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71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20-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3-31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义贯]
[「一者,是人」于定中观想阴已尽,行阴显现,于是进而「观」行阴,因为那是一切「变化」之根「元」;当他观「见」行阴之「迁流处」,便「名之为」行阴的无常「变」异相;若观「见」行阴虽然迁流,但]是[亦](也)[有前后「相续」之「处」,于是他就「名之为」行阴的「恒」常之相(因此他下结论说:行阴有常、有无常;也就是]说:[亦常亦无常)。
他又在他能够观「见」及「所见」的八万劫「处」,看到有众生生起,于是他就「名之为生」;而于八万劫外,「不见」如他先前所「见」之「处」,看不到有众生生起,似一切皆灭,他便「名之为灭」。(于是他得到另]外[一个结论:行阴亦生亦灭)。]这个就是看不透彻,不到成佛的境界,都用猜的。
[他又观察思维:]这个观察思惟不是正思惟,不是佛的正思惟,他自己想像的。[如果前面的行阴已灭,而后面的行阴尚未生起,这中间必定有]一[个令前后衔接起来的「相续之因」存在,]诸位!这一个就是妄想。
[但他却观见行阴之迁流「性」中仍有「不」间「断」之「处」,在这]个[前后阴衔接处,本应中断、却没有中断]的[时]候[,便有如多出一个法了,]就像师父刚刚举左手跟右手,中间又跑出一个,叫做「增」;中间少了一个叫做「减」。[这多出的一法,他便「名之为增」;
反之前后二阴「正相续]当[中」,其「中」间为前后二阴「所」分「离」之空缺「处」,(亦即](也就是)[虽]然[相续而缺中交、如出入息),就有如少了一法,这]个[情况他便「名之为减」。]这个外道的看法,不是佛的知见。
[此行者又因观众生「各各」皆有其独有之「生处」,他便「名之为有」;见其「互互」相率皆归「亡处」(尽皆有死),他便「名之为无」(于是他又得到一个结论:一切法皆亦如是:亦有亦无。)以上八种表面上虽皆似「以理都观」诸法,]好像看起来很有一点道理,但是都是妄想。
[然而由于行者之「用心」有差「别」,因而于「见」同一法]的[时]候[,却前后不一致,]为什么前后不一致?就看到不究竟,
这一句话还有附带的重点,看到不究竟的人就会想找人家辩论,看到诸法究竟之处空寂,第一义谛大空,诸位!没有一种东西可以辩论的,开口就错的,
所以大悟的圣人,不会以胜负心与众生相见,他都是以大悲心跟众生相见,善知识跟你谈论佛法,不是要跟你辩论的,是要让你理解佛的究竟真如之相,一实相的道理。因为圣人没有胜负的心,
只有那一些半桶的水啊,声音才特别地大,半桶的水啊,欸!戳戳戳……那个水才一半而已,
真正整瓶的水,你装满整瓶的水,你弄弄看,有没有声音?没有声音的。为什么?佛佛道同!因为诸佛都证悟到诸法毕竟空寂啊。
毕竟空寂,连立一个语言,都不可以啊,立文字也不行,立一个观念也不行。立有、立无,统统不行;立常、立无常,也不行;立断见、常见,都不行啊。那么怎么辩呢?因此,却前后不一致,为什么?前佛跟后佛看法一致,因为证到诸法毕竟空寂。
所以,因为前后不一致,[不能真正得如理而确定之见。以其所见不定故,若「有求法人来问其」修证之「义」,他即「答言:我今」所见为一切法乃]是怎么样?[「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无有一定可说。彼「于一切时,皆」如是矫「乱其语,令彼」现「前」求法之「人,遗失章」法字「句」及正义理,令人知见混乱,无所适从。]
②计「惟无」之矫乱论
「惟无」,如果有人来问就答一个字:无。
(义贯)经文71:【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注释]
[「谛观其心」:「其心」,]就是[其行阴之心。]
[「互互无处」:谓于行阴之生与住二相灭时,观见一切皆暂无,他便在此暂现之法法上互相推衍,以至于无处。]
[「因无得证」:「因」,]就是[从。从「无」这一字,]从这个「无」字,[而得证道。亦即](也就是)[从「无」证道,所证者](的)[亦](也)[无:故于一切,全无所见、无所证,一切皆无。]
诸位!这个「无」是断灭的,不是那个佛教讲的空的那个「无」,所以应无得证,你不要以为他是成佛了,应无得证,所以四个字,文字好像开悟了,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因为我对「无」字的这个看法有独到,我认为我已经证悟了,是这个意思,这个还是妄想。
[「除无之余」:除]了这个[「无」一字之外。]
[「无所言说」:便什么都不说。]
[义贯]
[「二者,是人」于定中「谛观其」行阴之「心」,当行阴之生住二相灭的当下,他见一切皆无,他于是在此暂无的现象]当[中,于法法上「互互」相推相衍,而皆至于「无处」,从而妄计自己「因无」这一]个[字而「得证」道:即悟一切皆归于无。故若「有人来问」法]的[时]候[,他「唯答一字,但言其无」;且「除无」一字「之余」,即完全「无所言说」(]是[什么话都不说)。]
这一段是答「无」,底下是答「是」。
③计「惟是」之矫乱论
(义贯)经文72:【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惟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注释]
[「各各有处」:谓此行者于定中观察,在行阴之异相与灭相之后,仍有「生、住」之相继](相续)[起,他于是下结论说:一切法各各皆住于「有」(亦即](也就是)[「一切法]皆[有」)。]
[「因有得证」:他因此妄言他因「有宗」而得证道,]意思就是:也就是即证,[亦即是证「一切法有」。]
[义贯]
[「三者,是人」于定中「谛观其」行阴之「心」,当他观见在行阴的异相与]这个[灭相之后,仍有生相与住相再生起,即下结论谓一切法「各各」皆住于「有处」,(一切法有),且妄计其已「因有」宗而「得证」无上道,证一切法有。因此若「有人来问」法,彼「惟答一]个[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即「无所言说」(其他什么话都不说)。]
④]外道的[计「有无」之矫乱论
一下有、一下无。
(义贯)经文73:【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就是找不到答案。
[注释]
[「有无俱见」:谓由于此人于定中观察行阴]的[时]候[,双观其生处]以[及灭处,故变成有无俱见。]
[「其境枝故」:「境」,]就是[所观境。「枝」,]就是[分歧。谓其所观境现出分歧之象。]
[「亦有、即是亦无」:「亦有」,]就[他因见一切法有生,故](所以)[他说是「有」。「即是亦无」,他因见一切法亦](也)[终归于灭,所以他便说:「这个有也是无」。]
在座诸位!这个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是出在:不懂得当下。有的时候,他就观想有一天他会灭,诸位!这个是一种脑筋里面的妄想的一个推论。「有」,当体即空,不可得。这个「有」跟「无」,它是相对;「有」是存在;将来有一天灭掉是「无」。
佛法不是这样,「有」,当体即空,当下,万法回归当下,就是空性,究竟解脱,就是绝对的解脱,因此万法如果没有回归当下,诸法空无自性,诸位!如果你是外道,就不可能体悟到这个;如果你是佛道,回归当下,不要动到第二个念头,不要去推论,不要去分析,当下就是!你看到这一棵树,它当下就是空,没有这一棵树;你看到一个人,当下就空;色即是空,当体就是空。
接下来,再念一遍。
「亦有,即是亦无」:「亦有」,他因见一切法有生,故(所以)他说是「有」。「即是亦无」,他因见一切法亦终归于灭,所以他便说:「这个有也是无」。
他没有回归当下,就不晓得体性本空。
[「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亦无(]就是[亦灭)之中,不一定是亦有(亦生),以](亦)[灭者不一定更生。合上]面[两句为](是说)[:虽然亦有即是亦无;但亦无并不一定是亦有。]
[「无容穷诘」:「诘」,]就是[问。「穷诘」,]就是[追问到底;也就是说,无法问清楚。这种说法在理则学上称为「套套逻辑(tautology)」,又译]为[「循环论证」。(按:亦颇似当今流行的「白痴造句法」。)]什么叫做白痴造句法?白痴造句法就是讲到最后都没有任何的意义,瞎忙的意思。
[义贯]
[「四者,是人」于定中观察行阴]的[时]候[,因为双观其生处及灭处,故「有无俱见」;因为「其」所观「境」之象系分「枝」不齐「故,其心亦乱」而不一。因此若「有人来问」法于他,他便「答言」:法「亦有,即是亦无」( ]就是[亦灭),以一切有生必归于灭,故有等于无;但是他却又说:「亦无之中不」一定「是亦有」,以已灭者不一定更生,所以无不一定还有。
如是他把「一切」义理]以[及文字全「矫乱」了,令人「无容穷诘」]无容穷诘就是你要穷尽答案,「诘」就是要用问清楚。没办法。「诘」就是诘问,就是要穷尽我的问,可是他却回答不出来,[而得到任何明白确定的答案,一切一团混乱。]
在座诸位!你就知道啰。你现在的学佛只有念佛的话,那如果说你碰到外道,你怎么来回答他?你怎么辩得过他?你怎么有能力去降伏外道呢?是不是?
所以,我们就了解,佛弟子是充满智慧的,是充满理性的,而且外道来,你才有办法应付他。对不对?
要不然大家都……全世界的人、大家只知道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三藏十二部经典摆在那个地方,好!外道来,要找你谈几句,你谈不出所以然啊。
你不听经、也不闻法,也不研读经典啊,你就知道阿弥陀佛,人家外道也不信你这一套,你就度不了他。所以我们把这个智慧扩大,把这个胸量扩大,我们胸量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记得!
2.结语:堕为外道
(义贯)经文74:【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义贯]
[「由此」自心魔之作祟而邪「计」妄「度」,成为「矫乱」道理之「虚」妄、空「无」之言说戏论,因而「堕落」于「外道」之恶见,从而「惑」乱自他「菩提」正觉之「性。是则名为第五」类「外道」的「四」种迷正立邪的「颠倒性」、都是为了求外道「不死」天之果报,不欲给人明确之见解,所作之「矫乱」正知见、周「遍计」度、「虚」妄之「论」。]
[诠论]
[此四种矫乱论,究竟有何过?其过咎为:]
[一、令人思惟不清,堕于无明愚痴。]
[二、令人失正知见。]
[三、令求法者无所适从。]
但是在座诸位!你以为外道没有人跟?有!物以类聚。诸位!山上的一棵树,大树,在台湾,那一棵大树,喔!很多人求了以后,那一棵树就变成树神;如果那一颗大石头,拜久了,人家叫做:石头公、石头公。你看看!在台湾多……连那个石头不会讲话,拜久了变成一个信仰;那一棵树也不会讲话,拜久了,就树神;然后就石头神,众生就是这样子,搞不清楚状况的!何况说会讲话的外道,他当然会有自己的一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