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佛教经藏] 《楞伽经》: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3-25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一套(共16讲)
第七讲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佛                     答)

    1 经文84:【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我今当依次第,如你所问地回答你。

    【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

     1-1 善说法者,必须碰到善谛听者,那么这样师资才能够相应。所以佛说大慧(菩萨)啊,你应当用第一义谛心、真实的心来听经闻法,不可以用妄想分别的心来听,也就是(用)了诸法没有能所、毕竟空寂的心(来听)。

“无上世间解”,就是至高无上能解世间一切法的当然就是佛、世尊了,所以叫做无上世间解。

闻彼,这个“彼”是指大慧啦,那我们昨天刚刚了解,大慧(菩萨)总共问了一百一十一个问题,通称为一百零八个问题。

闻彼大慧所问说之法偈,因为这个偈子里面含有法,那么法用偈来把它浓缩。

世尊当然知道大慧(菩萨)所问的是大乘之诸度门,诸就是种种,大乘的种种度众生的法门,度门。

那么大乘的种种度生的法门,而必须会归于诸佛心第一,“第一”就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之心地法门,因为佛法是心法嘛。

所以《楞严经》讲的是如来藏,《法华经》讲的一切皆如,像体如、相如、用如、因如、缘如、果如、理如、事如,

“如”就是不可得,也就是毕竟空寂。换句话说,万法回归一如,也就是万法回归到毕竟空寂,这个就是佛的究竟义。

说:“善哉善哉问”,就是问得好,问得好极了!

“大慧善谛听”,这个“谛听”叫做谛实之听,重要的是说,善说法要的人,要碰到善谛听的人,

也就是用真如心说法,释迦牟尼佛用真如第一义谛说法,那么在底下的人这些诸大菩萨也必须用真如第一义谛、没有能所的心来听法,不可以用妄想分别的意识心,

那么识心分别它离尘无自体性,真如它是离尘有自体性,所以善说法者,必须碰到善谛听者,那么这样师资才能够相应。

所以大慧(菩萨)啊,你应当用第一义谛心、真实的心来听经闻法,不可以用妄想分别的心来听,也就是(用)了诸法没有能所、毕竟空寂的心(来听)。

“我今当次第”,就是依于次第,我现在依次第一一来跟你回答,“如汝所问说”,就像你所问的问题,一一来回答你所问的问题。

   1-2 大慧菩萨所问之百八问题,乃为大乘之诸度门,而此诸度门皆会归诸佛第一义心。诸位,所有的修行都在开采这一颗涅槃妙性,或者是真如妙性,或者是绝对的圆满的圆觉自性。

【注释】

【“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这个是说大慧菩萨所问之百八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一百一十一,通称为一百零八个问题,比较好方便问。

【此谓大慧菩萨所问之百八问题,乃为大乘之诸度门,而此诸度门皆会归诸佛第一义心。】

诸位,所有的修行都在开采这一颗涅槃妙性,或者是真如妙性,或者是绝对的圆满的圆觉自性。

小乘只有一个名词叫做涅槃,大乘的名相就比较多,像大圆镜智、圆觉自性、一真法界、如如不动等等,或者是第一义心,讲的就是究竟实相的这一颗心。

【盖大慧菩萨所问者,不出理与行二者,“诸度门”为问行,“诸佛第一义心”为问理,会行归理,】

为什么要会行归理呢?理如目,行如足,理就是你看到远方的这个佛讲的、确定的正见的真理,但是你要付诸行动的去做、去行,不能空口说白话,要实际理地的去修行,所以叫做会行归理。

【即行有所归,而理有所用,】这个理就是体,行就是用,【斯即圆满。】体用一如。

所以即理即行,即行就是理了。

    1-3 师父一再特别一直强调:听经闻法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你不听经闻法你理不懂,你没有办法,那个内心的烦恼你解不开。

这里有一个重要观念,就是你要修行一定要懂得道理,这一点很多佛弟子稍微疏忽了:哎呀,我要念佛,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只要念佛,念佛。

念佛不是坏事是好事,但是你一定要懂得道理,要懂道理,要懂得你那一颗心,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的深处那一颗佛性,那个是真正的心,用那颗心来念佛,那么就走对路了。

如果不是用内心深处的真如来念佛,那就变成用意识心来念佛,当然也是一种善巧方便,但是那个烦恼断不了,

而且: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哎呀,每天念,但是那个计较的心还在,因为理不懂,清净的真如自性不懂,还计较、还百般的烦恼,

今天念佛,念了不错,但是明天到公园运动一下,搞了不愉快回来,气愤的回来,变成有高有下,修行一下子进一下子退,

所以为什么理一定要懂,慢慢地你就能体悟到师父一再特别一直强调:听经闻法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你不听经闻法你理不懂,你没有办法,那个内心的烦恼你解不开。

    1-4 【悲智双运,则为菩萨摩诃萨之学处,诸佛之行处,故佛重复赞之曰:“善哉善哉”。】经典有一句话说,大悲是诸佛之母,为什么大慈悲心是诸佛之母呢?

而【今佛以大慧菩萨之所问,虽广摄无量,而皆以第一义佛心为依归,】第一义在这里叫做诸法毕竟空寂,叫做第一义。佛心为依归,

【故佛赞之:以广求诸度门,则悲也;】所以我们修行人除了我们自己受用以外,我们也要度众生,所以请佛教我们度众生的方法,这个就是悲门。

【以无量度行会归求于第一义佛心,则智也,

悲智双运,则为菩萨摩诃萨之学处,诸佛之行处,故佛重复赞之曰:“善哉善哉”。】

经典有一句话说,大悲是诸佛之母,为什么大慈悲心是诸佛之母呢?

也就是说,诸佛因为证得到真如,了解万法同一个体性,所以从相来讲,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日月星辰、山河大地,

但是从毕竟空寂的第一义谛的妙心来讲,是没有这个的,所以大悲心就是诸佛的心。

因此我们面对众生,需要一个宽恕还有原谅,这一句话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它很重要。

跟众生接触呢,众生如果不学佛的时候,或者是顽强的众生,需要一个宽恕、需要一个原谅、需要一个包容。

学佛的人就是有一个好处,就是不能跟外面的世间人生生灭灭有为的这些一般的众生来计较,如果你跟众生计较,你的境界就跟他一模一样。

所以碰到了不学佛的众生,或者是学佛不够深的众生,我们修行比较深入的,就必须要来原谅他、要包容他、宽恕他,让他发表他自己的意见。

见到真理的人,内心没有吵杂,寂灭,那么身口意也进入空寂。

只有学佛半桶的人,就是懂一点皮毛就一直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那个不对、这个不对,这个就是烦恼的众生才会这样子。

真正大悟的,那么心就是跟佛一样,他的心就跟宇宙一样,所以用一颗宇宙的心过活你现象界的每一分每一秒,这个就是圣人的心。

所以这个悲智双运,就是我们的目标,不但有慈悲心,还要有智慧的心,则为菩萨摩诃萨之学处。

为什么要学这个呢?

众生学的是百般计较,贪嗔痴,晚上睡不着,斗争、对着干,那么菩萨学的呢,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完全不一样的方向。

所以诸佛之行处,所以佛就重复的赞之曰:善哉善哉。

【此段唐译作:“尔时世尊闻其所请,大乘微妙诸佛之心最上法门,即告之言……。”(以下略同。)】

 楼主| 发表于 2020-3-25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1-5 不要以第六意识分别取着音声相之心来听,【而应以清净、谛实、不妄想分别之心来】谛【听。】修行只有一个重点,就是调心,令心无所住着、令心不着相、令心无所分别,入于清净绝对的善,这个就是听经闻法就是要调整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你就可以看到生命的真相。

【“大慧善谛听”:“善谛听”谓勿】就是不要【以第六意识分别取著音声相之心来听,】

诸位,这个第六意识在唯识学里面讲叫做第二念,

我们第一念就是前五识,前五识几乎没有分别,接近真如的看,譬如:你眼睛看,眼识看,看到一棵树,这个就是第一念;

然后呢,再回想到三四十年前,我跟我的爷爷奶奶在这棵大树底下乘凉,开始种种的感伤,现在爷爷奶奶不在了,掉眼泪,这是第二念。

所以,第六意识是依前五识动第一念,然后第六意识动第二念,但是这个第一念跟第二念,其实这是瞬间发生的,为了解说才讲第一念、第二念,但是这个时间极为短,眼睛一见,念头立刻就出来。

所以第六意识的分别取着,它重点在哪里?重点:分别在相上里面分青红赤白、长短方圆、分是非对错、有无来去生灭增减,这个是分别;

加上一个无量劫来的取着,是什么意思?取着就是无量劫来的一种习气。

所以分别是后天性的,而这个取着差不多是先天性的。

所以有分别我执、分别法执,有俱生的我执、还有俱生的法执。那个先天性的就很难断,叫做习气种子。

所以这个劝你,不要以第六意识分别取着音声相之心来听,【而应以清净、谛实、不妄想分别之心来】谛【听。】

不过这一句仍然用在一切的时空,而应以清净、谛实、不妄想分别之心,来面对恭敬一切众生,这一句可以用在一切时空。

你必须用清净、谛实、不妄想心、不分别来处世,来面对一切众生。

【盖若以意识生灭之心来听第一义不生灭之法,则不生灭之法亦成生灭矣。】

在座诸位,这样子还听不懂,好!诸位,看这里,我现在做个比喻,

(师父手持一面巾)这个如如不动、不取于相,简单讲就是我们第一义谛真如实相的心、第一义谛究竟清净的心,我们用这个心来听经。

注意看,这个心我转动给你看(师父转动手中面巾),这个叫做意识心,意识心就是自我执着、自我分别,知道吗?一直转动。

诸位,当你的意识心一直转动的时候,你能不能看清事情的真相?没有办法,就是这样,用生灭的旋转的心是没有办法悟入第一义谛的,因为自己在旋转,自己用分别心。

所以,为什么佛在经典里面讲:假使舍利弗、目犍连用百千万劫不能测佛智?为什么?佛智不能测,就算舍利弗、目犍连这种大阿罗汉经百千劫不能测佛智,没有办法测出佛的智慧出来。

问题出在哪里?出在一个“测”字,想要去测佛的智,测就是有能所,知道吗?唯有内证,唯证相应,也就是只有证到不生灭的圣人才能理解佛的境界是什么。

所以虽然是说,你们要用不生灭的心来听经闻法,第一句话就说,不生灭到底是什么呢?但是慢慢慢慢来,慢慢来。

在座诸位,学佛就像我们看到一个荧幕,刚看的时候,模模糊糊,不是荧幕的本身,而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模糊了,眼睛模糊了就是(表示我们是用)意识心,

有一天我们的焦距把它调好了,喔,原来这个镜面是这么的清晰,是因为我们没有调整自己眼睛的焦距,对不对?

没有调整自己眼睛的焦距,你看出去的是模模糊糊;我现在把它调好了,善于调这个心,用不生灭的心把它调好了,哇,看出去,境界完全是那么的清晰!

所以修行只有一个重点,就是调心,令心无所住着、令心不着相、令心无所分别,入于清净绝对的善,这个就是听经闻法就是要调整自己的心。

调整自己的心,你就可以看到生命的真相。

所以不了解生命,生命对我们来讲是一种惩罚,它为什么会惩罚?就是内心时时刻刻都不高兴,内心时时刻刻都不满,内心时时刻刻都有意见,我对这个意见、对那个有意见,它就是没有办法摆平自我,佛就是彻底摆平自己。

所以虽然是说你们要用不生灭的第一义谛(之心)来听经闻法,但是问题是初学佛法不晓得不生灭的心是什么。

所以,盖若以意识生灭之心来听第一义不生灭之法,则不生灭之法亦成生灭矣。【是故言:“善谛听”,“谛”者,实也。】

   1-6 这个回归当下的道理是什么意思?在座诸位,我现在举一个例子,看你能不能体会出来。

【义贯】

【至高“无上”、解一切世间法的佛世尊(“世间解”),听完大慧菩萨的问法偈,见其所问乃为“大乘”之种种“度门”,而会归于“诸佛”“第一”义之“心”地法门,

如此理行兼摄,悲智同圆,故称赞说:“问得好极了,问得好极了。大慧,你应善自以无分别心如实聆听,】无分别,这个很难去理解!

一般众生说“无分别”,那我怎么样去认识那个对象呢?所认识的人事时地物不分别,我怎么去了解呢?

这个“无分别”,诸位,是在当下,虽分别不作分别想,虽是识心,了解识心本空,这个时候叫做无分别心。

不是离开这个识心,另外有一个无分别心,希望你能了悟第一义谛大空必须回归当下。

这个回归当下的道理是什么意思?在座诸位,我现在举一个例子,看你能不能体会出来。

譬如说这一张(师父手持一物拟为)支票是美金一百万,一般世间人看了以后,一百万?那他的内心里面——这个讲没有学佛的,心怦怦跳,一百万美金,我要怎么样去买房子、汽车、大楼,心一直动一直动,就分别,停不下来。这是凡夫看。

旁边的圣人来看就不一样了,这一百万,他也是这样看啊,不错,能够印很多的《楞严经》,心也没有贪着,也是这样看,还是一百万,也是认识它,可是心呢?完全不会住着在这个地方,你知道吧!

了一切法如幻,人事时地物,包括一切金钱,当下它就是空的东西,不要说一百万,整个地球的财产对证到第一义谛的圣人来讲,这个也没有什么作用,随缘用而已,有就用,没有就随缘,他也没有什么挂碍这种东西。

所以你看,这个众生叫做分别,这个叫做现金一百万、这桌子、椅子,他是分别,对不对?

但是圣人也是这样看啊,也是桌子、椅子、墙壁,一百万美金也在前面啊,但是圣人的心是第一义谛相应,完全了知一切法如幻,这一百万当然也是幻的,幻化的,也不是实在的,是不是?最多给你用到临命终而已,还是会结束啊。

所以识心分别的看,是众生的贪婪;第一义谛的心还在当下,不可以离开这个,还是当下,那么叫做识性,回归到识性本空,就是识性,还是看。

所以,众生叫做分别,圣人叫做虽分别不作分别想,统统在当下。

好,如果说,凡夫说这是毛巾,诸位,圣人会怎么说?这是什么?当然要说毛巾啊,不然这是什么?

说:慧律法师,这个是毛巾,你慧律法师您知道这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不知道要说什么。这不是很好笑吗?圣人会不知道这是毛巾吗?

凡夫讲,这是毛巾。没有错!圣人讲,当然是毛巾啊。但是内心里面怎么样?了诸法如幻,知道这个毛巾本来就是缘起的,本来就是性空的,怎么样?

譬如说这个毛巾很贵很贵,丢掉了,凡夫会哭好几天,圣人不会,诸法本来就没有生灭增减的东西,万法本来就是如幻的东西,没有一件东西不会坏的。是不是?

有一天,我们文殊讲堂这个门因为擦得太干净了,有一个年轻人跑进来的时候,砰,撞破了,看那个力道多大,

旁边那个居士就说,“喔,打破常住的啦”,欸,师父,您怎么都没有什么声音?

万法都是败坏之相,早晚会坏的,是今天因缘如此,不要说这个门会坏,整座文殊讲堂经过千年万年它一定会坏,只是迟早的问题。所以圣人的心看到坏相本来就觉得它很正常啊,是迟早而已。

去换个门,六千元。师父,对不起,六千元我出。我说,不用,不用!我们擦得太干净,反而让你撞到,很不好意思。

所以以后,我就教那些义工擦完了以后,再弄一点灰尘,这样就比较不会撞到啦,有点脏脏的就比较不会撞到。

这个叫做没有分别心,所以说你应善自以无分别心如实的谛听,【我今当依次第,如你所问地回答你。”】

接下来,越来就越难。

 楼主| 发表于 2020-3-25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2 经文85:【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此三句为佛总答大慧菩萨上面所问的一百零八问。盖问题虽有多般,但皆不出有为生法与无为不生法,故佛在此最先提出此二问题,以为总答。

    【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

    2-1 诸位,生灭的有为法,当下就是毕竟空寂的无为法的不生法。

生就是有为的生灭法,只要是生灭法的,统统叫做生。

这个生跟灭是连在一起的,有生就一定有灭,所以这个生就是生灭法,就是有为法。后面的注解你暂时不要看,上课专心全力以赴地听,这是最重要的。

与不生,不生就是不生灭,不生灭就是无为法。

诸位,生灭的有为法,当下就是毕竟空寂的无为法的不生法。

    2-2 趣至无自性,就是通向于空无自性。往后的《楞伽经》会出现一千次、一万次重复的一直讲到“空无自性”。这个“空无自性”从陌生的名词会慢慢慢慢引导你的心思到进入无生灭的状态,所以法就要熟练、要久。

再来,涅槃是无为法,是什么呢?就是空相,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等等,

所以无为法的空相,与无为法的涅槃,简单讲,这个涅槃与空相是无为法的。

接下来是刹那nà,有的念刹那nuó,刹那就是有为法,这是流转的,有为的生灭法,它会转动的,刹那生、刹那灭,这是有为法,刹那流转的。

趣至无自性,就是通向于空无自性。

往后的《楞伽经》会出现一千次、一万次重复的一直讲到“空无自性”,

这个“空无自性”从陌生的名词会慢慢慢慢引导你的心思到进入无生灭的状态,所以法就要熟练、要久。

就像一个人刚刚初学佛法,如果没有浸泡在佛教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是很难除掉内心的污垢的。

就像你今天煮的饭,拿出来干了以后,这个锅子没有洗净,经过了一天两天,把饭都吃完了,可是还没有洗啊,诸位那个饭粒会怎么样?会干掉,你知道吗?

我请问你,煮过饭的人都知道,饭粒干掉的时候,诸位,用水一直冲能不能洗得掉?那绝对不可能。

为什么佛教要讲浸泡?在这个正法的当中,一定要时间,

诸位,这个锅子经过了三天,饭都吃完了,可是那粘在锅子(内壁)的那些米饭,如果马上洗,一定没有办法洗得干净,煮过饭的人都知道,对不对?这个时候要把那个锅子怎么办?浸泡,你答对了,就是要浸泡。

所以,有的人问,哎呀,师父啊,我过去业造这么重,烦恼这么重,那怎么办?

我说,你才刚刚学佛,佛教需要浸泡,在正法的时间要长,你一定要要时间的,你那个污垢没有办法一下子除掉的。这个需要时间,

锅子浸泡了几个小时以后,那个米粒是不是慢慢地脱落?再用洗锅子的(洗剂)喷一下,经过了浸泡四个、五个钟头,最好是浸泡一个晚上,那个米粒已经软了,对不对?

诸位,在佛教浸泡久了正法以后,我们的心就会有柔软心,柔软心就不会很刚强,内心的清净心就会显现,所以这个污垢就会慢慢脱离、慢慢脱离、慢慢脱离。

诸位,学佛也是这种,譬如说今天你强迫你自己,有一个年轻人,他对这个女色比较贪爱,这个年轻人看到这个境界来,克制不住了,自己犯了一个不该犯的行为,

他觉得我这个拜佛的人不够清净,拜整个晚上的佛,说,佛,对不起啊,虽然我没有去犯邪淫,但是我自己这样子处理也是不对的,可是我又克制不住。然后一直忏悔,忏悔。

说,师父啊,我昨天拜了一整个晚上的佛。

我说,为什么呢?

他就说,我犯了手淫,这个是不对,我向师父忏悔。

我说,你要向佛菩萨忏悔啊。

他说,那我这样晚上都不睡觉,拜整个晚上求忏悔,这样子可以吗?

我跟他讲,没有效果的。

他说,啊,没效?!

你那个无量亿劫来的男女的习气这么重,拜一个晚上的佛就解决,没那么简单!

经过三个月以后又来,我说,又犯了?他就点点头。

我说,你再拜?

有时候不是说你要拜拜佛,立刻要强迫把那个习气除掉,那个没有办法的,你要体证到诸法本空,慢慢慢慢地远离不好的境界啊,譬如说色情或者是这些影片,或者是不雅的这些照片,慢慢地远离。圣人久了以后,他就不会动念了。

像如果我们出家出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就没有这种虚幻缘起的境界,自自然然的就没有这个影像,很自然。

所以,修学佛道需要时间,一定要时间。这个用硬压下去的那个不是办法的,所以一般年轻人会比较冲动,我就教他要拜八十八佛啊。

今天有一个e-mail的女众也是这样写,我偷看某一些怎么样子的,我也知道不好,可是也犯啦,该怎么办呢?后来我就叫她要持十万八千遍的大悲咒啊。

有个男居士就说,我何止持十万八千遍,我持了几百万遍了。

我说,那如何呢?

他说,也是没办法,习气还是在。

你看看,

所以我们无量亿劫来的这种习气,你看有多难去除掉。所以这需要一点时间,知道吗?浸泡着就慢慢慢慢......

但是如果说七八十岁了,爷爷奶奶了,有学佛了,师父说还要一点点时间,来不及了,都七八十岁了,你还贪染这个东西,

报纸登的,说那个阿公跟阿嬷在游览车上一起去郊游,阿嬷很会唱台语的歌《双人枕头》,另外一个阿公也跟她配合唱:“双人枕头若没你也会孤单”,那个阿公在旁边很不舒服,七八十岁的阿公吃醋的心还是会。

后来他们两个认识了,另外那个阿公(游览车上的)来找她(阿嬷)——他老婆谈了,哇,他的醋劲就大发了,就拿锄头砍死了他,

这个故事说来很长,你看,快八十岁的老人家差不多棺材都要准备好了,还是会吃醋。所以要了悟这个空无自性没有那么容易的。

    2-3 生灭法趋于空无自性,底下这一句要注意听:连不生灭无为法仍然空无自性,这一句话是关键。很多人不了解,认为生灭法当体即空就是真如,没有错,他把这个真如当作无生法、无为法来执着,这就坏了!


诸位,涅槃与空相是怎么样,这个是无为不生灭法,刹那流转这个是有为的生死法,统统趣至于空无自性,空无自性都是自心的妄想所现的妄境。

空无自性简称空性,你以后证得空性,就是证得诸法空无自性。

空无自性是什么意思?就是你在一件事物上,你找不到一种永恒的,譬如说你这个是毛巾,你在这个毛巾上你绝对找不到永恒的毛巾这种东西,

譬如说毛巾是丝线所构成的,或者是有的毛巾是用布所构成的,那么这个毛巾叫做空无自性,是我们妄想执着认同它产生一种这个毛巾的名还有相的执着,毫无自体可言。

所以在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生及与不生,两个统统要放下,心中不可以留生灭有为法的“生”和不生灭法的无生的“不生”,生与不生,统统不可得,所以生灭法趋于空无自性,

底下这一句要注意听:连不生灭无为法仍然空无自性,这一句话是关键,

很多人不了解,认为生灭法当体即空就是真如,没有错,他把这个真如当作无生法、无为法来执着,这就坏了!

执着于真如的不生灭法,就变成生灭法,这个是很奥妙的东西。

舍掉,放下所有的生灭法,会进入到一个绝对的真空状态,而这种真空状态还不可以用语言、文字、揣测、推论去想象,否则真如又会变成生灭法,

所以什么是不生灭法?生灭法当体即空就是不生灭法,如果着一个生灭法、着一个不生灭法,连不生灭法统统是变成生灭法,

因此趣至于空无自性的法,包括有为的生灭法、无为的不生灭法,都是自心妄想所现的分别名相,毫无自体可言,心中不能留一个生、还有不生的念头。

无生就是真如,就是当体即空,不可以心中留一个不生的念头,留一个“我证得无生”,

心境是一如的,那么就进入到佛的领域。如果逢人便夸大其词说,“我证得到不生灭法”,那你这个心就是生灭心。

所以证入到无为法的不生灭,它是远离生还有不生的,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为什么?诸法趋向于毕竟空寂,诸法趋向于空无自性。

   2-4 心有自性的时候,就不会做万法的空性,没有办法为万法空性的准则,所以,因为清净自性它空无自性,所以可以为万法之性。

那么空无自性上次我们已经解释过了,牛性就不是马性,马性就不是虎性。

如果这个清净自性漆上白的,白色有其自性,就容不下黑的、黄的、青的;

如果镜子漆上黑色的,那么白的、黄的、绿的、蓝的统统来,你也没有办法反光,因为有黑的自性,

所以这个镜子如同心,心有自性的时候,就不会做万法的空性,没有办法为万法空性的准则,所以,因为清净自性它空无自性,所以可以为万法之性。

诸位,(师父手持毛巾)毛巾跟师父有什么不一样?我是人,它是毛巾,可是这个毛巾有什么东西跟师父是一样的吗?有,这毛巾趋向空无自性,知道吗?人,也趋向空无自性。

站在法界的角度来讲,悟叫做法性,法性本空,觉性亦空,法性觉性等同法界性,平等不二,所以站在这个角度(而言),毛巾就是师父,师父就是毛巾,站在空性的角度。

站在相的角度,师父不是毛巾,毛巾当然不是师父啦,是不是?

所以即事即理,即理即事,论断一件事情,只要趋向于空无自性,这个就叫做绝对平等,不分动物、植物、矿物。

重点在体悟第一义谛的那颗心,叫做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金刚经》里面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就是明本心见本性,究竟第一义谛大空,没有高下,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所以心中不留一个生跟不生的念头,无生就叫做真如,什么叫无生?当体即空叫做无生,若着一个不生、着一个无生,就变成生,这个问题在于迷跟悟。

所以大悟的人讲生、讲不生,都觉悟;迷惑的众生讲生跟不生,他一样是迷。虽然善说法的人已经比喻得那么清楚,但是不悟的人他还是不悟,佛教的重点在迷跟悟。

 楼主| 发表于 2020-3-25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2-5 诸位,什么是佛法?现在慢慢拟出一个端倪了,把复杂的人生跟宇宙归纳成单纯的心性,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就是佛法。简单讲,把复杂的、痛苦的、烦恼的、执着的、颠倒的统统会归清净的、平等的、无相的心性。

【注释】

【“生及与不生”:“生”即生灭,亦即有为法。“不生”即不生灭,亦即无为法。】

【“涅槃空刹那”:“空”即空相。“刹那”即刹那流转。】就是有为生灭,

【“涅槃空”,为涅槃与空相。】我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的,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增不减。

【这一句是再举例说明上句所说的有为“生”法,及无为“不生”法,亦即是说:涅槃与空相乃无为不生法,刹那流转系有为生法。】

【“趣至无自性”:此句义承上二句言:不管是有为生法,或无为不生法,乃至无为的涅槃与空相,或有为的刹那生灭相,皆“趣”向“至”于“无自性”,以一切法本无自性,生与不生皆由自心妄想现。】

所以你着一个无为不生就是你心的妄想,

诸位,无为不生法不可说,即是真如自性。

以一切法本无自性,所以这句话就包括了一个颗粒微尘空无自性,

你看到一棵树空无自性,你看到一朵花空无自性,一只蜜蜂空无自性,一个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空无自性,

再来慢慢扩大,山河大地空无自性,日月星辰空无自性,一切须弥山、金刚山、阿里山、玉山、雪山空无自性,整个地球空无自性,火星空无自性,日月形状空无自性。

诸位,什么是佛法?现在慢慢拟出一个端倪了,把复杂的人生跟宇宙归纳成单纯的心性,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就是佛法。

简单讲,把复杂的、痛苦的、烦恼的、执着的、颠倒的统统会归清净的、平等的、无相的心性。

   2-6 世间法比较难,还是出世间法比较难呢?释迦牟尼佛那种心境不是读书可以读得来的,读书读得来的是知识,不是智慧呀。

所以这有两个角度,世间法比较难,还是出世间法比较难呢?世间法比较难,难在哪里?知道吗?世间法的难,难在太繁琐,符号常常改变、观念常常改变,增增减减,随着时空不一样,

你今天的手机再经过三年就不能用了,今天的电脑网络也许经过五年又改变了,这个科技日新月异,就是人的脑筋动不停,这个是世间法。所以站在这个角度,世间法比出世间法难,因为他要学的东西太多。

世间法难,为什么难?随便举一个例子就好,说我们跆拳道,打了十八年的跆拳道,奥运打输了;

你去练piano钢琴,要练到有音乐家的水准,你看要练几年,你看弹那个大黄蜂,那钢琴弹得快,至少要二十年。

所以你说出世间法是比较难还是世间法比较难?有时候是世间法比较难。

出世间法难,难在哪里?难在悟跟不悟,因为它超越一切表象、超越一切语言,没有文字、没有妄想、没有观念、没有知见,进入一个绝对真空、凝凝的一种绝对的真空状态,动念即乖、拟议皆非,动到念头就不对,拟议皆非,要讨论它也不对,难就难在这个地方。

因为它没办法讨论,它没形象,动念即乖、拟议皆非,就是“我要坐下来讨论佛法”那是错的,那是第二义。

诸位,第一义能讲吗?第一义不能讲,我们今天讲的叫做方便,第一义不能讲,唯证相应。第一义谛是怎么来?是对第二义谛讲的,第一义谛是绝对没有任何的语言,

第二义谛叫做方便说,由讲第二义谛——我们今天讲的是第二义,为什么?有语言文字嘛。由第二义然后推论到第一义、不可思议的第一义谛。

所以,出世间法之所以难,就是它没有语言、没有文字,不可以落入任何的观念,没有任何的妄想,用妄想心来推论统统不对。在座诸位,那众生哪一个没有妄想?

一个学者,全世界智商最高的两百二十,他用两个眼睛在看的,他看书是左边这一页、右边这一页看的,看完还记得起来,然后一本一本的看,你要问他问题,对答如流。

可是如果佛的境界呢?那个智商两百二十的一年看一万本书,他的看书等于是翻一翻。

可是如果你要接近佛,你要认识佛,要把这本书盖起来,所有的语言文字里面找不到佛,三藏十二部经典你也找不到佛,

它不是文字、不是语言,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是语言、文字,要不然为什么叫做教外别传。

三藏十二部经典里,你当然找不到佛,悟了你就找得到,不悟你就找不到。

所以释迦牟尼佛那种心境不是读书可以读得来的,读书读得来的是知识,不是智慧呀。

好,接下来,

    2-7 如果你也了悟了主观意识也是空性,趋于空无自性,那么客观环境也趋向于空无自性,大慧,这些问题就全部都解决了,是心的问题,不是境的问题,你这样子一直问会问不完的。

【义贯】

【大慧,你上面问的问题,不外“生”与“不生”两个问题,

然无为不生法的“涅槃”与“空”相,与有为生法的“刹那”生灭相,都归向于“无自性”

(因生与不生、有为与无为、涅槃与生死,都是由于自心妄想所现,毫无自体可得。)】

所以我们大慧所问的问题趋向于空无自性,所以不是问问题的那些问题,是你现在不了解趋向于空无自性,你的问题就会问不完,

一座须弥山有多少的颗粒微尘,那你也可以问,阿里山有多少的颗粒微尘,说,大慧,这样会问不完。

如果你了悟了诸法趋向于空无自性,你问的这些问题并没有任何的意义,因为它是空性,是因为你主观意识的承认外境,才有这些客观环境的种种的运作。

如果你也了悟了主观意识也是空性,趋于空无自性,那么客观环境也趋向于空无自性,大慧,这些问题就全部都解决了,是心的问题,不是境的问题,你这样子一直问会问不完的。

譬如说那个桌子是什么颜色,是黑的、白的?诸位,那有千百种颜色啊;

你那件衣服是什么颜色,那有千百种款式啊,就像今天你们穿的这个衣服,款式都不一样,这是欧洲的款式,东方的款式,美国西洋的款式......大慧,这样会讨论不完。

如果你长袖、短袖的,就趋向于空无自性,白色、黑色、黄色的,也趋向于空无自性,全世界的韩服、日本的服装,或者是中国的服装,也是趋向于空无自性,那就没东西可以讨论了。

意思就是说,大慧,如果要在相上这样一直问的话,问百千万劫会问不完,如果了解诸法是空相,空相就没有这个人,没有这个衣服,就解决了。

方便认识一下,这是白色、这是黄色,这是黑色的衣服,没有关系,这是日本的款式,或者是中国的款式,对不对?都没有关系。

【诠论】

【此三句为佛总答大慧菩萨上面所问的一百零八问。

盖问题虽有多般,但皆不出有为生法与无为不生法,故佛在此最先提出此二问题,以为总答,

此三句,唐译作:“若生若不生,涅槃及空相,流转无自性。”】

 楼主| 发表于 2020-3-25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3 经文86:【佛诸波罗蜜,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从这五句偈开始,是世尊的以偈别答——总答中的别答:而前面三句偈,则为总答中的总答。在世尊的别答中,大慧菩萨所提的问题,不但没有一个遗漏未答,而且世尊还另外多提出了一些大慧菩萨所没问到的问题。

    【佛诸波罗蜜,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

   3-1 大慧,其实你所问的这些问题以及答案都是趋向于空无自性,以一切法皆由心所现,——这一句是佛要表达的最重要的根本,以一切法唯心现量,是心所显现出来的,是心的问题,不是相的问题,就是你在相你讨论不完。

这一段是世尊反问他说,大慧,你为什么要这样问呢?重复他前面问的话。

诸佛开演,诸就是种种,波罗蜜,广开就无量波罗蜜,有时候讲六波罗蜜,有时候讲十波罗蜜,广开就有无量波罗蜜。

说,大慧,你为什么要问诸佛开演多少种种的波罗蜜呢。因为这波罗蜜趋向于空无自性不可得,你为什么要这样子问呢?

佛子就是菩萨,佛子与声闻缘觉,这是三乘,菩萨声闻还有缘觉,加起来是三乘人,以及外道这个修行人,你为什么要问这些三乘人的修行方式,及外道人的着于断常二见呢?

及于无色行,就是无色定之修行,如是等种种事。

意思就是说,大慧,你为什么要问诸佛开演种种波罗蜜,你所问的问题其实趋向于空无自性,自性本来就不可得,那是佛方便说,你说有波罗蜜,佛说毕竟空寂,并没有所谓的波罗蜜,那是方便说。

你又问佛子菩萨以及声闻缘觉的三乘修行人,大慧,你为什么要这样问呢?这些修行人也是空无自性啊,那就是所谓的果位,仍然是空无自性。

还有外道的修行人,这外道的修行人,你看,他的修行方式是空无自性,外道也没这个人,也是趋向于空无自性。

以及无色定之修行,也是趋向于空无自性,如是等种种事都趋向于空无自性。

大慧,其实你所问的这些问题以及答案都是趋向于空无自性,以一切法皆由心所现,——这一句是佛要表达的最重要的根本,以一切法唯心现量,是心所显现出来的,是心的问题,不是相的问题,就是你在相你讨论不完。

当你主观的执着跟分别去承认相的时候,那么生命就变成妄动;当你放下这份执着跟分别,了解能见的意识心、所见的缘起外境,都是趋向于空无自性,没有能所,

那么你就知道你今天所看的,见山是山,任水长流,让它生灭来来去去,我们的心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为什么?因为都空无自性。

所以一切法皆由心现,若了唯心,那么此等问题都焕然得解脱,不解就自解。

所以体悟空性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够釜底抽薪的解决生命的迷茫跟困惑,而不是说,我要拼: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要用功!

   3-2 不是越精进的人越快成佛,不是这样子的,要你精进的方向正确,那么你就可以成佛。精进的方向不正确,越修就越糟糕。

太多人,这一句话多少人讲?年轻人就说我要闭关,我要用功,我要拼。有时候来到厨房就说,师父,我要拼、我要拼。我说,你要从何拼起?你要扫厨房,还是要扫厕所?对不对?你理不通,你怎么拼呢?理不通,就是等于一个人没眼睛,你要冲到哪里?

诸位,越精进不一定越好,要精进的方向要对啊,这边是安全的地方,那边是悬崖,是不是?如果你的方向错了,你一直跑向悬崖,越精进就越快死啊,你要理要通啊,理不通,你走的方向要对啊,要定位,理就是要先定位啊,知道吗?

你理不通,你要往哪里走?往左边走是悬崖,往右边走是安全啊,有果园、乐园让你享用,那你方向要对啊,方向不对你怎么行?

所以不是越精进的人越快成佛,不是这样子的,要你精进的方向正确,那么你就可以成佛。精进的方向不正确,越修就越糟糕。

所以你所亲近的师父、上人要列为类似卫星定位一样,他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所以这些祖师大德就告诉这些徒弟,说亲近师父不可不慎,就是你要亲近哪一个法师或者善知识,你不能够不谨慎,因为你所有的方向都由他来定,因为你看不清,对不对?

因此你说讲经说法一定有功德吗?那可不一定。那么讲对了,入佛的正见,那你功德无量,带领无量无边的众生解脱,很简单。

   3-3 人的最大敌人在你内心深处的知见跟执着,不是在外面,外面没有敌人,仁者无敌,是不是?大慈悲的心就没有敌人,所以你的最大的敌人在你内心的执着还有习气,那是你一辈子最大的敌人。

我再给你一个比较具体的例子,在座诸位,如果你今天你修行,你也在念佛,你的胸量越来越大,越有包容心,越有宽恕心,

你的生气以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个月都有,或按每一个礼拜,到weekend周末就生气,那么就一个月生气四次了,

可是你把它画红线,当你学佛以后,看看你亲近哪一个善知识了,当我学佛以后,我生气的次数真的少了,难得这一年里面碰到了种种事情,你的耐力、你的柔软的心越来越扩大,

那么你的心念佛越来越定了,慈悲心越来越深厚了,智慧越来越强了,能够透视一切的境界,了一切法都是空性,那么你走对路了。

但是如果说你今天你的脾气不改,你不提升自己的心性,虽然念佛,胸量越来越小,那么你走错路了。

所以,诸位,走对路、走错路,你经过五年、十年,你自己问自己,我的脾气还很大吗?那你走错路了。你的淫欲心有没有淡泊一点?你还很强,那你走错路了。

或说我这个男女的欲望已经淡薄了,慢慢的淡薄了,比以前好很多,那你进步了,你走对路了。

我以前愚痴对一件事情就是化解不开,现在不化而化,现在知道了诸法本来就是趋向于空无自性,也不用去讨论它,自然就化了,你走对路了。

所以,在座诸位,你可以自己冷静一下你自己的心境,贪嗔痴有没有减少啊,杀盗淫妄酒有没有减少啊,而且减的都是内心深处的问题,不是表面的东西,我不贪、不嗔、不痴,那没有碰到利害关系啦,

那要有碰到有利害关系关键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不贪、不嗔、不痴,是不是也能够这样子的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所以自己判断一下。

如果内心的深处贪嗔痴减少了,杀盗淫也减少了,那你走对路了。一直减少、一直减少,那你念佛力道就越强。

所以,人的最大敌人在你内心深处的知见跟执着,不是在外面,外面没有敌人,仁者无敌,是不是?大慈悲的心就没有敌人,所以你的最大的敌人在你内心的执着还有习气,那是你一辈子最大的敌人。

   3-4 修学佛道的人专门注意我们这一颗起心动念,那么你就抓到修行的根本。所以遮无外境,没有真实的外境,外境本来就空。你记得,越想见到自己的真如本来面目,你的心要越宁静,越静的人就见到自己的本来的面目。

好,我现在举一个例子,如果你到一个游泳池来,一个河岸边来也可以,你把你的头伸出来,那时候阳光很好,当水很干净、没有波动的时候,你的脸往那个河边看一下,你能看到什么?看到你自己的脸对不对?看得清楚吗?看得清楚,因为那个水是很宁静的,没有波浪的。

诸位,我用右手把那个水波动一下,使它起波浪,诸位,你能看清自己吗?当然不行。

诸位,心就是这样子,心静就见到自己,心动就见不到自己。这样听得懂吗?

所以你看到的境界其实是你的心,所有的境界统统不能引起你的动念,你的心就是静的。

如果你认为外面的境引起你内心里面起波动,那是不对的,这是不懂佛法的人,没有境,哪有境?境本来就空。

所以修学佛道的人专门注意我们这一颗起心动念,那么你就抓到修行的根本。所以遮无外境,没有真实的外境,外境本来就空。

你记得,越想见到自己的真如本来面目,你的心要越宁静,越静的人就见到自己的本来的面目。

我已经善用这个比喻啦,你再听不懂,那就再继续等吧,再继续等。

   3-5 “佛诸波罗蜜”:此为应大慧菩萨第四十三问有几波罗蜜者。“波罗蜜”为到彼岸,或度之义。

【注释】

【“佛诸波罗蜜”:此为应大慧菩萨第四十三问有几波罗蜜者。“波罗蜜”为到彼岸,或度之义。

一般言有六波罗蜜:檀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华严经》再加四种: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成为十波罗蜜。】

波罗蜜就是到彼岸。从烦恼的生死此岸到解脱的涅槃清净的彼岸,叫做波罗蜜。【其实波罗蜜门广开则无量,故称“佛诸波罗蜜”。】

【“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佛子与声闻、缘觉”是应前第九十八问:“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诸外道”则为应大慧菩萨第三问:“相及诸外道”。】

就是佛用种种的相来度化诸外道。前面加两个字你才看得懂,“度化”诸外道,佛用种种的相及来度化诸外道。

【“无色行”:此为应前“云何无色定”之问。义为修无色定之行。】

 楼主| 发表于 2020-3-25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3-6 这百八问答,即为此经之总论,本经最重要的无上甚深微妙义趣,都在此中表露无遗,从此以后的全部经文,只在详细发挥此总论之意。换言之,这一篇总论,已叙述了本经的主旨,乃为最上根器人说,无上圆顿之机,于此便能顿契;若不能者,则须往下一一详细参究。

【诠论】

【从这五句偈开始,】五偈念一遍:佛诸波罗蜜,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可说是世尊的以偈别答——总答中的别答:而前面三句偈,则为总答中的总答。

在世尊的别答中,大慧菩萨所提的问题,不但没有一个遗漏未答,而且世尊还另外多提出了一些大慧菩萨所没问到的问题。

然而,在世尊的别答中,学者可发现两个大问题:】

【第一、世尊前面明明说他将依大慧菩萨所提的次第一一回答(“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可是我们发现的,并非这样:世尊并没有照大慧菩萨所问的次第回答!这实在是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为何世尊如此做?为何自语相违?这在经文中,亦没有任何解释。到底为什么呢?欲善解佛所说义者,于此须留意焉。】

【善知识当知:此经乃为大乘无上顿门,】所以经典里面讲,祖师把它列为圆顿的楞伽、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

楞伽列为圆顿的楞伽是有它的道理的,因为它是顿悟门,无上的顿悟门,就是圆顿的楞伽,它是以无上的圆满顿悟门。

【诸佛以此印心传心,故须知:佛如是说,实于此中蕴含无限深义,若契佛心者,即能领旨,如是乃知此实是世尊之无上顿教之言外大方便!】言外就是不在言内啦,超出语言的表象啦。【故愿善知识于此须留意深参。

然为欲令行人于此皆能觉知故,特将于后面之别答中,指出此中道理之一二,以飨诸善知识。】飨就是供养。

【第二、世尊虽一一回应大慧所提之问题,然而事实上,从经文表面上,除一两处外,学者几乎看不到什么答案!这可说是本经中最大的问题,最令人困惑之处!行人于此若能了知,便能通达全经之大旨。】

诸位,如果是大根器的,讲到这个地方就下课了,知道吗?后面就不用再讲了,这样就开悟了。为什么?前面的你已经通达全经之大旨,就不用再继续讲下去了。对于你们根器那么好的,要不要继续讲呢?当然要继续讲啦。根机如此利,不是吗?难道我还不了解你们吗?

这个全经的大旨悟了,上根器的,像大慧菩萨这样就不需要再讲下去了。可是凡夫俗子没办法了,要继续讲,是不是?

【反之,若于全经之种种论说,皆能解了其中无上深义,然于此问题尚不能全了,尚有疑惑,乃至不能觉知此问题,则尚隔些子!】就是还有些隔阂。

【在此后之别答中,世尊似乎只把大慧所提的问题,一一引述一次,或以不同的字句,把大意重述一次,因此好像并没有真正回答任何一个问题!或者至少没有明白的、正面的回答!

至少,我们在此后一大段世尊的偈答中,找不到一个满足我们好奇心、一对一的答案,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无上顿教不著一字的妙法!因此,这是很重要的关键。

又,唯有了解这问题之所以然,才能真正了解大慧与世尊之间,这一百八问答的主旨。

而这百八问答,即为此经之总论,本经最重要的无上甚深微妙义趣,都在此中表露无遗,从此以后的全部经文,只在详细发挥此总论之意。

换言之,这一篇总论,已叙述了本经的主旨,乃为最上根器人说,无上圆顿之机,于此便能顿契;若不能者,则须往下一一详细参究。】

在座诸位,如果你已经参究大悟了,那么下一堂课你就可以开始休息了。那么下一堂课你如果没来,那我就表示你是圆顿的根器,圆顿根器乃是最上根器的人。

    3-7 欲契入此总论之义,其关键实不在了解与求索其一一问题与答案中之种种法相(然而亦不能不甚了了——此实为学佛之最难处:须“于相而离相”,“了了知,无一物”,方得契入!)

【然而欲契入此总论之义,其关键实不在了解与求索其一一问题与答案中之种种法相(然而亦不能不甚了了——此实为学佛之最难处:须“于相而离相”,】

“于相”就是即相,佛法就是既现实又超越,于相就是要现实,面对现实,你要过现实的生活,于相,大家都要食衣住行,要过这个现实的生活。“离相”就是超越,超越现实。于相而离相,就是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佛法就是这么伟大。

于相而离相,就是即相而离相,了相空无自性,本来就是空,要不然怎么六祖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尊为什么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统统是叫你离相、破相。

【“了了知,无一物”,方得契入!)】诸位,这六个字修行的重力在这里,“了了知,无一物”,为什么无一物?自性本空嘛,诸法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是空啰,方得契入。【是故所谓通达者,为在于通达其大旨。

   3-8 只要了知世尊怎么回答这些问题,便能顿了。换言之,世尊已用一种很特殊的方式,令学者能将此一百八问,一次贯串起来!

问:如何通达其大旨?

答:若欲通达者,须了此中真正的问题,实不在于大慧所问的是“什么”问题,以及佛的答案是“什么”,而在于了知大慧是“怎么”问的,及世尊“怎么”答。这是关键所在。】大慧怎么问,我们要知道,那世尊又怎么答呢?

【若只将注意力集中于“什么”问题,及“什么”答案上,则将迷于个别之表相,而变成见树不见林,】看到了树木却看不到森林。【不能将这一百零八问连锁贯串起来,如此则一百零八问便成为很纷杂琐碎。】

意思是说,这个问是很单纯的,非常单纯的,是相通的,有共通性,有单纯性的同样的性质,万法其实都趋向于空无自性的,所以你所问的问题并不复杂。

虽然你很琐碎的问一百零八个问题,其实所问的问题都趋向于空无自性,这就解决了。

【又,大慧所问的方式,虽然亦有其次第,然亦令人有面对一大堆缤纷错杂之相,茫然不知头绪之感。

然而若欲将此引人入胜、色彩缤纷的一百零八问贯串起来,学者实不必用心费力去一个个儿考较排比推敲,(那会徒劳无功的!)】

诸位,那个就是在相上打转,所以禅宗祖师说,在相上打转者,百千万劫不得见性。你听过这句话吗?如果一个修行人在相上打转,在相上打转就是说也要用分析的角度,相有无量无边,你怎么讨论得完呢?

凡夫见相,圣人见体,所以禅宗这一句话你可要好好的背起来:若在相上打转,是人百千万劫不得见性。这个人要怎么用功都见不着性,即相要离相,你就见性。

【只要了知世尊怎么回答这些问题,便能顿了。换言之,世尊已用一种很特殊的方式,令学者能将此一百八问,一次贯串起来!

而世尊回答的方式是什么呢?】

【他把这一百零八个表面上有相当次第的问题,先将其次第完全打碎,然后好像毫无次第地、东一个西一个地回应!

而回答时,又没有给与学者心中所期盼的所谓“答案”!这即是如来的妙法。亦即是禅门中所谓的当头棒喝,亦有如后代禅师们所用的“答非所问式”的回答。

当知这亦是大方便、大接引。这才是回答这些问题最好的次第,也才是这一切问题的真正答案!

唯有息心顿契者,方能顿领其玄旨,而顿去一切迷执。

又此顿教密意,本来只可自会,不可明说,】诸位,【自会则其力用大,】什么意思?若自心去体会,叫做自会,这个是很重要的几个字,若能自心去领悟、去体会,则力用大。

【明示】就是教条式的来开示你,【则失其顿契之利。】诸位,顿契是顿契入每一个人的心,解决所有的问题在心,顿契了本心,所有的问题都解决。

要不然一个诵了法华三千部来到漕溪拜访六祖,《六祖坛经》大家都看过了,“法华三千部,漕溪一句亡”,你看,“迷则法华转,悟则转法华”,迷的时候,你就被《法华经》所转,悟的时候,你就转《法华经》。

所以,师父啊,我要去诵经好不好?诵经不明其义,与义做冤家,如果你诵经不了解里面的义理,跟佛讲的义理做冤家,是不是?因此,顿契本心才是修行的根本。

    3-9 然世值末法,此无上顿教密意,若再不明宣,恐将随时而汨没,而如来大法不得绍隆。

【然世值末法,此无上顿教密意,若再不明宣,恐将随时而汨没,而如来大法不得绍隆,

故于此“义贯”中,于适当处,将点出此无上微妙之旨,普令学人皆能见闻知解、体悟契入,如是则为此“义贯”之薄意耳。】

薄就是一点点心意,来诚心供养大众啦。你看看这些著者都非常的谦卑,所以大家一定要学祖师大德,学有修有德行人的谦卑。

哲学家讲的一句话很是受用,说:没有几个人愿意看你狂妄的那种态度,世界上没有几个人希望看到你那种狂妄的态度,因为那会让人家很不舒服。

喔,看到哲学家讲这句话,那我们就知道了,要让人家看起来很舒服,那就是谦卑的表达。

纵然你有所悟,或者是你很有苦修,你很精进,达到了无念功夫,那么我们也可以用谦虚的来表达自己的心境,所以这个谦卑永远受用。

谦受益,满招损,是不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包括我们中国的这些贤圣,都叫你要谦虚,要谦卑,这个谦虚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爸爸就跟我命一个名字,叫做林益谦,益就是更加,要更加的谦虚。

 楼主| 发表于 2020-3-25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3-10 你问这些问题,这样继续问会问不完,没有什么多大的意义,因为诸法本来就空,都趋向于空无自性。

【义贯】

【(大慧,你为何要问:)诸“佛”所开演的各种“波罗蜜”门,以及菩萨“佛子”、“声闻、缘觉”三乘,及“诸外道”,以“及”“无色”定之修“行”,“如是”等“种种事”?

(按:亦可于每一问题后再加这些话:“大慧,其实你所问的这些问题,及其答案,皆‘趣至空无自性’,】

意思就是说你问这些问题,这样继续问会问不完,没有什么多大的意义,因为诸法本来就空,都趋向于空无自性。

大慧,这样问题会问不完,我也会回答不完,大家很累,很辛苦。因为你所问的问题都趋向于空无自性,

【以一切法皆由心所现——若了唯心,此等问题,皆涣然得解——不解自解矣!”】

不解自解什么意思?是诸法空相,因为空无自性就是诸法空相,诸法本来就空,你要解什么?诸法本来就空,为什么要解?

所以有一个修行人说,我们师父叫我们修行要观空,观得像虚空一样的空。

那我跟他讲,如果诸法本来就空,你为什么要观它呢?那诸法本来就空,你为什么要多一个观?这头上安头。

所以不可做空观,不可做假观,也不可做中观,任何观都不行,一切法本自无生,无生莫作无生解,莫着于无生,着于无生便成有生,无生就是心解脱的境界,就是涅槃。

【此后皆可仿此。然此则有若狗尾续貂,】狗尾续貂什么意思?比喻美恶不相称,狗是恶,貂是很高贵的,美恶不相称,一只狗尾巴接在一只貂上。

【以佛之意乃在“说而不说,不说而说”之“无说无示”,而令当机自悟,非在供给任何答案。)】

诸位,供给任何的答案就是意识心,能够突破意识心的,就是不可以给你正面的答案,让你自契本心。

所以佛的教义跟我们现在禅宗的教育法几乎一模一样,当头棒喝。不是问的问题那本身,你怎么样问问题,是你从哪里问问题,是你心迷茫在问问题的,打破了心的迷茫,这问题就自然不存在了。所以打破了主观意识型态、执着认同,那么,见性,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

简单讲,今天我们所生活的问题全部都是意识心,数学,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三角函数,等等数学函数,都是观念里的问题。

或者逻辑理论学,推论学,如果说你念法律的,你就会知道,他们上法庭,无罪推论,推论喔,你知道吗?

所以为什么法庭会有被冤枉的事情?因为会推论的人,他就很强;如果是事实上的人,我本身就是被冤枉的,但是你不会讲话,又不会推论,那你麻烦大了。所以,法院法庭所判的这个对或者是错,诸位,当法官负的因果是很大的,是不是?他有多少证据讲多少话啦。当然一般都会:冤枉,它会平反的啦。

精明能干的法官、肯用心的法官还是有的,我们还是很感恩的。但是如果你碰到法律的灰色地带,那就麻烦大了,你会告不完,左边看甲对,右边看乙对,这一次判你有罪,下一次又判没罪,再判有罪,再判无罪,

所以有一个阿公搞了二十几年,他从年轻告到已经当阿公了,那天在电视上他就讲了,你看要判我生,还是判我死?你干脆直接一点。我年轻告到老了,有财产告到没有财产了!感叹啦。这个折腾、很折腾!

法律是人定的,人定的,它就不一定一定绝对对、还是绝对错啊,这就有灰色地带啊。有的人觉得灰色地带是比较美,因为还有翻版的余地嘛,是不是?不是向左走,就是向右走,还有灰色地带。

这个就是我讲的举个例子就说,包括连法律都不是很完整的,也有被冤枉的,告到身心俱疲,从年轻告到老,他要休息一下,人家又告他,告到快发疯了,阿伯说,我差一点没有去自杀。整天就忙这个就好了,很单纯的一件事情,人家就不谅解、不原谅他。

 楼主| 发表于 2020-3-25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4 经文87:【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你所问的问题都是空、都是不存在,你所问的问题是因为一切众生迷茫才问出这些问题,因为你认同它,才有这个,对不对?你不认同它,没有主观意识,怎么会有这些假相的东西呢?

【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大慧你又为什么要这样问呢?须弥山怎么来的,须弥山空无自性啊,巨就是巨大的海,也是空无自性,山还是空无自性,大慧你为什么要这样子问呢?

洲就是海中的岛,海中大一点的岛叫做洲;渚,小岛叫做渚;刹就是大,三千大千世界,土地。这些三千大千世界或者星宿日月等等,都是空无自性;外道还有天,修罗,你所问的问题都是空无自性,为什么要这样子问?

大慧,你为什么要问须弥山怎么来的,巨大海山、洲渚及土地、星宿及日月,这些都是空无自性呢;你问的一些外道怎么来的,还有天、修罗,这些人有几种,这些都是趋向于空无自性呢,你所问的问题不存在啊。

大慧,知道吗?你所问的问题都是空、都是不存在,你所问的问题是因为一切众生迷茫才问出这些问题,因为你认同它,才有这个,对不对?你不认同它,没有主观意识,怎么会有这些假相的东西呢?

【注释】

【“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这是应前面大慧第五十九问天有几种、及第六十问何名为地、星宿、日月等。】

【“外道天修罗”:这显然与前三句没有什么关联,且与大慧所问的次第不合。这便渐渐表现世尊之特殊方便(所谓故意“不按牌理出牌”)。】

【义贯】

【(大慧,你为何要问:)“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

(这些问题?——须知这些问题都“趣至无自性”!)】当下就是空性。

空性就是没得讨论,没有语言、没有文字、没有妄想,何以你硬要去说、硬要去讨论呢?还一问一答、一问一答,

你了知这些趣至于空无自性的东西没有能所的、不可言说的,这些问题不值得一提呀。大慧,你外为什么要这样子问呢?

   5 经文88:【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诸禅定无量,诸阴身往来,正受灭尽定,三昧起心说。】大慧,你为什么还这样问三昧的正受以及灭尽定,还有你问外道的无想定又为什么会失去定力后又起心动念?这些事都是你问的。

【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诸禅定无量,诸阴身往来,正受灭尽定,三昧起心说。】

解释一下:

说解脱自在与种种的神通,就是大慧你为什么要问这一些解脱自在与种种的神通呢?

还有你又问佛的十力、还有各种禅定、各种三昧——三摩提就是三昧,简单讲就是,你又为什么要问佛的十力、问佛的禅定、问佛的三昧定呢?

灭就是灭度,以及四如意足,觉支就是七觉支,道品就是三十七道品。

诸禅定无量,就是各种禅定的无量境界啊;

诸阴身往来,就是五阴身还有中阴身,往来就是往来生死,五阴以及中阴身的往来生死。就是诸阴,

一般人是讲色受想行识,真正的“阴”还要加一个中阴,叫做六阴。这个中阴是中间的生命,这辈子断气死了,中阴身出来,到下辈子转世投胎,这中间,所以中阴身叫做桥梁。

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没有中阴身,还有堕地狱的人没有中阴身,刹那即现。

如果你在这个世间造了很大很大的恶业,因为顽强劝不来,谤佛、谤法、谤僧,自以为是,顽强、顽固,这个时候就没有中阴身,那么刹那之间就堕无间地狱。

那么如果你这一辈子认真地念佛用功,念到一心不乱,修福又修慧,又跟人家结种种的善缘,因为《弥陀经》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你多善根、多因缘、多福德,你都具足了,那你认真的来念阿弥陀佛,那临命终的时候这一刹那之间就往生净土,也没有经过中阴身。

正受灭尽定,正受就是三昧,三昧就是正受。三昧的正受以及灭尽定,灭尽定就是灭受想定。

接下来,三昧起心说,注意这里的三昧,就不是佛菩萨声闻缘觉的三昧了,这是外道的无想定,三昧翻译成中文叫做定,都是问题他没有佛的智慧,就变成怎么样?就变成无想之定。

外道的无想定用三昧这个名相,所以这个三昧如果没有佛定的三昧就变成外道的无想定。

外道的无想定为何还会失去定力后又起心——“起心”前面加一个“又”字,那你就看得懂了:外道的无想定定力失去后又起心动念,这些事到底如何来解说呢?

整句贯串起来的意思就是说,大慧,你为什么要这样问我,说解脱与自在神通,你为什么要这样问佛的十力跟各禅定、三昧、三摩提,灭度及四如意足,七觉支及三十七道品,诸各种禅定的无量境界,

还有我们的五阴以及中阴身——在“往来”底下补两个字“生死”,往来生死,这样才看得懂,我们以为一往一来是什么意思呢,往来就是一生一死,简单讲,往来就是生死,生死就是往来。这五阴身还有中阴身,怎么样?往来生死。这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大慧,你为什么还这样问三昧的正受以及灭尽定,还有你问外道的无想定又为什么会失去定力后又起心动念?这些事都是你问的。

【注释】

【“解脱自在通”:此为应前第七问:“解脱至何所”,及第二十一问“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

【“力禅三摩提”:此为应前第八及二十一问:“何等禅境界”、“云何三昧心?”“力”为如来十力,大慧并未问此。】

【“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此为应前第三十六问:“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

【“诸阴身往来”:这是应前第十六问:“进去及持身”。“诸阴身”,为五阴身及中阴身。】

【“正受灭尽定”:此为应前第十五问:“云何为想灭?”及第十四问:“云何灭正受?”】

【“三昧起心说”:此为应前第十五问:“何因从定觉?”】觉就是起心动念。为什么外道的无想定还会从定起心动念?

【义贯】

【(大慧,你为何要问】这些问题【:)】底下的问题,都是大慧你所问的,

你问了【“解脱自在”与神“通”、佛之十“力”、各种“禅”定、及“三摩提”(三昧)、“灭”度“及”四“如意足”,七“觉支及”三十七助“道品”,各种“禅定”之“无量”境界,

五阴及中“阴身”的“往来”生死,三昧“正受”及“灭尽定”,以及修行者于无想之“三昧”中为何会再“起心”动念呢?这些事情如何解“说”?】

 楼主| 发表于 2020-3-25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6 经文89:【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乘及诸种性?】这些问题都趋向于空无自性,并没有特殊的任何的意义,应该能够自觉,有自觉圣智,观照一下,了悟诸法如幻。

    【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乘及诸种性?】

这个文字很简单,但是包括的意思很多。

大慧,你又问了,说“心”就是第八意识,“意”就是第七意识,“及与识”,那么就是第六意识,你问了这些八识心王。

无我,法,这个法再补一个字才更清楚,再补一个“无”,无我、无法。如果“无我法”,有时候一看还不是很清楚,所以无我法,那个无要用两次,就是无我,还有无法。

一切法无我,因为五蕴本空;无法,根尘识一十八界,万法毕竟空。

有五个,有五法来讲,无我无法有五,五就是相、名、妄想、正智、如如。那么,有的人说这个无我就是包括无法啦,所以他们认为一切法无我就是无法,也对。

所以佛有时候,法用比较弹性的来看,如果比较细分就是无我无法,那么如果说你要讲无我,无我当然无法,一切法无我,也对,也可以说得过去。

自性想所想,自性就是三自性,就是: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所作性,那么妄想自性就是遍计所执性,缘起自性就是依他起性,成自性就是圆成实性,所以就是妄想自性、依他起性、成自性,这三自性。

想所想,第一个想是能想,能想之心,所想之境,这“想、所想”稍微停一下,想就是能想之心,所想就是所想之境。

及与现,就是出现,二见就是断见还有常见二种外道,就是为何产生外道的断见常见这两种邪见。

乘就是三乘的种性,以及诸种性,有的讲三乘种性:声闻、缘觉,有的是讲五种性,包括不定性,包括无性,前面我们讲的五种种性,有三性以及各种种性。

整段贯串起来就是说,这八识的心、意以及识,佛所说的无我法有五,自性三自性,能想的心、所想的境,以及出现断、常二见,三乘以及诸种性,这些都是大慧你所问的问题,

大慧你又为什么要这样问呢?这些问题都趋向于空无自性,并没有特殊的任何的意义,应该能够自觉,有自觉圣智,观照一下,了悟诸法如幻。

【注释】

【“心意及与识”:此应前第二十二问:“云何名为藏?”】藏就是藏识,就是第八意识。【及第二十三问:“云何意及识?”】意就是第七意识,识就是第六意识。

【“无我法有五”:此应前第四十六问:“何等二无我?”“五”,是指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

诸位,为什么要相呢?就是众生看到一种东西就安一个名词,看到一个相就安一个名词。

这个名词就起妄想,自己安相,自己加一个名,自己起妄想又执着跟分别,这个妄想就两股力量:一个是执着,一个是分别。

还有后天的妄想,还有与生俱来的妄想,不一样。与生俱来的叫做俱生的我法二执。妄想有的是后天的,有的是先天的,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很难去断它。【意谓此五法皆为无我法。】

【“自性想所想”:此为回应前第六十七问:“自性及与心”。“自性”,即三自性: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成自性就是圆成实性。【“想所想”,即能想之心与所想之境。】

【“及与现二见”:此为回应前第二十八问:“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现”,为产生之义。】

【“乘及诸种性”:此为回应前第九问:“云何有三乘?”及二十五问“云何为种性,非种及心量?”】

【义贯】

【(大慧,你又为什么要问:)“心意及与识”、何谓二“无我法”(其实相、名、妄想、正智、如如这“五”法皆是无我法】就是无我、无法。【)、三“自性”、能“想”之心及“所想”之境,

以“及”为何会产生断常“二见”,以及三“乘”与各种“种性”(这些问题?)】

    7 经文90:【金银摩尼等,一阐提大种,荒乱及一佛,智尔焰得向?】能知之智以及所断的所知障都要破除,不住能所,这样才得以趋向究竟清净,若能这样子做,才能入佛自觉圣智。如果说你着一个能知之智,那么又变成了障碍,不能成佛。

    【金银摩尼等,一阐提大种,荒乱及一佛,智尔焰得向?】

大慧,你又为什么要这样问,问了这些空无自性的东西呢?你问了,说,金跟银摩尼宝珠怎么来的呢?你又问为何有一阐提断善根众生之人呢?一阐提就是断善根的啦。

以及你问了地大种、水大种、火大种、风大种,你又问了地水火风这些四大种;

大慧你又问了,国土当中常常会有饥荒战乱,还有一佛,就是贤劫的四佛其实所证的理就等于释迦牟尼佛证的理,所以讲四佛其实就是一佛。

智、尔焰,这个要停一下,智,停一下,能知之智,所断的所知障,得,就是才得以,向就是趋向。才得以趋向清净、究竟的清净。

这重点在哪里?重点在能知之智,意思就是说,连能知的智都要破除,要不能着一个能证之智、能知之智,才能得以真正清净心。

智就是能照,尔焰就是所知障、所断,能照的智,所断的障,如果还着一个能照的智那就麻烦了,

所以说能照的智、所断的所知障都破除了,不住于能所了,这一句重点在哪里?

就是能知之智、所断的所知障,皆应破除,不住能所,才能得以趋向究竟的清净心,佛性。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智,停一下,尔焰,停一下,得以趋向,趋向于究竟清净。重点在连能证的智统统不着,重点在这个地方。你要连能证的智、能照的智都不能着,才能进入佛的领域。

整段的意思是说,大慧你又何要这样子问,金银从哪里来的,摩尼宝珠又是怎么来的;为何你要这样问,一阐提断善根的人,还有你问的地水火风这四大种怎么来的;

为什么种种的国土当中常会有饥荒还有战乱,以及贤劫的四佛等同一佛所证之理,能知之智以及所断的所知障都要破除,不住能所,这样才得以趋向究竟清净,若能这样子做,才能入佛自觉圣智。如果说你着一个能知之智,那么又变成了障碍,不能成佛。

【注释】

【“金银摩尼等”:此为回应前第四十九问:“谁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

【“一阐提大种”:此为应前第七十六所问:“云何一阐提?”“大种”,为四大种;四大种为地水火风四大,以其为一切色法之种,故称大种。】

【“荒乱及一佛”:“荒乱”是回应前第三十七问:“云何国土乱?”“一佛”,是回应前第一○六问:“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世尊回答之不由次第,到此已至为明显!)】

这样你就知道了,禅是顿悟,是没有次第的,圆顿是当下没有次第的,佛的回答就是答案。佛的这些回答方式就是顿悟没有任何的次第,打乱次第。

【“智尔焰得向”:此为回应前第四十六问:“云何尔焰净?”“智”,为能知之智,“尔焰”,为所知,或所知障。“得向”,为“得”以趣“向”清净之义。

(所应注意者为:大慧菩萨原只问如何净所知之“尔焰”,世尊补进去了一项:连能知之“智”都要净!】

所以为什么讲要彻底放下?如果着一个能知之智,会变成怎么样?会变成大我慢,我是有智慧的人,我够批评别人,整个佛教就是我执代表正法,为什么?

他连能知之智没有净、干净的时候,就会看起来他好像很有功夫,其实没功夫,因为他着一个智,着一个著书立作都是攻击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你就知道这个能知之智都要放下,才能够干净。

换句话说,真正智者是有绝对的包容、无诤、绝对的宽恕,对于不同意见的人,他是绝对的尊重,他绝对不会说,你的看法跟我不一样,就把你批判一番,不会这样子的。除非他是恶知见、邪见、坏佛的正见。所以我们要知道,连能知的智都要净,【这问题才算问得圆满。)】

【义贯】

【(大慧,你又为何要问:)“金银摩尼等”珠宝是怎么来的?为何有“一阐提”及四“大种”?为何国土会“荒乱”?“及”为何说贤劫四佛皆是“一佛”?以及如何能知之“智”及所知之“尔焰得”以趋“向”清净?(这些问题呢?)】

 楼主| 发表于 2020-3-25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8 经文91:【众生有无有,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大慧,你又为何要问:)为何有众生,或众生空?为何有“象马诸禽兽”?及为何人们要“捕取”禽兽而杀之?(这些问题?)

    【众生有无有,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

大慧你又为什么要这样问呢?众生有就是有众生,众生之有,那么无有就是没有众生,众生空,就是无有,无有就是空。众生的有或者众生的空,大慧你为什么要这些问题呢?

象、马、诸禽兽它们是怎么来的,大慧你问的这些问题都趋向于空无自性,云何,为什么要去捕捉这些禽兽并杀害它们,为什么?为何问这些问题呢?

【注释】

【“众生有无有”:此为回应前第一○七问:“及与我无我”。】

【“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此是回应前第七十二及七十三问:“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

【义贯】

【(大慧,你又为何要问:)为何有众生,或众生空?为何有“象马诸禽兽”?及为何人们要“捕取”禽兽而杀之?(这些问题?)】

    9 经文92:【譬因成悉檀,及与作所作?】这四悉檀、比喻、因明都趋向于空无自性,以及如何有能作及所作,这能作所作这些问题其实都是趋向于空无自性。

    【譬因成悉檀,及与作所作?】

譬就是譬喻,因就是因明,这些佛用种种的比喻还有因明来成就一切众生,所以大慧你为何要这样子问,佛用比喻、或者是因明学能够成就众生、成熟众生的四悉檀,就是遍施一切众生。

及就是以及,及与就是以及“如何有”——加个“如何有”,如何有能作与所作等这些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啊,都趋向于空无自性。

整句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大慧,你又为什么要这样子问呢,世尊常常用比喻,比喻是空无自性,因明,因明空无自性,四悉檀,四悉檀空无自性,这个比喻、因明如何来成就众生、成熟众生的四悉檀,都是为了方便,

而这四悉檀、比喻、因明都趋向于空无自性,以及如何有能作及所作,这能作所作这些问题其实都是趋向于空无自性。

【注释】

【“譬因成悉檀”:此为回应前第九十六问:“悉檀及与见”。“譬”,即譬喻。“因”,即因明学。“悉檀”即四悉檀。义谓:种种“譬喻”及“因”明学,如何“成”为成熟及成就众生之四“悉檀”?】

【“作所作”:此为回应前第十一问之“云何作所作”。义为:能作与所作。】

【义贯】

【(大慧,你为何还问:)种种“譬”喻及“因”明之法,及其如何能“成”为成就众生之四“悉檀”?以“及”如何有能“作”及“所作”?(等这些问题?)】大慧你问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空无自性的。

下次上课的时间九月一号,还有九月十五,下次上课的时间你们要记起来。其实呢,从解夏安居以后,要上的课程就会很少,扣掉一个中元普渡,再扣掉一个斋僧,再扣掉一个水陆,再扣掉一个佛七,再扣掉一个农历年,扣掉了,就都没时间上课了,所以真正上课大概再从梁皇以后,这一段时间才有办法,再接下来的日子,上课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没有办法,因为很多的活动要继续办。接下来就换我会较轻松,接下来就九月一号了,到九月一号前我就可以很空闲了。

    10 经文93:【丛林迷惑通,心量不现有。】学佛在解决什么问题?学佛在解决人生跟宇宙的迷茫的问题,学佛在解决人生所有内在烦恼的问题,学佛在解决生命当中最究竟彻底的问题,解决生从哪里来、解决死往哪里去,活着的时候如何能够面对现实、又能够超越它,我们之所以学佛就是要学这个,就是学自觉圣智,开采每一个人清净的自性。

    【丛林迷惑通,心量不现有。】

丛林也就是众生的心想密如丛林,凡夫迷惑不解,通,就是唯有大菩萨、深位的菩萨才能够通达,这个凡愚的心想,

意思就是,凡夫没有办法去觉察内心里面无量无边的烦恼:我们为什么会这么闷闷不乐呢?为什么这么多的执着?为什么这么多的烦恼?众生没有办法。

所以整句的意思是说,众生的心想密如丛林,凡夫迷惑不解,唯有菩萨能通达。

心量不现有,此皆唯心现量,心量就是唯心现量,不现有,这个有就是境界,就是现在众生前面的真实的境界,众生看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真实的境,

不现有就是说其实并不是真有实境现在众生前面,并不是真正的有那种真实的境界于众生前面,大家都知道,所有的相都是颗粒微尘,灰尘所构成的,其实并没有真实的东西。有就是有真实境。

所以心量不现有的意思是说,此皆是唯心现量,并无外境,并不是真的有外境、实境显现在众生的前面,因为所有的外境都是颗粒微尘微细的因缘生的假相,不是真实的。

【注释】

【“丛林迷惑通”:此为回应前第七十一问“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丛林迷惑”,为众生心想,密如稠林。“通”,谓只有菩萨方能通达此稠郁之心想。】

【义贯】

【(大慧,你为何要问:)为何众生之心想密如“丛林”,而令凡夫“迷惑”不解,】

这一句话的重点在于众生知道烦恼,众生也知道自己迷惑颠倒,可是奈何不了它,就是没办法解决问题。

所以诸佛出兴于世,就是要解决众生里面无量无边密如丛林的那些烦恼,世间最坚硬的东西都可以砍断它,唯有内心里面那一份执着、感情很难去断,它是无形相的东西。

【唯有菩萨能“通”达?】能解决问题。

学佛在解决什么问题?学佛在解决人生跟宇宙的迷茫的问题,学佛在解决人生所有内在烦恼的问题,学佛在解决生命当中最究竟彻底的问题,解决生从哪里来、解决死往哪里去,活着的时候如何能够面对现实、又能够超越它,我们之所以学佛就是要学这个,就是学自觉圣智,开采每一个人清净的自性。

【当知此心想之林树蔓草,皆为唯“心”现“量”,无外境界(“不现有”)。】

诸位,这个无外境界,不是没有外境界,而是境界本自空性,你一定要了解这个,境界都是空性的,所以等同无,是这个意思。它不是真实性的东西,是缘起的假相的意思。

【此二句魏译作:“相迷惑无实,但心无境界。”】

这个相迷惑了众生,凡夫迷惑了,那是不实在的,但就是唯,唯心无境界,无境界就是并无境界,因为境界都是缘起的东西,都是假相的东西。

【唐译作:“众林与迷惑,如是真实理,唯心无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20-3-25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11 经文94:【诸地不相至,百变百无受。】这一段很重要!这两句可说是世尊的偈答中,到此为止之最高潮,也是世尊暗中点破有关“次第”问题的地方。到此为止,世尊偈答中所产生的二大问题之一已经解决,疑情既释,迷执便了。现在还剩一个,就是:为何世尊的偈答中,好像并没有真正在回答每个问题?这问题,下面便可渐渐开晓。

(下面)这一段很重要!这一段就是要破除所有次第性的东西,包括信住行向地,统统没有次第,破除那个次第。

【诸地不相至,百变百无受。】

    11-1 诸地不相至、百变百无受,就是其实你所问的菩萨的阶位是不相连续的,站在第一义谛、大空的角度来讲,相相都不连续的,回归当下都是绝对,没有连续性的东西。

说,大慧,你所问的菩萨行种种阶位次第的行相,其实诸地不相至,不相至就是不是相连续的。大慧,你又为什么要问呢?

百变百无受,这个百本来是多,变就是变易生死,多百变的变易生死,无受就是不来三界受生,无受就是不受生,不来转世啦。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为何还问三乘所共证的种种变易生死以及二乘证四果后的不受后有,为什么要这样子问,难道不知道吗,这些问题都趋向于空无自性、唯心所现,是佛方便说,不是究竟义。

那么诸地不相至、百变百无受,就是其实你所问的菩萨的阶位是不相连续的,站在第一义谛、大空的角度来讲,相相都不连续的,回归当下都是绝对,没有连续性的东西。

那么一切的变易生死,还有一切的不来三界受生转世的二乘人,其实你问的问题都是空无自性的。

    11-2 这个如来寂灭如如之心这八个字要画双红线,这个就是修行的最终目标。如果我们用快速的,现在就保持如来的寂灭如如之心,就是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坚持,诸位就到如来地。既然诸法如幻,回归当下就没有一种东西可以让你执着,值得你执着。所以诸佛妙理无关于文字,也无关于学历。

【注释】

【“诸地不相至”:此为应前第四十四问:“何因度诸地”。

“诸地”,为菩萨修行之种种地位、阶位。包括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及十圣(十地)等四十二阶位。】

【“不相至”之“相”有二解:一、语助词,无义;二、互相之义。谓:菩萨修行之四十二阶位,皆地地不相至,】

诸位,为什么这里只讲四十二阶位?你知道吗?圆教从从见性开始、断无明开始论断,见真如,所以不列入十信位,是这样子的。

【亦即:非由初住至二住,二住至三住,亦非由初地至二地、或二地至三地、或九地至十地,乃至亦非由住位可至行位,或向位可至地位;亦即:位位之间、地地之间,实不相到也!】

为什么?所谓连续性的东西类似有生灭的东西,类似接近有生灭的东西,但是诸法本自空寂,既是空寂,注意,本经在讲至圆至顿的本自空寂的无生法,

要注意,这一本经是圆顿大教的,不立阶位的,没有任何次第的,就等同禅宗的圆顿教一样的,当下的东西,

所以它讲的当然是没有次第、没有阶位了,这一点一定要了解,因为这是这一本经讲的无上的圆顿大法。

【此为第一义谛。】所以不是由住位可到行位,或者是由向位可到地位,也就是位位之间、地地之间,实不相到,此为第一义谛。

【然则为何又现有诸地阶位行相?盖诸法本自空寂无生,然于空寂法性中,又不妨因缘和合而现之种种幻法,是故空不碍有,有还亦空;性空缘起,缘起性空。

又,一切缘生之法,相似相续,法法本自不住;而凡夫于此缘生之法,相似相续、刹那生灭不住之法相中,执著为实有,】

诸位,执为实有就变成有信住行向地,若不住,其实诸法本来就是空寂。因此,方便说有信住行向地,究竟义(来讲)其实没有。

【见其实有相续,见其有住,于是见有位位相衔,阶阶相衔,地地相至之相,而不了缘生之相,虚幻无所有,犹如虚空华;】

诸位,连这些信住行向地,这些大菩萨位统统放下,那你就知道佛是没有次第的,顿悟是没有任何次第的、没有任何阶位的。这些圣位统统要放下,佛还有什么阶位呢?

所以师父告诉大家,禅就是佛的心,即心就是佛,不识本心,学法无益,那么你就知道见真如的自性有多么的重要。

见真如的自性有什么好处?就是他所过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奇迹,他不会落入阶位,他回归当下,处处得解脱,处处得点石成金,全部都是用真心过日子,全部都用真性在待人处世,以最诚心、最有智慧的心,来对待每一个众生,当然他过的日子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奇迹。

【以见有故,故有能证所证,既有能证之人,亦有所证诸地,故能所昭然,而不能至于如来寂灭如如之心。】

这个如来寂灭如如之心这八个字要画双红线,这个就是修行的最终目标。

如果我们用快速的,现在就保持如来的寂灭如如之心,就是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坚持,诸位就到如来地。既然诸法如幻,回归当下就没有一种东西可以让你执着,值得你执着。所以诸佛妙理无关于文字,也无关于学历。

那么最近我们这个网路很多的博士写信来,都很感谢师父,我看了这些知识分子学佛的人好像很多,而且越来越多,这个是很安慰的,让人家安慰的,师父这一辈子的辛苦也得到了鼓舞,也就是最近e-mail来的学历都非常的高,包括哈佛大学也写信来问,很多的知识分子都在学佛,透过网站无远弗届。

   11-3 诸位,如果你要快速地达到最快的修行法,就是能够了悟诸法本来就空寂,如来寂灭、如如之心,所以当他证到寂灭空寂的时候,诸位,没有是非,这个人自我降伏,不管这个人走到哪一个团体,都受人家欢迎。

诸位,如果你要快速地达到最快的修行法,就是能够了悟诸法本来就空寂,如来寂灭、如如之心,

所以当他证到寂灭空寂的时候,诸位,没有是非,这个人自我降伏,不管这个人走到哪一个团体,都受人家欢迎。

一个证到如来寂灭如如之心的人,他一定是很守规矩的人,因为他已经能够降伏自我了,他到哪一个团体都绝对是守规矩,人家怎么规定,他就怎么守,为什么?他心并没有增减。

所以师父行不行看徒弟就知道,唉呀,这个团体如果一直纷争,那就表示这个师父不行。

所以你们的行为举止啊,出家在家也会影响到师父、还有文殊讲堂的形象,争吵不休就表示你没办法降伏自我嘛,你才会争吵不休,诤与道相违,你在跟谁诤?

其实你在跟那个人争,不是在跟那个对象争,是争你内在里面深处的知见观念,还有那一份执着你不愿意放下,知道吗?你争是在争你那一口气呀,那个观念,那个内心深处,你才会跟人争。

所以懂得退一步的人就海阔天空,碰到人家要跟你诤的,那你就保持沉默,有时候道理讲不通的,对方的烦恼像一只驴子很倔强的,那也不是说菩萨不慈悲啊,菩萨慈悲要看对象啊,要说法也要看对象啊。

那个人就很番(台语:蛮不讲理),番 番番番番,哪有办法度他,他讲起话来都比你行,只有我教人,没有人可以教得过我,所以一个人卡到自我的知见,它会妨碍真理的吸收。全世界我最大,那还有谁能够教化得了你呢?没有的,没有办法的。

这杯水如果满的,是甘露就装不进去了,这杯水把它倒掉,谦卑,它就装得了甘露,可以救他自己的。所以,诸位内心里面要装甘露法雨、佛陀的真理,不要装一些贪嗔痴。

我们家里的垃圾你都懂得每天要去倒掉,为什么内心里面贪嗔痴这些垃圾你不懂得要倒掉呢?你放在家里的垃圾放久了会发臭,对不对?

诸位,你内心里面的贪嗔痴不倒掉,会发生什么事情?会发生大愚痴啊,大愚痴的人贪嗔痴就不断,怎么讲都是自己对,他心中也容不下别人,所以人家也不想跟他谈,浪费时间。

有时候赵老师拿给我的那个e-mail,因为e-mail都是师父在处理的。啊,我看有的写得真的很不可理喻,没有时间处理这个,(信上)都是心的问题。

有时候不是师父不处理问题,而是师父没有那么多的生命,真的!以后如果有因缘的话,再把那个e-mail拿来念给你们听,看那个多不可理喻。

来支持的当然很多啦,一千封里面大概九百九十几封都是非常赞叹,但是有少数、极少数的人来挑战的,毁谤的、批评的也都有,所以你就知道了。

我为什么不会难过呢?你想想看,我就想到世尊,我们释迦牟尼佛一辈子证得如来寂灭如如之心,然后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释迦牟尼佛说的法都没有办法让所有众生都满意,我们有什么能耐,只是一个普通的和尚,哪有办法讲经说法让一切的人都认同你,这样想就不会难过。

   11-4 【见一切法如虚空华,】诸位,是一切法,还不能保留任何少许的法,不破除它,你还留着一点点少许的法都不允许,所以这句话是师父四十年来体悟的,最快速度开悟成佛的,你要记得,要空就空到底,没有一法不空,要放下就彻底放下到底,包括那个放下的观念都没有,就是这样子,四十年来的体悟就是这样。

【如来特于此无上顿教,说出自证境界,令诸大菩萨亦能体会如来自觉圣趣,而顿断智及尔焰,】

这能知之智、所断的所知障,顿断能所,能照之智、所断之障统统要断,只要能所不断都不能成佛。所以顿断能知之智、能照之智,还有所断的所知障,统统要放下,

【见一切法如虚空华,】诸位,是一切法,还不能保留任何少许的法,不破除它,你还留着一点点少许的法都不允许,

所以这句话是师父四十年来体悟的,最快速度开悟成佛的,你要记得,要空就空到底,没有一法不空,要放下就彻底放下到底,包括那个放下的观念都没有,就是这样子,四十年来的体悟就是这样。

要讲空吗,就彻底放下,放下到底嘛,哪一法不空?你告诉我哪一法不空?换我问你,哪一法不是如虚空华?

你老公?你老公能救你的法身慧命吗?当然没办法,对不对?金钱?金钱能够救你的法身慧命吗?也没办法,金钱也是虚空华。

所以真正悟道的人就了解万法、一切法都是虚空华,空无自性叫做虚空华。

虚空本来就没有华,诸位,清净自性里面本来就没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这些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如同虚空华,

这个虚空华是指什么?直接表明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山河大地相、日月星辰相,鸟兽虫蚁相,一切动物、植物、矿物相,无量无边的星球相,统统叫做虚空华,

修行连星球都要否定了,何况你现在的这个缘起如幻的色身。

这样你就知道,整个宇宙就是这颗心,这颗心就是整个宇宙,我们八识田中由于业力所牵,显现了正报跟依报,如同虚空华,

诸位,虚空华就是讲所有的正报、依报统统叫做如同虚空华,这个色身会不会败坏?会,它就是像虚空华,万法都是败坏之相。

所以这个世间只有学佛能够彻底地解决生命的迷茫,要不然所有的美丽都伴随着死亡,所有的快乐都伴随着不幸,你拼了老命要追求快乐,那个快乐就是痛苦的影子,痛苦的影子就在快乐的旁边,如果你不懂得停止的话,你见到快乐,你就很快见到痛苦的影子,那是孪生的兄弟啊。

 楼主| 发表于 2020-3-25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11-5 最庄严的人就是能舍之人就是最庄严的人。当我们内心深处去掉贪、去掉嗔、去掉愚痴,进入如来无量的自觉圣趣庄严之地,那么你今天所显现出来的态度,都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这个是生命当中最可贵的,比你家的摩尼宝珠还可贵。

见一切法如同虚空华,【唯心所现,而顿入如来宝庄严地。】

诸位,“庄严其心”就是庄严一切正依二报,我们要用最庄严的心来过日子,

所以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是不是?都是叫你把身心俱舍,顿契顿入如来的宝庄严地。

最庄严的人就是能舍之人就是最庄严的人。

诸位,你看看,如果这个人长得很漂亮,但是她忌妒心很强,不能舍,不留口德,我告诉你,你不会想跟她在一起的,虽然她长得很庄严;

但是如果这个人面貌普普通通,还认识说她是个女人,可是你看她待人处世就不一样。

有一次很久以前我到一个居士家谈一些法的事情,那时候还没有建文殊讲堂,她家请了一个佣人,对人非常的客气,

女佣长得也不是很怎么样,很好,很客气,面相也很普通,可是那种态度就是“师父好”怎么样子,我说你们请的这个女佣实在是好,她说我们全家都赞叹她。

你看一个长得普普通通的,她可以用她的行为谦卑来弥补她先天的不足,

所以漂亮要两百分才叫做漂亮,要外在漂亮、内在漂亮才两百分嘛,对不对?

你现在很漂亮,可是你没有什么德行,没有什么口德,一百分扣掉一百分,刚好零分,

真正的内在美、外在美。所以,我告诉你,外在美如果少掉了内在美,那就完蛋了,所以你要有外在美,还要有内在美,我现在是在说心。

所以说我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最美的地方。

当我们内心深处去掉贪、去掉嗔、去掉愚痴,进入如来无量的自觉圣趣庄严之地,那么你今天所显现出来的态度,都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这个是生命当中最可贵的,比你家的摩尼宝珠还可贵。

   11-6 诸位,众生要死而死不了,只要你有业力在,你就死不了。死了断气了,你继续去投胎呀,你的种子习气你也断不了,所以为什么叫你要多念佛?要把念佛、拜佛、修行变成一种习性,你自自然然的就感得极乐世界的净土之报。

【“百变百无受”:此为应前第九十九问:“何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

“变易”,为三乘共证之断三界凡夫之分段生死后,所证得的变易生死。

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合称二死,唯佛证得二死永断;】

诸位,众生要死而死不了,只要你有业力在,你就死不了。死了断气了,你继续去投胎呀,你的种子习气你也断不了,

所以为什么叫你要多念佛?要把念佛、拜佛、修行变成一种习性,你自自然然的就感得极乐世界的净土之报。

为什么一直叫你要定功课?凡夫俗子不要讲得太大声,是不是?要好好的念佛、定功课早课晚课、诵《普门品》,这很好,

把你所有的生活都转化变成佛的种子、慈悲的种子,又懂得布施,又懂得肯修行、念佛、诵经,毕竟诸位还没有办法证到圣果以前,就用这种增上缘,那么转识成智就是这个。

每天眼睛看到的是佛相,耳朵听的都是诵经声、念佛声,口业清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念,诵经,

你看,久了以后,记得,久了这句话很重要喔,就是一定要沐浴在真正的清净的三业当中,要相当的时间,修行急不来的,我们不是六祖,要按部就班来的。

所以唯佛证得二死永断,而众生就是死不了,死了又转世,死了又转世,死了有投胎,投胎死了又转世,重复、一直重复。

【等觉、妙觉菩萨以一分无明未断尽故,故仍有变易生死。

“百变易”之“百”字,为多之义,以三乘虽已证断分段生死,而其无明未断尽故,所得之变易生死亦须历时长久,方得证断,亦即:仍须经历无量之变易生死,方得证菩提,永断二死,故称“百变易”。

“百无受”之百字,亦是众多、或一切之义。“无受”,为二乘断见思二惑,证阿罗汉果,不再来三界受生——不受后有之义。】

 楼主| 发表于 2020-3-25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11-7 世尊在“荒乱及一佛”(经文90)之偈句中,以棒喝式的手法,将闻者心中对于“次第”的分别执著,一棒打碎。这同时也暗示:不但是这一百八问不应执著有什么一定的次第,乃至一切法,都不应有如是分别、执著。以一切法皆由心生故——一切法本身都由心生了,更何况其次第,焉得而非唯心所现?

【义贯】

【(大慧,你问菩萨修行种种阶级地位之行相,)其实,一切阶级地位,阶阶之间,位位之间(“诸地”),都是不相系属的,不相连贯的(“不相至”)。

(又,你为何还问:)三乘所共证的种种变易生死,及二乘证四果后的不受后有?(难道不知道一切都是“趣至无自性”,唯心所现?)】是佛一时方便说,不是究竟法。

【诠论】

【这两句可说是世尊的偈答中,到此为止之最高潮,也是世尊暗中点破有关“次第”问题的地方。在此将详细解说。】

【在前面,世尊提到“荒乱及一佛”时,已经完全打破了大慧所问的次第,那也是学者心中所期待的次第。

然而这个次第则完全是意识的分别作用,取著的结果,本无实体;】

你为什么会问问题?因为你的心结没有开。心结没有开,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识心不破,你就有问题,而且是重复问题。如果你见性,岂有这些问题呢?

所有的问题出在因为用的是识心的疑惑、妄想、颠倒、揣测、观念,这些才是问题,你问的问题的本身出在你那一颗无明的心,不是问题的本身,因为你不晓得诸法空无自性,所以你误认为有那个问题的存在,

其实你问的那个问题并不存在,问题是在你那颗心——意识心不破,意识心破了,就了知万法都空无自性,没有问题,叫做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了。因为取着的结果本无实体,

【这是学佛所最须远离、超越的,若能离于意识分别、执著,方可能谈到“离心意识”。

而佛如何帮助我们超越这妄想执著呢?他是有计划的,一步一步地引导,乃至最后予以点破。

首先,佛说他要依次第回答,接着,我们所看到的,却是完全毫无次第的引述、重述,令人觉得佛怎么“自语相违”,如堕五里雾中。

等到佛说到“荒乱及一佛”时,这“毫无次第的次第”可说发挥到了极致:】为什么?

就是要破除你的次第,记着,次第心就是生灭心,第一义谛是没有次第,是没有生灭的,你有次第心就是有生灭心,就是不究竟。这个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因在前面大慧问“云何国土乱”及为何贤劫四佛为一佛,两个问题在时序上差得很远,

“国土乱”为第三十七问,“一佛”为第一○六问,而世尊却特意把这两个问题拉在一起,】

众生能够把两个问题拉在一起吗?众生不可能,问一百零八个问题早就搞混了,怎么可能知道是第几个问题呢?他怎么会知道第几个问题,是不是?

【如此,则可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完全打破次第上的执著,】

因为次第是意识性的,要记住师父这句话很重要的,有次第就是不究竟义,有阶位就是不究竟义,有阶位、有次第就是不是究竟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你记得,诸位,如果你用胜负心要跟人家辩论,你就输了,因为你不懂佛法,辩论就想要赢别人嘛,想要赢别人,你有胜负心,这个不是佛法,

一天到晚,如果要找别人来做无谓的辩论,那就表示这个人是法不平等,有其高下,

一般人都会藉着我是为真理而辩,问题是人家讲真实的真理,你也听不进去啊,你辩论始终卡在一个“我要赢”,所以浪费时间生命。

真正悟道的人才不会跟你辩这个问题,是心的问题,心早已解脱,没有次第,入第一义谛究竟实相,他就享受生命。

所以很多人他不懂得享受生命,动不动就发表很多的高谈阔论,结果用的是烦恼心。

诸位,如果你悟到第一义谛大空的心性,你不会动不动就那么多的意见,搞得那么多口诛或者是笔伐,没有的,诸法本来就空的东西。

所以次第上的执着,次第就是生灭,就是阶位。

【第二、藉着“荒乱”及“一佛”两者语意上的不相衬,更加强了第一点所欲达到的效果。

因为世尊在前面偈答中,也一再故意把许多不相干的问题扯在一起,但都没有令人如此诧异,而把“荒乱”及“一佛”并在一起,令人乍看之下,不但陡生唐突之感,而且简直觉得有点“荒谬”,顿时令人摸不着头脑,其效果有如看了某些不可理喻的现代画。

而这就是世尊的用意,这也是“当头棒喝”式的教法:让闻者猛吃一记闷棍,而因此猛然醒悟——可说是一棒敲醒!】

现在的人就算拿棍子敲也没办法,还是慢慢讲才是实在,对不对?一棒怎么可能敲醒?敲得头破血流都找不到佛性,现在的人只有三个字:慢慢来。上人陪你们,慢慢来,只有用这个办法。

如果今天大家都是大慧菩萨,是十地菩萨,这样大家就轻松了,下一堂课不用再上了,九月一号就拜拜、拜拜,感冒头痛不会来(广告词),我们都不用上课了,因为讲完了,悟了,就没有东西可以讲了,喔,还没有,还没有大家就再用功、用心一下。一棒敲不醒没关系,两棒、三棒,是不是?

【因此,世尊在这一句偈中所用的教法是利用出其不意的震撼作用。

又“荒乱及一佛”,令人想起《圆觉经》上的句子:“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

我们现在看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山河大地如虚空华,日月星辰如虚空华,乱起乱灭,真的就是如此。就像佛经讲的,乱起乱灭,毫无次第的。

【以上是解说世尊在“荒乱及一佛”之偈句中,以棒喝式的手法,将闻者心中对于“次第”的分别执著,一棒打碎。

这同时也暗示:不但是这一百八问不应执著有什么一定的次第,乃至一切法,都不应有如是分别、执著。以一切法皆由心生故】

诸位,心是绝对,岂有次第呀?次第是意识心、相续心,生灭心是次第,有来有去是意识心,有增有减是意识心,有次第、有阶位是意识心,

诸位,这个就是佛要破的,识心分别,空无自性,

谁告诉你要定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有的人说这是阿拉伯数字,那么这个是谁定的啊?

有次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这个就是人类为了方便,所以就给了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要不然怎么叫呢?NO.1 NO.2,1号、2号、3号,当然就是这样,有次第,这个就是生灭意识心。

那么真如心也可以叫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在悟者悟到了,一本空,二也是空,三还是空,没有这些,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连一都不存在,哪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喔,那我们就知道了,佛法在悟跟迷,就是这个问题。

迷了,一切问题统统是问题,悟了,一切问题统统没有问题,因为诸法本空。

【——一切法本身都由心生了,更何况其次第,焉得而非唯心所现?】

所以我们从小就开始装种种的语言、种种的文字,英文、中文、日文,装这个语言符号填满了。所以现在的孩子读书很辛苦的,考了,快变成烤鸭了,而且书越读多,越烦恼。

【在“荒乱及一佛”一句中,关于次第的问题,只局限在破斥对百八问题的次第之执著,

等到“诸地不相至”这句偈说出时,已将范围扩展成为破斥一切法的次第之执著,暗示一切法皆无有一定之次第可执取,

因为一般说来,菩萨的阶位之次第,应是在一切次第中,最为严谨而不可逾越的;

而如果连菩萨的阶位都无有一定的次第可得,则世间尚有何物有其次第可执?

因此可知,所谓次第也者,乃唯心所现,本无自性,】

为什么万法回归当下?因为万法唯心所现——现在就开始把它连接起来,你以前听经闻法不晓得什么意思。为什么万法回归当下?因为当下就是心。乃唯心所现,本无自性,

【然以凡夫妄想执著故现有,犹如捏目见虚空华,】

诸位,捏目就是这样子,(师父拟手捏眼睛)你就无缘无故的捏眼睛,诸位,捏目就是捏一下眼睛,然后我眼睛如果这样弄就怪怪的,有时候照照镜子,有个医生说我的眼袋太大了,有时候洗过脸,我就会拉一下,想说如果没有眼袋会是什么样子,会好看吗,也是不怎么好看,也是怪怪的。

所以你想想看,捏目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动念的意思。在真如心,把它捏一下,就是动一个念头,那看不清楚真相:

就是洗脸盆的水静的时候,可以照到你的脸,洗脸盆的水一晃动,那个脸盆就看不清楚自己的面目了,所以捏目就见虚空中有华。

在座诸位,我们今天没有智慧,就看到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就看到这个。

【花性本无,以捏目因缘故,虚妄有生,虚妄有见。也因是唯心所现故,因此上上根器之人方得顿超诸地,不历僧祇。

因此,“诸地不相至”是回答大慧菩萨“何因度诸地”最好的答案。】

什么叫何因度诸地?就是,是什么原因,有一类的圆顿根器一刹那之间,度诸地就是一刹那之间就超越了信住行向地,是这个意思。

何因度诸地,是什么原因有一类的圆顿根器一刹那之间就顿超信住行向地,度诸地就是顿超,就最好的答案。

【到此为止,世尊偈答中所产生的二大问题之一已经解决,疑情既释,迷执便了。现在还剩一个,就是:为何世尊的偈答中,好像并没有真正在回答每个问题?这问题,下面便可渐渐开晓。】

 楼主| 发表于 2020-3-25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12 经文95:【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大慧,你为何又要问:)医术、世间之种种技艺与方术,以及五种最主要的学术,是怎么产生的?(这些问题?)

    【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

大慧,你又为什么要这样问呢?医方就是医术,工巧就是技艺,

那么伎术就是方术,我们讲的就是特别的技术,你有什么专长的意思,所以叫做伎术,用现在来讲,专长。你有什么专长,佛在世叫做伎术,这个伎术跟提手旁的技是一样的。

诸明处,就是五明。医术,世间的种种技艺与方术,以及五种最主要的学术,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为何有这些问题?

大慧,你为什么要问医术还有技艺专业的技术、方术,还有五明,为什么?

【注释】

【“医方”:这是应前第一○五问:“云何医方论?”】

【“工巧论,伎术诸明处”:这是应前第五十五问:“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

“诸明处”,是声明处、工巧明处、医明处、因明处、内明处等五种印度之主要学术。)】

那么声明处就是我们的音声,音韵学。工巧明处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些专业的,医明处就是医学,尤其现在的医学特别的发达,因明处就是逻辑,内明就是能使内心开智慧叫做内明。

【义贯】

【(大慧,你为何又要问:)医术、世间之种种技艺与方术,以及五种最主要的学术,是怎么产生的?(这些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20-3-25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13 经文96:【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在上面,第一个问题——“次第”的问题——既已解决,】回归当下就没有次第,生灭就是次第。阶位也解决了,【紧接着,现在就马上着手处理第二个问题:所谓“答案”的问题。在此,一开始,世尊就马上采取大小对比、反衬的方式,将问题揭开。】

    【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

    13-1 大海、日月离我们那么遥远,你要问最近的问题,这些问题你为什么不问?意思就是说,你所问的问题其实都是空无自性。

大慧,你又为什么要这样问呢?诸山是多少的微尘构成的,那一座须弥山到底是多少颗粒微尘所构成的,

到底这个世界有多少的大海,还有日月星辰,量就是到底有多少呢?到底有多少的太阳、多少的月亮呢?

为何不同的众生,下是指六道有情的众生,中是指声缘:声闻跟缘觉,上是指菩萨众生,这六凡三圣包括了上、中、下,除佛以外,

意思是说,你为何不问这一些六道的众生、二乘圣人、还有菩萨众,此六凡三圣的身上到底有多少微尘所构成的?

你为什么不这样问呢?你为什么一直问诸山怎么来的?须弥山怎么来的?大海怎么来的?日月星辰到底有多少的量?

你为什么不问六道众生的身上有多少的颗粒微尘所构成?声闻、缘觉身上是多少的微尘所构成的?这个跟我们比较亲近啊,每个众生都着于色身啊,所以你要问得比较贴切,

你问在外面那些须弥山、大海、日月星辰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你为什么不问下、中、上九法界六凡三圣的众生——直接最贴切的问题就是他的身体,这六凡三圣的身体上面各有多少微尘所构成?

整句的意思是说,大慧你又为什么要问种种的山怎么来,须弥山怎么来,这个大海是怎么来,日月星辰总共数量有多少,

大慧你为什么不问下的六道众生、有情身上有多少的颗粒微尘?你为什么不问声闻跟缘觉身上是多少颗粒微尘所构成的?你又为什么不问菩萨身上到底是多少的颗粒微尘所构成的?

这些比较贴切的问题你为什么不问?为什么问得那么遥远啊?大海、日月离我们那么遥远,你要问最近的问题,这些问题你为什么不问?意思就是说,你所问的问题其实都是空无自性。

【注释】

【“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这是回应前第一百一十一问:“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及第八十六问:“云何日月形,须弥及莲华?”。“巨海日月量”,意为:大海与日月星辰之数量有几?】

【“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谓下中上各等众生,身上各由多少微尘构成?“下中上众生”,指九法界而言;“下”为六道有情,“中”为声闻、缘觉,“上”为菩萨。

这问题是世尊自己加进去的,从这以下到“毛孔眉毛几”,共有三十八句,都是佛加进去的问题。】

【义贯】

【(大慧,你又为何要问:)“诸山”及“须弥”,大“海”及“日月”,各有多少数“量”?

(你为何不问:)九法界中六凡三圣“众生”“身”上,“各”由多少“微尘”构成?】

   13-2 世尊用对比与反衬的方法,来开始处理所谓“答案”的问题。

【诠论】

【在上面,第一个问题——“次第”的问题——既已解决,】回归当下就没有次第,生灭就是次第。阶位也解决了,

【紧接着,现在就马上着手处理第二个问题:所谓“答案”的问题。】

【在此,一开始,世尊就马上采取大小对比、反衬的方式,将问题揭开。

在这里,对比与反衬有两个,一是量的对比,二是重要性上的对比。】

【一、量的对比——大慧所问的“须弥、日月”,在表面上看来,实甚大;而世尊所提的众生身中之微尘,实甚小。

然而,有趣的是:若以数量来看,则须弥日月之量,不见得有众生身上之微尘量多,】

诸位,这里举一个例子,现在就人类所看到的,你看到几个太阳?一个。好,你看到几个月亮?一个,人类所看到的。

在座诸位,我现在把这头发剃起来,把它磨成粉末状,每天我都剃头,把这头发磨成粉末状,你看这粉末状的颗粒微尘有多少?你没办法算,对不对?

就把你们现在每一个人的头发剃起来,女众也剃起来,假设说,把那个头发剪剪剪,磨成颗粒粉末状,你能算得出来那头发有多少量吗?

所以,看起来日跟月很大,人很小,对不对?可是量,人的微尘的量还比它多,是这个意思。

【很可能正好相反,因为大家都知道众生身上之微尘实无量。这也就是佛高明之处,反小为大!】

所以,我告诉你,记得,当你觉得你很大的时候,有时候你是很小的。

【是故,佛在此犹如在暗示:不可以可见之量为大,而以不可见之量为小;甚至不可以大为大,以小为小,

若见大为大,见小为小,执著见闻觉知为实,以是起见,然后执著此见,若大若小,乃至前后上下次第,则永不得超越见闻觉知、离心、意、意识。】

诸位,这一点特别的重要,看到什么相,透过了大小分析、次第的分析,就完全掉进去见闻觉知的量,

看到一个人的善恶,掉进了善恶的量,好坏也是,内心知道,善恶很清楚,但是不着善,当然也不可能去为恶。

你想要超越见闻觉知,离心、意、意识,只有一个办法,放下所有的执着,放下所有的分别,了悟诸法本来就空无自性,没有东西可以分析,没有东西可以落入知见,没有种种的看法,

所以你一定要记得师父的那句话,“我对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问题就解决了。

所以一个人为什么会烦恼这么多?就是意见看法太多,二个争吵不休是为什么?就是执着自己的角度是对的,没有包容性。

【以诸佛于小于大,于多于寡,皆不执著,知其无性,】无性就是空无自性。

【故能得甚深“广狭无碍门”,而于毫端容三千大千世界,亦不迫促。】

这个毫端就比喻心性。我们心性虽然类似一毫端那么小,但是就可以容纳三千大千世界,当然这个要有华严的思想。

【众生以依见闻觉知,故不能如是。】诸位,见闻觉知有个重要的观念就是,

注意,你看的那种东西不见得是真实的相,你看这个人好、那个人好,不见得真的好,你看的这个人坏,也不见得那个人真的坏,有很多东西你会误判,

所以不可见闻觉知落入主观的判断,这样会失去我们的真如本性。有时候一个那么好的人,因为你的误判,变成你一直远离他,人家也没有讲什么,但是因为你见闻觉知误判,误了你一辈子。

【能与不能,惟在去见去执,】见就是观念,执就是习气,人一出生就有执着的习气。

【妄执若去,则见外性非性,】所有外在都空无自性,【于是一切无有质碍,大小相入、互容互摄、不相妨碍。

是故世尊特以此小大之例,来点破此迷情,令得开悟。】

【二、重要性的对比——与大小有关系的,是重要性的对比。

依凡夫的迷执,总以大的东西为重要,小的东西不重要,越小越“微不足道”。

因此,大慧所提的须弥日月的问题,在一般人看来,甚为重大,是个不得了的大问题,

而佛所提出来的众生身上微尘的问题,相形之下,则是个微不足道的问题。

而且,两者同时相提并论,本来已经很小的微尘,在众须弥山与日月的反衬之下,更加显得渺小了!简直有点令人觉得滑稽、可笑!】

我们以前的中文老师说,这个不能念滑,要念滑(音鼓)稽,我就不知道要念滑稽,或者滑(音鼓)稽,我们中文老师确实是这样教。

【这就是佛的大智大慧所产生的沤和拘舍罗(善巧方便),(这在现代人则称为机智或幽默。)】

【然而一切法的重要性,并不以其体积的大小来决定。若以大小决定重要性,则心脏与两腿两比,心脏甚小,应不重要,腿甚大,应较重要,而事实不然。】你没有心脏那两条腿怎么跑?

【又,珍珠甚小,顽石甚大,其重要性亦应如其大小,而实不然。是故事物之重要性,并不以大小为准。】

【再者,须弥日月的数量有多少的问题,不见得比众生身上微尘数量有多少的问题,要来得重要,】

我现在眼睛看到的只有一个,目前,一个银河系里面有两千亿个太阳系,这是天文科学家讲的。但是我们身上的微尘数量有时候要多过它,要来得重要,

【而且可能正巧相反。因为须弥日月是无情,众生是有情;无情是依报,有情是正报;

无情的器世间是缘于众生而有,以有众生世间,方有器世间,山河大地须弥日月,皆为众生业感所起故。】

诸位,这个业感是怎么来的?业感就是八识——第八意识储存的种子成熟转化而来的,叫做业感所起。

第八意识储存什么?就是储存业力,第八意识储存了业因、业缘,最后再来投胎转世感得这个业果。

业感是什么意思?业感直接了当讲就是因果跑不掉,造了这个业因,你就一定会感果,所以这个业感所起的。

因此,佛弟子要记得,一点点恶事都不能去做,一句恶口都不能说,因为这一件恶事去做就落入八识田中,这种子就将来会感得业果,

一句恶口,譬如说伤人家的心,有一个女孩子长得个子比较小,她到学校都被人家欺负,其中有一个很恶劣的,就告诉她说,你这个矮冬瓜明天不要来念书了。

第二天,她跟她爸爸妈妈讲,我不要去读书了,人家都说我矮冬瓜,你把我生得这么矮。她爸爸妈妈在那边哭,也很难过,因为爸爸妈妈生的嘛。

所以众生因为不了解业感缘起的东西,这句口业竟然逼得这个小女孩不去上课,因为她个子很矮,如果是小学小六,她有一定的高度,可是她还是很矮啊,她就变成有自卑了,去都被人家耻笑,篮球也碰不到啊,赛跑的时候也跑输人家,她就有自卑感。

所以说众生的业感缘起,我们记得,我们不可以讥笑任何一个人的,包括残障人士,我们对残障人士要有两倍的爱心,

有爱心的人才会接近佛,诸位,世界有很多可怜的人,不是让你耻笑的,这些可怜的人你要怜悯他,要更大的爱心。

这是师父常常一直在强调的,看到可怜的人,你不可以耻笑他,要不然业感缘起啊,你这辈子有钱,你下辈子不一定有钱;你这辈子长得这么庄严,下辈子不一定长得这么庄严;你这辈子官搞到很高的领导,你下辈子不一定;你这辈子笑人家,下辈子人家笑你啊,

所以懂得因果的人怕怕,因果怕怕,随时随地警惕自己,喔,那就知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3-25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告诉你,男人女人造的恶业最大的就是这只嘴巴,如果你要造功德,那就更快,我们一般人就是没有想到后果,就脱口而出,伤人之语言,如水覆地不可收,没有办法收回来,所以讲话是一种很重要的艺术。

哲学家讲,一汤匙的蜜糖胜过一加仑的石油,更能引得蜜蜂的注意。一汤匙的蜜糖比一加仑的石油更能引得蝴蝶,

这表示说我们人讲话要懂得安慰人家,你讲的话都是伤人,到最后就是众叛亲离,没有人要跟你做朋友,伤自己的德性。

所以不留口德的人,下辈子会感得种种的果报,口臭、口齿不清晰、兔唇,或者是牙齿不工整,所以我们要了解口业是很可怕的。

像这个小女孩如果碰到一个会讲话的,就说你有你的优点啊,你一样来读书,个子矮不代表输人啊,你就好好的认真读书。那个矮的小女孩就说,嗯,对,我读书不输人,我矮怕什么?她又激起她求学的心。

现在众生就很可怕了,这个业感缘起,所以要注意自己的身口意,不要说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为什么这众生业感缘起师父要多强调一下?因为这个很可怕的,莽莽撞撞就造因果恶业。

【因此,若以无情世间重于有情世间,则为颠倒见:见果不见因。

而众生正以无始颠倒故,见外法性,】见到外面有其自性,叫做见外法性。【不见自心性,】见到诸法以为有其自性,叫做见外法性。去看到外面好像有其自性,好像真的,而不见自己的心性。【因而终日于外法中奔驰,】

所以佛陀说,宁静来自于内心,莫向外求,你看,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这样一句就搞定了,讲得多贴切:宁静来自于内心,莫向外求。我看到这个,佛在讲《阿含经》,你看,一句就讲得很清楚了。

你今天所有的快乐都来自一颗知足的心、智慧的心、满足的心,对不对?你向外一直追,要追到什么时候,就像出国一直玩,要玩到什么时候呢?

【于外境之见闻觉知中起种种念、种种见、种种分别计较,无止无休,】

这一段要画双红线,这一段就是所有众生的毛病都在这里,众生为什么会活得这么痛苦?就是这个地方,在外境之见闻觉知,

唱歌完了跳舞,跳舞完了去爬山,爬山完了去吃火锅,火锅完了去看电影,看到睡觉,赛德克巴莱看到莱德克巴莱,就一直找事做就对了,这个片子看完了,换那个片子,一直看,你看电影看到什么时候会快乐呢?不知道,

你唱歌跳舞唱到什么时候会快乐呢?荣耀要到什么时候才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诸位,那些拿奥运金牌的到最后也要退休,是不是?那我们就知道万法都是无常败坏之相。

以前台湾最有名的铁人杨传广,走了,是不是?他是原住民,也走了,

所以说我们就知道了,见闻觉知中,起种种念、种种的见,诸位,这个见是叫做强烈的观念,如果你要用一个最接近的形容词叫做:种种的见就是种种执着自己的看法,这个见就是我执我见。还有度量狭小,种种分别计较,

诸位,百千万种计较不如不计较,为什么?百千万种计较它都是空无自性的东西,不如不计较。无止无休,

诸位,圣人跟凡夫最大的差别就是,圣人的心懂得休息、懂得享受,凡夫的心就是无止无休,停不下来,妄想断不了,所以这一段写得真是好!

【因而不知回首返观自身心,迷于外性,】因为认为外性有其自性,为什么迷于外性?着境以为实,叫做迷于外性。

【不得解脱,】不知道境是空无自性的,是本性本来就空,不可得,没有东西可以追逐,迷于外性不得解脱,【枉受诸苦。】

欸,写得好!冤枉的受苦,这个受苦还受得很冤枉,福报大的碰到了正法、正知正见,福报不够的碰到外道,知道我们冤受诸苦,知道要修行,

诸位,枉受诸苦,再来大家都想修行,这个修行后面要具备的,善根、福德、还有因缘,我们知道苦啊,要修行,结果一碰,碰到恶知见、邪见的人,那你怎么解脱呢?

诸位,你跟一个谦虚的善知识久了以后,你自自然然的讲话就会谦虚,真的不骗你,那种频率的感应是很强烈的。“某某人你很了不起”,他回答说,“我还在学习。”嗯,有慧律法师的味道喔,因为他常常听我说还在学习啊,要谦卑啊,不敢了,现在不敢大声了,久了他就会降伏。

如果你跟到一个会批判别人的,“那个人很糟糕”,“那个人很烂”,你亲近的恶知识,不叫善知识,那个徒弟也是这样教的,那个人很糟糕,怎么样?师父跟着批评,那徒弟也分不清楚,也跟着批评。

诸位,那种潜移默化,你要很重视,除了有智慧,善说法要,还要有德行,这个就是广化律师最重视的叫做德行,德行就是从身上里面散发一种慈悲喜舍的气质,德行就是一种气质,你说不出来的一种气质、内涵。

譬如说,你远看这朵花,开得很妖艳,这朵花红橙黄绿蓝腚紫,很漂亮,可是你走过去的时候,没有香气,德行就是香气,气质就是香气,内涵就是香气,内涵,气质就是深度,所以沐浴在佛陀的正法当中,你一定要有内在的那种内敛、内涵、深度气质。

所以我们除了经教要通达,有智慧以外,诸位,内敛的功夫很重要。

诸位,内敛的功夫稳定在哪里?你先学一个不贪,还要不气,不发脾气,你先学这两个,我一切境不贪,很奇怪喔,你那两个眼神自然就是佛的眼神,如果看到好吃的东西,两只眼睛水汪汪,一直盯着那一盘菜,那就没什么气质了。欸,先学不贪,很奇怪喔,你不贪财色名食睡,你那个内心的气质就出来了。

第二个重要的要学不可以发脾气,动怒的人就没有气质了,这气质就丧失了,有什么事情可以好好的讲,纵然很生气很生气,也要慢条斯理的来讨论,这个气质就慢慢慢慢的培养出来。

不是像一个小女孩,看到妈妈,那个小女孩就跟我告状,师父,我妈妈每次都坐在那个蒲团上,然后就拨一拨这个头发就说,你看妈妈像观世音吗?哼,我每次都看妈妈这样讲。那你怎么跟她回答?我说,妈,我看你比较不像观世音,像妈祖。哇,差这么多,晚上你自己煮饭吃。

【以上是解释世尊用对比与反衬的方法,来开始处理所谓“答案”的问题。】

    13-3 我们这个色身有一天会搬家,你的灵魂怎么可能一直住在你的身体,会搬家的。所以,这不是究竟我们的家,我们的家在哪里?在清净的庄严净土,那是我们的家,清净的庄严心感得清净的庄严净土,那才是真正我们的家。

【接下来,在下面一连串的偈句中,这个方法可说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并且更有新的发展。】预知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这个佛法实在是很妙,你看,这几句话听了以后,今天回去日子就不一样了,完全不一样了。

我觉得广钦老和尚讲的那句话很了不起,那句话就是很了不起的圣人讲的话:你不要管这个身躯会变成怎样,你都不用在乎它。——这个只有破我执的人能够讲这句话。

——你也不要管这个身体变成圆的、还是扁的,病苦也不要管它,意思就是你什么都要看得开。

广钦老和尚常常比喻说,这个身体就像房子破了、老了,人家说,唉呀,请广钦老和尚再多住世几年。

广钦老和尚一定跟他讲,这间房子坏了不能住了,这间房子破了不能够再住人了,就是没有办法,这个色身已经五蕴快皆空了,快烂了、快坏掉了,没有办法住世了。

那我们有正确的观念,就是我们这个色身也有一天会烂、会坏,对不对?有一天我们还是会搬家啦。

所以,诸位,内在那个心、那个主人要升华,这个肉体就随缘,尽量保持健康,有的是业力来的,有的没有办法健康,

所以在座诸位,有一天你会搬家,知道吗?因为这个色身一定会烂啊,一定会坏,所以有一天会搬家,

那么就记得,讲这些的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教你不要执着这个色身,因为我们这个色身有一天会搬家,你的灵魂怎么可能一直住在你的身体,会搬家的。所以,这不是究竟我们的家,

我们的家在哪里?在清净的庄严净土,那是我们的家,清净的庄严心感得清净的庄严净土,那才是真正我们的家。

我们这个家、这个色身会烂、会坏,而且再过几年而已,不管你抹任何的保养品,你抵不过无常的,对不对?自己觉得像癞蛤蟆那样也不需要去拉皮,昨天讲的,不要去拉皮,总有一天会老的。

我告诉你,你今天去做小针美容,技术好的没有关系,打的那个什么肉毒杆菌,看起来很胖,我告诉你很多都出问题,有一个人去打这个肉毒杆菌,人家介绍那个医生比较便宜,她就去打肉毒杆菌,结果那个肉毒杆菌打得一边麻痹,她笑起来就变成这样(师父学笑一边脸的样貌),这小姐笑起来怎么嘴都歪一边,因为两边都打肉毒杆菌,结果伤到了颜面神经,笑起来嘴都歪一边,每次都歪一边,你看她没打肉毒杆菌笑起来很平均,打了以后嘴都歪一边,这样岂不是很惨!所以这不一定好。

因此,讲了这个有什么重点?就是说,这个色身还是要看开一点,男人就比较不会这样子啦,女众嘛,我举个例子,你知道吗?

昨天新闻报导的,有一个百货公司一年赚一百亿,全世界的分公司加起来一百亿,你知道赚男人的钱跟赚女人的钱比例多少?这一百亿里面,赚女人的钱赚八十亿,男人的钱二十亿,这样子不正表示女人的钱比较好赚,所以百货公司你去看,全部都是胭脂水粉饼,楼下现在折价啦,现在促销化妆品,我们到北海道去看,全部都是。

好了,下次上课是九月一号跟九月十五。再宣布一下,这个八月十七日下午四点中元法会,安位仪式欢迎大众随喜参加,在一楼大殿。

(师父把抚尺一拍。)请合掌!(师父及大众合掌。大众随师父念:)

愿以此功德,(师父开始单独念:)消灾在座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齐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下课!(大众向师父行问讯礼。)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让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希望大家发心,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将手中法宝,一化为十,十化为百,让千千万万众生,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 ——高雄文殊讲堂

 楼主| 发表于 2020-4-1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一套(共16讲)
第八讲

    (大众向师父问讯。)请翻开87页,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 经文97:【一一刹几尘,弓弓数有几?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

    【一一刹几尘,弓弓数有几?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

    1-1 在此,世尊继续发挥前一句中所提出的微尘问题,以使人对小大的对比,以及“重要性”的对比,有更鲜明的印象。

你看这个字有多省略,真的是不知所云。

“一一刹几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一佛刹,佛刹有多少微尘,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弓弓数有几”,弓弓就是每一弓,以前的弓箭,因为人高马大,所以弓箭很长,弓,拉弓的那个,安箭的那个弓,这弓弓就是每一弓。

“数有几”,就是有多少微尘数,这个数排在最后念起来会比较通,也就是每一弓有多少微尘数构成的,

一弓等于四个肘。诸位,这个肘就是这样,我们量袈裟也是这样子量的,从这边(肘)到这边(手伸平的手指头处),我们量袈裟也是按照你的身材,量袈裟也是用肘部,一个肘大约两尺,这里叫做弓弓数有几——就是每一弓有多少微尘数所构成的,就是这个距离啦。

“肘步拘楼舍”,这里有三个问号(?),每一肘有多少微尘数?每走一步有多少微尘数,连接起来的距离?

拘楼舍就是五百个弓,以前那个弓箭的弓,一弓也就是四个肘,也就是八尺的意思,一弓就是四个肘,一肘就是两尺,所以,两尺乘以四,所以你只要记得,一个弓就是八尺,所以肘步。

那么每一步的距离,到底由多少微尘数所构成,那么一个五百个弓,就是五百乘以八尺啦,五百个弓。

“半由”旬又是多少微尘数?“半由延”就是半由旬啦,那么由延,一由延等于十倍的拘楼舍,前面那个十倍的拘楼舍,就是半由旬也就是五拘楼舍了。那么由延就是一个由旬,那么就是十拘楼舍,又有多少微尘所构成的?

在这里,还要再补上几句,你才看得懂世尊在讲些什么。前面是大慧菩萨提的一百零八问,其实是一百一十一问,

佛陀就说,大慧所问的问题,都趋向于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是空性,空性的意思就是到最后都没有特殊的意义,相本来就空。

所有趋向于空无自性的相,统统叫做虚妄。所以,大慧你所问的问题,并没有特殊的重大意义,也没有能够启发智慧的意义。

大慧,这些问题不是问题的本身,而是内在里面,那个妄动、妄想、妄识才是大问题,所以大慧你提出来的这些问题,都是趋向于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是意义不大。

那么接下来,佛就是反问,告诉他更进一步的:这样你问会问不完,你这些问题没有意义的,趋向于空无自性的问题,你会问不完,

那么大慧,你为何不问,下面就是要注意听了,因为要接上前面这一段,你才听得懂,下面这一段他到底在讲什么?怎么突然冒出这个、这些问题来?不然你看不懂它在表达什么?

大慧!那么你前面问的这些,都趋向于空无自性,都没有任何意义,那么你为什么不问……这上面就要补几句了,大家,你上面就要补几句,

大慧!你为何不问:一一佛刹到底有多少微尘数?同样的,它也是趋向于空无自性,也是没有特殊的意义;

那么弓弓,就是每一弓到底有多少微尘数所构成的?也是趋向于空无自性;

那么每一肘、每一步、每一个拘楼舍有多少微尘数?简单讲,这五个字有三个问号,每一肘有多少微尘数?每一步有多少微尘数?这三个问号:

拘楼舍五百个弓就是五百,就是五百弓的距离有多少个微尘数所构成的?

那么半由延就是半由旬,就是五倍的拘楼舍,一个拘楼舍是五百弓,那么半由延就是五乘以五百弓,两千五百弓就是半由延,

那么十拘楼舍就是一个由延,一个由延就是等于十倍的拘楼舍,换句话说,一由延等于五千个弓的距离,那么这些又有多少的微尘数?(1由延(由旬)=10拘楼舍=5000弓=2万肘=4万肘)后面要补上:大慧!这些问题你为什么不问呢?

那整句贯串起来,就要注意听了,它这个起承转合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大慧你前面问的一百零八个问题,都趋向于空无自性,大慧!你为什么不问一一佛刹——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微尘所构成的?它也是趋向于空无自性啊。

每一弓有多少微尘数所构成的?每一肘有多少微尘数的距离?每一步到底由多少微尘数所构成的距离?五百个弓箭那么远的距离,一拘楼舍有多少微尘数所构成?半由延就是半由旬,就是两千五百弓又有多少微尘所构成的?一由延就是十乘以五百弓,就是五千,五千这个弓,又有多少微尘所构成的?

大慧!你这些问题你为什么不问,你为什么不问这些问题?就开始要,意思就是一直要驳斥,你问的问题本身并没有特殊意义,都是趋向于空无自性,换句话说,大慧你这样会问不完啦。

    1-2 诸位!一座山,在世间人来讲,他可以写很多很多专业的论文。如果回归到佛法,释迦牟尼佛用最简单的不管花草树木矿物都趋向于空无自性,这样子才有办法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所有动物、植物、矿物,这一座山就是空性,你知道吗?这样子问题就解决。

在座诸位!所以,这个科学它会探讨不完,是因为在相上,它必须一直分析、一直解读、一直推论。

我举一个例子,现在讲世间法跟出世间法。譬如说一座山,一座山在生物学家、科学家他们会一直分析,譬如说这座山身高多少米?现在是讲复杂的世间法。这一座山到底春夏秋冬开什么花?是针叶林是阔叶林?这座森林里面到底有多少种昆虫,是蚂蚁呢,是地鼠呢?

再接下来,这些植物到底是靠着火、风、昆虫、蜜蜂来散播这个种子,还是由植物、还是由动物、还是由无情、风来吹动?

接下来,这些土壤的分析,是页岩还是什么土壤所构成的?或是喀斯特地形?接下来,一年的温度到底春夏秋冬温度是多少?几月才可以适合爬山?到冬天的时候下雪有多深?到春天的时候开什么花、什么草?

诸位!一座山,在世间人来讲,他可以写很多很多专业的论文。

如果回归到佛法,释迦牟尼佛用最简单的不管花草树木矿物都趋向于空无自性,这样子才有办法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所有动物、植物、矿物,这一座山就是空性,你知道吗?这样子问题就解决,

也就是说,以无所住的心,你可以去研究任何的动物、植物、矿物、春夏秋冬所涵盖的种种的现象,你也可以用绝对空性的心、用一颗宇宙的心,过活你现象界每一分每一秒。

开悟的人也一样可以爬山,所以大悟见性的人看全世界任何的东西,没有任何的稀奇古怪的东西。

所以世间法有时候是真的很难,那些动物跟植物还有药物,山上有很多的矿物、植物都可以做药,那些来研究,你会研究不完。

所以,在座诸位!世间法也很伟大,只要你是救人的,也非常地伟大,因为有科学的详细的分析;

出世间的佛法也很伟大,因为他可以让你解脱,既然你有空性,你就不会有好奇,也不会被迷惑,对不对?你怎么会被迷惑?

譬如说,今天我们来讲,阿里山有几千公尺?假设说台湾的最高山最高峰,三千九百多公尺或者接近 四千公尺。

假设说,如果我们坐太空船,飞到他方的星球,不学佛的人,他就说:哇!你看这一座山,四(十)公里,不是四千公尺,四十公里,你看比整个地球所有的山都高大。

科学家就会在现象界里面比高、低,它所含的这个元素是什么?可是佛陀就告诉我们,这些高的山,全部都是四大种所构成的,四大种就是地水火风,地水火风基本的这些,而且地水火风它趋向于空无自性,知道吗?

所以一座山,你要研究,世间法你会研读不完,需要专业的博士来,所以世间法也很难;

那么出世间法也很难,是因为要摆除那些习气、烦恼,知道是空性,问题内心还是不顺遂、不自在、不得解脱,问题出在这个地方。

所以说世间法很难,要读到博士,其实也很难,可是要达到像佛陀,那就更难了,那是超乎一切想像的东西,所有的种子、习气、贪、嗔、痴统统都断尽,这个全世界也只有佛陀有办法而已,是不是?那你就知道,这个就更难。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1-3 世间法很难,因为一直分析、一直解读。杨贵妃什么朝代……诸位!诸法空无自性,这样子一句话就解决了,知道吗?把复杂的人生跟宇宙,把它用空性来解读,同时用宇宙的心,来过活你的日子。

因此,不要说世间法很简单,解决世间法的问题,是认识、是定义、是定理、是推论,由人类所共同的语言认定它:圆仔花、韭菜花,这什么花?这喇叭花,对不对?

可是佛陀一句话就解决了,不管什么花都空无自性,就解决了!

那么你诸法空无自性,那就没有能所,你所攀缘的东西就没有。

譬如说我们以前来讲貂蝉啦,王昭君啦,西施啦,或者是怎么样子。喔!好!还有为着生活每日来洗身躯(广告词),那个杨贵妃,为着生活每日就去洗身躯。好!这四大美女,假设,现在咧?

如果是佛法,空无自性,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你看过现在杨贵妃在哪里?貂蝉、西施,对不对?

所以有一个人——历史学家,说:杨贵妃到底多少公斤啊?在唐朝要胖胖的,才是真正的漂亮。也没有《历史》上画的图相那么胖,说杨贵妃是五十三公斤,这是历史学家讨论出来,五十三;有的说杨贵妃一百多,吓死人了,一百多能看吗?走个路就左摇右摆的(师父学走路左摇右摆的样子)。

好!现在就讲到重点了,世间法很难,因为一直分析、一直解读。杨贵妃什么朝代……

诸位!诸法空无自性,这样子一句话就解决了,知道吗?把复杂的人生跟宇宙,把它用空性来解读,同时用宇宙的心,来过活你的日子,

所以佛法说,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因此了解空性的人,不是不要语言,一样可以读书;了解空性的人,一样要学电脑;了解空性的人一样要学网络;了解空性的人,你也可以读生物(biology)啊,或者是科学(science),你也一样可以研究啊,是不是?为什么?你需要这些资料(information),你需要这些资料。

所以学佛是为了让我们内心得到真正的解脱跟幸福,爆发我们内在摩诃的般若——大智慧。

所谓大智慧,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到一切相,当体就是空相,不能说有,也不能说空,

所以,当我们有佛的气息,有了悟性的时候,你可以读任何的书,研究任何的科学,但是你都知道这个都是虚妄的,

你也可以坐着飞机,跟人家去北海道玩,去美国阿拉斯加,或者是到俄罗斯的哪里去玩,到北极、南极去玩,走一走,你还没有玩以前,你就知道诸法是空性的,

你玩到最后就是“累了”两个字,家最好,回家睡觉,真的、真的!浪迹天涯不如回家睡觉。

好!那么这些,因为这第一句就是这样子的情形,所以必须告诉你。哦!原来佛法为什么这么地了不起,但是世间法也有让我们赞赏的地方,都有。

【注释】

【“刹”:为一佛刹土,即三千大千世界。】

【“半由延由延”:“由延”又译为由旬,为长度单位。此句意为:半由旬与一由旬。

此句及以下各长度与度量衡单位,将以现代数学等式,由大而小,表示其关系,比较容易明白:】

【一由旬=十拘楼舍。】

【一拘楼舍=五百弓。】

【一弓=四肘。】

【一肘=二尺。】

【义贯】

【每一三千大千世界的诸佛“刹”土,各有“几”多微“尘”构成?每一“弓”(四肘)之中,】又【有多少微尘】所构成【?每一“肘”(二尺)中,又有多少微尘】构成【?】才有两尺这样的距离。【每一“步”及每一“拘楼舍”(五百弓)之中,又有多少微尘?半个由旬及一由旬(十拘楼舍)之中,又有多少微尘?(大慧,这些问题,你为何不问?)】

【诠论】

【在此,世尊继续发挥前一句中所提出的微尘问题,以使人对小大的对比,】以【及“重要性”的对比,有更鲜明的印象。】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2 经文98:【兔毫窗尘虮,羊毛麥廣麦尘,钵他几麥廣麦?阿罗麥廣麦几?独笼那佉棃,勒叉及举利,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在座诸位!研究世间法就不能怕烦,你听到这些数量,你有感到很烦吗?这些你就知道,世间法没完没了,在这里特别举个例子,世间法真的没完没了。为什么世间法会有这么多的苦恼?因为纠缠不清、纠葛不清,就是内在里面那种深层意识的一种执著,始终没有空性的思想,所以他认为什么都值得分析,什么都值得计较,什么都值得贪婪,就会演化无量无边的问题。

    【兔毫窗尘虮,羊毛麥廣麦尘,钵他几麥廣麦?阿罗麥廣麦几?】【独笼那佉棃,勒叉及举利,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

接下来,也是前面要加一句:大慧!你又为什么不问。大慧!你为何不问:兔毫窗尘虮……这个得好好的(解释)。

这个“兔毫”,诸位!毫就是毛端。兔子的毛的最上面那个毛端,比喻极微细的颗粒微尘的意思,兔毫,兔子最顶端的那个毛端,很微细的,构成的那个微尘。

“窗尘”就是我们窗户前面落下来的微尘,叫做窗前尘。我们这个纱窗,或者窗户前面也会落下这个微尘,这个“虮”呢?就是虱子的幼虫。

整句的意思是说:多少的兔毛端尘,以及多少的窗前尘,窗户旁边落下来的,我们每天都要清扫那个窗前尘,可以构成虱子的幼虫,一只虮(jǐ),这个字,我还特别去查了我以为念jī,结果不是。

这大慧,你为何不问“多少兔毛端尘”以及多少窗前尘可以构成一虮?可以构成一只虱子的幼虫。

现在的人比较少了,以前,你知道吗?我们念小学的时候,那个虱子是很横行的,虱子是很盛行的。

接下来,“羊毛麥廣麦尘”,就是多少的羊毛,“麥廣麦尘”就是大麦,那么“麥廣麦尘”就是一粒大麦,也就是多少的羊毛尘,构成一粒的大麦,这个钵他就是一升。

接下来,越来越比,就越大了,一升的羊毛端,根据前面那五个字,因为前面是讲羊毛麥廣麦尘,就是多少的羊毛,会构成一粒的大麦,

大慧,你为什么不问这些问题呢?大慧!一升的羊毛端,构成多少粒的大麦?几麥廣麦就是多少粒的大麦,现在以大麦一粒为单位了,一升的羊毛端,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

接下来,叫做阿罗,阿罗就是一斗,一斗的羊毛端,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一斗,我们量那个米的一斗、一斗。看起来很难懂,其实一念就是知道了,阿罗就是一斗,一斗的羊毛端尘,又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

看89页。这个独笼,古时候是十斗为一斛,独笼是一斛,诸位!这个一斛就等于五斗,以前最早是定十斗,后来的人把这个十斗改成五斗,所以就变成一斛,叫做独笼。一斛等于五斗的羊毛端。

“那佉棃”就是十斛的羊毛端,羊毛端就是羊毛端尘,讲羊毛端,后面一定要补一个“尘”字,就是很小的啦,就是羊毛最顶端、最微细的那个地方,叫做羊毛端尘。那么十斛的。“那佉棃”就是十斛的羊毛端尘,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

这个“勒叉”就是一万,一万斛,一万斛的羊毛端尘,可以构成多少粒大麦?以及举利,“举利”就是一亿,这个“勒叉”是一万,“举利”是一亿,一亿斛的羊毛端尘,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

一亿。乃至“频婆罗”,“频婆罗”就是一兆,一兆的羊毛端尘,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是各有几数?”这个可以各成为,“几数”就是多少粒的大麦?大慧!这些问题你为什么不问?

我把它整段贯穿起来的意思就是说,大慧!你为什么不问多少兔毛端尘以及多少窗前尘,可以构成一只小小虱子的幼虫虮?多少的羊毛端尘,构成一粒大麦?一升的羊毛端尘,构成多少粒的大麦?

一斗的羊毛端尘,阿罗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一斛的羊毛端尘,五斗,可以构成多少的大麦?十斛的羊毛端尘,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勒叉,一万斛的羊毛端尘,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举利,一亿斛的羊毛端尘,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乃至一兆,频婆罗的羊毛端尘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

是可各成为,就是前面所讲的这些列出来的:一升、一斛、十斛、一万、一亿、一兆,是可各成为多少粒大麦?大慧!这些问题你为什么不问?

【注释】

【这些也都是计量单位,其关系如下:】

【一肘=二尺。】

【一尺=二半尺。】诸位!中间要加一个“个”,两个半尺。中间加一个“个”,你才看得懂。二半尺,怎么会二半尺?什么意思啊?哦!两个半尺,半尺加半尺就是一尺,叫做二半尺。因为它写得太简单了,两个半尺。

【一半尺】就是“一半之尺”,我们现在讲的“半尺”。一半尺【=七指节。】指头那个节,一节一节的指头,七指节。

【一指节=七麥廣(kuàng)麦尘。】一个指节等于七个大麦的距离。【(“麥廣麦”,即是大麦。)】

【一麥廣麦尘=七芥子。】芥子就是植物,草芥。
(附:“麥廣”kuàng:大麥也。麥廣旱稻法,宜五六月暵之,以拟麥廣麦。又大小麦法,皆須五六月暵地(暵hàn地:翻晒土壤)。一作麥廣。——《康熙字典》)

【一芥子=七】只【虱】子【。】也就是虱子。【(“虱”即是虱子)】

【一虱=七虮。(“虮”,】就是【虱的幼虫。)】

【一虮=七牛毛端尘。】

【一牛毛端尘=七羊毛端尘。】

【一羊毛端尘=七兔毛端尘。】

【一兔毛端尘=七窗尘。】

【一窗尘=七微尘。】

【“钵他”:一升。】

【“阿罗”:一斗。】

【“独笼”:一斛。(古时十斗为一斛,后五斗为一斛。)

【“那佉棃”:十斛。】

【“勒叉”:一万。】

【“举利”:一亿。】

【“频婆罗”:一兆。】

在座诸位!研究世间法就不能怕烦,你听到这些数量,你有感到很烦吗?这些你就知道,世间法没完没了,在这里特别举个例子,世间法真的没完没了。

为什么世间法会有这么多的苦恼?因为纠缠不清、纠葛不清,就是内在里面那种深层意识的一种执著,始终没有空性的思想,所以他认为什么都值得分析,什么都值得计较,什么都值得贪婪,就会演化无量无边的问题。

如果是了悟了诸法趋向空无自性,单纯的当体即空,若见诸相非相,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如来:相如,性还是如,心如,性还是如,智如,慧还是如,无所不如,那么这样子事情就会变得很单纯,

所以把人生跟复杂,人生跟宇宙的复杂性,用空性的简化性回归当下这一念,不生不灭的心灵的原态,

也就是说,佛陀证得空性,并不是强迫内心里面:我要证得空性,我要解脱。自己用安慰的方式;

而是说:了悟诸法如幻,当体即空,没有能缘境,没有能缘的心,没有所缘的境。

能缘心当然是指意识心,没有能缘的意识心,也叫做妄心。我们这一次在彰化,《第一义谛》讲的:能缘心是指妄识心,所缘境是指境界,本来就是空性的相。

诸位!假相引起的意识心,意识心的强大的内在的习气跟执著,一直执著客观的外在环境,这样主观、客观,客观引起主观,主观攀比客观,这样能所不断,构成……答案就是生灭,就是轮回。

我们就是问题出在这个地方,无量劫来没有人告诉你: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所以,你要搞世间法,那没完没了,所以现在的孩子读书,是真的是很辛苦的,背那么一大堆的教材,竟然不能了生死,竟然读的不能解脱,只能得到一些知识、概念、技艺、比较,强大的语言、文字、观念,变成所知障。

你看!所以,诸位!世间法,他搞得越多越复杂,他的生命就会越痛苦。

所以,我看佛经的时候,我觉得佛陀那句话讲得很了不起。佛陀说:我们的生命其实很单纯,而我们妄想不断,把它搞得变成很复杂,复杂的人生就是痛苦的人生。

哎呀!这个……我现在是直接翻译给你听。讲得真的是好,我们的生命其实是很单纯的,很真实的、很善良的,可是我们因为无明、没智慧,所以主观攀缘客观,客观引起主观,一直一直追求、一直追求,

你看看,报纸打开,最近那个李宗瑞搞得那么严重,对不对?他如果有佛法的概念,他会节制自己的生活,会约束,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这样子做只是造业而已,是造业而已,得不到真实的快乐。

因此,学佛的人,有一个好处,就是碰到欲望,他会踩刹车,stop!踩刹车,他懂得刹车哲学。

车子一直前进前进,后头就是悬崖,你造了无量无边的恶业,这个动力就一直推动着你,就掉进六道轮回、三恶道,

所以学佛的人,有一个好处,就是有理性,比较理性、比较冷静,他懂得踩刹车,这些杀盗淫他踩刹车,这些贪嗔痴,他懂得踩刹车。

世间人没有刹车的哲学思想啊,欲望来财色名食睡,一直去贪著、一直去贪著,最后就是一切都完了。接下来,又有一段很烦的要来烦你了。

【义贯】

【由多少“兔”毛端尘、及多少“窗尘”,可构成一“虮”(虱的幼虫)?多少“羊毛”端尘可构成一粒大麦“麥廣麦尘”?

一升的羊毛端尘,可构成多少粒大麦?一斗的羊毛端尘,又可构成多少粒大麦?一斛(五斗)的羊毛端尘,或十斛、一万斛、一亿斛、乃至一兆斛的羊毛端尘,可各成多少粒大麦?(大慧,这些问题,你为何不问呢?)】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3 经文99:【为有几阿,名舍梨沙婆?几舍梨沙婆,名为一赖提?几赖提摩沙?几摩沙陀那?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那?几迦梨沙那,为成一波罗?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世间人的问题是绝对没完没了的,你只要承认这个世间有主观、客观的存在,你只要有主观、客观,那就有讨论不完的事情。

    【为有几阿,名舍梨沙婆?几舍梨沙婆,名为一赖提?几赖提摩沙?几摩沙陀那?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那?几迦梨沙那,为成一波罗?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

“为有几阿 ”,“阿 ”,诸位这里“阿 ”,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喔,不是。这个“阿”是“尘”的意思,微尘的意思。“几”就是几微尘,多少的微尘。

大慧!你为什么不问多少的微尘可以构成“名舍梨沙婆”?“舍梨沙婆”就是一粒芥子。我们说芥子、草子、豆子,这是芥子,植物的一种,多少的微尘,所以“阿 ”就是微尘,可以构成一粒的芥子。

“几舍梨沙婆”,多少的芥子“名为一赖提”?“赖提”就是草子,我们说芥子、草子。

“几赖提摩沙”,“赖提”就是草子,“摩沙”就是豆子,就是多少的草子,这个“提”的中间补上一句:聚成、构成一粒摩沙豆子,所以这个几赖提摩沙,中间是表达,赖提是草子,摩沙是豆子。就是多少的草子,加起来构成一粒豆子?摩沙是豆子,豆子比较大一点。

“几摩沙陀那”,这个“陀那”就是“铢”,一铢等于二十四分之一两,很轻的意思。几个豆子构成二十四分之一两的一铢陀那的重量?“陀那”就是铢的重量,多少的豆子构成二十四分一之两,等同一铢的陀那的重量?

“复几陀那罗”,那么“陀那罗”就是铢。那么又多少的陀那罗,就是多少的铢可以构成“为迦梨沙那”?就是一两,就是多少铢可以构成一两?当然就是二十四铢,因为前面讲的陀那就是铢,等于二十四分之一两,那么多少铢构成一两?当然就是二十四铢构成一两,这个很简单的嘛。

“复几陀那罗”,到底有多少铢可以构成,怎么样?一两为迦梨沙那。多少的迦梨沙那,多少两,“为成一波罗”?“波罗”就是一斤。

在这里还强调的,我们所有的斤、公斤,都随着各个那个区域,不一样!你到越南说秤一公斤,我是不知道越南,我是举个例子啦,去游玩,你不要以为一斤就是十六两,这个全世界对于一斤,都不一定。你知道吗?都不一定,

在这边特别强调!全世界的不一定这样子的重量,叫做一公斤或者一斤,所以你到国外去说,我跟买一斤的葡萄,你拿回家秤,怎么才十二两而已?That's right!那个国家一斤才十二两而已,你不可以很没有水准的,跟人家吵架呢。

所以,这个要特别强调,为什么师父会特别交代,因为我有在看那个旅游频道,对不对?因为没有办法出去旅游,我关在这里好几年了,看一看聊表安慰也好。每一个全世界每一个点,有什么特色文化饮食,所以你要记住,到全世界去,每一斤的量都不太一样。

“此等积聚相”,这些累积的相,重量,“几波罗弥楼”,弥楼就是山,须弥山又叫做妙高山,波罗就是斤。

大慧!你为什么不问多少公斤、多少斤等于一座须弥山的重量呢?为什么不这样问?

诸位!这样问有意义吗?(师父笑)现在就有一点在挖苦啦,世尊有一点在告诉他,你这样子问题会问不完啦,所以世间的问题是绝对没完没了的,

世间人的问题是绝对没完没了的,你只要承认这个世间有主观、客观的存在,你只要有主观、客观,那就有讨论不完的事情。

所以在座诸位!你就不必去问别人家说:哎呀!你家幸福吗?不会,不会的!所有的美丽都夹带着,附带着一个死亡,都伴随着死亡,也就是所有的幸运,不能只有看表面,后面背后它一定有痛苦的地方。

每一个人都会有操一点事情:一、譬如说穷人,他就会:我没有钱,我没办法布施,我听到佛法觉得这个以福修福,福中福,可是我身上口袋没钱啊,烦恼!

有钱人健康,有时不是爸爸不健康,就是妈妈不健康,或者是这个妹妹不健康,或者生一个儿子不听话,他就一定有他操心的,或者是说统统很顺利啦。欸!他会担心有没有人绑票我?会绑架我啊,是不是?有钱人要以钱赚钱,公司越开就越大,越开就越大……

所以诸位,有钱人有有钱人烦恼的地方;没有钱人有没有钱人、穷人有穷人烦恼的地方;

只有一种人才拥有全世界的财产,就是无所求。当你无所求的时候,诸位!当你无所求于这个世间,你无所求就拥有全世界,你知道吗?

证得空性,了诸法本空无所求。诸位!我有钱,我过的日子可以食衣住行改善;如果我没钱我很穷,我安贫、我乐道,

我守住佛陀讲的,修行人以证道为主,不在这个食衣住行里面,多少我都放得下,诸位你彻底的解脱,彻底的解脱,

所以学佛就是在解脱人类的欲望,解决人类的迷茫,解决人生的困境,解决人生的烦恼,

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最大的问题是出在认境以为实,著境以为实,认为这个天地万物是不变的,真的有在你享受的地方,房地产食衣住行,你就错觉,生命它就是一种错觉。

佛有正觉,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他不会拿享受这个相,来作为幸福快乐享受,他是降伏这一颗妄想心、烦恼心、无明心,才是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才得到真正的享受。

所以,在座诸位,内心没有安详,幸福是没办法建立的,这一句话是师父讲的,不是佛讲的,我这一句话体悟了四十年,体悟了四十年,也就是内心没有安详,你的幸福不可能建立,

那么安详就包括知足了,包括智慧了,包括什么事情都看得开了,诸位,这样子你的幸福的日子就到了,

当你有一颗安详的心,你住的隔壁就是幸福,右边隔壁住着就是快乐,开门就见到你的阳光,因此佛讲的才是对,幸福要从心彻底地摧毁无明烦恼的干扰,

所以儒家也讲无欲则刚,人到无求品自高,所以在在处处统统叫你放弃,放下这一些没有用、生灭法的欲望、愿望,我这是指世间的啦,

所以世间人,为了要生存,所以就必须读书读书,考试考试,读书读书又考试考试……最近台北新闻报导的,说北部,台北这个地区啊,有辞职了将近六万人,六万人都找不到工作,

最近的景气,是第二糟,很糟糕!说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毕业生领的薪水,两万三千块,博士毕业以后,领两万六、七千块,目前!看糟不糟糕?你看。所以这个工厂一间一间一直倒,这个经济还真的是麻烦。

“是等所应请”,就是这些是应当请示的,“何须问余事”,为何还有时间问别的事情呢?“何须问余事”,你大慧为什么还有时间问别的事情呢?

那么整句贯串起来一下。大慧!你为什么不问有多少的微尘阿 ,可以构成一粒舍梨沙婆芥子?多少的舍梨沙婆芥子,构成名为一粒的一赖提的草子?多少粒的草子,可以构成一粒的摩沙这个豆子?

要多少摩沙这个豆子,可以构成等同二十四分之一两,等同一铢陀那的重量?又有多少陀那这个铢可以构成一两的迦梨沙那?多少的两迦梨沙那成为一斤的波罗?就是一波罗,就是一斤,这些累积的重量相、积聚相要多少斤等于一座须弥山的重量?这些所应请示为何还问其他的事?为何还有时间问别的事呢?

意思就是说,大慧!你这些问的问题根本就是空无自性,要这样问的话,再继续问下去也是没完没了,我举的这几个例子有意义吗?没意义。

所以佛陀就用这个例子,来告诉大慧,说你问的这些问题,是趋于空无自性,那是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重点在你的心。

【注释】

【“阿 ”:】就是【尘之义。】

【“舍梨沙婆”:】就是【芥子。】

【“赖提”:】就是【草子。】

【“摩沙”:】就是【豆子。】

【“陀那”:铢,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迦梨沙那”:】就是【两。】

【“波罗”:】就是【斤。】

【“弥楼”:】就是【山。】

【义贯】

【几个微尘(“阿 ”),可构成一粒芥子(“舍梨沙婆”)?几粒芥子可】以【构成一草子(“赖提”)?几个草子聚成一豆子(“摩沙”)?几个豆子有一铢(“陀那”)重?几铢可】以【合成一两(“迦梨沙那”)?几两可】以【合成一斤(“波罗”)?又,一座山(“弥楼”)有几斤重?大慧,这些都是你“所应请”问的,为何不问?为何还有时间问别的事!?】

【诠论】

【至此,大小对比,与“重要性”的问题,可说是真相大白了:世尊在此明白地点出:“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在以下四句偈句中,便把这一问题作个总结。】

上面也是补上。大慧!你为什么不问?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的菩萨,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5 18: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