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大乘妙法莲华经----净界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2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222】如果佛陀直接开显甚深微妙法,会对三乘人产生五种惊怖

  好,我们往下看,二止,佛陀第二次的遮止。我们看经文:

  庚二、二止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

  那么,这个时候舍利弗尊者他是初次的乞请,佛陀并没有马上回答,说:止,止!不要再说下去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直接开显这个甚深微妙法,它的结果恐怕不妙,一切世间诸天人等,皆当惊怖,而产生广大的疑惑。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佛陀没有开显,古德解释,因为会产生伤害,因为几乎等于是佛陀把过去的法换了一个不同的思考。就是说,佛陀以前说法是顺着众生的因缘来说的,套一句咱们现在的话,就是心外求法;现在是反其道而行,现在变成要内观了。佛陀过去强调的是因缘上的修因证果,是向外追求的,现在佛陀讲到的是内心的观照,这是内、外两个不同的路子。

这样的话就有些问题了,古德说,因为这样子会产生五种惊怖,佛陀必须要先做一些心态的准备。

第一个叫折损惊怖。有些人会产生重大打击,折损惊怖的是谁呢?就是指定性声闻。这种人从学佛以来,他什么经典都没看,就像我们有些净土宗人,什么教理都不看的,他只知道念佛,你突然告诉他念佛不一定往生,你必须要顺从本愿,要有心态相应,他的折损打击、信心打击是很大的。声闻人也是这样的,有一种声闻人他从来没接触过大乘法,不像舍利弗,曾经修过大乘,而退大取小。这种定性声闻一听到这种甚深微妙法,他会产生善根的折损,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多事惊怖。就是会有很多事情,这是指地前菩萨。为什么菩萨会产生惊怖呢?因为地前菩萨久修勤苦,长时间的勤苦修学六度,突然间告诉他说重点不在因缘所生法,重点在心态,他会产生一种多事的惊怖。

第三个悔恨惊怖。这个指的是不定性声闻,特别是指舍利弗这种曾经修过大乘,后来回小向大的。回小向大以后,佛陀跟他说,我有甚深微妙法,这个时候,这些曾经回小向大而退大取小的声闻人会产生悔恨,早知道我就不退大取小了,我就应该直接修大乘了,产生悔恨。

第四个是颠倒惊怖。一般的凡夫有烦恼,听到以后,烦恼更重。

第五个是最严重的,是狂傲惊怖,就是增上慢人。增上慢人他本来就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他可能是把初禅他误认为是初果,把四禅误认为是四果,他认为自己已经成就涅槃了,那么对佛陀的甚深微妙法很容易产生邪见,谤佛谤法。

那么这五个惊怖,折损、多事、悔恨、颠倒、狂傲,按古德的说法,前面四个佛陀都有办法处理,就是加强他们的信心,但是第五个佛陀没法处理,就是你自己抬高你自己,产生高傲,那么佛陀只好用方法让你退席,因为这个事情佛陀没办法处理,狂傲、增上慢,这个人佛陀是没办法处理的。

所以这五种人的惊怖,佛陀可以施设方便,他的方便呢,就是不断的暂停,喊暂停,让大家不断的增长信心,那么来摄受前面四种惊怖,来化解这种惊怖。

这个是佛陀第二次喊暂停。

 楼主| 发表于 2019-8-12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223】佛陀要讲甚深微妙法,要具足两个条件

我们再看,舍利弗尊者并没有放弃,第二次启请,看经文:

庚三、二请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则能敬信。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 惟说愿勿虑
是会无量众 有能敬信者

那么,佛陀第二次遮止以后呢,舍利弗并没有放弃,他又站起来说:世尊,请你老人家慈悲的开导,到底什么是甚深微妙法?是怎么样的因缘,让你能够成就这广大的功德?那么如是与会的无数百千万亿阿僧衹的众生呢,为什么我要你老人家慈悲开导,因为过去曾经亲近十方诸佛,因此这种善根猛利,智慧明了,对于你老人家所开导的法门,都能够清楚明了。所以闻佛所说,这种甚深微妙法,只能心生恭敬而信受奉行。

所以舍利弗就把这句话呢,用偈颂重新讲了一遍,说:作为于法自在的世尊,我愿您老人家慈悲开导我们甚深微妙法,而不用顾虑。因为与会大众,都有这种诸根猛利的善根,决定能够恭敬、信受奉行。
那么舍利弗今天的二请,已经很接近佛陀的要求了,他的理由是什么?亲近诸佛,诸根猛利。但是,按释迦牟尼佛的标准,还差那么一点,就是佛陀要讲甚深微妙法,要具足两个条件:第一个善根具足,第二个因缘具足。现在是善根具足,因缘还不具足。

所以舍利弗二请以后,佛陀第三次的遮止,看经文:

庚四、三止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 我法妙难思
诸增上慢者 闻必不敬信

舍利弗尊者用这种亲近诸佛、诸根猛利的理由来启请的时候,佛陀又遮止了。佛陀为什么遮止呢?就是说因为如果在这种情况之下,在诸根猛利,智慧明了之下,直接说微妙法,还是不行的,众生还会产生惊怖疑惑。乃至于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呢,将堕大坑,因为他们会谤法谤佛而堕地狱。所以佛陀把这个观念再重新讲一遍,直指不须说,暂时停止这个微妙法,这个时候不能宣说,因为微妙法本身就不可思议,那个增上慢人本身就有这个邪执、偏见,闻了以后,不但不恭敬,还会产生毁谤。

那么到此为止,佛陀遮止了三次。那么天亲菩萨说佛陀遮止三次有三层意思:

第一个,诸位还记得佛陀第一次遮止吗?很早了,我们看经文,那个时候其实舍利弗并没有讲话,就是在讲义第四十七面,佛陀展现智慧功德的时候,佛陀说:止,舍利弗,不须复说。这是第一次的遮止,遮止得很早。

好,我们再回到讲义五十三面来。第一次遮止为什么呢?因为佛所得法不可思议,甚深微妙法,不能用语言文字去充分的诠释的,这个是不可思议法门,很难讲清楚的,某种程度的确是要靠信仰,这第一个,因为它是不思议境,它不能够用语言去描绘的,这是第一个佛陀遮止。

第二个,欲令大众渴仰欲闻。佛陀第二次遮止知道,这个地方讲出来以后,打击很大,一定要先具足信心,所以先暂时遮止,来加强大家的好乐渴仰。

第三次的遮止,为令不堪闻者,退席避祸。佛陀在等待这些增上慢比丘比丘尼退席,因为这些人如果不退席,你光是起信心是没有用的,他们会谤法的。所以第三次的遮止是等待这些比丘比丘尼退席避祸,这是佛陀三次遮止的理由。

 楼主| 发表于 2019-8-12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224】由于舍利弗尊者三次祈请,佛陀即将演说甚深微妙法了

舍利弗尊者开始第三次祈请,而第三次祈请呢,就具足说微妙法的理由了。我们看舍利弗第三次的祈请,他的理由是什么?我们看经文:

庚五、三请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 愿说第一法
我为佛长子 惟垂分别说
是会无量众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听受佛语
我等千二百 及余求佛者
愿为此众故 惟垂分别说
是等闻此法 则生大欢喜

好,这个是舍利弗尊者的最后一次祈请,也是因为这次的祈请,就促成了佛陀正式的开示。

尔时,舍利弗并没有放弃第三次的祈请,他说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因为今此会中,如我等四众弟子,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教化,这个是关键!

一般的法门,只要你善根具足,就可以讲了。因为这个法门很特别了,它已经是超越过去的思考模式了,所以不但是善根具足,还必须跟佛陀有深厚的因缘。就是他们不但是善根深厚,而且是生生世世受的释迦牟尼佛你老人家的教化,跟你老人家是因缘特别的深厚,所以如此人等必能敬信。一方面是对法有善根,一方面是对人有因缘,那么在无明长夜当中呢,由于甚深微妙法的加持,在无明长夜中,就能够寂静、安稳,就是他的心能够安住下来,不会一天到晚在因缘所生法里面追求,所以说是多所饶益。

就是说他的这个涅槃的功德,再加上一心妙法的加持,那么大家都能够在道业上不断的突破,不但是能够敬信,而且绝对能够受益。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他说:无上尊贵的佛陀,唯愿你老人家慈悲开示,甚深微妙法,我作为佛陀的长子,我代表大众请佛陀慈悲,为我等开示,因为如是与会的大众呢,决定能够恭敬的信受此妙法。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生生世世跟随您老人家释迦牟尼佛的教化。

古德说舍利弗怎么知道呢?因为舍利弗有宿命通。

所以,因为跟您老人家有深厚的因缘,听此妙法,大家都能够一心合掌,希望能够听闻佛陀的开示。包括我等千二百个大阿罗汉,常随众,及其他的有学位的凡夫等等,都唯愿佛陀为此大众呢,能够详细的慈悲开示。为什么呢?因为大众听闻此法绝对能够心生信解欢喜,而且功德增上。

到此,舍利弗尊者的祈请,佛陀就准备开示了,因为众生的善根具足,众生跟佛陀的因缘也具足,就可以开显微妙法了。

这就是舍利弗的三次祈请。第一次祈请,他腾出疑情,佛陀说你只有疑惑,不足以开示。第二次祈请,舍利弗说我不但疑惑,我还善根猛利,佛陀也说这样子还是不够,因为众生会产生惊怖。第三次祈请,舍利弗说我不但善根深厚,跟你老人家因缘甚深甚深。那么就可以了,因为佛陀跟众生有亲疏远近的差别。

那么也就是说,一般的法只要依法就可以了,但是甚深微妙法要依法,还要依人,因为这个法门太特别了。

好!我们经文先讲到这。

 楼主| 发表于 2019-8-12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225】但修其法,而不生其执

我们一路走来,看到佛陀都是在处理法执的问题。佛陀是这样规划的,我们看佛陀在教化弟子,他是先破我执,就是说这个法门很重要,说是: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你们就照这个法去修就好。那么佛陀强调法力不可思议,就是你执著都没关系,我要的就是你执著。那么用这个法力的执著,破除很多的虚妄,也的确大家有很多的进步,但是问题来了,也带来后遗症。

这个法执就是这样,你要是不用功修学,你就没有法执。你说,我都没有法执,是呀,因为你都没有用功,对吧?诸位你想想看,作为一个圣人,声闻人,他是深受生命的痛苦,他也感受到生命的痛苦,他对痛苦是很敏感的,一路走来谁陪伴他,是四谛在陪伴他。

所以为什么我们一般人是没有法执,他生生世世,经过饥饿,寒冷,减少睡眠,他就把心住在这个法,因为有法力的支持,而陪伴他轮回当中的挫折,都是靠法的陪伴,诸位!

现在佛陀跟他讲说这些法门只是暂时的方便,你可想而知对他们的打击有多重?所以你看一个人法执重,他越用功的人他法执越重,这很正常。当然,最理想的方法就是说,一开始就把它走对那最好。

就是说,你好乐法但是不要执,这样懂吗?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然这不容易了,但是你要试着去做。就是说你现在如果不把这个心态改变,你以后就跟舍利弗一样,这打击也很大呀,这个懂吗?

就是说我没事,我也不学《法华经》,佛陀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佛陀要我拜忏我就拜忏,要我念佛我就念佛,那你以后还得走这一关,以后到净土这一关你还得过。

就是你今天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佛陀要把你的法执拿掉的时候,你也很痛苦,你也是很疑惑。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事先学《法华经》呢?让你以后处理法执这块简单一点,这样懂吗?就是说你今天但修其法,而不生其执,这样懂吗?试试看能不能这样做?

就是说佛陀要我念佛我念佛,但是我不执著这个佛号,我知道这个念佛的目的,是让我往生的一个过渡,我真正的目的是开显自性的功德。我佛号在念,我佛号照念,法照修,但是我不落入一种坚固的执取。因为你今天对佛号产生坚固的执取,到了阿弥陀佛那儿,佛陀要把佛号拿掉的时候,你也是很痛苦,你也受不了,你也充满疑惑!

你说想当初你老人家叫我念佛,现在你告诉我佛号是你的方便,那你不能怪佛陀,佛陀从来没有要我们执著!

这个中道我知道是很难平衡,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一无所住,又要生其心,但是你不得不这样做。就是在不执著的情况之下,修一切的法门,而站在心性的角度,所有的法门都是开显自性的功德。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来,我告诉你有什么好处,你的进步会比别人快,你的心会比一般人安稳,因为你站在心性的角度,心性是不生灭的,因为是你本具的。

我再讲一次,它不是因缘所生法,是你本来就这样子的,它叫不生灭心。

所以你遇到因缘冲击的时候,你不容易受到干扰,你的心比一般人要安稳。尤其是临终的时候,你知道安住一念心性,你不容易受到这种时空呀,什么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这些对你都不是问题了,你本身超越时空。

那么你的心安稳,等到你后来成就果位的时候,你不用多一道消除法执的程序,因为你一开始就没有陷入太深,这个就是你学《法华经》的好处。

 楼主| 发表于 2019-8-12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226】修学佛法的重点不在事修,在理观!

我是觉得这样子,你要学《法华经》,你眼光放远的人,你才会学《法华经》。你说我也不着急,我先了生死,那就很难有缘来学。就是说,你是从长远的成佛之道来看,反正这一关法执,我迟早要过,我现在早修,以后等我到了极乐世界,到了后半段我走得顺畅一点。

当然《法华经》的角度,对离苦得乐也有关系了,因为你一个人陷入法执,你的胸量格局就变小了,不但是因地改变了,果地也不同了。

那么总而言之,这一条路是成佛必经的过程,你今生不走,你说我今生也不着急,你以后还得走,你越晚走,你要拔开你心中的法执,你的受伤痛苦惊怖就越大,因为你对法的执著就越深,那么就是这个概念。

所以我们一路走来,就是说你最好一开始成佛之道就走对,一开始就走对,你千万不要一开始走得方便,到后来回来的时候又很难回来,因为法执没有对错,而且你长时间、日日夜夜都是靠这个法执支持你,透过三界的痛苦,你可知道你对法的执著有多深。突然间佛陀要把这个法执帮你去掉的时候,你会受不了的。

所以我们的意思就是说,现在学《法华经》很重要,是不是?就是这样,因为你现在是以佛心,就是说你要成佛,你要找到一个有效率的成佛的捷径,就是一佛乘!

就是你今天,重点不是你修什么法门,就像佛陀后面说的,重点也不是你是什么车嘛,关键是谁来拉这台车?你法门修得再多,你心态不对,你那个车很漂亮,结果前面拉车的,是一个鹿,你进步就慢了。
所以说整个问题,重点不在事修,在理观!

修行,他的意思是两条路:事修,我们一方面知道因果丝毫不爽;一方面理观法性本来空寂;他是理观事修,两个结合在一起的。

就是说一个人要进步,你前面要有一条大白牛车,就是理观,你后面才有车乘的事修,这两个加起来,你才会进步的呀!你不是闭着眼睛去拜佛,你这样进步就很慢了,因为你落入了因缘所生法,而不是安住在一念心性,那你就是迂回了,就只能靠回向了。

所以本经的意思就是说,你现在,我们是凡夫,趁早找到一个修学的正确位置,以后可以避免很多的问题,就是这个概念。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227】理观智慧的特色,就是安住一念心性
  第二十五卷

  《妙法莲华经》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三面,我们看丁二的广开三显一以断疑生信。

这一科就正式的要开权显实。

那么,什么叫开权显实呢?

首先我们知道,我们佛教的修学,跟其它的宗教最大的差别,就是我们有很多的方便门,非常的多元化。所以我们每一个初学者,都会根据过去的因缘而遇到自己有缘的法门。

比方说,有些人遇到的是布施法门。他一开始学佛的时候,他所得到的教授就是好好做慈善事业,好好做一个义工,反正工作就是修行,这是一个从布施入门的修学方法。

有些人他因为过去的因缘遇到的是持戒,他得到的教导是戒为无上菩提本,持戒就能够生出所有的成佛的资粮,这个是从持戒入门的。

当然有些人是从念佛入门的,老实念佛就可以往生,甚至于成佛。

就是说,我们刚开始修学,是随顺因缘而找到一个单一的法门来事修的。这个法之所以能够遇到,按照《法华经》的思想,是他们过去生有缘,所以有缘的时候你会起欢喜心,再加上你当初的那一念的道心,所以你会在这个法门当中得到不断的灭恶生善,得到生命的增上。

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三年过去,五年过去,或者说十年过去,这当中产生了变化,因为这种增上是建立在一种生灭的因缘下。我们都知道生灭的东西,它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且这当中也会充满着挫折。

所以说,如果我们还活在单一的事修,所谓创造一种因缘式的增上,我们到最后会产生心有疑悔,因为前面进步很快,到最后你的动力慢慢慢慢的停顿了,动弹不得了,这个时候你就会感到弟子心不安了。那怎么办呢?诸位,那这个时候就是你学《法华经》的因缘成熟了,只有《法华经》有办法救你。

就是说,我们怎么样从一种方便门而能够转入到一种真实相,从三乘转入一佛乘,这样的技术、这样的方法只有《法华经》有明确的开显。

  就是说,我们刚开始骑着脚踏车,走在山间的小路,刚开始你离开染污的环境,来到这种空气新鲜的小路,可是你走着走着发觉,山穷水尽疑无路,已经没有路可以走了,那这怎么办呢?我们怎么样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山间小道而把它对接到一种广大的高速公路。

一开始我们都是执事的。你修布施的,这个是你的团队;你修持戒的,你就好好持戒;你是念佛的,就好好念佛;我们一开始没有横向的融通的思想。

那么按照本经的说法就是,其实我们不一定要改变过去的法门,但是你要多一道甚深微妙法,多一道理观的智慧,这个理观的智慧最重要就是一种安住的力量。我们前面之所以没安住,因为我们缺乏智慧的观照,只是靠一种信仰的支持,

理观智慧的特色,就是安住一念心性,这是根本。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228】这只野鸭子真的飞过去了吗?

安住一念心性,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百丈禅师开悟的因缘:

百丈禅师一开始是做他的师父马祖道一禅师的侍者。

有一天他跟马祖道一禅师外出办事,经过一片丛林,前面有一只野鸭子就飞过去了,这师徒两个都看到了。马祖禅师就明知故问:那是什么东西?百丈禅师说:这是一只野鸭子。马祖禅师又问:它到哪里去了?百丈禅师说:飞过去了。这个时候,马祖禅师马上捏着百丈禅师的鼻子,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真的飞过去了吗?这个时候百丈禅师当下开悟。

这什么意思呢?

这就是考验你的心是活在因缘还是安住心性。

我们从六根的功能来看,我们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产生的见闻觉知,我们的确看到了一只野鸭子从东边飞到了西边,这个心中的影像是对的。但是,当这个影像出现的时候,你的心在哪里,这个关键了!

诸位,就看你这辈子是被一个单一的法门困住,还是你能够掌握无量的法门,就是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修行只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你被法门所转,那你就很被动了。

第二个,你能够从一念心性转动无量法门,那恭喜你,你是主动的。

所以同样的法门有主动跟被动,那关键在哪里呢?关键是当这个野鸭子飞过去的时候,我问你,你的心在哪里?如果你的心是住在野鸭子,那你的心是真的飞过去了,因为你的心是住在一种生灭的因缘相,所以当相状消失的时候你就落入了生灭心。

马祖道一所要说的意思是,相状过去了,你的心要安住在不生灭的心,你要安住在那个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那个明了的心性,这个就是一个成败的关键。

野鸭子飞过去了,你的心在哪里?

布施的法门,当我们在造作的时候,当我们在做义工的时候,你的心在哪里?当我们在持戒的时候,你的心在哪里?当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你的心在哪里?

本经佛陀即将开显真相了,就是说,为什么有些人他同样修一个法门,他进步如此之慢;有些人他能够快速的成佛,这个地方佛陀开始要开权显实,把真实的思想开出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229】只有善根福德深厚堪称法器的人留下来听闻《法华经》

  广开三显一,前面的重点是佛陀赞叹佛智,佛陀一开始把佛陀的无量的功德智慧显出来,那么这个时候去刺激三乘的修学者,让他们动执深疑,让他们来请问,这个地方佛陀要解决问题了,开始要他们断疑生信了。

这以下等于是进入整个迹门的正宗分了,有三周说法。法说一周度上根人,譬说一周度中根人,因缘说一周度下根人,就是三周说法。

我们先看第一个,法说周。这个法说周就是佛陀对于开权显实的观念是直说法要,直接用种种的言词来表达妙法,直说法要。

这个地方有五段,我们先看第一段的正说法要。正说法要又分成两段,先看长行,长行当中分成三段,先许说。前面舍利弗尊者有三次的祈请,这个时候佛陀允许来开示妙法,我们看经文,请合掌:

  丁二、广开三显一以断疑生信(分三)
戊一、法说周(分五)
己一、正说法要(分二)
庚一、长行(分三)
辛一、许说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真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说你既然已经殷勤的三请,佛陀大悲,岂得不说。
佛陀说之前就提醒舍利弗尊者跟与会大众,要遵守两个原则:

第一个汝今谛听,这个蕅益大师说,这是一种闻慧,你在听的时候要摄心专注的聆听。

第二个是听完以后要善思念之,蕅祖说是一个思慧。听完以后要放下自己的执著,好好的如理思维。
这两个才能产生妙法的效果,一个是闻,一个是思。

我当为汝详细的分别解说如何能够开权显实。当我们落入一种单一的事相的法门困境的时候,我们怎么样能够把它对接到一佛乘的康庄大道。

佛陀在要说的时候,说此语时,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个情况,在与会当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有五千人等,突然间从座位站起来,然后礼佛而退席。当然这是很特别了,这还不是一般人在说法,这是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陀,来到现场以后竟然退席。这以下佛陀就解释为什么,所以者何?他们为什么退席呢?因为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

退席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有重大的罪业;第二个内心有增上慢。什么叫增上慢呢?就是未得谓得、未证言证。

一般来说,增上慢还不是一般人,都是比较精进的。当然这种精进的人他心中是有点心得的,或者有点禅定的,但是他没有看教理,他不知道这种果位的判教,他就以为初禅是初果,或者四禅是四果,就把自己凡夫的阶位给抬高了,莫名其妙抬高自己的阶位。

因为有罪根深重及增上慢的关系,身心不得安住了。妙法将开的时候,就不得安住了。

我们看佛陀是怎么样处理这个问题的。

世尊这个时候是保持默然,而不加制止。而且在五千人退席以后,佛陀说了一句话,佛告舍利弗,我今与会大众,无复枝叶,枝叶就是善根福德比较浅薄之人,他不堪接受妙法的开示,就是这个人法执太重了,这个枝叶就是说,他是不堪法器。

纯有真实,只有善根福德深厚能够堪称法器的人留下来。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就是说他们的退席也是好的,汝今善听,我当为汝详细的说明开权显实的方法。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230】法华会上五千比丘比丘尼为什么会退席呢?

这段经文几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两个重点在解释:第一个,这个五千个人为什么退席?他们为什么就退席?第二个,佛陀为什么没有制止,而反而说退亦佳矣。

那当然诸家的说法很多,但是比较合理的说法就是蕅益大师的说法,这些人不能安住,有三个理由:
执、障、慢。

第一个,他有障碍,他过去有重大的罪业,重大的罪业没有忏除。重点还不在障碍,重点在后面两个,他有坚固的法执,这种法执已经把自己给绑住了。有法执也就罢了,更糟糕的是他在法执的基础之下又高慢狂傲,产生增上慢了。

所以这个罪业跟法执跟傲慢这三个加起来,就很难接受妙法的教化了,这是他们不能安住而退席的三大理由。

那么佛陀为什么说退亦佳矣呢?因为蕅益大师说,要避免两种过失的出现:

第一个,对内他们不生谤法的过失。佛陀的他心通预知,这些人如果留下,以他的执障慢一定会谤法,也就是对他没好处了。

第二个对外他会产生障他闻法的过失。佛陀明明知道,佛陀的大悲心,就不敢开口去讲真话的,要变成为实施权,那么为实施权就不是本经的意思了。

所以,你说这些人要是不离开,佛陀就陷于两难。佛陀要说,他们就谤法;佛陀要不说,其他人就听不到。所以说这些人主动离开,从当时的因缘来说,是一个最好的情况。

蕅益大师说,这些人至少已经听了序品,序品为什么他们不谤呢?因为序品只是一个放光献瑞的相状,所以言简意未明,这个文字讲的很简略,义理也不明显,所以他不会生谤。但是他们听了序品以后,他们也栽培了未来得度的因缘了,所以在其它的时节,再做度化,他们这些人,可能在佛陀晚年的时候,讲《涅槃经》的时候,再来度化;或者等到弥勒佛出世的时候再来度化,等等。总之,这个时候他们是没有得度的因缘,而他们必须要退席,佛陀才能够畅所欲言的开权显实。

我想这段经文,五千人退席当然就是说,他不是一般的因缘,今天他不是在其它的因缘下退席,而是在万德庄严的佛陀前面退席。

这个地方是值得我们净土宗注意的一个情况。

我们净土宗有个盲点,我们对于感应道交做一种单方面的思考,我们总是觉得,我只要念佛,我就有办法能够感应道交。其实感应道交是一种双向的随顺,佛陀恒顺众生,大悲心,我们念佛人也是恒顺佛陀,要顺从本愿。

当一个人起了严重障碍的时候,佛陀是没办法救拔的。比方说这五千比丘比丘尼。当然有人说,唉,那可能是佛陀一时的方便。

诸位,你可千万别忘了,你现在学的是《法华经》。什么叫学《法华经》?

诸位,你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你看到的佛陀是真真实实的佛陀,天台宗叫纯圆独妙。

我们以前在方等时、阿含时、般若时看到的佛陀,可能是佛陀的方便,《法华经》没有一个动作是佛陀的方便,不管是前面的开显佛慧,还是后面的弘赞佛德,本经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你看到的佛陀就是一个真实的佛陀。

本经佛陀已经不再遮遮掩掩了,那是前面方等、阿含、般若时,如果这种情况在方等、阿含、般若时出现,我们可以解读说佛陀可能要表现什么意思,所以就是一时的方便。

诸位,这件事情是在法华会上出现,这是一个真实的佛陀面对一个真实的情况,佛陀束手无策,这是真实的佛陀。也就是说,感应是一种双向的准备。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231】这段经文为什么要叹法稀有呢?

我们再看下一段的受旨。
佛陀讲到这一段说,我可以为你们解说以后,舍利弗表示欢喜的接受佛陀的旨意。看经文:

  辛二、受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陀讲到汝今善听,当为汝说以后,舍利弗就做出了回应,说:好的,世尊,我们心中充满了欢喜跟期待,愿意听闻如此的妙法,怎么样让我们事修人陷入困境的时候,怎么样能够突破,我们是欢喜听到的,那么佛陀就正式宣说开权显实的观念。

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段明四佛章。这个四佛指的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跟释迦牟尼佛,这四尊佛是怎么样开权显实的?这当中是先讲三世诸佛,再讲释迦牟尼佛。三世诸佛当中又分成四段,先看第一段的叹法希有,看经文:

  辛三、正说(分二)
壬一、明四佛章(分二)
癸一、总明诸佛(分四)
子一、叹法希有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佛陀在开显妙法之前,先说了一件事,就是如此的甚深微妙的法门,是诸佛如来时乃说之,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会宣说的,这种情况就好象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优昙钵华叫作祥瑞之花,它出现的时间,平均三千年出现一次,都是在人寿八万岁的时候,转轮圣王出世,人人奉行五戒十善的时候,才出现。

这段经文为什么要强调叹法稀有呢?蕅益大师说,令大众生起难得稀有之想。我们不要说其他佛陀,我们就说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说法四十九年,几乎前面的四十几年都是在讲因缘所生法。

佛陀以前说的法都是执事的,你修五戒十善人天果报,你修二乘就是涅槃寂静,你修六度功德庄严,佛陀很少讲横向的修学,就是把这些法如何融通到一念心性,佛陀的说法很少讲横向的,都是单一的,执事的。这个横向理观的融通的法门是时乃说之,是到最后的时候,佛陀做收尾用的。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让我们生起难遭遇想,生起恭敬心。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232】佛陀是如何随宜说法的?为什么又意趣难解?

  我们看第二段说无虚妄,看经文:

  子二、说无虚妄
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

讲到法是稀有以后,佛陀又强调你要信奉佛陀所说的法,因为佛陀凡有所说都是真实不虚的。

其实这段是很特别的,我们看佛陀在讲经的时候当然也有劝信,但是大方向都是在后面。你看《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够不可思议了吧,我们凡夫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往生净土,也就是三不退,但是他的劝信也是放在后面,六方诸佛。

只有本经在讲之前劝信,讲后又劝信,所以本经是两种劝信。我们看到佛陀是很少有在没有说法之前劝信的,几乎没有,可见这《法华经》真的是不可思议。

这种从根本上让我们从因缘的修证转成理观的修证,这的确是很难接受的,所以佛陀必须两番的劝信,在讲经之前劝信一次,就是说,在听佛说法之前,请你先对佛陀这个人有信心。

我们一般都是听完以后,觉得佛陀讲的有道理,依法以后再依人,我相信你说的是对的,佛陀是赞叹的,我说的对的,你理解的是对的,我们就好好相信,很少说没有说法之前就让你相信,相信谁呢?你相信佛陀,你才有资格,下面听得下去。

佛陀说的话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先对佛陀修皈依,才能够听以下的法的。

  我们往下看,佛陀就正式的来说明这个权实的关系,我们在操作事修跟理观之间要怎么样做一个调配。我们先看广开方便,看经文:

  子三、广开方便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这个经文是讲到佛陀过去是如何广开方便的。他讲到两件事:

第一个说三世诸佛是怎么说法的?是随宜说法。是站在恒顺众生的角度,而开出了三乘法门或者五乘法门。

第二个意趣难解。佛陀开了三乘也好五乘也好,其实他真实的目的不是我们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佛陀虽然过去以无数的善巧方便,透过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来演说三乘的法门,但是这些法门,它真实的意涵不是我们一般的凡夫三乘人所能理解的,那只有谁可以理解呢?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这段经文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佛陀是怎么随宜说法?第二个为什么意趣难解?

这个佛陀随宜说法,前面的经文曾经说过。佛陀出世以后,他要先规划种种的法门,众生应该怎么样让他进步,从一个增上的角度。

那么他规划的时候有三个角度:

第一个若人遭苦怨老病死。这个人他过去生的因缘深受身心的痛苦,而痛苦的折磨给他很大的打击,所以佛陀施设了四谛法门,把苦谛放在前面。

第二个若人有福自求圣法。这个人过去生有点福报,也就是说他可能生命没有那么多痛苦,你把苦谛放前面对他没感觉,但是他自求圣法,他的智慧比较高,他能够直接观察妄想无性,那么佛陀为他讲十二因缘,直接消除爱取烦恼。

第三个若人修种种行自求无上慧。他能够好乐佛陀的功德,他对苦谛没什么感受,他对烦恼也没什么体会,但是他看经典的时候,他看诸佛的神通变化和种种的六波罗密功德,他心生好乐,佛陀为这些人讲六度法门。

也就是说,佛陀必须要让一个初学者产生意乐,先以欲勾牵,再令入佛智,让他产生欢喜心,产生修行的动力。

那么产生修行动力以后,他才能够慢慢的增上,但是增上以后,后面要怎么走就没人知道了,就意趣难解了。

这个地方有两种说法,什么叫意趣难解?就是说,后面佛陀就是说,从凡夫的角度,从我们凡夫有所得心来看,佛陀设四谛十二因缘,四谛法门是让我们成就偏空涅槃,佛陀讲到这个六度是让我们成就六度的功德,凡夫是这样想的。

但是佛陀不同意这种说法,佛陀说你们看错了,我所有的三乘法门,是让你们成佛用的。那么这样子讲,众生跟佛之间有落差了。那这个地方怎么解决,后面佛陀会一一的开显,就是说为什么今天,你们今天在修法的时候会陷入困境,但是我设计的时候是没有困境的,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个要怎么解决,佛陀后面会详细说明。

所以后面这几段经文都非常重要,就是说到底是问题出在哪里?就是说佛陀设立布施的时候,这个布施法是通畅的,它是一个高速公路,为什么我们去布施我们做义工的时候,变成陷入了自我的困境;佛陀说持戒的时候,真的那个持戒是成佛之道,但是我们在事相持戒的时候,障碍重重。

也就是说这台车子的设计是一百分的,结果跑到我们手上变成三十分,这怎么回事?

所以佛陀说意趣难解,就是一言难尽。我把好的东西丢给你,结果你弄成这个样子,那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佛陀要解释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233】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我们看显示真实,佛陀以前这些事情,佛陀以前是默然不表示意见的,你修四谛十二因缘成就涅槃,佛陀也不表示意见,你修六度成就功德庄严我也不表示意见。但是你们现在出了状况,你们现在生起疑悔,当你们开始成就圣道以后,看到诸佛菩萨功德以后,心生疑悔,到底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学佛我只得到这样子,那么佛陀这个时候不能默然,佛陀要解释为什么。

好,我们看显示真实,显示真实当中分三段,丑一、大事因缘,先看经文:

子四、显示真实(分三)
丑一、大事因缘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好,这个是整个修行成败的关键,就是一个理观的智慧要出现了。

就是为什么佛陀施设的法门这么难理解呢?

因为佛陀的出世有一个很重大的目的,就是一大事因缘,也是佛陀一个在佛教里面一个最核心的思想。

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目的呢?

舍利弗,因何名诸佛世尊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呢?

因为佛陀要始令众生开佛知见,要开启佛陀的知见,就是佛陀的智慧,使得清净故而出现于世。

进一步开了智慧以后佛陀又让众生的心中要显示智慧,要把智慧给显现出来。

那么显现出来以后呢,要我们慢慢的悟入佛陀的智慧;最后要我们如实的证得佛陀的智慧。

这个就是佛陀以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

那么这段经文等于是说明了一个理观的智慧,这个地方我们分成两块来说明,第一个先讲什么是佛陀的知见;第二个他成就的次第为什么要分成开示悟入这四个次第,我们先看什么是佛的知见。

在讲佛的知见,我们要先谈谈众生的知见,因为这是对比的。

我们现在是一个众生的知见,那另外一个叫作佛的知见。

那么众生的知见跟佛的知见,这两个之间的关系就好像冰跟水的关系。

我们看本来是一个水,水是怎么样,水是没有形像的。那么但是你把水放在玻璃杯里面放到冰箱去冷冻,哦,它就是变成有形状了。它可能变成方形的或变成圆形,但是它的本质还是水。我们要透过一个正常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把这个有形状的冰块再把它融为无形状的水,那么这说明什么呢?

我们的本质跟佛陀的本质是一样的!

但是我们在三界里面流转,我们的人生经验太丰富了,我们上至天上下至三恶道什么都去过了。而去过以后最可怕的事情是我们每一生所走过的路都留下太多的痕迹了,就留下太多影像,特别是让我们特别痛苦的事情让我们特别快乐的事情,这个影像在心中已经被我们牢牢给抓住了。

就是说我们的心本来是清净本然,那现在呢,既不清净也不圆满,就是我们现在已经怎么样,被物化了。

就是说我们已经被塑造成一种个性,哦,这个人有个性,这个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喜欢得到什么他不喜欢得到什么,就是我们长时间本来是一个没有个性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心性,结果因为很多相状的累积,已经把他给物质化了,定型了,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所以这个地方佛陀讲出一个消息,不是法门有问题,是我们能操作的心有问题,所以这个地方要解决。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234】你这个心,你要经常去观它,看看它在干嘛!

天台宗的解决之道很简单,我们怎么样把冰块变成水?天台宗提出观心法门,就是说你这个心,你要经常去观它,你要经常去,你要把它给看好,你要去看看它在干嘛。就像小孩子一样,你老是盯着他,他就会慢慢慢慢的往好的方向走。

那么也就是说你在修学法门的时候,你不能把所有的心都放在法门身上,这是不对的。你要有一半的心放在法门的操作叫作事修。你要把一半的心放在你自己的内观。

那怎么内观呢,他有两个方向,第一个叫作空观,叫作离相清净。就是说我们以前的心是取向分别,当然每一个取的相状不一样了。

你看声闻人他为什么变成声闻种性,他自找的。我们今天如果把生命拉到原始点,我们什么种性都不是了,但是声闻人他的特点,他特别喜欢收集人生的痛苦,他自己的痛苦也收集,他看到别人在痛苦他也把这个相状再收集起来,所以他的结论人生没有价值。

就是说你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取向分别,你自己找的。你自己去取很多痛苦的相状,然后你就把你的心不断不断塑造成一个痛苦的相状。

那么说菩萨种性是怎么来的呢?也是取向分别,我们老是看到菩萨他不把痛苦当一回事,他看到功德,他是牺牲生命都在所不惜。他看到自己有功德相他觉得很荣耀,他看到其他的菩萨,哦,这个菩萨整天在那里做义工,他也赞叹,他把别人的功德相也取过来,所以在他的生命当中,痛苦快乐根本就不算个事儿,他只要能够成就功德他命都可以不要,菩萨种性。

他怎么会沦落到这种份上呢,取向分别。

我们今天是把一个本来清净的心性经过长时间的轮回,已经塑造成一种各式各样的定型,本来是没有定型的,现在变成我们搞成定型。那么这个问题不处理,你修什么法门到最后都会产生困境没有例外。你一开始修得不错到最后,所以历史会不断的重演,你不信你没有听《法华经》你来生再来,你也会遇到你相应的法,该遇到谁就会遇到谁,修一修一开始不错到最后糟了上不去了,上不去就一个人他不是上去就开始退步了,没有什么保持原状就退步了。

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有智慧的人学《法华经》,他知道怎么样转换跑道,就是改变心中的理观智慧,所以第一个就是离相、清净心。

第二个就是借相,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站在一念清净心的角度修十如是,我们开始借佛陀的相状来产生佛的因缘果报的善根。或者有人说没关系我先成就往生,也没事,我们先借极乐世界的相状来产生往生的善根。

也就是说我们从清净心来产生一种菩萨愿或往生的业力。

所以他整个佛陀的知见呢,就是安住一念心性,就包括清净心跟菩提愿,而他的根本在清净心,就离相。

这个离相,我们讲一段小公案,就讲这个赵州禅师。

赵州禅师他的特色,他就喜欢用日常生活的体会让你参禅。

比方说有一天他早上吃完的时候,他在禅仓里面会客,就有人来请示了。这个禅师就说:学人初入丛林,如何参禅?请和尚开示。

赵州禅师讲一句话说:吃粥未?他说你吃了早餐没有?吃粥未。他说我吃粥了。赵州禅师只讲一句话:洗钵去!去洗钵吧。

诸位,是什么意思?

诸位我们看,我们看这个钵,这个钵没有吃粥之前它的表面是光滑的,对不对?吃完之后会怎么样?会有点粘性。所以洗了之后呢,就是脱粘去腐,恢复这个钵的本来面目。

也就是我们现在,如果我们的心是一个钵的话,我们的心现在是有粘性的。我们现在看到什么,众生处处着,看到什么就像强力胶,贴上去。

我跟你讲,你心中那么执著,我就是给你全世界的最好的妙法,你都操作不起来,你都会操作成一种障碍,问题在这儿。

所以他这个离相的意思就是说把心中那个强力胶洗干净,心没有错,不要看到什么就住上去,就是见相离相。

看到什么相,观察它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我不需要这个相状,就脱离。

那么也就是说呢,首先我们今天要突破我们现在的困境,第一个建立佛的知见,建立理观的智慧,这是第一件事情。

那么这个理观的智慧建立以后,后面就可以把它会归到事修,这个理观到事修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235】你要用理观来引导法门,而不是用法门来引导你的心

第二十六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五面,我们看到显示真实的第一段、大事因缘。

我们过去没有学《法华经》之前,我们修学佛法是靠法力的摄受,我们依止布施,我们就靠布施的法来引导我们;我们修持戒,我们就靠持戒的法门来引导我们。那么这种以法门来引导内心的法,到最后都会有困难的,就像舍利弗尊者,心生疑悔,因为你没有改变的是那一念心。

所以本经的意思是,你要用你的理观来引导法门,而不是用法门来引导你的心,所以我们过去的修行是一个错误的修行。

就是说,我们先要建立一个佛陀的知见,然后再去修一切法门,这个时候每一个法门统统是高速公路,统统畅通无比。

这个就是以理观带动事修的概念。

这个理观的智慧就是观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所形成的清净心跟菩提愿。

这种理观的智慧,在本经当中有四个阶段:开、示、悟、入。蕅益大师把这个开判作是十住,安住实相。其实我们凡夫还没有资格到十住,我们一般是十信,先信,就是信解。本经后面会说,你对你一念心性建立清净心菩提愿,你都不要做,你只要产生一念的信解,那个力量就不可思议了,你相信这件事情是可以做到的,而且你不断的往那个方向走,就不可思议了,那何况是到十住,当然更不可思议了。

安住实相,就是开,把凡夫的这种颠倒执著打开了一点;第二个示,佛陀的光明慢慢显示,就是十行,不但安住还广修妙行,广修六度的妙行;悟,就是十回向,慢慢透过回向中道,把理观跟事修把它融通,理事融通;入,就是十地,这个十地就是真实的证入,自在无碍。

所以说整个成败,法门到底是一种局限性的,还是畅通无阻的,关键在我们用什么知见去修这个法门。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236】权法跟实法是什么关系呢?

  好,我们看会权归实。你现在懂这个理观智慧以后,我们再来看看权法跟实法是什么关系。我们看经文:

  丑二、会权归实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这段经文,我相信刚学《法华经》的人,听了会非常的惊讶!

佛陀告诉舍利弗一件事情说,其实诸佛如来,他虽然设计了三乘法门,有三乘的因果,但是从佛陀刚开始规划,从佛陀的心来看这件事情,佛陀是怎么看的?

佛陀但教化菩萨。在佛陀的心中根本就没有所谓三乘人,都是菩萨道人,都是佛陀的儿子,这是所谓的人一,佛陀只教化一种人。

从修行的角度,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其实表面上三乘人各忙各的,有些人修四谛,有些人修十二因缘,有些人修六度,但是从佛陀的角度,他们都是要成为一件事情,他们都是要成就佛道,成就佛陀的智慧,从佛的角度叫行一。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表面上我们看到三乘或者五乘法门,从佛陀的角度,佛陀只有一佛乘,佛陀只讲了一件事,就是成佛之道,没有所谓的二乘,也没有所谓的三乘的差别。

那我们从这段经文可以明显的看得出来,佛陀看事情跟我的确有很大的落差,真的是有落差。

我们看,明明看到五乘呀,我们明明看到有人布施持戒升天,有人修四谛十二因缘到涅槃了,有人修六度到功德庄严的境界了,有人念佛往生了,佛陀怎么说,看到所有人只有一种人,就是菩萨,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成佛,所有的修行都是为这个准备的。

蕅益大师举一个例子说,为什么佛陀但教化菩萨呢?他举了一个例子:如彼穷子,只为客座见人,长者观之,实是已子。说一个乞丐,是一个穷子,他流浪很久了,被大富长者给找来了。找来以后,他一直不敢相认。长者让他扫厕所,做库房,最后掌管家业,把所有的珍宝都给他掌管,珍宝都给他了,但是这个穷子是怎么看的?哦,这个珍宝不是我的,我只是替长者掌管,我每个月就领固定的工资,这个珍宝跟我没关系,我只敢从里面拿一小部分,属于我的部份,其它的我还是替长者掌管。

那长者是怎么看?长者说,本来就是你的了,我是打算交给你的了。

当这个长者给这个贫穷乞丐掌管财产的时候,两个人对这个财产的认知是有所不同,有落差的。长者说,我这个财产就交给你了,但是穷子说,你没有交给我,这是你的,我只拿我每个月的薪水。

这是说什么意思呢?

佛陀说,我整个五乘法门里面都有无量的珍宝,但是你只得到你要的东西。

谁说布施持戒只能升天,谁说四谛十二因缘只能成就涅槃,谁说的?是你自己说的。就是说,佛陀设计这五乘法门的时候,在每一条路都通佛道的,都具有无量功德的,是我们把它操作成五乘的结果的,这样懂吗?现在我们产生障碍了,来找佛陀,佛陀说我设计不是这样子的了。

比方说佛陀给你一辆车子,是可以跑十万公里,结果你老人家跑了三万公里,车子坏了。那你说,这个车子怎么才跑三万公里,厂商说对不起,我们设计是十万公里,你老人家不知道怎么开的,开到三万公里就坏了。

意思就是说,你的思想智慧老也不提升,你老是怪法门不对,就是这样子。你今生这样子做,来生还是这样干,来生还是觉得修到一半我走不下去了,换汤不换药。

佛陀说,你千万别怪我,你今天一个阿罗汉卡在那个涅槃走不上去,你可别怪我四谛十二因缘设计不对,四谛十二因缘你走了一半你自己不走的,后面的路是畅通的,你老人家自己不走的。

就是说,从佛陀的角度,是理一、人一、教一、行一,人跟法门一开始设计都是畅通都是成佛之道,但是我们凡夫,众生处处着,结果把这个法门把它操作成了一种五乘的差别功德。

那问说,那只是你释迦牟尼佛你老人家这样子吗?其实不对,十方诸佛的法门都是这样子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237】诸法无性,境随心转

  我们看总结,丑三:
  丑三、总结法要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佛陀说,不是我释迦牟尼佛规划五乘是一佛乘的成佛之道,乃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诸佛所安立的法门都是理一、人一、行一、教一,都是成佛之道,没有例外。这个地方就颠覆了我们以前对法力的看法,就是古德说的:诸法无性,境随心转;心为名利,一切法趣名利;心为菩提,一切法趣菩提。就是说,每一个法门都没有自性的,那你的心态是什么水平,你就把它操作成什么样的相貌。

我们举一个例子:

过去在台中有一个男居士,这个男居士他拜佛念佛非常虔诚,一天拜几千拜的,参加过斋戒学会,但是他老人家就没有学习过怎么样开启佛陀的知见,他修到最后就是有点问题了。有问题以后,如果他能够自我反省,马上停下来,请求善知道开导也就算了,更可怕的是他要求闭关,结果闭关的时候,就着魔了。着魔以后,后来没多久就从楼上跳下来了,自杀身亡。

诸位,一句万德洪名,他把它操作成一种邪魔外道了。你今天如果用这个事情去质疑阿弥陀佛,你说你老人家怎么把这个佛号让我儿子念成天魔外道了?阿弥陀佛佛说冤枉啊,我一开始设计的时候,不是这么设计的,我是但教化菩萨,诸有所做常为一事,我以佛之知见,摄受众生,我这个佛号可是万德洪名。

就是说,他心理有问题他要自我反省,而不是法门有问题。这个法门没有高下,这个问题我们再往下看,你就可以看的出来,列三世佛,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的所谓的一切法都是一佛乘,那其他佛我们慢慢往下看,也会明白这个道理,什么叫诸法无性,境随心转。



补充内容 (2019-8-15 21:20):
【238】什么是为实施权呢?

  看列三世佛。三世佛当中,别名三世诸佛开权显实。先看第一个,明过去佛。
癸二、列三世佛(分二)
子一、别明三佛开权显实(分三)
丑一、明过去佛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好的,这段经文跟前面有点像,但是多了两个字更清楚了。就是说为什么所有的法都是成佛之道?而我们为什么会变成有差别的果报呢?以下说出了关键的两个字,我们看这段经文的最后,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这个一切种智就是中道实相的智慧,就是成佛之道。

这样子我们就更清楚了,就是究竟。

这个究竟,蕅益大师说的好,什么叫作究竟?近果说差别,从近距离来看这个果报,近果是有差别的。近果说差别,究竟归一乘。

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近果说差别?

比方说念佛,如果你问我,某一个老菩萨每天念佛,他会有什么结果?我的答案从《法华经》的思想,是很难讲!很难讲!

他有可能念佛往生,他也可能念佛升天,他也可能念佛,临终的时候起颠倒堕三恶道,也可能。
就是说从近距离来看是有差别的,但是这个佛号一旦进去,诸位,不管他到哪里,那个法的力量都没有停止,即便这个人念佛起邪见颠倒堕入魔道,他跟一般的外道还不一样,他是念佛起邪见的,跟你修外道起邪见还不一样,因为他有佛陀施设的佛号的种子,你别忘了。

那个种子会发生什么效果呢?

虽然近果说差别,近距离来说,因为他操作失当让他堕落了,但是那个佛号的种子会在他的心中产生一种力量,会产生一种声音会告诉他,你不能这样子做,不能这样堕落下去,它会引导他慢慢的遇到佛法,总有一天他会反省,他会改变,慢慢慢慢的就是我们说的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这个就是佛法的力量。

就是说,即便你操作错误,很多人念佛就是离苦得乐,结果念到天上去了,其实阿弥陀佛看了很不舍,我这个佛号思维了五劫,我用无量劫的六波罗密换来的佛号,结果被你操作成人天果报,阿弥陀佛可能会喊冤,但是没关系,我就跟你等。

关键那个佛号已经进入你的心中了,虽然你没有完全打开它的功德,他的设计是往生的是成佛的,结果你只是用了他其中的一种功能,但是你别忘了,那个佛号还是佛号,你没有把它的功德开显出来,它还在里面,你跟一般人升天还不一样。

你会说,这个人念佛升天了,这个人修基督教,或者修其它的宗教,修慈善事业升天了,近果说差别,从近距离来看,你看你们学佛没有好到哪里去,你也升天,他也升天。

请你不要这样讲!

外道升完天以后回来,什么都没有了,因为他那个法门不是佛陀设计的。

诸位,你可别忘了,这个佛号是佛陀设计的。你把福报享完回到人间,事情还没有完的,这个佛号还会引导你生生世世遇到佛法,你会不断进步,你直到究竟皆得一切种智。当然时间多久,那我就不知道了,理论上是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当然如果你早一点修理观,早点把这个法门的功德开显出来,那我就恭喜你。那你今天跟它耗,就不知道要耗到什么时候,但是这个法门一旦进入到你的心中,只要你没有成佛,这个法门就不会消失,这就是佛陀高明的地方。

刚开始佛陀会满足你的需求,你说我念佛,我也没有出离心,我就是想升天,那也没关系,就近果说差别,佛号也不会反对,它会把先升天的功能先开给你,那其它的就隐藏在里面,这个就是三世诸佛所谓的方便门。

就是说我们只是用了一部分的功能,但是其它功能是潜伏状态,这个就是为实施权。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238】什么是为实施权呢?

  看列三世佛。三世佛当中,别名三世诸佛开权显实。先看第一个,明过去佛。
癸二、列三世佛(分二)
子一、别明三佛开权显实(分三)
丑一、明过去佛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好的,这段经文跟前面有点像,但是多了两个字更清楚了。就是说为什么所有的法都是成佛之道?而我们为什么会变成有差别的果报呢?以下说出了关键的两个字,我们看这段经文的最后,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这个一切种智就是中道实相的智慧,就是成佛之道。

这样子我们就更清楚了,就是究竟。

这个究竟,蕅益大师说的好,什么叫作究竟?近果说差别,从近距离来看这个果报,近果是有差别的。近果说差别,究竟归一乘。

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近果说差别?

比方说念佛,如果你问我,某一个老菩萨每天念佛,他会有什么结果?我的答案从《法华经》的思想,是很难讲!很难讲!

他有可能念佛往生,他也可能念佛升天,他也可能念佛,临终的时候起颠倒堕三恶道,也可能。
就是说从近距离来看是有差别的,但是这个佛号一旦进去,诸位,不管他到哪里,那个法的力量都没有停止,即便这个人念佛起邪见颠倒堕入魔道,他跟一般的外道还不一样,他是念佛起邪见的,跟你修外道起邪见还不一样,因为他有佛陀施设的佛号的种子,你别忘了。

那个种子会发生什么效果呢?

虽然近果说差别,近距离来说,因为他操作失当让他堕落了,但是那个佛号的种子会在他的心中产生一种力量,会产生一种声音会告诉他,你不能这样子做,不能这样堕落下去,它会引导他慢慢的遇到佛法,总有一天他会反省,他会改变,慢慢慢慢的就是我们说的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这个就是佛法的力量。

就是说,即便你操作错误,很多人念佛就是离苦得乐,结果念到天上去了,其实阿弥陀佛看了很不舍,我这个佛号思维了五劫,我用无量劫的六波罗密换来的佛号,结果被你操作成人天果报,阿弥陀佛可能会喊冤,但是没关系,我就跟你等。

关键那个佛号已经进入你的心中了,虽然你没有完全打开它的功德,他的设计是往生的是成佛的,结果你只是用了他其中的一种功能,但是你别忘了,那个佛号还是佛号,你没有把它的功德开显出来,它还在里面,你跟一般人升天还不一样。

你会说,这个人念佛升天了,这个人修基督教,或者修其它的宗教,修慈善事业升天了,近果说差别,从近距离来看,你看你们学佛没有好到哪里去,你也升天,他也升天。

请你不要这样讲!

外道升完天以后回来,什么都没有了,因为他那个法门不是佛陀设计的。

诸位,你可别忘了,这个佛号是佛陀设计的。你把福报享完回到人间,事情还没有完的,这个佛号还会引导你生生世世遇到佛法,你会不断进步,你直到究竟皆得一切种智。当然时间多久,那我就不知道了,理论上是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当然如果你早一点修理观,早点把这个法门的功德开显出来,那我就恭喜你。那你今天跟它耗,就不知道要耗到什么时候,但是这个法门一旦进入到你的心中,只要你没有成佛,这个法门就不会消失,这就是佛陀高明的地方。

刚开始佛陀会满足你的需求,你说我念佛,我也没有出离心,我就是想升天,那也没关系,就近果说差别,佛号也不会反对,它会把先升天的功能先开给你,那其它的就隐藏在里面,这个就是三世诸佛所谓的方便门。

就是说我们只是用了一部分的功能,但是其它功能是潜伏状态,这个就是为实施权。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239】原来这个就是开权显实!

  我们看丑二的明未来佛:

  丑二、明未来佛
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好,这句话跟前面差不多。就是说,你只要是学习佛陀亲口说的法门,前题是这个法门是佛陀亲口说的,你不管是把它操作成升天也好、往生也好,这个法门的能量都没完,它的能量是让你究竟皆得一切种智的,这个就是开权显实,佛陀把这个法门的真实的功力告诉你了。

  我们看现在佛:

  丑三、明现在佛
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好,这个地方也是说明了,不过这个地方讲的更清楚。

就是说,佛陀五乘法门,可能现在我们没有修佛的知见,我们的心态还是有所得,我们没有准备好,那也没有关系,佛陀会先满足我们的需求,就是所谓的多所饶益安乐众生。

可能我们的佛号念到最后让我们得到人天果报,那也没关系,这个佛号会先满足我们现在的需求,但是它会不断的陪着我们究竟皆得一切种智,它还会产生一种引导的力量,这个就是佛陀的设计,原来这个就是开权显实。

佛陀的法门力量是如此的伟大,就算你一天到晚打妄想,他先满足你现在的需求,但是这个法门进入你的心中,他还是会产生力量的,这就是所谓的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好,我们看子二的总结:

子二、结示诸佛出世因缘

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好,这个就是所谓的佛陀出世的本怀,佛陀是但教化菩萨,使令众生成就佛的知见,使令众生悟入佛的知见,乃至于证入佛的知见。

所有的法门,其实它的功能都是为众生成佛设计的,即便我们现在暂时没有准备好,现出了五乘的功德,但是法门的势力是没有消失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240】这个就是佛陀出世说法的一个规划

  我们看明释迦佛章,释迦佛章分成五段,第一个开方便为始,看经文:

  壬二、明释迦佛章(分五)
癸一、开方便为始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
  
所以你看佛陀设计方便很难的。

佛陀的法,他不但要把这个法门究竟的目的,一定要把你弄到佛道去,他还要让你现在保持欢喜心,这个方便门是很难的。

就是说,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我也跟过去现在未来佛一样。首先这个方便门要怎么设计呢?

第一个,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我们先看过去,这个法门多难设计呢?第一个,比如说,我要设计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他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第一个,佛陀来到世间之前他要想一想,这些跟我有缘的众生他过去都干些什么事,佛陀预知哪些人会跟他学佛,甚至到正法像法末法,这些人大方向心中会遇到什么事情,比如说有人取相,这些人在五浊恶世,就喜欢把痛苦的相状取着起来,有些人喜欢取功德相,各式各样的执著,他过去有各式各样的取相。那么到现在各式各样的执著和取相,他就会有各式各样的希望跟追求。你看,痛苦的人他就喜欢追求涅槃寂静,喜欢功德的人,他就喜欢人生难得,我一定要把今生好好利用,积功累德,创造功德,要修六度。

  就是说,他有过去的执著,他就有今生的希望,随其本性,他就有未来的期许,他对生命有各式各样的期许,佛陀才有办法设计这些法门,所以才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说法。

佛陀的方便门,难就难在哪里呢?他的究竟目标要把你送到佛道,眼前的目标还要满足你的需求。他为什么满足你的需求呢?因为修行不能勉强。什么事情都可以勉强,比如说你上班,你说你不喜欢上班,你打了卡在那边坐着,就是上班;你不喜欢修行,这个没办法勉强的。

生命的改造只有一件事情,你愿意改变。

所以佛陀如果一开始这个设计没有考虑众生的需求,如果一尊佛出世,讲了很多法,没有人想修,那糟糕了。所以佛陀创造一种药,这个药可以把你所有的病都治好,他一定要做一个动作,把这个药的表面放上各式各样的口味的巧克力,有草莓的、有香草的、有各式各样的,他会让你喜欢吃,关键在这。难就难在哪里?他既要通达真实相,他又要具足方便门,这个就是佛陀难为的地方,他出世之前都要想清楚的,他今生要讲些什么法,这个法门要满足众生需求的口味,又能够把他带成佛。虽然一开始近果说差别,但是要究竟归一乘,这个就是佛陀出世说法的一个规划,他要满足众生的希望,众生才会主动的去追求,会把这个药吃下去。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241】这个就是所谓的既要为实施权,又要开权显实

  好,我们看癸二的显真实为终,看经文:

  癸二、显真实为终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就是说佛陀一开始为什么要考虑众生的需求呢?因为要把他先引进来,先以欲勾牵,最后再令入佛智,这个就是方便门的两大需求。

不管怎么样,我先把你拉进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可能刚开始给你一些快乐,但是到最后,究竟都是为了成就佛道,成就中道的智慧。所以从成佛的角度来看,从佛陀一个设计法门来说,没有二乘没有三乘,如果你把时间拉长,就是成佛之道,当然你把时间放短,我们也可以说它有二乘三乘,也可以这样讲的。当你把时间拉到无量长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成佛,所以佛陀后面会这样讲,佛陀举了一个实际的例子,说某某人,因为布施,皆已成佛道;某某人,若人散乱心,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说过去有一个人,到寺庙,他看到大家拜佛,用散乱心,随心的合掌,说一声南无佛,这个人已经成佛了。

  诸位,佛陀看到这个人是如实看到。近果说差别,这个人散乱心念了一声佛,他后续没有去修,也没有得到什么效果,但是你别忘了,他把佛号念进去了,结果无量劫无量劫无量劫以后,回头看,这个人成佛了,他成佛的第一个因是什么呢?就是他以散乱心称的一声佛号,这是第一个因缘。你只要有第一个因缘,佛陀就有办法了,他就有办法辗转相续了。

所以说佛陀的方便门,既要满足现前众生的需求,又要把他带到究竟成佛,这个就是所谓的既要为实施权,又要开权显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7 06: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