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染心半净

[弘法探讨] 华严经行愿品疏钞 ——唐 澄观别行疏 宗密随疏钞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8-5 00:2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五、供养愿。
【经】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疏】愿供胜田故。
【钞】第五“愿常”下二偈,供养愿,彼第一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8-5 00:2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第三句为总,兴广大供故。大有六种:一、心大,无疲厌故。二、供具大,财法正行皆具足故,财供摄在总句,正行即第五、六句。三、福田大,即初二句。四、摄功德大,即第七句中,究竟普贤道,是胜功德故。五、因大,即第七句中“清净”二字,如空清净,为无常爱果及常果之因故。六、时大,即第八句。
【钞】“大有六种”者,彼经行相,及德能中,各有三义,通成六大,显初供养大愿之义。行相中三大者,经云:“所谓生广大清净决定胜解,以一切供养具,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令无有余”;一、心大;二、供具大;三、福田大。然《俱舍》偈云:“由主财田异,故施果差别。”今财田主三,一切皆胜,果即不差别也,审详。德能中三大者,经云:“广大遍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摄功德大;二、因大,无常爱果无量因故;三、时大,此因得涅盘常果故。以如上六大,一一对今疏文,六义即显也。
疏“如虚空清净为无常爱果及常果之因故”者,即《十地经》“六决定”中第四“因善决定”也。经云:“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论云:是因善决定,此有二种:一、成无常爱果因,如虚空,依是生诸色,色不尽故;二、常果因,得涅盘道故,故经云“尽未来际”。上皆论文。彼疏释云:“今明此智有其二能:一、寂而常用,故为无常果因;用虽亏盈,智无起灭,如所依空,非无常故,经明此智究竟如虚空。二、用而常寂,故为常果因;虽涅盘永寂,而智体不无,若不尔,将何穷未来际?若会三身者,即用为化身,寂为法身,智为报身,非无常矣”;不同法相宗报身是有为无漏。论云“无常爱果”者,用适机故。此上皆十地地体中,经文疏文也,彼常果因,在时大中已辩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8-5 00:2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5 00:2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六、利益愿。
【经】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一尘中有尘数剎,一一剎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疏】愿于一切时,恒作利益众生事业,无空过故,亦名“三业不空愿”。
【钞】第六“我于”下二偈,明利益愿,彼第九也。疏“三业不空”者,彼经总相标云:“愿乘不退轮,(四不退中念不退也。)行菩萨行,身语意业,悉不唐捐。”
 楼主| 发表于 2019-8-5 00:3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前偈修福智等为不空因,获无尽藏是不空果。
“前偈”至“不空果”者,此一偈中,三句是因,一句是果。

【疏】谓暂见身,则必定佛法;暂闻音声,则得实智慧;纔生净信,则永断烦恼。得如大药王树身,得如如意宝身,名“功德藏”。
【钞】“谓暂见身”至“如意宝身”者,除“谓”一字,全是彼经文也。论科为二:一、从“见身”,至“断烦恼”,名“作业不空”,三业能安乐故。谓见身行行,知佛法真实,故云“必定”;闻口说法,能生智慧;念意实德,诸惑不生:此但增胜而说三业成益不同,实则互有。二、谓“得如大”下,名“利益不空”,二喻皆喻拔苦也。一切众生有二种苦:
一、种种诸苦,谓逼迫等,若身若心,药王治之。〈出现品〉云:“譬如雪山有药王树,名曰善见,若有见者,眼得清净;若有闻者,耳得清净;若有齅者,鼻得清净;若有尝者,舌得清净;若有触者,身得清净;若有众生取彼地土,亦能为作除病利益。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无上药王亦复如是,能作一切饶益众生,若有得见如来色身,眼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名号,耳得清净;若有得齅如来戒香,鼻得清净;若有得尝如来法味,舌得清净,具广长舌,解语言法;若有得触如来光者,身得清净,究竟获得无上法身;若于如来生忆念者,则得念佛三昧清净;若有众生供养如来所经土地及塔庙者,亦具善根,灭除一切诸烦恼患,得贤圣乐。佛子!我今告汝:设有众生见闻于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于涅盘”也。
二、贫穷苦,世财法财,如意治之。言“得如意宝身”者,此即〈出现品〉明十身相中第十相,名“如如意宝身”故,彼经云:“复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大如意摩尼宝王,名一切世间庄严藏,具足成就百万功德,随所住处,令诸众生灾患消除,所愿满足。然此如意摩尼宝王,非少福众生所能得见,如来身如意宝王亦复如是,名为能令一切众生皆悉欢喜;若有见身、闻名、赞德,悉令永离生死苦患。假使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时专心欲见如来,悉令得见,所愿皆满。佛子!佛身非是少福众生所能得见,唯除如来自在神力所应调伏。若有众生因见佛身,便种善根,乃至成熟,为成熟故,乃至得见如来身耳。佛子!是为如来身第十相。”
即兼前“如大药王树身”,并喻佛身以尘沙功德积集成故,名“功德藏”。论主对前安乐,此为利益,故作此释也。实则“药王”喻三业舍恶离苦;“如意”喻三业进善得乐。疏“名功德藏”者,疏和上经文,结成此经“获诸无尽功德藏”之句也。


180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22:1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后偈利益时处,谓遍于时处,求能益法,利众生故。《十地经》云:“愿乘不退轮,修菩萨行”;令见诸佛演菩提行,即乘教诫轮,修菩萨行故。
【疏】七、转法轮愿。
【经】普尽十方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我修行经劫海。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疏】亦名“摄法上首愿”,谓转佛法轮,愿皆摄取而转授故。
【钞】第七“普尽”下三偈,转法轮愿,彼第三愿也。
【疏】文中初偈转法轮处,若据有“修行”之言者,合属前段为修行处,前已有处;此中晋译,及兴善本,皆无修行,故属此段。
【钞】“转法轮处”者,彼经有四节:一转处,二转时,三摄法方便,四转法顿周,今即初也。彼经云:“愿一切世界,佛兴于世”,佛应现之世界,则是转法轮处。疏“若据有修行”至“故属此段”者,通伏难也;难云:此偈虽标剎海,而结云“我遍修行”,应属前段,云何判属法轮愿中?通释如疏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22:1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次一偈,能转圆音。
【钞】“次一偈能转圆音”者,如香山国师通叙十解:
一云:如来在日,一音演畅,随类解生。
二云:或以随一方之音,皆谓世尊同其己语。
三、或云:唯出随根一音,闻者各闻称根别法。
四、或云:唯出随法一音,闻者各得所闻别法。
五、或云:于佛胸中,有净大种,功德最胜,能发清净梵音声相。
六、或云:有一无心之音,若佛有心,其音即定,不能遍应一切众音,如凡夫等;以佛无心定出一音,故能普应一切众音,其犹谷响,及众乐器,但有心者,出种种声。
七、或云:唯一圆遍之音,都无宫、商、平、上之异,增上缘力,随感成多,其犹满月,流影非一。
八、或云:佛有众多音声,一切众生所有言音,莫非如来法轮声摄,但以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大经》云:“一切众生语言法,一音演说尽无余。”
九、大师云:“言一音者,乃无音也,有即非一,诸有体法皆非一故,由佛无音,乃曰一音。佛若有音,有音已定,何能应一切音耶?良为无音,故能随感出种种音,如钟声等,随击大小,佛音自一,听者闻多,随类各各自心现故,无有自心亲取他境。经说自心还取自心,处处皆说唯心义故,以此无音之音普应,皆一色声功能,于理无违。”
十、又一音即一切音,一切音即一音。若非一即一切者,佛演一音,众生不能各各领解。又,若非一切即一音者,如来一音即不能普备也。良以一多相即,故佛演一音即普备也,一切众生皆有领解。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22:1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次二句转法轮时;第十一一句,所转法轮;末后一句,能摄方便。
【钞】“次二句转时”者,文有三世之言,故判为时,意在会《地经》第三节,彼经即以八相成道为转法轮时。疏“能摄方便”者,彼经第三节也。彼于八相文次后云:“皆悉往诣亲近供养,为众上首,受行正法。”释曰:“供养,则集功德方便;上首下,则集智慧方便:此二助菩提法,故云方便也。”今云“我深智力普能入”,正同彼也。“普入”,即皆悉往诣也;若不以深智,即不能悉往普入,故云“深智力也”。
【疏】八、净土愿。
【经】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疏】愿清净自土,安立正法,及能修行诸众生。
【钞】第八“我能”下二偈,净土愿,彼第七也。疏文分二:先,标释愿名,后,随文配释。前中又二:先,正释愿名;后,会通具阙。今初,文中由有“清净自土”等言,此须明三土。今依诸论略释名义,于中有二:先释总名,后明差别。
初中,总言“净土”者,世界皎洁名“净”,即净可居名“土”。又,体离障染名“净”,依止义边名“土”。言差别者,通论净土,有其三种:一常寂光土,二常受用土,三常变化土。
言“常寂光土”者,亦名“法性土”,即法身佛所依土也。《普贤观经》云:“释迦牟尼佛,名毗卢遮那,其佛住处,号常寂光。”谓法界真理,不生不灭,故名“常”;无相无为,故名“寂”;性离垢染,体常明照,故名“光”;依止义边,名之为“土”;故名常寂光土。
问:法身如来遍一切处,何有所依土耶?
答:《唯识论》云:“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此但约义强分,以法界理有二种义:一者觉照义,即名为佛;二者与尘沙万德为依止义,即名为土。属佛之处,相义名身,谓实相之相也;属法之处,性义名土,即自性身假分身土也。
二、常受用土者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言“自受用”者,谓大圆镜智净识所现,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名自受用土。
问:何以镜智现此土耶?
答:以因中有漏第八识能变山河大地器世间等,佛位无漏转成大圆镜智,还能变起自受用土,与自受用佛为依止,故云镜智所现也。
言“他受用土”者,由平等性智,为他所变,或小或大,展转精严,他受用身依止而住。
问:由平等性智现他受土者,何故《佛地论》说镜智所现耶?彼论云:诸佛为令地上菩萨受大法乐,精进修行,于后得智,以大悲心,镜智相应,净识之上,依菩萨业力,如来与作增上缘,随其根宜,现清净土,改转不定。据此,即由镜智所现,即二论相违也。
答:定不相违,所以然者,谓他受用佛,身之与土,皆是无垢第八识自证分中实定果色种子生起。盖以平等性智,起大悲心,击发圆镜智中无漏定果色种子,而起十重他受用身土;亦须由菩萨善业力,感佛现身,如来与作增上缘,变起身土,令十地菩萨受用;即二论并不相违也。
言“变化土”者,由成事智,大悲愿力,为未登地菩萨、二乘、异生所变,或净或秽,大小不同,三类化身依之而住。
问:何故化土有净秽耶?
答:此有二说:一由佛本愿,二由生感变。由佛愿者,如阿弥陀佛往昔曾为转轮圣王,名“无诤念”,于宝藏佛所发菩提心,愿取净土,利乐有情,今既果满,亦现净土。释迦牟尼如来时为大臣,名曰“宝海”,愿摄秽土,成熟有情,故今果中,亦处秽土。言“由生感变”者,由生心净,感变净土,故《净名》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等。由生心浊,故感变秽土,如释迦本愿,十方佛土所不容受恶业众生悉生我国。又,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即其义也。余义极多,缘疏文窄,不敢繁叙也。
疏言“清净自土”者,即自受用土,如《净名》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等也。“安立”下,即他受用土,如《净名》云:“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等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22:1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略无净土之言,以影在后段故,而具净土七种净义。
【钞】“七种净义”者,论判彼净土愿中为七种净,今疏全依,但次第少差耳,亦不须会之。
【疏】初偈即“同体净”,以同法性故,令一多互相即入。
【钞】“同体净”至“即入”者,彼经云:“愿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入一切国土”,彼释全是此疏文也。既同法性,性则融之,故使一多相即相入。“相即”者,约体以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则“诸法相即自在门”也;“相入”者,约用以明,一入一切,一切入一,则“一多相容不同门”也。疏“即入”二字,以摄〈十玄门〉之一门也。言〈十玄门〉者,准清凉国师〈四十二策问〉中,具以法喻明之。“问云:窃闻《华严》深义,谓之“十玄”,请列其名,略申其义。答云:十表无尽,一一造玄,随举一法,即具斯十。谓: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如大海一滴,含百川味。
二、广狭自在无碍门,如径尺之镜,见千里之影。
三、一多相容不同门,若一室千灯,光光涉入。
四、诸法相即自在门,如金与金色,二不相离。
五、秘密隐显俱成门,如片月澄空,晦明相并。
六、微细相容安立门,如璃瓶,盛多芥子。
七、因陀罗网境界门,若两镜互照,传耀相写,递出无穷。
八、托事显法生解门,如立像竖臂,触目皆道。
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如一夕之梦,翔飞百年。
十、主伴圆明具德门,如北辰所居,众星同拱。
十无前后,举一全收,斯为《华严》不共玄旨。”余义如《大疏》明,与《金师子章》具列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22:1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今文虽辩念劫圆融,意取时中圆融之剎。二、有半偈明“自在净”,如摩尼珠,美恶斯现,自在圆通,是故文云“于一念见”,举其佛者,显是佛土。
【钞】“自在净”者,彼经云:“无量佛土,普皆清净”,彼释全同此疏,但加净秽圆通故云“普皆”。疏“举其佛”者,人师子即佛也,佛是人中之师子故。
【疏】三、有一句“亦常入佛境界中”者,即是“因净”。
【钞】“因净”者,彼经云“普入广大诸佛境界”,彼释亦同此疏也。
【疏】因有二种:一者生因,谓六度等,如《净名》说。
【钞】“谓六度等如净名说”者,即〈佛国品〉。初标云:“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乃至云“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一也。“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二也。“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三也。“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四也。“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五也。“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六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22:2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二者依因,此复有二:一、镜智净识为土所依;二、后智通慧为土所依。
【钞】“镜智净识为土所依”者,总论佛智有其四种: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
问:何名大圆镜智?答:从喻为名,谓此智性净圆明,能鉴照万物,故名大圆镜智。即一切有情,心行差别,品类各异,及菩萨影像,三世诸佛之影像,乃至五趣影像,若事若理,及有为无为,万德无不朗鉴,悉于中现,故名大圆镜智,即犹如大圆镜,能照万物也。故《唯识论》云:〈大圆镜智相应心品〉,“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通持业及分取他名有财二释也。
言“平等性智”者,“平”谓均平,“等”即齐等;谓缘一切境时,自他平等,以第七识在因位时,执我执法,有高有下,起不平等;今成无漏,二执已除,自他平等,即约境得名也。故《唯识论》云:“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也。
言“妙观察智”者,谓神用无方,称之为“妙”;具缘诸法自相共相等,名为“观察”;决断无碍,名之为“智”。谓此心品现通朗鉴,说法利乐,故名妙观察智,即从用得名也。故《唯识论》云:“〈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也。
言“成所作智”者,亦名“成事智”,谓能成办所作利乐有情之事,名成所作智,即从境及用得名也。故《唯识论》云:“〈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也。
此之四智,唯佛具有,转八识而成;即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
问:既有八识,如何转成四智等?
答:理实合转成八智,以前五名同,故但立四,开亦无失,皆是决断为义,总取别境慧,及同时意二十一法为体也。
问:八识是心王,慧是心所,如何转心王却为心所耶?
答:言转者,但转心所中慧成智,非转识体也。谓因中识强智劣,但言八识,即摄诸心所皆在其中;若至果中,即智强识劣,但言四智,即总摄八识皆在其中也,即各转自识相应之慧也。
问:若因中前七识有相应慧,至果可言转;第八既因中无,至果如何转?
答:第八因中虽无有漏慧相应,至果即从无漏镜智种子中生现行,亦无过失也。
因疏中云“镜智净识为土所依”,镜智,即四智中大圆镜智,因兹略释四智也。
此疏中言“镜智净识为土所依”者,《唯识论》云:“〈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障染,纯净圆明,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言“离诸分别”者,准《佛地论》云:“离我、我所执一切所取能取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者,说境及行相二皆叵测微细。“不忘”者,恒现前义,由此故如来成就无忘失法。“不愚”者,不迷昧义,由此故如来名“一切种智”,及“一切种妙智”。“性相清净”者,自性增明,名性相清净。“纯净圆明”者,无杂名“纯”,离过名“净”,“圆”者,满也。又,“纯”简因中劣无漏,“净”简一切有漏,“圆”简二乘无学功德。“现种依持”者,与纯净等现行功德作所依止,起功德故;与纯净等种子作能持,持功能种故。“能现能生身土智影”者,即能现身土三智之影。“无间无断,尽未来际”者,于一切时,能现一切处影,故不断绝,于一身上现一切影也。“如大圆镜,现众色像”者,《佛地经》云:如来圆镜,众像影现,依佛智镜,诸处境现,众像影现,皆平等故,故以为喻。今言“为土所依”者,即说镜智净识与现行功德为依止也。据此,且约摄境从心,明受用、变化二土所依;若摄相归性,即须以真如为所依也。
言“后智通慧”等者,“后智”,即后得智也,简非根本智也,以根本智唯内证故;若现身现土,皆是后得智也。然此通说三土所依,虽身土种子在第八识中,而现身现土,要假诸智为能击发。自受用土,镜智后得;他受用土,平等后得;变化土者,即成所作,此唯后得;各由后智,击发镜智净识内种子,发生现行故也。言“通慧”者,即神通智慧也,依此通慧现身现土,故以此为身土所依。《佛地》、《唯识》据本末说别:《佛地论》中,三土皆从镜智现;《唯识论》中,诸智不同。若作此和会,即不相异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22:2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此二皆是诸佛境界。又,境界者,即是“相净”谓七珍等。第八、一句摄于三净。谓四、以“如幻”二字,即是“果净”。果亦有二:一所生果,即是“相净”,略在境界,广则影在后承事中;二示现果,临机示现,故云如幻。五、“解脱威力”,即“受用净”,谓受用净土,离过成德,如用香饭,得三昧等;今解脱烦恼,即是离过,道力之能,即是成德。
【钞】“如用香饭,得三昧等”者,《净名经香积品》:因日时欲至,舍利弗念食时,维摩诘令化菩萨往众香国香积如来所,取佛所食之余来,维摩诘告舍利弗(云云),大众食已。至〈菩萨行品〉:维摩诘、文殊及诸大众共诣佛所,阿难闻诸菩萨毛孔之香,问佛,佛语阿难:从众香国取食,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阿难问维摩诘:香气久如?维摩诘言: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乃至得无生忍,一生补处等。释曰:“入正位,得无生忍”等,即三昧也。
【疏】故《十地经》云:“成就清净道。”六、梵本此句无“及威力”字,有“眷属”字,即“住处众生净”,人宝为严故。
【钞】“无及威字,有眷属字”者,此句应云“如幻解脱眷属力”,故判为“住处众生净”也。
【疏】七者“相净”,已如前说。
【钞】“相净已如前说”者,即第三“因净”句中,指“境界”二字为“相净”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22:2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九、承事愿。
【经】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剎,十方尘剎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盘,我皆往诣而亲近。
【疏】愿往诸佛土,常见诸佛,恒时敬事,听受法故。
【钞】第九“于一毛”下二偈,“承事愿”,彼第六也。
【疏】第八句为总,余皆是别。
【钞】“第八句为总”者,往诣亲近,正是承事故。
【疏】初之一偈,即承事处;初二句通是真实义相,互相涉入,如帝网故。
【钞】“真实义相”者,彼经有三种相:一、一切相,二、真实义相,三、无量相;今即第二也。彼经云:“如帝网差别。”释云:“土土同体,不守自性,互相涉入,故名真实。”
【疏】就中“三世庄严剎”,即一切相,净土体相有差别故。
【钞】“就中”至“差别故”者,就上两句中,取不守自性为一切相净也。彼经云:“广大无量,麤细、乱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去。”彼释后三句云:“入者,摄他入己;去则遍于他中;行则往来不住。”
【疏】第三句即无量相,谓前二相遍十方故。
【钞】“第三句即无量相”者,彼经云:“十方无量,种种不同。”彼引《菩萨藏经》云:“虚空中世界重数,多于大千所有微尘,但由业力,不相障碍,一处重重尚尔,况复横周。”
【疏】其第四句辩能知见,故《地经》云:“智皆明了,现前知见”,明为智知,非识境故。
【钞】“辩能知见”者,以彼科为两段:一所知,即前三种相;二能知,即此所引两句是也。彼释云:“真实义相,但可智知,余一切相,可现眼见。”
【疏】梵本云“我甚深入庄严剎”,深入有二:一、智深入;二、身深入。入彼庄严剎中,承事如来,非严净彼;若去“而”字,下加“剎”字,理无违矣。
【钞】“若去而字,下加剎字”者,此句应云“我皆深入严净剎”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22:2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第五、一句,所承事佛,所有佛故;六、七二句,即承事时八相故,《地经》中但列土相,殊阙此经。
【疏】十、成正觉愿。
【经】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遍净庄严胜福力,无着无依智慧力,定慧方便诸威力,普能积集菩提力。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疏】愿与一切众生,同时皆得无上菩提,恒作佛事故。文有十二力,前九明业用,后三结因成果;前中九句,有其七业,前之六句,力字居中。
【钞】第十“速疾周遍”下三偈,“成正觉愿”,彼亦第十也。文分为二:先标释愿名,二随文配释。于中二:先标举科,二依次解释。于中有二:先明业用,后结因成果。初中又二:先标指料简,后随文解释。
今初,疏“有七业”者,以彼经有两段:一、成菩提体,即自分已圆,经云:“于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作业,即运他不息。文有七业,今疏全依彼,但不次耳,故云“有其七业”也;次第不同,亦不须会。“力字居中”者,以随义便,且回经文释之令显,如初应云“神通力速疾周遍”,意云由神力故得速遍;“力字在中”,义则易见,下五句准知。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22:2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初一句即“自在业”,以神通力普周遍故。
【钞】“自在业”者,彼经云:“以法智通、神足通、幻通,自在变化,充满一切法界。”
【疏】二、一句示“正觉业”,不离一毛端处,而于一切处八相成道,故名“普门”。
【钞】“示正觉业”至“八相成道”者,彼经云:“不离一毛端处,于一切毛端处,悉皆示现初生,出家,往诣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入涅盘。”一切诸佛示化门中多现八相,但名目前后稍别,义意大同;或一升天相,二降母胎,三初生,四出家,五破魔,六成正觉,七转法轮,八入涅盘相:此是《大庄严经》中说也。
一、升天相者,一切诸佛将欲示生,说法利物,皆须先往兜率天。于彼天中寿四千岁,为十种自在业:一、为欲界诸天子说厌离法。二、为色界诸天说入出诸禅,解脱三昧。三、入三昧名“光明庄严”,常照三千,随机说法,众生闻已,生兜率天,勤发觉心。乃至第十说无量无边如幻法门,遍十方界,示现种种形仪事业,随机令喜。又,为成熟彼天,同行天故,令其闻法,发菩提心,是升天相也。
二、降母胎者,四千年满,将欲下生,现十种事:一、足下放安乐庄严光,普照恶趣,遇者获安,皆知菩萨将欲出宫。二者毫相中放觉悟普照光,普照宿世同行菩萨,令知下生,各兴供养。乃至第十于随好中放日明庄严光,示现菩萨种种诸业。菩萨如是放百万阿僧祇光明已,从兜率天没,下生人间,十方菩萨咨嗟相送,化作白象,降神母胎。如《大经》说处母胎时,住离垢藏三昧,以三昧力,于母胎中现大宫殿,种种庄严,兜率天宫不可为比,而令母胎安隐无患,菩萨放光,如明镜中见其面像也。
三、初生者,先辩初生时,后明童子时。如《大庄严经》说:菩萨处胎,满足十月,将欲生时,王宫先现三十二瑞。尔时圣后以菩萨力,知欲诞生,初夜诣王,说自所愿,我今欲往龙毗尼园,节物芳春,林木荣茂,堪可游,愿王排比,王闻即许。严妙宝轝,庄严园内,广备受用,令称所须,龙天歌赞,四兵防卫,与众婇女同至园中。见波叉树蓊郁敷荣,众宝严持,妙香芬馥,百千诸天伎乐围绕。即以右手攀树东枝,呻欠呿,欲天扶持,梵释捧承,即于右胁安庠而诞。如《涅盘》说:于十方面,各行七步,步步生华,垂光普照,地六震动,唱言:我于一切最为尊贵。释梵诸天,咸来亲奉,又现微笑,放百千光,事毕还宫,父王欢喜,多令婇女给侍承奉。后明童子时,如《无量寿经》说:“又现习学书计、算数、声明、伎巧、医方、养生、符印,及余博戏,擅美过人”,如《庄严》等说。父王令于顺那边学书算等,太子发问,彼不能酬,乃至与难陀、调达掷象射鼓,及余博戏,无能及者,与执仗大臣等,一一比试,无不过人。广如《本行》、《庄严》等说,此初生竟。
四、明出家中,先明出家缘,后正明出家。且初,谓如悉达太子年十七时,父王为纳三妃:一耶输陀罗,二瞿夷,三瞿比迦,并嫔婇八万人。菩萨见诸婇女如白骨,宫殿如丘冢塌;后因四门游观,见老病死,悟世非常,捐舍国位,踰城学道。下“正明出家”者,菩萨将欲出家,先以七梦令父王知,耶输梦中见二十种可畏之事。菩萨得不忘念,自忆阿私陀仙当相我时,言若作轮王,王四天下,出家为道,作三界尊。菩萨自思:烦恼旷野,生死河中,若不修行,终难出离。于众睡后,即呼车匿,被马去来,车匿闻之,彷徨不已,诸天催促,帝释开门,四王捧足,释梵引路,光照无边,遇者解脱,渐去宫远,诣大仙林。诸女觉来,不见太子,悲号闷绝,水洒乃苏,即奏王知,闻已大怒,何不谨之?失我爱子!即遣五族大臣,各令一子,寻之承事,寻之不获,山中而住。菩萨即诣二仙,学求真道,彼仙被问,堕质归诚。取剑自落绀发,以衣贸易袈裟,遣车匿将马却回,令白父王知委,然后六年苦行。为破邪见,制伏多心,为降外道,常为诸天龙鬼神供养,令十二洛叉天人住三乘路,广如经说。
五、破魔,六、成道,此二相如下“究竟果”中明。
七、转法轮,八、入涅盘,此二相如前劝请、随喜中已明也。以八相异,教文繁广,今缘疏中举着,故略明之。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22:2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合云“以大乘力遍普门”,谓大乘称理,互相即入,而普遍故。三、次三句即“说实谛业”,谓说实谛,令物悟故。文中通举说德及益,谓:一、以智行力内满功德,二、以大慈力普覆而说;故梵本云:“以智行力功德满,以大慈力覆一切。”后句以福德力遍清净,即是自他离障,亦说之益。
【钞】“说实谛业”至“亦说之益”者,以彼经此一业中文有两段:一、明能说,经云:“得佛境界大智慧力,念念随众生心,示现成佛。”二、明说益,经云“令得寂灭”故,此云“通举说德及益”,意配彼文全备也。“说德”者,即彼能说,此中初句,即彼佛境界智力;次句,即彼随机示现成佛;后句疏云“自他离障”,即彼令得寂灭之意也。
【疏】四、以第六句即“证教化业”,说自所证以化物故。谓以菩提智,契涅盘理,故无所依,梵本云“以智慧力无所依”。
【钞】“证教化业”至“无所依”者,彼经云:“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盘相。”释云:“以一极无二之菩提,契差别之性净涅盘,则不复更灭,说此令物生信,名教化业也。”今云“智慧力”,即彼“一三菩提”;云“无着无依”,即彼涅盘相。
【疏】五、一句,“种种说法业”,具足定慧方便等故。
【钞】“种种说法业”者,彼经云:“以一音说法,令一切众生心皆欢喜。”即定慧方便也。
【疏】六、一句,“不断佛种业”,积集菩提,佛种岂断?
【钞】“不断佛种业”者,彼经云:“示入涅盘,而不断菩萨行。”
【疏】七、一句,“法轮复住业”,依大智慧,能净一切诸善根故。
【钞】“法轮复住业”者,彼经云:“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释曰:“唯一事实,即是佛智,能生万物,故名为地,而智慧门随机万差,名安立一切;前即涅盘能建大事,此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对实施权,故名复住。”
【疏】后三句,结因成果;由内伏烦恼,外降诸魔,普贤行圆,故成菩提。亦可后三复为三业,以成圆十;八、“摧灭烦恼业”,九、“降伏魔冤业”,十、“普圆胜因业”。上已别说十愿竟。
【疏】二、总结大愿,二:一、总结十愿。
【经】普能严净诸剎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疏】前之八海,结前九愿,谓:一、净土愿;二、成熟众生愿;三、转法轮愿;四、受持愿;五、修行二利愿;六、利益愿,由愿圆故;七、有二愿:“亲近”二字,即承事愿;“供养”二字,即供养愿;“诸佛海”言,通上二愿;八、即不离愿,同志行故,长时无倦。
【钞】“不离”至“无倦”者,若离同见同志法缘眷属修行,即厌倦也。

191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23:5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二、结归二圣,及摄所余。归二圣者,谓普贤文殊,彰行所属,亦即十、成普贤行,名“法门主”故。言“摄所余”者,谓余不说一切大愿,是故文云“一切愿海”,即同《地经》“如是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大愿”。
【疏】文二:一、偏同普贤。
【经】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剎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疏】偏同普贤也,所以同者,普贤行故,称法界故。言“长子”者,最尊胜故,〈出现品〉亦云“谁是如来法长子”故。
【钞】“出现品云长子”者,即此品初,如来放出现光,遶世界已,入如来性起妙德菩萨顶,便请出现之法,末偈云:“谁是大仙深境界,而能真实具开演;谁是如来法长子,世间尊导愿显示。”
【疏】若表法界者,既表法界,先万物生,无过此故;如有偈云:“普贤真身遍法界,能为世间自在主,无始无终无生灭,性相常住等虚空。”既无有始,即是“长”义,不舍因行,故为佛“子”。
【钞】“既表法界”至“故为佛子”者,《三圣观》中先明二圣三重表法。初重普贤表所信法界,即能生如来藏,此是缘起法界,非直指一真法界也。以真法界但是根本,于真界中,就能起诸法义边为普贤,能照法界义边为文殊,其所信法界,带能所故,亦属缘起。第二重理智契合者,即会缘释归一真法界也。故诸法相生,千差万别,莫不皆在能生普贤之后;故知能生之主,最初全以真界为体,以合体故,生即无生,由是下偈云:“遍法界,为世间主,无始无终”等,此偈即《金刚瑜伽顶经》偈也。所遍,即一真法界也;能遍,即普贤也;世间,即一切缘起诸法也;主,即最初能生也;无始终者,全同真界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23:5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但云“同等”,非但无量阿僧祇愿,如法界量无尽愿行,皆悉愿同。
【疏】二、双同二圣。
【经】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疏】双同二圣也:文殊表解,解发愿故;普贤表行,解起行故。故愿与行分属二圣,理实皆通;又,表理智一相契合,行愿相扶,所以双同。
【钞】“故愿与行分属二圣”者,此意以解为愿而对行也。余表法等,义兼前段普贤等义,广如归敬请加中具明。
【疏】三、结归回向。
【经】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疏】上来诸愿皆属回向,弥显三段皆属回向。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23:5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卷第十五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23:5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疏】二、颂愿生净土。
【经】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覩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疏】全同长行显经胜德转生之益,此令起愿,彼约说益,为意不同。然准兴善三藏所译,从“文殊师利勇猛智”下,兼此四,并在显经胜德之末,末后三偈之前,即颂长行,则此下十二偈皆颂显经胜德。应分为四:初五偈颂生净土;次二偈颂校量闻经功德;次四偈颂通显五果;后一偈颂究竟果。
【钞】“应分为四”者,且依兴善科之,以顺重颂长行,成显经胜德之段,故如此科,至铺文处,即不用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1 16: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