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染心半净

[弘法探讨] 华严经行愿品疏钞 ——唐 澄观别行疏 宗密随疏钞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7-24 23: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第七请佛住世,三:一、牒名。
【经】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
【疏】即是劝请中别义。
【钞】偈云:“十方一切佛,若欲舍寿命,我今头面礼,劝请令久住。”释曰:众生心净,见佛常住;众生心垢,见佛舍命。佛无生灭,随机见殊;故知:心净观佛,佛则常住,为真劝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24 23:4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标从胜说,但请如来,释从通意,三乘皆请。
【疏】三、总结无尽。
【经】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疏】第八常随佛学者,此下三段皆是回向,前二即回向中别义。
【钞】“三段皆回向”者,如前征列名数中已明开合。
【疏】故下偈中第七行竟,便标回向,欲收此二属回向故;若别说者,即是所修二利行体,亦是别说所回向善根。
【钞】“二利行体”者,常随佛学自利,恒顺众生利他也。“别说所回善根”者,即第十门,将此二利功德,及一切福,回向三处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24 23:4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文三:一、牒名。
【经】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
【疏】义同“等一切佛回向”,亦自利行。
【钞】常随佛学者,谓托佛从因至果,所历之行,所为之事,以为所缘之境,引得心智随而学之。谓以观智融己身心,令常在如此之境,勿执身心定相,致令在悭贪、嗔恚、六尘、五欲颠倒境也。若令佛所历苦行境常为自己心观者,则遇诸苦事,乃称本愿而无怨恼;遇诸乐事,自无染,以非常时心观之所愿故,智者善思,勉旃而学。疏“义同等一切佛回向”者,十回向中第三回向也,此亦回向中别义,故指同也。第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即当下第九恒顺众生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24 23:4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二、释相,二:一、学本师,二:一、明所学,二:一、明因行。
【经】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钞】“娑婆世界毗卢”等者,虽华藏世界正是十身之依报,而娑婆界不相离,即最中香水海二十重中第十三重是此娑婆也。意明即此秽土,众生可以造观修习。又,佛本不离秽土修证,故略举娑婆,而所归之佛便须称实圆见,故佛举光明遍照,即依正中真应影略耳。
言“从初发心”等者,发心者,所谓发大菩提心也。《璎珞本业经》云:具缚凡夫,未识三宝善恶因果,未于佛法起一念信,乃至从此住佛菩提正教法中发菩提心起一念信,尔时便名信相菩萨。《瑜伽》、《唯识》要具大乘二种种性,本性住种性,习所成种性,方于五位渐次悟入。《智度论》中辩发心相云:若有人言,愿我当来作佛,度脱一切众生苦恼,是名发菩提心。
发心住,经云:“云何为菩萨发心住?此菩萨见佛世尊形貌端严,色相圆满,人所乐见,难可值遇,有大威德,或现神足,或闻记别,或听教诫,或见众生处诸剧苦,或闻如来广大佛智,发菩提心,求一切智”等。此发心相有其十种:一、亲近善友,二、供养诸佛,三、修习善根,四、志求胜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深厚,八、深心平等,九、爱乐大乘,十、求佛智慧。以此十事,皆是发心求大菩提之相也。又有十心:
一者信心,以心净为义,然有四种:一、信根本,谓乐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密行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学如实行故。
二者进心,谓成前信心,令其坚固,是故勇猛,发勤精进,远离众苦,故云进心。
三者念心,谓由精进力故,正念现前,所谓六念:一念佛,谓三身种智无边功德。二念法,谓教理行果能利益故。三念僧,所谓菩萨理事和合。四念戒,谓诸菩萨三聚净戒。五念施,财法无畏施众生故。六念天,第一义天,常乐我净,是名念天也。
四者慧心,谓由不妄分别,开悟决择唯识道理,慧解现前,正观诸法故。
五者定心,修正行也。《起信》云:修行者,“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义”,摄心定也。
六者戒心,依《地持论》,菩萨住三聚净戒,是名戒心也。
七者回向心,菩萨所修善根,回向大菩提果,名回向心也。
八者说法心,谓于恶世法欲灭时,发心受持如来正法,策励修行,广为人说,令法广布,普使人知,名说法心也。
九者舍心,于身命财,及烦恼业,普皆舍故,名舍心也。
十者愿心,谓愿求佛果大菩提故,云愿心也。
具足十心,便入贤位,名发心住也。
言“精进不退”者,简非懒惰懈怠。谓勇捍无退,名之为“进”;万行无杂,目之为“精”。此亦有三:一、被甲精进,二、善法精进,三、利乐精进;具如下明也。又,言“不退”者,谓不退堕,即不退转也。有其四种:谓信、位、证、行。一、信不退者,十信第六名“不退心”,不退于外道家故。二、位不退者,十住第七名“不退住”,不退二乘家故。三、证不退,谓初地菩萨出过凡位,证圣法故,更不退转,名“证不退”,不退于凡位故。四、行不退者,第八地中得无生忍已,必当作佛,更不退转,一切法中,行一切行,不被相用之所动转,名“行不退”。故云“从初”等也。
“剥皮为纸”等者,有二:一、随相释,二、观智释。
且初,或诸缘阙,必要记持圣言,故不惜身命,剥皮析骨;或虽竹帛纸墨不少,要须重法苦身,以展诚敬之志,所以如此也。
如《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云:昔过去久远阿僧祇劫,有一仙人,名曰最胜,住山林中,见诸神仙常行慈心,复作是念:非但慈心能济众生,唯集多闻,灭众生烦恼邪见,能生正见。念已便诣城邑聚落,处处推求说法之师。时有天魔来语仙人言:我今有佛所说一偈,汝今若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书写此偈,当为汝说。最胜仙人闻已念言:我于无量百千劫中,常以无事为他割截,受苦无量,都无利益;我今当舍不坚之身,易得妙法,欢喜踊跃。即以利刀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合掌向天,请说佛偈。时魔见已,愁忧憔悴,即便隐去。仙人见已,作如是言:我今为法,不惜身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为众生故,志诚不虚,余方世界有大慈悲能说法者,当现我前。作是语时,东方去此三十二剎,有佛国土,名普无垢,国中有佛,号净名王,忽住其前,放大光明,照最胜身,苦痛即除,平复如故。佛即广说《集一切福德三昧》,最胜闻法,得无碍辩,佛说法已,还复不现。最胜仙人得辩才已,为诸众生广说妙法,令无量众生住三乘道,经千岁后,尔乃命终,生净名王佛普无垢国,由敬法故,今得成佛。佛告净威,昔最胜者,今我身是。是以当知:若有人能恭敬求法,佛于其人不入涅盘,法亦不灭,虽在异土,常面见佛,得闻正法。故云“剥皮为纸”等也。
二、观智释者,谓观察此身若皮若骨都无定实,举体全空,无我我所,虽目覩似有之相,而乃如聚沫、如泡、如焰、如芭蕉,既无自体,元同法界。如是一一推征,三谛具足,成空、假、中之三观。诠此义时,生得此解,契合圆机,便是写经。经是诠表生解义,不观不推,即心迷取相,是无经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17:3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二、辩果用。
【经】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剎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盘。
【钞】明果用中,“示种种神通”者,或云“神足”,或云“神境”,具足应云“神境智作证通”;或云“运身通”,谓身轻举,自在无壅,故以为名;或曰“神足”者,阴阳不测谓之神,足谓举动,即智能运身,如是名神足通也。言“种种”者,或可总举果中六通也。谓此六种智境无壅,故名为通,故言种种也。
“起种种变化”者,转换旧质名“变”,无而忽有名“化”。此变之与化,佛及菩萨皆能为之,即十八变也。言十八变者:
一者震动,震动大地。谓佛菩萨定自在力,普能震动,或动一房、一院、一寺、一县、一州、一国、小千界、中千界、大千界,乃至无数世界,皆令东涌西没等也。
二者炽然盛,谓身相明显也。由佛菩萨定自在力,于自身上出其猛焰,举身洞然,出种种光,青黄赤白等,如底沙如来入火光定,名炽也。
三者流布,佛与菩萨定自在力,令教法施行也。如《法华经》中,普贤菩萨言:“我当以神通力守护是经,于阎浮提广宣流布,令无断绝。”即然灯之义也。
四者示现变,变异类形相。依定自在力,示现种种身,化一切众生也。
五者转变变,谓大小不定。由佛菩萨定自在力,起胜解通,变身大小不定,或变大地为黄金,搅长河为酥酪,变砖瓦为金玉,变草木为饮食,变一切物,皆令随心,转于旧质也。
六者往来变,或去或来,山河石壁无有滞碍;上至梵天,旁亘十方,皆随心便至,如普贤从宝威德上王佛国来于此土也。
七者卷,由佛菩萨定自在力,令须弥山入芥子中,无量世界在一尘内等。
八者舒,展小令大,令一尘一毛皆遍法界也。
九者众像入身,身内包容一切形像;如摩耶夫人含容无边世界大菩萨众集会听法。又,普贤身内佛佛无尽,佛毛孔内菩萨重重也。
十者往同类趣,由定自在力,能现身于六道受生,同其形类,以彼言音说法教化。
十一隐,是从有现无。谓佛菩萨定自在力,于大众前忽然不现;如文殊师利于灵山会上答弥勒了,大众不见,早已隐身到于龙宫。
十二显,是从无现有;如灵山会上,从地涌出无量菩萨,一一菩萨百福严相。
十三所作自在,即无有壅滞也。由定自在力,于一切世界,行住坐卧,所作所为,随自意乐,利益自在。
十四制他神通,谓佛菩萨定自在力,能制一切邪通也。
十五能施辩才,谓有志心于佛及菩萨求聪慧者,悉能施与;如利涉和尚求观音菩萨乞无碍辩,得过人辩。
十六能施忆念,令知过去事。谓佛菩萨加被有情,令自忆过去久远劫事悉得也。
十七能施安乐,名所化离苦,佛及菩萨大慈悲力拔苦与乐也。
十八放大光明,或放光明照一切世界。如经言照东方万八千世界,乃至遍照十方无数世界皆得也。
谓佛变化有此十八种故,所以言“起种种变化”也。
“现种种佛身”者,谓即两重十身,融三世间十身中,有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虚空身,即善财所遇诸善知识,皆不离佛身,故云“种种”。又,统论佛身,有其多种:或说一身,即一法界身;或说二身,谓真身,亦名法界身,二应身,亦名生身;或说三身,谓法、报、化身;或说四身,开报为二:一自受用身,二他受用身;或说五身,一坚固自性身,二福德庄严聚身,三受用智慧身,四作变化身,五净法界身;或说十身,如前所明;乃至法界无尽身云。若束而言之,不过体相用三;体即法身,相即报身,用即化身。佛身功德虽有无量,摄之不出于三身,今言“种种”者,即可知也。
“或处转轮圣王”等者,转轮圣王,人中第一,千子围绕,七宝随身,统摄四洲,大弘十善,相圆百福,足蹈千轮。言“七宝”者:一轮宝,二珠宝,三女宝,四马宝,五象宝,六主藏臣宝,七主兵臣宝。《净名经》云:“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也。余有银轮、铜轮、铁轮等,名为小王。如《菩萨璎珞本业》说:银轮五百辐,王三洲;铜轮一百辐,王二洲;铁轮五十辐,唯王南洲。《法华经》说名“小转轮王”也。又,诸“剎利”非轮王者,大粟散等,皆名小王。或作彼王,处于众会,化彼眷属;或现诸身,在彼众中说法教化,故云“处”等也。
“或处剎利、婆罗门”等者,此举四种族姓也。《西域记》云:“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二曰剎帝力,王种也,旧云剎利,略也,后人讹也;奕世君临,仁恕为志。三曰吠奢,旧云毗舍,讹也;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曰戍陀罗,农人也,旧云首陀,讹也;肆力畴,勤身稼穑。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妇人一娉,终无再醮。自余杂姓,实繁种族,各随类聚,难以详载。君王奕世,唯剎帝力”,余文可知。
“乃至示现入于涅盘”者,后明归真益物也。如我佛涅盘时,以佛神力,出声普告:今日如来欲入涅盘,若有疑者,今悉可问,为最后问。即于晨朝,面门放于种种色光,普照世界,遇斯光者,罪垢消灭。有闻声者,举声悲哀,呜呼慈父!苦哉!痛哉!举手拍头,搥胸号唤,大地山河皆悉震动,天人大众皆来集会。娑罗林间,礼佛闷绝,遍体血现,如波罗奢花。
尔时,世尊出八种声普告大众,莫大号哭犹如婴儿,各相裁抑,勿自乱心,即为说法:我今于此显难思议,现方便力,入大涅盘,示同世法。欲令众生知身如电,生恋慕善,生死瀑河,漂流速疾,诸行轮转,法应如是。汝等当知:此大涅盘,乃是诸佛金刚宝藏,常乐我净,周圆无缺;诸佛于此而般涅盘,最后究竟,理极无遗;诸佛于此放舍身命,故名涅盘。如是为说略教诫已,告语阿难说荼毗法已,以金手却僧伽梨,显出紫磨黄金师子之臆,上升虚空七多罗树,二十四返。告诸大众:我欲涅盘,汝等深心,看我金刚坚固不坏紫磨黄金无畏色身,如优昙华,难可值遇,大众应当深心瞻仰;我涅盘后,应疾修行,早出三有,勿复懈怠散心放逸。说是语已,出入诸禅,三返示诲已,于七宝床右胁而卧,头北足南,面西背东,即于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入于涅盘。
佛涅盘已,时娑罗双树,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亦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如来身,自然变白,枝茎皮干,自然爆裂,摧折无余。是时,大地诸山悉皆崩裂,大海涌沸,江河枯竭,日月无光,黑风鼓怒,吹扇砂尘,诸树草木,摧碎堕地,皆各有声。叹佛入灭,世无依怙,诸天哀恸,震大千界。哀哉!哀哉!奈何!奈何!何期今日,人天之师,为事究竟,无能留者。于是阿难闷绝,楼逗慰喻,水洒乃苏;人天闷绝,皆大号哭,不能自制,各各相抑,互相劝喻。然后各办广大供养,依法荼毗,如转轮王法。千缠身,灌诸香油,多积香木,然后以火焚而烧之,收拾遗形,起塔安置等,广如经说。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17:3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二、辩能学。
【经】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疏】二、例一切。
【经】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疏】三、总结无尽。
【经】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发表于 2019-7-26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新篇“華嚴宗旨”網絡連線,謝謝關注
http://www.shixiu.org/forum.php? ... p;extra=#pid1443274

点评

感恩师兄法布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7-27 19:21
 楼主| 发表于 2019-7-27 19:2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卷第十一
 楼主| 发表于 2019-7-27 19:2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第九恒顺众生,三:一、牒名。
【经】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
【疏】谓随顺众生种类、根性,饶益成就,即利他行。
【钞】第九恒顺众生行。佛言“随学”,生云“恒顺”者,诸佛因果之行,可宗可慕,顺于真理,故须运心仿学;众生善恶之行,不离迷心,麤犷乖道,非可轨持等,故不言学。然不坏假名,不灭假相,法无自性,一切皆如,常以同体大悲融通物我,故云恒顺。如何顺耶?先择不顺,反明顺义。若见众生是定有,定有则体异真性,则阻隔难化,故名非顺也;若见众生是定无,定无即断灭,断灭亦异真性,还成阻隔,亦非顺也。今以普贤行愿力故,普见众生无非性之缘起,既托真性而现,故无自体;既云现也,则幻相历然,非断非灭,如镜现面像,但云面无骨肉之自体,岂不现面像耶?如此普见众生,是为恒顺也。故〈缘起章·以普贤行入佛界众生界门〉中云:“由众生寂灭,本来自尽时,即是法身界;法身随缘成有时,即众生界。今以寂灭非无之众生,恒不异真而成立。又,以随缘非有之法身,恒不异事而显现,是故菩萨入众生界时,即是入佛界;入佛界时,即是入众生界也。”
问:义理既尔,何得复云众生乖道,非可学耶?
答:众生虽举体全真,且不如是知,乖背此理,所作颠倒,不可仿学。故〈缘起章〉约众生门中所见佛及众生,皆是生灭善恶境界。良以情计不破,故所见佛亦同情计。当知:众生所见,未曾有一佛清净解脱者,是故识倒佛亦倒,情迷佛亦迷,故此云不可学也。
问:既尔,何必随顺耶?
答:如有贤人,具足仁义忠孝,忽然梦见杀害父母,造诸非法,众人闻已,岂以梦造非法而弃之耶?然虽不可弃,岂可复欲仿其梦事造非法耶?若有弃者效者,二皆痴狂;是知:学众生迷心之行者,或隔众生全云是妄者,二亦皆痴狂,所以不可学,但言顺也。然虽不学,必须旷荡虚心,物我无二,自觉真性,凡圣不差,上合十方如来,下合六道含识,如斯见解,如是用心,方名“普贤行愿”;故前门令合诸佛,此门令合众生也。妙哉必尔,知者详焉。
谓“随顺”至“他行”者,“顺种类根性”者,则不坏随缘假相;“饶益成就”者,则顺理观之,令其称真,一一离也。如下文中“为作光明”、“贫得伏藏”等,此义类例如下七种代众生苦中六、七二义利他行也,故前随佛学中标云“自利”也,亦可前智此悲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27 19:2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善俊儒 发表于 2019-7-26 14:06
我的新篇“華嚴宗旨”網絡連線,謝謝關注
http://www.shixi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7749& ...

感恩师兄法布施!
 楼主| 发表于 2019-7-27 19:2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二、释相,二:一、正明,二:一、所顺众生。
【经】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剎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
【钞】先,标所顺众生;后,正明随顺。初中分二:初,别销经文;后,会释疏意。初中二:初,总标方处可知;后,显所顺生有二:先总标。
经言“众生”者,如《大法鼓经》云:一切法和合施设,名为众生。谓以四大、五蕴、十二处及十八界、十二因缘等合成,假名为人,号曰众生。又,《般若灯论》云:“谓有情者,数数生故,名为众生。”又,《不增不减经》云:“此法身本性清净,但为恒沙烦恼所缠,随顺世间,往来生死,即名众生。”
【经】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钞】后别释,有二:先显四生,后明余五。初中分二:先,总标四生,义如下释。
【经】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
【钞】后,依义别显,又二:先约差别,后摄所余。前中三:一、明依止差别;二、明种类差别;三、明受用差别。初,文可知。
【经】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
【钞】次,种类中一一差别,故云“种种”。言“寿量”者,谓短长不等,分限差殊,如北洲千岁,东西半减,南洲不定等,余文可知。
 楼主| 发表于 2019-7-27 19: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
【钞】后,“种种衣服”下,即受用差别也。
【经】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疏】四生九类,义见普救夜神。
【钞】“乃至”下,摄所余类中。言“天龙”等者,具如经末所明。“有色无色”下,后明余五,义如下辨。后会释疏意。
疏“四生”至“夜神”者,“四生”,即卵、胎、湿、化,更加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都成九类也。“普救夜神”,即前寄十地中之善友也,具足应言“普救众生妙德主夜神”,住菩提场,寄焰慧地,得“菩萨普现一切世间调伏众生解脱门”,彼亦有九类之文。
疏释云:“九类略有二种差别,初明四生,即依止差别,报之所托故,余三可依。化生依何?依业染生”也。《地持论》但云“业染”,即《俱舍世间品》意,偈云:“倒心趣欲境,湿化染香处,天首上三横,地狱头归下。”论曰:“如是中有往至所生,先起倒心,驰趣欲境,彼由业力所起眼根,虽住远方,能见生处父母交会而起倒心。若男,缘母起于男欲;若女,缘父起于女欲;翻此二缘,俱起嗔心。”“若湿生者,染香故生;谓远嗅知生处香气,便生爱染,往彼受生,随业所应,香有净秽。若化生者,染处故生;谓远观知当所生处,便生爱染,往彼受生,随业所应,处有净秽。”“又,天中有首正上升,如从座起。人、鬼、傍生,中有行相,还如人等。地狱中有,头下足上,蹎坠其中”云。余五类则麤细差别,此明报相。下二界,有色为麤,无色为细。于有色中,有想为麤,无想为细。非有想非无想,则无色界中唯举其细,对余为麤。以义对之,应云:有想无想为麤,非有想非无想为细,故此指云“义”也。然经文所列有多种,统之不出九类,故疏但指九类;然彼解但配所依及麤细,未配五道。
今此更明:天及地狱化生,鬼具胎、化,人畜各通于四。鬼胎化者,地行罗剎、夜叉,及鬼母儿,皆是胎生,余皆是化。人具四者,卵如毗舍佉母,卵生三十二子;胎如常人;湿如奈女,从庵萝树湿气而生,即庵萝女也;化如劫初之人,从二禅下生人间。畜具四者,如龙与金翅鸟各有四生故。《正法念经》云:“化生金翅鸟,能食四生龙。如次湿胎卵,能食三二一”等。余鸟皆卵,余兽皆胎,着地飞空,若水若陆,微细蠢动,或化或湿,或卵或胎,不可具分品类。又,《杂心》云:谓生摄趣,非趣摄生,以中阴化生,趣不摄故。
问:化生最强,何不为首?
答:有二:一、约境释,二、约心释。
约境释者,具缘多者而为首故,如卵生必具胎湿化,胎生但具湿化,湿生唯兼于化,化生唯一,更不兼余。此即前前具后后,后后不具前前,故为此次也。
二、约心释者,从本至末为次。无明卵生,无明者,取第八识心三细最初业相也。此初起之念,能所未分,浑沌如“卵”,既是根本,故首明之。无明发业,蕴在藏识之中,为“胎”也。爱水流注,润之方能受生,为“湿”也。化生则无而忽有,为“化”也。
“有色”者,下二界皆有色阴,即有漏五根也。“无色”者,则四空处,但以四蕴为身,无色阴之五根也。“有想”者,除无想天及有顶,余皆此摄。“无想”者,即无想天。“非有想非无想”者,即有顶天也。若以九类配三界,即化生遍三界,三生唯欲界;有色遍下二界;有想该三界,而不遍余二天;故无想则色界中一天也;非有想非无想则无色界中一天也。恐有力者要说,故具叙之;不说,又虑阙用。
 楼主| 发表于 2019-7-27 19: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二、正明随顺。
【经】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钞】“随顺而转”者,随如上彼彼众生,生起观智,故云转也。
言“如敬父母”者,如《本生心地观》中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怜愍之德,广大无比。世间所高,莫过山岳,悲母之恩,踰于须弥。世间之重,大地为先,悲母之恩,亦过于彼。若背恩不顺,令其怨念,父母发恶,子即随堕。世间之疾,莫过猛风,怨念之征,复过于彼。“以百千种上妙供具,供养一百五通神仙,一百净行,一百善友,不如以微少物供养父母,校量其福,不可为比。”如须阇提太子,自割身肉供养父母,行菩萨道。《涅盘》亦云“供养父母得无量福”,广如经说。
言“如奉师长”者,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生我法身,皆由师长,乃至教诲引导,直至菩提。
“阿罗汉”者,梵语,翻就唐言,有其数义,今取三义。真谛三藏解云:阿罗汉者,此云不生,谓不于三界烦恼之中,更受生死之报,故云不生。二名应教,谓自学已满,将己所证,堪应教人,故名应教。三名应供,《善见律》云:是人智断具足,是胜福田,堪销物供,能生大利,故名应供。具此等义,故以名焉。
今言恒顺还同于此也,如来可知,但以普贤行愿之力,令观行遍法界,于如上种类众生中念念如此,以彼彼众生有解会者,自沾如上之益。言“平等”者,称性普观普益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27 19: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二、征释,二:一、令佛喜,二:一、征。
【经】何以故?
【疏】征意云:但应顺佛,何要顺生?
【疏】二、释。
【经】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疏】释意云:若顺众生,则为顺佛;若不顺生,佛不欢喜。
【钞】“顺生则为顺佛”者,此文既略,更以海印之喻以明。如香水海澄渟,须弥日月四天下中种种众生,种种国土,居处屋宅,皆于中现。若执此像是有命之众生,有质之世界,是乖像也;非唯乖像,亦乖海也。必须定知此像一一具咸湿之体,及不宿死尸等十种之德,(《华严经》三十九卷说海有十德,以况十地:一、次第渐深,如初地出生大愿渐深故。二、不受死尸,如二地不受破戒死尸故。三、余水入中没名,如三地离世假名故。四、普同一味,如四地与佛德同一味故。五、有无量珍宝,如五地出生方便神通宝故。六、无能至底,如六地观察缘生甚深理故。七、广大无量,如七地广大觉慧善观察故。八、大身所居,如八地示广大庄严事故。九、潮不过限,如九地深解行世,如实而知,不过限故。十、普受大雨,如十地能受一切如来大法明雨,无厌足故。)始名顺像。既顺像也,始得名为顺海,海即如来,像即众生,余义昭然可见。故〈出现品〉云:“佛子!譬如大海,普能印现四天下中一切众生色身形像,是故共说以为大海。诸佛菩提亦复如是,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性欲乐而无所现。”是故经云,顺生即是顺佛,乃至尊重承事欢喜等;是故说名诸佛菩提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27 19:2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二、征释,二:一、令佛喜,二:一、征。
【经】何以故?
【疏】征意云:但应顺佛,何要顺生?
【疏】二、释。
【经】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疏】释意云:若顺众生,则为顺佛;若不顺生,佛不欢喜。
【钞】“顺生则为顺佛”者,此文既略,更以海印之喻以明。如香水海澄渟,须弥日月四天下中种种众生,种种国土,居处屋宅,皆于中现。若执此像是有命之众生,有质之世界,是乖像也;非唯乖像,亦乖海也。必须定知此像一一具咸湿之体,及不宿死尸等十种之德,(《华严经》三十九卷说海有十德,以况十地:一、次第渐深,如初地出生大愿渐深故。二、不受死尸,如二地不受破戒死尸故。三、余水入中没名,如三地离世假名故。四、普同一味,如四地与佛德同一味故。五、有无量珍宝,如五地出生方便神通宝故。六、无能至底,如六地观察缘生甚深理故。七、广大无量,如七地广大觉慧善观察故。八、大身所居,如八地示广大庄严事故。九、潮不过限,如九地深解行世,如实而知,不过限故。十、普受大雨,如十地能受一切如来大法明雨,无厌足故。)始名顺像。既顺像也,始得名为顺海,海即如来,像即众生,余义昭然可见。故〈出现品〉云:“佛子!譬如大海,普能印现四天下中一切众生色身形像,是故共说以为大海。诸佛菩提亦复如是,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性欲乐而无所现。”是故经云,顺生即是顺佛,乃至尊重承事欢喜等;是故说名诸佛菩提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27 19:2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二、增大悲,二:一、征。
【经】何以故?
【疏】征意云:生佛悬隔,何以顺生诸佛欢喜?
【疏】二、释意云:佛以大悲而为体性;若不顺生,不合佛体。
【钞】“大悲而为体性”者,诸佛从因至果,所作无不为生,大悲般若常相辅翼,方名无住涅盘,故悲是体也。
【疏】文三:一、法说。
【经】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疏】即标示同体大悲。
【钞】“因于众生”至“成等正觉”者,大悲欲化众生,须学化生之智,智既圆矣,自名成佛,而菩提心必具大悲、大愿、大智等也;所以言诸佛如来以大悲而为体也。谓佛普贤摄化门中,普解一切,弥纶而不漏,称之为“大”;见诸众生,恒处生死,五趣轮回,造众恶因,受诸苦楚,如来愍伤,深加恻怆,是故名“悲”也。即世间之悲不得名大,出世之悲方名为大;出世中二乘之悲不名为大,佛菩萨悲方名为大也。
谓此大悲是众行之首也,故《理趣六波罗密经》云:“佛告慈氏:菩萨摩诃萨修行静虑波罗密多,应当修习大悲无量,谓此大悲于诸善业而为导首。譬如命根,于出入息而为其先;轮王七宝为先;大乘万行,大悲为先。譬如长者,唯有一子,父母怜念,彻于骨髓,菩萨大悲亦复如是,于诸有情,住于极爱一子之地。”“又此大悲,能作方便,成办一切助菩提法故;又此大悲,能悟无师自然智故;又此大悲,能除一切自心热恼,随顺有情为饶益故”;是故如来以此为体也。
初,标指经文中疏“同体大悲”者,如向所引海中万像,与海同体;佛菩提中众生,与菩提同体,法喻备矣!
 楼主| 发表于 2019-7-27 19:2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故〈出现品〉云:如来成正觉时,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盘,皆同一性;以了众生皆无性故,大悲相续,救护一切。
【钞】二、引教证成。疏“出现品云”至“一切”者,此简要而引也。具云“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等,次则如疏文所引。此但以佛为门,故云“于其身中”;若以众生为门,即佛于众生中成,故〈出现品〉次下云:“菩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悉有如来成等正觉,广大周遍,无有休息。”更引此文对前者,以此门意明生佛交彻之义,故今文具也。
【疏】二、喻明。
【经】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疏】生死悬绝,迥无所依,名为“旷野”;不生善根,喻以“沙碛”;佛菩提法,如“大树王”;智慧禅定,犹如“枝叶”;菩萨依学,况之以“华”;诸佛证此,目之为“果”;一切众生以为其“根”;以大慈悲而为其“水”。水滋树根,华果繁茂,悲念万类,成佛果因,合文备矣!
【钞】“譬如”至“备矣”者,问:经言“譬如旷野”,法中如何?疏“生死悬绝,迥无所依,名为旷野”。如何是沙碛?疏“不生善根,喻以沙碛”。如何是旷野沙碛中树?疏“佛菩提法,如大树王”。言“佛菩提法”者,别指一切众生本觉智体也。谓以真性随诸妄缘,成诸染法,被烦恼覆蔽,无佛菩提之力用,故比沙碛中树。此乃树虽未生华果,而树身非无;众生虽未有佛菩提之力用,而本觉常在也。
问:树若生长,众生悟修,法中如何?疏“智慧禅定,犹如枝叶”,喻则从树生枝,枝生于叶;法则从本觉起于始觉,始觉是慧,故如枝;既心初起,心无初相,则冥合一如,一如是定,故如其叶;则因慧成定,慧先定后也。此约实教所说,故《净名经》云:“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不同小教权乘,先定然后发慧;然以入道由智,故云因慧成定,理实定慧齐修,无前无后。谓慧能拔沈滞,定能遏嚣浮;定能决断,慧能简择;二法相扶,能持万行,最为要极也。所以〈问明品〉云:“譬如大力王,率土咸戴仰,定慧亦如是,菩萨所依赖。”虽定慧最妙,要须顿达本源,方起定慧也;又,须以定慧运于万行,方能证果。
问:树有枝叶,以况定慧,于此枝叶,转生其华,以况何等?疏“菩萨依学,况之以华”,即依于定慧而修万行之华也。谓诸菩萨定慧既备,洞达本源,顺理益生,须行万行,所以依其定慧,运于万行之华也。
问:树有华也,后必有果,万行华敷,以何为果?疏“诸佛证此,目之为果”,即喻如华熟方能结果,法中万行周圆,方可证入成妙觉之尊也。
问:前文“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如上所说,总是枝、叶、华、果,法喻相对已竟,如何是树根?何者为水耶?疏“一切众生而为树根,以大慈悲而为其水”,谓诸众生虽皆各具有菩提树根,而不能发生者,但以树根恒时埋在麤涩生死烦恼砂中。砂性干燥,都无沃润之功,何能令树根发生滋荣?是以诸佛菩萨起种种方便,令诸众生远离麤恶烦恼砂中,安住三宝最胜良田之内,广兴慈悲之密云,普雨甘露之法雨,方能滋润菩提树根,令渐敷荣,成熟大果也。
问:将众生以况树根,指大慈悲犹如其水,未审水益树根有何功用?慈悲摄生有何胜能耶?疏“水滋树根,华果繁茂,悲念万类,成佛果因”。言成佛果因者,意说慈悲是成佛果之因也,如水滋树根是华果之因故。前经云:“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此“因”者,若说因位中所起悲愿,则通与自他作其果因,具二利故;若于佛,及得果不舍因门菩萨,则但与他为因。何以?自果已满,唯利他故。若从喻至法委细推之者,应当先须分明见旷野中之树身,就树根而灌水;先须分明悟生死中之觉体,就觉心而起悲。若不见树也,遍旷野而虚灌,但益疲劳,毕竟不生华果;若不悟觉体也,遍生死而起悲,但益爱见,毕竟不证菩提。或见树根而不灌,亦华果不生;或悟觉体而不修,亦菩提不证。勉旃求悟,不得徒自劳形;努力修行,不得拨无因果:斯文圆妙,谛而思之。
 楼主| 发表于 2019-7-27 19:2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三、法合,四:一、正合法。
【经】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疏】略不合枝叶。
【钞】一、正合。经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者,一切诸佛无不从迷而悟,从妄而真。《净名经》云:“烦恼即菩提”;又云:“诸佛解脱,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法句经》云:“尘劳诸佛种也。”
【疏】二、重征释。
【经】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钞】“重征释”者,征意云:何以益生而成佛菩提智,岂不似与他饮食,而自己空口饱耶?无此理也。答意难见,略更分别。如何难见?以前文云“大悲益生,成就佛智”,此还云“大悲益生,成就菩提”,但似结前义,不似通难;今此再出经意,令其显然。经意通云:夫智慧圆满成就者,必须自他无异,物我同如,见一切众生皆是我觉心所现,故益他即是益我,生圆我智方圆;故却牒前语生起义势云: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即能成就阿耨菩提故也。更详连次下两节经文,斯意转显也。上释同体之文虽具明此义,缘要出此节经意,须更用之。
言“阿耨多罗”者,此云“无上”也;言“三”者,此云“正”,对邪立名;所言“藐”者,此云“等”,齐等义故;又言“三”者,此亦云“正”,圆满义故;言“菩提”者,此云“觉”。可贯上四处,应云“无上觉正觉等觉正觉”,并有所简。所言“正觉”者,简凡夫外道,彼邪觉故;言“等觉”者,简二乘圣者,彼偏觉生空故;又云“正觉”者,简十地圣人分觉二空,非正满觉故;初言“无上觉”者,增胜而言,偏在法身,若通相论,三身如来并“无上觉”故。具上四义,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27 19:3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三、反结成。
【经】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钞】“是故”至“正觉”者,意明菩提属于众生,伤念滞权教执文字之流,皆讥顿宗云:是佛境界,何关汝事?苦哉!苦哉!今释此一节有二义:一对缘释,二观心释。对缘者,如前文云:因于众生而起大悲,乃至成正觉等。二观心者,自有二意:一、攀缘妄想即是众生,妄起即不觉;觉即无妄,合于本觉,名为成佛。二、思惟观察法义,此心念念生起,亦是众生;必因此心念念推察方见正理,成智方证菩提,故云尔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28 07:3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四、结示令知。
【经】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疏】三、总结无尽。
【经】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疏】第十普皆回向,三:一、牒名。
【经】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20: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