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4762|回复: 1049

[佛教经藏] 《楞伽经》: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9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修行以无相者胜
    著相为三界之因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台湾高雄文殊讲堂
    慧律法师 主讲
    2012.07.15——2012.12.01
    讲 座 目 录

    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一套(共16讲)
    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二套(共10讲)
    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三套(共5讲)
    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四套(共5讲)
    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五套(共7讲)
    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六套(共8讲)

 楼主| 发表于 2020-2-9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一套(共16讲)
第一讲


    1 《楞伽经》法师说难,居士也说难。这就应验古德的一句话:二楞经中最难解。二楞:1.《楞严经》。2.《楞伽经》。这是诸经当中最难的。

(上慧下律上人走上讲台,行至佛像前,将胸前捧的法宝举至头顶行问讯礼后至狮子座坐下。引磬声起,大众向师父问讯。礼师:大众请坐下。)

请合掌!(师领众合掌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各位尊敬的法师,慈悲的护法居士大德:

今天呢,是2012年7月15日,我们开新的课程叫做《楞伽经》。

师父这个时候的心情是非常地轻松,非常地自然自在!也不是说像昨天的《楞严经》,有一点在赶功课,好像急着要送去火葬场有进度的限制。

今天这个《楞伽经》,总是有点缘起。

在座诸位,这个《楞伽经》不是我要讲的,也不在我的生命的计划里面,我的生命的规划里面讲到《楞严经》为主。

那这本《楞伽经》的因缘是怎么来的呢?大概在十几年前,有法师告诉我说他看了这《楞伽经》,始终不明其义,太难、太艰涩了!我说:你讲对了,你确实有看。

那么,在十五年前,有居士也拿到这《楞伽经》,也说……这个还是老居士,还是老参。他说:希望师父您慈悲,有因缘嘛,讲堂开个《楞伽经》,这个实在怎么看都看不懂!这个又是一次种子的因缘。那么,徒弟都很困惑这本经,那好吧,就看因缘啰。

因此,有空的时候,就把这些《楞伽经》的注解,拿来翻一翻,也没有说一定要讲,那就拿来翻太虚大师的注解,不看(了)。哎呀!这个太简单啦、太简略了!这样讲的话,初学佛法的,哪听得懂?他的注解这么少。

再来看月溪法师的,这个月溪法师的,一看啊,也差不多大同小异。哎呀!这个《楞伽经》,就是找不到一本好的版本跟教材。我所谓好的是指适应现代人的根器叫做好,不是说虚大师的注解不好,或者是月溪法师的注解不好,不是这个意思;是说你要找一个适合现代的人,要不然那么艰涩的经典,是不是?

法师也说难,居士也说难。好!这就应验古德的一句话:二楞经中最难解。二楞:1.《楞严经》。2.《楞伽经》。这是诸经当中最难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2-9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2 既然《楞严》跟《楞伽》都是这么难解,那么,为何不把它圆满地、圆满地把它两本最难解的,统统把它讲解。但要找到一本好的教材不容易。有一天人家寄来这本《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成观法师写的,我看了以后,大为赞叹!

那么,有了这个因缘,师父有一天,人家寄来这本《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成观法师写的,我看了以后,大为赞叹,赞叹!

这个来当作教材的话,讲的人内容也丰富,听的人才有个依据,也比较能够贯通,要找到一本好的教材不容易。

那时候,也没有想到说我一定要讲《楞伽经》,本来我是要把《楞伽经》托付给徒弟的,就说我年岁大了,六十岁了嘛,对不对?交托付重任给徒弟,看看那个徒弟行啊,来讲这个《楞伽经》。

后来也翻的话:嗯!这个讲堂,能全部解开《楞伽经》,只有一个:就是我,这个看下去,没有人能解得开,太难了!

那么,要讲《楞伽经》才前几个月的动念,因为要讲《楞严经》,要讲完的时候,我想说:既然《楞严》跟《楞伽》都是这么难解,那么,为何不把它圆满地、圆满地把它两本最难解的,统统把它讲解。是不是?想一想看我也不是明天就要死,还是有机会把它完成的。是不是?

所以,又本着佛陀的大悲心,看到这群比丘,我十分赞叹;还有看到这群孩子这么地乖巧,就是你们这群孩子(师指台下大众),我的孩子都是六七十岁、八十几岁,都这么乖巧,大家需要这个法,那干脆就是师父来讲。

那如果换徒弟来讲,底下听的人就会想说:这个不知道讲得对不对?开始会有疑惑,会有疑惑。我来讲,知道师父不会讲错,你有这个信心。

所以这个因缘,干脆《楞严》跟《楞伽》,在生命当中,就全部把它完成,就这个因缘。

再来,这本《楞伽经》只有1180页左右,也不是很大本。在座诸位!你今天晚上回去的时候,把你那本《楞严经》的上册、下册,《讲义》的上册、下册,《义贯》的上册、下册,把它叠起来,你就知道那个有多厚啊,《楞严经》。可是,也是被可爱的师父讲完了,讲久就会完,这真的很辛苦!

那么,这个《楞伽经》,在这个无意间,无心插柳柳成荫,师父发了一个悲心:啊,算了,算了,我自己来讲好了,把这本讲完,再来好好地彻底地休息一下,总算生命有个阶段,一个告慰、一个安慰。

 楼主| 发表于 2020-2-9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3 今天你来听经闻法是为了要享受你这个生命,因为你的本质是喜悦的生命


听经是在享受,不是在拖命,这句话是很重要的观念。


听经它是一种享受啊,不是一种拖着老命在过日子。


听经闻法是在享受生命,不是在拖命,观念要搞得很清楚!


今天你来了,听经闻法是为了要享受你这个生命,因为你的本质是喜悦的生命,


那我们本质喜悦的生命没有开采出来的,我们过的都是如梦幻泡影的日子,始终抓不到生命的重点。

 楼主| 发表于 2020-2-9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4 释迦牟尼佛降世就是解决这三大问题——解决无明的问题,解决烦恼的问题,解决生死的问题。这样叫做佛法嘛。是不是?

所以,诸佛菩萨来示现人世间,就解决几个问题:

一、解决无明的问题;

二、解决烦恼的问题;

三、解决生死的困惑的问题。

要没有佛来示现的,你哪一个人有办法解决无明?你哪一个人有办法解决你内在的烦恼?真的!还没什么事,看到的统统烦恼。哪一个人有办法摆脱生死?

释迦牟尼佛降世就是解决这三大问题——解决无明的问题,解决烦恼的问题,解决生死的问题。这样叫做佛法嘛。是不是?

所以,当一个人没有听到佛法的时候,不了解生命的真相;可是,当他了解佛法的时候,会用生命去追求它,师父就是用生命来追求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2-9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5 听这个《楞伽经》,有一个重要的心态,师父在讲,你要全神贯注,看师父到底在表达什么,然后,你回去再看注解,你就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得心应手,这样听经的心态是对的。


那么,这个《楞伽经》,听这个《楞伽经》,有一个重要的心态,重要的心态就是说:


在上课的时候,我有听也好,没有听也好,然后他就去依赖,依赖我这本后面有注解嘛,后面有注解嘛,我就依靠后面的注解,这个叫做错误的心态,严重错误的心态。


要怎么样才是一个健康的心态呢?师父在讲经的时候,那个弦外之音,言外的含义,课本上所没有的;


听经的,它的重点,师父在讲,你要全神贯注,看师父到底在表达什么,然后,你回去再看注解,你就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得心应手,这样听经的心态是对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2-9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6 诸位!听经闻法要听那个难的,你听不懂的你才要听。就是要突破那个你不懂的地方。如果你听了以后能够贯通,这个叫做入佛的正见。入佛的正见的人,就必定成佛。这本《楞伽经》,它是成佛的关键,它里面所讲的统统回归佛陀究竟的心法。

有的人来听经,他很想听,听到不懂的地方,他就:哇!这怎么办呢?没有关系,

任何的水果……诸位!记住师父的话:要吃到甜的水果,一定要经过酸涩的阶段;你要融通三藏,悟明心地,都必须经过艰涩、困难、困惑、困扰、难解,没有什么滋味。

在座诸位!修学佛道是个勇敢的人,他就像上战场一样打死不退的,这个叫做菩提道上的勇士。

有一种人呢,不够做勇士,今天来听一听:嗯!课本拿到了,听两句,听不懂,然后在菩提道上还没有走第一步、第二步,明天,tomorrow umbrella,明天我就不来啦。这个菩提道上不是一个勇者,是个弱者,是一个弱的人。

诸位!听经闻法要听那个难的,你听不懂的你才要听。要不然,讲简单的,很简单,明天开始统统讲故事,统统讲因果、故事。啊!这个你来听,这个写的经典,白话文,你自己看你都懂,还要法师来讲解,知道吗?

听经闻法,就是要突破那个你不懂的地方,那么,你的心态就是健康的心态。我就是听不懂才要来听!那你的心态就对了。如果听懂,你就不必听了,要听什么?是不是这样,是不是啊?所以说听经闻法的心态变成非常地重要,非常地重要!

听的时候要做笔记,Notebook,笔记簿,做笔记,强化自己的印象,虽然那是假相,会引起你内在的真如的思想,所以听经闻法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

诸位!心态这么重要,如果你听了以后能够贯通,这个叫做入佛的正见。入佛的正见的人,就必定成佛。这本《楞伽经》,它是成佛的关键,它里面所讲的统统回归佛陀究竟的心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2-9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7 《楞伽经》,你知道吗?达摩大师来到汉地的时候,传的是哪一本经典?就是这一本《楞伽经》。这本《楞伽经》,它是成佛的关键,它里面所讲的统统回归佛陀究竟的心法。

这本《楞伽经》,它是成佛的关键,它里面所讲的统统回归佛陀究竟的心法。

《楞伽经》,你知道吗?达摩大师来到汉地的时候,传的是哪一本经典?就是这一本《楞伽经》,《楞伽经》。

但是这一本《楞伽经》,因为太艰涩、太难了,传到五组弘忍大师就开始改传《金刚经》。

所以,这本中间大概消失了四、五百年,今天我们能够听到这本《楞伽经》,要感谢的就是苏东坡。

苏东坡是很有名的啰,他就是接受佛印禅师的建议。(佛印禅师)他说:你的毛笔(字)写得这么漂亮,咱们中国人都喜欢珍藏墨宝,对不对?你来抄,大量来印、来抄。

因此,苏东坡用苏东坡的毛笔抄抄,抄下来,大家拿到这本珍藏、珍藏。中间也断了有一阵子,相当的久,后来才被人家发现,又开发出来、开发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20-2-9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8 这一本《楞伽经》的《义贯》,从头到尾我给它看了三遍,就拍案定夺,以后如果有因缘讲《楞伽经》,这本是堪为教材。


自古以来写《楞伽经》的注解的非常地多,将近,有记录的,有记录,《大藏经》有记录的18种到20种注解,


我去给它翻,要用那一种注解来讲给现代的人来听,几乎没有办法。经文也难,注解也看不太懂,


一直到前几年才收到这一本《楞伽经》的《义贯》,从头到尾我给它看了三遍,看了一遍用七天的时间,彻底看,看了三遍,总共花了二十一天,


然后,就拍案定夺,(师父把抚尺在桌上一拍:啪!)以后如果有因缘讲《楞伽经》,这本是堪为教材,堪为教材。


这是经过师父缜密地思维,一直再三地过滤那一种版本适合来演讲。

 楼主| 发表于 2020-2-9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9 在这个末法时期,能够有这个流通的版本,这么完整的义贯,还有为大众所容易接受,易读、易懂,那么这个是众生的福报。


诸位!最后一个交代的。我们今天——离佛2500年的今天,非常地庆幸能听闻到《楞伽经》,


这本经中间消失了四、五百年,没有人重视这本经,我们在这末法的今天,还有流通、流传这本《楞伽经》,


那么,在此就非常地感恩成观大和尚的慈悲,他发了这个愿力,把他用最了不得的心、最诚心,想要利益末法众生的心,利益无量无边众生的心,把这本《楞伽经》把它重头把它注解。


其实以前我也有动过这个念头,这个《楞伽经》这么难,干脆我来给它做注解,给它做注解,我有这个念头,


但是这个要做这个注解,要很多的版本,因为它翻译译本,有好几个版本的译本,还有注解角度都不太一样,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因此这个心态有动过注解《楞伽经》的念头,但是一直都没有付诸行动。


一直到……拿到这一本,喔!那就写得很好,写得很好!我就省下来,我这个想要注解《楞伽经》的这个愿力,成观法师替我完成了,非常好。


看了三遍以后,觉得末世,在这个末法时期,能够有这个流通的版本,这么完整的义贯,还有为大众所容易接受,易读、易懂,那么这个是众生的福报,是众生的福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10 看到这个封面,这个封面右下角写成观法师撰,这里写“撰”的意思就是说有参考祖师大德的,不敢居功,他不敢居功。

那么,看这个经题,还不要翻过来,看到这个封面,这个封面,右下角写成观法师撰,

他很谦虚,“撰”的意思就是有参考祖师大德的,他不敢写自己来写的,如果说成观法师著,著作……那么就是他自己写的。

这里写“撰”的意思就是说有参考祖师大德的,不敢居功,他不敢居功。

那么因为师父觉得这本书真的适合末法时期的人看,因此,我就把它印出来。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刘宋·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罗  译
沙门释成观  撰注
佛语谛实决定不虚
                ——金刚法宝赞

   11 诸位看经题: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佛在今日的斯里兰卡的楞伽——极难至的楞伽山上,对于至圆、至顿、最上、上上根器的圆顿大教的菩萨所说的一本无上的宝,无上宝的一本经典,叫做:《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简称《楞伽经》。

诸位看经题: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楞伽”在今天的斯里兰卡,以前叫做锡兰。斯里兰卡,兰卡,LANKA、LANKA 、LANKA,就是我们今天的“楞伽”。

“楞伽”是山名,也是城名,城墙的城,这个“楞伽”是在斯里兰卡的一个山,那么叫做:楞伽山。

楞伽山叫做极难至,很难到达的一座山,除非你有神通。佛跟大菩萨当然都有大神通,这个就毋庸置疑,没证阿罗汉果的,那你也没办法上去。

那么大慧菩萨是他方菩萨,十地菩萨得意生身,能够畅游十方,无阻的意生身,畅通无阻,

所以,“楞伽山”讲这本《楞伽经》,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共有的模式,就是十方三世一切佛,要讲“楞伽”的思想,都在楞伽山。

而且对圆顿大教所说的法,至圆的根器讲的、至顿的根器讲的、为上上根器讲的,上上根器讲的。

“阿跋多罗”翻译成中文叫做无上,无上。“宝”就是法宝。“阿跋多罗宝”,叫做无上宝的一本经典。

整句贯穿起来,就是说:佛在今日的斯里兰卡的楞伽——极难至的楞伽山上,对于至圆、至顿、最上、上上根器的圆顿大教的菩萨所说的一本无上的宝,无上宝的一本经典,叫做:《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简称《楞伽经》。

经题我们就简单,那么“义贯”就是义理的贯通、贯串。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12 我们今天齐聚一堂来共同研读《楞伽经》,这就得修百千万亿劫。这本《楞伽经》叫做大藏经总复习。找到好的教材,我们用最恭敬的心全力以赴好好听经,看看佛怎么样对十地菩萨的大慧开示。

好!翻过来,第一页。前面就不看了,第一页。

目       次
《楞伽经义贯》第三版序言…………………
初版自序………………………………………
谢启……………………………………………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一………………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二………………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三………………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四………………
附录一:宋·蒋之奇序………………………
附录二:宋·苏东坡序………………………
附录三:楞伽经历代注疏十八种……………

那么,找到好的教材,我们用最恭敬的心全力以赴好好听经,看看佛怎么样对十地菩萨的大慧开示。

退一步想,退一步讲,我们在座诸位其实不是这本经典所对的根器,因为这本经典是对十地菩萨所讲的,但是我们要先结个法缘,法缘,结个法缘;

有心于佛的究竟义的这些出家、在家,那么,这本可说是如虎添翼,因此这本《楞伽经义贯》对于一切,尤其是出家众特别地受益。

那么在家居士呢?一些久参的老居士,比如说他学佛十年或者二十年,这本《楞伽经》就非常地好。那么这本经对初学佛法来讲有困难。

诸位!这本《楞伽经》叫做大藏经总复习,它里面所有的名相,八识、二无我、五法、三自性,要是从来没听过这些名相的,一下子来坐在这里,一无所知,所有的名相都很陌生。

但是没关系,哪天会出一个像六祖这样子根器的人,是不是?一闻就千悟了,就顿悟了,所以我们也不能轻视初学佛法的人。

换句话说,我们今天齐聚一堂来共同研读《楞伽经》,这就得修百千万亿劫,因为这本经典消失了四、五百年,又在今天又重复流通到这个世间,然后成观法师又把它写得这么的白话,不研读不看,可惜!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13 《楞伽经义贯》第三版序言:本经对修学大乘佛法来讲,不论性宗或相宗,都极其重要。

《楞伽经义贯》第三版序言

敝人于约二十年前(一九八四——一九八七)闭关时所注的《楞伽经义贯》,先后经由大乘精舍(一九九○年、初版)、佛陀教育基金会(一九九三年、初版二刷)、及高雄文殊讲堂(一九九五年、第二版),各印了三千册(至心铭感)。然至今皆已结缘一空,时有欲请阅者,乃至求一书而不可得。故今特再发起助印此书。

《楞伽经》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是震旦禅宗初祖达摩祖师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因此是历来禅者修习如来禅、明心见性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除此之外,佛于本经中详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而这些法门,也都是法相宗、唯识学主要研习的对象,

尤其是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以及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的体、相、用,更是唯识学的本色当行;

甚至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以及二种无我(人无我及法无我)亦是相宗参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因此历来习相宗者也都把它列为与《解深密经》一样是必读的根本经典之一。

由于《楞伽经》既是一部性相圆融、各宗共尊的圣典,不论在性宗或相宗的根本经典中,都列于首要之位。

故知本经对修学大乘佛法来讲,不论性宗或相宗,都极其重要。

可惜本经的文字之古奥精简,也是居所有经典之冠,因此十分难读;加以历来注解本很少,尤其是白话注解者更少,学者要研此经,十分辛苦。

敝人有感于此,便于昔闭关后期,发心注出,俾使现代学者皆得易读易解(且我原本之发心为:“不放过经文中任何一个字,令经文每一个字的意义都能明白呈现、令人解了。”)因此无可讳言的,其注解的过程是颇为辛勤的。

本书自初版以来,已历十六寒暑,承蒙各界垂爱,衷心感激。如今再次印行第三版,系由大毘卢寺发起(也是第一次由本寺发起,重新打字排版,因为之前都没有电脑档案),辱蒙十方缁素大德,再次发心赞助、护持,愿你我以此布施无上正法因缘,今生、来世速证无上菩提。

                       释成观谨识于美国遍照寺
                                     二○○六年(民国95年) 八月廿四日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14 《楞伽经义贯》初版自序-缘起:达摩祖师来传法,就把这本经典《楞伽经》传给二祖,跟二祖讲:这本《楞伽经》跟汉地有缘,依此修行就能了生死。这本经典变成禅宗最高经典,也是唯识宗所依的经典。

初版自序

甲、缘起

【这部《楞伽经义贯》是我】成观【在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七年闭关时,】是我在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七年闭关的时候,【后面两年期间,断续完成的。

这部经自古来是公认很艰深】很【难读的,我在关房看这部经时,深觉字句】很【难懂,经义】也很【难显,】

经典,义就是义理,经典的义理,经典一定有含藏的义理。难显,为什么叫难显?难显的意思,就是根器因为不够,很难理解,所以这个难显不是绝对的难显。

圆顿的话,那就很容易了,可是对这些根器不够的人就叫做很难显,因为字句太简单、太简略了,省略到看不懂,太省略了。

【就发愿要把它注出来,让现代人能看得懂。

本来打算将来注过其它几部经后,最后才注这一部性宗】专谈本性的就是禅宗。性宗【最高的经典】

达摩祖师来传法,传给二祖,就是啊,跟二祖讲:这本《楞伽经》跟汉地有缘,依此修行就能了生死。因此达摩大师离开后,就把这本经典《楞伽经》传给二祖。

这部性宗(禅宗)最高的经典,也是相宗,专门讲名相的,名相非常地多。相宗就是唯识宗,玄奘大师也是依据《楞伽经》里面来讲唯识学,有种种的依据,都是依据《楞伽经》,所以这本经典就变成禅宗最高经典,也是唯识宗所依的经典。

在座诸位啊!你如果想做一个弘法的法师,唯识不懂你就很难发挥,因为你讲经需要用到名相,唯识的思想你不懂,你用起这个名相,你就很难得心应手。所以,师父开始就知道这个关键,我一开始就从唯识下手,从唯识下手。【(也是】唯识【相宗所依的经典)。

但是看过两遍后,虽然作了很多笔记,有引用、也有注释、注解等,然而这些笔记遍满杂布在字里行间,看来很紊乱,不容易一目了然;

于是在看第三遍时,便着手把它整理出来。整理了一阵子以后,忽然便想:这样整理很花时间,何不就把它写在稿纸上,注出来?于是就开始注解此经。

因缘如是,乃属无心之造作;】跟我一样,我也是无心,在半年前,我还没有准备要讲这部经典,后来,希望生命得到一个究竟的完美圆满。既然“二楞经中最难解”,《楞严经》跟《楞伽经》是诸经当中最难的,那么何以不把它在我这一辈子小小的愿力之下把它完成?

我不敢说能够利益无量无边众生,因为我们统统贯通了,就是用一点时间跟大家研读研讨,也能够利益末法的众生,给他有一个佛的正见。

因为今年的结夏安居的比丘也有二十多个,那么,我想说看在、站在这个角度,结夏安居嘛,总是做一些能够帮助比丘的事儿,就是讲经啰,因此,好吧,有这个念头,今天就付诸行动。我跟成观法师一样,也是属于无心的,没有心理准备的。

【虽属无心,亦从最初发心而来。注解的时间,前后虽延续了两年之久,但全部的实际工作时间却大约只有半年左右。

因此,我闭关的后半期,主要便是依此经而修;注经、解经、依解起行,期能解行相应。如此想来,却也甚合祖师咐嘱行人之意。】所以诸位要修行要有所本,要有所依据,不是盲修瞎练。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15 《楞伽经》共有三种译本:宋译、魏译、唐译。目前所看到的统统是这本刘宋时中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义译为功德贤)所译之《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亦称《四卷楞伽》,也就是本经,这是最早的译本。

乙、楞伽经简介

一、译本

【本经共有三种译本:】

【㈠宋译:刘宋时,中天竺】这个“天竺”就是印度。印度当时候分成五个区域:东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还有中天竺,印度当时分五个区域。那么五个区域,这里是中印度。

中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义译为功德贤)】求那跋陀罗翻译成中文叫做功德贤。既做了很多功德,以是一个贤能的圣者。

【所译之《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亦称《四卷楞伽》,也就是本经,这是最早的译本。】

在座诸位!目前所看到的统统是这本,这本翻译本,统统翻译的。

诸位!这个译经是很重要的,不能用错的,用错就会让后代的人会闹笑话的,比方说,我们英文讲的Love is eternal true,爱是永恒的真理,在这里必须用eternal true,你不能说Love is forever true,那么爱是永远的真理,那这个变成不搭轧。

听!看起来是对的,forever true,true是真理。梵文我们不懂,举英文这个例子来讲。Love is forever true,爱是永远的真理,可是这句在西洋人听起来是不对的。是不是?

这个就要正确的翻译:Love is eternal true,eternal永恒的,这个译本一个字就差很多啰。我举这个例子就是翻译的译本不是在开玩笑的。那是,每一个用的,你知道吗?

好!诸位再看下去。

【㈡魏译:为元魏时,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所译之《入楞伽经》,十卷。】

【㈢唐译:由唐时于阗三藏法师实叉难陀所译之《大乘入楞伽经》,七卷。】

【以上三种译本《大藏经》中都有收;最近大乘精舍出了一本《楞伽经会译》,即是把三种译本分段并列,很有参考价值,不过其中魏译及唐译部分,与大藏经中的文字,有些地方颇有出入。】

师父为了讲这个颇有出入,会lost掉。诸位啊!像如果我传到一千年后的慧律法师也会不一样,会不一样。

因为我们以前出国,那个导游写身高多少?把我写174,一米七四,事实上我的身高一五七点五,四舍五入刚好一五八。

如果那几天喝水喝高一点的,稍微挺胸一六○左右;那几天如果老化很严重,缩下来,大概一五八。

结果,那个导游给我写一七四,传、传、传到一千年后,人家不认识慧律法师。啊,一千年后,写《慧律传》的时候:人高马大。结果,搞乌龙,跟事实刚好相反,是不是?不是人高马大,是袖珍可爱。

所以我举这个例子,就是因为代代相传,它就有一些误传,神话出现,是不是?在一千年后,说不定它的记录,这个慧律法师,听说一楼一下子一跃可以到五楼,结果是坐电梯,他没有讲(师笑),搞错啦!

他就加上一些神话,所以这个神话部分不重要。真理部分,加一些神奇的、古怪的,人家才要看。但是,我们是这么平凡地来过日子。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16 以前古时候记载,要译这个经典的时候,动用到几千个法师,多少个通达三藏的法师。因此,所有的经典都要捧在胸部以上,大乘经典统统要放在腰部以上。对法恭敬的人,他就能够入道;对法不敬的人,他的心中就是没有法。

以前古时候记载,要译这个经典的时候,我们举这个《楞严经》来讲,是几百位通达三藏的高僧,印度的、还有汉传的,再来就是要文笔很利害的,汉地的文笔。要译经的时候,动用到几千个法师,多少个通达三藏的法师。

在座诸位!有译经典的时候,我看了一段非常地感动!就说在翻译成《楞严经》的时候,这一句有争议,有争议性,就是:你这一派的,你认为这一句要怎么翻译,这一派认为要怎么下笔,有所争议,这四个字而已,译场停十天,没办法下笔,这个下去就是千秋万世。

你就知道,古时候的翻译那种谨慎跟态度,那股负责任到底的那种心,才四个字,对不对?

现在人随便拿来拼凑一下,那不是,那四个字足以让译场、译经典的译场停十天,不能动,不能下笔。

你可以知道,他们翻译这种谨慎跟负责任的态度,不是像现在人囫囵吞的简单的翻译一下。不行的!这一句翻译下去,有没有符合佛意,有没有跟梵本一模一样。再来,我要用的这个字,是不是适合汉传、汉地的人看,看得懂吗?

我举这个例子,就告诉大家,古时候那个西域取经是冒着生命的,古时候那个译本,是动用国库的;几千位法师、三藏的法师,派的那些执笔的人,是全国类似状元的人去下笔,下这个汉译的语言,下笔。

拍板定案,你记录下去,这句就是这个意思,大家统统没意见,没意见,就记录下去,然后执笔,汉传的,就执笔下去,下去以后,然后再念给大家听。

念给大家听,大家有没有意见?汉译这样子有没有意见?没有意见。再接下去翻译,是如此的谨慎,如此的谨慎!可见!

为什么师父讲要报两种人的恩?

①一定要报佛的恩,经典是佛讲的;

②一定要报祖师的恩。你没有祖师,你哪有办法呢?要不然,你拿梵本来看看,你哪一句看得懂?他没有翻译,你怎么看得懂?还动用到国库,我们就知道。

讲这个例子就告诉诸位我们的心态。经典是要捧好的!我看,有一些人,可能是初学佛法的,他这个法宝是用挟的,用手拿这样子的,这在佛法里面来讲是不可以的,用一手拿是不可以的,除非你右手有拿东西,左手有拿东西。

所有的经典都要捧在胸部以上,所有的经典放着,大乘经典统统要放在腰部以上,要不然,就这样拿(师作捧经书的动作:把双手放在胸部以上,用两手食指和中指夹法宝,使法宝保持水平。见下图。);请,这样子。

除非你有特殊的状况,比如说你要跌倒,拿一支雨伞,要不然就是要捧这样子。

这对法恭敬的人,他就能够入道;对法不敬的人,他的心中就是没有法。

因此,如果交代大家一个任务,所有的法师或所有的护法居士,你看到你那个旁边那个居士,或者怎么样,拿着经典,是用一只手拿的,除非他有特殊状况,否则你进来你就必须两手恭恭敬敬地请,是这样子的(师作捧经书的动作:把双手放在胸部以上,用两手食指和中指夹法宝,使法宝保持水平。见下图。),这个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17 为什么说敬佛敬法敬僧?敬佛、敬法、敬僧,其实就是对自己的灵魂有所尊重跟交代。

所以,为什么说敬佛敬法敬僧?其实就是尊重自己的灵魂:

敬佛,就是尊敬你心中的觉性;敬法,就是尊敬你内在的智慧;敬僧,就是你心中拥有和合跟慈悲心。

敬佛、敬法、敬僧,其实就是对自己的灵魂有所尊重跟交代。

为什么师父一直讲要敬佛、敬法、敬僧?因为你的心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我本自具足佛法僧,我就坏了事相,对佛不恭敬;我心中有法,对法,法本又不恭敬;我心中有僧,因为我和合无诤就是僧,又对僧宝不恭敬,那么就变成理事不圆融。所以说对法恭敬的人,心中他就拥有真正的真理。

因此在座诸位,从一个人学佛接触的态度,你都可以看到这个人法有没有入心,

这个法有入心的人,看到三宝,那是最极恭敬的,因为他恭敬诚恳的相,就代表他的内心,知道吗?

所以至诚恳切之人易入道。

印光大师就讲得很清楚:修学佛道,要往生极乐世界,就是至诚恭敬,没有第二法,好好地念佛。

为什么要至诚?为什么要恭敬?因为从至诚心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18 诸位!你们一定要认识一下《大藏经》。《大藏经》总共分几个重点:1.叫做经部;2.叫做律部;3.叫做论部。再来,经疏部、律疏部、论疏部。接下来叫做密教部,最后一种叫做杂藏部。每一个朝代都会编这个《大藏经》。

诸位!你们一定要认识一下《大藏经》。

这个大藏经简单认识一下,就是由各个不同的朝代,有的是皇宫贵族,有的是高僧大德提倡的,

每一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大藏经,唐、宋、元、明、清都有。

所以现在看到的什么《乾隆大藏经》、什么《龙藏》,还有什么《中华大藏经》等等,《卍字续藏》、《大藏经》,大同小异。

但是有时候内容有一些出入,因为每一个人——编排大藏经的人,目标不一样。

像《中华大藏经》的话,我的目标订在《大般若》——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因此一开始就把《大般若经》就编列,哇!从头看就是《大般若经》。

那有的人编这个《大藏经》不一定从《大般若经》下手,所以每一个朝代编的《大藏经》的篇幅,像《中华大藏经》有时候编到三百册,有的人认为里面太多繁琐,有的二百册、有的一百册,统统有,有的节录。

那么这个《大藏经》,因为朝代的不同,所以翻译的译本,或者节录里面的篇幅,在流通过程当中,有时候抄写,以前没有印刷术,没有照相制版,对不对?

如果你在抄写的时候,一打个盹漏掉一个字,或者不同的版本拿来穿凿附会,就变成说因为年代久远出了一些状况,出了一些状况。对不对?

你看《无量寿经》,我们台湾都是用康僧铠的,所以《无量寿经》也好几本译经,译本。

玄奘大师翻译的《弥陀经》,是讲到十方,那么鸠摩罗什翻译的呢?他就翻译成东、南、西、北、上、下就好,不要搞得那么复杂。所以我们现在都是用鸠摩罗什翻译的比较多。

因此来到汉传汉地,每一个朝代都会编这个《大藏经》。那么这个《大藏经》,随个人当时的嗜好或者是能力,所编的《大藏经》变成册数都不太一样,因此到我们今天来看有些困难。

《大藏经》总共分几个重点:1.叫做经部;2.叫做律部;3.叫做论部。

论部,比如说《成唯识论》、《摄大乘论》、《观所缘缘论》,或者《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或者是种种的这个论。经部、律部、论部,

再来,经疏部,疏,就是注解的意思。经,解释经典的经疏部;解释律藏的,律学的,叫做律疏部,就是对戒律解释的,佛有讲,然后对注解下注,对佛讲的戒律下注解的叫做律疏部;再来就是论疏部,论,对论下注解的叫做论疏部。

接下来,一个叫做密教部,咒语、手印、坛场的布置、佛像,种种密法的摆设,这个跟密教的传承那么都有关系,都收在密教部、密藏部。

那么,最后一种叫做非经、非律、非论,也不是经疏部、律疏部、论疏部,叫做杂藏部,最后一种叫做杂,杂就是没办法归类,没办法归类的叫做杂藏部。

那么,现在有的人,把净土宗的集中起来又叫做《净土大藏经》,但,其实在这个,这只是一个名相,自古以来,没有人用这样子的方式,把净土宗把它集合起来,给它一个名字,叫做《净土大藏经》。

但是自古以来没有人这样做,那近代的人,有人把净土集合起来,又给他一个名字叫《净土大藏经》,这个不在传统《大藏经》的名词里面,是后来的人给它一个名相。所以对《大藏经》大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在座诸位,这个《大藏经》要以师父的程度来讲,要看一遍,要五年的时间,要五年的时间;依你们的程度来看,那就不知道要看多久才能看一部大藏经,我们就不晓得。

所以要阅读大藏经,有的人是选择地看,有的人是没有分别心地看。选择的看,比如我要从律部看,我要从经部看,或者是说我选择看,选择看,我对般若思想我比较有兴趣,就从《大般若经》看。

所以每一个人兴趣不一样,或者我对密教的特别有兴趣,我对中阴身特别有兴趣,中阴身特别有兴趣。那么有显教讲的中阴身,密教讲的中阴身就比较多,有兴趣就研读密教的。

因此每一个人对大藏经的选择性不一样。

那么有一种阅读大藏经不分别,从头到尾都是这样看。

但是看大藏经有一个困难的地方,就是它都一直重复,比如说你看《阿含部》,佛在这里讲五蕴皆空,一直翻,翻,翻到四阿含,《阿含经》里面再翻过第二页还是讲,几乎一模一样,再翻过第十页还是讲,走到哪边,哪边只是时间空间不一样而已,几乎内容一模一样,

所以在汉传汉地的人就觉得很繁琐,因此就归纳《阿含经》讲的,就是不净、苦、空、无常、无我,就是归纳起来,知道吧?

所以我们今天所讲的不净、苦、空、无常、无我,就是把《阿含经》的菁华、精要列出来,那你就等同把《阿含经》看完了,现在的人好简。这个讲到大藏经这个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19 《楞伽经》的传承:从达摩祖师以后,正法眼藏的传承,即以《楞伽经》为印心之据。但自隋末至北宋末期,此经失传了将近四百五十年!我们有幸现在还能亲睹这部无上甚深宝典,全拜张安道、苏东坡二大居士之赐。


二、本经之传承


【本经是达摩祖师在付法给二祖慧可大师后,亲传予二祖大师的,


初祖说:“吾有《楞伽经》四卷,】当然是宋译的啰。【亦用付汝,】就是我把它传法给你,【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见《景德传灯录》)】


诸位!开示悟入重点:开佛的知见、示佛的知见、悟佛的知见、入佛的知见。所以开、示、悟、入中间都要用顿点,如果你把这四个字一起念是不对的,开、顿点,示、顿点,悟、顿点,入、顿点,念久了也没什么感觉。


这个开、示、悟、入是讲四个角度,并不是一句成语。开佛的知见、示佛的知见、悟佛的知见、入佛的知见,所以,诸位,最难得的就是入佛的知见,入佛的知见。


《景德传灯录》记载【又道:】达摩大师又说:【“吾观汉地惟有此经,】此经就是《楞伽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你按照这样子修行;


当然,所谓“世”指生灭、生死的意思,自然能度生死。这个世就是世间,世间是指生灭,生灭是指六道轮回。所以,仁者依此《楞伽经》,顿悟心地法门,自得度世,自然可以超越生死。


【(见道宣律师《续高僧传》】里面所记载的。【)因为四卷《楞伽》是达摩祖师所传,用以印心的,所以后世虽见有二种译本,但大都只是当作参考用,】


【而且一般谈到《楞伽经》时,也多是指最初宋译的《四卷楞伽》而言。】


所以要背起来,你们请到这本,如果你走在路边。说:你那本是什么?《楞伽经》。他问《楞伽经》总共有几卷?你就跟他讲:四卷。他就跟你比这只(师伸出大拇指)。然后他就问说:《楞伽经》里面讲什么?你不要再问,再问,我讲你也听不懂。(师笑)因为我们自己也不懂,最多讲到这儿吓吓他就好。人是靠吓唬的,是不是这样?


【从达摩祖师以后,正法眼藏的传承,】注意!正法眼藏就是以心印心,叫做正法眼藏。佛的心就是正法眼藏,把佛的心传下去就是正法眼藏。


所以这个正法眼藏,出现最多的名词的就是禅宗,禅宗就是佛陀的正法眼藏。后来把所有开悟的、见到本体的,统统叫做正法眼藏。


而这个正法眼藏,重点在哪里?重点在以心印心、不离文字、教外别传,重点在这个地方。


正法眼藏的传承,【即以《楞伽经》为印心之据;】印心是什么意思?印证你这个心跟佛的心是一模一样,一模一样的。


诸位!以前的人是印心才能传承正法,把衣钵才传给他的。现在不一样,衣钵没什么稀奇,要衣的话,有钱买得很多,要钵的话那更多啦!做一下钵,一次可以做几百个。所以,现在变成衣跟钵,


六祖讲:衣钵这个……五祖传给六祖的时候,五祖就告诉他:衣钵为争端之物,让你命若悬丝。所以到后来,六祖以后就不传衣跟钵,不传衣钵。意思就是,衣钵它是争端,会让你丧命的。大家为了抢夺那个六祖的衣跟钵,你看六祖差一点就被人家杀死了。所以,衣钵为争端之物。到了你(六祖)这个时代,六祖以后,就不要再传了。


【后来,正如达摩祖师所预言者,一百多年后,到了四祖道信大师以后,《楞伽》之学渐渐转为只是名相之学,因此五祖弘忍大师才开始以《金刚经》为禅宗印心之经典。】


禅宗印心的经典《金刚经》,我们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什么叫般若?金刚能断一切烦恼执著,般若,我们的般若犹如金刚能断一切烦恼,那就是《金刚经》为禅宗印心的经典。那么《金刚经》就容易多了,对不对?容易多了。现在全台湾省几乎大家都诵《金刚经》,那么就很普遍,几乎没有人在诵《楞伽经》。


【如六祖闻客诵《金刚经》而有所悟时,问客从哪里来?】你从哪里来?【客答说:“我从蕲州】蕲州就是今天的湖北。蕲州,湖北【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因此《金刚经》开始盛行于世,】在台湾几乎没有一个佛弟子没诵过《金刚经》的,


【而《楞伽经》即从隋末、初唐开始(约西元六○○年左右),便渐渐失传了(请参见本书附录一:宋·蒋之奇《楞伽经序》)。】在后面你们自己去看。


【一直到了北宋仁宗时,有一朝庭大臣,官位太子太保,名张安道(】又名张【乐全)先生,于仁宗庆历(西元一○四一年)为滁州牧时,】


(州牧zhōu mù:①官名。古代指一州之长。《书·周官》:“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蔡沉集传》:“州牧,各总其州者。”汉成帝时改剌史为州牧。后废置不常。东汉灵帝时,再设州牧,掌一州军政大权。魏晋后废。后世借用为对州最高长官的尊称。唐·韩愈《送灵师》诗:“开忠二州牧,诗赋时多传。”②清代知州也称州牧,官阶甚低,与知县并称牧令。)


滁就是安徽,这个州牧就是古代州长的名字,叫做州牧,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省长。如果把安徽当做一个省,就是省长;如果把安徽当做当时的一个州,那么就是州长。州牧就是州长的意思,就是安徽(滁州)那个州的州长。


【才偶然之间,又发掘出《楞伽经》,自读之后,如见故物,大有所悟,


如苏东坡的序中说:张公“至一僧舍,】来到一个出家人的寮房,【偶见此经,】突然看到这本《楞伽经》,【入手恍然,】恍然就是忽然,好像有一股力量让他整个盯住,忽然,【如获旧物,】就好像很熟悉一样地看到以前熟识的东西,


【开卷未终,】打开《楞伽经》还没到终了的时候,【夙障冰解,】夙障,无量劫来的生死业障消除。


你看,你就知道这本《楞伽经》的功能、功德利益有多大?所以古时候说如果有人有因缘,听闻到《楞伽》这个经名,此人将来必定成佛,因为这个是成佛的一部经典。


【细视笔墨,手迹宛然,】好好去了解。以前都是用毛笔写的啰。手迹,他写的这个,用手写的,抄的,这个《楞伽经》的毛笔,宛然


(宛然 wǎnrán:①真像;非常像;仿佛;很象。南朝宋·鲍照《字谜》诗之三:“乾之一九,只立无偶;坤之二六,宛然双宿。”②真切,清楚。真切貌;清晰貌。《关尹子·五鉴》:“譬犹昔游再到,记忆宛然,此不可忘,不可遣。”封识宛然。——《汉书·李广苏建传》。宛然旧日情景,又在眼前。③委曲顺从的样子。《诗·魏风·葛屦》:“好人提提,宛然左辟。”毛传:“宛,辟貌。”陈奂传疏:“宛有委曲顺从之义,故云辟貌。”),


诸位这个宛然就是很完整,没有脱落,很完整。宛然,就是非常完整。


【悲喜太息,】悲喜,一面悲伤,一边喜悦。太息,太息的意思就是长声叹息:唉……这么好的经典竟然摆在这儿没人看。还经过这么久,太息,就是长声叹息,就像我们常常:唉……就是这样子,感叹的意思,【从是悟入,常以经首四偈,发明心要。”(见本书附录二:《苏东坡序》)


后来张公】张公就是张安道、张乐全。【以此《楞伽经》亲自教授苏东坡,并且出钱三十万,】反正,每一个朝代都有那种大护法出现,他钱没问题,一下子出三十万,在当时来讲,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个是很大的数目。【请苏东坡刻印此经,令流传于世。


苏东坡的好友】叫做【佛印和尚】又称为佛印禅师,【却向他建议说:“与其刻印,不如由苏东坡自己来书写,】你写完了,有个版本,【然后】用你的版本,【再】来【刻印,更能流传得久】


诸位!为什么叫做刻印?刻是什么意思?刻,就是把文字刻在板上,你把油墨黏上去,再上一次墨,要印就一下子就出来好几张,以前没有印刷术,刻印是什么意思?刻,以前是用刀子,你知道吗?一个字一个字刻……中国人的功夫最强的啰,那个文字雕刻的细腻,一下子,唰、唰,一张就出来,唰、唰,第二张就出来,就这样子。刻印,更能流传得久。


【(因为东坡居士的书法是有名的,世人为珍惜其墨宝,定会妥为保存其手写之经),】所以我今天由衷地感谢苏东坡!【苏东坡于是将此经写一遍,】就是抄写一遍的意思,【然后刻印传世。】


这个刻就是用刀子,那个就不是用印刷啰。先刻,刻完了再印,然后再把它装订。以前......你们看过线装,有没有?线装,用线把它装起来,这个就是古书都是用那种情形。因为一张一张(印)……然后把它折好,订下去,就用线一直缝、一直缝……所以线装,你看到的线装就是古时候的装订方式。


【现今所传者,即是张公所传、东坡居士所手书的。


然而自隋末至北宋末期,】整整消失了多少年呢?【此经失传了将近四百五十年!】消失了很久,四百五十年!你看,经过多少朝代动荡,【我们有幸现在还能亲睹这部无上甚深宝典,全拜张】公【、苏】公【二大居士之赐。】张安道,然后苏东坡二大居士之赐。【以其功德不可没,故特志之。】很了不起!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20 楞伽经的结构以篇章来看,本经独特的地方为:每卷只有一品,四卷总共才四品,且每一品之品名都是一样,“一切佛语心品”,一切诸佛皆以此为心印。

三、楞伽经大义

(一)楞伽经的结构

A、以篇章来看

【本经共有四卷,且每卷皆依传统的方式,于卷下分品。】

他指本经特别不一样。【然而本经独特的地方为:每卷只有一品,四卷总共才四品,

且每一品之品名都是】一样【“一切佛语心品”,】

什么叫做一切佛语心品?一切都是诸佛所说的心法,完全一模一样。

诸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心,都是一样的,所以没有别品,就是这个品名,只有这样一个名字。

一切佛语心品,卷一、卷二、卷三、卷四,【这就非常独特了。】

意思就是:佛的心都完全一样,不二的意思。

为什么叫做一切佛语心品?因为法不二,入不二法门,是诸佛的心,因此,所有的品名都一样,只是分卷一、卷二、卷三、卷四。

【这四卷及四品,考其意,盖可代表经中所阐发的四门(以下将稍加解说此四门);】

此四门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个要稍微背一下,五、三、八、二,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叫做四门。

诸位!你先翻开第九页,第九页的中间:(A)了四门。上面所提到的四门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所以,简称: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我们先看,再翻回来第五页,

【而四品】都是【同】一个【名】字【,即表示四品会归一义;

一义者,即是第一义谛,】

诸位!什么叫做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不二,不可思议的绝对义理、真理,最极究竟、圆顿、无上叫做第一义谛。

佛讲的第一,不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的一,不是比较的一,那个叫做绝对的谛理,成佛不二的真理,叫做第一义谛。就是你想成佛,你就必须悟到第一义谛。

所以,佛讲的第一义谛,不是对第二义谛讲的,也不是对第三义谛讲的;

这个,有的注解讲,第一义谛是对第二义谛讲的,诸位!那个当然就是方便,有第一,就有第二,那是方便说,但是真正的第一义谛是绝对的,佛讲的第一就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是绝对的圆、绝对的顿,叫做第一义谛。那就是我们八月二十六斋僧大会要开示的《第一义谛》第二集。

【且第一义即是不二之义,】而且第一义就是不二;

诸位!什么叫做不二?智境不二,就是你的智慧跟境界其实是不二的,是不二的,所有的智慧可以展现在境界里面,所有的境界其实都是智慧的展现,境智不二。

【是故四品无有别名。】没有其他的别名。

【又所谓不二之第一义,乃为一切诸佛之所共说,而此经所要呈示者,即是一切诸佛之所共说第一义法门的心要:】

这个第一义,第一义在这个《大般若经》里面讲或者《中观》里面讲,叫做大空,要加一个“大空”。

第一义大空,大空就是绝对空,在这里用第一义法门的心要。那么,第一义就是绝对空,没有东西,真如究竟一真。

第一义法门的心要:【所谓“自觉圣趣”,】 诸位!自觉圣趣是简称,这个名词你一定要背起来,从往后这四个字“自觉圣趣”一直重复出现。

“自觉圣趣”什么意思?自觉,自己觉悟;圣,就是圣智;趣,就是入,趣入第一义谛。

我们自己的觉性;圣人的智慧,圣智,圣的后面加一个:“智慧”;趣,就是入,趣入第一义谛。

自觉圣智,趣入第一义谛,简称“自觉圣趣”,或者叫做“自觉圣智”。这个圣,底下一定要加一个智慧的智。

自觉圣智,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如果你自己觉悟了,你都有圣人的智慧,不是只有佛有。

如果你肯放下,如果你肯修行,每一个人都存在有圣人的智慧。

自觉是什么意思?就是最重要的你要自己觉悟,要有志气、要有骨气,不要常常生气,要自觉。

诸位!如果没有自觉作用,那最糟糕的就是没有动力。

(一、)诸位!你有好的大悟的师父;假设说啦,大善知识在你旁边,有没有用?不一定有用。

二、你有好的、这么慈悲的同参道友,在顶着你、扶持着你,有没有用?不一定有用。重点在:你自己有没有志气?你要不要觉悟?

如果说:我想浑浑噩噩过一生,我不需要觉悟啊。那大善知识也没有用,同参道友也没有用。对不对?

但是,如果你两样俱足了,大善知识也具足了,同参道友也都这么扶持你,那么,你的自觉作用也强,不得了!

你自己的觉悟,圣人的智慧,自觉就等同圣人的智慧,趣入,趣就是入,入第一义谛。

这是一切如来的自证境界;这个“证”还要加一个:内,自内证,那么就比较接近佛的意思。

所以我们常常讲说:一个有修行的人,他是有自内证的功夫;自内证,一定要加一个“内”。

那么加一个内证的功夫,那么就是境界不能造假啰。有,就是有,悟,就是悟,不悟就是不悟,自内证。

不是像现在,末法时期,很多没有功夫或没有自证的功夫,就到处搞宣传、做表相,捞一点好处。

这个自证的境界可不是这样,完全活在真实,真正实在的生命,真如本性。

所以自证境界有什么好处?【这是一切如来的自证境界,】自证境界是完全活在真如理地、真实的心性当中,一点不虚伪,一点不造假,没有杀盗淫,没有贪嗔痴,完全清凉、解脱、自在,叫做自内证。

【一切诸佛皆以此为心印,故称各品为“一切佛语心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4-29 21: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