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佛教经藏] 《楞伽经》: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19 经文29:【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26)?云何无众生?云何世俗说(27)?】

【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26)?云何无众生?云何世俗说(27)?】

    19-1 真、俗二谛要如何来并存,如何来融通,才不会显示佛所说的法而有矛盾。

单单这二十个字,够你解释的,所以云何(后面)补两个字,如来,云何如来建立相,就是种种的法相,云何,为什么如来要建立种种的法相,方便来解说。

及,就是以及,非我,就是无我,以及什么是无我之义,就是义理。

这第二十六问,括弧二十六,就是第二十六问啦,那么这两句的意思就是,云何如来建立种种法相而说法,以及什么是无我的义理。

前面就是告诉我们,如来说法,又说一切法无我。接下来就是产生疑问了,云何无众生?

诸位,如果无众生,就无一切法,所有的法是为众生施设的,所以这个无众生,更广的涵义就是无一切法,

为什么佛说:一切法不可得,云何无众生、无一切法,佛讲的,一切法空无自性,无众生就是第一义谛大空,

在这里,你要注意听,云何无众生,就是无一切法,云何佛陀要建立第一义谛大空的真谛,不见有一法生,也不见有一法灭。所以云何无众生,无众生当然没有一法啦,就是第一谛大空。

意思就是说:佛陀你为何要建立这个真谛,这里就是建立真谛,云何无众生,无众生就是众生空无自性,第一谛大空,不见有法生,不见有法灭,无众生,当然就无一切法啦。

因为一切法依众生而有嘛,依众生而生嘛。我们今天七十亿的人口全部死掉了,这佛法给谁看啊。给猫狗猪牛羊,谁看得懂啊。意思就是说:佛陀你为什么要建立真谛?

云何世俗说?又建立一个俗谛,建立一个真谛,就是第一谛大空,万法不可得,既然万法不可得,又为什么要建立世俗谛,世俗说就是世俗谛,这个世俗谛就是让听了以后,种种的法性,种种的法相,体相用、因缘果、事理,一一来分析,就建立这些。云何佛陀又要建立世俗谛,

世俗谛,注意喔!世俗谛的定义是什么,因为随世俗而说。因为世间人讲第一义谛大空,他听不懂,进入无言的状态,无心的状态,无念的状态,他听不懂。

为什么叫世俗,注意,这个定义就是说:佛陀为什么还要随世俗而说法,随世俗就是让众生易知、易懂、易入,既然前面建立了真谛,一切法不可得,第一义谛大空。世尊你又为什么要建立世俗谛,依众生心(生)欢喜之事随顺众生而说:令其易入,为什么?

世尊,不是第一义谛就可以成佛,你为什么又要建立种种法相,种种的法性,体相用、因缘果、事跟理,一一来建立世俗谛咧。世尊,这样有没有矛盾的地方,世尊,你不是说真谛不建立一法,为什么俗谛又建立万法,为什么你要这样子做咧。

整句把它贯穿起来,整句的意思是说:真、俗二谛要如何来并存,如何来融通,才不会显示佛所说的法而有矛盾。

把它贯空穿起来是,云何如来要建立种种的法相,不是诸法空无自性吗?以及请佛告诉我什么是一切非我之理,非我,就是无我之义理。

为什么佛要建立真谛,告诉我,无众生,因为众生都空无自性,没有众生就没有一切法。佛为什么要建立第一义谛大空的无众生相,为什么要建立这样子,

建立了以后,既然一切法不可得,又为什么建立万法的世俗谛,云何世俗说?就是佛陀,你又为什么要随世俗说,建立种种的法相。体相用、因缘果、事理,依众生心、欢喜心来说,随众生心而说,为什么你要这样子。

中间既建立真谛的空,又建立俗谛的有,空跟有、有没有矛盾的地方,请世尊为我来说。

   19-2 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是依语言文字而渐渐修持,而渐渐开悟,若不把佛陀所说的法,整理成语言文字,佛讲得很清楚,正法佛教就灭,就会灭亡。

【注释】

【“云何建立相”:“建立相”即如来所建立施设之种种法相。此句问:为何如来建立种种法相?

【“及与非我义”:“及与”,叠词,即是“及”、或】者是【“与”之义。“非我”,即】就是【无我。“义”,即】就是义【理。此句问:又为何建立无我之义理?

【“云何无众生”:“无众生”即是一切法空,以第一义谛中,不见有一法生起,亦不见有众生生灭。】为什么所有的妄识灭尽了,生灭就不存在,为什么一切法,不见有一法生起,因为诸法众相本空,又为什么不见有众生生灭,因为自性涅槃就是无生灭。

【又,一切法依众生而生,既无众生,则无一切法,是故一切法空。因此,“无众生”即是第一义谛一切法空之代词。

【“云何世俗说”:“世俗说”唐译作“随俗说”。此即世谛。盖世谛乃如来随众生心所乐者而说,令其易入故。】

诸位,建立种种的法相,就是世俗说,因此,如果说大悟见性,你到大悟见性去,没有东西可以说了。那没有东西可以说,众生没有那种根器啊。他与佛无缘啊,

所以佛啊!在经典里面讲得很清楚,我灭度后啊,资料要用语言文字贯串,若不用语言文字贯串,正法、佛法就灭掉,所以,佛在经典就交代得很清楚,就说:我的佛法要不灭掉,一定要化作语言跟文字,让后代的人有所依循,

如果说:什么都是第一义谛大空,那佛入涅槃以后,以心传心,好,我们要以心传心,到底全世界有几个人大悟的咧?

禅宗,以心传心、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我有涅槃妙心。是不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到底有几个,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是依语言文字而渐渐修持,而渐渐开悟,若不把佛陀所说的法,整理成语言文字,佛讲得很清楚,正法佛教就灭,就会灭亡。

所以,我们今天能够按照这个留下来的经典,一一来解读,解除了多少的痛苦跟烦恼,都是因为有留下这些语言文字的经典,才有办法。

【义贯】

【为何如来“建立”施设种种法而显现有“相”?】有语言相,有文字相,有法相,妄想相,【又同时亦建立诸法无我(“非我”)的道理(“义”)?为何如来开示“无”有“众生”生灭,无生无灭、一切法空之第一义谛,而同时又随世俗而开演世谛(“世俗说”)?(如是,真俗二谛如何并立?如何融通?) 】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20 经文30:【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28)?】如何是外道的断见,以及外道的常见,又如何能令远离不生起外道的断见,以及外道的常见?

【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28)?】

诸位,把笔拿起来,断见及常见,这五个字要划一线连接起来,要不然看不懂,如何为断见及常见要这样看,如果你把两段打断了,那就看起来很奇怪的。如何为断见及常见,然后停一下、这样来解释,你才看得懂。

说:如何是外道之断见以及外道所执的常见,接下来,不生,补上几个字,又如何能令远离,不生,就是不生起常见和断见两种邪见。不生就是不生起,不生起外道的常见和断见两种邪见。(那么)常见的底下,以及常见的底要补,又如何能令,不生起外道常见和断见两种邪见,不生就是远离。远离就是不生,又如何能远离而不生起外道的断见和常见,

那么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如何是外道的断见,以及外道的常见,又如何能令远离不生起外道的断见,以及外道的常见,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这十个字,你把它分成两段来看,那么你就看不懂。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这样子谁看得懂?

所以,要这样断句,要这样一个段落,云何为断见及常见,这个要贯串起来,还有不生,不生就是远离。

又如何能令不生起断见和常见,这个就是听经闻法的重要。所以,为什么说你自己看,看不来,绝对有盲点,就是因为不晓得它在讲什么。

【注释】

【“不生”:为不起,】也【即是不起断常二见。】

【义贯】

【如何是“断见、及常见”,以及如何方能远离、“不生”起此二邪见?

此二句唐译作:“云何得不起,常见及断见?”魏译作:“何因不见常?】意思就是,如何能令众生不见常,就是不生起常见。【何因不见断?” 】意思就是,何因令众生不生起断见,不见就是令不生起。

【大意与宋译相同,然似乎宋译于意义上稍胜,虽然于文字上比较难了解一点。

盖若依宋译,则为先问明什么是常见与断见,然后再问如何远离,于理较明。】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21 经文31:【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29)?】佛与外道其实是差天渊之别,但是,他们所示现的相,却有一些相同。

◎【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29)?】

什么是佛与外道,佛跟外道,我们知道、了解差别很大呢。

佛是自觉圣智大位的圣人,外道是生死的凡夫,还会误导生的法身慧命。

但是其相不相违,不相违就是,为什么都有相同处,佛修苦行,他也修苦行,佛讲业力,他们外道也讲业力,为什么佛现苦相,外道也吃苦,示现苦行,

意思就是说:佛与外道其实是差天渊之别,但是,他们所示现的相,却有一些相同。因为佛也修苦行,然后外道也修苦行,这些就变成相同。

【义贯】

为何“佛”与“外道”,“其”行“相”上,多有“不相违”之处?如外道有苦行,而佛亦曾示现行苦行;外道亦有仿效佛行者。】就是修行方式

【如是邪与正如何分辨?】就是如何来判断到底,何者是邪见,何者是正见呢。

如何是邪见与正见因为佛跟外道看起都相同,大家都修苦行啊,问题出在那里,佛有出世间的上上智啊。佛有断烦恼解脱的上上智,而外道没有办法啦。刚刚讲的无生法忍啦,有人空智、有法空智,加起来叫做无生法忍。

   22 经文32:【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30)?】为何如来灭后,于未来世中,佛法中会产生“种种”不同之部派(“异部”)?

【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30)?】

当来世就是佛灭后,为什么佛灭后,那个未来世会产生种种,诸异部就是不同部派,叫做部派佛教,我们称原始佛教,再来叫部派佛教。

【注释】

【“当来世”:即】就是【未来之世。】

【“异部”:即】就是【不同之部派。】

【义贯】

【为何如来灭后,于未来世中,佛法中会产生“种种”不同之部派(“异部”)?】

好了,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五点四十二分,明天要归依,楞严经讲完了,就不用那么辛苦了,明天就归依,请大家来参加,好,下课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让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希望大家发心,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将手中法宝,一化为十,十化为百,让千千万万众生,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 ——高雄文殊讲堂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一套(共16讲)
第五讲

刚刚下了大雨,我以为今天人会少了一半,结果大雨大雨,浇不熄你们的菩提道念,你们太了不起了,以此道心必定成就佛道。

现在先宣布一下:在二楼的莲友要坐固定位的,请到101室登记,统一制作名牌,贴在抽屉右边,登记固定位置以后,请在下午一点四十分以前,一定要入座,如果不能够准时出席,当天这个座位就由讲堂安排,其它随喜听课的莲友入座,现在就是这个样子,

老参我们也尊重大家,但是如果说:你今天你是老参,那么人家来位置坐好了,两点开始讲经,那么你两点十五才来,或者是更慢,那么中间人家位置已经坐好了,那么就不要把人家请起来,为什么?那这样会乱,那个位置是你的,我们尊重老参,但是你必须遵守时间,大家共同遵守,次序才不会乱。

不过这个是好现象,从来没有听说,会想要去占位置,去抢位置,听都没听过,拜托他们来听经闻法都不要,有这种事情,还是好事情。第一次听到要占置听楞伽经的,从来没听过这样子的,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啊。占用位置,只要你不要占用我这个位置,就没事啦。你们楼下怎么占,不关我的事情,这个位置记得一定要留给师父坐。

接下来,我们的厨房厕所,因为那个化粪池容量很小,我看那些老菩萨,中途、中间就跑去上个厕所,门就开开,因为那个化粪池容量很小,那么厨房、那个厕所,本来只有提供厨房工作的莲友,(让这些)少数的工作人员方便,那么其他的莲友,如果要使用厕所,请到地下室去,因为地下室的化粪池比较大,因为那个(厨房的厕所)只有一个人用,你看看一个的,那个化粪池做得很小,然后,因为我看很多人就近方便,出出入入的,所以,我们准备要把后门,还有那个厨房,这已经二十年了,都没有这样规定,今天要把门关起来,所以你要上厕所请到地下室。讲堂的规矩大家要尊守,这样才变成一个圆满的团体。

诸位,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请翻开楞伽经36页。

    1 经文33:【云何空何因(31)?云何刹那坏(32)?】说既然一切法本性,本来就是空不可言说,那么为何佛又说:有刹那变坏的念头和心相呢?

◎【云何空何因(31)?云何刹那坏(32)?】

“云何”,空就是为什么,佛常在讲经的时候说:万法皆空,就是云何名为空,何因,这又是另外一个啦,又何因,又为什么说万法皆是空。

整句的意思是说:“云何名为空”,又何因,是什么原因叫做空,何以佛如此地说。

“云何刹那坏?”也就是一切法生起后,又在刹那之间就变坏了。

诸位,这个一切法生起,其实都是指念头,因为楞伽经它是最高的境界,圆顿的上上根器,准备要成佛的。所以万法回归当下,这是指念头,

简单讲就是:我们这个念头一生起来以后,为什么生住异灭?生跟住就是生,异跟灭,那么就是坏。

所以呢?云何一切法生起后,这个念头刹那之间又变成了坏,坏就是变异成坏。这个是为什么呢?

说既然一切法本性,本来就是空不可言说,那么为何佛又说:有刹那变坏的念头和心相呢?

整句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云何名为空”?又什么原因佛把它叫做空,云何一切法生起后,这些念头刹那生,为什么立刻又变坏。为什么?此问既然一切法性本空,本无言说语言文字,那么为何佛又说,刹那之间变坏这个念头和心相。为什么?

【注释】

【“刹那”:梵语,中文译为一念,或念顷,为极短促之时间。

《探玄记》】(《探玄记》又名:《华严经探玄记》或《华严经疏》,凡二十卷。唐代法藏著。又称华严探玄记、华严经疏、探玄、探玄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本书乃法藏模仿其师智俨之华严经搜玄记所作。叙述旧译六十华严经之大要,并解释经文之义,旨在阐述华严宗之中心教义。

本书分立十门:(一)教起所由,(二)藏部所摄,(三)立教差别,(四)教所被机,(五)能诠教体,(六)所诠宗趣,(七)释经题目,(八)部类传译,(九)文义分齐,(十)随文解释。本书之注疏有探玄记钞(尊玄)、探玄记洞幽钞(凝然)、华严经探玄记发挥钞(普寂)、华严经探玄记南纪录(芳英)、华严经探玄记讲义(秀存)、华严经探玄记会录(云溪)等。(诸宗章疏录卷一,华严宗经论章疏目录)p5252——佛光大辞典)

【云】这么说【:“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有的人念刹那(nàㄋㄚˋ)有的人念刹(luóㄌㄨㄛˊ)这个只是腔的不一样而已,意思是一样的。

《大藏法数》】(大藏法数:凡七十卷(本文六十八卷,目录两卷)。明代寂照奉敕编集。全称一代经律论法数。乃广集散于大藏中之经律论释而成。由增一法,自一开始,顺序排列至八万四千法门为止,每项皆录出有关之出典。本书系以大明三藏法数为主要根据,兼采诸乘法数、藏乘法数、教乘法数等书,间亦载录外典名相。共收四六八五项项目,并附加略注。卷初题有“起教佛祖”,乃揭示教祖释迦牟尼佛之系图。p893——佛光大辞典)这么说:

【曰:“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简单讲:这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你想想看,那么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九十乘以九百就是八一后面有四个零,那么就是八十一万了,也因此,我们众生要观察到这么微细的生灭是很难的。所以一切众生,都执著于假相,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个坏相,刹那变坏之相。

所以,我们说:万法皆是败坏之相,我们这个肉体,也是会败坏的,那么,你了解这个肉体会败坏,那么,任何的东西都是会败坏的。那么,我们对这个相上的执著追逐,就不会像迷惑的众生一样,

所以人生像钟摆,一边追寻,另一方面在幻灭,(在)追寻、幻灭的过程当中,消失了我们的生命。生命犹如钟摆,我们在追寻跟幻灭当中消失了。所以口袋里的金钱,绝对比不上脑袋里的智慧啊!这一句话是哲学家讲的,所以因此,你现在口袋里面很多钱,不一定比脑袋里面的智慧更有用。钱用一时,智慧用一世,生生世世。

【曰:“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

【“坏”:】就是【即变异与灭之义,亦即生住异灭四相中之异灭二相。】

【义贯】

【“云何”名为“空”?又,“何因”名为空?】是什么原因叫做空,【“云何”一切法生起之后,又于“刹那”间便变异“坏”灭?

此问既然一切法性】本【空,为何又有刹那变坏】之念【?】为什么会有刹那变坏之念、还有心相呢?为什么?既然空就不可得,佛!为什么还要讲刹那变坏呢?变化呢?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2 经文34:【云何胎藏生(33)?云何世不动(34)?】诸位,由于共业所感,你这一辈子的业力,就决定你下辈子投胎的环境,像我们人类,共业所感来到这个地球,

那么,佛就告诉我们,这个地球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这个地球不管你走到那里都会有灾难

◎【云何胎藏生(33)?云何世不动(34)?】

胎藏生是讲动,世不动是讲不动,所以这是一种衬托,由动衬托不动,不动衬托动。胎生他就有动,那么四禅天,他就不动,重点在这个地方。

“云何胎藏生”,意思就是说:为什么有的众生是在母胎里面,完成了这个六根,然后呢,而生出来。就像人,畜生、猪、牛、羊,还有龙、还有仙都是胎生的。你像畜生、马,马不会生出一蛋啊,马生出一个蛋就吓坏了,就变成卵生。

那么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云何众生有的是从胎藏而来出生的,人、畜生,像人就是这样子羅。

“云何世不动”?就是世间有不动的四禅天,为什么这个世间有不动的四禅天,四禅天在这个三界里面,算是很了不得的功夫了,

那么这个四禅天呢,因为初禅还有火灾,二禅天还有水灾,那么三禅天还有风灾,那么这个四禅天呢?就不为三灾,就统统没有这个灾难,如果大家定力够的时候,到四禅天你不会看到,

像我们今天台湾,这个苏拉台风这样一下子来,台湾这次死了十个,由于共业所感的世间,所以大家安全还是第一,

那么整句的意思是说:云何众生有的从胎藏而生,像人、畜生、龙、仙,为什么这个世间,有修禅定不动的第四禅天,它不被火灾、水灾、风灾所坏,所以,胎生就是有动,那么相对于不动的四禅天,它是不动。一个是动,一个是不动。

【注释】

【“胎藏”:因含藏在胎中,故】所以【称胎藏。人、畜、龙、仙都是胎生。】

【“世不动”:“世”指世间。依理言,出世间方有不动者,】出世间就是指涅槃,【世间而有“不动”者,】就是【指四禅天,因】为【四禅天不受坏劫之三灾所及,故名世间之不动者。

(三灾:为坏劫中最后一增减劫——即】也就是【第二十增减劫——所起之火灾、水灾与风灾,此三灾为坏器世间。) 】

诸位,由于共业所感,你这一辈子的业力,就决定你下辈子投胎的环境,像我们人类,共业所感来到这个地球,

那么,佛就告诉我们,这个地球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这个地球不管你走到那里都会有灾难,水灾、火灾、风灾,尤其美国那种飓风,两三百公里的,那么台湾在亚热带地区,亚热带地区是每一年统统有台风。

诸位,上苍来做都不是很公平,像印度最近都没有下雨,印度虽然是高科技的,在亚洲占一席之地,但是,那个印度的面积很大,前几天报导了,印度干旱的程度啊,半年没有下一滴雨,没有下雨。那么印度的百分之二十「百分比(Percent日语)」的农作物统统不能成长。台湾是水太多,印度是没有一滴水,不是全部的印度啦,是某一个区域都没有办法成长。

那你就知道说,我们这个地球整个乱掉了,没有下雨,没有关系,一下起雨来,像宜兰这一次将近两千公厘,兰阳溪暴涨,那么以前我在想说,如果退休以后,我的心里自己退休,是不是找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木屋,

有人跟我介绍那个苗栗的南庄,昨天看到报导,哇!全倒,刚好介绍那个地点全倒。还好没有去住那边,一间木屋两千万,那土石流一下来,十一间两亿两千万,就一个晚上,两亿两千万,很恐怖的。所以现在变成说:你住哪里都一样,

所以我现在有一个概念,就是在台湾,不管你是在哪里住,像大禹岭,高一点的山区,比较不会那么热,但是只要有台风发布的消息,我们就应当赶快回归到原点,就是回到文殊讲堂。

这个不管你是在……哇!师父!没问题、没问题 ,那个没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所以你看,以前的山地、山区很有价值的,大家都想买一块地,在那边养老,空气好,郊区,现在的山区重创,没有什么价值了,一下大雨灾难就到了,所以这个地球是什么灾难都看得到,业力使之然也。

所以科学家说:我们今天把大海当作是垃圾场,把工厂的废水排下去,有毒物排下去,油烟、工业污染、农药、重金属都往大海里面去排,最后大自然就会教训我们。我们人类如果不珍惜这个大自然,大自然有一天就一定会反扑,它不会客气的。

所以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就是动物跟植物的平衡,而且是正在平衡,是ING,这一直在平衡的。什么是大自然,就是动物跟植物的平衡点,你太过于不珍惜它,它就一定会反扑。

【义贯】

【为何众生有从“胎藏”而“生”的?为何“世”间有“不”为坏劫之三灾所“动”之四禅天?(盖胎生即有动,以相对于四禅天之不动。) 】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3 经文35: 【何因如幻梦,及揵闼婆城?世间热时焰,及与水月光(35)?】

◎【何因如幻梦,及揵闼婆城?世间热时焰,及与水月光(35)?】

    3-1 所有的众生执著于这个外相,崇拜这些世间成就的偶像啊,我们不能说人家这样做叫做不对,是生活方式的目标锁定的角度不一样,但是,佛陀说:这毕竟是水中月啦,不实在的东西。

解释一下,世间、“何因”,为什么世间一切法,皆是如梦,皆是如幻亦如梦,佛为什么做如此说,

“及揵闼婆城”,揵闼婆城就是海市蜃楼,是不实在(的)。海市蜃楼当然是不实在的啦!由于阳光反射过来,其实一片沙漠,看了好像是前面有一座城市,其实是没有的。海市蜃楼在大陆上也常常看到,“揵闼婆城”,海市蜃楼之不实。

世间诸法犹如热时焰,“热时焰”就是阳焰,阳光一照射,怎么样?哇!好像前面有水啊1这渴鹿就往前面的草啊、水啊奔驰,结果到那边看,还是一片沙漠。所以热时焰,类似海市蜃楼。

“及如水月光”?水月光就是水中的月光,意思就是五欲望六尘,万法是不可执取、执著的,叫做水月光。

因为众生迷于表相执以为实,所以取之不舍,不知道那个是刹那生灭法的,会败坏的。因此就崇拜世间种种的偶像啊,还有追求这个不实在的啦。

意大利这一次男子箭,射到有牌子了,奥运的,这个射箭的人,射了几年你知道吗?才拿到那牌子呢?射了十六年,射箭,他射了十六年。世间法,为了那个牌子,可以十六年一直射箭,一直射箭(才)拿到那个牌,在世间人来讲,这是一种荣耀。

可是十六年你可以看多少的经典啊,持多少的咒,拜多少的佛,念多少的佛啊。

所以,每一个人的目标都不一样,目标都不一样的。那么台湾,有的人学那个惠尼休士顿(惠妮·伊莉萨白·休斯顿(英语:Whitney Elizabeth Houston, 1963年8月9日-2012年2月11日)是位曾获得葛莱美奖的美国R&B歌手、演员、电影制作人与并曾担任模特儿。她以强而有力的嗓音、一字多转音的感染力与宽广的音域为世人所熟知,并成为国际乐坛天后。),练了一首歌,I will always love you他练那一首歌,练多少年,练十年。练了十年,只是为了想要上台,那种辛苦,十年,练了那一首歌。

因此,我们就知道,所有的众生执著于这个外相,崇拜这些世间成就的偶像啊,我们不能说人家这样做叫做不对,是生活方式的目标锁定的角度不一样,但是,佛陀说:这毕竟是水中月啦,不实在的东西。

【注释】

【“如幻梦”:即“如幻”亦如“梦”。】佛在金刚经里面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揵闼婆城”:】就是【即海市蜃楼。】不实在的。

【“热时焰”:又称阳焰,亦即】也就是【庄子所谓之“野马尘埃”。此为初春时,】刚刚是春天,(日语)就是春天【于原野上,由阳光照射空气中之浮尘,产生折射、反射等作用,而造成有如水波形相之幻象。因此渴鹿或其它动物见了,便会去趋向它。】

这句在强调什么,叫做盲目的追求,这一句就是比喻一切的众生无明的时候,在盲目的追求,所以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而追求那个东西,却也不能过快乐的日子,有钱人、有钱人的烦恼,没钱、没钱的烦恼,

所以,因此渴鹿或其他动物见了,便会趋向它,

这个渴鹿(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无明的众生,这无明的众生看了(这个)五欲六尘,以为可以得到快乐,便趋向它,

所以,我们每天都在追寻跟幻灭当中,消失我们的生命,唯有佛陀醒过来。

【本经中佛说:“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驰就是奔驰趋向,而【不知非水。”】不知道那边不是水,

就像一切众生,追求五欲六尘,想要得到幸福跟快乐,那是永远追求不到的。

这个世间不管你歌怎么唱,或者是爱尔兰的踢踏舞怎么跳,这个世间不管你,或者是什么太阳剧啊!看了,看完了以后,唉!又回归到空虚。

【“水月光”:为水中之月光。】水中的月光,比喻作不实在的境界,而众生误认为实在的境界,一直去追求。

    3-2 只要你是做人,来到这世间投胎,你一定要了解万法都不是实的东西,这个世间,你想要去捞出快乐跟幸福是不可能的,因为,天是棺材盖,地是棺材底,无论闯哪里,总在棺材里。

好,底下就讲到整个佛教,一个非常重要的重点,对这个水中月啊,师父要讲这个故事,而且是很重要的。跟我们的业力有很重大的关联,这个观念,如果你能够彻底的去理解,那么你就抓到了修行的根本。

有一次,我们的世尊在恒河边说法,那时候已经晚上了,世尊跟所有的比丘都放得很轻松,

然后有一群猴子,这猴子不了解天上的月亮,投射在这个水中,这一群猴子咧,就一直想办法,欸,看到水中,这个水静的时候,看到水中有颗明亮的月亮,

这个猴子一只一只跳下去,就用双手要把那个水中的月亮捞起来,等到一震动的时候,这个水波震动的时候,月亮又看得不是很明亮,

再经过一点时间呢,让他平静的时候,水面波浪平静的时候咧,又看到月亮。这猴子又跳下去一直捞,怎么捞就是捞不起来,这个在阿含经里有名的猴子水中捞月,水中捞月。

这个意思就是说,只要你是做人,来到这世间投胎,你一定要了解万法都不是实的东西,这个世间,你想要去捞出快乐跟幸福是不可能的,

因为,天是棺材盖,地是棺材底,无论闯哪里,总在棺材里。

台语一句话,弄东弄西没半样,搞天搞地手空空。这一句就是三藏十二部经典的终点,终极点。

好,再来,佛陀就告诉弟子们说:诸位比丘,诸位法师,一切的众生不明了世间的真理,真理就像猴子在水中拼命,拼了老命要把月亮捞出来,

我们众生执著于五欲六尘,希望捞出快乐、捞出幸福,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万法都是败坏之相。

    3-3 要珍惜人身,活着的时候,才是造强大业力决定性的转折点,而不是说等到断气以后,才来靠念经超度,这个力道非常的小。诸位,什么时候念经跟超度有效呢?就是有时候也不是很严重的,刚好在中间,那个力道就比较大。要不然除非你要做大功德。

再来,我在阿含经里面看到这一段,又觉得非常重要,既然讲到水月光,水中的月光,这一段又特别的重要,

有一次比丘就问,就请示佛陀、请示世尊,我们人死了以后,念经、拜佛、超度有用吗?

佛说法,真的是厉害,他就不直接讲:佛呀!就拿起一块石头,往那个湖的中间就丢了,很重的石头,就丢下去,扑通,就沉下去了,

然后说:比丘们跟着我,来跟着我绕那个湖,跟着我念,说:石头浮上来,石头浮上来……

这个绕那个湖,沿着湖边,绕着那个沉下去的石头,绕了好几圈,就问比丘说:比丘们,有没有看到石头浮上来咧,所有比丘说:没有,沉下去了。

世尊又在旁边捡了一颗干燥的水果,水果掉下来,小小的水果掉下来,已经烘干了,很轻了,再丢到湖中,那么它浮起来,这个干果浮起来,水果已经干燥了(就)浮起来,

然后他说:比丘们,你们就跟我念,说:绕着湖边,比丘们,你们跟着我念,干果沉下去,干果沉下去……绕了好久、好久,干果也沉不下去呀!

石头表示恶业,重大的恶业,干果表示善业,说:干果沉下去,干果沉下去,一直念,类似诅咒它啦,怎么念,干果还是浮着啊。

世尊就开始说法了,一个人在世的时候,所做的这个业,才是决定投胎转世的根本。不是靠死亡以后念经和超度,

如果我们的恶业非常重的时候,不管你念什么经,不管你超什么度,力道都没有办法。因为在世的时候恶业太重了,

这个干果呢?表示善业,如果我们一辈子在世的时候,拼了老命行善,拼了老命要行善,那么这个行善的力道非常的强,

别人不了解他,每天都诅咒他,你去死吧,你去下地狱吧。诸位,他没有造那个恶业,你诅咒他,他也不会下地狱的,他不会下地狱的。

所以说:这个人没有这么好,你每天赞叹他,他不会成佛,这个人没有这么坏,你每天诅咒他,他也不会下地狱。

佛陀在这个阿含经里面在表达什么,他的重点在表达要珍惜人身,活着的时候,才是造强大业力决定性的转折点,而不是说等到断气以后,才来靠念经超度,这个力道非常的小。

诸位,什么时候念经跟超度有效呢?就是有时候也不是很严重的,刚好在中间,那个力道就比较大。

再来,要不然除非你要做大功德,

我们再来,再讲到这个盂兰盆经,这个小乘的思想先摆在旁边,再讲到盂兰盆经,

这盂兰盆经是目犍连,他母亲在世的时候,对这个佛法僧不敬,同时也毁谤,因此堕入这个饿鬼道,那么在佛在世的时候,办了这个千僧斋,办千僧斋以后呢,目犍连的母亲就升天。

诸位,那一千个人啊,统统证阿罗汉果,你什么时候有能力去请一千个(证)阿罗汉果(的)来吃饭。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3-4 小乘可贵的地方,在于自觉的功夫。大乘可贵的地方,就是永远不放弃任何一位众生,这个是大乘可贵的地方。大乘认为说:所有的众生都有佛性,我们再给他一个机会,再给他一次的因缘,总是如此的慈悲,这个是大乘伟大的地方。如果把这个小乘,再加上大乘,两个不要去看对方的缺点,那么就是变成Perfect,很完美的。

好,再来,《地藏经,》这《地藏经》说:我们人死以后,阳间,在世的人做了这个大功德,那么亡者可以得到七分之一,

有比丘就问啦,师父!小乘的阿含经这样讲:说一切依业力而转动,大乘说:还是有希望超度,师父!两本经典都是佛所说,如何来解而没有矛盾,

我就跟他讲:我就跟这个比丘说:因为这个比丘有提出这个问题来,这个问题也是大家的问题,

我就跟这个比丘解答,你一定要了解,佛陀说法,他有时空性的,有整个背景,

佛陀成道以后,在鹿野苑对这个五比丘,讲四谛法,三转四谛法,苦集灭道。

这个时候佛陀都一定重复的讲,你打开阿含经,佛陀一定讲: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你要依靠你自己,自依止,法依止,要依靠佛陀所讲的正法来解脱自己,莫异依止,千万不要靠别人那些光怪陆离,别人都帮不上忙,

自依止就是,你修行是内心性的问题,你自己要有骨气,从内心里面发起道念,你要依靠你自己,法依止,要依靠佛陀的正法,给你一个正确的方向,莫异依止,千万不要靠其他的,

这个时候的佛陀,都是重视自力,自己的力道,劝比丘要有骨气,要自己独立,要站起来,因此偏重于鼓励你,万法回归到你自己的心,还是你自己最大的问题,佛已经讲到了根本的问题了。

好,那么世尊为什么后来,讲大乘的时候,认为还可以超度咧?因为大乘重视的是不断灭,不断灭。

所以一阐提者,在小乘来讲:是断了善根,等同没有佛性了。一阐提,可是在大乘来讲的话,涅者不生,槃者不灭,所以涅槃者并没有断灭。虽然他现在堕地狱,一阐提、断善根,经过无量劫的受苦,他仍然有机会再起来成佛。

小乘叫你重视戒律,来巩固我们的道心,大乘不舍一个众生,认为佛性是不会断灭的,站在这个角度,再给众生一次的机会,所以这个小乘的经典跟大乘的经典,后面有他的存在的佛内心重大的这个启示,小乘重视自利,大乘再给一个机会,因为万法都是涅槃,涅槃不可以断灭,

所以,当你看到这个小乘跟大乘的这个戒律的时候,哇!怎么会差这么多,

你在小乘戒的时候,你犯了根本大戒,杀盗淫妄你别想忏悔,

可是在大乘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你可以拜八十八佛,灭五逆十恶重罪,五逆十恶重罪都可以灭了,你可以持大悲咒十万八千遍,十万八千遍大悲咒,可以灭五逆十恶重罪,当然要诚心忏悔以后,开始持大悲咒十万八遍,持大悲咒,临命终还要,若不往生诸佛国度者,观世音菩萨誓不成佛。还跟你保证,持大悲咒力道这么强,所以这个大乘就是再给你一次机会,没有断灭。

我也是看了很久的经典,才慢慢地去体会到,原来这个大小乘,有他时空的背景,跟佛陀内心世界的重点、启示是什么。

小乘重视自利,大乘重视(的)就是万法不会断灭,再给你一次机会。因此,大小乘的思想会差距这么大。

再来,有一个重要的观念,中国人他讲求孝道,那么《地藏经》就是孝经,佛教的孝经,因此在大乘的国度里面,像中国大陆跟台湾,这个《地藏经》几乎是每一个都在诵的,是因为它符合中国的孝道,慎终追远,

为什么台湾跟中国大陆,《地藏经》这么风行,是因为他符合儒家的思想,那么儒家是孔子的思想Confucius孔子的思想,儒家的思想就讲求孝道,慎终追远。

再来,《地藏经》所以很盛行,第二,再来就三时系念,三时系念追荐亡者,再来就是大蒙山,再来就是焰口,

诸位,你到泰国去看,没有这个东西,泰国比丘死了,或者是在家居士往生以后,都摆着,什么经都没念,只念一部经叫做《无常经》(大正藏 No. 0801 佛说无常经)

你到泰国去看,哪有人拿着引磬在念阿弥陀佛,那会闹笑话的,到泰国,有泰国人死了,我赶快拿一支来敲,你会被人笑,他们就没有极乐世界的概念,他否定大乘,非佛说,它就不承认有极乐世界,有一尊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教主,你还拿引磬去跟他锵。对不对?

他们也不念任何的咒,在阿含经里面,只有一次念咒,有一个产妇,肚子很大准备生产,生产了以后,以前的医学没这么发达,没有这么发达。那么这个产妇呢,这个(产妇)生孩子的时候,难产生不出来,难产,卡住了,生不出来,那么整部阿含经里面,都没有看到在念咒的,

然后再来这个比丘很急了,他们家里的人来拜托这个比丘、法师,法师啊,怎么办呢?释迦牟尼佛就教他念什么咒,去的时候,就持咒,那个产妇就顺利的产下了宝宝。

整部阿含经都没有看到一句咒语,就是这个,要教他念的咒。那你就知道,大小乘的思想差距非常的大。

再来,小乘因为它重视自利,所以小乘就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不净、苦、空、无常、无我,这是小乘一直抓住的重点核心,所以他立刻就受用。

那么大乘的国度,因为夹杂着种种的文化,像西藏就融入了印度的文化,又融入了西藏的文化,巫毒教的文化,汉地又融入了道家的文化,或者是儒家的文化,就变成把佛教有一点稀释,稀释。

再来就有很多的善巧方便,拜拜梁皇啦,打水陆,拜三昧,慈悲三昧水忏,再来抢什么头香啦,叩什么钟啦,这些佛在世没有这个东西,

由于大乘的佛教,因为有八大宗派,所各依据的时空不一样,经典也不一样,因此,他利益众生的这个对象也不一样,还有时空性的文化背景,因此整个大乘教义教理,某一些被冲淡了,被冲淡了。

被冲淡了很容易被误会,误会什么,误会说:我现在念念经叫做修行,你也不能说:我念念经不叫做修行,可是佛在世,不是叫你念经,是叫你单刀直入的观照,不是叫你念经。

念经若无心,如鹦鹉学讲话,因此在大乘的这个角度里面,会产生很严重的错觉,譬如说:我今天唱了很多法器开始练习,练了炉香赞啦,戒定真香,或者是八十八佛,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诸位,这些善巧方便,不能说不是佛法,但这个佛法当中没有入于观照,就变成开始用念的,用念的,再搞上变成生意型的,你拿多少钱来,我念念经、作作佛事,怎么样?变成又跟钱扯上关系,这个大乘中演变出来的问题很大,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不是说法会不对,

所以,祖师讲了一句话:这一句话非常重要,冗长的宗教仪式,若无益于觉性的启发,这个宗教的仪式,就是法会,就没有任何的意义。这一句讲的一百分,就是我现在唱炉香赞,戒(师父唱)戒定真香,起腔唱了很久、很久。

像有一天,我到某一个道场,刚好他们在吃饭,我慧律法师去,他们也认识,然后就等他们,要吃个饭,他们讲: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开始念:供养——(师父唱)很庄严,唱完,菜都凉了,饭菜都冷了,我们这个胃肠又不是很行。

所以,大乘很多他不是重视观照,他是重视仪式,没有抓到重点,观照是单刀直入,看你的心起心动念,能不能针对问题来处理,针对烦恼来处理,可是大乘不一样。

所以我们去的时候,参加很多的法会,念一念啊!《观音经》也念,《地藏经》也念,然后全部也念,回来,贪嗔痴还是一样,因为没有观照。

这个问题就是很大,不是说大乘不好,大乘是很究竟的,但是教义教理摆在那个地方,很少人去把它发挥到四个字,淋漓尽致。

让师父忧心忡忡,就是我们这个大乘经典,你看教义教理这么好,楞严经的教义教理这么好,楞伽经的教义教理这么好,为什么没有人讲咧,当然也有人讲啊,台湾有好几个人讲,都是讲台语的,台语局限于福建跟台湾,那如果你要利益中国大陆十三亿的同胞、佛子,那就必须要用国语讲了,这个就是让我们忧心的地方。

所以师父在这个教界里面四十年,能看(到)小乘的问题,大乘的问题存在,小乘的问题也很严重,小乘的问题,他们可以七次还俗,你到泰国去看看,出家二十年,我觉得我还不了解人生,我立刻就可以还俗,

譬如说:我出家起过二十年了,这是泰国的,有的出家二十年、或二十年后还俗,为什么?我没有尝试到结婚的滋味,我就还俗、结婚,结婚以后发现,生了一两个孩子以后,我觉得我还是不适合结婚,已经有一两个孩子交给老婆,我再来拜法无师为师,你知道吗?

泰国就常常这样子,他们可以还俗七次,所以他们还俗就变成很平常,我出家二十年以后再来还俗,还俗以后生两个,这是比喻,我没有真的这样喔。比喻,你不要听错了,以为师父真的这样,这是比喻,有的人听经会把比喻当作真的,听经笨笨的,听不懂我讲的,

我是说:比喻在泰国就是有这种情形,有的人出家有二十年后还俗,就结婚生两个小孩以后,再来拜徒弟为师,徒弟就变成我的上人,我的上人经过二十年以后,他也觉得结婚也不错,又换他去还俗,之后又回来拜我为师。这个在泰国有存在这个问题,

而在泰国有个激烈的方式,一谈到大乘不屑一顾,攻击、毁谤、批评,那些泰国比丘来到这里,有的是比较缓和,有的非常的激烈,对大乘非常的不满,甚至就差一点没有拿刀子来砍我们而已。唉!所以,他们那种激烈的心态,无法容忍大乘的存在。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的问题在哪里?大乘的问题就是,太多的善巧的方便,都是念经、都是做佛事,而真正对法上的义理,这么重要的,没有人说这个是很悲惨的。


所以师父希望,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我们总得要有人牺牲,所以师父就发这个坚定的意志,一定要把楞严经,如果你讲国语,可以利益几十亿的人,那如果你讲台语变成只能利益台湾跟福建的,那么干脆就用国语讲囉,所以楞严经已经完成了,那么楞伽经就继续把它完成,总要有人做这种工作嘛,


我从来没有发愿说:我要做一个世界级的名人,我从来没有发愿这样,但是我发愿,要做一个降伏自我,以无所住的心,跟佛的心是一样的心,所以我发愿,我从不发愿,我要做为世界级的名人,但是我发愿,要做一个自我降伏,心与佛相应的修行人。


今天因为讲到这水中月,这个就是太重要了,因为这个大、小乘的问题,你一定要借重这个时间,来好好的分折问题出在哪里。


所以、念经,念佛,有没有办法超度亡灵,诸位,重点要看这个人,在世的时候,他所造的善业跟恶业,那么我们应当遵守《地藏经》所说的,七分还可以得到一分,


因此,我们现在把它归纳起来,从小乘思想我们学到一点可贵的地方,小乘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叫你要自觉,一定要靠自己,这一点是大乘比较疏忽的。


大乘总是说:我念念佛,靠阿弥陀佛,可是贪嗔痴始终放不下,烦恼还是放不下,一点小事情百般计较,割舍不下,所以,这一点就比不上小乘的自觉的功夫,这小乘可贵的地方,在于自觉的功夫。


大乘可贵的地方,就是永远不放弃任何一位众生,这个是大乘可贵的地方。大乘认为说:所有的众生都有佛性,我们再给他一个机会,再给他一次的因缘,总是如此的慈悲,这个是大乘伟大的地方。如果把这个小乘,再加上大乘,两个不要去看对方的缺点,那么就是变成Perfect,很完美的。


【义贯】


【为何世间如梦似幻,如海市辱楼,如阳光与浮尘所产生的虚幻水影?】以【及如水中之月,皆非实有而现有相?众生因此迷其表相,执以为实,趋之不舍。】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4 经文36 【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36)?】这个七菩提分要用一点时间,是因为他太重要了,对一个修学佛道的人来讲:它太重要了。

◎【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36)?】

佛为什么说:七觉支,这个觉就是智慧,智慧照了。七觉支,这个支呢?用我们现在来讲呢,类似一种分类,就是一种分类。就是智慧把它分成七种角度来说,佛何以说七种智慧的分类呢?

以及三十七助道品菩提分,这个菩提就是觉悟,自觉觉他三十七道品,这个我们在十四讲表还考试过的。

诸位,这个七觉支有种种的名相,大概有八九种的名相,你一定要了解,我念一下:七觉支又名七等觉支,又叫做七遍觉支,遍就是遍三千那个遍,七觉支又称为七菩提分,七觉支又称为七菩提分宝,加一个宝字,所以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另外一个七菩提分,又叫做七觉分,觉悟的觉,另外一个名词叫做七觉意,意就是我们第七意识,未那识那个意,七觉意,又叫做七觉志,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又叫做七觉支法,后面加一个法,叫做七觉支法,或者叫做七觉意法,意,就是意识的意,七觉意法。那么如果是简称,简称七觉,如果你在经典上看到七觉,那么就是七菩提分。

我再念一遍,它不同的名词、名相有,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简称七觉。

为什么要这么复杂,因为七菩提分它太重要,它是一个人成道的根本。我们看下去,为什么他这么重要,诸位,看底下注释你就知道,这个七菩提分要用一点时间,是因为他太重要了,对一个修学佛道的人来讲:它太重要了。

【注释】

【“觉支”:为七觉支(一、择法觉支,】你看,我们常讲,宁可百年不开悟,不可一日走错路。不但要选择善知识,还要选择正法。

看一下这一段,择法觉支是什么意思,择法觉支就是,以智慧选择真法,放异虚伪法,真法能了生死,是佛陀讲的正法,虚伪法是这个凡夫法,或者外道法、权法,不是究竟实义法,

所以,择法觉支真正的意思是,以智慧选择真法,弃虚伪法。

你看这个重不重要,你今天如果说不听经不闻法,你如何用智慧来选择咧。

所以,在座诸位,修行绝对不是你关起门来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诵诵《金刚经》《地藏经》持持《大悲咒》就了得的,就可以解决问题的,首先你就必须用智慧来选择真法,

祖师讲过一句话,这句话可是重要,如果你没有能力选择正见和正法,你这一辈子、或者生生世世,注定成不了天人师、佛、世尊,你看这多么的重要。

Repeat再一遍,如果你没有能力选择正见和正法,那么今生今世、还有生生世世,就注定你成不了天人师、佛、世尊。

那么你就知道,这个择法觉悟支有多么的重要,多么的重要。

在这个楞伽经后面说:我们修行当依何人,楞伽经后面讲,当依胜善知识,这个胜是殊胜的胜,胜善知识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定要依此大悟的圣人,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圣人,

为什么要这样依,只有他能了解,不生不灭的涅槃妙心,你不见性,你不可能了解佛的本妙、本觉、本心是什么,所以第一个叫做择法觉支。

【二、精进觉支,】因为这个太重要了,这个七觉支太重要了,精进觉支什么意思咧?就是用智慧精进于正法不懈怠的觉悟,

简单讲:你要精进,行,不是盲修瞎炼,不是硬干、不是瞎搞,你要用什么,要用智慧精进,为什么精进后面还一个觉咧?就是用般若智慧精进,般若智慧就是代表正法,摩诃般若,所以这个精进正法不懈怠,叫做精进觉支。换句话说:第二种还是要用智慧来精进于正法永不懈怠。

诸位,你在家自己用功,你一定会什么,久了会生懈怠,诸位,你今天你来听经闻法,除了一个心开意解,还有一个重要的关键在哪里,你知道吗?

关键就是,听经闻法培养精进的心境,时间到了,我就是不管听得懂不懂,我车子一开,捷运一坐,或者用走路的,用跑路的,我就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来坐在文殊讲堂的底下,这个有一个好处,就是我要把精进变成一种习惯性,这个就是好事。

所以这个精进,就是一种,久了以后就变成一种习惯性,比如,文殊讲堂就像一种阳光,你们在家久了以后,久了会发霉,需要阳光晒一晒知道吗?需要阳光晒一晒。

所以,在座诸位,你千万不要把来文殊讲堂听经闻法,当作是一种负担跟压力,你要反过来,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每星期六,我就是要来享受一下,Enjoy life我要享受一下生命,我要听经闻法,培养这种精进不懈的精神,师父赞叹你!所以这个精进正法不懈怠。

第【三、】叫做【喜觉支,】这个特重要,特别的重要。喜悦是生命的本质,因此这个喜悦,它扩大来解释,就是胸量很大,可以宽恕、可以容忍众生,二六时中都是用一颗喜悦的心,喜悦的心就是于顺境不骄傲,于逆境也不气馁、不挫败,没有挫折感。

这个喜悦的心就是,我欢喜一切的果报,同时我努力开采内在的般若智慧,任何境界我都是愿意去承受它,叫做喜觉支。

喜悦才是生命的本质,不是无明,

最近很多人来讨论2012世界未日,前两天有北部的人来,又问了师父,听说这个2012是世界未日,我跟他讲:2012不是世界未日,目前2012没有世界未日,目前只有怎么样,心灵的未日,没有世界未日。

世界未日要在四十亿年以后,地球慢慢的被太阳吸引过去,现在只有心灵未日。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心灵,卡了一层厚重的无明,你现在只有心灵的未日,没有世界的未日。他说:哇!跟师父讲话,能得到一些提携,得到(一些)重点。

第【四、轻安觉支,】轻安觉支什么意思,就是身心轻快安稳,诸位,身心轻快安稳,保证你不会得重度忧郁症,强迫症叫做重度忧郁症,

所以,为什么学佛的老人不痴呆,学佛的年轻(人)不变坏,学佛的壮年永不败,学佛的老人不痴呆,为什么?为什么学佛的老人不会痴呆,为什么?他脑筋里面都是那么好的佛陀的智慧,般若的智慧,

现在有的人防止这个痴呆,怎么样?去打麻将,说手指要动一动,那么脑筋里面要动一动,台湾这些眷村的,眷村的这些婶婶、奶奶七十岁、八十岁的,桌子一排,统统在打麻将,

人家记者问她说:哎呀!这些婆婆、婶婶啊,这位大婶,你为什么要来打麻将,她说:医学上讲:我们这个手要动一动,刺激一下脑部,老的时候才不会痴呆症,原来打麻将,她可以打一辈子的麻将,是为了不痴呆。她是借着这个理由,是不是啊?我们文殊讲堂,如果像他们这样讲的话,就不要讲经了,就排麻将桌来。对不对?就排麻将桌了,是不是?

所以,世间人没有学佛就是,你看,那些眷村的这些婆婆、姥姥,这还不是姥姥,这应该是老祖母了,八十几了、九十几了,你看,还不知道要念佛。来日不多了,她不管这个,所以,有的人一辈子都不会碰到佛法的,永远的。

所以,第四轻安觉支,轻安就是身心轻快,身心安稳叫做轻安。诸位,如果身心轻安、身心安稳,那我们还有什么好追求的,

有的人讲说:哇!师父啊!您这二十年来都住在这五楼,您这样不会觉得空虚无聊吗?您都不会想出去走一走,我说:有要出去走啊!怎么会不想,常常想要出去走走,可是一出去,没戴眼镜车子来看不到,再来,空气也不好,在半路就被拦截,

你看,我来文殊讲堂这样二十几年了从一九八九年到现在,成立以来到现在,几乎都是在讲堂里面弘法,连最近的这个旁边都没有去,你看到现在,而发苍苍、而视茫茫、而齿牙动摇。你看一做就是二十年,年岁也有一点了,所以,有一天我去木屋,就去爬山,发现这个体力,真的差年轻的时候,真的差太多了。

我年轻的时候,想当年一天睡两个小时,在阅读藏经的时候,还不觉得怎么样,唉!现在爬山,年岁又大了,男子汉大丈爬山最怕倒退走,爬上去又滑下来……感冒咳嗽到快要变气喘,真的。男子汉大丈爬山最怕倒退走,真的,这个体力真的差很多了。

所以这个一年多后,我们预计《楞伽经》讲到明年的年底,要像这样,因为很多的居士都说:不希望师父讲得太快,如果按照这种速度来讲的话,讲到差不多那个太空船飞到火星的时候,才会讲到一个段落。身心轻安、身心安稳。

第【五、】叫做【念觉支,】喔!这个念觉支太重要了,就是,念觉支什么意思,叫做心中明白,念念禅定,念念般若。

这个念觉支,简单讲就是,每一念都在觉悟当中,不会迷糊。前念烦恼不生,后念智慧不灭,简单讲:念觉支就是念念心中明白,常念禅定、常念智慧,与般若智慧、禅定真如相应,叫做念觉支。这个功夫又更进一步了,哇!这第六就更不得了了。

第【六、】叫做【定觉支,】定觉支是什么意思,重点在一心不乱,入禅定而一心不乱。这个功夫又更深了,第六叫做定觉支,入禅定而一心不乱。

第【七、】叫做【行舍觉支)。】行舍觉支,就是说心没有偏颇,不执着空、也不着有,保持心的一种平衡,叫做行舍觉支。

行舍觉支,简单讲就是,无所住,万法无所住叫做行舍,这个舍就是不着。

不管这个世间发生什么事(情)就是两个字,不着。三个字叫做无所住,四个字叫做空无自性,

所以这个行舍觉支,就是心无偏颇、不执着,保持心的一种平衡,

万法无所住叫做万法尽舍,这个舍字,包括身心世界、钱财,

所以,十方三世一切佛,以能舍而成就。十方三世一切佛,怎么个成就法呢?因能舍。没有意见,身心世界、什么财产的,统统放、统统舍。

【“菩提分”:】就【即是三十七助菩提法,又称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诸位,这个我们在十四讲表里面,还叫大家默写三十七助道品,每错一个字扣零点五分,我还记得很清楚,每一个字扣零点五分,默写三十七道品,哇!那个整篇背起来,很多人考一百分,三十七助道品,

所以,师父说:楞伽经就等于三藏十二部经典的总复习,就是这样子。好像准备要联考了,要考什么?要考佛、要考佛班。

【义贯】

【佛因何“说”七“觉支”及三十七助道品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5 经文37:【云何国土乱(37)?云何作有见(38)?】全世界的高层的国家的领导人,如果有一点佛的这个思想,不错,他对这个和平,就露出一线的曙光,一线的曙光。

【云何国土乱(37)?云何作有见(38)?】

“云何国土乱”?“国土”就是世间这个国土,会有战乱,为什么这个世间,这个国土会有战乱呢?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像第二次世界大战啦,是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Ⅱ,第二次世界大战。

诸位,你知不知道韩战,考大家,韩战在一九几年爆发,韩战,你知道在西元几年爆发韩战吗,一九五O爆发韩战,打了三年多,到一九五三。我请问越战(越南的战争)在西元几年开始打,越南的战争,一九五四。在一九五四开始打越战,韩战的时候,死了南北韩将近千万人,美国参战,中国大陆也参战,死了将近二、三十万的美军,还有中国大陆的军队,毛主席派兵过去打了,

来,我现在再问一个问题,请问南北韩以北纬几度作为界线,三十八,北纬三十八度线。Thst is right,没有疑问吗?对,没有错。

好!现在问你,南越跟北越,还没有统一的时候,越南,南越跟北越以北纬几度,作为南越跟北越(分界线),北纬几度,不会了,我知道你三十八度会啦,下面这句,你就绝对不会的,北纬十七度。做法师,没那么简单,当法师你就要精通一切世、出世间法。

“云何作有见”?这句话特别的重要,云何作有见,意思就是,云何以万法本空,万法本来就是第一义谛大空,而众生却在第一义谛大空本空当中,作有见。

诸位,这个有知见,就会有争执,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有争执知见,诸位,补上,有法的争执知见,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着空?为什么有的人着有?

整句的意思就是,为什么众生以本来空无自性,第一义谛大空,万法不可得当中,还执有法的争执。

意思就是,众生的争执实在是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万法趋向于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是,万法趋向于第一义谛大空,众生所有的执着,都在跟自己过意不去,

所以你这一辈子最大的敌人,就是你内心深处那种执着的知见。这个是你一辈子最大的执着,卡在你内心深处的观念,就是你一辈子的敌人,当你内心深处卡在(某)一种观念跟知见的时候,你容不下其他的看法跟知见,

诸位,你的敌人不在外面,你的敌人在你内心的深处,

诸位,我们为什么在法上有争执,是因为我们对法没开悟、没见性,没透视,所以我们认为有法、有空,有空法、有断见,着于断见、常见,或者落于无常、或者落于常,落于有、落于空,这个叫做知见,落于知见。

所以六祖讲:诤与道相违,你看,一语就道破了,诤与道相违,诤旁边加一个言部,我们说斗争的争,斗争的争左边还加一个言部,诤与道相违,如果你跟别人诤有,诤无、诤是、诤非、诤善、诤恶,这个诤就表示,你还没有降伏自我,没有降伏自我就会跟别人诤个有啊,无啊,

简单讲:就是世间人讲常常上法院啦,动不动就要告你,这个叫做诤不断,如果一个悟道的人,你要叫他去告别人,这个大概很难啦。除非他有生命威胁,譬如说有人,这是假设说:要霸占我们整个文殊讲堂的财产,当然这个就不可以啊。

所以说:诤与道相违,这个不是,现在你把这个文殊讲堂霸占了,我这些比丘住哪里,怎么来结夏安居啊。这个可跟诤不一样的,这个是举个例子,

不到最重要关键来讲的话,那么不影响到我们的生命,也不影响到我们的财产,你要叫一个开悟见性的人,去跟你诤一个是非长短,这个几乎不可能,不可能。

【注释】

【“国土”:】就是【即世间。】

【“乱”:】就是【即战乱。】

【“作有见”:即于空无一法中作有法之见。】为什么?为什么作有法,因为他不了解(诸法)空无自性,趋向于空性,所以他认为有法之见,所以众生,他就一定会看到什么就执着什么。

譬如说:一个小女孩,一个小女孩你跟她说:她在唱这个歌,幼儿园的小姑娘,小小姑娘,唱哥哥爸爸真伟大,就跳舞给你看,你说:唉呦!你好可爱,跳舞跳得很漂亮,哇!她就一直摇、摇给你看,因为你赞叹她、支持她。如果你跟她讲说:你跳那个什么舞,难看死了,不要在阿姨面前出现,下次要在我面前消失,知道吗?这个小女孩就会哭得很惨,鸣!我不被承认,我跳的舞好难看,

四、五岁的孩子,那个荣耀就会变成生命,着有。是不是?人要有荣誉感,但是这个荣誉是虚幻不实在的。

【义贯】

【为何世间(“国土”)会有战“乱”?为何众生会于空无一法中执有诸法之见?(此“作有见”实为一切争执,及国土有战乱之主因,以见有法可执取、可争,故兴战而争,若不见一法,见法实相,则国土无争无乱矣。) 】

所以要是说:全世界的高层的国家的领导人,如果有一点佛的这个思想,不错,他对这个和平,就露出一线的曙光,一线的曙光。所以说:这个佛法把它扩大开来,那么慢慢慢慢地,看看我们学历高的,高层的领导能不能来学学佛,

像我们昨天又接到一个博士,德国的法学博士,哇!又e-mail过来了,她跟他老公,说明年初一要来皈依,最近不晓得发生什么事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高学历的,博士、硕士e-mail过来,哇!这个法传开来,师父真的很安慰,非常的安慰。

法学博士不简单,法学博士也不容易,不过诸佛妙理无关于文字,诸佛妙理也无关于学历,法学博士也对这个法上,他们那个法是法律,跟我们这个法是不一样的,她在这个德国拿到博士学位,不过她能够转向于佛陀的正法呀,师父!替她高兴。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6 经文38:【云何不生灭,世如虚空华(39)?】你心中拥有佛陀的真理,不管你走到哪里,你的心境都是一样的,简单讲:开悟的人、大悟的人、见性的人,就是在这个世间,没有东西可以看,完全在看这一颗心。

◎【云何不生灭,世如虚空华(39)?】

意思就是,如何才能证悟到不生灭的境界,能够达到不生灭的境界,当然就是圣人了。“云何不生灭”,就是说:如何才能达到、证悟到不生灭圣人的境界,

当有一天,我们证悟了不生灭圣人的境界的时候,便能观照世间万法。“世”,就是世间万法,如虚空华。

虚空本身并没有华,虚空的华是无体性的,是妄想所产生的,是虚空当中当然没有华,也就是在我们本性当中,其实是没有相的,可是在缘起,我们看到这个缘起法里面,好像有种种的假相产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万法其实是众生妄见之相,本无所有,这一句话是在强调这个。

那么,我们《楞严经》讲完了,对于虚空华就不陌生,整句的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如何”,就是云何,如何才能达到、证入到不生灭圣人的境界,

当一个人达到圣人的境界,他的心就可以观照,很清楚的观照,世间的万法,如虚空中的华,而这虚空中的华,是无体无相的,因为这个虚空中的万法,其实是众生妄见之相,本无所有。

所以,在座诸位,你就很清楚,你今天看到了我相、人相、众生相,是什么?是虚空华。你今天看到了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是什么?是虚空华。你今天看到了鸟兽虫鱼,是什么?是虚空华。你今天看到了所有的动物、植物、矿物,是什么?是虚空华。你今天用天文望远镜,哈伯望远镜看到无量无边的这个星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银河系啦,是什么?是虚空华。

因此,在座诸位,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个真理,不管你坐太空船到外太空去,都会用得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在我们这个地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到土星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到木星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这个太空船开到另外一个银河系去,磁场不一样,重力不一样,没有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所以,你心中拥有佛陀的真理,不管你走到哪里,你的心境都是一样的,

简单讲:开悟的人、大悟的人、见性的人,就是在这个世间,没有东西可以看,完全在看这一颗心,

......

【注释】

【“虚空华”:谓生翳眼病之人,妄见空中有花,】这个翳,就是眼睛有毛病的,妄见空中有华,【称为虚空花,翳眼比喻众生智眼本净,为妄想所迷覆,故于一真法界中妄见有诸法生起,】

诸位,一真法界,叫做绝对的心性,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这个出自于《华严经》的海印三昧海印三昧就是一真法界了,故于一真法界中妄见有诸法生起,

这个一真法界的重点在,其实是唯一真如之心,并没有来去生灭增减,这个来去生灭增减,就是妄见诸法生起,诸法灭掉。

所以诸法,你只要看到诸法生生灭灭、增增减减,来来去去,这个都不是一颗真如的心。真如的心,绝对不会让你妄增妄减、妄生妄灭,妄来妄去,而所影响。为什么?来去生灭增减,

【此诸法犹如虚空华,本自无生,】为什么?无生的意思(是)什么意思?空无自性故,诸法趋向于空无自性,

【以翳眼故见有生,】因为眼睛有毛病,翳眼的意思就是:用现在来讲就是,真如心卡住了一层厚重的无明,

所以师父前面已经讲过了,今天2012没有所谓的世界未日,只有心灵的未日,你今天卡在一层厚重的无明,就是心灵未日。以翳眼故见有生,

【诸法亦如是,以众生迷真故见妄。

故若言见虚空华,即知有翳眼,亦知空华为自心妄见之相,本无所有。】

注意:自心妄见之相,你只要不动念去取舍,自心妄见就叫做自心真如,这个妄见就是有能所,妄见之相,妄见就是能,相就是所,只要有能所统统是自心妄见。所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这个意思。

【义贯】

【“云何”证悟“不生灭”之人,便可观一切“世”间犹“如虚空华”,无体无相?(因唯有悟无生者,始能解了】虚【空】当中,本来就没有【华】之【相,】空华相,始能解了,空华相什么意思呢?始

能解了虚空当中,空就是虚空当中,本无华之相,【非凡小境界,】不是凡夫,还有小乘之境界,小乘就是二乘人的境界【故问“云何”。)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7 经文39:【云何觉世间?云何说离字(40)?】为什么世尊说了种种法,令世间之人觉悟,站在有言说的角度来说,那么,为何佛又说:你想要悟入正道、佛道,又教导所有佛弟子,必须当下离于文字相,这是为什么呢?一下子有言说,一下子又离言说,为什么?佛本身是不是有矛盾之处呢。

◎【云何觉世间?云何说离字(40)?】

虽然这十个字,有得解释了,有得讲了。“云何”,就是说:世尊,说法令觉悟世间之人,有了说法,就有言说,云何世尊说法,令觉悟世间之人,意思就是,为何世尊说了种种的法,令世间之人觉悟,这就是这个意思,叫做云何觉世间。

诸位,你单单看这五个字,实在是看不懂,“云何觉世间”?是什么意思咧?那一般人来看的话,最多最多……云何觉悟世间,是这样解读吗?却不是。是为什么佛世尊说法,令觉悟世间之人,欸!是这样解读的。接下来,第一个,说法觉悟,令世间人觉悟,就是有言说啦。

“云何说离字”?离字就是离文字相,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要真正的悟道,又必须离于文字相,前面说:有言说,这一段又叫你要离言说,佛要叫人家离言说。

云何说离字?云何如来又说你要契入悟道,悟入正道,又教导所有佛弟子,必须当下离文字,这是为什么?佛本身是不是有矛盾呢?

前面说:云何觉世间,有说法、有言说,接下来这五个字,云何说离字,佛陀又告诉我们,你要悟道又必须离于文字相,才能契入实相,悟入正道,佛道,这到底有没有矛盾呢。一下有言说,一下子离于文字,世尊!你这前后有没有矛盾呢?

整句的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为什么世尊说了种种法,令世间之人觉悟,站在有言说的角度来说,那么,为何佛又说:你想要悟入正道、佛道,又教导所有佛弟子,必须当下离于文字相,这是为什么呢?一下子有言说,一下子又离言说,为什么?佛本身是不是有矛盾之处呢。

【注释】

【“觉世间”:谓说法令世间人觉悟。】

【“离字”:谓“离”文“字”语言相也。】

【义贯】

【为何世尊自以说种种法而令“世间”之人“觉”悟,然却又“说”:若欲自觉觉他,必须“离”于文“字”相,不著文字相?(言与无言,如何调合?) 】

    8 经文40:【离妄想者谁?云何虚空譬(41)?】能“离妄想”之人是“谁”?为何以“虚空譬”喻离念之心相?

◎【离妄想者谁?云何虚空譬(41)?】

这是第四十一个问题,“离妄想”就是能离妄想之人,那个到底是谁,能离妄想之人,那个人到底是谁,

“云何”,就是为何,为何每次都用虚空来比喻咧?

喻离念之心相等如虚空,意思就是离于妄想就是离念,那么离念就等如虚空,为什么佛常用虚空来比喻,离念的心相呢?

意思就是,当我们离于语言相,离于文字相,离于妄想相,我们的心性,就像虚空的绝对的无相。为什么佛常常用这样子来比喻,

那么整段十个字把它贯串起来就是说,能离妄想的是谁?那么离妄想当然就是无念囉,就是离念囉,离念就等同虚空,那么为何佛常常用虚空来比喻,不生不灭的、离念的、真如的心相,就是这个意思。

【义贯】

【能“离妄想”之人是“谁”?离于妄想,】就是【即是离念,若离念,即等虚空界;故问:为何以“虚空譬”喻离念之心相?】

   9 经文41:【如实有几种(42)?几波罗蜜心(43)?】有的人说:师父啊!那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人,我跟他讲:不要说太多,做,好好的做就对了,道理懂了,你就是要如实地去做,要下功夫落实在事相上。

◎【如实有几种(42)?几波罗蜜心(43)?】

“如”就是真如,“实”就是实在,真如实在之理到底有几种呢?这个是讲理囉,

那么几,就是有几种,那么有几种波罗蜜,中间加一个之心呢,波罗蜜当然就是行了,有六度要去做羅,真如实在之理,这是理羅,波罗蜜就是要去做羅,

意思就是说,诸位,佛法、学佛不能只有讲讲道理而已,我懂得一些佛陀的道理,我就认为自己觉得很满足啊!要去做,要落实到实际的行动,所以叫做几波罗蜜。

你看,布施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波罗蜜,意思就是你想要自度度他,你就必须修波罗蜜之心行。

所以这前面是,如实有几种,就是讲理啊,几波罗蜜心,这是讲行。为什么呢?

你懂得道理,你就要真的去做,理跟行、如果不配合,诸位,不是一个真的修行人。

换句话说,佛教的可贵啊,就是在真正的去做。什么是修行人,做就对了,确实做就对,身、口、意清净啊,就是真正的去做,真正的舍,

所以有的人说:师父啊!那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人,我跟他讲:不要说太多,做,好好的做就对了,道理懂了,你就是要如实地去做,要下功夫落实在事相上。

【注释】

【“如实有几种”:此句唐译与魏译皆作:“真如有几种?”“如实”,】就是【即如实之理,亦即真如之理。】

【“波罗蜜心”:即发心修行波罗蜜(到彼岸)之心,亦】也就是【即自度度他之心。“波罗蜜”即是度。】

【义贯】

【真“如实”在之理“在几种”?欲自度度他,而修六“波罗蜜”之“心”有几种?(真如为理,波罗蜜为行,理与行必须调配,故问有几种,以便应用。) 】

所以古德讲:知理若不行,不是真智慧。讲得真是好,如果你懂得道理,而不知道去做,那就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知理而不行,不是真智慧。这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真正有智慧的人,说要降伏自我,以无所住心,那就真的下功夫,去降伏自我,道理懂了,就必须去做。

   10 经文42:【何因度诸地(44)?谁至无所受(45)?】所有的众生都在等待一个因缘,成佛修行的因缘,但是有的人等到了,因为人人都有佛性啊!

◎【何因度诸地(44)?谁至无所受(45)?】

“何因”就是以何原因,是什么原因呢?上根器的人,“度诸地”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度诸地就是一下子超越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叫做度诸地。一下子就超越了,

简单讲就是,世尊,为什么有这么(多)上根器的人,圆顿根器的人,世尊,为什么这个圆顿根器的人,一下子就超越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不由阶位,顿超诸地,是为什么?

所以,何因度诸地,意思就是,为什么一出世,有的人根器这么的利,圆顿的根器。

“谁至无所受”?至就是达到,又谁能够达到佛果之证,“无所受”,这个受就是无所得,能够达到佛果之证,无所得的佛果之证,到底是谁。叫做谁至无所受,受就是得,谁能够达到佛的无所得的境界,是谁?

那么整句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是圆顿的根器,世尊是什么原因,有上根器的人一下子不经阶位,顿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而度诸地。为什么有这样根器的人,又到底是谁达到了无所得的佛果的极证,到底是谁咧?

【注释】

【“度诸地”:“度”是超越,“诸地”之“地”是地位,即十信以上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总名为地位,在此称“诸地”。“度诸地”即是不由阶次,顿超诸地之义。】

【“无所受”:即是无所得,此为佛果之极证。】

【义贯】

【以“何”原“因”具圆顿根机之人能不由阶次,而顿超“诸地”?又,能达无所得之极证者为谁?】

这个在告诉我们,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一出生就有圆顿地根器,有的人一出生,那个根器怎么那么的钝,为什么?

所有的众生都在等待一个因缘,成佛修行的因缘,但是有的人等到了,因为人人都有佛性啊!

就像在座诸位,你看,我没有叫你们来,你们自己来,你看,你们这种根器怎么得了。这是圆顿根器,要不是圆顿根器,你怎么坐得下来咧,

有的人说,师父!您不要这样子讲,我们是来听结缘的而己,不要这样褒奖我们,增加我们的负担,这句话讲得真的很实在,

意思就是,刚才师父讲的意思就是说:哎呀,师父!不要这么讲,我们是来听经是听结缘的啦,师父不要这样赞叹,变成我们心理的压力跟负担。


讲的实在是实在话。因为一切的众生,要找到圆顿根器的人,还不是真的很多。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11 经文43:【何等二无我?云何尔焰净(46)?】

【何等二无我?云何尔焰净(46)?】

    11-1 官搞得那么大,是福还是祸呢?不知道,不一定,钱那么多,有断烦恼吗?没有,学历那么高,几个博士学位,有断烦恼吗?能了生死,出三界吗?没有,没有啊!这个世间没有办法解决生命的迷茫啦,一定要找佛法的。

“何等”这个何就是如何,等就是能够达到,等就是等同,证入,如何能够达到、证入二无我的境界,

“二无我”就是人空、法空,人法二空的境界叫做二无我,我们上个礼拜不是讲说无生法忍吗,无生忍是人空智,无法忍是法空智。无生法忍就是人空法空。贯穿起来叫做统统空,无生忍跟无法忍,贯穿起来叫做无生法忍。那么就是一个是人空、一个是法空,贯穿起来的境界就是空空的境界了。

“云何尔焰净”?尔焰、就是所知障,就是智障,智慧的障碍,所知障。“净”就是净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何能净除所知障,

诸位,这个所知障为什么要净除,这个所知障用的都是意识心,记忆、分别、妄念,所以说,这个世间就算你是学者,就算你是全世界,拿到全世界的博士学位,超博士也没关系,super Doctor 也没关系,统统是生死法。为什么?识心分别嘛,

是不是高学历的就代表他断烦恼了生死呢?要不然那一天,为什么哈佛大学写e-mail过来说,我们要听慧律法师的光盘,要从那里听起,我们就请赵老师发一张过去,有次第的如何来看师父的光盘,或者是看那个网站,大陆就土豆网,台湾就you tude网站,有的是Face book,

为什么哈佛大学还要写信来问师父说,我到底要从哪里看呢?我想听经闻法,要从哪里看起呢?今天讲的,德国的博士,法学博士,为什么要来问师父呢?很简单,(这个)佛法不是世间人有办法的,也不是你博士有办法的,

为什么叫做智障,简单讲就是所知障,为什么叫所知呢?因为能所不断,能缘的识心分别,那个就是所知障,所知道的障碍了真如本性,

能缘的识心分别就是所知障,建立了种种的观念,建立了种种的执着,建立了种种的知识,Knowledge而不是建立种种的智慧,

所以为什么书读那么多,依然是生死的凡夫,官当得那么的大,依然是生死的凡夫,

所以,为什么古来的国王,有的人要发心要出家,像清朝的皇帝,有的人也想要出家,为什么做到皇帝还想出家呢?因为知道那个是不究竟,只有操心,只有烦啊,

官搞得那么大,是福还是祸呢?不知道,不一定,钱那么多,有断烦恼吗?没有,学历那么高,几个博士学位,有断烦恼吗?能了生死,出三界吗?没有,没有啊!

这个世间没有办法解决生命的迷茫啦,一定要找佛法的。

   11-2 诸位,个性会害死人,佛性会解脱一个人,今天你为什么来学佛,就是要放掉你的个性,要开发佛性。

【注释】

【“二无我”:即人无我(人空),】就是五蕴空【与法无我(法空)。】就是万法皆空,无生忍,无法忍,贯串起来叫无生法忍,师父上个礼拜讲过了。

【“尔焰”:】就是【即智障,或】者叫做【理障。】什么叫做理障呢?就是对无生理不了解,而妄识分别,妄,虚妄的识心分别,一直强烈的观念,

所以,有座诸位,什么是众生,活在自己的感觉,活在自己的知见,活在自己的观念,死在自己个性,

诸位,个性会害死人,佛性会解脱一个人,今天你为什么来学佛,就是要放掉你的个性。

有一个妈妈,希望她的儿女好,怎么样,告诉她儿子少看电脑,少看网路,怎么样,这个儿子能听,

这个女儿个性非常的倔强,这个女儿不听,我也不是干坏事情,怎么样,回来,成绩考不好了,爸爸妈妈就骂了,你这个成绩搞什么东东,考这样子,一年、二年、三年,这个姑娘脾气非常拗,她家又很有钱,开车去怎么样,去冲撞,开车到大海不煞车,就冲到大海去,淹死了。这个爸爸妈妈还不知道怎么哭,

所以说,个性会害惨一个人,佛性会救一个人,修学佛道要放弃个性,要开发佛性,

所以,在座诸位啊,法师或者是男居士、女居士,或者是你刚学佛的姑娘啊,记住那个个性不可以太拗,太拥有自己的看法呀,很难去改变它,

所以我们这一辈子,害惨我们的就是我们的个性。

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把我们的个性放柔软一点,诸位,把我们的个性放柔软一点,我们的幸福就来了。

你不是要找幸福吗?很简单,放下你的个性,寻找我们的佛性,用柔软的身段来面对这个世间。幸福哪里来,幸福就从这个智慧来,智慧里来。这个佛法就是这么的好。

【义贯】

【如何即是达人法二空之境界?如何方能净除智障?】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12 经文44:【诸智有几种(47)?几戒众生性(48)?】我们学佛也是善巧方便,所以,你的功夫够那受五戒,八关斋戒是最好的,这个八关斋戒时间短、功德大。如果说你的因缘到了,那么就继续受菩萨戒,诸位,菩萨戒最困难的。

【诸智有几种(47)?几戒众生性(48)?】

“诸智”就是圣智,诸圣人的智慧共有几种,圣人的智慧到底分为几种,

佛所制定的戒律共有几种,这几戒众生性,几、就是几种,戒、就是戒律。众生性就是适应众生的根性,叫做众生性。就是共有几种戒律来适应众生的根性,

譬如说:三皈依,三皈依也是一种戒,不皈依外道典籍,对不对?不可以皈依外道典籍,

在座诸位,你今天你来皈依三宝,你就不可以去看外道的邪魔外道,乩童啊,灵魂来附身的,这个都不行,或者是外道,会破坏你正知正见的,破坏你般若智慧的,这个都不能去碰,

所以皈依三宝,不可以皈依邪魔,不可以皈依外道,这都不可以去碰,这是佛制定的,因为你没有那个能耐去分辨嘛。

那么五戒呢?如果我皈依以后呢?我觉得我能够持这个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诸位,这个五戒在上班的人很难持啊,

做生意人,你能持不妄语戒吗?很难的,譬如说,你在卖这个珠宝,或者是你在菜市场卖这个衣服,或者卖这个水果,

你碰到人,你一定跟她讲,欧巴桑,(是日语直接发音,原意是大妈、阿姨。泛指中、老年妇女。)来买水果啦,

他说:你这个水果还好而已,不怎么好啊,

欸,我这个一斤卖你五十块,够便宜了,刚刚那个欧吉桑(男性就叫欧吉桑,大叔,老伯的意思。)跟我讲,我那个时候一斤卖他七十块欸,

没有这件事,根本没有这回事,事情都是自己编的。

所以要做生意不打妄语的很难,非常的难。

学佛有时候打一个良善的妄语,譬如说,你要去哪里?儿子,你要去哪里,我去高雄百货公司走一走,结果,这个孩子特别有善根,转一转赶快来文殊讲堂听经,这个就没有关系了,为什么?

这个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你走对地方嘛。是不是?还不能老实讲,老实讲的话,回去要藤条侍候。满清十大酷刑,当然不可以,是不是,这个是打一个方便妄语,学佛是可以原谅的。

我们学佛也是善巧方便,所以,你的功夫够那受五戒,八关斋戒是最好的,这个八关斋戒时间短、功德大,明天就是八关斋戒了,八关斋戒以过午为斋戒的戒体,

这个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六十万世衣食无忧,我看到那个经典,一日一夜八关斋戒,六十万世衣食无忧,这样可好了,衣食无忧,

若以些功德,回向极乐世界,一日一夜喔,若以此持八关斋戒的功德一日一夜回向极乐世界,中品中生。

喔!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明天的八关斋戒一定很多人,人要鼓励一下,明天八关斋戒一定会很多人,因为这个八关斋戒时间短功德又大。

那么接下来,有很多人,如果说你的因缘到了,那么就继续受菩萨戒,诸位,菩萨戒最困难的,从我出家以来到今天为止,都一定重复问一个问题,

师父!我今天要受菩萨戒,我媳妇生产,能不能煮荤食的给她吃?

这个问题,从我出家、从我年轻的时候,二十多岁出家,每年问,每个月问,常常问,问到今天还是有人问这个问题,

所以就告诉她,如果非煮不行,要不然你老公不原谅你,媳妇生了,你当这个婆婆的人,当然要煮一点营养品,除非要面临婚姻的变数,煮,要不然我跟你离婚,叫你回家吃自己,所以这个时候就没办法了,含着眼泪,你就要含着眼泪,要煮荤食给你媳妇吃,

要是如果说不到那种境界,说不到离婚的境界,能免就尽量避免,现在台湾有那个坐月子的中心,你送去坐月子的中心,就是要给人家包啊,你去那边生产啊,也不用婆婆弄给你吃,就是花一点钱,请人家煮。就只有这样子囉,

所以如果说你觉得受菩萨戒的因缘到了,可以不妨去受菩萨戒。

那么一般去受菩萨戒的话,年轻人,我认为还是要考虑考虑,年轻人受了这个菩萨戒,很容易犯的就是淫戒,欲望一来,他控制不住,

有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要去受这个菩萨戒,我跟他讲:你要考虑一下喔,你才二十多喔,

他说:师父为什么?

你受了戒以后,你就会知道,

哇!他受了戒以后,晚上常常有那个影像,不清净的影像,他说:哎呀!这个实在难是难克制,不好去克制这种东西,

我说:我就告诉你了,稍微年岁大一点点,再来受菩萨戒,最好是单亲,这是最好,譬如说你独身,你受菩萨戒,没有干扰,很好。

还有老公死了,或者老婆死了,这个太棒了。我不是说希望你老公、老婆早一点死,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单身好,

如果说你现在还有婚姻家庭的日子,因为我们是在家居士,要有履行这个责任跟义务嘛,这个在法律是有保障的嘛!法律是要履行这个婚姻的合约。就是要履行家庭的责任,

那么你不能说: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个是不可以的,为了家庭的和乐,这个时候呢?

如果你这个六斋日,能够持不淫戒,因为这一关是世间人觉得最难的,又不要去看不净的影片、书籍,去看这个影像,统统不要去碰,能够断男女的,那么你就够资格。

如果你的脑筋里面,还有妄想很多,男女的影像还很多,这个你稍微要冷静一下,很容易就犯戒的。

诸圣智共有几种,佛制定戒律共有几种戒律,适应众生之根性。

【注释】

【“几戒众生性”:众生之根性欲乐各不同,如来制戒为适合众生根性,故问戒及众生根性各有几种。】

【义贯】

【圣“智”共“有几种”?佛所制“戒”共有几种以适应“众生”之根“性”?】

    13 经文45:【谁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49)?谁生诸语言(50)?众生种种性(51)?】世间之一切珍宝如摩尼珠等,以及世间语言,众生种种根性,究竟是谁生起的?

【谁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49)?谁生诸语言(50)?众生种种性(51)?】

意思是说:是谁生出诸世间一切的珍宝之性,譬如说:像摩尼真珠等等,又是谁起种种世间的语言,到底是谁创立的,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谁创立(了)世间种种的语言,

接下来说:“众生种种性”“性”就是根性,为何众生的根性会差这么的多,有的是圆顿根性,有的是下劣的根性,究竟是谁令它生起的,意思就是说:众生的根性为什么会差这么的多。

整句把它贯串起来是说:是谁生出诸世间一切的珍宝,就像摩尼真珠这一类的,又是谁起种种世间的语言,创立世间种种的语言,

接下来,众生的根性,为什么差如此的多,究竟是谁使之然也,就是究竟是谁生起的。谁使之然也。

【注释】

【“宝”:为珠宝。】

【“摩尼”:即摩尼珠;为如意宝珠。】

【义贯】

【世间之一切珍宝如摩尼珠等,以及世间语言,众生种种根性,究竟是谁生起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14 经文46:【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52)?】五种学术(五“明处”)】以【“及”世间种种“技”艺方“术”,最先是由“谁”所传授的?


【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52)?】


“明处”就是五明,后面会讲到,所谓;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等一下会解释到,


说五明处及伎术,这个伎术的伎跟我们提手旁的技术,字是一样的。种种技术,五明处以及世间的种种技术,最先是由谁所显示,这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这个显示就是说传授的意思,“显示”,谁把它创立出来,同时把它传授出去,不要说技术了,做一个面包都得要有人发明,所以,世间的发明家还是了不起的。


“谁之所显示”显示、就是传授,最先是谁所传授的呢?


整句的意思是说:五种学术,“五明处”以及世间种种技艺方术,最先是谁所传授的,就是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


【注释】


【“明处”:即】就是【五明,为印度最主要的五种学术。


称为“明处”】这【是指此五者为学术中人所必须“明”了之“处”。


五明(或】者叫做【五明处)为:一、声明,即文字音韵学;】就是说你对文字上,因为文字是无声的语言,所以这文字,


还有音韵学,是高音、是低音、是中音,像我们中国来讲的话,就是说轻音,第二音、第三音、第四音,音、银、引、印,或者屋、吴、武、物,有种种的音律学、音韵学,还有包括波的长、短,是不是?


所以这个学音乐的人,像我们以前隔壁的,常常一个学声乐的早上起来就,啊……(师父学唱)吵到实在都睡不着,每天都是,啊……然后到最后就是,啊……像学莎士比亚的歌剧院一样的,啊……是哪一家的猪没杀死,怎么会叫这种声音那么难听,哎呀!人家在学音乐,原来音乐是这样学的,每天都是唱那个,


还有一个,台湾有一个学英文,学那个英文,每天在马路旁边念英文,他选一个最吵的地方学英文,每天英文课本拿起来,就念英文,念单字,哇!这个真是配服,文字也好,音韵学也好。


第二个叫做工巧明,【二、工巧明,即】就是【工技学;】像我们现在很多的技术学院,不过现在的工巧明,跟以前不一样,现在的工巧明讲求传授理论,而且要创造,现在的工巧都重视一种创造和发明,工巧明就是工技学。


第【三、】叫做【医方明,即】就是【医学;】那么现在中医、西医,那就很多了,这个医学方面,印度有印度的治疗方式,中国有中国的治疗方式,那么各个土著有各个土著的方式,因为这个医学必须要根据时间、空间,还有地方,所用的方法都尽量用当地的。


譬如说:你今天在亚马逊河,你中毒的时候,你怎么处理,如果在台湾是怎么样处理,不一样,所以这个医学方面千百种,简单讲,你认识不完。


再来,你今天你医学,譬如说:我们开的这个,诸位,我们今天都是炎黄子孙,黄皮肤的,在座诸位,如果我们今天在医学,如果是黄皮肤的,今天你开这个中药给黄皮肤的吃,你跑到非洲去,非洲,那个黑黑的,皮肤都黑黑的,这个黄皮肤的药吃会好,你到非洲去开那个给黑人吃,他吃那个中药有的不会好,如果你今天你这个医学,中医在台湾或者中国病人会好,你到亚马逊河去,那边原住民他不会好。


这个绝对不是说……这个医学上有很多很多,内在存在的奥妙,那绝对不是说,你这方面,医理方面,就有办法治全世界的务个种族,没有办法。


第【四、】叫做【因明,即】【就是逻辑学;】大家都知道推论的,


第【五、】叫做【内明,】“内明”就是让内心更明,简单讲:叫做智慧学,智慧学就是内明,所以我们称为内典,这个内就是指心,让内心更明、更有智慧叫做内明,


【亦即】也就是【各家学者的专长,】譬如说:宋儒诸子百家等等,宋明的理学,诸子百家,这个也是从内心里面下手的,


【如婆罗门以四吠陀为内明,佛教以三藏十二部经为内明。】这内明分为究竟跟不究竟,究竟,还有不究竟,


有的内明,它不究竟,像一般的儒学,宋明的理学,诸子百家,不是像佛的毕竟空寂,


佛教这种内明是显现无量亿劫来,隐藏最深处的佛性,换句话说:佛法是人生宇宙当中,最究竟,最究竟的,


所以你去问西方的人,你跟他讲:比如说,Confucius 孔子是哪一种人,西方人,他一定告诉你,philosopher 哲学家,philosopher他们认为孔子是一种哲学家,跟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他们的角度是一样的。


那么如果你问,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佛陀,他们西方人就说,佛陀大觉悟的人。就不是哲学,这是大觉悟的圣人。这个就天壤之别了,


我们不是说:我们自己儒教不好,儒家重视人这个角度,五伦纲常、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个四维八德,中国的传统的思想也很好,佛教的思想是究竟彻底的解脱,不一样的。


一个就是在生灭法里面,尽量把他做到一个人类所能做的一个角度,一个是彻底底打破人类内心的迷茫跟无明,不只是做人,内心里面还要解脱。


当然孔子的这些弟子都很不简单,像颜渊、一簟食、居陋巷,(颜渊(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周景王二十四年),卒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在孔门弟子中,颜回最称高足,其品德与学业均翘居群首,是孔子多次赞许的弟子。在《论语》中有六处孔子赞扬颜渊的句子。这在孔门和《论语》中也只有颜回一人了。颜渊死时,孔子是悲恸欲绝。颜渊勤奋好学,不为生活艰苦所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尽管颜渊没有著述传世,但他以其习行与品德,为后世儒者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


颜渊、颜回居陋巷,一簟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个在佛教里面讲就是圣贤,知足常乐,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居陋巷、一簟食、一瓢饮,你看这个就跟佛陀修的苦行一模地一样,是不是。


所以为什么说:孔子的座下有七十二贤,但是佛陀的座下有一千两百五十位圣人。什么叫圣人,证四果阿罗汉,大阿罗汉的圣人,还不是贤能的人,是圣人。


【“伎术”:“伎”同“技”字。伎术即种种世间方外之技艺学术。】这个方外目前找不到一个名词,这个方外就是格子以外的。就是用我们现在讲的,用现在我们语言来讲叫做特殊,特殊的技术,方外,


譬如说:我们出家人,写信给家人,就要写方外,释慧律。就是我不是世间人,我是方格子以外的人,不是世间人。


不限于一定的格子叫方外,我们已经剃度出家了,所以如果我们写信给家里人就写方外,所以这个叫做特殊技艺学术。


【义贯】


【五种学术(五“明处”)】以【“及”世间种种“技”艺方“术”,最先是由“谁”所传授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2-28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15 经文47:【伽陀有几种?长颂及短句,成为有几种?(53)云何名为论?(54)】

【伽陀有几种?长颂及短句,成为有几种?(53)云何名为论?(54)】

这个“伽陀”我们以前讲过叫做孤起颂,孤起颂跟重颂不一样,孤起颂就是跟前面的长行文,没有任何的关系,孤起就是单独起来的,独立的。单独起来与长行文没有任何的关系,一下子就讲偈颂,叫做伽陀。

“有”就是共有,这伽陀偈颂就是孤起的偈颂,跟长行文没有关系的孤起颂,共有几种。

而长颂,长颂就是篇幅比较长的,叫做长颂,一句一句,但是篇幅很长,以及短句,短句之颂,各有几种。

佛在讲经说法常常用伽陀,或者是长颂,或者是短句,长颂及短句各有几种。

“成为有几种”就是如来所成就之法或者理,“成”就是成就,所以这个《楞伽经》用字实在是太少、太简单,不容易去理解,“成”就是如来所成就之法,或者如来所成就之理,为有几种。

“云何名为论”注意,这个重点在解释这些法的论有几种,也就是解释如来所成就的理的,解释如来所成就的法就是论,

“论”就是祖师对佛法的诠释叫做论。《摄大乘论》《观所缘缘论》《大乘起信论》《百法明门论》《成唯实论》《大智度论》哇!那个论很多了。《瑜伽师地论》这个论就很多了。

整句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孤起的偈颂,跟重颂不一样孤起颂,共有几种,

而长颂以及短句之颂各有几种,如来所成就的法,也就是如来所成就的理为有几种,

解释这些法的论到底又有几种,“云何名为论”如何是解释如来的论,

像《大般若经》大般若经里面就有,注释叫《大智度论》什么叫《大智度论》呢?《大智度论》就是解释《大般若经》,诠释就是把它重点拿出来,再继续讨论。《大智度论》一百卷讲什么呢?就是重复的一直诠释摩诃般若。大般若经,解释《大般若经》(的)就是《大智度论》

【注释】

【“伽陀”:亦即偈颂,亦称孤起,与重颂不同。孤起颂为单有颂,没有长行;重颂则为在长行后,再以偈颂重宣一次长行所说之大义。】

【“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成”,为】就是【成就之义】的意思【,】的意思【亦即】也就是【如来所成就之理。“论”为解释如来所成就之理者。】

【义贯】

【孤起的偈颂(“伽陀”)共“有几种?长颂及短句”颂各有几种?如来所“成”就的法“有几种”?解释这些法的“论”又有几种?

最后这两句,魏译作:“法复有几种,解义复有几?”】“解义”就是解释佛所成就的法的论,叫做解义。解释佛陀的义理的论,到底有几种。

【唐译作:】唐朝的翻译是说:【“道理几不同,】意思就是说:佛所悟的这个道理正法,到底有几种不同,【解释几差别?”】解释如来正法的论,又有几种差别。

 楼主| 发表于 2020-2-28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16 经文48:【云何生饮食(55),及生诸爱欲(56)?】

【云何生饮食(55),及生诸爱欲(56)?】

    16-1 在佛经里面讲了一句骇人听闻的话说:我们把累劫来男女要分开,哭泣掉眼泪的水,把它集合起来,会像四大海的海水那么多。

为何在毕竟空寂的法,还会产生饮食,强烈饮食的执着,

还有产生种种男女的爱欲,令众生难割难舍,生死誓死不相舍离,是为什么呢?

经典讲了一句话,听起来骇人听闻,经典说:我们为了世间的情爱,包括母女、母子啦,男女的爱欲、分离,当他分开的时候,掉眼泪,

在佛经里面讲了一句骇人听闻的话说:我们把累劫来男女要分开,哭泣掉眼泪的水,把它集合起来,会像四大海的海水那么多,

我们生生世世,因为爱人要离开我们,而痛哭流涕,所流的眼泪,把它集合起来,有四大的海水那么的多,

哇!我们一辈子所流的泪也没有五十CC,这一杯的话,这一杯水,你来喝一口,你要哭多久,才有这一杯,是不是?

说我们无量劫以来所哭的眼泪,泪水集合起来,犹如四大海水。哇!那我们哭多少,哭到眼睛都红肿了,

再来,说我们生生世世,死了以后把我们这个骨头,把它堆起来,无量劫来,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这样轮回,死了以后,骨头把它堆起来,犹如须弥山这么高,

我们现在就是叫做死不怕,要不然的话,如果说,你能够看到经典这一句,真的是毛骨悚然,

我们这一辈子生生世世,最看不破的,就是饮食、还有男女。

诸位,在这个饮食跟男女,在这个医学上来讲,它是非理性的东西,就是小朋友,小宝贝一出生,他就要喝奶,他就自动会吃奶,他不需要人家教,长大以后,自然就会繁衍后代,也不需要人家教,

所以在医学上来讲,饮食跟男女,它是非理性的东西。就像我们的胃,我们的胃一出生就是会蠕动,不管你有没有食物,它就会蠕动,譬如说,你要尿尿,你要大小便,是那么的自然,长大以后你就会分泌荷尔蒙,自自然然的你就会繁衍后代,从医学上的角度来讲,这再自然不过的。

但是对修学佛道的人来讲,它会干扰我们的清净心,

那么整句意思我再把它念一下,就说:为何会产生饮食的需求,又为何会产生男女种种的爱欲,令众生难割难舍。为什么?

【义贯】

【为何有“饮食”产“生”?众生为何会有种种“爱欲”产“生”?

此为问饮食、男女。盖经云:一切众生依食而住;又云: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正”为得之义。】众生因为有男女的淫欲,才得到这个生命【义为众生皆因淫欲而得性命)。】

【因此,饮食与爱欲为众生性命之最要者:饮食以维持此一期报身之性命,得以延续,淫欲为延续后代之性命,而实亦为众生生死流转之关键也?故问从何而生?】

    16-2 佛一再地提示我们,要把这个饮食看得淡泊,男女看得很淡泊,这个是众生生死的关键。习气就像婴儿,你再做一次,就给他一点饮食,越来这个淫欲(的)欲望它就越来越强壮,到最后就叫做淫欲的魔。如果说你这个淫欲不断,一个礼拜好几次,那么到最后你就叫做失控,你就是失控,你降伏不了它,变成你是淫欲欲望的奴隶。你只有做奴隶的份,你不能做主人,你没有能力做主人。

在座诸位,生物学跟儒家的思想,有几分类似的看法,

生物学认为,动植物生存的关键的意义是在繁衍后代,

儒家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饮食跟生物学,在生物学里面来讲,它就是这样。活着的目的,最重要目的就是繁衍后代。动物也是一样,植物也是一样,让生命生生不息。

让动物跟植物生生不息的,就是因为有繁衍后代强大的力道,所以生物学里面有一句定义,叫做繁衍后代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力量,这一句定义得非常的了不得。

在生物学的角度看是这样,就是人长大了,就是自然会结婚,自然会生儿育女,没有任何力道可以控制住这股力量。

除非你今天听到佛法,你能够把这个男女看得很淡薄,同时你的心在道上,在真理上。

要是世间的凡夫,世间的凡夫就像,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说这个人,这个道貌岸然的人,为什么会对这个男女还看不开呢?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不可思议就是说,这个人的身份地位很崇高,应该不至于贪爱男女,这个已经不叫做贪,它叫做无奈,长大了,繁衍后代这无奈就变成一种责任,

所以生物学家,他把它定义就是这样子,繁衍后代,这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任何一个力量可以抗拒的。

简单讲,用佛法的角度来讲,就是男女的这个感情跟欲望,你要用一点时间,譬如说,比丘你就完全要避开来,所以佛在戒律里面讲,欲来须避,如避火坑。也只有用这个方式,才不会产生种种的麻烦。

所以比丘久了以后,他每天都在道上,每天都在佛上,久了,他就没有这种习气了,久了以后,

那么在家居士不一样,在家居士,用哲学家的角度就是说,欲望如同婴儿,你满足他一次,他就长一寸,到最后你就完全没办法降伏,

这个意思就是说,在家居士他很难修行,难修行的意思是说,这个你又有家庭的责任,要履行这个义务,这个男女的事,你有家庭你就必须履行这个家庭义务,你有一次的增加,又增加一点习气,

你本来念佛念得很清净的,我要来好好的步上佛道了,可是,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你要应付你老公,还有你老婆,偶尔又去尝试一次,又增加一点习气,

所以哲学家说,习气就像婴儿,你再做一次,就给他一点饮食,越来这个淫欲(的)欲望它就越来越强壮,到最后就叫做淫欲的魔。

如果说你这个淫欲不断,一个礼拜好几次,那么到最后你就叫做失控,你就是失控,你降伏不了它,变成你是淫欲欲望的奴隶。你只有做奴隶的份,你不能做主人,你没有能力做主人。

所以这个是众生生死的关键。佛一再地提示我们,要把这个饮食看得淡泊,男女看得很淡泊,

但是这个饮食,我还是劝导这些初学佛法的人,要注意,挑食的人不好,有的人你看那个脸色会挑食、偏食,这个要吃、这个不吃,营养不均衡,也不好。

也不要什么统统吃,吃得那个脸像打鼓一样的,咚、咚、咚,也不好,面圆似鼓,也不好,所以这个饮食还是要中道,

刚刚初学佛法的人,道心很坚固,有时候在吃素的情况之下不允许,你硬要吃素,有时候会把身体搞坏了,所以这个,我指的是刚刚皈依的,刚刚学佛的,这个饮食上你还是要有弹性跟智慧,重点还是要把身体照顾得健康。

诸位,没有健康就绝对没有未来,有一个人来问我,说师父,您的讲经说法,为什么一直重视健康,不是要看开吗?四大本空、五蕴无我,

我说:那个是圣人告诉我们要看破,我现在针对的是一般的凡夫,还没有看破的时候,

他说:师父!您为什么那么重视健康,我说:我现在问你,没有健康就是零,请问!没有健康他每天都跑加护病房,假设说,戴氧气面罩,请问,他身上有一百亿有没有用,没有用,每天跑加护病房,怎么有用呢,没有健康就是零。你知道吗?有一百亿没有用,

好,我请问你,这个人每天跑加护病房,体质实在是糟透了,动不动就重感冒、咳嗽啊,活不下来了,像大炳(余炳贤(1975年5月15日出生)是台湾的知名谐星出生于台湾台中市。华冈艺校戏剧科毕业。)一样的,大炳三十七岁死在北京,免疫系统不好,

好,请问?如果一个身体不够健康的、免疫系统也不好的,他做了很大的官,诸位,我请问你有用吗?当然没用啊!为什么?动不动人家高层要开会,领导要开会啦,你能去吗?没办法。

所以,在座诸位,健康是一,我有财富加一个零,我有荣耀再加一个零,一排在前面,我官搞得很大,再加一个零,为什么?健康是一,有财富加一个零,荣耀加一个零,有一后面加零才有意义嘛,这个就是健康。这个没有健康,没健康就饱受折磨,拖着这条老命学佛,所以,这个是重点,

因此这个饮食要有弹性,就算你吃素,皈依,一定要把身体搞好。

接下来,这个男女的诸爱欲,这个就要看得很淡泊,不管你结婚了,或者是不结婚,这个一定要慢慢的来看开来。

 楼主| 发表于 2020-2-28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17 经文49:【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57)?】你看才问到第五十八个问题你就知道喔,所以,很多人对这个《楞伽经》没有耐性,怎么会一个问题问这么多呢?对,就是没有耐性,可是我们在座诸位法师跟护法居士就是有这个耐性,继续把它听完。

【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57)?】

这个是问人间的帝王,说为什么有世间种种的人间的帝王,还有转轮圣王,以及小王,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这个就是世间种种的王。

【注释】

【“转轮”:即“转轮圣王”,略称转轮王,或轮王。转轮王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而降伏四方,故曰转轮王。

转轮王出世之时为在增劫,】增劫就是人寿十岁的时候,每一百年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是这样讲的,增劫是对减劫来讲的。每一百年增加一岁,

【人寿至二万岁以上时,及在减劫,人寿自无量岁至八万岁之间时。】

在座诸位,这个要用科学来看,不能说人的寿命真的有两万岁,八万四千岁,这个不符合科学的,只能说,佛法要活看、不能死看,要不然那一个人有办法活到两万岁,一万岁你都不可能,所以,佛法要活看,

活看就是说:这个只是一个计算时间的方便,每一百年,诸位,由十岁每一百年增加一岁,每一百年增加一岁,增加到八万四千岁为增劫。再来,再由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就是这个道理。一增一减是这个意思,计算时间的。

除非你在外星球,跟地球上的时间对比,要不然这个世界上,就是植物最多也是活三、四千年而已,那一个人能够活到一万岁啊,这个不符合科学的。不要在佛经里面讲经说法,连不符合科学的,也要含糊地带过去,这个也交代不清楚啊,所以,这个只是计算时间的方便法。

那么【转轮王之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金轮王统领四大洲;银轮王统三大洲,铜轮王统二大洲,铁轮王统一大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

【《俱舍论》曰】这么说【:“《契经》云】这么说【:若王生在刹帝利种,】这个是最好的了,最高的种性,【绍洒顶位,】继承顶位,【于十五日受斋戒时,沐浴首身,升高台殿,臣僚辅佐,东方忽有金轮宝现,其轮千辐,毂辋具足……。”】

什么叫做毂?什么叫做辋?诸位,车轮中心贯穿轴的部份叫做毂(gǔ),轮子中间那个叫做毂。那么辋是什么意呢?就是车轮的外框,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轮胎,就是轮胎。

以前那有轮胎呀,以前的橡胶不发达,哪有什么轮胎,以前都是木造的,顶多包一些比较柔软的东西,以前橡胶业不发达,现在不一样了,

如果是一万年以前的原始人,来看到一万后今天的世界,他吓坏了,他怎么会……这是什么东东,不要说什么,明朝就好了,有明朝的人,突然把他时空调换,假设说明朝,四五百年前的明朝,那个时候的人,把他调换到现代的人,

他看那个手机,铃……这是什么?说不定他跑到厕所以后,去按了那个洗屁屁的,他还拿起来喝,这个还有水,嘴巴就张开,他就会喝水了因为那个搞不清楚囉,是不是?现代的人科学太发达了。

【“小王”:为臣属于轮王,为轮王所封之地方之王。】

【诠论】

【 此为问人间之帝王。】这个大慧菩萨是问完了吗?还没有问完。这真的很会问,我跟你说:你如果让大慧菩萨问了,你真的会发疯,我们讲了四次,到现在大慧菩萨还在问喔!

如果今天(是你)跟大慧菩萨对话,大慧,你到底问完了没有,还没有,还在问,你看才问到第五十八个问题你就知道喔,所以,很多人对这个《楞伽经》没有耐性,怎么会一个问题问这么多呢?对,就是没有耐性,可是我们在座诸位法师跟护法居士就是有这个耐性,继续把它听完。

   18 经文50:【云何守护国(58)?诸天有几种(59)?】在这个全世界的人,都认为国土是世间的人跟神一起来守护,全世界的人都有宗教的信仰。

【云何守护国(58)?诸天有几种(59)?】

意思就是:“云何”世间之国土,有许多的人还有神来守护,

诸位,全世界的国土都是人跟神,

你就是俄罗斯,“东正教”( 东正教是与天主教、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亦称正教。又因为它由流行于罗马帝国东部希腊语地区的教会发展而来,故亦称希腊正教。1453年拜占廷帝国灭亡后,俄罗斯等一些斯拉夫语系国家相继脱离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直接管辖,建立自主教会,逐渐形成用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希腊正教目前则主要指使用拜占廷礼仪的东正教会。

东正教(Eastern Orthodox Church)又称正教会或正统教会,是基督教的主要宗派之一,是指依循由东罗马帝国所流传下来的基督教传统的教会,它是与天主教、基督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目前也是第二大教派,信徒主要分布在希腊、土耳其、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东欧国家。“正教”的希腊语(Orthodxia)意思是正统。)

你到欧洲去,不是天主教、就是基督教,你到中东去全部都是伊斯兰教,你到美国去,那是讲民主,就有佛教,全部都有,基督教、天主教,也尊重伊兰教,你想想看,所以全世界,非洲也是,

所以这个国土,在这个全世界的人,都认为国土是世间的人跟神一起来守护,全世界的人都有宗教的信仰,所以云何人与神来守护世界的国土,这么五十八问。意思就是说,世间的国土有众多的人跟神在守护着。

“诸天有几种?”“云何守护国,诸天有几种?”诸天就是三界,三界的天人,共有几种,第五十九问,

【义贯】

【为何世间之“国”土有许多人、神“守护”?及三界之“天”人共“有几种”? 】

    19 经文51:【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60)?】这个宇宙的大,你无法想像,但是也不必去想像,因为诸法都是空无自性。

【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60)?】

“地”就是大地,云何名为大地,就是我们在欲界中看到的,譬如说:我们这个地球,早上一起来就看到大地,

“星宿”这个念星宿(xiù),就是我们讲的星辰,就是讲星星,“星宿及日月”,

在座诸位,我们这个银河系有多少个太阳,有十亿个太阳,我们这个银河系,只有我们这个银河系喔,有十亿个太阳。

所以,这个宇宙的大,你无法想像,但是也不必去想像,因为诸法都是空无自性。

你坐太空船去,到全世界、在宇宙遨游,都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就是《金刚经》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佛讲的,宇宙都是这样子,只要是相都是趋向于空无自性不可得。

【诠论】  

【此问欲界诸天、大地及日月星辰之相。】

   20 经文52:【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61)?弟子有几种(62)?云何阿闍黎(63)?】“修行者”是指初果至三果,那么解脱就是四果阿罗汉。

【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61)?弟子有几种(62)?云何阿闍黎(63)?】

解释一下:“解脱”当然就是四果的圣人,四果的无学位的圣人,以及……

诸位,这个解脱、修行、解脱的四果阿罗汉的无学,以及尚在未证四果的三果阿罗汉以下的有学,称为“修行者”,

“修行者”是指初果至三果,那么解脱就是四果阿罗汉。

四果阿罗汉的无学位,以及四果以下有学的修行者,尚在修行的修行者,“是各有几种”呢?佛弟子有几种呢?

“云何”就是如何,如何才有资格,才能成为佛法中的“阿闍黎”阿闍黎就是教授师,我们八关斋戒,不是这样念吗,唯愿阿闍黎,阿闍黎就是教授师,或者叫做轨范师。

【注释】

【“解脱”:为已证解脱之无学人,亦即四果阿罗汉。】

【“修行”:即未证第四果者,仍须有所修学,亦即是有学人,以四果以下,诸漏未断故。】

【“阿闍黎”:为轨范师,亦名教授师。】

【义贯】

【已证“解脱”之无学人,与未证解脱而仍须有所“修行”之有学人,“各有几种”?佛“弟子有几种”?如何才能称为佛法中之教授师(“阿闍黎”)?】

 楼主| 发表于 2020-2-28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21 【佛复有几种(64)?复有几种生(65)?】经文53:佛有法佛,无始无终,报佛、有始无终,什么时候开采你的涅槃妙心,那个时候就有报身,那么化身就是有始有终的示现,化身就是示现佛,化佛。

【佛复有几种(64)?复有几种生(65)?】

“佛复有几种”之别,就是有我们法身佛,报身佛,还有应身佛。后面还讲一个智慧佛,还加一个叫做智慧佛。法身佛、还有智慧佛,统统列为法身佛,所以,后面有讲到还加一个智慧佛,“佛复有几种”佛有法身、报身、应身之别。

复有几生,“生”就是本生,本生是什么意思,就是本生之事。无量劫来宿世所行之事。

“复”就是又问,又问佛有多少种本生之事,就是无量劫来宿世佛所行之事,叫做本生的故事。所以有一本书,叫做本生的故事。无量劫来宿世佛所行之事,

贯穿起来的意思就是说,佛到底有几种之别,有法身、报身、应身,又问,复,就是又问,佛有几种本生之事,无量劫来,佛是怎么行所行之事,六波羅蜜怎么行,如何来利益众生。

【注释】

【“生”:即本生之义。】

【义贯】

【“佛”“有几种”?以佛有法佛、】无始无终,【报佛、】有始无终,

什么叫报佛?证得了究竟涅槃,就有报身,证得了究竟涅槃,佛有无量,所以,佛有无量相,无量相就是报身佛。

【化佛】有始有终,示现在印度,释迦牟尼佛,就是有始有终,有出生父母,最后示现涅槃,入涅槃有始有终叫做化佛,

诸位,这个报身佛在那里呢?在色究竟天,不在我们欲界成道,在色究竟天成道,示现千丈的佛,好高好大的佛。所以报身佛不示现在我们娑婆世界,示现在色究竟天,

所以佛有法佛,无始无终,报佛、有始无终,什么时候开采你的涅槃妙心,那个时候就有报身,那么化身就是有始有终的示现,化身就是示现佛,化佛。

【三种之别,故问。又问佛有多少本“生”之事,亦即】也就是【宿世所行事。】

    22 经文54:【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66)?】在座诸位,如果有人,坏对三宝信心,谤佛、谤法、谤僧,此人因而断了法身慧命,诸位,你就是魔。不要说别人是魔。

【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66)?】

诸位,什么是“魔”,在这里的定义,直截了当就是,坏人法身慧命的统统叫做魔。

这个定义是最棒的,坏人善根的就是魔,坏人法身慧命的叫做魔,坏人功德善本的统统叫做魔,

所以这个魔的定义,直截了当就是,专门破坏修行人功德善事(的)统统叫做魔。包括谤佛、谤法、谤僧,断人家的法身慧命的,

所以,你不要自己落入自己的心魔,你还不知道你是魔,你还以为你是很有修行的。

诸位,口出狂言必造口业,你还自己认为你是佛弟子。

“魔及诸异学”,异学就是外道,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彼各有几种”,以及他们外道异学上各有几种,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

整句贯串起来说,“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就是坏人法身慧命的,专门破坏修人功德善事的魔,以及外道的异学总共有几种,那么以及他们“彼各有几种”,就是以及他们外道异学各有几种,佛在世有九六种外道。

【注释】

【“魔”:梵语魔罗(Mara),译为能夺命、】“夺命”就是说你修行一半,修……修到得重度忧郁症,从二十楼跳下来,不想活了,或者是说你修行修到,欸,心肌梗塞了,也不管你身体的健康了,一下子断掉了,自己给自己压力很大,很大,夺命,命没有了,

诸位,命没有了你怎么修行呢?人这个生命不像纸张可以回收,我们这个纸张写一写,报纸看一看,丢掉,纸张可以回收,重新再创造,人不行的,人一死了就随业而转了,所以,佛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

一、夺命叫做魔,二、叫做【障碍、】三、叫做【扰乱、】四、叫做【破坏等,以其能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之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

魔共有四种:】注意哦,这个魔不一定是外面的,

一、【烦恼魔、】我们从无量劫来,只要一转世就有隔阴之迷,就不知道前世是修行人了,就从头再来,

以举师父的例子来讲,从小学读书,我们是单亲,小学念书,我们那时候又要联考,还是要拼啊,我们那个时候是棍棒教育的,藤条侍候的,成绩考不好,我们那个班上还打屁屁,还在裤子脱起来,不准让你穿裤子,光着,隔壁的女生班都会跑来偷看,我们都赶她走,你看什么呢?要不然就是搞水桶,很重的水桶,在那边跪着,现在如果老师这样,被人家告到教育局去了,

再来,年轻的(时候)烦恼(来)怎么办呢?长大的时候烦恼,读到大学的时候,生从何来、死到底哪里去呢?也是烦恼,

这个世间,没有一个众生不烦恼的,嫁了好老公也烦恼,因为长得太好看了,怕被人家抢走,整天都盯着她老公,

那么讨个老婆太漂亮,也很烦恼,人家多看一眼就吃醋了,嫁给一个太丑的老公登不上大雅之堂,人家说,你结婚了,她说:没有,因为她老公实在是长得不怎么样,喔!你看,烦恼,

做事业、企业的时候,投注下去开始烦恼,到底会不会赚钱,这个世间,饮食烦恼,男女的感情烦恼,事业烦恼,

官干了很大也很烦恼。我从中间得一点利益啊,这个有一天,不晓得哪一天会爆发出来了,心里……官又搞了很大,对不对?这件事情东窗事发,我怎么办,他虽然官搞了很大,可是也是很烦恼,因为他干了很多的坏事,没有人知道,这个就是烦恼,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不烦恼的。

修行人也烦恼,修行人,哎呀,糟糕了,师父,我能不能往生,我再多活也没几年了,烦恼,念佛,来不及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烦恼,变成无头苍蝇东参西参,最后变成怪异的修行人,本来是一个修行人,人家是没有烦恼的,他却烦恼这个、烦恼那个,所以出家以后也很烦恼,在家也烦恼。

叫做【五蕴魔、】这个五阴魔、叫做色、受、想、行、识,这色受想行识,

第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二、一切受不受就破受阴,三、没有能所就破想阴,四、我对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就破行阴,第五个叫识阴,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坚持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五阴皆破,五阴统统破。

一、离一切相,就破色阴魔,二、一切觉受不受就破受阴魔,三、没有能所就破想阴魔,四、我对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就不会落入知见(的)观念,五、要如何破识阴,微细的识阴怎么破,坚持如如不动、不取于相,诸法无来、无去、无增、无减,坚持即破识阴。

【死魔、天魔。

《大智度论》曰:“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馀残就是剩下的,除诸法实相剩下的一切法,尽名为魔,

【问曰:何以名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

在座诸位,如果有人,坏对三宝信心,谤佛、谤法、谤僧,此人因而断了法身慧命,诸位,你就是魔。不要说别人是魔,

广钦老和尚常常告诉我们,广钦老和尚说,不要说别人是魔,要说自己是魔,这一句话值得我们回光返照一下,你问一下自己,你这一辈子做过魔吗?有没有断众生的法身慧命呢?有没有伤害众生的善根呢?没有!那恭喜你,有,再给自己一次机会,赶快改过来,

所以,前面师父讲的,不能用个性害了你一辈子,要用佛性救你的法身慧命,所以修学佛道的人,要放异个性,要提升佛性。

【“异学”:九十六种外道皆称异学。】

【义贯】

【坏人功德善事之“魔,及诸”外道“异学”“各有几种”?】

    23 经文55:【自性及与心,彼复各几种(67)?】如果我们也了悟了,诸法空无自性,这个世间没有一种东西值得我们执着,那我们就是圣人。悟,就是圣人,就是有正智,心就是如如不动,所以法并没有高下,只是人心有迷跟悟的分别,法并没有高下,因为诸法都是空无自性,那么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迷跟悟。迷、就死执不放,悟了就无所住。

【自性及与心,彼复各几种(67)?】

“自性”就是三自性,“心”就是识心,三种自性、八识心,三种自性、然后八识心,所以“彼”,这个“彼”就是指两种,彼心与性、叫做彼,彼心与性各有几种,

“性”就是三自性,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依他起,就是我们讲的缘起,法界统统是缘起,那么缘起性,就是空无自性,迷于缘起叫做遍计所执性,执着于依他起性,就落入遍计所执性,放下依他起性,超越缘起法,放下缘起法,无所住,就进入圆成实性。

所以诸位,依他起性在中间,迷了就走右边,遍计所执性,悟了就走左边,达到圆成实自性。

依他起性在中间,它空无自性,依他起性本身并没有所谓好跟坏,好跟坏起于心的判断跟执着,

缘起法都是空无自性,那么迷于缘起法呢?就是遍计所执。意思就是在空无自性的缘起法里面迷惑了,心迷于相,叫做遍计所执性。心着于相,叫做遍计所执性,误认为是真实,简单讲,就是心性全迷,叫做遍计所执。普遍的执着,无所不执着,叫做遍计所执,

如果了悟了缘起法,法界都是空无自性,那么就怎么样,全部无所住,保持正法、正知、正见、正智,那么就入圆成实自性,就是悟了依他起性,不值得执着,

如果我们也了悟了,诸法空无自性,这个世间没有一种东西值得我们执着,那我们就是圣人。

悟,就是圣人,就是有正智,心就是如如不动,所以法并没有高下,只是人心有迷跟悟的分别,法并没有高下,因为诸法都是空无自性,那么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迷跟悟。迷、就死执不放,悟了就无所住。

【义贯】

【“心”与“性”各有“几种”?(佛于此经中言有三种自性。)】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简单讲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都加一个自性,简单讲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


所以这个时候称为自性,有其自性,其实是空无自性,简称,遍计所执自性,简称遍计所执性,依他起自性,简称依他起性,圆成实自性,简称圆成实性。


 楼主| 发表于 2020-2-28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24 经文56:【云何施设量(68),唯愿最胜说。】问到现在,问到第六十八个问题,如果你跟大慧菩萨对话,你就会这样回答,这样子会不会问太多了,问四天四夜还在问,问了四天四夜还在问这个问题,才到六十八,没有几个有那个耐性的。

【云何施设量(68),唯愿最胜说。】

“云何”就是为何,佛要施设现量、比量、还有非量,这个量有三种,

现量,就是现量境界,第八意识说业报所现出来的,就是眼睛可以攀缘的,耳尔可以听的,统统是现量境界,比量境界,就是用类比的,

那么所以现量境界跟比量境界,都有一些名、还有相,这是属于事相的,名相就是事相,那么理呢?是众生称为事相的量,还有理上的量,理跟事统统称为量,

还有一种称为非量,非量,就是也不是现量,也不是比量,叫做非量。

还有一种叫做圣言量,佛所说的话,就是圣言量。就是这个世间,别人讲的你不相信没关系,可是如果,你是依法不依的话,那佛讲的话你就必须要听,就必须要听,叫做圣言量,或者叫做证言量。证量,有证量就是圣人,圣人讲的话叫做证量,或者叫做圣言量,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为何要施设,事相还理的量,而有现量、比量、非量、圣言量。

“唯愿最胜说”,“最胜说”当然就是佛囉,那么意思就是说,佛,你为何要设立名还有相,设施这一些可以比度的种种的名相,种种的名字,这一些属于事的,还有理量与法呢?

佛陀讲道理、讲真理,还有佛陀讲法,理就是法、法就是理囉,意思就是说,世尊,你为什么要讲种种的事,还有种种的理,为什么你不单刀直入的讲无相第一义谛,为什么?

为什么讲这么多的事相,还讲这么多的理的法,你乾脆就单刀直入讲无相第一义谛,为什么?世尊,你能为我解释一下吗?

问到现在,问到第六十八个问题,如果你跟大慧菩萨对话,你就会这样回答,这样子会不会问太多了,问四天四夜还在问,问了四天四夜还在问这个问题,才到六十八,没有几个有那个耐性的。

【注释】

【“施设量”:“量”为凡是有名、有相之事、理等皆称为量,以其可以称“量”、比度、思“量”,故称为量。(如“现量”、“比量”、“非量”之量,亦是此义)。

“施设”,为建立、设立、缔造、创设、及成就之义,亦含假设之义,故此第一句,魏译作:“云何施假名?”唐】朝的翻【译作:“云何唯假设?”

如来所以施设有名、有相、可称量、思量之量者,盖以法本无言、】诸法本自空性【无相、不可言说,唯可顿契;】契就是契入,

【然众生根器欲望】这个欲望就是希求,希望求得种种不一样,因为众生根器欲望,每个众生他的希望,还有求都不一样的法,【种种不同,非皆是上上圆顿之根,

故】所以【无法当下皆直趋第一义无相门,以无相门为无门故;】“无门故”就是没有下手处,处处是,以无相门为无门故;无门、就是没有下手处,但是处处是,你要从哪里下手呢,但是不必下手,它处处是,万法唯心现量,哪里不是你的心呢?

【于是如来以大悲愿力,方便设教,于不可说示之中,强而为说为示,以无住本立一切法,普令众生得悟得入,

此为如来设教之本怀,即是以指指月之义也,】那个月就是真如,比喻真如本性,用那个手指指那个月亮,就是用这个法告诉你,每一个人都有真如本性,开采真如本性才是佛的用意,而不是在名相语言,【非以指代月,行者当善思念之。】

【“最胜”:即是佛,诸参见前注。】

【义贯】

【为何佛设立(“施设”)此一切可以比度思“量”、有名有相之事、理、法?(义含:为何不称理单说无相】第一义谛大空【?)请佛为我解脱。】

    25 经文57:【云何空风云(69)?】云何虚空当中有风和云的产生,这个简单。

【云何空风云(69)?】

云何虚空当中有风和云的产生,这个简单。

【义贯】

【为何“空”中有“风、云”产生?】

    26 经文58:【云何念聪明(70)?】这个“聪明”就是智慧的意思,这个不是世间的聪明,世间的知识教育,称为聪明的教育,佛法的教育,称为解脱的智慧教育,完全不同。

【云何念聪明(70)?】

注意,这个“聪明”就是智慧的意思,这个不是世间的聪明,

世间的知识教育,称为聪明的教育,佛法的教育,称为解脱的智慧教育,完全不同,

世间人教你聪明,但是聪明有时候会被聪明所误,有时候书读得越多的人,干的坏事越大,

可是智慧不会。解脱(的、有)智慧的圣人绝对不干坏事。

聪明跟智慧不一样,聪明会被聪明所误,智慧不一样,智慧是绝对解脱。

“云何念聪明”,就是云何心念能生出智慧,解脱的智慧,聪明就是智慧。

【注释】

【“念”:即心念。】

【“聪明”:即智慧。】

【义贯】

【为何有情的心“念”能生出智慧?】

    27 经文59:【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71)】这是问无情的生起之由以及差别。

【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71)】

“云何”就是为何,这是问无情的生起之由以及差别,为什么会有林树之生长,又为什么有种种“蔓草”藤蔓,这些蔓草交错、盘错生长。

【义贯】

【为何有“林树”与“蔓草”之生长?此为问无情之生起之由,及其差别。】

    28 经文60:【云何象马鹿(72)?云何而捕取(73)?】为什么有这种事呢?

【云何象马鹿(72)?云何而捕取(73)?】

为什么有“象马鹿”的出生,“云何”就为什么,又被别人补(捕)取杀之,为什么有这种事呢?

【义贯】

【为何有“象马鹿”等种种傍生之出生?为何人欲“捕取”而杀之?】

    29 经文61:【云何而卑陋?何因而卑陋(74)?】有业因,业缘具足就一定得到业报。业果就是业报。业因、业缘、业报。如果有业因,你动这个不好的念头,可是呢?可是你碰到好的朋友说,这件事情千万不要去做囉,你没有这个业缘,那就产生不了业果。

【云何而卑陋?何因而卑陋(74)?】

就是有的人一生下来,为什么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好事,都趋向于下贱,譬如说,淫人或者是盗贼呢?是为什么?会产生卑陋下贱之人,

意思就是,云何人生而卑陋、下贱,“何因”就是那么造何业因而感得卑陋之果报,他们到底前世是造什么业因,

有业因,业缘具足就一定得到业报。业果就是业报。业因、业缘、业报,

如果有业因,你动这个不好的念头,可是呢?可是你碰到好的朋友说,这件事情千万不要去做囉,你没有这个业缘,那就产生不了业果,

如果你动到这个业因,动了坏的念头,旁边的坏朋友说,杀了他,你逃难的时候,我给你钱,你就逃,那么叫做业缘,那你就果真杀了他,那么业因具足,业的缘也具足,那么你的果报,就绝对逃不掉的,业报,叫做业的果报。

整句的意思是说,为什么人生下来,而有淫人、盗贼,这些卑贱的人,他们造何业因,而感得卑陋的果报呢。

【义贯】

【为何有人生“而卑陋”下贱?(如为淫人、盗贼等);及他们是造作“何”业“而”今生感此“卑陋”之果报?】

    30 经文62:【云何六节摄(75)?】为何一年要分为六个时节,来含摄整个年岁的岁月?

【云何六节摄(75)?】

“摄”就是含摄,印度每两个月为一时,不是像中国,我们中国用春、夏、秋、冬,春耕、夏长、秋收、冬藏,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意思就是,佛,为何一年要分为六个时节,来含摄整个年岁的岁月,整年的岁月,意思就是,六个时节,是印度以两个月为一时,一年分为六个季节,

中国分为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印度分为六个季节,像我们中国分为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那么西洋分二十四个小时,不一样,所以中国一个时辰等于西洋的两个小时。

【注释】

【“六节”:印度以两个月为一时,一年分为六节。】

【义贯】

【何以用一年“六”个时“节”来含“摄”岁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08: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