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一套(共16讲) 第十三讲
修学佛道的人,你要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地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修行以无相者胜
着相为三界之因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经】
慧律法师 主讲
2012.07.15-2012.12.01
(师父走上讲台,行至佛前,将胸前捧的法宝举至额前行问讯礼后至狮子座坐下。大众向师父问讯。礼师:请坐下。)
诸位请合掌。(大众随师父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 经文142:【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
【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
1-1 真如受无明熏习,接下来真如受无明熏习以后,变成了现识(阿赖耶识),这个是阿赖耶识生起之因。原来,我们要找这个阿赖耶识的来源,原来是真如受无明熏习产生微细的妄动而来的。
大慧!不思议熏,就是真如受到无明的熏习,它太微细了,凡夫二乘人难以理解跟体悟,所以称为不思议熏,
这种熏习它是微细到难以觉察,这不思议熏就是由真如受无明的熏习而转变成妄,由真起妄叫做不思议熏,就是真如受无明的熏习。
用一个例子你比较容易理解。譬如说你洗完澡,换完了衣服,你的衣服都很干净,头发也洗过了,也喷得香香的,那么你只要走进去那个卖鱼的市场,那个腥味很重的,你这样走过去,时间稍微停留一下,你统统不要去碰那个鱼,你这样走出来,它就有鱼的腥味。
这个熏习是很可怕的东西,一熏习就变成无明的种子,叫做不思议熏。
以及不思议变,也就是真如受到无明熏习以后呢?变成现识,所以是现识因。
诸位!现识,做一下笔记,就是指阿赖耶识,“因”,补三个字就更清楚,是阿赖耶识生起之因。
喔,那我们就知道阿赖耶识所产生、生起的因,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真如受到无明的熏习,称为不思议熏以及不思议变,就变成现识——
也就是真如受无明熏习,接下来真如受无明熏习以后,变成了现识(阿赖耶识),这个是阿赖耶识生起之因。
原来,我们要找这个阿赖耶识的来源,原来是真如受无明熏习产生微细的妄动而来的。
1-2 在座诸位,学佛的人不能一直落入语言文字,或者是妄想,来揣测圣人的境界,而变成一种辩论的方式,那个没有办法辩论的,所有的辩论只是跟内心里面那颗无明过意不去而已,真正悟道了佛佛道同。
【注释】
【“不思议熏”:“不思议”之“思”是思想,“议”是议论,】是【指语言。“不思议”即不可思议,亦即非以思想、语言议论所能触及。】
因为它的境界非常地微细,所以在座诸位,学佛的人不能一直落入语言文字,或者是妄想,来揣测圣人的境界,而变成一种辩论的方式,
那个没有办法辩论的,所有的辩论只是跟内心里面那颗无明过意不去而已,真正悟道了佛佛道同。
佛佛道同呢?就不会把它化作语言文字上的诤论,所以悟道的人进入毕竟空寂的人,他不会跟人家辩论,也不会在网路上论战,
因为那个会讲不完——你讲体,他用相用来讲;你用相,他用体用来讲;你讲因,他用缘跟果来讲;你讲果,他讲因跟果来谈;你讲事,他讲理;你讲理,他讲事;你讲有相,他讲毕竟空;你讲大乘用小乘来破,你讲唯识他用中观,你讲中观,他用唯识……
在座诸位!不必硬把不相关的思想体系扯在一起,硬要去把它整合或者是讨论,唯识有唯识的理论思想,中观有中观的思想,天台有天台的五时八教,四化有四化法自我的判教,那么贤首华严有自己小始终顿圆的判教,
不必硬把它牵扯在一起,变成了纠缠不清,每一部经有自己的思想体系跟背景发展不一样。
譬如说我随便举一个例子,你主张性善还是性恶呢?还是性善性恶本来具足呢?都有人主张。
所以佛法,他不见性的时候……见性就把自己升华成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整个心,它没有来去生灭增减的东西,
悟道的人没有任何的诤论,诤论只是跟自己过意不去,或者死在法上的名相而已——你用权教来讲,我用实教破你,你用讲实教,我用缘起世俗谛的权教来破,讲不完,讨论不完,诤论不完。
我们一定要懂得歇即是菩提的这个道理是什么,做一个修行人就必须要很大的涵养跟忍辱,就像佛陀一样,佛在世的时候九十六种外道也不能理解佛,也希望把佛打败,佛也是保持沉默,
因此非以思想语言议论所能触及。简单讲就是佛的境界,唯证相应的东西,不是用语言来讨论的,或者是文字能够记载的。
1-3 这两派水火不容,这个就是没有证量就会变成这样子,其实如果我们证悟了,体悟到涅槃妙心,你可以享受这种清凉地,其实没有必要落入熏或者是不熏。
【“熏”,为熏炙、熏染、熏习之义、指诸识受无明之染,犹如以香熏衣:衣上虽不见香,然而香味却浓郁可闻,决定无疑。若以其它味道之物熏衣,亦】是【一样。
如是,诸识受无明熏后,诸识中虽不见无明在其上,但无明之味已在其上,毫无疑问。】
举个例子,如果你常常发脾气,你发习惯了,你的心中并没有无明这个名相,但是事实上所发出来的这个脾气,就是卡了一层厚厚的无明这个氛围,
因此卡在无明里面,那么很难去摆脱这个无明的这个味道,它又不是色、声、香、味、触、法,它只是妄动,
所以习气一培养成就非常地难改,因此要好的善知识,必须要好的道场,还有远离恶友、不善之友。
【又如人亲近恶友,】这个很可怕的,诸位!一个人一辈子交到一个坏的朋友,尤其是一个学佛的人,交到一个恶知见的朋友,那就麻烦很大,
在一个人佛学思想尚未成熟跟深刻的体证的时候,要碰到那个恶知见、邪见、坏佛正见的,自己又没有能力分辨,去的话你第一次听,哇!这个人太伟大了!把他奉为圣人,
但是内行的人一看就知道了,可是有时候一个人在著迷的时候,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拉都拉不回来,一定要让他一直转转转,转到让他的思想慢慢地成长,
才有一天发现:哎呀!我亲近的这个不但不是善知识,而且是坏佛正见的恶知识,等你离开以后,那个团体会群起攻击你,说你是叛徒。
在座诸位,真正的正法,没有人这样子的。今天你跟文殊讲堂有缘,就是缘近;今天你跟文殊讲堂没缘,那么就是没办法,随个人的因缘,法分有缘无缘,并没有恩怨的东西,这个才是佛陀真正的正法。
所以亲近恶友,【其人身上虽不见恶友之形,然其言行思想已有彼恶友之分,亦毫无疑问,以其已受恶友熏染故。】
你注意听!注意看!这一句话很重要。那个师父上台,一直批评别人、攻击别人,讨论不完别人的是非恩怨,他的徒弟就照着学,很容易从他的徒弟看到师父的影子;
可是如果他的师父严格禁止说是说非,能够严格禁止,摄受自己的三业完全清净,他教出来的徒弟没有一个人敢去碰到一句的恶口,
因为他受到上人的熏习,是非常严格持戒的,他牢牢记住佛有四种清净——身净、语净、意净、戒净,他一句都不敢碰,这个就是亲近善知识跟恶友有天壤之别。
他们认为习以为常,攻击别人毁谤别人否定别人,他习以为常了,没有感觉到什么,因此亲近善知识、亲近善友,是挺重要的,因为那个氛围就会让你冥冥当中受到熏习。【受善友熏,亦复如是。
又,俗之所谓“熏陶”者,盖本于此,“不思议熏”,为指真如受无明熏】习【,而成现识(阿赖耶)言,】阿赖耶识在《大乘起信论》叫做染净和合,
【以真如实不可熏而受熏,】在座诸位!在佛教教界有两派水火不容:有一派认为真如可以熏习,有一派是坚持真如不能熏习。
讲真如可以熏习的,他认为真如也有真如的种子,如果真如不能熏习,那我们听经闻法做什么?这个就是熏习真如啊,熏习真如。
另外一派就是说,真如如果可以熏习,真如就变成一种生灭,怎么亘古以来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熏就是有能所,熏就是有妄动,熏就是有生灭,叫做熏。有能熏一定就有所熏,所以真如不可熏,真如亘古以来从来没有增减,真如不可熏。
那么,另外一派的:真如可以熏,我们从善知识那边熏习真如的思想,我们从善友那边熏习真如的思想,慢慢慢慢地这些增上缘化作亲因缘,真如一样有种子,有真如的种子。
这两派水火不容,这个就是没有证量就会变成这样子,其实如果我们证悟了,体悟到涅槃妙心,你可以享受这种清凉地,其实没有必要落入熏或者是不熏。
【故此熏实非言思所及,故称此种熏为“不思议熏”。
复次,“思议”可说是凡夫的境界,而不思议可说是佛菩萨的境界,以凡夫著言说戏论故,而佛菩萨已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真际。】
所以真正的圣者没有言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非可思量,叫做不可思议,所以言语道断叫做不可议,心行处灭叫做不可思,两句加起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叫做不可思议。真际就是真如实际,叫做真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