能见」、「所见」会有所改变,主要都是所见有变,而能见之性本身是没有变的,但是「能见」的根不是「性」,六根的根是一种色体,是色相,色相会变化的,会受因缘乃至业报而变化、改变,但那个「性」是不会变。「性」,唯一会改变的是什么?显现度不一样。譬如我们的眼根较之于盲人是好很多,可是跟佛菩萨比起来,就跟盲人一样;佛菩萨三世都可以看的很远,不管是时间或是地点,都可以看得很远;我们跟他比的话,简直跟个小蚂蚁所看到的一样,所以是「能见的性」的显现度大小而已,「性」本身没有变,但它显现出来的有大小;等我们真正开悟见性的时候,显现度又更大;完全见了佛性成佛了,整个佛性就开展出来,那就变成「正遍知觉」,遍觉一切,而且是刹那之间,不管入定不入定都可以。阿罗汉可以见前后八万劫,佛就没有限制,但你看八万劫多久?这就可以令我们知道:这个所谓盲,是一时的业报的关系,「所见」有所障碍,「能见」本来没有减少,只是说它所显现出来的。

[注释]

[「诸有智者」:这是指中根人,中根人若不解时,一闻譬喻便得开悟。]如果他对于佛理不理解,这个不解是指佛理,对佛理不理解的话,他一闻佛菩萨或善知识讲的譬喻,就能够开悟。讲到开悟,我又发现有一个所谓「开悟」的人出现了,你们不晓得知不知道,他是习禅的,他创了一个「佛教如来宗」,有没听过?他们穿褐色的,加一点点红色的T恤,圆领衫,后面写一个「禅」字,前面有一个「如」字的艺术写体。我起先看到一对男女开机车,跟我一样。我看到有一个记号,不像兔子、也不像老鼠,后来我到了师大,就看到很多在那边聚集。我一问都讳莫如深,我说:「你们是不是要集会?」「我们有事就是了。」我要跟他讲,他们不肯多讲:「对不起,我时间到了。」我问了两三个都这样。他们常常十几二十个一群一群的围成一圈站在那边讨论,一个一个发表意见。我讲的是师大分部,后来我就往里面走,看到有一个大厅,很多人进去,外面就有很多人站着。我问他们:「这个是什么?」有一个海报写着:「佛教如来宗」。我问把守的人说:「你们在这边作什么?」他不肯讲。因为看到他后背写个禅,「你们在这禅修?」大概是这个样子。上面有写一个「妙禅法师」,我说:「你们几点聚会?」他说:「快开始了。」也不肯直讲。我说:「可不可以加入你们会员?」他说:「我们现在暂时还不对外开放,一定要有人引介。」我心里想:「老鼠会的。」而且很多都是很年轻的,他问我说:「请问你有没有学过些什么?」我说:「我有。」他说:「你学什么?」我说:「我学正统的禅。」他说:「什么叫正统的禅?」我说:「正统的禅就是像《六祖坛经》、《楞严经》、《圆觉经》上所说的禅。」他说:「你有没有拜师父?」我说:「有。」他说:「你现在怎么不学了?」我说:「师父往生了。」我再继续问,他不肯讲。他说:「你可以上我们网站,就比较详细知道,比我讲得还要多。」我说:「你网站是什么?」他说:「你打『佛教如来宗』.org。」我回来打开一看,真是「可喜可贺」,我们台湾又出了一个「开悟」的人,那个自称「妙禅法师」,其实一个在家人。他说他在1998年,那时候「开悟」了,办这样团体,到现在还没有对外开放。照他那法会的境象,都是从这个所谓「法师」的背后照,从来没有正面的,也不晓得他长的什么样子,可能跟基督教的耶和华差不多,没有脸孔的。所以你看很可怕,那些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那个网站没什么东西,就是说那个法师开悟了,成佛道了,他所依据的就是《心经》、《金刚经》、还有一部,总共三部经,他已经「开悟」了,太「好」了,实在很可怜!这个「妙禅法师」的简介写很大字,等于是宣称这个「妙禅法师」之前也有跟过法师、在家居士的师父学过,但是他现在郑重声明,说他现在开悟,跟以前的师父或法师没有关系。以前他虽然也恭敬师父、法师们,但对他的开悟都没有帮助,这样的人,你看看!他穿着一个中山装。不讲了,我是看到「一闻譬喻,便得开悟」。我偶尔走过他们一群群,他们在讲的话,以及我上网看的,就觉得怎么回事?很奇怪,怎么会有这样子的魅力?因为「魅」字旁边有个「鬼」字。他们都讲这个「人身难得」,上了网站都是青少年写的:「跟了师父学禅以后好幸福,然后才知道什么是爱。」都是这样子,唉!用《楞严经》讲就是「迷中辈人」。[上根人则直下便了,不须譬喻,]「开悟」是不能随便讲的;你随便讲的话,就犯了大妄语,没有人可以自称开悟,那绝对有问题,尤其是在末法时期,所以我必须很严正提出来,万一有那个宗的人看到了,你好好去思惟一下。确实是这样,台湾或是末法时期,佛法为什么会乱?就是「开悟」的人太多了,而且这个宗也是说他的徒弟都开悟了,而且不断的在开悟,比另外一个在家众那个还要厉害!在家众另外一个,也没创一个宗,但是他说开悟的有几十个,不过跟这个比起来就小巫见大巫了。上根器的人当下一听到,马上就悟解了,得到解悟,不需要譬喻。你跟他讲什么,他马上就解了。中根人就需要用譬喻,来让他能够理解。[下根人以无智故,即使多所譬喻,仍然难解。此处之开悟指「解悟」而言,而非「证悟」。]不过幸好我最近对于这种乱相,已经身经百战以后,决定放下了。你乱你的,我正我的,没办法。更何况正法是这么甚深微妙,不是任何人可以学的,不是你想学就能学。不过你有那个缘,愿意接触,愿意来在这方面努力,这就很好,就有机会。又令我想到二、三十年前,有一个现代禅,在台大的晨曦社发生的,还有一些大学的社团就疯狂。现在这个人也打到大学的校区里面去了。所以这个大学生,你看来是很好,不晓得怎么搞,现在大学生很容易着迷,然后着魔,一窝疯的,这样子。你看看现代禅于今安在?现在那个现代禅已经变成过去禅了。我给它分析一下,它们都有一个共通的性质,第一超简化,然后把所谓开悟的过程,一下就开悟。跟那个女的「无上师」那个,两只眼睛面对面照一下就开悟,这样就「印证」。反正就是把它简化,简化的不得了,那就是真正的顿悟了,比六祖大师的顿悟还要顿。因为什么都不要修,只要跟师父谈一谈,很快就悟到了。现代禅也是类似这样,它很快就能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现在这个更厉害,马上就成佛了;所以那个过去禅已经不行了,现在必须要更快,因为现代是e时代,马上就证佛道,也不要经过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个L.K.K.没用。现在禅是这样,这个「佛教如来宗」更厉害,还有几派的也是证佛道很容易,一下就让你证佛道,马上把你搞定。其实我在想,我都不出去,你们也都很少出去找这些玩意,所以那只是我们不知道,其实恐怕更多。台湾宝岛已经这样,锦绣河山的大陆恐怕还更多了,因为十几亿人,总要一两百、三千、五万人「开悟」才行。
[「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否」:「例」,比对。「均」,同,似,相当。此句为省文,其义为:用你的眼根之能见,来比如我以手而成拳,这两件事,道理相当不相当?]

 楼主| 发表于 2020-8-22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尘自闇,见何亏损」:尘有明、闇两种。此言,盲人只见前尘一片黑闇,而能见之性并无亏损;因为眼根坏了,所以不能显色,故见现前之色]色境[一片黑闇。正如照相机的镜头破了,便不能照像,但这并不表示软片等感光之性也都没有了。]眼球就好像镜片而已,当然镜头是照相很重要的一个零件,它不是整件,所以它只是一部分而已,而且零件不是主体。

[义贯]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要将「实言告汝。诸有智」之中根器「者」须「要」假「以譬喻」来晓喻,]他就能开悟,[「而得开悟。]光是直直的讲,他想不通,「譬喻」就等于是旁敲侧击,你就比较容易把这个事情看清楚。「譬」的意思就是「比」,跟原义相对比,你就可以依照平行对比的关系,从譬喻而晓得原义。譬如一个陈述的问题有ABC,然后我也讲了一个ABC的陈述,这样子比拼以后,就晓得对等的事物,这样子对比而理解。譬喻是什么?譬喻就是「比量」。直接就进去叫「现量」,因为你没有那个智慧直接进去,当境、当理。用一个跟它「比量」的,就是要推,推就要量、思、想象,用推、量、思惟、想象,而了解那个道理。从已知的去推未知的,从已知的这种情况去想象那个未知的状态是什么,因此而知道:「噢!原来是这个样子。」原来是这个样子,是大致这个样子。因为不是原来「现量」境界,所以是「比量」而知。譬喻的作用就是让你得到「比量智」。不用譬喻的话,你就无智,你就没有办法有什么智慧,因为你没有办法入现量境界;这是如来所设的方便,你虽然不能入现量境界,让你亲临其境。「现量」就是亲临其境,身入其中。「现」就是「presence」(当今,在现前,出席);你出席了,亲眼看到、听到、亲身参与会议谈话,叫作「presence」。现量境界也是一样,你亲临其境,你自己亲自进去、到了那个如来的境界,而亲眼看到如来的境界,那当然是最好的。可是你如果没有那个智慧,那个根器,你如何能亲自进去那个如来的境界?没办法。佛还是慈悲的关系,想办法让你知道一下大概是什么样子,而且是正确的。这个「比量」虽然不是那个东西本身(拉丁文是perse,英文是by itself/in itself,当物。)你用「比量」所知道如来境界,虽然不是如来境界本身,但是就是相似、类似,不会差很远。好像有一场球赛或表演会,你没办法买票亲自去看,但是你在家里看转播,所以那个买票亲自去球场看的那是现量境界,在家里看转播也是真的,但没有那个临场感。完全是真的,那样就是比量境界,你买票就能深入其中,成为当时的一员;可是比量境界,你只是等于在旁边观看,比量比看转播还差一些,转播确确实实就是那样子,可是比量还要透过你自己个人的根器,还有你的思惟,你心能要有那个思惟、想象、观想的能力,把那个比量境界给描摹出来,虽然不是那个东西本身,但是也不会差太远。或者这样说也可以,譬如有一张画,那是真本的很名贵,你到故宫博物院可以买到很多拷贝的。虽然是拷贝的,原来画就是这样。你如果不太在乎的话,它可以乱真,一笔一画都没有缺少,现在可以拷到那个样子。原来是用帆布做的,你拷贝的通常是用纸的,但是就说那个虽然不是真品,可是真品所现的境象也就是这样子而已。不过你那拷贝,当然不能拿去当真品价钱卖。现量境界就是那个真品,比量境界就是那个copy,这只是让你理解。但那个拷贝是要你自己去思惟、观想,这就是让你了解「诸有智人需譬喻而得开悟」的意思。[阿难,譬如我」的「拳」来说,「若无我手」,则一定「不」能「成我」的「拳;若无汝眼」,也一定「不」能「成汝」之「见」;若「以汝」之「眼根」之能见,来比「例我」以手成「拳」之「理,其义」理「均」等、相当「否」?]

[「阿难言:唯然」(是的),]是这样子的,没错,[「世尊,既无我眼,」便「不」能「成我」之「见」;所以,「以我眼根」之能见,来比「例如来」之手能成「拳」,此二「事」之「义」理「相类」似。]手→拳,有手就能成拳;眼→见,有眼睛就能成见;这两对就平行类似,是不是?可是你用文字叙述就类似,你用数学或是理则学就不类似,那就差很远,为什么?若A则B(手→拳),若C则D(眼→见);若A则B(手→拳),你说等于若C则D(眼→见),这不可以,这不等。类似吗?以理则学来看,也甚至不能说类似。阿难所犯的就是用文字思惟,用文字再把它弄成因明学的恒等式,认为是可以的,可是有时候理则学、因明学有时候是可以的,这样很管用,这样你一讲你就知道,这两个永远也不能一样。

[「佛告阿难:汝言」此二事在道理上「相类」似,「是义不然,]我如果没有写这个义贯的话,虽然你可以看经文,我注得那么清楚,但是你不见得很了解。这样就很了解了。「是义不然」,这是不对的,[何以故?如」有个「无手」之「人」,他的「拳」便「毕竟灭」了;]毕竟没拳,没手就一定没拳。我们加个「有」,有手有拳,无手就无拳,拳无就拳灭,而且是毕竟灭,绝对没有了,所以叫「拳无」,叫「拳灭」。[然而「彼无眼者」,并「非」其能「见」之性便都「全无」了。「所以者何?汝试」着「于」路「途」上「询问盲人」说:「汝何所见」?]你看到什么?[而「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一片「黑闇,更无他瞩」。]只是看到一片黑闇,[(再没有看到别的什么东西)。]只是看到那还是看到。[「以是义观」之,只是现「前」的色「尘自」现「闇」澹(dàn,即「闇淡」),能「见」之性有「何亏损」?]「所见」尘境而有改变,「能见之性」不因因缘而有亏损;于同一境,六道众生所见皆殊,其「能见」皆等。他们都有「能见之性」,但是所看到的都不一样,如果狗眼看的话,就成看到鬼,猫眼也常常看到鬼,希望各位不要常常看到鬼。我曾经讲到达摩祖师说:「若见相,则处处见鬼。」这是达摩《破相论》。


 楼主| 发表于 2020-8-22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92
成观法师讲解

    刚刚讲达摩祖师说:「若见相,则处处见鬼。」禅师就是这么麻烦,他讲的很简单,但他的意思是很多很多,他所说的「见相」不只是「见相」。简单讲「见相」,只讲那个因。见相、爱相、取相、着相,所以这个看到十二支中的「爱、取、有」,「着」就是「有」,见相、爱相、取相、着相,看到什么相?「相」就是泛指一切的境界,特指修行的境界,乃至于特指于修行中幻现的,自己的或是他人的这个幻现的境界或是境相,就称为「相」。譬如说我们刚讲有人说他自己开悟,他可能看到一点点影子,就以为那个影子是真的。「则处处着鬼」,那个「鬼」是什么意思?「鬼」就是影子,鬼影重重,鬼影是虚假的,为什么是虚假的?「自心所现」、「自心所见」。你看到鬼,别人不会看到鬼,就好像《楞严经》讲「翳眼见空华」,那就是你眼睛有毛病,病眼,所以你看到空中有花。你就见到空中有花,你就爱空花,就想取空花。像李白看到池中有月,就爱那个池中的月,就要跳到池里面去捞那个月,就为那个月而死了。「见空中花」就爱空中花,就取空中花,认为自己有取到,就着了。你如果着种种境界,着种种相,就会见到到处都是鬼影重重,你的修行道上整个都是鬼影重重,「鬼影」并不一定是鬼。什么是「鬼」?《圆觉经》讲的「虚幻影像」。修行人要开始起正行的时候,一定要远离一切虚妄幻化之相。你如果认为自己有所闻、有所见、乃至有所知、有所解,那个多半虚妄幻化。修行人要落实、要踏实、要着于实际,脚踏实地,不要看到一点点虚妄幻化的相、听到一点点虚妄幻化的声音、虚妄幻化的事情,譬如说谁开悟了,好高兴,赶快去拜他为师。我刚刚讲就是「印心」,然后马上即刻开悟,两个眼睛对看就开悟了,所以这虚妄幻化之相,就是达摩祖师所说的,「处处见鬼」的「鬼」,「鬼」就是虚妄幻化之相,所以凡夫心中都有很多鬼,之所以那样子,刚刚说见相、爱相、取相、着相,这都是由于什么?简单一句话,贪爱!所以知道了,就应该要赶快离开;离开一切贪爱,离开一切对外境的贪爱,以及离开自心的贪爱心。自心贪爱这个东西,对这个东西的贪爱要赶快去掉;最重要不是对这个东西的贪爱,而是自心中的贪爱,这个才是本源。自心中有很多贪爱,你如果摄到外物的话,就变成对某一个外物的贪爱;可是你只去掉对某一个外物贪爱,一个一个去没完,不会完的,所以要去掉贪爱的「总本山」,就是这个心里面的贪爱全都要把它去掉。「若见相,则处处见鬼」,就见到种种虚妄幻化之相而生贪爱、执着。你贪爱执着,就没办法了。执着到怎么样?即使人家给你说破了,你那是虚妄幻化境界。他讲不过你了,他认为对,他怎么说?说:「不过这佛法是平等的;我们对一切事情都应该以平等心看待,所以也不一定要离开这个虚妄幻化吧?」你看,歪理十八条!前一阵子就有一个人这样子,有一个朋友等于是他的老师,跟他讲:「你接触哪个东西那个是不对的,你应该离开。」他就来问我,我说他老师说的对。他就跟我讲这句话:「佛不是说一切都是平等的吗?每一个法都是平等的,为什么一定要说那个是坏的呢?坏的性也是真的,所以我不一定要离开他。别人说他是不好的,我不一定要承认他是不好的,因为我心是平等的。」你看这个夹缠不清!所以很多人学了佛以后,就把佛法乱套;解方程式,套很多不对的定理进来,就越解越繁,而且套的都是最高的道理。最基础的事情,他用最高的道理来套,理跟事本来就是有一段距离;你又这样一套,这个用我们台湾政治界讲法就是:「模糊焦点。」事情没搞清楚,反而模糊焦点了,好像可以就交待过去了,乃至于讲到有些密法不好的,跟他讲不要这样子,他也这样套。他说:「如果不好,不是全部不好,是有些不好。我们只要不去取那些不好的就好了。」你听了受不了,真不知道跟他们怎么讲。台湾话有一句话说「番」,就指土人,没有文化、文明的人,就好像印第安民族那些人。有理讲不通,真的是秀才遇到兵。我讲经有时候爱讲轻松一点的,为什么?我们读书的时候,「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等到秋去冬又来,收拾书包好过年」。所以现在正好是「夏日炎炎正好眠」的时候;我讲的正好的时候,你也眠的正好,说:「周先生,我马上来囉!」

[诠论]

[为何说「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为指中根人?]为什么说有智的人?这里是指中根的人而不是上根的人?有中等根器智慧的人,你要讲些譬喻,他才能开悟。那我简单先讲,上等根器的人不需要譬喻,你一讲他马上当下就进去;下等根器的,你再怎么讲也没用;就是中根人讲了,不是很懂,有一点点,然后再讲些譬喻,他就进去了。[因为「譬喻」是比量;若依于圣言量之文字或教说,]讲「量」,本来有三种:「比量、现量、非量」,还有一个「圣言量」,佛所说的是「圣言量」,「现量」是佛所证的。现量境界是不可言说,没有办法真正完完全全,除非你进去了,所以现量境界是没有办法用言说把它讲清楚的,又或是用什么方法让你知道,所以如来慈悲设教,讲出很多言语,叫「圣言量」。「圣言量」是为了要呈现如来的现量境界。我跟你们讲个笑话,刚刚有几位弟子送给我一个iPad。我看见我一个弟子在用,他用手写,放在那个procedure上。可是我刚刚用那个板子的时候,我发现iPad要有手写,而且不能用很多字。但我写黑板的时候,是挥洒自如。那天我试了一下用写iPad,实在没有这么潇洒,要很小心写,而且那个笔划也不能掌握的很准,它会歪歪曲曲的;我在黑板上写也是歪歪曲曲的,而且我这个板子比较大。「圣言量」是为了要呈现如来自证的现量境界,所以「现量」是不可言说,只能意会,所谓的离心意识的境界,可以这么说了。

「比量」就是依照「圣言量」所描摩的境界,你去思惟、去观想,中规中矩,合于道理,你就入了如来境界的比量境界;比量虽然不是原本,但就是差不多。依比量境界继续去熏修,最后入于现量境界。一切修行人都是由圣言量入比量境界,再由比量境界进修入现量境界;一切修行人都是比量境界入现量境界。你今天光听这个就值回票价,到新加坡多少钱?这个就把所有的量都讲清楚。「圣言量」是如来大悲所发,要令众生入如来境界,所以讲出「圣言量」。为什么称「圣言量」?因为圣人所说的,这里面没有虚妄都是真实的;简单一句话,没有错误、虚妄,呈现如来自证的真实境界。众生依此圣言量,比量境界,入于如来所证的境界的比量而知解,比量知解以后,再继续努力的解,更进一步就修行,自己证悟了如来的现量境界;因为证悟了如来的现量境界,跟「非量」有什么关系?因此就究竟看破,远离一切非量境界,什么是「非量」?就是错误的,一切虚妄的、外道、世间的全都是「非量」,「非量」的意思就是都不是好的。什么不好?对于菩提解脱都不好,所以称为「非量」。这就是为什么我讲经的时候,常常提到一切的「非量」,我就予以破斥,这是依本佛的精神。不要一边学佛、一边迷于世间外道,那没有用,那个等于是进一步退两步。你就知道四种境界,先看「现量」,因为一切都是从佛的证悟而来,修行证悟。「现量」,就是如来自修自证自悟的智境,智慧境界;佛断惑证真得种种功德全都是智慧境界,乃至禅定解脱也都是入于智慧境界,所以能够破惑断流,断生死流。众生不能破惑断流,就是因为没有智慧,愚痴。如来自证得现量智境以后,由于大智起大悲,现如来大悲所发或所现的教化言说,这是圣人的境界;因为是圣的关系,所以一定是正确的,无误的,没有虚妄的。

什么是「比量」?「比量」就不是佛的,「比量」是我们的。「比量」,就是众生依自智如法思惟比知如来智境;依照自己现有的智慧,去如法的思惟,比知、推知如来的智境;众生以自智依圣言量,如法思惟,比知如来智境。「比知」就相似智境,不是真的就是那个东西、真的那个本身(其の物,そのもの,so no mo no)。「比量」思惟入于「比量智」以后,渐渐再增进修行,就可以到了如来的现量境界;入了如来现量境界,最后成佛道,又一样起于大悲,再现种种智慧言说,化导众生。若依于「圣言量」的文字或教说[而得比量之智,是为有智者;然上上根人则得入现量境界,即于圣言量而得离于其文字言说,直入离言法性,]我问你,「法性」有没有言说?没有言说,它是一种状态,是离于一切言说的,所以「法性」就称为「离言法性」。如果用文字去言说的「法性」,还不是法性本身,所以性宗里面讲「离言法性」,就入于如来的境界了。但是这个「离言法性」不是一般人能够一下做得到,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句话知道吗?我讲过,你们记得吗?如果不记得,就是「念根」不好。你不懂的原因,主要是不会断句。怎么说呢?这不是「言语,道断」,而是「言语道,断」;不是「心行,处灭」,而是「心行处,灭」。「心行处灭」,那禅师会说:「你到驴年也搞不懂!」为什么叫驴年?因为十二生肖里面有马没有驴,你到驴年,那不知道哪年了?所以「言语道,断」。「言语道」就是言语所能处理的东西,所要处理的东西,「言语」这个东西所要处理的东西,到这里就断了,就没有办法处理的意思。就说:你可以什么都可以讲,讲到这个离言法性的时候,你没得讲,不能讲,也讲不下去,因为到这里已经超过言语范围的意思。用英文就好懂了,「Beyond speech」(在言说之外),它已经超过言说的范畴,叫作「言语道断」。这也就是老子《道德经》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言语道断」的意思。「言语道」到这里就断了。什么是「言语道」?就是一切众生道、凡夫道、外道道都是用嘴巴可以说的。佛的智慧和道理,你可以用话讲,但是言语有尽,佛道无穷,超过言语的部分,所以「言语道断」。什么叫「心行处灭」?刚刚是说嘴巴讲的,心行是心里想的,你心里可以想得到;你看嘴巴可以讲的、言语可以讲的已经是无量无边,但是佛道远远的超过了言语所能够描述的、所能够描摩的、处理的范围之外。「心行」呢?佛法,你说也说不到,想也想不到,在你的想象之外。心行的地方,你心行一定有一个范围,心行就是心、心所法,心、心所法的范围之外,这个佛道是这样子;心行处到这里就灭了、就没了。譬如本来你的思惟是很大,等到要碰到佛道的时候,你的思惟忽然变成好像沙漠的浮流一样,就消失了,所以「心行处,灭」。河流在沙漠里面本来很大,流流渐渐变成浮流,然后就没了,可以用来这个比喻。你若要了解那个境界,可以听贝多伊齐˙斯美塔那(Bedřich Smetana)的《莫尔道河》(《vltava the moldau》),它就是描写那要河本来怎么样的壮阔、瑰丽,从源头开始水滴掉下来,山里面水滴从叶子掉下来、掉到小泉水上面,还有空谷竹音的回响,很好听,很美、美的一塌糊涂!美的不可酱油!然后渐渐水越来越大汇集成大河,一直流很远以后,经过村庄、城市、最后到了山野里面,变成很小,蜿蜒的不见了。这个交响曲跟一般的交响曲不一样!一般交响曲到最后叮铃哐啷,正是大发神威的时候。我要说「心行处灭」,你那个「心行」到后来就消失了;你碰到佛法,「心行」就不通了。什么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总而言之一句话:佛法是说不到、想不到,不可思议!「心行」是思,「言语」是议。离于思议的境界,这就是佛道的境界。你一天到晚讲「不可思议」,什么是「不可思议」?这就是不可思议!你一天到晚念《普贤行愿品》不思议解脱,「不思议」或「不可思议」意思都是一样。什么是上根人?上根人一听说「此法不可思议」,然后他就怎么样?他就不再思议。

 楼主| 发表于 2020-8-22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非中根人之所能。]中根人此法不可思议?什么是不可思、什么是不可议,到底怎么样是不可思议呢?种种推敲,正好背道而驰,而且自以为很聪明。佛说这个境界是不可思议,你当下不思议就进去了,糟就糟你还是想要思议。为什么?你不听话。为什么不听话?你不是故意不听话,有点半故意。为什么?业力。你那个思议的无始言说习气,就是要讲话,众生就是爱讲话,多言多思,所以少解脱。上根人一听不思议,就不再思议了,不再思议就顿契如来「离言法性」;上根人得「圣言量」,离于文字言说,乃至言说戏论。言说戏论,并不是说那些东西有多坏,而是说就是玩游戏一样。譬如我讲的,所谓的一切哲学家的哲学理论全都是文字游戏,一切哲学都是,为什么?好玩。可是这个好玩,也不是真正好玩,因为那里面,到后来都是跟名利挂钩,接上关系了。乃至于言说戏论,因为它不能当真,所以说是戏论,就好像小孩子玩游戏一样,可以当真吗?今天你做爸爸、我做妈妈,我们今天结婚,这能当真吗?不能当真,所以说是言说戏论。一切世间外道种种言说,都是小孩子闹着玩的,不可当真,所以言说戏论。乃至一切文人学士的所有文学作品、诗词歌赋,佛菩萨是大人,我们是小孩,那都小孩闹着玩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可是越说就越假愁。那个愁绝对是有的,那个有是绝对是假的,就是我所说的,什么叫文学艺术?互相陶醉、自我陶醉,包括哲学家也是一样。为什么?我们能够互相共鸣,那都是陶醉的意思。因为都是小孩子闹着玩的,不能当真。「离于言说戏论」,渐渐那个「心行处」就灭了,什么叫「心行处」?这些「心行处」都是妄想,第六识的妄想就寂灭,真灭是寂灭。这么说来简单一句话,所有一切世间的东西,再好的、再坏的,全都是第六意识妄想境界;我们就在玩第六意识的种种游戏,这里面就有很多的快乐,很多的痛苦、很多的金钱、荣耀、名誉、乃至诺贝尔都是第六意识的妄想境界,言说戏论。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8-24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93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上次讲到「圣言量」,四种量,「现量」、「比量」、「非量」、「圣言量」。近代还有这样说的「证量」,这个不是佛法中的词,这个是藏密讲的。我们一般汉传,不管是显密,都没有讲这个,因为这个等于重迭,你知道吗?「现量」就是佛的「证量」,佛所证的现前之量,佛所证的境界,所以那个「证量」等于多此一举,没有这么回事。

[又,世尊在此所作的譬喻,其逻辑表列如下,或许对现代读者较易了解:]

则                       则
A、若有眼—→有见,若有手—→有拳。
B、然而:若无手→绝对无拳,若无眼→并非绝对无见(亦能有见)

C、所以
c1.手为「拳」的充分必要条件(一定必要之条件)
c2.眼非「见」的充分必要条件

D、结论:两事在逻辑的内容与成分上,并不相当。]

我们看图A「若有眼则有见」,有眼就能有见,相同的「若有手则有拳」,所以若A则B。「若有手则有拳」就变成若C则D。B呢,「若无手则无拳」,下面「若无眼并非绝对无见(亦能有见)」,所以这个是不一定的。所以c1「手为拳的充分必要条件」,这是在逻辑学或是数学里面讲的,条件就是你要有这样子的性质叫条件,要促成让A成为B的条件。条件有很多种,第一种是必要的,第二种是充分必要。充分必要又不一样;必要的话,还有例外;也就是说,它可能虽然是必要,但不一定一定造成若A则B;若A则B要有一定的条件,那个一定的条件就叫必要条件。但有时候虽然有必要条件,但那个条件不能涵盖所有的状况,所以就不充分,变成在那种条件下还有例外产生,还有你所料想不到的结果产生,所以那是必要条件,但是不是充分条件,所以要充分而且必要就百分之一百了,百分之一百绝对这样子充分必要条件。「若有手则有拳」,这是充分必要。如果没有手,就一定没有拳,但是「若有眼则有见」,眼不是充分必要条件,因为眼不一定能造成见,眼能造成见这是必要,但不是充分,不是百分之一百,不是有眼必能见、必有见,为什么?死人的眼不会有见,所以就不是百分之一百;睡着的人没有见,这也不是百分之一百;心不在焉的人,视而不见,也不一定有见,所以c2「眼非见的充要条件」;它是必要,但不能是充分。OK?这《义贯》里面没有办法写这么多,碰巧我对逻辑有一点点研究。所以「手为成拳的充分必要条件」,一定要有;如果一定有的话,是充分的,它一定能成拳。「眼非见之充分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虽然有眼,但它不一定能成见的意思。我们举个例子,英文常常讲,小说是怎么写的?「one boy seeing a girl.」当一个男孩子见到一个女孩子,然后开始就有故事了。但是男孩子见到女孩子产生爱情了,这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男人见女人不一定要产生爱情,可以产生爱情,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爱情。它还要有缘,互相还要来电才行;不来电、不通电就没办法。讲个笑话,有时候电力太强,一电就把两个人电死掉了,电力恰恰好,把两个人电的迷迷糊糊、糊里糊涂;电力不够的话,这灯泡又不亮。D「结论:两式在内容与成分上并不相当。」我上次讲若A则B,若C则D,但是这两对不能够合在一起,因为它性质不一样,内容也不一样。

[其实世尊在此所要的,只是:「眼非见之充分必要条件」这个道理,]虽然有眼,但不一定能见;有眼就必定能见的话,就充分必要,所以反证,反过来证明的例子,死人的眼不能见、睡着人的眼不能见、心不在焉,你们为什么对心不在焉反应那么强烈?对这一档事很内行。[亦即:「有眼能见」,这是人所共晓,但「无眼并非全然无见」]刚刚讲的是直接讲的反的道理,就是有眼并非一定有见。反过来,你看这个逻辑就很麻烦,「无眼并非全然无见」。「眼非见」的充分必要条件,表示「有眼并非一定有见」,这是正的。反过来「无眼并非一定无见」,这样知道吧!为什么?「见无」也是一种见,又要讲到台语了,「看无」不是没有看到,是有看到,但是看到「无」。你看看台语,附合《楞严经》的大义,所以怎么能叫我不讲台语?而且台语是什么?台语是中原古音、是河洛音、是长安的音,这个是最古老正点的中国文化,台语,古典的。「见无」不是没有看见,就好像台湾话「听无」,不是什么都没听到,是听了,但是「无」。「有声」是一种声,「无声」也是一种声,台语这个方面也是附合《楞严经》大义的,「无声」也是一种声尘,称为「静尘」;「有声」称为「动尘」。「声尘」的「动尘」,「无声」是「声尘」的「静尘」,所以你听「无」的时候,就是听到「静尘」,还是有听。除非你「坐驰」或「神驰」了,魂飞太虚之外,所以你「听而不闻」;如果是故意的,就「充耳不闻」。所以「有听」,但没有到,那个叫「听无」;你是有在听,但是声音没进去,那个声音没有进去的原因怎么样?可能是右耳进、左耳出,也可能是反弹,进去又弹出来了,这样子。因为耳朵里面有concrete(水泥),所以「声尘」一进去就弹出去,所以「听而不闻」。[这道理就不是那么明显易知。为了烘托、反衬这个道理,世尊才用「有手→有拳;无手→无拳」这个浅显易见之事,来衬托「无眼→非全无见」之理。故此技巧为以「浅显」喻「幽隐」。]用很浅显的例子或方式,来比喻很幽隐难知的道理;以浅显的事,来喻幽隐之理。理,很难讲,所以一定用比喻;事,可以直接指称、描摩;但理,你怎么描也描不清,因为它是抽象的。事是具象的,理是抽象的。众生智慧浅,或没有智慧,通常是理上不通达,因为理是抽象的,没有比较高的智慧,没有办法去思惟、分析、理解,所以佛世尊常常用具象的事情,来比喻抽象的道理,然后让你了解,所以常常是「以事喻理」。

[经文]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覩黑闇,云何成见?」】

阿难就问说:「可是那些盲人眼前所看都是一片黑闇,怎么说是有见东西这个事情成功?既然看了是黑闇,应该是没有看见。」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覩黑闇,与有眼人处于闇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佛用另外一个比喻来说,问阿难说:「那些盲人没有眼睛,(所以事实上他有眼睛、没有眼睛之用,)只看到一片黑闇,这件事情,跟有眼睛的人处在黑闇的闇室里面,(一个有眼睛的人处在闇室里面,他看到的是什么?也是黑闇。)一个盲人所见的黑闇,跟有眼睛的明眼人所见的黑闇,这两个是一样还是不一样?是有差别还是没有差别呢?」

【「如是,世尊,此闇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你说是一样,那就被骗了,又压错宝了,跟阿难压一样的宝,下面我会讲。我顺便跟你讲一下,我这是最新标点有引号,经文里面没有讲是谁说的,但我那个引号就表示另外一个了,可是你若看古典的,全都连在一起;没有引号,不知道世尊讲到哪里为止,阿难从哪里开始讲?「阿难,」这是世尊讲的。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闇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

阿难,如果是没有眼睛的人(也就是盲人),他看到前面全都是黑的,但是假设,(这个就是因明学。譬如设X=0,或设X=1。)假设这个盲人「忽得眼光」,忽然有一天他眼睛变好了,「忽得眼光」就是眼睛变好了,有光能够看到光。这个词也是很妙!你看我们眼睛好的人眼睛有光,而且眼睛亮晶晶的,听说如果女孩子的眼睛好看,就是水汪汪的、滴溜溜的。而且眼睛不但能勾人,还能杀人,诗里面不是这样写,一般侠士杀人用剑,但这个女孩子杀人用双眼。什么意思?只要她看上一眼就死掉了。假设他忽然得到眼光,你看瞎子的眼睛,即使有眼睛的,眼睛也完全无光,黯淡无光,而且就没有生命的迹象,它的眼球好像死掉了一样。忽然有一天他眼睛变好了,那眼睛就变成有光,所以「忽得眼光」就是眼睛变好了。但是这个词以修词学来讲就很简洁、扼要,总比讲说:「忽然有一天他眼睛变好了。」你看这不是很累赘嘛!这句话。「忽得眼光」,漂亮,画龙点晴,马上就点出他眼睛好了,但又不直接这么讲,所以佛法里面常常是最高级的文学。「还于前尘见种种色,」他眼睛有光了以后,能够看到前尘种种色相,「前尘」就是面前的六尘、眼前的六尘,见种种六尘之色。这个色不是颜色,而是形、色,包括形状跟颜色,称为形、色。但是这个「形、色」又不能混在一起,混在一起又不一样的意思。「形、色」是形状跟色彩的意思。但如果「形色」中间没有一点混在一起,那就说一种色法,那种色法是互相比较,那个形是比较,由比较而得的色就是「形色」,譬如长短、大小、高低、胖瘦全都叫「形色」。这在《瑜伽师地论》讲种种色,里面有一种形色,是这样来的。所以「形色」是什么色?「形色」其实不是色,是比较的一种,没有一种色是「形状」,形状是比较而得。因为他有眼所见,所以称为眼所见(眼睛所见的),这个应该没问题,这个是普通常识,大家都共许认可的,因明学称为共许,众所共许。「眼睛看到色是眼见」,众所共许的,大家都承认,而且都赞成。「彼闇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彼闇室中的明眼人,处在闇室中的明眼人,他本来就不是瞎子,虽然他有眼睛,但是因为在闇中,没有灯光,所以看不到,变成跟瞎子一样,看到前面也都是黑的。因为要成见的话,必须要具九缘,其中要有光明;没有光明缘,不能成见;少了一个光明缘,你就不能成见。成见的九个条件之一,少了一个光明的条件,没有灯光、或是日、月光。现在忽然有一盏灯出现,忽然得到灯光,在闇室中的明眼人也就能够看到眼前的种种色相,这个时候就应该称为灯见。因为原来没有灯不能见,现在有灯就能见,所以应该称为灯见,对不对?应该是错嘛,所以你们被骗了。因为前面说得到眼光称为眼见,那么得到灯光就应该称为灯见。盲人忽然获得眼,能看见称为眼见。这大家都承认,这绝对没问题,事实上是有问题,这只是表面上世间人共许称为没问题,但以佛来看是大有问题,但是你们都共许了,没办法,先暂时这样子,且说。

「明眼人于闇室中忽获灯光」,从这个「A(盲人)忽获眼→B能见(眼见),C(明眼人于闇室)忽获灯→D能见(灯见)」恒等式,应该是「眼能见,所以是眼见」,「灯能见,所以是灯见」,对不对?灯光在见,并不是你在见,所以这个思惟很有意思。顺便讲到,为什么佛要说因明学,乃至要说唯识学?都是因为这样子。因为众生思惟就是一套模式,死的,而且一定要这样推,而且能够这样推理的人表示很高级的人,推理小说表示很好的。什么叫逻辑?就是推理,能够推论,由A推到B,由C推到D,最后证明A等于X,或A不等于X,这样来推。但是这一套的推法,就是有迹可循,而且是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众生认为很好,而且很可靠,可是以佛来讲,那都是妄想。

 楼主| 发表于 2020-8-24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年轻十几岁的时候,有一本书《大脑的游戏》。「理则」、「因明」都是大脑的游戏,在玩那些概念,用那些概念种种的因果排列组合、分析、结合等等。以佛来讲,佛智是怎么?就是一种顿悟的智慧,是超越了一切因缘思惟的,你思惟所思不到的。那时候《大脑的游戏》又提倡一种「水平思考法」,知道吗?不知道?什么叫「水平思考法」?因为我们众生的思考不是水平的,而是纵线的,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这样推;水平是平面,或是叫「平面思考法」,它是一个面一个面,那个面可以是平行的,可以是交叉的;换句话说,水平思考法(或平面思考法)是跳跃思考法,你这个平面跳到另外一个平面,没有连接,没有因缘,没有条件,就这样凭空这样跳。这种讲法,那时候是很玄的一种讲法。这种讲法,跟禅宗的那种讲法很相似,不是一定要抓到一个把柄。台湾话说:你一定要追根究底追到,一定要有一个把柄可以抓住,然后才相信,这样懂吗?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因缘,有一个确定的道理,然后他才相信。这个一定要有一个把柄,「打破沙锅问到底」,问到底,沙锅也没了,因为沙锅已经打破。众生的思惟法都是「垂直思考法」,一定是像数学一样,这条垂直线是由无数点构成的,而且是连续的,一定要这样子。你或是顺、或是逆,一定要这样子,由下而上,由上而下,好像坐电梯一样。它一定有一个因缘,从上到下,从下到上,这就是世间所说的逻辑,它一定有一个条理。可是偏偏很多道理,乃至事实,不只是佛理,乃至于世间的事情,是没有道理的,它是水平跳跃式的,你想象不到的,听得懂吗?那就是所谓的「诸法不可思议」,你要思议,就「言思路绝」,就断了,你行不通,这样懂吗?可是众生如果那个心太入世,太依靠有形有相世间思惟法,他到佛法里面很多就走不通;虽然佛法里面很多都是水平跳跃式的这种东西,也就是所谓离开既定的思惟方式以及条件,来成就思考的这个次第;不只是佛法是这样子,世间法的性质很多也都是这样子。这也就是为什么佛说「世间法即是佛法」意思就是这样。你听这个,不要说:「那我就修世间法就好,就不修佛法。」不是这意思,听话要会听。意思是说:世间法的性质就是佛法的性质,乃至于世间法最深层的内涵也就是佛法的道理,是这个意思,所以「世间法即是佛法」,乃至「一切法皆是佛法」,都是这个意思。这里面一定是都已经包含而且超越了所有世间人既定的思考方式、思惟方式,也就是所谓逻辑,或是因明。它是有一个固定的框框,架子架构,但是真正的理跟事的实相,这个相是超越这些的;你如果一定要用这些框框来绑这些理跟事,你一定就行不通,一定就是想不通,想到头都痛了、歪了,也想不通,因为它是超越这些东西。我不要讲佛法;很多世间的事情,你不是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回到这句话:以前有一个「方块文章」作者叫何凡,他写了一个「方块文章」专栏叫「不按牌理出牌」。世间很多事情都是「不按牌理出牌」,而且非常多,但是不只是世间法这样子,出世间法也是这样子。世间法也有它的理,可是常常它的理是跳跃性的,有时候是垂直式的,有时候是平面式的。你学佛,脑筋要很活;懂的东西要多,脑筋要活,随时都可以用。好像你们电脑专家,懂的很多,一进去,我看的头都花了,你弄起来很顺,一样的意思。不过电脑能够这样子,是因为有一个人脑在操作;如果没有一个人脑在操作,那个电脑就变成死脑。


 楼主| 发表于 2020-8-24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94
成观法师讲解
    【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若灯见者」,如果是灯看到的话,灯既然有能见,既然灯能有见,就不应该称为灯了,懂吗?「又则灯观」,既然灯能够观看,那么跟你有什么关系?是灯在看见,又不是你看见,所以跟你是没有关系的。灯看到,你应该还是看不到,因为是灯看到的。这些都是逻辑推理,佛用这个逻辑推理干什么?不只是《楞严经》,而是佛法都是这样子。只不过现在的人看经看得少,佛经里面比较高深一点的,通常都是用很多因明学,就是这样推理的东西,推理论说。用因明学破一切见,简单来讲,破一切邪知邪见。为什么?因为因明学(或是逻辑)就是用来辩论的,用来论证的。西天的哲学,他们论证都是用因明学的方式来做,跟我们中国的方式很不一样,非常不一样。我们中国的儒家、道家,有什么不同?它只呈示出一个结果,不管是儒家、或是道家,它也不说头、也不说尾,就讲一个结果出来,而且就推许它是真的,就说:「这就是真的。」但是西天他们讲道理的时候都不是这样子,他一定要经过一连串的这种论证推理。所谓的思辨这个方式(「思辨」的英文「dialectical」)才能够成立,所以不是说我说了算,就是这样子,这个就是道,这就是结果,不是这样。它一定要有一个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架构,什么架构?所谓的「宗、因、喻」,三支比量,一定有的。它整个理论体系一定要有「宗、因、喻」。乃至于五分论,「宗、因、喻、合、结」都要有,不像我们中国赤裸裸的,结论就跳出来,顶多顶多就是「自有天地以来...」就把结论跳出来,「自有天地以来」一团大雾里面忽然道理就出来了。根本也没有什么「宗、因、喻、合、结」这东西的。所以西天的道理,不管哪一派的哲学都是这样,「宗」,一定要先立一个宗,我的宗旨是什么;「因」,为什么;他自己自述其因。「喻」,讲出一些证明、论证;比喻;「合」,法合,你的论证跟你的宗合在一起;最后「结论」,我的道理成立。但是我们中国就是有一个什么,就这样子成立。如果以这种文化的性质来讲,中国文化这种立论方式就很霸道,很强硬,不管是哪一家,儒家、道家一样,我说了算;墨家、阴阳家、名家全都是这样子,也就是不讲道理,我说了算,所以你爱听就听,不听就算了,可是经过董仲舒建议汉武帝怎么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个以后是我说了算就对了,那是什么?那是皇帝说了,所以你如果不尊从儒家,你就是邪说外道,杀头,或者是你不能做官。你不能做官,就没有出路,不能从事公职,这是很严重问题,跟生计相关,除非你一直很满意,当一辈子农人、工人;你如果要出身(日语叫「出世」,しゅっせ,shusse)的话,出人头地,那一定要读四书五经,背的滚瓜烂熟,不用想,反正孔孟贤圣所说的都是对的,你照背就一百分。如果你写的文章里面没有写到孔孟所说的话,你讲的再好也没有用;讲了一大堆道家的道理,那就一定出局的。你讲诸子百家道理都没用,即使很有道理也没有用,因为「我说了算」。这个时候儒家就一直因为为王者所用,本来就是不是很讲道理的道理,现在就更加跟王权专治配合在一起,更加这样子,它就是绝对的道理。有一句话:绝对的道理,跟绝对的权力结合在一起,绝对的权力就变成有绝对的堕落。这是哲学家的一句话,有时候世间哲学也说出几句还不错的话。虽然「狗嘴吐不出象牙」,但是出几颗「獠牙」也不错!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

你应当知道这个道理,这个灯虽然本身不能见,因为灯是无情,能见的是有情,但是灯能显色,它的功能是可以显色,把色显示出来。因为显色,把色显示出来,所以我们才能见;如果没有灯的显色功能,我们虽然有眼也不能见。九缘成见,这一定要有灯光、日月光、宝珠光也可以,乃至于打火机光。

【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如果照这样来看,这个能够见的是眼而不是灯,眼因为有灯缘而能见,灯只是见的一个助缘,而不是在做见的这个动作的人。「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哇,这个又难了,这个是水平跳跃法。我们在一直平面上看是这个道理,刚刚看是什么道理?两个等式:「灯显色→眼能见」,这没问题。灯只是显色,但能见的是眼而不是灯。现在佛又进一步推,提出来相同的道理,眼是能够显色。你看灯能显色,灯是什么?灯是缘。现在变成「眼显色→性(心)能见」,眼能显色,眼是缘。现在怎么想?因为近代有照相机,所以你就很容易知道,眼就好像镜片、镜头一样,所以它只是显色的一个缘,真正能见的是性(或是心)能见。这是两个平面,所以从这个平面跳到这个平面。用数学的等式来讲,你跟他讲等量代换,也不见得,不完全是,其实是跳到另外一个平面,只是这两个平面有一种平行的相应类似的道理。一个是缘,一个是能做,这样推。佛讲在前面这个比喻,灯跟瞎子,目的是要讲出最后这句话,「如是见性是心非眼。」能够有见的性质的,这个见性不是我们说见性成佛的见性,是说有能见之性,这见性是能见之性;能见之性是心,而不是眼。但是世间人都搞错了,这个错是非常普遍的,而且大家认为,一定要反过来说,反而认为你是错的。

[注释]

[「覩」:见。]

[「云何成见」:怎么说他是成就了见物之事?]

[「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全见前黑」,为倒装句,义为:见前全黑。]看到前面都是黑漆漆、黑洞洞一片。[如果无眼的人,他所看到的,只是前面全是一片黑闇。]

[「名眼见者」:这称为眼睛所见者。]

[「应名灯见」:就应称为是灯所看到的。]而不是眼所看到的。

[「又则灯观,何关汝事?」:「又则」,迭语,]就是重迭的词,[其义仍是单词之义,即:又,或则。]为什么要「又则」?因为这也是汉译家(译经的人),他们四字四字一句,要补足那四句,这里「又灯观何关汝事」,念起来比较不顺,所以「又则灯观」。这是因为我也从事翻译工作,所以知道这里面翻译原则。[此言,再说,灯既自能观,何关你的事?]灯光既然自己能够看到,它所看到是它的,跟你有什么关系?

[「灯能显色」:灯只能帮助显示色相;以唯识学而言,即是增上缘,为「四缘成见」中的第四缘。四缘为:⑴亲因缘(眼)、⑵所缘缘(色)、⑶次第缘(等无间缘)、⑷增上缘(光明)。]亲因缘是因,就是眼;所缘缘是所缘的色;次第缘是等无间缘;增上缘就是助缘,能够呈见的光明就是增上缘。

[「如是见者是眼非灯」:如是因有灯显色而能见者,是因为有眼,不是因为有灯。]有眼才能见,不是有灯才能见。

[「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同样的道理,法喻合:眼根只能显示色像,如是因有眼根显色而有能见之性的,是因有心,不是因为有眼根。]

[义贯]

[「阿难言:诸盲」人在其「眼前唯覩」见一片「黑闇,云何」能说他能「成见」物之事?]

[「佛告阿难:诸盲」者「无眼,唯覩」面前一片「黑闇」,他们若「与有眼」之「人」同「处于」一「闇室」中,则「二」者所见的「黑」闇是「有」差「别?为无有」差「别」?]

[阿难答:「如是,世尊」,在「此闇」室「中」的有眼「人」所见之黑闇,「与彼群盲」所见之黑闇,「二黑」相「较量,曾无有」差「异」。]从来没有什么差别,一向都没有什么差别,因为都是黑的。但是阿难不知道此黑非彼黑。不是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吗?但是这一只比较黑。

[佛言:「阿难,若无眼」之「人,全」部所「见」到的只是眼「前」一片「黑」闇之相,如果他「忽」然复「得」其「眼」睛的「光」明,]在这个逻辑里面,假设很重要,这个「若」非常重要。假设是什么?假想一个条件,假想在某一个条件下,下面会成就什么样的事,进一步推。本来是即有的条件,你思惟的方向不是很广;你再假想另外一个条件,假如这样这样的话,会怎么怎么样,所以又推出一条路来思惟;用佛法来讲,就是又多一个妄想,多一个遍计。本来这个已经够遍计,又多一个遍计,那就真正遍计了。「遍计所执性」,所以多一个假设,多一个推论,多一套结果,就很多选项,然后来比较,把所有的选项全都杀光了以后,剩下一个,那就是结论。但是我们中国的思想就不用这么麻烦,一提出来就是结论,就是真理。假设他复得他眼睛的光明的话,[便得「还于」现「前」之「尘」境中「见种种色」相,他这样由无眼而获眼因而成见之事,若「名」为彼「眼」所「见者」;那么「彼」等于「闇」室「中」之明眼「人」,也「全见」眼「前」只有一片「黑」,如果这些人「忽」然「获」得「灯光」,]有人拿一盏灯进来了,[他们「亦」能「于」现「前」之「尘」境中「见」到「种种色」相,这样说来,明眼人于闇中获灯而见之事,]就应该比照「无眼获眼而名为眼见」,这时候[就「应名」之为「灯见」,]因为现在有灯而能见,应该是灯见;[因为同是加上某物而能见。「若」是称为「灯见者」,]这个「者」就是「的话」;[则「灯」既自「能有」所「见,自」然就「不」能再「名」为无情之「灯」,而是已成有情之物,(然而事实不然,灯非有情,故知灯不能见);]灯是什么?灯就只是显色,所以它不能见,能显色帮助我们见。[退一步而言,「又则灯」既自能「观」物,则见物之事「何关汝事」?(则不是你看到的,是灯看到的;既是灯看到的,你应不知不觉,]当灯看到东西的时候,你应该不知不觉,应该还是跟瞎子一样看不到,因为是灯看到的。[你应还是什么也没看到;然而事实不然,确实是你看到的;既是你看到的,便知不是灯看到的,因此可证不是「灯见」,故说「灯见」是错误的。)]灯不能见。

[「是故当知,灯」的功能只是「能」帮助「显」示「色」相,以俾于见,]能够帮助我们见,[为见之增上缘,「如是」因灯显色之助而能「见者,是」因为有「眼」而「非」由于有「灯」;同样的,「眼」根的功能为「能显」示「色」相以俾于见,「如是」因眼显色而有能「见」之「性」者,「是」因有「心」,而「非」因有「眼」根,眼根只是见之助缘而已,非能见者。]眼只是助缘而已,它不是看见东西的充分必要条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条件,不要说充分。为什么?你睡着的时候也能见,是不是?但不是见现前之色,而是你「自心见」,你自心自己画一幅图然后自己看,拍一段电影然后自己看,自导自演自观,所以睡着的时候「能见」。你听师父讲经,然后你神驰的时候,你也能见到十万八千里以外的事情,却看不到师父,所以那时候就显示你的「天眼通」,是不是?哈哈!乃至于同时也可以显示你的「天耳通」,你可以听到你家老公在讲些什么话。所以「能见」的不是眼,活人没有眼也「能见」;如果以再广一点讲,死人没有眼也能见,因为它有心识,中阴身还是「能见」。所以没有耳也可以听,你睡着的时候,听到很多声音;你心不在焉的时候,也听到除了讲经以外的声音有很多,所以「无耳能闻」。能闻者不是耳,而是心;能见者不是眼,而是心。眼睛跟耳朵什么作用?它只是个通道而已,或是过滤器。

 楼主| 发表于 2020-8-24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诠论]

[这一段是十番显现的第一番「显见是心非眼」的结论。]显示能见的是心而不是眼的结论。「见」是能见,「显」是显示的意思。你看佛世尊讲了半天,就是只是这句话这么短,所以很麻烦。但是如果是儒家,道家,

[阿难在此说:「诸盲眼前惟覩黑闇,云何成见?」]阿难说:所有的盲人眼前所见到的就是一片黑闇。世尊!你怎么说他有见到东西?成就见这件事情,因为他根本是看到黑闇而已。[阿难没有发觉,他自己这句话本身有所矛盾:既然能「覩」黑闇,怎么还问「如何成见」?]既然覩黑闇,那就是有所覩,[因为「覩闇」亦是「见」,只不过所见者是一片黑闇而已。]所见还是有,既然有所见,所以这「能见」就没有坏。既然有「所见」,见到黑闇,所以「能见之性」就是没有坏,只不过它的功能差了。譬如我们以前的电视是黑白片,现在是彩色片,这个盲人不是黑白片,而是全部黑片,黑片也是片,很妙噢![又,这里有个很深的道理在,即:在佛法中,「见闇」亦是「见」,并非只有「见色」才叫见,]见明、见色、见闇,全都是见。你看佛真的是平等到了家了,只要是见,见闇、见明、见色、见有、见无,全都是见,乃至见空、见有,也都是见。或者说见有才是见,见空才是见,没有,都是见。反过来说,见有就是有见,见空就是空见。不过你不能反过来说见色就是色见,这不能反过来的。[这是依「能见之性」而言,不是依「所见之相」而言;]「能见」是好的,佛所要论证的就是说,这是很重要的,这个「能见」永远是有,只要是有情,这个有情身存在,那它一定有「能见」,唯一就是要加一个「但书」,只是这个「能见之性」的发挥程度。不只是我们凡夫众生的「能见之性」发挥程度不一样,乃至于三贤十圣诸佛菩萨他们能见之性也不一样,范畴也不一样。同样是人类众生,你我所见也不一样,所发挥的不一样。为什么?你又近视眼、青光眼、白内障、散光、远视、老花,这些我全都没有,所以我们所能见的就不太一样,但能见之性还是一样。虽然你的眼睛毛病一大堆,但是「能见之性」还是有,只是它的那一些功能稍微有打折扣,因为种种因缘打了折扣。「能见之性」是一样,所见的闇境、明境、色境、空境、有境、无境,全都是能见、所见之境。佛是依能见而来论一切众生,所以这非常重要,重要到什么地步?「能见之性」众生一律平等,「所见之相」众生一律完全不平等,所以佛是站在「能见」的立场跟角度来看;如果站在「所见」的立场跟角度来看,那么一切众生都不一样,都不平等,他的心也不平等;佛的心如果只是看众生「所见」的话,那么佛就不会说「一切众生皆悉平等」,云何平等?不是他所见平等,而是能见之性平等,而且这个「能见之性」可以达到佛性。为什么会平等?因为佛性平等,所以能见之性平等,乃至于能闻、能思之性全都平等,所以众生皆悉平等,所以众生都有希望能够修行、都有希望能够断烦恼、成菩提,而不是没有希望;没有希望,他就不干了,我也不干了。既然没有希望,我何必那么辛苦?我不要说别的,你看我这边讲经,有没有动来动去的?我动来动去会很难看,小小一点点小功夫而已,这个你就该学,懂吗?身不动、心不要动,心不动,乃至不动跳跃到别的地方去了,灵魂出窍。这一段非常重要,以《水浒传》或《三国演义》来讲,叫「闇下伏笔」,这「伏笔」什么?最后要指到「佛性」,「佛性」再指到哪里?「如来藏」,最终最终就是「如来藏」。「佛性」只是比较通称,「如来藏」就是一个非常正的,加号的一个名词,「如来藏」,一切如来性德的宝藏,叫「如来藏」。众生皆有如是宝藏,称为皆有「如来藏」。「众生皆有佛性」就比较暧昧,不那么明白,佛性能做什么?不知道。可是如来藏,一讲到藏就好了,众生就喜欢金银宝贝珍珠,那个藏就是指这些,一切的珍宝,如来的珍宝。如来性德的珍宝全都在「如来藏」里面,但是众生都有,都有这么一个保管箱,每个人都有一个银行保管箱在这里,里面放的都是珍珠宝贝,乃至于股票、债券。这就是「如来藏」,你生生世世永恒都消受不尽。这就是「如来藏」,最后要指到「佛性」,「佛性」指到「如来藏」,一切的缘起的根本就是「如来藏」,一切众生都是有希望,所以我把《楞严经》称为「佛法希望工程」。现在就是要打造这个希望,你要认性,不要见相、不要着相。这里有个很深的道理,在佛法中「见闇」也是一种见,不是只有见色才是见,这是依「能见之性」而言,所以「能见之性」是有。[只要有能见之性,不管所见者为何,都叫作「见」——]你所见是什么都不管,因为有能见,所以一定是见,所见不管是什么东西都叫「成见」,而不是依所见之相而言。
[这就是佛法与世法、外道法的最大不同:]再回头讲,很重要的。我们世间讲「不以成败论英雄」,可是佛法才是真正「不以成败论英雄」,因为成败是什么?果,而佛法重因、不重果,而且就求那个因;因对了,果就一定对,有因就必有果,如是因、如是果,所以佛法重因,佛法重发心,尤其重初发心。初发心一念之间,那个初发心最重要。你不要看初发心一念之间,那个是修了几百劫、几万劫才能得到这一刹那的一发心,是无量劫修行功德所积聚而成的。因为无量劫修行功德所积聚而成,所以你能拿到两块白色石头一擦才有火花,你拿黑色的石头还没用。那个初发心就是因,发菩提心就是菩提之因,这因心是最重要的。重因不重果,有因必有果,就不再去求得一定要成果才算,所以在《大般涅槃经》以及《华严经》都讲「菩萨初发心即成佛道」,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依最究竟意义来讲。另外有一个表面的意思,深义跟浅义。第一个浅义有因必有果,所以菩萨因发了心,所以他一定会成佛,这样的意思。菩萨现在初发心所成的佛是具体而微,他已经有佛的种子,乃至于有佛的胞胎,但是还没有长成熟。譬如好像怀胎三个月,六根都出现了,但是很小很小,具体而微,这样子的佛。另外呢?菩萨初发心即成佛道,这个深义,第一,已经全发了。这个初发心跟我们发心不一样,我们发心譬如发百分之一的心叫发心,发一点点的心也叫发心,但是菩萨发心是一发,全心都发了,整个心百分之百都发心。就好像你要做馒头的时候,揉那个面,非要揉到它要发才行,才能蒸;菩萨发心就好像那个面已经全都发了,所以他一蒸就是好的馒头。我们这个馒头发一点点,然后一蒸就不成形。另外就是很多大菩萨都是示现初发心。为什么要示现?为了教我们怎么发心。他做一个例子,没有这样做例子的话,我们不知道怎么发心;我们不知道怎么发心,常常认为自己很发心,可是一蒸的时候都不成包子。那就是什么?那就是揉的不够。只要有能见之性,不管所见之相是什么,都叫作见。这就是佛法跟世间法、外道法最大的不同:因为[佛法为往内观,故目的与主体永远是自身、自心、本性,]讲到「内观」,最近常常看到有一些人提倡禅坐,「内观禅」;事实上「内观禅」这句话本身就错了,禅一定是内观的,不要说禅是内观的,佛法全都是要内观,外观就变成外道。你说「观照禅」可以,「内观禅」一定是内观的,不会是外观的。不过你光听这名字就很玄,那只是不懂就会觉得很玄;懂的话,就会觉得不太炫。佛法[永远是返观自照,故称「内教」;]佛法称为内教。[而外道或世法正好相反:不求其本,返观其末,]我刚刚讲,佛法当然是要追求无上菩提,可是与其说注重那个果,不如说佛法更注重那个因,所以不是以成果来论成败的,返观其末,[故一切皆以外法为主体,所以凡夫、外道法之论「见与不见」,完全是以「所见」者来评断,所以若「所见」是色,则称为有见;若「所见」是黑,则称为无见;而完全不论主体的「能见」之性,所以凡夫外道之法便成逐色奔尘,不知返本。]事实上是这样,凡夫外道因为他没有像佛法,佛已经照见体悟本心本性,所以往内观照。如果是外道也跟着佛法也往内观照,看着就变成盲人一样,全见全黑,对他来讲没有什么帮助。他一定往外,因为往内就什么也看不到,什么都没有,因为这是要体证的、要证悟。

    [又,「见闇亦是见」,与「无声亦是尘」是相类似的道理。以凡情而言,只有「有声」才是声尘,无声则否;而佛法则更深一层言:有声是尘之动相,故又称为「动尘」;无声则是尘之静止之相,称为「静尘」。所以,有声与无声两种尘,同样都是可以听得到的,只不过听到静尘时,「所听到的,是一片静悄悄的」:当我们「听到一片静悄悄的」时候,不能说「没有听到」——不但不能说「没有能听之性」,也不能说「没有所听之尘」:能听之性永远是有的,]永远是怎么样?即使你死掉的时候,还是听得到。为什么?不要说中阴身在八小时之内还没有离体。我再讲一个故事,其实你们很多人大概都有这个经验,我最早的一个经验是这样。我六、七岁的时候,邻居有一个叫刘厚添,他是一个黑道的大哥之类的。他因为跟人打斗,左手被砍掉手掌,可能当时没有什么义肢,就常年穿中山装常年把左手放在手袋里面,他死掉的时候,我才六七岁。他死掉以后,要换衣服,可是都硬了,一定要把左手拉出来才能换衣服,即使你把他的衣服剪破了,新的衣服也不能穿。所以怎么样?因为邻居嘛,我在旁边。老一辈的就跟他太太讲,其实邻居也帮着讲:「阿添,你把身体放软一点,我们给你穿衣服穿好看的,你又爱漂亮,所以我们给你换漂亮衣服,到天上去,你又好走路。」很奇怪,你知道吗?就这样讲讲完,他身体突然就软了,也没有念什么佛号,那时候佛法也不是很昌盛,就这样讲一讲,他就放软了,就赶快七手八脚换衣服,旧的脱掉,新的穿上。所以什么?所以死人也可以听得到,因为还有神识在,能听之性在,能听之性还没有离体,这八识还没有离体。离体就没办法了。因为还在,所以还可以。你看看,即使人死掉了,还是能听到,这个事情对我印象很深刻。关于生死还有一件,我一直很后悔。我有一个阿姨在乡下,姨丈年级很大了,我在初中他曾经死掉,但是又活起来;死掉了差不多两个礼拜,都放在灵堂棺材也买好,还没有装进去。我一直想要去问他:你死掉的时候看到什么?一直都没有问他,很可惜。不过其实学了佛以后,不用问,也大概知道。因为什么?因为七七日内就是混混沌沌,可能被迁到鬼门关、奈何桥那一类,然后发现抓错人又送回来,大概是这样;要不然人就死掉了。当然医生也开了死亡证明都弄好了,准备安葬,只不过因为他年级大,所以放旧一点;年纪轻的话,恐怕早就葬掉了,那就真死了。当我们听到一片静悄悄的时候,不能说没有听到,不但不能说没有能听之性,也不能说没有所听到的尘;因为听到静悄悄,静悄悄就是一个尘。能听之性永远是有的。刚刚讲的刘厚添把手放软,就是他的能听之性还在。[而所听之尘,这时是「一片静悄悄的」静尘。这静尘就是俗称的「无声之声」,而儒家与道家把这「无声之声」给一个很玄的美丽之词:「天籁」(当你心很静很静,而周遭也很静,没有一点声响;这时,你若听到一种「无声之声」盈盈于耳,]而且是超高频率,不是一点点,是很多很多,有没听过?尤其是坐录音的人在录音室里面都听过,平常人大概都是要心很静很静才可以听过。我不需要很静平常都可以听到,我想听就听得到,那就是我要静就静了,但是你跟我不一样,你想静静不下来。必须要有录音室完全那种隔音的助缘,你的耳根才会那么静,但在下不需要这样子。[这就是儒道所称的「天籁」——别高兴,以为你很高了?其实你所听到的只是周遭的「静尘」!]因为周遭如果没有动尘,完全没有声音,完全没有,那时候所谓静尘就显示出来。但是我这个耳朵特别,可以动尘、静尘同时听到,这个也没什么了不起,可能只是这个心比较静一点点。[而凡俗之人妄想,计着种种相而自以为高。)]如果一般人听到天籁,一定到处敲锣打鼓,就怕天下人漏掉一个人没有听到他这个消息。[同样的,有见与无见,不应依「所见」而定,而应依「能见」来看。而且,若「所见」是闇,并不是表示无见,只是所见者为「闇尘」而已,所以于能见之性毫无影响。换言之,所见之尘是色或是闇,并不能令能见之性变成有或无——外尘有生灭、变异等相,本性(能见、能闻之性)无有变异。是故应依「性」不依「尘」。]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95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2.显示见性不动]

[经文]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阿难虽然能够听到佛这样子的法音、法言,而且跟大众都一样,口里已经默然没有话说了,没有什么要再辩论的,但不是心服口服完全理解而没有话说,而是心未完全开悟,有一点点悟了,知见改正了,口服了,但还不够;心虽然也服,但还没开悟;口服心服,但还要开悟才行。「冀」是希望。希望如来以慈音来宣示,大慈悲心中所流露出来的法音,宣扬开示。因此就以清净心合掌,合掌是身,身恭敬、心清净,一心恭敬,这样子来等待佛的慈悲教诲。光是心清净,身也要恭敬才行。身不恭敬,姿势歪来歪去,坐没坐相,站没站相,站着就不八不七的,「八」就八字脚、「七」就七字步;坐的时候就歪来歪去,这样身就没有能够定下来,身不安稳、不安定就表示心中有很多的染污,才会令身种种的不正。坐在那边就不动不摇,也不要翘二郎脚,也不要两只腿抖来抖去,那个很不好听,跟「瘪三」一样,或是「贩夫走卒」,为什么这样?不晓得。这就是业习力。什么业习力?身放逸的业习力。如果心比较清净,身比较稳定的人,看他抖来抖去,看得头都昏了。既然学佛,就要越快越好,远离凡俗之行,凡俗的凡姿凡态,坐的时候不要翘二郎腿,也不要抖来抖去,有时候脚又打拍子,那个都是不安定。台湾话讲「无德无定」,没有德行,那副德行吊儿郎当。走路没有看路,也不晓得看哪里,好像半白痴一样看天走路,一踩就踩到水沟里去,或踩到走廊凹下去的地方,跌了一跤。这个就是威仪不好,通常看天的都歪着头,傻傻的样子。

[注释]:

[「冀」:希望。]

[「伫」:等待。]

[义贯]本节从略。

[诠论]

[这时阿难「口已默然」,]嘴巴已经不讲话了,口服了,[表示不再辩驳,也就是不再执着凡情己见。]「凡情」就是凡夫的感觉,这个「情」是感觉,以及自己的意见。[然而心仍未开悟,故「合掌清心」,表恭敬地以清净之心,等待开示,而不是如前之满心狐疑、执着。]我们中文讲「狐疑」,因为狐狸是疑性最大的,所以叫「狐疑」。

[经文]

【尔时世尊舒兜罗緜(「緜」mián:同「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这个时候,世尊(一切世间都应尊重)就舒展张开他的「兜罗緜网相光手」,「兜罗緜」是翻译一种緜的意思,是印度出产的緜,很柔软的緜。「网相光」就是我们手里面都有手纹,世尊的手纹就很优美漂亮,而且会发光,好像网状一样,不像我们手上的线都是切来切去一条一条。他好像一个网子一样,所以叫「网相」。佛的手跟脚都有千福轮,不像我们手掌的指纹,佛那个是很漂亮、很复杂的千福轮。佛全身都表智慧,手也是表示智慧。若以法相结合起来,就是成所作智。顺便讲到,每个人的手纹都不一样,世间人就妄想执着,依他起,算命,看这个是什么线,那个是生命线,那是妄想分别,学佛不能看这个东西,那是大致推测。如果讲的好听,算命是一种统计学,统计大家大概有这样的倾向,大概是百分之七十左右,可是大概有百分之三十是不准的。台湾话说:「算命嘴,胡累累。」(胡说八道的胡。)算命人的嘴,你不能信。为什么?你一天里面跑三家、五家、十家,每一家讲的都不一样,你不知听哪一家。可是爱算命的人越算越喜欢,各家比较,那都没好处,运气不好就会碰到坏人被骗。怎么骗?最基本的就这样,先吓唬你:「你什么线怎么样,印堂又有青色、灾星现前,所以一定要治,我帮你做治这个灾,一场看是十万还是二十万,做大概一个疗程七次就可以完成,所以大概是一百四十万左右就可以了。」有的又说:「噢,我看到你身后有两个鬼跟着你。」或者说:「七月开始倒霉。我看到是你家祖先哪一个地方不对,你家风水有一点问题,祖先牌位那里也有一些要调整,否则你就会很糟糕。」但是你既然去算命的就会相信这个,你敢不调吗?请问:「先生要调的话多少钱?」「不贵了,大概五十万左右。」可是有时候调完一次,说:「你祖先还不是很满意,可能还要调两次。」调完以后,又说:「我又看到你祖先来跟我讲,说他的风水又哪里怎么样有积水什么的,那个也要去做。」越搞越多。我们的指纹都不是很漂亮,佛的指纹有那个轮,像法轮一样,五只手指就是「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表示要接引阿难,教诲大家说:当我最初成道的时候,在鹿园苑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你们四众说:一切众生之所以不成够成就大乘菩提道、佛菩提,之所以不能成就菩提及小乘阿罗汉果的原因,皆由「客尘」烦恼所误,都是由于如过客的尘劳烦恼所误。「客」就是过客,「尘」是我们外面摄受进来的尘劳,所以它不是「主」,是「客」,但现在却喧宾夺主;「主」是本心清净没有烦恼;现在因为客尘有烦恼,这烦恼却霸占、管控了我们的心,喧宾夺主,因此误了我们菩提大事,所以心常常不清净、烦扰。「汝等当时因何开悟?」我这样开示了以后,你们当时是怎么样得到开悟的?因此现在能够成就圣果?

[注释]

[「网相光手」:佛全身都是福德智慧所成,故全身都有光,]所以叫「身光」,[其手亦然。]他手也是有光的。

[「开五轮指」:开拳成掌,表接引之义。]本来佛是握拳的,现在打开了,开拳变成掌,「掌」是接引的意思,你看阿弥陀佛是伸开手掌,那是接引的意思,不是要送功、放气功、放光,那是接引的意思。

[「我初成道」:此指世尊于六年苦行后,坐金刚座,降伏魔军,]所以才能够[成就无上菩提。]佛其实是示现的,但他还是要降伏魔军。这就是我们学佛,一切修行都要回溯到佛之本行。那是什么?佛用身教做榜样,他是这样修,因此我们也要跟着他这样修;他这样做,我们也跟着他这样做。如果在经义上或是对佛法的种种阐释上有所冲突或不一致的时候,那你就回溯到佛是怎么做的。佛是这样做,所以一切众生都必须一定要这样做,才能够成就,所以坐菩提树一定要降伏魔军,才能成无上菩提。我们平常修行,有障难的时候,一定要克服、一定要降伏。魔军有「内魔」跟「外魔」,魔军不只是外魔而已,之所以有外魔来扰,就是因为有内魔勾结,内魔在内呼应,乃至于引摄外魔来进,所以就变成「木马屠城」,木马进得来就是因为里面有奸细,所以降伏魔军一定要的,有四魔一定要降伏。[然此只是释尊的「迹门」而非「本门」,]「迹门」就是示现的意思,有迹可寻,这是天台宗说法。「本门」是真如本性所现,真如本性所现如来本自成佛,没有所谓成佛与不成佛,但是为了慈悲而示现成佛那是「迹门」;「本门」就是本佛。[释尊之本门为如《法华经》中所说:释尊成佛已来,尘点劫数。]释尊成佛已经很久了,不是最近的这两千五百年前才成佛的,之前很久已经成佛了;两千五百年前释迦太子成佛,那是示现的。[至于释尊之迹门,则如《梵网经》所说:「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梵网经》佛自说:我到这个世间、世界来成佛多少次?八千返是八千次,我来这成佛已经八千次了,这表示什么?八千次每一次不一样的佛号,所以世尊不是只是来成佛一次,光是示现成佛就无量次。但「本门」就是本来成佛的那个,那个是很久很久以前,尘点劫数之前就已经成佛,尘点劫数之前成佛那个本佛,接下来就都是示现成佛;可虽然是示现成佛,还是从初发心菩萨开始修起,所以就是不辞劳苦,这是玩真的。他是游戏神通,但是玩真的,从初发心开始修行,每一次成佛都是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这样八千次。我们光搞这一次就搞不完,搞得累半死,他老人家已经这样做八千次,每一次都是要度我们这些顽劣分子,因为我们每次都留级,然后不知道怎么升级,所以世尊又再来,光教一次是不行的。这也可以显见自古以来善知识、祖师讲经,每部经都不是只讲一次,常常讲很多次,几十次都有,原因就是这样。反过来说,听经、研经的人也不能只是看一次,除非你有阿难那样的记忆力。可是记忆力是另外一回事,你光是记住、没有修,也不能开悟。当然阿难是示现的,要不然我们也没有《楞严经》可以读。

[「鹿园」:亦即鹿野苑,在波罗奈国境,]这个很凑巧,美国遍照寺那个村子(Township)叫「Deerfield」(鹿园)。[为古时帝王之苑囿,亦是帝王养鹿之园,故称鹿园。]

[「阿若多五比丘」:]这五比丘[为佛初出家时,]佛出家是爬城墙出去,我们后世的人不能这样做,因为因缘不一样。我们后世人出家,如果有父母,要得父母的许可;如果已经结婚,要得配偶的许可。为什么要这样子?防止家人来扰乱,互相起烦恼,乃至现在更不得了,告你告到官厅去,说你拐带人口、诈骗,那就麻烦了,然后记者又来挖新闻、炒作,对佛法的形象不好。世尊早就已经知道了,但世尊本人知道他老爸绝对不会把他出家变成丑闻,所以不但没有去搞丑闻,找记者去访问,反而派五个大臣当他的近身侍卫一样陪着他。印度是一个很奇怪的民族,他们很喜欢修行,不像我们中国人很喜欢作官,若作官作不成就修道作仙,通常是这样子。你看古代的小说,如果有十本讲到修道,都是讲到修道要成仙,讲要成佛的半本都不到;相对于日本,都是讲要成佛的比较多,这很奇怪。[净饭王所派遣的五位大臣,去劝太子回宫,]这五位大臣[其名为:一、阿鞞(bì)(义为马圣),二、跋提,三、拘利,四、阿若多(义为解本际),五、十力迦叶。太子对他们说:「不成佛道,不回本国。」这五人因太子不回去,他们也无法回去覆命,所以就陪着太子游方,]强迫中奖,就也修行了。你看印度人是不是很特殊呢?就跟着修行。我们中国人怎么样?就落跑了,回去要砍头;跟着太子修行,又不做,那只好落跑。[且同修苦行六年。]跟着他一起苦行,[之后五人皆至鹿野苑。]因为他们看到太子后来起座,到河边去洗澡,接受牧羊女的供养。他们看了以后就很失望,说太子堕落了,因为他舍弃苦行。截至那个时候为止,印度最高的修行就是苦行,而且坚信苦行一定能够到达安乐开悟的境地。他们发现太子可能受不了,所以要改变他的用意,认为他堕落了,就不跟他,以为耻;他们就相约不再护驾,去鹿野苑去修行。后来世尊成佛以后,因为这几个人护持他有功,也是宿业的关系,先去度他们。世尊成佛以后,最先度的就是他们五个人,这当然也包括「报众生恩」。佛对「恩」是看的很重的,佛看「恩」很重,心中已没有怨。我们众生最了不起,顶多就是恩怨分明,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嫉恶如仇,表示很高。我以前也这样,说好听,「性情中人」,殊不知这个「性情」到了佛法就很差,为什么?性情中人,感情用事,率性而为,那个都是很差的,但在世俗中却自以为高,互相吹捧,说:「我们都是性情中人,来干一杯。」世尊成佛以后,到鹿野苑要去度他们五个,他们五个远远看见世尊来,说:「太子来了,那个堕落的人我们不要理他,我们约好,不理他,而且不看他,也不跟他讲话。」所以大家就背着他坐,围成一个圈圈。结果世尊走到他们大概距离五十尺左右,渐渐靠近,世尊身上有光,照触到他们身上。很奇怪,他们本来是背着世尊坐的,不晓得怎么搞的,自动就转过来对着世尊,而且很自然就看世尊的庄严相,就长跪合掌,因此世尊就为他们说法,就这样开始,所以世尊有大威德。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成菩提及阿罗汉」:菩提为大乘之极果(最高的果位),阿罗汉则为小乘之极果。]阿罗汉是四果。

[「客尘烦恼」:「客尘」,一切尘劳烦恼有如访客或过客一样,]尘劳烦恼来访问我们的心,好像客人一样,这种客人好像蝗虫一样,匆匆来把你吃得光光就走了,匆匆来把你的心扰乱一通就走了。「过客」,就是过路的客人。[此盖含三义:一、客人来来去去、川流不息;]就好像你开旅店一样,[烦恼亦如是,]来来去去,[永不止息。二、犹如过客,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来往的客人(客商)行行色色都有[烦恼亦如,是有百千种,无数无量。]有各种烦恼,八万四千烦恼。[三、亦如过客,来去匆匆,曾不久留;烦恼亦如是,生灭无常。]来去匆匆,刹那生灭。本来是刹那生灭的,但是因为我们执着,我们太好客了,就把它留住,强留;客人要走拉住,多住两天,可是不只多住两天,一住就住二十天,所以一个烦恼就可以烦恼二十天,乃至于更久,看它重要性的大小。乃至于一个烦恼经过十年、二十年,你一想起来就恼,那个等于是人家已经都走了,还去把人拉回来。现在流行「call in」(来访),人家「call in」只是一次而已;你还把人家的号码记下来,然后还「call back」(回访)。有没有这样的主持人?有。我们每一个都是这样的主持人。烦恼「call in」以后,我们常常「call back」。说:「陈小姐,你是不是刚才call in?那我们还没谈完呢!你不要挂断。」

[义贯]

[「尔时世尊舒」伸出其细软如「兜罗緜」具千幅缦「网相」且发出金「光」之「手」并张「开五轮指」变拳为掌,]「拳」是降伏。前面是调伏他,现在张开接引,[然后「诲敕阿难及诸大众」道:「我初成道」时,「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等在家、出家「四众」弟子开示「言:一切众生」虽发心修行,然而之所以「不」能「成」就无上「菩提及阿罗汉」的原因,「皆」是「由」于受如过「客」之「尘」劳「烦恼所误」。]被遮蒙,所以被误。一切恶知识也是这样,最大的作用就是误人子弟;一切善知识就是教诲他人子弟,成就一切众生。恶知识就是把大家都害死,法身慧命死了,每个人在恶知识下面都东撞西撞,满头包。[你们试说看,「汝等当时」是「因何」而得「开悟」故「今成圣果」?]悟以后还要修的,修完以后成圣果是证,「悟」「修」略掉,「证」成圣果。你们当时是因为如来的开示而得解,解了以后得到开悟,开悟接着就修,悟而后修,修而后证。

[诠论]

[这一段是「十番显现」的第二番「显见性不动」的开头。此段经文以深义释之,]用深义这个角度来看,[则为:一切众生由于不了三界身心如客、]三界的身心好像客人一样、也就是人生如逆旅,[如尘,无有少法可得,]什么叫「无有少法可得」?客人走了,你能得到什么?除了他留下的一大堆垃圾以外,杯盘狼藉,还要收拾餐桌、打扫厕所、洗被单、迭牀单,除了还有什么?没有。「如尘」,你得了尘,干什么?所以就无所得。客人住了一宿,吃饱了饭以后,拍拍屁股走路,都是灰尘掉下来,而且你还要扫地、吸尘呢,所以无有少法可得,[而妄起见思烦恼,]实在是没有少法可得,可是我们却虚妄起了种种见惑、思惑,[故不得成阿罗汉。]不能出轮回生死。刚刚那是小乘的,其他[三乘行者以不达九界如客如尘,]「九界」就是九法界。如客如尘,也是一样[无有少法可得,]因为不达这个理,所以在事相上就不能断;理上不达,事上不证,事上[而不断尘沙无明,]「尘沙」是现行烦恼,因为现行烦恼很多。无明烦恼是种子无明,很深很深;一个是很广的尘沙惑,一个是很深的无明惑。如果不能够了达九法界如客如尘,实无少法可得,就没有办法断尘沙惑跟无明惑,[故不能成无上菩提。]因此没有办法成就无上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96
成观法师讲解
    这段经文是教你如何做高阶的观心及观心所法,乃至于能够见心地。

【经文】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这个时候憍陈那就起立跟佛说:「我今长老,」我现在位阶是长老,身为大众的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在四众之中独特的成就就是我得到「解」的名字。我以「解」成名的意思。「得解名」就是「以解成名」也就是他修行的一个特征就是他得到解,因此就以「解」成名、以「解」为名。每一尊佛菩萨的圣号,都是他修行特殊的成就所得到名字。譬如文殊师利是「妙吉祥」,他是以「妙吉祥」成名,因为他所悟到的般若法门是「妙吉祥」,所以以「妙吉祥」为名,就称为「妙吉祥」。观自在菩萨一样的意思,他修「观自在」而得成就,用「观自在」而得成名。(be famous for/be named by),因为观自在菩萨是以「观自在」这个修行而得成名,因此就用「观自在」做他的名字;同样的,憍陈那「解本际」,所以就以「解本际」为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之所以能够得到「解」名,都是因为悟了「客」跟「尘」这两个字的甚深意义而得成就圣果;因为悟了「客」跟「尘」,所以其结果是什么?因为悟了「客」,就不再作客到处跑流浪一样,作客一定要奔波;悟了「尘」,就不复逐尘,不再去追逐六尘。因此,合在一起就「不再追逐生死,客居三界」,所以才能成就「解本际」这个名。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

世尊,这个「客」字就像旅行的过客,就比喻如《圆觉经》所说的「六尘缘影」;「投寄」,就是唯识学所讲的「落谢」,「旅亭」就是众生的六根心。注意:这里不是讲六尘落谢在六根心,而是六尘缘影;因为六尘没有真正落谢在我们心上,而是我们攀缘所取得的影子,六尘经过心攀缘的作用,摄受变成影子好像摄影一样,再落谢到我们的心田上。这是过客的投寄旅亭。「或宿或食」,这就是密语密意,隐喻,事实上直接就把它等同,没有说「犹如」或「像」,「六尘缘影」就是过客,「投寄」就是落谢,「旅亭」就是六根。困难就是并没有把它的喻直接讲出来,三支比量的宗因喻,「喻」没讲出来;譬如行客喻「六尘缘影」,投寄喻「落谢」,旅亭喻「六根心」。「或宿或食」,「宿」也是喻,旅客当然要住宿,可是这个旅客住宿只是表面的意思,真正的意思就是「喻」,所以你不能只是解它表面的意思,你一定要解它背面的隐喻,才能得其义;否则你只看表面,就看不出它真正的意思。你看,一方面很诗意,一方面很哲学;文学哲学就杂在一起同时用,这是世尊的一切智智就这么厉害,最高级的文学譬喻也不过如是。如果以世尊的譬喻,跟莎士比亚的譬喻来比的话,莎士比亚的譬喻就只是沙而已。大家都在讲莎士比亚多好多好,以文学来讲是好,但你如果客观、冷静、理性一点来看,事实上都很做作。若不相信,你去看看,就像京戏也好、歌仔戏也好、歌剧也好,都很做作,但为什么那么感人?因为你还没看之前就准备给它感了,未看先感,看了更感,在看中间感极而泣。这就是自己陶醉,乃至于互相陶醉,作者跟观众互相陶醉,就把它称为「共鸣」。我是文学的叛徒,可我翻译、写作的时候还是常常用文学,没办法,世间法如是故,因为佛法不能离世间语言,世间人就喜欢这个,我也让大家欢喜。

「或宿、或食」,「宿」喻「缘取」,「食」喻「分别」,就好像什么?你采集到资料以后,一直反复的琢磨,跟牛一样反刍。人就是这样子,摄受的东西,常常吐出来嚼一嚼,越嚼越有味道,一边想、一边反刍。「宿食」就是这样,你缘取外尘,去分别、分析、综合、比较,最后结论,这个都是食的作用,「食」是咀嚼、回味。譬如说插花的人插了一瓶花,不管在佛寺或家里,就会常常去看一下,那就是「食」;插花的动作就是「宿」。如果你是男生,譬如你做了一个什么东西,你会常常去看看,觉得不错、不错,自己称赞自己,很满意。「宿」、「食」事毕,喻「了别已竟」、「了别事竟」。为什么?因为根尘和合而生识,生完识就了别,了别完了,工作就完毕,诸识分别的事情就完成了,所以俶装前途,就开始整理行装再往前走,准备离去,如李白所说的「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这就是「六尘落谢」到我们心里面,成为心影,经过一番的琢磨、回味、分析、排列组合,作用完了,了别已竟,于是它就准备走了,「不遑安住」;「遑」就是来得及,来不及安住下来。尘没有空闲能够安住在我们心里面,也就是它来了,办完事就走;它来了,把我们心搞得一塌糊涂,然后就走了。你要这样了知。可是常常是捣蛋鬼要走了,我们却都把它留下来,乃至于要拍照、留影,要把那一刹那变成永恒,以为那一刹那可以永住,但永住是住在相片上面,事实上影像、人、事都过去就过去了。不是往事不堪回味,我们就是往事常常回味。

【若实主人,自无攸往。】

「若实主人,」如果实在是主人的话,「自无攸往」,「攸」就是「所」的意思,自无所往。如果真的是主人,他应该是住在这里,不会去别的地方,不到处乱跑,自然无所去。所以这个「主人」喻「真如本性」;「自无攸往」喻「常住不动」。本性就是常住不动的,所以本性是「主人」,不是「客人」,不会来来去去,住在那个地方,而不来不去。「攸往」就是不会去,当然也没有来;因为客要来,有来必有去,来客嘛,所以来客一定要走的,主人就一直住在这里。什么叫「常住不动」?就是「不来不去」,「不来不去」喻「不生不灭」,所以「不生不灭」的才是本性、才是「主人」,我们众生都是到处作客、三界生生灭灭、来来去去,这很深的意思。所以你看学佛,你要有哲学的细胞,要能那样思考,又要有文学的这种想象,所以很难,所以我虽然一直在讽刺文学,可是文学的这个素养跟细胞,学佛还是需要,很麻烦,不过我们就这样子,文学哲学都一样,我们在学佛的时候,我们都当一个负心汉子,用完了就丢,还是要用,逢场做戏,如果不是这样子,那真的连佛讲的法我们也不能真的懂,他里面文学手法、哲学手法都有了,乃至于理则学、伦理学都有,所以你都要懂,才能够真正完全全面地懂,否则只是一知半解,所以你看看,你光是看这个表面文字,那不是一知半解,那是半知半解都还没,你不知道如来的真实意,所以愿解如来真实意,那么容易吗?这很难的,无上甚深嘛,所以要解如来真实意,要使出浑身解数,你所有的一生的修为,各方面的最高级的那种修为都可以用得上,而且必须要用上,所以这是很无奈的。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如是思惟:」于是我就做这样子的思惟,这个思惟,我之前讲过,是如理思惟,这如理就是依照佛理去思惟,如果你不是依照佛理去思维的话,那就是自己妄想分别。那什么叫如理思惟呢?依照佛理思惟,换句话说:这必须要讲,否则你还是不懂,这个是很重要的,因为很多人看经,而且,不管是看不看注解的书,然后自己想当然尔,就认为是这样子,自己推测妄想,就认为经文是这个意思,常常就搞错了、曲解了、错解了等等都有。所以如理思惟是指用佛的语言去思惟,什么意思呢?每一种学术,每一种学问,都有各自特殊的语言,譬如说物理学有物理学的语言、名词、术语,化学有化学的,乃至于各家各派的学问都有它各自的一套语言,譬如说儒家有儒家的特殊的语言跟术语,道家有道家的,佛家有佛家的,乃至于西洋的各个哲学家,甚至于各自都有自己的一套,而且他都有他特定界定的一个意思,那你如果要学道家,那你就要纯粹以道家的言语、术语,站在道家的立场看道家,看道家的道理,在道言道,简单一句话,用道家的观点来看道家,你不能在学的时候就用佛家的立场来看道家,那你一定学不会,你一定学的是偏的,或是曲解的,甚至于儒家的本位立场来看道家,也是不行,反过来说也是一样,你用道家的立场来看儒家,很多都格格不入,站在儒家的立场,用儒家的观点,来看佛家,也不行,所以必须要所谓的纯正啊!纯澄精一,你在学那一门的时候就是以那一门的观点、以那一门的思想、以那一门的术语、名词,乃至于思维方式都跟它完全一样,你才能够学的进去,那你不要说是各家各派不同的东西,乃至于你要学,古人是这样子啦,譬如说你要学杜甫,那你就完完全全整天就是都是杜甫,用杜甫的思维,用杜甫的心胸、心态,用杜甫的语词,来了解他的诗,乃至于学者作诗,也是跟他的那个...一样,这样你才能够把那个杜甫学好,乃至于你学欧阳修,韩愈啊,等等也都是要这样子,那学词,学辛稼轩等等,也都是要这样子,才能够通那一家,通完那一家以后,那就可以出来,可是你永远只是那一家,也行,可是你要出来以后,那个时候去评论他才用别的眼光来看,不能一开始就用不一样的眼光来看,那你永远是一种歧视的眼光,不是真正的正眼在看他了,那是邪眼看他,那怎么学得会,你决定一定学不像,这样就可以通一家,甚至于每一家你都这样子,最后因为人总是不一样嘛,那你虽然学他学得很像,但是到头来终究不一样,因为你的人格、你的思想、你的教育,你的过去的经历,都不一样,所以你所学到的那个名家的文笔,就会融合在你的思维里面以及感情里面,你不用特地的自成一家,你就自然的自成一家,所以有人说做学问有如谈恋爱,你谈恋爱一定要专情,当然这是指一时,你在这一时段里面你一定要专情,只有一个爱人,譬如说苏东坡,你不能同时跟苏东坡,跟白居易谈恋爱,那一定谈不成的,那就乱爱了,那就不是谈恋爱是谈乱爱,你那个恋爱要有成果,一定要专情,全身全心的去进入,我用这个做比喻是说,如理思惟就是你完全以佛的方式,佛所教导的方式,语言去思惟那个问题,所以你在思惟那个问题的时候,不要把科学或是哲学什么东西的道理摆进来,方法可以用,但是道理或是他们的东西不能放进来。我刚所用的,譬如说在解释或是分析的时候,经文里面有文学的手法,有哲学的手法,乃至于有伦理学是手法,那都把它分析出来,可是不能把文学,那你不能谈到莎士比亚,谈到王安石去啦,哲学的时候不能谈孟子或是亚里斯多德这样子,谈到理则学不能谈到黑格尔,那个内容不可以,但是他那个方法是可以用的,因为方法是共通的,但是这个内容却是独特的。譬如说一栋大楼,开始那个架构,钢筋,还没有灌水泥的时候大家都一样,都是钢筋嘛,但是灌了水泥以后就不一样了,乃至于灌了水泥以后就贴瓷砖,那个又更不一样了。所以各家哲学,以世间来讲,那钢筋看起来都一样,那个体是这样子。总而言之,如理思惟,所以这里讲「如是思惟」,这个憍陈那又称憍陈如,他这个思惟就是真的如理思惟,不像阿难一再地讲他:我又思惟,那个思惟其实就是妄想分别,不一样,因为他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思惟。顺便讲到这个思惟跟思想,不一样,思惟就是比较精纯,真正是不打妄想的那种思,那思想,因为想通常是乱的,所以思想就是乱想,妄想,以佛法来讲。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住名客」,「住」就常住,如果常住下来,就名为客,什么客?过客,什么是过客呢?Pass-by,就好像我们坐飞机要到美国经过东京,Pass-by,过境而已;过境就不能入关,而且不能住下来。如果是常住的,所以「不住名客」。「住名主人」,「常住」就称为主人了。「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因此,以念念不住,就是「客」的意思,就是佛所说的「过客」的意思。过客来来去去,有多匆匆?念念不住,没有暂停,那个暂停只是刹那而已。如果以事相来讲,生住异灭,生了以后住,刹那就生,住不是很久一刹那而已,异就变化了;它的性质跟形象马上起变化、改变了,改变以后,渐渐就坏了,坏了就灭。这个「住」只是一刹那,不是久住的意思。「以念念不住称为客」,即是客的意思,他就悟了这个意思,因此我不应该随客而去,应该自作主,应该体本是主人,为什么跟着客人去奔波?就好像我小时候跟着舞狮团跑去了。因为我这样体会悟了「客」跟「尘」的意思,所以我就不应再随客逐尘而去,应该自作主,这跟自在解脱有关系:自作主,所以自在解脱,自己作得了主。体取本是主人,我本来是主人,为什么要变成客人?所以不复奔波,那就住下来,住下来就是安住,安住就安心了,这就是心就安了,也就是一种安心法门。接着

【又如新霁,】

「新霁」是久雨初晴、出太阳的时候,下雨下了很久,然后忽然放晴了。

【清阳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

「清阳升天」,这一段好美,初见很亮丽的太阳升天,出太阳的时候,「又如新霁」,「新霁」是久雨初晴,比喻久迷初悟,比喻久迷初悟,很久在三界中迷失,乱跑乱撞,现在初悟,悟了。「清阳升天」,这个亮丽的太阳升到天上,喻佛日;迷的时候跟盲人瞎子一样不见佛日,不见太阳,悟了以后就好像开了眼,可以见到佛日升到法界上,照耀法界。「光入隙中,」太阳光进去,「隙」就是门缝,你有没有这个经验?你躺在藤椅上,门打开一点点,太阳光照进来。「光」是比喻如来智光,如来智光入隙中,「门」是我的心门,照进我的心门,你看好美。「发明空中诸有尘相」,一束阳光射进到门缝中来,照射进门缝中,就看到阳光里面有很多浮尘,你看佛法真的很细腻。这时候你就可以看到空中浮尘一直在动来动去,很多很多的,「尘质摇动」,但是在摇动的那些尘质的背景,那个虚空寂然,寂然就是不动嘛,这个「尘相」是什么呢?「发明空中」,「发明」就是发现,也就是照了,发现照了这个空中,表示本心,本心中的诸有尘相,很多浮尘(gossamer)。这个字我是在高一的时候,看郁达夫的文选里面,他写了一首诗,里面有一个字我不懂,然后我就把它查出来,从此就没有忘掉。「Oh,you serene gossamer,you beautiful gossamer.」(啊!你沈静的游丝,你美丽的游丝!)郁达夫是浪漫主义者。等我学佛以后,看到《楞严经》说的尘相,这个就是我高一学到的那个「gossamer」(游丝浮尘)。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9-1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97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上次讲到,「发明空中诸有尘相。」

【又如新霁,清阳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

又比如「新霁」,久雨初晴,下了很久的雨,然后开始放晴了,这就比喻久迷初悟,「清阳升天」,「阳」就太阳,「清阳升天」比喻佛的慧日升于法界。「光入隙中」,佛的智光入,「隙」是指我们众生心门的缝里面;「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发明」就发现、照明,「空」是指本心的空中,清净无相的空中,就现出了诸有的微尘相,那就是所谓的游丝或浮尘。

【尘质摇动,】

这些浮丝或游丝虽然会摇动,「尘质」比喻(或代表)尘沙惑,虽然摇动来去不停。

【虚空寂然。】

却反显出虚空是本心,却反显出本心寂然不动。前面讲「光入隙中」,这是心门的缝隙,因为初修、开始修行、初修初悟,所以心门开了,但这心门不是完全开了,只开一条小缝,初悟是小悟了,所以这心门开了一条小缝,让佛日的光辉照进心扉里面。

【如是思惟:】

于是我就这样思惟,憍陈那(憍陈如)他这样子的说。

【澄寂名空,】

「澄寂」,就是澄寂不动之体,就名为虚空。

【摇动名尘,】

而在虚空中摇动的,就称为尘。寂然不动的就是虚空,不住摇动的就是这些尘,

【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是故以摇动者名为尘义。」所以就以生灭来去之相的就称为尘,换句话说,尘有动摇,虚空沈寂不动。譬如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早上或下午,尤其是下午,你坐在藤椅上休息,把门打开一个小缝,落日照进来,或是早上晨曦照进来,看到门缝里面一条光,光柱里面就很多游丝、很多浮尘在动。你搞不清楚它那到底是生物还是无生物,但你可以看得到就是很多。这条光柱里面的游丝或浮尘就象征我们心中的尘沙烦恼;这些浮尘游丝不断在动,可是光中那个空、那个体却没有动摇,那个光的那个体本身就代表我们本性,所以我们本性不动,但心里面所现出的这些烦恼一直不断的在动。这个本性不动之体有如这缝里光隙所现的虚空一样是寂然不动的。而且还要注意:也必须要有日光照的时候,你才可以看到这些游丝;同样的,我们众生的心中如果没有佛日的光辉照进去,永远也看不到我们心中这么多浮尘、游丝,也就是尘沙无明。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太阳光一照,才能看到空中有很多游丝;同样,我们心中因为开了一点,好像心门开了一点,佛日照进去;光是心门开没用,还要佛日照进去,你才看到我们心中有很多无尽的烦恼动来动去,那就是什么?那就是我们心、心所法刹那刹那生灭不住。

【佛言:「如是!」】

「如是」就是印可。佛就印可他所说的:「没错,就是这样子!」

[注释]

[「憍陈那」:又翻成憍陈如,即阿若多之姓。]「阿若多」是他的名字,他姓「憍陈那」。

[「我今长老」:佛在鹿园说法,阿若多最初得解,成阿罗汉,]在鹿野苑说法的时候,阿若多最先开悟成为阿罗汉,[为法性长老。]「法性长老」就是他年纪上不一定很老,但是他因为证得法性,证得法性已经很久了,所以称为「法性长老」。长老有「生年长老」、「法性长老」、「戒腊长老」,得戒很久,譬如很早出家,戒腊很久,但他年纪并不是很大。譬如说20岁出家,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他就是长老了。

[「独得解名」:阿若多之义为解本际,]「解」就是了解理解,理解本际,[此为憍陈那之名,故说独得解名,又三乘圣人多以宿世所修因缘,而得其名,]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合在一起就「三乘」。三乘圣人通常会因为他宿世所修的因缘,因为修成就了,就以他所修的东西、他所修到的智慧或果位,作为他的名字,所以[实非偶然。如阿若多以解而得悟,故得「阿若多」之名;又须菩提为空生,而须菩提后来为佛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

[「因悟客、尘二字成果」:由解而悟此二字,因而致果,是其次第。]

[「行客」:旅行之客人。]

[「旅亭」:旅店、客栈。]

[「或宿、或食」:此比喻六识所攀缘之妄尘,停留于心中之时间有长有短,其长者不过如一宿,短者如一饭之顷。]如吃一顿饭的时间。

[「俶(chù)装」:整装。]

[「不遑」:无暇。]没有空闲。

[「自无攸往」:「攸」,所。自然无所往。]

[「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不长住下来的,就称为过客;若是住下来的,便成主人。又,「不住」即是无常,「住」即是常。]所以是不变的。[无常变灭来去的,即是来客,曾不久住,]凡是来往的客人是不会久住的,[用来比喻]或象征[六尘及六识妄心。常住不动不变异的,即是主人,用来比喻其真心本性;]佛法里面的比喻,可以说是「象征」或「代表」的意思。「常住不动不变异的,」就是主人,用来比喻其真心本性;因为真心本性是我们众生自心中的主人,所以它是不会跑掉,也不会改变的,[不管经历多少过客来来往往,但主人还是在那里。]有一个禅师每天早上都会喊「主人」,他自己就回答:「有」或「在」。另外有一个禅师就喊自己的法号,譬如他的名字如果是「真常」,他就喊:「真常!」他就说「在」。什么意思?「真常」就是我,我在,就是提醒自己觉知;喊「主人」那个就跟这个更相应,「主人啊」,「在」,表示自己当家作主。一方面是提醒自己要念念觉知,一方面提醒自己当家作主,不要被六尘缘影变主人,被六尘缘影牵着跑,到处去流浪,那就不是主人就跑掉了,就不是主人,就不住了。

[「新霁」:「霁」,久雨初晴,]「久雨」就表示久住三界,我们众生都是住在三界里,「久雨」表示我们众生受了很多的苦。「初晴」,初断惑或初悟,或是[喻初入道或初见道。]都是一样的意思。

[「清阳升天」:「清阳」,早晨之日。比喻依教起修,由观行力而心光显耀,如日之初升,照见思惑之微细妄想,生灭晃跃不住。]

[「光入隙中」:「隙」,缝。好像早晨太阳出来时,人在室内,把门打开一条缝,阳光从这条缝隙中照进来。「隙」,比喻心扉,因此时心未完全开悟,然已见道,]「见道位」就好像门开一个小缝。如果是「证道位」,就是门全开了。「见道位」[故有如开一小缝,让智慧之光射进来。]

[「发明空中,诸有尘相」:「空」,比喻真心本性之体,不动而能容,]真心本性的体本身不会摇动,但是能够容纳一切,[故如空。这时阳光射进来,便看到空中有很多微细之尘相,这些尘相,平常若无阳光照进来,是根本看不到的。比喻自心尘沙无明之惑,若无如来慧日之光来照,以凡夫之眼,]不可能看得到,[即不可见;若开道眼,以如来智光,便了了见。]如来有智光,但自己也要有眼睛。譬如有太阳光,你是瞎子,你怎么看得到?还是看不到。如来有智光,自己有不瞎,还要睁开,所以要开道眼。为什么能「开道眼」?因为见道,见道故开道眼;开了道眼,就可以看到自心很多的境相,尤其是见到自己自心的惑,尘沙惑都可以看得很清楚,了了见。我们学佛以后,知道自己心中有烦恼,那个都是比量的,没有真正看到;比量知自己有烦恼,你看到自己有烦恼没有?看不到。你有感觉,但不是很清楚,所以是比量知。为什么?因为还在睡觉,眼睛还没开,没有开道眼;没有开道眼,就看不到自心。见道明悟,悟了,才能就好像开了道眼一样。我们学佛的渐渐觉得自己心中有烦恼,但不是真正看得到,所以那是比量,不是现量。

 楼主| 发表于 2020-9-1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尘质摇动,虚空寂然」:阳光照进室内之后,不但可看到空中有很多很多的微尘,而且这些微尘没有一个是止息的,]你看那条光线里面所有的微尘都在不停的动,而且动的很厉害,那个恐怕比苍蝇或蜜蜂的翅膀动摇的还要厉害。有一个母亲说,她的儿子问她,苍蝇或蜜蜂翅膀摆动一秒锺几次?年轻的妈妈答不出来,儿子讲一秒锺30次。美国还有一种很小很小的鸟,它那翅膀拍动比这更快,好像一两百次,一秒锺,很小很小、很可爱。这些微尘没有一个是止息的,这代表我们心中的烦恼没有一个是停止的,都不停的在动,它动了我们心就受到烦跟恼。而且[每一个都是不断地动摇不定;但是反观这些微尘所在的虚空,却丝毫不受这些微尘的动荡不安影响,还是一直保持寂静不动。这比喻本性如空,容受无量六识客尘烦恼动荡不安,但真心本性之体,一点也不受这些烦恼所动摇,]可六识心动摇的,六识心有动摇,本心本性不动摇,本性之体[还是一直寂然不动;]「寂然不动」也是很有意思,因为不动,所以它很安静,安静没有声音。但你用想象的,那道光里面那些游丝微尘一直动,可以感觉很热闹,好像可以听到它的声音一样;相对于光的体是不动的,所以就寂然,没有声音;不但不动,而且没有声音,所以「寂然不动」的「寂」也是一种比喻。[因此:客尘烦恼徒自扰扰攘攘,真心本性本自不动。]客尘烦恼自己徒自扰扰攘攘,凭空自己就吵吵闹闹的,但真心本性从来就没有动过。[是故六祖大师说:「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就是真想不到。真想不到这个自性居然是本不动摇。为什么这么说?这是依刹那刹那,以及依三世而说。我们心里面的烦恼,刹那刹那都是来去不断,迁流不停,可是真想不到我们这个本性并不受它影响,一直都是不动的,不动也不摇。摇动,你可以想象一盘水,你把它摇晃,摇晃了以后,水好像有涟漪一样;你摇得大了,涟漪就大了,波动就大了,所以叫「摇动」,你要这样想象。小的,你就想象一碗水或一盘水;大的,就想象一池水,风吹,小风一吹就有波澜,大风一吹,它就起波浪;乃至如果是大湖,一吹就好像海一样,就起波涛。波就微波,澜就是稍微大一点,涛就是滔天大浪。

[「摇动名尘」:「摇动」,]象征(或代表)[即生灭来去之义。]你到海边去看,波拥上来、推下去,不是一直都拥上来,所以来来去去,用波浪来代表生灭或生死,来来去去。

[义贯]

[此「时憍陈那」即「起立」而「白佛」言:「我」如「今」之所以得成「长老」,且「于大众中独得解」本际之「名」,是「因」我「悟」了「客、尘二字」而「成」圣「果」之故。(所以现在我来报告一下我是如何悟了这两个字而证圣果的经验。)]我记得自己年轻的时候,几十年前,看到有一句话也是很有名的,中国的哲学家、宋明理学的说:「有读书而不识字者,盖识字甚难;」有人读书,但不认识字,因为识字是很难的。譬如「孔子识仁字,孟子识义字;」孔子识得一个「仁」字,孟子就识得一个「义」字等等,所以真正认识一个字,真的是很难。这个「识」的意思,就等于我们经里面讲的「解」字。憍陈如就是解得、识得了「客」「尘」这两个字。我们一般人虽然知道很多的字,但是真正的都不深入,不是真正解得。憍陈如就真正解得「客」跟「尘」这两个字,因此就开悟。依《论语》来讲,孔子是解得「仁」这个字,所以他很深入的能够发挥「仁」这个字,孟子就解得「义」这个字,有另外一句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样的意思。我「悟」了「客、尘二字」而「成」圣「果」之故。

[(所以现在我来报告一下我是如何悟了这两个字而证圣果的经验。)首先说我如何观客这个字。「世尊,譬如行」旅之「客」,于其途中「投寄旅亭」,]住到旅店里面去,[于此旅亭中「或」住「宿、或」饮「食」,而住于「宿」或饮「食」之「事」完「毕」后,便再「俶」理行「装」而奔向「前途」,因而「不遑安」心居「住」下来;「若实」是旅店的「主人,]这个是客人,旅客是没有时间来得及安住下来的,「安」是安心;安心,所以安住。「若实」是旅店的「主人」,[自」然「无攸往」(无所往)。]如果是主人,就不会到别的任何一个地方去无所往。[于是我就「如是思惟:不」能长「住」的即「名」为过「客」,若是常「住」不动的方得「名」为「主人」,是故便「以」念念「不住」迁流不息「者名为客」之「义」。以上就是我如何参悟「客」字的经验。]因为他真正懂得「客」的意思,所以他就决心不再做客人了,要做主人,当家作主。客人一定要客随主便,不是主随客便,所以客人来来去去,凡夫一辈子都是栖栖惶惶,章回小说里面讲人逃亡或奔跑的时候形容为「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你看我们众生一直都是这样子,不晓得在赶什么,要赶到坟墓去,都是急急忙忙这样子,来去奔波,没有停,惶惶不可终日。我顺便告诉你,不管你是看经、读经、念经、或是思惟,你一定要找一个最紧要的句子,乃至最重要的几个字或一两个字,深入去体验,常常记得它、常常去念它,久久能真正深入这个句子或这个字意思,能够转的你业识,转你的心;转你的心,从迷转悟,因为你悟得这个字的道理,因此就带动你令你的迷心能够得悟。或者是四句偈、两句等等,你常常最喜欢、最受用的常常去念它,你就能够深入其中,久久熏习、久久熏修,就能够令你的心越来越明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9-30 12: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