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大乘妙法莲华经----净界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9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261】是诸世尊等 皆说一乘法 化无量众生 令入于佛道

  到此释迦牟尼佛把他今生所说的法都做了交待,这以下佛陀为了印证,三乘与一佛乘是同一条道路,他引过去佛,他说,你想想看,过去佛也是这样子做的。

  我们看过去佛陀引过去佛,第一个我们看过去佛是怎么开权显实的,看经文:

  癸二、颂过去佛
子一、略颂开显
过去无数劫 无量灭度佛
百千万亿种 其数不可量
如是诸世尊 种种缘譬喻
无数方便力 演说诸法相
是诸世尊等 皆说一乘法
化无量众生 令入于佛道

佛陀以他的智慧眼,以他的这种宿命通,来看他过去的无量劫当中,也有无量诸佛出世,乃至于灭度。那么这当中呢,这些无数佛,也是用种种的教法,来教化众生。那么如是诸世尊是怎么教化呢?用种种的因缘譬喻,乃至于无数的方便力,来演说种种的差别相。

这些佛陀一开始也没有马上就说,一念心性本来具足,你们就应该把自性功德开显,他也没有这样做。其过去的佛也是讲三乘法门,五乘法门,从因缘上去修因证果,也是有所得,到了最后才会归到一念心性,化导一切众生,令入一佛道。

就是,佛陀的说法都是先开方便门,最后再示真实相,不但我如此,过去佛也如此。
好,我们看子二的广颂开显。广颂开显当中分两段,我们先看丑一的总明方便助显,看经文:

子二、广颂开显(分二)
丑一、总明方便助显
又诸大圣主 知一切世间
天人群生类 深心之所欲
更以异方便 助显第一义

那么过去呢,伟大的佛陀,他们也是知道一切世间天人众生,长时间在轮回当中,他已经形成了个人的性格倾向,各有各的喜欢。有些人喜欢涅槃寂静,有些人喜欢功德庄严,有些人喜欢人天果报。那佛陀必须怎么样?恒顺众生。所以更以异方便,这个异就是不同的因缘,来摄受他们。然后呢,等到根机成熟,障碍破除,再开显一心真如,过去佛是这样子做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8-19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262】若有众生类 种种修福慧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那么什么叫异方便呢?

以下就详细的说明,别示开显之相,就是什么叫异方便来开显第一义呢?分两段,第一个,约众善显缘因功德。

我们成佛有三因嘛,正因理性,了因慧性,缘因善性,就是从修善法里面,去成就成佛的资粮。这个地方分成七科,看第一个,约六度法,看经文:

丑二、别示开显之相(分二)
寅一、约众善显缘因功德(分七)
卯一、约六度法
若有众生类 值诸过去佛
若闻法布施 或持戒忍辱
精进禅智等 种种修福慧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那么佛陀,过去佛,出世的时候也没有马上开显一心真如,他怎么做呢?他先讲六度来摄受众生。若闻法布施,先讲六度法门,他听到以后,佛陀赞叹布施的功德,持戒的功德,乃至于禅定智慧的功德,使令我们在六度当中,修福修慧,忏悔业障,积集资粮。

但是,佛陀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人到哪儿去了呢?这些人也没有停留在六度的功德,皆已成佛道。佛陀用他的智慧来证明,这些人虽然一开始没有进入真实法,但是现在以佛眼来看,他们都成佛了。

诸位,这是现量的真实偈。好!我们举一个例子,为什么事修,还是可以成佛,迟早问题。我们举受戒好了:

你看菩萨戒,有几个受菩萨戒的知道说:哦!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没有!绝大部分受菩萨戒的,都是贪那个菩萨戒的功德!

他说你不知道,你要没有受戒,你持的戒就不圆满了,你持的善法就不圆满了,你今天受了戒,你所修的一切善法那叫作波罗蜜。

哦!这样子,那我同样做一件事情,那我应该去受戒呀。

那他就去受戒了。受戒以后缘境发心,得到戒体。得到戒体以后,他就有个愿望,他曾经发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他心中可是有目标的。我们以前修善的时候是漫无目标,看心情,我现在想修善就修善。那我现在是,我想要修善,变成我一定要修善,变得不得已了,他有一种誓愿力呀。

那么誓愿力加上行动力,好了,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辗转相续呀,能尽妄缘,他的有所得的烦恼就轻薄了。结果他慢慢的,虽然他一开始认为他只是在持戒,但是时间长了以后,他的心改变了,他慢慢地从有所得心,慢慢知道其实持戒只是借相修行,透过持戒的法,来开显我内在的清净的功德。

所以,皆已成佛道。

就是,你既使不知道,他也是往这个方向走,这个是佛陀高明的地方。他能够设定一个法,就是说,你本来是肚子痛,佛陀就有本事让你这个药吃了以后,把你的肚子痛治好,所有的病都治好,身体还健康。你说,哎,我开始是肚子痛。是的,你开始向佛陀求的时候,只是想要求六度,但是佛陀的法门,绝对不是只有给你六度而已,他是皆已成佛道,佛陀的法是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佛陀是讲过去的实际的例子。

 楼主| 发表于 2019-8-19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263】诸佛灭度后 若人善软心 如是诸众生 皆已成佛道

我们再看第二个例子,约悲恋心,看经文:

卯二、约悲恋心
诸佛灭度后 若人善软心
如是诸众生 皆已成佛道

我们看看过去佛灭度以后,这些弟子们的悲伤、仰慕,这些人也得到很大的加持。

说在诸佛灭度之后呢,若人善软心,对这个佛陀有一种悲伤仰慕之心。那么就是这一念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

就是这么一点的善念,都能够让他慢慢的回归真如。蕅益大师强调,因为这个地方他不是只有善根呢!

诸位,其实他这个善根很浅薄了,相对六度来说,六度他还有布施持戒,某种程度实际的行动。这些人只是一念的悲念心,其实善根力是薄弱的,资粮力也是薄弱,但是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跟佛陀结缘,关键在这里呀。因为他跟佛陀结缘以后,他是有因缘力,所以他生生世世就能够遇到有佛的教化,所以他就会慢慢进步。所以时至今日,就算他刚开始只是佛陀灭度以后,一念的善软心,悲念心,但是现在皆已成佛道。



补充内容 (2019-8-19 20:54):
【264】诸佛灭度已 供养舍利者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好!我们看卯三的约供舍利,我们看经文:

卯三、约供舍利
诸佛灭度已 供养舍利者
起万亿种塔 金银及玻璃
砗磲与玛瑙 玫瑰琉璃珠
清净广严饰 庄校于诸塔
或有起石庙 栴檀及沉水
木榓并余材 砖瓦泥土等
若于旷野中 积土成佛庙
乃至童子戏 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好!我们看经文。
释迦牟尼佛又讲到另外一件事,说过去呀,在诸佛灭度以后,有人发心供养舍利子,那么这个可能多份都是居士,因为出家众就是结集经典,那么在家居士就是供养舍利子。

那么怎么供养法呢?起万亿种塔,很多很多的塔,这当中可能有金、银、玻璃,这个玻璃就是水晶,透明的水晶;或者是砗磲,就是青白色的贝壳,叫砗磲;玛瑙是红色的化石;或者玫瑰,就是红色的宝石;或者琉璃珠,就是青色的宝珠。那么以这种七宝的庄严呢,来清净广严饰,来排列庄严这种种的塔庙,这个就是条件比较好的了,就是这些国王呀大富长者呀,用七宝盖的塔庙,来供养舍利子。

那如果条件差一点的呢,或有起石庙,就是在农村,看到佛陀有这个舍利子,用这个石头,用这个泥土盖成的庙;或者用旜檀木,或者沉水木,或者木蜜,木蜜就是一种香木,有香气的木。余材,或者其它的块木山材等等,乃至于砖瓦泥土等等。可能一般的老百姓,就是用这种石头等等。

若于矿野中,积土成佛庙。环境更差的情况之下呢,他只是把这个泥土堆起来。再下至,乃至于童子的游戏,那么小孩子在地上玩,就是积沙为佛塔,把它当作佛塔一样来礼拜。

那么这些人在这么一个小因缘当中呢,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这个就是佛陀有宿命通,来回忆过去的事。
当然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说,当然供养佛陀的舍利子跟佛陀结缘,也是可以理解,为什么积沙为佛塔,他里面是没有舍利子的,小孩子在玩,把他当成佛塔。就是它本身不是佛塔,你把它当作佛塔,这样子也可以成佛。

那么古德回答说,为什么童子游戏,积沙成塔,何德成佛?这个地方有两层意思:第一个习因,第二个报因。

就是从善根的角度,虽然这个泥土堆的塔里面没有舍利子,但是他心存恭敬,这就是一念的信心,就是一念的善根,这第一个,他栽培这个善根,他这个善根,发自内心的恭敬,对佛陀的恭敬,不管他用什么方式。

第二个他的因缘力。那么他的所缘境是佛陀,这很重要。你要是对其他的伟人去供养,那就不同了,那可能对他只有一种善根力,而没有因缘力。但是,他今天的结缘是跟佛陀结缘!你能跟佛陀结缘,佛陀就有办法度化你呀。

第一个他内在有善根力,第二个他外在有因缘力。就像阿育王一样,阿育王是佛陀灭度以后一百年出世的,其实阿育王在佛在世的时候,他曾经做一个城中的小孩子,佛陀那个时候,带着阿难尊者去城中托钵,那么正在托钵的时候,前面就有两个小孩子在玩,一个叫德胜,这个德胜就是阿育王的前身。他跟另外一个小孩子在玩,在玩泥土的时候,忽然间看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陀,他起欢喜心!就把这个泥土,把它捏成一团,他把这个当成一种宝物,其实它是泥土,他就要去供养佛陀。阿难尊者一看他拿这个泥土,他就去挡在前面,佛陀说:你闪开,让他供养。

那么这个时候,因为小孩子太小嘛,他没办法供养,那么另外一个人就跪在地上,让德胜踩在他身上,佛陀把这个钵放下去受供养,供养以后佛陀授记,他说你未来之后,会成为大国王,护持三宝。你这个同伴,跪在地上让你踩这个呀,变成你的大臣。果然阿育王后来就是统领孔雀王朝的一个国王,当时真的是统领了整个所有印度,后来也学佛了,也盖了很多塔庙。

就是说,诸位,佛陀讲这么多什么意思?就是虽然心境很重要,但是你们都不要忘了,诸法因缘生!你不要执理废事!诸法因缘生跟法法销归心性都很重要,对不对?

若你们回忆一下,你们当初怎么学佛的?哪一个人一开始就听《法华经》学佛的,有没有?举手我看看,一开始就听《法华经》的?哦,不错,善根深厚!

绝大部分人都是唱炉香赞,对不对?唱唱炉香赞,哇!结果皆已成佛道,至少他走上了佛道。

就是说其实佛陀前面一直在讲理观的重要,开权显实,但是这个地方就提示我们弟子,不要忽略了因缘。乃至于微小供佛的因缘,乃至于泥土供佛的因缘。这个就是说,诸法因缘生跟安住一念心性同等重要,同等重要!

那么也就是说呢,简单讲,权法妙,因缘果报很重要,实法也妙,但关键是你怎么把它合起来。我们怎么样能够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面对一切的因缘,一方面能够开显自性的功德,一方面能够结下三宝的因缘。这就是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

所以佛陀举了很多过去发生的例子,而这些人都是从一种微小的因缘跟三宝结缘的,但是现在来看呢,皆已成佛道。这个都是过去的事实。

好!我们今天就上到这儿。我们下次还有一堂课,就会把整个方便品讲完,诸位如果有问题,请大家在下一次上课之前,把它交给法务处。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楼主| 发表于 2019-8-19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264】诸佛灭度已 供养舍利者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好!我们看卯三的约供舍利,我们看经文:

卯三、约供舍利
诸佛灭度已 供养舍利者
起万亿种塔 金银及玻璃
砗磲与玛瑙 玫瑰琉璃珠
清净广严饰 庄校于诸塔
或有起石庙 栴檀及沉水
木榓并余材 砖瓦泥土等
若于旷野中 积土成佛庙
乃至童子戏 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好!我们看经文。
释迦牟尼佛又讲到另外一件事,说过去呀,在诸佛灭度以后,有人发心供养舍利子,那么这个可能多份都是居士,因为出家众就是结集经典,那么在家居士就是供养舍利子。

那么怎么供养法呢?起万亿种塔,很多很多的塔,这当中可能有金、银、玻璃,这个玻璃就是水晶,透明的水晶;或者是砗磲,就是青白色的贝壳,叫砗磲;玛瑙是红色的化石;或者玫瑰,就是红色的宝石;或者琉璃珠,就是青色的宝珠。那么以这种七宝的庄严呢,来清净广严饰,来排列庄严这种种的塔庙,这个就是条件比较好的了,就是这些国王呀大富长者呀,用七宝盖的塔庙,来供养舍利子。

那如果条件差一点的呢,或有起石庙,就是在农村,看到佛陀有这个舍利子,用这个石头,用这个泥土盖成的庙;或者用旜檀木,或者沉水木,或者木蜜,木蜜就是一种香木,有香气的木。余材,或者其它的块木山材等等,乃至于砖瓦泥土等等。可能一般的老百姓,就是用这种石头等等。

若于矿野中,积土成佛庙。环境更差的情况之下呢,他只是把这个泥土堆起来。再下至,乃至于童子的游戏,那么小孩子在地上玩,就是积沙为佛塔,把它当作佛塔一样来礼拜。

那么这些人在这么一个小因缘当中呢,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这个就是佛陀有宿命通,来回忆过去的事。
当然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说,当然供养佛陀的舍利子跟佛陀结缘,也是可以理解,为什么积沙为佛塔,他里面是没有舍利子的,小孩子在玩,把他当成佛塔。就是它本身不是佛塔,你把它当作佛塔,这样子也可以成佛。

那么古德回答说,为什么童子游戏,积沙成塔,何德成佛?这个地方有两层意思:第一个习因,第二个报因。

就是从善根的角度,虽然这个泥土堆的塔里面没有舍利子,但是他心存恭敬,这就是一念的信心,就是一念的善根,这第一个,他栽培这个善根,他这个善根,发自内心的恭敬,对佛陀的恭敬,不管他用什么方式。

第二个他的因缘力。那么他的所缘境是佛陀,这很重要。你要是对其他的伟人去供养,那就不同了,那可能对他只有一种善根力,而没有因缘力。但是,他今天的结缘是跟佛陀结缘!你能跟佛陀结缘,佛陀就有办法度化你呀。

第一个他内在有善根力,第二个他外在有因缘力。就像阿育王一样,阿育王是佛陀灭度以后一百年出世的,其实阿育王在佛在世的时候,他曾经做一个城中的小孩子,佛陀那个时候,带着阿难尊者去城中托钵,那么正在托钵的时候,前面就有两个小孩子在玩,一个叫德胜,这个德胜就是阿育王的前身。他跟另外一个小孩子在玩,在玩泥土的时候,忽然间看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陀,他起欢喜心!就把这个泥土,把它捏成一团,他把这个当成一种宝物,其实它是泥土,他就要去供养佛陀。阿难尊者一看他拿这个泥土,他就去挡在前面,佛陀说:你闪开,让他供养。

那么这个时候,因为小孩子太小嘛,他没办法供养,那么另外一个人就跪在地上,让德胜踩在他身上,佛陀把这个钵放下去受供养,供养以后佛陀授记,他说你未来之后,会成为大国王,护持三宝。你这个同伴,跪在地上让你踩这个呀,变成你的大臣。果然阿育王后来就是统领孔雀王朝的一个国王,当时真的是统领了整个所有印度,后来也学佛了,也盖了很多塔庙。

就是说,诸位,佛陀讲这么多什么意思?就是虽然心境很重要,但是你们都不要忘了,诸法因缘生!你不要执理废事!诸法因缘生跟法法销归心性都很重要,对不对?

若你们回忆一下,你们当初怎么学佛的?哪一个人一开始就听《法华经》学佛的,有没有?举手我看看,一开始就听《法华经》的?哦,不错,善根深厚!

绝大部分人都是唱炉香赞,对不对?唱唱炉香赞,哇!结果皆已成佛道,至少他走上了佛道。

就是说其实佛陀前面一直在讲理观的重要,开权显实,但是这个地方就提示我们弟子,不要忽略了因缘。乃至于微小供佛的因缘,乃至于泥土供佛的因缘。这个就是说,诸法因缘生跟安住一念心性同等重要,同等重要!

那么也就是说呢,简单讲,权法妙,因缘果报很重要,实法也妙,但关键是你怎么把它合起来。我们怎么样能够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面对一切的因缘,一方面能够开显自性的功德,一方面能够结下三宝的因缘。这就是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

所以佛陀举了很多过去发生的例子,而这些人都是从一种微小的因缘跟三宝结缘的,但是现在来看呢,皆已成佛道。这个都是过去的事实。

好!我们今天就上到这儿。我们下次还有一堂课,就会把整个方便品讲完,诸位如果有问题,请大家在下一次上课之前,把它交给法务处。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楼主| 发表于 2019-8-20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265】这个就是真如缘起,而这个就是诸法真实相

第二十九卷
《妙法莲花经》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四面,我们看卯四的约造佛像。

  本经的修学,简单的说,它是一个一佛乘的妙法。一佛乘这个一字的意思,就是一个整合的意思。把整个佛教里面的真实法、方便法,或者说是理观的法、事修的法,把它整合起来,而变成一个快速成佛的法门,找到一个成佛的捷径。

那么什么叫作理观跟事修的整合呢?我们可以从真如受薰的观念来看它是怎么整合的。

首先,我们看真如,真如就是本经说的现前一念心性,众生本具,诸佛所证。作为真如,它有两个特性,一个是清净,一个是具足。

清净就是离一切相,具足就是即一切法。

也就是说,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在打妄想的心中,有两种特殊功能:第一个,它的本质是清净的;第二个在这个清净当中它具足十法界的功能德用,这个法就是妙,这个就是我们说的实法妙。

它为什么妙呢?它的妙就妙在,它是本来就是具足的,不是修来的。那么当然对我们来说不可思议,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无量劫来,打这么多妄想,我们对人生整个对比来说呢,每个人都不一样,你跟我就不一样,你跟你隔壁的不一样,我们怎么会了解这么多的因缘果报当中,我们竟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即清净又具足的一种功能,当然,这件事情就是实法妙。

为什么叫真实呢?因为它不是通过因缘修来的,就是说,不管你修不修行,也不管你相不相信,也不管你知不知道,反正它就是这样,就是你的打妄想的心中,就是清净本然,就是具足十法界的功能,就是这样子,不管你是怎么想,它就是这样子。真实就是,它不是因缘所生法,它是宇宙间本来就存在的东西,不是谁把它创造出来的。

但是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说,这个一念心性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它虽然本性是清净是具足,但是它有个问题,它受薰,这个问题来了,它会跟你的行为产生互动。

我们所做一切的行为,我们所有一切的思想,会跟我们内在的清净本质会产生互动,它受薰。

就是说,我们今天的行为是杀盗淫妄,那对不起,它清净的本性受到杀盗淫妄的因缘熏习的时候,它清净的功能就产生遮蔽。注意,它不是失掉,是遮蔽,就好像月亮被乌云遮蔽,但是月亮的光明并没有消失,但是我们感觉月亮的光明消失了。

就是说,当我们不断的用这种杂染法去熏习它,它就会怎么样?不思议熏,不思议变,它的清净功能就隐蔽了,而清净跟具足这两个功能是互动的,当清净的功能受隐蔽的时候,它的功能就现出三恶道的法界出来了,他高阶的功能就丧失掉了。

如果我们今天用五戒十善的造作因缘,去熏习这一念清净心,说明你某种程度已经随顺它了,而不是背弃它了,那么清净的功能就开显一点。

清净的功能一开显,它所现的果报,它的水平就开始增长,变成人天果报。你今天用四谛十二因缘去熏习它,那么清净的功能又更开显,它就变现出二乘的涅槃,如是等等。

就是你今天越随顺它的清净功能,真如给你的回报就是更高阶的果报,这个就是真如缘起,而这个就是诸法真实相,三世诸位所证的道理就是:我们每一念心性当中清净具足,而受我们身口意行为的熏习,所以造成十法界的差别。

 楼主| 发表于 2019-8-20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266】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因缘只是个助缘

那下一个问题来了,佛陀出世以后,他不能直接讲这个观点,讲这个观点很多人没办法接受,所以佛陀怎么办呢?

这个真如受薰的思想,佛陀把真如这个地方,先用布盖起来,佛陀先讲什么呢?佛陀不讲真如受薰,佛陀讲:诸法因缘生。

你今天修五戒十善,因缘会回报你人天的果报;你修四谛十二因缘,因缘会回报你二乘涅槃;你念佛,因缘会让你往生。所以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的认知,是我们所有的修行是来自于因缘的回报,这个是佛陀不得已的,因为只能这样子讲,为什么呢?安稳众生故。我们今天这堂课会讲到,为什么不能直接讲真理,这个风险太高,很容易产生邪见颠倒、诽谤等等。

但是如果今天停留在因缘的修证,这个问题也会出现,因为因缘强调的是无差成差,会创造出众生的差别。可能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我们还感觉不出来,等到你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如果我们永远停留在诸法因缘生,这个时候心生疑悔。为什么我们拜同样的佛陀,尤其是阿罗汉,我等同入法性,我们跟佛陀所有的弟子修一样的法门,但是为什么果报会差这么多呢?我是涅槃寂静,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功德庄严?难不成我就是这样的命,我就是这个的因缘?这是没办法改变的吗?

就是说,如果我们谈到诸法因缘生,我们没办法解释这个生命的差别,难道他的生命就该是住在人天果报,我们的生命就只是能够决定二乘涅槃,是这样子吗?为什么我会跟他不一样?

当真如被隐盖的时候,我们看不到那种平等的法性,而看到差别的因果。所以这样的修行,当然它的好处是很快上路,你不要想那么多,反正你做的善事因缘会回报你。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大家慢慢的达到所有的因缘的最后终点的时候,没办法突破的时候,佛陀就必须要开权显实,把遮住清净的一念心性的真如的那个布打开了。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因缘只是个助缘,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是清净本然,是具足佛的功德的。那么这个就是本经佛陀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讲到清净心,讲到具足功德。

我们这样子来看整个佛法的修证,就是说,其实佛陀讲诸法因缘生,也没错,只是他讲一半,他没有讲到说,你从什么地方来?他没讲到生命的根本,但是他讲到生命的过程。

所以当我们同时看到诸法因缘生,但是我们没有看到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就是我们没有透过理观,让你的真如一念心性现前。诸位,心性不用修,它本来就是你具足的,你只要知道有这件事情,就是让它现前。你说,我不观照它,那对你来说,那就不现前。

  你一天到晚打妄想,对你来说,你的心就不清净也不具足。所以我们不断的忆念真如,就是把那个功能让它现前。一方面忆念真如,一方面广修一切法,那么这两个合起来,就是本经说的实法妙,权法妙。一方面我们找到自己适合的法门,比方说,念佛,这个就是权法。可能这个环境对我们来说是当下最适合的法门,但是你可别忘了,别让你的真如本性睡着了,因为它对你的临终有很大的加持力。当你临终忆念到,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你那个心灵的力量跟佛力的结合,那是不可思议的,那叫作一佛乘。

本经就是佛陀把整个自己所亲证的实相,全盘托出了,就是一念的心性跟因缘的修证,你把它合起来,就是本经说的妙法,内观真如,外顺弥陀,这个就是妙法。我们懂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来看卯四的约造佛像。

 楼主| 发表于 2019-8-20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267】若人为佛故 建立诸形像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造佛像是一个因缘,就是本经这个地方说的,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有些人并没有马上去学经典,没有去学《法华经》,那么佛陀面对一个粗重的凡夫,是怎么度化他的呢?佛陀说,你就去造佛像,我们看这个造佛像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们看经文:

  卯四、约造佛像
若人为佛故 建立诸形像
刻雕成众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宝成 鍮鉐赤白铜
白镴及铅锡 铁木及与泥
或以胶漆布 严饰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好,我们来看佛陀的这个方便。

若人为佛故,有些人是以恭敬心去礼拜供养的缘故,这个地方要注意,他要检别你造佛像,如果只是用来做生意,做买卖,为了赚钱,那就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皆已成佛道的范围,他的前题是你造这个佛像是为了要恭敬礼拜,那么你建立了很多的形像,不管是站的坐的卧的,把他雕刻成各式各样的形像,这些人过去生中无量劫来,这样子看起来,皆已成佛道。

这是一个总说,我们看他的别相。到底用什么东西造佛像呢?

或以七宝成,金银琉璃等七宝刻成;或者是用鍮石,鍮石是波斯所产的高级的黄铜;赤白铜,这个赤铜就是我们一般说的黄铜,白铜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白铁;白镴就是石膏;铅锡就是马来西亚所生产的铅跟锡;或者是铁,或者是木材,或者是泥土等等;或者是胶漆布,胶漆布就是以棉纱织成的材料,类似我们现在的玻璃纤维。

总而言之,以前面的种种材料来庄严修饰成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当然这个地方还是有过程,我们前面说过,整个修行的因缘观就是近果说差别,究竟归一乘,从短时间来看,造佛像的因果不太一样,有些人因为造佛像升天,有些人造佛像只是做人等等,但是他究竟的引导,皆已成佛道。

 楼主| 发表于 2019-8-20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268】彩画作佛像 百福庄严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好,我们看下一段,看卯五的约画佛像。
前面是雕刻成一个立体的佛像,这以下是用手工把他画成一个平面的佛像,我们看这个过程,看经文:

  卯五、约画佛像
彩画作佛像 百福庄严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戏 若草木及笔
或以指爪甲 而画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渐渐积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诸菩萨 度脱无量众

好,这个地方我们分成两段,先看他因地的修学,再看果地的功德。先看因地。

彩画作佛像。那么他是怎么样来做佛像呢?他要用种种的色彩来画制佛像。这个佛像要怎么画呢?他要有一个原则,你要把他画成百福庄严相,又有慈悲,又有智慧,这两种福慧、两种庄严的相状。

你是怎么做呢?或者你自己做,或者你出钱叫人做,那么这个人皆已成佛道,这是第一个。

乃至童子戏,就是小孩子在游戏当中,一念的善心,用各式各样的泥土把他做成佛像;或者是草木及笔,或者是你用很粗劣的草木,因为经济条件比较差,或者用一般的毛笔,甚至于直接用指爪甲来画作佛像,这个是讲他画佛像的过程,有各式各样的工具。

我们看他最后的果地的结果:如是诸人等,他会因为画佛像的因缘,渐渐积功德,他自然会产生灭恶生善的功能,而且他的内心也会产生变化,具足大悲心,最后皆已成佛道。成佛道以后做什么事呢?他也是一样开示一佛乘的法门,教化无量的菩萨,而度脱无量的众生。

这一段因缘跟前面的一段因缘都很接近,一个是雕刻佛像,一个是画制佛像,方法不一样,但是他的所缘境,注意,所缘境都是佛的相状。当然这个地方画佛像过程讲的更清楚,说,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我们解释一下:

这放佛像是有一定的规矩的,就是我们说的百福庄严相。忏公说,我们在选佛像的时候,要有两个重点:第一个要安祥,佛像的眼睛不能打得太亮,他要开三分眼,如果佛像眼睛完全闭起来,那就变成阿罗汉了,他是慈眼视众生,他的眼睛只能开三分眼,安祥。那么安祥当中,你远远看去带一点慈悲,这个很重要。

那么你这种相状安祥又慈悲、慈悲又安祥的相状,当然画佛像的人一笔一划,慢慢熏习慢慢熏习,诸位,我们讲过真如不思议熏,不思议变,请你别忘了,你这个相状不是一般的相状,是佛的相状。

好,这个相状,如是相如是性,它就会带动后面的因缘果报。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佛的相状,但是佛的相状隐隐约约带有佛的内心,还有慈悲跟智慧的内心,如是相性体力作,最后会产生佛陀因缘果报,这就是他为什么能够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这个就是所谓的诸法因缘生,就是净法熏习。

但是,我再强调一次,前提是这个相状是佛的相状,所以你这个佛像不能乱请的,这个佛像看上去一天到晚很生气,那就糟糕了,那这个熏习就不是具足大悲心了。

就是说,为什么造佛像,他能够成佛呢?因为他是佛陀的相状,而我们这一念心,他就是这样,我们说过,清净本然,但是他能够跟外在的因缘能够互动,它受薰。所以,画佛像雕刻佛像,都因为接触佛的相状,而不断的熏习,他就能够渐渐的灭恶生善,生起大悲心,然后慢慢的修习一切法,所以皆已成佛道,这个就是佛陀的方便。

 楼主| 发表于 2019-8-20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269】以此供养像 渐见无量佛 自成无上道 广度无数众

  我们看卯六的约供塔像。前面是把佛像给造出来,有些人他来到寺庙的时候,这个佛像已经有人造好了,但是他修供养也是可以。那么你没有因缘造佛像,你能够从这个地方礼拜赞叹等等也可以成佛道。我们看经文:

  卯六、约供塔像
若人于塔庙 宝像及画像
以华香幡盖 敬心而供养
若使人作乐 击鼓吹角贝
箫笛琷箜篌 琵琶铙铜钹
如是众妙音 尽持以供养
或以欢喜心 歌呗颂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乱心 乃至以一华
供养于画像 渐见无数佛
或有人礼拜 或复但合掌
乃至举一手 或复小低头
以此供养像 渐见无量佛
自成无上道 广度无数众
入无余涅槃 如薪尽火灭

好,这个地方是讲供养佛像,就是我们对佛像的供养。

这个地方就有某种程度就不是只有相状,他有忆念佛德,从佛像到佛德。那么忆念佛德,这个地方的经文也是分两段,我们先看因地,因地里面有身口意三业的供养,先看意业:

若人于塔庙。有人进入了塔庙当中,这个时候佛像都已经画好了,面对佛陀的宝像,可能是立体的宝相,或者是平面的画像,那他做什么事呢?以香花幡盖,以各式各样的幡,这个盖,这个八吉祥的幡盖,来敬心供养,这个地方重要在敬心,就是意业,意业就是能够很恭敬的供养佛像,这是意业。

第二个呢,有些人面对佛像忆念他的佛德,生起皈依的心,他使人唱作梵贝,清净的梵贝,这个梵贝的过程当中,他用什么法器呢?或者击鼓,或者吹角贝,这个角就是牛角,这个贝就是法螺;或者在这个梵贝过程当中,有箫笛,这个箫吹法是直式的,笛是横式的;琴是胡琴,箜篌是汉武帝时候所做的竖琴;或者是琵琶,或者是铙,铙就是有手柄的铃;或者是铜钹,就是两片的铜片,相击来出声。

总而言之,他用这么多的乐器的目的就是制作梵贝的音乐,如是众妙音,来供养佛像,这是第一个。

他自己没这个能力来唱,他花钱请人来唱,赞叹佛的功德;或者他直接以欢喜心,自己唱,自己能够歌呗颂佛德,唱个炉香赞佛宝赞等等,他可能没办法唱一整段,乃至一小音,唱了一小段,皆已成佛道,这个是口业的供养。

或者他用身业,他以散乱心,他可能进入佛堂当中,一时的善念生起来,到外面去摘了一朵花,供养于佛像,这样子也可以渐见无数佛。

或者有人虔诚的向佛陀礼拜,或者只是恭敬的合掌,乃至于一举手,小低头,表示我们的敬意,他的整个目的都是以恭敬心来供养佛像,对佛陀的功德的赞叹,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他们会因为这么小的一个动作,跟佛菩萨结缘,结缘以后,只要你跟佛菩萨结缘,当然佛菩萨就有一个法力的摄受、说法,最后成佛,成佛以后你也是一样,开方便门,讲因缘所生法,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最后如薪尽火灭。

 楼主| 发表于 2019-8-20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270】喜欢研究教理,喜欢供佛拜佛,最后皆已成佛道

这个地方,他的所缘境当然就不是佛像,而是佛德。蕅益大师说,供养佛像佛德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就是外在的因缘力。外在因缘力就看他的价值高低,你所供养的香花幡盖等等,这个价值的高低,影响到你未来的资粮。

第二个从内因缘来看,你的恭敬跟愿力,你当初去礼拜供养的时候,你恭敬心的浅薄,还有你所发的愿的远近,你是发什么愿,你是发人天乘,你是为了往生,你是为了成佛,这个恭敬心跟所发的愿也是一个善根的指标。

总而言之,近果说差别,究竟归一乘。短暂来看,就看你的恭敬心、愿力跟你所供养的价值,会产生差别的果报。但是你供养佛陀,跟佛陀结了缘了,就会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

这一点印光大师倒是蛮强调的。老人家对禅宗是有一点看法的,当然,禅宗的好处它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诸位你去禅堂,禅堂没有佛像的,禅师也不跟你说法,只有写一个字:舍!禅堂就是写一个舍字,你去参。印光大师说,禅宗的风险在哪里?你开悟以后,那你是悟到了实法,你知道你有真如本性,但是你要开显它,对不起,你还是要走因缘所生法,而因缘当中,跟三宝结缘至关重要。

印光大师举出很多例子,比方说苏东坡居士,他过去生,五祖戒禅师,开悟的,但是禅师的一生当中,他跟三宝结的缘少,他也不念佛他也不拜佛,听到佛陀的音声还去洗耳朵,他们太过强调离相,就是众生相也离,佛相也离,魔来魔斩,佛来佛扫,离的太彻底了,后果是什么?跟三宝没缘。所以来生以后,他不信佛,但是智慧都非常高,因为他们开悟的人不一样,他们经常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看事情,他们有宏观的智慧,但是他缺乏三宝的摄受,这也是个问题。

所以这个地方印光大师警告,他说不要忽略了诸法因缘生,理观不能碍事,尤其跟三宝的结缘。

  我们初学者可能暂时在众生的凡夫的因缘这一块你可以暂时放下,但是你跟三宝的因缘,这是攸关到你未来来生当中是不是能够出生在有三宝的地方,蒙三宝的摄受,虽然佛陀的心是慈悲平等,但是佛陀也离不开因缘所生法,就像蕅益大师说的,佛陀大悲,难道还要你念他吗?不能这样讲,一旦谈因缘,那就有亲疏远近的差别,这不是佛陀要不要的问题。

  这个地方佛菩萨施设很多的方便,但是我们看这个方便还不太一样,前面的长行文,我们看这个方便偏重在法力的摄受,佛陀说,若有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他偏重在法力。就是三乘法门,不管你修什么法门,渐渐成佛道。

那么这个地方呢,重颂的因缘偏重在跟佛结缘,没关系!就是说你一个初学者,你喜欢研究教理,你从法力摄受下手也可以;有些人喜欢事修,他喜欢先供佛拜佛,也可以,最后皆已成佛道。

这就是跟佛跟法结缘的好处,因为他跟真如所熏习的效果会带动一种善的情怀。

 楼主| 发表于 2019-8-20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271】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好,我们看卯七的约称佛名:
  卯七、约称佛名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说起跟佛陀结缘,当然造佛像、拜佛、供佛,都可以,但是称名,称念佛名是很特别的,所以印光大师特地把这个称名把它列成一科。为什么特别呢?蕅益大师给它一句话,叫作方便中第一方便。

就是说你供养佛陀非常好,这是很好的方便,这是跟佛陀结缘。你造佛像也非常好,但是你称名啊,叫作下手易成就高!称名很简单吧,比那个供养,你还要准备很多的香花,是吧?你就是创造一个声音,你自己听得到这个声音,你就跟这个佛结下一个很深的因缘了,下手容易但是成就还不低。

蕅益大师在这段经文的注解,讲一个公案,他讲这个称名,他说古代的印度,有一个天神的神庙,这个神庙因为很多人礼拜,他很灵感的,几乎有求必应,你有什么事情去求,没几天天神就帮你处理了。所以很多人就供养了,供养以后,这个照顾这个庙的主人呢,就把这个钱,就把它帮天神做了一个黄金的头。

那么有一天早上醒来的时候,这个庙的主人一看,哎呦,这个天神的头被谁给砍断了,因为他的头是黄金的,身体不是黄金的,这个头被偷走了。那这样,信徒就议论纷纷了,怎么会这样子呢?

他们说我们过去向天神祈求的时候,那我们感觉到天神是大威德,怎么会头被偷了呢?后来有人就说了,他说我估计,昨天晚上那个贼在砍这个天神的时候,这个天神可能刚好不在,不在的时候就被贼给砍掉了,其他信徒说,对!肯定是这样子的。

但是天神就说话了,就附在另外一个信徒身上说,他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其实我昨天晚上是在的。
那么信徒说你老人家在,怎么这个贼就把这个头砍掉呢?你老人家大威德,是吧?

天神说,其实他一开始是砍不掉的,他砍了三次都没砍掉,但是这个贼一着急,他念了一声南无佛,他一念南无佛,天神惊佈,因为为什么呢?因为即众生心投大觉海,这个声音可不是一般的声音,那是三世诸佛所有的功德是摄持在这个佛号,你跟他感应最快的方法就是称念佛名。

就是这个功德就转他成自,这个佛的功德马上当下就转到这个贼的身上,他一下子就把这个天神的头砍下来,是这样子砍下了的。

那么信徒说:哎呦,称念佛名诸天惊佈,那么我们就干脆信佛好了,这么一个公案。

也就是说我们跟佛像佛德结缘最好的一个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称念佛名。

 楼主| 发表于 2019-8-20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272】于诸过去佛 在世或灭后 若有闻是法 皆已成佛道

好,那么到这个地方都是跟佛结缘。这以下是关键,理观的智慧。前面是讲到原因,就是因缘的善性,那所有的因缘,理论上都可以成佛,但是如果你要快速成佛,下面这一个是重点。寅二、约闻经显了因功德,看经文:

寅二、约闻经显了因功德
于诸过去佛 在世或灭后
若有闻是法 皆已成佛道

假设有人在过去佛当中,或者是佛在世的正法时代,或者佛灭度的像法末法时代,都没关系,只要能够闻到如是的《妙法莲华经》,就是成佛之道有两个道路,一个是走因缘所生法,就是五乘的法门或者是念佛法门都可以;另外一个就是理观的智慧启动你的自性功德正念真如,你不断的忆念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你把这两个理观跟事修合起来,结果只有一个:皆已成佛道,理观的智慧。

那么这个地方讲到佛力跟理观的结合。我们把皆已成佛道这五个字,我们把它稍微详细说明一下:

就是说近果说差别,究竟归一乘。就是说为什么我们今天去造佛像去拜佛乃至于称念佛名,为什么就能够究竟皈依一佛乘,可以成佛呢?这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辗转相续。诸位你别忘了,你今天是跟谁结缘?是跟佛陀结缘。佛陀是什么人?佛陀有大悲愿力。我们现在跟众生结缘,那主要是业力,那么业力它有时候生有时候灭,它不一定能够相续的,除了你们两个互相发愿。

但是佛陀是有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佛陀可以怎么样呢?为诸众生不请友,就是你不想见佛陀也没关系,佛陀会想办法跟你结缘,想办法。他会主动的让你遇到他,不管做你的儿子做你的老师,他就有因缘,只要你跟他有缘,佛陀会想尽一切的方法接近你,而且是主动的接近你,就叫为诸众生不请友。

那么你跟佛陀接近的次数就会一次而变成两次,从两次变成四次到八次。诸位,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这个就是跟佛陀结缘的后果,叫作辗转相续。

那么也就是说我们这种善根会在不自主的情况之下不断的增长,这第一个,叫作辗转相续,因缘慢慢的加深。

第二个,回光返照,这个很关键。我们跟佛陀结缘久了以后,总有一天时间到了,佛陀就跟我们讲《妙法莲华经》的思想,让我们回光返照告诉我自己,原来我虽然烦恼很重,业障也很深,但是没关系,这个都是因缘所生法,你把它剥开来,佛的心是如,我们众生的心也是如,都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具足无量的功能。你总有一天会知道这件事情,你就会回光返照,会事入理。

当你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你前面跟佛菩萨结的缘那就不一样了,那叫会事入理,你的真实的功德透过理观的智慧那就不一样,那就变成真实的功德。

所以从辗转相续而变成回光返照,你本来只是事修向外攀缘,慢慢的回光返照,原来佛像跟我的心是一致的。

第三个,真能破妄。诸位当你的理观生起的时候,你说我烦恼很重,那就不是什么问题了。光明出现的时候,黑暗都不是问题,你一定会改变的。

就是说因为我们今天回光返照,注意这句话很重要,你开显的是你的本性,我们过去所造的业,只是灰尘。诸位,灰尘再怎么厚,它不能改变镜子的本质,它只会暂时的遮盖镜子,永远不要忘了,镜子就是镜子。所以为什么讲真能破妄?因为我们忆念的是一种真实的东西,是我们本来的东西,那我们以前只是被妄想遮蔽了,那个是种假的东西,那是就像祖师说的,以希望的心攀缘希望的境,所以创造一个希望的妄想。妄想它最喜欢你把它当真了,所以我们讲达妄本空嘛,诸位你不要讲我妄想很重,你别忘了,妄想是你给它力量,妄想是没有根的,它是依附在你的真如。

妄想只有你起颠倒的时候它才有力量,这样你懂吗?

你觉悟的时候,妄想它根本就不是你的对手。只有你一再起颠倒的时候,你迷惑的时候,那妄想就有力量了,因为你把它当真嘛。你一个人一觉悟,妄想就没力量了,这个盗贼只会在黑暗中作怪,你把电灯打开的时候,盗贼就消失掉了,所以为什么说真能破妄就是这样。

就是说虽然我们刚开始是跟佛结缘,是你跟法门结缘,但是它会产生辗转相续,最后回光返照,最后真能破妄。当然这个时间拖得多久,那就是个人的精进的问题,但是这个趋势是没有变的,真如受熏的思想没有变。

 楼主| 发表于 2019-8-20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273】若有闻法者 无一不成佛

我们看癸三的颂未来佛。未来佛当中分两段,第一个施权,我们看经文:
癸三、颂未来佛(分二)
子一、施权
未来诸世尊 其数无有量 是诸如来等 亦方便说法

前面说的是过去佛,那么这个地方讲未来诸佛。未来诸佛出世以后是怎么度众生的呢?
他也是这样,几乎没有一尊佛一开始就讲真如本性的,这个是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所有的佛陀都是两阶段的度众生,先讲方便法,先讲因缘所生法,说你好好拜佛、念佛、拜忏,修习种种四谛十二因缘,那以后呢你们就会有增上的效果,都是先开设方便。

那么方便久了以后佛陀就会权入实了,就显实,我们看经文:

子二、显实
一切诸如来 以无量方便
度脱诸众生 入佛无漏智
若有闻法者 无一不成佛
诸佛本誓愿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众生 亦同得此道
未来世诸佛 虽说百千亿
无数诸法门 其实为一乘
诸佛两足尊 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于道场知已 导师方便说
好,我们看未来佛怎么开权显实。

这个地方也是分成四段,那么四段就是人一、行一、教一、理一,就是一佛乘开出四个。
什么叫一佛乘呢?

第一个,修行的人最后会成佛,从能修行的人来说,最后一定会成佛,这叫一佛乘,人最后会统一起来,就是说近果说差别,究竟归一乘。现在你表面上这个是一个凡夫是一个二乘是一个菩萨,但是这个人从究竟来说都是成佛,这就是人一。

我们看经文,一切诸如来。那么刚开始也是以因缘的方便来摄受众生,佛陀强调事修,好好的念佛拜忏就对了,但是时间到的时候,他会开显佛的无漏智慧,会讲《法华经》的,讲到一心三观,开始悟入佛的知性。

那么你把因缘所生法跟佛的智慧理观事修结合起来,无一不成佛。

所以为什么讲人一呢?就是修行的人不管他的过程如何,结果只有一个,所以叫人是一,这是一佛乘的第一个。

第二个,行是一,他的结果是一。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那么所有的诸佛在因地所发的愿都是说,我希望一切众生一同得此道。这个是佛教不共于其它宗教的地方。

我们看其它的宗教,很少有一个教主说,我希望你跟我一样,我看是没有,除了佛教,你们看有吗?大部分都是说他的子民,只有佛教是,他的教主说我希望你跟我一样,就是因地所发的愿,所以他为什么有这个结果呢?就跟佛陀的愿力有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9-8-20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274】诸佛两足尊 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

再看教法的统一: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未来的诸佛虽然过程会开出百千种修行方法,念佛持咒拜忏供佛等等,其实最后只有一个就是成佛之道。

也就是说,我们站在因缘的角度,那的确是千差万别,但你站在真如受熏的角度,他每有个动作都是在开显你的清净心、你的佛道的功德,所以从究竟来说都是其实为一乘。

那么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这句话很重要,也是法华经里面很有名的名偈,就是一佛乘是怎么安立的。

作为福慧两足尊的佛陀,他知道真如之法有两个重点:一个常,就是不变异,它的本质是清净,是具足无量功德,它这个不变的。但是无性,就是无自性,就是随缘。这个常,蕅益大师解释叫实相常住,常住就是不变,它有不变的清净的功能,跟具足的功能,但是它又受因缘的熏习;它有随缘义,它随因缘的熏习会产生十法界的染净因缘的果报的变化。

所以,佛种从缘起,这句话太重要了!成佛之道理可顿悟,事要渐修,你明白道理以后,你还是要乖乖的去拜忏,去念佛,因为真如的开显除了理观以外,只能靠事修慢慢的开显,所以是故说一乘。

就是,理观事修结合起来,不管你的过程是到极乐世界,在娑婆世界,从究竟义来说,都是成佛。所以从真如的角度,只有一条道路,没有其它的道路,这个是教一。

这以下看理一: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法住的意思,蕅益大师的解释就是不可动摇,就是法住。那什么叫法位呢?不可动摇就是清净的本体,离一切相不可动摇。法位就是即一切法,它具足染净诸相,它本身是没有相状,但是它即一切法,它具足染净诸相。
所以世间相常住,那么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

这个世间相常住,有一个观念要说明一下:

世间相是变化的,我们看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生老病死,我们看外在的环境成住坏空,所以身心世界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世间相是生灭的,但是为什么讲常住呢?就是说,即然是法住法位,既然真如是不变的,而因缘是变化的,那表示什么?

诸位,真如的功德是不变,而因缘在变,你把这两个合起来,你不要切开,合起来就是说在一切生灭的因缘当中,其实是具足真如常住的功德。也就是说虽然我们不断的变化,但是真如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这个就是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这个地方倒是很重要,就是即妄显真。就是我们不必要离开生灭的妄想,去找一个真实的心,因为就在生灭的妄想当中,它就是有一种真实的心存在。这个地方对我们拜忏,是很重要,就是即妄显真的概念。

你看净土忏,净土忏它就有一个说法说,于菩提中见不清净,于解脱中而起缠缚。就是说,诸位,你拜忏怎么拜的?我的业障重,所以我皈依佛陀,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忏悔。不错!不错!但是呢,你可以换一个角度。

我们的建议是这样,当然你站在罪业的角度来忏悔,也是好的,因为你会生起惭愧心,但是你可以换一个角度,你可以站在真如的角度来忏悔,就是于菩提中见不清净,我本来是菩提,我只是暂时看到不清净。第二个于解脱中而起缠缚,我本来是没有这个业障的,我只是暂时受到业力的障碍,暂时!这个就是世间相常住。

 楼主| 发表于 2019-8-20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275】地狱的火是怎么转成金莲花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

佛在世的时候,波斯匿王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女儿很漂亮,叫善光公主,另一个女儿就是赖提,长得很丑,说是具足十八丑,丑到什么份上呢?就是你远远看过去,这个人已经不像个人,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所以波斯匿王就很怕别人看到她,就把她锁在房间。但是这个姑娘长大了总要嫁人吧,波斯匿王就找一个大臣说,你去找找看,有没有我们这个王族贵族里面,他家道中落了,本来有钱现在变贫穷了,但是他的种性是贵族,还没有结婚的年轻人,你把他找过来。这个大臣就找到一个,波斯匿王就把他叫到房间里面说,我有个女儿,长得很丑,如果你愿意娶她,我给你很多黄金。这贵族说好啊,反正我现在一无所有了,所以把这个公主给娶回来了。

那么临走前波斯匿王说,你要把她关在房间里锁起来,就是入则锁门,出则闭户,你要把她关起来,不要让人家看到。

那么这个贵族他本来是贫穷,但有钱以后就跟上流社会有交流了。上流社会都知道这个年轻人本来是没钱的,就是娶了波斯匿王的女儿嘛,他们就说,你哪天把你的夫人也带过来,大家看一看嘛,认识认识嘛,你娶的是波斯匿王的公主。

这个年轻人因为答应了波斯匿王,不能带出去的,就没答应。没答应,他的朋友就想出一个办法说,我们现在要惩罚他,以后参加这个聚会,谁要不把夫人带来就罚钱。所以这个年轻人,一次被罚,两次被罚,时间长了以后,心情就闷闷不乐了。闷闷不乐这天晩上回去的时候,他的夫人说你今天好像不太快乐,他说是啊,我今天被罚钱了。那么讲完以后,第二天这个年轻人又出去办事了。

那么这个赖提,波斯匿王这个女儿,她就生起惭愧心,就是我怎么就长这么丑呢?那么惭愧心一发起来的时候,是所有的善法里面最殊胜的。惭愧心生,一切善根生起来。所以她就向墙壁祷告,忏悔,她说慈悲的佛陀啊!佛陀大悲,宁不救我?向佛陀忏悔她过去的罪业、身口意的罪业。

她这一忏悔拜下去的时候,头一抬起来,就看到墙壁上佛陀的头就从地涌出,慢慢慢慢生起,放大光明。而佛陀的光明一照到她身体的时候,她的头发开始变化,从脸部开始变化到身体全部,从丑陋当下变成庄严。佛陀没有跟她说法,只是放光照射她。

那么变得庄严以后,后来这个年轻人晚上回来见到她,说:哎呀!你是哪一个天女,怎么跑到我家来?她说:不是啊,我就是你夫人。你以前很丑的呀。那赖提就如是如是把这个过程说了。说了以后呢,这个年轻人就很高兴的把赖提带回去见波斯匿王,波斯匿王也很高兴,就去见佛陀。

佛陀说呀,这个赖提过去是个大富长者的女儿,很喜欢供养出家众,但是她供养的时候,看到这个出家众不如法,就出恶口,尤其是她面对一个辟支佛出了恶口,所以她因为供养的缘故而投生在波斯匿王家,因为恶口的缘故就身相丑陋。

那我们现在的重点是说,诸位,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赖提很丑陋,她怎么就变庄严了呢?请你告诉我。

你说,那是佛菩萨加被。我看是一半的因缘,重点是: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其实诸位你想一件事情,如果这个丑陋的相貌本身,没有庄严的功能,就是丑陋的本质就是丑陋,你认为佛菩萨加持有用吗?如果说,这样懂吗?如果她的丑陋是真实的,丑陋就是丑陋,而不是丑陋里面蕴藏着庄严的相貌,如果她是真的丑陋,佛菩萨加持也没有用啊!

应该是这样子讲比较圆满,她本身的忏悔,触动她的真如的善根,然后佛菩萨出现只是个助缘。这个就是内在真如的自性功德力加上佛力的摄受力,所以让她产生改变。这就是所谓的世间相常住,真如是无所不在的。

其实这种情况尤其是净土宗临命终的时候,很多五逆十恶的众生,诸位你去看《观经》的下品,都是造业凡夫,临终的时候地狱火都现前了,他念了十句佛号,地狱的火转成金莲花,请你解释为什么?

地狱的火跟金莲花的本质不一样,它怎么转成金莲花的,请你告诉我?

你说是弥陀本愿摄受,你讲对了一半。你看天台智者大师的《观经疏》是怎么解释?他说一半来自你自性功德力。因为他这个人临终起忏悔而且他善根强,他本身的理观能力强,所以他能够产生转地狱的火成金莲花。为什么?因为金莲花本来就存在的,就是世间相常住,只是你没有因缘去启动它。

就是这个东西是在的,只要你找得到它的方法把这个门打开来。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真如的功德是其实随时存在的,关键是你的理观强不强。所以诸位,你去看因缘果报,只要是他的改变很快的,正常情况是要慢慢改变的,正常情况我们一般人理观弱的人,他的忏悔是慢慢的,渐渐成佛道,他是渐渐的,可能经过三五年的时间,但是凡是改变很快的人,都是理观很强的。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常常有,就是临终的时候地狱的火现前,转成金莲花,那么智者大师说这种人理观都很强的。

就是说,边种的力量都不完全只是佛菩萨的加被,他已经启动了自性功德的开关了。他是两种力量,内有真如力,外有弥陀力,才有办法产生这么大的反转,这就是所谓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那么佛陀在菩提道场知道以后,佛陀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来告诉我们。这个是讲未来佛。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补充内容 (2019-8-22 20:19):
【276】天人所供养 现在十方佛 安隐众生故 亦说如是法

第三十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七面,我们看癸四的颂现在佛。

前面讲到过去佛未来佛一个度化众生的情况。基本上佛陀度化众生,可以用一句话做总结,就是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所以佛陀度化众生是两阶段式的度化,他是先开很多的方便门,先让你去拜忏,让你去做佛像,让你做三皈五戒等等。

打开方便门是有条件的,就是你这个方便门必须是清净法界等流正法。就是说,所有的方便门必须是佛陀的清净慈悲的心流露出来的,你不能够说,你自己也搞一个方便门,那不可以!凡夫的颠倒妄想没有资格去创造方便门,待会儿会讲到,因为方便门必须对众生的根机有很深入的观察,第一个对法门有很深入的了解,要知机知法才可以施设方便门,因为这个方便门它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力量能够引导他进入真实相,这个才有资格叫方便,而不是随便。

所以诸佛度化众生都是先广摄方便门,从因缘里面摄方便门,最后会归到一念真如的功德。那么过去如此,未来如此,我们看现在佛是怎么样?看经文:

  癸四、颂现在佛
天人所供养 现在十方佛
其数如恒沙 出现于世间
安隐众生故 亦说如是法
知第一寂灭 以方便力故
虽示种种道 其实为佛乘
知众生诸行 深心之所念
过去所习业 欲性精进力
及诸根利钝 以种种因缘
譬喻亦言辞 随应方便说

现在所出世的十方诸佛,是受到天人所尊敬供养的现在十方诸佛,东西南北,其数如恒沙。他们出现世间的第一件事情都是先安稳众生,因为众生受到烦恼的干扰,受到业力的冲击,受到老病死的折磨,众生是极度不安稳的。看这个意思,一开始佛陀倒不是要众生马上成佛,先求安稳,先完成短期目标,所以为了安隐的原故亦说如是法,佛陀也是在因缘上开显种种的方便法门。

这个方便法门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呢,他要知第一寂灭,佛陀必须要站在一种清净的本具的角度来开方便门,就是所有的方便门都要是清净法界,等流正法,因为这个法如果不是从清净心开出来的,他就没办法回到清净心。

诸位,如果一个凡夫,他从妄想开出方便门,他从什么地方来就回什么地方去,那这个方便门最后也是打妄想。

所以,你看凡是佛陀的法,你修了以后,一定会让你慢慢的寂静,一定会让你对外境的执着慢慢的降低,或多或少,一定会的。你要一天到晚执着很重,你去拜个佛,去持咒去念佛,你对外境的执着会降低。因为他是知第一寂灭,就是这个方便门是怎么来的很关键,它是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所以它有功能够带你进入真如本性,他是站在第一寂灭的真如本性,以方便力故而示现种种的三乘法门,或者五乘法门,它们最后能够会归到一佛乘。

这个方便门是怎么开的呢?这个就很难了。我们看,第一个佛陀要先知道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佛陀必须要透过假观的宿命通,看到他无量劫来这个众生都做了些什么事,他的身业口业,他是喜欢什么事,他是喜欢供佛的,还是喜欢打坐寂静的,还是喜欢研究教理的,他有各式各样的身口的活动,以及他心中的念想。就是他的身口意的活动,大部分都是在哪里活动。

我们看众生的确是有这个差别,你看有些人很喜欢跟佛结缘,把佛堂弄的漂漂亮亮的,把这里添个花,那里弄个莲花灯,初一、十五还供佛。可有些人,他把佛堂看着很简单,但他喜欢学教理,他喜欢跟法结缘,这都没关系,佛也好,法也好,都是方便门。

佛陀做为一个有无量方便力的佛陀,第一个要知道众生过去他的行为、现在的行为跟念想,甚至还有他过去的习性。习性就是他过去的思想以及他所造的业力,造成他不同的希望。

众生各有各的希望,有些人喜欢追求安乐道,有些人喜欢追求解脱道,有些喜欢追求六度的功德,他就产生差别的个性,以及他的精进力,他经常会专注在什么样的事物,就是他的精进、他的身口意很喜欢在哪一个方向活动,那么造成了不同的诸根的利钝,造成五乘差别的根机。

  佛陀在施设方便的时候,第一个要善知众生差别的根机,第二个要善知无量法门的因缘,所以才能够譬喻亦言辞,来随应方便说。

所以我们看得出来,佛陀度化众生,他是这样,安隐众生故,佛陀是锁定第一个目标,先让你安隐下来。安隐众生最关键是什么?当然不堕恶道嘛。堕三恶道是最不安隐的,你到三恶道去,你能够供佛吗?你能够拜忏吗?不可能。你要做一只小狗,你就没办法去接触三宝了。

所以佛陀的最低标准就是,你至少不能失去人身,这是佛陀的底限。当然成佛是不着急了,但是你不能把你身心世界搞的很糟糕。

为了让我们的修行能够不断的增上,佛陀的底限划出来:五戒十善,这是佛陀的底限。

就是说,你可以不要马上成佛,你也可以不一定马上要知道真如本性,但是请你不要堕三恶道,这是佛陀的底限,安隐众生故。

补充内容 (2019-8-22 20:21):
【277】今我亦如是 安隐众生故 以种种法门 宣示于佛道

  前面是讲过去未来,现在看看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样度化众生的,分两段,先总颂权实二法,我们看经文:

  壬二、颂释迦佛章(分二)
癸一、总颂权实二法
今我亦如是 安隐众生故
以种种法门 宣示于佛道
我以智慧力 知众生性欲
方便说诸法 皆令得欢喜

  其实释迦牟尼佛跟其他诸佛也是一样的,先求安稳先保住人身,进而成就涅槃,最后成就功德。所以也是以种种法门来开显佛道,一方面以假观的智慧力来看众生过去的习性,现在的希望,所以来方便的说法,使众生感到欢喜,跟前面一样就不多说了。

  我们看癸二的别颂开显六义,从六种义理来开显权实不二。第一个义理,颂五浊障重,看经文:

  癸二、别颂开显六义(分六)
子一、颂五浊障重
舍利弗当知 我以佛眼观
见六道众生 贫穷无福慧
入生死险道 相续苦不断
深著于五欲 如牦牛爱尾
以贪爱自蔽 盲暝无所见
不求大势佛 及与断苦法
深入诸邪见 以苦欲舍苦
为是众生故 而起大悲心

这以下,佛陀用六个义理来开显权实不二的观念,第一个就是佛陀为什么要施设方便,也就是佛陀为什么要先求安稳众生故呢?

第一个理由是他的环境造成的,说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这个佛眼比较偏重在因缘的假观,我见到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这个是众生浊,众生长始劫来,有造恶的倾向,虽然众生也会造善造恶,但是造恶的倾向多于造善的倾向,所以他相对是没有资粮,身心贫穷,不光是色身贫穷,内心也贫穷。色身贫穷叫无福,内心贫穷叫无慧,这是果报体的这种贫穷。

我们再看命浊:入生死险道,所以经常在生死轮回的险道当中相续苦不断,就是寿命短暂。

看烦恼浊:深着于五欲,如牦牛爱尾。对于五蕴的假相,深深的爱着,就像这个牦牛,就是瘦如牛,尾巴很长而且很美,他的个性贪爱其尾巴的原故,它走路的时候经常回过头来,去看它这个尾巴,人们因为爱它的尾巴的原故,就把它给杀了,这就是如牦牛爱尾。

就是说,这只牛为了贪爱尾巴而被杀死,好像凡夫为了贪爱五蕴结果堕入轮回,是这个概念。所以以贪爱的原故,障碍自己的智慧,所以盲瞑无所见,就产生盲点,这个盲点就是没有理由。你看这头牛它为什么爱尾巴呢?它没有理由,就是一种习性。

所以这个烦恼为什么叫无明呢?就是它没有理由。

我们今天追求离苦得乐,这是有理由,我们不喜欢痛苦喜欢追求快乐,这是合理的。但是你今天为了追求短暂的快乐,去承受无量的痛苦轮回的折磨,这个是不合理的。

就是说,人生是苦多乐少,是得不偿失,但是每一个人来生还想继续来,所以这个是不合理的。快乐很少,痛苦很多,但是人们继续想轮回,这个就是盲点,他已经是没办法讲道理了,这就是烦恼浊。

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这是见浊,有邪见的人,他对佛陀的功德跟断除烦恼的正法他没有兴趣,而深入断常恶见,以苦欲舍苦,想要用五蕴的苦行来解决痛苦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只是用苦行能解决,他必须有正确的方法,说明外道的五蕴苦行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那么佛陀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他这个意思就是说,为什么佛陀出世以后,把安稳众生故当第一目标,因为众生的时间很短,他已经把自己人生的寿命搞的很短了,烦恼很重了,邪见又很深,作为佛陀只能先保住他的人身了,这个是现实考量。
这个地方尤其是五浊里面的见浊,诸位你去看看印度佛教史,你就知道佛陀出世是什么情况,那叫一个充满邪见,外道炽盛,有九十六种宗教。这个宗教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叫无因缘论;第二个邪因缘论。

无因缘论就是人生没有理由,人生的快乐跟痛苦都是偶然,所以人生只有一个重点,叫及时行乐,想办法让你的人生每一段时间让你快乐,这叫无因缘论。

第二个是邪因缘论。我们的快乐是天神赐给你的,所以人生是有理由的,理由就是天神是不是赐给你快乐,我们只能向天神大梵天祷告,祈福,这个就是人生的理由。当然是有理由,但是这个理由是邪见。

所以佛陀在这个情况只能讲正因缘境,不能讲真如本性,就是诸法因缘生,它不是无因缘也不是邪因缘,每一个生命都是因为我们的身口意的造作创造出来的,跟别人没有关系。所以佛陀这个时候先把真如隐藏起来,先谈诸法因缘生,是因为当时的环境不得不如此,安稳众生故。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276】天人所供养 现在十方佛 安隐众生故 亦说如是法

第三十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七面,我们看癸四的颂现在佛。

前面讲到过去佛未来佛一个度化众生的情况。基本上佛陀度化众生,可以用一句话做总结,就是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所以佛陀度化众生是两阶段式的度化,他是先开很多的方便门,先让你去拜忏,让你去做佛像,让你做三皈五戒等等。

打开方便门是有条件的,就是你这个方便门必须是清净法界等流正法。就是说,所有的方便门必须是佛陀的清净慈悲的心流露出来的,你不能够说,你自己也搞一个方便门,那不可以!凡夫的颠倒妄想没有资格去创造方便门,待会儿会讲到,因为方便门必须对众生的根机有很深入的观察,第一个对法门有很深入的了解,要知机知法才可以施设方便门,因为这个方便门它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力量能够引导他进入真实相,这个才有资格叫方便,而不是随便。

所以诸佛度化众生都是先广摄方便门,从因缘里面摄方便门,最后会归到一念真如的功德。那么过去如此,未来如此,我们看现在佛是怎么样?看经文:

  癸四、颂现在佛
天人所供养 现在十方佛
其数如恒沙 出现于世间
安隐众生故 亦说如是法
知第一寂灭 以方便力故
虽示种种道 其实为佛乘
知众生诸行 深心之所念
过去所习业 欲性精进力
及诸根利钝 以种种因缘
譬喻亦言辞 随应方便说

现在所出世的十方诸佛,是受到天人所尊敬供养的现在十方诸佛,东西南北,其数如恒沙。他们出现世间的第一件事情都是先安稳众生,因为众生受到烦恼的干扰,受到业力的冲击,受到老病死的折磨,众生是极度不安稳的。看这个意思,一开始佛陀倒不是要众生马上成佛,先求安稳,先完成短期目标,所以为了安隐的原故亦说如是法,佛陀也是在因缘上开显种种的方便法门。

这个方便法门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呢,他要知第一寂灭,佛陀必须要站在一种清净的本具的角度来开方便门,就是所有的方便门都要是清净法界,等流正法,因为这个法如果不是从清净心开出来的,他就没办法回到清净心。

诸位,如果一个凡夫,他从妄想开出方便门,他从什么地方来就回什么地方去,那这个方便门最后也是打妄想。

所以,你看凡是佛陀的法,你修了以后,一定会让你慢慢的寂静,一定会让你对外境的执着慢慢的降低,或多或少,一定会的。你要一天到晚执着很重,你去拜个佛,去持咒去念佛,你对外境的执着会降低。因为他是知第一寂灭,就是这个方便门是怎么来的很关键,它是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所以它有功能够带你进入真如本性,他是站在第一寂灭的真如本性,以方便力故而示现种种的三乘法门,或者五乘法门,它们最后能够会归到一佛乘。

这个方便门是怎么开的呢?这个就很难了。我们看,第一个佛陀要先知道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佛陀必须要透过假观的宿命通,看到他无量劫来这个众生都做了些什么事,他的身业口业,他是喜欢什么事,他是喜欢供佛的,还是喜欢打坐寂静的,还是喜欢研究教理的,他有各式各样的身口的活动,以及他心中的念想。就是他的身口意的活动,大部分都是在哪里活动。

我们看众生的确是有这个差别,你看有些人很喜欢跟佛结缘,把佛堂弄的漂漂亮亮的,把这里添个花,那里弄个莲花灯,初一、十五还供佛。可有些人,他把佛堂看着很简单,但他喜欢学教理,他喜欢跟法结缘,这都没关系,佛也好,法也好,都是方便门。

佛陀做为一个有无量方便力的佛陀,第一个要知道众生过去他的行为、现在的行为跟念想,甚至还有他过去的习性。习性就是他过去的思想以及他所造的业力,造成他不同的希望。

众生各有各的希望,有些人喜欢追求安乐道,有些人喜欢追求解脱道,有些喜欢追求六度的功德,他就产生差别的个性,以及他的精进力,他经常会专注在什么样的事物,就是他的精进、他的身口意很喜欢在哪一个方向活动,那么造成了不同的诸根的利钝,造成五乘差别的根机。

  佛陀在施设方便的时候,第一个要善知众生差别的根机,第二个要善知无量法门的因缘,所以才能够譬喻亦言辞,来随应方便说。

所以我们看得出来,佛陀度化众生,他是这样,安隐众生故,佛陀是锁定第一个目标,先让你安隐下来。安隐众生最关键是什么?当然不堕恶道嘛。堕三恶道是最不安隐的,你到三恶道去,你能够供佛吗?你能够拜忏吗?不可能。你要做一只小狗,你就没办法去接触三宝了。

所以佛陀的最低标准就是,你至少不能失去人身,这是佛陀的底限。当然成佛是不着急了,但是你不能把你身心世界搞的很糟糕。

为了让我们的修行能够不断的增上,佛陀的底限划出来:五戒十善,这是佛陀的底限。

就是说,你可以不要马上成佛,你也可以不一定马上要知道真如本性,但是请你不要堕三恶道,这是佛陀的底限,安隐众生故。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276】天人所供养 现在十方佛 安隐众生故 亦说如是法

第三十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七面,我们看癸四的颂现在佛。

前面讲到过去佛未来佛一个度化众生的情况。基本上佛陀度化众生,可以用一句话做总结,就是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所以佛陀度化众生是两阶段式的度化,他是先开很多的方便门,先让你去拜忏,让你去做佛像,让你做三皈五戒等等。

打开方便门是有条件的,就是你这个方便门必须是清净法界等流正法。就是说,所有的方便门必须是佛陀的清净慈悲的心流露出来的,你不能够说,你自己也搞一个方便门,那不可以!凡夫的颠倒妄想没有资格去创造方便门,待会儿会讲到,因为方便门必须对众生的根机有很深入的观察,第一个对法门有很深入的了解,要知机知法才可以施设方便门,因为这个方便门它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力量能够引导他进入真实相,这个才有资格叫方便,而不是随便。

所以诸佛度化众生都是先广摄方便门,从因缘里面摄方便门,最后会归到一念真如的功德。那么过去如此,未来如此,我们看现在佛是怎么样?看经文:

  癸四、颂现在佛
天人所供养 现在十方佛
其数如恒沙 出现于世间
安隐众生故 亦说如是法
知第一寂灭 以方便力故
虽示种种道 其实为佛乘
知众生诸行 深心之所念
过去所习业 欲性精进力
及诸根利钝 以种种因缘
譬喻亦言辞 随应方便说

现在所出世的十方诸佛,是受到天人所尊敬供养的现在十方诸佛,东西南北,其数如恒沙。他们出现世间的第一件事情都是先安稳众生,因为众生受到烦恼的干扰,受到业力的冲击,受到老病死的折磨,众生是极度不安稳的。看这个意思,一开始佛陀倒不是要众生马上成佛,先求安稳,先完成短期目标,所以为了安隐的原故亦说如是法,佛陀也是在因缘上开显种种的方便法门。

这个方便法门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呢,他要知第一寂灭,佛陀必须要站在一种清净的本具的角度来开方便门,就是所有的方便门都要是清净法界,等流正法,因为这个法如果不是从清净心开出来的,他就没办法回到清净心。

诸位,如果一个凡夫,他从妄想开出方便门,他从什么地方来就回什么地方去,那这个方便门最后也是打妄想。

所以,你看凡是佛陀的法,你修了以后,一定会让你慢慢的寂静,一定会让你对外境的执着慢慢的降低,或多或少,一定会的。你要一天到晚执着很重,你去拜个佛,去持咒去念佛,你对外境的执着会降低。因为他是知第一寂灭,就是这个方便门是怎么来的很关键,它是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所以它有功能够带你进入真如本性,他是站在第一寂灭的真如本性,以方便力故而示现种种的三乘法门,或者五乘法门,它们最后能够会归到一佛乘。

这个方便门是怎么开的呢?这个就很难了。我们看,第一个佛陀要先知道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佛陀必须要透过假观的宿命通,看到他无量劫来这个众生都做了些什么事,他的身业口业,他是喜欢什么事,他是喜欢供佛的,还是喜欢打坐寂静的,还是喜欢研究教理的,他有各式各样的身口的活动,以及他心中的念想。就是他的身口意的活动,大部分都是在哪里活动。

我们看众生的确是有这个差别,你看有些人很喜欢跟佛结缘,把佛堂弄的漂漂亮亮的,把这里添个花,那里弄个莲花灯,初一、十五还供佛。可有些人,他把佛堂看着很简单,但他喜欢学教理,他喜欢跟法结缘,这都没关系,佛也好,法也好,都是方便门。

佛陀做为一个有无量方便力的佛陀,第一个要知道众生过去他的行为、现在的行为跟念想,甚至还有他过去的习性。习性就是他过去的思想以及他所造的业力,造成他不同的希望。

众生各有各的希望,有些人喜欢追求安乐道,有些人喜欢追求解脱道,有些喜欢追求六度的功德,他就产生差别的个性,以及他的精进力,他经常会专注在什么样的事物,就是他的精进、他的身口意很喜欢在哪一个方向活动,那么造成了不同的诸根的利钝,造成五乘差别的根机。

  佛陀在施设方便的时候,第一个要善知众生差别的根机,第二个要善知无量法门的因缘,所以才能够譬喻亦言辞,来随应方便说。

所以我们看得出来,佛陀度化众生,他是这样,安隐众生故,佛陀是锁定第一个目标,先让你安隐下来。安隐众生最关键是什么?当然不堕恶道嘛。堕三恶道是最不安隐的,你到三恶道去,你能够供佛吗?你能够拜忏吗?不可能。你要做一只小狗,你就没办法去接触三宝了。

所以佛陀的最低标准就是,你至少不能失去人身,这是佛陀的底限。当然成佛是不着急了,但是你不能把你身心世界搞的很糟糕。

为了让我们的修行能够不断的增上,佛陀的底限划出来:五戒十善,这是佛陀的底限。

就是说,你可以不要马上成佛,你也可以不一定马上要知道真如本性,但是请你不要堕三恶道,这是佛陀的底限,安隐众生故。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277】今我亦如是 安隐众生故 以种种法门 宣示于佛道

  前面是讲过去未来,现在看看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样度化众生的,分两段,先总颂权实二法,我们看经文:

  壬二、颂释迦佛章(分二)
癸一、总颂权实二法
今我亦如是 安隐众生故
以种种法门 宣示于佛道
我以智慧力 知众生性欲
方便说诸法 皆令得欢喜

  其实释迦牟尼佛跟其他诸佛也是一样的,先求安稳先保住人身,进而成就涅槃,最后成就功德。所以也是以种种法门来开显佛道,一方面以假观的智慧力来看众生过去的习性,现在的希望,所以来方便的说法,使众生感到欢喜,跟前面一样就不多说了。

  我们看癸二的别颂开显六义,从六种义理来开显权实不二。第一个义理,颂五浊障重,看经文:

  癸二、别颂开显六义(分六)
子一、颂五浊障重
舍利弗当知 我以佛眼观
见六道众生 贫穷无福慧
入生死险道 相续苦不断
深著于五欲 如牦牛爱尾
以贪爱自蔽 盲暝无所见
不求大势佛 及与断苦法
深入诸邪见 以苦欲舍苦
为是众生故 而起大悲心

这以下,佛陀用六个义理来开显权实不二的观念,第一个就是佛陀为什么要施设方便,也就是佛陀为什么要先求安稳众生故呢?

第一个理由是他的环境造成的,说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这个佛眼比较偏重在因缘的假观,我见到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这个是众生浊,众生长始劫来,有造恶的倾向,虽然众生也会造善造恶,但是造恶的倾向多于造善的倾向,所以他相对是没有资粮,身心贫穷,不光是色身贫穷,内心也贫穷。色身贫穷叫无福,内心贫穷叫无慧,这是果报体的这种贫穷。

我们再看命浊:入生死险道,所以经常在生死轮回的险道当中相续苦不断,就是寿命短暂。

看烦恼浊:深着于五欲,如牦牛爱尾。对于五蕴的假相,深深的爱着,就像这个牦牛,就是瘦如牛,尾巴很长而且很美,他的个性贪爱其尾巴的原故,它走路的时候经常回过头来,去看它这个尾巴,人们因为爱它的尾巴的原故,就把它给杀了,这就是如牦牛爱尾。

就是说,这只牛为了贪爱尾巴而被杀死,好像凡夫为了贪爱五蕴结果堕入轮回,是这个概念。所以以贪爱的原故,障碍自己的智慧,所以盲瞑无所见,就产生盲点,这个盲点就是没有理由。你看这头牛它为什么爱尾巴呢?它没有理由,就是一种习性。

所以这个烦恼为什么叫无明呢?就是它没有理由。

我们今天追求离苦得乐,这是有理由,我们不喜欢痛苦喜欢追求快乐,这是合理的。但是你今天为了追求短暂的快乐,去承受无量的痛苦轮回的折磨,这个是不合理的。

就是说,人生是苦多乐少,是得不偿失,但是每一个人来生还想继续来,所以这个是不合理的。快乐很少,痛苦很多,但是人们继续想轮回,这个就是盲点,他已经是没办法讲道理了,这就是烦恼浊。

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这是见浊,有邪见的人,他对佛陀的功德跟断除烦恼的正法他没有兴趣,而深入断常恶见,以苦欲舍苦,想要用五蕴的苦行来解决痛苦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只是用苦行能解决,他必须有正确的方法,说明外道的五蕴苦行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那么佛陀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他这个意思就是说,为什么佛陀出世以后,把安稳众生故当第一目标,因为众生的时间很短,他已经把自己人生的寿命搞的很短了,烦恼很重了,邪见又很深,作为佛陀只能先保住他的人身了,这个是现实考量。
这个地方尤其是五浊里面的见浊,诸位你去看看印度佛教史,你就知道佛陀出世是什么情况,那叫一个充满邪见,外道炽盛,有九十六种宗教。这个宗教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叫无因缘论;第二个邪因缘论。

无因缘论就是人生没有理由,人生的快乐跟痛苦都是偶然,所以人生只有一个重点,叫及时行乐,想办法让你的人生每一段时间让你快乐,这叫无因缘论。

第二个是邪因缘论。我们的快乐是天神赐给你的,所以人生是有理由的,理由就是天神是不是赐给你快乐,我们只能向天神大梵天祷告,祈福,这个就是人生的理由。当然是有理由,但是这个理由是邪见。

所以佛陀在这个情况只能讲正因缘境,不能讲真如本性,就是诸法因缘生,它不是无因缘也不是邪因缘,每一个生命都是因为我们的身口意的造作创造出来的,跟别人没有关系。所以佛陀这个时候先把真如隐藏起来,先谈诸法因缘生,是因为当时的环境不得不如此,安稳众生故。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278】众生没在苦 不能信是法 我宁不说法 疾入于涅槃

我们看子二的颂施设方便。

施设方便分二段,第一个丑一、念用大乘拟宜不得,我们看经文:

  子二、颂施设方便(分二)
丑一、念用大乘拟宜不得
我始坐道场 观树亦经行
于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众生诸根钝 著乐痴所盲
如斯之等类 云何而可度
尔时诸梵王 及诸天帝释
护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
并余诸天众 眷属百千万
恭敬合掌礼 请我转法-轮
我即自思惟 若但赞佛乘
众生没在苦 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 坠于三恶道
我宁不说法 疾入于涅槃

看这段经文,是释迦牟尼佛本身已经垂垂老矣,即将入灭,他自己回顾他当初成佛的时候,他当初是怎么想的,他有一段自己的回顾。我们看释迦牟尼佛是怎么回顾他当初成佛的情况,这里有四段,第一个说明佛陀的深入思维。

他说,我始坐道场,正当我三十岁成佛的时候,我在菩提树下,一念相应成佛的时候,我一开始并没有马上度化众生,我做了两件事:观树,第二个经行。我那个时候对菩提树心生感恩,因为有菩提树的遮蔽,让我能够一念的相应成佛,我对树生感恩心。第二个,我在树的边缘经行。经行干什么呢?在三七日当中思维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弘法利生的事情,因为这不是单方面的:第一个,我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根机;第二个,我应该用什么样的法药。思维两件事,一个机一个法。
我们来看看。佛陀首先第一个先思维他自己所得的法,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我自己在菩提树下所证得的中道实相,那叫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清净本然具足无量的功德庄严,这是微妙最第一的。他先思维自己所得之法,然后看看我所面对的众生是怎么回事。

先看他所度之机: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

佛陀当初在印度成道的时候,面对的是什么根机呢?是一个钝根的二乘声闻人居多。其实诸位你看,外道的种性跟二乘的种性很接近,你看禅定跟涅槃很接近,很多人会把禅定当涅槃,因为禅定它也是寂静的,也是远离五欲,只是禅定的寂静是暂时的,它会被破坏,因为它的烦恼是如石压草;涅槃的寂静是永恒的,它是有我空智慧的加持的,它是断烦恼的,它的差别就在这里,但是它们两个征兆很像。

当时佛陀的僧团有很高的比例都是从外道过来的。当时的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都是大外道过来的,外道种性跟声闻种性,几乎是同一个种性,所以这种种性你要他发菩提心,正念真如是相对困难的。这种人要么追求五蕴的快乐,要么追求三昧乐,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就是说,我所得的法,是中道实相,但是众生的根机他们只要的是一个糖果,我今天证的是摩尼宝珠,这个地方的问题,落差太大。

所以佛陀怎么办呢?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就现前了。

这个地方的《智度论》解释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诸天劝太子出家,四天王献钵,帝释天安立法座,就是成佛的法座,大梵天王请转法-轮,这个是诸天护法情况。这个时候的诸天等于是成就了佛陀的成佛跟转法-轮,恭敬合掌请我转法-轮,这个时候,我在三七日思维完以后,我就思维,如果我今天直接把我所证得的所谓微妙最第一的法来告诉众生,赞叹一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众生在那种身心极度痛苦的情况之下,他追求的是安稳,我要给他的是圆满,这样子恐怕会有问题,他会破法不相信,因为诽谤佛法的原故坠三恶道。如果这种情况,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如果是这样的结果,弘法不能达到利生的效果,那我宁可当下就入涅槃。

这个地方佛陀描述自己成佛以后的过程,我们看得出来,佛陀刚开始的心情,是要直接把自己的摩尼宝珠拿出来的,有这么一点意思,佛陀是不悭贪的,是要拿出来,但是后来看到众生的根机,佛陀就放弃了直接说大乘的一个情况,所以佛陀放弃了,知道不能说大乘,那怎么办呢?不能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那应该要做什么样的让步呢?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279】寻念过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应说三乘

我们看丑二的念同诸佛三乘随宜,看经文:

  丑二、念同诸佛三乘随宜
寻念过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应说三乘
作是思惟时 十方佛皆现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释迦文
第一之导师 得是无上法
随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 最妙第一法
为诸众生类 分别说三乘
少智乐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别说诸果
虽复说三乘 但为教菩萨
舍利弗当知 我闻圣师子
深净微妙音 称南无诸佛
复作如是念 我出浊恶世
如诸佛所说 我亦随顺行
思惟是事已 即趣波罗奈
诸法寂灭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为五比丘说
是名转法-轮 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罗汉 法僧差别名
从久远劫来 赞示涅槃法
生死苦永尽 我常如是说

这段是佛陀过去的一段回故。

佛陀成道以后,其实是想要直接说大乘的法门,但是无耐法大机小,众生这种外道的种性不能承受中道的实相,他们只是希望得到比较偏空的涅槃,所以佛陀这个时候就产生了一点犹豫。在这个犹豫当中,寻念过去佛,马上就忆念,用这种宿命通去回忆过去佛怎么做的。

所行方便力,原来这东西不能着急,要长线的去规划,先用方便力,所以我今所得道,我今天得到中道实相,也应该要先慢慢施设三乘的差别,三乘法门,这个是方便力。

正当释迦牟尼佛这样子思维的时候,十方诸佛现前,用清净柔软的音声,来安慰赞叹释迦牟尼佛,就表示认同,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你这个想法是对的: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你是殊盛圆满的导师,你已证得的无上甚深微妙法,但是你应该随顺过去一切诸佛一样,先把真实相隐盖起来而施设方便力,正如我等,也是这个样子。我们也是把这个最微妙法先收起来,但为众生宣讲三乘的方便。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少智乐小法,因为众生的智慧浅薄,他们只需要一个偏空的涅槃,他们一开始并不是要追求一个万德庄严,他们也很难相信自己就能够成就佛的功德庄严,他们因为胸量狭小嘛,所以佛陀应该用三乘的方便,来分别说出三乘的果位。

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就是说,虽然你刚开始施设三乘,但是你最后你还是可以收尾的,可以会归到一佛乘,这个就是佛陀随顺诸佛的一个方式。

  再看佛陀正式施设方便。舍利弗当知,我闻圣师子。我听到十方诸佛这种清净微妙的音声来赞叹我的时候,我心生感激,称南无诸佛,我就是归敬顺从的意思,心中就生起这样的念想,我既然出现在五浊恶世,而不是一个清净的国土,正如诸佛所说的这种情况,我应该要随顺开示三乘法门,如此思维此事以后,我就来到了波罗柰,就是鹿野苑了。诸法寂灭相,既然中道实相暂时不能言说,所以就以方便力,为五比丘说四谛法门。

看最后的三宝的注释。因为我施设方便,这个就是我最初的是名初转四谛法门,因为讲苦集灭道,众生就得到利益了。就有成就涅槃的阿罗汉出现了,也就建立了佛法僧三宝。佛宝就是释迦牟尼佛,法宝就是四谛法门,还有很多的常随众,千二百比丘的常随众。从久远劫来,其实诸位你们弟子,都是长时间,经常的跟我学涅槃四谛法门,才能够使令今生断除生死,我过去世也是如是教你,现在也是如此教你。





补充内容 (2019-8-22 20:23):
【280】善良比智慧更重要!

这段蕅益大师解释,为什么要讲过去世如是呢?要破除两种疑惑:

第一个,疑佛当初不能够见机,就是说佛陀只是示现。

第二个就怀疑很多人一生一世就证得涅槃。你看有的人见到佛陀,佛陀就讲几句话,就证得涅槃,其实这个都是过去生累积而来,很多都是示现的,从久远劫来,佛陀就为这些弟子们赞叹涅槃法。

  这个地方,当然就是佛陀的回故,看这个意思佛陀是先求有再求圆满;先让他上路,先契机再契理。

我们看亚马逊的美国电子商务的一个总裁,叫贝左思。他有一天,应美国的一所大学的毕业生开示,贝左思他上台的时候,他讲了一件事情,他说,我年轻的时候,我十几岁的时候,我经常利用暑假的时间,到我祖父祖母的农场去打工,帮我祖父祖母修农业的机器,照顾牛,为这个牛打预防针等等,赚一点外块。

有一天,他跟他的祖父祖母三个人要去农村一个地方,去参加一个聚会,一个俱乐部的聚会。这个距离蛮远的,一路上,他祖父在前面开车,他跟他祖母两个就坐在后座。一路上,当然两边都是荒野了,三个人,一条路。他祖母就在车上抽烟,贝左思很讨厌烟味,所以忍着,好不容易他祖母把这根抽完以后,贝左思就说了,他说,祖母你知道吗?根据医学统计,你每吸一口烟,你的寿命就减少两分钟,吸一口烟。根据我现在的心算,一个人一天只要连续吸两分钟,他几十年下来,他的寿命减少九年。他这么一讲的时候,他祖母就哭起来了,贝左思就笑了,他本来想说,你应该赞叹我的智慧嘛,结果他祖母一哭的时候,他的祖父开车嘛,就在旁边停下来,就从车门走出来,把贝左思叫到下面去,那么他就很严肃的告诉贝左思一件事,他说杰夫,你总有一天你会知道,善良比聪明更困难、更重要。

那么贝左思把这件事情跟所有毕业生分享,他说这件事改变我的人生。我以前的人生观是认为智慧的人生观,我现在的人生观改变了,他把慈悲放进来。他说,真正的人生观的智慧,你还要注意众生的感受,众生的需求。他的意思就是说,你不是读到哈佛,读到斯坦福,你就能成就的,不是这样。如果你整个研究的过程,没有把众生法界放进来,考虑众生的需求,你是一个学者,你不会成功的。所以他跟所有毕业生的鼓励就是说,所有成功的人士,他除了智慧以外,他一定要把众生的需求放进来,就像佛陀一样。

佛陀得到甚深微妙法,他没有马上强迫把这个东西推出来,他是以大悲心故,安稳众生故,先施设方便。所以我们看得出来,贝左思的开示跟释迦牟尼佛的成长过程很接近。当然贝左思的智慧是世间的智慧,是小慈悲小智慧,但是本质都是一样。

就是释迦牟尼佛出世以后,他大可以把中道实相讲出来,但是这样子有什么问题呢?三宝就没办法建立了,就很难建立了。但是等到如果他今天把契理又把契机放进来,把契机放在前面,就是先建立三宝的往世,这个时候,便有涅槃音,便有法僧差别名。

所以诸位,我们教化子女也是一样,善良比智慧更重要了,因为你要给他一些成长过程,你老人家你的人生已经走了一大半了,很多事情你一边慢慢引导他,就是先求契机,再求契理。

这个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初的回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4 16: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