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一套(共16讲) 第十一讲
修学佛道的人,你要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地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修行以无相者胜 着相为三界之因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师父走上讲台,行至佛前,将胸前捧的法宝举至额前行问讯礼后至狮子座坐下。大众向师父问讯)
138页。(师父抚尺一拍:啪!)请合掌。(大众随师父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我们水陆刚结束,那么由于法师大家都非常辛苦,还有这些护法居士世界各地都回来,还有这些义工尽心尽力,完成了这个缘起,师父在此一并地感谢,无法一一念出。
1 经文132:【支句非支句(73)。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74)。禅句非禅句(75)。迷句非迷句(76)。现句非现句(77)。护句非护句(78)。族句非族句(79)。仙句非仙句(80)。王句非王句(81)。摄受句非摄受句(82)。宝句非宝句(83)。】
【支句非支句(73)。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74)。禅句非禅句(75)。迷句非迷句(76)。】
【现句非现句(77)。护句非护句(78)。族句非族句(79)。仙句非仙句(80)。】
【王句非王句(81)。摄受句非摄受句(82)。宝句非宝句(83)。】
1-1 七觉支法,其实是缘起空无自性,佛说七觉支法当体即空,因为它空无自性,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所以切莫著一个七觉支法。佛说七觉支即非七觉支法,即名七觉支法。
这个“句”就是“法”的意思,或者是法要。
“支”是指七觉支,就是七菩提分,七觉支法,其实是缘起空无自性,佛说七觉支法当体即空,因为它空无自性,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所以切莫著一个七觉支法。佛说七觉支即非七觉支法,即名七觉支法。
巧明处句,这个“巧明”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创造,因为这个世间人,有种种的创造跟著作,
所有的世间人都贪著其所创造的种种的工艺、技术、学问、学术,他们还去登记,有版权的,这版权还不能够剽窃,或者是复制,跟佛法不一样。
我们今天所讲的这个法,只要有因缘,大家都可以学,都能受用。
所以这个巧明处句,也就是世间的种种的工艺、技术、学问、学术,涵盖一切世间的创造,这些是生灭的,
所谓工艺、技术、学问其实它是世间的智慧,不称为出世间,出世间的智慧叫做解脱,世智就是世间人比较聪明的,学问比较好一点,技术比较好一点,科技比较强一点,工艺比较好一点,有的会绘画、有的会歌唱,就创作一些歌曲、画画、科学等等或者日常电器用品,所以这个叫做创造巧明处句。
佛所说的工艺、技术、学问,这些世智创作出来的东西,它当体就是空,也就是空无自性,并没有真正的所谓的工艺、技术、学问永远的这种东西,所以叫做“非”,“非”就是叫你要遣除,就是不著的意思。
整句的意思是说,佛说人类所创造的工艺、技术、学问巧明处法,当体就是空,因为它空无自性,方便说叫做巧明处法,就是巧明处句,也就是佛说巧明处句,即非巧明处句,是名巧明处句。
1-2 任何一个修行人,注意!接下来这一句,你一辈子都要背起来,任何的佛法都必须在三昧当中完成,不管你是放生、不管你是吃素、不管你是行住坐卧,不管你是法会、朝山、持咒、念佛,都必须在三昧当中完成。
禅句非禅句,这个“禅”是一个修行人的境界,任何一个修行人,注意!接下来这一句,你一辈子都要背起来,
任何的佛法都必须在三昧当中完成,不管你是放生、不管你是吃素、不管你是行住坐卧,不管你是法会、朝山、持咒、念佛,都必须在三昧当中完成。
诸位!没有佛三昧就没有正法,换句话说,一个人,真正学佛的人,是一定要把这个心调和到无所住,完全在定中。你在讲话一样在定,你在走路一样在定,而这个是本性的定,
所以说禅境界者,当体即空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所谓禅是一种方便名词,譬如说禅定,禅心即是佛心,那么禅后面加一个“定”,也就是禅三昧的意思。
如果“禅”后面加一个“心”,那就是表示佛的心,禅即是佛的心,心即是佛,所以不论任何一种禅的境界,都不能离开心,因此方便说,在定中方便说它叫做禅,是一种境界的形容,因此叫做禅三昧境界,这个是贤圣的禅的境界,换句话说,没有禅定的人,就等同没有修行,没有真实的修行。
如果你以散乱心念佛,那么结一个缘,临命终就非常没有把握,临命终就没有把握;如果你今天能够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或者是了悟一切法无生,那么这个念佛,就念得相当地有功夫,这个有功夫就是禅定的境界。
诸位!禅会归到最后是一心、是真如;念佛到最后是一心、是真如。这个是不二的东西,如果你禅心,另外有一种净土的心,净土的心,又另外有一颗的心,那么这个是有二的法门,这是不了解佛法的。
诸位!修禅的,最后究竟那一颗觉性,还是你的真如自性,念佛念到最后,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仍然是那一颗心,
因此所谓禅的境界,这些贤圣的禅定的境界,完全来自于清净的自性,
所以不会修行的,是想要让它定,会修行的人,是了解本来就定,因为诸法本来就是幻,而本来就定,硬要使心定反而成了妄,妄性本空,如何让妄,还要加一层力道使它定,这个叫做妄。
因此没有开悟见性的人,修行起来备受辛苦,因为他不知道那个到底什么境界,所以想办法让它定,进入三昧,越想让它定,它就越乱,因为能所就不断,那你说既然这么困难,那我就不要管它,那就更糟糕,就跟凡夫一样,
所以见性之所以困难,是因为修也不对,不修还是不对,迷的时候,你怎么讲统统不对,要悟道,怎么讲,统统是圆觉自性,这个困难是困难在这个地方,所以佛法很需要时间,完全没办法急,急也没有用,
所以佛说禅定的境界,这些贤圣的禅定境界,当体即空,它空无自性,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所以就是非禅句法,是名禅句。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说,佛所说的禅定境界法,其实它空无自性,唯心所现不可得,所以叫非禅定的境界,是名禅定的境界。
1-3 凡夫的迷惑,还有来自无穷的妄念,对境起心,这个妄念怎么斩都斩不断,诸位,要斩断妄念,那个又多了一念的妄念,你想要斩掉这个妄念,要了妄即真,了达这个妄性本来就空,不可得的。
迷句就是迷惑,迷惑颠倒,迷惑的颠倒,也不是真正的迷惑,为什么?因为这个迷惑,是来自于无明还有妄念,
无明是无始来,一种严重的莫名其妙的迷惑,没有任何的理由,无明无始以来就是无知,从来就不觉悟,
所以佛法为什么这么伟大呢?它就是启动我们内在的觉性,
任何的法会,不启动内在的觉性,这个法会叫做结缘,没有任何的意义。意思大家搞得很忙,来了吃个饭,没有启动内在的觉性,
所以这个迷惑颠倒的众生,喜欢这个相的东西,非常喜欢,也不能说这样子叫做不对,因为也只有应用这种方式,来引导众生入于究竟的大圆觉,如来的宝海,没有这样善巧方便,众生不来。
这个迷句,就是迷惑颠倒的众生,凡夫的迷惑,还有来自无穷的妄念,对境起心,这个妄念怎么斩都斩不断,
诸位,要斩断妄念,那个又多了一念的妄念,你想要斩掉这个妄念,要了妄即真,了达这个妄性本来就空,不可得的,
就像你眼睛有毛病,看到虚空当中有花,我们今天万法唯心现量,这些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山河大地,都是第八意识的业报,正报、依报都是第八意识的业报,其实就是你的心,你的心所影现出来的业报,你误认为有外境可得,就变成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所以我们的执著,找不到解决之道,我们一直误认为境是在外面,而不晓得境投影到心中,它只是影子而已,
因此迷惑的众生,其实并没有真实的颠倒性,迷空无自性,所以这迷惑法,这是指凡夫没有开佛的智慧,当体即空,也不是真正有迷惑的东西,迷既然空无自性,简单讲就是可以除掉,就是可以除掉,
所以顿教的人先显真再破妄,渐教的人先破妄再显真,这是顿跟渐两种不同,
我们一般人研究经典,它是先破妄再显真,可是这个《楞伽经》,这个圆顿大教,刚好相反,是先显真再破妄,这个圆顿教跟渐教是最大的不同,
那么这个迷句,佛说迷惑的众生,其实当体即空,并没有所谓迷惑众生的实体可得,是名迷惑的众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