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一套(共16讲) 第三讲
请翻开第九页,我们今天从第九页开始,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请翻开《楞伽经》第九页,中间,看经文:
1 经文3:【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1-1 整部经典出现了两位意生身的大菩萨,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他们所现的色身就是住在虚空,有功夫的人才看得到这些菩萨的身体,一般凡夫你看不到的。大慧菩萨表智;摩帝菩萨表定。这个表法在佛教里面,它是很重要的,看了这一个表法的,就知道这一部是什么经典,大慧菩萨表智,那就表示这一部经典是成佛重要的要典。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整部经典出现了两位意生身的大菩萨。
诸位,这位摩帝菩萨在这里出现一次,往后的都是大慧菩萨出现的,在这里出现一次,后面从经典的开始,到后面的与佛的对答,全部都是大慧菩萨。
那么要观想一下,当我们佛在世的时候,在讲经,那么这些比丘是有形相的,而这些得意生身的菩萨他是安住在虚空,也就是不坐在地上的。
你观想一下,就像是坐在二楼的这个护法居士,可是呢,它没有楼层,它全部都安住于空性的,
所以他们都是安住在空中,可以随地而坐的,虚空里面,因为他们这个色身是意生身,不是有质碍的。
所以你要观想一下,佛在世的时候对比起讲(经说法),而这些得意生身的菩萨来,这些比丘看不到,除非他有相当的证量;凡夫也看不到这些大菩萨,完全看不到。
他们不是粗糙的四大所构成的,他们是意生身,完全是证得三昧的神通妙用,他们所现的色身就是住在虚空,有功夫的人才看得到这些菩萨的身体,一般凡夫你看不到的。
如果我们也参与楞伽会上的话,你眼睛看到的就是这些比丘,安住在虚空当中的这些得意生身的十地菩萨,你眼睛看不到,完全看不到,没有那种功夫。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这个摩帝就是跟我们三昧、正定的三昧是一样的,就是这个也是很有功夫的,他的名字就是摩帝,摩帝就是主定,那么大慧最主要是主智。
大慧的表法是智,智才能成佛。那么定呢,能够断烦恼,能够伏烦恼。所以,大慧菩萨表法的,表智;摩帝菩萨表法的,表定。
这个表法在佛教里面,它是很重要的,看了这一个表法的,就知道这一部是什么经典,大慧菩萨表智,那就表示这一部经典是成佛重要的要典。
俱游一切诸佛刹土,俱游就是因为要度众生,所以游历一切诸佛刹土,因为他身体没有质碍,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穿墙走壁,也没有任何的障碍,所以动念就到。
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1-2 定与慧乃为一体,而大慧菩萨主智,故摩帝菩萨常与之共行。由于此二大菩萨已得自在神通,故视于十方佛土度生有如“游”戏、或旅“游”,故云“游”。而心中无所住和强大的三昧力这两大力量,使得这些大菩萨能够得到游戏神通。
【注释】
【“尔时”:那时。】
【“摩帝菩萨”:“摩帝”即三摩地,意义为正定;以此菩萨主定,故名摩帝。】摩帝就是表法的,这也是菩萨的名字。
【定与慧乃为一体,而大慧菩萨主智,故摩帝菩萨常与之共行。】
【“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游”字非为游玩义,乃现身度生之义,由于此二大菩萨已得自在神通,故视于十方佛土度生有如“游”戏、】
诸位,我们常常讲游戏神通、游戏神通,这个游戏有两个重要的这个观念:
第一、他心中无所住,才能达到游戏神通;
第二、他必须有强大的三昧力,没有强大的三昧力,境界一来就不是游戏了,就是业力现前。
因此这两大力量,使得这些大菩萨能够得到游戏神通。所以十方佛土度众生有如游戏,【或旅“游”,故云“游”。】
【“承佛神力”:以下大慧菩萨要以偈赞佛,所赞者,为法王之境界,】
所以在这里还是要提出来一下,在汉传的(佛教)只有佛称为法王,其他的不行,佛称为大法王。
那么佛以下的包括诸大菩萨,都不能称为法王,最多称为法王子。
所以在汉传的(佛教)翻译里面,法王是最为尊贵的,唯佛能够(被称为)名副其实的法王。那不是像现在自己称自己是什么法王,跟现在不一样。
【非大慧菩萨所能得知,故须承佛威神方能知而赞叹。】
【“偏袒右肩”:“偏袒”是袒露之义。佛制将袈裟搭在左肩,露出右肩,表示恭敬,称为偏袒右肩。
《释氏要览》引《舍利弗问经》云:“‘于何时披袒?’佛言:‘随供养时,应偏袒,以便作事故。】简单讲,偏袒就是在动态里面要作务。【作福田时,应覆两肩,现福田相故。’”
随供养,例如见佛、礼佛、问讯、入众等时候,】这是动态。【须偏袒右肩以示恭敬。】这讲的是今日南传的袈裟,不是北传的。
【作福田,如】二时【临斋、】像汉地二时临斋仪,临斋就是应供,这个就是比较属于静态的,譬如说像【坐禅、诵经、入聚落、树下坐时,令人见田相端严,故须通披。
【“右膝着地”:又名胡跪。“胡”是西方人之义,以此礼乃西天之仪。右膝着地为单腿高跪之姿势。】
因为我们在汉地,目前没有人这样子作礼,没有。听说这样子,力道比较大,右膝着地呢,要起来也比较方便;如果是左膝着地呢,有的人不是很方便。
所以右膝着地有一个含义,就是一般人惯用右手右腿,起来力道比较大,就很方便。
那么汉传的(佛教仪式)都是五体投地,那么这个五体投地后面就有,这本经典后面就有五体投地之礼。
【“偈”:梵语“偈陀”(Gāthā)为一种文体,译为颂。】常说偈颂,偈颂就比较方便背诵起来。
【通常以四句为一偈,且字数有一定,如为三言、四言、五言之偈等。】
三言为一个偈颂,或者四言为一个偈颂,或者五言为一个偈颂。
那么这个偈颂在我们汉地来讲是非常普遍的,你看看一些出家众、在家居士,如果有心得,他就会搞一些偈颂出来,来说一说他的感想、感触。
【又,偈颂常用来赞美之用,亦有用来说法者。】
(偈jì:佛教术语,译曰颂。定字数结四句者。不问三言四言乃至多言,要必四句。颂者,美歌。伽陀者,联美辞而歌颂之者,故译曰颂。见伽陀条。又偈训为竭,竭也。摄尽其义之意。《天台仁王经疏》中曰:“偈者,竭也。摄义尽,故名为偈。”——《汉典》
伽陀:(一)梵语ga^tha^,巴利语同。为九部教之一,十二部经之一。又作伽他、偈佗、偈。意译讽诵、讽颂、造颂、偈颂、颂、孤起颂、不重颂偈。系由语根gai而形成之名词。gai有“谣”之意,故“伽陀”一词,广义指歌谣、圣歌,狭义则指于教说之段落或经文之末,以句联结而成之韵文,内容不一定与前后文有关。
伽陀与只夜(即重颂)二者之差别在于只夜虽亦为韵文,但重复述说长行经文之内容;伽陀则否,故有不重颂偈、孤起颂等异称,其长短或二句,或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不等。
但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中,谓诸经中联结句而讽诵彼彼所说者,称为伽陀。大智度论卷三十三亦谓一切偈皆称只夜,句之多寡不定,又称伽陀。此等均以伽陀仅为讽咏之义,与只夜无二。
又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五载,伽陀指除修多罗及戒律以外诸经典中之四句偈等。
另据巴利文长部经注序、善见律序所载,法句、长老偈、长老尼偈、经集等书中,凡不称为修多罗之偈颂,称为伽陀。
此外,成实论卷一谓只夜(偈)有伽陀、路伽二种,路伽又分顺烦恼、不顺烦恼二类,而将十二部经中之伽陀,归属不顺烦恼之类。[显扬圣教论卷六、卷十二、顺正理论卷四十四、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卷八十一、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一、玄应音义卷二十四](参阅“十二部经”344、“偈”4383)
(二)阿伽陀(梵agada )之略。为良药。六十华严经卷十(大九·四六五上):“譬如伽陀药,消灭一切毒。”华严经探玄记卷六(大三五·二一四中):“伽陀,此云良药,谓能除一切毒。”——《佛学大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