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一套(共16讲) 第七讲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佛 答)
1 经文84:【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我今当依次第,如你所问地回答你。
【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
1-1 善说法者,必须碰到善谛听者,那么这样师资才能够相应。所以佛说大慧(菩萨)啊,你应当用第一义谛心、真实的心来听经闻法,不可以用妄想分别的心来听,也就是(用)了诸法没有能所、毕竟空寂的心(来听)。
“无上世间解”,就是至高无上能解世间一切法的当然就是佛、世尊了,所以叫做无上世间解。
闻彼,这个“彼”是指大慧啦,那我们昨天刚刚了解,大慧(菩萨)总共问了一百一十一个问题,通称为一百零八个问题。
闻彼大慧所问说之法偈,因为这个偈子里面含有法,那么法用偈来把它浓缩。
世尊当然知道大慧(菩萨)所问的是大乘之诸度门,诸就是种种,大乘的种种度众生的法门,度门。
那么大乘的种种度生的法门,而必须会归于诸佛心第一,“第一”就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之心地法门,因为佛法是心法嘛。
所以《楞严经》讲的是如来藏,《法华经》讲的一切皆如,像体如、相如、用如、因如、缘如、果如、理如、事如,
“如”就是不可得,也就是毕竟空寂。换句话说,万法回归一如,也就是万法回归到毕竟空寂,这个就是佛的究竟义。
说:“善哉善哉问”,就是问得好,问得好极了!
“大慧善谛听”,这个“谛听”叫做谛实之听,重要的是说,善说法要的人,要碰到善谛听的人,
也就是用真如心说法,释迦牟尼佛用真如第一义谛说法,那么在底下的人这些诸大菩萨也必须用真如第一义谛、没有能所的心来听法,不可以用妄想分别的意识心,
那么识心分别它离尘无自体性,真如它是离尘有自体性,所以善说法者,必须碰到善谛听者,那么这样师资才能够相应。
所以大慧(菩萨)啊,你应当用第一义谛心、真实的心来听经闻法,不可以用妄想分别的心来听,也就是(用)了诸法没有能所、毕竟空寂的心(来听)。
“我今当次第”,就是依于次第,我现在依次第一一来跟你回答,“如汝所问说”,就像你所问的问题,一一来回答你所问的问题。
1-2 大慧菩萨所问之百八问题,乃为大乘之诸度门,而此诸度门皆会归诸佛第一义心。诸位,所有的修行都在开采这一颗涅槃妙性,或者是真如妙性,或者是绝对的圆满的圆觉自性。
【注释】
【“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这个是说大慧菩萨所问之百八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一百一十一,通称为一百零八个问题,比较好方便问。
【此谓大慧菩萨所问之百八问题,乃为大乘之诸度门,而此诸度门皆会归诸佛第一义心。】
诸位,所有的修行都在开采这一颗涅槃妙性,或者是真如妙性,或者是绝对的圆满的圆觉自性。
小乘只有一个名词叫做涅槃,大乘的名相就比较多,像大圆镜智、圆觉自性、一真法界、如如不动等等,或者是第一义心,讲的就是究竟实相的这一颗心。
【盖大慧菩萨所问者,不出理与行二者,“诸度门”为问行,“诸佛第一义心”为问理,会行归理,】
为什么要会行归理呢?理如目,行如足,理就是你看到远方的这个佛讲的、确定的正见的真理,但是你要付诸行动的去做、去行,不能空口说白话,要实际理地的去修行,所以叫做会行归理。
【即行有所归,而理有所用,】这个理就是体,行就是用,【斯即圆满。】体用一如。
所以即理即行,即行就是理了。
1-3 师父一再特别一直强调:听经闻法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你不听经闻法你理不懂,你没有办法,那个内心的烦恼你解不开。
这里有一个重要观念,就是你要修行一定要懂得道理,这一点很多佛弟子稍微疏忽了:哎呀,我要念佛,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只要念佛,念佛。
念佛不是坏事是好事,但是你一定要懂得道理,要懂道理,要懂得你那一颗心,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的深处那一颗佛性,那个是真正的心,用那颗心来念佛,那么就走对路了。
如果不是用内心深处的真如来念佛,那就变成用意识心来念佛,当然也是一种善巧方便,但是那个烦恼断不了,
而且: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哎呀,每天念,但是那个计较的心还在,因为理不懂,清净的真如自性不懂,还计较、还百般的烦恼,
今天念佛,念了不错,但是明天到公园运动一下,搞了不愉快回来,气愤的回来,变成有高有下,修行一下子进一下子退,
所以为什么理一定要懂,慢慢地你就能体悟到师父一再特别一直强调:听经闻法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你不听经闻法你理不懂,你没有办法,那个内心的烦恼你解不开。
1-4 【悲智双运,则为菩萨摩诃萨之学处,诸佛之行处,故佛重复赞之曰:“善哉善哉”。】经典有一句话说,大悲是诸佛之母,为什么大慈悲心是诸佛之母呢?
而【今佛以大慧菩萨之所问,虽广摄无量,而皆以第一义佛心为依归,】第一义在这里叫做诸法毕竟空寂,叫做第一义。佛心为依归,
【故佛赞之:以广求诸度门,则悲也;】所以我们修行人除了我们自己受用以外,我们也要度众生,所以请佛教我们度众生的方法,这个就是悲门。
【以无量度行会归求于第一义佛心,则智也,
悲智双运,则为菩萨摩诃萨之学处,诸佛之行处,故佛重复赞之曰:“善哉善哉”。】
经典有一句话说,大悲是诸佛之母,为什么大慈悲心是诸佛之母呢?
也就是说,诸佛因为证得到真如,了解万法同一个体性,所以从相来讲,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日月星辰、山河大地,
但是从毕竟空寂的第一义谛的妙心来讲,是没有这个的,所以大悲心就是诸佛的心。
因此我们面对众生,需要一个宽恕还有原谅,这一句话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它很重要。
跟众生接触呢,众生如果不学佛的时候,或者是顽强的众生,需要一个宽恕、需要一个原谅、需要一个包容。
学佛的人就是有一个好处,就是不能跟外面的世间人生生灭灭有为的这些一般的众生来计较,如果你跟众生计较,你的境界就跟他一模一样。
所以碰到了不学佛的众生,或者是学佛不够深的众生,我们修行比较深入的,就必须要来原谅他、要包容他、宽恕他,让他发表他自己的意见。
见到真理的人,内心没有吵杂,寂灭,那么身口意也进入空寂。
只有学佛半桶的人,就是懂一点皮毛就一直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那个不对、这个不对,这个就是烦恼的众生才会这样子。
真正大悟的,那么心就是跟佛一样,他的心就跟宇宙一样,所以用一颗宇宙的心过活你现象界的每一分每一秒,这个就是圣人的心。
所以这个悲智双运,就是我们的目标,不但有慈悲心,还要有智慧的心,则为菩萨摩诃萨之学处。
为什么要学这个呢?
众生学的是百般计较,贪嗔痴,晚上睡不着,斗争、对着干,那么菩萨学的呢,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完全不一样的方向。
所以诸佛之行处,所以佛就重复的赞之曰:善哉善哉。
【此段唐译作:“尔时世尊闻其所请,大乘微妙诸佛之心最上法门,即告之言……。”(以下略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