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025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6-10-2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疏】第二对辨开合者,总为十事五对:一、“经”为能诠,上六所诠,即教义一对。二、“严”为总相,上五别相,即总别一对。三、“华”为能严,上四所严,即能所一对。四、“佛”为能证之人,“大方广”所证之法,即人法一对。五、“方广”者用也,“大方”体也,即体用一对,方字两用。第三、具彰义类者,七字各有十义。
【钞】第三具彰义类者,“七字各有十义”者,谓“大”有十义,“方”有十义等。又,七字中一一各有七字义,谓“大”即七字皆大,“方”即七字皆方等,七字即为七节解释。
【疏】一、释大字十义者:一体大:若性若相,皆同真性,而常遍故。二相大:恒沙性德,遍于体故。三用大:业用周普,如体包遍故。四果大:智断依正,周法界故。五因大:称性德修,无不行故。六智大:谓大智为主,运于万行,严法身故。七教大:一文一句,结通十方,称法性故。上七如次是上七字。八义大:无法不诠,穷法源故,总上七字。九境大:无尽众生为所缘故。十业大:穷三际时,常将此法,利含识故。故上七字皆名为“大”。
【钞】一、“大”十义:
一中,即经题“大”字也。“一体大:若相若性,皆同真性而常遍”者:上句“性”字,是诸法无性之性;下句“性”字,是本觉真性之性。上句性相相对,但明真俗二谛;下句真性即第一义谛,故摄性相全同真性而常遍也。如镜摄影及空,全同明也。以常遍释“大”,“常”者,《涅盘经》云:“所言大者,名之为常。”此明法界体不变易;如人最长,故名为大。无有一法先之,唯此先于诸法;故释名义中云“常则竖无初际”。“遍”者,《涅盘》又云:“其性广博,犹如虚空。”此明体遍,故名为大;释名义中云“遍即横该无外也”。
二中,即“方”字。云“恒沙性德遍于体”者,前则于德之相不言存坏,但泯合不分,全同于体而常而遍;此则不坏无边之相,遍布于体,故异于前也。故七祖云:体上本具恒沙功德,犹如真金本具千种之器。如摩尼珠本具千般万般非色之色,若不本具,作亦不成,对亦不同,以成时无一尘之法从外入故。
三中,即“广”字。言“周普包遍”者,即前无边之相以遍于体,一一如体,故成大用。一一能包能遍;一入一切为遍,一切入一为包;交参涉入,互相无碍,重重无尽也。周即周遍,普即普包。
四中,即“佛”字。由证于三大,故名佛也。烦恼本空,智慧本显,自他皆尔,方周法界,故成正觉,见他皆成;如偈云:“菩提菩提断,俱名为菩提,说智及智处,二俱名般若”,亦同此意。然由未兼自他依正者,如前序中身剎无碍六句所明也。
五中,即“华”字。以称性故,一行即一切行也。如前教起因缘,第六宣说胜行中明之。
六中,即“严”字。若无大智,纵修万行,则行行住于自相,无由融合,严于法身,故须智也。“严法身”者,喻如描画,彩色喻万行,画师喻大智也。〈问明品〉云:“于佛法中,智为上首。”则智为正道,万行为助道,故此云“为主”也。
七中,即“经”字。诸宗能诠非所诠,故文有分限;此宗“教”即义故,故同法界一一无边。故每说一会,或一位义终,皆结通云“十方亦如是说”;由是有“海墨书一句不尽”之说。(上如次是经题七字也。)
八中,云“无法不诠”者,重重无尽,固不在言,随相门中,亦委细备说深浅之法。二地中广明十恶十善,即该人天乘也。〈四谛品〉及五地十重四谛,即该声闻乘也。六地十重十二因缘,即该缘觉乘也。八部般若,不出三天偈文。《涅盘》、《法华》,《出现品》中,一两门说尽,如斯事类,不可具陈。
九中义,如教起因缘,遂通物感中,广明所被机也。八即经之贯穿义,九即经之摄持义。
十中义,亦如十因:一法尔,二酬因……十利益中广明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