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佛教经藏] 《楞伽经》: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3 经文115:【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心地者有七,所问皆如实?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

【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心地者有七,所问皆如实?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

    3-1 佛陀说:你要感谢你的敌人,因为你的敌人最先看到你的缺点,所以我们要用感恩的心!我一辈子行三样的哲学,一直到今天,生活无往不利。一、老二哲学;二、刹车哲学,一定要时间,不对劲,你就赶快要刹车;第三、就是刚刚我们所讲的:半部哲学。


我解释一下。我先解释一下《楞伽经》的经文。说:

“云何为众僧”,就是如何才能称为僧众。

诸位!一个僧众的团体,首重和合无诤,所有的出家众,一定要自我警惕,在这个僧团里面,你不管用任何的方式,去斗乱僧团,不管用任何的理由去伤害对方,统统不够资格成为出家人,成为一个出家人一定要有理性,要有理性,要有般若的智慧。

我以前就学过了一些哲学,所以在没有出家前,我就用三种哲学过我的一辈子,到今天我一样受用无穷。

一、叫做老二哲学,什么事情不要强出头,退居到老二。如果你真的像太阳一样,任何东西都挡不住你的,出家人就怕你没有能力、没有实力、没有证量,你不要去管这个什么供养。

所以广化律师讲:你要追求道,不是追求粮,出家人追求粮,失去道,那么就颠倒了,有道不怕没有粮。所以退居老二的哲学,出家众就是和合众,认真修行,这是第一点。

第二、叫做刹车哲学。这刹车哲学,这世间的食衣住行怎么样呢?就是一句话。哪一句话呢?就是见好就收,适可而止。

人一定要懂得踩刹车,不懂得踩刹车,欲望一来,食衣住行求不完,灾难就到了,所以你做任何的行业,明明知道这个是犯法的,你要硬干硬闯,总有一天你会出事,不懂得踩刹车的人,他的灾难就一定会在后面发生。世间人追求五欲六尘,不懂得踩刹车的,不懂得刹车哲学的,那他一定会麻烦。

第三、师父的——这是我的座右铭,第三的哲学叫做半部哲学,我的人生有三部哲学,半部哲学就是说,这个世间不是阴就是阳,不是男就是女,有人赞成就一定有反对。

所以,我在讲经说法,我总是有一个期盼说,有人来support支持,当然也一定有人反对,所以有一百个人听,有五十个人支持师父的,那么我就认为我这一辈子做成功,因为这一辈子最多只能拥有一半,那另外一半就是要宽恕跟原谅,这是心态可以一百分,

事相没有办法。诸位!你做得再好,你做得满身是汗,人家还嫌弃一堆,世间没有那种所有人都支持你的,没有那种好事,对不对?

全世界都赞赏你,那诸位,你就活在虚伪之下,你没有办法修正自己。诸位!没有人反对,就表示你缺点很多,你没有人反对,人家不敢讲啊,是不是?有人讲,那你就可以检讨自我。

所以,佛陀说:你要感谢你的敌人,因为你的敌人最先看到你的缺点,所以我们要用感恩的心!我一辈子行三样的哲学,一直到今天,生活无往不利。

一、老二哲学;二、刹车哲学,一定要时间,不对劲,你就赶快要刹车;第三、就是刚刚我们所讲的:半部哲学。

也就是你的人生当中,这有三部哲学,当然这是师父个人的心境,我提供大家,我的一生一世都是用这三部哲学,到今天来讲无往不利,你可以参考一下。

   3-2 在座诸位!若不明本心、见本性,你所有的问题你都问不完,永远问不完,所有的问题怎么问都会问不完。

身为“佛子”,大慧“如是问”,为何有如是的问题呢?这里有一个“问号?”,就是你这样问会不会太离谱呢?

你是最胜子,你是菩萨,你所问的问题都是空无自性,没有任何的意义啊,是你心态的问题,是种种妄想颠倒、分别的问题,不在外境,

所以为什么唯识讲:遮无外境,唯心所造。意思就是修行跟外境没关系,究竟之义,究竟之处,还是心动什么念头,这个最重要,是妄想颠倒害惨了你,不是外境害惨了你,是这个问题。

世界的形状有的像“箜篌”,如细“腰鼓”,有的如“花”,有的世界就像花,种种的花,这是为什么呢?

有的“刹土离”开日月之“光明”,但是自己能够发光,这个前面已经讲过了。“刹土离光明”就是有的刹土,离开了日月的光明,但是能自己发光。

“心地者有七”,有七就是第七地,第七地菩萨,这个心地就是心中之境界,境地、境界,境地就是境界。那么这一句叫做倒装句,要反过来讲,你才讲得通。如何是第七菩萨——第七地菩萨,心中的境界?要倒装句倒过来念,把这个第七排在前面,那么心地就是心中的境界。所以整句的意思是,如何是第七——第七地菩萨,心中的境界?

“所问皆如实”,就是这一切的问题都是你如实而问的,这个如实就是,大慧确确实实你都是问的这些问题。

“此及余众多”,还有很多众多的问题。

“佛子所应问”,都是最胜子大慧菩萨你所应当问的问题,你为什么不问呢?你问的那些问题都是空无自性,那么要这样严格这样讲呢?有更多的问题,此及余众多,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你这样问的话,还剩下很多很多的问题啊,那么那些问题你为什么不问?佛弟子大慧菩萨你也是所应当问,还有其他众多的问题,这样就叫做问不完,问不完。

所以在座诸位!若不明本心、见本性,你所有的问题你都问不完,永远问不完,所有的问题怎么问都会问不完。

你每天都是这样子:师父啊!我的早课是要诵《普门品》,念《大悲咒》好呢?晚课是要念《弥陀经》呢?或者说我念一句佛号就好呢?他就会这样子,他就一直重复地这样问。

我就跟他讲:每一个人的时空不一样,根器也不一样,只要你一心向着佛,一心求生净土,那么信愿行具足都对,没有一定的模式是什么。

这个问题是每天都发生。然后呢?《楞严经》也不看,讲了那么《楞严经》不看,讲了都跟《楞严经》有关系,然后就列出。有一个人一次就列出二十个问题,二十个问题一二三四。

我常常跟赵老师讲:这回答完就天亮了,这怎么有办法呢?对不对?不是说不慈悲啊,这跟慈悲没有关系啊,师父只有一个,你看这所有的问题,一次列十几个问题,两张三四十个问题,那一个法师怎么问呢?怎么答呢?他怎么问这么多问题,

所以我就跟他们讲说:如果我现在今天坐在书桌上,一直回答这些问题,那《楞伽经》也不要讲了,不要讲了。不是不慈悲的问题,这跟慈悲没有关系,实在是没有办法,因为我们还有更重大的任务,更重大的任务啊。

【注释】

【“云何为众僧”:此为应前】面【第一○三问:“僧伽有几种?”】

【“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此为应前】面【第八十六问中:“箜篌细腰鼓,状种种诸华,或离日月光”。】这个“状”就是形状,形状就像如种种的花。状如就是形状如种种的花。或者是离日月光,离开了日月的光,本身有光明。

【“心地者有七”:此为应前】面【第一○二问:“云何为七地?”】

【义贯】

【如何才称为“僧”“众”?身为“佛子”的你怎会“如是问”?】

因为你问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空无自性,意义不大,你只要了悟众相本空,然后心不妄想、不颠倒、不执著,客观的环境不存在,主观的意识化作一心真如,那么整个宇宙就是心,整个心证悟到空性,

那么诸法并没有来去、生灭、增减,一切都是妄,增是妄、减是妄、来是妄、去还是妄,于妄中打转就是凡夫的无明,于妄中彻见空性就是圣人,就是迷跟悟而已。

迷了,有能所,有客观、有主观,悟的时候,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没有能所,没有主题,也不存在客观。

【各世界有种种不同的形状,有的如“箜篌”,有的如细“腰鼓”,有的如种种“花”,这是为什么?】

【有的世界无日月之照耀,而能自发“光明”,这是为什么?】

【如何为第“七”地菩萨“心”中之境界?这一切问题,你都是“如实”而问?】

【这些问题,还有其它许多问题,都是菩萨“所应问”的问题?】

   3-3 禅宗里面讲的,六祖讲的,千万不要成为一个知解宗徒,千万不要成为一个只是研究佛法,然后拉风或者是晃一晃,这个对生死没什么帮忙的,真正生死是肯参实证的,那个是真正说放下,那个是没有任何相可所动摇得他,那一种功夫,是真正地在修行。


【诠论】

【这一段之中,有三个重要句子:“佛子如是问”,“所问皆如实,”及“佛子所应问。”这三个句子,如果其句尾都加惊叹号(!),亦是一解。然以加上问号为最适切,如此则承上一贯之反诘法】以【及反讽之语气。】

所以禅宗没有答案,你看禅宗的公案里面,它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的。什么是佛?他就比一个大拇指。

你问:师父!什么是佛?庭前树,麻三斤。不知道在说什么,那个禅宗的动念即乖,没有任何的讨论的空间,所以听了这些法,这是在成熟我们的真如自性,成熟,慢慢有一天去契入:哇!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自性本自具足,这些语言文字统统是戏论,就像入海算沙。

因此禅宗里面讲的,六祖讲的,千万不要成为一个知解宗徒,千万不要成为一个只是研究佛法,然后拉风或者是晃一晃,这个对生死没什么帮忙的,

真正生死是肯参实证的,那个是真正说放下,那个是没有任何相可所动摇得他,那一种功夫,是真正地在修行。

譬如说你今天,在座诸位!你今天一楼二楼三楼都满了,假设说,来听经闻法的,结果仔细挑选,每个都是空心的。为什么?回去碰到境界,一样是贪嗔痴杀盗淫,是不是?那这个功夫就不是听经闻法,

听经闻法从心性上出,真正的契入涅槃,回去,享受这份宁静,然后你就自己下定决心,发大愿:我了解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从此以后我的心中,无我相、人相、众生相,从此以后,了一切相都是空无自性,那么人生宇宙到现在为止,就摆平了。

所以,你想过佛陀的日子吗?想过大菩萨那一种enjoy的日子,享受,那很简单,不困难,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接着就问自己了,问自己了。

【但无论如何,这里一定不可作平叙句解,否则便前后不能贯通,不一致了。若作反诘句解,则不但可以承上,亦可以启下,上下都可连成一气了,否则便成扞格不入。】就是格格不入了。

(扞格不入hàn gé bù rù:扞:绝;格:坚硬;扞格:相互抵触,格格不入。过于坚硬而难于深入。形容彼此意见完全不合。【出处】《礼记·学记》:“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郑玄注:“扞:坚不可入之貌。”)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4 经文116:【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这一句话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这十五个字,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这几个字。

【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

这一句话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这十五个字,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这几个字:

“一一”,“相”就是法相,一一法相,中间补四个字:其性本空,若人一一相应于第一义大空,这五个字就是这样补的,一一法相,一一相的中间,相应的前面,一一相的后面,相相中间补四个字:其性本空。

“相应”,就是若能一一相能相应于第一义谛大空,就是所有的相,都趋向于空无自性,回归当下,就是万法本空的意思。

再读一遍。 一一法相其性本空,若能一一相应,一一相相应于第一义谛大空,

然后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远离的前面补两个字:则能。则能远离诸,这个“见”前面补一个字:叫做邪见及二见,因为外道掉进去断见、常见,

凡夫掉进去有见、无见,二乘人掉进去这个能所不断,菩萨有能觉所觉,成佛尚不可得,连佛见都不可得,一切见都要离,则能远离诸邪见及二见,离断见、常见之过。为什么呢?

第一义谛离唯心无境之道理,为了契入第一义谛大空,所以你必须要证得诸法,空无自性,证得诸法空无自性,就是第一义谛理,

第一义谛理唯心无境的道理,你一定要了解,当一个人证到第一义谛道理,唯心无境的时候,则能远离诸邪见以及二见,邪见还有二见,还再补:以及二见,二见就是断常二见,之过,“过”就是过失,

中间就补七个字:佛所说的第一义谛悉檀,因为这个悉檀讲的太简单,只有两个字,补上七个字:佛所说的第一义谛悉檀的道理。悉檀的底下补两个字:之理。然后本离于言说,离言说就是,本来就离于言说。

再讲一遍。佛所说的第一义谛悉檀之理,本离于言说,不可说,是故大慧莫执言说,方能契入离言法性。后面就是补这几个字:是故大慧莫执言说,方能契入离言法性,才能够契入离言法性,

所以因此相相本空,今天为什么讲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从来不说一个字?它就是离言法性。

为什么说佛从来不说法?讲了四十九年说:佛不说一个字。佛是指什么?是指摩诃般若那颗心,是指我们的觉性。

我们的觉性没有能所,我们的觉性就等同法性,毕竟空寂,毕竟空寂没有来去生灭,没有语言、没有文字,没有妄想、没有颠倒。

为什么经典里面讲: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当然就是离一切语言相,离一切文字相,离一切心缘相,是不是?

因此佛从来不说法,还是回复一句话,释迦牟尼佛从来无一法予人。如果释迦牟尼佛有法给你,你的本性就增加一个法了,我们的本性从来没有增减,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些法,统统是方便脱粘解缚,诸位!脱粘解缚,就是究竟第一义谛大空,所有的方便统统要解脱,

诸位!怎么样能够证明一个人不死在文字教下呢?就是这个人真正的放下,这一辈子再也不会为男女的感情,为经济、为这些人情世故不好意思,好不好意思来牵累。

我有一个大学的同学,我出家了将近二十年,有一次我们见面。哎呀!我们都是老参,老同学了,你现在怎么用功啊。

哎呀!我不好意思,我这个密宗请我去,我就不好意思,就去。某某一个慈善机构,我也去,也不好意思,不好意思。然后呢?某某师父一叫,我也不好意思。某某居士团体去,我也不好意思。

我说:你这一辈子,就会死在“不好意思”,你稳死的。一个人跑一个道场,有一百分钟;一个人跑两个道场,分一半,剩五十分钟;一个人跑三个道场,剩下三十三分钟,你怎么有那个生命呢?对不对?你就选择一个稳当的道场,全心地投入就对了,你难道不会这样?

我跟他说:你不好意思拒绝,那你稳死的!这一辈子你会被这个不好意思害死了。不是人家邀约就去,邀约就去,对不对?不是这样。你要看情形呢。

所以说,你说一个人在参,跑了很多道场是对还是错,是很难讲,当然法无定法,对不对?在参的过程是这样,但是如果说,欸!这个道场或者这个居士团体,或者慈善团体,不能让我了生脱死,也没有一句法可得,那你在参什么?

我跟你们讲,我们佛弟子有两种菩萨,南无无头苍蝇菩萨,南无莫名其妙菩萨摩诃萨,这个你拿他没办法。

这是我发明的,南无莫名其妙菩萨摩诃萨,就是那个人行为举止,怎么告诉他就是醒不过来,就是很奇怪,莫名其妙这样,南无莫名其妙菩萨摩诃萨。

南无无头苍蝇菩萨摩诃萨,他就一直追逐,他的心往外,不晓得快乐来自于宁静的内心,莫向外求,释迦牟尼佛讲的,快乐来自一颗宁静的心,宁静就是涅槃,

在座诸位,所有的法就是要让你契入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涅槃,如果你今天用了五年十年,你对佛教的核心,这个涅槃的思想完全不懂,那你惨了,你现在叫做行善结缘,跟了生死没有关系,

那个了生死要入木三分的,知道吗?那个修行不是用结缘的方式,那个修行是要单刀直入,要入木三分的,入你究竟的心法的。

有的人就没办法了,对不对?老参有这种毛病,盛情难却就跟着走,初学者也有这样的情形:师父啊!那我跑别的道场不对。

我没有这样讲,我是说,你要衡量你的时间、空间、体力,对不对?要衡量自己,我没有说你去护持别的法师、别的道场是不对,这样我变成有私心,私心。

我是怕说,你这一辈子,滚动的石头不长青苔,你一直滚动一起滚动,那你要搞到什么时候,能够把心静下来呢?对不对?我的好意不可以被扭曲,不可以被扭曲。

那么我这一句还是要再强调,解释一下比较好。说一一法相其性本空,若人一一相,相应于第一义谛大空,则能远离诸邪见以及二见之过,为什么呢?第一义谛离,唯心无境,佛所说的第一义谛悉檀的道理本来就离于言说,

是故大慧莫执言说,方能契入离言法性,所有的真理都在一颗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的涅槃妙心里面。

(四悉檀:意译作成就、宗、理等。佛化导众生之教法可分四个范畴,即:世界、各各为人、对治、第一义等四悉檀。略作四悉。法华经玄义卷一下,以悉檀为梵汉兼称之语。悉,即遍之义;檀,为檀那(译作布施)之略称,即佛以此四法遍施一切众生,故称四悉檀。 

据大智度论卷一所载,佛之教法有种种差别,乍见似为矛盾,若总其教说,则有四悉檀之别,皆为实义而不相违背。(一)世界悉檀,即随顺世间之法,而说因缘和合之义;亦即以世间一般之思想、语言、观念等事物,说明缘起之真理。例如,人类系由因缘和合而存在,故非为实体。以人存在本是一般世俗之见,乃说适合世俗之法以随顺众人,令凡夫喜悦而得世间之正智,故此悉檀又称乐欲悉檀。(二)各各为人悉檀,略作为人悉檀。即应众生各别之根机与能力,而说各种出世实践法,令众生生起善根,故又称生善悉檀。(三)对治悉檀,即针对众生之贪、瞋、痴等烦恼,应病而予法药。此系为灭除众生烦恼与恶业之教;以其能断众生诸恶,故又称断恶悉檀。(四)第一义悉檀,即破除一切论议语言,直接以第一义诠明诸法实相之理,令众生真正契入教法,故又称入理悉檀。 法华经玄义卷一下,举出可说与不可说二种第一义悉檀。可说者,乃为“一切实、一切非实、一切实亦非实、一切非实非不实”四句。不可说者,则为诸佛所证得之理。同书并将四悉檀配于天台宗之藏、通、别、圆四教之四谛,即:世界悉檀配于藏教之生灭四谛、为人悉檀配于通教之无生四谛、对治悉檀配于别教之无量四谛、第一义悉檀配于圆教之无作四谛。此外,禅经中所说之四随即指四悉檀。〔维摩经玄疏卷一、大乘义章卷二、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华严五十要问答卷下、华严经孔目章卷三、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下〕[1]p1758——《佛光大辞典》)

【注释】

【“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此指大慧菩萨所问的问题中每一法之“相”,若能皆与第一义谛之理“相应”,则能“远离”种种邪“见”恶“见”之“过”。所言第一义谛理者,唯心无境之理也。所言恶见邪见者,如断常等见。】

【“悉檀离言说”:如来虽以四悉檀成熟成就一切世间,然菩萨须知悉檀之性本离言说,】叫做无言说。【以悉檀之理不在言说之中,】

诸位!言说叫做第二义,第二义就不是绝对真如的心境,第一义谛大空无可言说,没有来去生灭增减,所以唯证相应,第二义就是方便说。

所以我们讲这一次彰化演讲,斋僧的时候:第一义谛。为什么讲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不可说,那我们所有的言辞,统统叫做方便说,叫做第二义,但是你由第二义的言说,方便说,能够契入真如实相,虽然不可说,方便说,欸!也能够有大根器上根利智的来相应,来相应。

以悉檀之理不在言说之中,【如指月之指,】用指头指向月亮,那个月亮就是真如本性,用语言指向真如,语言就是像指头一样,【不可认指作月;】不可把这个语言当作是真如自性,月就是譬喻真如自性。我们今天所有的说法,应当去体认真如,而不是在师父的语言,教下里面一直摸不着门。

【然悉檀亦不得离言说而建立,】悉檀离言说则无可说,无可说就没有,正法就会消失,【如指月之指,若无指,则众生不得见月,亦复如是。】

如果没有文字语言的记载,那么释迦牟尼佛两千五百年的真理,早就散失了,我们今天哪有办法讲经说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悉檀皆为如来种种方便言说以成,而悉檀之性既离言说,是即为说而无说。是故《金刚经》言:若说佛有所说法者,是为谤佛,以是人不了佛所说义。“佛所说义”者,即第一义悉檀。】

为什么说若说佛有所说法者,是为谤佛?诸位!为什么?因为佛证入了离言法性,

注意,那个法性,所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佛陀发现什么?佛陀发现整个宇宙究竟的真理,就是所有的万法都趋于空无自性,简单说万法统统叫做空性,叫做不可得,悟无所得,无有少法可得才能成佛;若有少法可得,然灯佛就不会授记释迦牟尼佛。

诸位!所以为什么在修行,为什么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你说:我著一点点一点点,那不行的。诸法本空,没有那0.001的。

师父,我现在放下许多了。那就表示你没开悟。师父!我全部都放下了,那表示你没开悟,诸法本空,放下什么东东呢?

师父!我体悟到诸法本空,那你还是没开悟啊,诸法本空,你干嘛跟我讲?真如离言说。

师父!开口就错。这一句也错,对不对?师父!我沉默不语。不说,是愚痴啊。还是保持沉默,不知该如何?中秋月饼多吃一点,在师父的面前,不知道说什么?还是吃饱穿暖来得好。

若说佛有所说法者,是为谤佛,以是人不了佛所说义。“佛所说义”者,即第一义悉檀,【佛已离一切相,无少法可得,焉有能说所说哉?】

所以,修学佛道的人,证得无生法忍,诸位!他不会写一本书,一直去骂人的,这个忍辱的功夫达到究竟的时候,

如果一个真正讲说,他已经悟到第一义谛的,他有悟道的心相,他悟道不但语言没有攻击性,他也不化作文字有攻击性,包括网路也不会跟人家论战,因为无有少法可得,哪有可以论战呢?对不对?动念即乖,拟议皆非,

所以你跟他讲,如果有人告诉你,他已经大悟,或者是证到第一义谛,那么你就听其言观其行,要看一看,是不是他真的有那种如来成佛的慈悲心,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是不是真正有摩诃般若智慧。

那如果说你已经离一切相了,无有少法可得,你自称为我已经证量,第一义谛了,那你这个语言产生的暴力,那说不过去的。诸位!这要解释说,你是开悟的圣人,是怎么样都解释不过去的,

开悟的圣人有无诤的心,有佛的心、有平等的心,没有任何言说的心,能够含摄那一种修行跟修养都达到最高超,所以听其言观其行,不要被人家唬弄。

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说自己开悟,或者是见性,都是要大家相信他,跟着他走。那好好地看一下,看看他是不是离一切相,无少法可得,哪有能说所说,修养跟修行达到最了不起的,收摄,有没有这种功夫?

【然以大悲愿力,为欲令一切众生趣入此相无相无说无示之境,是故方便设教,皆令成熟、成就,以此“成就”之义,故名“悉檀”。】

【义贯】

【大慧,若能了】悟【你所问的问题中之种种法“相”,每一法相究竟皆与第一义谛唯心之理“相应”,则能“远离”一切邪见、恶见,断常等“见”之“过”咎,

须知如来依大悲力所建立之四“悉檀”,其性皆“离”于“言说”,不可于言说中求取悉檀之性,(是故大慧,莫执言说,应得兔忘蹄,得鱼忘筌,方能入于离言法性)。】

得兔忘蹄,蹄就是足迹,当你抓到兔子的时候,因为你循着这个足迹,寻找兔子,当你抓到兔子的时候,就要放掉(足迹的相),就不必在这个足迹里面找了,因为你已经找到兔子了。

当你见性的时候,就要放掉语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得鱼忘筌”,“筌”就是笼子,捕鱼的笼子。当你抓到鱼的时候,你就要放下那个笼子了,不能把笼子扛在肩上走,因为那个筌,是捕鱼的笼子,你捕到鱼了,

就是当你见性的时候,就是要放掉语言文字,方能入于离言法性。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5 经文117:【我今当显示,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此段结束了世尊的偈答,亦结束了如来的“无方便之方便”,“无次第之次第”;下面开始是诸佛所传,依次第而建立的“百八句”,这也是诸佛密传之心地法门。这百八句,则真是“有次第之次第”,“有方便之方便”。前面偈答为自悟自证,此下百八句为化他之用。最后,在结束世尊偈答,进入诸佛百八法句,之前,在此作个结论:世尊的偈答,是给人参的!不是给人了解什么的。此偈答乃如来以大智慧大方便传授诸佛所印之心地法门,微妙无上,最为第一,是故达摩祖师默传吩咐此经以为印心。

【我今当显示,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5-1 善说法者,一定要碰到善谛听者。所以世尊在经典里面讲,如果一个人用生灭心听经闻法,他是永远没有办法契入大圆觉海,没有办法。大圆觉般若海,必须要以没有来去生灭增减的涅槃妙心来谛听,才有办法。

解释一下。说:

“我今当显示,次第建立句”,这个“句子”就是法,譬如说无常句就是讲无常法;或者是常,常句就是讲常法。

这个“句”有包括理,佛陀讲的无常句,就是无常法、无常的理,无常这件事,法理事,还有无常的要义,无常的要义就是说,无常的要义当体即空就是常,所以这个“句有法”,就是法义,理、事,还有种种的要义。

譬如说,佛说一切法无常,我们也可以说佛说一切无常法,一切法,佛说无常句,就是佛说无常法;佛说无常句,就是佛说无常的理;佛说无常句,就是佛所说无常的事;佛说无常句,就是无常有什么重点要义,要义。所以这个“句”就包括了法、理、事、要义。

“佛子善谛听”,希望大慧你这个佛子,好好善自以怎么样?“谛”就是谛实之心,就是第一义谛没有能所,诸法毕竟空寂的心性来谛听,“听”就是听取,所以善说法者,一定要碰到善谛听者。

所以世尊在经典里面讲,如果一个人用生灭心听经闻法,他是永远没有办法契入大圆觉海,没有办法。大圆觉般若海,必须要以没有来去生灭增减的涅槃妙心来谛听,才有办法。

也就是你今天来听经闻法,你用的是生灭心,那你怎么听法,就是第一义谛也变成生灭,所以为什么师父一直讲说,后面有讲说:大慧!无生莫作无生解,无生若有所解,无生即成生灭;大慧!无生就是第一义谛大空,无生,当体即空就是无生,无生就是第一义谛胜义谛,不离当下。

佛陀讲的无生不可解,无生若有所解,解成生灭;无生,一切法无生,是证量的解脱境界,不可言说;无生若有所解,无生即成生灭。

后面就是讲得太好,所以唯证相应的无生,就是说你不能用任何的思惟思想,一定要超越任何的次第阶段生灭。

今天我们来听经闻法,也必须用不生不灭的涅槃妙心来听经,知道凡所有的语言都是方便,解开了我们内心里面的那个无明,打破了无明、烦恼、分别、执著、颠倒,

记得!我们的心性没有任何的增减。什么是学佛?就是开发本来的面目,本来的面目是什么?就是真如自性啊,

真如自性不增不减,真如自性不来不去,真如自性没有生也没有灭、来去生灭增减一异,也没有一相,也没有异相,一切法不可得相,如是真如,如是绝对,如是一真,如是实相,如是圆觉,如是即心,就是佛,即佛就是心,所以希望大慧佛子你善自以谛实之心来听取。

   5-2 此上面世尊偈答所说的法,这一百零八句之理,一百零八的法,一百零八的要义,如诸佛所说的一样,也就是说,皆是诸佛自内证的第一义谛理,内证,里面的内证,因为法不能外求,内证,诸佛内证如是,诸佛如是说,我也如是说,佛佛道同,法本无二。

“此上”就是指上面世尊偈答所说之法。一“百”零“八”之理,一百零八个法,一百零八个要义,怎么样?“如诸佛所说”的一样,如诸佛所说的,也就是说皆是诸佛所自证的,

注意,自内证(内证:又作自内证。即自己内心所体悟证得之真理。据《楞伽经》等大乘经典所说,以内证为基础而表现于外之活动,称为外用。内证系自己所独自证得者,故又称己证。由此独自证得之见解所开示之法,即称为己证法门。《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之二(大四六·二二五下):“五百比丘,无非正说,各说己证,名随自意。”《成实论》卷一(大三二·二四四中):“佛法可自证知,不可以己所证传与他人。”[俱舍论卷六、成唯识论卷十、唐译摄大乘论释卷九、大日经疏卷一、法华玄义卷五上]——《佛学大词典》),这一句话要背清楚喔,

自内证的第一义谛理,第一义谛一定要内证,也就是顿悟契入,没有办法用语言讲的,所以六祖讲的那一句话,诸位要背起来,如果一辈子都要看,都要说依善知识,而能自证到第一义谛,

我现在用语言来把它解释,六祖讲的,如果你期盼善知识来开导你,那么你来证得第一义谛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第一义谛是你内心自己真如的那一颗解脱的当下,善知识是没有办法的,知道吗?善知识只能提醒你,教你契入,要证量你一定要自己。

所以为什么现在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你因为不了解佛义,所以,我要靠阿弥陀佛,自己忘记自己;心性也是佛,当我们心清净的时候,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会显现,

所以很多人说,念佛、念佛、念佛,是没有错。当你一边解一边行,你不但有智慧,知道一实相的道理,知道第一义谛大空的道理,你用的就是实相念佛,虽念没有能念所念,实相的道理,用实相的道理来念阿弥陀佛,这个往生的品位又更高,

许多人不了解这个道理,把听经闻法忽略了,因此太多的人在念佛,在台湾几乎全部的人都在念佛,但是往生种种瑞相的人,却不多。为什么?他就是只懂得想要拼,也没有耐性。

譬如说来听一堂课,又听不太懂,然后听一堂课,第二堂课又不来了,要不然就是病苦,又或者是太胖了走不动,开始就心里想了生死,但是身体无法作主,常常没办法来。

今天没办法来,明天也没办法来,他不是没有时间,而是很闲散,时间一久,就说我要往生极乐世界,用嘴巴讲当然简单,我也要去极乐世界,谁不去啊。嘴巴说说,谁不会啊,对不对?

修行往生极乐世界,不是用嘴巴讲就可以的,没有用,用实际去行。所以今天你来听这个圆顿大教,能够帮助你更快、更直接契入佛的心,这是利器。

佛也是如是说,就是说,如诸佛所说的一样,也就是说,皆是诸佛所自证的,自内证的第一义谛理,诸佛如是说,我也如是说,佛佛道同,法本无二。

那么整句贯串起来说,我今当显示,次第来建立,为什么要讲次第?落入言说一定要次第说,顿悟就没有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次第,有次第就是说为了方便说,当然要一个字一个字讲,不然怎么办?是不是?

今天呢?大家因为不悟到第一义谛,所以劳驾师父,这个老人家已经很辛苦了,六十岁了,对不对?快入涅槃了,还劳驾这个上人,讲得汗如雨下。

如果我们大家今天都有功夫,都(证到)第一义谛了,那么就课本盖起来,为什么?大家都证到第一义谛大空了,还要讲什么呢?没有什么可以讲的了,当然课本盖起来,念佛,阿弥陀佛。为什么?大家都已经顿悟了,没有东西可以讲了。

那整句就是说,我今当显示次第建立法,种种的法,种种的理,种种的事,种种的要义,佛子大慧,希望你大慧要善自以谛实之心来听取,此上面世尊偈答所说的法,这一百零八句之理,一百零八的法,一百零八的要义,如诸佛所说的一样,也就是说,皆是诸佛自内证的第一义谛理,内证,里面的内证,因为法不能外求,内证,诸佛内证如是,诸佛如是说,我也如是说,佛佛道同,法本无二。

    5-3 诸位,只要有诤论的那个人,就是凡夫,只要在语言上诤论的,那个就是凡夫。为什么?第一义谛理,诸佛如是说,我也如是说,佛佛道同,哪有诤啊,六祖讲:诤与道相违。如果你证得的跟人家有诤,想要辩一个高下输赢,诸位!佛佛的道跟你不一样。

【注释】

【“次第建立句”:“句”即法也,义也;亦即为阐发、叙述某法、某理、某事、某义之文“句”、字“句”。此种以“句”开演道理之方法,为诸佛所传最精要之法。】

【“此上百八句”:指上面世尊偈答所说之法。“百八句”即百八理、百八法,或百八要义。】

【义贯】

【(大慧,虽然悉檀离于言说,但以大悲故)“我”现在要明白开示(“显示”),依“次第”所“建立”的法要(“句”),希望你“善”自以“谛”实之心“听”取。

我“上”面所说的“百八”法“句”,都是“如诸佛所说”的一样(也就是说皆是诸佛所自证的第一义谛理,诸佛如是说,我亦如是说,佛佛道同,法本无二。)】

诸位,只要有诤论的那个人,就是凡夫,只要在语言上诤论的,那个就是凡夫。为什么?第一义谛理,诸佛如是说,我也如是说,佛佛道同,哪有诤啊,

六祖讲:诤与道相违。如果你证得的跟人家有诤,想要辩一个高下输赢,诸位!佛佛的道跟你不一样,

佛佛道同一定是无生,为什么?法本无二,因此所有的出家众,在家居士,修学佛道避免诤论。

哲学家说,诤论就像一支钉子,越辩论越敲就越深,辩论只有得到一种礼物,两个人辩论只有得到一种礼物,四个字:一肚子气,你辩论就一肚子气,你什么都得不到,而且辩来辩去,脸红耳赤;

真正的证入到“佛佛道同,法本无二”,怎么会辩论呢?六祖讲的“诤与道相违”,所以那个一天找人家辩论的,说他是开悟见性,这说不过去的,把自己抬得很高,好像拿起大悟的鞭子,可以左劈出家人,右劈在家居士。

诸位!这个第一义谛理,没有这个东西的,没有这个东西。法离能所,它是绝对的东西,绝对就是绝对的包容,就算别人,如果你自有内证的功夫,就算别人意见看法跟你不一样,那你也能够理解说,他在修学的过程会有自己的看法,那你如果大悟,那你就会宽恕他,你一定会包容他。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5-4 前面偈答为自悟自证,前面偈颂为自悟自证,这个就是法师最重要的,此下百八句为化他之用;以自悟自证,故唯一如如理,不著言说,故偈答中率为反诘法,以收棒喝之效,令当下忘言、离言。以为化他,故有种种法相,方便立名,起无边之用;然此之用,皆依离言之体,故如下百八句之第一句为“不生句”,以此不生之句,而演化成八万四千法藏。

【诠论】

【此段结束了世尊的偈答,亦结束了如来的“无方便之方便”,】

为什么无方便?诸佛证悟到第一义谛理,当然没有任何的方便,第一义谛究竟大空,怎么会有方便呢?没有语言没有文字,当然无方便,可是无方便里面要开出方便,无方便之方便,无次第的第一义谛。要方便次第来说,【“无次第之次第”;

下面开始是诸佛所传,依次第而建立的“百八句”,即百八道理,或百八法要,这也是诸佛密传之心地法门,这百八句,则真是“有次第之次第”,“有方便之方便”,】

为什么?诸位!体本来就无生,注意听!体本无生用即方便,体本无生就是没有次第,用即方便就是有方便、有次第,

记得!体跟用,是一体的,两面的东西,依体起用,摄用归体,站在体来讲,第一义谛大空;站在用,不一样,用就要讲啊,是不是?

我今天如果说证入,证入到真如第一义谛大空,但是我不方便说,诸位怎么能够理解跟体会呢?所以用于方便,方便就有次第说,方便就有种种的阶位次第。

【前面偈答为自悟自证,】这一句话,对一个弘法的人是很重要的,诸位,没有内证的功夫,当你讲经说法,还不了解说:我这句话讲出来的,到底对还是错,自己没有把握,那这样你就要收敛一下,要收敛一下。

你看看师父这个是:我四十年来,几乎都是谢绝外面所有的一些奔波啦,国外有时候会去演讲一下,师父这个学历,这种学历,这种智商,我到今天为止,这样用功四十年,才能上台稍微法布施。如果说你一个法师,不专在经教上或心性上的东西,你看他上台要怎么说,对不对?

所以法师有时候他很忙,出家众都有慈悲,答应这个答应那个,有的人不是这一方面的兴趣,或者是专门的,因为他有他的责任嘛,所以每一个人的兴趣不一样,

师父对这个阅藏,阅读藏经还有悟明心性,弘法利生,我只有兴趣这个,其他什么相的东西,我就觉得随缘,所以我跟法无师讲说:浴佛节大家、众生高兴就好,相是表法的嘛,你就好好地让大家高兴就好,对不对?就让你去安排。这样子。

因此师父一辈子就是做这种工作,那么我很高兴,像最近几天,这法传递好几千万,我很喜悦,非常地高兴,法正在流动。美国也去一批了,你看马来西亚去一批了,香港也有,你看这个法这样,一直流动、一直流动,所以这个变成一种喜悦了。

我每一次听到麦老师跟赵老师跟我汇报的时候,我都内心充满了喜悦,有法师打电话来,是多么地感动啊,感恩师父!他听了这个《想阴十境》,赞叹得不得了,我就跟赵老师、麦老师讲,我这样就已经心满意足了,无论花了几千万或者是几亿,用我的生命付出我在所不辞,只有能够听到这样子的回馈,够了、够了!不需要给我什么?中秋月饼买来,我还是多少吃一点,就是这样子,吃的,可以随缘,随缘。所以这个最近每天都法喜。

前面偈颂为自悟自证,这个就是法师最重要的,【此下百八句为化他之用;以自悟自证,故唯一如如理,】

诸位!一如就是一心真如,如理就是一如的真理,就是不二,这个道理是十方诸佛,所共证的就是如,就是如,如之一字没有任何语言,没有任何次第,不可思、不可议,没有文字、没有次第、没有阶位,如就是十方诸佛所证的,

所以你讲空,诸位!你讲空是指法界性,讲如才是真正的三藏十二部经典的心,因此你一定要培养一件事情,就是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这世间无论发生什么天大地大的事情,你的心就是要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你念佛也是这样子,那么就是用实相念佛。

【不著言说,故偈答中率为反诘法,】“率”就是都用。统统用反诘的方法,【以收棒喝之效,令当下忘言、离言。

以为化他,故有种种法相,方便立名,起无边之用;然此之用,皆依离言之体,故如下百八句之第一句为“不生句”,】不生句就是一切法无生,句就是法,无生法的意思。

【以此不生之句,】就是以此不生之法,【而演化成八万四千法藏。】为什么?不生是什么意思?诸法本空,一切法空无自性,毕竟空寂叫做不生,众相本空。

   5-5 欲了解世尊整个偈答的最重要主旨,必须要能回答这个问题:为何世尊并没有如其所言,在偈答中一一回答大慧所问的问题?要回答这问题,首先须了解:世尊的偈答,是给人参的!不是给人了解什么的。

【最后,在结束世尊偈答,进入诸佛百八法句】就是百八法、百八理、百八事、百八要义,【之前,在此作个结论:

欲了解世尊整个偈答的最重要主旨,必须要能回答这个问题:为何世尊并没有如其所言,在偈答中一一回答大慧所问的问题?

要回答这问题,首先须了解:世尊的偈答,是给人参的!不是给人了解什么的,】

诸位!解答,给人家解答就等于没有答,因为他不是真实的悟,如果你给他解答,他会依循着语言文字,又变成生灭的意识心,所以禅宗是不准你开口的,但是也没有几个人有禅宗的这种功夫,所以我们还是要方便说,不是给人了解的,

【其中并没什么“资料”或】者是【“材料”,让你去吸收、执取。】如果有资料让你去吸收去执取,叫做知解宗徒,那就是把佛法当做学问来研读,那跟真参实悟证量的圣人,那是不一样的。诸位!佛法不是学术,佛法是要了生死的,那个真枪实弹有多么具体,这个真枪实弹是你真的放下,那个人那个是真的修行,是真枪实弹地在修行,

【因此,这可说是一种“观机逗教”,(注意这四字词中之“逗”字之妙。)

是故,偈答中,尽是用的对比、反衬、烘托、反诘、反讽、喝斥等法,而“无一法与人!”】注意!如果有一法予人,你的本性就增,如果有少法予人,你的本性就减,无一法予人,平等平等,本来就平等平等,所以说无一法予人,所有的佛法都在于打破无明,解脱烦恼,是个方便,【这实在令人失望!若参不透这一点,则真“一头雾水”,若参透这点,则一切了然。】

    5-6 一一作答的方式,为“填鸭式”的教学,适合接引中下根人;而反诘式之教学,乃为“启发式”的教学,适合顿根利智之人。

【复次,一一作答的方式,为“填鸭式”的教学,适合接引中下根人,以中下根人见有实法可得,仍未能契入无相门故,故是方便教化门,亦称为“教下”。

而反诘式之教学,乃为“启发式”的教学,适合顿根利智之人,此种教学实为直指人心之“直接教授法”,无方便、无次第,观机逗教,当下顿契顿悟,更无余言。】

    5-7 世尊于其偈答中,以种种方便(如反诘、反讽等)暗示:一切问题的答案,不但不应著外相求,而且亦不应著他人求。

【世尊于其偈答中,以种种方便(如反诘、反讽等)暗示:一切问题的答案,不但不应著外相求,而且亦不应著他人求,

是故《维摩诘经》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这个“众”就是僧。

求法者应无所求,这《维摩诘经》就是这样讲,说:真正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就是不著于佛法僧三宝求。为什么?法是来自于自心性的真如心性,本性,每一个人本来具足。

所以真正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意思就是三宝没有法,只有真如自性,反映出来的般若智慧,那是真正的法,法在你内心深处。

诸位!大善知识就是你那一颗摩诃般若的心,你那一颗摩诃般若的心,就是你内心里面的大善知识,应当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要应当依止你,内心里面的大善知识,千万不要向师父求。向师父求的,那不是真的,【即是此意。】

【若求法者,应于自心中求,盖心为地,能生一切法故,故称“心地”,解此法者,名入“心地法门”,此法唯能顿契,非思议所及,故说“不思议”,故说“悉檀离言说”,唯此一法为究竟无上,故称“不二法门”。

是故世尊偈答之意亦默示:纵解得如是种种法相,种种问题,而不知返求自心,不解自心,亦无有用。】

诸位!这就是要画双红线。不知返求自心,不能解决问题,不知不解自心,也是不能解决问题,也不知道所有的用,体相用都在你的心,因此不知返求自心,不解自心,亦无有用。因此,一个说法者,如果对方跟我们不相应,那么就是浪费我们的生命。

【是故,自心若了,一切即了;自心若不了,一切无有了时。】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5-8 此偈答乃如来以大智慧大方便传授诸佛所印之心地法门,微妙无上,离心意识,不可思议,最为第一,唯能于言离言者乃得契入,是故达摩祖师默传吩咐此经以为印心。(讲堂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讲越深的圆顿大教,竟然人会这么多,这是让我们意想不到的。)

【复次,世尊偈中无有答案,此亦是默示:“无答之答,乃为正答;无说之说,乃为正说。”

是故,须解得无言之言者,方能当下顿契。】顿契就是顿悟,契就是契入。

虽然是一个很老生常谈的名相,这可是真功夫。顿入顿悟顿契是什么意思?就是顿悟真如、契入佛心。

顿悟真如:没有次第、没有阶位、没有生灭,一切法寂静、寂灭。契入佛性,佛性就是这样:离两边,离断、离常,离无常、离常。

【再者,此中亦意含:“我今无答,显你亦无问。】意谓什么?所有的问空无自性,所有的答也是空无自性,空不来空,所以并没有问答。问是因为代众生问,方便问;答还是代众生方便答。如果是大慧也是无问,佛还是无答,为什么?究竟寂灭啊。

【是为正问正答: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示故。”是故经云:如来于阿耨菩提为无所得。“若有少法可得,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

是故,此偈答乃如来以大智慧大方便传授诸佛所印之心地法门,微妙无上,离心意识,】离心就是第八意识,意就是指第七意识,识就是指第六意识,就是离八识,八识都有能所,都有四分,离心(、)意(、)识就是离八识,【不可思议,最为第一,】

诸位,心意识如同树的影子,真如就像树一样,依真起妄,因为动念所以有心、意、识,全妄即真,所有的心、意、识当体即空,就是真如,所以真如就像树,一棵真树,心、意、识就像树的影子,

因此我们今天用错心,就是用树的影子,就是用意识心在过日子,在分别、在执著、在烦烦恼恼,所以烦恼本空,烦恼即菩提,烦恼不可得,因为你用心意识,就会有来去生灭增减;如果是真如,真如是不可思议最为第一。

【唯能于言离言】于言说当下体悟,所有的言说空无自性。唯能于言离言【者乃得契入,】

在座诸位,我还是要重复讲一句话,教下的人,很难体会顿悟的宗门。教下的就是用语言文字,一直在写了很多书,或者是讨论了佛法,所以佛法没办法教,也只能方便教一教,唯证相应的东西,所以这个教下的人,一直在经典里面研读研读,没有碰到圆顿大教契入本心,那么这一辈子,就是结一些善缘,佛教的善缘,背一些佛教的名相,种种一下善根也算不错,比没有根的好,

【是故达摩祖师默传吩咐此经以为印心。】因此,法其实不可说,这圆顿大教,我一直认为说,我们今天讲《楞伽经》,讲到最后应当是会人越来越少,我认为会讲到剩下,只要两根柱子的前面有坐人,我就会继续讲,讲到柱子前面都没有人了,人如果越讲越少、越讲越少,这样就是因缘不具足,我就要休息了,结果讲堂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讲越深的,人竟然越多,这个实在是不可思议,讲越深的圆顿大教,竟然人会这么多,这是让我们意想不到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6 经文118:【不生句生句(1)。常句无常句(2)。】从这以下是诸佛所共说的百八法句,亦即百八法要。这百八法句都是从诸佛寂灭一心中所流露出来的。此“百八句”,实际上有一百零四对,共二百零八句。

【不生句生句(1)。常句无常句(2)。】

6-1 一切众生妄见有常跟无常,不能入于佛的正见,所以迷的时候是:缘生当体就是无生,无常,当体空就是常;如果是悟的时候,本乎于一心的真如无生,依于大悲无尽生出一切妙法,若见佛心的真常,则离于无常跟常,不落入颠倒众生的妄见,生灭的无常,或者是二乘人所著的一个常,因为佛性离于无常还有常。两眼会渐渐地无神,前面一百多页很简单,你容易了解,后面那就完全不一样了,要有证量的解脱境界,你才听得来,要不然你就结缘而已。

这个句,先用法来代替,不生法生法,常法无常法,那么你就比较容易,这个要从两个角度来解释:如果是迷的时候的众生,要从下面解释上来;如果是开悟的圣人,要从上面解释下去。

先讲迷的众生: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

现在讲迷的众生,释迦牟尼佛说法,那个生句就是因缘所生的一切法,讲不开悟的时候,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当体即空就是无生法,这个是迷的时候,要由下面解释上来。

所谓的无常,生生灭灭,无常法就是缘起法,条件所构成的,万法刹那皆是无所住的东西,所以这个无常法,佛所讲的无常法,当体即空就是真常,迷的时候是这样解释的。

所以无常法体性本空,无常法就是缘起法,缘起法就是无常法,无常法就是生灭法,生生灭灭,生生灭灭就是无常法,无常法就是缘起法有增有减,那么缘起法就是空无自性,

那么缘起法,这个缘就是条件构成的。你到一个机场上看,哇!一座建筑物啊,飞机场很多的飞机,人潮人来人往,熙来攘往,结果你体悟到无常法体性本空,它是条件所构成的缘起法。

你看!一个机场这么多人,可是圣人却没有看到任何东西。为什么开悟的心境叫做“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为什么开悟圣人是这样的心境呢?你看到这个机场这么多人,可是开悟的人,他知道它是空性的东西,并没有这个机场,因缘和合。

你看好像你去菜市场看,哎呀!熙来攘往,那么多人买茶菜,看起来很热闹,诸位!所有的热闹,当体即空就是寂灭法,佛法就是找到生命最寂静的东西,也就是真正在享受生命的,就是那一颗般若智慧的寂静法,那众生寂静不起来,寂静不起来。

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站在凡夫的角度讲说,缘生法当体即空就是不生不灭,无常法求其体性不可得,就是佛讲的真常法。

现在要讲开悟的人,开悟要从上面看下来,大悟的人本乎于一心,证得到无生法,依于无生法,无尽的大悲心,出生一切法。生就是生出一切法,这个是开悟另外一个角度的解释,就是本乎于一心,证得到毕竟空寂的,真如本性当中的无生法中,依于无尽的大悲心,生出一切妙法,

这个生就是一切妙法,就是所有的缘起法那是妙,就是他已经证到真如了,所有的缘起法都是真如,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也就是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那就是六祖讲的能生万法,本乎于一心真如的无生法,依于无生法,生出无尽的大悲心,生就是生出一切妙法,意思就是从真如出来的,统统叫做妙。

常句无常句,若见佛心的真常,则不落入颠倒众生,妄见生灭的无常,常就是佛的心,佛的心性,常就是无生,一切众生妄见有常跟无常,所以若见真正佛心的真常,是离于常跟无常,不落入颠倒众生妄见生灭的常和以为有一种真常,所以放下无常跟常,就是真正佛的心。

再讲一遍。迷的时候,缘生法当体即空就是无生法,无常法就是生灭,条件所构成的缘起法,这个缘起法当下就空无自性,就是常法,常法就是佛所悟的无生法,

一切众生妄见有常跟无常,不能入于佛的正见,所以迷的时候是:缘生当体就是无生,无常,当体空就是常;

如果是悟的时候,本乎于一心的真如无生,依于大悲无尽生出一切妙法,若见佛心的真常,则离于无常跟常,不落入颠倒众生的妄见,生灭的无常,或者是二乘人所著的一个常,因为佛性离于无常还有常。所以这个是开悟人的话,

所以渐渐地渐渐……两眼会渐渐地无神,前面一百多页很简单,你容易了解,后面那就完全不一样了,要有证量的解脱境界,你才听得来,要不然你就结缘而已,就是这样子。(开悟的圣人是从心开始,为度众生而生出一切妙法;而凡夫是由相而观见真心。——整理者自解)

6-2 从这以下是诸佛所共说的百八法句,亦即百八法要。以此百八法句,精要无比,含摄宗说二通,世谛真谛,权法实法,正的反的,无不俱备,是故在最后如来勉言:“应当修学”。

【诠论】

【从这以下是诸佛所共说的百八法句,亦即百八法要。这百八法句都是从诸佛寂灭一心中所流露出来的,】

诸位!寂灭一心什么意思?一切法无生,当然就是一切法不灭,就是涅槃。涅槃是整个佛教的核心价值。

什么叫做大般涅槃?就是一切众生都可以进入绝对的涅槃心性,就是平等平等,所以大般涅槃讲什么呢?就是一切众生都可以入涅槃,都有涅槃的清净自性,叫做《大般涅槃经,》就是究竟平等。

所以诸佛寂灭一心,这个寂灭一心就是修行人所讲的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也就是完全摆脱了情绪上的东西,完全离一切相,

同时没有苦乐忧喜,也没有生也没有灭,也没有能也没有所,也没有八识,唯是一心,唯是真如,

所以寂灭一心中所流露出来的,因此你的内心净不净,净到什么程度,你要问问自己,你是不是还会因为世间缘起法的某一点小事而困扰而烦恼?

【依于第一义悉檀,次第建立;而从这百八法要,又衍化出八万四千法门,以适应众生种种根机,方便教化成就,

以此百八法句,精要无比,含摄宗】通还有【说】通【二通,】这个宗跟说,宗、说,这两个是不一样的,宗就是顿悟,说就是三藏十二部,不一样的。“宗”是心法,“说”是语言文字。【世谛真谛,权法实法,正的反的,无不俱备,是故在最后如来勉言:“应当修学”。】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6-3 百八法句的第一句之所以为“不生句”者,因为一切诸法,从本以来,本自不生,无生无灭,其性如是,然以众生自心妄想,一念妄动,故见一切为有生,于是由空无相“不生”之一真法界中,妄成有生有灭之十法界。所以我们见到的心相的影子,我们见不到真如的空相。

【百八法句的第一句之所以为“不生句”者,因为一切诸法,从本以来,本自不生,无生无灭,其性如是,】

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是发现什么,释迦牟尼佛就是发现:从本以来本不生本不灭,不生不灭,其性如是。

所以佛陀发现了宇宙的法界的空性,所以能够究竟成佛,法界都是妄动的众生,唯是一心,唯是真如。

【然以众生自心妄想,一念妄动,】因为要解释起点,不得不这样解释。【故见一切为有生,

于是由空无相“不生”之一真法界中,】所以我们的心性本来是绝待的,一真法界是出自于《华严经》。【妄成有生有灭之十法界,】

诸位!妄成就是用意识心,所以我们见到的心相的影子,我们见不到真如的空相,我们却见到生灭的影子,

在我们刹那之中,真如本性闪动,我们误认为那个闪动增减的意识心,认为是自我,认为是我们的心,

所以,佛在《楞严经》里面讲:破妄识,非心破妄识,非处破妄识无体。诸位看过《楞严经》就知道,妄识非心、无处,还有无体。

于是由空相“不生”之一真法界中,什么叫“不生”?诸位!如果你把它碎为每一颗都是颗粒微尘,你有看到从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吗?

你把这棵树碎为颗粒微尘,你看到这棵树的形状是什么?你把百千万种花,颜色不一样,碎为微尘,火化以后,变成一个颗粒微尘,极小的磨成粉末状,你知道那是什么花?

一切法无生,你还不能体会体性本空,那么我们用颗粒微尘来照见一下,整个宇宙就是这样,一个能量还有物质的转换而已,一切种种的相其实是不可得。

于是由空无相不生之一真法界当中,妄见有生有灭的十法界,【是故,由“不生”而有“生”,】这个“生”,底下的那个“生”就是妄动或者叫缘起,

【这是前二法句】当中【“不生句生句”的第一层意义,这是依世间法产生的次第上来建立的,因为出世间法乃】是【依世间法而建立,】

六祖讲世间跟出世间,解释得最了不起:著于生灭,说名为世间;离于生灭,说名为出世间;而生灭本身不可得,并没有所谓世间跟出世间。

这个六祖解的实在是棒透了,著于世间、著于生灭,就叫做世间法;离于生灭,就叫做出世间法,所以世出世间法,本来无二法,因为都是空无自性,一个著一个离,著于生灭就是世间法,离于生灭就是出世间,这个六祖解释得真是棒!

因为出世间法乃是依世间法而建立,【若无世间,则出世间亦无;以有世间,故说有出世间,

是故此二法句所建立的第二层意义即是出世间法建立之所以:以众生一念无明妄动,产生十法界之殊,是故如来随顺世间,于空无相“不生”中,依于无尽大悲,出“生”一切上妙法门,令众生皆得回悟此本自不生之法理。

是故,综上所言,世间生灭之法,与如来所说出世间不生灭之法,皆本自不生,以众生迷于本心本性,令不生成有生,以如来悲愍一切众生颠倒妄见,】

这个可是重要,颠倒妄见,所有的众生心都有病,是颠倒见,是妄见,因为他不知道,都从来没有人觉悟,一切众生都颠倒。

颠倒是什么意思?认假为真。什么是妄见?头上安头。颠倒就是认假为真。

师父!这个世间的真相是什么?这个世间的真相就是万法都是假相,可是所有的众生都承认,这个世间是真的,因此你看到的统统是颠倒,

这个世间明明就没有真实性的快乐,可是拼了老命要去追求,追求这个快乐,而这个快乐刹那之间又消失,

所以一切众生都过着颠倒的日子,妄见在清净的本心里面,安插了另外一种看法,就是妄动变成意识心,不是真如见,真如无所见,它是妄见,妄见如果再加一个字,就更清楚:妄识所见,那就更清楚了。

妄见就是妄识所见,只要是识,它就是妄,可是离妄也无真,你离开识心分别,你也找不到真如,妄性本空即见真如。

【枉入诸趣,生生灭灭,】你如果会悟,这四个字就叫你一辈子开悟见性,如果你能够了悟我们的色身生生灭灭空无自性,我们的四周围所有的亲戚好友都生生灭灭,所有的房子也是生生灭灭,所有的孝子贤孙也是生生灭灭,所有现在所拥有的还是生生灭灭,那么慢慢你就懂得放下是什么。

【是故从其寂灭不生之娑婆若海】当【中,出生建立一切法相,俾令众生依此还得本心,彻悟本性,与如来寂灭无二,

此则“不生句生句”,世间与出世间,双摄双融,】双摄的意思,佛法包括世间还有出世间。双融,融什么意思?世间当体即空就是出世间,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生灭,叫做双融,悟道的人离于生灭跟不生灭,因为生灭是对不生灭讲的,有为是对无为讲的,无为就是对有为讲的,世间法就是有为,出世间法就是无为,离于有为跟无为,叫做真正的无为,所以叫做双摄双融。

同时【双立双遣,】立,就是有世间法跟出世间法的建立,双遣,毕竟空寂,无所谓的世间法还有出世间法的建立,都不可得,所以双立是方便,双遣是究竟。双立是权,双遣是实,权实二智,【本】乎【于一心,一切不著之义。】

   6-4 【菩萨修行,不应以不生为有生,否则即堕常见之过,如是即能“远离诸见过”,生与不生,两皆不著,但依一心,】所以佛陀讲生,是为了让它们有缘起的正理,佛陀讲缘起法空无自性,是引导他们究竟的真理,如果著一个生还有著一个不生,那么统统不究竟,一切法本来就一心,离于言说,所以不可著一个生,也不可以著一个无生,两者皆不著,但于一心,【是则为如来建立百八句之大义。】

【再者,这“不生句生句”,还有一层意思,此指菩萨自修证而言,因为一切法本自不生,即此“不生”,亦复不生,】

如果著一个不生,那就变成生灭,所以注意,不生灭,不生当体即空,就是第一义谛胜义谛,一定要回归当下,不生就是证量的解脱境界,不可思、不可议、不可讨论,连不生都不可以落入生灭心,叫做亦复不生。

【若执此不生法为有,】你认为还有一个不生法,【则此“不生”,亦成为生灭之法,】所以不生法本自空寂,

【是故菩萨修行,不应以不生为有生,否则即堕常见之过,如是即能“远离诸见过”,

生与不生,两皆不著,但依一心,】所以佛陀讲生,是为了让它们有缘起的正理,佛陀讲缘起法空无自性,是引导他们究竟的真理,如果著一个生还有著一个不生,那么统统不究竟,一切法本来就一心,离于言说,所以不可著一个生,也不可以著一个无生,两者皆不著,但于一心,【是则为如来建立百八句之大义。

   6-5 接着,“常句无常句”。承上而言,因众生从不生法中,妄见有生灭,于是乎产生常与无常之见。如来为欲令离此种种妄执,故或时而说常,】为什么?为什么要说常?【意令离断灭之无常邪见,或时说无常,欲令离世间贪著之常见,此则“常句无常句”之建立也。】

接着,“常句无常句”。承上而言,因众生从不生法中,妄见有生灭,于是乎产生常与无常之见:】无常是对常讲的,常是对无常讲的。

【一切法本非常与无常,】所以那个“非”用两次,一切法本非常非无常,【以众生心迷翳眼故,】

这个“翳眼”就是表法,就是眼睛有毛病,你的心如果迷,你的心就有毛病,所以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人心没有毛病的,因为妄执颠倒妄见,每一个众生的心都有毛病,所以不能契入真如寂灭涅槃,也不懂得如何来过日子,所以一切众生心迷了,等于一个人的眼睛有毛病,所以心迷就是心眼有病,你的心眼有病,

就【见有常与无常,】不晓得这个常跟无常是对立说,是方便说。

【妄执“常”为“无常”,或执“无常”为“常”,或执亦“常”亦“无常”,或执非“常”非“无常”,种种妄见之执,令人轮转;

如来为欲令离此种种妄执,故或时而说常,】为什么?为什么要说常?【意令离断灭之无常邪见,或时说无常,欲令离世间贪著之常见,】

众生因为永远都是贪著,而固执这个世间是真实的。一到百货公司减价的时候,Discount折价了,赶快一点,哇!十点要开门,那个八点钟,昨天凌晨就赶快去排队,去排队买这个包包,冲进去的时候,人家限量的,卖完了。才差几块钱,对不对?然后就在那边骂,

还有为了这个吃的,包包,或者是包子,说多好吃、多好吃,还有凉面多好吃、多好吃,排了好几百公尺,还要拿牌子。

我就真想要,有一天来去排排看,为了吃一顿面就要排成那样,对不对?吃面而已。你有没有看到电视报导的,那个排得多远,是不是?

或时说无常,欲令离世间贪著之觉见,世间,误认为这个世间是常的,你跟他讲这个世间是无常,大家都不喜欢听,大家总是认为这个世间是永远存在的,死跟我没什么关系啊。

【此则“常句无常句”之建立也。

    6-6 【又,此“常句无常句”之建立,乃本于一心,以依众生心有常见无常见,】所以常见就头上安头,无常见还是头上安头,常见空无自性,无常见仍然是空无自性,常见本空,无常见还是空,【故如来有常句无常句之建立。】

又,此“常句无常句”之建立,乃本于一心,以依众生心有常见无常见,】

所以常见就头上安头,无常见还是头上安头,常见空无自性,无常见仍然是空无自性,常见本空,无常见还是空,【故如来有常句无常句之建立,

一切法,乃众生心之反映。而此常见无常见,常句无常句,本自不生,平等平等,菩萨如是了达、如是起用、】

诸位!本自不生是什么意思?就是诸法不可得,本来就不能讨论无常还有常,叫做性相一如,相空,性也空,本自不生,平等平等。

这个平等是指诸法毕竟空寂,叫做证到法界性,所以佛陀就是发现了这个真理,一切法本自不生,所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是法平等?就是万法趋向于空无自性,就是万法等如虚空不可得,菩萨如是了达如是起用,虽然不可得,可是能起用,

【如是双摄】常跟无常;【双离,】也必须离于常跟无常,【以无住本,立一切法,】

注意!以无所得,无住就是无所得,以无所得为本,立一切法。因此用一颗宇宙的心,就是无住,无住就是等如虚空,过活你现象界的每一分、每一秒,所以既现实就是立一切法,又超越就是无住,既超越就是无所住,怎么样?又现实立一切法,所以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是则为“常句无常句”之建立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6-7 佛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遣著——遣除执著,所以你学佛,你掌握了一个重点,就万法都解脱,就是不著,无所住,你掌握了这个无所住,你就懂得佛法。讲得千篇万论,不如不著,不如一个,一句无所住。今天你通达三藏十二部经典,看了长篇大论,不如一句话无所著。

【复次,“常句无常句”中,“常句”之所以居首者,盖以一切法,本自不生,真常寂灭无二,而众生以颠倒妄见,落于无常生灭之中,如来为欲令复其真常不生灭之本性,故首建立“常句”,以此为归依。】

诸位!这一辈子没有碰到释迦牟尼佛来示现的,一个都别想开悟,离开烦恼,这绝对不可能,

所有的教育统统是叫你执著的,世间所有的教育是这样子的,因此如果有因缘听到佛法,他就有因缘会打破无明,解脱烦恼而心得大自在。

【以上两对法句“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为一切法之总相。】所以要讲一百零八对,对,一对一对。诸位!不生对生,常对无常,以后就是一对一对出现。为一切法之总相,

【切实言之,以“常”即是“不生”,“无常”即是“生”故。此总相建立之后,依次而有种种别相建立。

然此所谓次第,亦非绝对、一定,以一切法不可定言故,是故不可执有定实。】

诸位!法就是方便说,方便说就不能执为定实。如果执为法有定实,就产生自性见,

自性见就是一定有这种东西,白色有一定的白色吗?白色空无自性;黑色有一定的黑色吗?黑色空无自性。

牛有一定的牛性吗?在相上来讲,确实有牛性,虎性、兔性、羊性、马性,但是究竟空寂来讲,没有这个东西,所以事相的第一义谛可以讨论,理上的第一义谛唯是一心,究竟真如。后面就会讲到,事相第一义谛有七种,理上的第一义谛也有七种。

【从第一对法句】不生跟生是一对的,【“不生句生句”以下,包括“常句无常句”,每立一法,即遣一法,】所以生即是无生,所以这个生,前面加一个“不”字就是无生,【随立随遣,是故即立而无立,不堕两边,不著一法。】

所以佛性不堕两边。为什么说常、无常?为什么说生、无生?这个就是一对,一对一对的,佛陀为了解说方便,所以讲生,怕你著生,又讲一个无生的不生,佛为了让你解脱,

讲一切法无常让你观照,你著一个无常,佛说无常当体即空;又讲一个常,二乘人著一个常,佛说我们的佛性是真常,所以离于无常还有真常,离于无常还有常,是真正的真常。

因此,佛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遣著——遣除执著,所以你学佛,你掌握了一个重点,就万法都解脱,就是不著,无所住,你掌握了这个无所住,你就懂得佛法。

讲得千篇万论,不如不著,不如一个,一句无所住。今天你通达三藏十二部经典,看了长篇大论,不如一句话无所著。

当你无所住的时候,是真正地贯通三藏十二部经典,但是问题是那个无所住,必须充满大智慧,不是一种消极的无所住:我不执著、我就不执著,我不执著,但是碰到攸关他的财产生命,那个不执著讲不出来了,又开始执著,所以那个不执著,是讲假的,玩要玩真的。

   6-8 前面偈答为总遣,此百八句为别遣,其主旨皆为教令悟一心。

【又,此百八句,亦大多数影射大慧菩萨百八问而来,亦有许多是大慧菩萨未问,而如来自建立者。

凡大慧菩萨所问,在此皆建立为“句”,然后又皆非之,成为“非句”。建立为句,欲成就之;斥为非句,为令归无相。】

【再者,此百八句,亦可说是世尊继偈答之后,再换一种方式来答大慧菩萨的百八问。

而事实上,亦非再次答之,】“非”就是不是。不能说是再一次地回答大慧,【乃是再以另一方式遣之:】

不能说是再一次地回答大慧,不是这个意思,亦非两次答之,也不是也不能说是再一次地回答大慧菩萨,乃是再以另一方式遣之:

【前面偈答为总遣,此百八句为别遣,其主旨皆为教令悟一心。

再者,前面偈答是令悟一心之体,本无次第,亦无大小等相,此百八句则为令悟一心之用,故有次第建立种种诸句诸相,然此诸句诸相,还归一心,

是故凡大慧菩萨所问者,皆一一立以为句,而又皆一一遣之、非之,遣之又遣,至无一物可留,无少法可立,如是则达清净、平等、不动。】

所以“遣之又遣”,什么意思?就是放下再放下,彻底放下,就可以体悟到佛陀的真理。

   6-9 复次,为欲使这百八句的意义比较明白易解,在此兹提示一法,以为应用方便。

【复次,为欲使这百八句的意义比较明白易解,在此兹提示一法,以为应用方便。

如以第二对法句“常句无常句”为例,首先,可将“句”字省略不看,然后将此对句变成如下四句:】

【一、“常”即是“无常”。】佛所说的真常,是了悟;无常当体即空就是真常。众生因为妄见无常生灭,不了解体性本来就空,所以佛所说的真常,是指无常当体即空,就是真常,但是也不能著一个真常。

【二、“常与无常】究竟【平等无二。】因为常空无自性,无常空无自性,所以站在这个地方是平等的,

诸位!如果你会用这个,总统空无自性,乞丐空无自性,究竟平等,那么你的心,怎么会去看不起一个乞丐啊。流浪汉空无自性啊,对不对?有钱人还是空无自性,欸!究竟平等、平等,

所以了悟了佛的空无自性的时候,万法真的进入平等的心性,你的日子会过得完全不一样。

【三、常与无常皆唯心所现。】

【四、常与无常皆应学、通达。】

【如是建立,如是不著,两者俱遣。

再者,亦可将“句”字换成“法”字,加于如上四句。兹再以下面一对法句“相句无相句”为例:】这个“句”改成“法”的话,就是对相法。佛陀为什么讲因缘的假相法,还有讲相本身的空,就是无相句。为例。

【一、“相”即是“无相”。】所以诸法空相。

【二、相与无相平等无二。】

【三、相与无相皆唯心所现。】为什么呢?相要主观的意识承认;空相,当你有点智慧,了悟诸法皆空,难道不是心吗?

所以在这里,有一个特别的重要,八大宗派,其实没有东西是可以诤论的,

你念佛念到不心不乱,诸位!净土宗是不是唯心所现呢?是不是心?一心不乱呢?

唯识宗——法相宗就是唯识,讲的大圆镜智,我请问你大圆镜智,难道不是心开大般若智慧吗?

一真法界,一真就是绝对的法性,一真就是绝对的缘起,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究竟缘起,法界缘起,毕竟空寂,一真就是海印三昧,就是心。

禅宗即心即佛也是这一颗心,

我都不知道八大宗派有什么分别?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所以在教界里面这样争论,或者是“有”攻击“无”,“无”攻击“有”,或者是性相二宗互相攻击,这个是不对的,

不了解佛的究竟义的众生,就会发自于写了很多书,网站论战,某些东西他是来挑战的,

那我们进入无生无诤的,你一个字都不要回,你一回答五个字,他可以写一本书骂你、批评你,那你进入无诤。

相,当体即空就是无相,那我们就享受我们这一分寂灭,别人有没有修养,我们不管人家,别人的心态是怎么样子,也许他说:我为了正法要跟你讨论。可是那种来势汹汹,正法落入语言这样来诤论,争得面红耳赤,这个失去意义了,所以一切法无诤。

相,当体即空就是无相,就是唯心,那么持戒律,又有戒体、戒行、戒相、戒用,戒体就是一心,要不然八大宗派可以离开这一颗真如的心性吗?对不对?

《大乘起信论》讲:唯是一心真如。唯识学讲大圆镜智啊,天台宗讲一实相,一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无相难道不是一心吗?

所以八大宗派在诤论什么?没有道理。你如果真正悟道,不会起诤论,那有什么意义?无意义,对不对?那么就好好地泡茶,好好地吃中秋月饼,真的就是这样子。相与无相皆唯心所现嘛。

【四、相与无相皆应修学、通达。】

【如是建立,如是不著,一切俱遣。】

【此百八句,句句皆可仿此而行,则句义易明,学者可自为之,在注文中兹不重复,以省篇幅。】

    6-10 此“百八句”,实际上有一百零四对,共二百零八句,故知百八之数,乃表“多”之义,不可循名执著。

【复次,此百八句之“句”字,魏译皆作“见”字,且第一句魏译作“生见不生见”,唐译作“生句不生句”宋译似乎较胜。】

【复次,此“百八句”,实际上有一百零四对,共二百零八句,】所以知道讲一百零八对,其实是方便说,【故知百八之数,乃表“多”之义,不可循名执著。】全部只有一百零四对而已,【于注文中加标数字,以便利查阅。】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7 经文119:【相句无相句(3)。住异句非住异句(4)。刹那句非刹那句(5)。】我们一般的经典讨论的相,是指缘起;《楞伽经》是指心性里面所显的妄动的生相、住相、异相、灭相,又不一样,就更进一步,因为这一部是圆顿大教,专门讨论第一义谛大空的心真如相,第一义谛大空。

【相句无相句(3)。住异句非住异句(4)。刹那句非刹那句(5)。】

把笔拿起来。相句无相句就是生;住异句非住异句就是住跟异,刹那句非刹那句就是灭。

这三句,第一句是生,中间是住跟异,最后一句是讲灭。喔!这样提醒一下就知道,本经特别是指生相、住相、异相、灭相。

我们一般的经典讨论的相,是指缘起;《楞伽经》是指心性里面所显的妄动的生相、住相、异相、灭相,那就更进一步地讨论了。

一般我们说,缘起法是条件所构成的,这个是讨论外在的客观环境,这一部经不讨论外在的客观环境,讨论内心的生住异灭,因为它是圆顿大教,不是二乘人,

二乘人讲缘起缘生,它是指心外的境界不可得,这里相生住异灭,是指心所生的四种相,又不一样,就更进一步,因为这一部是圆顿大教,专门讨论第一义谛大空的心真如相,第一义谛大空。

它这个在表达这十五个字,这三句:相句无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在表达生相不可得、住相不可得、异相不可得、灭相不可得,

心的生相究竟是无相,心的住相、异相毕竟是空寂非住异句,刹那,刹那就是灭,刹那本来是刹那生、立刻就灭,叫做刹那生刹那灭,这个强调灭的这个重点,以一切法皆刹那生灭,就是强调灭的意思,可是这个灭还是空无自性,是刹那之间在真如闪动的妄识妄心,闪动的妄识妄心空无自性,灭不可得就是真如。

我解释一下。“相句无相句”,就是我们心中所现的相,相生这个法,其实是空无自性,当体即空无相的。

住相跟异相这个法的建立,是佛陀方便的,所以这个“住”后面补上一个字,叫做:相。“异”补上一个字,叫做:相。住相和异相体性本空,佛陀讲的住相跟异相,这个句这个法,它的体性本来就是空,并没有所谓的住相还有异相,

住相、异相是众生妄动所看到的刹那生住异的变化相,这是妄动所产生的,承认客观的环境存在,能所不断,不了解住相本空、异相本空,所以叫做“非”。非就是非,就是空性的意思。

我们所说的心中的住相、异相,这个法其实是佛方便说,它的体性本空,所以叫做非住相异相,没有这个住相、异相这个法,“句”就是法。

刹那生灭,刹那的底下加:生灭,印象更深刻。刹那生灭,强调那个“灭”字,因为生了就灭,因为“灭”没办法表达,只能用刹那,意思就是灭,在这心相的灭,在这一刹那之间,在强调刹那生灭的那个心相,灭相,

这个相生,再来就住相、异相,到了灭相那一刹那,一切法刹那生灭,所以是空性不可得,求其体性不可得。所以,刹那生灭句,非刹那生灭句,这个在强调灭相不可得。

相句无相句,在强调生相不可得。住异句非住异句,在强调住相跟异相,当体即空不可得。刹那生灭句非刹那生灭句,在强调灭相不可得。唯是一心,唯是真如,

这生住异灭所产生的幻相,是主客二观所产生的一种妄动,妄想刹那生灭,其实诸法本自空寂,性相一如,并无来去生灭增减。

所谓来去生灭增减,是因为心妄动,以为有真正的相生,以为有真正的住相,以为有真正的异相,以为有真正的灭相,所以不晓得生相本空、住相本空、异相本空,灭相也是空,这生住异灭其体本空,就是一心,就是真如。

因此,我们在妄动当中过日子,我们的烦恼就断不了,因此师父一再重复地强调说,你这一辈子你没有碰到佛法,你是绝对没有办法断烦恼。没有一个会告诉你:万法都是空无自性。唯有佛了悟了人生跟宇宙的真相——究竟寂灭,究竟不可得。

每一个众生都在心中,拼了老命要追求,所以在我们这个末法时期,很辛苦的。像西班牙25%的人失业,这样子恐怖不恐怖?

今天的报纸报得很大,说台劳的时代来临了,台劳,也就是说在台湾,一个月只能赚两万五千块,台币,台币平均两万五千块,那个一个(台湾)清华大学的,跑到澳大利亚去杀什么?去杀牛,那个牛剥下来,头砍下来,剥皮,然后那个内脏,然后他就站在二楼很高。

有的人很惨,去澳大利亚采矿,采矿被炸掉……那个手炸断了,都是台大、(台湾)清华大学的,因为那个澳大利亚,它每一年有无上限的,无上限就是你来多少人,我都不会拒绝,你像英国的话,你要去,开放都是十八岁到三十岁以前,一年只开放两千个名额,澳大利亚都开放,所以现在呢?去澳大利亚的一万多人。为什么?

听说有一个高学历的,明星学校的,到澳大利亚干了一年,因为他们的签证一年,剩下了第一桶金,人生的第一桶金,存百万、百万,一天做多少?做十六个钟头,在台湾拼来拼去,一个月只有两万五千,你看看人家澳大利亚,所以这个无法控制,因此台湾最严重的,就是人才外流,你知道吗?

所以说在这个世间,要生存都很困难,何况说这个能够活下来,还要再听闻正法,实在是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尤其在座诸位,能够讲《楞伽经》,还有《楞严经》,这么久的时间,诸位还坐在前面,天天看,天天看,所以说诸位不简单,我们要多珍惜这种因缘。

【注释】

【“相句无相句”:承上所建立之世间与出世间之“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而产生一切种种法“相”,故有“相句”之建立,

然此种种法相即是非相,】非相就是空相,【以本性空故,】本性空故,所有的本性空,统统在讲空无自性。

诸位!诸法趋向于空无自性,了悟了诸法趋向于空无自性,就通达三藏十二部经典的精要,一切法趋向于空无自性,就是体悟到万法本空,没有东西可以言说讨论,那么你通达三藏十二部经典。

【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非相者,“无相”也。如来者,一心也;若见本心从本以来寂灭,与如来无二,即是见如来。

是故五祖忍大师于传法与六祖大师后吩咐言:“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不识本心是什么意思?这“本”的后面就是:真。这样才看得懂。不识本真心,如果不认识本来那颗真心,就是如如不动的涅槃妙性的心,学法无益,因为下手处就是涅槃妙性,那么到哪里都解脱。若是知涅槃清净的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法从心生,还从心灭:】万法从心生,这是什么意思?万法从动念,承认外境而生,如果不动念,不承认外境,没有主观的意识心,那么主客二观统统融入一心,那就法从妄心而生,还从妄心而灭。诸位!有生有灭统统是指妄。

【是故莫向外求觅;但求自心,】这个就是修行人抓到的根本,【若见自心自性,则一切本自具足、清净、平等、不动、不生不灭。

若了斯义,即了“相句无相句”之义,】相句当体即空就是无相句。佛所说的缘起的假相法,当体即空就是无相,不可得,悟无所得即入佛行处。【及其建立之所以。

又“相”字在此为特指生、住、异、灭】这是指心、心生,这个指动念。心(的)生相,心的住相、心的异相、心的灭相,注意!为什么?每一个都加一个“心”?因为生住异灭不离心,这一本经典是圆顿大教,专讨论心性,所以这个生住异灭,你一定要加一个(“心”:)心生,心住、心异、心灭。

如果更清楚,就是:心生相,妄心所生。妄心也慢慢地经过一点时间,住相,妄心的异相、妄心的灭相,生住异灭是指妄心,生住异灭【之四相而言。

以上面已有“生相”产生,】生相产生就是指动念的意思,“著”的意思,如果你产生这个,那么年轻人——如果一个开悟的年轻人,那他的容易:我今天找了一个女朋友,这个女朋友长得很漂亮。

诸位!那是你的心产生妄想,去承认有个女朋友了,承认她是你的未来的另外一半。

如果你了解诸法空相的时候,现在短暂的你看得到,其实她这个色身,照一下,照见一下,一堆骨头;再照见一下,剩下一堆骨灰。

现在讲求环保了,你的女朋友死了,或你老婆死的时候,现在讲求环保去种树,去种那棵树,你会说这是我女朋友吗?你会说这是我老婆吗?

所以相不在外面,心一生妄动,这个妄相,其他的住异灭就会产生,因此有愉快的结婚,就一定会有破裂跟争吵,你逃不掉的,逃不掉的。【因此其他三相皆随之而产生。】

【“住异句非住异句”:“住”即住相,“异”即异相。生住异灭四相,常合为生住灭三相,或更简为生灭二相。】

我们讲生灭相,生灭生灭,其实是生、住、异、灭的简称,记住喔,这句话可是很重要。

我们讲因果、因果,其实是因、缘、果,我们常常太简单了,所以一般人讲因果、因果,欸!他忘了中间还有一个“缘”,所以种善因一定得到善果,那中间忽略了“缘”,

如果你种了善因,你中间那个跟一切的恶缘搞在一起,虽然你有善这个“缘”,譬如说你今天来听经闻法,你有这个善因,可是你交的都是恶知见邪见坏佛正见的,那这个缘就会把你那个因转掉,

那个果有善因,不一定有善果,中间有这个缘,这个缘就是良师益友,你有善根听到正法,你必须有良师有益友,在旁边一直跟你鼓励、跟你鼓励,要不然你不会得到好的结果,

所以我们一般讲因果是简称,真正具体要讲因加缘等于果(因+缘=果)。我们讲生灭是方便,全部应该讲生住异灭,但是中国人好简,你讲生住异灭、生住异灭,那个好像过程太多了,干脆讲生灭,有时候太简单了,忘记中间那个过程,所以更简称为生灭二相,

【以一切法之生灭极其迅速(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那么简单讲就是一念有81000,81000的生灭,【故非凡夫所能觉知。

以有“生相”之产生,故有住、异二相生,于是而有“住异句”之建立,然此住异实非住异,以本性无故,故随后即有“非住异句”之建立。】

【“刹那句非刹那句”:“刹那”,即速灭之义,以一切法皆刹那生灭,言“刹那”者,极言其灭之迅速。

以有如上之生、住、异等相,是故宜乎而有灭相之产生,爰有“刹那句”之建立。】爰就是于是乎。于是乎有刹那法之建立。刹那句就是刹那法,佛讲的刹那句,就是佛所讲的刹那法,就是刹那生灭的法。之建立。【然,所言“刹那”者即非刹那,是名刹那,故有“非刹那句”之建立。】

【以上生、住、异、灭(“刹那”)四相,皆为世间法之粗相,然此诸相,本自无相,故皆非之。】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8 经文120:【自性句离自性句(6)。空句不空句(7)。断句不断句(8)。边句非边句(9)。中句非中句(10)。常句非常句(11)。】这一段可是有一点功夫的。

【自性句离自性句(6)。空句不空句(7)。断句不断句(8)。边句非边句(9)。中句非中句(10)。常句非常句(11)。】

   8-1 [自性句离自性句,是为了遣除凡夫的知见;空句不空句,是为了遣除二乘和外道的知见;断句不断句,是遣除外道断灭的恶见;边句非边句,是遣除以边见为边的执著;中句非中句,是遣除以中道为执著的这个迷执;常句非常句,是指断除执著中道为真常。]这样子你看这难不难?这没有说明怎么会明白?对不对?现在才刚刚开始而已,两眼无神,茫然失措,你就知道这个圆顿大教没有那么简单。

这一段可是有一点功夫的。

“自性句离自性句”,这个离就是无,一切法,众生见有自性,所以有自性句,因为妄见有自性叫做自性句。

你说石头,众生说认为确实有一个石头,对不对?你说一座山,众生确实认为外面确实有一座山;你说一棵树,众生认为它确实有一棵树啊;一只老虎,还用讲吗?确实有一只老虎,它会咬人嘛,怎么不是一只老虎呢?

所以众生一切法,众生都见有自性,叫做自性见,故有自性句,

佛所讲的这个自性,是因为一切法都有自性,众生因为妄动,但是呢?确实是诸法本来就空无自性,所以叫做离,离自性也叫做空无自性,也叫做无自性,这个“离自性”就是无自性。

因此佛之所以建立自性法,是因为一切众生见万法有其自性,所以佛才讲自性法,可是呢?佛又立刻讲空性法,告诉你所有的自性,都是方便说,一切法其实是离自性,一切法其实是空无自性,因此有自性句,自性的法建立,因此有离,才有离自性的句子,才有离自性一切法的建立。

所以,第一句是遣凡夫,第二句是遣二乘人,还有断灭见的外道,

空,空有两种:①二乘人也取空,著空;②邪见外道的断灭见也是空。

只是二乘人所取的空,是不究竟;外道取的空,那就更糟糕,那是邪见、恶知见。就是偏空,是二乘人取的,那么外道是恶取空,就是断灭空。

所以这个空包括有两种:一个叫做二乘人取的这个空法,所以第一句自性句离自性句,是遣凡夫;空句不空句是遣二乘和外道,遣,遣除二乘的知见,还有外道的知见,

二乘人著空,他认为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取,涅槃就是空性,所以没有到达最后的究竟空寂,所以这个空句。

接下来不空句是指什么?是指空也不可得,二乘人著一个空,其实这个空是著不得的,这个不空是指不著空,叫做不空,并没有一个空性可以执著,因为本空不能再著一个空。

如果二乘人观空,那个能观的空,又是谁来空它呢?能观空的那个心,又谁来空掉它呢?这遣二乘人著一个空见,不究竟。

那么外道一种是很可怕的,叫做断灭空,不了诸法空无自性。二乘人不了诸法空无自性,外道也不了解诸法空无自性,所以二乘人所执著的一个空性,但是外道著一个断灭空,

所以空,佛所说的空法的建立,二乘人著,外道也著,所以佛再讲一个不可著一个空见,空性都不能著,因此才有空法的建立,不空法的建立。

接下来叫做“断句不断句”,上面一个是不知自性本空本自清净,不可著一个“空”字,底下呢?是恶见,

诸位!邪恶的恶,恶见的众生执空为断,就是拨无因果,把它空见认为是涅槃,所以叫做断,就是恶见的众生执空为断,断就是断见,所以有断见的建立这个法,

而世尊为了遣除外道,所以这个断见本空,其所执著的断,其实是非断,因为一切法必须借重因缘生,你讲断,因缘生还是存在啊,所以外道执著这个断灭恶见,是不对的,所以这一句断句不断句,就是断法不断法。

佛所说的断句不断句,恶见的众生执空为断、为涅槃,所以佛为了遣除外道的断灭见,才又讲了一个不断句。为什么不断呢?因为它所执著的断,其实是非断,因为一切法,它是缘生故,所以没有能断也没有所断,

意思是说一切法,会借重因缘再继续生起,根本没有能断所断,于是能断跟所断都不可得,于是有不断句之建立。

为什么不断呢?其实缘生它是连续性的,没有外道所著的一个断句,因果是存在的。

(自性:<</SPAN>一>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关于自性之义,十八空论(大三一&#8231;八六二上):“自性有两义,一无始,二因。”又显识论亦举出不杂、不变二义。

此外,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将自性分为七种,即:(一)集性自性,(二)性自性,(三)相性自性,(四)大种性自性,(五)因性自性,(六)缘性自性,(七)成性自性。

又解深密经卷二之一切法相品等,将一切法之性相分为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种。

然中论等则认为,诸法皆由因缘所成,而无有一定之自性,故自性即空。〔十二门论、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十五、卷十六、成唯识论卷八、华严五教章卷四〕(参阅“自相”2528)

<</SPAN>二>因明用语。因明三支作法中,宗(命题)之前陈(主词)又称自性,其后陈(述语、宾语)又称差别。〔瑜伽师地论卷十五、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本、因明论疏瑞源记卷二〕(参阅“有体无体”2461、“体”6928)

<</SPAN>三>印度古代数论哲学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一。全称自性谛。又称冥性、冥谛、冥态、胜因、胜性。数论派认为,自性为神我所受用,能生大谛、我慢谛等其余二十四谛,为诸变异之根本原因;亦即以自性为一切现象之生因。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大四三&#8231;二五二中):“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胜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为自性。”〔金七十论卷上、成唯识论卷一、大乘广百论释论卷一〕[1]p2524 ——《佛光大辞典》

无自性:指无实在之自体。又作无本性、无性。谓诸法皆因缘所生,故无自性。凡山河大地皆由四大假合而成,四大相离,物即灭尽;人亦为四大所成,四大不调即成病,四大相离则亡。中论卷一(大三○&#8231;二中):“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成唯识论卷九、唯识三十论颂〕[1]p5083 ——《佛光大辞典》

断灭论:又作断见。即主张众生死后完全断灭。为印度外道所执六十二见中,依后际(未来)而起之分别见。计有七种断灭,故又称七种断灭论、七断灭论。即谓此四大、六入父母所生之身为无常,死后终归于断灭。复谓生于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六处,则报尽之时皆归于断灭。此说相当于外道十六宗中七事断灭宗之主张。〔长阿含卷十四梵动经、大毘婆沙论卷一九九〕(参阅“六十二见”1241、“断见”6560)[1]p6565 ——《佛光大辞典》

断见:又称断灭论。二见之一。为“常见”之对称。即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灭之邪见。盖诸法之因果各别亦复相续,非常亦非断,执断见者则唯执于一边,谓无因果相续之理,世间及我仅限于生之一期,死后即归于断灭。主张此等断见者,如富兰那迦叶即谓无善、无恶,亦无善恶之报,被称为断见外道,属外道十六宗之一。倡虚无主义者,亦属断见之一例。 

所谓断常二见,系概括而言外道之种种偏见。据大毘婆沙论卷二○○所载,诸恶见趣虽有多种,皆不出有见、无有见二见之中;有见即指常见,无有见即指断见。以此二见皆为边见,故释尊主张离常、离断,而取中道。又据大智度论卷二十六载,断见有二种,一谓无后世受罪福苦乐之果报,一谓一切法皆空,即堕于空见者。对于此等边见,经论中多主张以空观对治之,如成实论卷十边见品谓正修习空,则无我见,以灭我见,遂断二边。〔杂阿含经卷三十四、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大毘婆沙论卷四十九、卷七十七、瑜伽师地论卷七、卷五十八、佛性论卷一破外道品、成唯识论卷六〕(参阅“六十二见”1241、“断灭论”6565)[1]p6560)——《佛光大辞典》)

边句,这个“边”,就是指断见,就是边见,这个“边”就不是中道,遣除于边见,这个边见不是落入断见,就是落入常见,两边。

落入两边,叫做边句,叫做执断或者执常见,叫做边句。那么边句,

边见呢?就是因为众生外道思想,著于断或者著于常,因此佛立一个边见这个法,可是边见与中道它是对立的,属于依他起的,依他起就是空无自性,

所以这个边见,实在不是真正的边见,因为这个边,是因中道衬托出来,而有一个边见,如果没有边见,就不能讲有中道;如果没有一个中道,也不能衬托出边见,所以边见是由中道见所衬托的,落两边叫做边见,离两边叫做中道句。

所以这个边句、边见。

非边见就是佛为了遣除外道,执两边为边,不是断就是常,两边不中道,边是对中道讲的,所以这句的意思是说,断除了断见,断除了常见,就是中道。可是中道跟边见是对立的,因此断见常见叫做两边见,叫做边句。

那么佛为了遣除外道的两边的执著,要契入中道,所以叫做非边句,这非边句是指中道叫做非边,

但是呢?底下中句非中句,这个“中”就是指中道。佛讲的中道,其实没有中道可以执著,离两边当下就是中,这个中没有一种拿涅,只是教你离。

如果你著一个中道,这个中道也是会让你迷惑的,没有两边,中间也不可立,因此叫做中道句非中道句。

佛所讲的中道法,是叫你不执著中道法,并没有一个中道可执著,佛讲的中道是叫你离两边,离两边以后就是中道,离中道也无法可说,所以佛教你离两边,同时要离中道。

众生执以为有一个中道叫做常,常叫做真常,认为中道就是常,就执一个常句,

佛所讲的,注意!最后这个最重要,非常不是指无常,是指所执著的真常不可得,亦非实有真常之见,

所以这个常句,是指执著中道为常,叫做常句。可是执著中道为常为真常,其实体不可得,空无自性。

所以非常是什么解释?也是实在是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常可以执著,叫做非常。

诸位!这个没有师父讲,非常一下子就认为是无常,常句无常句,那完了,那完全错误的。

常句是指执著中道为真常,连这个也要破,破除执著中道为真常叫做非常,这个“非常”绝对不是叫做无常。

(无常法就是生灭,条件所构成的缘起法,这个缘起法当下就空无自性。就是常法,常法就是佛所悟的无生法,一切众生妄见有常跟无常,不能入于佛的正见。——录自慧律法师本讲座前面所讲的内容。)

好,我整句来贯串一下,你写,稍微注意一下。自性句离自性句,这是遣凡夫,空句不空句是遣二乘人,还有断灭见的恶取空。断句不断句,这个是恶见执空为断,以为涅槃。边句就是落入两边,断常两边。中道句非中道句,就是著中道遣中道,常句非常句,是指著中道为真常,这个也要放下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我整句来贯串一下,你写,稍微注意一下。自性句离自性句,这是遣凡夫,空句不空句是遣二乘人,还有断灭见的恶取空。断句不断句,这个是恶见执空为断,以为涅槃。边句就是落入两边,断常两边。中道句非中道句,就是著中道遣中道,常句非常句,是指著中道为真常,这个也要放下来。

整句的意思,师父一句彻底把它贯串起来,看看你能不能理解。

一切众生著于万法有其自性,而一切法实在是空无自性,无自性,所以佛才建立自性句这个法,佛陀才建立,离自性句的法的建立。

二乘人还有外道,二乘人取空,外道是恶取空,断灭的空见,而这个空其实是著不得,空见、断灭空都空无自性,

我们二乘人和外道,不知道自性本自清净,不可著一个空字,因此佛才建立一个空,才建立不空,是为了破除二乘人还有外道的断灭空的恶知见。

接下来,佛陀为什么建立断句还有不断句呢?是为了那一些恶见的众生,执空为断以为涅槃,遣执断,遣除外道的执断灭见,就是不断,

因此为什么呢?断灭的恶见为什么不断呢?因为万法会依着缘起继续产生,所以没有能断没有所断,

因此佛告诉我们一切法都有因果的连锁,所以叫做不断。这个不断,简单讲就是因果的生起,绝对是没有能断还有所断的。

接下来,众生落入两边、断常二见,所以佛才告诉你两边见是不对的,非边,非边之建立,就是指让你诸法要趋向于中道,叫做边句非边句,落入两边是不对的,

非边是指中道,但是你著一个中道句,佛又告诉你连中道句也不可得,叫做中句非中句,没有两边哪来的中道句?没有中道句哪来的两边呢?所以连中道也不可得,叫做非中,非中就是连中道也是空性的。

众生执著中道以为常,就是常句,延续下来上面的中道,延续这一句,就是众生执中道以为常句,其实也没有真常可得,意思就是连中道那个真常也要放下,所以那个非常是指没有一个中道,没有一个所谓真常的东西,所以佛因此建立常句还有非常句,是因为要破除对中道的执著。

再讲一遍。自性句离自性句,是为了遣除凡夫的知见,空句不空句,是为了遣除二乘和外道的知见,断句不断句,是遣除外道断灭的恶见。边句非边句,是遣除以边见为边的执著。

中句非中句,是遣除以中道为执著的这个迷执。常句非常句,是指断除执著中道为真常,认为有一种东西叫做真常,连这个真常都要放下,非常是指没有,连真常都是空无自性,非常就是指没有一个所谓真常可得,因为它著于中道为真常。

这样子你看这难不难?这没有说明怎么会明白?对不对?现在才刚刚开始而已,两眼无神,茫然失措,你就知道这个圆顿大教没有那么简单。

    8-2 这个“注释”我们来看一下。诸位!佛法不是拿来解的,这一句很重要,是拿来悟的。诸位!这一句是三藏十二部经典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这一句话,经典不是拿来解的,是拿来悟的,体证的,契入的。

【注释】

这个“注释”我们来看一下。

【“自性句离自性句”:一切法众生见有自性,】见有自性,自性就是著境以为实,叫做见有自性,

这个自性就是存在,确确实实有一座山,确确实实有一个人,叫做见有自性。知道吗?

见有自性,就是实实在在有一个人,你说是不是?事实上就是不存在的,它是缘生的东西,【故有“自性句”之建立。

而一切法实离自性;“离”,即是无之义,因此有“离自性句”之建立。】

(见:音译达利瑟致。观视、推度之义。指由眼所见或推想,而对某事产生一定之见解。意谓见解、思想、主义、主张。有正见、邪见等。

大毘婆沙论卷九十五谓“见”有观视、决度、坚执、深入四义,及照瞩、推求二义。又依俱舍论卷二、卷二十六所载,“见”分五染污见、世间正见、有学正见、无学正见等八种。五染污见指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世间正见指生得慧、闻慧、思慧、修慧等有漏慧;有学正见指有学身中之各种无漏见;无学正见指无学身中之各种无漏见。盖俱舍宗以此等皆为慧之性,先审虑而后决度,故称为见。其中,五染污见为不正见,其馀皆属正见;前者系由上举见之四义及二义,故称为见。

又世友论师以眼取色境,有观照之作用,故主张眼根能见,称为根见家,是说一切有部之正义。大众部及成实论卷四主张眼识能见,称为识见家,大乘则取根识和合见之义。复次,唯识家广称八识心王及心所能缘之行相为见分,或相当于观视之义。 

经论中多依推度之义,将“见”分为二见、七见、十见等各种类别。(一)二见:有见与无见,或断见与常见。此乃五见中之边见。(二)七见:(1)邪见,否定因果之理。(2)我见,执实我之见。(3)常见,执于身心常住不变。(4)断见,执于身心断灭。(5)戒盗见,又作戒禁取见,执著不正确之戒律。(6)果盗见,执著由邪行所得之结果为正确。(7)疑见,怀疑真理。(三)十见:五见加贪见、恚见、慢见、无明见、疑见等,则成为十见。

此外,非佛教之错误见解,有四见、六十二见(梵网经所说)等。四见,乃网罗一切外道之说,即所谓四句分别。如:世界是常住、世界是无常、亦常住亦无常、非常住非无常等四者,此皆错误之见解。又主张邪因邪果、无因有果、有因无果、无因无果等四种错误之见解,亦称四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卷二十七、十卷本楞伽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七、大乘起信论、品类足论卷三、大毘婆沙论卷十三、卷四十九、成实论卷十、杂阿毘昙心论卷一、成唯识论卷六、成唯识论述记卷三上、大乘义章卷六、华严孔目章卷二〕(参阅“一水四见”27、“二见”198、“十随眠”499、“五见”1099、“因果”2293)[1]p2990——《佛光大辞典》

见: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页云:见者:谓见现见现在前境。

二解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页云:见者:谓见言说为先慧。

三解瑜伽八十九卷九页云:妄观诸行为我我所;或分别起,或是俱生;说名为见。

四解如五见中说。

五解大毗婆沙论九十五卷一页云:云何为见?答:眼根,五见,世俗正见,学无学见。

问:何故眼根说名为见?答:由四事故。一、贤圣说故,二、世俗说故,三、契经说故,四、世现见故。贤圣世俗说故者:谓诸贤圣,及诸世俗,俱作是言:我眼见彼往来行住坐卧等事。又若见人颠蹶迷谬,俱作是说:汝既眼见;何故尔耶。契经说故者:谓契经说:眼见色已;不应取相,及取随好。复作是说:眼见色已;应观不净。如理思惟。复作是说:眼见色已;好不应爱,恶不应憎。复作是说:眼见色已;起喜忧舍三意近行。复作是说:眼见色已;不应欢戚,惟应住舍,正念正知。

世现见故者:谓世现见眼明净者,所见无谬。不明净者所见有谬。又世现见有眼根者,能见诸色。无眼根者,不能见色。又世现见眼所对方,能见彼色。所不对方,便不能见。又世现见多不能见被障诸色。眼有障故。尊者世友作如是说:何故眼根说名为见?谓世现见有净眼者,言我见净。有不净眼者,言我见不净。大德说曰:何故眼根说名为见?谓契经说:眼根所得,眼识所了,说名所见。世俗亦然。是故眼根说名为见。五见者:谓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

问:何故此五说名为见?答:以四事故,一、观视故。谓能观视所应取境。

问:此五邪僻,颠倒观视,如何名见?答:此虽邪僻,颠倒观视;而是慧性,故名为见。如人眼根,虽不明了;而能观视,故亦名见。二、决度故。谓能决度所应取境。

问:既一刹那;如何决度?答:性猛利故;立决度名。三、坚执故。谓于自境,坚固僻执;非圣道剑不能令舍。佛及弟子,以圣道剑,断彼见牙,后方舍故。如有海兽,名室兽摩罗;凡所衔物,坚执不舍。要以利剑,断截其牙,然后乃舍。五见亦然。四、深入故。谓于所缘,锐利深入;如针堕泥。复次以二事故;此五名见。一、照瞩故,二、推求故。复次以三事故;此五名见。一、见相相应故,二、能成见事故,三、于缘无碍故。复次以三事故;此五名见。一、意乐故,二、执着故,三、寻求故。复次以三事故;说名为见。一、意乐故,二、加行故,三、无知故。意乐故者:谓得定者见。加行故者:谓寻思者见。无知故者:谓随闻者见。复次意乐故者:谓意乐坏者见。加行故者:谓加行坏者见。无知故者:谓俱坏者见。是故此五亦说名见。世俗正见者:谓善意识相应慧。是见性故;说名为见。学见者:谓学无漏慧。无学见者:谓无学正见。此二亦俱是见性,故名为见;应知。此中五见,于境,如阴夜见色。世俗正见于境,如晴夜见色。学见,于境,如阴昼见色。无学见,于境,如晴昼见色。

六解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五卷五页云:问:何故名见?见是何义?答:由四缘故名见。一、能观故,二、推决故,三、坚执故,四、深入所缘故。能观故者:谓见自性。

问:邪见,颠倒见,彼何所观?答:是故说见自性。谓虽邪颠倒见;而是见慧自性;故说能观。如人随有所见,卽名能观。非如盲者。推决定者:谓能推求决定。

问:一刹那顷,如何推求?答:性猛利故;说名推求。坚执故者:谓诸见趣,僻执坚牢。非圣道力,无由令舍。深入所缘者:谓于境猛入,如针堕泥。有说:由二缘故名见。一、照了性故,二、推度性故。有说:由三缘故名见。一、有见相故,二、成见事故,三、于境无碍故。有说:由三缘故名见。一、意乐故,二、执着故,三、推决故。有说:由三缘故名见。一、意乐故,二、加行故,三、无智故。意乐故者:谓意乐坏者。加行故者:谓加行坏者。无智故者:谓俱坏者。复次意乐故者:谓修定者。加行故者;谓寻思者。无智故者:谓随闻者。

七解发智论七卷四页云:云何为见?答:眼根,五见,世俗正见学无学见。——《法相辞典》p0636)

【“空句不空句”:以离自性,故空,斯有“空句”之建立。

二乘之人取偏空,邪见之人因而取断灭空,皆不了诸法】空【无】自【性之义;

盖此“空”其实不空,名不空空,】这个“不空空”,就是不可以著一个空,那种空是绝对的空,叫做不空,就是不可著一个空见。

【以自性清净,空亦不著,故有“不空句”之建立,以遣空著。】

【“断句不断句”:上言以有“空句”之立,恶见众生不了,执之为断,以为涅槃,乃有“断句”之建立。

而其所执之断,其实非断,以一切法从缘生故,无有能断所断,于是有“不断句”之设】立【,以遣其断灭恶见。】

【“边句非边句”:断见即为边见之一,故有“边句”之立。然此“边句”实非边句,以“边”与“中”对立而言,属依他起性,若依他起,即无自性,故此“边句”实非“边句”,爰】(爰)就是于是乎。(于是乎)【有“非边句”之施设,用以遣除以边为边之执。】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依他起性:又作依他起相、缘起自性、因缘法体自相相。略称依他起、依他。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依于他缘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现象之诸法。此依他起性乃属有为之法,在百法中,除六无为法外,其他九十四法皆摄于此性之中。又众缘分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等四缘,若具足四缘,则能生起心法;若具足因缘、增上缘,则能生起色法。乃知一切有为之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则诸法灭尽,此即一切诸法,有而非有、无而非无之意,故佛典中常有“如幻假有、非有似有、假有无实”等说法。

依他起性又可分为染分、净分二种:(一)染分依他,指依虚妄分别之缘而生起的有漏杂染之诸法。(二)净分依他,指依圣智之缘而生起的无漏纯净之法。其中,若就别义而言,净分依他亦摄于唯识三性之第三“圆成实性”中。〔解深密经卷二、入楞伽经卷三、显扬圣教论卷六、唐译摄大乘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八〕(参阅“三性”563)[1]p3054——《佛光大辞典》)

【“中句非中句”:如来见断、边非实,故示中道实义,】如果你著一个中道,那完了。【于是有“中句”之建立。

然此“中句”自性】也是空【,亦非实有,仍属依他起性,依边而起,若无边句,中句亦息,故此“中句”实亦非中,斯有“非中句”之立,以遣执中为中之迷。】以遣执著中道,误认为有一处东西叫做中道,所以这个中道很难拿捏。

师父为什么说,在那个体育馆——彰化体育馆,或者台中那么大的上万的人,一直强调说,这种演讲对弘法者来讲,是非常严苛的挑战。为什么?讲这个法出去,这个人觉得很浅,讲这个法出去,同样一种法,这个人觉得很深。

你看,出家、在家,有的出家已经当教授师了,出家二三十年了,他也坐在底下听,有的才刚刚说,人家慧律法师在体育馆开示,今天他刚刚来,你看今天刚好来的那个,怎么听得懂?对不对?他怎么听得懂呢?所以说那种演讲,你看有多困难?

所以那个“中”,没办法拿捏,很难拿捏叫做“中”。你要怎么讲说?我讲得大家都法喜,不可能的事!是不是?只有尽量,南无极困难菩萨摩诃萨,就是在下,非常困难就是这样。

【“常句非常句”:以有“中句”之立,于是众生执之以为真常,】把这个中道执为真常,【是则为“常句”之立。

而其所执之常,亦实非真常,】记得!只要你执就不是真如。【盖若执常为常,则常亦成不常,】为什么,有生灭呢?

诸位!真如它是不可著的(著即生灭。——整理者自解),它就是真如,不可著、不可说,唯证相应,你著一个常,那就变成无常了。【以落情见故,】

所以,诸位!佛法不是拿来解的,这一句很重要,是拿来悟的。诸位!这一句是三藏十二部经典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这一句话,经典不是拿来解的,是拿来悟的,体证的,契入的。

【一落情见,便为非常,是故建立“非常句”,以遣执常为常之病。】

   8-3 要当一个法师真的是很辛苦的。你看,我一辈子这样辛苦,辛苦到今天,仍然没有办法休息。还好我年轻的时候用功,像今天这个六十岁,你看这个眼睛指的是肉眼,你看这个耳朵,你看这只渐渐不灵了,这老了,真的功能会退化。

那你就知道,要当一个法师真的是很辛苦的。明天是八关斋戒,明天八关斋戒,请大家来踊跃参加。那么下个礼拜上完课呢?就这个,我们准备去佛三,佛三完了就准备水陆,最主要呢?就是让师父休息一下,

我现在有时候看那个到四十分钟的经典的时候,因为我有近视跟散光,其实本身来讲我不需要看书,你悟明心性的时候,不需要看书,但是你要怎么讲,你能够让法师,培养法师将来成就,或者是要成就这些在家居士,问题是你要怎么讲,他才听得懂,这就是困难的地方。

我看了四十分钟,这个字模糊了,这个字怎么变成两个字?模糊了。你就发现说,还好我年轻的时候用功,像今天这个六十岁,你看这个眼睛指的是肉眼,你看这个耳朵,你看这只渐渐不灵了,身体健康当然没问题啊,你看,我一辈子这样辛苦,辛苦到今天,仍然没有办法休息,

所以我必须到明年的年底,明年的年底看看能不能把《楞伽经》告一个段落,不是说不讲,就是可以放轻松,就表示我的心,卸下这一个责任,我这一辈子责任完成了,就像一个老师也退休了,退休,但是我退而不休,徒弟要让他们经教要通达,

那他们吃的苦没有师父的多,我们以前是一天睡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到现在为止,师父仍然自我教育,所以我这个资料是讲不完的,天文地理医学统统讲不完的,对不对?受限于时间,时间到这个地方要有一个段落,所以不得不停。

那么我发现眼睛已经老化了,发现说真的没办法,这老了,真的功能会退化,这年岁真的有一点,耳朵也不怎么伶俐,眼睛真的是,还不到说而发苍苍视茫茫,而齿牙动摇,还不到这么严重,但是真的有感受到时间的压力了,真的六十岁了,六十岁了,因此我现在看书,变成不能看太久,不能超过四十分,看了以后就一定要停止,

再看下去就这样,你不晓得散光是什么意思吗?我告诉你,你拿起一支毛笔,沾了很多水,毛笔知道吗?毛笔,沾了很多水,画下去,宣纸画下去,整个晕开来,那就是我的境界(师父笑),晕开来,这样你听得明白吗?散光就是这样子,拿一支毛笔沾了很多水,画下去,整个会晕开来,这样你听得懂吗?

我现在看这个灯光就是这样,一盏变成两三盏,所以因为借着水陆,所以佛三结束以后,还是忙里偷闲,给师父休息一下。

诸位!五点五十,我们回向一下。

请合掌!(师父及大众合掌。大众随师父念:)

愿以此功德,(师父开始单独念:)消灾在座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齐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下课!(大众向师父行问讯礼。)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让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希望大家发心,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将手中法宝,一化为十,十化为百,让千千万万众生,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 ——高雄文殊讲堂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一套(共16讲)
第十讲

    (大众向师父问讯。礼师:请坐下。)请合掌。(大众合掌随师父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 经文121:【缘句非缘句(12)。因句非因句(13)。烦恼句非烦恼句(14)。爱句非爱句(15)。】记得!全世界你所能依靠的是你自己的清净自性。这一句话不但要背起来,而且一辈子要用得到。

【缘句非缘句(12)。因句非因句(13)。烦恼句非烦恼句(14)。爱句非爱句(15)。】

    1-1 所以建立了缘句跟因句,但是缘句其性本空,又建立了非缘句,因句当体即空,又建立了非因句,一切的烦恼由因缘所生,因为有因缘,不了因缘如幻,当体即空的道理,因此有种种的烦恼,所以又建立了烦恼句。

那么这个“句”就是“法”。佛陀为什么要讲这个因缘法?是让大家明白因果是可怕的,但是也有正面的菩提因果,

因此,因句之建立,缘句之建立,是因为要诠释因缘法,所以有因句之建立,缘句的建立。

所以为了解释缘所生之万法,所以建立了因句还有缘句,有了因句跟缘句,故有一切诸法,但是呢?因句跟缘句呢?其性本空,都是空无自性。

缘句非缘句,佛所讲的缘起法,其实是为了解释因、缘、果,但是这个缘其性本空,趋向于空无自性不可得,又建立一个非缘句,来破除对因缘法的执著,一般因缘法,都是二乘人所修的。

接下来,是因句非因句,万法都有因,加万法都有一个缘,助缘,产生了果,但是这个在时空的某一个阶段所发生的因缘法,其性本空,

因此我们必须假设一个起点来作为因,假设这个起点来作为因,这个因本身还是空无自性,

我们必须假设某一个动点上,一个缘句一个缘法,所以才能建立因缘法,但是这个缘,当体即空也是不可得,那么因加缘就等于果,就产生了果,但是这个果仍然是空无自性,

但是为了某一个时间跟空间,因缘果的正理性,以免落入断灭,所以就必须假设某一个时间是因,假设某一个时间是缘,又假设某一个时间是果。为什么是假设呢?因为所有的因缘果,都空无自性,所以叫做因如、缘如、果如,那是站在究竟义的角度讲的,所以讲经说法不可以坏事相,也不可以坏理——无生之理,理就是真如、就是无生,

所以缘句当体即空,就是非缘法。佛所说的缘起法,这个“句”把当作“法”,佛所说的缘起法,其体性本空就是不可得,叫做非缘法。

佛所说的因句,当体即空不可得,所以因句的建立,是为了诠释某一个时空交会点的开始,但是某一个时空交会点的开始当体即空叫做非因法。

烦恼句非烦恼句,一切烦恼都因缘而生,以有因缘斯有烦恼,所以有烦恼句的建立,

佛陀为什么要建立说众生都生活在烦恼的世界里面?是因为众生不了悟缘起法自性本空,误认为这个世间是真实的,所以拼了你死我活,就想要获得到贪嗔痴的内在的一种贪求,

那么这个一切烦恼因缘生,因缘生就是前面讲的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所以一切烦恼由因缘而生,以有因缘斯有烦恼。这一句很重要!因为众生不了缘起如幻的道理,

这个世间不是实在化的,不是实在的世间,一言以蔽之,诸法如幻,但是众生不一样,你讲什么,现什么相,他一定是著什么,不会有体悟到空无自性。

为什么会有烦恼?因为没有一颗智慧的心。没有一颗智慧的心,他就不会转换,

诸位!有智慧心的人,可以把悲哀跟悲伤化作心灵的光芒,但是没有智慧的人,他会把悲哀跟悲伤一直在原点一直转一直转,世间人碰到了婚姻的瓶颈,他转不出来,看了就烦、看了就烦,他就是死在原点上,

所以我们想要获得到美丽的世界,必须先拥有一颗美丽的心,如果我们没有一颗美丽的心,我们不可能看到美丽的世界,那么你要得到美丽的心,你一定要学习,懂得佛法的伟大。佛法的伟大,就是让你先拥有一颗美丽的心,你自然能看到一个美丽的世界是什么?

那么众生妄动,所以看不到美丽的世界,看到的就是烦恼、争执、对着干,就是这样的日子,

那么一切烦恼由因缘而生,以有因缘斯有烦恼,所以有烦恼句的建立,但是烦恼其性本空,并没有烦恼可得,

佛陀又破除了对烦恼,因为烦恼是空无自性,是由不了缘起法没有能所,不了缘起法其性本空,没有能所,

可是我们的能所是这么的清楚,因此众生有烦恼,因此佛陀建立烦恼这个法,来解释一切众生迷茫跟无明,但是烦恼其性本空,佛陀又建立非烦恼的法,令众生知苦来断苦。

有了烦恼,怎么样?接着就强烈的执著、贪爱,就贪爱,这爱是指贪爱,而众生因为烦恼与欲爱,所以这个贪爱为本,那个就是生死的根本,这一条叫做无形的绳子。

所有的电视剧都是这样子:我爱你,你爱我啊,爱恨情仇,差不多就包括连续剧,电影差不多跑不过这个,当然也有一些题材比较好的,鼓励的,统统有。

这个爱句就是指贪爱,众生烦恼以欲爱贪爱为本,因为这个男女感情跟欲望,困得死死的。

再来,非爱,贪爱的当下,其性不可得,贪爱从哪里来呢?从心来。这心怎么来的呢?这心本身无相,不知道!莫名其妙的贪,莫名其妙的执著,所以世间活得很痛苦,却很无奈。因为没有碰到佛法,也没办法解脱,

简单讲就是世间人没有空性的思想,你想办法要去解决,你人生的迷茫跟痛苦,那是绝对达不到的,没有毕竟空寂的思想,是没有办法解脱的,

所以贪爱当体即空,就叫做非爱,以爱它是从心而生,心又是无相,从本以来本自空寂,我们不了解这一点,因此就有了,能所不断,痛苦的日子,

整句的贯串起来,佛陀因为要解释因缘法,所以建立了缘句跟因句,但是缘句其性本空,又建立了非缘句,因句当体即空,又建立了非因句,一切的烦恼由因缘所生,因为有因缘,不了因缘如幻,当体即空的道理,因此有种种的烦恼,所以又建立了烦恼句。

佛陀建立了烦恼法——烦恼句,但是烦恼不可得,毕竟空寂,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我们也是:无烦恼也无所谓烦恼尽,因为烦恼其性本空,非烦恼句的建立,令一切众生知苦,建立了智慧而断苦。

接下来,一切众生都贪爱,男女财色名食睡,因为众生烦恼越强,就需要安慰,越安慰就找到对方,找到对方用依靠的方式来过日子,得到了暂时的安慰,却衍发了无量无边的后遗症跟痛苦,所以这个众生的烦恼与欲爱,贪爱为本,没有办法从本性开发这种觉性,因为贪爱所以有生死法,因此佛建立了爱句。

但是所有的贪爱其性本空,不可得,爱从心起,心又无相,从本以来,本来就是空寂,所以又建立了非爱句,非爱句就是非爱法,就是爱不可得的意思。贪爱其实是不可得,没有东西可以让你贪。

诸位!如果你用一句,没有或者是空性的无,那你就可以解决世间所有的烦恼。

譬如说,有人侮辱你,那就:没有这个人,因为四大本空,五蕴无我;你建立一个家庭,很好!敦伦尽分,那是站在事相上来讲的;究竟的本体界来讲,没有这个家庭啊,你只能短暂地享受天伦,但是究竟义来讲其性本空,无所谓的先生、老公、老婆,对不对?在理上来讲,一切无生,一切法无生,本来就无生。

所以,记得!全世界你所能依靠的是你自己的清净自性。这一句话不但要背起来,而且一辈子要用得到。

全世界没有一个人可以让你靠得住的,只能在缘起法里面互相扶持,但是真正你要解脱,连佛都帮不上忙,连师父也帮不上忙,我只能提供你一些佛法,启示你的内在,全世界只有你,能够解脱你自己。

你的善知识,在你内心深处的般若智慧,要善于运用你的善知识。如果希望外在的善知识让你解脱,那个到驴年都不可能,十二生肖里面没有驴子,叫做驴年都不可能。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1-2 记得!佛在某一种时间跟空间,建立的一种因缘法,是一种假设的开始跟缘起的结合,然后产生一个果,都在诠释因缘果,并不是一个实体性的东西。

【注释】

【“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所以,【一切诸法因缘而生,】注,众生不了解,因缘法其性本空,【故有“缘句”、“因句”之立。

缘者为疏,因者为亲;】譬如说,因在旁边写:例如种子;缘,譬如说水分、阳光、肥料,这样子你就看得懂了。

讲到因就表示这个是种子,种子,因就是种子,亲因缘;那么缘就是疏,有了种子,你要有水份,要阳光、要肥料。

【缘者为辅,因者为主。然此因、缘者,实非因缘,以此因与缘之自性亦空,】

所以,记得!佛在某一种时间跟空间,建立的一种因缘法,是一种假设的开始跟缘起的结合,然后产生一个果,都在诠释因缘果,并不是一个实体性的东西。

因缘果其实皆如幻,但是在众生来讲,是这么的真实。虽然是因缘如幻,好,我现在举个例子来讲。

譬如说我们的身体虚弱了,有的人就买那个补品,一直补……结果补了,怎么样?补了很多的肿瘤出来,为什么呢?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吃补的,他就一直补……因为没有医学的知识,所以认为吃补品就可以解决问题,吃了,一直补,补了很多的肿瘤,包括癌症都补出来了,

虽然是其性本空,但是问题你有癌症,那你就麻烦了,万法都空,没有错啊!一个没有癌症的人,身体健健康康;那你一个有癌症的人,那你怎么办?

这癌症分两种,一个是DNA(脱氧核糖核酸(英语:Deoxyribonucleic acid,缩写为DNA)又称去氧核糖核酸,是一种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主要功能是长期性的资讯储存,可比喻为“蓝图”或“食谱”。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构细胞内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质与RNA所需。带有遗传讯息的DNA片段称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自身构造发挥作用,有些则参与调控遗传讯息的表现。组成简单生命最少要265到350个DNA。

◎脱氧核糖核酸(英语:deoxyribonucleic acid,缩写:DNA)又称去氧核糖核酸,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主要功能是资讯储存,可比喻为“蓝图”或“食谱”[1]。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构细胞内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质与核糖核酸所需。带有蛋白质编码的DNA片段称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本身构造发挥作用,有些则参与调控遗传讯息的表现。DNA是一种长链聚合物,组成单位称为核苷酸,而糖类与磷酸借由酯键相连,组成其长链骨架。每个糖单位都与四种碱基里的其中一种相接,这些碱基沿着DNA长链所排列而成的序列,可组成遗传密码,是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合成的依据。读取密码的过程称为转录,是根据DNA序列复制出一段称为RNA的核酸分子。多数RNA带有合成蛋白质的讯息,另有一些本身就拥有特殊功能,例如核糖体RNA、小核RNA与小干扰RNA。在细胞内,DNA能组织成染色体结构,整组染色体则统称为基因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之前会先行复制,此过程称为DNA复制。对真核生物,如动物、植物及真菌而言,染色体是存放于细胞核内;对于原核生物而言,如细菌,则是存放在细胞质中的拟核里。染色体上的染色质蛋白,如组织蛋白,能够将DNA组织并压缩,以帮助DNA与其他蛋白质进行交互作用,进而调节基因的转录。——网上资料),

一个(即)是遗传,那遗传就没办法了,不管你怎么治疗,只要是遗传,遗传那个DNA,AGTC(碱基(basic group)指嘌呤和嘧啶的衍生物,是核酸、核苷、核苷酸的成分。核酸中也有一些含量很少的稀有碱基。稀有碱基的结构多种多样,多半是主要碱基的甲基衍生物。在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中,起配对作用的部分是含氮碱基。5种碱基都是杂环化合物,氮原子位于环上或取代氨基上,其中一部分(取代氨基,以及嘌呤环的1位氮、嘧啶环的3位氮)直接参与碱基配对。碱基共有5种:胞嘧啶(缩写作C)、鸟嘌呤(G)、腺嘌呤(A)、胸腺嘧啶(T,DNA专有)和尿嘧啶(U,RNA专有)。顾名思义,5种碱基中,腺嘌呤和鸟嘌呤属于嘌呤族(缩写作R),它们具有双环结构。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属于嘧啶族(Y),它们的环系是一个六元杂环。RNA中,尿嘧啶取代了胸腺嘧啶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胸腺嘧啶比尿嘧啶多一个5位甲基,这个碱基增大了遗传的准确性。碱基通过共价键与核糖或脱氧核糖的1位碳原子相连而形成的化合物叫核苷。核苷再与磷酸结合就形成核苷酸,磷酸基接在五碳糖的5位碳原子上。——网上资料)那个键,遭到重新组合的时候,它的本来的免疫系统没有,那没有它就没办法,

所以先天性的这个癌症,几乎没有任何能力,只能拖,那后天性的癌症就比较好处理,方法找对了就有办法处理。

好,现在讲说一个健康的人,现在的因缘多好,他能够坐在这里听经闻法,对不对?能够坐飞机、从游览车,能吃也能睡,这个多好!

这个因缘法虽然是如幻,不过他这个因缘法也好,能听经闻法,能够做很多的善事,

但是一个人带着氧气面罩,在急诊室,为什么?爬都爬不起来。虽然其性本空,可是你看,他病到这种程度,没有错!其性本空,四大本空,五蕴无我,可是缘起法里面失去作用。

因此佛陀告诉我们:宁可著有如须弥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许。就是这个空很容易让众生掉进去断灭,认为没有因果,佛陀所讲的空是指空性,因此你宁可著有,我念佛有没有功德?有功德。念佛有没有福德?有福德!有没有极乐世界?有极乐世界。

你宁可这样执著,宁可这样子执著,也不能说什么都空,那我们现在这个世间就是这样子。你看看,对众生来讲,哪一种是空的?你看的哪一种都是真的,对不对?

极乐世界也是这样,你去的时候那个感受性,是很真实的东西,所以不能断灭就说,那个极乐世界是乌托邦(乌托邦(Utopia)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英国人)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是公共选举产生。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只是佛陀说说来骗人家的而已。那这样讲,罪过就无量了。

所以讲这个因与缘的自性本空来讲,但是这个事相就会差很多,非常的多,而且非常的大,所以因与缘,这个在事相上,因此你一定要重视事相,那个一点一点的细节,你都要重视。因与缘自性空。

【是故,所言“缘句”者,实非“缘句”;所言“因句”者,实非“因句”,于是乃有“非缘句”与“非因句”之设,】假设,

【以涤执因缘为实有法之迷执。】这个是二乘人与凡夫所执著的这个缘起法,因缘所生之法所修的。二乘人修缘起法,那么凡夫是著于缘起法,这两个都不离开缘起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1-3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这个世间是苦的,是生灭的,是无常的,是变化的,那么他没办法入道。因此,在座诸位,如果你的婚姻触礁了,夫妻常常吵架。哦!恭喜你!因为你慢慢知道这个世间真的苦。

【“烦恼句非烦恼句”:一切烦恼由因缘生,以有因缘,斯有烦恼,故有“恼烦句”之建立,令众生知苦,因而求出苦、断苦。】

知道世间是苦的,这件事是好事,就怕他感觉不出来。

读大学的时候啊,同学有时候坐着讨论啊,我就发表我的意见,我就跟他讲,我觉得这个世间很苦。因为我们从小,对不对?都是单亲家庭,捡破烂啊,对不对?篮子一挑在肩膀上,出去要捡破烂啊。那么一碰到注册,没钱,没钱!考得再好的学校,也没办法,是不是?

我常常讲说,如果我今天去念台北工专土木工程,因为建中跟台北工专土木工程,同时考上的那个刹那,去选择台北工专土木工程的,那会到底什么命运呢?会到底什么命运呢?可能会做大老板,也娶好几个,差不多是这样子(师父笑)。

欸!经过了这个人生的种种的痛苦的时候,所以在大学里讲话,我就比较成熟成长,对不对?

我就跟他讲,同学,这个世间实在是苦。同学说:我怎么没有感觉啊,不会吧,现在正当年轻的时候,大家都唱歌跳舞踏青,对不对?把马子的时候啊,怎么会这样子的思想?可是我就是一直觉得这个世间真的是很苦,

后来就进去佛法,走进佛法里面,他们没有一分一秒去想到说我要解脱,可是我就会时时刻刻想要去解脱这个思想,就接触到这个佛法。

所以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这个世间是苦的,是生灭的,是无常的,是变化的,那么他没办法入道。

因此,在座诸位,如果你的婚姻触礁了,夫妻常常吵架。哦!恭喜你!因为你慢慢知道这个世间真的苦,连睡在枕头旁边的人一天到晚都大小声;

如果你碰到境界很困难的,钱被骗走了,恭喜你!你学得了,怎么样?知道世间的苦了,你一辈子所赚的钱,两通电话,人家就把你骗走了,

但是没有关系,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没有关系,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值得活下来的,经过痛苦的洗礼,我们更懂得珍惜,更懂得成长。

有的人要摔断两条腿,才懂得什么叫做站起来,你能体悟这句话吗?有的人一定要摔断,两条腿都摔断了,才懂得如何地站起来,从内心才真正地站起来。

因此人很可怜,一定要撞得头破血流,才学会那么一点点哲学,才会学得那么一点点解脱,才那么成熟一点点,

人家佛经一句话就跟你点破了,你少了多少的痛苦,就拥有真理。令众生知苦因而求出苦、断苦,

【然此烦恼本非烦恼,端由自心所现,其性空寂,故有“非烦恼句”之立,菩萨如是了知,则能不以三界为火宅,】

三界,“以”就是认为。哎呀!这个三界如火宅,二乘人就是把三界当作是火宅,对不对?我先入涅槃再讲了,我还来度众生?对不对?他不会发这个菩提心的。则能不认为三界为火宅,菩萨不认为三界是火宅,三界正是救众生、度众生的道场。而二乘人认为这个三界太苦了,赶快入涅槃,求涅槃,【而度生不已。】

    1-4 哎呀!那释迦牟尼佛的净土在哪里啊,释迦牟尼佛证得唯心现量的境界,这里生灭的世界,就是他的净土,没有任何一个法,可以障碍了佛陀,因此尽虚空界、遍法界,都是佛的净土。

【“爱句非爱句”:“爱”者,欲爱也,贪爱也。

众生烦恼以欲爱、贪爱为本,】这个“欲爱”特别指男女,

所以在这个生物学家里面讲,繁衍后代是大自然界不可抗拒的力量,简单讲,这个世间想修行,却碰到了这个贪爱、欲爱,有的人会失控,

就是男女这个感情太束缚了,太束缚了变成失控,失控就是说每天想着对方,每天想着这些事情,因此这个欲爱、贪爱为本,

诸位!这个叫做生死的绳子,师父称它叫做生死的钢绳,男女的欲望是生死的钢绳,难以斩断。

【是故有“爱句”之设,令知有为法相。

然此贪爱即是非爱,以爱从心生,而心亦无相,从本以来,本自空寂,无有一物若生若灭,】

这里很重要,当他见到了本自空寂,无有一物若生若灭,这个时候叫做相如,性也如,性相就是本来就是一如,因为他所见到的这个世间,已经不是生灭的世间了,

所以说,哎呀!那释迦牟尼佛的净土在哪里啊,释迦牟尼佛证得唯心现量的境界,这里生灭的世界,就是他的净土,没有任何一个法,可以障碍了佛陀,因此尽虚空界、遍法界,都是佛的净土。

净土哪里有住址?佛的自性清净心哪里有住址?要还有住,在嘉陵街六号,去找住址喔。对不对?

所以无有一物若生若灭,这个是指什么?这个是指涅槃的妙性,

【故有“非爱句”之立,令知第一义之理,】第一义谛理就是究竟,第一义之理又叫做第一胜义谛,第一义谛又叫做第一胜义谛,那么就是证得一切法无生,【不】会【落】入【爱与非爱。】

我们讲爱,是因为我们烦恼所引起的贪爱,其性本空,叫做非爱,但是著一个非爱,又落入了法的执著。

爱是指对相上的执著;非爱就是破除那个相上的执著,不执著于相,简单讲如果你著一个非爱,又变成对法上的执著。我有一个非爱空法可得,那么又著于法执。

所以这个爱就是落入相的执著;非爱就是落入法的执著,我修非爱法就是我没有贪,没有贪,当体即空就好,一起讲我没有贪,我没有贪,又落入对法上的执著(不落爱与非爱)。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2 经文122:【方便句非方便句(16)。巧句非巧句(17)。净句非净句(18)。】佛说方便,即非方便,是名方便。佛说善巧方便,即非善巧方便,是名善巧方便。佛说清净法,即非清净法,是名清净法。欸!就变成《金刚经》的模式,佛说方便即非方便是名方便。

【方便句非方便句(16)。巧句非巧句(17)。净句非净句(18)。】

这方便,“方便”为什么叫方便呢?方便要度这个贪,就是要超越这个“贪”,要用智慧种种方便,才能度这个“贪”,有贪就有生死,你的苦就不会断灭,你的苦就没有办法来息灭,所以方便度这个“贪”句,法的建立,用种种的智慧,如来施设种种的方便,叫做方便句的建立。

非方便,方便就等同善巧,所以我们一般称为善巧方便,这巧就是善巧法,佛所说的善巧法,其性本空,也无所谓的善巧法,如来的善巧方便,最重要的是清净,是为了清净的法,所以有净句非净句的建立。

净就是清净,句就是法,建立了清净法,为什么建立了清净法?是因为如来有善巧方便,度种种的贪嗔痴,度过了以后就有清净啊,但是你如果著一个清净,又不对,净依染而建立的嘛,有染才有净的建立,所以染本身空无自性,也不可以建立一个清净,所以不落两边,染不可得,净当然也不可以建立,所以净是依染而建立的,实在是空无自性,所以有非净句的建立,

诸位!这个“净”,另外一个重点的解释,是净除烦恼障,净除所知障,这个当作动词用。

“净句非净句”就是说,我们清净法这是当作名词用,名相,一个名相用,非净句,因为净依染而建立的,实在是空无自性,所以有非净句的建立,

但是这个“净”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叫做离相,除的意思,叫做净除烦恼障,或者是净除所知障,烦恼障是对五蕴身的,不了解、迷茫,迷茫于五蕴色受想行识;

所知障呢?是对万法,六根、六尘、六识所建立的万法,从后天的学习也称为所知障,后天的学习卡了一层厚厚的知识,文字知识、语言知识、文化知识、音乐的知识,世间所有的众生本性不会用,他卡了一层后天所学习的,

简单讲为了生存,为了生存学得一技之长,或者是搞Music音乐,或者搞Artist或者是搞艺术,或者是毛笔啊,人总是要生存嘛,要混一口饭吃,他就把那个当作是真实,把那个当作是真实,不晓得这个是空无自性的东西,

那么整句的意思是说,方便法建立是为了度贪,但是佛陀说方便度贪,其实不可得,叫做方便空无自性,所以建立了非方便法。

那么善巧就是方便,善巧方便法当体即空,也无所谓的善巧方便法,所以有非巧句的建立,如来的善巧方便,都是为了清净之法,所以有净句的建立。

但是净是依染而有的,因为染我们才讲净,因为有净我们才讲染,但是染净两个都是空无自性,所以佛性不离、不落两边,不可以离,不可以落入染边,当然也不可以建立清净这一边,

建立了清净是为了破除染,著一个清净又变成污染,所以有非净句之建立,所以这个净当作动词用的时候,就很贴切了,净除烦恼障、净除所知障。

那么这个整句就变成从后面开始,就变成《金刚经》的模式了。我再念一遍:佛说善巧方便,即非善巧方便,是名善巧方便。这个往后的模式,统统开始就用这个了。

再讲一遍:佛说方便,即非方便,是名方便。佛说善巧方便,即非善巧方便,是名善巧方便。佛说清净法,即非清净法,是名清净法。欸!就变成《金刚经》的模式,佛说方便即非方便是名方便。

以下几乎统统适用于这个。为什么呢?万法趋向于空无自性,当然有个“非”字,万法要建立种种的相,它才有办法讲经说法,才能开导众生,所以方便法的建立,但是方便法的建立呢?一切相本身当体即空,所以必须有“非”字,了悟万法趋向于空无自性,不可得。因此,连那个相句,或者所建立的法统统要空,统统要除,

因此什么是佛?不著一法、不著一知、不著一见、不著一相,这个是当开始圆顿大教的时候,就已经讲过了,

要怎么样是一个圆顿的上上根的人。一、要离凡夫见,二、要离二乘见,三、要离外道见,四、要离菩萨见,五、要离佛见,要离佛见,那么这样子的话,先建立这个知见,再告诉一切的众生,这个知见是佛方便建立的,所以为什么叫做动念即乖,拟议皆非,动念即乖,动到妄念,那就不对,要说出口,那就变成第二义了,不是第一义谛了。

【注释】

【“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为度众生此无明贪爱,是故如来施设种种方便,故有“方便句”之】建【立。方便即是善巧,故有“巧句”之立。然此方便、善巧,实非方便、善巧,是名方便善巧,以无自性故,】

所以佛陀用一个“非”字,就是告诉大家一切相都空无自性,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看要体悟空无自性,是多么的重要。

刚开始我们的嘴巴念一念,诸法空无自性,可是心灵契不了,契入不了空无自性的,实证的证量境界,所以我们嘴巴会念,诸法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是空,语言很厉害,但是跟断烦恼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佛法必须用一种薰习,久了,今天体悟一点点,喔!原来这个,经过十年二十年,原来师父讲的这个空无自性是这个意思,要到十年二十年那种因缘成熟,一刹那之间爆发出来,契入本心,喔!原来如此,

所以佛法没办法一蹴即成,没办法,需要一点时间,我们今天如果没有先结一个缘起法所建立的这个所谓的弘法,听经闻法,我们这一辈子就没指望了,开悟就没什么希望了。有了因缘,因缘法来听经闻法,那么我们希望就很大,

所以听经闻法薰习以后,这种八识田中的种子越来就越强、越来就越强……

诸位!一件衣服,太脏的衣服,做妈妈的人就知道,一件衣服太肮脏的时候,你一下子洗不掉的,需要浸泡一点时间的;佛法就是要浸泡一点时间,那么我们顽劣的无始劫来的贪嗔痴,那个是很难降伏的。世间有很多无奈的,你拼不过你的习气的,也拼不过你的个性的。

在座诸位!成道的人佛性做主,没有成道的人个性做主,佛性摆在一边,晒在一边凉快去,是不是?佛性用不出来,知道是知道啊,知道是一回事,跟我们好像没什么关系,一发生什么事,个性就出来了,开悟的人用佛性,不开悟的人用个性,就是这样子。

【依众生心种种烦恼而起故,故有“非方便句”、“非善巧句”之立,令了诸法实相,俾不见】令不见,让众生不著的意思,不见相,取相执著,不见有种种的相还有取相,所谓“俾”就是令,令不见【相取相】诸位!相相空无自性,相相空无自性。

【“净句非净句”:如来之善巧方便,乃为清净之法,故有“净句”之立。

又,以习“方便句非方便句”,善“巧句非”善“巧句”,故能了达实相而离著,】

离著就是不著,离一切相,所有的痛苦来自一颗没有智慧的心,来自一颗无明的心。什么是无明的心?就是相相皆著,没有一法不著。什么叫做一颗智慧的心?相相不著,一切法不著。为什么不著?因为它本来就空无自性,

【以离著故清净,故云“净句”。然此“净句”,实非“净句”,以净依染有,实无自性,故有“非净句”之】建【立,令于净亦离,净其尔焰。】

“尔焰”就是所知障,所知障就是后天所学习的知识,相所引起的那一份强大的我执、我见,一直累积起来的牢不可破的看法,叫做“尔焰”,叫做所知障,就是所知道的知识,障碍了本性的清净心,所以有时候书读得越多,就越难“度”,越刚强,就要看宿世的善根。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3 经文123:【成句非成句(19)。譬句非譬句(20)。弟子句非弟子句(21)。师句非师句(22)。种性句非种性句(23)。三乘句非三乘句(24)。】

【成句非成句(19)。譬句非譬句(20)。弟子句非弟子句(21)。师句非师句(22)。种性句非种性句(23)。三乘句非三乘句(24)。】

单单这几个字,就有的你讲了,就很多的内容可以讲了。

    3-1 你看这才几个字而已,你就知道:这本书不知要讲到何时才能了。从讲这课就开始后悔了。这种东西师父你不要讲太快,到101来,太多的护法居士说:师父!这一本经典,你千万不要讲太快。

承上,因为有种种清净句法的建立,所以因为有清净法的建立,所以佛就能够说,成就如来无上的大法,成就如来上妙的法理,因此有成句,这个成句就是成就如来无上之法,欸!说哎呀!这个人成佛了,或者这个人成道了,或者世间人讲:这个人很有成就了。

其实说成就如来无上之法,也不能这样讲,因为如来无上的法,其实是没有能所的,是本性具足的,所以成就如来无上的法,

非成句也不能说,有所谓的成就如来无上的法,因为本性具足故,本性如果没有,你怎么修行也不会成佛啊,就像那个金矿,它的本质如果是木炭,你怎么让它变成金矿?对不对?

因为有本来金子的质,那个本质,你才有办法,让它修行才有办法成佛,所以本质就是佛,不能讲我成就如来无上之法,由烦恼转变成清净,由凡夫转变成圣人,所以我们方便说,这个叫做成就如来无上之法,

但是如来无上的大法,是我们本性本来就具足的,如来就是涅槃,就是无说,就是无示,无来无去无示无能所,这个就是佛,

那么这个诸法的建立呢?之后呢?又欲令众生入于佛的知见,所以必须广设比喻,诸有智者应于比喻而开悟之,这个在经典里面,《大智度论》里面讲,说一切有智慧的人,都应当用比喻来开悟他,就是说善于比喻,

但是那个比喻要比喻得得体,你不要乱比喻,比喻到最后,到最后一蹋糊涂,有的那个比喻,比喻得不搭轧,那么就不行,这个比喻要比喻得对,所以有譬句非譬句,

为什么要譬句非譬句呢?因为要种种的譬喻,我们禅宗讲的,以指见月,《楞严经》也是讲嘛,用这个指头指过去,月亮在那边,月亮指本性,指就比喻法呀。

你今天听经闻法,千万不要死在法相里面。今天你来听经闻法,是要解开里面那个烦恼,体证到每一个人的真如自性,叫做以指见月。

今天你来听师父的法,如果死在这个文字相里面,语言相里面,那是不善听法者,所以善说法者,必须碰到善谛听者,善于,有悟到第一义谛的弘法者,必须一定要碰到,内心有体悟第一义谛的听众,他才能够相应。

也因此譬句非譬句,诸法的建立是为了众生,入佛的知见,因此必须广设种种的比喻,诸有智者应于譬喻而得开悟。

接下来,修行有的早悟,有的慢悟,所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这两句要一起看,意思就是说,无漏的诸法,以及种种的方便譬喻,建立以后,有的先悟、有的慢悟,则有师父的建立,还有弟子之别的建立,师父就是师父啰,弟子就是弟子啰,对不对?但是弟子如果能够一念悟,那么他就是等同佛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佛陀建立了弟子与师,是让我们了解,无漏法的证入有早有慢,虽然其性本空,但是在事相上来讲,弟子就是弟子,那么师父就是师父啰,所以弟子句的建立,弟子法的建立,

其实弟子本身就是一个方便名词,其性本空。这个徒弟只要一念悟,那么众生就等佛,是法平等,就无有高下,然后呢?师父就比徒弟呢?早修行几十年,就早见到无漏的诸法,这个无漏诸法,种种的方便譬喻建立以后,就有师父跟弟子的差别,有的早悟,有的晚悟,所以一代就引领一代,师父就引领弟子了。

“种性句非种性句”,这个弟子有种种的种性不一样,就是前面所讲的,众生有五种的种性,有的根性是可以成佛的,有的是讲得死去活来,没什么作用的。

像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说,某某人某某同学,我们去听人家佛学讲座,你觉得怎么样?他说:你们去就好了,你们去成佛就好,我们这个要六道轮回的人。我再叫他,我们一起去听教授开示,他就说:我要等着去吃面包豆浆了,你不要再叫我了。

我就跟他讲。那你去听经闻法,我这个一百块给你。他说:你不要吵,我一百块给你,你赶快去听,没办法就是没办法,这个善根深厚跟没有善根,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就知道说,这个众生不好度。

为什么说?哎呀!坐在讲堂的一楼二楼三楼的,你坐在这,不管你根器利钝,师父都特别赞叹你,全球七十亿人口,能够坐在文殊讲堂前面,一楼二楼三楼,加起来也不过是两三百个人,你知道吗?两三百个人,因此,为什么如此的珍惜?还有赞叹大家。

这众生的五种根性,前面已经讲过了,根性有的很利、有的很钝。诸位!利根,什么叫利根?诸位!说放下,他一百,我们用一百分来比喻。佛陀说放下,他就一百种执著统统放下,这样子一百分,考试这个人就一百分,从今以后你叫他执著,打死他不执著,这个是很利的根器的人,

所有成道不成道,就是执跟不执著,能不能离相或者是著相,这关键,就是电灯的开关,佛陀说放下,他就统统放,没有任何,

但是他不会失去他的责任,该有的责任他会——是人家的老公,他就好好地做老公;是人家的老婆……是内心彻底放下,不是他的,连他该有的职务义务,他应该负起的,这个人叫做一百分。

每次来听经闻法,师父说:放下,回去放下0.1。再下一次来听经,再放下,再放到2,剩下还有98,来听了十年,放下!放下5%,后面还有95%,就要让师父常常一直用喊的,用喊的,喊很久,那个叫做钝根的人。

师父!这个人要不要救?当然要救。为什么?有的人喊也没有用,你怎么喊也没有用,他还在减少5%的执著,那算不错了,对不对?何况人家中秋节还送你礼物呢。对不对?怎么可以这样放弃人家?(师父笑)对不对?

所以那个放下,那种功夫就在这个地方。那个放下就打破黑漆桶,无明的黑漆桶,真的就是要放下,那个是上根利智,直截了当的人,那个是速度最快的,

所以人家怎么样证明你是利根的人,对不对?人家说放下,放一点点,就像便秘一样,去上厕所,很想放,可是又很不舍,又留一点,道须流通何以却滞,连大便都不可以停留。六祖讲,道须流通何以却滞?流通就是说放下就统统放下,道须流通何以却滞?却滞就是不通,不通叫做却滞,停滞,

所以众生有五种的种性句,但是佛是判断说,这五种的种性根器,分钝跟利,但是它是共一个佛性,

注意喔!种性非种性句,佛建立了五种种性,是为了分利跟钝,但是共一个佛性,共一个佛性其实是不分,叫做非种性句,也无所谓的五种种性。

接下来,佛方便权利立三乘教法,“三乘句非三乘句”,佛对小乘讲四谛,对中乘讲十二因缘,对大乘讲六度,佛善巧方便建立了三乘句。

小乘中乘大乘的教法,是为什么?是为什么要建立呢?因为依众生的根性,权巧方便而立小乘、中乘、大乘,但是其实非实有法名为三乘,因为所有的三乘共一个佛性。怎么可以立三乘呢?诸位!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所以这个众生有五种种性,可是当体即空它共一个佛性,所以这个叫做非种性句。佛陀建立了三乘法,句就是法,佛陀建立了三乘法,其实当体即空,依众生根器,方便建立小乘中乘大乘,是善巧方便而建立的,实在是没有小乘中乘大乘,可以故?连一佛乘都不可得了,究竟一切法,都是真如涅槃究竟的妙性,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那么整句我把它贯串起来,贯串起来就用到前面126页的这个经文了:“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净句非净句”来开始解释了。看上右边126页的经本中间那个黑字体的。

佛说方便度贪的法,其体性本空,并没有所谓的方便法,佛所说的善巧方便,当体即空叫做非巧句;如来之善巧方便是为了清净之法,所以有净句的建立;净依染而有,其实是空无自性,有染才讲净,有净才讲染,所以有非净句的建立,净只是净除烦恼障,净除所知障,千万不要加一个“净”,变成本性又多了一个“净”字,本性是本来无一物的。

看127页,再把它贯串起来,承上,以有种种清净法句的建立,所以能成就如来无上的妙法,句就是法,因此有成句的建立,但是虽然说是,成就如来无上的大法,其性本空,真正的如来是无说无示无来去无能所。

诸法建立以后,为了欲令众生以指见月,入佛的正见,所以广设种种的譬喻,诸有智者必须以譬喻来开悟之,所以又建立了譬喻法,但是譬喻其实当体即空,也无所谓的譬喻法,叫做非譬句。

佛陀成就了无上大法以后,这个叫做无漏诸法,因为修道有种种的善巧,有种种的方便,有的先修行、有的后修行,像师父比大家早修行了四十年,我从大一到今天也四十年了,从二十岁到现在六十岁的时候,对不对?已经四十年了,这一条路我比大家早走了一点,所以我今天,大家称为我师父,你们就是弟子,但是如果一念悟,那么众生就是等佛,弟子就如同师父,就如同佛。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无漏的诸法,有建立了种种的方便譬喻,此后那么就有师跟徒弟的分别。

众生有五种种性,是为了分利根、钝根(笨的),但是呢?上根利智或者是钝根的凡夫,都是共一个佛性,诸位!这个非种性就是说,共一个佛性,并不能分根器是利的还是钝的,因为它是共用一个佛性。

佛善巧方便建立了小中大乘的教法,那是因为依众生根性需求,有的讲四谛,有的讲十二因缘,有的讲六度,权立而生(、)非实有法(、)名为三乘,这一句话特别的重要,非实有法名为三乘——并没有实际真正的三乘法,因为小乘空无自性,中乘空无自性,大乘还是空无自性,所以非三乘就是不能说真实有三乘,因为三乘是空无自性,连一佛乘也不可得,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你看这才几个字而已,你就知道:这本书不知要讲到何时才能了。从讲这课就开始后悔了。这种东西师父你不要讲太快,到101来,太多的护法居士说:师父!这一本经典,你千万不要讲太快。

我请问:这一本可以讲得快吗?如果能讲得快就用念的了,如果能讲得快,就用念的了,就最快了。那这样你听得懂吗?那这样你听得来吗?对不对?你要叫我快,我就不知道要从哪里快起,你要叫我快,从哪里快起?没有办法,是不是?

佛法也是有,有无奈的地方,如果说大家根器很利的时候,很简单,回去自己看就ok了,对不对?根器很利嘛,可是没办法。就是这样一句一句来剖析,慢慢来成就大家嘛。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3-2 心如果空相,达到了空相,哪里有万法?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所以心生则种种法生,是指无明的心,不是指真如心,真如心没有法,真如心一法不立,知见法相统统空无自性,不可得。要如如不动,所有的动跟静都不可得,相相不可得,岂有高下来去生灭增减?就知道涅槃是整个佛教的核心,在这里。

【注释】

【“成句非成句”:“成”即是前百八问中“成为有几种”之“成”,义即如来所成就之法理。

承上,以有种种清净法句之立,故成就如来上妙之法理,爰有“成句”之立。

而此“成句”亦实非“成句”,以如来无说无示,无能作所作,故无成与不成,斯有“非成句”之立,】

“非成句”就是非相的意思。若见诸相非相,若见诸相有所成就,当体即空叫做非成,所以斯有成句还有斯有非成句的建立,故知成句亦是非成句,以如来无说无示无能作无所作,无成与不成,斯有非成句之建立,【以遣如来为能成,而种种法理为所成等妄执。】

【“譬句非譬句”:诸法建立之后,为欲令众生易入佛之知见,故广设譬喻,而有“譬句”之兴。盖佛言:“诸有智者,应以譬喻而得开悟。”

然此一切譬喻,】譬句之兴,盖佛言就是本无自性,所有的譬喻就是本来就无自性,所以一切譬喻本来就不可得,【本无实性,乃依众生根器、机缘而兴,故有“非譬句”之】建【立,以遣执指月之指为月,执著言说而作戏论,认权为实,不了化城之咎。】

所以最近有些大陆团,来参访师父,我最怕他们讲一句话,三四十个人坐下来就说:请师父开示。

我就问他:你看这个法,三藏十二部要从哪里讲起?对不对?怎么开示?你从哪里讲起?你们来的参访才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一个小时还要合个影,还要摩个顶,灌顶,那你看哪有那么多时间?

所以为什么最怕呢?因为不晓得从哪里讲起?对不对?坐下来拜访还要照个相,时间是那么紧凑,最怕就是这个,请师父开示。

我就问他:从哪里讲起呢?经、律、论,从哪里讲起?对不对?你看看我们《楞严经》开课到现在《楞伽经》,才讲两部经典,到现在五年,五六年,对不对?还没办法完成,你就知道佛法有多难。

【“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无漏诸法,及种种方便譬喻建立之后,则有师与弟子之别,故有“弟子句”与“师句”之立,

制定何者为师(“】阿【阇黎”)】哪一个才够资格当做是人家的老师、师父?就是阿阇黎。

【云何为弟子,弟子有几种等。】有的根器利有的根器差,【然则真实理地则无师与弟子之差别:】这是站在究竟义的角度来讲,诸法空无自性的角度来讲,师本身不可得,弟子本身不可得,

所以,【师非师,弟子非弟子;何则?法非从人得,由悟自心,自心本自具足,一念悟时,众生等佛,众生性即是佛性,更无差别,是故言:心佛众生平等无二。若如是了者,安有师与弟子之殊?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为阿耨菩提,是故诸佛如来建立究竟无相平等之句:“非弟子句”、“非师句”,以显诸法本来平等,以心有高下,故见高下。】

这一句话可是很重要,就是万法皆是唯心所造,这一句话就是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这个心是指无明,心动念万法就存在,好像真的有高下,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心如果空相,达到了空相,哪里有万法?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所以心生则种种法生,是指无明的心,不是指真如心,真如心没有法,真如心一法不立,知见法相统统空无自性,不可得。

所以以心有高下故见有高下,所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这样你《六祖坛经》就看得懂了。

两个人在争论说,一个说风吹这个幡,是风动。另一个则说:不是,不对,是幡在动,不是风在动。六祖出现,说:是仁者心动。你心动,万物就好像真实的存在,好像有。

要如如不动,所有的动跟静都不可得,相相不可得,岂有高下来去生灭增减?就知道涅槃是整个佛教的核心,在这里,

以前禅师用一句话比喻:见性像摩尼珠,识心分别像玻璃珠。哎呀!这个比喻真是妙极了,比喻得太好了!

所以一个人——开悟的人,他才真正拥有法的真实性,因为他的法是建立在清净自性,他所有的法都跟实相真如相应,他拥有真正的一颗摩尼宝珠;

若不见性,用识心分别来讲经说法,就像玻璃珠,听了以后好像有点味道,又好像没什么味道,听了好像懂,又好像不太懂。

为什么?因为那个讲的人本身也不太懂,所以就变成给你的讯息不敢很明确的,因为没有悟。这个就是很麻烦了,

所以因此涅槃妙性,开悟见性就拥有一颗摩尼宝珠,要不然佛为什么在《楞伽经》的后面,大慧菩萨,用现在的语言说:那么我们后来的修行人,当依何人?

世尊直接就告诉他:当依胜善知识。胜善知识还不是普通的善知识喔。

劝你念佛、行善、敦伦尽份,这个算是善知识,对不对?讲这个四谛或者十二因缘、六度,这个也算是善知识了;

但是教你第一义谛究竟契入真如的自性,这个叫做胜善知识,就是你就是佛啊,无二无别,你就是佛,佛就是你。

所以,禅宗有一句话说:夜夜抱佛眠而不自知。就是你每天跟佛在睡觉你不知道,你的心性就是佛,你棉被盖起来,你盖着佛,因为你就是佛。

夜夜抱佛眠,我们每天都抱着佛在睡觉,可是我们不认识他。为什么?没开悟、没见性。

所以末法时期当依胜善知识,就是你依的那个人必须要见性,一定要开悟见性,他才能够给你真实义。

所以说不遇出世名师,枉服大乘法药。我修学大乘,没有错!修学很多很多,可是不究竟,对不对?经典研究了很多,问题是你依止的那个人没开悟、没见性、没大悟,他也指不出一个方向,也指不出一个所以然。

你看!如果我们在大乘法里面,台湾、中国大陆,当然都是大乘法,打转了十年、二十年,可是不遇出世名师,那么我们白白修行二十年的大乘经典。

那一天有法师、比丘尼来讲,有来问这个问题,问什么问题呢?师父!有人修净土的,认为根器不够,认为他不够资格修禅的,那么请问一下师父,他这样观念对不对呢?他专修净土的,禅一句都不看,一本书都不看,也不听经不闻法。慧律法师您开示的,他就说慧律法师开示的太深,我不去碰触。

我就问她:法师!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能够回答吗?

那试试看。

我问你,你修净土的那颗心跟修禅的那颗心有没有一样?

如果有两颗心,那你完了,你有两颗心,是不是同一颗心?当然同一颗心。心净则国土净,国土净就心净,法怎么可以打成两段?这个叫做极端,掉进去极端,不懂法的东西,硬要把心分成净土心、禅心,

我请问你真的有两颗心吗?当然没有!是不是?一句问下去,一下子就倒了,一下子就解决问题了。

所以我们要了解,法不能打成两段的,不是说你今天修净土的,我对佛陀的心法完全不懂,因为把它列入说这个是禅法。

诸位!禅的心跟净土的心有两颗吗?你能回答吗?当然同一颗心。这个就是法法到究竟义来讲,它是平等的,是不分的,八大宗派共一颗佛性,还有分什么宗啊!没有的。

后来的人,因为时空背景不一样,所以八大宗派就变成有种种的善巧方便,还有依据的经典,但是八大宗派统统共一颗佛心。

记得!所有的法统统叫你要成佛。那么净土法是告诉你: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手处比较方便。注意!是下手处比较方便,究竟处都是一样。

那我就告诉她:法师,如果一个开悟见性的圣人,来念阿弥陀佛,不是很好吗?由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

什么叫做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就是,我真的没有开悟见性,那我就一心持戒、一心念佛,行十善业照样能够往生,这个是进入事一心不乱,

那么如果理一心不乱的话,开悟见性,那么实相无相无不相,所有的念佛,无相念佛。

无相念佛,可是无不相,可以在一切的缘起法里面,达到空性,即心就是佛,我的心就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所有的阿弥陀佛就是我的心性,这个就是实相念佛。

虽信愿行到了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不离当下这颗心性,去的话上品上生。为什么?实相念佛嘛!

所以听经闻法,是可以帮助你念佛的,不能搞错了,把它切成两段,像在切蛋糕一样。对不对。这是净土的,切开;这是禅的。那就是不懂法。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共一颗佛性。如是理解佛才是正确的。

【“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既有师与弟子之立,而弟子之根性种种不同,故有“种性句”之】建【立,以分别众生之五种种性。

以众生有种性之殊,故如来权立三乘之教,以摄化之,乃有“三乘句”之】建【立。

而此种性实非种性,三乘实非三乘。以一切众生实共一佛性,故五种性为虚,佛性为实,是故有“非种性句”之】建【立,以破种性为实有之执。

又,经云:三乘实为化城,】化城就是暂时休歇处,叫做化城。我们高速公路叫做休息站(高速公路服务区),那不是你家。这样听得懂吗?高速公路都有休息站,休息站就是三乘的化城,真正的家叫做一佛乘,这个就是真的到家了。

【唯】有【一佛乘,无若二若三,故知三乘即非】真实的【三乘,】乃方便建立,【乃依众生根性,权立而生,非有实法名为三乘,乃为欲摄化令入究竟一乘,故立三乘,

而于真实理地,纤尘不立,连一乘之名亦不可得,焉有三乘之殊?以众生著有斯立,】以众生著那个假相的有。斯立,这样才建立的,叫做著有斯立。因为众生著有三乘,所以才建立三乘,【是则为“非三乘句”之所以立。】因为三乘当体即空,并没有所谓三乘之建立。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4 经文124:【所有句非所有句(25)。愿句非愿句(26)。三轮句非三轮句(27)。相句非相句(28)。】我告诉你,你今天在这里听经闻法,就算去极乐世界,佛也是这样子讲,重复地这样讲,更容易理解,所以绝对功不唐捐。

【所有句非所有句(25)。愿句非愿句(26)。三轮句非三轮句(27)。相句非相句(28)。】

所有就是圣人所证得之理,所拥有的就是三乘的贤圣自所证得之理,叫做所拥有的真理。“所有”,如果把它解释成所拥有的、所证得的,更清楚。要不然这所有,它太简化了。三乘贤圣所证得、拥有的真理,内证的功夫;

可是呢?当体即空,所以,也无所谓的三乘所证得之理,一切法唯心故,本即无失,今也无得,本性并没有失去,也不能说你得到了三乘贤圣自所证得之理啊,不能这样讲。

三乘人发大悲,所以有人来拜访,我都跟他加持一下,发菩提心,成就无上佛道。要弘扬正法,就是这样。

诸位!不发菩提心的人,是没办法往生的,很难往生的。为什么呢?在《净土十疑论》里面就讲到,就是不发菩提心的人;到极乐世界的人,是没有不发菩提心的,如果你造业造得太重的话,到极乐世界去,要经过十二大劫,才花开见佛,那个要很久很久很久,

所以你今天你在文殊讲堂用功的,对不对?用功以后,当你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菩萨开示,你就说:这个我在文殊讲堂都听过了,Easy easy No difficult,这个我在文殊讲堂都听过了,我们上人早就开示过了,你就更能够了解,

所以我告诉你,你今天在这里听经闻法,就算去极乐世界,佛也是这样子讲,重复地这样讲,更容易理解,所以绝对功不唐捐。

那你就有一个心理观念,是不是?到极乐世界也要学,到这里也要听,就干脆早一点听,那你就会引起你的兴趣。

这三乘人发这个大悲愿,愿是什么?“愿”的旁边写一个:愿度化有情。“愿”就是要度化有情,发这个愿。“非愿”就是你度化了有情,也都是因为缘起法,而发这个大悲心,缘起法本身也不可得,所以也无所谓的发大悲愿,度化有情这个法。

说愿句,三乘人发大悲愿,度化有情,虽然发大悲愿度化有情,当体即空,因为是指因缘所生,所以也是非愿句不可得。

三轮句非三轮句,这个三轮不是我们台湾五十年前那个三轮车,这个三轮是指布施的人,还有接受布施的人,还有所布施的物;施的人,布施的人,接受布施的对象,还有中间所布施的东西,当体即空,叫做三轮体空。

如果著一个三轮体空,那么就变成不对了,因为施者、受施者,所施之物本自空寂,更不必待空而空,所以三轮体空当下就是空,也不必特别地再著一个空,所以叫做非。非就是不著于三轮体空,这个用不著于,那么就比空性解释得更清楚。

施、受、然后所施的,叫做三轮,其性本空,但是也不能著一个空,不能著一个三轮体空,所以布施、受者、所施之物,本自空寂,更不待空而空,所以也不能著一个三轮体空的思想。因为发愿要度众生,是很容易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诸位!如果你今天你来文殊讲堂修行,念佛也好,包括星期二诵经也好,如果著一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简单讲,你修行的层次是很低的,你只能讲你有善根,

更何况有的人状况不好?譬如说来扰乱僧团,那么这个罪是很重的,他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说:我这个行为举止,是伤害了僧团,不知道。

来到文殊讲堂修行,只要你诵经离不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么你这个修行叫做结缘。来到这里无论是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的普佛,星期六《楞伽经》,星期天的《楞伽经》这个课程,你都一定要彻底地铲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样才对的。那么你的修行,就叫做高层次的修行。

【注释】

【“所有句非所有句”:“所有”,即所得,指三乘贤圣自所证得之理。以三乘行人于无漏圣道皆各有证得,因此有“所有句”之立。

而彼所得之理,亦即非得,以一切法唯心现故,本既无失,今亦无得,】

什么叫做唯心现故?你建立了小乘中乘大乘,一佛乘,都是心显现出来的,你讲的四谛法,十二因缘,六度,还是心所显现出来的,空无自性,这些名相真实义都不可得,唯是一心,所以本既无失,今亦无得,

【且性本自有,非证而得,故立“非所有句”,令入无修无证无得之地。】

为什么要指示这个?这个最主要是要开采你赤裸裸的清净自性,没有任何的造作,叫做妙性天然。禅宗有一句话,天然的妙性,就是我们本来具足的妙性,而且它是很自然存在的,就是无修无证无得之地,这一句话在说明妙性天然,

但是因为众生他不会用,向善知识乞讨这个法。如果他会用,当体契入诸法空无自性,即证无修无证无得之地,

所以在《金刚经》里面讲,释迦牟尼佛悟诸法无所得,所以然灯佛授记他成佛,如果诸法有一法可得,那么然灯佛就不会授记:释迦牟尼佛,你将来会成佛,叫做释迦牟尼佛。所以悟诸法无所得,就是究竟义。

【“愿句非愿句”:三乘贤圣,以其所自证得之理,发大悲愿,度化有情,故有“愿句”之】建【立。

而此愿实即非愿,以依缘生故,无有自性,不可取著,故立“非愿句”,令于悲愿亦不住著。】

【“三轮句非三轮句”:悲愿既立,须体三轮体空之理,方能广为法施,大作佛事。】

为什么要体证三轮体空之理?要不然诸位!你做不下去,你没有听过吗?没有大悲心难以度众生。因为度众生,众生很烦的,你不是给他真理,他就要,有时候他捣蛋的,有时候你讲这样子,他就跟你唱反调的。唉哟!这个众生很难度的。

在座诸位,你们家就有好几尊菩萨要度的,你就是度不来。诸位!要度你的老公,一定要请侧面旁边的人讲,度老公有两个办法:一、请旁边的人讲,二、自己彻底地改变,不跟他对着干,彻底地改变你的习气行为。

我从今天起做一只温驯的小绵羊。这个男人,因为你跟他吵了习惯,突然,欸!我这个老婆,三四年都不跟我吵架了?还一直很柔顺,这是啥力量让她改变这个呢?我也来瞧一瞧佛法,到底是长得怎么样。咦!你就度他进来了,对不对?你一天跟他吵架,你没办法度他的。

度老公只有两个办法:一、叫旁边的人讲一下,从侧面轻轻地拍打,轻轻地拍,太重的下去他会反弹喔,还不能太重喔,这下手不能太重,对不对?

第二、就是从你改变开始,我把她变成一个非常贤淑的家庭主妇,全职的家庭主妇,你回来饭都煮好了,你看一看你有什么话说,你还有什么话说,房间我都打扫好了,看你有什么话说,我就是不跟你吵,你坐着看电视,我就跟你坐着,我心念着我的佛,我也不跟你对着干,也不跟你吵。那来三年四年,他就会觉得:我这个老婆真的不一样。

所以要度众生还没有那么简单,那师父在这个度众生的过程当中,很惭愧啦!我还是一句话,众生很难搞定,真的很难!

那么我度的呢?大部分都是很有善根的,他自己来坐的,我没有叫你来哟,是你自己坐在底下的,这个就比较好度了,因为自己来的跟我没关系,自己来的跟我没什么关系,

可是家里的老公跟老婆,就很麻烦,每天要生活在一起的,对不对?早上一睡醒就看那个国字脸,还不晓得该怎么办,所以度家人很难。

当时候,当时我要出家的时候,没有人赞成。家里人就说:我们就想不通,你这么高的学历,让你读这么多书,林家。我们姓林。一个期盼,希望你要赚大钱,要搞一个大事业,要传宗接代。

那个时候我就想说:就不用了。大姊结婚了,三个哥哥总共生了八个,八个就够多了,就不需要我这个,对不对?何况我这个身材不适合来传宗接代,因为我是怕生出来一点点,放在口袋养也不好看,因为体积太小了,对不对?

我以前,爸爸碰到我,妈妈碰到我就说:记得!你一定找一个一百七以上的才可以结婚。我去哪里找一个一百七的?他说你这个一点点,可以拉高你的儿子女儿。所以我就觉得说,我这个不是纯纽西兰(新西兰)品种的,不传也罢。因此就把它断掉,和尚不结婚万子千孙,反而更好,是不是?反而更好!

所以如果你没有这个大悲心,你很难度众生,从出家以来到今天,我只能讲一句话,顽劣的众生很难搞定他,没有办法就是没有办法,那种顽强的自我意识,你很无奈。

但是有的众生很有善根,追着你跑,真的!有的人在睡觉的时候,他也不认识师父,他睡觉的时候:我要何去何从?然后晚上睡觉的时候,突然出现慧律法师(众鼓掌)。

他说这个慧律法师到底是谁呢?我一辈子……到底是谁?因为他也是门外汉,出现虚空当中,金色字的。第二天来找,我说:你怎么会找到这里来?我昨天梦到那个慧律法师是金色字的,可是我不认识,我问我的媳妇。我的媳妇就说:那个就是高雄文殊讲堂啊,你去找他。

我说:你为什么要找我?他说:我想要找到真理。我说:你从哪里来的?他说:我从台北来的。那你以前有信佛?没有!我天主教徒,我信了二十年的天主教。哇!这个天主教徒,上帝没有示现,你还佛陀示现,慧律法师四个字,我今天来找你就是这样。后来皈依了。

【“三轮”,即“菩萨于布施时,不见有施者、受者、所施之物,亦即无能施所施,泯绝能所之相,方为净檀波罗蜜,】檀波罗蜜,当然就是所谓的布施,清净的布施之道。

【否则于施之时,稍存少许能施、所施之念,施即不净,不得为檀,更不得为波罗蜜,故菩萨于施之时,必须三轮皆空,方无所罣碍,故有“三轮句”之立。】

但是,我告诉你,受布施修行的人,是这样没问题,但是布施的人还是要稍微注意。我们以前亲近广化律师,他就说:佛物不能拿来做法物用。

譬如说,人家布施要做佛像的钱,你不可以拿来印《大藏经》,这个不可以的,这个犯戒的。人家要印《大藏经》,你不可以说:我要用来供僧,这不可以,三宝物不互用。那这个很严重了,

所以(广化)律师就这样谈,就说:如果人家说这个要买牛奶的,供僧的,你就不可以买豆浆。喔!那这个怎么得了。

有一个居士来,就供养了两千块:慧律法师!供养给你喝豆浆。我打开,两千,我就觉得很……你能不能不要限定喝豆浆啊,可以买别的吗?因为两千块都要买豆浆,僧物,他交代你就必须要这样做。

哦!这个交代的,对我们出家人来讲,很麻烦的,两千块都要去买豆浆,这个不要这样交代,对不对?那就说:师父!那我应该怎么讲?供养的时候你就说:师父!给你处理,给你方便处理。那就很好了,我方便处理,可以买牛奶,也可以买豆浆,可以买中秋月饼,可以印经典,方便处理嘛,对不对!所以连这个布施的人,一定要很注意的,很注意的。

【然此三轮本非三轮,以施者、受者、所施物三者本自空故,更不待空而空,是故此三轮者非三轮,故名三轮,因此有“非三轮句”之】建【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9 08: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