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佛教经藏] 《楞伽经》: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4 经文100:【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到这里,不但大小、重要性的问题已完全明朗,而且连“答案”的问题也予以一语点破。

    【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

    4-1 佛一直在告诉大慧空无自性,万法趋向于空无自性,这样问都问没完没了,不如证得空性、没有内跟外,没有能缘心、没有所观境、没有所缘境。

大慧!你为什么不问?声闻辟支佛,佛以及最胜子的菩萨,他身上到底是多少颗粒微尘所构成的呢?

这个色身是不是比较比外在的重要呢?这是生命所依靠的色身,到底是多少微尘所构成的呢?何故不问此,你为什么不问这个啊。

这一整句的意思就是,大慧!你为什么不问声闻身上有多少颗粒微尘所构成的?又辟支佛身有多少颗粒微尘所构成的?佛有多少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最胜子这个叫做菩萨身上有多少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所以身各有几尘?何故不问此?这个不是比较贴切吗?

我们每一个人都依靠这个色身而活,这个问的比你问外在的这些空无自性的是不是比较亲近、比较贴切?这些你为什么不问呢?

佛一直在告诉大慧空无自性,万法趋向于空无自性,这样问都问没完没了,不如证得空性、没有内跟外,没有能缘心、没有所观境、没有所缘境。

【义贯】

【“声闻、辟支佛、佛及”菩萨(“最胜子”)之“身”,都各由多少微尘构成?大慧,你为何不问这个问题呢?!】

底下这一段诠论非常的重要,在告诉你关键的问题。

   4-2 【一切法都是平等的,】因为一切法都是空性,一切法都是空无自性。诸位!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指什么?相相平等是指什么?就是空无自性。相相平等所以空无自性,心没有妄动、没有烦恼、没有高下,所以性相一如是站在什么角度讲的?是站在万法趋向于空无自性,所以叫做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诠论】

【到这里,不但大小、重要性的问题已完全明朗,而且连“答案”的问题也予以一语点破。】

【首先谈大小、】以【及重要性的问题。

在上面一段,佛谈到:几个微尘构成一芥子,几个芥子构成一豆子,乃至一座山有几斤重,或一兆羊毛端尘有多少大麦粒子,这些都是很极端的大与小的对比,也是很尖锐的轻与重、及重要性的对比。简直有点卡通漫画(Caricature)的效果。

当然,这些问题都是佛智所能知,但也非大慧菩萨所不能问,因大慧菩萨也已受诸灌顶,入佛之地。

但佛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造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以令闻者猛然醒悟。

其义大致为:“大慧,你以为你所问的问题才是大问题,才值得问?而这些都是小问题,不值得一问?

其实一切法都是平等的,】因为一切法都是空性,一切法都是空无自性,

诸位!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指什么?相相平等是指什么?就是空无自性。相相平等所以空无自性,心没有妄动、没有烦恼、没有高下,

所以性相一如是站在什么角度讲的?是站在万法趋向于空无自性,所以叫做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相有差别。非洲人不是亚洲人,亚洲人不是美国人,白人不是红人,红人不是灰色的人,灰色的人不是黄种人,可是站在空无自性的完全平等,

所以佛法超越一切国度,超越一切种族,超越一切文化,

所以佛法的伟大就是这么的了不起,当你心性了解性相一如,性相毕竟空寂的时候,你的待人处世会完全不一样,

所以一切法都是平等,就是站在万法趋向于空无自性,叫做非相。

若见诸相非相就是空相,就是空无自性之相,那么所有的问题就解决了。分别也是你内心自己在分别,分别青黄赤白,高大有钱没钱。

【你】的【心中不应分别、】不应【取舍,】为什么不应分别?因为诸法本来就空。

为什么不应取舍?有取舍心就是意识心,有贪婪心就取啊,自己不要的就放,有取舍心,

【说那些才重要,才值得问,这些不重要,不值得问。”

因此在前一段经偈中,世尊斥曰:“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在这一段经文中,世尊把这意思又反复了一次,说:“何故不问此?”

当知,世尊一再反复这意思,表示世尊是很看重,也很强调这层意思,希望闻者密切注意,故不惮其烦,】惮就是怕。不怕其烦,【一再提醒。】

所以很多看《楞伽经》,看前面就看不下了,这很烦,这真的很烦!好,那我们了解,可是佛说的法,一定有它深沉的意义。

当我们品尝涅槃的这一颗妙心,毕竟平等的时候,哇!我告诉你Enjoy life,你的生命是一种享受,And perfect life,就是完美的人生,太好了!你就立刻顿悟契入佛的心,即心就是佛,万法平等。

所以,你也不会哪一个人来烦我;你也不会去说人是非恩怨,因为跟我们因果没关系。

所以大智者善安排自己的生命;没有大智慧的人,是把生命交给别人,就差这样子而已。

有摩诃般若的人会安排自己的生命,因为他可以调伏自己的身心,不妄动;

可是没有摩诃般若的人,就是像牛一样,牛被业力牵着走,一直被业力牵着走。是不是?我嫁这个老公怎么样、怎么样坏、怎么样坏……如果有开悟的人,在家居士她就说:不错啦,我这老公满顾家庭的啦,也满有责任的,就是有些个性,还可以理解谅解。她就会有弹性,退一步,因为法无定法,对不对?

所以世间人认为很烦恼的事情,到圣人的心中没事,没有事情。为什么?诸法本空,有什么事呢?

有事是你内心里面烦恼没有断,他就会有事啊,知见没有破就会有事,无明没有断就会有事。断了无明,断了烦恼,断了,放下种种的知见,那会有什么事呢?

【以上是世尊诃责大慧应问而不问的反复。

    4-3 我们可以看到,关于问题大小及重要性,佛是如何地一步步引导,一步步利用广泛的例证、发挥、重复、反问、首尾呼应等种种善巧方便,而令当机猛然憬悟,于事物之法相上执著分别其大小、重要性,是不当的,因而顿去“智及尔焰”之法执。

此外,本段还有一个重要反复,就是佛再一次问:“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身各有几数?”

这是重复世尊在前面最初提出“微尘问题”时所说的:“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

这也是整个世尊偈答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世尊在此又重述这主题,可说具有首尾呼应的功用。

然而世尊在此不仅仅把原来的主题重述一次,而且将这主题更进一步发展、阐明:因为前面只谈到九法界的下中上众生,现在甚至连佛如来也包括进来,而问四圣之身有多少微尘。

再者,这一问还有另一个作用:因为前面世尊提出一大堆关于器世间的度量衡问题,现在藉此一问,正好又把重点拉回到有情世间(身)上,以示不失其本。

这也是如来的大智善巧,意令众生不忘失其本。】我们所依靠的是身心修行,当然要拉回来嘛!

【如是,我们可以看到,关于问题大小及重要性,佛是如何地一步步引导,一步步利用广泛的例证、发挥、重复、反问、首尾呼应等种种善巧方便,

而令当机猛然憬悟】这个“憬悟”就是醒的意思。【于事物之法相上执著分别其大小、重要性,是不当的,因而顿去“智及尔焰”之法执。】

法执是什么意思?法执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建立的十八界的万法,我们误认为它是存在的,不了解它是趋向空无自性的空性,所以我们有法的执著,修行人也是,对于自己所修的感觉很满意,就是著于自己的法,也是。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4-4 接着,与此虚妄分别事物大小及重要性有关的问题,是追求答案的问题,这可说是整个偈答中,最重要的主题,亦是一切修行最重要的课题,悟与不悟,在此一着!若于此点能参得透,则顿悟前迷,于是一切迷执顿释,更不会有什么“问题”——疑惑,连百八问也不成问题了!

【接着,与此虚妄分别事物大小及重要性有关的问题,是追求答案的问题,这可说是整个偈答中,最重要的主题,亦是一切修行最重要的课题,悟与不悟,在此一着!若于此点能参得透,则顿悟前迷,】

诸位!顿悟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了悟,彻底了悟诸法本空,这个就是顿悟,不寻寻也不觅觅,不可讨论,直下无心便是道,就是顿悟。

没有东西可以讨论,没有语言可以讨论,没有识心可以分别,直下就是真如,就是涅槃妙性。顿悟前迷,

所以在这个《大般涅槃经》里面讲:如果不开悟不见性,不名修慧。因为没有真实的如来的智慧,

所以诸位!没有明本心见本性以前,统统名为修福,统统叫做修福,没有慧,没有如来的真实智慧,不名修慧。

我看到《大般涅槃经》,这是究竟说。善巧方便说,说我们来听经闻法是修慧,但是《大般涅槃经》不是这样讲。《大般涅槃经》说,没有悟明心性者,不名为修慧。因为没有如来的真实慧,所以明心见性以前,不开悟前统统叫做修福,就是这个道理。

则顿悟前迷,【于是一切迷执顿释,更不会有什么“问题”——疑惑,连百八问也不成问题了!

因此,这是迷悟的契机,能不能得到最究竟之利益,就看能不能参透这一点。

是故行者若不于此用心用力,则纵经累劫索解、得解,亦不得冰释无始之疑心,亦只落得六祖所谓之“知解宗徒”。】

诸位!这个很重要!什么叫做知解宗徒?就是把佛法拿来做学术研究,探讨佛到底是什么思想?佛没有思想,佛是真如、顿悟、契入、当下,无可论断的东西,没有能所。

知解宗徒是什么意思?这一句特别特别的重要,就是把佛法拿来探讨一下,讲一讲,不实用,不契入本心,就是类似有一点学者啦,论断啦,大家聚一聚啦,交流交流。

诸位!这个跟生死完全没关系的,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因为某些初学佛法的人,就必须透过这样子的方式,慢慢地引导,才对佛有兴趣、有信心,也不能说它完全没有任何的意义。

譬如说一个学者写出来的一本书,虽然他没有开悟,没有见性,也没办法了生死,可是对一个初学佛法的人来讲,对于这个学者所写的佛学的书,觉得:哇!这个写得不错,很好!这个算是一种因缘,制造、创造一种因缘,哪有办法每一个人一碰,就得到究竟的第一义谛的真如实相的究竟义?没有那么大的福报。

为什么师父要在彰化斋僧,一定要讲这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圣义谛,为什么要这样讲?就是要拉高、提升整个佛教的素质、还有水平。没人讲,那就我来讲,欸!我来讲!

因此在这个时代,说实在话,彼此间有这个因缘,来探讨到圆顿大教的第一义谛,实属不容易的因缘,诸位要珍惜!

【因此,这可说是如来无上顿教中最大的公案之一。惜乎末世众生根钝,求一识得此公案者尚难,况乎参透之。

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文之译文古雅深奥,】古雅深奥,后面补上四个字:实是难懂。真的!真的看不懂,古雅深奥。

【另一方面则由于如来所用之教法,乃无上顿教之微妙法门,都未曾明说,只待闻者去自契、自悟、深自体取,】

诸位!这个很重要,修学佛道就是回光返照,入流照性,问题就是在这个地方,你要自己契入,要自己去悟入,要深自体取。为什么?就是告诉你,只有你自己才能解决问题,

现代的人对净土法门误会很大,认为我念“南无阿弥陀佛”,我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一定会来接引我。没有错!佛有这种大愿力,可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并没有好好地去处理,这些人都误会了净土法门,认为是他力往生,没有错!是他力往生,但是却不重视自力!

不重视自力就是说:我烦恼放着,一样是烦恼,无明放着,也一样在念念佛,不处理内心里面,让它契入真如第一义谛大空的思想,因此一边念佛一边烦恼,一边念佛一边烦恼,然后常常问别人说:师父!你看我能往生吗?我没有把握,我实在是很惶恐,我临命终会散乱会病苦,我实在没有把握。这个就是对心性没有自己深自的体取,而产生恐慌的感觉。

记得!心就是一面镜子,牢牢记住师父这个比喻,这一面心,这一面镜子,清净,就是什么净土都会显现,你就牢牢记住师父这一句话,就是你二六时中要自契真心,自悟本性深自体取,你不必问别人,时时刻刻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它就会现前,镜子清净就能够反光,就能够反射。

现在的净土法门,还那么多人念佛,为什么不能往生净土?就是错会了佛意,后面有一句话,他搞错了,一心不乱,这四个字少看了,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那个一心不乱,他没有把它看清楚,一心不乱就是清净心,这一句没有看清楚。

你镜子一心不乱干干净净的,没有我执法执,没有烦恼,这个镜子自然就会反射,什么净土任你往生,任你求生,何况你求生极乐世界,知道吗?这个就是重点。

末法时期万万人修都可以往生净土,是要如法修,知道吗?要如法修。

因此许多人,像日本把这个净土宗,就看得太简单了,净土宗看得太简单了,他把这个《无量寿经》归纳成佛的四十八大愿,日本的净土宗,把佛的四十八大愿,再归纳变成一句第十八大愿,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变成归纳这一句“阿弥陀佛”,临命终乃至于十念,

就是这么多的净土思想,归纳成,日本就是变成《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里面又浓缩变成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里面的第十八大愿: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日本就是这样子,剩下一句佛号:阿弥陀佛……念什么,不清楚不明白。

信愿行,要三资粮呢?这经典写的,净土法门要往生要具足三资粮,三资粮——信愿行,

释迦牟尼佛讲,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是说,只要你还有信心,就是临命终你一样心不乱喔,诸位!心还没有被乱喔,乃至十念,就是佛的大悲心,彻底的大悲,没有话说的大悲,再给你一次机会,

在座诸位!那我们活着的时候,有体力、有能力、有智慧力,还能够应用那个最后等到十念,平常就要做好好的行善布施,持戒念佛,怎么会搞到临命终,赌那不一定会往生的临终十念,怎么可以这样子?

我告诉日本人说:你们那个修行很危险!净土法门已经讲得很清楚,要信愿行三资粮,是不是?

还有一种,你只要信就往生,开什么玩笑!你只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就可以往生。意思呢?后面呢?愿呢?行呢?行要行十善呢;愿,念佛要一心不乱呢。

所以因为不解净土的思想,就对佛有误解,有误解,所以学佛的人都往生的少,就是问题出在这个地方,也不听经也不闻法,也不听高僧大德来提供大家的意见,

所以诸位,我们这一条路不是要走长路,最短的路不一定是最快的路,学佛的人不是要走长路,也不是要走短路,也不是要走快的路,是要走一条安隐的路,

你要牢牢记住师父这句话,要走一条安隐的路,不是要走长路,也不是要走短路,也不是要走快的路,是要走一条很安稳的路。

我为什么我这一次要办这个——木屋要办佛三,你知道吗?就是要把参加的人一百多个人都送到极乐世界去(众鼓掌)。

所以说方法要对,因此你这个教义跟教理,如果你不通的时候,就会开始迷茫,得少为足,裹足不前。所以,要自契本心,自悟本心,深自体取,

【是故此无上密宝,便乏人识得而受益,滋可惜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4-5 世尊提出大小及重要性的对比之例(须弥日月与微尘)】等强烈的对比【,其目的就是要藉这些例子,】在空性的思想里面,没有什么大问题小问题,重要不重要的问题,统统没有,这些大问题重要不重要,统统空无自性,【去破大慧菩萨求索答案的迷执。】

在本注中,前面就一再提到:世尊在整个偈答中,从一开始,就似乎并没在提供任何“一对一”的答案,以释问者之疑。】来解释问答者的怀疑,

【这令学者深为困惑不解,且有点“纳闷”:为何以佛之大智大慧,而且这又是无上顿教之经典,为何佛在其中却不能给人以“满意”的答案?并且又有点好像答非所问,且很多地方几乎是东拉西凑,“语无伦次”?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这是个大公案的原因:令你起疑情。

这疑情一直要到世尊提出种种有关微尘数量的问题之后说:“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才算以此一语点破,才令人猛觉:原来世尊所用的答法是“反诘法”,并没有死板地一一回答那一百零八个问题。

因为一一作答,若疑心不除,只能治标:问题是回答不完的;】

所以很多人写e-mail来问问题,我一直来回答,那个e-mail过来,一天多少你知道吗?一叠这样子,无量无边,问不完,自己也不看经典,然后就是:师父!你告诉我怎么样。

我就跟她讲,《楞严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她又写来:《楞严经》我看不懂,你直接告诉我。回答不完,真的!

师父的往生被怎么用?往生被早就解释了,《临终备览》解释得很清楚。金光明沙怎么用?怎么样?整天都在回答这些,当然也有一些写得也算不错的文章,也算不错的文章值得参考,

所以这个问题会问不完,这个就是如果疑心不除,这里要画双红线。若疑心不除,只能治标,问题是回答不完的,这一句就是众生就是这样,

所以你一定要明本心见本性,你这万法的问题就解决了,了悟诸法本空的道理,那么问题就解决。

【又因此经为接引上上机人,其旨不在满足其攀缘外境之好奇心,令之欢喜,乃在当下令其顿息一切疑心,方是治本之道。

复次,世尊在此的一语点破,也非猝然行之,而是借助从上面以来,一连串提出的种种大小对比】以【及重要性与不重要性对比的例子,方得蓄势待发,一触而中,圆满完成。

因为那些例子都意含(如前所说):“大慧,你以为你所问的才是大问题?才重要?而你没问的就不是问题?就不重要?】而【且这些有关微尘之数量及度量衡之问题,就都不重要,不值一问?

再者,十法界众生,六凡四圣身中的微尘数量多寡,难道不重要?不值得一问?不应有如是分别执著。

这些根本问题你不问,你还问什么?你哪有时间问别的问题?

因为连你自】己自【身的情况都不能了解,怎能了解一切法?

因此,于一切法当求其本,不应有任何分别执著,执其若大若小,若重要若不重要,若应问若不应问。”

因此,世尊提出大小及重要性的对比之例(须弥日月与微尘)】等强烈的对比【,其目的就是要藉这些例子,】在空性的思想里面,没有什么大问题小问题,重要不重要的问题,统统没有,这些大问题重要不重要,统统空无自性,【去破大慧菩萨求索答案的迷执。】

诸位有所迷执就是著于相,有著于相大小重要不重要,就有迷执。离相,那颗清净心就没有迷跟执了,

【以有大小、重要性的分别,因此才会提出“大问题”、“重要问题”来问,因为觉得这些问题重要,应该弄清楚,所以要问。

而世尊的回答不是正面给他答案,却是要让他了悟:若心于一切法不分别,则无彼此、】也没有【大小、】也无所谓【重要不重要之问题】,因为诸法本空【——甚且一切便无问题:】诸位!诸法,万法不可得,哪有什么问题啊,对不对?

【问题不在外境,外境本自无疑,】因为外境本自空寂,【而在自心于一切法相上,】就是你内心的主观意识心,这个主观意识心安在法相上,去分大、分小、分有、分无,著断、著常、著有、著无,著生、著无生、著有为法、著无为法,这个就是【自起分别,】唯是自心,

所以万法唯心所造就是这个道理,都是自心所起的分别、取相,取舍执著,放掉这些就没有任何问题,所以有疑惑,【故有疑惑。

若不分别,则泯绝一切相,心空境寂,法界如如一相,问题从何而来?

是故,若参透悟得如来此无上微妙之旨,便一切寂然无相,更不用向人求解、决疑了,以自不生疑故。

此即是:离于分别,则无疑惑;】就是离于分别心,就没有任何的疑惑,【也】就【是】所谓的【“转识为智”:若念念不断分别,便为妄识,便有种种疑难困惑从中生起,以妄分别故。

若一念不分别,则智慧顿生,】诸位!它这个一念不分别,【疑惑顿断,此乃无上不思议圆顿法门,唯大心人始能得入,若小心量人,硁硁然求解,旷劫不悟。】

硁硁然,把佛法当学术来研究,硁硁然是什么意思?就是鄙陋,鄙陋偏执,鄙陋见识浅薄,叫做硁硁然,就是鄙陋偏执,鄙陋见识浅薄叫做硁硁然求解,旷劫不悟。

在这里还是要附带说明一下,你笔要暂时放下来,虽然讲到这个一念不分别,这个问题出在哪里?这个问题出在于,我们对心性不了悟的时候,现在讲迷跟悟,先讲迷的众生。

迷的众生讲不分别,他认为我只要不去想它,就是觉得不分别,类似进入无记的状态,我不分别了,我不分别了。但是问题没有解决,他没有打破内心里面那种无量劫来的分别的执著习气跟烦恼,因为他没有悟啊。

他讲不分别,是不要想太多,什么都不要去想,哎呀!你都不要去分别,你都不要去想。世间人,当一个人在痛苦的时候,最多只能告诉你,不要去想它,这种事情不要理睬它就好,放下它,最多只能得到安慰奖。

开悟的人不是:什么叫做不分别?是破除烦恼执著,存在心的清净心的原态,注意这个原态,原来的心态,每一个人都具足的,注意,要先破除无明、执著、取舍,这样才叫做无分别,不是说看到这个东西我不要去想它,不要去罣碍它,这个是得到安慰一下,这个跟不分别的心性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契入圆顿大法,一定要破除无明,你要破除无明,必须有摩诃的般若,要有大智慧,要体证到涅槃妙性,才是真正的一念不分别。这一念不分别没有证量,唯证相应的东西,他怎么样都体会不出来。

我没有想,师父,我这样是不是不分别?不是。师父,我也没有罣碍它,我没有在罣碍它。那个也不是,那个是世间的善良的人,你不会计较这件事情,是世间善良的人,跟证到空性的,那一种绝对心性的不分别是不一样的,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破除所有执著、分别取舍,无明烦恼那个心灵的原态,原来的那个本心,才能叫做一念不分别。就像镜子一样,没有取舍,胡来胡现,汉来汉现,

但是初步的功夫就一定要先破除,并不是你没有功夫就可以大用的,你没有功夫没有办法大用的,

所以一念不分别,它大用就会现前,智慧顿生,它是大用现前,神通妙用,大般若智慧是现前的,因为体大——心性如虚空,相大——无量庄严,用大是神通妙用,

所以一念不分别,即体即相即用,智慧顿生,疑惑顿除,这个是要有功夫的,

所以讲到这个迷跟悟的问题,是很重要的。一般人会误会佛法——你有没有分别?我没有分别啊。这么简单吗?对不对?你没有破除那个妄,没办法存留在这个真心原态。

    4-6 诸佛如来设教,并无实法与人,只是教令离于迷执而已。诸位!这一句就是三藏十二部经典完全的重点,修行就是这个重点,没有东西给你,只是说脱黏解缚,佛法就是要解开你内心里面的迷茫无明而已,没有东西给你。

【最后,再赘言数语,以为与诸善知识共参此无上顿教之“无头公案”作结:

诸佛如来设教,并无实法与人,只是教令离于迷执而已。】

诸位!这一句就是三藏十二部经典完全的重点,修行就是这个重点,没有东西给你,只是说脱黏解缚,佛法就是要解开你内心里面的迷茫无明而已,没有东西给你。

这几个,尤其说只是教令。佛法只是教你离于迷执,因为你迷了,你执了,教你离开那个迷就变成悟,离开那个执就变成解脱。

所以,佛法做什么?为什么要开智慧?有智慧的人就不再迷惑,也不再执著,所以如来设教并无实法与人,只是教令离于迷执而已,就这样。

所以,在这里要补充一句话,你越迷的就越离开佛很遥远,你对这个世间法越执著的,你就越离开正法越遥远,

修行不需要问别人,问自己,如果你的迷减轻了,在菩提道上我坚持佛陀的正法,不管吃进多少的苦,我都要听经闻法,要自参自悟。欸!你的迷慢慢减少了,慢慢减少。你是佛弟子,你已经接近佛了,佛在你左右,在你心中;

如果你的执著,慢慢慢慢……以前一件事情三个月睡不着,我现在三天,功夫好的就不用三天,一天就放下了。嗯!你现在这个执著有渐渐减少了,你是接近佛的佛弟子了,你走对路了。

现在的净土法门就是这样,对于自己的脾气个性,贪嗔痴杀盗淫那个迷执不放,却天天念佛:阿弥陀佛,你要接引我,阿弥陀佛你要接引我。就是不把这一面镜子擦干净,就说我要见到阳光,我要见到阳光,一样的道理。

所以对净土法门,不了解的人:我靠他力!没有错!靠他力没有错;但是你要自力,你修行要下功夫,对不对?

修那个安稳行,你现在降伏自我,破除迷茫,破除迷执,那不是临命终更有把握吗?开摩诃般若智慧,怎么会影响到你求生净土?更增进你求生净土的力道啊。

所以听经闻法,就是有这个好处啦,诸位!解开你内心的迷茫,就是修行,不要忘记师父这一句话,解开你内心的无明烦恼,当下就是修行,你的迷惑少了,执著少了,无明变少了,痛苦变轻了,你现在就是在修行。

【迷执既去,还同大觉;盖不迷则悟,不执即不妄,不妄即真;迷执既去,既悟且真,更无少法可得。】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4-7 因此,这一百八问题,表面上是堂皇耀人眼目的一百零八个问题,实则只是个迷执的问题:见境起心,循名求实的问题。

【因此,这一百八问题,表面上是堂皇耀人眼目的一百零八个问题,实则只是个迷执的问题:见境起心,循名求实的问题。】

这八个字就是十足的凡夫,见境起心,循名求实,闹得不可开交,循这个名相还求实,还找到,希望去找到一个真实性的东西,不晓得境空无自性,心空无自性,循名,名空无自性,岂有实可求?见境起心,循名求实这个问题。

【因此,以佛大智大慧照了,知纵回答了每一个问题,还会再有问题,因为迷执未破,根本】疑惑、迷惑【犹在。】

根本疑惑,根本在哪里?就是心性没有解决。根本犹在,因为根本的心性没有解决,那么就所有的根本都存在,所有的根本都在于迷惑于心性,迷惑的心性所有的根本都存在,所以它的答案问不完,会问不完。

【更糟的是:很可能从这些问题本身,就会生出更多的问题,牵扯不完。

因此供给这些问题答案——直接一一作答,非根本之计,其根本实不在这些问题,乃在自心中:一切问题之生起,不在外境界相上,但在自心妄生分别执取,因此佛在经中说:“莫如犬逐块”,】就像狗在追逐一种东西,【即是此意。

又六祖亦言:“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你的心就是佛,佛就是你那一颗清净心,

【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外就是外面,对外缘这个五欲六尘,内心里面意识心,烦恼无明心困扰着,【甘受驱驰。】什么叫做甘受驱驰呢?甘愿受到内外的驱驰,妄念不断,著于外境不断,

【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的【苦口,劝令寝息。】

所以佛就告诉你,寝息就是放下吧,人生其实有很快乐幸福的,放下再放下,彻底放下,凡所有相其实都是空相,主客二观其实不存在,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没有能所。

诸位!晚上做梦很可怜,白天再继续做梦就更可怜啦。因此,修学佛道,在座诸位,这辈子没有听到佛法的人,是不幸的人,因为他没有机会解脱;

诸位!进入佛门的人,却跟错了师父,跟错了老师,跟错了,恶知见、邪见,那叫做大不幸,他很想修行,可是生生世世修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够,碰到了恶知见、邪见,坏佛正见的,而且自称为自己是善知识的,那完了。

没有学佛的人是不幸,学佛以后碰到恶知见、邪见、坏佛正见的大不幸,真正的大不幸,他很想修行,却碰到恶知见、邪见、坏佛正见,情何以堪?

【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机缘品第七》)亦是此意。】

   4-8 附及,此乃诸佛甚深秘密法藏,本只为学人自修自证自悟自契,今在此予以点明,实非得已,恐正法断绝故,愿我同修,善自珍重,于不同路同行,慎莫轻示,免彼起谤,获无量罪,百劫千生不能得脱。

【附及,此乃诸佛甚深秘密法藏,本只为学人自修自证自悟自契,今在此予以点明,实非得已,恐正法断绝故,愿我同修,善自珍重,于不同路同行,慎莫轻示,】

注意听!对于不同路线的,但是同样是修行人,叫做于不同路同行,就是对于不同路线的,但是却是同样是修行人,慎莫轻示,轻就是随便,示就是开示给他听,

所以师父在讲这个《楞伽经》,是你们自己要来听的,我没有强迫你们来听,是不是?开学后,人会渐渐减少,像今天就少了很多人,开学后爸爸妈妈会比较忙,小朋友,他就会比较没有时间。

【免彼起谤,获无量罪,百劫千生不能得脱。】

因此在座诸位,你今天是法师也好,今天是护法居士也好,只要你出去跟他谈的,他就是不是那种根,

像日本筑波大学来,来访问师父。对不对?访问师父说,问题是他们对佛法不是很了解,只问了一些简单的相的问题,听说筑波大学,也是一流的大学,如果你跟她讲法是多么重要,闻法是多么重要。听不懂,听不懂就是不能讲,

所以她问的几个问题,我就问她,你这个小女孩,你还有什么问题啊?没问题。没问题就回答完了。

我就跟她讲:你今天问的完全都是皮毛的东西,没有涉及到法啦,日本也是这样子,所以我们那个徒弟,在横滨,她就说日本的佛教寄来的杂志,都是劝人家因果啦,劝善,念念佛啦,

然后师父讲的翻译成日本(话),给日本人听,日本人说:哇!在日本听不到讲这么深的法师,一个都没有,没人讲。

所以说住在台湾的法师或者居士,还是非常的有善根的,当然日本也有专门研究佛教学术的机构啦,或者密宗的高野山,也都很出名,但是讲普遍性来讲的话,台湾的佛教还是普遍兴盛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5 经文101:【火焰几阿?风阿复几?根根几阿 ?毛孔眉毛几?】在这四句偈中,世尊承上之势,再度把微尘问题推广了一下,到四大、六根中。

【火焰几阿 ?风阿复几?根根几阿 ?毛孔眉毛几?】

“火焰几何 ”,“阿 ”就是微尘。前面已经讲过了。火焰中到底有多少微尘构成的呢?

“风”大中有“阿 ”微尘又有多少呢?“复几”就是又有多少呢?意思就是风大中又有多少的微尘?

“根根”就是六根中的每一根,叫做根根。根根,六根中的每一根,有多少的微尘呢?

“毛孔眉毛几”,“几”就是多少,身上的毛孔或者是眉毛,到底是多少微尘所构成的?大慧!这些问题你为什么不问呢?你认为这些问题不重要吗?

整句贯串起来就是说,大慧!火焰当中有多少的微尘?风大当中又有多少的微尘?根根六根当中的每一根,又有多少的微尘所构成?身上的毛孔跟眉毛又有多少的微尘所构成?

这些问题你为什么不问呢?你认为这些问题不重要吗?其实这些问题很重要啊,你为什么不问?

【注释】

【“火焰”:即大火。】

【“阿 ”:微尘。】

【“风”:即风大。】

【“根根几阿 ”:“根”,即六根。谓六根中每一根各有多少微尘?】

【义贯】

【大慧,“火焰”中有多少微尘?“风”大中又有多少微尘?六“根”中每一“根”各有多少微尘?身上的“毛孔”与“眉毛”各有多少微尘?(这些问题你为何不问?你认为这些问题不重要?)】

【诠论】

【在这四句偈中,世尊承上之势,再度把微尘问题推广了一下,到四大、六根中。

最后一句的“毛孔”与“眉毛”中各有多少微尘,不是小大之对比,而是“小中之小”,令人愈见此问题之小,】而【且有“反讽”的味道!

这】些【反讽的方法,下面会不断地使用与发展,以加强世尊之本意,务使闻着不会错过其深意。

又,唐译最后一句作:“眉及诸毛孔,复各几尘成?”并在此下加二句:“如是等诸事,云何不问我?”则反讽的语气更为加强。】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6 经文102:【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在此段,世尊又重新开始引述大慧前面所问的问题,但同样的,也没有提供任何一个答案,而在最后加一句:“如汝之所问”,已有“反讽”的味道。这反讽的语气,到下面来就会越来越浓。】就是任何事情不是问题,而是要回光返照你那颗心。

    【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

“护”就是保护。“财”当然就是包括生命财产,“自在”,当然就是自在之王啦。意思就是如何能够成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在国土当中得自在之王。

所以护就是保护;财就是人民财产;自在,当然就是自在之王啦,就是国王的意思啦。意思就是如何能够成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在国土之中得自在之王。

“转轮圣帝王”,如何可以称为太平盛世当中的转轮圣帝王。太平盛世转轮圣王就会出世。那么世间为何,“云何”就是为何,需要“王”来“守护”?“云何为解脱”,如何才能作为解脱的法门?

“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广说”就是长行文,“句说”就是简略,言简意赅之说,“如汝之所问”,这些都是大慧你所问的问题。我把它念一遍。

“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

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如何能够成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在国土中得到自在之王?如何可以称为太平盛世,出现于世的转轮圣帝王?

世间为什么?诸位!“王守护”,云何的何底下补两个字:云何需要。要不然看不懂这个。云何王守护,这世间为何,云何就是为何,需要王来守护,需要国王来守护,就是世间为何需要国王来守护。

云何就是如何,如何才能作为解脱的法门。广说及句说,广说就是长行文,广就是广泛地说,广说就是广泛说,意思是说如何才叫做长行文,广泛地说,又如何叫做言简意赅地略说的句说。如汝之所问,这些都是你大慧所问的问题。

【注释】

【“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此为应前】面【第五十七问:“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

“云何王守护”:此为应前】面【第五十八问:“云何守护国?”】

“云何为解脱”:此为应前】面【第六十一问:“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

“广说及句说”:此为应前】面【第五十三问:“长颂及短句”。“句说”,即略说之义。魏译作:“解脱广略说”。

【义贯】

【如何方能成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在国土中得“自在”之“王”呢?如何方可名为盛世的“转轮圣”“王”呢?为何世间须“王”者来“守护”?如何方“为解脱”之法门?如何为“广”泛发挥之“说”法,“及”言简意赅的“句说”呢?这些都是你“所问”的问题!】

【诠论】

【在此段,世尊又重新开始引述大慧前面所问的问题,但同样的,也没有提供任何一个答案,而在最后加一句:“如汝之所问”,已有“反讽”的味道。

这反讽的语气,到下面】来就【会越来越浓。】就是任何事情不是问题,而是要回光返照你那颗心,

你那颗心如果迷茫,问题就是根本没有处理,如果你开摩诃的般若智慧,了悟诸法本空,那么所有问题都不会迷茫,因为所有问题相相本空,相本身并没有问题,是因为你迷了、你执了,就成为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7 经文103:【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反问的意义非常强,意在令当机返求自心、“就路还家”——由问题本身而回到问题发生之处!不再随逐问题而去。

    【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

佛说,佛云:大慧!为什么众生会产生种种的爱欲?种种的诸饮食的需求呢?

你看,种种的欲望,爱欲指男女啰,“种种的饮食”,你看看我们这电视节目有多少的做那个饮食的,教人家煮饭煮菜的,当然这是好意嘛,是不是?

像有个节目叫做“帅哥厨师到我家”,你们有没有看这个啊,一个帅哥厨师到我家,我有一天也要请他到我们厨房,请这个帅哥来我们厨房,教我们做一些素食,帅哥厨师到文殊讲堂来,他刚开始就要去买菜,不过他煮的,很少有煮素的,我看都是牛排比较多。

“云何男女林”,“林”就是弃尸的寒林,有男人死了,女人死了,就把他放到弃尸林。

诸位!在这个传统的中国,这个是没有人这样做的,这个是列为大不孝的,在中国,列为大不孝的。

诸位!在日本人,日本人不一样,日本人认为土葬是对亡者不敬,日本人,这个是观念的问题,土葬对亡者是很不恭敬的,因此你到日本去看,几乎没有人在土葬的,全部都是火化的。

这有一次,在这个日本到马来西亚,那么这个马来西亚本身是英国统治的,也统治了相当长的时间,简单讲,马来西亚跟新加坡是英国的殖民地,后来两军交战,日本去马来西亚,这个马来西亚人很讨厌英国,某些人,他不希望英国来统治,就联合日本人打这个英国,英国跟澳大利亚联军,

结果有一次,有一百六十几个人,澳大利亚还有英军都是重伤,病恹恹,重伤都没办法,那么这些澳大利亚跟英军健康的人下了一个决定,就是说我们不逃就会死,日本军已经打过来了,那么这些一百六十七个伤患就留者,因为他们手中没有枪啊,都是病患啊,希望日本人能够善待这些澳大利亚还有英军伤患的军人。

结果呢?日本就攻打攻打,打到这个地方,那些澳大利亚、英军统统都跑掉了,跑掉了以后,日本人一看这一百六十七个人统统是伤患,就把他集中起来,全部开枪打死,这样处理比较快,战争当中也没有多的粮食,开枪全部都打死,打死以后用什么?用火化。

人家问日本军说:这一百六十七个人很多,你烧到什么时候呢?你用挖土机,把它挖一挖,就全部都埋进去不就好了吗?

他说:我们日本人,对亡者土葬是认为是不敬的,所以枪毙以后,还是遵守我们日本的习俗,我们对亡者是尊敬的,把人家打死还说这样(师父笑),这讲不通,处处充满着矛盾,日本人没有人是土葬,统统是火葬的,他认为把尸体埋在地下,是对亡者很不敬的,

但是在战争当中,那个也没办法,那个一百六十几人,这样子机枪一架起来:咚咚咚……一下子就ok了。

所以我跟你讲,我们今天坐在这里听经闻法,还向往着极乐世界,碰到那个战争的残酷,没有什么道理可以讲的,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讲的,

在战争的那个时候,枪杆子就是法律,枪杆子就是代表一切,那支枪就代表一切,代表真理、代表法令,没有什么王法的,战争状态还有什么?还有什么好谈的?

所以我看了这一段影片以后,哇!很惨!所以马来西亚最南边,那个新加坡,那个马来西亚跟新加坡本来是同一个国家,都是英国统治相当长的时间,所以这个马来人,对于这个英军,有一些人很极端,就是很反叛,所以就联合日本人就打澳大利亚跟英军,结果溃不成军,后来就被日本打败了,马来西亚就独立啰,所以新加坡,英国也是给它扶植起来,也是独立的。

新加坡本来是马来西亚的一个州,现在变成隔一个桥,新加坡变成一个国家,马来西亚又变成一个国家,都是英国的殖民地。

台湾的命运也是不好,台湾的命运,六百年前西班牙人统治,两三百年前怎么样?荷兰人统治,再来,就日本人统治,一八九五年,这个《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割让台湾给日本,再来就是国民党再来接收,台湾也是很凄惨!经过西班牙统治,荷兰人统治,日本人统治,现在国民党统治。

所以这个为何众生会产生种种的爱欲,种种的饮食需求?云何男女弃尸林,讲到这个日本的战争是很残酷的,马来西亚的战争。那么“金刚坚固”等“山”,金刚山坚固等山,财宝充满,这些都是大慧你所问的问题。

【注释】

【“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此为应前】面【第五十五及】第【五十六问:“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

【“云何男女林”:此为应前】面【第一○九问:“何因男女林?”】

【“金刚坚固山”:此为应前】面【第一一一问:“金刚等诸山,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

【义贯】

【大慧,为何“众生”会生“种种”爱“欲”?为何会有“种种”“饮食”产生?】

【为何会有佛子于弃置“男女”尸之寒“林”修行?及为何“金刚”等“山”,财宝充满?(这些都是你所问的问题。)】

【诠论】

【这四句魏译作】,魏译本是这么说【:“种种众生欲,云何而问我?何因诸饮食?何因男女林?金刚坚固山,为我说云何?”魏译在此加入“云何而问我?”及“为我说云何?”】

为我说说看,云何就是到底为什么,这句话语气非常强烈。为我说云何,就是为我说说看,到底是为什么。语气非常强烈,反问的语气非常强烈。

【二句】之反问的意义非常强【,则反问的意义非常强,意在令当机返求自心、“就路还家”——由问题本身而回到问题发生之处!不再随逐问题而去。】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8 经文104:【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云何山天仙,揵闼婆庄严?】这些问题其实都趋向于空无自性,本身并没有问题呀,你为什么这样一直问我呢?

    【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云何山天仙,揵闼婆庄严?】

这一句说为何说世间,总是如幻如梦,为什么世尊这么说呢?

“野鹿”,因为渴爱、渴贪,因为口渴而生贪爱的比喻,就是海市蜃楼,叫做野鹿渴爱,譬喻的比喻。

云何山充满着天仙的揵闼婆,为什么山充满着天仙揵闼婆,种种的庄严?大慧!你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

所以那个天仙揵闼婆,这五个字是连在一起的,云何山,天仙揵闼婆,这样子才对,这五个字是连在一起的,他把它分开了,然后,庄严呢?就是种种的庄严。

大慧!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些问题呢?你为什么要问我说:世间恒如幻梦,又如野鹿应渴贪而生爱的比喻?为什么山上充满着天仙揵闼婆,又充满着种种的庄严?大慧!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些问题呢?就等于重复一遍一样啊!

【注释】

【“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此为应前第三十五问:“何因如幻梦,及揵闼婆城?世间热时焰,及与水月光?”

因“热时焰”渴鹿见之则以为是水而追逐之,故说为“野鹿渴爱”,义即:为何世间为如“野鹿渴”时生贪“爱”所见的阳焰呢?】

【“云何山天仙,揵闼婆庄严”:此为应前】面【第一一一问:“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

【义贯】

【为何说世间“如幻”如“梦”,及如“渴”“鹿”所贪“爱”追逐的阳焰等“譬”喻?为何鸡罗、铁围、金刚等“山”,充满“天仙”及“揵闼婆”等种种“庄严”?

(大慧,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些问题呢?)】这些问题其实都趋向于空无自性,本身并没有问题呀,你为什么这样一直问我呢?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9 经文105:【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大慧!你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呢?你问的这些问题其实都趋向于空无自性。

    【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

说修行者解脱以后,所以这个解脱底下补两个字,你才看得懂,就是:解脱以后。至何所就是到哪里去呢?要不然就是解脱至何所,这问题没头没尾的,不晓得在讲些什么。

这解脱以后,至何所,到哪里去呢?修行者解脱以后,至何所,到哪里去呢?这样才看得懂嘛。

“谁缚谁解脱”,这个分迷跟悟,迷的时候,到底是谁在受束缚?又悟了的时候,到底是谁得解脱,所以叫做:谁缚是指迷的时候,解脱是指悟的时候。所以迷的时候,到底是谁在受束缚呢?悟的时候,到底是谁得到解脱呢?

“云何禅境界”,什么是禅观所观的境界?譬如说我们修白骨观啊,不净观、苦观、空观,或者是修看这个尸体啊,来观照。

禅观有禅观一定的界限嘛,比如修不净观,观这个全身血液、大小便、恶臭、五脏六腑啊等等,

我认为最快的就是观白骨观,我在这个白骨观也很受用,诸位你不妨试试看,这个白骨,一下子就知道无我了,人的最终点一定会腐烂,剩下一具白骨,没有任何的例外,时时刻刻能够观白骨,你就算不成道,也会得解脱,心里也会解脱很多,

所以这云何禅境界就是,什么是禅观所观的境界?禅观所观的境界,像观不净,观苦、观呼吸、观无我啊,都有一定的境界。

“变化及外道”,如何是证圣果以后,有种种的神通变化,还有外道所修的到底是什么法?

所以前面的变化呢?是指当有修行的时候,达到了变化,神通的变化,那么外道到底修的是什么法呢?大慧!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些问题?

那整句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修行者解脱以后又到哪里去呢?迷的时候到底是谁在受束缚呢?悟的时候,又是谁能够得到解脱呢?

什么才是禅观所观的境界呢?它的范围界限是如何呢?如何又是证圣果以后的神通变化以及外道所修的到底是什么法?大慧!你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呢?你问的这些问题其实都趋向于空无自性。

【注释】

【“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此为重述前】面【第七问:“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

【“云何禅境界”:此为应前】面【第八问:“何等禅境界?”】

【“变化及外道”:此为应前】面【第二十九问:“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

【义贯】

【修行者“解脱”以后到哪里去了呢?迷时“谁”受“缚”?悟时“谁”得“解脱”?】

【“禅”观所观之“境”】以【及】所缘的【其范围“】境【界”】到底是【如何?神通“变化”,“及外道”所修者为何?(大慧,你为何要问我这些问题呢?)】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10 经文106:【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这个就是四句,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就是四句偈。离四句,绝百非的啊,就是这个。

接下来这一段有一点难,但是体悟了以后,也不算是很难,但是不好解释。

    【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

这如果没有人讲,保证没人看得懂的,这到底是在说什么?所以我刚出家,拿到了这一本《楞伽经》,当时候没有注解,哇!这是在说什么呢?

“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看不懂!但是这个解释一下,慢慢你就会了解。

那个“作”,第一个重点,这个“作”就是生,云何一切法无因而生,那就看得懂,一目了然,简单讲就是,外道为什么说一切法无因而生?

无因而生,这个就叫做自然外道,一切法很自然的存在,什么因缘果!没有了这个东西,没有!外道的,此为自然外道,这个就是自然外道。

一切外道为什么执著“一切法无因而生”的这个道理、理论呢?因此叫做自然外道,无因而生这个叫做没有任何原因叫做断见。

“云何有因作”,外道为什么一切法如大梵天或者大自在天有所作者?“有因作”是有所作者,“作”就是而“生”。

外道为什么说一切法有因而生?这个“因”不是佛讲的正因理论,是一切法有造作者,有因就是有造作的因,“作”就是而生,

外道说一切法有造作者,如大梵天所造作,或者是大自在天所作而生,这个世间是由大梵天创作而生,这个世间是由大自在天创造而生。

诸位!这个就叫做常见外道,前面一个叫做无因而生,这里是有因而生,但是不是佛讲的正因,

所以前面一个也是自然的外道,无因而生。接下来这个是常见外道,大梵天是常,创造出来的世间是无常;大自在天是常,创作出来的世间是无常,大自在天永远是那么常,永远存在。所以外道说一切法也有的执著有因,有造作者而生。

“有因无因作”,就是也有因也无因,叫做有因无因作,充满着矛盾,也有因生也无因生,有一种外道,是执著两个同时存在,叫做矛盾外道,也有因生,也无因生,说有因还是有因,说无因嘛也无因,一下子也有因也无因,作就是即生。

“即(及)非有无因”,就是非有,就是一切法,非有就是非有因作,无因就是非无因作,这个很重要,这个非有无因作,就是那个非要用两次,“有”的底下要补上:作,非有因作。那么无因呢?那个“非”字再用一遍,非无因作。

什么叫做“非有因作”呢?不能说有因,也不能说无因,那到底是什么?就是没有任何的意义啰,所以即一切法非有因造作,也可以说非无因造作,前前后后讲的话都没有意义,前面否定后面,后面否定前面,意思是说不能说有因,也不能说无因。大慧!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些问题呢?

整句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外道著一切法无因而生,就是自然外道,也算是断见的一种。

“云何有因作”,外道一切法有造作的因而生,这是常见外道,如大梵天所作,大自在天所作,

那么一切法也有因作,也无因作,有因无因就是,也有因也无因,这充满着矛盾,以及一切法非有因作,以及非无因作,不能说有因,也不能说无因。大慧!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些问题呢?

这个就是四句,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就是四句偈。离四句,绝百非的啊,就是这个。这里的作就是生的意思。

【义贯】

【(此四句为应前第十二问:“云何俱异说?”)】“俱”就是两边同时存在,亦有亦无,异就是非有非无,俱两边存在,异就是非,亦有亦无叫做俱。

【外道为何会有“一切法无因而生”的理论?及“一切法为有作者之因而生”之论?以及“一切法亦有因、亦无因而生”、以及“一切法非有因、非无因而生”等理论?(大慧,你为何要问我这些问题呢?)】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11 经文107:【云何现已灭?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前面已讨论过世尊的回答为何“不由次第”,在此便完全明白了,因为大慧所问的第一个问题“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到现在才得到反应!】所以,你要记得第一义谛大空,第一圣义谛,没有任何的次第,必须回归当下。次第是生灭的代名词,阶位也是微细生灭的代名词。

    【云何现已灭?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

“云何现已灭”,为什么前六识一现以后,怎么样?刹那不住又立刻消失,消失就是灭了,所以云何六识现后,刹那不住又还灭。

云何,“净”就是净化。诸位!这个“觉”是妄觉,不是正觉。正觉还得除,还得净化吗?云何净除诸妄觉,妄念,是这个意思。云何净化或者是净除,怎么样能够净化,或者是净除诸妄觉妄念,这个觉是妄觉,不是无上正等正觉。云何净化诸妄觉妄念,云何净除诸妄觉妄念?

“云何诸觉转”,为什么?这一段跟大家都息息相关的,为什么?问题出在哪里?凡夫一切会随着,“诸”底下加一个“妄”,“诸妄”,“觉”的底下,“转”的上面加一个流。

接下来这一句很重要,云何凡夫一切会随诸妄觉,随诸妄觉流转,后面加:不已,停止不下来。

我们今天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就是妄觉停不下来,虚妄的执著、念头、分别心停不下来。

所以,云何凡夫一切会随着诸妄觉流转不已,时时刻刻刹那之间,生灭妄动妄觉而不是正觉,而流转不已,停止不了,无法遏止这个念头,

以及转诸所作,“诸”就是一切,以及转,就是如何转变净化,“转”就是转变净化,一切有为所作,

所以转变净化,所作就是一切有为之所作,简单讲一切有为所作,就是转业啦,转这个业,

虽然说业性本空,但是所有的执著,就变成无形的业力、业识,牵引着我们,所以人做不了主,是因为我们造的这个习惯,习惯变成的业力,业力又回归到最微细的业识,业识跟业力把我们的生命,编织成有限的肉体还有寿命,因此我们没办法得到无量无边的法身慧命。

所以修学佛法,最重要的,佛劝我们只有涅槃,不恋三界。

这句话就告诉我们,说:我们这个色身其实不究竟,这个不是我们久住的地方;我们的心性还有本性的涅槃,还有净土可以去,因此让一切众生,只有涅槃,不会恋栈这个三界,

所有的众生一投胎转世,从一出生到现在,没有一时没有一刻不是执著现在这个世间,是让我依靠的,是让我们永恒的,是让我享受的,是让我快乐的,没有一个众生不是这么觉得。

如果我今天没有听到世尊的正法,我也是个凡夫,十十足足的一个凡夫,你不知道觉悟叫做什么?读书读书结婚了,结婚了生儿育女,再来就变阿公,阿公了变祖公,祖公就变祖祖公,就这样子一直到死亡,不会觉悟了,我相信不会觉悟的。没有人,谁会了悟的万法不净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

所以及转诸所作,就是转变,一切转变,把它净化一切有为之所作,所作,当然就是一切有为。简单讲,就是如何来净化,如何来转业的意思,意思就是如何来转有为的业,变成无为的清净法,就是这个意思。及如何来转变,来净化一切有为所作,所造的业。大慧!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些问题呢?

整句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云何六识现后,刹那生、刹那灭、刹那不住,又还灭呢?就是云何六识现后,刹那不住又还灭,立刻就灭去呢?现立刻就灭。

云何净化诸妄觉妄念?为什么凡夫会随着诸妄觉流转不已,控制不了,继续六道轮回?及转诸所作,如何转变净化一切有为之所作?大慧!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些问题。

【注释】

【“云何现已灭”:此为应前】面【第二十四问:“云何见已还?”义谓:六识为何现已还灭,刹那不住?】

【“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此为应前第一问:“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觉”,为妄觉。】

【“及转诸所作”:此为应前】面【第十与十一问:“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

【义贯】

【为何六识“现已”还“灭”,刹那不住?】刹那不住在强调什么?就是讲空无自性。

为什么讲一切无常,一切法无常?就是刹那不住,空无自性。为什么讲一切(法)无我?就是刹那不住,就是空无自性。为什么讲一切法不净?因为刹那不住。

刹那不住的东西,你怎么抓都抓不到,每年都在过中秋节,但是我们了解那个真正的道理:刹那不住,刹那不住,中秋节也没有什么,因为空无自性,也没有什么节庆啊。对不对?

我们的心妄动,说这是中秋节,过不一样的日子,过不一样其实是你心情的问题,跟中秋节没什么关系,因为你肯定说今天是中秋节,所以你的心情会觉得比较High!

或者是这是讲世间人,小酌几杯,唱唱KTV,或者请爸爸妈妈吃个饭啦,聚一聚啊,诸位!刹那不住空无自性呢?然后呢?唱唱歌,小酌几杯,又回到家,洗个澡,躺下来,又睡觉啰,还是刹那不住……

所以开悟有什么好处呢?见性有什么好处呢?没有什么世间叫做稀奇的,也没有什么世间叫做最吸引他的,他也没有什么叫做世间最神秘的,也没有什么世间所要探讨,因为诸法本空就空啊,你去哪里探讨?所以他的心情,走到全世界都一样啊,是不是?

【如何“净”化种种妄“觉”妄念?为何凡夫一切妄“觉”妄念流“转”不已?及如何“转”变净化一切有为之“所作”(亦即:有为之业)?(大慧,你为何要问我这些问题呢?)】

【诠论】

【前面已讨论过世尊的回答为何“不由次第”,在此便完全明白了,因为大慧所问的第一个问题“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到现在才得到反应!】

所以,你要记得第一义谛大空,第一圣义谛,没有任何的次第,必须回归当下。次第是生灭的代名词,阶位也是微细生灭的代名词。

为什么有菩萨的初地、二地到十地呢?因为有最极微细的生灭还没有断,所以阶位就是生灭的代表,次第就是生灭的代表,有生灭它才有次第嘛,所以生灭,次第就是生灭的代名词,

生灭没有断尽就不能成佛,换句话说入第一义谛大空,回归当下没有任何的阶位,也没有任何的次第。

为什么讲回归当下?第一义谛大空,绝对的空有什么次第啊,没有任何的次第。

所以,这个禅宗里面讲的顿悟,就是第一义谛,直截了当顿契本心,即入第一义谛,

所以《楞伽经》是圆顿大教,至圆至顿对十地菩萨、等觉菩萨而说的,连阿难都不是当机者,这些阿罗汉也不是当机者,当机者真正的是大菩萨,但是也有比丘随喜。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12 经文108:【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大慧!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些问题呢?你所问的这些问题,其实都趋向于空无自性啊,不可得啊,为什么要问我这些呢?

    【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

云何方能断除,诸就是一切,想就是妄想。所以,云何为,要怎么样才能断除一切的诸妄想?

“云何三昧”,“起”就是又起动念。三昧,这里就是又起念,当然是指无想天。无想天的有情,会从无想定当中又起心又动念,因为他那个定不是无漏的定,

所以说这里是指无想天的定,虽然是用三昧这个名词,可是这个是外道定,外道所修的无想天的有情,会从无想定当中,这三昧又起心动念。

“破三者有谁”,意思就是破三有,破三有当然就是出三界,破三有出三界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破三有者谁?破三有出三界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谁呢?

“何处”破就是哪里破。“为”就是如何破。所以何处底下一个“问号?”,为底下一个“问号?”,“何身”,就是以何身而破三有呢?哪里破三有?如何破三有?以何身而破三有?这三个“问号?”。大慧!你为何要问我这些问题呢?

把它贯穿起来说,如何才能够断除一切的诸妄想?为何无想天的有情,当他从无想定中,入定以后,最后又起心动念,为什么无想天的有情何以从无想定当中又起心又动念?破三有出三界的人是谁?哪里破?如何破?以何身破?

大慧!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些问题呢?你所问的这些问题,其实都趋向于空无自性啊,不可得啊,为什么要问我这些呢?

【注释】

【“云何断诸想”:此为应前】面【第四十一问:“离妄想者谁?”。“想”,为妄想。】

【“云何三昧起”:此为应前】面【第十五问;“何因从定觉?”】

【“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此为应前】面【第十九问:“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

【义贯】

【如何方能除“断”一切妄“想”?为何无想天上的有情,会从无想定(“三昧”)中“起”心动念?能“破三有”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又在哪里破?如何破?】以【及以“何身”破三有?(大慧,你为何要问我这些问题呢?)】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13 经文109:【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云何世俗说?唯愿广分别。】诸位坐在底下一定是修百千万劫,不然这第一义谛大空,很艰涩的。你怎么会坐得下来?只要在《楞伽经》听到喜悦的人,就不要讲悟,这个都不是普通的根器,有喜悦心:哦!这个法真是好!有喜悦心,这个人就不是普通的人,要累劫要圆顿大教,听圆顿大教能够喜悦的人,那个人可不是一般的善根。

    【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云何世俗说?唯愿广分别。】

这些意思是说:为什么佛说一切没有“众生?”

诸位!“众生”是一切法的开始。所以“无众生”就是根本全部破,就是一切法空的意思。

诸位!这个“无众生”,不能当作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是这个意思喔,“无众生相”不是这个意思喔;“无众生”是一切法的根本,所以是一切法空的意思。

为何佛说一切“无众生”,一切法本空,一切法无生就是:一切法无生没有“众生”,无所谓“众生”的生灭。为什么佛说一切没有“众生”的生灭法呢?就是一切法本空。

又,佛又说:“而说有吾我”,而又说有一个真正的“我”,真常的“我”。

诸位!讲真常真乐真我真净,就是《大般涅槃经》所说的。在这里诸位注意听,暂时放下笔注意听我。

释迦牟尼佛说,诸位!众生著什么?执著什么?执著这个四大,执著这个五阴为有一个“我”,对不对?对!

所以,佛为什么讲一切法“无我”?佛讲一切法“无我”,是为了破除“有我”,佛讲“无我”是为了破除“有我”,但是著一个“无我”,或者著一个“有我”,都不是佛的真义,都不是“真我”。

佛说一切法,“我”和“无我”统统要放下,那个叫做“真我”,本性的“我”,那个本性才是真正的“我”,你所执著的那个“我”。所以这里有三个层面:

①佛为了破除众生,对四大五阴的执著,所以佛才讲一切法“无我”,才讲“无我”这个道理;

②可是这个二乘人,也不了解佛的用意,以著一个“无我”;

③或者一般修行人,一切法“无我”,那就是“无我”的精神,佛说连这个“无我”统统要放下。

再来,再讲,世间无常,世间人因为执著得非常可怕,日子过不去,他没有那种观念,如何来觉悟来观照,都不懂,

所以佛讲一切法无常,是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讲无常是为什么?就是告诉众生:这个世间所有的东西,都会变化,你所执著的东西是没有任何意义。喔!那个就是。

所以诸位啊,你去泰国看看,坐着,观无常。我有一个徒弟,到泰国去,回来,二六时中统统是观无常,不错!这个徒弟满有……这个性,以前个性很刚烈,人家一观无常,经过指导以后很受用,既然无常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执著的,观无常。

二乘人最后又内心起恐慌了,说:世尊,一切法无常,我们所修的又修去哪里呢?佛说:涅槃是常。

涅槃是常,二乘人就很好(hào),很喜欢:既然这个一切法无常,我们还有一个“常”的涅槃,就执著那个涅槃是“常”。

到大乘菩萨,佛就告诉你:佛讲无常,是为了破除众生的执著,佛讲“常”是为了对治二乘人的恐惧,最后你要放下无常、要放下常,那个才是佛讲的“真常”。

所以佛在讲经说法,一步一步……这样听得懂吗?一步一步……所以你一下子,你根器不够的时候,佛不会一下子就讲到究竟的,是不是?没有办法讲到究竟的,

所以善说法者,必须碰到怎么样?善谛听者。你很会讲经说法,你要遇到跟你法能相应者,这样才有效果,否则虽然讲得满身大汗,底下听不懂,大家不如吃中秋月饼、泡茶。所以这个善说法者,你必须要碰到善谛听者,那个很会听法的人,这个师徒就相应了。

这个就讲到“无我”,你要知道时空不一样,根器不一样,佛到最后统统要打破所有的常、无常、有为、无为。

譬如说:你著有为法,佛告诉你有为法是无常,是刹那生灭,所以告诉你有一个无为。

如果你著一个“无为”,佛说:那个不是真“无为”(因为有造作。——整理者自解),

我讲“无为”是跟“有为”(对治的),是破除“有为”的执著,你著一个“无为”,“无为”又变成生灭,那不是真正的“无为”,知道吗?

“无为”不可说,不可以比较,如果用“无为”来破除“有为”,那个“无为”仍然有能破跟所破,

所以真正的“无为”是要放下“有为”跟“无为法”,所以真正的“无为法”是没有所谓“有为”,也没有所谓“无为”,那个是真正的“无为”,就是真正地进入心性。

所以,有几个层面,让这些众生了解佛所说的法,都在契合当时候的根器,时间究竟不一样,不是那种根器的不受用。

诸位坐在底下一定是修百千万劫,不然这第一义谛大空,很艰涩的。你怎么会坐得下来?

只要在《楞伽经》听到喜悦的人,就不要讲悟,这个都不是普通的根器,有喜悦心:哦!这个法真是好!有喜悦心,这个人就不是普通的人,要累劫要圆顿大教,听圆顿大教能够喜悦的人,那个人可不是一般的善根。

释迦牟尼佛世尊为何?你已经讲了“无我”了,无众生了;又说了一个“真我”?

云何一切无众生,就是一切法本空,那么佛陀又为什么?诸位这个世俗说,要加三个字,又随顺世俗说的世谛。前面无众生是讲真谛,可是佛你又为什么随顺世俗而说世俗谛?既然真谛诸法毕竟空,世尊又为何随顺世俗说而讲了世谛法。

“唯愿广分别”,广分别怎么样?解说这些问题。

整句贯穿起来说:云何佛说一切无众生?一切法本空。而说一切法,真正的“我”,是真“无我”,才是真“我”,真常的“无我”,既然一切法本空,又说一切法是真常的“无我”,毕竟空寂的“无我”,那么为何又有随顺这个生灭的世谛之世谛说呢?为什么要这样子讲,既然无众生就一切法本空,为什么又讲“有”呢?世俗说就是“有”。

释迦牟尼佛一下讲一切法本空,一下又随顺世俗,一切法又“有”,世谛,世俗谛。世尊你这样子有没有矛盾呢?一下讲诸法本空,又一下随顺世俗说“有”,世尊你这样有没有矛盾呢?唯愿广分别,解说这些问题。

说:大慧!你为何要这样对我求请,你为何不反求自心,自己的心呢?你问的这些问题其实都唯心现量的境界,都是空无自性,问问你自己的心便很清楚了,你这些问题都趋向于空无自性,你这些问题其实没有特殊的意义,是唯心现量的境界,万法都是唯心。

【注释】

【“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云何世俗说”:这是应前】面【第二十七问:“云何无众生?云何世俗说?”】

这一句意思就是,为什么一下讲,诸法毕竟空,无众生的真谛,为什么又随世俗说,有万法世俗说的世俗谛,一下说空,一下说有,世尊你有没有充满着矛盾呢?唯愿广分别说,就是这个意思。

【义贯】

【为何如来施设法界之中毕竟“无”有“众生”或生或灭,一切法空之理,“而”又“说有”真常之“我”?】

诸位!这个真常之“我”,就是放下“有我”跟“无我”,统统放下,叫做真常的“我”,听得懂吗?叫做真常的“我”。“有我”还有“无我”统统放下,不著,叫做真常的“我”。

【为何如来又随顺“世俗说”世谛?大慧,你又说:但“愿”世尊为我详细解说(“广分别”)这些问题。(大慧,你为何要这样对我求情——你为何不返求自心?)】

【诠论】

【在此节的最后一句中,世尊引用了大慧菩萨常用的语句:“唯愿广分别”!这其中包含了相当强烈的反讽之意,也是有点调侃之意,亦是诃责之意。】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14 经文110:【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你所问的问题,不在问题的本身,在你问题产生的那一念头,那颗心。如果大悟见性就根本就除,就不会演变、演化流出来这些问题,心就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心悟了,这些问题统统没有了,根源就断;心如果不悟,这个根源一直存在,根本问题一直没有解决,那么问题就会问不完。

    【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

解释一下。大慧!你所问的,这个“相”的前面加一个“法”字,你所问的法相,云何就是如何建立,你问法相是如何建立,这是你所问的啰,

以及所问的,所问,问的底下加一个“之”,“非我”就是“无我”的道理,以及你所问的“无我”的道理,及所问“非我”,中间加一个“之”,那么就很清楚。所问之“非我”,就是你所问之——“无我”的道理,是什么?你是这样问世尊的。

“云何为胎藏”,为什么有的众生,会从母胎里面当中而生出来,尤其是胎卵湿化,这个问四生里面的胎生,为什么有的众生,会从母胎里面生出来,

以“及种种异身”,以及佛陀如来为何有种种异身——就是变化身,度众生。

因为前面八十四问,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种种名色类,前面八十四问是这么讲的,所以这里是问:以及佛陀如来为何有种种的异身——变化身来度众生。大慧!你为何要问这些问题呢?

那么整句贯穿起来的意思是说:大慧!你所问的法相,是如何来建立,你所问的这“无我”的道理,还有你问的众生,为什么会从胎藏中生出来,为什么佛陀有如来,有种种的变化身来广度众生,大慧!你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呢?你所问的这些问题其实都趋向于空无自性的,都是唯心现量的境界。

【注释】

【“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此为应前】面【第二十六问:“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

【“云何为胎藏”:此为应前】面【第三十三问:“云何胎藏生?”】

【“及种种异身”:此乃应前】面【第八十四问:“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种种名色类?”】

【义贯】

【大慧,你“问”说一切法“相”是如何建立的?又“问”无我法的“非我”之理是如何建立的?为何众生会从“胎藏”中生?“及”为何如来有“种种”不同的化“身”?(大慧,你为何要问我这些问题呢?)】

【诠论】

【本节中前两句的“所问”与“及所问”,亦含反讽、谴责之意,学者可体味之。

又,“云何为胎藏”句下,】因为有种种的译本不一样,【魏译有“汝何因问我”一句,】你又什么原因一直问我这个问题呢?这一句就是,【如是则反讽与诃责之意】就【愈强】烈了【。】

意思就是要问的那个问题,要回光返照你那颗心,你所问的问题,不在问题的本身,在你问题产生的那一念头,那颗心。

如果大悟见性就根本就除,就不会演变、演化流出来这些问题,心就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心悟了,这些问题统统没有了,根源就断;

心如果不悟,这个根源一直存在,根本问题一直没有解决,那么问题就会问不完。

所以,没有明心,没有见性,所有的问题一直存在、一直存在。为什么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为什么?因为这样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佛为什么能够成佛?因为明本心,明本真心见本自性,叫做明本心见本性。

明本心什么意思?明本真心。见性什么意思?见本自性啊,真心自性,就是每一个人成佛的根本,

佛无相,所以为什么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为什么禅宗讲即心即佛?答案很简单,佛,他无相,智慧心即是。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15 经文111:【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识心从来没定过,正因为依真起妄,不了解妄性本空,妄性本空,所以为什么佛法让师父如此的契入、如此的珍惜?正因为从小读书读的那么多,没有一本课本是写解脱的,也没有一个老师教我如何来解脱,没有一个老师!

    【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

云何,说为何外道会产生断常两种邪见,所以断、常,为何外道会产生断见、常见两种邪见?

为何称它们两种邪见呢?拨无因果,为什么叫做邪见?不按佛陀所讲的因果的正理出牌,否定佛所讲的因果法,叫做两种邪见。干了很多的坏事啊;

断见就是人死了一了百了,你干了很多的坏事,也不会得到果报,你就是做了很多的善事,也不会得到善报,一点都没有什么意思,那麻烦大了。

这样子教化众生的话还得了,一切众生进入了断见,那就无恶不作了,所有的善也不为,做善也没善报,做干什么呢?造恶也没恶报,怕什么呢?这很严重的断见,所以这个断、常二见是很可怕的。

“云何心得定”,意思就是云何修行者之心如何能够得定?修行者之心如何能够得定?意思是说修行者之心要如何修才能够得定,从哪里下手,要怎么修?

诸位!悟了诸法如幻,没有识心分别,识心分别是依他起的,所以说依真起妄,全妄即真,师父在彰化斋僧讲的啦。

真心就像树木,一棵大树,妄心就像影子,依真起妄,有影子怎么来的?因为有那棵树,但是有影子;全妄即真,所有的影子,其实就是树木的本身所投影出去的。

你今天为什么有意识形态的,意识心的微细生灭分别,因为你有真心妄动,妄本无因,若有所因,何名为妄?

所以识心怎么来的?要依真起妄,依真心而起妄识,妄性本空,所以全妄即真,所有的妄识当体即空,因为妄识是依他起的,依真心而有叫做依他起的,真心来攀缘外境,内心的真心,又意识心又加强,种子习气……

所以种子习气起现行,现行薰种子,种子又变成习气;习气,种子又起现行,现行又薰习种子跟习气,就一直重复、一直重复,种子起现行,现行薰种子,识心从来没定过,正因为依真起妄,不了解妄性本空,妄性本空,

所以为什么佛法让师父如此的契入、如此的珍惜?正因为从小读书读的那么多,没有一本课本是写解脱的,也没有一个老师教我如何来解脱,没有一个老师!

为什么师父听到这个正法非常的震撼?喔!世间有这种学问喔,世间还有佛法这种超越一切生灭世间假象、超越一切逻辑、超越一切哲学,哇!这个太了不起了!这个非得用生命来投注它不行。

我们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研究所博士,所学的是什么?学“生”学习如何生存之道,没有学习如何来面对死亡;学生之道易,学死之道难。

再来,今天你读的这个书很短暂的,就算你读到博士,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短暂的,你的人生去一半了,剩下的时间就是讨老婆,生儿育女啊,房子贷款啊,你剩的时间就是这样子。

读到博士差不多快三十岁了,讲真的就是这样,对不对?读到博士也差不多快三十岁了,对不对?剩下的时间再找一个头路(工作),上班,讨一个老婆,再生三个孩子好了,生三个,

你看这样一世人,一世人就一世人(就这样),一世人就这样PASS,就这样过了,是不是能活那么久,还不知道呢?

所以我一听到这个佛法,说一句世间法讲的,让我著迷不已:哎呀!这个世间怎么会有这么大智慧的世尊!

因为我也接触过基督教,或者接触过天主教、一贯道,接触四书五经啊,儒道都有接触过,就是找不到答案。

哲学也找不到答案,亚里斯多德(亚里士(斯)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 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科学史上标志着一个转折点,因为他是最后提出一个整个世界体系的人,而且是第一个从事广泛经验考察的人。其有著名的三大定律,虽然有些被后人推翻,但在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大厦没有造起来之前,整个西方世界都被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统治着。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讲什么?然后呢?这个柏拉图又讲什么呢?到最后究竟义还是跟着佛陀,这条路也找了好长的时间。所以修行者之心,要怎么样才能够得定?那就没有佛法就不行。

言说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言说?人与人之间沟通,当然要有言说了,但是这个言说也是依他起的,也是无自性的。

其实这个语言啊,我们如果要生存,其实也在这个语言,你单单一个英文,没有十年二十年就没办法,你单单一个日文,我讲的是很流利的,能听能说能翻译的那一种功夫,不是整天(日文)日常会话而已,我在讲的不是这个,而是日文非常的流利,讲了就能够马上翻译那一种,那一种才真正的功夫。对不对?

如果要说那个(一般日语会话),谁不会?(唱几句日文歌曲)那个谁都可以来上两句,那个很简单,Easy!Easy!那个很简单的东西,我讲的不是属于这种,不是这种。我讲的是非常专业的,日语没有十年、二十年你没有办法,英文没有二十年你多厉害,对不对?没有办法的。

欸!就像那个语言不通,我们到泰国去的时候,有一个美国人不会讲泰国话,那个美国人肚子大大的,我去的时候,到那个芭达雅(芭达雅,又名芭堤雅(Phattaya)是一个泰国城市,属于东部地大区春武里府,位于暹罗湾东侧,第一大城曼谷的东南方约165公里处。它是泰国旅游业最重要的据点之一,该城市的特色是多彩多姿的夜生活。)去看,实在是不搭轧(搭轧:“相配,相吻合,协调”的意思。),不搭轧,

他们俩个坐在海滩上,我看那个泰国人黑黑的,美国人白皙皙的,两个都不讲话,因为她不会英文,他不会讲泰国话,两个抱在一起,我看得会害臊,坐在他们后面,这是要持什么咒让他们分开呢?这一个黑黑的,一个白皙皙,不相称,两个都不会讲话,一个不懂英文,一个不懂泰文,这样可以在一起,我就想不通了,语言又不通,我就感觉这一幕让我今天都不会忘记,实在是不搭轧。

我们到芭达雅去,我就坐在他们后面念念念。师妈说:师父你在念什么?我在念说,他们两个怎么样才分得开(师父笑)。所以说众生,讲到言说,你看两个语言不会通,坐在一起,不知道要做什么,对不对?言说怎么来的呢?言说就是人类为了要沟通来的,但是,是空无自性啊。

以“及诸智”,叫做诸佛之智有多少,多少种呢?诸佛之智到底有多少种?

戒就是佛戒,佛的戒律到底有几种?众生的种性,到底有几种?诸位!这里有三个“问号?”:戒?种性?佛子?这有三个“问号?”。佛的戒律有几种呢?众生的种性有几种?众生的种性前面讲过,有五种种性,你们记得吧。我相信你们的头脑,回想一下就知道,你们头脑一定记得起来。佛子,有几种佛子呢?大慧!你为何要问这些问题呢?

【注释】

【“云何断常见”:为应前第二十八问:“云何为断见,】以【及常见不生?”】

诸位这个不生,注意!这个不生跟无生法忍那个生不生完全没关系,一定要写起来。“不生”就是远离的意思。

所以你看一切法不生,看习惯了,常见,常见到无生法忍,完蛋了!你答错了!

不生就是让常见的外道,怎么样?不要生起。外道有断、常二见。云何为断见以及常见?令他们外道不生起常见外道的知见,这个不生是指远离,

所以因此经教,如果很粗浅的,看到不生就:哇!就一直觉得一切法无生。

师父讲的:生,等同无生。他就又背,又回想起来,就搞错了,这个不生不是那个不生,叫做远离。

【“云何心得定”:为应前】面【第二十一问:“何因得神通,】以【及自在三昧?”】

【“言说及诸智”:“言说”为应前】面【第五十问:“谁生诸语言?”“及诸智”则为应前】面【第四十七问:“诸智有几种?”】诸智当然佛才有啊!佛的智慧有几种?

【“戒种性佛子”:为应前】面【第四十八问:“几戒众生性?”】

【义贯】

【为何外道之人会产生“断常”二种邪“见”?修行者“心”如何“得定”?语“言”是怎么来的?诸佛之“智”有多少种?佛“戒”有几种?众生“种性”有几种?“佛子”有几种?(大慧,你为何要问我这些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16 经文112:【云何成及论?云何师弟子?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为什么这一辈子她会投胎成女人,为什么这一辈子他会投胎成男人?众生的种种男女性别不同,这些又为什么?是如何造成的?如何让他们投胎成男人或者投胎成女人?大慧!你为何要问我这些问题?

    【云何成及论?云何师弟子?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

“云何”,“成”就是成就。哪一些是如来所成就的理,就是法,又哪些是解释佛理的论,诸位!这个“论”,就是解释佛陀所讲的法,像《大智度论》是解释《大般若经》,等等。

“云何成”就是如何是如来所成就的法,如何是如来所成就的理,又解释佛理的论是什么?

“云何”,“师”就是教授师。意思就是说,如何才能成为佛法中的阿阇梨教授师,怎么样才能成为教授师?又佛弟子到底有几种?弟子就是佛弟子,到底有几种?云何才能够资格称为教授师,又佛弟子到底有几种?这弟子前面加一个“佛弟子”,弟子底下补两个:几种。那就看得懂了。要怎么样才能成为佛法中的阿阇梨的教授师,又佛弟子到底有几种?

“种种诸众生”,众生的种种男女性别为什么不同?男的是男的,女的是女的。众生的种种男女性别,完全不同的众生。

“斯等复云何”,“斯等”就是这一些。“复”就是又。“云何”,如何造成的。

为什么这一辈子她会投胎成女人,为什么这一辈子他会投胎成男人?众生的种种男女性别不同,这些又为什么?是如何造成的?如何让他们投胎成男人或者投胎成女人?大慧!你为何要问我这些问题?

【注释】

【“云何成及论”:此为应前】面【第五十三及五十四问:“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

【“云何师弟子”:为应前】面【第六十二及之六十三问:“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阇梨?”】

【“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此为应前】面【第七十七问:“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

【义贯】

【如何是如来所“成”就之理,“及”阐释这些理之“论”?如何方能称为佛法之教授“师”?佛“弟子”有几种?“众生”的“种种”男女性别不同,是如何造成的?(大慧,你为何要问我这些问题呢?)】

在座诸位!这就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啰。在美国有一个女孩子,她一出生以后,她一定是找她哥哥的衣服穿,她绝对不穿女孩子的衣服,她妈妈买了一橱子女孩子的衣服,她就是不穿。

她常常告诉她妈妈说:我前世是男的。她妈妈就给她搞得莫名其妙,后来这个女孩子真的去做变性手术。

所以这个怎么讲呢?你看!她那么喜欢做男的,竟然投胎成女的,

有的投胎成男的啦,已经具足男人的条件,是怎么样呢?他非常欣赏女人的胭脂水粉饼,也非常欣赏女人穿那个高跟鞋,然后穿着裙子,然后那个长发飘逸,一(左手把头发向后上方一甩)二(右手把头发向后上方一甩)三(双手把头发向后上方一甩),他就是。一个男孩子为什么会欣赏这样子呢?

他就看到那个风一吹来的时候,那个裙子随风摆动,婀娜多姿,然后那个帽子,女孩子帽子特别多,帽子一戴胭脂一涂,耳环一(摆动):咚咚,两个放左右佛手(“佛手”喻耳环的形状),手印(喻耳环的形状),对不对?哇!多好看。弄得那样,大到吓死人的耳环,他就觉得这样子很漂亮。

这个男孩子就是从小绝对不会是男人的打扮,全部都是女孩子的打扮,那个美国人说:完了!我生的这个儿子不像儿子,女儿不像女儿,到底我该怎么办呢?

后来长大了,十六七岁,他每次跑厕所都跑去女孩子的厕所,都被人家控告,在学校也是,他不去男厕所,他跑去女厕所,在high school,senior school, high school都一样,后来把自己化妆成女的,每天都照顾,那个粉饼从来都没有离开。

后来就没办法,看那个医生说没办法了,这个已经还是要动刀啦,把他解决了,变成了一个女的,满他的愿。哇!人家,他现成女的时候,精神百倍啊,他可以正正当当地出入女众的厕所,胭脂水粉饼,从来没有的,而且去打那个女性的荷尔蒙,那个皮肤好到,报导的新闻出来,看不出他是个男孩子,完全看不出来,这变性人。你看得出来,标题写得斗大:你看得出来他是男孩子吗?看不出来,统统是女的。

我讲,生不逢时,有的是想当男的,有的,我是指那个人啦。一出生想要男的,结果生成女的;一个想要女的,变成生成男的,世间没有公平,对不对?还好这个是少咧,对不对?

像我一出生,男的!我就很喜欢男的,很好啊,对不对?哪有不好咧,是不是?我讲话也不会扭扭捏捏,纯正的男子汉大丈夫,爬山最怕倒退走,怎么看师父也是男的,因为我们这种个性,也是火爆浪子的个性,对不对?是因为磨练了四十年,四十年现在变乖乖了,很善良。

所以我后来看到了佛经,说:修行人要具足四种柔软:一、要柔软心;二、要柔软身;三、要柔软腰,腰就是很有礼貌的意思,看到人就是打躬作揖,柔软腰;四、柔软语,就是你讲话,不要像恶婆娘般粗鲁,你这讲话要很柔软。

如果一个人这一辈子能够得到四种柔软的话,他临命终会现柔软的往生相。

四种柔软:一、要柔软心,就是不要太强硬,有话好好讲,要柔软心;二、要柔软身。柔软身就是我们身段要放柔软,不要那么刚硬,个性不要那么硬,柔软身;第三、柔软腰,就是自己肯低下谦卑,对每一个人这腰绝对不会硬,我很软,肯向你低头,肯低头的人不会撞到矮门,学着弯曲总比断裂好。这句很重要,Very important哦!学着弯曲总比断裂好,你学着弯曲,不然你硬要弯它,会断裂,学着弯曲总比断裂好。哇!我看到这个,实在是太棒了!

所以跟大家讲,这样我们四种柔软,对不对?柔软心、柔软身、柔软腰、柔软语,死后就全身都是柔软,软绵绵,往生净土瑞相重重,对不对?要不然死的时候硬梆梆,多难看啊!

这个临命终往生的时候,柔软,人家在换衣服的时候,往生善道跟往生恶道,看那个柔软度就知道。

像我爸爸一天念佛至少两万,再来,持《往生咒》。我跟爸爸讲:你持《往生咒》,三十万遍。《往生咒》,念三十万遍《往生咒》。

他说:我经教不懂。我说:没关系!爸爸,你念佛!

我知道我爸爸往生,那个来换衣服的:哦!这个全身都是软的,跟没有骨头一样,非常地柔软。

我跟师妈讲:你每天记得念佛。师妈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她很尊敬我们讲堂的法师,这个僧宝。断气以后,二十四个小时头顶是热的。

所以,这个就是告诉大家,很事实的一个答案,这个往生净土是从现在开始做起,你记得用柔软,这两个字来用在你一辈子,你就会很快活、很快活,你就不会卡住、不会卡住。

所以我们修学佛道,抓住了重点以后,还要付诸行动。诸位!行动比语言更有力,行动比语言更扎实,就是修行人不是只在嘴上说说。

讲得很好,作早课也不要,晚课也不要,念佛也不要,共修也统统不要,你要跟人家修什么行?对不对?不可以这样子啊!连师父现在都还在念佛,你为什么不念佛呢?是不是?修行不能光说不练,要脚踏实地去做,那就知道了。

所以听经闻法,它就是有这个好处,而且跟着师父也不错,我们有一个木屋,那个很清净的道场,然后那边空气也好,又打佛三,

我就感恩这些工作人员,也感谢这些义工,我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有无比的感恩,感恩这些工作人员,一辈子跟着师父辛苦,也感谢这些法师,也感谢这些护法居士大德,来护持讲堂。

所以我们设立了那个木屋的佛三,就是为了感恩,然后就给大家送到极乐世界去,送到极乐世界去(大众感恩鼓掌)。这个是最终的目标,

所以木屋那个地方,是很棒的地方,去,你看才第一次去,不准讲话,对不对?大家都守规矩,每天都八关斋戒,还诵戒,诵三十条清规之戒,诵《广钦老和尚开示录》,诵戒喔,去到那个地方,教导出来的徒弟,个个都很出色(师父笑),真的是很好!到最后还带大家去爬山,还在山上还灌顶。哇!那真的是不错,不错!

木屋总是有一个卖点,所以大家表现得很好,品行不好的不能让他去,不可以的!去那边闹的,怎么可以让他去呢?不可以去那边闹的,去那边要了生死的,品行好的。

再来就是你如果有糖尿病啊,哦!那就比较麻烦,如果你有高血压就比较麻烦,所以要去打佛三的人,要好好地把身体照顾好。

今天因为已经五点三十七分了,我今天已经讲到二十页了,就是我每天所定下来的目标,所以就不必再讲下去了,明天法师要去斋僧,所以我们明天就不上课,下一次上课,九月几号?哦!你们竟然开大智慧,还记得十五,那不错、不错!很好,十五。

接下来,我们再宣布一遍:因为要举办鱼池乡大莲花居佛三的活动,今年的水陆法会的义工大会取消,这个组长各就各位带开来就好,其实已经二十几年了,也不用再怎么开,来也是你看我,我看你,等那块面包,不需要开什么,都一样的,不需要!都一样的。所以不需要开,这样看就知道了。

接下来请大家合掌。

请合掌!(师父及大众合掌。大众随师父念:)

愿以此功德,(师父开始单独念:)消灾在座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齐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下课!(大众向师父行问讯礼。)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让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希望大家发心,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将手中法宝,一化为十,十化为百,让千千万万众生,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 ——高雄文殊讲堂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一套(共16讲)
第九讲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 经文113:【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有一句话你要特别的注意听。佛从来没有给众生任何的法,如果佛陀所有一切设立的法相,只为众生脱黏解缚,就是如何脱离、解脱你内在的无明,打破内在的烦恼,降伏内在的自我而已,佛陀从来没有一法予人,这一句话你可要好好地体悟。

【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

就是佛重复大慧菩萨所问的问题。“云何”就是为何。“为饮食”,会有饮食的产生。为什么众生会产生饮食的需求。

“聪明魔施设”,这个聪明前面已经讲过了,是指众生心中的智慧。为什么众生心中会产生智慧呢?所以聪明的旁边打一个“问号?”,

魔的旁边打一个“问号?”。这是三个问题。魔就是魔有几种?

“施设”也打一个“问号?”,就是如来为何施设一切法相,在这里有一个重点,佛施设这一切法相,最主要是脱黏解缚。

有一句话你要特别的注意听。佛从来没有给众生任何的法,如果佛陀所有一切设立的法相,只为众生脱黏解缚,就是如何脱离、解脱你内在的无明,打破内在的烦恼,降伏内在的自我而已,佛陀从来没有一法予人,这一句话你可要好好地体悟。

如果佛有一法予人,那么我们本性便有增加,如果佛减少了一法给众生,我们众生的心性,又减少了一法。可是我们的心性,从来没有增跟减,

你一定要好好地体会佛陀的这一句话是什么含义。佛从来没有一法予人,所有的法只是告诉你如何来解脱、如何来自在、如何来打破无明,其实是你本性本来就具足的,

所以这一点要好好地体悟。不要说法有增有减,你今天听经闻法,还是为了去脱黏解缚而已,如何来解脱自己,如何来降伏自我,如何来摆脱这个烦恼,让你的生命更加的解脱跟自在,达到炉火纯青的大般若智慧,也是这样子而已。

记得!法并没有增减,而释迦牟尼佛发现了整个宇宙人生最了不起的真理是什么?叫做诸法空性。

这个真理,不管佛陀有没有在世,它这个诸法空性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因为佛陀去发现。哦!原来诸法空无自性,也就是,少至一个颗粒微尘,大到三千大千世界,全部都是空性,

那么这个事情就好办了,那么简单讲,所有的妄想、颠倒、执著,也都是多余的,

因此众生不会用一心,跟真如本性来过日子,就过一个黑暗无明、无所不执著的世间,让我们本自的般若智慧变成一道强大的无明跟执著,

所以佛可怜众生,因此在这里,如来为何施设一切法相,很简单,佛要施设一切法相,就像我们画一张地图,指引你如何地成佛,对不对?你还没有达到目的的时候,来!把地图翻开来,你这条路怎么走怎么走,所以施设一切法相,就等于画一张你成佛的地图给你看,教你怎么走路,

所以也回归到正传,就是说佛从来没有一法予人,但是虽然我们本来具足的、本自有摩诃般若,但是没有经过大善知识的指引,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卡到一层厚重的烦恼,因此在2012师父在台中也讲了:“2012并没有世界末日,只有心灵的末日。”没有开大般若智慧,卡了一层厚厚的无明,就是心灵的末日。

【注释】

【“云何为饮食”:为应前】面【第五十五问:“云何生饮食?”】

【“聪明魔施设”:“聪明”为应前】面【第七十问:“云何念聪明?”。“魔”为应前】面【第六十六问:“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施设”,为应前】面【第六十八问;“云何施设量?”】

【义贯】

【为何世间会有“饮食”产生?为何众生心中会产生智慧(“聪明”)?“魔”有几种?为何如来要“施设”一切法相。】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2 经文114:【云何树葛藤?最胜子所问。云何种种刹,仙人长苦行?云何为族性?从何师受学?云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欲界何不觉?阿迦腻吒成?云何俗神通?云何为比丘?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大菩萨不应复有如是多问题——不应复于一切境上生心,种种妄想分别!

【云何树葛藤?最胜子所问。云何种种刹,仙人长苦行?云何为族性?从何师受学?云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欲界何不觉?阿迦腻吒成?云何俗神通?云何为比丘?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

    2-1 我告诉诸位,再坚固的钢绳,用今天的科学都可以用电焊——几千度的电焊,全部把它烧断,唯独独内在里面微细的烦恼,摸不着门。

这个就是说,大慧!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些问题呢?你问哪些问题呢?

“云何树葛藤?”在这里稍微注意一下,前面用的是蔓草,大慧用的是蔓草,这里佛陀用的叫做葛藤。那么蔓草有蔓草的含义,葛藤有葛藤的含义。

前面这个“树”呢?是林树。为什么有森林的产生?还有种种的蔓草和葛藤的产生?

那么前面大慧菩萨用这个蔓草呢?蔓草是表法的,表漫无止尽,这表示众生的妄念漫无止尽,停止不下来,叫做蔓草。

意思就是说众生的妄想,像蔓草一样从来没有停止,所以一直生,越来越多……所以一定会到死亡前,他被一切的妄想所困住,

世间再了不起的聪明人、科学家,哪一个导演或者是大哲学家,一定没有办法摆脱妄想、颠倒跟执著,因为他承认这个世间是存在的,他不了解什么叫做空无自性的。

那么那个“葛藤”也是表法的,佛陀用葛藤是表示说牵缠之义,比喻众生这个妄念,念念互相缠绕着,不得其解之义。

师父前几堂课有告诉大家,今天我们绳子再粗,都有办法用斧头把它砍断,用锯子把它锯断,我们今天如果说钢绳,套住这个大船的,都是用很大的钢绳,靠近码头的时候,或者是锚,丢到海里面去定位。

我告诉诸位,再坚固的钢绳,用今天的科学都可以用电焊——几千度的电焊,全部把它烧断,唯独独内在里面微细的烦恼,摸不着门,

无明像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无明就像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这一句就适合,烦恼就像一阵风,来无影又去无踪,

所以这世间人很难透彻,它没有形象的东西,你说它最细,最细也不过是蚕丝,蚕丝还有一个看得到的微细的光线的反光,蚕丝;我们心的烦恼的这种丝,没有形相。

所以一个人只要掉进去感情的漩涡里面,没有人能够跳得出来,转进去五欲六尘里面,那绝对跳不出来,

或者是一个人喜欢一件事情。譬如说有的人喜欢收集一些Hello Kittly(HelloKitty(波斯猫)诞生于1974年,当时三丽鸥公司预定推出一款小钱包,上面的图案希望能设计出一个崭新的人物。而Kitty的第一代设计师清水侑子在设计之初想到小孩子喜欢的动物,不外乎小熊、小狗和小猫而已,由于前两者早已推出过,因此她便决定采用最喜欢的猫咪了,因此这只系上红色蝴蝶结的小白猫便出现在钱包上。当时信太郎并不是很喜欢它,但是不可思议的是,这只小猫却一发不可收拾地流行起来。——百度百科),就一直收集一直收集,就像发狂一样的,全部的家庭就摆了很多的Hello Kittly,已经接近四五千个Hello Kittly,他还是继续去收集。

人的这个互相牵缠的力道太大了,后念,前念会牵连到后念来,前世会牵连到今生今世,今生今世会牵连到下一辈子。

所以,葛藤是比喻,念念互相牵缠的妄念解不开,只要你这一辈子没学佛、没碰到佛法;

碰到了佛法,不下定决心,你一样解不开,就是功夫不够,禅定般若的智慧不够,你一样解不开,但是至少这一辈子结了一个圆顿大教的“楞伽”这个法缘。

“最胜子所问”,这是你大慧,最胜子就是指大慧,这是你最胜子,最胜子就是比喻菩萨,这是你最胜子大慧菩萨所提出来的一些问题。

“云何种种刹”,中间加两个字更清楚:会有。云何会有种种(刹),刹就是刹土,刹土的差别。那就像我们现在科学家,在银河系里面、无量的星球里面,没有一个星球它的环境是一模一样的,重力也不一样,环境也不一样,构造的元素也有差别,然后它的整个大气的温度也不一样,统统不一样。所以,云何会有种种刹土的差别?

这里“仙人”不是指天仙,是指外道的修行人,“长”年累月修“苦行”的,称为仙人,所以这个外道的仙人,为何长时间要去修苦行呢?

为何有释迦族的族姓产生呢?“云何为”释迦族的“族姓”的产生呢?云何就是为何有释迦族的族姓产生。

然后,“从何师受学”,这里前面要加几个字:欲修如来正法的人,应当,应当从何师而受学,你不修如来的正法就没话说,你要修如来的正法,就必须依止正知正见正念有证量的圣人,所以中间加几个字更圆满:欲修如来正法的人应当,应当从何师,从哪一位上师、师父而受学,要跟着他学。

   2-2 为什么有的众生一出生就丑陋?但是这里没有关系。诸位!内心没有智慧的人,是真正的丑陋。真正的丑陋,行为偏差、偏激的人,内心里面充满贪嗔痴的人,这是真正的丑陋,因为已经是业报了,来出生,我们没有办法做主,所以已经没有关系了,来到这个讲堂,我们都会对你很好。

“云何为丑陋”,云何有的众生为一出生便丑陋?诸位为什么会特别提到这个?提到这个你就想想看,这十几年前我到B店去走一趟,去走,看一看。咦!有的观世音菩萨的画像啊,喔!很糟糕,画这个要如何流通呢?对不对?

还有那个玉佛,雕刻这样子来说不够庄严,只有佛像,结果那个佛像放着一年、两年,我去B店的时候就说:保证这个流通不出去,比我还丑,怎么会流通得出去呢?一年、两个、三年、四年,真的,我去看都如如不动,没有人搬走。

你想想看,只有一个佛像喔,你看那个貌相庄严,看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我要在讲经前,(从楼上)下来(上课)之前要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对不对?因为众生对这个相,要有庄严的相,才谈到大般若智慧。

所以,为什么佛或者大慧特别提出来?所以云何有众生一出生,便是长得很丑陋?

但是呢?我们大家现在尤其台湾大家都很有爱心,无论是身障啊,或者是智障啊,在台湾,大家都很有爱心,也不会去取笑他,尤其我们学佛的人,就更不会这样子,所以如果对方有业报上的问题,或者智慧上的障碍,身障或者智障,只要来到讲堂,师父都会用双倍、三倍的爱心去对待他?为什么呢?因为六道轮回不晓得那一辈子会轮到我们丑陋,也不一定啊。

所以我们一点都不能轻视他、耻笑他,这个不可以的,这个是列为讲堂的禁忌。

但是,如果那个残障的人在坐电梯的时候,法无师要开导他,那个推来的时候,一下子就占着电梯,大家变成不流通,所以要开示他,不能因为我们的慈悲心影响到我们的这些八关斋戒的出出入入。

喔!这样,法无师听得懂吗?给他开示一下,告诉她:你推着轮椅来,我们没有反对你们来,但不要抢先占据电梯,要稍等一下,对不对?轮椅占据整个电梯,人潮无法疏散,所以这个还是要一点机会教育啦,我们绝对不会看不起他,但是讲堂人数众多出入的地方,有一个次第。

为什么有的众生一出生就丑陋?但是这里没有关系。诸位!内心没有智慧的人,是真正的丑陋。真正的丑陋,行为偏差、偏激的人,内心里面充满贪嗔痴的人,这是真正的丑陋,因为已经是业报了,来出生,我们没有办法做主,所以已经没有关系了,来到这个讲堂,我们都会对你很好。

“云何人修行”,为什么有的人会突然起(修行),修行就是起精进心,有的人为什么突然会起精进心?所以,这个同参道友互相勉励是非常重要的,要良师、要益友。

“欲界何不觉”,不成正觉,不觉就是不成正觉。欲界的前面加一个:于。对于于欲界何不成等正觉,这里是指的是千丈的卢舍那佛,也就是卢舍那佛为什么不在欲界成佛呢?千丈之卢舍那佛,这要颠倒过来看,为何不在欲界成佛,而要在“阿迦腻吒(成)”,成就是成佛,阿迦腻吒叫做色究竟天,阿迦腻吒就是色究竟天成佛。

“云何俗神通”,俗就是化俗,也就是五地菩萨的境界,如何是五地菩萨化俗的神通?意思就是能化世俗,这个“俗”就是权巧方便的意思。能化世俗,因为世俗还没有成佛,需要一点善巧方便。整句的意思就是,如何是五地菩萨化俗的神通?

“云何为比丘”,要如何才能够有资格成为真正的比丘,意思就是比丘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比丘如果不戒杀盗淫,不降伏贪嗔痴,那么是不够资格的。

“云何为化佛”,什么是化佛?“云何为报佛”,什么是报佛?“云何”是“如如佛”?云何是“平等智慧佛”?后面再补几个字:大慧!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些问题呢?这个可是很重要的,

上面讲的都是世尊重复大慧一遍,然后再补上一句:大慧!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些问题呢?你所问的这些问题都趋向于空无自性,并没有实体可得,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大慧!你所问的这些问题其实本来就是空性的东西,并没有存在实体可得。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2-3 见到了空性的时候,它没有大跟小;不见到空性的时候,它就会有大跟小。所以见到诸法本空的时候,你内心里面,没有所谓的总统跟乞丐,总统空无自性,乞丐还是空无自性,不会骄傲也不会瞧不起众生。

大慧!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些问题?应当反问你问的那颗心,如果你证得到空性的心,便了解你所问的这些问题趋向于空无自性,你也不会问这些问题,所以这些问题本身并不存在。

好,我再举一个例子,把笔放下来,看看你能不能在我这个例子里面你去冷静一下,那么这个例子你如果听得懂,那你就,万法你就能够贯通。

譬如说我们一个小山丘,这个山丘大概只有一百多公尺,小山丘不是很高,跟一座山有一千公尺、两千公尺,一千公尺比较高一点的山。

在座诸位!注意听。这一百多公尺的山,我们漫步一下,走了几分钟就走完了,这一两千公尺的高山是很高,然后我们要走了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还走不到。

好!什么叫做空无自性?并没有大小,这座小山如果碰到了,怎么样?影响到这个国家或者是政府,通过了这个小丘陵,哎呀!要建造一条快速公路,不把它移动是不行的,那就把一百多公尺那一座的山、山丘,一天两天三天,因为是空无自性嘛,土跟沙构成的而已,到最后摆平了,建这个高速公路,High way,建这个高速公路。

好!那么这个两千多公尺,刚好在海边,海边起来,哇!高到了一两千多公尺,类似花莲、台东那个山,刚好要造这个机场,譬如假设说,假设说要更大一点的机场,怎么样?开始就围海、填土,就像高雄有南星计划,现在要建一个International Airport国际机场(国际航空港)。

这两千多公尺的高山,土刚好很多,然后要建这个国际机场呢,这是假设说啦,政府拿出魄力出来,就开始两千多公尺,刚好挖出来填海造陆造地。

这一百多公尺建高速公路不见了;这两千多公尺的高山,为了建座好大好大的机场,也把它填到大海去了,这一刹那之间,一百多公尺的丘陵不见了,两千多公尺的高山不见了,

所以我们心中,认为有高的大山,认为有小的山,如果在圣人的角度看,一百多公尺的山空无自性,两千多公尺的高山也是空无自性,其实在圣人的角度,并没有大跟小。

见到了空性的时候,它没有大跟小;不见到空性的时候,它就会有大跟小。

所以见到诸法本空的时候,你内心里面,没有所谓的总统跟乞丐,总统空无自性,乞丐还是空无自性,不会骄傲也不会瞧不起众生。

   2-4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有指两个角度:一是万法都是遵守法界性,就是空性;二是内心里面不取不舍。为什么?没有来去生灭增减,当体就是空。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有指两个角度:

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意思是,万法都是遵守法界性,就是空性,小至一个颗粒微尘,我相、人相、众生相,所有缘起的相,一定遵守一个共通的原则,叫做空无自性——就是空相。

(二、)再来,内心里面不取舍,不取不舍。为什么?没有来去生灭增减,当体就是空,相,当体就是空,就是无相,那么,万法这样就解决,摩诃大般若智慧就会显现,在你时时刻刻显现,你就会见到刹那生灭的那些执著,没有任何的意义,分分秒秒的那种怀念、妄念,也没有任何的意义,对境心数起,对这个境界一直妄想,一直无明,一直种种的情绪化,没有任何的意义。

所以,因为众生他没有禅定、或者是见性的功夫,从来没有品尝到佛陀这种涅槃的气息,不晓得歇即菩提的道理,也从来没有享受过生命,

我们的清净自性不会用,用无明,拼了老命要去追求快乐、追求快乐,可是到最后,这个是无常法的东西,它是空无自性,他不会有得到真实的快乐,只是短暂刺激一下、短暂刺激一下。

一切众生都是过着无聊的重复,一定都是这样。我们今天到绿岛走走,到绿岛或者到兰屿,对不对?听说去兰屿,男人去的话,听说他会送一件丁字裤,听说,要回来前可以在那边自己先试穿一下,男人都送一件丁字裤。再来,如果说你今天,你到兰屿走一走,绿岛走一走,一个小岛。

再来,不然我们到澎湖,到澎湖就买一些咸饼,澎湖回来就买些花生、澎湖丝瓜,回来依然不停追逐寻找。

再来,什么叫做快乐?回来,看看哪里有没有棒球比赛,或者看看那里有没有什么或者是林书豪来,大家去热闹一下。

再来,发生世间什么事情每天都在八卦(在娱乐圈中,常加双引号的八卦是指非正式的小道消息或者新闻,通常是某个明星的隐私。这是两种不同含义,前者即Eight Diagrams (音译Bagua),后者即Gossip(胡说,绯闻),可惜,目前(2014年更新)几种在线翻译里的八卦,只译为Gossip(胡说,绯闻)。——百度百科),他就是这样,每天。

所以什么是人生?这是师父讲的,叫做无聊的重复,那就是人生。

我们一世人的时间,过那种无聊又重复,无聊的重复,吃喝拉撒生儿育女看电视,是可能没有生这么多,差不多生个两三个,无聊的重复,每天都这样子的重复,就是这样子,生命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过,一天一天地过,无聊的重复——为情所困、为爱所困,为了金钱所困。

电视新闻报导,现在台大毕业,一个月薪水二万二,看惨不惨,二万二,再来博士,那天报导两个博士去应征铁道的维修,不是在室内吹冷气,铁道的维修在室外的,两个博士,一个月多少钱?三万块,一个月三万块。

人家问博士:你是为什么要(找这种工作)?一个月三万块?你读到博士,博士不是硕士(Master),博士(Doctor)是D开头的呢?他说:以后我有个固定工作就好,我有个固定工作。读博士的,一个月三万块,这样子他们也是去工作,这样子,所以说我们为了生存、为了吃饭,真的对我们这个色身很残酷,你不拼不努力就没钱,你要既现实又超越。

所以我能够理解在家居士,真的是很辛苦,为了要学佛,又要面对残酷的现实,回家的时候,又好几个、五六个要嗷嗷待哺,你看看,所以师父能理解说为什么我对居士每一个都这么赞叹,了不起,因为在家居士火焰化红莲,这个火焰化红莲,不是针对出家人讲的,火焰化红莲,是针对在家居士讲的,

所以在《菩萨戒》里面讲到,在家居士要修行成道,比出家人更困难,更了不起。为什么?因为他要面对现实的残酷,要吃饭啊,要面对经济上的问题,还有家庭的问题,赚不到钱回家又要面对妻子的吵闹,日子不好过。

因此讲到这个问题,世间人,它叫做无聊的重复,而这个重复,又很痛苦的过日子,一个人一辈子,没有听到佛陀的正法是很悲哀的。

    2-5 世尊说:我在四个月前,四个月前就宣布佛陀要入涅槃,我只是借着这个有毒的植物来示现涅槃。纯陀,你不要哭泣也不要难过,你的功德有无量无边。

前几天有一个计程车司机,他也负了一身债,全身又是病苦。有一天他家的那只猫——陪伴他十年的猫,突然死掉了,结果这个计程车司机说:负债累累又是那么多的病苦,我最珍爱的那一只猫也死了。

那就怎么样?计程车就开出去,然后人家加油的地方,是加到那个加油桶里面,他把那个油抽出来,泼洒到那辆计程车上,点火这样烧死了,死前就告诉他朋友,他说:生命活着没有任何的意义,没有什么,大不了一死。

问题是他没有,来不及听到佛陀的正法,那个来不及会让你很警惕的!

譬如说佛陀在《大般涅槃经》里面讲的一段:纯陀最后供……那一段我也是感触非常地大。这纯陀很诚心地拿那个植物、一种植物来供养佛,佛吃了以后中毒,中毒。

从这个历史的记载,没有信佛的记载,佛陀是因为中到植物的毒而死的,这个是历史上不信佛的人记载。

那么这个纯陀非常非常的难过,也很苛责:我怎么会拿到这个有毒的植物去供养佛?纯陀就在那边一直哭泣,很难过。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佛陀以无尽的大悲心抚摸了这个纯陀,说:你以至诚恳切的心来供养佛,你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说:世尊!我这样为什么会有功德?我如此的这样,不知道这个植物有毒。

佛陀就告诉他:如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已断内在的三毒,不是你外在的毒可以伤害的,我借此因缘入涅槃,你不要再难过了。

世尊说:我在四个月前,四个月前就宣布佛陀要入涅槃,我只是借着这个有毒的植物来示现涅槃。纯陀,你不要哭泣也不要难过,你的功德有无量无边。

结果很多人排班,排了很多人,后面有很多人排班,要供养佛的,来不及。来不及你知道吗?排班要供养佛的来不及。

所以你今天你要护持正法,你一定要掌握时间跟空间,你那个心发得出来,就不要让它退,要不然也是会来不及的,你这文殊讲堂能撑多久?你不知道欸,是不是?

你亲近的三宝,你要像纯陀最后供,后来很多人要供佛,佛不在世了,就是说有大福田,正法的道场在,你修到的福田,那是无量无边的,因为福田要必须从方寸当中去降伏,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但是也必须要不离开事相,也不可以离开事相。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2-6 为何会有“树”林及“葛藤”?这是你“最胜子所问”的问题!(言下之意颇有:“你真会牵扯问题呀!如葛藤纠缠牵扯无尽!”的弦外之音。)

【注释】

【“云何树葛藤”:为应前】面【第七十一问:“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世尊在此以“葛藤”代】表【“蔓草”,盖蔓草取其漫延无止境之义,以喻众生妄念漫延不止。葛藤则取其牵缠之义,以喻众生妄念,念念互相缠绕,不得其解之义。】

【“云何种种刹”:此为回应前】面【第三问:“何故刹土化?”及第八十六问:“云何日月形”至“如是等无量?”】

【“仙人长苦行”:此为应前】面【第八十三问:“云何长苦仙?”】

【“云何为族姓”:此为应前第】面【八十二问:“云何为释种?何因有释种?云何甘蔗种?”】

【“从何师受学”:为应前】面【第七十九问:“禅师以何法,建立】到这里停顿一下。禅师以何法建立,到这里停顿一下,后面再补两个字:成就。成就【何等人?”】要这样念:成就何等人,所以要补:成就,何等人,成就何等人。

【“云何为丑陋”:为应前】面【第七十四问:“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

【“云何人修行”:为应前】面【第七十八问:“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生就是生精进心,所以我们有时候修行会退,有时候修行会精进。

在座诸位!还是重复一句话,良师益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要找,这辈子要修行,一定要找到正知正见的,正确的佛的知见的;你要找到恶知见、邪见,坏佛正见的,那你麻烦大了,你会被潜移默化,而自己浑然不觉知。

【“欲界何不觉?阿迦腻吒成?”:此为应前】面【第九十一与九十二问:“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何故色究竟】天【,离欲得菩提?”。】“离欲”不是离欲望,这是离欲界。离欲界得菩提。【“阿迦腻吒”,】这个【即色界之最高天,无顶天。

【“云何俗神通”:此为应前】面【第一百问:“云何世俗通?”此句魏译作:“何因世间通?”】

【“云何为比丘”:为应前】面【第九十七问:“毗尼比丘分,】这个“分”就是波罗提木叉,叫做分分解脱,持一分比丘戒,持一分戒律,有一分的解脱。《毗尼律藏比丘戒》里面,有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就是分分得解脱。【云何何因缘?”】

【“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此为应前第八十七至九十问:“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

【义贯】

【为何会有“树”林及“葛藤”?这是你“最胜子所问”的问题!(言下之意颇有:“你真会牵扯问题呀!如葛藤纠缠牵扯无尽!”的弦外之音。)】

【如何会有“种种刹”土差别?为何外道之“仙人长”修“苦行”?】

【为何会有释迦种之“族姓”?欲修行如来正法的人,应“从何师受学”?】

【为何众生有生来“丑陋”的?】在座诸位!如果我们面貌不怎么其扬,其貌不扬,那就保持让它自然。【为何“人”会起心精进“修行”?】

【如来为“何不”在“欲界”成等正“觉”?】欲界只有化佛,你记得!欲界只有化佛,没有报佛,报佛有千丈的卢舍那佛,来到我们人间不是吓坏人了吗?哇!这尊佛怎么那么高?像101那么高,会被吓坏的。【为何要在色界无顶天“成”佛?】

【如何是五地菩萨能化世“俗”之“神通”?如何才称“为比丘”?】

【何“为化佛”?何“为报佛”?何为“如如佛”?何为“平等智慧佛”?】

   2-7 佛陀发现了诸法空无自性,就是万法皆空,悟不可得。所以,用台语讲的话,拼东拼西手空空,拼天拼地没半样,忙生忙死全作梦,就像做一场梦,人生就是这样子。所以,这个无所住,就是修行的重点,不是说我一直念佛,而不懂得放下杀盗淫贪嗔痴,诸位!你放下几分,你就有几分的心性的功夫,如果你全放,所以上根利智的人知道,所有的执著都没有意义,一下子全放,这叫做顿悟。

【(大慧,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些问题呢?)】

意思就是这些问题都是空无自性,是你问的本身不了悟。如果你了悟了,它没有问题,一个颗粒微尘空性,一座建筑物也是空性,一座山还是空性。

那么,了悟法界性就是空性。诸位!法界性包括两种:一种是觉性,一种是器世间。

所谓法性,诸位,佛性指有情的众生,心性还是空无自性;法性是指物质的世间,也是空无自性,这个统统纳归于法界性,所以法界性、法性、佛性,统统是空无自性,法界性就包括了佛性还有法性。

法性是指物质世界空无自性,佛性是指有情的众生,存在有觉性,那么也是空无自性,那么法界性空无自性,有情的觉性还是空无自性,合称为法界性,因此称法界性。

为什么叫做平等不二?就是佛发现了什么?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而佛陀发现了什么呢?佛陀发现了诸法空无自性,就是万法皆空,悟不可得。

所以,用台语讲的话,拼东拼西手空空,拼天拼地没半样,忙生忙死全作梦,就像做一场梦,人生就是这样子。所以,这个无所住,就是修行的重点,不是说我一直念佛,而不懂得放下杀盗淫贪嗔痴,

诸位!你放下几分,你就有几分的心性的功夫,如果你全放,所以上根利智的人知道,所有的执著都没有意义,一下子全放,这叫做顿悟,这个就是顿悟,上根器的人,

有的人根器就是很利,利到不行;有的人根性就很糟糕啊,再怎么教,就是教不会,再怎么拜托,他就是不听,所以说圣人也有点无奈,

因此有一句话,你要牢牢背住:大悟见性的圣人,不会受到万法的假相框住了,框住他的摩诃般若的。

诸位!万法的假相是框不住大般若智慧的人的。这个柏拉图说:所有的现象都是我们的牢狱,现象就是假相,所有的现象都是我们的牢狱,也就是说,所有的众生都捆在假相里面,假相就是我们的牢狱,捆得死死的,还没办法去挣脱。

但是,在座诸位!大悟见性的圣人,万法的假相是框不住他的般若智慧的,他有透视的能力,任何一点事情,他不会格局化、束缚化、局部化,他会圆融化、空性化、绝对化、一心化、真如化,没有一法不会融通,融入最究竟之处,

所以什么修行最快?就是人生跟宇宙同一刹那之间,都彻底悟到诸法空无自性,

诸位!诸法空无自性,你不再好奇,你不会想说,我去出国去走一走,去走一走。

你去那个很干净的国家,你就不会有什么留恋的地方,譬如说你到韩国啊,日本,哇!那很干净,到现在为止,你看我去尼泊尔,去几年了,还是念念不忘,没有人那么严重的,

我去尼泊尔,那个叫做奇旺那个地方,洗澡,窗户是透明的;睡觉的时候,没有水泥地,没有水泥地喔,洗完澡,衣服洗完两三天都不会干,不会干。所以说到那个国家,哇!你知道吗?尼泊尔那个机场,现在有改进了,那个机场,过海关的时候,一个人还要两块钱美金,不然无法快速通关,这样子,这是尼泊尔当时的情形。

   2-8 如果你体会到诸法空无自性,就是你证得了空性,外空、内空、法界空、法性空、觉性空,所有的种种颠倒妄想,主观意识形态、客观的外在存在,应念化为无上知觉,也就是一心契入涅槃,不恋三界,只有涅槃,不恋三界。

【诠论】

【这一段有一个很重要的句子,即“树葛藤”之下的“最胜子所问。”这句子分明更进一步表示了反讽之意,且已到了有点“挖苦”之意:“这是你身为最胜子】“最胜子”就是菩萨。【所问的问题!

若真为最胜子】大菩萨【,不应复有如是多问题——不应复于一切境上生心,种种妄想分别!”】

注意!这个妄想分别,就是我们所讲的强大的主观意识,这个万法唯心所造,这句话重点在讲什么?重点在你承认有客观的环境,才会引发不知道诸法空性,诸法空性,

譬如说你今天你吃一个水果,如果悟到诸法空性的人,譬如说我们在吃水果,我们去旅游团的,跟一些没有什么水平的,他水果整盘都抢去吃,师父也不会生气,为什么?因为诸法空无自性嘛!

我顶多眼睛一瞅,感觉这个人很奇怪而已,对不对?我不会见怪的,因为诸法空无自性嘛!你吃你拉,我吃我拉,没吃就不用拉,这样子而已。他会比较看得开,他什么都看得开,他就比较会退让,会退让。

诸法空无自性的时候,碰到纷争的时候,他的内心里面是寂静的,证到究竟涅槃,所以为什么万法回归当下,这一念现前唯是一心,唯是一心就是寂灭一心,寂灭,涅槃叫做不生不灭,寂灭是什么意思?就是如如不动,不取于相。

为什么要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为什么要这样讲?因为相本身是空无自性,不存在,没有实体可得,一颗芭乐你剖剖剖,芭乐有实体可得吗?一颗苹果你把它切切切,你打得到苹果吗?没有的。柳丁压一下,柳丁汁跑出来了,好!那你再看看柳丁它去哪里呢?

那么如果你体会到诸法空无自性,就是你证得了空性,外空、内空、法界空、法性空、觉性空,所有的种种颠倒妄想,主观意识形态、客观的外在存在,应念(此处“念”意思是起念的念头。——整理者自解)化为无上知觉,也就是一心契入涅槃,不恋三界,只有涅槃,不恋三界。我们不会再恋栈这个苦难的世间,

这个世间实在是太痛苦了,有头痛啊,怎么样子,像我今天很不小心,泡一个澡,唰一下子,结果那个滚烫的热水,烫到这个右手,长一个摩尼宝珠,我记得时间,七点半的时候,哇!那个烫到……就告诉自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呼、呼、呼,这一百度,一百度,烫到,烫出一个摩尼宝珠。

所以这个生生灭灭,灭灭生生,碰到什么事情,欸!这是一种经验,叫做经验谈。

   2-9 至此,如来用心至明,当机应可领取——所谓“愿解如来真实义”者,此也!愿诸善知识于此用心乎!

【复次,这反讽挖苦之意,在魏译本看来,格外明显,因为魏译加上许多反诘的字句,看来有咄咄逼人之势。

此段魏译作:“何因有树林?佛子何因问?云何种种刹?何因长寿仙?何因种种师?汝何因问我?何因有丑陋?修行不欲成?】“不欲成”就是没有在欲界成佛啦。【色究竟成道,】而在色究竟天成就佛道。

【云何而问我?】为什么要问我呢?【何因世间通?】什么是五地菩萨的世间通呢?【何因为比丘?云何化报佛?何因而问我?云何如智佛?”

这反诘之意,颇有令人喘不过气来,不能瞠视之感!】瞠视就是直视啦。

【至此,如来用心至明,当机应可领取——所谓“愿解如来真实义”者,此也!愿诸善知识于此用心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9 07: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