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佛教经藏] 《楞伽经》: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2-18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9 在座诸位,即解就是行。你今天你念佛,为什么要来听经闻法?解开你内心的执著、无明,你这个就是行。来听经闻法,烦恼少得太多了,这个就是修行。不是笨笨的每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边念佛,一边还执著,妄想、颠倒、执著,还百般的计较。

在座诸位,即解就是行。你今天你念佛,为什么要来听经闻法?解开你内心的执著、无明,你这个就是行。

来听经闻法,烦恼少得太多了,这个就是修行。不是笨笨的每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边念佛,一边还执著,妄想、颠倒、执著,还百般的计较。

在座诸位,我跟你讲一句良心话,如果你今天念佛念了十年或者是念了二十年,你的心还定不下来,你的内心里面还烦恼别人对跟错,还发大脾气,还内心里面执著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在座诸位,你可能要调整一下你修行的路线,这表示你走错路了。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在佛在世的时候,五年没有证阿罗汉果算是很差了,钝根的人;那个钝,不是那个顿悟的顿,是一个金,再一个屯,知道吗?

佛在世的时候,五年没有证阿罗汉果那就是很差、很差、很差的了,对不对?佛在世的时候,对不对?

你看,舍利弗一听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对不对?所以,舍利弗一听到,立刻证阿罗汉果。对不对?舍利弗有厉害吗?很厉害;有多厉害?非常厉害。他就是有这种功夫,对不对?有的人搞了几十年。

所以,在座诸位,说:师父啊,有什么更快的办法让我成道?有啊,就是听经闻法,这个最快了。这个师父没有讲,你自己在那边搞二十年,你搞得通吗?I don't believe.我不相信。

搞了一辈子,你也没办法搞得通,你真有那么厉害吗?那我这个上人就是多余了。对不对?这没有听经闻法,哪有办法?谁解得开这种东西。难啊,难,对不对?

 楼主| 发表于 2020-2-18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10  以上略微介绍一下四门。《楞伽经》最初的宗旨,即是欲令行人入于此四门,通达此四门,因此顿断烦恼,分证法身,所谓“不历僧祇获法身”即是此义。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即是下面的“离四门”,所谓“入乎其中,出乎其外”亦即是大慧菩萨赞佛偈的“远离觉所觉”。

【以上略微介绍一下四门。《楞伽经》最初的宗旨,即是欲令行人入于此四门,通达此四门,

因此顿断烦恼,分证法身,所谓“不历僧祇获法身”即是此义。】

僧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一大阿僧祇劫,我把它算起来是十的四十七次方年,一大阿僧祇劫是十的四十七次方年,

那么,三大阿僧祇劫,刚好三乘以十的四十七次方,1后面四十七个0,000……四十七次方;十的四十七次方就是1后面四十七个零,喔,这是真长,很久,很久啊。

“不历僧祇获法身”即是此义。【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即是下面的“离四门”,】诸位,这里有句话要特别交代,佛所建立的法相,统统要叫你离法相,离烦恼,

佛为什么建立种种的法相?这样说法才有一个依靠,要不然说什么法,对不对?假藉种种名相,让你契入不生不灭的真如,

所以语言文字是方便,演讲是方便,入于真如不生不灭,这个才是究竟,才是佛的本意。

第二步即是下面的“离四门”,哪四门?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所谓“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出乎就是超越,入乎其名相当中,而超越一切的名相,叫作入乎其中。

我们讲经说法一定要开口就是佛学的名相,入乎其中,入一切的佛讲的名相,然后出乎其外,超越一切的名相,入于真实。

【亦即是大慧菩萨赞佛偈的“远离觉所觉”。 】这个“觉”上面加一个:能,远离能觉还有所觉。

诸位,究竟觉是没有能觉没有所觉,也没有能见,没有所见,亦无能知,亦无所知。

所以,佛是无知、无见、无觉、无法,不见一物名为见道,无有一法名为正法。

所以,佛不立知,不立见,不立觉,不立法,四种不立(师父竖起四个手指头)。

不立知,(因为)有知就是能知所知;

不立见,(因为)有见就是能见所见;

不立觉,(因为)有能觉就有所觉;

不立法,(因为)无有少法可得。不立法,如果有法可证,就有能觉之智、所觉之法,对不对?那就不对了,法即是智,智就是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2-18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11 楞伽法门:B、细目——具体行法,(B)离四门——觉自心现量,离心意意识。【言“离心意意识”即是总言离四门,因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皆是心意意识之所变现故。】因此若离心意意识,即得顿离一切相,亦即是“忽然超出世出世间”。

    (B)离四门——觉自心现量,离心意意识

诸位,觉自心现量,这句话很重要!万法唯心现量,就是万法不离现前当下这一念,任何根、尘、识心,都跟现前这一念遥相呼应。

念佛也是自心现量;拜佛还是自心现量;一切的行、住、坐、卧还是自心现量,

你今天任何的修行,念佛、拜佛、诵经,统统不能离开唯心现量。

所以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了,这颗心你都不了解,为什么要听经闻法?就是要了解这颗心,不被妄识所动摇。

觉自心现量,“离心”、顿点,“意”、顿点,“意识”、顿点,“心”就是第八意识,“意”就是第七意识,“意识”就是指第六意识。

如果讲八识,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如果讲第八意识,只有指“心”。

还有在这里附带说明的,“心”,在这里,唯识学里面讲,方便称为“心”,就是第八意识,

“意”就是末那识,“意识”就是第六意识,这个统统在这个唯识学里面,给它一个暂时的一个名相。

在座诸位,这里有一个重点,就是说,每一本经典在不同的时空里面,佛所讲的这些名相,略有一些变动、变更,究竟义理是真如是一样的。

但在某一些经典里面,讲到这个心,它有时候就不是讲第八意识了,这个心,如果在其他经典讲,譬如说菩提心,心变成中性的名词,加上菩提心是好的心,加上无明的心,就变成坏的心,恶心也是心,善心也是心,所以就变成中性的名词。因此这个名相在不同的时空,有不同的运用,这一点一定要附带说明的。

【如何得离四门?谓须觉了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皆是自心所现量,

非有、】就是无,无就是断见,【非无、】就是有,有就是常见。

若说我们一切法“无”,那是断见,那就变成没因果啦;如果说万法“有”,那就承认万法是实有的,那么就是常见,不了解万法是缘起如幻的。

【亦非】 顿点,【非有无,】这个怎么解呢?亦非、非有无,亦非,停一下;非有,画一线,那个就是无,无的前面,最下面那个无的前面加一个:非,非无,非无的旁边括弧就是有,非有在旁边括弧就是无,非无在旁边写一个括弧就是有,

这个字怎么解呢?那个非字,第一个非字,就是非无非有,答案还是一样,亦非非有非无,也不能说非有,也不能说无;第一个非字也不能是非无,也不能说是有,说就落入两边,就不是佛性了。

【离四句、绝百非,】四句就是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句由这个演化出来的百句统统是不对的。离四句、绝百非,百非是从哪里来?百非是从四句演化出来的。

有的人第一次来听经,我说离四句,他写离开春夏秋冬,阿弥陀佛!真的喔,你没有检查那个笔记,那个很好笑的喔。那个字都随便凑合,只有他看得懂,我都看不懂。有时候拿他们的笔记来看,牛头不对马嘴,我的意思又不是这样子,所以佛学的素养不够深厚的,他就会随便写两个字来凑合。离四句,他就写离春夏秋冬,真的,这绝对有,绝对有,不用怕没有。

【远离一切妄想,非言思所及,行者如是观察觉了,则得离心意意识。】就是生灭、妄识。

【言“离心意意识”即是总言离四门,】诸位,为什么要离呢?因为它是生灭法,它是妄动,是执著,是分别,是颠倒,统统叫作识。

为什么六祖讲“不思善、不思恶,就这么时”?“不思善、不思恶”是什么意思?就是不要落入识心分别,思善是意识,思恶还是识心分别。

也就是总言离四门,【因为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就是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八识】(刚刚讲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二种无我】(人无我、法无我)【皆是心意意识之所变现故。】

诸位,这个变现两个字,对唯识学特别的重要,不是哪一个人在主宰,是识的功能本身就有变现,所以万法都是唯识所变现出来的,并无实体可得。

【因此若离心意意识,即得顿离一切相,】

诸位,什么叫做顿离?顿离就是了悟了相相本空,法法本空,相相空无自性,所以相相然后趣至本空,法法趣至空无自性,所以法法本空,离一切相就是顿除烦恼。

所以修行佛法人,那么你只要听师父一句话就见道,这句话就是你一辈子要牢牢放在心中的,不管你修什么法门,这一句话八大宗派都会用得到,这一句话就是:到死不取于相,就顿离、就顿悟。

从今天起你发“到死绝对不取任何的相”(的心),赞叹你也好,人家伤害你也好,冤枉你也没有关系,做了很多善事也真的不着,恶是当然不能去做,是不是?你度了很多众生,记得就是不能着,而且这一句话是一辈子用得到的。

从今天起,没有听经闻法那个不管,你从现在起,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缺点,不要去讲众生的过失,不要说自己很行,不起狂妄,不起贪婪。

纵然你今天日中一食,也不值得骄傲;纵然你今天通达三藏,也了悟无一法可得,也不值得你来夸大自己、自我膨胀;纵然你今天顿悟了佛陀的心法,也不执著说我是圣人。

总是万法着不得,到死不取于相,便顿离一切相,而且这句一辈子你都用不完。

因为一般人都有正义感,看到那些恶劣的人:呃,怎么会这么恶劣啦,是不是?

就像美国今天发生的,人家看电影,这个还是博士,他化装成蝙蝠侠那一种的,拿枪进去电影院里面扫射,到现在报导的,死了十二个人,有一个美女记者被打死了,最小的才两、三岁,最老的也有七、八十岁的,打死了十二个,跟他有没有仇呢?没有仇。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不知道,莫名其妙,他还是博士咧。对不对?

那一些死的,还没有听到一句佛法就死了,你看,他的生命有多悲哀!死得很冤枉!死得莫名其妙!

人家进来电影院枪就……AK47的,就扫射,一个一个倒……人家电影院里面的,大家说那个是在搞特效,结果,喔,不是喔,是真枪实弹的在打喔。结果大家都要冲去那个大门,他就往那个大门扫射,全部都死在门里面。

所以,在座诸位,法师、护法居士,你去外面,我是觉得善良一点比较好,百般不计较,这样可以保命,明哲保身。

记得,如果你有开车,男孩子、女孩子,你有开车的人,记得,发生车祸,记得,你只要人没有死,没有被撞死,冷静一下,也许你受到委屈,你就这样观想:这十年来也撞不到几次,衰啦!如果你硬要向对方要钱、理论,说不定他身上有枪,是不是?这个都很难讲。看底下,顿离一切相,【亦即是“忽然超出世出世间”。】

 楼主| 发表于 2020-2-18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12 楞伽法门:B、细目——具体行法,(C)到自觉圣趣——入如来地。若得离心意意识,即能二死(分段生死、变异生死)永尽,到自觉圣趣。

“自觉圣趣”(或称自觉圣智)即是如来自证之境界,如能到此境界,即是入如来地,证如来法身。此即是本经最高的目的。

(C)到自觉圣趣——入如来地

到自觉圣,圣就是圣智,趣就是趣入如来地。

到自觉圣智,趣入第一义谛究竟如来地,入如来地——整句话应当这样解释。

可是到现在来讲,大家都简称:自觉圣智,自觉圣智,就是自己的觉悟达到圣人的智慧,而趣入第一义谛入如来地,整句是这样解释的。

【若得离心意意识,即能二死(分段生死、变异生死)永尽,到自觉圣趣。

“自觉圣趣”(或称自觉圣智)即是如来自证之境界,】自证就是内证。

在座诸位,如果你想要讲这个《楞严》或者是《楞伽》,你没有办法像如来,但至少也要有一点点功夫,要体悟一下内证的境界是什么。

【如能到此境界,即是入如来地,证如来法身。】

法身是什么?法身就是无相,无相就是智慧,法身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法身。法身无相,智慧心即是。

【此即是本经最高的目的。】

所以听经闻法的目的,就是开摩诃般若,开大智慧。

在座诸位,单单念佛是不够的,单单诵经是不够的,真的。

单单念佛,要念得有味道,必须开大智慧;你要诵经,诵出有味道,必须烦恼少的那颗真如心来诵经,那样诵经就很有味道了。

【又,此如来自证境界甚深不可思议,然本经最前头一开始,大慧菩萨承佛威神所说出的赞佛偈,即是暗示了如来此自觉圣趣的境界。行人发大心者,依此偈修,】

为什么一定要叫作发大心?大心就是大菩提心。离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所以自利利他的心,二六时中都必须充满一个听经闻法正信的佛弟子,也就是说你今天有多少能力,能推广多少的正法,你一定要尽力。

在座诸位,你一定要这样观想,佛教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量,当他是你度的刚初学佛法的,你的旁边刚好是你的朋友、亲戚也好,用什么关系让他听到佛法,网路也好,都没关系,你就观想那一颗菩提心是我栽种的,他因为我而学佛,那这一颗菩提心,菩提的幼苗我一定要让它活起来,你一定要讲得让他有信心,我很不容易碰到,我来栽培这一颗菩提幼苗。

在座诸位,你家种花,你都不想让花死了,你家种树,都不想那一棵树死掉,你怎会让一个发菩提心这颗幼苗去把它搞死?对不对?

所以,在座诸位,你这一句话,讲话要很注意,这个人你继续让他发菩提心,你就是首屈一指,就是NO.1,就是好的佛弟子,对不对?

那个很不容易发菩提心,要来亲近讲堂,你就开始噜、噜、噜,那就不是这样比这样一指(师父竖大拇指),而是相反要比这一指(师父将竖着的大拇指倒过来朝下),你就真的很糟糕的佛弟子。

师父要度一个人进来那么的难,你把他搞得让他离开三宝,这个罪有多重!断了法身慧命,谁负责?

所以,你的旁边度了十个,这十颗菩提幼苗,你好好的负责把他照顾好,当然希望他的菩提幼苗继续活下来,对不对?

所以要让他活下来的理由,就是让他对三宝要起信心。所以很重要的,说了会让一个人退失菩提心的,这一句话打死不能讲,你讲这句话,因为你这句话让他失去菩提心,这个因果你负不起的。

他很不容易萌芽,对不对?很不容易萌芽,佛教又多一个年轻人来学佛了,那你还给他断掉这个菩提种,这个罪很重的!

看底下,所以,行人发大心者,依此偈修,【定当获福无量,亦当受十方如来慈愍摄受,以随佛学即是佛之真子故。】

以随着佛而学就是佛之真子,注意喔,是随着佛而学,不是把佛法当作学术来研究那一种佛学喔!

意思就是佛怎么讲,我们就依教奉行,叫作随着佛而学。佛怎么讲,你就依教奉行,这是佛的真子。

简单讲,入真实修行,就是真子的佛弟子,如果是用妄识、妄心,用能所不断、是非不断的心,刹那生灭的妄识心修行,那么不是真修行人。

所以,记得,我们的本性是不生不灭的、不增不减的,诸位,就是你一下手处,记得,看到什么境界,你就告诉自己,空无自性。

空无自性就是空,空就是不可得,你在不可得里面空捞把抓、动念、执著都没有意义。

在佛的角度看起来,众生所有的执著没有任何的意义,众生百般的计较没有任何的意义,众生种种的分别也没有任何的意义。

因为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是空,在绝对的空性里面,你妄执、妄分别、妄动,这个统统叫作识心;识心不可得,放下那一念就是识性。

所以,心入于真实,就是心入于真如的修行。用真如的心修行,才能真正进入修行的状态,也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

所以我重复告诉大家说,不是说(光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没有错,念佛有没有回归当下,你是用真如心念佛,就叫实相念佛,虽念而无念,虽念而无能念所念,

如果你今天不听经闻法,也不能了悟心性,真如的本性,你一样在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可是你底下潜藏着生灭习气,业力、业识、无明,那么的强烈,你怎么有办法临命终有把握?

为什么要听经闻法?就是让你在临命终的时候做得了主,更有把握,今天才要听经闻法。

所以,有一个佛弟子来,不晓得谁介绍的,他说:师父,有人告诉我,我好好的念佛,其他经典不看、不听,我念了差不多二十年了。

那我就问他:那你念佛觉得怎么样?受用吗?

他说:就是老是那个妄想起来,那个执著、无明很强,就是压不下来。

我说:你还算是个老实的修行人。大居士,我认为你的修行方向需要调整一下,我不敢说你不对,不过你念了二十年,在佛在世,早就证阿罗汉果,早就断无明了。对不对?你搞了二十年了,你是不是要调整一下你的修行方式呢?要不要拿师父的光盘参考一下呢?

后来因为他受到影响很大,他说:我四周围的人都是这样子咧,不看咧,拿回去,不晓得人家会对我有什么异样的眼光呢。

后来他就不看,不看,那我们也没办法,后来有没有再来讲堂请,我就不知道了。各人因缘各人了,各人掌握嘛,各人生死各人了,是不是?因此,修行就是一种尊重,我也不能说你不对。

所以师父在这里,坐在台下,你我就是有师徒之缘,那么你如果念佛念到现在,还妄想那么多,还脾气那么大,对不对?是非还一直不断,你就真的要调整一下你的修行方式了。

真修行人没是非,真修行人没有能所,真修行人万法归一心真如,那么这个来念佛的心境可不得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2-18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13 本书之体例。本书分为经文、注释、义贯及诠论四大部分。

丙、本书之体例

【本书分为经文、注释、义贯及诠论四大部分。兹条述之:】

【㈠注释:为将经文中的字句,一条条分别注,尽量作到凡有点难懂的,不管是文字或义理、名相,皆条注之。】

【㈡义贯:这可说是本书之特色。这是将一节经文,在注释之后,从头到尾“顺”一遍。

因为笔者有鉴于有些佛经注解书中,常于注释中讲得很清楚,发挥得很透彻,读者在看注释时也觉得非常好;

虽然如此,但是当读者看完注释,回头想再看一遍经文时,往往还是有很多看不懂,或有些地方接不上,或发现有些字句好像没解释,或解释很多却不知在哪里,

要慢慢去找、慢慢试着把它们给对上,甚至有时觉得注释与经文不太有关系,乃至完全脱节,这些都是很容易令读者迷惑的地方,尤其是看《楞伽经》的注,更容易有这些困难产生。

因为《楞伽经》的文字简古艰奥,】这四字可以分开来解释:“简”就是太简单;“古”就是古时候的语言,传统的语言,太少了;“艰”就是艰难;“奥”就是奥妙,太难理解,叫做奥妙。艰就是很难理解,再怎么用心都很难理解,像老梗不是嫩叶。所以,这个简单又古又艰涩又奥妙,

【而且义理上又牵涉了性相二宗】性就是禅,专门讲本性的;相就是唯识,二宗【中最深的道理,因此注家所须交待的东西很多。

然而等到所须交待的东西都交待清楚后,读者再回头看经文时,常常又是一团迷雾。】还真的是这样子,还真的一言说中了,真的是一团迷雾,接不上线。

【因此本书注者】(就是他本身自己)【特地再将所注释的那节经文,全部再顺一次,】顺一次就是类似顺口溜,念起来很顺口,【以便现代读者一目了然,不用再去找注释与经文来比对,翻来覆去。】

这个也就是说师父选择这一本为教材的原因,这本教材才能够利益我们这一个时代的人,而且它很完整,很完整,它把经文讲完了以后,注释完了,还把义贯贯穿起来。

不过这一点还是很重要,就是上课的时候,一定要全力以赴注意师父看怎么讲,你后来再看整个注解、义贯,你就会得心应手。

【不过有少数几段经文,因为文义明白易解,上下句也容易贯串,只须解释几个名相,碰到这种情形,那一节的义贯就省略了。】

【㈢诠论:本书另一特点是:在注释及义贯中,尽量不加任何发挥。

然而有些地方实在须要稍微详细一点说明,以令读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例如一些背景知识,或申论、】(就是广论)、【或经文上下段落的起承转合等结构方面的解释等,笔者就尽可能把这些资料放在“诠论”中,以避免“注释”文中变成很庞杂,增加读者的负担。

依鄙浅见,】所以,你看人家成观法师写书写得这么好,还是这么的谦虚,这个就是我们应当效法的。

谦卦里面只有益,没有害,就是一个人修学佛道,稻穗越饱满就越低下头来,一个人,真的饱读经书的人、证量的人,是绝对的谦卑。

学佛不只是在教义教理上下功夫,要在自己的行为上下功夫。我们的生命是一连串的行为所组成的,在每一分每一秒的动点,都必须以最谦卑的心来面对我们的生命。

【这也是一般旧注中,易令读者看时觉得很好,看完注解后,却又常觉“回不去”经文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后,本书还有一小特点,即是笔者于发心注解时,即决定要令经文每一个字都有意义(因为笔者深信佛经中应该是每一个字都有意义的,不会有无义语的。),】没有意义,佛讲干什么呢?佛一辈子都不讲无意义的话。),

【然而这一点于《楞伽经》来讲,特别难,因为其文字实在太简约、古奥。】古典又深奥。

我刚出家的时候,在南普陀,台中南普陀佛学院,请来一本《楞伽经》,翻、翻、翻……第一句就说,这个谁看得懂,这谁看得懂,对不对?这个没有人看得懂的。所以在这时候,师父也找不到一个好的版本来上课。

那么前几年人家寄了一本这个楞伽经的义贯给我,我看了以后,那时候并没有说要演讲、要上课,那个时候完全没有心理准备,我要讲《楞伽经》是在这三个月作最后的决定的。

本来我要讲到《楞严经》我就要休息了,休息了。但我离不开你们,看你们的笑容是多么的可爱,听经闻法是多么的法喜,我不忍心离开你们。

所以师父认为,干脆就让它生命更加的完美,perfect life ,干脆把大乘经典公认为“二楞—— 一切经中最难解”,

古德讲,二楞就是《楞严经》跟《楞伽经》,就是所有一切经典最难解的,由师父来把它完成。

我也不敢说,台语说(好厉害,尾椎长眉毛——师父以台语说),我没那么厉害,尾椎长眉毛就是很厉害,有多厉害?非常厉害。希望你能接受我的好意,对不对?你把我接纳。

所以因此我们就决定,决定把这个《楞伽经》讲完,只有这样子,使师父的生命更加的完美、完满,然后,也让大家有一个成佛的……这本经《楞伽经》是成佛的经典,这个叫作毕业论文,成佛的毕业论文。

用台语讲,这本能通透,成佛足足有余,不用烦恼。希望我的好意能够让大家接受,不要辜负我的一番爱心。

今有幸得到了这一本《楞伽经》的义贯,这个是末法的众生大幸,我们都很感恩成观法师的慈悲。

【也许蒙佛菩萨护念,这一点作到了一些。至于真正作到多少,还得由读者 诸君来决定。】

【最后,尚祈十方大德慈悲赐正。】你看,连成观法师都这么谦虚,那你就知道,世间哪一个贤能的人是狂妄的人,有没有一天到晚找人麻烦,叫作自己很有修行代表正法的?没有的。

真正悟道的人是谦卑得不得了。所以,在座诸位,收敛我们的狂妄的心,就是迈向佛道的第一步。

【成观识】就是记录【于美国纽约庄严寺】

【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四日】

 楼主| 发表于 2020-2-18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14  谢  启


谢    启

法不孤起,仗缘方生。

本书得以顺利完成、付梓,除了佛菩萨护念,及古德的翻译、著述

(尤其是菩提留支的魏译本、实叉难陀的唐译本,以及明·普真贵的《楞伽科解》帮助很大,特别是《楞伽科解》,笔者受益良多,本书“诠论”中很多资料是参考《科解》而得),

除此之外,要感谢以下缁素诸大德:

首先感谢林慧华居士为我护关三年,方能探研《楞伽》且【注释】之。

感谢沈家桢居士让我从其菩提精舍中借了一套《楞伽科解》;

德州休士顿崔常祥居士为我影印《大藏经》中的资料,深为感激;

十分感谢李彩娥居士、刘锦桃居士、曾阿幼居士、果音法师,及大乘精舍热心发起的助印,李祖鹄居士发起美国方面的助印;

大乘精舍乐崇辉居士、康裕鸿居士主事印刷及校稿事宜;

张鸿洋居士、庄博惠居士影印原稿;成如法师热心校稿。

以上诸大德热心相助,在此谨致最高谢意,愿与彼等及一切有情,速登觉岸。

 楼主| 发表于 2020-2-18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15 总算进入经文。第一个步骤(上述),就是简略的一个《楞伽经》的渊源、它的大概、四门、它的缘起,《楞伽经》的简介、《楞伽经》的大意、《楞伽经》的法门、《楞伽经》的四门等等,还有本书的体例。从今天起,从现在这一刻,就进入经文。

翻过来,十六页这个不看。十六页的左边,目次,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一 从第一页到四一八页,这是卷一;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二 从四一九页到七一○页;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三 从七一一页到九三二页;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四 从九三三页到一一八○页;

附录,你就自己看。

翻过来,很辛苦的,总算进入经文,

第一个步骤,就是简略的一个《楞伽经》的渊源、它的大概、四门、它的缘起,《楞伽经》的简介、《楞伽经》的大意、《楞伽经》的法门、《楞伽经》的四门等等,还有本书的体例。

那么这前面的十六页不算在一一八○页里面,我们从今天起,从现在这一刻,就进入另外一个,第一页。

第一页,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诸位,你千万不要一直看注解,你一定要听师父讲,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注解等一下再念,你就:喔!知道。

如果你认真听,就等于听两次;如果你的心依靠注解,那你的心很散乱......我有听也好,没有听也好,那就变成听一遍,回去看不懂,剩下半遍。

所以,师父在解释的时候,要全神贯注的听。

    16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这部经是佛以自证的境界为菩萨开演的无上圆顿法门,非凡夫、非愚痴的人(愚夫),或者是外道所可入。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翻译成中文叫作不可往,或者是很难到,要有神通才能够到。

阿跋多罗翻译成中文叫作无上宝。阿跋多罗宝就是无上,简单讲就是这一本经典是无上的宝,能让一切众生成佛。

经就是修多罗,修多罗就是契合或者是贯通的意思,上契佛的心,自证的境界;下契众生的根机。简单讲,(就是)上契佛理,下契众生的根机。

那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怎么解释?就是佛在今天的斯里兰卡的楞伽山,这个楞伽山不可往、不可到,除非有神通,对至圆至顿、上上、最上的根器,圆顿的大菩萨讲的一部无上宝经修多罗。

这一本修多罗契合贯通,上契佛心自证的境界,下契众生的根机。

这部经是佛以自证的境界为菩萨开演的无上圆顿法门,非凡夫、非愚痴的人(愚夫),或者是外道所可入。

看左边小字的: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求那跋陀罗翻译成中文叫功德贤,做了很多功德又有贤能的人。译就是把梵文译成汉文。宋天竺就是印度,三藏法师功德贤,就是求那跋陀罗所翻译的一本经典。

    【旅美纽约庄严寺沙门释成观撰注】

这个撰就是有参考很多人的注解,所以法师也很慈悲,写了这么好的经典也非常的谦卑,这个意思就是我有参考别人的,撰注。

义贯就是义理把它贯通起来。

   17 “楞伽”:楞伽是山名,也是城名。楞伽为梵语,中文译为“不可往”、“不可到”、“难入”。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一】

【注释】

【“楞伽”:楞伽是山名,也是城名,】也是楞伽山,也是楞伽城。【以此城在楞伽山顶,故以山名为城名。

楞伽为梵语,中文译为“不可往”、“不可到”、“难入”。

因为此山城极高,原为夜叉王所据,】据就是所占据的。【在此啖食生灵,】吃荤不吃素,夜叉王。【无路可通,无神通者不可往,】

所以,佛说要听《楞伽经》的,你们几月几号到那里集合,然后就去。没有路,飞上来呀,用你的神通飞上来,就是飞不上去,那有办法呢?那时候怎么不做一座电梯呢?没有神通就不可往,那当然就是对大菩萨讲的啦。【故名。

又楞伽山在今之锡兰岛上,锡兰古名斯里兰卡(SRILANKA),其中“兰卡”即为楞伽之今译。】LANKA  LANKA楞伽。

【再者,以佛在龙宫说法后,自龙宫出,】诸位,这个龙宫是一个名字,不是在大海里面那个龙王的宫殿,龙宫是个名字,是一个城,就是以前有一个国王,把它放书的地方,里面藏了很多很多的经典,他认为天龙八部会来护持,因为它称为龙宫,就像我们现在的图书馆library一样的,所以这个龙宫不是什么水晶宫......胡乱凑合成的,这个龙宫就是我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类似。

以佛在龙宫说法后,自龙宫出,【降服夜叉王,即于此山城开演此大乘无上经典,故以楞伽为经名。

又,此经乃佛以自证境界,为诸大菩萨开演之无上圆顿法门,非凡愚可入,故名不可入。】

   18 “阿跋多罗宝”:阿跋多罗宝即是无上宝。以佛在此经中所开演之五法、三性、二无我、八识,会归于唯心现境界。

【“阿跋多罗宝”:阿跋多罗宝是梵语,中】我们汉地【译为“无上”。】中译就是中国翻译成“无上”。

【阿跋多罗宝即是无上宝。

以佛在此经中所开演之五法、三性、二无我、八识,会归于唯心现境界,】

这个“现”底下加一个:量,“唯心现境界”就是唯心现量,你现在所现出的量,其实是你的心所现出来的。

简单讲,大心现大量,小心现小量,对不对?嫉妒心很强的叫作“无”量,跟佛的“无量”差很多。

【乃为无上之法宝,故名此经为无上宝。】

    19 “经”:梵语是修多罗(Sutra),中文译为契经,简称为经,义为契合、贯通。

【“经”:梵语是修多罗(Sutra),中文译为契经,简称为经,义为契合、贯通。

谓上契佛心自证境界,下契众生根机。】

所以,在座诸位,为什么讲经弘法的人,最好要有内证的功夫?

因为那你才知道佛的那一颗心是什么。

【如是佛心与众生心得以贯通,故名为经。】

   20 “求那跋陀罗”:汉译为“功德贤”,中天竺人。因他好学大乘,故号为“摩诃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宋天竺三藏”就是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译”。

我们一个字一个字来解释。

【注释】

【“宋”:为刘宋,非赵匡胤所立之赵宋。】因为那是刘宋。

【刘宋系在晋末南北朝,为南朝之始,乃刘裕所立,故史称“刘宋”,其年代为从西元四二○年至四七七年。】

【“天竺”:印度古译名。】记得,佛在世的时候,天竺分为五个:东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中天竺。但是这个天竺印度当时候有很多的国家,后来称为印度。

【“三藏”:经、律、论为佛法中之三藏教典。后世乃以通达三藏教典之法师名为三藏,或三藏法师。】

【“求那跋陀罗”:汉译为“功德贤”,中天竺人。因他好学大乘,故号为“摩诃衍”】这个摩诃衍我们在《百法明门论》就讲过了,【(摩诃衍汉译即是大乘之义。) 】或者是我们在《大乘起信论》里面也讲过了。

【求那跋陀罗法师于刘宋文帝、元嘉十二年(西元四三六年)时,】那么距离今天2012年,已经将近一千五百多年了。【从海路来广州。

广州刺史车朗,表奏文帝,文帝遂遣使迎至京师,深为崇重,】非常崇拜他,很推崇,毕竟是三藏法师。

这个叫做国宝级的啦,就像我们台湾,如果有个演艺人员他的知名度比较高的,在演艺事业很有成就的,大家都认为那是重量级的、国宝级的,

所以,这个通达三藏的求那跋陀罗,迎至京师,深为崇重,【京城大臣多师事之,】都拜他为师。【并请讲《华严经》。】

【法师以不精通华语,引以为憾,便乞求观音菩萨为他增加智力,后夜里梦见有天神替他换头,于是遍通华语,便为众开讲《华严》。】

这样也很好,我要不要看看那一天天神替我换一下,醒过来懂得梵文、还有汉文,这下子不得了了,不得了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2-18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21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一切佛语”就是一切诸佛所共说之法门。你看,这一本经典有多重要!这十方三世一切佛都讲了这一本《楞伽》。诸佛所说法门之最要者,无非心地法门。所以这一本《楞伽经》一讲完,就等同三藏统统看完了,如果你统统贯通的话。【“之一”:即第一品。】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注意听!一切佛语,就是佛所共通说的,语就是法门。

一切佛,注意喔,是一切佛,不是释迦牟尼佛,“一切佛”要加一个:一切“诸”佛,还不是释迦牟尼佛,是一切诸佛所共。

语就是宣说,宣讲的法门。

心就是精要,最为重要的成佛的一本经典。

品就是卷,品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第几章、第几节。

品之一就是第一品。

所以,这个“一切佛语心品之一”,整句贯穿起来的意思是说:一切诸佛所共宣说的成佛最重要的法门,一本最精要的成佛的经典第一品;品之一就是第一品。

有的人不学佛,连第一品都进不来,叫作无品。那个人很无品,连第一品都入不来。

【注释】

【“一切佛语心”:“一切佛语”就是一切诸佛所共说之法门。】

你看这句有多重要,你看,这一本经典有多重要!这十方三世一切佛都讲了这一本《楞伽》。

【“心”是精要之义,】就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跟那个是一样,般若波罗蜜多心,“心”是精要之义。

【以此品乃集一切诸佛所共说之法门之最精要者,】

精要的意思是说,当你大专联考的时候,当成总复习,知道吗?最精要就是总复习。

所以,在座诸位,听这一本经典的人,有几种人是最棒的:

一、就是法师,法师要这一辈子有因缘能够听到这个《楞伽经》,那个是无上的幸运,因为法师出家就是为了要成佛;

第二、老参的,那是很棒的,如果在这个学佛道上,你已经闯荡了二十年了,不是在江湖喔,闯荡江湖二十年,不是,闯荡佛门二十年了,将悟未悟,似懂非懂,这一本是最棒的经典(日语:yichiban),最棒的一部经典;

对初学佛法的人来讲,那么就是结一个善缘,结一个善缘是不是?然后每个礼拜来看看师父有没有健康,有没有古锥(可爱),坐在台下有没有笑话,那个《楞伽经》不用听,至少要听听笑话,回家讲给老公听,真的听不懂,没办法,只有这样子。

所以,这一本经典对法师、对老参的是最棒的!

还有一种,他是初学佛法,可是他宿世是圆顿的根器,如果那一个居士只要来跟师父讲说:师父,我听的非常法喜。

这个居士就是竖起拇指的(师父竖大拇指),把拇指压下、小指竖起,不是这样喔;要把小指压下,拇指竖起,这样才对,你不要把拇指压下、小指竖起,要竖起拇指才是。

这个居士就是竖起拇指的,就表示这个人不得了。虽然他听不懂,但是就是觉得很棒,师父我觉得您讲经讲得很棒,内容也很棒,可是我还没有办法讲得出来,有这样子的感受,这个fu就是很好了,这样就很好了。这样师父就要赞叹、夸奖你了。

接下来,“心”是精要之义,以此品乃集一切诸佛所共说之法门之最精要者,【故名此品为“一切佛语心”。】

【又,诸佛所说法门之最要者,无非心地法门。】无非心地法门。所以这一本《楞伽经》一讲完,就等同三藏统统看完了,等同三藏统统看完了,如果你统统贯通的话。

【故《起信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诸位,你看,法就是心,心就是法,【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诸位,世间出世间法,世间,迷了心就是变成世间,悟了那一颗心等同出世间。

诸位,世法出世法,本来无二法,但看迷跟悟那一颗心:迷了就是生灭的世间法,悟了就是出世间的不生灭法;

世间法当体即空就是出世间法的第一义谛,不离世间法而讲第一义谛,不可以离世间法,不可以离生灭而另外有一种第一义谛。

所以,在座诸位,【故心为一切佛法之本,是故名此品为“一切佛语心”。】

这一本《楞伽经》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成佛以后一定会讲的,就像你要大专联考,要准备一本精要,三年的重点,就是这个,成佛的重点。

【又,此经共四品,即是四卷,每品皆名为“一切佛语心品”,这是本经最大的特色。

这表示诸佛所说之法门原无二致,】为什么叫做佛佛道同?

【又表示此无上圆顿法门,乃大菩萨顿修、】什么叫顿?四个字:回归当下,名为顿。不回归当下,名为渐,今天期盼明天,这就不是回归当下。这个顿就是回归当下,叫作顿,不离当下、现前当下这一念,回归当下叫作顿。

顿修、【顿证、】顿证叫作不经阶位。【顿入】就是绝对的契入,我的心就是佛的心,佛的心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涅槃的心,涅槃的心就是佛的心,佛的心就是我的心,平等不二。

顿入【佛地之不二法门,】诸位,不二法门就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所共宣说的。【故各品皆同一名,此不二之义也。】

【“品”:即卷、目之义,等于现代所称之章、节。】

【“之一”:即第一品。】

 楼主| 发表于 2020-2-18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22  经文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

经文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

解释一下:

    22-1 在座诸位,如是我闻,这一部经典阿难并没有参与,是后来佛再讲给他听的。

如是我闻,我闻当然是指阿难,在座诸位,这里还有一个重点,阿难才证初果阿罗汉,他还不够资格听到这个《楞伽经》。

诸位,阿难是在佛入涅槃以后才证到阿罗汉果的,有的经典是这样记载的,佛在世的时候,阿难只有证二果至三果,

是佛入涅槃以后,阿难才证四果阿罗汉的,因为被长老所逼,说阿难,你不证阿罗汉果,你如何来结集经典呢?阿难觉得很惭愧,就一直很精进,后来证阿罗汉果。

好了,这个阿难,佛在讲《楞伽经》的时候,他还没有这个能力去听这个《楞伽经》,

这个阿难看到佛年老的时候,旁边的长老比丘就告诉他说,阿难,你赶快请示佛陀,佛不住世的时候,要安什么为首。安如是我闻。

那么,阿难你要要求佛,因为你后来才出家的,你没有一直跟在佛陀的旁边,希望佛陀在哪里讲到的经典,重复的再讲一遍给阿难你一个人,一个人喔,给一个人听。

所以,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所以,佛在入涅槃前,这个佛陀再一次的统统讲给阿难听,

那个要讲给他听才有用,讲给你们听怎么会有用?你们明天就忘记了,怎么会有用?对不对?阿难的记忆像电脑一样,全部记得。

所以,在座诸位,如是我闻,这一部经典阿难并没有参与,是后来佛再讲给他听的。

   22-2 一个是有肉体的大比丘众,一个是没有肉体的意生身的菩萨。那你就知道这一本经典境界有多高了。

一时佛住南海滨,锡兰是位于印度南方几百公里的海中,所以称为南海滨,这个南海当然就是指印度南方的海。

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各种不同的异佛刹来,异佛刹来就是不同于释迦牟尼佛刹来。

诸位,他怎么能来?这些,记得,都是意生身来,不是肉体来,肉体来,他方世界你怎么来呢?都是证得到大神通的菩萨,而且是意生身来,不是肉体来,是意生身来。

你看喔,他这个集合就不是一般的这个比丘的色身喔,大比丘僧是有肉体的,这个大菩萨众是没有肉体的,是意生身来的,随意而往的意生身。

所以,一个是有肉体的大比丘众,一个是没有肉体的意生身的菩萨。那你就知道这一本经典境界有多高了。

   22-3 【佛将入涅槃,阿那律教阿难问佛四件事:佛灭度后,佛弟子依谁而住?以谁为师?结集经典时,一切经首当安何语?恶性比丘如何处之?】为什么要特别提出一个叫做恶性比丘?出了这个恶性比丘,是毁坏佛教、败坏佛教最可怕的一股力量。

【注释】

【“如是我闻”:“我”是指阿难尊者,谓此经为我亲从佛闻。

佛将入涅槃,阿那律教阿难问佛四件事:佛灭度后,佛弟子依谁而住?以谁为师?结集经典时,一切经首当安何语?恶性比丘如何处之?】

为什么要特别提出一个叫做恶性比丘?这个恶性比丘是很难搞定他,一、他又是现出家相,二、他又在僧团里面破坏,不好好修行,三、在家居士看到他是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不晓得。

出了这个恶性比丘,是毁坏佛教、败坏佛教最可怕的一股力量,除非他杀人、放火,犯了国家的法律,国家的法律会制裁他;

但是如果他没有杀人、放火,恶知见、邪见、斗乱僧团,这国法拿他没办法,国家,你要伤害人,或者是逃漏税,或者是有确切的证据,国家的国法才有办法办你。

可是恶性比丘不是这样,他国家的法律躲过了,但是他的知见很严重,个性非常偏激、古怪,你拿他没办法,跟谁都合不来,他也不离开僧团,从中里面作怪,这个就是最难搞定他,恶性比丘。

任何一个出家众的团体、僧团,出了这一个、两个、三个结党的恶性比丘,这个团体会很惨,没有一天安宁。

他讲他自己的一套对的地方,他自己认为我没有错,是你们对我有偏见。所以,在这个没有办法摆平的时候,又没有办法谦卑,也没有办法如草履地的摆平,就是不要再谈了。

佛制的戒律有一种戒律叫作“应以如草履地,当以如草履地”,就是各人坚持各人意见角度的僧团,搞得这个快分裂了,佛告诉这些比丘就不要再谈了,僧团的和合还是很重要的。

所以,这个出了恶性比丘,大家、出家众都可用三个字形容:吓坏了!流氓的个性,讲起来只有他对,没有人比他更行,他也不离开僧团,我就是要死皮赖脸的不离开,我就是要跟你从中搞东搞西、挑拨离间,这个就是恶性比丘,知见也邪。

【佛答:依四念处住;以戒为师;】如果你持戒,戒就是你的老师,等同释迦牟尼佛住世。

【当来结集经时,一切经首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某大众俱”;

恶性比丘,默而摈之。】这个恶性比丘就是坏佛陀的正法,就是恶性比丘,默而摈之。

【“一时”:因印度与中国记载年代之方法不一样,故但称一时,亦即:在某一个时候之义。】

 楼主| 发表于 2020-2-18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22-4 【“佛”:梵语“佛陀”,中译为觉或觉者。】觉就是觉悟,要怎么样能够觉悟?就是离念。诸位,我们为什么不能觉悟?就是离不开这种执着的念、分别的念、妄想的念、无明的念,我们离不开。离念进入真如的无念,无念就是无妄念,就是真如。

【“佛”:梵语“佛陀”,】buddha【中】文翻【译为觉或】者【觉者。觉,】就是觉悟,要怎么样能够觉悟?就是离念,诸位,【即是离念、无念之义。】

我们为什么不能觉悟?就是离不开这种执着的念、分别的念、妄想的念、无明的念,我们离不开。离念进入真如的无念,无念就是无妄念,就是真如。

所以,觉悟就是离念,离执着念、离分别念,离妄念、离无明的念头,这个叫作离念。

【故《起信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

这个心体本来是真如的,因为有相,种种的相,安排种种的名,又能所不断,这个就是妄想。

那么心体离念,离什么?离名字相,离语言相,离妄想相,这个就是离念。

【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

为什么要离念相呢?因为诸法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是诸法不值得你去执着。诸法的相不可得,名字不可得,妄念不可得,所以应当离。

离念者,你的心性就等如虚空界,等如虚空界就是不出不入、不增不减、不来不去,那就是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就是如来平等法身,这个是佛常常用虚空来比喻平等法身。

【此即以达无念,名之为佛;若有念,则不名为觉,】

诸位,有念念成邪,念念束缚,在《六祖坛经》里面就是这样讲:有念念成邪,无念念即正。是不是?《六祖坛经》讲得很清楚。若有所念,则不名为觉。

【故《起信论》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无始来念念相续】

诸位,这个念念相续是指妄念。如果是真如,真如无念;念念相续就是妄念、妄想执着。简单讲,念念相续就是所有的执着、分别没有办法停止。

【未曾离念故。” 】未曾离念,那个念就是妄念。

所以一切众生,为什么变成众生?就是没办法离开那个妄念,执着所构成的一种观念叫作妄念,而且是根深蒂固、难以突破。

【又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

诸位,这个要画双红线,这个是修行的重点,就是找到了。

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当你内心动到愤怒的念,你就:哎呀,头上安头,清净心没有这个,清净心就是头,对不对?

我动一个嗔恨心,(就变成)清净心多出一个念,(这就是)头上安头。

诸位,真如心多出一个念,就是头上安头;清净心多出一个念,就是头上安头,无念就是真头,不须要加一个头。

所以,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故知离念方名为觉,有念则不得名为觉者。

 楼主| 发表于 2020-2-18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22-5 觉有三种意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觉知我们的真如自心本来就没有生灭,是故心体是离一切妄念的。亦以此法令众生觉悟,告诉一些众生,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这里,一念真如。

又觉有三种意义:一、自觉:】觉悟什么呢?【觉知自心本无生灭,是故心体离念。】

为什么叫作本无生灭?因为诸法本空,所著境空,能缘识心分别,也是毕竟空寂。

诸位,能缘心都不可得了,对不对?能缘心都不可得了,心体就显现;识心分别不可得,识性就现。

所以,自心本来就没有生灭,这个是指证悟到本体的。

所以觉知我们的真如自心本来就没有生灭,是故心体是离一切妄念的。

【二、觉他:】要发菩提心,不能只有自度。

【觉一切法无不是真如,】无不是平等,我没有一法不是无相的清净心。

【亦以此法令众生觉。】令众生觉悟,告诉一些众生,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这里,一念真如。

一念真如,从此幸福的快乐就建立起来。诸位,心妄念不断,那么,快乐建立不起来。

所以,人家说:你为什么要修行?为什么要出家?就是找到生命更究竟的幸福。你以为有金钱就很幸福?钱不代表快乐。钱可以买得到床铺,买不到睡眠;钱可以买得到书本,买不到智慧。是不是?因此,钱不是万能,不是万能。

接下来,【三、觉行圆满:以上二觉皆达究竟圆满,故称觉行圆满。】

    22-6 有一个居士就问:既然佛陀觉行圆满,为什么不能度全世界的众生呢?他这一辈子来示现成佛,他有一定的有缘的众生,没有办法度尽一切众生。就像一期一期的芒果树有一期一期的收成,这一期收成完了,释迦牟尼佛另外再来示现成佛,又有另外一期的收成。

有一个居士就问:既然佛陀觉行圆满,为什么不能度全世界的众生呢?

在座诸位,举一个例子,诸位,你们看过芒果吗?芒果是树啰,芒果这棵树就长,慢慢的成长、成长,芒果。

因为以前我有个姊夫当警察,警察局里面种了好多芒果,我才知道:喔,芒果是长这样子的。

诸位,这个芒果,一棵树长出来有很多,一粒粒的,有时候收成很好,有时候收成不怎么好,芒果在今年的这个结果,

诸位,一棵芒果树有一定的数量,多跟少而已,就是不会无量无边的芒果让你收成,对不对?不会有无量无边的芒果。

诸位,这个佛来人间示现成佛也是这个意思。

他这一辈子来示现成佛,他有一定的有缘的众生,没有办法度尽一切众生,绝对没有办法的。

有个东门的老母,她连见佛都很讨厌,她都不想见佛,完全不想见到佛,就算你再了不起的世尊,也有没有缘的众生。

因此一尊佛来示现的时候,喔,成佛了,他度的众生就是跟他有缘的,有缘的,只能到这样子的程度,就像一棵芒果树开花结果有一定的数量。知道吗?没有办法说,一棵芒果树开了无量无边的芒果,那还得了。是不是?

所以,一期的芒果树,这一期收成完了,释迦牟尼佛另外再来示现成佛,又有另外一期的收成,再另外一期的收成。所以,没有办法度尽一切的众生,也是一样的。

所以,在座诸位法师,如果你讲经说法,看看有谁来,有谁没有来,不要难过,你一期的生命要度多少有缘的众生,这差不多已经固定的了,固定的了。

所以,法师只要你好好的提升你自己,讲经说法,只要你好好的提升你自己,来二十个也好,来三十个也好,乃至剩下一个关门的,我也这样讲,训练自己,

你的前世可能没有跟人家结缘,来听经的二十个、三十个,或者是五个、十个,是不是?那就是没有缘。

所以,这个,我一辈子都奉行自己生命的哲学名言,奉为圭臬,我一辈子伤人的话,我绝对不讲,伤人之语绝不出自于我的口中。

除非那个法师恶知见,坏佛的正见,你知道吗?我也不会说恶口去批评那个法师,这个就是不符合佛讲的啊。对不对?

你硬拗,这样就让人很难过了,这个法师讲的也不是很正见,这个会误导很多无量无边众生,这个就有时候提出来跟大家互相商讨一下啰。

因此,师父之所以这一辈子讲经有这么多人,我的前世有奉行我的圭臬,就是我的这一只嘴巴我只赞叹众生、随喜众生,我讲话一定会尊重对方的自尊心。

我看了一本日本的书,日本的心理学家说,如果一个人自尊心受到伤害,你讲再好的语言,你都没有办法劝导他。所以,当你要劝导一个人的时候,你一定要先尊重他的立场跟自尊心。

我看了日本这一本书,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学佛,我觉得这一本书写得非常好,是日本一个哲学家心理学家所写的书,那时候我还不懂佛法。

因此我在高中三年级的时候,我看到那一本书很受用,我觉得这一句话我到今天一样奉为圭臬。

也就是说,我今天我要劝导一个人入于行善、或者入于学佛,我一定要尊重他的自尊心、他的苦衷、他的立场,不能用自己的立场一直否定他,对不对?

有的法师他不一样,碰到一个烦恼的,就说:你这个业障很重啊!对不对?你回去好好的跪着忏悔啊!或者说:你没有救了!

然后那个居士来,本来要听几句勉励的话,师父说我没有救了,就干脆自我放弃。

我不会,你碰到慧律法师绝对不会,这一辈子你到我的身旁,一定可以感受到我的温暖,因为我一辈子绝对不会造口业的,这是很重要的,非常重要的。

就说:哎呀,师父,您口才为什么这么好?你声音为什么这么宏亮?因为我前世不造口业。对不对?对不起,我又不够谦虚了(师父笑合掌),我还在学习,我要谦虚一点,谦虚一点。这样不够谦虚不好,是不是?我是说有因有果嘛,对不对?有因有果。

像以前那个法师,有一个法师,他声音很尖锐,他很想讲经,一开口,今天我们来讲(师父拟尖声讲话),台下都一面倒,听到后来......

我说:你怎么跑出来,听久了都快得心脏病了。那个音质,音质就差人家很多了,所以要柔软语。

所以师父的这个果报就告诉你,语言、口业的重要,知道吗?

你想要下辈子声音很好,不可以造口业;你想要下辈子面相庄严,要学习赞叹,随喜赞叹众生;你想要度更多的众生,你一定要跟众生结一个善缘,你还没有度他,你就结恶缘了,你怎么度他呢?是不是?

所以人家说:喔,你为什么每次讲经怎么这么多人?有台湾的这个长老就说:很奇怪,这个慧律讲经为什么都这么多人?

我现在告诉你答案,就是先结善缘,知道吧?一辈子不造口业,就是你在我的面前,你都是优点。

那个很糟糕的那些人,该怎么说咧?很严重的该怎么说?有时候你还说不来,说不来。所以这个看个人的,你这一辈子所修的身口意是很重要的。

所以当他觉行圆满,也没有办法度尽一切众生,就是一期一期的芒果树有一期一期的收成,没有办法度尽虚空界一切的众生。

所以每一个法师宿世跟哪一个众生有缘的,你看喔,那个法师一讲经,底下就有他的粉丝,那另外一个法师来讲经,他到死都不会来,就是没有缘。另外一个法师来,有他自己的粉丝,其他的,到死我都不会来。

你看这个缘,你看这个,不可思议的因缘,对不对?

 楼主| 发表于 2020-2-18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22-7 【又所谓觉者,则为觉自心现;以心外无境,一切唯心所现,若于此觉了,则名为觉。】无境是什么意思?无境就是缘起的外境等同如幻,也就是这个外境其实不存在,全部都是你心在作用,所以心外无境重点在哪里?因为看透了心外的境界缘起统统是如幻,不必去讨论它,重要的讨论是你唯心现量那个心的问题。

【又,以此经言之,所谓觉者,则为觉自心现;】自心现就是万法唯心现量,以唯识以及本经来说,【以心外无境,】

注意,若你是当警察的,警察都会喊attention,就是叫你注意,attention就是注意,

无境是什么意思?无境就是缘起的外境等同如幻,叫做外境缘起如幻。也就是这个外境其实不存在,全部都是你心在作用,

意思就是,在唯识的角度来讲,没有外在客观的环境,外在客观的环境也不重要,重要的就是你主观意识,就是你的心态,用什么心,问题出在这个地方。

以心外无境,意思就是这些客观环境必须主观意识心来承认,离开了主观意识心,客观环境也没有意义,不存在任何的意义,所以叫作心外无境。

所以心外无境重点在哪里?因为看透了心外的境界缘起统统是如幻,所以不必去讨论它,重要的讨论是你唯心现量那个心的问题。

【一切唯心所现,若于此觉了,则名为觉。】

为什么这个唯心所现呢?在座诸位,这个非常重要,

好!在座诸位,现在举一个例子,譬如说,你今天你跟同事搞得不是很愉快,同事讲话很重,有一点伤害你的自尊心,对不对?

她劈头就伤害你,你从公司回来以后,在家闷闷不乐,说:阿菊,来吃饭喔。

我吃不下。

阿春,来吃饭喔。

我吃不下。

你的心就是受到影响,已经转不过来,你认为她谩骂你这个是实在的东西。

其实这个语言是空性的东西,她讲好话也是空性,她讲坏话也是空性的,你就这样想,

如果你会转念,就这样想说:嗯,我的善知识在此出现了,给我增上缘,我要感恩她,给我逆境的人让我大成就,今天受到谩骂,我消了很多的业障,她增加了很多恶业。对不对?

你就观想一下,她所讲的好跟坏,我扪心自问,我没有愧对我的良心跟我的责任,我心安理得,你也不要跟她计较,你转念过来,用一颗感恩的心,你过的日子就不一样了,完全不一样了。

诸位,风平浪静训练不出良好的水手,一个良好的水手需要在逆境里面一直磨练,风平浪静训练不出良好的水手。

简单讲,大风大浪的人,什么境界都看过的人,这种小事情不算什么,不算什么,所以大风大浪的人,她就不会晕船。

所以说,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值得活下来的,有的人这一句听不懂,怎么会听不懂呢?

没有痛苦的人生,没有经历痛苦的洗礼,你的心智怎么成熟?你活着一直在幼稚里面,一定要经过人家的打击、反对,给你侮辱、洗礼,让你产生种种的动心忍性,才能够增益其所不能。对不对?动心忍性。

所以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对你不好的人,你就愈感恩他。

所以在经典里面讲,大恶人,我用大慈悲心对待他,中等恶人我用中等的慈悲心,那么小小的恶人我用小小的慈悲心对待他。

你看,佛的法就是不一样,他拥有一颗健康的心,无论二六时中碰到任何的事情,都是用一颗智慧心、健康的心,在看这个世间,所以他不会受伤、也不会哭泣,也不会感觉他很委屈,没有的。

万般皆如幻,他为什么要感觉哭泣?为什么要感觉委屈?没有这个东西。诸法本空,没有这个东西。

诸位!更进一步,诸法本如,没有能侮辱的人,也没有侮辱的语言,是不是?

诸位,要做到这一点固然很难,但是我们可以慢慢的理解:喔!原来佛是这么的伟大!

是啊,我今天学佛就是要学佛的这一念包容的心、智慧的心、看开的心,就是学这个。这样你才有智慧,才会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嘛。

所以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值得活下来的,因为你活在幼稚里面。感谢给你痛苦的人,感恩给你逆境的人,这样你才算一个成熟的人,成长的人。

接下来,一切唯心所现,若于此觉了,则名为觉。

 楼主| 发表于 2020-2-18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22-8 “比丘”有三个意义:一、怖魔:多一个修行人就多一个超出三界的,魔的伴侣就减少。二、乞士:上乞佛陀的智慧以资养自己的法身慧命,下乞饮食以帮助这个色身继续活下去。所以,你一定要活下来,你的佛法才有希望明天。三、净戒。既然是僧,他就懂得和合。

【“南海滨楞伽山顶”:“南海滨”,以楞伽山所在之锡兰岛位于印度南方之海中,故称南海滨。“楞伽”,义如前说。】

【“大比丘僧”:“大”是形容名高德著。“比丘”是梵语,有三个意义:

一、怖魔,】因为多一个修行人,就多一个超出三界的,那魔的伴侣就减少。

【二、乞士,】上乞佛陀的智慧以资养自己的法身慧命,下乞饮食以帮助这个色身继续活下去。

所以,在座诸位,你一定要活下来,你的佛法才有希望明天,千万不要碰到境界逆境自暴自弃,乞士。

【三、净戒。“僧”梵语全文是“僧伽”,】就是sangha Buddha dharma,sangha就是僧伽。【简称为僧,意思是和合,或众。】

因此做为一个出家众,你来闹众就不够资格出家。所以,我们都欢迎十方的大德比丘来这里结夏。

既然是僧,他就懂得和合。【因僧团是众所和合,】尤其是无诤和谐是非常可贵的僧团。【故名僧伽。】

所以在座诸位,一个人刚出家如果不住僧团,便不知道僧团的可贵。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要出家,男众、女众也好,出家以后要住僧团,住僧团才有东西可以磨练。

你出家以后跑到剩下一个人,两个人在山上自己修行,修到个性古怪你不知道,自己知见走偏了也不知道。

我们大比丘是七众之首,也是续佛慧命最重要的僧众,因此,你想要成就,出家以后想要成就,记得,一定要住僧团。这是广化律师一再强调的,一再强调的。

所以,以前有一些住茅蓬的来问广化律师,他说我想出家以后,或者怎么样,自己住个茅蓬。

广化律师都这样劝告他,刚出家,除非你有三昧的定力,开大般若智慧,要不然还是尽量住僧团好。

因为每个人都有立场,不见得......有的人他就是不喜欢僧团,有的生活习惯跟人家不一样,他不喜欢僧团,他喜欢自己来,自己搞东搞西,搞一些吃的,他的个性古怪,他知道僧团住不下来,自己去募款,一百多万、二百多万,自己搞一个小精舍。

这里面没有所谓对跟错,只能这样呼吁,只能这样讲而已,每一个人各有苦衷,各有立场,你怎么样说他一定不对,或者一定对,这个很难去说。

    22-9 菩提萨埵就是觉有情,求觉悟的有情,而发大菩提心欲令有情觉悟之人,好好的推广正法,此即上求下化之义。所以,弘扬正法不只是说一个法师的责任,在座诸位法师居士都有责任,尽己之力、竭己之心。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之略。菩提是觉的意思,萨埵为有情,合称觉有情,意义为:求觉的有情,】觉就是觉悟,想要求觉悟的有情,

以【及欲令有情觉悟之人。】诸位,就是要发大菩提心。以及发大菩提心,欲令有情觉悟之人,好好的推广正法。

【此即上求下化之义。】所以,菩提萨埵就是觉有情,求觉悟的有情,而发大菩提心欲令有情觉悟之人,好好的推广正法,此即上求下化之义。

所以,弘扬正法不只是说一个法师的责任,在座诸位法师居士都有责任,尽己之力、竭己之心。

   22-10 【一佛土即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尊佛度众生的范围。诸位,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里面不能有两尊佛,有两尊佛的话那么就会变成混乱。

【“俱”:在一起。】

【“从彼种种异佛刹来”:从各种不同的佛土来。“异”是不同。“佛刹”即佛土。

一佛土即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尊佛度众生的范围。

诸位,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里面不能有两尊佛,有两尊佛的话那么就会变成混乱。

所以,一佛出世千佛护持,一佛已经示现成佛了,其他的佛就在人间不能示现成佛,要不然会混乱。

为什么要这样子呢?十方诸佛都有共同遵守的法则跟规矩,就是你来示现成佛,其他的人只能示现变成你的徒弟,要不然大家会乱讲。释迦牟尼佛,对不对?那其他外道也是说,我们也是佛啊?那就像现在一样,到处都称自己是佛。

所以,为了整个佛教的一个思想有一个节制,防范种种的魔来混乱佛陀的正法,所以必需要这样一尊佛度化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范围只能一尊佛来示现,这样子就不会乱掉,这样就不会混乱,我们今天所依的法,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法。

    22-11 在座诸位,出家众跟在家众的命运是共同体的,我们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共乘一条佛陀的法身慧命之船。如果有人在僧团里面,在教界里面搞破坏,谤佛、谤法、谤僧,这等于在那个船底下挖一个洞,让它漏水,会淹死大家的。

所以,在座诸位,我们的命运,出家众跟在家众的命运是共同体的,我们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我们共乘一条佛陀的法身慧命之船。

如果有人在僧团里面,在教界里面搞破坏,谤佛、谤法、谤僧,这等于在那个船底下挖一个洞,让它漏水,会淹死大家的。

诸位,那个洞靠大家补起来,同心协力,船才会往前进,是不是?

在教内搞破坏的人,就是在船舱底下挖一个洞让水流进来,佛法僧会(被)灭掉的。

千万不要做佛教的罪人,你没有修行没关系,但是最起码做佛教的善良人。

 楼主| 发表于 2020-2-18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23 经文2:【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经文2:【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这一段,单单这三行就够你解释的。

    23-1 先看这个经文,整句贯通起来的意思,这样你的脑筋里面就完全种入金刚的菩提种子。

好,是诸菩萨摩诃萨,注意喔,无量三昧自在之力,什么叫无量三昧?得意生身才有无量的三昧,像这种都是十地菩萨,接近成佛。为什么菩萨还加一个摩诃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

这老菩萨因为她不懂得国语“菩萨摩诃萨”,也从来没听过正法,所以她就说这土虱(胡鲶)不好杀,土虱(胡鲶)滑溜溜,所以都不太好杀。她把“菩萨”读作“土虱”(胡鲶)不好杀,土虱(胡鲶)滑溜溜不好杀。菩萨摩诃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

是菩萨摩诃萨无量的三昧自在之力,可见他的禅定的功夫就跟佛一样,没有禅定功夫你怎么有自在之力、三昧之力?

神通游戏,什么叫神通游戏?就是神通自在无碍,如同游戏,为什么如同游戏?因为心无所住着。

诸位,心无所住着,所以等同游戏。如果把这个世间看成真实的,就不同游戏啰,就卡死了,心有所着就会卡死那个观念。

心无所住着的人修行,就等同来到世间,等于游戏人间,见一切相总知道它是幻,都是缘起,都是如梦幻泡影。

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什么叫做上首?居大众之首。所以往后的经典,大慧菩萨一直重复的出现。

诸位,释迦牟尼佛讲《楞严经》,当机者是谁?是阿难。《金刚经》的当机者是谁?须菩提。是不是?

好,那么《弥陀经》的当机者,师妈说的“舍利弗又是舍利弗,再来还是舍利弗,再来仍是舍利弗”,就是当机者。是不是?

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

注意,手灌其顶有两个涵义:

一、是真佛子佛才灌他的顶,不是像我们现在的,来,简单灌个顶,结个善缘,佛在灌顶,这个受灌顶的人是真佛子,能够传承佛的法身慧命的真佛子。

再来,手灌其顶,通常是指十地菩萨,或者是等觉菩萨,才被佛手灌顶。

这个跟手摸其顶不一样,手摸其顶是表示安抚、赞叹;手灌其顶,用“灌”字,是表示这个人可以续佛的法身慧命,等同佛,就是接棒的意思。这个不一样。

如果说手摸其顶,就表示抚慰你、安慰你,希望能够好好的勉励你,鼓励你好好的进步。手灌其顶,这个灌跟摸不一样,是不是?

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这两句要把它颠倒过来,就更清楚了。就是善解自心所现的境界,所以在这个“自心”前面加两个字,就是:善解。(善解)自心所现的境界,因为万法唯心现量,

所以,“自心现境界”跟“善解其义”这两句,如果把“善解其义”放在前面,语意才能够贯通,也就是:善解其义,善解什么义呢?善解自心所现的境界。

接下来,种种众生,这个少了两个字就看不懂:“为度”,为了度化种种的众生。因为你看这个《楞伽经》就是这么的简单,简单到实在是看不懂。

种种众生,为什么讲种种众生?前面要加四个字:为了度化种种众生,这样才看得懂。对不对?种种众生,你怎么知道它在讲什么呢?为了度化种种的众生。

然后,你看,底下你又看不懂了,种种心色,还要补两个字:“皆观”,皆能观照种种心色,心色就是众生,众生不是心,就是色。皆能观种种,就是皆能够观照种种众生的根器。种种心色就是看你什么根器,因为每一位众生身心不一样,所以这个心色就叫作四生九有。

为了度化种种的众生,皆能够观照种种众生的心、还有色,这包括了四生九有。

而用无量度门,前面补两个字:而用。为什么要“而用”无量?为什么?因为每一个法门都不一样,所以叫作而用无量;然后补五个字:不同之法门。度门就是度化之法,度化之法门。无量是指不同的法门,度门就是度化的法门。

整句意思是说:为了度化种种的众生,佛皆能观照种种一切众生的心还有色,这四生九有都不同,而用无量不同的法门来度化众生。这是度门。

随类是什么意思?随着十方国土;普就是普遍,现就是示现。随着种种众生之类,于十方国土普遍的示现叫作随类普现,只要众生需要佛。众生需要佛,佛就随着众生之类十方国土普遍示现。

于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二种无我:人无我、法无我;究竟通达。

诸位,究竟通达什么意思?一点都不迷惑,你就知道这个人成佛足足有余。

那么整句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

是诸菩萨,大菩萨有禅定三昧之力,有无量禅定三昧自在之力,他们的神通自在无碍,等同游戏,因为他们的心无所执着,所以可以在三千大千世界里面游历来度化无量无边众生。

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众中的上首,一切诸佛真佛子,佛的手灌其顶,都是达到十地菩萨或者等觉菩萨的境界。

这些菩萨摩诃萨都能善解自心所现的境界,为了度化种种的众生,皆能观照种种众生的心色,于四生九有里面示现,而用无量不同的法门,度化的法门,随类在十方的国土里面普遍示现,

于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于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于八识(眼识乃至阿赖耶识)、人无我与法无我二种无我,都能究竟通达。整句的意思就是这样子。

翻过来,那么你看了这个经文以后,再看,那就不一样了,完全不一样,就是整句的贯通。所以,师父一直叫你不要倚赖注解,不要依靠注解,先听师父怎么说,这样你的脑筋里面就完全种入金刚的菩提种子。

   23-2 《楞伽经》几乎是所有经典最高的层次,因为它的当机者是十地菩萨。看到当机者,你就知道这一部经典有多深。

【注释】

【“菩萨摩诃萨”:“摩诃”,梵语,大的意思,合称:大菩萨,通常是指住、行、向三贤或登地以上的菩萨。尤于此经乃专为根熟或地上菩萨所说,】

地上就是初地以上。地上,初学佛法的人可能听不懂。地就是初地,上就是以上。或初地以上菩萨所说,

【故与会当机】当机就是当机者,就是跟佛对话的,在佛旁边听经闻法的。

当机【多是登地之大菩萨。】登地的大菩萨还不能够说完全跟佛对话,只有大慧菩萨是十地菩萨,才够资格跟佛对话。

所以《楞伽经》几乎是所有经典最高的层次,因为它的当机者是十地菩萨。看到当机者,你就知道这一部经典有多深。

   23-3 三昧为正受之义,俗称为定。正受者,谓一切受不受。何以一切受不受名为正受?以此一切受皆为依于意识取著分别六尘而有,修定者必须离于六尘之妄想分别取舍,故无所受。那你就知道现在的人要修行就很难。现在的小朋友哪一个不在家玩那个电动玩具、网路啊?玩到发疯啦!所以现在的修行人愈来就愈少人有证量。


【“三昧”:梵语三摩地(Samadhi),音译为三昧,乃一音之转。】只是一个音的差别,又翻三昧。又翻三摩地,

【三昧为正受之义,俗】俗称就是一般,【称为定。】俗就是一般,叫作定。

为什么叫作俗呢?意思是说它还有更深的涵义,就一般人所知道的解释作定,但是它有更深的涵义,要不然怎么俗称为定呢?

【“三”是正,昧(摩地)为受。正受者,谓一切受不受。】

诸位,作一下笔记,一切受不受,初学佛法看不懂的:一切觉受,皆不执受。

受就是取,第二个受就是执,就是取。一切的觉受都不执着,一切的觉受都不执取。

觉受是什么意思?就是苦受、乐受、忧受、喜受、不苦不乐受。

【一切受者,谓苦受、】一般世间人吃了苦就受不了,苦逼迫,到最后心崩溃了。

所以,在座诸位,学佛有一个好处,学佛的好处就是他的耐性,非常的有耐性,非常的有韧性。

别人吃了那个苦都呱呱叫,牢骚抱怨;可是一个学佛的人碰到苦受,他也不觉得苦,因为苦空无自性。

【乐受、】也是空无自性。

【不苦不乐受,】在经典里面讲叫作痴受,不是苦受也不是乐受,又称为舍受,又称为痴,愚痴的痴。痴受,或者称为舍受。不苦不乐,痴就是等于没什么感觉,不苦不乐受,又称为痴受,又称为舍受。【或称苦、乐、舍三受。

何以一切受不受名为正受?以此一切受皆为依于意识取著分别六尘而有,修定者必须离于六尘之妄想分别取舍,故无所受,】

那你就知道现在的人要修行就很难。现在的小朋友哪一个不在家玩那个电动玩具、网路啊?玩到发疯啦,他妈妈讲:好了啦,不要玩了啦,吃饭啦!他两手打到快扭到,他还是继续打。现在的小朋友玩网路玩疯了,玩电脑。所以现在的修行人愈来就愈少人有证量。

【其心得于正定,名为三昧正受。】

【“自在”:解脱、无碍之义。】

【“神通游戏”:其神通变化已达到自在无碍之境,故有如游戏一般;又以其无所著故,故其视神通如游戏。】

【“上首”:即是“为首”之义,亦即居大众中之主位。】

【“一切诸佛手灌其顶”:“灌顶”为等觉或十地菩萨,受佛职位之仪式。有如王子在登基受王位前,由前王以水灌其顶;

法王子(菩萨)亦如是,于十地中,由法王(诸佛)亲“手”以一切智水“灌其”头“顶”,令得一切智,与诸佛无二,而得成佛,即授其佛之职位。

佛之职者,谓度一切众生;佛之位者,谓佛果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20-2-18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23-4 【“自心现”,谓一切法唯是自心所现,外境实无】,外境皆是缘起,空无自性,空无实性,【以心执著故有】。就是你主观的意识承认它,它就有。如果你心不执着它,它这境界就没有,所以【不执即无】。因此,在座诸位,不要说别人给你痛苦,如果你不给自己痛苦,全世界也没有人可以给你痛苦。是不是?如果你还没有证悟到、了解到自心所现,那就记得什么事都往好的一个地方去想。

【“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此为倒装句,其序为:“善解”“自心现境界”之(“其”)“义”。

“自心现”,谓一切法唯是自心所现,外境实无,】

为什么外境实无?外境有,它等同无。因为外境都是四大缘起如幻的东西,所以外境缘起如幻,实是空无自性叫作外境实无。

外境皆是缘起,空无自性,空无实性,所以是没有、不存在的。

【以心执著故有,】就是你主观的意识承认它,它就有。如果你心不执着它,它这境界就没有。所以【不执即无,】

因此,在座诸位,不要说别人给你痛苦,如果你不给自己痛苦,全世界也没有人可以给你痛苦。是不是?

如果你有那个定力,如果你有那个般若智慧,你这个色身达到一定的禅定,所有世间的一切认为苦的,你都不在乎,身心得解脱的,心灵得大智慧的,一切的苦都能承受。

学佛就是真正的得到生命中的依归,还有真正的幸福。

【故一切境唯在一心之用,故称“自心现”。】

好,那么在座诸位,如果你还没有证悟到、了解到自心所现,那么你就先用一种善巧方便:就是什么事情都不离那一颗心,那就记得什么事都往好的一个地方去想,往善的一方面去想。

譬如说你今天吃了很多苦,你就往好的一个地方去观照。譬如说,你现在你很穷,穷得实在是很离谱,

你就这样观想:这样也好,也没有人绑票啦,我这个孩子人家也不要,人生down到这个已经底谷了,已经没有比这个更惨的了,所有的逆境我都碰过了;再来只要稍稍有一点金钱,我就觉得我很幸运,就这样观想。

当你有钱的时候,你要这样观想:因为唯心所现,我要做一些善事,唉呀,太好了!

我今天,这一辈子听到佛法了,我现在经济没问题,我要做一点善事,举手之劳,五万、十万、一百万,太好了!

我钱这么多,要以福养福。我这一辈子钱这么多,以前没听到佛法,不晓得怎么花,钱太多啦!对不对?我现在知道钱怎么花了,我要拿来印经典,我来供养三宝,救济贫穷的人,你看钱又花在......因为你本身已经很有福报,钱又花在善事,以福培福,下辈子就更大的福,以此功德回向净土,那么,一定往生。

所以,在座诸位,既然是唯心所现,那么我什么事情都往好的角度去想,你的烦恼至少少掉一半,不骗你的。

按照师父的教导,因为你的行住坐卧,你要跟人与人之间相处,法师、居士都一定会、难免会冲突,会不愉快,记得!往好的一个角度想,你的烦恼很少、很少,非常少。

【菩萨修行达此境界者,称为通达而善解“自心现境界”。此实为本经一经最重要之大旨。】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23-5 大慧菩萨已得大神通智慧,为度众生,能化身千百亿,化成与其同形同类,然后以无量方便法门度化之,此即菩萨四摄法中之同事摄。一是众生皆著我相,若示与其同,则容易摄化;二是菩萨之修行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亦是修行随顺众生。为什么要随顺众生?你跟众生对着干,他怎么会听你的?

【“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谓:为度“种种众生”,皆观其“种种心色”不同,而以“无量度”化之法“门”,各“随”其“类”,于十方佛土中“普”遍示“现”,而度化之。“种种”即各种之义。

“心色”即是色心;色即是色身,故心色即是身心;以一切法由心所造,众生色身之别亦由其心,故先言心,后言色。

“种种心色”即是《金刚经》所称之四生九有,以六道四生众生之身心皆有所区别故。

【诠论】
【此句谓大慧菩萨已得大神通智慧,为度众生,能化身千百亿,化成与其同形同类,然后以无量方便法门度化之,此即菩萨四摄法中之同事摄。

此亦即《金刚经》所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 】

诸位,法执未断叫做有余依涅槃,法执断了叫做无余依涅槃。

【此为菩萨之大机大用,亦即《普门品》中所云:“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乃至“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佛在《大般涅槃经》中亦自说于因地为菩萨修行时,为度某类众生,常示现与其同类,而度化之,

如为度鸽子,则示生为鸽身,乃至示生为鹿、牛、羊、猪、蜜蜂、昆虫等,

乃至示现生为聋、】耳朵听不到,【盲、】眼睛看不到,【闇、】(音:àn)是指愚痴。闇就是愚闇的意思,这个闇是指愚痴,没智慧示现的。【哑、】就是不会说话。

乃至示现【贫穷、屠夫,以至生于边地、】就是不闻正法的地方叫做边地。【外道,】外道就更可怕叫作邪见。【而度化之。】佛有这种能耐。

诸位,佛是随愿示现的,众生是随业轮转的,这两句话差太多了。佛是随愿,愿力示现的;众生是随业轮转的,由不得你自己的,你作不了主的,你不想来投胎转世都没办法的。

【然此等示现皆为菩萨以大悲愿力之所成就,非是菩萨有此等罪报也。

又,菩萨为何随类现身,以同事摄化众生?

此有二义:一、以众生皆著我相,若示与其同,则容易摄化;

二、此亦菩萨之修行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诸位,这些语言回归到一个单纯的念头,就是我相空无自性、人相空无自性、众生相空无自性,所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就是回归到单纯的空无自性。体悟到空无自性的人即入佛的正念,入佛的正知正见。

【亦是修行随顺众生,】为什么要随顺众生?你跟众生对着干,他怎么会听你的?两句话,两个人就吵成一团,你怎么去度化他呢?所以想要度众生的人,不能有任何的情绪。

唉呀,这个人在散播法宝,唉呀,这个人就是真正的佛弟子。虽然有一些缺失,毕竟不是佛,他在散播正法、推广正法,他一个人也影响了好几千人,我们就随顺他,不要去跟他对着干,因为他一个人能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我们不是恒顺他的缺点,而是说他的影响力很大,虽然有一些缺点,我们慢慢的感化、教化他。

所以这个恒顺众生,可以帮助佛陀推广正法,如果说他一点缺点你就不原谅他、不宽恕他,那正法你怎么办?

所以,诸位,修学佛道,取其正知正见,如果要利益众生,取其伤害最轻的那个角度进行,伤害最轻的角度。

也就是说,我今天去伤害众生,却没办法让这个法轮常转,那你不划算,所以宁可委屈自己,容忍别人的缺点;因为所有众生都有缺点。

宁可牺牲自己,让无量无边的众生听到佛法,因为我们需要靠人来弘扬正法。

那你不能说,那个人有一些贪念,把他除掉;这个人有一些嗔恨的习气,把他除掉,你这样要叫谁去推广正法?对不对?

所以这个推广正法需要恒顺众生、随顺众生,

记得,你讲话的时候,他的自尊心被你伤到,我告诉你:正法他照样不接受。众生第一个卡住的就是我相,他的自尊心受损,内心受到伤害,怎么会听你的?所以,在座诸位,男人最大的魅力,就是懂得有一颗温暖的心。

诸位,一点点的蜜糖,比四加仑的石油更容易招来蜜蜂。所以,凡是想要度众生的,嘴巴、身段要放柔软一点,讲这个话,要符合佛的心,不要去伤害他,因为他是未来佛。

所以,真正悟道的人,天下无不可原谅的众生,没有一个众生是佛他不会原谅的,佛还有一个众生不原谅,他怎么成佛呢?所以在座诸位,还有一个众生你不去原谅他,你就不能成佛,天下无不可原谅的众生。

所以在座诸位,为了佛教的正法的推广,你的修养要步步高升,蒸蒸日上,要提升你的修养,要有更大的包容力,将来你成道以后,你一讲经,哇~~就是高雄讲的“耶耶阵阵”(人潮聚集)。

我二十年前来高雄,都听不懂耶耶阵阵(人潮聚集)到底是什么,哪有什么耶耶阵阵(人潮聚集)。我们是台北住了好几十年,怎么会有耶耶阵阵(人潮聚集)呢?后来就说是很多人,表示聚了很多人:“喔,原来是这样子啦。”这个是高雄的土话。

我告诉你,今天你的修养就会决定你将来成道以后听经闻法的众生,所以你一定要把自己的修养弄得最好,在团体里面你一定要守规矩,在每一个众生生活在你的四周围,都感受到你那一种舍己为人的心态,舍己,你很肯舍己为人。

像师父这个,我从来没有说我要去享受什么,钱全部都布施,我一定要把众生血汗的钱化作智慧的法宝,让全世界有缘的众生,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听到正法。

所以我们把点灯的钱全部放进去,水陆剩下的钱全部放进去,“师父,这个给您买人参。”(这个钱也)全部都放进去,对不对?我们够吃够穿就好。

我常这样观想,如果有一天我躺进棺材,那些现金怎么办?来不及花了,想到来不及花就很恐慌,就拼命花、拼命花,作法宝,一直进行,钱花不下去就烦恼了,法轮转不了了,就是法没有在动,没有花钱就是法轮没有在动,花愈多的钱法轮在动,我们做得不够,我们再尽力,我们再尽力。

你看喔,师父这个小小、小小的这个愿力,在今天来讲,真的是开花结果了。我说,我也不是求一个什么盛名,盛名是一个重大的累赘,我也不求这个东西,

内向里面我只有一个观念:唉呀,佛法这么好!“这么好”还不能这样(平淡的)讲,要讲:这么的好!(师父拉长声调感慨的说)。要这样讲。为什么不把它传出去呢?对不对?这佛法这么好,怎么不传出去呢?我也不能自私。所以在师父的一念之间,跟无量无边众生结缘,结了善缘。

【即十大愿王普贤菩萨之第九大愿:恒顺众生。】诸位,恒顺众生太重要了!伤人的话就是不恒顺众生,一定要尊重众生、随顺众生,你才度得了他,所以,谈话是一种艺术。诸位,人的讲话,因为你平常生活都是一种艺术,这个艺术很重要。

有一次,我跟同学约了八点见面,这个同学八点半才来,那时候我已经学佛了,我也没有责备他,看到他来,我说:唉呀,糟糕了!我这个表坏掉了,怎么快半个小时?他说:不是,不是,是我慢了半个小时。他觉得很惭愧。

讲话就是要有一个技巧,一个棉角(技巧)。对不对?你要责备他,他觉得不舒服,干脆我讲我自己:唉呀,我这个烂表,我把它调回来。他说:不是,不是喔。

讲话要有一个技巧,不要伤害众生。知道吗?不要伤害众生。因此,你不伤害众生,他就:哇......众生的心就非常的欢喜。是不是?你想要将来结更多的缘,你的讲话就变成一门很重要的艺术,叫作very important artistry,一种艺术。

(闇àn:〈动〉①(形声。从门,音声。本义:闭门。闇,闭门也。——《说文》。见蔼闇阁读书。——《梁书·乐蔼传》。如:闇门(隐蔽的门) ②蒙蔽;遮蔽。桑麻闇日。——《水经注·江水》。不下比以闇上。——《荀子·不苟》。注:“掩上之月也。”如:闇室(遮去光线的房间);闇没(埋没,掩没)◎〈形〉⑴同“暗”(经传多以闇为之)。闇,冥也。——《小尔雅》。夏后氏祭其闇。——《礼记·祭义》。孝子不服闇。——《礼记·曲礼》。注:“冥也。”彼日月兮闇昧。——王逸《九思·守志》如:闇时(昏暗的时代);闇昧(暗淡;指人的隐私)⑵愚昧;糊涂。刘璋闇弱。——《三国志·诸葛亮传》。下闇则上聋。——《谷梁传·文公六年》如:闇惑(愚昧不明);闇短(才识愚劣短浅)。昏庸故人主无便嬖左右足信者谓之闇。——《荀子·君道》如:闇君(昏君);闇王(昏君))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23-6 【“五法”:即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什么叫作五法?就是众生见到一切假相,安排一个假名,产生一种执着,变成错误的妄想,就是这样。诸位,听经闻法就有了正确的智慧,正知正见、佛的正确的智慧。学佛只有一句话:你骗不了我,你那个是假的。对不对?

【注释】

【“五法”:即相、名、妄想、正智、如如。】

什么叫作五法?就是众生见到一切假相,诸位,如果你把它加一个字,就更清楚了:即假相,安立一个假名,结果执着变成不实在的妄想,

你看,统统是假的,没有一个是真的,因为不是真心嘛。即假相,安排一个假名,产生一种执着,变成错误的妄想,就是这样。

正智,如果我们有正确的智慧,了解:相,相空;名,名空;妄想,妄想空。诸位,妄想旁边写:就是识心执着和分别,这个就是妄想。刹那识心执着分别,这个就是妄想。妄想就是妄动、无明的意思。这个就是有正确的智慧。

诸位,听经闻法就有了正确的智慧,正知正见、佛的正确的智慧。学佛只有一句话:你骗不了我,你那个是假的。对不对?

今天报导了一个很悲哀的事情,一个退休老师,年岁八十岁了,突然接到一通电话,跟他讲说;因为这个老师很善良,身上有一千多一点点,一千多万,旁边没有人告诉他这个是诈骗集团。

打电话跟他说:你那个账户被冒用了,现在我们相关单位要把你保护住,你那个印章、账户要交给我们相关单位保管。他就是唬他,唬得一愣一愣的。结果因为这个八十岁退休的老师太善良了,他说我的账户被冒用了。

这个老师就把他的这一本银行的簿子、印章,统统交给这个人,一个月,他去银行领,他都领得很少钱,慢慢领,慢慢领,他绝对不会把它一次领完,一次领完(的话)人家就知道他是诈骗集团。

他就说那要寄放在你那边寄放多久,他是说差不多一个多月、两个月。你放心!

这个年岁太大的退休老师也没有什么烦恼,结果一个多月把他的一千多万全部领光光,今天报纸登的,你看看。

那这个怎么哭啊,这是八十岁的老人家,无依无靠,剩下一个人啊,剩下一千多万,颐养天年,过后半辈子,那你怎么办呢?那你就知道这个诈骗集团,他的心怎么下得了手,我们常常讲,这个攸关一个人的生命,他是靠这些过后半辈子。有时候我都想说,我们帮助这个老人家都来不及了,你把他一千多万全部骗光光,你看。

碰到师父头脑就不一样啰,鱼不吃饵,就绝对不会上勾。有一次花莲佛兴寺接到电话,我们那个法师打电话来:哎呀,太好了,太好了!我们中了什么奖金二百多万,怎么样、怎么样。

我跟他说:你赶快打电话去跟法师讲,没有知识,也要有常识,没有常识也要常常看电视,是不是?那怎么可能?

像师父,他跟我讲,三百八十万美金,380million,你看,这一亿多,这一般的法师看到这个就晕头了,真的。

我们不会,那不是我的,我为什么要贪?你送给我,我也不要。对不对?

如果说你是虔诚的佛弟子,那么你说,“师父,我一亿多来印《楞严经》”;当然我这一辈子还没碰到。统统印《楞严经》,那你是正信的佛弟子,那么我就勉强收起来。(师笑)

   23-7 【“自性”:即三种自性:】三种自性都空无自性。在座诸位,你今天为什么活得这么痛苦?一句话,你认为境界是实在的,你认假为真,以为可以追求,以为有所得,以为真的有真实的爱情,以为真正的有人对你很好,以为期盼有明天,这个完全是错觉、妄想,万法本不可得。

第九页。

【“自性”:即三种自性:】三种自性都空无自性。

诸位,【妄想自性,】就是五法中的妄想,妄想自性空无自性,

【缘起自性、】就是五法三自性里面的相跟名,

妄想自性就是五法三自性里面的妄想,缘起自性就是五法三自性里面的相跟名,相都是缘起的,名也是缘起的;

【成自性,】就是正智跟如如,也就是圆成实性。

(三种自性)【亦即唯识学上之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诸位,遍计所执性就是妄想自性,在相、名、妄想里面执着、打转、能所不断,妄想就是因为妄执而产生。

这个“遍”就是普遍,“计”就是计度。计度,这个计就是一种执着,度就是一种筹量。执着、分别心、筹量,这一颗执着的心,

所以这个遍计就是普遍执着。所以无所不执着,叫做遍计。那无所不执着,妄想性就断不了。

所以,在座诸位,你今天为什么活得这么痛苦?一句话,你认为境界是实在的,你认假为真,以为可以追求,以为有所得,以为真的有真实的爱情,以为真正的有人对你很好,以为期盼有明天,这个完全是错觉、妄想,万法本不可得。

依他起性,依他起就是条件,这个“他”就是条件,就是所谓的缘起自性,名称虽然不同,其实意义一样。

依他起这个“他”就是条件,依条件而生起的,统统叫作缘起自性,叫作依他起性。依他起性空无自性。

圆成实性也是空无自性,圆成实性就是离名、离相、离妄想,叫作圆成实性。

诸位,这个实性是对妄想来讲的,因为妄想是空无自性,所以圆成实性,实性是对妄想来讲的。

但是着一个实性又变成妄想,所以这个实性就是真如,真如是存在的,但是不可触摸,因为它是无相。

所以,为什么安排一个实?因为它是对妄讲的,因为前面妄想自性,所以这里叫作圆成实性,你着一个实又变成妄。

   23-8 【“识”:即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要特别的强调一点,八识是依功能来分的。诸位,成佛以后,没有这些名相。

【“识”:即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在座诸位,要特别的强调一点,八识是依功能来分的: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是因为它面对外境;

意识最大的功能是分别,通过去、现在、未来;

末那识就是染有我,就是我执、法执,就是末那识,我爱、我见、我慢统统是末那识;

阿赖耶识依功能来讲是储藏识,叫作我爱执藏,阿赖耶识。

诸位,成佛以后,没有这些名相。

阿赖耶识成佛以后叫作大圆镜智;末那识成佛以后叫作平等性智;第六意识成佛以后叫作妙观察智;

前面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成佛以后叫作成所作智,一切所作皆成。

诸位,佛最伟大的就是智,智。如果智跟慧来比较的话,慧是除惑,智是证真,智又比慧更高一层。

但是究竟义来讲,慧如,智就是如,智是体,慧是用,智如,慧也是如。

依智而起慧,依慧会归到智,我们常讲智慧、智慧,讲起来好像一样,但是这两个字稍微分析一下,还是有一点差别,会归到究竟一如,慧如,那么智还是如;智就是体,慧就是作用。

那么更细一点分的话,慧是除惑,智是证真,简单讲起来,智比慧更高一层。这是就语言文字来分析。

在座诸位,有一派的唯识学这么说,他说眼识同时也有具足分别,还有执着的功能。有一派的唯识学家来说,这个耳识本身就有分别、还有执着的功能。

那另一派的唯识学家说,那这样就会乱了套,对不对?因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大家都有分别跟执着,那什么是第六意识,什么是第七意识呢?

所以,唯识学家又有另外一派就说,好,就功能来分,眼识虽有分别跟执着,可是它的功能不够强,不够强,没有办法凸显它的长处,眼识分别色法,这样讲到这个地方就好了,把那个分别归入第六意识的功能,讲得很好;把那个执着归入第七意识末那识。

所以后来就沿用这一派唯识学家的说法,眼、耳、鼻、舌、身只对外境,意识只分别的功能,末那识那么就是执着的功能,阿赖耶识就像仓库储存种子跟习气。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23-9 【“二种无我”:即人无我与法无我。】不是只有人无我,万法皆无我。所以,什么是佛法?到这里就简单了,问题症结所在就是,把复杂的万法问不完的问题,回归到空无自性,问题就解决。这空无自性由内心的智慧去体证万法皆无我,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为什么?因为你不再有烦恼。


【“二种无我”:即人无我】就是五蕴身,照见五蕴皆空,无色受想行识。【与法无我。】

法无我,前面加一个字:万法皆无我。不是只有人无我,万法皆无我。

我相、人相、众生相不可得,山河大地不可得,日月星辰不可得,鸟兽虫鱼不可得。

鸟也是法无我,也是人无我,没有一只鸟;一座山也是法无我,一座山显现的假相也是空无自性。

所以,什么是佛法?到这里就简单了,问题症结所在就是,把复杂的万法问不完的问题,回归到空无自性,问题就解决。

这空无自性由内心的智慧去体证万法皆无我,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为什么?因为你不再有烦恼。

所以,有人问说,请问师父,科学家跟佛有什么不一样?

诸位,科学家了不起,他在这个成住坏空里面的科学讲到天体的运行,绕着太阳转叫作行星,绕着行星转叫作卫星,土星就是土卫1、土卫2,木星就是木卫1、木卫2。

就现在天文学家所观测的最接近地球,最适合人住的一个星球,目前观测起来就是火星,唯有火星,唯有火星能够适合人。如果将来要移民,如果这个地球不能住人,火星是所有星球里面第一个考虑的,认为火星上面的地底下有水,有水,这是科学家第一个考量的就是火星。

但是火星距离我们有多远你知道吗?多远,坐现在的太空船,用最快的速度跑,要跑九个月,要坐九个月,这样知道吗?要坐太空船坐九个月,你这太空船哪有办法准备那么多粮食?

所以,美国发明一套在太空船里面自己种麦,麦自己收成,然后用阳光去组合。就在太空船里面有一个区块,然后类似地球的一个植物成长的环境,

然后再制造重力,重力就是旋转,如果一个人坐太空船,他不起来运动他不行的。一个人有重力,他这个骨质才能够继续成长,我们今天人这个骨质之所以可以运作,是因为地球有重力,如果坐太空船,它就没有重力。

那个没有重力,我们的骨头,飞到地球来,如果你飞到火星再飞回来,一年将近两年的时间,如果那个人没有重力的训练,回来,下来地球两只腿立刻骨头碎掉,因为骨质全部没有办法成长。

所以在这个太空船上要作一个重力训练,重力训练就是转动,类似地球的一个机,转动,转动以后,他们就在那边跑步,你有没有看到太空船跑步机,有没有?这个就是训练重力,没有这样跑步,下来骨头碎掉,没有办法承受地球的重力,没有办法。

那如果有人送你到火星去,你要去吗?我才不去咧,去火星那里干什么?下火车,不是下火车,下太空船,目前去什么都没有。

火星现在最大的叫作暴风,沙尘暴,它一转起来几百公里,时速上千公里的,现在看到那个旋转、旋涡,火星最大的就是旋涡,目前没办法住人。除了那一些太空人去那边开采另外一个处女地,可是目前没有办法住人的。

   23-10 此段赞大慧菩萨于此诸法已究竟通达。上之“自心现境界”乃一经之总纲,此四类法门乃此一经之别目。佛所说种种法门,不外此一纲四目。

【诠论】

此段赞大慧菩萨于此诸法已究竟通达。

上之“自心现境界”乃一经之总纲,

此四类法门乃此一经之别目。

佛所说种种法门,不外此一纲四目。】一纲四目。

好了,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请合掌,明天要上课,

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起念: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如果依照今天这样程度,前面两天这样程度,要讲一年多,进度实在是很慢、很慢、很慢。但是又怕大家听不懂,因为我要做一个好的师父,给你们印象好一点,不敢讲得太快。还有你们的程度特好,所以只好这样讲。

下课!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让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希望大家发心,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将手中法宝,一化为十,十化为百,让千千万万众生,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 ——高雄文殊讲堂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一套(共16讲)
第三讲

请翻开第九页,我们今天从第九页开始,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请翻开《楞伽经》第九页,中间,看经文:

    1 经文3:【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1-1 整部经典出现了两位意生身的大菩萨,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他们所现的色身就是住在虚空,有功夫的人才看得到这些菩萨的身体,一般凡夫你看不到的。大慧菩萨表智;摩帝菩萨表定。这个表法在佛教里面,它是很重要的,看了这一个表法的,就知道这一部是什么经典,大慧菩萨表智,那就表示这一部经典是成佛重要的要典。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整部经典出现了两位意生身的大菩萨。

诸位,这位摩帝菩萨在这里出现一次,往后的都是大慧菩萨出现的,在这里出现一次,后面从经典的开始,到后面的与佛的对答,全部都是大慧菩萨。

那么要观想一下,当我们佛在世的时候,在讲经,那么这些比丘是有形相的,而这些得意生身的菩萨他是安住在虚空,也就是不坐在地上的。

你观想一下,就像是坐在二楼的这个护法居士,可是呢,它没有楼层,它全部都安住于空性的,

所以他们都是安住在空中,可以随地而坐的,虚空里面,因为他们这个色身是意生身,不是有质碍的。

所以你要观想一下,佛在世的时候对比起讲(经说法),而这些得意生身的菩萨来,这些比丘看不到,除非他有相当的证量;凡夫也看不到这些大菩萨,完全看不到。

他们不是粗糙的四大所构成的,他们是意生身,完全是证得三昧的神通妙用,他们所现的色身就是住在虚空,有功夫的人才看得到这些菩萨的身体,一般凡夫你看不到的。

如果我们也参与楞伽会上的话,你眼睛看到的就是这些比丘,安住在虚空当中的这些得意生身的十地菩萨,你眼睛看不到,完全看不到,没有那种功夫。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这个摩帝就是跟我们三昧、正定的三昧是一样的,就是这个也是很有功夫的,他的名字就是摩帝,摩帝就是主定,那么大慧最主要是主智。

大慧的表法是智,智才能成佛。那么定呢,能够断烦恼,能够伏烦恼。所以,大慧菩萨表法的,表智;摩帝菩萨表法的,表定。

这个表法在佛教里面,它是很重要的,看了这一个表法的,就知道这一部是什么经典,大慧菩萨表智,那就表示这一部经典是成佛重要的要典。

俱游一切诸佛刹土,俱游就是因为要度众生,所以游历一切诸佛刹土,因为他身体没有质碍,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穿墙走壁,也没有任何的障碍,所以动念就到。

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1-2 定与慧乃为一体,而大慧菩萨主智,故摩帝菩萨常与之共行。由于此二大菩萨已得自在神通,故视于十方佛土度生有如“游”戏、或旅“游”,故云“游”。而心中无所住和强大的三昧力这两大力量,使得这些大菩萨能够得到游戏神通。

【注释】

【“尔时”:那时。】

【“摩帝菩萨”:“摩帝”即三摩地,意义为正定;以此菩萨主定,故名摩帝。】摩帝就是表法的,这也是菩萨的名字。

【定与慧乃为一体,而大慧菩萨主智,故摩帝菩萨常与之共行。】

【“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游”字非为游玩义,乃现身度生之义,由于此二大菩萨已得自在神通,故视于十方佛土度生有如“游”戏、】

诸位,我们常常讲游戏神通、游戏神通,这个游戏有两个重要的这个观念:

第一、他心中无所住,才能达到游戏神通;

第二、他必须有强大的三昧力,没有强大的三昧力,境界一来就不是游戏了,就是业力现前。

因此这两大力量,使得这些大菩萨能够得到游戏神通。所以十方佛土度众生有如游戏,【或旅“游”,故云“游”。】

【“承佛神力”:以下大慧菩萨要以偈赞佛,所赞者,为法王之境界,】

所以在这里还是要提出来一下,在汉传的(佛教)只有佛称为法王,其他的不行,佛称为大法王。

那么佛以下的包括诸大菩萨,都不能称为法王,最多称为法王子。

所以在汉传的(佛教)翻译里面,法王是最为尊贵的,唯佛能够(被称为)名副其实的法王。那不是像现在自己称自己是什么法王,跟现在不一样。

【非大慧菩萨所能得知,故须承佛威神方能知而赞叹。】

【“偏袒右肩”:“偏袒”是袒露之义。佛制将袈裟搭在左肩,露出右肩,表示恭敬,称为偏袒右肩。

《释氏要览》引《舍利弗问经》云:“‘于何时披袒?’佛言:‘随供养时,应偏袒,以便作事故。】简单讲,偏袒就是在动态里面要作务。【作福田时,应覆两肩,现福田相故。’”

随供养,例如见佛、礼佛、问讯、入众等时候,】这是动态。【须偏袒右肩以示恭敬。】这讲的是今日南传的袈裟,不是北传的。

【作福田,如】二时【临斋、】像汉地二时临斋仪,临斋就是应供,这个就是比较属于静态的,譬如说像【坐禅、诵经、入聚落、树下坐时,令人见田相端严,故须通披。

【“右膝着地”:又名胡跪。“胡”是西方人之义,以此礼乃西天之仪。右膝着地为单腿高跪之姿势。】

因为我们在汉地,目前没有人这样子作礼,没有。听说这样子,力道比较大,右膝着地呢,要起来也比较方便;如果是左膝着地呢,有的人不是很方便。

所以右膝着地有一个含义,就是一般人惯用右手右腿,起来力道比较大,就很方便。

那么汉传的(佛教仪式)都是五体投地,那么这个五体投地后面就有,这本经典后面就有五体投地之礼。

【“偈”:梵语“偈陀”(Gāthā)为一种文体,译为颂。】常说偈颂,偈颂就比较方便背诵起来。

【通常以四句为一偈,且字数有一定,如为三言、四言、五言之偈等。】

三言为一个偈颂,或者四言为一个偈颂,或者五言为一个偈颂。

那么这个偈颂在我们汉地来讲是非常普遍的,你看看一些出家众、在家居士,如果有心得,他就会搞一些偈颂出来,来说一说他的感想、感触。

【又,偈颂常用来赞美之用,亦有用来说法者。】

(偈jì:佛教术语,译曰颂。定字数结四句者。不问三言四言乃至多言,要必四句。颂者,美歌。伽陀者,联美辞而歌颂之者,故译曰颂。见伽陀条。又偈训为竭,竭也。摄尽其义之意。《天台仁王经疏》中曰:“偈者,竭也。摄义尽,故名为偈。”——《汉典》

伽陀:(一)梵语ga^tha^,巴利语同。为九部教之一,十二部经之一。又作伽他、偈佗、偈。意译讽诵、讽颂、造颂、偈颂、颂、孤起颂、不重颂偈。系由语根gai而形成之名词。gai有“谣”之意,故“伽陀”一词,广义指歌谣、圣歌,狭义则指于教说之段落或经文之末,以句联结而成之韵文,内容不一定与前后文有关。

伽陀与只夜(即重颂)二者之差别在于只夜虽亦为韵文,但重复述说长行经文之内容;伽陀则否,故有不重颂偈、孤起颂等异称,其长短或二句,或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不等。

但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中,谓诸经中联结句而讽诵彼彼所说者,称为伽陀。大智度论卷三十三亦谓一切偈皆称只夜,句之多寡不定,又称伽陀。此等均以伽陀仅为讽咏之义,与只夜无二。

又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五载,伽陀指除修多罗及戒律以外诸经典中之四句偈等。

另据巴利文长部经注序、善见律序所载,法句、长老偈、长老尼偈、经集等书中,凡不称为修多罗之偈颂,称为伽陀。

此外,成实论卷一谓只夜(偈)有伽陀、路伽二种,路伽又分顺烦恼、不顺烦恼二类,而将十二部经中之伽陀,归属不顺烦恼之类。[显扬圣教论卷六、卷十二、顺正理论卷四十四、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卷八十一、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一、玄应音义卷二十四](参阅“十二部经”344、“偈”4383)

(二)阿伽陀(梵agada )之略。为良药。六十华严经卷十(大九·四六五上):“譬如伽陀药,消灭一切毒。”华严经探玄记卷六(大三五·二一四中):“伽陀,此云良药,谓能除一切毒。”——《佛学大辞典》)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2 经文4:【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看经文: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2-1 这四句是赞叹佛离于生灭的妄相、种种妄想的凡夫的知见,佛离众生生灭所执着的妄相,也不像是凡夫的妄想,也离于凡夫的妄想执着的知见。凡夫的知见就是妄见,佛陀的知见就叫做正见。在座诸位,你看哪有一本经典一开始就讲这么深的?一开始就叫你离有无。这一本经典,真的就是成佛的经典,对不对?

那么这个偈颂是赞叹佛。这个偈颂就是佛已经离开生灭的妄相;

同时种种的妄想,佛也离了;

也离了凡夫的知见,凡夫称为妄见,诸佛称之为照见。为什么叫它作妄见呢?因为它着境以为实,他认为这些境界是实在的;

而佛却观照到这些境界、包括五蕴色身都是生生灭灭、灭灭生生的,都是缘起,空无自性,都是无常的东西。

解释一下经文:

世间离生灭,这要作这样解,就是一切世间的万法,本来空无自性不可得,然后“离生灭”,前面要加一个字意义才显得出来:“本”离于生灭,这五个字,虽然很短,但是包括的意思很深。

一切世间万法本来就空无自性,没有东西,就像六组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离于生灭,本离于生灭,为什么要加一个本呢?就是本来就没有东西要让你执着,而你误认为有我、人、众生、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你一直执着它是实体的,所以你一直没办法离。

诸位,凡夫跟圣人差别在哪里?我们现在指的是修学的佛道,就是凡夫没有办法离开这个生灭的假相,圣人他之所以伟大、超越,就是他能离;众生是看什么执着什么、看什么执着什么。

所以这一句的意思是:一切世间万法其自性本来空,因为空无自性,本来就离于一切的生灭。

接下来,犹如虚空华,为什么要加一个犹如呢?就是类似比喻,意思就是万法都是生生灭灭、灭灭生生,空无自性,当然就像虚空中的花,

虚空哪里有花?虚空本来就没有花,是因为你眼睛有毛病,才产生有这个花,就是你今天因为本性有毛病,由无明看出来的,就认为这个全世界的宇宙都是真的,

因为你心性产生了毛病,智慧不足,没有能力去照见万法本空,没有这个能力去照见。

因此不了解虚空本来是无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等同虚空,而我们看的色法还有虚空,却是如此的真实。

所以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犹如空华不实如幻,不实在的,空华是不实在的。眼睛有毛病才会看到空中有花;

智慧出了毛病,就会执着我们的人生跟宇宙是真实性的,犹如在空性里面看到了这个花。

这句的意思就是,万法皆是生灭之相,本来就空无自性,因为智慧不足,没有照见的能力,因此没办法透视。所以万法皆是生灭之相,也就像犹如虚空的花那么的不实在、那么的如幻。

智不得有无,诸位,这个智可不是普通的智,这个是如来以智照了,不得取有无,就是不能讲有、也不能讲无。

如来以智慧,如来用大智照了万法皆空,所以因为体性本空,你不能、不得取说有,不得有,就是不能说有、万法有,万法有是缘起有,它的体性本空,但是也不能说无,说无的话,变成断灭。

诸位,讲有着常见,说无着断见,就坏了因果法。

这里还有更深一层的含意,有跟无他是二法,一二三四的二,所以这个有跟无,就是代表一切二元对立的法统统都不对,所以究竟的如来大智是远离一切二法的情计;情,感情的情,计,计算机的计。

佛的大智是究竟远离一切二法之情计,就是佛绝对不会着有,也不会着无。

所以佛性非有非无,佛性非常非无常,就是绝对,简单讲,不得有无就是不落两边,这一句话往后都会一直重复出现。

如来以大智慧照了,不得有无,就是佛一定不会落入两边,不会落入两边。佛如果落入两边就不是佛了,

佛不会落入常,也不会落入无常;佛不会落入有,也不会落入无;佛不会落入能,也不会落入所。

“而兴大悲心”,为什么兴大悲心呢?因为众生不了解有无来去生灭增减皆不可得,自性本空,因此佛愍众生迷物执妄,这个可是众生的毛病。

迷物执妄就是迷相执妄,众生因为迷于众相,始终把这个相看成生命的第一种依靠,而你所依靠的东西却是大大的错误,因为诸法本自空相,而你依靠的那个相,并不能解决你生命的迷茫,

所以当你生命用依靠的方式,不是从内心里面开采你的大智慧,你依靠某一种东西来过日子,你就必须为那种东西付出痛苦烦恼和代价。

当我们倚靠的是我们内心自己本身的大智慧的时候,没有能所,那么天地万物没有一种东西困扰得了你,因为你的内心里面不依靠任何的东西,完全依靠你的自性清净心,完全依靠你内在的大智慧,那么全世界的东西都不可能困扰你。

全世界有东西会困扰你,是因为你需要它,需要某一种东西来依靠;那么你不依靠任何的东西,这些如幻的东西是靠不住的。

就算你今天依靠这个东西,有一天它也会有变化,所以你暂时用一下,可以,不作永恒想。

那么整句我把它贯穿起来,为什么佛兴大悲呢?佛因为怜愍众生迷物执妄,所以兴起大悲心来度化他,让他恢复每一个人本来的面目。

那么整句的意思师父把它贯串起来,就是:

一切世间万法都空无自性,本来就不能说有和无,万法本来就离于生灭,因为它空无自性。

接下来,万法既然都是生灭相,空无自性,那么当体即空,所现的这种种的众相就犹如虚空华,虚空中哪有花呢?

是因为眼睛出了毛病,众生着境以为实,是因为智慧出了毛病,不晓得虚空本来就无花,这个虚空的花本来就不实,本来就是如幻,所以一切众生看到一切相,都知道这些相当体即空不可得。

如来以智慧、大智慧照了,所以不落两边,佛也不会说不得,他也不会着有,

不得有就是说也不会着一个有,如果着一个有,就变成落入常见,诸法缘起虽然有,可是体性本空,所以诸法不能说有;

也不能说无,若说无就落入外道的断灭见了,就否定了因果,所以万法必须依循着因果的缘起法则,而进行事相的修行,所以你也不能说无。

说有着常见,说无着断见,所以不得取有无。

就是如来以大智慧照了,永远不会落入两边二元的情计,所以什么是如来?究竟远离一切二法之情计。

佛因为怜愍众生迷物执妄,不了解来去、生灭、增减、有无,当体即空,并不可得,而兴大悲心。

所以这四句,就是: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这个是赞叹佛离于生灭的妄相、种种妄想的凡夫的知见,佛离众生生灭所执着的妄相,也不像是凡夫的妄想,也离于凡夫的妄想执着的知见。凡夫的知见就是妄见,佛陀的知见就叫做正见。

在座诸位,你看才二十个字,师父要解释多少,是不是?哪有一本经典一开始就讲这么深的?没有了,任何一本经典都没有,一开始就吓惊人,一开始就让你吓一跳,哇!这一本经典,真的就是成佛的经典,对不对?一开始就叫你离有无。

    2-2 在座诸位,真正悟道的人,叫做现前当下这一念,了解妄相本空,证得无生,妄心本空,妄识本空,证得识性,本性就显露出来。

那刚刚师父讲的如果你有全心专注来听,那么后面的义贯就可以很轻松的了。所以师父叫你不要依靠后面的注解,就是这个道理。你全力以赴的认真听师父怎么讲,再来,那么就很简单了,因为你已经了解了。

不能说(我认为)师父讲的模模糊糊,我回去再自己看义贯,那这个不好。因为师父(所讲的)里面的义理,发挥到淋漓尽致,这个才是重要的。

【义贯】

【一切“世间”之法,本“离”于“生灭”,其生灭之相“犹如虚空华”,

如来以“智”照了,“不得”其“有无”、】也不得取【“来去、”】不得取【“生灭”等相,究竟远离一切二法之情计。】

为什么叫做情计?这一句话师父一讲你就知道:凡夫之妄情妄计,凡夫不是用智慧在过日子的,是用他的经验跟感情,所以叫做情计。一般人认为合理呀,一般人认为这个是合理的,没有什么不对的,叫做情计。

【然佛愍众生迷物执妄,】注意听!在“物”旁边写“假相”,众生因为迷于假相,误认为它是真实,同时执着这个妄心死执不放,妄心执着于妄相,妄相又熏习这个妄心。内叫做妄心,外叫做假相,或者是叫做妄相。所以因此就掉进生死的轮回,不得解脱。

人家六祖就看得很清楚:“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诸位,无一物,包括假相;无一物,包括心中没有任何的挂碍,本来无一物,那当然就没能所,本来无一物,有什么东西可以缘吗?有能缘的妄想心吗?有所缘的妄情的境界吗?没有啊!对不对?

那么神秀大师就这样讲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那么我请问你:这个有没有照见诸法本空?没有啊!你这样要拂,每天要拂一次,要拂到什么时候呢?对不对?

身是菩提树,着一个身;心如明镜台,又着一个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一直重复,一直重复,时时勤拂拭,要忙到什么时候才可终止?莫使惹尘埃,拂去以后,尘埃又跑上来,拂去以后,尘埃又来,对不对?

所以,在座诸位,真正悟道的人,叫做现前当下这一念,了解妄相本空,证得无生,妄心本空,妄识本空,证得识性,本性就显露出来。

【故“而兴”起“大悲心”而普为济度,令离于此虚妄有无之法,而得证法身。

【诠论】  

【此偈赞佛离于凡夫妄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07: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