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025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6-10-2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疏】余句为别,初句行体,即十波罗密,除蔽清净。
【钞】“初句行体”者,前云“广大无量”者,世出世间等,正辩此十波罗密之相,故此云“体”也。明此十波罗密义,略以三门分别:一释名义,二明体性,三问答广略。初中又二:先释总名,后释别名。
今初,“十”即是数,“波罗密”者,此云到彼岸也。以生死为此岸,烦恼妄念为中流,真空之际为彼岸也。故《贲疏》云:“由无正智,住生死岸,溺烦恼流,起惑造业,轮回无极;但今修无相慧,照五蕴空,名离此岸,妄念永寂,是越中流,证法性如,是到彼岸。”
又,《唯识论》以现起苦集为此岸,未起苦集为河流,菩提涅盘为彼岸,六度为船筏,以行人五蕴假者为所度。
又,《智度论》中,有三义:一、以生死为此岸,菩提为彼岸,一切如来皆从生死此岸,越四流之大河,到菩提之彼岸,此约果解。二、以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此约心释。三、以六蔽为此岸,六度为彼岸,此约行释。
《唯识第九》:“要七最胜之所摄受,方可建立波罗密名:一、安住最胜,谓要安住菩萨种性;二、依止最胜,谓要依止大菩提心;三、意乐最胜,谓要悲愍一切有情;四、事业最胜,谓要具行一切事业;五、巧便最胜,谓要无相智所摄受;六、回向最胜,谓要回向无上菩提;七、清净最胜,谓要不为二障间杂。若非此七所摄受者,不得名为到彼岸也。”
后释别名:
一、布施者,运心广大,名之为“布”,辍己惠人,名之为“施”。施有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财施”者,《瑜伽论》云:“又诸菩萨所有财物,若多若少,无不运心,先施一切,后来求者,如取自财,菩萨与时,如还彼物。”“见来求者,终不嗤笑,亦不轻弄,亦不令其心生赧愧,亦不嚬蹙,舒颜平视,前笑先言,终不稽留,疾疾而施。”“不积聚施,谓诸菩萨不于长时渐渐积集聚多财物,然后顿施。”“见积集施,其施有罪;见随得施,其施无罪。”“无畏施”者,谓他有恐怖,种种难事,菩萨方便救脱,令离怖畏;或于禽兽等诸有情所,不为恼害,令离怖畏。如是种种,名“无畏施”。言“法施”者,谓以正法为人演说,于诸施中,法施为最也。
二、净戒者,防非止恶,名之为“戒”,于戒不犯,名之为“净”。此亦三种:一、摄律仪戒,谓断一切恶法也。二、摄善法戒,谓修一切善法也。三、饶益有情戒,以无罪乐普利众生也。如《摄论》说:由摄律仪戒,能建立菩萨行;由摄善法戒,能广集佛法;由饶益有情戒,能无罪利益也。
三、忍辱者,他人加恶,名之为“辱”,能安受之,名之为“忍”。此亦三种:一、耐怨害忍,由大悲心,不舍有情,于怨害等,忍受不恚。二、安受苦忍,谓修行时,若遇寒热饥渴等苦,安住忍受,不生退转。三、谛察法忍,谓审谛观察一切诸法,无灭无生而忍证也。当知此忍能与前二为依止处,由达诸法无生灭等,方能堪忍怨害等苦也。
四、精进者,勇捍无退,名之为“进”,万行不杂,名之为“精”。此亦三种:一、被甲精进,犹如猛将,身被甲冑,能摧怨敌,无退屈心;菩萨亦尔,被精进甲,积集万行,降四魔怨。二、摄善精进,谓修习善法,进取无倦。三、利乐有情精进,于饶益有情事不生疲厌。
五、禅定者,新译云“静虑”,专注一境名“禅”,摄心不乱名“定”,念虑澄寂,故名“静虑”。亦有三种:一、安住静虑,谓心住现法乐也。安住此中,轻安适悦,受用法乐,无厌倦故。二、引发静虑,谓依此定,引发六通,诸所思事,悉皆成满。三、办事静虑,谓依此定,成办利乐有情之事,如以定力止息饥馑等。
六、智慧者,决断名“智”,拣择名“慧”。此亦三种:一、生空无分别慧,谓证生空人无我理。二、法空无分别慧,谓证法空法无我理也。三、俱空无分别慧,谓证二空空无我理。
七、方便者,摄化自在,应变随时,善离过非,名为“方便”。此有二种:一、回向方便善巧,以前六度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二、拔济方便善巧,谓一一皆为拔济诸有情故,前般若德,后大悲德。
八、愿者,专心向乐,乐求不退,名“愿”。此亦二种:一、求菩提愿。二、利乐他愿。
九、力者,有胜堪能,不可屈伏,名“力”。此亦二种:一、思择力,可作不可作等。二、修习力,谓修万行时不退不屈。由此二力,令前六度无间无断,长时现行。
十、智者,决断诸法,能善了知,名之为“智”。此亦二种:一、受用法乐智,由施等度,成立此智,后由此智,成立施等,如是自在,名受用法乐。二、成就有情智,由此妙智,能正了知施戒忍等,饶益有情也。
故《摄论》云:由施能摄受有情。由戒能不害有情,不生瞋故。由忍遭苦能受。由勤能助他有情所作善事。由定,未定者令定也;为未得定诸有情说行相方便,令彼有情成办此定。由慧,为已得定者令解脱等;为菩萨自己得出世间慧,断障得解脱已,广为一切已得定者说远离世间解脱功德;不令依定求有忻上,令依已得上地胜定,远起加行,引出世间慧,即断障解脱故,名成熟有情也。
上来略释十度别名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