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染心半净

[弘法探讨] 华严经行愿品疏钞 ——唐 澄观别行疏 宗密随疏钞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7-30 23:2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亦异熟果,乘此善因,净土生故。
【钞】后,别明胜果,分二:先,正明化生;后,“得授记”下,显利生大用。初中,经文分三:一、得见圣众;二、显圣德相;三、见生蒙记。
初中,言“阿弥陀佛”者,此云“无量寿”,由二义故,名阿弥陀:一、光明无量故;二、寿命无量故。故《阿弥陀经》云:“彼佛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无边,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由昔因中大愿,光明与寿俱无量故,故以名焉。故《大无量寿经》云:“设我得佛,光明有限,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又云:“若我成佛,寿量有限,下至亿那由他百千及算数劫者,不取菩提。”璘云:阿弥陀者,六十万亿那庾多恒河沙由旬是其身,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是其寿;目澄四海,毫映五山,光明无有涯,眷属不知数,足不行而十方遍,口不言而万类闻;左侍观音,右翼势至;国有十善,土无三恶;一称名字,灭殃罪八十亿劫;一礼形像,获相好八万四千;举手低头,无非是益也。
“文殊师利”者,总有四翻,《正法华》名“溥首”,有经名“濡首”,正云“妙德”,或云“妙吉祥”,以其降生时,有十种奇瑞故。一、光明满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涌七珍;四、神开伏藏;五、鸡生凤子;六、猪诞龙肫;七、马产麒麟;八、牛生白泽;九、仓盈金粟;十、象生六牙。有斯征瑞,名妙吉祥也。又,《悲华经》说:过去宝藏佛时,为无诤念王第三子,名曰帝众,佛前愿取妙净土,佛言:汝自发愿取妙净土,我今号汝为文殊师利。此表净土诸吉祥事,其来久矣,今助佛导化,示生舍卫多罗聚落,为梵德婆罗门子。香山云:“德妙而十方普现,道尊为诸佛所师”。昔度五百仙人,韬光雪岭;今与一万菩萨,见住凉山;广如大经等说也。普贤可知。
言“观自在菩萨”者,解释绝多。嘉祥云:谓于六根门中而得自在,故以名焉;慈恩就三业解,三业归向,必六通赴缘,摄利难思,名观自在也;贤首就悲智解,谓于理事无碍之境观达自在,又,观机往救,自在无碍,故以名焉。又,诸菩萨至八地中得十自在:
一、命自在,于不可说劫住寿命故。
二、心自在,智慧能入无数三昧故。
三、资具自在,能以无量庄严一切世界故。
四、业自在,随时受报故。
五、受生自在,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生故。
六、解自在,于一切世界见佛充满故。
七、愿自在,随欲随时受报故,于诸剎中成正觉故。
八、神力自在,示现一切大神变故。
九、法自在,示现无边诸法门故。
十、智自在,于念念中,示现如来十力无畏成正觉故。
第五十五说:得是自在,故以为名。
言“弥勒”者,此云“慈氏”,如《慈心因缘经》说:“乃往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时,有世界名胜华敷,佛号弥勒,恒以慈心四无量法教化一切。时有婆罗门名一切智光,具六十四能,多知博达,闻佛说经,即生难诘,不能屈伏,便发信心,而发愿言:愿持此经,必得成佛,号曰弥勒。即舍家入山,经八千岁,常持彼经,常习慈行。”又,于过去与释迦同于弗沙佛所发菩提心,常习慈定,自是已来常号弥勒,亦名阿逸多,此曰无能胜,大慈善根无能胜故。为波罗奈国辅相之子,身紫金色,有三十二相。香山云:“庄严净国而度有情,起道乃先于释迦,降迹犹当于补处,哀吾师遗法弟子,恐更沈沦,龙华三会之时,皆垂度脱。今即示居覩史,引导阎浮,深慈重恩,永劫寕报,善财遇之,得解脱门,名曰‘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庄严藏’也。”
问:生极乐国,得见阿弥陀佛、观自在菩萨,其事必尔。又,普贤身即净法界身,一切佛体,得见无妨,其文殊、弥勒在此娑婆,今言往彼,又云得见,为同异耶?
答:此有二义:一、即体异名同,如说《寿经》时,西方亦有无量寿佛等同赞,故知但是名同,体别异也。二、云是同非异,何以?如文殊师利,佛道父母,大权应现,助佛扬化,遍周法界,现种种身,利乐群品。如弥勒为善财说:“文殊师利最胜大愿,非余无量百千那由他等菩萨之所能有。”又言:“文殊师利,其行广大无量无边,其愿无际,相续不断;常能出生一切菩萨最胜功德”;常为无量菩萨之师,“令其勤修深证入故;普于十方常转法轮,教化成熟一切众生;常于十方一切世界为说法师;常为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大会众中之所赞叹”也。弥勒菩萨,如《大经》说云:“成就一切遍趣行,故于诸生处而得自在。”又言:我身普生一切法界,一切众生,显示道相,殊异言音,种种名号,种种欲乐,种种威仪,随顺世间教化调伏,显示众生清净受生,随顺趣入一切众生甚深胜解,一切菩萨大愿变化;如是等无量所显而现其身,种种相貌,种种威德,充满法界。为欲成熟往昔同行退失菩提者,示现于此阎浮提中。又,为成熟兜率天中同行天故,令知诸天盛必衰故,为欲示现降生瑞相,教化成熟释迦如来所遣来者,令如莲华悉开悟故,于此处没,生兜率天等,故知是同非异也;或可名同体异,亦无妨也。
言“等”者,等取诸余新贤旧圣,及常随侍诸菩萨等,故《阿弥陀经》云:“其国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说”等,但生彼国,无不皆见也。二、显圣德相,三、见生蒙记;可知。
 楼主| 发表于 2019-7-30 23:2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二、利生大用。
【经】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疏】亦士用果。
【钞】后,明利生大用,中二:先明得记,后显利生。利生文中分三:初,标利生时;次,显利生处;后,正明利生。上来有二:先,正明化生;后,显利生大用;总是别明胜果。前来有二:先,显法功能;后,别明胜果;总是明净土果讫。
【疏】三、究竟成佛果。
【经】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剎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疏】亦离系果,究竟离故。然前段中,初一现报果,今此成佛即后报果,中间诸果皆是生报;唯诵一行,五果具足,三报昭彰,终至菩提,于何不习?
【钞】自下第三究竟成佛果,有二:先销经文,后释疏文。前文六:一、身坐道场;二、降魔成佛;三、传法利生;四、令众发心;五、随机成熟;六、广益无尽。初中“坐”者,如《大经》说:“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坐:所谓转轮王坐,兴十善道故;四天王坐,于一切世间自在安立佛法故;帝释坐,与一切众生为胜主故;梵天坐,于自他心得自在故;师子坐,能说法故;正法坐,以总持辩才力而开示故;坚固坐,誓愿究竟故;大慈坐,令恶众生悉欢喜故;大悲坐,忍一切苦不疲厌故;金刚坐,降伏众魔及外道故:是为十坐。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正觉坐。”余如下偈中述。
【疏】三、结劝受持,三:一、结前胜德。
【经】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
【疏】上犹略叹,今说无尽。
【疏】二、正明劝持。
 楼主| 发表于 2019-7-30 23:2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
【疏】通十法行。
【疏】三、重举胜德。
【经】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疏】殷勤颂德,意在劝持。然此经一卷,文少义丰,实修行之玄枢,乃华严之幽键,功高德远,何不修持,西域王臣,未有不习。
【钞】大文第三“善男子彼诸众生”下,结劝受持分。文二:先标分,后释解。三段如疏,文显可知。
重举德中,经言“皆得往生”等者,自此诣彼,名之为“往”也。准《十六观经》说:往生之人,总有九品,随其品类,随其行业,方得往生。言“九品”者:
一、上品上生:发三种心,谓菩提心等。又有三种: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具此一日乃至七日,寿尊与二菩萨,无数化佛,声闻大众,执金刚台,至行者前,授手迎接,纔生彼国,即悟无生,须臾至十方界,名上品上生。
二、上品中生:谓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寿尊与二菩萨持紫金台,至行者前,与千化佛一时授手,一念生彼大宝华中,经宿即开,七日便得菩提不退,飞行十方,名上品中生。
三、上品下生:亦信不谤,但发大菩提心。临终见佛与二菩萨持金莲华,五百化佛,一时授手,一日一夜莲华乃开,至七日后,即得见佛,三七日后,游历十方,蒙佛授记,名上品下生。
四、中品上生:不造五逆,持五八戒。临终见佛,赞叹出家,得离众苦,便坐华台,未举头顷,即生净土,莲华寻开,得阿罗汉果,名中品上生。
五、中品中生:受持八戒,若一昼夜,持沙弥戒,若具足戒,威仪无缺。临终见佛,慰喻往生,七日华开,得预流果。
六、中品下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遇人为说佛土功德,及法藏比丘四十八愿。虽不见佛,命终亦生,七日华开,亦得预流果。
七、下品上生:虽不谤经,如此愚人,多造恶业,无有惭愧。临终闻赞大乘十二部经文,复称佛号,化佛慰喻,即得往生,经七七日华开见圣,闻甚深法。
八、下品中生:毁犯众戒,偷僧祇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诸恶严身。临命终时,狱火俱至,遇善知识,为说如来十力威德光明神力,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闻已,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火变凉风,化佛迎接,一念往生,六劫华开,发无上道意。
九、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受苦无穷。临终苦逼,不遑念佛,但称名号,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命终之后,见金莲华,一念往生,满十二劫,花开,得闻诸法实相,除灭罪行,发无上道意。
是即九品往生,各各须具多种功德,方得往生也。又,如大藏中,有百余本或经或论,说修彼因,莫非勤积,方得生彼;今唯诵经一行,一剎那中,便得往生,蒙佛授记,甚为奇妙也。
疏言“丰”者,多也,“枢”谓枢机,“键”即关键,余文可知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7-30 23:2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卷第十三
 楼主| 发表于 2019-8-1 10:0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二、偈颂,二:一、标举。
【经】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钞】自下第二“尔时普贤”下,后彰颂偈。于中,初言“重宣”者,重颂之意,总有其四:一、为后来不闻,欲令得闻故;二、为未悟之者,重闻令悟解故;三、为长行文略,以偈广之,令易晓会故;四、为结句受持文稍易故。有斯四意,故重颂之。
【疏】二、正颂,三:一、颂正示普因,二:一、别颂前十门,文但有七,后三合故,文八:一、颂礼敬诸佛。
【经】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剎尘身,一一遍礼剎尘佛。
【疏】初二句颂所礼,次一句颂能礼,次句明周遍,次句辨遍因,后三句别显礼相。谓一一佛所各有多身,一一己身能起多礼;故《晋经》云:“一一如来所,一切剎尘礼。”
【疏】二、颂称赞如来。
【经】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钞】称赞二偈中:前偈明所赞,唯“深信”二字属能赞因;后偈全显能赞,于中,前半偈明赞相,次一句明赞时,末后一句正明称赞。
 楼主| 发表于 2019-8-1 10:0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三、颂广修供养。
【经】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疏】此中唯说本行供养,不颂校量法供养胜,岂得唯举劣供养耶?明知长行校量本行。
【钞】供养中三偈:初二偈,前三句标所供具,后一句正申供养;后偈中,除“一切三世佛”五字是所供境,末后一句正申供养,余皆能供因。
【疏】四、颂忏除业障。
【经】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钞】四、忏悔偈中:初句标所忏业,次句明造业因,次句指造业具,末后句正申忏悔。
【疏】五、颂随喜功德。
【经】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钞】次,随喜偈中:前三句、余四字明所随喜,后三字明能随喜。前中:初句有情,次句二乘,后句大乘。就初句中:前四字通标一切,后三字正显有情。
 楼主| 发表于 2019-8-1 10:0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六、颂请转法轮。
【经】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钞】次,请转法轮偈中:前二句标所劝请,次一句正明劝请,后一句明所请事。
【疏】七、颂请佛住世。
【经】诸佛若欲示涅盘,我悉至诚而劝请,惟愿久住剎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钞】请佛住世偈中:初句标所请,次句正明劝请,下二句申劝请意。于中,初句明住所经时,下句述所为事。
【疏】八、合颂后三,以后三行皆回向故。八、九但是回向别义;八随佛学是向菩提,通于二利;九顺众生,是向众生,一向利他:故此三门不相舍离。文二:一、合颂三门,二、颂愿生净土。初中三:一、总标回向,二、别颂三门,三、结归回向,弥显三门皆回向也。今初,以该八、九,故不依前次。
【疏】文三:一、总标回向。
【经】所有礼赞供养佛,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
【疏】牒前所回善根也,八、九二门属回向,故但牒前七。
【经】回向众生及佛道。
【疏】正明回向也,略举二处;实际离相,遍该于二,在无尽中。
【疏】二、别颂三门,即分为三,虽同回向,长行既开,故略标别义。文三:一、颂随如来学。
 楼主| 发表于 2019-8-1 10:0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回向众生及佛道。
【疏】正明回向也,略举二处;实际离相,遍该于二,在无尽中。
【疏】二、别颂三门,即分为三,虽同回向,长行既开,故略标别义。文三:一、颂随如来学。
【经】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钞】颂随佛学中:初句标示,次四句正明随学,次一句示随学所因,次一句结成随学,后一句随学意。
言“天人师”者,“天者名昼,天上昼长夜短,是故名天;又天者,名无愁恼,常受快乐,是故名天;又天者名为灯明,能破黑暗而为大明,是故名天;亦以能破恶业黑暗,得于善业而生天上,是故名天;又天者名吉,以吉祥故,得名为天;又天者名日,日有光明,故名日为天。以是义故,名为天也。人者,名曰能多思虑;又人者,身口柔软;又人者名有慢;又人者能破慢。善男子!诸佛虽为一切众生无上大师,然经中说为天人师,何以故?善男子!诸众生中,唯天与人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修十善业道,能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故号佛为天人师”也。
【疏】二、颂恒顺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19-8-1 10:0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所有十方一切剎,广大清净妙庄严,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疏】以顺众生,即顺诸佛,故先举诸佛。
【钞】颂顺生行中:先经文,后疏释。前中:初偈标能益之尊,后偈显为生启愿。前中:初二句标所依净剎,下二句显能依众会。后偈中:初句所顺生,下三句申愿意。于中:初句离忧常安,次句获深法利,后句灭除烦恼也。
【疏】又,佛坐树下,为化众生,故《晋译》云:“如来坐道场,菩萨众充满,令十方众生,除灭诸烦恼”,明知不相违。
【钞】疏文有二:先释通外难,后结归本意。前中:先释通,后引证。前中,以有外难云:本明顺生,何先举佛?故疏释云:“以顺众生,即顺诸佛”等。
【疏】三、颂前回向,前略今广,此下大愿,亦是伽陀。回向与愿,大同小异:异者,谓回向要有所回善根,发愿,无善亦可要誓;言大同者,十回向位大愿为体,总愿别愿皆回向故,今此即是回向大愿。
【钞】“三颂前回向”者,即“我为菩提修行时”下三十偈。于中三:一、会通长行,二、会通初地,三、解释本文。
今初,疏“亦是伽陀”者,梵云“祇夜”,此云“重颂”,谓颂长行也,如前偈等。梵云“伽陀”,此云“讽诵”,谓孤起讽赞,非颂前文。然此十愿,若以颂前回向,则是祇夜;若以长行文中无别十大愿之文,即是伽陀,故云“亦”也,亦者,非全一向。疏“总愿别愿”者,如愿成就佛菩提,为总愿也;于中自利、利他不同,为别愿也。“是回向大愿”者,十回向既是大愿之回向,故知大愿是回向之大愿。
 楼主| 发表于 2019-8-1 10:0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文有十愿,全同初地,但次不同。彼中次者:一供养愿,二受持愿,三转法轮愿,四修行二利,五成熟众生,六承事,七净土,八不离,九利益,十成正觉;今次如经。
【钞】“文有十愿”下,二、会通初地也。即初地中,金刚藏菩萨为解脱月菩萨说初地十愿,第四校量胜德分三门之第一胜愿也。今依彼疏,文前以五对十门释之:
一、名体对:“名”者是总,云“愿”者,是希求义,别有十名。依经、依梁《摄论》列,与此名同,但次第异。今依彼次标列,后释即依当文。《瑜伽》及诸《摄论》,名虽小异,义亦全同。“体”者性,即以信、欲、胜解三为自性;若取所依,悲智相导,即后得智为体。
二、修证对:“修”者,初七修始,次二修熟,后一修成也。“证”者,地前引发,初地齐证。
三、行位对:“行”者,初二自利,次五利他,八自利满,九利他满,十二利果;若约通论,十皆二利。“位”者,通论即初地所得也,彼是初地之文,故作此配;若就此中十愿,即初后圆融,不局定位。
四、因果对:前九求因,后一求果。
五、立意圆融对:“立意”者,所以但说十者,以摄二严二利因果行位无不周故;又,表无尽愿故,故云“一一皆摄阿僧祇愿”。“圆融”者,以称性故,一愿之中具一切愿,即入重重,如常所辨,“六相圆融”,正在此文也。
故世亲菩萨言:六相者: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总”者,是根本法,以初一法无不摄故;“别”者,余九法,别依止本,满彼本故;“同”者,斯法同名法故;“异”者,增相故,诸法渐增故;“成”者,略说故,揽九缘以成一略也;“坏”者,广说故,分一作九,九外无一,此九因缘各住自相不相成也。
犹如梁柱等共成一舍:“总”则一舍;“别”则诸缘;“同”则互不相违;“异”则诸缘不同;“成”则诸缘办果;“坏”则各住自法。凡举一法,皆六相圆融。又,华严第三祖康藏国师,为则天皇帝指金师子说“六相圆融”,如彼《金师子章》也。
彼经文有二别:一、正显十愿,彰自勤行;二、明十尽句,与众生共。初中四:一总标,二别列,三总结,四摄眷属。
初中,《地经》云:“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释曰:“能成就”言,该下三句:初句,始起要期;次句,方便起行,谓成彼一一愿中所作方便皆勇猛故;后句,愿遂行成,谓如供养佛,便能供故;余九例知。此愿亦即行,称愿行故,非如凡夫空有要期,是以总言能成就也;以总该别,十愿皆有此三也。
二、别列十愿者,一一愿中,文各有四:皆初四字总标起愿云“又发大愿”,此四字九愿皆有,唯初供养一愿,以近标文,故无也。二、显愿行相,十愿各别。然与此经文异义同,下随文引之会释。三、彰愿德能,十愿皆云“广大遍法界,究竟如虚空”。四、明愿分齐,十愿皆云,“一切劫数,无有休息”。此段虽十愿文同,而所作各异,应云“供养无有休息”等,不似第三段文义皆同也。就初、后二段,文通义局;第三德能,文义俱通,十愿皆有广大等德故。
三、总结云,“佛子住此欢喜地,发如是大誓愿”等,三句全同标文也。
四、摄眷属云,“以此十愿为首,满足百万阿僧祇大愿”。然此经但有第二别愿中之行相文义,无余三段,以此须知彼经中愿与此大同小异之意,故略标释,勿厌异端。
疏“今次如经”者,依此经次第解释本文也,但随义便,会于彼经。
 楼主| 发表于 2019-8-1 10:0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文二:一、别发大愿,十:一、受持愿。
【经】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天龙夜叉鸠盘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疏】亦名护法愿,故《十地经》云:“愿受一切佛法轮,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今文初句摄菩提,次句持佛法,次二句护佛教,修行戒行为护行故。破穿之义,已见上文〈妙住章〉中。
【钞】第一“我为”下二偈,明受持愿,即彼第二愿也。疏“故十地云”至“一切诸佛法”者,此四句全写彼行相之文也。彼释云(但言释云,即彼疏引论释也,下皆准此。):“四句皆通二利。然若约能受持等说,受谓领受,摄谓摄属,护谓防护,持谓住持;故《胜鬘经》云:摄受正法,护持正法。若约所受持等,即一教、二果、三行、四理。三云护教判为行法者,论云:谓修行教法,于修行时,有诸障难,摄护救济,故能受等。”文虽互举,义实皆通。
言“常得出家修净戒”者,家,谓家宅,以拘系为义;离烦恼缚,名曰“出家”。又,在家迫窄,犹如牢狱;出家宽旷,犹如虚空。又,《智度论》云: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鹤能远飞;在家虽有五欲乐,不如出家功德深。又如《心地观经》,佛为智光长者说出家、在家二种胜劣,佛言:“出家菩萨,胜于在家无量无边,不可为比,何以故?出家菩萨,以正慧力,微细观察在家所有种种过失,所谓:世间一切舍宅,积聚其中,不知满足,犹如大海,容受一切大小河水,不知满足。”又云:“在家之人,心恒起妄想,执着外境,不能了真,无明昏醉,颠倒触境,亦常不住。恶觉易起,善心难生,由妄想缘,起诸烦恼,因众烦恼,造善恶业,依善恶业,感五趣果;如是如是,生死不断。”“出家菩萨,能如是观,厌离世间,名真出家。”偈云:“出家菩萨胜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迫窄如牢狱,欲求解脱甚为难;出家闲旷若虚空,自在无为离系着”等。又云:“若有男子女人,一日一夜出家受戒,二百万劫不堕恶道。”以是因缘,故愿“常得”也。
疏“破穿之义”至“妙住章中”者,即善财第四善友妙住比丘,《大经》则名“善住”也,此善友寄第三修行住也。此章中说二十种戒,彼疏将配〈回向品〉二十梵行;于中,第十二名“不缺漏戒”,配第二“不缺梵行”;又,第二十“无垢戒”,配第一“不破梵行”。彼释云:“若破四重十重,犹如破器,无所复用,最麤重故。”今经云“无垢”,即无垢戒;又云“无破”,即不破梵行;“无穿漏”,即不缺漏戒,虽加穿字,无缺字,而穿与缺义亦不殊,故指彼释此意,亦同《涅盘经》爱见罗剎乞浮囊之喻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8-1 10:0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后偈愿受一切佛法轮,即是如来以一切音而说诸法,令能遍受持;故上经云:“能令三界所有声,闻者皆是如来音。”
【疏】二、修行二利愿。
【经】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疏】于中“一切妙行皆成就”者,此是总句,谓广大无量世出世间种种行故,亦行方便。
【钞】第二“勤修”下二偈,修行二利愿,即彼第四也。疏“此是总句”者,文云“一切”,故是总也,以随义便,故不依次释之,下多仿此。
疏“谓广大无量”至“种种行故”者,彼经云:“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不坏不杂。”论释云:“广大无量,是世间行,意明俗智之行。广从初地乃至六地;大者七地;无量者,八地已上。不坏不杂,是出世间行,不杂世间有漏法故,不坏者,冥同真性故。”
疏“亦行方便”者,彼经行中有四位:行相、行体、行业、行方便。行方便中,以六相圆融,令一行具一切行,为方便;经云:“摄诸波罗密,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长。”今云“一切妙行皆成就”者,文含彼意,故指云“行方便”也;余三此配之,在疏可见。
 楼主| 发表于 2019-8-1 10:0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余句为别,初句行体,即十波罗密,除蔽清净。
【钞】“初句行体”者,前云“广大无量”者,世出世间等,正辩此十波罗密之相,故此云“体”也。明此十波罗密义,略以三门分别:一释名义,二明体性,三问答广略。初中又二:先释总名,后释别名。
今初,“十”即是数,“波罗密”者,此云到彼岸也。以生死为此岸,烦恼妄念为中流,真空之际为彼岸也。故《贲疏》云:“由无正智,住生死岸,溺烦恼流,起惑造业,轮回无极;但今修无相慧,照五蕴空,名离此岸,妄念永寂,是越中流,证法性如,是到彼岸。”
又,《唯识论》以现起苦集为此岸,未起苦集为河流,菩提涅盘为彼岸,六度为船筏,以行人五蕴假者为所度。
又,《智度论》中,有三义:一、以生死为此岸,菩提为彼岸,一切如来皆从生死此岸,越四流之大河,到菩提之彼岸,此约果解。二、以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此约心释。三、以六蔽为此岸,六度为彼岸,此约行释。
《唯识第九》:“要七最胜之所摄受,方可建立波罗密名:一、安住最胜,谓要安住菩萨种性;二、依止最胜,谓要依止大菩提心;三、意乐最胜,谓要悲愍一切有情;四、事业最胜,谓要具行一切事业;五、巧便最胜,谓要无相智所摄受;六、回向最胜,谓要回向无上菩提;七、清净最胜,谓要不为二障间杂。若非此七所摄受者,不得名为到彼岸也。”
后释别名:
一、布施者,运心广大,名之为“布”,辍己惠人,名之为“施”。施有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财施”者,《瑜伽论》云:“又诸菩萨所有财物,若多若少,无不运心,先施一切,后来求者,如取自财,菩萨与时,如还彼物。”“见来求者,终不嗤笑,亦不轻弄,亦不令其心生赧愧,亦不嚬蹙,舒颜平视,前笑先言,终不稽留,疾疾而施。”“不积聚施,谓诸菩萨不于长时渐渐积集聚多财物,然后顿施。”“见积集施,其施有罪;见随得施,其施无罪。”“无畏施”者,谓他有恐怖,种种难事,菩萨方便救脱,令离怖畏;或于禽兽等诸有情所,不为恼害,令离怖畏。如是种种,名“无畏施”。言“法施”者,谓以正法为人演说,于诸施中,法施为最也。
二、净戒者,防非止恶,名之为“戒”,于戒不犯,名之为“净”。此亦三种:一、摄律仪戒,谓断一切恶法也。二、摄善法戒,谓修一切善法也。三、饶益有情戒,以无罪乐普利众生也。如《摄论》说:由摄律仪戒,能建立菩萨行;由摄善法戒,能广集佛法;由饶益有情戒,能无罪利益也。
三、忍辱者,他人加恶,名之为“辱”,能安受之,名之为“忍”。此亦三种:一、耐怨害忍,由大悲心,不舍有情,于怨害等,忍受不恚。二、安受苦忍,谓修行时,若遇寒热饥渴等苦,安住忍受,不生退转。三、谛察法忍,谓审谛观察一切诸法,无灭无生而忍证也。当知此忍能与前二为依止处,由达诸法无生灭等,方能堪忍怨害等苦也。
四、精进者,勇捍无退,名之为“进”,万行不杂,名之为“精”。此亦三种:一、被甲精进,犹如猛将,身被甲冑,能摧怨敌,无退屈心;菩萨亦尔,被精进甲,积集万行,降四魔怨。二、摄善精进,谓修习善法,进取无倦。三、利乐有情精进,于饶益有情事不生疲厌。
五、禅定者,新译云“静虑”,专注一境名“禅”,摄心不乱名“定”,念虑澄寂,故名“静虑”。亦有三种:一、安住静虑,谓心住现法乐也。安住此中,轻安适悦,受用法乐,无厌倦故。二、引发静虑,谓依此定,引发六通,诸所思事,悉皆成满。三、办事静虑,谓依此定,成办利乐有情之事,如以定力止息饥馑等。
六、智慧者,决断名“智”,拣择名“慧”。此亦三种:一、生空无分别慧,谓证生空人无我理。二、法空无分别慧,谓证法空法无我理也。三、俱空无分别慧,谓证二空空无我理。
七、方便者,摄化自在,应变随时,善离过非,名为“方便”。此有二种:一、回向方便善巧,以前六度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二、拔济方便善巧,谓一一皆为拔济诸有情故,前般若德,后大悲德。
八、愿者,专心向乐,乐求不退,名“愿”。此亦二种:一、求菩提愿。二、利乐他愿。
九、力者,有胜堪能,不可屈伏,名“力”。此亦二种:一、思择力,可作不可作等。二、修习力,谓修万行时不退不屈。由此二力,令前六度无间无断,长时现行。
十、智者,决断诸法,能善了知,名之为“智”。此亦二种:一、受用法乐智,由施等度,成立此智,后由此智,成立施等,如是自在,名受用法乐。二、成就有情智,由此妙智,能正了知施戒忍等,饶益有情也。
故《摄论》云:由施能摄受有情。由戒能不害有情,不生瞋故。由忍遭苦能受。由勤能助他有情所作善事。由定,未定者令定也;为未得定诸有情说行相方便,令彼有情成办此定。由慧,为已得定者令解脱等;为菩萨自己得出世间慧,断障得解脱已,广为一切已得定者说远离世间解脱功德;不令依定求有忻上,令依已得上地胜定,远起加行,引出世间慧,即断障解脱故,名成熟有情也。
上来略释十度别名竟。
 楼主| 发表于 2019-8-1 10:0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出十度体者:
初,施以善十一中无贪,及助成无贪者同时二十一法,并三业,总为施度体,此即总相出体也。若以性、相应、眷属等子细出体,广如论中也。
二、戒度,以遍行中善性无表思在大乘者为体。若约同时相应者,总二十一法,及所起三业,总为戒度体也。
三、忍辱,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同时二十一法三业,为忍度体也。若不得无瞋,即遇怨害等时,即便退屈,不能忍也。若无审慧,遇诸境界,不能忍可,即便退屈,故以审慧为体,即三慧中思、修二慧也。闻慧行相麤劣,无忍义故,不取之也。又,若无精进在怀,即遇寒热等苦,亦不能忍受,故忍约胜,以无瞋、审慧、精进为其自体也。
四、精进,即以自名相应二十一法,同时三业,为体也。
五、静虑,即以别境中定数内等引定,及同时二十一法为体,此定及第六慧,不通三业体也。
六、后五度皆以本后二智,及相应二十一法为体;故《唯识论》云:“后五皆以择法为体,说是本后智故。”
 楼主| 发表于 2019-8-1 10:0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五中几是根本?几是后得?
答:第六唯根本摄,后四皆后得智收,此约十度解;若说六度者,即第六慧度通根本后得智也。
上来总是出十度体竟。
三、明问答广略。
问:有何所以,但说十度,不增不减耶?
答:有三因也:一者,以菩萨所住地有十故;二者,以菩萨于十地中所对治重障有十种故,所以能对治度亦有十也,故此疏云:“以十度行,净十种蔽”,蔽即障也;三者,菩萨所证有十真如故,度亦有十也。
问:诸教多说六度,今此说十,何故相违?
答:亦不相违,何以?谓开合不同,更无别义也。若开,即别说后四,便成其十;若合之,即但有前六,不说后四。
问:若不说后四,莫摄义不尽?
答:以后四度,助成前六,故即摄在前六中,亦摄法尽也;故论云:“方便善巧,助施等三,愿助精进,力助静虑,智助般若,令修满故。”
言“方便善巧助施等三”者,《解深密经》云:“于前三种波罗密多所摄有情,以诸摄事,方便善巧而摄受之,安置善品,是故我说方便善巧为施等助。”“愿助精进”者,彼云:“若诸菩萨,于现法中烦恼多故,元于修习无间,无有堪能,羸劣意乐故,下界殊胜故,于内心住无有堪能”,乃至“未来轻微心生故,正愿如是,由此愿故,微薄能进,故愿助精进也。”“力助静虑”者,《解深密经》云:“若诸菩萨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为因缘故,转劣意乐,得胜意乐,亦名上界胜解,名力波罗密多。由此力故,于内心住有所堪能”,故说力度为定度助。“智助般若”者,经云:“若诸菩萨,以能闻缘善修习故,能发静虑,如是名智。由能闻故,堪能引发出世间慧”,故说后智是慧度助。
问:何以唯具六耶?
答:如世舟船,有六法故。此略明问答也,更有余义,恐繁不述。
上来三段,总是第一明行体中,略说十度义竟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8-1 10:1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第三句是行业,以十度行,净十种蔽,助真如观,净十种障故。
【钞】“第三句是行业”下,至“十种障故”,言十度行可知也。“十种蔽”者,谓:一悭贪,二毁禁,三瞋恚,四懈怠,五散乱,六愚痴,七耽滞,八退屈,九怯劣,十昧事;此十隐蔽妙行,故以十度如次除之。疏“助真如观”者,智观真如为正道,十波罗密为助道也,故云“助观”。“以净十障”,十障十如义,在《玄谈》钞中明也。
【疏】后偈行相,“于诸惑业得解脱”者,即出世间行;及“魔境界、世间道中得解脱”者,即世间行。“犹如莲华”,及“日月”喻,双喻二行,处于世界,犹如虚空,亦如莲华,不着水故,身心清净,超彼岸故。
【钞】“后偈行相”至“超彼岸故”者,《地经》行相之文,即前所引广大无量世出世间等也。今此一偈,前半法,后半喻。法中上句即出世间行,下句即世间行。“解脱”之言,意兼上句出世解脱。出世解脱,即全超世间;世间解脱,即处之不染。下半偈喻,双喻二行也,亦可:日月喻出世解脱,不住空故;莲华喻世间解脱,在水中故。
【疏】上之七句,皆是能增长行,第二句是所增长心,由依此义,此行亦名“心增长行”,故《十地》云:“令其受行,心得增长。”
【钞】“上之七句”至“心得增长”者,以《地经》于此愿相中科为两段:一、能增长行,即前行相等四;二、所增长心,即此全引也。以有如上诸行相资,故增菩提心令不忘失也。以取《地经》、《地论》文势,故以诸行增长菩提心。若直据此文,亦可由菩提心而增长诸行,即心是能增长,行是所增长故。〈离世间品〉云:“若忘失菩提心而修行诸善根者,是为魔业。”又,标在二千之行最初,况此次云“出魔境”等义亦相符彼文。此一段文,请以疏中所引《地经》,及此经偈相对详之。
 楼主| 发表于 2019-8-1 10:1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三、成熟众生愿。
【经】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剎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疏】第五句为总,余句为别。初句离苦,因果皆离;次句得乐,乃至涅盘;第三竖长;第四横遍;后三句,总结长时所成因果,即《十地经》令其安住一切智智道。
【钞】第三“悉除”下二偈,成熟众生愿,即彼第五也。疏“初句离苦”至“涅盘”者,《地经》先举所化四生九类众生,后明所为云:“如是等类,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断一切世间恶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文势全似《金刚经》也。断世间趣即上句,令入佛法即此下句也。
【疏】四、不离愿。
【经】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疏】谓愿于一切生处恒不离佛及诸菩萨,得同意行,故亦名“心行愿”,愿不离一乘故。
【钞】第四“所有”下二偈,明不离愿,即彼第八也。疏“于一切生处恒不离佛及诸菩萨”等者,如〈不动优婆夷章〉中云:“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其有能于善知识语无疑惑者,则常值遇一切善友;其有发心愿常不离善知识者,则得具足一切义利”也。
如〈德生童子有德童女章〉中,有其十喻,显善知识,彼云:“复次,善男子!善知识者,长诸善根,譬如雪山,长诸药草。善知识者,是佛法器,譬如大海,吞纳众流。善知识者,是功德净法生处,譬如大海,出生众宝。善知识者,能净菩提心,譬如猛火,能炼真金。善知识者,出过世法,如须弥山,出于大海。善知识者,不染世法,譬如莲华,不着于水。善知识者,不受诸恶,譬如大海,不宿死尸。善知识者,增长白法,譬如白月,色光圆明。善知识者,照明法界,譬如盛日,照四天下。善知识者,长菩萨身,譬如父母,养育儿子。善男子!以要言之,菩萨摩诃萨若能随顺善知识教,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功德”等:是故愿面常同会总。
又如《智度论三十二》云:“如以少汤投冰池上,虽消少处,返更成冰;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小利益,返更堕落,以是新学菩萨不应远离诸佛也。”又,“念我未得佛眼,如盲无异,若不为佛所引导,即无所趣。”“菩萨见佛,得种种利,得大智慧,随法修行,而得解脱”等。又,《大品》云:菩萨渐近萨婆若,渐得身清净、心清净、相清净,是故不生贪瞋痴慢,乃至邪见心故,终不生母胎腹中,常得化生,从一佛国至于佛国,成就众生,乃至菩提,不离见佛等。
疏“亦名心行愿”者,以同心志,在于一乘,故即为心行愿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8-1 10:1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初句为总,同志一乘故,余句为别。于中,先三句自分行同:意业同者,平等一缘故;身业同者,同得如意神通故;语业同者,同说一味法故:上即三轮同。“一切行愿同”者,若福若智,万行皆同。后一偈胜进同,以更成益,复显示故。
【钞】“初句为总,同志一乘故”者,《地经》总相标云:“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释云:“同志一乘,同修万行”,以此经但云“同行”,故疏引彼文简之,属一乘也。一乘之义,佛法大纲,依香山《胜鬘疏》中聊为解释。言“一乘”者,统收不异谓之“一”,运载含容谓之“乘”,故名“一乘”,即“一佛乘”。谓教、理、行、果总名为乘,皆有运载义故。彼明一义,有其十门,今明前七:
一、简二名一,佛乘第一,非同余二。
二、废二名一,如《法华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三、破二名一,谓破二乘执实之情,为说究竟一乘之法。
四、会二名一,指小即大故,如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等;又如大乘为本故。
五、无二名一,如说香积,彼土无有二乘名字,但有清净大菩萨众。
六、不二名一,不二法门,泯绝无寄;如无言世界,外即无说无示,内即无虑无思,以为佛事,一相平等,寄理绝言,故亦名一。
七、不一名一,谓: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非一切,一亦非一。一切诸法,互相涉入,事事无碍,相入相即,无不镕融,同一法界,皆如幻故;故《大经》云:“一即是多,多即一”等。
总一切法,都是一乘,然此七义,前前浅,后后深,今此所取即第七,称经宗故。
“平等一缘故”者,《地经》云:“一切菩萨平等一缘”,释曰:“亡缘照境”也。
疏“得如意神通”者,彼经云:“随意能现种种佛身”故。言“同得如意神通”者,此即神境通,具足应云“神境智作证通”也。《大论》第五云:“如意通有三:一能到,二转变,三圣如意。能到有四:一、身能飞行,如鸟无碍;二、移远令近,不往而到;三、此没彼现;四、一念能至。转变者,大能作小,一作多等,改变外物,自在能变。圣如意者,于不可爱不净等物,观令可爱等。自在通达,唯佛独有。”今此即是一念能至。《瑜伽论》说此通有二:一能变,二能化;变谓十八变等,化谓无而忽有,谓化身、化语、化境等。
疏“一味法”者,唯说一乘,无二亦无三也。
疏“后一偈胜进”者,前云“同行”,故名“自分”;此云“益我”,故名“胜进”也。
发表于 2019-8-1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染心半净啊。。
  你们这个论坛在百度搜索,打不开网站。  已被黑客攻击。。。  

点评

缘起缘灭 随缘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5 00:21
 楼主| 发表于 2019-8-5 00:2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地同喜 发表于 2019-8-1 16:59
染心半净啊。。
  你们这个论坛在百度搜索,打不开网站。  已被黑客攻击。。。

缘起缘灭 随缘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20: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