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佛陀是如何随宜说法的?为什么又意趣难解?
我们看第二段说无虚妄,看经文:
子二、说无虚妄 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
讲到法是稀有以后,佛陀又强调你要信奉佛陀所说的法,因为佛陀凡有所说都是真实不虚的。
其实这段是很特别的,我们看佛陀在讲经的时候当然也有劝信,但是大方向都是在后面。你看《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够不可思议了吧,我们凡夫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往生净土,也就是三不退,但是他的劝信也是放在后面,六方诸佛。
只有本经在讲之前劝信,讲后又劝信,所以本经是两种劝信。我们看到佛陀是很少有在没有说法之前劝信的,几乎没有,可见这《法华经》真的是不可思议。
这种从根本上让我们从因缘的修证转成理观的修证,这的确是很难接受的,所以佛陀必须两番的劝信,在讲经之前劝信一次,就是说,在听佛说法之前,请你先对佛陀这个人有信心。
我们一般都是听完以后,觉得佛陀讲的有道理,依法以后再依人,我相信你说的是对的,佛陀是赞叹的,我说的对的,你理解的是对的,我们就好好相信,很少说没有说法之前就让你相信,相信谁呢?你相信佛陀,你才有资格,下面听得下去。
佛陀说的话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先对佛陀修皈依,才能够听以下的法的。
我们往下看,佛陀就正式的来说明这个权实的关系,我们在操作事修跟理观之间要怎么样做一个调配。我们先看广开方便,看经文:
子三、广开方便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这个经文是讲到佛陀过去是如何广开方便的。他讲到两件事:
第一个说三世诸佛是怎么说法的?是随宜说法。是站在恒顺众生的角度,而开出了三乘法门或者五乘法门。
第二个意趣难解。佛陀开了三乘也好五乘也好,其实他真实的目的不是我们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佛陀虽然过去以无数的善巧方便,透过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来演说三乘的法门,但是这些法门,它真实的意涵不是我们一般的凡夫三乘人所能理解的,那只有谁可以理解呢?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这段经文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佛陀是怎么随宜说法?第二个为什么意趣难解?
这个佛陀随宜说法,前面的经文曾经说过。佛陀出世以后,他要先规划种种的法门,众生应该怎么样让他进步,从一个增上的角度。
那么他规划的时候有三个角度:
第一个若人遭苦怨老病死。这个人他过去生的因缘深受身心的痛苦,而痛苦的折磨给他很大的打击,所以佛陀施设了四谛法门,把苦谛放在前面。
第二个若人有福自求圣法。这个人过去生有点福报,也就是说他可能生命没有那么多痛苦,你把苦谛放前面对他没感觉,但是他自求圣法,他的智慧比较高,他能够直接观察妄想无性,那么佛陀为他讲十二因缘,直接消除爱取烦恼。
第三个若人修种种行自求无上慧。他能够好乐佛陀的功德,他对苦谛没什么感受,他对烦恼也没什么体会,但是他看经典的时候,他看诸佛的神通变化和种种的六波罗密功德,他心生好乐,佛陀为这些人讲六度法门。
也就是说,佛陀必须要让一个初学者产生意乐,先以欲勾牵,再令入佛智,让他产生欢喜心,产生修行的动力。
那么产生修行动力以后,他才能够慢慢的增上,但是增上以后,后面要怎么走就没人知道了,就意趣难解了。
这个地方有两种说法,什么叫意趣难解?就是说,后面佛陀就是说,从凡夫的角度,从我们凡夫有所得心来看,佛陀设四谛十二因缘,四谛法门是让我们成就偏空涅槃,佛陀讲到这个六度是让我们成就六度的功德,凡夫是这样想的。
但是佛陀不同意这种说法,佛陀说你们看错了,我所有的三乘法门,是让你们成佛用的。那么这样子讲,众生跟佛之间有落差了。那这个地方怎么解决,后面佛陀会一一的开显,就是说为什么今天,你们今天在修法的时候会陷入困境,但是我设计的时候是没有困境的,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个要怎么解决,佛陀后面会详细说明。
所以后面这几段经文都非常重要,就是说到底是问题出在哪里?就是说佛陀设立布施的时候,这个布施法是通畅的,它是一个高速公路,为什么我们去布施我们做义工的时候,变成陷入了自我的困境;佛陀说持戒的时候,真的那个持戒是成佛之道,但是我们在事相持戒的时候,障碍重重。
也就是说这台车子的设计是一百分的,结果跑到我们手上变成三十分,这怎么回事?
所以佛陀说意趣难解,就是一言难尽。我把好的东西丢给你,结果你弄成这个样子,那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佛陀要解释了。
|