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71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20-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3-11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510 五阴的因界,这五阴的界限浅深,在哪里呢?
[庚二 答阴界浅深]
经文276:【汝今欲知,因界浅深:惟色与空,是色边际。惟触及离,是受边际。惟记与忘,是想边际。惟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这个初学佛法,这哪看得懂这个!解释一下:
这汝今欲知,五阴的因界,这五阴的界限浅深,在哪里呢?
好!惟色法与虚空,这个“空”是虚空,不是空性喔。
唯你看到的色法,还有你眼睛看到的虚空,这个统统叫做:色阴的界限,是色边际。
惟触以及离,身体有接触,碰触到,还有离,“离”就是没有触,有碰触到身体,跟离身体的无触,统统是触的边际、边界,是受边际。
碰触到跟不碰触到,这个统统就是触跟离触!这个“离”加一个“触”就更清楚了,触与离触,统统就是受边际。
再来,惟记,“记”就是记忆,与忘;一下子记,一下子忘,有时候记得,有时候忘记,这个是想的边际。
惟灭与生,是行阴的边际。这个容易了解,大家都知道行阴是生灭。
接下来就比较不容易了解了,湛入合湛,注意听!“湛入”是湛然而有所入;“合湛”就是无所入之湛然,合湛就是无所入,这个合湛叫做无所入的湛然。
前面是:有所入的湛然;后面是:无所入的湛然;这二句加起来叫做:湛然而有所入,以无所入的湛然,相泯合之湛然,就是:看起来像有所入,又好像无所入。
简单讲:“湛入”就是:湛然有所入;“合湛”就是:湛然无所入;
有所入跟无所入泯合,这种湛然,看起来有所入,其实无所入。
这种湛然,统统归于识阴的边际,所以这个“湛入”、“合湛”,实在没有几个人看得懂,
说:湛然有所入,湛入,比较好懂,“湛入”就湛然有所入,但是,其实合湛,就是,“合湛”就是无所入。
湛然有所入,又湛然无所入,有所入跟无所入,平等,合而为一的湛然,统统叫做识阴,这个微细到二乘人都没办法,何况凡夫!
阿难前第三问,如是五重,诣何为界?
[佛今于第二超答云:汝现今欲知,因界浅深者,此一科之文,披阅诸家疏释,惟交光法师,研究有得于心,详释边际之浅深,超千古而独最,故悉依之。
交光法师云:今考古训,十八界,乃云界者因义;谓出生诸法,]「界」就是出生诸法,就像大地生这个万物,([如地生物,])[而地为物因也。
今五阴即界之开合,]「开合」什么意思?讲得比较多一点,叫「开」;或收回来就「合」,就少讲。
所以有时候讲「五阴」, 时候讲「六入」;有时候讲「十二处」;有时候讲「十八界」;有时候讲万法;都是因为面对的根器不一样,所以「开合」不一样。
今五阴即界之开合,[故名因界,但是阴之别名而已。
浅深,即是边际之浅深,历五阴而各有也。
如色阴中,有相为色,无相为空,若离诸色相,而栖心空净;]却执着一个空净,
[祖家,]就是禅宗,「祖家」就是禅宗,禅宗说:[谓之一色边,]就是落入了色法这个边,
所以祖家就是指禅宗。禅宗说:如果只离色相,又心执着一个空净,那么就变成落入一边。
接下来,[唯识,谓为空一显色,]「空」是一啊,显差别之色法。「空」因为它是无形相的,空一,就是空,它是无相,而色法显差别的色法。
[是知尽色,]「尽色」就是除的意思,当一个人除尽了色,怎么样?而不尽空,却没有除去对空、虚空的执着。简单讲,你知道色不可得,同时如果没有把虚空也放下,[ 而不尽空;
皆未出乎色阴边际,而一切空忍,皆非究竟也。]
「空忍」就是说:我有忍辱,像虚空一样的无相,可是连这个都不可以存在,叫做「空忍」。皆非究竟,要达到一切都是本性,完全没有能所。
[受阴中,取著曰触,]执着的东西,叫做「触」;厌舍的心叫做「离」,([厌舍曰离,])厌舍,心厌舍它,叫做「离」。
那么,[断诸取著,]「断诸取着」就是:我已经把所有的执着,统统断除了,叫做能舍的意思,但是却没有忘记,那个舍也要放下。
[而不忘厌舍,]这个「厌」就是弃,却没有忘记连那个「舍」字也要放弃,这个就着于受阴,落入受阴的范围里面。[是犹住舍受之中。]
再解释一下:说:取着叫做「触」;厌舍叫做「离」。断诸取着,心能够断除种种的执着,就是能舍的意思,却忘记了那个舍的观念,也要放下,而不忘记弃……放弃那个舍的观念,我已经舍去一切执着了,这个舍去观念,同时要放下。是犹住住受之中。
[故佛于离幻之后,复教离离,]也再教导人们,包括这个「离」字,还要离,复教离于此「离」字。
这个意思就是:「离离」就是复教人也要离于这个「离」字;「离离」就是复教人也要离弃于这个「离」字;第二个就是观念,复教人也要放下这个离的观念,就是这个意思。
[是知尽触,而不尽离;]你只知道说:喔!把这个「触」全部都……怎么样?取着,统统能舍,叫做「尽触」,是不是?
但是哪!那个舍,却还没放下,我舍离了,那个舍,观念就是这样,就是等于说:我布施了,你看啊,我不再悭贪了,连那个布施的心,也要放下,而不尽离。
是知尽触,而不尽离;[亦未出乎受阴边际,而一切背舍,皆非究竟也。]背舍就是弃舍,而一切弃舍,意思就是:还舍得不够究竟啦。就是一切弃舍,还舍得不够究竟,皆非究竟。
[想阴中,有念为记,]因为这个叫做记忆啰![无念为忘,除诸念而不忘无念,]就是说:我已经除了种种的忘念了,却放不下这个无念。
你看!我没有念头了,你看!我没有念头,我没有妄想……这个没有妄想,就是妄想!我已经没有……人家讲说:我已经没有妄想了,是不是?如果你有爱恨,他说:我早就忘了他了啦!
所以有念叫做「记」,所以你有没有记恨他?有没有爱念他咧?他说:没有,我早就忘他了。
注意!除诸念而不忘无念。[是仍住于静念之中。]我才不会恨他咧!是不是?你还记得这个无恨,仍然是念!所以连那个无念,都要放下!
记得!保持无言的真如,最高境界就是:一句都不用讲,一句都不用讲。
[故佛言:有念无念,同归迷闷。] 为什么呢?有念是妄想;无念是妄想;都不是真如。
所以学佛的困难就在……困难在这个地方,为什么叫做无念也是妄想咧?因为他还没有破这个我、法二执,没有破这个究竟的根本无明。
在座诸位!这一句如果换个大悟的人来讲的话,就不一样啰;
有念是智慧,无念是真如;那就不一样喔!
迷,圣人跟凡夫,就在一个迷跟悟,迷了:有念不对,无念也不对;开悟以后:有念对,无念还是对;
诸位!现在讲迷,迷了的时候:有念是妄念;无念还是忘念,只是没有念的妄念。
开悟不一样!大悟见性以后:有念,是般若智慧的念;无念,是念念都是真如。有念,依体起用;无念,摄用归体。不一样喔!
所以,千万不可以死在文字里面!这个完全是境界的功夫。
这个是讲到这个师父的题外话,所有的法,但看有悟,还是没有悟。并不是看在文字里面啊,
那么如果说你在文字里面,不会归到究竟的实证的功夫,那么所有的文字都是死的,你会锁死在某一个角度,
像在现有念跟无念,你就一定会锁死这个角度,那我现在告诉你:不可以锁在文字、死在文字里面,
这看心境的问题,开悟的人:有念跟无念;跟不开悟的人:有念、无念;两码事情!知道吗?
好!同归迷闷。[祖云: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这个意思就是,没有开悟的人讲无心,无心就是一重关。如果开悟的人讲无心,无心就是真如。
是知尽除记忆,([是知尽记,])「尽记」就是:除的意思了,是故除去这个记的一部分,而不知道要除去这个忘,([而不尽忘,])尽就是「除」用「除」比较明显,更能显它的意思,是知除去记忆,却不知道要除去这个「忘」。
[亦未出乎想阴边际,而一切无想,皆非究竟也。]就是无想,也不究竟。
[行阴中,以迷位,散心粗行为生相,]因为生、住、异、灭嘛![如二卷喻如瀑流者是也。
以修位,定心细行为灭相,如此卷喻如野马者是也。]我们前面讲过了,海市蜃楼啊,是阳焰啊,热气啊,阳焰啊,反射出来的海市蜃楼。
那么这个野马咧?就是一种晨间的雾气,似有若无,贴在地面,又好像浮起来,阳光一照射,又反射,庄子把这个比喻作野马,这跟海市蜃楼的意思是一样!
[然此细行,似灭非灭,仍是清扰细迁,如定中人,不免爪生发长,足以验之。
是知尽生,]补一个字:生就是生「相」,是指除去生「相」,而不除去灭相,[而不尽灭,]是已经把生「相」放下,却没有把这个灭相放下。
诸位!这个就是:没有办法出乎行阴的边际,([亦未出乎行阴边际,])[而一切灭定,皆非究竟也。]
如果有人讲说:你放下了吗?如果没有开悟的说:我放下了!你那个放下,还是没放下,因为着一个:「我放下了!」是不是?
要开悟的人讲:我没有放下,是因为有众生要度。
讲:「我放下!」其实只是一个名词,所以重点还是证量的问题,
佛教,它是内证的功夫,所以不在语言、不在文字。
诸位!大悟的人讲:我不放下,因为我不舍众生啊,他早就放下了,舍不下、舍不得众生啊,其实他统统放下了。
所以借着假相的名词来讲有、讲无、讲舍、不舍,其实这个跟开悟都没有关系。
但是没有开悟的人,他就会死在名相里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