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染心半净

[弘法探讨] 华严经行愿品疏钞 ——唐 澄观别行疏 宗密随疏钞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8 07: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六、释严字十义者:即上十华,同严一佛,为严不同即是十义。又,此十华,如次严前十佛,即是十义;故以华为能严,严前法界,成于十佛,故严为总相。
【钞】六、释严字十义,分三:先标,次释,后结。释中有两解:初,解十华严一佛;后,解十华严十佛。
初中,疏云“即上十华同严”等者,谓前十华亦即十度:一含实,当般若。二光净,即智度。三微妙,即方便度。四适悦,即戒度。五引果,即当忍度。六端正,即愿度。七无染,即禅度。八巧成,即檀度。九芬馥,即力度。十开敷,即精进度。以上十度,同严一佛,余九皆然。又,因既圆修,果亦圆证,云何圆修?以定慧双流,静无遗照,动不离寂,一念相应,十度便满。故《十地经》云:“发心回向是布施,灭惑为戒不害忍,求善无厌斯进策,于道不动即修禅,忍受无生名般若,回向方便希求愿,无能摧力善了智,如是一切皆成满。”故一念皆悉顿严诸德,故至果位,无德不圆备也。
次,“十华如次严十佛”者,如上十华以配十度:谓财法无畏,悦物令喜,成庄严身,即“业报佛”。二、戒净普周,随心离过,成意生身,即“随乐佛”。三、忍可谛理,成菩提身,即“成正觉佛”。四、进策万行,成威势身,即前“心佛”。五、定引功德,成福德身,即“三昧佛”。六、慧鉴心体,彰于法身,即“法界佛”。七、方便巧应,成化身,即“涅盘佛”。八、愿巧成就,成愿身,即是“愿佛”。九、力不可动,成力持身,即“住持佛”。十、智鉴于理,成于智身,即“本性佛”。十华如次严前十身,而总别无碍。
更有十义:一、以因严果以成人,是华严果,由因得故。二、以果严因以显胜,成果之后,令一一因行皆无际故,即“佛华严”三字也。三、以人严法以显用,谓佛旷劫修因,方显法之体用。四、以法严人以显圆,若不得法之体用,因果不能圆妙故,总上六字。五、以体严用令周遍,谓用不得体,不周遍故。六、以用严体而知本,若无大用,不显体本之广故,即“大方广”三字。七、以体严相而知妙,谓相若有体,便即入重重故。八、以相严体以明玄,无相,不显体深玄故,即“大方”二字也。九、以义严教超言念,由所诠难思,能诠言离故。十、诸用互严以融摄,如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等。此互严中,皆有相资相即四句,恐繁不叙。
如上疏中,但有三句,谓:十华严一佛;十华次第严十佛;十华更互严十佛。在初句中,亦可一华严十佛,以足四句,以成无尽也,故以华为等者结也。言“严前法界”者,谓法界本含佛智,但假于行德严之,即显著有佛之用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18 07: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七、释经字十义者:一曰涌泉,二曰出生,三曰显示,四曰绳墨,五曰贯穿,六曰摄持,七曰常也,八曰法也,九曰典也,十曰径也。
【钞】七、释经字十义中,分二:先标,后释。释十义者:一、涌泉:则注而无竭。二、出生:则展转资多。三、显示:则显示事理。四、绳墨:则楷定正邪,木随绳而正直,心随教而离邪。五、贯穿:则贯穿所说性相之义。六、摄持:则摄持所化众生归于本源,不令攀缘六尘,轮回五道。此二即《佛地论》中解经字义,故彼论第一云:“能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圣教贯穿摄持,所应说义、所化生故。”或可贯穿摄持俱通所说所化;贯穿法相,摄持所化,即此中义;或贯穿所化,摄持所说,即贯彼心华,摄兹义味也。七、常也者:则万古常规。八、法也者:则千叶真轨。此二是梁昭明太子所出,感法师以此法、常二义解绳墨涌泉;故彼云:“法则举直以措枉,绳墨以譬之;常则汲引而无竭,涌泉以况之。”此亦别是一意。九、典者:则正理无邪。十、径者:则出死之径路。
上十中,前四即《杂心》五义中四,余结鬘同贯摄;五、六即明贯摄,依《佛地论》;后四即依此方训释以圆十义也。
【疏】第四展卷难思者,谓本于清净法界,初开理智二门,次理开体用为“大方广”,智分因果为“佛华严”,“经”诠上六,即题中七字。次展此七字为此一经,所证法界即“大方广”,能证普贤行愿即“佛华严”;若更展此以为一部,则五周因果皆“佛华严”因果,所证皆“大方广”;乃至无尽,皆自此生。
【钞】第四展卷难思,先标牒,后正释。分四:一展,二卷,三展卷无碍,四结归经题。初中五:一、展真界至“理智”;二、“次理开”下,展理智至总题;三、“次展此”下,展总题至此卷;四、“若更”下,展此卷至一部;五、“乃至”下,展一部至无尽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18 07:4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收无尽法界以为九会,复摄九会为此一经,复摄此经以为总题,更摄总题以为理智,融此理智为真法界,能所两亡,事理双寂故。
【钞】“收无尽”下,第二卷也。文五:一、卷无尽至一部。疏云“收无尽法”者,即总指大经。“以为九会”者,谓此一经约七处说,三会普光,故有九也。第一菩提场会,第二普光明殿会,第三忉利天宫会,第四夜摩天宫会,第五兜率天宫会,第六他化天宫会,第七重会普光明殿会,第八三会普光明殿会,第九逝多园林会:是为九会。二、“复摄”下,卷一部至此一卷。三、“复摄此”下,卷此一卷至总题。四、“更摄”下,卷总题至理智。五、“融此”下,卷理智归真界也。
【疏】舒则弥纶法界,卷则足难寻;即舒恒卷,即卷恒舒,即展卷无碍;若展若卷,若广若略,皆为《大方广佛华严经》矣!
【钞】“舒则”下,第三展卷无碍。言“即舒恒卷”者,经云:“无量无边法门海,一言演说尽无余。”“即卷恒舒”者,经云:“如来于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若展若卷”下,四、结归经题也,文并可知。
【疏】第二释品名者,略为三节:一、“不思议解脱境界”,即所入也;二、“普贤行愿”,为能入也;三、“入”之一字,通能所也。
【钞】第二释品目,中二:初,正解品目;后,品摄经圆。今初也,然通释得名者,心智契合为“入”,心言不及为“不思议”,作用离障为“解脱”,智造分域为“境界”,德用善顺为“普贤”,造修求为“行愿”,是此一类之义为“品”,品中略出弘宣为“别行”,不接前次,故但为“一卷”。文中二:初,分品开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7-18 07:4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第一释所入者,何名不思议?心言罔及故。
【钞】后,“第一”下,随章牒释。文三:初释所入,次释能入,后释入字。初中四翻征释:一、显得不思议名;二、指不思议体;三、释不思议之由;四、辨不思议之意。
今初也,“心言罔及”,“罔”,犹无也,不也。法无名,故言不及;法无相,故思不及;于所缘境界非定名相,故于心口不可思不可议也;故云:口欲谈而词丧,心将缘而虑息也。复有三义故不思议:一、于人,谓超世间,越权小也;二、于心,谓非闻思修,及报生识智之境;三、显法自体,此即亦超佛及上位菩萨。所谓非智不能思,盖是法体本来不可思;非辩不可议,盖是法体本来不可议;故肇公云:“非谓无辩,辩所不能言也。”
【疏】何法不思议?谓即解脱境界。解脱有二:一、作用解脱:作用自在,脱拘碍故;二、离障解脱:具足二智,脱二障故。由内离障,外用无羁,二义相成,总名解脱。
【钞】“何法”下,二、指不思议体。文中三;初直指,次解释,后结成。二中二:初释解脱,后释境界。
今初也,一、“作用”等者,即如《净名》所得也;故彼经云:“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等。
二、“离障”中云“二智”者,即如理智、如量智也。“二障”者,即理障、事障也。言“由内”等者,然一切诸法,本自融通无碍,但由内心情执,累劫缠绵,故感办外境,妄相阻碍;如平坦长川,露地而睡,而梦见四边拥塞,或险山深水,无由过得;若梦心觉寤,即触向解脱也。即知迷情若悟,障尽智开,即万境之中,作用自在,故云“外用无羁”也。愚者欲求神通,不解于心除妄,如何得也;《净名》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18 07:4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境界有二:一、分齐境:如国疆域,各有分齐,佛及普贤德用分齐无能及故;二、所知境:事理无边,唯佛普贤方究尽故。由证所知无边之境,故成德用无有边涯,二亦相成,总为境界。即于二境得二解脱,此二不二,故不思议。
【钞】“境界”下,后释境界也。言“分齐境”,横论,从狭至宽等。“所知境”,竖论,从劣至胜等。言“由证所知”等者,先以智缘无边境,境无边故,智亦称境无边,故德用同佛及普贤之分齐也。“即于二境”下,后结成也。
【疏】何故不思议?略有四义:一、事无边故;二、理深远故;三、此二无碍故;四、以性融相,重重无尽故。
【钞】“何故”下,三、释不思议之由。言“略有四义”者:一、事多无碍,广不思议。二、理无相状,深不思议。三、此二不二,故不思议。谓诸法全空故,不可作事思;性空缘起故,不可作理思。四、重重无尽,故难思议也。
【疏】何用不思议?显法超情,令亡言故。
【钞】“何用”下,四、辨不思议之意。征意云:假名引导,尚恐难入,今泯绝踪迹,于生何益,而说不思议耶?释意云:法体实离思议之境,若令思议,永不能入。今说离言超情,众生即亡言绝虑,自然入也。故六祖七祖皆云:若欲入者,一切善恶都莫思量等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18 07:5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已知所入。
【疏】第二释能入者,总即普贤行愿也,略唯此二。行之与愿,如鸟二翼,如车二轮,具足方能翔空致远。然人与法俱称普贤:若约人者,普贤菩萨之行愿故;若约法者,是普法故贤,谓至顺调善故;又,贤谓真善,善契理故,法界之善,为普贤法故。
【钞】第二释能入中,文三:一、总指行愿;二、“行之”下,喻明行愿之要;三、“然人”下,约人、法以释普贤,于中二:一总指,二解释。
今初,“法普贤”有二:一约体,二约用。
初,约体者,即本觉心体也,即诸法本源,一真法界也。谓此法界周遍一切,四生六趣,无不有之。在圣在凡,用即有别,体即无异。即诸佛所师,群生自体,万物资始,众行所依也。问:此真法界何名普贤耶?答:以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言随缘成德者,由真理不守自性,妙能随缘,成诸事法;若随染缘而居生死,若随净缘而至涅盘,虽则随缘染净,而真性不变改也。故《如来藏经疏》,悟达国师云:“在一尘而广大悉备,随万有而独立不改。”此言随缘者,约能起诸法义边得名也。
二约用者,谓以体上本有尘沙万德,德相妙用。谓此妙用一一随体普周,互相融摄。问:此何得名普贤耶?答: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贤”也。
二、“人普贤”者有三位:
一、位前普贤:即以地前资、加二位菩萨是也。以曲济无遗曰“普”,(事未必尔,意乐常然。)邻极亚圣,曰“贤”。(将至见道。)
二、当位普贤:即十地菩萨,及等、妙觉位已来总是。如初地菩萨,具证二空真如,遍满法界,名遍行真如。谓一一行中皆遍法界,了一切法皆二空故。准《摄论》云:菩萨入初地时,证十百明门。一、即一剎那顷证百三摩地。二、以净天眼见百佛国土。三、以神通力能动百佛世界。四、能往百佛世界教化众生。五、能以一身化百类身形,令有情见。六、能成就百类所化有情。七、若为利益,能留身住世百劫。八、能知前后际百劫事。九、能以智慧入百法明门,洞达晓了。十、能以一身现百类眷属。余地倍倍增胜。问:何名普贤耶?答:以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
三、位后普贤:则是得果不舍因门菩萨是也。谓已成佛竟,行德周备,障累永祛,自利已圆,上无求进也。为不舍悲愿,唯务济生,隐实德而现权形,示居因而号菩萨,即普贤文殊等是也。问:此何名普贤耶?答:果无不极曰“普”,不舍因门曰“贤”也。
二解释,于中二:初,约人,“若约人”下是也;后,约法,于中二:初,“若约法”下,通释普贤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18 07:5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若别说者,略有十普:一、所求普:谓要求一切诸佛所证故。
【钞】后,“若别说”下,别释十普:一、“所求普”者,即法门无边誓愿学,及无上菩提誓愿成。谓修行人力虽未及,须常运此心,念念相续,不得自轻而生退屈,则欲求一切智,应起胜悕望故。
【疏】二、所化普:要化无尽众生界故。
【钞】二、“所化普”等者,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即第九门恒顺众生中,四生九类,尽未来际,恒常救济也。
【疏】三、所断普:无边烦恼,一断便能一切断故。
【钞】三、“所断普”等者,即烦恼无边誓愿断也。上三门中,第一、第三是智,即自利行;第二是悲,即利他行也。
【疏】四、事行普:八万度门,无边行海,无不行故。
【钞】四、“事行普”等者,即事门随相行。“八万度门”等者,即八万四千波罗蜜门,亦云八万四千法门。
依《贤劫经度无极品》说八万四千法门者,时有菩萨,名曰喜王,问佛,佛为喜王菩萨说言:吾从成道,终至涅盘,都三百五十度大会说法。度者,遍也。始从第一修习度,第二名光曜度,乃至第三百五十名分布舍利度。每遍说法,具足六度。即三百度,每度有六,三六十八,成一千八百;更有五十度,成三百,将此三百,合前一千八百,成二千一百。将此二千一百,对治四种众生,谓多贪、多嗔、多痴、等分众生也。多贪者,于境多生染着;多嗔者,于境多生憎恚;多痴者,于境多生愚暗;等分者,有二解:一云,一切有情平等有贪、嗔、痴三法名等分;二云,贪、嗔、痴中一一有三类:一多贪,二等分,三薄尘。众生于三境上作法,何名多贪?众生于下品劣境上,起上上品贪心,名“多贪”;于中品境上,起中品贪心,名“等分”;若于上上品境上,起下品贪心,名“薄尘”也;嗔、痴准此而知。谓此四类有情,各有二千一百,成八千四百。又,将此八千四百向四大、六尘上配。四大者:地水火风;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谓此十法上,各有八千四百,成八万四千也。此八万四千法门,据能对治药说。
若所对治病,亦有八万四千,名八万四千尘劳门。于十个根本烦恼上作法,谓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见取、戒禁取、邪见,此十烦恼互相资助。一个为头,余九来助,十十相资成百。此通三世,过去、未来、现在各有一百,成三百。又,过去一百,一一为头,资成一千,未来亦尔。二世共成二千,现在一百更不相资,计二千一百。便于多贪、多嗔、多痴、等分四种众生上,各有二千一百,成八千四百。又,将此配四大六尘上,即十个八千成八万,十个四百成四千,即成八万四千尘劳根病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18 07: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五、理行普:随所修行,深入无际,彻理原故。
【钞】五、“理行普”等者,即理门离相行也。
【疏】六、无碍行普:事理二行相交彻故。
【钞】六、“无碍行普”等者,即事理无碍行。
【疏】七、融通行普:随一一行,摄一切故。
【钞】七、“融通行普”等者,即事事无碍行。以随修一行,必摄法性,性融摄故,令此一行如性普收,无行不具也。应云:不异理之一行具摄理时,令彼不异理之多行,随所依理,皆于一行中现;一行既尔,余行皆然,即一中一切,一切中一等。
【疏】八、所起大用普:无有一用不周遍故。
【钞】八、“所起大用普”等者,即起用周遍行。上第四门事法界,五理法界,六事理无碍法界,七事事无碍法界,今此第八门则普该四也。
【疏】九、所行处普:上之八门,遍帝网剎而修行故。
【钞】九、“所行处普”等者,即修行处。如下偈云:“普尽十方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皆修行处也。言“上之八门,遍帝网剎而修行故”者,谓前八门皆显所修胜行,今此第九门,并收八门之行,于帝网剎而修行也;即一一剎中,凡修一行,具一切行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18 07: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十、修行时普:穷三际时,念念圆融,无竟期故。
【钞】十、“修行时普”等者,此即圆教所诠称性之修也。夫心冥至道,浑一古今,法界无生,本亡时分。以无时之时,况尽三际,念劫圆融。一念入劫,劫入一念,一念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各一切劫。一念既尔,念念皆然;故下文云:“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即念念圆融无竟期也。
【疏】上之十普,参而不杂,为普贤行,文皆具之。
第三释入者,即能所契合,泯绝无寄,方为真入,广如宗中。
【钞】“第三”下,释“入”字,指在前文。
【疏】然此一品,即是一经,亦犹《楞伽佛语心品》。又,于一品之内,分之别行,故无次第之异。
【钞】“然此”下,后明品摄经圆。文中二:初,引例明备成一经;后,释不题次第之所以。今初,《楞伽》四卷,属大部略出一品,得名为经。此四十卷,属大部别行一品,全是一经。“又于”下,释不题次第之所以。帙中对上三十九,题云“四十”,成次第;今此别行无对待,但云“一卷”,无次第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09:3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卷第六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09:3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第五随文解释。
【钞】自下第五随文解释,文中二:初,会通前后,开列科段;后,正依经文次第解释。今初也。
【疏】此经既属大经,望贞元所译,乃是五相之中第五“显因广大相”之中,第五“重示普因”故,则三分之中,但有后二。
【钞】“五相”者,此品初三卷明本会竟,从第四经已后,即文殊大士出善住楼阁,行化南方。文分四:一、六千比丘会;二、诸龙会;三、三乘会;四、明渐证所表,即善财历事善友,遍求法门,名为末会,遇五十五圣者所得法门,摄为五相。
文殊等四十一人,名“寄位修行相”。谓文殊一人寄十信,余四十人寄三贤十地也。四十人者,谓德云比丘、海云比丘、善住比丘、弥伽大士、解脱长者、海幢比丘、休舍优婆夷、毗目瞿沙仙人、胜热婆罗门、慈行童女:已上十人寄十住。善见比丘、自在主童子、具足优婆夷、明智长者、法宝髻长者、普眼长者、无厌足王、大光王、不动优婆夷、遍行外道:已上十人寄十行。鬻香长者、船师婆施罗、无上胜长者、师子频申比丘尼、婆须蜜女、鞞瑟胝罗长者、观自在菩萨、正趣菩萨、大天神、安住地神:已上十人寄十回向。婆珊那演底主夜神、普德净光主夜神、喜目观察众生主夜神、普救众生主夜神、寂静海音主夜神、守护一切众生主夜神、开敷一切树华主夜神、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主夜神、妙德圆满主夜神、释种女瞿波等:已上十人寄十地。已上共四十一人,兼文殊,名“寄位修行相”也。
第二、遇摩耶夫人等一十一人,名“会缘入实相”,谓摩耶夫人、正念光女、遍友童子师、善知众艺童子、坚固长者、贤胜优婆夷、妙月长者、胜军长者、最寂静婆罗门、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遇此十一人名会缘入实相者,谓会前次位差别之缘,同入实相理,寄等觉位,亲生妙觉,为佛母故也。
第三、遇弥勒一人,名“摄德成因相”,谓摄前会差别缘,归一实之德,明一生补处以为正因。
第四、再见文殊一人,名“智照无二相”,谓初遇文殊表信智,再遇文殊表证智。既与本智相应,冥合无二,离能所相,离分别相,照体独立,故不见文殊身相,但摩顶得法也。
第五、遇普贤一人,名“显因广大相”,谓由前智极心冥,词亡虑绝,故触物皆道,法法全真,依正浑融,重重无尽,故随举一法,即是圆因,一切皆尔。由是,善财于普贤一毛孔中所得法门,过前佛剎微尘数倍,一切皆然。《大疏》序云:“寄位南求,因圆不踰于毛孔。”既一切无非圆因,无不包遍,故云显因广大相也。
疏“第五显因广大相中,第五重示普因”者,谓此第五相中,经有五分:一、依教趣求分,二、闻覩前相分,三、见闻亲证分,四、闻佛胜德分,五、重示普因分;前四分在三十八后一半及第三十九卷中,第五分即此别行一卷是。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09:3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序分在于四十卷中第一卷故。
【钞】“序分在于四十卷中第一卷故”者,即初卷经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菩萨摩诃萨五千人俱。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及普贤胜智菩萨、智慧胜智菩萨、无着胜菩萨,如是等上首菩萨摩诃萨,一切皆从普贤行愿所生,乃至智慧普遍犹如虚空,以大光网照法界故。复与五百声闻众俱,是诸声闻有大威势,悉觉真谛,皆成实际,深入法性等。复与无量诸世主俱,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常勤利乐一切众生,为不请友。乃至云,从行愿力,生如来家,专求如来一切智智。尽此已来,都有三纸经文,总名“序分”,故云“在四十卷初”也。
【疏】今经别行,亦为三分:初明序分,即结前所说;第二、“若欲成就此功德”下,以为正宗;第三、“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下,辩其流通;三分之义,不异常谈。
【钞】“今经别行,亦为三分,初明序分,即结前所说”者,此即发起序,非是证信序。诸经之首,皆有证信序,及发起序。证信序,即“如是我闻”,乃至与大众若干人俱等。发起序即每经不同,如《法华》毫光远照,《净名》宝积献葢,各发扬生起说法之由序也。今证信序在品之初,故文中但有发起序也。发起序者,谓指前所叹如来殊胜果德,说无穷尽,生起意势,云修何因行,证得如斯之果?便说普贤行愿,示以普因为正宗也,故以结前已说而为序分。
“三分之义,不异常谈”者,自弥天(即道安和尚,时人号宝印手菩萨,辩摧凿齿,智达百升,科经远合于亲光,立姓果同于增一。)高判,经无大小,例开三分。序、正、流通,以圣人说教,必有其渐,将演微言,先彰由致,故云“序分”。由致既彰,当机授法,故曰“正宗”。正宗既陈,务于开济,近益当时之会,远益未来之机,使千古洪规,传芳不绝,故曰“流通”。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09:3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初文二:一、结前广偈。
【经】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
“称叹如来”下,指前广偈。
【疏】二、结说不尽。
【经】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09:3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以前文云“无能尽说佛功德”者,犹谓通于因人难说;今明果人胜而且多,历劫长久,相续无间,说尚不尽,况于凡小而能说耶,以是究竟无尽法故。
【钞】今此中序分,经云“尔时普贤菩萨”者,标能赞人,“称叹”等者,举所作业。言“菩萨”等者,即是通称,即凡是修行菩提行者总名菩萨,有五:
一、所求所度解:谓常求菩提度有情故,即因谈果,得菩提名;以他同己,彰萨埵号。此有财释。
二、内有悲智解:又,“菩”谓菩提,显有深智,一切皆以智为前导故;“萨”谓萨埵,显有大悲,所化皆以大悲为首故。
三、勇进上求解:又,“菩提”名智,“萨埵”云勇。是人为求菩提智故,发生大勇猛心,即求菩提之萨埵故。依主释也。
四、愚智对待解:又,“萨埵”云有情,总有三种:一愚,二智,三金刚;是智非愚,故名菩提萨埵。
五、丈夫十号解:〈离世间品〉中明十种萨埵:一、菩提萨埵,智所生故。二、摩诃萨埵,安住大乘故。三、第一萨埵,证第一法故。四、名胜萨埵,觉悟胜法故。五、最胜萨埵,智慧最胜故。六、上萨埵,起上精进故。七、无上萨埵,开示无上法故。八、力萨埵,广知十力故。九、无等萨埵,世间无比故。十、不思议萨埵,一念成佛故:是为十也。
经言“摩诃萨”者,《大般若》三十六云:菩萨于大有情众中,定为上首,名摩诃萨。地上菩萨皆得此名,况今普贤是得果不舍因门菩萨也。上明能赞人竟。言“告诸”等者,告示令知也。
言“善财”者,谓此童子初入胎时,于其宅内,自然而出七宝楼阁。其楼阁下,有七伏藏,于其藏上,生七宝芽,所谓金、银、琉璃、玻瓈、赤珠、砗磲、玛瑙。善财童子处胎十月,然后诞生,形体端正,支分具足。其七伏藏,纵广高下,量各七肘,忽自开现,光明照耀,内外家族,视之无厌。复于宅中,自然而有五百宝器,珍奇杂宝,各各盈满。所谓金刚器中,盛满诸香;于香器中,盛种种衣;美玉器中,盛满饮食;摩尼器中,盛满杂宝;黄金器中,盛满银粟;白银器中,盛满金粟;金银器中,盛满琉璃;琉璃器中,盛满金银及摩尼宝;玻璃器中,盛满砗磲;砗磲器中,盛满玻瓈;玛瑙器中,盛满赤珠;赤珠器中,盛满玛瑙;星幢摩尼器中,盛满水晶摩尼;水晶摩尼器中,盛满星幢摩尼;如是等五百宝器自然出现。复于宅中,遍雨种种珍宝财物,及诸资具,一切库藏,悉皆充满;以此事故,父母亲属,及善相师,共名此儿,名曰善财。
领五百童子,于福城东,古佛庙前,参礼文殊,最后参见普贤,即菩提场如来会中为说显因广大相也。又,以大圣知此童子已曾供养过去诸佛,深种善根,信解广大,常乐亲近诸善知识,身语意业皆无过失,勇猛精进净菩萨道,求一切智成佛法器,其心清净犹如虚空;以是当机,诚宜授法,故遍告也。
赞所经时中,经言“不可说不可说”者,如大经〈阿僧祇品〉明法数有一百二十四。谓十万为一“洛叉”,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此下倍倍数至一百二十,名“不可量转”,不可量转不可量转名一“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名一“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为一“不可说不可说”也。又,以此倍倍数名一“不可说不可说转”。今言“不可说不可说”者,即当第一百二十三数。理实但是超过言说之数,名“不可说不可说”也。
所言“劫”者,梵云“劫波”,此云“分别时分”,有其多种。始自年、月、日、时总得名劫。又,五年两闰为一双数,至无数亦名劫。又,一增一减亦名为劫。二十增减亦名为劫。又,成、住、坏、空各二十数亦名为劫,此为火灾劫。又,七火一水亦名为劫。又,至七水亦名为劫,谓风灾劫。又,菩萨修行三大僧祇,亦名为劫。谓拂石、滴泪、芥城等劫,皆名为劫。今举大数,但是多时,亦不定其是何等劫,设经大劫,亦不可尽,意取世界无竟期故,可知。
疏“指前广偈”者,第三十九品半卷经,广以偈赞佛德,末后结云:“剎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若有闻斯功德海,能生欢喜信解心,如所称扬悉当获,慎勿于此怀疑念。”疏“以前文云无能尽说”至“而能说耶”者,此对前偈赞说无尽有三种过倍之胜:一、前因此果;二、前一此多;三、前时短此时长。谓前因位菩萨位劣,又只是一人,但一时间说之无尽,尚未为奇;今明是果,佛已胜故,数又总包十方一切之多,时又剎尘长久之劫,如是而说亦无穷尽,方为不思议玄妙之极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09: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二、正宗分,谓正示普因。即广说能证普贤行愿,令入法界,则成如来胜功德故;若不依此普贤行修,设经多劫,亦不成故。
【钞】“广说能证普贤行愿”等者,贤首大师《华严玄义章》十五门,第十明“入道方便门”,有三:一简心,二简境,三造修胜行。
一、简心之中,有药、有病。病有麤细,麤谓二种巧伪修行:一、内实破戒,外现威仪;二、内虽持戒,为他知故,求名利故。细谓二种情计不破:一、虽直心,而计我修行;二、虽不执我,而计有法。药中,有别、有通。别谓随前病麤细对治;通谓但观诸法平等,诸病自尽。
二、简境之中,有倒、有真。倒谓情计之境,对前心病,故境颠倒。真谓三乘空有不二境,及一乘无尽境,对前药治,故见真境。
三、造修胜行者,于中有始、有终。一、始,中有三种:一舍缘门,有六:一、舍作恶业,二、舍亲属,三、舍名闻利养,四、舍身命,五、舍心念,六、舍能所。二、随缘门有四种:一、还于前六事中守心不染;二、凡于顺情境,下至微细,皆应觉知不受;三、于违情境,乃至断命等怨,皆应守心,欢喜忍受;四、凡所有作,远离巧伪虚诈,乃至一念亦不令有。三、成行门:谓得前二门,成万行也。二、终者亦三种:一、舍缘门,即止也。唯观诸法平等一相,诸缘皆绝。二、随缘门,即观也。还就事中起悲愿行。三、成行门,即止观双运。
此科正标“能证行愿”,又是十种之初,故用〈入道义章〉,令知总相行体,审详文意,勿厌其繁耳。“若不依此普贤行修”等者,则积行菩萨曝腮鳞之意也。文在〈出现品〉,序中已具引,若更要说,即寻彼文。故须离念亡情,而本智自照,则所行之行,一一皆成普贤行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09:4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文二:一、正陈所说,二:一、长行,三:一、正示普因,四:一、标示所应,二:一、指前佛德。
【经】若欲成就此功德门,
【疏】指上佛德。
【疏】二、正示普因。
【经】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疏】正示普因也。
【疏】希欲为愿,造修为行,寄圆说十。
【钞】“希欲为愿”等者,谓心心希望佛果,不得高推圣境;念念欲乐悲济,不得退屈自欺。“造修”者,谓造极,调身莹心,不得怀增上慢;造真,改恶修善,不得说食数宝也。
【疏】二、征列名数。
【经】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除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疏】然此即是长行。礼忏,诸经论中开合不同;若《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总有八种:一供养,二赞佛德,三礼佛,四忏悔,五劝请,六随喜,七回向,八发愿。
【钞】“若离垢慧经”至“八种”者,此经唯一卷,钞释八种之益,即非彼经,恐错指注。其八种之益,若通说,则俱离诸障,俱至菩提;若别说:则供养除悭贪障,得大财富;赞佛除恶口障,得无碍辩;礼佛除我慢障,得尊贵身;忏悔除三障,得依正具足;劝请除慢法障,得多闻智慧;随喜除嫉妒障,得大眷属;回向除狭劣障,成广大善;发愿除退屈障,总持诸行,速得妙果。其八种释名辩相,具在下文。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09:4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或但为七,合礼赞故;或但为六,略供养故;或但为五,以发愿回向但总别异故。
【钞】“发愿回向”等者,回向是总,发愿是别;以回向则必兼发愿,发愿则未必回向。谓回向必须先有所修善根,方以愿回此善根向于三处,故必兼愿。若发愿,则未必有善根,亦可自发要期,或但愿自利之事,故不必有回向也。总别虽异,大意不殊,故《大疏》释回向以大愿为体,由是合回向愿为一也。
【疏】如《十住毗婆沙》。第五回向亦同有五;或但有四,除礼拜故;或但为三。
【钞】“十住毗婆沙”至“亦同有五”者,此论第三、第四所明也。其文即今〈晨朝忏悔〉等文是,唯除发愿。发愿是《涅盘经》阇王发愿之文,后人安之。以从礼拜,至随喜已,有四重,次回向当其第五,故云“第五回向”也。
【疏】故《智度论》云:“菩萨昼夜三时,各行三事,谓忏悔、劝请、随喜,行此三事,功德无尽,转得近佛。”若《善戒经》但有二事,谓忏悔、回向。皆随时广略。
【钞】“随时广略”者有二意:一、佛本对机,随宜而说;二、即今礼忏,看当时之宜也。
【疏】今文具十,以表无尽,六、七二事俱是劝请,八、九二事回向开出,余至文显。
【钞】“六七二事俱是劝请”者,如〈晨朝劝请文〉云:“十方诸如来,现身成道者,众请转法轮,安乐诸众生。”即第六也。又云:“十方一切佛,若欲舍寿命,我今头面礼,劝请令久住。”即第七也。“八、九二事回向开出”者,八即回向菩提,九即回向众生,十正云回向,即总该三处。而十种为行愿,故发愿一种更不别标,则于前八中,增三减一成圆十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09:4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三、牒名别释,二:一、总征。
【经】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疏】二、别释,即为十段,段各有三:一、牒名,二、释相,三、总结无尽。第一礼敬诸佛,三:一、牒名。
【经】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疏】由心恭敬,运于身口而遍礼故,除我慢障,起敬信善。
【钞】言“除我慢障”者,谓由有我,故于他起慢,慢因我起,名为“我慢”。《唯识论》云:“云何为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谓若有慢,于德有德,心不谦下,由此生死,轮转无穷,受诸苦故”,名为我慢。我即是慢,名为我慢;我慢即障,名“我慢障”。此礼敬行能对治之,由斯生起敬信善业,故云除我慢等也。
【疏】勒那三藏说七种礼。
【钞】言“勒那三藏”等者,准《大经疏》中,具云“勒那摩提”。《高僧传》中,名“勒那漫提”,此翻宝意,本天竺人也。元魏时,来至洛京,住永宁寺,学善五明,兼攻道术,常讲《华严经》,抑扬众教,说斯礼敬有其七种;疏主七外更加三种以圆十礼也。其十门礼,今约贤首大师五教料拣:二非仪故非五教,三即通第一、第二教,四亦第二教,五、六第三教,七第四教,八、九、十合为第五教。
【疏】今加为十:
谓一、我慢礼:如碓上下,无恭敬心。
二、唱和礼:高声喧杂,辞句浑乱。此二非仪。
【钞】一、谓“我慢礼”者,此兼下第二,令知非仪而不用也。“如碓上下”者,志公云“行道犹如推硙,礼拜恰似客舂”,正呵此也。今禅学人不得此意者,每用此语一向毁于礼忏,甚为失也。
【疏】三、恭敬礼:五轮着地,捧足殷重。
【钞】三、“恭敬礼”等者,此通人、天及二乘,并权教大乘六度菩萨等礼。五教中,即第一愚法声闻教,及第二教中分教义也。“五轮”者,两手两膝兼顶也。《离垢慧经》一一发愿;初总者:“我今五轮于佛作礼,为断于五道,离于五盖,令诸众生常得安住五通,具足五眼。”若别者:“愿我右膝着地之时,令诸众生得正觉道;愿我左膝着地之时,令诸众生于外道法中不起邪见。”“愿我右手着地之时,犹如世尊坐金刚座;右手指地之时,震动现瑞,证大菩提。”“愿我左手着地之时,于诸外道……以四摄法而摄取之,令入正道;愿我头顶着地之时,令诸众生离憍慢心,悉得成就无见顶相”也。
疏云“捧足”者,谓所礼者之足也。即此段,能所具矣,三业备矣;谓以最尊之顶,呜捧三宝最卑之足,敬之至也,故云“殷重”,殷重意业也;发愿及称名赞叹即语业也;五轮即身业也;故三业备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09:4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四、无相礼:深入法性,离能所相。
【钞】四、“无相礼”等者,正当第二始教礼也。谓空是大乘之初门,故《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既顺于空,故是始教。
【疏】五、起用礼:虽无能所,普运身心,如影普遍,礼不可礼。
【钞】五、“起用礼”等者,第三终教礼也。是从空入假,依体起用之菩萨也。由前空观,悟法无能无所,故此知法无性,不计定相;故观能礼所礼皆如影像,一一全是性之缘起,故得普遍也。
【疏】六、内观礼:但礼身内法身真佛,不向外求。
【钞】六、“内观礼”等者,第三教中实教礼也。谓显实宗不计空假,直见本觉真性,故云“法身真佛”。故《起信论》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言离念相者,离空假之念也。背觉合尘,攀缘外境,为不礼敬;心不攀缘外境,背尘合觉,为归依礼敬也。亦可:第四空观礼真谛佛,第五假观礼俗谛佛,第六中观礼第一义谛佛也。
【疏】七、实相礼:若内若外,同一实相。
【钞】七、“实相礼”者,第四顿教礼也。前无相礼,但是初教空理,不名为顿;今非空非不空,非礼非不礼,非取内真佛,非弃外假佛,内外无寄,泯绝栖托,但得如此,不住于法,自然常冥法界,常礼诸佛,故云“实相礼”也。故《仁王经》说:佛问波斯匿王言:“汝以何相而观如来?”波斯匿王言:“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无前际,无后际,无中际,不住三际,不离三际,不住五蕴,不离五蕴。”乃至云:“非相非无相,非取非舍,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我以此相而观如来。”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说,诸佛如来力无畏等恒沙功德诸不共法,悉皆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多者应如是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疏言“若内”者,收前第四及第六门也;言“若外”者,收前第三第五门也。又,“若内”者,即当一心三观也;“若外”者,即当一境三谛也。
【疏】八、大悲礼:随一一礼,普代众生。
【钞】八、“大悲礼”者,此下三门,总为第五、一乘圆教之礼也。然此第八一门,犹是同教一乘,同于终教。约能礼人,一具一切,故属圆教。未显事事无碍、事事融摄,故非圆中之别教。九、十二门,方全是别教一乘也。“大悲礼”者,谓前虽观智圆明,未显大悲利物,岂名菩提萨埵之礼乎?谓上之四门,观智圆明,但有菩提之义,未具萨埵之义;故次第八明大悲礼,普代众生也;故此明以同体大悲,物我无二。我既礼也,即众生皆礼;我离慢也,即众生皆离;故名大悲礼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09:4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九、总摄礼:摄前六门以为一观。
【钞】九、“总摄礼”者,谓融前六门深浅之礼而为一观,即事事无碍也。但摄六者,一、二非仪故;谓夫欲礼敬者,先须五轮着地,捧足殷重;(三也。)深入法性,离能所相;(四也。)普运身心,礼不可礼;(五也。)但礼内佛,不向外求;(六也。)若内若外,同一实相;(七也。)随一一礼,普代众生;(八也。)方称普贤行愿礼也;故云“总摄”也。
【疏】十、无尽礼:入帝网境,若佛若礼,重重无尽。
【钞】十、“无尽礼”者,重重无尽之义,如前后所明。《大经》云:“一毛孔中悉明见,不思议数无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礼一切世间灯。”“亦以言词普称赞,穷尽未来一切劫,一如来所供养具,其数无量等众生。”此亦兼证赞叹供养。又,《晋经》云:“于一微尘中,见一切诸佛,菩萨众围绕,法界尘亦然”,“一一如来所,一切剎尘礼。”若依此礼,则一一礼无尽,功德岂可量哉!不入斯观,徒自疲劳也。
【疏】文中正辨第五、九、十,实通后八,对文可知。
【钞】“文中正辨第五九十”等者,以第五起用礼虽无能所,而普运身心,如影普遍,礼不可礼,此普贤行愿亦须如此,普运身心。第九第十正同此华严宗,故云“正辨”也。言“实通后八”者,以前第九中总摄前六,故知此中实通后八也。
【疏】二、释相,三:一、所礼境。
【经】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
【疏】谓横竖普周,尽帝网境。
【钞】“横竖普周”者,经中微细周遍,及众会围绕,具如第二称赞、第三供养门中文相备足,请互用之。下诸门中,兼有海会菩萨及声闻众等。
【疏】二、能礼因。
【经】我以普贤行愿力故,
【疏】略有二因:一、以普贤行愿力,此即法力,不依行愿,不能遍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7 08: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