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大乘妙法莲华经----净界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280】善良比智慧更重要!

这段蕅益大师解释,为什么要讲过去世如是呢?要破除两种疑惑:

第一个,疑佛当初不能够见机,就是说佛陀只是示现。

第二个就怀疑很多人一生一世就证得涅槃。你看有的人见到佛陀,佛陀就讲几句话,就证得涅槃,其实这个都是过去生累积而来,很多都是示现的,从久远劫来,佛陀就为这些弟子们赞叹涅槃法。

  这个地方,当然就是佛陀的回故,看这个意思佛陀是先求有再求圆满;先让他上路,先契机再契理。

我们看亚马逊的美国电子商务的一个总裁,叫贝左思。他有一天,应美国的一所大学的毕业生开示,贝左思他上台的时候,他讲了一件事情,他说,我年轻的时候,我十几岁的时候,我经常利用暑假的时间,到我祖父祖母的农场去打工,帮我祖父祖母修农业的机器,照顾牛,为这个牛打预防针等等,赚一点外块。

有一天,他跟他的祖父祖母三个人要去农村一个地方,去参加一个聚会,一个俱乐部的聚会。这个距离蛮远的,一路上,他祖父在前面开车,他跟他祖母两个就坐在后座。一路上,当然两边都是荒野了,三个人,一条路。他祖母就在车上抽烟,贝左思很讨厌烟味,所以忍着,好不容易他祖母把这根抽完以后,贝左思就说了,他说,祖母你知道吗?根据医学统计,你每吸一口烟,你的寿命就减少两分钟,吸一口烟。根据我现在的心算,一个人一天只要连续吸两分钟,他几十年下来,他的寿命减少九年。他这么一讲的时候,他祖母就哭起来了,贝左思就笑了,他本来想说,你应该赞叹我的智慧嘛,结果他祖母一哭的时候,他的祖父开车嘛,就在旁边停下来,就从车门走出来,把贝左思叫到下面去,那么他就很严肃的告诉贝左思一件事,他说杰夫,你总有一天你会知道,善良比聪明更困难、更重要。

那么贝左思把这件事情跟所有毕业生分享,他说这件事改变我的人生。我以前的人生观是认为智慧的人生观,我现在的人生观改变了,他把慈悲放进来。他说,真正的人生观的智慧,你还要注意众生的感受,众生的需求。他的意思就是说,你不是读到哈佛,读到斯坦福,你就能成就的,不是这样。如果你整个研究的过程,没有把众生法界放进来,考虑众生的需求,你是一个学者,你不会成功的。所以他跟所有毕业生的鼓励就是说,所有成功的人士,他除了智慧以外,他一定要把众生的需求放进来,就像佛陀一样。

佛陀得到甚深微妙法,他没有马上强迫把这个东西推出来,他是以大悲心故,安稳众生故,先施设方便。所以我们看得出来,贝左思的开示跟释迦牟尼佛的成长过程很接近。当然贝左思的智慧是世间的智慧,是小慈悲小智慧,但是本质都是一样。

就是释迦牟尼佛出世以后,他大可以把中道实相讲出来,但是这样子有什么问题呢?三宝就没办法建立了,就很难建立了。但是等到如果他今天把契理又把契机放进来,把契机放在前面,就是先建立三宝的往世,这个时候,便有涅槃音,便有法僧差别名。

所以诸位,我们教化子女也是一样,善良比智慧更重要了,因为你要给他一些成长过程,你老人家你的人生已经走了一大半了,很多事情你一边慢慢引导他,就是先求契机,再求契理。

这个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初的回顾。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281】今我喜无畏 于诸菩萨中 正直舍方便 但说无上道

我们看子三的颂开显真实。看经文:

子三、颂开显真实
舍利弗当知 我见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无量千万亿
咸以恭敬心 皆来至佛所
曾从诸佛闻 方便所说法
我即作是念 如来所以出
为说佛慧故 今正是其时
舍利弗当知 钝根小智人
著相憍慢者 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无畏 于诸菩萨中
正直舍方便 但说无上道
菩萨闻是法 疑网皆已除
千二百罗汉 悉亦当作佛

那么佛陀一开始成道的时候,是施设三乘的方便,为什么到晩年的时候要开权显实呢?这有二个理由:第一个众生大乘机发,他的善根激发;第二个要断除疑惑。

我们先看第一个:舍利弗当知,如今的我垂垂老矣,我看到我的诸弟子们,我见三乘的诸佛子,现在已经障碍消除,善根增长,心胸慢慢开阔了,所以他们怎么样?具备追求佛道的条件了。这些有多少呢?无量千万亿。就是说,刚开始他们都是追求安稳的,安稳众生故,但是安稳以后,慢慢慢慢,这个法力的摄受不可思议。那么现在都以恭敬心来到佛所,这些都是过去生曾经听闻三乘的方便法门,就是若有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佛法的力量在于,它不是让你安稳而已呀,它后面的后力,后面的力道,会慢慢慢慢让你志求佛道。所以现在众生已经根机成熟。

第二个,该是断除疑惑的时候了。他说:此时的我,释迦牟尼佛呢,我就作这样的念想。如来为什么出现世间呢?就是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而不是只是告诉你四谛而已、那么浅的道理而已呀,而现在的因缘成熟了,舍利弗当知,这种钝根胸量狭小之人,又执着又骄慢,譬如前面的这种五千比丘退席了,不能相信的这些人先退了。

今我喜无畏,我现在面对的都是一些根机成熟的人。于诸菩萨中,我现在面对三乘的修行人,我要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我要把你们三乘的法门全部会归到一念心性,把这个整个后面没有通的路打开。
因为如果只是讲因缘所生法,那众生就有疑网,每个人到了阿罗汉就说,我就只是这样子吗?那我就这样子吗?心中会产生疑悔,那如果我当初不要选择这条路该多好,所以阿罗汉很多人后悔。

就是说,我当初怎么就没有好好学六度呢?我怎么就学四谛因缘,弄到现在就只有偏空涅槃呢?心中很多的疑惑疑悔。佛陀说,你们都没有走错,而且你们也应该经过这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的,而且你们只要到最后把理现的智慧接上去就可以了。

所以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为什么开权显实呢?第一个时机成熟了,你们经过三乘的教法,你们的胸量烦恼都淡薄了。第二个呢,他有他的效果,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你们信受以后,能够破除疑网,继续往前走。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282】佛陀要我们好好珍惜当下的因缘

我们看子四的颂叹法希有,看经文:

子四、颂叹法希有
如三世诸佛 说法之仪式
我今亦如是 说无分别法
诸佛兴出世 悬远值遇难
正使出于世 说是法复难
无量无数劫 闻是法亦难
能听是法者 斯人亦复难
譬如优昙华 一切皆爱乐
天人所稀有 时时乃一出
闻法欢喜赞 乃至发一言
则为已供养 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稀有 过于优昙华

那么这段经文我们分成二段,先一个总标,先总标希有,再别示六难,我们先看总标。

那么佛陀讲完权法,而会归到实法以后,佛陀就要赞叹这种真实的法的殊胜。如三世诸佛,正如三世诸佛,过去说法的仪式都是两阶段,先用因缘法来安稳众生,最后用真实的一念心性法门来把他们导到佛道去,都是两阶段。而我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现在是说无分别法的时候了。

前面的因缘就是无差成差,因缘是有差别的,一个人一旦落入因缘,你修五戒十善,你就是人天果报;你修四谛十二因缘,就是涅槃。但是要会归到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那就没有差别了,每一个人的本质都是清净,都是具足,所以现在是开显真如的时候了。

那么真如的妙法有多难呢?有六种难:

第一个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你在无量的生命当中,要遇到佛陀的出世,这个不容易,贤劫千佛,目前只有到第四尊,这个遇到佛陀出世,不容易。

既便遇到佛陀出世,你要佛陀说是妙法也困难。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的时间,几乎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都是在讲方便法,直到最后要收尾的时候,才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所以这个妙法的比例,在佛陀一代时教的比例是不高的。所以佛陀出世难,说《法华经》也难。

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就算佛陀说法,你还得听得到,这也不容易。就是《法华经》住世的时候,你刚好是做人。

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你听得到以后,还能够信解,这个就难了,你不但听到,你还能相信这件事情,这就好像优昙花,就是祥瑞之花,三千年出一次,一切所爱乐,天人所希有,而且是三千年才出一次。

那你不是只有信解,闻法欢喜赞,你不但信解,还心生好乐欢喜,这第五个难。

第六个难呢,你还出言赞叹,为人演说,乃至发一言。那你不但在内心欢喜,还发言赞叹随喜,那么你这个等于是供养一切三世诸佛了。

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花。听《法华经》,从听闻到信解,到随喜赞叹,六种困难。

这个地方等于是佛陀要我们好好珍惜当下的因缘,因为我们生命的重大改变,就跟《法华经》有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283】汝等舍利弗 声闻及菩萨 当知是妙法 诸佛之秘要

好,我们看最后子五的颂佛言不虚,看经文:

子五、颂佛言不虚
汝等勿有疑 我为诸法-王
普告诸大众 但以一乘道
教化诸菩萨 无声闻弟子
汝等舍利弗 声闻及菩萨
当知是妙法 诸佛之秘要

好,这个地方有两个信息,第一个对佛有信心,另一个对法有信心。

佛陀讲这么多,佛陀要再一次劝信,他说:第一个,汝等勿有疑。为什么?第一个,说法者是一个,诸法-王,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所以对佛陀有信心。

第二个呢,对法有信心。佛陀以一乘法来教化诸菩萨,究竟来说没有声闻弟子,这是一个过程。
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

第一个佛陀是法-王,第二个呢,对法有信心,妙法是法-王的秘要。那你学了《法华经》,你说那是不是还有比《法华经》更圆满的吗?没有了!到顶了!

就是说,从凡夫的角度你学到《法华经》,你把佛陀的核心思想都学完了,剩下就是你怎么去实践了。

那这个地方佛陀等于是宣告,到此等于是诸佛之秘要了。已经从凡夫的角度,佛法讲到一念心性,已经讲到极限了,这个应该要深信不疑。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284】随宜方便事 无复诸疑惑 心生大欢喜 自知当作佛

好!看最后的总结,那么判断真伪,看子六的颂拣伪敦信:

子六、颂拣伪敦信
以五浊恶世 但乐着诸欲
如是等众生 终不求佛道
当来世恶人 闻佛说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堕恶道
有惭愧清净 志求佛道者
当为如是等 广赞一乘道
舍利弗当知 诸佛法如是
以万亿方便 随宜而说法
其不习学者 不能晓了此
汝等既已知 诸佛世之师
随宜方便事 无复诸疑惑
心生大欢喜 自知当作佛

这以下有四段,来判定这个法所产生的不同的效果。

第一个、诽谤堕落。那么因为生长在五浊恶世的众生,内心一方面贪着五欲,一方面他呢,很难去追求无上的菩提,所以未来世的恶人,这种邪见的众生,如果听闻佛陀讲一佛乘,所有的因缘的修学,终究会归到一念心性,他可能会迷惑不信受,甚至于破法堕恶道,诽谤一佛乘。

所以就是说,如果你听了《法华经》,你不能接受,没关系,但是你不要讲话,不要出言诽谤。你说,这个法门它可能对我不适合,这个没关系。你回到你过去因缘所生的修证没关系,那你还是慢慢的进步,但是你千万不能诽谤,因为这个是断了众生的成佛之道,因为没有《法华经》,众生只能在因缘里面打转,那就没有一个会归处,佛法就没有办法收尾了,所以这是一个关键。

第二个,信解有异。如果你有惭有愧,内心调柔清净,我执法执比较淡薄,而且你有这种志向追求佛道,那么这个人应该要广赞一佛乘法。就是说你一方面事修一方面理观,这样子是快速的妙法。

我们看第三个,这个法的殊胜,妙法殊胜,法性平等。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不是我讲一佛乘,所有诸佛的法门,其实都是一佛乘的妙法,只不过他的过程用种种的方便,随宜而说种种因缘的差别相,所以这个妙法呢,注意!若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

《法华经》只有从学习听闻而来。没有一个人说,我自己打坐的时候悟到,不可能!你有可能悟到无常,你看到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这种小小的智慧,你从日常生活可能悟到,但是,你绝对不可能悟到你有一个真如本性,你不可能!只有一种情况,乖乖的向佛陀学习,就这样,因为这是诸佛所护念的传承,就是这一条路只能够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这个法是很特别的,没有人传承,你跟本不可能悟到。

最后我们看总结,欢喜作佛。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你们都已经了知了三世诸佛是一切导师中最圆满的,那么佛陀呢,先随宜方便事,为实施权。那么你们现在成就阿罗汉果也好,成就菩萨的权教果位也好,都不要疑惑,这只是一个过程,只要你们把正念真如的法放上去,你们就能够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后面的路,还可以继续往前走,不是到顶了,就是每一个众生成佛都是有份的。

好,那我们方便品就讲到这儿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285】从向外追求,变成向内安住,这个就是成佛的捷径

方便品呢,蕅益大师说,其实它是开权显实,它的重点在真实,应该讲真实品,怎么叫方便品呢?但是你别忘了,当我们是一个初学者,我们还是要透过方便而悟入真实,没有方便哪有真实呢?

所以你看佛陀在本经里面,处处讲到方便,若人一举手,乃至一低头,皆已成佛道。《法华经》是不能离开方便的,《法华经》是方便门的收尾,你今天把方便拿掉,《法华经》是不能单独存在的,理观那就变成禅宗了。你今天把方便拿掉,那这个是标准的禅宗的思想。

禅宗的思想当然是很快悟入心性,但是它缺乏三宝的因缘的方便,就是印光大师说的,很容易退转。
所以我再讲一次,心性的法门没有三宝的摄受,非常危险!所以本经叫方便品,就是安稳众生故,先让我们活在三宝的光芒当中,然后再开显心性,佛陀的态度是这样子的。你必须要在方便的修行的角度,比方说你开始念佛了,再来学《法华经》这才对。你不能什么事都不做,学《法华经》,那你怎么提升呢?它是要开权显实,结果你什么权法都没有,那你要学什么东西呢?

就是说你已经有一个方便门了,但是你走了半天你觉得,难道佛法就是这样子吗?心有疑悔,你学《法华经》你就对了。

就是说,《法华经》会让一个人,一个已经走上方便因缘道路的人,多了一道光明,就是回光返照。本来他是心外求法,本来他以为,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这是佛陀说的,但是你读阿弥陀经,如果你没有读《法华经》,你就真的以为,你要往生到十万亿佛土,你就必须要跨越这个时空,你真的会这样想,你的心是向外攀缘的。你只要把这个观念改回来就好,极乐世界不离开你一念心性,只要你准备好了,真如随时会出现,极乐世界随时会出现,你不要去管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真如永远不会背弃我们。所以我们了解方便品有两个好处:第一个,我们要相信弥陀本愿的摄受,我们也相信我们自性功德的摄受。

诸位,你这样念佛是两种力量,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这个就是本经的意思。就是请你把你过去的方便门再加上理观的思想,从向外追求,而变成向内安住,那么这个是成佛的捷径,也是往生的捷径。

好,我们这堂课就上到这。

我们下一堂课把方便品还有前面的做一个研讨和回顾。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286】诸法因缘生及万法唯识一心的权实关系是什么?

  第三十一卷

  《妙法莲华经》课程研讨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这堂课是一七年的《法华经》的课程研讨,我们针对我们现场的同学,还有网络班的同学,我们总共是会总了三个大主题,这当中有十个小题,来做研讨。研讨的方式,我们是采取互动的方式。师父先把题目做一个扼要的说明,然后诸位可以提出问题,再做深入的讨论。就是希望能够互动。好,我们就开始。

  我们先看第一道题:

  一、有关诸法因缘生及万法唯识一心的权实关系。
  好,我简单讲这个题目好了。
  这个主题就是说,诸法因缘生,观万法唯识一心,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是整个方便品的核心思想。方便品的意思就是说,佛陀说法是从两个角度来说法:第一个,从我们生命的现象来说法;第二个从我们生命的本体来说法,我们解释一下:

  佛陀出世以后,佛陀面对无量无边的众生,他老人家在施设教法的时候,是从因缘先切入,诸法因缘生。因缘的意思就是说,佛陀是务实的面对我们的生命现象。

  当然,因缘观讲的最详细的,就是唯识学。唯识学的因缘观,它的解释就是恒转如瀑流。就是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的,现在的我是由很多很多过去的我累积而成的,我们有很多很多的过去,所以才有所谓的现在,现在的我也会创造未来的我,所以构成一种恒转如瀑流。所以因缘观的意思就是生命是恒常相续的,这个就是因缘观。

  那么佛陀面对现在的我,现在的众生,他就必须考虑我们过去的生命经验。就是这个人,他过去生,他遇到什么样的善知识,他可能遇到的是一个小乘的善知识,跟他开导涅槃的法,他接受了。或者他过去吃了很多的痛苦,他对痛苦极度的厌恶。也就是说,佛陀基本上不是站在他的角度,他是站在众生的过去,就是你现在已经走到这个时候,我们不可能马上改变了,所以先随顺你的过去,来施设教法,佛陀刚开始是这个态度。

  就是,这棵树它已经长成这个样子了,你不能硬扭动它,否则这个树会断掉的,我们只能够顺着这棵树的成长过程去做修整,佛陀刚开始就是这个样子的。先考虑你过去所造什么业,你一天都起些什么思想,你心中都有些什么希望,然后为你说法。
  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它的好处就是容易上路,因为刚好是契你的机。就是说,佛陀先不求契理,因为这个理想太高,他不容易做得到,先契机。

  佛陀这样子施设五乘教法以后,很多人就很容易上去了,因为为什么?因为刚好跟他的需求相合。佛陀一开始是从诸法因缘生安立的五乘教法,但是这个因缘生有一个问题,有一个严重问题,刚开始你会觉得刚好满足我的根性,我就喜欢这样的一种修行,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它的因缘生的问题就出现了,这个差别相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这个人跟人之间的差别,声闻缘觉菩萨之间的这种路线,大家越走,距离越来越远。佛弟子难免都会互相接触,尤其方等时,三乘人就集聚在一起了,就互相对比了,互相对比心中就有疑惑了,会说,我怎么这个样子,他怎么那个样子。

  这样子过度的契机,它的好处就是容易上路,它的缺点是每一个人都不圆满。因为因缘生它只能走单向的,它没办法圆融无碍的。所以到某一种程度,佛陀就必须要调整他的路线了,佛陀不再讲诸法因缘生了,佛法讲万法唯识一心了,就是要大家再想一想,你从什么地方来?

  诸位,当我们修五戒十善生天的时候,我们要想一个问题,这个天的果报是怎么来的?真的是因缘给你的吗?如果诸法因缘生,那这个事情就严重了,就非常严重了,那么这个众生的法界就没法改变了,为什么呢?

从因缘的角度来看人生,昨天的你创造今天的你,今天的你创造明天的你,那这样子下去没有几个人可以成佛的,只有少数人可以成佛了。

谁一开始就遇到大乘佛法了,谁一开始就有成佛的种性呢?我们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教育,所以因缘生它只能够强调辗转相续,那么顺着因缘下去,那就很简单了,好的更好,糟的更糟了,因缘生就是这样,它的这个趋势就是这样嘛。

  你过去生遇到好的老师,你就越来越好,辗转相续;你过去生遇到一个声闻的老师,你就越走越涅槃,诸法因缘生没有回头路了,那这个问题就严重了,那这样子十法界只有少数人可以成佛了,那佛陀必须要解决这个差别相的问题了。

  所以佛陀说,诸位,其实诸法不是因缘生,因缘只是一个助缘,一切法是我们一念心性变现出来的。那这样子,很多人就有希望了。原来因缘只是一个假相,它是一种生灭造作的假相。也就是说,我不管你这个镜子的灰尘是什么颜色,诸位,我们无量劫来,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镜子,但是长时间在六道轮回当中,每一个人的镜子上面有很多的灰尘,不管你的这个灰尘是一个什么形状,你的灰尘是一个人的形状,是一个阿罗汉的形状,是一个菩萨的形状,重点它是一个灰尘,它不是镜子。

  所以诸法因缘生只是讲到人生的表面,所以佛陀必须讲真话了,其实这些都是生命的假相,都是可以改变的,因为我们的本质是清净,本来是离一切相的,人生的本质是没有什么因缘不因缘的。

  当我们把整个诸法因缘生会归到一念心性的时候,这些差别相就抹平了,原来生命可以重新塑造。不管你过去是阿罗汉,是声闻,是辟支佛,是菩萨,都可以重新调整。

  所以在法华会上佛陀就开权显实了,从诸法因缘生而谈到了万法唯识一心。我们开始站到生命的核心来修行了,不是站在生命的表层来修行了。

这个是《法华经》最高明的地方,就是从站在因缘的角度来修学,顺着我们过去的因缘走,而回归到真如本性来重新出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287】我们如何将权法融入实法中?具体操作如何?(一)

  看第一个题目,我们知道因缘生跟万法唯识一心的关系是一个表相跟本体的关系,那这样子,我们看第一个题目:

  1、当我们学习了《法华经》,要如何将权法融入实法中?具体操作如何?

  师父答:权法融入实法,整个方便品就是在讲这个观念,会权入实,所以你这个题目弄懂了,你方便品整个意思就懂了。

  这个权法就是从因缘累积出来的功德,那么这些功德,佛陀并没有反对,比方说,你过去的因缘,你今天的道场,是一个人天乘的道场,喜欢做义工,喜欢做布施,喜欢做一些持戒等等,这都没关系,总而言之,你的资粮都可以成就的。但是你要做一个动作,请你把你过去的,没有学《法华经》的资粮,把它会归到一念心性。

  那么怎么会归呢?这地方有三个重点,这个很重要:

  第一个,你要会归心性,你要先建立你心中的心性,要发明一念心性,你心中没有心性,你往哪会归呢?我问你,你怎么会归呢?

  会归一念心性,第一个就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你要把你的清净心找出来,离相清净。
  我想我们从《法华经》的角度来看我们生命的相状,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最清楚了,我们的人生是成也相状败也相状。

  你看每一个人成功,他心中一定有相状,成功人士,他如果心中没有一个相状来带动他,他不会产生那么大的动力的。他为什么能够比一般人更努力,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他一定有一个财富的相状,名声的相状,或者他为了建树而努力,他今天心中如果没有一个特定的相状,他不可能产生那么大的前进动力的。

  有人说,我心中都没有相状,所以你就很平凡,你没有相状,表示你有很多相状,你只是没有特定的相状。你看阿罗汉他为什么能够成就涅槃,阿罗汉不容易,他要息诸缘务,思维苦谛,他今天如果没有一个涅槃的相状来支持他,他愿意这样做吗?菩萨为什么为了布施,今天老虎在前面,饥饿快死掉了,菩萨可以跳下去,把身体喂它,他凭什么做这件事情?他凭什么说我不爱生命,但求无上道,他心中是有一种相状,有一种功德相状,他想说我这个生命也就短短几十年,迟早得死,我用我的身体去换这个功德,他心中没有相状他做得到吗?

  诸位,为什么说成也相状呢?我们不讲凡夫的相状,凡夫这种名闻利养这个就不说了。三乘人今天之所以能够达到一定的成就,阿罗汉,辟支佛,乃至于权教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今天走到法华会上,心中各有各的专注的相状,一个涅槃的相状,功德的相状。所以说前半段走的是成也相状。但是,相状的操作如果你没有建立在一念清净心的基础,它就把你框住了,就是你这个人就定型了,这就是为什么说败也相状。

  我们看佛陀,佛陀为什么于法自在,佛陀没有固定的相状,所以他能够变现一切的相状。佛为法-王,于法自在,凭什么说他能够自在,其他人不自在?因为佛陀一开始的心中就是建立在没有相状的基础来修行,所以他能够自在。

所以说,诸位!你修行的立足点很重要,就是第一个因地。你如果因地就是有相状,你这个人的业种就固定了,这个相状没法改了,你自己做出一个相状,你自己跳下去。就像水,本来没有相状,你把它往杯子里一倒,哦,这个水有相状了,除非你把杯子拿掉。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288】我们如何将权法融入实法中?具体操作如何?(二)

  诸位,你学《法华经》以后,第一件事,我不管你有什么过去,不管你是从什么道场而来,不管谁教过你什么,请你先把相状放下,否则你的成佛之道就没法走了。先走出过去的相状,离一切相,找到你的真如本性,这是一个重新开始的生命。

  当然这个清净不是只有离相,它是清净心,它离相还得要具足,它还要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它还要有一种造作的功能。

  你说我没有相状,但是我的心很沉闷,那你这个叫做偏空暗钝,你这是暗钝相。你看那个怀让禅师他开悟以后遇到六祖大师,他说,说是一物即不中,清净心离相;六祖大师是高人,他追问,还有修证否?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可以!

  就是说,当你离相清净的时候,你还要看看你这个心还有没有造作的功能,它难就难在,它必须要离相清净无所得,它还要无所不能,它要功能。就是它是一种把相状拿掉,功能保存了,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你这一念离相的清净心找不到,后面就不谈了,就没办法谈下去了,那你就永远活在诸法因缘生了,就是你创造一个相状,把自己框住了。你过去世是人天种性,你今生还是人天种性。

  所以,诸位,你今天要所谓的会三归一,要走上佛道,要走上自在,第一个,不管这个相状以前帮过你,不管这个相状再怎么好,你现在是时候放下了。那怎么放下呢?就回光返照,你向外找就找不到了。你向外找,就顺着你过去的因缘这个相状,就加深了。只能够回光返照,当然这个地方可能要用观照的,或者是用诵经的,我觉得诵经是很重要了,智者大师就是诵《法华经》,诵到哪一个段,突然间开悟了;蕅益大师诵《楞严经》,诵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怎么能有大觉创造这个宇宙万法呢?回光返照,开悟。

  所以,我们的建议是你可以先明白一个道理,建立一个心中的清净心,这个就是清净带有具足,那么你可以去诵经。

那么这个清净心你花个半年一年找到以后,就容易了。当你把一念的清净心在心中建立起来的时候,你再把你过去修行的老路因缘再放进来,叫做法法销归心性。

那你说,我还不是走以前的路?诸位,不一样了!你以前没有建立清净心,那叫做弄假成真;你现在建立清净心了,那叫借假修真,这个时候,青山依旧在,但是夕阳已经不是昨天的夕阳了。

  所以你清净心建立起来以后,你还是一样,你说,开悟以后干什么呢?悟后依然当板汉,八十八佛照拜,佛号照念,照样往生,但是现在的你和过去的你已经不一样了,你已经摆脱相状的系缚,你现在叫做借相,不是取相,这个时候,从建立一念心性,法法销归心性,最后就是发愿成就。

  发愿我们现在没有讲到,《法华经》前面的十四品,它偏重在会三归一,发明一念心性,借假修真,把三乘会归到一佛乘。那么从后半段的从地涌出品以后,开始从空出假,发愿了,发成佛之愿。

  那么总而言之,《法华经》的会权入实,就是四个字做总结:莫向外求。这个很重要,诸位!

  当然修行一定有回报,没有回报谁修行呢?我每天拜八十八佛,结果没有回报,那谁还修行呢?修行应该有回报,佛陀也没有说不应该有回报,但是你不要从因缘里面得回报。现在我们凡夫最大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喜欢向因缘求回报。你看,我做了那么多善事,你来生总得给我个人天的快乐吧,哦,结果你得到的是糖果。诸位,你不要向因缘求回报,真如会给你回报,而真如给你的回报,按照祖师的说法,日劫相倍,是百千万亿,真如会给你回报,百千万亿的因缘给你的回报。

  是这样,你今天向因缘求回报,真如门就关起来了,你反正,你要因缘给你回报,真如就不给你了;你心中无所得,真如就会回报你了,就这样子呗。

  所以我们现在问题出在哪里?不是我们今天修行的问题,是我们的观念,我们喜欢向外追求回报,就是心外求法,这个观念你不改,你就会永远做不出什么大功德了。就是你永远活在过去的老路子,你的因缘就是这样子走下去了,就没有回头路了。

  直到遇到《法华经》,开始修正。问题不在所修的法门,是心态错了。人生是该有个目标,有个追求,但是请你不要向外追求。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权法的操作是对的,你修四谛修十二因缘修六度都没有错,但是错就错在你不能从因缘里面得到回报,你应该是要在无所求的角度,你应该假借四谛十二因缘,托彼义正,显我自性,你应该要追求来自真如给你的回报,叫做回光返照。一念之差,天差地别。一个叫做一佛乘,走上了康庄大道;一个是越走越窄,走上了乡间的小路,结果走不出来。

  这个地方就是会权入实。先把实法建立起来,一念心性,然后把权法拉到一念心性,最后发愿,总之不求任何回报。你一个人不求因缘上的回报,那真如就要报答你了,那真如自性功德就要打开了。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方动乌云遮,整个方便品就讲这个观念。

  我们看佛陀在方便品,我们今天在方便品整个经文看完了,我们没有看到佛陀对舍利弗尊者对声闻骂一句话说,你为什么当初要修四谛十二因缘,一句话都没有骂他,他只是说,你们不能心外求法,不是法门错了。

  本来每一个人,方便有多门。谁一开始都修大乘佛法,谁有那么好的根性,诸位,法门都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去向因缘求回报了,总体错了,所以真如门就关闭了。

  好,这个题目先讲到这,看看大家有没有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你这个观念搞清楚了,你后面的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你这个脉络就打通了。你今天这个观念没有弄清楚,你听了半天不知道《法华经》在讲什么。

  好,有没有问题。

  就是你站在什么地方修行,诸位,其实修行不是靠努力就成功的,不是这样的,你站在因缘的角度你就很难成功了,说实在的。你一旦站错位置,你就很麻烦了,《法华经》就是这个思想。你这个路越走越窄,越走越窄,你一开始是执着有一个真实的法让你进步,结果你呢,是成也相状败也相状,就把你框住了,你自己到最后走不出来。

  所以你今天站在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角度,你所修的法门你都不会执着,这个法门你变成增上的方便,但是它不会限制住你,因为你是借假修真。

好,请说。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289】怎么样可以知道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

  学员:师父,阿弥陀佛!弟子想请问下,师父今天提到说找到真如本性是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对于现场的很多同学,有些人或许都还没有听过《楞严经》,那师父会建议还没有学习过《楞严经》的,应该是《法华经》的基础呢?第二个问题是那对于已经有听闻过学习过《楞严经》的学长们,因为安住真如这条路其实还是千差万别的,那师父对于这些我们有已经思维过《楞严经》法义的同学,有没有什么再进一步的引导,就是说,怎么样可以知道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阿弥陀佛!

  师父:好,请坐。

  这个安住真如,它是一个不思议境,除了佛陀印证,谁都不能帮你印证,我们只是指出一个方向。说,月亮在那里,我们指出一个方向,那至于找得到找不到月亮,那就靠你自己了。

  诸位,师父引进门,修行靠各人。我不能把月亮摘下来放在你前面了,是吧?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理解,但是我觉得说,如果你真的找不到一念的清净心,我觉得你可以把《楞严经》拿来读一读。因为这个是《法华经》,它已经是离相清净,其实某种程度它已经是在借相修心了,它认为说,你到了法华会上,它离相清净基本上简单带过了。

  但是离相清净是很重要,你找不到你那种离相清净心,就是说,我们从无量劫来,每一个人在生命经验里面累积很多的相状,你要他放下,只有一种可能,你就是让他看破。他看不破人生的真相,他没办法放下的,他怎么能放下呢?他无量劫来就是靠这个相状支持他往前走的,你要他怎么放下呢?

  那么看破,我不能取代你看破了,你只能自己看破了。就是说,你真的不行,那你只能去诵经,自己去体会,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为什么我本来是清净的,我现在怎么会弄成这个样子。我把自己弄成很多相状,把它塑造一种个性,塑造一种种性,这样子应该怎么办呢?回过头来,找你的,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今天的相状怎么来的?是昨天来的;昨天的相状怎么来的?从前天来的;慢慢找慢慢找,你不能随顺相状走的,随顺相状那完了。
  回光返照,逆向操作,今天的相状是昨天累积的,昨天的相状是前天造成的。慢慢慢慢一找,找到最后,啪,觅之了不可得,恭喜你!你有这么一个圣解,我告诉你,你的人生观就开始改变了,你再看人生呐,再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但这种东西,我没办法取代你了,它的确是这么一个过程,就是回光返照,你只要有一念的信解,一念就好了,一念的相应,你的人生彻底改变了。

  那么彻底改变以后你只是做了一半哦,诸位!你还要重新把相状放进来,你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只是走出过去,你从过去的相状走出来你还得开创未来,你要把来生的极乐世界的相状再借过来,极乐世界有依报庄严,正报庄严,各式各样的功德,你重新塑造一个相状一个往生的念想,但这个相状呢,因为你曾经有过清净心的圣解,你这个时候到了极乐世界你不会把极乐世界当作永恒,你会把它当作过渡,你一开始就把它当过渡,所以你到了极乐世界的时候你就不断进步,因为你一开始的因地就知道你是借假修真。

  那如果你今天没有做这个工作,没有安住一念清净心,就算你往生了你到了极乐世界你也很被动,因为你一开始是成也相状,你依靠往生极乐世界,你就是靠一种事修,有相行然后带到极乐世界,但是你同样到了极乐世界,你看你旁边的人不断进步,你进步会很慢,就是你在娑婆世界的时候,你的因地有问题。

  就是说你现在所做的一切会影响到你的未来的结果。

  那么就是说,我们是先离相清净再借相修行。我们不知道你过去经历了什么,总之就是每个人心中有很多灰尘,就是要先找到本来无一物,不是要你把灰尘拿掉,只要你无住就好了,不要住在上面就好了,因为灰尘之所以会影响你,是因为你执着,不是灰尘影响你,是你自己把灰尘拿来限制你,是你自己,一个人是自己把自己限制住的,你只要把灰尘拿掉,把灰尘放掉,灰尘对你不会产生障碍的。

所以说会权入实,你要先明白什么是实,才可以站在实的角度去操作权。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290】是否可以借助权法的内容帮助我们调服心中的执取?

  我们再看第二题:

  二、《法华经》云: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是否可以借助权法的内容帮助我们调服心中的执取?
  师父答:可以!

  那么安住一念心性,当然是整个核心思想了,一心安住才有办法说是称性起修,才能借相修心。那么如果你一开始说我真的找不到一念心性,那也没关系,那你先修空观来对治。

  那么空观它有两个:一个是灭色起空,就是无常观。这个无常观,它的好处,效果很快,但是缺点是,它会有后遗症,弄得不好,你弄得太厉害会断灭,因为他是灭色取空。

  那么第二个是缘起性空,这个缘起性空的空性,比灭色取空好一点,他是观无所得。其实这个无所得的观念跟安住一念心性已经很接近,很接近。

  无所得,他是怎么观?他跟诸法因缘生,但是你再加一句话,诸法因缘灭,你从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好,你出现了,你投胎了,出现了;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在娑婆世界消失了。诸位,因缘把人生创造出来,因缘也把人生给消灭,那说明什么事情?说明你今生所有东西都是借来的,就说明你跟因缘借来的,没有一个东西是你的。

  我再讲一次,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这个生可不是你自己生,是因缘让你生的,所以我们一开始的东西来源就来自于因缘。哦,好了,你这个能量释放完以后,因缘别离,因缘就把东西全部释放完了。

  所以你现在说:哎呀,我的前生呢?我前生跑哪里去了?如果你前生做一个大富长者,那我前生挣的保险柜里的珍宝跑哪里去了?没了!觅之了不可得。当初是因缘给你的,因缘要回去了。

  所以人生只有过程,没有结果了。

  那么无所得的概念呢,其实跟一念心性有点接近,只是中观的空观,它只是破妄,它没有显真。

  我举个例子:这个地方有一块黄金,无常观说它不是黄金,中观人说它也不是木头,所以空只是破妄,那么《楞严经》它是离一切相它还即一切法,它是要显真的。

  就是说你今天空掉妄想以后,你有没有把心性给显出来,但是中观的无所得跟整个无常观他只是破妄,所以他只能当一种方便,他只是说他否定,反正它不是木头但是它也不是石头,那它是什么?空性就不谈了,它是什么?那你自己决定,它只是破执。所以它是一个很好的破执,就是说当我们对某一个东西很执着的时候,你要进入一念心性也很难,所以你用空观来帮助你。

但是真正要开显心性你要直观心性,不是只有否定的。

所以你看《法华经》是双遮双照,它非空非有,又即空即有,它一定是否定以后再肯定。

  诸位你看只要中道实相一定是两句话,讲空性的是讲一句话,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否定。你看只要是发明心性的一定是犹如莲花不着水,一定是亦如日月不住空,离一切相一定要即一切法;随缘不变,一定要讲不变随缘,一定是双遮双照,破妄同时显真。

  所以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这是从因缘所生法里面安立的空性可以帮助我们破执,可以,但是发明心性得靠自己。

好,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好,请说。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291】《金刚经》诠释的空,会不会对我们更有帮助?

  学员问:师父好!想请问一下如果我们现在在读诵《法华经》,如果配合《金刚经》诠释的空,会不会对我们更有帮助?

  师父答:会!会有帮助。

  因为你要离相的时候,你有些相状的确不好离,的确有些相状,我们可能长时间,不管是我执的相状法执的相状,你不好离的时候,你可以针对这个相状用《金刚经》去破它,可以。

  因为本来无一物,它的好处是,它是全方位的离相,但它的缺点,力道不够,就是你让它离开,理由不够。但是《金刚经》不是,《金刚经》它空的力道是很强的,它就跟你讲什么都是无自性了,就是你执着一个没有真实的东西。

  诸位你想想看,你会执着一个天空的彩云吗?不会,因为你知道它是自性空的。它是一个只有相状而已,它没有真实,对不对?

那就是说当我们在离相,比方说我离了百分之八十,但是有些相状我真的是没有办法离开,诵《金刚经》,诵《般若心经》,它会帮助你。就是说它会在你离相清净的过程,会帮助你,如果你有些坎迈不过去,它的确会帮助你,可以,可以!这就是权法帮助实法。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292】无住生心的心跟一念心性的心,这两个心区别在哪里?

  学员问:阿弥陀佛!师父好!在学天台教观,有提到一无所得,就无所求;一无所求,就无所住;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这个心跟弟子在学《法华经》,师父说要把心安住在一念心性上的心,一个是无住生心的心跟一念心性的心,这两个心区别在哪里?请师父慈悲开示,阿弥陀佛!

  师父答:好,请坐!

无住生心跟离相清净,我觉得很接近。所以你看《般若经》,《般若经》其实是带通别正说圆教,天台宗是这样判教的。其实《金刚经》它不只是破妄,就是你如果是明眼人一看,其实它是有真如的思想在里面,就是蕅益大师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所以蕅益大师有一个注解,叫《金刚经破空论》,有没有?他说谁说《金刚经》是说空来着,他把空破掉,是吧?蕅益大师有一个这个叫《金刚经破空论》,是吧?我们说奇怪,《金刚经》不就是说空吗?你还把空破了。他说《金刚经》是中道思想。当然老人家不可思议,他是圆教人。

所以说,其实一心真如的思想除了《阿含经》以外,《阿含经》那就不说了,方等般若处处有这种消息,但是你得看得出来。就是它不明显,不像《法华经》它给你说白了,就是这样子。

《法华经》叫做纯圆独妙,它不再遮盖了。其实方等时、般若时都有圆教思想,只是呢,佛陀没有把话讲那么直白,但你要懂的人那一看就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就是一念心性呗。你想无住,在无住的基础之下,生其心,那是什么心?那你说这是什么心?那就是清净心了,你还能什么心呢,是吧?离相就是无住吧,是吧?

你一个人不执着相状,然后在不执着相状的基础之下而生其心,请你告诉我,这是什么心?当然是清净心,你还能什么心呢,是吧?

所以你如果是懂楞严懂法华懂涅槃的思想,你诵《金刚经》,《金刚经》就是中道实相,就是这样子。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293】心性很重要,因缘也同等重要,二者如何平衡?

好,那我们来看下一题,看第三题:

三、心性很重要,因缘也同等重要,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在日常修行中要各花一半时间去修学?
师父答:安住心性然后修学因缘,我个人认为是这样子的哦。我觉得如果你是一个初学者,你要在心性多下功夫了,因为它是根本。

就是说心性你一旦没有安住,那我跟你讲实在话,你后面成佛之道你很难走,你真的很难走,你光是走出过去,你就没办法走。就是说我们没有一个人是从零开始的。

诸位,什么叫学佛?我们从一念清净心堕入轮回以后,心中累积了无量无边的业力、无量无边的烦恼,累积了无量无边的生死,然后才来学佛。好了,你现在的心中是到处惹尘埃,才来学佛,那你要佛陀怎么做你告诉我,你要佛陀怎么做?

你这个水是一潭污水,佛陀丢给你五戒十善,所有都被你染污了。所以你今天不找到一念清净心,你修什么善法都会被你过去的习性所曲解,所误导。佛陀把六度给你,你也把它修成人天乘,说实在的。

所以你今天如果不归零,佛陀跟你讲无上甚深微妙法,别人是无上甚深微妙法,你操作起来变成来生变生天了。就是说佛号给你念,你也念成只有生天而已了,你说你怎么怪佛陀呢?你心里素质就这么回事嘛。

所以我们今天不知道怎么样把心归零,问题就很多,你走不出过去,你就永远活在过去的阴影,你说怎么办呢?你要佛陀怎么办呢?

你说我学佛学到最后,怎么生天了呢?这怎么回事呢?因为你走不出过去,你不是法门的问题。

诸位,首先我们要先知道佛陀的角色,佛陀没有办法改变你的思想。佛陀不能说,不可思议进入你的内心世界,把你的开关改变一下,把你的思想改变,没有这回事情。佛陀是指导一个方法,让你自己走出你自己的过去,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你自己下功夫。因为今天这个局面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也只能我们自己去收拾了。当然我们不否定佛陀的开示的重要,因为他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

也就是说呢,我个人觉得安住一念心性是极其重要,因为它影响到你未来的成败,影响你未来走的路是走得快走得慢、你是不是成功的摆脱了过去的习气。虽然我们不可能马上改变自己,但是你安住一念心性,你今天看人生的角度不一样,你的改变会很快。

就是同样的烦恼同样的业力,你今天去拜忏,你站在我本来就没有业力的角度去拜忏,我还是起惭愧心,你拜一部八十八佛,别人要拜百千万拜。你说你执着我就是业障凡夫,我就是时时勤拂拭,我今天擦一点明天擦一点,那你就很麻烦,钝根人。钝根人同样一部八十八佛,操作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觉得心性很重要,因缘的修证也很重要,但是如果你能力可以的话,我会觉得说你先花半年一年的时间在心性下功夫,你绝对值得。你建立一种从心性的角度来看人生,你再回顾你过去呀,你会很有自信,你会很有自信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你没有安住心性,你敢讲你烦恼无尽誓愿断,你敢讲吗?你不敢讲,这句话你讲不出来。你悟入一念心性,你敢讲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而且你还敢讲一句话,佛道无上誓愿成。你就是有底气讲出这句话出来,虽然我有如梦如幻的业力,但是这个都不是我本来的东西。

所以这个地方我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确有必要在根本上下功夫,虽然你一开始花很多时间,但是我跟你保证你绝对值得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294】寂静中修跟历练修应该如何取舍?

好,我们看最后一个,第四个:

四、《法华经》讲到乘性起修,弟子觉得从知道到做到,所谓从空出假,借假修真,真的很难,所以弟子还是比较喜欢在寂静中修。寂静中修跟历练修应该如何取舍?

师父答:《法华经》的借假修真,的确是有寂静修跟历练修了,我是觉得这样,这个跟我们的根性跟我们的年纪都有关系了。

你看有些人,这个我只是讲原则了,其实你最了解你自己了,我们讲出一个原则,你们自己去判断你应该去寂静修还是动中修,比例多少,我们讲一个原则。就是说有些人,的确我自己看到我的同参道友或者看到我的学生,有些人他是从历练当中他进步很快,的确是这样。他越发心,你看他去年跟今年真的进步很多。他明白道理以后,有些人的根性他是越面对复杂的环境他越激发他的潜能,的确有这种人。

但是有些人他明白道理以后他要先保养圣胎,他要走捷径,先站稳脚跟,然后再慢慢的从空出假,也的确是有这种人,这第一个。

第二个,年龄的关系。一般你年纪越大,理论上你要越收心,尤其是净土宗,我们待会儿会讲到,净土宗你这个因缘所生法就是我们的熟境界,是吧?虽然你明白心性的,但是理可顿悟,事要渐修,毕竟是熟境界。所以从净土宗的晚年来说,我们不很鼓励你面对太对的复杂的因缘,就是你不能对自己太有把握了,你懂吗?你的道理懂了,但是你没有证得。

所以到底是寂静修或历练修,第一个,你看你的根性。有些人是越到越复杂的地方,他的潜力越好,他发挥得越好;有些人是比较单纯,他发挥得好,这一个根性。

第二个年纪,净土宗越接近死亡的时候,你要带业往生,娑婆世界的因缘你今天要沉淀,所以这个地方跟年纪有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295】每一个人都走在真如上,但是你不知道跟知道差很多

好,有没有问题这一段?好请说:

学员问:我们在探讨修学佛法的时候,我们一个学长突然就跑过来问我们说,你有没有正念真如,那这个太抽象了,我们《法华经》有说直心正念真如。

那弟子有一个想法是不是正确,请师父慈悲开示。

真如是一个功能性,那我们的念头就像是一个平台,有时候你正念,起正念的时候真如就在正念的这个平台来运作;你起妄念那真如就在妄想的平台在操作。所以你说我们要外修因缘内观真如,就是遇到一些因缘心常觉照,不随妄转,那这个时候是不是你不随妄转有觉照的功夫就是有在念真如这个意思吗?那应该就是说你要念真如要有这个正念,这个正念就是说从听闻正法如理思维如理作意上去操作这个念头,那也就是在正念真如上,是不是这个意思?请师父慈悲开示?

师父答:好,请坐。这个后面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当然净土宗经常会讲一句话说,你不知道真如本性你好好念佛,也是暗合道妙,巧入无声,有没有,有没有听过这句话,很多,对不对?其实你不正念真如,你不要说念佛,你持咒也是暗合道妙,巧入无声。其实每一个人都走在真如上,但是你不知道跟知道差很多,这样懂吗?

你说这个人愚夫愚妇,他好好念佛,他不知道真如,他也是暗合道妙,潜通佛智,是!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日用而不知,就是说你不明白真如,其实你在念佛的时候也是走在真如上面。

那差别在哪里?差别在你不知道跟知道,差很多。

我这样讲你听得懂吗?差很多,你不知道你就会心外求法。

一个乞丐不管他知不知道他爸爸就是大富长者,他不管知不知道,是不是?他作为一个乞丐,他爸爸是大富长者,这个父子天伦不能改变吧,但是他知不知道就是说,他今天回去他的家打工,他把他爸爸当作外人跟把这个老板当作他爸爸,这两个是不一样的内涵,知道吧。就是他知不知道真如本性是他本具的,他知不知道他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他知不知道差很多。因为你不知道,你就容易仁者心动,你自己心里没底,你看到什么相状你就会怕,很自然。

其实你知不知道真如,真如都没有离开你,但是关键是你不能借用它的,就是说真如没有办法加持你。你不知道以后,就好像你一个电源插座,你插头不插上去就跟没有一样吧,是吧?你不跟它感应,你不跟真如感应是不是,那对你就是没有了。那不然呢,是不是?就是说你不观它,其实它没有离开你,但是对你来说就没有,从因缘的角度你就没有,你就是一个孤儿,你就是一个流浪汉。

当你知道以后,你就再也不是流浪汉了,其实这个地方就是差在这里了。

好,还有没有问题,看样子这个观念是很重要,那我觉得大家去诵经很重要。请说。

学员问:请问师父,心性我们可不可以就是用智慧来诠释心性这两个字?

师父答:心性是所观境,智慧是能观的心,你没有智慧就没办法去开显心性。真如是能观,心性是所观,它是一个真理,它是所观境。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好了,先到这儿。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296】一心三观和中观的无所得、唯识的无分别智有何不同?

  第三十二卷

  我们现在看问题的第二大题:

  二、有关安住一念心性与修学空观的关系。

一念心性,它是众生本具,所以它不需要去修,你只要知道就可以了,你只要忆念它就好了,因为它本来就具足无量的功能,它本来就是清净,不是你把它修来的。但是空观是要修的,空观你没有修就没有了,它是一种破障法门,所以它是一个因缘所生法,你不修就没有的。

所以这两个是不一样的。心性是谈安住,空观是破障,这两个角色是不一样的。好,先把这个角色弄清楚。

  我们再看第一题。

  1、本经的一心三观和中观的无所得、唯识的无分别智有何不同?

  中观的无所得,我们上堂课有简单的说明。它无所得其实跟一心三观里面的即空有点接近,只是它没有明确的说明说,我们有一个明了的清净心具足无量的功能,它没有说,它只是说人生无所得,那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这个无所得是从因缘的开合去观察,安立无所得,这是第一个。

那么唯识的无分别智是怎么回事呢?唯识是认为生命的问题是在于相续,就是辗转相续,就是我们过去可能造了杀盗淫妄,而造了杀盗淫妄以后,它有两个问题:一个叫做业种子,一个叫名言种子。

这个业种子问题还不大,它会让我们产生痛苦,但是这个业种子让我们受完痛苦以后,就没了。问题在这个名言种子,就是说,你过去造的杀盗淫妄,你从三恶道出来,你还想再继续去做,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就是它这个恶念,造罪业以后,这个罪业让你得果报以后,事情没了,除非你对治它,你深深的忏悔它,否则它来生,这个烦恼会相续。

  其实唯识是比较消极的,它就是断相续,它并没有说开显真如,但起码它知道这个因缘法不能相续,否则没完没了。

无分别智就是说,我遇到什么事情,你对我高兴我也没有意见,这都是我过去的命;你对我不高兴我也认了。因为我跟你互动,事情就会更复杂。

就是说,你今天去攀缘外境,对你永远没有好处,快乐会让你放逸,痛苦会让你挫折。

所以唯识学的意思就是说,凡夫的心情,虽然我创造不出功德,起码我不想让恶因缘相续,就修无分别智。所以唯识学是保守,是守自觉,就是我不动念头。

其实这个方法也不错的,说实在的。如果你不能安住一念心性,你修无分别智也不错了,就是我不动名言。我坦然的面对我过去一切的因缘果报,人生酸甜苦辣我认了,我不表示意见,我把目标放在开创未来。

唯识学就是说,我对我今生所有的结果,我完全没有意见,这就是唯识的想法,唯识的人生观就是这样。

因为你对今生有意见,那你来生就完了。唯识的思想是认为,你只要跟今生互动,那你就落入恶性循环,你来生就毁掉了,因为唯识学认为,我们本来就有我法二字,你一旦互动,那人生越弄越糟。

唯识学的思想是认为人生不处理是最好的处理。其实它讲的话不完全对,但是有八九层的道理在里面。虽然消极,但是如果你遇到很复杂的问题没办法处理的时候,我觉得唯识学会帮你过关。

就是我不处理,为什么不处理是最好的处理?因为它总有势力吧。什么叫诸法因缘生,它有生灭相,我就看谁能熬得过谁,我就不动,你的能量自然会丧失掉。

  所以唯识的教法,它认为人生是由烦恼业力构成的,人生就是无量无边的我法二执、烦恼障、所知障构成的,你要摆脱它只有一个方法,就是破和合识,断相续心。就是你不要跟它互动,你不要跟今生互动,然后你去修你的法,这就是唯识学的无分别智。

  诸位看,我觉得这个观念也是不错,遇到特殊的恶因缘是可以这样面对的。

好,有没有问题,无所得跟无分别智可以当做一心三观的辅助,它这两个虽然不能显真,但是,是一个很好的破妄的工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299】安住一念心性与净土法门的关系是什么?

  好,我们看第三题,大家最有兴趣的:

  三、有关安住一念心性与净土法门的关系?

  净土法门有两种的修学:一种叫做事持,一种叫做理持,我们解释一下。

  事持,就是说,我们要找到我的一念清净心,所以我的自己的能量开显不出来,没关系,我的业障深重,阿弥陀佛万德庄严,我就是一个乞丐,我什么都不是,我一心归命通身靠倒,乞求佛力的摄受,这种人也是可以往生的。这是第一个,叫做事修的。但是事修人要注意,你要比一般人加倍努力,因为你对烦恼业力的抵抗力是比较弱的,他完全靠强烈的信心,然后用一句佛号,通过重重难关,包括临终,结果跟弥陀感应道交,也是可以的。

  第二个是理持,他明白我一念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他站在跟弥陀自他不二的角度提起佛号,那么他这个佛号一提起来的时候是两种力量:能念的心不可思议,还有来自于自性的加持力。他有信心,我本来跟弥陀就是同一家人;第二个他来自于弥陀的本愿的摄受。所以理持的人在念佛的时候,他一句佛号提起来的时候,是两种力量,那叫一个心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

事持的人只有一种力量,你只有佛力不可思议。对你来说,你的心就什么都不是,你的心就是烦恼业力的和合。

所以这两种念佛,事持是你的人生只靠一种力量摄受你,那个人就是佛陀。

理持的人,就是你的生命有两种力量:第一个,来自于你能念的心;第二个所念的佛。

好,你把这个事持理持弄清楚,我们可就以看下面的三道题目。





补充内容 (2019-8-26 21:08):
【300】是否多多念佛即可自然通达真如理性?

  看第一题:
  1、蕅益大师云:由事持达理持,古德也常说,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也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是否多多念佛即可自然通达真如理性?

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你不管懂不懂真如都没有离开你,但是,对你来说,你不能启动它。就好像说你们家有很多珍宝,但是你不知道藏在哪里,对你来说,就是没有。

如果多多念佛自然能够通达真如理性,我个人认为几乎不太可能。你说你一个人念佛,你会知道生命是无常的,你都没有学教理,你会知道无常,我相信,因为无常是思议境。你说你好好念佛,你没有学教理,你说人生有因果报应,你会知道,我相信。但是中道实相,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这种十方诸佛,佛所护念的这种传承,你说你自己会觉悟,我真的不太相信。

我们看看历代的祖师,智者大师是怎么开悟的,他诵《法华经》开悟的,他从药王菩萨本事品开悟的;蕅益大师是诵《楞严经》开悟的。

我看中国佛教两千年,只有一个人没有学教理开悟的,那个人就是六祖大师,只有这一个人而已,他真的是没学教理,他就是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恍然开悟了。但这种人都是多生多劫的大乘善根,他只要一点点小因缘就触动了,当然我不知道你的善根如何了,但是一般人不容易,因为它是不思议境。我不相信你不学《楞严经》《法华经》,就是念佛念佛念佛,你就能悟到你的自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我真的不太相信,说实在的,我不太相信,你相信吗?我看你也不相信,是吧?

那这样子佛陀不需要出世了,那佛陀还讲《法华经》干什么呢?那你说舍利弗尊者,这些人智慧都不可思议了,他修到大阿罗汉他都不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嘛,是吧?其实不容易。

预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你说你念佛念到往生,我相信,佛力摄受;你说你念佛念到开悟,你都没有看教理,那除非你是上上善根人,但是我觉得末法时代这样人不多。

  这个问题应该没问题吧。我个人认为不太可能,但是极少数极少数特例了,诸位你想一个问题吧,智者大师做不到,蕅益大师也做不到,你觉得你能做到吗?智者大师是诵《法华经》开悟的,他不是开悟才遇到慧思禅师,他是遇到慧思禅师给他讲《法华经》,一心三观,他才开悟的,我们的因果不要错乱。蕅益大师是诵《楞严经》,诵到一段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然后去参,开悟的,都是有经典的启发的。

就是说经典它不是开悟,但是它会指出一个方向。就是说,月亮在这里,我的指头不是月亮,但是我会指出一个方向,你顺着这个方向观进去,你会找到月亮。当然你也会说,诸佛义理,非关文字,我也同意,但是我要提醒你,还有一句话,诸佛义理,不离文字,这你们懂吧?

你说的非关文字,这没有错。文字不会让你开悟,你离开文字更不会让你开悟,因为文以载道嘛。佛陀灭度以后,他把道放在文字里面,不尊重文字,你就自己摸索了,那你说怎么办呢?你不看经典,你今天不把佛陀的法宝去尊重学习,那你告诉我你怎么开悟呢?

你说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充满了业力,充满了妄想,充满了你过去的习气,你今天不看经典,意味着你今天跟昨天完全一样,叫做等流性,那你怎么会开悟呢?你今天开悟,你昨天为什么没开悟呢?它是一个水流嘛。

一个人要开悟,一定要有佛陀给你做指导,有方便门,佛陀说你要怎么做,你要怎么去观察,这个都是文字的记载嘛,所以我认为不太可能,你没有文字的指导不太可能。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300】是否多多念佛即可自然通达真如理性?

  看第一题:
  1、蕅益大师云:由事持达理持,古德也常说,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也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是否多多念佛即可自然通达真如理性?

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你不管懂不懂真如都没有离开你,但是,对你来说,你不能启动它。就好像说你们家有很多珍宝,但是你不知道藏在哪里,对你来说,就是没有。

如果多多念佛自然能够通达真如理性,我个人认为几乎不太可能。你说你一个人念佛,你会知道生命是无常的,你都没有学教理,你会知道无常,我相信,因为无常是思议境。你说你好好念佛,你没有学教理,你说人生有因果报应,你会知道,我相信。但是中道实相,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这种十方诸佛,佛所护念的这种传承,你说你自己会觉悟,我真的不太相信。

我们看看历代的祖师,智者大师是怎么开悟的,他诵《法华经》开悟的,他从药王菩萨本事品开悟的;蕅益大师是诵《楞严经》开悟的。

我看中国佛教两千年,只有一个人没有学教理开悟的,那个人就是六祖大师,只有这一个人而已,他真的是没学教理,他就是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恍然开悟了。但这种人都是多生多劫的大乘善根,他只要一点点小因缘就触动了,当然我不知道你的善根如何了,但是一般人不容易,因为它是不思议境。我不相信你不学《楞严经》《法华经》,就是念佛念佛念佛,你就能悟到你的自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我真的不太相信,说实在的,我不太相信,你相信吗?我看你也不相信,是吧?

那这样子佛陀不需要出世了,那佛陀还讲《法华经》干什么呢?那你说舍利弗尊者,这些人智慧都不可思议了,他修到大阿罗汉他都不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嘛,是吧?其实不容易。

预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你说你念佛念到往生,我相信,佛力摄受;你说你念佛念到开悟,你都没有看教理,那除非你是上上善根人,但是我觉得末法时代这样人不多。

  这个问题应该没问题吧。我个人认为不太可能,但是极少数极少数特例了,诸位你想一个问题吧,智者大师做不到,蕅益大师也做不到,你觉得你能做到吗?智者大师是诵《法华经》开悟的,他不是开悟才遇到慧思禅师,他是遇到慧思禅师给他讲《法华经》,一心三观,他才开悟的,我们的因果不要错乱。蕅益大师是诵《楞严经》,诵到一段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然后去参,开悟的,都是有经典的启发的。

就是说经典它不是开悟,但是它会指出一个方向。就是说,月亮在这里,我的指头不是月亮,但是我会指出一个方向,你顺着这个方向观进去,你会找到月亮。当然你也会说,诸佛义理,非关文字,我也同意,但是我要提醒你,还有一句话,诸佛义理,不离文字,这你们懂吧?

你说的非关文字,这没有错。文字不会让你开悟,你离开文字更不会让你开悟,因为文以载道嘛。佛陀灭度以后,他把道放在文字里面,不尊重文字,你就自己摸索了,那你说怎么办呢?你不看经典,你今天不把佛陀的法宝去尊重学习,那你告诉我你怎么开悟呢?

你说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充满了业力,充满了妄想,充满了你过去的习气,你今天不看经典,意味着你今天跟昨天完全一样,叫做等流性,那你怎么会开悟呢?你今天开悟,你昨天为什么没开悟呢?它是一个水流嘛。

一个人要开悟,一定要有佛陀给你做指导,有方便门,佛陀说你要怎么做,你要怎么去观察,这个都是文字的记载嘛,所以我认为不太可能,你没有文字的指导不太可能。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301】什么程度才能算知道权实不二的道理?

  看第二题:
  2、为何佛陀开设的方便法门,你不知道的时候是方便,你知道以后就是真实,这个知道要什么程度才能算?

  这两个问题,第一个你知道它是方便,那它就是真实了。

  比方说念佛吧,念佛的目的当然是求生净土,你生命的唯一目标只是为了求生净土,那对你来说,你就落入方便门了。那如果你认为说,我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我考虑我的环境,我必须要先到净土去,才能够成佛,我们把净土当做成佛的一个过渡,那你这个念佛法门对你来说,就是真实法了,就是真实的,这样懂吧?因为你到了净土,你不会卡在那里的。

  但如果你一开始就把净土就当做你唯一的目标,你现在没有问题,但是你到净土以后,你会发现问题严重。就像阿罗汉一样,阿罗汉就是生生世世把涅槃当成唯一的目标,其实涅槃没有错,佛陀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本来成佛之道,佛陀设立了很多很多的休息站,这个都没有错,但是你自己要执着。

  我再讲一次,法没有错,是你自己拿醍醐当毒药了,本来佛法是让你进步的,结果你自己要执着,你自己障碍自己,你不能怪佛陀的法有问题。

  所以说,你不起法执,那这个法就是真实的;你起法执,那你就落入这个法的自我设限。这个地方听懂吗?听得懂就过去了。

  那什么程度才叫知道?信解,一念的信解,你要理解它,你还得相信它,严格来说,你还要发愿。按照本经的目的,它前面半部的《法华经》,它是开权显实重信解,它开近显远重发愿。一个人真正的信解,你一定会发成佛的愿。如果你现在对成佛还很陌生,我合理的推论,你没有真正安住一念心性。就是说,如果你今天跟佛陀真正站在同一个平台,虽然你有如梦如幻的烦恼业力,但是你今天知道我一念心是清净本然,佛陀也是清净本然,自他不二,既然是这样,而你不想发成佛的愿,这个不合理。

  就是说,你是一个流浪汉,你知道你爸爸是大富长者,而你不回家继承家业,这不合理。做为一个流浪的乞丐,这不合理。

  所以知道权者信解,实者发愿,他是这样子的。

好,先到这,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7 08: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