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第八意识的业力、种子、无明习气,会影现前七识的庄严或者是不庄严、善与恶,会带动这个。
【再者,水底与水面上的流速也并非毫无相关,两者也会互相影响的:
水底的流速会带动水面的流速】也就是说第八意识会影现出前七识,叫做水底的流速,会带动水面的流速,
换句话说第八意识的业力、种子、无明习气,会影现前七识的庄严或者是不庄严、善与恶,会带动这个。
【——可】以【说水面的流速原是水底流速的一部分:】意思就是前七识本来就是第八意识的一部分。
【这有如七转识】为什么叫做转呢?这个“转”就是见分、相分,能所不断,这个转动就是有这个意思。【原是阿赖耶识的一部分一样,两者不能绝然而分为二,但两者也不是同一个。
有时水面流速也会牵动水底的流速,】就是我们的前七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它就会牵动我们的第八意识阿赖耶识。
诸位!阿赖耶识本体并没有任何的生灭,阿赖耶识是一种无明业力,变成一种名词,在这个唯识学里面讲,或者《大乘起信论》里面讲,叫做染净和合,叫做阿赖耶识,有染有净和合,阿赖耶识。
【这就有如七识原是由阿赖耶受无明熏变而来,但七识也会反熏阿赖耶。】
所以这个七识就是前七识。注意!第七识是指只有一个识,是指第七识,前七识是指七个识,这个名词要稍微注意一下。
如果讲前七识,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如果讲第七意识,就是我、法二执最强烈的。
在这里还有一个附带说明的,一般在唯识学讲,它把第七意识分开来讲的,特别地详细,
在这个《楞伽经》里面,这个第七意识它是附带讲,也就是说眼、耳、鼻、舌、身识,这前五识,接下来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这分别同时再加上一层执著,就是第七意识,
所以在《楞伽经》里面讲,讲:分别事识就是包括了前六识还有第七意识,所以,第七意识在《楞伽经》里面讲,都是附带在第六意识来谈的,这个稍微注意一下。
为什么呢?因为第七意识对内执著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对外又攀缘了第六意识,前六识所落下来的一种影子、影像;对内执著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这是对内。对外执著前六识落下来的一些影子,所以称为第七意识。
因此讲到前六识,就附带讲第七意识,这个《楞伽经》有某些角度与唯识学上谈的有比较简略。
2-4 为什么一直在讨论这个“识”呢?正因为所有的众生都有强烈的分别心,还有强烈的执著心,所以生死难了。为什么修行讲来讲去都叫你放下、再放下、彻底放下,离相再离一切相,彻底离相,为什么?就是识心是生死的根本,是妄动的根本。
【简言之,“相生”、“相住”、“相灭”是由于现前外在的六尘境风,】
为什么称为“风”?就是因为这个六境,(梵语 s!ad! vis!aya^h!。指六根所取之六种对境,亦为六识所感觉认识之六种境界。即色、声、香、味、触、法。此六境犹如尘埃能污染人之情识,故称六尘。能引人迷妄,又称六妄;能令善衰灭,又称六衰;或因其能劫持一切善法,故又称六贼。
依俱舍论卷一载,色境有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闇等十二显色,与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形色。声境有由生物身体所发出,以及由物质所发出者;各有表示事物之理之言语与声音,如拍手、哭声、管弦音、雷鸣等非言语之声;复有快声与慢声之分,计有八种。香境有如沉香之好香,如葱、炝之恶香,亦有适中之香,以及强烈之香等四种。味境有苦、酢、咸、辛、甘、淡六种。触境有坚、湿、软、动四大,加滑、涩、重、轻、冷、饥、渴则为十一种。法境则广含一切法,狭义则指除五境以外之一切,即指意根、意识对六境全体之作用;或特指意根、意识所作用之对象,称为法境,在十二处之中,则称法处。有部认为法境包含无表色、心所、不相应行、无为等。此外,瑜伽行派之唯识学说,主张识外无境之说,而认为六境均属一心之变现。(显识论、俱舍论卷二、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顺正理论卷六)p1298FROM:【佛光大辞典】)
一般众生来讲,是很难没有起伏的心,很难,就像风吹动了海面上的海水起波浪,所以六尘境风,【激荡内心而造成;】
那么【“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这个微细的【则由无始来内在的无明业力造成。】
这个你一定要背一下。相生、相住、相灭,针对根尘能所来讨论的;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微细的生灭,针对微细的种子跟习气、无明业力来谈的。两个非一非异互相影响。
【因此,凡夫即使能因修行而心不缘外境,制令六识不起现行,】这个就是二乘人所修的:放弃一切欲、五欲六尘,然后到寂静处,证得四果阿罗汉——我生已了,梵行已立,不受后有;但是大乘更究竟,要尽断微细的无始无明。
【但由于无始无明业力未断的关系,其心识仍在不断的生灭。】
注意!往后你只要看到心识,就记住两个重点:什么是“识”?就是强烈的分别心,还有强烈的执著心,这个就是关键。
好,为什么一直在讨论这个“识”呢?正因为所有的众生都有强烈的分别心,还有强烈的执著心,所以生死难了。
为什么修行讲来讲去都叫你放下、再放下、彻底放下,离相再离一切相,彻底离相,为什么?就是识心是生死的根本,是妄动的根本,
所以你往后只要看到这个“识”,就是涵盖两种:就是强烈的分别心就是“识”;强烈的执著心就是“识”,正是生死的根本。
【这也就是为什么凡夫的】外道的【非想非非想定仍在分段生死之中,而二乘的灭尽定】灭尽定叫做灭受想定,叫做灭尽定,又名九次第定。灭尽定也好,灭受想定也好,九次第定也好,讲的都同样一个名词,【也还】是【在变异生死之中的原因。】
注意!什么叫做变异生死?变异本身并不是生死。分段生死才是真正的生死,改头换面:这辈子做人,下辈子做猪,再下辈子投胎成天人,改头换面,这个是分段生死。
而变异生死只是在心境境界的转变而已。如果说你今天往生到极乐世界去,那么罪障最重的下品下生,经过十二大劫才花开。
诸位!到极乐世界去也是一样的,也是类似一种变异,类似!为什么?当大菩萨在教化你的时候,你那个莲花本来进去了,莲花不是很光亮,那是因为在娑婆世界很懒惰,有时候常常打盹,变成一棵睡莲,没什么精神,提不起劲,那个莲花又小又没什么光明,
诸佛菩萨就会在莲花说法,慢慢莲花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它并不会变坏,它就是境界转变的时候,莲花就越来越亮,越来越光、越来越光,到最后就会花开见佛,因此变异生死用这个来比喻,就最恰当。
二乘人他不究竟,问题是你只要讲到大乘的,他的内心就不舒服,而且有一点排斥。因为我也接触过很多修内观的,有的人是很有修养,这个也有。有的听到大乘的不舒服,他也不方便批评,就是远离,他认为大乘非佛说。
为什么有变异生死?为什么二乘人不究竟?因为还有第八意识,《楞严经》讲的,还有微细的第八意识,微细的生灭没有断尽,因此师父才重复地讲说,大乘不但是佛说,而且是究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