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7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体真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表面的,第二个是内部的,第三个是中心的,到了中心的以后,就整个真如都涵盖了,都体会了,这样子。

所以智者大师所说的体真止,应该就是第一种而已,而不是就真正的就深入了真如本性,这样子。所以它是一种止。

那如果是真正体真的话,那变成什么?那就大彻大悟了嘛,所以应该要这样子理解。所以在这里以前的大德批判,没有了解智者大师的意思。徒是是非这样子而已,没什么意义。

你看经永远要记住这句话,如来善说。什么叫如来善说?也就说佛所说的话,他都是经过很慎密的这种考量才讲出来的。所以讲出来都是好的,所以你听了或是看了不要把它想歪了。

所以如来善说,菩萨善解。所以菩萨在解佛经的时候,或是祖师、大德解佛经的时候,都会而且都应该,就是把佛的意思,好好的讲清楚。让众生能够对这个道理都通达、圆融。而不是起人疑窦,也不起斗争。所以你到佛的语言、菩萨的语言、祖师大德的语言里面,你不要去挑骨头,不是要去挑毛病的。那你如果是想要去挑毛病的,我建议你不要看。

那你如果心里面是信受哪一宗?对另外一宗不是很认同的,那你就不要去看,懂吗?你何必吗?因为什么?记住一句话,佛法不是为你一个人说的。也不是为我一个人说的,是为一切众生说的。所以你看了觉得不相应,觉得不能起欢喜,那就不要去看了。因为那个法,恐怕就不是为你说的,不是适合你的根器跟你的性相。所以不要去挑毛病。那你如果要解释的话,要往好的地方去解释。

所以这个法有很多种,譬如说你是性宗的根器的,你一向就瞧不起相宗,那你何苦去看相宗的东西吗?你看了一心恼火,都是着相。如果你是相宗的根器的,你去看性宗的,你看了也是一心恼火,这些东西怎么搞的吗?不可思议怎么的,然后也都没有把意思讲得很清楚。我就希望搞清楚,你都不讲清楚。所以不需要去看跟你不相应的东西。

你如果不喜欢吃巧克力,你就不要买,你又吃了,一边吃一边骂,干什么?如果说有时候真的你看到有人解释错误了,那你自己要会评判,要会择法。

那我告诉你,这个佛法里面,也没有偶像崇拜,你心中没有偶像崇拜,不是说那一个人,就是因为他讲的,所以是一定对的,没有这样子。所以没有偶像崇拜,只是依法不依人。所以不是看谁说的,而是看他怎么说?那如果实在是不对,那就是不对。他刚刚举的,祖师说怎么...因为祖师也很多嘛,如果他说的不是很圆融的话,也不一定非得说他是圆融的。所以佛法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感情的话,不经过理智、认知。就像基督教,它是不需要理智的,你信就好了,信了就OK了,那就一定到上帝那里去了。

下面这句话倒是讲的不错。我们学习时可能没有明白智者大师的原义吧。就这样子。顺便跟你讲,智者大师他是有智慧的人,他以种种方便开示佛法,令众生住在佛法里面,他也开发了很多的名相,让你就很忙,为了要把那些名相够清楚,你就要心里面很专注,那心就不乱了嘛,就是他的目的。所以他有什么?方便随缘止、体真止...但是总括一句话就是止。那你有智慧的人就把握那个宗要,你要再去理解它里面的细分的话,那个都是智者大师的智慧方便所产生的,那是大智慧的人才能产生这些东西。我们这些小毛头能产生什么?那个都是不通的。

看下面,这里面又讲了他的体会,我们也先略去。我先讲一些他的问题。愚者很是赞叹师父所说的修行中观身无我是很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如《圆觉经》中佛陀开示,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一整张,全都是引《圆觉经》,最后是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道品,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这都是《圆觉经》的话。然后他就说,师父这就是密法吧?

我先不回答这个。我再回到他前面讲的,祖师讲的,...深心、恭敬心、诚心,深知佛法从恭敬心中得,我明白,自己对此虽然体会还是很浅薄。而学佛保持这种心应该不会错,时时检查自己学佛以后的傲慢心比以前更厉害吗?学佛以后的傲慢心更容易起。因为觉得自己比别人懂多了,反而更容易起傲慢心,并且很微细。这是我努力在反观自己的一项修行。这是不错,

但是我告诉你,这个傲慢心不是因为学佛才更加傲慢,你知道吗?因为会傲慢的人是他本身就傲慢,然后学佛了以后,他更加有理由傲慢,所以就更傲慢。所以他心中傲慢的种子就比较重,比较大比较重。所以一学佛就更傲慢。很多人是这样子的,学佛以后就很不得了。

但是我告诉你,你这个给师父写信,引了一大篇的经文,不止这一篇而已。这个是不适合的。如果我要看《圆觉经》,我不会自己去看吗?要你引这么多给我看,那你是在对我说法。所以这个是不适合的。

如果现在回答,这个《圆觉经》讲的这个,你说师父这就是密法吧?这个是显教里面的密法,此密非彼密,这里是有如来密义在里面没错!但是不能说这就是密法。因为密法有两种,一种是纯密,一种是杂密,但是都是真正的密法。

《圆觉经》再怎么讲它都是显教的法。乃至于你说《愣严经》里面有密法,那个是杂密,《楞伽经》里面也有密法,但是《圆觉经》绝对是没有密法。所以刚才讲的观身不净,幻化,身心幻垢...垢净明现,这不是密法,有如来密意,但不是密法。所以此密非彼密。

什么叫密?密的意思就是:言此意彼,说这件事但事实上是指别的事,也就是所谓的隐喻。没有办法直接指的,没办法直接言宣的,这叫密法,这样懂吗?

那譬如说,我们上次讲的,大日经疏里面讲如来的金刚智体,如来的智慧怎么样去把它表达呢?没办法表达,只好用金刚智体这四个字来表达,这个表达也等于没有表达。为什么?因为他讲的金刚是那个东西,跟如来的智慧只是一种比喻而已、象征而已。

但是《圆觉经》这里面讲说,此身四大和合...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这不是言此意彼,这就是指那个事情。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这些都是,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这都是直指啊,直接就指那个东西,没有别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那你只要体认这个意思就对了。不是说这个意思以外,背后的意思才是它真正的意思。那才是密法。所以搞错了。

密法是什么?我们要上E-mail的时候,他都要我们打一个什么才能进去?密码。所以,什么是密法?就是密码写的法,这样懂吧?为什么密码?当事人才知道的。所以你跟佛心相通的时候,你就变成当事人,你就有个密码。所以是个密码,所以它是什么?它不能直指,不能直指就是什么?不能直指就是曲达,

就好像什么呢?你会玩象棋吗?车马炮,那个炮打人的时候,一定要飞过去的。显教就是车了,直接就吃了,密教就是炮打。而且它一定是用密码、代号。

所以你必须要,这样说好了,你自己人或内行人才知道这些代号嘛,甚至于夫妇也不会讲我的E-mail的密码是什么,常常也会是这样子的嘛,如果你要有隐私权的话。所以《圆觉经》讲的就是那个意思,不是代号,不是有其他的意思。

然后接着,我念给你听,这个也是这位居士犯的一个很大的错误。我都是直讲的了,你不会没事就哄你这样子。此中佛陀也是很明显的开示,第一步,修身无我,包括修身不净,修身无常、修身是苦,这些是太重要的。师父请指正我理解的对不对。恳请师父在因缘的成熟的时候,能为我等与此众生开讲《圆觉经》,《心地观经》,《思益菩萨所问经》、《普贤观经》、《入如来智不思议境界经》、《密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安般守意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理趣六波罗蜜多经》、特别是《天品妙法莲华经》和罗什大师翻译的《妙法莲华经》,对着看这个《天品妙法莲华经》文义完善,可惜当代学佛人很少知道,并领悟其中奥义,不过这位居士是其中之一他领悟了。正如看《金刚经》,最好对照看北魏菩提流支大师《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和玄奘大师翻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还有罗什大师翻译的《维摩诘所说经》与玄奘大师翻译的《说无垢称经》对照看,这样会有深深体悟,这些对照经典看很多,还愿法师开讲。愿师父能长寿、无病、无脑,常住世间利益众生。阿弥陀佛!愿诸佛菩萨加被,天龙八部护持师父,利益群生是我等之幸。

这位居士我跟你讲,这是很不当,跟师父写信,不能这样子。你在卖什么?表示这些你自己都看过了。那你看过了,我这么说,又怎么样?看经要深入经藏,但是不只是多就可以。但是看多了也不是要令人知道。甚至对师父更加不能这样子。

顺便请教师父,一个刚出家一年的出家师,其本人还没有受具足戒,还没有受三坛大戒,就收在家弟子为皈依弟子,这样做是否有违戒律?在家弟子的戒体有没有得到?

这倒是真的问题。依照戒律讲,出家人,你出家以后,一定要受三坛大戒,得比丘戒或比丘尼戒,才能收皈依弟子,在家的皈依弟子,而且比丘必须要五年才能收出家弟子,至少,比丘尼要十年。经教里面说五年学戒嘛。

所以说你受了戒就是懂了戒了,对于出家的生活乃至于言行举止,都还是菜鸟,怎么都不懂。你不要说你受了比丘戒就是比丘,受了比丘尼戒就是比丘尼,我跟你讲言行举止一塌糊涂,内行的人一看一塌糊涂。所以还不足为人师。

那至于说收在家弟子,勉强可以,但是我是觉得至少过个两三年吧,不要那么急急的好为人师。这样是比较好。当然,除非你是称愿再来的,这就不必说。但是你不要听我这样讲,你就说我是称愿再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9-17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108
成观法师讲解

    《楞严经义贯》115页,阿难为摩登伽女所惑,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有化佛说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世尊完全可以自己说咒,何必化佛说咒?

这个我在讲《楞严经》的时候有讲,你回去再看一看。我不再这里讲,浪费时间。愚者以为四破执着色身,你回去看,我不再讲。《楞严经》中:应当直心酬我所问,愚者认为,(顺便讲:自称弟子就好,不要愚者),认为这二句,似乎有所不同。证悟法性空寂之理,离一切虚妄分别,是名直心,这是你说的了。是适合《维摩诘经》直心是道场这个法理,又后一句,直心是菩提,菩萨净土,世人将无谄曲心等同于修行道场,似乎少了般若智慧。这个你也是回去看看我讲的那一段,最好再多看一两遍。

应当直心酬我所问,这个直心跟那个直心是道场,不是一样,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关系了。那个直心就说,你不要顾左右而言他,你就有什么说什么,不要打妄语,不要骗我,你骗我我会知道的,就这样子而已嘛,阿难你当初为什么出家?你直心跟我讲就好啦,不要讲一些冠冕堂皇的话,说我要证菩提,度众生等等,这些都不要讲,你直接讲你到底为什么出家?所以没有妄语,直接讲就对了。

所以这位居士,你体悟了这么多,都是空白的啦,不相干的。所以跟《维摩诘经》直心是道场是两回事。

所以,再讲一次,直心地回答我,也就说不要骗我,不要讲冠冕堂皇的话,心没有歪歪曲曲,讲一些台湾话说有的没有的。你真正是为了什么?你直接讲就好了。因此直心回答我,1.就是不要骗我;2.不要讲冠冕堂皇的话,不要背书,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不要讲这些,你不要背书;3.不要顾左右而言他,有什么说什么,就这样子。这叫直心。

但是你知道吗?常常有人,你问他,他不肯直接讲,不肯老实讲,讲东讲西,都没讲到重点。英文有一个成语,beating around the bush.bush是那个树丛或是草丛,你本来是打那个草丛里的蛇或者什么,但是你就不直接打,你打旁边,这样子,打四周打旁边。所以讲话不要这样弯弯曲曲的,委曲。

直心是道场,这个直心是什么?《维摩诘经》是禅宗的经,所以不是密教的,但是它有密义在里面。什么密义呢?什么是直呢?无曲、无妄,无曲、无妄是什么?就是戒嘛,没有错误,你弯弯曲曲的,旁门左道,那就一定走歪路是错的。有错,就戒律是有亏,你弯弯曲曲,戒律上一定有亏。坦坦直直地走直道而行,那就是戒律之道。直是调直定,把这个心路调直了,所以是得定了。

所以直心是道场,这个直心又是指定。心是直的,为什么?心无旁骛,专一,心一境性,直嘛,所以直又是定。直是通达的意思,通达的话有智慧。

所以,直心是菩萨道场。为什么?因为它具足戒,定,慧。所以你以为直心是菩萨道场,这么容易说的。它包含三圣学。

所以跟世尊说要阿难要直心回答他,那完全是两回事,只是说叫他不要说谎话而已。也不是说谄曲。谄曲有一个谄媚的意思。阿难在讲的时候,也许他会讲东讲西,但是不讲到正题,但是他不会谄曲了,他说这句话是否是心无谄曲之意,这是错的。

关于如来藏心,《楞严经义贯》243页,达摩祖师说的自心,但禅宗历代祖师、大德所说的,黄檗禅师的《传心法要》,《临济语录》,《大珠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又来了,一大堆书名。知讷禅师的《直心真说》,普照禅师的《修心诀》等等。

再讲一次,跟师父写信,不能这样子,引了一大堆经文,写了一大堆经题,这不对。那我现在跟你讲好了。黄檗禅师的《传心法要》是顿悟的,是讲顿悟法门,他是六祖大师直传、嫡传的。

《大珠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依我的了解,你去看,他讲的,虽然他的名字叫顿悟入道要门,它里面讲的法门是渐悟。你好好去印证印证,体悟体悟,

知讷禅师的《直心真说》,普照禅师的《修心诀》等等。那我告诉你,你要注意,你若真要习禅,这语录不要看太多。因为语录,恐怕这么多,看不完的,之前有人在看那个什么?《指月录》,还有一部叫《碧严录》等等,很多,这些都是公案的汇集,

我有一本《禅之甘露》,有中文本,你去看,公案就是私案,所谓的公案就是私案,为什么?因为所谓的公案,它就是公开的,可是,虽然公开,但是你不会看得懂。为什么?因为那个都是某一个特定的师父跟一个特定的弟子,这一个特定的时间跟地点,然后一个对话,这个机锋一促他开悟了。那这个是怎么样?这个是不能复制的,在里面有保密的密码在里面,任何人没有办法复制,因为你不是那位师父,也不是那个徒弟,也不是那个时间,也不是在那个时代等等,那你所修的也跟他不一样。

所以你可以看,你也许可以有一点了解,你可以参考。但是,你要因此而悟,那几乎应该是不太可能。为什么?因为你从所有的公案来看,没有一个禅师是因为参别人的公案而开悟的,他都是另外一个公案,所以那个公案就是私案。所以是一个...的教学开悟的经验,所以没有办法复制的。

你那个DVD和VCD里面有仿考的方法。那个都是自然就仿考,所以你看多了有没有用?不晓得,看的就糊里糊涂的。因为里面举浮子,敲一下,然后讲的一些都是,打暗语一样、打谜语一样,别人没有办法理解。历代有这么多都是讲这些东西。

所以我的建议是这样子,你学任何法,不只是学禅宗,学任何佛法,学源头。学密,学源头的密,不要学末流的。学禅宗,学源头的,从达摩祖师,初祖、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最多最多我觉得学到黄檗禅师就够了,你会开悟你就悟了,你不会开悟,那禅师就说:我再怎么讲你还是不悟,驴年去,什么意思?十二生肖里面有没有驴?没有,那就表示说,没希望了,不可能了。

总而言之,我不是刚讲一句话,没有任何一个禅师是因为参别人得到公案而开悟的。他开悟都是自己又增加一个公案。所以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乃至于说学净土,我也是一样,我们讲最源头的,最源头的是什么?那就是正法时期的法。你修正法时期的禅、净、律、密,那至于像法、末法的,参考参考可以,增加一些知识,增加一些方便,了解了解。

但是你如果一定要照着末法时期的法来修,那也没办法,那根器如是嘛。可是你要修正法时期的东西,显然你的根器、你的条件就是要高。而且你的努力、发心也都要很大,而不是玩一玩的、玩票的。

包括近代有很多说法,都是如来藏的说法。愚者以为其中鱼龙混杂,有的好像不具正见,师父!愚者实在不明,这些禅宗祖师大德与达摩祖师说的有何不同?

你只要能够懂得达摩祖师说的就行了,别人怎么说没有关系。这好像你学佛法,你只要懂得佛说的就行了,别人怎么说没有什么大关系。

愚者以为禅是遍在所有佛法中的,非是禅宗而是为禅。这个讲话似是而非,有点问题了。

禅有广义的,有狭义的,也有特定的意思的。那我建议你去看我那个《六祖坛经义解》DVD,里面都讲得很清楚,五味禅,还有《楞伽经》四种禅,你去看一看你这些问题都没有啦。所以你可能有看,但没有专心看,没有留意看,随随便便看过去,表示看过了。贪多务博,食而不消。这样是没有用的。

当代很多讲法的法师和居士的一种见解,明心见性,唯有一个如来藏心可得、可证。都去求如来藏心,以为有个如来藏可证,就是明心见性了。

我告诉你,如来藏是真的是有的,不是没有的。没有的话,那就无了嘛,那何必讲如来藏心。什么叫如来藏?如来的宝藏,什么叫如来的宝藏?如来的一切功德宝藏,如来的法身功德宝藏称为如来藏。那这个有没有?一定有的嘛。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明六通,这些东西都是有的,然后无量的智慧庄严。

《普照禅师修心诀》卷一里面讲说,「问若言佛性现在此身。既在身中不离凡夫。因何我今不见佛性。更为消释悉令开悟。答在汝身中汝自不见。汝于十二时中知饥知渴知寒知热。或瞋或喜。竟是何物。」这句话就是一个人问那个普照禅师里面有活动说,既然我身体里有佛性,那我为什么没有看到呢?那个普照禅师就说,在你自己身中,你自己看不到,那有什么办法呢?那我现在告诉你,你现在在任何时候,十二时中,你会知道饥,肚子饿、知道口渴、知道冷知道热、或是你有时候会生气或是会欢喜,那这些是什么?那我告诉你,你不懂这个意思?「且色身是地水火风四缘所集。其质顽而无情。岂能见闻觉知。能见闻觉知者。必是汝佛性。」师父上面古人说法,愚者总觉得有疑惑,望师父开我疑惑。

好我开你疑惑。你自身里面,其实你回去看看我的《六祖坛经义解》里面,最后《六祖坛经》讲到那个达摩祖师的时候,我有讲的很清楚,所以你还是回去看一看。

但是我现在还是回答你一下,点你一下,你懂就懂。你的身中有佛性,你自己没看到,但是这个禅师说,你在任何时候,你知道自己饥饿、知道口渴、知道热、知道冷,然后有时候会生气,有时候会欢喜,那这些到底是什么?懂了吧?由用知体。

因为你会觉得肚子饿,会知道肚子饿、会知道口渴、会知道冷知道热,然后也会生气,也会欢喜。这些是什么?这些是用,因为你会产生这样子的用,所以就知道一定有个体在里面。那个体是什么?就是你的佛性之体。你虽然看不到,但是因为有用,所以知道有体。

那举一个例子来讲,我们用因明学来看,因明学所谓的什么叫比量呢?比量,譬如说,在《因明入正理论》里面讲说,譬如说在很远的地方,在山上,看到有烟起来,那既然有烟你就知道一定有火。可是你太远了,你看不到火,但是因为有烟的关系,所以知道有火。

所以你知道饥、知道饿、知道苦、知道乐,这些觉知的作用,等于是烟一样,那你没有看到你那个本体的佛性,可是它有那个作用出来,所以那就表示,那就是有佛性在里面。

那还有,《因明入正理论》里面又讲说,譬如说有人隔了一道墙,听到隔壁有牛在叫,只听到声音,听到牛的声音,那就知道隔壁有牛。一样嘛,你知道饥、知道渴,就是你心中那一头牛在叫,肚子饿、口渴。那就知道里面有一头牛啊。所以虽然没有亲见,但是由于比量的这个证据,而知道确实有那样东西。所以由其用而知其体。我从来没有讲的这样简单、扼要、清楚的。所以那些见闻觉知、饥渴、寒热、瞋喜等等,都是究竟佛性的显现之用,身心中究竟佛性的经由六识、八识而显现其作用。

那我们不要讲佛性,我们讲心。你说佛所说的心不是肉团心,那这个心是什么心?我到底有没有?这麻烦了。比如说你会觉得爱某人、恨某人,或是嫉妒等等,会不会?会嘛。爱、恨、嫉妒、贪着等等。因为它会产生爱、恨、嫉妒等等,乃至于傲慢等等的作用。

所以必知就是有那样东西。就是有一样东西产生这样的作用,产生这些作用。如果没有一样东西,那就是那个心。如果没有这个心体在里面,只是你自己见不到。但是并不能说没有体,没有体就不会有用。

还有那现在再讲,譬如我们现在不是很多那个海沙物,然后它有辐射,辐射你看得到吗?看不到,这是它那个仪器仪表一测,它就是有嘛。虽然你看不到,但它就是有。一样的意思,它会有作用,有什么作用?它会扰乱你的身心,让你生病。

同样的,你的心,你虽然还看不到,你还不能见自心,因为你真正能明自心才能见自性,明心你要参禅,还有学唯识。因为心识嘛,然后才能够明见自己的心识,才叫明心。那你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的时候。你还没有把禅给弄通,把唯识给搞懂弄通之前,你毫无所见,可是你的心这一向都一直在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20-9-17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就是一定有心,绝对不是无心,这个心体也绝对不是空。心体一定是有,它才会有作用。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

我本来只是想跟你讲说,你回去好好看看我讲的《六祖坛经义解》里面的达摩祖师里面,几乎是跟普照禅师讲的类似,但是你这个看佛经太粗疏了,不专心,不用功。

师父!愚者以为此种方法为近代禅师所常用的方法,譬如说念佛的时候,当下观口念耳闻的是谁?以求明心见性,禅师们为什么要使用阿弥陀佛的名号来参禅?而佛的名号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愚者以为,这样子的参禅能破烦恼吗?

他是自语相违,既然你又说佛的名号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又问这样参禅能够破烦恼吗?头脑坏掉。

能所谓的开悟吗?念即是空,空即是念,世人谓念佛是有念,念即是空,焉得有念?

这是一塌糊涂,你知道吗?念性自空焉得生灭,无所念心,应无所住也?真的纠缠不得了,我喜欢讲显密性相,他这个显密性相都缠在一起了,我是显密性相把它讲得清清楚楚,他是把它缠在一起,纠缠得就完全理不出一个头绪来。何必再去找一个能所,岂不是头上安头,只管信愿老实念去,真的是一塌糊涂。我跟你讲一下好了,也许有人也是像这样子,念到后来都变成跟豆花一样。

禅师们为什么要使用阿弥陀佛的名号来参禅?因为念佛的人很多,因为金字塔形嘛,下根器的人比较多,念佛表面上看来容易,所以不管你怎么念,念就是念了嘛,

所以念佛谁都会念,其实谁都不会念。因为什么?念佛念到,真正念到后来就变成怎么样?耳根圆通,那个要用耳根圆通的方法来念才叫真正的念佛。

但是不讲那么多了,你能够念的很专心,然后不会打妄想,也不会打瞌睡,也就很不简单了。

为什么要用佛的,阿弥陀佛的名号来参禅?因为,净土宗太多了,人学的太多了,太普遍了,禅宗又是很高的,这是禅师的一种慈悲方便。所以导修净土的人入甚深法门,所以不只是念佛,也可以参。

那为什么禅师这样说?禅师把他的禅学通了,所以他就不一定执着禅宗的禅法,他有普摄一切众生,而最普遍的呢?这是习净土的人,所以也要引导他们开一些实智慧,现生受用,不用一定要等到莲花化生。

我实在等不及到那个时候了,当然我希望将来也可以去了,但是我现在就要有一点点受用去才行。等到到那个时候再一起搞定,恐怕就搞不定。

所以用念佛来参禅,1.工具;2.随顺——随顺众生的根器因缘;3.慈悲。

所以简单还是那一句话,佛法不是为你一个人或是某一个人说的,是为了一切众生而说,利益有情而说的。所以法门只要如法,不违法,不违理就好,只要能够利益众生就好。只要可以治病的药就是好药。但是好药,也不需要多吃。病好了就不要再吃了,要不然会药物中毒。

这样子的参禅能破烦恼吗?你一起这样子的念头,大概就破不了。念即是空,空即是念,这个变成口头禅,不是那么容易,这个你可以参考我讲的《心经》系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类似的东西。

现在没有时间跟你讲这个,这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你好好去参究一下。

世人谓念佛是有念,念佛当然是有念嘛,开始的时候念佛一定有念嘛,念佛如果是无念的话,那何必念呢?那佛也不用说、不用讲《佛说阿弥陀经》了。

念即是空,焉得有念?这个一塌糊涂,因为由于信愿行而有念,由于信心而有念,由于因缘而有念,由于觉得人生是苦,想要出离苦境而有念,所以这个念有没有?有的。

那我问你,你念即是空,焉得有念?你这句话有没有?你有没有在念这句话?你有没有在念念即是空?有嘛,所以,有念嘛,怎么没有。

就好像不是有一个人,跟世尊争辩吗?就是舍利弗的舅舅,长爪梵志,他不是出去修了几十年回来,然后舍利弗已经出家了,去修了好几十年,就是为了跟他那个外甥斗吗?回来啦,他外甥已经出家了,他好火,然后就问,说是到世尊那里去出家了,就去找世尊,然后就讲说,瞿昙,把我这个外甥还给我。佛说你要你外甥干什么?我要跟他辩论,我要把他打败。他说你如果能够打败我的话,我就把你外甥还给你。然后长爪梵志就说好,那我们来辩吧。

印度人就是这样子,辩就是比高下了,他们那个斗法是用辩的,不是打斗的。那个长爪梵志就说,你先立宗,就请佛先立宗,然后佛就说,你来是客,你先立宗,立宗知道吗?宗旨就是做一个陈述,你的命题是什么?我的主旨是什么?立宗——这是因明学上的,先立一个主题,然后我们依这个主题来辩,也就说你先出题这样子了。

然后那个长爪梵志就说,摩诃俱絺罗就是长爪梵志,他就说立宗:「我一切法不受」,什么意思你知道吗?这很厉害,就说你不管讲什么我都不承认,我不接受。所以你就没得讲了,你讲就输了。你不管讲什么我都不接受。

佛就不跟它讲什么,佛就回答一句话说,佛有时候他用那个反诘法,他就讲说:「还受是受否?」你不是说一切法不受嘛,一切法不受也是一种受,你知道吗?那这个受你不受?

他一听就...夹着尾巴跑。在这辩论之前,佛就说我如果辩输的话,我就把舍利弗还给你,那你如果辩输的话怎么办呢?他说我如果辩输的话,我头给你。所以世尊一说,「还受是受否?」他一听,哇!完了。吓一跳,就往外冲。

冲了很久以后才忽然想,不对。我刚说了,我如果遍输的话,我头给他的。于是他又回去了。然后就跟世尊讲说,这时候就不讲说瞿昙了,就喊世尊了,就说:世尊我头给你,世尊就说:在我门下,在我释门中,只有取人之发,没有取人之头的。于是就须发自落。

所以念即是空,焉得有念?念性自空,焉得生念?我不要写了,写太麻烦了。你说念性自空,焉得生念?这个念它相是有,性是空,但是我们众生还没有证得那个性。所以所说的那个空,只是言语空而已,言说空而已。

念一定是有,因缘和合而成念,种种因缘和合而成念。所以你说念即是空,你这个念有没有?摩诃俱絺罗说:我一切法不受,那你这个受还受不受?那你说念即是空,那你这个念,「念即是空」这个念有没有?这样懂不懂?

然后,念相不空,相固有生灭,还没有大彻大悟的时候,仍然有报身,有依正,所以仍然有因缘,烦恼,仍然有烦恼病,所以仍然需要吃药。

所以,吃什么药呢?吃六念的药,六念是什么?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死,还是要念的。只是不能念新台币,人民币。不能念这些,念爱情这些,但是要念清净法,要吃这些清净法的药,还是要有清净念,不要有杂念、乱念、散念、染念。

所以念有没有?还是有,因为什么?你还是有烦恼,有烦恼念就要用清净念去对治,念佛就是其中一种对治法,念佛、念法、念僧等等都是对治法,能够治这些种种烦恼生死之病,所以这都是药,病好了之后,把这些病都治好了之后,为了慈悲,通达念佛三昧,教授一切众生,入念佛三昧,断惑证真,皆入佛菩提,于佛无二,绍隆佛种。所以,焉得有念?必得有念,不断佛种,所以不落断灭,不断佛种。

无所念心,应无所住也,这个也错了。断了能所迷执贪爱,才能真正的无所住,而生其心,生什么心呢?生大悲度众之心,而没有执着。光是无所住,是小乘的心态,而且有落断灭的危险,无所住再加上生其心,这才是大乘,才不断佛种,才是菩萨所修。

顺便讲,你们这个末法时期,大家也都不知道怎么跟法师或师父写信,顺便教你们一下,由于这个大陆文化上的种种的情况,乃至于台湾也是一样,所以没有人懂得怎么写信了,都是用大的。

这有很多种写法,最尊敬就是说,上下师父(法师)慈鑑,如果讲慈鑑的话,就是你的皈依师父或是你的剃度师,或是你的依止师用慈鑑。那如果其他的师父、其他的法师,你就用「道鑑」或是「法鑑」,一般是这样子。前面不用尊敬的什么师父、敬爱的......那个是世俗的东西,以后不要写那个。这叫上款,

那下款之前有一个祝福的语,祝福的语对师父,不能说:祝师父勇猛精进,或是速证菩提等等。这些都不能讲,这是师父对你讲可以,那你可以说:大转法轮那一类的,这样子。

然后最后就写弟子某某顶礼,不要讲合十。什么是合十?合十就是合掌,合十就不够礼貌。但是居士同修之间可以合十,然后法师跟法师之间也可以合十,但是弟子对师父不能合十,要讲顶礼。

然后,我们有时候常常也看到,他不写弟子,他写佛弟子,佛弟子的意思就是说:我是佛弟子但是不是你的弟子,这里面有这样的傲慢在里面。所以做师父的人看到这样的下款,心里面就不是非常的高兴。

366页,「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毘罗胝子,」这个讲过了。

367页最后一行,

[义贯]

[此「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于往「昔」尚「未承诸佛诲敕」之时,]也就是还没有学佛了,简单一句话,那个时候,[曾]经[「见」]到过[外道六师之第五师「迦旃延」及第三师「毘罗胝子」,

此二外道师「咸言:『此身死后(即)断(坏)灭(尽),]而且把这种死后断灭的情况称为是[名(之)为(入)涅槃』」,

之后「我虽」得「值佛」,及蒙佛开示,现「今」对于法性到底是归于断灭、或]者是[常住不动的道理,心中「犹」有「狐疑」不得确定。

我今当「云何」而得应用「发挥」佛方才所说的道理,而能现「证」了「知此心」常住真性,以入于「不生」不「灭」之境「地?今此大众」中之「诸有漏者,咸皆愿闻」。]都想要听这个道理。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109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今天继续讲《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上次因为回答一封信,所以花了很多时间,现在有一个我要补充一下的,因为上次那一位居士提到了,他看好一些语录,禅师的语录,那我说像这个《指月录》、《碧严录》,这样子的书,我是觉得,可以不用看,你要看的话,我建议你看这个:《高僧传》、《续高僧传》,这都是很好的书,

如果你要看语录的话,看什么呢?或是公案哪?《景德传灯录》、还有一本《续灯录》、《广灯录》,这个灯都是指传灯。传灯是指传禅宗的祖祖相传,还有一本《五灯会元》,至于这个《传灯录》,我是先看这一本——《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前后这两本就够了。因为《景德传灯录》,这么厚一本,大概里面公案好几百个,上千个,已经够了。

你如果还要再多看一些,还有《五灯会元》。因为像这个《指月录》、《碧严录》,这么厚一本,公案那么多,还有一部值得看的,叫《十牛图》,这可以看,薄薄的,容易看。

这一类的东西不用看太多,因为那个祖师的语录、禅师的语录,好多好多,你再怎么看也是差不多这个样子了。如我所说,历代以来,没有说因为参公案而开悟的,说参谁的公案开悟的,没有。大概开悟都是因为自己的公案开悟了,所以那个公案...其实是...这是补充一下。我们继续讲368页:

[经文]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佛就跟大王讲说:你现在这个身体,「汝身现在」是倒装句,等于是「汝现在身」。你现在这个身体呀,我问你,关于你现在现前这个身体,你这个肉身是如同金刚?金刚就是「伐折罗」,我们讲那个《大日经疏》里面讲「伐折罗」,如同金刚一样常住而不朽,还是会改变、坏灭呢?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他就回答:世尊,我这个身终究最后会变迁坏灭,「从」就是「随从」,随从因缘法性而变灭,「变」就「变迁」、「坏」就「坏灭」;因为身体是因缘所生法。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佛说:大王,你还没有死过,怎么知道你会死?这样讲好像问题太简单,事实上这是很深的问题。

你若读文学,尤其是西洋文学,有希腊悲剧,悲剧是从希腊开始的。什么是悲剧呢?悲剧不是说像我们歌仔戏或是电视剧哭哭渧渧叫悲剧,那个是滥情sentimental(山东馒头),太过于感情。在文学术语,尤其是写作的作者不知节制他的感情,把剧中情节弄得好像太多的感动,而事实上感动的人只有作者本身,但是观众看得并不觉得感动,那种时候就是感情泛滥,那是作者自己感情泛滥。

现在回头讲,悲剧,依照西洋文学的定义就是说:有一样事情是不得已,非这样不可,可是你明知道那样不好,但是你又非得这样作不可,这个叫「悲剧」。譬如这是所有的有情界或人最大的悲剧,是明知会死而一定要还是要继续活着。据西洋人的看法是说,只有人有这样的自知:「我将来会死。」这个很难证验,但有一些经验来看,并不是只有人知道会死,像牛啊、猪啊,你要杀它,它也知道。但是人可能比较早知道,牛跟猪是要等到人家要杀它的时候,它才知道会死。它多久之前会知道死,不知道。

可是人很早就知道自己终将会死掉,可是还是活得嘻嘻哈哈的,还是得这样子,要自己活下去而且要活的好好的,在活的时候还要尽量多赚一点钱、多享受、争名争利、轰轰烈烈活一阵子,然后再死掉。

明知要死,但还是得活着,这就是悲剧。这个悲剧跟哲学上所谓的「宿命」就有关系,这就人的宿命。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神,但是犯了天条,就被宙斯处罚一个苦行,有一个很大很大的石头,叫他从山下推到山上,很不容易推到山上,被命令说不能把那个石头放在哪里,还让它滚下去;滚下去,他要追上来,然后把它在推上去,然后让它滚下来,就不停地做。他明明知道这个石头一定要滚下来的,但还是要推上去,因为天神叫他这样做。这也算是一个悲剧的实例。

刚刚那个是定义,这个是实例。希腊所有的悲剧里面,Oedipus,那个国王就杀父娶母,这也是一个很有名的现代心理学的一个名词,Oedipus,一个国王他杀了父亲,然后他娶母亲,可是他杀他父亲的时候,不知道那是他的父亲;娶他母亲的时候,不知道是他母亲。可是这好像是被命定这样子。这也算是那种悲剧。

顺便讲到,希腊文学或悲剧,里面都是这样子,都是污七八糟的东西,乱七八糟的。这个叫做希腊文学、希腊悲剧。我们中国就没有这种东西,杀父娶母,杀兄杀弟,这个兄弟相杀等等。当然我们中国也有很多这种事情,可是没有把它变成是称为是伟大的文学。但是西洋充满了这些东西,它的源头这样子,这是他们的人化,他们的神话也是类似这样的,乱七八糟,一塌糊涂,那个叫做希腊神话。搞了半天,怎么这么乱,简直就是希腊鬼话一样。

这里有一个很有名的:「Oedipus complex」,就是恋母情结或是恋父情结,这个是恋母情结。如果你学佛之前,学了很多西洋的东西,然后再反观西洋的东西,那你就觉得西洋的是一塌糊涂!这个西洋有什么好崇的呢?崇洋那实在是头脑坏掉了。

大王!你没死过,怎么知道你会死呢?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波斯匿王就回答世尊说,我这个无常变坏之身、这个变坏就是会生住异灭的身体,虽然还没坏灭,但是我观,这个「观」就是作「无常观」,他用「慧眼」来观这个事情。

说:我现前的无常身中,念念迁谢,每一念都在改变,所以这个波斯匿王真的是大菩萨,他不但能观他的心相念念迁谢,也观他的身相也是念念迁谢。如果如实讲的话,那几乎就是有天眼。你如何能看到你里面的细胞念念迁谢?你看不到嘛,除非你有天眼。

念念迁谢,这个「谢」就是「谢灭」。「新新不住,」前心、后心刹那不住,「住」就是「停」的意思。每一刹那这个身体都没有停住,那你看,佛法这样讲。

西洋科学一直要到二十世纪才知道这回事,什么事?生理学跟物理学。从物理学里面电子、质子、中子。所有的物体都是由电子、质子、中子构成,这个叫做原子核。

碰巧我读初中的时候,我们有一个老师,是师大毕业的,是物理老师,教的很好,我印象很深刻,而且他还教我们画各种的原子图。这个原子核里面有电子、质子、中子。原子弹爆炸就是这个爆炸。电子是负的,质子是正的,所以电子数跟质子数是一样多。中子数就不一定。每一个东西都有很多的原子构成,每个原子里面的电子一直在跑,即使是一块木头,里面它的原子、电子、质子、中子也都一直在跑。这木头的原子里面因为有水份,它的电子、质子、中子都一直在活动,尤其是电子,电子数看有几个嘛,然后就称为几价,如果跑掉几个,与其他的结合,就变成分子,这个是电子,是物理的。

生物也是一样,生物细胞里面细胞核也是电子、质子、中子构成的,然后跑来跑去的,所以「念念迁谢,新新不住」,每一秒钟都没有停止、都没有一样。

这个我在《三世心不可得》这篇文章曾经讲到,说希腊公元六百多年前有一位Democritus,德谟克里特斯,这个人就是原子论者,原子论的哲学家,他讲一个例子,说我们身体每一分钟都不一样。譬如我如果把我的一只脚放到河里去,然后再拿出来;拿出来以后再放下去,这时候第二次放进去的脚已经不是第一次放进去的那只脚了,两只脚已经不一样,极言无常之迅速。

我引这个都是有作用的,所以世间的所有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也都或多或少体会所谓的无常,乃至于孔老夫子也讲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前初二看《论语》的时候,根本不是很懂这句话的意思。逝者如斯夫,跑掉的是这么样子的快,河水流过去是这么样子的快,不舍昼夜,每一天每一天都不一样,表示说:时间过的好快啊!很感叹!他可能感叹说:时间过得真快,人都快老了,可是工作还是没有找到。那时候也没有待职金。

你看孔子也感叹时间无常,Democritus也感叹时间无常,乃至诗人雪莱、拜伦等等也感叹无常,雪莱有一篇诗叫《Mutability》就是变幻无常的意思,也是感叹无常。可是诗人、哲学家、文人、思想家,但是其中这里面的这些有志之士,历代以来如千百数,有多少?很多很多,每个人都感叹无常。甚至你我也是感叹无常:「时间过得真快,一刹那、一眨眼就老了。」一眨眼,我就六十六岁,也都感叹。

可是问题在于没有一个人想出一个办法对付这个事情,甚至想都没想过:「这个事情还可以对付的。」除了我们释迦如来以外。所以我们释迦佛就是「天上天上无如佛,十方世间亦无比」,感觉问题,知道问题,能够解决问题。

能感觉到问题的,大概是一般的凡人以及有知识的人,都会感觉人生的无常迅速;「觉知」,又加一个「知」就不太一样,科学家或是哲学家;另外是「感伤」,就是文学家、诗人墨客。

以前小时候读李后主的诗词,其中有一首:「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你看第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那时候不能感觉,现在年纪大,真的如同写评语那个人所说:「李后主活得很不耐烦。可是要死也死不了,也不想死。」就是这样子,人有求生意志嘛!

「春花秋月何时了」,你活得很不耐烦的时候,又是春天春花来了,又是秋月,没完没了,他自己被冷禁嘛!感觉到无常,可是又无可奈何。这些都是骚人墨客,能够表示出那种意境,你就能够跟他共鸣,同声一叹!但是叹完了,会不会就不叹了呢?

其实越是感叹,就越是叹,叹无可尽!因此,问题不能解决。即使你五官感觉,那你也不能解决。你用一些科学、哲学思想去分析它、了解它,你还是不能解决;最后用感情来发泄、发挥,感伤的还是不能解决。只有佛法能够解决,而且佛法都可以用这些东西,唯除了这个感伤以外,不付诸于感情,因为感情就会消蚀人的理智。

接着,「如火成灰,」就好像柴火变成灰了,你烧一根木柴,烧了一段柴,渐渐变成灰,再烧又变成灰,灰掉下去以后,这火又露出来,所以这也是一种「新新不住」的意思;灰落下去,新火又出来,又变成灰,「如火成灰,新新不断,渐渐销殒,殒亡不息,」趋向殒亡的脚步没有停止过,因此我决定知道,这个决定,确定的意思。确定知道我这个身体是一定会灭尽。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言:「如是。」】

佛回答说:「不错。」印可他。这个「印可」不是说你说的道理是对的。我现在分析,刚刚是看表面,现在看深层的。

经文的第二行,「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这句是因明学里面的「宗」,表示波斯匿王立一个宗:「我这个身体是终将变灭的。」

接着倒数第二行,我此无常变坏之身,因为佛问:「你没死过,怎么知道一定会灭掉?」所以他解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因),而我观现前的身念念迁谢,新新不住。」这是「因」。

「如火成灰」是「喻」,我这个身如柴火成灰,渐渐烧亡,终究会亡的。

最后法合,三支比量宗、因、喻、合,合就是结了,宗、因、喻、合、结,三支比量、五分论都有了,短短一篇文章,这里面都有了。

什么叫三支比量?就是逻辑的基本架构叫做三支比量,这个基本架构一定要有一个宗、一个因、一个喻,那叫基本架构。

「宗」就是提出什么说辞或是道理,一定要有一个立论的宗旨,所以第一个要有宗旨,不能漫无边际讲了半天、拉来扯去不知道要讲什么,所以你第一步就是先要讲出宗旨。宗旨讲出来,才讲出你立论的证据,「因」就是举证,「宗」就是它的宗旨,「因」就是讲出它的道理。

「喻」是什么?我们在读初中、高中的时候,尤其是高中,常常有论文的题目,说什么什么,然后说举例证明之。「喻」就是举例证明。你必须要有实际的例子来证明;有例子证明,表示确实有这样的状况发生,有这样的情形产生,用例子来证明「宗」可以成立。

「因」是说明「宗」为什么可以成立的逻辑的因果,因为证据举例,最后把它合起来,回到原来的主旨,最后发过来讲,由于以上、综上所述,原旨得证,所以「合」又称为「法合」。

波斯匿王讲这一篇话里面,完全符合逻辑的规范和架构都很清楚,所以佛说:「如是」。你这个「宗」可以成立。但是这个宗旨虽然可以成立,但是你这个宗旨不见得在佛法里面可以成立,在因明学逻辑里面可以成立,你这个讲话没错,可是不见得合乎佛理,所以这个「如是」不是说就是这样子。

[注释]

[「金刚」:为世间最为坚固之物。梵文「伐折罗」。]vajra金刚杵,[佛菩萨修得肉身不坏,即称为证得金刚不坏之身。]

我们在《大日经》中讲佛的「金刚智」是一种象征——具象的表征,也就是说:把如来的抽象的智慧,用具体的东西表现出来。「具象」的意思就是「具体」,所谓「象征」是「具体表现」的意思。

日本文学家厨川白村说:「文艺是苦闷的象征。」就是诗人、文学家心中苦闷具体的表现。你看到他的诗词、文学,就知道他心中的苦闷。尤其是词,你看了就很忧伤的感觉。

事实上不是说诗词歌赋是忧伤的,其实除了绘画跟雕刻以外,应该说是雕刻,绘画还是有,除了雕刻以外,所有的艺术各种形态都是含着忧郁、感伤的,

乃至连我们佛法的「梵呗」也是有三分到四分的哀切忧伤的情调在里面。你有没有注意到?有。尤其是「弥陀赞」那种大赞,忧切感伤。

音乐也是这样子,所有的音乐也是这样子,我说的音乐是古典音乐,不是摇滚乐;虽然摇滚乐那个调子不见得是忧伤的,可是它利用那种节奏、韵律,带动人的那种激动,也是把心里面的激情给发泄出来,所以还是类似那种排毒作用,或是拉稀作用。

「苦闷的象征」,就是要把心中的苦闷给挖出来,挖出来以后,心里就舒服了。很多文学家为什么会变成文学家?很多很多都是这样子,因为他心里面的话,找不出一个人可以讲,而且讲的时候也讲不到那个地方去,所以他用写的;他不写的话,恐怖就要发疯,或者变成忧郁症。

甚至于那个司马迁也讲过嘛,一切贤圣为了要表现、发出他心中的郁闷,所以就有种种的著述,乃至于周文王演八卦开始都是!因为周文王被商纣王关起来,没事干,很忧闷,所以就演八卦。后世就有八卦算命之类,就是因为周文王被关起来,演出八卦来。伏羲氏写八卦,文王把它演成八八六十四卦,所以从那时候开始可以抽签卜卦。

乃至于司马迁写《史记》也是要发他心中的愤。所有贤圣,乃至于文学家有所著作,都是为了发心中的郁闷,写得好就变成好的文学作品、哲学作品、历史作品,等他写出来以后,心里面就舒坦了。

那是一种自己的自我心理治疗,所以想要找到一种知音,能够有话谈的,很难找到;你找不对象的时候,只能用写的。我也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写日记,到后来我就跟自己的日记讲话、跟它聊天了。顺便讲一下,这就是为什么我把八十几本日记烧掉的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110
成观法师讲解

    我们继续讲《楞严经》。刚刚讲到「伐折罗」,「金刚」是一个象征,或是比喻都可以说。这个「象征」,其实是十九世纪末叶新文学才有这个东西。英文叫symbol/symbolize,「象征主义」就是symbolism。

虽然象征这个词是新文学的东西,可是这种技巧已经在东西方文学用了几千年了,没有任何文学可以说不用象征的。乃至于我们佛法,佛用象征用的很多很多,「金刚智」、「金刚界」、「胎藏界」,这些其实都是象征。

象征不是说没有,象征是有。为什么?因为这个「象」就是「形象」,不是很相像,而是形象。把一个抽象的东西,化成具体的形象,然后表现出来。这个「征」就是「证」的意思。

也就是说,你看这个具体的「象」,就可以证明说:「是有这样的东西」。「征」也是「验」的意思。你可以依照这个「象」,去验取说:「确实有这样东西」。

譬如如来的「无见顶相」,它是一个象征,象征佛的一些殊胜功德,是佛果功德具体的象征、具体的表现,表现出一个形象出来。因为佛果功德是这么的高大、广大无边,你没有办法去形容。佛世尊太慈悲了,把自己的头弄成那样子,让我们一看:喔!这就是佛的智慧与慈悲。

顺便讲到,近代有人说所谓的「表法」。佛的「无见顶相」不能说是「表法」。乃至于说是「金刚」、「三十二相」是表法,这个都不能这样说。

大法师说法的时候,因为上下文的方便,也许他可以这么说,但是奉劝大家不要不明就里就跟着乱用乱套,那样就不好。因为佛的「无见顶相」不是表法,是实法,是实在有那个功德。这表法,就变成只是一种比较不是很实在的东西。

西方净土也是佛的慈悲跟智慧的一种具体象征,所以也不能是表法。比较没有危险的说:「莲花是表法」。可以。可是其他的东西,牵涉到佛果功德的,你说是表法的话,就有误导人不信它是真法、实法的危险!

第二点,讲佛的「无见顶相」是表法,这个在语气上、文字上就有一点点不是很尊重。

说它是象征,象征是有来历的。「表法」这个词,遍查一切字典,没有这个词。历代大师们也从来没有用过这个词,没有人讲过。大法师说法有他的方便,但是你如果不是大法师,那就小心一点,不要鹦鹉学舌;这样有时候就会破法。譬如你说佛的「三十二相」是表法,令人家听了就觉得佛的「三十二相」不是那么尊贵、高贵的感觉。你说:「佛的三十二相是具体象征」。这很好啊!

所以,「伐折罗」是具体象征,不是表法,象征一切最坚固不可破坏的东西,乃至于它还可以最后代表一切佛菩萨的金刚勇猛。所以又合成了好几个成语:金刚勇猛!金刚不坏!金刚无畏!

象征是一种隐喻,所以言在此、意在彼。讲「金刚」的时候,不是真的讲金刚钻,不是在讲钻石,而是讲钻石性,钻石的可贵性、尊贵性、稀少性、坚硬性、不可破坏性。一切佛菩萨的性德里面,很多都是这些性质,合喻金刚性,所以把它称为「金刚」。

「金刚勇猛」,指佛菩萨的勇猛很锐利,很强硬,不会退。「金刚不坏」,不可破坏。你想要阻碍他,你想要破坏他的善根、破坏他的信心、破坏他的精进,都不可能!「金刚无畏」,因为金刚坚强、坚定、坚固,所以无所怖畏!我们从金刚里面学到的就是它的性,这个性是依他的相来表示的、显出来的。

我们由那个「相」,由伐折罗这个相,由金刚那个相,入金刚的「性」,主要还在由「相」而「性」。

这又跟我们学唯识学一样,唯识学是相宗的,相宗让我们了解诸法之相,以诸法之相,最后溯源而上,到了诸法的性,所以由「相」而「性」。

如果以科学的方法来讲,唯识学是一种归纳法。「归纳(Induction)——相宗」,相宗的基本法门,就是现代科学或是逻辑学所说的归纳法;研究所有的相,一切法相,有为法相、无为法相,最后归到六无为中的真如无为法性。

「演绎(Deduction)——性宗」,性宗,像禅宗是讲顿悟的,所谓「一悟即至佛地」,一悟就到了源头;到达源头以后,在往外推演出去,这叫做「演绎」。「归纳」正好是相反,从支流一直溯源到主流(到了源头)。「演绎」、「归纳」,相宗、性宗。

[「金刚」:为世间最为坚固之物。梵文「伐折罗」。]vajra[佛菩萨修得肉身不坏,即称为证得金刚不坏之身。]「金刚不坏之身」,全世界的文化里面,也只有佛法里面有。

像埃及的木乃伊,那可麻烦了。他那国王死掉,为了要让肉体不坏,又要涂药、涂香料,还要缠很多绷带,从脚到头都缠了,然后在浸泡药水,最后变成又干又硬的,就是木乃干了。

我们佛法,那肉身不坏的太多了,有的像六祖大师是全身舍利,他也不用坐缸。你知道坐缸吗?有一些高僧大德圆寂以后,他就传命说要坐缸,就是准备一个瓮,然后把他放进去,有没有做些什么处理不晓得,而且遗命说:三年以后才打开。如果三年后打开,肉身坏了,就把他葬了,或是火化;如果没有坏,就把他请出来装金身。慈航法师就是这样子。

这是比较没把握的,有把握的就是一坐,神识一走,就变成肉身菩萨了,肉身就不坏了,整个色身都变成舍利,全身舍利。

除了佛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宗教有这样子的。为什么会变成肉身不坏?这也是不可思议的。主要是修戒定慧三圣学,以及它所包括的六波罗蜜等等无量清净法,所以把这个色身的杂染全都弄清净了,这个色身它就不会败坏,太不可思议了!乃至于烧的时候就有舍利出来。

顺便讲到,最近有很多人提倡什么「舍利花」,什么叫「舍利花」?就是把色身烧了以后,有写骨头结在一起,一把一把的,有时候有很多颜色,把它称为「舍利花」。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有学过佛法,也没有念过佛,然后请法师去念经,念完了以后一烧,说有舍利出现或有舍利花,然后家人就请回去供在佛堂上,供奉起来;甚至还有在家人,在世的时候,犯五戒、菩萨戒,听说死掉烧了以后也有舍利,他的老婆也把它供起来,这太奇怪了。

舍利不是那么简单的。舍利是你已经身心清净,业清净,没有杂染,已经到了无漏的地步,才可能的。已经离于世间有为法,无漏就是无为嘛,离于世间有为法的杂染,所以是究竟清净,所以才会不会坏烂,所以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我观」,我如是观察,]这个观是观察,不是观看,这是慧观,因为他是大菩萨嘛!用智慧、慧眼观无常,作无常观,[此即是观无常。]而且是观自身无常。我不晓得他观的时候,会不会看到他身体里面的电子、质子、中子,跑来跑去的。

[波期匿王先前虽受学外道邪教,但此处所陈述的,却完全是佛法,可见波斯匿王为宿昔久修。「迁」,变。「谢」,灭。此言,我观此现前无常之身,几乎是念念之间都在变迁谢灭,]我们看有没有变迁吗?好像都一样嘛!除了过了十几年,然后上面有老人斑以外,就看不到什么了。或是几年以后,因为很忧愁,就有鱼尾纹、皱纹,就这样子而已,头发白了。

他可以看到现前就有变迁。因为《楞严经》一大半都是显教的,所以比较隐晦,没有说:「我以天眼观……」所以几乎就是我以我的法眼、或是天眼观我现前的无常之身,几乎是念念之间都在变迁谢灭,[前念为新,后念即旧,新旧嬗替,前新与后新皆刹那不住。]「住」就是「暂停」的意思。

[「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这是以烧香作比喻。香头的火烧过之后,成为灰烬。「销」,同消。「殒」,亡,灭。销殒,即烧完了。如此,香体一点一点、一段一段,渐渐地烧掉,香身即不停地殒亡减短,终究是要烧尽的。]

[「决知此身当从灭尽」:「决」,确定。「从」,归。因此确定知道此身一定会归于灭尽。]

[义贯]

[「佛告大王:汝身现」今是存「在」的;那么我「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如「同金刚」之「常住不朽」?抑]还是[「为复」会改「变坏」灭的?]

[波斯匿王回答道:「世尊,我今此」现前之「身终」究要「从变」迁坏「灭」的。]

[「佛言:大王,汝」尚「未曾灭」过,「云何知」道你会「灭」的呢?]

[波斯匿王答言:「世尊,我此」属于「无常」且会「变」迁毁「坏之身」目前「虽未曾灭」去,然而「我观」此「现前」无常身中,于「念念」间皆有变「迁谢」灭之相,新旧嬗递,前「新」后「新」刹那「不住」;

这譬「如」烧香,香枝为「火」烧尽「成灰」,灰落下之后,香头又成新的火,如是整支香便「渐渐」燃烧「销殒」,香体不断的「殒亡不」曾止「息」,直至全部烧完为止。因此我才「决」定判「知此身」终究「当从灭尽」。]

[「佛言:如是」,如你所说没有错。]

[诠论]

[佛在此印许波斯匿王所说,并非印许说「一切断灭」,]因为他的宗旨是说命终就会断灭,灭尽就以后一切都没有了,就是断灭论。佛是印许他的逻辑,而不是印许他的内容。[而是印许他对色身的观察,以及印许「色法无常、变灭」,但并没有说本性亦是无常变灭。

其次,佛亦印许波斯匿王陈述中的三支比量都正确无误。其三支比量是:一、宗:「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二、因:「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三、喻:「如火成灰,渐渐消殒,殒亡不息。」因为三支比量都没有犯过,]都没有过错,[所以所立之宗可以成立,故佛说:「如是。」]

顺便讲一下,现前当机的法众或弟子讲了什么话,佛说「如是、如是」,那就全对了。只讲了一个「如是」,就没全对,部分对。

因明学的三支比量很重要,我打算也讲一讲《因明入正理论》。要吃糖的孩子要快!司马迁说他为什么要著《史记》?因为他遭受空前大辱,然后发奋写了这部《史记》,「为往圣继绝学」。我讲一讲因明学,大概有这个用意。这个已经是绝学了,武林秘籍了。

[经文]

【「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波斯匿王这段特别有意思,人情味很浓。佛问:大王!你现在年纪已经归于衰老了。事实上那时候,比我现在年轻,他六十二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你的容貌跟你是小孩子的时候相比是怎么样呢?

【「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波斯匿王说:「世尊!我在小孩子的时候,皮肤是很光滑、白白嫩嫩的、有润泽,肌肤很润泽。现在就干巴巴,跟树皮一样,「年至长成」,所以这是无可奈何的。在五六年前、还是七八年前,我有一天忽然一看,我这里为什么有一点点,喔,这就是所谓的老人斑。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年至长成,血气充满」,长大了以后,血气很充满,年纪轻的时候,根本不懂得也不知道这个「血气」这两个字的重要。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所以这个血气,真的,到了这个年纪,六十岁,你真的觉得有血气这个玩意,血气不通,这里酸、那里痛,末梢神经又不通,脚又会痒,吃药也不是很有效。运动稍微好一点,泡泡热水更好一些,可是也没有很多时间泡热水。所以这个血气很重要,因为这个血气就相当于汽车的gasoline(汽油);如果汽车的汽油不够,怎么能跑呢?所以我这个汽油都快用光了,可是又没有任何加油站可以加这个。

「而今颓龄,迫于衰耄」,颓龄就是衰老的年龄了,「形色枯悴」,干枯憔悴,「精神昏昧」,这个是他示现这样说了,他当然不会昏昧嘛。「发白面皱,逮将不久」,不久于人世。「如何见比」这个「见」是「被动」的意思,是被动词,这是中国文言文反过来的说法,是比较特别的。「见谅」就是说:「我被见谅」,这个见是被的意思。这是一种客气的说法,谦词。日本文字特别多,这种东西。

[注释]

[「孩孺」:「孩」,孩童。「孺」,幼小也,幼童之通称。]

[「颜貌何如童子之时」:此时容貌与童子之时相比,如何?]

[「肤腠」:「腠」,皮肤之纹理、肌理。肤腠,也就是皮肤。(见《康熙字典》)]年轻时皮肤是光光滑滑的,老了以后就不一样了,皱巴巴的。再美的女人到老了,也都不甚可观,所以老了以后,只能拿年轻的照片来给他孙女看:「你看,婆婆以前是这个样子。」她的孙女就说:「奶奶您以前很漂亮嘛!」

[「耄」:原义年七十曰耄;亦可作为老年之通称。]

[「逮将不久」:「逮」,恐怕。恐将不久于人世。]我们那个年代,六十多岁的人就会说:「棺材已经钻进去一半了。」不晓得我已经钻进去多少了。

[「如何见比」:「见」,被(文言之被动态)。亦可当虚字用。]

[义贯]

[佛言:「大王,汝今」之「生龄已从」于「衰老,」今日之容「颜」相「貌何如童子之时」?]

[波斯匿王答言:「世尊,我」在往「昔孩孺」之时,皮「肤」之「腠」理匀称「润」滑而有光「泽」,到了我「年至长」大「成」人,二十多岁,「血气充满;

而今」到了衰「颓」之「龄」,由于「迫于衰」老之「耄」年,「形色」都已经「枯」萎憔「悴,精神昏」冥暗「昧」,头「发」都「白」了,「面」皮也「皱」了,]他如果生活在现在就没问题了,也可以拉皮,也可以打肉毒杆菌,他是大王嘛,一定是买得起的。「面」皮也「皱」了,[「逮将不久」于人世。「如何」能「见比」于形色「充」沛旺「盛之时」呢?]

[经文]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这段很精彩!佛问:「大王!你的身形、容貌应该不是顿然就老朽了吧?」我可以用这句话来反问自己,不晓得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老的。

【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

「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这翻译的很漂亮。「变化」指生灭,生灭的变化「密移」,「密」是「微密」,「密移」翻译得实在是很漂亮!「微密迁移」翻成英文:「sophisticatedly transferred.」「我诚不觉」,而且这个「密」还有「暗中」的意思,暗中在改变、偷偷地改变,让我都不知道,「诚」就是「实在」的意思,实在没有觉知。「寒暑迁流」,就随着寒暑的迁移流失。「渐至于此」,渐渐地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我在二十岁的时候,那个时候虽然还称为是年轻人,是少年郎啊!颜貌已老初十岁时,可是二十岁时的容貌跟十岁或十多岁的时候,又比较老了一点,看起来比较老了。「三十之年又衰二十」,等到三十岁的时候,又很显然地比二十岁的时候要衰老一些了。

「于今六十」就略过了,四十、五十就更不用说了,「于今六十又过于二」,就是六十又二了,就是六十二岁,我比他老人家大三岁。于今我的年龄是六十又二岁,「观五十时宛然强壮」,我反观五十岁的时候,我那个时候,还很强壮的!我现在也是,回想起十五年前,跟一头猛狮一样,那时候在遍照寺从早做到晚都不累,也不用喝水,也不用休息。现在的话也可以做,但是做不了多久就会喘气。

【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惟年变;岂惟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沈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世尊,我见密移」,你们有没有注意?在梵文佛经里面都有呼名,「世尊」,或者呼「目犍连」、「舍利弗」等等。我们中国文字就没有这样子的,而且不习惯常常喊人家的名字,但是他们西方就这样子。

「世尊,我见密移」,我见生灭变化,受词省略掉了,我见生灭的变化密密地迁移、偷偷地改变,「虽此殂落」,「殂」就是崩殂,往下掉,「落」就是衰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

如果想要判别其中间的流变(变化迁流、迁流及变易)。你还记得初学佛的时候,读《心经》,解释「行蕴」的「行」字,都解释成迁流造作。为什么迁流造作?那时候只是看到而已,没有真正了解这个意思。至于你现在是不是真正了解,就不晓得。我讲给你听,

因为这个「行」就是走嘛!运行的动作是很顺的,所以用「流」来表示;它的动作一直都在变化,这个变化用「迁」来表示。为什么?因为好像搬家一样。一直搬迁像水流一样,虽然搬迁不是很大的动作,让你没有什么感觉,水流一样很顺,所以叫「迁流」。

「行」的第一个意思就是「迁流」,它一直在变化,但是那个变化是没有间断的,像水流,没有间断的,而且很顺。「诸行无常」的「行」就是「迁流」的意思。

「诸行无常」的「行」又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造作」,而且是有意地去做的。「迁流」是指无情的,「造作」是指有情的。因为「造作」的关系,就是所谓的「运行」,所以「运作」就是「造作」的意思。

这个「行」的解释「迁流」、「造作」就包括有情的、无情的。无情界是无心造作,所以它不会有很大的启动、起落,所以迁流很顺,就像寒暑很自然就演变了。

有情界是有心造作就不一样了,由于起心动念造作很多的事情,乃至于惊天动地的事情,乃至战争等等,那个都是造作。而且会引起很大的不同的状况,譬如说结婚,那就是种造作。结婚,两个人生命都改变了,不止两个人,全家人的生命都改变了。不过现在多半是变成两个人的生命啦!不过也是影响到全家,因为结婚了以后,女的出去了,男的也出去了,所以两个家庭都受到影响。

那都是一种造作,至于生孩子,当然也是一种造作嘛!因为我们是那个是做人嘛!做人是由做爱而来的嘛!那都是一种造作嘛!这都是「行」。

诸行无常,「迁流」是无情界无常,「造作」是有情界无常。一切法都是「行」,因为一切法都是在变迁的,所以称为诸行无常。所以这个「诸行无常」就包括有情界、无情界都在里面。

「其间流易」这个流就是迁流以及变易,「易」就是改变的意思。「且限十年」,「且」是权且的意思,我们权且限于每十年,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如果要划分整个生命史的改变,就权且十年有一个改变...,我十岁的时候样子是那个样子,一岁的时候当然是那个样子,十岁的时候不一样,二十岁又跟十岁不一样,三十岁跟二十岁又不一样,十年、十年,用十年来分段、来看,这样以每十年当一个阶段来看它的改变,都可以看到其中有很多的不同。都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每十年都有很多的不同。

「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如果令我再微细一点的思惟,「其变宁唯一纪」,其中的改变不只是一纪,「一纪」是十二年。「二纪」或是二十年,他的意思是说:我这个身形的改变,不是说十年、二十年有所改变。

「宁」就是岂的意思,「唯」就是「只」的意思,岂只。我这个改变不只是十年、十年有一个改变,岂只是十年、十年有一个改变,十年他简单用纪来讲,其实纪是十二年。十年有改变,或是二十年有改变,十年时很大的落差,或是二十年有很大落差不一样,

其实不只是这样,而是「实惟年变」,实在是每一年都在改变,每一年都不一样,尤其是上了六十岁以后。你听老人家说:「今年比去年差好多啊!」差得最多的是什么?今年吃的药比去年吃的药多得太多,看的医生也多。那个「纪」不好记,你如果懂台湾话就好记了。纪是十二年,怎么记呢?十二生肖一轮,叫一纪。「实惟年变」,其实是每年都在变,

「岂惟年变」?不只是只有每年都在变,「亦兼月化」,而且是每个月、每个月都在变化,「何直月化」?那个「直」还是「只」的意思。哪里只是每个月都在变化?「兼又日迁」,而且是每一天都在改变,

「沈思谛观」,我沈思谛实地观察,「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所以我就知道我这个身终将会变灭的,将来就断灭了。

台湾话讲:「无有」,「乌有」,「子虚乌有」讲过吧,那是司马相如写的《子虚赋》。他写了一篇哲学的赋,他里面表示他的哲学。里面有一个修行人叫子虚,另外一个修行人叫做乌有,所以后来就变成讲「子虚乌有」,就是从这篇赋来的。今天我们讲到这里,这一段非常的精彩,非常的有意思。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8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111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看373页

[注释]

[「汝之形容应不顿朽?」:你的身形与容貌,]这是佛对波斯匿王讲,你的身形跟容貌,[应该不是突然就变成这样老朽的吧?]我的感觉,跟波斯匿王好像不太一样,就是好像忽然变成六十几岁了。前几天有一个皈依弟子,他比我小两岁,他说:好像不小心一下子就变成六十几岁了。

[「变化密移」:生灭的变化微密迁移。]

[「宛然强壮」:「宛然」,好像是。即,那时好像还比现在强壮些哩!]

[「我见密移」:]「见」是观见,[我观见此色身的生灭变化密密迁移。]「密」,好像偷偷的、不明显的、不知不觉地改变。他就有很深的观智,才能够观见身体的生灭变化,慢慢地、密密地、偷偷地在改变,刹那刹那的生灭变化。他已经是四地菩萨了,他可以看得到,他的眼睛就好像显微镜一样了,可以看得清楚。

[「虽此殂落」:「殂」,往也,死也。虽然此身之盛年已然崩殂衰落。]

[「其间流易且限十年」:「易」,变易。]变化,改变。[其间的迁流变易的过程,我们权且只限于每十年作一阶段来比较。]

[「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宁」,哪里。「惟」,同「唯」,只是。「纪」:十二年。]小的纪是指十二年;大的纪是指很久、很久的时间,譬如史前时代有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等等,有点类似佛法里面的「劫」一样。[其变化哪里只是在每十二年,或二十四年才显现出来?]

[「实惟年变」:实在是每年都有变化。「惟」,在此为虚字,无义。]实在是每一年都有变化。

[「亦兼月化」:「化」,变化。此言,]不但是每年都有变化,而且,「兼」就是连,[连每个月都有变化。]

[「何直月化」:「直」,止也,只也。何止是每个月都有变化?]不只是十年、二十年有变化,而且是每一年都有变化;不但是每一年都有变化,其实是没一个月都有变化;不但是每一个月都有变化,而是:

[「刹那刹那」:每一刹那连续不断,]刹那,梵语音为kana。[故重言。《仁王般若经》云:「一念中具九十刹那,]「一念」,我们的一个念头,通常是一弹指的时间。一动念之间、一弹指间就有九十刹那,九十刹那的每[一刹那有九百生灭。」]波斯匿王他能够看到他的色身的密移,刹那刹那的生灭他都能够看得到。

[因此一念之顷就有八万一千个生灭。]一弹指有八万一千个生灭。生灭什么......八万一千个。这个不得了,这要用电脑计算了,每一个生灭是多少时间,零点多少的几次方秒。

[可见刹那刹那的生灭,是极短极短时间内之生灭相,这样微细短暂的生灭相都能观察得到,非大菩萨之慧眼莫辨。可见波斯匿王位居四地菩萨,非徒空言。]不是空口说的,所以他已经看到刹那刹那的生灭的。

[义贯]

[「佛言:大王,]如果照古板的国文学家,这「大」字是念「dài」而不是念「dà」。这个是国文里面的多音字。可是我觉得念「大(dà)王」就可以了,你念「大(dài)王」可能人家还搞不清楚。我们佛法里面也有一些自创的多音字,「解(ji)脱」就「解(ji)脱」,为什么一定要念「解(xiè)脱」呢?这很奇怪!还有「白(bái)佛言」,古典的为什么会念成「白(bó)佛言」呢?

大王,[汝之」身「形」与「容」貌,「应」该「不」是「顿」然间变成老「朽」的吧?]

[「王言:世尊」,色身的生灭「变化」微「密」迁「移」,]是这样子的微密迁移,[因此「我诚」然对此不知「不觉」,由于历年「寒暑」更替「迁流」,「渐」渐地「至于此」老耄之相。「何以故」?]

[当「我」还在「年二十」时,那时虽仍「号」为「年少」]的人[,然而二十岁时的「颜貌已」经「老」于我最「初十岁」之「时」;]二十岁的时候已经比我十岁的时候要老了,[当我「三十之年」时,「又衰」于年「二十」之时;「于今」年已「六十又过于二」,反「观五十」岁「时」,真觉得那时还「宛然」比现在「强壮」些呢!]我五十岁时跟一头生龙活虎一样,现在如果是虎的话,可能是病虎一样了,风一吹都会发抖。

[「世尊,我见」色阴生灭变化,相似相续绵「密」迁「移,虽」然「此」身之盛年已经崩「殂」衰「落」,若要判别「其间」的迁「流」变「易」,我们权「且」只「限」于以每「十年」作一阶段来观察比较,则实每十年都有很大的变化。]

[然而「若复令我」再「微细」一点「思惟」,则]我就要说了:[「其变」化「宁惟」(岂只)是在每「一纪」或每「二纪」都有所改变,「实惟」每一「年」都在「变」化;「岂惟」每「年」在「变」迁?「亦兼月」月皆在变「化」;]上个月跟这个月就不一样;[「何直」(何止)每「月」都有变「化?兼又日」日「迁」改;若我更加「沈思」而「谛」实「观」照,实则每一「刹那」每一「刹那」,乃至「念念之间」,都「不得停住」不变。「故知我」此「身终」究要「从」于「变」迁坏「灭」。]

[诠论]

[您看!波斯匿王的观察多么细密,思惟多么深刻,论理表达多么明白,清晰、流畅,实在不像个老迈之人!平常一般人,在此老耄之年,能不老糊涂就很不错了。]现在还有老年痴呆症,实在是很可怜。

学佛学对了,就不会老年痴呆。尤其是学大乘的,平时不吃荤,身体的毒素也少,年老时身体也比较好一点,至少胆固醇比较少。若胆固醇高,会引起心血管病、脑病、肠胃病等等。因此,学佛是非常好的。

[附及,有人说这段经文所述是「波斯匿王在观『行阴』之相」,]有人在注解里面讲,[此说似是而非,是不正确的,应说他是在观「色阴」才对;]为什么?因为他在讲色身嘛!

[因为「行阴」是]行蕴是[心所有法,]心行,[而波斯匿王在此所作的是观「身」,并非观「心」,]所以绝对不是行蕴,[因此他所观的不是「行阴」,而是「色阴」。]

所以这就是唯识学不昌盛的原因,唯识学不昌,连解释《楞严经》的人都解释错了。你们听我讲经,也不用很用功,这些概念都有了。

[经文]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佛就告诉波斯匿王说:你在见到自身的变化是迁改不停止的时候,在那当下,你悟知你的身体虽然现在还没有死,但是将来总会要死的,要坏灭的;

「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可是你是不是同时也能够观见、观到你的色身在念念灭的当时,就是当下,色身念念灭的当下,你有没有同时也知道、觉知你身中,也有常住不灭之性?

这一句很重要!譬如说:你看到你的色身,念念变灭......你观见这个色身念念变灭的当下,你有没有同时观见跟色身同在的里面有没有一个「性」是常住不变的?

什么意思呢?念念变灭的是「相」,你只看到色相变灭,那有没有看到一个「性」是不灭的?

这就是「灭」与「不灭」,是不是断灭最根本的地方,也是众生「迷」跟「悟」的根本交接点。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波斯匿王说:「我实在没有觉知身中念念变灭的当下(同时)有不灭的性。」因为他久证「无生」,所以已经证入「无生法忍」了,怎么会「无生法忍」呢?当然就是证入了「本性」了。他在这里讲「不知」,只是示现而已,所以他是助佛转法轮,示同凡夫。他这样说,就让佛可以开示了。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为什么?波斯匿王示同凡夫,凡夫只看到自己身体会灭,但是不知道自己身中有一个不灭的性。看不到不灭的性,只看到会灭的色身,看不到不灭的性。佛就说:「我现在就显示给你看,你现前身中有不生灭的性。」

[注释]

[「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你是否在观自身念念迁灭的时候,同时也知觉你的现前色身之中,有常住不灭之本体吗?]

[「我实不知」:波斯匿王已久证无生,]就是「无生法忍」或是简称「无生忍」,[然为助佛转轮,而示同凡夫。]而作这样的说法。

[「我今示汝不生灭性」:能现在就显示给你看,你现前身中所具有的不生灭之性。]

[义贯]

[「佛告大王:汝」观「见」自身之「变化」念念「迁改不停」,因而「悟知汝」之色身终净殒「灭」;然而你「亦于」观身念念「灭时,汝知」觉现前色「身」之「中有」常住「不灭」之性「耶」?]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觉「知」。]

[「佛言」:那么「我今」便显「示」于「汝」你现前身中之「不生灭性」。]这很重要吧!佛要显示给我们看身中不生灭性。

[诠论]

[「于灭时,知身中有不灭者」这句话最关紧要,亦即于此父母所生身中,有能即身成佛之常住不动本性。]能「即身成佛」,以禅宗来讲是「即身是佛」,根本不用成了。[若能了此,则不再随逐种种生灭之相,而得一心趣入不生灭性矣。]

[经文]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佛问波斯匿王说:大王,你在几岁的时候曾经看过恒河水?

大王就说:我出生后三岁,我的母亲就带我去拜谒长寿天,耆婆天就是印度的长寿天。大概就是印度人的习惯,小孩子带他去拜耆婆天就可以得长寿。「经过此流」,那时候经过这个河流就知道这是恒河。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佛就说:大王,就如你先前所说的,你二十岁的时候就比十岁的时候要衰老了,乃至于现在六十多岁了,随着日月岁时的推移,你自身念念都在迁变,那你三岁见到恒河的时候,等到你十三岁的时候再看恒河,这河水怎么样呢?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8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大王就说:这河水就像我在三岁的时候所看到的一样,十三岁看到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变化,几乎是完全一样,完全没有改变,乃至于现在我年纪都已经六十二岁了,「亦无有异」,而恒河水也没有什么改变,也没有什么异样。

这什么意思呢?「宗、因、喻」,然后「法合」:以「所见无异」→「能见不变」。这是一种反推。佛这种论说的方式是要让对方自己讲出来,然后在从他所讲的里面去论证,把它合在一起。这种论证的方法就是很戏剧性,不是很呆板的说佛一个人在讲、一直在唱独角戏。这个是很戏剧性的,这个叫「逗机」,「观机逗教」的「逗机」。「逗」是「引导」、「引导」的意思。

佛先设了一个问恒河水,就这样发展下来,然后互相对话。说三岁时所看的水,跟六十二岁看的水,没有不一样的。所见的没有不一样,表示能见的也是没有不一样。

这个道理有一点深!这个「能见之性」,三岁的时候,跟六十二岁的时候是一样的。可是能见的眼,三岁的时候,跟六十二岁的时候是不一样的。因为身体不一样,三岁的时候眼睛很小,六十二岁的时候又有老花眼、近视、白内障等等,所以能见的这个色身不一样。

可是,「能见之性」是一样的。如果「能见之性」跟色身同样是变化的话,那你所见的河水铁定会不一样。这就表示说:色身包括眼根,一般讲眼根能见,色身经过差不多六十年,它有改变。河水是所见,三岁时眼根所见是A的样子,六十二岁所见的是A’的样子,但是A=A’,二者是一样的。所见一样,但是能见的色身已经不一样了。

依照《楞严经》的说法,能见的不是「色」、不是「根」,而是「心性」。色身有变,所见无变,表示「能见之性」三岁到六十岁的时候是一样的;经过六十年了,表示说它是不会变的。

色身会生老病死;心性不会生老病死,不会随着色身生老病死而生老病死。也就是说:色身会生灭,心性不会生灭,所以这个心性是不生灭性,而这个心性就在你的色身里面;虽然在色身里面,不随色身的生灭而生灭。因此你色身在六十年间有变化,但是你这个「能见之性」没有变化,也就是不沦于生灭,所以是不生灭性。

[注释]

[「谒(yè)」:见也。]

[「耆婆天」:梵文(Jivadeva)。耆婆(jiva),命,长寿之义;deva为天;故耆婆天即长寿天。印度风俗,子生三岁,拜谒耆婆天庙,]印度人的习惯,带小孩子拜耆婆天就得长寿。[一来谢神能得生此子,二来求子得长寿。

耆婆天为帝释天左右之十大天将之一,《长阿含经》云:「释提桓因左右常有十大天子,随从侍卫;何等为十?一名、因陀罗,二名、瞿夷,三名、毘楼,四名、毘楼婆提,五名、陀罗,六名、婆罗,七名、耆婆,八名、灵酰兔,九名、物罗,十名、难头。」]释提桓因的十大天子。

[「宛然」:此处为依然之义。]

[义贯]

[佛言:「大王,汝」于「年」纪「几」岁「时」第一次「见」到「恒河水」的?]

[「王言:我生」后「三岁,慈母携」带着「我」去拜「谒耆婆天」庙时,「经过此」河「流」,我于「尔时即知」那「是恒河水」。]

[「佛言:大王,如汝」先前「所说」,你观「二十」岁「之时」已「衰于十岁」之时等等,「乃至」于今日「六十」多岁随着「日、月、岁」之「时」间推移,你说观见自身「念念」都在「迁变;]就是四念处的观身无常,他都可以刹那刹那观得到,[则」当「汝三岁」初「见此河时,至」你「年十三」时所见,「其水云何」?有没有什么改变?]

[「王言:」我十三岁时所见的恒河水,正「如三岁时」所见的,「宛然无异;乃至于今」我「年」已「六十二」了,现在所见之恒河水,与三岁时所见,「亦无有异」。]也没有什么两样。

[诠论]

[这一段中,佛以极妙之善巧,引出「所见者不变」之理。

又,此「所见者」是恒河之水,水性亘古不变,表「大种不变」,]「大种」就是四大种——地、水、火、风,它的「性」自古以来都是这个样子。

[此是第一义谛之理。因为以权教而言,四大无常,然于第一义谛实教之中,则六大之性皆是「如来藏不生灭性」,]藏教、权教里面就讲四大、五蕴无常,但是在实教里面,四大、六大、五蕴,本如来藏,不生灭性,[故六大之「性」不变。]亘古如是。

[经文]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

佛就说:「你现在自己感伤,发白面皱,」他还是男生,如果是女生的话,看到自己发白面皱,那才感伤无穷,是不是?就只能跟她孙女说:奶奶以前是这个样子了!拿一张照片出来看。然后孙女说:奶奶您以前很漂亮啊!

「其面必定皱于童年;」为什么讲「皱」呢?因为面皱是最明显的改变。年轻的时候,当然样样都好,最好的就是皮肤了,白白细细嫩嫩的,但老了以后,就跟老树皮一样,拿去给果汁机一搅,都不会有水,皱巴巴的,所以老了什么都不好,样样不好,体力、消化、记忆力、行动、颜貌都不好。任你年轻再英俊潇洒、夭矫美丽,等到老的时候都不好看,不可能好看的啦!

如果你老了还很好看的话,哇,那就变妖怪了!现在科学制造令人不会老,有的用拉皮、注射肉毒杆菌的,自己骗自己干什么?到时候要死还是要死的。你是觉得想说,要死就要漂亮一点。

「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你在的这时候观看恒河,现在六十多岁了看这个恒河,跟你以前小孩子的时候观河之见,「见」就是能见之性,这个见性「有童耄」,童就是年轻,耄就是老,有没有年轻跟年老的差别呢?

【王言:「不也,世尊。」】

「没有」。道理我刚刚讲过了。休息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8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112

成观法师讲解

381页第二行: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佛就说:「大王,汝面虽皱,」你的脸虽然有皱纹,变皱了。

「而此见精性未曾皱;」「见精」是指第八识精,相当于第八识的见分,「见精」就是能见之精。「皱者为变,」皱者为有变化,「不皱非变。」不皱者则非有变化,「变者受灭,」会改变的就会受生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而不会改变的,原本就没有生灭。

「云何于中受汝生死?」「云何」如何、为何,你为何说它会「于(汝身)中」在你的身中,「受汝生死?」同受你的身的生死?也就是说,你的色身有生死,但这个能见的见精怎么会跟你受生死?

再讲一次,这个色身,你在三岁的时候,看到河水,那这个色身是能见(眼根)能见,河水是所见,三岁的时候看到的河水是A,然后六十二岁的时候看到的河水是A′,三岁时候的色身跟六十二岁的时候的色身是不一样的,改变了,可是三岁所看的河水A和六十二岁所看的河水A′这两个是一样的,是没有改变,所以所见不变,

可见得呢?这个能见不是色身,而是心性,能见的心性没有随着时间而改变,也没有随着色身的衰老而衰老,他所看到的河水还是一样,今昔所见一般,不会因为时间而有年轻、年老的差别,年轻的时候看的是这样,年老的时候看的也是这样,可见得能见的心性不随色身改变,不随着这个色身改变,所以色身会变灭,心性不变灭,心性是不生灭的。

所以你怎么能说你这个能见的性,是会跟你的色身,因为你只看到你的色身,就认为说,这能见之性也会跟色身会变灭,会消灭,「而犹引彼末伽黎等,」末伽黎就不见道,外道所说这个身死后全灭?全灭就全断灭。

前面是不是也讲到那个断灭论,末伽黎是印度古代的断灭论者。这个「断灭论」,古今有很多种,先讲今人。

今人是以逻辑实证论(Pragmatism)开始,大概是十六、十七世纪就有实证论,也就是所谓的科学开始起来。实证论就是一切都要找证据,一切都要有证据才可以,就是所谓科学的发端。一直演变到后来,就变成是罗素(Russell)、洛克(John Locke)、边沁(Jeremy Bentham)等人的逻辑实证论,他们都是讲实证论的,实证论到后来就成了断灭论。

为什么实证论到后来会变成断灭论?因为所谓的实证论就是一定要有证据,有证据而且要六根能看得到的,他才承认;一切看不到的,他都不承认。死后看得到吗?看不到,所以不承认,所以死后一切都没有了,一了百了。所以实证论就是断灭论。至于前世的呢,他当然也不承认了,因为凡夫的六根看不到的,仪器测不到的,就不承认。

十六、十七世纪,一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罗素、洛克等人把这个哲学普遍化,写了很多文章,讲他的理念,讲实证论的哲学,影响很大。传到美国去,就有杜威(John Dewey)、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Santiago Peirce),杜威是少数的美国哲学家;美国没有什么哲学,只有几个哲学家,但也不是真正的哲学家,都是承袭欧洲的东西。杜威、威廉詹姆士,这些人都是提倡实证论。

    接着就是民国初年,胡适到美国留学,就学了杜威的哲学;回到中国,就讲了许多类似杜威的话,「有多少证据说多少话」这类的,那都是copy(复制)杜威的话。

    我为什么讲这个呢?因为我在青少年时很迷胡适,几乎他的书我都全看了,《胡适全集》、《胡适日记》、《胡适留学日记》、《胡适传记》都有了,就非常崇仰他。乃至于他有一本《胡适文选》,他把自己写过的文章里面,他认为最好的,就集成一个集子叫《胡适文选》,就是精华的意思。当时我看了就很欢喜,常常买这本书送给人家。因为追本溯流,所以我从胡适就追上去看杜威、罗素的书,罗素的书几乎全套都有了。

我高中的时候是读中文的,大学的时候就读英文了。罗素的三本自传,很厚的,我从头看到尾;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也是很厚的,我每一句都看的很详细,并且看了好几遍。他有一本小书,叫《我的信念》(what my belief),我在当兵的时候,这本书看过四、五遍;第一遍用铅笔划,第二遍用钢笔划,第三遍用红笔划,第四遍用蓝笔划,第五遍用亮光笔划,当时觉得实在太好了,值得让大家都知道,于是我把它翻译成中文了;翻成中文以后,一直都没有拿去出版,幸好没有出版,因为里面讲的都是断灭论的东西。

他说我的信念,就是他的哲学信仰的宗旨、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以学术文章来讲,那讲得实在很好;可是以知见来讲,那实在很糟糕!所以,我中毒很深、很深,我说幸亏没有拿去出版。

我翻译好了以后,还一直在修饰到文笔很顺很顺的样子。我为什么说幸好没有出版?因为蒋维乔居士写了一本书《因是子静坐法》。他为什么学佛呢?因为他得肺病,到处都医不好。在民国初年的时候,肺病是没有办法治的,那时候也算是绝症。后来有人教他打坐,因为打坐的关系,就把肺病治好了,静坐调息嘛!

可是他学的打坐是道教的,不是佛法的。他把方法和心得写成一本书,就是《因是子静坐法》;他还写了一些书,《中国佛教史》、《佛学概论》、《佛教浅测》、《佛学纲要》、《大乘广五蕴论注》、《因是子静坐法续编》等等。

后来他发现自己所写的《因是子静坐法》这本书不是佛法,而且是邪知见,知道谁买了这本书就想办法把它收回来烧掉;因为他是在家人,书是可以买的。可是都已经流出去了,都没有办法收回来。

我看了罗素的《我的信念》这本书,而且把它翻译出来,幸好没有出版;虽然没有出版,但当时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而且我的翻译还可以,一直都没有把它丢掉,一直到出家以后,我不是烧了很多日记吗?就顺便把这本书丢到垃圾桶了。为什么呢?这不值得一烧。

他里面讲断灭论,我现在讲给你们听,很可怕!他说:「我们这个人为什么会有生命、有作用呢?人体是一堆碳水化合物。这一堆碳水化合物因为会起作用,会产生energy(能量),所以人就能够活着。等到要死的时候,碳水化合物就分解了,人就死掉了,再也没有energy产生。人死掉后,就像这堆碳水化合物分解了一样,所以什么都没有了。」

那时候我看了,就很convincing(说服力),很令人能够信受的、可信度很强的,不只是很强,是超强的。但是等到我初学佛的时候,就变成一大障碍!因为断灭论,就只信受五观六根的觉受、感觉,所以一切看不到的、摸不着的,都没有办法信。

为什么会造成我初学佛的障碍呢?平常学佛还没有关系,在闭关的时候就不行了。为什么闭关?闭关就是为了在佛法里面有一些成就,而且是深度的修行,所以容不下一些怀疑;你有一点怀疑,你就没有办法全心全意真正地修;你是可以修,但是有保留的、有逃避的修,信解的部分就缺一大块。

哪一大块呢?六道、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你都看不全。六道,只看到人道、畜生道,其他的你都不容易信受。佛经里面一直在讲六道、讲天人、饿鬼、地狱等等,你怎么修?没办法修。

因此,当时就变成修行的致命伤!没有办法真正地进去!再怎么修,就等于是学术上的、学问上的、言说上的,但是你不能完完全全契入、融合。

你如果不闭关没有关系,平常就讨论讨论佛法,不很理解也没有什么关系,可是你一闭关的话,那个等于是你的生命一样!如果那个环节不打开的话,那永远进不去,那闭关也没有什么大的意义。

你们知道我是怎么破解的吗?我实在是很辛苦,但是后来有因缘修了地藏法门,念四十九遍《地藏经》,每天念一万地藏菩萨圣号,修完了,那是为别人修。修完以后,有一天突然发现,以前那些问题都没有了。什么六道、轮回、这些根本看不到,但都不是问题了;过去世、未来世,三世因果都不是问题了,都没有解决,就解决了,就这样子。因为已经不是问题,我不思议就信解、就相信就是这样子,好像我亲自眼见,看到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一样,清清楚楚,没有一点点疑惑,这是地藏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加持。

尤其是读书人,最容易落到断灭论的陷阱里面。我就很幸好得地藏菩萨慈悲接引,所以真正变成一个佛弟子、佛法行人,而不只是言说而已,是实在的全心信受,就好像我已经所谓的证入那种境地一样,跟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道理就好像亲眼所见一样。

乃至于佛所说一切不可思议境界,我就马上能够进去了,就合在一起了,所谓「入」。有些理,你可以解,乃至于可以悟,但不一定能入;入就进去了,合在一起了。因为这样子,我深深沉痛的体验,所以我再一次讲清楚。

讲到西洋历代的断灭论:

机械论(Mechanism)。什么是机械论呢?机械论者说宇宙乃至于一切事情就好像一个大时钟一样。时钟是一个机械,所以机械是没有目的的,因为它自然就这样子的,机械论是相对于神造论。

神造论者说神造天地是有他的目的的,我们且不论他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是讲过吗?耶和华造人、造天地的目的是什么?他没有讲清楚嘛,而且做的很糟,所以他的目的也不清楚。

机械论就相对于目的论,机械论没有清楚的目的,是机率的。数学不是讲「机率」(或然率)吗?这个「机率」就是从古代机械论者所提出来的。就说:一切的人生,一切的生物,它为什么这样子?碰巧而已,所以叫机率。不是有什么因果,因为是机率的关系,所以它是碰巧的。因为是碰巧的,所以就没有因缘、因果。这个机械如果拆散以后,也就散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的意思,好像一个机械一样。机械论者就是一种断灭论。

另外一种断灭论:唯物论(Materialism)。这跟机械论有点关系。这个唯物论不是十九世纪的唯物论,而是古代希腊的唯物论;不过,不管是希腊古代的唯物论,还是中国的唯物论,都一样,都说世间一切由什么构成的?就是物质。跟罗素那个也有关系,说:「都是碳水化合物嘛!」那就是物质嘛!因此实证论是属于唯物论的一部分。完全没有心质的作用,一切世间都是物质的作用。「物」相对于「心」,没有心质的地位,说物质消灭了就完全没有了,所以是断灭论者。

伊壁鸠鲁派(Epicureanism)就是享乐主义。他们因为认为人生到后来死掉了什么都没有了,那何不及时享乐呢!享乐主义者说:「快乐是最大的善!」他们所谓的快乐就是五欲乐啦!花天酒地那一类的快乐。既然到后来终归都没有了,趁着现在有的时候就赶快享乐。这也是断灭论的分支。

另外有一派是跟他们相反的,我认为这一派是希腊哲学里面最有价值的一派:斯多噶派(Stoicism)就是坚忍学派。他们提倡说:「这个世间虽然无常而且苦,但是要坚忍。」很多提倡德行的就从这一派出来的。坚忍学派等于是苦修派的,相对于享乐派的,正好是针锋相对。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8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讲过实证论,还有一派是:经验论(Empericism),是十八世纪的洛克所倡导出来的,他们的理论是什么?说:「人的认知本来是一片空白的,一切的认知都是由于外在的刺激,才能认知;如果没有外在刺激,人是一片空白的;死了以后,也是归于一片空白。」这就也是断灭论,

可是,「人由于外在的感官,本来是一片空白。」这个依佛法来讲,它是错的。因为人的八识本来就存在,因为有业力存在,所以不是一片空白。

他说:「所有的知识、习惯等等,都是后天摄取的,所以本来是一片空白的。」因此他们主张:「将来如果人过世以后,摄取的动作就没有了,一切又归于零了。」这个是经验论。

法国的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就反对这个道理,就说:「人不是一片空白,而是一片清净。」他要反归自然,所以就变成一种自然论,但断灭倾向没有那么强。英国的经验论却是很强的断灭论。

实证论。实证论是从法国、德国的哲学家倡导出来的。逻辑实证论者以罗素、杜威、詹姆士为代表。洛克是经验论,到了边沁的时候就变成实用论,就是功利主义、功利论,说一切都是为了要求功利,而且认为是好的。这也符合英国的国民性,所以英国整个国家都变得很功利。

因为很功利,再配合另外一个大人物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他提出「物竞天择」。因此,「功利主义」加上达尔文「进化论」,配合起来,英国人就很强悍、很具侵略性,后来变成殖民大帝国的原因也是基于这个,

所以信仰可以指挥人的行动。他认为这样的侵略性是对的,是好的。

就好像德国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国家主义」跟「革命理论」结合在一起,变成一种「军国主义」。还有卑斯麦(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的铁血主义,最后产生了希特勒(Adolf Hitler)。他们认为是对的,他们侵略别人、然后消灭其他的国家、占有其他国家,认为是好的。

这都是由于哲学理论信念、信仰的关系,所以很可怕。我们研究佛法绝对有必要的,改变你的思想。他们以哪种不慈悲的、残害的的思想当作是对的、是好的。所以是能够拯救世间的,以慈悲为本,不伤害他人。

但是世间的法常常提倡去伤害别人,来当作是对的。希特勒认为种族有优劣,所以就提倡优生学,同时把一些有残缺的、有病的人消灭掉;小孩子或大人长得不好的,他就把他们杀了。为了培养德意志种族的纯粹跟优越,所以把不纯的全部去掉。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因为他要杀犹太人其中一个原因,这很可怕!因为在德国有很多犹太人,他怕跟他们的种族混在一起,影响他们血统的纯正,借口说犹太人杀了耶稣,他们就很讨厌犹太人,认为犹太人是罪人,所以他要把他们全都杀掉!这不通嘛!虽然犹太人是不喜欢耶稣,但真正杀耶稣的是罗马人嘛!

我让大家知道一下,断灭论者很多。能够见到不生灭性的,只有佛法是这样子。

世间哲学有两种:一、断见(断灭的叫断见);二、常见。「常见」是跟「断见」是相反的。世间一切哲学思想不是「断见」就是「常见」,很少再有其他的。

什么是常见呢?像基督教就是常见,说灵魂是永恒不变的。为什么他说灵魂永恒不变?因为说你的灵魂是耶和华创造的,所以不准改变,你再怎么修也没用。为什么?说你能不能得救,是上帝的意旨、对你的爱,所以你才能够得救;你可以做好事、做好人,但跟你能不能得救是两回事;因为上帝要不要救你,是他的事,你管不着,你也没办法知道,他也不让你知道,所以你能不能得救,跟你怎么做是两回事。

唯一你真正得救的,你怎么做没有关系,你只要信上帝就行;你信他、服从他,你就得救了。

这就是为什么西洋人一边信上帝、一边侵略别人,认为自己可以到上帝那里去的原因。因为他们信上帝,他要打人家的时候,随军牧师就在那边,向上帝祈祷说:「神站在我们这边,我们以神之名,希望把敌人都灭掉!」对方也是做这样子的事,假如他们所打的敌人也是信基督教的,说神都是站在自己一方的。因此,你就是知道众生是很可笑的!

这就是常见,认为一切都永恒不变。为什么不能变?说你是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所以就不准变。

[注释]

[「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童耄」,即老少。观河之「能见之性」,是否有老少之变异?亦即这个能见之性有没有也由少变老了。]

[「而此见精性未曾皱」:此第八识精,其性却未曾起皱纹。]虽然你的脸起皱纹,但你的心性没有起皱纹,所以你看到的河水也没有皱纹。

[「皱者为变,不皱非变」:有起皱纹的可说是有变异,但不皱的就不是有变异了。]

[「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那亘古不变的能见之性本来就没有生灭,你怎么可以说它会在你的身中,与你同受生死?——你身有分段、变易生死,见性本自没有变易生死,故它当前虽在你身中,并不随着你的色身之生死,而跟着一起生死。如同头自有摇动,而见性实未动。]

[「末伽黎」:全名为末伽黎拘赊梨为外道六师之第二师,亦是以断灭为宗,谓众生之苦乐,皆无因无缘而生,为属自然外道,]「自然」就是没有任何因缘,自然就这样子,[亦是断灭论的一种。]

[义贯]

[「佛言」:大王,「汝今自伤」年耄而「发白面皱」,那么「其面」如今「必定皱于」你在「童年」之时;「则汝」在「今时观此恒河,与」在「昔」为「童」子「时,观河之」能「见」之性,两者「有童耄」老少之变异「不?」]

[「王言:不也,世尊。」]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第八识之「见精」,其「性」却「未曾」起「皱」纹;起「皱」纹「者为」有「变」异,但「不」起「皱」纹的则「非」有「变」异;有「变」异「者」则「受」殒「灭」,而「彼不变」异「者,元」本即「无生灭」,它「云何」会「于」你身「中」,同「受汝」色身之「生死」?你自不了正理,「而犹引彼」断灭论外道「末伽黎等」所说,「都言此身死后」完「全」断「灭」,无有因果。]

[诠论]

[此段中佛开示能见之性不变不灭,相对于面与身之有「皱」有「死」。

又此能见之性,在此经中有时称为「见精」,这与「能见之本性」有所不同,因本性为最纯粹的,与佛性同义,也就是本经所说的「如来藏」。

而见精是属于第八识,但又有别于第八识,第八识是中性之词,没有什么价值判断的意涵;第八识体若起妄后,马上变成有真有妄,]所谓的真妄和合,[而转名为阿赖耶,其体是「真」,其相是「妄」;

在唯识学中,把第八识的真体,称为「自证分」,而把其「妄相」分析为两种:「见分」与「相分」。]

如来藏全部都是真的了,然后转为阿赖耶,有真妄和合,真(第八识的本体)自证分,妄的部分就分成两个,一个是见分,一个是相分,《楞严经》中所说的「见精」,就是这个阿赖耶识里面的真体的部分,也就是自证分,所以这个「见精」跟「见分」是不一样的,差很远,因为它这个是真体,这个(见分)已经是妄相了,

[所以,本经所说的「见精」即相当于阿赖耶的真精之体(自证分),是阿赖耶的精华,不受染的本体,故称为「见精」;]「精」就是精华,

[但它绝不是阿赖耶的「见分」,因为见分是染污的,这点在参究本经时,必须搞清楚。]不能把它混在一起,

「见精」不是「见分」,「见分」已经是妄识的部分了。「见精」是属于真体,是阿赖耶真体的部分。在唯识学称为「自证分」,

「自证分」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自己证知、觉知自己,而不依其他外在的因素,这叫「自证分」。在《楞严经》中称为「见精」。我在讲一个,你们就懂了。

「自证分」就是我们所说的「本性」。那什么是「真如」呢?「真如」就是「如来藏」,所以更原本的「如来藏」就是「真如」。

「本性」是纯真无杂的,就是你的性质。可是「真如」就不一样,「真如」不只是纯真无杂,而且具足一切功德。

「真如」的「如」就是「如来藏」的意思。因此,「真如」是具足一切功德,「本性」是干干净净的、清净之体,也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不动摇」的「体」就是「本性」。

「真如」就是「何其自性能生万法」。那就是从「本性」跳到「真如」去了。「能生万法」,当然是起好的法,能起一切如来的功德,才叫「真如」。

我这样讲,性相二宗就交汇了。「自证分」是相宗的说法,「本性」是性宗的说法。「本性」是能见之性的精华;「自证分」是自证、自觉、自知,非依他起,不随因缘,也就是所谓的不变之性。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113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其次,为什么断灭论者这么受佛及弟子所忌讳?断灭论有什么坏处?断灭论的坏处如下:]

我们所讲的断灭论,最通常是出自《金刚经》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这个「于法不说断灭相」讲得很轻描淡写。用英文来讲就是「understate」说得不够。本来是五你说成是三,就是「understate」,如果讲得过火,就是「overstate」,表示有点吹牛、夸张的意思。

佛法是讲得比较斯文的,所以常常有点说得比较不够。虽然你看起来像轻描淡写,但是它的意思是很深重的,而且他一个字就代表很多意思、以及很多层次的意思。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金刚经》里只讲「不说断灭相」,初发心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可是你到处找也没有谈到这个,找不到解答。「于法不说断灭相」,但是他想不想?他会不会这样认为?这样懂不懂?

「说」跟「想」是两回事,譬如有人心里面想着有断灭相,只是不说而已。是不是这样子?不是。因为这个「说」已经含着「想」了。那为什么只说「说」呢?如果说对了,可以利益人;如果说错了,就害人、误导人。菩萨要利益众生,一定要说。如果你这么说,那一定这么想,而且这么信;一定是这样子想,这样子相信,所以你才会这样说。你这么说,也要令人这样想。

因此,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法不说断灭相,也就是不说诸法断灭,不说一切法生了就一了百了、或一个法灭掉就永不再现。

「断灭」不只是说众生今世死了以后来世不再生,不是这样子而已;而是任何一法在前念灭,后念就不生,这叫做「断灭」。

同样的法不再连续,法不再连续就有两个问题:有「因」无「果」,不只是来世没有「果」,今世也没有「果」。

法若不能连续,一切善行不能相续,一切恶行也不会相续,那整个法界就乱了,就没有一个次第可循。

要法界井然有序,一定要有次第,一定要相续。如果讲断灭的话,一切法就乱了。

因此,不只是「不说」而已,而且是不做如是想,也不如是信解,不信解诸法是断灭的。

简单一句话讲,无「因」无「果」。因为诸法断灭,就没有因果。若有因无果,那个「因」等于是没有用嘛!如果「因」不能产生「果」,还能不能叫做「因」?就不能称是「因」。之所以称为「因」,就它因为有「果」,才称为「因」。如果因不能生「果」,就不能称为是「因」。

「因」,在唯识学上就称为「亲因缘」,就是生法的亲因、最根本的原因。因为「缘」有好几种「缘」,甚至有很多的缘嘛!最重要的就是「亲因缘」。那既然不产果、不生果,那就不能称为因了。

说「诸法断灭」,就是说「一切都没有果,一切都没有果报」;造善没有善报,造恶也没有恶报,这样的结果就变成为所欲为,你要怎么做都没有关系,反正没有果报。

既然善恶没有果报,尤其是造善没有果报的话,修行也没有果报,那谁要造善、谁要修行?太麻烦了嘛!造善、造恶哪个容易?当然是造恶容易嘛!清净跟染污哪个容易?当然是染污容易嘛!因此大家都去取五欲、造恶,反正没有果报就没有关系,就让大家很安心地、很放心地去造恶。

你看,这不是天下大乱嘛!令众生堕于无明生死,永劫不复!这就是断灭论的害处。

《金刚经》只是这么短短一句就完了,可是这就触及了修行佛法最重要的核心之一。为什么?因为我们修行佛法,就是为了修善断恶,离苦得乐。「苦」「乐」是由「善」「恶」来决定的。如果断灭论成立的话,那么一切因果、善恶、染净全都打败了,就都不要了、不需要了,而且没用了。因此最坏的恶论就是断灭论!

[一、]如果相信断灭论的话,[因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一切都完了,所以大多数有断灭论倾向的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都会起恐惧、恐慌,尤其是重病垂死之人,以及老年人,在此波斯匿王就是因此种恐惧感而提出疑问。]他示现接受外道的断灭论,认为今生完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他起恐惧,因此他就问佛:「是不是死后什么都没有了呢?」

[二、断灭论因为计「一切罪福没有因果」,所以若信受彼说,就会令原本修福、造善,乃至修道之人,都不再修福、修道,因此懈怠、放逸,及时行乐,死后以废修及无福故,堕于恶道。所以断灭论者所教人的是愚痴之法,误导众生,为害极大。]以粗俗的话来讲,断灭论者就是害人精了,害人断灭法身慧命。如果断灭,法身慧命也是断灭了,那今世所修都是白修了,因为都化成乌有了嘛!

[三、有人因信断灭论,计无罪无福、无因无果,堕恶取空,]「恶取空」跟「断灭论」是一对孪生兄弟,讲的方法不一样,内涵是一样的。

什么是「恶取空」?就是一切都是空,不管造善造恶都一样,造善也是空,造恶也是空,乃至于破戒、犯戒也是空,所以一切皆空。尤其那种好言说戏论的人没有正知见,就会变成这样子,动不动就说:「一切皆空、四大皆空,所以都没有关系,我很自在。」

以恶心取空义,这叫「恶取空」。「恶心」就是没有正知见,没有随顺佛的教法。善的话,一定要随顺佛的教法。[因而不但不修善,反而妄造恶事,而且不怖,不惭、不愧,死后堕于地狱受大苦楚。

因此断灭邪见是一切邪见中之最恶者,故又称为「断灭恶见」。]在六大根本烦恼里面,「贪、瞋、痴、慢、疑、恶见」,「恶见」的头头就是「断灭见」。

一切「见」总共有三种:佛的中道实见,不偏不倚的,中道是有最高的智慧,是正知见产生的。断见。常见。这两个是很极端的。

一切外道执灵魂说、神造说的,都是常见。一讲灵魂,就说一定不会改变的;如果灵魂改变,就不能算灵魂了。

灵魂说跟神造说又有直接的关系,因为灵魂都是神造的。神造论包括印度婆罗门教(大梵天造人说)、西洋基督教(旧教天主教、新教基督教、东正教,耶和华造人说)、回教(这是基督教旁出的)、乃至于一切外道的神造论,都叫做「常见」。

因为神造的东西,不像我们现在的软件,过一阵子就有新版,他一造就是永恒的;他们称神是永恒的,所造的东西也就永恒的。他造了你以后,没有时间给你改进,你就是这样嘛!永远是这个样子,

婆罗门四个种性不说了,他们认为是永恒不变的。基督教的灵魂也是一样,而且他们是「二世说」,今世跟后世,他们没有过去世,这个在逻辑上就不通嘛!但是头脑坏掉的人就会信这个啦!他们没有过去世,一切都是从希伯来文记载耶和华造人、造天地,那个都有个时间的,再早也早不过某一个时段,他造了以后,就没有第二版了,所以永远是这样子。

所以你的灵魂造出来就是这样子,这世死了以后,佛说是生生世世,基督教他们只有此世、来世就完了,没有生生世世,因为他们没有说轮回转生,你这辈子死了,然后就变成灵魂。既然这么高而被教廷封为圣人的话,那你当然没问题了;其他的人都要等耶稣再来审判的时候,然后再定你的功罪,看你要到天上的父那里去,还是要下地狱。

他那个「二世说」,其实也不是「二世」。我要让你们了解佛法的精深、博大、微妙,而且面面俱到。外道是粗浅粗糙,逻辑上也说不通,道理上也说不通,什么都说不通,处处都是矛盾。

因为他们是神造论,所以没有过去世。今世是一世,自从你从母胎呱呱降地以后,那是你的第一世,没有前世,也就是说你们都是没有过去的人。

死了以后,我们佛教是有生生世世,他们说没有,死了以后就当鬼,你那灵魂就是一直飘飘荡荡的,要很有耐心,等待耶稣再来。这只有一世,没有转生的,可是恐怖的是什么呢?恐怖的是:他没有说耶稣什么时候来,所以他们可能是痴痴地等,无限期地等。

耶经里面有一部叫「启示录」(Revelation),他们不是分《马可福音》、《马太福音》吗?最后一章就是「启示录」。但是它讲得不清不楚的、不明不白的,没有什么启示。它有讲最后耶稣要来审判的,但是没有确定讲任何一个时间,根本没有讲到时间,说:「你们要好好地搞,耶稣会再来的。」耶稣再来是什么时候,你们知道吗?所谓的世界末日。

你看,耶稣再来的时候,他们就愁眉苦脸,是世界末日了,如果我们说观音再来的时候,是普天同庆啊!耶稣再来的时候,大家就愁眉苦脸,世界末日了,都快死掉了;因为大家都自知,心里明白造善不多、造恶比较多,所以耶稣判他下地狱比较多一点,所以大家都很忧虑。所以一谈到世界末日,或耶稣再来,都很恐惧的,不是很欢喜的。

所以我有一个比较,我觉得这个耶稣,耶稣再来就好像变成阎罗王一样,审判一切罪人。现在还有没有穿一个白袍写着「我是罪人」的?应该是「我是愚人」。

他们所说的「二世」,只是今生一世,来世永恒一世,就这样而已。这中间,你的样子就是现在的样子,所以很糟糕。

如果照他们的理论,你今生长得漂亮,英俊美貌,来世还是这样子;如果你今生长得不好,再加上五官不正、六根不全,那你来世惨了,永恒是这样子嘛!这不能怪人喔,因为这是上帝的意旨,上帝造你就是这样子;上帝的意旨,你不能改、也不能问;即使你不犯别的罪,要问上帝的意旨的话,说你就当下地狱,你的神父或牧师会跟你这样讲,说你们是凡人,没有权力过问上帝的意旨。你看看,西方的信仰就是很专制、很霸道,怪不得那个大天使撒旦要起来造反。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因信断灭论,计无罪无福、无因无果,堕恶取空,因而不但不修善,反而妄造恶事,而且不怖,」不怕因果,因为他根本就不信因果嘛,怎么会怕因果呢?等于是废话了,

「不惭、不愧,」因为造善造恶对他来讲都变成没有意义了,只有现生受益跟利益对他有意义,所以在一切的价值上呢?价值学上所说的东西都变成没有用,死后堕于地狱受大苦楚。

「因此断灭邪见是一切邪见中之最恶者,故又称为「断灭恶见」。」[因此修行之人最须远离此类恶知识、恶知见,以能断坏行人一切善根种性故。]

上次我有介绍过西洋的历代的断灭学派,往下再简单讲一下,第一个就是机械论,讲这一切世间都没有,在西洋哲学上他们跟神学合在一起,哲学跟神学合在一起,

有一个很大的争论的问题,就是purpose目的,很厉害很重要,怎么样?这个世间有没有目的?这个宇宙有没有目的?乃至于就变成人生有没有目的?人生有目的才有意义,如果没有目的就没有意义了嘛,

但是以神学家来讲,不但是人生有目的,连山河大地这些都有目的,那这个目的是谁设的呢?是神设的,因为神有他的目的才造天地万物,

可是我现在马上就驳他,因为他的目的,什么目的?没说嘛,为了是什么呀?因为神的寿命很长,你总要做的事,否则怎么样?太无聊嘛,所以他就造一造人,造一造天地,好玩,所以就变成好像老子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要造也不好,乱造,搞得我们一塌糊涂。

机械论者就是讲没有目的,因为这整个宇宙虽然井然有序,但是就好像钟表的机械一样,齿轮等等,有没有什么目的,没有什么目的,他就是这样自然运行,你这样弄了,弄发条、弹簧,它就这样子运行,所以没什么目的,地球绕太阳有什么目的?地球自转公转有什么目的?你说不出来,

但是那个神学家,硬是说它有目的,你若追问是什么目的,他会跟你怎么讲?这是神的事情,你管不着,我们凡夫没有办法知道,这是神心中旨意,我们没有办法管,但是它有它的目的的,所以讲来讲去都是矛盾。

没有目的的这个机械论是在基督教以前产生的,就在古希腊就有这个机械论,因为相对于这个基督教的一神论,希腊自古也有神,他们是多神论,他们的主神宙斯,也是创造一切的。

那另外一派哲学家就反对这种说法,所以提出没有目的,所以这个神就不成立,神造万物也就不成立。

本来这个是反对那个迷信的信仰是有用的,可是如果你推到极端的话,这个机械论就变成一切都没有目的,一切都没有意义,

所以人生到后来像二十世纪初期的,失落的一代,存在主义一样,人生是荒谬的。再转成跟俄国的虚无主义一样,就变成虚无,人生是荒谬的,所以就变成一种很否定的,对人生是很否定的这种看法,所以到十九世纪末叶,就有颓废文学家,...那一派人写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表示他们心里面的苦闷,因为一切都没有目的嘛。

所以那个也不对,所以机械论到后来就跟断灭论结合了,就变成也是一种断灭论。

我们现代数学里面讲的或然率,是很炫的东西,乃至于几率,就是这个机械论者所提出来的,因为古代的那些哲学家,他们都是西洋的哲学家都是擅长数学逻辑的,所以他们就提出几率的东西,甚至于把那个几率的公式,古代就有了,近代更发展,

这个几率对我们有什么用呢?有用,有两种用,第一个用就是,你如果很懂得几率的话,你到赌场赌轮盘的话,你就可以算出来什么时候你该压,什么时候不该压,那就转大钱。

另外一个,达尔文进化论,他在算那个基因、遗传,基因这种种子演变,染色体,那个要配,阳性、阴性,显性、隐性,那就要用到几率的这个公式,那个也是承机械论这样传承下来的。

那讲到达尔文,他当然不相信神造世人嘛,因为他说他们祖先是从猴子演变过来的嘛,所以一切都是所谓进化论,事实上那个都是找几个石头、骨头,化一化,就穿凿附会,但是他是把它称为假说了,假说讲来讲去到后来就变成真说了,大家都相信进化论了,那事实上有什么进化呢?我就不相信我们姓游的以前是猴子。

唯物论,当然也是一种断灭论,因为他说一切万物都是地、水、火、风造成,地、水、火、风是大种造成,没有精神的,所以死了以后地、水、火、风分散,那就完了,什么都没有了,一切都完了,所以那个就是断灭了。

乃至于像享乐论等等,伊壁鸠鲁派,补充一下,那个实证论最初是法国的孔德,不是康德,康德是德国的,逻辑实证论,罗素、杜威、詹姆斯,还有洛克、边沁,他们这些经验论,英国经验论,以及功利主义全都是断灭论者。

[经文]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大王听到佛这样说以后,就相信知道这一期报身「舍生趣生」,舍生之后仍然趣生,「趣」是「趣向」的意思。并不会完全断灭,而是舍此生而趣向他生,仍然趣他处而受生,

这个身体灭去以后,知道这个生灭身中有不生灭性;因为身中有不生灭性,将来这个不生灭的性才会去受生。

如果色身变灭后什么都没有,这里也就没有不生灭性,那就整个都没有了,所以为什么不断灭呢?就是因为在里面有一个不生灭的性;这个不生灭性,就称为「本性」。

因为有这个不生灭性,对凡夫来讲,这辈子死了,还有来世。这有什么重要性呢?因为大部分人都没有好好修行,这辈子没有好好地搞,那下辈子一定要好好地搞,所以我还有机会。

我跟你讲一个笑话,大学有一篇文章说到「如果我从做新鲜人的话(If I were a Freshman Again)」,除非你这一世修的不错,来世可以乘善因的业力,还继续更好好地修。但是你今生如果实在搞得很不好,即使来世你在做新鲜人的话,那很快就不新鲜了。

「如果我从做新鲜人的话(If I were a Freshman Again)」,答案是:你还是照样翘课,照样参加法会、烤肉,不好好读书,等到要期中考、期末考的时候,然后才去K书,考试也是胆战心惊的。

你以为再做一次新鲜人就会好好读书,考试的时候就很有把握去考,每次都考九十八分,但大概都不是这样子。因为人是很健忘的,吃再大的苦头,他还都是一样。你只要看看小时候挨打的时候,以前是这样,但现在的草莓族没有被挨打的。就会讲:「下次不敢了、下次不敢了。」下次敢不敢?照样敢。

如果你有保证将来还会好好地修,那你现在要把握好好地修,你不要只是等待来世;而且要即时放下,不要搞得这么忙着赚钱,你看你还能赚多少?你能赚得完吗?赚不完的。

因此,就随顺你的福报吧!有多少福报,受用多少,不要太多妄想。不要五、六十岁还想东山再起,再第二春,第三春,赶快把握近黄昏的太阳。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114
成观法师讲解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身后」就是此一期报身之后,叫做「身后」,在这一期报身之后,于「舍生」这个生命,还趣向到他处而受生,

「信知在生灭身中有不生灭性」,那这个有什么重要呢?将来还可以再以这个不生灭的本性,还可以修今生还没有成就的首楞严法门、首楞严大定。

根据智者大师「小止观」里面,修行人得到「未到地定」的时候,前世所修的善根种子又会再现前。

你今生听闻这个经法,照这个样修的话,即使还没有成就,但是已经种了种子,来世会显现。

如果对一般人来讲,他当然不希望今世死了、来世就没有了,而是常常说:「我来世怎么怎么样……」

当国王的希望来世还是当国王,做大生意的企业家来世还是想要做大企业家赚大钱、享受最好的享受,做大官的也是一样,所以波斯匿王就很欢喜还有来世。一般的众生都是希望还是有来世,不管好歹。

那为什么有人执断灭论说没有来世呢?而且他们是希望这样子。那就是佛所说的「颠倒想」!因为颠倒心,所以希望什么都没有了。

如果来世什么都没有了,最大的影响就是没有人有责任心了,没有人有责任感,是非也不管,善恶也不管,一切价值体系都破坏了。

因此,身中有不生灭的本性,来世就能够修大定,成就菩提。「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得未曾有的感受以及未曾有的信解与欢喜。

[注释]

[「信知身后,舍生趣生」:波斯匿王不但「知」,而且「信」此身亡故之后,并不全都灭尽,而于舍掉此生之后,仍到他处受生。]

关于波斯匿王是四地菩萨,我是承袭前人所讲的,关于名相上的东西,我不会去自己发明。有人跟我提出质疑,他好像有看到过经里面说波斯匿王是八地的,我就没看过。

不过,我跟你讲,只要入了地,几地都没有关系。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初地菩萨能够化现百亿身,见百亿佛,我们连一佛都见不到,他见百亿佛,这是不得了的境界,现无量的神通。所以几地都没有关系。因为菩萨就会示现,他们觉得这样好玩,游戏神通。

马鸣菩萨好像是三地的菩萨,龙树菩萨初地而已,可是龙树菩萨这么大的菩萨才是初地,可见这个初地是示现的。为什么?因为他是八宗共祖,而且他到龙宫取金胎二界的法本出来,传授如来的密法。所以这个是示现而已,

马鸣菩萨是三地,弘法大师是三地,但是没讲惠果阿闍黎是几地,当然是超过三地嘛,要不然怎么看得出弘法大师是三地呢!

所以这个都是示现,几地几地,对我们来讲太高太远了。这些都不能随便说的。

顺便提到,我一边立、一边破了。当今就有在家居士讲经说法,还自称是地上菩萨,反正他的道场的在家弟子都是登地的菩萨,有初地、二地、三四五地,这一念好像有点大悲忏一样。这个都很不好,你看初地菩萨不得了啊!

碰巧我们讲《唯识三十论颂》还有《小止观》讲禅定都讲到「灭尽定」。如果你是好几地的菩萨,你入个「灭尽定」给我看看好不好?拜托!开玩笑,真是的!台湾话说:「说大的不说小的。」都是讲大的,牛皮吹得大大的!碰巧我有好几把针,一捅就破了。

[「踊跃欢喜,得未曾有」:其闻法欢喜之心,从没有这么大。]

[义贯]:

[波斯匿「王闻」佛「是言」之后,便「信知」]「信」而且「知」;单「信」不够,还要「知」才行。「信」是「信心」、「信根」,这是比量的善根;他这个「知」是现量的。

[此身之中有不生灭性,而于此一期报「身」结束之「后」,虽「舍」此「生」,但仍「趣」至他处受「生」,因此仍有机会以此不生灭性而修大定,所以「与诸大众」都「踊跃欢喜,得未曾有」之体验。]

[诠论]

[以上即是十番显见的第三番:「显示见性不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段。

这一段经文,波斯匿王自伤发白面皱。佛问:「你小时候看恒河时,你那个能见之性有没有老少之别呢?」

这个有点难懂。看山河可以没有老少之别,但是能见之性没有老少之别就有点抽象了。

我先让你知道一点都不抽象!我一个在家弟子,他小我两岁;我今年已经六十六了,他六十四岁。

有一天我们在谈话的时候,他说:「因为老年人老了,所有的零件都坏掉,都不灵光了。我心还觉得很年轻,不觉得我的心有老耶。」

那时我没有跟他讲:「诶?我也是耶。」那样的话就有点颠倒了,好像是他印证我了,所以我就沉默,没有讲。

我心里就想:「奇怪!虽然我嘴巴上喊着老了老了,可是心里面都不觉得自己老了。」这是很奇怪的事!

因此我就要印证一下,我刚刚休息的时候,就叫了两个出家弟子,他们都五十几岁了,也是老人家了,我问他们说:「你们有没有觉得自己的心老了?」他说:「从来没有。」我说:「太好了!」

后来我就放他们回去,一会又把他们找过来,问他说:「那在你小时候、年轻的时候,心里面有没有觉得自己小了?」他说:「没有。」我想:「诶?也是跟我一样。」

那我现在另外普查一下,如果年纪比较大的,有没有觉得自己心老了?没有。你们至少也是三十几岁以上,你在十几岁的时候,有没有觉得自己小了?没有。

这就证明佛所说的,这个「性」没有老少。你小的时候不觉得自己小,老的时候又不觉得自己老,不小不老,所以没有老,没有老就没有死。生、老、死嘛!对不对?

我这个是经过科学调查的。因为我一直这样觉得,只不过有这个因缘,那个在家弟子谈到了,只不过我没有讲话。

因此,人老心不老,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老,这是真诚的,不是做作的,不是说所谓的不认老,不是这样子。

即使你走路不便,你还是觉得自己的心没有变老;牙齿也一颗颗掉了,也没有觉得自己心老;头发白了,也没有觉得自己心老;种种生活的不便,也都没有觉得自己心老。

小的时候,也没有觉得自己心小,所以人小鬼大,对不对?从来就是人小鬼大。

所以这个心小时候不觉得小,老的时候不觉得老。这就是为什么会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事情嘛!她十四岁就谈恋爱。

事实上我跟你们讲,中国古典小说像《桃花扇》那类的,那个女孩子也只是十四、五岁而已。因为女子在十四、五岁已经是青春期了,青春发动期,所以已经是转为大人了。

其实远在转为大人之前,也不会认为自己是小人。譬如小时候,大人说:「你这个小孩子怎么这样!」心里就不服气,小孩子讲什么话呢!觉得自己也不小。

因此,心,小的时候不觉得小,老的时候不觉得老,没有老就没有死,没有死就不灭,所以此心是不生灭心。厉害吧,就这样证明了,这个心没有皱纹,心没有变白没有变皱,自内证此心不灭。

顺便讲到,我跟两个弟子讲,把以前讲经的录音带转成mp3.CD等等,还有一些弟子把它誊录出文字,然后我再来改,改的时候增加了很多资料,当初讲的时候没有时间讲到,或没有顾及,写的时候就不一样;补充了一些内容,把他弄得圆满,字句也弄得文雅流畅一点,弄成一篇文章而不是讲话这种演说体。

有一个弟子就说:「哇,那样子的话,不只是听CD就好了,或是只是看DVD。如果有转写成文章的,恐怕那个书也要看呀!」我说:「恐怕是这样子。」因为你如果没有看,里面很多资料都没有。

我现在只是秀给你们看一下,这不是要跟你讨功德啦!但是我跟你讲,这是有一篇文章是《乘着本尊的翅膀》,这是讲我求学密法的过程。

那个弟子是听录音带帮我转誊出来的,到目前为止他是我弟子中最好的一个,他学佛的概念也比较好,年纪也不小,经验多,学历也够。他比我年轻一点,但是我也不老。

我所有的著述,不是一校、二校,而是三、四、五校,乃至六、七、八校,所以每一篇文章都是这样精心制作,不轻易放过一个字,乃至于一个标点,字斟句酌,包括《楞严经义贯》也是一样,每一页都是这样校对出来的,第一次初稿是用手写的,看要写多久?

我现在准备要出英译《法华经》,有六七百页,这是初稿以后,经过三、四年后开始校第一校,后面还有第二校,还是改,经过几年以后再改一次,这中间我都有在加油,所以英文也都在进步,所以改得没完。我准备这一次第二校校完就好了,不要再等了。

我每一本书都是这样子,中文、英文都是这样子,这就是我的命,走最辛苦的路,最寂寞的,但是也因此最安静,墨守我的安静寂寞,不杂不乱,所以我通常都不接电话。现在给自己规定早上绝对不接电话,因为一定要很安静。如果多听一些废话,心就有点不舒服,心就好像眼睛一样,一粒沙子进去都不舒服,一定要把它吹出来。

这没办法,这是我的本愿,希望把如来全体教法让当代的人、后代人都能够解的,多了解,让西洋人都能受用佛法的伟大!

顺便也跟你们讲,我不算啦!就好像善财童子去参每一个善知识,五十三参。他每到一个地方就顶礼善知识,说:「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是于菩萨道不知应该如何修行,希望仁者能够教我。」当然善财童子不是不知道,他就是要多求法门。善知识就开示他:「菩萨道广大无边,我所知道的就是……」譬如说四十二字门,「我就是会这个,我现在告诉你怎么修。」

修完了以后,又总结说:「菩萨道广大无量,而我所知有限,只会这个法门。」然后他就介绍说:那你就去参拜哪一位善知识。指引他去,他又再去参。下一个善知识又是这样跟他讲:「菩萨道广大无边,我所知道的就是这个。」

因此菩萨发心,他的心量是不可思议。我是修学菩萨道,所以也愿如菩萨,没有计较什么所得。如果有所得的话,还麻烦,你知道吗?为什么?要交所得税。菩萨都是因为不想交所得税,所以都无所得。那所有会计师都要失业,哈哈!我刚发现心无老少,这个你刚看《楞严经义贯》就看不到了,所以还要对照《楞严经义贯》DVD来看才行,要不然就miss(漏掉)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4.显示见性不失]

[经文]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阿难这时候就从座位起来,合掌礼佛,所有声闻众、菩萨众要请示世尊的时候,或听受法的时候,常常是这样子,「长跪白佛」这些是应该有的礼节。

跪着跟佛说:「如果此能见、能闻之性一定是不生灭的话,既然本性不生不灭,为什么世尊说我们这些人失去本性,称我们遗失真性而颠倒行事呢?」不生不灭就不会失去嘛,但为什么世尊说我们失去本性呢?「名」就是「称」。

这又引出另外一个主题了。「遗失真性」,遗失自己的真如本性。实不曾失,但是因为「不见」而自以为失;其实从来没有失去,但是因为看不到了,所以认为失去了。

譬如你的手表不知道放到哪里去,到处找都找不到,那你就认为失去了。这里说失去真性,也是一样,是看不到、找不到,认为失去了。事实上你的手表是掉在沙发垫下面压住了,所以你到处找都找不到了。一直到有一天,你忽然起心想要打扫,想要打扫比较彻底一点,一翻沙发就看到你的手表,才知道原来没有丢掉。

《法华经》里面说浪子怀珠,他的破衣服里面有一颗明珠,但是因为他不知道,所以就不能用;不能用,所以就贫穷、受苦,到处流浪当乞丐。

我们众生认为自己没有真如本性,所以不能直接受用真如本性。因此学佛以后都一直在做一件伟大的工作,寻求善知识要见性。善知识不容易找,因为要找开悟的,才叫善知识。

你放下一切,乃至于出家人放下常住的一切职务、享受、信徒的恭敬供养,去行脚参访善知识,这已经是很伟大的事情,很了不起了,是一种精进求佛道的表示。

找善知识干什么?最主要就是要见性。这里面就有一个反讽(irony),知道吗?这反讽有两层:你要「见性」,就表示说你遗失了「性」,所以你要找回那个「性」。

即使你经过经教知道这个「性」没有失去,它就在这个「房间」里面,可是你到处找都找不到。譬如你家有一个宝贝,不知道放哪里,翻箱倒柜都找不到,于是你就找一个专家帮你找,那个善知识就是找宝贝的专家。可是他找的宝贝不是他家的宝贝,而是你家的宝贝,他跑到你家来替你找宝贝。这就是反讽。

其实宝贝没有失去,但是见不到,所以以为失去了。或是你知道确实没有失去,可是我就是不知道在哪里,请你帮我找一找。

有专门帮人寻宝的专家吗?有啊,善知识就是,直指人心。你虽然知道有真性,但不知道在哪里,所以你一定要把它找出来。因为没有真性,所以不能用。

这个反讽是第一个,你不知道你有没有真性,或者是你知道你有真性,但是不知道它在哪里,所以你一定要把它找出来,而且又说,因为没有真性,所以不能用,

可是,这禅师又说一句话了,事实上我们这个本性天天都在用,日用而不知。

儒家也有一句话跟这个类似:「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天天都在这个做,但是你不清楚。

再举一个例子,每天起床,你天天都刷牙,但是你有觉得自己在刷牙吗?没有,都不知道干什么。刷牙的时间起码有三分钟吧,在这中间不晓得在想什么,不晓得在哪里,

乃至于洗脸、洗澡也是,都不知道在做什么。你在洗澡的时候,你知道自己在洗澡?大概都不太知道。反正就是洗澡就洗澡,还想什么!

如果受过沙弥戒的就知道,沙弥洗澡的时候要持偈子,真言宗的话还要加上持咒。洗脸也有偈子和咒,大小便时各有偈子和咒。那干什么?让你念念分明,让你做什么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会糊里糊涂、心不在焉。

一般人行也不知在行什么,一切都在无明中,所行所言都是无明。尤其是有些人爱讲话,一讲话跟连珠弹一样,一连串喷出来,控制不住自己,那就是无明业力所系。

本性、真性、能见之性、能知之性,我们一天到晚都在用,但是我们都没有觉察,不知不觉。因为不知不觉,认为自己没有。这就是所谓的反讽。

你就是一天到晚在用它,你说你没有,但你还要找专家帮你找出来。

达摩祖师还没有到中土来的时候,他破斥所有的外道,乃至于人家问他:什么叫作「性」?他说:「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那都是本性的起用。乃至于你一切的见、闻、觉、知,都是本性的起用。就是有这个作用,你确知它在作用,要不然你怎么能吃饭、睡觉、大小便?都是本性的起用。

不只是打坐修行是用本性,所有一切都是「本性起用」。因为有本性,才能够有这些作用出来。

因为看到有这个「作用」,所以它一定有「体」;因为有「用」,所以必定有「体」。你明明见到起种种作用,这些为什么能作用?就是因为有本性。你由「用」推「体」,见有「用」知有「体」。既然本性有起「作用」,那就有本性的「体」。

「本性」起「用」的时候,就包括有「相」,所以「体」「相」「用」都有了。因为有「用」,就必定知道有「体」,只是你没看到,没有看到,并不表示没有,一定是有。所以就信知有真如本性之体在你身中,如是解了,因这个信解去修证;修证,才能亲见自己的真如本体。见性,还要自己见,不能让专家帮你见。

专家见的是他的,他即使见到你的,也不能令你自己见到。顶多他只是指月之指,但是你要看自己的本性,不能看他的手指。他提供给你的服务就是指月之指,直指你的人心,直指你的本性,人心就是本性。你顺着他所指的方向去见,就可以见性了。你不要一直瞧着他的手指。

[注释]

[「名我等辈」:称我们这些人。]

[义贯]

[「阿难」此时「即从座」而「起,礼佛」之后,「合掌长跪」而「白佛」言:

「世尊,若此」能「见」、能「闻」之性,是如世尊方才对波斯匿王所开示的是「必不生灭」的,]因为不老不少,所以就不会死,

[那么「云何世尊」在先前却「名我等辈」人是「遗失真」心本「性」,而为「颠倒行事」之人呢?

惟「愿」如来再大「兴慈悲」,以甘露法水「洗」却「我」等之无明「尘垢」。]

[经文]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这时候佛就「垂金色臂」,把他的手臂往下垂,佛的辋轮手向下指于地,因为佛色是紫磨金色,所以手臂也是金色的。

「轮手」,辋轮手,佛的指纹好像车轮的辋轮一样。我们手纹的纹轮都是不全的,都有开口,佛是圆的。

「轮手下指,示阿难言:」跟阿难说:你现在看到我的母陀罗吗?「母陀罗」就是「印」。过年的时候不是传如来释迦手印吗?印手、宝印手就是「母陀罗」。

宝印手是往下垂的,「为正为倒?」你看我的手是正的还是倒的?

阿难说世间人把这个手称为是倒的,而我实在是不知谁,「谁」是哪一个,哪一个是正哪一个是倒。阿难就把责任推给一切众生了。他不会说:「世尊!这是倒手。」那如来就会呵斥他。他现在说:「一切众生都认为这样子。」而且根本不提他自己,他包括在里面,他只是代言人而已。如果有任何错误,你去骂他们,不要骂我。大家都这么说,我实在不知道,我没有意见,大家都这么说:这个是倒手,我不知道哪个正、哪个倒。

顺便讲到,断灭论者还有不可知论(Agnosticism)或者是怀疑论(Skepticism)。什么叫不可知论?譬如说:「这世间有没有目的?人生有没有意义?有因是不是一定有果?」「我不知道。」印度有这个一种外道,就是不确定回答人家的问题,所以一切不可知。你问他,他就只说不知道。

罗素就自称不可知论者。西洋有一派人,他又不信神,也不信任何的宗教、哲学理论,对人生没有任何志向,这种人叫「不可知论者」。既然不可知,等于是断灭一样。

怀疑论者就是怀疑一切的目的,怀疑一切的意义。这里讲到阿难说:「我实在不知谁正谁倒?」就有那个味道在里面。当然他不是这样子,他现在只是推卸责任而已,他没有那么严重。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佛很慈悲,也不让他难堪,也不逼他,你说世间人,那我顺着你的话就说世间人,「既然世间人认为那样是倒,那么世间人认为什么是倒呢?」

而不问说:「阿难,你认为什么是正?」或者佛也不强迫他说:「阿难,你给我搞清楚!我现在是问你,不是问世间人耶!你管世间人怎么想,我现在只要问你怎么想啊!」他没有这样逼他,佛知道他想要溜,好吧,就放你一马,那权且就说:那世间人认为这样是倒,那世间人认为什么样是正呢?所以佛实在是很慈悲。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阿难说:「当如来再把手臂升起来、上指于空的时候,这时候就称为是正的。」这时候他也不讲世间人了,他现在已经不管是谁说了,反正他就这样逃掉了,是这样就是正的,当然他也不说是他自己认为了。

你记得吗?他提出正见的时候,佛问他说你的眼睛在哪里啊?他就说一切世间人的眼睛都在脸上,而即是佛如来您的眼睛也是在脸上啊!我阿难眼睛当然也是在脸上啊,那时候就很拽,他认为他逻辑推论很对啊,被骂的丑头哦,现在就不敢这么嚣张了,不敢那么确定,你看这个很有意思,这很戏剧化,问题是你要看的懂啊。所以你看讲这么严肃的内容,佛居然可以这么幽默,你要看得出他的幽默,不得了,而阿难也很绝,两个就配合,就很幽默。

所以以西洋批评的文学理论来看,因为西洋的戏剧,主要是讲刻画人性,有一种叫做平板的个性,你看戏剧那个人的性格从头到尾没有变化,一直都是这样个性,也没有变,尤其是主人翁,譬如说他本来是很坏的人,到后来还是一样坏,本来是很聪明的人,但是后来也还是一样的聪明,那本来很笨的到后来还是很笨,这叫平板的,那讲一个故事,也都是很平板的。但是以西洋人的理论来讲,讲一个成功的作品,它描画一个人格的成长,他的内心的改变,所以这个是圆的人格。

你看看我们这部《楞严经》,我们就从头开始,循着阿难心行的轨迹在跑,而且他渐渐地成熟、改变了,所以不是个平板的,是个圆融的角色,所以我们这个《楞严经》是非常地戏剧化,真正地合了西洋文学批评的那个dramatic,戏剧化,是好的意思,它是变化的,不是死板的,然后有一个它本身的逻辑,前、中、后,有一个高潮的迭起,这个才叫做dramatic,那如果你看一个戏剧,没有任何高潮,没有高潮迭起,平平板板的,很枯燥嘛,那看了不想看,看了都睡着了。我们《楞严经》里面非常戏剧化,里面的人物都是圆的。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115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佛就竖臂,竖起手臂说:「若此颠倒,」若将这个颠倒的手,上下「首尾」,这个「首尾」就是上下,「相换」,就调换一下,如果把那个倒手换过来向上,就便称为正,「首尾相换」便称为正,就上下对调一下以后,就称为是正的手,

「诸世间人一倍瞻视。」那样的话,世间人就以多一倍的迷执来「瞻视」,就是来看,

什么意思?你们看这里,这个手这样子放的时候,就称为是倒,这个已经是颠倒了,手这样子的话你称为是颠倒,是倒手,这样已经是颠倒了,

然后我再竖起来了以后,你就说他是正的,这样是颠倒又颠倒,倒是颠倒,

这个(法师手向上)是正,是颠倒又颠倒,是一倍,所以就多一倍的迷执,多一倍的迷执来看这个手,「瞻视」此手,

因为这个手本来没有颠倒,本来没有什么倒不倒,但是这样子(法师手向下)的话你就把它称为颠倒,就称为是倒手,颠倒嘛,这样(法师手向上)就是正,所以颠倒又颠倒,所以是一倍,一倍的颠倒来看这个手,来「瞻视」这个手,来看待这个手,看待就是见了,「瞻视」就是看待,见这个手。

你所要重视的是,这个手没什么颠倒不颠倒的,正或是倒,因为摆的方向不一样,你就把它称为颠倒与正,所以你就见这个手,见这个手的手势,你看那个手势,就依这个手势把它执为一个确定的相,然后给它一个名称是颠倒的或是正的。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那就可以知道从这个你见手的倒跟正,又可以知道,你的身就是一切众生身,跟如来的清净法身,「比类发明」,「比类」就是互相比类,互相类比,就可以开发明了,

明了什么呢?「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那么你们的身就称为性颠倒,因为如来是正的嘛,你们都称如来是正遍知,那你们的身正好跟如来的身不一样,所以应该叫性颠倒,因为这个是比较,比类发明,这个是逻辑了,正手比倒的手等于正遍知身比颠倒身,所以这是比类发明,

所以如果那样的手称为正手,这样的手就称为倒手,那么如来的身他称为正的,那你们的身正好跟如来的身是相反的,因为这个手也是相反的嘛,你们的身跟如来的正遍知身是相反的、相对的,所以你们就是颠倒身,所以推的结论是这样子,但是这个不是结论,下面还有,那如果是这样子的话,因为正手对倒手,所以正遍知身对颠倒身,这个是成立的,逻辑上是成立的。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随」就是任了,任你去好好谛观,「谛」就是真实,任你真实地去观察,在「汝身」,在你的身上,与「佛身」上,你的身上跟佛的身上,「称」为「颠倒者」的地方,「名字何处号为颠倒?」这个字句上一点点重复。

这里是正遍知,你的就一定是性颠倒身,那我们都承认,我们众生也都承认,那佛在权教里面也都这样开示,说众生颠倒,这确定没错,

众生颠倒通常是讲众生心颠倒,但是现在把它讲成身也是颠倒,不但心颠倒,而且身颠倒,

既然说众生颠倒,那众生颠倒的地方到底在身上的哪里?「颠倒」这个概念,或是这个性质,到底在身上哪一个地方?是你眼睛颠倒,还是鼻子颠倒,还是手颠倒,还是脚颠倒,还是肚子颠倒?那个颠倒到底在哪里,你才会生颠倒?你去找找看:颠倒在身上何处?身上何处颠倒?因为身上一定有颠倒的地方,才会说这个身是颠倒身,所以现在要找出身上来,到底哪一个地方颠倒?我问你们:你们身上哪个地方颠倒?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

这时候阿难跟一切的大众都眼睛瞪着看,连眨都不眨一下,搞糊涂了,不知道佛在问什么,答案应该是怎么样?如果真的有颠倒,那到底颠倒到底在哪里呢?搞不清楚。

【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不知道他们的身心,也就是我们的身心到底哪里颠倒了,哪里有毛病。相有颠倒,性无颠倒。

[注释]

[「母陀罗手」:梵文(mdra),印也。]这个「印」可以有许多意思,可以是真正印章的印,也可以是印可、印许、印证的印。

[佛说法时常结手印,表与所说法相应,并有加持义,故称佛手为宝印手。]

你看每尊佛的手印都不一样,是他累劫所修、所得到的智慧结晶,化为身秘密就是手印,化为语秘密就是的真言,身秘密的手印、语秘密的真言都是从心秘密流露出来的,这就叫「三密」。

「身秘密——手印」由身上显露出来的就是手印;「语秘密——真言」由口出来的那就是真言;「心秘密——理、性、义」心秘密就是心所证得理、性、义,心秘密的理、性、义它如果流露出来,由语流露出来就变成真言,由身流露出来就变成手印。

虽然这么说,但是三密可以是个别的,也可以由一个统合其他的。譬如手印就可以含语密和意密的精华,语密的真言也可以含身密和意密,意密当然包含身密和语密,所以三密可以互相涵盖的,不是独立的。如果只有手印而没有语密、意密的话,那等于是空,所以手印后面有背景的,就是语密、意密。

同样的,你在持真言的时候,也有语密、意密为背景的。即使持真言没有结手印,但是可以观想手印,观想的时候可以观手印或观心秘密。当然也可以观想本尊,本尊就涵盖这三个(身密、语密、意密)。

[「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首尾」,即上下。此言,若将此手之上下颠倒一下,首尾交换一下位置,你们便称那是正、或那是倒,这实在是世间之人,以加一倍之迷执之眼(迷上加迷),来瞻视此本无正倒之相的手:]

手本来没有正倒的相,但是你们看成有正倒。[以手本无正倒,而你们一定要把指端上指之相称为是「正」,这已经是迷了;若再见手指之上下交换,而将指端下指,便进而称那是「倒」,因为此「倒」相之计,是从先前计「上指」为「正」而来,]因为先有正,才有倒嘛!

[计「正」已是「迷」(——于实在无「正」相之中计正),再依「正计」而起「倒计」,即是迷上加迷,故是「加一倍的迷执」。]

手无正倒,原是一手(就是一只手而已),从本以来不变(从无始来就没有正也没有倒);但众生着相妄计,而执实有正倒之相在手上,故称手有正倒。

那这个有什么作用呢?一切法都在一念之间,迷与悟是一念之间,善与恶也是一念之间,没有很多的差别,那只是一念之间;你这一念转得过来,就转迷为悟,转恶为善,转染为净。乃至于孝顺与不孝顺也是一念之间。

那佛花了这么大的精神与力气干什么?要转我们这一念,或者说帮我们转这一念。因为我们自己转不过来,所以佛帮我们转,所以用种种的方法来讲。

有人说:「正就正、倒就倒,正倒有什么关系呢?」可是这是讲这个观念。观念就是知见。为了要转我们的观念,转我们的知见,所以佛花那么多功夫。简单一句话:迷、悟一念之间。现在要悟得正法、佛理,所以把自身的知见要先转,去掉一些计着。一切的迷悟,都是计着与不计着来分别的。

[「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如来之身名]称为[正遍知,犹如手之「上指」名正;而汝等之身号]为[性颠倒,犹如手之「下指」为倒;]

生、佛之身本来平等一如,依相而名(众生依照「相」来称不同的身)。犹如手之「上指」名正;「下指」为倒,正手、倒手其性平等。

[然「手」本身实无正倒,同是一手,只是摆的方向不同而已,「正、倒」但是假名,并无其实——实并无一法名为「正手」,亦无一法名为「倒手」可得。]正手、倒手只是一个名而已,并无实。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我们正手、倒手是我们给它一个标签。

[同理,此真心本性,生佛一如,它本身实无正、亦无倒,「正倒」但是假相、假名,无实体可得。]在佛身、众生身上皆不可得,不只是说在众生身上不可得而已,连在佛身上也不可得。

[「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你说众生颠倒,那颠倒在哪里?你找出来!找了半天,就好像慧可大师觅心了不可得。那现在变成觅颠倒了不可得。

你说:「世尊,我找不颠倒。」那你并不是颠倒嘛!所以实在没有颠倒,因为找不到颠倒的地方。

这个可以跟达摩安心那段合在一起看。[「汝身」,汝等之身。汝等之身与佛身来作个比较,你们被称为颠倒的,是在你们身上的哪一处?]哪一个部位?[这「颠倒」之名应安在你们身上的哪一处?]是头呢?还是四肢、身躯呢?

[——如是即知:「颠倒」不可得!颠倒之「处」不可得,颠倒之「相」]于身[亦不可得;所谓「颠倒」者,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法界唯是一真,生佛共此一真。]

但是我们众生造业太多,很污浊、很糊涂,也不敢想说:「我有一真。」就认为:「这个距离实在太远了,我没有那么棒!」这就是问题所在。

佛要我们要信解自己有「一真」在身中。禅师常常讲,修行证悟,就看你信得过、信不过。「即心是佛」,佛心即是真如法性。你如果信得过,就去勤求向这个方向修证,就有希望。

如果一开始不相信自己有「一真」,因为不相信,所以会往外驰求。如果相信,就知道自身中有宝,所以就不会去求外面的东西。

你知道自身有宝,这个是最宝贵的。能不能信解佛的话、祖师大德的话?《大般若经》有好多品是「难信解品」,即使净土宗的《阿弥陀经》也说佛的法是很难信解的,难信难解。各个经典常常提到难信解。

那怎么能信呢?因为无始所修而心清净故,所以能够信。心染污,就没办法信。众生有种种不同的染污程度跟性质不一样,所以堕种种邪见,不能信受正法,信受邪见就变成邪知见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116
成观法师讲解

[「瞪瞢」:「瞢(méng)」,目不明也,闷也。此即:目瞪口呆,心中迷闷不解。]

[义贯]

[「即时如来垂」下其「金色臂」,其辋(wng)「轮手」向「下指」于地,以此「示阿难」而后「言:汝今见我母陀罗」(宝印)之「手」,此手「为正」抑]还是[「为倒?」]

[「阿难言:世间」的一切「众生」皆「以此」手势「为倒,而我」实「不知」应说「谁正谁倒」。]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是「以此」下指的手势「为倒,即世间人将何」者称「为正」的?]

[「阿难言:」若「如来竖」起手「臂」,而且将「兜罗绵手上指于空,」世间人「则名」此手势「为正。」]

[于是「佛即」如阿难所言而「竖臂」指]向天[空,然后「告阿难言:若」将「此」手上下「颠倒」一下,「首尾相换」一下,而世人就把它改称为是正的手势,此乃「诸世间人」以加「一倍」迷执]一double的迷执[之眼来「瞻视」此本身并无正倒的手。

由此手之正倒作为譬喻,「则知汝」等众生之「身与诸如来」之「清净法身」,互相「比类」则可开「发明」了,「如来之身」虽「名」为「正遍知」,(如手之正),而「汝等之身」虽「号」为「性颠倒」,(如手之倒);而实同一性,正如手虽若现有倒正之相,而实只一手。

是故现今「随汝谛观汝身」与「佛身」作个实际比较来看,你们的色身上所以「称」为「颠倒」之身「者」,此颠倒之「名字」应安于身心中之「何处?」而得真正「号为颠倒?」(亦即,颠倒在汝身之何处?是哪一个部位颠倒了?将颠倒来!——拿出颠倒来我看!)]

[「于」此「时阿难与诸大众」目「瞪」昏「瞢」而「瞻」视「佛,目睛不瞬」,一动也不动,然皆「不知」自己「身心颠倒」之「所在。」]

我们从这段掇取一些概念,从这段经文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idea(观念):一切皆是思想问题、观念问题,这个在佛法上就称为知见问题。

怎么说呢?你如果有基督教思想的人,你就变成基督教徒;你如果是有回教思想的人,他就是回教徒;你如果有儒家思想的人,那你就是儒家信徒。你如果有资本主义思想的人,那你就是资本主义者;你如果有共产主义思想的人,那你就是共产主义者。

各种人有各种不同的思想或是观念。佛法把这些思想、观念称为「知见」。你有佛教思想的人,那当然就是佛教徒了。

思想、观念、知见是顶顶重要的,一开始学佛就是要学知见,最后还是这个知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

那我们怎么知道佛知见呢?我们信解佛的开示而修证,最后悟入。《法华经》讲「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开示佛的知见,众生信解修行而悟入佛的知见;悟入佛之知见,就入于佛地了。

佛知见就是佛的境界。如果以众生的「知」来讲,可以比量知;「见」,一定是现量的。当然佛的知见都是现量的。但众生的「知」是比量的,「见」才是现量的,因为见是亲眼看见的。

众生为什么有种种的差等?全都是因为知见问题。众生的迷悟、染净、乃至于造善造恶,都是因为知见问题。知见有种种的不同,大体分为佛、众生。

佛为何能成佛?以其有佛知见。众生为何为众生?以其执众生知见,贪爱不舍。为什么贪爱不舍?因为他认为是好的。基督教徒为什么会信基督教?就是他们认为基督教是好的。回教徒为什么会信受回教?因为他认为是好的。他们就是喜欢那一种知见。

乃至于各种知见,资本主义者为什么喜欢资本主义?他的知见认为资本主义是好的,认为对个人、社会都好。社会主义者为什么会认为社会主义好?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都是知见的问题。

佛之所以能成佛,因为有佛知见。众生为什么成众生?因为他执众生知见。如果他的思想不改的话,观念不转的话,不管你再怎么修,你还是个众生,还是个大凡夫,不向佛知见转的话,你的知见一直还执众生的知见,你所有的看法都是以众生的本位来看,那你在怎么修,也没什么大用。

什么是众生知见呢?最主要就是贪爱、计着。如果你不舍贪爱、计着,怎么修都只是修表面,那个心没有转。

心地法门就是要转你的心,怎么转?就是转你的知见、观念、思想、信仰。

如果你一边学佛、一边迷执世间的事情,所修都是表面的,所修都是别有他求,为了求世间的东西而修行佛法,这才是真正的颠倒。

因此,手臂没有颠倒,心倒是有颠倒,心就是思想错误、观念错误。因为众生计执众生知见,所以才成为众生。不要看表象,表象可以是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乃至于居士,但是你的心如果是众生知见的话,那就跟没学佛差不了多少。或者甚至于披着学佛的假象,来遂行世间的贪欲,变成这样子了,这样就叫做伪善(hypocrite)。

佛在这里开示,就要我们把知见纠正过来,不要执着众生的知见。众生知见主要就是:取相迷性、见相不见性。如来出世第一要务是所谓的度众生,但度众生太广泛、太模糊了,那度众生度什么呢?主要是度众生的迷执、虚妄计着。

譬如佛世时,在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每一种外道都讲得头头是道,都很高深的样子。佛当然了知并看透了这些,佛当然都去学了都通达,所以一一破斥他。你如果执外道知见的话,必定依照外道知见去修,那就颠倒了,空花了很多时间。

佛法就是给我们佛的知见,给我们修行一个正确的观念,亦即是正知见,这就是我们末法时期最需要的。因为现在种种虚妄的知见太多太多,都违背了佛所说的道理。
如果我们有正确的观念,信解、接受、认同佛的知见,欢喜仰慕,生起想要修证的欲望,最后悟入佛之知见,因此转众生心为佛心,转众生的观念为佛的观念,转众生的想法为佛的思想,发出来的就是转众生行为佛行,因此就能安置于菩提道上,现证无上菩提。所谓「证」,一定是现证,现身得证。

[诠论]

[在此段中,阿难答佛:「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此为阿难不明白佛的用意所在,因为前面屡次回答都被斥,现在看佛把手指上、指下,然后把个问题来问他,他实在不知如来闷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现在学乖了,所以不敢乱答,也不敢看到什么就照常情来答,所以就把责任推给「一切众生」:世间人是这么说,并不是我说的,]如果错了,也[不要骂我。

接着世尊也不与他为难,就顺势说:「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如果你说世间人说这个是倒,[即世间人]那你看世间人[将何为正?」]佛也不说:「你说世间人说……」因为阿难引世间人说嘛!佛如果不放过他的话,就会这样说了。因此是佛的慈悲,[一来免去他的责任,二来随顺世间人语,三来又可再引阿难发言(否则阿难就不敢接腔了)。]你再问他,他也不敢讲。

[复次,相有改,性不迁;]鸠摩罗什法师的大徒弟僧肇法师写了三部论,其中一部叫《物不迁论》。「不迁」就是「不改」的意思,没有改变,没有变化,一切物没有生灭,所以没有迁改。一切法的「相」有改,但「性」是不会变迁的。

[手的方向有变,]手放哪里、指哪里会有改变,[而手本身实只一个。手虽有上下、正倒之名相,]正、倒是一个「名」,也是一个「相」,但是「名、相」不是「性」。「名」来自于「相」,「依相命名,循名取实」。「依相命名」,众生看着一种相状、一种状态、一种表象,就给他取一个名字。

「依相命名」,这有一种很深的变化,「相」是具体的,「名」是抽象的。把具体的形相命名以后,那个东西就变成抽象的观念了,抽象就是一种观念了。由一个物体,变成一个观念。譬如我们看到玫瑰,然后就把它取名为「玫瑰」,等到以后一讲玫瑰的时候,已经不是花的本体了,而是变成一种概念、观念,所以那个观念就可以拿来玩,知道吗?因为玩弄这个观念、思想,「玫瑰」就变成代表庄严、爱情,就变成所谓的有意义了,可是这已经远离玫瑰本身了嘛!但是因为它有「名」,所以可以play(玩)。「play the game of names.」本来玫瑰只是一样东西,可是把它转为抽象的名词以后,就可以在这个名词上去玩游戏。

进一步讲,「依相命名」,见到「相」以后,一定要找它的「名字」。譬如植物学家看到种种植物就给它命名,看它的花是不是低等植物、无胚植物、显花植物、隐花植物,看它是单生植物、还是双生植物。

「依相命名」就是「依他起性」,再依「名」就是变成观念,玩名相的游戏,那就是「遍计所执性」,完完全全进入抽象的思辩中。「思辩」在哲学上称为「speculation」,就种种妄想计着,就发展成一套思想,这就是哲学。你有一套思想的,全都是「依相计名」,把它命名,所以哲学家发明很多名词,再把这些名词串联,去发展一套思想,称为「思辩」,就成为一套哲学。如果他自己说得通的,那就是所谓的「吾道一以贯之」。

从这些就可以知道,你学了佛法,这一切世间都是「但有言说,都无实义」,都只是文字游戏,言说戏论,名相的游戏。古今再伟大的哲学都是这样游戏。你知道为什么游戏?它对你的人格没有什么作用,实在没什么作用;对你抽象的人格没有作用,对实际的人生也没有作用,因为他也不能当饭吃。唯一可以当饭吃的就是他讲起来好像很玄,大家听得一愣一愣的,他写成书,你就买他的书,那他就发财了。你又搞不懂,就要听他讲课,那他又发财了。他学生很多、书也买得很多,即越来越有名了,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子。你搞了一套很玄的,大家都糊里糊涂的,然后就开班授徒,然后买书,都是这样子,

这就是世间、思想、名相,这就是「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

《楞伽经》所开示的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

佛法跟外道主要差别就是:一切世间法、外道法都是依于「相、名、妄想」,依相立名,循名妄想,这就说尽了世间一切外道、哲学思想。佛法之所以超过世间一切,之所以与外道不同,就是因为有「正智、如如」。

「复次,相有改,性不迁;手的方向有变,而手本身实只一个。手虽有上下、正倒之名相,」[而于手本身实未尝有增损。然凡夫见相、取相、着相、依相立名,]凡夫先是看到「相」,然后取「相」,贪着这个「相」,然后给它取「名字」。

譬如植物学家很喜欢植物,就给所有的植物取名字,乃至于从它的头到它的根都有名字,根、茎、叶、花、果全都有名字。如果是动物学家也是一样,给各种动物取名字;只要被人看到了,它一定要有名字。好像如果没有被取名字,它会死掉一样。因为喜欢,着那个相,就依那个相给它取个名字。

举个例子:你养了一只宠物,你很喜欢宠物,贪着它,你就会给它取名字,玛丽或是约翰。但是以前农家人养狗,他也不给它取名字,因为只是要用它而已,所以不会给它取名字,顶多叫它「狗狗」。所以养了宠物,很喜欢它、贪着它,就给它取名字。

取了名字以后,[循名取实,]依着这个「名」,又想要找出它的实际。「实际」是什么?譬如你本来看见玫瑰,然后给它取了「玫瑰」的名字,然后在想:「玫瑰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玫瑰就是那种花,那根本不用说了,那个太浅了。玫瑰什么意思?玫瑰就是花王、庄严、爱情等等,就给它意思,这就是「取实」。意就是实,实就是意,有意义才是实在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执着名相,坚固不舍;而不知虽有正倒等假名、假相,真净实性实未曾改易或失去。

由此可知一切众生之见性,]能见之性,[迷者与悟者,]众生本性[皆无得无失。

迷时虽号「颠倒」,但即使正在颠倒之]当[时,也并无有少法失去;]本性并没有失去一点点;[悟时虽称「无倒」,但亦无得无增,其所得者只是本有的宝明妙性而已。

虽然如此,但此「见性」可随染缘而成就如幻九界生死,]九法界的生死如幻化,因为不实在,所以如幻;可是你说他如幻,他又由因缘显出相,所以你在生死中,你还是觉得苦。虽然究竟而言,苦也是如幻而起、因缘和合而生,所以令人无可奈何。为什么?虽然知道它如幻,但是还是要度这个苦,因为苦起来实在是很苦呀!

昨天就很苦,大便不通,坐在厕所很努力,它还不出来。荧光幕前的听众不要因为这个就写E-mail来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是因为忙碌,休息比较少、睡眠比较少,生活比较紧张,所以火气比较大。你也不要写说什么东西可以降火气,因为我知道了。

「修如幻法,度如幻苦,成如幻智,广度如幻众。」这就说尽一切大乘的修行了,而且是第一义谛了义的修行。不执有亦不执无。你说它有,可是又如幻;你说它如幻,它又不是没有。人家冲撞你的时候,你还是苦;你受侮辱的时候,你还是苦;人家骗你的时候,你还是不欢喜。

「一切皆悉如幻,但如幻非无亦非有。」因此还是要修如幻法,才能度如幻苦,而成就如幻智,广度一切如幻的众生。

「修如幻法,度如幻苦,成如幻智,广度如幻众。」从初发心乃至佛道,自度度他皆悉如幻,全都在内了。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如幻三昧。如果他没有如幻三昧的话,给我们烦都烦死了。

[不失而似失;]实在没有失去,但看起来好像失去,感觉好像失去了。譬如说:「你有智慧吗?」「没有。」其实本来是有的,只是现在变成没有了。「如果我有智慧,为什么我这么呆?」因为你还没有见到本性嘛!原来的智慧没有开显嘛!你如果知道现在要学佛,就不呆了。

[此「见性」若随最上净缘,即如化而成佛界自性涅槃菩提,非得而似得,]前面说「如幻九法界」,现在说如幻的佛界,所以十法界皆如幻化。经上说:菩萨如幻,诸佛如化。[以此极理甚为深奥,故大众瞪瞢。]目瞪口呆。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117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经文]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

「兴」就是「兴起」。为什么用「兴」呢?佛心本自慈悲,但慈悲心要发起来才能够作用。常说的「发慈悲」,慈悲心还是要发起才能作用。

「发起」就是「作意」、「运用」。你如果有慈悲心而不用的话,那也不会产生任何效果。有慈悲心就要用。

智慧也是一样。你虽然有智慧,但是不用,结果不会有作用。因此,慈悲、智慧都要去用的。

禅师常常讲「用心」,当然是用慈悲、智慧啦!你如果不用它,它不会自然产生效果的,不会自然产生作用的,所以一定要去用它。

不只是慈悲、智慧,乃至于禅定也是一样,你要用你的定心,所以禅师又讲「用心在意」,你的心识要在意根上面,不能跑掉。

「在意」、「用心」虽然是两回事,其实要先「在意」,把心摄在「意」上,用现在流行的、玄的讲法,你要先修「在意」,精神统一,专注,整个意识层面都摄起来;精神统一以后,然后再去用它。

心不只是意识而已;在开始用意识,乃至于用意识驱使整个心令它起作用,所以叫「用心」。「在意」是集中力量,一个圆点,然后再发出去,驱使整个心作用。「

兴慈悲」也是一样,把本有慈悲兴起,就好像电脑程序要调出来才能用,把「慈悲」的程序调出来才能够操作。

「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海潮」是比喻佛的法音跟海潮一样。海潮是怎样的?不失时。潮起因为太阴的关系,什么时候涨潮,什么时候是退潮,都有一定的时间,不会乱掉。这表示如来教化众生不失其时,时机到了,就去度众生;时机没到,那没有办法,还要等一等。有掌控。

海潮要涨多少就是多少,不会太少或者太多,也不会泛滥。比喻说佛讲的法他都有所掌控,在定慧之中掌控。最有名的海潮是钱塘潮,那是很厉害、很可怕的,但是它就是有一个限度,不会泛滥到淹到陆地上来。用海潮来比喻佛讲经说法都是不会失控,都在掌控之中。普遍、广大。

[注释]

[「慈悲」:慈者与乐,悲者拔苦。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加一个大就变成一切了,

「慈者与乐」,慈者于(给)众生快乐,这「快乐」是指「法乐」、「禅定乐」、「涅槃乐」、「出世间乐」,而不是世间五欲之乐。「悲者拔」众生「苦」。这是一般的菩萨。

如果佛和大菩萨,就加个「大」。「大慈」就是「与一切众生乐」,不只是与众生乐而已,而是与一切众生乐;「大悲」就能「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与一切众生乐,没有局限,没有分别心,没有限定哪一种众生,或哪一种种类,或哪一种国土。这很明显嘛!印度佛教的大师到中国来,度化我们这一方的众生,他没有优越感,没有歧视的心,一切众生皆悉平等。「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没有设限,没有例外。

佛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这个,对众生没有任何歧视,乃至于没有伤害众生的心。

你看世界几个大宗教:基督教,信者得永生,不信者下地狱。回教所信的跟基督教同样的,就是到阿拉那里去;一手拿《可兰经》,一手拿宝剑,你要接受《可兰经》还是宝剑?不接受《可兰经》的话,那一刀斩死!

我最近在买了一本书,讲印度有一个Ayudhya。在二十世纪中期,Ayudhya这个地方在中印度的北边,有一个回教的清真寺。印度教的激进派就纠合起来,把这回教的清真寺打烂了、拆掉了;拆掉以后,发现那清真寺的地基有一个印度教(婆罗门教)的神殿,所以在公元九世纪的时候,那里原来是婆罗门教的寺院。回教徒来了,就把那个寺拆掉,就地就建了清真寺。

所以回教徒老是做这种事,到处都做这种事,它就是要压制你本土的信仰,说:「你们的神不如我们的神,我们的神把你们的神消灭了,乃至于把你们的庙也消灭了,而且把你们的庙占据了。」

耶路撒冷(Jerusalem)也是这样子,回教徒打过去,把基督教所谓的圣城那个大庙拆掉,完全一样的地基,就地盖了清真寺。

从此以后,耶路撒冷既是基督教的圣城,也是回教的圣城,双方争了一两千年,抢来抢去,打来打去,杀人无数,那个圣城就变成血城,到现在还是一样。

基督教说那是他们基督教的圣城,对不对?对。回教说那是他们回教的圣城,对不对?也对。这个事情在整个亚洲到处都重演。

我等一下拿那个书给你看,我最近才在旧书摊买的,看的差不多了。印度人很可怜,在西元九世纪初的时候,相当于中国唐朝的中期,回教徒开始进来印度;到九世纪末的时候,印度已经灭国了,接着就被回教统治,一直到十八世纪英国人来了,所以印度亡国近一千年,都是被外族统治。我看那本书才了解印度人实在苦啊!没有国格,乃至于没有人格,古代那种统治就等于是奴隶一样,很可怜!

印度独立是一九四七年,正好是我出生那一年。不知道怎么走,因为被回教徒统治八百年,被英国人统治两百年。八百年很久耶!一千年也很久耶!十个世纪呀!所以印度整个民族离离落落,永远没有办法团结,很可怜!

他们现在说民族自尊心起来,把回教庙拆掉,然后打官司争那块地是属于谁的,后来法庭裁定说:「各三分之一」。婆罗门教某一教派三分之一,可以盖一个庙;另外一个教派也得三分之一,盖一个庙;回教也有三分之一,盖一个庙。

我讲这个就是说,回教徒真的一手拿宝剑、一手拿《可兰经》,征服全世界欧亚非三洲,都被他们征服过。欧洲,东从希腊旁边的君士坦丁堡,西到西班牙、葡萄牙,都全部被他们占据过、统治过。亚洲,中亚、西亚,乃至于苏俄,也是蒙古人统治四百多年,就是这样子铁血。

跟佛教比,真的是两个极端!一个是用武力杀害,然后逼着你就够,完完全全不是心悦诚服的,很可怕!

我们来作一个暴力指数分析:佛教没有暴力,耶教中度暴力,回教最大。

众生很奇怪,信耶回的人很多。你仔细观察回教徒的民族性都是很凶悍的,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很恶劣的,很辛苦的地方,不是沙漠就是高山,譬如中东地区、非洲,如果高山峻岭的话,中国的青海、西康、西藏,乃至于蒙古,这些都是地理气候最辛苦的地方,也就是众生的依报最差的地方。因为地理环境恶劣,所以人性强悍,所以他们的宗教也是强悍的!就是为了要生存。

相对的,佛教所在的地方,是文化最高的、文雅生活的地方,有很高深的思想文化,温文尔雅。

所以你学了佛,绝对绝对不要讲:「一切宗教都是好的,都是教人做好事的。」不要那么迷糊!你如果听到人家这样讲,你如果不会跟他解说的话,或者确定他也听不来的话,你也就不要讲,听了就算了。但是,确实不是所有宗教都一样,是所有宗教都不一样,这里面有优劣。

[「海潮音」:海水之潮汐不违其时;「海潮音」即喻无念无求而能施与,犹如海潮;应不失时,正如海潮;无缘大悲,亦如海潮,无有爱憎之分别。]中国梵呗里面有一种叫做「海潮音」,跟这里的「海潮音」没有关系,那是一种唱腔的调子。「海潮音」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平等大悲。

[义贯]

[「佛」即「兴」起「慈悲」之心,]连佛要令它作用的时候,也要兴起的,所以你们也要常常发慈悲心,不要令你的父母烦恼,不要令你的师父烦恼,这就很慈悲的事情。什么叫做不令师父烦恼?师父教你做的,你不要不做;不叫你做的,你不要做。

[为了「哀愍阿难及诸」与会之「大众」,而「发」如「海潮」一样的不失其时、善施、]普施,《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普」就是「普施」的意思,普遍地施予,[无分别的妙法「音,遍告同会」之人:]与会大众。

[经文]

【「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这个句子讲得很深而且又很漂亮。「诸善男子」,包括善女人了。「我常说言:」我常常说,色法、心法、心所缘的诸法、以及心所使法——心所法。

这就是为什么说《楞严经》是性相融合的、圆融的,因为你看到这里的时候,如果不懂得唯识学的话,看了就不很明了,就会一愣一愣的。

我曾经建议:你如果要真正把《楞严经》看得懂一点的话,更不用说悟啦,至少把最基础的唯识学搞通了,不是搞懂而已,而是搞通。因为你要修行、要悟,要先通达那些基础的、基本的知识,所以那些是要先修的。

「诸所缘法,唯心所现。」你一看到「唯心所现」就想到什么?就想到《华严经》,就想到《楞伽经》。《华严经》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楞伽经》讲「一切法自心现量」,讲的都是同样的事情,只不过讲法不一样,切入点不一样。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又跟唯识学搭上了。「性、相」没有办法截然分开的,彼此不是敌人,而是战友,常常悉手合作,成就菩提。

这句子念起来很流畅,「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铿锵有声,掷地有声,而且斩钉截铁,很漂亮!你看我们的佛法就是这么奇怪!怎么奇怪呢?不管你懂不懂、或是懂多少,你只要看了、念了,你心里面就起清净的心,不思议就有那种清净的妙乐在里面。你不一定要通达或是很懂,乃至于只有似懂非懂,你一念就觉得很清净,就没有烦恼,这是很奇怪的事。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世间法就不一样了,世间法在在处处都是在动你的心的,你知道吗?我以前讲音乐、艺术、文学等等都是动你的心,让你起所谓的共鸣。可是作者敲的不一样的东西,你要跟他共鸣的话,若他敲得很有次序,那共鸣还好;若乱敲打的话,你跟他共鸣就很乱了嘛!通常世间法所描述的境界都是乱的、杂的、染的。

我现在很惨,找不到书看。为什么找不到书看?像那些暴力、色情、爱情等等,男男女女、鸳鸯蝴蝶派的,根本不想看。譬如说《红楼梦》,那个没什么好看的,就不想看!胭脂味太浓的,

像以前在家的时候看简奥斯丁(Jane Austen)的《傲慢与偏见》那些也不想看!这都是女人写一些琐事,所谓最重大的事情,就是她跟男人的关系,追求一个男人,或是想办法把那个男人钓起来,就是这样子的故事呀!《傲慢与偏见》讲什么?就是以她的傲慢,维持她的傲慢,来打动那个偏见的男人,就这样子。她假装很拽,男人就是软的不吃、吃硬的,因为人都有受虐狂嘛!你越是不甩他,他觉得越是难得,他就越欢喜,你知道吗?如果很容易唾手可得,觉得太贱了;一定要让他觉得很难得,他就越追越起劲,《傲慢与偏见》讲的就是你耍一招、我耍一招,这样子。

如果看侦探小说的话,也还好,可是要不见血的才行!见血的,也就不想看了。最近我在看英国的一部侦探小说,他是写得很好,可是有时候写得太好了,也不想看。因为它的情节很曲折,你就会替那个主人公担心;替主人公担心,那就是烦恼了,我不想烦恼。甚至看到一个女主角爱上一个坏蛋,为什么喜欢坏蛋,因为她觉得很刺激。我一看,这个心有病,不看了,就看不下去了,所以就没什么好看的。

唯一可以看的,就看历史,历史比较好一点,可是也不见得。我最近看关于路易十六他太太的传记,讲到她跟她的情人也偷情,乃至于路易十六宫殿里的高官都是这样子,男的有情人,他的太太也有情人,大家互相都知道,这是很好笑的事情,看到这些就不看了。

不只是法国人浪漫才这样子,在美国的一对夫妇,他太太有一个朋友来了,那是她以前的老相好,来访问就吃饭,饭后就一起去看电影、约会,是从他家带出去的,他先生也不能讲什么话,只是嫉妒、很气而已。反之亦复如是,先生和一个女人出去,乃至跑到他家来,接她先生出去,也是常有的事、正常的事,你不能说:「不能出去!」也不能说:「你如果出去,我跟你离婚!」人家也没有做什么事,只是去看个歌剧、听个音乐会,接着当然去bar(酒吧)喝个酒。他们就变成这个样子,

所以西洋文化很多地方都是一塌糊涂,很奇怪!「一塌糊涂」,日本话就说「めちゃくちゃに」(目茶苦茶に),英文就说「topsyturvy」,真的搞不懂他们在想什么。如果我吃饱饭,就看一些英文、日文的书,可以增进一下语言,不会退掉。我徒弟说那是我的巧克力,可是现在的巧克力就越来越难吃。

所以我们佛法真是很纯净、清净。你看,我们的佛法真的是很纯净、很清净!

不管是什么大文豪写的书,你看了都很染污。所谓的文学,他描写什么你知道吗?通常都是杀、盗、淫、妄、酒,酒色财气这些。如果文人所描写的都是天堂,那没有人爱看了,因为天堂都一样,天天没有什么改变,也没有任何刺激的事情。连约翰米尔顿(John Milton)写《失乐园》,应该是写天堂的境界,可是他写什么,你知道吗?他不是写上帝、亚当、夏娃,他的主角是撒旦,以反角为主角,这样才刺激、够味、够劲!历代就有人批评米尔顿是魔鬼主义者。因为描写魔鬼才有得写,才能惊心动魄!但是所谓的惊心动魄,也是唯心所现。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你的根身及你的识心都是妙心(真心妙明)中所现之物,是所现出来的,也就是你的真如本性所现的。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为什么你们都遗失掉(丢掉了)本来奥妙的「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你看,这三个句子里就有三个妙。

「认悟中迷。」这个「迷」也是在悟中的迷,不是全迷,因为那个「迷」也是觉性所现。这个「觉」里面有一点点「迷」,这个「迷」也是在「觉」中,所以是「悟」中「迷」。如果没有「觉」的话,也就不会有「迷」了,所以「迷」是因「觉性」不了而起,还是在觉性的范围之内。如果「迷」不是在「觉性」范围之内的话,永远没有办法觉悟,永远没有办法反「迷」为「觉」。因为「迷」的本体是「觉性」,只是被覆盖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9 05: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