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染心半净

[弘法探讨] 华严经行愿品疏钞 ——唐 澄观别行疏 宗密随疏钞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09:4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深心信解,如对目前,
【疏】二、深信解力,此即自力,谓印持诸佛,遍于时处,如对目前。
【钞】“以普贤行愿”至“如对目前”者,谓以普贤愿力,见一切境皆是诸佛,而为所缘,名为“法力”。以深信解之智,决定印可,摄持如上佛境令现在前,名为“自力”。是则于所见境,不取生、灭、一、多等定相之境,则融通佛境。于能见心,依智不依识,心则见佛之心;故《大经》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然心、佛、境、智虽亦融通,为约因缘亲覩,故分法力、自力;法即缘也,自即因也。若以缘夺因,即法力故融通普遍;若以因夺缘,则自力故融通普遍;今以因缘双明,故齐举法力、自力也。
【疏】三、能礼相,二:一、总明。
【经】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疏】谓三业皆遍,常无间故。
【钞】能礼相中,经言“悉以清净”等者,“悉”者,皆也,咸也,尽也;“以”者,用也;“清净三业”者,简异染业也。谓身无三恶,口离四过,意三业净,故云“清净”等也。由染业故,恶道轮回,今成佛因,须凭净业也。“三业敬”者有其所表,大、小乘各别。大乘三业敬者,表佛有三种通故:一、为显大师有天眼通,以身业敬可见故;二、为显大师有天耳通,以语业敬可闻故;三、为显大师有他心通,以意业敬可知故。二、小乘瞿波论师说三业敬:一、在明而远,须身业敬,以可见故;二、在暗而近,须语业敬,以可闻故;三、在暗复远,须意业敬,不见不闻故。故三业敬为因,果中感得三轮:身感神通轮,语感教诫轮,意感记心轮。
【疏】二、别显。
【经】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
【疏】谓一佛之前,顿现多身。
【钞】“一佛之前顿现多身”等者,谓依前二力,故得于境能见多佛,于自能现多身。乍观经文,若以一一佛所皆现多身,则似身多佛少;若以一一自身皆礼多佛,则似身少佛多;据其义理,身佛齐等。经文欲明一多无碍,故于身佛互举一多,若令相对义足,应作四句:一、一身礼多佛,即经后句;二、多身礼一佛,即经前句;三、一身礼一佛,如前十重礼中第三礼;四、多身礼多佛,如前第十帝网礼也。第一第三句,诸宗容有,第二第四句,唯此《华严》所明。
言身佛数同者,〈出现品〉云:“如来成正觉时,以一相方便入善觉智三昧。(觉不滞寂,故名善。觉彼一相,故用为方便也。)入已,于一成正觉广大身,现一切众生数等身,住于身中。(既以一相为方便,则物物皆一相故,故一即现多。)”“是故,应知如来所现身无有量;以无量故,说如来身为无量界,等众生界。佛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如来身一毛孔中,有一切众生数等诸佛身,何以故?如来成正觉身究竟无生灭故。如一毛孔遍法界,一切毛孔悉亦如是。当知无有少许处空无佛身。”“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悉有如来成等正觉。”
释曰:引此佛身与众生数等者,证前能礼之身,所礼之佛,数齐同也。又,既佛有等众生数之身住于生界,众生心中又念念有佛成正觉,故知:佛前本有多身,身前本有多佛,但以执境迷心,致令都不见耳。佛以善觉三昧而现之,即果门入也;今以普贤观行而见之,即因门入也。因果之相虽异,所入之境无差,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09:4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经】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
【疏】一身之礼等剎尘数,是周遍相。
【疏】三、总结无尽,二:一、显无尽,准《十地经》有十无尽界,今此有二:谓虚空、众生,于众生中开出业、惑,故成其四。众生无尽,一一众生有多业惑,弥显无尽。
【钞】“准十地经有十无尽界”,至“故成其四”者,即经初地说大愿已后结云:“佛子!此十大愿,以十尽句而得成就。何等为十?所谓众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涅盘界尽,佛出现界尽,如来智界尽,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界尽,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晋经》云:“不可尽法”,下经亦云:不可尽十言。十尽者,穷尽彼无尽之愿令无有余,故云尽也。“若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若世界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我愿乃尽。而众生界不可尽,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不可尽故,我此大愿善根无有穷尽。”释云:彼是成就大作用之愿,故以无穷化生十尽句而结无尽也。论释十界云:初一是总,皆为化生故;余九是别,是别集成度生义故。此经所说二种,是观能趣入行愿,故略余八,但明众生及虚空界。又,以观行是对治门故,故众生开出业及烦恼也。
【疏】文二:一、别明虚空,二:一、反显。
【经】虚空界尽,我礼乃尽;
【疏】二、顺释。
【经】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疏】二、总例余三。
【经】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疏】二、彰无间。
【经】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疏】疲谓疲倦,厌谓厌足;下之九门无尽例此。
【钞】二、“念念相续”至“例此”者,若不以普贤观行之力,如何得念念不断?愿智者审思此文,无以生灭之心,取相之礼,而为礼。例下九门,亦无以生灭取相之赞叹供养,乃至回向等,而为普贤行愿也。

95
 楼主| 发表于 2019-7-20 14: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第二称赞如来,三:一、牒名。
【经】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
【钞】第二称赞行。先标名,“称”谓称述,“赞”即赞扬,称述圣德,赞扬其美。又“称”谓称扬,“赞”即赞叹。“如来”者,于十号中,即仿同先迹号。《金刚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又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涅盘经》云:“如过去佛所说不变”,“从六波罗蜜来,至大涅盘,故名如来。”《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
【疏】二、释相,三:一、所赞境。
【经】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钞】所赞境中,三重无尽。疏“所赞境”者,观此,及供养中经文,明多多之佛微细所在,兼及众会无不皆遍具足,于前礼敬之中,文应影略也。
【疏】二、能赞因。
【经】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
【钞】“能赞因”者,乍看经文,似阙法力,既言“悉以”,即亦含在其中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20 14:2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三、能赞相。
【经】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钞】赞相中云“各以出过”等者,辨能赞相,有四义句:初、标能赞相,二、正辨称赞,三、赞所经时,四、明其周遍。
初中,“辩才天女”者,如《最胜王经》说,有大功德,能满众愿,能施辩才。经云:有受持经者,“我当益其智慧,具足庄严言说之辩。若于文字句义有所忘失,皆令忆持,能善开悟,复与陀罗尼总持无碍”。又,如下偈赞云:“聪明勇进辩才天,人天供养悉应受,名闻世间遍充满,能与一切众生愿。”又云:“吉祥成就心安隐,聪明惭愧有名闻,为母能生于世间,勇猛常行大精进。”又云:“大婆罗门四明法,幻化咒等悉皆通,于天仙中得自在,能为种子及大地。诸天女等集会时,如大海潮必来应。于诸龙神药叉众,咸为上首能调伏。于诸女中最梵行,发言犹如世间主。”“辩才胜出若高峰,念者皆与为洲渚。”“众生若有希求事,悉能令彼速得成,亦令聪辩具闻持,于大地中为第一。于此十方世界中,如大灯明常普照,乃至神鬼诸禽兽,咸皆遂彼所求心。”向下因明有求愿者,乃至佛辩亦能满足,即知位次多是得果不舍因门菩萨。此上经文逐略引来,非其次第,广如经说。
问:经说天女有求辩者,能施与佛辩。既彼有佛辩,则无更胜者,何言出过耶?
答:彼虽至极,更无超越之者,此是普贤方便,令修行者起最胜意乐,作其观想,生不足之心,故言“出过”,理亦无爽;或彼有佛辩,佛辩即合法界,法界即是无尽,不可超也。即取〈出现品〉中,有一天女,有妙舌根,念想胜彼,故言出过。彼经云:“譬如自在天王,有天彩女,名曰善口。于其口中出一音声,其声则与百千种乐而共相应。一一乐中,复有百千差别音声。”有似辩才,如彼天女所有舌根,出妙音声,但合众乐;今以胜解力故,所出音声,遍合法界,故言出过也。
言“辩才”者,总有四种:一、法无碍解:于一切法无不通达故。二、义无碍解:于所诠道理无壅塞故。三、词无碍解:以智慧力,普应一切众生心行差别。四、辩说无碍解:此复有七:一、应辩:一剎那间,应得一切众生三乘五乘根性乐广乐略者,总能应得也。二、捷辩:谓言说迅捷而无蹇讷也。三、峻辩:如悬河建瓴。四、无疏谬辩:谓一一句义称理合机,无疏谬之失也。五、无断尽辩:说经长时,无间断故。六、丰义味辩:凡所演说,丰足义味,此具五义: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闻,三谛了易解,四人心敬爱,五听者无厌。七、一切世间最上妙辩更无过者。总此七种,得名辩说无碍解;或此七辩,亦通前三中开出也。
然诸经论中或说辩才有多种者,皆是随义展转开出,根本不过四辩也。此四辩,第九地菩萨方具得之,已前得者非胜也。若穷理尽相,朗照无遗者,佛及普贤,方称穷极具足辩也。经言“微妙舌根”者,如《大经》说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舌,所谓:开示演说无尽众生行舌,开示演说无尽法门舌,赞叹诸佛无尽功德舌,演畅词辩无尽舌,开阐大乘助道舌,遍覆十方虚空舌,普照一切佛剎舌,普使众生悟解舌,悉令诸佛欢喜舌,降伏一切诸魔外道、除灭一切生死烦恼令到涅盘舌;若诸菩萨成就此法,则得如来遍覆一切诸国土舌相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20 14:2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三、总结无尽。
【经】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疏】文少略前,若具说者,皆如初段。
【钞】第三总结无尽。疏云“文少略前”者,礼敬总结无尽有二:先显无尽,后彰无间。就前显中,先,别明虚空,后,总例余三。今称赞中,但有总举四法,无先别明虚空之异,故云“略”也。今此文有二义句:初结无尽,后彰无间。前文中有二义句:“如是虚空界”下,反显无尽;“而虚空”下,顺成无尽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20 14:2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卷第七
 楼主| 发表于 2019-7-20 14:2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第三广修供养,三:一、牒名。
【经】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
【疏】二、释相,二:一、正明供行,四:一、所供境。
【经】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
【疏】二、能供因。
【经】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
【疏】三、列所供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7-20 14:2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葢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
【钞】第三、列所供具,于中有二:先总标,后别显。
今初,一切诸佛皆修供养,如释迦世尊,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买华布发等。又诸菩萨,常以种种涂香烧香、华鬘璎珞、宝瓶劫树、饮食灯明、宝山宝类、宝幢幡盖、铃佩珠璎、宫殿宝帐、天男天女、水陆诸华、一切受用,一一皆成广大云海,为作事业故,供养诸如来。如是供养,一一皆有广大果报,谓:奉嬉常受悦,献笑佛怜悯,奏歌得法音,供舞得神通,奉瓶得宝瓶,进宝获觉分,亦感宝庄严。由供庄严树,得庄严觉树;奉幢得雨宝,能遍济贫乏;供幡超胜幡,献铃众归敬,奉璎获严具,进鬘得宝冠,上华得佛容;如是一一皆获胜报。今此文中略标少分,广如《大经》、《羂索》、《回向轮》、《大云轮请雨》等经广明。
供具皆云“天”者,表法界中,法尔自然有如是不思议德用也。“天”者,自然义。皆言“云”者,是随缘义;表由行愿力故,法如是故也。大经每欲说天地征祥,皆标云“法如是”故,“佛神力”故。法如是者,即法尔也,同此云天;佛神力者,即缘起也,同此云云。行愿以义例之,此亦应云,法如是故,行愿力故。为缘起者,谓此供具,色相显然,智鉴无性,从法性空无生法起。能现所现,(能现即行愿,所现即供具。)迥无所依,应用而来,来无所从,用谢而去,去无所至,而能含悲润,注法雨,益济万物,重重无尽,故有云像焉。
菩萨修行如是供养之时,不碍上供养诸佛,炽然下济含识。先作是念:无边有情,漂沦六趣,由自心虚妄,感种种果报,内怀佛性,而不自知,实可愍伤,云何当救?即作是念:由我献华鬘,得佛殊胜相,愿回此功德,成妙觉华台,舒光遍照触,警觉人天,耽着欲境,报尽寿终,众苦缠逼,愿彼诸天,菩提心敷荣,获普贤常乐。供鬘得宝冠,由献音乐得佛法音,献盖得覆阴,供衣得佛衣;愿以此等福,令一切安乐,是为菩萨修供养行也。
次明香供养义分为三:先总标,次别显,后分量。
初中云“种种香”者,谓沈檀、薝卜、龙脑、郁金,及诸华香,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末利华香,及天上所有波利质多罗树香、拘鞞陀罗树香,及人天本体之香、和合变易之香,一一皆成广大云海而为供养。次别列中云“涂香”者,谓和合诸香,用涂身手,供养之时,当作是念:我献涂香,愿从此等流,五无漏涂香,磨莹热恼者,脱彼诸地狱,一切极炎蒸。献焚香时,当作是念:由我献焚香,得佛无碍智,悦怿具端严,愿回此香云,气馥寒冰苦;末香可知。后明分量者,“如须弥山”。须弥山者,取人间目覩,高大无过。又,四宝所成,而具十德,表供具一一具德相妙用也;十德在〈须弥品〉疏文,然亦不繁具引也。
下明灯供,文分为三:总标,别列,分量。二、别列者,菩萨修灯供养时,当作是念:由我献灯明,获智慧光明,及清净五眼;愿为般若灯,照曜阿修罗,永改矫诳心,恚痴好斗诤;傍生鞭挞逼,互相害食噉,愿得慈慧心,常生人天路;色无色界天,耽着三昧味,愿脱此惑缠也。三、分量中言“如大海水”者,以表供养称理故深,称事故广,以深广故喻之如海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20 14:3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四、正明供养。
【经】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钞】“以如是”至“供养”者,如何办得如是等多多供具,如何常供如上多多佛耶?准藏和上述〈缘起章·第三供养门〉中云:菩萨凡所施设,乃至一香、一华、一衣、一盖、一供养具,无不称于真理,等虚空界。即以全法之身游诣佛剎,称真之物供养于佛;是故菩萨不虚行于所修,常值诸佛,恒不失时,一切供具,常称理而成就。何以故?法施于佛,称真理故。释曰:准此云“一香一华”等,又云“常称理而成就”者,即知经中所列,皆以称理,即一之多等也。修行者,但安心观行,物物自多,皆遍佛也。故寻常云: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
【疏】二、校量显胜,二:一、校量,二:一、举所校量,二:一、总指。
【经】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疏】二、别明。
【经】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疏】别明七行,皆法供养。
【钞】举所校量中,先总,后别。
别明所校量中云“如说修行供养”者,《智度论》云: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若说不修行,不名为智者。故如说行方得佛法,不以口言而可清净也。又如《大法句经》云:“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虽诵千言,句义不正;不如一要,闻可灭意。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得度。虽诵千言,不敬何益;不如一行,欣乐奉修。虽诵千言,我心不灭;不如一句,舍憍慢逸。虽诵千言,求名愈着;不如一说,弃执离着。虽诵千言,不欲舍罪;不如一闻,去离生死。虽诵千言,色情愈固;不如一解,心境忘怀。虽诵千言,不求出世;不如一悟,绝离三界。虽诵千言,不存悲智;不如一听,自他两利。”又,〈文殊章〉云:如说修行,如行而说;若不能尔,是亦不能利乐众生,自疾不能救等。又云:“善男子!如来从修行中来,若能修行,是则成就供养如来。”
“利益众生供养”者,如〈十地品〉云:“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又云:“诸佛出世,本为利乐一切众生故”;所以利益名真供养。
“摄受众生供养”者,彼名以慈悲心,随顺摄取。又云:“诸佛出世,为以慈悲摄众生故。”如净名居士,“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乃至“入诸酒肆,能立其志”等。又,一切菩萨,皆以普门示现等,皆为摄取一切众生安置佛道故。
“代众生苦供养”者,以代众生上契佛意故。
“勤修善根供养”者,彼云“不舍勤修一切善法”;若不勤修一切善法,是亦不能利乐一切众生。
“不舍菩萨业供养”者,彼名“不舍一切菩萨事业”,何以故?若舍菩萨所修事业,是亦不能利乐众生故。
“不离菩提心供养”者,彼名“常不舍离大菩提心”。〈离世间品〉中,有十种退失善根法,所谓舍菩提心,凡所修善,魔所摄持。前章又云:“若暂舍菩提心者,是亦不能利乐众生。何以故?善男子!夫为菩萨,为欲利乐诸众生故,勤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无众生,一切菩萨不成正觉。善男子!汝应如是解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非以世间财宝饮食名为供养”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20 14:3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二、正明校量。
【经】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疏】准先经文,以前本行校量法供养。然法供养胜财供养,诸经论中无不此说,〈文殊章〉中已广解释法供养胜。
【钞】后“善男子”下,正明能校量。“准先经文”下,于中二:先释义,后销经文。初中二:一、叙先译差错,二、申详审正。初中二:一、标先译之意,二、立理核破。今初也,准先译意,以本行观想供养为劣,以校量法供养为胜也。“然法供养”下,立理核破。文中四:一、指余文以明,二、正斥其失,三、借净名对辨,四、核此文无端。
今初,“诸经论中无不此说”者,彰其易知也。“文殊章中”者,即善财再遇文殊,智照无二相之文也。彼经云:“复次,善男子!菩萨有十种法,具足圆满……修真供养一切如来。何等为十?一者以法供养;二者修行诸行”;乃至“如说能行,如行能说”;“九者长时遍修,心无疲厌;十者常不舍离大菩提心。”随要引之,不能繁具。“若诸菩萨具此十法,能成就供养如来;非以财宝、饮食、衣服名真供养。何以故?如来恭敬尊重法故。犹如孝子尊重父母,承顺颜色,心无暂舍;若复有人敬其父母,其子倍复尊重是人,诸佛如来亦复如是。若诸众生供养法者,是真成就供养如来,以诸如来尊重法故。”
释曰:法供养最,故名为真。若通相说,于佛深经,难见妙理,起十法行,皆名法供养。以财供养资养四大;受持读诵,解说修行,增于法身,又全其理供养义也。今疏意云:善财再见文殊,已曾广释法胜,故知此中更有深旨;不可以此观行之供,还同前财食供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20 14:3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但先文意,将前本行观想供养为财供养,校量于法,则抑其本行。
【钞】二、“但先”下,正斥其失也。校量本为褒扬行愿之妙,如何却抑之耶?
【疏】何者?如《净名》等,先明法供养,后以财供养校量显胜,理则昭然。
【钞】三、“何者”下,借《净名》对辨。言“等”者,等于诸经也。且就《净名》,即〈善德章〉,(多取意引,不具写文。)佛命长者善德问疾,善德白佛言: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便自说言:我于往昔自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期满七日。时维摩诘来入会中,云: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我言:居士!何谓法施之会?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谓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摄智慧行于舍心;以摄悭贪起檀波罗密,以化犯戒起尸波罗密,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密,以离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罗密,以菩提相起禅波罗密,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密;乃至下文结云: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此先明法供养。)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值百千上之,不肯取。我言:唯愿受之,随意所与。维摩诘即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璎珞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时维摩诘现神变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此上经文,是校量财供养也。)
释曰:此中但取维摩诘诫劝之意;即维摩诘为施主,乞人、难胜如来是受施之人,璎珞为所施物。谓运心宽广,平等普缘;莫分高下之殊,无执物我之别;智鉴皆同于真际,悲救不碍于随缘;悲智双流,即度而无度,施而无施也:若如此者,其功大焉。即净名教于善德何不如是而作,若能尔者,财施即法施也。所以经云:“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为具足法施。”此则净名先说法供养胜已,后自施璎珞之财,平等布施,亦成法施,更无异也。疏主意说,净名起行皆得名法供养,即知普贤深妙观行固得名为法供养也,岂可唯此七行不兼前耶?
问:未审善德长者有何过失,被净名呵之耶?
答:为有三局:谓自于父舍即处局;施七种人即人局;期满七日实时局。又,财施有限,法施无穷;财施世间果报,法是出世果报;以财不及法,是以呵之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21 15:5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今先明本行,后以法供养抑前供养,本说劣行,为何所益?
【钞】四、“今先明”下,核此文无端也。疏“抑前”等者言,“抑”者,按也,厌伏之义。今义训“抑”者,屈也,谓屈于本行也。余亦谓此七种法行,但是所标之心。经言“如说修行”者,即如前所说观行如是而行,名“如说修行”也。言“利益众生”等者,即修观行之时,一一与此利益等心相应,是则名为“真法供养”也。若尔,即不必诤论也,然且依疏。
【疏】下偈之中,更无校量,但举本行为胜供养,明知校量欲显本行供养为胜。
【钞】“下偈”下,申详审正,文中有五:一、按定本文。
【疏】故梵本云:“复次,善男子!彼彼一切最胜供养,及法供养,修行供养,乃至不离菩提心供养,一念中以彼彼供养如来,以得最胜善根;增长积集过去供养善根,百分不及一”等。此中意云:上来观行,名最胜善根,及法供养,此上二类一念善根是所校量,过去供养为能校量;以未修普贤行愿供养,不及今修普贤观行供养故。
【钞】二、“故梵本”下,引梵本证成。有三:一、标举梵文,言以“彼彼”至“最胜善根”,皆是所比之胜福,从“增长积集”,即是能比之劣福也。二、“此中”下,释上梵文。三、彰胜劣所以,疏以“未修普贤”下是。
 楼主| 发表于 2019-7-21 15:5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又,法供养通十法行,修行最胜,修行通于万行,依观供养,正是修行故。
【钞】三、“又法”下,重释前二胜供。言“十法行”者,谓:一书写,二供养,乃至九思惟,十修习,如下显经胜德分中所明。言“依观供养正是修行”者,以所引〈文殊章〉十法供养中,多明修行为供养故。
【疏】《法华》中,喜见烧身,名法供养;《净名》教于善德行施,无前无后,一时等施,名法供养。
【钞】四、双引二经,明法施差别。有二:初,引《法华经》,即第六卷中〈药王菩萨本事品〉,说过去日月净明德佛,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说《法华经》。喜见乐修苦行,满万二千岁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欢喜,即念我得三昧,皆是得闻《法华经》力,即入三昧,从空雨种种华香以供养佛。起定念言:不如以身供养;即服诸香满千二百岁,以香油涂身,于佛前,以天宝衣而自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然身,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其中,诸佛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若以华香璎珞,乃至国城妻子,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养诸如来故:所以引云“名法供养”也。上但取意引,不具书文也。
二、引《净名经》,疏“净名教于”下,即前所引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之文。罗什法师云:若起慈心,则十方同缘,施中之等莫先于此,故曰无前无后也。僧肇云:“夫以方会人,不可一息期;以财资物,不可一时周。是以会通无隅者,弥纶而不漏;法泽冥被者,不易时而普覆。”
 楼主| 发表于 2019-7-21 15:5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是财施若能称法,皆法供养,况于深观,非法供养?智者应思。
【钞】“是财”下,重释前意,以理结成也。
【疏】言“迦罗”者,此云竖折人身一毛以为百分。言“优波尼沙陀”者,此云近少,亦云近对,谓少分相近比对之分。
【疏】二、征释。
【经】何以故?
【疏】征意云:何以过去财供养,不及今供?
【经】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疏】释意云:佛尊重法,行法供养,故校量不及,前〈文殊章〉已有此意。
【钞】征释所以中,有二义句,谓征、释也。释中又二:先标举所以,“若诸”下,后结归胜供也。
【疏】三、总结无尽。
【经】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疏】此最胜供养,即前观行,若此最胜不及法者,何以无尽?
【钞】后结无尽中,并同称赞行也。疏“若此最胜”至“何以无尽”者,承此文便,重成前义也。
【疏】第四忏除业障,三:一、牒名。
【经】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
【疏】“忏”者,梵音具云“忏摩”,此云悔过;若别说者,“忏”名陈露先罪,“悔”名改往修来。
【钞】“忏摩此云悔过”者,据此解,则翻“忏”为“悔”也。“若别说者”下,即同《大经疏钞》中,半梵半唐释也。谓忏摩是梵语,此翻云“请忍”。“悔”是唐言,体即百法中恶作也。厌先过失,故谓请三宝忍受悔过。然此一向厌罪,定是善法,不同彼是不定所摄。若准《佛名经》,则“忏”是忏谢之名,“悔”以悔责为义。若相部《律疏》解,则兴善罚恶为“忏”,追变往愆为“悔”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21 15: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除恶业障,成净戒善,是故文中偏名忏业,实则三障四障无不皆忏。
【钞】“除恶业障”至“忏业”者,此即忏意,及忏益也。然准小乘宗及大乘中事忏,则所造恶业,是现、生、后三报中,时定,或报不定,遇缘可转者,尔乃得除。如造重恶,定在生报中受,但报是可转。今忏悔上善之业,必感善报,亦在生时;但善业强,故夺恶不受。以时定故,同是一时,故得相排;以报不定,一差永差,终即不受。若圆宗忏,必须理事具足,故一时清净。
又,忏业有三:一、伏业忏,伏令不生;二、转业忏,愿于今身常不入恶道受;三、灭业忏,罪如暗室,忏悔如灯,不以暗多时能拒灯也。于中,一、二事也,第三理也。
又,忏除罪与智断惑,对治品类不同。谓忏与罪递相抑伏,要须敌对相当,方能除遣;若上品恶,下品善心忏,非敌对,强者先牵,故还要上品善方除上恶;中、下相对亦然。若智断惑即不尔,谓下智断上惑,上智断下惑。由麤惑障理浅,还以鉴浅理之智遣之;微惑障理深,非胜智无以排断。若就防未起之罪,则类断惑,谓下品善心,能防上品重罪;若下品恶微细难防,须要上品善心也。
疏“三障”者,《佛名经》云:“然其罪相,虽复无量,大而为语,不出有三:一者烦恼,二者是业,三者果报。此三种障,能障圣道,及以人天胜妙好事;是故经中目为三障,所以诸佛菩萨教作忏悔。此三灭者,则六根十恶,乃至八万四千尘劳,皆悉清净。”又云:“此三障者,更相由藉,因烦恼故,以起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是故,今日先忏烦恼。然此烦恼,诸佛菩萨,入理圣人,种种呵责,铭此烦恼以为怨家,能断众生慧命根故;亦铭此烦恼以为劫贼,能劫众生诸善法故;亦铭此烦恼以为瀑河,能漂众生入于生死大苦海故;亦铭此烦恼以为羁锁,能系众生于生死狱,不得出故。所以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恶业无穷,苦果不息,当知皆是烦恼过患。”
次忏业障,总云:“所以六道感报不同,当知皆是业力所作”;别者,先忏身三,次忏口四,其余诸障,次第而忏。言身三者,谓杀、盗、淫;言口四者,谓妄言、两舌、恶口、绮语;及意业三,谓贪欲、嗔恚、邪见。此三业十支,能感当报十恶业道,教有明文;若不忏除,轮回难止。如〈十地品〉云:“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于中,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弊恶。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诤讼。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无人信受,二者语不明了。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嗔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他人之所恼害。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佛子!十不善业道,能生此等无量无边众大苦聚;是故菩萨作如是念:我当远离十不善道,以十善道为法园苑,爱乐安住其中,亦劝他人令住其中。”既报应若斯,皆由业感,欲免所感之果,先须断却能感之因,是故须忏也。
次忏业报,总云:“业报至时,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唯有忏悔力,乃能得除灭。何以知然?释提桓因五衰相现,恐惧切心,归诚三宝,五衰相灭得延天年”;善住亦尔。别者:先忏地狱,次忏饿鬼,后忏畜生。
初辩地狱者,有八热、八寒、近边、孤独等。准《俱舍论》云:等活等上六那洛迦,其次则八热地狱,与欲界六天,从下向上,岁数寿量亦同。
如人间五十年,是四天王天一日夜。彼天还以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五百岁,始比等活地狱一日夜。等活地狱乘此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五百岁。言“等活”者,生死等故。彼地狱中,业感两角狱主,以刀剑割为千段万段,受苦死已,又拨聚一处,以铁叉按云:活!活!活!罪人依前还活,又复治罚;如是受苦,定经五百岁。
又,人间一百年,是利天一日夜。彼天还以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一千岁,始等众合地狱一日夜。众合乘此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一千岁。言“众合”者,罪人立在中心,四边有众山来合,罪人碎为微尘;如是受苦满一千岁。
又,人间二百年,为夜摩天一日夜。彼天还以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二千岁,始等墨绳地狱一日夜。此地狱乘此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二千岁。言“墨绳”者,如世间木作人,以墨绳端直此罪人身上作几道,然后铁叶夹以锯解之。
又,人间四百年,是兜率天一日夜,彼天以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四千岁,始比号叫地狱一日夜。彼地狱乘此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四千岁。
又,人间八百年,等化乐天一日夜。化乐天还以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八千岁,始等大号叫地狱一日夜。彼地狱乘此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八千岁。
又,人间一千六百年,等他化自在天一日夜。彼天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一万六千岁,始比炎热地狱一日夜。彼地狱还以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一万六千岁。
又,极炎热地狱,寿命半中劫。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百年减一年,减至十岁时,名半中劫,是极炎热地狱寿量时也。余意此取地狱长处算半中劫,若取人间半中劫者,则此地狱寿限却少如前炎热、大号叫地狱,思之!思之!则兼后一中劫亦尔也。
阿鼻地狱寿命,一增减名一中劫,从十岁,百年增一年,增至八万四千岁,却从八万四千岁,百年减一年,减至十岁,名一中劫,始是阿鼻地狱寿命也。言“阿鼻”者,是梵语,此云“无间”。有五:一、作业无间,约治罚有情;二、受报无间,约果说;三、受苦无间,约楚痛说;四、寿命无间,命不中夭;五、身量无间,以身遍满狱。此地狱东西南北上下各二万由旬,乌门千仞,黑壁万寻,上火彻下,下火彻上,造五逆十恶者堕此地狱。若依普贤行愿力,志诚忏悔,皆得除灭,所以下文云“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诵即忏也。
次,八寒地狱者,寿量更长,且第一按部阤地狱,寿命不知其数。世尊指喻如摩竭提国一婆诃麻,即二十石篅。油麻满中,有人百年捻却一颗,捻尽二十石油麻,即是地狱寿量。余七地狱倍倍增数。八寒:一、疱形,如疮疱也,二、疱裂,(此二约相立名。)三、蝎哳活,四、唬唬瓦,五、吓吓瓦,(此三地狱约受苦声立名。)六、青莲花,(此约罪人被大寒触身,变色如青莲花也。)七、红莲花,八、大红莲花(罪人被大寒苦触身至极,犹如红赤莲花色也。);上,小乘解。若准大乘《瑜伽论》说,八寒寿量,校八热地狱,次第减一半。谓第一寒校第一热一半,乃至第八寒校第八热一半;准此八寒却轻于八热地狱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21 15:5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近边地狱者,八热地狱四门外,各有四个地狱:一者煻煨地狱:灰火齐膝,令罪人履下脚即烂,举足还生;如是多劫,方出地狱。二、尸粪地狱:尸粪为泥,齐膝已来,泥中有虫,号狼炬咤,长一尺余,角白头黑,口齿如锥,坚硬锋利,罪人下足,总被食尽,举足还生;如是受苦,罪毕方出。三、锋刃地狱:刀剑等刃以为道路,下足千段万段,举足还生,受苦多劫,罪毕方出。四、灰河地狱:沸热灰汁满河,或煎煮罪人皮肉皆烂;更有铁床铁狗铁蛇等吞啖;如是无量苦报,如余处说。
四、孤独地狱:处所不定,或山间、树下、旷野、城隍等处也。准《瑜伽论》说,近边地狱及孤独地狱,寿命不定,随业短长也。
次辩饿鬼者,轻重不同,有其九种:一、炬口:谓于口中常出猛炎火炬。二、针咽:头腹如山,其咽如针。三、臰口:谓于口中如臰死尸。此三种永不得食,名无财鬼。四、大瘿鬼:项中有瘿,以饥虚苦故,自手决破,取中脓血食啖。五、针毛鬼:其毛如针,逆风行时,毛刺其身,出血而食。六、臰毛鬼:嫌毛臰故,以手拔毛,出血自食。此三种少得饮食,名少财鬼。七、得弃鬼:常得祭祀之食。八、得失鬼:常得巷陌所遗之食。九、多财鬼,此有三种:一夜叉,二罗剎,三毗舍阇。此等常得饮食,名曰多财鬼;或云虽得饮食,以业力故,化为脓血,常受是苦。此上诸鬼寿命,以人间三十日为彼一日夜,彼以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具足五百岁,即《俱舍论》说也。有处鬼界寿命不定,极长者寿七万岁。
后辩畜生者,谓飞者、走者、居空、居地、居水,其类繁广,于中最有福德者,即龙王、金翅鸟等。畜趣寿命不等,有极长者,寿一中劫;如经说,有龙王住世一中劫,能持大地。
如上三恶道报,罪苦无量,既预知者,固合远避,志求善本,摄心在道。心若不住,缘诸恶法,当自责之。念老、病、死甚为切近,苦海波深,都无际畔。汝无始沦溺,苦恼万端,今偶获人身,幸逢佛法,不修白业,更造恶因,再落三涂,复受诸苦。如是悔责,摄心不乱,安住于普贤广大行愿,精勤修习,一切罪报,无不得免,故下经云“悉能破坏一切恶趣”也。疏“四障”者,如〈随好品〉所列:业障、烦恼障、报障、见障。业、报二障,约因果分异;烦恼及见,于烦恼中约利钝分异,故成四也。又,所知障亦名见障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21 15:5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卷第八
 楼主| 发表于 2019-7-22 10:5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二、释相。然忏有二种,若犯遮罪,先当依教作法忏之。
【钞】释相文中二:一叙义,二释文。初中三:一、明作法事忏;二、明起行理事忏;三、广明逆顺用心忏。
今初,“遮”,即佛之遮制,违制成罪;“性”则法尔犯之有罪。十重是性,余皆遮也。准小乘宗,四重、八重不通忏悔,如斫头、破石等,僧残已下四篇方许,故此但云遮罪也。相部《律疏》云:“大乘灭重者:一、理深药妙;二、对治行胜;三、果胜。小乘理浅行劣,果非是妙。”非是妙者,但灭轻也。作法者,小乘忏,要请大比丘为证,对大具五:一、偏袒右肩;二、右膝着地;三、合掌殷重;四、称名说罪;五、礼足;对小即阙无礼足也。若僧残罪,须请二十僧,令六夜行摩那埵,供给承事七日满,僧为羯磨除罪,还令戒净,如本所受;尼则四十,若轻罪,即一日承事,不必集僧也。若大乘作法,如下所明。
 楼主| 发表于 2019-7-22 10:5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若犯性罪,复须起行。起行有二种:一事,二理。事如《方等》、《佛名经》等,通于万行;理如《净名》,观罪性空,不在内外等。
【钞】“若犯性罪”下,二、明起行,事理双忏也。于中有三:一、双标事理;二、广释事理;三、双结事理。二中三:一、引《佛名》等经释事忏;二、引《净名经》释理忏;三、引二经双明理事二忏。
今初,《方等經》令先嚴道場,香泥塗地,及室內作圓壇、彩畫,懸五色幡,燒海岸香,然燈,敷高座,請二十四尊像,多亦無妨,設諸餚,盡力用心。着新净衣服鞋履,若无新净,洗故亦得,出入脱着,令无参杂。七日长斋,每日三时洗浴。初日供养僧,随意多少;别请一明了内外律者,为受二十四戒,及陀罗尼。对师说罪,要月八日、十五日,当以七日为期,此不可减,若能更延,随意任情。十人已还,不得出此。俗人亦得。须办单缝三幅帔。佛前结界,旋遶一百二十匝,却坐思惟等,广如经说。
“佛名经”者,《方等》多明作法,亦兼起行,然唯事也;《佛名》多明起行,少说作法,又兼理也。经云:“夫欲忏悔,必须先敬三宝,所以然者,三宝即是众生良友福田。若能归敬者,灭无量罪,长无量福,能令行者离生死苦,得解脱乐。”“先当兴七种心以为方便: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生如是等七种心已,缘想十方诸佛圣贤,擎拳合掌,披陈至祷,惭愧改革。”
疏“理如净名”至“内外等”者,二、引《净名》,释理忏也。即〈优波离章〉,经云:“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云云。)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外、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云云。)”“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云。)”
关中释云:“持律有二:一、法身性净之律;二、阴身身口之律。今优波离持身口之律,见罪生灭,坏法身无相之律,故为呵也。”“天台云:菩萨法三:一、戒门,依律法忏是;(如前作法。)二、功德门,谓礼佛、诵经、般舟、方等道场是;(如前《方等经》也。)三、无生门,令悟罪性空是。(即此段也。)”
问:若见罪无性,即罪灭者,亦可见福无性时,福亦应灭,关键见实罪灭中。
答云:不也,罪违无性,见无性时罪即灭;福顺无性,见无性时福不灭。何者?罪对无性,无性是能治,罪是所治,故见无性时罪即灭;福对无性,无性是能生,福是所生,故见无性时福广大也。以能生现前故,故《金刚经》云:无住相布施,福德如虚空等。
 楼主| 发表于 2019-7-22 10:5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普贤观经》及〈随好品〉,具二种忏。《观经》中明昼夜精勤礼十方佛,即是事忏;观心无心,从颠倒想起,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斯则理忏。
【钞】“普贤观经”下,三引二经,双明二忏。于中二:一、双标二经具二忏;二、各别引文证成。文中又二:一、引《普贤观经》,二、引〈随好品〉。
今初也。此经令昼夜六时对十方佛普贤菩萨遍忏六根,即事也;后令观心,(如疏。)即理也。今常用者:“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理也。)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通明一忏之功用也。)是故应至心,勤忏六根罪。(事也。)”即此经后总偈也,皆事理双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18: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