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71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20-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2-25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17-5 什么叫做完整的生命?一个心境一百分的佛,是行善绝对不居功,同时要包容恶的,宽恕原谅众生。行善得五十分,包容恶的五十分,这样加起来才叫做一百分。
把笔放下来,我现在举一个例子,让你知道什么叫做完整的生命,完整的生命。这个例子,你要注意听,
有一个在家居士来,来到这儿,因为这人个性很强,也很守戒律,他懂得因果,这个在家居士去亲近某一个道场,跟人家起冲突,跟那些居士起冲突。
就说: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子,这是犯戒的行为啊!
那么那一些就说:哎呀,时空不同了,有弹性一点嘛,
可是他嫉恶如仇,霹雳啪啦的就跟人家吵,很不愉快,内心里面很不愉快,他很懂得因果,也很持戒,可是他嫉恶如仇,就是容不下对方。
来到我这里,他就说:慧律法师,我告诉您,我去亲近某一个道场,这些居士都不如法,这些居士怎么怎么样……
我就很有耐心听他慢慢地讲,慢慢地讲,讲完的时候,我就说:你讲完了吗?讲完了,我跟他讲:你的生命剩下五十分,你剩下五十分,你执著善的得五十分,因为你有原则懂因果,你好好持佛的戒律,问题是你生命剩下五十分,另外五十分是为什么呢?因为你容不下对方,你没有宽恕的心,容不下恶的,你扣掉五十分。
一个心境一百分的佛,是行善绝对不居功,同时要包容恶的,宽恕原谅众生,得五十分。行善得五十分,包容恶的五十分,这样加起来才叫做一百分,我说你考试不及格。你剩下五十分,你选择那个你喜欢的一个角度,我认为我行善,我这样对,稍微一点意见跟你看法不一样的,你容不下它,你的生命剩下五十分。
他听师父这样子讲,我说:回去要做到一百分,知道吗?要能够行善,不需要人家知道,你得五十分,坚持戒律这善的一面,你得到了,恶的,要宽恕众生。
我就问他,我问你,释迦牟尼佛,如果心中有一个众生不去原谅他,他能成佛吗?
他说:不行。
我说:你答对了。山地同胞,五包减两包都是这样子的回答的,你答对了。这样子,原住民都这样回答,
我说:你回去要做一百分的人。不要只有五十分,你这样考试都没有通过啊!人家稍微有一点缺点,对不对?没有那个雅量,没有那个包容,你剩下五十分。你一百分也可以过日子,你剩下五十分也可以过日子,
他说:哇!师父!您用这个分数是最佳的比喻。
我说:你回去要好好地做,知道吗?他说:知道知道。
他说:今天来不虚此行,不晓得怎么样感谢师父,要没有上人开示,我就不知道。
回去以后,第二天,去到那个道场,统统改变,大家都吓一跳,今天怎么都没看见你发脾气,
他说:我要一百分的生命,我怎么只能得五十分的生命。我当然要一百,怎能剩下五十呢,从此以后不见众生的过失。
后来他附带一句,要烂,让你自己烂。
我说:这一句不可以讲。这样说你的心(还是)没有一百分,就让你自己烂,跟我没关系,我说:讲这种话要扣分。这样的心不够美,所以你要一百分,知道吗?喔!一百分。
后来他就慢慢慢慢改,结果呢?那个道场,看到这个人,才听慧律法师讲几分钟,举个例子,与君一夕谈,胜读十年书。整个道场都看我的光盘,那个有够好的,一个就影响到整个村庄。
所以在座诸位,从你本身做起,可以感化你四周围的人。
如果你今天学佛以后,回去的表现很糟糕,你的厝边隔壁,左右邻居会说:这个学佛吃斋的,比我更糟糕,我的脾气还没那么大,他的脾气很大。动不动就说谁怎么样、谁不对,反而更糟糕(倒吃力),更糟糕叫做倒吃力。
所以,在座诸位,如果你今天承认你是佛弟子,要从你本身的行为举止,尤其是语言,这个口业一定要持得很紧。
所以就问大家,你们要得一百分,还是要得五十分呢?
大家讲:我当然要得一百分,一百分可以得自在,可以得解脱,因为平常不造口业,临命终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你一百分,阿弥陀佛那有一百分的众生不来接引的。对不对?当然来接引啦!
所以,虽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例子,就是说:记得,你要行得善,同时要容下那恶(的)五十分。我今天行善得五十,容不下恶就少五十,少了五十公,知道吗?
这个世间不是你想像的这么好,大家统统是善良的人,没有那么好的。所以这个世间,只有一半一半,那你要所有的一半加一半,五十加五十就是一百。
一半加一半叫做完美,这样听懂了吗?听得懂乖乖的回去,嘴巴要懂得静默,回去看到一些不如法的,你心里知道,那很糟糕,那么就此打住,管他去死、烂死,与我无关,此话不能说,心不可以再起这种念头,这种念头要扣分的,剩下六十、七十,对不对?
所以我告诉诸位,好的学生,他知道要考一百分,那这样就一百了,不困难的,你只要脚踏实地的落实就一百分,就一百分。
17-6 为什么前七识出现有生有灭,云何见已还?还就是灭。
接下来,云何,就是为什么,前七识出现有生有灭,云何见已还?为什么见到自己的心,同时与外境生起种种的诸见,一下了生立刻,还就是灭,
意思就是动念,生住异灭,生跟住,是生,还就是灭,就是异灭,生住是生,异灭是灭,所以生住异灭,就是生住是指生,异灭是指灭。
所以为什么我们的心,一动念就生、立刻又灭,就是起心动念,立刻又归于无,云何见自心动念,令刹那生又刹那灭,是这个意思。
17-7 那么整句贯串的意思,这个唯识学依功能来分总共有八识,贯串起来的意思就是说:
那么整句贯串的意思,这个唯识学依功能来分总共有八识,贯串起来的意思就是说:
什么叫做第八意识的我爱执藏之识呢?叫做异熟识呢?异熟识就是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成熟,就要受果报,叫做异熟。异时而熟,变异而熟,我们在唯实学都研究过了,叫做异熟识。
那么什么是第七意识的染有我执、还有法执,因为第七意识缘自心与外境,同时立种种的见。
又什么是与前五识起心动念的分别心的第六意识咧!又为什么前七识出现有生有灭,为什么前七识,眼耳鼻舌身意、未那识,出现有生有灭呢?为什么见到自心的动念,立刻又生、立刻又灭,起见,起种种的知见,立刻生,又还归于无的灭,为什么?
你看,才几个字而已,楞伽经难就难在这地方,这个你没有贯通三藏,唯识学你怎么讲,从何讲起,你这个怎么讲,你唯识要懂啊!本性你要悟啊!是不是?这个难就难在这个地方。
17-8 为何第八识“名为藏”识?为何第七识称为“意”识,而第六识称为“识”?
【注释】
【“藏”:即藏识,亦即第八识,】也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以阿赖耶为我爱执藏,故名藏识。又此识亦是贮藏一切善恶业习之体,故名为藏。】
藏就是含藏的意思,含藏着种子和习气,如果你要了解第八意识并不困难,你就…藏就是含藏,就像仓库一样,含藏种子和习气,将来要受果报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统统由第八意识储存的种子与习气来断定的。
【“意及识”:“意”即第七末那识,又名第七意识,故简称“意”。“识”,即第六意识,以其功能为以了别为主,故】所以【简称“识”;“识”者,识别也。】
【“云何生与灭”:此问】前【七识为何有生灭?】诸位,这个七识前面要补上一个,前(字),此问前七识不是指第七意识而已,有生跟灭。
【“云何见已还”:“见”是指七识缘自心与外境诸法,而生起诸见。“见已还”,是指既起诸见之后,如何此诸见又于刹那之间“还”归无有?】动念,见生念又还归于无,【“还”,亦即灭之义。
此末二句,魏译作:“何因见诸法?】是什么原因而见到诸法【何因断所见?”】断就是灭去,是什么原因,一下子又灭去所见之心念,所见到的心念。意思就是:是什么原因,而见到了刹那之间的诸法,又是什么原因,立刻又灭去所见的心念。
唐朝的翻译说:【唐译作:“云何起诸见?】是什么情形起种种的知见,见到自心,又见到外境。诸见,这个诸见用现在的话就是执著自己的看法,执著自己的主观意识,执著我的客观环境。
所以,在座诸位,众生很难沟通的,他那个执著某一种知见,卡在那个地方,你简直拿他没有办法,易容易、易心难,要改变一个人的容貌是很简单的,易心难,要改变一个人的观念,是很难的。
【云何退诸见?”】退就是灭,一下子立刻又灭了,生灭的识心,意思就是一下子起诸见,一下子又灭了诸见。这一句话的意思,唐朝所翻译的意思是说:云何起种种的知见,见到心、还有外境,都是生灭相,为什么?云何,又为什么一下子动念,见到了生念,生的念头。一下子这个念头又灭去了呢?又灭掉了种种识心分别呢?一下生、一下子灭。
【义贯】
【为何第八识“名为藏”识?为何第七识称为“意”识,而第六识称为“识”?】
【为何前七识】于内【缘自心、】因为内缘自心,就是依第八意识,【外缘六尘之境,】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注意,这个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是三能变,由第七意识转换成分别意识还有前五识。初能变,由真如转换成第八意识,二能变,第八意识转换成第七意识,三能变,第七意识转变成前六意识,这三能变,识者,能变也,识者,能所不断也。
【而现有“生与灭”,而起种种“见”(亦】也就是【见自心、外境有生灭之相)?
又为何此种种见生起之后,又于刹那间“还”灭无余,是何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